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带鸡的成语历史典故知识3篇

首页 / 成语 / | 2022-07-11 08:44:56 知识,历史,成语

6个带鸡的成语历史典故知识1

  又叫山鸡起舞,典出《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山鸡爱其毛羽,映水则舞。魏武时,南方献之,帝欲其鸣舞无由。公子苍舒令置大镜其前,鸡鉴形而舞,不知止,遂乏死。”

  三国时,曹植有一子名曹冲,年岁尚幼,已聪明无比,有**之智。一日,南方遣人送来一珍禽名“山鸡”。

  此“山鸡”喜在清澈之水旁,见水中自影而起舞。曹操无法使之在殿上表演。年仅五六岁之幼童曹冲思得一法,命人取来大镜,置于山鸡之前。

  山鸡自镜中见其美丽之身影,仿佛身临水旁,得意忘形而翩翩起舞。越舞越有劲,不肯休止,终于精疲力竭而死。

  “山鸡舞镜”原指山鸡对镜起舞。后喻顾影自怜,自我陶醉,自我欣赏,常用此语。

6个带鸡的成语历史典故知识2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边让传》,函牛之鼎以烹鸡,多汁则淡而不可食,小汁则熬而不可熟。

  东汉末年,在陈留地方有位叫边让的人,很有名气。大将军何进便将他招来,命他作令史官。朝廷的议郎蔡邕听说边让在何进那里,心想:“边让这个人才学不凡,应该做更高一些的官。”

  便亲自到何进家里去,劝说他把边让推荐出去,让他担任再大些的官。蔡邕说:“我看边让这个人,真是才能超群呀,他聪明贤智,心通性达,非礼不动,非法不言,实在是难得的奇才啊。

  俗语说,‘用煮牛的大锅来煮一只小鸡,水放多了,味道没了,就不好吃了;水放少了,则煮不熟,更不能吃了。’

  这说的是大器小用,所以是不相宜的。我现在忧虑的是,这个煮牛的大锅没有用来煮牛,希望将军仔细考虑一下,给边让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

  “牛鼎烹鸡”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对有才的人使用不当,大材小用。

6个带鸡的成语历史典故知识3

  鹤代表高雅,鸡意谓*庸。鹤立鸡群,当然超乎脱俗了。这说的是晋代嵇绍的事。

  嵇绍是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他体态魁伟,聪明英俊,在同伴中非常突出。晋惠帝时,嵇绍官为侍中。当时正面临“八王之乱”,嵇绍对皇帝始终非常忠诚。

  有一次都城发生变乱,形势严峻,嵇绍奋不顾身奔进官去。守卫宫门的侍卫张弓搭箭,准备射他。侍卫官望见嵇绍正气凛然的模样,连忙阻止侍卫,并把弓上的箭抢了下来。

  不久京城又发生变乱,嵇绍跟随晋惠帝,出兵迎战于汤阳,不幸战败,将士死伤逃亡无数,只有嵇绍始终保护着惠帝,不离左右。

  敌方的'飞箭,像雨点般射过来,嵇绍身中数箭,鲜血直流,滴在惠帝的御袍上。嵇绍就这样阵亡了。

  事后惠帝的侍从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迹,惠帝说:“别洗别洗,这是嵇侍中的血啊!”

  嵇绍在世时,有一次有人对王戌说:“昨天在众人中见到嵇绍,气宇轩昂如同野鹤立鸡群之中。”

  后来就用“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6个带鸡的成语历史典故知识3篇扩展阅读


6个带鸡的成语历史典故知识3篇(扩展1)

——成语历史典故6篇

成语历史典故1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成语历史典故2

  历史典故:才高八斗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成语历史典故3

  【释义】

  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语出】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人物】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成语历史典故4

  1.三顾茅庐

  【释义】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诚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语出】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人物】汉末,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刘备(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听说诸葛亮(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很有学识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他们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2.孺子可教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人物】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颍川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人。因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在桥上散步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黄石公,隐士)。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张良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张良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后来老人交给张良一部《太公兵法》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3.四面楚歌

  【释义】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

  【语出】梁启超《*国会制度私议》:“殆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释条文以持其说。”

  【人物】项羽(今江苏宿迁人)和刘邦(今属江苏丰县人)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兵少缺粮,夜里又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难道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心里已丧失了斗志,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4.老当益壮

  【释义】虽然年纪很大了,但志气和身体更壮。

  【语出】《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人物】东汉名将马援,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市窦马村)人。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打算到边疆去发展畜牧业。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半路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为此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常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开国功臣之一,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5.投笔从戎

  【释义】指读书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

  【语出】《后汉书班超传》。

  【人物】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突然觉得很闷便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6.暴殄天物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后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

  【语出】《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人物】三人(宝钗、李纨、探春)只是取笑之谈,说了笑了一回,便仍谈正事。探春因又接说道:“咱们这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银子的利息。若此时也出脱生发银子,自然小器,不是咱们这样人家的事。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诚能知园圃的事,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7.暗渡陈仓

  【释义】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战略;也比喻男女私通。多比喻暗中进行活动;常跟“明修栈道”连用。

  【人物】《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渡陈仓之计。”

  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一个“明修”,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8.嗟来之食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语出】《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人物】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

  9.怒发冲冠

  【释义】形容愤怒到极点。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人物】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壁玉。秦昭王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后派蔺相如带了和氏壁出使秦国。*上,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今天我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壁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已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壁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10.手不释卷

  【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语出】《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人物】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吕蒙作战勇猛,*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成语历史典故5

  历史故事成语: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草木皆兵(苻坚)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寓言故事成语:

  坐井观天井底之蛙刻舟求剑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揠苗助长叶公好龙自相矛盾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画蛇添足滥竽充数亡羊补牢杯弓蛇影

  买椟

  还珠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夜郎自大黔驴技穷杞人忧天

成语历史典故6

  七擒七纵(诸葛亮)

  [释义]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语出]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用法]联合式;作分句、状语;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例句] 那敬德鞭无虚举,举无不中。你便要一冲一撞,登时间早将你~。(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

  [成语故事]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孟获认定自己要被诸葛亮处死,因此对自己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人。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孟获不服这次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谙葛亮也不勉强他,而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之后特意问他:“你看这军营布置得怎么样?”

  孟获观看得很仔细,他发现军营里都是些老弱残兵,便直率他说:“以前我不知道你们虚实,给你赢了一次,现在看了你们的军营,如果就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

  诸葛亮也不作解释,笑了笑就放孟获回去。他料定盂获今晚准来偷营,当即布置好埋伏。

  孟获回去后,得意洋洋地对手下人说,蜀军都是些老弱残兵,军营的布置情况也已经看清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营,定能逮住诸葛亮。

  当天夜里,孟获挑选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进蜀军大营,什么阻挡也没有。孟获暗暗高兴,以为成功在即,不料蜀军伏兵四起,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接连被擒,再也不敢鲁莽行事了。他带领所有人马退到沪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沪水,没有船不能过去,天气又热,困难重重。”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装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对岸射来的箭立即退回来,随后再去渡河;一面将大军分成两路,绕到上游和下游的狭窄处,渡过河去包围孟获据守的上城。后来,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虽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气。诸葛亮还是不杀他;款待他后又放他回去。将士中有人对诸葛亮的这种做法不理解,认为他对孟获大仁慈宽大了,诸葛亮向大家解释说:“我军要彻底*定南方,必须重用孟获这样的人。要是他能心悦诚服地联络南人报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万大军。你们现在辛苦些,以后就不必再到这里来打仗了。”

  孟获这次被擒又释放后,下决心不再跟蜀兵作战。但时间一长。营里快断粮了,他派人向诸葛亮借粮,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获亲自出来,与蜀军大将一对一比武。孟获接连打败了几名蜀将,但刚到大堆粮食旁,被绊马索绊倒被擒。蜀将当即传达请葛亮的命令,让盂获回去,并把粮食搬走。

  在这种情况下,孟获终于从心里佩服诸葛亮。为了让各部族都归顺蜀国,他把各部族首领请来,带着他们一起上阵。结果又被蜀兵引进埋伏圈,一网打尽。蜀营里传出话来,让孟获等回去,不少部首领请孟获作主,究竟怎么办。孟获流着眼泪说:“作战中七纵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丞相对我们仁至义尽,我没有脸再回去了。”


6个带鸡的成语历史典故知识3篇(扩展2)

——*历史典故6篇

  典出《史记·魏公子列传》: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後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

  魏公子就是战国四君子的信陵君公子无忌。战国后期,秦国为统一天下,不断向东用兵。长*之战坑杀40万赵军之后,围困了赵国都城邯郸,信陵君窃符救赵,击退秦军,留赵十年。秦军知道信陵君长期住在赵国,多次进攻魏国,魏王非常担忧。多次与信陵君沟通之后,冰释前嫌,信陵君回到魏国,率领五国联军击败秦军,将秦军赶回函谷关以西,秦军不敢东向。后来秦王多次使用反间计,离间魏王和信陵君,并假装不了解情况,祝贺信陵君问他是否已经当上了魏王。魏王天天都能听到诽谤信陵君的谗言,不得不信,就派人代替了信陵君上将军的职位。信陵君自己知道被谗言所害而遭弃用,索性就托言自己有病,不再上朝参与国事。通宵达旦与宾客饮酒,喝着醇香的美酒,左拥右抱着美女,没日没夜寻欢作乐的日子过了四年,终因饮酒过多而致病死(可能是酒精中毒吧)。

  饮醇*妇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形容有才干抱负的人意志消沉,沉迷酒色。另外也提示人们,言行高尚的君子,要想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是需要手段的。

  典出《晋书·持坚载记》。

  东晋时,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逐步统一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公元383年,他又统领百万雄师,向南方的东晋王朝发动进攻,希冀统一全国。

  这时,东晋的宰相是名臣谢安。谢安从容镇定,派自己的侄子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八万精兵,前去阻击秦军。

  两军相拒于淝水。苻坚在大队人马未到达之前,亲自率领八千轻骑来到淝水前线,和前方的苻融的先头部队会合,准备一举击败东晋的军队。他认为自己的兵力已数倍于晋军,稳操胜券,便派一名东晋的降将朱序前去说降。

  朱序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投降前秦的。他见到谢石后,建议谢石趁前秦主力未到,渡过淝水,和前秦军队决战,他则在内部接应。

  谢石接受了朱序的建议,派使者要求苻坚略为后退,以便让晋军渡河决战。苻坚自恃兵力强大,又准备在晋军半渡时加以袭击,便同意了

  于是苻坚下令向后撤退。前秦军队刚开始撤退,朱序便率人火喊:“前方吃了败仗,快逃命呀!”

  前秦军队顿时乱成一团,纷纷逃命。谢石下令快速渡河,向前秦军队发起攻击。苻融想阻止部队溃退,在乱军中被晋军杀死。

  溃退途中,前秦军队望见八公山上随风摇曳的草木,都以为是东晋的追兵,听到风声鹤唳,也以为是追兵,于是白天黑夜不停地逃,结果冻死、饿死的十有七八。

  这场淝水之战,东晋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从这以后,前秦再也无力向东晋发动进攻。东晋王朝得以偏安一隅。

  后来,“八公草木”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人在极度恐惧中产生的错觉。

  吕作为一只狗,表示是有节操的,没事才不会乱咬人,其实这是跟狗还真没啥关系。洞宾在成仙之前,有个同乡好友叫苟杳,他父母双亡,家境十分贫寒。吕洞宾很是同情他,和他结拜为金兰兄弟。

  一天,吕洞宾家里来了一位姓林的客人,见苟杳一表人才,读书用功,便要将妹妹许配给他。吕洞宾提出成亲后自己要先陪新娘子睡三宿。苟杳一听不禁一愣,但还是咬牙答应了。

  苟杳成亲这天,吕洞宾喜气洋洋,而苟杳却无脸面见人。苟杳好不容易过了三天,刚进洞房,见娘子正伤心落泪,连忙上前赔礼,林小姐只管低头哭著说:“郎君,为何三夜竟不上床同眠,只对灯读书,天黑而来,天明而去。”原来是吕洞宾怕兄弟贪欢,忘了读书,用此法来激励。

  几年后,苟杳果然金榜题名做了大官。一晃八年过去了,这年夏天,吕家不慎失了大火,偌大一份家产化成一堆灰烬。夫妻俩决定去找苟杳帮忙。苟杳对吕洞宾热情招待,可就是不提帮忙的事情,一连住了一个多月,一分钱也没有给吕洞宾,吕洞宾以为他忘恩负义,一气回了家。吕洞宾回家一看,家里盖了新房,他刚要迈进家门,却见大门两旁贴著白纸,知道家中死了人,他大吃一惊,慌忙走进屋内,见屋内挺著一口棺材,妻子批麻戴孝,正在嚎啕大哭。

  原来,吕洞宾走后不久,就有一帮人来帮他盖房子,盖完房子就走了。前天中午,又有一大帮人抬著一口棺材进来了,他们说吕洞宾在苟杳家病死了。吕洞宾一听,知道是苟杳玩的把戏。他走*棺材,操起一把大斧把棺材劈开两半,只见里面全是金银珠宝,上面还有一封信:苟杳不是负心郎,路送金银家盖房。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肠。因为苟杳和狗咬同音,传来传去便成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了。

  每个人都有许多喜爱的历史典故,不过,我最喜爱的莫过于玄武门之变了。

  唐朝第一任皇帝李渊立了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但是秦王李世明很有心计,另辟蹊径,打算从业绩、能力等方面超越李建成,让父王改立自己为太子。于是,李世民开始刻苦地学*,注意自身修养和谈吐举止,不仅如此,他还广交朋友,为自己以后争储做准备。并且,他兵权在握,而且深得民心,大家都很尊敬他。

  太子李建成知道秦王李世明的业绩早已远远的超过了他,担心再这样下去,父王说不定会动心,改立李世明为太子,于是拉拢齐王李元吉一起来排挤李世明,还拉拢朝廷内内外外的官员当着李渊的面说李世明的坏话。李世明虽然长年在外征战,但对朝廷里的事也不是一无所知,因为他早料到会这样,已经在李建成的部下中安排了很多卧底,一听到皇宫传来的事,他立马带兵准备回去杀他们个措手不及。

  他带着他的爱将尉迟恭及一些士兵躲在玄武门后面,然后下假诏书,找李建成和李元吉回宫,他俩在回宫的路上发现门口冷冷清清,这才发现上当了,赶紧逃跑,说时迟,那时快,李世明一个箭步冲出来一箭射中了李建成的要害,使他当场毙命,李元吉也没有幸免于难,被李世明的部下杀死了。

  这场*让李渊只好立李世明为太子,后来再无奈退位,成就了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明。

  这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古代官场的黑暗——为了权力,大家拼得你死我活,还不惜将自己的亲兄弟杀掉,虽然李世明最终成为了一代明君,但是他杀死亲兄弟的行为却遭到了全天下人的斥责。

  宋人苗振考取进士后,出仕多年,将参加馆阁考试。馆阁为文学儒臣所处之地,录取者皆为饱学多才之士。丞相晏殊谓苗振曰:“君久从吏事,必疏笔砚,今将就试,宜稍温*也。”苗振不以为意,曰:“岂有三十年老娘而倒绷孩儿者乎?”晏殊俯首笑而不语。后经考试,果未中选,晏殊闻其落选笑道:“苗君竟倒绷孩儿矣!”绷即包扎婴儿,为老娘所熟谙。“倒绷孩儿”意为将孩儿包扎颠倒。比喻多年老手,因一时疏忽大意,亦将失误。《朱子语类?杂类》所记事同人异,云是陈易赴试,宰相韩珂对陈规劝事。后世文人常用此典,尤多见于通俗小说。(典见《东轩笔录》、《事文类聚》)

  唐人崔沆主乾符二年进士科考试,榜中录取考生崔瀣。同时被录取的同姓考生中,崔瀣最为崔沆相知。时人有“座主门生,沆瀣一气”之谣。后人因称气味相投为“沆瀣一气 ”。今多用于贬义。(典见《南部新书》、《唐语林》)


6个带鸡的成语历史典故知识3篇(扩展3)

——智谋历史成语典故6篇

  知子莫若父

  陶朱公范蠡还住在陶时,曾生了一个小儿子。等到长大**后,陶朱公的二子因**,被楚国拘囚起来。陶朱公说:“**偿命是应该的,但我听说有千金之家财,其子可以不被处死于市中。

  于是准备齐千金,准备让小儿子前去探视。但大儿子也坚持要去,并说:“父亲不让大儿子去,而让小弟去,一定是父亲认为我是不肖之子。”说着竟要自杀。

  夫人见此,再三强劝陶朱公,陶朱公不得已,只得让大儿子去,并附信一封,叫他交给自己过去的好友庄生。并对大儿子说:“到了以后,把礼金送上,然后一切客随主便,不要与他争辩。

  大儿子到后,便按照父亲的嘱咐去做了。庄生对他说:“你快走,不要再继续留在这里了。即使你弟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是什么原因。”

  大儿子走后,并没有按庄生吩咐回去,而是偷偷的住在楚贵人那里。庄生虽穷,却以廉洁耿直为标榜,楚王以下的大臣们都把他师视之,非常尊重他。陶朱公的儿子所送千金之礼,庄生并无意收下。原本想把事情办成后,再退还给朱公,以为信守之据,然而陶朱公的长子并不理解他的这番良苦用心。

  一天,庄生找了个理由觐见楚王,说天上有星相显示,有事不利于楚国,只能用做好事的方法才能消除。楚王一贯信任庄生,于是就命人封住三钱之府,准备大赦天下。楚贵人欣喜地将此喜讯告诉了朱公长子。

  不料朱公子想,大赦时弟弟一定会出来,千金企不白送庄生了。于是就又去见庄生,庄生吃惊地问:“你怎么还没离开这里?”朱公长子说:“弟弟今将大赦,故而特来告辞。”

  庄生明白他的意思,就把钱还给了他。

  庄生被陶公子的耍弄感到是一种奇耻大辱,于是就又觐见楚王说:“楚王大赦是为了修德去凶,可楚国的百姓都说,陶地的富翁陶朱公的儿子杀了人被囚在楚,他们家里就用金钱来贿赂楚王左右的人,所以说楚王大赦并非为楚国百姓,只是为陶朱公的儿子一人着想罢了。”

  楚王听后大怒,下令对陶朱公的儿子立即处斩,然后才下大赦令。

  当陶公子拿着弟弟死亡通知回到家。母亲及乡亲都很悲伤,陶朱公说:“我听说你的行动,就知道你一定会害死你的弟弟。这并非是你不爱他,只因为你从小与我一同创业,备尝生活的艰辛,所以很看重钱财。

  至于你小弟,本来就生长在富裕的环境里,出门乘车、骑马,不知钱财来得不易。我派他去只因为他能抛舍钱财,而你却不能,最终是你杀了弟弟,不是见怪,我早就料想你会带丧报回来!”

  迫其自毙

  宋仁宗时,西部边疆发生了战事,大将刘*阵亡。朝野舆论认为,这是因为朝廷派宦官做监军,主帅不能完全施展自己的指挥才能,导致刘*失利。于是仁宗便下令诛杀刘*的监军宦官黄德和。

  有人请求仁宗把各路元帅的监军全部撤掉。仁宗征求宰相吕夷简的意见,吕夷简说:“不必撤掉,只要选择为人忠厚谨慎的宦官去担任监军就可以了。”仁宗就委派吕夷简去办理此事。

  吕夷简说:“我只是一名待罪宰相,不曾和宦官交往,怎能知道他们是否贤良呢,希望皇上命都知押班去推举,为了能职得其人,当规定:如果他们所荐举的监军有不胜其职者,与监督同罪。”仁宗采纳了吕夷简的意见。

  第二天,都知押班在仁宗面前叩请撤掉各监军的宦官。朝中的士大夫无不称赞吕夷简的谋略。杀一个监军,其他的监军依然还在。全部撤掉他们,必生怨言,若军中再有过失时,他们就会为撤掉他们找口实,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自己请求撤掉。

  以退为进

  明武宗时,宸濠叛乱,后被王守仁*定,捕获了宸濠,把他囚禁在浙江。当时适逢武宗南巡,驻跸留都。中官便让王守仁放宸濠回江西,等武宗亲征时再把他擒获,并私派两名宦官到浙省传达命令。

  王守仁闻讯大怒,严辞厉责中官的这种荒唐想法。中官自知理亏,此事也就作罢了。但王守仁的部下江彬等人,因妒忌王守仁的功劳,便散布谣言,说王守仁开始时与宸濠同谋,后听说朝廷的大军亲征,才把宸濠逮捕以开脱自己的罪责。意想乘机诬陷王守仁,以使*叛大功据为己有。

  王守仁与张勇商量决定:先把宸濠交给了张勇,再上表告捷。把捉宸濠的功劳归于总督军门,请求皇上不要再到江西去了,王守仁自己也称病在净慈寺修养。

  张勇回到京城,在武宗面前极力称赞王守仁的忠诚,以及他让功避祸的做法。武宗恍悟,于是就制止了对王守仁的指控。

  不信神灵

  唐朝贞元年间,咸阳有人向皇帝报告说,他见到了战国时的大将白起。这位白起大将军让他向皇帝报告说:“让他为国家捍卫西部边疆,因为到正月,吐蕃将要大举东下,进犯唐朝边境。”

  过了不久,吐蕃果真兴兵入侵。在守边将士的奋力抵御下,吐蕃败退。唐德宗李适因此对这个咸阳人神话般的传说信以为真,准备在京城长安为白起修庙,追封他为司徒。

  宰相李泌说:“据我所知,国家兴旺,都是因君主能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所致。现在守边的将帅立了功,而陛下却奖赏古人白起。这样做,恐怕会引起守边将士不满,从而瓦解了战斗士气。

  况且在京城修庙,大规模地进行祈祷活动,流传到四方,也会引起不好的巫术之风。听说在杜邮有一座旧的祠庙,陛下可命当地官吏修葺一下,以供奉白起,这样不至于惊动更多的人。”德宗皇帝觉得言之有理,便听从了李泌的建议。

  出其不意

  刘坦任长沙太守,主管湘州(今湖南湘于)地方的行政事务。当时正赶上王僧粲阴谋反叛,湖南的一些郡县都起来响应王僧粲。前镇军钟玄绍潜伏在长沙,做王僧粲的内应,准备王打来时起事。

  一天,此事被太守刘坦察觉,但他佯装不知,一样理政判讼,谈笑如常。到了夜间,刘垣故意打开城门,以疑惑对方。钟玄绍惊疑有变,不敢贸然行动。第二天早晨,刘坦借故把钟玄绍叫来议事,并有意把谈话时间延长,同时派人到钟家去搜查。

  玄绍不知是计,应邀前来。在与刘坦谈兴正浓时,搜查的士兵已成功查获了玄绍和王僧粲来往的全部信件。刘坦拿出了这些书信讯问玄绍,铁证面前,钟玄绍只得低头认罪。刘坦就当场把玄绍处斩,并把他们的书信给烧了,以稳定他部下的人心。长沙局势也因此安定了。

  智伯之死

  战国时,赵国丞相张孟谈拜见晋国智伯后出来时,在军营门外遇见智过。智过入见智伯说:“韩、魏二国恐怕主意要变。”智伯问:“为什么?”智过说:“我在军营门外遇见孟谈,看他表情矜持,举止傲慢。”

  智伯自信的说:“不会这样,我与魏桓子和韩康子秘密约定攻下赵国后,三分赵国土地,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你可千万不要将此话说出”智过不放心,又去拜见韩、魏二主,回来后再次劝智伯说:“二主表情不对,心思变了,一定是背叛了您,不如立即杀掉他们,以绝后患。”

  智伯说:“他们的军队驻扎晋阳三年了,一朝行动,即能得利,那里会有别的企图,你切莫再提此事了。”智过说:“不杀二主,那就更亲*他们吧。”智伯问:“怎么亲*?”智过说:“魏桓子的谋臣叫赵吉,韩康子的谋臣叫段规,此二人都是能改变他们君王主意的幸臣。您可以与这二位约定,攻下赵国,就给他们二位每人万户的封赏。若如此,韩、魏二主就不会变心,您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土地了。”

  智伯说:“攻下赵国后三分其地,现在再给这两个人各万户的封赏,那我所得的土地就太少了,这不行。”智过见晋君既不采纳他的计策,也不听从他的劝告,于是就离开军营,改姓辅氏,隐居不知去向了。

  张孟谈回去后,见赴襄子就说:“我在军营门外碰到智过,看来他怀疑我了,他从智伯那里出来后就改姓换名。今晚若不动手,必留后患。”

  于是赵襄子即派张孟谈去见韩、魏二主,约定夜晚动手,杀掉守堤的官吏,决堤淹智伯的军营。智伯的军队在水中一片混乱,韩、魏之军分从两翼攻击,赵襄子率军从正面进攻,大败智伯军。智伯被活捉后处死,国家被分,族人因受株连,全部被杀。


6个带鸡的成语历史典故知识3篇(扩展4)

——成语历史典故 (菁华5篇)

  汉高祖之弟刘交被封为楚元王后,对穆生、申公等人十分恭敬。穆生不喝酒,元王每次设酒宴,都会专门为穆生准备甜米酒。等到其子王戊继位,开始还设甜米酒,到后来就渐渐忘了。

  穆生回到家说:“我该隐退了,不设甜酒,说明楚王对我已不在意了,我若还不离去,说不定有一天楚兵会把我抓住,腰斩于市呢。”于是就自称有病,闭门不出。申公与白生强拉他去参加酒宴,劝他说:“你难道忘记先王待我们的恩情了吗?如今楚王偶失小礼,你怎么能这样计较呢?”

  穆生说:“《周易》上说:知几是神人‘几’的意思是事物的细微变化,这是判断吉凶的先兆。君子见到‘几’,就应有行动,一天也不能拖延。先王礼遇我们三人是为了宏扬道义。如今楚王忽视我们,是因为他忘记了道义,忘记了道义的人,怎能与他久处呢?我哪里是为了一点点的小礼节?”于是借口有病而离去。

  申公、白生留了下来。后来,王戊逐渐骄横残暴。二十年之后,因同薄太后私下勾结,被削去东海薛郡,后又图谋反叛,申公、白生是二人进谏,楚王根本就不听,二人失望地离开楚王,隐逸他地去了。

  1、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学*),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2、牛角挂书

  《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jiān)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3、负薪读书

  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4、韦编三绝

  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 4.挟策读书

  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5、高凤流麦

  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6、温舒编蒲

  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7、凿壁偷光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8、映月读书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9、囊萤映雪

  “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10、悬梁刺股

  悬梁,语见《太*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1.三顾茅庐

  【释义】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诚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语出】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人物】汉末,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刘备(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听说诸葛亮(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很有学识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他们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2.孺子可教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人物】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颍川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人。因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在桥上散步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黄石公,隐士)。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张良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张良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后来老人交给张良一部《太公兵法》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3.四面楚歌

  【释义】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

  【语出】梁启超《*国会制度私议》:“殆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释条文以持其说。”

  【人物】项羽(今江苏宿迁人)和刘邦(今属江苏丰县人)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兵少缺粮,夜里又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难道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心里已丧失了斗志,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4.老当益壮

  【释义】虽然年纪很大了,但志气和身体更壮。

  【语出】《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人物】东汉名将马援,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市窦马村)人。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打算到边疆去发展畜牧业。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半路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为此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常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开国功臣之一,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5.投笔从戎

  【释义】指读书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

  【语出】《后汉书班超传》。

  【人物】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突然觉得很闷便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6.暴殄天物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后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

  【语出】《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人物】三人(宝钗、李纨、探春)只是取笑之谈,说了笑了一回,便仍谈正事。探春因又接说道:“咱们这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银子的利息。若此时也出脱生发银子,自然小器,不是咱们这样人家的事。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诚能知园圃的事,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7.暗渡陈仓

  【释义】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战略;也比喻男女私通。多比喻暗中进行活动;常跟“明修栈道”连用。

  【人物】《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渡陈仓之计。”

  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一个“明修”,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8.嗟来之食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语出】《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人物】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

  9.怒发冲冠

  【释义】形容愤怒到极点。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人物】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壁玉。秦昭王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后派蔺相如带了和氏壁出使秦国。*上,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今天我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壁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已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壁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10.手不释卷

  【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语出】《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人物】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吕蒙作战勇猛,*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七擒七纵(诸葛亮)

  [释义]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语出]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用法]联合式;作分句、状语;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例句] 那敬德鞭无虚举,举无不中。你便要一冲一撞,登时间早将你~。(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

  [成语故事]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孟获认定自己要被诸葛亮处死,因此对自己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人。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孟获不服这次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谙葛亮也不勉强他,而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之后特意问他:“你看这军营布置得怎么样?”

  孟获观看得很仔细,他发现军营里都是些老弱残兵,便直率他说:“以前我不知道你们虚实,给你赢了一次,现在看了你们的军营,如果就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

  诸葛亮也不作解释,笑了笑就放孟获回去。他料定盂获今晚准来偷营,当即布置好埋伏。

  孟获回去后,得意洋洋地对手下人说,蜀军都是些老弱残兵,军营的布置情况也已经看清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营,定能逮住诸葛亮。

  当天夜里,孟获挑选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进蜀军大营,什么阻挡也没有。孟获暗暗高兴,以为成功在即,不料蜀军伏兵四起,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接连被擒,再也不敢鲁莽行事了。他带领所有人马退到沪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沪水,没有船不能过去,天气又热,困难重重。”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装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对岸射来的箭立即退回来,随后再去渡河;一面将大军分成两路,绕到上游和下游的狭窄处,渡过河去包围孟获据守的上城。后来,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虽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气。诸葛亮还是不杀他;款待他后又放他回去。将士中有人对诸葛亮的这种做法不理解,认为他对孟获大仁慈宽大了,诸葛亮向大家解释说:“我军要彻底*定南方,必须重用孟获这样的人。要是他能心悦诚服地联络南人报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万大军。你们现在辛苦些,以后就不必再到这里来打仗了。”

  孟获这次被擒又释放后,下决心不再跟蜀兵作战。但时间一长。营里快断粮了,他派人向诸葛亮借粮,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获亲自出来,与蜀军大将一对一比武。孟获接连打败了几名蜀将,但刚到大堆粮食旁,被绊马索绊倒被擒。蜀将当即传达请葛亮的命令,让盂获回去,并把粮食搬走。

  在这种情况下,孟获终于从心里佩服诸葛亮。为了让各部族都归顺蜀国,他把各部族首领请来,带着他们一起上阵。结果又被蜀兵引进埋伏圈,一网打尽。蜀营里传出话来,让孟获等回去,不少部首领请孟获作主,究竟怎么办。孟获流着眼泪说:“作战中七纵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丞相对我们仁至义尽,我没有脸再回去了。”

  三户亡秦

  典出《史记·项羽本纪》:“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后,楚将项燕的后代项梁和他的侄子项羽也在会稽起兵伐秦。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秦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

  不久,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战斗失利,陈胜战死。而项梁率领的起义军在战争中势力发展很快,并逐步汇集各路起义军,屡破秦朝的城池,声威大振。

  这时,年过七旬的居鄛(今安徽省铜城)人范增也投入了项梁的起义军,成为项梁的得力谋士。范增*时深居简出,喜好研读兵书,很有计谋。他给项梁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秦朝大势已去,推翻秦朝的统治,夺取天下的日子已经不远。他对项梁说:

  “最*陈胜率领的起义军遭到大败,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不拥立楚王的后代,却自立为王,所以他的事业不能长久。当初秦国灭掉六国,楚国最无辜。自从楚怀王访问秦国被扣留客死他乡后,楚国人至今仍深深地思念他,时刻都想为他报仇雪恨。所以阴阳家楚南公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楚国人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也还是要报仇雪恨的,将来推翻秦朝的一定是楚国人。如今你在江东举起反秦义旗,楚国人蜂拥而来归附你,就是因为你们项氏世世代代都是楚国的将领,能够再立楚王的后代为王,重建楚国。”

  项梁觉得范增言之有理,听从了范增的计策,在民间找到了楚怀王的孙子昭心。当时,昭心正在为别人放牛,项梁便拥立他为楚王,仍然称他为“楚怀王”,以顺应老百姓的愿望,借以获得其他起义军和广大民众的拥护。

  项梁死后,项羽成为这支义军的首领,自称西楚霸王,范增成为项羽的谋士,项羽称范增为“亚父”。范增为项羽出谋划策,击败了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出了大力。“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得到了应验。

  后来,“三户亡秦”这一典故,用来形容报仇雪恨、抗暴复国的坚强决心和意志。


6个带鸡的成语历史典故知识3篇(扩展5)

——历史成语典故 (菁华3篇)

  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队伍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队伍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队伍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现在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但对樗(chū)蒲(pú)(古代的一种游戏)却不精通。

  一次,他看到几个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说:“你要输了。”

  那个人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

  王献之看到他们这样说自己,不禁大愤,说道:“远惭荀奉倩,*愧刘真长。”就甩开袖子走。

  王献之所言“远惭荀奉倩,*愧刘真长。”两句的解释,古时的荀奉倩,*时的刘真长,我只对这两个人感到惭愧,不如他们。

  王献之受到卑贱门生评论,深以为耻,后悔不该接*并插话,所以就有“远惭”“*愧”这样的话。

  “管中窥豹”、“拂袖而去”二成语皆出于此。

  管中窥豹指的是只看见事物的一小部分,是片面的,不准确的,而可见一斑指的是看一小部分可以推测出全貌。从哲学上讲可见一斑是通过事物的特殊性得到事物的普遍性,而管中窥豹则是只看到事物的特殊性,没有进行普遍性的发掘。


6个带鸡的成语历史典故知识3篇(扩展6)

——带鸡的词语或成语 (菁华3篇)

  一、见卵求鸡——iànluǎnqiújī看到鸡蛋,就希求蛋化为鸡,而来司晨报晓。比喻言之过早。

  二、鸡毛蒜皮——jīmáosuànpí比喻无关紧要的小事或毫无价值的东西。

  三、鸡鹜争食——jīwùzhēngshí鸡鹜:比喻*庸的人。旧指小人互争名利。

  四、鸡蛋里找骨头——jīdànlǐzhǎogǔtóu比喻故意挑剔。

  五、鸡虫得失——jīchóngdéshī像鸡啄虫、人缚鸡那样的得失问题。比喻细微的事情;无关紧要的得失。

  六、鸡声鹅斗——jīshēngédòu比喻吵吵闹闹,彼此不和。

  七、鸡虫得丧——及近义词jīchóngdésàng同“鸡虫得失”。

  八、鸡犬之声相闻——jīquǎnzhīshēngxiāngwén,lǎosǐbùxiāngwǎnglái现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

  九、鸡犬不闻——jīquǎnbùwén形容极为荒凉冷僻。

  十、鸡犬不安——jīquǎnbùān见“鸡犬不宁”。

  十一、鸡争鹅斗——jīzhēngédòu比喻吵吵闹闹,彼此不和

  十二、鹤立鸡群——及近义词hèlìjīqūn像仙鹤立在鸡群之中。比喻才能或仪表出众。

  十三、头鱼刺——ītóuyúcì比喻轻微而不被重视的的事物。

  十四、鸡犬相闻——jīquǎnxiāngwén指人烟稠密

  十五、鸡不及凤——jībùjífèng鸡赶不上凤凰。比喻儿子不如父亲。

  十六、鸡飞狗叫——īfēigǒujiào把鸡吓得飞起来,把狗吓得直叫唤。形容乱成一团

  十七、鸡豚之息——jītúnzhīxī比喻微小的收益。

  十八、鸡黍之膳——jīshǔzhīshàn黍:黄米;膳:饭食。指杀鸡做菜,用黄米做饭。比喻家常便饭

  十九、鸡皮鹤发——jīpíhèfà皮肤发皱,头发苍白。指老人。

  二十、金鸡独立——jīnjīdúlì*武术的一种姿式。像公鸡似的用一足站立的一种武术姿式。也泛指用一只脚站立。

  二十一、鸡犬不留——jīquǎnbùliú连鸡狗都不留下。形容斩尽杀绝或抢掠一空。

  二十二、鸡犬不惊——jīquǎnbùjīng连鸡狗都没受到惊扰。形容行军纪律严明;也指相安无事。

  二十三、鸡黍深盟——及近义词jīshǔshēnméng黍:黄米;鸡黍:指待客的.饭菜;深盟:深厚的交往。形容朋友之间友谊深厚

  二十四、鸡飞狗窜——jīfēigǒucuàn比喻受到惊动而引起骚乱

  二十五、鸡飞狗跳——jīfēigǒutiào把鸡吓得飞起来,把狗吓得到处乱跳。形容惊慌得乱成一团

  二十六、鹤困鸡群是什么意思hèkùnjīqún比喻才能出众的人沦落于*庸之辈当中。

  二十七、鼠肚鸡肠——shǔdùjīcháng犹言鼠腹鸡肠。

  二十八、鸡栖凤巢——jīqīfèngcháo栖:居住。鸡住在凤凰的窝里。比喻才德卑下的人占据高位。

  二十九、认鸡作凤——rènjīzuòfèng佛教语。谓认凡庸为珍贵。

  三十、鸡犬桑麻——jīquǎnsāngmá形容乡村的安静生活。

  三十一、鸡鸣狗吠——jīmínggǒufèi鸡啼狗叫彼此都听得到。比喻聚居在一处的人口稠密。

  三十二、鸡鸣狗盗——jīmínggǒudào指微不足道的技能;也指具有这类技能的人。常形容偷偷摸摸等不正当的行为。

  三十三、鸡飞蛋打——īfēidàndǎ鸡飞走了;蛋也打碎了。比喻两头都没顾上;造成双重损失。

  三十四、鼠腹鸡肠——shǔfùjīcháng比喻气量狭小,只考虑小事,不顾大体。

  三十五、陶犬瓦鸡——táoquǎnwǎjī陶土做的狗,泥土塑的鸡。比喻徒具形式而无实用的东西。

  三十六、雄鸡夜鸣——xióngjīyèmíng古代认为雄鸡夜鸣为异常现象,预兆战事。

  三十七、鸡零狗碎——jīlínggǒusuì形容事物零零碎碎;不成系统。

  三十八、鸡烂嘴巴硬——及造句jīlànzuǐbāyìng比喻自知理亏,还要强辩。

  三十九、鸡犬无惊——īquǎnwújīng见“鸡犬不惊”。

  四十、鸡鸣候旦——jīmínghòudàn见“鸡鸣戒旦”。

  四十一、鸡鹜相争——jīwùxiāngzhēng鸡鹜:比喻*庸的人。旧指小人互争名利。

  四十二、鹤发鸡皮——hèfàjīpí鹤发:白发;鸡皮:形容皮肤有皱纹。皮肤发皱,头发苍白。形容老人年迈的相貌。

  四十三、鸡犬不宁——jīquǎnbùníng宁:安宁。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形容骚扰得十分厉害。

  四十四、鸡口牛后——īkǒuniúhòu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四十五、鸡骨支床——jīgǔzhīchuáng原意是因亲丧悲痛过度而消瘦疲惫在床*之上。后用来比喻在父母丧中能尽孝道。也形容十分消瘦。

  四十六、鸡鸣馌耕——jīmínggǒugēng比喻妇女勤俭治家。语本《诗-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又《豳风-七月》:“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四十七、金马碧鸡——jīnmǎbìjī金马:金马山;碧鸡:碧鸡山。古人作为祥瑞的征兆

  四十八、鸡鸣而起——jīmíngérqǐ鸡叫时就起床。形容勤奋不怠。

  四十九、鸡伏鹄卵——īfúhúluǎn伏:孵卵;鹄:天鹅。用鸡来孵天鹅蛋。比喻才小难当大任

  五十、鸡胸龟背——jīxiōngguībèi凸胸驼背。

  五十一、鸡飞狗走——jīfēigǒuzǒu走:跑。鸡乱飞,狗乱跑。形容因极端惊恐而混乱不堪。

  五十二、鸡肤鹤发——jīfūhèfā皮肤起皱,头发变白。形容衰老。形容老年人皮肤皱、头发白。

  五十三、金鸡消息——jīnjīxiāoxī指皇帝下赦令招安的消息。

  五十四、鸡鸣起舞——jīmíngqǐwǔ指胸怀大志、及时奋发的豪壮气概。

  五十五、闻鸡起舞——wénjīqǐwǔ一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形容有志报国之士奋发图强;也比喻抓紧时间不懈努力。鸡:鸡鸣报晓。

  五十六、鸡鸣犬吠——及近义词jīmíngquǎnfèi见“鸡鸣狗吠”。

  五十七、鸡犬皆仙——jīquǎnjiēxiān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把剩下的药撒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后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五十八、鬻鸡为凤——yùjīwéifèng谓以次充好,混淆优劣。

  五十九、醯鸡瓮里——xījīwènglǐ醯鸡:酒瓮里生的一种小虫子。比喻见闻狭隘的人

  六十、鹤处鸡群——hèchǔjīqún同“鹤立鸡群”。

  六十一、鸡尸牛从——及近义词jīshīniúcóng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六十二、鸡肠狗肚——及近义词jīchánggǒudù比喻狭窄的度量,狠毒的心肠

  六十三、鸡鸣戒旦——jīmíngjièdàn怕失晓而耽误正事,天没亮就起身。

  六十四、雄鸡断尾——xióngjīduànwěi断尾:断去尾巴。本指雄鸡因怕做祭祀的牺牲而自残其身。后比喻人怕被杀而自尽。

  六十五、鹤骨鸡肤——hègǔjīfū伶仃瘦骨,多皱的皮肤。形容年老。

  六十六、鹤行鸡群——hèxíngjīqún同“鹤立鸡群”。

  1.软壳鸡蛋

  2.鼠肚鸡肠

  3.鼠腹鸡肠

  4.铁公鸡

  5.无缚鸡之力

  6.猬起鸡连

  7.味如鸡肋

  8.小肚鸡肠

  9.厌家鸡,爱野雉

  10.卓立鸡群

  11.蠢若木鸡

  12.斗酒只鸡

  13.呆如木鸡

  14.呆若木鸡

  15.呆似木鸡

  16.断尾雄鸡


6个带鸡的成语历史典故知识3篇(扩展7)

——智谋历史成语典故(精选5篇)

  以退为进

  明武宗时,宸濠叛乱,后被王守仁*定,捕获了宸濠,把他囚禁在浙江。当时适逢武宗南巡,驻跸留都。中官便让王守仁放宸濠回江西,等武宗亲征时再把他擒获,并私派两名宦官到浙省传达命令。

  王守仁闻讯大怒,严辞厉责中官的这种荒唐想法。中官自知理亏,此事也就作罢了。但王守仁的部下江彬等人,因妒忌王守仁的功劳,便散布谣言,说王守仁开始时与宸濠同谋,后听说朝廷的大军亲征,才把宸濠逮捕以开脱自己的罪责。意想乘机诬陷王守仁,以使*叛大功据为己有。

  王守仁与张勇商量决定:先把宸濠交给了张勇,再上表告捷。把捉宸濠的功劳归于总督军门,请求皇上不要再到江西去了,王守仁自己也称病在净慈寺修养。

  张勇回到京城,在武宗面前极力称赞王守仁的忠诚,以及他让功避祸的做法。武宗恍悟,于是就制止了对王守仁的指控。

  有志有谋才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智谋历史成语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1、行善忍小

  长州尤翁开了三家当铺。年底某天,忽听门外一片喧闹声,出门一看,是位邻舍。站柜台的伙计上前对尤翁说:“他将衣服压了钱,今天空手来取,不给他就破口大骂,哪有这样不讲理?”而那人仍气势汹汹,不依不饶。

  尤翁从容地对他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不过是为了度过年关。这种小事,值得一争吗?”于是命店伙计找出典物,共有衣物蚊帐四五件。尤翁指着棉袄说:“这件衣服抗寒不能少。”

  又指着棉袍说:“这件算我给你拜年用,其他东西现在不急用,可以暂留在这儿。”那人拿到衣服,自觉理亏,只得灰溜溜的离去。

  当天夜里,那位邻人竟死在了别人家里。他的亲属同那家人打了一年多的官司。原来此人因负债过多,已服毒,知道尤家富有,想敲笔钱,结果一无所获,才转到另外一家。

  有人问尤翁为什么能预先知情而容忍他,尤翁回答:“凡无理来挑衅的人,一定有所依仗。如果在小事上不先忍耐,那就会大难临头。”

  2、病榻论人

  春秋时,齐桓公由于有贤相管仲的辅佐,曾称霸于中原。

  管仲病危时,齐桓公去看望他,说:“仲父您病了,有什么话教诲我吗?”管仲说:“我希望你能疏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这些人。”桓公说:“易牙用自己儿子的肉来孝敬我,说明他爱我胜过爱他的儿子。”

  管仲说:“如果他对自己儿子都很残忍,对君主怎么能好呢?”齐桓公又说:“常之巫能预知人的死期,能治疗我的顽疾,难道不能信任他吗?”管仲说:“死生由命,顽疾是身体上的毛病,你不能掌握自己的命数,守住自己的根本,却依靠常之巫维系健康,他将会因此而为所欲为了。”

  齐桓公说:“卫公子启方,侍奉我已十五年了,为了我,他父亲死了他都没去奔丧,说明他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这样的人还不能信任吗?”管仲说:“人最亲的莫过于父母,对父母尚且如此无情,又何况对他人呢。”桓公认为管仲话有理,便坚决地答应了。

  管仲死后,齐桓公便驱逐了这四个人。但四人走后,桓公食不甘味,夜不酣寝,更没有心思上朝理政,且旧病复发,着实难受。但由于管仲当初有言在先,所以也就强忍煎熬坚持了下来。

  又过了三年,桓公实在忍不下去了,便说:“仲父的话也太过分了,此四人有益于我而无害于国。”

  就又把他们召回朝廷。次年,桓公病了,常之巫造谣说:“桓公将在某日死去。”于是易牙、竖刁、常之巫勾结起来发动**,把桓公的宫门堵塞住,不准任何人进出,并在宫外筑起三丈多高的围墙,且断绝了他的饮食,最后把桓公给活活饿死了。

  齐桓公临死时,流着泪叹息说:“唉! 恨我当初没听仲父的话,以致落到今天这个下场,仲父真是圣人啊! ”

  3、奸臣误国

  楚国太子建在郑国被杀,建的儿子叫胜,当时正在吴国。楚国的令尹子西想召他回国,沈诸梁闻讯,前来求见子西,问:“我听说您要召王孙胜回国,您是想要启用他吗?”

  子西答:“我听说胜这人刚直不阿,勇猛无比,我想让他戍边守疆。”

  沈诸梁说:“我听说此人心胸狭窄,狡猾诡诈,而且一心只记着要报父仇,就不会以善去恶,修其德行,仅想报私仇就无心为国事出力。若请他来而不宠信,会召来怨怒;若宠信,又会助其贪欲,假使国家边境遭到挑衅,他一定不会固守。我听说国家将败之时,朝廷内定有奸臣掌权。一个人谁没有毛病呢?是聪明的人能够及早地避免它,因个人旧怨而灭宗亡国的人,才是国家的真正隐患。关起门来尚且要警惕他来,假若去召他回来,则亡国之日不远了。”

  子西不听沈诸梁的劝告,固执地召胜回国,并命他戍守边境,尊称为白公。后来他打败了吴军,狂妄的要求以军事演*来祭功。此后又制造叛乱,劫走楚惠王,并公然在朝廷上杀死国家重臣子西、子期,夺得楚国**。

  4、知子莫若父

  陶朱公范蠡还住在陶时,曾生了一个小儿子。等到长大**后,陶朱公的二子因**,被楚国拘囚起来。陶朱公说:“**偿命是应该的,但我听说有千金之家财,其子可以不被处死于市中。

  于是准备齐千金,准备让小儿子前去探视。但大儿子也坚持要去,并说:“父亲不让大儿子去,而让小弟去,一定是父亲认为我是不肖之子。”说着竟要自杀。

  夫人见此,再三强劝陶朱公,陶朱公不得已,只得让大儿子去,并附信一封,叫他交给自己过去的好友庄生。并对大儿子说:“到了以后,把礼金送上,然后一切客随主便,不要与他争辩。

  大儿子到后,便按照父亲的嘱咐去做了。庄生对他说:“你快走,不要再继续留在这里了。即使你弟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是什么原因。”

  大儿子走后,并没有按庄生吩咐回去,而是偷偷的住在楚贵人那里。庄生虽穷,却以廉洁耿直为标榜,楚王以下的大臣们都把他师视之,非常尊重他。陶朱公的儿子所送千金之礼,庄生并无意收下。原本想把事情办成后,再退还给朱公,以为信守之据,然而陶朱公的长子并不理解他的这番良苦用心。

  一天,庄生找了个理由觐见楚王,说天上有星相显示,有事不利于楚国,只能用做好事的方法才能消除。楚王一贯信任庄生,于是就命人封住三钱之府,准备大赦天下。楚贵人欣喜地将此喜讯告诉了朱公长子。

  不料朱公子想,大赦时弟弟一定会出来,千金企不白送庄生了。于是就又去见庄生,庄生吃惊地问:“你怎么还没离开这里?”朱公长子说:“弟弟今将大赦,故而特来告辞。”

  庄生明白他的意思,就把钱还给了他。

  庄生被陶公子的耍弄感到是一种奇耻大辱,于是就又觐见楚王说:“楚王大赦是为了修德去凶,可楚国的百姓都说,陶地的富翁陶朱公的儿子杀了人被囚在楚,他们家里就用金钱来贿赂楚王左右的人,所以说楚王大赦并非为楚国百姓,只是为陶朱公的儿子一人着想罢了。”

  楚王听后大怒,下令对陶朱公的儿子立即处斩,然后才下大赦令。

  当陶公子拿着弟弟死亡通知回到家。母亲及乡亲都很悲伤,陶朱公说:“我听说你的行动,就知道你一定会害死你的弟弟。这并非是你不爱他,只因为你从小与我一同创业,备尝生活的艰辛,所以很看重钱财。

  至于你小弟,本来就生长在富裕的环境里,出门乘车、骑马,不知钱财来得不易。我派他去只因为他能抛舍钱财,而你却不能,最终是你杀了弟弟,不是见怪,我早就料想你会带丧报回来!”

  5、智伯之死

  战国时,赵国丞相张孟谈拜见晋国智伯后出来时,在军营门外遇见智过。智过入见智伯说:“韩、魏二国恐怕主意要变。”智伯问:“为什么?”智过说:“我在军营门外遇见孟谈,看他表情矜持,举止傲慢。”

  智伯自信的说:“不会这样,我与魏桓子和韩康子秘密约定攻下赵国后,三分赵国土地,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你可千万不要将此话说出”智过不放心,又去拜见韩、魏二主,回来后再次劝智伯说:“二主表情不对,心思变了,一定是背叛了您,不如立即杀掉他们,以绝后患。”

  智伯说:“他们的军队驻扎晋阳三年了,一朝行动,即能得利,那里会有别的企图,你切莫再提此事了。”智过说:“不杀二主,那就更亲*他们吧。”智伯问:“怎么亲*?”智过说:“魏桓子的谋臣叫赵吉,韩康子的谋臣叫段规,此二人都是能改变他们君王主意的幸臣。您可以与这二位约定,攻下赵国,就给他们二位每人万户的封赏。若如此,韩、魏二主就不会变心,您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土地了。”

  智伯说:“攻下赵国后三分其地,现在再给这两个人各万户的封赏,那我所得的土地就太少了,这不行。”智过见晋君既不采纳他的计策,也不听从他的劝告,于是就离开军营,改姓辅氏,隐居不知去向了。

  张孟谈回去后,见赴襄子就说:“我在军营门外碰到智过,看来他怀疑我了,他从智伯那里出来后就改姓换名。今晚若不动手,必留后患。”

  于是赵襄子即派张孟谈去见韩、魏二主,约定夜晚动手,杀掉守堤的官吏,决堤淹智伯的军营。智伯的军队在水中一片混乱,韩、魏之军分从两翼攻击,赵襄子率军从正面进攻,大败智伯军。智伯被活捉后处死,国家被分,族人因受株连,全部被杀。

  6、甜酒不再

  汉高祖之弟刘交被封为楚元王后,对穆生、申公等人十分恭敬。穆生不喝酒,元王每次设酒宴,都会专门为穆生准备甜米酒。等到其子王戊继位,开始还设甜米酒,到后来就渐渐忘了。

  穆生回到家说:“我该隐退了,不设甜酒,说明楚王对我已不在意了,我若还不离去,说不定有一天楚兵会把我抓住,腰斩于市呢。”于是就自称有病,闭门不出。申公与白生强拉他去参加酒宴,劝他说:“你难道忘记先王待我们的恩情了吗?如今楚王偶失小礼,你怎么能这样计较呢?”

  穆生说:“《周易》上说:知几是神人‘几’的意思是事物的细微变化,这是判断吉凶的先兆。君子见到‘几’,就应有行动,一天也不能拖延。先王礼遇我们三人是为了宏扬道义。如今楚王忽视我们,是因为他忘记了道义,忘记了道义的人,怎能与他久处呢?我哪里是为了一点点的小礼节?”于是借口有病而离去。

  申公、白生留了下来。后来,王戊逐渐骄横残暴。二十年后,因同薄太后私下勾结,被削去东海薛郡,后又图谋反叛,申公、白生二人进谏,楚王根本不听,二人失望地离开楚王,隐逸他地去了。

  7、出其不意

  刘坦任长沙太守,主管湘州(今湖南湘于)地方的行政事务。当时正赶上王僧粲阴谋反叛,湖南的一些郡县都起来响应王僧粲。前镇军钟玄绍潜伏在长沙,做王僧粲的内应,准备王打来时起事。

  一天,此事被太守刘坦察觉,但他佯装不知,一样理政判讼,谈笑如常。到了夜间,刘垣故意打开城门,以疑惑对方。钟玄绍惊疑有变,不敢贸然行动。第二天早晨,刘坦借故把钟玄绍叫来议事,并有意把谈话时间延长,同时派人到钟家去搜查。

  玄绍不知是计,应邀前来。在与刘坦谈兴正浓时,搜查的士兵已成功查获了玄绍和王僧粲来往的全部信件。刘坦拿出了这些书信讯问玄绍,铁证面前,钟玄绍只得低头认罪。刘坦就当场把玄绍处斩,并把他们的书信给烧了,以稳定他部下的人心。长沙局势也因此安定了。

  8、慧眼识人

  隋朝末年,战事频繁,魏先生隐居于梁、宋之间。李密早年投身行伍,后因战败,只身逃到了雁门,换名换姓,扮成一教书先生,与魏先生认识且常来往。

  一次,魏先生半开玩笑地同他说:“我观察先生面色沮丧,目光涣散,心神不定,言语支吾,现在朝廷正在抓捕山东的叛乱分子,难道先生就是其中的要人吗?”李密惊慌起身,抓住魏先生的手说:“您既已知道我的底细,还望先生救我。”

  魏先生说:“我看先生没有帝王气象,也不具将帅的谋略,仅一乱世英雄而已。”

  接着魏先生详细地向他分析了历代帝王将帅及乱世英雄成败得失的原因,最后魏先生说:“我夜观天象,汾河晋地一带有帝王将出,如您能前去辅佐,则前途不可限量。”话音未落,李密拂袖而起,傲慢地说:“腐儒之辈,不屑与图大事。”

  不久,李密又借故西逃,沿途招兵买马,驻营作战,最后还是一败涂地,投降了唐王朝。后又闹叛乱,终被全部消灭。

  9、不养食客

  唐朝中期,河西、陇右一带被吐蕃所占领。自玄宗天宝年间以后,安西、北庭一带向朝廷报告公事的路也被阻断了。西域在长安的使者无法返回,人马都由鸿胪寺(管礼宾的机构)代管,鸿胪寺又委托各州府县供养。**开支经常超出预算,况且当时长安经济也非常萧条。

  德宗时,宰相李泌得知外国留在长安的使臣很多,有的已经住了四十多年,在长安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了,且大都购置了土地房产,收入颇丰,很是富有。李泌就命人调查在长安有田产的外国客人,结果共查出有四千余人。便命令国家全部停止对这些人的供养。

  这些外国人闻讯,都到**去申诉,官吏们无奈,只得来找李泌。

  李泌说:“这都是我们过去工作的失误,哪有外国来朝贡的使者,留在京城数十年而不回国的呢?现在应该取道回纥或从海道把他们送回国去。有不愿回国者,命令他们到鸿胪寺去说明理由,然后授予他们官职,发给他们薪俸,使之成为唐朝的官吏。人的一生应当及时施展自己的才能,哪能终生做客呢?”

  结果外国客人没有一人愿意回国的。李泌就把他们安排在保卫京城的神策军中,原先是王子的使者,让他们去当军官或官府的押衙,其余都当士兵,这样一来,不但加强了京城的警备力量,而且每年可为国家节省开支五十余万。鸿胪寺所供养的外国客人,此时也只有十余人了。

  10、不信神灵

  唐朝贞元年间,咸阳有人向皇帝报告说,他见到了战国时的大将白起。这位白起大将军让他向皇帝报告说:“让他为国家捍卫西部边疆,因为到正月,吐蕃将要大举东下,进犯唐朝边境。”

  过了不久,吐蕃果真兴兵入侵。在守边将士的奋力抵御下,吐蕃败退。唐德宗李适因此对这个咸阳人神话般的传说信以为真,准备在京城长安为白起修庙,追封他为司徒。

  宰相李泌说:“据我所知,国家兴旺,都是因君主能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所致。现在守边的将帅立了功,而陛下却奖赏古人白起。这样做,恐怕会引起守边将士不满,从而瓦解了战斗士气。

  况且在京城修庙,大规模地进行祈祷活动,流传到四方,也会引起不好的巫术之风。听说在杜邮有一座旧的祠庙,陛下可命当地官吏修葺一下,以供奉白起,这样不至于惊动更多的人。”德宗皇帝觉得言之有理,便听从了李泌的建议。

  11、先见之明

  宋代河西赵元昊反叛,皇帝询问边疆防务情况,辅臣都答不上来。皇上大怒,当即罢了主管军事的枢密院四位枢密使的官。

  四枢密使中一位姓王的枢密使被贬到虢州。其好友翰林学士苏公仪到城外送他时,王对公仪说:“我这次去虢州,十年前已有人预言了。”公仪说:“那人一定是位占卜算卦的术士吧”王说:“不,是曹玮。”

  在我从前当三司盐铁副使时,一次到河北判决狱囚,那时曹玮从陕西刚被贬到河北做军师。我到定州办完公事后,曹玮对我说:‘公事办完,该回京城了,愿您明天暂留一日,我有话要对您说。’”我本来就爱慕他的雄材伟略,一听此话,就欣然留了下来。

  第二天中午,曹玮请我吃饭。饭后,他清退左右,对我说:“我观公满面是善变骨相,您将来不是做枢辅,就是做边帅,有人说你能做到宰相,我看不能。不到十年,你一定到这里当总管。那时西边常传警报,公应预先研究边防战备,搜罗人材,否则很难应付突发事件。

  我说:“边境的情况,只有您最熟悉,您有何见教?”

  曹玮说:“我在陕西时,河西的赵德明曾让人用战马到中原做交易。我当时一见这种贪利小人,就怒不可遏,便要杀他,谁求情也听不进去。赵德明有一小儿子,那年才十来岁,却勇敢地说:用战马资助邻国已经失算,现在又因商货小事而杀守边的将士,若如此,谁还肯为国效力呢?

  看完谏帖,我心中暗想:这孩子是个可造之材,将来定会有一番作为。听说他常从集上路过,我一直想见见他,几次命手下人诱他来府上,都没成功。于是便使擅画者画下他的相貌。后来我终于见到了这个孩子,真有一股英雄气概。

  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是边地的祸患,算一算他**的日子,正是您在这儿掌政的时候,望公努力啊。” 我当时听后,并不以为然,如今才知道被画的人就是赵元昊。”

  12、迫其自毙

  宋仁宗时,西部边疆发生了战事,大将刘*阵亡。朝野舆论认为,这是因为朝廷派宦官做监军,主帅不能完全施展自己的指挥才能,导致刘*失利。于是仁宗便下令诛杀刘*的监军宦官黄德和。

  有人请求仁宗把各路元帅的监军全部撤掉。仁宗征求宰相吕夷简的意见,吕夷简说:“不必撤掉,只要选择为人忠厚谨慎的宦官去担任监军就可以了。”仁宗就委派吕夷简去办理此事。

  吕夷简说:“我只是一名待罪宰相,不曾和宦官交往,怎能知道他们是否贤良呢,希望皇上命都知押班去推举,为了能职得其人,当规定:如果他们所荐举的监军有不胜其职者,与监督同罪。”仁宗采纳了吕夷简的意见。

  第二天,都知押班在仁宗面前叩请撤掉各监军的宦官。朝中的士大夫无不称赞吕夷简的谋略。杀一个监军,其他的监军依然还在。全部撤掉他们,必生怨言,若军中再有过失时,他们就会为撤掉他们找口实,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自己请求撤掉。

  13、以诚相待

  北宋英宗赵曙初即位时,有一天,慈寿皇太后送一封密信给宰相韩琦,内称皇上和其生母高太后都对她不尊敬,还有“为孀妇作主”这样的话,并密令宦官伺机替她报仇。韩琦见信后,只淡淡地说:“领圣旨。”

  第二天,要上朝议事,韩琦借口家有急事,请求晚上朝。过后,韩琦上殿单独面见皇上,说:“我不敢惊动**,但有一封信必须请皇上过目,要当面说清楚,只是不能泄露出去。”

  韩琦接着说:“皇上能有今日,全赖慈寿太后之这个大恩不可忘记。虽然她不是你的亲生母亲,但要多尊重她,自然也就*安无事了”

  皇上说:“请相国明示。”韩琦说:“这封信上所说的话,我可是担当不起,希望皇上能把它秘密烧掉,如果泄露出去,挑拨离间的人就会乘机而入。”皇上颌首称是,依言而行。从此以后,两宫太后关系融洽,没有人看得出她们原先曾有过矛盾。

  宋朝兴盛的年代,贤德的宰相能够为国尽力者,都是能当面谈问题。因为宰相和皇上当面讨论问题,消除了畏忌,感情很融洽才能讲出肺腑之言,所以虽说是皇宫内部的一些不好公开的矛盾,也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14、不拒而绝

  宋高宗时,苗傅和刘正彦发动叛乱,胁迫高宗答应隆太后垂帘听政。各路兵马闻讯,齐奔京师,意欲勤王救驾。大臣朱胜非为防苗、刘狗急跳墙,威胁到皇帝的安全,便让皇帝答应封苗、刘为淮南两路制置使,给他们统帅军队权力,然后说服苗、刘投降。

  苗、刘降后,朝廷希望他们快去赴任,苗、刘的部属张逵却为他们谋划道:要皇帝给他们立铁契为证,以防日后有变。

  退朝后,他们带着书信到朱胜非府上,要求办理此事。朱胜非叫他的秘书拿笔来,奏请皇上允许赐给铁契,并命令他属下的官吏详细查一下过去有关此事的典故,以便照例办理。苗刘二人听后,都非常高兴。

  第二天临上朝时,苗傅的待卫傅宿求见朱胜非说:“昨日皇上批准要赐给苗、刘二位将军以铁契,今天能举行赐契大典吗?”朱胜非默思良久,忽然环顾左右诸官,问道:“叫你们查找过去的做法,都查到了吗?”

  诸官回答说:“没有先例可查。”又问:“按照过去的方法制造铁契,你们知道怎么做了吗?”回答说:“不知道。”朱胜非说:“这样的话怎么给他们铁契呢?”官吏们都笑了,傅宿自知理亏,便解嘲的说:“已经得到了。”


6个带鸡的成语历史典故知识3篇(扩展8)

——历史典故的成语范文5份

  1--【新亭对泣】:新亭:古地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的南面;泣:小声哭。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2--【祸福无门,唯人所召】:无门:没有定数。指灾祸和幸福不是注定的,都是人们自己造成的。

  3--【云淡风轻】:微风轻拂,浮云淡薄。形容天气晴好。亦作“风轻云淡”。

  4--【闳览博物】:闳:宏大;闳览:博览群书,见识广博;博:广大。指读书很多,见多识广,能够辨别各种事物。

  5--【饮酒高会】:高会:显赫人物的聚会。地位显赫的人们在一起饮酒聚会。

  6--【福寿康宁】:祝颂语。谓幸福、长寿、健康、安宁诸福齐备。

  7--【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8--【人琴两亡】: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同“人琴俱亡”。

  9--【白面书郎】: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10--【八百孤寒】:八百:形容很多;孤寒:指贫寒的读书人。形容人数众多,处境贫寒的读书人。也比喻贫寒之士失去依靠。

  11--【以日为年】:过一日如同过一年的时间那样漫长难熬。形容心情焦急。亦作“以日为岁”。

  12--【心*气温】:心情*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

  13--【国利民福】:国家的利益,百姓的幸福。

  14--【陶情适性】:陶:喜,快乐;适:舒适,畅快。使心情愉快。

  15--【迫不及待】:迫:紧急。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

  16--【无可奈何花落去】:对春花的凋落感到没有办法。形容留恋春景而又无法挽留的心情。后来泛指怀念已经消逝了的事物的惆怅心情。

  17--【新亭堕泪】:新亭:古地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的南面;堕泪:流泪。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18--【兔园册】:本是唐五代时私塾教授学童的课本。因其内容肤浅,故常受一般士大夫的轻视。后指读书不多的人奉为秘本的浅陋书籍。

  19--【五行并下】:五行文字一并看。形容读书速度快。

  20--【抹泪揉眵】:眵:眼屎,此指眼睛。擦着眼泪,揉着眼睛。形容落泪伤心的样子。

  21--【极乐世界】:佛教指阿弥陀佛居住的地方。后泛指幸福安乐的地方。

  22--【九春三秋】:九春:春季共九十天,故称“九春”;三秋:秀季三个月,故称“三秋”。指春天和秋天的美好时光。

  23--【春来秋去】:去:过去。春天到来,秋天过去。形容岁月流逝。

  24--【土皇帝】:指盘踞一方有势力的人物。

  25--【西风斜阳】:形容秋天傍晚的景象。

  26--【心*德和】:心情*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

  27--【心宽体肥】:心情舒畅,身体肥胖。

  28--【英雄闲日月】:闲:大。英雄人物心胸如日月般宽广。形容杰出人物胸怀广大。

  29--【春华秋实】:华: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有成果。

  30--【硕学通儒】:儒:指读书人。学问渊博,通达事理的学者。

  31--【落叶知秋】:指见到落地的黄叶,知道已经是秋天快到了。

  32--【蒲柳之质】:蒲柳:水杨,秋天凋谢早。多用来比喻身体衰弱或未老先衰。

  33--【狂歌痛饮】:狂:越出常度;痛:痛快,尽情。欢畅饮酒,纵情唱歌。形容喜悦的心情。

  34--【痛之入骨】:伤痛入骨髓。形容伤心到了极点。

  35--【天际归舟】:亲人乘舟自天边返回。形容企盼亲人归来的殷切心情。

  36--【天纵多能】:天纵:天所放任,意思是上天所赋予。旧指上天使之成为杰出的人物。

  37--【处士横议】:处士:古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横议:放肆地进行议论。没有做官的读书人纵论时政。

  38--【铁砚磨穿】:把铁铸的砚台都磨穿了。比喻读书用功,有恒心。

  39--【纵情恣欲】:纵:放纵。放纵心情,顺遂欲念。指不能自我约束。

  40--【博览群书】: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41--【新亭之泪】:新亭:古地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的南面。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42--【忧心如酲】:酲:酒醉后神志不清的状态。心中忧闷,就像醉酒后的病态一样。形容心情十分愁闷压抑。

  43--【春生秋杀】: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

  44--【日丽风清】:阳光明丽,清风送爽。形容天气晴和。

  45--【久旱逢甘雨】:逢:遇到。干旱了很久,忽然遇到一场好雨。形容盼望已久终于如愿的欣喜心情。

  46--【摇头摆脑】:脑袋摇来摇去。形容骄傲自得或自得其乐的样子。亦以形容读书吟诵的姿态。

  47--【焦金烁石】:使金石熔化枯焦。形容天气酷热。

  48--【灭此朝食】:朝食:吃早饭。让我先把敌人消灭掉再吃早饭。形容急于消灭敌人的心情和必胜的信心。

  49--【朱墨烂然】:朱墨:朱笔和墨笔;烂然:光明的样子。形容读书勒奋。

  50--【食而不知其味】:东西吃下去,却不知道它的味道。比喻读书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

  51--【日暖风恬】:形容天气晴好。同“日暖风和”。

  52--【呜呜咽咽】:指人伤心哽泣的声音。

  53--【春花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有成果。

  54--【贫士市瓜】:市:买。穷苦读书人买瓜只挑个大的。比喻以言谈和外貌取人。

  55--【哽咽难鸣】:因感情激动难以发出声音。形容很伤心而又不能痛痛快快地放声大哭。

  56--【坐而待旦】:旦:天亮。坐着等天亮。比喻心情迫切。

  57--【临危不乱】:临:面临;危:危险;乱:慌乱,紊乱。指面临危险心情不慌乱。

  58--【身在福中不知福】:生活在幸福之中,并不感到幸福。也形容对优裕的生活不满足。

  59--【读书三到】: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60--【后福无量】:量:限度,限量。将来的幸福无穷。

  61--【先苦后甜】:指先经历苦难然后过上幸福的日子。

  62--【英声欺人】:指非凡人物逞才欺世。

  无弦琴:指没有弦的琴,自寻乐趣;或者用来形容意趣高雅,不同流俗;或用来表示弦外之情。

  五年书:指书多。这一典故后来演化成“学富五年”,形容读书多,学问深。

  五斗折腰:表示清高、有骨气。

  太公钓鱼: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中流击楫:称颂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激烈壮怀和慷慨志节。

  日*长安远:比喻向往帝都而不能到达,一般多寓有功不成,名不就,希望和理想都不能实现之意。

  毛遂自荐:表示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去干某项工作。

  风声鹤唳:表示人在极度恐慌的时候,听到与此无关的声音,也非常紧张、害怕。

  东山再起:比喻再度任职或失败后恢复力量再干,失势后又得势。

  东施效颦:“效”是学的意思;“颦”皱眉头。比喻弄不清别人的长处,胡乱模仿,结果适得其反,把事情弄糟。

  东窗事发:指阴谋败露,将被惩治。

  半部论语:强调学*儒家经典的重要。

  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些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夸父逐日:反映我国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美好理想和幻想,。后来人们用它表示不怕艰难困苦,坚定信念,通往直前,宁愿牺牲也要达到目的的英雄气概。

  百步穿杨:比喻射箭技艺高超,并引伸为本领高强,能达到预期止的,决不会落空。与它有相似意义的典故是“百发百中”。

  死灰复燃:原指失势后重新得势,现在一般指被消灭的恶势力或坏思想重新活跃起来,带有贬意。

  吴下阿蒙:比喻学识浅薄。

  床头《周易》:形容有才能的人不轻易暴露,用读书来消磨岁月,有时候也用来形容文人生病。

  余音绕梁:形容歌声优美,使人回味无穷

  车胤囊萤:比喻勤学苦练。

  韦编三绝:形容勤奋好学。

  网开三面:比喻实行仁政,恩及百姓;也比喻从宽自理罪犯,给罪犯一条弃旧图新的出路。

  曲高和寡:比喻知音难得。现常比喻说话、写文章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

  竹林七贤:比喻志同道合、放任不羁的文人。

  名落孙山:指考试没考取。

  守株待兔:比喻有些人不想踏踏实实地工作,而希望侥幸地得到意外的收获和成功;或者是比喻凭狭隘的经验墨守陈规,而不能根据情况变化灵活办事。

  孙康映雪:表示勤学苦读。

  约法三章:比喻以语言或文字规定几条,或订立互相遵守的条约。

  杞人忧天:指不会发生,毋须置疑的事或事物。

  邯郸学步:告诫人们千万不要胡乱模仿别人,免得没学会别人的东西,反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也忘掉了。

  苏武牧羊:比喻为忠贞守节,坚贞不屈。

  苏秦刺股:比喻勤学苦读。

  投笔从戎:比喻弃文就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

  投鞭断流:本来是形容自吹自擂,后来被用来形容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伯牙鼓琴:比喻乐曲高妙,或者朋友知己,心心相印。

  伯乐一顾:比喻受到名家的推荐和赏识的重要作用。

  忘年交:形容不分辈分不拘年龄而结成莫逆之交。

  沧海桑田:原表示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现比喻世事翻覆,变化极大,或者是年岁久远。

  完璧归赵:比喻把原物完整无缺地归还本人。

  鸡犬升天:比喻一个人当了**,和他有关系的人都跟着得势或得到好处。

  鸡鸣狗盗:比喻微不足道的本领,或者是一些不正当的小伎俩。

  杯弓蛇影:比喻因错觉而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杯羹之让:指受人威胁、要挟,而用“分杯羹”、“分我杯羹”等来指从别人那里分享利益。

  画龙点睛: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时,在关键之处用神来之笔点明要旨,使之更加生动有力。

  画饼充饥:比喻徒有虚名,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或者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

  范蠡泛五湖:形容功成身退,避祸远难;或用来形容归隐江湖,心境闲适。

  卧薪尝胆:比喻刻苦自励,不甘安逸,奋发图强,立志为国雪耻。

  岐路亡羊:比喻事理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找不到真理。

  图穷匕见:表示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终究完全显露出来了。

  和氏之璧:称誉人的德才之美,形容某物的质地纯真。

  周处斩蛟:常用来表示勇于除害自新的行动。

  刻舟求剑: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庖丁解牛:比喻掌握了某种事物的规律之后,办起事来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空弦落雁:比喻箭艺或武艺高超。

  项庄舞剑: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装作和*无事,实际上想乘机害人。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容无辜受到牵连,遭到祸害。

  桃李满天下:比喻培养人才的众多。

  荆轲易水歌:比喻诀别、离别。

  南柯一梦:比喻人世间的荣华富贵,不过是一场梦幻,空欢喜一场而已。

  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或背道而驰。

  草木皆兵:形容人在极度惊恐时神经过敏,产生错觉,稍有动静就紧张。

  指鹿为马:常用来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管宁割*:形容节操高洁,不羡慕荣华富贵,有时候也用“割*”指朋友绝交。

  狡兔三窟:表示留有余地,有多种应变能力。

  闻鸡起舞:表示有志之士抓紧时间锻炼的奋发有为精神。

  洛阳纸贵:用来称颂作品深受群众喜爱,风行一时。

  将相和:表示先公后私、顾全大局的高深风格,也表示勇于改进的精神,后来表示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共同对敌。

  破釜沉舟:表示拼死一战,义无反顾。

  捉刀人:借指某些英雄人物,有时候也用来指代替别人写-想象作文字的人。

  晏子卜[挑选]邻:指选择好的邻居,“晏子居”、“晏婴宅”指狭小简陋的住所。

  笑里藏刀:比喻表面和善,内心非常阴险狠毒。

  乘风破浪:比喻志向远大,不畏艰难,奋勇向前。

  胯下之辱:表示有才能的人在未发迹时被人鄙视、嘲弄、遭受耻辱。

  家徒四壁:形容家境贫穷,家中一无所有。

  萧何追韩信:比喻将有才能而离去的人追回来,并且加以重用。

  梦笔生花:比喻文人才思大进,或者形容文笔秀丽俊逸。

  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推敲:形容反复研究措词,斟酌字句;又可引伸为对某种情状、思想意图或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悬梁苦读:根据孙敬的故事概括出。比喻发愤读书,刻苦学*。

  望洋兴叹:喜气洋洋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后来比喻办事力量不够,无从着手,缺乏条件,从而感到无可奈何。

  望梅止渴:比喻从空想中得到安慰。

  烽火戏诸侯:形容国君荒唐,因迷惑女色而亡国。

  鸿雁传书:指投寄书信或书信往来。

  鸿鹄之志:形容志向远大,而用“燕雀”指安于现状、*庸无能的人。

  渐入佳境:比喻境况一点点好起来。

  盗泉宁渴:表示宁死也不接受不义之物,决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形容不厌其多,越多越好。

  朝三暮四:比喻主意不定,反复无常。

  董卓燃脐:形容朝中的奸臣被杀,罪有应得。

  焚书坑儒:比喻为残害文人的文化专制手段,或用野蛮手段毁灭古代文化,迫害文化人士。

  凿壁借光:[匡衡]以此来表示勤学苦读。

  程门立雪:强调尊师重道,诚心求学的精神。

  智差三十里:形容才智相差很大。

  焦尾琴:指精美的琴,或者用来比喻历尽磨难的良才,未被赏识的宝器。

  痛饮黄龙:表示收复国土失地的雄心壮志,而用“黄龙未饮”来表示 这方面的壮志没有能得到实现。

  渡淮橘成枳:说明小土环境等外部条件对改变人的性情的作用。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本领的人混进来冒充有本领,或者是以次充好,也可表示自谦。

  塞翁失马:表示虽然暂时受到损失,却因此而得到好处;或用来比喻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精卫填海:比喻不畏艰难险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

  虢灭虞亡:比喻相邻两国相互依存,利害相关。

  潘妃金莲:形容美人的小脚;或者形容美人步态的佳美。

  鹤立鸡群:形容仪表出众或品质、才能高于一般人。

  螳臂当车:比喻力单势弱,不自量力,必然失败,带有贬意。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比喻或警告目光短浅,只想为了眼前利益损害别人,而不知道有人跟着算计他的人。

  “愚公移山”并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它在中国家喻户晓。这个故事记载在《列子》中。《列子》是公元前四、五世纪一名叫列御寇的哲学家写的书。

  故事说,有一名老人,名叫愚公,快九十岁了。他家的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人们进进出出非常不方便。

  一天,愚公召集全家人说:“这两座大山,挡住了咱们家的门口,咱们出门要走许多冤枉路。咱们不如全家出力,移走这两座大山,大家看怎么样?”。

  愚公的儿子、孙子们一听,都说:“你说得对,咱们明天开始动手吧。!”可是,愚公的妻子觉得搬走两座大山太难了,提出反对意见说:“咱们既然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为什么不能这样继续生活下去呢?况且,这么大的两座山,即使可以一点点移走,哪里又放得下这么多石头和泥土?”

  愚公妻子的话立刻引起大家的议论,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最后他们一致决定:把山上的石头和泥土,运送到海里去。

  第二天,愚公带着一家人开始搬山了。他的邻居是一位寡妇,她有一个儿子,才七八岁,听说要搬山,也高高兴兴地来帮忙。但愚公一家搬山的工具只有锄头和背篓,而大山与大海之间相距遥远,一个人一天往返不了两趟。一个月干下来,大山看起来跟原来没有两样。

  有一个老头叫智叟,为人处事很精明。他看见愚公一家人搬山,觉得十分可笑。有一天,他就对愚公说:“你这么大岁数了,走路都不方便,怎么可能搬掉两座大山?”

  愚公回答说:“你名字叫智叟,可我觉得你还不如小孩聪明。我虽然快要死了,但是我还有儿子,我的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一直传下去,无穷无尽。山上的石头却是搬走一点儿就少一点儿,再也不会长出一粒泥、一块石头的。我们这样天天搬,月月搬,年年搬,为什么搬不走山呢?”自以为聪明的智叟听了,再也没话可话了。

  愚公带领一家人,不论酷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每天起早贪黑挖山不止。他们的行为终于感动了上帝。上帝于是派遣两名神仙到人间去,把这两座大山搬走了。但是愚公移山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它告诉人们,无论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02、后羿射日

  世界年轻时,天空曾一齐出现十个太阳。他们的母亲是东方天帝的妻子。她常把十个孩子放在世界最东边的东海洗澡。洗完澡后,他们像小鸟那样栖息在一棵大树上,因为每个太阳的中心是只鸟。九个太阳栖息在长得较矮的树枝上,另一个太阳则栖息在树梢上,每夜一换。

  当黎明预示晨光来临时,栖息在树梢的太阳便坐着两轮车穿越天空。十个太阳每天一换,轮流穿越天空,给大地万物带去光明和热量。

  那时候,人们在大地上生活得非常幸福和睦。人和动物像邻居和朋友那样生活在一起。动物将它们的后代放在窝里,不必担心人会伤害它们。农民把谷物堆在田野里,不必担心动物会把它们劫走。人们按时作息,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生活美满。人和动物彼此以诚相见,互相尊重对方。那时候,人们感恩于太阳给他们带来了时辰、光明和欢乐。

  可是,有一天,这十个太阳想到要是他们一起周游天空,肯定很有趣。于是,当黎明来临时,十个太阳一起爬上车,踏上了穿越天空的征程。这一下,大地上的人们和万物就遭殃了。十个太阳像十个火团,他们一起放出的热量烤焦了大地。

  森林着火啦,烧成了灰烬,烧死了许多动物。那些在大火中没有烧死的.动物流窜于人群之中,发疯似地寻找食物。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