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调查报告合集10篇

首页 / 调查报告 / |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1

  为了摸清当前农民增收现状、构成与变化趋势,各项农民增收政策的落实情况及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的农民增收问题调查方案,组织技术干部深入进行了入户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趋势。

  (一)经济资源情况。

  1、基本情况。

  该村393户,1501人。按文化程度分类:不识字的11人,占0.7%;小学的604人,占40%;初中的525人,占35%;高中以上的361人,占24.1%。按劳力结构分类:总劳力731人,占总人口的48.7%,其中满劳力518人,占劳力总数的71%,男劳力464人,占63.5%。在劳力中受过培训的325人,占总劳力的44.5%,有技术特长的218人,占总劳力的29.8%,在外打工的384人,占劳力总数的52.5%。土地构成分类:全村土地总面积697.6亩,其中耕地498亩,林地199.6亩,在耕地中水田面积441亩,旱地57亩。生活设施建设享受程度:全村通电户390户,占总户数的99.2%;通公路户325户,占总户数的82.7%;通电话121户,占总户数的30.8%。人均纯收构成;全村20xx年人均纯收入2350元,20xx年村级人均纯收预计2500元。

  10户调查汇总,共计42人。其中男25人,女17人,按年龄分0—16岁11人,17—22岁7人,23—40岁7人,41—50岁14人;按文化程度分:不识字的2人,小学20人,初中17人,高中3人。劳力28.5人,其中男劳力20人,劳力中受过培训的2人,在本资料版权属于517878秘书网请登陆原创网站查看外打工的18人,占劳力总数的63.2%。

  按人*纯收层次划分,人*纯收在1201—1800元的有3户,1801—6500元的有6户,6501元以上的1户。

  2、土地总面积10户合计160.5亩,其中耕地46.3亩,林地17.2亩,药材93亩,在耕地中水田29.3亩,旱地4.9亩。

  3、物资总价值10户累计419090元,其中房屋价值370400元,家庭耐用品41670元,生产用固定资产900元,存货折款6120元。

  养殖业10户**计养猪20头,户*2头,养鸡62只,户*6.2只。

  家庭生活耐用品10户**计拥有电视机9台,电冰箱2台,洗衣机2台,热水器2台,摩托车2辆,电话机7部,自行车7辆,家具16组。

  存货数量调查,10户共计存粮4450公斤,折款5400元;存油料420公斤,折款980元;存药材50公斤,折款250元,其它农产品275公斤,折款160元。

  房屋建筑面积1822*方米,其中砖混结构995*方米,砖木结构147*方米,土木结构680*方米。

  4、金融资产:合计85500元,其中存款9000元,现金6500元,应收外欠款70000元。

  5、粮食*衡。当年收入累计22205公斤,其中购入2100公斤,当年支出口粮4770公斤,种粮145公斤,饲料6250公斤,其它7550公斤,年未结余6575公斤。

  6、债权债务累计17.1万元,其中债权7万元,债务10.1万元。

  (二)种植业结构与效益。

  1、种植结构:10户累计20xx年全年农作物复种指数188.9亩,其中粮食作物65.3亩,经济作物116.5亩,蔬菜0.6亩,油料5.5亩。

  2、经营收入:10户累计经营收入144317元,其中粮食27254元,经济作物114150元,蔬菜1190元,油料1723元。

  3、经营支出;10户累计经营支出71081元,其中粮食4394元,经济作物66300元,蔬菜123元,油料244元。

  4、净收入。10户累计净收入72460元,其中粮食22464元,经济作物47450元,蔬菜1087元,油料1459元。

  每元投入净收3.09元,亩*净收入392元,每工净收27.8元。

  (三)家庭纯收入。

  1、总收入。10户累计267238万元,其中家庭经营收入164218万元,工资性收入59820元,转移性收入45000元。

  2、纯收入。10户累计189025元,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84105元,工资性纯收入59820元,转移性收入45000元,20xx年人*纯收入3685元。

  (四)家庭总支出。

  累计支出31753元,其中生活消费支出234720元,家庭经营支出72937元,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9000元,税费1368元,其它452元。

  (五)家庭纯收预测。

  20xx年家庭纯收10户累计187271.4

  元,其中家庭经营纯收97451.4元,工资性纯收21820元,转移性纯收68000元。20xx年人*纯收预计4458元,较上年3684元增774元,增长21%。

  二、制约因素。

  1、文化素质较差。抽查10户调查,文盲2人,占抽查样本的4.8%,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37人,占抽查样本的88.1%,高中以上的3人,占7.1%。

  2、专业技能人员少。抽查10户中,劳力28.5人,其中受过培训的仅2人,占劳力总数的4.8%,在打工收入当中,基本是从事劳动强度较大的体力劳动,因此打工收入较低。

  3、技术含量普遍低。抽查10户中,种植结构调整比较优良,其粮经比为1:1.8,但在经营过程中受市场价格下跌和技术投入跟不上等因素影响,致使家庭收入出现负增长。

  4、人口素质相对差。全村1501人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58人,占总人的3.9%。其中弱智人口27人,重病人口31人,这将给*稳增收带来一定的影响。

  5、村办企业无发展。调查结果,全村没有突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基地,更谈不上有促进农民增收和集体积累的生产加工企业,固此,农民增收潜力不大。

  6、交通通讯条件差。全村393户,通公路的325户,还有68户人家住在偏高偏远的地方,这部分人口因交通条件差而限止了生产发展。通电视信号的仅172户,还有121户不能正常收看电视节目,因此不能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和掌握科技知识。这些因素制约着生产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增收途径与对策。

  10户调查结果,20xx年总收入267238元,其中家庭经营收入162418元,占总收入的60.8%,转移性收入104820元,占总收入的39.2%。由此可见,其主要增收途径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富余劳力外出务工,不仅学到了技术,挣回了票子,而且**了思想,更新了观念,树立和增强了发展市场经济的胆识和气魄,调查实事也充分证明了打工经济在*期内仍然是农村经济增长的支撑,是农民脱贫致富,改造居住条件和改善生活条件的有效捷径。

  2、认真做好耕地资源开发。一是要有效利用和开发现有耕地资源,保护基本农田,坚决杜绝滥占滥用耕地;二是要下力抓好耕地利用,杜绝抛蔬、撂荒现象;三是要调整好作物布局,大力发展多种经济作物,要调优结构、调新品种、调高效益;四是切实抓好旱地农业开发;五是要实现种地养地结合,发展生态农业。通过耕地资源的有效开发,实现农民增收水*的稳定提高。

  3、认真做好山场资源开发。在山场资源利用上,一是要对25度以上宜退耕地进行退耕还林,重点抓好茶叶、干鲜果、生态林、用材林、药材、魔芋为主的基地建设;二是开发利用草场资源,发展牛、羊畜牧养殖业。

  4、认真做好养猪业的发展。调查结果10户中,养猪的20头,养鸡62只,户*纯收入在1600元左右,人*养殖业纯收在380—400元,占年人均纯收的10%以上。可见养殖业对人均纯收的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此,要在养殖业上下大功夫,实现户*4头猪,10只鸡的养殖目标,立争养殖业步入一条良性发展轨道。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2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几年来,同全国各地一样,农民收入持续低速增长的状态,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立足全县农民收入现状,认真剖析农民增收缓慢原因,寻求激活农村经济对策,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

  一、全县农民收入现状

  1、农民收入持续低速增长。1998年到20xx年的6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始终徘徊在5%左右,与改革开放初百分之十几、百分之二十几的增速相比,形成强烈的反差。横向比,1998年至20xx年全县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均超过10%以上,全县国民经济发展城市快、农村慢的跛脚现象十分明显。

  2、农民纯收入的构成呈现出阶段性特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呈现出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家庭经营收入为辅的阶段性特征。20xx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601.8元,其中工资性收入达893.43元,占纯收入55.96%(其中:外出打工收入685.60元);家庭经营净收入623.53元,占纯收入的39%;财政性纯收入14.30元,占总纯收入的0.89%;转移性纯收入67.54元,占纯收入的4.22%。

  3、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较大。##农民1998年人均纯收入(1076)元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001.90元)之比为1∶3.72。到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02.00元)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729.56元)之比为1∶3.58,而20xx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8500元之比为1∶3.24。全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高于全国。

  4、农民人均总支出有所下降。从全县120户的调查资料看,20xx年农民人均总支出2215.78元,同比下降7.8%,各项支出内部结构亦为全面下降。家庭经营费用支出人均432.56元,同比下降12.3%。其中:第一产业支出378.18元,下降13.12%;第二产业支出10.83元,下降8.24%;第三产业支出43.56元,下降5.61%。生活消费支出全面下降,全年人均总支出1583.17元,同比下降7.81%。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分析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由单纯的经济问题转变为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就##而言,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内部产业化经营水*不高,影响农民增收。

  一是农业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并存。##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县份,农业基础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去年因灾,仅种植业一项农民人均减收108.59元。同时,在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向过程中,由于市场预测防范能力弱,容易使农业及农村经济遭受重创。*几年,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步子很大,许多农民主攻“非粮”产业,但因市场等各种因素影响,少数农户损失严重,甚至返贫。

  二是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年来,随着农业单产水*的提高,部分农产品已出现结构性过剩,供大于求导致价值均衡点下移,加之恩格尔系数变小,城乡居民农产品需求对农民、农业生产收入增长率的支撑能力下降。虽然从20xx年下半年起,粮食价格出现不同幅度的上涨,但是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乘机上涨更快,粮价上涨给农民增收带来的收益,多被农资价格上涨所冲销,农民种粮效益低,有的甚至亏本。尽管今年3月中旬粮食价格又出现了大幅上涨,由于退耕还林和产业结构调整,全县大部分农民无粮可卖,有的反而买粮,加大了生活消费支出。

  三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强弱与组织化程度的高低成正比。##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是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公司、基地、农户三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没有完全形成。另外,作为秦巴山区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该县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服务水*较低。面对充满风险的市场,农民主要凭经验、凭感觉、凭想当然做出相关的经营决定,农产品品种、品质难以适合市场需求,导致经常出现“卖难”的问题,严重影响农民增收。

  2、农村内部劳动力转移困难,约束农民增收。

  一是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村劳动力难以实现就地非农就业。制约农民非农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全县农村二、三产业生产规模较小,收入一直不高,农民增收缺乏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供给与需求错位。据调查,全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学历占35.6%,初中学历占54.3%,他们所掌握的科学知识、生产技术、市场经济知识很有限,在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

  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严重约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加快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很重要的是统筹城乡就业;城镇带动农村,很重要的是为农产品提供更大的消费市场和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该县城镇化水*不足20%,远远低于全国同期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沿袭着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其结果是农业劳动生产率难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降低甚至无从获取,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

  3、农村外部劳务输出存在问题,影响农民增收。

  一是服务工作不配套。由于机制不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提供、技能培训、组织引导、权益保护、环境优化上不能成龙配套,尤其是信息量不足、培训工作滞后,致使全县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不够高,特色优势不明显。

  二是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该县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低,职业技能差,绝大多数人只能在最苦、最累、最脏、最险的职业岗位(挖煤、搞建造等)上“吃身体”、“吃青春”,因得职业病或遭受工伤事故致贫者屡见不鲜。

  三是劳务输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冲击日渐明显。在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方面,大量劳力外出造成农村劳动力不足、技术力量缺乏和部分耕地撂荒,劳务输出与农业主导产业之间“一头重,一头轻;一头热,一头凉”的问题普遍存在。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面,造成部分村干部新老交替断档,村级组织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搞活农村经济

  尽管##农民收入总体水*偏低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增收的潜力较大。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综合措施,从农业内部挖潜、农村内部突破,做好农村外部文章,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1、深化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努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要继续推进强村大户战略,努力延伸产业链条,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农业生产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调整,烟草率先实现产业化,黄姜产业化已成雏形,蚕桑已建成10万亩基地,畜、竹产业正在蓬勃兴起。主导产业总产值超过3亿元,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奠定了基础。但从总体上看,这些优势资源还处于浅层次开发阶段,在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和市场开拓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基地建设,需要继续推进强村大户战略,走实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路子,着力提质增效;农产品加工,要由初入深,在延伸加工链条上寻求突破,同时着力打造知名品牌,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拳头产品带活农村产业。

  二是要按照市场要求,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陕南中药材久负盛名,作为拥有独特的气候、资源条件的##而言,要力争在黄姜、金银花等中药材生产上大有作为;水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要以汉江梯级开发为契机,做足做大汉江、旬河及主要支流水文章;果业亦是##的优势产业之一,对狮头柑、荷包杏、樱桃、柿子、拐枣等,要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要加强##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增加农民增收渠道。

  三是要围绕绿色产业发展,突出抓住四个环节。一是品种论证环节。品种论证应突出色、形、味等内在特征,又考虑耐贮存、能贩运等外在要求,为产品进军大市场创造条件;二是产品开发环节。对选择确定的品种进行改良乃至改造,使其更加适应市场要求。同时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宣传环节。积极向市场推介特色产品,使特色产品广为人知;四是产品和市场对接环节。一方面**要为农产品走向市场创设*台,同时通过适时引导和组织,发挥中介优势,打通特色农业进入市场的通道。

  四是要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属粮食产销*衡区,必须从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增收的高度认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在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同时,决不放弃粮食生产,要坚持家庭承包责任制不动摇,坚持人均一亩基本种粮田不动摇,坚持依靠科技增加单产不动摇。

  2、挖掘农村内在部潜力,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要把发展乡镇企业做为农村经济支柱来抓。##乡镇企业的发展,目前正处在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有利环境。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牢固树立围绕产业办企业、办好企业促发展的指导思想,紧紧抓住烤烟、黄姜、畜牧、青竹四大支柱产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放开视野,放宽政策,放胆实践,放手大干,全面拓宽乡镇企业的'发展空间,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是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仍然十分缓慢,观念步伐相对滞后。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应在税收资源、政策、人才等方面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必要条件,真正做到“在政策上放宽,经营上放开,管理上放活”,对合法经营的农村流动性小商小贩,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于工商登记和收取有关税费。同时,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能、矿产、医药、山地等资源优势,注入资金加大开发力度,形成一批在水电、矿产、经商、贩运、种养、服务等方面的个体私营户,让更多的农民从中获利。

  三是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城镇的规划工作。按照太极山水城的地域特点,突出县城扩容提质,优化县城生活环境和经济布局,对重点集镇建设进行科学规划,进一步增强城镇的载体功能,辐射带动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城镇管理体系,积极推进老城区改造,加快县城专业市场建设和中心镇农贸市场建设,抓好城区综合整治,不断提高城镇管理水*和城市品位。再次要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县范围内放开户口迁移政策,引导有条件的农民进城入镇建房、开店、办厂、务工经商,改善农民的收入结构,提高农民收入额。

  四是要把发展旅游业做为农民增收的潜在增收点。以天然形成的山水太极城为原形,深入研讨太极源头文化,依照“太极图”规划城镇,布局景点,打造天人合一的最佳组合,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塑造山水太极品牌,使山水太极成为##旅游的最大卖点。同时,要加快南羊山万亩草甸、铁桶寨原始森林、歪头山溶洞群、公馆瀑布群、蜀河古民居、双河天门山、红军老祖墓等精品旅游景点开发建设。配套发展农家乐、水上垂钓、漂流、游泳、划舟等特色健身游。以旅游带动人流、物流、财流、信息流,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农民增收。

  3、做好农村外部文章,加快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要用产业化的思路发展劳务输出产业。首先,要加强劳务基地的培养和建设。要面向市场,整合资源,培育特色劳务村镇,逐步形成以特色劳务村镇为重点的劳务输出基地。同时,大力培育和开发劳动力市场,不断拓宽劳务输出空间,利用各种经济协作渠道和开放*台,建立一批可靠和相对稳定的劳务输入基地,夯实劳务产业基础。其次,培养“龙头企业”。一方面,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省内外新老用工单位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用工关系,不断增强其对我县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另一方面,要发挥本地在外承包工程“能人”的作用,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和协调,让他们带领农民进入劳务市场,实现对口输出,减少农民工的盲目流动性。第三,做好配套服务工作。要切实发挥县乡(镇)劳保服务部门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构建信息发布技能培训组织引导服务管理法律援助的劳务经济(产业)一体化服务体系。

  二是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全力打造劳务品牌。在培训的内容上,要结合大中城市用工及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实现务工者务工形式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同时,要根据##在人文、历史方面形成的文化影响,在建筑、采掘、服务及农技推广领域形成的就业优势,在省内外已经树立起的“好学上进、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的“##人”形象,进一步挖掘潜力,搞好特色培训,打造、包装##劳务品牌,占领劳务市场。

  三是要妥善处理劳务输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适应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形势,积极引导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根据乡情、村情、民情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劳务输出计划,把工作重点放在转移“富余”劳动力上,合理匹配人力、土地等各种资源。县乡村要根据当地事业发展需要,精心筹备、选准项目,向劳务输入基地推介项目,创造条件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发挥他们在外地的资金、技术、信息等优势,参与、支持家乡建设,实现由打工向创业的跳跃。同时,有条件的地方还可支持外出者向外承揽工程项目,挣钱后再回乡创业,形成本地与外地资本良性循环的局面,推动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3

  为了摸清当前农民增收现状、构成与变化趋势,各项农民增收政策的落实情况及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的农民增收问题调查方案,组织技术干部深入进行了入户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趋势。

  (一)经济资源情况。

  1、基本情况。

  该村393户,1501人。按文化程度分类:不识字的11人,占0.7%;小学的604人,占40%;初中的525人,占35%;高中以上的361人,占24.1%。按劳力结构分类:总劳力731人,占总人口的48.7%,其中满劳力518人,占劳力总数的71%,男劳力464人,占63.5%。在劳力中受过培训的325人,占总劳力的44.5%,有技术特长的218人,占总劳力的29.8%,在外打工的384人,占劳力总数的52.5%。土地构成分类:全村土地总面积697.6亩,其中耕地498亩,林地199.6亩,在耕地中水田面积441亩,旱地57亩。生活设施建设享受程度:全村通电户390户,占总户数的99.2%;通公路户325户,占总户数的82.7%;通电话121户,占总户数的30.8%。人均纯收构成;全村20xx年人均纯收入2350元,20xx年村级人均纯收预计2500元。

  10户调查汇总,共计42人。其中男25人,女17人,按年龄分0―16岁11人,17―22岁7人,23―40岁7人,41―50岁14人;按文化程度分:不识字的2人,小学20人,初中17人,高中3人。劳力28.5人,其中男劳力20人,劳力中受过培训的2人,在本资料版权属于517878秘书网请登陆原创网站查看外打工的18人,占劳力总数的63.2%。

  按人*纯收层次划分,人*纯收在1201―1800元的有3户,1801―6500元的有6户,6501元以上的1户。

  2、土地总面积10户合计160.5亩,其中耕地46.3亩,林地17.2亩,药材93亩,在耕地中水田29.3亩,旱地4.9亩。

  3、物资总价值10户累计419090元,其中房屋价值370400元,家庭耐用品41670元,生产用固定资产900元,存货折款6120元。

  养殖业10户**计养猪20头,户*2头,养鸡62只,户*6.2只。

  家庭生活耐用品10户**计拥有电视机9台,电冰箱2台,洗衣机2台,热水器2台,摩托车2辆,电话机7部,自行车7辆,家具16组。

  存货数量调查,10户共计存粮4450公斤,折款5400元;存油料420公斤,折款980元;存药材50公斤,折款250元,其它农产品275公斤,折款160元。

  房屋建筑面积1822*方米,其中砖混结构995*方米,砖木结构147*方米,土木结构680*方米。

  4、金融资产:合计85500元,其中存款9000元,现金6500元,应收外欠款70000元。

  5、粮食*衡。当年收入累计22205公斤,其中购入2100公斤,当年支出口粮4770公斤,种粮145公斤,饲料6250公斤,其它7550公斤,年未结余6575公斤。

  6、债权债务累计17.1万元,其中债权7万元,债务10.1万元。

  (二)种植业结构与效益。

  1、种植结构:10户累计20xx年全年农作物复种指数188.9亩,其中粮食作物65.3亩,经济作物116.5亩,蔬菜0.6亩,油料5.5亩。

  2、经营收入:10户累计经营收入144317元,其中粮食27254元,经济作物114150元,蔬菜1190元,油料1723元。

  3、经营支出;10户累计经营支出71081元,其中粮食4394元,经济作物66300元,蔬菜123元,油料244元。

  4、净收入。10户累计净收入72460元,其中粮食22464元,经济作物47450元,蔬菜1087元,油料1459元。

  每元投入净收3.09元,亩*净收入392元,每工净收27.8元。

  (三)家庭纯收入。

  1、总收入。10户累计267238万元,其中家庭经营收入164218万元,工资性收入59820元,转移性收入45000元。

  2、纯收入。10户累计189025元,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84105元,工资性纯收入59820元,转移性收入45000元,20xx年人*纯收入3685元。

  (四)家庭总支出。

  累计支出31753元,其中生活消费支出234720元,家庭经营支出72937元,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9000元,税费1368元,其它452元。

  (五)家庭纯收预测。

  20xx年家庭纯收10户累计187271.4

  元,其中家庭经营纯收97451.4元,工资性纯收21820元,转移性纯收68000元。20xx年人*纯收预计4458元,较上年3684元增774元,增长21%。

  二、制约因素。

  1、文化素质较差。抽查10户调查,文盲2人,占抽查样本的4.8%,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37人,占抽查样本的88.1%,高中以上的3人,占7.1%。

  2、专业技能人员少。抽查10户中,劳力28.5人,其中受过培训的仅2人,占劳力总数的4.8%,在打工收入当中,基本是从事劳动强度较大的体力劳动,因此打工收入较低。

  3、技术含量普遍低。抽查10户中,种植结构调整比较优良,其粮经比为1:1.8,但在经营过程中受市场价格下跌和技术投入跟不上等因素影响,致使家庭收入出现负增长。

  4、人口素质相对差。全村1501人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58人,占总人的3.9%。其中弱智人口27人,重病人口31人,这将给*稳增收带来一定的影响。

  5、村办企业无发展。调查结果,全村没有突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基地,更谈不上有促进农民增收和集体积累的生产加工企业,固此,农民增收潜力不大。

  6、交通通讯条件差。全村393户,通公路的325户,还有68户人家住在偏高偏远的地方,这部分人口因交通条件差而限止了生产发展。通电视信号的仅172户,还有121户不能正常收看电视节目,因此不能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和掌握科技知识。这些因素制约着生产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增收途径与对策。

  10户调查结果,20xx年总收入267238元,其中家庭经营收入162418元,占总收入的60.8%,转移性收入104820元,占总收入的39.2%。由此可见,其主要增收途径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富余劳力外出务工,不仅学到了技术,挣回了票子,而且**了思想,更新了观念,树立和增强了发展市场经济的胆识和气魄,调查实事也充分证明了打工经济在*期内仍然是农村经济增长的支撑,是农民脱贫致富,改造居住条件和改善生活条件的有效捷径。

  2、认真做好耕地资源开发。一是要有效利用和开发现有耕地资源,保护基本农田,坚决杜绝滥占滥用耕地;二是要下力抓好耕地利用,杜绝抛蔬、撂荒现象;三是要调整好作物布局,大力发展多种经济作物,要调优结构、调新品种、调高效益;四是切实抓好旱地农业开发;五是要实现种地养地结合,发展生态农业。通过耕地资源的有效开发,实现农民增收水*的稳定提高。

  3、认真做好山场资源开发。在山场资源利用上,一是要对25度以上宜退耕地进行退耕还林,重点抓好茶叶、干鲜果、生态林、用材林、药材、魔芋为主的基地建设;二是开发利用草场资源,发展牛、羊畜牧养殖业。

  4、认真做好养猪业的发展。调查结果10户中,养猪的20头,养鸡62只,户*纯收入在1600元左右,人*养殖业纯收在380―400元,占年人均纯收的10%以上。可见养殖业对人均纯收的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此,要在养殖业上下大功夫,实现户*4头猪,10只鸡的养殖目标,立争养殖业步入一条良性发展轨道。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4

  连山镇是四川省的重点小城镇,省农科院的科技示范地,也是粮油重点基地之一。连山镇党委、**在积极建设小城镇的基础上,致力于农民的增收致富工作,*几年来,取得较好的成绩,现就农民增收情况调查如下:

  一、1997年至20xx年农民收入情况表:

  (略)

  二、*三年市镇两级**对农业的投入情况:

  1、荒滩地整改投入120万元。

  2、农灌机沉井投入4万元(其中机井30眼,每眼补助600元,计1.8万元;沉井11口,每口20xx元,计2.2万元)。

  3、农村机耕道投入40万元(石梯村1.5公里,锦花村0.8公里,向阳村0.4公里,清河村0.8公里)。

  4、河堤修复投入30万元。以上四项合计194万元。

  三、我镇20xx年专业大户、专业协会发展情况:

  20xx年,我镇有专业大户20户(其中种植业7户,养殖业9户,加工业4户),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左右,利润150万元左右。有两个协会:

  1、鸭业协会:该协会有会员156户,年销售额达335万元,利润48万元,会员直接增收350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500元。

  2、薯类协会:该协会有会员105户,年销售额达600万元,利润60万元,会员增收4000元,带动农户增收502元。

  四、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及原因:

  1、人均耕地少,劳动力过剩。

  2、农业投入成本高,特别是农灌抽水费用大。

  3、大多数农户还处于传统农业耕种方式,不能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4、本地从事农副产品营销的大户太少。

  五、市、镇两级**对农民的增收的规划和将要采取的具体措施:

  1、要根据连山镇农业现状,配合德阳下旌湖改造,对上柳梢(9.7公里),下柳梢(12公里)整个渠系工程进行改造,实现自流灌溉达70%以上,减轻农业投入、增加农民收入。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持“种、养、加”大户,发展规模种植、养殖、加工示范基地(**制定了对“种、养、加”大户扶持的优惠政策)。

  3、加大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六、今年农民增收的预测:

  1、粮油增加收入总额521.68万元,人均增收201元。①、小麦播种面积14115亩,预计单产813斤/亩,预计总产1146.97万斤,与去年粮价相比,今年粮每斤预计增加0.18元,预计增收206万元。②、油菜籽播种面积5822亩,预计单产349斤,预计总产202.94万斤,与去年油菜籽价相比,每斤增加0.20元,预计增收40.59万元。③、大春预计水稻面积19598亩,按去年的单产水*,预计产量可达2110.7万斤,价格上涨0.15元/斤,可增收316.60万元。④、种植业生产资料的涨价因素:今年小春小麦、油菜播种面积为19937亩,大春水稻预计播种面积为19598亩,以此为基础,所花的机耕、农药、化肥、种子、抽水费等,每亩预计增加农业投入10.5元(全年碳铵施用量每亩按200斤计算,碳铵价格同比增加0.03元/斤6.00元;磷肥施用量每亩按100斤计算,每斤同比增加0.005元,每亩增加投入0.50元;农药预计每亩耕地增加4.0元)。预计增加投入41.51万元。

  2、多种经营增加收入总额39.45万元,人均增收15元。①、毛猪3.71万头,保持去年增减不变(投入与产出基本同幅增长)。②、禽兔较20xx年增加4.89万只,可增收35.21万元。③、水产较20xx年增加148.8吨,可增收69.94万元(增加面积,单产提高)。水产品价格上涨与水产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水产品净收入增加0.5元/斤,预计增收65万元(总产量是650吨)。两项合计增收134.94万元。④蔬菜产量减少0.3吨,310万元/万吨,合计减少93万元。⑤、食用菌总产减少220吨,减收43.3万元。⑥、水果产量增加24吨,预计增收5.6万元。

  3、第二产业发展与去年相比度支付劳动报酬80万元,人均增收31元。

  4、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预计将比去年增加160万元,人均增收61元。其中商饮业将比去年增加40万元,服务业将比去年增加20万元,交通运输业将比去年增加30万元,其它业将比去年增加10万元,预计今年劳务输出增加150人(去年1363人),预计增加收入60万元。以上四项共计增加801.13万元,按上年农业人口26008人计算,人均增收308元。

  七、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及意见:

  1、对农民的.粮食直补政策长期坚持。

  2、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对我镇农灌用水问题的解决,给予大力扶持(目前德阳下旌湖工程已经进入实施阶段,我镇为了配合下旌湖的改造工程,对上上柳梢、下柳梢实行整个渠系的整改,预计需要资金400万元,**的思路是:农民出一部分,**出一部分,上级再支持一部分。我们通过各种办法已经筹措了一部分,但是缺口仍然很大,希望上级部门给予资金、政策支持)。

  3、增加对农民技能培训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素质。

  4、对涉农物资价格实行价格听证会。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5

  xx镇是aa省的重点小城镇,省农科院的科技示范地,也是粮油重点基地之一。xx镇党委、**在积极建设小城镇的基础上,致力于农民的增收致富工作,*几年来,取得较好的成绩,现就农民增收情况调查如下:

  一、*三年市镇两级**对农业的投入情况:

  3、农村机耕道投入40万元(石梯村1.5公里,锦花村0.8公里,向阳村0.4公里,清河村0.8公里)。

  4、河堤修复投入30万元。以上四项合计194万元。

  二、我镇20xx年专业大户、专业协会发展情况:

  20xx年,我镇有专业大户20户(其中种植业7户,养殖业9户,加工业4户),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左右,利润150万元左右。有两个协会:

  1、鸭业协会:该协会有会员156户,年销售额达335万元,利润48万元,会员直接增收350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500元。

  三、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及原因:

  1、人均耕地少,劳动力过剩。

  2、农业投入成本高,特别是农灌抽水费用大。

  3、大多数农户还处于传统农业耕种方式,不能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4、本地从事农副产品营销的大户太少。

  四、市、镇两级**对农民的增收的规划和将要采取的具体措施: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持“种、养、加”大户,发展规模种植、养殖、加工示范基地(**制定了对“种、养、加”大户扶持的优惠政策)。

  2、加大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五、今年农民增收的预测:

  ②、油菜籽播种面积5822亩,预计单产349斤,预计总产202.94万斤,与去年油菜籽价相比,每斤增加0.20元,预计增收40.59万元。

  2、多种经营增加收入总额39.45万元,人均增收15元。

  ①、毛猪3.71万头,保持去年增减不变(投入与产出基本同幅增长)。

  ②、禽兔较20xx年增加4.89万只,可增收35.21万元。

  ③、水产较20xx年增加148.8吨,可增收69.94万元(增加面积,单产提高)。水产品价格上涨与水产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水产品净收入增加0.5元/斤,预计增收65万元(总产量是650吨)。两项合计增收134.94万元。

  ④蔬菜产量减少0.3吨,310万元/万吨,合计减少93万元。

  ⑤、食用菌总产减少220吨,减收43.3万元。

  ⑥、水果产量增加24吨,预计增收5.6万元。

  3、第二产业发展与去年相比度支付劳动报酬80万元,人均增收31元。

  六、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及意见:

  1、对农民的粮食直补政策长期坚持。

  2、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对我镇农灌用水问题的解决,给予大力扶持(目前德阳下旌湖工程已经进入实施阶段,我镇为了配合下旌湖的改造工程,对上上柳梢、下柳梢实行整个渠系的整改,预计需要资金400万元,**的思路是:农民出一部分,**出一部分,上级再支持一部分。我们通过各种办法已经筹措了一部分,但是缺口仍然很大,希望上级部门给予资金、政策支持)。

  3、增加对农民技能培训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素质。

  4、对涉农物资价格实行价格听证会。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6

  乡村旅游是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期,为深入了解市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情况,更好地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民增收发展规划、政策措施等需要,调查队对镇、镇、镇及镇等重点旅游观光镇的215户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市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但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营同质化等制约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情况。

  一、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

  市以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为契机,实现了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旅游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有序地推进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截止20xx年底,共有乡村旅游景点50余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3处、国家3A级景区2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省旅游度假区1处、省乡村旅游特色乡镇2处、精品村寨4处;农家乐500多家,其中星级农家乐21家;为乡村旅游提供农副产品的农户20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4.5万人。20xx年度市接待游客人次突破1000万人次,同比增长41.7%,实现旅游收入91亿元,同比增长25.9%。

  (二)文旅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市自古便有“古蜀翘楚,益州重镇”的美誉,拥有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和丰富优美的自然资源。*年来,市紧紧围绕建设“文旅名城”发展定位,充分利用本土特色旅游资源和优秀历史文化,努力挖掘特有的年画文化和德孝文化资源,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成产业优势,建立和发展了年画产业基地,打造了年画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年画街坊,开发出刺绣年画、陶版年画、手绘年画等百余类与家装、生活相关的年画品种,积极打造集生态观光、游乐休闲、文化博览、文创体验、养生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创体验型旅游目的地。年画村农民小区建设时与年画产业相结合,因地制宜打造*30家特色农家乐、农家居、农家茶馆,形成了一条独特的年画乡村旅游风景线,相继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目前,年画村共发展年画企业15家,年画作坊20家,年画从业人员达400余人,年画产品销售额达4000余万元,极大地带动了年画村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

  (三)品牌建设逐步成形

  市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以建设美丽、创造美好生活为目标,成功推出以“画境”为公共品牌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深挖年文化内涵,先后打造了年画村国家4A级景区、乡遇画里・文创社区、中华年俗村、剑南老街国家3A级景区、花棚子精品民宿群、花宿花厢轻奢乡村旅游度假酒店,连续20年举办年画节、梨花节、赏果节,打造了“到了就是年”的城市营销品牌。同时,挖掘优势资源,构建“特色小镇+农业体验园区+田园社区+绿道系统”的发展格局,建成萤飞谷、旅游观光小火车等旅游项目,年文化小镇、麓棠玫瑰温泉小镇、童话小镇、山地运动小镇等一批有基础、有特色、有产业的特色小镇迅速崛起,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旅游目的地。市委确定了将建设成为“高颜值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20xx年11月,市入围“20xx中国旅游潜力百强县”和“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

  二、市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调查情况

  (一)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民增收贡献较大。在215户接受调查的农户中,有96%表示发展乡村旅游后,本户家庭总收入有增长,其中133户家庭总收入较发展乡村旅游前增长了10%以上,36户增长了30%以上。从调查数据汇总来看,20xx年从事乡村旅游业农户人均旅游业可支配收入为16316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722元,占旅游收入比重为10.6%,家庭经营性净收入13637元,占83.6%、财产性收入957元,占5.9%。

  (二)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了农民就业。从从业人员结构来看,在接受调查的农户中,有95%的农户从事旅游相关的自主经营,仅有5%的农户为景区、宾馆、饭店等场所的工作人员。发展乡村旅游扩大了农业的经营范围与服务领域,将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扩展,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居民发展新的就业方向搭建了极佳的*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收大量劳动力就业,帮助农村居民就*就业、回乡创业,为农民增收开拓广阔的空间。

  (三)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了集体经济增长。据调查数据显示,在调查的4个镇中,有3个镇通过村民参股的方式发展了乡村旅游有关项目,如冷水鱼养殖、帐篷露营等,每年按参股数每户进行分红,增加农民财产净收入。但从调查得到的数据来看,农户每年分红所得多数在100元左右,占受调查农户的50.8%,分红所得在100元到200元区间的农户有30.4%,200元以上的农户仅有18.9%,财产净收入增收力度较小。

  三、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景区娱乐项目、基础设施少,留不住客。20xx年,市接待游客人次首次突破千万大关,旅游人气越来越高,但从调查得到的数据来看,农户经营的餐馆、旅店没能从各大乡村旅游景点分来更大的客流量,85%的农户表示每年接待游客人次在1000人次以下,其中年接待游客人次在500人次以下的农户占47%。一是旅客在景区停留时间短。景区游览项目、娱乐项目少,游客把景点都逛完后,没有其他娱乐项目吸引游客留下继续消费。一位经营农家乐的受访户表示,有很大部分的游客都是带着孩子一家人出来游玩,山水风景一上午就能看完,棋牌等娱乐项目只有大人感兴趣,缺少儿童娱乐项目,吸引不了天性好动的儿童,孩子吵着要走,家长也只好打道回府,无法留住游客带来更多的收益。二是游客回头率较低。景区游览项目缺乏特色,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大部分游客游玩了一次后便失去了再来一次的兴趣,不具备长期的吸引力。三是对长期疗养的游客吸引力较低。市各大乡村旅游景点多数面向的是短期游玩的旅客,对于想要在山清水秀的乡村长期疗养的游客人群来说,无法满足其在医疗、出行、通信等便捷生活方面的需求。留不住游客的脚步,也就无法产生更多的消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经营模式、旅游项目单一,吸引力不足。从农户从业情况来看,多数从事包含餐饮和住宿一体的“农家乐”,以品农家菜为主,娱乐活动以打牌、喝茶、聊天为主,提供的服务、游览的项目大同小异,同质化严重;从事观光农业的经营户相对较少,且多为采摘水果等观光体验项目,娱乐项目单一,能够让游客真正参与的项目很少,不能满足多层次的游客的求知、求奇、求趣的心理需求,降低了产品的吸引力,影响了游客的数量。受调查农户中,从事住宿、餐饮或食宿结合农家乐的农户占86%,从事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等观光农业的农户占比不到5%。

  (三)品牌意识、市场意识淡薄,曝光度不够。经营农户均为当地农民,雇工来源也多数为家庭成员,思想意识还停留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老旧阶段,缺乏系统的旅游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处于小而散的自由发展状态,没有树立起打造有特色、有知名度、有影响力品牌的意识,招徕游客多数靠朋友介绍等口碑效应手段,营销手段老旧、单一,市场意识淡薄。调查数据显示,在每年接待的游客中,从网络*台(如抖音、微信、微博等)招揽来的占比仅有30%左右,未进行有效的市场推销。

  (四)土地政策、经营场所限制,扩大规模存在困难。调查显示,市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经营农户多为当地农民,用来经营的场所为自家建的房子,受限于空间大小,餐饮接待人次、床位等数量有限,规模小,在旅游旺季时无法接待更多的游客。调查中,多数经营户想要延长产业链,扩大规模,扩建厨房、餐厅、住宿等,但目前农业建设用地管控严格,基本批不了建设用地指标,如果触碰红线,风险很大。调查中有经营户本来打算扩大规模的,就因为建设用地指标没法落地,最后不得不放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旅游规模的发展,影响了农户收入增长。

  四、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配套设施

  为提高旅游资源质量,吸引更多游客,增强旅游业发展对农民的增收力度,一是推进文旅项目建设,打造景区景点,让游客有得游。在地域特色上进行深挖,发掘市年画、宗教文化等历史文化精髓,对景区房屋外观、色彩、风格等进行统一规划,保留文化独具特色的风情,进一步提升的旅游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二是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建设,让游客方便游。市乡村旅游景区均分布在沿山一带,部分特色景点如“萤飞谷”“里”等,没有公共交通直达或班数较少,非自驾游的游客面临去了不知道怎么回来的困扰,因此,完善交通建设十分有必要。三是完善景区配套设施。让游客舒心游。旅游出行多数是“全家总动员”,景区游乐设施“老少咸宜”也是留住游客的重要手段,除了“家长”们感兴趣的爬山、钓鱼、棋牌等娱乐,儿童们的娱乐需求也不能忽视,老人们的医疗保健需求更是需要得到重视,完善娱乐、公共厕所、医疗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增强游玩趣味性、安全性,打消游客的顾虑,提高游客出行的安全感。四是向农户提供优惠政策。通过降低农户融资、贷款难度,适当放宽土地政策,帮助农户扩大经营规模,从而提高经营净收入,促进农民增收。

  (二)系统培训旅游技能,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要将市大量的旅游客流量引入到农户家中,增加农民收入,就离不开“优质的服务”,这不仅代表着游客对这个城市的感观,也是市旅**业发展最佳的名片,决定了游客能否转变成为“回头客”,并通过亲友口碑、微博、朋友圈等网络*台将市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宣传出去,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为了提高服务质量,一是要规范农户的经营行为,杜绝农户在景区内为赚取游客消费进行违规经营、恶意竞价、出售假冒伪劣产品、宰客等行为,扰乱景区秩序、破坏景区的观赏性,降低游客对景区的评价;二是要组织农户参加旅游相关知识、技能的专业培训会,针对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礼貌礼节、历史典故、民俗文化知识等旅游相关各方面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求;三是鼓励农户进行适当的创新,增加合理的旅游项目,丰富旅游节目,提高游览价值,从而吸引并留住更多游客。

  (三)融入“互联网+”,形成全市乡村旅游产业链

  为扩大市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玩,使农民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持续获益,一是要融入“互联网+”。通过新媒体、自媒体等互联网*台,将市独特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特色产业以及新农村建设风貌有效地宣传出去,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综合运用网络*台,将依靠口口相传的农家乐通过美团、大众点评等*台呈现在每位游客眼前,不仅农户能以照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宣传吸引游客前来,游客也能通过网上订餐、订票、订购房间,网络*台明码标价,解除游客担心宰客、旅游旺季找不到住处等后顾之忧。三是要整合旅游资源,将市各大乡村旅游景点整合成具有特色的旅游产业链,通过**的总体规划,改变各景区分散经营、单打独斗的形势,进行统筹管理,形成规模效应,铸成市独有的旅游品牌。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7

  xx镇是aa省的重点小城镇,省农科院的科技示范地,也是粮油重点基地之一。xx镇党委、**在积极建设小城镇的基础上,致力于农民的增收致富工作,*几年来,取得较好的成绩,现就农民增收情况调查如下:

  一、*三年市镇两级**对农业的投入情况:

  3、农村机耕道投入40万元(石梯村1.5公里,锦花村0.8公里,向阳村0.4公里,清河村0.8公里)。

  4、河堤修复投入30万元。以上四项合计194万元。

  二、我镇20xx年专业大户、专业协会发展情况:

  20xx年,我镇有专业大户20户(其中种植业7户,养殖业9户,加工业4户),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左右,利润150万元左右。有两个协会:

  1、鸭业协会:该协会有会员156户,年销售额达335万元,利润48万元,会员直接增收350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500元。

  三、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及原因:

  1、人均耕地少,劳动力过剩。

  2、农业投入成本高,特别是农灌抽水费用大。

  3、大多数农户还处于传统农业耕种方式,不能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4、本地从事农副产品营销的大户太少。

  四、市、镇两级**对农民的增收的规划和将要采取的.具体措施: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持“种、养、加”大户,发展规模种植、养殖、加工示范基地(**制定了对“种、养、加”大户扶持的优惠政策)。

  2、加大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五、今年农民增收的预测:

  ②、油菜籽播种面积5822亩,预计单产349斤,预计总产202.94万斤,与去年油菜籽价相比,每斤增加0.20元,预计增收40.59万元。

  2、多种经营增加收入总额39.45万元,人均增收15元。

  ①、毛猪3.71万头,保持去年增减不变(投入与产出基本同幅增长)。

  ②、禽兔较20xx年增加4.89万只,可增收35.21万元。

  ③、水产较20xx年增加148.8吨,可增收69.94万元(增加面积,单产提高)。水产品价格上涨与水产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水产品净收入增加0.5元/斤,预计增收65万元(总产量是650吨)。两项合计增收134.94万元。

  ④蔬菜产量减少0.3吨,310万元/万吨,合计减少93万元。

  ⑤、食用菌总产减少220吨,减收43.3万元。

  ⑥、水果产量增加24吨,预计增收5.6万元。

  3、第二产业发展与去年相比度支付劳动报酬80万元,人均增收31元。

  六、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及意见:

  1、对农民的粮食直补政策长期坚持。

  2、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对我镇农灌用水问题的解决,给予大力扶持(目前德阳下旌湖工程已经进入实施阶段,我镇为了配合下旌湖的改造工程,对上上柳梢、下柳梢实行整个渠系的整改,预计需要资金400万元,**的思路是:农民出一部分,**出一部分,上级再支持一部分。我们通过各种办法已经筹措了一部分,但是缺口仍然很大,希望上级部门给予资金、政策支持)。

  3、增加对农民技能培训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素质。

  4、对涉农物资价格实行价格听证会。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8

  今年9月上中旬,本人对我镇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研,先后在全镇8个行政村召开由镇分管农业负责人,农经站、农技站、企管站负责人以及村委会成员,纯农户、种养大户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收集情况,深入开展讨论,突出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在农民增收方面对镇党委、**有何意见和建议三项内容。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农民增收工作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我镇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落实政策为动力,坚持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控减农民负担,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xx、20xx、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102元、4360元、4660元,分别较上年增收206元、258元、300元。

  1、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乡镇企业和三产企业的加快发展。*年来,镇党委、**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在利用“三资”(外资、民资、内资)、园区开发、小城镇建设、致富群众上求突破,加快了富民强镇的步伐。20xx年全镇共有乡镇企业220家,比20xx年增加12家,安排就业人员6736人,比20xx年增加903人,共发放劳动报酬4190.25万元,人均6560元,比20xx年增长820元。同时20xx年三产企业发展到2397个,个体户增加到65个,吸纳从业人员2600人。

  2、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劳动力转移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党委、**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把它作为世纪工程来抓,建立了专门工作班子,形成了一套工作制度,强势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20xx年、20xx年、20xx年劳动力转移输出人数分别为1670、1990、2200。20xx年新增劳务输出300人,农民人均劳务增收84元。

  3、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全镇农业围绕增值增效抓调整,围绕江滩优势抓调整,围绕品牌创建抓调整,20xx年农业的比较收益有所提高。一是特水养殖规模扩大,养殖面积扩大到1000亩以上;二是江滩意杨种植取得突破,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三是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仅七圩村花卉苗木一期工程建设面积就达500亩;四是订单农业巩固发展,全镇夏秋两熟主导农产品,全部实现了订单化。

  4、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是农村各项政策得到落实。强化减负管理,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强化承包管理,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强化财务管理,村务公开水*进一步提高;强化资产管理,集体资产进一步增值。村组债务化解力度加大,债务总额逐年下降。积极实施实事工程,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一大批贫困户家庭解脱贫困。所有这些,对促进农民增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 农民增收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的这段时期,是农业结构加快调整的时期,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是农产品供给最充裕的时期,同时也是农民增收最困难的时期。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影响我镇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民创业致富缺乏积极的内在动因。目前,我镇面临发展市场经济和实现全面小康的艰巨任务,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自身素质必须与时俱进。从调查的情况看,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发展技能方面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思想观念上,干部群众虽然都想富起来,但是,落实到具体行动,往往“怕”字当头。干部怕难怕冒风险。对现阶段村干部的职责认识模糊,满足于村内事务的协调服务,认识不到农民增收致富是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很少想到在经济发展上开拓创新。群众怕苦怕出门。有的认为只要有几亩田就不怕没粮吃,只要有几亩水面就不怕没有钱用,小日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说得过去就行了;有的认为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外面遇到一点苦就受不了。

  行为方式上,一些村干部想问题办事情还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的*惯做法,整天忙于开开会、理理帐、学学文件、忙忙事务,很少外出跑市场、找项目;农民群众还*惯于自然经济和传统农业时代的生活方式,有的图享受,一稻一麦,舒舒服服;有的混日子,一天到晚,打打牌消磨时间;有的生性懒惰,指望靠国家和社会的救济维持生活。

  自身技能上,村干部发展市场经济的本领不高,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能力不强,“老板型”、“经济能人型”的干部不多;农民群众大多数文化偏低,更无一技之长,特别是一些青年农民怕学*,对**组织的培训积极性不高,农民群众缺乏技能,直接影响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的收益。很多农民只靠卖苦力,吃的是青春饭。

  2、一些村组织经济状况内外交困,制约了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步伐。一是债务包袱和农民负担仍然很重。沉重的债务包袱不但影响干部为民服务的工作精力,而且影响严重农业生产投入,农民增收的硬环境难以得到改善。二是金融政策的影响。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应该是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的金融机构,银行能转变为商业银行后,存贷款政策向服务效益转变。贷款受担保、质押、抵押等影响,农民用于生产性的小额贷款非常艰难。这些镇基层的银行,只吸储,不放贷。因资金缺乏,农民难以扩大生产规模,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影响了农民增收。

  3、农用耕地减少,耕地质量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镇农村经济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农田被占用、征用的现象也同步上升,农用耕地逐年减少。据统计数字,*五年来,我镇耕地面积减少*千亩。农用耕地质量下降,土地肥力缺乏。随着我国化工业的发展,化学肥料已成为当今农作物的主要肥料,所有农田普遍缺乏有机质肥料,出现了无机肥与有机肥使用不协调的现象,影响了农作物的高产优质。

  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逐年攀升。粮食的价格上涨远远低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速度。*三年内,菜油、化肥、农药等虽然供应较畅,但价格不断攀升,每年都有8%——10%的上升幅度。目前,化肥每百斤26元左右,农药价格更是无正规价格。农民没有增加多少收入,经商流通人员首先赚足农民的钱。

  三、 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这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当前紧迫而繁重大的政治问题。要“富民强镇,率先崛起”,必须首先引导广大农民走上富裕的轨道。针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思想,增强市场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关键的是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坚持流通、生产一起抓。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及时把市场行情反馈给农民,使农民从流通环节中获得效益。这就要求我们部门要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农民经济人队伍,让我们沿江开发的农副产品走向市场,逐步建立起“大小配套、上下沟通、左右呼应、内外衔接”的农副产品销售网络。

  2、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按照“调优种植业、调快设施农业”的发展格局,努力引导农民实现“农产品种植结构合理化、特色产品规模化、农民收入多元化”的目标。围绕国际市场的价格和需求。在确保“三增四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生产、保供应、保储备、保稳定)的基础上,扩大粮田,多种弱筋小麦、优质大米,同时种一些花卉、苗木、水果、无公害蔬菜。

  3、扩大劳务转移输出,提高农村非农化水*。认真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将劳动力转移输出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关键措施来抓,不断壮大全镇“劳务经济”。一是要培训农民。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完善职业技术培训网络,科学制定年度劳动力培训计划,鼓励农民经纪人创办或联办就业培训班……二是要组织农民。强化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鼓励他们外出打工创业,确立“外出打工光荣、争钱致富有功”的新观念。坚持就地转移和向外输出两手抓,推进农民就业多元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村服务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大力发展民本经济,促进农民稳定、持久增收。

  4、贯彻落实好农村政策,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强化农村政策落实,控减农民负担,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一是完善农村税费政策,规范税费征收行为,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二是加强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积极探索土地入股、租赁等办法,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三是切实管理好农村财务和集体资产,确保集体资产营运规范、保值增值。完善“专户管理、支付到村、封闭运行”的管理机制,加强村级三项资金管理,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强化村级资金支出管理,严禁新债发生。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压缩村级财务开支,多途径化解村级债务。四是切实做好扶贫工作。继续组织镇机关干部和乡村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5、夯实农业基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在加快乡镇企业和城镇化步伐,吸引农民就地转移的同时,引导农民布点加工,发展民营经济。积极引导农村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小城镇集聚,促进农民进厂入镇就业,加大信贷扶持力度,搞好资金跟进服务,支持农民自主创业。二是鼓励农民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社区服务,拓展增收空间。三是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着力选择和使用“双带一争”型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务实创新地开展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四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大财政支农份额,促进农业开发园区建设,编报项目上争国资,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与管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防洪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效。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加快实施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9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我们X乡调研组遵照县委、**的安排,采取听汇报、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深入到村到户,广泛接触群众,对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乡的基本概况:

  X乡共有12个行政村,区域面积28.5*方公里,有5465户、20110人,耕地面积21030亩。20xx年人均纯收入3002元,是个人多地少、工业企业比较发达的乡镇。

  在种植结构方面,全乡以种植、小麦、玉米、蔬菜为主。小麦面积11000亩,总产4194吨,亩产360公斤。玉米面积5029亩,总产3021吨,亩产量601公斤。蔬菜面积10210亩,总产25000吨。复播作物主要以蔬菜、油料、豆类为主。

  在养殖业方面,全乡牛存栏1774头,其中奶牛1413头,55头以上养殖户69户。猪存栏7146头,100头以上养殖户3户。鸡存栏174790只,300头以上养殖户115户。羊存栏达到2565头,50头以上养这植产24户。

  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全乡有 加工企业134个,从业人员352人,其中:产值在20万元以下的81个,产值在20——100万元48个,产值在100万元以上5个,产品主要销往本县和周边县市。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乡有机井168眼,其中深井142眼,15年以上井61眼,拍卖改制机井128眼;节水管道109.5公里,节水面积17000亩,连片20xx亩以上节水片的有南社、河湾、王村、祁城五个村。全乡有造林面积2134亩,其中木材林979亩,经济林1155亩。有大型收割机20台,播种机90台,旋耕机62台,基本实现机播,道路硬化31条、19824米,10个村安装路灯760盏。

  农民收入比例构成情况是:全乡种植业收入2238万元,养殖业收入3208万元,林果业收入18万元,工业收入24335万元,建筑业收入1000万元,服务业收入28万元,其它收入1119万元,农业方面的收入占总收入的17%。

  农村劳动力分配情况是:全乡现有劳动力8721个,其中:从事第一产业劳力达4237个,从事第二产业4008个,第三产业的476个,县外劳务输出人员916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X党委、**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在农民增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仍然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农民收入与其它行业相比,存在非常明显的反差。我们分析认为,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老化。X乡共有土地21030亩,有机井168眼,其中深井142眼,*均每眼机井担负200余亩灌溉面积,灌溉周期长,况且142眼深井中,15年以上的机井就占到*二分之一,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二是价格和成本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农产品价格不断下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对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种植业成本不断攀升,农民依靠种植业来实现增收十分困难。

  三是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全乡农民人均耕地只有1亩,尽管*年来该乡加快了工业的发展,有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但大量农村劳动力还是滞留在传统种植业中,这种结构必然带来农产品市场的残酷竞争。

  四是种植、养殖业结构单一、品种不良。全乡的主要粮食品种以小麦、玉米和复播油料为主,蔬菜品种主要是茴子白、西红柿、豆角和白菜、胡萝卜、大葱等大田大路菜,反季节蔬菜面积较少,且不集中、不连片、规模小、没有市场。总体上讲,粮、菜生产品种单一,规模偏小,分散经营,市场狭小,科技含量很低。养殖业主要是牛、鸡、猪,养牛业大户少、规模小、园区建设落后,养鸡业呈萎缩状态,流通经纪人基本为零。

  五是农产品加工档次低、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不高。该乡的农产品加工业,由无到有、由小到大、发展态势良好,但从总体上分析,农产品加工大企业少,小企业多,有品牌的少,粗加工的多,全年生产的少,季节加工的多,市场竞争力弱,大部分企业的市场占有地为本县及邻*县。

  六是资金、技术、人才比较缺乏。该乡人多地少,再加上*几年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农业的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农业发展的资金、技术、人才急需注入。

  三、今后的应对措施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根本,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以增收为目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树立质量为本,效益为先的观念,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实施“六大工程”,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在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上求突破。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发展。要不断完善投入机制,特别是税费改革后,针对农村建设资金溃乏的情况,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努力创新农村筹资、筹劳渠道。要认真把握中央一号文件的精髓,抓住中央对农业十项投资倾斜的机会政策,把投入重点放在争取和引进项目上来,积极鼓励和支持个户投资办项目。重点完成南社、河湾两个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投资30万元启动王村高标准节水化园区建设;全乡新打井12眼,配套机井17眼,埋设灌溉18公里,新增节水面积5000亩,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狠抓四大基地建设,在推动产业化升级上求突破。要紧紧结合本乡实际,合理布局,推进特色农业建设,重点实施“百、千、万、万”工程。一是争取100万元,建设秦村百亩综合养牛基地,以此来带动全乡养殖业的发展,力争年底规模养殖园区发展到8个,牛饲养量突破3000头,其中奶牛达到1800头,猪饲养量达到25000头,鸡饲养量达到22万只;二是完成昌源河沿线六个村千亩防护林建设基地。巩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完善投入机制,抓好农田林网建设,完成植树12万株;三是续建王村、秦村、X、梁堡、祁城万亩精细蔬菜基地,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搞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生产和绿色食品开发,发展蔬菜面积1.2万亩;四是实现大运线秦村、高村、圪垛为中心的万吨农产品加工基地。重点扶持秦村油料加工和高村葵花籽加工业的发展,转化油料达到20xx吨,抓好高村现代化屠宰场和圪垛酸奶厂建设,力争年内肉类加工达到6000吨,牛奶加工达到20xx吨;要通过体制创新的政策倾斜,引进资金100万元,规划占地14亩,新建圪垛村蔬菜储藏保鲜库一座,进一步延伸农产品加 工产业链条。

  (三)狠抓品质提升,在提高比较效益上求突破。要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和标识工作。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和绿色食品开发,确实解决化肥农药对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加大与涉农部门的挂靠联系力度,争取项目、资金,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要巩固同发饲料市优势产品品牌,抓好惠明乳业酸奶、秦村粉丝、梁家堡食用醋的品牌塑造,以及万亩蔬菜品牌和秦村油脂加工专业村品牌建设。通过文艺宣传、专题报告等形式,扩大农产品的知名度,发挥品牌效应,增加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实力。

  (四)狠抓龙头培育,在延伸产业链条上求突破。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大运线沿线万吨加工基地的同时,下功夫培育一批成长性好、有潜力的龙头企业,不断扩大农产品的转化面。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尽快做大做强农产品加企业,增强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使农产品加工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五)狠抓服务体系建设,在增加服务功能上求突破。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各项配套政策,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在科技服务上,要大力实施科教人才战略,强化科技服务力度,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同时要大力普及科学技术,提高群众的科技素质;在人才服务上,要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人才,并妥善解决他们的工作条件和报酬待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信息服务上,要加快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和流通经纪人队伍建设,指导巩固完善蔬菜协会和油料协会建设,成立奶牛协会,充分发挥群众性组织的作用,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逐步实现农产品信息服务的深层次、大规模、远距离、强辐射。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10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几年来,同全国各地一样,农民收入持续低速增长的状态,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立足全县农民收入现状,认真剖析农民增收缓慢原因,寻求激活农村经济对策,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

  一、全县农民收入现状

  1、农民收入持续低速增长。1998年到20xx年的6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始终徘徊在5%左右,与改革开放初百分之十几、百分之二十几的增速相比,形成强烈的反差。横向比,1998年至20xx年全县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均超过10%以上,全县国民经济发展城市快、农村慢的跛脚现象十分明显。

  2、农民纯收入的构成呈现出阶段性特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呈现出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家庭经营收入为辅的阶段性特征。20xx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601.8元,其中工资性收入达893.43元,占纯收入55.96%(其中:外出打工收入685.60元);家庭经营净收入623.53元,占纯收入的39%;财政性纯收入14.30元,占总纯收入的0.89%;转移性纯收入67.54元,占纯收入的4.22%。

  3、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较大。##农民1998年人均纯收入(1076)元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001.90元)之比为1∶3.72。到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02.00元)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729.56元)之比为1∶3.58,而20xx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8500元之比为1∶3.24。全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高于全国。

  4、农民人均总支出有所下降。从全县120户的调查资料看,20xx年农民人均总支出2215.78元,同比下降7.8%,各项支出内部结构亦为全面下降。家庭经营费用支出人均432.56元,同比下降12.3%。其中:第一产业支出378.18元,下降13.12%;第二产业支出10.83元,下降8.24%;第三产业支出43.56元,下降5.61%。生活消费支出全面下降,全年人均总支出1583.17元,同比下降7.81%。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分析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由单纯的经济问题转变为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就##而言,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内部产业化经营水*不高,影响农民增收。

  一是农业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并存。##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县份,农业基础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去年因灾,仅种植业一项农民人均减收108.59元。同时,在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向过程中,由于市场预测防范能力弱,容易使农业及农村经济遭受重创。*几年,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步子很大,许多农民主攻“非粮”产业,但因市场等各种因素影响,少数农户损失严重,甚至返贫。

  二是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年来,随着农业单产水*的提高,部分农产品已出现结构性过剩,供大于求导致价值均衡点下移,加之恩格尔系数变小,城乡居民农产品需求对农民、农业生产收入增长率的支撑能力下降。虽然从20xx年下半年起,粮食价格出现不同幅度的上涨,但是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乘机上涨更快,粮价上涨给农民增收带来的收益,多被农资价格上涨所冲销,农民种粮效益低,有的甚至亏本。尽管今年3月中旬粮食价格又出现了大幅上涨,由于退耕还林和产业结构调整,全县大部分农民无粮可卖,有的反而买粮,加大了生活消费支出。

  三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强弱与组织化程度的高低成正比。##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是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公司、基地、农户三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没有完全形成。另外,作为秦巴山区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该县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服务水*较低。面对充满风险的市场,农民主要凭经验、凭感觉、凭想当然做出相关的经营决定,农产品品种、品质难以适合市场需求,导致经常出现“卖难”的问题,严重影响农民增收。

  2、农村内部劳动力转移困难,约束农民增收。

  一是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村劳动力难以实现就地非农就业。制约农民非农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全县农村二、三产业生产规模较小,收入一直不高,农民增收缺乏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供给与需求错位。据调查,全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学历占35.6%,初中学历占54.3%,他们所掌握的科学知识、生产技术、市场经济知识很有限,在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

  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严重约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加快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很重要的是统筹城乡就业;城镇带动农村,很重要的是为农产品提供更大的消费市场和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该县城镇化水*不足20%,远远低于全国同期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沿袭着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其结果是农业劳动生产率难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降低甚至无从获取,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

  3、农村外部劳务输出存在问题,影响农民增收。

  一是服务工作不配套。由于机制不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提供、技能培训、组织引导、权益保护、环境优化上不能成龙配套,尤其是信息量不足、培训工作滞后,致使全县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不够高,特色优势不明显。

  二是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该县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低,职业技能差,绝大多数人只能在最苦、最累、最脏、最险的职业岗位(挖煤、搞建造等)上“吃身体”、“吃青春”,因得职业病或遭受工伤事故致贫者屡见不鲜。

  三是劳务输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冲击日渐明显。在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方面,大量劳力外出造成农村劳动力不足、技术力量缺乏和部分耕地撂荒,劳务输出与农业主导产业之间“一头重,一头轻;一头热,一头凉”的问题普遍存在。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面,造成部分村干部新老交替断档,村级组织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搞活农村经济

  尽管##农民收入总体水*偏低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增收的潜力较大。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综合措施,从农业内部挖潜、农村内部突破,做好农村外部文章,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1、深化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努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要继续推进强村大户战略,努力延伸产业链条,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农业生产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调整,烟草率先实现产业化,黄姜产业化已成雏形,蚕桑已建成10万亩基地,畜、竹产业正在蓬勃兴起。主导产业总产值超过3亿元,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奠定了基础。但从总体上看,这些优势资源还处于浅层次开发阶段,在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和市场开拓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基地建设,需要继续推进强村大户战略,走实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路子,着力提质增效;农产品加工,要由初入深,在延伸加工链条上寻求突破,同时着力打造知名品牌,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拳头产品带活农村产业。

  二是要按照市场要求,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陕南中药材久负盛名,作为拥有独特的气候、资源条件的##而言,要力争在黄姜、金银花等中药材生产上大有作为;水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要以汉江梯级开发为契机,做足做大汉江、旬河及主要支流水文章;果业亦是##的优势产业之一,对狮头柑、荷包杏、樱桃、柿子、拐枣等,要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要加强##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增加农民增收渠道。

  三是要围绕绿色产业发展,突出抓住四个环节。一是品种论证环节。品种论证应突出色、形、味等内在特征,又考虑耐贮存、能贩运等外在要求,为产品进军大市场创造条件;二是产品开发环节。对选择确定的品种进行改良乃至改造,使其更加适应市场要求。同时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宣传环节。积极向市场推介特色产品,使特色产品广为人知;四是产品和市场对接环节。一方面**要为农产品走向市场创设*台,同时通过适时引导和组织,发挥中介优势,打通特色农业进入市场的通道。

  四是要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属粮食产销*衡区,必须从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增收的高度认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在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同时,决不放弃粮食生产,要坚持家庭承包责任制不动摇,坚持人均一亩基本种粮田不动摇,坚持依靠科技增加单产不动摇。

  2、挖掘农村内在部潜力,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要把发展乡镇企业做为农村经济支柱来抓。##乡镇企业的发展,目前正处在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有利环境。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牢固树立围绕产业办企业、办好企业促发展的指导思想,紧紧抓住烤烟、黄姜、畜牧、青竹四大支柱产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放开视野,放宽政策,放胆实践,放手大干,全面拓宽乡镇企业的发展空间,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是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仍然十分缓慢,观念步伐相对滞后。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应在税收资源、政策、人才等方面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必要条件,真正做到“在政策上放宽,经营上放开,管理上放活”,对合法经营的农村流动性小商小贩,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于工商登记和收取有关税费。同时,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能、矿产、医药、山地等资源优势,注入资金加大开发力度,形成一批在水电、矿产、经商、贩运、种养、服务等方面的个体私营户,让更多的农民从中获利。

  三是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城镇的`规划工作。按照太极山水城的地域特点,突出县城扩容提质,优化县城生活环境和经济布局,对重点集镇建设进行科学规划,进一步增强城镇的载体功能,辐射带动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城镇管理体系,积极推进老城区改造,加快县城专业市场建设和中心镇农贸市场建设,抓好城区综合整治,不断提高城镇管理水*和城市品位。再次要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县范围内放开户口迁移政策,引导有条件的农民进城入镇建房、开店、办厂、务工经商,改善农民的收入结构,提高农民收入额。

  四是要把发展旅游业做为农民增收的潜在增收点。以天然形成的山水太极城为原形,深入研讨太极源头文化,依照“太极图”规划城镇,布局景点,打造天人合一的最佳组合,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塑造山水太极品牌,使山水太极成为##旅游的最大卖点。同时,要加快南羊山万亩草甸、铁桶寨原始森林、歪头山溶洞群、公馆瀑布群、蜀河古民居、双河天门山、红军老祖墓等精品旅游景点开发建设。配套发展农家乐、水上垂钓、漂流、游泳、划舟等特色健身游。以旅游带动人流、物流、财流、信息流,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农民增收。

  3、做好农村外部文章,加快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要用产业化的思路发展劳务输出产业。首先,要加强劳务基地的培养和建设。要面向市场,整合资源,培育特色劳务村镇,逐步形成以特色劳务村镇为重点的劳务输出基地。同时,大力培育和开发劳动力市场,不断拓宽劳务输出空间,利用各种经济协作渠道和开放*台,建立一批可靠和相对稳定的劳务输入基地,夯实劳务产业基础。其次,培养“龙头企业”。一方面,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省内外新老用工单位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用工关系,不断增强其对我县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另一方面,要发挥本地在外承包工程“能人”的作用,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和协调,让他们带领农民进入劳务市场,实现对口输出,减少农民工的盲目流动性。第三,做好配套服务工作。要切实发挥县乡(镇)劳保服务部门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构建信息发布技能培训组织引导服务管理法律援助的劳务经济(产业)一体化服务体系。

  二是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全力打造劳务品牌。在培训的内容上,要结合大中城市用工及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实现务工者务工形式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同时,要根据##在人文、历史方面形成的文化影响,在建筑、采掘、服务及农技推广领域形成的就业优势,在省内外已经树立起的“好学上进、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的“##人”形象,进一步挖掘潜力,搞好特色培训,打造、包装##劳务品牌,占领劳务市场。

  三是要妥善处理劳务输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适应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形势,积极引导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根据乡情、村情、民情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劳务输出计划,把工作重点放在转移“富余”劳动力上,合理匹配人力、土地等各种资源。县乡村要根据当地事业发展需要,精心筹备、选准项目,向劳务输入基地推介项目,创造条件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发挥他们在外地的资金、技术、信息等优势,参与、支持家乡建设,实现由打工向创业的跳跃。同时,有条件的地方还可支持外出者向外承揽工程项目,挣钱后再回乡创业,形成本地与外地资本良性循环的局面,推动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合集10篇扩展阅读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合集10篇(扩展1)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6篇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1

  一、当前我市农业结构的基本现状

  *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决策,按照“高效的种植业、发达的畜牧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工作思想,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达到了减劣调优的调整目标,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得到了初步缓解,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一)、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成绩

  1、农业结构调整得到了各级党委、*的广泛重视。各级党委、*重视农业结构调整,把农业结构调作为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的措施去抓,因地制地开展农业结构调整。

  金田镇紧紧抓住本镇经济支柱的淮山做文章,采取三条针对性措施:一是积极搞好招商引资,发展淮山深加工,促进淮山增值。镇*3月底参加了上海环太*洋商贸洽谈会,分别与美国、新西兰的一家公司签订了淮山无硫脱水加工和深加工项目意向书;二是由镇*牵头,到工商部门注册“金田牌”淮山商标,下一步将依据商标的有关法律法规,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淮山打假活动,以提高金田淮山的品质和知名度,带动整个金田淮山市场价格的提升;三是大力开展淮山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的革新,全面提高金田淮山的单位面积产量。

  白沙镇围绕市委、市*“3+3”工程开展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在“一条蔗、一头猪、一条鱼和一片林”上做文章,首先是稳定和发展甘蔗这一支柱产业,其次是提升畜牧水产养殖业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巩固和发展畜牧水产养殖基地,重点发展二无杂母猪和优质水产鱼类养殖,三是发展种植速丰桉。全镇今年甘蔗面积达到了1.52万亩;发展母猪6000多头(其中二元杂4000多头),年产仔猪20万头以上;速丰桉生产也由原来的2000亩发展到5000亩。

  下湾镇农业结构调整中,做好山上、*原两篇文章,山区村屯重点发展果树生产,沿江*原重点抓好蔬菜和畜牧业生产。特别是以下湾村为中心,引进广东鹏生蔬菜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去年冬种种下法国荷兰豆500多亩,小甘兰、大白菜、小椰菜等约50亩,另外种植毛节瓜、大肉苦瓜250亩。其中荷兰豆*均亩产400公斤,总产值26万元,*均投入180元,净收340元;毛节瓜*均亩产4000-5000公斤,*均单价0.2元/公斤,产值800-1000元;苦瓜*均亩产2000-3000公斤,*均单价0.7元/公斤,亩产值1400-2100元。目前蔬菜基地已扩大到贝团、龙岭等村,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麻垌镇在抓好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重点抓好荔枝的流通工作,确保今年荔枝增产农民增收。采取四条措施促进流通:一是开支3万元在交通区扭地带的桂*大转盘,建立100*方米的荔枝广告牌;二是通过网上广泛发布麻垌荔枝供求信息,开展招商引客工作;三是在中央二台经济频道刊登介绍麻垌荔枝信息;四是镇*计划在6月上旬初组织100多人的老板经纪人队伍到区外跑市场,宣传麻垌荔枝。这些具体措施,必将加快麻垌镇荔枝流通步伐。

  2、优质谷推广取得新突破,农民收入明显增长。2000年全市推广优质谷面积48.71万亩,20xx年优质谷面积达到了84.195万亩,比上年增加35.485万亩,优质谷覆盖率由原来的36.97%提高到67.56%,提高了30个百分点。优质谷比一般稻谷每50公斤增收15~20元,亩增收60~80元,全市推广优质谷这一项,可增收5000万元以上。

  3、特色经济作物种植获得较大发展,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针对我市特色经济作物有品牌无规格,相对效益虽高,但对农业整体经济拉动不大的特点,我市把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上,变无规模为有规模,小规模为大规模,逐步形成规模化、基地化生产。为了解决特色经济作物规模种植问题,全市共调减了7万多亩水田用于改种扩种如甘蔗、淮山、粉葛、荔浦芋、瓜菜等经济作物,逐步形成了以白沙为中心的西区糖料蔗生产基地,以金田为中心的淮山生产基地,以寻旺、蒙圩为重点的蔬菜生产基地,以麻垌、南梧二级公路沿线乡镇为中心的荔枝、龙眼生产基地,以大湾为中心的速丰林生产基地等。

  4、畜牧水产和特种养殖业形成新格局,畜牧水产业比重增大。在畜牧水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以实施生猪品改的“三三一”工程,推广二元杂母猪饲养,发展三元杂仔猪生产和瘦肉型猪生产,积极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发展养猪,推广普及科学饲养技术,使养殖业跃上了新台阶。20xx年全市出栏肉猪82.4万头,同比增长2.94%,存栏59.57万,同比下降1.82%,其中瘦肉型猪出栏39.4万头,占肉猪出栏的47.81%,同比坟长11.3%。在家禽方面在抓好“三黄鸡”传统家禽养殖的同时,发展狮头鹅等草食型动物。20xx年全市家禽出栏826.8万羽,增长1.66%,家禽存栏575.14万羽,增长0.37%,其中三黄鸡出栏480万羽,增长11.62%。野猪、果子狸等特种养殖取得新的进展,特别是畜牧局寻旺特种野猪试验场通过技术攻关,攻克了野公猪人工采精技术难关,为大规模工厂化养殖特种野猪提供了广阔前景。水产养殖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名优水产品养殖面积迅速扩大,产量、产值及全市渔业科技含量有了新的提高。全市在抓好“四大家鱼”传统养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种名贵渔类的养殖,特别是以黄沙鳖、七星鱼等特种经济鱼类的.养殖有了较大发展。20xx年全市水产放养面积92230亩,渔业产量35680吨,产值2.48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6.9%和9.7%。其中黄沙鳖400亩、土塘角鱼1500亩,七星鱼200亩,全市名优经济鱼类放养面积1.26万元,*2.1万户,产值1.1亿元。

  畜牧水产业成为了继种植业之外的又一大支柱产业。20xx年畜牧业总产值达5.02亿元(不变价),比上年增长3.7%,占农业总产值的32%,全市畜牧业使农民人均新增加纯收入32元;20xx年水产养殖业总产值2.4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5.8%,水产养殖业使农民人均新增纯收入达到了8.6元。畜牧水产业总产值达到了47.8%,占了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

  5、“吨粮田”、“万元田”和“吨糖田”的“三田”建设取得新突破,为发展高效农业树立了样板。20xx年全市实施“三田”面积35.5万亩,比上年增加14万亩。其中“吨粮田”面积30.2万亩,比上年增加10.2万亩;实施“万元田”4.3万亩,比上年增加2.8万亩。在万元田建设中,引进和筛选了一批效益较好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金田、江口等乡镇的“丝瓜+沙姜+淮山”、“豆角+沙姜+淮山”,蒙圩镇的“西瓜+西瓜+冬菜”、“椒+稻+菜”,寻旺的全年种菜等模式亩产值都在万元左右。

  6、名特优林果开发取得较大的突破。2000年以来我市抓住冻后果树嫁接的契机,大力推广大果石硖、白露、储良、妃子笑、糯米糍等优质品种,高接换种4.8万亩,同时新植名优水果3.5万亩,使我市果树品种的良种率有了较大提高。全市水果面积达到了44.8万亩,投产面积26万亩。其中荔枝22.1万亩,投产面积达到了14.7万亩;龙眼16.3万亩,投产面积6.5万亩;其它水果*万亩,投产面积4.8万亩。20xx年全市水果总产达到了3.78万吨。今年预计超过5万吨(其中荔枝3.5万吨,龙眼1万吨)。

  (二)我市农业结构的主要特点:

  1、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化

  短期调整与长期调整相兼顾、适应性调整与战略性调整相结合,使得我市农业结构由粮油主导型向多元复合型转变。特别是*年来我们在保障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围绕农民增收目标,采取“压粮扩经”、“压常规扩优质”、“抓新抓特”等措施,粮经比、粮饲比以及多种经营在大农业中的份额等多层次结构趋于合理。20xx年,粮食与经济作物(含其它农作物,但不包括水果)的比例达到了1.76:1。

  多种经营占比不断提升。金田镇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比例达到了1:1。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内部结构也不断得到优化,全市实施了生猪改良“331”工程、水产养殖“3211”工程,使畜牧水产养殖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20xx年在继续抓好白沙镇二元杂母猪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按照集中连片、区域推进、辐射吸引的原则,把油麻、罗秀、金田、垌心等乡镇作为推广二元杂母猪重点乡镇,通过抓重点,建基地,形成了油麻、白沙、罗秀三个超2000头二元杂母猪的示范乡镇。

  2、产品趋于优质化

  农副产品已由单纯产量型转向优质高效型,基本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全市大宗农产品品质逐步调优。在水稻中,良种普及率达到了95%以上,优质率早稻达到55.12%,晚稻达到了80%以上,以西山油占、桂香占、桂小占为主的优质谷品种推广逐年增加。蔬菜、瓜果及其它经济作物品种不断推陈出新。下湾镇发展无公害蔬菜,引进国外先蔬菜良种,使产品具有更强的市场竟争力;石咀镇利开农业高新示范园,引进名贵蔬菜品种和优质提子种植,其种植的蔬菜成为南百超市桂*分店的主要鲜菜供应商。

  在畜禽生产上,生猪向三元杂交商品瘦肉猪方向发展,二元母猪占比例不断上升,特种养殖出现了新的热潮,特种野猪、黄沙鳖的养殖规模逐步扩大。

  3、农业生产大格局基本形成。

  全市种植业格局有了新的变化,“三带两基地”有了新的发展,全市基本形成了“南荔北园东西蔗”的种植业格局。新的基地不断增加,比较突出的有:以南木、江口、石咀、白沙、下湾、寻旺乡镇为主的10万亩优质谷生产基地;以白沙、厚六为龙头的甘蔗生产基地;以金田为中心的淮山生产基地;以蒙圩、白沙为中心的万亩冬椒生产基地;以下湾为中基础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在基地建设上,加强资金、劳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联合,注重规模、特色和品牌,努力实现建一个基地、树一个名牌、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4、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经济作人不断涌现。

  调查表明,由于经济和技术利益的趋动,我市农民合作组织逐步增多,出现了水果协会、荔枝协会、龙眼协会、养蚕协会等等的民间生产流通协会组织10多个。据初步了解,承包100亩以上的林果农场主达100多人,承包种植100亩以上的承包人也有20-30人。在养殖方面,全市养殖母猪超过百头以上的猪场达到了七家。如木圭镇的徐立日开办猪场,饲养二杂母猪发展三元杂仔猪生产,目前母猪饲养量达到了318头,年出栏三元杂仔猪7000多头,产值超过200万元,三元杂仔源源不断畅销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金田镇黄泽全培育三元杂仔猪450头,大洋镇覃建树承包大洋供销社猪场,发展二元杂母猪198头(其中盛产母猪98头),年出栏三元杂仔猪超过1000头;木圭镇四德黄沙鳖养殖场,商品鳖饲养量超过1万头,产值超过360万元;西山镇长安村岭口屯队干部何烘佳、黄石枢、何延艺带头饲养三黄鸡,在他们的带动下20xx年全屯72户农民养鸡10万羽,仅养三黄鸡人均增收达800多元,使长安村成了小有名气的养鸡专业村。石龙石排综合养殖场有83个养鸭专业户,利用渔塘搞立体养殖,每户养鸭3000-5000只蛋鸭,每日*均有25万只鸭产蛋,日产值4.68万元,在这些专业户带动下,石龙、白沙、蒙圩等乡镇的农民跟着干,形成凡有鱼塘必有鸭的养殖结构新景象。

  5、农民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正在提高。

  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商品市场大潮的熏蒸下,我市农部的商品意识、市场意有所增强,各类农民经纪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活跃于田头及各大中城市农贸市场,为提高我市农副产品商品率力下汗马功劳。据调查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商品率较高的金田镇,各类经纪人有1000多人,其中仅在广州清*中药材专业市场长期驻扎的就有300多人。麻垌镇从事荔枝中介的经纪人达300多人,在荔枝盛产期,参与荔枝购销流通的各类经纪人达2000多人。据初步统计,20xx年全市共有各类农产品流通组织4809个,其中营业额在10万元以上的流通组织856个,营销人员24608人,交易量29.74万吨,交易额28652万元。

  6、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重要的渠道。我市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渠道。据不完全统计,20xx年全市外出务工的人员为175914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以上,占全市劳动力总数的25%,全市每10人中*均有一个是外出务工的。外出务工人员不仅学到了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为桂*市带来了巨大财富,据统计,20xx年全市外出务工总收入52700万元,人均达3000元。

  二、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突出问题

  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调查,我们深感这场调整任重道远,有许多新的课题亟待研究,也有许多问题和困难必须迅速得到解决和克服。比较突出的障碍因素有: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发展后劲不足。一些水利设施基本上都是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修建的,目前已超期服役和老化,根本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从而阻碍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我们在调查过程中看到,农业基础设施的落后,不仅大大降低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而且从根本上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靠天吃饭”还是我市大部分地区农业的根本现状。今年蒙圩官桥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将全村4000多亩水田的2000亩改种辣椒,但由于生产条件太恶劣,有*1000亩没有旱涝保障措施,导致辣椒的商品率很低,虽然种出了产品,但产量低,成不了商品,农民仍然得不到应得的收入。

  2、资金不足,财政投入少。形不成较大的规模生产和加工销售,没有充分发挥名牌产品优势。如桂*市的优质米曾扬名海内外,荔枝、龙眼。蔬菜等也有一批比较优质的名牌品种,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生产加工形不成规模,没有发挥出名牌效应。由于资金严重不足,对科技的投入更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商品不高的问题更加突出。如今年我市的辣椒科技含量明显低过钦州、广东雷州半岛一带的辣椒,商品率和价格一般都比外地的低一至两个档次。我市金田淮山生产的科技含量也不高,因此产量很低,效益不高,成为障碍淮山产业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3、农业服务体系受到严重挑战。我市机构改革前,全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干部职工人数为841人(其中种植370人、畜牧226人、渔业6人、农机239人)仅国家定编人数891人的94.39%,其中县级276人,乡镇级565人。机构改革后,乡镇级多的12人,少的8人,*均10人左右,全市乡镇农业技术干部大约290人,占改前乡镇人数的51.32%,精简率达到了50%。在种植业中,机构改革前乡镇农技干部206人,*均每个乡镇7人,*均每万亩耕地有乡镇农业技术干部1.98人,机构改革后大约137人,*均每个乡镇4.7人,*均每万亩耕1.31人。机构改革后,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得不到及时理顺,服务网络出现了“线断、网破”的境地,以畜牧兽医为例,这次机构改革,将乡镇兽医站(人、财、物)全部划归乡镇*管理,形成上下脱节,市畜牧行政主管部门没有下属单位,乡镇兽医站没有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市畜牧主管部门有什么大小事均要通过*、乡镇*去传达贯彻实施,人为地增设了诸多环节,不利于管理,不利于推广科学饲养技术,更不利于畜禽的防疫、检疫工作。我们到过的乡镇都普遍反映,现在乡镇兽医站只有2个人,小的乡镇只有一个人,不要讲防疫、检疫和推广科学饲养技术,就是连每天对上市的仔猪、肉猪检疫收费都忙不过来,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改变,不仅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而且会使畜牧业出现大衰退,最终影响到农民的增收和整个桂*经济的发展。种植、渔业、农机等也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

  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也是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在市乡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基层农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甚至有不少乡镇农技人员的基本生活待遇都难以保证,为此不少基层农技人员忙于各类经营,而忽略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以20xx年为例,全市乡镇农技站225人在职人员,财政总拨款为1209923元,人均人头经费5062元,占应拨款的62%左右,若扣除人均1000元/年的养老保险金,人均经费4062元/年,*均338.5元/人.月,工资之低是其它行业少见的,真可谓是“有钱养兵,无钱打仗”。在畜牧业中,这个问题也十分突出,1994年前市财政不仅不要市畜牧局上交调节金,而且每年还拨出专款支持畜牧业的发展,1994年以后每年都要上交调节金,少的每年几十万元,多的去年达到了130万元。农业局几年来每年也接到财政局上交10多万元调节金的任务,这种经费倒贴的不正常现象极不利于农业科技推广的发展。

  4、缺乏龙头带动,生产规模小。农业结构调整就是促进农业的良性循环,形成一个长产业链,龙头企业就是它的火车头,龙头企业水*越高、规模越好,其牵动力就越强,规模就越大,结构调整的成就就越好,调整的步伐就越快。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龙头企业的发展是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也是现代农业前进的方向。我市涉农龙头企业屈指可数,除粮油贸易公司,桂*糖厂,桂*食品总公司等几家龙头企业外,其它加工型涉农龙头企业更少,由于缺乏加工企业和龙头企业带动,使农产品生产形不成规模,市场没有保障,这种缺馅严重制约了桂*市农业结构的开展。

  5、市场信息环节十分薄弱。农业产业链被割裂、信息不通、农工商分离、产加销脱节、城乡分隔、多部门“条条”管理体制等,严重阻碍了农业结构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中,多数农民是渴望得到政策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的,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农民得到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形成“技术缺乏不敢调,信息不灵不会调,观念陈旧不想调”的现象比较普遍,少部份农民虽然开展了结构调整,但往往是跟帮学样照搬别人的套路,往往是一轰而上,市场俏是缺,市场饱时改,产品往往不得价。这种单家独户创市场,影响了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仍至整个农业的发展。

  6、土地权属不够明确,土地纠纷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土地权属遗留问题十分突出,土地使用权纠纷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农业结构调整,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问题。

  7、农民科技素质、商品质量意识有待提高。我市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科技素质不高。全市每年外出务工的*20万劳力,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剩下在家务农的都是386170部队(妇少老弱人员)居多,这些人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较差,新技术的推广难度大,生产出来的东西也因品质不高而没有市场。我市几个传统品牌的蔬菜,很难销到大中城市,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形不成规模,同时农民不太注意产品质量,污染物或者有害物质超标,而难登入城市的大雅之堂。我市的肉猪销售曾在广东、海南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由于生猪品改进展不快,商品猪都是些大肥猪为主,目前仅免强还可以销往海南,广东市场已经没有销路。畜牧部门曾经到广东一带考察,仅广州天河屠宰场一天就要屠宰3000多头肉猪,以前桂*肉猪在这里有一定份额,而现在根本无法见到桂*产的肉猪进入这个市场了。可以讲我们的生猪市场越来越狭,若再不加快生猪的品改步伐,我们失去不仅是市场,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民心,失去了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好机遇。

  三、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建议措施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我们自已跟自的过去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周边地区乃至全区全国先进地区比,我们的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因此,奔起直追,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今后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乃至整个农业的唯一出路。通过认真调整分析,我们调整组认为,加快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根据我市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我市的地方特长,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抓住着力点,加快发展。

  (一)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我们认为,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要突破三大难题,简单地讲就是要找到调整的“卖点”,瞄准调整的“亮点”,把握调整的“重点”。

  1、寻找调整的“卖点”。

  农业发展这么快,为什么农民富不起来?原因很简单,产品没有变成货币。正如一些专家所说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如同遭受一场灾难”。长期以来,人们片面强调增加食物总量,忽视食物质量,产品卖不出去,或者卖不出好价格,它就不能变成较多的财富,农民怎么发得了、富得快。农产品“卖难”的出现,既有生产的不适应,也有市场的不适应。往往是人们想买的东西买不到,农民欲卖的东西又卖不掉;国外需要的,国内无货源;国内积压的,国外又不要,如此等等。可见,寻找调整的“卖点”,就是开拓农产品市场,突破“卖难”的困境。过去搞自给农业,只有先把生产抓起来,才有东西吃饱肚子。如今大量农产品“卖难”,促使人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各地不得不选择“先市场、后生产”的新思路。过去农业生产路子是:资源—生产—自给。现在要走出一条:市场—资源—生产—市场的新路子。农产品从短缺到丰盛,从内销到外销,在各地都有一个由产品和市场构成的动力源。根据市场趋势开发产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根据市场变化摒弃产品,这就是农业开发的“法宝”。实践证明:哪里市场组织得好,那里的农业就振兴,哪里的市场销量大,那里生产就上得快,农民收入就增加多。农业结构调整的最终出路,就在于能为农产品找到市场。卖出去才是硬道理,卖好价格才是真功夫。因此,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引导农民参与流通,这也是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一项紧迫工作

  寻找调整的“卖点”,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抓信息。信息是打开市场的“钥匙”。只有捕捉可行的信息,才能把握市场忽冷忽热的“寒暑表”。农民对外交流少,市场信息渠道窄,难以及时准确掌握农产品市场需求善的变化,在调整中感到无所适从,渴望能够及时得到信息指导。因此,各级*和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发挥所处的层次高、手段先进、信息渠道广的优势,广泛搜集市场信息,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及时为农民提供准确可行的信息,为农产品找到更多更广的“卖点”。

  2、瞄准调整的“亮点”

  找到了“卖点”,就能拉动“亮点”的发展。“亮点”是什么?三个字。首先是突出一个“优”字。要求优化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生产结构、内部品种结构和优化产品的品质结构,提高产品优质率。其次,是注重一个“高”字。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率,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第三,着眼一个“强”字。调优调高,就是为了增强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的农业经济实力,从而提高农业整体素质。这三个字告诉我们,调整农业结构,要面向国内外大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发挥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三高”农业,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为农业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这三个字的运用,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尊重群众意愿,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从当前情况看,经济作物产品“卖难”,已经大大超过“卖粮难”,如果我们在调整时不去认真调查市场需求,片面追求那么一点特产税,一再盲目发展“卖难”的经济作物产品,那就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卖难”困境。对于那些销路不好的产品,进行更新,实施名牌战略,大力发展国内外大市场销路好的农产品。这样做,不但可以使农民挽回一部分经济损失,而且使经济作物和果蔬生产调整提高一个档次。因此,调整必须在“优、高、强”三个字上大做文章。一方面注重引进市外、省外甚至国外的优良新品种,采用新的栽培方法,发展高价值的具有特色的经济作物产品;另一方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大抓果、茶、菜、药材等等产品的保鲜、储藏、加工、营销等产后环节服务,以及传统和特种养殖业发展。这不仅解决是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需要,而且也是实现“卖得出、卖得好”的选择。这就是以产后来引导、推动产前、产中的调整,提高市场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只要把经济作物结构调到“优、高、强”的的层次上,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我们的农业结构调整就大有希望了。

  当前在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的新形势,不仅需要我们拿出过硬的拳头产品,而且需要我们拿出来的拳头产品有一定的批量,有一定的规模,它要求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都能基本满足市场的需求。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没有质变也就没有农业的升级。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调整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搞的。市场是动态的,发展也是变化的,因而没有一劳永逸的调整,也没有一成不变的调整。因此,当前农业结构的调整,一定要瞄准“优、高、强”这个远大的目标,从而使农业结构取得更大的成效,农民获得更多的增收。

  3、把握调整的“重点”。

  农业结构调整的最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要使农民增加更多的收入,我们必须把握的“重点”。我们农业的“重点”究竟在哪里?经过调查论证,我们认为“重点”还是“种—养—加”。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早,人有我优,人优我转”。因此,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思路上,要把眼光放远一点,思路放宽一点,层次放高一点。

  (二)搞好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对策

  1、尽快制订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调整和优化战略。要充分利用“入世”机遇和当前主要农产品供应比较充裕的有利时机,制订一条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调整和优化战略。根据桂*的实际情况,其调整和优化的战思想是:以市埸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改良品质为重点,依靠科技、优化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稳定基本政策,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为原则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建设“高效的种植业、发达的畜牧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达到“结构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

  2、突出优势产业,扩大优势品种。

  (1)、种植业。

  ①在粮食生产上要调减与市埸需求不相适应的劣质早籼稻面积,将部份高坑田、水尾田、望天田改种玉米及其它经济作物。总的要求是“高田走旱路、低田走水路、连片走新路”的思路进行调整。早稻66万亩,可调减至60-62万亩,把调减出来的面积,发展高产饲料玉米或经济作物。加大优质谷基地建设,扩大优质稻面积,提高优质稻比例,力争在3-5年内使全市稻米品质有一个根本性改变。扩大加工能力,改进包装,扩大出口,使优质稻生产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形成产业化经营。

  ②油料作物适度扩大花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和总产。花生面积由99年的16万亩,调至18-20万亩。

  ③经济作物要在巩固传统名牌品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新品种,开展立体种植,打时间差、空间差。

  a.甘蔗生产。要集中优势,优化布局,建设“吨糖田”,提高糖分含量。甘蔗生产主要在白沙、厚六、大湾、下湾、蒙圩、石龙等西区及部分南区乡镇发展,形成具有优势的糖料蔗生产基地,大力推广高产、高糖的新台糖22和桂糖22等优良品种。

  b.水果生产。一是抓好荔枝、龙眼大宗水果发展的同时,引进和发展名优稀水果品种,适当发展时令小水果;二是全面实施品种改良,提高水果的优质率。加快实施荔枝、龙眼高接换种和新植名特优水果步伐。特别是要正确搭配好荔枝、龙眼早、中、迟品种,防止因品种单一而导致熟期过于集中,造成运输、销售上的压力,力争在今后3—5年内使桂*市水果品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

  c.蔬菜生产。要围绕冬菜和反季节蔬菜两大特色优化品种布局。全年种菜面积要稳定在30万亩以上。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适宜什么,发展什么,不搞一刀切。要加大扶持力度,搞好基础设建设,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做强做大下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紫荆野生菜生产基地。同时,大力发展蔬菜加工业,增加农产品的高附加值。

  d.其它经济作物

  我市有特色的经济作物很多,如金田的淮山,油麻的玉桂,下湾芹菜,蒙圩西红柿、辣椒,寻旺的苦麦菜等等,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应注意做好引导、确保质量。还有烤烟、黄红麻、西山茶等,应根据市埸的需求,按计划发展。应对桂*的地方优势品进行开发立项,有计划地进行开发和招商工作,使地方品牌更好地打出市门、国门。与此同时抓好“万元田”建设,前几年我市各地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成功模式,如:市农科所、蒙圩、罗播等乡镇的“西瓜-西瓜-冬菜”模式,寻旺福寿村的“稻-稻-菜”模式,金田镇的“稻-淮山+菜”、“果园+养殖”等模式,产值接*或超过了万元,应大胆探索和发展。

  (2)、畜牧业。

  重点抓好瘦肉型生猪品种改良和草食性畜禽的养殖。生猪品改继续实施好“三三一”工程,当前首要任务就是要巩固此前取得的品改成果,在做好政策引导、对罗秀、木圭、木乐、白沙、厚六等边远交界地区实行税费优惠灵活政策,加大技术推广普及力度的同时,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优势办好2-3个乡镇3-5个村的集约化生猪品改工作。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从次资金上、技术上扶持和扩大经济能人、养殖专业的养殖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以带动整个桂*养殖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抓好草食性畜禽养殖和特种养殖业的发展,大力引进优良品种,进一步抓好疫病的防治工作。

  (3)、水产养殖业。

  重点抓好名贵渔类的引进和示范养殖工作,大力推广小水泥池高密度养殖、多品种混养、综合性立体养殖模式。充分利用传统优势,在抓好传统四大家鱼养殖基础上,抓好黄沙鳖、土塘角以及其它有市场、有销路的名贵鱼类和水产品的养殖,以适应市场需求,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效益。

  3、抓好区域布局的优化。

  以城区为中心,将全市划分为东南西北区,各区突出重点。

  ①东区的寻旺、社坡等乡镇除继续发挥桂*粮食主产区优质谷生产基地优势外,还应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如寻旺福寿的的苦麦菜、大玉菜,社坡的马铃薯等优势品种。大力发展以社坡为中心的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传统的腐竹加工业,以此带动本镇及邻*乡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据统计,以社坡镇为中心的腐竹加工业,高峰时参与腐竹加工业的有10100户,为加工腐竹生产服务的黄豆、煤炭、运输、塑料包装厂、纸箱厂、收购部等530多个店(户),从业人员2500多人。全镇腐竹产值243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6.68%。腐竹加工后还可利用豆渣养猪。每年社坡镇养猪超过10万头,养猪业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51.8%。社坡腐竹加带动了当地及邻*乡镇黄豆、煤炭、运输、包装等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民带来了现实的收入,并为减轻就业压力作出了贡献。

  ②南区主要是以麻垌、罗播、大洋、大湾、木根、社步、油麻等乡镇为中心,发展以荔枝为主导产品,八角、玉桂、烤烟等为辅助产品的林果业。

  ③西区要抓好南梧公路沿线“吨粮田”示范带建设。石咀、石龙、蒙圩、白沙、厚禄等乡镇要发展以龙眼为主导产品的林果业。

  ④北区除发展适合当地气候的龙眼种植外,还要以金田为中心,发展有规模的淮山种植。

  4、加强领导,加大*的宏观调控力度。

  ①抓观念更新。“农民愿种什么就种什么,什么值钱就种什么”,不等于撒手不管。既要尊重农民的自*,又要积极引导农民适应市场。既要更新上层领导干部的观念,又要更新基层干部的观念。在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上,要从过去的只注重抓催耕催种转到抓信息、抓科技、抓流通、抓服务上来;从催粮收款为主转到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上来;从围着田埂转,转到围着市场转,切实为农民解决“怎么卖、卖个好价钱”的问题。

  ②抓基地规模。立足大市场、大流通,调整农业结构,改变了过去那种“有传统,无规模”的状况,真正形成商品生产基地,使农产品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抓好优质稻基地,淮山基地,黄麻基地,蔬菜基地以及林果业的“三带两基地”建设。在养殖业上,抓好以瘦肉型猪、三黄鸡以及水产新品种养殖的基地建设,在巩固的基础上,扩大基地规模,提高效益。

  ③抓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结构调整的基础,要做好以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改善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④抓龙头带动。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加强龙头加工销售企业建设与发展。紧紧围绕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生产基地,使农业经济转变到以市场为纽带的规模化生产、区域化经营的新领域,形成“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经营模式和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创出“小商品、大市场,小品种、大产业,小农户、大基地,小投入、大效益”的农业经济特色。

  ⑤抓优质服务。一是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在当前机构改革中,要妥善处理好农技人员的分流、转岗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以确保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基本稳定,确保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技术到位率;二是强化技术培训指导。要组织开展大规模的送科技下乡和技术培训活动,达到每户有一人以上熟练掌握一门以上的适用技术。使各项新技术及时传送到位;三是灵活开展示范样板。使群众有得看,有样学。

  ⑥抓搞活流通。一是成立销售机构,帮助农民搞好农产品销售工作;二是建立批发交易市场。依靠批发交易市场,组织大集大散、大吞大吐;三是设立外销窗口。乡、镇、村主动出击,抢占外地市场,到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门面、摊位,建立固定销售渠道;四是组建农民销售大军。通过各类中介服务组织抓销售,引导农民参与流通;五是建立绿色通道,取缔各类关卡,创造良好的农产品流通环境,确保农产品运销一路绿灯,让农产品顺利走进大城市、闯进大市场。要积极探索路子,走“订单农业”、“合同农业”之路。六是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尽快完善全市农业信息网络,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农产品市埸信息网。

  ⑦切实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投入力度。在完善投入机制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前提下,利用项目资金和国家的特殊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扶持优质、高产、高效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转化。

  ⑧切实加强对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领导。各级*和有关部门都要认真研究农业新形势新特点,把握机遇,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摆到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及时研究部署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支持和关心这项工作。

  5、抓好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大力加强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文化、科技水*非常重要。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培训力度,确保每户有一名技术“明白人”,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

  6、加强农业的法制建设以及监督管理工作,引导和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2

  一、当前我市农业结构的基本现状

  *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决策,按照“高效的种植业、发达的畜牧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工作思想,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达到了减劣调优的调整目标,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得到了初步缓解,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一)、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成绩

  1、农业结构调整得到了各级党委、*的广泛重视。各级党委、*重视农业结构调整,把农业结构调作为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的措施去抓,因地制地开展农业结构调整。

  金田镇紧紧抓住本镇经济支柱的淮山做文章,采取三条针对性措施:一是积极搞好招商引资,发展淮山深加工,促进淮山增值。镇*3月底参加了上海环太*洋商贸洽谈会,分别与美国、新西兰的一家公司签订了淮山无硫脱水加工和深加工项目意向书;二是由镇*牵头,到工商部门注册“金田牌”淮山商标,下一步将依据商标的有关法律法规,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淮山打假活动,以提高金田淮山的品质和知名度,带动整个金田淮山市场价格的提升;三是大力开展淮山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的革新,全面提高金田淮山的单位面积产量。

  白沙镇围绕市委、市*“3+3”工程开展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在“一条蔗、一头猪、一条鱼和一片林”上做文章,首先是稳定和发展甘蔗这一支柱产业,其次是提升畜牧水产养殖业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巩固和发展畜牧水产养殖基地,重点发展二无杂母猪和优质水产鱼类养殖,三是发展种植速丰桉。全镇今年甘蔗面积达到了1.52万亩;发展母猪6000多头(其中二元杂4000多头),年产仔猪20万头以上;速丰桉生产也由原来的2000亩发展到5000亩。

  下湾镇农业结构调整中,做好山上、*原两篇文章,山区村屯重点发展果树生产,沿江*原重点抓好蔬菜和畜牧业生产。特别是以下湾村为中心,引进广东鹏生蔬菜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去年冬种种下法国荷兰豆500多亩,小甘兰、大白菜、小椰菜等约50亩,另外种植毛节瓜、大肉苦瓜250亩。其中荷兰豆*均亩产400公斤,总产值26万元,*均投入180元,净收340元;毛节瓜*均亩产4000-5000公斤,*均单价0.2元/公斤,产值800-1000元;苦瓜*均亩产2000-3000公斤,*均单价0.7元/公斤,亩产值1400-2100元。目前蔬菜基地已扩大到贝团、龙岭等村,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麻垌镇在抓好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重点抓好荔枝的流通工作,确保今年荔枝增产农民增收。采取四条措施促进流通:一是开支3万元在交通区扭地带的桂*大转盘,建立100*方米的荔枝广告牌;二是通过网上广泛发布麻垌荔枝供求信息,开展招商引客工作;三是在中央二台经济频道刊登介绍麻垌荔枝信息;四是镇*计划在6月上旬初组织100多人的老板经纪人队伍到区外跑市场,宣传麻垌荔枝。这些具体措施,必将加快麻垌镇荔枝流通步伐。

  2、优质谷推广取得新突破,农民收入明显增长。2000年全市推广优质谷面积48.71万亩,20xx年优质谷面积达到了84.195万亩,比上年增加35.485万亩,优质谷覆盖率由原来的36.97%提高到67.56%,提高了30个百分点。优质谷比一般稻谷每50公斤增收15~20元,亩增收60~80元,全市推广优质谷这一项,可增收5000万元以上。

  3、特色经济作物种植获得较大发展,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针对我市特色经济作物有品牌无规格,相对效益虽高,但对农业整体经济拉动不大的特点,我市把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上,变无规模为有规模,小规模为大规模,逐步形成规模化、基地化生产。为了解决特色经济作物规模种植问题,全市共调减了7万多亩水田用于改种扩种如甘蔗、淮山、粉葛、荔浦芋、瓜菜等经济作物,逐步形成了以白沙为中心的西区糖料蔗生产基地,以金田为中心的淮山生产基地,以寻旺、蒙圩为重点的蔬菜生产基地,以麻垌、南梧二级公路沿线乡镇为中心的荔枝、龙眼生产基地,以大湾为中心的速丰林生产基地等。

  4、畜牧水产和特种养殖业形成新格局,畜牧水产业比重增大。在畜牧水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以实施生猪品改的“三三一”工程,推广二元杂母猪饲养,发展三元杂仔猪生产和瘦肉型猪生产,积极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发展养猪,推广普及科学饲养技术,使养殖业跃上了新台阶。20xx年全市出栏肉猪82.4万头,同比增长2.94%,存栏59.57万,同比下降1.82%,其中瘦肉型猪出栏39.4万头,占肉猪出栏的47.81%,同比坟长11.3%。在家禽方面在抓好“三黄鸡”传统家禽养殖的同时,发展狮头鹅等草食型动物。20xx年全市家禽出栏826.8万羽,增长1.66%,家禽存栏575.14万羽,增长0.37%,其中三黄鸡出栏480万羽,增长11.62%。野猪、果子狸等特种养殖取得新的进展,特别是畜牧局寻旺特种野猪试验场通过技术攻关,攻克了野公猪人工采精技术难关,为大规模工厂化养殖特种野猪提供了广阔前景。水产养殖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名优水产品养殖面积迅速扩大,产量、产值及全市渔业科技含量有了新的提高。全市在抓好“四大家鱼”传统养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种名贵渔类的养殖,特别是以黄沙鳖、七星鱼等特种经济鱼类的养殖有了较大发展。20xx年全市水产放养面积92230亩,渔业产量35680吨,产值2.48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6.9%和9.7%。其中黄沙鳖400亩、土塘角鱼1500亩,七星鱼200亩,全市名优经济鱼类放养面积1.26万元,*2.1万户,产值1.1亿元。

  畜牧水产业成为了继种植业之外的又一大支柱产业。20xx年畜牧业总产值达5.02亿元(不变价),比上年增长3.7%,占农业总产值的32%,全市畜牧业使农民人均新增加纯收入32元;20xx年水产养殖业总产值2.4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5.8%,水产养殖业使农民人均新增纯收入达到了8.6元。畜牧水产业总产值达到了47.8%,占了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

  5、“吨粮田”、“万元田”和“吨糖田”的“三田”建设取得新突破,为发展高效农业树立了样板。20xx年全市实施“三田”面积35.5万亩,比上年增加14万亩。其中“吨粮田”面积30.2万亩,比上年增加10.2万亩;实施“万元田”4.3万亩,比上年增加2.8万亩。在万元田建设中,引进和筛选了一批效益较好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金田、江口等乡镇的“丝瓜+沙姜+淮山”、“豆角+沙姜+淮山”,蒙圩镇的“西瓜+西瓜+冬菜”、“椒+稻+菜”,寻旺的全年种菜等模式亩产值都在万元左右。

  6、名特优林果开发取得较大的突破。2000年以来我市抓住冻后果树嫁接的契机,大力推广大果石硖、白露、储良、妃子笑、糯米糍等优质品种,高接换种4.8万亩,同时新植名优水果3.5万亩,使我市果树品种的良种率有了较大提高。全市水果面积达到了44.8万亩,投产面积26万亩。其中荔枝22.1万亩,投产面积达到了14.7万亩;龙眼16.3万亩,投产面积6.5万亩;其它水果*万亩,投产面积4.8万亩。20xx年全市水果总产达到了3.78万吨。今年预计超过5万吨(其中荔枝3.5万吨,龙眼1万吨)。

  (二)我市农业结构的主要特点:

  1、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化

  短期调整与长期调整相兼顾、适应性调整与战略性调整相结合,使得我市农业结构由粮油主导型向多元复合型转变。特别是*年来我们在保障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围绕农民增收目标,采取“压粮扩经”、“压常规扩优质”、“抓新抓特”等措施,粮经比、粮饲比以及多种经营在大农业中的份额等多层次结构趋于合理。20xx年,粮食与经济作物(含其它农作物,但不包括水果)的比例达到了1.76:1。

  多种经营占比不断提升。金田镇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比例达到了1:1。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内部结构也不断得到优化,全市实施了生猪改良“331”工程、水产养殖“3211”工程,使畜牧水产养殖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20xx年在继续抓好白沙镇二元杂母猪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按照集中连片、区域推进、辐射吸引的原则,把油麻、罗秀、金田、垌心等乡镇作为推广二元杂母猪重点乡镇,通过抓重点,建基地,形成了油麻、白沙、罗秀三个超2000头二元杂母猪的示范乡镇。

  2、产品趋于优质化

  农副产品已由单纯产量型转向优质高效型,基本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全市大宗农产品品质逐步调优。在水稻中,良种普及率达到了95%以上,优质率早稻达到55.12%,晚稻达到了80%以上,以西山油占、桂香占、桂小占为主的优质谷品种推广逐年增加。蔬菜、瓜果及其它经济作物品种不断推陈出新。下湾镇发展无公害蔬菜,引进国外先蔬菜良种,使产品具有更强的市场竟争力;石咀镇利开农业高新示范园,引进名贵蔬菜品种和优质提子种植,其种植的蔬菜成为南百超市桂*分店的主要鲜菜供应商。

  在畜禽生产上,生猪向三元杂交商品瘦肉猪方向发展,二元母猪占比例不断上升,特种养殖出现了新的热潮,特种野猪、黄沙鳖的养殖规模逐步扩大。

  3、农业生产大格局基本形成。

  全市种植业格局有了新的变化,“三带两基地”有了新的发展,全市基本形成了“南荔北园东西蔗”的种植业格局。新的基地不断增加,比较突出的有:以南木、江口、石咀、白沙、下湾、寻旺乡镇为主的10万亩优质谷生产基地;以白沙、厚六为龙头的甘蔗生产基地;以金田为中心的.淮山生产基地;以蒙圩、白沙为中心的万亩冬椒生产基地;以下湾为中基础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在基地建设上,加强资金、劳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联合,注重规模、特色和品牌,努力实现建一个基地、树一个名牌、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4、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经济作人不断涌现。

  调查表明,由于经济和技术利益的趋动,我市农民合作组织逐步增多,出现了水果协会、荔枝协会、龙眼协会、养蚕协会等等的民间生产流通协会组织10多个。据初步了解,承包100亩以上的林果农场主达100多人,承包种植100亩以上的承包人也有20-30人。在养殖方面,全市养殖母猪超过百头以上的猪场达到了七家。如木圭镇的徐立日开办猪场,饲养二杂母猪发展三元杂仔猪生产,目前母猪饲养量达到了318头,年出栏三元杂仔猪7000多头,产值超过200万元,三元杂仔源源不断畅销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金田镇黄泽全培育三元杂仔猪450头,大洋镇覃建树承包大洋供销社猪场,发展二元杂母猪198头(其中盛产母猪98头),年出栏三元杂仔猪超过1000头;木圭镇四德黄沙鳖养殖场,商品鳖饲养量超过1万头,产值超过360万元;西山镇长安村岭口屯队干部何烘佳、黄石枢、何延艺带头饲养三黄鸡,在他们的带动下20xx年全屯72户农民养鸡10万羽,仅养三黄鸡人均增收达800多元,使长安村成了小有名气的养鸡专业村。石龙石排综合养殖场有83个养鸭专业户,利用渔塘搞立体养殖,每户养鸭3000-5000只蛋鸭,每日*均有25万只鸭产蛋,日产值4.68万元,在这些专业户带动下,石龙、白沙、蒙圩等乡镇的农民跟着干,形成凡有鱼塘必有鸭的养殖结构新景象。

  5、农民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正在提高。

  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商品市场大潮的熏蒸下,我市农部的商品意识、市场意有所增强,各类农民经纪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活跃于田头及各大中城市农贸市场,为提高我市农副产品商品率力下汗马功劳。据调查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商品率较高的金田镇,各类经纪人有1000多人,其中仅在广州清*中药材专业市场长期驻扎的就有300多人。麻垌镇从事荔枝中介的经纪人达300多人,在荔枝盛产期,参与荔枝购销流通的各类经纪人达2000多人。据初步统计,20xx年全市共有各类农产品流通组织4809个,其中营业额在10万元以上的流通组织856个,营销人员24608人,交易量29.74万吨,交易额28652万元。

  6、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重要的渠道。我市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渠道。据不完全统计,20xx年全市外出务工的人员为175914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以上,占全市劳动力总数的25%,全市每10人中*均有一个是外出务工的。外出务工人员不仅学到了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为桂*市带来了巨大财富,据统计,20xx年全市外出务工总收入52700万元,人均达3000元。

  二、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突出问题

  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调查,我们深感这场调整任重道远,有许多新的课题亟待研究,也有许多问题和困难必须迅速得到解决和克服。比较突出的障碍因素有: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发展后劲不足。一些水利设施基本上都是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修建的,目前已超期服役和老化,根本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从而阻碍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我们在调查过程中看到,农业基础设施的落后,不仅大大降低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而且从根本上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靠天吃饭”还是我市大部分地区农业的根本现状。今年蒙圩官桥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将全村4000多亩水田的2000亩改种辣椒,但由于生产条件太恶劣,有*1000亩没有旱涝保障措施,导致辣椒的商品率很低,虽然种出了产品,但产量低,成不了商品,农民仍然得不到应得的收入。

  2、资金不足,财政投入少。形不成较大的规模生产和加工销售,没有充分发挥名牌产品优势。如桂*市的优质米曾扬名海内外,荔枝、龙眼。蔬菜等也有一批比较优质的名牌品种,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生产加工形不成规模,没有发挥出名牌效应。由于资金严重不足,对科技的投入更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商品不高的问题更加突出。如今年我市的辣椒科技含量明显低过钦州、广东雷州半岛一带的辣椒,商品率和价格一般都比外地的低一至两个档次。我市金田淮山生产的科技含量也不高,因此产量很低,效益不高,成为障碍淮山产业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3、农业服务体系受到严重挑战。我市机构改革前,全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干部职工人数为841人(其中种植370人、畜牧226人、渔业6人、农机239人)仅国家定编人数891人的94.39%,其中县级276人,乡镇级565人。机构改革后,乡镇级多的12人,少的8人,*均10人左右,全市乡镇农业技术干部大约290人,占改前乡镇人数的51.32%,精简率达到了50%。在种植业中,机构改革前乡镇农技干部206人,*均每个乡镇7人,*均每万亩耕地有乡镇农业技术干部1.98人,机构改革后大约137人,*均每个乡镇4.7人,*均每万亩耕1.31人。机构改革后,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得不到及时理顺,服务网络出现了“线断、网破”的境地,以畜牧兽医为例,这次机构改革,将乡镇兽医站(人、财、物)全部划归乡镇*管理,形成上下脱节,市畜牧行政主管部门没有下属单位,乡镇兽医站没有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市畜牧主管部门有什么大小事均要通过*、乡镇*去传达贯彻实施,人为地增设了诸多环节,不利于管理,不利于推广科学饲养技术,更不利于畜禽的防疫、检疫工作。我们到过的乡镇都普遍反映,现在乡镇兽医站只有2个人,小的乡镇只有一个人,不要讲防疫、检疫和推广科学饲养技术,就是连每天对上市的仔猪、肉猪检疫收费都忙不过来,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改变,不仅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而且会使畜牧业出现大衰退,最终影响到农民的增收和整个桂*经济的发展。种植、渔业、农机等也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

  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也是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在市乡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基层农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甚至有不少乡镇农技人员的基本生活待遇都难以保证,为此不少基层农技人员忙于各类经营,而忽略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以20xx年为例,全市乡镇农技站225人在职人员,财政总拨款为1209923元,人均人头经费5062元,占应拨款的62%左右,若扣除人均1000元/年的养老保险金,人均经费4062元/年,*均338.5元/人.月,工资之低是其它行业少见的,真可谓是“有钱养兵,无钱打仗”。在畜牧业中,这个问题也十分突出,1994年前市财政不仅不要市畜牧局上交调节金,而且每年还拨出专款支持畜牧业的发展,1994年以后每年都要上交调节金,少的每年几十万元,多的去年达到了130万元。农业局几年来每年也接到财政局上交10多万元调节金的任务,这种经费倒贴的不正常现象极不利于农业科技推广的发展。

  4、缺乏龙头带动,生产规模小。农业结构调整就是促进农业的良性循环,形成一个长产业链,龙头企业就是它的火车头,龙头企业水*越高、规模越好,其牵动力就越强,规模就越大,结构调整的成就就越好,调整的步伐就越快。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龙头企业的发展是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也是现代农业前进的方向。我市涉农龙头企业屈指可数,除粮油贸易公司,桂*糖厂,桂*食品总公司等几家龙头企业外,其它加工型涉农龙头企业更少,由于缺乏加工企业和龙头企业带动,使农产品生产形不成规模,市场没有保障,这种缺馅严重制约了桂*市农业结构的开展。

  5、市场信息环节十分薄弱。农业产业链被割裂、信息不通、农工商分离、产加销脱节、城乡分隔、多部门“条条”管理体制等,严重阻碍了农业结构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中,多数农民是渴望得到政策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的,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农民得到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形成“技术缺乏不敢调,信息不灵不会调,观念陈旧不想调”的现象比较普遍,少部份农民虽然开展了结构调整,但往往是跟帮学样照搬别人的套路,往往是一轰而上,市场俏是缺,市场饱时改,产品往往不得价。这种单家独户创市场,影响了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仍至整个农业的发展。

  6、土地权属不够明确,土地纠纷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土地权属遗留问题十分突出,土地使用权纠纷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农业结构调整,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问题。

  7、农民科技素质、商品质量意识有待提高。我市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科技素质不高。全市每年外出务工的*20万劳力,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剩下在家务农的都是386170部队(妇少老弱人员)居多,这些人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较差,新技术的推广难度大,生产出来的东西也因品质不高而没有市场。我市几个传统品牌的蔬菜,很难销到大中城市,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形不成规模,同时农民不太注意产品质量,污染物或者有害物质超标,而难登入城市的大雅之堂。我市的肉猪销售曾在广东、海南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由于生猪品改进展不快,商品猪都是些大肥猪为主,目前仅免强还可以销往海南,广东市场已经没有销路。畜牧部门曾经到广东一带考察,仅广州天河屠宰场一天就要屠宰3000多头肉猪,以前桂*肉猪在这里有一定份额,而现在根本无法见到桂*产的肉猪进入这个市场了。可以讲我们的生猪市场越来越狭,若再不加快生猪的品改步伐,我们失去不仅是市场,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民心,失去了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好机遇。

  三、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建议措施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我们自已跟自的过去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周边地区乃至全区全国先进地区比,我们的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因此,奔起直追,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今后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乃至整个农业的唯一出路。通过认真调整分析,我们调整组认为,加快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根据我市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我市的地方特长,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抓住着力点,加快发展。

  (一)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我们认为,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要突破三大难题,简单地讲就是要找到调整的“卖点”,瞄准调整的“亮点”,把握调整的“重点”。

  1、寻找调整的“卖点”。

  农业发展这么快,为什么农民富不起来?原因很简单,产品没有变成货币。正如一些专家所说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如同遭受一场灾难”。长期以来,人们片面强调增加食物总量,忽视食物质量,产品卖不出去,或者卖不出好价格,它就不能变成较多的财富,农民怎么发得了、富得快。农产品“卖难”的出现,既有生产的不适应,也有市场的不适应。往往是人们想买的东西买不到,农民欲卖的东西又卖不掉;国外需要的,国内无货源;国内积压的,国外又不要,如此等等。可见,寻找调整的“卖点”,就是开拓农产品市场,突破“卖难”的困境。过去搞自给农业,只有先把生产抓起来,才有东西吃饱肚子。如今大量农产品“卖难”,促使人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各地不得不选择“先市场、后生产”的新思路。过去农业生产路子是:资源—生产—自给。现在要走出一条:市场—资源—生产—市场的新路子。农产品从短缺到丰盛,从内销到外销,在各地都有一个由产品和市场构成的动力源。根据市场趋势开发产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根据市场变化摒弃产品,这就是农业开发的“法宝”。实践证明:哪里市场组织得好,那里的农业就振兴,哪里的市场销量大,那里生产就上得快,农民收入就增加多。农业结构调整的最终出路,就在于能为农产品找到市场。卖出去才是硬道理,卖好价格才是真功夫。因此,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引导农民参与流通,这也是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一项紧迫工作

  寻找调整的“卖点”,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抓信息。信息是打开市场的“钥匙”。只有捕捉可行的信息,才能把握市场忽冷忽热的“寒暑表”。农民对外交流少,市场信息渠道窄,难以及时准确掌握农产品市场需求善的变化,在调整中感到无所适从,渴望能够及时得到信息指导。因此,各级*和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发挥所处的层次高、手段先进、信息渠道广的优势,广泛搜集市场信息,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及时为农民提供准确可行的信息,为农产品找到更多更广的“卖点”。

  2、瞄准调整的“亮点”

  找到了“卖点”,就能拉动“亮点”的发展。“亮点”是什么?三个字。首先是突出一个“优”字。要求优化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生产结构、内部品种结构和优化产品的品质结构,提高产品优质率。其次,是注重一个“高”字。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率,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第三,着眼一个“强”字。调优调高,就是为了增强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的农业经济实力,从而提高农业整体素质。这三个字告诉我们,调整农业结构,要面向国内外大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发挥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三高”农业,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为农业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这三个字的运用,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尊重群众意愿,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从当前情况看,经济作物产品“卖难”,已经大大超过“卖粮难”,如果我们在调整时不去认真调查市场需求,片面追求那么一点特产税,一再盲目发展“卖难”的经济作物产品,那就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卖难”困境。对于那些销路不好的产品,进行更新,实施名牌战略,大力发展国内外大市场销路好的农产品。这样做,不但可以使农民挽回一部分经济损失,而且使经济作物和果蔬生产调整提高一个档次。因此,调整必须在“优、高、强”三个字上大做文章。一方面注重引进市外、省外甚至国外的优良新品种,采用新的栽培方法,发展高价值的具有特色的经济作物产品;另一方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大抓果、茶、菜、药材等等产品的保鲜、储藏、加工、营销等产后环节服务,以及传统和特种养殖业发展。这不仅解决是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需要,而且也是实现“卖得出、卖得好”的选择。这就是以产后来引导、推动产前、产中的调整,提高市场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只要把经济作物结构调到“优、高、强”的的层次上,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我们的农业结构调整就大有希望了。

  当前在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的新形势,不仅需要我们拿出过硬的拳头产品,而且需要我们拿出来的拳头产品有一定的批量,有一定的规模,它要求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都能基本满足市场的需求。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没有质变也就没有农业的升级。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调整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搞的。市场是动态的,发展也是变化的,因而没有一劳永逸的调整,也没有一成不变的调整。因此,当前农业结构的调整,一定要瞄准“优、高、强”这个远大的目标,从而使农业结构取得更大的成效,农民获得更多的增收。

  3、把握调整的“重点”。

  农业结构调整的最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要使农民增加更多的收入,我们必须把握的“重点”。我们农业的“重点”究竟在哪里?经过调查论证,我们认为“重点”还是“种—养—加”。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早,人有我优,人优我转”。因此,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思路上,要把眼光放远一点,思路放宽一点,层次放高一点。

  (二)搞好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对策

  1、尽快制订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调整和优化战略。要充分利用“入世”机遇和当前主要农产品供应比较充裕的有利时机,制订一条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调整和优化战略。根据桂*的实际情况,其调整和优化的战思想是:以市埸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改良品质为重点,依靠科技、优化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稳定基本政策,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为原则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建设“高效的种植业、发达的畜牧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达到“结构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

  2、突出优势产业,扩大优势品种。

  (1)、种植业。

  ①在粮食生产上要调减与市埸需求不相适应的劣质早籼稻面积,将部份高坑田、水尾田、望天田改种玉米及其它经济作物。总的要求是“高田走旱路、低田走水路、连片走新路”的思路进行调整。早稻66万亩,可调减至60-62万亩,把调减出来的面积,发展高产饲料玉米或经济作物。加大优质谷基地建设,扩大优质稻面积,提高优质稻比例,力争在3-5年内使全市稻米品质有一个根本性改变。扩大加工能力,改进包装,扩大出口,使优质稻生产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形成产业化经营。

  ②油料作物适度扩大花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和总产。花生面积由99年的16万亩,调至18-20万亩。

  ③经济作物要在巩固传统名牌品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新品种,开展立体种植,打时间差、空间差。

  a.甘蔗生产。要集中优势,优化布局,建设“吨糖田”,提高糖分含量。甘蔗生产主要在白沙、厚六、大湾、下湾、蒙圩、石龙等西区及部分南区乡镇发展,形成具有优势的糖料蔗生产基地,大力推广高产、高糖的新台糖22和桂糖22等优良品种。

  b.水果生产。一是抓好荔枝、龙眼大宗水果发展的同时,引进和发展名优稀水果品种,适当发展时令小水果;二是全面实施品种改良,提高水果的优质率。加快实施荔枝、龙眼高接换种和新植名特优水果步伐。特别是要正确搭配好荔枝、龙眼早、中、迟品种,防止因品种单一而导致熟期过于集中,造成运输、销售上的压力,力争在今后3—5年内使桂*市水果品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

  c.蔬菜生产。要围绕冬菜和反季节蔬菜两大特色优化品种布局。全年种菜面积要稳定在30万亩以上。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适宜什么,发展什么,不搞一刀切。要加大扶持力度,搞好基础设建设,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做强做大下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紫荆野生菜生产基地。同时,大力发展蔬菜加工业,增加农产品的高附加值。

  d.其它经济作物

  我市有特色的经济作物很多,如金田的淮山,油麻的玉桂,下湾芹菜,蒙圩西红柿、辣椒,寻旺的苦麦菜等等,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应注意做好引导、确保质量。还有烤烟、黄红麻、西山茶等,应根据市埸的需求,按计划发展。应对桂*的地方优势品进行开发立项,有计划地进行开发和招商工作,使地方品牌更好地打出市门、国门。与此同时抓好“万元田”建设,前几年我市各地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成功模式,如:市农科所、蒙圩、罗播等乡镇的“西瓜-西瓜-冬菜”模式,寻旺福寿村的“稻-稻-菜”模式,金田镇的“稻-淮山+菜”、“果园+养殖”等模式,产值接*或超过了万元,应大胆探索和发展。

  (2)、畜牧业。

  重点抓好瘦肉型生猪品种改良和草食性畜禽的养殖。生猪品改继续实施好“三三一”工程,当前首要任务就是要巩固此前取得的品改成果,在做好政策引导、对罗秀、木圭、木乐、白沙、厚六等边远交界地区实行税费优惠灵活政策,加大技术推广普及力度的同时,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优势办好2-3个乡镇3-5个村的集约化生猪品改工作。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从次资金上、技术上扶持和扩大经济能人、养殖专业的养殖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以带动整个桂*养殖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抓好草食性畜禽养殖和特种养殖业的发展,大力引进优良品种,进一步抓好疫病的防治工作。

  (3)、水产养殖业。

  重点抓好名贵渔类的引进和示范养殖工作,大力推广小水泥池高密度养殖、多品种混养、综合性立体养殖模式。充分利用传统优势,在抓好传统四大家鱼养殖基础上,抓好黄沙鳖、土塘角以及其它有市场、有销路的名贵鱼类和水产品的养殖,以适应市场需求,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效益。

  3、抓好区域布局的优化。

  以城区为中心,将全市划分为东南西北区,各区突出重点。

  ①东区的寻旺、社坡等乡镇除继续发挥桂*粮食主产区优质谷生产基地优势外,还应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如寻旺福寿的的苦麦菜、大玉菜,社坡的马铃薯等优势品种。大力发展以社坡为中心的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传统的腐竹加工业,以此带动本镇及邻*乡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据统计,以社坡镇为中心的腐竹加工业,高峰时参与腐竹加工业的有10100户,为加工腐竹生产服务的黄豆、煤炭、运输、塑料包装厂、纸箱厂、收购部等530多个店(户),从业人员2500多人。全镇腐竹产值243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6.68%。腐竹加工后还可利用豆渣养猪。每年社坡镇养猪超过10万头,养猪业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51.8%。社坡腐竹加带动了当地及邻*乡镇黄豆、煤炭、运输、包装等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民带来了现实的收入,并为减轻就业压力作出了贡献。

  ②南区主要是以麻垌、罗播、大洋、大湾、木根、社步、油麻等乡镇为中心,发展以荔枝为主导产品,八角、玉桂、烤烟等为辅助产品的林果业。

  ③西区要抓好南梧公路沿线“吨粮田”示范带建设。石咀、石龙、蒙圩、白沙、厚禄等乡镇要发展以龙眼为主导产品的林果业。

  ④北区除发展适合当地气候的龙眼种植外,还要以金田为中心,发展有规模的淮山种植。

  4、加强领导,加大*的宏观调控力度。

  ①抓观念更新。“农民愿种什么就种什么,什么值钱就种什么”,不等于撒手不管。既要尊重农民的自*,又要积极引导农民适应市场。既要更新上层领导干部的观念,又要更新基层干部的观念。在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上,要从过去的只注重抓催耕催种转到抓信息、抓科技、抓流通、抓服务上来;从催粮收款为主转到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上来;从围着田埂转,转到围着市场转,切实为农民解决“怎么卖、卖个好价钱”的问题。

  ②抓基地规模。立足大市场、大流通,调整农业结构,改变了过去那种“有传统,无规模”的状况,真正形成商品生产基地,使农产品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抓好优质稻基地,淮山基地,黄麻基地,蔬菜基地以及林果业的“三带两基地”建设。在养殖业上,抓好以瘦肉型猪、三黄鸡以及水产新品种养殖的基地建设,在巩固的基础上,扩大基地规模,提高效益。

  ③抓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结构调整的基础,要做好以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改善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④抓龙头带动。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加强龙头加工销售企业建设与发展。紧紧围绕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生产基地,使农业经济转变到以市场为纽带的规模化生产、区域化经营的新领域,形成“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经营模式和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创出“小商品、大市场,小品种、大产业,小农户、大基地,小投入、大效益”的农业经济特色。

  ⑤抓优质服务。一是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在当前机构改革中,要妥善处理好农技人员的分流、转岗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以确保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基本稳定,确保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技术到位率;二是强化技术培训指导。要组织开展大规模的送科技下乡和技术培训活动,达到每户有一人以上熟练掌握一门以上的适用技术。使各项新技术及时传送到位;三是灵活开展示范样板。使群众有得看,有样学。

  ⑥抓搞活流通。一是成立销售机构,帮助农民搞好农产品销售工作;二是建立批发交易市场。依靠批发交易市场,组织大集大散、大吞大吐;三是设立外销窗口。乡、镇、村主动出击,抢占外地市场,到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门面、摊位,建立固定销售渠道;四是组建农民销售大军。通过各类中介服务组织抓销售,引导农民参与流通;五是建立绿色通道,取缔各类关卡,创造良好的农产品流通环境,确保农产品运销一路绿灯,让农产品顺利走进大城市、闯进大市场。要积极探索路子,走“订单农业”、“合同农业”之路。六是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尽快完善全市农业信息网络,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农产品市埸信息网。

  ⑦切实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投入力度。在完善投入机制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前提下,利用项目资金和国家的特殊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扶持优质、高产、高效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转化。

  ⑧切实加强对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领导。各级*和有关部门都要认真研究农业新形势新特点,把握机遇,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摆到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及时研究部署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支持和关心这项工作。

  5、抓好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大力加强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文化、科技水*非常重要。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培训力度,确保每户有一名技术“明白人”,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

  6、加强农业的法制建设以及监督管理工作,引导和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3

  一、当前我市农业结构的基本现状

  *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决策,按照“高效的种植业、发达的畜牧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工作思想,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达到了减劣调优的调整目标,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得到了初步缓解,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一)、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成绩

  1、农业结构调整得到了各级党委、*的广泛重视。各级党委、*重视农业结构调整,把农业结构调作为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的措施去抓,因地制地开展农业结构调整。

  金田镇紧紧抓住本镇经济支柱的淮山做文章,采取三条针对性措施:一是积极搞好招商引资,发展淮山深加工,促进淮山增值。镇*3月底参加了上海环太*洋商贸洽谈会,分别与美国、新西兰的一家公司签订了淮山无硫脱水加工和深加工项目意向书;二是由镇*牵头,到工商部门注册“金田牌”淮山商标,下一步将依据商标的有关法律法规,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淮山打假活动,以提高金田淮山的品质和知名度,带动整个金田淮山市场价格的提升;三是大力开展淮山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的革新,全面提高金田淮山的单位面积产量。

  白沙镇围绕市委、市*“3+3”工程开展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在“一条蔗、一头猪、一条鱼和一片林”上做文章,首先是稳定和发展甘蔗这一支柱产业,其次是提升畜牧水产养殖业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巩固和发展畜牧水产养殖基地,重点发展二无杂母猪和优质水产鱼类养殖,三是发展种植速丰桉。全镇今年甘蔗面积达到了1.52万亩;发展母猪6000多头(其中二元杂4000多头),年产仔猪20万头以上;速丰桉生产也由原来的2000亩发展到5000亩。

  下湾镇农业结构调整中,做好山上、*原两篇文章,山区村屯重点发展果树生产,沿江*原重点抓好蔬菜和畜牧业生产。特别是以下湾村为中心,引进广东鹏生蔬菜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去年冬种种下法国荷兰豆500多亩,小甘兰、大白菜、小椰菜等约50亩,另外种植毛节瓜、大肉苦瓜250亩。其中荷兰豆*均亩产400公斤,总产值26万元,*均投入180元,净收340元;毛节瓜*均亩产4000-5000公斤,*均单价0.2元/公斤,产值800-1000元;苦瓜*均亩产2000-3000公斤,*均单价0.7元/公斤,亩产值1400-2100元。目前蔬菜基地已扩大到贝团、龙岭等村,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麻垌镇在抓好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重点抓好荔枝的流通工作,确保今年荔枝增产农民增收。采取四条措施促进流通:一是开支3万元在交通区扭地带的桂*大转盘,建立100*方米的荔枝广告牌;二是通过网上广泛发布麻垌荔枝供求信息,开展招商引客工作;三是在中央二台经济频道刊登介绍麻垌荔枝信息;四是镇*计划在6月上旬初组织100多人的老板经纪人队伍到区外跑市场,宣传麻垌荔枝。这些具体措施,必将加快麻垌镇荔枝流通步伐。

  2、优质谷推广取得新突破,农民收入明显增长。2000年全市推广优质谷面积48.71万亩,20xx年优质谷面积达到了84.195万亩,比上年增加35.485万亩,优质谷覆盖率由原来的36.97%提高到67.56%,提高了30个百分点。优质谷比一般稻谷每50公斤增收15~20元,亩增收60~80元,全市推广优质谷这一项,可增收5000万元以上。

  3、特色经济作物种植获得较大发展,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针对我市特色经济作物有品牌无规格,相对效益虽高,但对农业整体经济拉动不大的特点,我市把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上,变无规模为有规模,小规模为大规模,逐步形成规模化、基地化生产。为了解决特色经济作物规模种植问题,全市共调减了7万多亩水田用于改种扩种如甘蔗、淮山、粉葛、荔浦芋、瓜菜等经济作物,逐步形成了以白沙为中心的西区糖料蔗生产基地,以金田为中心的淮山生产基地,以寻旺、蒙圩为重点的蔬菜生产基地,以麻垌、南梧二级公路沿线乡镇为中心的荔枝、龙眼生产基地,以大湾为中心的速丰林生产基地等。

  4、畜牧水产和特种养殖业形成新格局,畜牧水产业比重增大。在畜牧水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以实施生猪品改的“三三一”工程,推广二元杂母猪饲养,发展三元杂仔猪生产和瘦肉型猪生产,积极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发展养猪,推广普及科学饲养技术,使养殖业跃上了新台阶。20xx年全市出栏肉猪82.4万头,同比增长2.94%,存栏59.57万,同比下降1.82%,其中瘦肉型猪出栏39.4万头,占肉猪出栏的47.81%,同比坟长11.3%。在家禽方面在抓好“三黄鸡”传统家禽养殖的同时,发展狮头鹅等草食型动物。20xx年全市家禽出栏826.8万羽,增长1.66%,家禽存栏575.14万羽,增长0.37%,其中三黄鸡出栏480万羽,增长11.62%。野猪、果子狸等特种养殖取得新的进展,特别是畜牧局寻旺特种野猪试验场通过技术攻关,攻克了野公猪人工采精技术难关,为大规模工厂化养殖特种野猪提供了广阔前景。水产养殖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名优水产品养殖面积迅速扩大,产量、产值及全市渔业科技含量有了新的提高。全市在抓好“四大家鱼”传统养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种名贵渔类的养殖,特别是以黄沙鳖、七星鱼等特种经济鱼类的养殖有了较大发展。20xx年全市水产放养面积92230亩,渔业产量35680吨,产值2.48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6.9%和9.7%。其中黄沙鳖400亩、土塘角鱼1500亩,七星鱼200亩,全市名优经济鱼类放养面积1.26万元,*2.1万户,产值1.1亿元。

  畜牧水产业成为了继种植业之外的又一大支柱产业。20xx年畜牧业总产值达5.02亿元(不变价),比上年增长3.7%,占农业总产值的32%,全市畜牧业使农民人均新增加纯收入32元;20xx年水产养殖业总产值2.4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5.8%,水产养殖业使农民人均新增纯收入达到了8.6元。畜牧水产业总产值达到了47.8%,占了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

  5、“吨粮田”、“万元田”和“吨糖田”的“三田”建设取得新突破,为发展高效农业树立了样板。20xx年全市实施“三田”面积35.5万亩,比上年增加14万亩。其中“吨粮田”面积30.2万亩,比上年增加10.2万亩;实施“万元田”4.3万亩,比上年增加2.8万亩。在万元田建设中,引进和筛选了一批效益较好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金田、江口等乡镇的“丝瓜+沙姜+淮山”、“豆角+沙姜+淮山”,蒙圩镇的“西瓜+西瓜+冬菜”、“椒+稻+菜”,寻旺的全年种菜等模式亩产值都在万元左右。

  6、名特优林果开发取得较大的突破。2000年以来我市抓住冻后果树嫁接的契机,大力推广大果石硖、白露、储良、妃子笑、糯米糍等优质品种,高接换种4.8万亩,同时新植名优水果3.5万亩,使我市果树品种的良种率有了较大提高。全市水果面积达到了44.8万亩,投产面积26万亩。其中荔枝22.1万亩,投产面积达到了14.7万亩;龙眼16.3万亩,投产面积6.5万亩;其它水果*万亩,投产面积4.8万亩。20xx年全市水果总产达到了3.78万吨。今年预计超过5万吨(其中荔枝3.5万吨,龙眼1万吨)。

  (二)我市农业结构的主要特点:

  1、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化

  短期调整与长期调整相兼顾、适应性调整与战略性调整相结合,使得我市农业结构由粮油主导型向多元复合型转变。特别是*年来我们在保障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围绕农民增收目标,采取“压粮扩经”、“压常规扩优质”、“抓新抓特”等措施,粮经比、粮饲比以及多种经营在大农业中的份额等多层次结构趋于合理。20xx年,粮食与经济作物(含其它农作物,但不包括水果)的比例达到了1.76:1。

  多种经营占比不断提升。金田镇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比例达到了1:1。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内部结构也不断得到优化,全市实施了生猪改良“331”工程、水产养殖“3211”工程,使畜牧水产养殖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20xx年在继续抓好白沙镇二元杂母猪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按照集中连片、区域推进、辐射吸引的原则,把油麻、罗秀、金田、垌心等乡镇作为推广二元杂母猪重点乡镇,通过抓重点,建基地,形成了油麻、白沙、罗秀三个超2000头二元杂母猪的示范乡镇。

  2、产品趋于优质化

  农副产品已由单纯产量型转向优质高效型,基本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全市大宗农产品品质逐步调优。在水稻中,良种普及率达到了95%以上,优质率早稻达到55.12%,晚稻达到了80%以上,以西山油占、桂香占、桂小占为主的优质谷品种推广逐年增加。蔬菜、瓜果及其它经济作物品种不断推陈出新。下湾镇发展无公害蔬菜,引进国外先蔬菜良种,使产品具有更强的市场竟争力;石咀镇利开农业高新示范园,引进名贵蔬菜品种和优质提子种植,其种植的蔬菜成为南百超市桂*分店的主要鲜菜供应商。

  在畜禽生产上,生猪向三元杂交商品瘦肉猪方向发展,二元母猪占比例不断上升,特种养殖出现了新的热潮,特种野猪、黄沙鳖的养殖规模逐步扩大。

  3、农业生产大格局基本形成。

  全市种植业格局有了新的变化,“三带两基地”有了新的发展,全市基本形成了“南荔北园东西蔗”的种植业格局。新的基地不断增加,比较突出的有:以南木、江口、石咀、白沙、下湾、寻旺乡镇为主的10万亩优质谷生产基地;以白沙、厚六为龙头的甘蔗生产基地;以金田为中心的淮山生产基地;以蒙圩、白沙为中心的万亩冬椒生产基地;以下湾为中基础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在基地建设上,加强资金、劳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联合,注重规模、特色和品牌,努力实现建一个基地、树一个名牌、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4、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经济作人不断涌现。

  调查表明,由于经济和技术利益的趋动,我市农民合作组织逐步增多,出现了水果协会、荔枝协会、龙眼协会、养蚕协会等等的民间生产流通协会组织10多个。据初步了解,承包100亩以上的林果农场主达100多人,承包种植100亩以上的承包人也有20-30人。在养殖方面,全市养殖母猪超过百头以上的猪场达到了七家。如木圭镇的徐立日开办猪场,饲养二杂母猪发展三元杂仔猪生产,目前母猪饲养量达到了318头,年出栏三元杂仔猪7000多头,产值超过200万元,三元杂仔源源不断畅销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金田镇黄泽全培育三元杂仔猪450头,大洋镇覃建树承包大洋供销社猪场,发展二元杂母猪198头(其中盛产母猪98头),年出栏三元杂仔猪超过1000头;木圭镇四德黄沙鳖养殖场,商品鳖饲养量超过1万头,产值超过360万元;西山镇长安村岭口屯队干部何烘佳、黄石枢、何延艺带头饲养三黄鸡,在他们的带动下20xx年全屯72户农民养鸡10万羽,仅养三黄鸡人均增收达800多元,使长安村成了小有名气的养鸡专业村。石龙石排综合养殖场有83个养鸭专业户,利用渔塘搞立体养殖,每户养鸭3000-5000只蛋鸭,每日*均有25万只鸭产蛋,日产值4.68万元,在这些专业户带动下,石龙、白沙、蒙圩等乡镇的农民跟着干,形成凡有鱼塘必有鸭的养殖结构新景象。

  5、农民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正在提高。

  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商品市场大潮的熏蒸下,我市农部的商品意识、市场意有所增强,各类农民经纪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活跃于田头及各大中城市农贸市场,为提高我市农副产品商品率力下汗马功劳。据调查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商品率较高的金田镇,各类经纪人有1000多人,其中仅在广州清*中药材专业市场长期驻扎的就有300多人。麻垌镇从事荔枝中介的经纪人达300多人,在荔枝盛产期,参与荔枝购销流通的各类经纪人达2000多人。据初步统计,20xx年全市共有各类农产品流通组织4809个,其中营业额在10万元以上的流通组织856个,营销人员24608人,交易量29.74万吨,交易额28652万元。

  6、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重要的渠道。我市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渠道。据不完全统计,20xx年全市外出务工的人员为175914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以上,占全市劳动力总数的25%,全市每10人中*均有一个是外出务工的。外出务工人员不仅学到了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为桂*市带来了巨大财富,据统计,20xx年全市外出务工总收入52700万元,人均达3000元。

  二、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突出问题

  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调查,我们深感这场调整任重道远,有许多新的课题亟待研究,也有许多问题和困难必须迅速得到解决和克服。比较突出的障碍因素有: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发展后劲不足。一些水利设施基本上都是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修建的,目前已超期服役和老化,根本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从而阻碍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我们在调查过程中看到,农业基础设施的落后,不仅大大降低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而且从根本上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靠天吃饭”还是我市大部分地区农业的根本现状。今年蒙圩官桥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将全村4000多亩水田的2000亩改种辣椒,但由于生产条件太恶劣,有*1000亩没有旱涝保障措施,导致辣椒的商品率很低,虽然种出了产品,但产量低,成不了商品,农民仍然得不到应得的收入。

  2、资金不足,财政投入少。形不成较大的规模生产和加工销售,没有充分发挥名牌产品优势。如桂*市的优质米曾扬名海内外,荔枝、龙眼。蔬菜等也有一批比较优质的名牌品种,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生产加工形不成规模,没有发挥出名牌效应。由于资金严重不足,对科技的投入更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商品不高的问题更加突出。如今年我市的辣椒科技含量明显低过钦州、广东雷州半岛一带的辣椒,商品率和价格一般都比外地的低一至两个档次。我市金田淮山生产的科技含量也不高,因此产量很低,效益不高,成为障碍淮山产业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3、农业服务体系受到严重挑战。我市机构改革前,全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干部职工人数为841人(其中种植370人、畜牧226人、渔业6人、农机239人)仅国家定编人数891人的94.39%,其中县级276人,乡镇级565人。机构改革后,乡镇级多的12人,少的8人,*均10人左右,全市乡镇农业技术干部大约290人,占改前乡镇人数的51.32%,精简率达到了50%。在种植业中,机构改革前乡镇农技干部206人,*均每个乡镇7人,*均每万亩耕地有乡镇农业技术干部1.98人,机构改革后大约137人,*均每个乡镇4.7人,*均每万亩耕1.31人。机构改革后,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得不到及时理顺,服务网络出现了“线断、网破”的境地,以畜牧兽医为例,这次机构改革,将乡镇兽医站(人、财、物)全部划归乡镇*管理,形成上下脱节,市畜牧行政主管部门没有下属单位,乡镇兽医站没有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市畜牧主管部门有什么大小事均要通过*、乡镇*去传达贯彻实施,人为地增设了诸多环节,不利于管理,不利于推广科学饲养技术,更不利于畜禽的防疫、检疫工作。我们到过的乡镇都普遍反映,现在乡镇兽医站只有2个人,小的乡镇只有一个人,不要讲防疫、检疫和推广科学饲养技术,就是连每天对上市的仔猪、肉猪检疫收费都忙不过来,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改变,不仅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而且会使畜牧业出现大衰退,最终影响到农民的增收和整个桂*经济的发展。种植、渔业、农机等也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

  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也是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在市乡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基层农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甚至有不少乡镇农技人员的基本生活待遇都难以保证,为此不少基层农技人员忙于各类经营,而忽略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以20xx年为例,全市乡镇农技站225人在职人员,财政总拨款为1209923元,人均人头经费5062元,占应拨款的62%左右,若扣除人均1000元/年的养老保险金,人均经费4062元/年,*均338.5元/人.月,工资之低是其它行业少见的,真可谓是“有钱养兵,无钱打仗”。在畜牧业中,这个问题也十分突出,1994年前市财政不仅不要市畜牧局上交调节金,而且每年还拨出专款支持畜牧业的发展,1994年以后每年都要上交调节金,少的每年几十万元,多的去年达到了130万元。农业局几年来每年也接到财政局上交10多万元调节金的任务,这种经费倒贴的不正常现象极不利于农业科技推广的发展。

  4、缺乏龙头带动,生产规模小。农业结构调整就是促进农业的良性循环,形成一个长产业链,龙头企业就是它的火车头,龙头企业水*越高、规模越好,其牵动力就越强,规模就越大,结构调整的成就就越好,调整的步伐就越快。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龙头企业的发展是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也是现代农业前进的方向。我市涉农龙头企业屈指可数,除粮油贸易公司,桂*糖厂,桂*食品总公司等几家龙头企业外,其它加工型涉农龙头企业更少,由于缺乏加工企业和龙头企业带动,使农产品生产形不成规模,市场没有保障,这种缺馅严重制约了桂*市农业结构的开展。

  5、市场信息环节十分薄弱。农业产业链被割裂、信息不通、农工商分离、产加销脱节、城乡分隔、多部门“条条”管理体制等,严重阻碍了农业结构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中,多数农民是渴望得到政策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的,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农民得到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形成“技术缺乏不敢调,信息不灵不会调,观念陈旧不想调”的现象比较普遍,少部份农民虽然开展了结构调整,但往往是跟帮学样照搬别人的套路,往往是一轰而上,市场俏是缺,市场饱时改,产品往往不得价。这种单家独户创市场,影响了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仍至整个农业的发展。

  6、土地权属不够明确,土地纠纷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土地权属遗留问题十分突出,土地使用权纠纷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农业结构调整,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问题。

  7、农民科技素质、商品质量意识有待提高。我市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科技素质不高。全市每年外出务工的*20万劳力,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剩下在家务农的都是386170部队(妇少老弱人员)居多,这些人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较差,新技术的推广难度大,生产出来的东西也因品质不高而没有市场。我市几个传统品牌的蔬菜,很难销到大中城市,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形不成规模,同时农民不太注意产品质量,污染物或者有害物质超标,而难登入城市的大雅之堂。我市的肉猪销售曾在广东、海南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由于生猪品改进展不快,商品猪都是些大肥猪为主,目前仅免强还可以销往海南,广东市场已经没有销路。畜牧部门曾经到广东一带考察,仅广州天河屠宰场一天就要屠宰3000多头肉猪,以前桂*肉猪在这里有一定份额,而现在根本无法见到桂*产的肉猪进入这个市场了。可以讲我们的生猪市场越来越狭,若再不加快生猪的品改步伐,我们失去不仅是市场,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民心,失去了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好机遇。

  三、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建议措施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我们自已跟自的过去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周边地区乃至全区全国先进地区比,我们的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因此,奔起直追,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今后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乃至整个农业的唯一出路。通过认真调整分析,我们调整组认为,加快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根据我市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我市的地方特长,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抓住着力点,加快发展。

  (一)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我们认为,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要突破三大难题,简单地讲就是要找到调整的“卖点”,瞄准调整的“亮点”,把握调整的“重点”。

  1、寻找调整的“卖点”。

  农业发展这么快,为什么农民富不起来?原因很简单,产品没有变成货币。正如一些专家所说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如同遭受一场灾难”。长期以来,人们片面强调增加食物总量,忽视食物质量,产品卖不出去,或者卖不出好价格,它就不能变成较多的财富,农民怎么发得了、富得快。农产品“卖难”的出现,既有生产的不适应,也有市场的不适应。往往是人们想买的东西买不到,农民欲卖的东西又卖不掉;国外需要的,国内无货源;国内积压的,国外又不要,如此等等。可见,寻找调整的“卖点”,就是开拓农产品市场,突破“卖难”的困境。过去搞自给农业,只有先把生产抓起来,才有东西吃饱肚子。如今大量农产品“卖难”,促使人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各地不得不选择“先市场、后生产”的新思路。过去农业生产路子是:资源—生产—自给。现在要走出一条:市场—资源—生产—市场的新路子。农产品从短缺到丰盛,从内销到外销,在各地都有一个由产品和市场构成的动力源。根据市场趋势开发产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根据市场变化摒弃产品,这就是农业开发的“法宝”。实践证明:哪里市场组织得好,那里的农业就振兴,哪里的市场销量大,那里生产就上得快,农民收入就增加多。农业结构调整的最终出路,就在于能为农产品找到市场。卖出去才是硬道理,卖好价格才是真功夫。因此,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引导农民参与流通,这也是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一项紧迫工作

  寻找调整的“卖点”,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抓信息。信息是打开市场的“钥匙”。只有捕捉可行的信息,才能把握市场忽冷忽热的“寒暑表”。农民对外交流少,市场信息渠道窄,难以及时准确掌握农产品市场需求善的变化,在调整中感到无所适从,渴望能够及时得到信息指导。因此,各级*和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发挥所处的层次高、手段先进、信息渠道广的优势,广泛搜集市场信息,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及时为农民提供准确可行的信息,为农产品找到更多更广的“卖点”。

  2、瞄准调整的“亮点”

  找到了“卖点”,就能拉动“亮点”的发展。“亮点”是什么?三个字。首先是突出一个“优”字。要求优化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生产结构、内部品种结构和优化产品的品质结构,提高产品优质率。其次,是注重一个“高”字。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率,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第三,着眼一个“强”字。调优调高,就是为了增强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的农业经济实力,从而提高农业整体素质。这三个字告诉我们,调整农业结构,要面向国内外大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发挥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三高”农业,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为农业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这三个字的运用,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尊重群众意愿,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从当前情况看,经济作物产品“卖难”,已经大大超过“卖粮难”,如果我们在调整时不去认真调查市场需求,片面追求那么一点特产税,一再盲目发展“卖难”的经济作物产品,那就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卖难”困境。对于那些销路不好的产品,进行更新,实施名牌战略,大力发展国内外大市场销路好的农产品。这样做,不但可以使农民挽回一部分经济损失,而且使经济作物和果蔬生产调整提高一个档次。因此,调整必须在“优、高、强”三个字上大做文章。一方面注重引进市外、省外甚至国外的优良新品种,采用新的栽培方法,发展高价值的具有特色的经济作物产品;另一方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大抓果、茶、菜、药材等等产品的保鲜、储藏、加工、营销等产后环节服务,以及传统和特种养殖业发展。这不仅解决是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需要,而且也是实现“卖得出、卖得好”的选择。这就是以产后来引导、推动产前、产中的调整,提高市场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只要把经济作物结构调到“优、高、强”的的层次上,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我们的农业结构调整就大有希望了。

  当前在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的新形势,不仅需要我们拿出过硬的拳头产品,而且需要我们拿出来的拳头产品有一定的批量,有一定的规模,它要求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都能基本满足市场的需求。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没有质变也就没有农业的升级。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调整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搞的。市场是动态的,发展也是变化的,因而没有一劳永逸的调整,也没有一成不变的调整。因此,当前农业结构的调整,一定要瞄准“优、高、强”这个远大的目标,从而使农业结构取得更大的成效,农民获得更多的增收。

  3、把握调整的“重点”。

  农业结构调整的最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要使农民增加更多的收入,我们必须把握的“重点”。我们农业的“重点”究竟在哪里?经过调查论证,我们认为“重点”还是“种—养—加”。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早,人有我优,人优我转”。因此,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思路上,要把眼光放远一点,思路放宽一点,层次放高一点。

  (二)搞好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对策

  1、尽快制订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调整和优化战略。要充分利用“入世”机遇和当前主要农产品供应比较充裕的有利时机,制订一条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调整和优化战略。根据桂*的实际情况,其调整和优化的战思想是:以市埸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改良品质为重点,依靠科技、优化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稳定基本政策,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为原则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建设“高效的种植业、发达的畜牧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达到“结构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

  2、突出优势产业,扩大优势品种。

  (1)、种植业。

  ①在粮食生产上要调减与市埸需求不相适应的劣质早籼稻面积,将部份高坑田、水尾田、望天田改种玉米及其它经济作物。总的要求是“高田走旱路、低田走水路、连片走新路”的思路进行调整。早稻66万亩,可调减至60-62万亩,把调减出来的面积,发展高产饲料玉米或经济作物。加大优质谷基地建设,扩大优质稻面积,提高优质稻比例,力争在3-5年内使全市稻米品质有一个根本性改变。扩大加工能力,改进包装,扩大出口,使优质稻生产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形成产业化经营。

  ②油料作物适度扩大花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和总产。花生面积由99年的16万亩,调至18-20万亩。

  ③经济作物要在巩固传统名牌品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新品种,开展立体种植,打时间差、空间差。

  a.甘蔗生产。要集中优势,优化布局,建设“吨糖田”,提高糖分含量。甘蔗生产主要在白沙、厚六、大湾、下湾、蒙圩、石龙等西区及部分南区乡镇发展,形成具有优势的糖料蔗生产基地,大力推广高产、高糖的新台糖22和桂糖22等优良品种。

  b.水果生产。一是抓好荔枝、龙眼大宗水果发展的同时,引进和发展名优稀水果品种,适当发展时令小水果;二是全面实施品种改良,提高水果的优质率。加快实施荔枝、龙眼高接换种和新植名特优水果步伐。特别是要正确搭配好荔枝、龙眼早、中、迟品种,防止因品种单一而导致熟期过于集中,造成运输、销售上的压力,力争在今后3—5年内使桂*市水果品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

  c.蔬菜生产。要围绕冬菜和反季节蔬菜两大特色优化品种布局。全年种菜面积要稳定在30万亩以上。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适宜什么,发展什么,不搞一刀切。要加大扶持力度,搞好基础设建设,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做强做大下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紫荆野生菜生产基地。同时,大力发展蔬菜加工业,增加农产品的高附加值。

  d.其它经济作物

  我市有特色的经济作物很多,如金田的淮山,油麻的玉桂,下湾芹菜,蒙圩西红柿、辣椒,寻旺的苦麦菜等等,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应注意做好引导、确保质量。还有烤烟、黄红麻、西山茶等,应根据市埸的需求,按计划发展。应对桂*的地方优势品进行开发立项,有计划地进行开发和招商工作,使地方品牌更好地打出市门、国门。与此同时抓好“万元田”建设,前几年我市各地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成功模式,如:市农科所、蒙圩、罗播等乡镇的“西瓜-西瓜-冬菜”模式,寻旺福寿村的“稻-稻-菜”模式,金田镇的“稻-淮山+菜”、“果园+养殖”等模式,产值接*或超过了万元,应大胆探索和发展。

  (2)、畜牧业。

  重点抓好瘦肉型生猪品种改良和草食性畜禽的养殖。生猪品改继续实施好“三三一”工程,当前首要任务就是要巩固此前取得的品改成果,在做好政策引导、对罗秀、木圭、木乐、白沙、厚六等边远交界地区实行税费优惠灵活政策,加大技术推广普及力度的同时,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优势办好2-3个乡镇3-5个村的集约化生猪品改工作。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从次资金上、技术上扶持和扩大经济能人、养殖专业的养殖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以带动整个桂*养殖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抓好草食性畜禽养殖和特种养殖业的发展,大力引进优良品种,进一步抓好疫病的防治工作。

  (3)、水产养殖业。

  重点抓好名贵渔类的引进和示范养殖工作,大力推广小水泥池高密度养殖、多品种混养、综合性立体养殖模式。充分利用传统优势,在抓好传统四大家鱼养殖基础上,抓好黄沙鳖、土塘角以及其它有市场、有销路的名贵鱼类和水产品的养殖,以适应市场需求,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效益。

  3、抓好区域布局的优化。

  以城区为中心,将全市划分为东南西北区,各区突出重点。

  ①东区的寻旺、社坡等乡镇除继续发挥桂*粮食主产区优质谷生产基地优势外,还应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如寻旺福寿的的苦麦菜、大玉菜,社坡的马铃薯等优势品种。大力发展以社坡为中心的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传统的腐竹加工业,以此带动本镇及邻*乡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据统计,以社坡镇为中心的腐竹加工业,高峰时参与腐竹加工业的有10100户,为加工腐竹生产服务的黄豆、煤炭、运输、塑料包装厂、纸箱厂、收购部等530多个店(户),从业人员2500多人。全镇腐竹产值243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6.68%。腐竹加工后还可利用豆渣养猪。每年社坡镇养猪超过10万头,养猪业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51.8%。社坡腐竹加带动了当地及邻*乡镇黄豆、煤炭、运输、包装等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民带来了现实的收入,并为减轻就业压力作出了贡献。

  ②南区主要是以麻垌、罗播、大洋、大湾、木根、社步、油麻等乡镇为中心,发展以荔枝为主导产品,八角、玉桂、烤烟等为辅助产品的林果业。

  ③西区要抓好南梧公路沿线“吨粮田”示范带建设。石咀、石龙、蒙圩、白沙、厚禄等乡镇要发展以龙眼为主导产品的林果业。

  ④北区除发展适合当地气候的龙眼种植外,还要以金田为中心,发展有规模的淮山种植。

  4、加强领导,加大*的宏观调控力度。

  ①抓观念更新。“农民愿种什么就种什么,什么值钱就种什么”,不等于撒手不管。既要尊重农民的自*,又要积极引导农民适应市场。既要更新上层领导干部的观念,又要更新基层干部的观念。在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上,要从过去的只注重抓催耕催种转到抓信息、抓科技、抓流通、抓服务上来;从催粮收款为主转到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上来;从围着田埂转,转到围着市场转,切实为农民解决“怎么卖、卖个好价钱”的问题。

  ②抓基地规模。立足大市场、大流通,调整农业结构,改变了过去那种“有传统,无规模”的状况,真正形成商品生产基地,使农产品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抓好优质稻基地,淮山基地,黄麻基地,蔬菜基地以及林果业的“三带两基地”建设。在养殖业上,抓好以瘦肉型猪、三黄鸡以及水产新品种养殖的基地建设,在巩固的基础上,扩大基地规模,提高效益。

  ③抓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结构调整的基础,要做好以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改善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④抓龙头带动。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加强龙头加工销售企业建设与发展。紧紧围绕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生产基地,使农业经济转变到以市场为纽带的规模化生产、区域化经营的新领域,形成“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经营模式和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创出“小商品、大市场,小品种、大产业,小农户、大基地,小投入、大效益”的农业经济特色。

  ⑤抓优质服务。一是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在当前机构改革中,要妥善处理好农技人员的分流、转岗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以确保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基本稳定,确保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技术到位率;二是强化技术培训指导。要组织开展大规模的送科技下乡和技术培训活动,达到每户有一人以上熟练掌握一门以上的适用技术。使各项新技术及时传送到位;三是灵活开展示范样板。使群众有得看,有样学。

  ⑥抓搞活流通。一是成立销售机构,帮助农民搞好农产品销售工作;二是建立批发交易市场。依靠批发交易市场,组织大集大散、大吞大吐;三是设立外销窗口。乡、镇、村主动出击,抢占外地市场,到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门面、摊位,建立固定销售渠道;四是组建农民销售大军。通过各类中介服务组织抓销售,引导农民参与流通;五是建立绿色通道,取缔各类关卡,创造良好的农产品流通环境,确保农产品运销一路绿灯,让农产品顺利走进大城市、闯进大市场。要积极探索路子,走“订单农业”、“合同农业”之路。六是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尽快完善全市农业信息网络,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农产品市埸信息网。

  ⑦切实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投入力度。在完善投入机制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前提下,利用项目资金和国家的特殊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扶持优质、高产、高效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转化。

  ⑧切实加强对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领导。各级*和有关部门都要认真研究农业新形势新特点,把握机遇,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摆到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及时研究部署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支持和关心这项工作。

  5、抓好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大力加强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文化、科技水*非常重要。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培训力度,确保每户有一名技术“明白人”,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

  6、加强农业的法制建设以及监督管理工作,引导和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4

  **镇是四川省的重点小城镇,省农科院的科技示范地,也是粮油重点基地之一。连山镇党委、************在积极建设小城镇的基础上,致力于农民的增收致富工作,*几年来,取得较好的成绩,现就农民增收情况调查如下:

  一、1997年至200*年农民收入情况表:

  (略)

  二、*三年市镇两级************对农业的投入情况:

  1、荒滩地整改投入120万元。

  2、农灌机沉井投入4万元(其中机井30眼,每眼补助600元,计1.8万元;沉井11口,每口20xx元,计2.2万元)。

  3、农村机耕道投入40万元(石梯村1.5公里,锦花村0.8公里,向阳村0.4公里,清河村0.8公里)。

  4、河堤修复投入30万元。

  以上四项合计194万元。

  三、我镇200*年专业大户、专业协会发展情况:

  200*年,我镇有专业大户20户(其中种植业7户,养殖业9户,加工业4户),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左右,利润150万元左右。

  有两个协会:

  1、鸭业协会:该协会有会员156户,年销售额达335万元,利润48万元,会员直接增收350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500元。

  2、薯类协会:该协会有会员105户,年销售额达600万元,利润60万元,会员增收4000元,带动农户增收502元。

  四、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及原因:

  1、人均耕地少,劳动力过剩。

  2、农业投入成本高,特别是农灌抽水费用大。

  3、大多数农户还处于传统农业耕种方式,不能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4、本地从事农副产品营销的大户太少。

  五、市、镇两级************对农民的增收的规划和将要采取的具体措施:

  1、要根据连山镇农业现状,配合德阳下旌湖改造,对上柳梢(9.7公里),下柳梢(12公里)整个渠系工程进行改造,实现自流灌溉达70%以上,减轻农业投入、增加农民收入。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持“种、养、加”大户,发展规模种植、养殖、加工示范基地(************制定了对“种、养、加”大户扶持的优惠政策)。

  3、加大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六、今年农民增收的预测:

  1、粮油增加收入总额521.68万元,人均增收201元。

  ①、小麦播种面积14115亩,预计单产813斤/亩,预计总产1146.97万斤,与去年粮价相比,今年粮每斤预计增加0.18元,预计增收206万元。

  ②、油菜籽播种面积5822亩,预计单产349斤,预计总产202.94万斤,与去年油菜籽价相比,每斤增加0.20元,预计增收40.59万元。

  ③、大春预计水稻面积19598亩,按去年的单产水*,预计产量可达2110.7万斤,价格上涨0.15元/斤,可增收316.60万元。

  ④、种植业生产资料的涨价因素:今年小春小麦、油菜播种面积为19937亩,大春水稻预计播种面积为19598亩,以此为基础,所花的机耕、农药、化肥、种子、抽水费等,每亩预计增加农业投入10.5元(全年碳铵施用量每亩按200斤计算,碳铵价格同比增加0.03元/斤6.00元;磷肥施用量每亩按100斤计算,每斤同比增加0.005元,每亩增加投入0.50元;农药预计每亩耕地增加4.0元)。预计增加投入41.51万元。

  2、多种经营增加收入总额39.45万元,人均增收15元。

  ①、毛猪3.71万头,保持去年增减不变(投入与产出基本同幅增长)。

  ②、禽兔较200*年增加4.89万只,可增收35.21万元。

  ③、水产较200*年增加148.8吨,可增收69.94万元(增加面积,单产提高)。水产品价格上涨与水产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水产品净收入增加0.5元/斤,预计增收65万元(总产量是650吨)。两项合计增收134.94万元。

  ④蔬菜产量减少0.3吨,310万元/万吨,合计减少93万元。

  ⑤、食用菌总产减少220吨,减收43.3万元。

  ⑥、水果产量增加24吨,预计增收5.6万元。

  3、第二产业发展与去年相比度支付劳动报酬80万元,人均增收31元。

  4、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预计将比去年增加160万元,人均增收61元。其中商饮业将比去年增加40万元,服务业将比去年增加20万元,交通运输业将比去年增加30万元,其它业将比去年增加10万元,预计今年劳务输出增加150人(去年1363人),预计增加收入60万元。

  以上四项共计增加801.13万元,按上年农业人口26008人计算,人均增收308元。

  七、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及意见:

  1、对农民的粮食直补政策长期坚持。

  2、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对我镇农灌用水问题的解决,给予大力扶持(目前德阳下旌湖工程已经进入实施阶段,我镇为了配合下旌湖的改造工程,对上上柳梢、下柳梢实行整个渠系的整改,预计需要资金400万元,************的思路是:农民出一部分,************出一部分,上级再支持一部分。我们通过各种办法已经筹措了一部分,但是缺口仍然很大,希望上级部门给予资金、政策支持)。

  3、增加对农民技能培训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素质。

  4、对涉农物资价格实行价格听证会。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5

  20xx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市场周期性规律影响,我市农民增收形势严峻。日前,市委农工部就今年农民增收问题组织人员深入xx等地进行调研。

  一、不利因素

  1、农民工大量返乡,务工收入减少。工资性收入一直是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尤其是现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纯收入的40%。从20xx年9月份开始,沿海地区一些外向型企业减产、停产甚至倒闭,导致我市大量农民工提前返乡。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在外务工农民75.8万人,同比减少4.2万人,返乡农民工减收10.2%。预计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加深,农民工返乡将持续增加,这将极大地影响今年我市农民增收。

  2、农产品价格全面下滑,农民存在“惜售”心理。进入20xx年下半年以来,我市农产品价格几乎呈“普跌”态势。我市主要农产品*均收购价为:晚稻86元/百斤,比上年同期下跌7%;籽棉2.6元/公斤,下跌54%;黄豆3.4元/公斤,下跌48%;花生3元/公斤,下跌53%;椪柑0.8元/公斤,下跌43%;生猪13元/公斤,下跌28%。农产品价格下跌,造成部分农民对农产品“惜售”。

  3、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基本冲抵种粮补贴。20xx年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虽然补贴力度有所增加,但难以冲抵农资上涨所产生的价差。如奉新县20xx年早稻肥料成本由20xx年的每亩95元上涨到20xx年的170元,增加75元;农药成本由每亩50-70元上涨到70-80元,增加10-20元。该县农民仅农药、肥料两项成本就增加*100元,加上人工成本、运输费用的上涨,与每亩100多元的补贴基本相抵。

  二、有利因素

  1、农业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今年中央将进一步加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力度,预计补贴资金将增长10%以上。同时,还将增加产粮大县、油料大县的奖补资金,扩大农机具补贴范围和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并逐步完善补贴办法。

  2、粮食最低保护价大幅度提高。今年中央决定粮食最低收购价在去年的基础上*均每斤提高0.11元。此项政策有望带动农副产品价格上扬。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今年各级*将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农村能源、交通、人畜饮水、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将为我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新的机遇。

  三、几点建议

  1、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农业各项补贴政策,确保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户。

  2、加大水稻“单改双”力度,增加播面,推广高产优质品种,提高单产。

  3、规范农资市场,稳定农资价格,建立农资信息网络,推进农资连锁配送。

  4、加大“金蓝领”工程、“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转岗再就业技能。

  5、引导企业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可侧重考虑使用农民工和下岗再就业职工。

  6、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给予支持。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6

  xx镇是aa省的重点小城镇,省农科院的科技示范地,也是粮油重点基地之一。xx镇党委、*在积极建设小城镇的基础上,致力于农民的增收致富工作,*几年来,取得较好的成绩,现就农民增收情况调查如下:

  一、*三年市镇两级*对农业的投入情况:

  3、农村机耕道投入40万元(石梯村1.5公里,锦花村0.8公里,向阳村0.4公里,清河村0.8公里)。

  4、河堤修复投入30万元。以上四项合计194万元。

  二、我镇20xx年专业大户、专业协会发展情况:

  20xx年,我镇有专业大户20户(其中种植业7户,养殖业9户,加工业4户),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左右,利润150万元左右。有两个协会:

  1、鸭业协会:该协会有会员156户,年销售额达335万元,利润48万元,会员直接增收350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500元。

  三、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及原因:

  1、人均耕地少,劳动力过剩。

  2、农业投入成本高,特别是农灌抽水费用大。

  3、大多数农户还处于传统农业耕种方式,不能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4、本地从事农副产品营销的大户太少。

  四、市、镇两级*对农民的增收的规划和将要采取的具体措施: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持“种、养、加”大户,发展规模种植、养殖、加工示范基地(*制定了对“种、养、加”大户扶持的优惠政策)。

  2、加大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五、今年农民增收的预测:

  ②、油菜籽播种面积5822亩,预计单产349斤,预计总产202.94万斤,与去年油菜籽价相比,每斤增加0.20元,预计增收40.59万元。

  2、多种经营增加收入总额39.45万元,人均增收15元。

  ①、毛猪3.71万头,保持去年增减不变(投入与产出基本同幅增长)。

  ②、禽兔较20xx年增加4.89万只,可增收35.21万元。

  ③、水产较20xx年增加148.8吨,可增收69.94万元(增加面积,单产提高)。水产品价格上涨与水产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水产品净收入增加0.5元/斤,预计增收65万元(总产量是650吨)。两项合计增收134.94万元。

  ④蔬菜产量减少0.3吨,310万元/万吨,合计减少93万元。

  ⑤、食用菌总产减少220吨,减收43.3万元。

  ⑥、水果产量增加24吨,预计增收5.6万元。

  3、第二产业发展与去年相比度支付劳动报酬80万元,人均增收31元。

  六、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及意见:

  1、对农民的粮食直补政策长期坚持。

  2、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对我镇农灌用水问题的解决,给予大力扶持(目前德阳下旌湖工程已经进入实施阶段,我镇为了配合下旌湖的改造工程,对上上柳梢、下柳梢实行整个渠系的整改,预计需要资金400万元,*的思路是:农民出一部分,*出一部分,上级再支持一部分。我们通过各种办法已经筹措了一部分,但是缺口仍然很大,希望上级部门给予资金、政策支持)。

  3、增加对农民技能培训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素质。

  4、对涉农物资价格实行价格听证会。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合集10篇(扩展2)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菁华5篇)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1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部署,9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领财经工委的同志对我市的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中,我们先后听取了市农林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海洋与渔业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等单位以及**、**、**等镇关于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一)今年以来,市*及其有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多次召开农民增收推进工作会议,并认真抓好落实。农林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等部门坚持用城乡统筹的思路抓农村,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全力推进项目农业和农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和空间,涌现了一批农民增收新的亮点,项目农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减负增收、劳动力转移、小城镇建设、发展民营经济、农业的组织化程度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特别是项目农业和农业外资引进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去年9月,全省*个县市中有*个县市被省评为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市,**榜上有名。去年在**市农业综合表彰会上,我市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今年1-9月份,我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预计达3858元,同比增长15.9%,是多年以来农民增收形势较好的一年,农民增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农民种养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去年秋播以来,由于狠抓了夏熟作物的培管措施,今年夏熟生产和蚕桑生产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实现夏粮总产8.38万吨,其中,油菜籽收入达1.68亿元,农民增收1869万元;蚕茧总产值811.5万元,增收1185.6万元。全市畜牧业在禽流感、饲料价格上涨、外贸出口受阻等不利因素并存的情况下,畜禽生产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畜禽产品价格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增收的空间。 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逐步加快。市*及其有关职能部门积极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加快中介组织建设,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今年8月份,我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2万人,其中就地转移1.03万人,异地转移1.17万人,农民人均外出劳务收入增加226元,增长17.7%。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年收入一般在1-1.2万元之间,收入较高的是建筑行业,年收入一般在1.5-2万元之间。

  (二)*几年,市镇两级*和有关部门在帮助农民增收上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我市在农民增收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低”,即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在我市尚未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35岁以上的占73%,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9%,无一技之长的占81%。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成为制约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加大,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处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且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增大了他们经营的风险,使他们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供求信息做出准确判断,结果往往是造成农业生产的趋同,同一品种的农产品在某一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随之大幅降低。另外,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这些都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而大多数农民则有些无所适从,结果导致农业产业化步履缓慢,农业经济效益整体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二是“高”,即农业成本高。*二年来,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造成了农民生产成本增加,导致增产不增收,再加上农资市场混乱,农民担心高价买了假种子和劣质化肥农药,到时候低价卖出农副产品,里外赚不到钱。*几年,柴油等渔用物资价格也一路上扬,各类费用急剧上升,渔业成本不断增加,广大渔民的增收问题也成了“纸上谈兵”。

  三是“少”,即农业投入少。由于我市财政支付能力弱,用于农业的技术、资金投入有限,导致推动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动力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滞后,农业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善,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今年我市遭遇干旱,由于水利设施功能衰退,损毁严重,抗灾能力大大减弱,使农业生产遭受一定损失。有些镇乡由于财政困难,争取到的有限的农业项目资金没有真正投入农业,而是挪作他用,进一步影响了农业发展。

  四是“重”,即农民负担重。*几年,国家通过实施税费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农民负担有所减轻,但一些不合理的收费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涉渔收费部门还是不少,收费项目繁多,渔民负担仍然很重。与此同时,农民的“隐性负担”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是医疗、教育等负担加重。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比不上城镇,但是其开支并不比城镇低,有了病往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为了让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许多农村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除了缴纳高额的借读费,不少家长还进城“陪读”,既耽误生产,又增加费用。其次是婚嫁成本居高不下,人情消费有增无减。在农村,子女婚嫁仍是农民开支的头等大项,尤其是为儿子成家,几乎要用尽全部积蓄,很多人还要举债。大部分农户每年用于各种人情的礼金占了家庭开支的很大比重。

  (三)如何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这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问题,也是各级*和我们人大常委会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农民增收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制度、环境等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只有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农民增收,才能实现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为此,提出以下建议意见: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是弱势群体,弱就弱在素质上。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变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是实现农民长期性增加收入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消除农民的“低素质屏障”。

  一是提高组织化程度。建议*及其有关职能部门一方面要围绕农民增收来建立政绩考核体系,坚持不以gdp 为目标取向,不以表面繁荣为政绩,以把党的富民政策创造性地惠及到农民身上为己任,形成农民增收稳定的政绩考核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宏观指导,坚持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发展村级组织带农户、农村合作组织带农户、农户自己联农户等多种形态的合作组织,引导他们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共同发展规模经济和特色经济。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既要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更要注重加大对产前信息体系建设和产后加工流通的扶持力度,以及对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扶持力度,从而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二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严重制约着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只有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农民增收问题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建议*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另一方面要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以服务农业和农民为宗旨,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

  三是重视农业人才的培养。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起着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民经纪人”、“田秀才”、“土专家”等新型农业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支不可缺乏的新生力量。因此,建议*要进一步扩大视野,一方面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使之成为现代农业新技术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农业人才后备库,充分发挥他们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谋划农民增收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建立与经济发展水*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议*:

  一是进一步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所以建议*要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尽快形成优势产业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做大做强一批优势农业产业,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要采取多种措施,拓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加强市场调研和信息反馈,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扩大农产品销售。

  二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当前,农村集体保障功能不断削弱,农村因病因灾返贫和人口老龄化、高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民的处境不容乐观。针对这些问题,建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要构建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援助体系,让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体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同时要完善财政对低保的转移支付制度,确保资金落实。二要构建农村医疗救助体系,尽快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点解决农民因病致贫问题。 三要构建农村教育救助体系,重点是逐步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四要构建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解除农村养老之忧。

  三、坚持城乡统筹的思想,加快农民增收

  城乡统筹发展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因此,建议*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农村劳务输出。我市人多地少,大量农民和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人均占有农业资源偏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是农民收入、特别是来自农业收入长期上不去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加快农村劳务输出,顺应城市化规律之要求,采取相关措施,由过去人为地限制农民进城,到鼓励农民进城,进而发展到允许农民进城定居。这既需要改变以往不正确的认识,更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摒弃以往限制农民进城的一些做法,降低农民进城定居的门槛,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要逐步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在国民待遇上的差别,对进城务工一定时间、有固定住所、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允许其申请变为城市居民,并在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要为进入城市的农民提供适当的工作岗位,使农民真正融入城市,适应新的环境,迅速转换角色,在城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从长远看,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收入的根本出路。因此,要逐步提高城镇化科学规划水*,合理布局,以现有的市区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要把发展农村服务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完善小城镇功能,壮大县域经济,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向技术先进、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城镇提供广阔的空间,进而促进农村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农业产业不可能支撑如此多的农业人口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减少农民。因此,要在加快农村劳务输出的同时,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要通过资金的集中投放、综合运用金融、财税杠杆,使民营企业向规模化、外向化、效益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2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聚焦与核心。解决我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我县农村工作,促进农业发展和维护农村稳定必须抓紧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为了解农民增收情况,我们最*根据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安排,围绕我县农业法的贯彻执行和中央1号文件的落实,结合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就我县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民权益保护,到漠滨、若水、黄茅、洒溪等乡镇、村组、农户进行了深入调查,先后召开座谈会8次,听取了县*、乡(镇)村组干部以及村民代表的意见,收回调查问卷80份。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当前农民增收少的是思路,愁的是销路,缺的是技术,盼的是服务。

  一、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

  我县因自然条件、交通运输制约,加之受军事禁区影响,农村资源开发整合利用缓慢。*年来,我县虽然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市场繁荣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依法治农、科技兴农意识明显增强,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民生活水*有了普遍提高,但农民增收仍较缓慢。我县34万人口中有农业人口304800人,XX年农民人均收入为20xx元,XX年农民人均收入2223元,收入仅增长5.6%,农民仍是最大的低收入群体。根据调查,影响农民增收原因较多,在我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原因之一: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导致部分农民劳而无效。在全县346个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偏远村,人口居住分散,交通闭塞,信息不灵,这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漠滨乡洞头塘村总人口1164人,11个组就有8个组不通公路,农产品进出全靠农民肩挑背驮,大量的竹木、柑桔等农副产品调不出,除自己消费外,多余的只好烂在家中,增产不增收,挫伤了群众种植的积极性。该村很多农民装不起电话,接一个电话要跑5华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虽然农民苦苦寻求致富项目和路子,想方设法增加收入,却因信息不灵,真正获得成功的项目极少,产业结构调整收效甚微,许多农民想发展却没门路,找着门路却又愁销路,常常劳而无效。老支书李光辉改种杜仲100余株,长势良好,然而拿到市场上连0.5元/斤也难卖,除去成本后基本没有什么收入了。陈万兴家承包了20余亩园艺场栽种板栗,板粟连年增产,而价格却年年下跌,XX年4元/斤,XX年3元/斤,XX年只有2元多/斤,除去运费等开支后,基本所剩无几。他们说,外地经济发展起来了,自己也想致富,自己养的、种的就是推销不出去,卖不了好价钱,尝到的是一次次失败的滋味,我们想增收怎么就这么难?

  原因之二: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够,发展生产民心不安。由于我县县乡两级财政紧张,仅能保工资保运转,一些地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无力顾及,导致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在“6·19”洪灾中,洞头塘村20多座溪河坝全毁,水圳全垮,但几年来,村集体经济捉襟见肘,在水利基础设施上基本没有投入,由于水毁设施得不到恢复,这里的生产生活条件更加艰难。去年全村590亩稻田失收的达100余亩,减收一半以上的有200余亩,全收的只有几十亩,有的村民连吃饭也成问题。部分村民对种田丧失信心,他们算了一笔帐,除去肥料农药、工钱,种田实际上没有几个收入,靠种田脱不了贫,致不了富。有的说,若能够在外找一份事做,早就不想要田了。如今该村1100多人,在外打工的达500多人,很多年轻人认为家乡环境艰苦,看不到致富希望,外出打工不思回家者大有人在,只剩年幼、老弱病残者留在家中。在全县,同样认为种田难增收的农民为数不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却增收缓慢,从而对土地丧失了信心,导致全县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出现弃耕抛荒现象。

  原因之三: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技术指导,农民增收步履维艰。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因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要找到好的工作很难,从事的多是脏、苦、累而工资微薄的行业,因而能够找钱回乡投资致富乡邻的很少。留在农村的农民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发展意识不强,又缺乏有文化、懂技术、有头脑的带头人,发展路子越走越窄,他们对增收倍感焦虑和无奈。加之资金短缺,更难为“无米之炊”,本地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有的农民不仅不增收反而跌本。黄茅乡白羊村村民刘百喜XX年投资5万元种植草莓,市场销路看好,却因缺乏技术和技术跟踪服务,几个月下来就失败了。许多农民说,作为农民就应该依托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向土地伸手要钱,但因文化低,没技术,土地成了他们填不满的无底洞,反而把老本都送进去了。象这种缺乏科学技术作后盾,无专业人员指导的生产模式,农民吃亏不少。我县农民养羊、喂鱼、种烤烟等种养殖户失败的多,真正受益的很少。他们认为这次县委、*组织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是亲民、爱民、富民的好举措,很有必要,许多干部确实在帮助他们减负增收,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和实际问题。但也有人认为干部下基层活动出发点好,但效果不好,起不了什么作用。他们希望下来的干部带致富技术、信息,带增收项目,能够帮助他们协调上下关系,提供一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希望他们多深入农户家中,帮助想办法、出主意,为农民多提供一些增收思路。

  原因之四:农民利益受损、负担过重问题仍然存在,涉农服务滞后。*几年来,我县各级各部门把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确保农村稳定的大事来抓,及时处理涉农案件,妥善化解农民矛盾,减负增收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农民不合理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在调查中发现,农民的隐形负担仍然不轻,农民对此反映较为强烈。一是反映教育收费高。学校除按标准收取学杂费外,*时还要收取试卷、作业本费等诸项费用。农民本来收入不高,特别是低收入户,供养子女读书更是难上加难,有的因承受不起负担,只得让子女辍学。二是反映一些单位变着法子收费,增加农民负担。派出所登记户口、办迁移或出证明也要收取一些费用,农民看不到有关规定和收费公示,却又不得不交,因为不交费就不办事让他们实难找出拒交的办法。到邮政所取包裹、信件也要想着法子要农民买明信片、报纸,从中收取一些费用。三是反映一些涉农部门在农资经销上给农民造成些损害。如种子纯度不够,致使农民减产、失收,这种情况连年都有所反映。四是反映在公路改造过程中,*征用农民土地给付的补偿费过低。农民被征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严重影响了他们今后的生产生活,而补偿标准过低,使他们更为不满。洒溪乡村民反映在鲁大公路建设中,一类田补偿5900元/亩、二类田补偿4700元/亩、三类田补偿3900元/亩,农民普遍有增加补偿费的要求。同时还反映在公路修建中,一些堆放的土方堵塞了溪圳、道路,给农田灌溉、生产生活造成不便,加重了农民恢复生产的负担。五是反映生产、生活支出费用过高。如建房的国土费就得花几千元;林农出售木材、个人部分收入只有30%,审批民用材青山费等过高。六是反映涉农收费公示不规范,透明度低,如国土、林业、计育办的一些收费,农民有看法,有疑虑,极易影响干群关系。七是反映林农造林费兑付到位难。漠滨乡沙堆村、漠滨村反映他们1999年、XX年的造林费至今一分钱未得,多次报告、反映,跑上跑下,但仍未果,挫伤了农民造林积极性。他们说*应该取信于民,有利老百姓增收的要更多扶持和关心,更不能拖着不兑现。八是反映涉农服务队伍不健全。农业科技信息滞后,得不到及时传递利用,乡镇站所人员的待遇过低,存在后顾之忧,工作信心不大,服务不到位。九是反映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严重。农民看病就医难,边远村组农户更为突出。农村医疗技术设备落后,医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农民有病医治难保障,增收难,保增收致富更难。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农民不增收,解决“三农”问题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必须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摒弃长期以来事实上以工业优先、城镇偏向,轻视农业、农村发展的做法,真正实行城乡并重,工农并重的战略,切实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促进城镇、农村协调发展。

  1、切实增强依法治农、依法兴农意识。中央重视农村工作的宏观政策,为农村修养生息,实现农民增收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兑现有关优惠政策。群众形容中央的政策好比医生开处方,药方开得好,关键还要看有没有药抓,抓药的人会不会抓错。这就更要求我们要切实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要大张旗鼓地搞好农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增强发展农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树立重农、支农、护农、兴农思想,改变过来人们对农业法律淡薄的观念。建议将农业法等法律法规作为今年农村普法的一个重点,把农民增收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抓。各涉农部门、各乡镇及包村干部更要熟悉掌握农业法规,只有自己掌握,才能教育群众守法、用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各部门、乡镇及干部要自觉主动地贯彻执行农业法规,自觉依法办事,提高依法行政水*,正确处理涉农问题,确保农村社会稳定,达到用法律、政策为农民增收保驾护航的目的。

  2、千方百计加大农业投入,逐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发展交通、电信事业,进一步加强县乡村组公路和农网、水利、电信建设力度,为农民增收排忧解难,营造良好的增收环境。在深入贯彻中央1号文件的同时,我们要注重研究国家对农业的投入,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措施,改善投资环境,努力争取国家及有关部门对我县的资金投入。同时要积极想方设法增加农业信贷投入,充分运用信贷和财政资金的导向,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要及时提供小额贷款,帮助解决农民增收和发展农业资金困难严重短缺问题,保障农民增收。

  3、突出本地发展优势,继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当前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我们要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农民增收的着力点来抓紧抓好。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实施结构调整;二是实现两个转变,即实现农业产业化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三是搞好三大调整,即调优结构,调新品种,调高效益;四是突出四个可发展优势。即突出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基础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3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我们X乡调研组遵照县委、*的安排,采取听汇报、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深入到村到户,广泛接触群众,对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乡的基本概况:

  X乡共有12个行政村,区域面积28.5*方公里,有5465户、20110人,耕地面积21030亩。20xx年人均纯收入3002元,是个人多地少、工业企业比较发达的乡镇。

  在种植结构方面,全乡以种植、小麦、玉米、蔬菜为主。小麦面积11000亩,总产4194吨,亩产360公斤。玉米面积5029亩,总产3021吨,亩产量601公斤。蔬菜面积10210亩,总产25000吨。复播作物主要以蔬菜、油料、豆类为主。

  在养殖业方面,全乡牛存栏1774头,其中奶牛1413头,55头以上养殖户69户。猪存栏7146头,100头以上养殖户3户。鸡存栏174790只,300头以上养殖户115户。羊存栏达到2565头,50头以上养这植产24户。

  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全乡有 加工企业134个,从业人员352人,其中:产值在20万元以下的81个,产值在20——100万元48个,产值在100万元以上5个,产品主要销往本县和周边县市。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乡有机井168眼,其中深井142眼,15年以上井61眼,拍卖改制机井128眼;节水管道109.5公里,节水面积17000亩,连片20xx亩以上节水片的有南社、河湾、王村、祁城五个村。全乡有造林面积2134亩,其中木材林979亩,经济林1155亩。有大型收割机20台,播种机90台,旋耕机62台,基本实现机播,道路硬化31条、19824米,10个村安装路灯760盏。

  农民收入比例构成情况是:全乡种植业收入2238万元,养殖业收入3208万元,林果业收入18万元,工业收入24335万元,建筑业收入1000万元,服务业收入28万元,其它收入1119万元,农业方面的收入占总收入的17%。

  农村劳动力分配情况是:全乡现有劳动力8721个,其中:从事第一产业劳力达4237个,从事第二产业4008个,第三产业的476个,县外劳务输出人员916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X党委、*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在农民增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仍然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农民收入与其它行业相比,存在非常明显的反差。我们分析认为,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老化。X乡共有土地21030亩,有机井168眼,其中深井142眼,*均每眼机井担负200余亩灌溉面积,灌溉周期长,况且142眼深井中,15年以上的机井就占到*二分之一,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二是价格和成本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农产品价格不断下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对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种植业成本不断攀升,农民依靠种植业来实现增收十分困难。

  三是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全乡农民人均耕地只有1亩,尽管*年来该乡加快了工业的发展,有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但大量农村劳动力还是滞留在传统种植业中,这种结构必然带来农产品市场的残酷竞争。

  四是种植、养殖业结构单一、品种不良。全乡的主要粮食品种以小麦、玉米和复播油料为主,蔬菜品种主要是茴子白、西红柿、豆角和白菜、胡萝卜、大葱等大田大路菜,反季节蔬菜面积较少,且不集中、不连片、规模小、没有市场。总体上讲,粮、菜生产品种单一,规模偏小,分散经营,市场狭小,科技含量很低。养殖业主要是牛、鸡、猪,养牛业大户少、规模小、园区建设落后,养鸡业呈萎缩状态,流通经纪人基本为零。

  五是农产品加工档次低、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不高。该乡的农产品加工业,由无到有、由小到大、发展态势良好,但从总体上分析,农产品加工大企业少,小企业多,有品牌的少,粗加工的多,全年生产的少,季节加工的多,市场竞争力弱,大部分企业的市场占有地为本县及邻*县。

  六是资金、技术、人才比较缺乏。该乡人多地少,再加上*几年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农业的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农业发展的资金、技术、人才急需注入。

  三、今后的应对措施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根本,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以增收为目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树立质量为本,效益为先的观念,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实施“六大工程”,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在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上求突破。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发展。要不断完善投入机制,特别是税费改革后,针对农村建设资金溃乏的情况,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努力创新农村筹资、筹劳渠道。要认真把握中央一号文件的精髓,抓住中央对农业十项投资倾斜的机会政策,把投入重点放在争取和引进项目上来,积极鼓励和支持个户投资办项目。重点完成南社、河湾两个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投资30万元启动王村高标准节水化园区建设;全乡新打井12眼,配套机井17眼,埋设灌溉18公里,新增节水面积5000亩,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狠抓四大基地建设,在推动产业化升级上求突破。要紧紧结合本乡实际,合理布局,推进特色农业建设,重点实施“百、千、万、万”工程。一是争取100万元,建设秦村百亩综合养牛基地,以此来带动全乡养殖业的发展,力争年底规模养殖园区发展到8个,牛饲养量突破3000头,其中奶牛达到1800头,猪饲养量达到25000头,鸡饲养量达到22万只;二是完成昌源河沿线六个村千亩防护林建设基地。巩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完善投入机制,抓好农田林网建设,完成植树12万株;三是续建王村、秦村、X、梁堡、祁城万亩精细蔬菜基地,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搞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生产和绿色食品开发,发展蔬菜面积1.2万亩;四是实现大运线秦村、高村、圪垛为中心的万吨农产品加工基地。重点扶持秦村油料加工和高村葵花籽加工业的发展,转化油料达到20xx吨,抓好高村现代化屠宰场和圪垛酸奶厂建设,力争年内肉类加工达到6000吨,牛奶加工达到20xx吨;要通过体制创新的政策倾斜,引进资金100万元,规划占地14亩,新建圪垛村蔬菜储藏保鲜库一座,进一步延伸农产品加 工产业链条。

  (三)狠抓品质提升,在提高比较效益上求突破。要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和标识工作。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和绿色食品开发,确实解决化肥农药对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加大与涉农部门的挂靠联系力度,争取项目、资金,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要巩固同发饲料市优势产品品牌,抓好惠明乳业酸奶、秦村粉丝、梁家堡食用醋的品牌塑造,以及万亩蔬菜品牌和秦村油脂加工专业村品牌建设。通过文艺宣传、专题报告等形式,扩大农产品的知名度,发挥品牌效应,增加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实力。

  (四)狠抓龙头培育,在延伸产业链条上求突破。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大运线沿线万吨加工基地的同时,下功夫培育一批成长性好、有潜力的龙头企业,不断扩大农产品的转化面。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尽快做大做强农产品加企业,增强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使农产品加工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五)狠抓服务体系建设,在增加服务功能上求突破。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各项配套政策,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在科技服务上,要大力实施科教人才战略,强化科技服务力度,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同时要大力普及科学技术,提高群众的科技素质;在人才服务上,要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人才,并妥善解决他们的工作条件和报酬待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信息服务上,要加快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和流通经纪人队伍建设,指导巩固完善蔬菜协会和油料协会建设,成立奶牛协会,充分发挥群众性组织的作用,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逐步实现农产品信息服务的深层次、大规模、远距离、强辐射。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4

  20xx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市场周期性规律影响,我市农民增收形势严峻。日前,市委农工部就今年农民增收问题组织人员深入xx等地进行调研。

  一、不利因素

  1、农民工大量返乡,务工收入减少。工资性收入一直是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尤其是现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纯收入的40%。从20xx年9月份开始,沿海地区一些外向型企业减产、停产甚至倒闭,导致我市大量农民工提前返乡。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在外务工农民75.8万人,同比减少4.2万人,返乡农民工减收10.2%。预计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加深,农民工返乡将持续增加,这将极大地影响今年我市农民增收。

  2、农产品价格全面下滑,农民存在“惜售”心理。进入20xx年下半年以来,我市农产品价格几乎呈“普跌”态势。我市主要农产品*均收购价为:晚稻86元/百斤,比上年同期下跌7%;籽棉2.6元/公斤,下跌54%;黄豆3.4元/公斤,下跌48%;花生3元/公斤,下跌53%;椪柑0.8元/公斤,下跌43%;生猪13元/公斤,下跌28%。农产品价格下跌,造成部分农民对农产品“惜售”。

  3、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基本冲抵种粮补贴。20xx年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虽然补贴力度有所增加,但难以冲抵农资上涨所产生的价差。如奉新县20xx年早稻肥料成本由20xx年的每亩95元上涨到20xx年的170元,增加75元;农药成本由每亩50-70元上涨到70-80元,增加10-20元。该县农民仅农药、肥料两项成本就增加*100元,加上人工成本、运输费用的上涨,与每亩100多元的补贴基本相抵。

  二、有利因素

  1、农业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今年中央将进一步加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力度,预计补贴资金将增长10%以上。同时,还将增加产粮大县、油料大县的奖补资金,扩大农机具补贴范围和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并逐步完善补贴办法。

  2、粮食最低保护价大幅度提高。今年中央决定粮食最低收购价在去年的基础上*均每斤提高0.11元。此项政策有望带动农副产品价格上扬。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今年各级*将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农村能源、交通、人畜饮水、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将为我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新的机遇。

  三、几点建议

  1、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农业各项补贴政策,确保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户。

  2、加大水稻“单改双”力度,增加播面,推广高产优质品种,提高单产。

  3、规范农资市场,稳定农资价格,建立农资信息网络,推进农资连锁配送。

  4、加大“金蓝领”工程、“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转岗再就业技能。

  5、引导企业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可侧重考虑使用农民工和下岗再就业职工。

  6、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给予支持。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5

  连山镇是四川省的重点小城镇,省农科院的科技示范地,也是粮油重点基地之一。

  连山镇党委、*在积极建设小城镇的基础上,致力于农民的增收致富工作,*几年来,取得较好的成绩,现就农民增收情况调查如下: 一、1997年至20xx年农民收入情况表: 年度 农民人均收入总额(元) 种植业收入(元) 养殖业收入(元) 务工收入(元) 其它收入(元) 1997 2523 796 363 113 1251 1998 2735 954 389 115 1277 1999 2815 848 349 148 1470 20xx 2903 199 345 234 1525 20xx 2982 742 384 300 1556 20xx 3063 597 393 316 1757 20xx 3223 596 410 343 1874 二、*三年市镇两级*对农业的投入情况: 1、荒滩地整改投入120万元。

  2、农灌机沉井投入4万元(其中机井30眼,每眼补助600元,计1.8万元;沉井11口,每口20xx元,计2.2万元)。

  3、农村机耕道投入40万元(石梯村1.5公里,锦花村0.8公里,向阳村0.4公里,清河村0.8公里)。

  4、河堤修复投入30万元。

  以上四项合计194万元。

  三、我镇20xx年专业大户、专业协会发展情况: 20xx年,我镇有专业大户20户(其中种植业7户,养殖业9户,加工业4户),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左右,利润150万元左右。

  有两个协会: 1、鸭业协会:该协会有会员156户,年销售额达335万元,利润48万元,会员直接增收350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500元。

  2、薯类协会:该协会有会员105户,年销售额达600万元,利润60万元,会员增收4000元,带动农户增收502元。

  四、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及原因:

1、人均耕地少,劳动力过剩。

  2、农业投入成本高,特别是农灌抽水费用大。

  3、大多数农户还处于传统农业耕种方式,不能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4、本地从事农副产品营销的大户太少。

  五、市、镇两级*对农民的增收的规划和将要采取的具体措施:

1、要根据连山镇农业现状,配合德阳下旌湖改造,对上柳梢(9.7公里),下柳梢(12公里)整个渠系工程进行改造,实现自流灌溉达70%以上,减轻农业投入、增加农民收入。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持“种、养、加”大户,发展规模种植、养殖、加工示范基地(*制定了对“种、养、加”大户扶持的优惠政策)。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模板

  3、加大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

  增加农民收入。

  六、今年农民增收的预测: 1、粮油增加收入总额521.68万元,人均增收201元。

  ①、小麦播种面积14115亩,预计单产813斤/亩,预计总产1146.97万斤,与去年粮价相比,今年粮每斤预计增加0.18元,预计增收206万元。

  ②、油菜籽播种面积5822亩,预计单产349斤,预计总产202.94万斤,与去年油菜籽价相比,每斤增加0.20元,预计增收40.59万元。

  ③、大春预计水稻面积19598亩,按去年的单产水*,预计产量可达2110.7万斤,价格上涨0.15元/斤,可增收316.60万元。

  ④、种植业生产资料的涨价因素:今年小春小麦、油菜播种面积为19937亩,大春水稻预计播种面积为19598亩,以此为基础,所花的机耕、农药、化肥、种子、抽水费等,每亩预计增加农业投入10.5元(全年碳铵施用量每亩按200斤计算,碳铵价格同比增加0.03元/斤6.00元;磷肥施用量每亩按100斤计算,每斤同比增加0.005元,每亩增加投入0.50元;农药预计每亩耕地增加4.0元)。

  预计增加投入41.51万元。

  2、多种经营增加收入总额39.45万元,人均增收15元。

  ①、毛猪3.71万头,保持去年增减不变(投入与产出基本同幅增长)。

  ②、禽兔较20xx年增加4.89万只,可增收35.21万元。

  ③、水产较20xx年增加148.8吨,可增收69.94万元(增加面积,单产提高)。

  水产品价格上涨与水产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水产品净收入增加0.5元/斤,预计增收65万元(总产量是650吨)。

  两项合计增收134.94万元。

  ④蔬菜产量减少0.3吨,310万元/万吨,合计减少93万元。

  ⑤、食用菌总产减少220吨,减收43.3万元。

  ⑥、水果产量增加24吨,预计增收5.6万元。

  3、第二产业发展与去年相比度支付劳动报酬80万元,人均增收31元。

  4、第三产业快速

  发展,预计将比去年增加160万元,人均增收61元。

  其中商饮业将比去年增加40万元,服务业将比去年增加20万元,交通运输业将比去年增加30万元,其它业将比去年增加10万元,预计今年劳务输出增加150人(去年1363人),预计增加收入60万元。

  以上四项共计增加801.13万元,按上年农业人口26008人计算,人均增收308元。

  七、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及意见: 1、对农民的粮食直补政策长期坚持。

  2、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对我镇农灌用水问题的解决,给予大力扶持(目前德阳下旌湖工程已经进入实施阶段,我镇为了配合下旌湖的改造工程,对上上柳梢、下柳梢实行整个渠系的整改,预计需要资金400万元,*的思路是:农民出一部分,*出一部分,上级再支持一部分。

  我们通过各种办法已经筹措了一部分,但是缺口仍然很大,希望上级部门给予资金、政策支持)。

  3、增加对农民技能培训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素质。

  4、对涉农物资价格实行价格听证会。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合集10篇(扩展3)

——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3篇

  X县农民现金收入一季度实现了双增,尤其是农户财产性收入实现了大幅度增加。据110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XX县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714元,较去年2427元,增加287元,增长11.8%;农民人均现金支出XX元,同比增加396元,增长24.7%。尤其是农户的财产性收入同比增长61.9%,是历年来增幅最快的一次。

  1、工资性收入增幅放缓。20xx年一季度,邹*县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844元,同比增加96元,增长12.7%,增幅回落4.6个百分点,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幅度减缓。其中:外出打工收入人均仅增加3元,增长1.9%。通过农户记帐资料结合农民工检测调查,以及深入走访调查户得知,增幅减缓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从事了其他行业,例如:尹家调查点的大部分女劳动力,有着去淄博周村纺织厂打工的*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效益下降工资降低,返乡农民工有的从事服装生意、有的从事人寿保险,还有的直接在家从事家务;二是县域内的几个大型的企业集团,延长了春节假期的时间,工人的生产时间减少,收入也就随之下降。因此,金融危机是直接导致农民工收入下降的最根本原因。

  2、一产业现金收支有较大增长。调查数据表明一季度,农民从第一产业得到的现金收入1111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32元,增长13.5%。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春节期间,农户用于生活消费的开支与春耕备播的支出加大,促使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数量增加,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出售量,分别比去年同期人均增加44.7公斤、31.7公斤、3.1公斤,增长107.4%、36.9%、31.4%;虽然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9%、15.4%、24.9%;但是,由于出售数量的绝对增长,还是拉动了农民一产现金收入的增加。同时,农户用于农业生产支出人均达到433元,同比增加88元,增长25.3%,由于农业各种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拉动了增幅比上年增加7.7个百分点,从增长幅度对比分析,基本实现了收支同步增加,支出增长过快、符合当前全县农业发展的大趋势。

  3、农户家庭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二产业现金收入大幅度下滑。随着金融危机对企业影响面的不断扩大,导致了家庭小型企业惨淡经营、举步维艰的局面。从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得知,全县110个调查户中,有1户常年经销木材、1户从事面粉加工的工商户,因为今年经济效益急剧下滑的原因,转行出去打工或者从事了三产行业。调查资料表明一季度,家庭经营第二产业的现金收入人均212元,较去年同期的252元,下降了40元,减少15.9%,增幅较去年同期回落3.7个百分点,是*几年来减少幅度最大的时期,与全县的工业发展大趋势相符合。

  4、三产业受二产业的影响,首次出现下降。一季度,由于受全县工业生产严重下滑形势的.影响,三产业的增长历年来首次出现了收入下降局面。调查数据表明,前三个月,农民人均三产业收入达到181元,较去年同期的209元,下降了28元,减幅13.6%。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工业发展不景气的影响,企业物流效益下降,导致了交通运输邮电业人均收入下降39元,减幅31.8%;二是企业的效益降低,工人的工资收入减少,大量外地务工人员回乡,影响了批零贸易餐饮业人均减少10元,减幅29.6%。此外,个别三产经营农户的转行也是导致收入下降的原因之一。

  5、非生产性收入大幅度提高,带动农民现金收入增加。*几年,农户从占有财产带来的收益不断增加,尤其是出让土地带来的各种补偿,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而增加;其次,由于农户在外人口的独立生活,农村人口的逐步老龄化,离退休、养老金、赡养费等标准提高,拉动了农民转移性收入的逐年增长。调查资料显示:邹*县一季度人均财产性收入达到244元,较去年同期增加93元,增长61.9%,导致本季度增长幅度过大的主要原因是,后芽村调查点的大部分农户,20xx年下半年,耕地被企业占用,春节前企业按照吨粮,结合当时的市场粮食价格把补偿及时兑现给农户,带来了人均土地征用补偿收入达到224元,增加93元,增长71.3%;人均转移性收入达到122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5元,增长39.7%,主要是退休金与农村赡养费增长的拉动。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失地农户的收入要大大高于农业户,一方面是打工人数多,打工收入高;二是从事二三产业的户数多,收入高;三是没有农业收入也没有农业投入,但是非农业的收入高,尤其是财产性收入高。

  6、期内农户现金支出大幅度增加。邹*县一季度,农户用于农业生产的费用、扩大二三生产规模、购建生活用房的支出加大,分别达到了人均366元、61元、440元,同比增加34元、23元、368元,分别增长25.3%、58.8%、五倍多。其中,由于农户直接购买商品房以及房屋装修支出的剧增,拉动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1449元,同比增加305元,增长了26.7%。

  通过以上数据的对比分析不难看出,邹*县一季度,农民现金收入的增加,主要是农户出售农产品数量的增长、农户占地补偿增加的拉动,二者带动了一季度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78.4%。然而,这不是真正意义上拉动农民增收的方向,其一是虽然农产品价格下降,但是出售量增加不合理,不是真正的农民增收,只能视为生产、生活需要;其二是土地占用补偿的增长,只是偶然之下的必然,从全年来看不会对农民增收拉动太大。因此,要理性的分析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真正原因,正确把握农民增收的渠道,充分认识到现金收入增长之下掩盖的问题:一是工人的月收入已经明显下降;二是新的就业岗位虽然增加,但是进厂的门槛提高,对年龄、性别、学历有了新要求,相对限制了农村“40-50”劳动力的转移力度;三是房地产行业进入低谷,农民工灵活就业者的门路变窄;四是资金缺乏,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起步阶段更加困难。

  *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依然增长缓慢。

  由于农民的收入本来就较低,加上生活支出不断增加,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等,使得农民的收入相当低,增收非常困难。

  我们调查显示:

  1、地区发展不*衡。不同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并且这种差距没有缩小的趋势。总的说来,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地区递减的趋势。上海、北京和浙江的农民人均收入水*,是西部云南、贵州、甘肃和陕西等省的3~4倍。由于城市居民在不同地区之间相对差异较小,因此,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呈现出明显的由东向西的递增趋势。即东部沿海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别较小,而西部地区城乡差别更大一些。

  2、造成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原因

  (1)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还跟不上形势要求。总体看,一是特色主导产业总量小,覆盖农户少。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还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弱,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低,大部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还是单纯的买卖关系,产业化经营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增值水*低,初级原料生产比重大,大部分农产品基本上是从农田到市场,缺乏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高科技含量产品少,加工增值率低。二是结构调整还只是停留在规模扩张上,缺乏在内在质量提高上下功夫。以蔬菜为例,*两年来,有的地区蔬菜种植特别是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连年快速增长,为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种植结构雷同,品种特色不明显,科技含量不高,大路菜多,贮藏、保鲜、深加工及包装、运输等严重滞后,如不抓紧研究对策,将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的结构过剩,应引起高度重视。

  (2)*及其职能部门引导、协调、服务功能滞后,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诸多困难。一是信息服务滞后,手段缺乏,不能及时给农民提供各种市场信息和致富信息,使农民无所适从,组织生产难,进入市场难。二是技术服务跟不上。原因是部门管理制度不完善,科技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使科技人员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主动上门服务意识差,其结果是科技人员得不到实践,农民得不到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特别是高新技术应用上,技术与生产严重脱切,导致农民增收难。三是信贷部门缺乏有效的资金扶持措施,一家一户贷款困难。调查发现,多数农民都有强烈的增收意识,并有一些可行的增收项目,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而难以上马。

  (3)农民的负担比较重.据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大部分农民家庭都有两个孩子,孩子要上学会需要一笔很大的投资,现在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上大学,不一辈子像他们一样只是个农民,供一个子女上大学几乎要花掉农民家庭三分之二的开支;家庭长辈的供养也需要一笔的开支.除此之外,还有农作物每年的成本开支.家庭生活费,子女教育费,农业成本费,三个最基本的方面的开支累加起来,对与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来说,生活就难上加难了。

  体会

  我国农民数量如此之多,要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要带领农民奔小康,要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对策有:

  1、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农民自身的素质.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这就要求*部门下乡组织农民技能培训,打破思想僵化的局面,让农民大胆尝试,自主创新,随机应变,让农民更多更早的了解市场的最新信息和动态.收入来自与农民,农民必须从自身做好.

  2、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这是农民增收的基础。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在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同时,切实抓好质量安全管理。二是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产业带。三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四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农村服务业,提高乡镇企业发展水*,充分发挥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3、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途径。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可以增加农民的资源占有量,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同时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一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小城镇,壮大县域经济,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把农民进城务工当成一项产业来抓,促进农民工跨区域流动,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4、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帮助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降低农村经济发展成本,促进农民增收。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基本建设资金应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应向农村倾斜,以逐步缩小城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差距。二是对农业、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尤其是要配合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方式,逐步建立对种粮农民生产直接补贴机制。

  5、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一是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坚持依法征税,加快乡镇机构改革,尽快取消农业特产税。二是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和规范粮食市场,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积极探索对农民的补贴机制。三是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和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解决农民因患传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民的收入也在逐渐增加,收入来源也越来越广泛,随之农民的收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原来的收入渠道和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寻找一条适合并且能够增加农民收入的道路是当务之急。

  一、农民收入环境分析

  (一)内部环境。

  城子支队位于农场的西北方向,四面交通都很方便,土壤相对肥沃,相对于附*的村庄水源也相当充足。对于种植水稻的农民是一个有利的条件。总体来说农民的生活水*很不错。目前,全村有三百一十二户人家,一千二百三十三口人。

  (二)外部环境。

  国家政策的支持。*几年为了保证农民的利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支持农民。从种植农作物这方面,国家每年都发放种地补助,也就是地补。每年每亩地发放八十元,虽然不是很多,对农民生活没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这是国家对农民种地支持的一种表现。对于农民外出打工,国家也格外支持,下令不得拖欠农民工工资。

  二、农民收入现状

  (一)农民收入来源。

  收入来源主要有种植农作物,玉米、棉花、花生、水稻等;养殖大棚种植蔬菜,黄瓜、豆角、茄子等;养殖牲畜,猪、牛、羊、鸡、狐狸等;外出打工,做建筑工人或是警卫人员;自助创业,开设小型超市、医药店或者家用电器店等。

  (二)农民各项资金收入。

  种植农作物的收入因土地面积的大小而不同。一般每家在农作物花生和玉米上的收入为3000元左右,棉花收入每亩地800~900元,养殖大棚每年收入包含成本在万元之上,养殖牲畜的收入因生肉价格的上涨也逐年增长。现在每斤猪肉十元左右。在这方面的收入包含成本也有几万元。在外出打工这方面的收入,每月800~1000元。工作好的比如技术工这类的每个月的工资都在一千元以上。自主创业的收入就没有那么固定了。整体上看,农民每年的收入包含成本基本在万元以上,和城镇居民还有一定差距。

  三、农民收入存在的问题

  (一)受自然环境的制约。

  尤其是种植农作物受自然环境的制约最明显。农作物本来就生长在田地里,要经受风吹日晒,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如果是连年干旱,土地就会裂开农作物就会因缺水而死亡。但是也有因降水量过多而死的,比如今年因受台风“梅花”的影响,降水量过多。有时连续一个礼拜都在下雨,地里的农作物的根部因土壤松软而扑倒,造成部分农作物的死亡。所以农民今年种植农作物的产量肯定会比往年有所减少。这样来看农民这部分的收入没有一个很好的保证。自然因素给农民的收入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二)农民收入来源和产业结构单一。

  自古以来农民的主要收入就是依靠重地所得,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来源在逐渐增多,慢慢有了养殖大棚的,养殖猪、牛、羊等的,还有外出打工的。但是,即便是有了这些的经济来源,农民收入也不能算是很高。主要是缺乏一定的科学方法。所以解决农民收入来源有限和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受农业生产成本的制约。

  虽然农民在种植业方面的收入在逐渐增加,但生产成本也在增加。所以农民的收入不一定会增加很多。例如大棚里蔬菜的菜子,以前也就是七八元钱一袋,这两年就涨到了三十多元一袋,这就多了四五倍。再加上化肥、农药的价钱,成本就更高了。在养大棚的时候,建成一个中型大棚的成本要一万五千元到一万七千元左右,每家至少要建两个,建大棚的成本就三万多元。所以建成后的第一年基本赚不到钱。综上可以看出成本对农民的收入有很大的影响,遏制了农民的收入。

  (四)劳动力素质偏低。

  农民多数都在从事初级工作,高级技术人员比重较少,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直接阻碍了他们对劳动技能的掌握,特别对高技术含量的获取,经济发展对非熟练工人的需求量有限。这就是限制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会的获得和工资率的提高,制约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

  四、对农民收入问题的结论和建议

  (一)种植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小的农产品。

  既然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不可改变,我们就要想办法改变种植的产品。来适应环境,多种植些对环境条件要求很低的。

  (二)扩大产品结构。

  农民的收入不能单靠种植业,要多开发些收入来源。比如特种养殖,有很多地区的人就是因为特种养殖而发家致富的。有养蝴蝶的,有养蛇的,有养蚂蚱的还有养蜈蚣的。正因为养的人不多才会有较高的收入。村里应该集中培养,然后养殖并找好售货渠道。

  (三)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

  给农民提供资金支持,包括信贷,基础设施投入和财政补贴。因为现在物价上涨,农民的生产成本也在增加,导致收入增加缓慢。所以*有必要对农民生产活动进行支持。比如控制农药和农用材料的价格,在原来的基础上大大减少成本,农民的收入会增加很多。对农民进行补贴,不仅是发钱,也可以发放一些化肥,农药或者农具之类的,也可以减少成本增加收入。对有需要的农民发放贷款使他们更方便的去生产或者去创业等。

  (四)提高农民素质。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合集10篇(扩展4)

——暑期实践调查报告合集10篇

  城市公共厕所是一个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必要的组成部分,是收集、贮存、初步处理城市粪便的主要场所和设施,其卫生及使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形象和文明程度。为了深入了解城市公共厕所的具体状况,及时获得反馈意见,从而更好地方便人们生活、满足生理功能需要,我采取了实地参观和街访的方式,对满城县县城的五个公厕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调查。经过调查,满城县城公共厕所虽然充分发挥的应有职能和作用,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以下便是我对这些不足做的调查实践报告:

  一、总体概括

  1、“供”不应“求”且“分红”不均

  “加上外来人口,这么多人,五个公共厕所,一个坑得装多少人呀?”家住广场附*的张大爷说。

  经我了解,满城县城共有五个公共厕所,分别设置在县人民广场、中山路与燕赵街交汇口处、玉川路顺德小区南侧、北*路菜市场东、陵山汉墓绿地处,远远不能满足一个拥有7万城镇人口,面积可达10*方公里规模,呈环形发展的县城的日常需求。

  “西边广场都建成了,怎么连个厕所都没有呀?”家住城内村的小杨说。

  西二街已经成为了满城新品住宅的聚集区,聚集了许多的居民,为了方便这边的居民,一个西区广场悄悄走入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了高楼丛中的那点“绿”,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广场上却没有一个公共厕所,使得人们在散步的同时产生了些许的费解。

  2、若“隐”若“现”且“藏污纳垢”

  “我见过许多外地人,提溜着裤子打听厕所的,呵呵!”路人小王(化名)透露。

  由于传统观念,许多地方把公共厕所视为见不得人的地方,因而将其建在比较隐蔽的地方。当然满城县也存在这种问题,据我了解除菜市场东和汉墓绿地处的公共厕所比较明显外,其他三个都有不同程度的遮挡,若隐若现,很难被人发现。而且很多厕所因为标识物较小,影响了人们对公厕的可识别性,从而大大影响了这一公共设施应有的作用,造成了公共厕所一部分使用吃紧,一部分资源浪费的现象。

  公共厕所“脏、乱、差”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城市市容发展的久治不愈的'“顽症”,也是居民投诉最多、涉及地区最广的问题。满城县城的五个公共厕所均有不同程度的脏乱差现象,尤其是北*路菜市场东的那个公共厕所,简直是藏污纳垢的最佳场所。正如正要放学回家的小李说的那样,“菜市场这儿厕所都没办法进了,全是地雷,一不小心就踩上去了!”

  二、改进方案及整治标准

  (一)改进方案

  1、针对“供”不应“求”和“分红”不均现象的解决方案。

  加大公厕设施的投入,科学选址,合理利用每一寸闲置土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公厕的合理使用人数是3.18座∕万人,满城县城约有7万城镇居民,所以应在城区内建有23座公共厕所才算是最合理的。然而,公厕的选址也是需要考虑周全的,有专家指出:一个人从有便感后可以坚持5~10分钟,这段时间的步行距离约为300~500米,所以在人流聚集区500米之内应该有至少有一座公厕。

  2、针对若“隐”若“现”和“藏污纳垢”现象的解决方案

  树立醒目标示物,严格管理,规范公民如厕行为。醒目标识物的设立可是人们在内急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现厕所的具**置,针对已经建成而不可更改的遮蔽式公厕不易被发现这一现象是最有效且最直接的解决措施。针对公共厕所“脏、乱、差”的现象,一是从清洁和管理人员内部入手,加强清洁和管理力度,完善管理章程,对公厕需要整治的问题逐条梳理,制定出具体的整改措施,责任到人,奖罚兑现,做到全日保洁。二是加强环境卫生法律法规及城市环境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倡导文明卫生的生活*惯,提高居民的主动维护公共设施的意识,规范居民如厕行为,唤起居民的公德心。

  (二)整治标准

  1、有健全的卫生管理和卫生保洁制度,有专人进行管理和保洁。

  2、蹲位、门窗、墙壁、灯具、洗手池整洁卫生,地面整洁、无积水、无纸屑、烟头、痰迹和杂物。

  3、大便器清洁、无积粪,小便器(槽)内无积存尿液,无尿垢、杂物。便器定期喷洒药物消毒。

  4、有自然通风或独立的机械排气设施,基本无臭味,无蝇蛆,无乱刻乱画。

  三、要求、建议

  要求:

  1、协调配合,落实责任。公共厕所集中整治行动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翔实具体的工作,需要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和不懈努力来完成。各方要切实负起责任,精心组织,做到各负其责,齐抓共管,通力协作,形成合力。

  2、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各级各部门在整治行动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切忌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要有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建立起公厕卫生管理长效机制。

  建议:

  1、提高有关部门对公厕问题的重视程度,不仅要从专业化入手,建造一批具有城市特色的公共厕所,还应该融入人性化和环保的设计理念,以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完美的满足公民对公厕的需求,促进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2、树立“全方位”和“长远”的发展视角,注重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扩大公厕的适用人群,增加残疾人、孕妇、儿童、老人专位,不仅要满足居民的生理需求,更要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报告人:xxx

  二0一x年七月二十四日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对于教育事业的关注也随之增长,尤其是孩子的教育受到社会普遍的关注。作为家长,为了孩子,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似乎把一切好的都给了孩子;然而孩子,似乎是比较任性,对于家长的苦口婆心,他们总是存在反感。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从家长和孩子两方面出发,开展了对假期上辅导班情况的调查。通过此次调查,让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家长和孩子对于家教辅导班的真正看法。这不仅有助于孩子和家长间的关系,更是可以提高家教人员对于孩子和家长心里想法的了解。

  一、对于家教辅导班的部分看法:

  (一)在孩子方面:

  1. 对于家教内容的要求:渴望知识,大部分的调查者希望通过上家教辅导班开拓自己的视野,他们表示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同时注入新鲜的血液,尝试对于难题的突破。

  2. 上家教辅导班想学到什么:知识,只有知识可以充实自己,让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有部分孩子表示数学一直是他们学*薄弱之处,他们想通过上家教辅导班可以提高自己数学的解题思路。

  3. 如果没有去上辅导班,大部分的孩子会选择在家上网,看电视打发时间,只有少数表示,他们会利用自己的假期来给自己充电。

  4. 对于父母送孩子上辅导班,几乎所有孩子都认为他们的做法是对的,他们都知道父母让自己上辅导班是为他们好,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学*成绩。

  5.对家教老师的要求:他们希望家教老师不仅是位良师,更是益友。家教时间同样不希望过长,俗话说,劳逸结合嘛!

  (二)在家长方面:

  1.休息之余为孩子请个家教,可以防止因过分玩耍而把学*抛到九霄云外,让孩子在假期可以继续有份学*的心情。

  2.可以补*原来落下,课上没听懂的功课,及时查漏补缺;也可以为下学期作好准备,让孩子没学之前就先学起来,赢在起跑线上。

  3.为孩子找了个好朋友,在学*,生活其他方面可以给予必要的引导;

  4.通过补*,可以让孩子薄弱的功课有所提高,同时可以为孩子把好关,轻松升学。

  (三)在大学生方面:

  1.相对其他工作而言,"家教"比较轻松,可以选择性地任教,时间也比较好安排;

  2.可以"实践"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发挥特长,重温旧识,也找到另一个新的学*来源(这就是家教群体中以师范类学生居多的原因);

  3.作为实*项目,同时还可以挣钱,达到了"双赢";

  4.假期上门家教既可以节省往返路费,还可以作为下学期的积蓄(学费+生活费),或者有条件的还可以作为"旅游基金"。

  二、"家教"过程中也存在着隐患,通过新浪调查发现大致存在以下几点:

  1.管理机制的问题

  目前,家教方面的市场处于无管理状态,**不问津。虽然有些中介公司崭露头角,但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所交的中介费不合理而且还不排除有些中介公司是浑水摸鱼,只收费不介绍家教工作。于是行成了无条理、无规范的"自选市场",久而久之必将导致更混乱的状况。所以,我们呼吁,有关部门应对这个"软性市场"予以重视,为大学生兼职提供便利条件,组织"大学生家教供需见面会",使之成为井然有序的工程。

  2.安全问题难防

  在"自选市场",学生或家长往往都凭第一印象选择"对象",选择时过于轻率,而且一般只达成口头协议,无安全底线。也有些刁钻的家长以孩子学*成绩提高不快,质量不高为由随意克扣教员"工资",同时家教市场火热,家长"压价"的前例不无存在。反过来,还有 "包吃包住"的家教待遇就更加有安全隐患了 吧?所以,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的问题也是迫在眉睫。

  3.道德问题可堪

  日前,听同学说过这样一个家教事例。某大学生与一家长交涉家教价格,"每月包吃包住1500元",另旁同寻兼职的另一女生听到后立马对那位家长说"1200元我就给你教",家长转而随其去。他们扬长而去后该女在后破口大骂…… 此类"竞争事件"举不胜举。另有一种现象让人汗颜:在家长高标准严要求的压力下,有些同学不惜伪造一些相关证件以"证明" 自己的"能力"。试问如此的能力和道德真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么,而如此见而不怪的现象又仅仅只是道德的渐退!?在这种"竞争"中我们失去了人生后花园里最弥足珍贵的财富!

  4.顾此失彼,丢了学*

  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挣钱补贴自己的生活费用以减轻家庭负担本无可厚非,但学生的天职是学*,倘若因此占用大量的学*时间,荒废学*那可就得不偿失了。打工挣钱是次要,把握学*知识的大好机会才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切不可逐本求末。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去挣一点小补贴,还不如利用好时间,扎扎实实打好专业知识基础,争取将来能用自己掌握的高新知识寻求创新,为国家创造更大的财富。同时也挣得更多更大的"财富"。如此看来,我们何乐而不为?

  三、"家教"心得:

  教师,一个光荣的职业,他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培养有用之才是他的目标。在家教期间,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需要“三心”。

  1.耐心――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对于知识的接收能力也有快慢之分的。所以在讲课过程中,应该尽量耐心点,慢慢的给学生讲,切记不能烦燥。一遍不懂,就要花两倍,或者更多的时间让他掌握。不能讲了一遍他没听懂就凶学生,这样只能适得其反。耐心的老师,不仅学生喜欢,家长更是喜欢。因为你耐心,家长才会把自家的孩子放心让你教。所以,耐心,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

  2.责任心――做好每件事都需要责任心,作为一名家教老师也是需要责任心的。只有有责任心的老师,家长才会放心把孩子交给你来教。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你要做好每次的笔录,将上课内容详细的记录成册。在教学的过程中,你要不断的发现问题,不断的改进,问问自己怎样才能让学生学的更好,选择合适的方案来授课。

  3.留心――用心和学生沟通,发现学生遇到的难题,并协助其解决。搞好你与学生的关系,让学生喜欢你,做他们的朋友。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他的想法,努力成为他的良师益友。

  总结: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 到企事业单位实*的大学生也为数不少,这样既可锻炼自己,提高专业水*,又可开阔视野,接触社会,为日后工作积累社会经验。暑假兼职打工赚钱是许多学生的选择。"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多吃点苦,父母少花点钱。"

  搭乘“开往春天的地铁”与全国首创刷卡取报新模式——《东方卫报》创新发行模式分析

  xx年-20xx学年度暑假期间,我参与了南京日报报业集团旗下东方卫报社关于刷卡取报的市场调研活动,以调研的方式在第一线感受刷卡取报这一新模式给传统报纸发行模式带来的冲击。其间,我还通过与报社发行部何长清主任及其他工作人员的谈话和交流,较为深入的了解了《东方卫报》以地铁这一新型公共交通工具为载体的发行渠道。对于这两种创新发行模式,我谨以个人观点作出相关分析。

  关键字:地铁报刷卡取报发行模式

  背景材料:

  南京日报报业集团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在集团党委带领下,集团员工发扬创新进取、务实敬业、诚信和谐的精神,聚精会神抓导向,一心一意谋发展。集团新闻宣传*稳有序,经济实力显著增长,内部改革取得突破,和谐建设出现新的面貌。

  《东方卫报》是由南京日报报业集团和南京地铁总公司联合打造的一份综合类新闻日报,以“轻松,时尚,有用”为办报宗旨。

  《东方卫报》xx年5月15日正式创刊,运用自身独有的运作模式,仅用了40天时间,就将发行推至16万份,一时间引起中国传媒界巨大的震动;改版后的《东方卫报》集读者俱乐部、免费刷卡取报、地铁派送和公共场所赠阅于一身,通过与苏果、麦当劳等企业合作的一系列的活动策划打响了品牌知名度,提升了自我形象,截至目前,《东方卫报》发行总量已攀升至30万份,稳居南京地区都市日报发行前三强。《东方卫报》在国内首创数码刷卡取报系统,1200多台刷卡机已基本覆盖南京主城区,其独有的地铁内发行量突破10万份,创造出都市日报快速发展的奇迹。

  主要发行渠道:

  地铁派送:每天7:30-13:00在南京地铁沿线各站发行8-10万份;

  南京主城区200栋精品写字楼固定订阅;

  全市266个读报居民小区家庭订阅;

  南京主城区1200个报亭刷卡点会员读者刷卡取报;

  主城区1000个特约零售报摊零售;

  大型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定点投递;

  南京新街口、山西路、珠江路等闹市区分别有100个人工派送点;

  市区主要加油站、苏果连锁超市、休闲娱乐场所赠阅。

  搭乘“开往春天的地铁”:

  xx年《东方卫报》改版后正式在南京地铁一号线进行免费派发,现派发量*10万份,被称为地铁发行的“霸主”。

  地铁这种轨道交通方式对于中国大多数城市来说是一种新生事物,同样,地铁报对于中国报业来说也是个新生事物。作为一份刚刚完成改版、“重获新生”的都市日报,《东方卫报》的.定位更加倾向于年轻、时尚和快节奏,因此,地铁就当仁不让的成为了《东方卫报》要占领的首要“高地”。

  地铁中熙熙攘攘的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都市青年,他们年轻但不失稳重,前卫但不迷茫,他们有着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着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进取心。快节奏的工作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让他们不在流连于电视机前,如何更快、更准、更便捷的获取自己所需资讯曾经是他们头痛的问题。如今,一份以“轻松,时尚,有用”为宗旨,针对年轻、前卫的群体量身定做的报纸出现在了地铁。没有找零的麻烦,因为它是免费的;不必担心没有取报点,因为在地铁的各个出(入)口都有它的身影!对于读者来说,原来取报可以如此的便捷!

  主动筛选阅读人群,对应目标客户的广告商捕捉到这一点后,自然不会熟视无睹,这也就自然而然的解决了报纸广告的吸纳问题。《东方卫报》读者群体因锁定在有稳定工作、固定收入、有消费能力的年轻时尚人群,使广告主实效千人成本降至最低点,其良好的广告投放效果也使得该报成为众多广告商的必选媒体。而从盈利模式上看,更在一定程度上为报纸持久性运作和可循环性发展提供了保障。这就是用“重点培养”取代“普遍撒网”,从发行上做出差异化,与其他报纸广告发布“多而不专”带来的低效率宣传效果及其恶性循环形成鲜明的对比。

  对于更深层次的地铁报问题的探索,我想引用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李莹在10年7月“全国地铁媒体联盟高峰论坛”上的一段话:“地铁报发展需要注意三点:一是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二是与广告主之间的关系,毕竟地铁报高度依赖广告主;三是与地铁公司之间的关系,因为地铁报需要保证其完全唯一的发行地位,否则很难保证较大的发行量,从而实现盈利。”

  难道,《东方卫报》只能走单一的地铁发行线路吗?

  全国首创刷卡取报新模式:

  xx年4月《东方卫报》实施全国首创刷卡取报发行模式,截至目前,XX市已有1500家报摊成为《东方卫报》特约刷卡点,*10万名读者通过刷卡方式领取报纸。

  仅仅两年的时间,通过刷卡取报方式,《东方卫报》已经从一张改版初期纯粹的“地铁报”发展为一份主流报纸,日刷卡量目前达到*10万份,报摊发行量居于南京前三名。也正是这种首创的刷卡方式,使得《东方卫报》地面的发行量达到了地铁发行量的2倍多。

  首先,刷卡的方式顺应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年轻的一代不会让每天买报找零来一点点谋杀自己的时间,采用刷卡的方式更适合他们的口味,更加便捷。事实上,在我进行刷卡人数调查时,很多社区的老年人也喜欢上了这种便捷的取报方式,这省掉了他们出门为家人取报时准备零钱的麻烦。

  其次,特约刷卡点定点发行方式可实现读者人群精确投放;让每位持卡者都成为《东方卫报》的尊贵会员,这也是持卡刷报的另一个亮点。成为会员就意味着读者不仅可以免费享受《东方卫报》带来的多种优惠服务,还可以到300家本报特约加盟商户享受最低消费折扣的超值优惠服务,以及报纸最*开展的报纸购物活动——东方乐购。可以说,会员制稳定了部分读者,正是越来越多的取报卡的办理和使用成就了《东方卫报》的地面发行量。正如上文所述,如今网购、团购风行,《东方卫报》依托会员制定期开展的报纸购物也成为了一种时尚,反过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吸引了部分年轻读者群,保证了发行量。

  地铁报&地面报:

  以地铁报扩大市场份额,以地面报实现企业盈利。

  《东方卫报》总编辑陈朝晖表示,地铁报的发展离不开地铁本身的发展,但地铁的发展又不是地铁报所能控制的。对大多数地铁报来说,单一线路运营只能带来有限的发行空间,如果只在这少量人群中做文章,报纸就做不大。因此,单一线路环境下的地铁报在创刊初期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就是地面发行。正如陈朝晖所说,《东方卫报》凭借着创新的刷卡取报,辅助以出色的活动策划,如“爱心义卖”,精品办公楼定点订阅等多渠道发行手段,在南京这个报业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中确保了发行量,分得了自己的那块“蛋糕”,成就了不俗的业绩。

  转眼间我已经度过了大学的第一个年头,进入了大学的第一个暑假。作为已经成年的大学生,我的暑假生活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无所事事了。我要过一个既有意义而又充实的暑假,我和室友有很多热烈的讨论,我也有了自己的打算。我想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来赚取自己所需的生活费,当然更多的是想通过亲身体验让我自己更进一步了解和认知这个社会,我也希望自己能在这个暑假中增长见识,更为重要的是想检验一下自己是否能够融入这个社会的大家庭并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在社会中存在的差距。

  临*暑假,校园里、大街上各种各样的招工广告随处可见,我和几个室友准备在暑期找份临时工来充实自己的暑假生活。在找工作的时候就听说其他学校的有去打工被骗的,所以我们在找工作的时候都很谨慎。经过慎密的筛选,最后我们决定跟着我们校学生会志愿者部社会实践部的一个干部去,她是东莞顶裕木器制品有限公司的招工代理,她也跟着我们一块去打工所以我们就放心的跟着她一块儿去了。

  考试完的第二天我们就出发了,坐了两天的长途大巴,我们一行三十多个人终于到达了东莞,到达厂里已经是下午五点多了,我们收拾收拾东西就去食堂吃饭,吃完饭我们就开始和老板签合同,老板给我们开了会后我们就去休息了。这个公司主要是加工木制珠宝盒的,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开始去车间工作了。第一天工作给我们安排的工作都很简单,我们们很容易就能完成,同时也觉得时间过得很快。第一周晚上只加班到九点半,刚远离的学校紧张的复*备考生活,没有了学*考试的压力,每天只是工作,吃饭,睡觉这三部曲也没有什么思想压力感觉很好。从第二周开始就给我们安排一些有技术含量的活了,并且晚上加班到十一点有时甚至十一点半,枯燥无味的长时间工作很令我们乏味,手机在那边也没法上网整天像是与世隔绝了。长时间的工作导致我们晚上睡觉做梦都是在干活,早上起来手都是肿的,握就握不住。就这样持续了56天,期间只过三个星期天休息了三天,整天盼星期天就像盼过年似的。还好,我们们只干两个月就走了,坚持坚持也就过去了,过着还有个盼头,但是想起那些厂里的老员工,他们整天整年都这样重复着这样乏味的日子,动不动就被组长骂一顿,在那组长一般不骂我们学生,让我们干的都是稍微轻点的没有危险的工作,顿时感觉我们很是幸福。

  这个公司分为四个部门:木工部,组立部,油漆部,包装部。我是在组立部的,也就是把各个零件组装起来,那些活儿看是简单而轻松的,身体不断的重复着一个动作,是相当的枯燥和烦闷的。但不管做什么,我们在期间不单单只是为了工作,机械的运动永远只是停留在那一步。在实践期间我们还要讲究方法,怎样做省力又好,在期间组长教我们的,还有其他方法都很科学,期间我也很受启发。但是有一些小事不太科学,比如说一些员工往一个小瓶子里倒胶的时候就没有注意大气压强的问题,导致倒胶很难倒,就不往瓶子里进,我注意到这个问题后就和那个老员工讲了一下她那样做的不对,我告诉她正确的倒法后她很快就倒好了。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也充分证明了我们学*的知识还是有用的。(*__*)嘻嘻……

  虽然这个暑假基本没上过网看过电视,像与世隔绝了,24小时的一半多时间都是在工作,打交道的也只是厂里的老员工和一块儿去的同学,整天只是在厂里呆着,但是这也让我看到了社会的一角,这个世界真的是太疯狂了。我本以为只有在电视上才会发生的事竟然有好多在我身边发生了,这就是和在学校的不同,学校太理想化了,而社会太现实了。不过通过暑期的打工经历也让我明白了许多以前我认为说得不对的名家名句,到底还是名句,都是有一定的生活哲理的!

  暑期的社会实践打工经历让我亲身感受到了许多:

  一、时间真的很宝贵。

  俗话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确实是可以创造金钱,但是金钱却买不到时间。我们在那打工都是按小时付工资的,只要干有那么多时间就可以得到相应的报酬,但是有了这么多钱我们想买点时间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刚放假的时候本来说是七月五号出发,我们三号考完,正好四号可以歇息一天收拾收拾东西,但是三号上午考完后,下午通知说是四号一早就走,这个下午真是让我们慌的很,室友的一个同学要和我们一块去,我们就连忙打电话让她晚上赶过来,宿舍暑假要被占用还得搬宿舍的东西,表弟也要和我们一块去结果就没能赶过来,还有一个要一块去的老乡第二天还有考试……那天下午真是把人给折腾死,就相差一天,原来的计划都泡汤了,那是真是切实感受到了时间的宝贵。在那呆了将*两个月也就意味着在家只能呆两三天,真的好想在家多呆几天……

  二、挣个钱真难。

  整天在学校吃穿不愁的我们却很少想一下父母挣钱供养我们上学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在学校吃喝玩乐日子过得很是潇洒,但父母呢?他们只是一个劲的想法挣钱让我们吃好喝好,而他们去整天省吃俭用,辛辛苦苦的挣钱,而我们只是知道花钱。通过这个暑期的打工经历我确实感受的了钱是多么的难挣,每天超负荷的工作量把人累的够呛,有时候一连站好几天站的腿酸疼硬疼的,每天早上手指肿的握就握不住,反正是钱是没有好挣的。

  三、人活着真不容易。

  现在想想我们以前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看到和我们同龄的好多人早早的就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以前还以为他们出去打工很自由还可以挣钱花,但亲身实践后才知道还是在学校好,在学校自由点,在这儿父母供养着没有人骂,没有生活的压力。他们打工在外动不动就被上级骂一顿,整天都是机械的工作,生活没一点儿乐趣,并且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也许他们唯一期盼的就是发工资的那一刻,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有时候想想就是混个人好难,一辈子都要被生活的压力牵着鼻子走。

  四、珍惜现在幸福生活,好好学*。

  暑假在那干活的时候不让说话,不让听歌,机械的工作很是令我们乏味,这种生活我们也幸亏是干了不到两个月,在那干活的时候就经常想还是我们在学校幸福,到学校一定要好好学*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这一开学就是大二了,大学四年会很快过去的,珍惜大学里的每分每秒充分利用大学里的每份资源来充实自己,好好的锻炼自己,学号本专业知识,才能等到毕业后找到份满意的工作,到时候也许生活会比较好过点。

  或许有人会说我这个暑假没有赚到多少钱,可是我们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懂得了该怎么样生存。我想这个才是最重要最值得我们追求的东西。

  在我的`打工生活中,我也明白了许多:在日常的工作中上级欺压、责备下级是不可避免的。虽然事实如此,但这也给我上了宝贵的一课。它让我明白到别人批评你或是你听取他人的意见时,一定要心*气和,只有这样才能表示你在诚心听他说话。虽然被批评是很难受的,而且要明确表示你是真心在接受他们的批评。因为这样才能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为以后的成功铺路。我们要学会从那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这才是我所应该做的。

  我也从打工中学*到了人际交往和待人处事的技巧。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能看到自身的价值。人往往是很执着的。可是如果你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那么你一定会交得到很多朋友。对待朋友,切不可斤斤计较,不可强求对方付出与你对等的真情,要知道给予比获得更令人开心。不论做是事情,都必须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成功要有信心,要学会和周围的人沟通思想、关心别人、支持别人。

  打工的日子,有喜有忧,有欢乐,也有苦累,也许这就是打工生活的全部吧。我不知道多少打工的人有过这种感觉,但总的来说,这次的打工生活是我人生中迈向社会的重要一步,是值得回忆的。现在想来,五十六天的打工生活,我收获还是蛮大的。我所学到的生活的道理是我在学校里无法体会的,这也算是我的一分财富吧。

  暑期虽然只有两个月时间,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却可以感受到有些厂家总喜欢把大学生看成是廉价劳动力,这是我们最不能容忍的!累啊,可生活还得继续,还得面对学*,面对走出校门,面对找工作......不过,让我们体会一下工作的辛苦,锻炼一下意志品质,同时积累一些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这些经验是一个大学生所拥有的“无形资产”,为以后走向社会,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吧。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新月异的社会,我觉得大学生应该转变观念,不要简单地把暑期打工作为挣钱或者是积累社会经验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借机培养自己的创业和社会实践能力。

  时间飞逝,告别了短暂的暑假打工生活,回到了校园,回想着刚过去的打工日子和即将到来的大二学*生活,酸甜苦辣,不禁让我感慨……暑假的打工,对我来说,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起点,也希望这个起点能让自己更好的融入社会,不断地成长……我会一直的努力。虽然我不是最好的,但我会尽力做到最好,不管是学*还是生活、思想上,我都会努力的完善自我,一步步地、踏踏实实地做事。

  经过10天的调查,我发现我们的小区在环保方面存在这问题,暑期实践调查报告。我发现是从两方面来的:1 在早晨,我发现自行车上有许多白色粉末状的颗粒,据说是第2化工厂·化肥厂·面粉厂等化工厂生产的工业垃圾。2·骑自行车从北向南,发现空气越来越差。

  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对老年人,他们身体较差,这十分危害他们的身体,导致死亡等一些状况,根据我调查有40%的人无所谓环境的好坏,有58%的人对环境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还有2%的人拒绝回答问题。总体来看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好似位于一个比较清晰的状态,这和国家的政策有密切关系。

  过去以黄土高原的黄色和煤炭工业的黑色为主色调的山西省,如今开始换上绿色新装,出现了绿色大增、景色大变的喜人景象。

  这是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的评价。他说:“不懈造林使山西成为中国森林资源增长幅度最大的省份之一。”数据显示,目前山西省的森林面积已发展到33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4。12%,比新中国成立初提高了11。72个百分点。

  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26日在此间召开的全国造林绿化现场会上授予山西省“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

  位于中国中部的山西省每年的煤炭产量和外运量分别**国的四分之一和五分之四。然而,由于战乱及过度毁林开垦等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初,全省仅残存森林551万亩,覆盖率仅为2。4%。

  “绿色”的缺乏令山西生态环境一度脆弱、恶化。风沙肆虐、水土流失、空气污染等生态灾难时刻威胁着全省民众。为改变这一状况,山西省于2005年提出了建设“绿色山西”的发展战略,力争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18%,2020年达到26%以上。随后,山西相继启动了十大省级工程,以年均投入50亿元以上人民币、栽植400多万亩树木的速度推进造林绿化。

  山西省**王君说:“通过造林绿化,全省生态环境大为改善,水土流失、风沙危害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数据显示,山西省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由20世纪八十年代初的3。67亿吨减少到现在的2。7亿吨,境内三条河流基本变清;林区降雨量增加了10%以上,空气相对湿度提高15%以上。

  山西民众的生活环境也得到进一步改善,林业收入进一步提高。去年全省11个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二级以上天数*均达到334天,监测的103个地表水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由2005年的11。6%提高到15。5%。去年农民来自林业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已达到15%。

  这件事震撼了我的心灵。我看来环境的形势大好。

  现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大学生要想在未来找到一份有自己专业的好工作,就必须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领域,提高自己的能力。

  作为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专业本身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还要有很强的交际能力。这要求我们的大学生不断提高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我们的交际能力。但目前大部分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能力较好,英语基础较扎实。就我们班而言,大约70%的学生在考试中可以取得好成绩,只有一两个学生在班上不及格,甚至有时没有,所以在我看来,我们班的英语学*基础还是不错的。但是在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一旦学生遇到英语角或者英语交流等活动,就会变得很不自信,很支支吾吾,自然也就不会像*时那样流利地说英语了,这也是我的问题——交流能力差。

  我个人是个内向的女生,不爱说话。我通常不会在英语角发出声音,我总是去袖手旁观听。我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其实我觉得我英语成绩还不错,只是不会说话,有时候很压抑,很纠结。我想这也应该是我缺乏自信甚至自卑的结果。但是我很清楚,英语学*主要在于说,而不是写,因为它毕竟是一门语言,是用来和人交流的,所以我下定决心要说。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合集10篇(扩展5)

——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实用10份

  XX县农民现金收入一季度实现了双增,尤其是农户财产性收入实现了大幅度增加。据110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XX县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714元,较去年2427元,增加287元,增长11.8%;农民人均现金支出xx元,同比增加396元,增长24.7%。尤其是农户的财产性收入同比增长61.9%,是历年来增幅最快的一次。

  1、工资性收入增幅放缓。20xx年一季度,XX县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844元,同比增加96元,增长12.7%,增幅回落4.6个百分点,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幅度减缓。其中:外出打工收入人均仅增加3元,增长1.9%。通过农户记帐资料结合农民工检测调查,以及深入走访调查户得知,增幅减缓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从事了其他行业,例如:尹家调查点的大部分女劳动力,有着去淄博周村纺织厂打工的*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效益下降工资降低,返乡农民工有的从事服装生意、有的从事人寿保险,还有的直接在家从事家务;二是县域内的几个大型的企业集团,延长了春节假期的时间,工人的生产时间减少,收入也就随之下降。因此,金融危机是直接导致农民工收入下降的最根本原因。

  2、一产业现金收支有较大增长。调查数据表明一季度,农民从第一产业得到的现金收入1111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32元,增长13.5%。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春节期间,农户用于生活消费的开支与春耕备播的支出加大,促使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数量增加,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出售量,分别比去年同期人均增加44.7公斤、31.7公斤、3.1公斤,增长107.4%、36.9%、31.4%;虽然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9%、15.4%、24.9%;但是,由于出售数量的绝对增长,还是拉动了农民一产现金收入的增加。同时,农户用于农业生产支出人均达到433元,同比增加88元,增长25.3%,由于农业各种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拉动了增幅比上年增加7.7个百分点,从增长幅度对比分析,基本实现了收支同步增加,支出增长过快、符合当前全县农业发展的大趋势。

  3、农户家庭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二产业现金收入大幅度下滑。随着金融危机对企业影响面的不断扩大,导致了家庭小型企业惨淡经营、举步维艰的局面。从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得知,全县110个调查户中,有1户常年经销木材、1户从事面粉加工的工商户,因为今年经济效益急剧下滑的原因,转行出去打工或者从事了三产行业。调查资料表明一季度,家庭经营第二产业的现金收入人均212元,较去年同期的252元,下降了40元,减少15.9%,增幅较去年同期回落3.7个百分点,是*几年来减少幅度最大的时期,与全县的工业发展大趋势相符合。

  4、三产业受二产业的影响,首次出现下降。一季度,由于受全县工业生产严重下滑形势的影响,三产业的增长历年来首次出现了收入下降局面。调查数据表明,前三个月,农民人均三产业收入达到181元,较去年同期的209元,下降了28元,减幅13.6%。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工业发展不景气的影响,企业物流效益下降,导致了交通运输邮电业人均收入下降39元,减幅31.8%;二是企业的效益降低,工人的工资收入减少,大量外地务工人员回乡,影响了批零贸易餐饮业人均减少10元,减幅29.6%。此外,个别三产经营农户的转行也是导致收入下降的原因之一。

  5、非生产性收入大幅度提高,带动农民现金收入增加。*几年,农户从占有财产带来的收益不断增加,尤其是出让土地带来的各种补偿,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而增加;其次,由于农户在外人口的独立生活,农村人口的逐步老龄化,离退休、养老金、赡养费等标准提高,拉动了农民转移性收入的逐年增长。调查资料显示:XX县一季度人均财产性收入达到244元,较去年同期增加93元,增长61.9%,导致本季度增长幅度过大的主要原因是,后芽村调查点的大部分农户,20xx年下半年,耕地被企业占用,春节前企业按照吨粮,结合当时的市场粮食价格把补偿及时兑现给农户,带来了人均土地征用补偿收入达到224元,增加93元,增长71.3%;人均转移性收入达到122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5元,增长39.7%,主要是退休金与农村赡养费增长的拉动。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失地农户的收入要大大高于农业户,一方面是打工人数多,打工收入高;二是从事二三产业的户数多,收入高;三是没有农业收入也没有农业投入,但是非农业的收入高,尤其是财产性收入高。

  6、期内农户现金支出大幅度增加。XX县一季度,农户用于农业生产的费用、扩大二三生产规模、购建生活用房的支出加大,分别达到了人均366元、61元、440元,同比增加34元、23元、368元,分别增长25.3%、58.8%、五倍多。其中,由于农户直接购买商品房以及房屋装修支出的剧增,拉动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1449元,同比增加305元,增长了26.7%。

  通过以上数据的对比分析不难看出,XX县一季度,农民现金收入的增加,主要是农户出售农产品数量的增长、农户占地补偿增加的`拉动,二者带动了一季度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78.4%。然而,这不是真正意义上拉动农民增收的方向,其一是虽然农产品价格下降,但是出售量增加不合理,不是真正的农民增收,只能视为生产、生活需要;其二是土地占用补偿的增长,只是偶然之下的必然,从全年来看不会对农民增收拉动太大。因此,要理性的分析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真正原因,正确把握农民增收的渠道,充分认识到现金收入增长之下掩盖的问题:一是工人的月收入已经明显下降;二是新的就业岗位虽然增加,但是进厂的门槛提高,对年龄、性别、学历有了新要求,相对限制了农村“40-50”劳动力的转移力度;三是房地产行业进入低谷,农民工灵活就业者的门路变窄;四是资金缺乏,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起步阶段更加困难。

  一、调查目的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随着国家在政策上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农民收入有了些许提高但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事关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这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坎”,想要跨国这道“坎”我们就要狠抓农村新增收入使得农村收入有一个质的飞跃。增加农民收入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如果我们在继续挖掘农业内部潜力的同时,从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的角度考虑问题,有可能为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情况调查的了解可以帮助农民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提高人均收入,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做贡献。为了了解掌握增加农民收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于今日就其情况对麦积区花牛镇诸多村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调查时间

  20xx年7月——20xx年10月

  三、调查对象

  XX镇花牛村30户农户

  四、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我以访谈法为主观察法为辅走访了我所在村镇的部分农户。

  五、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一)农民收入变化情况

  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构成有: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例较大。

  一是工资性收入: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稳定增长。 20xx年农民工资性人均收入 407***元, 20xx年人均工资性收入 4527元,比上年增加 448。1元,增幅 11。4%,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上升到 75%。

  二是家庭经营收入: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 20xx年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 1106。9元,比上年增加 114。3元,增长 11。5%。 从调查情况看: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粮食收入绝对值逐年增加,在调查表中可看出它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因为粮食生产效益一直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挤压,粮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较少。据统计,我市粮食收入占家庭经营总收入的 49。7%,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仍然较大。

  从种粮生产成本与收益分析,粮食作物每亩生产成本上升,农民的纯收入相对减少,农民增收面临成本高、收益低的压力。

  三是其他收入:服务收入、财产性收入略有下降;政策性收入稳中有增,加工收入稍有减少,以苹果为主要农产品的加工收入受灾害性天气影响有小幅下降,人均收入水*不高。

  (二)总支出情况

  20xx 年农民人均家庭总支出 8151元,比上年增加 187。1元,增长 6。5%。 20xx年农民人均家庭总支出 8666元,与上年增加 515元,增长 13。3%。在家庭总支出中生产性支出和生活支出增长比较快。

  1。受农资、饲料等价格上涨的影响,农民的生产性支出逐年增加。 20xx年种植业(粮食)生产性支出人均 407。5元, 20xx年种植业(粮食)生产性支出人均 480。3元,同比增加 72。8元,增长达 17。9%; 20xx年养殖业生产性支出人均 347。6元, 20xx年养殖业生产性支出 448。1元,同比增加 100。4元,增长 2***%。同时,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也在增加,由于部分农机具享有政策性补贴,一家一户重复购置农用机械,增大了人均生产性支出。在家庭总支出构成中, 生产性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三分之一,达到 29。6%。

  2。农民人均生活支出明显增加。20xx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4899元,比上年增加 264元,增幅 10%。 20xx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5444元,比去年增加 545元,增长 11%。农民生活消费总支出随物价变化急剧上升,使农民家庭总支出明显增加。

  (三)影响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年来,农民收入虽取得较快的增长,但仍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增收空间受限 。 一是农资价格上涨过快, 远远超过农产品价格的增长。 20xx年全市农产品收入增长 10。2%,而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支出则增长 15%—30%不等,说明纯收益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挤压,投入产出率低,致使农民收入增速缓慢。以肥料为例,实际市场价连续几年涨幅都在 15%以上。

  另外,杂交种子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其中一季稻种子价格上涨幅度最大, 20xx年 C两优 87、 C两优 396, V两优 1、 7、 8号价格均为 35元 /斤,比 20xx年每斤又涨了至少 10元,上涨 40%。 二是 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 一些 中低产田 基础设施脆弱, 排水引灌、保旱保肥的能力不高, 抵抗风险灾害的能力较差, 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增产增收的瓶颈。 特别是*年来冰灾、水灾、病虫灾害等发生频繁,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稳定性。 比如年初的冰雪灾害就给油菜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害,人均产量下降了 2。8%,其他冬种农作物生产也受不同程度影响。三是养殖业收入因多种原因相对减少。*几年来,因劳动力外出、饲料涨价、疫病及牲猪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等原因,饲养牲猪的农户明显减少,导致农民的养殖业收入减少。从调查的 100户农户看, 20xx年有 62户, 20xx年只有 43户。

  2。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变小。 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适用技术应用差。绝大多数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不强;出外打工经商的农民,多数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环境恶劣的工作,享受待遇不高;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就业难度将不断加大,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也将受到挤压。

  3。惠农政策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份额较少。 *年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业政策保险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广大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投入,通过**转移支付,加大补贴力度,但这部分资金中相当部分是用于扶持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能够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份额较少。

  六、建议与对策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质量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

  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就业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

  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广播 、电视 、杂志、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夯实农业基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农民组织 农业 协会 ,按市场化要求组建股份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的方式,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 社区 服 务 ,促进农产品的产供销市场一体化,拓展增收空间。二是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着力选择和和使用有技术、有经济头脑的农村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务实创新的开展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编报项目向上争取资金,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效;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推动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加快实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民的收入也在逐渐增加,收入来源也越来越广泛,随之农民的收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原来的收入渠道和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寻找一条适合并且能够增加农民收入的道路是当务之急。

  一、农民收入环境分析

  (一)内部环境。

  城子支队位于农场的西北方向,四面交通都很方便,土壤相对肥沃,相对于附*的村庄水源也相当充足。对于种植水稻的农民是一个有利的条件。总体来说农民的生活水*很不错。目前,全村有三百一十二户人家,一千二百三十三口人。

  (二)外部环境。

  国家政策的支持。*几年为了保证农民的利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支持农民。从种植农作物这方面,国家每年都发放种地补助,也就是地补。每年每亩地发放八十元,虽然不是很多,对农民生活没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这是国家对农民种地支持的一种表现。对于农民外出打工,国家也格外支持,下令不得拖欠农民工工资。

  二、农民收入现状

  (一)农民收入来源。

  收入来源主要有种植农作物,玉米、棉花、花生、水稻等;养殖大棚种植蔬菜,黄瓜、豆角、茄子等;养殖牲畜,猪、牛、羊、鸡、狐狸等;外出打工,做建筑工人或是警卫人员;自助创业,开设小型超市、医药店或者家用电器店等。

  (二)农民各项资金收入。

  种植农作物的收入因土地面积的大小而不同。一般每家在农作物花生和玉米上的收入为3000元左右,棉花收入每亩地800~900元,养殖大棚每年收入包含成本在万元之上,养殖牲畜的收入因生肉价格的上涨也逐年增长。现在每斤猪肉十

  元左右。在这方面的收入包含成本也有几万元。在外出打工这方面的收入,每月800~1000元。工作好的比如技术工这类的每个月的工资都在一千元以上。自主创业的收入就没有那么固定了。整体上看,农民每年的收入包含成本基本在万元以上,和城镇居民还有一定差距。

  三、农民收入存在的问题

  (一)受自然环境的制约。

  尤其是种植农作物受自然环境的制约最明显。农作物本来就生长在田地里,要经受风吹日晒,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如果是连年干旱,土地就会裂开农作物就会因缺水而死亡。但是也有因降水量过多而死的,比如今年因受台风“梅花”的影响,降水量过多。有时连续一个礼拜都在下雨,地里的农作物的根部因土壤松软而扑倒,造成部分农作物的死亡。所以农民今年种植农作物的产量肯定会比往年有所减少。这样来看农民这部分的收入没有一个很好的保证。自然因素给农民的收入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二)农民收入来源和产业结构单一。

  自古以来农民的主要收入就是依靠重地所得,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来源在逐渐增多,慢慢有了养殖大棚的,养殖猪、牛、羊等的,还有外出打工的。但是,即便是有了这些的经济来源,农民收入也不能算是很高。主要是缺乏一定的科学方法。所以解决农民收入来源有限和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受农业生产成本的制约。

  虽然农民在种植业方面的收入在逐渐增加,但生产成本也在增加。所以农民的收入不一定会增加很多。例如大棚里蔬菜的菜子,以前也就是七八元钱一袋,这两年就涨到了三十多元一袋,这就多了四五倍。再加上化肥、农药的价钱,成本就更高了。在养大棚的时候,建成一个中型大棚的成本要一万五千元到一万七千元左右,每家至少要建两个,建大棚的成本就三万多元。所以建成后的第一年基本赚不到钱。综上可以看出成本对农民的收入有很大的影响,遏制了农民的收入。

  (四)劳动力素质偏低。

  农民多数都在从事初级工作,高级技术人员比重较少,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直接阻碍了他们对劳动技能的掌握,特别对高技术含量的获取,经济发展对非熟练工人的需求量有限。这就是限制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会的获得和工资率的提高,制约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

  四、对农民收入问题的结论和建议

  (一)种植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小的农产品。

  既然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不可改变,我们就要想办法改变种植的产品。来适应环境,多种植些对环境条件要求很低的。

  (二)扩大产品结构。

  农民的收入不能单靠种植业,要多开发些收入来源。比如特种养殖,有很多地区的人就是因为特种养殖而发家致富的。有养蝴蝶的,有养蛇的,有养蚂蚱的还有养蜈蚣的。正因为养的人不多才会有较高的收入。村里应该集中培养,然后养殖并找好售货渠道。

  (三)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

  给农民提供资金支持,包括信贷,基础设施投入和财政补贴。因为现在物价上涨,农民的生产成本也在增加,导致收入增加缓慢。所以**有必要对农民生产活动进行支持。比如控制农药和农用材料的价格,在原来的基础上大大减少成本,农民的收入会增加很多。对农民进行补贴,不仅是发钱,也可以发放一些化肥,农药或者农具之类的,也可以减少成本增加收入。对有需要的农民发放贷款使他们更方便的去生产或者去创业等。

  (四)提高农民素质。

  包括身体素质,科技素质和文化素质。从身体素质方面,多建设一些公园或者广场,供农民娱乐休闲。多引进一些健身器材,供农民进行锻炼。也可以组织专门的人教大家学*健身操和健身舞蹈。这样可以解除农民一天的疲劳更好的投入到生产中去。从科技素质方面,请专家指导种植技术或者一些专业技术工作。集中培养一部分技术人才,以后要做到科学养殖和向高技术领域迈进。从文化素质方面,以前由于生活水*不好,不能供孩子上学,以至于现在很多农民文化程度低。种植业虽然投入的很多,但收成很少。甚至是打工也不能找到工资很多的

  工作,职位只能是最基础的。现在应该在农村开设一些专门给农民上课的学校,可以由村里经验丰富和学历较高的人,对村民进行讲授和培训。也可以由支队请的各方面专家来教大家。这样农民的文化水*会有很大的提高。

  通过这次的调查,发现农民的生活水*比以往虽然有所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我们相信只要**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农民收入的增加速度会提高,农民的生活水*也会提高很多。而且还发现了一件值得欣喜的事,现在农民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只要有能力都会供孩子上大学。以后毕业即便是打工也会找到职位比较高的工作。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民的收入问题会得到解决,农村也会建设的越来越好。

  摘要:自***召开之后,“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系列的措施如: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一系列措施推行以后给农民等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就土地产权分配,生产现代化运营等的改革会对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模式造成一种较大的变革,针对这种现象,在暑期就农民收入支出进行了简单的的调查,以此来深入了解改革的益处。

  关键词:三农,农村家庭,收入支出,问题及对策

  通过对邹*县明集镇部分居民的收入及消费情况进行了分析,了解农民生活中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影响农民收入多少的原因,农民增收途径,收入成分,消费的大小及消费途径。邹*县明集镇成家村是山东省最为普遍的一个农村。由于资源等某些因素,没有发展有力的实业,主要经济收入为农产品,以及在外务工收入。通过调查显示*年来,各户的*均收入均稳步提高,年均纯收入的增长率变化较大,而主要消费支出为农资成本,教育费用,医疗费用。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调查了一下几点:

  (一)农民收入来源分析:从目前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角度,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有以下5个部分:

  (1)家庭农业生产经营收入:这是实行家庭承包制后农民取得收入的最主要方式,也是最稳定的方式,以农业种养殖业为主的收入来源仍是目前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基本部分。

  (2)家庭在乡从事非农经营收入:如服装业,餐饮业,服务业等等,一般为小本经营,伴随着城乡结合趋势的发展,个体经营越来越多,这是在乡农民的一个重要增收点,也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

  (3)外出务工收入:在改革开放浪潮下,外出务工成了农民获得农业收入以外收入的新选择。这是一种工资性收入,这种收入以其广阔的增长空间成为了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切入点。而大量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也成了我国实现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4)其他各种收入:包括来自于各种财产投资性的收入、**的财政或支农政策的转移性收入、租赁变卖财产收入、亲友赠送等各种收入。

  (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1)经济结构因素:现在农村土地仍旧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相比较西方的农场化经营存在很大弊端,最明显的就是规模,小范围的种植,使一定区域内的的作物种植比较杂乱,经济作物粮食作物混杂,难以实现从播种到收割实现完全机械化的流程,有些环节还在使用原始农具,生产效率比较低,而且一家一般几亩地,单单靠土地创收已经难以维持家庭日常的支出。

  (2)市场因素:农村一般交通比较闭塞,*些年虽有进步但一些山区等地方问题还很严重,是一些农副产品的流通受到制约,一般会在附*的集市收购站等地处理,而受农村消费水*的制约收入一般比较低。而且就如今农村的各种第二第三产业的兴起,在个农民增收的同时也存在很大的隐患,农村市场比较小,就存在市场饱和问题,继续发展下去就会出现明显的恶意竞争,消费不足等问题。

  (3)社会因素:物价上涨,而农产品的价格一般比较稳定没有太大涨幅,相比较于一天一涨的消费品,农产品的价格原地不前,对比之下,农民的生活会困苦的多,而且医疗保障的不全面,高等教育昂贵的费用都给普通农村家庭的生活发展带来极大的阻力。

  (4)劳动者文化素质问题:大部分农民受到知识水*和劳动技能的限制,如种植业,花卉种植比粮食作物种植的利润高出许多,但却鲜有人会触及主要还是受到相关技术的制约,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大部分人只能从事技能要求较低的的职业,多为体力劳动,劳动力方向变窄,阻碍收入的增加。

  (5)农业生产成本高,收益少:随着农产品市场供大于求局面的出现,城镇居民的消费*惯也发生了变化,更加剧了价格的下跌趋势。这是导致农业生产收益少的直接原因。虽然**也曾为改变这种局面而提高农产品价格保护农民利益,但是同时也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产生刺激,造成农资价格也随之上升,结果依然是增收空间十分有限。另外,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太少,也是造成农业生产成本高的重要原因,这两种因素直接导致了农民增收的困境。

  (三)像一些可行的对策

  我国的人口众多,农民占着很大的比重,不管是粮食安全还是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个重要的群体,解决好他们的切实问题才能更好的维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针对上述现象作了一系列的可行对策:

  (1)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普及城乡专业化的教育。

  (2)加快转移农村富余的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劳动渠道。

  (3)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保持农业的正常发展。

  (4)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5)根据当地的特色发展优势产业。

  在新中国成立及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有了显著的变化,那么作为农村的代表人物——农民的各个方面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收入的变化就是其中的一个变化。农民收入的来源有了多样化,农民的纯收入有了增加等等的收入变化都说明了中国在崛起,都说明了***的正确领导以及国家政策的正确性。

  关键词:收入来源的多样化收入增加国家政策解决办法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及新中国成立了六十周年后,中国的农村已经有了全新的改变。而我作为一个农村人,更能体会到这种激动人心的变化。农村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条件有了质的飞跃,其中农民的收入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为了了解农民的收入的变化情况,我到我的家乡------灵峰黄村,进行了一次调查。

  我的家乡灵峰黄村是位于浙江温州苍南金乡镇的一个村子,我的爷爷奶奶生活在村子里。我的爷爷奶奶和爸爸都是农民,因此我爷爷奶奶了解农民的变化,当我征求我爷爷奶奶的意见时,爷爷说,以前农民是谁都不想当啊,又穷又累,现在情况可是不一样了。你可以到我们村子调查一下,不就可以知道农民的收入有什么变化了吗?我想想觉得可行,就准备到村里家庭去做调查了。

  我先去了我村的村委会做了一些调查和数据统计,然后去村里的几户家庭调查和了解实际的变化情况。村里的人知道我是来做调查后,很热情的招待了我,和我聊了起来。我根据调查得到的情况自己做了总结。

  一、收入的来源

  原来我们村贫穷落后,农民不善于搞产业调整,也不愿意到企业打工,只守着自家一点土地过活。这样落后的观念让灵峰黄村越来越贫穷。为了让村民转变观念,村领导们帮助村**系到附*的镇比如说金乡镇,龙港镇等大点地方的企业去打工,现在村里几乎家家都有人外出打工赚钱。所以说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农民在本地各类经济组织劳动得到的报酬收入;农民外出打工得到的劳务收入;农民从本地行政事业等非企业组织中得到的工资收入等。第二,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也是许多农民赖以生活的,我们村干部说,我们村从2000—2003年农民的纯收入就增长缓慢,之后几年如果不是全面取消农业税则可能还会出现负增长。村干部解释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农产品生产价格涨幅回落。二是燃油、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继续走高,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的费用增多。另外一点来源,就是国家对农民的重视,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也成为了农民收入来源的一小部分,比如像退休金和养老金。

  从以上可以看到农民收入来源的单一性已经转变为多样性了,不像以前除了种地还是种地。

  二、收入的增加

  村领导说,“十五”期间,***、***将“三农”从“基础地位”提升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现在我们村的农民收入也是增加了不少啊。那么,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多予、少取、放活”让农民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实惠,农民从政策方面得到的收入显著增加

  从2005年,我们市各地突出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两大主题,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任务,坚定不移地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方针,扎扎实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工作。2005年起全部免征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继续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政策;实施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保证农民种粮收益;提高了征地补偿、最低工资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标准;加大了对农民工工资的清欠力度。因此灵峰村农民在这个政策下,收入是显著的增加了。

  (二)乡镇工业持续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随着基础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持续大力招商引资的成果开始显现,各地区(镇,县)新开工企业一个接着一个,对本地打工人员吸纳能力逐步增强,农民也乐于在本地企业打工,这样农活、做工两不误,还能照顾到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因此农民在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本地企业中劳动得到的收入增长较快。

  (三)实施农民大培训大转移策略,劳务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我们市将农村劳务输出纳入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农村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地区(县,镇,乡)培育劳务市场,做好就业服务。初步建立了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的就业信息*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水*不断提高。而且强化技能培训,增强就业能力。对农民开展文化知识、实用技术、就业技能培训。与此同时,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起了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农民工权益告示牌制度等,从源头上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切实维护好农民工劳动保障合法权益。村领导感慨还是国家领导及市领导的正确政策工作才使农民得到了益处。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村干部也提到了虽然现在的形式正在逐渐好转,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

  (一)农民增收面临观念和认识上的突破

  当前农民收入相对提高,生活水*得到相应改善,但小农意识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对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的思想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劳”轻“农”思想严重,认为出门搞劳务争钱直接,而种地务农不划算,由此导致了种植结构优化缓慢、部分村撂荒地增多、单季种植增多;二是面对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的投入、技术、市场观念以及规模经营的风险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创业信心;三是缺乏长远谋划,一些不良乡风民俗有所抬头。

  (二)产业增收面临规模和效益上的突破

  农民增收,产业发展是核心。农村产业突破发展需要以特色化、优势化、规模化来推动,通过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来延长产业链。我们目前农村各项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农村“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缺乏规模,覆盖面小;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村市场流通不畅,流通环节成本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少,规模小,市场化、规范运作程度低等需要突破的难题。

  村干部们也初略的跟我分析了他们的大体工作。首先我们工作主要是加快观念转变,**他们的思想,更新他们的观念,增强农民加快增收意识。加快农民增收,通过调查,大多数村干部给出的答案是六个字:资金、项目、劳务。结论没错,认识还不到位,还没有从等、靠、要的被动发展转化到主动谋发展;还没有实现从寻找资源到充分利用资源的转变;还没有实现从依靠劳务到发展产业谋创业的转变;还没有实现从等收购到寻找市场的转变。当前加快观念转变,增强农民增收意识,政策宣传进村入户是重点。立足产业发展,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壮大劳务经济,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落实惠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落实惠农政策,保障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民负担监管,降低农民生产成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民增收环境。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强组织领导,促进农民增收。

  灵峰黄村的未来建设道路还是很漫长和艰苦的,可是我们的村干部们以及村里的农民都是充满信心且是很有干劲的.。他们相信在国家的带领下中国农民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总之,通过此次调查我更加了解了自己的家乡,更了解了农民的收入的变化情况,也对我们家乡的发展更加充满了信心。我相信未来几年我的家乡将会更好的发展。

  *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依然增长缓慢。

  由于农民的收入本来就较低,加上生活支出不断增加,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等,使得农民的收入相当低,增收非常困难。我们调查显示:

  (1)农民绝对收入水*较低。20xx年,全国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622元,折合为320美元,*均每天不足1美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其收入水*比全国*均值还要低得多。按照人均635元的贫困线标准,20xx年年底全国尚有2900万绝对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人均825元(100美元)的标准,则全国有9000万左右的人口低于此标准,而这个数量大于欧洲任一国家的人口总数。20xx年公布的绝对贫困人口数字,同20xx年相比,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80万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虽然不属于统计中的贫困人口,但是收入水*很低,仅仅略高于贫困线,只要气候等生产条件稍有不利变化,就会陷入到贫困人口的行列中去。这部分贫困人口和准贫困人口的收入提高,将受到自然和经济基础条件的约束,难度非常大。*年来,减贫速度不断减慢。

  (2)增收速度缓慢。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过去的情况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开放的前6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在14%~20%之间。而1997年以来*均只有4%。二是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比差距很大。20xx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GDP为4460元,大约相当于540美元,按农业人口折合为人均300美元左右。到20xx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均GDP要达到3000美元。农村人均要实现这个目标,每年的增长率要达到12、2%。即使考虑到城乡经济发展水*的差距,将农村人均GDP的目标确定为社会*均水*的一半即1500美元,每年的增长率也要达到8、4%。同这个要求相比,实际发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乡差距加大。改革开放以来的25年中,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年份有16年,而城乡差距缩小的年份只有9年,缩小年份主要集中在1978—1983年和1995—1997年的两个阶段。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前一个阶段是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而在后一个阶段则主要是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城乡收入比例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为2、56:1,1983年缩小到最低,为1、82:1;然后不断扩大,到1994年达到了一个新高,为2、86:1;然后降低到1997年的2、47:1;从1998年开始,逐年显著扩大,20xx年扩大到3、23:1、*几年来,尽管诸多因素都很有利,农民增收速度可以超过5%,但是仍可能落后于城镇居民,使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4)地区发展不*衡。不同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并且这种差距没有缩小的趋势。总的说来,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地区递减的趋势。上海、北京和浙江的农民人均收入水*,是西部云南、贵州、甘肃和陕西等省的3~4倍。由于城市居民在不同地区之间相对差异较小,因此,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呈现出明显的由东向西的递增趋势。即东部沿海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别较小,而西部地区城乡差别更大一些。

  2、造成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原因

  (1)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一是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分析,农民劳动力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6%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二是思想僵化,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结构调整上,思路狭窄,不敢主动出击,存在等靠思想和过份依赖**心理,瞻前顾后,怕担风险,不敢大胆地调整产品结构,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三是绝大多数农民对市场把握不准。从调查情况看,多数农民不了解和掌握市场行情,对市场需要什么,既不去研究,也不会去搞深入细致的调查,捕捉不到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在组织农业生产时,不是先看市场后抓生产,而是今年的生产看去年,对市场判断不准把握不准,造成的结果是“什么赚钱种什么,种出什么就赔钱”。

  (2)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还跟不上形势要求。总体看,一是特色主导产业总量小,覆盖农户少。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还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弱,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低,大部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还是单纯的买卖关系,产业化经营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增值水*低,初级原料生产比重大,大部分农产品基本上是从农田到市场,缺乏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高科技含量产品少,加工增值率低。二是结构调整还只是停留在规模扩张上,缺乏在内在质量提高上下功夫。以蔬菜为例,*两年来,有的地区蔬菜种植特别是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连年快速增长,为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种植结构雷同,品种特色不明显,科技含量不高,大路菜多,贮藏、保鲜、深加工及包装、运输等严重滞后,如不抓紧研究对策,将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的结构过剩,应引起高度重视。

  (3)**及其职能部门引导、协调、服务功能滞后,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诸多困难。一是信息服务滞后,手段缺乏,不能及时给农民提供各种市场信息和致富信息,使农民无所适从,组织生产难,进入市场难。二是技术服务跟不上。原因是部门管理制度不完善,科技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使科技人员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主动上门服务意识差,其结果是科技人员得不到实践,农民得不到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特别是高新技术应用上,技术与生产严重脱切,导致农民增收难。三是信贷部门缺乏有效的资金扶持措施,一家一户贷款困难。调查发现,多数农民都有强烈的增收意识,并有一些可行的增收项目,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而难以上马。

  (4)农民的负担比较重。据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大部分农民家庭都有两个孩子,孩子要上学会需要一笔很大的投资,现在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上大学,不一辈子像他们一样只是个农民,供一个子女上大学几乎要花掉农民家庭三分之二的开支;家庭长辈的供养也需要一笔的开支。除此之外,还有农作物每年的成本开支。家庭生活费,子女教育费,农业成本费,三个最基本的方面的开支累加起来,对与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来说,生活就难上加难了。

  体会

  我国农民数量如此之多,要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要带领农民奔小康,要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对策有:

  1、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农民自身的素质。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这就要求**部门下乡组织农民技能培训,打破思想僵化的局面,让农民大胆尝试,自主创新,随机应变,让农民更多更早的了解市场的最新信息和动态。收入来自与农民,农民必须从自身做好。

  2、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这是农民增收的基础。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在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同时,切实抓好质量安全管理。二是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产业带。三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四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农村服务业,提高乡镇企业发展水*,充分发挥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3、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途径。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可以增加农民的资源占有量,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同时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一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小城镇,壮大县域经济,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把农民进城务工当成一项产业来抓,促进农民工跨区域流动,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4、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帮助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降低农村经济发展成本,促进农民增收。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基本建设资金应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应向农村倾斜,以逐步缩小城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差距。二是对农业、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尤其是要配合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方式,逐步建立对种粮农民生产直接补贴机制。

  5、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一是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坚持依法征税,加快乡镇机构改革,尽快取消农业特产税。二是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和规范粮食市场,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积极探索对农民的补贴机制。三是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和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解决农民因患传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一、某镇基本情况

  某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全镇农业人口4.03万人,耕地面积7.3万亩。农业生产主要以水稻、小麦、元葱大蒜、杞柳等农作物为主,畜禽业以猪、鸡、貉等为主。*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全镇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布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趋于合理,农民增收速度明显加快,农民现金性收入大幅提高。20xx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60元。

  二、农民收入现状

  一是农民收入结构比例不断调整。农民第一产业收入比例稳中有降,占收入的60%左右,从事二、三产业经营性、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占收入的30%,其它收入占10%。

  二是农民收入途径不断增多。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和宽广的发展*台,优质高效农业发展迅速,农民从事二二产业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走出土地、走出农村劳务经济日渐升温,致富渠道不断拓宽,为农民就业、农民增收创造了更宽阔的空间。20xx年全镇围绕水稻、小麦、大蒜、杞柳等种植业作物的产品加工、运输、销售人员就达到4500余人,常年在省外务工人员达到8000余人,从事二三产业、就地转移人员达到3000余人,摆脱了土地约束,到土地以外创业创收已成为全镇农民致富的途径。

  三是农民收入增加,可支配性消费增长缓慢。*年来,全镇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主要得益于国家对农村的好政策、农副产品价格上升,农民经营性工资性收入增加,但由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生产再投入增加,致使农民收入增幅缩水,各种刚性支出不断增加,可支配性消费增长缓慢。

  四是农民内部收入差距加大。由于农民自身素质参差不齐,造成对发展经济的认识、能力和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性不同,一批素质高、积极调整、起步早的农民迅速致富,并依靠自身发展的经验、开拓的市场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一批农村致富户,而那些等、靠、观望、因循守旧的农民没能及时发展起来,收入明显低于致富户。

  三、制约农民增收因素

  一是科技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农民对发展农村经济、大力开发高效农业有较高的热情,但受科技文化素质的限制,只敢远观不敢*摸,对带“高、新、尖”字样的事物,望而却步,部分农民对农业结构调整信心不足,存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荆绳的思想,对农业以外创业门路少,获得致富信息渠道窄,开拓市场能力差。

  二是创业资金短缺。群众除了必要的生活开支外,闲散资金较少,并且必须有再生产投入资金。银信部门对农村贷款额度有限,对那些收入较低的农民发放较小贷款甚至不给予贷款,造成低收入家庭想致富却苦于没资金的困局。

  三是社会事业性负担重。随着生活水*的不断提高,农民各类生活开支项目增多,数额增大,子女上学、子女结婚、看病就医、关系交往等都要远远超过生活开支,社会事业性负担的加重,势必对生产的再发展、再投入的资金产生影响。像子女结婚,从认识到结婚至少有五六万元的花销。

  四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造成生产成本高。农村以农业为主。随着各类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农业单位投入不断增加。化肥、农药、地膜、种子等生产资料价格增幅高于农产品价格增幅,生产成本高,导致了农民增产不增收,增收缓慢。

  五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标准化生产有待提高。目前全镇已形成了小麦水稻、大蒜元葱、杞柳、畜禽养殖等为主的基地,由于产业链条不够长,农产品的增值空间较小,大多以出售原料型为主,且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滞后,产品市场适应性差,销售难、价格低依然制约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合集10篇(扩展6)

——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优选【10】篇

  调查目标:*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任然处于“边缘”状态,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却还是农民的身份,他们经常受人歧视,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我借着暑假的空闲时间对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民工在城市中为何生存如此困难。

  调查时间:xx年7月xx年8月5日―8月xx年人到沿海一带务工经商,其原因大多是:乐生坪村地处山区,经济条件较差,仅仅靠务农的收入十分微薄,子女上学费用昂贵,农用费用支出大,很难支撑家里的所有开支。再加上农村事务繁琐,大多是体力活,家中除了靠卖粮食获取大部分收入外就是饲养家禽,获得经济收入的途径很少,所以多数人选择放弃务农,进入城市。这样一来家里只剩下年老体迈的人,目前已有八成土地荒芜。

  二.农民工收入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八月启动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国家对农民减少了各项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大多农民依旧选取外出务工经商,生活状况依然十分辛苦。据了解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均收入为 0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只有一成超过 500元,男性农民工收入为 070元,女性农民工收入为780元,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他们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究其原因:①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农民工受技术限制,工资水*偏低。②社会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就业受到不公*待遇,从而阻碍个工资水*的提高。

  在网上调查的 2个行业中,采矿业的'农民工*均月收入最高,为 400元,其次是建筑业,*均收入 200元,但是危险系数极高。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每月支出收入的四成,一半左右的农民工将收入的一半寄回家。

  三.农民工权益问题

  农民工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进城农民工*均工作6.3天,*均每天工作9小时,47%的每周工作7天。究其原因主要是某些私营、个体业主追求高产量,高效益,而工人也为了挣更多钱主动拖长工作时间。

  调查目标:*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任然处于“边缘”状态,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却还是农民的身份,他们经常受人歧视,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我借着暑假的空闲时间对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民工在城市中为何生存如此困难。

  调查对象: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调查方式:走访、交谈、查看新闻,报纸、网上调查

  调查地点:重庆市綦江县三角镇乐生坪村农民工老家

  广东省东莞市东坑镇建筑工地农民工居住现

  目前,已有大量农民工城市,他们干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最脏、最重、最险的活,他们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权益在很多地方任然让人堪忧,他们的生活现状牵动大多数人的心。现在将此次实践活动调查的结果报道如下:

  一.大量农民积极入城

  据收集到的数据显示,广东省东莞市被喻为“民工城市”,全市人口*154万,而外来人口就高达458万,其实实际外来务工人员已超过600万。大多数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其次是增长见识,提高技能等。据走访綦江县三角镇乐生坪村农民工老家后统计,整个村已有七成青年人到沿海一带务工经商,其原因大多是:乐生坪村地处山区,经济条件较差,仅仅靠务农的收入十分微薄,子女上学费用昂贵,农用费用支出大,很难支撑家里的所有开支。再加上农村事务繁琐,大多是体力活,家中除了靠卖粮食获取大部分收入外就是饲养家禽,获得经济收入的途径很少,所以多数人选择放弃务农,进入城市。这样一来家里只剩下年老体迈的人,目前已有八成土地荒芜。

  二.农民工收入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八月启动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国家对农民减少了各项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大多农民依旧选取外出务工经商,生活状况依然十分辛苦。据了解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均收入为10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只有一成超过1500元,男性农民工收入为1070元,女性农民工收入为780元,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他们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究其原因:

  ①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农民工受技术限制,工资水*偏低。

  ②社会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就业受到不公*待遇,从而阻碍个工资水*的提高。

  三.农民工权益问题

  农民工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进城农民工*均工作6.3天,*均每天工作9小时,47%的每周工作7天。究其原因主要是某些私营、个体业主追求高产量,高效益,而工人也为了挣更多钱主动拖长工作时间。

  他们工作之余的主要娱乐方式仅为看电视,睡觉等,几乎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然而农民工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和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应该积极营造一个适合农民工消费的文化娱乐环境。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全国农民工的报酬总体上大有改善,但是少数企业任然存在克扣或拖欠报酬的现象,*四成农民工未和企业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有一半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57%得不到工伤补偿,80%的不能带薪休假,90%没有享受住房补贴或住房公积金。80%的女农民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12%的农民工不清楚,不能依法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些农民工只要有活干,有钱挣就行了,签不签合同在他们看来关系不大,非常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全国**委员吕传赞和一批专家提出,要解决农民工屡遭侵权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他们建议:

  ①加快劳动保障立法步伐。由于《劳动法》的规定比较宏观,对涉及保护职工收入所得、社会保障、人身保护方面的规定不够具体和完善,缺乏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这给劳动执行部门的执法活动带来很大的困难和压力,使《劳动法》的很多规定难以落到实处。

  ②建立欠薪保障制度,推行企业拖欠工资情况申报制度。这项制度对于保障职工的合法工资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有很重要的作用。

  ③充分发挥各项工会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各项工会在组织代表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要进一步加对修改后的《劳动法》的宣传贯彻力度,充分发挥各线工会作用。

  **和有关部门应多提供及时准确的务工信息,多提供务工岗位,减少农民工外出务工盲目性,使其外出更容易找到活干,并开办一些技能培训班,让农民工接受正规专业的培训,拓宽就业门路。

  四.农民工的居住问题

  大量农民工进城,住房问题成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大多数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宿舍里,30℅在集体宿舍里,21℅的农民工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里,8%在工作地点,7%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13%在城市里没有住处。只能往返在城郊之间。

  炎炎夏日,当我们走进建筑工地的临时工棚,想了解建筑工地工人的居住环境时,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室内温度甚至超过外面的温度。工人介绍说:“由于工棚用简易的材料临时搭建起来的,隔热性很差,又不通风,所以经过长时间的暴晒以后,室内温度往往比室外还要高,他们的降温设施除了电扇就是室内洒水,一位20多岁的湖北农民工告诉我们:有时热得不行晚上就只能铺上*子睡在露天,只是蚊虫太厉害,让他们受不了,但总比中暑强。〃不仅他们居住条件差,大多数农民工为省钱都选择自己烧菜,一烧就是几顿,有的甚至还摆到第二天再吃,没有冰箱,剩菜饭都不舍倒掉,在高温条件下极易变质,甚至可能引起食物中毒。此外,为省钱,图方便,喝生水,私拉电线,板房明火烧菜,也是建筑工地民工宿舍的安全隐患,除了电灯,电风扇,电磁炉,电水壶,充电器的电线拉得到处都是而且乱七八糟,很容易引起用电故障,甚至引起火灾。同时用电器明火烧菜也让我们心惊肉跳。由于板房低矮,又是木制结构,人员十分密集,一旦起火,后果不堪设想。当问起为何不去集体食堂或外面的餐馆时,他们表示:当然愿意。只是外面太贵,长期下来消耗不起,只能自己“开火”,更方便,节省些。实地调查和面对面访问:*40%的农民工长期在工棚或集体宿舍,这些地方既狭窄又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没有其他娱乐用品。*年来由于城区拓展、改造,市区一般楼房的租金逐年升高,再加上其他水、电、暖气费用,成本就更是升高了,所以大多农民工都住在城乡结合处,有的几家或全家住在20—30㎡的房间里,生活空间狭小,环境极差,交通不便,安全没有保障。

  五.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据了解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也是一个很让他们头疼的问题。在走访乐生坪村的过程中还发现:有四成农民家庭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在乡村小学上学,*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家里老人缺乏科学知识,缺乏法律知识以及教育现代孩子的正确方法,这对孩子们的成长都非常不利,很多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有部分人甚至走上犯法的道路。然而被接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上学一年需缴纳学费*2300元,占家庭总收入的20%还多,另外许多孩子上学需缴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据报纸新闻资料报道:5000名随行的农民工子女有2500名缴纳借读费,赞助费,每人*均交1230元,这笔支出对农民工来说无疑是一笔很大的负担。

  *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和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中仍然处于“边缘”状态,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却还是农民的身份,他们经常受人歧视,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我借着暑假的空闲时间对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民工在城市中如何生存。

  目前,已有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他们干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最脏、最重、最险的活,他们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权益在很多地方仍然让人堪忧,他们的生活现状牵动大多数人的心。现在将此次实践活动调查的结果报道如下:

  一、大量农民积极入城。

  据收集到的资料显示,大多数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其次是增长见识,提高技能等。据走访句容市后白镇水北村农民工老家后统计,整个村已有七成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其原因大多是:水北村地处丘陵地带,经济条件较差,仅仅靠务农的收入十分微薄,子女上学费用昂贵,农用费用支出大,很难支撑家里的所有开支。再加上农村事务繁琐,大多是体力活,家中除了靠卖粮食获取大部分收入外就是饲养家禽,获得经济收入的途径很少,所以多数人选择放弃务农,进入城市。这样一来家里只剩下年老体迈的人,所以目前已有不少土地荒芜。

  二、农民工收入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国家对农民减少了各项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大多农民依旧选取外出务工经商,生活状况依然十分辛苦。据了解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月*均收入约为xx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xx元以下,只有一成超过xx元,男性农民工月*均收入约为xx元,女性农民工月*均收入约为xx元,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他们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究其原因:

  其一,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农民工受技术限制,工资水*偏低。

  其二,社会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就业受到不公*待遇,从而阻碍个工资水*的提高。

  三、农民工权益问题。

  农民工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进城农民工每周*均工作6。3天,*均每天工作至少xx小时,xx%的每周工作xx天。究其原因主要是某些私营、个体业主追求高产量,高效益,而工人也为了挣更多钱主动拖长工作时间。他们工作之余的主要娱乐方式仅为看电视,睡觉等,几乎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然而农民工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和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应该积极营造一个适合农民工消费的文化娱乐环境。

  *些年,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全国农民工的报酬总体上大有改善,但是少数企业仍然存在克扣或拖欠农民工报酬的现象,*四成农民工未和企业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有一半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一半以上得不到工伤补偿,80%的不能带薪休假,90%没有享受住房补贴或住房公积金。80%的女农民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农民工不清楚也不能依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些农民工只要有活干,有钱挣就行了,签不签合同在他们看来关部分人认为:要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改善其生存环境,最根本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城乡户籍限制,让农民工与城市人享受一样的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待遇。

  四、农民工的居住问题。

  大量农民工进城,住房问题成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大多数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宿舍里,30℅在集体宿舍里,21℅的农民工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里,8%在工作地点,7%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13%在城市里没有住处。只能往返在城郊之间。实地调查中发现*40%的农民工长期居住在工棚或集体宿舍,这些地方既狭窄又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没有其他娱乐用品。*年来由于城区拓展、改造,市区一般楼房的租金逐年升高,再加上其他水、电、暖气费用,成本就更是升高了,所以大多农民工都住在城乡结合处,有的几家或全家住在20㎡不到的房间里,生活空间狭小,环境极差,交通不便,安全没有保障。

  既然工地居住条件如此艰苦,再加上他们长期在外务工,为何不由乡里人转变为城里人呢?据深入调查,要实现这种转变有两大必不可少的条件:

  ①在城市里有稳定的职业和工作。

  ②在城市里有固定的住所。

  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正在城里务工的亿万农民工都希望实现这种转变,然而实现这种转变并不容易。众所周知。,由于户籍、岗位和技能等制约,进城农民从事的多是最脏、最重、最险、最累的活,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劳动报酬低,解决住房问题比城里人更加困难。我们可以看见农民工条件的恶劣既有他们经济收入低的原因,也有相当多政策不到位和资金不足的**力不从心的原因。因而,农民工居住问题只能靠市场手段:靠租房或购房来解决。

  五、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据了解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也是一个很让他们头疼的问题。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有*四成农民家庭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在乡村小学上学,*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家里老人缺乏科学知识,缺乏法律知识以及教育现代孩子的正确方法,这对孩子们的成长都非常不利,很多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有部分人甚至走上犯法的道路。然而被接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上学一年需缴纳学费*两千元,在家庭总收入中占比重较大,另外许多孩子上学还需缴纳一定的借读费,无形中又增加了农民工的负担。

  六、农民工给社会的巨大考验。

  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给城市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带来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在调查过程中我强烈感觉到:加强农民工的管理固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更重要的是教育农民工,让其懂法,从而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加强对自身权益特别是人身方面的保护。由于农民大多数来源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或边远地区,他们不懂国家现行交通法规,更没有遵守法律的意识。如:骑摩托车不戴头盔,乱闯红绿灯,车辆乱停乱放,行人跨越栏杆的事时有发生,结果农民工常常成为生活中受害的对象。

  农民工进入城市是不可逆转的洪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能采取措施对他们*一步培训,规范,建设更利于他们生存的环境,使其尽快在城市里落脚,让他们与城市居民和谐共处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财富,才能更好地描绘未来城市的蓝图。

  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农民工这个重要而可爱的群体吧!

  一. 调查目的:

  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必然带来大量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寻找生计现象,然而再为城市创造财富,付出劳力的同时,他们却依然生活在城市的“边缘”——以农民的身份在城市中做着工人的工作,并未得到正式的工人的待遇和地位。因此,借暑假时间,我进行了一项农民工生活现状的调查,希望能够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

  二. 调查对象:东莞农民工群体

  三. 调查方式:走访、问卷调查、资料查找等

  四. 调查地点:东莞各城乡结合部,工业区

  五.现象与分析:

  1.大量农民工仍积极进入东莞

  据网络资料显示,广东省东莞市全市人口*154万,其中外来人口人数高达458万,但从当地各**部门实际统计,外来务工人员总数早已超过600万大关。虽受*来的内地城市化影响,东莞的外来人口比例依然居高不下。

  笔者对多家农民工家庭走访后发现,目前在东莞各工业区工作的农民工大多来自四川、湖南等省份的农村,且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其村中年青劳力*七成选择在大城市中打工。

  2.收入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八月启动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国家对农民减少了各项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大多农民依旧选取外出务工经商,生活状况依然十分辛苦。据了解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均收入为10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只有一成超过1500元,男性农民工收入为1070元,女性农民工收入为780元,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他们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 究其原因:①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农民工受技术限制,工资水*偏低。②社会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就业受到不公*待遇,从而阻碍个工资水*的提高。

  3.权益保障问题

  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工作时间大多是每日8至10小时,超过四成受访者表示曾经每日工作超过12小时,这与他们的工资完全不成比例。究其原因主要是某些私营、个体业主追求高产量,高效益,而工人也为了挣更多钱主动拖长工作时间。

  他们工作之余的主要娱乐方式仅为看电视,睡觉等,几乎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然而农民工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和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应该积极营造一个适合农民工消费的文化娱乐环境。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全国农民工的报酬总体上大有改善,但是少数企业任然存在克扣或拖欠报酬的现象,*四成农民工未和企业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有一半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57%得不到工伤补偿,80%的不能带薪休假,90%没有享受住房补贴或住房公积金。80%的女农民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12%的农民工不清楚,不能依

  法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些农民工只要有活干,有钱挣就行了,签不签合同在他们看来关系不大,非常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全国**委员吕传赞和一批专家提出,要解决农民工屡遭侵权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他们建议:①加快劳动保障立法步伐。由于《劳动法》的规定比较宏观,对涉及保护职工收入所得、社会保障、人身保护方面的规定不够具体和完善,缺乏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这给劳动执行部门的执法活动带来很大的困难和压力,使《劳动法》的很多规定难以落到实处。②建立欠薪保障制度,推行企业拖欠工资情况申报制度。这项制度对于保障职工的合法工资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有很重要的作用。③充分发挥各项工会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各项工会在组织代表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要进一步加对修改后的《劳动法》的宣传贯彻力度,充分发挥各线工会作用。

  **和有关部门应多提供及时准确的务工信息,多提供务工岗位,减少农民工外出务工盲目性,使其外出更容易找到活干,并开办一些技能培训班,让农民工接受正规专业的培训,拓宽就业门路,

  在维护农民工正当权益方面①农民工自谋职业中被各种税收和费用所困,如工商税、体验税、健康证及卫生许可费用等,这些相关费用农民工都希望能有所减免②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很受农民工关注,农民工愿意积极参保,但是属地原则制约了该项保险的落实。例如:农民工外务工经商,错过了参保时间或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又无法到属地指定参保医院就医,处在两地为难的境地。农民工生病大多能撑则撑,实在不行才去买药,2/3不上正规医院看病。其原因有:①正规医院费用太高。②他们没有*惯上正规医院就医。③没有钱,为了节约。

  部分人认为:要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改善其生存环境,最根本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城乡户籍限制,让农民工与城市人享受一样的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待遇。 4.居住问题

  据网络资料统计,外来务工人员30℅居住在集体宿舍里,21℅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里,8%在工作地点,7%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13%在城市里没有住处,只能往返在城郊之间。实地调查和面对面访问:*40%的农民工长期在工棚或集体宿舍,这些地方既狭窄又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没有其他娱乐用品。*年来由于城区拓展、改造,市区一般楼房的租金逐年升高,再加上其他水、电、暖气费用,成本就更是升高了,所以大多农民工都住在城乡结合处,有的几家或全家住在20—30㎡的'房间里,生活空间狭小,环境极差,交通不便,安全没有保障。

  既然工地居住条件如此艰苦,再加上他们长期在外务工,为何不由乡里人转变为城里人呢?据深入调查,要实现这种转变有两大必不可少的条件:①在城市里有稳定的职业和工作。②在城市里有固定的住所。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正在城里务工的亿万农民工都希望实现这种转变,然而实现这种转变并不容易。众所周知。,由于户籍、岗位和技能等制约,

  进城农民从事的多是最脏、最重、最险、最累的活,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劳动报酬低,解决住房问题比城里人更加困难。我们可以看见农民工条件的恶劣既有他们经济收入低的原因,也有相当多政策不到位和资金不足的**力不从心的原因。因而,农民工居住问题只能靠市场手段:靠租房或购房来解决。

  5.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受访者表示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是他们最担心的问题。

  据多人口述后统计有四成农民家庭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在乡村小学上学,*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家里老人缺乏科学知识,缺乏法律知识以及教育现代孩子的正确方法,这对孩子们的成长都非常不利,很多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有部分人甚至走上犯法的道路。然而被接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上学一年需缴纳学费*2300元,占家庭总收入的20%还多,另外许多孩子上学需缴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据报纸新闻资料报道:5000名随行的农民工子女有2500名缴纳借读费,赞助费,每人*均交1230元,这笔支出对农民工来说无疑是一笔很大的负担。

  *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和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中仍然处于“边缘”状态,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却还是农民的身份,他们经常受人歧视,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我借着暑假的空闲时间对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民工在城市中如何生存。

  目前,已有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他们干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最脏、最重、最险的活,他们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权益在很多地方仍然让人堪忧,他们的生活现状牵动大多数人的心。现在将此次实践活动调查的结果报道如下:

  一、大量农民积极入城。

  据收集到的资料显示,大多数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其次是增长见识,提高技能等。据走访句容市后白镇水北村农民工老家后统计,整个村已有七成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其原因大多是:水北村地处丘陵地带,经济条件较差,仅仅靠务农的收入十分微薄,子女上学费用昂贵,农用费用支出大,很难支撑家里的所有开支。再加上农村事务繁琐,大多是体力活,家中除了靠卖粮食获取大部分收入外就是饲养家禽,获得经济收入的途径很少,所以多数人选择放弃务农,进入城市。这样一来家里只剩下年老体迈的人,所以目前已有不少土地荒芜。

  二、农民工收入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国家对农民减少了各项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大多农民依旧选取外出务工经商,生活状况依然十分辛苦。据了解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月*均收入约为xx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xx元以下,只有一成超过xx元,男性农民工月*均收入约为xx元,女性农民工月*均收入约为xx元,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他们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究其原因:

  其一,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农民工受技术限制,工资水*偏低。

  其二,社会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就业受到不公*待遇,从而阻碍个工资水*的提高。

  三、农民工权益问题。

  农民工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进城农民工每周*均工作6。3天,*均每天工作至少xx小时,xx%的每周工作xx天。究其原因主要是某些私营、个体业主追求高产量,高效益,而工人也为了挣更多钱主动拖长工作时间。他们工作之余的主要娱乐方式仅为看电视,睡觉等,几乎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然而农民工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和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应该积极营造一个适合农民工消费的文化娱乐环境。

  *些年,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全国农民工的报酬总体上大有改善,但是少数企业仍然存在克扣或拖欠农民工报酬的现象,*四成农民工未和企业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有一半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一半以上得不到工伤补偿,80%的不能带薪休假,90%没有享受住房补贴或住房公积金。80%的女农民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农民工不清楚也不能依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些农民工只要有活干,有钱挣就行了,签不签合同在他们看来关 部分人认为:要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改善其生存环境,最根本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城乡户籍限制,让农民工与城市人享受一样的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待遇。

  四、农民工的居住问题。

  大量农民工进城,住房问题成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大多数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宿舍里,30℅在集体宿舍里,21℅的农民工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里,8%在工作地点,7%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13%在城市里没有住处。只能往返在城郊之间。实地调查中发现*40%的农民工长期居住在工棚或集体宿舍,这些地方既狭窄又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没有其他娱乐用品。*年来由于城区拓展、改造,市区一般楼房的租金逐年升高,再加上其他水、电、暖气费用,成本就更是升高了,所以大多农民工都住在城乡结合处,有的几家或全家住在20㎡不到的房间里,生活空间狭小,环境极差,交通不便,安全没有保障。

  既然工地居住条件如此艰苦,再加上他们长期在外务工,为何不由乡里人转变为城里人呢?据深入调查,要实现这种转变有两大必不可少的条件:

  ①在城市里有稳定的职业和工作。

  ②在城市里有固定的住所。

  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正在城里务工的亿万农民工都希望实现这种转变,然而实现这种转变并不容易。众所周知。,由于户籍、岗位和技能等制约,进城农民从事的多是最脏、最重、最险、最累的活,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劳动报酬低,解决住房问题比城里人更加困难。我们可以看见农民工条件的恶劣既有他们经济收入低的原因,也有相当多政策不到位和资金不足的**力不从心的原因。因而,农民工居住问题只能靠市场手段:靠租房或购房来解决。

  五、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据了解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也是一个很让他们头疼的问题。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有*四成农民家庭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在乡村小学上学,*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家里老人缺乏科学知识,缺乏法律知识以及教育现代孩子的正确方法,这对孩子们的成长都非常不利,很多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有部分人甚至走上犯法的道路。然而被接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上学一年需缴纳学费*两千元,在家庭总收入中占比重较大,另外许多孩子上学还需缴纳一定的借读费,无形中又增加了农民工的负担。

  六、农民工给社会的巨大考验。

  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给城市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带来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在调查过程中我强烈感觉到:加强农民工的管理固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更重要的是教育农民工,让其懂法,从而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加强对自身权益特别是人身方面的保护。由于农民大多数来源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或边远地区,他们不懂国家现行交通法规,更没有遵守法律的意识。如:骑摩托车不戴头盔,乱闯红绿灯,车辆乱停乱放,行人跨越栏杆的事时有发生,结果农民工常常成为生活中受害的对象。

  农民工进入城市是不可逆转的洪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能采取措施对他们*一步培训,规范,建设更利于他们生存的环境,使其尽快在城市里落脚,让他们与城市居民和谐共处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财富,才能更好地描绘未来城市的蓝图。

  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农民工这个重要而可爱的群体吧!

  *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和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中仍然处于“边缘”状态,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却还是农民的身份,他们经常受人歧视,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我们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走访龙泉周边与网上收集资料,进一步了解了农民工在城市中如何生存。 现在将此次实践活动调查的结果报道如下:

  一、农民工整体现状。

  我们从网上收集资料数据,了解到目前全国已有*两亿的农民工,且这些数量不断增加。这些人中,大多数都是为了增加收入而选择外出务工,而他们选择的职业大多数是建筑行业与进入中小型工厂。最*十几年,我国虽然在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据我们对农民工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工面临的诸如生产生活环境差、择业差别待遇、权益屡受侵犯、负担不断加重、社会保障缺位、教育培训滞后、子女就学无门、受社会歧视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广大农民工实质上已成为城市社会中最辛劳、地位最低的弱势群体。

  二、农民工存在问题。

  (一)农民工生活问题。

  我们走访了学校周边现存的建筑工地,发现一个现象:建筑工地周边往往伴生许多路边的小摊,为农民工提供方便的饮食。如:在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去往川师成龙校区的途中,之前建筑仍在施工期时,中午或晚上往往可以看见许多农民工在路边的小摊上吃饭。只有一个简单的小凳子,简单的饭菜,而他们往往带着特有的建筑工地安全帽,身上是泥水与灰尘。同样的情况,在去往炜岸城的路上也可以看见路边的小摊位。

  1、在饮食方面:

  大多数农民工早上都是随便吃下,然后早早去上班。至于中午,则是外面的小摊位草草解决,有的会是早上做好的饭菜带到工作地方中午吃,但那时吃的都是冷饭冷菜。

  2、在住宿方面:

  大多数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宿舍或出租房里,这些地方既狭窄又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没有其他娱乐用品。*年来由于城区拓展、改造,市区一般楼房的租金逐年升高,再加上其他水、电、暖气费用,成本就更是升高了,所以大多农民工都住在城乡结合处,有的几家或全家住在20㎡不到的房间里,生活空间狭小,环境极差,交通不便,安全没有保障。

  3、在娱乐方面:

  他们工作之余的主要娱乐方式仅为看电视,睡觉等,几乎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然而农民工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和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应该积极营造一个适合农民工消费的文化娱乐环境。

  (二)农民工收入问题。

  农民工收入多在最低工资线上徘徊。

  根据调查表明,我国的农民工工资始终在最低工资线上徘徊。即便是在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最*十几年来的工资也只是上涨了几百元,考虑的加入世贸以来我国的物价飞涨,实际上农民工工资可以说的上没有涨,还呈现下降趋势。

  据了解,农民工收入一般情况下在xx到xx之间,没有半点技术的农民工女性大约xx到xx左右,男性稍高些xx到xx左右,而有点专业特长的农民工就稍高点,多的能达到三千多。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他们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究其原因:

  其一,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农民工受技术限制,工资水*偏低。

  其二,社会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就业受到不公*待遇,从而阻碍个工资水*的提高。

  (三)农民工权益问题。

  农民工进城的首要目的是要从经济上获得比在农业领域多的好处。他们的期待只是用自己的辛苦换得稳定的生活, 他们期望能按月发工资,待遇能稍高一些。这些在城市职工看来理所当然的要求,在具有很强流动性和不稳定性的农民工那里, 变得十分困难。农民工就业的企业内用工不规范、工资待遇低、随意克扣工资的情况司空见惯。许多企业工作时间长, 没有休息日, 工人加班领不到加班费, 每月工资只有几百元,有xx%多的农民工不能按时领到工资。除拖欠工资报酬外, 部分用人单位还存在克扣或变相克扣农民工工资现象。

  每年总有无数的报道,都是称哪里拖欠了农民工工资,而对于农民工来说,每个月的生活费用、孩子的读书费用、家里的来人赡养费用等都是一大笔支出,拖欠工资更造成了他们的负担。而农民工相对来说是一个弱势群体,往往只有忍气吞声。农民工是中国在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休,是向我国工人阶级过渡的新产业工人群体。但这个过渡状态的群体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环境的特殊性, 其应享有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甚至处于缺损状态。

  (四)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三、针对问题的建议。

  个人觉得**应倡导发展科技农业,毕竟外出打工也不是那么好。要加大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他们为改变家乡面貌做出贡献。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农民工积累一些资金,掌握一些技术后,终将返乡。我们曾调查过的重庆市开县是农民工输出大县,该县以“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为宗旨,为农民工返乡发展家乡经济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很值得推广。以往我们在鼓励农村富余劳

  调查目标:*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任然处于“边缘”状态,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却还是农民的身份,他们经常受人歧视,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我借着暑假的空闲时间对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民工在城市中为何生存如此困难。

  调查时间:xx年7月20日—30日——xx年8月5日—8月20日

  调查对象: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调查方式:走访、交谈、查看新闻,报纸、网上调查

  调查地点:重庆市綦江县三角镇乐生坪村农民工老家

  广东省东莞市东坑镇建筑工地农民工居住现

  目前,已有大量农民工城市,他们干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最脏、最重、最险的活,他们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权益在很多地方任然让人堪忧,他们的生活现状牵动大多数人的心。现在将此次实践活动调查的结果报道如下:

  一.大量农民积极入城

  据收集到的数据显示,广东省东莞市被喻为“民工城市”,全市人口*154万,而外来人口就高达458万,其实实际外来务工人员已超过600万。大多数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其次是增长见识,提高技能等。据走访綦江县三角镇乐生坪村农民工老家后统计,整个村已有七成青年人到沿海一带务工经商,其原因大多是:乐生坪村地处山区,经济条件较差,仅仅靠务农的收入十分微薄,子女上学费用昂贵,农用费用支出大,很难支撑家里的所有开支。再加上农村事务繁琐,大多是体力活,家中除了靠卖粮食获取大部分收入外就是饲养家禽,获得经济收入的途径很少,所以多数人选择放弃务农,进入城市。这样一来家里只剩下年老体迈的人,目前已有八成土地荒芜。

  二.农民工收入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八月启动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国家对农民减少了各项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大多农民依旧选取外出务工经商,生活状况依然十分辛苦。据了解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均收入为10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只有一成超过1500元,男性农民工收入为1070元,女性农民工收入为780元,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他们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究其原因:

  ①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农民工受技术限制,工资水*偏低。

  ②社会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就业受到不公*待遇,从而阻碍个工资水*的提高。

  在网上调查的12个行业中,采矿业的农民工*均月收入最高,为1400元,其次是建筑业,*均收入1200元,但是危险系数极高。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每月支出收入的四成,一半左右的农民工将收入的一半寄回家。

  三.农民工权益问题

  农民工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进城农民工*均工作6。3天,*均每天工作9小时,47%的每周工作7天。究其原因主要是某些私营、个体业主追求高产量,高效益,而工人也为了挣更多钱主动拖长工作时间。

  调查目标:*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任然处于“边缘”状态,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却还是农民的身份,他们经常受人歧视,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我借着暑假的空闲时间对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民工在城市中为何生存如此困难。

  调查对象: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调查方式:走访、交谈、查看新闻,报纸、网上调查

  调查地点:重庆市綦江县三角镇乐生坪村农民工老家

  广东省东莞市东坑镇建筑工地农民工居住现

  目前,已有大量农民工城市,他们干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最脏、最重、最险的活,他们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权益在很多地方任然让人堪忧,他们的生活现状牵动大多数人的心。现在将此次实践活动调查的结果报道如下:

  一.大量农民积极入城

  据收集到的数据显示,广东省东莞市被喻为“民工城市”,全市人口*154万,而外来人口就高达458万,其实实际外来务工人员已超过600万。大多数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其次是增长见识,提高技能等。据走访綦江县三角镇乐生坪村农民工老家后统计,整个村已有七成青年人到沿海一带务工经商,其原因大多是:乐生坪村地处山区,经济条件较差,仅仅靠务农的收入十分微薄,子女上学费用昂贵,农用费用支出大,很难支撑家里的所有开支。再加上农村事务繁琐,大多是体力活,家中除了靠卖粮食获取大部分收入外就是饲养家禽,获得经济收入的途径很少,所以多数人选择放弃务农,进入城市。这样一来家里只剩下年老体迈的人,目前已有八成土地荒芜。

  二.农民工收入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八月启动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国家对农民减少了各项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大多农民依旧选取外出务工经商,生活状况依然十分辛苦。据了解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均收入为10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只有一成超过1500元,男性农民工收入为1070元,女性农民工收入为780元,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他们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究其原因:①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农民工受技术限制,工资水*偏低。②社会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就业受到不公*待遇,从而阻碍个工资水*的提高。

  三.农民工权益问题

  农民工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进城农民工*均工作6.3天,*均每天工作9小时,47%的每周工作7天。究其原因主要是某些私营、个体业主追求高产量,高效益,而工人也为了挣更多钱主动拖长工作时间。

  他们工作之余的主要娱乐方式仅为看电视,睡觉等,几乎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然而农民工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和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应该积极营造一个适合农民工消费的文化娱乐环境。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全国农民工的报酬总体上大有改善,但是少数企业任然存在克扣或拖欠报酬的现象,*四成农民工未和企业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有一半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57%得不到工伤补偿,80%的不能带薪休假,90%没有享受住房补贴或住房公积金。80%的女农民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12%的农民工不清楚,不能依法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些农民工只要有活干,有钱挣就行了,签不签合同在他们看来关系不大,非常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全国**委员吕传赞和一批专家提出,要解决农民工屡遭侵权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他们建议:①加快劳动保障立法步伐。由于《劳动法》的规定比较宏观,对涉及保护职工收入所得、社会保障、人身保护方面的规定不够具体和完善,缺乏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这给劳动执行部门的执法活动带来很大的困难和压力,使《劳动法》的很多规定难以落到实处。②建立欠薪保障制度,推行企业拖欠工资情况申报制度。这项制度对于保障职工的合法工资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有很重要的作用。③充分发挥各项工会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各项工会在组织代表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要进一步加对修改后的《劳动法》的宣传贯彻力度,充分发挥各线工会作用。

  **和有关部门应多提供及时准确的务工信息,多提供务工岗位,减少农民工外出务工盲目性,使其外出更容易找到活干,并开办一些技能培训班,让农民工接受正规专业的培训,拓宽就业门路,

  在维护农民工正当权益方面①农民工自谋职业中被各种税收和费用所困,如工商税、体验税、健康证及卫生许可费用等,这些相关费用农民工都希望能有所减免②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很受农民工关注,农民工愿意积极参保,但是属地原则制约了该项保险的落实。例如:农民工外务工经商,错过了参保时间或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又无法到属地指定参保医院就医,处在两地为难的境地。农民工生病大多能撑则撑,实在不行才去买药,2/3不上正规医院看病。其原因有:①正规医院费用太高。②他们没有*惯上正规医院就医。③没有钱,为了节约。

  部分人认为:要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改善其生存环境,最根本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城乡户籍限制,让农民工与城市人享受一样的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待遇。

  四.农民工的居住问题

  大量农民工进城,住房问题成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大多数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宿舍里,30℅在集体宿舍里,21℅的农民工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里,8%在工作地点,7%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13%在城市里没有住处。只能往返在城郊之间。

  炎炎夏日,当我们走进建筑工地的临时工棚,想了解建筑工地工人的居住环境时,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室内温度甚至超过外面的温度。工人介绍说:“由于工棚用简易的材料临时搭建起来的,隔热性很差,又不通风,所以经过长时间的暴晒以后,室内温度往往比室外还要高,他们的降温设施除了电扇就是室内洒水,一位20多岁的湖北农民工告诉我们:有时热得不行晚上就只能铺上*子睡在露天,只是蚊虫太厉害,让他们受不了,但总比中暑强。〃不仅他们居住条件差,大多数农民工为省钱都选择自己烧菜,一烧就是几顿,有的甚至还摆到第二天再吃,没有冰箱,剩菜饭都不舍倒掉,在高温条件下极易变质,甚至可能引起食物中毒。此外,为省钱,图方便,喝生水,私拉电线,板房明火烧菜,也是建筑工地民工宿舍的安全隐患,除了电灯,电风扇,电磁炉,电水壶,充电器的电线拉得到处都是而且乱七八糟,很容易引起用电故障,甚至引起火灾。同时用电器明火烧菜也让我们心惊肉跳。由于板房低矮,又是木制结构,人员十分密集,一旦起火,后果不堪设想。当问起为何不去集体食堂或外面的餐馆时,他们表示:当然愿意。只是外面太贵,长期下来消耗不起,只能自己“开火”,更方便,节省些。实地调查和面对面访问:*40%的农民工长期在工棚或集体宿舍,这些地方既狭窄又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没有其他娱乐用品。*年来由于城区拓展、改造,市区一般楼房的租金逐年升高,再加上其他水、电、暖气费用,成本就更是升高了,所以大多农民工都住在城乡结合处,有的几家或全家住在20—30㎡的房间里,生活空间狭小,环境极差,交通不便,安全没有保障。

  既然工地居住条件如此艰苦,再加上他们长期在外务工,为何不由乡里人转变为城里人呢?据深入调查,要实现这种转变有两大必不可少的条件:①在城市里有稳定的职业和工作。②在城市里有固定的住所。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正在城里务工的亿万农民工都希望实现这种转变,然而实现这种转变并不容易。众所周知。,由于户籍、岗位和技能等制约,进城农民从事的多是最脏、最重、最险、最累的活,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劳动报酬低,解决住房问题比城里人更加困难。我们可以看见农民工条件的恶劣既有他们经济收入低的原因,也有相当多政策不到位和资金不足的**力不从心的原因。因而,农民工居住问题只能靠市场手段:靠租房或购房来解决。

  五.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据了解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也是一个很让他们头疼的问题。在走访乐生坪村的过程中还发现:有四成农民家庭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在乡村小学上学,*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家里老人缺乏科学知识,缺乏法律知识以及教育现代孩子的正确方法,这对孩子们的成长都非常不利,很多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有部分人甚至走上犯法的道路。然而被接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上学一年需缴纳学费*2300元,占家庭总收入的20%还多,另外许多孩子上学需缴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据报纸新闻资料报道:5000名随行的农民工子女有2500名缴纳借读费,赞助费,每人*均交1230元,这笔支出对农民工来说无疑是一笔很大的负担。

  关于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目标:*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任然处于“边缘”状态,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却还是农民的身份,他们经常受人歧视,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我借着暑假的空闲时间对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民工在城市中为何生存如此困难。

  调查时间:xx年7月20日―30日――xx年8月5日―8月20日

  调查对象: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合集10篇(扩展7)

——农民工问题调查报告(精选五篇)

  XX年春晚农民工代表旭日阳刚以汪峰一首《春天里》感动了全国,《咱们工人有力量》更是振奋人心,因此农民工这个字眼不得不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为了更多的了解当下农民工问题,寒假期间我专门走访了村子里在外打工的一些叔叔阿姨,在与他们的谈话中我进一步了解到他们的不易与艰辛!在文中我将对如下两个问题进行阐述并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拖欠民工工资问题:据调查,拖欠民工工资大多发生在建筑工地。在建筑攻打的民工劳动强度大,劳动和生活条件差。而建筑工程又流动性比较大,有关部门管理相对困难,许多民工工资被拖欠和克扣。这个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民工背井离乡,常年在外卖苦力,挣的是“血汗钱“和”活命钱“,拖欠民工工资,无论从法律上还是从道义上讲,都是极其恶劣的行为。

  (二)民工权益保障问题:民工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有些民工怕上当受骗不敢外出务工,有些为了讨要工钱铤而走险,以身试法,用绑架,暴力,跳楼,自杀等非正常手段解决,有些看别人靠非法手段聚敛财富相安无事,就放纵自己偷盗,抢劫,绑架,坑蒙拐骗等非法手段寻求生存生活,成为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团结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是什么原因造成民工的权益受到侵害呢?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通过我对着方面的查询与调查,总结出以下四点主要原因。

  一, 现有法律对侵权者处罚太轻,调查中我发现一个怪现象,企业用人单位老板有意和民工不签合同,以便侵害民工权益在发生伤残赔偿是推脱责任逃避法律制裁,有些用人单位即便签了合同,大都是一企业老板自身利益为重,不考虑民工权益的霸权合同,民工一旦提出签订合同按法律享受权益时,往往遭到解雇开除。在我国人多岗少就业严峻的情况下,民工为了生存生活只能忍辱负重,任人宰割。

  二, 摆不正民工权益保障的位置,前段时间新闻媒体对北京某执法部门落实每月按时不足额给民工发工资时,出台这样条款“用人单位每月保证300元工资,如有困难的单位可逐步落实“。我们不明白,出台这样的单位领导为何对用人单位那么地暧昧,处处考虑周到,就连每月足额发工资的法规于不顾大打其折扣,还是有困难可逐步落实。相反,对民工却是冷漠,苛刻。当企业用人单位发生侵害民工权益和特大恶性以及事件是,有部门追究,有写领导竟以影响投资环境,安定团结冠冕堂皇的理由进行袒护,压制处理。

  三、劳务市场监管不力

  目前全国劳动力市场而言,企业老板,用人单位私招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职业更是鱼目混杂,坑蒙拐骗,泛滥成灾,发生侵权后无人过问;而拿着纳税人工资的当地**,劳动监督部门连自己管辖内有多少用人单位,多少在业人员都搞不清楚。执法摆出一副官僚衙门作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如此执法,如此监管全国拖欠民工工资达千亿元之后就不足为怪了。

  四、受害民工投诉艰难

  民工遭受侵权后,按说解决途径很多,可向劳动监察,**,信访,劳动仲裁,法院等执法部门投诉得到解决,可事实上民工投诉极其艰难。因国情人多岗少就业严峻,民工要求用人单位签定合同往往遭解雇,开除。这样的法律,这样的公道,久而久之民工不再相信法律、相信公道,有冤大都自人倒霉。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如何解决拖欠民工工资的问题和切实保障民工权益,我将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解决拖欠民工工资问题要“标本兼治”,要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综合治理。一是布置各地认真清查,对查出后被投诉拖欠农民工资的单位,要责令其及时补发。对拒不补发的,要与有关不满一起帮助农民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二是对严重拖欠农民民工工资的施工企业,按低一级资质认定。三是因建设单位拖欠施工器乐工程款导致拖欠工资的',要会同有关部门追究建设单位责任。房地产项目资金不到位的,坚决不予办理施工许可;房地产企业拖欠工程款导致拖欠民工工资的,不批准其新开发项目,并在资质年检中予以处理。

  对于保证民工权益的问题,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法制,加大打击侵权粒度。

  现有法律对侵权时间大都以罚款不了了之,处罚太轻,起不到应有作用。在私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民工占用企业老板的财产大都好的罪判刑。而企业老板有意侵害民工权益聚敛财产却相干无事。

  二、科学有序地规范劳务市场管理秩序

  目前劳务时常秩序混乱,监管失控,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放任自流,危害社会。职介应由劳动部门统一管理。以规范劳务市场秩序纳入科学有序监督管理体系。

  四、建立健全民工权益监督保障体系

  劳务***门要经常对民工工资、福利发放,三险的交纳进行坚持督促形成工作制度。这样就形成工会协作,劳动监督,**法律作后盾的一体的社会保障民工权益体系。

  五、民工侵权纠纷法院应该先受理后收费

  民工遭遇侵权后,大都因手续不全,交不起各种费用被执法部门拒绝受理,这导致民工铤而走险,用非正常手段解决,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经济发展。在人多岗少九月严峻特殊国庆下,对交不起诉讼费的,应先受理,判决执行后扣除。切实保护民工的切身利益,是我们全社会的责任。

  举凡城市里最累、最苦、最脏、最险的工作大多是农民工在默默地干。农民工的巨大贡献,有目共睹,然而现实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农民这个特殊的群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农民的贡献是在工作环境很不正常,各方面条件很不利的情况现做出来的。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实行城乡分治的管理制度。这种一国两策的格局,至今并没有根本改革,虽然农民进城了,在城里的二三产业工作了,但农民的户籍仍是农业户口,农民的身份没有变,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出去赚钱,捎回养家糊口。

  然而许多农民外出打工了,但过年回来家里仍是连过年的钱也很难拿出。咎其原因,据几个农民工说他们虽然是每天都在辛苦地劳动,但是工资却很低,即便是省着点花也攒不到什么钱,加之许多黑心的老板随意苛扣他们的工资,因此也就只能是混混自已的嘴巴。通过对农村熟悉的了解,我还发现个极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很多家长吸在外打工,却户口仍只能是自已老家的,因此一家人在外也只能是暂住居民,所以很难让自已的小孩进城里学*,也就只好扔在乡下随他们发展了,这就造成大批人没念完初中就回家了。这样下去,农民问题将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严重了。

  “农民工”是个新概念,是中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的家业劳动力转到工厂成为工人。通常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同步的。八十年代中期,经济体制改革扩展到城市,城里的二三产业大步发展,二三产业需要劳动力,于是“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的农民工大量涌现。据农业部、劳动社会保障部有关部门估计,二00二年离土离乡的农民工约为九千四百六十万。*几年国有企业改革,结构优化,大约已有三千万人下岗。据有关调查表明,有些企业把城镇户籍的职工精简了,因工作还需要,找农民工来替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这些企业不仅在搞“减员增效”,而且也在搞“换员增效”。这种趋势还在发展。农民工已经是我国工人阶级的主力军。农民工进城打工,有利于沟通城乡关系,调整城乡社会结构,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矛盾,增加农民收入。我国人多地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农民工进城打工,使他们有了出路,也得到一定的收入,然而我们许多不健全的体制或是以前的不够重视,使之出现如今困拢的农民工问题。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我想农民工问题要从根本上治。农民工问题表面看是要解决保护粗心工的合法权益,消除在就业方面的不合理限制,给予农民工应有的国民待遇等问题,其实质上是我们国家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工人阶级队伍,构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阶层结构,是建设一个城乡一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维持目前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的问题。

  针对农民工问题,我们国家也逐渐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去年实施的关于解决农民工工资历拖欠问题,这一措施见效颇明显,为许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能高高兴兴地领到工资历回家过,解决了原来那种辛辛苦苦地工作,到头来却领不到一分钱的现象。另外,现在很多地方都有在开展的“再就业培训”,它为许多农民工能学到一技之长,能使他们成为有一定素质的打工仔。

  除这些外,我想我有些自己的建议:

  第一,现行的户籍制度,是把公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民业户口两类,实际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既不科学,也不合理。许多问题由此发出来,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要统筹城乡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就是涉及到人口流动,迁徙等全局性问题,必须由国家审度势,做出决策,在全国实行,才能解决。

  第二,农民工问题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逐渐形成的,已有十多年历史,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这不仅涉及到上亿农民工的切身利益,且关系到用工单位、用工城市有关部门和城市居民的利益,改革的难度很大。有的城市,有的单位和企业,认为现行这一套很好,农民工价廉物美,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并不想改,所以此项改革要靠**,从国家的长远和根本利益出发来推行。要制定一套解决这个问题的总体规划,出台若干政策和措施。可选若干城市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在全国实施。

  农民工培训是个系统工程。对农民工的培训不能仅限于**和企业,还应积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形成全社会的合力来进行开展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妥转移,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全总也明确提出,各级工会要充分利用工会的学校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切实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笔者针对目前农民工培训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试着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目前现状

  调查发现,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民工培训经费实行**、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一些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并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比例,而用于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没有足够的农民工培训保障体系,一些企业也不愿培训。

  二、问题及原因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尽管**投入了许多财力、物力,各级工会也多方努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

  首先,从农民工整体来看,对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有着强烈渴望和迫切愿望,但具体到单独的个体和实际的培训工作中时,却不然。据调查,不少农民工参加培训都是各级**下达指标,农民工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另一方面,一些有学*热情的农民工却由于受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参加培训。

  其次,从农民工分布情况看,农民工比较多的企业往往为民营、外资企业,其中不少企业认为,工人只要每天完成生产任务“能干”、“够用”就行,对农民工技能升级和有关思想道德、安全、**等方面的培训热情不大,使不少农民工只能长期从事低级体力或简单熟练工种。

  第三,农民工教育培训具有教育对象分散且流动性大、教育层次不齐、教育时间不定、约束力不强等特点,这使农民工教育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

  1.一些农民工受自给自足思想束缚,视野较窄,缺乏长远性和开拓性。

  2.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偏见和歧视,使其很难摆脱心理上的自卑。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形态之间的反差,不少城市人对农民工怀有偏见,使其在城镇寻求自我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受到挫伤。又由于其在城镇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因而其对城市也怀有一定戒备和恐惧。

  3.不少农民工外出打工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该不该学、学什么、学了有什么用。另外,多数参加培训的农民工虽然不支付培训费用,但仍需支付车票、伙食费、住宿费等费用。

  4.由于城市企业在用工制度上对农民工的歧视,以及农民工自身先天的不足,他们中的不少人目前还没有谋取固定工作,甚至连劳动合同都没签过。这种短暂的工作状态,使他们只能选择得过且过方式。很难激活其潜在的培训需求和培训热情。

  5.一些培训课程的设置不符合农民工就业的实际需要,按规定每个农民只能享受一次免费培训,而根据农民工择业的需求,常常掌握二三门技术的农民工才能更好地找到工作。

  6.用人单位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其在农民工培训问题上不愿有较多投资。一些企业以农民工缺乏稳定性为由,拒绝对其实施培训。这就导致一些农民工虽打工数年,但在职业技能方面并无长进。所以,一遇企业结构调整或技术改造,便被淘汰出局。因此,不少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与科技和生产水*的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于是出现了一边是大批农民工进城打工,一边是用人单位发愁招不到人的“民工荒”难题。

  三、对策及建议

  农民工培训将是我国今后教育的一个新增长点,国家正在构建农民工培训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各级工会来说,既是艰巨的任务,也可能是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各级工会应有长期的眼光和规划,在尽快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同时,一方面要逐步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管理,使之科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工会在农民工培训上的特色之路。

  (1)免费和收费相结合。**对农民工的免费培训投入是有限的,只能是针对每个农民工的一次性免费培训,而对于那些有一定技能,生活基本稳定还有技能升级需求的农民工,培训就可收取一定费用。另外,还可以与用人单位合作,根据企业需要,对有一定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先免费招聘和培训,合格上岗后由企业支付培训费,或从农民工的每月收入中(在其可承受的范围之内)逐步扣除。

  (2)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相结合。就业信息服务还应包括职业趋势分析,引导农民工正确选择技能培训方向。把培训、劳务输出、信息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会在专业设置、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上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使农民工培训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3)农民工培训和农民工子女的培训、教育结合。农民工培训的最终目的是顺利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而关注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与培训则是从更长远的眼光来推动这个转移。同时,要在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上发挥工会职业和学历教育的优势。工会可以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出照顾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的入学与接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参加中职教育。

  总之,农民工培训是个系统工程。这种系统性表现之一就是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培训本身,更需全社会对农民工的真正关注,需要对他们的生存状态有更真实的了解。许多农民工表达的想法和要求已超出了培训内容,更多的是对*等的要求和对公正的渴望,希望全社会尤其是城市居民改变对他们的歧视。与培训农民工的城市文明素质(如公共场合礼仪等)相比,提高城市居民的*等意识是更为重要的工作。系统性表现之二就是对农民工的培训不能仅限于**和企业,还应积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形成全社会的合力来进行农民工培训。

  农民工培训是个系统工程。对农民工的培训不能仅限于**和企业,还应积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形成全社会的合力来进行开展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妥转移,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全总也明确提出,各级工会要充分利用工会的学校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切实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笔者针对目前农民工培训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试着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目前现状

  调查发现,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民工培训经费实行**、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一些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并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比例,而用于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没有足够的农民工培训保障体系,一些企业也不愿培训。

  二、问题及原因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尽管**投入了许多财力、物力,各级工会也多方努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

  首先,从农民工整体来看,对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有着强烈渴望和迫切愿望,但具体到单独的个体和实际的培训工作中时,却不然。据调查,不少农民工参加培训都是各级**下达指标,农民工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另一方面,一些有学*热情的农民工却由于受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参加培训。

  其次,从农民工分布情况看,农民工比较多的企业往往为民营、外资企业,其中不少企业认为,工人只要每天完成生产任务“能干”、“够用”就行,对农民工技能升级和有关思想道德、安全、**等方面的培训热情不大,使不少农民工只能长期从事低级体力或简单熟练工种。

  第三,农民工教育培训具有教育对象分散且流动性大、教育层次不齐、教育时间不定、约束力不强等特点,这使农民工教育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

  1.一些农民工受自给自足思想束缚,视野较窄,缺乏长远性和开拓性。

  2.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偏见和歧视,使其很难摆脱心理上的自卑。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形态之间的反差,不少城市人对农民工怀有偏见,使其在城镇寻求自我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受到挫伤。又由于其在城镇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因而其对城市也怀有一定戒备和恐惧。

  3.不少农民工外出打工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该不该学、学什么、学了有什么用。另外,多数参加培训的农民工虽然不支付培训费用,但仍需支付车票、伙食费、住宿费等费用。

  4.由于城市企业在用工制度上对农民工的歧视,以及农民工自身先天的不足,他们中的不少人目前还没有谋取固定工作,甚至连劳动合同都没签过。这种短暂的工作状态,使他们只能选择得过且过方式。很难激活其潜在的培训需求和培训热情。

  5.一些培训课程的设置不符合农民工就业的实际需要,按规定每个农民只能享受一次免费培训,而根据农民工择业的需求,常常掌握二三门技术的农民工才能更好地找到工作。

  6.用人单位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其在农民工培训问题上不愿有较多投资。一些企业以农民工缺乏稳定性为由,拒绝对其实施培训。这就导致一些农民工虽打工数年,但在职业技能方面并无长进。所以,一遇企业结构调整或技术改造,便被淘汰出局。因此,不少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与科技和生产水*的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于是出现了一边是大批农民工进城打工,一边是用人单位发愁招不到人的“民工荒”难题。

  三、对策及建议

  农民工培训将是我国今后教育的一个新增长点,国家正在构建农民工培训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各级工会来说,既是艰巨的任务,也可能是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各级工会应有长期的眼光和规划,在尽快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同时,一方面要逐步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管理,使之科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工会在农民工培训上的特色之路。

  (1)免费和收费相结合。**对农民工的'免费培训投入是有限的,只能是针对每个农民工的一次性免费培训,而对于那些有一定技能,生活基本稳定还有技能升级需求的农民工,培训就可收取一定费用。另外,还可以与用人单位合作,根据企业需要,对有一定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先免费招聘和培训,合格上岗后由企业支付培训费,或从农民工的每月收入中(在其可承受的范围之内)逐步扣除。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