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调研报告实用5份

首页 / 报告 / |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1

  x**报告提出今年抓“三农”工作的重心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建立起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这对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抓法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而深远。

  过去的一年,是农民增收幅度最高的一年,也是农民得实惠最多的一年,全省农民人均增收元。作为欠发达的丘陵地区xx县,农民人均增收也是七年来最高的,达到了392元。在助农增收工作中,我们主要是通过增产、多养、劳务开发和减负四大举措来促进增收,大力实施粮食“三百工程”,全县粮食产量达33.6万吨,农民人均增收38元;大力发展短*快项目,全县出栏生猪60多万头,山羊*20万只,农民人均增收138元;大力开发劳务经济,输出劳务17.2万人,创收8.8亿元,农民人均增收80元;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农民人均增收136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418元,增幅达到20%。但是,冷静分析,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去年惠农政策增收占了很大的比例,还有一次性增收和偶然性增收也占有很大的比例,比如粮食价格上涨,农民负担减轻。因而,农民收入增长不稳定,增收的基础不牢固。如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加强三农工作的领导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有力保障。*年来,我们采取县委常委联系区,县委、县**领导联系乡镇、各部门联系乡镇的办法,加强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导和引导力度。在坚持提高基层干部三农工作能力上狠抓培训,大力实施“素质工程”,对全县5300多名村干部、致富能手、专重大户、经营业主进行了专项培训,培训了农业新技术、农村政策法规,提高了基层干部抓农村工作的能力,提高了经营业主的经营水*。在坚持产业调结构上育特色,围绕水果业、畜禽养殖业、制种业三大特色产业做文章,水果业以锦橙100号为主,锦橙100号四次蝉联国际国内金奖,获得国家无公害认证,达到了1000万株,产果7000万公斤,产值达1.1亿元。xx属于“中国锦橙第一县”,其效益逐步凸现,带动农民增收的势头强劲。畜牧业以发展生猪为主,成功引进外资组建齐祥食品公司、邦农实业有限公司,形成了生猪良繁、饲料、加工、贮藏、销售、保鲜为一体的产业链。特别是邦农实业公司将投资2.2亿元,规模发展dly优质肉猪,走“公司+示范场+农户”的路子,常年饲养种猪20xx多头,dly肉猪3万头,带动2万农户和100户养殖大户常年饲养dly肉猪48万头,仅此一项饲养农户年均增收6200多元,只要我们紧紧抓住猪业经济这一产业,并不断地发展壮大,必将实现农民收入的逐步增长,必将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践证明,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我们应坚持加强“三农”的决心不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能减,强化“三农”的劲头不能松。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农业投入,夯实农业基础,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xx既非国贫又非省贫,我们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一方面积极挖掘自身潜力,加大对农业的投入,20xx年农业投入达到1.4亿元,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政策引导、**推动、市场拉动”的思路,按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通过“卖、聚、争、投”等手段,引进业主兴水,发动能人兴水,全县涌现出147户兴水业主,拍卖了14座小(二)型水库经营权,聚集了民间资金3300多万元,建成了47个兴水示范片,3300多个“户办工程”,走出了一条“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兴水路子,逐步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践证明,要加大农业投入,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丘陵县,需要省**加大资金倾斜力度;同时,各地要立足县情,继续坚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一种资源来挖掘,作为一项产业来经营,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激发和聚集民间资金,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共同破解投入难题。

  三是要进一步加快以工哺农步伐。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要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发展,只有坚持走以工哺农、以工助农、以工促农的路子。*年来,我县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坚持“四个百分之百”(百分之百触动产权,百分之百转变机制,百分之百了断职工身份,百分之百盘活存量)。决心一次下定,措施一步到位,改革一次彻底,先后成功改革了10多户企业,盘活存量1.8亿元,7800多人实现了再就业,吸纳农村劳动力2300多人。在改革的同时,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成功组建了10多户规模以上企业,新组建的企业机制新,体制活,发展势头好,达到了改一个企业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目的。“四个百分之百”成功经验在全市推广。根据我县的成功探索,进一步加大以工哺农步伐,就是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就是推进产业化进程,就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扶持龙头企业要通过智力扶持、政策扶持、服务扶持“三大举措”,依靠优惠的政策,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自观能动性,壮大产业,开拓市场。政策扶持的重点是信贷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前期投资较大,见效周期较长,在建设初期最大的困难是资金。受质押条件约束,往往难以得到信贷支持。在这个阶段,金融部门应降低信贷“门槛”,对有市场、有信誉、发展前景好的,符合产业政策的龙头企业应加大扶持力度。

  四是要进一步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年来,我们坚持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功组建了172家专合组织,做好了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性程度,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提高了农业整体效益。要进一步搞好农业综合服务,一个重点是进步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真正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广阔的市场连结起来。另一个重点就是进一步健全农业服务体系。随着乡镇机构改革,撤销了乡镇的“七站八所”,组建了农业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与县级农业机构脱节,难以发挥作用。充分调动基层服务中心的积极性入手,进一步理顺体制,抓好为农的政策、技术、信息服务,抓好农业信息化建设,从而提高农业服务水*,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2

  农民增收问题始终是“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是各级党委**必须始终面对的重大课题。就这一课题,笔者做了一些调研,进行了一些思考,在此谈几点个人看法和建议。

  一、对农民收入现状的一次典型调查

  就农民收入现状情况,我们到新铺乡东湾村做了一次典型调查。东湾村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经济发展状况在新铺乡属中等水*。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195个农户,662人,耕地面积489亩,20xx年人均收入3000余元。调查过程中,我们选择了30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农户进行了面对面地走访。调查结果显示,年收入7000元以下的有7户,占调查总户数的23%;年收入7000—120xx元的有18个户,占60%;年收入120xx元以上的有5户,占17%。调查表明,这些农户家庭收入结构基本相同,主要分为三大块:一是外出务工收入,*均占家庭总收入的50%左右;二是以柑桔为主的种植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30%左右;三是养殖畜禽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20%左右。

  通过调查,我们还了解到三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一是农民贷款难。由于目前农村基本上只有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直接向农民提供贷款,而且一般都是小额贷款,还款期限也较短。调查中,就有一个农户这样反映,他准备利用自己的一处空闲的场地,加盟双佳公司养殖肉鸡,这本来是一个赚钱的项目,但他根本无法筹集到1万元的启动资金,找信用社贷款,最多只能贷到1000元,最后,他不得不放弃了这个项目。二是教育负担重。据反映,现在农村中一名初中生一年的学杂费至少要1000元,一名高中生一年的学费至少要2500元,一个农村孩子如果只读完高中,最少需要家庭开支1.2万元。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1.2万元不是个小数目。如果这个孩子再读完四年大学,则至少还需要4万元,到了这个阶段,大多数农民家庭就不得不靠借债来维持了。我们这次调查的农户中就有这样一个例子,该农户几年前家里还有存款,自从他的女儿读完四年大学之后,他家不仅存款没有了,反而欠了*3万元的债务。三是医疗费用高。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整个东湾村大约有10%的农民家庭因疾病方面的原因而步入贫困。这些农民大多患的是肝炎、结核、矽肺等慢性疾病,病程一般都较长,每年要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医疗费用。同时,疾病还导致了他们的劳动能力降低甚至丧失,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该村有一个农户,男主人患有慢性肝炎,每年要开支*2万元的医疗费用,现在家里不仅一贫如洗,而且还欠着几万元的外债。

  二、造成农民增收难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对上述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造成农民增收难的原因是综合性的,可以说是一组相互交织、缠杂的矛盾,分析其深层次根源,笔者认为是由以下三个因素决定。

  (一)农业生产面临诸多风险的“先天不足”导致农民无法稳定增收。

  首先,农业生产临着其他非农产业不可比拟的自然风险。农业是以生命有机体作为生产对象的,由此决定了自然条件与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无法预测的农业自然风险,即:外部自然环境条件的不可预测性与不确定性,直接决定与影响到农业生产经营效率的高低。特别是在现阶段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水*对外部自然力控制能力还相对较弱的条件下,气候条件与自然灾害往往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命运。加上长期以来对自然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衡,而且极大地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局部的洪水和局部的旱灾、虫灾以及疯牛病、禽流感等疫病从来没有间断过,这些灾害的损失,最终都将降临到农民的头上——农业欠收甚至完全失收,这种灾难对农业生产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

  其次,农业生产面临着市场经济纷繁复杂的市场风险。在传统计划经济环境中,农业生产经营几乎感受不到来自市场的挑战与风险。但是伴随着传统计划经济转向现代市场经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轨,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农业生产与经营必须正面迎接各种市场经济的机遇和挑战。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生产决策与产品销售在时间上被人为分割,因此当市场上一些大宗农产品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时,必然会导致农产品价格上的大起大落,而以单家独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主体却无法有效掌握市场信息,价格好时他的农产品生产不多,等他生产多了,价格却又跌了,总是走不出那种“增产不增收”的困境。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的“后天乏力”导致农民获得非农收入的难度加大。

  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正遭遇三大“瓶颈”制约。首先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数太大。据不完全统计,至20xx年底,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高达1.8亿人,同时每年将还有600万人成为新增加的劳动力。问题还在于,一方面从总量上看劳动力市场是供大于求,但另一方面却存在青年劳动力和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阶段在广东沿海城市出现的“技工荒”现象便说明了这一问题。其次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据国家统计局1997年和20xx年两次抽样调查,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比重仍达8.5%,小学文化程度的为33.9%,初中文化程度的为46.2%,高中文化程度的为10.19%,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1.3%,这些都决定了大部分农民工进城后,只能选择城市人不愿干的粗活、重活、脏活,劳动强度大而工资却相对较低。其三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缓慢而艰难。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各种控制人口迁移的制度仍然存在,如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城市用工制度等。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涌入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本质上讲也没有被工业化与城市化所真正有效接纳,绝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始终游离于现代化城市之外,他们把20-40岁黄金的时间奉献给了城市,到了40岁,快要老了,或者病了,城市便不再需要他们,他们只好又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把养老的包袱又甩给了农村。

  (三)国家宏观收入分配政策偏差使农民增收面临明显不利的社会经济环境。

  首先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工业偏向。资料显示,在“一五”到“五五”期间,我国**对工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在45%-62%之间,而对农业的财政投资从未超过8%,最少年份为3%,这种工业偏向运行格局产生的直接结果是,农业自我积累与自我发展后劲的不断弱化。其次是城乡发展中的城市偏向。长期以来,城市公共物品几乎全部由国家负担,如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农村公共物品的短缺却由农村居民自己负担与自主解决,这种不均衡的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从根本上引发了农村公共物品的严重短缺,从而极大地制约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其三是国民待遇中的市民偏向。我国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由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构成,保障项目齐全而且水*较高,而农村居民只有最*几年才开始试点推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我们还可以从城乡居民之间的税负比较中看出城乡居民的严重不*等。在税费改革以前,城市居民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月税收800元,年收入9600元以内不纳税,按照这一标准,可以说95%以上的农民不应当纳税。即使把农民与城镇个体工商户进行*等纳税比较,工商户年应交税所得额如不超过5000元,适用于5%的税率,农民也最多也就适用5%的税率,但农业税的实际税率大都保持在10%左右的水*上。从经济学角度讲,经济发展水*上的差距,决定社会事业进步的差距;反过来,从社会学角度讲,社会事业进步的差距,又使经济发展水*的差距越来越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由于社会事业发展的不*衡,现在农村孩子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要大大少于城市孩子,那么就必然会使城乡下一代的差距提前拉开。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措施

  由于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笔者认为,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坚持长短结合,多管齐下。具体来说,就是要实行“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一)立足当前,四措并举提高农民现实收入。

  1、进一步深化制度创新,用政策促农增收。要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引导农民自愿、自觉走向适度规模经营的道路。一是要在稳定土地的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的使用权,允许土地流转、转让、租赁。二是要健全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要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机制,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2、因地制宜优化农产品结构,增加农民产业收入。当前农业生产要避开重复生产大宗农产品而带来的相对过剩问题,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农村内部产业结构,走发展生态农业之路,大力开发安全、优质、专用、有特色的农产品,通过抢占市场来赢得发展先机。具体到我们**县,就是要紧扣消费市场需求,大力整合本地资源,充分放大现有优势,突出做好生态文章,重点打造柑橘、茶叶、烤烟、高山蔬菜、家禽、生猪六大拳头产业。

  3,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的就业门路,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通过引进、发展劳动密集性企业,大量吸纳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从事工业生产的机会。同时结合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从事深加工、精加工的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进一步拓宽增加农民就业渠道。还要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脱出来,专门从事农业产供销各个环节的服务。

  4,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民增收“轻装上阵”。要继续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继续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为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创造条件。要确保各级转移支付资金、支农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保证各项惠农补贴及时足额下拨到位,尤其是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必须按时足额兑现到户。要严格清理和规范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

  (二)着眼长远,四管齐下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1,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业结构的转换升级。

  要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真正使农业增长方式由过去单纯追求数量增加,向在保证数量的前提下寻求品种改良和质量提高的方向转变,从而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要特别注意走出农业结构调整中追求“小而全”的误区,着重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关键是要在优势区域中培育优势产业,在优势产业中选育优势产品,在优势产品中打造著名品牌。

  2、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城乡的差距,实质上是知识的差距,信息的差距,教育的差距,归根到底是人才的差距。所以,从现在起,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农民增收提供智力支持。一是要抓好农村基础教育。坚持从娃娃抓起,实现高质量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要努力保证不出现一个农村孩子因贫困而失学。二是要加强实用技术培训,积极启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农民培训工程,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实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重点围绕主导产业的生产,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将农业部门的技术优势转化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经济优势。三是要加强上岗技能培训。加强劳务输出的组织和引导,做到扩大总量与质量并举,向大中城市输出与向县城和中心集镇转移并重。加强对农村劳务和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培训家政服务和导游人员,打造劳务品牌。逐步实现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短期型向长期型转变、由松散型向组织型转变。

  3、立足于城乡联通,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一是要以扩展就业为突破点,彻底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对农民就业的歧视性政策限制,让农民能自由*等地依照经济比较利益合理地向城镇有序流动。同时要破除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体制,将进城务工的农民逐渐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为农业劳动力流动和择业创造公*的竞争环境。二是要加快发展乡镇企业,调整和优化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和构建完善的农产品运销体系,增强乡镇企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三是要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随着城镇化水*的提高,必然会扩大城镇居民对农产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因此即使农产品结构不提高,农民收入也会上一个新台阶。所以,从长远来看,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还取决于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和水*。

  4、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与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国家财政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不断优化投入结构,重点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为今后实现农民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3

  今年十月中旬,我们就如何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先后在全镇9个行政村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和年报、问卷等多种形式,围绕农民收入现状,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以及增收的途径、举措等,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力求找到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各种困难,破解农民持续增收的难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收入现状和特点

  今年以来,我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落实政策为动力,坚持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控减农民负担,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虽然经受了去年“7.28”水灾的影响但我镇农民收入还是大幅度提高。

  1、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xxxx镇辖9个行政村,136个村民,4027户16021人,现有耕地9311.5亩,20x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270.9万元,人均纯收入1935元,比20xx年净增203元11.7个百分点,继上年以10.6%的速度快速增长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

  2、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从20xx年我镇经济发展状况的组成机构看,劳务输出收入为1009.3万元,净增119.8万元,增长13.7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4097.2万元,净增803.6万元,增长24.4个百分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来源,且增速明显加快。二、三产业收入也明显增加,尤其是马蜂沟和黄龙洞农家乐开张营业,为当地农民增收注入了新的力量。

  3、农民的整体富裕程度提高。从调查户的收入分组情况看,农民的整体富裕程度明显提高,低收入户的比例在逐步缩小,高收入户的比例继续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是农村各项政策得到落实。由于镇**强化减负管理,深化农村税费改革、

  强化承包管理、强化财务管理、提高村务公开水*、积极实施实事工程,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一大批贫困户家庭解脱贫困。所有这些,对促进农民增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及问题

  制约农民收入增长也就是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制约我镇农民增收的因素及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已成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制约了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民素质不提高就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就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就无从谈起,尤其是目前大多数有文化的青年农民都已外出务工,更使得本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偏低的问题显得较为突出。如何应对发展外出务工和当地人才外流的矛盾已摆在**面前。

  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制约农民增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就会上升,农业效益必然下降,从而制约农民增收。*年来,在化肥、农药、种子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推动下,我镇农资价格上涨很快,这使农户生产性费用支出大幅度增加,基本抵消了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大大超出部分农户的承受能力,直接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有所减少。因此,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必将会给我市的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3、土地集中困难制约了规模化经营。我镇耕地面积为9311.5亩,而乡村人口15557多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6亩。由于我镇地理地形的影响,我镇耕地分布零散,严重制约着农业机械化作业。土地相对集中困难较大,难以实行规模经营,给发展规模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调研中我们感觉到,基层干部对此认识更加深刻,很多人都提到:种植业的比较效益低,在当前的种植水*下,没有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的突破,增产、增效是很难的,所以必须在扩大规模和调整结构上下功夫,走规模种植和集

  约经营的路子,小农的粗放经营对于人力和农资都存在着很大的浪费,必须走节约成本以增加效益的路子。

  4、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多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帐较多,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尽完备,还有很多设施已经严重老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隐患。去年我镇遭受百年一遇的“7.28”水灾更是对我镇农业基础设施造成了极大损毁,虽经镇**积极努力、多方筹资现已将大部分水毁农业基础设施得以重建,但由于工程量大,资金缺乏,还有很多农业基础设施急需恢复。

  5、农业产业化经营水*较低,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普遍存在数量少、规模不大,综合实力偏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尚未形成品牌和规模优势,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不紧密,带动农民增收、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弱,这些制约着我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和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

  6、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是乡镇直接服务农民的基层站所管理体制有待于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创新。乡镇农技人员普通年龄较大、知识老化、部分乡镇缺员严重。二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无力承担服务的职能。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也无力开展必要服务,村级统一服务的水*难以提高。三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经费投入与保障严重不足。农业新技术项目的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农民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农业信息化程度比较低,对新产品、新技术、新知识了解甚少,获取信息的手段还比较单一。四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亟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三、我镇农民增收的建议和对策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这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当前紧迫而繁重大的政治问题。要“富民强镇,率先崛起”,必须首先引导广大农民走上富裕的轨道。针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素质问题,素质问题的核心是教育问题。一方面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培训范围和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办不同层次的、更能贴*富余劳力的“实际、实用、实效、实惠”的实用科技培训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围绕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做好各类实用技术的培训、推广和应用工作,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技能。要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质量。要正视农民素质的差异,加大宣传教育,推动观念更新,给农民讲市场经济,讲外面的世界,让群众看到差距,奋起直追,树立发展的决心和信念,营造发展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新一轮的思想**,为农民增收创造主观条件。

  2、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调控力度,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管理。要严格控制涉农物资的价格水*,侵吞因农产品价格上涨所给农民带来的利益。首先,认真执行国家的价格政策,坚决稳定农资价格,抑制农资价格不合理上涨。其次,加大对农资价格的检查力度,组织不定期开展农资专项检查,建议由**牵头,物价、工商、供销、技术监督、农业、等部门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哄抬物价行为,坚决维护正常的市场供求秩序。第三,加强化肥市场和价格的监测。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化肥生产,市场供应和价格的监测,全面掌握化肥生产、库存和化肥成本价格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持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

  3、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新机制。一是积极探索以土地股权化等方式分离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土地入股、抵押、技术承包和土地融资等多种办法拓展土地流转途径。二是引导农户将承包土地统一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开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试点工作。三是提高规模经营水*,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模式,鼓励农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和各类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土地规模经营。四是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机制,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五是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移工作,支持鼓励农民自愿放弃承包土地,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转变身份,推动农村规模经营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

  4、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为农民增收夯实基础。一是针对我镇实际状况,将全镇工作重点和政策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倾斜,迅速恢复灾后重建,安定民心。二是采取“以奖代补”、“以钱养事”等形式搞好农田水利、道路和文化、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强化政策资金的导向作用和使用效益,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调动农民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的积极性。三是积极拓展农业机械作业和服务领域,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机械化技术,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四是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农村环境治理。

  5、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特色产业水*。一是大力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扩大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培育发展农村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形成了“一村一品”农业新格局。二是坚持以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大力培育名特优农产品加工产业,培育、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序。三是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创农产品名牌和驰名商标,加强安全农产品申报认证工作,申报成功的建议给予一定的资金奖补。四是加快开发农村旅游项目,探索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发展的新型经济,走观光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发展之路,积极吸收以前本镇优秀项目经验,推陈出新,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6、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为农服务的能力。由于农业是弱质性、公益性的基础产业,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现代农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职能作用,给予必要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支持,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一是整合乡镇基层站所管理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和充实乡镇基层站队伍,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二是积极争取各级的偿债资金,多渠道化解村级债务,减轻村级集体组织压力。三是在农村公共服务领域内适当引进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生产和提供的质量和效率。四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业技术措施推广力度,把新技术、新品种带进来。五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4

  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以来,农民增收问题成了热得发烫的话题。的确,“三农”问题值得我们如此关注。但很多地方会议开又开,**文件发又发,学者演讲震天响。可你如果问农民,农民大叔回答说:搞不懂这新花样。我们把讨论农民增收的常委会搬进农家小院来如不确定,请部长提出建议,就是要不光我们讲,还要让农民兄弟知道。我建议,凡是以后出台的涉农的文件也要让农民先晓得,听听他们的意见,看看我们制定得是现实、是否合乎民意。

  今天,我们讨论农民增收这个问题,我认为不能寄予太高的期望,要放弃“一抓就灵”、“立竿见影”的空想,因为,制约农民增收,长期存在着以下因素:

  第一个因素,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

  第二个因素,农业结构不合理。

  第三个因素,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第四个因素,农技推广工作薄弱。

  第五个因素,农业和农村投资不足。

  第六个因素,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

  第七个因素,农民自身素质不够高。

  第八个因素,深层次的体制问题阻碍发展。如农民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如何与国内外市场衔接等全区、全国仍然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些原因众所周知,在此就不展开来讲了。

  那么,在新形式和新要求下,如何才能使我县农民增收呢?我的观点是不妨跳出农业看农村,走出农村看发展,兴许就能透视“三农”症结。*段时间,我就是带着这种相法深入农村开展调研,这当中,我感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要有新思路、新办法、新措施,要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更加突出质量和效益,注重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为此,我提出以下看法:

  一、用工业化的理念增加农民收入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功夫不在农内,而在农外。如果我们仍然重复过去’打补丁’的做法,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这是我国改革发展报老总温铁军所说过的一句话。其实,变通一下他的观点的就是,在看待问题时能跳出问题本身来解决问题,问题往往能看得更透,解决得更彻底。

  我说用工业化的理念增加农民收入,就是要确立“跳出粮食抓农业,跳出农业抓农村”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靠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和农民收入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镇企业,因此,一定要把乡镇企业的发展摆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但我县乡镇企业发展偏偏就我们的短腿。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应认清形势,**思想,放宽政策,强力发展;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调整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要把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作为今后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投资力度,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输、信息、服务业等,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用产业化的思路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产业化是传统增量型农业向现代效益型农业转变的有效载体,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当前,发展农业产业化,重点是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将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多层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就我县而言,真正形成产业化的只有蔗糖业,桑蚕业有待进一步“破茧而出”,做大做强尚须时日;水果业*年打造了一些品牌,我们密桔和柚子,在全区评比中都获得了第一名的但规模总是上不去。就如密桔,在区内火了好几年了,但全县仅有万多亩,今年挂果才万亩左右。提到密桔,还想就密桔节的组织策划提些看法,目前,我们不仅下了文,也宣传出去了,但现在意见还没统一,思路还未明确,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对县委、县**的决策,可以在思想上存在不同的看法,甚至意见,但行动上却不能有任何偏差,必须保持高度一致,只有上下一盘棋,一个目标一条心,一个声音一股劲,我们才能推动、发展柳城的各项事业。

  言归正传,我县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推进慢,主要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链难以形成,农产品附加值低、效益差。因此,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要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关键措施来抓,按照“扶大龙、育新龙、兴小龙”的思路,因地制宜,分类培育,政策扶持,加快发展。要根据我县的区域优势和产业特点,大力发展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全市传统产业、特色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使其真正成为优势产业,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增加农产品的竞争力。龙头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与农户一体化的经营机制,通过“企业+农户”、“公司+农户”、“市场+农户”、“经纪人+农户”等形式,用契约化的手段,使其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

  三、用市场化的思维增加农民收入

  用市场化的思维增加农民收入,就是要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几年,我县在调整农业结构上涌现了不少好典型,如西安发展造纸竹、冲脉发展食用菌等。但我们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存在“两大两小”的矛盾,即:在经济总量上,种植业占的比重大,林牧副渔业占的比重小;在品种比例上,一般品种比例大,优质品种比例小。因此,我们要进一步紧紧围绕特色产业,坚持调优、调特、调大、调强的原则,加快我县六大产业的发展。

  四、用科技化的手段增加农民收入

  用科技化的手段增加农民收入就是要靠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发展科技型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步由资源、劳动密集型向资本、科技密集型转变;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必须用现代科技改造武装农业,把农业和农村经济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保证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一是要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构筑以乡镇为龙头,农户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土专家”、乡土人才为主体的农业技术队伍体系。我们要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承包,为农业生产提供典型示范和科技服务。

  二是要进一步扩大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的实施规模,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提高全市农产品和畜产品的竞争力。

  三是抓好科技园区建设,实施科技示范工程。要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效益、立足长远、一园多区、功能衔接、产业经营、示范带动的原则,把现有的科技示范园区真正建设好,使其真正成为全市现代农业的示范园、农业科技的辐射园和提高农民素质的培训基地,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四是要全面提升农民素质。要大力发展农村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积极利用社会力量加强对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让农民通过掌握和利用新技术增加收入。

  五、用城市化战略增加农民收入

  用城市化战略增加农民收入,就是要加快县城城市化、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开辟农民收入来源。*年来,随着县城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一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对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农村城镇化、县城城市化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城乡双向创业是很多地方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我们的小城镇建设试点乡镇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上,通过主导产业的膨胀与发展,增强集聚力、带动力,兴一业,建一镇,富一方,承接城市功能,带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总之,增加农民收入既是一个大课题,又是一项硬任务,非朝一夕所能见效,需要我们和农民兄弟长时间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我这里还有几道思考题,希望大家一起来做:()**职能如何转变?()农民合作组织如何健全(农民协会如何建)?()土地如何流转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如何跳好“国标”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实现最强的竞争力(究竟走什么样的农业现代化)?()农业投入如何直接与农村、农民见面?这些问题,希望县里组织专人进行调研。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5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建立“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关键。而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构成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其价格变动直接关系农民的生产收益和对生产的积极性。*年来,由于受市场供求关系以及成本推动影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直接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间接加重了农民负担,从而抵消了国家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部分实惠,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幅度。

  一、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农民增收的主要影响

  一是农业生产成本升高,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益。以__为例,20__年每吨二胺价格在1600元左右,到今年已上升到3000元,两年上涨1400元,涨幅达87.5%;20__年每吨尿素价格在1500元,现在涨到2750元,两年上涨1250元,涨幅达83.3%;其它复合专用肥料上涨在600—1000元之间。农药价格也有不同程度地上涨,在20__年基础上,*均涨幅30左右。农用柴油从20__年每桶600元,上涨到现在每桶900元,涨幅50%。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以__为例,20__年玉米*均亩产900斤,按照当时价格每斤0.40元计算,亩收入360元,扣除亩成本150元,亩效益在210元左右,而现在*均>文秘站:<亩产不变,按现价0.45元计算,亩收入405元,每亩投入成本至少需250元,亩纯收入155元,与前两年比,每亩反而少收入45元。20__年水稻亩产量1000斤,按当时价格每斤0.80元计算,收入800元,扣除亩成本200元,纯收入600元,而现在产粮还是1000斤,亩成本达到350元,按现价每斤0.90元计算,亩收入900元,扣除成本后只收入550元,比以前还少收入50元。由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造成生产成本上升,投入产出效益下降,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比较突出。

  二是弱化了农业税减免和粮食直补政策的实施效果,降低了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几年,国家出台了许多亲民、扶民、惠民政策,特别是实行“一免两补”政策以后,广大农民得到实惠,种植积极性高涨。但是,部分农户经过算帐对比,却感到实惠“不实惠”。其主要表现在粮食价格较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猛涨,部分抵消了国家政策优惠带给农民的增收效果,细算账增加收入的幅度不大。以__为例,国家免征农业税后,每亩少收35元;实行“两补”每亩补贴30元左右,农民每亩直接增收65元,但因农资涨价,*均每亩抵消约50元,相比之下,农民增收幅度不大明显。这种情况势必对农民种田的积极性造成不良影响,威胁粮食安全。

  三是降低了农业投入的数量和质量,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未来增长潜力。由于大部分农户自身积累资金有限,在农资价格增高的情况下,投入能力进一步弱化,许多农民尤其是低收入农民,维持简单的再生产已经不容易了,农业高投入就更是奢求,购买质低价廉的农资或不购买农资成为他们不得以的选择,从而使农业生产投入标准降低。同时,农资涨价也挤占了一些农民准备用于其他致富途径和发展项目的资金,使增收渠道变窄,只能靠单一种植业来维持收入。

  二、几点建议

  第一、强化监管,控制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用生产资料控价,应把握住四个环节。一是控制生产环节。增加对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参考市场原料价格,适当给予税收优惠及补贴,控制对于因原料价格上涨,造成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引起的出厂价格上涨。二是控制流通环节。加强改善营销渠道,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整合销售资源,逐步向直销方式过渡,减少销售层级,控制销售环节加价率。三是控制使用环节。**组织协调农技推广部门及农资生产销售企业,加强农资使用的培训指导,如测土施肥技术,可以做到科学施肥、有效施肥,减少化肥浪费和污染,引导农民对农资的科学投入,提高农资的利用率,增加投资效益。适当时机可对农民直接进行农资价格补贴。四是加强价格监督管理。有效发挥工商、物价、技术监督等行政部门的作用,严格监督和控制生产环节、流通环节、销售环节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科学制定农业生产资料最高限价,严厉打击生产企业随意加价、经销商囤积居奇等的非法牟利行为,真正把农用生产资料价格降到最低标准,让农民得到实惠。

  第二、继续加大“惠农”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年来,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并取得积级效果。但是,由于物价的上涨,尤其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抵消了一部分政策优惠,因此,建议国家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协调发展的高度,实施综合调控政策,继续大力向农业倾斜,在农用燃油等生产资料上给予一定数量的资金补贴,以此降低农业投入成本,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第三、转变**职能,侧重对农服务。作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县份,要充分发挥各级**及涉农部门的职能作用,尽快进入角色,找准定位,在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的同时,侧重搞好全方位的服务。深入开展科技下乡、政策下乡活动,从农民实际需要出发,为他们排忧解难,真正帮助农民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解决一些制约农业发展的难题,尤其要千方百计帮助资金短缺的农户解决生产资金,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力度,确保粮食增产、增效,农民增收。

  第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农业产出,对农民增收有很大影响。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农村“六小”工程以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种子工程等项目建设。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重点用于粮食主产区中低产田改造和中型灌区建设,国有土地的有偿使用收入也应重点向国家确定的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基本农田保护等方面倾斜。筑牢农业基础,增强农民增收后劲。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实用5份扩展阅读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实用5份(扩展1)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6篇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1

  一、当前我市农业结构的基本现状

  *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决策,按照“高效的种植业、发达的畜牧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工作思想,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达到了减劣调优的调整目标,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得到了初步缓解,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一)、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成绩

  1、农业结构调整得到了各级党委、*的广泛重视。各级党委、*重视农业结构调整,把农业结构调作为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的措施去抓,因地制地开展农业结构调整。

  金田镇紧紧抓住本镇经济支柱的淮山做文章,采取三条针对性措施:一是积极搞好招商引资,发展淮山深加工,促进淮山增值。镇*3月底参加了上海环太*洋商贸洽谈会,分别与美国、新西兰的一家公司签订了淮山无硫脱水加工和深加工项目意向书;二是由镇*牵头,到工商部门注册“金田牌”淮山商标,下一步将依据商标的有关法律法规,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淮山打假活动,以提高金田淮山的品质和知名度,带动整个金田淮山市场价格的提升;三是大力开展淮山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的革新,全面提高金田淮山的单位面积产量。

  白沙镇围绕市委、市*“3+3”工程开展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在“一条蔗、一头猪、一条鱼和一片林”上做文章,首先是稳定和发展甘蔗这一支柱产业,其次是提升畜牧水产养殖业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巩固和发展畜牧水产养殖基地,重点发展二无杂母猪和优质水产鱼类养殖,三是发展种植速丰桉。全镇今年甘蔗面积达到了1.52万亩;发展母猪6000多头(其中二元杂4000多头),年产仔猪20万头以上;速丰桉生产也由原来的2000亩发展到5000亩。

  下湾镇农业结构调整中,做好山上、*原两篇文章,山区村屯重点发展果树生产,沿江*原重点抓好蔬菜和畜牧业生产。特别是以下湾村为中心,引进广东鹏生蔬菜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去年冬种种下法国荷兰豆500多亩,小甘兰、大白菜、小椰菜等约50亩,另外种植毛节瓜、大肉苦瓜250亩。其中荷兰豆*均亩产400公斤,总产值26万元,*均投入180元,净收340元;毛节瓜*均亩产4000-5000公斤,*均单价0.2元/公斤,产值800-1000元;苦瓜*均亩产2000-3000公斤,*均单价0.7元/公斤,亩产值1400-2100元。目前蔬菜基地已扩大到贝团、龙岭等村,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麻垌镇在抓好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重点抓好荔枝的流通工作,确保今年荔枝增产农民增收。采取四条措施促进流通:一是开支3万元在交通区扭地带的桂*大转盘,建立100*方米的荔枝广告牌;二是通过网上广泛发布麻垌荔枝供求信息,开展招商引客工作;三是在中央二台经济频道刊登介绍麻垌荔枝信息;四是镇*计划在6月上旬初组织100多人的老板经纪人队伍到区外跑市场,宣传麻垌荔枝。这些具体措施,必将加快麻垌镇荔枝流通步伐。

  2、优质谷推广取得新突破,农民收入明显增长。2000年全市推广优质谷面积48.71万亩,20xx年优质谷面积达到了84.195万亩,比上年增加35.485万亩,优质谷覆盖率由原来的36.97%提高到67.56%,提高了30个百分点。优质谷比一般稻谷每50公斤增收15~20元,亩增收60~80元,全市推广优质谷这一项,可增收5000万元以上。

  3、特色经济作物种植获得较大发展,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针对我市特色经济作物有品牌无规格,相对效益虽高,但对农业整体经济拉动不大的特点,我市把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上,变无规模为有规模,小规模为大规模,逐步形成规模化、基地化生产。为了解决特色经济作物规模种植问题,全市共调减了7万多亩水田用于改种扩种如甘蔗、淮山、粉葛、荔浦芋、瓜菜等经济作物,逐步形成了以白沙为中心的西区糖料蔗生产基地,以金田为中心的淮山生产基地,以寻旺、蒙圩为重点的蔬菜生产基地,以麻垌、南梧二级公路沿线乡镇为中心的荔枝、龙眼生产基地,以大湾为中心的速丰林生产基地等。

  4、畜牧水产和特种养殖业形成新格局,畜牧水产业比重增大。在畜牧水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以实施生猪品改的“三三一”工程,推广二元杂母猪饲养,发展三元杂仔猪生产和瘦肉型猪生产,积极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发展养猪,推广普及科学饲养技术,使养殖业跃上了新台阶。20xx年全市出栏肉猪82.4万头,同比增长2.94%,存栏59.57万,同比下降1.82%,其中瘦肉型猪出栏39.4万头,占肉猪出栏的47.81%,同比坟长11.3%。在家禽方面在抓好“三黄鸡”传统家禽养殖的同时,发展狮头鹅等草食型动物。20xx年全市家禽出栏826.8万羽,增长1.66%,家禽存栏575.14万羽,增长0.37%,其中三黄鸡出栏480万羽,增长11.62%。野猪、果子狸等特种养殖取得新的进展,特别是畜牧局寻旺特种野猪试验场通过技术攻关,攻克了野公猪人工采精技术难关,为大规模工厂化养殖特种野猪提供了广阔前景。水产养殖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名优水产品养殖面积迅速扩大,产量、产值及全市渔业科技含量有了新的提高。全市在抓好“四大家鱼”传统养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种名贵渔类的养殖,特别是以黄沙鳖、七星鱼等特种经济鱼类的.养殖有了较大发展。20xx年全市水产放养面积92230亩,渔业产量35680吨,产值2.48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6.9%和9.7%。其中黄沙鳖400亩、土塘角鱼1500亩,七星鱼200亩,全市名优经济鱼类放养面积1.26万元,*2.1万户,产值1.1亿元。

  畜牧水产业成为了继种植业之外的又一大支柱产业。20xx年畜牧业总产值达5.02亿元(不变价),比上年增长3.7%,占农业总产值的32%,全市畜牧业使农民人均新增加纯收入32元;20xx年水产养殖业总产值2.4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5.8%,水产养殖业使农民人均新增纯收入达到了8.6元。畜牧水产业总产值达到了47.8%,占了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

  5、“吨粮田”、“万元田”和“吨糖田”的“三田”建设取得新突破,为发展高效农业树立了样板。20xx年全市实施“三田”面积35.5万亩,比上年增加14万亩。其中“吨粮田”面积30.2万亩,比上年增加10.2万亩;实施“万元田”4.3万亩,比上年增加2.8万亩。在万元田建设中,引进和筛选了一批效益较好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金田、江口等乡镇的“丝瓜+沙姜+淮山”、“豆角+沙姜+淮山”,蒙圩镇的“西瓜+西瓜+冬菜”、“椒+稻+菜”,寻旺的全年种菜等模式亩产值都在万元左右。

  6、名特优林果开发取得较大的突破。2000年以来我市抓住冻后果树嫁接的契机,大力推广大果石硖、白露、储良、妃子笑、糯米糍等优质品种,高接换种4.8万亩,同时新植名优水果3.5万亩,使我市果树品种的良种率有了较大提高。全市水果面积达到了44.8万亩,投产面积26万亩。其中荔枝22.1万亩,投产面积达到了14.7万亩;龙眼16.3万亩,投产面积6.5万亩;其它水果*万亩,投产面积4.8万亩。20xx年全市水果总产达到了3.78万吨。今年预计超过5万吨(其中荔枝3.5万吨,龙眼1万吨)。

  (二)我市农业结构的主要特点:

  1、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化

  短期调整与长期调整相兼顾、适应性调整与战略性调整相结合,使得我市农业结构由粮油主导型向多元复合型转变。特别是*年来我们在保障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围绕农民增收目标,采取“压粮扩经”、“压常规扩优质”、“抓新抓特”等措施,粮经比、粮饲比以及多种经营在大农业中的份额等多层次结构趋于合理。20xx年,粮食与经济作物(含其它农作物,但不包括水果)的比例达到了1.76:1。

  多种经营占比不断提升。金田镇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比例达到了1:1。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内部结构也不断得到优化,全市实施了生猪改良“331”工程、水产养殖“3211”工程,使畜牧水产养殖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20xx年在继续抓好白沙镇二元杂母猪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按照集中连片、区域推进、辐射吸引的原则,把油麻、罗秀、金田、垌心等乡镇作为推广二元杂母猪重点乡镇,通过抓重点,建基地,形成了油麻、白沙、罗秀三个超2000头二元杂母猪的示范乡镇。

  2、产品趋于优质化

  农副产品已由单纯产量型转向优质高效型,基本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全市大宗农产品品质逐步调优。在水稻中,良种普及率达到了95%以上,优质率早稻达到55.12%,晚稻达到了80%以上,以西山油占、桂香占、桂小占为主的优质谷品种推广逐年增加。蔬菜、瓜果及其它经济作物品种不断推陈出新。下湾镇发展无公害蔬菜,引进国外先蔬菜良种,使产品具有更强的市场竟争力;石咀镇利开农业高新示范园,引进名贵蔬菜品种和优质提子种植,其种植的蔬菜成为南百超市桂*分店的主要鲜菜供应商。

  在畜禽生产上,生猪向三元杂交商品瘦肉猪方向发展,二元母猪占比例不断上升,特种养殖出现了新的热潮,特种野猪、黄沙鳖的养殖规模逐步扩大。

  3、农业生产大格局基本形成。

  全市种植业格局有了新的变化,“三带两基地”有了新的发展,全市基本形成了“南荔北园东西蔗”的种植业格局。新的基地不断增加,比较突出的有:以南木、江口、石咀、白沙、下湾、寻旺乡镇为主的10万亩优质谷生产基地;以白沙、厚六为龙头的甘蔗生产基地;以金田为中心的淮山生产基地;以蒙圩、白沙为中心的万亩冬椒生产基地;以下湾为中基础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在基地建设上,加强资金、劳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联合,注重规模、特色和品牌,努力实现建一个基地、树一个名牌、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4、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经济作人不断涌现。

  调查表明,由于经济和技术利益的趋动,我市农民合作组织逐步增多,出现了水果协会、荔枝协会、龙眼协会、养蚕协会等等的民间生产流通协会组织10多个。据初步了解,承包100亩以上的林果农场主达100多人,承包种植100亩以上的承包人也有20-30人。在养殖方面,全市养殖母猪超过百头以上的猪场达到了七家。如木圭镇的徐立日开办猪场,饲养二杂母猪发展三元杂仔猪生产,目前母猪饲养量达到了318头,年出栏三元杂仔猪7000多头,产值超过200万元,三元杂仔源源不断畅销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金田镇黄泽全培育三元杂仔猪450头,大洋镇覃建树承包大洋供销社猪场,发展二元杂母猪198头(其中盛产母猪98头),年出栏三元杂仔猪超过1000头;木圭镇四德黄沙鳖养殖场,商品鳖饲养量超过1万头,产值超过360万元;西山镇长安村岭口屯队干部何烘佳、黄石枢、何延艺带头饲养三黄鸡,在他们的带动下20xx年全屯72户农民养鸡10万羽,仅养三黄鸡人均增收达800多元,使长安村成了小有名气的养鸡专业村。石龙石排综合养殖场有83个养鸭专业户,利用渔塘搞立体养殖,每户养鸭3000-5000只蛋鸭,每日*均有25万只鸭产蛋,日产值4.68万元,在这些专业户带动下,石龙、白沙、蒙圩等乡镇的农民跟着干,形成凡有鱼塘必有鸭的养殖结构新景象。

  5、农民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正在提高。

  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商品市场大潮的熏蒸下,我市农部的商品意识、市场意有所增强,各类农民经纪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活跃于田头及各大中城市农贸市场,为提高我市农副产品商品率力下汗马功劳。据调查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商品率较高的金田镇,各类经纪人有1000多人,其中仅在广州清*中药材专业市场长期驻扎的就有300多人。麻垌镇从事荔枝中介的经纪人达300多人,在荔枝盛产期,参与荔枝购销流通的各类经纪人达2000多人。据初步统计,20xx年全市共有各类农产品流通组织4809个,其中营业额在10万元以上的流通组织856个,营销人员24608人,交易量29.74万吨,交易额28652万元。

  6、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重要的渠道。我市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渠道。据不完全统计,20xx年全市外出务工的人员为175914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以上,占全市劳动力总数的25%,全市每10人中*均有一个是外出务工的。外出务工人员不仅学到了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为桂*市带来了巨大财富,据统计,20xx年全市外出务工总收入52700万元,人均达3000元。

  二、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突出问题

  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调查,我们深感这场调整任重道远,有许多新的课题亟待研究,也有许多问题和困难必须迅速得到解决和克服。比较突出的障碍因素有: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发展后劲不足。一些水利设施基本上都是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修建的,目前已超期服役和老化,根本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从而阻碍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我们在调查过程中看到,农业基础设施的落后,不仅大大降低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而且从根本上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靠天吃饭”还是我市大部分地区农业的根本现状。今年蒙圩官桥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将全村4000多亩水田的2000亩改种辣椒,但由于生产条件太恶劣,有*1000亩没有旱涝保障措施,导致辣椒的商品率很低,虽然种出了产品,但产量低,成不了商品,农民仍然得不到应得的收入。

  2、资金不足,财政投入少。形不成较大的规模生产和加工销售,没有充分发挥名牌产品优势。如桂*市的优质米曾扬名海内外,荔枝、龙眼。蔬菜等也有一批比较优质的名牌品种,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生产加工形不成规模,没有发挥出名牌效应。由于资金严重不足,对科技的投入更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商品不高的问题更加突出。如今年我市的辣椒科技含量明显低过钦州、广东雷州半岛一带的辣椒,商品率和价格一般都比外地的低一至两个档次。我市金田淮山生产的科技含量也不高,因此产量很低,效益不高,成为障碍淮山产业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3、农业服务体系受到严重挑战。我市机构改革前,全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干部职工人数为841人(其中种植370人、畜牧226人、渔业6人、农机239人)仅国家定编人数891人的94.39%,其中县级276人,乡镇级565人。机构改革后,乡镇级多的12人,少的8人,*均10人左右,全市乡镇农业技术干部大约290人,占改前乡镇人数的51.32%,精简率达到了50%。在种植业中,机构改革前乡镇农技干部206人,*均每个乡镇7人,*均每万亩耕地有乡镇农业技术干部1.98人,机构改革后大约137人,*均每个乡镇4.7人,*均每万亩耕1.31人。机构改革后,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得不到及时理顺,服务网络出现了“线断、网破”的境地,以畜牧兽医为例,这次机构改革,将乡镇兽医站(人、财、物)全部划归乡镇*管理,形成上下脱节,市畜牧行政主管部门没有下属单位,乡镇兽医站没有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市畜牧主管部门有什么大小事均要通过*、乡镇*去传达贯彻实施,人为地增设了诸多环节,不利于管理,不利于推广科学饲养技术,更不利于畜禽的防疫、检疫工作。我们到过的乡镇都普遍反映,现在乡镇兽医站只有2个人,小的乡镇只有一个人,不要讲防疫、检疫和推广科学饲养技术,就是连每天对上市的仔猪、肉猪检疫收费都忙不过来,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改变,不仅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而且会使畜牧业出现大衰退,最终影响到农民的增收和整个桂*经济的发展。种植、渔业、农机等也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

  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也是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在市乡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基层农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甚至有不少乡镇农技人员的基本生活待遇都难以保证,为此不少基层农技人员忙于各类经营,而忽略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以20xx年为例,全市乡镇农技站225人在职人员,财政总拨款为1209923元,人均人头经费5062元,占应拨款的62%左右,若扣除人均1000元/年的养老保险金,人均经费4062元/年,*均338.5元/人.月,工资之低是其它行业少见的,真可谓是“有钱养兵,无钱打仗”。在畜牧业中,这个问题也十分突出,1994年前市财政不仅不要市畜牧局上交调节金,而且每年还拨出专款支持畜牧业的发展,1994年以后每年都要上交调节金,少的每年几十万元,多的去年达到了130万元。农业局几年来每年也接到财政局上交10多万元调节金的任务,这种经费倒贴的不正常现象极不利于农业科技推广的发展。

  4、缺乏龙头带动,生产规模小。农业结构调整就是促进农业的良性循环,形成一个长产业链,龙头企业就是它的火车头,龙头企业水*越高、规模越好,其牵动力就越强,规模就越大,结构调整的成就就越好,调整的步伐就越快。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龙头企业的发展是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也是现代农业前进的方向。我市涉农龙头企业屈指可数,除粮油贸易公司,桂*糖厂,桂*食品总公司等几家龙头企业外,其它加工型涉农龙头企业更少,由于缺乏加工企业和龙头企业带动,使农产品生产形不成规模,市场没有保障,这种缺馅严重制约了桂*市农业结构的开展。

  5、市场信息环节十分薄弱。农业产业链被割裂、信息不通、农工商分离、产加销脱节、城乡分隔、多部门“条条”管理体制等,严重阻碍了农业结构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中,多数农民是渴望得到政策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的,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农民得到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形成“技术缺乏不敢调,信息不灵不会调,观念陈旧不想调”的现象比较普遍,少部份农民虽然开展了结构调整,但往往是跟帮学样照搬别人的套路,往往是一轰而上,市场俏是缺,市场饱时改,产品往往不得价。这种单家独户创市场,影响了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仍至整个农业的发展。

  6、土地权属不够明确,土地纠纷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土地权属遗留问题十分突出,土地使用权纠纷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农业结构调整,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问题。

  7、农民科技素质、商品质量意识有待提高。我市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科技素质不高。全市每年外出务工的*20万劳力,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剩下在家务农的都是386170部队(妇少老弱人员)居多,这些人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较差,新技术的推广难度大,生产出来的东西也因品质不高而没有市场。我市几个传统品牌的蔬菜,很难销到大中城市,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形不成规模,同时农民不太注意产品质量,污染物或者有害物质超标,而难登入城市的大雅之堂。我市的肉猪销售曾在广东、海南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由于生猪品改进展不快,商品猪都是些大肥猪为主,目前仅免强还可以销往海南,广东市场已经没有销路。畜牧部门曾经到广东一带考察,仅广州天河屠宰场一天就要屠宰3000多头肉猪,以前桂*肉猪在这里有一定份额,而现在根本无法见到桂*产的肉猪进入这个市场了。可以讲我们的生猪市场越来越狭,若再不加快生猪的品改步伐,我们失去不仅是市场,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民心,失去了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好机遇。

  三、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建议措施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我们自已跟自的过去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周边地区乃至全区全国先进地区比,我们的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因此,奔起直追,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今后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乃至整个农业的唯一出路。通过认真调整分析,我们调整组认为,加快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根据我市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我市的地方特长,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抓住着力点,加快发展。

  (一)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我们认为,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要突破三大难题,简单地讲就是要找到调整的“卖点”,瞄准调整的“亮点”,把握调整的“重点”。

  1、寻找调整的“卖点”。

  农业发展这么快,为什么农民富不起来?原因很简单,产品没有变成货币。正如一些专家所说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如同遭受一场灾难”。长期以来,人们片面强调增加食物总量,忽视食物质量,产品卖不出去,或者卖不出好价格,它就不能变成较多的财富,农民怎么发得了、富得快。农产品“卖难”的出现,既有生产的不适应,也有市场的不适应。往往是人们想买的东西买不到,农民欲卖的东西又卖不掉;国外需要的,国内无货源;国内积压的,国外又不要,如此等等。可见,寻找调整的“卖点”,就是开拓农产品市场,突破“卖难”的困境。过去搞自给农业,只有先把生产抓起来,才有东西吃饱肚子。如今大量农产品“卖难”,促使人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各地不得不选择“先市场、后生产”的新思路。过去农业生产路子是:资源—生产—自给。现在要走出一条:市场—资源—生产—市场的新路子。农产品从短缺到丰盛,从内销到外销,在各地都有一个由产品和市场构成的动力源。根据市场趋势开发产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根据市场变化摒弃产品,这就是农业开发的“法宝”。实践证明:哪里市场组织得好,那里的农业就振兴,哪里的市场销量大,那里生产就上得快,农民收入就增加多。农业结构调整的最终出路,就在于能为农产品找到市场。卖出去才是硬道理,卖好价格才是真功夫。因此,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引导农民参与流通,这也是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一项紧迫工作

  寻找调整的“卖点”,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抓信息。信息是打开市场的“钥匙”。只有捕捉可行的信息,才能把握市场忽冷忽热的“寒暑表”。农民对外交流少,市场信息渠道窄,难以及时准确掌握农产品市场需求善的变化,在调整中感到无所适从,渴望能够及时得到信息指导。因此,各级*和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发挥所处的层次高、手段先进、信息渠道广的优势,广泛搜集市场信息,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及时为农民提供准确可行的信息,为农产品找到更多更广的“卖点”。

  2、瞄准调整的“亮点”

  找到了“卖点”,就能拉动“亮点”的发展。“亮点”是什么?三个字。首先是突出一个“优”字。要求优化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生产结构、内部品种结构和优化产品的品质结构,提高产品优质率。其次,是注重一个“高”字。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率,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第三,着眼一个“强”字。调优调高,就是为了增强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的农业经济实力,从而提高农业整体素质。这三个字告诉我们,调整农业结构,要面向国内外大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发挥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三高”农业,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为农业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这三个字的运用,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尊重群众意愿,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从当前情况看,经济作物产品“卖难”,已经大大超过“卖粮难”,如果我们在调整时不去认真调查市场需求,片面追求那么一点特产税,一再盲目发展“卖难”的经济作物产品,那就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卖难”困境。对于那些销路不好的产品,进行更新,实施名牌战略,大力发展国内外大市场销路好的农产品。这样做,不但可以使农民挽回一部分经济损失,而且使经济作物和果蔬生产调整提高一个档次。因此,调整必须在“优、高、强”三个字上大做文章。一方面注重引进市外、省外甚至国外的优良新品种,采用新的栽培方法,发展高价值的具有特色的经济作物产品;另一方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大抓果、茶、菜、药材等等产品的保鲜、储藏、加工、营销等产后环节服务,以及传统和特种养殖业发展。这不仅解决是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需要,而且也是实现“卖得出、卖得好”的选择。这就是以产后来引导、推动产前、产中的调整,提高市场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只要把经济作物结构调到“优、高、强”的的层次上,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我们的农业结构调整就大有希望了。

  当前在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的新形势,不仅需要我们拿出过硬的拳头产品,而且需要我们拿出来的拳头产品有一定的批量,有一定的规模,它要求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都能基本满足市场的需求。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没有质变也就没有农业的升级。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调整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搞的。市场是动态的,发展也是变化的,因而没有一劳永逸的调整,也没有一成不变的调整。因此,当前农业结构的调整,一定要瞄准“优、高、强”这个远大的目标,从而使农业结构取得更大的成效,农民获得更多的增收。

  3、把握调整的“重点”。

  农业结构调整的最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要使农民增加更多的收入,我们必须把握的“重点”。我们农业的“重点”究竟在哪里?经过调查论证,我们认为“重点”还是“种—养—加”。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早,人有我优,人优我转”。因此,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思路上,要把眼光放远一点,思路放宽一点,层次放高一点。

  (二)搞好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对策

  1、尽快制订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调整和优化战略。要充分利用“入世”机遇和当前主要农产品供应比较充裕的有利时机,制订一条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调整和优化战略。根据桂*的实际情况,其调整和优化的战思想是:以市埸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改良品质为重点,依靠科技、优化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稳定基本政策,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为原则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建设“高效的种植业、发达的畜牧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达到“结构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

  2、突出优势产业,扩大优势品种。

  (1)、种植业。

  ①在粮食生产上要调减与市埸需求不相适应的劣质早籼稻面积,将部份高坑田、水尾田、望天田改种玉米及其它经济作物。总的要求是“高田走旱路、低田走水路、连片走新路”的思路进行调整。早稻66万亩,可调减至60-62万亩,把调减出来的面积,发展高产饲料玉米或经济作物。加大优质谷基地建设,扩大优质稻面积,提高优质稻比例,力争在3-5年内使全市稻米品质有一个根本性改变。扩大加工能力,改进包装,扩大出口,使优质稻生产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形成产业化经营。

  ②油料作物适度扩大花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和总产。花生面积由99年的16万亩,调至18-20万亩。

  ③经济作物要在巩固传统名牌品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新品种,开展立体种植,打时间差、空间差。

  a.甘蔗生产。要集中优势,优化布局,建设“吨糖田”,提高糖分含量。甘蔗生产主要在白沙、厚六、大湾、下湾、蒙圩、石龙等西区及部分南区乡镇发展,形成具有优势的糖料蔗生产基地,大力推广高产、高糖的新台糖22和桂糖22等优良品种。

  b.水果生产。一是抓好荔枝、龙眼大宗水果发展的同时,引进和发展名优稀水果品种,适当发展时令小水果;二是全面实施品种改良,提高水果的优质率。加快实施荔枝、龙眼高接换种和新植名特优水果步伐。特别是要正确搭配好荔枝、龙眼早、中、迟品种,防止因品种单一而导致熟期过于集中,造成运输、销售上的压力,力争在今后3—5年内使桂*市水果品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

  c.蔬菜生产。要围绕冬菜和反季节蔬菜两大特色优化品种布局。全年种菜面积要稳定在30万亩以上。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适宜什么,发展什么,不搞一刀切。要加大扶持力度,搞好基础设建设,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做强做大下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紫荆野生菜生产基地。同时,大力发展蔬菜加工业,增加农产品的高附加值。

  d.其它经济作物

  我市有特色的经济作物很多,如金田的淮山,油麻的玉桂,下湾芹菜,蒙圩西红柿、辣椒,寻旺的苦麦菜等等,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应注意做好引导、确保质量。还有烤烟、黄红麻、西山茶等,应根据市埸的需求,按计划发展。应对桂*的地方优势品进行开发立项,有计划地进行开发和招商工作,使地方品牌更好地打出市门、国门。与此同时抓好“万元田”建设,前几年我市各地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成功模式,如:市农科所、蒙圩、罗播等乡镇的“西瓜-西瓜-冬菜”模式,寻旺福寿村的“稻-稻-菜”模式,金田镇的“稻-淮山+菜”、“果园+养殖”等模式,产值接*或超过了万元,应大胆探索和发展。

  (2)、畜牧业。

  重点抓好瘦肉型生猪品种改良和草食性畜禽的养殖。生猪品改继续实施好“三三一”工程,当前首要任务就是要巩固此前取得的品改成果,在做好政策引导、对罗秀、木圭、木乐、白沙、厚六等边远交界地区实行税费优惠灵活政策,加大技术推广普及力度的同时,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优势办好2-3个乡镇3-5个村的集约化生猪品改工作。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从次资金上、技术上扶持和扩大经济能人、养殖专业的养殖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以带动整个桂*养殖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抓好草食性畜禽养殖和特种养殖业的发展,大力引进优良品种,进一步抓好疫病的防治工作。

  (3)、水产养殖业。

  重点抓好名贵渔类的引进和示范养殖工作,大力推广小水泥池高密度养殖、多品种混养、综合性立体养殖模式。充分利用传统优势,在抓好传统四大家鱼养殖基础上,抓好黄沙鳖、土塘角以及其它有市场、有销路的名贵鱼类和水产品的养殖,以适应市场需求,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效益。

  3、抓好区域布局的优化。

  以城区为中心,将全市划分为东南西北区,各区突出重点。

  ①东区的寻旺、社坡等乡镇除继续发挥桂*粮食主产区优质谷生产基地优势外,还应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如寻旺福寿的的苦麦菜、大玉菜,社坡的马铃薯等优势品种。大力发展以社坡为中心的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传统的腐竹加工业,以此带动本镇及邻*乡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据统计,以社坡镇为中心的腐竹加工业,高峰时参与腐竹加工业的有10100户,为加工腐竹生产服务的黄豆、煤炭、运输、塑料包装厂、纸箱厂、收购部等530多个店(户),从业人员2500多人。全镇腐竹产值243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6.68%。腐竹加工后还可利用豆渣养猪。每年社坡镇养猪超过10万头,养猪业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51.8%。社坡腐竹加带动了当地及邻*乡镇黄豆、煤炭、运输、包装等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民带来了现实的收入,并为减轻就业压力作出了贡献。

  ②南区主要是以麻垌、罗播、大洋、大湾、木根、社步、油麻等乡镇为中心,发展以荔枝为主导产品,八角、玉桂、烤烟等为辅助产品的林果业。

  ③西区要抓好南梧公路沿线“吨粮田”示范带建设。石咀、石龙、蒙圩、白沙、厚禄等乡镇要发展以龙眼为主导产品的林果业。

  ④北区除发展适合当地气候的龙眼种植外,还要以金田为中心,发展有规模的淮山种植。

  4、加强领导,加大*的宏观调控力度。

  ①抓观念更新。“农民愿种什么就种什么,什么值钱就种什么”,不等于撒手不管。既要尊重农民的自*,又要积极引导农民适应市场。既要更新上层领导干部的观念,又要更新基层干部的观念。在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上,要从过去的只注重抓催耕催种转到抓信息、抓科技、抓流通、抓服务上来;从催粮收款为主转到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上来;从围着田埂转,转到围着市场转,切实为农民解决“怎么卖、卖个好价钱”的问题。

  ②抓基地规模。立足大市场、大流通,调整农业结构,改变了过去那种“有传统,无规模”的状况,真正形成商品生产基地,使农产品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抓好优质稻基地,淮山基地,黄麻基地,蔬菜基地以及林果业的“三带两基地”建设。在养殖业上,抓好以瘦肉型猪、三黄鸡以及水产新品种养殖的基地建设,在巩固的基础上,扩大基地规模,提高效益。

  ③抓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结构调整的基础,要做好以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改善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④抓龙头带动。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加强龙头加工销售企业建设与发展。紧紧围绕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生产基地,使农业经济转变到以市场为纽带的规模化生产、区域化经营的新领域,形成“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经营模式和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创出“小商品、大市场,小品种、大产业,小农户、大基地,小投入、大效益”的农业经济特色。

  ⑤抓优质服务。一是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在当前机构改革中,要妥善处理好农技人员的分流、转岗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以确保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基本稳定,确保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技术到位率;二是强化技术培训指导。要组织开展大规模的送科技下乡和技术培训活动,达到每户有一人以上熟练掌握一门以上的适用技术。使各项新技术及时传送到位;三是灵活开展示范样板。使群众有得看,有样学。

  ⑥抓搞活流通。一是成立销售机构,帮助农民搞好农产品销售工作;二是建立批发交易市场。依靠批发交易市场,组织大集大散、大吞大吐;三是设立外销窗口。乡、镇、村主动出击,抢占外地市场,到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门面、摊位,建立固定销售渠道;四是组建农民销售大军。通过各类中介服务组织抓销售,引导农民参与流通;五是建立绿色通道,取缔各类关卡,创造良好的农产品流通环境,确保农产品运销一路绿灯,让农产品顺利走进大城市、闯进大市场。要积极探索路子,走“订单农业”、“合同农业”之路。六是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尽快完善全市农业信息网络,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农产品市埸信息网。

  ⑦切实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投入力度。在完善投入机制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前提下,利用项目资金和国家的特殊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扶持优质、高产、高效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转化。

  ⑧切实加强对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领导。各级*和有关部门都要认真研究农业新形势新特点,把握机遇,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摆到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及时研究部署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支持和关心这项工作。

  5、抓好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大力加强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文化、科技水*非常重要。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培训力度,确保每户有一名技术“明白人”,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

  6、加强农业的法制建设以及监督管理工作,引导和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2

  一、当前我市农业结构的基本现状

  *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决策,按照“高效的种植业、发达的畜牧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工作思想,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达到了减劣调优的调整目标,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得到了初步缓解,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一)、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成绩

  1、农业结构调整得到了各级党委、*的广泛重视。各级党委、*重视农业结构调整,把农业结构调作为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的措施去抓,因地制地开展农业结构调整。

  金田镇紧紧抓住本镇经济支柱的淮山做文章,采取三条针对性措施:一是积极搞好招商引资,发展淮山深加工,促进淮山增值。镇*3月底参加了上海环太*洋商贸洽谈会,分别与美国、新西兰的一家公司签订了淮山无硫脱水加工和深加工项目意向书;二是由镇*牵头,到工商部门注册“金田牌”淮山商标,下一步将依据商标的有关法律法规,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淮山打假活动,以提高金田淮山的品质和知名度,带动整个金田淮山市场价格的提升;三是大力开展淮山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的革新,全面提高金田淮山的单位面积产量。

  白沙镇围绕市委、市*“3+3”工程开展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在“一条蔗、一头猪、一条鱼和一片林”上做文章,首先是稳定和发展甘蔗这一支柱产业,其次是提升畜牧水产养殖业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巩固和发展畜牧水产养殖基地,重点发展二无杂母猪和优质水产鱼类养殖,三是发展种植速丰桉。全镇今年甘蔗面积达到了1.52万亩;发展母猪6000多头(其中二元杂4000多头),年产仔猪20万头以上;速丰桉生产也由原来的2000亩发展到5000亩。

  下湾镇农业结构调整中,做好山上、*原两篇文章,山区村屯重点发展果树生产,沿江*原重点抓好蔬菜和畜牧业生产。特别是以下湾村为中心,引进广东鹏生蔬菜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去年冬种种下法国荷兰豆500多亩,小甘兰、大白菜、小椰菜等约50亩,另外种植毛节瓜、大肉苦瓜250亩。其中荷兰豆*均亩产400公斤,总产值26万元,*均投入180元,净收340元;毛节瓜*均亩产4000-5000公斤,*均单价0.2元/公斤,产值800-1000元;苦瓜*均亩产2000-3000公斤,*均单价0.7元/公斤,亩产值1400-2100元。目前蔬菜基地已扩大到贝团、龙岭等村,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麻垌镇在抓好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重点抓好荔枝的流通工作,确保今年荔枝增产农民增收。采取四条措施促进流通:一是开支3万元在交通区扭地带的桂*大转盘,建立100*方米的荔枝广告牌;二是通过网上广泛发布麻垌荔枝供求信息,开展招商引客工作;三是在中央二台经济频道刊登介绍麻垌荔枝信息;四是镇*计划在6月上旬初组织100多人的老板经纪人队伍到区外跑市场,宣传麻垌荔枝。这些具体措施,必将加快麻垌镇荔枝流通步伐。

  2、优质谷推广取得新突破,农民收入明显增长。2000年全市推广优质谷面积48.71万亩,20xx年优质谷面积达到了84.195万亩,比上年增加35.485万亩,优质谷覆盖率由原来的36.97%提高到67.56%,提高了30个百分点。优质谷比一般稻谷每50公斤增收15~20元,亩增收60~80元,全市推广优质谷这一项,可增收5000万元以上。

  3、特色经济作物种植获得较大发展,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针对我市特色经济作物有品牌无规格,相对效益虽高,但对农业整体经济拉动不大的特点,我市把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上,变无规模为有规模,小规模为大规模,逐步形成规模化、基地化生产。为了解决特色经济作物规模种植问题,全市共调减了7万多亩水田用于改种扩种如甘蔗、淮山、粉葛、荔浦芋、瓜菜等经济作物,逐步形成了以白沙为中心的西区糖料蔗生产基地,以金田为中心的淮山生产基地,以寻旺、蒙圩为重点的蔬菜生产基地,以麻垌、南梧二级公路沿线乡镇为中心的荔枝、龙眼生产基地,以大湾为中心的速丰林生产基地等。

  4、畜牧水产和特种养殖业形成新格局,畜牧水产业比重增大。在畜牧水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以实施生猪品改的“三三一”工程,推广二元杂母猪饲养,发展三元杂仔猪生产和瘦肉型猪生产,积极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发展养猪,推广普及科学饲养技术,使养殖业跃上了新台阶。20xx年全市出栏肉猪82.4万头,同比增长2.94%,存栏59.57万,同比下降1.82%,其中瘦肉型猪出栏39.4万头,占肉猪出栏的47.81%,同比坟长11.3%。在家禽方面在抓好“三黄鸡”传统家禽养殖的同时,发展狮头鹅等草食型动物。20xx年全市家禽出栏826.8万羽,增长1.66%,家禽存栏575.14万羽,增长0.37%,其中三黄鸡出栏480万羽,增长11.62%。野猪、果子狸等特种养殖取得新的进展,特别是畜牧局寻旺特种野猪试验场通过技术攻关,攻克了野公猪人工采精技术难关,为大规模工厂化养殖特种野猪提供了广阔前景。水产养殖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名优水产品养殖面积迅速扩大,产量、产值及全市渔业科技含量有了新的提高。全市在抓好“四大家鱼”传统养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种名贵渔类的养殖,特别是以黄沙鳖、七星鱼等特种经济鱼类的养殖有了较大发展。20xx年全市水产放养面积92230亩,渔业产量35680吨,产值2.48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6.9%和9.7%。其中黄沙鳖400亩、土塘角鱼1500亩,七星鱼200亩,全市名优经济鱼类放养面积1.26万元,*2.1万户,产值1.1亿元。

  畜牧水产业成为了继种植业之外的又一大支柱产业。20xx年畜牧业总产值达5.02亿元(不变价),比上年增长3.7%,占农业总产值的32%,全市畜牧业使农民人均新增加纯收入32元;20xx年水产养殖业总产值2.4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5.8%,水产养殖业使农民人均新增纯收入达到了8.6元。畜牧水产业总产值达到了47.8%,占了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

  5、“吨粮田”、“万元田”和“吨糖田”的“三田”建设取得新突破,为发展高效农业树立了样板。20xx年全市实施“三田”面积35.5万亩,比上年增加14万亩。其中“吨粮田”面积30.2万亩,比上年增加10.2万亩;实施“万元田”4.3万亩,比上年增加2.8万亩。在万元田建设中,引进和筛选了一批效益较好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金田、江口等乡镇的“丝瓜+沙姜+淮山”、“豆角+沙姜+淮山”,蒙圩镇的“西瓜+西瓜+冬菜”、“椒+稻+菜”,寻旺的全年种菜等模式亩产值都在万元左右。

  6、名特优林果开发取得较大的突破。2000年以来我市抓住冻后果树嫁接的契机,大力推广大果石硖、白露、储良、妃子笑、糯米糍等优质品种,高接换种4.8万亩,同时新植名优水果3.5万亩,使我市果树品种的良种率有了较大提高。全市水果面积达到了44.8万亩,投产面积26万亩。其中荔枝22.1万亩,投产面积达到了14.7万亩;龙眼16.3万亩,投产面积6.5万亩;其它水果*万亩,投产面积4.8万亩。20xx年全市水果总产达到了3.78万吨。今年预计超过5万吨(其中荔枝3.5万吨,龙眼1万吨)。

  (二)我市农业结构的主要特点:

  1、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化

  短期调整与长期调整相兼顾、适应性调整与战略性调整相结合,使得我市农业结构由粮油主导型向多元复合型转变。特别是*年来我们在保障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围绕农民增收目标,采取“压粮扩经”、“压常规扩优质”、“抓新抓特”等措施,粮经比、粮饲比以及多种经营在大农业中的份额等多层次结构趋于合理。20xx年,粮食与经济作物(含其它农作物,但不包括水果)的比例达到了1.76:1。

  多种经营占比不断提升。金田镇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比例达到了1:1。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内部结构也不断得到优化,全市实施了生猪改良“331”工程、水产养殖“3211”工程,使畜牧水产养殖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20xx年在继续抓好白沙镇二元杂母猪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按照集中连片、区域推进、辐射吸引的原则,把油麻、罗秀、金田、垌心等乡镇作为推广二元杂母猪重点乡镇,通过抓重点,建基地,形成了油麻、白沙、罗秀三个超2000头二元杂母猪的示范乡镇。

  2、产品趋于优质化

  农副产品已由单纯产量型转向优质高效型,基本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全市大宗农产品品质逐步调优。在水稻中,良种普及率达到了95%以上,优质率早稻达到55.12%,晚稻达到了80%以上,以西山油占、桂香占、桂小占为主的优质谷品种推广逐年增加。蔬菜、瓜果及其它经济作物品种不断推陈出新。下湾镇发展无公害蔬菜,引进国外先蔬菜良种,使产品具有更强的市场竟争力;石咀镇利开农业高新示范园,引进名贵蔬菜品种和优质提子种植,其种植的蔬菜成为南百超市桂*分店的主要鲜菜供应商。

  在畜禽生产上,生猪向三元杂交商品瘦肉猪方向发展,二元母猪占比例不断上升,特种养殖出现了新的热潮,特种野猪、黄沙鳖的养殖规模逐步扩大。

  3、农业生产大格局基本形成。

  全市种植业格局有了新的变化,“三带两基地”有了新的发展,全市基本形成了“南荔北园东西蔗”的种植业格局。新的基地不断增加,比较突出的有:以南木、江口、石咀、白沙、下湾、寻旺乡镇为主的10万亩优质谷生产基地;以白沙、厚六为龙头的甘蔗生产基地;以金田为中心的.淮山生产基地;以蒙圩、白沙为中心的万亩冬椒生产基地;以下湾为中基础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在基地建设上,加强资金、劳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联合,注重规模、特色和品牌,努力实现建一个基地、树一个名牌、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4、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经济作人不断涌现。

  调查表明,由于经济和技术利益的趋动,我市农民合作组织逐步增多,出现了水果协会、荔枝协会、龙眼协会、养蚕协会等等的民间生产流通协会组织10多个。据初步了解,承包100亩以上的林果农场主达100多人,承包种植100亩以上的承包人也有20-30人。在养殖方面,全市养殖母猪超过百头以上的猪场达到了七家。如木圭镇的徐立日开办猪场,饲养二杂母猪发展三元杂仔猪生产,目前母猪饲养量达到了318头,年出栏三元杂仔猪7000多头,产值超过200万元,三元杂仔源源不断畅销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金田镇黄泽全培育三元杂仔猪450头,大洋镇覃建树承包大洋供销社猪场,发展二元杂母猪198头(其中盛产母猪98头),年出栏三元杂仔猪超过1000头;木圭镇四德黄沙鳖养殖场,商品鳖饲养量超过1万头,产值超过360万元;西山镇长安村岭口屯队干部何烘佳、黄石枢、何延艺带头饲养三黄鸡,在他们的带动下20xx年全屯72户农民养鸡10万羽,仅养三黄鸡人均增收达800多元,使长安村成了小有名气的养鸡专业村。石龙石排综合养殖场有83个养鸭专业户,利用渔塘搞立体养殖,每户养鸭3000-5000只蛋鸭,每日*均有25万只鸭产蛋,日产值4.68万元,在这些专业户带动下,石龙、白沙、蒙圩等乡镇的农民跟着干,形成凡有鱼塘必有鸭的养殖结构新景象。

  5、农民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正在提高。

  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商品市场大潮的熏蒸下,我市农部的商品意识、市场意有所增强,各类农民经纪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活跃于田头及各大中城市农贸市场,为提高我市农副产品商品率力下汗马功劳。据调查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商品率较高的金田镇,各类经纪人有1000多人,其中仅在广州清*中药材专业市场长期驻扎的就有300多人。麻垌镇从事荔枝中介的经纪人达300多人,在荔枝盛产期,参与荔枝购销流通的各类经纪人达2000多人。据初步统计,20xx年全市共有各类农产品流通组织4809个,其中营业额在10万元以上的流通组织856个,营销人员24608人,交易量29.74万吨,交易额28652万元。

  6、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重要的渠道。我市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渠道。据不完全统计,20xx年全市外出务工的人员为175914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以上,占全市劳动力总数的25%,全市每10人中*均有一个是外出务工的。外出务工人员不仅学到了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为桂*市带来了巨大财富,据统计,20xx年全市外出务工总收入52700万元,人均达3000元。

  二、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突出问题

  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调查,我们深感这场调整任重道远,有许多新的课题亟待研究,也有许多问题和困难必须迅速得到解决和克服。比较突出的障碍因素有: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发展后劲不足。一些水利设施基本上都是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修建的,目前已超期服役和老化,根本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从而阻碍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我们在调查过程中看到,农业基础设施的落后,不仅大大降低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而且从根本上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靠天吃饭”还是我市大部分地区农业的根本现状。今年蒙圩官桥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将全村4000多亩水田的2000亩改种辣椒,但由于生产条件太恶劣,有*1000亩没有旱涝保障措施,导致辣椒的商品率很低,虽然种出了产品,但产量低,成不了商品,农民仍然得不到应得的收入。

  2、资金不足,财政投入少。形不成较大的规模生产和加工销售,没有充分发挥名牌产品优势。如桂*市的优质米曾扬名海内外,荔枝、龙眼。蔬菜等也有一批比较优质的名牌品种,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生产加工形不成规模,没有发挥出名牌效应。由于资金严重不足,对科技的投入更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商品不高的问题更加突出。如今年我市的辣椒科技含量明显低过钦州、广东雷州半岛一带的辣椒,商品率和价格一般都比外地的低一至两个档次。我市金田淮山生产的科技含量也不高,因此产量很低,效益不高,成为障碍淮山产业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3、农业服务体系受到严重挑战。我市机构改革前,全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干部职工人数为841人(其中种植370人、畜牧226人、渔业6人、农机239人)仅国家定编人数891人的94.39%,其中县级276人,乡镇级565人。机构改革后,乡镇级多的12人,少的8人,*均10人左右,全市乡镇农业技术干部大约290人,占改前乡镇人数的51.32%,精简率达到了50%。在种植业中,机构改革前乡镇农技干部206人,*均每个乡镇7人,*均每万亩耕地有乡镇农业技术干部1.98人,机构改革后大约137人,*均每个乡镇4.7人,*均每万亩耕1.31人。机构改革后,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得不到及时理顺,服务网络出现了“线断、网破”的境地,以畜牧兽医为例,这次机构改革,将乡镇兽医站(人、财、物)全部划归乡镇*管理,形成上下脱节,市畜牧行政主管部门没有下属单位,乡镇兽医站没有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市畜牧主管部门有什么大小事均要通过*、乡镇*去传达贯彻实施,人为地增设了诸多环节,不利于管理,不利于推广科学饲养技术,更不利于畜禽的防疫、检疫工作。我们到过的乡镇都普遍反映,现在乡镇兽医站只有2个人,小的乡镇只有一个人,不要讲防疫、检疫和推广科学饲养技术,就是连每天对上市的仔猪、肉猪检疫收费都忙不过来,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改变,不仅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而且会使畜牧业出现大衰退,最终影响到农民的增收和整个桂*经济的发展。种植、渔业、农机等也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

  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也是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在市乡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基层农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甚至有不少乡镇农技人员的基本生活待遇都难以保证,为此不少基层农技人员忙于各类经营,而忽略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以20xx年为例,全市乡镇农技站225人在职人员,财政总拨款为1209923元,人均人头经费5062元,占应拨款的62%左右,若扣除人均1000元/年的养老保险金,人均经费4062元/年,*均338.5元/人.月,工资之低是其它行业少见的,真可谓是“有钱养兵,无钱打仗”。在畜牧业中,这个问题也十分突出,1994年前市财政不仅不要市畜牧局上交调节金,而且每年还拨出专款支持畜牧业的发展,1994年以后每年都要上交调节金,少的每年几十万元,多的去年达到了130万元。农业局几年来每年也接到财政局上交10多万元调节金的任务,这种经费倒贴的不正常现象极不利于农业科技推广的发展。

  4、缺乏龙头带动,生产规模小。农业结构调整就是促进农业的良性循环,形成一个长产业链,龙头企业就是它的火车头,龙头企业水*越高、规模越好,其牵动力就越强,规模就越大,结构调整的成就就越好,调整的步伐就越快。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龙头企业的发展是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也是现代农业前进的方向。我市涉农龙头企业屈指可数,除粮油贸易公司,桂*糖厂,桂*食品总公司等几家龙头企业外,其它加工型涉农龙头企业更少,由于缺乏加工企业和龙头企业带动,使农产品生产形不成规模,市场没有保障,这种缺馅严重制约了桂*市农业结构的开展。

  5、市场信息环节十分薄弱。农业产业链被割裂、信息不通、农工商分离、产加销脱节、城乡分隔、多部门“条条”管理体制等,严重阻碍了农业结构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中,多数农民是渴望得到政策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的,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农民得到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形成“技术缺乏不敢调,信息不灵不会调,观念陈旧不想调”的现象比较普遍,少部份农民虽然开展了结构调整,但往往是跟帮学样照搬别人的套路,往往是一轰而上,市场俏是缺,市场饱时改,产品往往不得价。这种单家独户创市场,影响了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仍至整个农业的发展。

  6、土地权属不够明确,土地纠纷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土地权属遗留问题十分突出,土地使用权纠纷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农业结构调整,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问题。

  7、农民科技素质、商品质量意识有待提高。我市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科技素质不高。全市每年外出务工的*20万劳力,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剩下在家务农的都是386170部队(妇少老弱人员)居多,这些人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较差,新技术的推广难度大,生产出来的东西也因品质不高而没有市场。我市几个传统品牌的蔬菜,很难销到大中城市,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形不成规模,同时农民不太注意产品质量,污染物或者有害物质超标,而难登入城市的大雅之堂。我市的肉猪销售曾在广东、海南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由于生猪品改进展不快,商品猪都是些大肥猪为主,目前仅免强还可以销往海南,广东市场已经没有销路。畜牧部门曾经到广东一带考察,仅广州天河屠宰场一天就要屠宰3000多头肉猪,以前桂*肉猪在这里有一定份额,而现在根本无法见到桂*产的肉猪进入这个市场了。可以讲我们的生猪市场越来越狭,若再不加快生猪的品改步伐,我们失去不仅是市场,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民心,失去了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好机遇。

  三、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建议措施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我们自已跟自的过去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周边地区乃至全区全国先进地区比,我们的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因此,奔起直追,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今后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乃至整个农业的唯一出路。通过认真调整分析,我们调整组认为,加快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根据我市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我市的地方特长,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抓住着力点,加快发展。

  (一)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我们认为,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要突破三大难题,简单地讲就是要找到调整的“卖点”,瞄准调整的“亮点”,把握调整的“重点”。

  1、寻找调整的“卖点”。

  农业发展这么快,为什么农民富不起来?原因很简单,产品没有变成货币。正如一些专家所说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如同遭受一场灾难”。长期以来,人们片面强调增加食物总量,忽视食物质量,产品卖不出去,或者卖不出好价格,它就不能变成较多的财富,农民怎么发得了、富得快。农产品“卖难”的出现,既有生产的不适应,也有市场的不适应。往往是人们想买的东西买不到,农民欲卖的东西又卖不掉;国外需要的,国内无货源;国内积压的,国外又不要,如此等等。可见,寻找调整的“卖点”,就是开拓农产品市场,突破“卖难”的困境。过去搞自给农业,只有先把生产抓起来,才有东西吃饱肚子。如今大量农产品“卖难”,促使人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各地不得不选择“先市场、后生产”的新思路。过去农业生产路子是:资源—生产—自给。现在要走出一条:市场—资源—生产—市场的新路子。农产品从短缺到丰盛,从内销到外销,在各地都有一个由产品和市场构成的动力源。根据市场趋势开发产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根据市场变化摒弃产品,这就是农业开发的“法宝”。实践证明:哪里市场组织得好,那里的农业就振兴,哪里的市场销量大,那里生产就上得快,农民收入就增加多。农业结构调整的最终出路,就在于能为农产品找到市场。卖出去才是硬道理,卖好价格才是真功夫。因此,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引导农民参与流通,这也是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一项紧迫工作

  寻找调整的“卖点”,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抓信息。信息是打开市场的“钥匙”。只有捕捉可行的信息,才能把握市场忽冷忽热的“寒暑表”。农民对外交流少,市场信息渠道窄,难以及时准确掌握农产品市场需求善的变化,在调整中感到无所适从,渴望能够及时得到信息指导。因此,各级*和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发挥所处的层次高、手段先进、信息渠道广的优势,广泛搜集市场信息,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及时为农民提供准确可行的信息,为农产品找到更多更广的“卖点”。

  2、瞄准调整的“亮点”

  找到了“卖点”,就能拉动“亮点”的发展。“亮点”是什么?三个字。首先是突出一个“优”字。要求优化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生产结构、内部品种结构和优化产品的品质结构,提高产品优质率。其次,是注重一个“高”字。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率,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第三,着眼一个“强”字。调优调高,就是为了增强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的农业经济实力,从而提高农业整体素质。这三个字告诉我们,调整农业结构,要面向国内外大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发挥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三高”农业,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为农业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这三个字的运用,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尊重群众意愿,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从当前情况看,经济作物产品“卖难”,已经大大超过“卖粮难”,如果我们在调整时不去认真调查市场需求,片面追求那么一点特产税,一再盲目发展“卖难”的经济作物产品,那就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卖难”困境。对于那些销路不好的产品,进行更新,实施名牌战略,大力发展国内外大市场销路好的农产品。这样做,不但可以使农民挽回一部分经济损失,而且使经济作物和果蔬生产调整提高一个档次。因此,调整必须在“优、高、强”三个字上大做文章。一方面注重引进市外、省外甚至国外的优良新品种,采用新的栽培方法,发展高价值的具有特色的经济作物产品;另一方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大抓果、茶、菜、药材等等产品的保鲜、储藏、加工、营销等产后环节服务,以及传统和特种养殖业发展。这不仅解决是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需要,而且也是实现“卖得出、卖得好”的选择。这就是以产后来引导、推动产前、产中的调整,提高市场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只要把经济作物结构调到“优、高、强”的的层次上,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我们的农业结构调整就大有希望了。

  当前在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的新形势,不仅需要我们拿出过硬的拳头产品,而且需要我们拿出来的拳头产品有一定的批量,有一定的规模,它要求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都能基本满足市场的需求。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没有质变也就没有农业的升级。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调整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搞的。市场是动态的,发展也是变化的,因而没有一劳永逸的调整,也没有一成不变的调整。因此,当前农业结构的调整,一定要瞄准“优、高、强”这个远大的目标,从而使农业结构取得更大的成效,农民获得更多的增收。

  3、把握调整的“重点”。

  农业结构调整的最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要使农民增加更多的收入,我们必须把握的“重点”。我们农业的“重点”究竟在哪里?经过调查论证,我们认为“重点”还是“种—养—加”。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早,人有我优,人优我转”。因此,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思路上,要把眼光放远一点,思路放宽一点,层次放高一点。

  (二)搞好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对策

  1、尽快制订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调整和优化战略。要充分利用“入世”机遇和当前主要农产品供应比较充裕的有利时机,制订一条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调整和优化战略。根据桂*的实际情况,其调整和优化的战思想是:以市埸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改良品质为重点,依靠科技、优化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稳定基本政策,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为原则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建设“高效的种植业、发达的畜牧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达到“结构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

  2、突出优势产业,扩大优势品种。

  (1)、种植业。

  ①在粮食生产上要调减与市埸需求不相适应的劣质早籼稻面积,将部份高坑田、水尾田、望天田改种玉米及其它经济作物。总的要求是“高田走旱路、低田走水路、连片走新路”的思路进行调整。早稻66万亩,可调减至60-62万亩,把调减出来的面积,发展高产饲料玉米或经济作物。加大优质谷基地建设,扩大优质稻面积,提高优质稻比例,力争在3-5年内使全市稻米品质有一个根本性改变。扩大加工能力,改进包装,扩大出口,使优质稻生产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形成产业化经营。

  ②油料作物适度扩大花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和总产。花生面积由99年的16万亩,调至18-20万亩。

  ③经济作物要在巩固传统名牌品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新品种,开展立体种植,打时间差、空间差。

  a.甘蔗生产。要集中优势,优化布局,建设“吨糖田”,提高糖分含量。甘蔗生产主要在白沙、厚六、大湾、下湾、蒙圩、石龙等西区及部分南区乡镇发展,形成具有优势的糖料蔗生产基地,大力推广高产、高糖的新台糖22和桂糖22等优良品种。

  b.水果生产。一是抓好荔枝、龙眼大宗水果发展的同时,引进和发展名优稀水果品种,适当发展时令小水果;二是全面实施品种改良,提高水果的优质率。加快实施荔枝、龙眼高接换种和新植名特优水果步伐。特别是要正确搭配好荔枝、龙眼早、中、迟品种,防止因品种单一而导致熟期过于集中,造成运输、销售上的压力,力争在今后3—5年内使桂*市水果品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

  c.蔬菜生产。要围绕冬菜和反季节蔬菜两大特色优化品种布局。全年种菜面积要稳定在30万亩以上。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适宜什么,发展什么,不搞一刀切。要加大扶持力度,搞好基础设建设,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做强做大下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紫荆野生菜生产基地。同时,大力发展蔬菜加工业,增加农产品的高附加值。

  d.其它经济作物

  我市有特色的经济作物很多,如金田的淮山,油麻的玉桂,下湾芹菜,蒙圩西红柿、辣椒,寻旺的苦麦菜等等,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应注意做好引导、确保质量。还有烤烟、黄红麻、西山茶等,应根据市埸的需求,按计划发展。应对桂*的地方优势品进行开发立项,有计划地进行开发和招商工作,使地方品牌更好地打出市门、国门。与此同时抓好“万元田”建设,前几年我市各地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成功模式,如:市农科所、蒙圩、罗播等乡镇的“西瓜-西瓜-冬菜”模式,寻旺福寿村的“稻-稻-菜”模式,金田镇的“稻-淮山+菜”、“果园+养殖”等模式,产值接*或超过了万元,应大胆探索和发展。

  (2)、畜牧业。

  重点抓好瘦肉型生猪品种改良和草食性畜禽的养殖。生猪品改继续实施好“三三一”工程,当前首要任务就是要巩固此前取得的品改成果,在做好政策引导、对罗秀、木圭、木乐、白沙、厚六等边远交界地区实行税费优惠灵活政策,加大技术推广普及力度的同时,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优势办好2-3个乡镇3-5个村的集约化生猪品改工作。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从次资金上、技术上扶持和扩大经济能人、养殖专业的养殖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以带动整个桂*养殖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抓好草食性畜禽养殖和特种养殖业的发展,大力引进优良品种,进一步抓好疫病的防治工作。

  (3)、水产养殖业。

  重点抓好名贵渔类的引进和示范养殖工作,大力推广小水泥池高密度养殖、多品种混养、综合性立体养殖模式。充分利用传统优势,在抓好传统四大家鱼养殖基础上,抓好黄沙鳖、土塘角以及其它有市场、有销路的名贵鱼类和水产品的养殖,以适应市场需求,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效益。

  3、抓好区域布局的优化。

  以城区为中心,将全市划分为东南西北区,各区突出重点。

  ①东区的寻旺、社坡等乡镇除继续发挥桂*粮食主产区优质谷生产基地优势外,还应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如寻旺福寿的的苦麦菜、大玉菜,社坡的马铃薯等优势品种。大力发展以社坡为中心的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传统的腐竹加工业,以此带动本镇及邻*乡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据统计,以社坡镇为中心的腐竹加工业,高峰时参与腐竹加工业的有10100户,为加工腐竹生产服务的黄豆、煤炭、运输、塑料包装厂、纸箱厂、收购部等530多个店(户),从业人员2500多人。全镇腐竹产值243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6.68%。腐竹加工后还可利用豆渣养猪。每年社坡镇养猪超过10万头,养猪业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51.8%。社坡腐竹加带动了当地及邻*乡镇黄豆、煤炭、运输、包装等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民带来了现实的收入,并为减轻就业压力作出了贡献。

  ②南区主要是以麻垌、罗播、大洋、大湾、木根、社步、油麻等乡镇为中心,发展以荔枝为主导产品,八角、玉桂、烤烟等为辅助产品的林果业。

  ③西区要抓好南梧公路沿线“吨粮田”示范带建设。石咀、石龙、蒙圩、白沙、厚禄等乡镇要发展以龙眼为主导产品的林果业。

  ④北区除发展适合当地气候的龙眼种植外,还要以金田为中心,发展有规模的淮山种植。

  4、加强领导,加大*的宏观调控力度。

  ①抓观念更新。“农民愿种什么就种什么,什么值钱就种什么”,不等于撒手不管。既要尊重农民的自*,又要积极引导农民适应市场。既要更新上层领导干部的观念,又要更新基层干部的观念。在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上,要从过去的只注重抓催耕催种转到抓信息、抓科技、抓流通、抓服务上来;从催粮收款为主转到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上来;从围着田埂转,转到围着市场转,切实为农民解决“怎么卖、卖个好价钱”的问题。

  ②抓基地规模。立足大市场、大流通,调整农业结构,改变了过去那种“有传统,无规模”的状况,真正形成商品生产基地,使农产品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抓好优质稻基地,淮山基地,黄麻基地,蔬菜基地以及林果业的“三带两基地”建设。在养殖业上,抓好以瘦肉型猪、三黄鸡以及水产新品种养殖的基地建设,在巩固的基础上,扩大基地规模,提高效益。

  ③抓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结构调整的基础,要做好以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改善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④抓龙头带动。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加强龙头加工销售企业建设与发展。紧紧围绕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生产基地,使农业经济转变到以市场为纽带的规模化生产、区域化经营的新领域,形成“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经营模式和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创出“小商品、大市场,小品种、大产业,小农户、大基地,小投入、大效益”的农业经济特色。

  ⑤抓优质服务。一是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在当前机构改革中,要妥善处理好农技人员的分流、转岗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以确保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基本稳定,确保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技术到位率;二是强化技术培训指导。要组织开展大规模的送科技下乡和技术培训活动,达到每户有一人以上熟练掌握一门以上的适用技术。使各项新技术及时传送到位;三是灵活开展示范样板。使群众有得看,有样学。

  ⑥抓搞活流通。一是成立销售机构,帮助农民搞好农产品销售工作;二是建立批发交易市场。依靠批发交易市场,组织大集大散、大吞大吐;三是设立外销窗口。乡、镇、村主动出击,抢占外地市场,到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门面、摊位,建立固定销售渠道;四是组建农民销售大军。通过各类中介服务组织抓销售,引导农民参与流通;五是建立绿色通道,取缔各类关卡,创造良好的农产品流通环境,确保农产品运销一路绿灯,让农产品顺利走进大城市、闯进大市场。要积极探索路子,走“订单农业”、“合同农业”之路。六是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尽快完善全市农业信息网络,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农产品市埸信息网。

  ⑦切实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投入力度。在完善投入机制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前提下,利用项目资金和国家的特殊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扶持优质、高产、高效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转化。

  ⑧切实加强对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领导。各级*和有关部门都要认真研究农业新形势新特点,把握机遇,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摆到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及时研究部署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支持和关心这项工作。

  5、抓好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大力加强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文化、科技水*非常重要。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培训力度,确保每户有一名技术“明白人”,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

  6、加强农业的法制建设以及监督管理工作,引导和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3

  一、当前我市农业结构的基本现状

  *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决策,按照“高效的种植业、发达的畜牧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工作思想,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达到了减劣调优的调整目标,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得到了初步缓解,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一)、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成绩

  1、农业结构调整得到了各级党委、*的广泛重视。各级党委、*重视农业结构调整,把农业结构调作为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的措施去抓,因地制地开展农业结构调整。

  金田镇紧紧抓住本镇经济支柱的淮山做文章,采取三条针对性措施:一是积极搞好招商引资,发展淮山深加工,促进淮山增值。镇*3月底参加了上海环太*洋商贸洽谈会,分别与美国、新西兰的一家公司签订了淮山无硫脱水加工和深加工项目意向书;二是由镇*牵头,到工商部门注册“金田牌”淮山商标,下一步将依据商标的有关法律法规,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淮山打假活动,以提高金田淮山的品质和知名度,带动整个金田淮山市场价格的提升;三是大力开展淮山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的革新,全面提高金田淮山的单位面积产量。

  白沙镇围绕市委、市*“3+3”工程开展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在“一条蔗、一头猪、一条鱼和一片林”上做文章,首先是稳定和发展甘蔗这一支柱产业,其次是提升畜牧水产养殖业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巩固和发展畜牧水产养殖基地,重点发展二无杂母猪和优质水产鱼类养殖,三是发展种植速丰桉。全镇今年甘蔗面积达到了1.52万亩;发展母猪6000多头(其中二元杂4000多头),年产仔猪20万头以上;速丰桉生产也由原来的2000亩发展到5000亩。

  下湾镇农业结构调整中,做好山上、*原两篇文章,山区村屯重点发展果树生产,沿江*原重点抓好蔬菜和畜牧业生产。特别是以下湾村为中心,引进广东鹏生蔬菜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去年冬种种下法国荷兰豆500多亩,小甘兰、大白菜、小椰菜等约50亩,另外种植毛节瓜、大肉苦瓜250亩。其中荷兰豆*均亩产400公斤,总产值26万元,*均投入180元,净收340元;毛节瓜*均亩产4000-5000公斤,*均单价0.2元/公斤,产值800-1000元;苦瓜*均亩产2000-3000公斤,*均单价0.7元/公斤,亩产值1400-2100元。目前蔬菜基地已扩大到贝团、龙岭等村,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麻垌镇在抓好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重点抓好荔枝的流通工作,确保今年荔枝增产农民增收。采取四条措施促进流通:一是开支3万元在交通区扭地带的桂*大转盘,建立100*方米的荔枝广告牌;二是通过网上广泛发布麻垌荔枝供求信息,开展招商引客工作;三是在中央二台经济频道刊登介绍麻垌荔枝信息;四是镇*计划在6月上旬初组织100多人的老板经纪人队伍到区外跑市场,宣传麻垌荔枝。这些具体措施,必将加快麻垌镇荔枝流通步伐。

  2、优质谷推广取得新突破,农民收入明显增长。2000年全市推广优质谷面积48.71万亩,20xx年优质谷面积达到了84.195万亩,比上年增加35.485万亩,优质谷覆盖率由原来的36.97%提高到67.56%,提高了30个百分点。优质谷比一般稻谷每50公斤增收15~20元,亩增收60~80元,全市推广优质谷这一项,可增收5000万元以上。

  3、特色经济作物种植获得较大发展,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针对我市特色经济作物有品牌无规格,相对效益虽高,但对农业整体经济拉动不大的特点,我市把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上,变无规模为有规模,小规模为大规模,逐步形成规模化、基地化生产。为了解决特色经济作物规模种植问题,全市共调减了7万多亩水田用于改种扩种如甘蔗、淮山、粉葛、荔浦芋、瓜菜等经济作物,逐步形成了以白沙为中心的西区糖料蔗生产基地,以金田为中心的淮山生产基地,以寻旺、蒙圩为重点的蔬菜生产基地,以麻垌、南梧二级公路沿线乡镇为中心的荔枝、龙眼生产基地,以大湾为中心的速丰林生产基地等。

  4、畜牧水产和特种养殖业形成新格局,畜牧水产业比重增大。在畜牧水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以实施生猪品改的“三三一”工程,推广二元杂母猪饲养,发展三元杂仔猪生产和瘦肉型猪生产,积极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发展养猪,推广普及科学饲养技术,使养殖业跃上了新台阶。20xx年全市出栏肉猪82.4万头,同比增长2.94%,存栏59.57万,同比下降1.82%,其中瘦肉型猪出栏39.4万头,占肉猪出栏的47.81%,同比坟长11.3%。在家禽方面在抓好“三黄鸡”传统家禽养殖的同时,发展狮头鹅等草食型动物。20xx年全市家禽出栏826.8万羽,增长1.66%,家禽存栏575.14万羽,增长0.37%,其中三黄鸡出栏480万羽,增长11.62%。野猪、果子狸等特种养殖取得新的进展,特别是畜牧局寻旺特种野猪试验场通过技术攻关,攻克了野公猪人工采精技术难关,为大规模工厂化养殖特种野猪提供了广阔前景。水产养殖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名优水产品养殖面积迅速扩大,产量、产值及全市渔业科技含量有了新的提高。全市在抓好“四大家鱼”传统养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种名贵渔类的养殖,特别是以黄沙鳖、七星鱼等特种经济鱼类的养殖有了较大发展。20xx年全市水产放养面积92230亩,渔业产量35680吨,产值2.48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6.9%和9.7%。其中黄沙鳖400亩、土塘角鱼1500亩,七星鱼200亩,全市名优经济鱼类放养面积1.26万元,*2.1万户,产值1.1亿元。

  畜牧水产业成为了继种植业之外的又一大支柱产业。20xx年畜牧业总产值达5.02亿元(不变价),比上年增长3.7%,占农业总产值的32%,全市畜牧业使农民人均新增加纯收入32元;20xx年水产养殖业总产值2.4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5.8%,水产养殖业使农民人均新增纯收入达到了8.6元。畜牧水产业总产值达到了47.8%,占了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

  5、“吨粮田”、“万元田”和“吨糖田”的“三田”建设取得新突破,为发展高效农业树立了样板。20xx年全市实施“三田”面积35.5万亩,比上年增加14万亩。其中“吨粮田”面积30.2万亩,比上年增加10.2万亩;实施“万元田”4.3万亩,比上年增加2.8万亩。在万元田建设中,引进和筛选了一批效益较好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金田、江口等乡镇的“丝瓜+沙姜+淮山”、“豆角+沙姜+淮山”,蒙圩镇的“西瓜+西瓜+冬菜”、“椒+稻+菜”,寻旺的全年种菜等模式亩产值都在万元左右。

  6、名特优林果开发取得较大的突破。2000年以来我市抓住冻后果树嫁接的契机,大力推广大果石硖、白露、储良、妃子笑、糯米糍等优质品种,高接换种4.8万亩,同时新植名优水果3.5万亩,使我市果树品种的良种率有了较大提高。全市水果面积达到了44.8万亩,投产面积26万亩。其中荔枝22.1万亩,投产面积达到了14.7万亩;龙眼16.3万亩,投产面积6.5万亩;其它水果*万亩,投产面积4.8万亩。20xx年全市水果总产达到了3.78万吨。今年预计超过5万吨(其中荔枝3.5万吨,龙眼1万吨)。

  (二)我市农业结构的主要特点:

  1、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化

  短期调整与长期调整相兼顾、适应性调整与战略性调整相结合,使得我市农业结构由粮油主导型向多元复合型转变。特别是*年来我们在保障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围绕农民增收目标,采取“压粮扩经”、“压常规扩优质”、“抓新抓特”等措施,粮经比、粮饲比以及多种经营在大农业中的份额等多层次结构趋于合理。20xx年,粮食与经济作物(含其它农作物,但不包括水果)的比例达到了1.76:1。

  多种经营占比不断提升。金田镇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比例达到了1:1。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内部结构也不断得到优化,全市实施了生猪改良“331”工程、水产养殖“3211”工程,使畜牧水产养殖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20xx年在继续抓好白沙镇二元杂母猪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按照集中连片、区域推进、辐射吸引的原则,把油麻、罗秀、金田、垌心等乡镇作为推广二元杂母猪重点乡镇,通过抓重点,建基地,形成了油麻、白沙、罗秀三个超2000头二元杂母猪的示范乡镇。

  2、产品趋于优质化

  农副产品已由单纯产量型转向优质高效型,基本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全市大宗农产品品质逐步调优。在水稻中,良种普及率达到了95%以上,优质率早稻达到55.12%,晚稻达到了80%以上,以西山油占、桂香占、桂小占为主的优质谷品种推广逐年增加。蔬菜、瓜果及其它经济作物品种不断推陈出新。下湾镇发展无公害蔬菜,引进国外先蔬菜良种,使产品具有更强的市场竟争力;石咀镇利开农业高新示范园,引进名贵蔬菜品种和优质提子种植,其种植的蔬菜成为南百超市桂*分店的主要鲜菜供应商。

  在畜禽生产上,生猪向三元杂交商品瘦肉猪方向发展,二元母猪占比例不断上升,特种养殖出现了新的热潮,特种野猪、黄沙鳖的养殖规模逐步扩大。

  3、农业生产大格局基本形成。

  全市种植业格局有了新的变化,“三带两基地”有了新的发展,全市基本形成了“南荔北园东西蔗”的种植业格局。新的基地不断增加,比较突出的有:以南木、江口、石咀、白沙、下湾、寻旺乡镇为主的10万亩优质谷生产基地;以白沙、厚六为龙头的甘蔗生产基地;以金田为中心的淮山生产基地;以蒙圩、白沙为中心的万亩冬椒生产基地;以下湾为中基础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在基地建设上,加强资金、劳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联合,注重规模、特色和品牌,努力实现建一个基地、树一个名牌、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4、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经济作人不断涌现。

  调查表明,由于经济和技术利益的趋动,我市农民合作组织逐步增多,出现了水果协会、荔枝协会、龙眼协会、养蚕协会等等的民间生产流通协会组织10多个。据初步了解,承包100亩以上的林果农场主达100多人,承包种植100亩以上的承包人也有20-30人。在养殖方面,全市养殖母猪超过百头以上的猪场达到了七家。如木圭镇的徐立日开办猪场,饲养二杂母猪发展三元杂仔猪生产,目前母猪饲养量达到了318头,年出栏三元杂仔猪7000多头,产值超过200万元,三元杂仔源源不断畅销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金田镇黄泽全培育三元杂仔猪450头,大洋镇覃建树承包大洋供销社猪场,发展二元杂母猪198头(其中盛产母猪98头),年出栏三元杂仔猪超过1000头;木圭镇四德黄沙鳖养殖场,商品鳖饲养量超过1万头,产值超过360万元;西山镇长安村岭口屯队干部何烘佳、黄石枢、何延艺带头饲养三黄鸡,在他们的带动下20xx年全屯72户农民养鸡10万羽,仅养三黄鸡人均增收达800多元,使长安村成了小有名气的养鸡专业村。石龙石排综合养殖场有83个养鸭专业户,利用渔塘搞立体养殖,每户养鸭3000-5000只蛋鸭,每日*均有25万只鸭产蛋,日产值4.68万元,在这些专业户带动下,石龙、白沙、蒙圩等乡镇的农民跟着干,形成凡有鱼塘必有鸭的养殖结构新景象。

  5、农民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正在提高。

  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商品市场大潮的熏蒸下,我市农部的商品意识、市场意有所增强,各类农民经纪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活跃于田头及各大中城市农贸市场,为提高我市农副产品商品率力下汗马功劳。据调查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商品率较高的金田镇,各类经纪人有1000多人,其中仅在广州清*中药材专业市场长期驻扎的就有300多人。麻垌镇从事荔枝中介的经纪人达300多人,在荔枝盛产期,参与荔枝购销流通的各类经纪人达2000多人。据初步统计,20xx年全市共有各类农产品流通组织4809个,其中营业额在10万元以上的流通组织856个,营销人员24608人,交易量29.74万吨,交易额28652万元。

  6、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重要的渠道。我市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渠道。据不完全统计,20xx年全市外出务工的人员为175914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以上,占全市劳动力总数的25%,全市每10人中*均有一个是外出务工的。外出务工人员不仅学到了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为桂*市带来了巨大财富,据统计,20xx年全市外出务工总收入52700万元,人均达3000元。

  二、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突出问题

  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调查,我们深感这场调整任重道远,有许多新的课题亟待研究,也有许多问题和困难必须迅速得到解决和克服。比较突出的障碍因素有: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发展后劲不足。一些水利设施基本上都是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修建的,目前已超期服役和老化,根本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从而阻碍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我们在调查过程中看到,农业基础设施的落后,不仅大大降低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而且从根本上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靠天吃饭”还是我市大部分地区农业的根本现状。今年蒙圩官桥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将全村4000多亩水田的2000亩改种辣椒,但由于生产条件太恶劣,有*1000亩没有旱涝保障措施,导致辣椒的商品率很低,虽然种出了产品,但产量低,成不了商品,农民仍然得不到应得的收入。

  2、资金不足,财政投入少。形不成较大的规模生产和加工销售,没有充分发挥名牌产品优势。如桂*市的优质米曾扬名海内外,荔枝、龙眼。蔬菜等也有一批比较优质的名牌品种,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生产加工形不成规模,没有发挥出名牌效应。由于资金严重不足,对科技的投入更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商品不高的问题更加突出。如今年我市的辣椒科技含量明显低过钦州、广东雷州半岛一带的辣椒,商品率和价格一般都比外地的低一至两个档次。我市金田淮山生产的科技含量也不高,因此产量很低,效益不高,成为障碍淮山产业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3、农业服务体系受到严重挑战。我市机构改革前,全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干部职工人数为841人(其中种植370人、畜牧226人、渔业6人、农机239人)仅国家定编人数891人的94.39%,其中县级276人,乡镇级565人。机构改革后,乡镇级多的12人,少的8人,*均10人左右,全市乡镇农业技术干部大约290人,占改前乡镇人数的51.32%,精简率达到了50%。在种植业中,机构改革前乡镇农技干部206人,*均每个乡镇7人,*均每万亩耕地有乡镇农业技术干部1.98人,机构改革后大约137人,*均每个乡镇4.7人,*均每万亩耕1.31人。机构改革后,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得不到及时理顺,服务网络出现了“线断、网破”的境地,以畜牧兽医为例,这次机构改革,将乡镇兽医站(人、财、物)全部划归乡镇*管理,形成上下脱节,市畜牧行政主管部门没有下属单位,乡镇兽医站没有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市畜牧主管部门有什么大小事均要通过*、乡镇*去传达贯彻实施,人为地增设了诸多环节,不利于管理,不利于推广科学饲养技术,更不利于畜禽的防疫、检疫工作。我们到过的乡镇都普遍反映,现在乡镇兽医站只有2个人,小的乡镇只有一个人,不要讲防疫、检疫和推广科学饲养技术,就是连每天对上市的仔猪、肉猪检疫收费都忙不过来,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改变,不仅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而且会使畜牧业出现大衰退,最终影响到农民的增收和整个桂*经济的发展。种植、渔业、农机等也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

  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也是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在市乡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基层农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甚至有不少乡镇农技人员的基本生活待遇都难以保证,为此不少基层农技人员忙于各类经营,而忽略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以20xx年为例,全市乡镇农技站225人在职人员,财政总拨款为1209923元,人均人头经费5062元,占应拨款的62%左右,若扣除人均1000元/年的养老保险金,人均经费4062元/年,*均338.5元/人.月,工资之低是其它行业少见的,真可谓是“有钱养兵,无钱打仗”。在畜牧业中,这个问题也十分突出,1994年前市财政不仅不要市畜牧局上交调节金,而且每年还拨出专款支持畜牧业的发展,1994年以后每年都要上交调节金,少的每年几十万元,多的去年达到了130万元。农业局几年来每年也接到财政局上交10多万元调节金的任务,这种经费倒贴的不正常现象极不利于农业科技推广的发展。

  4、缺乏龙头带动,生产规模小。农业结构调整就是促进农业的良性循环,形成一个长产业链,龙头企业就是它的火车头,龙头企业水*越高、规模越好,其牵动力就越强,规模就越大,结构调整的成就就越好,调整的步伐就越快。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龙头企业的发展是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也是现代农业前进的方向。我市涉农龙头企业屈指可数,除粮油贸易公司,桂*糖厂,桂*食品总公司等几家龙头企业外,其它加工型涉农龙头企业更少,由于缺乏加工企业和龙头企业带动,使农产品生产形不成规模,市场没有保障,这种缺馅严重制约了桂*市农业结构的开展。

  5、市场信息环节十分薄弱。农业产业链被割裂、信息不通、农工商分离、产加销脱节、城乡分隔、多部门“条条”管理体制等,严重阻碍了农业结构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中,多数农民是渴望得到政策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的,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农民得到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形成“技术缺乏不敢调,信息不灵不会调,观念陈旧不想调”的现象比较普遍,少部份农民虽然开展了结构调整,但往往是跟帮学样照搬别人的套路,往往是一轰而上,市场俏是缺,市场饱时改,产品往往不得价。这种单家独户创市场,影响了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仍至整个农业的发展。

  6、土地权属不够明确,土地纠纷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土地权属遗留问题十分突出,土地使用权纠纷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农业结构调整,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问题。

  7、农民科技素质、商品质量意识有待提高。我市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科技素质不高。全市每年外出务工的*20万劳力,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剩下在家务农的都是386170部队(妇少老弱人员)居多,这些人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较差,新技术的推广难度大,生产出来的东西也因品质不高而没有市场。我市几个传统品牌的蔬菜,很难销到大中城市,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形不成规模,同时农民不太注意产品质量,污染物或者有害物质超标,而难登入城市的大雅之堂。我市的肉猪销售曾在广东、海南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由于生猪品改进展不快,商品猪都是些大肥猪为主,目前仅免强还可以销往海南,广东市场已经没有销路。畜牧部门曾经到广东一带考察,仅广州天河屠宰场一天就要屠宰3000多头肉猪,以前桂*肉猪在这里有一定份额,而现在根本无法见到桂*产的肉猪进入这个市场了。可以讲我们的生猪市场越来越狭,若再不加快生猪的品改步伐,我们失去不仅是市场,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民心,失去了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好机遇。

  三、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建议措施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我们自已跟自的过去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周边地区乃至全区全国先进地区比,我们的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因此,奔起直追,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今后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乃至整个农业的唯一出路。通过认真调整分析,我们调整组认为,加快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根据我市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我市的地方特长,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抓住着力点,加快发展。

  (一)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我们认为,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要突破三大难题,简单地讲就是要找到调整的“卖点”,瞄准调整的“亮点”,把握调整的“重点”。

  1、寻找调整的“卖点”。

  农业发展这么快,为什么农民富不起来?原因很简单,产品没有变成货币。正如一些专家所说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如同遭受一场灾难”。长期以来,人们片面强调增加食物总量,忽视食物质量,产品卖不出去,或者卖不出好价格,它就不能变成较多的财富,农民怎么发得了、富得快。农产品“卖难”的出现,既有生产的不适应,也有市场的不适应。往往是人们想买的东西买不到,农民欲卖的东西又卖不掉;国外需要的,国内无货源;国内积压的,国外又不要,如此等等。可见,寻找调整的“卖点”,就是开拓农产品市场,突破“卖难”的困境。过去搞自给农业,只有先把生产抓起来,才有东西吃饱肚子。如今大量农产品“卖难”,促使人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各地不得不选择“先市场、后生产”的新思路。过去农业生产路子是:资源—生产—自给。现在要走出一条:市场—资源—生产—市场的新路子。农产品从短缺到丰盛,从内销到外销,在各地都有一个由产品和市场构成的动力源。根据市场趋势开发产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根据市场变化摒弃产品,这就是农业开发的“法宝”。实践证明:哪里市场组织得好,那里的农业就振兴,哪里的市场销量大,那里生产就上得快,农民收入就增加多。农业结构调整的最终出路,就在于能为农产品找到市场。卖出去才是硬道理,卖好价格才是真功夫。因此,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引导农民参与流通,这也是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一项紧迫工作

  寻找调整的“卖点”,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抓信息。信息是打开市场的“钥匙”。只有捕捉可行的信息,才能把握市场忽冷忽热的“寒暑表”。农民对外交流少,市场信息渠道窄,难以及时准确掌握农产品市场需求善的变化,在调整中感到无所适从,渴望能够及时得到信息指导。因此,各级*和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发挥所处的层次高、手段先进、信息渠道广的优势,广泛搜集市场信息,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及时为农民提供准确可行的信息,为农产品找到更多更广的“卖点”。

  2、瞄准调整的“亮点”

  找到了“卖点”,就能拉动“亮点”的发展。“亮点”是什么?三个字。首先是突出一个“优”字。要求优化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生产结构、内部品种结构和优化产品的品质结构,提高产品优质率。其次,是注重一个“高”字。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率,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第三,着眼一个“强”字。调优调高,就是为了增强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的农业经济实力,从而提高农业整体素质。这三个字告诉我们,调整农业结构,要面向国内外大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发挥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三高”农业,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为农业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这三个字的运用,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尊重群众意愿,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从当前情况看,经济作物产品“卖难”,已经大大超过“卖粮难”,如果我们在调整时不去认真调查市场需求,片面追求那么一点特产税,一再盲目发展“卖难”的经济作物产品,那就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卖难”困境。对于那些销路不好的产品,进行更新,实施名牌战略,大力发展国内外大市场销路好的农产品。这样做,不但可以使农民挽回一部分经济损失,而且使经济作物和果蔬生产调整提高一个档次。因此,调整必须在“优、高、强”三个字上大做文章。一方面注重引进市外、省外甚至国外的优良新品种,采用新的栽培方法,发展高价值的具有特色的经济作物产品;另一方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大抓果、茶、菜、药材等等产品的保鲜、储藏、加工、营销等产后环节服务,以及传统和特种养殖业发展。这不仅解决是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需要,而且也是实现“卖得出、卖得好”的选择。这就是以产后来引导、推动产前、产中的调整,提高市场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只要把经济作物结构调到“优、高、强”的的层次上,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我们的农业结构调整就大有希望了。

  当前在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的新形势,不仅需要我们拿出过硬的拳头产品,而且需要我们拿出来的拳头产品有一定的批量,有一定的规模,它要求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都能基本满足市场的需求。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没有质变也就没有农业的升级。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调整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搞的。市场是动态的,发展也是变化的,因而没有一劳永逸的调整,也没有一成不变的调整。因此,当前农业结构的调整,一定要瞄准“优、高、强”这个远大的目标,从而使农业结构取得更大的成效,农民获得更多的增收。

  3、把握调整的“重点”。

  农业结构调整的最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要使农民增加更多的收入,我们必须把握的“重点”。我们农业的“重点”究竟在哪里?经过调查论证,我们认为“重点”还是“种—养—加”。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早,人有我优,人优我转”。因此,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思路上,要把眼光放远一点,思路放宽一点,层次放高一点。

  (二)搞好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对策

  1、尽快制订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调整和优化战略。要充分利用“入世”机遇和当前主要农产品供应比较充裕的有利时机,制订一条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调整和优化战略。根据桂*的实际情况,其调整和优化的战思想是:以市埸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改良品质为重点,依靠科技、优化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稳定基本政策,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为原则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建设“高效的种植业、发达的畜牧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达到“结构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

  2、突出优势产业,扩大优势品种。

  (1)、种植业。

  ①在粮食生产上要调减与市埸需求不相适应的劣质早籼稻面积,将部份高坑田、水尾田、望天田改种玉米及其它经济作物。总的要求是“高田走旱路、低田走水路、连片走新路”的思路进行调整。早稻66万亩,可调减至60-62万亩,把调减出来的面积,发展高产饲料玉米或经济作物。加大优质谷基地建设,扩大优质稻面积,提高优质稻比例,力争在3-5年内使全市稻米品质有一个根本性改变。扩大加工能力,改进包装,扩大出口,使优质稻生产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形成产业化经营。

  ②油料作物适度扩大花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和总产。花生面积由99年的16万亩,调至18-20万亩。

  ③经济作物要在巩固传统名牌品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新品种,开展立体种植,打时间差、空间差。

  a.甘蔗生产。要集中优势,优化布局,建设“吨糖田”,提高糖分含量。甘蔗生产主要在白沙、厚六、大湾、下湾、蒙圩、石龙等西区及部分南区乡镇发展,形成具有优势的糖料蔗生产基地,大力推广高产、高糖的新台糖22和桂糖22等优良品种。

  b.水果生产。一是抓好荔枝、龙眼大宗水果发展的同时,引进和发展名优稀水果品种,适当发展时令小水果;二是全面实施品种改良,提高水果的优质率。加快实施荔枝、龙眼高接换种和新植名特优水果步伐。特别是要正确搭配好荔枝、龙眼早、中、迟品种,防止因品种单一而导致熟期过于集中,造成运输、销售上的压力,力争在今后3—5年内使桂*市水果品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

  c.蔬菜生产。要围绕冬菜和反季节蔬菜两大特色优化品种布局。全年种菜面积要稳定在30万亩以上。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适宜什么,发展什么,不搞一刀切。要加大扶持力度,搞好基础设建设,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做强做大下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紫荆野生菜生产基地。同时,大力发展蔬菜加工业,增加农产品的高附加值。

  d.其它经济作物

  我市有特色的经济作物很多,如金田的淮山,油麻的玉桂,下湾芹菜,蒙圩西红柿、辣椒,寻旺的苦麦菜等等,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应注意做好引导、确保质量。还有烤烟、黄红麻、西山茶等,应根据市埸的需求,按计划发展。应对桂*的地方优势品进行开发立项,有计划地进行开发和招商工作,使地方品牌更好地打出市门、国门。与此同时抓好“万元田”建设,前几年我市各地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成功模式,如:市农科所、蒙圩、罗播等乡镇的“西瓜-西瓜-冬菜”模式,寻旺福寿村的“稻-稻-菜”模式,金田镇的“稻-淮山+菜”、“果园+养殖”等模式,产值接*或超过了万元,应大胆探索和发展。

  (2)、畜牧业。

  重点抓好瘦肉型生猪品种改良和草食性畜禽的养殖。生猪品改继续实施好“三三一”工程,当前首要任务就是要巩固此前取得的品改成果,在做好政策引导、对罗秀、木圭、木乐、白沙、厚六等边远交界地区实行税费优惠灵活政策,加大技术推广普及力度的同时,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优势办好2-3个乡镇3-5个村的集约化生猪品改工作。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从次资金上、技术上扶持和扩大经济能人、养殖专业的养殖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以带动整个桂*养殖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抓好草食性畜禽养殖和特种养殖业的发展,大力引进优良品种,进一步抓好疫病的防治工作。

  (3)、水产养殖业。

  重点抓好名贵渔类的引进和示范养殖工作,大力推广小水泥池高密度养殖、多品种混养、综合性立体养殖模式。充分利用传统优势,在抓好传统四大家鱼养殖基础上,抓好黄沙鳖、土塘角以及其它有市场、有销路的名贵鱼类和水产品的养殖,以适应市场需求,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效益。

  3、抓好区域布局的优化。

  以城区为中心,将全市划分为东南西北区,各区突出重点。

  ①东区的寻旺、社坡等乡镇除继续发挥桂*粮食主产区优质谷生产基地优势外,还应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如寻旺福寿的的苦麦菜、大玉菜,社坡的马铃薯等优势品种。大力发展以社坡为中心的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传统的腐竹加工业,以此带动本镇及邻*乡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据统计,以社坡镇为中心的腐竹加工业,高峰时参与腐竹加工业的有10100户,为加工腐竹生产服务的黄豆、煤炭、运输、塑料包装厂、纸箱厂、收购部等530多个店(户),从业人员2500多人。全镇腐竹产值243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6.68%。腐竹加工后还可利用豆渣养猪。每年社坡镇养猪超过10万头,养猪业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51.8%。社坡腐竹加带动了当地及邻*乡镇黄豆、煤炭、运输、包装等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民带来了现实的收入,并为减轻就业压力作出了贡献。

  ②南区主要是以麻垌、罗播、大洋、大湾、木根、社步、油麻等乡镇为中心,发展以荔枝为主导产品,八角、玉桂、烤烟等为辅助产品的林果业。

  ③西区要抓好南梧公路沿线“吨粮田”示范带建设。石咀、石龙、蒙圩、白沙、厚禄等乡镇要发展以龙眼为主导产品的林果业。

  ④北区除发展适合当地气候的龙眼种植外,还要以金田为中心,发展有规模的淮山种植。

  4、加强领导,加大*的宏观调控力度。

  ①抓观念更新。“农民愿种什么就种什么,什么值钱就种什么”,不等于撒手不管。既要尊重农民的自*,又要积极引导农民适应市场。既要更新上层领导干部的观念,又要更新基层干部的观念。在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上,要从过去的只注重抓催耕催种转到抓信息、抓科技、抓流通、抓服务上来;从催粮收款为主转到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上来;从围着田埂转,转到围着市场转,切实为农民解决“怎么卖、卖个好价钱”的问题。

  ②抓基地规模。立足大市场、大流通,调整农业结构,改变了过去那种“有传统,无规模”的状况,真正形成商品生产基地,使农产品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抓好优质稻基地,淮山基地,黄麻基地,蔬菜基地以及林果业的“三带两基地”建设。在养殖业上,抓好以瘦肉型猪、三黄鸡以及水产新品种养殖的基地建设,在巩固的基础上,扩大基地规模,提高效益。

  ③抓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结构调整的基础,要做好以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改善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④抓龙头带动。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加强龙头加工销售企业建设与发展。紧紧围绕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生产基地,使农业经济转变到以市场为纽带的规模化生产、区域化经营的新领域,形成“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经营模式和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创出“小商品、大市场,小品种、大产业,小农户、大基地,小投入、大效益”的农业经济特色。

  ⑤抓优质服务。一是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在当前机构改革中,要妥善处理好农技人员的分流、转岗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以确保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基本稳定,确保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技术到位率;二是强化技术培训指导。要组织开展大规模的送科技下乡和技术培训活动,达到每户有一人以上熟练掌握一门以上的适用技术。使各项新技术及时传送到位;三是灵活开展示范样板。使群众有得看,有样学。

  ⑥抓搞活流通。一是成立销售机构,帮助农民搞好农产品销售工作;二是建立批发交易市场。依靠批发交易市场,组织大集大散、大吞大吐;三是设立外销窗口。乡、镇、村主动出击,抢占外地市场,到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门面、摊位,建立固定销售渠道;四是组建农民销售大军。通过各类中介服务组织抓销售,引导农民参与流通;五是建立绿色通道,取缔各类关卡,创造良好的农产品流通环境,确保农产品运销一路绿灯,让农产品顺利走进大城市、闯进大市场。要积极探索路子,走“订单农业”、“合同农业”之路。六是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尽快完善全市农业信息网络,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农产品市埸信息网。

  ⑦切实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投入力度。在完善投入机制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前提下,利用项目资金和国家的特殊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扶持优质、高产、高效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转化。

  ⑧切实加强对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领导。各级*和有关部门都要认真研究农业新形势新特点,把握机遇,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摆到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及时研究部署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支持和关心这项工作。

  5、抓好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大力加强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文化、科技水*非常重要。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培训力度,确保每户有一名技术“明白人”,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

  6、加强农业的法制建设以及监督管理工作,引导和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4

  **镇是四川省的重点小城镇,省农科院的科技示范地,也是粮油重点基地之一。连山镇党委、************在积极建设小城镇的基础上,致力于农民的增收致富工作,*几年来,取得较好的成绩,现就农民增收情况调查如下:

  一、1997年至200*年农民收入情况表:

  (略)

  二、*三年市镇两级************对农业的投入情况:

  1、荒滩地整改投入120万元。

  2、农灌机沉井投入4万元(其中机井30眼,每眼补助600元,计1.8万元;沉井11口,每口20xx元,计2.2万元)。

  3、农村机耕道投入40万元(石梯村1.5公里,锦花村0.8公里,向阳村0.4公里,清河村0.8公里)。

  4、河堤修复投入30万元。

  以上四项合计194万元。

  三、我镇200*年专业大户、专业协会发展情况:

  200*年,我镇有专业大户20户(其中种植业7户,养殖业9户,加工业4户),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左右,利润150万元左右。

  有两个协会:

  1、鸭业协会:该协会有会员156户,年销售额达335万元,利润48万元,会员直接增收350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500元。

  2、薯类协会:该协会有会员105户,年销售额达600万元,利润60万元,会员增收4000元,带动农户增收502元。

  四、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及原因:

  1、人均耕地少,劳动力过剩。

  2、农业投入成本高,特别是农灌抽水费用大。

  3、大多数农户还处于传统农业耕种方式,不能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4、本地从事农副产品营销的大户太少。

  五、市、镇两级************对农民的增收的规划和将要采取的具体措施:

  1、要根据连山镇农业现状,配合德阳下旌湖改造,对上柳梢(9.7公里),下柳梢(12公里)整个渠系工程进行改造,实现自流灌溉达70%以上,减轻农业投入、增加农民收入。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持“种、养、加”大户,发展规模种植、养殖、加工示范基地(************制定了对“种、养、加”大户扶持的优惠政策)。

  3、加大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六、今年农民增收的预测:

  1、粮油增加收入总额521.68万元,人均增收201元。

  ①、小麦播种面积14115亩,预计单产813斤/亩,预计总产1146.97万斤,与去年粮价相比,今年粮每斤预计增加0.18元,预计增收206万元。

  ②、油菜籽播种面积5822亩,预计单产349斤,预计总产202.94万斤,与去年油菜籽价相比,每斤增加0.20元,预计增收40.59万元。

  ③、大春预计水稻面积19598亩,按去年的单产水*,预计产量可达2110.7万斤,价格上涨0.15元/斤,可增收316.60万元。

  ④、种植业生产资料的涨价因素:今年小春小麦、油菜播种面积为19937亩,大春水稻预计播种面积为19598亩,以此为基础,所花的机耕、农药、化肥、种子、抽水费等,每亩预计增加农业投入10.5元(全年碳铵施用量每亩按200斤计算,碳铵价格同比增加0.03元/斤6.00元;磷肥施用量每亩按100斤计算,每斤同比增加0.005元,每亩增加投入0.50元;农药预计每亩耕地增加4.0元)。预计增加投入41.51万元。

  2、多种经营增加收入总额39.45万元,人均增收15元。

  ①、毛猪3.71万头,保持去年增减不变(投入与产出基本同幅增长)。

  ②、禽兔较200*年增加4.89万只,可增收35.21万元。

  ③、水产较200*年增加148.8吨,可增收69.94万元(增加面积,单产提高)。水产品价格上涨与水产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水产品净收入增加0.5元/斤,预计增收65万元(总产量是650吨)。两项合计增收134.94万元。

  ④蔬菜产量减少0.3吨,310万元/万吨,合计减少93万元。

  ⑤、食用菌总产减少220吨,减收43.3万元。

  ⑥、水果产量增加24吨,预计增收5.6万元。

  3、第二产业发展与去年相比度支付劳动报酬80万元,人均增收31元。

  4、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预计将比去年增加160万元,人均增收61元。其中商饮业将比去年增加40万元,服务业将比去年增加20万元,交通运输业将比去年增加30万元,其它业将比去年增加10万元,预计今年劳务输出增加150人(去年1363人),预计增加收入60万元。

  以上四项共计增加801.13万元,按上年农业人口26008人计算,人均增收308元。

  七、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及意见:

  1、对农民的粮食直补政策长期坚持。

  2、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对我镇农灌用水问题的解决,给予大力扶持(目前德阳下旌湖工程已经进入实施阶段,我镇为了配合下旌湖的改造工程,对上上柳梢、下柳梢实行整个渠系的整改,预计需要资金400万元,************的思路是:农民出一部分,************出一部分,上级再支持一部分。我们通过各种办法已经筹措了一部分,但是缺口仍然很大,希望上级部门给予资金、政策支持)。

  3、增加对农民技能培训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素质。

  4、对涉农物资价格实行价格听证会。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5

  20xx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市场周期性规律影响,我市农民增收形势严峻。日前,市委农工部就今年农民增收问题组织人员深入xx等地进行调研。

  一、不利因素

  1、农民工大量返乡,务工收入减少。工资性收入一直是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尤其是现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纯收入的40%。从20xx年9月份开始,沿海地区一些外向型企业减产、停产甚至倒闭,导致我市大量农民工提前返乡。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在外务工农民75.8万人,同比减少4.2万人,返乡农民工减收10.2%。预计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加深,农民工返乡将持续增加,这将极大地影响今年我市农民增收。

  2、农产品价格全面下滑,农民存在“惜售”心理。进入20xx年下半年以来,我市农产品价格几乎呈“普跌”态势。我市主要农产品*均收购价为:晚稻86元/百斤,比上年同期下跌7%;籽棉2.6元/公斤,下跌54%;黄豆3.4元/公斤,下跌48%;花生3元/公斤,下跌53%;椪柑0.8元/公斤,下跌43%;生猪13元/公斤,下跌28%。农产品价格下跌,造成部分农民对农产品“惜售”。

  3、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基本冲抵种粮补贴。20xx年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虽然补贴力度有所增加,但难以冲抵农资上涨所产生的价差。如奉新县20xx年早稻肥料成本由20xx年的每亩95元上涨到20xx年的170元,增加75元;农药成本由每亩50-70元上涨到70-80元,增加10-20元。该县农民仅农药、肥料两项成本就增加*100元,加上人工成本、运输费用的上涨,与每亩100多元的补贴基本相抵。

  二、有利因素

  1、农业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今年中央将进一步加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力度,预计补贴资金将增长10%以上。同时,还将增加产粮大县、油料大县的奖补资金,扩大农机具补贴范围和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并逐步完善补贴办法。

  2、粮食最低保护价大幅度提高。今年中央决定粮食最低收购价在去年的基础上*均每斤提高0.11元。此项政策有望带动农副产品价格上扬。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今年各级*将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农村能源、交通、人畜饮水、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将为我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新的机遇。

  三、几点建议

  1、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农业各项补贴政策,确保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户。

  2、加大水稻“单改双”力度,增加播面,推广高产优质品种,提高单产。

  3、规范农资市场,稳定农资价格,建立农资信息网络,推进农资连锁配送。

  4、加大“金蓝领”工程、“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转岗再就业技能。

  5、引导企业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可侧重考虑使用农民工和下岗再就业职工。

  6、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给予支持。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6

  xx镇是aa省的重点小城镇,省农科院的科技示范地,也是粮油重点基地之一。xx镇党委、*在积极建设小城镇的基础上,致力于农民的增收致富工作,*几年来,取得较好的成绩,现就农民增收情况调查如下:

  一、*三年市镇两级*对农业的投入情况:

  3、农村机耕道投入40万元(石梯村1.5公里,锦花村0.8公里,向阳村0.4公里,清河村0.8公里)。

  4、河堤修复投入30万元。以上四项合计194万元。

  二、我镇20xx年专业大户、专业协会发展情况:

  20xx年,我镇有专业大户20户(其中种植业7户,养殖业9户,加工业4户),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左右,利润150万元左右。有两个协会:

  1、鸭业协会:该协会有会员156户,年销售额达335万元,利润48万元,会员直接增收350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500元。

  三、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及原因:

  1、人均耕地少,劳动力过剩。

  2、农业投入成本高,特别是农灌抽水费用大。

  3、大多数农户还处于传统农业耕种方式,不能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4、本地从事农副产品营销的大户太少。

  四、市、镇两级*对农民的增收的规划和将要采取的具体措施: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持“种、养、加”大户,发展规模种植、养殖、加工示范基地(*制定了对“种、养、加”大户扶持的优惠政策)。

  2、加大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五、今年农民增收的预测:

  ②、油菜籽播种面积5822亩,预计单产349斤,预计总产202.94万斤,与去年油菜籽价相比,每斤增加0.20元,预计增收40.59万元。

  2、多种经营增加收入总额39.45万元,人均增收15元。

  ①、毛猪3.71万头,保持去年增减不变(投入与产出基本同幅增长)。

  ②、禽兔较20xx年增加4.89万只,可增收35.21万元。

  ③、水产较20xx年增加148.8吨,可增收69.94万元(增加面积,单产提高)。水产品价格上涨与水产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水产品净收入增加0.5元/斤,预计增收65万元(总产量是650吨)。两项合计增收134.94万元。

  ④蔬菜产量减少0.3吨,310万元/万吨,合计减少93万元。

  ⑤、食用菌总产减少220吨,减收43.3万元。

  ⑥、水果产量增加24吨,预计增收5.6万元。

  3、第二产业发展与去年相比度支付劳动报酬80万元,人均增收31元。

  六、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及意见:

  1、对农民的粮食直补政策长期坚持。

  2、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对我镇农灌用水问题的解决,给予大力扶持(目前德阳下旌湖工程已经进入实施阶段,我镇为了配合下旌湖的改造工程,对上上柳梢、下柳梢实行整个渠系的整改,预计需要资金400万元,*的思路是:农民出一部分,*出一部分,上级再支持一部分。我们通过各种办法已经筹措了一部分,但是缺口仍然很大,希望上级部门给予资金、政策支持)。

  3、增加对农民技能培训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素质。

  4、对涉农物资价格实行价格听证会。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实用5份(扩展2)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菁华5篇)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1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部署,9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领财经工委的同志对我市的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中,我们先后听取了市农林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海洋与渔业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等单位以及**、**、**等镇关于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一)今年以来,市*及其有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多次召开农民增收推进工作会议,并认真抓好落实。农林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等部门坚持用城乡统筹的思路抓农村,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全力推进项目农业和农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和空间,涌现了一批农民增收新的亮点,项目农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减负增收、劳动力转移、小城镇建设、发展民营经济、农业的组织化程度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特别是项目农业和农业外资引进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去年9月,全省*个县市中有*个县市被省评为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市,**榜上有名。去年在**市农业综合表彰会上,我市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今年1-9月份,我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预计达3858元,同比增长15.9%,是多年以来农民增收形势较好的一年,农民增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农民种养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去年秋播以来,由于狠抓了夏熟作物的培管措施,今年夏熟生产和蚕桑生产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实现夏粮总产8.38万吨,其中,油菜籽收入达1.68亿元,农民增收1869万元;蚕茧总产值811.5万元,增收1185.6万元。全市畜牧业在禽流感、饲料价格上涨、外贸出口受阻等不利因素并存的情况下,畜禽生产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畜禽产品价格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增收的空间。 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逐步加快。市*及其有关职能部门积极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加快中介组织建设,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今年8月份,我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2万人,其中就地转移1.03万人,异地转移1.17万人,农民人均外出劳务收入增加226元,增长17.7%。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年收入一般在1-1.2万元之间,收入较高的是建筑行业,年收入一般在1.5-2万元之间。

  (二)*几年,市镇两级*和有关部门在帮助农民增收上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我市在农民增收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低”,即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在我市尚未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35岁以上的占73%,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9%,无一技之长的占81%。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成为制约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加大,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处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且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增大了他们经营的风险,使他们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供求信息做出准确判断,结果往往是造成农业生产的趋同,同一品种的农产品在某一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随之大幅降低。另外,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这些都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而大多数农民则有些无所适从,结果导致农业产业化步履缓慢,农业经济效益整体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二是“高”,即农业成本高。*二年来,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造成了农民生产成本增加,导致增产不增收,再加上农资市场混乱,农民担心高价买了假种子和劣质化肥农药,到时候低价卖出农副产品,里外赚不到钱。*几年,柴油等渔用物资价格也一路上扬,各类费用急剧上升,渔业成本不断增加,广大渔民的增收问题也成了“纸上谈兵”。

  三是“少”,即农业投入少。由于我市财政支付能力弱,用于农业的技术、资金投入有限,导致推动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动力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滞后,农业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善,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今年我市遭遇干旱,由于水利设施功能衰退,损毁严重,抗灾能力大大减弱,使农业生产遭受一定损失。有些镇乡由于财政困难,争取到的有限的农业项目资金没有真正投入农业,而是挪作他用,进一步影响了农业发展。

  四是“重”,即农民负担重。*几年,国家通过实施税费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农民负担有所减轻,但一些不合理的收费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涉渔收费部门还是不少,收费项目繁多,渔民负担仍然很重。与此同时,农民的“隐性负担”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是医疗、教育等负担加重。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比不上城镇,但是其开支并不比城镇低,有了病往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为了让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许多农村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除了缴纳高额的借读费,不少家长还进城“陪读”,既耽误生产,又增加费用。其次是婚嫁成本居高不下,人情消费有增无减。在农村,子女婚嫁仍是农民开支的头等大项,尤其是为儿子成家,几乎要用尽全部积蓄,很多人还要举债。大部分农户每年用于各种人情的礼金占了家庭开支的很大比重。

  (三)如何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这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问题,也是各级*和我们人大常委会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农民增收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制度、环境等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只有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农民增收,才能实现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为此,提出以下建议意见: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是弱势群体,弱就弱在素质上。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变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是实现农民长期性增加收入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消除农民的“低素质屏障”。

  一是提高组织化程度。建议*及其有关职能部门一方面要围绕农民增收来建立政绩考核体系,坚持不以gdp 为目标取向,不以表面繁荣为政绩,以把党的富民政策创造性地惠及到农民身上为己任,形成农民增收稳定的政绩考核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宏观指导,坚持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发展村级组织带农户、农村合作组织带农户、农户自己联农户等多种形态的合作组织,引导他们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共同发展规模经济和特色经济。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既要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更要注重加大对产前信息体系建设和产后加工流通的扶持力度,以及对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扶持力度,从而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二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严重制约着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只有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农民增收问题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建议*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另一方面要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以服务农业和农民为宗旨,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

  三是重视农业人才的培养。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起着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民经纪人”、“田秀才”、“土专家”等新型农业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支不可缺乏的新生力量。因此,建议*要进一步扩大视野,一方面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使之成为现代农业新技术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农业人才后备库,充分发挥他们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谋划农民增收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建立与经济发展水*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议*:

  一是进一步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所以建议*要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尽快形成优势产业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做大做强一批优势农业产业,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要采取多种措施,拓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加强市场调研和信息反馈,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扩大农产品销售。

  二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当前,农村集体保障功能不断削弱,农村因病因灾返贫和人口老龄化、高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民的处境不容乐观。针对这些问题,建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要构建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援助体系,让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体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同时要完善财政对低保的转移支付制度,确保资金落实。二要构建农村医疗救助体系,尽快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点解决农民因病致贫问题。 三要构建农村教育救助体系,重点是逐步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四要构建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解除农村养老之忧。

  三、坚持城乡统筹的思想,加快农民增收

  城乡统筹发展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因此,建议*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农村劳务输出。我市人多地少,大量农民和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人均占有农业资源偏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是农民收入、特别是来自农业收入长期上不去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加快农村劳务输出,顺应城市化规律之要求,采取相关措施,由过去人为地限制农民进城,到鼓励农民进城,进而发展到允许农民进城定居。这既需要改变以往不正确的认识,更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摒弃以往限制农民进城的一些做法,降低农民进城定居的门槛,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要逐步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在国民待遇上的差别,对进城务工一定时间、有固定住所、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允许其申请变为城市居民,并在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要为进入城市的农民提供适当的工作岗位,使农民真正融入城市,适应新的环境,迅速转换角色,在城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从长远看,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收入的根本出路。因此,要逐步提高城镇化科学规划水*,合理布局,以现有的市区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要把发展农村服务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完善小城镇功能,壮大县域经济,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向技术先进、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城镇提供广阔的空间,进而促进农村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农业产业不可能支撑如此多的农业人口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减少农民。因此,要在加快农村劳务输出的同时,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要通过资金的集中投放、综合运用金融、财税杠杆,使民营企业向规模化、外向化、效益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2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聚焦与核心。解决我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我县农村工作,促进农业发展和维护农村稳定必须抓紧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为了解农民增收情况,我们最*根据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安排,围绕我县农业法的贯彻执行和中央1号文件的落实,结合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就我县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民权益保护,到漠滨、若水、黄茅、洒溪等乡镇、村组、农户进行了深入调查,先后召开座谈会8次,听取了县*、乡(镇)村组干部以及村民代表的意见,收回调查问卷80份。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当前农民增收少的是思路,愁的是销路,缺的是技术,盼的是服务。

  一、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

  我县因自然条件、交通运输制约,加之受军事禁区影响,农村资源开发整合利用缓慢。*年来,我县虽然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市场繁荣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依法治农、科技兴农意识明显增强,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民生活水*有了普遍提高,但农民增收仍较缓慢。我县34万人口中有农业人口304800人,XX年农民人均收入为20xx元,XX年农民人均收入2223元,收入仅增长5.6%,农民仍是最大的低收入群体。根据调查,影响农民增收原因较多,在我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原因之一: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导致部分农民劳而无效。在全县346个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偏远村,人口居住分散,交通闭塞,信息不灵,这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漠滨乡洞头塘村总人口1164人,11个组就有8个组不通公路,农产品进出全靠农民肩挑背驮,大量的竹木、柑桔等农副产品调不出,除自己消费外,多余的只好烂在家中,增产不增收,挫伤了群众种植的积极性。该村很多农民装不起电话,接一个电话要跑5华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虽然农民苦苦寻求致富项目和路子,想方设法增加收入,却因信息不灵,真正获得成功的项目极少,产业结构调整收效甚微,许多农民想发展却没门路,找着门路却又愁销路,常常劳而无效。老支书李光辉改种杜仲100余株,长势良好,然而拿到市场上连0.5元/斤也难卖,除去成本后基本没有什么收入了。陈万兴家承包了20余亩园艺场栽种板栗,板粟连年增产,而价格却年年下跌,XX年4元/斤,XX年3元/斤,XX年只有2元多/斤,除去运费等开支后,基本所剩无几。他们说,外地经济发展起来了,自己也想致富,自己养的、种的就是推销不出去,卖不了好价钱,尝到的是一次次失败的滋味,我们想增收怎么就这么难?

  原因之二: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够,发展生产民心不安。由于我县县乡两级财政紧张,仅能保工资保运转,一些地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无力顾及,导致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在“6·19”洪灾中,洞头塘村20多座溪河坝全毁,水圳全垮,但几年来,村集体经济捉襟见肘,在水利基础设施上基本没有投入,由于水毁设施得不到恢复,这里的生产生活条件更加艰难。去年全村590亩稻田失收的达100余亩,减收一半以上的有200余亩,全收的只有几十亩,有的村民连吃饭也成问题。部分村民对种田丧失信心,他们算了一笔帐,除去肥料农药、工钱,种田实际上没有几个收入,靠种田脱不了贫,致不了富。有的说,若能够在外找一份事做,早就不想要田了。如今该村1100多人,在外打工的达500多人,很多年轻人认为家乡环境艰苦,看不到致富希望,外出打工不思回家者大有人在,只剩年幼、老弱病残者留在家中。在全县,同样认为种田难增收的农民为数不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却增收缓慢,从而对土地丧失了信心,导致全县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出现弃耕抛荒现象。

  原因之三: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技术指导,农民增收步履维艰。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因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要找到好的工作很难,从事的多是脏、苦、累而工资微薄的行业,因而能够找钱回乡投资致富乡邻的很少。留在农村的农民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发展意识不强,又缺乏有文化、懂技术、有头脑的带头人,发展路子越走越窄,他们对增收倍感焦虑和无奈。加之资金短缺,更难为“无米之炊”,本地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有的农民不仅不增收反而跌本。黄茅乡白羊村村民刘百喜XX年投资5万元种植草莓,市场销路看好,却因缺乏技术和技术跟踪服务,几个月下来就失败了。许多农民说,作为农民就应该依托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向土地伸手要钱,但因文化低,没技术,土地成了他们填不满的无底洞,反而把老本都送进去了。象这种缺乏科学技术作后盾,无专业人员指导的生产模式,农民吃亏不少。我县农民养羊、喂鱼、种烤烟等种养殖户失败的多,真正受益的很少。他们认为这次县委、*组织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是亲民、爱民、富民的好举措,很有必要,许多干部确实在帮助他们减负增收,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和实际问题。但也有人认为干部下基层活动出发点好,但效果不好,起不了什么作用。他们希望下来的干部带致富技术、信息,带增收项目,能够帮助他们协调上下关系,提供一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希望他们多深入农户家中,帮助想办法、出主意,为农民多提供一些增收思路。

  原因之四:农民利益受损、负担过重问题仍然存在,涉农服务滞后。*几年来,我县各级各部门把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确保农村稳定的大事来抓,及时处理涉农案件,妥善化解农民矛盾,减负增收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农民不合理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在调查中发现,农民的隐形负担仍然不轻,农民对此反映较为强烈。一是反映教育收费高。学校除按标准收取学杂费外,*时还要收取试卷、作业本费等诸项费用。农民本来收入不高,特别是低收入户,供养子女读书更是难上加难,有的因承受不起负担,只得让子女辍学。二是反映一些单位变着法子收费,增加农民负担。派出所登记户口、办迁移或出证明也要收取一些费用,农民看不到有关规定和收费公示,却又不得不交,因为不交费就不办事让他们实难找出拒交的办法。到邮政所取包裹、信件也要想着法子要农民买明信片、报纸,从中收取一些费用。三是反映一些涉农部门在农资经销上给农民造成些损害。如种子纯度不够,致使农民减产、失收,这种情况连年都有所反映。四是反映在公路改造过程中,*征用农民土地给付的补偿费过低。农民被征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严重影响了他们今后的生产生活,而补偿标准过低,使他们更为不满。洒溪乡村民反映在鲁大公路建设中,一类田补偿5900元/亩、二类田补偿4700元/亩、三类田补偿3900元/亩,农民普遍有增加补偿费的要求。同时还反映在公路修建中,一些堆放的土方堵塞了溪圳、道路,给农田灌溉、生产生活造成不便,加重了农民恢复生产的负担。五是反映生产、生活支出费用过高。如建房的国土费就得花几千元;林农出售木材、个人部分收入只有30%,审批民用材青山费等过高。六是反映涉农收费公示不规范,透明度低,如国土、林业、计育办的一些收费,农民有看法,有疑虑,极易影响干群关系。七是反映林农造林费兑付到位难。漠滨乡沙堆村、漠滨村反映他们1999年、XX年的造林费至今一分钱未得,多次报告、反映,跑上跑下,但仍未果,挫伤了农民造林积极性。他们说*应该取信于民,有利老百姓增收的要更多扶持和关心,更不能拖着不兑现。八是反映涉农服务队伍不健全。农业科技信息滞后,得不到及时传递利用,乡镇站所人员的待遇过低,存在后顾之忧,工作信心不大,服务不到位。九是反映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严重。农民看病就医难,边远村组农户更为突出。农村医疗技术设备落后,医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农民有病医治难保障,增收难,保增收致富更难。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农民不增收,解决“三农”问题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必须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摒弃长期以来事实上以工业优先、城镇偏向,轻视农业、农村发展的做法,真正实行城乡并重,工农并重的战略,切实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促进城镇、农村协调发展。

  1、切实增强依法治农、依法兴农意识。中央重视农村工作的宏观政策,为农村修养生息,实现农民增收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兑现有关优惠政策。群众形容中央的政策好比医生开处方,药方开得好,关键还要看有没有药抓,抓药的人会不会抓错。这就更要求我们要切实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要大张旗鼓地搞好农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增强发展农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树立重农、支农、护农、兴农思想,改变过来人们对农业法律淡薄的观念。建议将农业法等法律法规作为今年农村普法的一个重点,把农民增收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抓。各涉农部门、各乡镇及包村干部更要熟悉掌握农业法规,只有自己掌握,才能教育群众守法、用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各部门、乡镇及干部要自觉主动地贯彻执行农业法规,自觉依法办事,提高依法行政水*,正确处理涉农问题,确保农村社会稳定,达到用法律、政策为农民增收保驾护航的目的。

  2、千方百计加大农业投入,逐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发展交通、电信事业,进一步加强县乡村组公路和农网、水利、电信建设力度,为农民增收排忧解难,营造良好的增收环境。在深入贯彻中央1号文件的同时,我们要注重研究国家对农业的投入,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措施,改善投资环境,努力争取国家及有关部门对我县的资金投入。同时要积极想方设法增加农业信贷投入,充分运用信贷和财政资金的导向,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要及时提供小额贷款,帮助解决农民增收和发展农业资金困难严重短缺问题,保障农民增收。

  3、突出本地发展优势,继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当前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我们要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农民增收的着力点来抓紧抓好。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实施结构调整;二是实现两个转变,即实现农业产业化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三是搞好三大调整,即调优结构,调新品种,调高效益;四是突出四个可发展优势。即突出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基础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3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我们X乡调研组遵照县委、*的安排,采取听汇报、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深入到村到户,广泛接触群众,对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乡的基本概况:

  X乡共有12个行政村,区域面积28.5*方公里,有5465户、20110人,耕地面积21030亩。20xx年人均纯收入3002元,是个人多地少、工业企业比较发达的乡镇。

  在种植结构方面,全乡以种植、小麦、玉米、蔬菜为主。小麦面积11000亩,总产4194吨,亩产360公斤。玉米面积5029亩,总产3021吨,亩产量601公斤。蔬菜面积10210亩,总产25000吨。复播作物主要以蔬菜、油料、豆类为主。

  在养殖业方面,全乡牛存栏1774头,其中奶牛1413头,55头以上养殖户69户。猪存栏7146头,100头以上养殖户3户。鸡存栏174790只,300头以上养殖户115户。羊存栏达到2565头,50头以上养这植产24户。

  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全乡有 加工企业134个,从业人员352人,其中:产值在20万元以下的81个,产值在20——100万元48个,产值在100万元以上5个,产品主要销往本县和周边县市。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乡有机井168眼,其中深井142眼,15年以上井61眼,拍卖改制机井128眼;节水管道109.5公里,节水面积17000亩,连片20xx亩以上节水片的有南社、河湾、王村、祁城五个村。全乡有造林面积2134亩,其中木材林979亩,经济林1155亩。有大型收割机20台,播种机90台,旋耕机62台,基本实现机播,道路硬化31条、19824米,10个村安装路灯760盏。

  农民收入比例构成情况是:全乡种植业收入2238万元,养殖业收入3208万元,林果业收入18万元,工业收入24335万元,建筑业收入1000万元,服务业收入28万元,其它收入1119万元,农业方面的收入占总收入的17%。

  农村劳动力分配情况是:全乡现有劳动力8721个,其中:从事第一产业劳力达4237个,从事第二产业4008个,第三产业的476个,县外劳务输出人员916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X党委、*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在农民增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仍然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农民收入与其它行业相比,存在非常明显的反差。我们分析认为,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老化。X乡共有土地21030亩,有机井168眼,其中深井142眼,*均每眼机井担负200余亩灌溉面积,灌溉周期长,况且142眼深井中,15年以上的机井就占到*二分之一,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二是价格和成本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农产品价格不断下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对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种植业成本不断攀升,农民依靠种植业来实现增收十分困难。

  三是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全乡农民人均耕地只有1亩,尽管*年来该乡加快了工业的发展,有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但大量农村劳动力还是滞留在传统种植业中,这种结构必然带来农产品市场的残酷竞争。

  四是种植、养殖业结构单一、品种不良。全乡的主要粮食品种以小麦、玉米和复播油料为主,蔬菜品种主要是茴子白、西红柿、豆角和白菜、胡萝卜、大葱等大田大路菜,反季节蔬菜面积较少,且不集中、不连片、规模小、没有市场。总体上讲,粮、菜生产品种单一,规模偏小,分散经营,市场狭小,科技含量很低。养殖业主要是牛、鸡、猪,养牛业大户少、规模小、园区建设落后,养鸡业呈萎缩状态,流通经纪人基本为零。

  五是农产品加工档次低、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不高。该乡的农产品加工业,由无到有、由小到大、发展态势良好,但从总体上分析,农产品加工大企业少,小企业多,有品牌的少,粗加工的多,全年生产的少,季节加工的多,市场竞争力弱,大部分企业的市场占有地为本县及邻*县。

  六是资金、技术、人才比较缺乏。该乡人多地少,再加上*几年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农业的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农业发展的资金、技术、人才急需注入。

  三、今后的应对措施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根本,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以增收为目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树立质量为本,效益为先的观念,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实施“六大工程”,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在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上求突破。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发展。要不断完善投入机制,特别是税费改革后,针对农村建设资金溃乏的情况,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努力创新农村筹资、筹劳渠道。要认真把握中央一号文件的精髓,抓住中央对农业十项投资倾斜的机会政策,把投入重点放在争取和引进项目上来,积极鼓励和支持个户投资办项目。重点完成南社、河湾两个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投资30万元启动王村高标准节水化园区建设;全乡新打井12眼,配套机井17眼,埋设灌溉18公里,新增节水面积5000亩,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狠抓四大基地建设,在推动产业化升级上求突破。要紧紧结合本乡实际,合理布局,推进特色农业建设,重点实施“百、千、万、万”工程。一是争取100万元,建设秦村百亩综合养牛基地,以此来带动全乡养殖业的发展,力争年底规模养殖园区发展到8个,牛饲养量突破3000头,其中奶牛达到1800头,猪饲养量达到25000头,鸡饲养量达到22万只;二是完成昌源河沿线六个村千亩防护林建设基地。巩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完善投入机制,抓好农田林网建设,完成植树12万株;三是续建王村、秦村、X、梁堡、祁城万亩精细蔬菜基地,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搞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生产和绿色食品开发,发展蔬菜面积1.2万亩;四是实现大运线秦村、高村、圪垛为中心的万吨农产品加工基地。重点扶持秦村油料加工和高村葵花籽加工业的发展,转化油料达到20xx吨,抓好高村现代化屠宰场和圪垛酸奶厂建设,力争年内肉类加工达到6000吨,牛奶加工达到20xx吨;要通过体制创新的政策倾斜,引进资金100万元,规划占地14亩,新建圪垛村蔬菜储藏保鲜库一座,进一步延伸农产品加 工产业链条。

  (三)狠抓品质提升,在提高比较效益上求突破。要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和标识工作。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和绿色食品开发,确实解决化肥农药对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加大与涉农部门的挂靠联系力度,争取项目、资金,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要巩固同发饲料市优势产品品牌,抓好惠明乳业酸奶、秦村粉丝、梁家堡食用醋的品牌塑造,以及万亩蔬菜品牌和秦村油脂加工专业村品牌建设。通过文艺宣传、专题报告等形式,扩大农产品的知名度,发挥品牌效应,增加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实力。

  (四)狠抓龙头培育,在延伸产业链条上求突破。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大运线沿线万吨加工基地的同时,下功夫培育一批成长性好、有潜力的龙头企业,不断扩大农产品的转化面。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尽快做大做强农产品加企业,增强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使农产品加工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五)狠抓服务体系建设,在增加服务功能上求突破。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各项配套政策,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在科技服务上,要大力实施科教人才战略,强化科技服务力度,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同时要大力普及科学技术,提高群众的科技素质;在人才服务上,要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人才,并妥善解决他们的工作条件和报酬待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信息服务上,要加快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和流通经纪人队伍建设,指导巩固完善蔬菜协会和油料协会建设,成立奶牛协会,充分发挥群众性组织的作用,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逐步实现农产品信息服务的深层次、大规模、远距离、强辐射。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4

  20xx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市场周期性规律影响,我市农民增收形势严峻。日前,市委农工部就今年农民增收问题组织人员深入xx等地进行调研。

  一、不利因素

  1、农民工大量返乡,务工收入减少。工资性收入一直是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尤其是现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纯收入的40%。从20xx年9月份开始,沿海地区一些外向型企业减产、停产甚至倒闭,导致我市大量农民工提前返乡。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在外务工农民75.8万人,同比减少4.2万人,返乡农民工减收10.2%。预计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加深,农民工返乡将持续增加,这将极大地影响今年我市农民增收。

  2、农产品价格全面下滑,农民存在“惜售”心理。进入20xx年下半年以来,我市农产品价格几乎呈“普跌”态势。我市主要农产品*均收购价为:晚稻86元/百斤,比上年同期下跌7%;籽棉2.6元/公斤,下跌54%;黄豆3.4元/公斤,下跌48%;花生3元/公斤,下跌53%;椪柑0.8元/公斤,下跌43%;生猪13元/公斤,下跌28%。农产品价格下跌,造成部分农民对农产品“惜售”。

  3、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基本冲抵种粮补贴。20xx年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虽然补贴力度有所增加,但难以冲抵农资上涨所产生的价差。如奉新县20xx年早稻肥料成本由20xx年的每亩95元上涨到20xx年的170元,增加75元;农药成本由每亩50-70元上涨到70-80元,增加10-20元。该县农民仅农药、肥料两项成本就增加*100元,加上人工成本、运输费用的上涨,与每亩100多元的补贴基本相抵。

  二、有利因素

  1、农业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今年中央将进一步加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力度,预计补贴资金将增长10%以上。同时,还将增加产粮大县、油料大县的奖补资金,扩大农机具补贴范围和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并逐步完善补贴办法。

  2、粮食最低保护价大幅度提高。今年中央决定粮食最低收购价在去年的基础上*均每斤提高0.11元。此项政策有望带动农副产品价格上扬。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今年各级*将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农村能源、交通、人畜饮水、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将为我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新的机遇。

  三、几点建议

  1、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农业各项补贴政策,确保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户。

  2、加大水稻“单改双”力度,增加播面,推广高产优质品种,提高单产。

  3、规范农资市场,稳定农资价格,建立农资信息网络,推进农资连锁配送。

  4、加大“金蓝领”工程、“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转岗再就业技能。

  5、引导企业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可侧重考虑使用农民工和下岗再就业职工。

  6、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给予支持。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5

  连山镇是四川省的重点小城镇,省农科院的科技示范地,也是粮油重点基地之一。

  连山镇党委、*在积极建设小城镇的基础上,致力于农民的增收致富工作,*几年来,取得较好的成绩,现就农民增收情况调查如下: 一、1997年至20xx年农民收入情况表: 年度 农民人均收入总额(元) 种植业收入(元) 养殖业收入(元) 务工收入(元) 其它收入(元) 1997 2523 796 363 113 1251 1998 2735 954 389 115 1277 1999 2815 848 349 148 1470 20xx 2903 199 345 234 1525 20xx 2982 742 384 300 1556 20xx 3063 597 393 316 1757 20xx 3223 596 410 343 1874 二、*三年市镇两级*对农业的投入情况: 1、荒滩地整改投入120万元。

  2、农灌机沉井投入4万元(其中机井30眼,每眼补助600元,计1.8万元;沉井11口,每口20xx元,计2.2万元)。

  3、农村机耕道投入40万元(石梯村1.5公里,锦花村0.8公里,向阳村0.4公里,清河村0.8公里)。

  4、河堤修复投入30万元。

  以上四项合计194万元。

  三、我镇20xx年专业大户、专业协会发展情况: 20xx年,我镇有专业大户20户(其中种植业7户,养殖业9户,加工业4户),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左右,利润150万元左右。

  有两个协会: 1、鸭业协会:该协会有会员156户,年销售额达335万元,利润48万元,会员直接增收350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500元。

  2、薯类协会:该协会有会员105户,年销售额达600万元,利润60万元,会员增收4000元,带动农户增收502元。

  四、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及原因:

1、人均耕地少,劳动力过剩。

  2、农业投入成本高,特别是农灌抽水费用大。

  3、大多数农户还处于传统农业耕种方式,不能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4、本地从事农副产品营销的大户太少。

  五、市、镇两级*对农民的增收的规划和将要采取的具体措施:

1、要根据连山镇农业现状,配合德阳下旌湖改造,对上柳梢(9.7公里),下柳梢(12公里)整个渠系工程进行改造,实现自流灌溉达70%以上,减轻农业投入、增加农民收入。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持“种、养、加”大户,发展规模种植、养殖、加工示范基地(*制定了对“种、养、加”大户扶持的优惠政策)。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模板

  3、加大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

  增加农民收入。

  六、今年农民增收的预测: 1、粮油增加收入总额521.68万元,人均增收201元。

  ①、小麦播种面积14115亩,预计单产813斤/亩,预计总产1146.97万斤,与去年粮价相比,今年粮每斤预计增加0.18元,预计增收206万元。

  ②、油菜籽播种面积5822亩,预计单产349斤,预计总产202.94万斤,与去年油菜籽价相比,每斤增加0.20元,预计增收40.59万元。

  ③、大春预计水稻面积19598亩,按去年的单产水*,预计产量可达2110.7万斤,价格上涨0.15元/斤,可增收316.60万元。

  ④、种植业生产资料的涨价因素:今年小春小麦、油菜播种面积为19937亩,大春水稻预计播种面积为19598亩,以此为基础,所花的机耕、农药、化肥、种子、抽水费等,每亩预计增加农业投入10.5元(全年碳铵施用量每亩按200斤计算,碳铵价格同比增加0.03元/斤6.00元;磷肥施用量每亩按100斤计算,每斤同比增加0.005元,每亩增加投入0.50元;农药预计每亩耕地增加4.0元)。

  预计增加投入41.51万元。

  2、多种经营增加收入总额39.45万元,人均增收15元。

  ①、毛猪3.71万头,保持去年增减不变(投入与产出基本同幅增长)。

  ②、禽兔较20xx年增加4.89万只,可增收35.21万元。

  ③、水产较20xx年增加148.8吨,可增收69.94万元(增加面积,单产提高)。

  水产品价格上涨与水产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水产品净收入增加0.5元/斤,预计增收65万元(总产量是650吨)。

  两项合计增收134.94万元。

  ④蔬菜产量减少0.3吨,310万元/万吨,合计减少93万元。

  ⑤、食用菌总产减少220吨,减收43.3万元。

  ⑥、水果产量增加24吨,预计增收5.6万元。

  3、第二产业发展与去年相比度支付劳动报酬80万元,人均增收31元。

  4、第三产业快速

  发展,预计将比去年增加160万元,人均增收61元。

  其中商饮业将比去年增加40万元,服务业将比去年增加20万元,交通运输业将比去年增加30万元,其它业将比去年增加10万元,预计今年劳务输出增加150人(去年1363人),预计增加收入60万元。

  以上四项共计增加801.13万元,按上年农业人口26008人计算,人均增收308元。

  七、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及意见: 1、对农民的粮食直补政策长期坚持。

  2、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对我镇农灌用水问题的解决,给予大力扶持(目前德阳下旌湖工程已经进入实施阶段,我镇为了配合下旌湖的改造工程,对上上柳梢、下柳梢实行整个渠系的整改,预计需要资金400万元,*的思路是:农民出一部分,*出一部分,上级再支持一部分。

  我们通过各种办法已经筹措了一部分,但是缺口仍然很大,希望上级部门给予资金、政策支持)。

  3、增加对农民技能培训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素质。

  4、对涉农物资价格实行价格听证会。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实用5份(扩展3)

——农民增收情况报告合集5篇

  农民增收情况报告 1

  为全面摸清我县产业扶贫、农民增收现状,找准制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建档立卡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实现如期脱贫摘帽的目标,3月上旬,县**组织6个视察组,分别由六位**带队,深入到11个乡镇、选择22个贫困村(20xx年出列村2个,20xx年出列村10个,20xx年计划出列村10个)、220户非政策兜底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视察分析;召开由部分县直部门、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有关情况汇报;采取县内视察与县外考察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考察组到宜昌五峰、远安考察学*产业扶贫经验,开拓视野,启发思路。在此基础上,集思广益,形成专题视察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一)各地认识程度较高,产业发展合力不断增强。各级各单位都把精准扶贫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责任,按照县委、县**统一安排部署,抓住产业扶贫“**子”,认真落实产业扶贫规划。县农业局、扶贫办、发改局、财政局、林业局、农商行等部门通力配合,紧密结合部门实际,整合政策项目资金,全力服务产业扶贫。各乡镇和村认真对照村出列、户销号的标准,深入调研,科学谋划,群策群力,合力攻坚,大力实施“5117”产业扶贫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如:黄堡镇寨湾村通过流转农民土地,推动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寺坪镇龙凤村将贫困户300亩土地流转给神农本草公司,网络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马桥镇白果村20xx年发展土豆xx40亩,草场3000亩,今年计划发展银杏xx00亩,户均产业基地达到13亩,成为产业发展重点村。一批市、县驻村工作队坚持吃住在村,真帮实扶,受到基层干部群众好评。

  (二)奖扶政策落实较好,农民发展积极性不断提高。各乡镇深入贯彻落实《xx县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扶持意见》、《小额信贷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引导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兑现产业奖扶和小额信贷政策,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据视察了解,20xx年全县兑现产业奖扶资金6650.12万元,发放小额信贷1.06亿元,扶持2.2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建特色产业基地14.7万亩,辐射带动7000户、1.88万名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脱贫。走访调查的220户贫困户中,20xx年发展1至2个产业项目的有102户,占4***%,3至5个产业项目的有118户,占53.6%。

  (三)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各乡镇和村按照建基地、扶龙头、联农户的思路,积极探索建立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延长产业发展链条,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中面临的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困难,农民组织化程度和产业集约化经营水*逐步提高。据视察了解,全县共注册农业龙头企业35家,专业合作社657家,家庭农场70家,20xx年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签定帮扶协议1.4万份,辐射带动贫困户新建特色产业基地6万余亩,发展畜禽养殖30余万头(只),实现特色产品订单销售2.8亿元。如:寺坪镇依托南河渔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大畈、天子坪等5个村、112户贫困户发展渔业养殖和乡村旅游,户均增收6000元;过渡湾镇茶庵村依托襄阳佰蒂蓝莓公司,带动180户贫困户就*务工,户均增收14000元;店垭镇依托楚原欣茶叶公司,带动500多户群众发展茶叶产业,户均增收12000元;歇马镇白竹村依托九路寨景区开发,带动70户贫困户发展农家乐、到景区务工,人均增收1800元。

  (四)配套建设力度较大,产业发展基础不断改善。各级各地高度重视,整合政策资金,全面加强水、电、路、田等产业配套建设,农村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产业发展基础更加牢实。据视察了解,20xx年县水务局投入2740万元,集中解决了31个贫困村安全饮水问题;县供电公司投入2522万元,对31个贫困村、128个台区,193个集中安置点实施了农网改造;县交通运输局完成了4条县乡旅游公路改扩建工程,新修水泥路211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安防工程42.8公里,加宽窄路面103公里;县国土资源局投入7036万元,对7个乡镇、54个村的30000亩土地实施了开发整理,硬化田间水泥路74049米,新建田间道26170米、生产路6056米。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扶贫措施落实不够。通过视察,我们认为各级各部门虽然对产业扶贫认识程度较高,但真正静下心、沉下去抓落实还不够。客观上讲,20xx年是易地搬迁年,各乡镇和村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啃易地搬迁这块“硬骨头”上,导致部分乡镇和村对本地产业发展宏观谋划不够,产业发展思路还不够清晰,编制的规划指导性不是很强,特别是对集中安置点后扶产业规划还正在谋划之中,对贫困户产业发展缺乏微观指导,存在规划与实际“两张皮”现象。从调查走访的220户贫困户产业发展情况来看,规划项目与实际发展相吻合的只有108户,占比不到50%。少数村对产业扶贫压力传导不够,政策宣传不够,上热下冷,坐等观望,存在“你能脱贫、我也能脱贫”的消极思想,扶贫工作手册、政策汇编等资料还放在村委会,没有发到贫困群众手中,个别村干部对产业扶贫政策和贫困户产业发展情况说不清楚。少数部门工作重心和精力还没有完全倾注到贫困户,小额信贷门槛较高,手续复杂,贫困群众贷款难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视察的22个贫困村、220户中只有6个村、33户获批了小额信贷,马良镇峡峪河村2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0xx年没有一户获批小额信贷;农民技能培训针对性和时效性还不是很强,培训内容和方式还不是很接地气,20xx年全县虽然组织开展了47场(次)的劳动技能培训,但只覆盖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90人,仅占建档立卡总人口的4.2%;光伏发电项目推进不快,全县报备光伏发电52个村,目前仅建成3个试点。

  (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乏力。通过对11个乡镇、22个贫困村、220户贫困户的产业结构、收入结构等情况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农民增收仍面临严峻形势,如果不从根本上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很难保证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从产业结构看,各地对长效产业发展认识还不够,缺乏特色意识、品牌意识、规模意识,发展项目小而全,没有特色,科技含量低,产品商品化率低,组织化程度低,据视察了解,11个乡镇中发展项目最多的达23个,22个贫困村中发展产业项目最多的达17个,220户贫困户*70%选择发展生猪、土鸡、山羊、蔬菜等传统种养项目;从劳力结构看,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守人员思想保守、体力不支,承接产业发展能力有限,不同程度地存在“等靠要”现象,据视察统计,220户贫困户共有9xx人,如果按人均2000元产业奖扶计算,20xx年应兑现奖扶资金183万元,而实际只兑付126万元,产业发展空间还很大;从收入结构看,抽查的22个贫困村,经营性收入*均占比29%,最高达64%,最低只有3%,务工收入*均占比50%,转移性收入*均占比14%,最高达27%,最低为6%,说明农民发展产业的水*还参差不齐,农业产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从空间结构看,部分集中安置贫困户由于人地分离,产业发展难度较大,与“留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视察了解到,20xx年兴建的部分集中安置点产业配套建设还不够到位,贫困户要往返数公里去耕种;从收入情况看,被视察的22个重点贫困村,20xx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 5万元的只有8个,仅占36%,走访调查的220户贫困户,20xx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3255元脱贫销号标准的还有21户、79人,如果扣去产业奖扶资金,有44户、xx5人低于3255元脱贫销号标准,说明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还不强,贫困户收入还在靠政策的硬性拉动,持续增收渠道狭窄、后续乏力。

  (三)新型经营主体实力不强。通过视察和考察学*,我们认为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产业扶贫的重要引擎,是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的中坚力量。据视察了解,目前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体实力不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较弱,融资难、扶持政策落实难等问题严重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受产业规模、资金、技术、市场等多种因素影响,有相当一部分龙头公司和专业合作社规模不大、产品不精、销路不畅、带动力不强,经不起市场调整,起不到龙头带动作用。据视察统计,全县目前真正运行健康、管理规范的农业龙头企业10家左右,仅占28%;专业合作社250家左右,仅占38%。视察中,有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反映,20xx年县委、县**出台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及能人大户发展的金融扶持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落实,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举步维艰。如:马良镇农信兴专业合作社管理运行比较规范,带动力较强,20xx年基地扩大到2000亩,带动峡峪河、东风头、老岭垭等5个村发展甜玉米和旱黄瓜,产前急需xx万元资金信贷,找到银行多次协商未果,只得找亲朋好友拆借。

  (四)产业奖扶机制不够完善。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去年县委、县**研究出台25类产业到户奖扶政策后,各地通过一年的实践,普遍认为政策撬动效应明显,但仍然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盼望能够调整优化。如:在奖扶项目上,类别偏多,容易分散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注意力,不利于全县主导产业发展;在奖扶标准确定上还不够合理,对全县重点产业的政策倾斜还不够,对像药材等投入较高的产业项目标准过低,对像土鸡、露天白菜等投入相对较低的产业项目标准过高;在奖扶方式上,简单地货币化注入,容易造成短期内“奖扶脱贫”,带来产业扶贫福利化和贫困户选定项目趋利性倾向,使有限的帮扶资源使用率不高。

  三、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工作方式,全面提升服务水*。建议县委、县**进一步强化督办部门工作责任落实,转变服务方式,将更多的精力和重心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注。进一步放大金融扶贫风险补偿金政策效应,鼓励金融部门降低信贷门槛、优化信贷服务;提高劳动技能培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紧盯贫困户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培训到合作社、到产业、到农户、到田块;按照“放管服”要求,加强对龙头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管理与服务,为农产品走向市场提供检验检测服务;加大光伏电站建设项目推进速度,确保建好的光伏电站尽快并网发电,在建的光伏电站在6月底全部峻工投入使用;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解决科技创新与生产脱节的问题,助推扶贫产业提质增效;提高农村电商服务*台建设的服务水*,畅通“农产品进城”通道,为全县广大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脱贫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二)进一步突出地域特色,培植壮大支柱产业。建议县委、县**借鉴五峰、远安“一县一品”产业发展经验,按照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立足资源禀赋,突出地域特色,确定3至5个最具xx地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健全风险防控体系,给予重点奖励扶持,激励和引导各乡镇按照全县统一规划布局实施产业扶贫,避免同质化发展和无序竞争,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之路,以特色产业为引领,助力村集体增收、贫困户脱贫,确保每个乡镇和村都有1至2个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1个骨干增收项目,为全县培植主导产业、形成“一县一品”打基础、增后劲。

  (三)进一步培育市场主体,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建议县委、县**借鉴远安县“**+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设立产业扶贫专项基金,选择确定几家骨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培育,通过建立贫困户与龙头公司、专业合作社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把更多的贫困户组织起来,把各种资源要素聚集起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让广大贫困户分享更多的增值效益;对于集中安置贫困户和产业承接能力不足的分散贫困户,鼓励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建设群众参与度高的特色种养业基地,带动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就*务工得薪金、入股经营得分红等方式,真正实现如期脱贫、长期脱贫。

  (四)进一步完善奖扶机制,放大政策裂变效应。建议县委、县**对产业奖扶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在产业奖扶项目和标准确定上,对全县确定的主导产业,适当提高奖扶标准,实行重奖激励,对比较效益低的产业项目果断拿掉,集中力量培植骨干支柱产业;在政策操作上,改一味货币化注入为奖钱与给物相结合;在产业奖扶兑现上,改变过去验收后一次性拨付资金的方式,按照一定比例提前预拨资金,以解决贫困户产前投入问题;在奖扶内容构成上,兼顾考虑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比如对养殖项目要设定前置条件,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在产业验收上,在保证产业发展真实的情况下,尽量减化验收程序,按时令确定最佳时间组织验收;在集体经济发展上,用活用足有关政策,支持村集体合理处置农村闲置资产,利用荒山和抛荒地发展高效经济林、药材等项目,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农民增收情况报告 2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部署,9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领财经工委的同志对我市的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中,我们先后听取了市农林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海洋与渔业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等单位以及**、**、**等镇关于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一)今年以来,市**及其有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多次召开农民增收推进工作会议,并认真抓好落实。农林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等部门坚持用城乡统筹的思路抓农村,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全力推进项目农业和农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和空间,涌现了一批农民增收新的亮点,项目农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减负增收、劳动力转移、小城镇建设、发展民营经济、农业的组织化程度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特别是项目农业和农业外资引进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去年9月,全省*个县市中有*个县市被省评为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市,**榜上有名。去年在**市农业综合表彰会上,我市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今年1-9月份,我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预计达3858元,同比增长15.9%,是多年以来农民增收形势较好的一年,农民增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农民种养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去年秋播以来,由于狠抓了夏熟作物的培管措施,今年夏熟生产和蚕桑生产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实现夏粮总产8.38万吨,其中,油菜籽收入达1.68亿元,农民增收1869万元;蚕茧总产值811.5万元,增收1185.6万元。全市畜牧业在禽流感、饲料价格上涨、外贸出口受阻等不利因素并存的情况下,畜禽生产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畜禽产品价格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增收的空间。 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逐步加快。市**及其有关职能部门积极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加快中介组织建设,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今年8月份,我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2万人,其中就地转移1.03万人,异地转移1.17万人,农民人均外出劳务收入增加226元,增长17.7%。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年收入一般在1-1.2万元之间,收入较高的是建筑行业,年收入一般在1.5-2万元之间。

  (二)*几年,市镇两级**和有关部门在帮助农民增收上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我市在农民增收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低”,即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在我市尚未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35岁以上的占73%,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9%,无一技之长的占81%。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成为制约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加大,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处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且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增大了他们经营的风险,使他们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供求信息做出准确判断,结果往往是造成农业生产的趋同,同一品种的农产品在某一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随之大幅降低。另外,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这些都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而大多数农民则有些无所适从,结果导致农业产业化步履缓慢,农业经济效益整体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二是“高”,即农业成本高。*二年来,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造成了农民生产成本增加,导致增产不增收,再加上农资市场混乱,农民担心高价买了假种子和劣质化肥农药,到时候低价卖出农副产品,里外赚不到钱。*几年,柴油等渔用物资价格也一路上扬,各类费用急剧上升,渔业成本不断增加,广大渔民的增收问题也成了“纸上谈兵”。

  三是“少”,即农业投入少。由于我市财政支付能力弱,用于农业的技术、资金投入有限,导致推动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动力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滞后,农业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善,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今年我市遭遇干旱,由于水利设施功能衰退,损毁严重,抗灾能力大大减弱,使农业生产遭受一定损失。有些镇乡由于财政困难,争取到的有限的农业项目资金没有真正投入农业,而是挪作他用,进一步影响了农业发展。

  四是“重”,即农民负担重。*几年,国家通过实施税费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农民负担有所减轻,但一些不合理的收费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涉渔收费部门还是不少,收费项目繁多,渔民负担仍然很重。与此同时,农民的'“隐性负担”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是医疗、教育等负担加重。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比不上城镇,但是其开支并不比城镇低,有了病往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为了让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许多农村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除了缴纳高额的借读费,不少家长还进城“陪读”,既耽误生产,又增加费用。其次是婚嫁成本居高不下,人情消费有增无减。在农村,子女婚嫁仍是农民开支的头等大项,尤其是为儿子成家,几乎要用尽全部积蓄,很多人还要举债。大部分农户每年用于各种人情的礼金占了家庭开支的很大比重。

  (三)如何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这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问题,也是各级**和我们人大常委会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农民增收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制度、环境等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只有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农民增收,才能实现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为此,提出以下建议意见: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是弱势群体,弱就弱在素质上。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变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是实现农民长期性增加收入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消除农民的“低素质屏障”。

  一是提高组织化程度。建议**及其有关职能部门一方面要围绕农民增收来建立政绩考核体系,坚持不以gdp 为目标取向,不以表面繁荣为政绩,以把党的富民政策创造性地惠及到农民身上为己任,形成农民增收稳定的政绩考核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宏观指导,坚持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发展村级组织带农户、农村合作组织带农户、农户自己联农户等多种形态的合作组织,引导他们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共同发展规模经济和特色经济。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既要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更要注重加大对产前信息体系建设和产后加工流通的扶持力度,以及对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扶持力度,从而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二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严重制约着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只有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农民增收问题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建议**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另一方面要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以服务农业和农民为宗旨,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

  三是重视农业人才的培养。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起着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民经纪人”、“田秀才”、“土专家”等新型农业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支不可缺乏的新生力量。因此,建议**要进一步扩大视野,一方面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使之成为现代农业新技术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农业人才后备库,充分发挥他们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谋划农民增收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建立与经济发展水*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议**:

  一是进一步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所以建议**要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尽快形成优势产业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做大做强一批优势农业产业,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要采取多种措施,拓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加强市场调研和信息反馈,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扩大农产品销售。

  二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当前,农村集体保障功能不断削弱,农村因病因灾返贫和人口老龄化、高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民的处境不容乐观。针对这些问题,建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要构建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援助体系,让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体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同时要完善财政对低保的转移支付制度,确保资金落实。二要构建农村医疗救助体系,尽快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点解决农民因病致贫问题。 三要构建农村教育救助体系,重点是逐步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四要构建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解除农村养老之忧。

  三、坚持城乡统筹的思想,加快农民增收

  城乡统筹发展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因此,建议**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农村劳务输出。我市人多地少,大量农民和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人均占有农业资源偏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是农民收入、特别是来自农业收入长期上不去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加快农村劳务输出,顺应城市化规律之要求,采取相关措施,由过去人为地限制农民进城,到鼓励农民进城,进而发展到允许农民进城定居。这既需要改变以往不正确的认识,更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摒弃以往限制农民进城的一些做法,降低农民进城定居的门槛,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要逐步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在国民待遇上的差别,对进城务工一定时间、有固定住所、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允许其申请变为城市居民,并在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要为进入城市的农民提供适当的工作岗位,使农民真正融入城市,适应新的环境,迅速转换角色,在城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从长远看,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收入的根本出路。因此,要逐步提高城镇化科学规划水*,合理布局,以现有的市区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要把发展农村服务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完善小城镇功能,壮大县域经济,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向技术先进、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城镇提供广阔的空间,进而促进农村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农业产业不可能支撑如此多的农业人口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减少农民。因此,要在加快农村劳务输出的同时,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要通过资金的集中投放、综合运用金融、财税杠杆,使民营企业向规模化、外向化、效益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

  农民增收情况报告 3

  根据市委、市**对我区综合目标管理考核第25条(农民农民增收情况)的考核要求,我区圆满完成了市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下达给我区的农民增收工作任务,结合工作实际,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目标完成情况

  20xx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0。89亿元,比20xx年的18。4亿元增长13。5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578元,比20xx年的10845元增长15。98%,高于市考核增长12%的目标*4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农业招商引资协议资金3。1亿,到位资金6000万元。全区种植业收入2404万元,花卉苗木收入955万元,畜牧业收入1112万元,渔业收入55万元。

  全区现有生猪存栏8477头,母猪264头,鸡存笼2。3万羽,生猪出栏18000头,肉鸡出栏28万羽。柑橘总产量1。5万吨,总销量1。4656万吨。

  (一)传统农业收入下降。20xx年全年传统农业收入4645万,种植业、畜牧业收入同比都有大幅下降。农业收入下降主要是随着全域城市化发展征地拆迁日益加快,柑橘面积减少,其他可用农业用地也减少明显;从城市生态环保的大局出发,对辖区内不达标的规模养殖户实行了禁限养措施。

  (二)农村二、三产业得到健康发展。按照区委“努力实现全域城市化”的要求,区乡通过招商引资,千方百计上项目、上好项目、上大项目,以大项目带动了大发展。全区农村二、三产业健康发展,农民收入呈多元化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区农民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意识逐步升级,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对土地的依赖中解脱出来,转向发展空间更为广阔的非农行业,促使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显著增加。

  (三)农民工外出就业意愿积极。随着城市发展,农用土地被征收,农业发展萎缩,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逐渐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多,农民倾向外出积极寻找发挥自己的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上涨,导致种植业收益下降,也促使农民向其它行业转移。

  二、主要工作措施和成效

  (一)农业农村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一是围绕“窑湾蜜桔”原产地保护工作的需要,加快推进保护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对全区1006亩保护区进行调查摸底,并按照划定的保护区域红线,埋设标识桩100余个,明确保护边界。二是全区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577万元。修复水毁工程3处,改建末级渠系2000米,维修100米虹吸管道,完成桔园田间道路建设4000米。三是投资90万元,完成了窑湾乡、峡口风景区3条通组公路的建设工作,总长3000米。四是分别投资130万元、137万元,完成了窑湾乡改水蓄水工程建设及3处水毁工程建设。五是投资100万,基本解决了大树湾村、黑虎山村居民用水问题。六是加强生态家园工程建设。积极争取推广生物质炉210台。

  (二)农技推广取得新进展。一是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顺利完成。聘请市级专家3名,从各村、场、所选聘技术指导员9名,培育示范户200户,建设基地1个。开展技术培训5场次,累计入户次数600多次。二是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圆满完成。按要求完成了20xx年省下达到我区300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任务。三是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农场社会化组织。20xx年培育金草花木专业合作社1家,正维家庭农场1家,农场社会化组织已按市局要求全面落实。四是积极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良好。

  (三)积极服务农业市场主体。一是加强市级龙头企业监管。五个市龙头企业进行了年度监管,新申报成功了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积极帮助企业发展。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北京商会在京建立三峡特产展销中心的推介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渔业有限公司进入了《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风采录》;组织等公司参加20xx年农超对接活动,公司和中百、集团达成2000万元的合作意向;组织等公司参加第十一届农博会,农业的有“鸡”蜜柑被评为农博会金奖。

  (四)招商项目取得新突破。20xx年,我区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活动,全年完成农业招商引资协议资金3。1亿,实际到位资金6000万元。其中电子商务项目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部落户。电子商务总投资1800万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投资额3100万元。农业已投入2700余万元发展飞地农业,在流转土地5100亩,面向中高端消费者(高级白领)打造会员制的农产品开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精品农业。

  (五)农业特色工作亮点显著。今年“双十一”活动,农业电商企业公司的土鸡蛋作为本土唯一入驻天猫会场的产品,创造了双十一当天禽蛋类销售第一(销售额突破100万元)的佳绩。“双十二”活动中,作为淘宝华东果蔬联盟大会的盟主、淘宝生鲜的核心商家,罕见地争取到了8个会场坑位,引爆了柑橘的电商销售。在天猫、淘宝、京东、1号店等国内大型电商*台均开设有店铺,着力打造“——中国互联网循环生态领航品牌”。20xx年脐橙销售200余万斤,尤其是中华红脐橙,始终占据淘宝销量第一,为此被淘宝推举为华东(华东8省)果蔬联盟大会盟主。20xx年的柑橘销售形势更好。

  农民增收情况报告 4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几年来,同全国各地一样,农民收入持续低速增长的状态,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立足全县农民收入现状,认真剖析农民增收缓慢原因,寻求激活农村经济对策,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

  一、全县农民收入现状

  1、农民收入持续低速增长。1998年到20xx年的6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始终徘徊在5%左右,与改革开放初百分之十几、百分之二十几的增速相比,形成强烈的反差。横向比,1998年至20xx年全县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均超过10%以上,全县国民经济发展城市快、农村慢的跛脚现象十分明显。

  2、农民纯收入的构成呈现出阶段性特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呈现出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家庭经营收入为辅的阶段性特征。20xx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601.8元,其中工资性收入达893.43元,占纯收入55.96%(其中:外出打工收入685.60元);家庭经营净收入623.53元,占纯收入的39%;财政性纯收入14.30元,占总纯收入的0.89%;转移性纯收入67.54元,占纯收入的4.22%。

  3、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较大。##农民1998年人均纯收入(1076)元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001.90元)之比为1∶3.72。到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02.00元)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729.56元)之比为1∶3.58,而20xx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8500元之比为1∶3.24。全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高于全国。

  4、农民人均总支出有所下降。从全县120户的调查资料看,20xx年农民人均总支出2215.78元,同比下降7.8%,各项支出内部结构亦为全面下降。家庭经营费用支出人均432.56元,同比下降12.3%。其中:第一产业支出378.18元,下降13.12%;第二产业支出10.83元,下降8.24%;第三产业支出43.56元,下降5.61%。生活消费支出全面下降,全年人均总支出1583.17元,同比下降7.81%。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分析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由单纯的经济问题转变为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就##而言,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内部产业化经营水*不高,影响农民增收。

  一是农业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并存。##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县份,农业基础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去年因灾,仅种植业一项农民人均减收108.59元。同时,在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向过程中,由于市场预测防范能力弱,容易使农业及农村经济遭受重创。*几年,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步子很大,许多农民主攻“非粮”产业,但因市场等各种因素影响,少数农户损失严重,甚至返贫。

  二是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年来,随着农业单产水*的提高,部分农产品已出现结构性过剩,供大于求导致价值均衡点下移,加之恩格尔系数变小,城乡居民农产品需求对农民、农业生产收入增长率的支撑能力下降。虽然从20xx年下半年起,粮食价格出现不同幅度的上涨,但是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乘机上涨更快,粮价上涨给农民增收带来的收益,多被农资价格上涨所冲销,农民种粮效益低,有的甚至亏本。尽管今年3月中旬粮食价格又出现了大幅上涨,由于退耕还林和产业结构调整,全县大部分农民无粮可卖,有的反而买粮,加大了生活消费支出。

  三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强弱与组织化程度的高低成正比。##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是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公司、基地、农户三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没有完全形成。另外,作为秦巴山区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该县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服务水*较低。面对充满风险的市场,农民主要凭经验、凭感觉、凭想当然做出相关的经营决定,农产品品种、品质难以适合市场需求,导致经常出现“卖难”的问题,严重影响农民增收。

  2、农村内部劳动力转移困难,约束农民增收。

  一是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村劳动力难以实现就地非农就业。制约农民非农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全县农村二、三产业生产规模较小,收入一直不高,农民增收缺乏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供给与需求错位。据调查,全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学历占35.6%,初中学历占54.3%,他们所掌握的科学知识、生产技术、市场经济知识很有限,在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

  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严重约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加快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很重要的是统筹城乡就业;城镇带动农村,很重要的是为农产品提供更大的消费市场和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该县城镇化水*不足20%,远远低于全国同期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沿袭着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其结果是农业劳动生产率难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降低甚至无从获取,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

  3、农村外部劳务输出存在问题,影响农民增收。

  一是服务工作不配套。由于机制不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提供、技能培训、组织引导、权益保护、环境优化上不能成龙配套,尤其是信息量不足、培训工作滞后,致使全县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不够高,特色优势不明显。

  二是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该县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低,职业技能差,绝大多数人只能在最苦、最累、最脏、最险的职业岗位(挖煤、搞建造等)上“吃身体”、“吃青春”,因得职业病或遭受工伤事故致贫者屡见不鲜。

  三是劳务输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冲击日渐明显。在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方面,大量劳力外出造成农村劳动力不足、技术力量缺乏和部分耕地撂荒,劳务输出与农业主导产业之间“一头重,一头轻;一头热,一头凉”的问题普遍存在。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面,造成部分村干部新老交替断档,村级组织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搞活农村经济

  尽管##农民收入总体水*偏低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增收的潜力较大。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综合措施,从农业内部挖潜、农村内部突破,做好农村外部文章,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1、深化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努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要继续推进强村大户战略,努力延伸产业链条,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农业生产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调整,烟草率先实现产业化,黄姜产业化已成雏形,蚕桑已建成10万亩基地,畜、竹产业正在蓬勃兴起。主导产业总产值超过3亿元,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奠定了基础。但从总体上看,这些优势资源还处于浅层次开发阶段,在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和市场开拓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基地建设,需要继续推进强村大户战略,走实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路子,着力提质增效;农产品加工,要由初入深,在延伸加工链条上寻求突破,同时着力打造知名品牌,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拳头产品带活农村产业。

  二是要按照市场要求,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陕南中药材久负盛名,作为拥有独特的气候、资源条件的##而言,要力争在黄姜、金银花等中药材生产上大有作为;水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要以汉江梯级开发为契机,做足做大汉江、旬河及主要支流水文章;果业亦是##的优势产业之一,对狮头柑、荷包杏、樱桃、柿子、拐枣等,要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要加强##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增加农民增收渠道。

  三是要围绕绿色产业发展,突出抓住四个环节。一是品种论证环节。品种论证应突出色、形、味等内在特征,又考虑耐贮存、能贩运等外在要求,为产品进军大市场创造条件;二是产品开发环节。对选择确定的品种进行改良乃至改造,使其更加适应市场要求。同时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宣传环节。积极向市场推介特色产品,使特色产品广为人知;四是产品和市场对接环节。一方面**要为农产品走向市场创设*台,同时通过适时引导和组织,发挥中介优势,打通特色农业进入市场的通道。

  四是要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属粮食产销*衡区,必须从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增收的高度认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在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同时,决不放弃粮食生产,要坚持家庭承包责任制不动摇,坚持人均一亩基本种粮田不动摇,坚持依靠科技增加单产不动摇。

  2、挖掘农村内在部潜力,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要把发展乡镇企业做为农村经济支柱来抓。##乡镇企业的发展,目前正处在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有利环境。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牢固树立围绕产业办企业、办好企业促发展的指导思想,紧紧抓住烤烟、黄姜、畜牧、青竹四大支柱产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放开视野,放宽政策,放胆实践,放手大干,全面拓宽乡镇企业的发展空间,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是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仍然十分缓慢,观念步伐相对滞后。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应在税收资源、政策、人才等方面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必要条件,真正做到“在政策上放宽,经营上放开,管理上放活”,对合法经营的农村流动性小商小贩,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于工商登记和收取有关税费。同时,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能、矿产、医药、山地等资源优势,注入资金加大开发力度,形成一批在水电、矿产、经商、贩运、种养、服务等方面的个体私营户,让更多的农民从中获利。

  三是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城镇的规划工作。按照太极山水城的地域特点,突出县城扩容提质,优化县城生活环境和经济布局,对重点集镇建设进行科学规划,进一步增强城镇的载体功能,辐射带动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城镇管理体系,积极推进老城区改造,加快县城专业市场建设和中心镇农贸市场建设,抓好城区综合整治,不断提高城镇管理水*和城市品位。再次要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县范围内放开户口迁移政策,引导有条件的农民进城入镇建房、开店、办厂、务工经商,改善农民的收入结构,提高农民收入额。

  四是要把发展旅游业做为农民增收的潜在增收点。以天然形成的山水太极城为原形,深入研讨太极源头文化,依照“太极图”规划城镇,布局景点,打造天人合一的最佳组合,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塑造山水太极品牌,使山水太极成为##旅游的最大卖点。同时,要加快南羊山万亩草甸、铁桶寨原始森林、歪头山溶洞群、公馆瀑布群、蜀河古民居、双河天门山、红军老祖墓等精品旅游景点开发建设。配套发展农家乐、水上垂钓、漂流、游泳、划舟等特色健身游。以旅游带动人流、物流、财流、信息流,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农民增收。

  3、做好农村外部文章,加快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要用产业化的思路发展劳务输出产业。首先,要加强劳务基地的培养和建设。要面向市场,整合资源,培育特色劳务村镇,逐步形成以特色劳务村镇为重点的劳务输出基地。同时,大力培育和开发劳动力市场,不断拓宽劳务输出空间,利用各种经济协作渠道和开放*台,建立一批可靠和相对稳定的劳务输入基地,夯实劳务产业基础。其次,培养“龙头企业”。一方面,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省内外新老用工单位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用工关系,不断增强其对我县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另一方面,要发挥本地在外承包工程“能人”的作用,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和协调,让他们带领农民进入劳务市场,实现对口输出,减少农民工的盲目流动性。第三,做好配套服务工作。要切实发挥县乡(镇)劳保服务部门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构建信息发布技能培训组织引导服务管理法律援助的劳务经济(产业)一体化服务体系。

  二是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全力打造劳务品牌。在培训的内容上,要结合大中城市用工及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实现务工者务工形式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同时,要根据##在人文、历史方面形成的文化影响,在建筑、采掘、服务及农技推广领域形成的就业优势,在省内外已经树立起的“好学上进、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的“##人”形象,进一步挖掘潜力,搞好特色培训,打造、包装##劳务品牌,占领劳务市场。

  三是要妥善处理劳务输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适应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形势,积极引导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根据乡情、村情、民情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劳务输出计划,把工作重点放在转移“富余”劳动力上,合理匹配人力、土地等各种资源。县乡村要根据当地事业发展需要,精心筹备、选准项目,向劳务输入基地推介项目,创造条件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发挥他们在外地的资金、技术、信息等优势,参与、支持家乡建设,实现由打工向创业的跳跃。同时,有条件的地方还可支持外出者向外承揽工程项目,挣钱后再回乡创业,形成本地与外地资本良性循环的局面,推动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情况报告 5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部署,9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领财经工委的同志对我市的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中,我们先后听取了市农林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海洋与渔业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等单位以及**、**、**等镇关于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一)今年以来,市**及其有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多次召开农民增收推进工作会议,并认真抓好落实。农林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等部门坚持用城乡统筹的思路抓农村,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全力推进项目农业和农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和空间,涌现了一批农民增收新的亮点,项目农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减负增收、劳动力转移、小城镇建设、发展民营经济、农业的组织化程度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特别是项目农业和农业外资引进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去年9月,全省*个县市中有*个县市被省评为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市,**榜上有名。去年在**市农业综合表彰会上,我市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今年1-9月份,我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预计达3858元,同比增长15.9%,是多年以来农民增收形势较好的一年,农民增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农民种养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去年秋播以来,由于狠抓了夏熟作物的培管措施,今年夏熟生产和蚕桑生产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实现夏粮总产8.38万吨,其中,油菜籽收入达1.68亿元,农民增收1869万元;蚕茧总产值811.5万元,增收1185.6万元。全市畜牧业在禽流感、饲料价格上涨、外贸出口受阻等不利因素并存的情况下,畜禽生产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畜禽产品价格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增收的空间。 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逐步加快。市**及其有关职能部门积极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加快中介组织建设,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今年8月份,我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2万人,其中就地转移1.03万人,异地转移1.17万人,农民人均外出劳务收入增加226元,增长17.7%。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年收入一般在1-1.2万元之间,收入较高的是建筑行业,年收入一般在1.5-2万元之间。

  (二)*几年,市镇两级**和有关部门在帮助农民增收上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我市在农民增收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低”,即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在我市尚未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35岁以上的占73%,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9%,无一技之长的占81%。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成为制约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加大,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处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且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增大了他们经营的风险,使他们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供求信息做出准确判断,结果往往是造成农业生产的趋同,同一品种的农产品在某一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随之大幅降低。另外,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这些都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而大多数农民则有些无所适从,结果导致农业产业化步履缓慢,农业经济效益整体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二是“高”,即农业成本高。*二年来,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造成了农民生产成本增加,导致增产不增收,再加上农资市场混乱,农民担心高价买了假种子和劣质化肥农药,到时候低价卖出农副产品,里外赚不到钱。*几年,柴油等渔用物资价格也一路上扬,各类费用急剧上升,渔业成本不断增加,广大渔民的增收问题也成了“纸上谈兵”。

  三是“少”,即农业投入少。由于我市财政支付能力弱,用于农业的技术、资金投入有限,导致推动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动力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滞后,农业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善,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今年我市遭遇干旱,由于水利设施功能衰退,损毁严重,抗灾能力大大减弱,使农业生产遭受一定损失。有些镇乡由于财政困难,争取到的有限的农业项目资金没有真正投入农业,而是挪作他用,进一步影响了农业发展。

  四是“重”,即农民负担重。*几年,国家通过实施税费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农民负担有所减轻,但一些不合理的收费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涉渔收费部门还是不少,收费项目繁多,渔民负担仍然很重。与此同时,农民的“隐性负担”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是医疗、教育等负担加重。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比不上城镇,但是其开支并不比城镇低,有了病往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为了让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许多农村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除了缴纳高额的借读费,不少家长还进城“陪读”,既耽误生产,又增加费用。其次是婚嫁成本居高不下,人情消费有增无减。在农村,子女婚嫁仍是农民开支的头等大项,尤其是为儿子成家,几乎要用尽全部积蓄,很多人还要举债。大部分农户每年用于各种人情的礼金占了家庭开支的很大比重。

  (三)如何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这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问题,也是各级**和我们人大常委会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农民增收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制度、环境等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只有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农民增收,才能实现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为此,提出以下建议意见: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是弱势群体,弱就弱在素质上。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变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是实现农民长期性增加收入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消除农民的“低素质屏障”。

  一是提高组织化程度。建议**及其有关职能部门一方面要围绕农民增收来建立政绩考核体系,坚持不以gdp 为目标取向,不以表面繁荣为政绩,以把党的富民政策创造性地惠及到农民身上为己任,形成农民增收稳定的政绩考核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宏观指导,坚持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发展村级组织带农户、农村合作组织带农户、农户自己联农户等多种形态的合作组织,引导他们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共同发展规模经济和特色经济。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既要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更要注重加大对产前信息体系建设和产后加工流通的扶持力度,以及对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扶持力度,从而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二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严重制约着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只有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农民增收问题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建议**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另一方面要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以服务农业和农民为宗旨,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

  三是重视农业人才的培养。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起着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民经纪人”、“田秀才”、“土专家”等新型农业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支不可缺乏的新生力量。因此,建议**要进一步扩大视野,一方面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使之成为现代农业新技术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农业人才后备库,充分发挥他们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谋划农民增收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建立与经济发展水*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议**:

  一是进一步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所以建议**要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尽快形成优势产业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做大做强一批优势农业产业,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要采取多种措施,拓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加强市场调研和信息反馈,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扩大农产品销售。

  二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当前,农村集体保障功能不断削弱,农村因病因灾返贫和人口老龄化、高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民的处境不容乐观。针对这些问题,建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要构建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援助体系,让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体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同时要完善财政对低保的转移支付制度,确保资金落实。二要构建农村医疗救助体系,尽快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点解决农民因病致贫问题。 三要构建农村教育救助体系,重点是逐步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四要构建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解除农村养老之忧。

  三、坚持城乡统筹的思想,加快农民增收

  城乡统筹发展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因此,建议**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农村劳务输出。我市人多地少,大量农民和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人均占有农业资源偏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是农民收入、特别是来自农业收入长期上不去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加快农村劳务输出,顺应城市化规律之要求,采取相关措施,由过去人为地限制农民进城,到鼓励农民进城,进而发展到允许农民进城定居。这既需要改变以往不正确的认识,更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摒弃以往限制农民进城的一些做法,降低农民进城定居的门槛,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要逐步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在国民待遇上的差别,对进城务工一定时间、有固定住所、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允许其申请变为城市居民,并在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要为进入城市的农民提供适当的工作岗位,使农民真正融入城市,适应新的环境,迅速转换角色,在城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从长远看,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收入的根本出路。因此,要逐步提高城镇化科学规划水*,合理布局,以现有的市区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要把发展农村服务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完善小城镇功能,壮大县域经济,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向技术先进、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城镇提供广阔的空间,进而促进农村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农业产业不可能支撑如此多的农业人口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减少农民。因此,要在加快农村劳务输出的同时,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要通过资金的集中投放、综合运用金融、财税杠杆,使民营企业向规模化、外向化、效益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实用5份(扩展4)

——农民养老保险调研报告3篇

  为了统筹xx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推动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日,对xx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情况进行调研。

  一、xx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情况

  xx镇总人口为37595人,农业人口有33000余人,非农业人口有4300余人。全镇已将24499人应参保人员信息全部入网,其中累计参保缴费人数已达11900余人,60岁以上到龄人数5000余人,对60周岁以上的到龄人员已发放待遇,而且保证养老金每月按时足额发放到应享受待遇人员手中。

  二、xx镇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自20xx年实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以来,养老保险由小到大,参保人员由少到多,保证了城乡60岁以上老人的基本生活,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总的来说,发展的还是很健康的。但由于农户居住分散、外出务工人员多、实施时间短等因素,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观念滞后,参保意识淡薄

  虽然养老保险已实行三年了,但仍有一些人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有人认为,钱放在自己的口袋里是最安全的,没有长远的思想,拿到现钱是最重要的;有年轻人认为,钱交给国家,得等到六十岁才能享受,时间太久远了,怕日久生变;有些家庭收入确实比较低,拿出部分参保也确实有困难。

  2、劳动力流动性强,制约全覆盖工作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劳动力的流动性越来越强。xx镇的大部分年轻劳动力都流向了发达地区,就业对劳动者而言,要比社会保障更重要,如果就业的流动性和保障发生冲突,现实的选择当然是先就业,挣钱保障生活,而且,外地也有些企业也会帮助员工缴社会保险,这就制约了xx镇的养老保险全覆盖工作。

  3、保险机制的缺陷,影响全覆盖工作

  养老保险手续太繁琐,年年得缴费,年年有票据,每张缴费票据都不能遗失,保存起来太麻烦了,有一点错误还得想尽办法重获取复印件,还有转保、退保的时候必须先在镇上办手续,然后还得到县城,这个程序十分麻烦,比如,如果一个人缴了200块钱,今年出了什么事,来退保,还得来回跑到县城,这200块钱存了两年,非但没涨,还给折腾没了,这样繁琐的程序,极大地消减了群众的参保积极性。

  三、对加强xx镇养老保险工作的建议

  1、通过广播、电视、村上公开栏、横幅等农村常用的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养老保险政策,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手册,动用镇、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等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来进行宣传,让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真正懂得养老保险的优惠政策,转变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消除其后顾之忧,让其自愿主动参保。

  2、建立由相关部门参加的养老保险征缴清欠机制,实行多部门联动,做好养老保险金的征缴、清欠工作,针对少报、漏报、瞒报缴费工资、拖欠养老保险等问题,由相关部门及时查处,及时做好征缴、清欠工作。

  3、权力下放,优化办事程序。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细化养老金申领、审批、发放等办事程序,规范经办人员的服务内容,上级部门尽量权力下放,简化相关手续,能在镇区办理的,尽量让其在镇服务站办理,方便群众办事,提高办事效率。

  4、科学核定经办机构人员,保证工作顺利进行。按照本镇工作量的大小,依据上级有关规定,科学、合理地安排经办机构的办公人员和办公经费,保证养老保险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一项惠民利民的大工程,养老保险的全面完善关系着群众生活、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xx镇养老保险工作需要各方力量相互配合,共同促进xx镇的经济发展。

  一、基本情况

  自20xx年7月,我旗纳入城镇居民和新型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以来,旗委、*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加强领导,强化宣传,落实责任,统筹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制度建设方面。出台了《XX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对我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任务目标、主要内容、管理与服务、相关制度衔接、组织实施等进行了详细说明。按照实施办法规定,凡具有我旗户籍、年满16周岁、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均可参保。参保人员可在每年100元至1000元等10个档次中选择缴费额度。年满60周岁人员不用缴费,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目前我旗符合条件的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已全部领取基础养老金。考虑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偏低,20xx年旗*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每人月增30元,达到人均每月90元,20xx年旗*再次提高基础养老金水*,人均月增30元,达到人均每月120元。另外,70周岁、80周岁以上老年人每月分别增加10元、20元的高龄生活补助。此外,为规范基金使用管理,更好地维护基金安全,我旗经办机构建立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执行,并按照规定建立了信息披露制度。

  (二)参保缴费方面。20xx年我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完成全覆盖(20873人),参保缴费10975人,其中:实际缴费7459人、低保重残3516人。享受待遇2386人,其中:60-69周岁1320人、70-79周岁803人、80周岁以上263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征缴184.5万元,各级财政补助共计拨付110.6万元,其中:中央4.8万元、自治区56.6万元、盟市级41.6万元、旗级7.6万元。基金支出353.5万元,累计结余419.3万元。

  二、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旗委、*高度重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成立了高规格的领导小组,各苏木镇也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在全旗形成了旗*主导、人社部门主抓、相关部门配合、各苏木镇主办、嘎查(社区)广泛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畅通宣传渠道。根据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转发关于开展城镇和农村牧区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集中宣传工作的通知》(锡人社办字〔20xx〕70号)精神,我旗通过多种形式,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进行广泛宣传,让群众了解政策、掌握政策、理解政策。一是发挥苏木镇、社区、嘎查干部贴*群众的优势,选派业务精、懂蒙语的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帮群众算好对比帐,消除参保顾虑,调动群众参保的积极性;二是利用电视、广播等多种新闻媒介,全方位、多层次、广角度、大规模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宣传活动;三是通过悬挂宣传条幅、张贴宣传标语、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深入开展政策解读和法规宣传,使群众明白参保政策和参保流程。

  (三)精心组织培训。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向各苏木(镇)长、嘎查长、劳动保障员、代办员详细讲解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以及业务经办流程,切实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出成效。

  三、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水*较低。按照国家规定,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人均每月60元,水*较低。为切实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我旗将基础养老金水*陆续提高至人均每月120元。但相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仍然较低。

  (二)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的认识不足、宣传不够,仍然是当前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部分城乡居民对政策了解不深、理解不透,担心政策变化和参保资金的安全性。年轻人觉得养老问题遥远,积极性不高,影响城乡居民的参保积极性。

  (三)基层领导重视度不够。个别苏木镇、嘎查干部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宣传工作力度不够,一是征缴率较低,最低仅为24%,目前我旗只有巴彦图嘎苏木征缴率达到100%;二是缴费标准不高,一些嘎查参保人全选一个缴费档次,而且是最低的缴费档次。以20xx年为例,全旗缴费100元的有5837人,占到缴费总人数的76%。

  (四)旗财政共计欠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补助181.58万元。20xx年欠拨75.54万元,其中:自治区51.1万元、盟级1*万元、旗级8.04万元;20xx年欠拨106.04万元,其中:中央99万元、旗级7.04万元。此外,低保重残人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由旗财政代缴,按每人每年100元计算,20xx年旗财政应缴纳35.16万元、20xx年旗财政应缴纳35.1万元,共计70.26万元未到位。

  (五)代办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代办员待遇偏低,且大多业务水*不高,再加上我旗牧区地域分布广、居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气候条件恶劣,代办员上门服务困难,加大了工作难度。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扎实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3年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征缴率达100%。按照“十个全覆盖”中“牧区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工程”要求,20xx年我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征缴率达90%、20xx年征缴率达95%、20xx年我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征缴率达到100%。

  (二)继续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力争到20xx年达到人均每月200元。在连续两年提高基础养老金水*的基础上,继续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投入力度,力争20xx年人均每月提高20元,达到人均每月140元;20xx年再提高30元,达到170元;20xx年再提高30元,达到200元。

  (三)进一步加强宣传发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和各项配套措施,加强教育和引导,增强苏木镇、嘎查干部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创新工作方式,组织和引导城乡居民自愿参保。同时,加大宣传工作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广为宣传,努力扩大参保面,提高参保率。

  (四)加强基层协理员队伍建设。在业务学*上,旗、苏木镇每年要举办培训班,同时开展先进集体(苏木镇、嘎查、社区)和优秀代办员表彰活动。

  解决被征地农民老有所养问题是保障其基本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我们调研,在建立和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工作中,还有许多存在问题需认真加以解决。

  一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衡,村与村、户与户之间经济收入水*差异很大,现行“一刀切”的社会保障制度难以实行。

  二是农村集体经济依然薄弱,集体补助部分不能到位。

  三是失去土地后收入不稳定,被征地农民个人经济实力较弱。

  四是被征地农民理解政策有偏差,参保意识不强。

  五是被征地农民未及时就业,造成未参加企业养老保险。六是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相关配套政策急需进一步完善。

  加快解决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的步伐,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使农民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在今后一段时期,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统筹解决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逐步建立适合被征地农民的“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模式,使被征地农民充分享受城镇化、工业化建设带来的成果。

  二是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制定符合被征地农民养老特点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养老保险政策。

  三是积极研究完善具体的配套制度,解除被征地农民的顾虑和疑问,使被征地农民最关心的一系列问题都能从中体现并解决。

  四是促进被征地农民及时就业。加快项目建设,推动和引导三产的快速、健康发展。完善劳动力市场,帮助文化程度较高的被征地农民及时就业。制定三年培训规划,为尽快转岗打下基础。

  五是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加强征地工作的管理,时调整现行征地政策,提高土地补偿标准,充分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六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使广大被征地农民转变他们“子女养老”的传统观念,树立“保险养老”的新观念,不断提高他们参保的积极性。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实用5份(扩展5)

——农民工调研报告 (菁华5篇)

  岱岳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区,全区共有人口100万,其中农业人口就超过大半数。区内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工业基础薄弱,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农业,全区有农村劳动力50多万人,属劳动力富余区。由于全区有大量的剩余劳力,转移劳动力成为农村村民致富奔小康的一条主道,大量的劳动力输出,不仅增加了本区经济收入总量,同时也让多数外出务工者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观念得到改变,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工在经济建设中作用的发挥,农民工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等问题所产生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问题解决不好,它必将是一个社会问题,将会对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及社会隐患。因此,解决好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已成为当务之急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农民工参保率低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参保政策缺乏了解,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保险,认为只要每月工资能拿到手就行了;二是多数农民工存在临时思想,没有长远考虑和打算,只考虑眼前利益,认为务工不是长期职业,参保后每月自己还要交钱,减少了月收入;三是文化水*低,参保和*意识差,对自己应享受的权益不去争取,也不去加以了解;四是企业老板为了减少支出,只从效益考虑,也有意回避员工,这类问题不想给员工作参保宣传发动,或者是老板只从采取选择性的给少数人参保;五是农民工的流动性比较大,人员难以固定,员工也有好干就干,不好干或不想干就不干,说走就走。给企业老板和参保工作带来较大难处。

  二、做好农民工社会保险工作的几点建议

  鉴于全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且分布区域广,就业的行业多等特点和从根本上解决务工人员老有所依的实际问题,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一)明确一个专门的机构,按照行政区域对辖区内的外出务工人员及企业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普查,摸清底数、务工地点及所在行业等基本情况。

  (二)加大对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政策法规的大力宣传。一是利用各种渠道和不同形势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提高农民工的参保意识;二是印刷一些与保险相关的宣传资料发放到农村;三是利用新春佳节农民工回乡访亲期间组织他们进一步学*领会了解社会保险知识、讲讲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好处等;四是加强工作力度,在各乡镇也要成立农民工工作办公室,工作要明确有具体的人抓。要实行长期性的一个工作格局,随时了解、把握基本情况,并帮助他们解决在参保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五加大监管力度,督促引导农民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保险。

  为了解我国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为党和*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今年8月,国家统计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的专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城市农民工工作和生活条件普遍较差。他们劳动强度大,生活开销大;文化程度低,社会保障低;工作环境差,生活条件差;文化娱乐少,技能培训少。尽管如此,但多数农民工仍认可目前生存的现状,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

  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共分四篇,第一篇为《城市农民工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状况》,第二篇为《城市农民工生活与教育状况》,第三篇为《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评价和希望》,第四篇为《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范围、方式和内容

  本次调查范围为:全国各级城市(含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和县级市)中固定岗位就业的农民工和灵活就业的农民工。

  调查对象是:年龄在16-65周岁的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包括被企业(单位)招用的在固定岗位就业的农民工和在社区街道上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灵活就业的农民工。

  调查采用面访方式,对在固定岗位上就业的农民工直接深入企业进行调查,对灵活就业的农民工采取街道社区拦截调查和入户调查方式。

  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包括劳动就业、获取报酬、就业保障、住房、子女教育、劳动技能培训等情况。

  (二)调查样本的抽取

  1、在固定岗位上就业的农民工样本的抽取

  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总体,分两阶段抽取城市农民工进行调查。即先在制造业等12个主要行业中抽取一定数量的企业(单位),然后从中选取一定数量农民工进行调查。在抽取农民工时按照该企业(单位)农民工从事的主要职业,适当考虑了农民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分布。

  在抽取各省级农民工样本总量时,考虑到东部地区是农民工的主要输入地,因此江苏、浙江、广东省抽取的样本不少于1200个,其他东部省份抽取的样本不少于900个,中部省份不少于650个,西部省份不少于400个。

  2、灵活就业的个体农民工样本的抽取

  以城市(包括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和县级市)为总体从街道社区中选取灵活就业的农民工,适当考虑农民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分布。

  4个直辖市各抽取200名农民工,15个副省级市各抽取30名农民工,各地级市和县级市分别抽取10名和5名农民工进行调查。

  (三)调查的样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各类农民工29425人。

  1、样本分布情况

  按工作岗位分,固定岗位就业农民工23880人,流动就业农民工为5545人,分别占81.16%和18.84%。

  按从事工作的行业分,在制造业,建筑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中工作的农民工分别占19.53%、15.12%和14.84%;在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工作的农民工分别占13.88%、9.75%、8.22%和1.26%;其他农民工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采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金融业中工作。

  按从事的职业分,主要为各类服务员、生产工人、技术工人、建筑工人、专业技术人员等,分别占17.49%、15.46%、13.22%、9.08%。和7。17%。

  按东中西部划分,东部地区调查农民工13435人,中部地区调查农民工8980人,西部地区调查农民工7010人,分别占被调查的农民工数的45.66%、30.52%和23.82%。

  2、农民工基本情况

  在调查的29425名农民工中,男性农民工19027人,女性农民工10398人,分别占64.66%和35.34%。

  从婚姻状况看,已婚的有18191人,未婚的有10743人,分别占被调查农民工数的61.82%和36.51%。

  从年龄上看,16-25岁的农民工有8954人,25-35岁的农民工有10553人,35-45岁的农民工有7516人,45岁以上的农民工有2402人,分别占被调查的农民工数的30.43%、35.86%、25.54%和8.17%。

  从文化程度上看,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农民工有756人,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有3750人,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有15312人,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有7848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有1759人,分别占被调查的农民工数的2.57%、12.74%、52.04%、26.67%和5.98%。

  二、城市农民工劳动就业情况

  (一)农民工的求职主要靠亲朋好友

  许多农民工在外出务工经商前并没有联系好工作,进城后,一般经城里的亲戚、朋友或已在城里定居的老乡介绍找到工作。据调查,由定居本地的亲属、朋友介绍的占28.20%,由同样在外务工经商的同乡、亲友介绍的占25.99%,自荐到用工单位工作,占10.51%。另外,还有部分农民工是通过自主就业,招工广告,包工头、老板招募,劳务市场,招聘会,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找到工作,分别占7.94%、7.38%、5.15%、3.85%、2.46%和2.05%。

  (二)农民工职业涉及城市生活的诸多方面

  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工从事的职业有各类服务员、生产工人、技术工人、建筑工人、专业技术人员、一般职员、办事员、管理人员、居民服务人员、商务服务人员、个体业主、小摊小贩、家政服务人员、市政环卫工人等。

  从性别上看,男性农民工从事的职业主要有技术工人、生产工人、建筑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占被调查农民工总数的17.65%、16.66%、12.99%和8.94%;女性农民工从事的职业,依次为各类服务员、生产工人、一般职员及办事员,分别占被调查农民工总数的35.14%、13.27%和10.45%。

  (三)农民工工作时间过长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城里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均每周工作6.29天,*均每天工作8.93小时。

  从每天工作时间看,*均每天工作时间不足8小时的占6.85%,每天正常工作8小时的占53.26%。每天工作9-10小时的占26.28%,每天工作11-12小时的占10.70%。有2.91%的农民工*均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

  从每周工作时间上看,46.90%的农民工每周工作7天,36.71%的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为6天,15.58%的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为5天,只有0.81%的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在4天以下。

  从调查中了解到,造成农民工劳动时间过长的原因主要是:私营、个体业主追求高产量,高效益,而工人也为了多挣钱,主动延长工作时间。

  三、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情况

  (一)农民工所在单位提供的工作待遇普遍不高

  据调查,29425名农民工所在的单位提供工作待遇情况是:签订合同或协议的占54.01%,能兑现工资的占85.14%,提供加班补贴的占49.87%,有双休日的占11.87%,能提供工伤补偿的占42.84%,可以带薪休假的占20.47%,可提供岗位培训的占47.23%,有住房补贴的占7.58%,提供住房公积金的占4.76%,妇女可以带薪休产假的占被调查的女农民工的比重为20.22%。

  (二)半数以上的农民工签订了劳动合同

  在调查的29425名农民工中,签订了劳动合同的有15891人,超过半数。其中,签订固定期限合同的占68.27%,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占10.53%,签订临时合同的占21.20%。

  在签订有固定期限合同的10849名农民工中,*均签订合同期限仅为一年。其中,75.68%的农民工签订了9-12月的合同,7.91%的农民工签订了1-2年的合同,只有10%左右的农民工签订的合同时间超过两年。

  据调查,签订过合同的农民工对合同的认知程度相对较高,很清楚所签合同详细内容的农民工占了22.94%,比较清楚合同内容的占了41.94%,一般了解合同内容的占了23.02%,不大清楚和完全不清楚合同内容的只占9.05%和3.05%。

  (三)农民工购买保险比重较低

  据调查,农民工没有购买保险的情况居多,没有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分别占被调查农民工总数的73.37%、73.77%、84.65%、67.46%。以上四险由单位购买的比例分别为11.89%、12.61%、8.41%和23.09%,由农民工个人自己购买的比例分别为6.56%、7.23%、2.55%和4.62%,由农民工个人和单位共同购买的比例分别为8.18%、6.39%、4.39%和4.83%。

  (四)多数单位能够为农民工提供基本安全防护措施和防暑降温措施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特殊岗位上就业的农民工中,10.93%的农民工有非常严密的劳动安全防护措施,23.74%的农民工有较为严密的劳动安全防护措施,51.47%的农民工有一些劳动安全防护措施,13.86%的农民工没有劳动安全防护措施。

  调查结果还表明,在高温下作业,由单位给农民工采取防暑降温措施的占60.97%,由农民工自己花钱采取防暑降温措施的占19.77%,还有19.26%的农民工未采取任何防暑降温措施。

  注:职业中各类服务员包括餐馆、饭店、发廊美容、保洁等服务员,技术工人包括木工、石工、泥水工、电工、修理工、缝纫工、厨师、驾驶员等,居民服务人员包括送货员、送奶工、送报员、送水员、洗衣、洗染、搬运工、人力车夫、废旧物资收购人员等,商务服务人员包括打字、排版、影印、美工人员、快递员、话务员、保安员等,家政服务人员包括保育员、保姆、小时工、护工等,小摊小贩包括卖菜、卖报、卖烟、推销员、售货员等。

  当大四学生刘莉苹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上课的时候,距离株洲700公里以外,她的父亲,正在深圳某家具厂做工;她的母亲,正在邵阳老家一家工厂包装着产品。“我父母都是农民工。”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刘莉苹说。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XX年9月,当学校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社会调研时,刘莉苹首先想到的,就是有关“农民工”的课题。“从小,我就知道父母在外面打工很辛苦,但当我做完调研之后才明白,我以前对他们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日,刘莉苹参与采写的社会调研报告——《农民工市民化背景下城市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研究——以株洲为例》,在我省“深化农村改革”专项征文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这项征文由省经济学学会、省委“为改革攻坚献策重大决策咨询智囊团”农村改革专家组联合开展。该报告的核心内容,还被国家级期刊《*就业》采纳,在XX年第1期发表。

  这份报告,是袁辉、刘莉苹、朱媛、晏卫红、黄飞虎5名湖工大学生,在商学院王欢芳博士的指导下完成的。

  调研者何人?

  大多是农民工子女,想了解父辈们的生活

  为什么做这个关于农民工的调研?

  “调研组5个同学中,有4位来自农村,包括父母、邻居甚至曾经的同学,很多都是农民工。”袁辉介绍,唯一不同的是晏卫红,她父母都是做生意的,但从小在市场中长大,她接触到的大部分都是农民工。

  “从我出生直到现在,父亲就一直在广东沿海那边打工,只有过年时才回来半个多月。”刘莉苹说,由于在家的时间太短,她打小对父亲就印象不深,直到六岁的时候,才开始认识父亲,“对我来说父亲只是一个符号。”

  父亲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小时候,刘莉苹对父亲也曾有一些怨恨,直到在调研中,她得到一个数据,在有适龄子女的农民工中,55%的子女都是在老家读书,“不是他们不想(把孩子带在身边),是制约的因素太多了。”

  队员朱媛的父亲也是一位农民工。“*时会询问父亲在外面打工的情况,但父亲都说得比较含糊。”朱媛说,父亲养活一大家人,很不容易,她想通过调研,了解父辈们的故事。

  调研如何开展?

  调查了13个月,访问了70多家单位

  确定课题后,从XX年9月开始,课题组5位成员开始了对株洲市农民工生存状况的实地走访调研,一直到XX年9月结束,每周至少走访一次,光调查就花了13个月,共收集了200多份资料。

  “调查对象包括城市四区的建筑工、超市员工、保安门卫、清洁工、服务员等,一共涉及了20多个行业,70多家单位。”袁辉介绍,调查一般是在下午或者晚上,等对方下班后才开始,由于调查对象文化程度有限,每份问卷都进行了详细的访谈。

  “第一感觉是震撼。”袁辉介绍,调查中队员们发现,大部分农民住的地方都很简陋,工作强度很高,“有的一个小板房宿舍,住了十几个人,连洗热水澡的地方都没有,有的一天要上十三四个小时班。”

  调研过程中,也遇到过不少阻碍。“遇到过很多白眼,有一次,我们到某酒店调研服务员的工资收入,还被保安赶了出来。”队员黄飞虎介绍,但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一群体,队员都坚持了下来。

  “几乎每次出去调研,队员们都有不同的收获。”刘莉苹介绍,虽然条件艰苦,但很多受访者身上都流露着对生活的热爱,“有一股积极的正能量。”

  调研有何收获?

  改变了对农民工的看法,与父*同语言更多了

  “坦承地说,之前对农民工,确实会带有一些歧视。”队员晏卫红说,通过调研,加深了对这一群体的了解,更多地变成了理解与尊重,“以前看到他们,会敬而远之,现在,更多地是想跟他们交流,了解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

  “之所以学公共管理专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父亲。”刘莉苹介绍,在底层工作的父亲一直认为,管理岗位更容易获得别人的认可,因此执意替女儿选择了这个专业。“以前从来没有主动跟父亲交流他在外面工作的情况,但搞完调研之后,跟父亲的共同语言更多,也更加了解父亲的不容易。”刘莉苹说,父亲现在最担心的,是以后的养老问题,因此,刘莉苹毕业论文的题目,也选了一个相关的课题,现在正在实施。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实用5份(扩展6)

——农民增收情况调查报告(精选五篇)

  **镇是四川省的重点小城镇,省农科院的科技示范地,也是粮油重点基地之一。连山镇党委、************在积极建设小城镇的基础上,致力于农民的增收致富工作,*几年来,取得较好的成绩,现就农民增收情况调查如下:

  一、1997年至200*年农民收入情况表:

  (略)

  二、*三年市镇两级************对农业的`投入情况:

  1、荒滩地整改投入120万元。

  2、农灌机沉井投入4万元(其中机井30眼,每眼补助600元,计1.8万元;沉井11口,每口20xx元,计2.2万元)。

  3、农村机耕道投入40万元(石梯村1.5公里,锦花村0.8公里,向阳村0.4公里,清河村0.8公里)。

  4、河堤修复投入30万元。

  以上四项合计194万元。

  三、我镇200*年专业大户、专业协会发展情况:

  200*年,我镇有专业大户20户(其中种植业7户,养殖业9户,加工业4户),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左右,利润150万元左右。

  有两个协会:

  1、鸭业协会:该协会有会员156户,年销售额达335万元,利润48万元,会员直接增收350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500元。

  2、薯类协会:该协会有会员105户,年销售额达600万元,利润60万元,会员增收4000元,带动农户增收502元。

  四、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及原因:

  1、人均耕地少,劳动力过剩。

  2、农业投入成本高,特别是农灌抽水费用大。

  3、大多数农户还处于传统农业耕种方式,不能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4、本地从事农副产品营销的大户太少。

  五、市、镇两级************对农民的增收的规划和将要采取的具体措施:

  1、要根据连山镇农业现状,配合德阳下旌湖改造,对上柳梢(9.7公里),下柳梢(12公里)整个渠系工程进行改造,实现自流灌溉达70%以上,减轻农业投入、增加农民收入。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持“种、养、加”大户,发展规模种植、养殖、加工示范基地(************制定了对“种、养、加”大户扶持的优惠政策)。

  3、加大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六、今年农民增收的预测:

  1、粮油增加收入总额521.68万元,人均增收201元。

  ①、小麦播种面积14115亩,预计单产813斤/亩,预计总产1146.97万斤,与去年粮价相比,今年粮每斤预计增加0.18元,预计增收206万元。

  ②、油菜籽播种面积5822亩,预计单产349斤,预计总产202.94万斤,与去年油菜籽价相比,每斤增加0.20元,预计增收40.59万元。

  ③、大春预计水稻面积19598亩,按去年的单产水*,预计产量可达2110.7万斤,价格上涨0.15元/斤,可增收316.60万元。

  ④、种植业生产资料的涨价因素:今年小春小麦、油菜播种面积为19937亩,大春水稻预计播种面积为19598亩,以此为基础,所花的机耕、农药、化肥、种子、抽水费等,每亩预计增加农业投入10.5元(全年碳铵施用量每亩按200斤计算,碳铵价格同比增加0.03元/斤6.00元;磷肥施用量每亩按100斤计算,每斤同比增加0.005元,每亩增加投入0.50元;农药预计每亩耕地增加4.0元)。预计增加投入41.51万元。

  2、多种经营增加收入总额39.45万元,人均增收15元。

  ①、毛猪3.71万头,保持去年增减不变(投入与产出基本同幅增长)。

  ②、禽兔较200*年增加4.89万只,可增收35.21万元。

  ③、水产较200*年增加148.8吨,可增收69.94万元(增加面积,单产提高)。水产品价格上涨与水产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水产品净收入增加0.5元/斤,预计增收65万元(总产量是650吨)。两项合计增收134.94万元。

  ④蔬菜产量减少0.3吨,310万元/万吨,合计减少93万元。

  ⑤、食用菌总产减少220吨,减收43.3万元。

  ⑥、水果产量增加24吨,预计增收5.6万元。

  3、第二产业发展与去年相比度支付劳动报酬80万元,人均增收31元。

  4、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预计将比去年增加160万元,人均增收61元。其中商饮业将比去年增加40万元,服务业将比去年增加20万元,交通运输业将比去年增加30万元,其它业将比去年增加10万元,预计今年劳务输出增加150人(去年1363人),预计增加收入60万元。

  以上四项共计增加801.13万元,按上年农业人口26008人计算,人均增收308元。

  七、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及意见:

  1、对农民的粮食直补政策长期坚持。

  2、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对我镇农灌用水问题的解决,给予大力扶持(目前德阳下旌湖工程已经进入实施阶段,我镇为了配合下旌湖的改造工程,对上上柳梢、下柳梢实行整个渠系的整改,预计需要资金400万元,************的思路是:农民出一部分,************出一部分,上级再支持一部分。我们通过各种办法已经筹措了一部分,但是缺口仍然很大,希望上级部门给予资金、政策支持)。

  3、增加对农民技能培训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素质。

  4、对涉农物资价格实行价格听证会。

  今年寒假,我做了一个关于家乡农民增收情况的社会实践调查的活动,了解了一些家乡农民增收的情况,通过家乡农民的增收情况认识到我国农村的现状。

  一、调查时间:

  20xx年2月11日——20xx年2月22日

  二、调查地点:

  xx省xxx县xx镇xx村

  三、调查方式:

  1.观察

  2.问卷调查(见附录)

  3.采访(通过采访村委会成员、部分村民,了解了一些农民收入的来源以及国家**一些政策的落实情况)。

  四、调查背景:

  利辛县位于安徽省北部、亳州市辖境的南部,北邻涡阳县,南连颍上东靠蒙城县,南连淮南市的凤台县、阜阳市的颍上县,西接阜阳市的颍东区和太和县,属于亳州市。利辛县地处东经115°54′—116°31′,北纬32°51′— 33°28′之间,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县境自然坡降很小,西北略高,东南略低。县辖26个乡镇、668个村居民委员会,7183个村民小组,耕地11.70万公顷。全县面积1950*方公里,总人口1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3%。

  全县生产总值13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0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36.8亿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51.9亿元,增长11.2%,三次产业比重为33.2:27.7:39.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398元(折合1336美元)。

  大李集镇地理走势西高东低,交通相对偏僻,境内有利胡公路(柏油路面)、插胡公路(砂石路面)穿境而过;12.5公里长的茨淮新河把大李集镇与北边乡镇分开,同时给大李集镇提供了便捷的水上交通条件。境内主要河流有马胡河、乌江、黑土沟。其中乌江历史悠久,留下过许多美丽的传说,但由于乌江常年失修,现仅存有几米宽的小河沟,人们只能从残桥巨型条石上去想象他的久远和古老。

  五、调查目的:

  这次亲身调研,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结构性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提高自己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去更深入了解社会基层人民。

  根据调查取得的结果,真实了解当地村民的生活现状,客观反映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争取为当地的农村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六、调查结果:

  同年与上年比增收情况:

  种植业:

  1.小麦油菜籽等粮油增收人均196元

  2.林业增收人均301元

  3.蔬菜水果增收人均97元

  养殖业:猪,牛羊,鸡鸭等家畜家禽增收人均101元

  务工:外出劳动力增收人均1253元

  其它增收:个体经营增收人均89元可以看出,由于国家政策和**投入使农村的农民收入稳定上升。农业的发展前景对于家乡来说,正在逐渐向前迈进。中央的减轻农民负担在*几年得到了实施,取消了以前所存在的农业税,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得农民可以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产中去,鼓励了农民多增加承包耕地面积,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

  科技发展,使得农民种植技术不断地提高,,同样的土地同样的农作物的产量可以达到更高的水*,更多地增加了农民们的收入。机械代替了手工,不但有很高的效率且节省了人力,这使得有更多人从从事农业转到从事其它行业上,所以出现了乡镇企业,食品加工厂,家禽养殖厂等。便利的交通也为剩余劳动力的向外输出提供了条件,现在家乡农村大部分青壮年人都到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温州等比较发达的城市打工,每年能有相当不错的收入。

  七、调查结果分析:

  农民收入虽然有一定增长但是上升缓慢,根据对中国国情和社会现状的分析,大概总结了以下几点:

  1.客观因素:

  1)农民就业不足是一个很重要因素,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整体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农民就业问题严重。况且,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土地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科技水*的逐步

  提高和推广,又加重农村劳动力的过剩。另外,由于过去人口政策的作用,必然使农村劳动力剩余越来越多,这方面的影响短期内不可能缓解。由此可见,未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失业状态不会减轻,而是越来越严重。过剩的劳动力必然要求更多的就业:大量的农民聚集在有限的土地上根本不能满足农民收入提高的要求;依靠土地使大多数的农民增收也不现实。

  2)市场机制尚待完善,市场体系不够健全。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农业要素在市场中的合理配置,目前不合理配置这一结果伤害最大的往往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农业和农村投入不够,农民生产和生活保障能力差。投入不足,致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县乡财政向农民投得少、收得多,直接影响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2.主观因素:

  1)农民素质不高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都不可避免地受制于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农民整体素质普遍低下。这里讲的农民素质是指农民能够满足增收需要所应具备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针对农民增收而言,最关键的素质主要是能力素质。然而,就农民整体而言,这个问题不容乐观。

  2)我国的许多宏观调控政策和手段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导致了贫富两极分化,而贫困群体的多数在农村,是农民。另外,国家对农业政策落实上存在着与其他有关政策相矛盾的环节和方面。例如,国家要农民增收,就要减少农民,但计划生育政策规定部分农民一对夫妻可以生两个孩子,这是城市居民享受不到的,这必然是在政策性地增加农民。还有基层**机构臃肿、**职能转换不到位、效率不高的现象仍然一定程度地存在,对农业的投入落实不到农民手中,等等。

  八、增加改进农民收入的建议:

  (一)、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工程置于突出位置,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

  安置就业是现阶段及今后相当时期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将成为难中之难。因此,如何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与城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置于同等地位,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并将其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是解决这个难中之难的关键。为此,中央及地方各级**应改变现行各部门分散管理体制,尽快建立统一管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专门工作机构,推进输出地与输入地**间的衔接与协作,提高转移的组织化和有序化程度,真正把劳务输出培育成支柱产业。

  (二)、要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民工的良好氛围,千方百计维护农民工的各项权益。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形成城乡劳动者*等就业制度”的新途径,尽快出台确保农民工权益的政策。要把关爱农民工作为考核输入地**业绩和城市文明程度的硬性指标并加以量化,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民工并为他们办实事的社会环境。为改变农民工权益长期屡受侵犯的现状,应尽快制定《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同时加大**的执法监察力度,对不执行维护农民工权益政策的企业,要坚决取消其雇用农民工的资格。

  (三)、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

  中国农村劳动力基本素质低及职业技能差是抑制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最大制约因素o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对进城务工农民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地方和部门相继提出对农民工文化和技术水*的种种要求,导致缺乏转岗技能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领域越来越窄,转移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不仅是当前的需要,也是最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瓶颈。

  *年,***、***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农民工的培训,制定了至的培训规划,确定了培训方式、实施办法和具体目标。但由于目前许多实际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实施规划遇到了许多困难。一是培训教育资源整合度低,难以发挥现有资源效益,形成比较完善的就业培训体系;二是各级财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支持力度不大,资金严重匮乏。农民整体素质低不完全是他们的责任,主要还在于城乡二元教育体制的原因。为了对农民进行补偿,各类培训应以免费为主,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的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要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政治地位,增强他们的自管理意识和能力。

  上亿农民进城,本身就给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课题,而成建制、有组织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比例极小,更加大了管理的难度。调查表明,农民工管理已成为城市社区和用工企业最棘手的难题。事实证明,以往单靠**及企业的强制性管理,不仅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产生诸多弊端。因此,如何提高农民工自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调动他们自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企业和农民工自管理三结合的体系,是改善农民工管理现状的关键。在抗击非典期间,一些大城市的建筑企业在狠抓农民工自管理方面已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应认真总结并逐步推广。另外,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和行业,应积极引导农民工加入工会,也可以建立一些类似于农民工协会等形式的行业协会。把农民工组织起来,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和政治地位,也可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今年寒假,我做了一个关于家乡农民增收情况的社会实践调查的活动,了解了一些家乡农民增收的情况,通过家乡农民的增收情况认识到我国农村的现状。

  一、调查时间:

  20xx年2月11日——20xx年2月22日

  二、调查地点:

  xx省xxx县xx镇xx村

  三、调查方式:

  1.观察

  2.问卷调查(见附录)

  3.采访(通过采访村委会成员、部分村民,了解了一些农民收入的来源以及国家**一些政策的落实情况)。

  四、调查背景:

  利辛县位于安徽省北部、亳州市辖境的南部,北邻涡阳县,南连颍上东靠蒙城县,南连淮南市的凤台县、阜阳市的颍上县,西接阜阳市的颍东区和太和县,属于亳州市。利辛县地处东经115°54′—116°31′,北纬32°51′— 33°28′之间,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县境自然坡降很小,西北略高,东南略低。县辖26个乡镇、668个村居民委员会,7183个村民小组,耕地11.70万公顷。全县面积1950*方公里,总人口1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3%。

  全县生产总值13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0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36.8亿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51.9亿元,增长11.2%,三次产业比重为33.2:27.7:39.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398元(折合1336美元)。

  大李集镇地理走势西高东低,交通相对偏僻,境内有利胡公路(柏油路面)、插胡公路(砂石路面)穿境而过;12.5公里长的茨淮新河把大李集镇与北边乡镇分开,同时给大李集镇提供了便捷的水上交通条件。境内主要河流有马胡河、乌江、黑土沟。其中乌江历史悠久,留下过许多美丽的传说,但由于乌江常年失修,现仅存有几米宽的小河沟,人们只能从残桥巨型条石上去想象他的久远和古老。

  五、调查目的:

  这次亲身调研,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结构性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提高自己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去更深入了解社会基层人民。

  根据调查取得的结果,真实了解当地村民的生活现状,客观反映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争取为当地的农村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六、调查结果:

  同年与上年比增收情况:

  种植业:

  1.小麦油菜籽等粮油增收人均196元

  2.林业增收人均301元

  3.蔬菜水果增收人均97元

  养殖业:猪,牛羊,鸡鸭等家畜家禽增收人均101元

  务工:外出劳动力增收人均1253元

  其它增收:个体经营增收人均89元可以看出,由于国家政策和**投入使农村的农民收入稳定上升。农业的发展前景对于家乡来说,正在逐渐向前迈进。中央的减轻农民负担在*几年得到了实施,取消了以前所存在的农业税,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得农民可以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产中去,鼓励了农民多增加承包耕地面积,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

  科技发展,使得农民种植技术不断地提高,,同样的土地同样的农作物的产量可以达到更高的水*,更多地增加了农民们的收入。机械代替了手工,不但有很高的效率且节省了人力,这使得有更多人从从事农业转到从事其它行业上,所以出现了乡镇企业,食品加工厂,家禽养殖厂等。便利的交通也为剩余劳动力的向外输出提供了条件,现在家乡农村大部分青壮年人都到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温州等比较发达的城市打工,每年能有相当不错的收入。

  七、调查结果分析:

  农民收入虽然有一定增长但是上升缓慢,根据对中国国情和社会现状的分析,大概总结了以下几点:

  1.客观因素:

  1)农民就业不足是一个很重要因素,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整体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农民就业问题严重。况且,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土地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科技水*的逐步

  提高和推广,又加重农村劳动力的过剩。另外,由于过去人口政策的作用,必然使农村劳动力剩余越来越多,这方面的影响短期内不可能缓解。由此可见,未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失业状态不会减轻,而是越来越严重。过剩的劳动力必然要求更多的就业:大量的农民聚集在有限的土地上根本不能满足农民收入提高的要求;依靠土地使大多数的农民增收也不现实。

  2)市场机制尚待完善,市场体系不够健全。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农业要素在市场中的合理配置,目前不合理配置这一结果伤害最大的往往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农业和农村投入不够,农民生产和生活保障能力差。投入不足,致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县乡财政向农民投得少、收得多,直接影响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2.主观因素:

  1)农民素质不高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都不可避免地受制于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农民整体素质普遍低下。这里讲的农民素质是指农民能够满足增收需要所应具备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针对农民增收而言,最关键的素质主要是能力素质。然而,就农民整体而言,这个问题不容乐观。

  2)我国的许多宏观调控政策和手段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导致了贫富两极分化,而贫困群体的多数在农村,是农民。另外,国家对农业政策落实上存在着与其他有关政策相矛盾的环节和方面。例如,国家要农民增收,就要减少农民,但计划生育政策规定部分农民一对夫妻可以生两个孩子,这是城市居民享受不到的,这必然是在政策性地增加农民。还有基层**机构臃肿、**职能转换不到位、效率不高的现象仍然一定程度地存在,对农业的投入落实不到农民手中,等等。

  八、增加改进农民收入的建议:

  (一)、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工程置于突出位置,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

  安置就业是现阶段及今后相当时期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将成为难中之难。因此,如何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与城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置于同等地位,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并将其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是解决这个难中之难的关键。为此,中央及地方各级**应改变现行各部门分散管理体制,尽快建立统一管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专门工作机构,推进输出地与输入地**间的衔接与协作,提高转移的组织化和有序化程度,真正把劳务输出培育成支柱产业。

  (二)、要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民工的良好氛围,千方百计维护农民工的各项权益。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形成城乡劳动者*等就业制度”的新途径,尽快出台确保农民工权益的政策。要把关爱农民工作为考核输入地**业绩和城市文明程度的硬性指标并加以量化,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民工并为他们办实事的社会环境。为改变农民工权益长期屡受侵犯的现状,应尽快制定《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同时加大**的执法监察力度,对不执行维护农民工权益政策的企业,要坚决取消其雇用农民工的资格。

  (三)、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

  中国农村劳动力基本素质低及职业技能差是抑制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最大制约因素o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对进城务工农民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地方和部门相继提出对农民工文化和技术水*的种种要求,导致缺乏转岗技能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领域越来越窄,转移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不仅是当前的需要,也是最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瓶颈。

  *年,***、***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农民工的培训,制定了至的培训规划,确定了培训方式、实施办法和具体目标。但由于目前许多实际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实施规划遇到了许多困难。一是培训教育资源整合度低,难以发挥现有资源效益,形成比较完善的就业培训体系;二是各级财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支持力度不大,资金严重匮乏。农民整体素质低不完全是他们的责任,主要还在于城乡二元教育体制的原因。为了对农民进行补偿,各类培训应以免费为主,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的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要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政治地位,增强他们的自管理意识和能力。

  上亿农民进城,本身就给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课题,而成建制、有组织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比例极小,更加大了管理的难度。调查表明,农民工管理已成为城市社区和用工企业最棘手的难题。事实证明,以往单靠**及企业的强制性管理,不仅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产生诸多弊端。因此,如何提高农民工自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调动他们自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企业和农民工自管理三结合的体系,是改善农民工管理现状的关键。在抗击非典期间,一些大城市的建筑企业在狠抓农民工自管理方面已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应认真总结并逐步推广。另外,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和行业,应积极引导农民工加入工会,也可以建立一些类似于农民工协会等形式的行业协会。把农民工组织起来,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和政治地位,也可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镇是四川省的重点小城镇,省农科院的科技示范地,也是粮油重点基地之一。连山镇党委、************在积极建设小城镇的基础上,致力于农民的增收致富工作,*几年来,取得较好的成绩,现就农民增收情况调查如下:

  一、1997年至200*年农民收入情况表:

  (略)

  二、*三年市镇两级************对农业的投入情况:

  1、荒滩地整改投入120万元。

  2、农灌机沉井投入4万元(其中机井30眼,每眼补助600元,计1.8万元;沉井11口,每口20xx元,计2.2万元)。

  3、农村机耕道投入40万元(石梯村1.5公里,锦花村0.8公里,向阳村0.4公里,清河村0.8公里)。

  4、河堤修复投入30万元。

  以上四项合计194万元。

  三、我镇200*年专业大户、专业协会发展情况:

  200*年,我镇有专业大户20户(其中种植业7户,养殖业9户,加工业4户),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左右,利润150万元左右。

  有两个协会:

  1、鸭业协会:该协会有会员156户,年销售额达335万元,利润48万元,会员直接增收350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500元。

  2、薯类协会:该协会有会员105户,年销售额达600万元,利润60万元,会员增收4000元,带动农户增收502元。

  四、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及原因:

  1、人均耕地少,劳动力过剩。

  2、农业投入成本高,特别是农灌抽水费用大。

  3、大多数农户还处于传统农业耕种方式,不能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4、本地从事农副产品营销的大户太少。

  五、市、镇两级************对农民的增收的规划和将要采取的具体措施:

  1、要根据连山镇农业现状,配合德阳下旌湖改造,对上柳梢(9.7公里),下柳梢(12公里)整个渠系工程进行改造,实现自流灌溉达70%以上,减轻农业投入、增加农民收入。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持“种、养、加”大户,发展规模种植、养殖、加工示范基地(************制定了对“种、养、加”大户扶持的`优惠政策)。

  3、加大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六、今年农民增收的预测:

  1、粮油增加收入总额521.68万元,人均增收201元。

  ①、小麦播种面积14115亩,预计单产813斤/亩,预计总产1146.97万斤,与去年粮价相比,今年粮每斤预计增加0.18元,预计增收206万元。

  ②、油菜籽播种面积5822亩,预计单产349斤,预计总产202.94万斤,与去年油菜籽价相比,每斤增加0.20元,预计增收40.59万元。

  ③、大春预计水稻面积19598亩,按去年的单产水*,预计产量可达2110.7万斤,价格上涨0.15元/斤,可增收316.60万元。

  ④、种植业生产资料的涨价因素:今年小春小麦、油菜播种面积为19937亩,大春水稻预计播种面积为19598亩,以此为基础,所花的机耕、农药、化肥、种子、抽水费等,每亩预计增加农业投入10.5元(全年碳铵施用量每亩按200斤计算,碳铵价格同比增加0.03元/斤6.00元;磷肥施用量每亩按100斤计算,每斤同比增加0.005元,每亩增加投入0.50元;农药预计每亩耕地增加4.0元)。预计增加投入41.51万元。

  2、多种经营增加收入总额39.45万元,人均增收15元。

  ①、毛猪3.71万头,保持去年增减不变(投入与产出基本同幅增长)。

  ②、禽兔较200*年增加4.89万只,可增收35.21万元。

  ③、水产较200*年增加148.8吨,可增收69.94万元(增加面积,单产提高)。水产品价格上涨与水产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水产品净收入增加0.5元/斤,预计增收65万元(总产量是650吨)。两项合计增收134.94万元。

  ④蔬菜产量减少0.3吨,310万元/万吨,合计减少93万元。

  ⑤、食用菌总产减少220吨,减收43.3万元。

  ⑥、水果产量增加24吨,预计增收5.6万元。

  3、第二产业发展与去年相比度支付劳动报酬80万元,人均增收31元。

  4、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预计将比去年增加160万元,人均增收61元。其中商饮业将比去年增加40万元,服务业将比去年增加20万元,交通运输业将比去年增加30万元,其它业将比去年增加10万元,预计今年劳务输出增加150人(去年1363人),预计增加收入60万元。

  以上四项共计增加801.13万元,按上年农业人口26008人计算,人均增收308元。

  七、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及意见:

  1、对农民的粮食直补政策长期坚持。

  2、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对我镇农灌用水问题的解决,给予大力扶持(目前德阳下旌湖工程已经进入实施阶段,我镇为了配合下旌湖的改造工程,对上上柳梢、下柳梢实行整个渠系的整改,预计需要资金400万元,************的思路是:农民出一部分,************出一部分,上级再支持一部分。我们通过各种办法已经筹措了一部分,但是缺口仍然很大,希望上级部门给予资金、政策支持)。

  3、增加对农民技能培训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素质。

  4、对涉农物资价格实行价格听证会。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部署,9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领财经工委的同志对我市的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中,我们先后听取了市农林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海洋与渔业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等单位以及**、**、**等镇关于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一)今年以来,市**及其有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多次召开农民增收推进工作会议,并认真抓好落实。农林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等部门坚持用城乡统筹的思路抓农村,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全力推进项目农业和农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和空间,涌现了一批农民增收新的亮点,项目农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减负增收、劳动力转移、小城镇建设、发展民营经济、农业的组织化程度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特别是项目农业和农业外资引进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去年9月,全省*个县市中有*个县市被省评为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市,**榜上有名。去年在**市农业综合表彰会上,我市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今年1-9月份,我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预计达3858元,同比增长15.9%,是多年以来农民增收形势较好的一年,农民增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农民种养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去年秋播以来,由于狠抓了夏熟作物的培管措施,今年夏熟生产和蚕桑生产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实现夏粮总产8.38万吨,其中,油菜籽收入达1.68亿元,农民增收1869万元;蚕茧总产值811.5万元,增收1185.6万元。全市畜牧业在禽流感、饲料价格上涨、外贸出口受阻等不利因素并存的情况下,畜禽生产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畜禽产品价格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增收的空间。 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逐步加快。市**及其有关职能部门积极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加快中介组织建设,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今年8月份,我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2万人,其中就地转移1.03万人,异地转移1.17万人,农民人均外出劳务收入增加226元,增长17.7%。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年收入一般在1-1.2万元之间,收入较高的是建筑行业,年收入一般在1.5-2万元之间。

  (二)*几年,市镇两级**和有关部门在帮助农民增收上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我市在农民增收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低”,即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在我市尚未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35岁以上的占73%,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9%,无一技之长的占81%。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成为制约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加大,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处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且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增大了他们经营的风险,使他们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供求信息做出准确判断,结果往往是造成农业生产的趋同,同一品种的农产品在某一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随之大幅降低。另外,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这些都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而大多数农民则有些无所适从,结果导致农业产业化步履缓慢,农业经济效益整体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二是“高”,即农业成本高。*二年来,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造成了农民生产成本增加,导致增产不增收,再加上农资市场混乱,农民担心高价买了假种子和劣质化肥农药,到时候低价卖出农副产品,里外赚不到钱。*几年,柴油等渔用物资价格也一路上扬,各类费用急剧上升,渔业成本不断增加,广大渔民的增收问题也成了“纸上谈兵”。

  三是“少”,即农业投入少。由于我市财政支付能力弱,用于农业的技术、资金投入有限,导致推动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动力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滞后,农业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善,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今年我市遭遇干旱,由于水利设施功能衰退,损毁严重,抗灾能力大大减弱,使农业生产遭受一定损失。有些镇乡由于财政困难,争取到的有限的农业项目资金没有真正投入农业,而是挪作他用,进一步影响了农业发展。

  四是“重”,即农民负担重。*几年,国家通过实施税费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农民负担有所减轻,但一些不合理的收费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涉渔收费部门还是不少,收费项目繁多,渔民负担仍然很重。与此同时,农民的“隐性负担”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是医疗、教育等负担加重。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比不上城镇,但是其开支并不比城镇低,有了病往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为了让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许多农村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除了缴纳高额的借读费,不少家长还进城“陪读”,既耽误生产,又增加费用。其次是婚嫁成本居高不下,人情消费有增无减。在农村,子女婚嫁仍是农民开支的头等大项,尤其是为儿子成家,几乎要用尽全部积蓄,很多人还要举债。大部分农户每年用于各种人情的礼金占了家庭开支的很大比重。

  (三)如何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这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问题,也是各级**和我们人大常委会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农民增收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制度、环境等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只有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农民增收,才能实现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为此,提出以下建议意见: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是弱势群体,弱就弱在素质上。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变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是实现农民长期性增加收入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消除农民的“低素质屏障”。

  一是提高组织化程度。建议**及其有关职能部门一方面要围绕农民增收来建立政绩考核体系,坚持不以gdp 为目标取向,不以表面繁荣为政绩,以把党的富民政策创造性地惠及到农民身上为己任,形成农民增收稳定的政绩考核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宏观指导,坚持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发展村级组织带农户、农村合作组织带农户、农户自己联农户等多种形态的合作组织,引导他们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共同发展规模经济和特色经济。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既要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更要注重加大对产前信息体系建设和产后加工流通的扶持力度,以及对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扶持力度,从而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二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严重制约着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只有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农民增收问题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建议**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另一方面要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以服务农业和农民为宗旨,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