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巧成拙的成语故事范本5份

首页 / 成语故事 / |

  弄巧成拙的成语故事 1

  孙知微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画家。他的技艺非常高明,尤其擅长人物画,画风独特,为当时绘画界所推崇

  有一次,成都寿宁寺约请他为寺院画了幅《九曜图》,孙知微答应了

  孙知微画风严谨,构思巧妙,经过几天思考才开始作画。草图终于画出来了,正准备着色,仆人赶来报告,今天主人的好友过生日,人家一定要请主人前去赴宴。不得已,孙知微只好停止作画,然后把他的弟子叫到跟前,吩咐他们说:“这幅画的草图我已画好了,我要去朋友家,剩下的着色工作,你们几个人一起做吧,要用心揣摩,不要出错。”弟子们由于得到老师的信任而感到十分高兴,他们围着画品评了一番,正准备上色时,有人忽然发现图中水曜君身边的侍童手中拿的水晶瓶是空的,他们感到很奇怪

  弟子中有个叫童仁益的人,*时学*很马虎,却总爱耍个小聪明什么的,这次也不例外,他对大家说:“老师每次画瓶子,总喜欢在瓶子画上一枝鲜花,这次因为急着要出去,一定是忘了画了,我们给他补上吧。”于是立即拿起笔来,用心地在水晶瓶上添上了一枝粉红色的莲花

  第二天,孙知微回来了,他来到画前一看,发现水曜星君侍从童子手中的水晶瓶里竟生出了一朵红莲花,鼻子都快气歪了,责问他们为什么要在水晶瓶中随随便便添上一枝莲花。童仁益等人说:“添上莲花。这个图画不是更完整、更好看了吗?”孙知微听了以后,真是哭笑不得,只得说:“这简直是瞎胡闹!你们的出发点虽然没有错,却干出了自以为聪明的蠢事。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曜星君镇妖伏魔的宝贝,而不是用来插花的花瓶,否则宝瓶不就变成了普通的瓶子了吗?”又说:“你们真可气,这幅画全让你们给毁了!”孙知微的一番话说得他们目瞪口呆,无地自容。特别是童仁益,低着头,恨不得有个地洞钻下去才好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成“弄巧成拙”这个成语,意思是说,卖弄聪明却变成了愚笨,也指本来想干些巧事,结果反干了蠢事。

  弄巧成拙的成语故事 2

  [成语拼音] nng qiǎo chéng zhuō

  [成语解释] 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

  [典故出处] 宋・黄庭坚《拙轩颂》:“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有位画家,叫孙知微。专擅长人物画,一次,他受成都寿宁寺的委托,画一幅《九耀星君图》。他用心将图用笔勾好,人物栩栩如生,衣带飘飘,宛然仙姿,只剩下着色最后一道工序。恰好此时有朋友请去他饮酒,他放下笔,将画仔细看了好一会,觉得还算满意,便对弟子们说:“这幅画的线条我已全部画好,只剩下着色,你们须小心些,不要着错了颜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来时,希望你们画好。”

  孙知微走后,弟子们围住画,反复观看老师用笔的技巧和总体构图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

  有人说:“你看那水暖星君的神态多么逼真,长髯飘洒,不怒而威。”

  还有的说:“菩萨脚下的祥云综绕,真正的神姿仙态,让人肃然起敬。”

  其中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弟子,*时专门卖弄小聪明,喜欢哗众取宠,只有他一个人装模作样地一言不发。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莫非这幅画有什么缺欠?”

  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说:“水暖星君身边的重子神态很传神,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像少了点东西。”

  众弟子说:“没发现少什么呀。”

  童仁益说:“老师每次画瓶子,总要在瓶中画一枝鲜花,可这次却没有。也许是急于出门,来不及画好,我们还是画好了再着色吧。”

  童仁益说着,用心在瓶口画了一枝艳丽的红莲花。

  孙知微从朋友家回来,发现重子手中的瓶子生出一朵莲花,又气又笑地说:“这是谁干的蠢事,若仅仅是画蛇添足倒还罢了,这简直是弄巧成拙嘛。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暖星君用来降服水怪的镇妖瓶,你们给添上莲花,把宝瓶变成了普通装花的瓶,岂不成了天大笑话。”说着,把画撕个粉碎。

  众弟子看着童仁益,默默低头不语。

  弄巧成拙的成语故事 3

  【注音】nòng qiǎo chéng zhuō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孙知微为成都寿宁寺画《九曜图》,他画好草图后因有事离开就叫弟子代为着色。弟子发现图中水星菩萨的侍从童子手中瓶子是空的,就添上一枝粉红色的莲花。孙知微知道后立即指出他们弄巧成拙,因为该瓶是用来镇妖伏水的。

  【典故】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宋・黄庭坚《拙轩颂》

  【释义】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批评场合

  【近义词】画蛇添足、多此一举、画虎类狗

  【反义词】歪打正着

  【成语示列】孩儿系深闺幼女,此事俱是父亲失言,弄巧成拙。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六回

  【成语造句】

  ◎ 老舍先生说得好:"表现力强吗?人家不懂,不懂还有什么表现力可言呢?作品本身是教育人民的,可是因为土语太多,剧本没人演,小说读不明白,岂不弄巧成拙,反倒减少了宣传教育的效用么?"事实也是如此,"用陕北话拍摄的《陕北牧歌》,因为观众听不懂,不得不全部改为普通话重新录音;《春风吹到诺敏河》是一部描写农业合作化的影片,但是关内农民不能完全听懂东北话,因而减弱了影片的教育作用;《关连长》因为使用山东土腔遭到群众严厉的批评……。"

  弄巧成拙的成语故事 4

  北宋时期有一个著名画家,名叫孙知微。有一次,成都寿宁寺请他为该寺院画一幅《九曜图》。他画好墨笔轮廓以后,因为要去一个朋友家去赴约,便把他的学生们找来,叮嘱他们说:“草图我已勾勒好了,剩下上色涂彩的工作,你们接着去做吧。”

  他的学生们得到老师的信任,非常高兴。老师走了之后,他们便准备上色,突然发现图中水星菩萨的侍从童子手中拿的水晶瓶是空荡荡的,都感到非常奇怪。一个名叫童仁益的学生对师兄弟们说:“老师*日画瓶,总要在瓶上画一束色彩鲜艳的插花,这一次可能是急着去赴约,构图时过于匆忙,忘了画。我们给添上怎么样?”大家都同意他的意见。于是,他便在水晶瓶上添画上一支粉红色的'莲花。

  第二天,孙知微回来了,当他看到水星菩萨的侍从捧的瓶子中冒出一朵莲花时,简直气坏了,马上让人把徒弟们找来,脸色铁青地问:“莲花是你们添上去的?”童仁益等人回答说:“是我们添上去的。你看,添上莲花不是更好看了吗?”“真是胡闹!”孙知微气得差一点骂了起来,“你们虽然用心是好的,但却是干了一件大蠢事。你们不知道,《道经》上说,这水星菩萨的水晶瓶,乃是他用来镇妖伏水的宝贝,瓶中根本没有也不应有什么花儿草儿的,添上花,就不是神物,而是一只普通的花瓶了。这样一来,这幅画也就全让你们给毁了。”

  童仁益等人原以为老师回来会夸奖他们几句,谁知道却闯了这么个大祸,一个个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弄巧成拙的成语故事 5

  [成语拼音] nng qiǎo chéng zhuō

  [成语解释] 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

  [典故出处] 宋·黄庭坚《拙轩颂》:“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有位画家,叫孙知微。专擅长人物画,一次,他受成都寿宁寺的委托,画一幅《九耀星君图》。他用心将图用笔勾好,人物栩栩如生,衣带飘飘,宛然仙姿,只剩下着色最后一道工序。恰好此时有朋友请去他饮酒,他放下笔,将画仔细看了好一会,觉得还算满意,便对弟子们说:“这幅画的线条我已全部画好,只剩下着色,你们须小心些,不要着错了颜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来时,希望你们画好。”

  孙知微走后,弟子们围住画,反复观看老师用笔的技巧和总体构图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

  有人说:“你看那水暖星君的神态多么逼真,长髯飘洒,不怒而威。”

  还有的说:“菩萨脚下的祥云综绕,真正的神姿仙态,让人肃然起敬。”

  其中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弟子,*时专门卖弄小聪明,喜欢哗众取宠,只有他一个人装模作样地一言不发。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莫非这幅画有什么缺欠?”

  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说:“水暖星君身边的重子神态很传神,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像少了点东西。”

  众弟子说:“没发现少什么呀。”

  童仁益说:“老师每次画瓶子,总要在瓶中画一枝鲜花,可这次却没有。也许是急于出门,来不及画好,我们还是画好了再着色吧。”

  童仁益说着,用心在瓶口画了一枝艳丽的红莲花。

  孙知微从朋友家回来,发现重子手中的瓶子生出一朵莲花,又气又笑地说:“这是谁干的蠢事,若仅仅是画蛇添足倒还罢了,这简直是弄巧成拙嘛。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暖星君用来降服水怪的镇妖瓶,你们给添上莲花,把宝瓶变成了普通装花的瓶,岂不成了天大笑话。”说着,把画撕个粉碎。

  众弟子看着童仁益,默默低头不语。


弄巧成拙的成语故事范本5份扩展阅读


弄巧成拙的成语故事范本5份(扩展1)

——弄巧成拙成语故事 (菁华5篇)

弄巧成拙成语故事1

  【注音】nòng qiǎo chéng zhuō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孙知微为成都寿宁寺画《九曜图》,他画好草图后因有事离开就叫弟子代为着色。弟子发现图中水星菩萨的侍从童子手中瓶子是空的,就添上一枝粉红色的莲花。孙知微知道后立即指出他们弄巧成拙,因为该瓶是用来镇妖伏水的。

  【典故】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宋·黄庭坚《拙轩颂》

  【释义】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批评场合

  【近义词】画蛇添足、多此一举、画虎类狗

  【反义词】歪打正着

  【成语示列】孩儿系深闺幼女,此事俱是父亲失言,弄巧成拙。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六回

  【成语造句】

  ◎ 老舍先生说得好:"表现力强吗?人家不懂,不懂还有什么表现力可言呢?作品本身是教育人民的,可是因为土语太多,剧本没人演,小说读不明白,岂不弄巧成拙,反倒减少了宣传教育的效用么?"事实也是如此,"用陕北话拍摄的《陕北牧歌》,因为观众听不懂,不得不全部改为普通话重新录音;《春风吹到诺敏河》是一部描写农业合作化的影片,但是关内农民不能完全听懂东北话,因而减弱了影片的教育作用;《关连长》因为使用山东土腔遭到群众严厉的批评……。"

弄巧成拙成语故事2

  孙知微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画家。他的技艺非常高明,尤其擅长人物画,画风独特,为当时绘画界所推崇

  有一次,成都寿宁寺约请他为寺院画了幅《九曜图》,孙知微答应了

  孙知微画风严谨,构思巧妙,经过几天思考才开始作画。草图终于画出来了,正准备着色,仆人赶来报告,今天主人的好友过生日,人家一定要请主人前去赴宴。不得已,孙知微只好停止作画,然后把他的弟子叫到跟前,吩咐他们说:“这幅画的草图我已画好了,我要去朋友家,剩下的着色工作,你们几个人一起做吧,要用心揣摩,不要出错。”弟子们由于得到老师的信任而感到十分高兴,他们围着画品评了一番,正准备上色时,有人忽然发现图中水曜君身边的侍童手中拿的水晶瓶是空的,他们感到很奇怪

  弟子中有个叫童仁益的人,*时学*很马虎,却总爱耍个小聪明什么的,这次也不例外,他对大家说:“老师每次画瓶子,总喜欢在瓶子画上一枝鲜花,这次因为急着要出去,一定是忘了画了,我们给他补上吧。”于是立即拿起笔来,用心地在水晶瓶上添上了一枝粉红色的莲花

  第二天,孙知微回来了,他来到画前一看,发现水曜星君侍从童子手中的水晶瓶里竟生出了一朵红莲花,鼻子都快气歪了,责问他们为什么要在水晶瓶中随随便便添上一枝莲花。童仁益等人说:“添上莲花。这个图画不是更完整、更好看了吗?”孙知微听了以后,真是哭笑不得,只得说:“这简直是瞎胡闹!你们的出发点虽然没有错,却干出了自以为聪明的蠢事。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曜星君镇妖伏魔的宝贝,而不是用来插花的花瓶,否则宝瓶不就变成了普通的瓶子了吗?”又说:“你们真可气,这幅画全让你们给毁了!”孙知微的一番话说得他们目瞪口呆,无地自容。特别是童仁益,低着头,恨不得有个地洞钻下去才好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成“弄巧成拙”这个成语,意思是说,卖弄聪明却变成了愚笨,也指本来想干些巧事,结果反干了蠢事。

弄巧成拙成语故事3

  北宋时期的宋徽宗是一位很有艺术鉴赏力的皇帝。他喜爱绘画艺术,常常到画院去欣赏画家们的作品,还经常指出作品的缺点,在他的指导下,北宋的画家们养成了求新求实的画风,绘画事业非常兴旺。

  当时有一位画家叫孙知微,手下有一批随他学画的学生。一次,他应成都寿宁寺的请求画一幅《九曜图》,内容是水星菩萨和侍童。画的轮廓出来后,孙知微急于去赴约,便命他的学生为画着色,说完就走了。

  学生们受到老师的信任,非常高兴。他们准备着色时,突然发现画中侍童手中的瓶子是空的,都感到很奇怪。

  他们说:“老师*时画瓶子,总要在瓶里再画上一束美丽的鲜花,怎么今天忘了呢?一定是老师走得着急,忘记了吧!”

  于是,他们便在瓶中画上了一枝鲜艳怒放的莲花。

  次日,孙知微回来了。学生们满心欢喜地呈上着完色的画,期待着老师的夸奖,哪知孙知微一看那支莲花,顿时变了脸色。他气愤地问:“是谁叫你们把莲花添上去的'?”学生们答道:“是我们自己啊!您看,添上莲花,不是更好看了吗?”

  孙知微气得差一点骂出来,说:“真是胡闹!”他克制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继续说:“你们这是弄巧成拙啊!你们不知道,《道经》上说,这水星菩萨的瓶子,是他用来镇妖伏水的宝贝,是不应该有花草的。

  添上一枝莲花,它就不是宝贝,而是一只普通的花瓶了。你们的色虽然上得不错,可这幅画却毁掉了啊。”学生们这才恍然大悟,非常后悔地低下了头。

  释义

  原想卖弄聪明,反而做了蠢事。

弄巧成拙成语故事4

  北宋时期的宋徽宗是一位很有艺术鉴赏力的皇帝。他喜爱绘画艺术,常常到画院去欣赏画家们的作品,还经常指出作品的缺点,在他的指导下,北宋的画家们养成了求新求实的画风,绘画事业非常兴旺。

  当时有一位画家叫孙知微,手下有一批随他学画的学生。一次,他应成都寿宁寺的请求画一幅《九曜图》,内容是水星菩萨和侍童。画的轮廓出来后,孙知微急于去赴约,便命他的学生为画着色,说完就走了。

  学生们受到老师的信任,非常高兴。他们准备着色时,突然发现画中侍童手中的瓶子是空的,都感到很奇怪。

  他们说:“老师*时画瓶子,总要在瓶里再画上一束美丽的鲜花,怎么今天忘了呢?一定是老师走得着急,忘记了吧!”

  于是,他们便在瓶中画上了一枝鲜艳怒放的莲花。

  次日,孙知微回来了。学生们满心欢喜地呈上着完色的画,期待着老师的夸奖,哪知孙知微一看那支莲花,顿时变了脸色。他气愤地问:“是谁叫你们把莲花添上去的?”学生们答道:“是我们自己啊!您看,添上莲花,不是更好看了吗?”

  孙知微气得差一点骂出来,说:“真是胡闹!”他克制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继续说:“你们这是弄巧成拙啊!你们不知道,《道经》上说,这水星菩萨的瓶子,是他用来镇妖伏水的宝贝,是不应该有花草的。

  添上一枝莲花,它就不是宝贝,而是一只普通的花瓶了。你们的色虽然上得不错,可这幅画却毁掉了啊。”学生们这才恍然大悟,非常后悔地低下了头。

  释义

  原想卖弄聪明,反而做了蠢事。

弄巧成拙成语故事5

  【成语】:弄巧成拙

  【拼音】:nòngqiǎochéngzhuō

  【解释】: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有位画家叫孙知微,专擅长人物画。一次,他受成都寿宁寺的委托,画一幅《九耀星君图》。他用心将图用笔勾好,人物栩栩如生,衣带飘飘,宛然仙姿,只剩下着色最后一道工序。恰好此时有朋友请他去饮酒,他放下笔,将画仔细看了好一会,觉得还算满意,便对弟子们说:这幅画的线条我已全部画好,只剩下着色,你们须小心些,不要着错了颜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来时,希望你们已经画好了。

  孙知微走后,弟子们围住画,反复观看老师用笔的技巧和总体构图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

  有人说:你看那水暖星君的神态多么逼真,长髯飘洒,不怒而威。

  还有的说:菩萨脚下的祥云环绕,真正的神姿仙态,让人肃然起敬。

  其中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弟子,*时专门卖弄小聪明,喜欢哗众取宠,只有他一个人装模作样地一言不发。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莫非这幅画有什么缺欠?

  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说:水暖星君身边的童子神态很传神,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象少了点东西。

  众弟子说:没发现少什么呀。

  童仁益说:老师每次画瓶子,总要在瓶中画一枝鲜花,可这次却没有。也许是急于出门,来不及画好,我们还是画好了再着色吧。

  童仁益说着,用心在瓶口画了一枝艳丽的红莲花。

  孙知微从朋友家回来,发现童子手中的瓶子生出一朵莲花,又气又笑地说:这是谁干的蠢事,若仅仅是画蛇添足倒还罢了,这简直是弄巧成拙嘛。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暖星君用来降服水怪的镇妖瓶,你们给添上莲花,把宝瓶变成了普通的花瓶,岂不成了天大的笑话。说着,把画撕了个粉碎。

  众弟子看着童仁益,默默低头不语。


弄巧成拙的成语故事范本5份(扩展2)

——弄巧成拙成语故事汇总五篇

  弄巧成拙成语故事 1

  北宋时期有一个著名画家,名叫孙知微。有一次,成都寿宁寺请他为该寺院画一幅《九曜图》。他画好墨笔轮廓以后,因为要去一个朋友家去赴约,便把他的.学生们找来,叮嘱他们说:“草图我已勾勒好了,剩下上色涂彩的工作,你们接着去做吧。”

  他的学生们得到老师的信任,非常高兴。老师走了之后,他们便准备上色,突然发现图中水星菩萨的侍从童子手中拿的水晶瓶是空荡荡的,都感到非常奇怪。一个名叫童仁益的学生对师兄弟们说:“老师*日画瓶,总要在瓶上画一束色彩鲜艳的插花,这一次可能是急着去赴约,构图时过于匆忙,忘了画。我们给添上怎么样?”大家都同意他的意见。于是,他便在水晶瓶上添画上一支粉红色的莲花。

  第二天,孙知微回来了,当他看到水星菩萨的侍从捧的瓶子中冒出一朵莲花时,简直气坏了,马上让人把徒弟们找来,脸色铁青地问:“莲花是你们添上去的?”童仁益等人回答说:“是我们添上去的。你看,添上莲花不是更好看了吗?”“真是胡闹!”孙知微气得差一点骂了起来,“你们虽然用心是好的,但却是干了一件大蠢事。你们不知道,《道经》上说,这水星菩萨的水晶瓶,乃是他用来镇妖伏水的宝贝,瓶中根本没有也不应有什么花儿草儿的,添上花,就不是神物,而是一只普通的花瓶了。这样一来,这幅画也就全让你们给毁了。”

  童仁益等人原以为老师回来会夸奖他们几句,谁知道却闯了这么个大祸,一个个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弄巧成拙成语故事 2

  [成语拼音] nng qiǎo chéng zhuō

  [成语解释] 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

  [典故出处] 宋·黄庭坚《拙轩颂》:“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有位画家,叫孙知微。专擅长人物画,一次,他受成都寿宁寺的委托,画一幅《九耀星君图》。他用心将图用笔勾好,人物栩栩如生,衣带飘飘,宛然仙姿,只剩下着色最后一道工序。恰好此时有朋友请去他饮酒,他放下笔,将画仔细看了好一会,觉得还算满意,便对弟子们说:“这幅画的线条我已全部画好,只剩下着色,你们须小心些,不要着错了颜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来时,希望你们画好。”

  孙知微走后,弟子们围住画,反复观看老师用笔的技巧和总体构图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

  有人说:“你看那水暖星君的神态多么逼真,长髯飘洒,不怒而威。”

  还有的说:“菩萨脚下的祥云综绕,真正的神姿仙态,让人肃然起敬。”

  其中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弟子,*时专门卖弄小聪明,喜欢哗众取宠,只有他一个人装模作样地一言不发。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莫非这幅画有什么缺欠?”

  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说:“水暖星君身边的重子神态很传神,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像少了点东西。”

  众弟子说:“没发现少什么呀。”

  童仁益说:“老师每次画瓶子,总要在瓶中画一枝鲜花,可这次却没有。也许是急于出门,来不及画好,我们还是画好了再着色吧。”

  童仁益说着,用心在瓶口画了一枝艳丽的红莲花。

  孙知微从朋友家回来,发现重子手中的瓶子生出一朵莲花,又气又笑地说:“这是谁干的蠢事,若仅仅是画蛇添足倒还罢了,这简直是弄巧成拙嘛。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暖星君用来降服水怪的镇妖瓶,你们给添上莲花,把宝瓶变成了普通装花的瓶,岂不成了天大笑话。”说着,把画撕个粉碎。

  众弟子看着童仁益,默默低头不语。

  弄巧成拙成语故事 3

  北宋时期的宋徽宗是一位很有艺术鉴赏力的皇帝。他喜爱绘画艺术,常常到画院去欣赏画家们的作品,还经常指出作品的缺点,在他的指导下,北宋的画家们养成了求新求实的画风,绘画事业非常兴旺。

  当时有一位画家叫孙知微,手下有一批随他学画的学生。一次,他应成都寿宁寺的请求画一幅《九曜图》,内容是水星菩萨和侍童。画的轮廓出来后,孙知微急于去赴约,便命他的学生为画着色,说完就走了。

  学生们受到老师的信任,非常高兴。他们准备着色时,突然发现画中侍童手中的瓶子是空的,都感到很奇怪。

  他们说:“老师*时画瓶子,总要在瓶里再画上一束美丽的鲜花,怎么今天忘了呢?一定是老师走得着急,忘记了吧!”

  于是,他们便在瓶中画上了一枝鲜艳怒放的莲花。

  次日,孙知微回来了。学生们满心欢喜地呈上着完色的画,期待着老师的夸奖,哪知孙知微一看那支莲花,顿时变了脸色。他气愤地问:“是谁叫你们把莲花添上去的?”学生们答道:“是我们自己啊!您看,添上莲花,不是更好看了吗?”

  孙知微气得差一点骂出来,说:“真是胡闹!”他克制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继续说:“你们这是弄巧成拙啊!你们不知道,《道经》上说,这水星菩萨的瓶子,是他用来镇妖伏水的宝贝,是不应该有花草的。

  添上一枝莲花,它就不是宝贝,而是一只普通的花瓶了。你们的色虽然上得不错,可这幅画却毁掉了啊。”学生们这才恍然大悟,非常后悔地低下了头。

  释义

  原想卖弄聪明,反而做了蠢事。

  弄巧成拙成语故事 4

  【成语】:

  弄巧成拙

  【拼音】:

  [nòng qiǎo chéng zhuō]

  【解释】:

  弄:卖弄,耍弄;巧:灵巧(指心思);拙:笨拙。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

  【出处】:

  宋朝·黄庭坚《拙轩颂》:“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举例造句】:

  孩儿系深闺幼女,此事俱是父亲失言,~。(明朝·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六回)

  【成语故事】:

  孙知微是北宋时期一个有名的画家。有一次,成都寿宁寺请他为寺院画一幅《九曜图》。他画好草图以后,因为有事外出,就把弟子们找来,说:“这幅画的轮廓我已经画好了,剩下着色的工作,你们几人接着做吧,一定要认真做好。”

  老师走了以后,弟子们准备上色,可是,忽然发现图中水星菩萨的侍从童子手中拿的水晶瓶是空的。一个学生说:“老师*时画瓶,总要在瓶上画一束鲜艳的插花,这一次可能匆忙当中忘了画上,我们给画上吧。”大家都赞同他的意见,于是,他就在水晶瓶上很用心地画上一枝粉红色的莲花。

  第二天,孙知微归来。当他看到水星菩萨的侍从捧的瓶子中居然冒出一朵莲花时,气愤得吼叫起来:“《道经》中说,这水星菩萨的水晶瓶不是插花用的,而是用来镇妖伏水的宝贝。瓶中根本就没有什么花草,如果添上花,它就不是神物而是一只普通的花瓶了。你们这是弄巧成拙啊!”

  弟子们一个个吓得低下头去。

  弄巧成拙成语故事 5

  [成语拼音] nng qiǎo chéng zhuō

  [成语解释] 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

  [典故出处] 宋·黄庭坚《拙轩颂》:“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有位画家,叫孙知微。专擅长人物画,一次,他受成都寿宁寺的委托,画一幅《九耀星君图》。他用心将图用笔勾好,人物栩栩如生,衣带飘飘,宛然仙姿,只剩下着色最后一道工序。恰好此时有朋友请去他饮酒,他放下笔,将画仔细看了好一会,觉得还算满意,便对弟子们说:“这幅画的线条我已全部画好,只剩下着色,你们须小心些,不要着错了颜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来时,希望你们画好。”

  孙知微走后,弟子们围住画,反复观看老师用笔的技巧和总体构图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

  有人说:“你看那水暖星君的神态多么逼真,长髯飘洒,不怒而威。”

  还有的说:“菩萨脚下的祥云综绕,真正的神姿仙态,让人肃然起敬。”

  其中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弟子,*时专门卖弄小聪明,喜欢哗众取宠,只有他一个人装模作样地一言不发。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莫非这幅画有什么缺欠?”

  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说:“水暖星君身边的重子神态很传神,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像少了点东西。”

  众弟子说:“没发现少什么呀。”

  童仁益说:“老师每次画瓶子,总要在瓶中画一枝鲜花,可这次却没有。也许是急于出门,来不及画好,我们还是画好了再着色吧。”

  童仁益说着,用心在瓶口画了一枝艳丽的红莲花。

  孙知微从朋友家回来,发现重子手中的瓶子生出一朵莲花,又气又笑地说:“这是谁干的蠢事,若仅仅是画蛇添足倒还罢了,这简直是弄巧成拙嘛。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暖星君用来降服水怪的镇妖瓶,你们给添上莲花,把宝瓶变成了普通装花的瓶,岂不成了天大笑话。”说着,把画撕个粉碎。

  众弟子看着童仁益,默默低头不语。


弄巧成拙的成语故事范本5份(扩展3)

——小学简短成语故事范本十份

  1、沆瀣一气

  唐僖宗时,有个叫崔沆的主考官,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由于两人都姓崔,而他们的单名“沆”和“瀣”连在一起,又恰恰是表示夜间水气的“沆瀣”两字,于是有人就开玩笑说他们是“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比喻彼此气味相投。

  2、不自量力

  春秋时,弱小的息国与较大的郑国相邻。一次两国发生争执,息国国君不仅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出兵侵略郑国,被郑国军队打得大败。当时有见识的人就认为息国不仅无理,而且还“不量力”,是走在死亡的道路上。果然,没有多久,息国就被楚国灭亡了。

  不自量力:指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

  3、乐不思蜀

  三国时,蜀主刘备死后,由昏庸无能的儿子刘禅继位。后来蜀国灭亡,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带到洛阳,一次,司马昭请刘禅饮酒,*间让人表演了一些蜀国的娱乐节目。当时跟随刘禅投降的蜀国人看后都产生了亡国的伤感,唯独刘禅嬉笑自如。后来司马昭问他是否怀念故国刘禅却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本或乐而忘返。

  4、从善如流

  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晋军元帅栾书率军前去救援。楚军一见晋军,就撤回去了。栾书于是转而攻打依附楚国的蔡国。楚国急忙派出两个县的兵力,前来援救。这时,晋军上下斗志高昂,准备迎战楚军。只有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三人劝栾书退兵,避开楚军的锋芒。栾书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后来晋军趁楚军回国之际,出兵攻克了蔡国。

  从善如流:比喻乐于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5、多难兴邦

  春秋时,楚灵王为了称霸,想与诸侯会盟,派椒举前去邀请晋*公参加。晋*公想拒绝,司马侯劝他去。晋*公说:“晋国地势险要,战马多,而楚国又多灾多难。我们完全用不着怕它。”他劝晋*公把眼光放远点,同意楚灵王的邀请。“多难以固其国”后多作“多难兴邦”。邦:国家。

  多难兴邦:指多经困难,反而可以促使上下团结奋斗,使国家强盛起来。

  6、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7、守株待兔

  从前有个农夫,有一天在地里干活的时候,突然看到一只兔子撞到田边的树桩上死了,他什么都不用做,白拣了一只兔子吃,很高兴。

  从此,他就不再种田,干农活了,天天坐到树桩上等兔子,结果就饿死了。

  寓意:不要把偶然的幸运,当成长久的依靠。

  8、揠苗助长

  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三天过去了,禾苗没见动静。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对儿子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寓意:做事做人不忍急于求成,最终适得其反!

  9、天衣无缝

  徐视其衣并无缝,翰问之,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传说古代太原人郭翰在夏夜里乘凉,见一个仙女从天上下来,她身穿白衣,美丽绝伦。她告诉他她名叫织女。郭翰仔细欣赏织女的衣裳浑然一体,竟看不出一丝线缝,好奇问织女。织女答道:“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10、解衣衣人

  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手下的韩信因得不到重用就投靠刘邦。刘邦认为韩信是一个很好的人才,就把他的衣服送给韩信,还给韩信送去精美的食物、兵马。韩信带兵灭掉齐国。项羽派武涉去劝韩信自立为王,被韩信拒绝。

  11、一衣带水

  我为百姓父母,岂可一衣带水不拯之乎?《南史·陈后主纪》。

  释义: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

  公元581年,杨坚取代北周称帝,建立了隋朝,称隋文帝,统一北方后,面对长江以南的.陈朝就想统一全国,他经常对手下人说:“我是老百姓的父母,难道因为像衣带似的长江就能挡住我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吗?”于是出兵渡江灭掉陈朝。

  12、不共戴天

  父之仇,弗与共戴天。《礼记·曲礼上》。

  释义——戴: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

  公元1138年,金国派使者要挟南宋皇帝递降书顺表,宋高宗、秦桧贪生怕死,准备降金。大臣胡铨写《戊午上高宗封事》表示反对:“誓与秦桧等人不共戴天,希望斩下他的人头悬挂城门示众,然后诛杀金国使者。否则自己将蹈东海而死。”

  13、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14、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15、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16、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17、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18、班门弄斧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一个诗人《题李白墓》。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死后名传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经过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诗抒发内心感受。而他们这种行为只能是附庸风雅,“鲁班门前班门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19、杯弓蛇影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20、伯乐相马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李白是唐朝有名的诗人。据说他年轻的时候,读书进步得很慢,他心里就不耐烦起来。有一天,他出门去玩儿,看见一个老婆婆蹲在小溪旁边,拿着一根铁棒在石头上磨。李白觉得很奇怪,就问:“老婆婆,你这是干什么?”老婆婆头也不回,一边磨她的铁棒,一边回答说:“我在磨绣花针!”李白更奇怪了,又问:“这么粗的铁棒,能磨成绣花针吗?”老婆婆说:“我今天磨,明天磨,铁棒只会越磨越细,哪怕它磨不成绣花针!”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心里像开了窍。他从此刻苦用功,果然成了一个很有文才的.人。

  “磨杵成针”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这个成语说明只要下苦功夫,一定能得到成功。所以常有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弄巧成拙的成语故事范本5份(扩展4)

——儿童成语故事经典范本10份

  在两个国家的边境上,住着一个老头儿。有一回,老头儿家的一匹马跑丢了。左右邻居知道了,都来安慰老头儿。老头儿并不着急,他说:“这算不得什么。跑了一匹马,未必不是件好事。”过了几天,跑丢的那匹马自己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千里马。左右邻居知道了,都来向老头儿道贺。老头儿并不高兴,他说:“这算不得什么。白得一匹千里马,可能会惹出什么祸事来。”老头儿有个儿子,最喜欢骑马。有一天,他骑着那匹千里马出去玩儿。

  马飞奔起来,他拉不住缰绳,摔下马来,折断了大腿骨。左右邻居听说了这件事,又都来安慰老头儿。老头儿仍旧不着急,他说:“这算不得什么。孩子的'大腿骨固然摔断了,也未必不是件好事。”过了一年,两个国家发生了战争。边境上的年轻人有的被这边拉去当兵,有的被那边拉去当兵,十个倒有九个没回来。那老头儿的儿子因为脚跛了,没被拉去,因而得到了保全。

  “塞翁失马”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通常跟“安知祸福”连在一起用。如果发生了一件坏事情,但是事情发展下去,可能有好的结果,就可以用“塞翁失马”来作比喻。有人遭到了什么不幸,通常也用“塞翁失马,安知祸福”来安慰他。

  寓言故事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经问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它感觉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猾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帝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帝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它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它,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它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感觉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它们没走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四散狂奔。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它并不知道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凭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因此,北方人民 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 大王的兵权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成语启示

  主要批评

  这是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说的是狐狸凭自己的智谋逃出了虎口。后来都用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狡猾的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在森林中吓唬别人。但是,狡诈的手法绝不能使狐狸改变虚弱的本质。把戏一旦被戳穿,它非但会受到群兽的围攻,还将被受骗的老虎吞吃。引申说明仗势欺人的坏蛋,虽然能够嚣张一时,但是最终绝不会有好的下场。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现人们用它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也讽刺了那些仗着别人威势,招摇撞骗的人。又嘲讽了被人利用而不自知的昏庸之人。

  揭示道理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借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借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一切狡猾,奸诈的人,总喜欢吹牛皮,说谎话,靠欺骗过日子。这种人虽借外力能逞雄一时,而其本质却是最虚弱不过,不堪一击的。

  晋代,有一位非常爱国的将军,他的名字叫祖逖。他非常的有才能,也很受人尊敬。但祖逖小时候却是一个淘气的孩子,他不爱读书*武,整天只知道到处去玩。

  他长大后,看见国家衰落、战争不断,百姓的日子非常艰苦,他的心里很悲伤。为了改变国家的状况,他开始刻苦的学*,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去请教别人。认识他的`人都说:“祖逖将来会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他24岁的时候,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但是,他觉得自己的学问和能力还远远不够,就没有答应,仍然刻苦读书。

  祖逖有个好朋友叫刘琨,两人经常一起谈论国家大事,两人的关系非常的好,经常谈到深夜,困了就在一张床上休息。

  一天半夜,祖逖在睡梦中听到鸡叫声,便爬起来对刘琨说:“公鸡叫了,我们快去练剑吧!”从此以后,祖逖和刘琨约定,每天听到鸡叫声就起床练剑,不管刮风下雨,不管酷热寒冬,从来没有间断过。

  经过长期刻苦训练,两个人都成长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闻鸡起舞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坚持和努力,我们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我们要向祖逖和刘琨学*,将来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魏王要出兵攻打赵国。大臣季梁在外边游历,半路上听到这个消息,立刻赶了回来。他衣服来不及理,脸也来不及洗,就跑进宫去见魏王。魏王很奇怪,问他:“您怎么回来了?有什么要紧话要跟我说吗?”季梁说:“是呀,我在路上碰见一个人,他乘着马车直奔北方。我问他上哪儿去,他说要上楚国去。”魏王听到这儿,忍不住笑了出来,说:“上楚国去怎么往北走呢?”季梁说:“是呀,我也这样问他。他说:‘没关系,我的马挺能跑。’我对他说:‘马虽然能跑,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呀!’他说:‘没关系,我路费带得不少。’我说:‘你路费虽然多,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呀!’他说:‘没关系,我这个驾车的挺有本领。’”魏王忍不住哈哈大笑。他说:“天下哪有这样胡涂的人。”季梁说:“是呀,马越能跑,带的路费越多,驾车的越有本领,他离楚国可就越加远了。大王老是想当各国君主的首领,那就应该让各国的君主都信任大王。可是大王凭着兵精粮足,打算借攻打赵国来提高声望。这样攻打别国的次数越多,离您当首领的愿望可就越来越远,这正跟到楚国去走了往北的道儿一个样。”

  “南辕北辙”就是从季梁打的比方来的。“南”和“北”是“往南”和“往北”的意思。“辕”是“车杠”,这里就指车;“辙”是车辆在路上碾出来的痕迹,这里就指路。成语的意思是说:如果采取的行动跟所要达到的目标相违背,尽管条件好,也不会有好的结果。

  【世外桃源】

  世间之外的桃花源。比喻空想中生活安宁、民风淳厚、环境优美的地方,也比喻与世隔绝、逃避现实的地方。

  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靠捕鱼为生的人,一天顺着溪水行船,不知走了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只见**几百步以内,没有一棵杂树,遍地芳草鲜美,林中花雨缤纷。渔人很惊异,便把小船继续向前划去,想走到桃林的尽头。

  到了桃林尽处、溪水源头,发现有一座山,山峰有个小洞口,仿佛有光亮透出来。渔人便丢下船,从洞口走进去。刚进去,里面十分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再向前走几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坦广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优美的池塘、桑树、竹林等等。田间小路纵横交错,村落传来鸡鸣狗吠的声音。人们来往耕作的情形,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都和外界一样。老老少少全都自由自在,快乐逍遥。他们看见渔人,大为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全都告诉了他们。人们就邀请他回到家中,摆酒杀鸡来款待。村里听说有这样一个客人,都来问候和打听消息。他们自称祖先为了躲避秦代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亲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再没有出去,于是和外边的人断绝了来往。问到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和晋了。

  渔人就把他所知道的外界情形一五一十地讲给他们听,他们听了都惊叹感慨。其余的人也都相继邀请渔人到家中,拿出酒饭来招待他。渔人一连住了几天,才告辞离开。这里的人叮嘱他说:“用不着对外面的人说起。”

  渔人出了洞口,找到了自己的船,顺着来时的路,一处一处做了标记。回到郡里,便到太守那里说了这个情况。太守随即派人跟着他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那条路。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趣高远的人。听说这件事,兴致勃勃地打算去寻访,没有去成,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去探访的人了。

  战国时期,黄河岸边有个叫乐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个十分贤惠懂事理的妇女。有一次,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拿回家交给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劝告他说:“我听说有道德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的人不接受带有污辱性的施舍,更何况捡到别人丢失的东西使自己得利而玷污自己的名声呢?”乐羊子听了,惭愧万分,便把捡到的金子放回了原处,并且外出求学访师,以求能在学问上有所进步。

  然而过了一年,乐羊子便回到了家中。妻子问:“你怎么刚刚学了一年就回来了呢?”乐羊子说:“我在外面待时间长了,非常想念你,于是就赶回来看望一下。”妻子听后,就拿起一把剪刀走到了织布机旁,说:“这些丝绸,是把蚕茧抽成丝,再通过织布机织成,是一根丝一根丝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而成寸、成尺、成匹的。现在如果把这匹丝绸剪断,以前的劳动就会白费。你在外求学也要日积月累,要通过不断钻研才能提高自己的学问和修养。如果学了一半就回来,这不是与剪断织布机上的丝线一样会前功尽弃吗?”

  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这番话,非常感动,随即又外出继续求学。七年之后乐羊子学成归来,得到了魏国国君的重用,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后来人们就用“半途而废”来比喻某些人做事有始无终,不能坚持到底。

  张良是西汉初期著名的谋士。他年轻的`时候,曾计划刺杀秦始皇,刺杀计划失败以后,便隐居到下邳(在今江苏睢宁西北)。有一次,张良在下邳的一座桥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走到张良前面,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去,然后回头对张良说:“小伙子,到桥下面去帮我把鞋捡上来。”张良毫不犹豫地照办了。当张良把鞋子捡上来后,老人又对张良说:“给我穿上。”于是张良跪下又把鞋子给他穿上。老人笑着走了。走出老远,又回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意思是你这个小伙子可以教诲)!五天后一大早到桥上来见我。”

  五天后,张良一大清早就去了桥头,却看到老人已经在桥上了。老人责备道:“和长者见面,怎么能迟到呢?”老人叫他五天后再来。五天后,鸡刚叫张良就到桥上去,可是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还是责备张良来迟了,让他五天后再来。又过了五天,张良不到半夜就去桥上等,他等了好一会儿老人才来。老人可高兴了,于是就把一部《太公兵法》赠给他,让他认真学*。

  张良得到兵书后像是得到了宝贝一样,回到家中日夜研究,苦苦地琢磨,终于成了汉高祖刘邦的开国功臣。

  后来人们就用“孺子可教”来赞扬年轻人有培养前途。孺子,小孩子;教,教诲。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代。那时,郑国和息国睦邻相处。一年,息国为了一件小事,和郑国闹翻。息国国王要讨伐郑国,就召集大臣来商议。有的说:“陛下和郑国国王同姓,不要轻易动武。”有的说:“我们的威望是不是比郑国高?”还有的说:“我们的力量是不是比郑国强?”息国国王对这些劝说一点也听不进。他下令要全体兵向郑国发起袭击。郑国马上出兵迎战。最后,息国兵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不自量力”就是不衡量自己的实力而轻举妄动。息国正是犯了这个错误而遭失败。

  张良是西汉初期著名的谋士。他年轻的时候,曾计划刺杀秦始皇,刺杀计划失败以后,便隐居到下邳(在今江苏睢宁西北)。有一次,张良在下邳的一座桥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走到张良前面,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去,然后回头对张良说:“小伙子,到桥下面去帮我把鞋捡上来。”张良毫不犹豫地照办了。当张良把鞋子捡上来后,老人又对张良说:“给我穿上。”于是张良跪下又把鞋子给他穿上。老人笑着走了。走出老远,又回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意思是你这个小伙子可以教诲)!五天后一大早到桥上来见我。”

  五天后,张良一大清早就去了桥头,却看到老人已经在桥上了。老人责备道:“和长者见面,怎么能迟到呢?”老人叫他五天后再来。五天后,鸡刚叫张良就到桥上去,可是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还是责备张良来迟了,让他五天后再来。又过了五天,张良不到半夜就去桥上等,他等了好一会儿老人才来。老人可高兴了,于是就把一部《太公兵法》赠给他,让他认真学*。

  张良得到兵书后像是得到了宝贝一样,回到家中日夜研究,苦苦地琢磨,终于成了汉高祖刘邦的开国功臣。

  后来人们就用“孺子可教”来赞扬年轻人有培养前途。孺子,小孩子;教,教诲。

  一个人拿着一面盾牌和一枝长枪,在市场上叫卖。他举起盾牌,吆唤说:“我的盾牌坚固极了,什么兵器都刺不穿它。快来买吧!”呆了一会儿,他又举起长枪,吆唤说:“我的'长枪锐利极了,什么东西都刺得穿。快来买吧!”有人问他:“拿你的长枪来刺你的盾牌,结果怎样呢?”那人听了,不知怎么回答才好。

  “自相矛盾”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矛”是“长枪”。有人的言语或行动前后正好相反,可以说他“自相矛盾”。哲学上用“矛盾”来指互相依附又互相对立的两个因素。


弄巧成拙的成语故事范本5份(扩展5)

——史记中成语故事(5)份

  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春秋末年,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据说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头,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只有尝胆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才有“卧薪尝胆”的话)。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

  一言九鼎

  出处: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原君虞卿列传)

  翻译: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分量重于传国的宝器(他)凭借三寸之舌,强过百万雄师

  喻意: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出处: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史记・高祖本纪)

  翻译:父老乡亲们苦于秦朝的严苛法律已经很久啦!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偷偷议论的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约定,先入关的人就称王,我应当称王整个关中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的人判 处 死 刑,伤人和偷盗的要坐牢剩下的秦朝法律全部取消,所有官吏*民都像往常一样生活

  喻意: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纸上谈兵

  出处: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既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赵括从年轻的时候就学**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曾经与他的父亲赵奢谈论战事,赵奢无法难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原因,赵奢说:战争,是事关生死的境地,但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喻意: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毛遂自荐

  出处:秦之围邯郸,赵使*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史记・*原君虞卿列传)

  翻译:秦兵围困邯郸,赵王派遣*原君去求救,到楚国签订合纵的盟约*原君约定与门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原君说:假如用和*方法能够取得成功,那就太好了假如和*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么(我)就在华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也一定要合纵盟约签订再返回随从人员不用到外边去寻找,在门下的食客中选取就够了找到十九个人,其余的人没有可以选取的,没办法补满二十人(的额数)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原君自我推荐说:毛遂(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可是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

  喻意: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胸怀大志

  李斯,楚国上蔡人,他年轻的时候,曾经担任过乡里的小官吏。一次,他看见官吏办公地点的厕所里,有一个老鼠在吃着脏东西,而每当有人或者其他的动物走*它的时候,这个老鼠总是担惊受怕,吓得躲起来。

  后来,李斯因为要办理公事,到了粮仓里,他注意到粮仓里的老鼠吃着储积的粮食,住在宽敞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人或者是其他动物的惊扰,见到他不害怕。因此,两相比较,李斯叹息着说:“一个人是贤能还是蠢才,就好比老鼠一样,都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罢了!”为此,李斯立誓要勇敢地追求名和利。于是,他辞去官职,到当时的名士荀卿那里,跟他勤奋地学**王之道,而这些只是为了一个念头,那就是将来的飞黄腾达,**厚禄。为此他鄙视世人追捧的所谓的道德。

  学业完成以后,李斯心里认为,楚王不值得自己为他效力,而关东六国都很微弱,没有自己施展才华的空间,所以,他决定到秦国去效力。在与荀卿辞别的`时候,李斯激昂地说:“学生听说,人如果遇到了时机就不要错过。

  如今,大国争雄,像我这样的游说之士正好可以大展拳脚、建功立业、加官晋爵、享受荣华富贵。秦王想要吞并各国,称帝而一统天下,这正是学生扬名的好机会。身处卑贱地位而不想办法改变的人,就好比见到肉只是知道吃的禽兽,徒有人的躯壳罢了。

  对于一个人来说,地位的卑贱是最大的耻辱,处境穷困是最大的悲哀。长久地处在卑贱的地位与困苦的境遇之中,却还愤世嫉俗、厌恶名利,而自称与世无争,这就不是士人的本色了。因此,学生要去西方,到秦国去游说秦王,成就一番事业。”


弄巧成拙的成语故事范本5份(扩展6)

——经典的历史成语故事范本5份

  有一天,更羸(léi)和魏王站在一个高台上,仰头看见有鸟在天空中飞。更羸对魏王说:“请大王看看,我可以只拉弓不发箭而把鸟射下来。”魏王不相信地说:“难道你的射术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吗?”更羸很自信地说:“可以。”过了一小会儿,一只雁从东方飞来,更羸拿起弓拉了一下空弦,那只雁就一下子栽落到地上。魏王惊叹说:“你射箭的本领居然可以达到这样一种地步!”

  更羸说:“这是一只受伤的孤雁啊!”魏王说:“先生是怎么知道的呢?”更羸回答说:“它飞得很缓慢,叫声很悲惨。飞得慢,是因为旧伤疼痛;叫得惨,是因为长久失群。由于它的旧伤没有长好而害怕的心情又没有去掉,所以一听见弓弦响,就急忙往高处飞,这就引起伤口破裂,从高空掉下来了。”

  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受过惊恐见到一点动静就特别害怕的人。

  【成语】: 河东狮吼

  【拼音】: hé dōng shī hǒu

  【解释】: 比喻悍妒的妻子对丈夫大吵大闹。

  【成语故事】:

  陈季常是苏东坡的好朋友,他喜欢研究佛学,只要谈起佛理,他就会滔滔不绝的说个没完。季常的妻子柳氏是河东人,非常的凶悍,季常怕得要命;有一次,苏东坡去看季常,还没踏进门槛,就听到一声大吼,紧接着一阵拐杖落地的声音,苏东坡被吓得连退三步,楞了一会儿,才赶紧跑进去探个究竟。他进门一瞧,不禁笑了出来,原来,柳氏正竖着眉瞪着眼的骂着陈季常,而陈季常躲在一旁发抖,口里连连称是。于是,苏东坡题了一首诗送给陈季常,那首诗是这样写的:谁似龙丘居士贤,谈空说法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有谁能像龙丘居士(也就是陈季常)那么有才能呢?谈起佛学、佛法,往往整夜都不睡觉,但是一听到妻子的怒骂声,就吓得连拐杖都离了手,茫茫然不知所措。”

  “河东狮吼”也叫做“季常之癖”,因为河东是柳氏的故乡,所以苏东坡称她为河东狮子。“河东狮吼”是形容妻子的凶悍,而“季常之癖”则用来指怕太太的人,两句成语的意思是一样的。

  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周恭帝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朝中大臣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yìn)带兵抵抗。

  赵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调兵遣将,率军从汴(biàn)京出发。当天晚上,大军到了离开京城二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兵士们倒头就呼呼睡着了,一些将领却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说:“现在皇上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现在就拥护赵点检作皇帝吧!”没多久,这消息就传遍了军营。将士们全起来了,大家闹哄哄地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

  一直等到天色发白。赵匡胤隔夜喝了点酒,睡得挺熟,一觉醒来,只听得外面一片嘈杂的人声,接着,就有人打开房门,高声地叫嚷,说:“请点检做皇帝!”赵匡胤赶快起床,还没来得及说话,几个人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赵匡胤骑在马上,才开口说:“你们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们都能听从吗?”

  将士们齐声回答说:“自然听陛下命令。”

  赵匡胤就发布命令:到了京城以后,要保护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许侵犯朝廷大臣,不准抢掠国家仓库。执行命令的将有重赏,否则就要严办。

  赵匡胤本来就是禁军统帅,再加上有将领们拥护,谁敢不听号令!将士们排好队伍开往京城。一路上军容整齐,秋毫无犯。到了汴京,没费多大劲儿就拿下了京城。

  将领们把朝中大臣范质、王溥找来,他们见到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吓得赶快下拜。周恭帝让了位。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成语】: 鹤立鸡群

  【拼音】: hè lì jī qún

  【解释】: 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成语故事】:

  晋朝时,有一个人叫稽绍,是晋惠帝的侍从官。一次,河间王联合成都王侵犯京城。稽绍随惠帝前去征讨,结果打了败仗,许多将领、官员和侍卫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只有稽绍保护着惠帝,始终不离左右。许多人看到稽绍奋勇杀敌的情景都很受感动,有人对司徒王戎说:稽绍真像一只野鹤站立在鸡群中一样,仪表出众,气度不凡。这个成语形容人的才能或仪表非常突出。

  战国时代,齐国的宰相孟尝君慷慨好客,门下的食客多达三千多人。

  孟尝君与食客谈话时,总让人在屏风后作记录,把食客的住处及有何困难等一一记下,随后便派人去看望其亲属并赠送礼物。

  秦昭王对孟尝君最为敬慕,派特使迎接孟尝君入秦。孟尝君带着门客千余人来到秦都咸阳。

  孟尝君献给秦昭王一件纯白狐狸皮袍子,秦昭王很高兴地把它藏在内库里。

  秦昭王听了谗言,把孟尝君软禁起来,孟尝君请秦昭王的宠妃帮忙解救,妃子说:“这不难,但是我要一件白色狐皮袍。”

  孟尝君为难了,仅有的一件已经送给秦王了,哪来第二件呢?有个门客说:“我有办法。”当天夜里,这个门客模仿狗叫声,从狗洞潜入秦王内库,看守以为是自己养的'狗,未加怀疑。于是这个门客盗出了那件白色狐皮袍送给秦王的爱妃,孟尝君也得了自由,并急忙带领门客连夜逃离秦国。

  他们逃呀逃呀,半夜来到边界的函谷关。这关口要到鸡叫的时候才许出入,忽然有个门客学起了公鸡叫。一声跟着一声,附*的公鸡全都叫了起来。守关的人开了城门,让孟尝君出了关。等到秦昭王派人追到函谷关时,孟尝君和他的门客已经走远了。


弄巧成拙的成语故事范本5份(扩展7)

——常见的成语故事范文5份

  东汉时期,乐羊子的妻子是一位贤德的女子。一次,乐羊子拾到了一块金子,高兴地拿回来交给妻子。妻子说:“有志气的人会严格要求自己,把捡来的东西拿回家是败坏自己的名声。乐羊子深感惭愧,就把金子放回原处,然后说:“你很笨要笨鸟先飞,要出外求学去。”所以乐羊子就出外求学去了。但一年后,乐羊子因为思念妻子返回家中。妻子把他领到织机旁说:“这布是一寸寸、一尺尺织出来的,日积月累才能成丈、成匹。如果我把它剪断,就前功尽弃了。求学也和织布一样,不能在学到一半的时候放弃。” 乐羊子深受感动,又回去求学了,七年没有回家。

  行动笨拙的鸟要先飞。比喻能力差的人怕落后,做事比别人先动手。

  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三天过去了,禾苗没见动静。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对儿子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西汉末年,爆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后来的东汉光武帝刘秀也参加了。刘秀加入绿林军后,很快就显露出了他敏锐的政治才能和丰富的军事韬略,特别是在昆阳一战中,刘秀的杰出指挥,为起义军赢得决战胜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当时,昆阳城被王莽的军队团团围住。驻守在昆阳的汉军只有八九千人。昆阳城虽然不大,但是挺坚固,昆阳城里的汉军,防守得也很严密,城始终没被王莽军攻破。刘秀带着十二个勇士,趁黑夜冲杀出昆阳城南门。到了定陵,对汉军将领们说:“现在咱们到昆阳去,把所有的人马集中起来。打败了敌人,就可以成大事,立大功。”于是,将领们带着所有人马跟着刘秀上昆阳来。

  昆阳城里的汉军王凤、王常,一见外面的援军来了,立刻打开城门冲了出去。在汉军的两面夹攻下,王莽军全都慌了神,乱奔乱逃,自相践踏。当王莽军大将王邑逃回洛阳的时候,四十三万大军只剩下几千人。

  绿林军攻占长安后,刘秀率军离开长安,在河北(黄河以北)以复兴汉室为口号,不断壮大自身的势力。刘秀每到一个郡县,都宣布废除王莽当政时期的苛捐杂税和严酷的刑罚,并对当地的官吏进行考察,恢复汉朝的官名,赢得了当地大小官吏、*民百姓的欢迎和支持,逐渐组成了建立**的基本力量。

  没几年,王莽**就被起义军推翻了。推翻新莽**后,全国很快又陷入了混战状态,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大军各立天子、相互混战,刘秀却乘机壮大自己的势力。

  后来,刘秀又采用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方法,先后收编了铜马军30万人,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人称“铜马帝”。公元25年6月,刘秀在群臣的拥戴下称帝,仍沿用汉的国号,年号建武,刘秀就是光武帝。

  刘秀完成了统一大业,恢复了汉室的统治。一个新王朝的'建立,面临着连年战争留下来的烂摊子,许多的法律、法令、规章制度也需要重新修改和拟定。刘秀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振兴和建设东汉王朝的工作中,每天天刚亮就上朝理事,日影西斜才退朝而归。他还经常把大臣们召集起来亲自给他们讲述《论语》里的论述。

  刘秀在为期间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以安定民生。他下诏恢复了西汉景帝时期三十税一的旧制,并把公田借给农民耕种,提倡垦荒,发展屯田,安置流民,赈济贫民。这样一来,东汉初年的封建租赋徭役负担,比西汉后期和战争期间都大大减轻。农民安居乐业,生产得到了大大恢复。他还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除此之外,刘秀还积极兴修水利。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刘秀裁并了四百多个县,精简了官吏,在地方废除了掌握军权的都尉。

  光武帝统治期间,东汉的农业、手工业都得到了大大发展。铁制农具的改进,牛耕的普及,水利工程的广泛修建,使生产技术大大提高;冶铁技术的改进,使铁的产量大为增加;精美的铜器、漆器、丝织品反映出高超的手工业工艺;通都大邑商业繁荣,商人的足迹远至西域和国外。

  经过几十年的经营,东汉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历史上称之为“光武中兴”。

  刘秀的勤奋工作,感动了文武大臣,也感动了他的儿子。有一次,皇太子怕那样下去会影响父亲的健康,便劝道:“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生之福,愿颐养精神,优游自宁。”大意是:陛下,你像夏禹、商汤一样的英明,却不能像黄帝,老子那样善于养身之道。我们希望你注意身体健康,抽出时间安静地休息一下。

  刘秀微笑说道;“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根据这个故事,人们从刘秀的话中引申出了“乐此不疲”这句成语,形容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沉溺其中,不知道疲倦。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

  刘备依靠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批能干的文臣武将打下了江山,他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呕心沥血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鼎立的地位;诸葛亮去世后,由姜维辅佐刘禅,蜀国的'国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一次,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刘禅惊慌不已,一点继续战斗的信心和勇气都没有,为了保命,他赤着上身、反绑双臂,叫人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同时跟他一块儿做了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臣子。

  投降以后,魏王把刘禅他们接到魏国的京都去居住,还是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为了笼络人心,还封他为安乐公。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有一次,他请刘禅来喝酒,*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散*后,刘禅的*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的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司马昭明白刘禅确实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就不再防备他了。

  刘禅身为一国之主,居然乐不思蜀,甚至连装着想念故乡都装不出来,贪图享乐而志向沦丧竟到了这种地步,实在可气可叹。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而要严格要求自己,志存高远,不懈地奋斗。

  从前,有个农民在田里种萝卜,他累得满头都是汗水。正在这时,忽然跑来一只野兔,一头撞在旁边的大树上。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撞死了。那个人很高兴,把野兔捡了起来,晚上他把野兔吃了。他想:要是每天都有一只野兔吃该有多好啊!

  第二天,他到地里不劳动了,坐在大树下等着,希望再有野兔跑过来,自己撞死在大树上。

  他等了一天又一天,野兔没有再来,农民的萝卜全都枯死了。

  “守株待兔”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株”在这儿就是“树”。这个成语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比喻有人把偶然发生的事情当作经验,还牢牢守住不放。一个是比喻有人不愿切实地工作,妄想得到意外的收获。


弄巧成拙的成语故事范本5份(扩展8)

——画蛇添足的成语故事优秀范本五份

  祭祀完毕,楚人拿出祭祀的酒,发了个大大的“慈悲”,赏给下人们。不是他大方——他从不发下人的工资。不是他善良——在他眼里,下人可不是人。是因为酒里飞进了一只苍蝇。

  酒壶由一个仆人传递,走了十多里地,到了下人们的“露营处”。下人们一见到象牙壶,便真诚地礼拜起来,“见物如见人”。

  “主人叫我给你们酒,他说‘汝辈人多,一壶酒几经周折,喝不痛快地,不如让一人喝尽,汝辈,写蛇于地,谁先写好谁喝也?’”

  下人们便折几根树枝,在沙地上画起来。

  其中一位,很快便画好了。仆人见状,便礼贤“下人”地、小声同他说:“汝给蛇以四足——吾主之令!”下人一听到“吾主”,便兴奋起来,惶恐地给蛇加上四条“足”,再对着它礼拜几下。

  另一位已画好,抢过酒壶。“非礼也!”那位画蛇添足者说。“什么‘李子’‘桃子’的!”过几秒,那酒便喝得一干二净,一只苍蝇悠然地飞出了酒壶。

  古时候有个楚国人祭祀祖先,祭祀仪式结束后,把祭祀剩下的一壶酒赏给了他手下的几个仆人

  这几个仆人拿到这壶酒以后商量怎么喝呢?其中一个说:“这酒一人一口,谁都不过瘾,要是一个人喝,那才痛快呢。可是,谁喝呢?”有人提议说:“这样吧,咱们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完,谁就喝这壶酒。”大家一致赞成这个主意,于是他们每个人折了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了起来

  有个人画得很快,一会儿就画好了,他抓过酒壶转过头看了看其他的人,有的刚画完蛇头,有的正画蛇身子,他得意极了,想卖弄一下自己的本事。于是,他左手拿着酒壶,右手又捡起树枝在他画的蛇身上添起脚来

  正在他埋头画蛇足的时候,另一个人画好了蛇,一把抢过他手中的酒壶。他正要争辩,那人说:“蛇是没有脚的,你硬给它画上脚,那还叫蛇吗?”说完一仰头,把酒咕嘟咕嘟地都喝了。那位画蛇添足的人呆呆地愣在那里,其余的人都笑了起来

  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齐策》一书。从此,“画蛇添足”成了笑话,这句成语也就常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多此一举的行为,告诫人们做事不要节外生枝。

  古时候楚国有个主管祭祀的官员,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不大家一起在地上比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画蛇添足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于是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还能够为它画脚呢!”他还没有画完蛇的脚,另一个人的蛇就画好了,那个人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随后喝完了那壶酒。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祭祀完毕,楚人拿出祭祀的酒,发了个大大的“慈悲”,赏给下人们。不是他大方——他从不发下人的工资。不是他善良——在他眼里,下人可不是人。是因为酒里飞进了一只苍蝇。

  酒壶由一个仆人传递,走了十多里地,到了下人们的'“露营处”。下人们一见到象牙壶,便真诚地礼拜起来,“见物如见人”。

  “主人叫我给你们酒,他说‘汝辈人多,一壶酒几经周折,喝不痛快地,不如让一人喝尽,汝辈,写蛇于地,谁先写好谁喝也?’”

  下人们便折几根树枝,在沙地上画起来。

  其中一位,很快便画好了。仆人见状,便礼贤“下人”地、小声同他说:“汝给蛇以四足——吾主之令!”下人一听到“吾主”,便兴奋起来,惶恐地给蛇加上四条“足”,再对着它礼拜几下。

  另一位已画好,抢过酒壶。“非礼也!”那位画蛇添足者说。“什么‘李子’‘桃子’的!”过几秒,那酒便喝得一干二净,一只苍蝇悠然地飞出了酒壶。

  古时候楚国有个主管祭祀的官员,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不大家一起在地上比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画蛇添足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于是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还能够为它画脚呢!”他还没有画完蛇的脚,另一个人的蛇就画好了,那个人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随后喝完了那壶酒。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弄巧成拙的成语故事范本5份(扩展9)

——事半功倍成语故事范本5份

  【成语】: 事半功倍

  【拼音】: shì bàn gōng bèi

  【解释】: 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举例造句】: 如能善用他的特长和经验,比较地容易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邹韬奋《经历·前途》

  【成语故事】:

  战国的时候,有个大思想家叫孟子,他有很多的学生。

  有一次他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谈论统一天下的问题。他们从周文王谈起,说当时文王以方圆仅一百里的小国为基础,施行仁政,因而创立了丰功伟业;而如今天下老百姓都苦于战乱,以齐国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大国,如能推行仁政,要统一天下,与当时周文王所经历的许多困难相比,那就容易得多了。孟子最后说:“今天,像齐国那样的大国,如能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必定十分喜欢,犹如替他们解除痛苦一般。所以,给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的一半,而获得的效果必定能够加倍。现在正是最好的时机呢!”

  后来人们便根据孟子所说的这两句话,引申为“事半功倍”,用来形容做事所花力量较小而收到的效果甚大。

事半功倍成语故事

  成语典故 事半功倍

  成语拼音 shì bàn ɡōnɡ bèi

  成语解释 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

  成语故事或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成语造句 如能善用他的特长和经验,比较地容易获得~的`效果。(邹韬奋《经历·前途》)

  近义词 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反义词 得不偿失、舍*求远

  成语英译 get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孟子问公孙丑如何看待统一中国,他说周文王施行仁政,使国家富强而最终消灭昏庸残暴的商纣王。现在拥有万辆兵车泱泱大国的齐国,如果能施行仁政,老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外面的人会来归顺,只做一半的事收到成倍的效果灯谜面六个月完成年计划

  成语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事半功倍

  【注音】shì bàn gōng bèi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问公孙丑如何看待统一中国,他说周文王施行仁政,使国家富强而最终消灭昏庸残暴的商纣王。现在拥有万辆兵车泱泱大国的齐国,如果能施行仁政,老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外面的'人会来归顺,只做一半的事收到成倍的效果。

  【出处】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子·公孙丑上》

  【解释】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做事得法

  【近义词】一举两得、一箭双雕、事半功百

  【相反词】得不偿失、舍*求远、事倍功半

  【其它使用】

  ◎ 照理,以这样的精神传教于最不绝对的民族,应该事半功倍才是。

  ◎ 在同样的情况下,做出好的决策,可能收到事半功倍或转害为利的效果。

  ◎ 因为只有职工思想统一起来了,思想素质提高了,才能在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今日国家需要人才至为迫急,我们不能再如已往之泄沓松弛,应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以求事半功倍的效果。

  ◎ 事实教训了我们,只有正确地利用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放开市场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利。

  【拼音】: shì bàn gōng bèi

  【解释】: 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举例造句】: 如能善用他的特长和经验,比较地容易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邹韬奋《经历·前途》

  【成语故事】:

  战国的时候,有个大思想家叫孟子,他有很多的学生,

  有一次他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谈论统一天下的问题。他们从周文王谈起,说当时文王以方圆仅一百里的小国为基础,施行仁政,因而创立了丰功伟业;而如今天下老百姓都苦于战乱,以齐国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大国,如能推行仁政,要统一天下,与当时周文王所经历的许多困难相比,那就容易得多了。孟子最后说:“今天,像齐国那样的.大国,如能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必定十分喜欢,犹如替他们解除痛苦一般。所以,给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的一半,而获得的效果必定能够加倍。现在正是最好的时机呢!”

  后来人们便根据孟子所说的这两句话,引申为“事半功倍”,用来形容做事所花力量较小而收到的效果甚大。

  事半功倍

  【注音】shìbàngōngbèi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问公孙丑如何看待统一中国,他说周文王施行仁政,使国家富强而最终消灭昏庸残暴的商纣王。现在拥有万辆兵车泱泱大国的齐国,如果能施行仁政,老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外面的人会来归顺,只做一半的事收到成倍的效果。

  【出处】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孟子·公孙丑上》

  【解释】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做事得法

  【近义词】一举两得、一箭双雕、事半功百

  【相反词】得不偿失、舍*求远、事倍功半

  【其它使用】

  ◎照理,以这样的精神传教于最不绝对的.民族,应该事半功倍才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