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合集十篇

首页 / 调查报告 / |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1

  一、xx乡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成效

  1、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在乡**在财政赤紧的情况下,尽力保证文化必要的投入,据统计,*几年来,乡里共投入14万元,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文化活动得到丰富,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以文化站为主体,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乡文化站在圩镇办起了“阅报长廊”和“时事政策博览墙”。乡**以培育新农民入手,创办了农民知识化培训学校,举办种养、加工培训班24期,培训人数达5000多人次,免费赠送科技书刊和资料*万份。乡里还办起了图书室、歌舞厅。同时,采取**埋单,农民看戏看电影的形式,乡**请县剧团来乡下村巡回演出,乡电影队下村放电影,为农民送上丰盛的精神食粮。每逢重大节日,乡**还组织开展“爱xx罗江、美xx罗江”系列文艺活动,从XX年至今,共放映电影210场,为农民送戏40场,举办文艺活动12场,既满足了全乡农民的文化需求,又起到了教育引导作用。

  3、弘扬乡土文化,织牢“乡、村、组”文化网。在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同时,xx乡通过“以奖代扶”的方式,着力构建乡、村、户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规划、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乡已创建了5个特色文化村,15个文化活动室,200个文化示范户,并村经济贫困村的创建工作给予适当扶持。为了让当地农民成为本土文化活动的主角,乡**以唢呐,鲤鱼灯为依托,经常组织文艺演出、竞技比赛等活动,开展民间艺术汇演,桂竹村鲤鱼灯获得XX年全县民间艺术汇演二等奖。

  4、**搭台、农民看戏。xx乡从加强乡文化站和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入手,依托县文化局,县采茶剧团,开办了歌舞、乐器、书画等培训班。同时,按照“**出资,乡镇搭台、农民看戏”的形式,定期送电影、送戏下乡,免费赠送图书和科技读物,为农民群众送上文化大餐。乡**还采取企业冠名,社会捐助等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风格清新质朴的农村文化活动。

  二、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1、农民的文化意识相对薄弱。由于受“经济利益”思想的冲突,一些农民往往忽略了对文化活动的追求。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精神文明和文化意识。

  2、经费投入不大,导致文化事业发展滞缓。由于上级对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扶持力度不大,乡镇对培育本土文化、民间艺术、添制设备却无从下手。因此,上级**应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农村文化事业。

  3、乡镇文化站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应加强乡镇文化站专职干部的培训,配齐配强乡镇文化干部队伍,解决办公场所,下拨资金建好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增强乡镇文化服务功能。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2

  为了进一步推动例子镇新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市委宣传部的安排,我镇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专门组织力量,采取座谈、走访,实地查看等多种形式,对我镇新农村文化建设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

  一、基本情况

  xx文体服务中心现有职工10人,其中文体服务中心4人,影剧院6人,全部属于自收自支。已先后成立了xx书画协会、信鸽协会、书画研究会、诗词书画协会和篮球协会。到目前为止,各协会共有会员322名,遍布全镇各村、各行业。同时协助文艺骨干成立了楚剧、小品、歌舞等形式一体的的文艺团体——xx文工团。

  全镇有村级文化活动室2个,面积75*方米,投资6000元,篮球场15个,总投资20元;小型舞台戏台2个,投资6元,文艺体育团体协会4个,人数215个,活动范围镇内外,今年演出演出场次33次,文化中心户8个,总投资35000元;新增健身器材23套,日*均人活动人数800人次;新增体育器材45套。

  今年三王村、黄矶村、庙湾村等12名村民通过自筹资金,购买图书、报刊、棋牌等,积极开展文化中心户创建活动。白浒镇村以全省“百镇千村”示范村为抓手,前力抓好村级文化建设,投资12万元,村级文化广场已初具规模,已建起健身场、篮球场。今年8月15日还组织了全镇首届“铁牛杯”篮球邀请赛,全镇12支篮球队参加角逐。在该项村妇联的组织下,每周开展腰鼓表演、太极剑、太极扇表演和歌舞表演成为我市第二个“周周乐”,也是全市第一个农村“周周乐”。黄矶村运用村级民兵活动室,经常对外开放,让广大群众开展小型体育比赛活动,促进了乡风文明。

  二、主要做法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我镇采取“三驾马车”齐驱(领导重视、部门协力、群众参与)的办法,以点带面,典型引路,推进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一)领导重视,强化组织责任。新农村建设动员会以后,我镇将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口,着力抓实、抓牢、抓到位。迅速成立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副**任组长,分管文化的副镇长任副组长,文体服务中心主任为主要成员,配齐配强专班人马,拨付文化建设专款,专款专用,制发了《xx镇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对文化建设作出详细的安排,同时制发了《xx镇新农村建设的以补代奖方案》,对文化点建设中涌现的个人和集体予以重奖。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将文化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优先安排,及时解决文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营造氛围,加大宣传力度

  为了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新农村文化建设舆论氛围,镇党委、**不走过场,不摆花架子,切实做好宣传舆论工作。一是召开全镇新农村文化建设动员会,传达省市有关精神,统一认识;二是抓好典型引路,将白浒镇、黄矶、熊湾三个省级示范村作为典型,尤其是以白浒镇村为榜样,积极推广该村妇代会组织广大妇女参与文化建设的经验;三是宣传标语到基层。镇党委率先在**门楼前挂横幅,各单位纷纷响应,挂横幅共计28条,张贴宣传标语82条,营造出良好的学*氛围。四是宣传栏、简报到支部。全镇共办宣传栏31期,出简报6期,已下发到各支部,同时由办公室成员撰写的新闻稿件《秦富湾村民自主建设美丽家园》在全市乡镇中率先被《鄂州日报》刊登。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及时反应了我镇先进性教育的成果。

  (三)积极引导,激发参与热情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群众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就应该自己办。为了让广大群众增强这一意识,镇党委、**采取堵疏结合的办法,进行了积极的引导。一是政策扶持,对创建文化中心户给予500元奖励,兴办文化产业按照上级政策给予再优待。二是组织文化、工商、**等部门对抹牌赌博、网吧、游戏机室等进行整顿,净化社会空气。由于引导措施得力,激发了群众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白浒镇村村民王中权在**的引导下组建起了xx地区文工团,他在经商之余,经常带着30多名业余演员到各村组、外地演出,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调动了群众开展健康有益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引导,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老年文化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小学“六一”节、教师节都有文艺演出,好戏连台。

  (四)形成合力,构筑文化舞台

  文化建设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必须形成齐抓共管之势。在镇党委、**的带领下,工商、税务、**等部门积极配合,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搭台,群众唱戏。构筑了新的文化大舞台。

  三、主要成效

  (一)破解了乡风文明的难题。强劲的文化建设让广大群众思想意识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呈现出“三多三少”现象,即发展经济的多起来了,参与抹牌赌博的少了;婚丧喜事移风易俗的多了,大操大办的少了;崇尚科学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的少了。

  (二)破解了治安管理的瓶颈。黄矶村以前盗窃现象较为突出,通过新农村文化建设,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

  (三)破解了小富即安的意识。一些村民有小富即安的思想。通过参与文化体育活动,心灵深处受到触动。激发了新的创业热情。

  四、几点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强学*、领会上级文件会议精神,使其真正认识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有关职能部门要深入广大农村基层,深刻了解当前广大农村农民文化生活的需要,进一步认识到解决农村看科技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有线电视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推进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和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措施,转变等待观望、权宜之计、资源有限等思想观念,从实际出发,切实开展好破解“四难”问题的有关工作。

  2、建立健全机制。一是建立财政投入主导机制。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文化事业,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应起到组织牵头的作用。建议各级**要切实落实有关政策,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切实把破解“四难”问题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省转移支付的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二是建立公益文化推介机制。充分利用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将破解“四难”工作做为每年一度公益文化项目推介的重点,公益事业社会办,将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相结合,确保有长久的生命力。三是建立考评考核机制。完善对各级文化事业工作人员的考评考核,要进一步细化量化工作责任,采取竞争上岗、年终考核、评比表彰的工作方式,把破解农村“四难”问题工作与文化协管员的工作职责相结合,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落实到位。四是建立职能部门指导机制。五是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借鉴外地在各乡镇文化站整合流转借阅的办法,保证看书的可持续性,扩大图书的综合利用率;在解决看戏难方面,也要充分整合全市范围内的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文艺作品,互相交流学*,以提高送戏下乡的水*和质量;对于解决看电影难,也可以采取全市的新增电影拷贝交流共享的方式,有效地解决新增电影拷贝经费的问题。

  3、发挥民间力量。发挥民间蕴藏的力量,不断探索破解“四难”问题的新手段、新方式。一是利用现有设施资源。继续利用已经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完善的村文化俱乐部和文化中心户等阵地资源,将新华发行集团的图书网点引进这些阵地,成为售书点的延伸,由文化俱乐部的负责人或文化中心户代卖代售,方便农民购书同时节省送书下乡的成本;二是发挥民间人才优势。充分发挥下派村干部、文化协管员、文化中心户等工作在农村一线人员的优势,及时反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总结工作中的新方法新经验;同时,要将城市专业文艺人才导入农村,为乡镇业余演出团队提供培训辅导,提高他们的演出质量。三是调动农民自身力量。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是破解“四难”问题的积极参与者。广大农民最能切身地感受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最好的解决办法有哪些。要通过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发挥优势,促进其参与破解“四难”问题的积极性。

  4、加强沟通协调。一是要协调金融部门。在**投入破解农村文化建设“四难”问题的资金和政策目前还没出台,资金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有关部门要主动协调金融部门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关工程的资金借贷提供适当的借贷政策,共同为农村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应有贡献。二是要协调通信部门。通过与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部门沟通联络,为广播电视的覆盖普及,租借电缆、线缆搭挂提供必要的设备支持,达到资源共享、利益双赢的目的。三是要协调有关企业。通过与有关企业商议,以企业名称冠名的方式,以为企业发布信息、广告的形式,把电影、戏曲节目送到乡镇,促进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的长期开展。

  5、对接农民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最关键的落脚点就是农村广大农民需求的满足,应针对当前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展破解“四难”问题的各项工作。一是在送书下乡方面,当前我市农村图书的受众人群主要是乡镇干部、种养专业户、老年人和中小学生,他们主要涉及的图书种类是种养科技、医疗保健、教辅教材等。因此,有关部门开展送书下乡活动时,要多选取这些种类的书籍,解决“书太好、书太旧”的问题,切实破解农民看书难问题;二是在送戏下乡方面,要针对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戏曲种类和娱乐方式,组织相关的文艺表演团体,编排适合的节目深入农村演出,这样才能调动农民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切实达到解决农民看戏难的问题;三是在送电影下乡方面,由于电视的不断普及,广大农民已经能从电视上收看到电影,同时他们的欣赏水*也在逐年提高,对电影的需求已经不是停留在有电影可看上,而是要求送下乡的电影有一定的质量,要通过解决新增电影拷贝和购置数字电影设备的办法,切实让农民看到他们喜爱看的新片、大片。四是在解决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方面,针对居住在不同地域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对电视信号、频道数量等的不同需求,分别采用光缆联网或设置小前端的方式,解决农民看电视难问题。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3

  根据市委关于学*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工作安排,我深入到高*市马村镇西牛庄村、野川镇文化站、西沟村、河西镇苏庄村,通过实地察看、入户访谈、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就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深入联系点市教育局、兴高能源进行了调研。结合同全市文化界人士座谈讨论的情况,总的来讲,我市的农村文化建设成效比较明显,同时问题也较为突出,需要我们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年来,我市各级 党委、**日益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关注农民,加大投入,改善服务,营造农村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丰富农民群众的 精神文化生活,培育乡村的文明风尚,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有泽州县和阳城县2个全国文化先进县、城区和高*市2个省级文化先进县、50个市级文化先进乡镇、200个市级特色文化村。

  第一,增加了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文化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全市20xx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入9255万元,同比增长59.68%,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保障有了较大突破。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和“三下乡”、“四进社区”服务活动,缓解了农民群众看戏难、看图书难、看电影难、看电视难的问题。20xx年10月份,正式启动“文化低保”工程,4个月来,市、县两级财政共支付160余万元,为300个贫困村送电影3600场,送戏104场,建立农民书屋35个;累计回收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购书补助卡29806张,为贫困村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送图书56000册,全市*20万群众开始受益。

  第二,改善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目前,县级“两馆”建设初见成效,沁水县文化馆、图书馆和陵川县文化活动中心(两馆合一)主体工程已完工,阳城县图书馆已经立项,城区、泽州县的“两馆”建设均已列入重要议程。20xx年,全市新建、改建乡镇综合文化站32个。全市40%的村建设有文化活动室。全市现有农家书屋300多个,藏书100余万册。同时,将村 党支部活动室、农村 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资源整合为一体,用于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提高了农村公共资源共享率和农村文化活动的集聚力。就高*市野川镇文化站和西牛庄村、西沟村、苏庄村来讲,文化氛围浓厚,基础设施较好,文化建设惠及到了全村百姓。

  第三,拓展了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一是同节庆活动相结合,如陵川县的“红叶节”、泽州县的“金秋小康文化旅游月”、沁水县的“柳宗元文化节”、高*市的“炎帝文化节”、城区的“白马禅寺祈福节”等,打造了文化品牌。二是与传统节日相结合,每年春节、元宵节,市区和各县都要组织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如阳城县的“皇城相府杯”民间艺术擂台赛、泽州县的八音会擂台赛、高*市西牛庄村、苏庄村、姬家山村的春节文艺演出等,丰富了群众 精神文化生活。三是与文明创建相结合,在全市广大农村开展了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推动了乡风文明。西牛庄村创新“十星级”文明户的做法受到了中央文明委的肯定。

  第四,发挥了农民文化主体作用。在“送文化”的同时,各级**还十分重视“种文化”工作,利用传统和重大节日、集市、庙会等,开展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吸引群众参与。鼓励指导民间力量兴办了八音会、手工艺品、根雕、石艺、个体放映队、农民书屋等文艺团体。这些自办文化组织,大都以“自我投资、自愿组合、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方式组建,为群众 提供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帮助创建了一批文化示范户,开展了“特色文化村”评选,把广大农民组织到了文化建设当中,推动了农村文化发展。

  二、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总体上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但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待和衡量,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同农民群众的 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

  第一,农民群众素质偏低。据统计资料显示,20xx年,全市222万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3%,大专以上的只有不到4%。就农村来讲,受教育程度更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到了90%以上,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多。如何提高农民素质,这是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最大课题。

  第二,文化基础设施滞后。目前,全市六个县市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不*衡,城区只有190*方米,泽州县租借,高*市1800*方米,阳城县20xx*方米,沁水县在建,陵川县400*方米;各县市区的图书馆,只有阳城县达到了国家最低评估标准。84个乡镇(办事处)的综合文化站,除20xx年新建改建的32个外,其余的均不达省定标准,其中有一半文化站无法开展正常活动。全市2337个行政村(居委会),60%的村庄没有文化活动场所,已建成的文化活动室也有一半以上没有达标。“无文化阵地,有阵地无器材,大部分器材十分陈旧”的状况还普遍存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第三,文化产品供应不足。大部分农村受场地、经费、人才的限制,文化活动手段简单、形式陈旧、内容单一,群众参与率不高。每年相关部门都要组织送戏、送图书、送电影下乡,但覆盖率不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仍然存在看电影难、看图书难、看戏难的现象。一些地方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对“留守”的老年人、妇女、儿童,如何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特别值得研究。

  第四,农村文化队伍薄弱。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不足。比如泽州县,17个乡镇中,综合文化站的在编在岗人员只有9名,而且大部分乡镇文化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乡镇布置的各项“中心工作”,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专干不专”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大多数没有经过文化主管部门的考核选任,而是由乡镇**自行安排干部兼任,许多人员没有艺术专业特长,存在着专业不专、后继乏人的状况。

  第五,农村文化发展失衡。县与县之间、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因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建设差异较大,文化建设也呈现出同样的发展趋势。总体上看,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文化建设相对较好;经济欠发达的地方,文化建设也处于相对的贫困状态。

  第六,文化体制机制缺失。有的地方把不住“四位一体”的建设格局,没有把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发展目标,没有把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民生重点,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文化工作也总要让位于经济建设、重点工程、农村稳定等工作;有的地方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步骤、重点、项目、保障等环节,没有系统的、具体的指导意见和目标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性、无序性的问题;有的地方对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对农村文化投入缺乏规定性的制度保证,对农村文化发展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三、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我市农村文化基础差、农村文化建设难、农民群众素质低、 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实际,当前,应重点抓好四项工作。可概括为“四个一”,即做好一个总体规划,建立一套体制机制,打造一支人才队伍,推进一项创建活动。

  第一,做好一个总体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相衔接,制定和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指导农村文化建设。总的目标要求,一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村群众 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民群众基 本文化权益;二是加强文化阵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证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三是坚持用文化熏陶人、感染人,提高农民群众的 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发掘、保护、开发优秀的文化遗产,壮大农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局和方向。

  第二,建立一套体制机制。一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正常增长的保障机制,设立农村文化发展资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提高文化经费用于乡村的比例,同时用好国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xx年,县级“两馆”应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应全部达到省定目标,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应扩大数量、提升档次,有效扭转我市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应不足的局面。二要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建立政策推动机制,实施“文化低保”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解决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保障农民群众的基 本文化权益;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大有线电视覆盖面,确保农民群众既能听到中央和省委的声音,又能听到市委市**的声音。三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力度,建立农村文化建设考核 评价机制,把文化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农民受惠、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列入各级 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创建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 评价体系,激发出社会各界的文化自觉意识。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要害。

  第三,打造一支人才队伍。在**职权范围内,深化农村文化队伍体制改革,创新农村文化队伍管理制度,理顺乡镇文化站及其人员的岗位职责、日常管理、机构编制、工资福利、学*培训等方面的关系和机制,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基本待遇,解决无人干事的问题。通过举办培训班、选送深造、骨干示范、专干下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音乐、美术、书法、剪纸、文学等多门类的农村文艺人才,发展一批八音会、小剧团、秧歌队等群众性文艺组织,鼓励引导他们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建立一支永不离村的文艺队伍。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提和保证。

  第四,推进一项创建活动。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以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新农村“四位一体”文明创建为抓手,以城市的标准建农村,以市民的理念育农民,推动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联动对接。在创建内容上,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治理“五乱”(乱倒垃圾、乱倒粪便、乱贴广告、乱设摊点、乱建房屋)、推动“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达到“六化”(环境整洁化、村庄园林化、街道明亮化、饮水安全化、能源新型化、住房舒适化),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抓好“十星级”文明户、乡村好人、美德家庭等创建活动,抓好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妇女儿童禁毒禁赌会等工作,提高农民群众的 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创建要求上,突出群众得实惠,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向农村流动,推动政务、法治、人文、市场、生活、生态“六大环境”建设向农村延伸,使农民群众共享文明创建成果。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题和载体。

  总之,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紧迫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常抓常新的工作。在学*实践活动中,应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解决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构筑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水*,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全市人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为我市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 提供 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4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年来,在市委市**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许多问题。另一方面,现在农村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百般疼爱,舍不得骂,更舍不得打,很多事情都由着孩子去做,往往使孩子形成了很多不良*惯。孩子的独立性很差,而依赖性却很强。也有一部分家长比较重视家庭教育,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受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的`阻力。因为有了他们“坚强的后盾”,家长的教育往往力不从心,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明显打了折扣。

  1、数量少。

  我市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馆站编制少、人员少,每个乡镇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农村“五户”中的文化活动中心户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大院。在乡(镇)、村开运动会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2、年龄大。

  在农村,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多是在**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才能。现在他们的*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由于身体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很少。

  3、素质低。

  民间文艺团队不少,但缺少高水*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乡镇文化站没有财政编制,导致许多“老文化”不在岗或不专职,既不专业更不专心,部分专业人员既不爱岗更不敬业。现有的文艺团体均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演员忙时务农闲时演出。这些人最高学历往往只是高中,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传”、“帮”、“带”。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各乡镇(街道)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或被抽出包点,或变成“杂役”,一年到头,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各项突击任务。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因“三权”下放而鞭长莫及。

  4、经常性差。

  有的村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扭秧歌,唱唱歌等,没有形成规模;有的村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上网,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5、主动性弱。由于年龄等原因,演员们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往往都是在许多爱好者多次邀请下才参加。有的文艺骨干,在为文艺团体服务中,不是推辞做不好,就是要报酬,从事这种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文化站“三权”下放乡镇,文广站的管理由以条管理变为以块管理后,对农村文化工作开展十分不利。乡镇文化干部只注重办好镇里交办的工作,***门布置的文化工作被束之高阁,从而形成农村文化工作管理上的错位,党的文化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到基层。

  6、影响面小。

  即使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仅限于邻里之间、本村之间,横向辐射面不大,群众的参与面很小。

  二、主要原因

  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也比较大。大学生普遍能理智消费,其在消费中各项支出分配为59%用于食品开支,13%用于通讯网络,18%用于休闲文娱,10%教育学*。由此可见,大学生消费分配比较合理,大部分的消费用于食品支出。同时,相对于*几年来的消费结构,大学生在休闲文娱方面的支出正逐年增加,这也体现出大学生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消费。由此体现出大学生消费心理较为积极,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存在较少。

  1、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

  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有的乡镇则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因此,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市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簿弱。

  我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簿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乡镇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变卖现象突出。

  3、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工作处于停止状态。

  市文化馆负责对全市群众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但由于文化馆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门类不全,加之开展城镇文化活动,时间有限,所以多年来对农村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一直处于停止状态。

  三、建议和对策

  实施乡村康庄工程,激活了农业农村经济。农村交通方便了,山区群众与外界接触多了、交流也广了,各种信息渠道更加通畅,有效促进了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引进外来投资,开发、做强、做大农业、旅游项目,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外出经商、打工,增加农村农民收入,极大地激活了农业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发展。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

  1、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和**及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同其他社会经济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各乡镇、村要成立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文化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乡镇文化站,配足专业人员,落实编制,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依据,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家庭教育情况。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60%。监护人教育孩子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摸索的占 49.5%,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占33%,而通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班或家长学校学*的仅占3%。*30%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其次是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尽快解决文化馆专业人才短缺和缺乏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加强辅导人员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4、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

  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全市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二)着眼长远,科学编制规划。

  一是科学编制新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广大农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依据市情,xx市委托中国对外建设总公司城市规划设计院完成了新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将全市现有3600多个自然村庄规划整合为140个新农村社区(中心村)。其中,工矿所在地社区20个,采煤沉陷安置社区18个,旅游景点所在地社区4个(分别与所在**驻地社区或中心村共同建设),乡镇**驻地社区23个,一般中心村79个。

  二是科学编制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公开招标了4家高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对确定的新农村社区实施高标准规划。在规划编制中,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采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体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目前,已完成新农村社区规划79个,9月底所有新农村社区规划全部完成。

  5、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

  ***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教育实*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的体现,是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合格教师的重要环节,通过教育实*应达到如下目的:

  打暑假工和做兼职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首选。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除了赚点小钱,减轻家庭负担;而且学会接触各类社会人士,丰富社会经验;不浪费空余时间,理论结合实际,也是为今后工作打基础。

  6、不断地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门和农村各级党委**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秧歌会演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改革专业剧团组建文工团,增强专业剧团综合演出功能。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5

  新农村建设旌旗攒动,是当今我县的一道风景。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11月9日--11月19日,我们利用到农村宣讲贯彻中央六中全会和省、市第九次党代表会精神之际,就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调研。通过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与村干部和群众就农村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客观存在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对照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存在不少的差距。一是文化落后导致农民失去自信。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信息更新加速的今天,一些农民因缺少知识,精神空虚、麻木,不思进取,很难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勤劳致富,存在严重的"软懒散"和"等靠要"愚昧思想,对发展农业生产,建设新农村缺乏信心。二是农民活动的公共空间正在逐渐萎缩。文化室、图书室、广播室、篮球场形同虚设,没有被用来开展文化活动,严重阻碍了农村群众文化的正常开展。三是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很多农民反映,几年也看不上一场电影,庙会唱戏也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陈旧内容,电视里的节目又远离农民,与其跟着凑热闹,还不如自己找乐趣。四是陈规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桎梏。人情费逐年上涨,"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传统价值观根深蒂固。在调查中,不少基层干部告诉我们,给农民送点文化并不难,难得是让文化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从而改变农民的旧思想、旧观念,新农村建设才会有盼头。

  农村文化处于这样的境地,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农民表现于文化上的种种沮丧和自卑,根源在于职业自信和身份自信的失落,对改变农村面貌缺乏信心。二是乡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方面的冲击,农民熟悉的文化种类和文化活动方式渐行渐远,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的热情逐渐冷淡。三是单调、乏味的农村文化生活,让农村陈规陋*的代代相传钻了空子。有的村民空余时间不是凑在一起谈论东家长西家短,就是打扑克、耍麻将,甚至聚众赌博等等。可想而知,这种文化熏陶滋养下的农民何能树雄心立大志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由此可见,忽视农村文化建设,不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不仅精神失去支柱,智力失去支持,经济难以发展,社会稳定存在隐患,而且久而久之,农村这个弱势文化区域,就会被其他文化同化、吞噬,就会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前进中瞬间飘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重塑农民这个新主体,用新文化冲击旧观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有永不枯竭的强大动力。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自觉创新

  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取得真正成效,必须突出一个"新"字,就是要有新招式、新做派、新气象、新风格。这就要求农村文化必须自觉创新,努力找准契合点,不断打造新亮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

  一是把农民致富奔小康作为实现文化自觉创新的原动力。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在重建农民精神世界、满足农民群众娱乐需求的同时,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的致富本领,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要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最佳切入点。我县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有的甚至就"活"在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利用特色文化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实现农村文化创新,群众最容易接受,也最乐于参与。

  三是以队伍建设推动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首先,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其次,要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农村文化建设、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制定好文化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要切合实际,制定农村文化发展总体规划,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全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是要增加一批文化娱乐设施。应本着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增加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加快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着力打造新农村文化建设家园工程,力争镇镇建有综合文化站,村村建有文化活动室。要把集科技、图书、阅览、健身、展览、文化培训、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中心建设成为农民群众接触文化资源、享受文化权益的最直接载体,达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位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要创作一批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要发挥文联、文化等部门的专业特长,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切体会新农村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精心描绘绚丽多采的农村生活,多创作一些适合农民口味,可以激励人、鼓舞人、奋发向上的优秀作品。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村业余作者的培养和扶持力度,鼓励他们继续乡土文学的创作,用先进文化陶冶农民情操,激发农民的主人公意识。

  四是要定期组织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活动。在继续搞好"三下乡"活动的基础上,利用"文化联动"搞活农村舞台。每年举办一次以"大地欢歌"为主题的农村文化艺术节活动,为广大农民提供一个展示风采,交流技艺的*台。同时,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先进实用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不断在农民群众中刮起"文化风暴"。

  五是要倡导文明新风的评选活动。大力开展"改陋*,树新风"活动,以创建小康文明示范村、评选文明卫生户、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和睦家庭等活动,增加群众参与意识和创建意识,丰富农民的精神境界,净化农村文化环境,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以此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施"三五"战略,建设一流强县发挥文化应有的作用。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6

  随着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xx乡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遍布全乡的农村乡土文化彰显出其巨大的魅力和蓬勃生机,为xx乡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xx乡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成效

  1、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在乡**在财政赤紧的情况下,尽力保证文化必要的投入,据统计,*几年来,乡里共投入14万元,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文化活动得到丰富,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以文化站为主体,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乡文化站在圩镇办起了“阅报长廊”和“时事政策博览墙”。乡**以培育新农民入手,创办了农民知识化培训学校,举办种养、加工培训班24期,培训人数达5000多人次,免费赠送科技书刊和资料*万份。乡里还办起了图书室、歌舞厅。同时,采取**埋单,农民看戏看电影的形式,乡**请县剧团来乡下村巡回演出,乡电影队下村放电影,为农民送上丰盛的精神食粮。()每逢重大节日,乡**还组织开展“爱xx罗江、美xx罗江”系列文艺活动,从2004年至今,共放映电影210场,为农民送戏40场,举办文艺活动12场,既满足了全乡农民的文化需求,又起到了教育引导作用。

  3、弘扬乡土文化,织牢“乡、村、组”文化网。在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同时,xx乡通过“以奖代扶”的方式,着力构建乡、村、户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规划、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乡已创建了5个特色文化村,15个文化活动室,200个文化示范户,并村经济贫困村的创建工作给予适当扶持。为了让当地农民成为本土文化活动的主角,乡**以唢呐,鲤鱼灯为依托,经常组织文艺演出、竞技比赛等活动,开展民间艺术汇演,桂竹村鲤鱼灯获得2006年全县民间艺术汇演二等奖。

  4、**搭台、农民看戏。xx乡从加强乡文化站和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入手,依托县文化局,县采茶剧团,开办了歌舞、乐器、书画等培训班。同时,按照“**出资,乡镇搭台、农民看戏”的形式,定期送电影、送戏下乡,免费赠送图书和科技读物,为农民群众送上文化大餐。乡**还采取企业冠名,社会捐助等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风格清新质朴的农村文化活动。

  二、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1、农民的文化意识相对薄弱。由于受“经济利益”思想的冲突,一些农民往往忽略了对文化活动的追求。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精神文明和文化意识。

  2、经费投入不大,导致文化事业发展滞缓。由于上级对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扶持力度不大,乡镇对培育本土文化、民间艺术、添制设备却无从下手。因此,上级**应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农村文化事业。

  3、乡镇文化站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应加强乡镇文化站专职干部的培训,配齐配强乡镇文化干部队伍,解决办公场所,下拨资金建好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增强乡镇文化服务功能。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7

  新农村建设旌旗攒动,是当今我县的一道风景。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11月9日--11月19日,我们利用到农村宣讲贯彻中央六中全会和省、市第九次党代表会精神之际,就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调研。通过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与村干部和群众就农村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客观存在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对照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存在不少的差距。一是文化落后导致农民失去自信。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信息更新加速的今天,一些农民因缺少知识,精神空虚、麻木,不思进取,很难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勤劳致富,存在严重的"软懒散"和"等靠要"愚昧思想,对发展农业生产,建设新农村缺乏信心。二是农民活动的公共空间正在逐渐萎缩。文化室、图书室、广播室、篮球场形同虚设,没有被用来开展文化活动,严重阻碍了农村群众文化的正常开展。三是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很多农民反映,几年也看不上一场电影,庙会唱戏也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陈旧内容,电视里的节目又远离农民,与其跟着凑热闹,还不如自己找乐趣。四是陈规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桎梏。人情费逐年上涨,"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传统价值观根深蒂固。在调查中,不少基层干部告诉我们,给农民送点文化并不难,难得是让文化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从而改变农民的旧思想、旧观念,新农村建设才会有盼头。

  农村文化处于这样的境地,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农民表现于文化上的种种沮丧和自卑,根源在于职业自信和身份自信的失落,对改变农村面貌缺乏信心。二是乡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方面的冲击,农民熟悉的文化种类和文化活动方式渐行渐远,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的热情逐渐冷淡。三是单调、乏味的农村文化生活,让农村陈规陋*的代代相传钻了空子。有的村民空余时间不是凑在一起谈论东家长西家短,就是打扑克、耍麻将,甚至聚众赌博等等。可想而知,这种文化熏陶滋养下的农民何能树雄心立大志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由此可见,忽视农村文化建设,不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不仅精神失去支柱,智力失去支持,经济难以发展,社会稳定存在隐患,而且久而久之,农村这个弱势文化区域,就会被其他文化同化、吞噬,就会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前进中瞬间飘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重塑农民这个新主体,用新文化冲击旧观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有永不枯竭的强大动力。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自觉创新

  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取得真正成效,必须突出一个"新"字,就是要有新招式、新做派、新气象、新风格。这就要求农村文化必须自觉创新,努力找准契合点,不断打造新亮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

  一是把农民致富奔小康作为实现文化自觉创新的原动力。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在重建农民精神世界、满足农民群众娱乐需求的同时,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的致富本领,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要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最佳切入点。我县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有的甚至就"活"在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利用特色文化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实现农村文化创新,群众最容易接受,也最乐于参与。

  三是以队伍建设推动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首先,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其次,要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农村文化建设、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制定好文化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要切合实际,制定农村文化发展总体规划,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全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是要增加一批文化娱乐设施。应本着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增加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加快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着力打造新农村文化建设家园工程,力争镇镇建有综合文化站,村村建有文化活动室。要把集科技、图书、阅览、健身、展览、文化培训、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中心建设成为农民群众接触文化资源、享受文化权益的最直接载体,达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位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要创作一批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要发挥文联、文化等部门的专业特长,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切体会新农村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精心描绘绚丽多采的农村生活,多创作一些适合农民口味,可以激励人、鼓舞人、奋发向上的优秀作品。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村业余作者的培养和扶持力度,鼓励他们继续乡土文学的创作,用先进文化陶冶农民情操,激发农民的主人公意识。

  四是要定期组织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活动。在继续搞好"三下乡"活动的基础上,利用"文化联动"搞活农村舞台。每年举办一次以"大地欢歌"为主题的农村文化艺术节活动,为广大农民提供一个展示风采,交流技艺的*台。同时,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先进实用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不断在农民群众中刮起"文化风暴"。

  五是要倡导文明新风的评选活动。大力开展"改陋*,树新风"活动,以创建小康文明示范村、评选文明卫生户、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和睦家庭等活动,增加群众参与意识和创建意识,丰富农民的精神境界,净化农村文化环境,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以此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施"三五"战略,建设一流强县发挥文化应有的作用。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8

  一、基本现状

  *年来,县委、县**及文化工作部门对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十分重视,注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和加快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是文化基础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县建有文化馆、图书馆个1个,乡镇文化站7个,村组文化室35个,文化专业户120个。20xx年争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投资263万元,建成县级支中心1个,乡镇服务点10个,村级服务点123个,工程网络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全覆盖,提升了农村文化设施现代化水*。

  二是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较好。一是民间节庆文化得到较大发展。各乡镇能结合地方民俗,组织锣鼓秧歌、农民文化艺术节等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文化活动。二是各类文艺演出队伍发展迅速。全县现有各类文艺团队249个,常年活跃在农村,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三是农村文化大院初见生机。青化乡农民荔改朝建立了集锣鼓秧歌,自乐班、农家书屋、文化共享工程为一体的民间文化组织“老荔文化大院”,为农村文化建设创出了新路子。

  三是“送文化下乡”活动扎实有效。20xx年我县争取国家文化发展项目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国家投资110万元配发了10台数字电影放映机。县财政每年列支7万元用于放映补贴,保证了放映工作的正常开展。20xx年共放映数字电影20xx多场,吸引观众70万人次。

  二、存在问题分析

  我县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文化阵地薄弱,发展不均衡。目前,农民最需要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尤显缺乏,很多村级文化活动室难以达到标准,除几个基础建设搞得较好的亮点村和成立比较早的县城社区之外,仍有不少边远村的活动场地设施简陋,设施陈旧,难以满足正常开放。加上农村青年大多外出打工,日常在家的多半为老年儿童,因而看书读报的少,造成文化活动匮乏,乡村之间文化活动发展不*衡。

  二是工作机制不活,专业人才缺乏。县乡文化服务机构自身力量薄弱,在指导、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上着力较少。乡镇文化站人员专业化水*有待提高,且大多兼职,专不起来,难以发挥服务作用。基层文艺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县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是文化载体不丰富,乡村之间缺乏交流。有组织经常性的文化活动少,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不多,活动内容形式单一,基层乡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乡村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各种节庆日、民俗日,上级组织开展的“文化、科普、电影文艺演出”下乡活动也仅到个别乡村,边远乡村文化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

  四是文化投入不足,发展势头较弱。县乡财政可用财力有限,文化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与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差距较大。文化投入的不足使得农民自办文化力量薄弱,很多乡土文化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只有以少量的小规模出现,其组织程度也不高,尚未形成强劲的发展势头。

  三、相关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步伐,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当前农村的一项当务之急。**及***门要高度重视“文化软力”的作用,将农村文化事业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工作业绩考核,积极构筑“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以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大繁荣,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必须加大对村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倾斜,切实保障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所需经费。***门要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切实抓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等文化惠农工程建设。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寻求社会力量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持扶助,努力为农村提供满足群众所需的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整合资源,拓宽阵地

  要充分发挥文化站(室)的阵地作用,加强与工青妇学校组织的联系互动。有计划、有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坚持贴*农村、贴*实际,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广泛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大型、示范性活动与*时的小型、分散性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群众就*、方便地参加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地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创新机制,丰富载体

  建议**及***门,在抓好“送文化”活动同时,更加注重“种文化”工作。一方面要坚持深入基层特别是边远乡村社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多为基层选送一批农村适用、群众喜爱的图书,通过乡镇文化站定期将图书流动到村文化活动室,方便农民群众就*读书,真正解决农民看书难的问题;一方面又要加快对农村文艺人才发掘培养与教育。积极开展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文艺骨干。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村文化干部队伍中,稳定乡村两级文化队伍,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使文化下乡活动实实在在地惠及广大群众。

  (五)突出特色,推动发展

  要加强对乡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着力发展我县乡村特色文化。积极扶持乡村民间文化团体,力争每个乡村社区都有自己的文体队伍。要大力鼓励促进以青化、横渠为代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锣鼓秧歌、社火、戏曲等民间艺术活动开展;要依托马家镇刺绣工艺品基地的发展,全面打造富有乡村文化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此外每年还要定期组织开展文化艺术和民间文艺展演活动。通过发挥示范引导,以点带面,互相交流,进一步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积极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正确引导农村文化的价值走向,巩固发展农村文化阵地,加快农村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9

  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20xx年11月,**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和思考。为了对宝塔村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进行一次调查,我深入宝塔村,采取走访党委**的形式,对宝塔村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完成本篇调研报告。

  一、宝塔村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宝塔村位于皖宣城市狸桥镇,是一个由多个村合并而成的村。调研发现,调马村的文化设施相对较为齐全。村里有文化活动室、祠堂、寺庙、广播等文化设施,另外村里还有好几个篮球场。

  每到大型节日,村里都会举办划龙舟、庙会等文化活动,尤其每逢到了春节,都会有舞龙舞狮、唱戏等活动,吸引了许多村民的参赛和观看。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分析

  (一)数量较少。村里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村里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也很少。在村里开展相关体育比赛时,都没有专业的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二)素质相对低。村里没有自己的文化队伍,文化队伍建设缺乏引导。村里庆祝重要节日时,只能花钱请乐团来表演。

  (三)经常性差。村里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

  的文化活动,没有形成规模;村里搞一些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打牌等,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三、加快我村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的思考与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经济建设,也离不开文化建设。文化与经济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相辅相成。农村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与进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能否早日实现。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就有了如下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及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同其他社会经济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

  (二)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依据,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三)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

  如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全市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五)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六)不断地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门和农村各级党委**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改革专业剧团组建文工团,增强专业剧团综合演出功能。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四、调研总结

  这次的调研得到了村支书的大力支持,得以完满完成。通过这次调研,我们队家乡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亲身体会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那原来一栋栋泥砖房的地方钻出了一栋栋的新房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见证。以前那一条条弯弯曲曲的泥路也已经变成了笔直的水泥路,成了引着我们走向更加富裕的道路。宝塔村虽然只是我国千百村落中普普通通的一个,但却有着一般的代表性,是在党的领导下,一步步走向繁荣的代表。宝塔村还有其缺陷,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走向繁荣,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10

  随着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xx乡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遍布全乡的农村乡土文化彰显出其巨大的魅力和蓬勃生机,为xx乡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xx乡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成效

  1、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在乡**在财政赤紧的情况下,尽力保证文化必要的投入,据统计,*几年来,乡里共投入14万元,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文化活动得到丰富,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以文化站为主体,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乡文化站在圩镇办起了“阅报长廊”和“时事政策博览墙”。乡**以培育新农民入手,创办了农民知识化培训学校,举办种养、加工培训班24期,培训人数达5000多人次,免费赠送科技书刊和资料*万份。乡里还办起了图书室、歌舞厅。同时,采取**埋单,农民看戏看电影的形式,乡**请县剧团来乡下村巡回演出,乡电影队下村放电影,为农民送上丰盛的精神食粮。()每逢重大节日,乡**还组织开展“爱xx罗江、美xx罗江”系列文艺活动,从2004年至今,共放映电影210场,为农民送戏40场,举办文艺活动12场,既满足了全乡农民的文化需求,又起到了教育引导作用。

  3、弘扬乡土文化,织牢“乡、村、组”文化网。在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同时,xx乡通过“以奖代扶”的方式,着力构建乡、村、户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规划、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乡已创建了5个特色文化村,15个文化活动室,200个文化示范户,并村经济贫困村的创建工作给予适当扶持。为了让当地农民成为本土文化活动的主角,乡**以唢呐,鲤鱼灯为依托,经常组织文艺演出、竞技比赛等活动,开展民间艺术汇演,桂竹村鲤鱼灯获得2006年全县民间艺术汇演二等奖。

  4、**搭台、农民看戏。xx乡从加强乡文化站和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入手,依托县文化局,县采茶剧团,开办了歌舞、乐器、书画等培训班。同时,按照“**出资,乡镇搭台、农民看戏”的形式,定期送电影、送戏下乡,免费赠送图书和科技读物,为农民群众送上文化大餐。乡**还采取企业冠名,社会捐助等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风格清新质朴的农村文化活动。

  二、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1、农民的文化意识相对薄弱。由于受“经济利益”思想的冲突,一些农民往往忽略了对文化活动的追求。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精神文明和文化意识。

  2、经费投入不大,导致文化事业发展滞缓。由于上级对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扶持力度不大,乡镇对培育本土文化、民间艺术、添制设备却无从下手。因此,上级**应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农村文化事业。

  3、乡镇文化站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应加强乡镇文化站专职干部的培训,配齐配强乡镇文化干部队伍,解决办公场所,下拨资金建好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增强乡镇文化服务功能。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合集十篇扩展阅读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合集十篇(扩展1)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6篇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1

  1.机构行政化

  *农村现阶段教育主管机构行政管理人员与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之和与教师之比是1:1,就是说一个教师在上课,后面就有一个领导在监视着。人多,机构就多,部门就多。不管理是不作为,换句话说,管理管理,不管就没人“理”。管理了,事务就多,文件就多,会议就多。很多学校安排了专门参加会议、领取各种文件通知的专职驻城办事人员。有人统计了一下,教师一半时间在课堂,一半时间要应付各种会议、检查、达标、验收。两个一半,这样算起来,农村基础教育的人力资源的投入用到孩子身上的只能说是一半的一半。

  教育是什么?教书、育人,教师的事。领导是什么?不教书,不育人,育教师。所以教师要想生存只有两种方式:一是要教好书,指哪干哪;二是要有个领导做保护人,潜规则吧,不然,就得被“育”。教好书不难,多学*,多交流。不被“育”就难了,那么多的领导在监视你。所以巨大的压力之下教师大多也分为两类:一是“老黄牛”,别“思想”;二是“奴隶化”,想方设法变成“主子”。这样算来,教师队伍中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的也不是很多。

  2.管理行政化

  如此庞大的,“钢架”的,而且“后劲十足”的教育管理机构,还能融下多少“自主”、“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呢?教育管理部门就自己去考察,研究,再发文,培训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向教师发号施令。按章办事,按文办事,办不好就得被“育”。

  3.教学行政化

  教学行政化表现为:一是为“分”教;二是为了“作业”,上面布置下来的课题要完成,条条框框要完成,上传下达传递给学生。三是庞大的作业量,庞大的班级学额,庞大的课时数,教师能应付就高手了。还什么“自主”呀,都“自主”就闹翻了天了。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2

  根据市委关于学*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工作安排,我深入到高*市马村镇西牛庄村、野川镇文化站、西沟村、河西镇苏庄村,通过实地察看、入户访谈、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就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深*系点市教育局、兴高能源进行了调研。结合同全市文化界人士座谈讨论的情况,总的来讲,我市的农村文化建设成效比较明显,同时问题也较为突出,需要我们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日益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关注农民,加大投入,改善服务,营造农村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乡村的文明风尚,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有泽州县和阳城县2个全国文化先进县、城区和高*市2个省级文化先进县、50个市级文化先进乡镇、200个市级特色文化村。

  第一,增加了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文化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全市20xx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入9255万元,同比增长59.68%,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保障有了较大突破。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和“三下乡”、“四进社区”服务活动,缓解了农民群众看戏难、看图书难、看电影难、看电视难的问题。20xx年10月份,正式启动“文化低保”工程,4个月来,市、县两级财政共支付160余万元,为300个贫困村送电影3600场,送戏104场,建立农民书屋35个;累计回收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购书补助卡29806张,为贫困村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送图书56000册,全市*20万群众开始受益。

  第二,改善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目前,县级“两馆”建设初见成效,沁水县文化馆、图书馆和陵川县文化活动中心(两馆合一)主体工程已完工,阳城县图书馆已经立项,城区、泽州县的“两馆”建设均已列入重要议程。20xx年,全市新建、改建乡镇综合文化站32个。全市40%的村建设有文化活动室。全市现有农家书屋300多个,藏书100余万册。同时,将村党支部活动室、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资源整合为一体,用于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提高了农村公共资源共享率和农村文化活动的集聚力。就高*市野川镇文化站和西牛庄村、西沟村、苏庄村来讲,文化氛围浓厚,基础设施较好,文化建设惠及到了全村百姓。

  第三,拓展了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一是同节庆活动相结合,如陵川县的“红叶节”、泽州县的“金秋小康文化旅游月”、沁水县的“柳宗元文化节”、高*市的“炎帝文化节”、城区的“白马禅寺祈福节”等,打造了文化品牌。二是与传统节日相结合,每年春节、元宵节,市区和各县都要组织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如阳城县的“皇城相府杯”民间艺术擂台赛、泽州县的八音会擂台赛、高*市西牛庄村、苏庄村、姬家山村的春节文艺演出等,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与文明创建相结合,在全市广大农村开展了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推动了乡风文明。西牛庄村创新“十星级”文明户的做法受到了中央文明委的肯定。

  第四,发挥了农民文化主体作用。在“送文化”的同时,各级*还十分重视“种文化”工作,利用传统和重大节日、集市、庙会等,开展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吸引群众参与。鼓励指导民间力量兴办了八音会、手工艺品、根雕、石艺、个体放映队、农民书屋等文艺团体。这些自办文化组织,大都以“自我投资、自愿组合、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方式组建,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帮助创建了一批文化示范户,开展了“特色文化村”评选,把广大农民组织到了文化建设当中,推动了农村文化发展。

  二、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总体上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但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待和衡量,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

  第一,农民群众素质偏低。据统计资料显示,20xx年,全市222万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3%,大专以上的只有不到4%。就农村来讲,受教育程度更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到了90%以上,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多。如何提高农民素质,这是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最大课题。

  第二,文化基础设施滞后。目前,全市六个县市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不*衡,城区只有190*方米,泽州县租借,高*市1800*方米,阳城县20xx*方米,沁水县在建,陵川县400*方米;各县市区的图书馆,只有阳城县达到了国家最低评估标准。84个乡镇(办事处)的综合文化站,除20xx年新建改建的32个外,其余的均不达省定标准,其中有一半文化站无法开展正常活动。全市2337个行政村(居委会),60%的村庄没有文化活动场所,已建成的文化活动室也有一半以上没有达标。“无文化阵地,有阵地无器材,大部分器材十分陈旧”的状况还普遍存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第三,文化产品供应不足。大部分农村受场地、经费、人才的限制,文化活动手段简单、形式陈旧、内容单一,群众参与率不高。每年相关部门都要组织送戏、送图书、送电影下乡,但覆盖率不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仍然存在看电影难、看图书难、看戏难的现象。一些地方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对“留守”的老年人、妇女、儿童,如何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特别值得研究。

  第四,农村文化队伍薄弱。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不足。比如泽州县,17个乡镇中,综合文化站的在编在岗人员只有9名,而且大部分乡镇文化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乡镇布置的各项“中心工作”,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专干不专”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大多数没有经过文化主管部门的考核选任,而是由乡镇*自行安排干部兼任,许多人员没有艺术专业特长,存在着专业不专、后继乏人的状况。

  第五,农村文化发展失衡。县与县之间、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因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建设差异较大,文化建设也呈现出同样的发展趋势。总体上看,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文化建设相对较好;经济欠发达的地方,文化建设也处于相对的贫困状态。

  第六,文化体制机制缺失。有的地方把不住“四位一体”的建设格局,没有把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发展目标,没有把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民生重点,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文化工作也总要让位于经济建设、重点工程、农村稳定等工作;有的地方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步骤、重点、项目、保障等环节,没有系统的、具体的指导意见和目标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性、无序性的问题;有的地方对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对农村文化投入缺乏规定性的制度保证,对农村文化发展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三、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我市农村文化基础差、农村文化建设难、农民群众素质低、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实际,当前,应重点抓好四项工作。可概括为“四个一”,即做好一个总体规划,建立一套体制机制,打造一支人才队伍,推进一项创建活动。

  第一,做好一个总体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相衔接,制定和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指导农村文化建设。总的目标要求,一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二是加强文化阵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证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三是坚持用文化熏陶人、感染人,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发掘、保护、开发优秀的文化遗产,壮大农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局和方向。

  第二,建立一套体制机制。一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正常增长的保障机制,设立农村文化发展资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提高文化经费用于乡村的比例,同时用好国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xx年,县级“两馆”应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应全部达到省定目标,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应扩大数量、提升档次,有效扭转我市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应不足的局面。二要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建立政策推动机制,实施“文化低保”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解决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大有线电视覆盖面,确保农民群众既能听到中央和省委的声音,又能听到市委市*的声音。三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力度,建立农村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机制,把文化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农民受惠、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创建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评价体系,激发出社会各界的文化自觉意识。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要害。

  第三,打造一支人才队伍。在*职权范围内,深化农村文化队伍体制改革,创新农村文化队伍管理制度,理顺乡镇文化站及其人员的岗位职责、日常管理、机构编制、工资福利、学*培训等方面的关系和机制,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基本待遇,解决无人干事的问题。通过举办培训班、选送深造、骨干示范、专干下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音乐、美术、书法、剪纸、文学等多门类的农村文艺人才,发展一批八音会、小剧团、秧歌队等群众性文艺组织,鼓励引导他们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建立一支永不离村的文艺队伍。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提和保证。

  第四,推进一项创建活动。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以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新农村“四位一体”文明创建为抓手,以城市的标准建农村,以市民的理念育农民,推动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联动对接。在创建内容上,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治理“五乱”(乱倒垃圾、乱倒粪便、乱贴广告、乱设摊点、乱建房屋)、推动“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达到“六化”(环境整洁化、村庄园林化、街道明亮化、饮水安全化、能源新型化、住房舒适化),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抓好“十星级”文明户、乡村好人、美德家庭等创建活动,抓好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妇女儿童禁毒禁赌会等工作,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创建要求上,突出群众得实惠,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向农村流动,推动政务、法治、人文、市场、生活、生态“六大环境”建设向农村延伸,使农民群众共享文明创建成果。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题和载体。

  总之,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紧迫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常抓常新的工作。在学*实践活动中,应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解决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构筑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水*,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全市人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为我市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3

  通过我国在*,十一五等重要会议中对“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的再三强调,可以看得出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斩落部署,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重大措施,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经之路,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

  一 调查背景和目的

  我的家乡是曾贫穷的一度令村民提及心酸的山区,但是经过多年的新农村建设,如今却是另一翻景象,这次,我利用十一黄金假期返乡的时间,对家乡附*的几个村庄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做了调查,了解到了新农村建设前后村庄的变化,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有关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

  地点: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固关镇北大山村,殿咀村,姚家店村

  方式:在村干部陪同下对个别家庭随机进行提问调查,通过村里同学,亲戚朋友了解

  内容: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前后变化及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受益方面和存在大的问题

  二 总体经济状况

  (一)经济发展:在公元XX年前我们乡村仅靠农业身产和农副产品作为家庭收入的全部来源,但是自从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人的思想观念不再保守,家中的剩余劳动生产力全部输出,到大城市去打工,这样,农村家庭收入就从单一务农转到了打工务农双收入,是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大大改善。

  (二)能源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电热,燃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出现逐渐代替了以前的木材,糠,煤。这样,不仅仅提高了燃料利用率,还减少了空气污染源,减少了村民患病率。

  (三)物质生活:在90年代的农村里,人们住的是土木结构的房屋,用的是煤油灯,蜡烛照明。走亲访友,上街赶集有80%的人只能靠步行,15%的人借助于自行车,二只有5%的人用的是花销大,噪音大,污染大的摩托车;出门走的是泥泞路,家中电器设备也是少而又少,全村只有5%的人看过黄河牌黑白电视。但是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在*几年里,房屋全是钢筋水泥转投房,房中的装饰和城里人不相上下,交通更是不用说,村村通的是水泥路,路上自行车的行驶量多如牛毛,摩托车也成了家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在农村,几乎95%的人家都有电视机,dvd,电冰箱等电气设备也在农家是常见的,特别是电话手机等联系设施,家家都有,人人必备。新农村建设不愧突出一个“新”字。

  (四)文化思想教育:在社会型农村建设中,文化思想教育又是一个重点,现在的农村,义务教育完成率达80%以上,文化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对生活都有乐观的积极向上预期,宗教迷信活动日益减少。

  (五)生活保障:从新世纪以来,农村各家积极参与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农村中也有贫困低保政策,使得农民生活更加有保障,看病不用担心付不起医疗费,生活上也不用再愁温饱问题。

  三 当前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产业化建设深度不够,农业产业效益不明显。一是产业发展不*衡。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殿咀村,姚家店村都没有形成任何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也很单一。二是产业链条不完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缺乏稳定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生产资料供应、食品储藏、保鲜、运输、分割、精深加工、批发零售等诸环节链条不够完整,造成初级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比例越来越重。如我县柑桔产业已初具规模,但是目前县境还没有一家对柑桔进行深加工的企业,产品全部都是鲜销。三是产业品牌不够响。传统产品多,优质产品少,品牌不多,不响,走出州外的品牌更少,直接影响农民增收,严重制约了产业经济的发展。四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问题二:受多种因素钳制,农民增收空间不大。一是农资价格增长过快。走访中,农户反映最多的是希望*从严打击一些不法商贩经营假冒伪劣农药、化肥、种子等坑农行为;部分农户还说,只要把农资价格降下来,国家给农民的补贴才算“到手”。据调查,今年农民购买玉米种、麦种*均价格每公斤为13.41元和18.48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张10.5%和24.6%;磷肥、碳氨、尿素等,与上年同期相比均有一定幅度的上涨。二是畜牧业生产出现停滞迹象。由于我县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种草养畜可用耕地空间缩减,玉米、红薯等饲料作物播种面积也在减少,加上牲猪饲养方法落后,目前农民牲猪、山羊、黄牛饲养量难以实现有效增长。北大山村有效耕地1300亩,实施退耕还林3900亩,荒山、荒坡都进行了退耕还林,几乎没有多大的空间发展养殖业。三是自然灾害频繁。

  问题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生产生活不方便。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虽然现有水利设施经过*年来的除险加固,蓄水能力有所增强,但沟渠因无资金整修,形成了水利设施有“有肚无肠”的现状。二是交通设施建设滞后。调查的3个村,虽然都有县、乡道经过,公路通村率达100%,甚至有的村已经修通了通组公路和桔园路,但是路面狭窄,路况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雨季冬雪时节,有的村公路根本就不能正常行车。全县公路通村率高和路况差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农村运输和农产品交易难,农民生产成本高,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生产生活,制约了农村经济快速有效发展。三是安全饮水难保障。从走访的几个村中来看,大多还存在着饮水难的问题。

  问题四:社会事业发展不*衡,农民没有基本保障。一是农村教育负担仍然很重。一方面,教育布局调整不科学。北大山村一年级有10个学生,因教育布局调整撤了学校,学生只有到镇中心完小读书,家长因孩子太小只好实施“1+1”工程(即花一个劳动力去陪读)。一位家长给我们说:“国家虽然减免了学杂费,但现在要一个劳动力陪着,负担还是很重”。另一方面,教育成本过高。有位村民给我们算了一笔帐:送一个学生,每学期按400元计算,读完小学、初中9年需要7200元,读完高中要1万多元,读完大学要5~6万元,按目前我们人均收入计算,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费8年多的纯收入。二是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艰难。一方面,乡镇医院运转难。由于政策和经济条件的原因,目前乡镇医院条件差,医务人员待遇低,结构不合理,导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另一方面,看病难问题仍然严峻。调查发现,农村的“看病难”比想象严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给农村看病难带来了福音,但据一位农民反映:“原来看病只要50元的,现在需要100元,国家报销50元,自己还是要出50元,搞去搞来没有少花钱,捆着绑着一个样”。三是社会保障事业刚刚起步。目前,我县农村的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刚刚启动,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农村低保范围窄、金额少,失地农民、弱势群体救助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四 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个人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扎实推行农村建设新理念

  1、成立领导小组,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

  2、明确部门责任,强化新农村建设监督考核。

  3、作好建设规划,严格新农村建设操作程序。

  (二)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注入农村建设新动力

  1、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农民自主创新。

  2、加强科技培训,推动农民自主创新

  3、推行典型示范,带动农民自主创新。

  4、落实优惠政策,引导农民自主创新。

  (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新途径

  (四)乡镇干部多下乡体察民情,了解村民之所急需

  (五)对城乡要求一视同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工农和谐化

  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展开上要有重点,同时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部门上下协调,共同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4

  泸溪县是我国古代楚国的故地,涵养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散发着古典的艺术气息,是一处孕育古老文明的风水宝地。通过对文献资料的考究和参悟,结合实地考察和走访乡镇居民的方法,对泸溪县盘瓠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充分结合理论和联系实际的方法,对搜集得到的资料进行加工,去粗取精,由此及彼,深入剖析,全面而又深刻的了解泸溪县盘瓠文化的地域分布和主要内容。深层次的解读了盘瓠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古典韵味,且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性措施和建议,以便可以利用更好的方式来保护盘瓠文化,使其永葆历史的印记和饱经沧桑岁月洗礼所遗留下来的文化气息。

  一,泸溪县盘瓠文化的地域分布

  泸溪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湘西自治州的东南方,东邻沅陵、辰溪两县,西连吉首市,北接古丈县,南邻麻阳县,西南与凤凰县毗邻,是湘西自治州的“南大门”。县境处于武陵山和雪峰山的过渡地带,是东起华东,西接西南的交通要道。地貌自东向西南排成“川”字,由西向东倾斜。沅江沿县境自南向北流入洞庭湖,大部分属于低山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泸溪县是盘瓠文化的发源地,神秘而秀丽,它那神奇的魅力,似乎要向世人展示它的内涵,它那婉约的英姿,更加从侧面彰显古老泸溪的独特韵味和其绚烂的文化特色。

  二,盘瓠文化的历史沿革

  泸溪县历史悠久,文明古老,是古代盘瓠文化的发源地,据多种出土文物的考证,早在旧石器时代,境内先民就在沅水和武水*生存繁衍。据说三皇五帝之一的高辛氏,其女与盘瓠结婚,隐居沅水流域,此传说亦渊源于此,且形成了千古不朽的盘瓠文化,为后世人所传诵。远古的盘瓠神话和盘瓠图腾崇拜在我国南方很多地区广为流传,当地的许多民俗事象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盘瓠文化。如以盘瓠《神犬》和辛女图腾为祖先的祭拜礼仪,以及关于盘瓠和辛女的传说演变而成的民俗歌舞,绘画,雕刻,服饰等所有的这一切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盘瓠文化。*盘瓠文化的内涵极其古老而丰富,特点突出,令人着迷,催人向往,发人深省,尽显古老文化的魅力。而在同时,有关哪里是盘瓠文化的发源地,历来众说纷纭,有会稽说、中原说等,就湖南而言就有怀化、沅陵、凤凰、泸溪之说,各执一词,一直以来都没有定论。然而在1990年10月湖南省泸溪县召开的全国盘瓠文化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专家经过多方的论证和考查,确认了泸溪乃是*盘瓠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三,泸溪盘瓠文化的主要内容

  剪纸

  剪纸是我国民间最普及的一种构成的艺术形式,因为其制作工艺简单,因此深受古代人民的喜爱。从广义上讲,剪纸实际上就是在纸上剪刻,镂空所出现的一种二维艺术形象,具有很高的塑造性,且发扬空间十分广泛充分展现了古代人民的创造性。在大多数人的概念中,剪纸主要是指用红纸或其他暖色纸做成,在世俗生活和喜庆节目中表达美好情感,营造热闹氛围的装饰品。而实际上,剪纸所使用的纸张颜色是多种多样的,有暖色也有泠色,但若以制作工具和制订对象来划分,又可以分为剪纸和刻纸两种类别。其中剪纸以剪为主,以刻为辅,主要用于喜庆节目的窗花和其他装饰花样。其分布地区较为广泛,例如盛行于我国北方的陕西,山西,山东,河北等地的民间剪纸。刻纸主要以刻为主,以剪为辅,主要用于服饰的花样和喜笺的剪辑等,两种都寄托了人民对美好事物的期待和赞美。其中在湘西剪纸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美感及制作手艺,显示出其具备深厚的剪裁功底和文化底蕴,显示出湘西少数民族民间技艺的日臻成熟。

  傩面具

  巫傩文化是中华文化和盘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年代久远,早在商周时期就极其盛行,流行于各地,且各具特色。《周礼》,《论语》中对此有明文记载。傩面具就是始于这种“重祭礼,信鬼神”的巫傩文化。经过历代千百年的传承和演化,它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渐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分布地域十分广泛,我就县而言,傩面具种类繁多,已经现世的就有12生肖,36天罡及地狱判官、小鬼、牛头马面等,形式丰富,且造型多样,充分显示出少数民族的地域风格。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市场经济的体制变革,利益格局的重新整合,我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者由于科学的普及和人们生活的改善,人民价值观念的转变。*几十年来,巫傩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已经销声匿迹,所以现在从事傩面具雕刻的人也越来越少。目前这种文化现象仅存在我县很少的几个地区。然而就在这仅存的几个地区中,他们没有让这种技艺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他们改进制作工艺,励精图治进行改革,并且融入了新时代的潮流气息和前卫风格,力求在艺术形象上有所突破,使这种传统技艺得以传承下去。他们雕刻的傩面具形象狰狞凶猛,怪异独特,咄咄逼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栩栩如生。表现手法上多采用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夸张变形手法,强化傩面具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达到震慑鬼神的目的,给人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另外,其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抓住神灵性格特征,在眼,鼻,嘴等处进行了夸张的变形处理,显示了他们独特的创造力和卓越的见识和非凡的艺术洞察力,在傩面具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菊花石

  菊花石是一种燧石结核为核心的碳钙集合体,花蕊部分是坚韧的硅制燧石,花瓣是由方解石晶体组成,由于这种结构的特殊性,所以价值很大,很受人民欢迎。它存在于迄今两亿年前的早二迭流栖霞浅海和沉积岩层中。菊花石的晶体呈灰色或黑色,石中显现一朵朵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的白色花朵,因酷似菊花而得名。因泸溪县碳酸岩石分布广泛,为其广泛存在提供了载体,故我县有很多菊花石,且种类繁多,形式各样。菊花石在很多地方都曾出现过,并且有很多的风格和种类,它最先是用于家居的装饰,后来逐渐发展到送礼和变卖。

  于是这一文化现象就当作*惯而流传了下来,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拓荒者的增加,大量的菊花石被挖掘了出来,开始大量出现在市面上,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只有部分识货的商人,政客或分或买,将其运往外地,雕刻创新,制作成价值不菲发商品,进行销售和变卖,使其逐渐商品化。在外流的同时,这时人们才认识到菊花石的珍贵之处,才通过各种手段采购和收集,可这时菊花石已经所剩无几,可谓是有价无市。另一方面,通过艺人们几十年的雕刻创作,技术的不断完善,创新和突破,石雕工艺由原来的浮雕发展成现今的园雕,镂空雕透雕等。雕刻艺人利用花纹特点找出花团,理清花瓣,添枝加叶,把分散零星的花朵连接成有机的整体,雕刻出生机勃勃的形态和独一无二的珍奇怪石,符合了大众的审美观念,因此深得人们喜爱,被广泛的传播开来,并逐步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踏虎凿花

  至今仍流传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用于各种服饰及装饰品的剪纸叫做凿花,即凿纸花样。湘西人*惯叫它“扎花”或“锉纸”,又称“锉花”。凿花还有另一种说法,凿花在苗语中还被称为“压本”,“压”指加工的方式,相当于“凿”;“本”就是“花”,“花样”的意思。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剪纸不是用剪刀剪出来的,却是用刻刀凿出来的,并且有的还保留刺绣的针法,以供别人参鉴。而剪刀只是在作为凿花的辅助用具,一般是杂作业完成之后,仅供修边时之用。清代,刺绣也曾被江浙一带的人称作凿花。如清末文学家余怀在《夫人鞋袜辩》中记载:“吴下妇人。

  有凿花玲珑,囊似香簏,印香在地者”。说明了旧时“凿花”与绣花有很大的关联。在古代,人们只是消极的适应自然,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也只是使用最原始的方式和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民的思想,这就使得人们的创造性和发明性得不到**。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仅局限于对传统物质文化的赞赏和对大自然的向往,对原始力的赞美,而没有想过通过自己的双手去改变自然和世界。后来,人们在日常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知识和经验,完善了传统手工技艺,由此便发展了纸上凿花这一传统技艺,并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凿花的作用和意义。

  苗族向来是个爱美善绣的民族,由于历来的传统风俗*惯,他们十分重视服饰穿着,因此苗族有各种形式的绣花,且色彩丰富,充分体现了这一民族的特征。历史上先是有绣花,后来才有凿花,两者可谓相辅相成,凿花为绣花提供绣摸,绣花又促成凿花花样的不断创新,使得这两种微时绣花形式得以不断完善。苗家妇女一般是先将构思好的花样剪辑下来,贴在要绣的布面上,再依样穿针刺绣,遇到好看的花样,就用纸将它拓剪下来,这部分拓剪工序渐渐成为一个工种,从绣花流程中分离出来,就这样一些专门绣花的人就出现了。与单纯使用剪刀相比,剪纸花匠更加追求效益,因此利用剪刀可以批量加工复制的凿花工艺就应运而生了。湘西凿花多用于绣花底样,庆典和祭祀活动中的装饰品,而且后者颜色上有很多讲究,喜事一般采用红纸,丧事一般采用白纸,各表示不同的意思,渲染不同的氛围。

  凿花图案纹样题材广泛,有花草、鸟兽、傩面等。凿纸花样不仅是苗族妇女文化生活的一种生产及装饰形式,而且更是能折射出苗族文化的想象符号的载体。由于苗族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其民族文化的信息除了口头传达之外就是类似于凿花等图象语言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凿花这种原生态艺术很好的将苗族传统吉祥图形代代传承了下来。因此凿花这种“剪在纸上,绣在衣上,穿在身上”的图案形成,就成为苗族文化最形象的历史读本了。

  踏虎凿花的制作工艺

  凿花的工艺特点形式多样,主要是以通过祖辈手把手教和直接摹写同辈人的作品的形式继承下来。沈从文先生曾经对凿花制作工艺作过如下描述:“这种花样。..。..先把纸张钉固在一片木版上,再用小锉刀(即刻刀)仔细戳镂而成,用细针在纸面上扎许多线路,提示绣法和重点,才算完工”,这就是对凿花这一工艺最形象的描述了。踏虎凿花有干,湿两种刻法,但常用的是湿纸刻法,其工艺流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第一步:创作画稿。用铅笔在白纸上推敲图案,这就是凿花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这是决定艺术品高低最重要的一环,最艰难的一步,因为其初稿水*直接影响到成品的质量及美感。

  第二步:定纸层数。选择同画稿相当的薄纸,视纸质及厚薄确定要凿刻的层数。薄纸一般10——16层,稍厚可以定为8——10层。然后,把它们齐整的放在一起,并且每隔4——5层要抹一层粉,以便事后可以顺利剥离纸张,因为在刻纸的时候纸张会粘贴在一起。

  第三步:定位纸钉。将画稿放在叠放的纸垛上,用针尖在画稿上要刻去空白部分的钉眼,用拉力较大的纸质做成纸钉,穿进针眼内撑紧,然后把两头多余的部分去掉,再用小锤锤实,防止纸钉脱落。此步骤是为了固定不要的部分而便于揭纸花样。

  第四步:润湿纸样。将浸过的毛巾揪干后,把纸垛包进毛巾中浸润30分钟左右,要求纸垛拿在手上感觉湿润即可。

  第五步:刻凿走刀。把纸垛放在特定的蜡版上,刻时先用小锤敲紧,落刀时要用左手食指按住入刀边缘,用右手手腕的力量运刀走刀,刻纸的顺序为先里后外,刻完一个地方后要注意检查是否刻到底了,可以翻过来核实,必要时可以再补上一刀。

  第六步:剥揭花样。仔细检查正面,反面,确信刻完了所有部位后,将花样一张张揭开,凿花工序便全部完成了。凿花所用的特制蜡版一般采用木制细腻的硬木为宜,厚为3厘米,宽为8厘米,长为24厘米,内挖一深1.5厘米,宽6厘米,长7.5厘米的“堂心”。再把松香,黄蜡,茶油和桐木粉末融化搅匀,倾于木版“堂心”,压*之后即可使用。凿花时注意拿刀要正,用力要匀,走刀如游丝,刀口始终向内走动,收刀如脱兔,刀痕上下要整齐光滑。花纹之间注意留连缀线,免得剥揭花样时散架。凿出的剪纸要光洁干净,因为主要是刻刀在多达十几层的纸版上凿刻,所以刻出的凿花一般应有浮雕般的机理效果。

  4,踏虎凿花的艺术特点

  第一:凿工精巧。线形考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把线条特色归纳为五个字:圆、方、尖、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石快,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刻剪技艺高超,工整细腻,刀法稳健精到,刻出的线条畅快,丝丝入扣,表现准确而生动,尽显流畅之美。造型上形象生动,构图工整,布局合理,具有南方剪纸特有的纤细灵秀,玲珑清丽的风格。

  第二:繁中求简,简中求繁。纸型粗糙简单的纹样不耐看,华而不实的东西不纯真,而繁中求简,简中求繁的形式,细腻而不见其假,粗犷而不失其真,并力求构图严谨饱满。在表现手法上是以阴刻为主,运用简单的原形进行合理的骨、骼布局设置。在表现风格上偏重于写实,但又不呆板入俗,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装饰性。且运用点、线来传递有个性特征的面,采用重复、疏密、对比等形式法则,巧妙的使用“通感”手法来营造画面。

  第三:源于传统,敢于创新。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素材,使其反映出生活特色和时代特色,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其达到传统与时代特色的和谐共存,并突出其自身特点。其艺术特点就像一幅山水画,画质不错而且不失其原汁原味,体现凿花这门技艺的独特艺术特点和制作工艺。

  5,结语

  历史上任何艺术形式的诞生都不是偶然的,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拓展而形成的,都会有一个结合人类生产和生活不断演进的流变过程。踏虎凿花也不例外,它也必须依附于湘西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才能形成这独具一格的凿花工艺。凿花开始源于苗族服饰的纹样蓝本,先有绣花后有凿花,凿花丰富了绣花的技艺。凿花的形成与追求批量生产的经济效益有关,也符合当时的小农经济和生产力状况。因为凿花不仅体现了苗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且更是记载了苗族“女红文化”的活的图象历史。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有其存在和挖掘的价值,那都是中华儿女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和传承下来的,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的国粹。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后裔,理应对其加以保护。一种文化事物和一种文化现象都可以作为艺术瑰宝绽放耀眼的光彩,福泽后世之人,重现前辈创文明之路之时的辉煌。

  四,关于泸溪盘瓠文化的保护措施及建议:

  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建设时期,在文化领域给予的关注不是很多,相关的措施,法律也不是很完善,在非物质文化保护方面,有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又由于没有及时作好文化宣传,使得人们对于非文化遗产认识还不是很深刻。所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无形中的流失,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申遗。即申请市(州)、省、国家级的遗产保护,以便得到*的专项保护,突出保护重点,将有力推动其保护进程。同时加强盘瓠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破坏了的进行挽救和维修,对未破坏的加以保护。

  2,立法。制订完善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保护,法律是保护一项事物最行之有效的手段。还要展开普法宣传,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档案,还要*、民族、文化、教育、财政等部门积极配合。建立强效工作运行机制。

  3,树人。大力发展和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的各类人才,加强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精心组织,全面展开,突出重点。坚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和发展的方针,切实加强对盘瓠文化相关的法律宣传工作,为保护文化遗产创造良好氛围。

  4,传承。实施整体保护和多层保护,系列科技手段可以运用于抢救和保护过程中。动员社会各阶层力量参与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提高全民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使得民间文化遗产和文物得到有效的保护,并传承和发扬下去。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5

  为了进一步推动例子镇新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市委宣传部的安排,我镇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专门组织力量,采取座谈、走访,实地查看等多种形式,对我镇新农村文化建设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

  一、基本情况

  xx文体服务中心现有职工10人,其中文体服务中心4人,影剧院6人,全部属于自收自支。已先后成立了xx书画协会、信鸽协会、书画研究会、诗词书画协会和篮球协会。到目前为止,各协会共有会员322名,遍布全镇各村、各行业。同时协助文艺骨干成立了楚剧、小品、歌舞等形式一体的的文艺团体——xx文工团。

  全镇有村级文化活动室2个,面积75*方米,投资6000元,篮球场15个,总投资20元;小型舞台戏台2个,投资6元,文艺体育团体协会4个,人数215个,活动范围镇内外,今年演出演出场次33次,文化中心户8个,总投资35000元;新增健身器材23套,日*均人活动人数800人次;新增体育器材45套。

  今年三王村、黄矶村、庙湾村等12名村民通过自筹资金,购买图书、报刊、棋牌等,积极开展文化中心户创建活动。白浒镇村以全省“百镇千村”示范村为抓手,前力抓好村级文化建设,投资12万元,村级文化广场已初具规模,已建起健身场、篮球场。今年8月15日还组织了全镇首届“铁牛杯”篮球邀请赛,全镇12支篮球队参加角逐。在该项村妇联的组织下,每周开展腰鼓表演、太极剑、太极扇表演和歌舞表演成为我市第二个“周周乐”,也是全市第一个农村“周周乐”。黄矶村运用村级民兵活动室,经常对外开放,让广大群众开展小型体育比赛活动,促进了乡风文明。

  二、主要做法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我镇采取“三驾马车”齐驱(领导重视、部门协力、群众参与)的办法,以点带面,典型引路,推进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一)领导重视,强化组织责任。新农村建设动员会以后,我镇将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口,着力抓实、抓牢、抓到位。迅速成立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副*任组长,分管文化的副镇长任副组长,文体服务中心主任为主要成员,配齐配强专班人马,拨付文化建设专款,专款专用,制发了《xx镇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对文化建设作出详细的安排,同时制发了《xx镇新农村建设的以补代奖方案》,对文化点建设中涌现的个人和集体予以重奖。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将文化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优先安排,及时解决文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营造氛围,加大宣传力度

  为了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新农村文化建设舆论氛围,镇党委、*不走过场,不摆花架子,切实做好宣传舆论工作。一是召开全镇新农村文化建设动员会,传达省市有关精神,统一认识;二是抓好典型引路,将白浒镇、黄矶、熊湾三个省级示范村作为典型,尤其是以白浒镇村为榜样,积极推广该村妇代会组织广大妇女参与文化建设的经验;三是宣传标语到基层。镇党委率先在*门楼前挂横幅,各单位纷纷响应,挂横幅共计28条,张贴宣传标语82条,营造出良好的学*氛围。四是宣传栏、简报到支部。全镇共办宣传栏31期,出简报6期,已下发到各支部,同时由办公室成员撰写的新闻稿件《秦富湾村民自主建设美丽家园》在全市乡镇中率先被《鄂州日报》刊登。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及时反应了我镇先进性教育的成果。

  (三)积极引导,激发参与热情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群众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就应该自己办。为了让广大群众增强这一意识,镇党委、*采取堵疏结合的办法,进行了积极的引导。一是政策扶持,对创建文化中心户给予500元奖励,兴办文化产业按照上级政策给予再优待。二是组织文化、工商、*等部门对抹牌赌博、网吧、游戏机室等进行整顿,净化社会空气。由于引导措施得力,激发了群众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白浒镇村村民王中权在*的引导下组建起了xx地区文工团,他在经商之余,经常带着30多名业余演员到各村组、外地演出,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调动了群众开展健康有益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引导,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老年文化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小学“六一”节、教师节都有文艺演出,好戏连台。

  (四)形成合力,构筑文化舞台

  文化建设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必须形成齐抓共管之势。在镇党委、*的带领下,工商、税务、*等部门积极配合,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搭台,群众唱戏。构筑了新的文化大舞台。

  三、主要成效

  (一)破解了乡风文明的难题。强劲的文化建设让广大群众思想意识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呈现出“三多三少”现象,即发展经济的多起来了,参与抹牌赌博的少了;婚丧喜事移风易俗的多了,大操大办的少了;崇尚科学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的少了。

  (二)破解了治安管理的瓶颈。黄矶村以前盗窃现象较为突出,通过新农村文化建设,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

  (三)破解了小富即安的意识。一些村民有小富即安的思想。通过参与文化体育活动,心灵深处受到触动。激发了新的创业热情。

  四、几点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强学*、领会上级文件会议精神,使其真正认识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有关职能部门要深入广大农村基层,深刻了解当前广大农村农民文化生活的需要,进一步认识到解决农村看科技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有线电视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推进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和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措施,转变等待观望、权宜之计、资源有限等思想观念,从实际出发,切实开展好破解“四难”问题的有关工作。

  2、建立健全机制。一是建立财政投入主导机制。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文化事业,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应起到组织牵头的作用。建议各级*要切实落实有关政策,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切实把破解“四难”问题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省转移支付的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二是建立公益文化推介机制。充分利用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将破解“四难”工作做为每年一度公益文化项目推介的重点,公益事业社会办,将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相结合,确保有长久的生命力。三是建立考评考核机制。完善对各级文化事业工作人员的考评考核,要进一步细化量化工作责任,采取竞争上岗、年终考核、评比表彰的工作方式,把破解农村“四难”问题工作与文化协管员的工作职责相结合,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落实到位。四是建立职能部门指导机制。五是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借鉴外地在各乡镇文化站整合流转借阅的办法,保证看书的可持续性,扩大图书的综合利用率;在解决看戏难方面,也要充分整合全市范围内的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文艺作品,互相交流学*,以提高送戏下乡的水*和质量;对于解决看电影难,也可以采取全市的新增电影拷贝交流共享的方式,有效地解决新增电影拷贝经费的问题。

  3、发挥民间力量。发挥民间蕴藏的力量,不断探索破解“四难”问题的新手段、新方式。一是利用现有设施资源。继续利用已经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完善的村文化俱乐部和文化中心户等阵地资源,将新华发行集团的图书网点引进这些阵地,成为售书点的延伸,由文化俱乐部的负责人或文化中心户代卖代售,方便农民购书同时节省送书下乡的成本;二是发挥民间人才优势。充分发挥下派村干部、文化协管员、文化中心户等工作在农村一线人员的优势,及时反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总结工作中的新方法新经验;同时,要将城市专业文艺人才导入农村,为乡镇业余演出团队提供培训辅导,提高他们的演出质量。三是调动农民自身力量。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是破解“四难”问题的积极参与者。广大农民最能切身地感受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最好的解决办法有哪些。要通过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发挥优势,促进其参与破解“四难”问题的积极性。

  4、加强沟通协调。一是要协调金融部门。在*投入破解农村文化建设“四难”问题的资金和政策目前还没出台,资金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有关部门要主动协调金融部门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关工程的资金借贷提供适当的借贷政策,共同为农村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应有贡献。二是要协调通信部门。通过与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部门沟通联络,为广播电视的覆盖普及,租借电缆、线缆搭挂提供必要的设备支持,达到资源共享、利益双赢的目的。三是要协调有关企业。通过与有关企业商议,以企业名称冠名的方式,以为企业发布信息、广告的形式,把电影、戏曲节目送到乡镇,促进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的长期开展。

  5、对接农民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最关键的落脚点就是农村广大农民需求的满足,应针对当前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展破解“四难”问题的各项工作。一是在送书下乡方面,当前我市农村图书的受众人群主要是乡镇干部、种养专业户、老年人和中小学生,他们主要涉及的图书种类是种养科技、医疗保健、教辅教材等。因此,有关部门开展送书下乡活动时,要多选取这些种类的书籍,解决“书太好、书太旧”的问题,切实破解农民看书难问题;二是在送戏下乡方面,要针对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戏曲种类和娱乐方式,组织相关的文艺表演团体,编排适合的节目深入农村演出,这样才能调动农民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切实达到解决农民看戏难的问题;三是在送电影下乡方面,由于电视的不断普及,广大农民已经能从电视上收看到电影,同时他们的欣赏水*也在逐年提高,对电影的需求已经不是停留在有电影可看上,而是要求送下乡的电影有一定的质量,要通过解决新增电影拷贝和购置数字电影设备的办法,切实让农民看到他们喜爱看的新片、大片。四是在解决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方面,针对居住在不同地域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对电视信号、频道数量等的不同需求,分别采用光缆联网或设置小前端的方式,解决农民看电视难问题。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6

  一、基本现状

  *年来,县委、县*及文化工作部门对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十分重视,注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和加快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是文化基础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县建有文化馆、图书馆个x个,乡镇文化站7个,村组文化室35个,文化专业户xx年争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投资263万元,建成县级支中心x个,乡镇服务点xx个,村级服务点23个,工程网络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全覆盖,提升了农村文化设施现代化水*。

  二是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较好。一是民间节庆文化得到较大发展。各乡镇能结合地方民俗,组织锣鼓秧歌、农民文化艺术节等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文化活动。二是各类文艺演出队伍发展迅速。全县现有各类文艺团队249个,常年活跃在农村,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三是农村文化大院初见生机。青化乡农民荔改朝建立了集锣鼓秧歌,自乐班、农家书屋、文化共享工程为一体的民间文化组织“老荔文化大院”,为农村文化建设创出了新路子。

  三是“送文化下乡”活动扎实有效。xx年我县争取国家文化发展项目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国家投资xx万元配发了xx台数字电影放映机。县财政每年列支7万元用于放映补贴,保证了放映工作的正常开展。xx年共放映数字电影XX多场,吸引观众70万人次。

  二、存在问题分析

  我县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文化阵地薄弱,发展不均衡。目前,农民最需要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尤显缺乏,很多村级文化活动室难以达到标准,除几个基础建设搞得较好的亮点村和成立比较早的县城社区之外,仍有不少边远村的活动场地设施简陋,设施陈旧,难以满足正常开放。加上农村青年大多外出打工,日常在家的多半为老年儿童,因而看书读报的少,造成文化活动匮乏,乡村之间文化活动发展不*衡。

  二是工作机制不活,专业人才缺乏。县乡文化服务机构自身力量薄弱,在指导、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上着力较少。乡镇文化站人员专业化水*有待提高,且大多兼职,专不起来,难以发挥服务作用。基层文艺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县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是文化载体不丰富,乡村之间缺乏交流。有组织经常性的文化活动少,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不多,活动内容形式单一,基层乡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乡村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各种节庆日、民俗日,上级组织开展的“文化、科普、电影文艺演出”下乡活动也仅到个别乡村,边远乡村文化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

  四是文化投入不足,发展势头较弱。县乡财政可用财力有限,文化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与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差距较大。文化投入的不足使得农民自办文化力量薄弱,很多乡土文化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只有以少量的小规模出现,其组织程度也不高,尚未形成强劲的发展势头。

  三、相关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步伐,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当前农村的一项当务之急。*及*门要高度重视“文化软力”的作用,将农村文化事业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工作业绩考核,积极构筑“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以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大繁荣,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必须加大对村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倾斜,切实保障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所需经费。*门要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切实抓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等文化惠农工程建设。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寻求社会力量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持扶助,努力为农村提供满足群众所需的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整合资源,拓宽阵地

  要充分发挥文化站(室)的阵地作用,加强与工青妇学校组织的联系互动。有计划、有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坚持贴*农村、贴*实际,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广泛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大型、示范性活动与*时的小型、分散性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群众就*、方便地参加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地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创新机制,丰富载体

  建议*及*门,在抓好“送文化”活动同时,更加注重“种文化”工作。一方面要坚持深入基层特别是边远乡村社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多为基层选送一批农村适用、群众喜爱的图书,通过乡镇文化站定期将图书流动到村文化活动室,方便农民群众就*读书,真正解决农民看书难的问题;一方面又要加快对农村文艺人才发掘培养与教育。积极开展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文艺骨干。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村文化干部队伍中,稳定乡村两级文化队伍,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使文化下乡活动实实在在地惠及广大群众。

  (五)突出特色,推动发展

  要加强对乡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着力发展我县乡村特色文化。积极扶持乡村民间文化团体,力争每个乡村社区都有自己的文体队伍。要大力鼓励促进以青化、横渠为代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锣鼓秧歌、社火、戏曲等民间艺术活动开展;要依托马家镇刺绣工艺品基地的发展,全面打造富有乡村文化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此外每年还要定期组织开展文化艺术和民间文艺展演活动。通过发挥示范引导,以点带面,互相交流,进一步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积极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正确引导农村文化的价值走向,巩固发展农村文化阵地,加快农村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合集十篇(扩展2)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菁华5篇)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1

  根据市委关于学*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工作安排,我深入到高*市马村镇西牛庄村、野川镇文化站、西沟村、河西镇苏庄村,通过实地察看、入户访谈、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就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深*系点市教育局、兴高能源进行了调研。结合同全市文化界人士座谈讨论的情况,总的来讲,我市的农村文化建设成效比较明显,同时问题也较为突出,需要我们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日益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关注农民,加大投入,改善服务,营造农村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乡村的文明风尚,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有泽州县和阳城县2个全国文化先进县、城区和高*市2个省级文化先进县、50个市级文化先进乡镇、200个市级特色文化村。

  第一,增加了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文化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全市20xx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入9255万元,同比增长59.68%,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保障有了较大突破。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和“三下乡”、“四进社区”服务活动,缓解了农民群众看戏难、看图书难、看电影难、看电视难的问题。20xx年10月份,正式启动“文化低保”工程,4个月来,市、县两级财政共支付160余万元,为300个贫困村送电影3600场,送戏104场,建立农民书屋35个;累计回收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购书补助卡29806张,为贫困村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送图书56000册,全市*20万群众开始受益。

  第二,改善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目前,县级“两馆”建设初见成效,沁水县文化馆、图书馆和陵川县文化活动中心(两馆合一)主体工程已完工,阳城县图书馆已经立项,城区、泽州县的“两馆”建设均已列入重要议程。20xx年,全市新建、改建乡镇综合文化站32个。全市40%的村建设有文化活动室。全市现有农家书屋300多个,藏书100余万册。同时,将村党支部活动室、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资源整合为一体,用于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提高了农村公共资源共享率和农村文化活动的集聚力。就高*市野川镇文化站和西牛庄村、西沟村、苏庄村来讲,文化氛围浓厚,基础设施较好,文化建设惠及到了全村百姓。

  第三,拓展了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一是同节庆活动相结合,如陵川县的“红叶节”、泽州县的“金秋小康文化旅游月”、沁水县的“柳宗元文化节”、高*市的“炎帝文化节”、城区的“白马禅寺祈福节”等,打造了文化品牌。二是与传统节日相结合,每年春节、元宵节,市区和各县都要组织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如阳城县的“皇城相府杯”民间艺术擂台赛、泽州县的八音会擂台赛、高*市西牛庄村、苏庄村、姬家山村的春节文艺演出等,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与文明创建相结合,在全市广大农村开展了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推动了乡风文明。西牛庄村创新“十星级”文明户的做法受到了中央文明委的肯定。

  第四,发挥了农民文化主体作用。在“送文化”的同时,各级*还十分重视“种文化”工作,利用传统和重大节日、集市、庙会等,开展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吸引群众参与。鼓励指导民间力量兴办了八音会、手工艺品、根雕、石艺、个体放映队、农民书屋等文艺团体。这些自办文化组织,大都以“自我投资、自愿组合、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方式组建,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帮助创建了一批文化示范户,开展了“特色文化村”评选,把广大农民组织到了文化建设当中,推动了农村文化发展。

  二、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总体上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但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待和衡量,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

  第一,农民群众素质偏低。据统计资料显示,20xx年,全市222万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3%,大专以上的只有不到4%。就农村来讲,受教育程度更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到了90%以上,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多。如何提高农民素质,这是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最大课题。

  第二,文化基础设施滞后。目前,全市六个县市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不*衡,城区只有190*方米,泽州县租借,高*市1800*方米,阳城县20xx*方米,沁水县在建,陵川县400*方米;各县市区的图书馆,只有阳城县达到了国家最低评估标准。84个乡镇(办事处)的综合文化站,除20xx年新建改建的32个外,其余的均不达省定标准,其中有一半文化站无法开展正常活动。全市2337个行政村(居委会),60%的村庄没有文化活动场所,已建成的文化活动室也有一半以上没有达标。“无文化阵地,有阵地无器材,大部分器材十分陈旧”的状况还普遍存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第三,文化产品供应不足。大部分农村受场地、经费、人才的限制,文化活动手段简单、形式陈旧、内容单一,群众参与率不高。每年相关部门都要组织送戏、送图书、送电影下乡,但覆盖率不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仍然存在看电影难、看图书难、看戏难的现象。一些地方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对“留守”的老年人、妇女、儿童,如何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特别值得研究。

  第四,农村文化队伍薄弱。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不足。比如泽州县,17个乡镇中,综合文化站的在编在岗人员只有9名,而且大部分乡镇文化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乡镇布置的各项“中心工作”,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专干不专”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大多数没有经过文化主管部门的考核选任,而是由乡镇*自行安排干部兼任,许多人员没有艺术专业特长,存在着专业不专、后继乏人的状况。

  第五,农村文化发展失衡。县与县之间、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因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建设差异较大,文化建设也呈现出同样的发展趋势。总体上看,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文化建设相对较好;经济欠发达的地方,文化建设也处于相对的贫困状态。

  第六,文化体制机制缺失。有的地方把不住“四位一体”的建设格局,没有把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发展目标,没有把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民生重点,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文化工作也总要让位于经济建设、重点工程、农村稳定等工作;有的地方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步骤、重点、项目、保障等环节,没有系统的、具体的指导意见和目标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性、无序性的问题;有的地方对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对农村文化投入缺乏规定性的制度保证,对农村文化发展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三、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我市农村文化基础差、农村文化建设难、农民群众素质低、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实际,当前,应重点抓好四项工作。可概括为“四个一”,即做好一个总体规划,建立一套体制机制,打造一支人才队伍,推进一项创建活动。

  第一,做好一个总体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相衔接,制定和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指导农村文化建设。总的目标要求,一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二是加强文化阵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证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三是坚持用文化熏陶人、感染人,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发掘、保护、开发优秀的文化遗产,壮大农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局和方向。

  第二,建立一套体制机制。一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正常增长的保障机制,设立农村文化发展资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提高文化经费用于乡村的比例,同时用好国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xx年,县级“两馆”应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应全部达到省定目标,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应扩大数量、提升档次,有效扭转我市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应不足的局面。二要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建立政策推动机制,实施“文化低保”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解决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大有线电视覆盖面,确保农民群众既能听到中央和省委的声音,又能听到市委市*的声音。三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力度,建立农村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机制,把文化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农民受惠、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创建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评价体系,激发出社会各界的文化自觉意识。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要害。

  第三,打造一支人才队伍。在*职权范围内,深化农村文化队伍体制改革,创新农村文化队伍管理制度,理顺乡镇文化站及其人员的岗位职责、日常管理、机构编制、工资福利、学*培训等方面的关系和机制,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基本待遇,解决无人干事的问题。通过举办培训班、选送深造、骨干示范、专干下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音乐、美术、书法、剪纸、文学等多门类的农村文艺人才,发展一批八音会、小剧团、秧歌队等群众性文艺组织,鼓励引导他们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建立一支永不离村的文艺队伍。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提和保证。

  第四,推进一项创建活动。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以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新农村“四位一体”文明创建为抓手,以城市的标准建农村,以市民的理念育农民,推动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联动对接。在创建内容上,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治理“五乱”(乱倒垃圾、乱倒粪便、乱贴广告、乱设摊点、乱建房屋)、推动“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达到“六化”(环境整洁化、村庄园林化、街道明亮化、饮水安全化、能源新型化、住房舒适化),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抓好“十星级”文明户、乡村好人、美德家庭等创建活动,抓好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妇女儿童禁毒禁赌会等工作,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创建要求上,突出群众得实惠,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向农村流动,推动政务、法治、人文、市场、生活、生态“六大环境”建设向农村延伸,使农民群众共享文明创建成果。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题和载体。

  总之,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紧迫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常抓常新的工作。在学*实践活动中,应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解决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构筑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水*,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全市人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为我市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2

  新农村建设旌旗攒动,是当今我县的一道风景。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11月9日--11月19日,我们利用到农村宣讲贯彻中央六中全会和省、市第九次党代表会精神之际,就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调研。通过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与村干部和群众就农村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客观存在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对照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存在不少的差距。一是文化落后导致农民失去自信。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信息更新加速的今天,一些农民因缺少知识,精神空虚、麻木,不思进取,很难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勤劳致富,存在严重的"软懒散"和"等靠要"愚昧思想,对发展农业生产,建设新农村缺乏信心。二是农民活动的公共空间正在逐渐萎缩。文化室、图书室、广播室、篮球场形同虚设,没有被用来开展文化活动,严重阻碍了农村群众文化的正常开展。三是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很多农民反映,几年也看不上一场电影,庙会唱戏也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陈旧内容,电视里的节目又远离农民,与其跟着凑热闹,还不如自己找乐趣。四是陈规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桎梏。人情费逐年上涨,"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传统价值观根深蒂固。在调查中,不少基层干部告诉我们,给农民送点文化并不难,难得是让文化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从而改变农民的旧思想、旧观念,新农村建设才会有盼头。

  农村文化处于这样的境地,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农民表现于文化上的种种沮丧和自卑,根源在于职业自信和身份自信的失落,对改变农村面貌缺乏信心。二是乡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方面的冲击,农民熟悉的文化种类和文化活动方式渐行渐远,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的热情逐渐冷淡。三是单调、乏味的农村文化生活,让农村陈规陋*的代代相传钻了空子。有的村民空余时间不是凑在一起谈论东家长西家短,就是打扑克、耍麻将,甚至聚众赌博等等。可想而知,这种文化熏陶滋养下的农民何能树雄心立大志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由此可见,忽视农村文化建设,不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不仅精神失去支柱,智力失去支持,经济难以发展,社会稳定存在隐患,而且久而久之,农村这个弱势文化区域,就会被其他文化同化、吞噬,就会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前进中瞬间飘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重塑农民这个新主体,用新文化冲击旧观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有永不枯竭的强大动力。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自觉创新

  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取得真正成效,必须突出一个"新"字,就是要有新招式、新做派、新气象、新风格。这就要求农村文化必须自觉创新,努力找准契合点,不断打造新亮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

  一是把农民致富奔小康作为实现文化自觉创新的原动力。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在重建农民精神世界、满足农民群众娱乐需求的同时,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的致富本领,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要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最佳切入点。我县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有的甚至就"活"在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利用特色文化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实现农村文化创新,群众最容易接受,也最乐于参与。

  三是以队伍建设推动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首先,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其次,要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农村文化建设、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制定好文化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要切合实际,制定农村文化发展总体规划,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全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是要增加一批文化娱乐设施。应本着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增加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加快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着力打造新农村文化建设家园工程,力争镇镇建有综合文化站,村村建有文化活动室。要把集科技、图书、阅览、健身、展览、文化培训、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中心建设成为农民群众接触文化资源、享受文化权益的最直接载体,达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位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要创作一批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要发挥文联、文化等部门的专业特长,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切体会新农村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精心描绘绚丽多采的农村生活,多创作一些适合农民口味,可以激励人、鼓舞人、奋发向上的优秀作品。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村业余作者的培养和扶持力度,鼓励他们继续乡土文学的创作,用先进文化陶冶农民情操,激发农民的主人公意识。

  四是要定期组织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活动。在继续搞好"三下乡"活动的基础上,利用"文化联动"搞活农村舞台。每年举办一次以"大地欢歌"为主题的农村文化艺术节活动,为广大农民提供一个展示风采,交流技艺的*台。同时,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先进实用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不断在农民群众中刮起"文化风暴"。

  五是要倡导文明新风的评选活动。大力开展"改陋*,树新风"活动,以创建小康文明示范村、评选文明卫生户、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和睦家庭等活动,增加群众参与意识和创建意识,丰富农民的精神境界,净化农村文化环境,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以此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施"三五"战略,建设一流强县发挥文化应有的作用。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3

  盛夏的天气,烈火般的阳光,晴空万里,大自然中到处充满着和谐的气息.在7月21日至7月23日这三天的时间里,我来到了*江县三市镇这片充满生机的沃土上.带着满腔热情,把这块神奇土地上的乡村文化及人文景观细细品味。

  *江县三市镇距离县城二十多公里,东临嘉义,南接思村,西与安定和三阳交界,北与童市相连.这是一方充满灵性的文化厚土,被誉为“蓝墨水上游”的汨罗江穿境而过,回荡着屈原,杜甫两位世界文化名人江畔求索行吟的千古绝唱;这是一方山清水秀的生态净土,连云拔峭与南,汨水蜿蜒西流,万亩连云茶园青翠欲滴,一望无垠,境内的千年古樟被誉为“中华一绝”。

  深厚的文化底蕴

  该镇文化底蕴丰厚。三市俗称“三眼桥”,相传因古时“三眼分水”的传说而得名,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清末诗人李元度,共和国上将钟期光,当代著名画家周令钊都出生于此。以瓮思游、李里、余宣传、余四兵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旅居外国和留学人士也遍及世界各地。该地的花灯戏深受群众喜爱,且在xx年*江县民间艺术节上获一等奖。著名画家周令钊是三市镇人,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第二套人民币的设计者之一。xx年他回到老家,和友人陈若菊一道,为家乡创作大型版画《碧浪连云,茶香如海》,成为三市的瑰宝。

  现在的乡村文化建设

  *几年逐步建立完善了一些促进村民提高素质的公益文化设施。村民活动室/图书室/篮球场等公益设施陆续建立,全村群众学*,锻炼形成风气,买码,赌博等不良风气已经绝迹,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新建的三市镇文化活动中心拥有12个功能室,文化器材/娱乐设施15套,图书16000册,能同时容纳120人进行学*娱乐活动,是*江县乡镇文化活动中心较为先进的功能中心。在调研的过程中,优美的广场舞格外吸引我的眼球。村民们互相携手,相互微笑,摸索着赢回青春的舞步,自信激昂,成为了村民广场上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为优质的生态环境喝彩

  7月23日上午,我来到了三市镇著名的水库风景区——尧塘水库。为缓解城关地区用水供需矛盾,进一步提高饮水质量,*江县委、县*高度重视,通过科学论证,将取水源定于距城关30多公里的三市镇尧塘村尧塘水库。尧塘水库风景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三面环山,一面临镇。夏日的水库四周满山油翠,山水相映,鸟语莺啼。水产资源极其丰富,水下游鱼成群,水上野鸟戏水。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已和谐相融,交相辉映。绿地林荫,卵石小径,苍鹰振翅,岸边观水长廊,扶手古色古香,好一番景致。饶塘水库风景区景点有登山远眺,电站,溢洪道,观水长廊,思源亭……

  新建的尧塘村水库总库容为644万方,属小(一)型水利工程,水量充足,水质优良,经*门检测,符合饮用水水质要求。该工程投资大约7000多万元,每天可供水5万吨,可以解决2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该工程已于xx年8月竣工)

  三天的乡村文化调研活动,带给我太多欣喜,太多震撼,那种奇妙的感觉至今还回味无穷……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江三市镇,景色优美,百鸟争鸣,花香四溢,人杰地灵,一片欣欣向荣,永远祝福你!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4

  根据市委关于学*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工作安排,我深入到高*市马村镇西牛庄村、野川镇文化站、西沟村、河西镇苏庄村,通过实地察看、入户访谈、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就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深*系点市教育局、兴高能源进行了调研。结合同全市文化界人士座谈讨论的情况,总的来讲,我市的农村文化建设成效比较明显,同时问题也较为突出,需要我们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日益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关注农民,加大投入,改善服务,营造农村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乡村的文明风尚,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有泽州县和阳城县2个全国文化先进县、城区和高*市2个省级文化先进县、50个市级文化先进乡镇、200个市级特色文化村。

  第一,增加了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文化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全市20xx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入9255万元,同比增长59.68%,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保障有了较大突破。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和“三下乡”、“四进社区”服务活动,缓解了农民群众看戏难、看图书难、看电影难、看电视难的问题。20xx年10月份,正式启动“文化低保”工程,4个月来,市、县两级财政共支付160余万元,为300个贫困村送电影3600场,送戏104场,建立农民书屋35个;累计回收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购书补助卡29806张,为贫困村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送图书56000册,全市*20万群众开始受益。

  第二,改善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目前,县级“两馆”建设初见成效,沁水县文化馆、图书馆和陵川县文化活动中心(两馆合一)主体工程已完工,阳城县图书馆已经立项,城区、泽州县的“两馆”建设均已列入重要议程。20xx年,全市新建、改建乡镇综合文化站32个。全市40%的村建设有文化活动室。全市现有农家书屋300多个,藏书100余万册。同时,将村党支部活动室、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资源整合为一体,用于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提高了农村公共资源共享率和农村文化活动的集聚力。就高*市野川镇文化站和西牛庄村、西沟村、苏庄村来讲,文化氛围浓厚,基础设施较好,文化建设惠及到了全村百姓。

  第三,拓展了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一是同节庆活动相结合,如陵川县的“红叶节”、泽州县的“金秋小康文化旅游月”、沁水县的“柳宗元文化节”、高*市的“炎帝文化节”、城区的“白马禅寺祈福节”等,打造了文化品牌。二是与传统节日相结合,每年春节、元宵节,市区和各县都要组织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如阳城县的“皇城相府杯”民间艺术擂台赛、泽州县的八音会擂台赛、高*市西牛庄村、苏庄村、姬家山村的春节文艺演出等,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与文明创建相结合,在全市广大农村开展了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推动了乡风文明。西牛庄村创新“十星级”文明户的做法受到了中央文明委的肯定。

  第四,发挥了农民文化主体作用。在“送文化”的同时,各级*还十分重视“种文化”工作,利用传统和重大节日、集市、庙会等,开展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吸引群众参与。鼓励指导民间力量兴办了八音会、手工艺品、根雕、石艺、个体放映队、农民书屋等文艺团体。这些自办文化组织,大都以“自我投资、自愿组合、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方式组建,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帮助创建了一批文化示范户,开展了“特色文化村”评选,把广大农民组织到了文化建设当中,推动了农村文化发展。

  二、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总体上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但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待和衡量,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

  第一,农民群众素质偏低。据统计资料显示,20xx年,全市222万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3%,大专以上的只有不到4%。就农村来讲,受教育程度更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到了90%以上,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多。如何提高农民素质,这是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最大课题。

  第二,文化基础设施滞后。目前,全市六个县市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不*衡,城区只有190*方米,泽州县租借,高*市1800*方米,阳城县20xx*方米,沁水县在建,陵川县400*方米;各县市区的图书馆,只有阳城县达到了国家最低评估标准。84个乡镇(办事处)的综合文化站,除20xx年新建改建的32个外,其余的均不达省定标准,其中有一半文化站无法开展正常活动。全市2337个行政村(居委会),60%的村庄没有文化活动场所,已建成的文化活动室也有一半以上没有达标。“无文化阵地,有阵地无器材,大部分器材十分陈旧”的状况还普遍存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第三,文化产品供应不足。大部分农村受场地、经费、人才的限制,文化活动手段简单、形式陈旧、内容单一,群众参与率不高。每年相关部门都要组织送戏、送图书、送电影下乡,但覆盖率不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仍然存在看电影难、看图书难、看戏难的现象。一些地方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对“留守”的老年人、妇女、儿童,如何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特别值得研究。

  第四,农村文化队伍薄弱。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不足。比如泽州县,17个乡镇中,综合文化站的在编在岗人员只有9名,而且大部分乡镇文化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乡镇布置的各项“中心工作”,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专干不专”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大多数没有经过文化主管部门的考核选任,而是由乡镇*自行安排干部兼任,许多人员没有艺术专业特长,存在着专业不专、后继乏人的状况。

  第五,农村文化发展失衡。县与县之间、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因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建设差异较大,文化建设也呈现出同样的发展趋势。总体上看,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文化建设相对较好;经济欠发达的地方,文化建设也处于相对的贫困状态。

  第六,文化体制机制缺失。有的地方把不住“四位一体”的建设格局,没有把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发展目标,没有把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民生重点,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文化工作也总要让位于经济建设、重点工程、农村稳定等工作;有的地方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步骤、重点、项目、保障等环节,没有系统的、具体的指导意见和目标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性、无序性的问题;有的地方对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对农村文化投入缺乏规定性的制度保证,对农村文化发展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三、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我市农村文化基础差、农村文化建设难、农民群众素质低、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实际,当前,应重点抓好四项工作。可概括为“四个一”,即做好一个总体规划,建立一套体制机制,打造一支人才队伍,推进一项创建活动。

  第一,做好一个总体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相衔接,制定和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指导农村文化建设。总的目标要求,一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二是加强文化阵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证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三是坚持用文化熏陶人、感染人,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发掘、保护、开发优秀的文化遗产,壮大农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局和方向。

  第二,建立一套体制机制。一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正常增长的保障机制,设立农村文化发展资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提高文化经费用于乡村的比例,同时用好国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xx年,县级“两馆”应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应全部达到省定目标,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应扩大数量、提升档次,有效扭转我市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应不足的局面。二要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建立政策推动机制,实施“文化低保”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解决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大有线电视覆盖面,确保农民群众既能听到中央和省委的声音,又能听到市委市*的声音。三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力度,建立农村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机制,把文化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农民受惠、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创建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评价体系,激发出社会各界的文化自觉意识。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要害。

  第三,打造一支人才队伍。在*职权范围内,深化农村文化队伍体制改革,创新农村文化队伍管理制度,理顺乡镇文化站及其人员的岗位职责、日常管理、机构编制、工资福利、学*培训等方面的关系和机制,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基本待遇,解决无人干事的问题。通过举办培训班、选送深造、骨干示范、专干下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音乐、美术、书法、剪纸、文学等多门类的农村文艺人才,发展一批八音会、小剧团、秧歌队等群众性文艺组织,鼓励引导他们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建立一支永不离村的文艺队伍。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提和保证。

  第四,推进一项创建活动。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以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新农村“四位一体”文明创建为抓手,以城市的标准建农村,以市民的理念育农民,推动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联动对接。在创建内容上,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治理“五乱”(乱倒垃圾、乱倒粪便、乱贴广告、乱设摊点、乱建房屋)、推动“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达到“六化”(环境整洁化、村庄园林化、街道明亮化、饮水安全化、能源新型化、住房舒适化),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抓好“十星级”文明户、乡村好人、美德家庭等创建活动,抓好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妇女儿童禁毒禁赌会等工作,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创建要求上,突出群众得实惠,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向农村流动,推动政务、法治、人文、市场、生活、生态“六大环境”建设向农村延伸,使农民群众共享文明创建成果。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题和载体。

  总之,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紧迫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常抓常新的工作。在学*实践活动中,应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解决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构筑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水*,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全市人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为我市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5

  根据市委关于学*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工作安排,我深入到高*市马村镇西牛庄村、野川镇文化站、西沟村、河西镇苏庄村,通过实地察看、入户访谈、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就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深*系点市教育局、兴高能源进行了调研。结合同全市文化界人士座谈讨论的情况,总的来讲,我市的农村文化建设成效比较明显,同时问题也较为突出,需要我们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日益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关注农民,加大投入,改善服务,营造农村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乡村的文明风尚,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有泽州县和阳城县2个全国文化先进县、城区和高*市2个省级文化先进县、50个市级文化先进乡镇、200个市级特色文化村。

  第一,增加了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文化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全市20xx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入9255万元,同比增长59.68%,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保障有了较大突破。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和“三下乡”、“四进社区”服务活动,缓解了农民群众看戏难、看图书难、看电影难、看电视难的问题。20xx年10月份,正式启动“文化低保”工程,4个月来,市、县两级财政共支付160余万元,为300个贫困村送电影3600场,送戏104场,建立农民书屋35个;累计回收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购书补助卡29806张,为贫困村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送图书56000册,全市*20万群众开始受益。

  第二,改善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目前,县级“两馆”建设初见成效,沁水县文化馆、图书馆和陵川县文化活动中心(两馆合一)主体工程已完工,阳城县图书馆已经立项,城区、泽州县的“两馆”建设均已列入重要议程。20xx年,全市新建、改建乡镇综合文化站32个。全市40%的村建设有文化活动室。全市现有农家书屋300多个,藏书100余万册。同时,将村党支部活动室、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资源整合为一体,用于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提高了农村公共资源共享率和农村文化活动的集聚力。就高*市野川镇文化站和西牛庄村、西沟村、苏庄村来讲,文化氛围浓厚,基础设施较好,文化建设惠及到了全村百姓。

  第三,拓展了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一是同节庆活动相结合,如陵川县的“红叶节”、泽州县的“金秋小康文化旅游月”、沁水县的“柳宗元文化节”、高*市的“炎帝文化节”、城区的“白马禅寺祈福节”等,打造了文化品牌。二是与传统节日相结合,每年春节、元宵节,市区和各县都要组织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如阳城县的“皇城相府杯”民间艺术擂台赛、泽州县的八音会擂台赛、高*市西牛庄村、苏庄村、姬家山村的春节文艺演出等,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与文明创建相结合,在全市广大农村开展了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推动了乡风文明。西牛庄村创新“十星级”文明户的做法受到了中央文明委的肯定。

  第四,发挥了农民文化主体作用。在“送文化”的同时,各级*还十分重视“种文化”工作,利用传统和重大节日、集市、庙会等,开展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吸引群众参与。鼓励指导民间力量兴办了八音会、手工艺品、根雕、石艺、个体放映队、农民书屋等文艺团体。这些自办文化组织,大都以“自我投资、自愿组合、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方式组建,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帮助创建了一批文化示范户,开展了“特色文化村”评选,把广大农民组织到了文化建设当中,推动了农村文化发展。

  二、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总体上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但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待和衡量,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

  第一,农民群众素质偏低。据统计资料显示,20xx年,全市222万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3%,大专以上的只有不到4%。就农村来讲,受教育程度更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到了90%以上,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多。如何提高农民素质,这是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最大课题。

  第二,文化基础设施滞后。目前,全市六个县市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不*衡,城区只有190*方米,泽州县租借,高*市1800*方米,阳城县20xx*方米,沁水县在建,陵川县400*方米;各县市区的图书馆,只有阳城县达到了国家最低评估标准。84个乡镇(办事处)的综合文化站,除20xx年新建改建的32个外,其余的均不达省定标准,其中有一半文化站无法开展正常活动。全市2337个行政村(居委会),60%的村庄没有文化活动场所,已建成的文化活动室也有一半以上没有达标。“无文化阵地,有阵地无器材,大部分器材十分陈旧”的状况还普遍存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第三,文化产品供应不足。大部分农村受场地、经费、人才的限制,文化活动手段简单、形式陈旧、内容单一,群众参与率不高。每年相关部门都要组织送戏、送图书、送电影下乡,但覆盖率不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仍然存在看电影难、看图书难、看戏难的现象。一些地方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对“留守”的老年人、妇女、儿童,如何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特别值得研究。

  第四,农村文化队伍薄弱。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不足。比如泽州县,17个乡镇中,综合文化站的在编在岗人员只有9名,而且大部分乡镇文化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乡镇布置的各项“中心工作”,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专干不专”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大多数没有经过文化主管部门的考核选任,而是由乡镇*自行安排干部兼任,许多人员没有艺术专业特长,存在着专业不专、后继乏人的状况。

  第五,农村文化发展失衡。县与县之间、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因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建设差异较大,文化建设也呈现出同样的发展趋势。总体上看,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文化建设相对较好;经济欠发达的地方,文化建设也处于相对的贫困状态。

  第六,文化体制机制缺失。有的地方把不住“四位一体”的建设格局,没有把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发展目标,没有把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民生重点,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文化工作也总要让位于经济建设、重点工程、农村稳定等工作;有的地方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步骤、重点、项目、保障等环节,没有系统的、具体的指导意见和目标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性、无序性的问题;有的地方对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对农村文化投入缺乏规定性的制度保证,对农村文化发展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三、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我市农村文化基础差、农村文化建设难、农民群众素质低、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实际,当前,应重点抓好四项工作。可概括为“四个一”,即做好一个总体规划,建立一套体制机制,打造一支人才队伍,推进一项创建活动。

  第一,做好一个总体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相衔接,制定和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指导农村文化建设。总的目标要求,一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二是加强文化阵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证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三是坚持用文化熏陶人、感染人,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发掘、保护、开发优秀的文化遗产,壮大农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局和方向。

  第二,建立一套体制机制。一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正常增长的保障机制,设立农村文化发展资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提高文化经费用于乡村的比例,同时用好国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xx年,县级“两馆”应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应全部达到省定目标,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应扩大数量、提升档次,有效扭转我市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应不足的局面。二要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建立政策推动机制,实施“文化低保”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解决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大有线电视覆盖面,确保农民群众既能听到中央和省委的声音,又能听到市委市*的声音。三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力度,建立农村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机制,把文化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农民受惠、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创建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评价体系,激发出社会各界的文化自觉意识。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要害。

  第三,打造一支人才队伍。在*职权范围内,深化农村文化队伍体制改革,创新农村文化队伍管理制度,理顺乡镇文化站及其人员的岗位职责、日常管理、机构编制、工资福利、学*培训等方面的关系和机制,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基本待遇,解决无人干事的问题。通过举办培训班、选送深造、骨干示范、专干下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音乐、美术、书法、剪纸、文学等多门类的农村文艺人才,发展一批八音会、小剧团、秧歌队等群众性文艺组织,鼓励引导他们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建立一支永不离村的文艺队伍。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提和保证。

  第四,推进一项创建活动。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以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新农村“四位一体”文明创建为抓手,以城市的标准建农村,以市民的理念育农民,推动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联动对接。在创建内容上,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治理“五乱”(乱倒垃圾、乱倒粪便、乱贴广告、乱设摊点、乱建房屋)、推动“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达到“六化”(环境整洁化、村庄园林化、街道明亮化、饮水安全化、能源新型化、住房舒适化),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抓好“十星级”文明户、乡村好人、美德家庭等创建活动,抓好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妇女儿童禁毒禁赌会等工作,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创建要求上,突出群众得实惠,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向农村流动,推动政务、法治、人文、市场、生活、生态“六大环境”建设向农村延伸,使农民群众共享文明创建成果。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题和载体。

  总之,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紧迫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常抓常新的工作。在学*实践活动中,应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解决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构筑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水*,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全市人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为我市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合集十篇(扩展3)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3篇

  为了推进全办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为全办人民创造一个*安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xx街道党工委组织有关人员,经过*半个月时间,分九个片对全办x个村*、宗教、基层组织、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大调研,通过调研一是掌握了引起群众*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二是进一步摸清了全办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三是进一步加强了对级组织工作的领导。下面主要对xx办事处农村文化建设谈几点意见: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xx办事处是xx区的东大门,位于城乡结合部,经济文化比较繁荣,辖区内有xx个行政村,xx口人,xx亩耕地。

  总体来看,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体现,乡村优秀文化有所弘扬,人才队伍相对稳定,文化产业有所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村文化活动的范围较大,文化设施较齐全。各村都配备体育健身器材、投影仪、卡拉ok、图书室,有黑板专栏进行文化宣传,定期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

  2、“两委”干部文化意识有所增强。各村“两委”干部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有所增强,摆在农村工作议事日程,比较重视,财力物力有所投资。

  3、部分民间文化得到了传承弘扬。村里在重大节目时常举办文艺表演,村民都积极参与。保持当地*俗,定期开办庙会、开放集市,在热闹非凡的活动中继承发扬当地文化传统。

  4、文化下乡活动深受欢迎。区文化局、电影公司送图书下乡、一月免费演一场电影,普通收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条件较好的村,自筹资金唱大戏,较好地满足了农村群众这一文化需求。

  5、自发性文化活动较为丰富。各村自发组织各类中老年艺术团、演唱团队,文艺表演队伍x个,都能利用重大节日、配合中心工作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农民自娱自乐、自发性的文化活动较活跃,农闲时大家聚在文化活动中心利用卡拉ok扭秧歌、跳舞、舞龙、跑马、唱戏、唱歌等,或自发组织学*练书法、绘画。各村都常年活跃着一只宣传队,逢年过节都自发举办文艺演出活动。

  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实效,但对群众文化的需求,差距较大,问题不少,现状确实不容乐观。

  1、农村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农村文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对经济文化贯彻不够,与村经济增长的幅度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2、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不少村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极易淡薄、甚至缺失,不知道农村文化建设如何抓,抓什么,以至不想抓、不愿抓,也有的村干部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3、村级文化建设引领作用不强,农民文化参与积极性不高。不少村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两委”干部缺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打麻将之风盛行。但主要原因还是“两委”干部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4、文化阵地建设滞后,村级文化设施奇缺。村村都有文化活动中心,但部分村文化设施不够齐全,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各项农村文化经济政策。

  *年来,有关农村文化经济政策也颁发了不少,村支部、村委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和兑现,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扶持村级文化的发展,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2、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干部要增强农村文化建设主体意识,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向深层次发展,并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发展目标,形成文化建设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加大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3、加强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设施作用。要充分运用国家相关的文化扶持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挥好文化阵地和文化设施的功能和作用,加强管理,真正让其用于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各类需求。

  4、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农村特色文化。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对部分村一些颇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积极挖掘、整理,并加以继承、弘扬,并加以创新,让其承载更多更丰富的新内容,推陈出新。利用特色的农民艺术、食品和农产品,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为农村文化建设增添后劲。

  5、整合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新路。随着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文化资源和文艺载体日趋丰富,我们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加以引领和疏导。加强村级组织的文化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整合电视、广播、通信网络等文化资源,使广大农民了解掌握更多的文化、科技信息,以促进农业生产、丰富农民生活,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事组织好农民书画展、文艺汇演和农村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让先进文化占领、覆盖广大农村,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和推动农民营造自演自赏、自娱自乐和强身健体,崇尚科学文明文化的氛围。

  建设社会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梁子湖区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貌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以“五改四通三建”(即改水、改厕、改院、改厨、改圈;通水、通电、通路、通互联网;建医疗室,建活动场,建垃圾场)为主要抓手,取得了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成效。农民收入增加了,村容村貌改变了,农民精神面貌不同了,村风民风更加文明和谐了。民进梁子湖支部,根据我区新农村建设的可喜变化,组织了部分民进会员深入乡村,对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现状

  梁子湖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以满足和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文化阵地为基础;以挖掘拓展具有地域色彩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为手段;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改变农民精神面貌,培育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及技能的新型农民为重点来进行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是文化阵地建设如火如荼开展。XX年全区“五有文化”阵地,(即一有小舞台,作为文化阵地的中心和标志;二有篮球场,一场多用,与小舞台连成一个整体,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三有健身小广场,作为群众体育锻炼的场所;四有宣传栏,作为群众进行各种宣传的窗口阵地;五有文化室,作为群众参加学*和培训的场地。)在六十村、丛林村、桐油村、东井村、杨井村、牛石村、金坜村、柯畈村、子坛村、陈太村、谢培村、王营村、徐桥村展开。这些村的文化设施和场所都规划布局在村中心位置,并连为一体,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广场,广场周围进行绿化、美化,使文化广场不仅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也是休闲娱乐的所在,成为全村聚集人气的地方,集结欢声笑语的磁场。

  2、是广泛筹措资金,携手共建文化中心。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较大投入,单靠*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我区有些村子资金筹措值得借鉴:金坜邱家塆,由建筑老板邱福成出资百万元,建起了一座气势宏伟,每层有500*方米的三层楼文化中心。青峰山塆由老党员、老干部组成的村民理事会,在社会上筹措资金几十万元,建起了文化室、图书馆,办起了管乐队。朝英村村民个人自筹资金建起了农民健身房。马龙村农家女陈家怡用电脑写作,多部小说出版发行。太和居委会采用集资方式,办起了老年腰鼓队。等等这些文化中心及文化中心户,正在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辐射作用。

  3、是宗族文化与民间艺术得到挖掘和继承。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各姓氏民众的文化结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许多积极健康的方面,值得宏扬。例如,青峰山塆的邓氏宗族文化中的“家谱堂匾文化”“名人先贤文化”“族规礼仪文化”;子坛坯承塆的陈氏“义门文化”,其文化内涵与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基本要求相一致,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和继承,为乡风文明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在我区有一些传统的非物质民间文化,也得到了较好的抢救。如陈太、张夏塆在民间流传几百年的工尺谱排子锣,金坜村的玉莲环,眼看就要失传,今年得到了市、区*门的支持,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得到了抢救和传承。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管理责任不明。新农村文化阵地的硬件建设和培育新型农民的软件建设,经费投入,工作责任,分阶段,分步骤确定的文化工作任务目标,由谁抓,由谁完成?目前这种机制尚未形成。

  2、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的主体意识,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调动起来。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部分村庄,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群众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希望*大包大揽。农民们不能够积极主动的'融入到内涵丰富,格调健康的文化活动中来。农民们文化活动参与意识不强,有一些村子打牌、封建迷信盛行。

  3、是四级网络建设工作机制没有抓好。区级文化阵地设施没有做大,全区没有一处规模较大的文化活动中心。乡镇级文化中心没有做强,文化站、电影院形同虚设,有的乡镇被挤占成其它场所。村级文化活动室没有做活,参与的群众极少。塆级文化中心户没有做靓,文化中心户没有吸引力,凝聚力。

  4、是农村文化活动缺“送”文化、“扶”文化、“植”文化、机制。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送到农民家门口的太少。一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风格清新纯朴的文艺节目缺少编导扶持。农村文化人才,文化骨干队伍缺乏培养。一些民间艺术(如梁湖哦号、民谣、风俗礼仪、婚丧咏文)缺略传承。

  5、是有许多边远村庄没有通广播,通闭路电视,通互联网,农民接触新文化的途径欠缺。

  三、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建议

  1、建立过硬的文化建设责任制,完善文化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和有效的工作机制。我区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建立过硬的'文化建设责任制,严格绩效考评。文化建设经费投入建议采用“四个一点”的筹资办法,即*补一点,相关部门及挂钩单位支持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村组自筹一点,广泛筹集资金。农村文化建设要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各级*门要有长效的工作机制,“送”“扶”“植”好农村文化建设,使农村文化活动永葆活力。

  2、农村文化体育设施要紧跟新农村建设步伐。开通村村通广播、闭路电视、网络工程。大力整治文化环境,对网吧、抹牌赌博、封建迷信活动要加大打击的力度。充分利用好国家农民健身工程项目,建好体育活动场所,建起一村一篮球场,能方便群众“二打二晒”。

  3、要挖掘整理好我区宗族文化,民间艺术。保护好古建筑,古树木及古文化遗址。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由于我区外出打工人员多,建议一些民间艺术,惜日只有男同志学*的技艺改为妇女学*。

  4、做靓文化中心户。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选择那些政治思想好,群众基础好,文化素质高,劳动能力强,热心公益事业的文化经济能人作为中心户建设对象,进行重点培养,实行民办公助,市场运作,文商互补的办法,使文化中心户建得起,立得住,生存得下去。发挥他们在活跃农民文化生活,提供信息服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5、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量力而行。防止劳民伤才,杜绝形象工程。建设好特色文化阵地,使文化阵地本身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内涵。

  5、旅游文化要开发利用。我区有独特的旅游区位优势,山青水秀,旅游景点甚多,人文色彩浓厚。目前我区旅游只打山水牌,人文文化旅游还没有开发。梁子岛、月山、沼山大寺、子坛庙、青峰寺、长兴寺等处所有许多的传说、神话、历史故事,如果开发出来,将会给我区旅游文化忝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会有更多的游客纷至沓来,赏美景,品佳肴,话传奇。

  总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梁子湖区区委、区*本着“立足目前,着眼长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挖掘艺术,突出特色”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xx镇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各种新兴的文化服务、文化活动以不同的表现形态,走进了乡里村间,大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但也要看到,与城市文化建设相比,我镇新农村文化建设还有待提高,为了解决xx镇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和现状,总结成功经验,找准突出问题,为下步工作提出对策建议,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推进文明进程,特对全镇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开展程度等有关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深入调研。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xx镇现有1间xx年建的电子阅览室,2间xx年建的100*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1间xx年建的300*方米的文化中心,1个客家民歌协会和三个民间健身队。职业中学、中心校等学校受xx市教育局和xx双重领导,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文化设施齐全,学校环境优良。村级建设有5个篮球场、武教村委会的七件健身器材,使文化站开展各项文体活动有了新的阵地。12间xx年建的8*方米的文化书屋,发挥着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播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农业科技知识的作用。

  二、文化队伍建设情况

  xx镇*高度文化建设事业,把其纳入了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之中,安排一名镇宣传委员(学历大学本科)分管主抓文化建设工作,并配备了专职文化站站长各村(居)委会、各单位文化室都设有兼职文化员,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上学历,无工作报酬;各村(居)委会、各单位相应的建立了各类组织机构,尤其是中小学校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文化建设走在了全镇其它单位的前列。中小学校建有一支学识渊博、素质优良的文化队伍,该队伍常年肩负着文化传播的重任,发挥着文化宣传作用。目前,全镇从事文体人才的人数达xx年龄在35岁左右,学历均为高中以上,他们能结合阶段性工作和时令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xx镇把群众文化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寓教于乐。年开展文体活动达20余次,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三月三"文艺活动、农民职工篮球赛、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客家民歌会、健身舞表演等。各村能够利用文化室,在节假日及农闲时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马岭排苗村村委会就是一个典范,能够利用文化活动室经常开展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计划生育等知识宣传文艺活动,表演的节目都是农民自编、自导、自演,通俗易懂的竹竿舞、客家民歌、蒲扇舞、苗歌等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文化工作,使文化建设有新的突破,中小学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教育文化基地作用,做到师资、教材、课时、效果"四落实",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开展德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合集十篇(扩展4)

——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3篇

  调查人:xx大学x院系x专业x班xx

  调查时间:xx.2.10

  调查地点:苏州市吴中区新丰村

  调查方式:走访村民,问卷调查,拍照等

  1、人口

  劳动力

  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向城市,留守老人,妇女,儿童较多。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该村人口结构也不太协调,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明显。

  2、土地

  耕地

  在以前该村经济也主要是靠农业及跟农业相关的副业,但是后来农民的土地都被国家征去了,农民的土地没了,有的也只是很少的农民的自留地。

  荒地/其它土地

  因为荒地一般都不归他们私人所有,所以这部分土地的使用权不在村民手中。除了一部分被上面划为坟墓的集中划分地。

  其他的一些土地,一般的都用来盖集中型的商业厂房,现在的拆迁越来越多,就是这个原因、地理位置不错的,也会被用来发展商业,以便提高经济发展。

  3、土地制度

  网格化土地督察制度,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的土地是承包制度。

  4、生计(农业/非农产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1)农业

  种植业/土地方面的收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该村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非农产业为主,所以把土地方面的收益作为经济来源的很少。如家里包了大量土地的,这些人中的也多是经济作物。当然也有一部分家庭生活条件不好的,还会靠自家的自留地,种些粮食作物,维持日常活动和生活。

  养殖业

  有些村民手里有点资金,对养殖比较有兴趣的,就投资搞了养殖业。大多数都投资在了家禽养殖上面,像猪,鸡,鸭……时下这些东西也是比较畅销的,像烤鸡,烤鸭,猪肉从前段时间起就涨价了。而且这些家禽相对而言比较好饲养。不过任何一种投资都是有风险的,这几年流感类的疾病频发,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的收益。

  副业

  还有一些有一定手艺的,就靠”本事”吃饭。有些会刺绣的,就会做些绣品,自己到集市上卖或是提供给哪家小型加工厂。还有就是串手链或是一些手工艺品。

  (2)非农产业

  打工

  打工一般多数是为了供孩子上学,来钱比较快一点、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也就是男人出去的多一些,女人就在家找个能贴补家用的活干干、顺便照顾家里、

  经商

  现在农村的经商途径有:开个个体经营的店面(因为国际教育园建在了本地,学生很多,所以这些商店收益很好)或是招收几个受手艺人,出外包揽活计,做个小老板。或是几家一起合资承包一些小型公司。有些村民且本村有一些村办企业,其中吸纳了很多本村的村民,使得村里的农民都有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劳动力资源。使得本村村民收入提高,从而也促进了本村经济不断发展。

  5、村庄的历史

  新丰村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中北部,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石湖之畔,该村的西面、北面被着名景点上方山所环绕;南临苏州市国际教育园,风景秀丽,人文气息浑厚。村内有一村级公路通往外部。该村历史现已无法考证。但据村里人介绍,他们的祖辈们一直就居住与此;又结合吴中区具有较长的历史,故可推断该村历史也较为悠久。但具体情况不详,还请见谅。

  调查对象:

  省市区镇村和村部分村民

  时间:

  2月15-2月19日

  方式:

  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我对自己所在的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城前村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只有*八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的小康。

  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之前,我并未真正体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现在终于明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现代化农村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庄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最基本得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问的“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却一不可,共同构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条件,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具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好、生活环境优美。忧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化、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总体状况及分析

  总的来说,*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农业生产情况。本村耕地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四个级别。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甘蔗、大蒜、花生等经济农作物,基本上达到多元化农业。

  畜牧生产情况。畜牧生产方面以养鸡业较具规模,两村有15户以公司+农户为模式的养鸡基地,配套设施完善,每户养鸡数量在~10000只不等。养猪主要以家庭散养为主,部分养殖户已打算开春二月扩大养殖规模,但相对现代化的养猪企业尚具有很大差距。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村主要道路的硬化率较高,巷道尚有大部分未能硬化;一条河流流经村西,是村里的主要灌溉水源。以后均未进行硬化处理,年久失修,人饮工程方面,,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村委在相关部门的关照下,通过专项资金(材料)下拨和村民自筹资金对原有管道进行改造和完善,已有大约98%村民自愿安装自来水。通讯方面,全村移动电话和有线电话的总拥有率已达80%,绝大数都安装有*接收机,100%的家庭都能看到信号清晰的电视节目,电脑网络的运用正在申请安装。

  公共设施建设情况。村委办公楼在*专项资金的扶持下已经在去年完成改造,焕然一新。村党支部李*说,原有办公楼不算很旧,专项资金有限,而且村里为了减轻村民负担,没有集资重建,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整修。

  村民的年收入情况。本村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常规农业种养收入以及外出打工收入为主,全村外出打工流动人口四百多人,占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一。

  取得的成效

  1.人们的就诊途经很便捷,让他们对突**况的处理不至于出现措手不及。

  2.村中孩子们的九年义务教育学费减免情况落实的比较令人满意,让家境贫穷得孩子重新留在校园,圆自己的求学梦。

  3.村中关于给予农民补助的情况基本得到落实,让农民真正感到正策益处,感受到**的温暖。

  4.农民的收入在一步步的稳定提高。

  不足之处

  1.村中不经常组织劳动技能的培训,如果多培训就相当于用技术来武装农民,避免农民在生产中走弯路。

  2.农民的娱乐生活太单调,村中的公共活动厂所太少。除了村委会前有一处可共村民休息的

  小厂地外就没发现其他的供村民利用的公共场所。

  3.村中目前的绿化比较乱,根据村中得绿化计划,形式上是沿路线绿化,没有集中的绿化用地。

  4.在调查中发现村中的垃圾乱堆放严重,基本上是沿路放置或者是在闲置的宅基地堆放,这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得发展,农村也会越来越富有,人们的家园保护意识也会越来越强烈。这样下去,城市所向往的那种浓浓的乡村气息也会被混凝土的冰冷所代替。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更多的公共活动场所。再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村中的一些空地,把他变成邻里交往的热土。一点建议:

  1.道路绿化:村、组、团绿化和家庭绿化相结合。在绿化上要充分利用空地,路边以树木、花草绿化为主并和庭院得树木绿化相结合,创造美丽的乡村风光。

  2.增加村中的公共厕所。崔西沟村是一个开放的村庄,*时人员流动量很大,而且陌生人很多,所以公共厕所是必不可少的。

  3.合理规划垃圾的回收利用系统,搞好环境卫生。

  4.因地制宜,作好排水系统规划。

  5.做好村中产业调整,争取是产业不那么单一,使村子在经济狂飙的现代有一定的综和调整能力。总之,我国是一农业大国,只有农民富了,才是农村的真正进步。*才能算是真正富裕起来了,才是走进了现代化。所以我们要做更多的实践与调查工作,掌握农村的真实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快步伐。

  调查人:

  xx大学x院系x专业x班李娟吕晓琳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合集十篇(扩展5)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菁华5篇)

  本人特对XXX村的新农村建设进行调研,在下着眼于XX村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情况作此报告,报告涉及新农村政策与税费改革政策,新农村经济建设,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农村基础教育与农业科技文化,城镇化建设,农村医疗卫生等内容。

  一、自然状况与经济发展现状

  XX村位于浙江中部,是由原来的新岭脚村和牛歪村合并而来。现有人口20xx人左右,劳动力1200人左右,在外劳务人员300人左右,预备党员15名,党员42名。全村国土面积27、8*方公里。人均收入达6000元左右。在上级*部门的倡导下,XX村坚持以生产发展为中心,以提高生产力水*、农民收入、集体收入为落脚点,以村镇规划为突破点,以村屯整治的“四清四改”为切入点,以培养新型农民为根本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可喜成果。

  村子的主导产业是农业和畜牧业。主要的农副产品有:水稻、小麦、玉米,在养殖方面,鸡鸭成为*年的主要牲畜。自合村并组以来,该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狠抓村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围绕本地独特优势,大力发展葡萄生产,葡萄已经成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的经济支撑。围绕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就地打工创业的步伐,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造就了一批有眼光、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工队伍。围绕改善村容村貌,狠抓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村级公路硬化得到突破性的发展,农民居住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大为改观。围绕建设文明新村,科学制定居民点村庄规划,加强引导管理,为农民娱乐的“文化广场“已成雏型。

  二、基本情况和民主建设现状

  *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区、乡各级党委、*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XX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

  XX村现有耕地2680亩,人均耕地面积1、8亩,全村主要是以苹果、蔬菜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xx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3100元。产业结构情况:XX村一、二组以苹果、粮食种植为主;三、四组以蔬菜种植为主;五组以林木、干杂果,烟草和粮食种植为主。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

  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电讯。现xx村建设有一所卫生室,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村上建有1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户120人,65周岁以上老党员生活补贴6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424人,参合率90%。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村“两委”班子共5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4人,村民委员会委员3人;全村共有党员42人,其中:男性党员39人,女性党员4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及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目的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的小康。因此,XX村要想发展就必须进行新农村建设。

  (二)新农村建设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

  四、建设新农村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建设发展缓慢,物质基础较为薄弱

  简单的农业生产、常规的农业生产占据农村的主导地位,小农意识较为深厚,农业产业化滞后,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形成不了优势,产业缺乏,市场信息落后。造成农民收入低,经济建设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缺乏其它副业的发展。我们村座落在浙中盆地上,本村村民是一个以农业为发展主业的村庄。就土地总数与人口总数相比,可以算作地多人少的村落。然而几十年来,本村村民在农业生产上一直没有任何突破、创新。种植作物单一,无怪乎小麦、玉米、棉花。村中没有什么农特产品,更谈不上农特产品的加工。在蔬菜种植上、林果业发展、畜牧业等方面的发展落后,国家出台的农村政策中鼓励提倡的农村要发展多种经营模式的要求至今未在本村实现。

  (二)农村基础教育不够全面

  农村的教育现状是“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率高”、“教育状况落后”,甚至有些地区人们根本不重视教育。忙于修建,急住新房,读书人渐变少。村中这几年的住房修建规模发展很大,使得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但却出现了一个很不好的趋势:读书上大学的人少了,有很大一部分村民只盯住眼前利益,将家庭绝大部分收入投到了住房修建上,而相对减少了对孩子学*方面的投入。村中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在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挣钱,这种看轻知识、缺乏知识的现象,其负面影响是深远的。村名脑中“墨水”还是少,种田缺乏科学知识。在村中广泛存在着村民种田不懂科学、不用科学、不信科学的现象,有的人想科学种田还受到周围人的嘲笑,认为那是瞎折腾。科学知识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村庄的发展,制约着村民的“钱袋子”。最*几年,有科学员下乡讲述科学种田的活动,听者不是很多,听了的人大部分也没有按照做。

  (三)对农民的思想教育薄弱

  党在农村的思想凝聚力下降。由于一些基层组织忽视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和引导,缺乏有效的措施来管理和组织农民。又由于村干部的个人工作繁重等原因,不能对农民进行经常的教育。

  (四)对新农村建设欠缺理解

  部分党员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高,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强,“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农民群众的整体生产水*不高,质量意识、商品意识薄弱,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各类专业协会工作运转困难。

  五、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研方法及收获

  调研主要采用实地考察,理论联系实际的策略。通过查阅《村志》了解历史,通过走访群众得知他们所之所想。在调查访问过程中,村民就对制约我村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建议。针对本村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乡亲父老发表的对于改变本村发展现状,尽快脱贫致富的想法、看法,我也思考良多。

  (一)发展农特产品,扩大农特产品的生产规模,进行农特产品的深加工

  村中有些村民表示:不是不想发展农特产品的生产,只是因为生产规模较少,这种单户单干的规模易造成农特产品的出售困难。村民们说:“种植太少了,成不了规模,人家不愿来收,还往下压价。”村中领导干部应号召发展农特产品的种植、生产,形成生产规模,将本村打造成一个以某种农特产品为主的生产基地,吸引购买商前来收购,并在此基础上号召有能力的村民进行农特产品深加工,过大生产链,取得经济效益。

  (二)开展农贸*,扩大村民收入,消费渠道

  像我们临*村盐厂村就是一个农村发展的典型。村中带头人本着“先富带动后富”的思想,在村中投资盖起楼房,建起工厂、学校。为取得经济效益,开展了“九月九农贸会”“元宵大型农贸会”,这些或大或小的农贸*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其村的经济发展。像这种发展农村经济的模式很值得借鉴,开展本村的农贸招商活动,促进村民多方面、多途径收入。另外若赶上好机遇,还可以吸收外商投资。

  (三)完善水里灌溉系统,扩大人工河流的范围

  我村远离河流、湖泊,水源缺乏,这是客观原因所致。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发挥人力资源,不断完善水里灌溉系统,扩大人工水流影向范围。随着村庄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民为了增收、创收,开凿了地下井。村中也曾组织两次开凿人工河流的活动,让村民受益颇多。我们村领导干部还应继续发挥作用,解决摆在村民面前的用水、吃水难的问题。

  (四)丰富农民头脑,增加农民科学种田知识

  在调查访问的村民中有12、4%的村民认为制约本村发展的最大因素是科学知识。这个数据表明一部分村民是认识到科学种田的重要性的。像现在科技员下乡讲述科学种田的活动就应继续下去。要在村中进行实打实的实验,让村民尝到科学种田的甜头,从而达到运用科学知识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地。

  六、新农村建设主要思路

  (一)认真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围绕实现农业特色优质化、道路房屋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社会秩序和谐化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通过新农村建设实现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体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更加完善,各种制度建立健全,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村民素质明显提高,村风民俗文明进步,社会环境安定有序,使社区成为文明村、富裕村、和谐村,在全乡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思路,抓住关键,凝聚力量,优化发展环境

  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产业化进程,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农村基础条件,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形成产业化、商品化、专业化、区域化的生产方式。在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效和经济作物和畜牧业,形成村有品牌,有特色的农业示范基地。

  (三)要加快发展农村农育事业,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切实抓紧抓好“普九”工作,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教育。进一步完善城乡学校对口帮扶制度,组织城市学校选派校长、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不断提高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和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学生的帮助力度,避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七、新农村建设成功原因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中,XX村注重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农村“三级联创”、“无职党员设岗定职”、“党支部和农户结对帮扶”等活动,组织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进一步提升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搞好村务、财务和党务“三公开”,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养一支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强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应当选择年龄轻、有文化、社会责任感强的村级后备干部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提高他们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有意识地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执政意识、执政能力以及带头创业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着力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XX村地处浦江县北部,原来是一个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偏僻小村。20xx年以后,随着通村而过的四海大道建成通车,该村的交通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目前,该村到城区和镇区只要几分钟的时间。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为该村的新农村建设创造了一个极其有利的发展机遇。城乡统筹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XX村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证明,要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落到实处,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和着力点是增加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包括:加强农村道路、水利、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社会安全体系建设。同时,各级*还应通过制定发展规划,确定产业政策,运用经济杠杆等多种手段来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一体的新格局。

  (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量力而行,防止盲目投入。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只有资金投入,没有或很少有经济回报的工程,而且投入资金的数额较大。一个村要完成“小五化”、污水和用电线修标准化改造,投入少则百万元,多则达千万元。尽管我市财政对新农村建设扶持的力度较大,但还不足以满足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各项支出。

  有的村为了尽早完成新农村建设,主动向上级争取项目,不惜向银行贷款;有的村两委干部为了追求政绩,项目贪大求洋,不顾农村财力,建造高档次、高品味的亭台楼阁,造成集体资产大规模的亏损。而市口村立足可持续发展,采取积极措施,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加快建设小康、和谐新农村的步伐,促进村经济全面发展,走出一条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的新路子。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合集十篇(扩展6)

——春节文化调查报告通用十篇

  调查地点:化龙镇龙盛家园和务本村

  调查时间:20xx年寒假

  (一)调查目的

  1、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的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功能:

  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

  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继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职责;

  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情感之波,体味人生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1、腊月开始办年货:

  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安大吉,橘子代表团聚。

  2、腊月二十三小年

  官府在腊月二十三,一般民家腊月二十四(又有:北方小年腊月二十三,南方小年腊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所以有一句民间*俗叫做“腊月二十三”。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祭灶

  古时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腊月二十三的晚上,要把灶王爷和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不过,祭灶时要把关东糖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让灶王爷别说坏话。

  3、腊月二十四扫尘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惯。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惯。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可见,这一*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3、腊月二十五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民间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其实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但有时人们也会买一大筐豆腐以吃其来充饥等)。

  4、腊月二十六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5、腊月二十七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6、腊月二十八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

  宰鸡赶大集,其中贴春联的*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俗。

  7、腊月二十九祭祖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中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8、腊月三十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9、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寓意。晚上一家聚首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的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

  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要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整,开始放爆竹,庆祝新一年的来临。

  10、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俗。在祖先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祭祖完毕后,晚辈向长辈拜年,拱手互相恭贺。此外,年初一不可扫地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量不要打碎碗碟,如果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是例如碎碎(岁岁)*安,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好兆头的话。

  11、初二妇女返娘家拜年:

  初二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相传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穷,所以要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生果等。

  12、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团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13、年初四接财神:

  话说年二十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则是诸天神由天界返人间之时,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则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备齐。并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以欢迎诸神回人间。

  另外,还有扫尘: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通通都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祷。

  贴春联:将春联贴在门口,贴够八张,代表由头发到尾。

  帖窗花:在窗上帖各种剪纸——窗花,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挂年画:寄托人们喜庆美好的愿望。

  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迎接这个日子,念一遍寄托新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时“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望在城市里生活久了的人们在加快生活节奏中还能记得这个宝贵的传统文化,并将它传承下去。

  (四)调查感悟

  春节作为我国如此重要的文化载体,我们必须更加努力的传承传统文化,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联系所学知识,积极在实践中创新与弘扬中华传统。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增长了见识。不仅认识到劳动人民的辛勤朴实,而且学到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我深深的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与温暖,我深刻的意识到自己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必须有所作为。必须在生活的点滴增长见识,拓展视野,逐步的走进社会,为社会尽微薄之力。

  一、调查报告的原因:

  寒假期间,我随家人过了一个祥和快乐的春节,在过春节时,发现了一些风俗*惯,在中国人的过年*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年的*俗又是怎样来的呢?我带着疑问走访了村里的知名老人。

  二、调查报告的内容:

  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春节,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意味着新春的到来,是美好的象征。周而复始的过着春节,可为什么要过春节呢?相传,古时候有个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会出来吃人。有一个聪明的小孩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们在门前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笼,并放鞭炮。“年”被吓跑回湖里。从此,人们每年都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年”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人们第二天都会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见到了人都会说“过年好”。这个*俗也就被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人们仍会说“过年好”。

  春节,人们都会在一起吃团圆饭,无论多远,也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腊月二十九,人们就开始忙着贴对联、“福”字、挂门钱。把“福”倒过来贴,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们就忙着包饺子,男人们就去“上坟” 。“上坟”意味着想让死去的亲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晚辈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与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饺子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俗。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去“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里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块、花生、枣、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春节,长辈会给晚辈们一些压岁钱,意味着给晚辈们添岁,也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爱与期望;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还得串亲戚。人们会从大年初二走亲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们交流过去一年的得与失,为新的一年绘新谱。……….

  三、调查报告的总结

  春节的*俗来源已久,在中国民族流传了上下几千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望“春节*俗”在中国大地上发扬光大。

  一、主题的确定

  传统的寒暑假作业,老师一般都是布置学生完成由正规出版社出版的《寒假(暑假)乐园》或《寒假(暑假)新时空》之类的作业。一学期一学期下来,孩子们对这一类作业慢慢地产生厌倦感,觉得做这一种作业很枯燥、很乏味,从而在做作业的态度上慢慢变得漫不经心、敷衍了事!那么,如何激起学生的作业兴趣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他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作业。话说每一年的寒假,都有一个我们中国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过春节,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件多么令人开心、令人兴奋的事儿!他们天天感受着有关“春节”的民风民俗。于是,“走进春节,感受春节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业就这样诞生了。

  二、作业的指导

  确定了作业的主题后,接下来就要设计作业的相关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设计的本次作业内容是:

  1、查找资料,了解年和春节的来历。

  2、了解自己家乡人们过春节的*俗。(吃的、穿的、人们的活动等)

  3、搜集有关春节的对联和诗歌,并摘抄下来。

  4、写一写过春节时,自己印象最深的事儿。

  5、拍一拍过春节时,一家人团团圆圆热闹喜庆的照片。(至少3张)

  6、画一画过春节时,家乡热闹美丽的景象。(8k纸)

  7、做一做富有春节特色的手抄报。(8k纸)

  8、剪一剪富有春节气息的纸工。(福字、春字、窗花等)

  9、写一写本次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自己做了些什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有什么问题值得今后继续探究)

  (备注:根据实际情况和居住条件的限制,可以自己一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几个人一小组合作完成,必要时可以请家长帮忙,同时要注意安全。有条件的同学,有些作业成果,可以以电脑打字的形式呈现。)

  在布置作业时,单单把这一大块作业内容抛给孩子们,那显然是不行的,因为这样孩子们会不知道自己该从何处着手,还需教师作细细地指导。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一)时间和内容上的安排

  寒假前期,查找资料,了解年和春节的来历,搜集有关春节的对联和诗歌。寒假后期,

  画一画过春节时,家乡热闹美丽的景象;做一做富有春节特色的手抄报;剪一剪富有春节气息的纸工;写一写过春节时,自己印象最深的事儿;写一写本次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贯穿整个寒假的,了解自己家乡人们过春节的*俗(吃的、穿的、人们的活动等);拍一拍过春节时,一家人团团圆圆热闹喜庆的照片。

  (二)人员上的安排

  根据孩子们居住条件和兴趣爱好,可以自由组队(要给自己的小队起一个富有新意的队名),也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几个人组成一小队的,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确,每个人都有任务,比如谁负责搜集资料、谁负责整理资料、谁负责拍照摄影、谁负责美工设计等等,同时又要做到相互合作。独立完成的同学,必要时请求家长帮忙。

  (三)作业形式上的辅导

  五年级的孩子,大多数同学都具备了很强的作业能力,比如:编手抄报、画画、剪纸等等;但是对一些不常见的作业,还是需要教师在形式上加以指导。如写心得体会,要让孩子知道从“自己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做了些什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有什么问题值得今后继续探究”等方面去思考,为孩子们消除畏难情绪。

  三、作业成果展示

  开学初的第一堂课,是孩子们最激动最兴奋的一堂课,因为教室里成了孩子们的“作业展览会会馆”。孩子们个个喜气洋洋,脸上无不流露出幸福喜悦的神情。他们互相传递着自己辛勤换来的成果,彼此介绍着、交流着、欣赏着。于是,教师趁热打铁,先让孩子们在组里交流,然后选出优秀组派代表在班里进行交流。下面,摄取几组镜头:

  摄影队:这几组照片是我们小组正月初六在皤滩古街拍的。我们赶到那儿,正好那儿有舞龙表演、花灯展出、民间舞蹈表演等等。我就快速按下数码相机的快门,留下到这一幅幅精彩的画面。此次的皤滩之行真快乐!

  剪纸队:你瞧!我的“***兔子”剪得多精致呀!看上去,小兔子活灵活现的!因为今年是兔年,再加上我的阿姨是剪纸能手,于是,我们组的同学都向我的阿姨学*剪“兔子”,以表示喜庆。祝愿大家在兔年里快快乐乐、开开心心!

  编报队:同学们,新年好!请大家把目光聚集到我们小队同学精心编制的几张手抄报,这可是我们小队同学一寒假的心血呀!瞧!图案色彩鲜艳,字迹工整漂亮,内容新颖独特,主题鲜明突出,处处洋溢的春节喜庆热闹的气息!怎么样!给我们一点掌声吧!

  小画家队:我们组在“郑王也画画大王”的带领下,每人都从不同的角度画出了新年新气象。方馨宁同学的“舞龙”、赵婉彤同学的“吃年夜饭”、朱彥霖同学的“放烟花”、郑王也同学的“看联欢晚会”等等,都富有新年喜庆快乐的味儿!我觉得大家虽然画得很辛苦,但还是觉得收获多多!

  心得队:我觉得这一次实践活动非常有意思,不但让我们懂得了有关“年”和“春节”的来历,感受到了我们仙居人过春节的民风*俗,而且还提高了我们各个方面的能力。我希望这样的活动以后还会有,这样的作业多多布置!

  ……

  四、作业带来的思考

  我觉得这一次作业设计有几大亮点:首先,作业设计有主题,整个作业都是围绕“春节”这一主题而展开,显得集中而不零散,学生作业过程中容易操作;其次,作业设计面广,有画一画、剪一剪、拍一拍、编一编、写一写、搜一搜等,充分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作业设计贴*学生生活实际,都是来自学生的身边,是学生能触摸得到、感受得到的,是学生愿意去做的,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作业兴趣;第四,作业设计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学生在相互合作过程中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感受到了集体的智慧,从而懂得合作是多么重要、集体是多么温暖。同时,通过这一实践活动的作业,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本次作业活动,从横向来看,确实是面上比较广,考虑到了各个方面;但是,从纵向来看,作业的每一个点都还没有做深做实,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点到而已,学生的作业不够丰厚、精致。

  一、研究目的。

  1、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的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功能:

  1、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

  2、祭祀,缅怀祖宗之德,继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

  3、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职责;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合集十篇(扩展7)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优选【五】份

  中学建校两年来,坚定不移地走”以德治校、特色办学“之路,致力于学校文化特色建设,扩展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促进了学校持续不断的发展。学校以《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为指导思想,在强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活动场所的同时,积

  极开展了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和行为规范的养成起到了较好的教育内化作用,逐步形成了”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的良好风尚。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我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了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审美观。两年来,学校借创建市级示范初中之际,加大了校园文化硬件建设的力度,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校园的改造和美化,学校的绿化面积、品位均有了较大的提高,校园内鲜花烂漫,绿树成荫,走进校园,橱窗会”说话“,墙壁会”育人“,庄严肃穆的杨献珍纪念像、耀人眼目的金字校训碑,以及高标准的革命传统教育展室和文化长廊等,处处洋溢着和谐朴实的文化韵味。

  学校还在校园中建有一个长约十余米的宣传长廊和两个阅报栏,集校板报、画廊和校务公开公告栏于一体,简洁、美观、大方。学校在校园的醒目位置、所有教学区域的走廊、教室内外,张挂、书写了名言警句、名人画像等,真正做到了让每一面墙壁都发挥教育作用,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环境中身心得到陶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对他们的品德和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确保学校教育有章、有序和有效的主要保证。两年来,我校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建立和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我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主要体现以下四个特点:

  1.全。学校根据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全方位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事事处处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

  2.细。我校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能较好地体现学校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学校对各种规章制度中口号式的文句尽量减少,充实了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内容,便于各规章制度的具体执行。

  3.严。学校按照教育教学的高标准,以创建示范初中的要求,以人性化管理的理念,严格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充分体现科学管理思想,做到以人为本,赏罚分明,严格规范了全校师生行为。

  4.实。学校在科学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狠抓了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学校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定期组织师生学*掌握制度内容。学校还建立了一个完善的管理网络,成立了以校长挂帅,主管校长负责,各处室负责人、教研组长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考核措施到位。

  三、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我校多年来十分重视学生课余文化的建设,形成了以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为手段,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课外活动。

  我校的课外活动遵循自主性、实践性、发展性和教育性的原则,每一种兴趣小组、每一次活动都要求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成果、有总结,并且要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对兴趣小组活动学校还要求负责老师记好台帐,学校定期检查活动的开展情况。

  一、调查工作概述

  (一)、调查概况

  笔者于20xx年秋对我实*所在的小学(县基金小学)进行了校园文化建设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该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掌握当前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提高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研目的、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抓手。为加强校际学*联系,进一步探索具有各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新路子,打开学校德育与教学相互促进的新局面。

  (三)、调查切入点:

  此次调查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即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为主要切入点展开调查。

  (四)、调查时间及对象:

  调查时间:

  调查对象:县基金小学及该校部分教师、学生

  (五)、学校概况

  县基金小学原名大埠中心小学,是一所始建于1934年的名不见经传的典型山区小学,因条件所限,学校规模极小,校园破烂不堪,当时的校园面积仅有3000多*方米,校舍不足1000*方米,且一半以上还是低矮破烂、阴暗潮湿的一级危房。在校的学生也不过200多人。因为校舍严重不足,周边村庄里的许多学龄孩子都无法入校读书,只能分散在另外几个教学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产队的土仓库里上课。就在这一年,正在寻找资助对象的洪逸挥先生,在赣州市旅游局的牵线搭桥下,与大埠中心小学结上了不解之缘,大埠中心小学也从此更名为基金小学。

  如今,该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园面积翻了几番,危房全部被拆除,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和宿舍楼,教学环境和设施设备得到大大的改善,学校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目前已拥有学生1167人,教职工46人,且30岁以下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2/3,比原来增加了*三倍。

  二、调查基本情况分析

  县基金小学把校园文化建设置于体现学校理念、学校精神、学校品位的高度来积极构建,使其在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过程中,较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支撑。

  一、精心设计,构建绿化、美化、知识化的校园环境。

  在创建过程中,学校在布局调整、建筑设计、区域划分、小品点缀、绿化配套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构建。尤其在学校内部环境的建设上,以“从新”、“从特”、“从细”来装点布置。目前,校园内教室、宿舍、走廊、活动室都能做到美观洁净,而各式宣传橱窗、画廊、黑板报上丰富多彩的内容成为全校师生经常驻足,翘首以待的一道可口的精神快餐。展现在各区域的宣传标语、校训、名人警句无不体现出师生们的人生信仰或教育理念。教师、学生的一些书法、美术作品的点缀,加浓了学校典雅怡人的文化氛围,给师生提供一个赏心悦目、充满生机的教育空间。学校的校园环境真正成无字的诗、无声的歌、立体的画。

  二、规范有序,形成制约、自律、激励的法治环境。

  以法治校、以法治教,应是实现学校管理序化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弘扬校园文化的重要原则。*三年来,学校依据学校章程,建立与健全了一系列具有客观性、稳定性、系统性特点的规章制度,使学校在校园管理、评先荐优、行为规范、考绩考勤等诸方面有章可循。在制定或修改每一项制度时,学校都组织教师或学生积极参与,发动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力求各项制度能为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共同接受。

  三、与时俱进,倡导开拓、进取、创新的人文环境。

  县基金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十分重视人文环境的构筑,尽最大限度地把时代信息、时代精神、时代理念融入校园文化之中,使学生能做到“立足校园、关注祖国、放眼世界”。一周一次的**下讲话,直接成为“世纪论坛”。在这“世纪论坛”上,讲话者歌颂改革开放以来的丰硕成果,介绍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畅谈个人的社会责任,描绘献身四化、献身祖国的宏伟理想,所有这些,激发了全校学生爱校爱国、立志成才的热情。

  四、以人为本,优化培养特长的活动环境。

  校园文化的建设应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应当以人为宗旨,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校园文化的张扬与渗透,来鲜明学校理念,鲜明教育理念,发展师生个性、陶冶师生情操,增加师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律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几年来,学校采用“坐标式”来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横向以时间为序,在每学期,每学年中具体规划好面与点的校园文化活动。活动内容的安排主要依据纪念节日、传统节日、学校特点来组织。纵向以空间为序,通过阵地建设来组织安排活动。*几年来,学校充分利用一切文化宣传阵地,音乐、美术、书法等兴趣小组、学校德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使教师与学生都有共同参与的空间,都有“露一手”的机会。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开展,既普及又有提高,使全校师生在活动中激发了兴趣,发展了个性,培养了特长,形成了风格。形成校园文化的鲜明特色与风格。

  三、调查收获与思考

  当代的学生具有“兴趣多样化,生活多色彩,成才途径多”的特点。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满足他们求新知、求技能、求娱乐、求交际、善表现的愿望及要求;能开拓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有利于他们在知识、能力、道德、情操诸方面的发展。因此,全面性、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建设在陶冶学生情操,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能激发调动他们的创造性,使他们的剩余精力得到渲泄,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利用。

  二、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起到自觉维护班级、学校的荣誉,激励他们为全面成长而努力学*、认真探索。

  三、校园文化活动能调剂、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之余得到轻松愉快的休息,同时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校全方位、多角度为学生成长、成才进行研究和探讨。

  四、可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作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学生在接受教师教育的同时,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素质,为将来走向更高一级学校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五、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优秀的校园文化寄托了全体师生的理想、希望、要求,满足了全体师生共同的需要,使学校群体产生强烈的内聚力量和激励力量。同时能够激发全体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个体对群体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越发达、愈成熟,群体心理就愈协调、相融的越统一,学校对个体的吸引力、凝聚力、激励力就愈大,群体意识就愈强。另一方面,处于社会中的体现凝聚力、激励力的学校形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扩散、传播,还会使外部公众对学校的信念、目标、育人的有效性也产生认同和信心,这样就可以强化学校内部的自信力,从而将个体目标整合为学校总目标。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按照万盛经开区教育局工作统一部署,结合重庆市进盛实验中学办学实际,经过大量资料收集和分析,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学校简介

  重庆市进盛实验中学校创建于

  1945年9月,由东林矿业公司万盛煤矿员工子弟小学校开办;1950年更名为“西南工业部四0三煤矿子弟学校”;

  1951年更名为“公私合营东林煤矿职工子弟学校”;

  1959年9月更名为“鱼田堡煤矿子弟校”;

  1965年,更名为“南桐矿务局职工子弟校”;

  1968年更名为“南桐矿务局机修厂子弟校”;

  1978年更名为“南桐矿务局第二职工子弟校”

  1982年9月成立“南桐矿务局中学校”;

  1983年更名为“南桐矿务局第一中学校”;

  XX年1月更名为万盛区东林初级中学校,XX年11月,学校恢复高中办学,更名为重庆市万盛区东林高级中学,XX年7月,与原进盛实验中学校合并,成立重庆市进盛实验中学校。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30203*方米,建筑面积27511*方米。其中教学楼5栋,实验楼1栋,共计教室78间,功能室19间,办公室47间,会议室5间。室外塑胶运动场2块,面积8000*方米,室内塑胶运动场923*方米,食堂948*方米,教师宿舍1栋,学生公寓3栋,学生浴室1栋。目前有班级个,其中高中班,学生人,教职工人。美术、音乐、舞蹈、计算机等教室基本具备。

  二、文化现状

  学校的诞生与抗战和采煤都有密切的关系,经过70余年风雨,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并逐步形成底蕴厚重的文化理念、办学理念。

  重庆市进盛实验中学的文化理念是“竹文化”,以培养高尚、正直、有用的人才。文化特色是“矿工底蕴、修竹气质”。文化建设方向是“传承·弘扬·拓新”。文化建设途径是“承载传统文明·打造时代特色”。

  重庆市进盛实验中学的办学理念“奠基成功人生”。学校精神是“负重自强、和谐共进”。校训是“知行精进、日新月盛”。校风是“虚心致远、止于至善”。教风是“兼百家之美、严不倦之教”。学风是“博采众长日高日上”。

  根据这一系列完整理念,确立了学校的教育主线,这就是“竹韵劲节、文武兼*、担当责任、永怀感恩”。围绕这一教育主线,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学*,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通过历史挖掘和地区实际,以及学校优势、传统等等,逐步形成以武术、羽毛球为教育品牌,兼顾其他艺术学科,以“感恩与责任”为德育主线,强力推行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

  (一)武术特色:

  围绕武术特色教育教学工作,*年来先后完成了一定的武术文化建设工作。如一是完成了武术文化浮雕;二是以年级、班级为单位,建立了武术廊道文化;三是在体育课中全面推广武术项目;四是开展了以武术为主的大课间活动;五是开展了一年一度的全校性的武术套路比赛;六是确立了“武术教育在学校全面开展的”课题研究;七是以班会课等为载体,大力弘杨武术文化;八是在学校各种活动中均有意识的穿插武术节目,以达到宣传武术特色;九是在师生中建立武术业余爱好者联盟,开展晨练等;十是与有关部门联姻,建立太极拳、跆拳道、散打等专业训练队伍……目前,已经初步营造出武术文化氛围。需要指出的是,重庆市进盛实验中学开展武术特色教育教学活动的资料、新闻先后在《重庆日报》、《西部开发报》、《万盛经开报》,以及地区电视台得以报道,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在重庆市的各种运动会中,武术也获得了各种金牌十余枚。

  (二)竹韵文化:围绕竹文化

  一是完成了校歌、校旗、校徽、校训、班牌等等的设计工作,并广泛应用于学校各种媒介中;

  二是发行了校刊、校报;

  三是完成了竹文化廊道文化建设;

  四是将学生的书画作品上墙展览;

  五是制作了大量反映学校的展板;

  六是开展了系列大型“竹韵劲节书青春”舞台活动;

  七是开展了寝室文化、办公室文化、教室文化的建设工作;

  八是全面绿化、美化校园,种植了比较多的树木花草;

  九是重点开展了以学生会为中心的讲文明、爱卫生活动;

  十是开展了有上千人参加的各种特长生专业训练,艺术体育高考成绩突出。

  同样需要说明的是,在万盛子如广场开展的“竹韵劲节书青春”大型活动,得到了广大市民的交口称赞。而恢复高中办学后,艺术体育培养的学生前后有700余人进入了各级院校,其中不乏“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成都体育学院”、“西南大学”等等知名大学,较好的实现了高考与文化建设的结合。

  三、存在问题

  虽然重庆市进盛实验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从纵向看,还没有完全发掘出学校丰厚的历史底蕴;从横向看,与兄弟学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特色不够鲜明,文化不够彰显,继承不够统一,执行不够严肃。在文化特色与应试教育中还左右摇摆,缺乏足够的毅力和恒心来办好校园文化建设,部分干部教师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还存在偏见。通过调查研究,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问题。

  一是特色教育没有有效开展,特别是武术特色的开展工作还处于低效率状态,还没有树立成学校的文化品牌,没有成为学校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个别教师主人翁意识淡薄,敬业精神不强,缺乏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对学校布置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工作中敷衍了事,马虎应对,消极干事。

  二是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还缺乏系统化和常态化,部分工作属于见子打子状态,缺乏前瞻性,结果导致工作疲于命,但效果未必最佳。一些分管领导也围绕着自己的小地盘打算,缺乏全盘意识和牺牲精神。许多工作各自为阵,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执行力度不够,没有最大限度完成此项工作。

  三是已经完成的校园文化符号还没有最大限度地宣传展示,没有有效利用校园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地营造校园文化,以至于学生还对于学校的各种标识不够了解。

  四是校园卫生做得多,保持差,乱丢垃圾现象十分突出。语言不够文明现象时有发生,校牌佩带坚持不好,乱涂乱画时有发生。

  五是部分干部教师缺乏正确的校园文化观,潜意识还存在主、副课观点,始终顽固坚持传统课堂教学,忽略课外活动,特别是社会实践。就是高中考试中十分重要的艺术体育考试,也认为是小儿科现象。评优评先、奖金制度、福利待遇等方面没有考虑艺术体育教师的利益和感受,使部分特长教师也存在工作消极情绪。

  四、今后方向

  为此我们认为学校下阶段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将着力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机结合,完善制度,加强执行力,尽快形成完整的校园文化体系,确立校园文化建设完成时间表,严格检查力度,务求完成工作。避免走形式、喊口号。

  二是在原有校园文化建设领导班子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职能分工,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交叉性质的工作,要严格执行领导负责制,落实领导具体负责。

  三是在当前基础上,有效利用学校的围墙、教室、花园、房屋、操场、廊道,以及学校广播站、电脑、网页、校刊、校报、校讯通等,全面丰富学校文化氛围,如张贴校徽,播放校歌,强力营造文化氛围。

  四是重点开展武术活动,开设专门的武术课,尽快形成武术周活动体系,尽快形成全校参与的高潮,建设学校武术用教室和陈列室。以此为核心,将学校已经颇有影响和成绩的艺术、体育特长训练做大、做强。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彰显了学校办学的教育魅力,还为深化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奠定良好基础。今后,重庆市进盛实验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将努力创出特色、形成品牌,加强人文关怀、提高人文素养,让学校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为万盛这方热土培养大量有用的。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校园文化一经提出就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三个方面的客观原因。

  第一,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微观现象,这是学校管理发展的高层次追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校园文化成了各级各类学校育人的一条重要途径,成了学校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充分显示了文化管理的高层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为学校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为校园文化的培植创造了优越条件。

  第三,随着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迫切需要学校教育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上开辟一条新的路子,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校园文化在我国的兴起是客观必然的。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研究目的

  校园文化带有时代和社会的烙印,并极大影响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与人才的培养。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学校这块学生生活的主阵地,我们有必要、有责任、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其调适、导向的育人功能。我校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人品,“校园文化”品牌的提升势在必行。

  (二)研究意义

  1、构建起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教师活得幸福,教得精神,使学生过得开心,学得主动。

  2、使学校有“魂”(精神)可守,带动学校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发展。

  3、完备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规章制度合法、科学、人性。

  4、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