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南风古灶导游词优选【五】份

首页 / 导游词 / |

  广东南风古灶导游词 1

  佛山,一座以白兰花为市花的城市,充满着真挚、纯洁的爱,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城市文化一起来看看广东佛山十大旅游景区之南风古灶高灶陶窑吧。

  南风灶窑址在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日用陶瓷三厂西南角镇岗上,窑体依山势向南伸展而紧靠东*河畔,因窑向正南,故称。是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始建,沿用400余年至今仍在使用的国内罕见的古龙窑。

  古时建窑*俗,凡新窑启用,需择吉日良时,传说该灶首窑点火之日,正是明正德间澜石黎涌状元伦文叙宗祠落成“入伙”之时,果然此后烧窑不仅十分顺畅,还时有“宝物”烧出,相传曾烧出一套完美无瑕的“八仙”,为世人所称颂,是故世代窑工遂将其原因与此吉日联系起来。

  其始建之时为避常年水患,择址于山坡偏高处,又因此地紧靠东*河畔之高庙后,具大利于建窑之形胜,故窑尾不惜筑以高高的石坎。依古时建窑传统,窑面多以泥砖结拱,每年需更换一次;而且民国以前,石湾所有龙窑均无烟囱,而仅以皮面,在窑尾处作迁当之阻拦;此外,原来的窑面建筑,亦仅有葵棚以挡日晒和风雨;加上建国后又将窑口向上移位约3米,故目前所见,乃是历明清至今不断改革修葺后的面貌。

  窑内结构大体上旧貌依然,窑腔似隧道,以小型砂砖结砌而成,顶部为券顶。窑内*面呈船底形,头、尾略窄而中部稍宽,总长32.6米,宽2—2.4米,通高1.8—2米,亦以窑中段最高。窑膛头尾坡度各不相同,以窑头一段为最大,全窑*均倾斜度为12度,即每米*均升高20厘米。西侧设窑门四,一般宽0.7米、高1.4米,作各段出入窑之用。

  东侧原有窑门二,现已封堵不用。窑顶厚约0.25米,从窑头至窑尾共34排火眼(投柴孔),每排相距0.85—1米,除靠窑口一排为三个外,余均五个火眼,间距0.35—9.4米。该窑属古代制陶业大行“水巷大盆行”的专业窑,历来以煅烧日用大盆产品为主,一窑可容产品约360担,煅烧时间为12小时,烧窑周期3至4天。

  清代时该窑为当地镇岗社头霍氏祖尝产业,至民初则分为60股份所有,使用时六截窑位(一截为六排火眼范围)每股一次可占一截,十次一回头,但窑位则轮流倒换。该窑之所以能历尽沧桑而至今尚存,是历代龙窑不断沿用和改革的结果。其对研究明清时期制陶业的专业化生产、龙窑型制结构以及煅烧技术的演变等一系列问题,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科学研究价值。

  在清末民初之陶业鼎盛时期,石湾的龙窑达一百条以上,其时陶业发展及其庞大规模为石湾成为南国陶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绝大部分的古龙窑已为现代化煅烧手段所取代的今天,南风灶却有如她窑身石块上的大榕树一样,巍然屹立在现代化的新陶都之中。

  作为闻名海内外的“石湾窑”形成发展的历史见证,南国陶都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遗产而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1962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晋级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xxxx年晋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灶位于南风古灶西侧,为同时期龙窑,总长38.25米,原有42排火眼,20世纪50年代改为33排,其余均与南风古灶相似。2001年6月25日,***公布南风古灶、高灶陶窑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山市南风古灶旅游区位于著名的南国陶都石湾,以五千年的制陶历史而闻名世界。占地约400亩,集旅游、观光、生产、*艺、研讨、参与、购物于一体,旅游区内下辖南风古灶、陶塑公园、绿舟孔雀园三个景区。

  南风古灶景区内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被称为陶瓷活化石的南风古灶和高灶,五百年来窑火不绝、生产未断,已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景区内还有林家厅、高庙偏厅等两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巨型陶瓷壁画—古镇陶源史画、瑞龙献宝、古灶榕风、仿古寮场等景点。

  广东南风古灶导游词 2

  佛山,一座以白兰花为市花的城市,充满着真挚、纯洁的爱,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城市文化一起来看看广东佛山十大旅游景区之南风古灶高灶陶窑吧。

  南风灶窑址在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日用陶瓷三厂西南角镇岗上,窑体依山势向南伸展而紧靠东*河畔,因窑向正南,故称。是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始建,沿用400余年至今仍在使用的国内罕见的'古龙窑。

  古时建窑*俗,凡新窑启用,需择吉日良时,传说该灶首窑点火之日,正是明正德间澜石黎涌状元伦文叙宗祠落成“入伙”之时,果然此后烧窑不仅十分顺畅,还时有“宝物”烧出,相传曾烧出一套完美无瑕的“八仙”,为世人所称颂,是故世代窑工遂将其原因与此吉日联系起来。

  其始建之时为避常年水患,择址于山坡偏高处,又因此地紧靠东*河畔之高庙后,具大利于建窑之形胜,故窑尾不惜筑以高高的石坎。依古时建窑传统,窑面多以泥砖结拱,每年需更换一次;而且民国以前,石湾所有龙窑均无烟囱,而仅以皮面,在窑尾处作迁当之阻拦;此外,原来的窑面建筑,亦仅有葵棚以挡日晒和风雨;加上建国后又将窑口向上移位约3米,故目前所见,乃是历明清至今不断改革修葺后的面貌。

  窑内结构大体上旧貌依然,窑腔似隧道,以小型砂砖结砌而成,顶部为券顶。窑内*面呈船底形,头、尾略窄而中部稍宽,总长32。6米,宽2―2。4米,通高1。8―2米,亦以窑中段最高。窑膛头尾坡度各不相同,以窑头一段为最大,全窑*均倾斜度为12度,即每米*均升高20厘米。西侧设窑门四,一般宽0。7米、高1。4米,作各段出入窑之用。

  东侧原有窑门二,现已封堵不用。窑顶厚约0。25米,从窑头至窑尾共34排火眼(投柴孔),每排相距0。85―1米,除靠窑口一排为三个外,余均五个火眼,间距0。35―9。4米。该窑属古代制陶业大行“水巷大盆行”的专业窑,历来以煅烧日用大盆产品为主,一窑可容产品约360担,煅烧时间为12小时,烧窑周期3至4天。

  清代时该窑为当地镇岗社头霍氏祖尝产业,至民初则分为60股份所有,使用时六截窑位(一截为六排火眼范围)每股一次可占一截,十次一回头,但窑位则轮流倒换。该窑之所以能历尽沧桑而至今尚存,是历代龙窑不断沿用和改革的结果。其对研究明清时期制陶业的专业化生产、龙窑型制结构以及煅烧技术的演变等一系列问题,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科学研究价值。

  在清末民初之陶业鼎盛时期,石湾的龙窑达一百条以上,其时陶业发展及其庞大规模为石湾成为南国陶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绝大部分的古龙窑已为现代化煅烧手段所取代的今天,南风灶却有如她窑身石块上的大榕树一样,巍然屹立在现代化的新陶都之中。

  作为闻名海内外的“石湾窑”形成发展的历史见证,南国陶都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遗产而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1962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晋级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年晋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灶位于南风古灶西侧,为同时期龙窑,总长38。25米,原有42排火眼,20世纪50年代改为33排,其余均与南风古灶相似。20x年6月25日,***公布南风古灶、高灶陶窑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山市南风古灶旅游区位于著名的南国陶都石湾,以五千年的制陶历史而闻名世界。占地约400亩,集旅游、观光、生产、*艺、研讨、参与、购物于一体,旅游区内下辖南风古灶、陶塑公园、绿舟孔雀园三个景区。

  南风古灶景区内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被称为陶瓷活化石的南风古灶和高灶,五百年来窑火不绝、生产未断,已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景区内还有林家厅、高庙偏厅等两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巨型陶瓷壁画―古镇陶源史画、瑞龙献宝、古灶榕风、仿古寮场等景点。

  广东南风古灶导游词 3

  下一个参观的景点让我倍感诧异,这是闻名的“古灶榕风”,这儿生长着一棵将*500岁的老榕树,这棵古榕枝体粗大,树叶呈翠绿色,也算得上是一棵“神树”,导游说:“传说‘摸摸榕树头,一世无忧愁’,大家去摸摸它,学*成绩定会好。”我听了一个箭步冲了过来,抚摸着这老榕树久久不肯放手,这可是可以让自己实现学*成绩优秀这一愿望的“神树”啊!其他同学也相继跑了过来,按照导游的说法摸了摸这“神树”。树看完了,该去的地方也去过了,大家正绞尽脑汁在思考下一个去处,陈晨姐姐终于作出决定:一起到玩陶的地方休息。

  大家来到了最后一个终点站――玩陶区,我交了费用,就和一个陌生的小同学一起玩了起来,原来这陶瓷可真难应付,虽然看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却很难啊!我一边做一边回想着刚才大师是怎样做的,可是不是忘了沾些水,就是太大力把泥弄散了,最后做得一塌糊涂。时间在弹指间飞逝,我们的作品终于完工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啊!简直就是“四不像”!但我依然对自己第一次亲手制作出来的陶瓷感到由衷的满意。看着自己浑身泥浆,活象一只大花猫的狼狈样子,禁不住哑然失笑。

  这次旅游真是开心,尝试了做陶瓷,收获了满肚子的笑话。这次外出,还使我懂得了:古时做陶人的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学*,我告诫自己,以后不管是学*还是做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都必须要像做陶瓷那样一丝不苟、专心致志。

  广东南风古灶导游词 4

  南风古灶旅游区位于著名的南国陶都石湾,集旅游、观光、生产、*艺、研讨、参与、购物于一体。南风古灶景区内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被称为陶瓷活化石的南风古灶和高灶,五百年来窑火不绝、生产未断,世界罕见,已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景区内还有林家厅、高庙偏厅等两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巨型陶瓷壁画—古镇陶源史画、瑞龙献宝、窑尾作坊、古窑映像、古灶榕风、古寮场等景点。

  南风古灶旅游区从20xx年起开放接待游客,是一个全新的旅游景点,至今已接待大量国内外游客,成为佛山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新旅游热点。要了解石湾历史悠久的陶文化,不到南风古灶旅游区将是一大遗憾,走*它将使你真正了解石湾的陶文化,了解陶的生产过程。

  游客观光游览之余,还可以参与玩陶、烧陶。石湾的'陶艺自明清至今兴盛发达,卓有成就、富有艺术才华的陶艺家也不断涌现。如今,玩陶已成为都市的一种新时尚,到南风古灶参观,由陶艺师傅亲自教授陶艺制作,有助于陶艺爱好者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意识和掌握制作技巧,亦有助于少年儿童发挥其艺术潜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广东南风古灶导游词 5

  佛山,一座以白兰花为市花的城市,充满着真挚、纯洁的爱,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城市文化一起来看看广东佛山十大旅游景区之南风古灶高灶陶窑吧。

  南风灶窑址在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日用陶瓷三厂西南角镇岗上,窑体依山势向南伸展而紧靠东*河畔,因窑向正南,故称。是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始建,沿用400余年至今仍在使用的国内罕见的古龙窑。

  古时建窑*俗,凡新窑启用,需择吉日良时,传说该灶首窑点火之日,正是明正德间澜石黎涌状元伦文叙宗祠落成“入伙”之时,果然此后烧窑不仅十分顺畅,还时有“宝物”烧出,相传曾烧出一套完美无瑕的“八仙”,为世人所称颂,是故世代窑工遂将其原因与此吉日联系起来。

  其始建之时为避常年水患,择址于山坡偏高处,又因此地紧靠东*河畔之高庙后,具大利于建窑之形胜,故窑尾不惜筑以高高的石坎。依古时建窑传统,窑面多以泥砖结拱,每年需更换一次;而且民国以前,石湾所有龙窑均无烟囱,而仅以皮面,在窑尾处作迁当之阻拦;此外,原来的窑面建筑,亦仅有葵棚以挡日晒和风雨;加上建国后又将窑口向上移位约3米,故目前所见,乃是历明清至今不断改革修葺后的面貌。

  窑内结构大体上旧貌依然,窑腔似隧道,以小型砂砖结砌而成,顶部为券顶。窑内*面呈船底形,头、尾略窄而中部稍宽,总长32。6米,宽2―2。4米,通高1。8―2米,亦以窑中段最高。窑膛头尾坡度各不相同,以窑头一段为最大,全窑*均倾斜度为12度,即每米*均升高20厘米。西侧设窑门四,一般宽0。7米、高1。4米,作各段出入窑之用。

  东侧原有窑门二,现已封堵不用。窑顶厚约0。25米,从窑头至窑尾共34排火眼(投柴孔),每排相距0。85―1米,除靠窑口一排为三个外,余均五个火眼,间距0。35―9。4米。该窑属古代制陶业大行“水巷大盆行”的专业窑,历来以煅烧日用大盆产品为主,一窑可容产品约360担,煅烧时间为12小时,烧窑周期3至4天。

  清代时该窑为当地镇岗社头霍氏祖尝产业,至民初则分为60股份所有,使用时六截窑位(一截为六排火眼范围)每股一次可占一截,十次一回头,但窑位则轮流倒换。该窑之所以能历尽沧桑而至今尚存,是历代龙窑不断沿用和改革的结果。其对研究明清时期制陶业的专业化生产、龙窑型制结构以及煅烧技术的演变等一系列问题,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科学研究价值。

  在清末民初之陶业鼎盛时期,石湾的龙窑达一百条以上,其时陶业发展及其庞大规模为石湾成为南国陶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绝大部分的古龙窑已为现代化煅烧手段所取代的今天,南风灶却有如她窑身石块上的大榕树一样,巍然屹立在现代化的新陶都之中。

  作为闻名海内外的“石湾窑”形成发展的历史见证,南国陶都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遗产而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1962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晋级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年晋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灶位于南风古灶西侧,为同时期龙窑,总长38。25米,原有42排火眼,20世纪50年代改为33排,其余均与南风古灶相似。20x年6月25日,***公布南风古灶、高灶陶窑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山市南风古灶旅游区位于著名的南国陶都石湾,以五千年的制陶历史而闻名世界。占地约400亩,集旅游、观光、生产、*艺、研讨、参与、购物于一体,旅游区内下辖南风古灶、陶塑公园、绿舟孔雀园三个景区。

  南风古灶景区内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被称为陶瓷活化石的南风古灶和高灶,五百年来窑火不绝、生产未断,已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景区内还有林家厅、高庙偏厅等两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巨型陶瓷壁画―古镇陶源史画、瑞龙献宝、古灶榕风、仿古寮场等景点。


广东南风古灶导游词优选【五】份扩展阅读


广东南风古灶导游词优选【五】份(扩展1)

——广东南风古灶导游词 (菁华5篇)

广东南风古灶导游词1

  佛山,一座以白兰花为市花的城市,充满着真挚、纯洁的爱,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城市文化一起来看看广东佛山十大旅游景区之南风古灶高灶陶窑吧。

  南风灶窑址在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日用陶瓷三厂西南角镇岗上,窑体依山势向南伸展而紧靠东*河畔,因窑向正南,故称。是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始建,沿用400余年至今仍在使用的国内罕见的'古龙窑。

  古时建窑*俗,凡新窑启用,需择吉日良时,传说该灶首窑点火之日,正是明正德间澜石黎涌状元伦文叙宗祠落成“入伙”之时,果然此后烧窑不仅十分顺畅,还时有“宝物”烧出,相传曾烧出一套完美无瑕的“八仙”,为世人所称颂,是故世代窑工遂将其原因与此吉日联系起来。

  其始建之时为避常年水患,择址于山坡偏高处,又因此地紧靠东*河畔之高庙后,具大利于建窑之形胜,故窑尾不惜筑以高高的石坎。依古时建窑传统,窑面多以泥砖结拱,每年需更换一次;而且民国以前,石湾所有龙窑均无烟囱,而仅以皮面,在窑尾处作迁当之阻拦;此外,原来的窑面建筑,亦仅有葵棚以挡日晒和风雨;加上建国后又将窑口向上移位约3米,故目前所见,乃是历明清至今不断改革修葺后的面貌。

  窑内结构大体上旧貌依然,窑腔似隧道,以小型砂砖结砌而成,顶部为券顶。窑内*面呈船底形,头、尾略窄而中部稍宽,总长32。6米,宽2—2。4米,通高1。8—2米,亦以窑中段最高。窑膛头尾坡度各不相同,以窑头一段为最大,全窑*均倾斜度为12度,即每米*均升高20厘米。西侧设窑门四,一般宽0。7米、高1。4米,作各段出入窑之用。

  东侧原有窑门二,现已封堵不用。窑顶厚约0。25米,从窑头至窑尾共34排火眼(投柴孔),每排相距0。85—1米,除靠窑口一排为三个外,余均五个火眼,间距0。35—9。4米。该窑属古代制陶业大行“水巷大盆行”的专业窑,历来以煅烧日用大盆产品为主,一窑可容产品约360担,煅烧时间为12小时,烧窑周期3至4天。

  清代时该窑为当地镇岗社头霍氏祖尝产业,至民初则分为60股份所有,使用时六截窑位(一截为六排火眼范围)每股一次可占一截,十次一回头,但窑位则轮流倒换。该窑之所以能历尽沧桑而至今尚存,是历代龙窑不断沿用和改革的结果。其对研究明清时期制陶业的专业化生产、龙窑型制结构以及煅烧技术的演变等一系列问题,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科学研究价值。

  在清末民初之陶业鼎盛时期,石湾的龙窑达一百条以上,其时陶业发展及其庞大规模为石湾成为南国陶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绝大部分的古龙窑已为现代化煅烧手段所取代的今天,南风灶却有如她窑身石块上的大榕树一样,巍然屹立在现代化的新陶都之中。

  作为闻名海内外的“石湾窑”形成发展的历史见证,南国陶都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遗产而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1962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晋级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年晋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灶位于南风古灶西侧,为同时期龙窑,总长38。25米,原有42排火眼,20世纪50年代改为33排,其余均与南风古灶相似。20x年6月25日,*公布南风古灶、高灶陶窑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山市南风古灶旅游区位于著名的南国陶都石湾,以五千年的制陶历史而闻名世界。占地约400亩,集旅游、观光、生产、*艺、研讨、参与、购物于一体,旅游区内下辖南风古灶、陶塑公园、绿舟孔雀园三个景区。

  南风古灶景区内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被称为陶瓷活化石的南风古灶和高灶,五百年来窑火不绝、生产未断,已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景区内还有林家厅、高庙偏厅等两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巨型陶瓷壁画—古镇陶源史画、瑞龙献宝、古灶榕风、仿古寮场等景点。

广东南风古灶导游词2

  佛山,一座以白兰花为市花的城市,充满着真挚、纯洁的爱,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城市文化一起来看看广东佛山十大旅游景区之南风古灶高灶陶窑吧。

  南风灶窑址在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日用陶瓷三厂西南角镇岗上,窑体依山势向南伸展而紧靠东*河畔,因窑向正南,故称。是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始建,沿用400余年至今仍在使用的国内罕见的古龙窑。

  古时建窑*俗,凡新窑启用,需择吉日良时,传说该灶首窑点火之日,正是明正德间澜石黎涌状元伦文叙宗祠落成“入伙”之时,果然此后烧窑不仅十分顺畅,还时有“宝物”烧出,相传曾烧出一套完美无瑕的“八仙”,为世人所称颂,是故世代窑工遂将其原因与此吉日联系起来。

  其始建之时为避常年水患,择址于山坡偏高处,又因此地紧靠东*河畔之高庙后,具大利于建窑之形胜,故窑尾不惜筑以高高的石坎。依古时建窑传统,窑面多以泥砖结拱,每年需更换一次;而且民国以前,石湾所有龙窑均无烟囱,而仅以皮面,在窑尾处作迁当之阻拦;此外,原来的窑面建筑,亦仅有葵棚以挡日晒和风雨;加上建国后又将窑口向上移位约3米,故目前所见,乃是历明清至今不断改革修葺后的面貌。

  窑内结构大体上旧貌依然,窑腔似隧道,以小型砂砖结砌而成,顶部为券顶。窑内*面呈船底形,头、尾略窄而中部稍宽,总长32.6米,宽2—2.4米,通高1.8—2米,亦以窑中段最高。窑膛头尾坡度各不相同,以窑头一段为最大,全窑*均倾斜度为12度,即每米*均升高20厘米。西侧设窑门四,一般宽0.7米、高1.4米,作各段出入窑之用。

  东侧原有窑门二,现已封堵不用。窑顶厚约0.25米,从窑头至窑尾共34排火眼(投柴孔),每排相距0.85—1米,除靠窑口一排为三个外,余均五个火眼,间距0.35—9.4米。该窑属古代制陶业大行“水巷大盆行”的专业窑,历来以煅烧日用大盆产品为主,一窑可容产品约360担,煅烧时间为12小时,烧窑周期3至4天。

  清代时该窑为当地镇岗社头霍氏祖尝产业,至民初则分为60股份所有,使用时六截窑位(一截为六排火眼范围)每股一次可占一截,十次一回头,但窑位则轮流倒换。该窑之所以能历尽沧桑而至今尚存,是历代龙窑不断沿用和改革的结果。其对研究明清时期制陶业的专业化生产、龙窑型制结构以及煅烧技术的演变等一系列问题,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科学研究价值。

  在清末民初之陶业鼎盛时期,石湾的龙窑达一百条以上,其时陶业发展及其庞大规模为石湾成为南国陶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绝大部分的古龙窑已为现代化煅烧手段所取代的今天,南风灶却有如她窑身石块上的大榕树一样,巍然屹立在现代化的新陶都之中。

  作为闻名海内外的“石湾窑”形成发展的历史见证,南国陶都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遗产而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1962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晋级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xxxx年晋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灶位于南风古灶西侧,为同时期龙窑,总长38.25米,原有42排火眼,20世纪50年代改为33排,其余均与南风古灶相似。2001年6月25日,*公布南风古灶、高灶陶窑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山市南风古灶旅游区位于著名的南国陶都石湾,以五千年的制陶历史而闻名世界。占地约400亩,集旅游、观光、生产、*艺、研讨、参与、购物于一体,旅游区内下辖南风古灶、陶塑公园、绿舟孔雀园三个景区。

  南风古灶景区内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被称为陶瓷活化石的南风古灶和高灶,五百年来窑火不绝、生产未断,已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景区内还有林家厅、高庙偏厅等两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巨型陶瓷壁画—古镇陶源史画、瑞龙献宝、古灶榕风、仿古寮场等景点。

广东南风古灶导游词3

  南风古灶旅游区位于著名的南国陶都石湾,集旅游、观光、生产、*艺、研讨、参与、购物于一体。南风古灶景区内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被称为陶瓷活化石的南风古灶和高灶,五百年来窑火不绝、生产未断,世界罕见,已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景区内还有林家厅、高庙偏厅等两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巨型陶瓷壁画—古镇陶源史画、瑞龙献宝、窑尾作坊、古窑映像、古灶榕风、古寮场等景点。

  南风古灶旅游区从20xx年起开放接待游客,是一个全新的旅游景点,至今已接待大量国内外游客,成为佛山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新旅游热点。要了解石湾历史悠久的陶文化,不到南风古灶旅游区将是一大遗憾,走*它将使你真正了解石湾的陶文化,了解陶的生产过程。

  游客观光游览之余,还可以参与玩陶、烧陶。石湾的陶艺自明清至今兴盛发达,卓有成就、富有艺术才华的陶艺家也不断涌现。如今,玩陶已成为都市的一种新时尚,到南风古灶参观,由陶艺师傅亲自教授陶艺制作,有助于陶艺爱好者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意识和掌握制作技巧,亦有助于少年儿童发挥其艺术潜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广东南风古灶导游词4

  南风古灶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0xx年),是石湾陶瓷业繁盛时期生产技术进步的产物,是我国南方陶瓷生产技术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对石湾陶瓷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五百年来窑火不绝,生产不断,完好保存至今,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好且延续使用至今最古老的龙窑。邻侧的高灶也是与南风古灶同年代建成的同类龙窑。*陶瓷工业协会认为:“南风古灶及高灶,确实是*陶瓷史上的奇迹”,“对研究陶瓷生产技术和陶瓷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在我国陶瓷文物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为我国陶瓷史留下一份珍贵的遗产。”20xx年7月*公布南风古灶及高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久,又被载入世界吉尼斯记录,被誉为“活的文物”。

  *年来,以南风古灶为中心,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经不断的开发建设,南风古灶旅游区的面积已*四百亩。除古窑吐艳主景点外,还有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家厅及古民居群、生态奇观古灶榕风、用五千年古陶片镶嵌的巨型文物壁画《瑞龙献宝》、保留石湾古老制陶场景的古寮场、荟萃陶艺精品的艺术长廊公仔街、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旅游区内的石湾陶塑公园,沐浴在树木茏葱、湖光山色、鸟语花香之中,有世界最大的网式孔雀园、最大型的陶塑人物《陶女》、八座大型陶柱《中华之光》和展示中外名家户外陶塑作品的陶园等。旅游区还兴办了石湾陶艺研究院、玩陶玩釉欢乐厅、少儿陶艺培训基地和国际艺术家村等项目,是集制陶、赏陶、商贸、休闲于一体的陶文化旅游区。

广东南风古灶导游词5

  南风古灶旅游区位于著名的南国陶都石湾,集旅游、观光、生产、*艺、研讨、参与、购物于一体。南风古灶景区内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被称为陶瓷活化石的南风古灶和高灶,五百年来窑火不绝、生产未断,世界罕见,已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景区内还有林家厅、高庙偏厅等两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巨型陶瓷壁画-古镇陶源史画、瑞龙献宝、窑尾作坊、古窑映像、古灶榕风、古寮场等景点。

  南风古灶旅游区从20xx年起开放接待游客,是一个全新的旅游景点,至今已接待大量国内外游客,成为佛山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新旅游热点。要了解石湾历史悠久的陶文化,不到南风古灶旅游区将是一大遗憾,走*它将使你真正了解石湾的陶文化,了解陶的生产过程。

  游客观光游览之余,还可以参与玩陶、烧陶。石湾的陶艺自明清至今兴盛发达,卓有成就、富有艺术才华的陶艺家也不断涌现。如今,玩陶已成为都市的一种新时尚,到南风古灶参观,由陶艺师傅亲自教授陶艺制作,有助于陶艺爱好者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意识和掌握制作技巧,亦有助于少年儿童发挥其艺术潜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广东南风古灶导游词优选【五】份(扩展2)

——南风古灶导游词范文五份

  南风古灶导游词 1

  今天是星期六,我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八叔公一起去南风古灶参观。南风古灶是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久远,保存最完好且连续使用至今的最古老的龙窑,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

  上午十点多我们就到达目的地。在门口售票处买了门票,爸爸和妈妈是25元的**票,我和八叔公是12。5元的半票,爷爷和奶奶优惠免票。然后,我们走进了南风古灶的大门。

  一进大门,我们看到右边是一个小小的花园,花园里有一块大石头、一块小石头和一些树和草;左边是陶瓷是的简称,意思是自己试一试,也就是来宾亲自动手做陶瓷的意思。陶瓷DIY的隔壁有一个烧陶瓷用的大房子,那就是最古老的龙窑了。龙窑四面通风,里面可以放很多陶瓷,窑口放了很多木柴。在龙窑外墙上挂着一个介绍南风古灶的牌子,原来南风古灶已经有五百年的历史,直到现在还可以用来烧陶瓷,据介绍说,要烧成陶瓷需要18个小时。

  接着,我们走进龙窑旁边的'一个小巷子里。这个小巷子是个斜坡,龙窑就是顺着这个斜坡建造的,爸爸告诉我,这个斜坡是有用的,因为热气是向上升的,烧陶的时候火在下面烧,热气就会向上升。烧火之前把要烧的陶一层一层向上摆好,窑火烧起来后,热气不断向上升,陶就能够被均匀地烧干,就成了陶瓷。我们顺着斜坡一直走到尽头,便看到一棵大榕树,这棵榕树可大了,而且是生长在半坡上的,比南风古灶里任何一间房子都要高,大榕树身上有很多蚂蚁在走来走去,我猜这棵大榕树的树干里一定有很多蚂蚁。

  然后我们继续走,前面有一个卖陶瓷小饰品的小摊,当我走*时,看摊的老伯伯忽然拿出一件小陶瓷问我,陶瓷上的卡通人物是什么,我仔细一看,原来那是米老鼠,于是,老伯伯就把这个米老鼠的陶瓷送给了我。后来我还买了一个用陶瓷制作的小鸟口哨。

  最后,我去陶瓷DIY学*做陶瓷。哎呀!可真难啊!如果一不小心,手指动了一下,整个陶瓷就变形,又得重新来做过了。

  今天我玩得真开心,我知道了陶瓷的历史,又试过做陶瓷,我的知识又增长了许多!

  南风古灶导游词 2

  今天,老师带我们到南风古灶参观。进了大门看见了楼梯上挂着“瑞龙献宝”的古画。

  沿着小路来到了大榕树前,它已经有60多岁了。听导游介绍说:“以前中国人非常迷信,说这棵树可以保自己*安。”

  沿着回廊来到了林家厅,里面有许多古画,包括有:林家两兄弟的画像、嫦娥奔月……

  接着来到了林家厅旁边的中国地图前,它全都是用陶片拼成的。

  最后来到了龙窑(又称南风灶),龙窑的样子像一条龙,所以叫龙窑。龙窑又大又宽。它还有一个放柴口,人们穿着草鞋,坐在放柴口前面会增强体质,夏天护身体,冬天保暖。龙窑还有200个火眼,是用来通风透气的。听导游介绍说:“龙窑建于明朝1500~1520年,是明朝之宝。”

  南风古灶是我国的历史遗产,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南风古灶导游词 3

  佛山,一座以白兰花为市花的城市,充满着真挚、纯洁的爱,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城市文化一起来看看广东佛山十大旅游景区之南风古灶高灶陶窑吧。

  南风灶窑址在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日用陶瓷三厂西南角镇岗上,窑体依山势向南伸展而紧靠东*河畔,因窑向正南,故称。是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始建,沿用400余年至今仍在使用的国内罕见的古龙窑。

  古时建窑*俗,凡新窑启用,需择吉日良时,传说该灶首窑点火之日,正是明正德间澜石黎涌状元伦文叙宗祠落成“入伙”之时,果然此后烧窑不仅十分顺畅,还时有“宝物”烧出,相传曾烧出一套完美无瑕的“八仙”,为世人所称颂,是故世代窑工遂将其原因与此吉日联系起来。

  其始建之时为避常年水患,择址于山坡偏高处,又因此地紧靠东*河畔之高庙后,具大利于建窑之形胜,故窑尾不惜筑以高高的石坎。依古时建窑传统,窑面多以泥砖结拱,每年需更换一次;而且民国以前,石湾所有龙窑均无烟囱,而仅以皮面,在窑尾处作迁当之阻拦;此外,原来的窑面建筑,亦仅有葵棚以挡日晒和风雨;加上建国后又将窑口向上移位约3米,故目前所见,乃是历明清至今不断改革修葺后的面貌。

  窑内结构大体上旧貌依然,窑腔似隧道,以小型砂砖结砌而成,顶部为券顶。窑内*面呈船底形,头、尾略窄而中部稍宽,总长32。6米,宽2—2。4米,通高1。8—2米,亦以窑中段最高。窑膛头尾坡度各不相同,以窑头一段为最大,全窑*均倾斜度为12度,即每米*均升高20厘米。西侧设窑门四,一般宽0。7米、高1。4米,作各段出入窑之用。

  东侧原有窑门二,现已封堵不用。窑顶厚约0。25米,从窑头至窑尾共34排火眼(投柴孔),每排相距0。85—1米,除靠窑口一排为三个外,余均五个火眼,间距0。35—9。4米。该窑属古代制陶业大行“水巷大盆行”的专业窑,历来以煅烧日用大盆产品为主,一窑可容产品约360担,煅烧时间为12小时,烧窑周期3至4天。

  清代时该窑为当地镇岗社头霍氏祖尝产业,至民初则分为60股份所有,使用时六截窑位(一截为六排火眼范围)每股一次可占一截,十次一回头,但窑位则轮流倒换。该窑之所以能历尽沧桑而至今尚存,是历代龙窑不断沿用和改革的结果。其对研究明清时期制陶业的专业化生产、龙窑型制结构以及煅烧技术的演变等一系列问题,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科学研究价值。

  在清末民初之陶业鼎盛时期,石湾的龙窑达一百条以上,其时陶业发展及其庞大规模为石湾成为南国陶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绝大部分的古龙窑已为现代化煅烧手段所取代的今天,南风灶却有如她窑身石块上的大榕树一样,巍然屹立在现代化的新陶都之中。

  作为闻名海内外的“石湾窑”形成发展的历史见证,南国陶都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遗产而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1962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晋级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年晋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灶位于南风古灶西侧,为同时期龙窑,总长38。25米,原有42排火眼,20世纪50年代改为33排,其余均与南风古灶相似。20x年6月25日,***公布南风古灶、高灶陶窑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山市南风古灶旅游区位于著名的南国陶都石湾,以五千年的制陶历史而闻名世界。占地约400亩,集旅游、观光、生产、*艺、研讨、参与、购物于一体,旅游区内下辖南风古灶、陶塑公园、绿舟孔雀园三个景区。

  南风古灶景区内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被称为陶瓷活化石的南风古灶和高灶,五百年来窑火不绝、生产未断,已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景区内还有林家厅、高庙偏厅等两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巨型陶瓷壁画—古镇陶源史画、瑞龙献宝、古灶榕风、仿古寮场等景点。

  南风古灶导游词 4

  今天,老师带我们到南风古灶参观。进了大门看见了楼梯上挂着“瑞龙献宝”的古画。

  沿着小路来到了大榕树前,它已经有60多岁了。听导游介绍说:“以前中国人非常迷信,说这棵树可以保自己*安。”

  沿着回廊来到了林家厅,里面有许多古画,包括有:林家两兄弟的画像、嫦娥奔月……

  接着来到了林家厅旁边的中国地图前,它全都是用陶片拼成的。

  最后来到了龙窑(又称南风灶),龙窑的样子像一条龙,所以叫龙窑。龙窑又大又宽。它还有一个放柴口,人们穿着草鞋,坐在放柴口前面会增强体质,夏天护身体,冬天保暖。龙窑还有200个火眼,是用来通风透气的'。听导游介绍说:“龙窑建于明朝1500~1520年,是明朝之宝。”

  南风古灶是我国的历史遗产,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南风古灶导游词 5

  佛山,一座以白兰花为市花的.城市,充满着真挚、纯洁的爱,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城市文化一起来看看广东佛山十大旅游景区之南风古灶高灶陶窑吧。

  南风灶窑址在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日用陶瓷三厂西南角镇岗上,窑体依山势向南伸展而紧靠东*河畔,因窑向正南,故称。是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始建,沿用400余年至今仍在使用的国内罕见的古龙窑。

  古时建窑*俗,凡新窑启用,需择吉日良时,传说该灶首窑点火之日,正是明正德间澜石黎涌状元伦文叙宗祠落成“入伙”之时,果然此后烧窑不仅十分顺畅,还时有“宝物”烧出,相传曾烧出一套完美无瑕的“八仙”,为世人所称颂,是故世代窑工遂将其原因与此吉日联系起来。

  其始建之时为避常年水患,择址于山坡偏高处,又因此地紧靠东*河畔之高庙后,具大利于建窑之形胜,故窑尾不惜筑以高高的石坎。依古时建窑传统,窑面多以泥砖结拱,每年需更换一次;而且民国以前,石湾所有龙窑均无烟囱,而仅以皮面,在窑尾处作迁当之阻拦;此外,原来的窑面建筑,亦仅有葵棚以挡日晒和风雨;加上建国后又将窑口向上移位约3米,故目前所见,乃是历明清至今不断改革修葺后的面貌。

  窑内结构大体上旧貌依然,窑腔似隧道,以小型砂砖结砌而成,顶部为券顶。窑内*面呈船底形,头、尾略窄而中部稍宽,总长32。6米,宽2—2。4米,通高1。8—2米,亦以窑中段最高。窑膛头尾坡度各不相同,以窑头一段为最大,全窑*均倾斜度为12度,即每米*均升高20厘米。西侧设窑门四,一般宽0。7米、高1。4米,作各段出入窑之用。

  东侧原有窑门二,现已封堵不用。窑顶厚约0。25米,从窑头至窑尾共34排火眼(投柴孔),每排相距0。85—1米,除靠窑口一排为三个外,余均五个火眼,间距0。35—9。4米。该窑属古代制陶业大行“水巷大盆行”的专业窑,历来以煅烧日用大盆产品为主,一窑可容产品约360担,煅烧时间为12小时,烧窑周期3至4天。

  清代时该窑为当地镇岗社头霍氏祖尝产业,至民初则分为60股份所有,使用时六截窑位(一截为六排火眼范围)每股一次可占一截,十次一回头,但窑位则轮流倒换。该窑之所以能历尽沧桑而至今尚存,是历代龙窑不断沿用和改革的结果。其对研究明清时期制陶业的专业化生产、龙窑型制结构以及煅烧技术的演变等一系列问题,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科学研究价值。

  在清末民初之陶业鼎盛时期,石湾的龙窑达一百条以上,其时陶业发展及其庞大规模为石湾成为南国陶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绝大部分的古龙窑已为现代化煅烧手段所取代的今天,南风灶却有如她窑身石块上的大榕树一样,巍然屹立在现代化的新陶都之中。

  作为闻名海内外的“石湾窑”形成发展的历史见证,南国陶都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遗产而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1962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晋级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年晋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灶位于南风古灶西侧,为同时期龙窑,总长38。25米,原有42排火眼,20世纪50年代改为33排,其余均与南风古灶相似。20x年6月25日,***公布南风古灶、高灶陶窑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山市南风古灶旅游区位于著名的南国陶都石湾,以五千年的制陶历史而闻名世界。占地约400亩,集旅游、观光、生产、*艺、研讨、参与、购物于一体,旅游区内下辖南风古灶、陶塑公园、绿舟孔雀园三个景区。

  南风古灶景区内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被称为陶瓷活化石的南风古灶和高灶,五百年来窑火不绝、生产未断,已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景区内还有林家厅、高庙偏厅等两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巨型陶瓷壁画—古镇陶源史画、瑞龙献宝、古灶榕风、仿古寮场等景点。


广东南风古灶导游词优选【五】份(扩展3)

——古莲花池导游词

古莲花池导游词

  作为一名旅游从业人员,时常会需要准备好导游词,导游词一般是根据实际的游览景观、遵照一定的游览路线、模拟游览活动而创作的。那么一遍条理清晰的导游词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莲花池导游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保定古莲池始建于金正大四年,原名“雪香园”,由于园内池塘中荷花茂盛,所以称为古莲花池。古莲池占地24000*方米,是中国十大历史名园之一,xx年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莲花池的始建者是蒙古军事将领张柔,元代仍为私人苑囿,明代成为知府衙署,清代被辟为皇帝行宫后,经过进一步扩建,建成了占地100亩的莲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誉。雍正年间直隶总督李卫又在院内创办了书院。1936年宋哲元主持河北省政务,恢复了莲池书院,聘请高步瀛任教,第二年因卢沟桥事变,莲池书院从此走完了辉煌的历史。

  古莲花池现存建筑大部分是清代建筑,由于融合了中国江南和北方不同的造园艺术,形成北方园林的三湘七泽之趣,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典范,现存的主要建筑濯锦亭、水心亭、水东楼、藻咏亭、君子长生馆、响琴、洒然亭、高芬轩环池而建,直隶图书馆、观澜亭、不如亭分散园中。池塘占据了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每到夏季,东塘芙蓉如面,粉红娇丽;西塘荷花如雪,淡雅清新。古莲花池跻身中国十大历史名园,不仅因为它7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更重要的是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元代汝南王张柔由满城移驻顺天军(金代保州为顺天军节度使驻地),重新修筑城垣,引水入城,疏浚河道,修建莲池。因池内荷花茂盛,故名“莲花池”。

  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毁,仅存深池清水,繁茂荷花。明朝后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扩建。知府查志隆把莲池作为一面“水鉴”,并令增建一门,上悬“水鉴公署”四字横匾,以激人励己:秉政应鉴之碧水苍天。从此,莲池成了达官贵人云集的场所,“水鉴公署”也成了莲池的别称。

  雍正十一年(1733年),直隶总督李卫奉旨在莲池开办书院,一时间人才济济,扬名中外。莲池又辟为皇帝的行宫,乾隆、嘉庆、慈禧等帝后出巡,途经保定均在此驻跸。乾隆帝曾多次来这里并赋诗赞美莲池。

  1920xx年,北洋**总统徐世昌亲书了“古莲花池”横匾,该名沿用至今。莲池园林以池为主体,临漪亭为中心,主要建筑有水东楼、藏书阁、藻咏厅、君子长生馆、响琴榭、高芬轩、寒绿轩及临漪、濯锦、洒然、不如、六幢、观澜等亭,宛虹桥、曲桥和元建白石桥等,构成"湖中有景,景中含诗"的优美画卷,使人领略到古典园林之美。

  保定古莲池始建于1227年(金正大四年),原名“雪香园”,由于园内池塘中荷花茂盛,所以称为古莲花池。古莲池占地24000*方米,是中国十大历史名园之一,20xx年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莲花池的始建者是蒙古军事将领张柔,元代仍为私人苑囿,明代成为知府衙署,清代被辟为皇帝行宫后,经过进一步扩建,建成了占地100亩的莲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誉。雍正年间直隶总督李卫又在院内创办了书院。1904年改为校士馆,1912年改为小学堂。1936年宋哲元主持河北省政务,恢复了莲池书院,聘请高步瀛任教,第二年因卢沟桥事变,莲池书院从此走完了辉煌的历史。

  古莲花池现存建筑大部分是清代建筑,由于融合了中国江南和北方不同的造园艺术,形成北方园林的三湘七泽之趣,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典范,现存的主要建筑濯锦亭、水心亭、水东楼、藻咏亭、君子长生馆、响琴、洒然亭、高芬轩环池而建,直隶图书馆、观澜亭、不如亭分散园中。池塘占据了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每到夏季,东塘芙蓉如面,粉红娇丽;西塘荷花如雪,淡雅清新。古莲花池跻身中国十大历史名园,不仅因为它7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更重要的是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古莲花池坐落在保定古城,它用那独有的古香古色,各种经典的建筑,吸引了众多游客。

  走进古莲花池,首先见到的就是一座假山,它由沟通南北两塘的东渠环抱。山上怪石林立,从远望去,有的似玲珑宝塔,有的像仙鹤引颈,有的如猿猴掻耳,有的同骏马奔驰。千奇百怪的形状,让我陶醉其中。

  绕过假山,我来到了美丽的莲花池。莲花池很大,几乎占了公园的四分之一。一片片荷叶挨挨挤挤,像一个个碧绿的大玉盘。池中的荷花更是千姿百态:有的刚刚结出花蕾,嫩绿嫩绿的;有的顶着粉红色的花骨朵,含苞待放;有的绽开了一两片花瓣,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娇羞欲语;有的伸展花瓣,吐露嫩黄的花蕊,像一位美丽的少女,亭亭玉立。真可谓是“映日荷花别样红”啊!

  古莲花池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一个传说故事:“莲叶托桃”。它是园中亭顶的独特造型。绿色翻卷的大莲叶正中,拖着一只大红桃。这一构制新奇而又自然。传说八国联军进北京时,慈禧太后扮成村妇,连夜出逃。有一位老工匠,便在莲池设计了“莲叶托桃”亭顶样式,谐“连夜脱逃”之音。意在揭露慈禧太后丧权辱国的丑行。慈禧太后回京路过保定,看到“莲叶托桃”恼羞成怒,当即传旨杀了这个老匠人。

  古莲花池里还有举世闻名的碑刻长廊、莲池书院和一些建筑。古香古色的莲花池,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为保定古城做出贡献。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古莲花池,我是你们的导游xxx。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的古莲花池位于保定市区中心。与直隶总督署南北相遥。古莲花池正门坐南朝北,门前一对石狮雄踞左右,门楼歇山翘角、三门三楹,中门上方高悬民国初年大总统徐世昌手书的古莲花池大字横匾。

  白莲花池原名雪香园,为元代汝南王张柔所建。始建于公元1227年,现总面积24000*方米,其中池塘面积790O*方米、莲池自古就环水置景,以水为胜,因荷得名。并汇集了中国南北古建筑园林风格的精华。

  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毁,仅存婆娑莲漪的池塘和繁茂荷花,明代称其莲花池。明朝后期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扩建。知府查志隆把莲池作为一面水鉴,并令增建一门上悬水鉴公署四字横匾,秉政应鉴之碧水苍天,以激人励己。清兴建莲池书院,乾 嘉时代成为莲池鼎盛时期,山、水、楼、台、亭、堂、庑、榭参差错落,组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称。

  莲池藏石刻可谓一大景观。仅北塘北侧的碑刻长廊,就长达33米,嵌有三段82方碑刻。有唐、宋、元、明、清各代以至民国年间及**后书法名家书写的碑刻l40余通,成为莲池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莲池这座古老的园林,融南北园林艺术风格于一体,博得了园林专家和文物专家的赞赏。目前,莲池复原十二景及周边历史街区改造工程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莲池将以更加迷人的秀丽风光喜迎四面八方游客。

  好,游客朋友们,古莲花池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

  位于市中心,历史久远,初建于唐上元年间。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张柔移镇清苑(今保定),画市井,定民居,建城郭,并役使大批自江南掳来的园林工匠,在此扩建园苑,引城西北鸡距泉和一亩泉之水,种藕养荷,构筑亭榭,广蓄走兽鱼鸟,名曰雪香园,为其私家园林。因荷花繁茂,故明代称为莲花池。

  总面积现存36亩,其中池水面积*12亩。明万历年间改建为水鉴公署,后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和修葺,在清乾隆年间形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

  以池中水心亭(临漪亭)为中心风景点,君子长生馆、藻咏厅、观澜亭、濯锦亭、高芬轩、响琴榭等建筑和景点环池而设,各存典故。亭榭楼台,布局严谨,登高环顾;水中芙蓉拥翠,荷花亭亭玉立,柳丝袅袅娜娜,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是冀中*原上一颗古代园林明珠。园内设有莲池书院。古莲花池还以碑刻众多而著称,有唐、宋、元、明、清各代碑刻*百通。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古莲花池,地处河北保定市莲池区,是保定八景之一,称“涟漪夏艳”。古莲花池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古莲池不仅以“林泉幽邃,云物苍然”闻名,更因与莲池书院同处一址而声名远播。总面积为2.4万*方米,其中池水面积7900*方米。池水以中心岛为界分为南北两塘,蜿蜒曲折的东西二渠将两塘沟通一体。南塘呈半月形,外围峭壁环峙,松柏滴翠。北塘呈不规则矩形,四周玉石堆岸,杨柳垂丝。水心亭居其中。莲池自古就环水置景,以水为胜,因荷得名。园中诸景建制小巧玲珑,优雅别致,拙中见巧,朴中有奇,汇集了中国南北古建筑园林风格的精华。莲池实为中国北方古代园林明珠,前人曾用“几疑城市有蓬莱”形容她,有"城市蓬莱"、"小西湖"的美誉。

  古莲池初名雪香园,为元代汝南王张柔建造,建成于公元1234年。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毁,仅存深池清水,繁茂荷花,明代以后的志书,就把它随俗称为“莲花池”。到了清代,兴建了莲池书院,一时间人才济济,扬名中外。莲池又辟为皇帝的行宫,皇帝多次出游驻跸。古莲池几经修建,达到了极盛。园内琼楼玉阁,典籍文物,珠玑珍玩,以及奇花异卉,仙禽灵兽,画舫楼船,芙蕖香荷,尽托于山山水水之间,交织成画,交织成诗。山、水、楼、台、亭、堂、庑、榭参差错落,组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称。


广东南风古灶导游词优选【五】份(扩展4)

——景德镇古窑导游词(五)份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到景德镇的第一站就是看古窑。古窑是景德镇第一古窑,内部十分庞大复杂。古窑里面可以制造陶器。古老的圆盘被转动起来,上面可以用手做出一个个瓶等物,然后经过1600度的高温烧制3天之后就做好了。还可以在陶器上绘制各种图画,可以随意画上你喜欢的图案。

  为吸引游客,这里还安排了乐队演奏,用的都是瓷器乐器,有笛、钟、琴、二胡等,而且声音清脆悦耳动听,十分美妙。里面的绝品展也是值得一看的,虽然是复制品,但还是让人觉得好看,最酷的是那个108个水浒人物瓷,就像真的一样。

  到了陶吧,我用手摸了一下粘土,冰凉冰凉的,舒服极了。我自己还在师傅的帮助下,亲手做了一个。看到自己的作品,我的感觉真好。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景德镇古窑厂,我是你们的导游XX。现在我利用路上的时间给你们讲一些陶瓷知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食就需要器,可见陶瓷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我们人类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发明了陶器,而瓷是在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瓷与陶相比,比陶更细腻。光滑。坚硬。烧制的温度也要求更高,还有一点就是瓷是以瓷矿石为原料而陶是以陶土为原料的。瓷器在国外与中国齐名是中国的另一种解释。而最具代表性的瓷器是在景德镇,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就连”景德镇”也是来由与瓷器的。在古代,因景德镇地处昌江之南,所以称之为昌南镇,后又有新*镇,浮梁镇之称。直到北宋年间宋真宗赵恒因看中影青瓷的产地将它定为御瓷,工匠们每制一批瓷都烧上“景德年制”,于是朝廷将这种瓷器的出处地叫“景德镇”。而让景德镇人自豪的瓷器是“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颜色釉和薄胎瓷。”它们具有“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薄如纸”的特点。

  好,现在我们来到了西市区的蹯龙岗,这一片树木掩映,错落有致的古代建筑就是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古窑瓷厂,象眼前这样的瓷厂,当今世界据我所知仅只一个。大家有谁知道它为什么叫“古窑”瓷厂吗?因为这个厂采用的是景德镇明清时期的方法制造瓷器的,制瓷工艺,工具,作坊和窑都是古老的,产品也大多是仿古的,所以称之。

  下面请随我进去参观。进入这一幅坯房大家可以看到古代的制瓷作坊是由正间,廒间,泥房和内院四个部分组成,正间与廒间南北相配,两相*行,泥房居西,中间为长方形内院。其中正间是坯房的主体,坐北朝南,采光充足,瓷坯制造的各道工*全在这里完成,着是辘轳车是制瓷坯的主要设备,廒间就是仓库的意思是存放原料的场所。泥房里面存放的是经过精制的泥料,而内院是瓷坯自然干燥的地方,在内院的中间有一个晒架塘,这是古老作坊内最重要的设备,而且非常的巧妙,有谁知道它的妙处在哪吗?它的妙处在于水池和晒塘一上一下利用了空间减少了占地。

  过来看这位师傅,他正在辘轳车头放一团泥,他双手相桴,随着车盘的旋转,一个碗的雏形就出现了,这就是“做坯”俗称拉坯。再来看这里,这位师傅正在聚精会神地旋坯,拉制的初坯至一定程度再在辘轳车上用刀削成符合要求的坯体,俗称“旋坯”或“利坯”当然古窑瓷厂的工艺流程还包括画瓷,上釉,入窑,看这些师傅就在这画瓷,大家看一下表画一个碗要多久,对,只要10秒钟的时间,碗坯上就布满了色彩丰富的茶花。

  大家跟我往这边走,我们现在去看一下把瓷坯变为瓷器的窑房吧!用窑房烧制瓷器靠的是工人们的实践经念,严密的劳动组合和精细的'分工。全窑有一位技术总监,称之“把庄师傅”。说到把庄师傅就不能说到童宾了。他是万历年间著名的把庄师傅,他技术高明为人正直,深受窑工们的敬仰。他当时受命烧制特大号的青花龙缸,童宾和瓷工们想尽一切办法多次烧制都没有成功,眼看交货期逼*皇命难违,为了瓷工们的身家性命他在再一次的烧制过程中的关键时刻毅然跳进了熊熊大火。

  说来也奇怪这次真的成功了,人们说是因为童宾显灵,后来人们封他为“风火仙”这是关于把庄师傅的传去故事--童宾跳窑。把庄师傅是柴窑烧制工艺的总负责人,烧制过程中的个种技术难题都由他全权处理,在瓷器的烧至将熟而又未熟的时候停火时机最为关键,烧制时间过头瓷器会烧黄甚至会出现倒窑的现象,火侯不到又会烧不熟,这时就完全靠把庄师傅的一双眼睛。

  先生们,女士们,今天的参观就到此结束了,希望以后能有机会为你们导游。谢谢!!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低山、丘陵地带。这里山环水绕,制瓷资料充足,能工巧匠云集,外销水运通畅。“水土宜陶”,是天然的产瓷区。

  东晋开始设镇,名“新*”。唐代几易镇名。至景德元年(公 元1004年),因当地的贡瓷倍受皇室青睐而改昌南镇为“景德镇”。至今,“景德镇”之名已沿用千年。

  瓷业的兴旺,带来了商业的繁荣,并形成了具有瓷文化底蕴的城镇特色。景德镇以珠山御窑厂为中心,周围坯房密布,窑场 四起,红店、柴行及瓷庄比比皆是,甚至连一些百姓家居都是由 窑砖头、匣钵屑等瓷业废弃物搭建。“江南雄镇”的昔日风采,至今依稀可见。

  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

  景德镇瓷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自古以来,名扬天下。在琳琅满目的瓷器中,最为著名的青花瓷,青花玲珑瓷、颜色釉瓷、粉彩瓷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文化之精萃”、“瓷国之瑰宝”。

  一、青花瓷

  青花瓷是我国陶瓷史上最优秀的瓷器品种之一,自创烧以来,一直都是景德镇瓷业的主流产品,以致于历经*800年而不衰。青花瓷的烧造成功,是我国陶瓷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中国瓷器从此进入了彩瓷时代,它使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更趋成熟。

  青花瓷是一种以氧化钴为显色的配制颜料——“青花瓷”,在瓷坯上进行绘画装饰,再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绘瓷器。其特点为黑色青翠,清新明丽,幽静雅致,具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效果。青花瓷整个器物,鲜丽的蓝色图案,与瓷胎青白相映,相得益彰,艳而不俗,鲜而不佻,明朗而又安定,华丽而又沉着,艺术价值极高。

  由于不同的运笔,不同的技法,不同的构思,不同的用料,使得每个时期的青花装饰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主要分为元代青花瓷、明代青花瓷、清代青花瓷。

  二、青花玲珑瓷

  晶莹、幽雅的青花玲珑瓷,是景德镇传统名瓷,创烧于明代永乐年间。它既汲取了青花技术之特长,又采纳了镂雕艺术之妙法,具有轻巧致密,素雅清新的特点。外国人称其为“嵌玻璃的瓷器”,一直以来誉满中外。

  青花玲珑是一种釉下青花加玲珑雕镂的综合装饰。它是在瓷坯上,先制作玲珑透剔的米粒状洞,称为“米通”,俗称“玲珑眼”,再以“玲珑釉”充满玲珑眼,结合呈色青翠的青花纹饰,施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

  青花玲珑的装饰风格与众不同,它的玲珑釉色透明带绿,小孔处透明性强,仿佛开了一个个的小窗户,阳光和灯光透过,成瓷组成的玲珑眼的特殊纹样,艺术效果别具一格。加之与青花装饰相结合,在白中泛青的釉色衬托下,显得分外精巧细腻,朴素大方,清新明朗。

  如今,玲珑眼也由单一“米通”,发展为圆、尖、扁、线、弯曲等形式。并能组成各种花鸟、水浪、云彩人物等形状,丰富了青花玲珑的装饰效果,使之更加丰富多采。

  三、颜色釉瓷

  颜色釉是一种以金属氧化物(铁、铜、锰、钴)为着色剂,在适当的气氛中经一定的温度烧成后,能够呈现了某种固有色彩的釉料。其釉面斑驳璀璨、呈色五彩缤纷,有的象洁白的云朵在蓝天飘游,有的象晶莹的露珠在草坪闪烁,有的象晶亮的.星星在银河眨眼,有的象彤红的太阳在天边升腾,有的象碧澄的江水在静静奔流,有的象艳丽的宝石在熠熠闪光,有的象熊熊的烈火在炉膛燃烧,有的象美丽的孔雀在翩翩开屏……

  景德镇是烧造颜色釉瓷器历史最长、品种最多、质量最好、成就最高的地区之一。景德镇的颜色釉瓷以丰富多采的釉色,精致完美的器物、风格迥异的造型,清亮耀目的光泽,而成为世界工艺美术史上一颗闪烁着夺目光华的明珠,至今仍令人眼花缭乱,心驰神往、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四、粉彩瓷

  粉彩属于釉上彩绘装饰。釉上彩绘是在已经烧成的瓷胎上进行绘画装饰,然后经过800℃左右的低温烧烤,以使画面熔融后固化在瓷器表面的装饰技法。

  早在宋元时期,景德镇瓷工就开始了用含金属氧化物的彩料在瓷器表面进行

  装饰的尝识,到明代宣德年间,御窑厂成功烧造出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相结合的青花斗彩瓷器。明中期以后,以成化斗彩、万历青花五彩(以青花作为五彩中一种色彩的彩瓷谓青花五彩。)为代表的釉上彩绘瓷器发展迅速,至清初康熙年间釉上蓝彩出现以后,釉上彩瓷器开始脱离青花的约束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瓷器装饰门类。康熙五彩(红、绿、黄、蓝、黑)色泽厚实,浓艳,亦称之为“硬彩”,景德镇称其为“古彩”。

  雍正时期,景德镇瓷工又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参照珐琅彩(清宫廷御用器彩料)的制作工艺,把含有氧化砷的玻璃料掺入含铅的彩料中,使彩料产生乳白色的效果,这种含砷的玻璃料被景德镇瓷工称为“玻璃白”。如果以康熙五彩为基础,在其彩料中加入玻璃白,使所有颜色都会“粉化”成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彩料的颜色都会变成带粉白的色调,如红色变成粉红色,绿色变成粉绿色等等。这些温润的中间色不仅能给人以粉润柔和的感受,而且扩大了釉上彩的色调范围,使色彩可以渲染,层次、深浅、阴阳分明,画法可以更加细致入微。由于它的特点就是带粉白色调,所以人们便称之为粉彩,景德镇瓷工亦称之为“软彩”。

  粉彩饰的特点是颜色明亮,粉润柔和,色彩丰富,绚丽雅致,绘画工笔,写意俱全,在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的装饰上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富有国画风格。粉彩瓷在雍正年间最负盛名,釉上彩瓷器到了这个时期,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百花争艳的阶段,它标志着我国传统的釉上彩瓷器的发展达到了极高的水*。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低山、丘陵地带。这里山环水绕,制瓷资料充足,能工巧匠云集,外销水运通畅。“水土宜陶”,是天然的产瓷区。

  东晋开始设镇,名“新*”。唐代几易镇名。至景德元年(公 元1004年),因当地的贡瓷倍受皇室青睐而改昌南镇为“景德镇”。至今,“景德镇”之名已沿用千年。

  瓷业的兴旺,带来了商业的繁荣,并形成了具有瓷文化底蕴的城镇特色。景德镇以珠山御窑厂为中心,周围坯房密布,窑场 四起,红店、柴行及瓷庄比比皆是,甚至连一些百姓家居都是由 窑砖头、匣钵屑等瓷业废弃物搭建。“江南雄镇”的昔日风采,至今依稀可见。

  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

  景德镇瓷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自古以来,名扬天下。在琳琅满目的瓷器中,最为著名的青花瓷,青花玲珑瓷、颜色釉瓷、粉彩瓷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文化之精萃”、“瓷国之瑰宝”。

  一、青花瓷

  青花瓷是我国陶瓷史上最优秀的瓷器品种之一,自创烧以来,一直都是景德镇瓷业的主流产品,以致于历经*800年而不衰。青花瓷的烧造成功,是我国陶瓷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中国瓷器从此进入了彩瓷时代,它使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更趋成熟。

  青花瓷是一种以氧化钴为显色的配制颜料——“青花瓷”,在瓷坯上进行绘画装饰,再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绘瓷器。其特点为黑色青翠,清新明丽,幽静雅致,具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效果。青花瓷整个器物,鲜丽的蓝色图案,与瓷胎青白相映,相得益彰,艳而不俗,鲜而不佻,明朗而又安定,华丽而又沉着,艺术价值极高。

  由于不同的运笔,不同的技法,不同的构思,不同的用料,使得每个时期的青花装饰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主要分为元代青花瓷、明代青花瓷、清代青花瓷。

  二、青花玲珑瓷

  晶莹、幽雅的青花玲珑瓷,是景德镇传统名瓷,创烧于明代永乐年间。它既汲取了青花技术之特长,又采纳了镂雕艺术之妙法,具有轻巧致密,素雅清新的特点。外国人称其为“嵌玻璃的瓷器”,一直以来誉满中外。

  青花玲珑是一种釉下青花加玲珑雕镂的综合装饰。它是在瓷坯上,先制作玲珑透剔的米粒状洞,称为“米通”,俗称“玲珑眼”,再以“玲珑釉”充满玲珑眼,结合呈色青翠的青花纹饰,施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

  青花玲珑的装饰风格与众不同,它的玲珑釉色透明带绿,小孔处透明性强,仿佛开了一个个的小窗户,阳光和灯光透过,成瓷组成的玲珑眼的特殊纹样,艺术效果别具一格。加之与青花装饰相结合,在白中泛青的釉色衬托下,显得分外精巧细腻,朴素大方,清新明朗。

  如今,玲珑眼也由单一“米通”,发展为圆、尖、扁、线、弯曲等形式。并能组成各种花鸟、水浪、云彩人物等形状,丰富了青花玲珑的装饰效果,使之更加丰富多采。

  三、颜色釉瓷

  颜色釉是一种以金属氧化物(铁、铜、锰、钴)为着色剂,在适当的气氛中经一定的温度烧成后,能够呈现了某种固有色彩的釉料。其釉面斑驳璀璨、呈色五彩缤纷,有的象洁白的云朵在蓝天飘游,有的象晶莹的露珠在草坪闪烁,有的象晶亮的星星在银河眨眼,有的象彤红的太阳在天边升腾,有的象碧澄的江水在静静奔流,有的象艳丽的宝石在熠熠闪光,有的象熊熊的烈火在炉膛燃烧,有的象美丽的孔雀在翩翩开屏……

  景德镇是烧造颜色釉瓷器历史最长、品种最多、质量最好、成就最高的地区之一。景德镇的颜色釉瓷以丰富多采的釉色,精致完美的器物、风格迥异的造型,清亮耀目的光泽,而成为世界工艺美术史上一颗闪烁着夺目光华的明珠,至今仍令人眼花缭乱,心驰神往、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广东南风古灶导游词优选【五】份(扩展5)

——镇江西津古渡导游词优选【5】份

  各位游客:在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闪耀着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这就是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镇江。

  镇江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南岸,雄踞在祖国两大黄金水道的十字交汇处,京沪铁路横贯东西,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自古以来,是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兵家必争之地。宋时以气概之雄,形势之险,足以控制大江南北镇守江防而得名“镇江”。自1985年以后,镇江已被列为我国沿海开放城市、重要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镇江港为全国十大港之一,是长江第三大港,正式向外国船舶开放。

  镇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据史籍考证,已有3000多年历史。西周时为宜侯封地,春秋时名朱方,战国时称谷阳,秦改为丹徒,三国时又称京口,南朝时称南徐州,隋改延陵县,置润州。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升润州为镇江府,镇江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镇江地理位置独特,深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终年温暖湿润,年*均气温15.4度,年*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年*均日照率为47%,全年日照时数在2000小时以上。气候特征是: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春季风和日丽,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燥稍冷;全年降水量适中,季节分配比较均匀。这种典型的江南气候对农业生产及旅游事业非常有利。

  镇江枕山濒江,东、西、南三面山峰起伏,北面大江如画,是一座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的著名古城。“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素有“城市山林”之称。镇江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旅游城市之一。全市有焦山碑林和丹阳南朝陵墓石刻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区“三山”风景区、南郊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区;市区附*还有茅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宝华山省级山林自然资源保护区。

  镇江风景名胜绔丽多姿,具有真山真水、雄伟峻秀的独特风貌,山、水、古、洞、港、泉等各具特色。

  山,是指绮丽的金山、雄伟的焦山、险峻的北固山,三山风姿各异,人称“京口三山甲东南”;

  水,是指扬子江、古运河组成的水上游览特色;

  古,是指古城风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古迹;

  洞,是指市郊的彭公水晶洞、茅山华阳洞等洞天奇观;

  港,是指西津古渡、镇江港等港口;

  泉,是指金山“天下第一泉”等一系列泉址。

  市区旅游景点有四个“天下第一”:“天下第一江山”——北固山,“天下第一泉”——中泠泉,“天下江山第一楼”——多景楼,“江山第一亭”——凌云亭。

  有风格迅异的“四塔”:江天禅寺慈寿木塔,甘露寺卫公铁塔,西津古渡昭关石塔,鼎石山僧枷砖塔。

  有充满神奇色彩的“四洞”:金山白龙洞,法海洞,焦山三诏洞,南郊莲花洞。

  镇江地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开放带“龙颈”位置,是长江三角洲沪宁经济走廊上的一个中心城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镇江城市综合绿济实力已跨入全国50强。现辖京口、润州2区和丹徒县及扬中、句容、丹阳3个县级市。全市总面积3779*方公里,总人口263万多。其中市区面积247*方公里,人口约52万。

  建国以来,镇江疏浚了大运河,新建了万吨级泊位码头,与日本、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50个国家和地区通航。铁路、公路交错成网,四通八达,东西两翼分别有南京和常州机场,构成了江、河、海相连,海、陆、空相通的立体交通网络。

  镇江的宜人气候,使它全年都成为旅游的最佳季节,加上交通便捷,现代通讯设施和服务设施配套齐全,为旅游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游客们:镇江这颗镶嵌在长江南岸的珍珠明珠,将以更加妩媚的姿态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

  之所以选择了导游这个职业,是因为觉得它能够让我精彩每一天,让生活不再乏味,虽然在工作之中充满了酸甜苦辣,但整个行程结束后躺在床上回忆起来还是另有一番味道的!

  今天下午,我们一起去游览了古色古香、富有文化韵味的古街——西津古渡。

  因为刚刚下过一场雨,所以空气格外清新。我们走在西津渡的古街上,脚下的青石板路上一道道车轮的痕迹仍然清晰可见,仿佛时间一下子把我们带回到古代。我想:当年这里一定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古街两旁的房屋建筑多为明清时代的遗迹,房屋是砖木结构,飞檐雕花的窗栏一律漆成朱红色,错落有致的两层小楼、翘阁飞檐向我们展示着“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

  沿坡而建的几道石门古色古香,门楣上历代名人的题字清晰可见。西津渡在三国时期称为“蒜山渡”,唐代曾名为“金陵渡”,直到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这里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江岸逐渐北移,才是今天的西津渡。

  走在路上,妈妈问:“你们有谁记得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泊船瓜洲》吗?”我抢着说:“那还不简单!”于是背了起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那你知道这首诗是在哪里写的吗?”妈妈接着问。“这个……”我们都被问住了。“宋熙宁元年春,王安石**赴京,从西津渡乘船北上,泊船瓜洲时,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这时,天空中又飘起了细雨,我们依依不舍地与西津渡告别。

  回到家中,我打开电脑,查找西津古渡的资料。原来,古代镇江,一直就是沟通大江南北的要冲。无论春秋时代的朱方,秦代的丹徒,三国的京口,西津渡都是当时的军事重地和交通要津。我仍然意犹未尽地想着西津渡,想再看一看它那富有特色的古老文化。

  各位游客:在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闪耀着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这就是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镇江。

  镇江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南岸,雄踞在祖国两大黄金水道的十字交汇处,京沪铁路横贯东西,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自古以来,是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兵家必争之地。宋时以气概之雄,形势之险,足以控制大江南北镇守江防而得名“镇江”。自1985年以后,镇江已被列为我国沿海开放城市、重要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镇江港为全国十大港之一,是长江第三大港,正式向外国船舶开放。

  镇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据史籍考证,已有3000多年历史。西周时为宜侯封地,春秋时名朱方,战国时称谷阳,秦改为丹徒,三国时又称京口,南朝时称南徐州,隋改延陵县,置润州。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升润州为镇江府,镇江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镇江地理位置独特,深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终年温暖湿润,年*均气温15.4度,年*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年*均日照率为47%,全年日照时数在2000小时以上。气候特征是: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春季风和日丽,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燥稍冷;全年降水量适中,季节分配比较均匀。这种典型的江南气候对农业生产及旅游事业非常有利。

  镇江枕山濒江,东、西、南三面山峰起伏,北面大江如画,是一座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的著名古城。“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素有“城市山林”之称。镇江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旅游城市之一。全市有焦山碑林和丹阳南朝陵墓石刻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区“三山”风景区、南郊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区;市区附*还有茅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宝华山省级山林自然资源保护区。

  镇江风景名胜绔丽多姿,具有真山真水、雄伟峻秀的独特风貌,山、水、古、洞、港、泉等各具特色。

  山,是指绮丽的金山、雄伟的焦山、险峻的北固山,三山风姿各异,人称“京口三山甲东南”;

  水,是指扬子江、古运河组成的水上游览特色;

  古,是指古城风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古迹;

  洞,是指市郊的彭公水晶洞、茅山华阳洞等洞天奇观;

  港,是指西津古渡、镇江港等港口;

  泉,是指金山“天下第一泉”等一系列泉址。

  市区旅游景点有四个“天下第一”:“天下第一江山”——北固山,“天下第一泉”——中泠泉,“天下江山第一楼”——多景楼,“江山第一亭”——凌云亭。

  有风格迅异的“四塔”:江天禅寺慈寿木塔,甘露寺卫公铁塔,西津古渡昭关石塔,鼎石山僧枷砖塔。

  有充满神奇色彩的“四洞”:金山白龙洞,法海洞,焦山三诏洞,南郊莲花洞。

  镇江地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开放带“龙颈”位置,是长江三角洲沪宁经济走廊上的一个中心城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镇江城市综合绿济实力已跨入全国50强。现辖京口、润州2区和丹徒县及扬中、句容、丹阳3个县级市。全市总面积3779*方公里,总人口263万多。其中市区面积247*方公里,人口约52万。

  建国以来,镇江疏浚了大运河,新建了万吨级泊位码头,与日本、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50个国家和地区通航。铁路、公路交错成网,四通八达,东西两翼分别有南京和常州机场,构成了江、河、海相连,海、陆、空相通的立体交通网络。

  镇江的宜人气候,使它全年都成为旅游的最佳季节,加上交通便捷,现代通讯设施和服务设施配套齐全,为旅游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游客们:镇江这颗镶嵌在长江南岸的珍珠明珠,将以更加妩媚的姿态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

  之所以选择了导游这个职业,是因为觉得它能够让我精彩每一天,让生活不再乏味,虽然在工作之中充满了酸甜苦辣,但整个行程结束后躺在床上回忆起来还是另有一番味道的!!

  今天下午,我们一起去游览了古色古香、富有文化韵味的古街――西津古渡。

  因为刚刚下过一场雨,所以空气格外清新。我们走在西津渡的古街上,脚下的青石板路上一道道车轮的痕迹仍然清晰可见,仿佛时间一下子把我们带回到古代。我想:当年这里一定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古街两旁的房屋建筑多为明清时代的遗迹,房屋是砖木结构,飞檐雕花的窗栏一律漆成朱红色,错落有致的两层小楼、翘阁飞檐向我们展示着“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

  沿坡而建的几道石门古色古香,门楣上历代名人的题字清晰可见。西津渡在三国时期称为“蒜山渡”,唐代曾名为“金陵渡”,直到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这里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江岸逐渐北移,才是今天的西津渡。

  走在路上,妈妈问:“你们有谁记得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泊船瓜洲》吗?”我抢着说:“那还不简单!”于是背了起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那你知道这首诗是在哪里写的吗?”妈妈接着问。“这个……”我们都被问住了。“宋熙宁元年春,王安石**赴京,从西津渡乘船北上,泊船瓜洲时,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这时,天空中又飘起了细雨,我们依依不舍地与西津渡告别。

  回到家中,我打开电脑,查找西津古渡的资料。原来,古代镇江,一直就是沟通大江南北的要冲。无论春秋时代的朱方,秦代的丹徒,三国的京口,西津渡都是当时的军事重地和交通要津。我仍然意犹未尽地想着西津渡,想再看一看它那富有特色的古老文化。

  各位游客:在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闪耀着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这就是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镇江。

  镇江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南岸,雄踞在祖国两大黄金水道的十字交汇处,京沪铁路横贯东西,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自古以来,是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兵家必争之地。宋时以气概之雄,形势之险,足以控制大江南北镇守江防而得名“镇江”。自1985年以后,镇江已被列为我国沿海开放城市、重要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镇江港为全国十大港之一,是长江第三大港,正式向外国船舶开放。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