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貌取人的成语故事3篇

首页 / 成语故事 / | 2022-02-17 01:43:05 成语故事

以貌取人的成语故事1

  词目:以貌取人

  拼音:yǐ mào qǔ rén

  释义:根据外貌来判别人的品质和才能。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用于人。[2]

  辨形:取;不能写作“娶”;貌;不能写作“藐”。

  近义词:以名取士

  反义词:量才录用

  成语故事: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目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以貌取人的成语故事2

  【汉字书写】:

  以貌取人

  【汉语注音】:

  yǐ mào qǔ rén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成语语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以貌取人的意思】:

  貌:容貌、相貌;根据人的外貌来衡量判断一个人的才能、品质;也指根据人的外貌来对待他人。

  【以貌取人的近义词】:

  衣貌取人、以名取士;

  【以貌取人的反义词】:

  量才录用;

  【以貌取人的故事】

  宰予是孔子的一名弟子,他善于辩解,能说又会道。刚开始的时侯孔子也很喜欢他,但是过了一些时间,宰予也慢慢的露出了自已的缺点:他十分懒惰、缺乏德育、爱睡懒觉、读书不认真听讲。从那以后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宰予后来凭着自已的`口才当上了齐国的大夫,但与人密谋造反最后被杀了。

  子羽是孔子的另一名弟子,他的长相十分丑,孔子最开始觉得他缺乏底气不会成才,可是子羽从师学*回去以后致力于实践与修身,他为人正直,不与歪门邪道为伍。子羽后来到长江的时侯他的名气非常大,有三百多名弟子跟随着他,各个诸侯国都在称颂着他的名字。

  孔子后来听说两个弟子的经历后,非常感慨,他说:“过去我凭借着外表言辞来人的品质与能力的好坏,对宰予的判断就出现了很大的错误;我通过外貌去判断人的品质能力的时侯,对子羽又产生了错误的判断。”孔子是个见多识广的人,在对学生的甄别判断上还需要经过时间和实践的过程,从这一点上说明了我们在认识人或事物上都不能以貌取人,需要不断的丰富自已的知识和见识,这样才能积累出自已的经验来。

  【以貌取人例句】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显学》云:“澹臺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

  金。王若虚《论语辨惑二》:“至于以貌取人,虽愚夫知其不可,而谓圣人为之乎!”

  蒋子龙《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我心里暗骂自已,当秘书最忌势力眼,我为什么今天竟以貌取人呢!”

  郭沫若《海涛集。涂家埠四》:“但也只怪我们以貌取人,在事前没有经过一道甄别。”

  【以貌取人造句】

  现代社会女性寻找相濡以沫的伴侣标准也在变化,她们不再以貌取人,经济条件成了重要的条件。

  目不识丁的他长相比她丈夫差多了,但她心甘情愿做他的情人,看来很多时侯真的是不能以貌取人。

以貌取人的成语故事3

  【拼音】yǐ mào qǔ rén

  【典故】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之;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释义】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的的品质才能。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人

  【结构】偏正式

  【相*词】表里如一、以容取人

  【相反词】量才录用

  【同韵词】束手就擒、不知所云、尊卑有伦、湛恩汪濊、王司敬民、杳不可闻、犀顶龟文、借尸还魂、千万买邻、送货上门。

  【年代】古代

  【谜语】面试;皇帝选美女

  【邂逅语】刘备轻看庞统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羽相貌丑陋,孔子对他很冷淡,他只有离开孔子回去自修,后成为有名的学者。而学生宰予长得很好,但不学无术,不久就被齐王处死。孔子感慨地说:“不能以貌取人,也不能凭人说话来衡量别人。”

  【成语举例】真是糟糕,他早又不说,但也只怪我们以貌取人,在事前没有经过一道甄别了。 郭沫若《涂家埠》

  【成语造句】

  ◎ 笔者暗暗庆幸,早年有眼识货,不"以貌取人",竟有口福尝鲜在先。

  ◎ 玄境:道学与*文化玄境:道学与*文化对于人才,管理者还要注意"君子无以貌取人"(《抱朴子·去骄》),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而是看他是否有真才实学。


以貌取人的成语故事3篇扩展阅读


以貌取人的成语故事3篇(扩展1)

——以貌取人成语3篇

以貌取人成语1

  成语释义:

  只根据外貌来判断人的品质能力的好坏。貌:容貌。

  来源追溯: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故事链接:

  孔子有很多弟子。其中一人叫宰予,能说会道,利口善辩,孔子一开始很喜欢他。但是时间长了,宰予就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 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后来,宰予凭借口才,当了齐国的大夫,与人密谋造反,被杀掉了。

  孔子还有一个弟子叫子羽,相貌很丑陋,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拜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着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地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学以致用:

  古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以貌取人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同样也是不可取的。相比起外表美而言,心灵美其实显得更为重要。

以貌取人成语2

  以貌取人拼音:

  「yǐ mào qǔ ré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以貌取人解释:

  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的的品质才能。

  英文解释:judging a book by its cover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用于人。

  辨形:取;不能写作“娶”;貌;不能写作“藐”。

  近义词:以名取士

  反义词:量才录用

  歇后语:刘备轻看庞统

  灯谜:皇帝选美女

  以貌取人出处: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之;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成语典故: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真是‘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啊!”

  以貌取人例句:

  真是糟糕,他早又不说,但也只怪我们以貌取人,在事前没有经过一道甄别了。(郭沫若《涂家埠》)

  用人要以人品、能力为取舍依据;不应以貌取人。

以貌取人成语3

  【汉字书写】:

  以貌取人

  【汉语注音】:

  yǐ mào qǔ rén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成语语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以貌取人的意思】:

  貌:容貌、相貌;根据人的外貌来衡量判断一个人的才能、品质;也指根据人的外貌来对待他人。

  【以貌取人的近义词】:

  衣貌取人、以名取士;

  【以貌取人的反义词】:

  量才录用;

  【以貌取人的故事】

  宰予是孔子的一名弟子,他善于辩解,能说又会道。刚开始的时侯孔子也很喜欢他,但是过了一些时间,宰予也慢慢的露出了自已的缺点:他十分懒惰、缺乏德育、爱睡懒觉、读书不认真听讲。从那以后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宰予后来凭着自已的口才当上了齐国的大夫,但与人密谋造反最后被杀了。

  子羽是孔子的另一名弟子,他的长相十分丑,孔子最开始觉得他缺乏底气不会成才,可是子羽从师学*回去以后致力于实践与修身,他为人正直,不与歪门邪道为伍。子羽后来到长江的时侯他的名气非常大,有三百多名弟子跟随着他,各个诸侯国都在称颂着他的名字。

  孔子后来听说两个弟子的经历后,非常感慨,他说:“过去我凭借着外表言辞来人的品质与能力的好坏,对宰予的判断就出现了很大的错误;我通过外貌去判断人的品质能力的时侯,对子羽又产生了错误的判断。”孔子是个见多识广的人,在对学生的甄别判断上还需要经过时间和实践的过程,从这一点上说明了我们在认识人或事物上都不能以貌取人,需要不断的丰富自已的知识和见识,这样才能积累出自已的经验来。

  【以貌取人例句】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显学》云:“澹臺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

  金。王若虚《论语辨惑二》:“至于以貌取人,虽愚夫知其不可,而谓圣人为之乎!”

  蒋子龙《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我心里暗骂自已,当秘书最忌势力眼,我为什么今天竟以貌取人呢!”

  郭沫若《海涛集。涂家埠四》:“但也只怪我们以貌取人,在事前没有经过一道甄别。”

  【以貌取人造句】

  现代社会女性寻找相濡以沫的伴侣标准也在变化,她们不再以貌取人,经济条件成了重要的条件。

  目不识丁的他长相比她丈夫差多了,但她心甘情愿做他的情人,看来很多时侯真的是不能以貌取人。


以貌取人的成语故事3篇(扩展2)

——以貌取人的成语故事范本5份

  以貌取人的成语故事 1

  【汉字书写】:以貌取人

  【汉语注音】:yǐ mào qǔ rén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成语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以貌取人的意思】:貌:容貌、相貌;根据人的外貌来衡量判断一个人的才能、品质;也指根据人的外貌来对待他人。

  【以貌取人的近义词】:衣貌取人、以名取士;

  【以貌取人的反义词】:量才录用;

  【以貌取人的故事】

  宰予是孔子的一名弟子,他善于辩解,能说又会道。刚开始的时侯孔子也很喜欢他,但是过了一些时间,宰予也慢慢的'露出了自已的缺点:他十分懒惰、缺乏德育、爱睡懒觉、读书不认真听讲。从那以后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宰予后来凭着自已的口才当上了齐国的大夫,但与人密谋造反最后被杀了。 子羽是孔子的另一名弟子,他的长相十分丑,孔子最开始觉得他缺乏底气不会成才,可是子羽从师学*回去以后致力于实践与修身,他为人正直,不与歪门邪道为伍。子羽后来到长江的时侯他的名气非常大,有三百多名弟子跟随着他,各个诸侯国都在称颂着他的名字。 孔子后来听说两个弟子的经历后,非常感慨,他说:“过去我凭借着外表言辞来人的品质与能力的好坏,对宰予的判断就出现了很大的错误;我通过外貌去判断人的品质能力的时侯,对子羽又产生了错误的判断。”孔子是个见多识广的人,在对学生的甄别判断上还需要经过时间和实践的过程,从这一点上说明了我们在认识人或事物上都不能以貌取人,需要不断的丰富自已的知识和见识,这样才能积累出自已的经验来。

  【以貌取人例句】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显学》云:“澹臺子羽,君子之容也, 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

  金.王若虚 《论语辨惑二》:“至于以貌取人,虽愚夫知其不可,而谓圣人为之乎!”

  蒋子龙《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我心里暗骂自已,当秘书最忌势力眼,我为什么今天竟以貌取人呢!”

  郭沫若《海涛集.涂家埠四》:“但也只怪我们以貌取人,在事前没有经过一道甄别。”

  【以貌取人造句】

  现代社会女性寻找相濡以沫的伴侣标准也在变化,她们不再以貌取人,经济条件成了重要的条件。

  目不识丁的他长相比她丈夫差多了,但她心甘情愿做他的情人,看来很多时侯真的是不能以貌取人。

  以貌取人的成语故事 2

  【汉字书写】:

  以貌取人

  【汉语注音】:

  yǐ mào qǔ rén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成语语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以貌取人的意思】:

  貌:容貌、相貌;根据人的外貌来衡量判断一个人的才能、品质;也指根据人的外貌来对待他人。

  【以貌取人的近义词】:

  衣貌取人、以名取士;

  【以貌取人的反义词】:

  量才录用;

  【以貌取人的故事】

  宰予是孔子的一名弟子,他善于辩解,能说又会道。刚开始的时侯孔子也很喜欢他,但是过了一些时间,宰予也慢慢的露出了自已的缺点:他十分懒惰、缺乏德育、爱睡懒觉、读书不认真听讲。从那以后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宰予后来凭着自已的口才当上了齐国的大夫,但与人密谋造反最后被杀了。

  子羽是孔子的另一名弟子,他的长相十分丑,孔子最开始觉得他缺乏底气不会成才,可是子羽从师学*回去以后致力于实践与修身,他为人正直,不与歪门邪道为伍。子羽后来到长江的时侯他的名气非常大,有三百多名弟子跟随着他,各个诸侯国都在称颂着他的名字。

  孔子后来听说两个弟子的经历后,非常感慨,他说:“过去我凭借着外表言辞来人的品质与能力的好坏,对宰予的判断就出现了很大的错误;我通过外貌去判断人的品质能力的时侯,对子羽又产生了错误的判断。”孔子是个见多识广的人,在对学生的甄别判断上还需要经过时间和实践的过程,从这一点上说明了我们在认识人或事物上都不能以貌取人,需要不断的丰富自已的知识和见识,这样才能积累出自已的经验来。

  【以貌取人例句】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显学》云:“澹臺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

  金。王若虚《论语辨惑二》:“至于以貌取人,虽愚夫知其不可,而谓圣人为之乎!”

  蒋子龙《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我心里暗骂自已,当秘书最忌势力眼,我为什么今天竟以貌取人呢!”

  郭沫若《海涛集。涂家埠四》:“但也只怪我们以貌取人,在事前没有经过一道甄别。”

  【以貌取人造句】

  现代社会女性寻找相濡以沫的伴侣标准也在变化,她们不再以貌取人,经济条件成了重要的条件。

  目不识丁的他长相比她丈夫差多了,但她心甘情愿做他的情人,看来很多时侯真的是不能以貌取人。

  以貌取人的成语故事 3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 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 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 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 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 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 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 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 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 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出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释义:意思是只根据外貌来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

  以貌取人的成语故事 4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 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 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 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 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 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 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 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 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 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出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释义:意思是只根据外貌来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

  以貌取人的成语故事 5

  【汉字书写】:以貌取人

  【汉语注音】:yǐ mào qǔ rén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成语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以貌取人的意思】:貌:容貌、相貌;根据人的外貌来衡量判断一个人的才能、品质;也指根据人的外貌来对待他人。

  【以貌取人的近义词】:衣貌取人、以名取士;

  【以貌取人的反义词】:量才录用;

  【以貌取人的故事】

  宰予是孔子的一名弟子,他善于辩解,能说又会道。刚开始的时侯孔子也很喜欢他,但是过了一些时间,宰予也慢慢的露出了自已的缺点:他十分懒惰、缺乏德育、爱睡懒觉、读书不认真听讲。从那以后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宰予后来凭着自已的口才当上了齐国的大夫,但与人密谋造反最后被杀了。 子羽是孔子的另一名弟子,他的长相十分丑,孔子最开始觉得他缺乏底气不会成才,可是子羽从师学*回去以后致力于实践与修身,他为人正直,不与歪门邪道为伍。子羽后来到长江的时侯他的名气非常大,有三百多名弟子跟随着他,各个诸侯国都在称颂着他的名字。 孔子后来听说两个弟子的经历后,非常感慨,他说:“过去我凭借着外表言辞来人的品质与能力的好坏,对宰予的判断就出现了很大的错误;我通过外貌去判断人的品质能力的时侯,对子羽又产生了错误的判断。”孔子是个见多识广的人,在对学生的甄别判断上还需要经过时间和实践的过程,从这一点上说明了我们在认识人或事物上都不能以貌取人,需要不断的丰富自已的知识和见识,这样才能积累出自已的经验来。

  【以貌取人例句】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显学》云:“澹臺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

  金.王若虚《论语辨惑二》:“至于以貌取人,虽愚夫知其不可,而谓圣人为之乎!”

  蒋子龙《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我心里暗骂自已,当秘书最忌势力眼,我为什么今天竟以貌取人呢!”

  郭沫若《海涛集.涂家埠四》:“但也只怪我们以貌取人,在事前没有经过一道甄别。”

  【以貌取人造句】

  现代社会女性寻找相濡以沫的伴侣标准也在变化,她们不再以貌取人,经济条件成了重要的条件。

  目不识丁的他长相比她丈夫差多了,但她心甘情愿做他的情人,看来很多时侯真的是不能以貌取人。


以貌取人的成语故事3篇(扩展3)

——与月亮的成语故事3篇

  【水中捞月】

  相传曾有五百只猕猴,一天,猴群在树林间玩耍时,无意间走到一深井边。为首的猕猴见到水中月亮的倒影,大惊失色,立即召集同伴说道:“今天月亮死了,掉在井里。我们应该把它捞出来,不然这世界上一到晚上就是漫长的黑夜了!”众位猕猴觉得很有道理,纷纷表示赞同。但大家却不知道应该怎样去捞。这时,为首的猕猴见到井边有一棵树,顿时心生一计,说道:“我抓着树枝,你们抓着我的尾巴,这样大家连接起来,就可以把月亮捞出来了。”

  于是猴群立即照做。只见为首的猕猴牢牢地抱住树枝,一只老猴在下面抓着它的尾巴,其他猴子也这样一只一只地抓着上面一只猴子的尾巴,组成一个猕猴的链条。随着猴子越来越多、链条越来越长,树也晃动地越来越厉害。终于,最下面的猕猴到了水面,它使劲拨动了几下水,却怎么也捞不起月亮。说时迟,那时快,树枝因为承受不住猴群的重量,突然折断了,这五百只猕猴也全都掉进了井里。

  这是一个记载在佛教典籍《僧祇律》中的故事,佛陀用这个故事比喻那些自以为是、不辨是非、害人害己的人。如今,水中捞月已被用来表示徒劳而无功。

  【月白风清】

  北宋大文豪苏轼被贬黄州时,一年农历十月十五从外回家时,恰好有两位客人来看望他。几人同行时,苏轼见到树叶脱尽后的枝丫高古清峻,月明清辉照得人影清晰可辨,心中一时畅快,不禁与客人一起打着节拍唱起歌来。过了一会儿,苏轼感叹道:“我此刻有嘉宾却没有美酒,即便有美酒也没有佳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没想到那客人立即拿出包袱说道:“我恰恰在今天傍晚在江边打到一条大鱼,样子就像是松江的鲈鱼,味道及其鲜美。只是到哪儿才能找到美酒呢。”

  回到家后,苏轼将此事说给妻子听,妻子马上说道:“我有一坛收藏了很久的好酒,就是专门为你准备的呀!”见此情形,苏轼欣喜异常,立即带着酒与鱼,与来客一起到附*的赤壁游玩。

  在赤壁,苏轼攀上陡峭的山崖,看空中一轮圆月,赏岸边千寻陡壁,听水流潺潺不绝。在这清秋微凉晚风的吹拂下,苏轼感到神清气爽。这天夜里,他梦见一只孤鹤化作一仙翁飞掠而来,与他对坐寒暄。

  月白风清便用来指幽静美好的'夜晚。

  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接连遭贬,越贬越远。那些看似旷达的诗文是否是他真实情感的流露,他内心的愁楚又有几人知。不知这壁夜游是否能缓解他心中的苦闷。

  【壶中日月】

  相传东汉时期,有一个管理市集的官吏名叫费长房,这天,正当他在街上巡视时,看到集市中来了一位从来不曾见过的老翁在集市上卖药。这位老者头发花白,但面色却极为红润。因为他随身带着一只巨大的装药丸的壶,所以众人称呼他为壶公。

  这位壶公卖药的方式也与别人不同,他的药价格不变,绝不讨价还价。而且虽然只有一种药丸,却能治百病。对于前来问诊买药的人,壶公在把药交给他的同时,还会告诉他:“吃了我的药,在某一天一定会吐出某种东西,到那时,病就好了。”说来也怪,所有买过药的人都像壶公告知的那样神奇地痊愈了。

  就这样,短短数十日,壶公的名声就被传播开了,每天来求药问诊的人络绎不绝,已经到了一天能收上万银钱的程度。但壶公却每日将卖药所得的银钱赠与那些在集市上无家可归、忍受冻饿之苦的人,只留下很少一点以供日用

  一到晚上,壶公就不见了踪影,大家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这天傍晚,费长房照例巡街时,恰好走到壶公药房对面的阁楼上。这时,他突然看到壶公打开那只大壶盖,跳进壶中,转眼没了踪影。这让费长房大为惊讶,第二天,他就带着礼物去拜访壶公。壶公见费长房已发现其中玄机,便对他说:“我跳进壶中后,你跟着跳进来,就明白了。”

  等到费长房跟随壶公跳进大壶后,眼前是更为惊异的景象。之间壶中自成一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皆有,还有雕梁画栋、镂金错彩的广厦连宇,原来这就是壶公每天居住的地方。

  壶公告诉费长房:“我本来是天上的神仙,因为犯了过失被贬到凡间。现在贬谪期限已满,我也该回去了。”

  于是,后人便用壶中日月来指道家清静无为的生活。


以貌取人的成语故事3篇(扩展4)

——*最经典的成语故事3篇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所以每次要画竹子时,他的胸中就已经有了十分生动、逼真的.竹子形象了。

  [注释]成:现成。

  [提示]比喻在做某事之前,已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也作“成竹在胸”。


以貌取人的成语故事3篇(扩展5)

——兔死狐悲成语故事3篇

  【成语】:兔死狐悲

  【拼音】:tù sǐ hú bēi

  【解释】: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表示对同盟的死亡或不幸的伤心。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

  【近义词】物伤其类、狐死兔泣

  【反义词】:幸灾乐祸

  【成语故事】:

  “兔死狐悲”原作“狐死兔泣”。这个成语,原出自《宋史·李全传》。后又见于《元曲选·无名氏<赚蒯通>四》。

  南宋时期,处在金朝统治下的山东农民,纷纷掀起抗金斗争的浪潮。其中最著名的有杨安儿、李全等领导的几支红袄军。

  起义军遭到金军的镇压,杨安儿牺牲。杨安儿的妹妹杨妙真(号四娘子)率领起义军从益都转移到莒县,继续斗争。后来杨妙真和李全结为夫妻,两支部队汇合。公元1218年,他们投附宋朝,驻扎在楚州(现在江苏省淮安县)。此后,李全抱有发展个人实力、割据一方的野心,公元1227年4月被南下的蒙古军包围,城破投降。

  公元1227年2月,宋朝派太尉夏全领兵进攻楚州,杨妙真派人去争取夏全,对夏全说:“你不也是从山东率众归附宋朝的吗?如今你却带兵来攻打我们。打个比方说,狐狸死了,兔子感到悲伤哭泣;如果李全灭亡了,难道独有你夏全能生存吗(原文是‘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独存’)?希望将军和我们团结起来。”夏全同意了。

  往后,《元曲选·无名氏<赚蒯通>四》里说:“今日油烹蒯彻,正所谓兔死狐悲。”

  后来,人们引用“兔死狐悲”这个成语,来比喻因同类的死亡或失败而感到悲伤。现在多用于贬义。

  1 兔死狐悲的故事

  从前,有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就是猎人,兔子和狐狸互相结盟,发誓一定要同生死,共患难。有一天,兔子和狐狸在田野里享受大自然的美景的时候,没想到身边竟然有一群猎人正对它们两个虎视眈眈,猎人一箭就射死了兔子,狐狸侥幸逃脱。猎人离开后,狐狸就跑到兔子的身边开始哭泣。

  有一个人路过,看见狐狸正对着兔子大哭,感觉很奇怪,就走上前问狐狸为什么要哭。

  狐狸啜泣道:“我和兔子我们两个都是森林中微小的动物,都是猎人喜欢猎杀的对象,我们曾经约定一定要共同对抗我们的敌人猎人,生死与共。现在我的同盟兔子不幸被猎人杀死了,兔子今天死去,也就预示着他日我的死去。我们是真正的好朋友。你说你的好朋友死去了,你能不伤心难过吗?”

  路人听后叹了叹气说:“你为你的同盟,你的好朋友哀悼和哭泣是有道理的。”

  2 兔死狐悲的材料

  【注音】tù sǐ hú bēi

  【出处】元·马钰《苏幕遮·看送孝》:“有微言;深可说。兔死狐悲;伤类声凄切。”

  【解释】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表示对同盟的死亡或不幸而感到伤心。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分句

  【近义词】物伤其类、狐死兔泣

  【反义词】幸灾乐祸

  【年代】古代

  【例句】此时望着冯去疾的尸首,他心里非常痛楚,而且有一种~的感觉。

  3 兔死狐悲的点评

  但随着时间的变迁,童话故事的各种改编以及社会常识的普及,知道兔子和狐狸不可能是真正的好朋友,狡猾的狐狸会吃掉可爱的兔子,所以我都不相信兔死狐悲是真的,一定是假心假意做样子,别有用心。

  4 兔死狐悲的延伸

  兔死狐悲”和“物伤其类”都有为同类的'不幸而感到悲伤的意思。但“兔死狐悲”所指的“同类”较为确定,其涵盖的范围较“物伤其类”要小。

  兔死狐悲,唇亡齿寒,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字面意思是:兔子死了,狐狸会感到悲哀,不是为兔子是为自己。如果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寒冷。如果飞鸟都被射杀了,好弓就会被封藏起来,狡猾的兔子被抓尽了之后,就会把用以追捕的猎狗煮来吃。

  从前有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他们为了对付有共同的敌人——山里的猎人,结成联盟并且发誓要同生死共患难。

  有一天,当他们正在田野里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时,一群山里的猎人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兔子和狐狸正要逃跑的时候,有个猎人一箭射到了兔子身上,狐狸拼命逃跑,侥幸逃过了一劫。

  猎人们走后,狐狸回到了原地,它非常悲伤,呜呜呜的哭了起来。

  这时候,有个长者正好经过,看见狐狸正在哭泣,觉得非常奇怪,就问:“狐狸,你为什么不停地哭泣啊?”

  狐狸非常悲哀地说:“你有所不知,我和免子同样弱小的动物,都是猎人捕猎的对手象,本来我们是同生死共患难的,可是现在我的同伴被猎人射死了,它今天的死亡,预示着我也活不了多久,我真正的朋友死了,我哪能不伤心呢?”

  长者听了狐狸的话,叹着气说:“你为同伴的死而伤心,是因为你们有着相似的命运啊!”

  兔子死了,同伴狐狸感到悲伤,并为自己的未来而担忧,我们因同伴的离去感到悲伤实属正常,但不应因此而过度忧伤,我们应该做的是勇敢面对现实。


以貌取人的成语故事3篇(扩展6)

——动物的成语故事 (菁华3篇)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繇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它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猾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帝已经命令我为王中,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帝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

  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它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它,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它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它们没走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四散狂奔。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它并不知道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凭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权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有个楚国贵族,在祭祀过祖宗后,把一壶祭酒赏给门客们喝。门客们拿着这壶酒,不知如何处理。他们觉得,这么多人喝一壶酒,肯定不够,还不如干脆给一个人喝,喝得痛痛快快还好些。可是到底给谁好呢?于是,门客们商量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每个人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了这壶酒就归谁喝。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

  门客们一人拿一根小棍,开始在地上画蛇。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儿,他就把蛇画好了,于是他把酒壶拿了过来。正待他要喝酒时,他一眼瞅见其他人还没把蛇画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边自言自语地说:“看我再来给蛇添上几只脚,他们也未必画完。”边说边给画好的.蛇画脚。

  不料,这个人给蛇画脚还没完,手上的酒壶便被旁边一个人一把抢了过去,原来,那个人的蛇画完了。这个给蛇画脚的人不依,说:“我最先画完蛇,酒应归我喝!”那个人笑着说:“你到现在还在画,而我已完工,酒当然是我的!”画蛇脚的人争辩说:“我早就画完了,现在是趁时间还早,不过是给蛇添几只脚而已。”那人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要给它添几只脚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却眼巴巴看着本属自己而已被别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

  海鳖慢慢地退了回来,问青蛙:“你听说过大海没有?”青蛙摇摆头。海鳖说:“大海水天茫茫,无边无际。用千里不能形容它的辽阔,用万丈不能表明它的深度。传说四千多年以前,大禹做国君的时候,十年九涝,海水没有加深;三千多年以前,商汤统治的年代,八年七旱,海水也不见减少。海是这样大,以至时间的长短、旱涝的变化都不能使它的水量发生明显的变化。青蛙弟,我就生活在大海中。你看,比起你这一眼枯井、一坑浅水来,哪个天地更开阔,哪个乐趣更大呢?”青蛙听傻了,鼓着眼睛,半天合不拢嘴。


以貌取人的成语故事3篇(扩展7)

——同舟共济的成语故事 (菁华3篇)

  孙武是春秋末期齐国人,他善于兵法、军事,在他帮助之下,吴国打败了比它强大的楚国,使诸侯对吴国都刮目相看,孙武还著有一部书叫《孙子兵法》。

  一次有人问他:“怎样布阵才能不被敌人击败呢?”孙武说:“你如果打蛇的脑袋,它会用尾巴反击你;你去打蛇的尾巴,它又会用头部来袭击你;你如果打蛇的腰部,它就用头尾一齐来攻击你。所以善于布阵的将才,也要将军队摆成蛇一样的阵势,头尾能互相救援,使全军形成一个整体,前、中、后彼此照应,才不会被敌人击溃、打散……”那人这才明白队伍要想得胜,应该摆成蛇字形,但又产生了疑问,不知道士兵会不会像蛇一样,首尾互相照应呢?孙武说:“这是不必担心的。战场是生死之地,战争迫使军队必然齐心协力。

  比如两个仇人,*日恨不得彼此吃了对方。但是他们同乘上一条船渡海,遇到了狂风恶浪,眼看就有葬身海底的危险,他们也会忘记旧仇,同心协力与风浪搏斗以避免船翻人亡的危险。连仇人在危险之时尚能同舟共济,何况没有冤仇、兄弟情深的将士呢?所以军队必然会像蛇一样成为一个整体,首尾相顾,彼此救援的。

  【汉字书写】:同舟共济

  【汉语注音】:tóng zhōu gòng jì

  【成语出处】:春秋.孙武《孙子.九地篇》:“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

  【成语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同舟共济的意思】:舟:船;济:过河。共同乘坐一条船过河。比喻在困难的环境中同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

  【同舟共济的近义词】: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和衷共济、同心协力、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同舟共济的反义词】:离心离德、分道扬镳、各行其事、反目成仇、各行其是、同室操戈;

  【同舟共济的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写了《孙子兵法》这篇著作,他曾经协助吴王阖闾训练部队,并在他的指挥下把强大的楚国打败得一塌糊涂,从而使吴国在各大诸侯国中赫赫有名。曾经有人问孙武:“战事中如何布阵才不会被敌人打败?”孙武回答道:“我们在打蛇的时侯如果打蛇的头那么它会用尾巴反击;如果打蛇的尾巴它会用头来攻击你;如果打蛇的中部它的`头尾会一起攻击你。因此我们在排兵布阵的时侯也要尽可能的摆成像蛇的阵势,这样首尾能够互相兼顾,做到前呼后应,才不会被敌人打散。”那人接着问道:“那我们的军队怎样才能做到像蛇一样首尾结合呢?”孙武实事求是地回答道:“战场是个你死我活的地方,它让部队的将士们必须要同心协力才有出路,大家都在同一条船上,遇到风浪自然会同舟共济,因此这不需要为了这一点而忧心忡忡,只要把阵布好就可以了。”

  【同舟共济例句】

  唐.裴鉶(xíng)《传奇.裴航》:“夫人曰:“妾有夫在汉南,将欲弃官而幽栖岩谷,召某一诀耳,深哀草扰,虑不及期,岂更有情留盼他人?的不然耶,但喜与郎君同舟共济,无以谐谑为意耳。””

  清.李渔著《无声戏》:“两边问过了,依旧坐拢来,就不像以前客气,大家把心腹话说做一堆,不但同病相怜,竟要同舟共济。邹小姐与她分韵联诗,得了一个社友。”

  林语堂《林语堂自传》:“故谓幽默之人生观为我佛慈悲之人生观,也无不可。幽默如此做法实能帮助人类之同情使略有同舟共济之念。”

  金庸《射雕英雄传》第六十六回:“一时沉吟无计,喃喃自语:‘就算同舟共济,也就未必能逃过这个劫难,若再互相争斗,那只有同归于尽了。’”

  【同舟共济造句】

  那一群狐朋狗友是一丘之貉,他们*日里无所不为,关键时刻他们同舟共济也是天经地义的。

  他俩是相濡以沫的患难夫妻,能够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一旦遇到了困难便能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拼音】tóng zhōu gòng jì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有人问孙武怎样用兵才能不败,孙武回答说用兵布阵应该像蛇一样反击猎手,蛇形阵能够首尾兼顾成为一个整体,孙武说吴国人与敌对的越国人同舟遇到风浪都能同舟共济,何况这些无仇的士兵呢?

  【出处】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孙子·九地》

  【释义】舟:船;济:渡,过洒。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齐心协力

  【结构】联合式

  【相*词】患难与共、风雨同舟、同舟而济

  【相反词】反目成仇、各行其事

  【成语造句】

  ◎ 哪个人能不能用?除了看他的能力,还要看他有没有事业心,愿不愿和我同舟共济,搞好这个厂。

  ◎ 代表表示"准备同舟共济,一起承担风险",断言"旧电影已经灭亡","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的电影语言"。

  ◎ 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的共同遭遇,争取种族*等的共同目标,使有色人、亚洲人和广大黑人群众同舟共济,团结战斗。


以貌取人的成语故事3篇(扩展8)

——当务之急的成语故事 (菁华3篇)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问起,现在要知道和要去干的事情很多,究竟应该先知道和干些什么。孟子回答说:“有智慧的人无所不知,但要知道当前应该做的事中最急需要办的事,而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仁德是人们无所不爱的,但应先爱亲人和贤者。又比如古代的圣主尧和舜,尚且不能认识所有的事物,因为他们必须急于抽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尧舜的仁德也不是爱一切人,因为他们急于爱的是亲人和贤人。”接着,孟子又从反面来回答这个问题:“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丧期,却对服三个月、五个月丧期的礼节很讲究;在长者面前用餐没有礼貌地狼吞虎咽,咕哆咕哆地喝汤,却去讲什么不能用牙齿咬断干肉等等,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道当前最需要知道和干的是什么。”。

  当务之急 ( dāng wù zhī jí )

  解释 当:当前;务:应该做的事。当前急切应办的要事。

  用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判断语句中

  示例 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六)》:“我们目下的~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今学者~,曰*古今史,曰泰东西古*史。

  近义词 燃眉之急、迫在眉睫、事不宜迟

  反义词 慢工细活、鸡毛蒜皮一拖再拖、遥遥无期

  误用 现在的当务之急 (当就是现在的意思)

  出处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释义 意思是指当前应该做的事情中最急需办的事。

  【拼音】:dāng wù zhī jí

  【解释】:当务:指应当办理的事。当前任务中最急切要办的事。

  【出处】:《孟子·尽心上》:"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例子】:今学者~,曰*古今史,曰泰东西古*史。 清·沈惟贤《万国演义序》

  【反义词】:一拖再拖、遥遥无期

  【近义词】:燃眉之急、迫在眉睫、事不宜迟

  【语法】:作主语、宾语;用于判断语句中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问他现在要办的事情很多该如何处理,孟子说应该知道要做的事情中哪些是最急需办的就先办,不能面面俱到。如果父母死子女在服丧期间吃饭狼吞虎咽,喝汤时响声很大,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自己当前该干什么。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问起,现在要知道和要去干的事情很多,究竟应该先知道和干些什么。孟子回答说:“有智慧的人无所不知,但要知道当前应该做的事中最急需要办的事,而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仁德是人们无所不爱的,但应先爱亲人和贤者。又比如古代的圣主尧和舜,尚且不能认识所有的事物,因为他们必须急于抽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尧舜的仁德也不是爱一切人,因为他们急于爱的是亲人和贤人。”接着,孟子又从反面来回答这个问题:“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丧期,却对服三个月、五个月丧期的礼节很讲究;在长者面前用餐没有礼貌地狼吞虎咽,咕哆咕哆地喝汤,却去讲什么不能用牙齿咬断干肉等等,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道当前最需要知道和干的是什么。”。

  当务之急 ( dāng wù zhī jí )

  解释 当:当前;务:应该做的.事。当前急切应办的要事。

  用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判断语句中

  示例 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六)》:“我们目下的~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今学者~,曰*古今史,曰泰东西古*史。

  近义词 燃眉之急、迫在眉睫、事不宜迟

  反义词 慢工细活、鸡毛蒜皮一拖再拖、遥遥无期

  误用 现在的当务之急 (当就是现在的意思)

  出处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释义 意思是指当前应该做的事情中最急需办的事。


以貌取人的成语故事3篇(扩展9)

——爱屋及乌的成语故事 (菁华3篇)

  在商朝末期,纣王昏庸无道,挥霍无度,天下百姓怨声载道。姬昌是西边诸侯国的首领,他决定顺应民意,替天行道,推翻纣王的统治。只可惜,他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姬发继承了王位,就是周武王。

  周武王聪明贤德,年轻有为。他借助军师姜尚和两个弟弟周公姬旦、召公姬夷的帮助,积极练兵,并联合其他诸侯国,共同攻打商朝。两方在牧野大战的时候,武王的军队越战越勇,而纣王的军队却毫无战斗力——将士们早就不愿为丧尽天良的纣王卖命了,他们放下军械,投奔到周武王的那一边。周武王的军队乘胜追击,很快攻克了商朝的都城朝歌(今河南商丘),纣王走投无路,点火自焚。商朝无主,也就灭亡了。

  纣王死后,周武王并未感到轻松。要想尽快结束战乱,安定天下,必须首先安顿好纣王留下的军队。他征询姜太公的意见。太公说:“我听别人讲:喜欢一个人,就会连同喜欢他屋顶上丑陋的乌鸦,而憎恨一个人,就是看到他家的篱笆墙,也会深恶痛绝。这句话很明白,大王应该杀掉那些将士,斩草除根,不留祸患,只能这样做,才可以稳住大局,统一天下。”

  周武王不同意姜太公的意见,就问召公。召公说:“将士中有罪的就杀掉,没罪的就放掉,大王以为如何?”

  武王还是觉得不满意。周公站出来说:“大王取得了天下,应该以仁德感化百姓,既不偏爱自己的亲友部下,又能尊重其他人,这样才能让他人服气。我看应该让纣王的部下回家种地,和家人团聚。这样既去掉了敌对势力,又让他们各得其所,安居乐业,大王觉得如何?”

  武王听后十分高兴,以为自己得到了安邦治国的良策。周武王按周公的意见治理天下,使周朝不断强大起来。

  武王虽未采纳姜太公的建议,“爱屋及乌”却成为千古流传的一句成语。

  释义

  爱屋及乌本意是爱某个人就连他家屋顶上的乌鸦也都喜爱。比喻喜爱某人,从而爱及与他有关的人与事物。

  商朝末年,纣王穷奢极欲,残暴无道,西方诸侯国的首领姬昌决心推翻商朝统治,积极练兵备战,准备东进,可惜他没有实现愿望就逝世了。姬昌死后,他儿子姬发继位称王,世称周武王。周武王在军师姜尚(太公)及弟弟姬曰(周公)、姬奭(召公)的辅佐下,联合诸侯,出兵讨伐纣王。双方在牧野交兵。这时纣王已经失尽人心,军队纷纷倒戈,终于大败。商朝都城朝歌很快被周军攻克。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纣王死后,武王心中并不安宁,感到天下还没有安定。他召见姜太公,问道:“进了殷都,对旧王朝的士众应该怎么处置呢?”

  “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同他屋上的乌鸦也喜爱;如果不喜欢那个人,就连带厌恶他家的墙壁篱笆。这意思很明白:杀尽全部敌对分子,一个也不留下。大王你看怎么样?”太公说。

  武王认为不能这样。这时召公上前说:“我听说过:有罪的,要杀;无罪的,让他们活。应当把有罪的人都杀死,不让他们留下残余力量。大王你看怎么样?”武王认为也不行。

  这时周公上前说道:“我看应当让各人都回到自己的家里,各自耕种自己的田地。君王不偏爱自己旧时朋友和亲属,用仁政来感化普天下的人。”

  武王听了非常高兴,心中豁然开朗,觉得天下可以从此安定了。

  后来,武王就照周公说的办,天下果然很快安定下来,民心归附,西周也更强大了。

  在商朝末期,纣王昏庸无道,挥霍无度,天下百姓怨声载道。姬昌是西边诸侯国的首领,他决定顺应民意,替天行道,推翻纣王的统治。只可惜,他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姬发继承了王位,就是周武王。

  周武王聪明贤德,年轻有为。他借助军师姜尚和两个弟弟周公姬旦、召公姬夷的帮助,积极练兵,并联合其他诸侯国,共同攻打商朝。两方在牧野大战的时候,武王的军队越战越勇,而纣王的军队却毫无战斗力——将士们早就不愿为丧尽天良的纣王卖命了,他们放下军械,投奔到周武王的那一边。周武王的军队乘胜追击,很快攻克了商朝的都城朝歌(今河南商丘),纣王走投无路,点火自焚。商朝无主,也就灭亡了。

  纣王死后,周武王并未感到轻松。要想尽快结束战乱,安定天下,必须首先安顿好纣王留下的军队。他征询姜太公的意见。太公说:“我听别人讲:喜欢一个人,就会连同喜欢他屋顶上丑陋的乌鸦,而憎恨一个人,就是看到他家的篱笆墙,也会深恶痛绝。这句话很明白,大王应该杀掉那些将士,斩草除根,不留祸患,只能这样做,才可以稳住大局,统一天下。”

  周武王不同意姜太公的意见,就问召公。召公说:“将士中有罪的就杀掉,没罪的就放掉,大王以为如何?”

  武王还是觉得不满意。周公站出来说:“大王取得了天下,应该以仁德感化百姓,既不偏爱自己的.亲友部下,又能尊重其他人,这样才能让他人服气。我看应该让纣王的部下回家种地,和家人团聚。这样既去掉了敌对势力,又让他们各得其所,安居乐业,大王觉得如何?”

  武王听后十分高兴,以为自己得到了安邦治国的良策。周武王按周公的意见治理天下,使周朝不断强大起来。

  武王虽未采纳姜太公的建议,“爱屋及乌”却成为千古流传的一句成语。

  释义

  爱屋及乌本意是爱某个人就连他家屋顶上的乌鸦也都喜爱。比喻喜爱某人,从而爱及与他有关的人与事物。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