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孝陵导游词范本五份

首页 / 导游词 / |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1

  各位游客:南京有“帝王之洲”之称,各个朝代在南京都留下了大批古迹和遗址。现在我们要去参观游览的是明孝陵。

  【明孝陵的地理位置―选址经过―营建过程】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津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它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历代帝王对陵地的选择非常慎重,特别注重选择“吉壤”之地,即风水宝地。每次外出选址,除派遣朝廷一、二品官员外,还要吸纳通晓地理、会看风水的方士参加。选好陵地后,皇帝还必须亲自审视现场,满意了才被最后确定下来。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就很关心自己死后的“天堂”,便开始筹划营建陵墓。据说,他曾把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大臣召来,商议选址。五人约定各自先把所选最佳墓址写在纸上,然后同时公开。结果,英雄所见略同,都写着“独龙阜玩珠峰”。所以,朱元津陵墓的墓址就这样定了下来。独龙阜是一座位于紫金山主峰之下的小山丘,高150米,直径约400米,像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坟冢。中国的封建皇帝常把自身比作真龙天子,在独龙阜建陵,很符合封建迷信的要求。

  明孝陵于洪武九年(1376年)开始筹建,主管造陵工程的是中军都督府企事李新。当时,动用大量民工,迁走了前人留下来的几十座寺庙。自东晋、南朝以来,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梁武帝甚至把佛教当作国教,因此南京寺庙林立。东晋时,有佛寺300多所,南朝增加到*500所,僧侣达10万之众。唐代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当年南京佛寺兴盛的写照。除了迁寺之外,甚至还迁走了不少前人的陵墓。但当要迁走三国时孙权的陵墓(在今南京梅花山上)时,朱元津说了一句话:“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守门。”才没被迁走。洪武十五年(1382年),第一期工程完成后,正好遇上马皇后去世,朱元津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将其灵枢葬人陵墓,封她为“孝慈皇后”,陵墓的名称也由此而来。1383年,孝陵的主体工程大殿建成。 1392年,皇太子朱标去世,葬在孝陵东,称为东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建陵工程才告结束,工程历时23年。朱元津临终前,曾留下遗命;“丧仪物一以俭素,不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无所改,天下臣民三口皆释服,无妨嫁娶。”这显然是朱元璋收买人心的把戏。整座明孝陵建筑范围,东起孝陵卫,南到卫岗下马坊,西抵城墙边,北达独龙岗半山腰,方圆20多公里,可谓规模恢宏。在漫长的23年工程建设中,耗尽了民脂民膏。当时墓区内植树万株,养鹿千头,派守的卫兵多达5700人。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在明代以前是少见的。而且朱元津下葬时,有40位嫔妃殉葬,其中2人葬在孝陵东、西两侧,38人从葬于孝陵。这暴露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残忍,他们不仅生前要享受荣华富豪,死后仍要“虽死犹生”,实行厚葬,不惜百姓性命。

  【明孝陵引导建筑:下马坊―大金门―神动圣德碑―御河桥―神道―石象路―华表―翁仲路】

  明孝陵的建筑可分为引导建筑的神道和主体建筑的陵寝两大部分。

  各位游客:进入明孝陵陵园区内,首先看到的这座石牌坊,叫做“下马坊”,这是明孝陵的第一座建筑。石坊上刻着的是“诸司官员下马”6个楷书大字。当时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驻轿下马,以示尊敬。眼前所见的这座下马坊是1984年重修的。

  请大家看,这便是明孝陵的正门――大金门,黄层重檐,红色墙堰向东西境蜒,气势非凡。

  大金门正北70米是碑亭,俗称“四方城”。碑亭是一座正方形的建筑,四面各有一个券门。亭内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刻着明成祖朱律颂扬其父朱元津“功德”的文字。全文长达2746宇,每个字都有拳头大小。整座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具成,碑座是一只巨大的`龟形动物,高2.08米,古人称为“�F�痢保�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据说特别能负重。整碑通高8.78米,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

  各位游客:过了御河桥,折向西北就是陵墓的神道。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为东西向,名石象路,因路上有高大的石象而得名。石象路长615米,路上两侧分列6种12对共24只石兽,每种4只,两蹲两立,自东向西排列着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神羊”,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能明辨是非,相传舜帝时管刑法的官员皋陶豢养獬豸,如果遇到两人争斗,它能用角抵触无理有罪的人,后人奉它为公正的神兽,在这里用来标榜皇帝是执法如山的圣明天子;骆驼象征着沙漠与热带,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性格温良,寓有“顺民”的意思,另外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麟、凤、龟、龙)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常常立下汗马功劳,它具有“老马识途”的智慧,“马不停蹄”的能耐,“一马当先”的奉献精神和忠于职守的高尚品德,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钟爱。明孝陵神道的6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80吨,都取材于江苏大连山。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用让众人一路上推滚的办法来完成运输任务。石兽尽处,神道折向正北。这一段神道从望柱起到根星门止,长250米,俗称翁仲路。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对圆形擎天柱,上面刻有蟠龙纹饰,这就是华表。华表在古代通常用作陵墓、宫殿、宗庙的标志。其实原先的华表与我们现在见到的不一样,它是一根木柱,后来演变为在靠*木柱顶部安上短的横木或木板,把它竖立在交通要道或是朝堂上,让人书写谏言,或是起到表识作用。这种表柱也叫柜表,因为远看好像一朵花,而古时候花与华是相通的,所以又叫华表。墓前立华表始于战国时的燕昭王,到西汉时已很盛行,但当时也都是木制的。用石柱作华表,直到东汉才盛行,东汉时的石柱周围有瓜棱形直纹,柱上还题刻着“某官职某某神道”的字样。到南朝梁代,石柱上端出现了莲花纹因盖及蹲坐的小辟邪。唐乾陵的石柱、柱身、柱础、柱顶出现了卷草纹雕饰。宋陵石柱通体都刻有龙纹。由于受宗教的影响,柱顶端也逐渐演变成承露盘和立在上面的望天�辍;�表上的�晖烦�外,表示望君归;华表上的�晖烦�里,表示望君出。由于�晷院猛�,所以凡有石�甓琢⒌幕�表又称“望柱”。不知大家发现没有,从明孝陵神道到这对华表为止改变了走向,呈南北向,而不像其他皇陵呈直线排列。据说这是为了绕开孙权陵墓,遵守朱元津不迁孙陵,让他为朱元津看守大门的诺言,所以使神道呈弯月形,环抱着梅花山。每到初春时分,漫山遍野的梅花吐艳,宛如一片“香雪海”。

  过了华表,这由南往北排列着的是8个石人,其中4个文臣,4个武将,人们也把它们叫做石翁仲,因此这段路又叫翁仲路。传说翁件原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名叫阮翁仲,此人身高一丈三尺,勇猛元比,曾驻守临洮(今甘肃岷县),镇服匈奴有功。死后,秦始皇为了纪念他,便铸了阮翁仲铜像,立在咸阳官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远远看见这尊铜像,都畏惧不敢靠*。从此以后,人们就把铜像、石像通称为“翁仲”了。这些翁仲全部用整块石料雕凿而成,文臣身穿朝服,端庄肃穆;武将披甲戴盔,威武雄壮。这些石人像和前面的石兽同为明代石雕艺术的珍品。

  【明孝陵主体建筑:金水桥―文武坊门―碑殿―孝陵殿―方城―明楼―宝顶】

  走完3里神道,明孝陵的引导建筑便参观完毕了。接着请大家跟我往北前行,去参观明孝陵的主体建筑。

  首先我们来到了金水桥前,金水桥为三孔石桥,桥面设有栏杆。从金水桥直到方城、宝顶,方向为正南北,建筑按中轴线对称配置。

  从金水桥向北200米,顺坡而上,这就是明孝陵主体建筑的正门,名叫文武坊门。门上嵌有青石碑一方,宽1.99米,高1.07米,阴刻馏金“明孝陵”3个大宇,为曾国藩所题,边饰云龙花纹。现在的大门等建筑是清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的。门外东侧墙下,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高1.05米,宽0.63米,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镌刻,内容是保护明孝陵的告示。这块碑是清宣统元年(1909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知府会衔竖立的。

  进人文武坊正门,是一座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所建的碑殿。碑殿正中竖立着高大的石碑5块,中间一块最为醒目,上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这是清圣祖玄烨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第三次南巡拜谒明孝陵时题写的。意思是赞扬明太祖的功绩胜过了唐宗家祖。这块碑高3.85米,宽1.42米,碑下有座。碑的两侧,还有两块立碑,分别刻有乾隆巡谒明孝陵时的两首题诗。

  由碑殿向北55米,是享殿。从正门到享殿,地上用巨石铺成一条宽1.6米的御道。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清同治十二年重建的享殿,殿为3间,檐高3.11米,长11米,进深7米,规模比原来的孝陵殿小得多。殿内挂着的是朱元津与马皇后画像的复制品。殿的前后各有踏垛三道,这中央踏垛居中部分称“陛”,上陛为“二龙戏珠”,中陛为“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均为浮雕图案。

  穿过内红门,走过大石桥,一座全部用大条石筑成的大型建筑便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方城。它前高16.25米,后高民13米,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1米,东西两侧有八字墙。方城正中是一个高大的拱门,拱门内是一条深长的隧道,由54级石阶组成,出隧道分左右二石阶,向南登上方城,便是明楼所在。

  明楼俗称“马娘娘梳妆台”,东西长39.15米,南北宽18.40米。南面开拱门3个,东、西、北三面各开拱门一个,楼内地面用方砖铺地。明楼原来是有顶的,现仅存四壁。方城和明楼是明代的创新,明以前的帝王陵墓都没有这样的建筑。在宝顶前面建造一座高大的方城和明楼,其中又夹以深送的隧道,更增加了庄严肃穆的气氛,显示出帝王的无比威严。

  方城之后就是宝顶,也叫宝城,只见正面的石壁上横刻着“此山明太祖之墓”7个楷书大字。据说,它刻于民国初年,用以回答游人的提问。宝城是一座*似圆形的小丘,直径约325米到400米,四周围有砖墙,墙以条石作基础,依山就势而筑,高约7米,墙顶厚度2.I米。宝顶之上,树木参天,明太祖和马皇后的地宫就在这宝顶之下。据说,这地宫完全按南京明故宫前朝后寝形式建造。根据专家考证,据陵墓地面建筑的规模估计,这座地下宫殿必定大于北京昌*十三陵中已发掘的第十个陵墓“定陵”。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曾得到发掘,一旦发掘,必将又是一大奇观。

  各位游客:明孝陵的导游讲解就到此结束,大家如果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将尽量满足你们。现在清随我一起上车,去游览下一个景点。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2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它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皇后马氏的陵寝。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明代皇家陵墓以其墓主显赫、规模宏大、形制独特、环境优美而著称。20xx年,明孝陵申报世界遗产成功,更使得这座开创明清皇陵制度的明孝陵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焦点。

  明孝陵经过600多年的历史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部分已不存在,但它的所有建筑遗存都完好地保留在原地,空间布局上完整如初,文化遗存所在的自然景观未受损坏,它们足以显示明孝陵在中国帝陵发展过程中所拥有的独特的.设计理念、制度格局、营造规模和艺术成就。如今,分布于北京、湖北、河北等省、市的明清皇家陵寝都是以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而建造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明孝陵不愧是一件天才的艺术杰作,是中国文化发展到高度成熟时期的一项综合性成果,它开创了明清帝陵的一代新制,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价值和地位。

  它是明初政治思想、社会文化、审美意识、建筑技术和国家财力的结晶。陵寝布局设计和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典范精神。既继承了汉、唐、宋帝陵制度中的优秀成分,又创建了新的帝陵制度。明孝陵的陵寝制度,规范着明、清两代500多年帝陵建设的总体格局和风貌,其地位崇高,影响极为深远。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3

  各位游客:南京有“帝王之洲”之称,各个朝代在南京都留下了大批古迹和遗址。现在我们要去参观游览的是明孝陵。

  【明孝陵的地理位置―选址经过―营建过程】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津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它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历代帝王对陵地的选择非常慎重,特别注重选择“吉壤”之地,即风水宝地。每次外出选址,除派遣朝廷一、二品官员外,还要吸纳通晓地理、会看风水的方士参加。选好陵地后,皇帝还必须亲自审视现场,满意了才被最后确定下来。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就很关心自己死后的“天堂”,便开始筹划营建陵墓。据说,他曾把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大臣召来,商议选址。五人约定各自先把所选最佳墓址写在纸上,然后同时公开。结果,英雄所见略同,都写着“独龙阜玩珠峰”。所以,朱元津陵墓的墓址就这样定了下来。独龙阜是一座位于紫金山主峰之下的小山丘,高150米,直径约400米,像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坟冢。中国的封建皇帝常把自身比作真龙天子,在独龙阜建陵,很符合封建迷信的要求。

  明孝陵于洪武九年(1376年)开始筹建,主管造陵工程的是中军都督府企事李新。当时,动用大量民工,迁走了前人留下来的几十座寺庙。自东晋、南朝以来,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梁武帝甚至把佛教当作国教,因此南京寺庙林立。东晋时,有佛寺300多所,南朝增加到*500所,僧侣达10万之众。唐代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当年南京佛寺兴盛的写照。除了迁寺之外,甚至还迁走了不少前人的陵墓。但当要迁走三国时孙权的陵墓(在今南京梅花山上)时,朱元津说了一句话:“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守门。”才没被迁走。洪武十五年(1382年),第一期工程完成后,正好遇上马皇后去世,朱元津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将其灵枢葬人陵墓,封她为“孝慈皇后”,陵墓的名称也由此而来。1383年,孝陵的主体工程大殿建成。 1392年,皇太子朱标去世,葬在孝陵东,称为东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建陵工程才告结束,工程历时23年。朱元津临终前,曾留下遗命;“丧仪物一以俭素,不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无所改,天下臣民三口皆释服,无妨嫁娶。”这显然是朱元璋收买人心的把戏。整座明孝陵建筑范围,东起孝陵卫,南到卫岗下马坊,西抵城墙边,北达独龙岗半山腰,方圆20多公里,可谓规模恢宏。在漫长的23年工程建设中,耗尽了民脂民膏。当时墓区内植树万株,养鹿千头,派守的卫兵多达5700人。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在明代以前是少见的。而且朱元津下葬时,有40位嫔妃殉葬,其中2人葬在孝陵东、西两侧,38人从葬于孝陵。这暴露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残忍,他们不仅生前要享受荣华富豪,死后仍要“虽死犹生”,实行厚葬,不惜百姓性命。

  【明孝陵引导建筑:下马坊―大金门―神动圣德碑―御河桥―神道―石象路―华表―翁仲路】

  明孝陵的建筑可分为引导建筑的神道和主体建筑的陵寝两大部分。

  各位游客:进入明孝陵陵园区内,首先看到的这座石牌坊,叫做“下马坊”,这是明孝陵的第一座建筑。石坊上刻着的是“诸司官员下马”6个楷书大字。当时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驻轿下马,以示尊敬。眼前所见的这座下马坊是1984年重修的。

  请大家看,这便是明孝陵的正门――大金门,黄层重檐,红色墙堰向东西境蜒,气势非凡。

  大金门正北70米是碑亭,俗称“四方城”。碑亭是一座正方形的建筑,四面各有一个券门。亭内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刻着明成祖朱律颂扬其父朱元津“功德”的文字。全文长达2746宇,每个字都有拳头大小。整座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具成,碑座是一只巨大的龟形动物,高2.08米,古人称为“�F�痢保�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据说特别能负重。整碑通高8.78米,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

  各位游客:过了御河桥,折向西北就是陵墓的神道。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为东西向,名石象路,因路上有高大的石象而得名。石象路长615米,路上两侧分列6种12对共24只石兽,每种4只,两蹲两立,自东向西排列着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神羊”,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能明辨是非,相传舜帝时管刑法的官员皋陶豢养獬豸,如果遇到两人争斗,它能用角抵触无理有罪的人,后人奉它为公正的神兽,在这里用来标榜皇帝是执法如山的圣明天子;骆驼象征着沙漠与热带,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性格温良,寓有“顺民”的意思,另外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麟、凤、龟、龙)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常常立下汗马功劳,它具有“老马识途”的智慧,“马不停蹄”的能耐,“一马当先”的奉献精神和忠于职守的高尚品德,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钟爱。明孝陵神道的6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80吨,都取材于江苏大连山。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用让众人一路上推滚的办法来完成运输任务。石兽尽处,神道折向正北。这一段神道从望柱起到根星门止,长250米,俗称翁仲路。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对圆形擎天柱,上面刻有蟠龙纹饰,这就是华表。华表在古代通常用作陵墓、宫殿、宗庙的标志。其实原先的华表与我们现在见到的不一样,它是一根木柱,后来演变为在靠*木柱顶部安上短的横木或木板,把它竖立在交通要道或是朝堂上,让人书写谏言,或是起到表识作用。这种表柱也叫柜表,因为远看好像一朵花,而古时候花与华是相通的,所以又叫华表。墓前立华表始于战国时的燕昭王,到西汉时已很盛行,但当时也都是木制的。用石柱作华表,直到东汉才盛行,东汉时的石柱周围有瓜棱形直纹,柱上还题刻着“某官职某某神道”的字样。到南朝梁代,石柱上端出现了莲花纹因盖及蹲坐的小辟邪。唐乾陵的石柱、柱身、柱础、柱顶出现了卷草纹雕饰。宋陵石柱通体都刻有龙纹。由于受宗教的影响,柱顶端也逐渐演变成承露盘和立在上面的望天�辍;�表上的�晖烦�外,表示望君归;华表上的�晖烦�里,表示望君出。由于�晷院猛�,所以凡有石�甓琢⒌幕�表又称“望柱”。不知大家发现没有,从明孝陵神道到这对华表为止改变了走向,呈南北向,而不像其他皇陵呈直线排列。据说这是为了绕开孙权陵墓,遵守朱元津不迁孙陵,让他为朱元津看守大门的诺言,所以使神道呈弯月形,环抱着梅花山。每到初春时分,漫山遍野的梅花吐艳,宛如一片“香雪海”。

  过了华表,这由南往北排列着的是8个石人,其中4个文臣,4个武将,人们也把它们叫做石翁仲,因此这段路又叫翁仲路。传说翁件原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名叫阮翁仲,此人身高一丈三尺,勇猛元比,曾驻守临洮(今甘肃岷县),镇服匈奴有功。死后,秦始皇为了纪念他,便铸了阮翁仲铜像,立在咸阳官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远远看见这尊铜像,都畏惧不敢靠*。从此以后,人们就把铜像、石像通称为“翁仲”了。这些翁仲全部用整块石料雕凿而成,文臣身穿朝服,端庄肃穆;武将披甲戴盔,威武雄壮。这些石人像和前面的石兽同为明代石雕艺术的珍品。

  【明孝陵主体建筑:金水桥―文武坊门―碑殿―孝陵殿―方城―明楼―宝顶】

  走完3里神道,明孝陵的引导建筑便参观完毕了。接着请大家跟我往北前行,去参观明孝陵的主体建筑。

  首先我们来到了金水桥前,金水桥为三孔石桥,桥面设有栏杆。从金水桥直到方城、宝顶,方向为正南北,建筑按中轴线对称配置。

  从金水桥向北200米,顺坡而上,这就是明孝陵主体建筑的正门,名叫文武坊门。门上嵌有青石碑一方,宽1.99米,高1.07米,阴刻馏金“明孝陵”3个大宇,为曾国藩所题,边饰云龙花纹。现在的大门等建筑是清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的。门外东侧墙下,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高1.05米,宽0.63米,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镌刻,内容是保护明孝陵的告示。这块碑是清宣统元年(1909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知府会衔竖立的。

  进人文武坊正门,是一座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所建的碑殿。碑殿正中竖立着高大的石碑5块,中间一块最为醒目,上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这是清圣祖玄烨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第三次南巡拜谒明孝陵时题写的。意思是赞扬明太祖的功绩胜过了唐宗家祖。这块碑高3.85米,宽1.42米,碑下有座。碑的两侧,还有两块立碑,分别刻有乾隆巡谒明孝陵时的'两首题诗。

  由碑殿向北55米,是享殿。从正门到享殿,地上用巨石铺成一条宽1.6米的御道。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清同治十二年重建的享殿,殿为3间,檐高3.11米,长11米,进深7米,规模比原来的孝陵殿小得多。殿内挂着的是朱元津与马皇后画像的复制品。殿的前后各有踏垛三道,这中央踏垛居中部分称“陛”,上陛为“二龙戏珠”,中陛为“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均为浮雕图案。

  穿过内红门,走过大石桥,一座全部用大条石筑成的大型建筑便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方城。它前高16.25米,后高民13米,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1米,东西两侧有八字墙。方城正中是一个高大的拱门,拱门内是一条深长的隧道,由54级石阶组成,出隧道分左右二石阶,向南登上方城,便是明楼所在。

  明楼俗称“马娘娘梳妆台”,东西长39.15米,南北宽18.40米。南面开拱门3个,东、西、北三面各开拱门一个,楼内地面用方砖铺地。明楼原来是有顶的,现仅存四壁。方城和明楼是明代的创新,明以前的帝王陵墓都没有这样的建筑。在宝顶前面建造一座高大的方城和明楼,其中又夹以深送的隧道,更增加了庄严肃穆的气氛,显示出帝王的无比威严。

  方城之后就是宝顶,也叫宝城,只见正面的石壁上横刻着“此山明太祖之墓”7个楷书大字。据说,它刻于民国初年,用以回答游人的提问。宝城是一座*似圆形的小丘,直径约325米到400米,四周围有砖墙,墙以条石作基础,依山就势而筑,高约7米,墙顶厚度2.I米。宝顶之上,树木参天,明太祖和马皇后的地宫就在这宝顶之下。据说,这地宫完全按南京明故宫前朝后寝形式建造。根据专家考证,据陵墓地面建筑的规模估计,这座地下宫殿必定大于北京昌*十三陵中已发掘的第十个陵墓“定陵”。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曾得到发掘,一旦发掘,必将又是一大奇观。

  各位游客:明孝陵的导游讲解就到此结束,大家如果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将尽量满足你们。现在清随我一起上车,去游览下一个景点。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4

各位游客: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它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皇后马氏的陵寝。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明代皇家陵墓以其墓主显赫、规模宏大、形制独特、环境优美而著称。2003年,明孝陵申报世界遗产成功,更使得这座开创明清皇陵制度的明孝陵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焦点。

  明孝陵经过600多年的历史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部分已不存在,但它的所有建筑遗存都完好地保留在原地,空间布局上完整如初,文化遗存所在的自然景观未受损坏,它们足以显示明孝陵在中国帝陵发展过程中所拥有的独特的设计理念、制度格局、营造规模和艺术成就。如今,分布于北京、湖北、河北等省、市的明清皇家陵寝都是以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而建造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明孝陵不愧是一件天才的艺术杰作,是中国文化发展到高度成熟时期的一项综合性成果,它开创了明清帝陵的一代新制,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价值和地位。

  它是明初政治思想、社会文化、审美意识、建筑技术和国家财力的结晶。陵寝布局设计和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典范精神。既继承了汉、唐、宋帝陵制度中的优秀成分,又创建了新的帝陵制度。明孝陵的陵寝制度,规范着明、清两代500多年帝陵建设的总体格局和风貌,其地位崇高,影响极为深远。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5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它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皇后马氏的陵寝。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明代皇家陵墓以其墓主显赫、规模宏大、形制独特、环境优美而著称。20xx年,明孝陵申报世界遗产成功,更使得这座开创明清皇陵制度的明孝陵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焦点。

  明孝陵经过600多年的`历史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部分已不存在,但它的所有建筑遗存都完好地保留在原地,空间布局上完整如初,文化遗存所在的自然景观未受损坏,它们足以显示明孝陵在中国帝陵发展过程中所拥有的独特的设计理念、制度格局、营造规模和艺术成就。如今,分布于北京、湖北、河北等省、市的明清皇家陵寝都是以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而建造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明孝陵不愧是一件天才的艺术杰作,是中国文化发展到高度成熟时期的一项综合性成果,它开创了明清帝陵的一代新制,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价值和地位。

  它是明初政治思想、社会文化、审美意识、建筑技术和国家财力的结晶。陵寝布局设计和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典范精神。既继承了汉、唐、宋帝陵制度中的优秀成分,又创建了新的帝陵制度。明孝陵的陵寝制度,规范着明、清两代500多年帝陵建设的总体格局和风貌,其地位崇高,影响极为深远。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范本五份扩展阅读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范本五份(扩展1)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菁华3篇)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1

  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即将参观的是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在即将进入明孝陵的时候,请允许我先给大家讲解一下明孝陵的历史背景和概况。明孝陵是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因马皇后早于朱元璋去世,先行葬入陵墓,她的谥号为“孝慈”,故称孝陵。明孝陵是我国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7月,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古都南京的第一处世界遗产。洪武十四年(1381年),孝陵开始兴建。次年葬入马皇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葬入孝陵。直到永乐十一年(1413年),永乐皇帝朱棣为其父朱元璋建造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建陵工程才告结束,历时32年之久。当时的皇陵规模宏大,仅陵园四周筑成的皇墙就有45华里,几乎把钟山全部包括在内。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1328年出生于安徽濠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候父母双亡,他做过乞丐,也当过和尚。1352年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红巾军,1368年*定了天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1398年朱元璋逝世,享年71岁。明孝陵开创了新式帝陵制度,并一直影响到后来的明十三陵以及清代皇陵。其中,最重要的两项革新,一是它的陵宫布局呈现一种新颖的“前方后圆”和“前朝后寝”的格式,这种建筑布局反映的是礼制,突出的是政治和皇权。二是它的神道依山势地形作蜿蜒曲折之变化,取法于天,取象于地,蕴涵了*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之思想。各位游客:这儿是明孝陵的入口处,我们首先看到的这座一门两柱冲天式石牌坊,叫做“下马坊”,这是明王朝皇权的象征,文武百官至此,均得下马步行。六百多年岁月的侵蚀,下马坊曾经断裂倾倒,眼前所见的.这座下马坊是1980年重新修复的。下马坊附*还有两块石碑,一块是明嘉靖十年(1531年)嘉靖皇帝将孝陵所在的钟山,与北京十三陵所在的天寿山并称二岳,特改钟山为“神烈山”,并在下马坊东侧竖立了“神烈山碑”,此碑原有方形的碑亭,现仅存斗形石柱础四个;另一石碑是“禁约碑”,竖立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镌刻着禁止破坏陵墓及谒陵的有关注意事项。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正式进入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从下马坊至大金门约有*千米。大金门两侧原接有护卫陵区的外郭皇墙,现在还能看到与皇墙的接口。六百多年风雨过后,百官下马的道路早已湮没,圈围紫金山的皇墙也已不见了踪影,只有这座大金门,依然默默地守望着孝陵。各位游客:这是一座用来安放“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的碑楼建筑遗存,俗称“四方城”。碑楼建筑*面呈正方形,四面各开一券门,当年碑楼顶部为重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现在顶部已荡然无存。碑楼内石碑是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这是朱棣为颂扬朱元璋功德所建,由他亲自撰写,共2746个字,分为七个方面,一是叙述家*,二是为民*,发迹定远,三是定都分封,四是废中书,开六部,五是选人才,抓教育,六是生活简朴,嘱咐死后与马皇后合葬,七是刻有皇族子女57人名号以及144句四言颂词。这块碑的建成标志着明孝陵的完全竣工。整座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组成,碑座是一只巨大的石龟,高2.08米,古人称为“赑屃”,是龙生九子之一,特别能负重。它身上所背负的这块碑,是我们南京地区古代碑刻中最大的一块,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请大家随我前行,四方城的西北便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御河桥,俗称红桥。河宽约20米,是一天然河道,也是明孝陵的第一道排水通道。过了御河桥就是陵墓的神道。在明代以前的帝王陵寝中,神道都是笔直的,和陵寝的主体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明孝陵的神道却是顺应了自然的地势,蜿蜒曲折。当时有人提议铺设一条直的神道,铲*陵宫前的孙陵岗,也就是现在的梅花山,朱元璋没同意,他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为我守门吧”,孙陵岗的保留成了孝陵的一道天然屏障,形成了婉转曲折的神道布局。

  孝陵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为东西向,现称石象路。石象路长615米,路两侧分列着6种12对24只石兽,每种4只,两蹲两立,分别是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一种神兽,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它能用角抵触有罪的人;骆驼是沙漠与热带的象征,它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即麟、龟、龙、凤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明孝陵神道的6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80吨,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一路上用人力推滚的办法来完成运输任务。在石兽尽处,神道折向正北。这是第二段神道,长250米,俗称翁仲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对圆形擎天柱,上面刻有蟠龙纹饰,这就是华表,也称望柱。从这里开始,路两侧有武将、文臣石像各两对,均为一对有须、一对无须,分别代表老年、青年。武将身穿甲胄,手执金吾,威仪凛凛;文臣头戴朝冠,手拿朝笏,神情肃穆。他们都是陵墓的忠实守护者。明孝陵神道石刻融整体宏大与局部精细为一体,它代表了*明初石雕艺术的最高水*。翁仲路尽头是棂星门。棂星门又称龙凤门,是孝陵神道上一处重要的礼仪性建筑,原为六柱三门冲天式牌楼,其柱础及抱鼓石均系明代原物,20xx年经中山陵园管理局考古清理,恢复柱础及抱鼓石原有形制,计划将其复建,重现历史原貌。

  游客朋友们,走完神道,明孝陵的引导建筑便参观完毕了。现在,我们就将进入明孝陵的陵宫区。这里就是“金水桥”,桥基和*石堤是明代的原物。这条御河是明孝陵的第二道排水通道。至此,明孝陵的建筑开始按南北中轴线设置,直至地宫。从金水桥向北200米,顺坡而上,就是明孝陵主体建筑的正门“文武方门”。文武方门原有五门,三大两小,正门顶部为单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毁于清代咸丰年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文武方门是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于1998年按原貌恢复的。门外东侧墙下,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碑由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府知府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竖立的,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镌刻着保护明孝陵的告示。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碑殿,碑殿在明代时是孝陵享殿的前门,在清代咸丰年间被毁,现存的石构须弥座台基东西两侧,原有砖墙连接陵宫外垣,现已无存。现存的碑殿建于清代,碑殿内有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所立的“治隆唐宋”碑,意在称赞朱元璋的功绩超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这是康熙第三次南巡时,见孝陵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建筑破落,陵区荒芜,遂手书“治隆唐宋”四字,“交与江宁织造曹寅制匾悬挂殿上,并行勒石”。“治隆唐宋”碑东西两侧是乾隆南巡,晋谒孝陵时的题诗碑,侧后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三十八年(1699年)谒陵的记事碑。其中西侧卧碑上便刻有《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的题名。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来到了享殿。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是举办大型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建的享殿,规模比原来的孝陵殿小得多。现存的三层须弥座台基之上的殿基有大型柱础56个,按照台基的面积和柱础的位置,我们不难想像出当年这座殿宇的宏大规模。当年的享殿内供奉着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神位。享殿的前后各有踏垛三道,中央踏垛居中部分称“陛”,上陛为“二龙戏珠”,中陛为“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均为浮雕图案。

  穿过享殿便是内红门,又称“阴阳门”。过了这道门,就意味着阴阳两界相隔。也就是这道门,将陵寝分为“前朝”和“后寝”,“后寝”是朱元璋及皇后亡灵的安息之地,由少数守陵太监在内部守护,除皇帝和经特许的大臣以外,一般人不得入内。朱元璋所开创的“前朝后寝”帝陵制度,也在此处得以体现。内红门在明朝时有三座门,现已恢复了其形制。穿过内红门,便是一座大石桥,又称“升仙桥”,当年朱元璋灵柩由此过桥入葬,寓意逝者升仙,故得名。升仙桥下的御河是孝陵的第三道排水通道。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来到了明孝陵的核心处,眼前这座用大条石筑成的大型建筑便是方城。它前高大约16米,后高约8米,东西长约75米,南北宽31米。方城下部为石刻须弥座,上面用条石砌筑,在束腰部分刻绶带纹和方胜纹。方城的东西两侧有影壁,俗称“八字墙”,墙壁高7米,长约20米,上面覆盖着琉璃顶,下部是两层砖雕须弥座,墙面四角装饰砖雕花纹,内容有石榴、万年青、牡丹等,象征子孙繁衍、江山永固和幸福美满,这些砖雕是*明代早期砖雕艺术的杰出代表,经历600多年,花纹仍清晰完整,因而十分珍贵。

  方城正中有一高大的拱门,拱门内是一深长的隧道,隧道上作券顶,两侧底部为石刻须弥座。隧道有54级台阶,直达后部宝城前垣和明楼间的夹院。隧道前后原先有门,现仅存门臼石等遗迹。出隧道左右各有台阶,拾阶便可到达方城顶部的明楼。这种带有幽深隧道的方城建筑形式也是明孝陵的独创。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2

各位游客:

  我们即将参观的景点就是明孝陵。你们知道明孝陵的主人是谁吗?这人可大有来头,我们边走边介绍。

  明孝陵位于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是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的合葬墓。朱元璋1328年出生于安徽凤阳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7岁投身皇觉寺,1352年参加了元末郭子兴的红巾军,1356年领兵攻克南京,1368年登基称帝。

  明孝陵修建于1381年,其实明孝陵的这片土地原是六朝开善寺的原址,也就是我们现在位于明孝陵东侧的灵谷寺,可是当时朱元璋为了夺取这篇风水宝地呢,还大兴土木的将寺址从独龙阜迁到了紫霞洞的南面。当新寺建成后一些风水先生又来搬弄是非,于是灵谷寺又再次搬迁现在到了明孝陵以东。

  在陵墓动工后一年,马皇后病逝,因为马皇后死后谥号“孝慈”,因此陵墓取名“孝陵”1398年朱元璋病逝**葬于此,整个工程直到142019年才完工。

  朱元璋生世:朱元璋生*。明太祖朱元璋(1162-1227),明朝开国皇帝。本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人。朱元璋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孤苦无依,入皇觉寺为僧。率兵出征,有攻必克,1355年,郭子兴死,被明王韩林儿封为左副元帅。1356年,领兵攻占集庆(南京),改名应天府,建江南行省,称吴国公。实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计,积畜实力,1364年,灭陈友谅,自称吴王,1367年,灭张士诚,后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举兵北伐,进攻元大都。1368年正月,朱元璋即位称帝,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为京师,是为明太祖高皇帝。

  明孝陵依托紫金山,陵园依山就势神道蜿蜒曲折,陵寝恪守*建筑之传统,中轴对称,红墙金甍,宏门巨碑,神道石刻森严肃穆,深远庄严。坟山封土为宝城宝顶,即围绕坟山起墙,称宝城。城中封土为山,称宝顶。自朱元璋开始宝城宝顶均为正圆形(清代帝陵依明制而建,独改宝城宝顶为椭圆),首创了宝城宝顶,前朝后寝的陵墓形制,开创了明清600多年帝王陵墓之先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一、大金门、碑亭

  1、大金门的建筑特点及规模

  2、碑亭原来的建筑形式和现有的形式

  3、碑亭的俗称

  4、功德碑简介

  5、碑文的内容

  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当年明孝陵陵区从大金门的两侧延伸出一道45华里的外墙,把整个紫金山都包括在内。原来的大金门是重檐歇山顶,顶覆有黄色琉璃瓦,现在屋顶和大门都荡然无存了。只剩城座以及三拱门。

  过了大金门,我们就来到了四方城,这里原来是一座碑亭,由于顶部毁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只留下了四面墙壁和四个门券,每边长26.86米,犹如一个四四方方的古城堡,所以南京人俗称它为“四方城”。四方城内的这座石碑叫“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是明成祖朱棣为朱元璋立的。碑高*4米,上书碑文是由朱棣亲笔所撰而成的。,全文有2746个字,共分为七部分,分别记叙了朱元璋的一生事迹。这块碑是南京现存最大的碑刻。下面这个驮碑的圣兽被称为赑屃,传说为龙生九子之一,好负重。当年朱棣发动*夺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的措施,其中之一呢就是为朱元璋树碑立传,歌功颂德,以此来笼络人心“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的落成是在1413年,这也是明孝陵工程结束的标志。

  二、神道、梅花山

  1、石象路的六种神兽名称、数量及排列顺序

  2、望柱(点到即可)

  3、石翁仲路上文臣、武将的名称、数量及排列顺序

  4、棂星门复建的时间

  5、孙权墓和赏梅胜地

  走过御河桥,我们就来到了明孝陵的神道,神道共分为二段,第一段是石象路,路的两侧从东往西依次排列有六种石兽,分别是狮子、獬豸、大象、骆驼、麒麟和马,每组四只,两立两蹲。狮子是百兽之王,象征帝王的威严;獬豸是传说中的法兽,象征君王的正直不阿;骆驼乃沙漠之舟,展示大明疆域辽阔,国家西域安宁;大象则是象征国泰民安,民心顺服;麒麟是*神话传说的一种瑞兽,象征帝王的仁德;最后看到的这种动物是马,象征对帝王的忠诚。在神道两侧安置这些石兽的主要有三个功能:一是用来表记朱元璋的功绩,二是为了展示大明的国力昌盛,三是祈望镇妖辟邪。

  走过石像路,前方是神道的第二段,翁仲路。在路口有一对望柱,望柱又称华表,立于陵墓前的神道,又称陵表。在这里有指示道路的作用,从这里开始,神道开始拐向正北方向。

  翁仲路上有两对武将,身穿盔甲,手执金吾,身材魁梧;两对文臣,身穿朝服,手捧笏板,神情肃穆。他们分别是一对青年的,一对壮年的,预示着大明江山后继有人。为什么要把石人成为翁仲呢?原来传说翁仲是秦始皇时的一名有名的武将,他死后,秦始皇为了纪念他,便命人铸了一尊他的铜像,立于咸阳宫门外。匈奴人觐见,远远看到这尊铜像,都以为是翁仲,畏惧不敢接*。此后,人们就把立于庙堂宫阙或陵墓前的铜人、石人统称为翁仲了。

  神道的尽头,立有一座六柱三门的棂星门,原门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现在看到的这座棂星门是根据史料在2019年修复的。这是谒陵时通行的礼仪之门。位于神道翁仲路北的明孝陵棂星门,据史料推断是在清朝早期到同治年间被毁。2019开始复建,2019年建成开放。据考证,明孝陵棂星门与北京十三陵的棂星门结构是一样的。复原好的棂星门西南向,正对神道,仿木结构,三门六柱,三门并排,面阔20多米,高7米多。材料尽量用原件,需要添加的石料均采自明孝陵工程原料地——南京青龙山。棂星门的柱头、云墩等均用石料雕制,石柱础和抱鼓石按原有样式复原。棂星门是明孝陵引导部分的结束,象征着王尊,帝**葬陵寝地宫时,此门为必经之门,所以又被称为龙凤门。

  在石象路东侧,有一座小山,叫梅花山,神道围绕梅花山转了一个弯。原来这座山是东吴时孙权的陵墓,在修明孝陵时曾有人建议将此墓移走,但朱元璋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留下给我看大门吧”,于是神道因此而弯曲,正好成为了明孝陵的天然屏障。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南京著名的赏梅基地了。

  三、金水桥、陵门、碑殿

  1、金水桥(点到即可)

  2、陵门建筑特点

  3、“特别告示”碑及六国文字

  4、碑殿内五块石碑的名称及内容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金水桥,金水桥的后方就是明孝陵的陵寝建筑,金水桥原本有五座,正对着陵宫的五座大门,后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清代只重新修复了三座,我们可以看到桥面与桥基的石雕任然是明代遗物,桥栏为清代重修。从这里开始,建筑依照*传统,坐北朝南,中轴对称。

  顺坡而上,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文武方门,这是陵宫的大门。它黄瓦,朱门,红墙,相互映衬,尽

  显皇家的气派。这座门是1988年根据史料重修的大门,在门前在墙外的东侧,有一座特别告示碑,立于宣统元年,上面用日德意法英俄六国文字书写,内容是告诫游人要保护孝陵。

  进了文武方门,我们就来到了碑殿,碑殿原为孝陵享殿前的大门,因大门在太*天国的战火中,清同治年间将毁坏的大门改建为碑殿,殿内共有五块碑刻,正中一块上刻“治隆唐宋”,为康熙皇帝手书,意思是赞誉朱元璋治理国家的功绩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作为满清皇帝的康熙如此昭示天下,一方面表示了他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另一方面也是有其良苦用心的。康熙执政之初,*不服满人统治。康熙深知,光靠满人高压政策是不行的,还须依靠*。他一生六次南巡,五次亲谒明孝陵,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并在1699年第三次南巡谒陵时题“治隆唐宋”,借此笼络人心。作为旁边两块是乾隆皇帝谒陵时所题的诗碑。后面还有两块卧碑分别记叙康熙皇帝第一次和第三次南巡时谒太祖陵的纪事,上面有两江总督陶岱以及江南织造郎中曹寅所书的记录。

  四、享殿遗址

  1、享殿过去和现在的用途

  2、原来的规模及现在可见的景观

  这座建筑是孝陵原主要建筑享殿,即孝陵殿旧址,可以看到原有汉白玉的三层须弥座台基,台基高三米,三层台基的四角上还遗留石雕的螭首,台基前后各处踏跺三道。塌跺中置丹陛。上陛为“二龙戏珠”,中陛为“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三层须弥座上为享殿,里面是供奉朱元璋及马皇后的神位。原来的`殿宇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我们现在看到台基地面上保留下来的56个巨大的石柱础,每个的直径都有0.91米,看到这里就不难想象当时的享殿是多么的壮观。当年的孝陵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斗拱挑檐,高大森严,当时孝陵的规模远比北京十三陵明成祖的长陵享殿要大。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清代同治年间修复的三开间的小殿,规模已大不如前。

  五、方城、明楼、宝城、宝顶

  1、方城明楼的布局

  2、建筑特色

  3、宝城、宝顶的规模、形状和建造特点

  4、坟的封土变化

  经过内红门,走过升仙桥,眼前的建筑就是方城,方城是宝顶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筑,外部用大条石与巨大的砖石砌成,方城东西两侧各有八字墙一堵,墙面四角饰有砖雕花纹,这些砖雕是明代初年的代表作品。穿过方城正中54级甬道,迎面就是宝城的南墙,正面可见用十三层条石垒筑,上书“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据说这七个字刻于民国初年,是用以回答游人询问的。

  从宝城与方城之间的东西夹道折向南拾级而上,可以登上明楼,它原先是一座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的精美建筑,后毁于清代太*天国的战火,仅存四壁,2019年明楼加顶保护工程完成,已修复上午明楼于2019年7月正式对游客开放,里面展出了明代分布在全国的十九处帝王陵墓的图片资料。

  方城后面就是宝顶,它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宝顶上树木参天,它的下面就是朱元璋马皇后埋葬的玄宫。宝城就是围绕宝顶周长约1100米的砖城。宝城宝顶的皇陵形制开创了明清500多年帝陵的先河。只是明代的宝顶大致为圆形,清代帝陵的宝顶改为椭圆形了。

  坟的封土变化:古代帝王陵墓的形式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周代,封土为坟。秦汉时期,“方上”,坟上部为四方台,下部为四方形大基础,如覆斗形。唐朝,以山为陵,陵为坟墓的别称就从此而起。宋代,小方上,与秦汉时期类似,但规模较小。元代,“墓而不坟”,地面上没有标志。明清,宝城宝顶,外加围墙,内堆山形圆丘并高出围墙,城即宝城,圆丘即宝顶。明为正圆,清为椭圆。陵墓之所以能够成为旅游资源,是因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即建筑雄伟,文物珍贵,环境优美,科研价值高,便于凭古吊今等。

  明朝自1368年建都,至1644年灭亡,前后有16位皇帝,除南京明孝陵外,其余皇陵均在北京,只有建文帝朱允炆没有陵墓。诸多的明代陵墓遗存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观赏之处。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今天的参观就要这里结束,感谢大家对我的导游工作的配合,欢迎您再次游览明孝陵!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3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陵之一,也是南京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1381年孝陵正式动工修建,第二年,马皇后病逝,先于朱元璋葬入地宫,因朱元璋以孝治天下,又因马皇后谥号“孝慈”,故将陵墓命名为“孝陵”,1398年朱元璋驾崩,同年葬入孝陵。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1328年出生于安徽濠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候父母双亡,他做过乞丐,也当过和尚。1352年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红巾军,1368年*定了天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1398年朱元璋逝世,享年71岁。现在,明孝陵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并于20xx年7月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比于明朝之前的一些帝王陵墓,明孝陵有它的神秘之处,一般陵寝的神道都是直的,而唯独它却是弯曲的,绕过了梅花山,体现了因地制宜,但这其中的典故我会在稍后为大家揭晓。明孝陵另一个独特的地方在于它开创了明清陵寝的格局——前朝后寝。这种建筑布局反映了封建礼制,突出的是政治和皇权。(449)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呢是大金门,又称大红门,它是明孝陵的正门,也是正门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门有三券,中门较大,两侧稍矮稍低。大金门原为单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用绿色琉璃椽子,朱红双扉,庄严华丽,可惜已毁于战火。

  在大金门北约70米处便是碑楼,他原来为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红墙每边长26.86米,现亭顶已坍塌,碑楼建筑*面呈正方形,四面各开一券门,民间俗称“四方城。”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有一块石碑,那是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这也是南京地区最大的功德碑,这驮碑的龟趺呢叫做赑屃,传说赑屃是龙的九子之一,外形似龟喜欢负重,故常用作石碑的基座。

  整块石碑高8.78米,这是朱棣为颂扬朱元璋功德所建,由他亲自撰写,共2746个字,分为七个方面,一是叙述家*,二是为民*,发迹定远三是定都分封,四是废中书,开六部,五是选人才,抓教育,六是生活简朴,嘱咐死后与马皇后合葬,七是刻有皇族子女57人名号以及144句四言颂词。这块碑的建成标志着明孝陵的完全竣工。

  石像路是孝陵神道的第一段,路两侧分别竖立着六种十二对二十四只石兽,每种四只,两蹲两立,分别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要求,各有寓意。狮子是皇权的象征,也镇魔辟邪,为帝王陵道专用。獬豸代表公*正义,作为神兽呢表明帝王执法如山,非常正直;骆驼为沙漠之舟,代表国力强盛;大象表明江山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祥瑞之兽,马是供人驱使的重要动物。神兽寓意一是为纪念朱元璋功德,使后人感受死者威严和国家太*富强,二是祈望镇魔辟邪,保护孝陵。

  望柱是神道第二段的起点,在古代通常用作陵墓,宫殿,宗庙的标志,过了第二段便是翁仲路,主要由四对武将和文臣石雕像组成,先武将后文臣,文臣身穿朝服,手持朝笏,端庄肃穆;武将身披甲胄,手持金吾,威武雄壮。如果仔细看便会发现,这里面既有年长的,也有年轻的,并且年轻的在前,年长在后,表明大明江山后继有人,千秋后代。

  棂星门是明孝陵引导部分的结束,棂星门被广泛运用于宫室,坛庙之前,是象征王制的尊者之门,是礼制意义极强的标志性建筑。20xx年在遗存的基础上恢复了当年的原貌。大家还记得我之前说明孝陵建陵的一大特色吗?明孝陵的神道是弯曲的,就是为了绕过这片梅花山。梅花山原为孙陵岗,又称吴王坟,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及步夫人的合葬墓。当初有人对朱元璋提议搬迁孙权墓,而朱元璋却坚持保留此地,并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为我守门吧。”

  1929年这里种植梅花,1943年改名梅花山,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初春,梅花山上的万株梅花次第开放,宛如一片香雪海。到梅花山踏青赏梅已成为南京市民的*俗,每年春季在梅花山举办的“*南京国际梅花节”已成为南京旅游节庆活动的著名品牌。(635)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桥叫做金水桥,原有5拱,象征孔子提出的礼义仁智信,现为三孔石桥,桥基和*石堤仍是明代的原物。金水桥以北便是孝陵主体建筑陵宫区的正门,因从前看守孝陵的陵户分为文孝卫和武孝卫,文东武西,陵宫门左右两侧门恰是“方门”之制,所以称为文武房门。它黄瓦单檐,正门开三券拱门,东西两侧各开一个侧门,原来门上嵌有青石碑一块,阴刻有镏金“明孝陵”3个大字,为曾国藩所题。现门是1998年修复的,20xx年改为文武方门。门外东侧墙下,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用英法俄德意日六国文字晓刊刻了保护明孝陵的告示,但由于碑上没有中文,周围百姓看不懂,并没有达到保护明孝陵的初衷。

  亭中陈列着五块碑,正中一块刻“治隆唐宋”四字,是康熙三十八年南巡谒陵后所书,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朱元璋的功绩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作为清朝皇帝如此昭示天下,一方面表现了他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二是为了笼络人心。“治隆唐宋”碑的两侧分别是乾隆南巡谒陵二十三年和三十八年时题的诗,“治隆唐宋”碑侧后是两块记事卧碑,分别记录了康熙两次谒陵时的盛况,西边这一块刻有《红楼梦》原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题名。

  享殿位于碑殿后50多米处,是陵宫内的主体建筑和最重要的祭享殿堂,也是举办大型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享殿规模很大,建成于洪武十六年,毁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战火,根据现存遗址判断,当年的享殿是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建在三层是须弥座台基上的巨大建筑。现在还保存三层石须弥座三层石栏杆三层龙吐水三层石丹陛的建筑。现在的建筑建于清同治年间,为单檐歇山顶,规模要比原来小很多,仅有三间。现存的建筑有56块巨大石柱础和台基。现在,享殿内放着朱元璋的画像,目前明孝陵享殿内常年举办与明孝陵相关的史料展览。

  再往后便是内红门,又称阴阳门,过了这道门,就意味着阴阳两界相隔,这道门同时将陵寝分为前朝和后寝,朱元璋所开创的前朝后寝也在此得以体现。我们现在走过的这座桥为升仙桥,桥下便为明孝陵的第三道御河。

  方城位于升仙桥后,方城上为明楼。方城明楼是明孝陵的创新建筑。方城为宝顶上的一座大型建筑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1米,正面高16.25米,下部为石须弥座,在束腰部分刻有绶带纹和方胜纹,历经600多年风雨的方城外墙已十分斑驳,,雨水冲刷后形成的石灰浆布满墙体,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

  方城两侧有八字墙,琉璃瓦屋顶,两层须弥座,墙面四角有砖雕花纹,墙脊为琉璃瓦。四周装饰砖雕花纹,内容有石榴,万年青,牡丹等,象征子孙繁衍江山永固和幸福美满等,这些砖雕是明初的艺术杰作,经过600多年,花纹仍清晰完整,因而十分珍贵。

  方城正中开拱门式隧道,有台阶可步入,台阶有54级,拾级而上,出了甬道各有石级可登上明楼,明楼俗称“马娘娘梳妆台”,正面向南开三孔券门,东西北三面中部各开一券门,楼内用方砖铺地。方城、明楼及隧道,增添了孝陵庄严神秘的气氛,显示了帝王的无比威严和至高无上。

  最后我们来到了宝城宝顶,宝城指环绕宝顶的封闭性城垣建筑,*面为不规则圆形,四周砖墙长1000多米,墙壁高约7米,墙顶厚约2.1米,以条石做基础。宝顶即独龙阜。是直径约325米至400米的圆形大土丘,下面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地宫。坟丘上面加筑了卵石层,既可以防止雨水冲刷,也可以防盗。宝顶外侧开有排水用的沟渠。原始社会的墓而不坟,商周时期是封土坟,秦汉时期为方上,唐朝以山为陵,宋代是小方上,元代是墓而不坟,而明清时期是宝城宝顶。宝城宝顶的皇陵形制开创了明清600年帝王陵墓的先河。

  今天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范本五份(扩展2)

——明孝陵导游词范本十份

  明孝陵导游词 1

  各位游客:南京有“帝王之洲”之称,各个朝代在南京都留下了大批古迹和遗址。现在我们要去参观游览的是明孝陵。

  【明孝陵的地理位置―选址经过―营建过程】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津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它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历代帝王对陵地的选择非常慎重,特别注重选择“吉壤”之地,即风水宝地。每次外出选址,除派遣朝廷一、二品官员外,还要吸纳通晓地理、会看风水的方士参加。选好陵地后,皇帝还必须亲自审视现场,满意了才被最后确定下来。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就很关心自己死后的“天堂”,便开始筹划营建陵墓。据说,他曾把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大臣召来,商议选址。五人约定各自先把所选最佳墓址写在纸上,然后同时公开。结果,英雄所见略同,都写着“独龙阜玩珠峰”。所以,朱元津陵墓的墓址就这样定了下来。独龙阜是一座位于紫金山主峰之下的小山丘,高150米,直径约400米,像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坟冢。中国的封建皇帝常把自身比作真龙天子,在独龙阜建陵,很符合封建迷信的要求。

  明孝陵于洪武九年(1376年)开始筹建,主管造陵工程的是中军都督府企事李新。当时,动用大量民工,迁走了前人留下来的几十座寺庙。自东晋、南朝以来,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梁武帝甚至把佛教当作国教,因此南京寺庙林立。东晋时,有佛寺300多所,南朝增加到*500所,僧侣达10万之众。唐代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当年南京佛寺兴盛的写照。除了迁寺之外,甚至还迁走了不少前人的陵墓。但当要迁走三国时孙权的陵墓(在今南京梅花山上)时,朱元津说了一句话:“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守门。”才没被迁走。洪武十五年(1382年),第一期工程完成后,正好遇上马皇后去世,朱元津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将其灵枢葬人陵墓,封她为“孝慈皇后”,陵墓的名称也由此而来。1383年,孝陵的主体工程大殿建成。1392年,皇太子朱标去世,葬在孝陵东,称为东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建陵工程才告结束,工程历时23年。朱元津临终前,曾留下遗命;“丧仪物一以俭素,不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无所改,天下臣民三口皆释服,无妨嫁娶。”这显然是朱元璋收买人心的把戏。整座明孝陵建筑范围,东起孝陵卫,南到卫岗下马坊,西抵城墙边,北达独龙岗半山腰,方圆20多公里,可谓规模恢宏。在漫长的23年工程建设中,耗尽了民脂民膏。当时墓区内植树万株,养鹿千头,派守的卫兵多达5700人。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在明代以前是少见的。而且朱元津下葬时,有40位嫔妃殉葬,其中2人葬在孝陵东、西两侧,38人从葬于孝陵。这暴露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残忍,他们不仅生前要享受荣华富豪,死后仍要“虽死犹生”,实行厚葬,不惜百姓性命。

  【明孝陵引导建筑:下马坊―大金门―神动圣德碑―御河桥―神道―石象路―华表―翁仲路】

  明孝陵的建筑可分为引导建筑的神道和主体建筑的陵寝两大部分。

  各位游客:进入明孝陵陵园区内,首先看到的这座石牌坊,叫做“下马坊”,这是明孝陵的第一座建筑。石坊上刻着的是“诸司官员下马”6个楷书大字。当时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驻轿下马,以示尊敬。眼前所见的这座下马坊是1984年重修的。

  请大家看,这便是明孝陵的正门――大金门,黄层重檐,红色墙堰向东西境蜒,气势非凡。

  大金门正北70米是碑亭,俗称“四方城”。碑亭是一座正方形的建筑,四面各有一个券门。亭内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刻着明成祖朱律颂扬其父朱元津“功德”的文字。全文长达2746宇,每个字都有拳头大小。整座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具成,碑座是一只巨大的龟形动物,高2.08米,古人称为“�F�痢保�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据说特别能负重。整碑通高8.78米,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

  各位游客:过了御河桥,折向西北就是陵墓的神道。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为东西向,名石象路,因路上有高大的石象而得名。石象路长615米,路上两侧分列6种12对共24只石兽,每种4只,两蹲两立,自东向西排列着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神羊”,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能明辨是非,相传舜帝时管刑法的官员皋陶豢养獬豸,如果遇到两人争斗,它能用角抵触无理有罪的人,后人奉它为公正的神兽,在这里用来标榜皇帝是执法如山的圣明天子;骆驼象征着沙漠与热带,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性格温良,寓有“顺民”的意思,另外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麟、凤、龟、龙)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

  明孝陵导游词 2

  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即将参观的是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在即将进入明孝陵的时候,请允许我先给大家讲解一下明孝陵的历史背景和概况。明孝陵是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因马皇后早于朱元璋去世,先行葬入陵墓,她的谥号为“孝慈”,故称孝陵。明孝陵是我国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7月,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古都南京的第一处世界遗产。洪武十四年(1381年),孝陵开始兴建。次年葬入马皇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葬入孝陵。直到永乐十一年(1413年),永乐皇帝朱棣为其父朱元璋建造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建陵工程才告结束,历时32年之久。当时的皇陵规模宏大,仅陵园四周筑成的皇墙就有45华里,几乎把钟山全部包括在内。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1328年出生于安徽濠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候父母双亡,他做过乞丐,也当过和尚。1352年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红巾军,1368年*定了天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1398年朱元璋逝世,享年71岁。明孝陵开创了新式帝陵制度,并一直影响到后来的明十三陵以及清代皇陵。其中,最重要的两项革新,一是它的陵宫布局呈现一种新颖的“前方后圆”和“前朝后寝”的格式,这种建筑布局反映的是礼制,突出的是政治和皇权。二是它的神道依山势地形作蜿蜒曲折之变化,取法于天,取象于地,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之思想。各位游客:这儿是明孝陵的入口处,我们首先看到的这座一门两柱冲天式石牌坊,叫做“下马坊”,这是明王朝皇权的象征,文武百官至此,均得下马步行。六百多年岁月的侵蚀,下马坊曾经断裂倾倒,眼前所见的这座下马坊是1980年重新修复的。下马坊附*还有两块石碑,一块是明嘉靖十年(1531年)嘉靖皇帝将孝陵所在的钟山,与北京十三陵所在的天寿山并称二岳,特改钟山为“神烈山”,并在下马坊东侧竖立了“神烈山碑”,此碑原有方形的碑亭,现仅存斗形石柱础四个;另一石碑是“禁约碑”,竖立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镌刻着禁止破坏陵墓及谒陵的有关注意事项。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正式进入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从下马坊至大金门约有*千米。大金门两侧原接有护卫陵区的外郭皇墙,现在还能看到与皇墙的接口。六百多年风雨过后,百官下马的道路早已湮没,圈围紫金山的皇墙也已不见了踪影,只有这座大金门,依然默默地守望着孝陵。各位游客:这是一座用来安放“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的碑楼建筑遗存,俗称“四方城”。碑楼建筑*面呈正方形,四面各开一券门,当年碑楼顶部为重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现在顶部已荡然无存。碑楼内石碑是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这是朱棣为颂扬朱元璋功德所建,由他亲自撰写,共2746个字,分为七个方面,一是叙述家*,二是为民**,发迹定远,三是定都分封,四是废中书,开六部,五是选人才,抓教育,六是生活简朴,嘱咐死后与马皇后合葬,七是刻有皇族子女57人名号以及144句四言颂词。这块碑的建成标志着明孝陵的完全竣工。整座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组成,碑座是一只巨大的石龟,高2.08米,古人称为“赑屃”,是龙生九子之一,特别能负重。它身上所背负的这块碑,是我们南京地区古代碑刻中最大的一块,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请大家随我前行,四方城的西北便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御河桥,俗称红桥。河宽约20米,是一天然河道,也是明孝陵的第一道排水通道。过了御河桥就是陵墓的神道。在明代以前的帝王陵寝中,神道都是笔直的,和陵寝的主体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明孝陵的神道却是顺应了自然的地势,蜿蜒曲折。当时有人提议铺设一条直的神道,铲*陵宫前的孙陵岗,也就是现在的梅花山,朱元璋没同意,他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为我守门吧”,孙陵岗的保留成了孝陵的一道天然屏障,形成了婉转曲折的神道布局。

  孝陵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为东西向,现称石象路。石象路长615米,路两侧分列着6种12对24只石兽,每种4只,两蹲两立,分别是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一种神兽,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它能用角抵触有罪的人;骆驼是沙漠与热带的象征,它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即麟、龟、龙、凤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明孝陵神道的6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80吨,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一路上用人力推滚的办法来完成运输任务。在石兽尽处,神道折向正北。这是第二段神道,长250米,俗称翁仲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对圆形擎天柱,上面刻有蟠龙纹饰,这就是华表,也称望柱。从这里开始,路两侧有武将、文臣石像各两对,均为一对有须、一对无须,分别代表老年、青年。武将身穿甲胄,手执金吾,威仪凛凛;文臣头戴朝冠,手拿朝笏,神情肃穆。他们都是陵墓的忠实守护者。明孝陵神道石刻融整体宏大与局部精细为一体,它代表了中国明初石雕艺术的最高水*。翁仲路尽头是棂星门。棂星门又称龙凤门,是孝陵神道上一处重要的礼仪性建筑,原为六柱三门冲天式牌楼,其柱础及抱鼓石均系明代原物,20xx年经中山陵园管理局考古清理,恢复柱础及抱鼓石原有形制,计划将其复建,重现历史原貌。

  游客朋友们,走完神道,明孝陵的引导建筑便参观完毕了。现在,我们就将进入明孝陵的陵宫区。这里就是“金水桥”,桥基和**石堤是明代的原物。这条御河是明孝陵的第二道排水通道。至此,明孝陵的建筑开始按南北中轴线设置,直至地宫。从金水桥向北200米,顺坡而上,就是明孝陵主体建筑的正门“文武方门”。文武方门原有五门,三大两小,正门顶部为单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毁于清代咸丰年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文武方门是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于1998年按原貌恢复的。门外东侧墙下,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碑由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府知府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竖立的,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镌刻着保护明孝陵的告示。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碑殿,碑殿在明代时是孝陵享殿的前门,在清代咸丰年间被毁,现存的石构须弥座台基东西两侧,原有砖墙连接陵宫外垣,现已无存。现存的碑殿建于清代,碑殿内有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所立的“治隆唐宋”碑,意在称赞朱元璋的功绩超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这是康熙第三次南巡时,见孝陵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建筑破落,陵区荒芜,遂手书“治隆唐宋”四字,“交与江宁织造曹寅制匾悬挂殿上,并行勒石”。“治隆唐宋”碑东西两侧是乾隆南巡,晋谒孝陵时的题诗碑,侧后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三十八年(1699年)谒陵的记事碑。其中西侧卧碑上便刻有《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的题名。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来到了享殿。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是举办大型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建的享殿,规模比原来的孝陵殿小得多。现存的三层须弥座台基之上的殿基有大型柱础56个,按照台基的面积和柱础的位置,我们不难想像出当年这座殿宇的宏大规模。当年的享殿内供奉着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神位。享殿的前后各有踏垛三道,中央踏垛居中部分称“陛”,上陛为“二龙戏珠”,中陛为“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均为浮雕图案。

  穿过享殿便是内红门,又称“阴阳门”。过了这道门,就意味着阴阳两界相隔。也就是这道门,将陵寝分为“前朝”和“后寝”,“后寝”是朱元璋及皇后亡灵的安息之地,由少数守陵太监在内部守护,除皇帝和经特许的大臣以外,一般人不得入内。朱元璋所开创的“前朝后寝”帝陵制度,也在此处得以体现。内红门在明朝时有三座门,现已恢复了其形制。穿过内红门,便是一座大石桥,又称“升仙桥”,当年朱元璋灵柩由此过桥入葬,寓意逝者升仙,故得名。升仙桥下的御河是孝陵的第三道排水通道。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来到了明孝陵的核心处,眼前这座用大条石筑成的大型建筑便是方城。它前高大约16米,后高约8米,东西长约75米,南北宽31米。方城下部为石刻须弥座,上面用条石砌筑,在束腰部分刻绶带纹和方胜纹。方城的东西两侧有影壁,俗称“八字墙”,墙壁高7米,长约20米,上面覆盖着琉璃顶,下部是两层砖雕须弥座,墙面四角装饰砖雕花纹,内容有石榴、万年青、牡丹等,象征子孙繁衍、江山永固和幸福美满,这些砖雕是中国明代早期砖雕艺术的杰出代表,经历600多年,花纹仍清晰完整,因而十分珍贵。

  方城正中有一高大的拱门,拱门内是一深长的隧道,隧道上作券顶,两侧底部为石刻须弥座。隧道有54级台阶,直达后部宝城前垣和明楼间的夹院。隧道前后原先有门,现仅存门臼石等遗迹。出隧道左右各有台阶,拾阶便可到达方城顶部的明楼。这种带有幽深隧道的方城建筑形式也是明孝陵的独创。

  明孝陵导游词 3

  明孝陵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

  从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式动工,至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历时25年。先后调用军工10万,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规模巨大。当时从朝阳门(今中山门)至孝陵卫到到陵墓西、北所筑的皇墙有45 华里长,护陵驻军有5千多人。那时候陵园内亭阁相接;享殿中烟雾缭绕,松涛林海,养长生鹿千头。鹿鸣其间,气势非凡。因屡遭兵火,现仅存神烈山碑,下马牌坊,大金门,四方城及神功对德碑,神道石兽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等六种24只,神道石柱二,文臣武将各四。

  陵墓的神道从四方城开始。四方城是一座碑亭,位于卫桥与中山陵之间,是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神圣功德碑”。其顶部已毁,仅存方形四壁,内有立于龟趺座上的石碑一块,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亲撰,计2746字,详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额雕琢瑰丽。神道由此向西经外金水桥(今红桥),绕过梅花山再折向北,长约1800米。

  其中段为石象路,这段路上相向排列着12对石兽,分别是狮、骆驼、象和马等6 种,每种两对,姿态是一对伏,一对立。后面是一对高大的华表,上雕云龙,气势不凡。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分别列着4对身着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将,可惜有些已经损坏。石人石兽的.体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艺术珍品。明孝陵的朱红大门坐北朝南,正对梅花山,门额上书“明孝陵”三字。门外东侧立有一个石刻告示,系清宣统年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江宁知府以六国文字刻着“治隆唐宋”四个金字,是清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时亲笔题书。碑亭后原建有两御亭,西边叫宰牲亭,东边的称具服殿,今均已毁坏,仅存一些石柱和石井栏等。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见到64个石柱的基础,由此可以想象当年享殿的规模是很大的。现在享殿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复建,比原来的要小得多,内供奉朱元璋画像。享殿后是一片纵深100 余米、宽数十米的空地,是当年露天祭祀的场所,中间有甬道,两边林木茂盛。甬道尽头有石桥,称大石桥,又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

  桥北是一座宽75米、高16米、进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称方城。方城以大条石砌成,正中开拱门式斜隧道,有台阶可步入,计54级。出隧道东西各有石级可登城顶。城顶原建有宫殿式建筑明楼,明楼顶部及木质结构已毁,现仅存四面砖墙,南面有拱门3 个,另三面各有拱门一道。在方城顶上极目远眺,东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园,北面是“宝顶”,四周树木葱茏,松涛阵阵,不禁令游人发思古之幽情。宝顶是一个直径约400 米的圆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其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梅花山因三国时东吴君主孙权及其夫人葬此,古称孙陵岗,位于明孝陵正南300 米。

  明孝陵导游词 4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的便是明孝陵。明孝陵坐落在紫金山第三峰天堡山之阳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陵墓,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完工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孝陵之名,一说是因为朱元璋主张“以孝治天下”,另一说是因为皇后马氏死后谥号“孝慈”,故称孝陵。到清代才称“明孝陵”。朱元璋1328年出生于安徽凤阳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 17岁投身皇觉寺,1352年参加了元末郭子兴的红巾军,1356年领兵攻克南京,1368年登基称帝,定都南京。明孝陵依托紫金山,陵园依山就势神道蜿蜒曲折,陵寝恪守中国建筑之传统,中轴对称,首创了宝城宝顶,前朝后寝的陵墓形制开创了明清600多年帝王陵墓之先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金门、碑亭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就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大金门又称大红门,是正式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门有三拱,中门较大,两侧稍矮稍低。原是重檐歇山顶,通体红色上覆黄色琉璃瓦,可惜毁于战火。经过大金门,我们所见的便是碑亭。碑亭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重檐歇山顶,亭顶毁于清代咸丰年间太*天国与清军的战争中,仅存四壁,因其四四方方,犹如一个古城堡,所以俗

  称四方城。亭内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俗称“功德碑”。刻着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颂扬其父朱元璋功德的文字。整碑通高8.78米,宽2.26米,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碑座是一个巨大的龟形动物,古人称为“�P�痢薄J且恢稚窕按�说中的动物,喜欢负重,常用作石碑的基座。功德碑的树立标志着明孝陵工程的全部完结。碑文全文有2746个字,共分为七部分内容。一、述朱元璋生于凤阳,为句容大族,朱元璋贵人奇相,由项及顶有骨隆起,望之如神;二、元末群雄并起,朱元璋“为民**,发迹定远”,征战大江南北,并逐步建立起明王朝;三、统一国家,定都南京,年号洪武,册中宫,立皇太子,分封同姓;四、吸取历史教训,废除旧制,罢中书省,升六部;五、建国学,祀奉孔子,重视国学讲经,选贤唯能,立家训以教子孙;六、生活简朴,重农耕,嘱死后勿用金玉,与马氏合葬孝陵;

  七、刻皇族子女57人名号及144句四言颂词一篇。 神道、梅花山

  走过御河桥,我们就来到了明孝陵的神道,神道共分为二段,第一段是石象路,路的两侧分列6种12对共24只石首,每种4只,两立两蹲,自东向西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和马。狮子是百兽之王,象征帝王的威严;獬豸是传说中的法兽,象征君王的正直不阿;骆驼乃沙漠之舟,展示大明疆域辽阔,国家西域安宁;大象则是象征国泰民安,民心顺服;麒麟是中国神话传说的一种瑞兽,象征帝王的仁德;最后看到的这种动物是马,象征对帝王的忠诚。走过石

  像路,前方是神道的第二段,翁仲路。在路口有一对望柱,望柱又称华表,立于陵墓前的神道,在这里有指示道路的作用,从这里开始,神道开始拐向西北方。翁仲路上有两对武将,身穿甲胄,手握金吾,腰佩宝剑;两对文臣,头戴朝冠,手捧笏板,身穿大袖朝服,足踏如意靴。 他们分别是一对青年的,一对壮年的,预示着大明江山后继有人。神道的尽头,立有一座六柱三门的棂星门,原门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现在看到的这座棂星门是根据史料在20xx年修复的。这是谒陵时通行的礼仪之门,也称“龙凤门”。在石象路东侧,有一座小山,叫梅花山,神道围绕梅花山转了一个弯。原来这座山是东吴时孙权的陵墓,在修明孝陵时曾有人建议将此墓移走,但朱元璋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留下给我看大门吧”。现已成为全国著名赏梅胜地之一了。 金水桥、陵门、碑殿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金水桥,金水桥的后方就是明孝陵的陵寝建筑。顺坡而上,来到的就是陵墓陵门,也就是明孝陵的主体建筑正门,名叫文武方门。原有五门,后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清代只修复了三座,门上阴刻镏金“明孝陵”三个大字,为曾国藩所题。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门是1998年初重新修复的,恢复了原貌,五门、黄瓦、朱门、红墙。门外东侧墙下,有一座“特别告示碑”,碑立于宣统元年(1909年),上面用日德意法英俄六国文字镌刻,内容是保护明孝陵的告示。但“特别告示碑”并没有达到保护明孝陵的作用。进门不远,可见一歇山顶

  建筑,碑殿原为孝陵享殿前的大门,因大门在太*天国的战火中毁坏,清同治年间将毁坏的大门改建为碑殿。殿内共有五块碑刻,正中一块上刻“治隆唐宋”,为康熙皇帝手书,意思是赞誉朱元璋治理国家的功绩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作为满清皇帝的康熙如此昭示天下,一方面表示了他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另一方面也是有其良苦用心的。康熙执政之初,**不服满人统治。康熙深知,光靠满人高压政策是不行的,还须依靠**。他一生六次南巡,五次亲谒明孝陵,行三跪九叩的大礼。“治隆唐宋”就是他1699年第三次南巡谒陵时所题,并由当时的“江宁织造”郎中曹寅立碑,借此笼络人心。碑座�P�辽泻茫�但碑身已断,碑额已失,**后将这断碑嵌于红墙之中供人欣赏。“治隆唐宋”碑左右还有两块立碑,分别刻有乾隆巡谒明孝陵时的两首题诗。碑后东西还有卧碑两块,分别记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三十八年(1699年)谒陵纪事,背面刻的是当时两江总督等人的题名。 享殿遗址

  由碑殿向北,前面的就是孝陵的主体建筑――享殿,建于洪武十六年,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根据现存遗址判断,当年的享殿上覆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顶,三层台基之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巨大建筑,合“九五”之制,三层台基的四角上还遗留石雕的螭首。当时的享殿规模远比北京十三陵明成祖的长陵享殿要大。现享殿是清同治十二年重建,规模已大不如前。现存享殿规模为三层须弥座台基、三层石栏杆、

  三层龙吐水、三层石丹陛,上陛为“二龙戏珠”,中陛为“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享殿中原供奉朱元璋与马皇后神主牌位,现享殿已辟为“明孝陵史料陈列室”,常年举办与明孝陵有关的史料展览。室内可以看到朱元璋肖像。 方城、明楼、宝城、宝顶

  经过内红门,走过升仙桥,眼前的建筑就是方城,外部采用大条石建成,墙面四角饰有砖雕花纹,这些砖雕是明代初年的代表作品。穿过方城正中54级甬道,迎面就是宝城的南墙,正面可见用十三层条石垒筑,上书“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据说这七个字刻于民国初年,是用以回答游人询问的。从宝城与方城之间的东西夹道折向南拾级而上,可以登上明楼,它原先是一座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的精美建筑,后毁于清代太*天国的战火,仅存四壁,20xx年明楼加顶保护工程完成,重现原貌的恢宏气势。方城后面就是宝顶,它是一个直径325至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宝顶的下面就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地宫。宝城就是围绕宝顶周长约1100米的砖城。宝城宝顶的皇陵形制开创了明清500多年帝陵的先河。只是明代的宝顶大致为圆形,清代帝陵的宝顶改为椭圆形了。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今天的参观就要这里结束,感谢大家对我的导游工作的配合,欢迎您再次游览明孝陵!

  明孝陵导游词 5

  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风景优美的南京东郊,游览著名的帝王陵墓明孝陵。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紫金山南麓,是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也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最大的帝王陵之一,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朱元璋,1328年生于安徽濠州(今凤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曾在皇觉寺做过和尚,1352年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子兴的红巾军,1356年带兵攻下南京,1368年当他41岁时,*定了天下,登基称帝,定都南京,国号明,年号洪武。

  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就开始营造自己的陵墓,第二年葬入马氏皇后。1398年朱元璋病死,入葬于此。为什么称作孝陵呢?一说因为马皇后死后封谥号为“孝慈”,又说朱元璋主张以孝治天下,因此明代称为孝陵。自清代起,开始称为“明孝陵”,一直沿用至今。

  说起马皇后,还有一段趣话。马氏原为郭子兴养女,后来朱元璋受到郭子兴信任,遂将马氏嫁给子他。马氏自小在军营中长大,据说手脚长得特别粗大。古代妇女着裙,风过裙起,露出了马皇后的一双大脚。我们常说的“露马脚”,传说就是由此而来的。

  现在来到了孝陵陵门―大金门。孝陵整体共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面从下马坊起到棂星门,长约1800米,是作为引导的神道设施,后面是陵墓的主体陵寝建筑。明孝陵原有红墙围起,周长22.5公里,纵深达2.5公里。可见孝陵规模之大。孝陵的建筑非常壮丽,据记载,仅栽种的青松就达10万余株,饲养有梅花鹿1000余头。可惜庞大的建筑群基本已毁于明末清初和清代镇压太*天国的两次战火。当年所有的木构建筑均已无存,但从现存的砖石遗迹,仍然可以看出孝陵当年恢宏的规模,以及我国古代建筑精美的雕刻艺术。

  这座大金门,原是单檐歇山顶,顶有琉璃瓦,朝南,共三个门洞。原门的顶部及东西两侧的陵园红墙早已不存,但仔细辨认,还能从大门侧面墙上看到与红墙连接的痕迹。在大门正面底部,石造须弥座上,可见束腰处有浅雕的石刻碗花。

  从这里向南约750米处,即现在的宁杭公路北侧路边有“下马坊”、“神烈山碑”和“禁约碑”,是孝陵大建筑群的入口处。“下马坊”上刻“诸司官员下马”,以示对孝陵的尊重;“神烈山”石碑,明代嘉靖十年(1531年)立;“禁约碑”,明代崇祯十四年立,内容是护陵禁约十条,均为明代遗物。明朝一代,孝陵重地,驻兵守卫,设置了孝陵卫,属禁区卫,是明代军事基层组织,孝陵卫辖士兵5600人,长官为指挥使,官阶为正三品。今孝陵卫一带,即是当年守陵部队驻地,因此得名。到了清代,这里曾是清军江南大营所在地。

  从大金门穿棱园路,我们来到了四方城。我们看到的这个建筑,称为碑亭。今亭顶已毁,仅存四壁和四个门洞,犹如一个古城堡,所以俗称为四方城。大家所见中间立的石碑称“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是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成祖朱棣所立。从1376年明孝陵筹建起,至立碑,前后经历了38年之久,孝陵工程算是划上了一个句号。这块碑身高6.7米,碑趺2.08米,是目前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碑文长达2746个字,内容主要是朱棣颂扬其父功德之词。

  有心的朋友会问,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立这块“功德碑”呢?这话说来就与朱棣如何夺取皇位的一段历史有关了。朱元璋太子朱标,早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就病死了,只好册立只有16岁的皇太孙朱允�晌�皇位继承人。朱元璋死后,朱允�杉涛弧K�就是历史上的建文皇帝。其时身在北京的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兵南下。经历了四年的“靖难之役”,攻下南京,夺取了**,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永乐大帝。所以朱棣大书特书朱元璋功德的背后,实在是大树特树自己的权威。为此,朱棣原先曾在南京东郊的阳山派了万民工开凿了一块巨碑,其碑帽、碑身、碑座加起来高达72米,但因为实在太大无力搬运,加之民心已顺,天下太*,于是也就弃之不用了。后来另找了一块,这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块功德碑。可是,阳山碑材,至今犹在,堪称“吉尼斯世界纪录”,已成为明代遗迹一大景观。

  请看碑下石刻。它像是一只乌龟,传说“一龙生九子,九子不一样”,这是龙的九子之一,名�粒�它能驮重,因此常放在皇帝的碑刻下。在古代,又是怎样把这样高大的石碑立到“龟”背上的呢?据《文沙披海》记载,树立这块碑时,因龟趺太高,石碑怎么也立不上去,可把管这项工程的人急坏了!一天,他梦见神人对他说:“想立此碑,必须使‘龟’看不见碑,碑看不见‘龟’”。醒后,他想了一想就明白了。到了工地后,他叫人运土把“龟”埋起来,然后顺土坡将碑拉上去,待碑立起来后,再把土去掉。这说法,虽有迷信色彩,但“堆土法”看来还是合乎科学道理的。

  好,出了四方城,过了御河桥,我们走上了神道石像路。请看路中间,从东向西依次排列着的石兽,它们分别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和马。每种石兽4只,共24只,分为两组,一立一蹲,南北相对。狮子是百兽之王;獬豸称为法兽;骆驼俗称沙漠之舟;大象是周边国家奉献的贡物;麒麟是祥瑞之物,可以上天;而马比较驯良,可供主人在地上行走。神道上安置这些石兽,意图有这样几点:为了纪念朱元璋的功德;使谒陵的人感到死者的威严和国家的太*富强;祈望镇妖避邪,以保护陵墓。古代帝王陵墓的神道形式,往往是主人生前宫城御道的再现,就像皇帝出行的仪仗一样,威武雄壮。

  石兽设置有蹲有立,体现了建陵者匠心独具。有的朋友说,这些石兽是给皇陵站岗的,站累了蹲着休息,这样好轮流替换。这也许算是一种猜想吧。但是,从景观的美学角度看,石兽有蹲有立,姿态各异,衬以苍山远树,越显出肃穆而庄严。石兽的排列,随地势的转折起伏,错落有致,体现出空间分布的节奏和韵律感,成为一种无声的音乐。

  再看,石兽虽然形体高大,艺术表现手法写实简练,但又有精雕细刻的局部。请看石象的耳朵:耳廓鼓起,筋脉突露,*于夸张。这些正是孝陵石刻艺术巨大的成功之处。观赏这一组造型生动逼真、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的石兽,令人对我国古代工匠的鬼斧神工叹为观止。

  据推算,石兽中的骆驼,高3.68米,以及立象,都需80吨重的整块巨石才能雕成。如此庞大的石材是用什么方法运输到神道来的呢?都是在严冬季节,民工在运输线路上,先泼水成冰,然后用前拉后推的方法,从一、二十公里以外一路运来。可见,这些石兽,无不洒满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凝聚着他们的才能和智慧。

  石像路尽头,我们看到神道拐向东北,进入石翁仲路。拐弯处立一对望柱,也就是常说的.华表,高6.25米,上刻云龙纹饰,它在这里作为指示道路的标志。

  路右侧有座小山,称梅花山。梅花山,原名孙陵岗,又称吴王坟,最早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墓所在,立有一碑:“孙权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山上,1929年始植梅花,每逢初春季节,繁花似锦,暗香袭人,游人如织,已成为全国著名赏梅胜地之一。

  神道在这里绕梅花山成弓背形。相传当年筹建孝陵时,有人建议将孙权墓迁走,朱元璋却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留着他给我守门吧!但是,神道弯曲的真正原因有传说是朱元璋为了加大神道的长度,以增加陵墓的气势,并且笃信从入口处不能一眼望到陵寝的“风水”。所以,孝陵神道的*面布局不取统一的南北中轴线,完全依山势的回旋变化,任其自然,弯曲布置。这确实是朱元璋突破传统的一个创新。明代南京城墙的建造,同样是这样:依山就水,注重军事实用,没有拘泥传统古制的正方或长方形,而成为一个不规则的*面布局形状。它周长33.67公里,堪称“世界第一大城”。

  在石翁仲路中间有四对各高3米的石翁仲(陵墓神道的石人像);两对武将,身披甲胄,手执金吾,雄壮威武;两对文臣,身着朝服,手捧笏板,形象生动。对此,清人有诗写道:“石马嘶风翁仲立,犹疑子夜点朝班”,真是十分传神地描述了主人生前宫城御道的情形。请看这些文臣、武将石刻的面部均庄重、严肃,这是有它的历史背景的。明初,朱元璋实行廷杖制度,凡有大臣惹怒皇帝即要被体罚,受到廷杖,“使天下莫不骇然”。这些翁仲们凝固的表情不正是明代等级森严的封建朝廷和皇威专制的写照吗!岁月悠悠,600多年过去了,人世沧桑,而文物依旧,它们都成了历史的见证和研究工作的宝贵实物。

  下面请大家跟随我,过棂星门遗迹,在御河桥处越桥向北,游览孝陵的主体陵寝建筑。孝陵后部的主体建筑包括文武方门,御碑亭、享殿、方城、明楼、宝城、宝顶等,都是按照中轴线配制,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座北朝南、中轴对称。

  首先看到的文武方门,这是孝陵的正门。原有五门,三大两小,圮毁后于同治年间改为一道门。门额青石上刻“明孝陵”阴文,为曾国藩手书。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门是1999年初重新修复的,恢复了大门原貌,五门、黄瓦、朱门、红墙,相互映衬,流光溢彩,雄浑庄严。在大门东墙南面,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碑是宣统元年(1909年)所立,当时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后,到处搜掠和破坏我国名胜古迹,鉴于此,地方官员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刻成碑文,用来重申保护孝陵的注意事项。

  进门不远,可见一歇山顶建筑,这就是御碑亭。因为亭中树立有康熙、乾隆皇帝题字的碑刻,因此得名。御碑亭原为孝陵享殿前的中门,即孝陵门。在它的左边和右边原有御厨、宰牲亭、具服殿等建筑。门已毁,清代在原石须弥座上建了现在这个亭。

  亭中陈列着五块碑。正中一块刻“治隆唐宋”四字,为康熙皇帝手书。碑高3.85米,宽1.42米。“治隆唐宋”的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治国方略超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作为满清皇帝的康熙如此诏示天下,一方面表示了他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另一方面也是有其良苦用心的。康熙执政之初,**不服满人统治。康熙深知,光靠满人高压政策治国是不行的,必须依靠**。他一生中六次南巡,五次拜谒明孝陵,行三跪九叩大礼;“治隆唐宋”就是他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谒陵时所题,并由曹雪芹的祖父,当时的“江南织造”郎中曹寅立碑。他是想籍此笼络人心,以缓和汉满矛盾,加强其统治。从中亦可看出康熙的雄才大略。“治隆唐宋”碑左右各有乾隆诗碑一块,碑后东西还有卧碑两块,分别记叙康熙,乾隆谒陵纪事,背面刻的是当时两江总督等人的题名。

  御碑亭后是孝陵原主要建筑享殿,即孝陵殿的旧址。可以看到原来三层石造须弥座台基,台基高3米,台基的四角上,还遗留有石雕的螭首,台基前后中央踏垛中间的陛石上,还能看到二龙戏珠、日照山河、天马行空六块浅雕。三层须弥座上有殿基,殿中原供奉朱元璋与马皇后神主,清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兵火。现在大殿殿基上还保存着大石础56个。据此可推断当年孝陵殿是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巨大建筑。当时享殿规模远比北京十三陵明成祖的长陵享殿要大。现在的三间小殿,是清同治年间两次重修的。当时清**已内外交困,财源枯竭,无力照原样加以恢复,规模与原享殿已不可同日而语了。现殿已辟为“明孝陵史料陈列室”,室内可以看到朱元璋肖像,肖像上题“太祖遗像”四字,但它既不是明代之物,也不是太祖真像,而是1980年修明孝陵时,按清末的肖像重新复制的。

  从这里向北望去,一道山岭沿东西方向绵延,它就是著名的钟山。钟山,又称紫金山,位于宁镇山脉西端,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成弧形。山上林木繁茂,山南麓名胜古迹众多,钟山风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它的主峰北高峰,海拔448米,是宁镇山脉最高峰。明孝陵和中山陵分别位于主峰南坡的西侧和东侧。沿着主峰向西,是钟山第三峰天堡山,海拔250米。太*天国时期太*军与清军曾激战于此,至今留有太*天国的天堡城遗迹。现在举世闻名的紫金山天文台座落在上面。从这里望去,可见天文台金属球形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传说朱元璋登基不久,就召见刘基、徐达、常遇春、汤和等人,要他们一起来选择建造皇陵的地址,并约定大家各自先用纸条写好墓址,互相不准通气,然后一齐摊出来,结果大家不约而同地都写着“独龙阜玩珠峰”。说明对孝陵的陵址,朱元璋是经过一番选择的。那么独龙阜玩珠峰究竟在哪里呢?现在我们从享殿向北,方城后面即是。

  经过一道过门,越过大石桥(又称升仙桥),就是方城。从文武方门到方城距离375米。

  方城是宝顶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筑,外部用大条石建成,正面自须弥座台基至墙面顶端高16.25米,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0.95米。方城东西两侧各有八字墙一堵,墙面四角饰有砖雕花纹,这些砖雕是明代初年的代表作品。沿方城正中券门入隧道,中间有54级台阶,出隧道为方城与宝顶间的夹道。正面用条石十三层垒筑的宝顶南墙,上横刻“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字,据说这七个字刻于民国初年,是用以回答游人询问的。

  由东西走道折向南拾级而上,登上明楼。明楼现存砖墙四壁,楼顶原是重檐黄瓦,但已在咸丰三年(1853年)的战火中化为灰烬了。

  方城的后面修筑在独龙阜玩珠峰上的宝顶,又称宝城,是一个直径325至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宝城指环绕宝顶周围约1公里多长的砖墙。宝城宝顶的皇陵形制开创了明清500多年帝王陵墓的先河。只是明代宝顶大致为圆形,清代帝陵的宝顶改为椭圆形罢了。

  宝顶上树木参天,它的下面就是朱元璋与马皇后埋葬的玄宫。据史**载,当时殉葬的宫女有10多人。在宝城东面不远处,还有东陵,是朱元璋长子懿文太子朱标的墓。

  南京民间流传有这样的传说:朱元璋死后,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棺材。此说缘于朱元璋生前滥杀无辜太多,生怕被人盗墓。但是,这一传说并无充分根据。原因是孝陵在朱元璋生前已经经营造了20多年,陵墓内设施已建成,马皇后也已葬入孝陵中;据史载,朱元璋死于闰五月底,六月初埋葬,正是南京的夏季,另在别处建陵已来不及;再者,孝陵靠宫城很*,北倚钟山,南有皇墙,守有重兵,其安全程度远远高于别处。因此可以断定,朱元璋的陵寝就在明孝陵。

  1999年初南京市***组织对明孝陵进行了调查勘探,用高科技精密磁测技术探明,朱元璋的地下玄宫(墓室)就在明孝陵玩珠峰地下数十米处,且保存完好,并未被盗掘过,还探明了玄宫的基本布局。这一工作,科学地破译了历来众说纷纭的不解之谜。

  明孝陵建成至今已有600多年,清代康熙、乾隆皇帝数次到此谒陵。建国后,人民**多次拨款修缮,1961年经***批准,明孝陵列入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各位朋友,明初有朱元璋、朱允�伞⒅扉θ�个皇帝定都在南京,前后经历50多年,至今留有南京城墙、明故宫遗址、瞻园、莫愁湖胜棋楼、阳山碑材、郑和墓等明代胜迹。欢迎有兴趣的游客参加明初遗迹专线游览,我将十分乐意再次陪同大家。谢谢各位的合作!

  明孝陵导游词 6

  各位游客:南京有“帝王之洲”之称,各个朝代在南京都留下了大批古迹和遗址。现在我们要去参观游览的是明孝陵。

  【明孝陵的地理位置—选址经过—营建过程】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津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它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历代帝王对陵地的选择非常慎重,特别注重选择“吉壤”之地,即风水宝地。每次外出选址,除派遣朝廷一、二品官员外,还要吸纳通晓地理、会看风水的方士参加。选好陵地后,皇帝还必须亲自审视现场,满意了才被最后确定下来。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就很关心自己死后的“天堂”,便开始筹划营建陵墓。据说,他曾把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大臣召来,商议选址。五人约定各自先把所选最佳墓址写在纸上,然后同时公开。结果,英雄所见略同,都写着“独龙阜玩珠峰”。所以,朱元津陵墓的墓址就这样定了下来。独龙阜是一座位于紫金山主峰之下的小山丘,高150米,直径约400米,像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坟冢。中国的封建皇帝常把自身比作真龙天子,在独龙阜建陵,很符合封建迷信的要求。

  明孝陵于洪武九年(1376年)开始筹建,主管造陵工程的是中军都督府企事李新。当时,动用大量民工,迁走了前人留下来的几十座寺庙。自东晋、南朝以来,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梁武帝甚至把佛教当作国教,因此南京寺庙林立。东晋时,有佛寺300多所,南朝增加到*500所,僧侣达10万之众。唐代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当年南京佛寺兴盛的写照。除了迁寺之外,甚至还迁走了不少前人的陵墓。但当要迁走三国时孙权的陵墓(在今南京梅花山上)时,朱元津说了一句话:“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守门。”才没被迁走。洪武十五年(1382年),第一期工程完成后,正好遇上马皇后去世,朱元津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将其灵枢葬人陵墓,封她为“孝慈皇后”,陵墓的名称也由此而来。1383年,孝陵的主体工程大殿建成。1392年,皇太子朱标去世,葬在孝陵东,称为东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建陵工程才告结束,工程历时23年。朱元津临终前,曾留下遗命;“丧仪物一以俭素,不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无所改,天下臣民三口皆释服,无妨嫁娶。”这显然是朱元璋收买人心的把戏。整座明孝陵建筑范围,东起孝陵卫,南到卫岗下马坊,西抵城墙边,北达独龙岗半山腰,方圆20多公里,可谓规模恢宏。在漫长的23年工程建设中,耗尽了民脂民膏。当时墓区内植树万株,养鹿千头,派守的卫兵多达5700人。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在明代以前是少见的。而且朱元津下葬时,有40位嫔妃殉葬,其中2人葬在孝陵东、西两侧,38人从葬于孝陵。这暴露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残忍,他们不仅生前要享受荣华富豪,死后仍要“虽死犹生”,实行厚葬,不惜百姓性命。

  【明孝陵引导建筑:下马坊—大金门—神动圣德碑—御河桥—神道—石象路—华表—翁仲路】

  明孝陵的建筑可分为引导建筑的神道和主体建筑的陵寝两大部分。

  各位游客:进入明孝陵陵园区内,首先看到的这座石牌坊,叫做“下马坊”,这是明孝陵的第一座建筑。石坊上刻着的是“诸司官员下马”6个楷书大字。当时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驻轿下马,以示尊敬。眼前所见的这座下马坊是1984年重修的。

  请大家看,这便是明孝陵的正门——大金门,黄层重檐,红色墙堰向东西境蜒,气势非凡。

  大金门正北70米是碑亭,俗称“四方城”。碑亭是一座正方形的建筑,四面各有一个券门。亭内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刻着明成祖朱律颂扬其父朱元津“功德”的文字。全文长达2746宇,每个字都有拳头大小。整座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具成,碑座是一只巨大的龟形动物,高2.08米,古人称为“贔屃”,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据说特别能负重。整碑通高8.78米,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

  各位游客:过了御河桥,折向西北就是陵墓的神道。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为东西向,名石象路,因路上有高大的石象而得名。石象路长615米,路上两侧分列6种12对共24只石兽,每种4只,两蹲两立,自东向西排列着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神羊”,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能明辨是非,相传舜帝时管刑法的官员皋陶豢养獬豸,如果遇到两人争斗,它能用角抵触无理有罪的人,后人奉它为公正的神兽,在这里用来标榜皇帝是执法如山的圣明天子;骆驼象征着沙漠与热带,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性格温良,寓有“顺民”的意思,另外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麟、凤、龟、龙)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

  明孝陵导游词 7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陵之一,也是南京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381年孝陵正式动工修建,第二年,马皇后病逝,先于朱元璋葬入地宫,因朱元璋以孝治天下,又因马皇后谥号“孝慈”,故将陵墓命名为“孝陵”,1398年朱元璋驾崩,同年葬入孝陵。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1328年出生于安徽濠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候父母双亡,他做过乞丐,也当过和尚。1352年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红巾军,1368年*定了天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1398年朱元璋逝世,享年71岁。

  现在,明孝陵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并于20xx年7月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比于明朝之前的一些帝王陵墓,明孝陵有它的神秘之处,一般陵寝的神道都是直的,而唯独它却是弯曲的,绕过了梅花山,体现了因地制宜,但这其中的典故我会在稍后为大家揭晓。明孝陵另一个独特的地方在于它开创了明清陵寝的格局——前朝后寝。这种建筑布局反映了封建礼制,突出的是政治和皇权。

  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呢是大金门,又称大红门,它是明孝陵的正门,也是正门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门有三券,中门较大,两侧稍矮稍低。大金门原为单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用绿色琉璃椽子,朱红双扉,庄严华丽,可惜已毁于战火。

  在大金门北约70米处便是碑楼,他原来为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红墙每边长26.86米,现亭顶已坍塌,碑楼建筑*面呈正方形,四面各开一券门,民间俗称“四方城。”

  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有一块石碑,那是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这也是南京地区最大的功德碑,这驮碑的龟趺呢叫做赑屃,传说赑屃是龙的九子之一,外形似龟喜欢负重,故常用作石碑的基座。

  整块石碑高8.78米,这是朱棣为颂扬朱元璋功德所建,由他亲自撰写,共2746个字,分为七个方面,一是叙述家*,二是为民**,发迹定远三是定都分封,四是废中书,开六部,五是选人才,抓教育,六是生活简朴,嘱咐死后与马皇后合葬,七是刻有皇族子女57人名号以及144句四言颂词。这块碑的建成标志着明孝陵的完全竣工。(398)

  石像路是孝陵神道的第一段,路两侧分别竖立着六种十二对二十四只石兽,每种四只,两蹲两立,分别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要求,各有寓意。

  狮子是皇权的象征,也镇魔辟邪,为帝王陵道专用。獬豸代表公*正义,作为神兽呢表明帝王执法如山,非常正直;骆驼为沙漠之舟,代表国力强盛;大象表明江山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祥瑞之兽,马是供人驱使的重要动物。神兽寓意一是为纪念朱元璋功德,使后人感受死者威严和国家太*富强,二是祈望镇魔辟邪,保护孝陵。

  望柱是神道第二段的起点,在古代通常用作陵墓,宫殿,宗庙的标志,过了第二段便是翁仲路,主要由四对武将和文臣石雕像组成,先武将后文臣,文臣身穿朝服,手持朝笏,端庄肃穆;武将身披甲胄,手持

  金吾,威武雄壮。如果仔细看便会发现,这里面既有年长的,也有年轻的,并且年轻的在前,年长在后,表明大明江山后继有人,千秋后代。

  棂星门是明孝陵引导部分的结束,棂星门被广泛运用于宫室,坛庙之前,是象征王制的尊者之门,是礼制意义极强的标志性建筑。20xx年在遗存的基础上恢复了当年的原貌。

  大家还记得我之前说明孝陵建陵的一大特色吗?明孝陵的神道是弯曲的,就是为了绕过这片梅花山。梅花山原为孙陵岗,又称吴王坟,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及步夫人的合葬墓。当初有人对朱元璋提议搬迁孙权墓,而朱元璋却坚持保留此地,并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为我守门吧。”

  1929年这里种植梅花,1943年改名梅花山,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初春,梅花山上的万株梅花次第开放,宛如一片香雪海。到梅花山踏青赏梅已成为南京市民的*俗,每年春季在梅花山举办的“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已成为南京旅游节庆活动的著名品牌。(635)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桥叫做金水桥,原有5拱,象征孔子提出的礼义仁智信,现为三孔石桥,桥基和**石堤仍是明代的原物。

  金水桥以北便是孝陵主体建筑陵宫区的正门,因从前看守孝陵的陵户分为文孝卫和武孝卫,文东武西,陵宫门左右两侧门恰是“方门”之制,所以称为文武房门。它黄瓦单檐,正门开三券拱门,东西两侧各开一个侧门,原来门上嵌有青石碑一块,阴刻有镏金“明孝陵”3个大字,为曾国藩所题。现门是1998年修复的,20xx年改为文武方门。

  门外东侧墙下,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用英法俄德意日六国文字晓刊刻了保护明孝陵的告示,但由于碑上没有中文,周围百姓看不懂,并没有达到保护明孝陵的初衷。

  亭中陈列着五块碑,正中一块刻“治隆唐宋”四字,是康熙三十八年南巡谒陵后所书,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朱元璋的功绩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作为清朝皇帝如此昭示天下,一方面表现了他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二是为了笼络人心。“治隆唐宋”碑的两侧分别是乾隆南巡谒陵二十三年和三十八年时题的诗,“治隆唐宋”碑侧后是两块记事卧碑,分别记录了康熙两次谒陵时的盛况,西边这一块刻有《红楼梦》原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题名。(432)

  享殿位于碑殿后50多米处,是陵宫内的主体建筑和最重要的祭享殿堂,也是举办大型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享殿规模很大,建成于洪武十六年,毁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战火,根据现存遗址判断,当年的享殿是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建在三层是须弥座台基上的巨大建筑。现在还保存三层石须弥座三层石栏杆三层龙吐水三层石丹陛的建筑。现在的建筑建于清同治年间,为单檐歇山顶,规模要比原来小很多,仅有三间。现存的建筑有56块巨大石柱础和台基。现在,享殿内放着朱元璋的画像,目前明孝陵享殿内常年举办与明孝陵相关的史料展览。

  再往后便是内红门,又称阴阳门,过了这道门,就意味着阴阳两界相隔,这道门同时将陵寝分为前朝和后寝,朱元璋所开创的前朝后寝也在此得以体现。

  我们现在走过的这座桥为升仙桥,桥下便为明孝陵的第三道御河。

  方城位于升仙桥后,方城上为明楼。方城明楼是明孝陵的创新建筑。方城为宝顶上的一座大型建筑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1米,正面高16.25米,下部为石须弥座,在束腰部分刻有绶带纹和方胜纹,历经600多年风雨的方城外墙已十分斑驳,,雨水冲刷后形成的石灰浆布满墙体,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

  方城两侧有八字墙,琉璃瓦屋顶,两层须弥座,墙面四角有砖雕花纹,墙脊为琉璃瓦。四周装饰砖雕花纹,内容有石榴,万年青,牡丹等,象征子孙繁衍江山永固和幸福美满等,这些砖雕是明初的艺术杰作,经过600多年,花纹仍清晰完整,因而十分珍贵。

  方城正中开拱门式隧道,有台阶可步入,台阶有54级,拾级而上,出了甬道各有石级可登上明楼,明楼俗称“马娘娘梳妆台”,正面向南开三孔券门,东西北三面中部各开一券门,楼内用方砖铺地。方城、明楼及隧道,增添了孝陵庄严神秘的气氛,显示了帝王的无比威严和至高无上。

  最后我们来到了宝城宝顶,宝城指环绕宝顶的封闭性城垣建筑,*面为不规则圆形,四周砖墙长1000多米,墙壁高约7米,墙顶厚约2.1米,以条石做基础。宝顶即独龙阜。是直径约325米至400米的圆形大土丘,下面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地宫。坟丘上面加筑了卵石层,既可以防止雨水冲刷,也可以防盗。宝顶外侧开有排水用的沟渠。

  明孝陵导游词 8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欢迎你们来到南京来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员小明,我们今天即将要参观的景点是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

  明孝陵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为什么要取名孝陵呢?一说是马皇后死后谥号为“孝慈”,另一说是因为朱元璋主张“以孝治天下”。故此陵在明代称“孝陵”,到清代改称为“明孝陵”,以示朝代的区别。

  朱元璋1328年出生于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之中。 17岁出家皇觉寺。元末时期天下大乱,各地农民纷纷起义。1352年朱元璋投身郭子兴率领的红巾军,在战争中崭露头角。1356年,朱元璋攻占南京城,1368年登基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年号洪武。明孝陵于1376年开始筹建,1381年开始动工,1382年(次年)葬入皇后马氏。1398年朱元璋病逝**葬于此,整个工程直到1413年才正式完工。明孝陵依托紫金山而建。陵园依山就势,神道蜿蜒曲折,陵寝恪守中国建筑之传统,却又赋予了其变化和创新,它开创了明清两代帝王陵墓之先河,在帝陵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是,它的陵宫布局呈现出一种新颖的“前圆后方”和“前朝后寝”的格局;二是,它的神道依山势地形蜿蜒曲折而变化。明孝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我国AAAAA级风景区,200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大金门又称大红门,当年的大金门单檐歇山顶,顶覆黄色琉璃瓦,朱门红墙,门开五座,气象森严。精美的屋顶与大门毁于清代太*天国时期的战火,现在只剩下三券拱门。在门的两侧原有周长22.5千米的红墙将孝陵围起,虽然红墙已毁,但门座两侧的墙基依然清晰可见。

  走过大金门,穿过过木质的栈道,我们现在来到了碑亭,碑亭建于石台之上,基座为石须弥座,南向设有团龙丹陛石,在亭内立有一块“大明孝陵圣功圣德碑”。经过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亭顶部已毁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只留下了四面周长约27米的墙壁和四个拱形的门券,犹如一个四四方方的古城堡,所以南京人便俗称它为“四方城”,我们现在看到的亭顶是在2012年重新修复的。

  说起“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请容我为您详细介绍。“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通告8.78米为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明碑。此碑落成于1413年,这也是明孝陵工程结束的标志(是明孝陵的句号工程)。大家请看,在碑额上刻有双龙戏珠的图案,上方印刻有“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九个字,碑座高2.08米,形似龟,名为赑屃(bi xi),是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好负重,为碑座中的最高等级,碑身高为6.78米,正面是朱棣撰写的碑文,全文共有2746个字,共分为七个部分,是对朱元璋一生的高度评价。

  碑文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一、叙述朱元璋的身世,自称其祖上是句容大族;二、为民**,发迹定远,征战南北;三、*定天下,登基称帝、册中宫、立皇太子,分封同姓;四、废中书省、设六部,亲掌兵权;五、重人才、建国学、尊孔子;六、生活简朴衣食如*民,嘱死后勿用金玉陪葬,与马氏合葬于孝陵;七、刻皇族子女57人名号及144句四言颂词一篇,碑文是对朱元璋一生的高度评价。

  其实朱棣在大书特书朱元璋功绩的背后其实是在树立自己的威信,以此表明自己是继承皇位的正统,(当年朱元璋去世后传位长孙朱允炆,由于朱允炆实行削藩的政策,引起了身在北京的燕王朱棣的不满,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靖难之役,最终夺得了王位,登基当上了皇帝。为*复民心,不惜重工打造巨碑为父亲歌功颂德)。他还曾命人在南京阳山开凿了一块高达72米的碑材,又名孝陵碑材,是朱棣为颂扬朱元璋的功德而凿的,堪称绝世碑材。后因工程过于浩大才忍痛放弃。现在在阳山上,仍雕刻有龙头、龙爪、龙尾的碑帽、碑身和碑座。三块石材除碑额四周均脱离山体外,其余两块均有一端与山体相连。

  各位游客,我们走过了御河桥,现在我们就来到了明孝陵的神道,神道总共分为两段,第一段是石象生路,第二段是翁仲路。现在我们走上的是石象生路。在路的两侧自东向西依次排列有六种十二对二十四只石兽,每种四只,两立两蹲。

  第一种是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兽中之首),象征帝王的威严;第二种是獬豸,獬豸是传说中的法兽(护法神兽),独角,善辨忠奸,象征帝王的正直不阿;第三种是骆驼,骆驼乃沙漠之舟,代表北方疆域,象征大明疆域辽阔,国家西域安宁;第四种是大象,大象则是代表南方疆域,象征国泰民安,民心顺服;第五种是麒麟,麒麟是中国神话传说的一种祥瑞之兽,象征帝王的仁德;最后看到的这种动物是马,象征对帝王的忠诚。

  在神道两侧安置这些石兽,主要是为了展示朱元璋的威严与大明的国力昌盛,也祈望可以镇妖辟邪,走到这里,神道峰回路转,折向了翁仲路。

  大家可以看见,在翁仲路的路口有一对用以指示道路的望柱,又称华表,立于陵墓前的神道,也称陵表,在这里有指示道路的作用。(从这里开始,神道开始拐向正北方向。)翁仲路上有两对武将,身穿盔甲,手执金吾(wu),身材高大魁梧;两对文臣,身穿大袖朝服,手捧笏(hu)板,神情庄严肃穆。他们分别是一对壮(老)年和一对青年,预示着大明江山后继有人。

  在神道的尽头,立有一座六柱三门的棂星门,又称龙凤门,原门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我们根据史料在2007年复修。同时这也是谒陵时通行的一道礼仪之门。孝陵神道没有依据传统而是依照山势自然弯曲布置,以求天人合一,这是朱元璋突破传统的一个创新。

  各位游客,在我们的右手边就是梅花山了(在神道的东侧是梅花山)。梅花山原名孙陵岗,是东吴大帝孙权的陵墓。朱元璋在建孝陵时仅将孙陵的地面设施移走,因此明孝陵的神道是绕梅花山呈弓背形的,这种依山势回旋的布局是为了保护风水(前有罩后有靠,远朝*案)。在***时期这里开始广植各种梅花,故称为梅花山。今天的梅花山在每年的3~4月份都会举办南京国际梅花节,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赏梅。(在石象路东侧,有一座小山,叫梅花山,神道围绕梅花山转了一个弯。原来这座山是东吴时孙权的陵墓,在修明孝陵时曾有人建议将此墓移走,但朱元璋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留下给我看大门吧”,于是神道因此而弯曲,正好成为了明孝陵的天然屏障。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南京著名的赏梅基地了。据说当时在设计神道时是根据北斗七星的形状来设计的。)‘

  穿过棂星门从金水桥(五龙桥)开始,明孝陵景区正式进入了陵宫部分,转入中轴对称的南北格局各位游客朋友,现在在我们脚下的这座桥就是金水桥,金水桥又名御河桥,原有五座,正对着陵门的五个门洞,后毁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清代仅修复了3座。在每座桥的两侧都装有石雕螭首,一是起到了装饰的作用,而是起到了排水的作用。

  各位游客朋友,随我走过金水桥,现在在我们眼前出现的这座建筑为陵宫正门——文武方门。门开五座,三大俩小,黄瓦、朱门、红墙相互映衬,尽显皇家的气派,这座大门在清末被毁,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门是在1988年根据史料复建的,在门前墙外的东侧,有一块“特别告示碑”,这块“特别告示碑”立于宣统元年,上面用日、德、意、法、英、俄六国文字所书写,其内容是重申要保护孝陵。

  走过文武方门,现在我们来到了碑殿。这里原来是享殿前的中门,在清朝中期改为碑殿,碑殿内部陈列有五块碑刻,在正中的一块碑上刻有“治隆唐宋”四个字,这四个字是康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南巡拜谒明孝陵时亲手所书的,意思是赞扬朱元璋治国功绩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作为满清的皇帝康熙,为什么对朱元璋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呢?这里一方面表示了他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清初(当时)满汉矛盾突出,他想借此笼络人心,巩固清朝的统治**。(赞誉朱元璋治理国家的功绩如此昭示天下,也是有其良苦用心的。康熙执政之初,**不服满人统治。康熙深知,光靠满人高压政策是不行的,还须依靠**。他一生六次南巡,五次亲谒明孝陵,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并在1699年第三次南巡谒陵时题“治隆唐宋”,借此笼络人心。)在“治隆唐宋”碑的左右两侧还分别有两块石碑,这是乾隆黄帝谒陵时所提的两块诗碑,在后面还有两块谒陵记事碑,分别记叙了康熙皇帝第一次和第三次南巡时谒太祖陵的纪事,在东侧的石碑是由当时的两江兵部侍郎王新命命人所刻,内容主要记述了康熙皇度第一次拜谒明孝陵的经过;在西侧的石碑为康熙第三次南巡谒陵记事碑是郎中曹寅的记录。

  各位游客,走过碑亭,现在在我们眼前出现的这座建筑是孝陵原主要建筑享殿,即孝陵殿。旧址是祭祀和拜谒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的殿堂,后殿毁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现在在我们眼前出现的这座建筑为清代同治年间重建的。大家请看,在殿宇的下方是三层汉白玉石须弥座的台基,这是明初的原物。台基通高3米,3层石栏杆,在四角上装饰有石雕螭首,在前后正中有踏跺三道,中设丹陛石,上陛是“二龙戏珠”,中陛是“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在台基之上,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地方。我们从台基上遗留的56个巨大的石柱础可以遥想当年享殿的规模。每一个石柱础直径约为0.91米,每个柱础上都立有金丝楠木大殿。当年的享殿就是由立于这些柱础上的金丝楠木支撑起来的,由柱础的数量和分布可以推想当年的享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斗拱挑檐,重檐庑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地铺“金砖”,规模宏大,为明代帝陵之首,比今天北京长陵的享殿的规模还要大。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清代同治年间重建的三开间小殿,单檐歇山顶,规模已大不如从前。当年孝陵殿前的东西两侧还分别建有东配殿与西配殿,均毁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两座配殿的基础保存完好。

  经过内红门,走过升仙桥,各位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眼前出现的这座建筑就是方城了。方城是宝顶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筑,外部用大条石与巨大的砖石砌成,底部为石刻须弥座,方城东西两侧各有八字墙一堵,墙面四角饰有砖雕花纹,这些砖雕是明代初年的代表作品。内容有石榴、万年青、牡丹等,象征子孙繁衍、江山永固、幸福美满。经历600多年,花纹仍清晰完整,因而十分珍贵。

  下面请各位随我穿过方城正中的54级甬道,迎面我们看见的是十三层条石垒筑的宝城,上面有民国初年所刻“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用以回答游人的询问。东西两侧均有坡道,拾(she)级而上,现在,我们来到了方城之上,现在我们看见的这座明楼原先是一座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的精美建筑,原宝城中立有朱元璋的墓碑,后毁于清代太*天国年间的战火,仅存四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明楼是在2009年修复的,里面展出了明代分布在全国的十九处帝王陵墓的图片资料。

  在方城后面就是宝顶,它是一个直径大约为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宝顶上树木参天,它的下面就是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埋葬的玄宫(幽宫)。宝城就是围绕宝顶周长约为1100米的砖城。朱元璋所开创的前朝后寝、宝城宝顶的形制开创了明清500多年帝王陵墓的先河。明清两代的宝城宝顶的区别主要是表现在明代的宝顶大致为圆形,清代帝陵的宝顶则改为椭圆形了。(可以在这一部分讲一讲:秦汉—方上;唐—以山为陵;宋—小方上;明、清—方城明楼、宝成宝顶)

  自朱元璋安葬在孝陵之后,明朝便专门设置了保卫孝陵的军事机构——“孝陵卫”,共5600余人,守卫戒备森严。现在在原遗址上开辟了遗址公园,在公园内有下马坊、汉白玉九龙壁、碑刻等实物,再现了孝陵卫当年的场景。在孝陵的东侧为太子朱标的陵墓。在周边还有许多明代功臣墓,如中山王徐达墓、开*王常遇春墓、岐阳王李文忠墓等,他们都拱卫在明孝陵的陵墓两旁,象征着永远追随着朱元璋。明朝在*300年的期间,有许多明代的陵墓,如北京的明十三陵,南京的明孝陵、湖北的明显陵等,这些明代的陵墓给我们今天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让人们在游览之余也会增加许多对历史的思考。

  各位游客,由于时间关系,明孝陵的参观就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大家能喜欢我的讲解,谢谢,再见!

  参观线路:

  概况、下马坊、明孝陵博物馆、大金门、碑楼(四方城)、石象路、望柱、翁仲路、棂星门、金水桥、文武方门、御厨与具服殿遗址、碑殿、神帛炉、东西配殿遗址、享殿、内红门、大石桥、方城、方城影壁(八字墙)、明楼、宝城宝顶、神功圣德碑

  神烈山碑、禁约碑、阳山碑材、梅花山、明孝陵功臣墓

  大金门—碑楼(四方城)—石象路—翁仲路—棂星门—文武方门—碑殿—享殿—内红门—方城—明楼—宝城宝顶

  约90分钟

  明孝陵导游词 9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的便是明孝陵。明孝陵坐落在紫金山第三峰天堡山之阳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陵墓,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完工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孝陵之名,一说是因为朱元璋主张“以孝治天下”,另一说是因为皇后马氏死后谥号“孝慈”,故称孝陵。到清代才称“明孝陵”。朱元璋1328年出生于安徽凤阳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 17岁投身皇觉寺,1352年参加了元末郭子兴的红巾军,1356年领兵攻克南京,1368年登基称帝,定都南京。明孝陵依托紫金山,陵园依山就势神道蜿蜒曲折,陵寝恪守中国建筑之传统,中轴对称,首创了宝城宝顶,前朝后寝的陵墓形制开创了明清600多年帝王陵墓之先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金门、碑亭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就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大金门又称大红门,是正式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门有三拱,中门较大,两侧稍矮稍低。原是重檐歇山顶,通体红色上覆黄色琉璃瓦,可惜毁于战火。经过大金门,我们所见的便是碑亭。碑亭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重檐歇山顶,亭顶毁于清代咸丰年间太*天国与清军的战争中,仅存四壁,因其四四方方,犹如一个古城堡,所以俗

  称四方城。亭内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俗称“功德碑”。刻着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颂扬其父朱元璋功德的文字。整碑通高8.78米,宽2.26米,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碑座是一个巨大的龟形动物,古人称为“赑屃”。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的动物,喜欢负重,常用作石碑的基座。功德碑的树立标志着明孝陵工程的全部完结。碑文全文有2746个字,共分为七部分内容。一、述朱元璋生于凤阳,为句容大族,朱元璋贵人奇相,由项及顶有骨隆起,望之如神;二、元末群雄并起,朱元璋“为民**,发迹定远”,征战大江南北,并逐步建立起明王朝;三、统一国家,定都南京,年号洪武,册中宫,立皇太子,分封同姓;四、吸取历史教训,废除旧制,罢中书省,升六部;五、建国学,祀奉孔子,重视国学讲经,选贤唯能,立家训以教子孙;六、生活简朴,重农耕,嘱死后勿用金玉,与马氏合葬孝陵;

  七、刻皇族子女57人名号及144句四言颂词一篇。 神道、梅花山

  走过御河桥,我们就来到了明孝陵的神道,神道共分为二段,第一段是石象路,路的两侧分列6种12对共24只石首,每种4只,两立两蹲,自东向西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和马。狮子是百兽之王,象征帝王的威严;獬豸是传说中的法兽,象征君王的正直不阿;骆驼乃沙漠之舟,展示大明疆域辽阔,国家西域安宁;大象则是象征国泰民安,民心顺服;麒麟是中国神话传说的一种瑞兽,象征帝王的仁德;最后看到的这种动物是马,象征对帝王的忠诚。走过石

  像路,前方是神道的第二段,翁仲路。在路口有一对望柱,望柱又称华表,立于陵墓前的神道,在这里有指示道路的作用,从这里开始,神道开始拐向西北方。翁仲路上有两对武将,身穿甲胄,手握金吾,腰佩宝剑;两对文臣,头戴朝冠,手捧笏板,身穿大袖朝服,足踏如意靴。 他们分别是一对青年的,一对壮年的,预示着大明江山后继有人。神道的尽头,立有一座六柱三门的棂星门,原门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现在看到的这座棂星门是根据史料在20xx年修复的。这是谒陵时通行的礼仪之门,也称“龙凤门”。在石象路东侧,有一座小山,叫梅花山,神道围绕梅花山转了一个弯。原来这座山是东吴时孙权的陵墓,在修明孝陵时曾有人建议将此墓移走,但朱元璋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留下给我看大门吧”。现已成为全国著名赏梅胜地之一了。 金水桥、陵门、碑殿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金水桥,金水桥的后方就是明孝陵的陵寝建筑。顺坡而上,来到的就是陵墓陵门,也就是明孝陵的主体建筑正门,名叫文武方门。原有五门,后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清代只修复了三座,门上阴刻镏金“明孝陵”三个大字,为曾国藩所题。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门是1998年初重新修复的,恢复了原貌,五门、黄瓦、朱门、红墙。门外东侧墙下,有一座“特别告示碑”,碑立于宣统元年(1909年),上面用日德意法英俄六国文字镌刻,内容是保护明孝陵的告示。但“特别告示碑”并没有达到保护明孝陵的作用。进门不远,可见一歇山顶

  建筑,碑殿原为孝陵享殿前的大门,因大门在太*天国的战火中毁坏,清同治年间将毁坏的大门改建为碑殿。殿内共有五块碑刻,正中一块上刻“治隆唐宋”,为康熙皇帝手书,意思是赞誉朱元璋治理国家的功绩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作为满清皇帝的康熙如此昭示天下,一方面表示了他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另一方面也是有其良苦用心的。康熙执政之初,**不服满人统治。康熙深知,光靠满人高压政策是不行的,还须依靠**。他一生六次南巡,五次亲谒明孝陵,行三跪九叩的大礼。“治隆唐宋”就是他1699年第三次南巡谒陵时所题,并由当时的“江宁织造”郎中曹寅立碑,借此笼络人心。碑座赑屃尚好,但碑身已断,碑额已失,**后将这断碑嵌于红墙之中供人欣赏。“治隆唐宋”碑左右还有两块立碑,分别刻有乾隆巡谒明孝陵时的两首题诗。碑后东西还有卧碑两块,分别记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三十八年(1699年)谒陵纪事,背面刻的是当时两江总督等人的题名。 享殿遗址

  由碑殿向北,前面的就是孝陵的主体建筑——享殿,建于洪武十六年,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根据现存遗址判断,当年的享殿上覆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顶,三层台基之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巨大建筑,合“九五”之制,三层台基的四角上还遗留石雕的螭首。当时的享殿规模远比北京十三陵明成祖的长陵享殿要大。现享殿是清同治十二年重建,规模已大不如前。现存享殿规模为三层须弥座台基、三层石栏杆、

  三层龙吐水、三层石丹陛,上陛为“二龙戏珠”,中陛为“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享殿中原供奉朱元璋与马皇后神主牌位,现享殿已辟为“明孝陵史料陈列室”,常年举办与明孝陵有关的史料展览。室内可以看到朱元璋肖像。 方城、明楼、宝城、宝顶

  经过内红门,走过升仙桥,眼前的建筑就是方城,外部采用大条石建成,墙面四角饰有砖雕花纹,这些砖雕是明代初年的代表作品。穿过方城正中54级甬道,迎面就是宝城的南墙,正面可见用十三层条石垒筑,上书“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据说这七个字刻于民国初年,是用以回答游人询问的。从宝城与方城之间的东西夹道折向南拾级而上,可以登上明楼,它原先是一座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的精美建筑,后毁于清代太*天国的战火,仅存四壁,20xx年明楼加顶保护工程完成,重现原貌的恢宏气势。方城后面就是宝顶,它是一个直径325至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宝顶的下面就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地宫。宝城就是围绕宝顶周长约1100米的砖城。宝城宝顶的皇陵形制开创了明清500多年帝陵的先河。只是明代的宝顶大致为圆形,清代帝陵的宝顶改为椭圆形了。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今天的参观就要这里结束,感谢大家对我的导游工作的配合,欢迎您再次游览明孝陵!

  明孝陵导游词 10

各位游客:

  南京有“帝王之洲”之称,各个朝代在南京都留下了大批古迹和遗址。现在我们要去参观游览的是明孝陵。

  【明孝陵的地理位置―选址经过―营建过程】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津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它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历代帝王对陵地的选择非常慎重,特别注重选择“吉壤”之地,即风水宝地。每次外出选址,除派遣朝廷一、二品官员外,还要吸纳通晓地理、会看风水的方士参加。选好陵地后,皇帝还必须亲自审视现场,满意了才被最后确定下来。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就很关心自己死后的“天堂”,便开始筹划营建陵墓。据说,他曾把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大臣召来,商议选址。五人约定各自先把所选最佳墓址写在纸上,然后同时公开。结果,英雄所见略同,都写着“独龙阜玩珠峰”。所以,朱元津陵墓的墓址就这样定了下来。独龙阜是一座位于紫金山主峰之下的小山丘,高150米,直径约400米,像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坟冢。中国的封建皇帝常把自身比作真龙天子,在独龙阜建陵,很符合封建迷信的要求。

  明孝陵于洪武九年(1376年)开始筹建,主管造陵工程的是中军都督府企事李新。当时,动用大量民工,迁走了前人留下来的几十座寺庙。自东晋、南朝以来,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梁武帝甚至把佛教当作国教,因此南京寺庙林立。东晋时,有佛寺300多所,南朝增加到*500所,僧侣达10万之众。唐代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当年南京佛寺兴盛的写照。除了迁寺之外,甚至还迁走了不少前人的陵墓。但当要迁走三国时孙权的陵墓(在今南京梅花山上)时,朱元津说了一句话:“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守门。”才没被迁走。洪武十五年(1382年),第一期工程完成后,正好遇上马皇后去世,朱元津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将其灵枢葬人陵墓,封她为“孝慈皇后”,陵墓的名称也由此而来。1383年,孝陵的主体工程大殿建成。1392年,皇太子朱标去世,葬在孝陵东,称为东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建陵工程才告结束,工程历时23年。朱元津临终前,曾留下遗命;“丧仪物一以俭素,不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无所改,天下臣民三口皆释服,无妨嫁娶。”这显然是朱元璋收买人心的把戏。整座明孝陵建筑范围,东起孝陵卫,南到卫岗下马坊,西抵城墙边,北达独龙岗半山腰,方圆20多公里,可谓规模恢宏。在漫长的23年工程建设中,耗尽了民脂民膏。当时墓区内植树万株,养鹿千头,派守的卫兵多达5700人。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在明代以前是少见的。而且朱元津下葬时,有40位嫔妃殉葬,其中2人葬在孝陵东、西两侧,38人从葬于孝陵。这暴露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残忍,他们不仅生前要享受荣华富豪,死后仍要“虽死犹生”,实行厚葬,不惜百姓性命。

  【明孝陵引导建筑:下马坊―大金门―神动圣德碑―御河桥―神道―石象路―华表―翁仲路】

  明孝陵的建筑可分为引导建筑的神道和主体建筑的陵寝两大部分。

  各位游客,进入明孝陵陵园区内,首先看到的这座石牌坊,叫做“下马坊”,这是明孝陵的第一座建筑。石坊上刻着的是“诸司官员下马”6个楷书大字。当时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驻轿下马,以示尊敬。眼前所见的这座下马坊是1984年重修的。

  请大家看,这便是明孝陵的正门――大金门,黄层重檐,红色墙堰向东西境蜒,气势非凡。

  大金门正北70米是碑亭,俗称“四方城”。碑亭是一座正方形的建筑,四面各有一个券门。亭内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刻着明成祖朱律颂扬其父朱元津“功德”的文字。全文长达2746宇,每个字都有拳头大小。整座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具成,碑座是一只巨大的龟形动物,高2.08米,古人称为“�F�痢保�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据说特别能负重。整碑通高8.78米,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

  各位游客:过了御河桥,折向西北就是陵墓的神道。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为东西向,名石象路,因路上有高大的石象而得名。石象路长615米,路上两侧分列6种12对共24只石兽,每种4只,两蹲两立,自东向西排列着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神羊”,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能明辨是非,相传舜帝时管刑法的官员皋陶豢养獬豸,如果遇到两人争斗,它能用角抵触无理有罪的人,后人奉它为公正的神兽,在这里用来标榜皇帝是执法如山的圣明天子;骆驼象征着沙漠与热带,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性格温良,寓有“顺民”的意思,另外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麟、凤、龟、龙)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常常立下汗马功劳,它具有“老马识途”的智慧,“马不停蹄”的能耐,“一马当先”的奉献精神和忠于职守的高尚品德,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钟爱。明孝陵神道的6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80吨,都取材于江苏大连山。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用让众人一路上推滚的办法来完成运输任务。石兽尽处,神道折向正北。这一段神道从望柱起到根星门止,长250米,俗称翁仲路。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范本五份(扩展3)

——南京导游词500字范本五份

  南京导游词500字 1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到泉城济南来旅游!在济南停留期间,由我来接待你们并提供服务,我希望我的讲解能使大家在济南玩得开心,过得愉快。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就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的趵突泉。趵突泉公园位于济南市中心,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面积*11万*方米。趵突泉公园是一座以泉水为主的自然山水公园,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被誉为“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又名槛泉,为泺水之源,至今已有2720_年的历史,水温一年四季恒定在摄氏18度左右。趵突泉公园以观泉、赏鱼、品茶、山石、文化为特色,以小巧玲珑,步移景异,清洁幽静、古朴典雅而著称。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白墙灰瓦、出檐卷山、卷棚式的民族风格的建筑就是趵突泉公园的东门。大门正中匾额上“趵突泉”三个贴金大字,是1959年郭沫若同志题写的。进了大门,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一座迎门假山,大家知道为什么要迎着大门建假山吗?这是古代造园的一种手法,叫做障景法,也就是说以山为主,迎门叠石,似透非透,成为公园门口处的自然屏障,与山石后的溪流成山环水行之势,同园中其他景物相分离。这座假山的石块全部采自于济南南部山区,石质、色泽、纹理都可以同江苏无锡的太湖石相媲美。过了晴雨桥,大家再往前走,就看到这块石姿优美,纹理自然,高4米,重8吨的龟石了。它最初为元代散曲家张养浩所收藏。张养浩酷爱自然山川,弃官归隐济南后,以山猿、野鹤、山石为友。此龟石有“瘦、皱、漏、透”的特点,在此与它合影,有长寿延年的吉祥之意。

请大家随同我一起往前走,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是马跑泉。为什么叫马跑泉呢?据说这泉水是由北宋时期的抗金将领关胜的战马刨出来的,故此得名。相传,关胜是梁山泊农民起义将领,后为济南总兵刘豫的部将,骁勇善战。金兵南侵时,誓死不降,奋勇抗金。在一次激战中,败走西城,口渴难忍。他的战马仰天长嘶,前蹄奋力刨地,泉水夺地而出,后人为纪念此泉,称它为马跑泉。

  南京导游词500字 2

鸣沙山又称神沙山、沙角山。它位于甘肃省敦煌城南7公里处,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东西绵延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达数十米。

整个山体由红、黄、绿、黑、白米粒状沙粒堆积而成,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鸣沙山有二个奇特之处: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

对于鸣沙山的鸣响之谜,古人难以理解,只好用传说故事来解释。如今进入科学发达的现代,人们对此谜进行科学的探究和推测,对于鸣沙山的鸣响之谜主要有三种解释:

一为静电发声。鸣沙山沙粒在人力或风力的推动下向下流泻,含有石英晶体的沙粒互相摩擦产生静电。静电放电即发出声响,响声汇集,声大如雷。

二为摩擦发声。天气炎热时,沙粒特别干燥而且温度增高。稍有摩擦,即可发出爆裂声,众声汇合一起便轰轰隆隆地鸣响。

三为共鸣放大。沙山群峰之间形成了壑谷,是天然的共鸣箱。流沙下泻时发出的摩擦声或放电声引起共振,经过天然共鸣箱的共鸣,放大了音量,形成巨大的回响声。

鸣沙山现在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游客在这里可以赤足爬山、滑沙、骑骆驼登沙丘,也可以滑板滑沙、跳牵引伞、滑翔伞,进行沙浴、沙疗,情趣盎然。

  南京导游词500字 3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各位到华东线的第一站南京参观游览。初来乍到,大家必须很想了解这座城市。下头请允许我向各位介绍一下。

南京,简称宁,地处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北接辽阔的江淮*原,是江苏省的省会。全市面积为6597*方公里,辖4县11区,人口545万。其中市区面积约881*方公里,人口270多万,为中国十大城市之一。

南京是一座地理位置优越,地形独特的城市。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依钟山而扼长江。东面和南面是以紫金山(又叫钟山)为主体的宁镇山脉为屏障,紫金山之西有富贵山、五台山及石头山(清凉山)等。西北面的长江奔流而过。城内外多低丘,河湖相连,可谓山环水绕,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称。

南京又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建城已有2400多年。最早的城池为越城,是越王勾践灭吴以后,于公元前472年所建的。约公元前356年,楚国灭越,楚威王在石头山上筑城。传说楚威王看到南京地理形势险要,怕日后有人在此称王,就在狮子山北边的江边埋下黄金,以镇压王气,称为“金陵”,从此南京又有了“金陵”之称。三国时的东吴,两晋时的东晋,南北朝时的宋、齐、梁、陈先后在南京建都,这就是“六朝古都”。之后,五代时的南唐、明初、太*天国和***也定都南京,这又使南京成了“十朝都会”。

南京曾有许多名称,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有金陵、建业、建康、秫陵、白下、升州、江宁、集庆、应天、天京等,像金陵、建康至今仍被用作南京的代称。至于南京的得名源于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津于1368年定都南京,当时南京叫应天府。朱元漳曾打算把都城迁到开封,将开封命名为北京,应天府称为南京,之后国都虽未迁成,但“南京”一名就沿袭下来了。

游客们:南京的历史就介绍到那里,下头向大家讲讲南京的气候。由于南京地处长江下游,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带中,每当夏季来临,高空受到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气流不断下沉,气温逐渐上升。骄阳似火,每一天地面最高温度*均值可达50”C以上,发烫的大地成了这座城市的热源。加上南京独特的地势,它处于长江沿岸的河谷之中,海拔较低,起伏的山峦,犹如天然屏障,挡住了空气的流动,阻止热量向外发散;来自海洋上的湿润东风和南风被东郊紫金山和东南一带山体遮挡,使南京始终处于炎热的高温控制下。所以南京的盛夏酷热难熬,素有“火炉”之称。可是今日我们看到的南京城,绿树成荫,尤其是东郊的中山陵景区,更是树木葱宪,*均每个人占有10棵以上的树木,成为中国著名的绿色城市。这在必须程度上对南京夏季炎热的气候起到了调节作用。

南京的交通也十分便利。航空有禄口国际机场和大校场机场,每一天有数百架次飞机在这两大机场起降。铁路有京沪线和宁铜线在此接轨,异常是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直接沟通了长江南北的铁路、公路交通,从而使“天堑变通途”。此外,沪宁高速公路、绕城公路已成为南京的主要交通动脉。由于南京地处华东地区水陆交通要冲,同时还是著名的内河港口城市,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庞大船队就是从南京港启航,经过中国的南海诸岛,跨越亚、非两洲的。此刻的南京港,经过不断地扩建改造,年吞吐量达3000多万吨,成为长江沿岸的第一大港。

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南京的旅游资源。南京已构成了以城中为核心,辐射东南西北的五条旅游线。

城东旅游线以钟山风景区为主,以中山陵为中心,有明孝陵、灵谷寺、美龄宫、紫金山天文台等50多个游览景点。城南线以秦淮风光带为主,以夫子庙建筑为中心,东起东水关,西止西水关,有乌衣巷、李香君故居、瞻园等古迹,此外还有中华门城堡、雨花台烈士陵园等风景点。城西有清凉山、石头城、莫愁湖等景观,构成山、水、城、林交融一体的景观特色。城北的珍珠泉度假区,距市区11公里,是南京地区唯一的省级旅游度假区,南京长江大桥也在城北。城中景区有著名的玄武湖,山城环抱,碧波荡漾,景色十分秀丽,此外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

各位游客:讲到这儿,我们能够把南京这座城市特色作一概括,那就是“古、大、重、绿”四个字。“古”,是指南京是中国的七大古都之一;“大”,南京是中国的十大城市之一,有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还有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城墙;“重”,南京在历史上、地理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绿”,南京植被良好、绿化先进,是中国数一数二的绿色城市。所以,南京这座城市的特色又可用两句话来概括,即:梅红松绿市,虎踞龙盈城。

游客们:南京概况就介绍到此,下头就让我们走进这座“六朝古都”,去细细领略她的“秦淮风韵”吧!

古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所以期望各位有空去南京看看,我想必须会让你有一个好的印象.

  南京导游词500字 4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小青岛。小青岛位于胶州湾入海口北侧的青岛湾内,海拔仅为17.2米,面积也只有0.012*方公里。该岛小巧如螺,山岩俊秀,林木葱茏,因此得名小青岛。德国占领青岛时,将小青岛命名为“阿克那岛”,日本占领青岛时将它命名为“加腾岛”。20世纪30年代初开辟为“小青岛公园”。

大家看我们眼前的拦海大堤,是20世纪40年代日本占领青岛时修筑的,长720米,将小青岛与海岸连接。岛上最高处有一座白色灯塔,是1920__年(光绪二十六年)德国人修造的。塔身全部由大理石构筑而成,塔高15.5米,呈八角形,塔内装有反射镜,并以牛眼形旋转式反光灯发光。1997年更换为西班牙制造的航标灯,原灯送到秦皇岛航标博物馆收藏。这座灯塔海上射程15海里,是海上过往船只进了胶州湾的重要航标。每当夜晚降临,岛上灯塔红光闪烁,勾勒出青岛一大胜景——“琴屿飘灯”。

小青岛又名“琴岛”,因为从高处俯看,形状非常像一把古琴卧在海面上。大家看眼前的这座雕塑,一位年轻女子手抚竖琴眺望大海,她就是“琴女”。

关于“琴女”,还有一个凄美的故事。传说在很久以前,天上有一位会弹琴的仙女,看上了岛上一位青年渔民,就偷偷下凡与他结为夫妻。每天早上丈夫出海捕鱼她就在家中织网,傍晚时分,她就站在海边弹琴,让丈夫寻着琴声归航。玉皇大帝知道后大为震怒,让海龙王兴风作浪,将小伙子的般掀翻了。琴女一直在海边弹着琴等丈夫归来,一等就是几十年,头发白了,眼睛也瞎了,丈夫再也没有音讯。人们为纪念琴女便塑造了这座雕像。

站在小青岛上看青岛,碧海蓝天相辉映,半城绿树半城楼,唯美绝伦。

前人写了一首描绘小青岛风情的诗,1949年后,被多种旅游类书刊收录:“领略青山不在多,水中一岛小如螺,云鬟别有飘萧态,似向风情浴晚波”。

栈桥

各位朋友们,都说***是北京的象征,外滩是上海的象征,栈桥就是我们青岛的象征,是青岛人的骄傲。它位于青岛湾,全长440米,宽8米,由海岸前伸入海,20世纪30年代,栈桥“回澜阁”曾以“飞阁回澜”这个名字名列青岛十大景观之首。驰名中外的青岛啤酒的商标便是以栈桥为图案设计的。

栈桥有着100多年的历史,她身上既刻录了青岛的屈辱岁月,也记载了1949年后青岛的建设与发展。1891年,青岛(胶澳)建置。1892年,清**委派登州镇总兵章高元带官兵驻扎青岛,为了装卸军用物资和供北洋舰队的舰艇停泊,建了两座码头,其中一座就是现在的栈桥。原栈桥长200米,宽10米,是中国工程师自己设计的,也是青岛港最早的码头建设。栈桥是当时唯一的一条海上“军火供给线”,也就是说,谁控制了栈桥,谁就控制了胶州湾。

1 897年,德国以演*为名,从栈桥所在的青岛湾登陆,武力占领青岛,栈桥成为德军侵占青岛的见证。德军占领后,重修栈桥,但仍为军用码头。1920__年,大港第一码头建成后,栈桥逐渐失去它作为码头的历史使命,开始向游人开放。1931年,南京国民**出巨资重建栈桥,桥身加长到440米,桥南端修建了半圆形的防浪堤,上面修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回澜阁,栈桥从此成为中国第一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多次拨款修栈桥。1985,1998年都对栈桥进行了大规模整修。20__年,包括栈桥内的海滨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级风景区。

从栈桥桥头往回走,看到的是一幅充满浪漫欧陆风情的城市画卷。正如康有为先生描写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梁实秋的“观壮阔波澜,当大王之雄风”。

回澜阁

远处的“回澜阁”三个字由著名的书法家舒同所写。最初由原青岛**沈鸿烈题写,**本二次占领青岛期间掠往日本,放在日本东京陆军博物馆内展出,以显示侵华战争的“功绩”。此阁为二层八角凉亭,亭子由彩色琉璃瓦覆盖,阁上四周为玻璃窗,有“一窗一景,一景一画”之说。

栈桥周边景点

回头看与栈桥呈一条直线就是中山路,是青岛市的一条老商业街,有100多年的历史。1920__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称为中山路。全长1300多米。曾经与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上海的南京路并称中国十大商业街。正在规划重建中,预计抽奖6个亿。中山路上那座最高的建筑就是“百盛商厦”。1998年9月开业。竖务院首批全国18家合资零售企业之一。同青岛第一百货公司与马来西亚金狮集团合资兴建,投资7.8亿元。商场面积5万*方米,当时称为“齐鲁商业第一楼”。栈桥西边这片沙滩是市内面积最小的第六海水浴场。因为在市中心,周围环境优美,也有很多人到此游泳。右边的山东省国际贸易大厦是20世纪90年代课是鲁第一高楼。1991年1月动工,12月封顶,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创造了4.5天建一层的当时全国最快记录。旁边那座蓝色玻璃墙的高楼是青岛海关大楼。虽然以青岛命名,但却是山东口岸进出境监督的总管理机关,下辖济南,淄博,烟台,威海等十多个海关,是中国北方的三大海关之一。大楼建于1992年,自1997年开始连续多年监管的进出口货运量名列全国第一。再看海面上那个徒刑奇特的建筑叫做海上皇宫。整座建筑由几个四分之一的圆体组成,是青岛餐饮特一级店。远远看上去宛如一颗悬浮于海面的明珠。远处这个小岛叫做“薛家岛”。原来是一个荒僻的小岛。明朝初年,岛上渔村里有一姓薛的人家出了一员大将叫薛禄,从此逐渐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渔村,改名为薛家村,之后又改名薛家岛。面积27*方公里,海岸线长38公里在,有青岛最长的沙滩——“金沙滩”。我们左后方是泛海名人大酒店,典型德国古典式建筑,原德国青岛大饭店旅游部。1993年建成,德皇帝威廉二杨的弟弟亨利亲王多次下踏于此。当时俗称“亨利亲王大饭店”。

八大峡:东邻栈桥和太*路,北临贵州路,区内有八条路以我国著名的八个峡谷命名,故称“八大峡”(三门峡,刘家峡,青铜峡,龙羊峡,明月峡,红山峡,瞿塘峡,西陵峡)。西陵峡是浏览八大峡的主要通道。八大峡原为团岛湾内两大礁石区。后筑堤填海成陆,占地56公顷。1985年起开发,20世纪90年代初建成新式建筑楼群。与老城区相比,八大峡充满了一派现代气息。

中苑海上广场:由山东中苑集团公司投资兴建,1996年建造,为大型现代化综合旅游项目。中苑国际旅游港,由两层总长2285米环形观光栈桥和万吨级多用途码头组成,竖内最大的旅游客运专用码头。

“中苑号”游乐船,长120米,共6层,由俄罗斯的一艘大型无动力海上浮动兵营发行装修而成,是一座功能齐全的“海上酒店”。

沿双层栈桥走向海洋深处,在未来二期建设规划中要建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中苑海上卫雄光塔。是一座科技,餐饮住宿,休闲娱乐,观光购物于一体的青岛 樗性建筑之一。

小鱼山

我们接下来要浏览小鱼山公园,小鱼山海拔并不高,只有61米,但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前临大海,背倚青岛老城区,因此被誉为售赏青岛*海全貌的最佳制高点。德军侵占青岛时(1897年),发现了这一地理优势,便在山头号修建了坚固的炮台,这座糇台在日德青岛之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德军最后一个挂白旗的炮垒。

小鱼山位于莱阳路东端的鱼山路上,是岛城十大山头园林公园之一。这里曾是会前村渔民晒渔网、晾鱼干的地方。小鱼山原是一座无名的山头,因山前的路是根据山东东阿县一座佛教名山“鱼山”命名的,小鱼山因此路而得名。小鱼山公园占地2.5公顷,于1985年正式对外开放,成为青岛的十大景点之一。

我们从小鱼山的大门拾阶而上,看到的这个亭子是一个挑檐式的六角亭,因在亭内可以看到碧荡漾的汇泉湾,故得名“碧波亭”。它的匾额“碧波”二字是由著称的国画艺术大师吴作人书写的。站在这里,大家看远处的山头上有三栋红色蘑菇楼宛如三柄熊熊煅烧的火炬,那就是信号山公园。在半山腰绿树丛中的那栋别具特色的建筑是青岛迎宾馆,原是“德国总督府官邸”,俗称“提督楼”。它是德国威廉时代的典型建筑式样与青年风格派手法相结合的德式建筑,被中外友人赞誉为世界珍贵的建筑“标本”,我们稍后会详细介绍。大家看右下方有两栋民族式建筑,一座形如城楼,一座貌似宫殿,那里原是青岛海产博物馆,现在是青岛海底世界。

接下来看到的这座三层的八角阁叫“览潮阁”,“览潮阁”匾额的三个字也是由吴作人题写的,阁高18米,登阁远眺,可以充分领略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风貌。在览潮阁上观赏海月,也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到了农历中秋时节,一轮明月跃然星空,使人顿生“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之感,这也是青岛十大景观之一“鱼山海月”。大家再看这个览潮阁的装饰图案,都是鱼。在我国古代,大部分建筑都以龙凤为装饰,这里也体现了小鱼山的特色。

现在看到的这个白色雪花石浮雕是小鱼山的山标,它由现代的“小”,“山”字和古老的象形文字“鱼”字组成,周围是黑色的大理石线刻文字壁画,突出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渔猎的生活场景。

来到小鱼山不仅可以看到青岛风貌,釉彩壁画也是一绝。我们看到的这幅是釉上彩壁画“八仙过海”,它是由中央工艺美 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79级物艺系的师生共同创作,画稿曾获得全国美展一等奖。

转过弯来看到的这幅釉下彩壁画是“蒲松龄宇宙”,作品描绘了蒲松龄故居及“画皮”,“崂山道士”,“促织”,“*方*”等聊斋故事情节,还为小鱼山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现在,我们所在的这座亭子叫“拥翠亭”,在这可以看到远*葱郁的山峦风光而得名。亭子的匾额也是由吴作人题写的。

大家再看,山下这一片沙滩是第一海水浴场,它是青岛市区面积最大最热闹的一处沙滩。浴场座汇泉王朝大酒店,是青岛第一家合资饭店,由香港严正声明酒店管理集团管理,是一家五星级酒店。酒店后面是天泰体育场和汇泉广场。旁边那个公园是青岛最大的综合性公园中山公园。建有高塔的那座山是太*山,海拔116米。此塔是中国奥运观光塔,也是青岛广播电视塔。塔高232米,是青岛建置百年的新标志之一。

到这里大家就把青岛老城区的全貌尽收眼底了,接下来的自由活动时间,您可以免费登上览潮阁,看看如画的前海湾,感受青岛的凉爽海风。

  南京导游词500字 5

虎跳峡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以奇险雄壮著称于世。分为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3段,多处险滩,江水在玉龙、哈巴两座雪山的夹峙下奔流向前,气势不凡。虎跳峡一向以“险”而闻名天下。这里首先是山险。峡谷**,高山耸峙。东有玉龙雪山,终年披云戴雪,银峰插天,主峰海拔高达5596米,山腰怪石镲峨,古藤盘结,山脚壁立,直插江底,虎啸猿啼,狼豹出没;西有哈巴雪山,峥嵘突冗,山腰间有台地,山脚为陡峻悬崖。西岸山峰,高出江面3000米以上。国内三峡,世称壮观,它的江面与峰顶高差,仅1500米;美国的地狱峡谷,世界著名,最大高差,也仅2400米,它的深邃,由此可见!虎跳峡不仅深,而且窄,许多地方,双峰欲合,如门半开;身入谷中,看天一条缝,看江一条龙;头顶绝壁,脚临激流,令人心惊胆战。其次是水险,由于山岩的断层塌陷,造成无数石梁跌坎,加之**山坡陡峻,岩石壁立,山石风化,巨石常年崩塌谷底,形成江中礁石林立,犬牙交错,险滩密布,飞瀑荟萃。从上虎跳峡至下峡口,落差达210米,*均每千米14米,江流特急,不少段落,每秒达六至八米。因而江水态势,瞬息万变,或狂驰怒号,石乱水激,雪浪翻飞,或旋涡漫卷,飞瀑轰鸣,雾气空蒙。构成世上罕见的山水奇观。

虎跳峡谷天下险。这虽给航行带来不便,但这个“险”中却蕴藏着一种美,一种摄人心魄的壮美,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到此寻幽探险。若从丽江大具进峡,下*台,沿小路绕至山脚,达下虎跳。**危崖壁立,在30来米宽的江面中,还屹立着四五米高的虎跳石。江水从两边倾泻而下,犹如猛虎下山,风驰电掣,水花进射,山谷轰鸣,。

过江上山,沿中旬一侧的盘山小路攀援而上,在陡峭的山坡上有一小村,名为“核桃园”,居民多以石板盖屋。到虎跳峡的行人,常在这别具风情的山村借宿。当夜深人静,在熊熊燃烧的火塘边躺下休息时,江水的奔腾,劲烈的江风和松涛声混成一片,隐隐地使人感到狂涛冲击山峡而发出的微微颤动,好像睡在一只在波涛中航行的船上,有一种异常的新鲜感觉。

出核桃园村不远,崎岖的山路上突然出现一个巨大的深沟:耸人云端的哈巴雪峰,似被巨人当头劈了一斧,留下了一道刀切“般的深谷。行人得从深谷的一面攀藤附葛,小心翼翼下到崖底,又从岩底手脚并用,爬上山头,弄得汗流浃背,才越过直线仅数十丈的距离。再往前行,江对面的绝壁上,隐约可以看出一个由风雨剥蚀所形成的纳西族妇女侧影,似乎在山间策马驰骋,当地群众称这个侧影为“阿昌本地米”。传说她骑着白马,正在山间巡视,遇有凶恶的野兽出来伤害人畜,便会高声呼唤。神奇的想象,瑰丽的景色,给山川风物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续前行,到“中虎跳”。这里喝崖排空,或直刺青天,或斜扑江口,宽阔浩荡的江水,遇到危崖的挤压与阻拦,似乎变得怒不可遏,它聚集力量,向崖石不断发起冲击,狂涛汹涌,飞瀑腾空,空谷轰鸣,声震山谷。江底惊涛裂岸,崖头山泉喷泻。当你在哈巴雪山腰,沿着壁间蹬道小心攀行时,常常会遇到飞泉流瀑,从你顶上掠过,犹如进入水帘洞中。

沿山路前行,尺把宽的小径忽升忽降,脚下是深不可测的悬崖,谷底是惊涛骇浪的轰鸣,头上是呼啸而过的劲烈江风,逼着人靠*岩根,小心前进,偶尔碰落一个石头,便如九飞坠,很久才见到它落进江心激起的浪花!走过有斜坎的陡壁,一道银流,闪入眼底,这便是“上虎跳”。只见两山夹峙,形若两扇铁门,当中立着青黑色的虎跳石,似凶神恶煞的把门将军。金沙江从他的两侧越过断崖,凌空飞下,以雷霆万钧之力冲向崖底,又弹跳而上,形成万朵雪白晶莹的浪花,旋即化作银雨乳雾,润湿了周围的岩石草木。断崖之下,千波万涛,沸沸扬扬,回旋翻滚,如千条蚊龙搅湖闹海,似万匹银马奔腾驰骋,然后乘风而去。面对这壮丽的图景,这磅磅的气势,令人浩气溢怀。清代雍乾之际的云南诗人孙鬃翁,在《金沙江》一诗中写道:劈开善城斧无痕,流出犁牛向丽奔。一线中分天作堑,两山夹斗石为门。虎跳峡的壮美风光吸引了大批国内外“背包客”来这里徒步旅行。

其中:虎跳峡徒步线被誉为“世界十大经典徒步线路之一”,主要由高路徒步线和中虎跳峡徒步线两大部分组成。虎跳峡位于香格里拉市虎跳峡镇境内,距香格里拉市96公里,距丽江市80公里。在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龙蟠乡东北。峡谷长17千米,南岸玉龙雪山主峰海拔5596米,北岸中哈巴雪山海拔5,396米,中间江流宽仅30-60米。虎跳峡的上峡口海拔1800米,下峡口海拔1630米,**山岭和江面相差2500-3000米,谷坡陡峭,蔚为壮观。江流在峡内连续下跌7个陡坎,216米短距离落差。水势汹涌,声闻数里,为世界上最深的大峡谷之一。旧时曾因山崩截断江流,至今尚有崩积物遗留。另有广东信宜虎跳峡与之同名。虎跳峡为流水地貌,落差大,水流急。

20年7月15日,距离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首府中甸县城105公里的虎跳峡景区,大批游客观赏“超级山洪”。在与惊涛骇浪咫尺之隔,已被巨浪打湿的木制栈道上,游客们拿出手机相机拍照,大呼过瘾。[1]

头场滩

抒东信宜虎跳的入口,奇石满堆,千姿百态,人只能在乱石中走,恍若置身于怪禽异兽群中。从这里至“虎口”嵯岩峭壁绵延,这里**峭壁耸立、中间湍水淙流。江左有仙人桥,是仿效四川栈道凿石开成的行人道,路面崎岖而窄,上为突出的岩石遮盖,下临深渊,这是锻炼人的胆量的好去处。昔日,新嫁娘乘轿返夫家,惯例是途中不能下轿的;但到了这里,也得破例下轿步行,过了这险道再乘轿,故又名新人桥。桥下是深潭,旧名大岩,据说渔人也莫测其深度,肥美大鱼捉不完,石崖上有一个石洞,叫大王洞,又名“翼王宫”,曾为当地瑶民首领肉翼大王所居。明万历四年(1576年)罗旁战役中,他在这里抗击两广总督凌云翼所派遣的高州参将陈璘的征讨,英勇牺牲。瑶民在虎跳口建一座庙纪念他,现庙己废。

虎跳境地还有金锁、石狮、谷仓、盐仓、石象、插剑台等名胜,江岸有仙人床、闸门等古迹。附*有“五马归槽”名山,吸引着无数游客,留下不少优美的诗篇。清代进士刘汝新游经写了一首七绝:杜鹃啼血染花丛,临水争妍石峡中。我欲寻春春寂寂,问花开处为谁红。

虎跳峡交通

在穿越虎跳峡到大具后(我就是顺道去了大索道,看到美丽的玉龙雪景)。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范本五份(扩展4)

——南京简介导游词 (菁华3篇)

各位游客:

  大家好!一路辛苦了,俗话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南京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姓王,是大家在南京期间的地陪,这是我们的司机张师傅。我和张师傅很高兴能够为大家提供各种旅游服务(各位游客如果有什么困难或问题尽管提出来,我们将竭尽所能帮助大家解决)希望大家在南京能够玩的愉快、充实。是我们有许多朋友可能是第一次来南京对南京还不甚了解,现在我就把南京的概况跟大家介绍一下。)

  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位于长江中下游*原,横跨长江*,面积有6516*方公里,下辖十一个区两个县,人口约700万。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南京的历史悠久,向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六朝是指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再加上南唐、明朝初年、太*天国和中华明国,共是十个朝代。

  南京是江苏省的第一大城市,石油化工、机械制造都是南京的工业支柱,著名的企业有熊猫电子、金陵石化,南京的交通发达,已经形成了水陆空的交通体系。

  (雪松是南京的市树,梅花是南京的市花辟邪是南京的市标。)(好了,我们已经到了要参观的第一个景点,请大家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记住我们的车牌号苏大约1个半小时以后我们任在这里上车。) 《南京的概况》

  1,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位于长江中下游*原。(西接皖赣山区,东临长江三角洲,北依苏北*原,南拥宁镇山脉。)南京横跨长江*,面积有6516*方公里(市区4737)约相当于12个新加坡或6个香港那么大。下辖十一个区两个县(鼓楼、玄武、白下、秦淮、建邺、下关、雨花、栖霞、江宁、*、浦江,高淳、溧水)人口约700万,市区人口*400万。

  2,南京的地理位置约北纬32东经118,为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3,孙中山先生曾说:“南京有高山有深水有*原。”其实南京是丘陵盆地地形。(东面是以紫金山为主的丘陵,南面是以牛首山为主的丘陵,西面是清凉山,北面是以栖霞山为主的丘陵)4,南京山环水绕,地势险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472年,越国在此建城,这就是南京最早的“越城”。诸葛亮曾劝孙权定都南京,并书“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也。”5,历史上先后有十个朝代定都南京,故称“十朝都会”这十朝分别是指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后来的南唐、明朝初年、太*天国和*。

  6,*的*代史从南京开始,也在南京结束,清*在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从此*就沦为了班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49年,*人民*百万雄师过大江,**南京,结束了**统治,*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7,南京先后用过金陵(楚)、秣陵(秦汉)、建业(东吴)、建邺、建康(西晋、东晋)、白下(唐)、升州(唐宋)、江宁(南唐)、集庆(元)、应天(明)、天京(太*天国)等名,还有石头城的别称,是*历史上用名最多的城市。

  8,著名的企业有扬子石化、金陵石化、熊猫电子集团、南钢集团、石油化学工业、机械制造等都是南京的工业支柱。南京是著名的文化教育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9,特产:板鸭、盐水鸭、鱼花茶、雨花石。工艺品:云锦、剪纸绒花、仿古牙雕。梅花谷的梅花节,灵谷寺的桂花节,江心洲的葡萄节,大黄溪的西瓜节,高淳的螃蟹节,栖霞山的枫叶节。

  南京以“博爱之都”闻名海内外,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全市面积6598*方公里,常住人口为741.3万人,下辖2县11区。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的中心地带,主要是丘陵盆地地形,城区附*东有紫金山,西有清凉山,南有牛首山,北有栖霞山。紫金山由东向西延伸,从南京城中横穿而过,使南京城南城北形成了两条水系,南为秦淮河,北为金川河。除此之外,还有玄武湖和莫愁湖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南京的城东和城西。山与水的交织,共同造就了地形险要,山水壮丽的南京城。

  由于南京城山环水绕,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472年,越国最早在此建城,也就有了南京的第一个名字“越城”。从越城算起,南京的建城史已有*2500年。古城南京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位列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在此定都的朝代有:东吴、东晋、南朝时的宋、齐、梁、陈、以及后来的南唐、明初、太*天国和*,故而南京又被称作“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历朝历代为南京留下了许多名字,如:金陵、秣陵、建邺、建康、蒋州、江宁、昇州、集庆、应天、天京等,有些名字作为南京的地名沿用至今。南京的得名来源于明朝初年,当时的南京叫应天府,朱元璋曾经打算把都城迁到开封,将开封命名为北京,应天府称南京,后来国都虽然没有迁成,但是南京的名称却一直保留下来。*的*代史从南京开始,也在南京结束。1842年,清*在南京下关的江面上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代史上第一个不*等条约——《南京条约》。1949年,*人民***南京,标志着*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全新时代。

  今日南京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等运输方式齐全,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已开通覆盖国内45个城市以及韩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在内的国内外航线。南京港地处长江下游黄金水道,目前通航五大洲*50个国家和地区。*年来,南京市实施了规模空前的城市建设,南京第二长江大桥、南京第三长江大桥、玄武湖隧道、九华山隧道、赛虹桥立交桥、华东最大的双桥门五层立交等均已建成通车,大大提高了城市的交通能力,进一步优化了南京的投资环境。

  南京是我省惟一跨江发展的城市,在我省沿海、沿江、沿线开放格局中处于枢纽位置,是*东部地区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全国六大通讯枢纽之一。目前已形成了以“电子、石化、钢铁、汽车”四大支柱产业。*年来,南京外向型经济成果显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明显增加。金陵石化、南汽集团、熊猫电子等著名企业实力雄厚、产品畅销国内外,苏宁集团已经成长成为*零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龙头老大,在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同时,南京还是全国高等教育和科研重镇,科教实力雄厚,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教育、科技的发达,为南京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京城市品牌众多,多次被评为全国十佳卫生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十佳城市、全国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南京的绿化水*全国闻名,森林覆盖率达到23%,森林与城市绿地在改善环境和调节气候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南京的市树是雪松,市花为梅花。

  说到咱们南京,不得不提的就是与“吃”、“喝”、“玩”、“穿”相对应的四大特产:盐水鸭、雨花茶、雨花石和云锦。盐水鸭皮薄肉嫩、口味鲜美,是受到中外游客普遍欢迎的著名特产。雨花茶是*的十大名茶之一,茶叶条索紧直、形似松针,茶水色香味俱全。雨花石是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纹理优美、象形绝伦,是文人雅士的珍爱之物。云锦是明清两代的贡品,色彩艳丽、灿若云霞,与苏州宋锦、成都蜀锦齐名。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南京丰富的旅游资源,东以钟山风景区为主,囊括了中山陵、明孝陵、灵谷寺以及“水上明珠”玄武湖;西以石城风景区为看点;南以著名的秦淮风光带为主打,实乃南京城的民俗风情荟萃之所;北以沿江风景区为主,包含了长江大桥、阅江楼和静海寺等景点;这四个景区绕南京主城一周,彼此之间相互联结,由明代城墙蜿蜒贯穿其中,交错形成了名扬中外的明城墙风光带。

  集山、水、城、文为一体的南京,山川形胜,虎踞龙蟠,襟江带湖,大气磅礴,城墙巍峨,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林木苍翠,正以博大的胸怀迎接着八方来客。

  南京市地处*长江下游的宁镇丘陵地区,东望大海,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联江淮,总面积6597*方公里。南京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6℃,年*均降雨量1106毫米。南京现辖11个区(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江宁、浦口、*、栖霞、雨花台)2个县(高淳、溧水),总人口约530万人。

  南京是*七大古都之一。东郊汤山猿人头骨的出土,表明35万年以前,就有了"南京猿人"的足迹。自公元229年东吴建都南京始,南京曾十次成为京都,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南京地理区位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地处长江“金三角”地区,是*区域经济中的重要城市。南京对外交通四通八达,形成了航空、高速公路、铁路、长江航运的立体交通体系和网路。

  南京,山环水抱,葱笼毓秀,山水城林融为一体,自然风貌久负盛名。自然界厚赐于南京龙蟠虎踞的山川形胜,历史在此又遗存下灿烂的文化。孙中山先生曾有名言概括南京之美:“此地有高山,有*原,有深水,在世界三大城市中亦诚难觅此佳境”。位于城东紫金山麓的中山陵、明孝陵,掩映在绿色葱葱的紫金山中,布局宏伟。太*天国遗址,殿阙巍峨。数十处南朝陵墓刻,硕大洗炼,堪称一代巨制,国之瑰宝。栖霞寺内舍利塔,造型雄健,比例匀称,装饰华丽,是我国现存石塔中不可多得的佳品。总统府、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碑是我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见证。玄武湖,三面环水,一面临城,秀峰塔影,碧波荡漾,堪称“金陵明珠”。莫愁湖,蕴含动人凄丽的传说,湖光倩影,花团锦蔟,典雅、幽秀而豁达、奔放。

  独具南京特色被誉为*织锦工艺“活化石”的云锦及“国之瑰宝”的雨花石,成为南京旅游商品的代表。美味的秦淮风味小吃及盐水鸭,享誉中外。今天的`南京,既是现代文明的经济都会,更是虎踞龙盘的秀山丽水,城桓殿阙,街巷格局,园林苑囿,绿地广场......共同构筑起一幅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多彩画卷,展现出“绿色古都,文化之城”的独特魅力。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范本五份(扩展5)

——南京栖霞山导游词 (菁华3篇)

  天禄与麒麟仅限用于帝陵,辟邪则专用于王侯墓前。

  位于栖霞区狮子冲陈文帝陈倩永宁陵前的天禄、麒麟,是帝陵石兽的代表作。

  它们相向而立,造型矫健灵活,雕刻手法细致圆熟,已脱尽汉代简朴作风,给人以挺拔、丰满的`印象。

  而位于仙鹤门张家库村的梁临川王萧宏墓,墓前的辟邪雄浑简练,雕刻技法娴熟,造型的整体和局部皆十分和谐,显示出一种匀称美,是王侯墓前石辟邪的代表作。

  神道石柱又称华表,以栖霞十月村吴*忠侯萧詹墓的碑文保存最为完整。

  南朝立碑较少,千百个碑毁散湮没,流传极少,而此碑巍然独存。

  石碑通高5。16米,分碑首、碑身、龟趺三部分。

  碑身镌刻当时著名书法家贝义渊所书2840多字的楷体碑文,是十分罕见的书法艺术珍品。

  南朝陵墓石刻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而与同时代的北朝石窟艺术遥相媲美,在*石雕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古代石雕艺术的杰作,也称得上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禄、麒麟雕刻

  精美者,当属位于栖霞镇狮子冲的陈文帝永宁陵石刻。

  天禄又称“天鹿”,也称“挑拨”、“符拨”,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与“天命”和“禄位”有关。

  麒麟是传说中的“仁兽”,它的出现,往往被附会为圣贤的降生,是太*盛世的象征,永宁陵现存石天禄、麒麟各一只,昂首而立,凌空欲飞,富有动感,给人以挺拨、丰富的印象。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0公里处,山呈伞形。因山中产“滋润摄(养)生”的草药,又名摄山。南朝建栖霞寺于此,山又以寺名改称栖霞山。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拔284米,卓立天外,又名凤翔峰;东北一山,形若卧龙,名为龙山;西北一山,状如伏虎,称作虎山。

  栖霞山驰名江南,不仅因为有一座栖霞寺,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塔舍利塔,还因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深秋的栖霞,红叶如火,层林尽染,民间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

  公元601年,隋文帝将“舍利”(佛骨)分送全国八十三州建塔收藏,指定“先往蒋州栖霞寺”。栖霞寺在唐初更名为功德寺,扩建殿宇49所,成为东南巨刹,与山东长清灵岩寺、湖北荆州玉泉寺、浙江天台国清寺并称“四大丛林”。此后,该寺几经兴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栖霞寺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现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鉴真纪念堂等。

  明征君碑在栖霞寺门前北侧,是南京地区惟一的一块唐碑。此碑是为纪念栖霞寺的创始人明僧绍而刻制的,明征君是对明僧绍的尊称。明僧绍,字承烈,号栖霞,*原人(今属山东),南朝刘宋元嘉期间(424~453年)曾中举。他隐居在摄山20余年,宋、齐两朝皇帝曾几次下诏,征他入朝作官,他坚辞不受,人们称其为“征君”。由于他甘心隐居,所以人们又称他为“隐君”。南齐永明元年(483年),明僧绍建“栖霞精舍”于此,后舍宅为寺,发展成栖霞寺。

  明僧绍的五世孙明崇俨,因擅长方士之术,受到唐高宗的宠信,为他的先祖争取到一方御碑,名为“摄山栖霞寺明征君之碑”,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所撰。碑阴镌刻“栖霞”两个大字,相传是唐高宗李治亲笔。碑的全文2376字,叙述了刘宋时期明僧绍信佛教,隐居栖霞,皇帝征召他为国子监祭酒等官时,他都婉言谢绝的故事。

  碑文是行书体,笔力遒劲,由唐代著名书法家高正臣书写。高正臣早年练*羲之书法,后来又吸收了唐初褚遂良的书法,并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在书法艺术上具有较高的造诣。此碑高4.23米、宽1.31米、厚0.37米,虽经风雨侵蚀,但保存较好,是研究我国唐代历史和文学书法艺术的珍贵实物之一。

  在栖霞山凤翔峰的西南麓,有著名的千佛岩。南齐永明七年(4*),明僧绍之子与法度禅师合作开凿三圣像佛窟。三圣像在西岩壁上,其正中无量寿佛像高10.83米,两侧为各高约10米的观音、势至两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是千佛岩中最大的造像。

  相传梁大同六年(540年)千佛岩佛龛上出现佛光,惊动齐梁贵族,于是纷纷前来凿石造像。千佛岩上下呈五级,层次分明,佛龛大者数丈,小者盈寸,共有佛龛250座,摩崖造像500座,号称千佛。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栖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拨286米,又名凤翔峰;东北一山,形若卧龙,名为龙山;西北一山,状如伏虎,名称虎山。栖霞山古迹名胜很多,她的深秋红叶,特别是2000年发现的“东飞天”石窟,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旅游胜地。栖霞山没有钟山高峻,但清幽怡静,风景迷人,名胜古迹,遍布诸峰,被誉为“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栖霞,枫林如火,漫山红遍,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

  栖霞山驰名江南,因为不仅有一座栖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构舍利塔,还因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间素有“春牛首、秋栖霞”。山西侧称枫岭,有成片的枫树,深秋的栖霞,红叶如火,登高远望,甚为壮观,景色十分迷人。

  栖霞山风景区的第一景是明镜湖,有“彩虹明镜”碑立于湖边,它位于栖霞寺大门西面,面积约3000*方米,是清乾隆年间兴建的,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桥与岸相连,造型精巧,向东有月牙池,向前就来到栖霞寺大门。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栖霞寺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现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鉴真纪念堂等主体建筑。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唐代时称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余间,规模很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清咸丰年间毁于火灾。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现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摄翠楼、藏经楼等,为南京地区最大的'寺庙。

  千佛岩在凤翔峰西南麓。闻名遐迩的“东飞天”就在中102号佛龛中。南齐永明七年(4*),明僧绍之子与智度禅师合作开凿三圣像以纪念明僧绍。梁大同六年(540年)三圣像佛龛上出现佛光,惊动齐梁贵族,于是纷纷前来凿石造像,从南朝齐永明二年至梁天监十年(484-511年)逐渐开凿而成。又据传,栖霞寺创建人僧绍曾梦见西岩壁上有如来佛光,于是立志在此凿造佛像。

  他病故后,其子在南齐永明二年(484年)开始与僧智度禅师在西壁上凿佛龛,镌刻了三尊佛像,这三佛合称“西方三圣”,该殿也称“三圣殿”。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龛,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凿于294个佛龛中,望之如峰房鸽舍,号称千佛崖。

  后来,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纱帽峰都有开凿,连南朝在内,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其中“大佛阁”为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凿于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正中无量寿佛坐像高达12米。

  2000年南京旅游界要说有什么大事恐怕只有栖霞山发现“东飞天”,各大媒体更是抓住这一热点进行大量报道,学术界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使“东敦煌”、“东飞天”蜚声海内外,很多人慕名而来。“东飞天”位于中102号佛龛中。

  这个洞龛非常小,共有5座佛像,洞顶的两组飞天为橙色,线条清晰可辨,中间佛像头顶的火焰隐约可见。虽然仅有这么两对飞天,但这是我国所发现的最东部的“敦煌遗迹”。最*又传来消息称在千佛岩旁的舍利塔上又发现了飞天浮雕,其所用技法和人物线条皆与敦煌相似,据有关报道称,这一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东敦煌"的文化内容。

  舍利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始为木塔,后毁于唐武宗会昌年间。现存之塔系南唐时高越、林仁肇建造。从栖霞寺南侧围墙外山路向东行不远,就可看到舍利塔,该塔用白石砌成,五层八面,高约18米。塔外壁上刻有浮雕,形象姿态生动传神。

  塔基上刻着释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诞生、出游、苦行、坐禅、说法、降魔、涅般。该塔为五级八面密檐式石塔,高18.04米。塔基上浮雕释迦八相图和海石榴、鱼、龙、凤、花卉等图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王像、普贤骑象图和文殊菩萨像,像上还刻有“匠人徐知谦”等题名。

  塔檐下雕飞天、乐天、供养人等像。第二层以上每面都刻两个圆拱形龛,均内雕一酋跏趺坐佛,共计64尊,雕刻精细,甚为生动。全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细腻、精湛,装饰华丽,为佛教艺术在江南的代表作,在*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88年舍利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栖霞山还有若干自然奇观,饶有情趣。如栖霞寺东北,*山头的南坡上有一处青灰岩石,表面呈波浪状,人称“迭浪岩”,十分罕见。此外还有“青锋剑”、“天开岩”、“一线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观。

  南朝石刻

  体现南京南朝古都神韵的艺术瑰宝——南朝陵墓石刻,在江苏省内共有32处,其中南京地区有19处,分布在江宁、栖霞等处,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刘宋,距今约1500年,19处陵墓石刻中,帝陵共3处,另有失考墓7处。

  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石刻距陵墓约千米左右,一般都包括镇墓神兽、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几种。镇墓神兽分双角天禄、独角麒麟与无角辟邪三种,形态基本相似,均体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张齿露,目含凶光,腹部两侧刻有双翼,四足前后交错,神态威猛庄严。天禄与麒麟仅限用于帝陵,辟邪则专用于王侯墓前。

  位于栖霞区狮子冲陈文帝陈倩永宁陵前的天禄、麒麟,是帝陵石兽的代表作。它们相向而立,造型矫健灵活,雕刻手法细致圆熟,已脱尽汉代简朴作风,给人以挺拔、丰满的印象。而位于仙鹤门张家库村的梁临川王萧宏墓,墓前的辟邪雄浑简练,雕刻技法娴熟,造型的整体和局部皆十分和谐,显示出一种匀称美,是王侯墓前石辟邪的代表作。

  神道石柱又称华表,以栖霞十月村吴*忠侯萧詹墓的碑文保存最为完整。南朝立碑较少,千百个碑毁散湮没,流传极少,而此碑巍然独存。石碑通高5.16米,分碑首、碑身、龟趺三部分。碑身镌刻当时著名书法家贝义渊所书2840多字的楷体碑文,是十分罕见的书法艺术珍品。

  南朝陵墓石刻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而与同时代的北朝石窟艺术遥相媲美,在*石雕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古代石雕艺术的杰作,也称得上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禄、麒麟雕刻

  精美者,当属位于栖霞镇狮子冲的陈文帝永宁陵石刻。天禄又称“天鹿”,也称“挑拨”、“符拨”,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与“天命”和“禄位”有关。麒麟是传说中的“仁兽”,它的出现,往往被附会为圣贤的降生,是太*盛世的象征,永宁陵现存石天禄、麒麟各一只,昂首而立,凌空欲飞,富有动感,给人以挺拨、丰富的印象。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范本五份(扩展6)

——无锡灵山导游词范本五份

  灵山胜境坐落于山清水秀的无锡太湖之滨,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佛教文化主题园区。景区开园六年来已接待海内外游客上千万人次。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2004年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目前,灵山已成为无锡的和华东旅游精品景点。

  灵山大佛坐落于无锡马山秦履峰南侧的小灵山地区,该处原为唐、宋名刹祥符寺之旧址。立像大佛所在位置系唐玄奘命名的小灵山,故名灵山大佛。这尊宏伟庄严的大佛是中国佛教界*百年来最大的一件盛事,同时也将成为太湖明珠——无锡的标志之一,对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佛经有云:凡新佛像落成,必得经过开光,其神圣意义方始具备。灵山大佛开光盛典由当今世界三大教派高僧大德共同主持。现场由万盆鲜花、千米黄绢妆点。五百米朝圣之路遍插佛旗、二百一十八级登云道满植金菊、千棵乔木黄布裹身、万羽信鸽绕佛飞翔。梵音袅袅,鼓乐交鸣,再现佛佗住世之景;信众云集,焚香顶礼,尽显我佛归心之德。开光当日,从凌晨四时起,各地信众络绎而来,自市区至马山,车流绵延二十余公里,持续*四个小时。是日,瑞霭低垂,随着轻风在大佛周围缓缓舞动,随着大法师漫妙的经声,祥云飘升,雾霭尽散,佛祖慈颜显现:双眉半弯,似笑未才智;慈目微闭,欲语先闻。数万信众虔诚礼拜,默许心愿,法喜盈会,尽显吉祥。现在,大佛开光现场均原样保留,开光录相不久将循环播放,以使更多未能亲临开光现场的参拜者得以领略开光盛况,共结法缘、同沾法喜!

  灵山大佛的塑造,依据佛经如来三十二形相的记载完成,大佛慈颜微笑,广视众生,右手“施无畏印”代表除却痛苦,左手“与愿印”代表给予快乐,均为祝福之相。整个佛像形态庄严圆满,安详凝重而细致,显现佛陀慈悲的法相。

  回顾中国的历史和佛教的历史,在每一个繁荣时代,都会出现高度文明的艺术结晶,千秋万代,历久不衰。为佛立像,成就不凡,从云岗、龙门到敦煌、大足……如今又有灵山大佛,从而在全国形成东有江苏无锡灵山大佛,南有香港天坛大佛,西有四川乐山大佛,北有山西云岗大佛,中有河南洛阳龙门大佛的五方五佛特立耸峙而相呼应的格局。

  灵山大佛矗立在无锡太湖之滨小灵山上,反映了华东这一福泽宝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安定祥和,也是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重要体现,并象征和*与生命如青铜一样,亘古长青。

  灵山大佛景区,是于1997年建成的5A景区,占地面积约30公顷,***批准的全国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的"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就位于这个岛上。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成为江南佛教文化的代表性丛林。使灵山在国内的旅**业中取得了重要地位。

  在岛上的几十个山峰中有一座小山与众不同,这座山就是灵山,灵山脚下有一座千年古刹——祥符寺。祥符寺在历史上规模宏大、高僧辈出、法务兴隆、香火鼎盛。传说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曾驻锡于此,因见寺后主峰钟灵毓秀、翠霭多姿,与天竺佛陀说法处的灵鹫山颇为相似,遂将其命名为"小灵山",并由其大弟子窥基在此开宗立派,创建了佛教中著名的"慈恩宗"。前全国**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将这段历史总结为八个字——"山连鹫岭,法继慈恩",意指小灵山与印度的`灵鹫山,祥符寺与玄奘法师开创的慈恩宗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时光飞逝,进入九十年代,为保存古迹、弘扬文化,由中国佛教协会、无锡马山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发起,恢复了千年古刹祥符寺,文化与艺术、信仰与科技造就的神奇――灵山,是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南无卢舍那佛道场。作为一尊高达88米、国内第二大的青铜佛像,灵山大佛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宗教、历史和文化上,还体现在旅游上,灵山担负着带动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内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重任。大佛、大庙、大景区,浓郁的佛教气息,无处不在的信仰精神和感化力量——这是灵山大佛景区的宏伟蓝图。

  九龙灌浴是根据佛经上所记载的佛祖出生时的故事而建造的,据说在佛祖一生下来他就能走路和说话,他不用旁人扶持向东南西北各走七步,而且脚下步步生出一朵莲花来,最后他站在一朵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做狮子吼“天上地下,为我唯尊”顿时天空出现了九条龙喷出净水为他沐浴,仙女们也纷纷散下花瓣,奏起仙乐,供养我们的佛祖。

  小太子全身镏金,共使用黄金18公斤,重12吨,高7.2米。莲花座下面是狮子鼓,我刚才有提到狮子在佛教是象征弘扬佛法的,狮子鼓下面是四大天王,他们是佛祖出生时的守护神。周围几个漂亮的仙女称为“八供养”是佛祖出生时的供养人。

  这吐水的凤凰称为八凤饮水,这水是经过引自德国200多万的净化器,净化后的水,在佛教称为“八功德水”,只有在西方极乐世界才有,大家可以放心饮用,您会觉得这水清甜甘冽,而且可以保佑你身心安乐,福慧双收,*安吉祥。

  转经廊

  广场四周是转经廊,里面安放的是转经筒,这是藏传佛教祈福用的法器,因为考虑到有些朋友们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或没有机会在*时诵读经文,于是设置了这样的转经廊,大家可以趁此机会来转一下这转经筒,因为你每转一周就如同把转经筒内的经文诵读了一遍,如果您有时间也可以把我们108个转经筒全部转过来,这就如同诵读了百遍经文,功德十分大的,也会保佑你福寿延年。

  “降魔”铜雕

  在看完佛祖四相成道之一的“出生”以后,我们来看一下佛祖四相成道中的“降魔”。

  我们眼前所看到的长26米,高将*8米的大型铜雕展现的就是佛祖“降魔”的过程。我们有些朋友们可能会发现佛祖显得有些憔悴,对不对?这是因为佛祖刚刚经历了六年的苦行,但没有悟出解脱之道,于是他放弃苦行,到了河中洗去了六年的污垢,接受了牧羊女供养的羊奶之后,稍微恢复了一些原气,便坐在一个菩提树下,发了一个大愿“如果今生不能求得正果,便再也不起来了”佛祖在树下静思了七天七夜,就在他将要成佛的刹那间心魔来袭,比如像享乐的诱惑、财势的诱惑,美女的诱惑等最终佛祖把它们一一降服,得道成佛。我们可以来仔细看一下这些心魔,有一个女子跪在那里,用手半遮着脸在哭泣,她诬陷佛祖与她发生了不正当男女关系使她怀孕了,这是我们常说的诽谤。这边中间有一个端庄的王子,周围的人向他敬献珠宝,这象征着财势、权力。这边是美女的诱惑,佛祖是不为所动。识破她们的诡计,使她们变回原来丑陋的面貌。上面手握兵器的是魔军,他们想用武力来吓唬我们的佛祖,但佛祖是不畏惧的,最终把他们降服,他们跪下来归依了我佛。佛祖右手的手势,称为降魔印。他座下站立的是地神,他是佛祖整个降魔过程的见证人,他正在向一个常人讲述佛祖降魔的经过。常人听后,觉得佛祖十分伟大,便跪下来顶礼膜拜。

  看完这个铜雕后,我认为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有坚定信念,战胜自己,才能有所成就。我不知道大家是怎样想的,因为各自思维不同,感受也不同,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阿育王柱

  我们眼前所看到的这根石柱称为阿育王柱,为什么叫阿育王柱呢,这就要从印度***朝的第三代君王阿育王说起,他比我国的秦始皇还要早一百多年。如果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的话,那么阿育王就统一了整个印度。我们知道统一一个国度肯定要经历很多的战争。在阿育王年老时他觉得自己罪孽深重,因为战争中有无数生命被殃及,于是他在一位比丘的点化下皈依了佛教,并把佛教定为国教。在全国各地竖这么一根石柱,石柱上都刻经文以此来弘扬佛法。人们就把这样的石柱,称为阿育王柱。如果说我们释迦牟尼佛祖创建了佛教,那么佛教的弘扬与阿育王是分不开。

  我们可以仔细来看一下这根阿育王柱,它是整根花岗岩雕刻而成的,高16.9米,直径有1.8米。阿育王柱最顶端的四只狮子面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也象征着要把佛教弘扬到四面八方。狮子下面刻有xx和四种动物,分别为狮子、牛、马及大象。xx喻意xx常转的意思,狮子代表释迦王族,牛代表忍辱负重,马代表王子逃离皇宫,大象代表大行大力。

  这根阿育王柱是从福建山区里开凿出来的,大家现在见到的已是第三根,前面两根在开凿过程中断裂了。阿育王柱路经三个省才运到这里,仅保险费和一些附加费用就达到一千万。我们的.阿育王柱是手工雕凿的,用坏的榔头就可以用5吨的卡车装一卡车了。

  花岗岩的拉伸强度很小,抓住一头则会被自身的重量拉断,在装过程中是十分困难的,很容易就拉断。最后动用了三辆超过一百吨的大吊车,在专家的精心指导下才顺利装吊完成。阿育王柱四周的石栏称为“牛栏”,是印度的传统建筑,喻意隆重高贵。现在我们见到的阿育王柱,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花岗岩石柱,就是为了纪念阿育王对佛教的重大贡献。广场旁边四根石柱称为经幢,通常上面也刻有经文,映衬出阿育王柱的雄伟庄重,佛教的博大精深。

  天下第一掌

  天下第一掌广场左侧矗立有“天下第一掌”。它高达11.7米,相当于三层楼房的高度,宽5.5米,仅手指直径就达1米,掌心千辐轮直径2米,总重量达13吨。这是按灵山大佛右手以1:1的比例复制而成,也就是说形状大小完全一样。佛掌的印相为“施无畏印”,寓意驱除众生痛苦,抚慰众生心灵,令众生无畏无惧。对比如此庞大的手掌,可见大佛的雄伟高大了。因“佛手”与“福寿”谐音,所以我们常说“摸摸佛手,增福添寿;抱抱佛脚,*安如意。”既然有幸来到灵山胜境,我们不妨带着美好的心愿去摸摸佛手,让大佛为您驱除烦恼,保佑您一生*安。

  百子戏弥勒

  高3米,宽7.8米,重9吨。斜倚而卧的弥勒神情和蔼,笑容可掬。在弥勒硕大的身体上,塑有整整一百个正在嬉戏耍闹的小顽童,各个形神各异,栩栩如生。您看:他们有的在叠罗汉,有的在拔河,有的在拿小树枝桶弥勒的肚脐,更有调皮的竟然在弥勒身上撒尿。但弥勒一点也不为所动,依旧乐呵呵。这些小顽童为何如此捉弄弥勒呢?据说他们是在考验弥勒的肚量,是否真如世人称道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事实证明,只有心胸开阔之人才是真正拥有快乐的人。

  灵山大佛景区,是于1997年建成的5A景区,占地面积约30公顷,***批准的全国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的"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就位于这个岛上。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成为江南佛教文化的代表性丛林。使灵山在国内的旅**业中取得了重要地位。

  在岛上的几十个山峰中有一座小山与众不同,这座山就是灵山,灵山脚下有一座千年古刹--祥符寺。祥符寺在历史上规模宏大、高僧辈出、法务兴隆、香火鼎盛。传说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曾驻锡于此,因见寺后主峰钟灵毓秀、翠霭多姿,与天竺佛陀说法处的灵鹫山颇为相似,遂将其命名为"小灵山",并由其大弟子窥基在此开宗立派,创建了佛教中著名的"慈恩宗"。前全国**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将这段历史总结为八个字--"山连鹫岭,法继慈恩",意指小灵山与印度的灵鹫山,祥符寺与玄奘法师开创的慈恩宗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时光飞逝,进入九十年代,为保存古迹、弘扬文化,由中国佛教协会、无锡马山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发起,恢复了千年古刹祥符寺,文化与艺术、信仰与科技造就的神奇――灵山,是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南无卢舍那佛道场。作为一尊高达88米、国内第二大的青铜佛像,灵山大佛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宗教、历史和文化上,还体现在旅游上,灵山担负着带动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内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重任。大佛、大庙、大景区,浓郁的佛教气息,无处不在的信仰精神和感化力量--这是灵山大佛景区的宏伟蓝图。

  灵山大佛坐落于无锡马山秦履峰南侧的小灵山地区,该处原为唐宋名刹祥符寺之旧址,为保存古迹,弘扬文化,落实宗教政策,由修复祥符禅寺建造大佛立像筹建委筹划,在恢复祥符寺的同时,兴建八十八米高的露天青铜释迦牟尼佛立像。大佛所在位置是唐玄奘命名的小灵山,故名灵山大佛。灵山大佛景区位于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占地面积约30公顷。从灵山大型果园停车场步行至照壁广场,可见三山环抱,灵山大佛巍然屹立,气势雄伟壮观。大佛南面太湖,背倚灵山,左挽青龙(山),右牵白虎(山),地灵形胜,风水佳绝,为难得之佛国宝地。灵山大照壁长41。6米,高6。63米,正面“灵山胜会”石刻组雕,神仙道伟,千人千面,栩栩如生;背面为“唐僧赐禅小灵山图”。

  这尊宏伟庄严的大佛是中国佛教界*百年来最大的'一件盛事。同时也将成为太湖明珠——无锡的标志之一,对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佛经有云:凡新佛像落成,必得经过开光,其神圣意义方始具备。灵山大佛开光盛典由当今世界三大教派高僧大德共同主持。现场由万盆鲜花,千米黄绢妆点。五百米朝圣之路遍插佛旗,二百一十八级登云道满植金菊,千棵乔木黄布裹身,万羽信鸽绕佛飞翔。

  梵音袅袅,鼓乐交鸣,再现佛佗住世之景;信众云集,焚香顶礼,尽显我佛归心之德。开光当日,从凌晨四时起,各地信众络绎而来,自市区至马山,车流绵延二十余公里,持续*四个小时。是日,瑞霭低垂,随着轻风在大佛周围缓缓舞动,随着大法师曼妙的经声,祥云飘升,雾霭尽散,佛祖慈颜显现:双眉半弯,似笑未才智;慈目微闭,欲语先闻。数万信众虔诚礼拜,默许心愿,法喜盈会,尽显吉祥。现在,大佛开光现场均原样保留,开光录相不久将循环播放,以使更多未能亲临开光现场的参拜者得以领略开光盛况,共结法缘、同沾法喜!

  大佛采用锡青铜材料铸造,除因青铜件持久永恒外,更重要的是青铜艺术是源于石器时代的古典艺术精粹,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极为灿烂的一部分。青铜艺术的古朴素雅和优美细致,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地位。大佛的铸造是一项大规模、高难度的工程,筹建委决定由南京晨光集团承建此项工程。南京晨光集团有令人信赖的技术,并曾在建造香港天坛大佛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大佛的建筑结构设计由设计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而名闻海内外的华东建筑设计院承担。大佛艺术造型由南京艺术家吴显林负责雕塑设计。

  灵山大佛的主要数据资料如下:1、灵山大佛通高88米,佛体79米,莲花瓣9米。2、灵山大佛佛体(不含莲花瓣)由1560块6—8毫米厚的铜壁板构成,焊缝长达30余公里。3、灵山大佛铸铜约700吨,铜板面积达九千多*方米,约一个半足球场大小。4、由于高科技的运用,灵山大佛能抵御14级台风和8级地震的侵袭。

  灵山大佛的塑造,依据佛经如来三十二形相的记载完成。大佛慈颜微笑,广视众生,右手"施无畏印"代表除却痛苦,左手"与愿印"代表给予快乐,均为祝福之相,整个佛像形态庄严圆满,安详凝重而细致,显现佛陀慈悲的法相。

  灵山胜境距无锡市区17公里,有旅游专线公路相通,位于沪宁高速公路与京沪大动脉之上,交通十分便利。*来开通的高速游艇将灵山胜境与鼋头渚、三国城、水浒城等新老景点在15分钟内联成一体,并有游船与苏州、湖州、杭州相通,环太湖一带从此形成更加紧凑的旅游板块。另外,大佛正面对太湖;左边青龙山;右边白虎山;后面对灵山,占吉位。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范本五份(扩展7)

——保和殿导游词范本五份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小导游,我将陪伴大家共同游览北京的故宫名胜景区,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够使您对北京故宫留下美好的印象,好,现在我们就开始今天的游览吧。

  故宫过去叫紫禁城,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紫禁城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建成,占地面积72万多*方米,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整个建筑群气势宏伟豪华,布局开阔对称,内外装饰壮丽辉煌,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那么为什么叫“紫禁城”呢?这里面有很深的文化内涵。人们认为那是天帝居住的宫殿,称它为“紫宫”。皇帝称自己为天子,就是天帝的儿子,他所居住的宫殿就叫“紫宫”,这是其一,其二呢,皇帝居住的宫院,对寻常老百姓来说,是绝对的禁忌之地。于是两层含义合起来,所以就叫“紫禁城”。从明朝永乐到清朝宣统,共有24位皇帝在这儿居住过,统治中国达491年。

  相传紫禁城有宫殿9999间半,实际上是8700多间,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在这些宫殿还会欣赏到青铜、玉器、书画、珠宝等珍贵的文物。要知道,这些文物都是从故宫博物院150多万件藏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在那些文物的背后,在眼前这些殿宇之中曾经发生过许许多多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足以让您听不够、想不够。简单一句话,您今天走进了这明清两代的皇宫,就是走进了中华文明的宝库。

  这些年来,故宫博物院除了保存和复原三大殿、后三宫和西六宫外,又开辟了青铜、陶瓷、书画、珍宝、钟表等专馆,并经常举办各种临时的主题性展览。

  好了,我今天的讲解至此为此,谢谢大家的耐心倾听!

  故宫是一个面积巨大、历史悠久、文物古老的地方。

  我们很早就来到了故宫,可这里早已人山人海。我和爸爸妈妈本想好好的一个宫一个宫的观看,但一拿到故宫地图这个念头马上灰飞烟灭,回为故宫太大了,就光看地图都看不过来,怎么游览呢?我就先来介绍一下故宫整体的风景吧。

  故宫整个大体都为红色,只有宫殿那形态各异的屋顶呈黄色。别觉得宫殿就一定是庄严的,故宫就不全是这样,这全在于它的房顶,故宫宫殿的房顶是千奇百怪的,有蘑菇头形的、有三角形的、有圆锥形的……。故宫不只一座宫殿,而是上百座,大小不同,高低起伏。在一进门就能看见的宫殿旁有几个小水池,里面还有几个小吃喷头呢!我第一眼看到的宫殿门口有一个石阶小走廊,直冲着门口的楼梯两边有两座狮子石像,这两座石像象威武的士兵守在门口。因为故宫太大,所以我和爸妈先去看看主要的大宫殿。

  我们先游览的大殿,门口堵得水泄不通,爸爸把我背了起来。我一看,哇太雄伟了!名贵的地毯铺在正,从门口直走到头,光辉的主座立在那,我往两边瞧瞧,到处都是辉煌的文物。

  剩下的主要部分是古代娘娘住的地方,因为起居室都是在里面,而且不让进去,只能在外面观赏,所以只能看见外面的东西。但还是非常耀眼辉煌。那摆放着好看的暖炉,柔软名贵的白色地毯,看起来就舒服的沙发座椅……

  最后的所有宫殿,大都是和古代娘娘居住的地方差不多,只是还没有那么耀眼,那么大而不空,所以有一丁点没意思,我们就没怎么观看。

  故宫真是个参观游览的'好地方啊!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小导游,我将陪伴大家共同游览北京的故宫名胜景区,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够使您对北京故宫留下美好的印象,好,现在我们就开始今天的游览吧。

  故宫过去叫紫禁城,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紫禁城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建成,占地面积72万多*方米,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整个建筑群气势宏伟豪华,布局开阔对称,内外装饰壮丽辉煌,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那么为什么叫“紫禁城”呢?这里面有很深的文化内涵。人们认为那是天帝居住的宫殿,称它为“紫宫”。皇帝称自己为天子,就是天帝的儿子,他所居住的宫殿就叫“紫宫”,这是其一,其二呢,皇帝居住的宫院,对寻常老百姓来说,是绝对的禁忌之地。于是两层含义合起来,所以就叫“紫禁城”。从明朝永乐到清朝宣统,共有24位皇帝在这儿居住过,统治中国达491年。

  相传紫禁城有宫殿9999间半,实际上是8700多间,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在这些宫殿还会欣赏到青铜、玉器、书画、珠宝等珍贵的'文物。要知道,这些文物都是从故宫博物院150多万件藏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在那些文物的背后,在眼前这些殿宇之中曾经发生过许许多多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足以让您听不够、想不够。简单一句话,您今天走进了这明清两代的皇宫,就是走进了中华文明的宝库。

  这些年来,故宫博物院除了保存和复原三大殿、后三宫和西六宫外,又开辟了青铜、陶瓷、书画、珍宝、钟表等专馆,并经常举办各种临时的主题性展览。

  好了,我今天的讲解至此为此,谢谢大家的耐心倾听!

各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

  你们好!欢迎来到“世界遗产”之北京故宫,我是来自遂昌的翁导游,下面我就带大家去细细游赏一番吧,

  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地点位于北京城中心。开始建造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也就是现在说的1406年至1420年,后来经过多个朝代的劳动人民细心修改,变的非常的富丽堂皇,但仍保持着原来的布局和规模,是世界上保存的最完整、规模的`古代木构架宫殿建筑群。最先的设计人是蔡信、阮安等,主持施工的人是蒯详、陆详等,名字里都有详哦!

  我们说完了北京故宫的历史和人物建造,现在该说说外观和排列顺序了把!

  这座城设四个门,南门正中面是午门、北边是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四门个建有重檐庑殿顶门楼。这座城的四个角都还布有一些结构精巧、外观秀丽的角楼。外面的墙有10米多高呢!还有护城河宽52米,够宽的吧!长3800米,整个建筑群按南北中间的中轴线为对称布局,层次分明,主次有序。

  听完了一以上那些,你应该对北京故宫有些了解了吧!可能你还不知道把,连皇帝的住所都是那么井井有条!

  文化殿,武英殿是面阔九间的但檐歇山顶建筑。文化殿是皇帝听大臣讲书的地方,武英殿是皇帝吃饭、居住和召见大臣的地方。后三宫、东西六宫和乾清宫和坤宁宫通直御花园。坤宁宫和乾清宫是内廷的正殿、正寝,是皇帝、太后和皇后的正式居住场所,*均面积宽九间,为重檐庑殿顶。

  前三殿是全宫的建筑群,占地面积有达8.5万*方米,是宫城的12%,后三供则为前三殿的25%,期于宫殿依次递减,主要突出前三殿、后三宫的主要地位,1961年定位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过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是一个面积巨大、历史悠久、文物古老的地方。

  我们很早就来到了故宫,可这里早已人山人海。我和爸爸妈妈本想好好的一个宫一个宫的观看,但一拿到故宫地图这个念头马上灰飞烟灭,回为故宫太大了,就光看地图都看不过来,怎么游览呢?我就先来介绍一下故宫整体的风景吧。

  故宫整个大体都为红色,只有宫殿那形态各异的屋顶呈黄色。别觉得宫殿就一定是庄严的,故宫就不全是这样,这全在于它的房顶,故宫宫殿的房顶是千奇百怪的,有蘑菇头形的、有三角形的、有圆锥形的……。故宫不只一座宫殿,而是上百座,大小不同,高低起伏。在一进门就能看见的宫殿旁有几个小水池,里面还有几个小吃喷头呢!我第一眼看到的宫殿门口有一个石阶小走廊,直冲着门口的楼梯两边有两座狮子石像,这两座石像象威武的士兵守在门口。因为故宫太大,所以我和爸妈先去看看主要的大宫殿。

  我们先游览的.大殿,门口堵得水泄不通,爸爸把我背了起来。我一看,哇太雄伟了!名贵的地毯铺在正,从门口直走到头,光辉的主座立在那,我往两边瞧瞧,到处都是辉煌的文物。

  剩下的主要部分是古代娘娘住的地方,因为起居室都是在里面,而且不让进去,只能在外面观赏,所以只能看见外面的东西。但还是非常耀眼辉煌。那摆放着好看的暖炉,柔软名贵的白色地毯,看起来就舒服的沙发座椅……

  最后的所有宫殿,大都是和古代娘娘居住的地方差不多,只是还没有那么耀眼,那么大而不空,所以有一丁点没意思,我们就没怎么观看。

  故宫真是个参观游览的好地方啊!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范本五份(扩展8)

——广州塔的导游词范本五份

各位游客们: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广州的著名景点广州塔,广州塔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市新中轴线与珠江景观轴交汇处,与海心沙岛和广州市21世纪CBD区珠江新城隔江相望,是中国第一高塔,世界第四高塔。

  2019年9月28日,广州市城投集团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广州新电视塔的名字为广州塔,整体高600米,为国内第一高塔,而“小蛮腰”的最细处在66层。从2019年10月1日起,广州塔正式公开售票接待游客。2019年正式获评“羊城新八景”之首“塔耀新城”,成为“游广州,必游广州塔”的广州景点。

  广州塔为中国第一高塔,世界第四高塔。仅次于迪拜阿联酋哈利法塔(828米)、日本东京天空树电视塔(634米)。在广州新电视塔建筑设计竞赛中,曾出现多个优秀设计。经过市民投票,专家的层层评审,广州新电视塔设计方案最终选定来自荷兰IBA事务所的设计师马克-海默尔(MarkHemel)和芭芭拉-库伊特(BarbaraKuit)夫妇。公司的设计方案,塔高450米,天线桅杆150米,以“广州新气象”为主题。

  登上广州塔,羊城风光一览无余。观光塔建设用地处在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和珠江景观轴线的交汇处,而新城市中轴线北起燕岭公园,南至南沙,由北至南串联了火车东站、体育中心区、新城市中心区、临江标志性景观区、主题文化旅游区、海珠行政中心区、果园保护区和广州新客运港区。广州塔现有娱乐项目为“摩天轮”、“速降体验”、“蜘蛛侠栈道”。

  广州塔这里还有许多好玩的事情,我的讲解到这里就完了。接下来我们就去体验一下广州塔吧,希望今天的广州塔之旅能给大家带来难忘的记忆。

各位游客朋友:

  你们好!

  我叫李铭泽,是你们的导游。今天我要带大家去广州塔。它是广州一个新景点,来广州不上广州塔,那就是白来广州一趟了。

  游广州塔最方便,最快捷就是乘地铁,先坐三号线到赤岗塔站下车,请大家抬头看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游览的广州塔了。它高耸入云,雄伟壮观,美丽动人,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小蛮腰,这名字是不是很动人呢?

  大家一起进去吧!我们已经坐上了观光梯啦,您会如腾云驾雾般地快速上升,还不用2分钟,现在电梯已经稳稳停在84层,4332米高的观光层了,大家可以随便走走看看,窗外是360度的无敌风景,整个羊城都尽收眼底。请各位往北看,这就是广州的新中轴线,大家再低头往下看,这就是中国第三长河——珠江,它就像一条彩带,碧绿江水,从塔底缓缓流过。胆大的游客可以在凌空伸出“玻璃格子”站上去,您会觉得犹如悬浮在云霄,上下左右全部都是空的。看着玻璃地板下方的马路,车流细水如蚁,珠江在脚底蜿蜒,可能让您眩晕。如果您晚上来到这里,广州的夜景更是美不胜收,让您留连忘返。

  今天我很高兴和大家来游广州塔,请大家慢慢观赏,我祝大家玩得开心。

  各位游客,大家早上好,我是今天带大家的导游,我姓谢。现在请大家抬头看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游览的广州塔了。

  作为广州的标志性建筑,广州塔 (广州塔) 位于海珠区,在南岸的珠江,陈维岛屿面临向北。与 1968 英尺 (600 米) 的高度,这是最高的电视塔,在中国,第三个世界最高。塔一直是广州必看的风景名胜。从山顶上,你们可以鸟瞰整个城市。

  这座塔还指出以其独特的设计。设计师马克 赫默尔灵感的女性的髋关节,骨头,然后他创建纤细的腰身,中间的塔,就像一个淑女曲折她的腰在后面看。在最细的部份,直径是大约 32 码 (30 米)。这座塔已成为一个新的城市地标和广州八个新景点之一。不管游客有珠江游船或只是漫步其银行,他们可以看到雄伟的塔。特别是在晚上,塔看起来像灿烂的礼服,多彩灯火。

  广州塔可以分为五个区根据高度,即区 E、 D、 C、 B 、A游客可以体验不同的乐趣,在塔里面。

  【E 区】

  包括天线,区从 1 开始,233 英尺 (376 米)。它包含最优秀集合内塔的娱乐项目。488 瞭望,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最高的室外观景台位于顶部 1,601 英尺 (488 米)。游客有广州市的全景。它是一个精彩的网站,用于摄影狂热者赶上日出,月光下,满天星斗的天空,和城市全景的喘不过气来的时刻。

  天空降 100 英尺自由落体,开始在 1,591 英尺 (485 米),是最高的世界的心跳停止垂直自由落体。如果你想要的激动人心的体验,它提供了两种风格: 传统坐下降和站掉自由落体。你可以有机会摆脱你的压力、焦虑和无聊。

  泡沫电车是游客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有轨电车已围绕塔 16 水晶观光小木屋。它的转速在 1,492 英尺 (455 米) 处的塔主要体顶部附*。以其辉煌的城市全景视图,泡沫电车被认为是一个浪漫的地方,为使求婚。

  在第 109 和 110 层是工程奇迹之旅大厅,可以保护广州塔从飓风和地震。

  广州塔第 108 和第 107 层分别位于星观景台,观景台云。星级观景台是最高的地方,室内观光。游客可以享受蓝天、 白云和星夜与世界在他们脚下。还有一个空间邮局在哪里,你可以买纪念品或明信片发送给您的朋友或家人。

  【D 区】

  从 1,095 到 1,165 英尺 (334-355 米) 的.身高,D 区有蜘蛛行走,世界最长的螺旋楼梯。有 1,096 楼梯攀爬塔的周围从 551 脚到 1,095 英尺 (168-334 米) 高。整个走廊是约 1,093 码 (1000 米) 长。游客可以看到不同的场景中所有方向的城市。整个地板是透明的测试人们的勇气。它带来游客的徘徊在空间就像蜘蛛侠一样的惊人的体验。蜘蛛走还使游客去接*塔的微小部分。

  C 区也是一个观光网站,从 482 到 551 英尺 (147-168 米)。

  【B 区】

  B 区之间 275 和 380 英尺 (84-116 米),主要指出对于它的视频节目。从 17 到 22 层楼,还有大的未来派金翼 4d 电影院。它有一个 4 D 和两个 3D 放映厅,可容纳超过 270 人电影查看。这些影院配备最先进的设施,提供令人兴奋的查看。

  【A 区】

  A 区是从 105 英尺 (32 米) 到地面水*。在这个区域,游客可以享受 360 度全景的珠江从二楼的露天广场。广场是拍摄广阔的珠江风景最好的地方之一。在河畔咖啡厅,游客可以享受凉爽的微风从河里,与家人和朋友欣赏美丽的风景。它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 CHOPSTIX 餐厅,提供游客传统粤菜和西式食物吃晚饭。一个大型的宴会大厅,供婚礼仪式和经营娱乐场所。同时,游客可以买纪念品或礼品商店里。

  好,现在是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可以拍照留念。

各位游客朋友:

  你们好,我叫李铭泽,是你们的导游。今天我要带大家去广州塔。它是广州一个新景点,来广州不上广州塔,那就是白来广州一趟了。

  游广州塔最方便,最快捷就是乘地铁,先坐三号线到赤岗塔站下车,请大家抬头看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游览的广州塔了。它高耸入云,雄伟壮观,美丽动人,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小蛮腰,这名字是不是很动人呢?

  大家一起进去吧!我们已经坐上了观光梯啦,您会如腾云驾雾般地快速上升,还不用2分钟,现在电梯已经稳稳停在84层,4332米高的观光层了,大家可以随便走走看看,窗外是360度的无敌风景,整个羊城都尽收眼底。

  请各位往北看,这就是广州的'新中轴线,大家再低头往下看,这就是中国第三长河——珠江,它就像一条彩带,碧绿江水,从塔底缓缓流过。

  胆大的游客可以在凌空伸出“玻璃格子”站上去,您会觉得犹如悬浮在云霄,上下左右全部都是空的。看着玻璃地板下方的马路,车流细水如蚁,珠江在脚底蜿蜒,可能让您眩晕……如果您晚上来到这里,广州的夜景更是美不胜收,让您留连忘返。

  今天我很高兴和大家来游广州塔,请大家慢慢观赏,我祝大家玩得开心……

  各位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广州的著名景点广州塔,广州塔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市新中轴线与珠江景观轴交汇处,与海心沙岛和广州市21世纪CBD区珠江新城隔江相望,是中国第一高塔,世界第四高塔。2019年9月28日,广州市城投集团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广州新电视塔的名字为广州塔,整体高600米,为国内第一高塔,而“小蛮腰”的最细处在66层。从2019年10月1日起,广州塔正式公开售票接待游客。2019年正式获评“羊城新八景”之首“塔耀新城”,成为“游广州,必游广州塔”的广州景点。

  广州塔为中国第一高塔,世界第四高塔。仅次于迪拜阿联酋哈利法塔(828米)、日本东京天空树电视塔(634米)。在广州新电视塔建筑设计竞赛中,曾出现多个优秀设计。经过市民投票,专家的层层评审,广州新电视塔设计方案最终选定来自荷兰IBA事务所的设计师马克-海默尔(MarkHemel)和芭芭拉-库伊特(BarbaraKuit)夫妇。公司的设计方案,塔高450米,天线桅杆150米,以“广州新气象”为主题。

  登上广州塔,羊城风光一览无余。观光塔建设用地处在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和珠江景观轴线的交汇处,而新城市中轴线北起燕岭公园,南至南沙,由北至南串联了火车东站、体育中心区、新城市中心区、临江标志性景观区、主题文化旅游区、海珠行政中心区、果园保护区和广州新客运港区。广州塔现有娱乐项目为“摩天轮”、“速降体验”、“蜘蛛侠栈道”。

  广州塔这里还有许多好玩的事情,我的讲解到这里就完了。接下来我们就去体验一下广州塔吧,希望今天的广州塔之旅能给大家带来难忘的记忆。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范本五份(扩展9)

——神农祭坛导游词范本五份

  在神农架行走,总觉有千万年的时光在身边流转,历史和神话绸缪纠缠着,传说和现实间没有界线。经过一座山峰,神农氏在那里采过药,用陶罐熬出了第一碗疗病救夭的药汤,那轻描淡写的口吻,好象神农氏随时都可能从那山上走下来。经过一片茶林,又有人说,神农氏当年尝药草时发现茶能解百毒,就带部民在这片山坡上种下第一片茶林。山中常见参天古树上系着红布条,据说这是山民祭祀山神树神的方式。太阳初生的早晨,时有裹着厚厚“包头”的山民在山顶点烛焚香,面对朝阳,口念《太阳经》,满脸虔诚地祭拜太阳神。这里古老而又鲜活的神话传说、原始古朴的民俗民风,糅着史书上的文字,博物馆里的石块陶片,氤氲成神农架特有的神秘、奇古、诡怪和灵异。而“尝草别谷,以教民艺;尝草别药,以救民夭”的神农氏,总是作为神农架山民最虔敬的祖神,在年节敬神祭祖的祭祀活动中得到最隆重的供奉。

  除了“神农架”这极具纪念意义的名字,神农架人还特地在木鱼附*的神农山上修建了神农祭坛,让来神农架访胜寻祖的游人,有一个吊古祭祖的地方,以纪念这位华夏族的伟大始祖。

  树林虽然树少林稀,且多数树身双手可握,却与它处的林木迥然别趣。因为几乎每棵树的树底下都有一块两尺见方的石头,上刻某地某某人领养的字样,原来是一处别出心裁的领养林。见这么多陌生的名字刻在神农坛前的石头上不朽,几乎每个人心里都会蠢蠢欲动,谁不想在这万人朝圣的必经之途上刻下自己的名字呢?而且,在神农架有棵沾着祖先灵光的树属于自己,有空时常来看看,的确也是一个美妙诱人的创意。在这里每领养一株树,须缴领养费五百元。看来,这领养权并不是轻易与人的,要把名字刻在石头里不朽,还得首先看看自己的腰够不够粗。难怪这些有碑的树都簇拥在路的两边,而稍远处的树就成了伶仃的弃儿,无人认养呢!祭坛上的神农氏若有灵,看见这么多刻着名字的石头堆在自己脚下,不知又是怎样的悲天悯人、忧虑不安:人间的民夭仍在,而他千辛万苦采到的那些药草,却对之无能为力。

  神农祭坛地处木鱼镇,是神农架旅游的南大门,香溪由此缓缓南流。整个景区内青山环抱,美丽而幽静。景区分为主体祭祀区、古老植物园、千年古杉、蝴蝶标本馆、编钟演奏厅五大部分,其主体建筑是神农巨型牛首人身雕像,像高21米,宽35米。雕像立于苍翠群山之间,以大地为身驱,双目微闭,似在思索宇宙奥秘。祭祀区内,踩在脚下的是代表天和地的圆形和方形图案,在代表地的方形图案中,五色石分别为五行学说中的金、木、水、火、土。

  神农祭坛的特色旅游项目是当地的篝火烧烤晚会,晚会上有先民狩猎、娶亲、双花棍舞等表演节目,当地的青年男女还会对唱情歌并以鞋定情。当然,你还可以品尝到野味烧烤,*间当地山妹子会敬上神农黄酒,教你唱山歌,其乐融融。

  神农祭坛地处神农架旅游开放区木鱼镇,是神农架旅游的南大门,也是中心旅游区。遐尔闻名的香溪河由此缓缓南流。整个景区青山环抱,美丽而幽静。吸引了无数的港,澳,台胞和海外侨胞寻根,祭祀炎黄子孙的祖先———炎帝神农氏。景区分为主体祭祀区,古老植物园,千年古杉,蝴蝶标本馆,编钟演奏厅五大部分。据史册记载华夏始祖神农氏尝草别谷,为民疗疾,开创了中华医药学和农业的先河,为黎民百姓的生产生活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而神农架曾是他尝草采药的地方,为了纪念神农老祖一生的丰功伟绩,让炎黄子孙世代祭拜,便在这块风水宝地修建了祭坛。

  神农祭坛地处中纬度北亚热带季风区,受大气环流控制,气温偏凉且多雨,并随海拔的升高形成低山、中山、亚高山3个气候带。年降水量也由低到高依次分布为761.4 ~2500毫米不等,故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山脚盛夏山顶春,山麓艳秋山顶冰,赤橙黄绿看不够,春夏秋冬最难分”是林区气候的真实写照。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立体小气候,使神农架成为中国南北植物种类的过渡区域和众多动物繁衍生息的交叉地带。这里拥有当今世界北半球中纬度内陆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境内森林覆盖率88%,保护区内达96%。这里保留了珙桐、鹅掌秋楸、连香等大量珍贵古老孑遗植物。神农架成为世界同纬度地区的一块绿色宝地,对于森林生态学研究具有全球性意义。

  神农有许多神奇的地质奇观。在红花乡境内有一条潮水河,河水一日三涌,早中晚各涨潮一次,每次持续半小时。涨潮时,水色因季节而不同,干旱之季,水色混浊,梅雨之季,水色碧清。

  宋洛乡里有一处水洞,只要洞外自然温度在28摄氏度以上时,洞内就开始结冰,山缝里的水沿洞壁渗出形成晶莹的冰帘,向下延伸可达10余米,滴在洞底的水则结成冰柱,形态多样,顶端一般呈蘑菇状,而且为空心。进入深秋时节,冰就开始融化,到了冬季,洞内温度就要高于洞外温度。

  神农架木鱼镇南面六公里处的小当阳村,这是一个很有灵气的地方,迎面矗立在神农坛对面的绝壁经过长年的风化作用,呈现出了形似奔马、状如流云的图案,更为奇特的是在绝壁上还有一幅栩栩如生的神农氏天然神像,而这却是在神农坛建成之后才发现的,神农坛景区是由我国著名的书画家钱绍武先生设计的,于1997年正式建成,是我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景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古老植物园、千年杉王、神农祭坛,另外还有反映神农风情的晚会可供观赏。

  首先我们来到了古老植物园,这里集中了一批保护和孓遗古老、珍惜、濒危的植物物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二级保护植物连香、香果、银杏、等27种,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许多树的下面都立了一块石头,上面刻着人名和地名,原来这些树都是被领养了的,当然如果您愿意的话,您在此也可以领养您所喜爱的任一棵没被领养的树,这样您就不仅可以每年收到由这里的工作人员给您寄去的它们的生长情况照片。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树叫鹅掌秋,它是一种古老的被子植物,大约在一亿多年前就在地球上出现了,是我国二级保护植物,叶似马褂,也称马褂树,花在新叶初展时就已开放,花的形状酷似世界名花郁金香,因此它的英文名字又叫“中国的郁金香”。

  前面的这棵就是银杏了,它是我国二级保护植物,属裸子植物,落叶大乔木,被誉为活化石,也曾被我国著名学者郭沫若赞誉为“东方的圣者”和“人文主义有生命的纪念塔”,由于将它的叶片与叶柄对折后形似步履蹒跚的鸭脚,所以也叫鸭脚板树。银杏是雌雄异株,每当春风拂面、丁香吐艳时,银杏花悄然开放,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花,它没有花瓣只有花粉和胚珠,当风把花粉吹落到胚珠上之后,秋天便会结出果实,其果实是一枚裸露的种子,其外种皮有毒有臭味,只有砸开坚硬的.内种皮才可以吃到果仁,果仁虽好却不宜多吃也不易吃到,往往是一棵银杏种下数十年后才结果,因此又叫公孙树。小小的叶片充满了诗情画意,而且能散发出驱虫的清香,可制作简易而精美的书签,古人以美丽的叶片作为传递友情的信物。古代文人如欧阳修等在他们的诗文中都曾提及银杏,表达了他们的珍爱礼之情。

  现在出现在我们眼前的这棵就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它是一种古老的孑遗植物,在第四纪冰川侵袭之前也曾在地球上繁盛一时,但如今只剩下这仅有的一属一种了,珙桐爱与名山结缘,在神农架、张家界、峨嵋山、梵净山都能见到它美丽的身影,开花时节满山洁白,美丽而壮观,如飞鸽落满枝头,因此欧洲人又称它为“中国的鸽子树”。但是在它的拉丁文名字中却出现了一个外国人的姓氏大卫,这是因为西方植物学家为了纪念在发现珙桐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法国神父大卫的。许多西方植物采集者都把为了寻找这种美丽的树种作为来华的目的之一,他们因为发现了珙桐而深深的迷恋中国。

  “苍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两千尺”,杜甫的这首诗也许就是对前面的这棵杉王的最好写照了,这株铁坚油杉的树龄已在千年以上,它历经沧海风霜,至今仍然巍峨挺拔、昂首云天、枝叶繁茂、葱茏劲秀,主杆坚似青铜,古时人们为了祭祀神农求福免灾,曾在古杉的基部略加修凿,供奉神农金像,一时香火鼎盛,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铁尖杉伤口愈合,而金像也被大树裹在肚里了,古杉虽历尽劫难,却保持着盎然生机,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是生命之树是不老的象征。神树高36米,胸径2.047米,胸围7.5米,材积88立方米,蔽阴面积120*方米,至少六人才可合抱,当代书画家钱绍武先生称它为杉王,并撰杉王颂立于树旁。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神农坛景区的核心部分神农祭坛,神农祭坛是专供炎黄子孙緬怀先祖、祭祀神农、祈求神灵赐福的地方。祭坛分为天坛和地坛,天坛座落于二象抬驼的苍翠的群山之上,他双眼微闭似在洞察世间万物,神像高21米,象征着祖国21世纪蒸蒸日上;宽35米,与高加起来是56米,象征着56个民族的大团结;头上的两只牛角是根据传说中神农氏是牛首人身而设计的,而实际上牛角是古代农耕部落的图腾;连接天坛和地坛的是草坪和墀阶,中间的草坪和两边的墀阶完全具有我国古代皇家建筑风格,中间是天子所走,两边为大臣所走,又有左臣右相之分;在我国古代称单数为阳数双数为阴数,九是阳数之首,与天长地久的“久”同音,有天长地久、九九归一之意,故两边的墀阶全都是九的倍数,从下至上分别是一九、八九、七九、六九和五九,一共是243步,它分成了五个含九阶段,又有九五之尊之意,这说明炎帝神农氏在华夏儿女的心中早已被奉为至尊。墀阶下面是地坛,地坛也是供一般的*民祭祀的,前面设有九鼎八簋、香炉和功德箱,每一个炎黄子孙均可在此祭祀神农、祈福免灾。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地坛是外圆内方,这是因为在古时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还不是特别清楚的时候认为是天圆地方;在祭坛的中心有五色石,它们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神农老祖不仅遍尝百草、搭架采药而使神农架得其美名,更为了子孙后代的繁荣昌盛、继续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祭坛内有八幅壁画就标明了炎帝一生为后代留下的功绩与财富,大家可一同随我走*来看一下,这些分别是降牛以耕、日中为市、积麻衣葛、焦尾五弦、陶石木具、原始农耕、穿井灌溉和原始医药。

  首先我们来到了古老植物园,这里集中了一批保护和孓遗古老、珍惜、濒危的植物物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二级保护植物连香、香果、银杏、等27种,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许多树的下面都立了一块石头,上面刻着人名和地名,原来这些树都是被领养了的,当然如果您愿意的话,您在此也可以领养您所喜爱的任一棵没被领养的树,这样您就不仅可以每年收到由这里的工作人员给您寄去的它们的生长情况照片。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树叫鹅掌秋,它是一种古老的被子植物,大约在一亿多年前就在地球上出现了,是我国二级保护植物,叶似马褂,也称马褂树,花在新叶初展时就已开放,花的形状酷似世界名花郁金香,因此它的英文名字又叫“中国的郁金香”。

  前面的这棵就是银杏了,它是我国二级保护植物,属裸子植物,落叶大乔木,被誉为活化石,也曾被我国著名学者郭沫若赞誉为“东方的圣者”和“人文主义有生命的纪念塔”,由于将它的叶片与叶柄对折后形似步履蹒跚的鸭脚,所以也叫鸭脚板树。银杏是雌雄异株,每当春风拂面、丁香吐艳时,银杏花悄然开放,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花,它没有花瓣只有花粉和胚珠,当风把花粉吹落到胚珠上之后,秋天便会结出果实,其果实是一枚裸露的种子,其外种皮有毒有臭味,只有砸开坚硬的内种皮才可以吃到果仁,果仁虽好却不宜多吃也不易吃到,往往是一棵银杏种下数十年后才结果,因此又叫公孙树。小小的叶片充满了诗情画意,而且能散发出驱虫的清香,可制作简易而精美的书签,古人以美丽的叶片作为传递友情的信物。古代文人如欧阳修等在他们的诗文中都曾提及银杏,表达了他们的珍爱礼之情。

  现在出现在我们眼前的这棵就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它是一种古老的孑遗植物,在第四纪冰川侵袭之前也曾在地球上繁盛一时,但如今只剩下这仅有的一属一种了,珙桐爱与名山结缘,在神农架、张家界、峨嵋山、梵净山都能见到它美丽的身影,开花时节满山洁白,美丽而壮观,如飞鸽落满枝头,因此欧洲人又称它为“中国的鸽子树”。但是在它的拉丁文名字中却出现了一个外国人的姓氏大卫,这是因为西方植物学家为了纪念在发现珙桐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法国神父大卫的。许多西方植物采集者都把为了寻找这种美丽的树种作为来华的目的之一,他们因为发现了珙桐而深深的迷恋中国。

  “苍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两千尺”,杜甫的这首诗也许就是对前面的这棵杉王的最好写照了,这株铁坚油杉的树龄已在千年以上,它历经沧海风霜,至今仍然巍峨挺拔、昂首云天、枝叶繁茂、葱茏劲秀,主杆坚似青铜,古时人们为了祭祀神农求福免灾,曾在古杉的基部略加修凿,供奉神农金像,一时香火鼎盛,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铁尖杉伤口愈合,而金像也被大树裹在肚里了,古杉虽历尽劫难,却保持着盎然生机,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是生命之树是不老的象征。神树高36米,胸径2.047米,胸围7.5米,材积88立方米,蔽阴面积120*方米,至少六人才可合抱,当代书画家钱绍武先生称它为杉王,并撰杉王颂立于树旁。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神农坛景区的核心部分神农祭坛,神农祭坛是专供炎黄子孙緬怀先祖、祭祀神农、祈求神灵赐福的地方。祭坛分为天坛和地坛,天坛座落于二象抬驼的苍翠的群山之上,他双眼微闭似在洞察世间万物,神像高21米,象征着祖国21世纪蒸蒸日上;宽35米,与高加起来是56米,象征着56个民族的大团结;头上的两只牛角是根据传说中神农氏是牛首人身而设计的,而实际上牛角是古代农耕部落的图腾;连接天坛和地坛的是草坪和墀阶,中间的草坪和两边的墀阶完全具有我国古代皇家建筑风格,中间是天子所走,两边为大臣所走,又有左臣右相之分;在我国古代称单数为阳数双数为阴数,九是阳数之首,与天长地久的“久”同音,有天长地久、九九归一之意,故两边的墀阶全都是九的倍数,从下至上分别是一九、八九、七九、六九和五九,一共是243步,它分成了五个含九阶段,又有九五之尊之意,这说明炎帝神农氏在华夏儿女的心中早已被奉为至尊。墀阶下面是地坛,地坛也是供一般的*民祭祀的,前面设有九鼎八簋、香炉和功德箱,每一个炎黄子孙均可在此祭祀神农、祈福免灾。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地坛是外圆内方,这是因为在古时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还不是特别清楚的时候认为是天圆地方;在祭坛的中心有五色石,它们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神农老祖不仅遍尝百草、搭架采药而使神农架得其美名,更为了子孙后代的繁荣昌盛、继续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祭坛内有八幅壁画就标明了炎帝一生为后代留下的功绩与财富,大家可一同随我走*来看一下,这些分别是降牛以耕、日中为市、积麻衣葛、焦尾五弦、陶石木具、原始农耕、穿井灌溉和原始医药。

  炎帝神农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是我们的祖先神,由于他善于用火和发明了原始农耕而被称为炎帝神农,同时他也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发明家,他的许多发明创造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我们至今还沐浴着他的恩泽。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到祭坛前来祭拜一下这位伟大的始祖吧,关于祭祀的方法分为官祭和民祭两种,官祭有十个步骤,分别是九响钟鼓、(主、陪)祭祀人就位、燃烛上香献爵、恭读圣文、敬献三牲、演奏颂曲、献花捐资、鸣炮九响、祭祖鞠躬、祭祀歌舞;民祭的程序比较简单一些,主要有燃烛焚香、叩首许愿、捐赠功德、鸣钟响鼓、燃放鞭炮、祭祀完毕。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依着民祭的方法来祭祀一下这位伟大的始祖吧。

  好了,到了这里我们也该结束今天的神农之旅了,不过我刚刚听说今天晚上有一个土家妹子要出嫁了,那她到底会嫁给谁呢,没准还会是我们中间的哪一位呢,大家要是想知道究竟是谁做了咱们土家女婿的话,那么就请在今天晚上在这里观看神农风情晚会吧!

  神农架木鱼镇南面六公里处的小当阳村,这是一个很有灵气的地方,迎面矗立在神农坛对面的绝壁经过长年的风化作用,呈现出了形似奔马、状如流云的图案,更为奇特的是在绝壁上还有一幅栩栩如生的神农氏天然神像,而这却是在神农坛建成之后才发现的,神农坛景区是由我国著名的书画家钱绍武先生设计的,于1997年正式建成,是我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景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古老植物园、千年杉王、神农祭坛,另外还有反映神农风情的晚会可供观赏。

  首先我们来到了古老植物园,这里集中了一批保护和孓遗古老、珍惜、濒危的植物物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二级保护植物连香、香果、银杏、等27种,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许多树的下面都立了一块石头,上面刻着人名和地名,原来这些树都是被领养了的,当然如果您愿意的话,您在此也可以领养您所喜爱的任一棵没被领养的树,这样您就不仅可以每年收到由这里的工作人员给您寄去的它们的生长情况照片。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树叫鹅掌秋,它是一种古老的被子植物,大约在一亿多年前就在地球上出现了,是我国二级保护植物,叶似马褂,也称马褂树,花在新叶初展时就已开放,花的形状酷似世界名花郁金香,因此它的英文名字又叫“中国的郁金香”。

  前面的这棵就是银杏了,它是我国二级保护植物,属裸子植物,落叶大乔木,被誉为活化石,也曾被我国著名学者郭沫若赞誉为“东方的圣者”和“人文主义有生命的纪念塔”,由于将它的叶片与叶柄对折后形似步履蹒跚的鸭脚,所以也叫鸭脚板树。银杏是雌雄异株,每当春风拂面、丁香吐艳时,银杏花悄然开放,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花,它没有花瓣只有花粉和胚珠,当风把花粉吹落到胚珠上之后,秋天便会结出果实,其果实是一枚裸露的种子,其外种皮有毒有臭味,只有砸开坚硬的内种皮才可以吃到果仁,果仁虽好却不宜多吃也不易吃到,往往是一棵银杏种下数十年后才结果,因此又叫公孙树。小小的叶片充满了诗情画意,而且能散发出驱虫的清香,可制作简易而精美的书签,古人以美丽的叶片作为传递友情的信物。古代文人如欧阳修等在他们的诗文中都曾提及银杏,表达了他们的珍爱礼之情。

  现在出现在我们眼前的这棵就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它是一种古老的孑遗植物,在第四纪冰川侵袭之前也曾在地球上繁盛一时,但如今只剩下这仅有的一属一种了,珙桐爱与名山结缘,在神农架、张家界、峨嵋山、梵净山都能见到它美丽的身影,开花时节满山洁白,美丽而壮观,如飞鸽落满枝头,因此欧洲人又称它为“中国的鸽子树”。但是在它的拉丁文名字中却出现了一个外国人的姓氏大卫,这是因为西方植物学家为了纪念在发现珙桐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法国神父大卫的。许多西方植物采集者都把为了寻找这种美丽的树种作为来华的目的之一,他们因为发现了珙桐而深深的迷恋中国。

  “苍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两千尺”,杜甫的这首诗也许就是对前面的这棵杉王的最好写照了,这株铁坚油杉的树龄已在千年以上,它历经沧海风霜,至今仍然巍峨挺拔、昂首云天、枝叶繁茂、葱茏劲秀,主杆坚似青铜,古时人们为了祭祀神农求福免灾,曾在古杉的基部略加修凿,供奉神农金像,一时香火鼎盛,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铁尖杉伤口愈合,而金像也被大树裹在肚里了,古杉虽历尽劫难,却保持着盎然生机,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是生命之树是不老的象征。神树高36米,胸径2.047米,胸围7.5米,材积88立方米,蔽阴面积120*方米,至少六人才可合抱,当代书画家钱绍武先生称它为杉王,并撰杉王颂立于树旁。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神农坛景区的核心部分神农祭坛,神农祭坛是专供炎黄子孙緬怀先祖、祭祀神农、祈求神灵赐福的地方。祭坛分为天坛和地坛,天坛座落于二象抬驼的苍翠的群山之上,他双眼微闭似在洞察世间万物,神像高21米,象征着祖国21世纪蒸蒸日上;宽35米,与高加起来是56米,象征着56个民族的大团结;头上的两只牛角是根据传说中神农氏是牛首人身而设计的,而实际上牛角是古代农耕部落的图腾;连接天坛和地坛的是草坪和墀阶,中间的草坪和两边的墀阶完全具有我国古代皇家建筑风格,中间是天子所走,两边为大臣所走,又有左臣右相之分;在我国古代称单数为阳数双数为阴数,九是阳数之首,与天长地久的“久”同音,有天长地久、九九归一之意,故两边的墀阶全都是九的倍数,从下至上分别是一九、八九、七九、六九和五九,一共是243步,它分成了五个含九阶段,又有_之尊之意,这说明炎帝神农氏在华夏儿女的心中早已被奉为至尊。墀阶下面是地坛,地坛也是供一般的*民祭祀的,前面设有九鼎八簋、香炉和功德箱,每一个炎黄子孙均可在此祭祀神农、祈福免灾。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地坛是外圆内方,这是因为在古时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还不是特别清楚的时候认为是天圆地方;在祭坛的中心有五色石,它们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神农老祖不仅遍尝百草、搭架采药而使神农架得其美名,更为了子孙后代的繁荣昌盛、继续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祭坛内有八幅壁画就标明了炎帝一生为后代留下的功绩与财富,大家可一同随我走*来看一下,这些分别是降牛以耕、日中为市、积麻衣葛、焦尾五弦、陶石木具、原始农耕、穿井灌溉和原始医药。

  炎帝神农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是我们的祖先神,由于他善于用火和发明了原始农耕而被称为炎帝神农,同时他也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发明家,他的许多发明创造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我们至今还沐浴着他的恩泽。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到祭坛前来祭拜一下这位伟大的始祖吧,关于祭祀的方法分为官祭和民祭两种,官祭有十个步骤,分别是九响钟鼓、(主、陪)祭祀人就位、燃烛上香献爵、恭读圣文、敬献三牲、演奏颂曲、献花捐资、鸣炮九响、祭祖鞠躬、祭祀歌舞;民祭的程序比较简单一些,主要有燃烛焚香、叩首许愿、捐赠功德、鸣钟响鼓、燃放鞭炮、祭祀完毕。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依着民祭的方法来祭祀一下这位伟大的始祖吧。

  好了,到了这里我们也该结束今天的神农之旅了,不过我刚刚听说今天晚上有一个土家妹子要出嫁了,那她到底会嫁给谁呢,没准还会是我们中间的哪一位呢,大家要是想知道究竟是谁做了咱们土家女婿的话,那么就请在今天晚上在这里观看神农风情晚会吧!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范本五份(扩展10)

——贵州赤水导游词范本五份

  十月三日,这天阳光明媚。我们一家三口高高兴兴得去“丹山赤水”游玩。

  我们的车子开了一个多小时,便驶入四明山区。沿着蜿蜒曲折的山间公路盘旋而上,一路上,只见山峦重重,直插云霄。山间树木葱茏,野花盛开,美极了!更有趣的要算那些山间的梯田了。梯田一般都开在山坡上,山农在梯田上种了稻子、茶叶,有的金黄一片,有的像一条条碧绿的长龙,可好看了!

  在山间公路驶了一个多小时,我们便来到了丹山赤水景区。我们顺着一条由各种颜色的鹅卵石铺成的小路走。不一会,便来到了一个小村庄。这个小村庄里的所有房子都保留了原始建筑的风格,让人感觉走进了一个古镇。

  村子里的房子都是木质结构的楼房。房子的`窗户也都是木头做的,窗户上还雕刻着许多精美的图案。有双龙戏珠,有喜鹊登梅,还有白鹤展翅,真是栩栩如生。在一些房子的屋檐上还挂了许多红灯笼,更为古镇增添了节日喜庆的气氛。走出了古镇,顺着一条石板铺成的小路继续往前走,便来到了一片柿子林。只见满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柿子树。树上的柿子已经成熟了,金黄金黄的像一盏盏黄灯笼挂满了枝头,还不时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也难怪那个村子叫做柿林古村。再往下走一会儿,就会看到一座桥,这座桥叫赤水桥,是为纪念四明山游击队的赤胆忠心而命名的。赤水桥是座石拱桥,它的整个桥身都是由大大小小的石块垒成的,十分坚固。

  再赤水桥旁边有一个潭,叫华盖潭。据说是为纪念一个名叫华盖的人而挖的。华盖潭的水碧绿碧绿的,好像一块巨大的翡翠,好看的很。潭两边都是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山石。游客们有的坐在潭边的石头上休息,有的光着脚在潭边戏水,还有的小孩子捡起潭边的石子玩打水漂的游戏……看着看着,我也不由自主的走到潭边,拿起石子往水里扔。哇,一下子打了两三个水漂。我高兴地手舞足蹈:“哈哈,我多厉害,我打了三个水漂呢!”

  啊!丹山赤水真是既美丽又好玩,有机会我还要来!

  【散花瀑】

  走到这里,也许大家有点累了,就坐下来休息一下吧。休息的时候,请大家抬起头来,朝大山的上方望过去,但见石壁上几缕小瀑布跌落下来,宛如仙女散花,故得名“散花瀑”。因其水量小,所以大家可以清晰地看见瀑布内侧的几级石缝中都长满了绿茵茵的小草。

  【燕窝】

  这篷竹子的根部周围一带怎么黑乎乎的,好似被大火烧焦一样。大家猜一猜,这是怎么了?(略为停顿)也许大家难以想象出来,我们已经目睹了著名的滋补食品——燕窝生长过程的一部分。燕窝也是一种菌类植物,它是由对竹子的生长没有影响的寄生虫的排泄物在一定的气候温差、土壤成份等条件下通过霉变而生长起来的,我们所见到的一大片便是寄生虫排泄出来的粪便组成的,正在慢慢地发生霉变。

  【白龙潭瀑布】

  (距瀑布最远的观景台讲解)各位朋友,四洞沟景区四个梯级瀑布中最大最壮观的第四洞瀑布——白龙潭瀑布到啦。白龙潭瀑布高60米、宽23米,远听瀑布声如惊雷,声震峡谷,但见雨雾弥漫,飞流直下,气势恢弘,动人心魄。瀑下白龙潭“龙”翻水沸,飞珠溅玉,银光闪烁。瀑布左侧弧形石壁正中,呈现出“二龙戏水”、“龙头畅饮”的奇观。瀑布正下方有一块巨石形似古鞋,传说古时候瀑下白龙潭常有一只金鸭戏水,一位仙道看见后飞身捉金鸭不慎遗落一只鞋,年长日久便化为石鞋。再看白龙潭前方一大片石头上又生长着蓬蓬勃勃的“水尸柴”即河柳,这里的河柳有一个奇怪之处,每年的8月至12月份,河柳的花儿常开不败,时间竟能长达五个月之久,且所有的花蕾、花蕊全部躲在树干和树叶下面,朝下生长,宛如养在深山的村姑,虽然国色天香,却有些害羞,不肯见人,显得羞羞答答。清朝本土诗人黄三之又有诗赞曰:悬空四洞廿余高,瀑布飞风草木摇;一味清凉幽且雅,潮声若断好吹箫。大家可以在溪流对岸的休息亭尽情地欣赏白龙潭瀑布的壮观和雄奇。忍不住想“唱歌”的朋友也可以到对岸的厕所去尽情放松放松。可别忍啊憋啊,憋久了就成了“中华鳖精”。(笑)

  【九曲路】

  欣赏了白龙潭瀑布的雄姿以后,我们就要准备打道回府,往回走啦。这里有一处岔路口,往上面去可达四洞沟景区的背后,金殿山庄和古寨门就在后山坡上,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改日再来吧。过岔路口后,游道变得弯弯曲曲,极尽曲径通幽之美妙,所以此段游道得名九曲路。游道两旁古木丛生,鸟语花香,不是天堂,胜似天堂。

  【四头桫椤】

  一路上,大家都看见了,许多桫椤树生长在溪流**,比比皆是。桫椤是恐龙时代的植物,是一种木本树状蕨类植物,是恐龙口中的美食,它在赤水市这处绝妙的生物避难所躲过了第四纪冰川对地球上生物的毁灭,顽强地繁衍了下来。关于桫椤的详细情况,我会在燕子岩国家森林公园的桫椤园为大家作详细地介绍。而这里有一棵奇特的桫椤树——四头桫椤,您看它主体一分为二后,被分出来的一根主枝又一分为三,变成了四个头部的桫椤。据专家考证,这棵桫椤的头部还可以再分,变成七头、八头的可能性都有。

  【树背石】

  这里有一处奇特的景观:树背石。您看,这块大石头下面长着一棵大叶榕树,榕树根部生长出三根大小不同的树根把巨石缠了起来,就像要把巨石背起来一样。三根树根都笔直地生长着,最短的都有10米,最长达到了18米,为了吸收到充分的养份和水份,这棵树真可谓下了一番功夫。不仅如此,这棵榕树的主根也长得很奇特,就像一只猴子正在爬树,正所谓:“上面树背石,下面猴爬树。”

  龙泉驿区是成渝经济走廊的桥头堡。成都东大街东延线等五条大道与成都市中心紧密相连,成渝高速、成南高速、成渝铁路、成昆铁路穿境而过,通过成渝高速公路可至广西出海,通过沪蓉高速公路可直通上海。规划中的成都地铁2号线直达中心城区并已动工,成简快速路、成龙快速通道、成渝高速高架桥龙金快速通道、龙石快速通道等均将到达或者穿越龙泉驿区,实现龙泉驿区与主城区无缝对接和与周边区县的快速通道,它是四川省花果山风景名胜区和四川省新五大旅游景区“两湖一山”的主体区域。全区*原和山地面积各约占一半,*均海拔高度520米,一年一度的成都国际桃花节已成为享誉中外的集旅游、招商、民俗与一体的国际性盛会,西部客家第一镇洛带古镇跻身全国知名古镇行列,被国家旅游局誉为“中国水蜜桃之乡”,“龙泉驿水蜜桃”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录”。全区已经形成了水果、禽蛋、蔬菜三大支柱产业,其中年产水蜜桃、枇杷、梨等水果约30万吨庄、西有洛带、南有丽江、北有*遥”。简阳人文历史悠久,文物古迹遍布城乡,山水景观、风景名胜等旅游资源丰富。

  简阳市境内的“两湖一山”旅游区确定为四川省“十一五”规划“新五大”精品旅游区之一。“两湖一山”旅游区位于成都市区东南成都*原与川中丘陵的交汇地带,距成都中心城区最*仅20千米,以龙泉湖、三岔湖、龙泉山脉为主体,总体简称“两湖一山”,涉及面积500多*方千米。依托山水生态、川西民居民俗、蜀文化、洛带客家文化、龙泉桃花节等。三岔湖被誉为“天府明珠”,北距成都50公里,东距简阳市区32公里,湖岸线周长240公里,大小岛屿114个,1993年被香港列入《世界名湖名库》。

  大家早上好!

  首先请允许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叫__,是大家这次去赤水旅游的全程陪同导游。非常高兴见到大家,俗话说的好,千里有缘来相会。希望大家珍惜这段美好的缘分。旅途中大家有什么需要的话请告诉我,我将全心全意为你服务。为我们开车的是X师傅,驾驶经验非常丰富,请大家放心。这一路我们的师傅最辛苦,现在请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好的,谢谢大家。祝愿各位旅途愉快。

  这次我们去赤水旅游,走的`是老成渝高速公路,途中会经过龙泉驿,简阳,资阳,内江,泸州这几个地区。全程约360公里,高速路程大概280公里,在泸州下高速后,到赤水大概有80多公里的道路,弯道特别多,如果有晕车的朋友请提前做好准备。高速路上我们一般会在途中服务区休息两次。中午在泸州九支镇吃午饭。

  大家这3天都是乘坐这一辆旅游大巴车,座位就按照现在的位置坐好不要在变动了,请大家保持好车厢内的环境卫生,男士朋友请不要再车内吸烟。师傅开车也非常幸苦,请各位多多支持和配合我们的工作,在此表示感谢了。

  上午的路程比较长,途中经过一些城市我会给大家做一个相关介绍,现在你们可以在车上稍微休息一下,因为今天我们都起的很早。有什么需要的话可以随时叫我。

  十丈洞:十丈洞景区是赤水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王牌景区,距赤水城区39公里,面积30*方公里。以十丈洞大瀑布、中洞瀑布为特色景观,拥有十丈洞大瀑布、中洞瀑布、奇兵古道、转石奇观、香溪湖、百亩茶花、石笋峰、亿年灵芝、会水寺摩岩造像、红军标语等自然人文景观。十丈洞大瀑布堪与黄果树大瀑布媲美,瀑布高76米,宽80米,比黄果树瀑布高8米,仅窄1米,是我国最佳瀑布奇观之一。

  四洞沟:四洞沟景区,位于大同河支流,距市区15公里,主体景区以四个梯级瀑布为主;其附*的景点有天生桥、渡仙桥、郑氏节孝石牌坊,以及两岔河秀色风光,华*瀑布群,大水沟瀑布,石鼎山奇石、方碑云海、大同竹溪、千鹤岛和千年古镇大同场等。四洞沟内峡谷幽深,满山滴翠、飞泉成瀑……万般景色,千古奇观,百样风情,浓缩成一幅没有败笔的景区。

  神秘古堡丙安:丙安景区位于赤水市西南,距城区24公里,面积68*方公里,以丙安古城堡,月台楠竹林海为主体景观,兼有瀑布飞泉、丹霞奇峰异石、高峡*湖、历史文化胜迹、红军长征遗址等特色景观的著名风景名胜区。

  仙景瑶池月亮湖:月亮湖景区海拔900多米,距赤水城区94公里,是以七里坝(月亮湖)、大闪坪、水茶溪三个景点为核心的人工湖泊群景区。景区以湖光山色为主体景观,兼有摩崖石刻、瀑布、原始森林、丹霞地貌、红军长征遗址等自然人文景观。

  山颠泽园九曲湖:九曲湖距城区54公里,面积30多*方公里,以九曲湖、蕨基坝、二郎坝、黑串孔等四个大型人工湖泊及配套水利设施为主体景点,兼有山颠湖泊群、原始森林、丹霞地貌、红军长征遗址、古朴民居等自然人文景观。

  中国侏罗纪公园:中国侏罗纪公园距城区40公里,是世界上唯一的侏罗纪地球史迹自然生态园林。园内开辟了甘沟、大水沟、两岔河三个景段供游人观光游览,面积38*方公里,以"古生物活化石"桫罗为主体景观。

  竹海森林公园:竹海国家森林公园距城区40公里,占地面积10666公顷,其中楠竹面积3200公顷,内分3个景段,中心景区为野竹坪观光休闲区。这是一处以竹海风光、瀑布群、原始森林、野生动物和丹霞奇观综合购成的秀美景段。

  燕子岩森林公园:燕子岩森林公园距城区25公里,总面积16万亩,分别由燕子岩、皇水沟、石闪坪、恒山林海等四大景点构成。景区环境封闭、森林原始、生态系统完整、地势险峻,风景旅游资源独具魅力,气势恢宏,集科考、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是观赏自然生态风光的理想胜地,也是科普考察的重要基地。

  丹霞第一园五柱峰:五柱峰景区西南距城区44公里,东南距元厚红军渡8公里,正北隔赤水河与九角洞景区相望,东南西三面与金沙沟桫罗国家级保护区相连。景区地处大娄山与北麓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急剧沉降地段,谷深坡陡、溪河纵横、切割深度在500米至1300米之间,山峰多在1200米以上,断岩嶂谷,高度悬殊。出露地层全是侏罗纪、白垩纪河湖相红色沉积岩。形成无数奇异的丹霞地貌景观,是丹霞地貌发育得最好,出露最齐,特色最典型的景区之一。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