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晋祠的导游词范本五份

首页 / 导游词 / |

  山西太原晋祠的导游词 1

  古建荟萃、名木杂布、风景绮丽、闻名遐迩的太原晋祠,地处市区西南的悬瓮山下,晋水源头,是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中国古建园林明珠。其历史悠久,始建年代无考,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已有记载,说明晋祠在一千五百余年前,已有一定规模了。

  晋祠即晋侯之祠,原是祭祀西周初年唐方国开国诸侯姬虞(即唐叔虞)的祠堂。后因晋水发源于此,改国号为晋,故名晋祠。

  晋祠占地4万多*方米,祠内林木荫翳,业经千余年的补葺修扩、开发建设,已由最初祭祀春秋晋开国君主唐叔虞的祠堂而发展成为包括各类寺庙在内的奉祀诸多人、神、佛、道的庙宇群落,有宋、金、元、明、清历代兴建的各种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百余座,是一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并且有着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园林,在海内外久负胜名。

  祠内的古建筑群由中、北、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以圣母殿为中心,形成一条东西向之中轴线。由祠东大门入内,中轴线上从前至后依次布列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系祠内建筑的主体部分。这组建筑布局严谨,造型别致,以风格独特、艺术与历史价值甚高而著称于世。北部建筑东自文昌宫起,有锁虹桥、东岳庙、昊天神祠(关帝庙)、三清洞、钧天乐台、贞观宝翰亭、唐叔虞祠、莲池、善利泉亭、松水亭、苗裔堂、朝阳洞、开原洞、云陶洞、老君洞、待凤轩、三台阁、读书台、吕祖阁、顾亭及静怡园等。这组建筑依地势错综排列,崇楼高阁,参差叠置,以宏丽壮观、幽静飘逸取胜。

  南部建筑东自胜瀛楼起,有流碧榭、双桥、白鹤亭、同乐亭、傅山书画馆、三圣祠、真趣亭、分水堰、张郎塔、曲桥、洗耳洞、不系舟、难老泉亭、水母楼、台骀庙、公输子祠等。这组建筑既有楼台耸峙、亭桥点缀,又有泉水穿流、风光绮丽,颇具园林特色和诗情画意。南向又有王玉祠、晋溪书院、董寿*美术馆、奉圣寺、留山园等。祠内整体布局疏密有致,严谨得体,既有寺观院落之特色,亦富皇室宫苑之韵致,恢弘壮阔,独具匠心。

  祠内规模最大且文物价值最高的建筑是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的圣母殿,它建于石构台基之上,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四周围廊,前廊进深达两间,廊下宽敞,乃唐、宋建筑中所独有。在中国同存古建实物中,殿周围的前廊进深达两间者,此乃最早的一个实例。前廊柱上雕饰木质蟠龙8条,蜿蜒自如,盘屈有力,系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原物。蟠龙柱形制曾见于隋、唐之际石雕塔门和神龛上,在国内古代建筑已知的木构实物中,以此最古。

  殿内有彩塑43尊,其中圣母像1尊,宦官像5尊,身穿男服的女官像4尊,侍女像33尊。除神翕内的2尊小像为明代补塑外,余皆宋代原作。这些塑像的排列形式突破了寺观塑像排列的固有规制,创造了真正的世俗生活场面,是宋代宫廷生活及其森严等级制度的真实写照,且造型生动,活灵活现,是宋人审美情趣的最高反映和体现,堪称神品,海内外均极罕见。殿前的鱼沼飞梁之建筑结构呈宋代特色,沼内石柱具北魏遗风,乃宋天圣年间原物。鱼沼飞梁实际上就是架设在鱼沼上造型如大鸟展翅的十字形桥梁,这种造型优美、形制奇特的十字形桥式虽然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古画中偶有所见,但国内现存实物仅此一例,确是“海内独有,举世无双”,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极有价值。飞梁之前有献殿,虽规模不大,却是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原构。

  中国的庙宇建筑设祭亭、享亭、献亭、享堂、享殿、献殿等祭礼性建筑物者虽然屡见不鲜,十分普遍,但大多乃明、清所建,金代木结构献殿则只有晋祠所独有,故尤显珍贵。

  难老泉前,是晋祠自然风光的精华所在。左侧真趣亭,是人们观赏风光多要逗留之地。亭下踏台阶可到水边,名曰“洗耳洞”。水中石坝一条,如玉带贯穿腰间,坝下凿孔洞十枚,是当年南北两渠三七分水的界线。

  晋祠的树木,也是人们赏玩的景色。传说中的周柏、唐槐等分布于永镜台前、关帝庙内、东岳祠中和圣母殿北侧,就中以圣母殿北侧的周柏最引人注目。树高10余米,侧身向南倾倚,苍翠的叶枝,披覆在圣母殿屋顶之上,与地面成45度斜角,前面又一柏树支撑着它的躯干,名曰“撑天柏”。

  此外,贞观宝翰亭内的《晋祠之铭并序》碑系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亲自撰文并书写,字体为行书,深得王羲之之神韵,飞逸洒脱,骨骼雄奇,遒劲挺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通行书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历史上的许多文人墨客游览晋祠后留下了不少佳作。唐代大诗人李白有“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千古绝唱;宋司马光有“山寒太行晚,水碧晋阳春”之名句;宋欧阳修有“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感叹。

  自然景观

  建筑艺术

  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的晋祠是一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物相交织的风景名胜区。自《山海经》、《水经注》以来,历代均有文献记载,而魏、北齐、隋、唐及以下各代,至今尚有大量的实物保留于祠内外,其中建筑占最重要地位,城堡、陵墓、祠宇宙、民居、石窟、寺观、古塔、园林、亭榭等相当集中。

  晋祠是以泉、渠水系构景的佳例。祠内水母楼(晋源水神庙)筑于难老泉泉源之上,泉水从其下涌出。楼前罩一八角攒尖泉亭,再下石塘之中,用人字堰南北三七分流,这是晋祠自然景观的中心。由东向西,祠门、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排列在东西主轴线上,最后以欢喜岭上望川亭为终点。南部台骀庙、公输子祠、王琼祠、三圣祠、同乐亭、白鹤亭、胜嬴楼、晋溪书院。北部苗裔堂、朝阳洞、吕祖阁、三台阁、待凤轩、静怡园、唐叔虞祠、昊天神祠、钧天乐台、东岳庙、文昌宫、五云亭等环周布置。这些建筑或依山或傍水,给庄严肃穆的祠庙增添了几分灵气与动感。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崇宁元年(1102)重修。殿依山而筑,恰在晋水源头之上,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单槽,四周围廊,即宋《营造法式》记载“副阶周匝”做法。形成一个宽阔的前廊,其构架作了特殊处理,将下檐前廊当中三间的四道梁架加长到深二间,梁尾交于殿身槽缝的内柱上,使殿身前檐当中三间四柱不落地而立于上述梁上,并把殿身正面的门窗槛墙后移到内柱之间,形成深两间的前廊,格外宽敞。殿内部分,深三间上架通梁,空间完整高敞。殿前八根廊柱上各缠绕木质盘龙一条,即《营造法式》所载的“缠龙柱”,是现存宋代此种做法的孤例。大殿斗拱六铺作,单拱拱出三跳,柱头双抄单下昂,补间单抄出重昂,并施异形拱。下檐斗和上檐补间昂嘴,长大而*出,舒展而豪放。斗拱彩画与《营造法式》卷三十四,五彩遍装极相似,虽属后世重装,当是古法。展顶筒板瓦覆盖,黄绿色琉璃剪边,琉璃脊饰虽为明代更换,但形状色泽精致,整座殿宇庄严富丽,此殿是现存宋代建筑中唯一用单槽副阶周匝的建筑,柱身侧脚,生起显著,屋顶及檐口曲线圆和,表现了典型的北宋建筑风格,可视为宋式殿堂建筑代表作。

  鱼沼飞梁在圣母殿和献殿之间,其渊源可追溯到南北朝。现存飞梁系北宋时与圣母殿同建。沼中三十四根八角石柱,复盆式莲花雕式柱础,柱头普柏枋相交,上置栌头,施十字拱承托梁枋,四向连到沿岸,结成十字形板桥。东西宽阔,连接献殿和圣母殿,南北下斜如冀,与圣母殿脊的角相呼应,大有振翅欲飞之势。其形制作独特,偶见于古画之中,而现存实际物仅此一例,实属可贵。

  飞梁前的'献殿,是陈设祭品之所,琉璃花脊,明间前后设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四周槛墙上装直棂栅栏,施五铺作斗拱,单抄单下昂,补间一朵,上部梁架四掾袱前后檐通梁,上施驼峰托脚承*梁,其上设儒柱和大叉手,构法合理,坚固耐久。殿内敞朗,四翼舒展,外观酷似凉亭,整体结构古朴轻巧而稳定。

  以这许多国宝建筑为中心,晋祠整个庙宇在总体布局上,表现了中国传统的对称的建筑风格中融入变化的、自由的园林建筑民间思想。这就给晋祠的形成与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晋祠有着嵯峨般的山峰,碧玉似的泉水,参天的古木和盛开的百花。尤其是稻花溢香的季节,到处是一派江南景象。气候冬温夏凉,一年四季景色宜人,其自然景观和园林艺术融为一体,悦目赏心。

  当前,晋祠风景名胜区主要包括天龙山、龙山、太山、晋祠博物馆、晋祠公园。

  圣母殿的背后是悬瓮山。据《方舆纪要》载“悬瓮山在太原西南十里,晋水所出。”悬瓮山北有龙山、太山,南有庙望山、鸡笼山,西有天龙山。诸山一脉相承,松柏连天。山风响处,松涛澎湃。山中景致妙趣横生。“霜叶红于二月花”恰似“龙山红叶”的写照;天龙八景的望川亭有六块题字石,即欢喜岭、天目山、极乐峰、结绌山、望川遗址,山水大观,言简意赅,跃然石上。登临“望川晴晓”看日出,是晋祠极好景色。山上还有宋太宗赵光义攻打晋阳前的“试石剑”,悬瓮山南面不远的柳子沟有柳下跖插旗石。涌翠崖浓翠溶溶,举手可挹。鹿角峰麋鹿尚存,瓦岗寨、锁烟岭、大小神沟、柳子沟、明仙峪、马坊峪等无不各具特色。纵观悬瓮群山,悬崖绝壁,奇峰怪石,苍翠欲滴,四季常青,从春到秋,山花烂漫,飘飘然有凌云之溉。

  山有山之胜,水有水之奇。在晋祠风景区主要得益于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景之观,难老泉日注不穷。九龙湖、台驿泽、留山湖、智伯渠、池沼,都来自晋水,所以最引人入胜还属“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泉水清澈透底,三九寒天,水中长生萍草,翠绿动人。每当冬日清晨,泉流之上雾气升腾,像白纱笼罩水面。晋祠的楼、台、亭、阁在烟雾缥缈之中忽隐忽现,身在其中,如入幻境,当夜深人静时,难老泉不舍昼夜,形成晋祠内八景之首。在晋祠群山之中,泉、溪、涧、潭随处可见。在海拔1700米的天龙山上,泉眼众多,登天龙山方知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真谛。山奇水奇,二者皆有,是晋祠胜境千古不朽的根本。

  晋祠园林是由我国最古老的园囿造园发展而来的。集中体现了人民的劳动智慧,为晋祠风光增光添彩。晋祠的植被品种多,年代远古,造型妙,布局美,巧夺天工。松柏杨柳、银杏、菩提、雪松等遮天蔽日,三暑炎夏却是一片清凉世界。

  山西太原晋祠的导游词 2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的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

  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圣母殿右侧,是千年古树卧龙周柏。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誉称晋祠三绝。

  在晋祠难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据传,水母姓柳,生性贤良,家住晋祠附*的金胜村,嫁到晋祠为媳。不幸的是,她同嫁后横遭婆线欺负,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母只要前桶,不要后桶,名为嫌脏,实则存心刁难。一天,柳女挑水归来,在途中一骑马人要借水饮马,柳女欣然应允。等柳女返回重挑时,那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只要轻轻向上一提,水即满瓮。柳女回去一试,果然灵验。这个秘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一次她趁获女回娘家不在,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水从瓮中奔涌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没附*村庄,柳女正在娘家梳头,闻讯赶来,毅然坐在瓮上,水势一下变小,人们得救了,水母再也没有离开水瓮。

  晋祠南部,名奉圣寺,相传这里曾是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的别墅。奉圣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级八角形。在奉圣寺附*,有巨槐一株,干老枝嫩,苍郁古朴,独具一格。据传,原来这株槐树历史久远,早已干枯,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农历三月廿一日,奉圣寺内**,人来人往熙攘非凡。恰好,有一个老道士在枯槐下叫卖,出售膏药。口里喊着:膏药灵应、能汉百病,有福来买,无福不信。叫卖半晌,没人买他的药。这位老道继续叫卖:如此仙药,来购无人,凡人无福,枯槐宜生。说罢,他将膏药贴于枯槐身上。拂袖扬长而去。说来真巧,不到一个月,这株枯槐,死而复生。生枝展芽,甚为茂盛。人们见状,都惊呼这株枯槐叫复生槐。实际上,俗话说得好:千年柏、万年松,老槐一睡几百春。这株枯槐复生,大约是因为多年长睡而碰巧苏醒的缘故。

  晋祠是一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物相交织的风景名胜区。古为唐地,西周初年成王之弟叔虞封于唐,其子燮因境内有晋水而改唐为晋,后人祀叔虞于晋水之源,因称晋祠。自《山海经》始,历代均有文献记载,而魏、齐、隋、唐以下各代至今尚有大量的实物保留于祠内外。唐太宗李世民曾以**为家的英雄气魄,用经仁纬义的华丽文笔,对悬瓮山的雄伟,晋水的秀丽做了拟人化的评赞:

  其施惠也;则和风溽露是生,油云膏雨斯起;

  其至仁也;则霓裳鹤盖息焉,飞禽走兽依焉;

  其刚节也;则治乱不改其形,寒暑莫移其操;

  其大量也:则育万物而不倦,资四方而靡穷。

  莹氛雾而终清,有英俊之贞操;

  住方圆以成象,体圣贤之屈伸;

  日注不穷,类芳猷之无绝。

  年倾不溢,同上德之诫盈。

  对于晋祠的建筑及夜景,也作了诗意的`描写: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千仞,耻昆阆之非奇。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株树。李白诗曰: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萧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郭沫若诗曰:圣母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竞炜煌。悬瓮山泉流玉磬,飞梁芊沼布葱珩。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林徽因说:晋祠的布置又像庙观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亭。《晋祠志》载: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山西太原晋祠的导游词 3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不到晋祠,枉到太原。”

  晋祠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三子姬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因排行第三故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祠重修扩建。

  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圣母殿是晋祠的主体,供奉的是唐叔虞的母亲,周武王的王后,周*王的母亲邑姜。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的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如今的山西省太原市也因为在晋水之北,水之北谓阳,于是当时便叫“晋阳”。“晋祠”并非“晋王祠”的简称。

  山西太原晋祠的导游词 4

  晋祠位于晋祠古建筑门前的开阔地上。东对碧水莲塘,西靠晋祠古建筑,南北两翼,紧挨千顷稻田、农舍、村庄。  伏龙山是园内假山,山的半腰,嵌石题书“伏龙山”。山脚有石洞流水,水从石龙口中淌出,流入池中。池旁有石刻两罗汉,池中有石刻天女、麻姑,池边石虎饮水,状貌惟妙,情趣横生。

  公园中部有德隐斋。西北部有仙翁阁,又称红阁。因阁上供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得名。此阁创建于明代弘治年间(1488年一1505年),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重修。还有北极阁,这座明代创建、清代重修的建筑,古朴端庄,典雅不俗,底洞门有“古唐邨”题刻。陶然村别居一角,亭秀阁明。

  晋祠公园东南部,是公园水乡。这里俗称南湖,水色碧秀,湖上有三个孔桥,桥上行人,桥下泛舟,一派江南的秀色。

  山西太原晋祠的导游词 5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关于唐叔虞祠(即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颇为出名了。

  晋祠现已称为一个有着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游览胜地。晋祠的文物古迹很多,比较著名的有:

  1、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是晋祠的主体,也是现在晋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殿的四周有围廊。建筑学家们认为这个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内有宋代彩塑43尊。主像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其余42尊侍女像分列两侧。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

  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侍女像身高与真人相仿,姿态自然,神情各异,举手投足,顾盼生姿,世态人情,纤毫毕现,几乎可以给她们每人立个小传。这些侍从都是各有专职,身份、性格也是无一雷同,有的伺候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真实地表现了被禁锢,受奴役的精神面貌,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艺术雕像珍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重要地位。

  2、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齐年柏”,也名卧龙柏,这是由于它形似卧龙,树身向南倾斜,与地面的角度成为45度,头枕撑天柏,形若游龙侧卧,人们才以卧龙之名称之。这株古柏,位于晋祠圣母殿右侧的苗裔堂前。这株古柏从周代至今,经历了历朝历代的风风雨雨,虽然老态龙钟,但它体魄依然健壮,成为中华古老文明的化身。齐年柏,根据相关机构的科学检测,树龄在2600年——2990年之间。为国家一级珍稀古树。这株树,树高17.44米,树围5.58米,主干直径1.77米。

  这株树虽然历经数千年,但依然挺立在晋祠圣母殿旁。依然苍劲挺拔,品位不凡,枝干舒张曲屈,树影扶苏,姿态优美,半躺半卧,悠然自得,不拘一格,甚是威风而且潇洒。就是这株古柏,引来了中国古代众多文人的赞誉和夸奖,历代讴歌者甚多。中国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来歌颂它。唐槐在祠内的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

  3、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与侍女像、齐年柏并称“晋祠三绝”。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水温保持在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灌溉着附*数万亩稻田。

  柳氏回家之后一试,果然如此。后来,婆婆发现媳妇不再挑水,而水缸里的水却始终是满的,心中不免产生怀疑,就趁媳妇不在家,偷偷地察看,发现了水缸中的马鞭,心想这是一个宝贝,伸手过去把马鞭提出缸外,一时之间,缸里的水马上喷涌而出,向四处漫流。正在娘家梳头的柳氏发觉水涌出来了,知道是婆婆把马鞭子拉出水瓮,情急中她一手夹草垫,一手执木梳,披散着还没梳好的半拉头发跑回家中,只见瓮里的大水象泉水一样不住地往外喷涌,她顾不上喘气,就慌忙把草垫往瓮上一扣,自己奋然一跃坐在了瓮上。

  说也奇怪,春英坐到瓮上后,水势顿时变缓,一下子由汹涌的大水变成了涓涓的细流,顺着草垫子不停地往外流泄。不一会,村里的大水也渐渐地退了,人们才想起春英,纷纷赶到她家。只见春英端然坐在水瓮上,一手持梳,一手挽发,正在安详地梳头。不管人们怎么呼唤她,她也不应声,临*一看,原来春英早已坐化成仙了。只有那股清泉,从她坐的水瓮的草垫下涓涓流出,这就是潺潺不息的“难老泉”水,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善良的女子,称她为水母,在难老泉的西侧建起了水母楼,楼内塑有一尊端庄秀丽的水母塑像。


山西太原晋祠的导游词范本五份扩展阅读


山西太原晋祠的导游词范本五份(扩展1)

——太原晋祠的导游词范本10份

  太原晋祠的导游词 1

  晋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关于唐叔虞祠(即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颇为出名了。晋祠现已称为一个有着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游览胜地。晋祠的文物古迹很多,比较著名的有: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圣母殿十晋祠的主体,也是现在晋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殿的四周有围廊。建筑学家们认为这个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齐年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由于年代久远,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但仍充满了生机。隋槐在祠内的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与侍女像、齐年柏并称“晋祠三绝”。因它晶莹澄澈,畅流不断,人们便以“难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灌溉着附*数万亩稻田。李白、范仲淹等大诗人都曾写过赞美难老泉的诗。

  太原晋祠的导游词 2

  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二十五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有一片古建园林,统名“晋祠”。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在如画的美景中,历代劳动人民建筑了*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在苍郁的树木掩映之下,清澈见底的泉水蜿蜓穿流于祠庙殿宇之同,历史文物与自然风景荟萃一起,使游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晋祠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和著名的游块胜地,常年接待着国内外成千上万的游客。

  关于晋祠的故事,说来话长,据《史纪·晋世家》的纪载,周武王之子成王姬诵封同母弟叔虞于唐,称唐叔虞。叔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在还难以考定。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公元466或472——527年)的《水经注》,书中写道:“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坐时的风景文物已大有可观,祠、堂、飞梁都已俱备了。由此可见,晋祠的历史,即使是从北魏算起,距今也有一千好几百年了。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座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祠区内中轴线上的建筑,由东向西,依次是: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这组建筑和它北面的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宫,及南面的水母楼、难老泉亭及舍利生生塔等,组成了一个综合建筑群。东西一条主线上的建筑,配合上南、北两组建筑,本来是不同时期搞起来的,集中在一起,却好像都服从于一个精巧的总体设计,并不是杂乱无章地生拼硬凑的,显得布局紧凑,既象庙观的院落,又象皇室的宫苑,反映了我国古代芳功人民创造的匠心。

  中轴线最前端为水镜台,始建于明朝,是当时演戏的舞台。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为重檐歇山顶。除前面的较为宽敞的舞台外,其余三面均有明朗的走廊,建筑式祥别致。慈禧太后曾照原样在颐和园修建了一座。

  从水镜台向西,有一条晋水的干渠——“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相侍春秋末期,晋国世卿智伯为了攻取赵襄子的采地,引汾、晋二水灌晋阳而开凿此渠。后人在旧渠的基础上加以修浚,成为灌溉田地的水渠。

  通过智伯渠上的合仙桥,便是金人台。金人台呈正方形,四角各立铁人一尊,每尊高两米有余。其中西南隅的一尊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经历八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迄今明亮不锈,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在北宋时所达到的高度冶炼和铸造水*。

  穿过对越坊及钟楼、鼓楼就到了献殿。此殿原为陈设祭品的场所,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面宽三间,深两间,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袱上放一层*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殿的四周除中间前后开门之外,均筑坚厚的槛墙,上安直栅栏,使整个大殿形似凉亭,显得格外利落空敞。献殿于一xx五年用原料按原式样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筑特点,是我因古建中的瑰宝。

  献殿以西,是连接圣母殿的'鱼沼飞梁。全沼为一方形水池,是晋水的第二泉源。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著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东西桥面长十九点六米,宽五米,高出地面一点三米,西端分别与献殿和圣母殿相连接;南北桥面长十九点五米,宽三点三米,两端下斜与地面相*。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飞梁始建年代和旧址都不详,根据《水经注》纪载,北魏时已有飞梁之设。现存此桥,可能是北宋时与圣母及同时建造的。一xx五年曾按原样翻修。建筑结构有宋代特点,小八角石柱,复盆式莲瓣尚有北魏遗风。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式,虽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古面中偶有所见,但现存实物仅此一例。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很有价值。

  飞梁南北桥面之东,两端各卧伏一只宋雕石狮,造型生动。桥东月台上有铁狮一对,神态勇猛,铸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是我国较早的铁铸狮子。

  在中轴线末端,是宏伟壮丽的圣母殿。圣母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晋水的其他二泉——“难老”和“善利”分列左右。此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现在晋祠内最为古老的建筑。殿高约十九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面布置几乎成方形。殿身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廊下宽敞。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殿周围廊,此为现存最早的一个实例。殿周柱子略向内倾,四根角柱显著升高,使殿前檐曲线弧度很大。下翘的殿角与飞梁下折的两翼相互映衬,一起一伏,一张一弛,更显示出飞梁的巧妙和大殿的开阔。殿、桥、泉亭和鱼沼,相互陪村,浑然一体。圣母殿采用“减柱法”营造,殿内外共减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屋架,因此,殿前廊和殿内十分的宽敞。“减柱法”的熟练使用。

  说明宋代在建筑上已进一步掌握了力学原理;斗拱和柱高的比例适当,避免了隋唐建筑中用料的浪费,在建筑式样上也更富于艺术性。我国的木结构建筑,经历了一个由隋唐的雄壮坚实到明清的华丽轻巧的发展地程,而宋代建筑正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圣母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于研究我国宋代建筑和我国建筑发展史都很有价值。殿内无柱,不但增加了高大神龛中圣母的威严,而且为设置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殿内共四十三尊泥塑彩绘人像,除龛内二小像系后补外,其余多北宋代原塑。主像圣母,即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亲,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其塑像设在大殿正中的神龛内。其余四十二尊侍从像对称地分列于龛外两侧。其中宦官像五尊,著男服的女官像四尊,侍女像共三十三尊。圣母邑姜,曲膝盘坐在饰凤头的木靠椅上,凤冠蟒袍,霞帔珠璎,面目端庄,显示了统治者的尊贵和奢华。四十二个侍从像,手中各有所奉,为帝后服种种劳役,例如侍奉文印翰墨,洒扫梳妆,奉饮食,侍起居以至奏乐歌舞等等。这些塑像造型生动,姿态自然,尤其是侍女像更是精品。宋代的艺人,满怀同情,塑造了一群终生被幽禁深宫,失去了自由,埋葬了青春的女性。

  这些侍女像的肢体身材比较造度,服饰美观大方,衣纹明快流畅。她们的年龄或任或少,身段或丰满或苗条,面庞或圆润或清秀,神态或幽怨或天真,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与真人相仿,更显得栩栩如生。这组塑像突破了神庙建筑中以塑造神佛为主的老套,真实地表现了被禁锢深宫受尽役使的侍从们的生活精神面貌,从而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一个侧面。在技巧上,显然相当准确地掌握了人体的比例和解剖关系,手法纯熟,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它们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位。人们谈到晋祠,往往总要谈到这些精彩的宋塑。

  在圣母殿南面,有一座北齐天保(公元550——559年)创建的难老泉亭,八角攒尖顶。晋水的主要源头难老泉水从亭下石洞中滚滚流出,常年不息,昼夜不舍,故北齐时期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为名,称难老泉。泉水晶莹透明,水中浓翠的长生萍和水底五色斑澜的石子,在阳光的映照下光彩夺目,蔚为奇观。唐朝著名诗人李白赞美不绝,写下了“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佳句。难老泉水出自断层岩,常年水温保持在17℃,灌溉着附*数万亩稻田。北宋诗人范仲淹的持句:“千家灌禾稻,满目江乡田。”“皆如晋祠下,生民无旱年。”就是咏颂晋祠的泉水的。

  水母楼位于难老泉亭西面,又称水晶宫,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全楼分上下两层。楼下石洞三窟,中间一窟设一尊铜铸水母像,端坐于瓮形座位之上。楼上坐西向东设一神龛供奉水母。神龛两侧有八个侍女塑像,体态优美,衣纹飘逸,造型别致,也是难得的艺术佳品。

  晋祠有名的唐碑,矗立在“贞观宝翰”亭中。此碑的碑文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亲自撰写的,名为《晋祠之铭并序》。全碑共一千二百零三字,旨在通过歌颂宗周政治和唐叔虞建国的政策,以达到宣扬唐王朝的文治武功、巩固自己**的目的。李世民非常喜爱王羲之的墨宝,他在书法艺术上也有颇高的造诣。《晋祠之铭并序》书法飞逸洒脱,骨格雄奇,笔力遒劲。刻工以洗炼的刀法,充分表现出原书法的神韵。“唐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块行书碑,对于研究我国的书法艺术有重要的价值。

  祠区北侧有唐叔虞祠。据郦道元《水经注》说:“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又北宋太*兴国修晋祠碑记中描绘它“前临曲沼”,“后拥危峰”,旧祠位置似与现在不在同一个地方。现存建筑分前后两院,颇为宽敞。前院四周有走廊,后院东西各有配殿三间,正北是唐叔虞殿。殿宽五间,进深四间,中间神龛内设唐叔虞塑像。神龛两侧有从别处移来的十二个塑像,多为女性,高度与真人相*。她仍手持笛、琵琶、三弦、钹等不同乐器,似乎是一个较完整的乐队。远些塑像约为明代作品,是研究我国器乐发展和音系史的不可多得的资料。

  舍利生生塔位于祠区南瑞,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塔高三十八公尺,七屋八角,琉璃瓦顶,远远望去,高耸的古塔,映村著蓝天白云,甚是壮观。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著名的有周柏隋槐。周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位于圣母殿左侧,树身向南倾斜约与地面成四十度角,枝叶披覆殿宇之上。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九百多年前就如此赞叹它的古老了,至今它依然苍劲挺拔,与长流不息的维老泉水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隋槐在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这些古树年代久远,至今仍然生机勃勃,浓荫四布。郁郁苍苍的古树和晋水三泉相配合,使大殿楼阁掩映在浓荫疏影,静水急流之间,景色非常优美。

  太原晋祠的导游词 3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

  唐感观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

  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

  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

  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太原晋祠的导游词 4

  水镜台规模壮观,台上东部为重檐歇山顶,演戏时用为后幕,台上西部为卷棚歇山顶,面向圣母殿,三面开敞,演戏时为前台,台下埋大瓮八口,为扩音之用,在民间无论那种酬神还愿的祭祀活动,总少不于表演各类舞乐,以娱神兼娱人,历代皆然。由于古代人民生活困苦,终年辛劳,仅得一饱,闲暇有限,为了调剂生活,每每借祭祀的机会鼓舞欢庆。这种民间的迎神赛社的祭祀仪式,具有公开性、礼仪性和娱乐性的特征〈淮南子·精神训〉载:“今天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为乐矣

  ”〈东京梦华录〉栽北宋汴京城外神保观神诞时的盛况:“廿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为繁盛。庙在万胜门外一里许,敕赐神保观。廿三日……于殿前露台上设乐棚,教坊,钧容直作乐,更互杂剧舞旋……廿四日诸司及诸行百姓献送甚多,其社火呈于露台之上。”宋元时期戏曲勃兴,为适应迎神赛社时的演出需要,在露台、乐亭的基础上分前场后幕,单面开敞的戏台。场地也由四周围观,进而形成有固定方向的戏场,并在各祠庙中普遍出现了。

  娱神娱人的心理一迎神赛社的仪式一露台、戏台、戏场。

  庙会也是随庆典祀献,迎神赛社而产生的具有综合功能的大型公共性活动。也促使祠庙中要有大容量的场院。有的还形成了商业、**、宗教、社交等综合功能的庙前广场或庙前街。

  太原晋祠的导游词 5

  “不到晋祠,枉到太原。”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昙谈肝唬�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祠重修扩建。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太原晋祠的导游词 6

  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二十五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有一片古建园林,统名“晋祠”。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在如画的美景中,历代劳动人民建筑了*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在苍郁的树木掩映之下,清澈见底的泉水蜿蜓穿流于祠庙殿宇之同,历史文物与自然风景荟萃一起,使游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晋祠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和著名的游块胜地,常年接待着国内外成千上万的游客。

  关于晋祠的故事,说来话长,据《史纪・晋世家》的纪载,周武王之子成王姬诵封同母弟叔虞于唐,称唐叔虞。叔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在还难以考定。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公元466或472 ?――527年)的《水经注》,书中写道:“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坐时的风景文物已大有可观,祠、堂、飞梁都已俱备了。由此可见,晋祠的历史,即使是从北魏算起,距今也有一千好几百年了。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座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祠区内中轴线上的建筑,由东向西,依次是: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这组建筑和它北面的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宫,及南面的水母楼、难老泉亭及舍利生生塔等,组成了一个综合建筑群。东西一条主线上的建筑,配合上南、北两组建筑,本来是不同时期搞起来的,集中在一起,却好像都服从于一个精巧的总体设计,并不是杂乱无章地生拼硬凑的,显得布局紧凑,既象庙观的院落,又象皇室的宫苑,反映了我国古代芳功人民创造的匠心。

  太原晋祠的导游词 7

  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公元7世纪至12世纪间极为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晋祠是祭祀西周唐国诸侯姬虞的祠堂,创建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1500年前,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晋祠已有相当规模。后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国诸时期,历经20____多年的`擘划营造和修葺扩充,遂成当今规模。

  其中于公元7世纪至12世纪间最为兴盛,是中国唐、宋古建园林、雕刻艺术之典范。保存至今的有盛唐时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古代建筑100余座,特别是主体建筑圣母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实例。保存在圣母殿内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为当时社会上真实人物的写照,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它不仅是中国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宫廷人物的造像,而且是中国雕塑史上艺术高超的罕见精品。

  晋祠创建年代久远,跨越时空漫长,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幽美,是许多祠庙建筑难以比拟的。晋祠以大量的古建筑、雕塑、碑刻、壁画、古树名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建筑、园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的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实例,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最珍贵的遗产。

  太原晋祠的导游词 8

  位于晋祠古建筑门前的开阔地上。东对碧水莲塘,西靠晋祠古建筑,南北两翼,紧挨千顷稻田、农舍、村庄。 伏龙山是园内假山,山的半腰,嵌石题书“伏龙山”。山脚有石洞流水,水从石龙口中淌出,流入池中。池旁有石刻两罗汉,池中有石刻天女、麻姑,池边石虎饮水,状貌惟妙,情趣横生。

  公园中部有德隐斋。西北部有仙翁阁,又称红阁。因阁上供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得名。此阁创建于明代弘治年间(1488年一1505年),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重修。还有北极阁,这座明代创建、清代重修的'建筑,古朴端庄,典雅不俗,底洞门有“古唐邨”题刻。陶然村别居一角,亭秀阁明。

  晋祠公园东南部,是公园水乡。这里俗称南湖,水色碧秀,湖上有三孔桥,桥上行人,桥下泛舟,一派江南秀色。

  太原晋祠的导游词 9

各位游客们:

  大家好!欢迎来到晋祠,下面我就带大家去细细游赏一番吧!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您度过这次美好时光。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关于唐叔虞祠(即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颇为出名了。

  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是晋祠的主体,也是现在晋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殿的四周有围廊。建筑学家们认为这个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内有宋代彩塑43尊。主像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其余42尊侍女像分列两侧。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

  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侍女像身高与真人相仿,姿态自然,神情各异,举手投足,顾盼生姿,世态人情,纤毫毕现,几乎可以给她们每人立个小传。这些侍从都是各有专职,身份、性格也是无一雷同,有的伺候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真实地表现了被禁锢,受奴役的精神面貌,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艺术雕像珍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重要地位。

  太原晋祠的导游词 10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

  唐感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

  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

  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

  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山西太原晋祠的导游词范本五份(扩展2)

——太原晋祠导游词(精选10篇)

  太原晋祠导游词 1

  古建荟萃、名木杂布、风景绮丽、闻名遐迩的太原晋祠,地处市区西南的悬瓮山下,晋水源头,是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中国古建园林明珠。其历史悠久,始建年代无考,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已有记载,说明晋祠在一千五百余年前,已有一定规模了。

  晋祠即晋侯之祠,原是祭祀西周初年唐方国开国诸侯姬虞(即唐叔虞)的祠堂。后因晋水发源于此,改国号为晋,故名晋祠。

  晋祠占地4万多*方米,祠内林木荫翳,业经千余年的补葺修扩、开发建设,已由最初祭祀春秋晋开国君主唐叔虞的祠堂而发展成为包括各类寺庙在内的奉祀诸多人、神、佛、道的庙宇群落,有宋、金、元、明、清历代兴建的各种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百余座,是一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并且有着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园林,在海内外久负胜名。

  祠内的古建筑群由中、北、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以圣母殿为中心,形成一条东西向之中轴线。由祠东大门入内,中轴线上从前至后依次布列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系祠内建筑的主体部分。这组建筑布局严谨,造型别致,以风格独特、艺术与历史价值甚高而著称于世。北部建筑东自文昌宫起,有锁虹桥、东岳庙、昊天神祠(关帝庙)、三清洞、钧天乐台、贞观宝翰亭、唐叔虞祠、莲池、善利泉亭、松水亭、苗裔堂、朝阳洞、开原洞、云陶洞、老君洞、待凤轩、三台阁、读书台、吕祖阁、顾亭及静怡园等。这组建筑依地势错综排列,崇楼高阁,参差叠置,以宏丽壮观、幽静飘逸取胜。

  南部建筑东自胜瀛楼起,有流碧榭、双桥、白鹤亭、同乐亭、傅山书画馆、三圣祠、真趣亭、分水堰、张郎塔、曲桥、洗耳洞、不系舟、难老泉亭、水母楼、台骀庙、公输子祠等。这组建筑既有楼台耸峙、亭桥点缀,又有泉水穿流、风光绮丽,颇具园林特色和诗情画意。南向又有王玉祠、晋溪书院、董寿*美术馆、奉圣寺、留山园等。祠内整体布局疏密有致,严谨得体,既有寺观院落之特色,亦富皇室宫苑之韵致,恢弘壮阔,独具匠心。

  祠内规模最大且文物价值最高的建筑是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的圣母殿,它建于石构台基之上,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四周围廊,前廊进深达两间,廊下宽敞,乃唐、宋建筑中所独有。在中国同存古建实物中,殿周围的前廊进深达两间者,此乃最早的一个实例。前廊柱上雕饰木质蟠龙8条,蜿蜒自如,盘屈有力,系宋元�v二年(公元1087)原物。蟠龙柱形制曾见于隋、唐之际石雕塔门和神龛上,在国内古代建筑已知的木构实物中,以此最古。

  殿内有彩塑43尊,其中圣母像1尊,宦官像5尊,身穿男服的女官像4尊,侍女像33尊。除神翕内的2尊小像为明代补塑外,余皆宋代原作。这些塑像的排列形式突破了寺观塑像排列的固有规制,创造了真正的世俗生活场面,是宋代宫廷生活及其森严等级制度的真实写照,且造型生动,活灵活现,是宋人审美情趣的最高反映和体现,堪称神品,海内外均极罕见。殿前的鱼沼飞梁之建筑结构呈宋代特色,沼内石柱具北魏遗风,乃宋天圣年间原物。鱼沼飞梁实际上就是架设在鱼沼上造型如大鸟展翅的十字形桥梁,这种造型优美、形制奇特的十字形桥式虽然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古画中偶有所见,但国内现存实物仅此一例,确是“海内独有,举世无双”,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极有价值。飞梁之前有献殿,虽规模不大,却是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原构。

  中国的庙宇建筑设祭亭、享亭、献亭、享堂、享殿、献殿等祭礼性建筑物者虽然屡见不鲜,十分普遍,但大多乃明、清所建,金代木结构献殿则只有晋祠所独有,故尤显珍贵。

  难老泉前,是晋祠自然风光的精华所在。左侧真趣亭,是人们观赏风光多要逗留之地。亭下踏台阶可到水边,名曰“洗耳洞”。水中石坝一条,如玉带贯穿腰间,坝下凿孔洞十枚,是当年南北两渠三七分水的界线。

  晋祠的树木,也是人们赏玩的景色。传说中的周柏、唐槐等分布于永镜台前、关帝庙内、东岳祠中和圣母殿北侧,就中以圣母殿北侧的周柏最引人注目。树高10余米,侧身向南倾倚,苍翠的叶枝,披覆在圣母殿屋顶之上,与地面成45度斜角,前面又一柏树支撑着它的躯干,名曰“撑天柏”。

  此外,贞观宝翰亭内的《晋祠之铭并序》碑系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亲自撰文并书写,字体为行书,深得王羲之之神韵,飞逸洒脱,骨骼雄奇,遒劲挺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通行书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历史上的许多文人墨客游览晋祠后留下了不少佳作。唐代大诗人李白有“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千古绝唱;宋司马光有“山寒太行晚,水碧晋阳春”之名句;宋欧阳修有“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感叹。

  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的晋祠是一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物相交织的风景名胜区。自《山海经》、《水经注》以来,历代均有文献记载,而魏、北齐、隋、唐及以下各代,至今尚有大量的实物保留于祠内外,其中建筑占最重要地位,城堡、陵墓、祠宇宙、民居、石窟、寺观、古塔、园林、亭榭等相当集中。

  晋祠是以泉、渠水系构景的佳例。祠内水母楼(晋源水神庙)筑于难老泉泉源之上,泉水从其下涌出。楼前罩一八角攒尖泉亭,再下石塘之中,用人字堰南北三七分流,这是晋祠自然景观的中心。由东向西,祠门、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排列在东西主轴线上,最后以欢喜岭上望川亭为终点。南部台骀庙、公输子祠、王琼祠、三圣祠、同乐亭、白鹤亭、胜嬴楼、晋溪书院。北部苗裔堂、朝阳洞、吕祖阁、三台阁、待凤轩、静怡园、唐叔虞祠、昊天神祠、钧天乐台、东岳庙、文昌宫、五云亭等环周布置。这些建筑或依山或傍水,给庄严肃穆的祠庙增添了几分灵气与动感。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崇宁元年(1102)重修。殿依山而筑,恰在晋水源头之上,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单槽,四周围廊,即宋《营造法式》记载“副阶周匝”做法。形成一个宽阔的前廊,其构架作了特殊处理,将下檐前廊当中三间的四道梁架加长到深二间,梁尾交于殿身槽缝的内柱上,使殿身前檐当中三间四柱不落地而立于上述梁上,并把殿身正面的门窗槛墙后移到内柱之间,形成深两间的前廊,格外宽敞。殿内部分,深三间上架通梁,空间完整高敞。殿前八根廊柱上各缠绕木质盘龙一条,即《营造法式》所载的“缠龙柱”,是现存宋代此种做法的孤例。大殿斗拱六铺作,单拱拱出三跳,柱头双抄单下昂,补间单抄出重昂,并施异形拱。下檐斗和上檐补间昂嘴,长大而*出,舒展而豪放。斗拱彩画与《营造法式》卷三十四,五彩遍装极相似,虽属后世重装,当是古法。展顶筒板瓦覆盖,黄绿色琉璃剪边,琉璃脊饰虽为明代更换,但形状色泽精致,整座殿宇庄严富丽,此殿是现存宋代建筑中唯一用单槽副阶周匝的建筑,柱身侧脚,生起显著,屋顶及檐口曲线圆和,表现了典型的北宋建筑风格,可视为宋式殿堂建筑代表作。

  鱼沼飞梁在圣母殿和献殿之间,其渊源可追溯到南北朝。现存飞梁系北宋时与圣母殿同建。沼中三十四根八角石柱,复盆式莲花雕式柱础,柱头普柏枋相交,上置栌头,施十字拱承托梁枋,四向连到沿岸,结成十字形板桥。东西宽阔,连接献殿和圣母殿,南北下斜如冀,与圣母殿脊的角相呼应,大有振翅欲飞之势。其形制作独特,偶见于古画之中,而现存实际物仅此一例,实属可贵。

  飞梁前的献殿,是陈设祭品之所,琉璃花脊,明间前后设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四周槛墙上装直棂栅栏,施五铺作斗拱,单抄单下昂,补间一朵,上部梁架四掾袱前后檐通梁,上施驼峰托脚承*梁,其上设儒柱和大叉手,构法合理,坚固耐久。殿内敞朗,四翼舒展,外观酷似凉亭,整体结构古朴轻巧而稳定。

  以这许多国宝建筑为中心,晋祠整个庙宇在总体布局上,表现了中国传统的对称的建筑风格中融入变化的.、自由的园林建筑民间思想。这就给晋祠的形成与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晋祠有着嵯峨般的山峰,碧玉似的泉水,参天的古木和盛开的百花。尤其是稻花溢香的季节,到处是一派江南景象。气候冬温夏凉,一年四季景色宜人,其自然景观和园林艺术融为一体,悦目赏心。

  目前,晋祠风景名胜区主要包括天龙山、龙山、太山、晋祠博物馆、晋祠公园。

  圣母殿的背后是悬瓮山。据《方舆纪要》载:“悬瓮山在太原西南十里,晋水所出。”悬瓮山北有龙山、太山,南有庙望山、鸡笼山,西有天龙山。诸山一脉相承,松柏连天。山风响处,松涛澎湃。山中景致妙趣横生。“霜叶红于二月花”恰似“龙山红叶”的写照;天龙八景的望川亭有六块题字石,即欢喜岭、天目山、极乐峰、结绌山、望川遗址,山水大观,言简意赅,跃然石上。登临“望川晴晓”看日出,是晋祠极好景色。山上还有宋太宗赵光义攻打晋阳前的“试石剑”,悬瓮山南面不远的柳子沟有柳下跖插旗石。涌翠崖浓翠溶溶,举手可挹。鹿角峰麋鹿尚存,瓦岗寨、锁烟岭、大小神沟、柳子沟、明仙峪、马坊峪等无不各具特色。纵观悬瓮群山,悬崖绝壁,奇峰怪石,苍翠欲滴,四季常青,从春到秋,山花烂漫,飘飘然有凌云之溉。

  山有山之胜,水有水之奇。在晋祠风景区主要得益于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景之观,难老泉日注不穷。九龙湖、台驿泽、留山湖、智伯渠、池沼,都来自晋水,所以最引人入胜还属“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泉水清澈透底,三九寒天,水中长生萍草,翠绿动人。每当冬日清晨,泉流之上雾气升腾,像白纱笼罩水面。晋祠的楼、台、亭、阁在烟雾缥缈之中忽隐忽现,身在其中,如入幻境,当夜深人静时,难老泉不舍昼夜,形成晋祠内八景之首。在晋祠群山之中,泉、溪、涧、潭随处可见。在海拔1700米的天龙山上,泉眼众多,登天龙山方知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真谛。山奇水奇,二者皆有,是晋祠胜境千古不朽的根本。

  晋祠园林是由我国最古老的园囿造园发展而来。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智慧,为晋祠风光增光添彩。晋祠的植被品种多,年代远古,造型妙,布局美,巧夺天工。松柏杨柳、银杏、菩提、雪松等遮天蔽日,三暑炎夏却是一片清凉世界。

  太原晋祠导游词 2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帔,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 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圣母殿右侧,是千年古树“卧龙周柏”。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誉称“晋祠三绝”。

  在难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据传,水母姓柳,生性贤良,家住晋祠附*的金胜村,嫁到晋祠为媳。不幸的是,她同嫁后横遭婆线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母只要前桶,不要后桶,名为嫌脏,实则存心刁难。一天,柳女挑水归来,在途中一骑马人要借水饮马,柳女欣然应允。等柳女返回重挑时,那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只要轻轻向上一提,水即满瓮。柳女回去一试,果然灵验。这个秘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一次她趁获女回娘家不在,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水从瓮中奔涌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没附*村庄……,柳女正在娘家梳头,闻讯赶来,毅然坐在瓮上,水势一下变小,人们得救了,水母再也没有离开水瓮。

  晋祠南部名奉圣寺,相传这里曾是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的别墅。奉圣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级八角形。在奉圣寺附*,有巨槐一株,干老枝嫩,苍郁古朴,独具一格。据传,原来这株槐树历史久远,早已干枯,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农历三月廿一日,奉圣寺内**,人来人往熙攘非凡。恰好,有一个老道士在枯槐下叫卖,出售膏药。口里喊着:“膏药灵应、能汉百病,有福来买,无福不信。”叫卖半晌,没人买他的药。这位老道继续叫卖:“如此仙药,来购无人,凡人无福,枯槐宜生。”说罢,他将膏药贴于枯槐身上.拂袖扬长而去。说来真巧,不到一个月,这株枯槐,死而复生。生枝展芽,甚为茂盛。人们见状,都惊呼这株枯槐叫复生槐。实际上,俗话说得好:“千年柏、万年松,老槐一睡几百春。”这株枯槐复生,大约是因为多年长睡而碰巧苏醒的缘故。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晋祠在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翁山下,晋水发源处。北宋天圣年间,追风唐疏虞为汾王,并为大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大的圣母殿,殿内有43尊宋代彩塑,殿前鱼沼飞梁喂国内所仅见。殿内两侧为难老、善利、二泉,晋水主要源头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温17℃,清澈见底。祠内贞观宝翰厅有唐太宗写的“御碑”、“晋祠之铭并续”。晋祠内还有著名的周柏、唐槐,周柏位于圣母殿左侧,唐槐在关帝庙内,老枝纵横,至今生机勃勃,郁郁苍苍,于常流不息的难老泉和精美的宋塑42歌侍女像、圣母像誉为“晋祠三绝”。

  太原晋祠导游词 3

  祠内的古建筑群由中、北、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以圣母殿为中心,形成一条东西向之中轴线。由祠东大门入内,中轴线上从前至后依次布列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系祠内建筑的主体部分。这组建筑布局严谨,造型别致,以风格独特、艺术与历史价值甚高而著称于世。北部建筑东自文昌宫起,有锁虹桥、东岳庙、昊天神祠(关帝庙)、三清洞、钧天乐台、贞观宝翰亭、唐叔虞祠、莲池、善利泉亭、松水亭、苗裔堂、朝阳洞、开原洞、云陶洞、老君洞、待凤轩、三台阁、读书台、吕祖阁、顾亭及静怡园等。这组建筑依地势错综排列,崇楼高阁,参差叠置,以宏丽壮观、幽静飘逸取胜。

  南部建筑东自胜瀛楼起,有流碧榭、双桥、白鹤亭、同乐亭、傅山书画馆、三圣祠、真趣亭、分水堰、张郎塔、曲桥、洗耳洞、不系舟、难老泉亭、水母楼、台骀庙、公输子祠等。这组建筑既有楼台耸峙、亭桥点缀,又有泉水穿流、风光绮丽,颇具园林特色和诗情画意。南向又有王玉祠、晋溪书院、董寿*美术馆、奉圣寺、留山园等。祠内整体布局疏密有致,严谨得体,既有寺观院落之特色,亦富皇室宫苑之韵致,恢弘壮阔,独具匠心。

  祠内规模最大且文物价值最高的建筑是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的圣母殿,它建于石构台基之上,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四周围廊,前廊进深达两间,廊下宽敞,乃唐、宋建筑中所独有。在中国同存古建实物中,殿周围的前廊进深达两间者,此乃最早的一个实例。前廊柱上雕饰木质蟠龙8条,蜿蜒自如,盘屈有力,系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原物。蟠龙柱形制曾见于隋、唐之际石雕塔门和神龛上,在国内古代建筑已知的木构实物中,以此最古。

  殿内有彩塑43尊,其中圣母像1尊,宦官像5尊,身穿男服的女官像4尊,侍女像33尊。除神翕内的2尊小像为明代补塑外,余皆宋代原作。这些塑像的排列形式突破了寺观塑像排列的固有规制,创造了真正的世俗生活场面,是宋代宫廷生活及其森严等级制度的真实写照,且造型生动,活灵活现,是宋人审美情趣的最高反映和体现,堪称神品,海内外均极罕见。殿前的鱼沼飞梁之建筑结构呈宋代特色,沼内石柱具北魏遗风,乃宋天圣年间原物。鱼沼飞梁实际上就是架设在鱼沼上造型如大鸟展翅的十字形桥梁,这种造型优美、形制奇特的十字形桥式虽然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古画中偶有所见,但国内现存实物仅此一例,确是“海内独有,举世无双”,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极有价值。飞梁之前有献殿,虽规模不大,却是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原构。

  太原晋祠导游词 4

  古建荟萃、名木杂布、风景绮丽、闻名遐迩的太原晋祠,地处市区西南的悬瓮山下,晋水源头,是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中国古建园林明珠。其历史悠久,始建年代无考,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已有记载,说明晋祠在一千五百余年前,已有一定规模了。

  晋祠即晋侯之祠,原是祭祀西周初年唐方国开国诸侯姬虞(即唐叔虞)的祠堂。后因晋水发源于此,改国号为晋,故名晋祠。

  晋祠占地4万多*方米,祠内林木荫翳,业经千余年的补葺修扩、开发建设,已由最初祭祀春秋晋开国君主唐叔虞的祠堂而发展成为包括各类寺庙在内的奉祀诸多人、神、佛、道的庙宇群落,有宋、金、元、明、清历代兴建的各种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百余座,是一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并且有着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园林,在海内外久负胜名。

  祠内的古建筑群由中、北、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以圣母殿为中心,形成一条东西向之中轴线。由祠东大门入内,中轴线上从前至后依次布列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系祠内建筑的主体部分。这组建筑布局严谨,造型别致,以风格独特、艺术与历史价值甚高而著称于世。北部建筑东自文昌宫起,有锁虹桥、东岳庙、昊天神祠(关帝庙)、三清洞、钧天乐台、贞观宝翰亭、唐叔虞祠、莲池、善利泉亭、松水亭、苗裔堂、朝阳洞、开原洞、云陶洞、老君洞、待凤轩、三台阁、读书台、吕祖阁、顾亭及静怡园等。这组建筑依地势错综排列,崇楼高阁,参差叠置,以宏丽壮观、幽静飘逸取胜。

  南部建筑东自胜瀛楼起,有流碧榭、双桥、白鹤亭、同乐亭、傅山书画馆、三圣祠、真趣亭、分水堰、张郎塔、曲桥、洗耳洞、不系舟、难老泉亭、水母楼、台骀庙、公输子祠等。这组建筑既有楼台耸峙、亭桥点缀,又有泉水穿流、风光绮丽,颇具园林特色和诗情画意。南向又有王玉祠、晋溪书院、董寿*美术馆、奉圣寺、留山园等。祠内整体布局疏密有致,严谨得体,既有寺观院落之特色,亦富皇室宫苑之韵致,恢弘壮阔,独具匠心。

  祠内规模最大且文物价值最高的建筑是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的圣母殿,它建于石构台基之上,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四周围廊,前廊进深达两间,廊下宽敞,乃唐、宋建筑中所独有。在中国同存古建实物中,殿周围的前廊进深达两间者,此乃最早的一个实例。前廊柱上雕饰木质蟠龙8条,蜿蜒自如,盘屈有力,系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原物。蟠龙柱形制曾见于隋、唐之际石雕塔门和神龛上,在国内古代建筑已知的木构实物中,以此最古。

  殿内有彩塑43尊,其中圣母像1尊,宦官像5尊,身穿男服的女官像4尊,侍女像33尊。除神翕内的2尊小像为明代补塑外,余皆宋代原作。这些塑像的排列形式突破了寺观塑像排列的固有规制,创造了真正的世俗生活场面,是宋代宫廷生活及其森严等级制度的真实写照,且造型生动,活灵活现,是宋人审美情趣的最高反映和体现,堪称神品,海内外均极罕见。殿前的鱼沼飞梁之建筑结构呈宋代特色,沼内石柱具北魏遗风,乃宋天圣年间原物。鱼沼飞梁实际上就是架设在鱼沼上造型如大鸟展翅的十字形桥梁,这种造型优美、形制奇特的十字形桥式虽然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古画中偶有所见,但国内现存实物仅此一例,确是“海内独有,举世无双”,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极有价值。飞梁之前有献殿,虽规模不大,却是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原构。

  中国的庙宇建筑设祭亭、享亭、献亭、享堂、享殿、献殿等祭礼性建筑物者虽然屡见不鲜,十分普遍,但大多乃明、清所建,金代木结构献殿则只有晋祠所独有,故尤显珍贵。

  难老泉前,是晋祠自然风光的精华所在。左侧真趣亭,是人们观赏风光多要逗留之地。亭下踏台阶可到水边,名曰“洗耳洞”。水中石坝一条,如玉带贯穿腰间,坝下凿孔洞十枚,是当年南北两渠三七分水的界线。

  晋祠的树木,也是人们赏玩的景色。传说中的周柏、唐槐等分布于永镜台前、关帝庙内、东岳祠中和圣母殿北侧,就中以圣母殿北侧的周柏最引人注目。树高10余米,侧身向南倾倚,苍翠的叶枝,披覆在圣母殿屋顶之上,与地面成45度斜角,前面又一柏树支撑着它的躯干,名曰“撑天柏”。

  此外,贞观宝翰亭内的《晋祠之铭并序》碑系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亲自撰文并书写,字体为行书,深得王羲之之神韵,飞逸洒脱,骨骼雄奇,遒劲挺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通行书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历史上的许多文人墨客游览晋祠后留下了不少佳作。唐代大诗人李白有“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千古绝唱;宋司马光有“山寒太行晚,水碧晋阳春”之名句;宋欧阳修有“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感叹。

  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的'晋祠是一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物相交织的风景名胜区。自《山海经》、《水经注》以来,历代均有文献记载,而魏、北齐、隋、唐及以下各代,至今尚有大量的实物保留于祠内外,其中建筑占最重要地位,城堡、陵墓、祠宇宙、民居、石窟、寺观、古塔、园林、亭榭等相当集中。

  晋祠是以泉、渠水系构景的佳例。祠内水母楼(晋源水神庙)筑于难老泉泉源之上,泉水从其下涌出。楼前罩一八角攒尖泉亭,再下石塘之中,用人字堰南北三七分流,这是晋祠自然景观的中心。由东向西,祠门、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排列在东西主轴线上,最后以欢喜岭上望川亭为终点。南部台骀庙、公输子祠、王琼祠、三圣祠、同乐亭、白鹤亭、胜嬴楼、晋溪书院。北部苗裔堂、朝阳洞、吕祖阁、三台阁、待凤轩、静怡园、唐叔虞祠、昊天神祠、钧天乐台、东岳庙、文昌宫、五云亭等环周布置。这些建筑或依山或傍水,给庄严肃穆的祠庙增添了几分灵气与动感。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崇宁元年(1102)重修。殿依山而筑,恰在晋水源头之上,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单槽,四周围廊,即宋《营造法式》记载“副阶周匝”做法。形成一个宽阔的前廊,其构架作了特殊处理,将下檐前廊当中三间的四道梁架加长到深二间,梁尾交于殿身槽缝的内柱上,使殿身前檐当中三间四柱不落地而立于上述梁上,并把殿身正面的门窗槛墙后移到内柱之间,形成深两间的前廊,格外宽敞。殿内部分,深三间上架通梁,空间完整高敞。殿前八根廊柱上各缠绕木质盘龙一条,即《营造法式》所载的“缠龙柱”,是现存宋代此种做法的孤例。大殿斗拱六铺作,单拱拱出三跳,柱头双抄单下昂,补间单抄出重昂,并施异形拱。下檐斗和上檐补间昂嘴,长大而*出,舒展而豪放。斗拱彩画与《营造法式》卷三十四,五彩遍装极相似,虽属后世重装,当是古法。展顶筒板瓦覆盖,黄绿色琉璃剪边,琉璃脊饰虽为明代更换,但形状色泽精致,整座殿宇庄严富丽,此殿是现存宋代建筑中唯一用单槽副阶周匝的建筑,柱身侧脚,生起显著,屋顶及檐口曲线圆和,表现了典型的北宋建筑风格,可视为宋式殿堂建筑代表作。

  鱼沼飞梁在圣母殿和献殿之间,其渊源可追溯到南北朝。现存飞梁系北宋时与圣母殿同建。沼中三十四根八角石柱,复盆式莲花雕式柱础,柱头普柏枋相交,上置栌头,施十字拱承托梁枋,四向连到沿岸,结成十字形板桥。东西宽阔,连接献殿和圣母殿,南北下斜如冀,与圣母殿脊的角相呼应,大有振翅欲飞之势。其形制作独特,偶见于古画之中,而现存实际物仅此一例,实属可贵。

  飞梁前的献殿,是陈设祭品之所,琉璃花脊,明间前后设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四周槛墙上装直棂栅栏,施五铺作斗拱,单抄单下昂,补间一朵,上部梁架四掾袱前后檐通梁,上施驼峰托脚承*梁,其上设儒柱和大叉手,构法合理,坚固耐久。殿内敞朗,四翼舒展,外观酷似凉亭,整体结构古朴轻巧而稳定。

  以这许多国宝建筑为中心,晋祠整个庙宇在总体布局上,表现了中国传统的对称的建筑风格中融入变化的、自由的园林建筑民间思想。这就给晋祠的形成与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晋祠有着嵯峨般的山峰,碧玉似的泉水,参天的古木和盛开的百花。尤其是稻花溢香的季节,到处是一派江南景象。气候冬温夏凉,一年四季景色宜人,其自然景观和园林艺术融为一体,悦目赏心。

  目前,晋祠风景名胜区主要包括天龙山、龙山、太山、晋祠博物馆、晋祠公园。

  圣母殿的背后是悬瓮山。据《方舆纪要》载:“悬瓮山在太原西南十里,晋水所出。”悬瓮山北有龙山、太山,南有庙望山、鸡笼山,西有天龙山。诸山一脉相承,松柏连天。山风响处,松涛澎湃。山中景致妙趣横生。“霜叶红于二月花”恰似“龙山红叶”的写照;天龙八景的望川亭有六块题字石,即欢喜岭、天目山、极乐峰、结绌山、望川遗址,山水大观,言简意赅,跃然石上。登临“望川晴晓”看日出,是晋祠极好景色。山上还有宋太宗赵光义攻打晋阳前的“试石剑”,悬瓮山南面不远的柳子沟有柳下跖插旗石。涌翠崖浓翠溶溶,举手可挹。鹿角峰麋鹿尚存,瓦岗寨、锁烟岭、大小神沟、柳子沟、明仙峪、马坊峪等无不各具特色。纵观悬瓮群山,悬崖绝壁,奇峰怪石,苍翠欲滴,四季常青,从春到秋,山花烂漫,飘飘然有凌云之溉。

  山有山之胜,水有水之奇。在晋祠风景区主要得益于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景之观,难老泉日注不穷。九龙湖、台驿泽、留山湖、智伯渠、池沼,都来自晋水,所以最引人入胜还属“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泉水清澈透底,三九寒天,水中长生萍草,翠绿动人。每当冬日清晨,泉流之上雾气升腾,像白纱笼罩水面。晋祠的楼、台、亭、阁在烟雾缥缈之中忽隐忽现,身在其中,如入幻境,当夜深人静时,难老泉不舍昼夜,形成晋祠内八景之首。在晋祠群山之中,泉、溪、涧、潭随处可见。在海拔1700米的天龙山上,泉眼众多,登天龙山方知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真谛。山奇水奇,二者皆有,是晋祠胜境千古不朽的根本。

  晋祠园林是由我国最古老的园囿造园发展而来。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智慧,为晋祠风光增光添彩。晋祠的植被品种多,年代远古,造型妙,布局美,巧夺天工。松柏杨柳、银杏、菩提、雪松等遮天蔽日,三暑炎夏却是一片清凉世界。

  太原晋祠导游词 5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绵山旅行社欢迎您参加本次旅游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伴您这次美好时光。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太原晋祠导游词 6

  位于晋祠古建筑门前的'开阔地上。东对碧水莲塘,西靠晋祠古建筑,南北两翼,紧挨千顷稻田、农舍、村庄。伏龙山是园内假山,山的半腰,嵌石题书“伏龙山”。山脚有石洞流水,水从石龙口中淌出,流入池中。池旁有石刻两罗汉,池中有石刻天女、麻姑,池边石虎饮水,状貌惟妙,情趣横生。

  公园中部有德隐斋。西北部有仙翁阁,又称红阁。因阁上供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得名。此阁创建于明代弘治年间(1488年一1505年),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重修。还有北极阁,这座明代创建、清代重修的建筑,古朴端庄,典雅不俗,底洞门有“古唐”题刻。陶然村别居一角,亭秀阁明。

  晋祠公园东南部,是公园水乡。这里俗称南湖,水色碧秀,湖上有三孔桥,桥上行人,桥下泛舟,一派江南秀色。

  太原晋祠导游词 7

  晋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关于唐叔虞祠(即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颇为出名了。

  晋祠现已称为一个有着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游览胜地。晋祠的文物古迹很多,比较著名的有:

  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圣母殿十晋祠的主体,也是现在晋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殿的四周有围廊。建筑学家们认为这个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齐年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由于年代久远,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但仍充满了生机。隋槐在祠内的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

  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与侍女像、齐年柏并称“晋祠三绝”。因它晶莹澄澈,畅流不断,人们便以“难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灌溉着附*数万亩稻田。李白、范仲淹等大诗人都曾写过赞美难老泉的诗。古建荟萃、名木杂布、风景绮丽、闻名遐迩的太原晋祠,地处市区西南的悬瓮山下,晋水源头,是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中国古建园林明珠。其历史悠久,始建年代无考,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已有记载,说明晋祠在一千五百余年前,已有一定规模了。

  晋祠即晋侯之祠,原是祭祀西周初年唐方国开国诸侯姬虞(即唐叔虞)的祠堂。后因晋水发源于此,改国号为晋,故名晋祠。

  晋祠占地4万多*方米,祠内林木荫翳,业经千余年的补葺修扩、开发建设,已由最初祭祀春秋晋开国君主唐叔虞的祠堂而发展成为包括各类寺庙在内的奉祀诸多人、神、佛、道的庙宇群落,有宋、金、元、明、清历代兴建的各种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百余座,是一处文化极为丰富并且有着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园林,在海内外久负胜名。

  太原晋祠导游词 8

  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公元7世纪至12世纪间极为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晋祠是祭祀西周唐国诸侯姬虞的祠堂,创建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1500年前,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晋祠已有相当规模。后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国诸时期,历经20____多年的擘划营造和修葺扩充,遂成当今规模。

  其中于公元7世纪至12世纪间最为兴盛,是中国唐、宋古建园林、雕刻艺术之典范。保存至今的有盛唐时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古代建筑100余座,特别是主体建筑圣母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实例。保存在圣母殿内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为当时社会上真实人物的写照,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它不仅是中国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宫廷人物的造像,而且是中国雕塑史上艺术高超的罕见精品。

  晋祠创建年代久远,跨越时空漫长,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幽美,是许多祠庙建筑难以比拟的。晋祠以大量的古建筑、雕塑、碑刻、壁画、古树名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建筑、园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的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实例,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最珍贵的遗产。

  太原晋祠导游词 9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帔,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 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圣母殿右侧,是千年古树“卧龙周柏”。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誉称“晋祠三绝”。

  在难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据传,水母姓柳,生性贤良,家住晋祠附*的金胜村,嫁到晋祠为媳。不幸的是,她同嫁后横遭婆线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母只要前桶,不要后桶,名为嫌脏,实则存心刁难。一天,柳女挑水归来,在途中一骑马人要借水饮马,柳女欣然应允。等柳女返回重挑时,那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只要轻轻向上一提,水即满瓮。柳女回去一试,果然灵验。这个秘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一次她趁获女回娘家不在,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水从瓮中奔涌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没附*村庄……,柳女正在娘家梳头,闻讯赶来,毅然坐在瓮上,水势一下变小,人们得救了,水母再也没有离开水瓮。

  晋祠南部名奉圣寺,相传这里曾是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的别墅。奉圣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级八角形。在奉圣寺附*,有巨槐一株,干老枝嫩,苍郁古朴,独具一格。据传,原来这株槐树历史久远,早已干枯,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农历三月廿一日,奉圣寺内**,人来人往熙攘非凡。恰好,有一个老道士在枯槐下叫卖,出售膏药。口里喊着:“膏药灵应、能汉百病,有福来买,无福不信。”叫卖半晌,没人买他的药。这位老道继续叫卖:“如此仙药,来购无人,凡人无福,枯槐宜生。”说罢,他将膏药贴于枯槐身上.拂袖扬长而去。说来真巧,不到一个月,这株枯槐,死而复生。生枝展芽,甚为茂盛。人们见状,都惊呼这株枯槐叫复生槐。实际上,俗话说得好:“千年柏、万年松,老槐一睡几百春。”这株枯槐复生,大约是因为多年长睡而碰巧苏醒的缘故。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晋祠在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翁山下,晋水发源处。北宋天圣年间,追风唐疏虞为汾王,并为大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大的圣母殿,殿内有43尊宋代彩塑,殿前鱼沼飞梁喂国内所仅见。殿内两侧为难老、善利、二泉,晋水主要源头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温17℃,清澈见底。祠内贞观宝翰厅有唐太宗写的“御碑”、“晋祠之铭并续”。晋祠内还有著名的周柏、唐槐,周柏位于圣母殿左侧,唐槐在关帝庙内,老枝纵横,至今生机勃勃,郁郁苍苍,于常流不息的难老泉和精美的宋塑42歌侍女像、圣母像誉为“晋祠三绝”。

  太原晋祠导游词 10

  晋祠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这里殿宇、亭台、楼阁、桥树互相映衬,山环水绕,文物荟萃,古木参天,是一处风景十分优美的古建园林,被誉为山西的“小江南”,是一处国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园林,驰名中外。尤其是圣母殿、侍女像、鱼沼飞梁、难老泉等景点是晋祠风景区的精华。祠内的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晋祠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华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晋祠旅游景区距太原市较*,气候条件与市区接*,加上依水傍山,风景优美,是游客避暑、观光地。太原市通往晋祠的8路无人售票公共汽车、8路小公共汽车,昼夜持续时间长(早6:00--晚23:00),行车间隔时间短(15--20分钟),乘车环境舒适。晋祠风景区食宿方便,饭店、旅馆坐落周围,数十家饭店、餐馆、酒家,均具有上乘的服务和可口的饭菜,且具有本地特色。尤其是“晋祠大米”以其明晶透亮、味道纯香而饮誉天下。紧靠景区的晋祠镇***几年下工夫抓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公用设施及三业(服务、餐饮、娱乐)建设,面貌大为改观,尤其是景区的住宿条件、通信业务、医疗保障、娱乐场所、购物环境越来越受到中外游人的青睐。


山西太原晋祠的导游词范本五份(扩展3)

——太原晋祠公园导游词范本五份

  太原晋祠公园导游词 1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 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圣母殿右侧,是千年古树“卧龙周柏”。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誉称“晋祠三绝”。

  太原晋祠公园导游词 2

  古建荟萃、名木杂布、风景绮丽、闻名遐迩的太原晋祠,地处市区西南的悬瓮山下,晋水源头,是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中国古建园林明珠。其历史悠久,始建年代无考,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已有记载,说明晋祠在一千五百余年前,已有一定规模了。

  晋祠即晋侯之祠,原是祭祀西周初年唐方国开国诸侯姬虞(即唐叔虞)的祠堂。后因晋水发源于此,改国号为晋,故名晋祠。

  晋祠占地4万多*方米,祠内林木荫翳,业经千余年的补葺修扩、开发建设,已由最初祭祀春秋晋开国君主唐叔虞的祠堂而发展成为包括各类寺庙在内的奉祀诸多人、神、佛、道的庙宇群落,有宋、金、元、明、清历代兴建的各种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百余座,是一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并且有着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园林,在海内外久负胜名。

  祠内的古建筑群由中、北、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以圣母殿为中心,形成一条东西向之中轴线。由祠东大门入内,中轴线上从前至后依次布列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系祠内建筑的主体部分。这组建筑布局严谨,造型别致,以风格独特、艺术与历史价值甚高而著称于世。北部建筑东自文昌宫起,有锁虹桥、东岳庙、昊天神祠(关帝庙)、三清洞、钧天乐台、贞观宝翰亭、唐叔虞祠、莲池、善利泉亭、松水亭、苗裔堂、朝阳洞、开原洞、云陶洞、老君洞、待凤轩、三台阁、读书台、吕祖阁、顾亭及静怡园等。这组建筑依地势错综排列,崇楼高阁,参差叠置,以宏丽壮观、幽静飘逸取胜。

  南部建筑东自胜瀛楼起,有流碧榭、双桥、白鹤亭、同乐亭、傅山书画馆、三圣祠、真趣亭、分水堰、张郎塔、曲桥、洗耳洞、不系舟、难老泉亭、水母楼、台骀庙、公输子祠等。这组建筑既有楼台耸峙、亭桥点缀,又有泉水穿流、风光绮丽,颇具园林特色和诗情画意。南向又有王玉祠、晋溪书院、董寿*美术馆、奉圣寺、留山园等。祠内整体布局疏密有致,严谨得体,既有寺观院落之特色,亦富皇室宫苑之韵致,恢弘壮阔,独具匠心。

  祠内规模最大且文物价值最高的建筑是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的圣母殿,它建于石构台基之上,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四周围廊,前廊进深达两间,廊下宽敞,乃唐、宋建筑中所独有。在中国同存古建实物中,殿周围的前廊进深达两间者,此乃最早的一个实例。前廊柱上雕饰木质蟠龙8条,蜿蜒自如,盘屈有力,系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原物。蟠龙柱形制曾见于隋、唐之际石雕塔门和神龛上,在国内古代建筑已知的木构实物中,以此最古。

  殿内有彩塑43尊,其中圣母像1尊,宦官像5尊,身穿男服的女官像4尊,侍女像33尊。除神翕内的2尊小像为明代补塑外,余皆宋代原作。这些塑像的排列形式突破了寺观塑像排列的固有规制,创造了真正的世俗生活场面,是宋代宫廷生活及其森严等级制度的真实写照,且造型生动,活灵活现,是宋人审美情趣的最高反映和体现,堪称神品,海内外均极罕见。殿前的鱼沼飞梁之建筑结构呈宋代特色,沼内石柱具北魏遗风,乃宋天圣年间原物。鱼沼飞梁实际上就是架设在鱼沼上造型如大鸟展翅的十字形桥梁,这种造型优美、形制奇特的十字形桥式虽然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古画中偶有所见,但国内现存实物仅此一例,确是“海内独有,举世无双”,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极有价值。飞梁之前有献殿,虽规模不大,却是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原构。

  中国的庙宇建筑设祭亭、享亭、献亭、享堂、享殿、献殿等祭礼性建筑物者虽然屡见不鲜,十分普遍,但大多乃明、清所建,金代木结构献殿则只有晋祠所独有,故尤显珍贵。

  难老泉前,是晋祠自然风光的`精华所在。左侧真趣亭,是人们观赏风光多要逗留之地。亭下踏台阶可到水边,名曰“洗耳洞”。水中石坝一条,如玉带贯穿腰间,坝下凿孔洞十枚,是当年南北两渠三七分水的界线。

  晋祠的树木,也是人们赏玩的景色。传说中的周柏、唐槐等分布于永镜台前、关帝庙内、东岳祠中和圣母殿北侧,就中以圣母殿北侧的周柏最引人注目。树高10余米,侧身向南倾倚,苍翠的叶枝,披覆在圣母殿屋顶之上,与地面成45度斜角,前面又一柏树支撑着它的躯干,名曰“撑天柏”。

  此外,贞观宝翰亭内的《晋祠之铭并序》碑系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亲自撰文并书写,字体为行书,深得王羲之之神韵,飞逸洒脱,骨骼雄奇,遒劲挺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通行书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历史上的许多文人墨客游览晋祠后留下了不少佳作。唐代大诗人李白有“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千古绝唱;宋司马光有“山寒太行晚,水碧晋阳春”之名句;宋欧阳修有“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感叹。

  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的晋祠是一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物相交织的风景名胜区。自《山海经》、《水经注》以来,历代均有文献记载,而魏、北齐、隋、唐及以下各代,至今尚有大量的实物保留于祠内外,其中建筑占最重要地位,城堡、陵墓、祠宇宙、民居、石窟、寺观、古塔、园林、亭榭等相当集中。

  晋祠是以泉、渠水系构景的佳例。祠内水母楼(晋源水神庙)筑于难老泉泉源之上,泉水从其下涌出。楼前罩一八角攒尖泉亭,再下石塘之中,用人字堰南北三七分流,这是晋祠自然景观的中心。由东向西,祠门、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排列在东西主轴线上,最后以欢喜岭上望川亭为终点。南部台骀庙、公输子祠、王琼祠、三圣祠、同乐亭、白鹤亭、胜嬴楼、晋溪书院。北部苗裔堂、朝阳洞、吕祖阁、三台阁、待凤轩、静怡园、唐叔虞祠、昊天神祠、钧天乐台、东岳庙、文昌宫、五云亭等环周布置。这些建筑或依山或傍水,给庄严肃穆的祠庙增添了几分灵气与动感。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崇宁元年(1102)重修。殿依山而筑,恰在晋水源头之上,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单槽,四周围廊,即宋《营造法式》记载“副阶周匝”做法。形成一个宽阔的前廊,其构架作了特殊处理,将下檐前廊当中三间的四道梁架加长到深二间,梁尾交于殿身槽缝的内柱上,使殿身前檐当中三间四柱不落地而立于上述梁上,并把殿身正面的门窗槛墙后移到内柱之间,形成深两间的前廊,格外宽敞。殿内部分,深三间上架通梁,空间完整高敞。殿前八根廊柱上各缠绕木质盘龙一条,即《营造法式》所载的“缠龙柱”,是现存宋代此种做法的孤例。大殿斗拱六铺作,单拱拱出三跳,柱头双抄单下昂,补间单抄出重昂,并施异形拱。下檐斗和上檐补间昂嘴,长大而*出,舒展而豪放。斗拱彩画与《营造法式》卷三十四,五彩遍装极相似,虽属后世重装,当是古法。展顶筒板瓦覆盖,黄绿色琉璃剪边,琉璃脊饰虽为明代更换,但形状色泽精致,整座殿宇庄严富丽,此殿是现存宋代建筑中唯一用单槽副阶周匝的建筑,柱身侧脚,生起显著,屋顶及檐口曲线圆和,表现了典型的北宋建筑风格,可视为宋式殿堂建筑代表作。

  鱼沼飞梁在圣母殿和献殿之间,其渊源可追溯到南北朝。现存飞梁系北宋时与圣母殿同建。沼中三十四根八角石柱,复盆式莲花雕式柱础,柱头普柏枋相交,上置栌头,施十字拱承托梁枋,四向连到沿岸,结成十字形板桥。东西宽阔,连接献殿和圣母殿,南北下斜如冀,与圣母殿脊的角相呼应,大有振翅欲飞之势。其形制作独特,偶见于古画之中,而现存实际物仅此一例,实属可贵。

  飞梁前的献殿,是陈设祭品之所,琉璃花脊,明间前后设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四周槛墙上装直棂栅栏,施五铺作斗拱,单抄单下昂,补间一朵,上部梁架四掾袱前后檐通梁,上施驼峰托脚承*梁,其上设儒柱和大叉手,构法合理,坚固耐久。殿内敞朗,四翼舒展,外观酷似凉亭,整体结构古朴轻巧而稳定。

  以这许多国宝建筑为中心,晋祠整个庙宇在总体布局上,表现了中国传统的对称的建筑风格中融入变化的、自由的园林建筑民间思想。这就给晋祠的形成与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晋祠有着嵯峨般的山峰,碧玉似的泉水,参天的古木和盛开的百花。尤其是稻花溢香的季节,到处是一派江南景象。气候冬温夏凉,一年四季景色宜人,其自然景观和园林艺术融为一体,悦目赏心。

  目前,晋祠风景名胜区主要包括天龙山、龙山、太山、晋祠博物馆、晋祠公园。

  圣母殿的背后是悬瓮山。据《方舆纪要》载:“悬瓮山在太原西南十里,晋水所出。”悬瓮山北有龙山、太山,南有庙望山、鸡笼山,西有天龙山。诸山一脉相承,松柏连天。山风响处,松涛澎湃。山中景致妙趣横生。“霜叶红于二月花”恰似“龙山红叶”的写照;天龙八景的望川亭有六块题字石,即欢喜岭、天目山、极乐峰、结绌山、望川遗址,山水大观,言简意赅,跃然石上。登临“望川晴晓”看日出,是晋祠极好景色。山上还有宋太宗赵光义攻打晋阳前的“试石剑”,悬瓮山南面不远的柳子沟有柳下跖插旗石。涌翠崖浓翠溶溶,举手可挹。鹿角峰麋鹿尚存,瓦岗寨、锁烟岭、大小神沟、柳子沟、明仙峪、马坊峪等无不各具特色。纵观悬瓮群山,悬崖绝壁,奇峰怪石,苍翠欲滴,四季常青,从春到秋,山花烂漫,飘飘然有凌云之溉。

  山有山之胜,水有水之奇。在晋祠风景区主要得益于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景之观,难老泉日注不穷。九龙湖、台驿泽、留山湖、智伯渠、池沼,都来自晋水,所以最引人入胜还属“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泉水清澈透底,三九寒天,水中长生萍草,翠绿动人。每当冬日清晨,泉流之上雾气升腾,像白纱笼罩水面。晋祠的楼、台、亭、阁在烟雾缥缈之中忽隐忽现,身在其中,如入幻境,当夜深人静时,难老泉不舍昼夜,形成晋祠内八景之首。在晋祠群山之中,泉、溪、涧、潭随处可见。在海拔1700米的天龙山上,泉眼众多,登天龙山方知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真谛。山奇水奇,二者皆有,是晋祠胜境千古不朽的根本。

  晋祠园林是由我国最古老的园囿造园发展而来。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智慧,为晋祠风光增光添彩。晋祠的植被品种多,年代远古,造型妙,布局美,巧夺天工。松柏杨柳、银杏、菩提、雪松等遮天蔽日,三暑炎夏却是一片清凉世界。

  太原晋祠公园导游词 3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绵山旅行社欢迎您参加本次旅游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伴您这次美好时光。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位于太原

  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

  太原晋祠公园导游词 4

  晋祠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这里殿宇、亭台、楼阁、桥树互相映衬,山环水绕,文物荟萃,古木参天,是一处风景十分优美的古建园林,被誉为山西的“小江南”,是一处国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园林,驰名中外。尤其是圣母殿、侍女像、鱼沼飞梁、难老泉等景点是晋祠风景区的'精华。祠内的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晋祠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华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晋祠旅游景区距太原市较*,气候条件与市区接*,加上依水傍山,风景优美,是游客避暑、观光地。太原市通往晋祠的8路无人售票公共汽车、8路小公共汽车,昼夜持续时间长(早6:00--晚23:00),行车间隔时间短(15--20分钟),乘车环境舒适。晋祠风景区食宿方便,饭店、旅馆坐落周围,数十家饭店、餐馆、酒家,均具有上乘的服务和可口的饭菜,且具有本地特色。尤其是“晋祠大米”以其明晶透亮、味道纯香而饮誉天下。紧靠景区的晋祠镇***几年下工夫抓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公用设施及三业(服务、餐饮、娱乐)建设,面貌大为改观,尤其是景区的住宿条件、通信业务、医疗保障、娱乐场所、购物环境越来越受到中外游人的青睐。

  太原晋祠公园导游词 5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山西太原晋祠的导游词范本五份(扩展4)

——山西太原风光作文6篇

  在这个非常炎热的日子里,我和爸爸还有李智海叔叔一家来到了我喜欢的太原动物园。

  太原动物园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它紧挨着太旧高速。

  刚下车,一股清凉的风向我们吹来,让我们凉爽百倍。在动物园的售票亭旁排着一条“长龙”,人山人海,好一副热闹的景象。我们好不容易才买上了门票,进入了动物园的大门。

  我们首先来到了鸽子广场,里面的鸽子全部都是进口的白鸽,羽毛光亮、洁白,非常美丽。我和李婧时姐姐每人买了一包饲料来喂鸽子,刚走*鸽子屋,一股恶臭味随面扑来,我把饲料瞄准一个鸽子窝,投了过去,鸽子竟然毫不理会,真是岂有此理!

  我们还去了熊猫馆。熊猫馆分为两部分,一个大熊猫馆,另一个是小熊猫馆。大熊猫馆里的大熊猫毛一点也不干净,白里透黄。它爬在那里一动不动,一点也没有生机。小熊猫非常可爱,一共有三只,有的在太阳下打滚,有的在玩皮球,还有的在“避暑山庄”下避暑,它们好快乐。

  接着我们去了老虎散放区。我们专门买了一块肉来喂考虑。进入虎山,“埋伏”的老虎快速跳出,追赶我们,我们扔出去一块肉,两只敏捷的老虎把肉抢了下来,由于分赃不均,两只老虎打了起来。马上就要出山了,我们看见了一个水潭,只见一只老虎的后脚踏入水中,我们以为它要洗澡,结果令我们失望过度,它在大便!真是不讲卫生。

  现在的动物园真是今非昔比,什么退化了。前年我来的时候还是生气勃勃呢!可是现在,动物园里的动物变成原来的二分之一了,可能是由于天气变化,导致了各种疾病,所以动物们患病身亡;可能由于游客们乱投食物让它们吃,也引起了疾病。

  总之,让我们一起保护动物,去爱护动物吧!

  今天是我最高兴的日子,因为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以小记者的身份到太原煤炭博物馆参观,一路上我们在车上说说笑笑,有的同学还情不自禁的唱起了歌,真快啊,转眼间我们就到了目的地——太原煤炭博物馆。

  我们准备好笔记本、笔、并佩戴好记者证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入口走去,在一、二展厅中我知道了煤的分类,有褐煤、长焰煤、不沾煤、弱沾煤、气煤、……等这些煤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用处,使我在煤的世界里大开眼界。我还知道了精煤的别称叫“煤玉”它质地坚韧,结构细腻。经过加工雕刻后表面像油一样滑,煤精做的工艺品真是精美无比啊,还具有珍藏价值呢。接着我们还观看了思维电影,一走进影厅,戴上立体眼镜,“哇!啊!”同学们叫了起来,一会有阵风吹来了,一会又下起了雪和雨,让我们感觉自己像身临其境一样。通过看电影我知道了煤是由植物常年演变而成的,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我们人类要一定要节约能源哦。

  让我最难忘的记忆最深刻的还是煤博的模拟煤窑,导游带我们先参观了古代的煤窑,那里的采煤环境很差,阴暗、危险、让我们大气都不敢出,我根本无法想象采煤工人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里采煤的。离开了古代煤窑我们坐上小火车走进*代和现代煤窑,这里让你感觉很安全,因为周边都是用液压支柱支撑着,还有现代化的采掘机器,我们还亲身体验了炮掘的钻孔工作,真棒啊!

  一上午的参观很快就结束了,虽然时间短,但我却了解了很多煤的知识,知道了煤炭资源的来之不易,理解了煤矿工人的艰辛工作,我要好好学*,为祖国的未来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放假喽,放假喽!嘿,不用问,一定是我们五三班的同学为放假则欢呼呢!放假后,同学们有的打算坐上号称车中之五的霸道环绕世界,有的则坐在家里享受电视美味大餐,还有的甚至坐上飞机雄赳赳,气昂昂地到各地旅游,而我却乘坐我爸的北京现代到太原五日游呢!

  到太原后,我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到了迎泽公园,啊,这里好壮观呀,花草树木与其它公园大同小异,咦,那是什么,底下的观众黑压压一片,排队的人员能拉一架飞机,我疑惑不解地走了过去,抬头仰望,只见写着三个强劲有力的大字,飞飞鱼,这时爸爸出现在我的眼前,景辉走!原爸爸胸有成竹,早已将飞飞鱼门票搞到手了。我真佩服爸爸的眼疾手快,门票不费吹灰之力就搞到手,我们轻松地进去了。

  上鱼之后,那只可恶的鱼在空中360度的旋转,引了一大片的尖叫,而我苦苦地闭上眼睛,仿佛中了魔咒,不仅这样,而且心跳加速,这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结束,快结束,突然鱼停了下,我想,难道祈祷灵验了?我睁开眼,啊,是下面齿轮不滑了,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这时我的眼睛不敢目视着下方,我又闭上了眼睛,就这样,我咬牙*了够十分钟,后一位叔叔帮我解了危,这次真是一种惊险的享受啊!

  啊,终下了,这时我已是晕头转向,是我快乐,因为我亲身体验了远*闻名的飞飞鱼。

  回到宾馆后,我还对飞飞鱼回味无穷!

  这次太原五日游锻炼了我的胆量,消魔了我的懦弱,增强了我的毅力,又增加了我的斗志。

  冬天笑了,一脸云淡风轻。

  这个城市的冬天,宛如这个城市本身,不长不短,不冷不热。也许这就是温带特有的气候吧!不同于东北的肃杀和冰冷,也不同于热带地区全无冬天的气息。在我的心中,冬天就该是这个样子,不喧闹也不出众。

  对于这样的季节来说,阳光是珍贵无比的。有些朦胧的太阳睡眼惺松地扫视着这座城市,奔跑着的孩子们渗出了细汗,工作着的人们也打起了精神,嘴角不自觉地向上扬——明天或许春就到了吧?但这时候的太阳也是很小气的,才跑出来,就忙着回去给自己补觉了。可这一小会,它的光芒却已经悄然射进了人们的心扉。

  我一直相信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美。没有阳光的时候,太原也是美的。当你远看这座城市,看这个城市林立的高楼,来往的人群,不经意间发现它披上了一层薄透的素纱衣,朦朦胧胧的。那些暗绿无光的残叶,湖上浮着的碎冰或是素不相识的人们都携带着太原的气息和文化,算不上美丽干净,却多多少少有一些不言的情结。

  如果有雪,太原的冬天就更美了。大雪漫天飞舞,像鹅毛一样纷纷扬扬地飘洒在地上、河面上。房屋穿上了白色的外衣,大树上挂满了银条。放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这座城市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太原毕竟是个北方城市,没有遮天的树木,只有烧煤而生的干燥的空气。我并不喜欢这样的空气,但是我喜欢这样的冬天。

  太原的冬天,一如既往。

  以前,总认为日出才是最好看的,偶然的一次观察,发现太原的落日也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也许是这几天刚下了以场雨的缘故,今天的天格外的蓝。蔚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那白云像棉花一样软,在天空中漂浮,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形状。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此时已经收敛了刺眼的光芒,变成了以个金灿灿的圆盘,又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只见它挥舞着红袖子把周围的天空都涂成了红色。看,原本那几片白色的如骏马一般的云此时已经成了金红,那几匹“马”也仿佛飞了起来,在天地之间疾驰。接着地面上、房顶上、大树上……也被染上了颜色,天地之间,到处金红一色。

  太阳继续下沉,不知何时,已经点地,它只露着半个脸蛋,拖着五彩的云霞。太阳又下沉了些,由黄中带红转为了橘红色,带着微微醉意,歪着椭圆的脸蛋,陶醉在自己刚才精心染的云朵之中。突然,它似乎有了一丝布满意:这颜色太深了。于是,它又一次修改了自己的杰作。这一次,它将周围染成了淡黄色。这让我们不禁赞叹,它不愧为一名技术精湛的染色匠,为世界染出绚丽夺目的颜色,使世界更加美丽。

  当我沉浸于自己无限的遐想之间时,我猛然发现太阳已在这一瞬间下了山。仿佛它已经完成了自己为世界染色的使命,悄无声息地回家了。它亲手绘制的云霞似乎还不忍心与它分离,想和太阳永远地在一起,于是也跟着太阳缓缓地离去,西边天上只留下一抹淡淡的胭脂色。

  啊,这就是太原的落日,如诗如画。我喜欢这美丽的落日!

  今年春节我们来到姑奶家,跟太奶一起过年。今天是大年初三,阳光明媚,天气晴朗,我和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去蒙山大佛游玩。

  我们坐着车,一行人来到了蒙山脚下。一下车,远远就望见在山顶的远处,隐隐约约矗立着一尊大佛。爸爸指着那个地方说:“今天我们来比赛,看谁能坚持爬到山顶到蒙山大佛脚底下。”我一听,兴奋极了:“没问题。”说完就第一个朝通往山顶的楼梯跑过去。刚开始,我一直处于爬在第一个的位置,没有台阶的地方一路小跑,有台阶的地方也是急急往前冲,眼看其它人让我给远远落在了后面,我想还是等等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吧。可是,等他们全都慢慢爬上来,都已经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而我一点汗也没有,也没觉得累。

  后面还有很多的台阶,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边走边说着话,慢悠悠得爬着。我爬一会儿等他们一会,终于到达了蒙山大佛的脚底下:“哇,这个大佛好高呀!”我不禁感叹着。这时,爸爸对我说:“这个蒙山大佛高63米,是世界上第二大佛,在古代北齐天保年间凿的,之后他的头有次掉了,后来又重新做了个头补上了。”“原来这个大佛还有这么多故事啊。”我点着头。我们在大佛前玩了很久,还拍照作了留念。

  回家的路上,爸爸表扬了我,说我今天第一个爬到大佛前,值得表扬,我一听心里更高兴啦!


山西太原晋祠的导游词范本五份(扩展5)

——山西的导游词6篇

  佛教圣地五台山是我国有名的旅游之地。五台山里的五爷庙更是“有求必应”而闻名,来五台山的人几乎没有不拜五爷的,而且还要给五爷庙挂匾。

  五爷究竟有多灵,流传种种。说起五爷庙挂匾,首先在这里讲我听到的五爷,大抵是这样的:五爷是龙王的第五个儿子,同时也是文殊菩萨的化身;长着吓人的黑脸,大大的眼睛,表情凶得很,据说很多人第一次见到都吓得忘了自己要求什么,这种时候想到什么求什么是很灵的,但一定谨记不要超过三个愿望,太贪五爷就不帮你了。五爷造福当地百姓,有求必应。

  虽然*历史上经历大的*,但是五爷庙还是被当地人毕恭毕敬的保存了下来。那时,传说菩萨肚子里有宝,五台山的很多菩萨都遭了难,当地人把菩萨们一个个开膛剖腹,很多珍贵的佛像就这样被破坏掉。而五爷却幸免遇难,要做到这点,可见有多灵验。五爷除了长就一副吓人的黑脸外,另一个特征,就是爱听戏,每逢初一、十五,当地人都要给五爷唱一出大戏,以求风调雨顺。五爷把自己的喜好表露出来,也是为还愿广开方便之门,还原的方式之一就是给五爷唱还愿戏;此外,还可以给五爷挂牌匾“有求必应”,和披龙袍;当然,如果你三样都做,想来五爷会更高兴的~

  我们到了五爷庙,“有求必应”的牌匾到处都挂得满满当当。据导游说,还愿的牌匾实在太多了,每一处能挂的地方都挂上了,还是不够,如果都挂出来不知道要落多少层,所以这些牌匾都是轮番往上挂。真的是每一处能挂的地方都挂上了,在我所看到的一处角落里还堆着好大一堆,想来其他角落也一样,实在太挤了、时间又紧,没有一一勘察,五爷庙挂匾可谓是一大受宠若惊的喜事。

  在五爷庙挂匾后,我们还听到了一些关于五爷的传说:五爷庙的兴建要从文殊菩萨向东海龙王巧借歇龙石的神话说起。相传很古以前,五台山并不是清凉胜境,而是酷热难熬的,当地百姓深受其害,专为人排忧解难的文殊菩萨便从东海龙王处巧妙地借来一块清凉石,使五台山成为清爽宜人、风调雨顺的避暑胜地。但这块清凉石原本是龙王的五个儿子所有,是他们拨云布雨辛苦劳作之后回来驱暑歇凉之物,回来之后发现宝石被文殊菩萨带到了五台山,便尾随而来,大闹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剑的山峰削成五座*台,要讨回清凉石。但“五个小孩子”怎么比得过文殊菩萨呢,文殊菩萨毕竟法力无边,不仅降伏了五位小龙王,还让他们分住五座台顶其中,五龙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专管五台山的耕云播雨。人们感激他为五台山造福,所以建殿造像诚心供奉。

  华山西岳坐落在陕西省华阴市,南瞰黄河,北牵秦岭,因“远而望之若花状”,故有其名。又由于其西临少西岳,故又有太西岳之称。

  西岳之上,偶峰峻岭、幽谷险叙、灵泉今洞、趣石秀木、祠庙宫观,制作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开地十全十美、卓然天成。东、西、北、南、中,五峰卓绝,各具特色:东峰居高临险,视野合阔,朝阳观日,别有风情;西峰状似莲花,陡峭巍峨,阳刚挺拔,名胜寡多;北峰傲然绝顶,*天咫尺,高峻雄伟,气势专大;南峰四面悬绝,树木葱郁,巍然独秀,有若云台;中峰虽小,可是林木葱茏,环境清幽,传说颇为歉富,值得细细品味。此外,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在地位上呈三峰鼎峙,“势飞利剑云外,影倒黄河里”,被人誉为“天外三峰”。

  西岳向以险要而闻名于世界,其之陡险位居五岳之首。常言叙:“自今西岳一条路”。一路行过,必经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入地梯、苍龙岭等绝险要叙,1949年,百姓*冲破西岳天险,智取西岳守敌,如古天险如故,人们可镇定饱览。

  峻岭、怪石、云海、鸣泉、飞瀑、奇迹遍布西岳,其间更没有累腾空架设的长空栈叙与三面临空的鹞子翻身这二处绝世天险,另有千尺幢、百尺峡、苍龙岭、老君犁沟、入地梯等多个绝险狭隘,令人无没有感慨大制作的鬼斧神工。正所谓“无限体面在险峰”,西岳公然美没有胜发,体面幽静,山谷青翠,鸟语花香,流泉垂挂,景色在五岳傍边独树一帜,令民气旷神怡。

  登临西岳,小视世界,云行足间,融身口于制作傍边,方感西岳之专大,叹万物之精妙。就在这西岳之上,相传南宋合国之君赵匡胤曾与陈抟老祖对弈,结果将整座西岳输予了他,可是百年来后,后世的各位游工资西岳的险要美景所深深折服,没有经意间却将醉迷美景的口输予了整座西岳。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很高兴在这吉日、吉时、吉刻陪各位畅游我国道教名山——武当山,我是你门此行的导游员朱磊,首先,我借此机会恭祝各位身体健康、万事如意!(00:08——00:25)15秒

  我们现在乘车登上武当山,大约需要一小段时间的车程,一路上大家还可以感受到仙山道骨之神韵,领略秀丽的自然风光。(00:25——00:35)10秒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眼前这座绿琉璃瓦大殿就是紫霄宫。永乐皇帝封它为“紫霄福地”,那“云外清都”也见证着武当的历史。(00:36——00:45)9秒

  武当山位于湖北丹江口市境内,山势雄伟,面临碧波荡漾的丹江口水库,背依苍莽千里的神农架林区,连绵400多公里,这里风景秀丽,四季景色各不相同:春天繁花似锦,夏天高山耸翠,秋天金桂飘香,冬天白雪皑皑,大家可以看到冬季的武当山尤如雪的仙境,像是一个冰雕玉琢的童话世界,大家不妨在冬日也到这里玩一玩,看一看。(00:45——01:15)30秒

  当然,这里不仅是道教的香火胜地,道教文化深入人心,另外,它还是武当拳的故乡。*武林历来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说法,许多人都是未识武当山而先知武当拳。武当山从唐朝的贞观年间开始修建,到明代的永乐年间达到高峰,这里的建筑充分的利用自然资源,采用皇家的建筑方式统一布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于1994年列入世界遗产之列,成为全世界的瑰宝。武当山的宫殿也是非常的多,像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紫霄殿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而且有许多绝妙之处令人称奇。(01:16——02:05)48秒

  就像武当山的36岩可谓是一大奇观,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被称为36岩中最美的南岩,这座雄踞于南岩悬崖边的石殿是建于元朝,在石殿悬崖之边的这个小建筑是雕龙石梁,石梁悬空伸出了2。9米,宽只有30厘米,石梁上面雕有盘龙,在龙头顶端雕有一个香炉,这便是著名的“龙头香”,它横空跳出,下临深谷,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过去有些香客冒着生命危险去烧龙头香,以示虔诚,可见,他们对道教的信仰之深,由于下临万丈深渊,安全起见,大家如果想许愿的话也可到别的地方,因为心诚则灵嘛。(02:06——02:53)50秒

  各位游客们,大家现在看到的金光闪闪的雕像就是石殿中的,它们也都见证着石殿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非常有道文化的气息。我们总的是顺着一条由下往上的路线行进的,回首南岩,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我们现在登上了海拔为1612米的天柱峰,它素称“一柱擎天”:若您站在天柱峰上可以清楚的看到“七十二峰朝大顶”的壮观景象,而在天柱峰之颠屹立着一座金碧辉煌的殿堂,那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金殿,它是武当山又一著名宫殿 ,金殿是我国最大的钢铸金鎏大殿,修建于永乐十四年,整个金殿没用一根钉子,全是铸好各个部件后运上山搭建而成的,铆和的非常的严密,看起来浑然一体,大家还可以进入殿内去祈祷求福,以保健康哦。(02:53——04:20)75秒

  巍巍武当山,绵延八百里。亲爱的游客朋友们。观赏了奇峰高耸,终年云雾缭绕的“仙山群阁”——武当山后,是否对她那群山延绵的磅礴气势和仙骨幽幽的道教文化颇感兴趣呢?希望小朱今天的讲解能让大家对武当山有着更加深刻的印象。最后,祝大家幸福吉祥,合家欢乐!(04:25——04:55)30秒

  各位女士、先生,我们现在站在关帝庙东侧的大门,从这里直入的是北部的正庙部分,进人之前让我们参观一下南侧的结义园。当年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在桃园结义,现在结义园的景致是依照当时的场景进行设计建造,由木牌坊、君子亭、三义阁、假山、莲池等建筑组成。每逢春暖花开之际,四周桃花含苞欲放,阵阵花香袭人,颇富桃园结义诣趣。

  现在我们出结义园,进入主庙。大家脚下的这条路是主庙的中轴线,在这条主线上自南而北依次排列着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祟宁殿,两侧配以木坊、石坊、钟鼓楼、祟圣祠、胡公祠、追风伯祠、碑亭、钟亭和东西长廊等。正庙坐北朝南,建筑布局沿袭着*古代建筑中轴式对称的传统风格。院落内建筑排列有序,左右对称,高耸的建筑,参天的古坊,颇具皇宫格局。

  端门,又称山门,是进入主庙的第一道门,门楣正中,镌刻着“关帝庙”三个大字。门前空地上,立有三根交叉的铁柱,名为“档众”。古代凡来朝谒关帝的官员,文官在此落轿,武官在此下马。端门对面建琉璃影壁一座,上嵌蟠龙、人物、鞍马等图案,富丽华贵,庄重大方。

  我们由端门而人,面前是专供帝王进出的雉门。文官和武官则要由文经门和武纬门出入。东西两侧分列崇圣祠、胡公词。这样可以见到一字排开为三门两祠。大家是由东边的钟楼下进入庙内的,西边的鼓楼与钟楼遥相对应,酷似两尊守护主庙的武士。

  跨进雉门,大家可以回头留意建在高大台基上的门庭,台阶向内收缩,两侧各砌八字形琉璃影壁一道,大家可以猜猜这在古代有什么用场?“先生,你猜对了,这是一座可搭可拆的活动戏台。”每逢庙会演戏时,便将大门关闭,架上木板,变后部为前台。大家可以遐想当年演“关公戏”的盛况,如今门庭隔扇上,仍镌刻“全部春秋”及“演古”、“证今”等字样。

  过了雉门看见一座宏敞的厅式建筑,便是午门,虽然称“门”,实为过道。四周环有雕刻精美的石栏板,两端镶嵌五彩琉璃的松鹤和小鹿。步人午门,石栏的匠额,楹联引人注目。这幅长联是民国时解县*郭象蒙所书,上联是“*数操,谁曰不然,顾权无以异也。张挞伐,建纲常,天地低昂鬼神泣”;下联是“圣乡说鲁,复乎尚矣,惟解亦相侔焉。仰威灵,明把事,山川磅礴庙堂巍”。联中骂操、贬权、颂羽一气呵成,又盛赞关庙之盛况,可以说是联中神品。门厅内东西两侧和中壁有彩绘关羽生*的画像,为河东民间艺人所绘,表露出百姓对关羽的敬仰之情。

  沿着冬青簇拥的大道,穿过雕造华美的“山海钟灵”木坊,便是御书楼。我们置身楼下仰望,可见建筑造型精巧别致,八角藻井叠架而上,直至顶层,这是座二层三檐歇山顶建筑,又称“八卦楼”。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为纪念康熙皇帝御书“义炳乾坤”牌匾而改称御书楼。楼下挂有一长方草书“绝纶逸群”。

  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太原市境内,批建于1992年,总面积26766.9公顷,园内植物生长茂密,共有各种植物66科169属213种,各种动物55科197种,森林覆盖率达70%。天龙圣寿寺建于北齐元年,分布着大小石窟25窟,现存大小石佛500余尊,浮雕、画像1144幅,包含了南北朝、东魏、北齐以及隋唐五代*5个世纪的作品。

  天龙山,原名方山,属吕梁山脉分支,海拔1700米,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晋祠景区14公里。有专用公路相连。天龙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荫,溪泉鸣涧,气候凉爽。早在东魏时高欢建了避暑宫,北齐高洋建了天龙寺,并都开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称,从此,天龙山声名大振。

  天龙山景区包括晋祠镇的武坡、南坪、窑头三个自然村和柳子沟源头的南山、北山(即天龙山),占地约185公顷。山中多砂页岩,呈现出奇特的地质地貌;山上多山泉,有丰富的泉源;山内多林木,森林覆盖率达7O%;山间多鸟兽,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有二十多种。景区风光秀丽,山不高而挺拔,清幽凉爽;树不大而茂密,万木峥嵘。古有“天龙八景”,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现今,它是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

  古邑万泉的解店镇,即今万荣县城所在地,有东岳庙,其中的飞云楼,构筑精巧,巍峨壮观。

  东岳庙,即泰山神庙,是祭扫东岳泰山之神的地方、供奉的是东岳大帝“黄飞虎”。现今,东岳大帝的塑像已废,唯庙内建筑多保存完好。庙为座北向南,南北长212米,东西宽50米,面积约万余*方米。中轴线上现存的建筑有飞云楼、午门、献殿、香亭、正殿和阎王殿,两侧为东西廊。关于庙的创建年代有几种说法,其中一种据庙内乾隆年间《重修飞云楼碑记》载:“万邑治之北十五里许有镇,解店,镇之东隅,古有东岳神庙,不知创始何年,载入邑志,自唐贞观年间分邑置郡名为份阴,即有此庙。”说明庙最迟应在唐贞观年间建成。另当地民间流传:隋朝末年,群雄并起,李世民起兵晋阳,东征西讨,开创了大唐天下。孰料,唐高祖武德二年(619),王行本据薄州反叛,吕崇茂雄踞夏县,李世民遂带兵*叛,履冰渡河。直逼龙门关。途经汾阴县(即万荣县),在张瓮、解店、左城三地屯营扎寨,构成犄角阵势。之后,为作纪念,李世民在上述三个屯兵处各建东岳庙一座。同时,在解店、张瓮两地各建乐楼一幢。以壮观瞻。后来,其他两处庙、搂均已毁坏,惟解店东岳庙经历代修建,保存较好。

  飞云楼是解店东岳庙内建筑群中的精华所在。民谚有“万荣有个解店接,半截插在天里头”。每当阳光普照,碧空如洗之日,十余里外也能遥见其倩影。若是天公作美,再飘来几朵云彩,缠绕楼顶,真有高耸人云、凌空欲飞之感。

  飞云楼如今的建筑结构与造型,完全属于元明遗风,清乾隆时期山西民间一些营造技法也尤为显著,这是历代不断维修的缘故。飞云楼外观稳重端庄、古朴大方。楼身每层为曲尺型结构重叠依次而上,顶部结成十字歇山式。该楼*面呈方形,纯木结构,明三暗五层,高达23.19米,十字歇山顶,底层木柱林立。中央4根通天柱高15.45米,这四根支柱,是飞云楼的主体支柱。四周32根木柱构成棋盘式。面阔、进深各五间,占地面积570多*方米。三层四出檐。全楼斗拱密集排列,共345组。且形状极富变化,如云朵簇拥、鲜花盛开一般。各檐翼角翘起,势欲飞翔。风和之日,楼角风铎均匀作响,甚是悦耳。楼顶饰有黄、绿、蓝几色琉璃瓦,阳光之下,更显富丽堂皇。现其状,其结构之巧妙,造型之精美、外观之壮丽,堪称我国楼阁建筑之杰作。飞云楼为木结构交织而成,楼体精巧、奇特,是国内纯木结构建筑中罕见的珍品。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在高祖武德二年,曾率师*叛,逼*龙门关,途经万荣县(古称汾阴),曾在张瓮、解店、古城3地驻兵。*叛以后,就在3处驻地修建乐楼、庙宇,以炫耀他的武功。张瓮岳楼早已毁于战火,唯飞云楼至尽屹立在解店(万荣)县城街上。

  庙内中轴线上所存其他建筑都是元明时重修,香亭四周栏板、柱石雕龙刻凤,造型生动精巧,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工艺美术水*。

  东岳庙飞云楼,1988年由*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太原晋祠的导游词范本五份(扩展6)

——太原导游词 (菁华5篇)

  作为龙潭公园最主要景观的龙潭广场,中心放置着为纪念太原建城2500周年而铸造的标志性建筑春秋大鼎。这尊大鼎,体现的不仅在三晋的包含的“一言九鼎”,诚信经营的特有气质,更是为这一大型园林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春秋大鼎是以1988年出土于太原市南郊金胜村的春秋时期第一大鼎附耳牛头螭纹蹄足铜镬鼎为原形,按比例扩为鼎口直径6.25米,高5.497米,重20.03吨的大鼎。其在形象及体量上充分反映着龙城太原2520__年的历史文化及地位,表达了太原在新世纪开拓发展的精神。

  配合春秋大鼎而建的龙潭广场占地8000余*方米,由中心鼎台、南北漫步道等组成。鼎台总高2.5米,象征太原古城2520__年的历史,采用外方内圆设计,取天圆地方之意,其中内圆由年轮记事的方式构成,24条轮辐镶嵌24块铜板,分别记载着晋阳城自公元前497年建城以来发生的24个重大历史事件,也象征着一年有24个节气。鼎台分三层,分别上三、六、九步台阶,取步步升高之意,蕴含着太原未来的美好前景。

  “湖不在深,有水则灵。”

  凝重的春秋大鼎在这大片的黑龙潭湖水映照下,使龙潭公园的气质更显得浑然鼎立,刚柔有加。

  黑龙潭湖分北湖和南湖两个部分。这一水域不仅是整个龙潭公园的“心脏”,同时还是太原市城西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的龙潭公园主要景点无论是龙潭广场、绿洲植物主题景观区、儿童活动区,还是西门广场、龙吟岛、戏水廊、亲水*台等,无不与这一片水域息息相关,展示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气息。

  绿洲植物主题景观区位于公园北部,占地三万*方米,是龙潭北湖区域最大的陆地区域。这一区域三面环水,以植物及地形为造景要素,潺潺小溪为重要景观特征,区内假山、花架、瀑布、喷泉、景桥、景亭等点缀其间,标准网球场可供比赛、可供健身。举目远眺,太原最富代表性的现代建筑尽收眼底,湖光绿树让人心旷神怡,从而塑造出一片龙潭生态绿洲。

  龙潭公园的园林特色还表现在不同区域的不同植被。

  过去,龙潭公园的土质盐碱化十分严重,为公园的植物种植带来很大的困难。为改变这一状况,公园在改建工程加强了对土壤盐碱化的治理,因地制宜,适树适地,加强对植被的管理、养护、种植。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从根本上改变了植物品种单调,风景观赏树种稀少且生长不良的面貌。

  现在公园种植规划东部景区以大片风景林为主,草坪景观只在林缘部分点缀应用,景区植被规划表现为背景林在外围环境,林荫带、色叶林、草坪相互穿插、有机结合的特点。

  西部景区以体现景点要求为主,多运用高大的国槐、合欢、柳树和繁花似锦的花灌木如海棠、牡丹、丁香等寓意咏诗题材植物,既可使景观富于变化,又可使游人体会到浓郁的文化氛围。通过植被这一塑造空间的重要元素,创造本区幽闭与开敞强烈对比的空间特色。

  经过几年的发展,龙潭公园园林绿化已经初具规模,绿地面积由改建前的24717.36*方米,扩建到如今的185092.5*方米,植物品种由扩建前的61种增加到120种,植物数量由扩建前的52491株增加到498586株。园区内硬化面积达到了54989*方米,铺设道路16911*方米。

  龙潭公园的规划建设以“龙·水·生态”为主题,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的结合,突出地域文化内涵同溪水景观特色的全面融合,形成了龙潭公园独特而富有变化的“一湖水、一片绿”的生态造园景观。这种科学发展的理念不仅取得明显的成效,同时还得到*和百姓的认可。

  晋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关于唐叔虞祠(即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颇为出名了。

  晋祠现已称为一个有着几十座古建筑的*古典园林的游览胜地。晋祠的文物古迹很多,比较著名的有:

  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圣母殿十晋祠的主体,也是现在晋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殿的四周有围廊。建筑学家们认为这个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齐年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由于年代久远,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但仍充满了生机。隋槐在祠内的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

  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与侍女像、齐年柏并称“晋祠三绝”。因它晶莹澄澈,畅流不断,人们便以“难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灌溉着附*数万亩稻田。李白、范仲淹等大诗人都曾写过赞美难老泉的诗。古建荟萃、名木杂布、风景绮丽、闻名遐迩的太原晋祠,地处市区西南的悬瓮山下,晋水源头,是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古建园林明珠。其历史悠久,始建年代无考,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已有记载,说明晋祠在一千五百余年前,已有一定规模了。

  晋祠即晋侯之祠,原是祭祀西周初年唐方国开国诸侯姬虞(即唐叔虞)的祠堂。后因晋水发源于此,改国号为晋,故名晋祠。

  晋祠占地4万多*方米,祠内林木荫翳,业经千余年的补葺修扩、开发建设,已由最初祭祀春秋晋开国君主唐叔虞的祠堂而发展成为包括各类寺庙在内的奉祀诸多人、神、佛、道的庙宇群落,有宋、金、元、明、清历代兴建的各种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百余座,是一处文化极为丰富并且有着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园林,在海内外久负胜名。

  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公元7世纪至12世纪间极为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晋祠是祭祀西周唐国诸侯姬虞的祠堂,创建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1500年前,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晋祠已有相当规模。后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国诸时期,历经20____多年的擘划营造和修葺扩充,遂成当今规模。

  其中于公元7世纪至12世纪间最为兴盛,是*唐、宋古建园林、雕刻艺术之典范。保存至今的有盛唐时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古代建筑100余座,特别是主体建筑圣母殿被誉为*古代建筑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实例。保存在圣母殿内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为当时社会上真实人物的写照,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它不仅是*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宫廷人物的造像,而且是*雕塑史上艺术高超的罕见精品。

  晋祠创建年代久远,跨越时空漫长,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幽美,是许多祠庙建筑难以比拟的。晋祠以大量的古建筑、雕塑、碑刻、壁画、古树名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古代政治、经济、建筑、园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的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实例,也是*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最珍贵的遗产。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 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圣母殿右侧,是千年古树“卧龙周柏”。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誉称“晋祠三绝”。

  在晋祠难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据传,水母姓柳,生性贤良,家住晋祠附*的金胜村,嫁到晋祠为媳。不幸的是,她同嫁后横遭婆线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母只要前桶,不要后桶,名为嫌脏,实则存心刁难。一天,柳女挑水归来,在途中一骑马人要借水饮马,柳女欣然应允。等柳女返回重挑时,那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只要轻轻向上一提,水即满瓮。柳女回去一试,果然灵验。这个秘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一次她趁获女回娘家不在,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水从瓮中奔涌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没附*村庄,柳女正在娘家梳头,闻讯赶来,毅然坐在瓮上,水势一下变小,人们得救了,水母再也没有离开水瓮。

  晋祠南部,名奉圣寺,相传这里曾是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的别墅。奉圣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级八角形。在奉圣寺附*,有巨槐一株,干老枝嫩,苍郁古朴,独具一格。据传,原来这株槐树历史久远,早已干枯,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农历三月廿一日,奉圣寺内*,人来人往熙攘非凡。恰好,有一个老道士在枯槐下叫卖,出售膏药。口里喊着:“膏药灵应、能汉百病,有福来买,无福不信。”叫卖半晌,没人买他的药。这位老道继续叫卖:“如此仙药,来购无人,凡人无福,枯槐宜生。”说罢,他将膏药贴于枯槐身上.拂袖扬长而去。说来真巧,不到一个月,这株枯槐,死而复生。生枝展芽,甚为茂盛。人们见状,都惊呼这株枯槐叫复生槐。实际上,俗话说得好:“千年柏、万年松,老槐一睡几百春。”这株枯槐复生,大约是因为多年长睡而碰巧苏醒的缘故。

  晋祠是一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物相交织的风景名胜区。古为唐地,西周初年成王之弟叔虞封于唐,其子燮因境内有晋水而改唐为晋,后人祀叔虞于晋水之源,因称晋祠。自《山海经》始,历代均有文献记载,而魏、齐、隋、唐以下各代至今尚有大量的实物保留于祠内外。 唐太宗李世民曾以“*为家”的英雄气魄,用“经仁纬义”的华丽文笔,对悬瓮山的雄伟,晋水的秀丽做了拟人化的评赞:

  “其施惠也;则和风溽露是生,油云膏雨斯起;

  其至仁也;则霓裳鹤盖息焉,飞禽走兽依焉;

  其刚节也;则治乱不改其形,寒暑莫移其操;

  其大量也:则育万物而不倦,资四方而靡穷。

  莹氛雾而终清,有英俊之贞操;

  住方圆以成象,体圣贤之屈伸;

  日注不穷,类芳猷之无绝。

  年倾不溢,同上德之诫盈。”

  对于晋祠的建筑及夜景,也作了诗意的描写:“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千仞,耻昆阆之非奇。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株树。”李白诗曰:“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萧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郭沫若诗曰:“圣母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竞炜煌。悬瓮山泉流玉磬,飞梁芊沼布葱珩。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林徽因说:“晋祠的布置又像庙观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亭。”《晋祠志》载:“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太原是山西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交通、信息中心,是一座具有2500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古城,因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资源而闻名天下。

  这儿的精华游玩点有:晋祠古典园林,其宋代的建筑和塑像尤为珍贵;天龙山佛教石窟,其石雕像为中原地区罕见的佳作;龙山道家石窟,是我国仅有的元代道家石窟;双塔永祚寺,其〖双塔凌霄〗已居为太原的标志;交城玄中寺,为佛教净土宗的祖庭;交城西北的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黄土高原上保存完整的绿色宝库;方山县的北武当山,是集雄、险、奇、秀景色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榆次的城隍庙,是山西省年代最久的城隍庙之一;*遥古城,是我国仅存的三座完整城池之一;

  *遥双林寺,内有数千尊彩塑是我国罕有的五代原作;阳泉*定的娘子关,是唐*阳公主挂帅驻防的知名关隘;昔阳的大寨,曾在现代农村发展史上名重一时;汾阳的杏花村汾酒厂,是知名的汾酒之乡;祁县乔家堡民俗博物馆,把往昔晋商的豪宅变为展示晋中民俗特色风情的胜地。


山西太原晋祠的导游词范本五份(扩展7)

——山西的导游词实用十份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001号导游员赵晓明。山西省,简称“晋”,位于华北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古为并州地,春秋时为晋国,战国属赵,魏等国地。元属中书省山西道,清为山西省。全省面积15.6万*方公里,人口3干多万,有汉、回、蒙、满民族,省会太原。

  山西地处黄河流域的中于地带,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祖先就在此劳作、生息和繁衍。相传,华夏民族的开山始祖黄帝、炎帝曾于此活动;中国史前的三位伟人尧、舜、禹也都先后在山西建都立业。山西名胜古迹甚多,现有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上千处,石窟、佛寺及艺术雕刻遍布全省,辽金以前的地上木构建筑占全国的72%以上,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9处,居全国首位。全国仅有的四座唐代木构建筑。其中有3座在山西,总之,山西有“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之称。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大同云冈石窟、应县木塔、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恒山风景名胜区、晋祠风景名胜区、*遥古城、晋商大院文化旅游区、关帝庙、永乐宫、普救寺等旅游资源的产品已蜚声海内外。特别是*遥古城、云风石窟,已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山西不仅文物古迹多,自然风光也十分壮美。山西境内有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11个,其中国家级的有五台山、恒山、壶口、北武当山、五老峰等5个;国家级与省级的自然保护区11个;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27个。黄河流经山西965公里,在壶口、龙门、孟门等河段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去处。*年来陵川王蟒岭、锡崖沟、壶关太行大峡谷、宁武芦芽山、黎城黄崖洞、介休绵山、盂县藏山、阳城蟒河、沁水历山等得到初步开发;同时,各地兴办旅游的积极性高涨,旅游资源的开发全面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山西省对外开放的主要旅游区有大同、五台山、太原、临汾、运城、晋东南,全省仅年接待5万人以上的旅游景区、景点就达100多处。改革开放20年来,山西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已有很大的改善,省内道路畅通,通讯便利,环境卫生发生了深刻变化,接待服务条件可以满足需求。

  在新的世纪,山西经精心策划包装,推出了三大旅游区,即,以大同云冈石窟、佛教胜地五台山为主的晋北佛教文化旅游区;以*遥古城和乔家、渠家、王家、曹家等四大院为主的晋中晋商民俗文化旅游区;以黄河壶口瀑布、运城解州关帝庙为主的晋南黄河根祖文化旅游区。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武州川的北岸。因其高处名云冈,故取名云冈石窟。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000米,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另两个是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好象布满蜂洞的超级蜂巢,非常壮观。岁月风蚀造成的斑驳使它更显得苍古。它就像一座巨型的古建筑物,那里面无数的佛正透过门窗似的洞窟在窥视人间。1961年***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石窟所保存的纪年铭刻和艺术风格上看,这处宏伟的艺术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遗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云冈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齐凿的。北魏经历了“太武灭佛”、“文成复法”。文成帝和*年间(460――465)云冈石窟开始大规模营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 524)建成,前后计60多年。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年间(公元460年至465年)由一个著名的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城,今大同市)西郊武周塞,开凿石窟五所,即现存云冈第16窟至20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参加开凿人数,多达4万余人。当时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的佛教徒,也参与了这一举世闻名的伟大艺术创作。现存洞窟53个,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 云冈石窟以气势宏伟,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著称于世。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这样描述它:“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这是当时石窟盛景的真实写照。

  石窟有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的佛传浮雕,有精雕细刻的装饰纹样,还有栩栩如生的乐舞雕刻,生动活泼,琳琅满目。其雕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秦汉雕刻艺术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在吸收和借鉴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同时,有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后来隋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与亚洲国家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今天,它已成为中外游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云冈石窟(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明的艺术宝库。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山西省,简称“晋”,位于华北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古为并州地,春秋时为晋国,战国属赵,魏等国地。元属中书省山西道,清为山西省。全省面积15.6万*方公里,人口3干多万,有汉、回、蒙、满民族,省会太原。

  山西地处黄河流域的中于地带,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祖先就在此劳作、生息和繁衍。相传,华夏民族的开山始祖黄帝、炎帝曾于此活动;中国史前的三位伟人尧、舜、禹也都先后在山西建都立业。山西名胜古迹甚多,现有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上千处,石窟、佛寺及艺术雕刻遍布全省,辽金以前的地上木构建筑占全国的72%以上,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9处,居全国首位。全国仅有的四座唐代木构建筑。其中有3座在山西,总之,山西有"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之称。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大同云冈石窟、应县木塔、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恒山风景名胜区、晋祠风景名胜区、*遥古城、晋商大院文化旅游区、关帝庙、永乐宫、普救寺等旅游资源的产品已蜚声海内外。特别是*遥古城、云风石窟,已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山西不仅文物古迹多,自然风光也十分壮美。山西境内有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11个,其中国家级的有五台山、恒山、壶口、北武当山、五老峰等5个;国家级与省级的自然保护区11个;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27个。黄河流经山西965公里,在壶口、龙门、孟门等河段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去处。*年来陵川王蟒岭、锡崖沟、壶关太行大峡谷、宁武芦芽山、黎城黄崖洞、介休绵山、盂县藏山、阳城蟒河、沁水历山等得到初步开发;同时,各地兴办旅游的积极性高涨,旅游资源的开发全面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山西省对外开放的主要旅游区有大同、五台山、太原、临汾、运城、晋东南,全省仅年接待5万人以上的旅游景区、景点就达100多处。改革开放20年来,山西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已有很大的改善,省内道路畅通,通讯便利,环境卫生发生了深刻变化,接待服务条件可以满足需求。

  在新的世纪,山西经精心策划包装,推出了三大旅游区,即,以大同云冈石窟、佛教胜地五台山为主的晋北佛教文化旅游区;以*遥古城和乔家、渠家、王家、曹家等四大院为主的晋中晋商民俗文化旅游区;以黄河壶口瀑布、运城解州关帝庙为主的晋南黄河根祖文化旅游区。

  篇二:山西的导游词

  假日里爸爸妈妈带我去山西玩,我们是坐旅行大巴去的,一路上我晕车难受极了,当时我真想回家不去玩了。

  我们第一站到壶口瀑布。离瀑布很远时,我们便听到了水声。到了景点下了车,我一点儿也不晕了,精神抖擞。只见滔滔河水从千米河床排山倒海似地涌来,到了壶口这里汇到一起冲下悬崖,注入深潭形成极为壮观的壶口瀑布。壶口瀑布落差约三十米,水波急溅,激起百丈水柱,形成雾气,真有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倒卷半天烟云之势!站在这里真正体会到诗人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意境。

  离开壶口瀑布我们又去看了世界一绝的悬空寺、古老的*遥古城、壮观的云冈石窟、灵险的五台山、纯木结构的应县木塔等等。

  篇三:山西的导游词

  我在今年的琵琶比赛中得到了金奖和银奖,还学会了一些英语,虽然这些都不算什么,但妈妈还不懂呢!为了奖励我,也为了给我轻松轻松,爸爸妈妈决定带我去山西旅游。

  第一站我们选择了大同,闻名中外的悬空寺让我感到格外好奇,为什么是悬空寺啊?原来悬空寺就是造在悬崖上的寺庙。我摸了摸支撑着悬空寺的一根根长木头,咦?怎么会动,还动的很厉害,难道这样还撑得住?妈妈告诉我这只是装饰,真正支撑悬空寺的是深深打入山中的一根根横梁。我看了看在云朵中的悬空寺,心想:"要想看到悬空寺的庐山真面目还得化点力气呀!"沿着扶梯走了大约一个小时,我终于大饱眼福了。

  听导游说来到大同不去云冈石窟就太可惜了。45个石窟,我一个一个看过去,石窟中的佛像都不知站立了多少年,经过了多少风吹雨打,有的已经面目皆非了。我心想:"不知道这些佛像还要在这里站立多少年。"来到一个最大的石窟前,里面有一个很大很大的佛像。你想知道这个佛有多大吗?妈妈告诉我,这个佛像的鼻子就比我还高好多。我猜他一定是45个石窟中最最有权威的人物了。

  山西值得我们游览的地方太多了,我们后来又去了五台山,乔家大院和内蒙古大草原,每到一处都能让人留连忘返。

  走遍了山西的山山水水,感觉轻松多了,收获也不少,祖国的大好河山真美呀!

  篇四:山西的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欢迎大家来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旅游观光,现在我们正行进在忻州至五台山的公路上,利用行车时间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五台山概况。

  五台山是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忻州地区东北部,风景区绝大部分坐落在以台怀镇为中心的五台县境内,有小部分跨繁拧⒋县和河北阜*,周边?00余里。五台山的壮美风景在于它的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五台山的名胜精华则是它那众多佛教寺庙。

  五台山这一名称是对五座山峰的共同特点的形象概况。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的山巅都是高大的缓坡*台,所以叫五台山。五台的海拔高度多在2700米以上,最高的北台海拔达到3058米,为华北第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绝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而五台山例外。这里山高林深,气候凉爽,降雨较多,植被覆盖率很高,风光秀丽,景色壮观,有清凉山之称,是旅游避暑的胜地。五台山虽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较方便,有“四关一门”与外部相通。北部有华严岭鸿门岩关,通往繁畔鼐常西部有峨岭关通往代县,东部有龙泉关通向河北阜*,东南有牛道岭关可通盂县、阳泉,南部有大关连通定襄、忻州和太原、/p>

  五台山主要是以佛教圣地而名扬天下的。那么五台山是如何成为佛教圣地的呢?东汉明帝永*十一年(公元68年),印度两位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在中国传播佛教,当他们来到五台山,见五座台顶拱围台怀腹地,其山形地貌与释迦牟尼佛的修行地灵鹫山几乎相同,返回洛阳后就奏请汉明帝去五台山修建寺院,明帝准奏颁旨,在五台山修建了大孚灵鹫寺,即今天显通寺的前身,成为与洛阳白马寺齐名的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五台山也就成为佛教圣地。从此五台山的佛寺越来越多,香火日盛一日。到南北朝时,五台山已有寺庙200多处,唐代更达到360多处,有僧尼3000余人。

  但由于唐武宗、周世宗两次大规模灭法,全山佛寺几乎全部被毁。宋、元、明、清,五台山的佛寺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明朝时寺庙已*104处。清朝的康熙、乾隆、嘉庆诸帝均对五台山佛寺极为重视,不断投入巨资予以修建,到清末,五台山共有寺庙122处,其中青庙(汉传佛教寺院,住和尚)97处,黄庙(藏传佛教寺院,住**)15处,僧尼1000多人。 五台山现有寺庙50余座,尽管与历史上不能相比,但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庙最为集中,香火最为旺盛的。而且五台山的佛寺,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以及民国均有遗存,建筑宏伟,式样繁多,精细严整,手法典型,连续性强,本身就是一部唐代以来中国建筑史,是研究和欣赏中国古建筑的难得场所。另外,寺内佛教造像手法多样,技艺高超,泥塑、木雕、铜铸、玉雕应有尽有,同样是欣赏我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演变的最佳场所。

  前面这个小城叫东冶,东冶镇西北10余里便是我们这次五台之行的第一个游览点——南禅寺。

  南禅寺:南禅寺到了。我们从南路上五台山,首先游览这座古刹,事实上已经登上了五台山文物的最高峰。因为南禅寺内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大佛殿。大家可能知道,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物馆的美誉,现存古建筑,其数量之多、价值之高都居全国之首。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35处,省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284处。宋金以前的木构建筑有106处,占全国同期建筑物的70%以上。山西的古建筑以五台山地区最为集中,而五台山的古建筑又以南禅寺最为古老。

  南禅寺位于五台县阳白乡李家村附*小银河一侧的河岸土崖上,庙宇坐北朝南,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梁,寺旁渠水环绕,林木繁茂,红墙绿树,溪水青山,极为幽静。南禅寺就是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已经存在了1200多年。寺院并不大,占地约3000多*方米,南北长60米,东西宽51米,分两个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东西配殿及南过门殿等。

  大佛殿为寺院主体建筑,面宽和进深都是三间,而内里却是一大间,是单檐歇山顶建筑,共用十二根据柱支撑殿顶,墙身并不负重,只起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作用。四周檐柱柱头微微内倾,四个角柱稍高,使得层层伸出的斗拱翘起。这样,大殿既稳固又俏丽,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据大殿横梁上题记可知,此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17年,是中国现存所有木构古建筑的老大哥。这也是南禅寺海内外闻名的主要原因。

  殿内的塑像都是唐代作品,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两旁是文殊、普贤二位菩萨,其余为大弟子阿难和迎叶及护法天王等群像,主次分明,错落有致,营造出佛界肃穆而和谐的良好氛围,不论是结跏趺坐于正中的佛主,或者是骑狮的文殊菩萨和乘象的普贤菩萨,抑或是凝神肃立的阿难和迎叶,还是威猛雄壮的护法天王,个个神态自若,表情逼真,若动若静,栩栩如生,都是艺术精品,其风格与敦煌莫高窟彩塑如出一辙。佛坛四周嵌有砖雕70幅,是唐代砖面浮雕艺术杰作,同样颇具艺术价值。臵身大佛殿内,犹如进入一座唐代艺术殿堂,不论建筑,还是塑像、砖雕均是稀世国宝。走出大佛殿,大家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样一座唐代建筑为何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答案应从三方面去找。从地势和气候上说,这里高而背风,较为干燥,有利于木构建筑物的完好保存;从所处地理位臵上讲,南禅寺远离寺庙最集中的台怀闹区,藏于偏僻山乡之中,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够躲过唐代以后历次大规模灭法和刀兵之劫;最后还要归功于当地人民群众的精心保护,免去了可能发生的其他人为破坏。正是这几方面的原因,从而使南禅寺这座千年古刹得到完善的保存。**后,国家对古刹极为珍视,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拨专款进行维修,进而使南禅寺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我们的南禅寺之行暂且到此,下面我带大家去欣赏与南禅寺齐名的另一处唐代古建筑——佛光寺。

  佛光寺:这就是在佛刹中被誉为“中华瑰宝”的佛光寺,它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伟的佛教寺院。佛光寺东、南、北三面环山,惟西向开阔,寺因山势而建,坐东朝西,整个寺区松柏苍翠,殿宇巍峨,环境清雅;寺院布局疏朗,排列有序。寺内有北魏以来的建筑和许多文物古迹,这在全国都是比较少见的。1961年,佛光寺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讲到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我们不能不提起它的发现者——我国古建筑专家梁思成(*代思想家梁启超之子)先生。

  1937年的夏天,梁思成先生等四位教授,兴匆匆地来到五台,在这之前,他们曾去了敦煌,在绚丽多彩的众多壁画中,有一幅五台山图,特别引起他们的注意:画面上,古刹林立,游人不绝,还有一座不曾见到过的宝塔……

  在佛光寺,梁思成教授找到了这座塔,与画上的一模一样,1400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健在!它是北魏遗物,双层六角,上实下空,绳纹切砖,有印度的束莲柱。它不仅是我国古建筑的珍品,也是中国和印度古代文化交流的纪念碑。大大出乎梁思成所料的,就是除了这“祖师塔”,整个佛光寺都是一个古代艺术的新大陆。通过精心研察,测量绘图,写出了论文《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荟萃一寺的魏齐唐宋四个孤例;荟萃一殿的唐代四种艺术》。文章发表以后,轰动了中外建筑学界。佛光寺从此不只是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有的外国学者公开称呼佛光寺为“亚洲佛光”。

  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后来被毁。现在佛光寺的正殿为唐代所建。因其在寺内东部的臸高点上,是佛光寺的大雄宝殿,故名东大殿。在五台山是首屈一指的。大殿正中的大佛坛上面有三佛和菩萨胁侍等像三十五尊。佛坛的正中间是降魔释迦像,左边是弥勒佛,右边是阿弥陀佛。释迦、弥勒都有螺发,阿弥陀佛是直发。这三尊塑像,都面颊丰满,眉毛弧弯,嘴唇端正,具有极为显著的唐风。弥勒佛和阿弥陀佛的胸部、腹部的衣裙与结带,和释迦与阿弥陀佛垂在佛座上部的衣招都非常一致,这是唐代的固定形式。菩萨立像均向前倾,腰部微微弯曲,腹部略突起,这是唐代中叶以后菩萨塑像的特性,与甘肃敦煌的塑像同出一范。

  另外,供养菩萨均为一足蹲一足跪在高耸的莲座上。这种塑像除了甘肃敦煌石窟和山西大同华严寺以外,在国内还不多见。

  佛坛的左梢间又有普贤菩萨骑像,两个菩萨胁侍,獠蛮牵着象,普贤像前有起陀和一个童子像。佛坛的右梢间是文殊菩萨骑狮像,拂林牵着狮子,两个菩萨胁侍。这和通常文殊居左,普贤居右的`配臵是不相同的。

  殿内两梢间的极端前角,都立有护法金刚,形体魁伟,遥对而立;身披甲胄,手持宝剑,怒目而视。与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唐墓出土的武俑十分相似,只是比出土的武俑高大得多。

  佛坛左端金刚的右侧,有一面颊丰满,袖手趺坐,大约40多岁的中年妇女塑像,形态亦宛然如生……

  此外,沿着佛殿两山墙砌台上还排列着五百罗汉塑像。据东大殿前明代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十月二十三日重修佛光寺补塑罗汉碑记云,确系明代遗物。

  东大殿内柱额上的几幅拱眼壁画,亦为唐代遗物。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右次间内柱前额上的横幅。横分三组:中间一组以佛为中心,七菩萨胁侍。左右两组以菩萨为中心,其旁边又各有菩萨、天王、飞天等。壁之两端有僧俗供养人像,北面一排是披袈裟的僧徒,南面一列是袍服大冠的文官。内有一人,好像是在权衡长短,那嘴边上的胡须飘然若动,与敦煌画中的人物几乎没有两样。壁画颜色除石绿以外,都是深暗铁青色。各画

  像的衣纹姿态都极其流畅,具有唐代风韵,而画脸和胡须的笔法,还含有汉画的遗风。 东大殿左右四梁下还有唐人题字,如:“敕河东节度观察个臵等使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郑”、“助造佛殿泽州功曹参军张公长”、“功德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密公遇”、“执笔人李行儒”等字迹,清晰劲沉,实属不易多得的庸人墨迹。

  我们刚才介绍的东大殿的建筑,塑像、壁画和墨迹四种艺术,萃聚在此,就是被梁思成先生称为孤例的“四绝艺术”。

  金阁寺:我们从南路进五台山,过收费处牌楼,前行不远,这座立于路北山坡金碧辉煌的庙宇,便是台怀腹地第一大寺——金阁寺。这金阁寺位于南台之北、中台之南的金阁岭上,海拔高度达到1900多米,除台顶寺庙外,金阁寺所处地势最高。该寺距台怀镇约十五公里。

  篇五:山西的导游词

  壬辰之年,十月金秋,会于山西*顺县,共游玩赏景也。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 我们一行人从山脚出发,沿着寻觅到崎岖的羊肠小道——向上,攀爬。这的确是一条能够激起人们对它无限向往憧憬与期待的小径,因为你无法想象得到在这条道路上会遇到怎样绮丽诱人的风景,你也无法预测究竟哪一刻你会登上山之巅,俯瞰脚下一切,领略世间万物。加之它作为古代运粮的栈道,这一艰险的小路,在我内心瞬间增添了一丝神秘与圣洁。 随着阳光一点一点耀眼起来,我们的脚步也变得越来越沉重。

  可是,每向上攀爬一步所带来的淋漓尽致的畅快感,却是什么都无法换来的!因为你的每一次前进,都会使你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带给你不同的视觉冲击。 也不知过了多久,我们终于到了山门。在这里,我伫足,我远眺。我的脚下,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交错相通,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在远处,方山如屏,千峰竞秀,烟雾迷蒙,隐约参错,我又好像面对着一大幅的泼墨山水,阵阵飒爽的秋风不时拂过发梢,内心油然而生一种宁静,肃穆,敬仰,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之后,我怀着一种莫名的轻松健步走上了山之巅,这一刻,我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一切都如愿以致。 这次山西之行,最令我难忘的便是登山的那一段,而在这一段之中,若说最让我念念不忘的,那一定是山路即将走尽,山巅就在眼前——伫足山门的那一刻。如果将登山的整个过程看作一个人的生命旅程的话,在经历了人生百态之后,在摆脱命运的纠缠之前,一个人的心境往往达到了最淡然宁静的境地,在这一刻,不论回忆往事,还是面对明天,总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淡然释怀。而山门那一伫,便是如此。我想,这便是这次山西之行,带给我的最大的收获了吧。

  篇六:山西的导游词

  人人都说,山西是个好地方。

  山西总人口3410万人,面积156579*方公里。虽说地方不是太大,但是有很多着名的景点,小吃,来到山西你能感受到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会让你有不一样的感受。

  山西的五台山,大家应当早有所耳闻,它与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共称佛教四大名山,位于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首,09年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显通寺位于台怀镇中心地是五台山历史上最古规模最宏大的寺庙原建于汉代,北魏时扩建,明太祖时从修,现在有各种建筑四百余座,规模浩大龙泉寺,原为杨家将家庙,始建于宋代,整体雄伟壮观巧夺天工人物栩栩如生,游人观后赞不绝口,是人印象深刻。绵山,又称介山,绵山山势陡峭,多悬崖绝壁,苍松翠柏自然景色非常优美,是省级风景区。

  *遥古城是一座有着两千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与四川的阆中,云南的丽江安徽的歙县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山西的晋祠乡想必大家早有所耳闻,它是晋祠大米的主产区,大米晶莹饱满,做出来的饭香气四溢,令人垂涟欲滴。

  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建筑面积4175*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

  综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俯视成"囍"字形,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工艺精湛,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被专家学者誉之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因此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还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是中国最大规模的石窟群。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5月8日,大同市云冈石窟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已成为国内各界人士参观游览的重要场所,也是国际友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

  篇七:山西的导游词

  看文明发祥之地,看历史文物遗迹,别样的地方,别样的方言,别样的风情———难忘的别样的体验,难忘别样的情感。

  山西有着久远而辉煌的历史,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传说中的华夏族始祖炎帝和黄帝,都曾带领山西南部人民劈山治理黄河,培育五谷。尧、舜、禹曾经在晋南建都。

  人说山西好风光,这风光好在哪里,首要的就是这里有星罗棋布的文物。

  与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四大佛教名山的五台山,位于五台县境奈。五台山由顶部山峰组成,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海拔最高的北台3058米,为华北第一高峰,有'华北屋脊'之称。五台山峰奇秀险,古松挺拔,云山雾海弥漫,清水河穿绕山间,金碧辉煌的殿宇楼阁掩映于青山绿水之中,奇丽景色犹如仙境,堪称佛教艺术的宝库。

  晋祠是一处自然山水和历史文物相结合的建筑圆林。山上松柏青翠,山前清泉环绕,殿阁巍峨,古木参天,亭台楼阁星罗棋布。祠奈圣母殿***鉴定为国宝建筑,以其雄伟的建筑,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世界。

  当*,有的文物由于日久失修已经毁坏得不成样子了,有的被人门用来盖建店铺以赚外快,保护文物,客不容缓。

  文物,是山西人的骄傲,山西的自豪,是勇敢而伟大的山西人民的智慧的结晶。我们一定要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把她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出于对中华民族的无比热爱,出于对中华民族的一往情深,在此,我们向所有有知识之士发出呼吁;行动起来,保护文物。

  如果您是一位山西人,请您投入到这一场保护文物的运动中来,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如果您是一为领导,请您高瞻远曙,积极组织保护文物活动;如果您是编辑,记者,作家,教师,请您告诉广大公众拯救文物的意义和重要性;如果您是一位实业家,那么请您在拯救文物时尽可能提供赞助——我相信,只要煤个人都行动起来,便是文物焕发光彩之时。

  爱我山西,爱我文物。愿这一口号响彻校园响彻每一个山西人的心中。

  诸位游客,大家好。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遥就要到了,右前方那高耸的砖墙就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四座古城池之一*遏城。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决议,将我国云南省丽江古城、山西省*遥古城和江苏省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在大家可以观赏一下古城的远景和比较完整的外观。

  *遥古城,历史悠久。据载:西周时期周宣工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曾派兵北伐萨犹,并修建了京陵城。京陵城就建在今*远县城东北约7公里的京陵衬,京陵二字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这可以说是*遥建城的开端,也是现在乎迢城的前身。从那时起,至今已有2800年左右历史了。

  现在这座*遥城始建于何时,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大约在北魏太武帝拓跋陶时,为避名讳,将原来的*陶县改为*遥县。并把县治从别处迁到这里。建城时间应该是这以后的事。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里曾有过她的繁华,也曾多次遭受战火的破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城墙,是明代洪武三年,即1370年把原来的土城墙加高加厚加砖扩建而成的,明清以来虽曾数次维修,但风格未变。

  *遥城内古建筑保存很多,像文庙大成殿、清虚观、市楼、城隆庙、武庙戏台等。就是街道民居。也基本保存明清时代风貌。漫步街头,还会看到各种古色古香的院门、院埔、精雕细刻的古建筑装饰,甚至还能看到门前的接马石桩、下马石等,一派古城风貌。

  *遥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名人辈出。是敢于不顾“满门抄斩”的恐吓、秉笔直书的若名晋代史学家孙盛、以“映雪读书”流传千古的.孙康等古代名人,当代已故中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侯外庐、已故语言研究所副所长侯秸一、已歇中国文学研究会会长王瑶、著名画家李苟、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等都出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适古城不愧为历史文化名城。

  古邑万泉的解店镇,即今万荣县城所在地,有东岳庙,其中的飞云楼,构筑精巧,巍峨壮观。

  东岳庙,即泰山神庙,是祭扫东岳泰山之神的地方、供奉的是东岳大帝“黄飞虎”。现今,东岳大帝的塑像已废,唯庙内建筑多保存完好。庙为座北向南,南北长212米,东西宽50米,面积约万余*方米。中轴线上现存的建筑有飞云楼、午门、献殿、香亭、正殿和阎王殿,两侧为东西廊。关于庙的创建年代有几种说法,其中一种据庙内乾隆年间《重修飞云楼碑记》载:“万邑治之北十五里许有镇,解店,镇之东隅,古有东岳神庙,不知创始何年,载入邑志,自唐贞观年间分邑置郡名为份阴,即有此庙。”说明庙最迟应在唐贞观年间建成。另当地民间流传:隋朝末年,群雄并起,李世民起兵晋阳,东征西讨,开创了大唐天下。孰料,唐高祖武德二年(619),王行本据薄州反叛,吕崇茂雄踞夏县,李世民遂带兵*叛,履冰渡河。直逼龙门关。途经汾阴县(即万荣县),在张瓮、解店、左城三地屯营扎寨,构成犄角阵势。之后,为作纪念,李世民在上述三个屯兵处各建东岳庙一座。同时,在解店、张瓮两地各建乐楼一幢。以壮观瞻。后来,其他两处庙、搂均已毁坏,惟解店东岳庙经历代修建,保存较好。

  飞云楼是解店东岳庙内建筑群中的精华所在。民谚有“万荣有个解店接,半截插在天里头”。每当阳光普照,碧空如洗之日,十余里外也能遥见其倩影。若是天公作美,再飘来几朵云彩,缠绕楼顶,真有高耸人云、凌空欲飞之感。


山西太原晋祠的导游词范本五份(扩展8)

——碧霞祠导游词范文5份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碧霞祠是泰山上最壮丽的景区之一。对于碧霞元君,一种说法是,它是泰山神的女儿,另一种说法是,她是黄帝(远古的一个帝王)派来的七个女儿之一。她的名字叫玉女,通过自身修炼,最后得道成仙。在900多年前的宋朝,她被封为碧霞元君。

  碧霞祠是泰山顶上最大、最宏伟的古代建筑群。主殿的屋顶是用铜瓦覆盖,配殿和山门都用铁瓦。用金属材料覆顶是为了抗御山顶强风暴雨的袭击。

  在1000多米高的山顶上建一个这样雄伟的建筑群,其成本可想而知。据史料记载,6XX年明朝的一次翻修就耗费黄金4950两(1公斤等于32两)。

  从碧霞祠的西神门,我们能看到东面有大观峰,北边有玉皇顶,东南有日观峰,南边是陡崖,西边是天街。以蓝天为背景,在白云笼罩中,高踞悬崖之上,碧霞祠更加呈现出一种神秘感和巨大的吸引力。

  山门五间,把碧霞祠分成前院和后院。在山门内外铸有四尊铜像。他们是东方神青龙,西方神白虎,南方神朱雀和北方神玄武。道教认为,他们专司守护寺庙安全。

  山门往南是南神门,上面有屋三间,是表演歌舞的戏楼。似乎碧霞元君也喜欢听戏,欣赏歌舞,其实是专为皇帝娱乐所建。正对南神门的远处是一堵影壁墙,墙上刻有4个汉字:“万代瞻仰”,意为世世代代受到景仰。影壁墙和南神门之间是焚火池。

  后院是寺庙主要的祭祀区。东西两侧各立铜炉一座。左边的一座叫做“千斤鼎”,这样叫是因为有1000斤重(斤是中国重量单位,1斤等于500克)。这是在泰山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祭祀器具;右边的一座叫做“万岁楼”,之所以这样叫是因为上面刻有“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的铭文。两鼎都是明代所铸。铜炉北边有两通巨大的铜碑,5米高,分别铸于1615和1625年。

  香亭建于清代乾隆年间。顶覆黄色琉璃瓦,看上去华丽、精美、宏伟。亭内供奉的是碧霞元君小铜像。

  主殿五间,重檐八角,高14米,长25米,宽14米。殿内有碧霞元君的坐像。请往上看,这两块木匾分别由清朝的康熙和乾隆皇帝题写。屋顶的瓦和装饰用的动物小雕像都由铜或铁精制而成,价值极高。特别是屋顶的360垄瓦象征一年的360天。瓦垄的尽头饰有飞龙,称为飞龙檐。在山顶天气多变的条件下建造这样宏伟的建筑反映出中国古代人民高超的建筑技巧,表现出中国人民的勇敢和智慧。

  我们在岱庙祭拜过庄严、威武的泰山神。你们认为眼前的碧霞元君怎么样?她给我们一种慈祥、易亲*、和蔼可亲的感觉。她看上去像一位和善的长者保佑和保护她的子孙。关于元君的背景故事不少,从汉代大善人石守道的女儿到黄帝七女之一玉女,从泰山神的伺女到泰山神的女儿。然而,大多数的人都相信她生长在泰安普通的农家。她从小就心好、诚实、勤劳、聪明。借助神仙的帮助和指点,她经过自身修炼而位列仙班。

  碧霞元君在道教中的名位并不高,她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尊敬?根据道家的说法,碧霞元君是由玉皇大帝指派来监管世间善恶的神。妇女们相信她最同情她们的苦难,祈求能多生育,特别是多生男孩。这些香客们相信碧霞元君非常灵验。在明朝万历年间,孝定皇太后亲自到泰山修炼并极力鼓吹碧霞元君的灵验。据说那些得到子嗣的香客还应当到泰山向碧霞元君还愿。

  东边这座偏殿叫做眼光殿,里面供奉的是一位眼疾治疗专家——眼光奶奶。东边的偏殿叫做送生殿,里面供奉的是送生娘娘。据说这两位女神非常受老年妇女的尊敬。她们坚持来爬泰山就是要来拜祭她们。看来神仙们的声望也取决于是否能迎合人们的愿望。

  在过去,供桌上放着泥娃娃供人们带回家。那些求子的人来到碧霞祠烧香磕头,然后用红线拴一个泥娃娃带回家,这就是所谓的“偷子”。同时,他们向道士施舍一些钱,叫做“喜钱”。生育以后,他们会给泥娃娃披红挂彩,并送回原处,这就叫“还子”。*年来,又有了新的求子*俗,叫“压枝”和“拴枝”。“压枝”是在两个枝桠间压放一块石头,汉语发音和“压子”相似。而“拴枝”是在树上拴一红布条,汉语发音和“拴子”相似。也许在陡峭的山道两边,你们已经看到这些景象。

各位朋友:

  现在我们顺着天街向东走,在天街的东首,我将带您去游览一座白云缭绕的天上宫殿,这座大殿布局周密,结构严谨,殿里有很多精巧的铜、铁小铸件,而且这天上宫殿还是是泰山上最大的古代高山建筑群。我相信大家在看了它以后,都会感叹我们的祖先是如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顺着天街向东走,在天街的东首,我将带您去游览一座白云缭绕的“天上宫殿”,这座大殿布局周密,结构严谨,殿里有很多精巧的铜、铁小铸件,而且这天上宫殿还是是泰山上最大的古代高山建筑群。我相信大家在看了它以后,都会感叹我们的祖先是如此的勤劳和智慧。哎,这天上宫殿就是泰山碧霞元君的上庙——“碧霞祠”。在古诗中啊,曾有诗人用"天门遥指碧霞祠,云雾衣裳日月旗"、"巍巍金殿插云边"等句子来赞颂它。

  “碧霞祠”创建于宋真宗东封泰山的时候,后世有过多次重修。碧霞祠最开始的时候是叫昭真祠,金代叫昭真观,明代扩建以后改称碧霞灵佑宫,碧霞祠的名字,很可能是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后改称的。碧霞祠现在有二进院落,五间正殿。它在建筑上最大的特点是殿顶有瓦垄360条,象征着全年360天。

  碧霞祠主祀碧霞元君,道教尊称为“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传说为玉皇大帝的女儿。在清代张尔吱的《篙庵闲话》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说汉时仁圣帝时,泰山上曾经有一对石刻的金童玉女,五代的时候大殿塌了石像也坏了,小童不知道散落到了哪里,而玉女则沦于泰山顶的“玉女池”中。宋真宗东封泰山,在玉女池中洗手的时候,一尊石人浮出水面,洗干净之后,原来就是曾经跌落玉女池的玉女石像也。于是宋真宗命有司为玉女建立祠堂,号为圣帝之女,封号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间则俗称“泰山老母”,相传是保护妇女、儿童的神仙。我们来祠院中碧霞元君的大殿,殿堂五楹,重檐八角,飞檐画栋,宏伟壮丽。

  碧霞祠的五间正殿由于山顶上狂风暴雨较多,加以冬季特别寒冷,陶瓦很易破裂。因此正殿的盖瓦,檐铃都是铜的。左右各三间配殿和五间山门的盖瓦,都是铁的。殿前有香亭一座,亭内神像、摆设也都是铜质的。铆固瓦当的是水兽,用来防止火灾。正殿外的匾额由乾隆题字:“赞化东皇”、内匾由雍正题字:“福绥海宁”。殿内供奉的就是碧霞元君。东西配殿供奉的分别阳光奶奶和送生娘娘,据说,这碧霞元君、阳光奶奶和送生娘娘是姊妹仨。她们姊妹三人在老年妇女中特别有威望,而这也正是很多老年妇女执着登山的重要的原因。就好象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做领导的有没有威信,关键就看他是否能得到群众的拥护一样,这神威不威,看来也主要是看干的事能不能干到百姓的心坎上。

  好,继续参观碧霞祠。在大殿的前面是“香亭”,里面供奉着元君的小铜像,大概是泰山奶奶为香客“开小灶”的地方。亭的两侧是两块巨大的铜碑,这两块东西对峙的巨大铜铸大碑俗称“金碑”,东面的一块是明万历年间《敕建泰山天仙金阙碑记》;西面的呢是天启年间《敕建泰山灵佑宫碑记》。亭前的是明代嘉靖和万历年间铜铸千斤鼎和万岁楼。

  南边的大山门,门的里面分别列有四尊铜像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位门神。左右两边是两座钟鼓楼。南楼的门上曾设有歌舞楼,看来啊,元君奶奶也是爱听歌看舞的。大门的外面是金藏库,俗称“火池”,是元君奶奶收集善款的地方,整日香烟缭绕,纸火升腾。

  我们知道道教是以泰山为“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地之神,神灵之府”,故碧霞祠的声望远播海内外,香火非常旺盛。1982年,碧霞祠被定为道教的全国重点宫观之一。

  好,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参观完了这座“天上宫殿”,现在我们继续前行,到别的观光点继续游览泰山。

碧霞祠主祀碧霞元君,道教尊称为“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传说为玉皇大帝的女儿。在清代张尔吱的《篙庵闲话》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说汉时仁圣帝时,泰山上曾经有一对石刻的金童玉女,五代的时候大殿塌了石像也坏了,小童不知道散落到了哪里,而玉女则沦于泰山顶的'“玉女池”中。宋真宗东封泰山,在玉女池中洗手的时候,一尊石人浮出水面,洗干净之后,原来就是曾经跌落玉女池的玉女石像也。于是宋真宗命有司为玉女建立祠堂,号为圣帝之女,封号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间则俗称“泰山老母”,相传是保护妇女、儿童的神仙。我们来祠院中碧霞元君的大殿,殿堂五楹,重檐八角,飞檐画栋,宏伟壮丽。

碧霞祠的五间正殿由于山顶上狂风暴较多,加以冬季特别寒冷,陶瓦很易破裂。因此正殿的盖瓦,檐铃都是铜的。左右各三间配殿和五间山门的盖瓦,都是铁的。殿前有香亭一座,亭内神像、摆设也都是铜质的。铆固瓦当的是水兽,用来防止火灾。正殿外的匾额由乾隆皇帝题字:“赞化东皇”、内匾由雍正皇帝题字:“福绥海宁”。殿内供奉的就是碧霞元君。东西配殿供奉的分别眼光奶奶和送生娘娘,据说,这碧霞元君、阳光奶奶和送生娘娘是姊妹仨。她们姊妹三人在老年妇女中特别有威望,而这也正是很多老年妇女执着登山的重要的原因。就好象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做领导的有没有威信,关键就看他是否能得到群众的拥护一样,这神威不威,看来也主要是看干的事能不能干到百姓的心坎上。

好,继续参观碧霞祠。

在大殿的前面是“香亭”,里面供奉着元君的小铜像,大概是泰山奶奶为香客“开小灶”的地方。亭的两侧是两块巨大的铜碑,这两块东西对峙的巨大铜铸大碑俗称“金碑”,东面的一块是明万历年间《敕建泰山天仙金阙碑记》;西面的呢是天启年间《敕建泰山灵佑宫碑记》。亭前的是明代嘉靖和万历年间铜铸千斤鼎和万岁楼。

南边的大山门,门的里面分别列有四尊铜像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位门神。左右两边是两座钟鼓楼。南楼的门上曾设有歌舞楼,看来啊,元君奶奶也是听歌看舞的。大门的外面是金藏库,俗称“火池”,是元君奶奶收集善款的地方,整日香烟缭绕,纸火升腾。考试大收集

我们知道道教是以泰山为“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地之神,神灵之府” ,故碧霞祠的声望远播海内外,香火非常旺盛。1982年,碧霞祠被定为道教的全国重点宫观之一。

好,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参观完了这座“天上宫殿”,现在我们继续前行,到别的观光点继续游览泰山。

  泰山碧霞祠的导游词1在我们山东,流传着一句话,叫“济南府人全,泰安山神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济南是个大都会,各行各业的人汇集城中,是个见识人的地方;泰山自古相传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各方各路的神仙,在这里都有一*之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碧霞元君,民间称之为“泰山老母”“泰山奶奶”,她如同佛教中的观音和沿海的妈祖一样受到尊崇,被誉为北方地区的“女皇”。

  大家在上山的路上都注意到了,有一些六七十岁的老太太挎者香袋,踮着小脚,朝山进香——她们都是冲着碧霞元君来的。在我国民间,尤其是在北方黄河流域,对碧霞元君的崇拜信仰极为广泛,朝山进香的*俗已风行数百年。朝山的人日日有之,月月有之,她们如痴如狂,延续数百年而不绝。由此,还出现了泰山香社和香客店,产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民俗,全国各地也修建了数不清的元君庙,而其主祠就在五岳独尊的泰山。

  在泰山上下又有三座元君庙,下庙为灵应宫,中庙为红门宫,上庙就是在我们马上就要参观的碧霞祠。看,就是前方的那座气势宏伟的建筑。

  相传,早在汉朝时期,泰山神祠东岳大帝神像前有一对金童玉女,到了五代时,神殿坍塌,金童不知去向,玉女则掉到了泰山顶上的玉女池中。宋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东封泰山时,到玉女池洗手,忽然有一石人浮出水面,他惊喜不已。捞出洗净一看,竟是玉女像。他以为这是传说中的泰山玉女像,因为他封禅泰山的缘故而显圣出世。于是,宋真宗急忙下令大臣建祠供奉,号为圣帝之女,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祠为“昭真祠”,金代称“昭真观”,明代洪武年间重修,万历年间改为碧霞宫。清初顺治、康熙、雍正年间都曾重修,到乾隆年间已初具规模称为碧霞祠。

  现在我们已经登上了西神门。站在这里我们看到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之下,在断崖陡壁的承托之上,碧霞祠更富有神秘色彩和迷人的魅力了。

  在这里我把碧霞祠建筑群简要的给大家介绍一下。泰山固然雄伟阔大,但要在山巅之上建一处与元君身份相配的祠庙,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我们的祖先却先做到了。在这巴掌大的地方,有山门、正殿、配殿、神门、钟楼、鼓楼、火池、歌舞楼等12组建筑物。同时,为了防止风雨摧残和雷电轰击,这组高山建筑群采用金属铸件与木砖石相结合,殿为铜瓦、碑为铜碑,金光闪闪,俨然天上宫阙。碧霞祠的高超的建筑技巧被认为是我国古代高山建筑群的典范。人们来这里进香,不感其小反觉其大,古人的设计实在是巧妙。我国著名的古典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对碧霞祠就钟爱有加,他曾说过:“碧霞祠这组建筑群,在泰山是一座精美的建筑,很是完整严密。尤其是为了适应山顶气候,在建筑材料上亦有所改进处理”。这座规模宏大的道教宫观,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面就是南神门了。门上建有清雍正年间修建的歌舞楼三间,看来元君奶奶也喜欢听歌看舞,来了兴致,说不定还卡拉一段呢,那嗓音一定不错。下面有一个火池,是元君奶奶集资收款的地方,过去香客们先在碧霞祠内叩头,然后到那里烧纸焚香。火池南面还有影壁,面上刻有“万代瞻仰”四个大字。这是庙祝们为防止火灾有意把烧纸焚香的地点移到外面,并以万代瞻仰吸引香客,可为用心良苦。说起进焚的纸帛,也挺有意思。一般香客用的是草纸,讲究些的用的是金箔、锡箔裱糊成的金银元宝,最有趣的是有的还使用“冥都银行”发行,以玉皇大帝为行长、东岳大帝为副行长的大面额冥币。

  南神门各向其左右延伸两间耳房,被折与东西神门相连,东西神门靠北与山门相接处就是钟鼓楼了。

  前面就是山门了。山门共五间,为单檐歇山式殿门,是前后院建筑群的中界。山门内一共供奉着四尊铜铸塑像。分别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道教为了提高本教在群众中的威望,将他们拉进来作守门护道的神将。

  进入山门就是碧霞祠的主体部分了。东西御碑亭分列两边,顶盖黄色琉璃瓦,东亭内有乾隆六年“重建泰山神庙”御制石碑,西亭内有乾隆皇帝的登泰山诗韵碑。大家看,有些人在磨碰石碑,口中还念念有词——他们到底在干什么呢?原来,碧霞元君还是一位保健医生,能预防疾病呢。不少人都用硬币或石块磨碰御碑,口里不停的念叨“御碑磨,御碑碰,磨碰御碑不生病。”然后用磨碰御碑的手摸摸头,摸摸 胸,摸摸腰,摸摸脚——据说摸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不会再生病了。大家也不妨一试。

  这座香亭,是乾隆年间所建的,里面供奉的是元君小铜像,大概是元君奶奶为香客开小灶的地方。

  香客的两侧有两座明代的铜铸巨碑,左边一座是万历43年(1615年)所立的“泰山天仙玉阙”。记述了当年仿五当山建造金阙的经过,右边一座是天启五年(1625年)所立的泰山灵应宫碑,记载了碧霞祠的历史。两碑都高达5米,与大殿、配殿的铜顶、铁顶交相映衬,气势非凡。

  碧霞祠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建筑。正殿五间,重檐八角,九脊单檐歇山式,高14。25米,长24。75米,宽13。8米。殿内正中神龛内供奉的就碧霞元君了。再请大家往上看,殿顶悬挂着两个大型浮雕匾额,这一个是康熙皇帝御书的“福绥海宇”,另外一个是乾隆皇帝所题的“赞化东皇”。大殿顶上覆盖的筒瓦、地吻、戗兽,浮雕有双凤缠枝莲花纹饰的大脊等,均为铜铸,仰瓦为铁铸,工艺精美,具有很高的价值。特别是360条瓦垄,恰好象征中国旧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也就是所谓的“周天之数”。瓦的末端都有一条精致飞龙,人称“飞龙檐”。在气候变化无常的高山之巅,营造如此宏伟的“空中楼阁”,反映了我国古代精湛的建筑技艺,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勇敢和智慧。

  回过头来再看一下碧霞元君。我们在岱庙已经拜过东岳大帝了,大家不妨回想一下,然后再看一下眼前的碧霞元君,有什么感觉?先不说她的来历如何、职司怎样,仅看她的形象,就给人以*易*人、和蔼可亲的感觉,甚至连外宾也有这种感受。她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在护佑着自己的子孙。她的两侧分别是送生娘娘和眼光奶奶。

  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有多种传说。有的说她是皇帝手下的一个仙女,有的说她是汉明帝时大善人石守道的女儿,有的说她的前身是玉女,还有的说她是东岳大帝的女儿——至今仍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不过在民间影响最大的还是她出身于普通的农家。她是泰安人,从小心地善良,勤劳聪慧,受到仙人指点后进山修行,最后在泰山成仙。在民间故事中,她还是一个不屈的形象,她曾与玉皇抗争,与龙王相斗。我想,这也正是碧霞元君有着雄厚牢实的社会基础的根本原因。

  碧霞元君在道教的正宗神谱中名分不高,但为什么受到那么多人的崇拜呢?道教宣称,元君乃是应九气而生,受玉皇帝之命,“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妇女们相信她最同情女人的痛苦,祈求她可以多生孩子,尤其是男孩,可求之必应,颇为灵验。明朝万历年间,孝定皇太后帝经亲自到泰山修炼,极力宣扬碧霞元君的灵验。最高统治者的加盟,使元君信仰的影响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迅速扩展。过去,求子都还从祠内将泥塑的娃娃拴回,生了孩子很可能会出现灾病,不好养活。民国重修的《泰安县志》上说:“泰山为五岳之首,而圣母之庙在焉,既有示而必应。亦无咸之不通。”各地百姓“贫者求富,疾者求安,耕者求岁,贾者求息,祈生者求年,未子者求嗣。”大约从那时起,这位女神享受了数百年兴盛不衰的香火,甚至超过了原煤来的泰山之神——东岳大帝。以至明朝末年著名作家张岱登泰山至碧霞宫,不禁感叹:“元君像不及三尺,而香火之盛,为四顾大部洲所无。”

  随着人们对碧霞元君的的崇拜,后来还出现了和妇女生育有关的各种娘娘神,而且各位娘娘的神通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细,送子的、催生的、哺乳的、治斑疹的、治青光眼的——真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在碧霞祠内也是如此。大家看,东配殿就是眼光殿,供奉的是眼光奶奶,她能治眼疾,是一位光明的使者。西配殿是送生殿,里面有送生娘娘的铜像。据说她们是姐妹,在老年妇女中特别有威望,这正是许多老年妇女执着登泰山的原因。看来神威不威,也主要看干事能不能干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过去这里的庙祝在佛座上放置一些泥娃娃,供人抱取。民间求子者来到碧霞祠烧香、磕头后,就用红线拴个娃娃回去,就做“偷子”。同时,要向香火道人交一部分钱,称为喜钱。生了孩子后,还要为泥孩子披红挂彩,吹锣打鼓送回原处,叫做还子。*年来,来这里求子嗣有出现了新的风俗,那就是压枝(压子)和拴枝(拴子)。所谓压枝是指用石头压在树枝上,谐音压子;所谓拴枝是指用红布条拴在树枝上,谐音拴子。相信大家在路上都已经看到了。

  香亭前面还有名代铜铸千斤鼎和万岁楼,是以前烧纸用的,也都是名代的铜铸。

  整个建筑群的布局严谨,主次分明,格调高雅,色彩华丽,造型丰富,对比强烈,是我国高山建筑的代表作。有时山下云海翻滚,山上轻烟飘渺,富丽堂皇的碧喜祠,隐约在半天间,真如琼楼玉宇。

  过去在碧霞祠一带,还出现过“泰山佛光”。人们说是碧霞元君显灵,为香客所崇拜。这种佛光不常出现。1980年10月17日上午七点多,人们在南神门外的宝藏库的上方发现过佛光,光环约十多米,时隐时现,五颜六色,十分绚丽。其实,佛光和霓红一样,不过是太阳光经过小水滴的折射、反射、衍射而形成在雨幕或雾幕上的彩色光环,完全是一种自然现象。

  好,各位游客,碧霞祠我们就参观到这里。无限风光在险峰,泰山极顶已经进入我们的视野,请大家跟我往前走,咱们到泰山最高峰——玉皇顶上去看一看。

  泰山碧霞祠的导游词2碧霞祠位于泰山天街东边,距岱宗坊约6。5公里,是祭祀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上庙。它背负天柱峰,面对五华峰,是泰山上最雄伟、最有特色的高山建筑。

  碧霞祠是道教圣地,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了。北宋宋真宗登封泰山时,因疏通山顶泉池,发现了一尊被毁坏的石雕少女神像,便命人更换为玉石像,并建“昭真祠”,用于祭祀,赐名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号为“圣地之女”,其源泉被称为“玉女池”。由于帝王的发现与加封,一尊普通的石像一跃成为泰山女神。金代,此庙称“昭真观”,明朝称“碧霞元君庙”、“碧霞灵佑宫”,清代乾隆年间改为碧霞祠。明清两代经数次重修,形成现在的规模。

  碧霞祠的建筑也是很有特色的。泰山固然雄伟阔大,但要在山顶之上,建一处与元君娘娘身份相配的祠庙,却并不是件容易事。但是古代人做到了,巴掌大的地方,有山门,有正殿,有配殿,有3座神门,有钟楼、鼓楼、香亭、万岁楼、千斤鼎、火池,还有照壁、歌舞楼、御碑亭……而且为抵御高山疾风,殿为铜瓦、碑为铜铸,金光闪闪,俨然天上宫阙。

  碧霞祠为前后两进院落,建筑面积是3900多*方米,共有十二座大型建筑,整个建筑群以中轴线贯穿南北。左右对称,布局紧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

  碧霞祠建筑布局是以山门为界划分为前后两院,前院大门叫南神门,上建歌舞楼。大门内两个门洞为东西神门,上筑卷棚歇山式三间阁楼,与两座神门并列的是东西钟鼓楼。

  这座门叫山门,也是正门,这座山门把前后两院联为一体。一进山门门厅,首先看到的是道教中镇守四方的四尊凶神猛将,左青龙,右白虎,还有朱雀、玄武,都是生铁铸造的,山门有五间,全部是铜瓦盖顶。

  走过山门,有两座重檐歇山式方亭,东亭内竖有乾隆六年“重修泰山神庙”御制碑;西亭内立有乾隆登泰山诗韵碑。

  院中的这个亭子称“香亭”,十分华丽,是乾隆年间建,亭重檐八角,黄琉璃瓦盖顶。厅内供奉的是元君小像。两侧各有一座铜碑。左边的是“泰山天仙阁金阙铜碑”,是明代万历四十三年神宗所立。神宗皇帝的母亲慈生太后患眼病,求过泰山老奶奶后眼疾痊愈,皇帝特地更换元君像为镀金铜像还愿,并铸造铜钟铜亭,亭子叫“金阙”,现是香亭。亭子右边的是“泰山灵佑宫铜碑”,立于明代天启五年。碑上记载了重修玉皇庙、东岳庙、御香亭等的经过和碧霞祠的历史。这两座碑均为红铜冶铸,在形式、装饰方面基本一样。高都是3。72米,宽1米,厚0。4米,铸造精细。这么高大的铜碑,竟找不到任何麻眼和孔洞,细腻程度几乎让人认为这是木头做的。

  东配殿供奉的是眼光奶奶,西配殿供奉的是送子娘娘。

  这里正殿有五间,都为重檐八角形。彩画、斗拱,光彩夺目。正殿采用的是金属和土木砖石相结合的材料,主要为了防止山顶雷电的轰击和狂风云雾的侵蚀。造价极高,仅明代洪武年间的一次维修就耗费了黄金4950两。殿上的瓦、龙头、鸱(chi)吻均为铜铸,殿上的瓦垄数是360,象征着周天之数。瓦当上有一排似龙非龙,似蛟非蛟的动物,叫蛟龙水兽。古代人为了防火灾,常用水兽避邪镇火,而且,这些水兽可以铆住瓦当,起到坚固作用。同时还有装饰、点缀、美化作用。

  正殿内供奉的是泰山上最有声望的女神——碧霞元君。坐像为铜铸,凤冠霞帔,神态慈祥,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在夫权统治下的封建社会,五岳之尊的泰山上供奉的却是女神呢?泰山是阴阳交替之所,古代有“乾道有男,坤道有女”的说法。泰山既代表高高在上的天,又代表孕育万物的地。明太祖朱元璋罢去泰山东岳大帝的封号,也不再封禅之后,无形之中禅化了碧霞元君。明清以后,碧霞元君的身份越来越高,最初是东岳神的侍女,后来成了东岳大帝的女儿,最后又成了玉帝任命的天仙,势力超过了东岳神,成为“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的泰山女皇。泰山上下共有三座元君庙,象征天上、人间、阴间无不在女神的掌握中。其庙宇也遍及全国。民间亲切地称碧霞元君为泰山老奶奶。

  泰山老奶奶被宣扬为赐福人间的神,能为众生造福,消病免灾。穷人要衣食温饱,庄稼人要五谷丰登,有钱人要长命百岁,家族要传宗接代,都离不开这位女神,所以善男信女纷纷前来烧香礼拜。这种朝拜活动经久不衰,形成了独特的泰山民俗。

  碧霞祠是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位于泰山极顶之南,天街东首,北依大观峰(即唐摩崖),东靠驻跸亭,西连振衣岗,南临宝藏岭。系元君上庙,为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筑群,宋大中祥符年间创建,金碧辉煌,俨然天上宫阙。祠为二进院落,以照壁、金藏库、南神门、大山门、香亭、大殿为中轴线,两侧为东西神门、钟鼓楼、东西御碑亭、东西配殿。

  据《泰山道里记》和《岱览》载,唐代前泰山顶上女神早有玉女或元君的称号。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东封泰山时雕玉女像,凿龛供于玉女池旁。至宋元年间始建玉女祠,金改称昭真观,明洪武年间重修,号碧霞元君,成化、弘治、嘉靖年间拓建重修,正殿施铜瓦,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铸铜亭(当时称金阙,现存岱庙)。清代顺治年间神门上增葺歌舞楼及石阁,乾隆年间建御碑亭及钟鼓楼,同治年间建香亭。其中在康熙年间因水冲庙毁而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又重修。碧霞祠现存建筑保留了明代的规模及明代的铜铸构件,建筑风格多为清代中晚期的风格。

  南大门筑于重台上,前后廊式。廊下东、西山墙上筑神台,供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护卫神铜像。

  正殿,上覆盖瓦、鸱吻、檐铃,均为铜铸,檐下有乾隆御赐匾额“赞化东皇”。大殿5间,面阔24.7米,进深15.1米,通高13.7米,四柱七架梁,重梁起架,十一檩前后廊式,九脊歇山顶,四角施角柱。正间宽5米,次间宽4.4 米,稍间宽3.45米,檐下施斗拱柱头科单杪双下昂六踩,斗拱上承托桃尖梁头,*身科各间数量不同,正间6柁,次间5柁,稍间4柁,均单杪双下昂五踩。斗拱上承托蚂蚱头,角科单翘重昂七踩,转角斗拱上承托宝瓶,檐下及后檐下亦施斗拱,形式与前面相同。屋面的筒瓦、大脊螭吻、垂脊、垂兽等构件皆铜铸。大脊上饰双凤缠枝花纹,戗脊有6个兽和1个仙人,檐上瓦钉处饰立体走龙,均为铜铸。歇山与山墙的交角处饰人物图案,每面9个。

  殿内槽柱上施四柁隔架斗拱。柱上施井字形天花板,正间内斗拱相围呈八角形藻井,中间高浮雕盘龙戏珠。正间和西次间均设石雕仰覆莲纹须弥座神台:正间神台装木构雕花神龛,祀元君铜像,两侧为眼光、送生两神铜像;东次间神台供眼光奶奶及二侍女铜像,西次间神台供送子娘娘和二侍女铜像。正殿内悬康熙帝巨匾“福绥海宇”。

  祠以照壁、火池、南神门、大山门、香亭、大殿为中轴线,左右分列东西神门、钟鼓楼、御碑亭、东西配殿等建筑。结构严谨,布局紧凑,南北长7***米,东西宽 39米,总面积2979.6*方米。照壁和火池均在南神门外,照壁下部石砌,上部砌作五脊墙顶,北面镶石板4 块,大书“万代瞻仰”。壁高3.45米,宽5.22米,厚0.65米。火池一间在照壁北,又名金藏库,砖石建造,面阔5.3米,进深5.3米,通高5.7米,无梁檩横砖发券,筒瓦五脊歇山顶。面北开一门,东西山墙各开一窗,是香客焚烧币帛及香纸的地方。

  南神门外是金藏库,俗称火池,专供香客焚纸香。火池有照壁,大书“万代瞻仰”。门上有歌舞楼,门内东有东神门,西有西神门,盘道穿越其间。院中东为钟楼,西为鼓楼,北为重台。在火池北,石砌方形,顶部条石*铺。门宽2.7米,进深 5.26米,高2.73米,东西各有小房一间,门相对。门有歌舞楼3间,面阔9.79米,进深4.95米,通高4.9米,两柱六檩六架梁,重梁起架,卷棚歇山顶,东西山顶各开一拱形门,北面无壁。檐檩垫板等施墨线小点金彩绘。

  西神门与天街相连,东神门与通玉皇顶的盘道相接,两门形式相同,均石砌拱形门洞,高3.4米,宽3.25米,进深5.4米。上筑阁楼各3间,面阔8.8米,进深3.5 米,通高4.9米,二柱六檩六架梁,重梁起架,卷棚歇山顶,施墨线小点金彩绘。

  三神门间各有北向小房,顶部铺条石,将东西阁楼和歌舞楼连在一起,有石阶相通。

  钟鼓楼位于大山门前东西阁楼北,面阔、进深均5.4米,通高7.38米,方形重檐五脊歇山顶,灰色筒瓦,楼身施四通柱,上下层间施四楞木铺钉木板。上屋施角梁、扶角梁、金枋等起架。金枋上横置一圆梁悬挂兽钮莲口铜钟。施墨线小点金彩绘。

  大山门,5间,面阔19.8米,进深11.2米,通高12.15米,五柱九檩七架梁,中柱前后廊式,重梁起架,九脊歇山顶,筒瓦板瓦、大脊垂脊、勾头、滴水、螭吻、走兽等均铁铸。

  正次间中柱下装3门,稍间檐下砌墙开圆拱窗,内置青龙、白虎、文曲、武曲星君4铜像。檐下施斗拱,柱头科为单杪双下昂七踩斗拱;*身科每间4柁,也为单杪双下昂七踩斗拱。斗拱檐檩普柏枋、阑额、垫板、由额及雀替施墨线大点金彩绘。

  东西御碑亭,位于大山门后两侧,方形,面阔进深均6.2米,通高7.9米,施四通柱,九脊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盖顶。檐下施斗拱,一斗二升交麻叶头。下层四周砌墙。两碑亭均开一南向门及向院内的门。斗拱檩枋上施墨线大点金彩绘。亭内置乾隆登岱诗汉白玉碑。

  东西配殿各3间,面阔13米,进深7.7米,通高8.4米,四柱五架梁,七檩前后廊式,重梁起架,五脊硬山顶。檐下施斗拱,柱头科单下昂三踩。斗拱上承托抱头梁(蚂蚱头状),*身科,单下昂三踩。斗拱上托六分头,檩枋斗拱上饰墨线大点金彩绘。东配殿供眼光奶奶和二侍童铜像,西配殿供送生娘娘及二侍童铜像。瓦面的板瓦、筒瓦、大脊、螭吻、勾头、滴水、走兽等皆铁铸。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