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经典四字成语故事优选【10】份

首页 / 成语故事 / |

  小学经典四字成语故事 1

  鞠躬尽瘁jū gōng jìn cuì

  【成语解释】: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成语出自】: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成语简拼】:jgjc

  【成语字数】:4个字

  【感情色彩】:鞠躬尽瘁是褒义词

  【成语结构】:补充式

  【成语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 他为我国各族人民的翻身**、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百折不挠,鞠躬尽瘁,建立了卓著的功勋。

  他一生戎马疆场,血染征鞍,为缔造***鞠躬尽瘁,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它要求领导者对自己从事的`事业孜孜追求、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乐于奉献,做到鞠躬尽瘁。

  几千年来,无数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海洋文明奔走呼号、鞠躬尽瘁,用奋斗和牺牲来维护东方文明的光彩。

  刘老是倒在工作岗位上,真正是为农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近义词】:鞠躬尽力

  【成语语法】:作谓语、定语;指恭敬谨慎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si后,他的儿子曹丕执掌了**。不久,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史称魏文帝。

  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正式登基,江东的孙权也正式登基。于是,出现了魏、蜀、吴三国。

  蜀汉的皇帝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诸葛亮辅佐刘备,把蜀国治理得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

  不久以后,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继位。刘禅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刘阿斗”,他十分昏庸无能,只知享乐,便把国内的军政大权全交给诸葛亮处理。

  诸葛亮一贯主张联吴伐魏,这时他一面和东吴交好,一面南征孟获,*定南方边境,然后积蓄力量,积极准备北伐。

  过了一段时间,诸葛亮感到力量积聚差不多了,变决定出祁山北伐魏国。作出师前,他给后主刘禅上表,要他听信忠言,任用贤臣,富国强兵。这道奏请,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前出师表》。

  可是,这次北伐并没有成功,诸葛亮兵败以后,只得退兵回蜀。过了几年,诸葛亮决定再次北伐。当时,有一些臣子对诸葛亮北伐持反对态度。于是,诸葛亮再次上表给后主,详细分析了当时的敌我形势,说明蜀汉和魏国势不两立,你不去伐他,他就要来伐你。后主刘禅看了,同意诸葛亮出征。

  这第二道表,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后出师表》。在这道表的最后,诸葛亮表示他忠心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由于表现了诸葛亮一心为国的忠贞气节,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散文名篇,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价值。

  小学经典四字成语故事 2

  画饼充饥huà bǐng chōng jī

  【成语解释】: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成语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成语简拼】:hbcj

  【成语字数】:4个字

  【感情色彩】:画饼充饥是贬义词

  【成语结构】:连动式

  【成语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小生待画饼充饥,小姐似望梅止渴。(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六出)

  【近义词】:望梅止渴、无济于事

  【反义词】:名副其实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成语故事】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著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

  小学经典四字成语故事 3

  鞠躬尽瘁jū gōng jìn cuì

  【成语解释】: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成语出自】: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成语简拼】:jgjc

  【成语字数】:4个字

  【感情色彩】:鞠躬尽瘁是褒义词

  【成语结构】:补充式

  【成语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 他为我国各族人民的翻身**、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百折不挠,鞠躬尽瘁,建立了卓著的功勋。

  他一生戎马疆场,血染征鞍,为缔造***鞠躬尽瘁,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它要求领导者对自己从事的事业孜孜追求、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乐于奉献,做到鞠躬尽瘁。

  几千年来,无数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海洋文明奔走呼号、鞠躬尽瘁,用奋斗和牺牲来维护东方文明的光彩。

  刘老是倒在工作岗位上,真正是为农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近义词】:鞠躬尽力

  【成语语法】:作谓语、定语;指恭敬谨慎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si后,他的`儿子曹丕执掌了**。不久,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史称魏文帝。

  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正式登基,江东的孙权也正式登基。于是,出现了魏、蜀、吴三国。

  蜀汉的皇帝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诸葛亮辅佐刘备,把蜀国治理得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

  不久以后,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继位。刘禅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刘阿斗”,他十分昏庸无能,只知享乐,便把国内的军政大权全交给诸葛亮处理。

  诸葛亮一贯主张联吴伐魏,这时他一面和东吴交好,一面南征孟获,*定南方边境,然后积蓄力量,积极准备北伐。

  过了一段时间,诸葛亮感到力量积聚差不多了,变决定出祁山北伐魏国。作出师前,他给后主刘禅上表,要他听信忠言,任用贤臣,富国强兵。这道奏请,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前出师表》。

  可是,这次北伐并没有成功,诸葛亮兵败以后,只得退兵回蜀。过了几年,诸葛亮决定再次北伐。当时,有一些臣子对诸葛亮北伐持反对态度。于是,诸葛亮再次上表给后主,详细分析了当时的敌我形势,说明蜀汉和魏国势不两立,你不去伐他,他就要来伐你。后主刘禅看了,同意诸葛亮出征。

  这第二道表,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后出师表》。在这道表的最后,诸葛亮表示他忠心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由于表现了诸葛亮一心为国的忠贞气节,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散文名篇,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价值。

  小学经典四字成语故事 4

  画龙点睛[huà lóng diǎn jīng]

  【成语解释】: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成语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成语简拼】:hldj

  【成语字数】:4个字

  【感情色彩】:画龙点睛是中性词

  【成语结构】:连动式

  【成语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这然而一个好题目,却常常对作品有画龙点睛之妙,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秦牧《车窗文学欣赏》)

  【近义词】:锦上添花、点石成金

  【反义词】:弄巧成拙、画蛇添足、点金成铁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寓意: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成语故事】

  张僧繇是南朝著名的画师。

  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

  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

  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

  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小学经典四字成语故事 5

  1、专心致志

  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

  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所以每次要画竹子时,他的胸中就已经有了十分生动、逼真的竹子形象了。

  [注释]成:现成。

  [提示]比喻在做某事之前,已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也作“成竹在胸”。

  6、熟能生巧

  宋朝时,有个人叫陈尧咨,他一箭射断了一根细树枝。正在自鸣得意时,旁边一个卖油的老翁把一枚铜币放在油葫芦口上,舀了一勺油从高高的地方倒下来,油从铜币的小孔里穿过,流进油葫芦里去了。陈尧咨非常惊奇,老翁说:“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

  [提示]指做事情熟练了,就会掌握窍门。

  7、水滴石穿

  从前,有个廉洁的县官,他审问一个拿了公家一枚铜钱的仓库管理人。那人说:“不就是一枚铜钱吗?”他提笔写下一行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就是说,一天偷一枚铜钱,一千日就是一千枚;天天用绳锯木头,木头也会断;水珠天天滴在石头上,石头也会被滴穿。

  [提示]比喻虽然力量小,只要坚持做下去,就能做出很难办到的事来。也作“滴水穿石”。

  8、百发百中

  在楚国的一个练武场上,许多射手在比武射箭,有个射箭能手养由基,连续几次射中靶心,有好事者说:“射中靶心,还算不了什么。能射中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那还差不多。”养由基站稳脚步,张弓搭箭,一箭射在了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上,大家都拍手叫好。

  [注释]发:射箭。

  [提示]形容射箭或射击技术非常高明。

  9、无价之宝

  战国中期,魏国有一个农民在地里耕作时,得到一块一尺见方的玉。他把玉献给魏王。魏王叫老玉工鉴定,老玉工说:“恭喜大王得到了一块罕见的宝玉。”魏王问:“这块玉值多少钱?”老玉工说:“有钱也买不到,用五座城池的代价,也只能看一下而已。”魏王大喜,重赏了献玉的人。

  [提示]指极其稀有的珍贵物品。

  10、画龙点睛

  南北朝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传说他在一所佛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都没画眼睛。大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有了眼睛,龙会飞走的。”人们以为他说大话。他只好为两条龙画上眼睛。立时雷电破壁,两条龙腾空而去,墙上只剩下没有眼睛的两条龙。

  [提示]比喻作文或讲话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会使内容更精辟有力。

  11、画蛇添足

  战国时,楚国一座寺庙的主人,送给看守庙宇的几个人一壶酒。人多酒少,不够喝。有人提议,谁先画完一条蛇,这壶酒就归谁。大家赞同,画了起来。一人先画好了,看别人还在画,他又给蛇画了四只脚。这时,另一个人也画好了,那人说:“没有脚,你画的不是蛇。”说完就把酒喝了。

  [注释]足:脚。

  [提示]比喻多此一举,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

  12、事半功倍

  战国中期,战乱频频,民不聊生。孟子对学生说:“当年周文王施行仁政,仅以方圆一百里为基础,步步为营,就打败了商纣王,拯救了百姓。如果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也能这样做,只要付出一半的代价,就能结束战乱统一全国。”

  [提示]比喻费力小,收效大。与“事倍功半”意思相反。

  13、千载难逢

  唐朝时,韩愈因为反对将佛祖释加牟尼的遗骨供奉在皇宫中,被贬了官职。后来,他向唐宪宗上了奏章,建议在东岳泰山举行祭天大典,还请求皇上让他参加这个仪式,说这是千年也遇不到的盛事。宪宗对他的奏章很满意,让他担任了吏部侍郎的重要官职。

  [注释]载:年。

  [提示]形容机会难得与可贵。

  小学经典四字成语故事 6

  画饼充饥huà bǐng chōng jī

  【成语解释】: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成语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成语简拼】:hbcj

  【成语字数】:4个字

  【感情色彩】:画饼充饥是贬义词

  【成语结构】:连动式

  【成语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小生待画饼充饥,小姐似望梅止渴。(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六出)

  【近义词】:望梅止渴、无济于事

  【反义词】:名副其实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成语故事】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著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

  小学经典四字成语故事 7

  画饼充饥huà bǐng chōng jī

  【成语解释】: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成语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成语简拼】:hbcj

  【成语字数】:4个字

  【感情色彩】:画饼充饥是贬义词

  【成语结构】:连动式

  【成语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小生待画饼充饥,小姐似望梅止渴。(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六出)

  【近义词】:望梅止渴、无济于事

  【反义词】:名副其实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成语故事】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著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

  小学经典四字成语故事 8

  纸上谈兵zhǐ shàng tán bīng

  【成语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成语出自】:老舍《四世同堂》:“书生只喜欢纸上谈兵,只说而不去实行。”

  【成语简拼】:zstb

  【成语字数】:4个字

  【感情色彩】:纸上谈兵是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年代】:现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新*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

  【近义词】: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

  【反义词】:埋头苦干、脚踏实地

  【成语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故事】公元前264年,秦国攻打韩国,沿着黄河北岸向东挺進,两年后(公元前262年),把韩国与其北方领土上党郡隔开。上党郡郡守,向赵国投降。赵国接收了上党郡。

  秦国当然不愿已到手的土地被别人抢去,两年后(公元前260年),向上党進攻,等到赵国大将廉颇率援军到达时,上党已经陷落。而秦军仍锐不可当地向赵国進攻,廉颇节节失利,最后退到长*关(山西高*),构筑营垒,坚守不出。廉颇认为秦军远来,一定不能持久,他将等到秦军撤退时,再行出击。秦国看出,如果不去掉廉颇,就不可能歼灭赵军。

  秦国派人在赵国首都邯郸(河北邯郸)散布流言说:“廉颇太老了,已经丧失了锐气,所以屡战屡败。他自知不是秦国的对手,已成为一个懦夫,不敢出战。秦国最害怕的是赵括,只要赵括不出来当统帅,秦国一定赢。”赵王听信流言了把廉颇免职,任命赵括继任。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有绝顶的聪明和口才,自以为他的军事才能天下无双。赵奢在世时,父子间谈论兵法,父亲往往被儿子驳得哑口无言。有人说:“将门虎子,真是不错。”但赵奢不以为然地说:“战争是关乎生死的大事,他说起来如此轻松,一旦担任大将,必定失败。”

  所以当赵括被任命为总司令后,老母立刻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是大将之才,请不要派遣。”赵王以为老母谦让,老母说:“他父亲领兵时,所得到的赏赐,全部分给部下。命令发布的当天,就住進军营,跟士兵同甘共苦,不再过问家事。遇到困难,必定征求大家意见,从不敢自以为是。可是赵括刚被任命为总司令就威风凛凛,军营之中,没有人敢对他仰视。赏赐给他的财物,全运回家。他父亲死时曾一再嘱咐,无论如何,不可让赵括作大将。”赵王还是不肯改变任命,老母请求道:“如果一定要用他,万一丧师辱国,但求赦免我们全家。”赵王允许。

  秦王得到赵括当大将的消息后,任命各国最畏惧的白起作大将。唯恐白起的威名使赵括恐惧,不敢出战,那就捕捉不到赵军的主力了,秦王下令,有敢泄露白起姓名者,立即斩首。

  赵括就任之后,撤除防御工事,亲自率领精锐,采取突破战术向秦军最弱的营垒進攻,白起下令退却。赵括突破秦军阵地之后,仍保持猛烈的攻势以扩大战果,白起下令再退,然后派出部队切断赵括的退路。于是赵国的大军被分割为二,赵括和精锐部队被隔在前方,留守的'军队仍在长*关阵地。接着白起又切断赵军的粮道,赵军粮食开始短缺。

  赵括发动数次最猛烈的攻击,希望冲出包围圈,但全部失败。赵括那些说起来头头是道的军事理论,全部失效,他不得不效法廉颇的办法,改攻为守,等待援兵。可是现在的形势改变,兵力既被分开,粮草又尽,守已不可能。赵括勉强支持了四十六天,弹尽粮绝被迫作最后的冲刺,分兵四队,轮流突围,但还是失败, 自己也死在乱箭之下。赵军还剩有四十万人,全部投降。

  白起命这四十万降卒,進入长*关附*一个深谷中,把深谷两端堵塞。预先埋伏在山顶上的秦军,抛下土石,四十万人全被活埋。赵国从此没落。

  把赵括打仗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一败涂地的事归纳成了一个成语“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指只懂理论却不会实际应用。

  赵括的父母为何知道赵括不是将才呢?赵奢身经百战深知打仗需要慎之又慎,赵括毫不谨慎所以知他领兵必败,想来赵括不谨慎冒進轻敌这一点一定早就出了名,不然秦国也不会挑赵括做对手。赵母不懂军事,但却从赵括不能和下属同甘共苦这一小处知道儿子不是将才。看来将才必是知兵法,慎对敌,拘小节之人。赵王察人不明,临阵换将,不听规劝,终致大败,可谓咎由自取。

  白起滥杀降卒,几年之后被秦王赐死,不得善终,真是恶有恶报。在民间传说里白起现在还在地狱里受苦呢。

  纸上谈兵的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小学经典四字成语故事 9

  指鹿为马zhǐ lù wéi mǎ

  【成语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成语简拼】:zlwm

  【成语字数】:4个字

  【感情色彩】:指鹿为马是贬义词

  【成语结构】:动宾式

  【成语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东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

  【近义词】: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反义词】:是非分明

  【成语语法】:兼语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故事】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指鹿为马的意思是: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小学经典四字成语故事 10

  鞠躬尽瘁jū gōng jìn cuì

  【成语解释】: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成语出自】: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成语简拼】:jgjc

  【成语字数】:4个字

  【感情色彩】:鞠躬尽瘁是褒义词

  【成语结构】:补充式

  【成语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 他为我国各族人民的翻身**、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百折不挠,鞠躬尽瘁,建立了卓著的功勋。

  他一生戎马疆场,血染征鞍,为缔造***鞠躬尽瘁,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它要求领导者对自己从事的事业孜孜追求、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乐于奉献,做到鞠躬尽瘁。

  几千年来,无数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海洋文明奔走呼号、鞠躬尽瘁,用奋斗和牺牲来维护东方文明的光彩。

  刘老是倒在工作岗位上,真正是为农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近义词】:鞠躬尽力

  【成语语法】:作谓语、定语;指恭敬谨慎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si后,他的儿子曹丕执掌了**。不久,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史称魏文帝。

  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正式登基,江东的孙权也正式登基。于是,出现了魏、蜀、吴三国。

  蜀汉的.皇帝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诸葛亮辅佐刘备,把蜀国治理得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

  不久以后,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继位。刘禅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刘阿斗”,他十分昏庸无能,只知享乐,便把国内的军政大权全交给诸葛亮处理。

  诸葛亮一贯主张联吴伐魏,这时他一面和东吴交好,一面南征孟获,*定南方边境,然后积蓄力量,积极准备北伐。

  过了一段时间,诸葛亮感到力量积聚差不多了,变决定出祁山北伐魏国。作出师前,他给后主刘禅上表,要他听信忠言,任用贤臣,富国强兵。这道奏请,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前出师表》。

  可是,这次北伐并没有成功,诸葛亮兵败以后,只得退兵回蜀。过了几年,诸葛亮决定再次北伐。当时,有一些臣子对诸葛亮北伐持反对态度。于是,诸葛亮再次上表给后主,详细分析了当时的敌我形势,说明蜀汉和魏国势不两立,你不去伐他,他就要来伐你。后主刘禅看了,同意诸葛亮出征。

  这第二道表,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后出师表》。在这道表的最后,诸葛亮表示他忠心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由于表现了诸葛亮一心为国的忠贞气节,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散文名篇,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价值。


小学经典四字成语故事优选【10】份扩展阅读


小学经典四字成语故事优选【10】份(扩展1)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菁选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说到成语,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成语在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并且每个成语都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成语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经典四字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1

  从前有一个人,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强盗,这个人会一点儿武功,身上还带着武器,并不惧怕强盗,于是他便跟那个强盗打了起来。

  刀来剑往,二人正打到紧要关头,强盗把事先含在嘴里的一口水突然喷到这个人的脸上,因为没有防备,他的眼睛一时间无法睁开,强盗趁机将这个人杀死了。

  强盗凭着这招出其不意的袭击抢夺了很多财物,很是满意。

  后来又有一次,一个壮士在路上碰到了这强盗,壮士事先已经知道强盗有喷水的这个花招,但先装作不知道。

  那个强盗果然故技重施,将口中的.水喷出。他此时还在想着对方会所以中招而惊慌,然后便能够轻松杀死对方。

  强盗没有想到的是,壮士早有防备,根本没有中计,反而是在强盗失去戒备的时候,被那壮士一招结果了性命。

  强盗还以为能够投机取巧、轻松获胜,却不知他的手段已经泄露,结果失去了戒备,反倒成了自己败亡的原因。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2

  从前,有个一直生活在北方的人,他很好面子,自认为知识很渊博,最怕的是别人说他浅薄无知。

  后来这个人去南方做官,一次和众多同僚在宴*上吃菱角,他之前从来没有见过菱角,正要准备连壳都放入嘴里。

  旁边人见了赶忙阻止他说:“吃菱角,是要去了壳才能吃的。”

  这个人觉得很尴尬,想要掩饰自己的无知,于是说道:“我不是不知道这菱角是要去壳才能吃,仅仅想要吹凉再吃。”

  其他人都信以为真,有个人见他初次来到南方,竟然认得菱角,于是便问道:“在北方也有菱角生长吗?”

  他装作一副很渊博的`样子说道:“那当然了,在北方的山上有很多,前山、后山到处都是。”

  其实,他却不知道这个人根本就不知道,这菱角根本本来就是生长在南方水中的,这个人却偏偏说成了是在山上生长,就是因为不懂装懂的缘故。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3

  接着,毛空又对艾子说道:“上个月,从天上掉下来一块肉,这块肉有十丈宽十丈长。”

  艾子依旧不相信地说道:“哪里可能有这样的事情?”

  毛空于是又说道:“是我记错了,那大概是二十丈长宽吧!”

  艾子实在是受不了毛空的吹嘘,便说道:“这世上哪里会有那么大的`肉,还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掉到了哪里?你见到了吗?还有,刚才说的那个鸭子是那户人家养的?”

  这时,毛空尴尬地说道:“我也没有亲眼见到过,都是从街上听来的。”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4

  成语名称:鱼目混珠

  成语拼音:yú mù hùn zhū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以假乱真。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代

  成语解释:鱼目:鱼眼睛;混:混同,冒充。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成语来源:清·魏秀仁《花月痕》第17回:“他道你是鱼目混珠,你该罚他一钟酒。”

  成语造句: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这是那些小贩鱼目混珠的伎俩。”

  鱼目混珠的成语故事

  从前,有个叫满意的人在一个处于蛮荒之地的不起眼的小铺子里,用所有的钱买了一颗大珍珠。回到家后,他把大珍珠放进一个特意制作的盒子里,好好地收藏起来。只有在过年时,他才拿出来给一些朋友看。满意有个叫寿量的邻居,家里藏有一颗祖传的大珍珠,常想拿出来和满意比一比。可祖宗有遗训,不可轻易示人,只好作罢。不久,两人都得了一种怪病,卧床不起。看了好多医生,吃了好多药,可病情仍不见好转。一日,街上来了一个据说能治各种疑难杂症的游方郎中。两家人分别将其请到家中,郎中看完病后,说此病需要以珍珠粉来合药,才能彻底治愈。他留下一个方子,便匆匆走了。可是满意怎么也舍不得残损那颗稀世珍珠,所以就只吃了方子上其他的药;而寿量则吃了用家传珍珠粉合的药。后来郎中得知满意并未服用珍珠粉,前去一看,发现他的珍珠的确是稀世之宝。而郎中一看寿量的'珍珠就说:“这是海洋中一种大鱼的眼睛,以鱼目混充珍珠,哪能治好你的病呢?”

  鱼字开头的成语

  鱼目混珠

  包含有鱼字的成语

  釜中游鱼 冻浦鱼惊 缘木求鱼 涸辙之鱼 姜太公钓 人为刀俎 如鱼得水 城门失火 三日打鱼 濠梁观鱼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5

  三国时,刘备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打天下,于是就去陇中请他。刘备的老板刘表一向就对刘备不满,*日里给他准备的饭都是残羹冷炙。这天,刘备吃过饭,到诸葛亮那里坐了没一会儿,肚子就开始疼,一会儿工夫就上了三次厕所,诸葛亮心想,老刘今天身体不好,拉肚子还辛苦地跑到我这里来看我,很感动,于是就出山了。厕所在农村又叫茅房,茅厕,茅庐。于是后人就把这段典故形容为“三顾茅庐”。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6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有一次他去拜见蔡恒公,发现蔡恒公生病,就对蔡恒公说:“大王,您的病在肌肤之间,不治恐怕会加重。”蔡恒公不信。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蔡恒公,对蔡恒公说:“大王,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如果不治疗,还会再加重。”蔡恒公仍然不信。十天过后,扁鹊见到蔡恒公,再次劝告蔡恒公说:“大王,你的.病已经到肠胃了,再不治疗会更严重的!”蔡恒公还是将信将疑。

  最后十天,扁鹊远远地见到他就走了,蔡恒公很惊讶,派人去追问扁鹊,扁鹊回答说:“病在肌肤只要热疗一下就能够治愈了;在肌肉用针石就能够治疗;在肠胃是火剂就能够治愈的;但若到了骨髓,那是死神掌管的事了,我也没有办法。现在大王的病在骨髓,我回天乏术。”没过几天,蔡恒公果然病发身亡了。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7

  春秋时期,越国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名叫西施,她长得美艳动人,举手投足间都透着娇媚,让人不由得赞美。即便她仅仅穿着朴实的衣服,化着很淡的妆,还是会受到众人的瞩目,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从乡间走过时她的病又犯了,只得用手捂住胸口以缓解疼痛,可病痛发作依旧让她疼得直皱眉,这情景让西施流露出娇柔的一面,让人忍不住想要怜惜,路人都情不自禁的停下来注重她。

  在乡间有一个丑女,名叫东施,她的举止粗俗而且不会梳妆打扮,却一直幻想着自己是一个人见人爱的美女。她每天都要更换不同的衣服,变换不同的发饰,却从来没有人说她漂亮。

  东施恰巧看见西施捂住胸口从眼前走过,她看见西施捂住胸口,皱着眉头的样子竟然引来周围那么多人的青睐,于是她回去之后,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捂住胸口,皱着眉头在乡间走来走去。

  东施的这番作为让她显得更加难看了。乡间的富人见到她走过来,赶忙厌恶的把门窗紧紧关上;乡间的穷人见到她,吓得立即拉着妻儿远远的躲开,见到她就如同见到瘟神一般。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8

  西汉时期,有个叫匡衡的书生家里穷得叮当响,为了挣钱糊口,不得不给人打工,每天都工作到很晚才回家。匡衡非常喜欢读书,可到了晚上家里买不起蜡烛,没有光就无法读书。他发现邻居家每晚都灯火通明,就跑去找邻居借烛火,他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家的`依存之地呢?”邻居听了直摇头,并奚落他:“既然那么穷,还读什么书?”匡衡听出了这话里的讽刺,非常气愤,从此更加发愤图强。

  他为了借光读书,就偷偷在墙壁上挖了一个洞,好让邻居家的烛光透过来,凭着这微弱的光亮,他读完了家里所有的藏书。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大学者。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9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有一个能工巧匠,名字叫鲁班,他在土木和手工工艺方面有很多发明,比如锯子、云梯、墨斗、曲尺等都不在话下,据说他模仿飞鸟做成的竹制飞鹞能在空中飞行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建筑匠人都把他奉为祖师爷。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能工巧匠名叫匠石,居住在郢都,他经常和朋友表演一个“魔术”,就是把朋友的鼻子抹上白灰,然后用斧头砍过去,白灰一扫而尽,鼻子却能不碰到分毫,本领非常之高强。后来柳宗元就说,假如有人“操斧于班、郢之门”,敢在鲁班和匠石面前耍弄逞威,那就有点不要脸了。“班门弄斧”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10

  春秋时期,仅限共听信谗言杀死了太子申生,并想捉拿太子同父异母的兄长重耳,重耳一听这么可怕,就逃出了晋国,在外流浪了十九年。

  有一年,他流浪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并问道:“如果我助公子重返晋国,你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想了想说:“男女仆人、宝玉、丝绸,你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你也不缺,我该拿什么报答你呢?”楚王说:“即使这样,也得拿些什么来报答我呀!”重耳思虑一下,承诺说:“如果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

  于是楚成王就派人设法把重耳送回了晋国重新掌权。后来两国交战,重耳果真命令军队向后撤退九十里地。当时三十里的计量单位为一舍,退避九十里地,就是退避三舍。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11

  成语名称:劳而无功

  成语拼音:láo ér wú gōng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评价一个人做事。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紧缩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劳:劳累,劳苦;功:成效,功效。花了力气却没有成效。

  成语来源:春秋·齐·管仲《管子·形势》:“与不可,强不能,告不知,谓之劳而无功。”

  成语造句:老舍《四世同堂》:“她会一定把输钱的罪过都归到他身上,不但劳而无功,而且最在不赦。”

  劳而无功的成语故事

  孔子作为有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极力主张以仁义道德来治理国家,恢复过去周朝的礼制。他认为统治者只要用“仁义”来感化百姓,处理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恢复礼制,天下就会安定。为此他曾周游列国,向各诸侯国国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并请他们采纳。遗憾的是,他的那些政治主张并不像他的教学见解那样受人敬佩和欢迎,到处碰壁。孔子的学生颜回便去问鲁国一个叫太师金的官吏:“我的老师孔子到处游说,劝人家接受他的.主张,可是到处碰壁。这次去卫国,你看情况会怎样?”大师金摇摇头说:“我看还是不行。现在战乱四起,各国国君为争地盘都在忙于打仗,对你老师的‘仁义道德’那一套非常反感,谁会去听那些不合时宜的说教呢?如蔡、陈两国就是如此。如果到卫国去游说,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太师金又举例作进二步解释:“船在水里是最好的运输工具;车是陆上最好的运输工具。如果硬要把船弄到陆上来运货,那是白费力气,劳而无功。你的老师要去卫国游说,好比是把船弄到陆上去运货一样,其结果,必然是劳而无功,可能还会招灾惹祸。你们不要忘了去陈国的教训,那时你们到陈国不是没人理睬,而且七天弄不到饭吃吗?”

  劳字开头的成语

  劳而无功

  包含有劳字的成语

  犬马之劳 以逸待劳 劳而无功 汗马功劳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12

  【成语】: 高山流水

  【拼音】: gāo shān liú shuǐ

  【解释】: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象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象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13

  卧薪尝胆的故事

  【解释】

  薪:柴草。形容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成语故事】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每天睡在柴草上,临睡前,用舌头舔舔鹿胆的苦味,以此来提醒自己过往苦日子,要发奋图强,报仇复国。

  原来吴王夫差发兵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被捉来吴国当了马夫,日夜侍候马匹。

  对于一个君王来说,这实在是非常难堪的。但是勾践暗下决心,一定要恢复自己的国家,所以他没有露出丝毫的抗拒神态,老老实实养马。

  勾践还装出对夫差忠心耿耿的样子。用心替他驾驭马车,态度谦卑。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就放他回国。

  勾践回国后,决心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和百姓同甘共苦,他怕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就“卧薪尝胆”,还常自问:“你忘了在吴国的耻辱吗?”

  勾践又给吴王送去美女西施。吴王夫差就更加只顾吃喝玩乐,无心国政,弄得国家日渐衰弱。经过二十年的充分准备,勾践看时机已经成熟,就在吴国没有防备的情况下,领兵把吴国打得大败。夫差感到很羞愧,举剑自刎而死。

  一败涂地的故事

  【解释】

  形容失败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刘邦是沛县一名亭长(管理十里以内的小官)。他性格豪爽,乐于帮助别人。有一次,刘邦奉命押送一批民夫到骊山去做苦工。在路上,每天总有几个民夫逃走。有天晚上,他对大家说:“你们到骊山做苦工也是累死,你们都走吧!”当时就有十几个民夫情愿跟随刘邦。

  刘邦带这十几个人正往别处逃走,忽然有条大蛇挡在路上,别人吓得不敢前进,刘邦手提宝剑,把大蛇赶走,大家很佩服他这种勇敢精神。

  那时候秦朝政治腐烂,各地百姓纷纷起来造反。沛县衙里的文书萧何和监狱官曹参知道刘邦是个好汉,便经常暗地与他来往,商量准备起兵反秦。

  在萧何和曹参的帮助下,刘邦决定起义,他们首先攻下了沛县。大家推举刘邦为起义军的首领;刘邦说:“抗秦大业是艰巨的,如果一败涂地,就要赔上性命啊!我刘邦愿带领大家大干一场!”

  刘邦从这天开始,便率领沛县的三千弟子展开反抗暴秦的斗争,最后终于推翻了秦朝,建立了汉朝。

  舍生取义的故事

  【解释】

  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成语故事】

  春秋时,晋国有个勇士名叫豫让,投靠在智伯门下,很受重用。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杀害。豫让躲了起来,下决心要为智伯报仇。过了几个月,豫让装扮成仆役混进赵府,伺机刺杀赵襄子。结果在茅厕里被发现,赵襄子见豫让为主人报仇就放了他。豫让说:“你虽然放了我,但我还会刺杀你的!”

  豫让回去后,剃去眉毛和胡子,又吞食热炭,把声音弄嘶哑,以便从形象到声音都不让人认出来。朋友们对他说:“你如投靠赵襄子,得到他的信任后,再行刺他,不是更方便吗?”豫让回答说:“作为一个勇士,怎么可以做这样不仁不义的事呢!”

  这一天,豫让得知赵襄子外出办事,他就预先埋伏在桥下,赵襄子来到桥边,马匹突然惊叫起来。赵襄子命人到处搜查,在桥下把豫让抓了出来。赵襄子说:“你舍生取义,确实令人尊敬。但这次我不能饶恕你了!”豫让说:“多谢赵公厚义,但我临死前请求你能把外袍脱下来,让我刺三剑,偿我为主复仇的意愿。我死而无怨了。”赵襄子见他这样忠诚,大为感动,便脱下外袍。豫让刺了外袍之后,自刎而亡。豫让甘愿舍弃生命,也要完成道义的行为,便成了“舍生取义”的成语。

  管鲍之交的故事

  【解释】

  形容朋友交谊深厚。

  【成语故事】

  管仲和鲍叔牙是春秋时代的人,两人互相照顾,亲如手足。

  鲍叔牙与管仲合伙做生意,叔牙出三分之二的本钱,赚了钱却只要三分之一。鲍叔牙的家人表示不满,叔牙却说:“管仲家里穷嘛!”

  后来,管仲当了大官,带兵打仗,可是不敢身先士卒,打败仗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逃走。人们讥笑管仲胆小如鼠,是个没有勇气的人。这时,叔牙却出来说:“管仲家里有年老的.母亲需要他奉养,其实,他并不是个怕死的人。”

  管仲和鲍叔牙都是齐国人。齐王有两个儿子,纠和小白。管仲是公子纠的老师,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老师。后来两个公子为争夺王位互相残杀,公子纠被杀,小白即位,叔牙立刻向齐王小白推荐管仲,说:“管仲是一位有才干的人,请大王聘请他做宰相。”

  齐王说:“你是我的老师,我愿拜你为相。”鲍叔牙语气坚定地说:“多谢大王的信任。以前管仲是公子纠的老师,难得他对公子纠的一片忠心。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

  齐王终于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任命管仲为相。管仲整顿内政、开发资源、发展农业,很快就使齐国强盛起来,当上了盟主。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14

  出处:《淮南子·泰族训》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师起容关,至蒲水;士亿有余万,然皆倒失而射,傍栽而战。武王左操黄戟,右执白旄以麾之,则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

  故事:商纣王是商朝的末代君主,是一个暴虐无道的**。他贪恋酒色、荒淫无度,整日花天酒地,寻欢作乐,不理朝政。

  他听信谗言,重用奸臣,残害忠良,戮杀无辜,他强征暴敛,动用巨资,强迫百姓为自己修建宫苑,他惨无人道,制造种种酷刑,以观看人受刑后的痛苦为乐。在他暗无天日的统治下,百姓无不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虽说商朝的疆土辽阔广袤,左起东海,右至杳无人烟的沙漠,南从五岭以南的交趾,北至遥远的幽州,军*从容关一直驻扎到蒲水。士兵不下数万,但打起仗来,因为兵士不愿意为纣王战死,所以“倒矢而射”把兵器扔在一边。商朝军*士气如此低落,商朝的**自然是岌岌可危了。

  所以,当周武王左手擎着用黄金作装饰的`大戟,右手节用牦牛尾装饰的白色旌旗、坐着战车,势不可挡地杀来时,所到之处,无不披靡,讷纣王军*的溃败,商纣王**的**,就如瓦片的碎裂,泥上倒塌,迅速而无法挽救。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15

  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大臣叫孟武伯,他最大的毛病是说话不算数。有一天鲁哀公举行宴会招待群臣,孟武伯参加了。在宴*上,孟武伯不喜欢另一位大臣郑重,便故意问他:“先生怎么越来越胖了?”公听见了,说:“个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诺言,当然会胖起来呀!”


小学经典四字成语故事优选【10】份(扩展2)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菁选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说到成语,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成语在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并且每个成语都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成语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经典四字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1

  从前有一个人,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强盗,这个人会一点儿武功,身上还带着武器,并不惧怕强盗,于是他便跟那个强盗打了起来。

  刀来剑往,二人正打到紧要关头,强盗把事先含在嘴里的一口水突然喷到这个人的脸上,因为没有防备,他的眼睛一时间无法睁开,强盗趁机将这个人杀死了。

  强盗凭着这招出其不意的袭击抢夺了很多财物,很是满意。

  后来又有一次,一个壮士在路上碰到了这强盗,壮士事先已经知道强盗有喷水的这个花招,但先装作不知道。

  那个强盗果然故技重施,将口中的.水喷出。他此时还在想着对方会所以中招而惊慌,然后便能够轻松杀死对方。

  强盗没有想到的是,壮士早有防备,根本没有中计,反而是在强盗失去戒备的时候,被那壮士一招结果了性命。

  强盗还以为能够投机取巧、轻松获胜,却不知他的手段已经泄露,结果失去了戒备,反倒成了自己败亡的原因。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2

  从前,有个一直生活在北方的人,他很好面子,自认为知识很渊博,最怕的是别人说他浅薄无知。

  后来这个人去南方做官,一次和众多同僚在宴*上吃菱角,他之前从来没有见过菱角,正要准备连壳都放入嘴里。

  旁边人见了赶忙阻止他说:“吃菱角,是要去了壳才能吃的。”

  这个人觉得很尴尬,想要掩饰自己的无知,于是说道:“我不是不知道这菱角是要去壳才能吃,仅仅想要吹凉再吃。”

  其他人都信以为真,有个人见他初次来到南方,竟然认得菱角,于是便问道:“在北方也有菱角生长吗?”

  他装作一副很渊博的`样子说道:“那当然了,在北方的山上有很多,前山、后山到处都是。”

  其实,他却不知道这个人根本就不知道,这菱角根本本来就是生长在南方水中的,这个人却偏偏说成了是在山上生长,就是因为不懂装懂的缘故。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3

  接着,毛空又对艾子说道:“上个月,从天上掉下来一块肉,这块肉有十丈宽十丈长。”

  艾子依旧不相信地说道:“哪里可能有这样的事情?”

  毛空于是又说道:“是我记错了,那大概是二十丈长宽吧!”

  艾子实在是受不了毛空的吹嘘,便说道:“这世上哪里会有那么大的`肉,还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掉到了哪里?你见到了吗?还有,刚才说的那个鸭子是那户人家养的?”

  这时,毛空尴尬地说道:“我也没有亲眼见到过,都是从街上听来的。”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4

  成语名称:鱼目混珠

  成语拼音:yú mù hùn zhū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以假乱真。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代

  成语解释:鱼目:鱼眼睛;混:混同,冒充。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成语来源:清·魏秀仁《花月痕》第17回:“他道你是鱼目混珠,你该罚他一钟酒。”

  成语造句: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这是那些小贩鱼目混珠的伎俩。”

  鱼目混珠的成语故事

  从前,有个叫满意的人在一个处于蛮荒之地的不起眼的小铺子里,用所有的钱买了一颗大珍珠。回到家后,他把大珍珠放进一个特意制作的盒子里,好好地收藏起来。只有在过年时,他才拿出来给一些朋友看。满意有个叫寿量的邻居,家里藏有一颗祖传的大珍珠,常想拿出来和满意比一比。可祖宗有遗训,不可轻易示人,只好作罢。不久,两人都得了一种怪病,卧床不起。看了好多医生,吃了好多药,可病情仍不见好转。一日,街上来了一个据说能治各种疑难杂症的游方郎中。两家人分别将其请到家中,郎中看完病后,说此病需要以珍珠粉来合药,才能彻底治愈。他留下一个方子,便匆匆走了。可是满意怎么也舍不得残损那颗稀世珍珠,所以就只吃了方子上其他的药;而寿量则吃了用家传珍珠粉合的药。后来郎中得知满意并未服用珍珠粉,前去一看,发现他的珍珠的确是稀世之宝。而郎中一看寿量的'珍珠就说:“这是海洋中一种大鱼的眼睛,以鱼目混充珍珠,哪能治好你的病呢?”

  鱼字开头的成语

  鱼目混珠

  包含有鱼字的成语

  釜中游鱼 冻浦鱼惊 缘木求鱼 涸辙之鱼 姜太公钓 人为刀俎 如鱼得水 城门失火 三日打鱼 濠梁观鱼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5

  三国时,刘备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打天下,于是就去陇中请他。刘备的老板刘表一向就对刘备不满,*日里给他准备的饭都是残羹冷炙。这天,刘备吃过饭,到诸葛亮那里坐了没一会儿,肚子就开始疼,一会儿工夫就上了三次厕所,诸葛亮心想,老刘今天身体不好,拉肚子还辛苦地跑到我这里来看我,很感动,于是就出山了。厕所在农村又叫茅房,茅厕,茅庐。于是后人就把这段典故形容为“三顾茅庐”。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6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有一次他去拜见蔡恒公,发现蔡恒公生病,就对蔡恒公说:“大王,您的病在肌肤之间,不治恐怕会加重。”蔡恒公不信。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蔡恒公,对蔡恒公说:“大王,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如果不治疗,还会再加重。”蔡恒公仍然不信。十天过后,扁鹊见到蔡恒公,再次劝告蔡恒公说:“大王,你的.病已经到肠胃了,再不治疗会更严重的!”蔡恒公还是将信将疑。

  最后十天,扁鹊远远地见到他就走了,蔡恒公很惊讶,派人去追问扁鹊,扁鹊回答说:“病在肌肤只要热疗一下就能够治愈了;在肌肉用针石就能够治疗;在肠胃是火剂就能够治愈的;但若到了骨髓,那是死神掌管的事了,我也没有办法。现在大王的病在骨髓,我回天乏术。”没过几天,蔡恒公果然病发身亡了。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7

  春秋时期,越国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名叫西施,她长得美艳动人,举手投足间都透着娇媚,让人不由得赞美。即便她仅仅穿着朴实的衣服,化着很淡的妆,还是会受到众人的瞩目,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从乡间走过时她的病又犯了,只得用手捂住胸口以缓解疼痛,可病痛发作依旧让她疼得直皱眉,这情景让西施流露出娇柔的一面,让人忍不住想要怜惜,路人都情不自禁的停下来注重她。

  在乡间有一个丑女,名叫东施,她的举止粗俗而且不会梳妆打扮,却一直幻想着自己是一个人见人爱的美女。她每天都要更换不同的衣服,变换不同的发饰,却从来没有人说她漂亮。

  东施恰巧看见西施捂住胸口从眼前走过,她看见西施捂住胸口,皱着眉头的样子竟然引来周围那么多人的青睐,于是她回去之后,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捂住胸口,皱着眉头在乡间走来走去。

  东施的这番作为让她显得更加难看了。乡间的富人见到她走过来,赶忙厌恶的把门窗紧紧关上;乡间的穷人见到她,吓得立即拉着妻儿远远的躲开,见到她就如同见到瘟神一般。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8

  西汉时期,有个叫匡衡的书生家里穷得叮当响,为了挣钱糊口,不得不给人打工,每天都工作到很晚才回家。匡衡非常喜欢读书,可到了晚上家里买不起蜡烛,没有光就无法读书。他发现邻居家每晚都灯火通明,就跑去找邻居借烛火,他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家的`依存之地呢?”邻居听了直摇头,并奚落他:“既然那么穷,还读什么书?”匡衡听出了这话里的讽刺,非常气愤,从此更加发愤图强。

  他为了借光读书,就偷偷在墙壁上挖了一个洞,好让邻居家的烛光透过来,凭着这微弱的光亮,他读完了家里所有的藏书。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大学者。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9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有一个能工巧匠,名字叫鲁班,他在土木和手工工艺方面有很多发明,比如锯子、云梯、墨斗、曲尺等都不在话下,据说他模仿飞鸟做成的竹制飞鹞能在空中飞行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建筑匠人都把他奉为祖师爷。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能工巧匠名叫匠石,居住在郢都,他经常和朋友表演一个“魔术”,就是把朋友的鼻子抹上白灰,然后用斧头砍过去,白灰一扫而尽,鼻子却能不碰到分毫,本领非常之高强。后来柳宗元就说,假如有人“操斧于班、郢之门”,敢在鲁班和匠石面前耍弄逞威,那就有点不要脸了。“班门弄斧”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10

  春秋时期,仅限共听信谗言杀死了太子申生,并想捉拿太子同父异母的兄长重耳,重耳一听这么可怕,就逃出了晋国,在外流浪了十九年。

  有一年,他流浪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并问道:“如果我助公子重返晋国,你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想了想说:“男女仆人、宝玉、丝绸,你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你也不缺,我该拿什么报答你呢?”楚王说:“即使这样,也得拿些什么来报答我呀!”重耳思虑一下,承诺说:“如果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

  于是楚成王就派人设法把重耳送回了晋国重新掌权。后来两国交战,重耳果真命令军队向后撤退九十里地。当时三十里的计量单位为一舍,退避九十里地,就是退避三舍。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11

  成语名称:劳而无功

  成语拼音:láo ér wú gōng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评价一个人做事。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紧缩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劳:劳累,劳苦;功:成效,功效。花了力气却没有成效。

  成语来源:春秋·齐·管仲《管子·形势》:“与不可,强不能,告不知,谓之劳而无功。”

  成语造句:老舍《四世同堂》:“她会一定把输钱的罪过都归到他身上,不但劳而无功,而且最在不赦。”

  劳而无功的成语故事

  孔子作为有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极力主张以仁义道德来治理国家,恢复过去周朝的礼制。他认为统治者只要用“仁义”来感化百姓,处理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恢复礼制,天下就会安定。为此他曾周游列国,向各诸侯国国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并请他们采纳。遗憾的是,他的那些政治主张并不像他的教学见解那样受人敬佩和欢迎,到处碰壁。孔子的学生颜回便去问鲁国一个叫太师金的官吏:“我的老师孔子到处游说,劝人家接受他的.主张,可是到处碰壁。这次去卫国,你看情况会怎样?”大师金摇摇头说:“我看还是不行。现在战乱四起,各国国君为争地盘都在忙于打仗,对你老师的‘仁义道德’那一套非常反感,谁会去听那些不合时宜的说教呢?如蔡、陈两国就是如此。如果到卫国去游说,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太师金又举例作进二步解释:“船在水里是最好的运输工具;车是陆上最好的运输工具。如果硬要把船弄到陆上来运货,那是白费力气,劳而无功。你的老师要去卫国游说,好比是把船弄到陆上去运货一样,其结果,必然是劳而无功,可能还会招灾惹祸。你们不要忘了去陈国的教训,那时你们到陈国不是没人理睬,而且七天弄不到饭吃吗?”

  劳字开头的成语

  劳而无功

  包含有劳字的成语

  犬马之劳 以逸待劳 劳而无功 汗马功劳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12

  【成语】: 高山流水

  【拼音】: gāo shān liú shuǐ

  【解释】: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象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象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13

  卧薪尝胆的故事

  【解释】

  薪:柴草。形容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成语故事】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每天睡在柴草上,临睡前,用舌头舔舔鹿胆的苦味,以此来提醒自己过往苦日子,要发奋图强,报仇复国。

  原来吴王夫差发兵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被捉来吴国当了马夫,日夜侍候马匹。

  对于一个君王来说,这实在是非常难堪的。但是勾践暗下决心,一定要恢复自己的国家,所以他没有露出丝毫的抗拒神态,老老实实养马。

  勾践还装出对夫差忠心耿耿的样子。用心替他驾驭马车,态度谦卑。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就放他回国。

  勾践回国后,决心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和百姓同甘共苦,他怕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就“卧薪尝胆”,还常自问:“你忘了在吴国的耻辱吗?”

  勾践又给吴王送去美女西施。吴王夫差就更加只顾吃喝玩乐,无心国政,弄得国家日渐衰弱。经过二十年的充分准备,勾践看时机已经成熟,就在吴国没有防备的情况下,领兵把吴国打得大败。夫差感到很羞愧,举剑自刎而死。

  一败涂地的故事

  【解释】

  形容失败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刘邦是沛县一名亭长(管理十里以内的小官)。他性格豪爽,乐于帮助别人。有一次,刘邦奉命押送一批民夫到骊山去做苦工。在路上,每天总有几个民夫逃走。有天晚上,他对大家说:“你们到骊山做苦工也是累死,你们都走吧!”当时就有十几个民夫情愿跟随刘邦。

  刘邦带这十几个人正往别处逃走,忽然有条大蛇挡在路上,别人吓得不敢前进,刘邦手提宝剑,把大蛇赶走,大家很佩服他这种勇敢精神。

  那时候秦朝政治腐烂,各地百姓纷纷起来造反。沛县衙里的文书萧何和监狱官曹参知道刘邦是个好汉,便经常暗地与他来往,商量准备起兵反秦。

  在萧何和曹参的帮助下,刘邦决定起义,他们首先攻下了沛县。大家推举刘邦为起义军的首领;刘邦说:“抗秦大业是艰巨的,如果一败涂地,就要赔上性命啊!我刘邦愿带领大家大干一场!”

  刘邦从这天开始,便率领沛县的三千弟子展开反抗暴秦的斗争,最后终于推翻了秦朝,建立了汉朝。

  舍生取义的故事

  【解释】

  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成语故事】

  春秋时,晋国有个勇士名叫豫让,投靠在智伯门下,很受重用。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杀害。豫让躲了起来,下决心要为智伯报仇。过了几个月,豫让装扮成仆役混进赵府,伺机刺杀赵襄子。结果在茅厕里被发现,赵襄子见豫让为主人报仇就放了他。豫让说:“你虽然放了我,但我还会刺杀你的!”

  豫让回去后,剃去眉毛和胡子,又吞食热炭,把声音弄嘶哑,以便从形象到声音都不让人认出来。朋友们对他说:“你如投靠赵襄子,得到他的信任后,再行刺他,不是更方便吗?”豫让回答说:“作为一个勇士,怎么可以做这样不仁不义的事呢!”

  这一天,豫让得知赵襄子外出办事,他就预先埋伏在桥下,赵襄子来到桥边,马匹突然惊叫起来。赵襄子命人到处搜查,在桥下把豫让抓了出来。赵襄子说:“你舍生取义,确实令人尊敬。但这次我不能饶恕你了!”豫让说:“多谢赵公厚义,但我临死前请求你能把外袍脱下来,让我刺三剑,偿我为主复仇的意愿。我死而无怨了。”赵襄子见他这样忠诚,大为感动,便脱下外袍。豫让刺了外袍之后,自刎而亡。豫让甘愿舍弃生命,也要完成道义的行为,便成了“舍生取义”的成语。

  管鲍之交的故事

  【解释】

  形容朋友交谊深厚。

  【成语故事】

  管仲和鲍叔牙是春秋时代的人,两人互相照顾,亲如手足。

  鲍叔牙与管仲合伙做生意,叔牙出三分之二的本钱,赚了钱却只要三分之一。鲍叔牙的家人表示不满,叔牙却说:“管仲家里穷嘛!”

  后来,管仲当了大官,带兵打仗,可是不敢身先士卒,打败仗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逃走。人们讥笑管仲胆小如鼠,是个没有勇气的人。这时,叔牙却出来说:“管仲家里有年老的.母亲需要他奉养,其实,他并不是个怕死的人。”

  管仲和鲍叔牙都是齐国人。齐王有两个儿子,纠和小白。管仲是公子纠的老师,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老师。后来两个公子为争夺王位互相残杀,公子纠被杀,小白即位,叔牙立刻向齐王小白推荐管仲,说:“管仲是一位有才干的人,请大王聘请他做宰相。”

  齐王说:“你是我的老师,我愿拜你为相。”鲍叔牙语气坚定地说:“多谢大王的信任。以前管仲是公子纠的老师,难得他对公子纠的一片忠心。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

  齐王终于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任命管仲为相。管仲整顿内政、开发资源、发展农业,很快就使齐国强盛起来,当上了盟主。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14

  出处:《淮南子·泰族训》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师起容关,至蒲水;士亿有余万,然皆倒失而射,傍栽而战。武王左操黄戟,右执白旄以麾之,则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

  故事:商纣王是商朝的末代君主,是一个暴虐无道的**。他贪恋酒色、荒淫无度,整日花天酒地,寻欢作乐,不理朝政。

  他听信谗言,重用奸臣,残害忠良,戮杀无辜,他强征暴敛,动用巨资,强迫百姓为自己修建宫苑,他惨无人道,制造种种酷刑,以观看人受刑后的痛苦为乐。在他暗无天日的统治下,百姓无不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虽说商朝的疆土辽阔广袤,左起东海,右至杳无人烟的沙漠,南从五岭以南的交趾,北至遥远的幽州,军*从容关一直驻扎到蒲水。士兵不下数万,但打起仗来,因为兵士不愿意为纣王战死,所以“倒矢而射”把兵器扔在一边。商朝军*士气如此低落,商朝的**自然是岌岌可危了。

  所以,当周武王左手擎着用黄金作装饰的`大戟,右手节用牦牛尾装饰的白色旌旗、坐着战车,势不可挡地杀来时,所到之处,无不披靡,讷纣王军*的溃败,商纣王**的**,就如瓦片的碎裂,泥上倒塌,迅速而无法挽救。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15

  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大臣叫孟武伯,他最大的毛病是说话不算数。有一天鲁哀公举行宴会招待群臣,孟武伯参加了。在宴*上,孟武伯不喜欢另一位大臣郑重,便故意问他:“先生怎么越来越胖了?”公听见了,说:“个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诺言,当然会胖起来呀!”


小学经典四字成语故事优选【10】份(扩展3)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5)份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 1

  【成语】: 高山流水

  【拼音】: gāo shān liú shuǐ

  【解释】: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象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象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 2

  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大臣叫孟武伯,他最大的毛病是说话不算数。有一天鲁哀公举行宴会招待群臣,孟武伯参加了。在宴*上,孟武伯不喜欢另一位大臣郑重,便故意问他:“先生怎么越来越胖了?”公听见了,说:“个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诺言,当然会胖起来呀!”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 3

  战国时期,在中国北方的一座小城里,住着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养了许多好马,远*闻名。

  一天,塞翁的马群中走失了一匹马。邻居们纷纷前来安慰他:“你不要太着急了,保重身体要紧啊!”听了众人的劝慰,塞翁却笑笑说:“谢谢你们,我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坏事,没准还是件好事呢。”

  邻居们听了塞翁的话,都觉得好笑。他们从塞翁家出来后,便聚在一起嘲笑他:“塞翁啊,一定是好面子,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是件好事,分明是在自我安慰嘛。”

  过了几天,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塞翁之前丢失的马不但回家了,还带回了一匹骏马。那匹马身长蹄大,嘶鸣嘹亮,一看就是匹好马。

  邻居们听说后,一起来到塞翁家,向他道喜:“恭喜你又得了一匹马!”没想到,塞翁却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好事,也许还是件坏事呢。”“他肯定在说谦虚的客套话。”邻居们窃窃私语。

  塞翁的儿子塞博非常喜欢那匹骏马,每天都会骑着它在草场上跑几圈。

  一天,塞博正骑着骏马在草地上奔驰。突然,马被石块绊了一下,打了个趔趄,哎呀,不好啦!塞博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摔断了腿。

  邻居们都来安慰塞翁:“你不要难过了,谁都有不走运的时候。”塞翁听了,却哈哈大笑:“谢谢你们,但是啊,我认为这或许不是坏事,还是件好事呢。”邻居们都觉得他在胡言乱语。

  不久,匈奴兵入侵,官府贴出告示,通知城里所有的青年男子必须当兵入伍,到前线打仗。由于塞博摔断了腿,官员破例允许他留在家中。结果,战争结束后,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塞博却因为脚伤幸免于难。

  国家:中国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改编:向诚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 4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j队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头顶烈日,战士们一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好像着了火,许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样子,鲜血直淌。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体强壮的士兵,也渐渐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在山岗上极目远眺,想找个有水的地方。可是他失望地发现,龟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干旱的地区大得很。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东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难得再走多远了。

  曹操是个聪明的人,他在心里盘算道: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误战机,还会有不少的人马要损失在这里,想个什么办法来鼓舞士气,激励大家走出干旱地带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他就在山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j队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曹操利用人们对梅子酸味的条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干渴的困难。可见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畏惧不前,应该时时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经典四字成语故事 5

  从前,有个一直生活在北方的人,他很好面子,自认为知识很渊博,最怕的.是别人说他浅薄无知。

  后来这个人去南方做官,一次和众多同僚在宴*上吃菱角,他之前从来没有见过菱角,正要准备连壳都放入嘴里。

  旁边人见了赶忙阻止他说:“吃菱角,是要去了壳才能吃的。”

  这个人觉得很尴尬,想要掩饰自己的无知,于是说道:“我不是不知道这菱角是要去壳才能吃,仅仅想要吹凉再吃。”

  其他人都信以为真,有个人见他初次来到南方,竟然认得菱角,于是便问道:“在北方也有菱角生长吗?”

  他装作一副很渊博的样子说道:“那当然了,在北方的山上有很多,前山、后山到处都是。”

  其实,他却不知道这个人根本就不知道,这菱角根本本来就是生长在南方水中的,这个人却偏偏说成了是在山上生长,就是因为不懂装懂的缘故。


小学经典四字成语故事优选【10】份(扩展4)

——经典成语故事10篇

  【注音】rú léi guàn ěr

  【出处】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一折

  【解释】贯:贯穿,进入。响亮得象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客套话

  【相*词】名满天下、闻名遐尔、如雷灌耳

  【反义词】无名小卒

  【成语故事】东汉时期,董卓利用实力把持朝政,图谋篡位,司徒王允和养女貂禅商定要利用吕布杀了董卓。王允先把貂禅许给吕布,然后献给董卓,吕布见貂禅被董卓霸占,心里十分气愤与无奈,貂禅表示吕布名声如雷贯耳,愿意跟他共度一生。

  【成语举例】小可久闻员外大名,如雷贯耳。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二回

  【成语例句】

  ◎ 此人的声名一度在当今有文化的*人那里如雷贯耳,他的著作很多人耳熟能详。

  ◎ 再说,关于"酷"的文章,若某某焉,若某某某焉,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吧,他们老早就写过好几打了,虽然也不怎么着吧,可你就能保证比他们写得更好?

  ◎ 但圣旨毕竟是皇帝昭曰,对一介布衣的黄威还是如雷贯耳。

  【成语】:大器晚成

  【拼音】:dà qì wǎn chéng

  【解释】: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成语故事】:

  故事: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一只大老虎肚子饿了,想找什么小动物当一顿点心,正巧遇见一只狐狸。

  大老虎刚要扑上去,没想到狐狸大喝一声,说:“哼,你敢吃我!天老爷派我来掌管大小野兽。你要是吃了我,天老爷可不饶你!”大老虎看狐狸又瘦又小,不大相信他的话,可是听他这么大的口气,又不敢不相信。大老虎这样疑惑不决,早让狐狸给看出来了。他冷笑一声,说:“嘿嘿,你以为我在骗你呀?要是真个不信,你就跟在我后头瞧吧。我走到哪儿,大小野兽见了我就得逃跑。”大老虎想:“这倒真得瞧一瞧。”于是狐狸大模大样地在前头走,大老虎紧紧地跟在后头。山上的鹿呀野羊呀,一看见狐狸后头跟着大老虎,都吓得撒腿就逃。大老虎看了,还以为他们真害怕狐狸,没想到他们害怕的正是他自己。

  “狐假虎威”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假”是“借”。有人仗别人的势力欺负人,可以说他是“狐假虎威”。故事中说狐狸借大老虎的威风,反过来欺骗了大老虎,后来用这个成语并没有这层意思。

  不可多得

  东汉末年,有个名士祢衡,才华出众。当时,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把他推荐给汉献帝。他写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曹操爱才,就召见祢衡。哪知祢衡蔑视曹操,对他很不礼貌。曹操就派祢衡当鼓吏,在大宴宾客时,命他击鼓助兴。谁知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曹操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他。想不到刘表把祢衡当作上宾,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得由祢衡表态。后来祢衡又对刘表不恭。刘表就派他到部将黄祖那里当*。祢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来,终于被黄祖所杀。

  成语“不可多得”由此而来,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难得。多用于赞扬有才能的人。

  这故事记载在“史记”这本书中。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对射箭很精明的人,叫做养由基。

  养由基小就精通射箭,能够在一百步远的距离,命中那些只有三、四公分宽度的柳叶,同时,只要旁人指明想射中哪一片柳叶,他都能够很快的把箭射出,而且没有射不中的。因此,人人都夸赞他的箭法,有的人说“百步穿杨”,也有的人说“百发百中”,都是用来形容他射箭的绝技。它的意思是在称赞别人做事要有绝对的`把握,有时分析事情,对将来的发展也一如所料。

  虽然现代的人们,已经很少人再对射箭会发生兴趣,但是“百发百中”这句成语,可以用在不只是箭术一件事情上,很多事情都可以引用。

  例如,喜欢玩箭的人,他的射击技术很高明,他拔出箭,并不需要花时间瞄准,就可以在射程的距离内准确的命中目标,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的射击术“百发百中”。

  又譬如说某人对事物的发展,因为观察很仔细,并且了解它的规律,推断很正确,我们这个时候,也可以说他是“百发百中”。

  巧取豪夺成语故事--宋朝

  宋朝著名的书画家米芾,生活放荡不羁,装疯卖傻,人称米癫。他的书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据说,米芾喜欢收藏古代名贵字画,收藏的办法却常常采取欺骗手段。他只要打听到谁家有古代字画,就千方百计把它借来,说是观赏,其实是临摹。他可以临摹得和原作一模一样,然后把摹本归还给人家,而自己留下真迹。有时把别人的古代书画珍本借来,经过精心临摹之后,故意把真迹和摹本混在一起,让别人选择。因为他临摹得十分逼真,别人常把摹本当真迹收下来。

  米芾除了骗取别人的书画珍品外,还采取蛮横的手段去占有。有一次,米芾乘船时遇见了书画收藏者蔡攸。蔡攸把自己收藏的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给他看。他一看就不肯放手了,一定要用一幅画同蔡攸交换。蔡攸不同意,他就苦苦哀求,纠缠不休,最后竟以投河自尽相威胁。蔡攸无奈,只得同意交换。

  对于米芾采取的这种骗取占有别人字画的不正当手段,当时的人就斥之为巧偷豪夺。苏轼在《次韵米芾二王书跋尾》中也说: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

  旧时形容达官富豪谋取他人财物的手段。现指用各种方法谋取财物。

  李白是唐朝有名的诗人。据说他年轻的时候,读书进步得很慢,他心里就不耐烦起来。有一天,他出门去玩儿,看见一个老婆婆蹲在小溪旁边,拿着一根铁棒在石头上磨。李白觉得很奇怪,就问:“老婆婆,你这是干什么?”老婆婆头也不回,一边磨她的铁棒,一边回答说:“我在磨绣花针!”李白更奇怪了,又问:“这么粗的'铁棒,能磨成绣花针吗?”老婆婆说:“我今天磨,明天磨,铁棒只会越磨越细,哪怕它磨不成绣花针!”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心里像开了窍。他从此刻苦用功,果然成了一个很有文才的人。

  “磨杵成针”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这个成语说明只要下苦功夫,一定能得到成功。所以常有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掩耳盗铃

  有个人要偷一口钟。钟很大,他抱也抱不动,背也背不走。怎么办呢?他想不如把大钟砸碎了,把碎铜一块一块搬回家去,于是举起铁锤就砸。没想到大钟“当”地一声,把他吓了一大跳。他只怕让别人听见,急忙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不见钟声,别人也就听不见钟声了。

  “掩耳盗铃”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盗”就是“偷”。故事说的“偷钟”,成语说的“偷铃”,意思是一样的。有人干了坏事,想尽办法遮盖,自以为遮盖得很巧妙,可是别人决不会不知道,这种想瞒过别人结果只是骗了自己的做法,可以说是“掩耳盗铃”。

  抱柱之信

  典出《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李白《长干行》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春秋时,鲁国曲阜有个年轻人名叫尾生,与圣人孔子是同乡。尾生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和朋友交往很守信用,受到四乡八邻的普遍赞誉。有一次,他的一位亲戚家里醋用完了,来向尾生借,恰好尾生家也没有醋,但他并不回绝,便说:“你稍等一下,我里屋还有,这就进去拿来。”尾生悄悄从后门出去,立即向邻居借了一坛醋,并说这是自己的,就送给了那位亲戚。孔子知道这件事后,就以乡里老大的身份,批评尾生为人不诚实,有点弄虚作假。尾生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帮助别人是应该的,虽然说了谎,但出发点是对的,谎言不也有美丽的吗?

  后来,尾生迁居梁地(今陕西韩城南)。他在那里认识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君子淑女,私订终身。但是姑娘的父母嫌弃尾生家境贫寒,坚决反对这门亲事。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姑娘决定背着父母私奔,随尾生回到曲阜老家去。那一天,两人约定在韩城外的一座木桥边会面,双双远走高飞。黄昏时分,尾生提前来到桥上等候。不料,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突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吼,雷鸣电闪,滂沱大雨倾盆而下。不久山洪暴发,滚滚江水裹挟泥沙*卷而来,淹没了桥面,没过了尾生的膝盖。

  城外桥面,不见不散,尾生想起了与姑娘的信誓旦旦;四顾茫茫水世界,不见姑娘踪影。但他寸步不离,死死抱着桥柱,终于被活活淹死。再说姑娘因为私奔念头泄露,被父母禁锢家中,不得脱身。后伺机夤夜逃出家门,冒雨来到城外桥边,此时洪水已渐渐退去。姑娘看到紧抱桥柱而死的尾生,悲恸欲绝。她抱着尾生的尸体号啕大哭。阴阳相隔,生死一体,哭罢,便相拥纵身投入滚滚江中,谱写了*文学史上第一幕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

  此事《汉书·古今人表》、《艺文类聚》等书均有载。《史记·苏秦传》更以“孝如曾参,廉如伯夷,信如尾生”誉之。后人遂用“尾生之信”、“尾生抱柱”等喻指人坚守信约,忠诚不渝。三国·魏·嵇康《琴赋》:“比干以之忠,尾生以之信。”《玉台新咏·古诗八首》:“朝登津梁上,褰裳望所思。安得抱柱信,皎日以为期?”李白《长干行》:“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汤显祖《牡丹亭》:“尾生般抱柱正题桥,做倒地文星佳兆。”

  这则故事后来演变成两个成语:“尾生之信”和“抱柱之信”,都是正面赞扬尾生讲信用的。

  掘地见母

  据《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庄公弟兄二人,母亲武姜因生庄公时难产,因此对他心生厌恶,取名“寤生”,相反对其弟弟叔段却百般宠爱。按照古制,寤生是老大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成为郑国君主。母亲武姜更加心怀不满,千方百计培养叔段的势力,以便强大后取代庄公。于是她就替叔段请求封地想要制邑(今郑州上街),庄公不同意,武姜又请庄公把叔段封到京襄城(今荥阳),庄公同意了。叔段到京后,称京城太叔,招兵买马,修筑城墙,准备谋反。卿士祭仲发现后告诉了庄公,庄公说:“只要我母亲武姜愿意,有什么关系。”祭仲说:“武姜没有满足的时候,不如早点把他们安置个合适的地方,不然就难对付了。”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你等着瞧吧!”郑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叔段认为时机成熟,就和母亲商量谋反日期,武姜作出决定后就回信给叔段,让他立即起兵,自己做为内应。此时,郑庄公早已发现他俩的阴谋,截获了密信。拿到证据后,郑庄公即派公孙吕率二百辆兵车包围了京襄城,叔段措手不及仓皇逃至鄢陵,又被庄公追杀而被迫逃到共城(今河南辉县)后自杀。

  这样以来,庄公对姜武更加不满,扬言我俩不到黄泉不再见面。庄公就把武姜送到颍地(今登封颍阳)居住。

  过了一段时间,庄公有些后悔,在设宴招待管颍地的官员颍考叔时,颍考叔想和解他们母子的关系,于是在用餐时把一些好吃的东*在了袖子里。庄公感到非常奇怪,就问:“这是何意?”颍考叔说:“我母亲常年在乡下没吃过君主赐的饭食,我想给她带一些回去,以表示我的一片孝心。”郑庄公就讲了与自己母亲关系破裂的经过。颍考叔说:“这好办,我们可以掘地道至黄泉,筑成甬道和庭室,在那里,你们不就可以见面了吗?”庄公深感此法妥当,就委托颍考叔办理此事。于是颍考叔迅速行动,在京襄城很快挖成了一个地道,请庄公和母亲在那里见面。母子二人见面后抱头痛哭,从此言归于好。这即是著名“掘地见母”故事的由来。

  【讳疾忌医】

  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齐桓公。他在旁边立啦一会儿对桓公说:“你有病啦,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听啦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啦以后,桓公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功劳”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鹊走啦以后,桓公很不高兴。


小学经典四字成语故事优选【10】份(扩展5)

——出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故事3篇

  越国人甲父史和公石师各有所长。甲父史善于计谋,但处事很不果断;公石师处事果断,却缺少心计,常犯疏忽大意的错误。因为这两个人交情很好,所以他们经常取长补短,合谋共事。他们虽然是两个人,但好像有一条心。这两个人无论一起去干什么,总是心想事成。

  后来,他们在一些小事上发生了冲突,吵完架后就分了手。当他们各行其是的时候,都在自己的政务中屡获败绩。

  一个叫密须奋的人对此感到十分痛心。他哭着规劝两人说:“你们听说过海里的水母没有?它没有眼睛,靠虾来带路,而虾则分享着水母的食物。这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我们再看一看琐(王吉)吧!它是一种带有螺壳的共栖动物,寄生蟹把它的腹部当作巢穴。琐(王吉)饥饿了,靠螃蟹出去觅食。螃蟹回来以后,琐(王吉)因吃到了食物而饱,螃蟹因有了巢穴而安。这是又一个谁也离不开谁的例子。让我们再看一个例子,不知你们听说过蟨(jue)鼠没有。它前足短,善求食而不善行。

  可是卭(qiong)卭岠(ju)虚则四足高、善走路而不善求食。*时卭卭岠虚靠蟨鼠提供的甘草生活;一旦遭遇劫难,卭卭岠虚则背着蟨鼠逃跑。它们也是互相依赖的。恐怕你们还没有见过双方不能分开的另一典型例子,那就是西域的二头鸟。这种鸟有两个头共长在一个身子上,但是彼此妒忌、互不相容。两个鸟头饥饿起来互相啄咬,其中的一个睡着了,另一个就往它嘴里塞毒草。如果睡梦中的鸟头咽下了毒草,两个鸟头就会一起死去。它们谁也不能从分裂中得到好处。下面我再举一个人类的例子。北方有一种肩并肩长在一起的‘比肩人’。他们轮流着吃喝、交替着看东西,死一个则全死,同样是二者不可分离。现在你们两人与这种‘比肩人’非常相似。你们和‘比肩人’的区别仅仅在于,‘比肩人’是通过形体,而你们是通过事业联系在一起的。既然你们独自处事时连连失败,为什么还不和好呢?”

  甲父史和公石师听了密须奋的劝解,对视着会意地说:“要不是密须奋这番道理讲得好,我们还会单枪匹马受更多的挫折!”于是,两人言归于好,重新在一起合作共事。

  这则寓言通过密须奋讲的5个故事以及甲父史和公石师的经验、教训告诉大家,生物界中各种个体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在争生存、求发展的斗争中,只有坚持团结合作、取长补短,才能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春秋时,楚庄王率领军队攻打宋国,因久攻不下,决定撤军。这时,替庄王驾车的申叔时建议说:我们如果在宋国的`土地上建房种田,表示要长久地驻扎下去,宋国就会屈服的。

  宋国得知楚军的动态后,派大臣华元前去告诉楚军主将子反:虽然我们已经到了吃孩子充饥、拿人的骨头当柴烧的地步,但绝不会听命于你们的。最后,两国签订了盟约。盟约中写到:楚军后退三十里,两国和*相处,我无尔诈,尔无我虞(保证两国互不欺骗)。诈、虞:欺骗。这个成语形容互相欺骗。

  商朝末年,商纣王暴虐无道,激起老百姓极大的愤慨,就连诸侯们也看不过,认为他不像一个治国之君。当时有一个诸侯叫姬昌,他主张实施仁政,反对纣王的*,纣王便把他抓了起来。

  后来他的儿子姬发即位,便联合诸侯起兵讨伐商纣,大军渡过黄河,向商都进发,在牧野这个地方与纣王的军队交战,打了一场大仗。由于姬发所率的是仁义之师,深得老百姓的欢迎,百姓因而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而老百姓对纣王的军队却是深恶痛绝的,结果纣王打了大败仗,最后自焚而死,商朝也灭亡了。

  姬发领兵进攻纣王之前,曾对全军发表誓言,列举了商纣的种种罪行,说商纣所做的坏事巳经到头了,他罪大恶极,应该受到惩罚。号召大家齐心协力,为民除害。


小学经典四字成语故事优选【10】份(扩展6)

——四字励志成语故事 (菁华5篇)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是一个既有能力又有衷心的贤臣,得到皇帝刘备的重用。

  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让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刘备甚至诚恳地留下遗言:如果刘禅不好好听你的话,做出危害国家的事,你就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诸葛亮非常感动,表示要好好地效忠少主刘禅。

  刘备死后,诸葛亮竭尽全力帮助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自封为王,但他严厉地拒绝了。他对身边的人说:“我已经受先帝委托,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又没什么成效,你们却要我加官晋爵,这是不忠不义的事情啊!”

  诸葛亮为人处世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sù)是他非常器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因为大意轻敌,失守街亭这个地方。诸葛亮因为马谡已经立下军令状,所以忍痛杀了马谡。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己也为失守街亭主动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坦率地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所以,后人在写史书时,就用“开诚心,布公道”来形容这位贤臣。

  成语“开诚布公”由“开诚心,布公道”缩略而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对人态度诚恳。

  有关励志的四字成语故事:毕恭毕敬

  西周末期,周幽王荒淫无度,对人民实施*。有人投其所好,献给他一名美女褒姒。他对褒姒非常宠爱,为了博得褒姒一笑,命人将烽火台的烽火点燃。附*的诸侯见到烽火燃起,以为有敌军攻打京城,于是慌忙带领军队前来勤王救驾。可是等众诸侯赶到京城,才知道是周幽王设计欺骗,只好扫兴地离开。

  褒姒见到众诸侯的狼狈样子,突然抚掌大笑起来。幽王见褒姒果然笑了,自己也高兴起来,从此对褒姒更加宠爱。

  周幽王为了讨好褒姒,将申后废掉,立褒姒为王后,又将申后所生的`太子宜臼贬为庶人,将褒姒的儿子伯服立为当朝太子。

  宜臼毫无过错,竟然被废,心中非常愁苦,于是就写了《小弁》一诗,宣泄心中的块垒。诗中写道:

  人们看到屋边的桑树梓树,

  一定要表现出恭敬的态度。

  我尊重父亲,

  依恋母亲。

  世间之人哪个不是父母的骨肉,哪个不是父母所生?

  上天生了我,

  可我为什么总是没有好日子过呢?

  周幽王无故废后、废太子,终于给他带来了祸患。申后的父亲申侯对幽王怀恨在心,终于在公元前771年联合犬戎攻入京城。周幽王慌忙出逃,死于乱军之中。

  ◎成语释义

  形容态度十分恭敬,非常有礼貌的样子。

  ◎故事出处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出处译文

  人们看到屋边的桑树梓树,一定要表现出恭敬的态度。我尊重父亲,依恋母亲。世间之人哪个不是父母的骨肉,哪个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为什么总是没有好日子过呢?

  有关励志的四字成语故事:锲而不舍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相当活跃,名家辈出。当时有一位哲学家、教育学家荀子,其博大的学问、深刻的见解,令后人敬佩不已。他写有许多散文,《劝学》称得上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出不懈地学*可以增长人的才干、改变人的气质。他特别指出,学*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荀子说:“只要你不断地堆积泥土,就能最终堆成高山,风雨就会从山里产生出来;只要你不断地积聚少量的水,就一定会形成深渊,那里就会有蛟龙来潜藏;只要你做好事做多了,就一定会养成一种美德,如此,要完全具备圣贤的思想品质也就不难办到了。

  “这里重要的是,绝不能看轻点滴的积累。人若是不一步一步地走,哪能走到千里之外?不汇积小河里的水,大江大海又怎么能形成呢?一匹千里马如果只跳一下,连十步的距离都不可能超过;而最劣等的马如果连续走十天,也能走很远。后者的成功就在于从不停止前进啊!

  “一个人如果懒懒散散,刻几下木头就停下来,他连朽木也刻不断;而如果他发愤图强,刻而不停的话,一定能把金石雕刻成器!总之,人要成功,就得不断地、专一地奋斗下去!”

  荀子的这些话成为至理名言,一直流传至今。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坚持不懈。锲:用刀子刻。舍:放弃。

  ◎故事出处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出处译文

  一个人如果懒懒散散,刻几下木头就停下来,他连朽木也刻不断;而如果他发愤图强,刻而不停的话,一定能把金石雕刻成器!

  有关励志的四字成语故事:坐怀不乱

  春秋时鲁国大夫*,以善于讲究贵族礼节而着称,是个道德高尚的人。

  有一次,*到外地办事,夜宿城门客栈。不久,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也来到城门下夜宿。由于没有房钱,她从后门溜进了*的房间。

  *见那女子衣服单薄,冻得瑟瑟发抖,担心那女子受冻而死,就用自己的棉衣把她裹在怀里,一直到天亮,丝毫没有其他的举动。由于他为人正派,没有人怀疑他有行为。

  ◎成语释义

  形容男子在两性方面作风正派。

  ◎故事出处

  《荀子·大略》:“*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

  ◎出处译文

  *怕从后门进来的女子受冻,就用自己的衣服把她裹在怀里。由于他为人正派,没有人怀疑他有行为。

  02、狭路相逢的成语故事解释:

  【意思】在很窄的路上相遇,没有地方可让。后多用来指仇人相见,彼此都不肯轻易放过。

  【出自】:汉·乐府诗《相逢行》: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

  【励志成语故事】:古时营丘读书人喜欢无事生非,爱与人胡乱争辩,把无理说成有理。他来到艾子家,问艾子为什么大车与骆驼的脖子上都挂个铃。艾子告诉他为了防止夜里他们狭路相逢,无法避让。营丘人又列举很多古怪的例子,艾子则讽刺他。

  04、无中生有的成语故事解释:

  【意思】道家认为自然界的物质来自视而不见的空间;把本来不存在的事说成确有其事

  【出自】: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王弼注: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於无也。《老子》、《点绛唇》套曲:道本无言行妙理,夺天地髓,就中只许自家知。无中生有人还会,玉炉内常把阴阳来配,要进火功,莫得迟。

  【励志成语故事】:岳飞坚决反对与金国议和,并多次于朝堂和奏折中抨击秦桧,与秦桧结怨,秦桧在皇帝面前诬陷岳飞,说他要谋反,无中生有。皇帝昏庸无能,一十三道金牌召回正在抗击金兵的岳飞。秦桧又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岳飞,皇上又听信了谗言,便杀了岳飞!

  《约瑟夫有件旧外套》是一个绘本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约瑟夫有件旧外套,已经很破旧了,于是他把外套改成了夹克;夹克很破旧了,他就改成了背心;背心很破旧了,他就改成了围巾;围巾很破旧了,他就改成了领带;领带很破旧了,他就改成了手帕;手帕很破旧了,他就改成了一颗扣子。后来&&扣子不见了。这一下,约瑟夫什么都没有了。于是,他坐下来,把这个故事写了下来&&这就是无中生有的故事。

  有关励志的四字成语故事:毕恭毕敬

  西周末期,周幽王荒淫无度,对人民实施*。有人投其所好,献给他一名美女褒姒。他对褒姒非常宠爱,为了博得褒姒一笑,命人将烽火台的烽火点燃。附*的`诸侯见到烽火燃起,以为有敌军攻打京城,于是慌忙带领军队前来勤王救驾。可是等众诸侯赶到京城,才知道是周幽王设计欺骗,只好扫兴地离开。

  褒姒见到众诸侯的狼狈样子,突然抚掌大笑起来。幽王见褒姒果然笑了,自己也高兴起来,从此对褒姒更加宠爱。

  周幽王为了讨好褒姒,将申后废掉,立褒姒为王后,又将申后所生的太子宜臼贬为庶人,将褒姒的儿子伯服立为当朝太子。

  宜臼毫无过错,竟然被废,心中非常愁苦,于是就写了《小弁》一诗,宣泄心中的块垒。诗中写道:

  人们看到屋边的桑树梓树,

  一定要表现出恭敬的态度。

  我尊重父亲,

  依恋母亲。


小学经典四字成语故事优选【10】份(扩展7)

——最经典的成语故事优选【五】份

  解释:比喻纵容敌人,留下后患,自己反手其害。

  成语故事:远古的时候,地广人稀。那时的人们除了种地之外,靠山*水的大都以渔、猎为生。每当北风吹来,大雪飘飘之际,人们便进山打猎。这次进山他们收获不小,竟用陷阱连着捕获了一雄一雌两只猛虎。大家将两只猛虎绑住,一个猎人便循着猛虎的踪迹,在深山的洞穴里找到了一只小虎崽。这只小虎崽还刚刚睁开双眼,连奶还没有断,他睁着双眼看着猎人,一点也不害怕。

  猎人看到小虎崽毛绒绒、胖乎乎。憨态可掬,分外喜爱。猎人一时高兴便将小虎意抱回了家中。猎人的妻子和小孩看到猎人带回一只小虎崽,觉非觉好玩,小孩子去抚摸小虎崽,小虎崽更不怕他,就与他玩耍开了。

  小虎崽在猎人家人的饲养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长大,变成了一只大老虎。但它并不伤人,吃饱了便在村里村外闲逛,逛累了就找个树阴趴下睡一觉,这样,人虎处得十分融洽,虎见人不避,人见虎也不躲,都*以为常。春风吹拂,冰消雪化,河水解冻了,人们收起猎具,开始下河捕鱼了。

  猎人沿河捕鱼,十几天后才回家,可到家一看,不禁大吃一惊,他发现家中饲养的那只老虎嘴角上残留着血溃,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却都不见了。猎人感到一种不祥正向他逼*,他被一种巨大的恐惧笼罩了。还没等他回过神来,那只老虎猛地向他扑去,只几口便将他咬死了。

  解释: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为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教训。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到民间视察民情,替百姓解决问题,让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加强军队的训练。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国富兵强,于是越王亲自率领军队进攻吴国,也成功取得胜利,吴王夫差羞愧得在战败后自杀。后来,越国又趁胜进军中原,成为春秋末期的一大强国。

  解释:叛:背叛;离:离开。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

  成语故事:春秋时,卫国第十三代君主卫桓公有两个兄弟,一个是公子晋,一个是公子州吁。州吁有些武艺,喜欢打仗。他见哥哥桓公是个老实人,便阴谋篡位。就在公元前719年,卫桓公动身上洛阳去参加周天子*王的丧礼,州吁在西门外摆下酒*,给他送行。他端着一杯酒,对桓公说:“今天哥哥出门,兄弟敬你一杯。”我很快就会回来,兄弟太费心了!

  卫桓公说。接着,卫桓公也斟了一杯酒回敬。州吁趁卫桓公不备突然拔出匕首,把卫桓公杀了。州吁杀了卫恒公,做了卫国国君。他害怕国内人民反对,便借对外打仗的办法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他拉拢陈国、宋国、蔡国,一起去攻打郑国。但由于郑国严密防守,进攻以失败告终。

  鲁国的国君隐公听到这些情况后,问大夫众仲说:“州吁这样干,能长久得了吗?”众仲回答说:“州吁只知道依仗武力。到处兴风作乱,老百姓是不会拥护他的;他为人十分残忍,杀戮无辜,谁还敢去亲*他呢?这样老百姓反对他、亲信的人也会逐渐离开他,他的**怎么会长久呢?”众仲接着又说:“兵,就像火一样。一味地用兵,而不知道加以收敛和节制,其结果必定是玩火自焚。依我看,失败的命运正等着他呢!”果然,不到一年,卫国的老臣石醋,借助陈国的力量,把州吁杀了。

  解释: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将受冻的女子裹于怀中,没有发生非礼行为。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

  成语故事:战国时,邯郸的大思想家荀况在他的不朽着作《荀子。大略》中,讲述了一个生动感人的《坐怀不乱》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柳下惠,他是春秋时鲁国大夫,任士师(掌管弄狱的官)。

  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齐国进攻鲁国时,他派人到齐国去,劝说齐国退兵,受到鲁僖公的称赞。在当时,柳下惠以善于讲究贵族礼节而着称,是个道德高尚的'人。

  有一次柳下惠到外地办事,耽搁了出城时间,此时,客店也已住满了客人,他只好到城门下夜宿。不久,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也来到城门下夜宿。柳下惠见那女子衣服单薄,冻得索索发抖。柳下惠恐怕那女子冻死,就用自己的棉衣把她裹在怀里,一直到天亮,丝毫没有**行为。此后,人们就用“坐怀不乱”来形容男子在两性道德方面情操高尚,作风正派。

  解释:指自己做了坏事,自己受到损害或惩罚。

  成语故事:宋朝时期,有位大官名叫丘浚的人去拜访一位和尚,但和尚看见丘浚的打扮不像是做官的人,于是对他不理不睬,态度非常不礼貌。这个时候,来了位高级军官的儿子,那位和尚看他穿着打扮非常气派,便立刻满脸笑容、必恭必敬地走上前招待。丘浚看到这一切很生气,等到那个军官的儿子离开后,愤怒地问和尚说:你为甚么对我这样不客气,而对他又那么好呢?

  和尚口才很好,说:你误解了!我表面上对他客气,但内心未必对他客气;而内心对他客气的,就没必要表面客气。

  这时丘浚手中刚好有支拐杖,一怒之下,向和尚的头上打去,说道:按照你的逻辑,打你就是爱你,不打你就是恨你,那么我只好打你了。


小学经典四字成语故事优选【10】份(扩展8)

——二年级的四字成语故事实用5份

  鲁班又名公输班,是春秋时代的鲁国人。传说他非常擅长木工,技艺全世界第一。人们一直把他看作是木匠的祖师爷。

  传说长江边上的采石矶是李白不小心坠入长江、被水淹死的如的地方。正因为是李白在那儿淹死,所以采石矶有很多说法,也有很多名胜古迹,如李白墓、谪[zhé]仙楼等。这里也吸引了很多游客。像现在一样,古代的游客也喜欢在自己游览的地方刻字留念。因而,李白墓等名胜古迹上面被刻满了字。

  有一次,明代的大诗人梅之焕,也来到采石矶旅游。他伤心地看到,那些名胜古迹上面被写满了字,刻满了诗。那些字写得歪歪扭扭,诗写得狗*不通。他越看越生气,就拿出笔来写了一首诗:

  “采石江边一抔[póu]土,李白之诗耀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弄大斧。”

  意思就是说,你们这些旅游的人,诗写得这么差,就不要写诗,李白大诗人看了会发笑的。好像是有的木匠,自以为了不起,去鲁班祖师爷面前卖弄一样,鲁班会忍不住发笑的。请你们有自知之明,别自不量力。

  孟子对他的弟子公孙丑说:“齐国人有句俗语:‘纵有聪明,还得趁形势;纵有锄头,还是待农时。’趁当今的时势,推行仁政就很容易。统一天下的圣君不出现的时间,历史上从来没有比这段时期更长久过(自周文王、武王至今几百年了);百姓在**下所受的折磨,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这样厉害过。饥饿的人不挑剔食物,口渴的人不挑拣饮料。人民盼望仁政,如饥似渴。孔子说过:德仁的流行,比骚站传递政令还要快。’在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若施行仁政,人民喜迎仁政,就像被倒挂着而得以解救出来一样。所以说在人民极困苦时推行仁政,比古代君主要少费一半的力,而其效果却要大一倍。只有当今时机最恰当。”

  故事出于《孟子·公孙丑上》。原文阐叙推行仁政要抓紧解民于“倒悬”之时机,可“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春秋时,晋国有个勇士名叫豫让,投靠在智伯门下,很受重用。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杀害。豫让躲了起来,下决心要为智伯报仇。过了几个月,豫让装扮成仆役混进赵府,伺机刺杀赵襄子。结果在茅厕里被发现,赵襄子见豫让为主人报仇就放了他。豫让说:“你虽然放了我,但我还会刺杀你的!”

  豫让回去后,剃去眉毛和胡子,又吞食热炭,把声音弄嘶哑,以便从形象到声音都不让人认出来。朋友们对他说:“你如投靠赵襄子,得到他的信任后,再行刺他,不是更方便吗?”豫让回答说:“作为一个勇士,怎么可以做这样不仁不义的事呢!”

  这一天,豫让得知赵襄子外出办事,他就预先埋伏在桥下,赵襄子来到桥边,马匹突然惊叫起来。赵襄子命人到处搜查,在桥下把豫让抓了出来。赵襄子说:“你舍生取义,确实令人尊敬。但这次我不能饶恕你了!”豫让说:“多谢赵公厚义,但我临死前请求你能把外袍脱下来,让我刺三剑,偿我为主复仇的意愿。我死而无怨了。”赵襄子见他这样忠诚,大为感动,便脱下外袍。豫让刺了外袍之后,自刎而亡。 豫让甘愿舍弃生命,也要完成道义的行为,便成了“舍生取义”的成语。

  商纣王是商朝的末代君主,是一个暴虐无道的**。他贪恋酒色、荒淫无度,整日花天酒地,寻欢作乐,不理朝政。

  他听信谗言,重用奸臣,残害忠良,戮杀无辜,他强征暴敛,动用巨资,强迫百姓为自己修建宫苑,他惨无人道,制造种种酷刑,以观看人受刑后的痛苦为乐。在他暗无天日的统治下,百姓无不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虽说商朝的疆土辽阔广袤,左起东海,右至杳无人烟的沙漠,南从五岭以南的交趾,北至遥远的幽州,军队从容关一直驻扎到蒲水。士兵不下数万,但打起仗来,因为兵士不愿意为纣王战死,所以“倒矢而射”把兵器扔在一边。商朝军队士气如此低落,商朝的**自然是岌岌可危了。

  所以,当周武王左手擎着用黄金作装饰的大戟,右手节用牦牛尾装饰的白色旌旗、坐着战车,势不可挡地杀来时,所到之处,无不披靡,讷纣王军队的溃败,商纣王**的**,就如瓦片的碎裂,泥上倒塌,迅速而无法挽救。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有强有弱,强国想争霸天下,弱国则想自保,于是,说客应运而生。他们到各国游说,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在众多说客中,公孙衍、张仪称得上其中的佼佼者。因为他们代表着强国,所以弱小国家的国君看到他们两人都非常害怕,唯恐他们发动战争攻打自己的国家。

  有一个说客问孟子:公孙衍和张仪能令君主害怕,是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回答说:他们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作为一个大丈夫,应该懂得礼仪法度,把仁义看得至高无上。得志的时候不脱离百姓;失意的时候也不屈从世俗,学*阿谀奉承之术。不能因为富贵而迷惑,也不能因为贫贱而失志,更不能因为受到暴力的威吓而丧失了气节。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能算是真正的大丈夫。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