目录
相关

【sān mèi】

三昧(sānmèi) 一词,来源于梵语samadhi的音译,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教内外对此词皆有不同的论述和解释。 其有一般和特殊两层含义:它可以指通常的集中思虑的能力,或者指修*所得的,发展了的集中力。从而,它也就变成了可以使禅定者进入更高境界并完全改变生命状态的神秘力量。

[ sān mèi ]

佛教用语,意思是使心神*静,杂念止息,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之一。借指事物的诀要:深得其中~。[梵samādhi]

  1. 佛教语。梵文音译。又译“三摩地”。意译为“正定”。谓屏除杂念,心不散乱,专注一境。

    《大智度论》卷七:“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晋 慧远 《念佛三昧诗集序》:“夫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 宋 叶适 《法明寺教藏序》:“﹝ 妙真 、 普济 ﹞率州士女修念佛三昧,以旌 昶 之绩而嗣 忠 之业於无穷,志甚远也。” 明 刘元卿 《贤奕编·仙释》:“岂不闻善知识能迴三毒为三昧,迴六贼为六神,迴烦恼作菩提,迴无明为大智。”

  2. 奥妙;诀窍。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长沙 僧 怀素 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 宋 周紫芝 《竹坡诗话》:“集句*世往往有之,唯 王荆公 得此三昧。”《红楼梦》第四八回:“听你説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秦牧 《艺海拾贝·数字与诗》:“我觉得 唐 、 宋 许多诗人,都是深懂此中三昧的。”

  3. 指三昧真火。

    《封神演义》第八回:“ 太一真人 动了心中三昧, 毘芦仙 亦显神通。”

拆字

英文翻译

(Budd.) purity and calm arising from correct relization; knack; secret

造句

  1. 两两相造,也两两被造,这是爱的三昧
  2. 昔人曰:“饥寒痛痒,此我独觉,虽父母不能代也。衰老病死,此我独当,虽妻子不能代也。自爱自全之道,不自留心,将谁赖我?”此语警惕,足为养生者圭臬,谓非得个中三昧而能语此乎?——清末民初的中医药学者李庆远《养生自述》
  3. 制心一处,事无不办佛言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是故心分两路,事不归一。情专志笃,三昧速成。早安!
  4. 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如鸟空中只么飞,无取无舍无憎爱。若会应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慧能大师法嗣·司空山本净禅师》
  5.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6.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7. 盆地煮山珍,三昧祝融不上火,桌间调美味,四川共工少花钱。
  8. 撷巴蜀山珍,共沸一溪活水;迎神州布衣,同旺三昧真火。
  9. 念佛三昧有大福德,能度众生。是诸菩萨欲度众生,诸余三昧无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灭诸罪者。(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三十一若人专念阿弥陀,号日无上深妙禅,至心想像见佛时,即是不生不灭法。
  10. 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11. 我们修持一切善法,没有自性,没有人,没有众生,没有生命,是为了达到阿奴度罗三昧三菩提。
  12. 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13. 口称三昧:佛教用语。指专心念诵佛经而达到拔除杂念心神*静的境界。
  14. 得其三昧三昧:梵语,意为正定。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静,专心致志,达到悟境。引申为诀窍或精义。指在某方面造诣深湛,熟知精义。
  15. 放下不是不干,干而心不染,是自在三昧
  16.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
  17. 于一切处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18.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19. 念佛念心,念心念佛,佛不外心,心不是物。自性光明,心心照烛,妄想潜踪,形骸空谷。净土不离目前,莲花常衬两足。何必待死后方生,即现前不出不入。此正普光三昧,只在当人一嗾。
  20. 佛曰: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21. 依戒得三昧三昧能修慧,依因所修慧,逮得于净智。已得净智者,具足清净戒。《大乘宝云经》卷七
  22. 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比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23. 佛言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是故心分两路,事不归一。情专志笃,三昧速成。参禅念佛人不可不知。——(明)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24. 骤雨狂风: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出处:《宣和书谱·释怀素》:“自谓得草书三昧……当时名流如李白、戴叔伦、窦臯、钱起之徒皆有诗美之。状其势以谓若惊蛇走虺,骤雨狂风。”
  25. 游戏三昧:原為佛家语,意思是排除杂念,使心神*静。也比喻事物的精义、决窍。后指用游戏的态度对待一切。
  26. 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样样看得淡,看淡烦恼就少。学东西也要看的淡。一门深入,选择一样东西,在一门里得三昧,世间求学是求知识,愈丰富愈好。学道,愈丰富妄想愈多,杂念愈多。学道的目的在三昧,在定慧,就不能杂不能多,这是秘诀。
  27. 医虽小道,实具甚深三昧。须收摄心体,涵泳性灵,动中*存,忙中*定。外则四体常和,内则元神常寂。然后望色闻声,问病切脉,自然得其精,而施治得宜也。——明王绍隆
  28. 得其三昧三昧:梵语,意为正定。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静,专心致志,达到悟境。引申为诀窍或精义。指的是在某方面造诣深湛,熟知精义。
  29. 口称三昧:佛教用语。指的是专心念诵佛经而达到拔除杂念、心神*静的境界。
  30. 此中三昧三昧:佛教用语,梵文音译词,意思是“正定”,即屏绝杂念,使心神*静,是佛门修养之法。比喻这里面的奥妙之处。
  31. 口称三昧:佛教用语。指专心念诵佛经而达到拔除杂念、心神*静的境界。
  32. 能来闹市住三昧(宋·释正觉·《题至游庵兼简庵中道友》)
  33. 佛证入慈心三昧,所以对一切众生皆可降伏。
  34. 百味狂香三昧神,就中谁解独知真。
  35. 道后谁名我,花前总是诗——现代·马一浮《诗三昧
  36. 湘江佩冷水云空,墨雨离离发故丛。谁是晴窗三昧手,且将真色问坡公。——蒋廷锡《题兰》
  37. 两两相造,也两两被造,这是爱的三昧。——陈望道
  38.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来身去本三昧。——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39.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来身去本三昧。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40. 曾经钻木取火,击出星星之火。性如干柴烈火,做事风风火火。身藏三昧真火,不食人间烟火。不惜飞蛾扑火,点亮万家灯火。火神诞,佑你一生红红火火!
  41. 曾经钻木取火,击出星星之火。性如干柴烈火,做事风风火火。身藏三昧真火,不食人间烟火。不惜飞蛾扑火,点亮万家灯火。火神诞,佑你一生红红火火!
  42. 曾经钻木取火,击出星星之火。性如干柴烈火,做事风风火火;身藏三昧真火,不食人间烟火;不惜飞蛾扑火,点亮万家灯火;火神诞,佑你一生红红火火!
  43. 佛教三昧:止息杂虑,心专注于一境。(修行方法之一)
  44. 佛教三昧:止息杂虑,心专注于一境。(修行方法之一)
  45. 在据理申辩遭斥后,他临危不惧,临难不苟,借三昧定力之功,摄心入静,一心念佛。
  46. 道后谁名我,花前总是诗。——现代·马一浮《诗三昧
  47. 游戏三昧:原为佛家语,意思是排除杂念,使心神*静。也比喻事物的精义、决窍。后指用游戏的态度对待一切。
  48. 佛曰: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楞严经》
  49. 下手端的,炼魔见性,片晌工夫,发起三昧真火,返本还元,一体同观,大地成宝,霞光万道,正眼六通,炼金刚不坏之身,了鬼神不测之妙也。
  50. 无诤三昧----诤:直言劝人改正错误;昧:昏暗,糊涂。没有什么争论,什么都马马虎虎。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