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成语故事 (菁华5篇)

首页 / 成语故事 / | 2022-10-27 00:00:00 成语故事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1

  【出处】

  宋代朱熹《朱子语类》卷四二。

  东汉时期,有位著名的医学家名叫华佗。

  一天,有两个病人前来求医看病。这两人头痛欲裂、高烧不退,已经看遍附*所有的医生,但均不见效,没办法只好千里迢迢来找华佗。

  华伦详细问了两个人的病情后,给他们各抓了一付药,告诉每人煎药的方法,服药的时间和次数,两人就离开了华佗诊所。

  两人出门打开一看药方,觉得很奇怪:我们两个病症相同,为何处方不一样呢?他们俩说,是不是华佗太忙,一时写错了方子呢?

  于是,两人带着疑问又回来找华佗。他俩说明情况后,华佗笑着说:“没错,没错。别看你俩得的病从外部症状看相同,可引起这症状的原因是不同的。刚才我检查时已发现,你们一个是内部伤食引发的头痛发烧,另一位是外部受寒而造成的。所以,你们两个的药方就不一样。”

  释义

  对症下药是指医生针对病情用药。也比喻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2

  华陀(tuó)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jiǔ)各科,医术高明,诊断准确,在我国医学史上享(xiǎng)有很高的地位。

  华陀给病人诊疗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开出不同的处方。

  有一次,州官倪(ní)寻和李延一同到华陀那儿看病,两人诉说的病症(zhèng)相同:头痛发热。华陀分别给两人诊了脉后,给倪寻开了泻药,给李延开了发汗的药。

  两人看了药方,感到非常奇怪,问:“我们两人的症状相同,病情一样,为什么吃的.药却不一样呢?”

  华陀解释说:“你俩相同的,只是病症的表象,倪寻的病因是由内部伤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却是由于外感风寒,着了凉引起的。两人的病因不同,我当然得对症下药,给你们用不同的药治疗了。”

  倪寻和李延服药后,没过多久,病就全好了。

  后来,“对症下药”这一成语,就用来比喻要善于区别不同的情况,正确地处理各种问题。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3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有一位神医名叫华佗(huàtuó)。他救死扶伤,医术高超,给人治病的时候总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作出准确的诊断,并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法,深受人们的敬仰。

  有一次,两个地方上的小官吏倪(ní)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里看病,碰巧的是两人的病情非常相似,都感觉头疼发热。华佗仔细为两个病人作了检查,然后说:倪寻应该用泻药,而李延要吃发汗的药。

  这两个小官吏感到很不解,于是便问:我们两个人的病情是一样的,为什么吃的药却并不相同呢?

  华佗解释说:倪寻的身体外部并没有什么毛病,病是由于身体内部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李延的身体内部很健康,病是由于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所以,虽然你们两位的病情表现是一样的,但是药方却应该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而有所不同。

  华佗随即给两人分别开了药方,他们两人买了华佗开的药,刚刚吃了两天,病就全好了。

  当时的人们知道这件事情后,就用对症下药来称赞华佗的这种治疗方法。

  后来,人们将对症下药作为成语,来比喻针对不同的客观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应对,从而妥善地处理问题。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4

  【读音】对症下药duìzhèngxiàyào

  【释义】针对病症用药。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

  【出处】《三国志·魏志·华陀传》:“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近义词】有的放矢、因地制宜

  【反义词】无的放矢、举措失当

  【主人公】华佗

  【成语故事】

  华佗给病人诊疗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开出不同的处方。有一次,州官倪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儿看病,两人诉说的病症相同:头痛发热。华佗分别给两人诊了脉后,给倪寻开了泻药,给李延开了发汗的药。两人看了药方,感到非常奇怪,问:“我们两人的症状相同,病情一样,为什么吃的药却不一样呢?”华佗解释说:“你俩相同的,只是病症的表象,倪寻的病因是由内部伤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却是由于外感风寒,着了凉引起的。两人的病因不同,我当然得对症下药,给你们用不同的药治疗了。”倪寻和李延服药后,没过多久,病就全好了。后来,“对症下药”这一成语,就用来比喻要善于区别不同的情况,正确地处理各种问题。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5

  成语故事“对症下药”强调的是要根据客观情况采取有效方法。

  东汉末年,有一个杰出的医学家叫华佗,他的医术非常高明。有两个病人,一个叫李延,一个叫倪寻,都得了头痛发热病,找过很多医生也没治好,于是来找华佗。华佗经过细心诊断,给他们各开了一个药方。给李延开的药方是发散药,给倪寻开的药方是泻药。他们俩一看,心里就嘀咕起来:都是一样的病,怎么用药完全不同呀?便问华佗这是什么道理。

  华佗说:“吃药要看具体情况,你们症状相同,可是得病的原因却不同。倪寻的病是从内部伤食引起的,李延却是从外部受寒造成的。病因不同,当然用药就不能相同了。”

  两人听了,便放心服药,病果然很快好了。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对症下药”。“症”指病症。现在这成语的用法广泛得多。不光形容治病,凡是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问题,采取恰当措施和方法的,都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比喻。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1)

——成语故事:对症下药

成语故事:对症下药

成语故事:对症下药1

  东汉末年,有一个叫做华佗的神医

  他的医术在当时相当出名,几乎没有他治不好的病。

  一天,城里的倪寻和李彦去华佗的医馆里看病。

  他们两个人的病状都是一样的发烧头疼。

  华佗让他们坐下,然后根据望闻问切的方法观察了两个人的病情。

  过了一会,华佗就他们两个开了药方

  但是两个人的药并不一样,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彦开的是让他出汗的药

  倪寻和李彦两个人就觉得很奇怪

  为什么他们两个病状差不多但是开的药差别这么大呢?

  华佗和他们解释,虽然他们的病症差不多但是本质是不一样的

  倪寻的病是肠胃不适引起的,估计是因为这段时间的应酬太多

  吃多了太多油腻的东西,所以用了泻药

  但是李彦就不一样了,他是这几天天气转凉

  他又经常风餐露宿,身体里累积了很多的寒气导致的

  所以要开一些出汗的药让他把寒气去掉。

  倪寻和李彦听了都十分佩服,不断地称赞他为神医

  华佗谦虚的说我哪是什么神医,不过是对症下药而已。

成语故事:对症下药2

  成语故事“对症下药”强调的是要根据客观情况采取有效方法。

  东汉末年,有一个杰出的医学家叫华佗,他的医术非常高明。有两个病人,一个叫李延,一个叫倪寻,都得了头痛发热病,找过很多医生也没治好,于是来找华佗。华佗经过细心诊断,给他们各开了一个药方。给李延开的药方是发散药,给倪寻开的药方是泻药。他们俩一看,心里就嘀咕起来:都是一样的病,怎么用药完全不同呀?便问华佗这是什么道理。

  华佗说:“吃药要看具体情况,你们症状相同,可是得病的原因却不同。倪寻的病是从内部伤食引起的,李延却是从外部受寒造成的。病因不同,当然用药就不能相同了。”

  两人听了,便放心服药,病果然很快好了。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对症下药”。“症”指病症。现在这成语的用法广泛得多。不光形容治病,凡是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问题,采取恰当措施和方法的,都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比喻。

成语故事:对症下药3

  【读音】对症下药duìzhèngxiàyào

  【释义】针对病症用药。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

  【出处】《三国志·魏志·华陀传》:“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近义词】有的放矢、因地制宜

  【反义词】无的放矢、举措失当

  【主人公】华佗

  【成语故事】

  华佗给病人诊疗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开出不同的处方。有一次,州官倪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儿看病,两人诉说的病症相同:头痛发热。华佗分别给两人诊了脉后,给倪寻开了泻药,给李延开了发汗的药。两人看了药方,感到非常奇怪,问:“我们两人的症状相同,病情一样,为什么吃的药却不一样呢?”华佗解释说:“你俩相同的,只是病症的表象,倪寻的病因是由内部伤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却是由于外感风寒,着了凉引起的。两人的病因不同,我当然得对症下药,给你们用不同的药治疗了。”倪寻和李延服药后,没过多久,病就全好了。后来,“对症下药”这一成语,就用来比喻要善于区别不同的情况,正确地处理各种问题。

成语故事:对症下药4

  东汉末年,有一位神医名叫华佗(huàtuó)。他救死扶伤,医术高超,给人治病的时候总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作出准确的诊断,并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法,深受人们的敬仰。

  有一次,两个地方上的小官吏倪(ní)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里看病,碰巧的是两人的病情非常相似,都感觉头疼发热。华佗仔细为两个病人作了检查,然后说:倪寻应该用泻药,而李延要吃发汗的药。

  这两个小官吏感到很不解,于是便问:我们两个人的病情是一样的,为什么吃的药却并不相同呢?

  华佗解释说:倪寻的身体外部并没有什么毛病,病是由于身体内部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李延的身体内部很健康,病是由于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所以,虽然你们两位的病情表现是一样的,但是药方却应该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而有所不同。

  华佗随即给两人分别开了药方,他们两人买了华佗开的药,刚刚吃了两天,病就全好了。

  当时的人们知道这件事情后,就用对症下药来称赞华佗的这种治疗方法。

  后来,人们将对症下药作为成语,来比喻针对不同的客观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应对,从而妥善地处理问题。

成语故事:对症下药5

  东汉末年,有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名叫华佗。他的医术极为高明,尤其精于医道和用药,人们都争着找他看病。华佗被人们誉为“神医”,主要是由于他能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仔细诊断,找出病根,然后对症下药。

  有一次,两个病人找他看病,一个叫李延,一个叫倪寻。他们都得了头痛发热病,病一发作,头就疼得厉害,而且发高烧。

  华佗仔细地询问了他们的病情,细致地摸了摸脉,然后又认真地观察了一番,最后给他们各开了一张药方。两人拿到药方,高高兴兴地抓药去了。

  出门不久,他们把药方对照着看了看,觉得很奇怪:两人的症状十分相似,都是一种病,怎么药方大不相同呢?李延的药方上开的是发汗药,而倪寻的药方上开的则是泻药。于是两人便嘀咕起来:会不会是大夫开错了药方呢?

  两人又急忙回来找华佗。华佗清楚了他们提出的疑问后,笑了笑说:“你们放心吧,药方一定没有错的!”华佗又耐心地对他们解释说:“吃药要看具体情况,你们的症状虽然相同,但是病因却不一样。倪寻的病是由于内部伤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则是由于身体受风寒造成的。病因不同,用的药自然就不相同了呀!”“原来如此!”听了华佗的解释,两人都笑了。他们一再感谢华佗,并安心地服了药。

  很快,两个人的病都好了。他们赶紧登门拜谢,对华佗一揖在地,异口同声地赞道:“先生您是神医,果然名不虚传啊!”

  ——《朱子语类》

  【对症下药的意思】原指医生针对病症开方用药。现在常用来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问题,制定具体的解决办法。

  【活学活用】杨大夫有多年临床经验,根据不同的病情,对症下药,济世救人。

  【妙语点拨】华佗诊断出两个病人虽然都是头疼发热,但病因却大相径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开出不同的药方。病人抓药服食后,身体恢复健康。这启示我们,解决任何问题都应该事先做好调查研究,找出原因,对症下药需良方。唯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获。

  【*义】有的放矢

  【反义】膝痒搔背

成语故事:对症下药6

  华陀(tuó)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jiǔ)各科,医术高明,诊断准确,在我国医学史上享(xiǎng)有很高的地位。

  华陀给病人诊疗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开出不同的处方。

  有一次,州官倪(ní)寻和李延一同到华陀那儿看病,两人诉说的病症(zhèng)相同:头痛发热。华陀分别给两人诊了脉后,给倪寻开了泻药,给李延开了发汗的药。

  两人看了药方,感到非常奇怪,问:“我们两人的症状相同,病情一样,为什么吃的药却不一样呢?”

  华陀解释说:“你俩相同的,只是病症的表象,倪寻的病因是由内部伤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却是由于外感风寒,着了凉引起的。两人的病因不同,我当然得对症下药,给你们用不同的药治疗了。”

  倪寻和李延服药后,没过多久,病就全好了。

  后来,“对症下药”这一成语,就用来比喻要善于区别不同的情况,正确地处理各种问题。

成语故事:对症下药7

  【出处】

  宋代朱熹《朱子语类》卷四二。

  东汉时期,有位著名的医学家名叫华佗。

  一天,有两个病人前来求医看病。这两人头痛欲裂、高烧不退,已经看遍附*所有的医生,但均不见效,没办法只好千里迢迢来找华佗。

  华伦详细问了两个人的病情后,给他们各抓了一付药,告诉每人煎药的方法,服药的时间和次数,两人就离开了华佗诊所。

  两人出门打开一看药方,觉得很奇怪:我们两个病症相同,为何处方不一样呢?他们俩说,是不是华佗太忙,一时写错了方子呢?

  于是,两人带着疑问又回来找华佗。他俩说明情况后,华佗笑着说:“没错,没错。别看你俩得的病从外部症状看相同,可引起这症状的原因是不同的。刚才我检查时已发现,你们一个是内部伤食引发的头痛发烧,另一位是外部受寒而造成的。所以,你们两个的药方就不一样。”

  释义

  对症下药是指医生针对病情用药。也比喻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2)

——优秀成语故事 (菁华5篇)

  (一)未生

  简介:

  在这个叫做“世界”的棋盘上奋斗的这一代,我们周围到处都是张克莱们。题目:“打动这个时代所有职场人心灵的给人感动的电视剧。” 年幼时完全投身于围棋的张克莱(任时完饰)落选后,成为了综合贸易商社的实*员工,为了成为正式职员而展开的孤军奋斗记。在以为没什么特别的事的公司里每天都像在战斗一样……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与看到自己价值的良师益友一起为了真正的“事业”和成为人生的胜者开始奋力奔跑前行

  (二)清潭洞爱丽丝

  简介:

  《清潭洞爱丽丝》讲述一名积极向上的乐观女孩韩世景辛苦通过应聘考试,进入一家服装公司,但是未能当上设计师,却成为每天被社长夫人使唤的跑腿,过着十分委屈无奈的生活。

  韩世景是一个以“努力成就自我”为人生信条并对人生充满希望的*凡女孩。虽然在校成绩优秀,自学法语,并在各种设计比赛中取得过好成绩,但她依旧在求职路上屡次受挫。在一次面试中,她如愿进入了韩国著名的设计公司——G&公司,但却没能成为设计师,反而经受了沦为公司社长夫人专用跑腿的屈辱,特别是当她得知她所服侍的社长夫人徐云珠(苏怡贤饰)正是曾经不如她的高中同学时,她开始重新回顾起自己之前走过的人生,并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入驻清潭洞。而作为奢侈品牌Artemis CEO的车胜祖(朴施厚饰)也恰巧在这时出现,成为她的.守护者,一直默默帮助着韩世景,并与她渐生情愫 。

  车胜祖,曾为了心爱的女人不惜和家人决裂,却因此遭受心爱的女人抛弃自己而去的下场。比任何人都渴望真正的爱情,但也比任何人都惧怕爱情。最终与韩世景相遇,被她的candy精神所打动。然而当两个人靠得更*时,那个世景,早已经不再是昨天的candy世景了

  (三)工薪族楚汉志

  简介:

  “天下集团”生命科学事业部要为一只新药作临床试验,找来一班试药的志愿者。受副会长秦二世暗中指使的刘邦(李凡秀饰),还有“强楚集团”派来的商业间谍崔项羽(郑糠云饰)都不约而同混进30名试验者中,两人同时通过安检,开始接受试药。各怀心思的刘邦和崔项羽、负责试药工程的车虞姬(洪秀贤饰)、老板秦始皇(李德华饰)的外孙女白吕雉(郑*饰)等,一班耳熟能详的楚汉时代的角色,在廿一世纪的职场上斗智斗力,上演幕幕令人捧腹的夺药大战 。

  (四)广告天才李泰白

  简介:

  拥有天分的李泰白(陈久饰)被广告魅力所吸引,为在广告界成功立足而开始努力奋斗,在陌生的环境中,他从一个希望渺茫的“失败者”成长为广告界最大赢家,展现为了让广告吸引群众而奋斗不休的广告业人士背后的故事,并非常现实地刻画了人生意义和爱情的作品

  (五) 职场之神

  简介:

  好不容易面试成功的合同制新进社员郑珠莉(郑裕美饰),特技是在决定性瞬间说方言,并暗恋上司张奎直(吴志浩饰)。张奎直的好朋友并同期入社的武廷翰(李熙俊饰),是与张奎直的品德、态度、价值观等形成对照的充满感性的人物角色,被公司派去国外休完MBA回国的精英组长张奎直、成为张奎直下属的合同工金小姐,从大事到小事都会起冲突的俩人,视彼此为眼中钉。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并且善于治理国事.之后,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之后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方寸之地

  故事:徐庶是三国时刘备的军师。他多谋善断,料事如神,深得刘备的信赖。

  一次,徐庶识破“八门金锁阵”,大败曹操官兵。曹操将领曹仁不服输,深夜起兵去新野劫寨。徐庶早有所料,待曹仁离开樊城时就乘虚而入。结果,樊城失守。曹仁败退许昌,愧对曹操。曹操说:“刘备必有能人为他策划!”,曹操探得是徐庶,便想把他骗到许昌留在身边。他们摹仿徐庶母亲的笔迹写信给徐庶。徐庶见信得知老母押在许昌,只好挥泪告别刘备。徐庶说:“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

  程门立雪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教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教师是很简单请到的,可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教师的人,就不简单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教师,并且派奴婢奉养教师。可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身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日最终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一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拔山举鼎

  项羽在少年时代不喜好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叔父项梁很赌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抵敌万人的本领。”项梁于是教他兵书,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粗心,不肯认真钻研。听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健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3)

——*经典成语故事 (菁华5篇)

  叶公好龙

  【典故】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

  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释读】

  我们现实生活中像叶子高这样的人也有不少,他们往往口头上标榜的是一套,而一旦要动真格的,他们却临阵脱逃了,这跟叶公好龙又有什么两样呢?

  陈荛咨善射箭。有一天,他在场地上练*射箭,箭箭都射中了靶子,看的人们都一齐拍手叫好。只有一个卖油的老人,只是略微点了点头,表示他并不十分惊奇。

  陈荛咨见他这样轻视自己,便问这卖油的老人;”你也会射箭吗?”卖油老人回答道;”我不会射箭,不过,依我看,你虽然射得很好,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手法熟练就是了,”陈荛咨有点生气了,便说;”你不会射箭,又这么小看我,真是太不象话了﹖”老人说;”我是个卖油的,也从斟油上得了一点小经验,现在请你看一看吧?”

  卖油的老人把一个盛油的葫芦放在地下,把一个铜钱放在葫芦口上,然后用油勺子将油从钱孔里沥下去。油沥下许多,可是一点也没有沾在钱孔上。卖油的老人笑着对陈荛咨说;”你看,这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地方,只是手法熟练罢了﹖”从此以后,陈荛咨再不敢以善射箭而自负了。

  敬仲,即春秋时陈国的公子完,同陈宣公是兄弟。陈宣公为了叫宠姬所生的儿子款为太子,便把原来立为太子的大儿子御寇杀了。敬仲是站在御寇一边的,因此不能在陈国安身立足,便投奔齐国。齐桓公很恭敬地接待敬仲,拜他为“卿”。敬仲谦虚地说:“我是投奔贵国的客人,蒙您收留,让我在这里舒舒服服地住下,我已经非常感激了,怎敢高居卿位,让人笑我不知足呢!”齐桓公觉得他很懂道理,便改聘为“工正”,请他担任管理各种工匠的职务。但是对他的待遇,仍不同于一般官员。齐桓公经常找他谈天、游玩。

  这段故事,在《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有记载。同时,它还记载着这么一件有趣的事情:

  有一次,齐桓公到敬仲家里去,敬仲拿出酒来招待他,桓公喝得很高兴,直到天快黑了,还叫点灯,要继续喝。敬仲婉言劝止,说道:“臣卜其昼,未卜其夜,不敢!(我只准备白天陪您玩,却没有打算继续到夜晚,恕我不敢久留您!)”

  由于这段故事,后来形容游宴无度,不计时间,从白昼到黑夜,又从黑夜到白昼,连续不休地玩乐,就叫“卜昼卜夜”。

  【释义】揭:举;竿:竹竿,指旗帜。揭竿为旗,奋起反抗。泛指人民起义。

  【语出】 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人物】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今河南省方城县东孟洼村人)、吴广(今河南太康人)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嬴姓,名胡亥,也称二世皇帝,秦始皇第十八子),替楚将项燕(项羽的祖父)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南蕲县镇小刘村)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自相矛盾

  【典故】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出处】

  《韩非子·难势》

  客有鬻于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 如?”其人弗能应也。

  【释读】

  “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对症下药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4)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 (菁华5篇)

  指鹿为马成语故事

  【成语】: 指鹿为马

  【拼音】: zhǐ lù wéi mǎ

  【解释】: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指鹿为马的成语故事】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赵高简介

  赵高(?-前207年),嬴姓,赵氏。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 ,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赵高从一名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故陆贾叹曰:“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指秦朝灭亡)”而《战国策》的编者刘向更是直言不讳:“秦信同姓(即宗室,这里指赵高)以王,至其衰也,非易同姓也,而身死国亡。故王者之治天下在于行法,不在于信同姓。”

  另外,赵高还是秦汉时期的书法大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赵高作《爰历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三朝书法家五十九人,中有赵高。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谓赵高“善大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大篆》日:“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书。”著有《爰历篇》六章。

  指鹿为马成语故事

  【成语】: 指鹿为马

  【拼音】: zhǐ lù wéi mǎ

  【解释】: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指鹿为马的成语故事】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赵高简介

  赵高(?-前207年),嬴姓,赵氏。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 ,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赵高从一名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故陆贾叹曰:“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指秦朝灭亡)”而《战国策》的编者刘向更是直言不讳:“秦信同姓(即宗室,这里指赵高)以王,至其衰也,非易同姓也,而身死国亡。故王者之治天下在于行法,不在于信同姓。”

  另外,赵高还是秦汉时期的书法大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赵高作《爰历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三朝书法家五十九人,中有赵高。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谓赵高“善大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大篆》日:“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书。”著有《爰历篇》六章。

  指鹿为马的典故: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说那是一头鹿,不是千里马。还有一些*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nìng)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指鹿为马的汉语词典解释:

  意思是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后汉书窦宪传》:「深思前过,夺主田园时,何用愈赵高指鹿为马?久念使人惊怖。」

  ●《旧唐书仆固怀恩传》:「陛下必信矫词,何殊指鹿为马?」

  ●《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东床已招佳选,何知改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

  ●唐贺兰进明《古意》诗之一:「秦庭初指鹿,群盗满山东。」

  ●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内重之弊,必有奸臣指鹿之患。」

  ●清吴伟业《读史杂感》诗:「国中惟指马,阃外尽从龙。」

  ●清孔尚任《桃花扇余韵》:「指马谁攻秦相诈,入林都畏阮生狂。」

  指鹿为马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

  近义词:混淆黑白、以白为黑、识龟成鳖、指皁为白、混淆是非、张冠李戴、颠倒黑白、颠倒是非、指皂为白

  反义词:循名责实、是非分明

  用指鹿为马造句:

  一、现代社会,颠倒是非、指鹿为马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二、纵然是长官,也不可以要求部属指鹿为马,颠倒是非。

  三、所谓指鹿为马,今日是处处一现实。

  四、成语“指鹿为马”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我们用它来形容那些故意颠倒是非的人。

  五、画饼充饥,指鹿为马,误导消费。

  六、你说的话虽不是指鹿为马,却也是以羊易牛。

  七、在正义与真理面前,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人终究是要受到惩罚的。

  八、今天经理说话真是蛮横无理,居然指鹿为马,是非不分。

  九、岂不知奴才发烧了可以指鹿为马,杀了皇帝,夺了天下。

  十、他竟然敢在大众面前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真是胆大妄为。

  【出处】

  《史记》。

  秦始皇去世后,宦官赵高想乘机图谋不轨,篡夺朝中大权,因此他隐瞒了秦始皇的死讯,并且假传圣旨,立次子胡亥为太子,然后才宣布国丧。这以后,赵高就扶助胡亥当上了皇帝(即秦二世),而他自己,则当仁不让地做上了丞相,掌握了秦朝的军政大权。

  赵高的野心越来越大,逐渐起了篡夺皇位的歹念。但他尚存顾虑,惟恐朝中百官不服从他。于是他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坏主意。有一天上朝的时候,赵高牵来一头鹿,对秦二世说:“我将这匹马献给皇上。”秦二世笑道:“丞相在跟我开玩笑吧,明明是一头鹿,怎么说是一匹马呢?”

  赵高严肃地说:“谁敢同皇上开玩笑呀!这明明就是一匹马嘛。皇上如果不信,可以问问朝廷上的百官,看我说得对不对。”

  秦二世胡亥这一下可真的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来了。他用征询的目光扫了一圈殿下的大臣们,然后问道:“你们看这究竟是鹿还是马呢?”

  赵高的亲信和许多趋炎附势的臣子迭声答道:“丞相说得对呀,这的确是一匹马!”“没错,就是一匹马嘛!”另一些正直的臣子,不愿说昧良心的话,却又怕得罪了赵高会惹出大祸来,便干脆不作声。只有少数不惧怕赵高的大臣,敢于当场戳穿赵高“指鹿为马”的谎言。赵高恨得咬牙切齿,暗暗记下了他们的名字,后来就千方百计地整治、陷害他们,把他们全部杀了。

  释义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注音】zhǐ lù wéi mǎ

  【出处】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史记·秦始皇本纪》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故意颠倒黑白

  【结构】兼语式

  【相*词】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相反词】是非分明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