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刻苦读书的成语 (菁华3篇)

首页 / 成语 / | 2022-11-25 00:00:00 成语,读书

形容刻苦读书的成语1

  穿壁引光:穿:凿通;引:引进。凿通墙壁,引进烛光。形容家贫读书刻苦。

  映雪读书: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

  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闭门读书:关起门来在家里读书。形容专心埋头苦读

  黄卷青灯:黄卷:古代书籍用黄低缮写,因指书籍;青灯:油灯发青色的灯光,指油灯。灯光映照着书籍。形容深夜苦读,或修行学佛的孤寂生活。

  目不窥园: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囊萤照书: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囊萤照读:用口袋装萤火虫,照着读书。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然荻读书: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燃荻为灯,发奋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十年窗下: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功名,终年埋头在书本里。形容十年时间闭门苦读。

  十年寒窗:形容长年刻苦读书。

  集萤映雪:集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匡衡凿壁:《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后以“匡衡凿壁”为刻苦读书的典实。

  十载寒窗:载:年。指长期苦读。

  雪窗萤几:《文选·任昉〈为萧扬州作荐士表〉“集萤映雪”李善注引《孙氏世录》:“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晋书·车胤传》:“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后即以“雪窗萤几”比喻勤学苦读。

  雪天萤*:比喻不分寒暑,刻苦读书。

  映月读书: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胜读十年书:〖解释〗胜:超过。超过苦读十年书的收获。形容思想上收益极大。

  萤窗雪案:〖解释〗为勤学苦读的典实。

  萤灯雪屋:〖解释〗指勤学苦读。同“萤窗雪案”。

形容刻苦读书的成语2

  临池学书 临:靠*,挨着。指刻苦练*书法。

  尝胆卧薪 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分甘绝少 绝:拒绝,引伸为不享受;甘:好吃的。好吃的东西让给人家,不多的东西与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优厚。

  匡衡凿壁 《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后以“匡衡凿壁”为刻苦读书的典实。

  雪天萤* 形容不分寒暑,刻苦读书。

  十年磨剑 形容多年刻苦磨练。

  志坚行苦 行:行为。指意志坚定,行为刻苦。

  映雪读书 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

  顿学累功 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学*,也能取得成就。

  饮胆尝血 谓刻苦自励。

  坚苦卓绝 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过寻常。

  镞砺括羽 形容人刻苦磨练,力求精进。括羽,用羽毛装束箭尾。语本《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引锥刺股 锥:锥子;股:大腿。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学*勤奋刻苦。

  坐薪悬胆 坐卧在柴草上,悬胆尝其味。形容刻苦自励,奋发图强。

  磨砥刻厉 磨练砥砺。形容刻苦钻研。

  勤学苦练 认真学*,刻苦训练。

  积雪囊萤 积雪:南朝孙康映雪读书。囊萤:晋代车胤把萤火虫装在口袋里,借荧光读书。形容刻苦攻读。

  刻苦耐劳 刻苦:很能吃苦;耐:禁得起、受得住。工作勤奋,经得住繁重的劳累。

  铁面枪牙 〖解释〗形容坚忍不拔,刻苦自励。

  囊萤映雪 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

  骑牛读汉书 〖解释〗形容刻苦攻读。

  坐薪尝胆 指刻苦自励,奋发图强。

  悬梁刺股 形容刻苦学*。

  **不自在,自在不** 人要有成就,必须刻苦努力,不可安逸自在。

  十年寒窗 形容长年刻苦读书。

  **不自在,自在不成 【出处】【解释】人要有成就,必须刻苦努力,不可安逸自在。【示例】自古道:“~。”你好生记着我的话。(《红楼梦》第八十二回)【故事】

  照萤映雪 利用萤火虫的光和白雪的映照读书,形容刻苦地读书精神

  埋头苦干 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冬寒抱冰,夏热握火 形容刻苦自勉。

  铁面鎗牙 形容坚忍不拔,刻苦自励。

  凿壁借光 凿:挖。在墙上凿一小孔,借邻居的灯光读书。形容家贫刻苦读书

  悬梁刺骨 形容刻苦学*。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出处】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36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小林,*何必派我来帮助你?” 【解释】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示例】你们年轻人真是~【故事】北魏文人李谧学*很用功,在文学博士孔璠门下做学生,勤奋刻苦,虚心好学,提高很快。几年后,

  钝学累功 〖解释〗钝:迟钝,笨拙;累:积聚。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学*,也能取得成就。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 【出处】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解释】谚语。形容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示例】~,经过五年的刻苦努力,他熟

  枕戈尝胆 头枕兵器,口尝苦胆。形容刻苦自励,发愤图强,或报仇雪耻心切。

  衔胆栖冰 〖解释〗衔:嘴含;胆:苦胆;栖:栖息。嘴里含着苦胆,居住在冰上。形容刻苦自励。

  刺股读书 形容刻苦攻读。

  凿壁偷光 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攻苦食淡 攻:做;若:艰苦;淡:清淡。做艰苦的工作,吃清淡的食物。形容刻苦自励。

  绝少分甘 好吃的东西让给人家,不多的东西与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优厚。

  孙康映雪 形容读书非常刻苦。

  圆木警枕 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惊醒。形容刻苦自勉。

  驽马十驾 原意是骏马一天的路程,驽马虽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达。形容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学*,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

  穿壁引光 穿:凿通;引:引进。凿通墙壁,引进烛光。形容家贫读书刻苦。

  刺股悬梁 形容刻苦学*。

  囊萤积雪 囊萤:晋代人车胤收集萤火虫读书;积雪:晋代人孙康映雪读书。形容刻苦攻读,勤学上进。

形容刻苦读书的成语3

  手不释卷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

  吕蒙作战勇猛,*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形容刻苦读书的成语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形容刻苦读书的成语 (菁华3篇)(扩展1)

——刻苦读书的成语或谚语 40句菁华

1、悬梁刺股

2、废寝忘食

3、勤学苦练

4、牛角挂书

5、穿壁引光

6、磨砥刻厉

7、十年磨剑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9、朝经暮史:经:指旧时奉为经典的书籍;史:指历史书籍。一天到晚诵读经史。特指勤奋读书。

10、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见:显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11、一箪一瓢:一箪食物,一瓢饮料。特指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12、立地书厨: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渊博。

13、映月读书: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特指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14、洋洋盈耳:洋洋:众多;盈:充满。指宏亮而优美的声音充满双耳。特指讲话、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

15、焚膏继晷: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特指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16、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特指家贫而读书刻苦。

17、傲贤慢士:贤:有才德的人。士:读书人和有才干的人。用傲慢的态度对待有德有才的人。

18、诗礼人家:世代读书以传统封建礼教为行为准则的人家。

19、读书三到:特指读书十分认真。

20、唇腐齿落:比喻读书讽诵极为勤苦。

21、硕学通儒:儒:指读书人。学问渊博,通达事理的学者。

22、折节读书:折节: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改变旧*,发愤读书。

2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4、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2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6、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27、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

28、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不明白真理。

2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30、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3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3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3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34、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35、好书使人开卷时会有所求,而闭卷时获有益处。——阿尔考特

36、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37、我们可以由读书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富斯德

38、一个爱读书的人,他毕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3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40、风声 雨声 读书声 声声入耳


形容刻苦读书的成语 (菁华3篇)(扩展2)

——形容刻苦读书的成语 40句菁华

1、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勤奋不知疲倦。

2、羽毛未丰:丰:丰满。指小鸟没长成,身上的毛还很稀疏。比喻年纪轻,经历少,不成熟或力量还不够强大。

3、盈科后进:泉水遇到坑洼,要充满之后才继续向前流。比喻学*应步步落实,不能只图虚名。

4、寻根追底:追求根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

5、一筹莫展:筹:筹划、计谋;展:施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6、行之有效:之:代词,它,指办法、措施等;效:成效,效果。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7、一无可取:没有一点儿可以肯定的地方。

8、寻根究底:追求根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

9、万世师表:万世:很多世代,非常久远;师表:表率。值得永远学*的榜样。

10、一目十行: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11、一暴十寒: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12、用非所学:使用中需要的本领,与学*中得到的东西不一致。

13、一丝不苟: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14、一张一弛: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15、应付裕如:应付:对付,处置。裕如:按自己的心愿做事。从容对付,毫不费劲。

16、以貌取人: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的的品质才能。

17、左图右史:形容室内图书多。

18、以学愈愚:谓用学*改变愚昧的秉性。

19、引锥刺股:锥:锥子;股:大腿。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学*勤奋刻苦。

20、一代楷模:一个时代的模范人物。

21、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22、研精覃思:研:研究;精:细密;覃:深入;思:思考。精心研究,深入思考。

23、憎爱分明:憎:恨。恨什么,爱什么,界限清楚,态度鲜明。

24、万签插架:此时特指书籍极多。

25、幼学壮行:幼时勤于学*,此时壮年施展抱负。

26、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

27、分秒必争:一分一秒也一定要争取。特指抓紧时间。

28、披古通今:披:翻阅;通:通晓。阅读通晓古今书籍。

29、残编裂简: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或零散不整的诗文字画。

30、焚膏继晷:点上油灯,接续日光。特指勤奋地工作或学*。

31、坐以待旦:待,等待;旦,天亮。坐着等天亮。此时多特指勤恳。

32、夙兴夜寐:夙,早;兴,起来;寐,睡。早起晚睡。特指勤奋。

33、昼耕夜诵:白天种地,夜晚读书,特指抓紧时间学*,读书勤奋。

34、折节读书:折节,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改变旧*,发愤读书。

35、读书破万卷:破:突破;卷:书籍册数。特指读书很多,学识渊博。

36、程门立雪:冒着大雪在程颐的门前站着,特指尊师重道,虔诚求教。

37、悬梁刺股:把头发挂在梁上,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此时特指发奋刻苦学*。

38、学而不厌:厌,满足。学*感到不满足。特指好学到不会厌烦的地步。

39、充栋汗牛:指书籍堆得高及栋梁,多至牛马运得出汗。特指藏书或著述之富。

40、磨穿铁砚:磨穿了铁铸的砚台。特指立志不移,持久不懈。此时也特指笔墨功夫之深。


形容刻苦读书的成语 (菁华3篇)(扩展3)

——刻苦读书的名言警句 50句

1、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晓月闲移三尺剑;孤灯苦读五更书。——《对联集锦》

3、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

4、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5、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6、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7、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8、书不成诵,无以致思索之功;书不精读,无以得义理之益。——(清)胡达源

9、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10、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清)彭瑞淑

11、学者有自立之志,当拔出流俗,不可泛泛与世浮沉。——(清)唐斌

12、学*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尔

13、生命是短暂的,空余时间很少,因此我们不应把一刻空余时间耗费在阅读价值不大的书籍上。——罗斯金

14、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庸的困扰。——余秋雨

15、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16、如果你能找到一个自己喜爱的作家,与他在精神上密切交往,一定会受益良多。

17、书卷是带我们到别人的心中,到别的民族当中去的门户。

18、一本伟大的书,一定可以使读者在读过之后变成一个更优秀的人。

19、一本好书,犹如一个生命的精华。

20、书引导我们生活在一个最美好的社会里,让我们置身于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心灵之中,瞻仰他们的风采,亲沐他们的行谊,聆听他们的言论,坐育其间,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吸取他们的经验,不知不觉地把自己融进他们匠心独运的幽美意境之中,如沐春风,一生都受用不尽呢!

2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 作者:赫尔普斯

22、知识贮藏在谦虚的大海中。(朝鲜谚语)

23、书籍是少年的食物,它使老年人快乐,也是繁荣的装饰和危难的避难所,慰人心灵。在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 [古罗马] 西塞罗

24、学问学问,不懂就问

2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6、谦虚是学*的朋友,自满是学*的敌人。

27、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8、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9、不信书不能提高境界,光信书不如无书。

30、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31、穿着饮食可以因陋就简,而搞学问是不能因陋就简的。

32、天生我才必有用。

3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4、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35、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36、知识犹如人体的血液一样宝贵。

37、学到很多东西的决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的东西。

3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39、作者不一定能写到老,但是他一定应该学到老。

40、人才乏于上,则有沉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

41、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的情人。

4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43、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

44、掉进知识情网中的人,时时品尝着知识的甜蜜。

45、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46、高尚的语言包含着真诚的动机。

47、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48、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49、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50、再高深的学问也是从字母学起的。


形容刻苦读书的成语 (菁华3篇)(扩展4)

——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 (菁华5篇)

  五代时期, 有个名叫桑维翰的读书人, 一心想考取进士。第一次应考时, 主考官很迷信, 看了他卷子上的姓名, 皱着眉头对身旁的人说:“这个人姓桑,‘ 桑’的姓和‘丧’同音, 很不吉利, 此人即使文章做得再好, 也决不能录取!”

  桑维翰知道自己不取的原由后, 愤怒地说:“我要写一篇文章, 来破除这种迷信看法!”

  他写了一篇题为《日出扶桑赋》的文章。原来, 传说古代东方有棵大神树, 名叫扶桑, 太阳就是从扶桑那儿出来的'。桑维翰认为, 太阳出来的地方扶桑尚且跟“ 桑”字有关, 他的姓又有什么不吉利的呢?

  有人规劝他不必为了考取进士去触犯当权者。桑维翰坚定地说:“ 我志向已定, 就是要考取进士!”

  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 桑维翰请铁匠打铸了一块铁砚, 并拿了铁砚给熟识的人看, 向大家表示:“除非这铁砚磨穿了, 我才不去考进士。”

  后来, 桑维翰终于考取了进士。

  成语:韦编三绝

  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成语:凿壁借光

  西汉时有一位著名的经学家名叫匡衡,关于他凿壁偷光读书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

  史*载,匡衡自小家境贫寒。白天,他靠砍柴割草,换点粮食度日;晚上,他想读书,可是没有钱买油灯。他看到邻居家灯火明亮,就在墙上动手凿个洞,引一点微弱的亮光。每天晚上,他就靠这点儿亮光如饥似渴、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后来,为了能读到更多的书,他甚至愿意给一位家中藏书丰富的人做奴仆而不计报酬,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读到更多的书。

  成语:囊萤映雪

  《晋书·车胤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释译:晋朝车胤恭谨勤苦,学*不知疲倦。学问渊博,通晓许多门知识。由于家里穷,不能经常弄到油点灯,夏天他就用白绢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亮读书,一直读到天亮。

  清张英《渊鉴类涵》卷二0二:“孙康家贫,无油,尝映雪读书”。《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是说:晋朝人孙康家里穷,无油点灯,曾经在下雪天的夜晚用雪光照着读书。

  后用以比喻刻苦勤学。《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也载此事。

  成语: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成语:手不释卷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青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并坚持不懈。-------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成语:随月读书

  南齐有一读书人叫江泌,他白天要工作,只有晚上有时间读书,但家贫买不起灯,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读书。他每当读到月光西斜时,就搬一张梯子搁在墙脚下,站在梯上读,月光逐渐下坠,他也一级一级升高,一直爬到屋顶。有时读累了,一不小心从梯上掉下来,他连忙爬起来,连身上的泥土也不拂掉,又爬到梯上,继续读下去。

  成语:牛角挂书

  隋朝时的李密非常专心向学,分秒不愿浪费,有一次他要去绥山,怕途中耽搁太多时间,出发之前他用蒲草编织鞍子放在牛背上,把要阅读的书挂在牛角上,一边骑牛一边读书,十分专注。连当时大臣杨素经过,丝毫不觉。勤学专注之功令人敬佩。

  牧豕听经

  后汉时琅邪有个叫承宫的,是个孤儿,从8岁给人放牧猪羊。乡里人徐子盛给几百个学生讲授《春秋经》。一次承宫放牧经过,在那儿休息时听见《春秋经》,于是请求留下,为学生们拾柴。

  虽然过了几年艰苦的生活,但承宫都勤学不倦。后来天下大乱,承宫和妻子到了蒙阴山,努力耕种。庄稼快熟时,有人来说那地是他的,承宫也不和他计较,把地让给他就离开了。永*年间,承宫被朝廷封作博士,最后还作到了侍中祭酒,他的名声一直传扬到了北方遥远的匈奴。

  画荻教子

  欧阳修,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4岁那年,父亲调任泰州判官,不久便去世了。父亲生前为官清廉,喜欢交结朋友,乐于接济穷人,死后家里没有留下任何财物,穷得上无片瓦,下无寸地。转眼间,欧阳修到了上学的年龄,其他同龄孩子都进书馆读书去了,可母亲郑氏却没钱送欧阳修读书,心里非常着急。怎么办呢?郑氏非常清楚,连纸张笔墨都买不起,私塾先生就更加请不起了,所以还是决定自己来教儿子读书写字。没有课本,郑氏就把自己学过的诗文逐一回忆起来,教儿子读,教儿子背。

  就在郑氏为没有笔墨纸砚发愁时,有一天,她在河边洗衣服,飕飕的霜风吹得沙滩上的芦苇七零八落,被折断的'芦苇杆把一片*整的沙地划得沟沟壑壑,似字非字,这给郑氏启发很大,她灵机一动,用衣蔸从河滩上捞取了些许细沙,又折来几根芦苇杆,回家后,她把细沙装进一个大盘里抹*,就用沙盘当纸,用芦杆代笔,手把手地开始教儿子写字*文。欧阳修就这样在沙盘上跟着母亲一笔一画地学,反反复复地练,每字每句都要一丝不苟地读熟写好才肯罢休。

  在母亲的辛勤培育下,欧阳修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专心读书,终成“一代文宗”,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经学家、金石学家、目录学家和谱牒学家。

  负薪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但喜欢读书。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后来,朱买臣跟随上报帐本的官员押送行李车到长安,被同县人严助向皇帝推荐做了会稽太守。而隋朝的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形容刻苦读书的成语 (菁华3篇)(扩展5)

——*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 (菁华5篇)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的精神。他们这种努力学*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形容刻苦读书的成语 (菁华3篇)(扩展6)

——形容刻苦的成语有哪些 (菁华3篇)

  1、夙兴夜寐:夙,早;兴,起来;寐,睡。早起晚睡。形容勤奋。

  2、十年磨剑:比喻多年刻苦磨练。

  3、勤勤恳恳:形容勤劳踏实。也形容勤恳的样子。

  4、磨穿铁砚:磨穿了铁铸的砚台。形容立志不移,持久不懈。也形容笔墨功夫之深。

  5、绝甘分少:好吃的东西让给人家,不多的东西与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优厚。

  6、悬梁刺骨:形容刻苦学*。

  7、十年寒窗:形容长年刻苦读书。

  8、尝胆卧薪: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9、穿壁引光:穿:凿通;引:引进。凿通墙壁,引进烛光。形容家贫读书刻苦。

  10、夙夜匪懈:夙夜,早晚,朝夕;匪,不;懈,懈怠。形容日夜谨慎工作,勤奋不懈。

  11、幼学壮行:幼时勤于学*,壮年施展抱负。

  12、手不释卷:看书入迷,手都不舍得放下书,形容勤奋好学。释:放下;卷:指书籍。

  13、朝乾夕惕:乾,乾乾,即自强不息;惕,小心谨慎。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

  14、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15、刺股悬梁:形容刻苦学*。

  16、映雪读书: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

  17、焚膏继晷: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学*。

  18、圆木警枕: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惊醒。形容刻苦自勉。

  19、折节读书:折节,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改变旧*,发愤读书。

  20、刺股读书:比喻刻苦攻读。

  21、发愤忘食:努力学*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22、志坚行苦:行:行为。指意志坚定,行为刻苦。

  23、刻苦耐劳:刻苦:很能吃苦;耐:禁得起、受得住。工作勤奋,经得住繁重的劳累。

  24、孜孜不倦:孜孜,也作“孳孳”,努力不懈的样子。()不倦,不知疲倦。指工作或学*勤奋刻苦,不知疲倦。形容十分努力。

  25、只争朝夕:朝,早晨;夕,晚上;朝夕,形容时间短暂。比喻抓紧时间,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

  26、冬寒抱冰,夏热握火:形容刻苦自勉。

  27、学而不厌:厌,满足。学*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到不会厌烦的地步。

  28、艰苦卓绝: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过寻常。

  29、

  30、埋头苦干: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31、坐薪悬胆:坐卧在柴草上,悬胆尝其味。比喻刻苦自励,奋发图强。

  32、孙康映雪:比喻读书非常刻苦。

  33、勤学苦练:认真学*,刻苦训练。

  34、顿学累功: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学*,也能取得成就。

  35、分秒必争:一分一秒也一定要争取。形容抓紧时间。

  36、驽马十驾:原意是骏马一天的路程,驽马虽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达。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学*,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

  37、临池学书:临:靠*,挨着。指刻苦练*书法。

  38、勤学苦练:勤奋、认真学*,刻苦训练。

  39、坐以待旦:待,等待;旦,天亮。坐着等天亮。多形容勤恳。

  40、坚苦卓绝: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过寻常。

  41、悬梁刺股:形容刻苦学*。

  42、废寝忘食:废,停止。寝,睡觉。忘,忘记,食,吃饭。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很刻苦,专心致志。

  43、引锥刺股:锥:锥子;股:大腿。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学*勤奋刻苦。

  44、攻苦食淡:攻:做;若:艰苦;淡:清淡。做艰苦的工作,吃清淡的食物。形容刻苦自励。

  1、悬梁刺股:特指刻苦学*。

  2、万签插架:此时特指书籍极多。

  3、枕中鸿宝:特指珍秘的书籍。

  4、蠹简遗编:特指残存的书籍。

  5、十年寒窗:特指长年刻苦读书。

  6、萤窗雪案:为勤学苦读的典实。

  7、十载寒窗:载:年。指长期苦读。

  8、凿楹纳书:指藏守书籍以传久远。

  9、书囊无底:指古今书籍不可胜数。

  10、雪天萤*:比喻不分寒暑,刻苦读书。

  11、目不窥园:特指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12、勤学苦练:勤奋、认真学*,刻苦训练。

  13、幼学壮行:幼时勤于学*,此时壮年施展抱负。

  14、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

  15、豕亥鱼鲁:指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字错误。

  1、一字之师: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2、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勤奋不知疲倦。

  3、一曝十寒:曝:晒。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形容刻苦读书的成语 (菁华3篇)(扩展7)

——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精选10篇)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

  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王充是我国东汉初年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和批判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

王充的少年时代,父亲就去世了。王充竭尽全力奉养母亲,后来到了京城,进太学学*,拜当时著名的学者班彪做老师。他喜欢广泛地阅读,善于抓关键问题,因而进步很快。

王充读书是非常专心,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又很强,所以只要读上一遍,就能记住书的主要内容,甚至能够背诵某些精彩的章节。但是,家庭穷困,买不起很多书,为了满足如饥似渴的求知欲,王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当时的洛阳街上有不少书铺,王充便决定把书铺当做他的“图书馆”,每天吃过早饭后,他就带上干粮,到书铺里去阅读出售的书籍。不分春夏秋冬,不论晴天雨天,他读了一册又一册书,跑了一家又一家书家书铺。就这样,他终于读遍了诸子百家的重要着作,掌握了书中的基本精神。

由于王充的出身贫苦,因而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基本上是从劳苦人民实际生活的情况出发的。他在读遍了诸子百家的主要着作之后,对于某些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唯心主义的说教深感不满,下决心给予严厉的批判。于是便集中精力独立思考,着手写书。为了不耽误时间、不打断思路,他在住宅的门上、窗上、炉子上、柱子上甚至厕所里,都安放了笔、纸,想一点,写一点,走到哪里,写到哪里。经过长时期的努力,他终于写成了充满着批判精神、闪耀着唯物主义光辉的《论衡》。

  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 3

  陈景润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不过,陈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别。他常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着别人来“捉”他。看着看着,他就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记了他。

  上学期间,陈景润酷爱数学。当老师讲解数学题时,他总是集中精神认真听讲。课后布置的*题他也认真去做。陈景润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无限乐趣。数学是心智的比试和较量。陈景润对于解题,向来不吝惜时间和精力。陈景润不懂就问,别看他*时沉默寡言,但向老师请教时却毫不羞涩和胆怯。他的求教方式很特殊:看到老师外出或者老师从高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紧追上去,和老师一起走一段路,并且一边走,一边问问题。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沈元教授的课。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理论。但他一出生也没有证明出来,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长久以来,‘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并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他把数学比喻成自然科学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讲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

  许多年之后,陈景润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6年,他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感悟】做学问要有陈景润那样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取得巨大的成就。青少年在学*中,会遇到一些困难,那么应该怎么去做呢?这里提供两种方法借鉴:1、鞭策法:让**、好友监督自己,自己要尽量配合。2、自制法:为自己找一个奋斗的目标,这个目标必须是你最在乎最怕失去的。然后为了那个目标,让自己勤快起来。并且可以在醒目的地方贴上自己的目标提醒自己 。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

  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思考。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忙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

孙康幼时酷爱学*,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孙康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孙康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孙康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孙康眼花缭乱。孙康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孙康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孙康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孙康也从来没中断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 6

  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

  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鲁迅

  非常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着名的文学家。

  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诸葛亮

  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这个方法意味者他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开拓性,

  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爱因斯坦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华罗庚

  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张曜拜妻为师

  清代咸丰年间有个武官叫张曜,因苦战有功,被提拔为河南布政使。他自幼失学,没有文化,常受朝臣歧视,御使刘毓楠说他“目不识丁”,因此改任他为总兵。张曜从此立志要好好读书,使自己能文能武。张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回到家要求妻子

  教他念书。妻子说:要教是可以的,不过要有一个条件,就是要行拜师之礼,恭恭敬敬地学。张曜满口应承,马上穿起朝服,让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对她行三拜九叩之礼。从此以后,凡公余时间,都由妻子教他读经史。每当妻子一摆老师的架子,他就躬身肃立听训,不敢稍有不敬。与此同时,他还请人刻了一方“目不识丁”的印章,经常佩在身上自警。几年之后,张曜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后来,他在山东做巡抚时,又有人参他“目不识丁”。他就上书请皇上面试。面试成绩使皇上和许多大臣都大为惊奇。张曜在山东任上,筑河堤,修道路,开厂局,精制造,做了不少利国利民之事。因为他勤奋好学,死后皇帝谥他为“勤果”。

  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

  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资料,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齐,借它们的.光不就能够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一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

  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资料,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齐,借它们的光不就能够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一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诸葛亮小的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听课听得很不过瘾。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口袋,每天上学的`时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当晌午快到时,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鸡见有黄灿灿的小米,顾不上啼叫,就啄食起来。刚刚啄完,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里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鸡吃完口袋里的小米再叫时,水镜先生多讲了一个时辰的课,可把师娘饿坏了,时间长了不免抱怨几句:“怎么搞到这么晚,晌午过了,也不知道饿!”

  “你没听见鸡才叫吗?”水镜先生说。

  师娘是个聪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奥妙。

  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时候,她悄悄地来到了院子里,只见那只花颈公鸡刚要伸长脖子叫唤,就有人从书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个仔细,又悄悄地回家了。

  这天水镜先生回来,师娘笑着说:“你这个当先生的,还不如小诸葛。”于是她把刚才看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水镜先生。

  水镜先生听后一愣,又哈哈大笑起来,心想诸葛亮喂鸡求学,真是聪明过人,将来必定是盖世奇才。

  诸葛亮经过刻苦学*,终于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