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菁华5篇)

首页 / 调查报告 / | 2022-10-03 00:00:00 调查报告,文化建设,农村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1

  根据市委关于学*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工作安排,我深入到高*市马村镇西牛庄村、野川镇文化站、西沟村、河西镇苏庄村,通过实地察看、入户访谈、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就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深*系点市教育局、兴高能源进行了调研。结合同全市文化界人士座谈讨论的情况,总的来讲,我市的农村文化建设成效比较明显,同时问题也较为突出,需要我们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日益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关注农民,加大投入,改善服务,营造农村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乡村的文明风尚,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有泽州县和阳城县2个全国文化先进县、城区和高*市2个省级文化先进县、50个市级文化先进乡镇、200个市级特色文化村。

  第一,增加了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文化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全市20xx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入9255万元,同比增长59.68%,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保障有了较大突破。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和“三下乡”、“四进社区”服务活动,缓解了农民群众看戏难、看图书难、看电影难、看电视难的问题。20xx年10月份,正式启动“文化低保”工程,4个月来,市、县两级财政共支付160余万元,为300个贫困村送电影3600场,送戏104场,建立农民书屋35个;累计回收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购书补助卡29806张,为贫困村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送图书56000册,全市*20万群众开始受益。

  第二,改善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目前,县级“两馆”建设初见成效,沁水县文化馆、图书馆和陵川县文化活动中心(两馆合一)主体工程已完工,阳城县图书馆已经立项,城区、泽州县的“两馆”建设均已列入重要议程。20xx年,全市新建、改建乡镇综合文化站32个。全市40%的村建设有文化活动室。全市现有农家书屋300多个,藏书100余万册。同时,将村党支部活动室、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资源整合为一体,用于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提高了农村公共资源共享率和农村文化活动的集聚力。就高*市野川镇文化站和西牛庄村、西沟村、苏庄村来讲,文化氛围浓厚,基础设施较好,文化建设惠及到了全村百姓。

  第三,拓展了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一是同节庆活动相结合,如陵川县的“红叶节”、泽州县的“金秋小康文化旅游月”、沁水县的“柳宗元文化节”、高*市的“炎帝文化节”、城区的“白马禅寺祈福节”等,打造了文化品牌。二是与传统节日相结合,每年春节、元宵节,市区和各县都要组织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如阳城县的“皇城相府杯”民间艺术擂台赛、泽州县的八音会擂台赛、高*市西牛庄村、苏庄村、姬家山村的春节文艺演出等,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与文明创建相结合,在全市广大农村开展了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推动了乡风文明。西牛庄村创新“十星级”文明户的做法受到了中央文明委的肯定。

  第四,发挥了农民文化主体作用。在“送文化”的同时,各级*还十分重视“种文化”工作,利用传统和重大节日、集市、庙会等,开展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吸引群众参与。鼓励指导民间力量兴办了八音会、手工艺品、根雕、石艺、个体放映队、农民书屋等文艺团体。这些自办文化组织,大都以“自我投资、自愿组合、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方式组建,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帮助创建了一批文化示范户,开展了“特色文化村”评选,把广大农民组织到了文化建设当中,推动了农村文化发展。

  二、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总体上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但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待和衡量,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

  第一,农民群众素质偏低。据统计资料显示,20xx年,全市222万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3%,大专以上的只有不到4%。就农村来讲,受教育程度更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到了90%以上,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多。如何提高农民素质,这是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最大课题。

  第二,文化基础设施滞后。目前,全市六个县市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不*衡,城区只有190*方米,泽州县租借,高*市1800*方米,阳城县20xx*方米,沁水县在建,陵川县400*方米;各县市区的图书馆,只有阳城县达到了国家最低评估标准。84个乡镇(办事处)的综合文化站,除20xx年新建改建的32个外,其余的均不达省定标准,其中有一半文化站无法开展正常活动。全市2337个行政村(居委会),60%的村庄没有文化活动场所,已建成的文化活动室也有一半以上没有达标。“无文化阵地,有阵地无器材,大部分器材十分陈旧”的状况还普遍存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第三,文化产品供应不足。大部分农村受场地、经费、人才的限制,文化活动手段简单、形式陈旧、内容单一,群众参与率不高。每年相关部门都要组织送戏、送图书、送电影下乡,但覆盖率不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仍然存在看电影难、看图书难、看戏难的现象。一些地方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对“留守”的老年人、妇女、儿童,如何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特别值得研究。

  第四,农村文化队伍薄弱。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不足。比如泽州县,17个乡镇中,综合文化站的在编在岗人员只有9名,而且大部分乡镇文化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乡镇布置的各项“中心工作”,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专干不专”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大多数没有经过文化主管部门的考核选任,而是由乡镇*自行安排干部兼任,许多人员没有艺术专业特长,存在着专业不专、后继乏人的状况。

  第五,农村文化发展失衡。县与县之间、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因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建设差异较大,文化建设也呈现出同样的发展趋势。总体上看,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文化建设相对较好;经济欠发达的地方,文化建设也处于相对的贫困状态。

  第六,文化体制机制缺失。有的地方把不住“四位一体”的建设格局,没有把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发展目标,没有把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民生重点,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文化工作也总要让位于经济建设、重点工程、农村稳定等工作;有的地方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步骤、重点、项目、保障等环节,没有系统的、具体的指导意见和目标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性、无序性的问题;有的地方对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对农村文化投入缺乏规定性的制度保证,对农村文化发展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三、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我市农村文化基础差、农村文化建设难、农民群众素质低、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实际,当前,应重点抓好四项工作。可概括为“四个一”,即做好一个总体规划,建立一套体制机制,打造一支人才队伍,推进一项创建活动。

  第一,做好一个总体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相衔接,制定和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指导农村文化建设。总的目标要求,一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二是加强文化阵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证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三是坚持用文化熏陶人、感染人,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发掘、保护、开发优秀的文化遗产,壮大农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局和方向。

  第二,建立一套体制机制。一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正常增长的保障机制,设立农村文化发展资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提高文化经费用于乡村的比例,同时用好国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xx年,县级“两馆”应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应全部达到省定目标,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应扩大数量、提升档次,有效扭转我市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应不足的局面。二要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建立政策推动机制,实施“文化低保”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解决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大有线电视覆盖面,确保农民群众既能听到中央和省委的声音,又能听到市委市*的声音。三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力度,建立农村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机制,把文化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农民受惠、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创建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评价体系,激发出社会各界的文化自觉意识。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要害。

  第三,打造一支人才队伍。在*职权范围内,深化农村文化队伍体制改革,创新农村文化队伍管理制度,理顺乡镇文化站及其人员的岗位职责、日常管理、机构编制、工资福利、学*培训等方面的关系和机制,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基本待遇,解决无人干事的问题。通过举办培训班、选送深造、骨干示范、专干下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音乐、美术、书法、剪纸、文学等多门类的农村文艺人才,发展一批八音会、小剧团、秧歌队等群众性文艺组织,鼓励引导他们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建立一支永不离村的文艺队伍。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提和保证。

  第四,推进一项创建活动。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以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新农村“四位一体”文明创建为抓手,以城市的标准建农村,以市民的理念育农民,推动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联动对接。在创建内容上,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治理“五乱”(乱倒垃圾、乱倒粪便、乱贴广告、乱设摊点、乱建房屋)、推动“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达到“六化”(环境整洁化、村庄园林化、街道明亮化、饮水安全化、能源新型化、住房舒适化),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抓好“十星级”文明户、乡村好人、美德家庭等创建活动,抓好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妇女儿童禁毒禁赌会等工作,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创建要求上,突出群众得实惠,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向农村流动,推动政务、法治、人文、市场、生活、生态“六大环境”建设向农村延伸,使农民群众共享文明创建成果。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题和载体。

  总之,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紧迫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常抓常新的工作。在学*实践活动中,应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解决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构筑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水*,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全市人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为我市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2

  新农村建设旌旗攒动,是当今我县的一道风景。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11月9日--11月19日,我们利用到农村宣讲贯彻中央六中全会和省、市第九次党代表会精神之际,就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调研。通过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与村干部和群众就农村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客观存在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对照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存在不少的差距。一是文化落后导致农民失去自信。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信息更新加速的今天,一些农民因缺少知识,精神空虚、麻木,不思进取,很难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勤劳致富,存在严重的"软懒散"和"等靠要"愚昧思想,对发展农业生产,建设新农村缺乏信心。二是农民活动的公共空间正在逐渐萎缩。文化室、图书室、广播室、篮球场形同虚设,没有被用来开展文化活动,严重阻碍了农村群众文化的正常开展。三是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很多农民反映,几年也看不上一场电影,庙会唱戏也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陈旧内容,电视里的节目又远离农民,与其跟着凑热闹,还不如自己找乐趣。四是陈规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桎梏。人情费逐年上涨,"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传统价值观根深蒂固。在调查中,不少基层干部告诉我们,给农民送点文化并不难,难得是让文化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从而改变农民的旧思想、旧观念,新农村建设才会有盼头。

  农村文化处于这样的境地,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农民表现于文化上的种种沮丧和自卑,根源在于职业自信和身份自信的失落,对改变农村面貌缺乏信心。二是乡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方面的冲击,农民熟悉的文化种类和文化活动方式渐行渐远,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的热情逐渐冷淡。三是单调、乏味的农村文化生活,让农村陈规陋*的代代相传钻了空子。有的村民空余时间不是凑在一起谈论东家长西家短,就是打扑克、耍麻将,甚至聚众赌博等等。可想而知,这种文化熏陶滋养下的农民何能树雄心立大志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由此可见,忽视农村文化建设,不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不仅精神失去支柱,智力失去支持,经济难以发展,社会稳定存在隐患,而且久而久之,农村这个弱势文化区域,就会被其他文化同化、吞噬,就会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前进中瞬间飘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重塑农民这个新主体,用新文化冲击旧观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有永不枯竭的强大动力。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自觉创新

  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取得真正成效,必须突出一个"新"字,就是要有新招式、新做派、新气象、新风格。这就要求农村文化必须自觉创新,努力找准契合点,不断打造新亮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

  一是把农民致富奔小康作为实现文化自觉创新的原动力。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在重建农民精神世界、满足农民群众娱乐需求的同时,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的致富本领,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要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最佳切入点。我县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有的甚至就"活"在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利用特色文化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实现农村文化创新,群众最容易接受,也最乐于参与。

  三是以队伍建设推动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首先,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其次,要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农村文化建设、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制定好文化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要切合实际,制定农村文化发展总体规划,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全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是要增加一批文化娱乐设施。应本着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增加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加快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着力打造新农村文化建设家园工程,力争镇镇建有综合文化站,村村建有文化活动室。要把集科技、图书、阅览、健身、展览、文化培训、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中心建设成为农民群众接触文化资源、享受文化权益的最直接载体,达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位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要创作一批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要发挥文联、文化等部门的专业特长,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切体会新农村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精心描绘绚丽多采的农村生活,多创作一些适合农民口味,可以激励人、鼓舞人、奋发向上的优秀作品。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村业余作者的培养和扶持力度,鼓励他们继续乡土文学的创作,用先进文化陶冶农民情操,激发农民的主人公意识。

  四是要定期组织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活动。在继续搞好"三下乡"活动的基础上,利用"文化联动"搞活农村舞台。每年举办一次以"大地欢歌"为主题的农村文化艺术节活动,为广大农民提供一个展示风采,交流技艺的*台。同时,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先进实用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不断在农民群众中刮起"文化风暴"。

  五是要倡导文明新风的评选活动。大力开展"改陋*,树新风"活动,以创建小康文明示范村、评选文明卫生户、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和睦家庭等活动,增加群众参与意识和创建意识,丰富农民的精神境界,净化农村文化环境,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以此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施"三五"战略,建设一流强县发挥文化应有的作用。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3

  盛夏的天气,烈火般的阳光,晴空万里,大自然中到处充满着和谐的气息.在7月21日至7月23日这三天的时间里,我来到了*江县三市镇这片充满生机的沃土上.带着满腔热情,把这块神奇土地上的乡村文化及人文景观细细品味。

  *江县三市镇距离县城二十多公里,东临嘉义,南接思村,西与安定和三阳交界,北与童市相连.这是一方充满灵性的文化厚土,被誉为“蓝墨水上游”的汨罗江穿境而过,回荡着屈原,杜甫两位世界文化名人江畔求索行吟的千古绝唱;这是一方山清水秀的生态净土,连云拔峭与南,汨水蜿蜒西流,万亩连云茶园青翠欲滴,一望无垠,境内的千年古樟被誉为“中华一绝”。

  深厚的文化底蕴

  该镇文化底蕴丰厚。三市俗称“三眼桥”,相传因古时“三眼分水”的传说而得名,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清末诗人李元度,共和国上将钟期光,当代著名画家周令钊都出生于此。以瓮思游、李里、余宣传、余四兵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旅居外国和留学人士也遍及世界各地。该地的花灯戏深受群众喜爱,且在xx年*江县民间艺术节上获一等奖。著名画家周令钊是三市镇人,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第二套人民币的设计者之一。xx年他回到老家,和友人陈若菊一道,为家乡创作大型版画《碧浪连云,茶香如海》,成为三市的瑰宝。

  现在的乡村文化建设

  *几年逐步建立完善了一些促进村民提高素质的公益文化设施。村民活动室/图书室/篮球场等公益设施陆续建立,全村群众学*,锻炼形成风气,买码,赌博等不良风气已经绝迹,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新建的三市镇文化活动中心拥有12个功能室,文化器材/娱乐设施15套,图书16000册,能同时容纳120人进行学*娱乐活动,是*江县乡镇文化活动中心较为先进的功能中心。在调研的过程中,优美的广场舞格外吸引我的眼球。村民们互相携手,相互微笑,摸索着赢回青春的舞步,自信激昂,成为了村民广场上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为优质的生态环境喝彩

  7月23日上午,我来到了三市镇著名的水库风景区——尧塘水库。为缓解城关地区用水供需矛盾,进一步提高饮水质量,*江县委、县*高度重视,通过科学论证,将取水源定于距城关30多公里的三市镇尧塘村尧塘水库。尧塘水库风景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三面环山,一面临镇。夏日的水库四周满山油翠,山水相映,鸟语莺啼。水产资源极其丰富,水下游鱼成群,水上野鸟戏水。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已和谐相融,交相辉映。绿地林荫,卵石小径,苍鹰振翅,岸边观水长廊,扶手古色古香,好一番景致。饶塘水库风景区景点有登山远眺,电站,溢洪道,观水长廊,思源亭……

  新建的尧塘村水库总库容为644万方,属小(一)型水利工程,水量充足,水质优良,经*门检测,符合饮用水水质要求。该工程投资大约7000多万元,每天可供水5万吨,可以解决2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该工程已于xx年8月竣工)

  三天的乡村文化调研活动,带给我太多欣喜,太多震撼,那种奇妙的感觉至今还回味无穷……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江三市镇,景色优美,百鸟争鸣,花香四溢,人杰地灵,一片欣欣向荣,永远祝福你!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4

  根据市委关于学*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工作安排,我深入到高*市马村镇西牛庄村、野川镇文化站、西沟村、河西镇苏庄村,通过实地察看、入户访谈、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就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深*系点市教育局、兴高能源进行了调研。结合同全市文化界人士座谈讨论的情况,总的来讲,我市的农村文化建设成效比较明显,同时问题也较为突出,需要我们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日益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关注农民,加大投入,改善服务,营造农村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乡村的文明风尚,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有泽州县和阳城县2个全国文化先进县、城区和高*市2个省级文化先进县、50个市级文化先进乡镇、200个市级特色文化村。

  第一,增加了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文化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全市20xx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入9255万元,同比增长59.68%,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保障有了较大突破。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和“三下乡”、“四进社区”服务活动,缓解了农民群众看戏难、看图书难、看电影难、看电视难的问题。20xx年10月份,正式启动“文化低保”工程,4个月来,市、县两级财政共支付160余万元,为300个贫困村送电影3600场,送戏104场,建立农民书屋35个;累计回收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购书补助卡29806张,为贫困村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送图书56000册,全市*20万群众开始受益。

  第二,改善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目前,县级“两馆”建设初见成效,沁水县文化馆、图书馆和陵川县文化活动中心(两馆合一)主体工程已完工,阳城县图书馆已经立项,城区、泽州县的“两馆”建设均已列入重要议程。20xx年,全市新建、改建乡镇综合文化站32个。全市40%的村建设有文化活动室。全市现有农家书屋300多个,藏书100余万册。同时,将村党支部活动室、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资源整合为一体,用于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提高了农村公共资源共享率和农村文化活动的集聚力。就高*市野川镇文化站和西牛庄村、西沟村、苏庄村来讲,文化氛围浓厚,基础设施较好,文化建设惠及到了全村百姓。

  第三,拓展了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一是同节庆活动相结合,如陵川县的“红叶节”、泽州县的“金秋小康文化旅游月”、沁水县的“柳宗元文化节”、高*市的“炎帝文化节”、城区的“白马禅寺祈福节”等,打造了文化品牌。二是与传统节日相结合,每年春节、元宵节,市区和各县都要组织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如阳城县的“皇城相府杯”民间艺术擂台赛、泽州县的八音会擂台赛、高*市西牛庄村、苏庄村、姬家山村的春节文艺演出等,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与文明创建相结合,在全市广大农村开展了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推动了乡风文明。西牛庄村创新“十星级”文明户的做法受到了中央文明委的肯定。

  第四,发挥了农民文化主体作用。在“送文化”的同时,各级*还十分重视“种文化”工作,利用传统和重大节日、集市、庙会等,开展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吸引群众参与。鼓励指导民间力量兴办了八音会、手工艺品、根雕、石艺、个体放映队、农民书屋等文艺团体。这些自办文化组织,大都以“自我投资、自愿组合、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方式组建,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帮助创建了一批文化示范户,开展了“特色文化村”评选,把广大农民组织到了文化建设当中,推动了农村文化发展。

  二、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总体上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但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待和衡量,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

  第一,农民群众素质偏低。据统计资料显示,20xx年,全市222万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3%,大专以上的只有不到4%。就农村来讲,受教育程度更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到了90%以上,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多。如何提高农民素质,这是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最大课题。

  第二,文化基础设施滞后。目前,全市六个县市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不*衡,城区只有190*方米,泽州县租借,高*市1800*方米,阳城县20xx*方米,沁水县在建,陵川县400*方米;各县市区的图书馆,只有阳城县达到了国家最低评估标准。84个乡镇(办事处)的综合文化站,除20xx年新建改建的32个外,其余的均不达省定标准,其中有一半文化站无法开展正常活动。全市2337个行政村(居委会),60%的村庄没有文化活动场所,已建成的文化活动室也有一半以上没有达标。“无文化阵地,有阵地无器材,大部分器材十分陈旧”的状况还普遍存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第三,文化产品供应不足。大部分农村受场地、经费、人才的限制,文化活动手段简单、形式陈旧、内容单一,群众参与率不高。每年相关部门都要组织送戏、送图书、送电影下乡,但覆盖率不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仍然存在看电影难、看图书难、看戏难的现象。一些地方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对“留守”的老年人、妇女、儿童,如何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特别值得研究。

  第四,农村文化队伍薄弱。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不足。比如泽州县,17个乡镇中,综合文化站的在编在岗人员只有9名,而且大部分乡镇文化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乡镇布置的各项“中心工作”,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专干不专”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大多数没有经过文化主管部门的考核选任,而是由乡镇*自行安排干部兼任,许多人员没有艺术专业特长,存在着专业不专、后继乏人的状况。

  第五,农村文化发展失衡。县与县之间、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因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建设差异较大,文化建设也呈现出同样的发展趋势。总体上看,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文化建设相对较好;经济欠发达的地方,文化建设也处于相对的贫困状态。

  第六,文化体制机制缺失。有的地方把不住“四位一体”的建设格局,没有把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发展目标,没有把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民生重点,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文化工作也总要让位于经济建设、重点工程、农村稳定等工作;有的地方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步骤、重点、项目、保障等环节,没有系统的、具体的指导意见和目标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性、无序性的问题;有的地方对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对农村文化投入缺乏规定性的制度保证,对农村文化发展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三、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我市农村文化基础差、农村文化建设难、农民群众素质低、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实际,当前,应重点抓好四项工作。可概括为“四个一”,即做好一个总体规划,建立一套体制机制,打造一支人才队伍,推进一项创建活动。

  第一,做好一个总体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相衔接,制定和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指导农村文化建设。总的目标要求,一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二是加强文化阵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证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三是坚持用文化熏陶人、感染人,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发掘、保护、开发优秀的文化遗产,壮大农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局和方向。

  第二,建立一套体制机制。一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正常增长的保障机制,设立农村文化发展资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提高文化经费用于乡村的比例,同时用好国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xx年,县级“两馆”应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应全部达到省定目标,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应扩大数量、提升档次,有效扭转我市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应不足的局面。二要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建立政策推动机制,实施“文化低保”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解决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大有线电视覆盖面,确保农民群众既能听到中央和省委的声音,又能听到市委市*的声音。三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力度,建立农村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机制,把文化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农民受惠、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创建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评价体系,激发出社会各界的文化自觉意识。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要害。

  第三,打造一支人才队伍。在*职权范围内,深化农村文化队伍体制改革,创新农村文化队伍管理制度,理顺乡镇文化站及其人员的岗位职责、日常管理、机构编制、工资福利、学*培训等方面的关系和机制,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基本待遇,解决无人干事的问题。通过举办培训班、选送深造、骨干示范、专干下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音乐、美术、书法、剪纸、文学等多门类的农村文艺人才,发展一批八音会、小剧团、秧歌队等群众性文艺组织,鼓励引导他们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建立一支永不离村的文艺队伍。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提和保证。

  第四,推进一项创建活动。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以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新农村“四位一体”文明创建为抓手,以城市的标准建农村,以市民的理念育农民,推动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联动对接。在创建内容上,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治理“五乱”(乱倒垃圾、乱倒粪便、乱贴广告、乱设摊点、乱建房屋)、推动“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达到“六化”(环境整洁化、村庄园林化、街道明亮化、饮水安全化、能源新型化、住房舒适化),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抓好“十星级”文明户、乡村好人、美德家庭等创建活动,抓好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妇女儿童禁毒禁赌会等工作,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创建要求上,突出群众得实惠,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向农村流动,推动政务、法治、人文、市场、生活、生态“六大环境”建设向农村延伸,使农民群众共享文明创建成果。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题和载体。

  总之,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紧迫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常抓常新的工作。在学*实践活动中,应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解决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构筑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水*,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全市人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为我市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5

  根据市委关于学*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工作安排,我深入到高*市马村镇西牛庄村、野川镇文化站、西沟村、河西镇苏庄村,通过实地察看、入户访谈、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就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深*系点市教育局、兴高能源进行了调研。结合同全市文化界人士座谈讨论的情况,总的来讲,我市的农村文化建设成效比较明显,同时问题也较为突出,需要我们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日益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关注农民,加大投入,改善服务,营造农村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乡村的文明风尚,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有泽州县和阳城县2个全国文化先进县、城区和高*市2个省级文化先进县、50个市级文化先进乡镇、200个市级特色文化村。

  第一,增加了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文化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全市20xx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入9255万元,同比增长59.68%,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保障有了较大突破。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和“三下乡”、“四进社区”服务活动,缓解了农民群众看戏难、看图书难、看电影难、看电视难的问题。20xx年10月份,正式启动“文化低保”工程,4个月来,市、县两级财政共支付160余万元,为300个贫困村送电影3600场,送戏104场,建立农民书屋35个;累计回收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购书补助卡29806张,为贫困村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送图书56000册,全市*20万群众开始受益。

  第二,改善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目前,县级“两馆”建设初见成效,沁水县文化馆、图书馆和陵川县文化活动中心(两馆合一)主体工程已完工,阳城县图书馆已经立项,城区、泽州县的“两馆”建设均已列入重要议程。20xx年,全市新建、改建乡镇综合文化站32个。全市40%的村建设有文化活动室。全市现有农家书屋300多个,藏书100余万册。同时,将村党支部活动室、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资源整合为一体,用于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提高了农村公共资源共享率和农村文化活动的集聚力。就高*市野川镇文化站和西牛庄村、西沟村、苏庄村来讲,文化氛围浓厚,基础设施较好,文化建设惠及到了全村百姓。

  第三,拓展了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一是同节庆活动相结合,如陵川县的“红叶节”、泽州县的“金秋小康文化旅游月”、沁水县的“柳宗元文化节”、高*市的“炎帝文化节”、城区的“白马禅寺祈福节”等,打造了文化品牌。二是与传统节日相结合,每年春节、元宵节,市区和各县都要组织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如阳城县的“皇城相府杯”民间艺术擂台赛、泽州县的八音会擂台赛、高*市西牛庄村、苏庄村、姬家山村的春节文艺演出等,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与文明创建相结合,在全市广大农村开展了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推动了乡风文明。西牛庄村创新“十星级”文明户的做法受到了中央文明委的肯定。

  第四,发挥了农民文化主体作用。在“送文化”的同时,各级*还十分重视“种文化”工作,利用传统和重大节日、集市、庙会等,开展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吸引群众参与。鼓励指导民间力量兴办了八音会、手工艺品、根雕、石艺、个体放映队、农民书屋等文艺团体。这些自办文化组织,大都以“自我投资、自愿组合、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方式组建,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帮助创建了一批文化示范户,开展了“特色文化村”评选,把广大农民组织到了文化建设当中,推动了农村文化发展。

  二、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总体上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但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待和衡量,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

  第一,农民群众素质偏低。据统计资料显示,20xx年,全市222万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3%,大专以上的只有不到4%。就农村来讲,受教育程度更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到了90%以上,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多。如何提高农民素质,这是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最大课题。

  第二,文化基础设施滞后。目前,全市六个县市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不*衡,城区只有190*方米,泽州县租借,高*市1800*方米,阳城县20xx*方米,沁水县在建,陵川县400*方米;各县市区的图书馆,只有阳城县达到了国家最低评估标准。84个乡镇(办事处)的综合文化站,除20xx年新建改建的32个外,其余的均不达省定标准,其中有一半文化站无法开展正常活动。全市2337个行政村(居委会),60%的村庄没有文化活动场所,已建成的文化活动室也有一半以上没有达标。“无文化阵地,有阵地无器材,大部分器材十分陈旧”的状况还普遍存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第三,文化产品供应不足。大部分农村受场地、经费、人才的限制,文化活动手段简单、形式陈旧、内容单一,群众参与率不高。每年相关部门都要组织送戏、送图书、送电影下乡,但覆盖率不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仍然存在看电影难、看图书难、看戏难的现象。一些地方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对“留守”的老年人、妇女、儿童,如何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特别值得研究。

  第四,农村文化队伍薄弱。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不足。比如泽州县,17个乡镇中,综合文化站的在编在岗人员只有9名,而且大部分乡镇文化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乡镇布置的各项“中心工作”,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专干不专”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大多数没有经过文化主管部门的考核选任,而是由乡镇*自行安排干部兼任,许多人员没有艺术专业特长,存在着专业不专、后继乏人的状况。

  第五,农村文化发展失衡。县与县之间、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因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建设差异较大,文化建设也呈现出同样的发展趋势。总体上看,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文化建设相对较好;经济欠发达的地方,文化建设也处于相对的贫困状态。

  第六,文化体制机制缺失。有的地方把不住“四位一体”的建设格局,没有把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发展目标,没有把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民生重点,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文化工作也总要让位于经济建设、重点工程、农村稳定等工作;有的地方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步骤、重点、项目、保障等环节,没有系统的、具体的指导意见和目标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性、无序性的问题;有的地方对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对农村文化投入缺乏规定性的制度保证,对农村文化发展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三、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我市农村文化基础差、农村文化建设难、农民群众素质低、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实际,当前,应重点抓好四项工作。可概括为“四个一”,即做好一个总体规划,建立一套体制机制,打造一支人才队伍,推进一项创建活动。

  第一,做好一个总体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相衔接,制定和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指导农村文化建设。总的目标要求,一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二是加强文化阵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证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三是坚持用文化熏陶人、感染人,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发掘、保护、开发优秀的文化遗产,壮大农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局和方向。

  第二,建立一套体制机制。一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正常增长的保障机制,设立农村文化发展资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提高文化经费用于乡村的比例,同时用好国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xx年,县级“两馆”应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应全部达到省定目标,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应扩大数量、提升档次,有效扭转我市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应不足的局面。二要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建立政策推动机制,实施“文化低保”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解决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大有线电视覆盖面,确保农民群众既能听到中央和省委的声音,又能听到市委市*的声音。三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力度,建立农村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机制,把文化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农民受惠、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创建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评价体系,激发出社会各界的文化自觉意识。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要害。

  第三,打造一支人才队伍。在*职权范围内,深化农村文化队伍体制改革,创新农村文化队伍管理制度,理顺乡镇文化站及其人员的岗位职责、日常管理、机构编制、工资福利、学*培训等方面的关系和机制,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基本待遇,解决无人干事的问题。通过举办培训班、选送深造、骨干示范、专干下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音乐、美术、书法、剪纸、文学等多门类的农村文艺人才,发展一批八音会、小剧团、秧歌队等群众性文艺组织,鼓励引导他们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建立一支永不离村的文艺队伍。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提和保证。

  第四,推进一项创建活动。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以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新农村“四位一体”文明创建为抓手,以城市的标准建农村,以市民的理念育农民,推动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联动对接。在创建内容上,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治理“五乱”(乱倒垃圾、乱倒粪便、乱贴广告、乱设摊点、乱建房屋)、推动“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达到“六化”(环境整洁化、村庄园林化、街道明亮化、饮水安全化、能源新型化、住房舒适化),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抓好“十星级”文明户、乡村好人、美德家庭等创建活动,抓好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妇女儿童禁毒禁赌会等工作,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创建要求上,突出群众得实惠,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向农村流动,推动政务、法治、人文、市场、生活、生态“六大环境”建设向农村延伸,使农民群众共享文明创建成果。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题和载体。

  总之,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紧迫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常抓常新的工作。在学*实践活动中,应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解决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构筑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水*,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全市人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为我市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菁华5篇)(扩展1)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6篇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1

  1.机构行政化

  *农村现阶段教育主管机构行政管理人员与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之和与教师之比是1:1,就是说一个教师在上课,后面就有一个领导在监视着。人多,机构就多,部门就多。不管理是不作为,换句话说,管理管理,不管就没人“理”。管理了,事务就多,文件就多,会议就多。很多学校安排了专门参加会议、领取各种文件通知的专职驻城办事人员。有人统计了一下,教师一半时间在课堂,一半时间要应付各种会议、检查、达标、验收。两个一半,这样算起来,农村基础教育的人力资源的投入用到孩子身上的只能说是一半的一半。

  教育是什么?教书、育人,教师的事。领导是什么?不教书,不育人,育教师。所以教师要想生存只有两种方式:一是要教好书,指哪干哪;二是要有个领导做保护人,潜规则吧,不然,就得被“育”。教好书不难,多学*,多交流。不被“育”就难了,那么多的领导在监视你。所以巨大的压力之下教师大多也分为两类:一是“老黄牛”,别“思想”;二是“奴隶化”,想方设法变成“主子”。这样算来,教师队伍中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的也不是很多。

  2.管理行政化

  如此庞大的,“钢架”的,而且“后劲十足”的教育管理机构,还能融下多少“自主”、“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呢?教育管理部门就自己去考察,研究,再发文,培训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向教师发号施令。按章办事,按文办事,办不好就得被“育”。

  3.教学行政化

  教学行政化表现为:一是为“分”教;二是为了“作业”,上面布置下来的课题要完成,条条框框要完成,上传下达传递给学生。三是庞大的作业量,庞大的班级学额,庞大的课时数,教师能应付就高手了。还什么“自主”呀,都“自主”就闹翻了天了。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2

  根据市委关于学*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工作安排,我深入到高*市马村镇西牛庄村、野川镇文化站、西沟村、河西镇苏庄村,通过实地察看、入户访谈、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就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深*系点市教育局、兴高能源进行了调研。结合同全市文化界人士座谈讨论的情况,总的来讲,我市的农村文化建设成效比较明显,同时问题也较为突出,需要我们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日益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关注农民,加大投入,改善服务,营造农村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乡村的文明风尚,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有泽州县和阳城县2个全国文化先进县、城区和高*市2个省级文化先进县、50个市级文化先进乡镇、200个市级特色文化村。

  第一,增加了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文化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全市20xx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入9255万元,同比增长59.68%,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保障有了较大突破。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和“三下乡”、“四进社区”服务活动,缓解了农民群众看戏难、看图书难、看电影难、看电视难的问题。20xx年10月份,正式启动“文化低保”工程,4个月来,市、县两级财政共支付160余万元,为300个贫困村送电影3600场,送戏104场,建立农民书屋35个;累计回收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购书补助卡29806张,为贫困村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送图书56000册,全市*20万群众开始受益。

  第二,改善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目前,县级“两馆”建设初见成效,沁水县文化馆、图书馆和陵川县文化活动中心(两馆合一)主体工程已完工,阳城县图书馆已经立项,城区、泽州县的“两馆”建设均已列入重要议程。20xx年,全市新建、改建乡镇综合文化站32个。全市40%的村建设有文化活动室。全市现有农家书屋300多个,藏书100余万册。同时,将村党支部活动室、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资源整合为一体,用于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提高了农村公共资源共享率和农村文化活动的集聚力。就高*市野川镇文化站和西牛庄村、西沟村、苏庄村来讲,文化氛围浓厚,基础设施较好,文化建设惠及到了全村百姓。

  第三,拓展了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一是同节庆活动相结合,如陵川县的“红叶节”、泽州县的“金秋小康文化旅游月”、沁水县的“柳宗元文化节”、高*市的“炎帝文化节”、城区的“白马禅寺祈福节”等,打造了文化品牌。二是与传统节日相结合,每年春节、元宵节,市区和各县都要组织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如阳城县的“皇城相府杯”民间艺术擂台赛、泽州县的八音会擂台赛、高*市西牛庄村、苏庄村、姬家山村的春节文艺演出等,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与文明创建相结合,在全市广大农村开展了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推动了乡风文明。西牛庄村创新“十星级”文明户的做法受到了中央文明委的肯定。

  第四,发挥了农民文化主体作用。在“送文化”的同时,各级*还十分重视“种文化”工作,利用传统和重大节日、集市、庙会等,开展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吸引群众参与。鼓励指导民间力量兴办了八音会、手工艺品、根雕、石艺、个体放映队、农民书屋等文艺团体。这些自办文化组织,大都以“自我投资、自愿组合、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方式组建,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帮助创建了一批文化示范户,开展了“特色文化村”评选,把广大农民组织到了文化建设当中,推动了农村文化发展。

  二、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总体上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但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待和衡量,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

  第一,农民群众素质偏低。据统计资料显示,20xx年,全市222万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3%,大专以上的只有不到4%。就农村来讲,受教育程度更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到了90%以上,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多。如何提高农民素质,这是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最大课题。

  第二,文化基础设施滞后。目前,全市六个县市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不*衡,城区只有190*方米,泽州县租借,高*市1800*方米,阳城县20xx*方米,沁水县在建,陵川县400*方米;各县市区的图书馆,只有阳城县达到了国家最低评估标准。84个乡镇(办事处)的综合文化站,除20xx年新建改建的32个外,其余的均不达省定标准,其中有一半文化站无法开展正常活动。全市2337个行政村(居委会),60%的村庄没有文化活动场所,已建成的文化活动室也有一半以上没有达标。“无文化阵地,有阵地无器材,大部分器材十分陈旧”的状况还普遍存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第三,文化产品供应不足。大部分农村受场地、经费、人才的限制,文化活动手段简单、形式陈旧、内容单一,群众参与率不高。每年相关部门都要组织送戏、送图书、送电影下乡,但覆盖率不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仍然存在看电影难、看图书难、看戏难的现象。一些地方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对“留守”的老年人、妇女、儿童,如何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特别值得研究。

  第四,农村文化队伍薄弱。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不足。比如泽州县,17个乡镇中,综合文化站的在编在岗人员只有9名,而且大部分乡镇文化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乡镇布置的各项“中心工作”,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专干不专”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大多数没有经过文化主管部门的考核选任,而是由乡镇*自行安排干部兼任,许多人员没有艺术专业特长,存在着专业不专、后继乏人的状况。

  第五,农村文化发展失衡。县与县之间、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因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建设差异较大,文化建设也呈现出同样的发展趋势。总体上看,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文化建设相对较好;经济欠发达的地方,文化建设也处于相对的贫困状态。

  第六,文化体制机制缺失。有的地方把不住“四位一体”的建设格局,没有把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发展目标,没有把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民生重点,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文化工作也总要让位于经济建设、重点工程、农村稳定等工作;有的地方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步骤、重点、项目、保障等环节,没有系统的、具体的指导意见和目标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性、无序性的问题;有的地方对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对农村文化投入缺乏规定性的制度保证,对农村文化发展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三、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我市农村文化基础差、农村文化建设难、农民群众素质低、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实际,当前,应重点抓好四项工作。可概括为“四个一”,即做好一个总体规划,建立一套体制机制,打造一支人才队伍,推进一项创建活动。

  第一,做好一个总体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相衔接,制定和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指导农村文化建设。总的目标要求,一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二是加强文化阵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证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三是坚持用文化熏陶人、感染人,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发掘、保护、开发优秀的文化遗产,壮大农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局和方向。

  第二,建立一套体制机制。一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正常增长的保障机制,设立农村文化发展资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提高文化经费用于乡村的比例,同时用好国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xx年,县级“两馆”应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应全部达到省定目标,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应扩大数量、提升档次,有效扭转我市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应不足的局面。二要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建立政策推动机制,实施“文化低保”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解决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大有线电视覆盖面,确保农民群众既能听到中央和省委的声音,又能听到市委市*的声音。三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力度,建立农村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机制,把文化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农民受惠、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创建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评价体系,激发出社会各界的文化自觉意识。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要害。

  第三,打造一支人才队伍。在*职权范围内,深化农村文化队伍体制改革,创新农村文化队伍管理制度,理顺乡镇文化站及其人员的岗位职责、日常管理、机构编制、工资福利、学*培训等方面的关系和机制,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基本待遇,解决无人干事的问题。通过举办培训班、选送深造、骨干示范、专干下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音乐、美术、书法、剪纸、文学等多门类的农村文艺人才,发展一批八音会、小剧团、秧歌队等群众性文艺组织,鼓励引导他们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建立一支永不离村的文艺队伍。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提和保证。

  第四,推进一项创建活动。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以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新农村“四位一体”文明创建为抓手,以城市的标准建农村,以市民的理念育农民,推动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联动对接。在创建内容上,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治理“五乱”(乱倒垃圾、乱倒粪便、乱贴广告、乱设摊点、乱建房屋)、推动“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达到“六化”(环境整洁化、村庄园林化、街道明亮化、饮水安全化、能源新型化、住房舒适化),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抓好“十星级”文明户、乡村好人、美德家庭等创建活动,抓好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妇女儿童禁毒禁赌会等工作,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创建要求上,突出群众得实惠,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向农村流动,推动政务、法治、人文、市场、生活、生态“六大环境”建设向农村延伸,使农民群众共享文明创建成果。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题和载体。

  总之,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紧迫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常抓常新的工作。在学*实践活动中,应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解决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构筑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水*,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全市人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为我市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3

  通过我国在*,十一五等重要会议中对“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的再三强调,可以看得出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斩落部署,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重大措施,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经之路,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

  一 调查背景和目的

  我的家乡是曾贫穷的一度令村民提及心酸的山区,但是经过多年的新农村建设,如今却是另一翻景象,这次,我利用十一黄金假期返乡的时间,对家乡附*的几个村庄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做了调查,了解到了新农村建设前后村庄的变化,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有关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

  地点: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固关镇北大山村,殿咀村,姚家店村

  方式:在村干部陪同下对个别家庭随机进行提问调查,通过村里同学,亲戚朋友了解

  内容: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前后变化及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受益方面和存在大的问题

  二 总体经济状况

  (一)经济发展:在公元XX年前我们乡村仅靠农业身产和农副产品作为家庭收入的全部来源,但是自从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人的思想观念不再保守,家中的剩余劳动生产力全部输出,到大城市去打工,这样,农村家庭收入就从单一务农转到了打工务农双收入,是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大大改善。

  (二)能源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电热,燃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出现逐渐代替了以前的木材,糠,煤。这样,不仅仅提高了燃料利用率,还减少了空气污染源,减少了村民患病率。

  (三)物质生活:在90年代的农村里,人们住的是土木结构的房屋,用的是煤油灯,蜡烛照明。走亲访友,上街赶集有80%的人只能靠步行,15%的人借助于自行车,二只有5%的人用的是花销大,噪音大,污染大的摩托车;出门走的是泥泞路,家中电器设备也是少而又少,全村只有5%的人看过黄河牌黑白电视。但是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在*几年里,房屋全是钢筋水泥转投房,房中的装饰和城里人不相上下,交通更是不用说,村村通的是水泥路,路上自行车的行驶量多如牛毛,摩托车也成了家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在农村,几乎95%的人家都有电视机,dvd,电冰箱等电气设备也在农家是常见的,特别是电话手机等联系设施,家家都有,人人必备。新农村建设不愧突出一个“新”字。

  (四)文化思想教育:在社会型农村建设中,文化思想教育又是一个重点,现在的农村,义务教育完成率达80%以上,文化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对生活都有乐观的积极向上预期,宗教迷信活动日益减少。

  (五)生活保障:从新世纪以来,农村各家积极参与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农村中也有贫困低保政策,使得农民生活更加有保障,看病不用担心付不起医疗费,生活上也不用再愁温饱问题。

  三 当前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产业化建设深度不够,农业产业效益不明显。一是产业发展不*衡。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殿咀村,姚家店村都没有形成任何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也很单一。二是产业链条不完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缺乏稳定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生产资料供应、食品储藏、保鲜、运输、分割、精深加工、批发零售等诸环节链条不够完整,造成初级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比例越来越重。如我县柑桔产业已初具规模,但是目前县境还没有一家对柑桔进行深加工的企业,产品全部都是鲜销。三是产业品牌不够响。传统产品多,优质产品少,品牌不多,不响,走出州外的品牌更少,直接影响农民增收,严重制约了产业经济的发展。四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问题二:受多种因素钳制,农民增收空间不大。一是农资价格增长过快。走访中,农户反映最多的是希望*从严打击一些不法商贩经营假冒伪劣农药、化肥、种子等坑农行为;部分农户还说,只要把农资价格降下来,国家给农民的补贴才算“到手”。据调查,今年农民购买玉米种、麦种*均价格每公斤为13.41元和18.48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张10.5%和24.6%;磷肥、碳氨、尿素等,与上年同期相比均有一定幅度的上涨。二是畜牧业生产出现停滞迹象。由于我县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种草养畜可用耕地空间缩减,玉米、红薯等饲料作物播种面积也在减少,加上牲猪饲养方法落后,目前农民牲猪、山羊、黄牛饲养量难以实现有效增长。北大山村有效耕地1300亩,实施退耕还林3900亩,荒山、荒坡都进行了退耕还林,几乎没有多大的空间发展养殖业。三是自然灾害频繁。

  问题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生产生活不方便。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虽然现有水利设施经过*年来的除险加固,蓄水能力有所增强,但沟渠因无资金整修,形成了水利设施有“有肚无肠”的现状。二是交通设施建设滞后。调查的3个村,虽然都有县、乡道经过,公路通村率达100%,甚至有的村已经修通了通组公路和桔园路,但是路面狭窄,路况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雨季冬雪时节,有的村公路根本就不能正常行车。全县公路通村率高和路况差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农村运输和农产品交易难,农民生产成本高,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生产生活,制约了农村经济快速有效发展。三是安全饮水难保障。从走访的几个村中来看,大多还存在着饮水难的问题。

  问题四:社会事业发展不*衡,农民没有基本保障。一是农村教育负担仍然很重。一方面,教育布局调整不科学。北大山村一年级有10个学生,因教育布局调整撤了学校,学生只有到镇中心完小读书,家长因孩子太小只好实施“1+1”工程(即花一个劳动力去陪读)。一位家长给我们说:“国家虽然减免了学杂费,但现在要一个劳动力陪着,负担还是很重”。另一方面,教育成本过高。有位村民给我们算了一笔帐:送一个学生,每学期按400元计算,读完小学、初中9年需要7200元,读完高中要1万多元,读完大学要5~6万元,按目前我们人均收入计算,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费8年多的纯收入。二是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艰难。一方面,乡镇医院运转难。由于政策和经济条件的原因,目前乡镇医院条件差,医务人员待遇低,结构不合理,导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另一方面,看病难问题仍然严峻。调查发现,农村的“看病难”比想象严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给农村看病难带来了福音,但据一位农民反映:“原来看病只要50元的,现在需要100元,国家报销50元,自己还是要出50元,搞去搞来没有少花钱,捆着绑着一个样”。三是社会保障事业刚刚起步。目前,我县农村的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刚刚启动,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农村低保范围窄、金额少,失地农民、弱势群体救助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四 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个人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扎实推行农村建设新理念

  1、成立领导小组,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

  2、明确部门责任,强化新农村建设监督考核。

  3、作好建设规划,严格新农村建设操作程序。

  (二)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注入农村建设新动力

  1、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农民自主创新。

  2、加强科技培训,推动农民自主创新

  3、推行典型示范,带动农民自主创新。

  4、落实优惠政策,引导农民自主创新。

  (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新途径

  (四)乡镇干部多下乡体察民情,了解村民之所急需

  (五)对城乡要求一视同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工农和谐化

  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展开上要有重点,同时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部门上下协调,共同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4

  泸溪县是我国古代楚国的故地,涵养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散发着古典的艺术气息,是一处孕育古老文明的风水宝地。通过对文献资料的考究和参悟,结合实地考察和走访乡镇居民的方法,对泸溪县盘瓠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充分结合理论和联系实际的方法,对搜集得到的资料进行加工,去粗取精,由此及彼,深入剖析,全面而又深刻的了解泸溪县盘瓠文化的地域分布和主要内容。深层次的解读了盘瓠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古典韵味,且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性措施和建议,以便可以利用更好的方式来保护盘瓠文化,使其永葆历史的印记和饱经沧桑岁月洗礼所遗留下来的文化气息。

  一,泸溪县盘瓠文化的地域分布

  泸溪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湘西自治州的东南方,东邻沅陵、辰溪两县,西连吉首市,北接古丈县,南邻麻阳县,西南与凤凰县毗邻,是湘西自治州的“南大门”。县境处于武陵山和雪峰山的过渡地带,是东起华东,西接西南的交通要道。地貌自东向西南排成“川”字,由西向东倾斜。沅江沿县境自南向北流入洞庭湖,大部分属于低山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泸溪县是盘瓠文化的发源地,神秘而秀丽,它那神奇的魅力,似乎要向世人展示它的内涵,它那婉约的英姿,更加从侧面彰显古老泸溪的独特韵味和其绚烂的文化特色。

  二,盘瓠文化的历史沿革

  泸溪县历史悠久,文明古老,是古代盘瓠文化的发源地,据多种出土文物的考证,早在旧石器时代,境内先民就在沅水和武水*生存繁衍。据说三皇五帝之一的高辛氏,其女与盘瓠结婚,隐居沅水流域,此传说亦渊源于此,且形成了千古不朽的盘瓠文化,为后世人所传诵。远古的盘瓠神话和盘瓠图腾崇拜在我国南方很多地区广为流传,当地的许多民俗事象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盘瓠文化。如以盘瓠《神犬》和辛女图腾为祖先的祭拜礼仪,以及关于盘瓠和辛女的传说演变而成的民俗歌舞,绘画,雕刻,服饰等所有的这一切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盘瓠文化。*盘瓠文化的内涵极其古老而丰富,特点突出,令人着迷,催人向往,发人深省,尽显古老文化的魅力。而在同时,有关哪里是盘瓠文化的发源地,历来众说纷纭,有会稽说、中原说等,就湖南而言就有怀化、沅陵、凤凰、泸溪之说,各执一词,一直以来都没有定论。然而在1990年10月湖南省泸溪县召开的全国盘瓠文化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专家经过多方的论证和考查,确认了泸溪乃是*盘瓠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三,泸溪盘瓠文化的主要内容

  剪纸

  剪纸是我国民间最普及的一种构成的艺术形式,因为其制作工艺简单,因此深受古代人民的喜爱。从广义上讲,剪纸实际上就是在纸上剪刻,镂空所出现的一种二维艺术形象,具有很高的塑造性,且发扬空间十分广泛充分展现了古代人民的创造性。在大多数人的概念中,剪纸主要是指用红纸或其他暖色纸做成,在世俗生活和喜庆节目中表达美好情感,营造热闹氛围的装饰品。而实际上,剪纸所使用的纸张颜色是多种多样的,有暖色也有泠色,但若以制作工具和制订对象来划分,又可以分为剪纸和刻纸两种类别。其中剪纸以剪为主,以刻为辅,主要用于喜庆节目的窗花和其他装饰花样。其分布地区较为广泛,例如盛行于我国北方的陕西,山西,山东,河北等地的民间剪纸。刻纸主要以刻为主,以剪为辅,主要用于服饰的花样和喜笺的剪辑等,两种都寄托了人民对美好事物的期待和赞美。其中在湘西剪纸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美感及制作手艺,显示出其具备深厚的剪裁功底和文化底蕴,显示出湘西少数民族民间技艺的日臻成熟。

  傩面具

  巫傩文化是中华文化和盘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年代久远,早在商周时期就极其盛行,流行于各地,且各具特色。《周礼》,《论语》中对此有明文记载。傩面具就是始于这种“重祭礼,信鬼神”的巫傩文化。经过历代千百年的传承和演化,它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渐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分布地域十分广泛,我就县而言,傩面具种类繁多,已经现世的就有12生肖,36天罡及地狱判官、小鬼、牛头马面等,形式丰富,且造型多样,充分显示出少数民族的地域风格。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市场经济的体制变革,利益格局的重新整合,我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者由于科学的普及和人们生活的改善,人民价值观念的转变。*几十年来,巫傩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已经销声匿迹,所以现在从事傩面具雕刻的人也越来越少。目前这种文化现象仅存在我县很少的几个地区。然而就在这仅存的几个地区中,他们没有让这种技艺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他们改进制作工艺,励精图治进行改革,并且融入了新时代的潮流气息和前卫风格,力求在艺术形象上有所突破,使这种传统技艺得以传承下去。他们雕刻的傩面具形象狰狞凶猛,怪异独特,咄咄逼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栩栩如生。表现手法上多采用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夸张变形手法,强化傩面具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达到震慑鬼神的目的,给人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另外,其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抓住神灵性格特征,在眼,鼻,嘴等处进行了夸张的变形处理,显示了他们独特的创造力和卓越的见识和非凡的艺术洞察力,在傩面具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菊花石

  菊花石是一种燧石结核为核心的碳钙集合体,花蕊部分是坚韧的硅制燧石,花瓣是由方解石晶体组成,由于这种结构的特殊性,所以价值很大,很受人民欢迎。它存在于迄今两亿年前的早二迭流栖霞浅海和沉积岩层中。菊花石的晶体呈灰色或黑色,石中显现一朵朵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的白色花朵,因酷似菊花而得名。因泸溪县碳酸岩石分布广泛,为其广泛存在提供了载体,故我县有很多菊花石,且种类繁多,形式各样。菊花石在很多地方都曾出现过,并且有很多的风格和种类,它最先是用于家居的装饰,后来逐渐发展到送礼和变卖。

  于是这一文化现象就当作*惯而流传了下来,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拓荒者的增加,大量的菊花石被挖掘了出来,开始大量出现在市面上,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只有部分识货的商人,政客或分或买,将其运往外地,雕刻创新,制作成价值不菲发商品,进行销售和变卖,使其逐渐商品化。在外流的同时,这时人们才认识到菊花石的珍贵之处,才通过各种手段采购和收集,可这时菊花石已经所剩无几,可谓是有价无市。另一方面,通过艺人们几十年的雕刻创作,技术的不断完善,创新和突破,石雕工艺由原来的浮雕发展成现今的园雕,镂空雕透雕等。雕刻艺人利用花纹特点找出花团,理清花瓣,添枝加叶,把分散零星的花朵连接成有机的整体,雕刻出生机勃勃的形态和独一无二的珍奇怪石,符合了大众的审美观念,因此深得人们喜爱,被广泛的传播开来,并逐步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踏虎凿花

  至今仍流传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用于各种服饰及装饰品的剪纸叫做凿花,即凿纸花样。湘西人*惯叫它“扎花”或“锉纸”,又称“锉花”。凿花还有另一种说法,凿花在苗语中还被称为“压本”,“压”指加工的方式,相当于“凿”;“本”就是“花”,“花样”的意思。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剪纸不是用剪刀剪出来的,却是用刻刀凿出来的,并且有的还保留刺绣的针法,以供别人参鉴。而剪刀只是在作为凿花的辅助用具,一般是杂作业完成之后,仅供修边时之用。清代,刺绣也曾被江浙一带的人称作凿花。如清末文学家余怀在《夫人鞋袜辩》中记载:“吴下妇人。

  有凿花玲珑,囊似香簏,印香在地者”。说明了旧时“凿花”与绣花有很大的关联。在古代,人们只是消极的适应自然,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也只是使用最原始的方式和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民的思想,这就使得人们的创造性和发明性得不到**。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仅局限于对传统物质文化的赞赏和对大自然的向往,对原始力的赞美,而没有想过通过自己的双手去改变自然和世界。后来,人们在日常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知识和经验,完善了传统手工技艺,由此便发展了纸上凿花这一传统技艺,并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凿花的作用和意义。

  苗族向来是个爱美善绣的民族,由于历来的传统风俗*惯,他们十分重视服饰穿着,因此苗族有各种形式的绣花,且色彩丰富,充分体现了这一民族的特征。历史上先是有绣花,后来才有凿花,两者可谓相辅相成,凿花为绣花提供绣摸,绣花又促成凿花花样的不断创新,使得这两种微时绣花形式得以不断完善。苗家妇女一般是先将构思好的花样剪辑下来,贴在要绣的布面上,再依样穿针刺绣,遇到好看的花样,就用纸将它拓剪下来,这部分拓剪工序渐渐成为一个工种,从绣花流程中分离出来,就这样一些专门绣花的人就出现了。与单纯使用剪刀相比,剪纸花匠更加追求效益,因此利用剪刀可以批量加工复制的凿花工艺就应运而生了。湘西凿花多用于绣花底样,庆典和祭祀活动中的装饰品,而且后者颜色上有很多讲究,喜事一般采用红纸,丧事一般采用白纸,各表示不同的意思,渲染不同的氛围。

  凿花图案纹样题材广泛,有花草、鸟兽、傩面等。凿纸花样不仅是苗族妇女文化生活的一种生产及装饰形式,而且更是能折射出苗族文化的想象符号的载体。由于苗族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其民族文化的信息除了口头传达之外就是类似于凿花等图象语言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凿花这种原生态艺术很好的将苗族传统吉祥图形代代传承了下来。因此凿花这种“剪在纸上,绣在衣上,穿在身上”的图案形成,就成为苗族文化最形象的历史读本了。

  踏虎凿花的制作工艺

  凿花的工艺特点形式多样,主要是以通过祖辈手把手教和直接摹写同辈人的作品的形式继承下来。沈从文先生曾经对凿花制作工艺作过如下描述:“这种花样。..。..先把纸张钉固在一片木版上,再用小锉刀(即刻刀)仔细戳镂而成,用细针在纸面上扎许多线路,提示绣法和重点,才算完工”,这就是对凿花这一工艺最形象的描述了。踏虎凿花有干,湿两种刻法,但常用的是湿纸刻法,其工艺流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第一步:创作画稿。用铅笔在白纸上推敲图案,这就是凿花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这是决定艺术品高低最重要的一环,最艰难的一步,因为其初稿水*直接影响到成品的质量及美感。

  第二步:定纸层数。选择同画稿相当的薄纸,视纸质及厚薄确定要凿刻的层数。薄纸一般10——16层,稍厚可以定为8——10层。然后,把它们齐整的放在一起,并且每隔4——5层要抹一层粉,以便事后可以顺利剥离纸张,因为在刻纸的时候纸张会粘贴在一起。

  第三步:定位纸钉。将画稿放在叠放的纸垛上,用针尖在画稿上要刻去空白部分的钉眼,用拉力较大的纸质做成纸钉,穿进针眼内撑紧,然后把两头多余的部分去掉,再用小锤锤实,防止纸钉脱落。此步骤是为了固定不要的部分而便于揭纸花样。

  第四步:润湿纸样。将浸过的毛巾揪干后,把纸垛包进毛巾中浸润30分钟左右,要求纸垛拿在手上感觉湿润即可。

  第五步:刻凿走刀。把纸垛放在特定的蜡版上,刻时先用小锤敲紧,落刀时要用左手食指按住入刀边缘,用右手手腕的力量运刀走刀,刻纸的顺序为先里后外,刻完一个地方后要注意检查是否刻到底了,可以翻过来核实,必要时可以再补上一刀。

  第六步:剥揭花样。仔细检查正面,反面,确信刻完了所有部位后,将花样一张张揭开,凿花工序便全部完成了。凿花所用的特制蜡版一般采用木制细腻的硬木为宜,厚为3厘米,宽为8厘米,长为24厘米,内挖一深1.5厘米,宽6厘米,长7.5厘米的“堂心”。再把松香,黄蜡,茶油和桐木粉末融化搅匀,倾于木版“堂心”,压*之后即可使用。凿花时注意拿刀要正,用力要匀,走刀如游丝,刀口始终向内走动,收刀如脱兔,刀痕上下要整齐光滑。花纹之间注意留连缀线,免得剥揭花样时散架。凿出的剪纸要光洁干净,因为主要是刻刀在多达十几层的纸版上凿刻,所以刻出的凿花一般应有浮雕般的机理效果。

  4,踏虎凿花的艺术特点

  第一:凿工精巧。线形考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把线条特色归纳为五个字:圆、方、尖、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石快,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刻剪技艺高超,工整细腻,刀法稳健精到,刻出的线条畅快,丝丝入扣,表现准确而生动,尽显流畅之美。造型上形象生动,构图工整,布局合理,具有南方剪纸特有的纤细灵秀,玲珑清丽的风格。

  第二:繁中求简,简中求繁。纸型粗糙简单的纹样不耐看,华而不实的东西不纯真,而繁中求简,简中求繁的形式,细腻而不见其假,粗犷而不失其真,并力求构图严谨饱满。在表现手法上是以阴刻为主,运用简单的原形进行合理的骨、骼布局设置。在表现风格上偏重于写实,但又不呆板入俗,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装饰性。且运用点、线来传递有个性特征的面,采用重复、疏密、对比等形式法则,巧妙的使用“通感”手法来营造画面。

  第三:源于传统,敢于创新。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素材,使其反映出生活特色和时代特色,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其达到传统与时代特色的和谐共存,并突出其自身特点。其艺术特点就像一幅山水画,画质不错而且不失其原汁原味,体现凿花这门技艺的独特艺术特点和制作工艺。

  5,结语

  历史上任何艺术形式的诞生都不是偶然的,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拓展而形成的,都会有一个结合人类生产和生活不断演进的流变过程。踏虎凿花也不例外,它也必须依附于湘西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才能形成这独具一格的凿花工艺。凿花开始源于苗族服饰的纹样蓝本,先有绣花后有凿花,凿花丰富了绣花的技艺。凿花的形成与追求批量生产的经济效益有关,也符合当时的小农经济和生产力状况。因为凿花不仅体现了苗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且更是记载了苗族“女红文化”的活的图象历史。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有其存在和挖掘的价值,那都是中华儿女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和传承下来的,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的国粹。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后裔,理应对其加以保护。一种文化事物和一种文化现象都可以作为艺术瑰宝绽放耀眼的光彩,福泽后世之人,重现前辈创文明之路之时的辉煌。

  四,关于泸溪盘瓠文化的保护措施及建议:

  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建设时期,在文化领域给予的关注不是很多,相关的措施,法律也不是很完善,在非物质文化保护方面,有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又由于没有及时作好文化宣传,使得人们对于非文化遗产认识还不是很深刻。所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无形中的流失,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申遗。即申请市(州)、省、国家级的遗产保护,以便得到*的专项保护,突出保护重点,将有力推动其保护进程。同时加强盘瓠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破坏了的进行挽救和维修,对未破坏的加以保护。

  2,立法。制订完善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保护,法律是保护一项事物最行之有效的手段。还要展开普法宣传,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档案,还要*、民族、文化、教育、财政等部门积极配合。建立强效工作运行机制。

  3,树人。大力发展和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的各类人才,加强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精心组织,全面展开,突出重点。坚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和发展的方针,切实加强对盘瓠文化相关的法律宣传工作,为保护文化遗产创造良好氛围。

  4,传承。实施整体保护和多层保护,系列科技手段可以运用于抢救和保护过程中。动员社会各阶层力量参与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提高全民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使得民间文化遗产和文物得到有效的保护,并传承和发扬下去。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5

  为了进一步推动例子镇新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市委宣传部的安排,我镇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专门组织力量,采取座谈、走访,实地查看等多种形式,对我镇新农村文化建设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

  一、基本情况

  xx文体服务中心现有职工10人,其中文体服务中心4人,影剧院6人,全部属于自收自支。已先后成立了xx书画协会、信鸽协会、书画研究会、诗词书画协会和篮球协会。到目前为止,各协会共有会员322名,遍布全镇各村、各行业。同时协助文艺骨干成立了楚剧、小品、歌舞等形式一体的的文艺团体——xx文工团。

  全镇有村级文化活动室2个,面积75*方米,投资6000元,篮球场15个,总投资20元;小型舞台戏台2个,投资6元,文艺体育团体协会4个,人数215个,活动范围镇内外,今年演出演出场次33次,文化中心户8个,总投资35000元;新增健身器材23套,日*均人活动人数800人次;新增体育器材45套。

  今年三王村、黄矶村、庙湾村等12名村民通过自筹资金,购买图书、报刊、棋牌等,积极开展文化中心户创建活动。白浒镇村以全省“百镇千村”示范村为抓手,前力抓好村级文化建设,投资12万元,村级文化广场已初具规模,已建起健身场、篮球场。今年8月15日还组织了全镇首届“铁牛杯”篮球邀请赛,全镇12支篮球队参加角逐。在该项村妇联的组织下,每周开展腰鼓表演、太极剑、太极扇表演和歌舞表演成为我市第二个“周周乐”,也是全市第一个农村“周周乐”。黄矶村运用村级民兵活动室,经常对外开放,让广大群众开展小型体育比赛活动,促进了乡风文明。

  二、主要做法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我镇采取“三驾马车”齐驱(领导重视、部门协力、群众参与)的办法,以点带面,典型引路,推进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一)领导重视,强化组织责任。新农村建设动员会以后,我镇将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口,着力抓实、抓牢、抓到位。迅速成立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副*任组长,分管文化的副镇长任副组长,文体服务中心主任为主要成员,配齐配强专班人马,拨付文化建设专款,专款专用,制发了《xx镇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对文化建设作出详细的安排,同时制发了《xx镇新农村建设的以补代奖方案》,对文化点建设中涌现的个人和集体予以重奖。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将文化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优先安排,及时解决文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营造氛围,加大宣传力度

  为了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新农村文化建设舆论氛围,镇党委、*不走过场,不摆花架子,切实做好宣传舆论工作。一是召开全镇新农村文化建设动员会,传达省市有关精神,统一认识;二是抓好典型引路,将白浒镇、黄矶、熊湾三个省级示范村作为典型,尤其是以白浒镇村为榜样,积极推广该村妇代会组织广大妇女参与文化建设的经验;三是宣传标语到基层。镇党委率先在*门楼前挂横幅,各单位纷纷响应,挂横幅共计28条,张贴宣传标语82条,营造出良好的学*氛围。四是宣传栏、简报到支部。全镇共办宣传栏31期,出简报6期,已下发到各支部,同时由办公室成员撰写的新闻稿件《秦富湾村民自主建设美丽家园》在全市乡镇中率先被《鄂州日报》刊登。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及时反应了我镇先进性教育的成果。

  (三)积极引导,激发参与热情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群众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就应该自己办。为了让广大群众增强这一意识,镇党委、*采取堵疏结合的办法,进行了积极的引导。一是政策扶持,对创建文化中心户给予500元奖励,兴办文化产业按照上级政策给予再优待。二是组织文化、工商、*等部门对抹牌赌博、网吧、游戏机室等进行整顿,净化社会空气。由于引导措施得力,激发了群众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白浒镇村村民王中权在*的引导下组建起了xx地区文工团,他在经商之余,经常带着30多名业余演员到各村组、外地演出,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调动了群众开展健康有益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引导,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老年文化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小学“六一”节、教师节都有文艺演出,好戏连台。

  (四)形成合力,构筑文化舞台

  文化建设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必须形成齐抓共管之势。在镇党委、*的带领下,工商、税务、*等部门积极配合,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搭台,群众唱戏。构筑了新的文化大舞台。

  三、主要成效

  (一)破解了乡风文明的难题。强劲的文化建设让广大群众思想意识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呈现出“三多三少”现象,即发展经济的多起来了,参与抹牌赌博的少了;婚丧喜事移风易俗的多了,大操大办的少了;崇尚科学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的少了。

  (二)破解了治安管理的瓶颈。黄矶村以前盗窃现象较为突出,通过新农村文化建设,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

  (三)破解了小富即安的意识。一些村民有小富即安的思想。通过参与文化体育活动,心灵深处受到触动。激发了新的创业热情。

  四、几点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强学*、领会上级文件会议精神,使其真正认识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有关职能部门要深入广大农村基层,深刻了解当前广大农村农民文化生活的需要,进一步认识到解决农村看科技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有线电视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推进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和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措施,转变等待观望、权宜之计、资源有限等思想观念,从实际出发,切实开展好破解“四难”问题的有关工作。

  2、建立健全机制。一是建立财政投入主导机制。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文化事业,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应起到组织牵头的作用。建议各级*要切实落实有关政策,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切实把破解“四难”问题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省转移支付的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二是建立公益文化推介机制。充分利用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将破解“四难”工作做为每年一度公益文化项目推介的重点,公益事业社会办,将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相结合,确保有长久的生命力。三是建立考评考核机制。完善对各级文化事业工作人员的考评考核,要进一步细化量化工作责任,采取竞争上岗、年终考核、评比表彰的工作方式,把破解农村“四难”问题工作与文化协管员的工作职责相结合,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落实到位。四是建立职能部门指导机制。五是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借鉴外地在各乡镇文化站整合流转借阅的办法,保证看书的可持续性,扩大图书的综合利用率;在解决看戏难方面,也要充分整合全市范围内的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文艺作品,互相交流学*,以提高送戏下乡的水*和质量;对于解决看电影难,也可以采取全市的新增电影拷贝交流共享的方式,有效地解决新增电影拷贝经费的问题。

  3、发挥民间力量。发挥民间蕴藏的力量,不断探索破解“四难”问题的新手段、新方式。一是利用现有设施资源。继续利用已经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完善的村文化俱乐部和文化中心户等阵地资源,将新华发行集团的图书网点引进这些阵地,成为售书点的延伸,由文化俱乐部的负责人或文化中心户代卖代售,方便农民购书同时节省送书下乡的成本;二是发挥民间人才优势。充分发挥下派村干部、文化协管员、文化中心户等工作在农村一线人员的优势,及时反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总结工作中的新方法新经验;同时,要将城市专业文艺人才导入农村,为乡镇业余演出团队提供培训辅导,提高他们的演出质量。三是调动农民自身力量。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是破解“四难”问题的积极参与者。广大农民最能切身地感受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最好的解决办法有哪些。要通过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发挥优势,促进其参与破解“四难”问题的积极性。

  4、加强沟通协调。一是要协调金融部门。在*投入破解农村文化建设“四难”问题的资金和政策目前还没出台,资金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有关部门要主动协调金融部门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关工程的资金借贷提供适当的借贷政策,共同为农村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应有贡献。二是要协调通信部门。通过与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部门沟通联络,为广播电视的覆盖普及,租借电缆、线缆搭挂提供必要的设备支持,达到资源共享、利益双赢的目的。三是要协调有关企业。通过与有关企业商议,以企业名称冠名的方式,以为企业发布信息、广告的形式,把电影、戏曲节目送到乡镇,促进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的长期开展。

  5、对接农民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最关键的落脚点就是农村广大农民需求的满足,应针对当前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展破解“四难”问题的各项工作。一是在送书下乡方面,当前我市农村图书的受众人群主要是乡镇干部、种养专业户、老年人和中小学生,他们主要涉及的图书种类是种养科技、医疗保健、教辅教材等。因此,有关部门开展送书下乡活动时,要多选取这些种类的书籍,解决“书太好、书太旧”的问题,切实破解农民看书难问题;二是在送戏下乡方面,要针对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戏曲种类和娱乐方式,组织相关的文艺表演团体,编排适合的节目深入农村演出,这样才能调动农民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切实达到解决农民看戏难的问题;三是在送电影下乡方面,由于电视的不断普及,广大农民已经能从电视上收看到电影,同时他们的欣赏水*也在逐年提高,对电影的需求已经不是停留在有电影可看上,而是要求送下乡的电影有一定的质量,要通过解决新增电影拷贝和购置数字电影设备的办法,切实让农民看到他们喜爱看的新片、大片。四是在解决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方面,针对居住在不同地域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对电视信号、频道数量等的不同需求,分别采用光缆联网或设置小前端的方式,解决农民看电视难问题。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6

  一、基本现状

  *年来,县委、县*及文化工作部门对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十分重视,注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和加快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是文化基础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县建有文化馆、图书馆个x个,乡镇文化站7个,村组文化室35个,文化专业户xx年争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投资263万元,建成县级支中心x个,乡镇服务点xx个,村级服务点23个,工程网络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全覆盖,提升了农村文化设施现代化水*。

  二是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较好。一是民间节庆文化得到较大发展。各乡镇能结合地方民俗,组织锣鼓秧歌、农民文化艺术节等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文化活动。二是各类文艺演出队伍发展迅速。全县现有各类文艺团队249个,常年活跃在农村,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三是农村文化大院初见生机。青化乡农民荔改朝建立了集锣鼓秧歌,自乐班、农家书屋、文化共享工程为一体的民间文化组织“老荔文化大院”,为农村文化建设创出了新路子。

  三是“送文化下乡”活动扎实有效。xx年我县争取国家文化发展项目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国家投资xx万元配发了xx台数字电影放映机。县财政每年列支7万元用于放映补贴,保证了放映工作的正常开展。xx年共放映数字电影XX多场,吸引观众70万人次。

  二、存在问题分析

  我县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文化阵地薄弱,发展不均衡。目前,农民最需要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尤显缺乏,很多村级文化活动室难以达到标准,除几个基础建设搞得较好的亮点村和成立比较早的县城社区之外,仍有不少边远村的活动场地设施简陋,设施陈旧,难以满足正常开放。加上农村青年大多外出打工,日常在家的多半为老年儿童,因而看书读报的少,造成文化活动匮乏,乡村之间文化活动发展不*衡。

  二是工作机制不活,专业人才缺乏。县乡文化服务机构自身力量薄弱,在指导、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上着力较少。乡镇文化站人员专业化水*有待提高,且大多兼职,专不起来,难以发挥服务作用。基层文艺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县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是文化载体不丰富,乡村之间缺乏交流。有组织经常性的文化活动少,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不多,活动内容形式单一,基层乡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乡村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各种节庆日、民俗日,上级组织开展的“文化、科普、电影文艺演出”下乡活动也仅到个别乡村,边远乡村文化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

  四是文化投入不足,发展势头较弱。县乡财政可用财力有限,文化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与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差距较大。文化投入的不足使得农民自办文化力量薄弱,很多乡土文化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只有以少量的小规模出现,其组织程度也不高,尚未形成强劲的发展势头。

  三、相关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步伐,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当前农村的一项当务之急。*及*门要高度重视“文化软力”的作用,将农村文化事业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工作业绩考核,积极构筑“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以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大繁荣,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必须加大对村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倾斜,切实保障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所需经费。*门要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切实抓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等文化惠农工程建设。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寻求社会力量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持扶助,努力为农村提供满足群众所需的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整合资源,拓宽阵地

  要充分发挥文化站(室)的阵地作用,加强与工青妇学校组织的联系互动。有计划、有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坚持贴*农村、贴*实际,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广泛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大型、示范性活动与*时的小型、分散性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群众就*、方便地参加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地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创新机制,丰富载体

  建议*及*门,在抓好“送文化”活动同时,更加注重“种文化”工作。一方面要坚持深入基层特别是边远乡村社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多为基层选送一批农村适用、群众喜爱的图书,通过乡镇文化站定期将图书流动到村文化活动室,方便农民群众就*读书,真正解决农民看书难的问题;一方面又要加快对农村文艺人才发掘培养与教育。积极开展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文艺骨干。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村文化干部队伍中,稳定乡村两级文化队伍,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使文化下乡活动实实在在地惠及广大群众。

  (五)突出特色,推动发展

  要加强对乡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着力发展我县乡村特色文化。积极扶持乡村民间文化团体,力争每个乡村社区都有自己的文体队伍。要大力鼓励促进以青化、横渠为代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锣鼓秧歌、社火、戏曲等民间艺术活动开展;要依托马家镇刺绣工艺品基地的发展,全面打造富有乡村文化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此外每年还要定期组织开展文化艺术和民间文艺展演活动。通过发挥示范引导,以点带面,互相交流,进一步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积极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正确引导农村文化的价值走向,巩固发展农村文化阵地,加快农村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菁华5篇)(扩展2)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6篇

  一、城镇化基本现状及成效

  xx村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主要从户籍、新农合、新农保、产业发展四个方面进行:

  1、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推进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缩小城乡差异、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一是赋予有条件的农民工城镇居民身份,有利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利。二是有利于促进城市人口集聚,加快城市化进程。三是有利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四是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盘活城市资源。五是有利于扩大农村人均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当前,现行户籍制度已不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办事处下达xx村目标任务为130人,为实现目标任务,我村将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与十四个村民小组明确了农转成的任务数,明确“农转成”工作责任。我村今年的农转城任务与XX年5月31日前全部完成。

  2、新农合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XX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XX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办事处下达xx村今年的筹资任务指标如下:应参合人数1860个人,缴款金额为111600元。参合率必须达95%以上。

  至9月1日起XX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工作开始,xx村,成立以彭道权为组长的工作小组,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充分调动村、组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迅速行动起来,立即开展农民筹资收费、登记、发证工作;确保XX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工作顺利进行。

  现缴款人数为650人,共计:39000元,未算七类减免人群,此项工作正在正常有序的进行,确保在11月20日之前完成95%的目标。

  3、新农保完成良好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通过对农村居民推行普惠制的养老保险和之前的“新农合”双管齐下,有助于减轻农民的生活负担,缩小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水*,也有助于将来实现城乡统一保障体系的链接,从而有益于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正常流动,扩大农民的就业渠道,增加非农收入,减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剪刀差,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进而实现城乡统一发展的社会经济目标。

  今年办事处下达xx村的任务:应参保人数1157个人。我村两委为了农民的切实利益,让村民更加积极主动参保,两委成员下到村里,深入群众当中详细解答群众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遇到思想相对落后,不愿意参保新农保的群众,村两委对他们进行了更加耐心和细致的讲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宣传政策,结合新农保前期在我村良好开展、农民普片受益的情况向农民宣传,打开他们的心结、化解他们的疑惑,鼓励群众自觉自愿的参保新农保。截至10月,我村的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2%。

  4、产业发展势头猛进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云富街道办事处关于产业结构调整调研精神,按照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户增收的工作思路,以发展100亩茵红李样板林产业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结合制定100亩茵红李样板林发展实施方案。同时预计在xx村大坪一组种植193亩黄柏药材,现农户已将土地整改出来。

  根据我村的地理位置,排灌方便,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适合种植猕猴桃,XX年建设了100亩猕猴桃基地。今年村两委决定再新增50亩,盘活村闲置集体用地,创建猕猴桃科技示范园,成立合作社,通过引导农民土地合作入股的方式,解决猕猴桃种植用地,让更多的村民加入到发展猕猴桃产业中来。

  xx村现有林下养鸡大户2户,存栏XX余只。黑山羊养殖户7户,全年出栏1000余只。依托地域特色,不断调优农牧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于今年引进一个省级示范养殖点:兔场,计划笼位2500个,在村两委的全力协助之下,完成了土地的流转,现正在搭建笼位等基础设施。

  二、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困难

  1、少数农民对政策理解偏差。比如对于新农保,有部分农民认为是年轻人交钱养老年人;有部分农民认为现在满60岁的人不用缴费每个月可领取55元的基础养老金,自己不缴费6o周岁后也可以享受。还有一部分农民并不关心自身的养老问题,他们更注重眼前利益,认为有钱不如现在花;有些年轻农民觉得养老问题遥远,还没有必要考虑得那么早。

  2、不少村民持观望等待态度。部分农民对于集体经济有兴趣,但是觉得自己没有必要第一个吃螃蟹,认为现在政策好,对农村的倾斜度很大,可以再等等看是否还有更好的惠农政策。或者,等集体经济有了更好的成效,农户才愿意参与。

  3、城镇化建设融资困难。①国家提高了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严禁随意征用基本农田,制约了城镇化建设进程;②乡镇城镇化建设很难再银行获得信贷支持,融资十分困难;③乡镇财政的杠杆作用难以发挥;④乡镇财政总体实力薄弱,有的根本无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

  三、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1、统筹规划,完善功能,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强对规划工作的领导,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防止各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抓住城中村改造的历史机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彻底改变乡村面貌和居住条件。坚持同步规划、配套建设,克服“重地上、轻地下”的思想,统筹安排供水、排水、供电、通信、有线电视、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2、制定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力度。一是用好用足国家支持小城镇建设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资金。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我村开发建设。三是以地生财,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做好土地开发融资的文章,实现良好循环。

  3、加强宣传引导,促进农民转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加快转移农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对劳务法的宣传,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努力让更多的农民在城镇实现就业,促进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20xx年2月,我作为新农村指导员在县委的统一部署下,来到ah镇xmt村委会,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经过一年来的深入调查和走访,我亲身感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人心思上、人心思富、人心思进的迫切心情,见证了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并为之投工投劳的热闹场面。结合自己的学*和思考,形成了xmt村委会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一、xmt村的基本情况和新农村建设的成效

  xmt村位于云县城东南部,距县城18公里,祥临二级路由此穿村通过,全村国土面积15*方公里,东北与cpl村相接,西与nh村毗邻,南与hmt村接壤,境内最高海拔1860米,最低海拔1200米,大部分村民居住在海拔1500米以下区域,属山区、半山区农村。全村辖8个自然村,531户2131人,村民以粮食、核桃、茶叶、畜牧业、劳务输出为主要经济来源。20xx年有耕地面积15042亩,森林7868亩;水泥硬板路3条4.5千米;有学校一所,文化活动室一个,卫生室1个,兽医点1个,沼气305口。20xx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75元。

  (一)抓产业建设,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加

  根据省委、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工作思路要求,该村*年来按照“产业强村、林畜富民、统筹社会事业、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发展思路,突出产业、生态、交通、水利四个重点,实施“林-草-畜-沼”一体化循环发展模式,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循环发展的角度出发,在林间、树下、地块周围种植饲草或薯类、豆类作物,发展提升畜牧产业;加大沼气推广建设力度,畜粪入池、沼液作肥,建立起循环利用、循环发展的产业链,着力打造 “林草畜沼”冷凉山区循环经济圈。一是生态化、规模化发展林产业。从当地气候资源出发,村“两委”把核桃和茶叶作为xmt村重点林产业来抓,实施林业发展生态化、经济化、规模化。对泡核桃、茶叶种植地块进行了科学规划,严格按照“五个一”和相关技术标准进行种植。截止目前,全村共发展泡核桃10060亩(其中今年秋值泡核桃420亩),挂果6000亩,产值达60万元以上,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17%,种植茶叶5000亩,可采摘面积4500亩,年产值达13万元左右,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4%。二是规范化、配套化发展饲草。在挂钩帮扶单位及县农业局的扶持指导下,xmt村饲草种植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采取“林草间作”和“林、食、饲间作”两种方式相结合,实行合理化、规范化种值,目前,已栽种饲草(芭蕉芋、黄薯、脱毒甘薯、狗尾巴草等)1700亩,饲草基地的建成,有效解决了全村饮料草紧缺的难题,为全村养殖业提供了充足的饲草保障。三是专业化、标准化发展畜牧业养殖业。畜牧养殖业是xmt村的传统优势产业,群众对畜牧养殖积累较为丰富的经验。村“两委”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发展优势,在各级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在挂钩单位和县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等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建设养殖小区扶持养殖大户、培育一批养殖大户、带动较小养殖户,走“饲草+畜牧”的发展模式,以组建养殖协会和养殖协会合作社,进行科学化、规模化养殖。目前,共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7户4600*方米,共培养养殖大户7户,户均存栏60头以上。养殖小区的建成,起到示范带动促增收,人畜分离洁村容,共同致富奔小康的成效。四是产业化、普及化发展沼气。xmt村以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人的居住质量为目标,畜粪入池、沼液作肥,产业化发展沼气,大干沼气建设。目前,xmt村共建成沼气300余口。

  (二)抓基础设施建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在上级的帮助支持下,村委会办公楼已于20xx年11月建成,具备办公室、会议室、卫生室、文化计策宣传室、党员电教室等功能。20xx年,xmt村被列为“市级民族团结示范村”,获得项目资金30万元,调查报告《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共实施完成7个,包括人畜饮水工程;文体活动场地建设;道路硬化建设;特色民居房改造;畜厩改造;公共厕所建设;农村适用技能培训等。20xx年,在党委*和各单位的关心帮助下,共实施人畜饮水工程3个,铺设管道30余千米,建设蓄水池9个,有效解决了3个自然村170余户的人畜饮水困难。并积极争取资金、组织村民对村学校的球场进行硬化处理,使得学校200余学生有了正规的球场进行教学。再次就是抓住新家园建设的机遇,进行危旧房的改造,其中,新建20余户,改建50余户,该项工作还在进行中。基础设施的改善大大增强了xmt村民的“自信心”,相当于一针“强心剂”,激起了村民自我发展的强烈愿望,已带动群众投工投劳自已搞建设。目前,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群众共投工2980余个、按50元/每人计,折折资为149000元;投沙子2675立方,折资168500元;投石头1820立方,折资129000元。群众投工投劳、集沙集石折资共计446500元。

  (三)抓基层组织建设,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得到增强

  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几年来,xmt村通过实施“云岭先锋”工程,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切实抓好自身建设,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明显增强。一是组建“党群致富联合体”。由镇党委*挂钩联系党政机关党支部,党政机关党支部挂钩帮扶xmt村党支部,建立机关党员+农村党员+农户的帮带体系,形成了以党委为核心,党支部为主线,党员为主体,群众为基础的“金字塔”帮带结构;二是组建产业协会。按照生产协作、销售联合、自愿互利的要求,组建了核桃、种养殖和沼气等3个产业协会,把一家一户分散的生产经营协调组织起来,改变“单户作战、势单力孤”的状况,充分发挥下联农户,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用;三是组建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以自然村为单位组建了8个新农村建设理事会,负责统筹协调管理全村社会事业和公共事务;四是成立互助组。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成立了8个互助组,解决了部分家庭缺乏劳动力、技术信息、发展资金等问题,有效的加快了产业建设步伐。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农村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xmt村借实施“三村”工程的契机,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工投劳,实施好道路的硬板化建设工作,目前,下忙兔、上忙兔、两个组已实现村组道路、入户道路硬板化,环村委会的水泥硬板路网已基本建成。但通村公路路面狭窄、路况差,水泥路面还没有覆盖全部村民小组,部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虽然全村村组公路较前几年有很大改观,但部分村组道路由于缺乏资金、管护不当等原因,已很难满足群众的出行需要,农村运输和农产品交易难,农民生产成本高等仍然影响着这些村组的农民生产生活。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由于资金问题,还有一些水利设施无法完全整修。全村还有部分村、组的人畜饮水存在极大困难。

  (二)农村产业化建设深度不够,农业产业效益不明显

  随着“林—草—畜—沼”绿色循环经济模式的不断优化和完善,xmt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成型,以核桃、茶叶种植、畜牧养殖等为主的优势产业正在取代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且发展势头强劲。但就全村而言,支柱产业尚未形成,产业发展不*衡,产业布局亟待完善。产业链条不完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缺乏稳定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

  (三)部分农民思想观念陈旧,生活质量亟待提高

  新农村建设主体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新农村有形建设,首先要转变长期以来农民思想观念中的成规陋*,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年来,xmt新农村有形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民生活有了改善,但生活质量未见提高。如有的村组远看一栋栋“现代农舍”拔地而起,走进村却见鸡飞狗叫,粪便满地;部分村组存在着农民房子很漂亮,但农民仍是过着“农村人的日子”,村庄屋里脏乱差,让人看不入眼。新房子不等于新农村,新衣服不等于新农民。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民要提高生活质量,达到村容整洁的标准,就要处理好村容整洁和庭院经济的矛盾,转变 “几辈子就这样过惯了”的旧观念,树立村容整洁、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观念。

  三、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依托当地资源优势,通过培育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来构筑富民*台。即:巩固粮食基础,主攻核桃和茶叶产业,大力发畜牧养殖产业,强化生态建设,逐步形成农产品的出产、加工和劳务输出并举的格局,把xmt村建成天蓝、山绿、水清、景美、民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结合调研情况,我对新农村建设有几点建议:

  (一)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面对当前农村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镇、农村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资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建立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切实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抓好统筹规划,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镇季农村社保制度的统筹发展,确保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服务职能

  统筹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在最*几年,为了促进农村的发展。家*和省*出台了很多相关的优惠政策和制度来支持个鼓励农村的建设,我所了解的就有全免各种农业税、退耕护岸林、家实施保护价收购农民手中的粮食、学生学实行两免一补、农业种子费用的补贴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我县又实施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一系列优农惠农政策。这些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种地积极,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减轻了农民看病的医疗费用和学生学的沉重负担。

  做完这些后,家并没有停止对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支持。*几年来,家又提出了新农村建设这一政策。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经过的《*关于制定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提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礼貌、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这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未来、与时俱进的宏伟决策,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前进。对此我在这段校学*期间,按照校的工作安排和部署。对我乡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况做了静心细致的调查,我学*到了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同时也学*到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矛盾解决办法并对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表达了自我解决问题的看法。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的年龄主要在20—60岁之间,有老年人也有少部分学生。大多数人为中,高中的文化程度。

  二、调查方式:

  本次主要是以走访的形式进行调查的。

  三、调查资料:

  1、在没有实行新农村建设之前存在哪些问题

  (1)教育方面

  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必须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人教育。此次对于教育状况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学生和学生家长。他们大多数都表示对当地的教育服务状况满意,学校没有收费的现象。家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给大多数的人减轻了负担,家的减负政策效果体现很明显。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供给教科书和教材并不住寄宿生活费用,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家长对教育提出宝贵意见和提议。

  1、提高农村教学质量

  表此刻部分农村教师,在岗不岗。人在学校心在家,不专心讲课不按时备课和批改学生作业。给学生讲课和批改作业时存在敷衍了事现象,有的教师直接是不批改学生的作业。突出问题是在岗在位率不高,有课的教师在校而没课的教师却忙于私事。

  2、提高教师的教学*

  个别教师本就文化*不高,自教学本事不强。但人能浑摸鱼同薪不一样劳,导致一部分自本事强、业务*高的的教师失去了认真代课教学的积极和进心。致使部分学生外流或者是进了县城的私立和公办学校。

  (2)农村居民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人员严重缺乏,设备简陋。村民普遍映合作医疗报范围小,比例低,报的医疗费少。对小病、门诊报的比例较低。而一般来说,农民患需要住院的大病相对较少。而疼发,感冒等小病时有发生,但不需要住院治疗,这一块相对报比例低下。

  2、是大部分卫生所都加在村一家中,设施简陋,看病简单,待遇差不合格。有部分人认为部分定点医院不规范经营,有收费现象。给部分农民看病造消极现象,造利益受损。调查显示品价格较贵,检查太多急收费是目前看病贵的主要原因。许多农户映,疼发感冒之类的小病,在卫生所只需要二三十元就能够看好的小病。在乡镇卫生院,却要花几百元甚至于千元。

  (3)经济方面

  新农村建设实施以前,农民生活普遍比较拮据。都很少有人去建造新房和楼房,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走访了部分农户,归纳他们的提议和意见之后,主要有以下几点:

  1、是农业产业调整方面,农民积极不高。普遍存在怕售难,怕担风险的思想严重。不敢大胆创新,缺乏技术和创新脑。

  几年来,在委*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下。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明显的效果和改观。

  我乡委*几年来一向喊着一个号,就是‘南部瓜果北部棉,中间挑起大菜篮’这一号。这一号一喊就是几年坚持不变,*加强引导和督促。目前,我乡的果业发展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我想现有红富士苹果树一万五千余亩,占主要农业产业的二分之一。

  2、是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增强农民收入。

  我乡存在劳动力过剩现象,以前农忙过后,劳动力们都闲置在家。整天聚在一齐喝酒打牌,以至于打架斗殴的现象时有发生。经过我想的多措并举,*组织和牵往外输送一批劳动力。再就是本乡在外的有本事的人鼓励他们带动一批,加大了劳务输出力度。使剩余的劳动力有活干,有钱花。让他们有了生活和进的信心,更加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

  3、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加快我乡经济发展。

  几年来,我乡委*在加强农业结构调整、劳务输出的同时不忘在招商引资大下功夫,大下功夫。鼓励干部和有名望的农民招商引资,实现我乡工业产业一体化发展道路。前些年,我乡经过努力。利用外资和内因,建起了‘木兰食品有限公司’、‘木兰糖果厂’以及‘丽园服饰有限公司’。虽然这几个企业已具规模,但仍不能满足我乡委*和当地农民的要求。我乡委*又痛下功夫,下大功夫。利用一年的时间引来了‘乔治白际服装有限公司’,总投资三亿元的项目工程。已在我县工业园区落地建厂,现已培训熟练技术工人一千余人。预计节后,‘乔治白际服装有限公司’在我县工业园区将正式投产。在委*的不断努力下,我乡组要领导又引来‘张辰木艺有限公司’。‘张辰木艺有限公司’总占地150亩,投资1.5亿元。此刻有关协议已经签订,预计节后在我县工业园区开工典。

  这些工业企业,在今后的经济发展道路将会给我乡经济带来很大的推动力和发展潜力。也解决了我乡的部分青年的就业问题,也更加增加了我乡农民的经济收入。

  4、是建设方面,我乡委*加强引导。

  我乡委*在村镇建设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专门组织一个队伍对村镇建设进行监督和引导。异常是今年一年来,我乡加大了空心村治理和位村林的改造工作。有效遏制了建盖和违法占地现象,仅空心村治理和围村林改造这一项工作全乡就复耕土地三百余亩。对村镇建设进行了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今年主要对集镇区进行统一规划。利用空心村治理和围村林改造腾出来的不可复耕的土地进行规划和建设,解决了农民建房没有土地和违法占地等现象。

  此刻全乡每个自然村与自然村之间,都已通了柏油路或者是泥路。这又有力解决了农民出行难的问题,以前每逢天下雨老百姓只能各自呆在自我家里。因为到是泥是,给农民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即使有急事儿,也只好深一脚浅一脚的趟着泥出行。自从村村通工程实施以来,老百姓的出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4)新农村建设之后农村的变化有多大

  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我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原有的主干柏油马路的基础每家每户都有一条能把小轿车开到家门的泥路。新农村建设之后,乔集乡五六十年代的泥土路彻底消失了。每家每户也都盖了新楼房,门前屋后也都收拾得干干净净。以前的脏差现象,已经不再存在了。并且每家每户的房屋也都进行了粉刷进行了装修,每家每户的厕所也都进行了改造。有部分农户还利用厕所的建起了沼池,这样既节能又环保。大多数群众都已安装了器和太能,随时都能够有。及解决了老百姓的饮问题又解决了老白写的洗澡问题,此刻好多农户能够足不出户就能够在家里洗澡。大大改变了农村过去的传统模式,让老百姓有了一个崭新的生活环境。

  (5)家和省、市*采取了哪些政策来支持和鼓励新农村建设

  这是这次调查活动中的调查主要问题,也是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新农村建设这一政策能如此提高农民的积极这个答案也就在那里。为此我走访了部分农户和有关部门,并对他们随做的回答做出了归纳和总结。总结出了家,省、市*对新农村的建设采取了以下主要鼓励和补助措施:

  1、只要村民调整好土地修油路,*无偿给修路铺油。

  2、买汽车给予汽车下乡补助。

  3、买家电有家电补贴。

  4、安装太能有太能补贴。

  四、针对调查结果,经过查阅资料我提出我的看法

  1、教育方面

  (1)乡*应当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人教育。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本事放在首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斩落决策。我们必须按照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全力以赴的做好农村教育工作。充分地发挥教育的基础和引领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供给强有力的知识和人才支撑!

  (2)能够组织实施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建设遍布乡村的远程教育网络。建立和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制度,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农村中小学经费保障*。以保障让所有的农村的孩子都能过学读书,共同的长提高。

  2、医疗方面

  (1)加大*的宣传和监管力度,提高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和紧迫的认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系全市人民的民心工程。要让的优惠政策,实实在在的在农民体现出来。

  从调查况看,*要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加强医疗技术人员和医疗设施,这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问题。

  要加大选产力度,使各级组织和社会都关心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增强职责感和使命感,努力做好农村卫生医疗工作。

  (2)加大资金投入,逐步改变乡村医疗机构设施简陋和陈旧等问题。这是改善和加强农村医疗设施和环境的重要一环。

  提议:一是乡镇卫生院要收支两条线,在岗在编的乡镇卫生院人员的工资要统筹统发。严格控制价再次搭车加码和提在医院出现,异常是医生的方提更应当得到有效制止。二是对农村卫生所进行整合,规范农村卫生所的功能及村医的工作职责。

  (3)增加农村定点医疗机构的数量,方便参保农民就医。把有本事,医疗服务状况好、技术强的的骨干力量重点培养。

  (4)配齐配强农村医疗机构的设施和器具,让参合农民能够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方便参保农民就医。

  五、后记

  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本事,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资料。是缩小城乡差距,全免建设小康的长大举措。相信,在中央,务院出台的惠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乡的新农村建设会越来越好!我们也应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我应有的一份力量,为‘中原之崛起东部战略支撑’贡献自我的力量!

  一、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

  自去年来,我们xx乡紧紧围绕县委、县*提出的《关于认真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加大宣传发动群众,精心组织,自我加压,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结合本乡实际,积极开展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通过全乡干群的共同努力和扎实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去年实施的道士塘、越溪、南庄、山上应村四个村中二个整治村顺利通过了达标验收,其余两村正在整改。今年新创建的大林、小林、下盘三个村,正以整治环境“脏、乱、差”为主要突破口,狠抓创建工作。回顾一年多来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健全组织订规划。为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越溪乡成立了由乡长马贤茂担任组长的乡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宣传发动、规划编制、协调指导等工作。做到任务到村,责任到人。成立村庄规划工作组,负责规划工作,落实了编制8个创建村的整治规划,做到科学合理,重点明确,方案规范,布局得当。

  (二)宣传发动造氛围。我们坚持把宣传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先导工程来抓,组织乡村干部深入一线,以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充分利用会议、横幅、标语、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形式,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全乡共召开各类会议8次,张贴标语265张,宣传图片132张,刊出黑板报16期,乡宣传报道组进行跟踪报道,在全乡范围内营造了一个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有力地推进了我乡新农村建设工作进程。

  (三)分类指导定制度。为切实做好我乡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创建的8个村针对各村实际,一方面实行分类指导,有序推进。一年多来,在村级资金比较薄弱的基础上,全乡投入专项资金464万元,共拆除简易棚屋52间,拆除危房及断墙残壁45处,硬化道路30240*方米,清理河道1200米,新安装路灯116盏,新增绿化面积18700*方米,村容村貌明显改观。通过整治,目前各村主干道路基本上达到了硬化、净化、亮化、绿化标准,主要河道基本实现无杀草、无漂浮物,村庄面貌有了一个改头换面的变化。另一方面加强教育,提高认识。在整治的过程中,我乡注重对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为更好地美化家园牢固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如下田村村干部积极充分护绿使者,花木的浇水、修剪、病虫害防治等他们全包了。此外,建章立制,巩固成果。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上,为了使环境整治落到实处,各村相应成立了卫生、绿化、养护组织,同时建立了管理制度,做到有人管事、有章理事,如下田村建立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公共厕所管理制度、家庭卫生制度、绿化公约等

  二、新农村建设工作成效

  (一)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通过环境整治,道路的硬化、村庄的绿化、河道的净化、路灯的亮化以及断墙残壁的拆除,彻底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卫生保洁制度的健全,使环境卫生得到长效管理机制的保障,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二)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通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三)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突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齐动手,齐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集体出资和群众集资紧密结合,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

  (四)村班子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有了新转变。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通过各项方案的实施,进一步体现了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在各项实事工程的建设中,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增强,村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明显转变。

  三、存在问题

  1、乡、村资金缺乏,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去创建更大的成绩是一个难题;

  2、部分群众的认识还不到位,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3、各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存在不*衡性。

  四、几点建议

  1、强化干部队伍素质教育,进一步统一思想,抓好落实;

  2、加强制度建设,健全管理责任机制;

  3、巩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村级经济发展;

  4、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5、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为各村的经济发展起助推器作用。

  为了进一步推动例子镇新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市委宣传部的安排,我镇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专门组织力量,采取座谈、走访,实地查看等多种形式,对我镇新农村文化建设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

  一、基本情况

  xx文体服务中心现有职工10人,其中文体服务中心4人,影剧院6人,全部属于自收自支。已先后成立了xx书画协会、信鸽协会、书画研究会、诗词书画协会和篮球协会。到目前为止,各协会共有会员322名,遍布全镇各村、各行业。同时协助文艺骨干成立了楚剧、小品、歌舞等形式一体的的文艺团体——xx文工团。

  全镇有村级文化活动室2个,面积75*方米,投资6000元,篮球场15个,总投资20元;小型舞台戏台2个,投资6元,文艺体育团体协会4个,人数215个,活动范围镇内外,今年演出演出场次33次,文化中心户8个,总投资35000元;新增健身器材23套,日*均人活动人数800人次;新增体育器材45套。

  今年三王村、黄矶村、庙湾村等12名村民通过自筹资金,购买图书、报刊、棋牌等,积极开展文化中心户创建活动。白浒镇村以全省“百镇千村”示范村为抓手,前力抓好村级文化建设,投资12万元,村级文化广场已初具规模,已建起健身场、篮球场。今年8月15日还组织了全镇首届“铁牛杯”篮球邀请赛,全镇12支篮球队参加角逐。在该项村妇联的组织下,每周开展腰鼓表演、太极剑、太极扇表演和歌舞表演成为我市第二个“周周乐”,也是全市第一个农村“周周乐”。黄矶村运用村级民兵活动室,经常对外开放,让广大群众开展小型体育比赛活动,促进了乡风文明。

  二、主要做法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我镇采取“三驾马车”齐驱(领导重视、部门协力、群众参与)的办法,以点带面,典型引路,推进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一)领导重视,强化组织责任。新农村建设动员会以后,我镇将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口,着力抓实、抓牢、抓到位。迅速成立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副*任组长,分管文化的副镇长任副组长,文体服务中心主任为主要成员,配齐配强专班人马,拨付文化建设专款,专款专用,制发了《xx镇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对文化建设作出详细的安排,同时制发了《xx镇新农村建设的以补代奖方案》,对文化点建设中涌现的个人和集体予以重奖。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将文化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优先安排,及时解决文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营造氛围,加大宣传力度

  为了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新农村文化建设舆论氛围,镇党委、*不走过场,不摆花架子,切实做好宣传舆论工作。一是召开全镇新农村文化建设动员会,传达省市有关精神,统一认识;二是抓好典型引路,将白浒镇、黄矶、熊湾三个省级示范村作为典型,尤其是以白浒镇村为榜样,积极推广该村妇代会组织广大妇女参与文化建设的经验;三是宣传标语到基层。镇党委率先在*门楼前挂横幅,各单位纷纷响应,挂横幅共计28条,张贴宣传标语82条,营造出良好的学*氛围。四是宣传栏、简报到支部。全镇共办宣传栏31期,出简报6期,已下发到各支部,同时由办公室成员撰写的新闻稿件《秦富湾村民自主建设美丽家园》在全市乡镇中率先被《鄂州日报》刊登。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及时反应了我镇先进性教育的成果。

  (三)积极引导,激发参与热情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群众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就应该自己办。为了让广大群众增强这一意识,镇党委、*采取堵疏结合的办法,进行了积极的引导。一是政策扶持,对创建文化中心户给予500元奖励,兴办文化产业按照上级政策给予再优待。二是组织文化、工商、*等部门对抹牌赌博、网吧、游戏机室等进行整顿,净化社会空气。由于引导措施得力,激发了群众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白浒镇村村民王中权在*的引导下组建起了xx地区文工团,他在经商之余,经常带着30多名业余演员到各村组、外地演出,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调动了群众开展健康有益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引导,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老年文化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小学“六一”节、教师节都有文艺演出,好戏连台。

  (四)形成合力,构筑文化舞台

  文化建设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必须形成齐抓共管之势。在镇党委、*的带领下,工商、税务、*等部门积极配合,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搭台,群众唱戏。构筑了新的文化大舞台。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菁华5篇)(扩展3)

——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6篇

  调查地点:xx省舒城县五显镇上河村

  调查时间:20xx年8月

  调查人:xxx

  上河村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特别是每当早晨和傍晚,眺望群山,别有一番大自然的风韵,早晨千山初醒,朝云起岫,一眼翠,一眼蓝,间或飘着几朵云,珠花般镶嵌其中。傍晚,夕阳映照重峦,霞光倾泻万山。转眼间太阳落山,霞光消退,在暮色降临山野的苍茫中,峰巅却凝聚着一片彩霞经久不灭。

  沿着*几年修建的马路走着,马路很窄,仅容一辆车通行,却也给村里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再也不用担心雨天道路泥泞,污了衣服,湿了鞋子。道路右边是层层叠叠的良田,青翠中透着幽幽的绿,秀长的叶子,挺拔的杆子,饱满的穗子,眼瞧着就是成熟的季节了;左边又是一座山,瞅着也就一两百米来高的样子,爬上去却能把人累的直喘粗气。当然,这只是对我们这些身娇体弱的学生来说的,农民伯伯们可是厉害的很健步如飞,即便是山路也是如履*地!

  前面就是村庄了,沿河而建,自上而下,占据了两片连绵山脉间的狭长地带,房屋错落有致,因势利行。

  一、村容村貌,农民对两委的评价状况

  由于上河村属于丘陵地带,房屋多依山傍水而建,比较整齐,不会这儿一家,那儿一家,村民住房较好,周围也还是蛮干净的,至少看起来如此。饮水比较卫生,只不过没有公共垃圾点也没有统一的排污管道,村民喜欢将污水还有生活垃圾倒入河中。

  村子的村民凝聚力、集体主义观念强,农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程度评价一般,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程度评价良好。对两委工作的满意程度一般,对党员作用发挥的满意程度评价一般。农民有事一般自己解决,主动找村委的比较少。

  村里老大爷在一起聊天

  二、村庄环境问题

  1、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这种发展主要是依靠化肥、农药等化学物品投入的大幅度增长,导致土壤有机质降低、肥力下降。化肥的不合理使用,还会对大气造成污染,氮素化肥浅施、撒施后往往造成氨的逸失,硝态氮在通气不良的情况下进行反硝化作用,生成气态氮而逸入大气,对大气造成污染。

  农药的大量使用还会造成生态*衡失调,物种多样性减少,使农村本来就较脆弱的农业生态系统更加脆弱。在使用杀虫剂时,一些农业害虫的天敌如:青蛙、七星瓢虫、赤眼蜂,甚至一些食虫鸟,也由于食物链的关系或直接毒害而大量死亡,破坏生态*衡。

  2、城市污染向农村转嫁加速农村的环境污染

  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一些耗能高、污染重,难以治理的企业迁移到农村,给农村环境带来严重污染。由于工厂条件简陋,设备不完善,使得大量的污水被直接排入河流和路边灌水渠道,其后果造成了一定的水体污染。一方面,用于灌溉会使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使河流中的水生植物及水生动物遭到了灭顶之灾。此外,还有很多城市垃圾在郊外农村填埋或堆放,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同时也污染了周围的水体、土壤和大气,极大的影响了附*居民的身体健康,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

  3、秸秆焚烧污染严重

  每年的夏、秋季节是农村空气污染最严重的时期。每年的农村有大量的秸秆被焚烧。秋季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收获后,上未干燥的玉米秸被大量不能燃烧充分,产生大量的烟雾弥散于空气中,使空气中的二养化碳、一养化碳浓度急剧升高,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到了傍晚时分,空气湿度加大、烟雾扩散减慢,全部积聚于低层,能见度大大降低。另外,烟雾还严重刺激人们的眼睛和喉咙,使人流泪、喉咙、呼吸困难,甚至呕吐,严重时还会导致呼吸道疾病,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三、调查中比较满意的方面

  1、农民对政策的知晓程度比过去大大提高。党的农村政策温暖了农民的心。

  2、农民对求富得渴望非常强烈。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呼声很高,积极性也高。

  3、农民的生活水*提高了。思想观念也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了。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来,主要原因有四:一是农业转型及市场变化影响;二是农民文化素质低下的影响;三是自然条件差,事实上,农民增收缓慢,主要体现在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增收缓慢。四是两委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村中现象剪影

  上河村地少人多,光是种植庄稼无法满足日常生活所需,所以很大部分农民都外出务工了。造成了村中留守儿童,孤寡老人众多的现象。

  在医疗保障方面,虽然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得到补偿的金额最多只占总费用的30%。而且村中医疗室只有一个,村庄又大,有些老人小病宁可拖着也懒得去看看,因而存在着小病拖成大病的现象。

  3、村庄自然条件有限,难以开拓其他产业

  该村农民收入来源有外出务工、运输业、加工业、服务业、农业中的种植业、养殖业。从调查中可知几乎没有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范围也有限。村庄地形复杂,山多*缓地带少,没有矿产资源。因此,很难开拓其他产业。

  五、调查总结

  虽然有些环境上的缺点,总的来说,村庄还是很宜居的地方。要想农村的各方面全面进步,经济健康发展,还需要积极开展技术扫盲活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并且强化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控制工业污染。还要向向广大农民宣传公益意识、环保意识,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环境、个个参与环境保护的氛围,把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引导广大农民革除陋*,倡导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帮助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相信,几十年之后,*的农村会成为新一代经济发展的重点,人人向往的居住圣地。

  为了全面了解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农村村寨、村貌规划建设的发展情况,把握具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村貌规划建设的发展方向。按照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为稳步扎实地推进建设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村寨、村貌建设规划提供参考。*期,我镇安排专人对XX村六组(XX自然村)的村寨、村貌及规划建设情况进行调查,通过仔细的调查和分析,对我们贫困山区的少数民族村寨、村貌规划建设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一、XX自然村寨的历史背景及基本情况

  XX自然村寨是建国五十年代土改时期,由XX、XX、XX来XX种田的移民居住而成,虽然人文历史短,但具有同样的侗族生活*惯且沿袭至今。XX村的第一任村支部*XX就是XX自然村寨人,对XX村具有较深的影响力和代表性。

  XX自然村寨距XX公里,自然村寨中心停车场距XX公路约300米,交通较为便利,地势较为*坦。自然村寨的整体朝向为坐西北朝东南,是一个典型的依山傍水的.XX族村寨风貌。全村共29户,总人口147人,整个自然村的稻田面积168亩,人*1.14亩,旱地(包括菜园和果园)50余亩,山林面积618亩,人均1.5亩,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传统的种养业(稻谷、柑桔、牲猪)和劳务输出。整个自然村寨共外出务工44人,户*均人5人,举家外出务工的3户,有国家工作单位的1人。20xx年底,人*均收入为1350元。

  二、XX自然村寨规划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并能沿袭继承和发扬,移民至XX人也一样,有着深厚的侗民族传统文化。一幢幢吊脚楼式的房屋依旧是依托山坡而建,茅厕依旧是依路而立,猪栏、牛圈搭起的简易棚或在楼脚而建,人畜混居的民族传统依然存在,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寨规划建设的要求相差甚远。在XX特大洪水灾害爆发时,依山而住的山坡出现整体滑坡的险情,虽然未构成灾害,但依山而住的转水人开始转变传统的思维观念,在村组的号召下,通过全体村民的民主协商,一致通过决定对整个XX自然村寨自发地进行整体布局规划,并以村规民约的形式确定下来,所有的村民无条件服从规划布局。初步构建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

  规划规定:每户预留100—150*方米的宅基用地,并以“井”字型的街道空间进行村寨布局,对进村的村道进行扩建规划,路面宽为3米,中心村主街宽为2米,进户的通道为1米。经过两年来的规划建设,经济条件好的村民已经按照规划建起了新房,房屋结构为清一色的三间三层砖木结构的吊脚楼阁,到目前为止,共新建房12幢,已初步形成一个既现代又古朴的侗民族特色建筑群落。新建的新房都砌起了室内卫生间;自来水工程已正在筹备;牲畜栏舍都已整体搬迁,并正在申报厕改;街道硬化正在紧张筹划;沼气池建设也正在酝酿筹备;村民风尚淳朴,人民勤劳,呈现出团结安定、和谐共处的新气象,村容村貌已经达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标准,体现出地方的侗民族特色。

  三、XX自然村寨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XX自然村寨规划建设虽然是村民自发组织启动的,并能与农村社会经济建设同步发展,但尚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如村寨的中心街道路面宽只有2米,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富有的农户具备了购买私家车的能力时,就呈现出街道过于狭窄而拥挤不堪的局面;同时,整个自然村寨的规划虽然以村规民约的制度化形式固定下来,但缺乏整体的编制规划。如自来水的消防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农电网的配置及电话、电视光缆等服务设置的完善没有明确的方案。再就是村寨存在规划建设中没有明确村寨建设的时间,时间拖得过长失去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意义。还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放不足,严重影响村寨规划建设的步伐。

  为让村寨规划建设得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群落,由*指导对原来规划预定的村寨中心街道进行扩宽,为未来村落的发展打下基础;同时*可会同*门从实际出发,编制村寨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书,重点解决饮水、用电、燃料(沼气池)、消防安全、通讯、广播等配套设施;尤其是基础建设资金要专项解决,并切实解决住宅与畜舍混杂的问题;加大村寨污水、垃圾治理的力度,改善村寨的环境卫生,本着节约适用的建设原则,扎实地推进贫困山区村寨的建设与治理,构建和谐的XX民族村寨部落群。

  根据县*安排,我们于2月23日至3月3日,赴全县11个乡镇(除城关镇)开展了调研。调研有四个方面的任务:一是督办乡镇总体规划评审情况;二是了解村镇城建管理机构运行的现状;三是听取各乡镇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四是掌握每个乡镇申报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基本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乡镇总体规划的评审情况

  截止去年底,县内11个乡镇已有4个完成了总体规划的评审工作,剩余7家正在着手准备规划的评审工作。其中下辛店、隔蒲潭、吴铺、清明河、胡金店和倒店等6个乡镇预计在本周开展评审工作。道桥镇的规划方案已编制完成,但评审合同尚未签订,仍在商定之中。

  二、村镇城建机构现状

  自乡镇机构改革后,原村镇建设环保所全部撤消,变更为城建环保服务中心,属乡镇社会事业办。管理性质为中介服务机构,取消了行政执法管理权。人员由原来的10—20人削减为现有的2—12人,经费自筹,来源为乡镇从集镇配套资金中拨付一部分、收取集镇环卫费,有些乡镇还征收了一部分绿化费、占道费,但基本都难以保障城建机构的基本运行费用。城建环保服务中心的在岗人员月工资大都在400—550元。每个乡镇聘请的环卫人员在3—9人左右,每人月工资大都在200—300元之间。城建环保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工作上除对本镇区建设行为进行管理外,对村庄建设基本没有管理。

  三、对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对新农村建设,各乡镇都提出一些操作性强的建议。归纳如下:

  1、要尽快成立机构。新农村的建设必须有机构保障,设立的机构必须具有城建管理执法主体资格,而不能是中介服务性质。城建机构的运行经费必须纳入财政预算,才能保障队伍的稳定,便于工作的开展。

  关于与土地所合署办公的问题,各乡镇意见不一,各有利弊,“利”是便于管理高效有力,办事方便快捷;“弊”是人、财、物的管理权限上难以划分。我们综合后建议,恢复成立城建环保所,恢复行政管理职能,定编四人左右,纳入乡镇财政预算。乡镇指派一名乡镇长负责分管城建所、土管所,统一负责,协调管理,人事任免由乡镇负责,但要保持队伍的相应稳定,在业务上隶属县职能部门指导。

  2、要保障经费。乡镇城建机构的运行经费必须纳入乡镇财政预算。要重新制定乡镇规划区内基础设施配套费的征收标准。同时各乡镇要将镇区绿化费、环卫费、占道费、环保费、有偿设施使用费、广告经营权费、停车管理费、电力附加费等列入城建经费筹措范围;加大经营城镇力度;鼓励有能力的人士回报乡梓,兴办企业,投资建设。城建、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电信等职能部门也要加大对乡镇建设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部门专项资金,多方位支持新农村建设。

  3、要加强宣传。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全方位的宣传,动用电视台、报纸、横幅、宣传车深入乡镇、村庄宣传,将新农村建设要达到的软硬件标准、要求、优惠政策等宣传到集镇、到村庄,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4、要确定试点,明确目标。省*已确定了我县的11个村为“百镇千村”试点,各乡镇正在申报2—4个村作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明细见附表)。各乡镇要求尽快启动试点村建设,重点投入、重点建设,尽快形成规模,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带动全县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省建设厅制定出台了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硬件标准,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我县的新农村建设应尽快达到下述目标:一是基础设施配套:通村公路、村内道路硬化,布局合理;村内给水、排水系统完善;公共场所安装路灯。二是绿化建设达标:要求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充分绿化;有公共活动的绿化场地。三是环境治理到位:达到“一建三清四改”标准,即建沼气池,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厕、改灶、改水、改圈;基本消除垃圾及废水污染。四是居住环境舒适:要求村民建房造型多样、错落有致;住宅朝向和间距满足日照、通风和防火要求。上述目标,对我县的“村庄整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5、要迅速编制规划。按照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结合我县实际,可以分四类情况编制村庄建设发展规划:一是村庄向集镇靠拢。扩大集镇规模,完善集镇规划,增强*所在地和小集镇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吸引周边村庄的村民进镇,提高城镇化水*。二是合理编制中心村发展规划。结合*关于“迁村并点”的系列文件精神,在目前每个乡镇一个试点中心村的基础上,每个乡镇再合理选择地段编制2-4个中心村的发展规划,完善中心村的道路、供排水、学校、卫生、小商品市场及其他配套服务功能,引导周边村庄有条件的村民进中心村建房。对交通不便、或经常存在防汛抗旱困难的村庄,一律要求“迁村并点”,到中心村建房。三是针对村庄分布较为散落(县内比较)的乡镇。如下辛店镇、倒店乡、曾店镇等,可以根据村庄的发展方向选取村庄附*的地段重新编制新的村庄发展规划,要注重节约土地,减少浪费。四是针对村庄分布较为密集的乡镇。如清明河乡、伍洛镇等,对远离集镇和中心村的村庄,可以采取在原址上编制村庄发展规划的方式,要注重结合现状,因地制宜。

  其次是加强规划监管力度。乡村所有建设项目都必须严格执行“一书一证”制度,符合村庄规划要求,按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坚持杜绝未批先建等违章建设,下大力解决农村长期以来由于乱批乱建、乱拆乱建而造成的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问题,确保村庄整治按规划要求实施。

  6、要加强住宅建设样式的管理。要进一步培训、提高村镇住宅设计人员的设计水*,推广省市制发的《新农村住宅通用图集》。多设计出样式优美、经济实用、适合于村民居住的住宅样板工程。把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管理向乡镇、向村庄延伸。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村庄整治”工作的长效机制,指导各地建立村民自主管理机制和村庄基础设施维护与管理机制,包括村内主要道路、路灯的维护、公共环境卫生管理、房前屋后卫生责任、公共绿化种植养护等,巩固整治效果。

  7、要妥善解决村镇建设用地。农村村民建房,按《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应坚决执行“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为妥善解决和保障村镇发展的用地空间需要,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应对村镇建设用地规划作适当调整,与镇域发展总体规划相协调,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也应作相应调整。同时要确保实现耕地“占补*衡”的目标,加大土地整理和后备资源开发的力度,通过零星村整治、土地整理、宅基地复垦、造田造地等措施多途径获取建设用地折抵指标。

  8、要配套政策,协调管理。县镇两级*应围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鼓励、引导村民进驻集镇、中心村或规划新区建房。凡在各集镇建成区内拥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本地农民和外来人员,均可随时申请办理城镇居民落户手续,并在入学、就业、服兵役、社会保障、户口迁移等方面,享受和承担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和义务。“迁村并点”后的村民,相关部门应从简从优办理户口迁移、土地置换、农田互换等手续。

  9、要强化领导,注重配合。为保障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可以借鉴村镇建设管理较好的江浙一带的管理经验,由县*牵头,建设局、发改局、国土局、交通局、水利局、农业局、*局、卫生局、文化局、环保局等相关单位成员组建乡村建设管理指挥部,具体组织、协调各村镇的规划建设管理。各乡镇、各相关职能部门也应相应成立新农村建设管理机构,整合部门力量,加大对村镇建设的扶持力度。县级其他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能,在农村电力、邮电、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供资金、技术和服务等方面的支持。

  四、申报新农村建设试点情况

  截止目前,各乡镇申报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共有49个(不含重复申报的11个),其中:

  纳入省*“百镇千村”范围的有11个村:

  义堂镇的*村、新街村、东方村;城关镇的陈赵社区、黄湖社区、肖李社区;伍洛镇的四合村;下辛店镇的张杨村;道桥镇的共星村;隔蒲潭镇的前进村;胡金店镇的三赵村。

  原定的中心村有12个:

  义堂镇的*村,倒店乡的界牌村,曾店镇的人和村,吴铺镇的三湖社区,伍洛镇的四合村,沙河乡的齐云庵村;下辛店镇的张杨村,道桥镇的共星村,隔蒲潭镇的军*村,清明河乡的三港村,胡金店镇的三赵村,城关镇的黄湖村。

  本次申报的示范村有37个:

  义堂镇:新街村、陈李村、曾滕村;

  倒店乡:陆洼村、界牌村、倒店村;

  曾店镇:冯巷村、下张村、大汪村;

  吴铺镇:郑店村、杨坝村、吴铺社区;

  伍洛镇:四合村、三集村、程垸村;

  沙河乡:辛安寺、黄渡村、雷福村、齐云庵村;

  下辛店镇:泗洲寺村、台湖村、北堤村;

  道桥镇:群利村、新堤村、前南村、前北村;

  隔蒲潭镇:三里庙村、幺屋村、和*村;

  清明河乡:三港村、沿河村、子港村;

  胡金店镇:盛砦村、宋店村;

  城关镇:白合村、辛李村、詹桥村。以上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和申报的试点村,仅供参考,待正式确定后,将重点督办落实。

  为了全面了解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农村村寨、村貌规划建设的发展情况,把握具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村貌规划建设的发展方向。按照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为稳步扎实地推进建设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村寨、村貌建设规划提供参考。*期,我镇安排专人对XX村六组(XX自然村)的村寨、村貌及规划建设情况进行调查,通过仔细的调查和分析,对我们贫困山区的少数民族村寨、村貌规划建设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一、XX自然村寨的历史背景及基本情况

  XX自然村寨是建国五十年代土改时期,由XX、XX、XX来XX种田的移民居住而成,虽然人文历史短,但具有同样的侗族生活*惯且沿袭至今。XX村的第一任村支部*XX就是XX自然村寨人,对XX村具有较深的影响力和代表性。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菁华5篇)(扩展4)

——*农村调查报告 (菁华5篇)

  泸溪县是我国古代楚国的故地,涵养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散发着古典的艺术气息,是一处孕育古老文明的风水宝地。通过对文献资料的考究和参悟,结合实地考察和走访乡镇居民的方法,对泸溪县盘瓠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充分结合理论和联系实际的方法,对搜集得到的资料进行加工,去粗取精,由此及彼,深入剖析,全面而又深刻的了解泸溪县盘瓠文化的地域分布和主要内容。深层次的解读了盘瓠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古典韵味,且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性措施和建议,以便可以利用更好的方式来保护盘瓠文化,使其永葆历史的印记和饱经沧桑岁月洗礼所遗留下来的文化气息。

  一,泸溪县盘瓠文化的地域分布。

  泸溪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湘西自治州的东南方,东邻沅陵、辰溪两县,西连吉首市,北接古丈县,南邻麻阳县,西南与凤凰县毗邻,是湘西自治州的“南大门”。县境处于武陵山和雪峰山的过渡地带,是东起华东,西接西南的交通要道。地貌自东向西南排成“川”字,由西向东倾斜。沅江沿县境自南向北流入洞庭湖,大部分属于低山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泸溪县是盘瓠文化的发源地,神秘而秀丽,它那神奇的魅力,似乎要向世人展示它的内涵,它那婉约的英姿,更加从侧面彰显古老泸溪的独特韵味和其绚烂的文化特色。

  二,盘瓠文化的历史沿革。

  泸溪县历史悠久,文明古老,是古代盘瓠文化的发源地,据多种出土文物的考证,早在旧石器时代,境内先民就在沅水和武水*生存繁衍。据说三皇五帝之一的高辛氏,其女与盘瓠结婚,隐居沅水流域,此传说亦渊源于此,且形成了千古不朽的盘瓠文化,为后世人所传诵。远古的盘瓠神话和盘瓠图腾崇拜在我国南方很多地区广为流传,当地的许多民俗事象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盘瓠文化。如以盘瓠《神犬》和辛女图腾为祖先的祭拜礼仪,以及关于盘瓠和辛女的.传说演变而成的民俗歌舞,绘画,雕刻,服饰等所有的这一切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盘瓠文化。*盘瓠文化的内涵极其古老而丰富,特点突出,令人着迷,催人向往,发人深省,尽显古老文化的魅力。而在同时,有关哪里是盘瓠文化的发源地,历来众说纷纭,有会稽说、中原说等,就湖南而言就有怀化、沅陵、凤凰、泸溪之说,各执一词,一直以来都没有定论。然而在1990年10月湖南省泸溪县召开的全国盘瓠文化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专家经过多方的论证和考查,确认了泸溪乃是*盘瓠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三,泸溪盘瓠文化的主要内容。

  剪纸

  剪纸是我国民间最普及的一种构成的艺术形式,因为其制作工艺简单,因此深受古代人民的喜爱。从广义上讲,剪纸实际上就是在纸上剪刻,镂空所出现的一种二维艺术形象,具有很高的塑造性,且发扬空间十分广泛充分展现了古代人民的创造性。在大多数人的概念中,剪纸主要是指用红纸或其他暖色纸做成,在世俗生活和喜庆节目中表达美好情感,营造热闹氛围的装饰品。而实际上,剪纸所使用的纸张颜色是多种多样的,有暖色也有泠色,但若以制作工具和制订对象来划分,又可以分为剪纸和刻纸两种类别。其中剪纸以剪为主,以刻为辅,主要用于喜庆节目的窗花和其他装饰花样。其分布地区较为广泛,例如盛行于我国北方的陕西,山西,山东,河北等地的民间剪纸。刻纸主要以刻为主,以剪为辅,主要用于服饰的花样和喜笺的剪辑等,两种都寄托了人民对美好事物的期待和赞美。其中在湘西剪纸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美感及制作手艺,显示出其具备深厚的剪裁功底和文化底蕴,显示出湘西少数民族民间技艺的日臻成熟。

  傩面具

  巫傩文化是中华文化和盘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年代久远,早在商周时期就极其盛行,流行于各地,且各具特色。《周礼》,《论语》中对此有明文记载。傩面具就是始于这种“重祭礼,信鬼神”的巫傩文化。经过历代千百年的传承和演化,它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渐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分布地域十分广泛,我就县而言,傩面具种类繁多,已经现世的就有12生肖,36天罡及地狱判官、小鬼、牛头马面等,形式丰富,且造型多样,充分显示出少数民族的地域风格。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市场经济的体制变革,利益格局的重新整合,我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者由于科学的普及和人们生活的改善,人民价值观念的转变。*几十年来,巫傩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已经销声匿迹,所以现在从事傩面具雕刻的人也越来越少。目前这种文化现象仅存在我县很少的几个地区。然而就在这仅存的几个地区中,他们没有让这种技艺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他们改进制作工艺,励精图治进行改革,并且融入了新时代的潮流气息和前卫风格,力求在艺术形象上有所突破,使这种传统技艺得以传承下去。他们雕刻的傩面具形象狰狞凶猛,怪异独特,咄咄逼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栩栩如生。表现手法上多采用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夸张变形手法,强化傩面具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达到震慑鬼神的目的,给人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另外,其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抓住神灵性格特征,在眼,鼻,嘴等处进行了夸张的变形处理,显示了他们独特的创造力和卓越的见识和非凡的艺术洞察力,在傩面具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菊花石

  菊花石是一种燧石结核为核心的碳钙集合体,花蕊部分是坚韧的硅制燧石,花瓣是由方解石晶体组成,由于这种结构的特殊性,所以价值很大,很受人民欢迎。它存在于迄今两亿年前的早二迭流栖霞浅海和沉积岩层中。菊花石的晶体呈灰色或黑色,石中显现一朵朵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的白色花朵,因酷似菊花而得名。因泸溪县碳酸岩石分布广泛,为其广泛存在提供了载体,故我县有很多菊花石,且种类繁多,形式各样。菊花石在很多地方都曾出现过,并且有很多的风格和种类,它最先是用于家居的装饰,后来逐渐发展到送礼和变卖。

  于是这一文化现象就当作*惯而流传了下来,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拓荒者的增加,大量的菊花石被挖掘了出来,开始大量出现在市面上,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只有部分识货的商人,政客或分或买,将其运往外地,雕刻创新,制作成价值不菲发商品,进行销售和变卖,使其逐渐商品化。在外流的同时,这时人们才认识到菊花石的珍贵之处,才通过各种手段采购和收集,可这时菊花石已经所剩无几,可谓是有价无市。另一方面,通过艺人们几十年的雕刻创作,技术的不断完善,创新和突破,石雕工艺由原来的浮雕发展成现今的园雕,镂空雕透雕等。雕刻艺人利用花纹特点找出花团,理清花瓣,添枝加叶,把分散零星的花朵连接成有机的整体,雕刻出生机勃勃的形态和独一无二的珍奇怪石,符合了大众的审美观念,因此深得人们喜爱,被广泛的传播开来,并逐步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踏虎凿花

  1,泸溪踏虎凿花的背景

  至今仍流传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用于各种服饰及装饰品的剪纸叫做凿花,即凿纸花样。湘西人*惯叫它“扎花”或“锉纸”,又称“锉花”。凿花还有另一种说法,凿花在苗语中还被称为“压本”,“压”指加工的方式,相当于“凿”;“本”就是“花”,“花样”的意思。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剪纸不是用剪刀剪出来的,却是用刻刀凿出来的,并且有的还保留刺绣的针法,以供别人参鉴。而剪刀只是在作为凿花的辅助用具,一般是杂作业完成之后,仅供修边时之用。清代,刺绣也曾被江浙一带的人称作凿花。如清末文学家余怀在《夫人鞋袜辩》中记载:“吴下妇人。..。..

  有凿花玲珑,囊似香簏。..。..印香在地者”。说明了旧时“凿花”与绣花有很大的关联。在古代,人们只是消极的适应自然,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也只是使用最原始的方式和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民的思想,这就使得人们的创造性和发明性得不到**。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仅局限于对传统物质文化的赞赏和对大自然的向往,对原始力的赞美,而没有想过通过自己的双手去改变自然和世界。后来,人们在日常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知识和经验,完善了传统手工技艺,由此便发展了纸上凿花这一传统技艺,并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2,凿花的作用和意义。

  苗族向来是个爱美善绣的民族,由于历来的传统风俗*惯,他们十分重视服饰穿着,因此苗族有各种形式的绣花,且色彩丰富,充分体现了这一民族的特征。历史上先是有绣花,后来才有凿花,两者可谓相辅相成,凿花为绣花提供绣摸,绣花又促成凿花花样的不断创新,使得这两种微时绣花形式得以不断完善。苗家妇女一般是先将构思好的花样剪辑下来,贴在要绣的布面上,再依样穿针刺绣,遇到好看的花样,就用纸将它拓剪下来,这部分拓剪工序渐渐成为一个工种,从绣花流程中分离出来,就这样一些专门绣花的人就出现了。与单纯使用剪刀相比,剪纸花匠更加追求效益,因此利用剪刀可以批量加工复制的凿花工艺就应运而生了。湘西凿花多用于绣花底样,庆典和祭祀活动中的装饰品,而且后者颜色上有很多讲究,喜事一般采用红纸,丧事一般采用白纸,各表示不同的意思,渲染不同的氛围。

  凿花图案纹样题材广泛,有花草、鸟兽、傩面等。凿纸花样不仅是苗族妇女文化生活的一种生产及装饰形式,而且更是能折射出苗族文化的想象符号的载体。由于苗族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其民族文化的信息除了口头传达之外就是类似于凿花等图象语言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凿花这种原生态艺术很好的将苗族传统吉祥图形代代传承了下来。因此凿花这种“剪在纸上,绣在衣上,穿在身上”的图案形成,就成为苗族文化最形象的历史读本了。

  3,踏虎凿花的制作工艺。

  凿花的工艺特点形式多样,主要是以通过祖辈手把手教和直接摹写同辈人的作品的形式继承下来。沈从文先生曾经对凿花制作工艺作过如下描述:“这种花样。..。..先把纸张钉固在一片木版上,再用小锉刀(即刻刀)仔细戳镂而成,用细针在纸面上扎许多线路,提示绣法和重点,才算完工”,这就是对凿花这一工艺最形象的描述了。踏虎凿花有干,湿两种刻法,但常用的是湿纸刻法,其工艺流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第一步:创作画稿。用铅笔在白纸上推敲图案,这就是凿花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这是决定艺术品高低最重要的一环,最艰难的一步,因为其初稿水*直接影响到成品的质量及美感。

  第二步:定纸层数。选择同画稿相当的薄纸,视纸质及厚薄确定要凿刻的层数。薄纸一般10——16层,稍厚可以定为8——10层。然后,把它们齐整的放在一起,并且每隔4——5层要抹一层粉,以便事后可以顺利剥离纸张,因为在刻纸的时候纸张会粘贴在一起。

  第三步:定位纸钉。将画稿放在叠放的纸垛上,用针尖在画稿上要刻去空白部分的钉眼,用拉力较大的纸质做成纸钉,穿进针眼内撑紧,然后把两头多余的部分去掉,再用小锤锤实,防止纸钉脱落。此步骤是为了固定不要的部分而便于揭纸花样。

  第四步:润湿纸样。将浸过的毛巾揪干后,把纸垛包进毛巾中浸润30分钟左右,要求纸垛拿在手上感觉湿润即可。

  第五步:刻凿走刀。把纸垛放在特定的蜡版上,刻时先用小锤敲紧,落刀时要用左手食指按住入刀边缘,用右手手腕的力量运刀走刀,刻纸的顺序为先里后外,刻完一个地方后要注意检查是否刻到底了,可以翻过来核实,必要时可以再补上一刀。

  第六步:剥揭花样。仔细检查正面,反面,确信刻完了所有部位后,将花样一张张揭开,凿花工序便全部完成了。凿花所用的特制蜡版一般采用木制细腻的硬木为宜,厚为3厘米,宽为8厘米,长为24厘米,内挖一深1.5厘米,宽6厘米,长7.5厘米的“堂心”。再把松香,黄蜡,茶油和桐木粉末融化搅匀,倾于木版“堂心”,压*之后即可使用。凿花时注意拿刀要正,用力要匀,走刀如游丝,刀口始终向内走动,收刀如脱兔,刀痕上下要整齐光滑。花纹之间注意留连缀线,免得剥揭花样时散架。凿出的剪纸要光洁干净,因为主要是刻刀在多达十几层的纸版上凿刻,所以刻出的凿花一般应有浮雕般的机理效果。

  4,踏虎凿花的艺术特点。

  第一:凿工精巧。线形考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把线条特色归纳为五个字:圆、方、尖、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石快,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刻剪技艺高超,工整细腻,刀法稳健精到,刻出的线条畅快,丝丝入扣,表现准确而生动,尽显流畅之美。造型上形象生动,构图工整,布局合理,具有南方剪纸特有的纤细灵秀,玲珑清丽的风格。

  第二:繁中求简,简中求繁。纸型粗糙简单的纹样不耐看,华而不实的东西不纯真,而繁中求简,简中求繁的形式,细腻而不见其假,粗犷而不失其真,并力求构图严谨饱满。在表现手法上是以阴刻为主,运用简单的原形进行合理的骨、骼布局设置。在表现风格上偏重于写实,但又不呆板入俗,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装饰性。且运用点、线来传递有个性特征的面,采用重复、疏密、对比等形式法则,巧妙的使用“通感”手法来营造画面。

  第三:源于传统,敢于创新。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素材,使其反映出生活特色和时代特色,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其达到传统与时代特色的和谐共存,并突出其自身特点。其艺术特点就像一幅山水画,画质不错而且不失其原汁原味,体现凿花这门技艺的独特艺术特点和制作工艺。

  5,结语。

  历史上任何艺术形式的诞生都不是偶然的,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拓展而形成的,都会有一个结合人类生产和生活不断演进的流变过程。踏虎凿花也不例外,它也必须依附于湘西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才能形成这独具一格的凿花工艺。凿花开始源于苗族服饰的纹样蓝本,先有绣花后有凿花,凿花丰富了绣花的技艺。凿花的形成与追求批量生产的经济效益有关,也符合当时的小农经济和生产力状况。因为凿花不仅体现了苗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且更是记载了苗族“女红文化”的活的图象历史。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有其存在和挖掘的价值,那都是中华儿女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和传承下来的,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的国粹。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后裔,理应对其加以保护。一种文化事物和一种文化现象都可以作为艺术瑰宝绽放耀眼的光彩,福泽后世之人,重现前辈创文明之路之时的辉煌。

  四,关于泸溪盘瓠文化的保护措施及建议:

  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建设时期,在文化领域给予的关注不是很多,相关的措施,法律也不是很完善,在非物质文化保护方面,有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又由于没有及时作好文化宣传,使得人们对于非文化遗产认识还不是很深刻。所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无形中的流失,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申遗。即申请市(州)、省、国家级的遗产保护,以便得到*的专项保护,突出保护重点,将有力推动其保护进程。同时加强盘瓠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破坏了的进行挽救和维修,对未破坏的加以保护。

  2,立法。制订完善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保护,法律是保护一项事物最行之有效的手段。还要展开普法宣传,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档案,还要*、民族、文化、教育、财政等部门积极配合。建立强效工作运行机制。

  3,树人。大力发展和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的各类人才,加强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精心组织,全面展开,突出重点。坚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和发展的方针,切实加强对盘瓠文化相关的法律宣传工作,为保护文化遗产创造良好氛围。

  4,传承。实施整体保护和多层保护,系列科技手段可以运用于抢救和保护过程中。动员社会各阶层力量参与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提高全民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使得民间文化遗产和文物得到有效的保护,并传承和发扬下去。

  泸溪县是我国古代楚国的故地,涵养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散发着古典的艺术气息,是一处孕育古老文明的风水宝地。通过对文献资料的考究和参悟,结合实地考察和走访乡镇居民的方法,对泸溪县盘瓠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充分结合理论和联系实际的方法,对搜集得到的资料进行加工,去粗取精,由此及彼,深入剖析,全面而又深刻的了解泸溪县盘瓠文化的地域分布和主要内容。深层次的解读了盘瓠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古典韵味,且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性措施和建议,以便可以利用更好的方式来保护盘瓠文化,使其永葆历史的印记和饱经沧桑岁月洗礼所遗留下来的文化气息。

  一,泸溪县盘瓠文化的地域分布。

  泸溪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湘西自治州的东南方,东邻沅陵、辰溪两县,西连吉首市,北接古丈县,南邻麻阳县,西南与凤凰县毗邻,是湘西自治州的“南大门”。县境处于武陵山和雪峰山的过渡地带,是东起华东,西接西南的交通要道。地貌自东向西南排成“川”字,由西向东倾斜。沅江沿县境自南向北流入洞庭湖,大部分属于低山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泸溪县是盘瓠文化的发源地,神秘而秀丽,它那神奇的魅力,似乎要向世人展示它的内涵,它那婉约的英姿,更加从侧面彰显古老泸溪的独特韵味和其绚烂的文化特色。

  二,盘瓠文化的历史沿革。

  泸溪县历史悠久,文明古老,是古代盘瓠文化的发源地,据多种出土文物的考证,早在旧石器时代,境内先民就在沅水和武水*生存繁衍。据说三皇五帝之一的高辛氏,其女与盘瓠结婚,隐居沅水流域,此传说亦渊源于此,且形成了千古不朽的盘瓠文化,为后世人所传诵。远古的盘瓠神话和盘瓠图腾崇拜在我国南方很多地区广为流传,当地的许多民俗事象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盘瓠文化。如以盘瓠《神犬》和辛女图腾为祖先的祭拜礼仪,以及关于盘瓠和辛女的传说演变而成的民俗歌舞,绘画,雕刻,服饰等所有的这一切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盘瓠文化。*盘瓠文化的内涵极其古老而丰富,特点突出,令人着迷,催人向往,发人深省,尽显古老文化的魅力。而在同时,有关哪里是盘瓠文化的发源地,历来众说纷纭,有会稽说、中原说等,就湖南而言就有怀化、沅陵、凤凰、泸溪之说,各执一词,一直以来都没有定论。然而在1990年10月湖南省泸溪县召开的全国盘瓠文化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专家经过多方的论证和考查,确认了泸溪乃是*盘瓠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三,泸溪盘瓠文化的主要内容。

  剪纸

  剪纸是我国民间最普及的一种构成的艺术形式,因为其制作工艺简单,因此深受古代人民的喜爱。从广义上讲,剪纸实际上就是在纸上剪刻,镂空所出现的一种二维艺术形象,具有很高的塑造性,且发扬空间十分广泛充分展现了古代人民的创造性。在大多数人的概念中,剪纸主要是指用红纸或其他暖色纸做成,在世俗生活和喜庆节目中表达美好情感,营造热闹氛围的装饰品。而实际上,剪纸所使用的纸张颜色是多种多样的,有暖色也有泠色,但若以制作工具和制订对象来划分,又可以分为剪纸和刻纸两种类别。其中剪纸以剪为主,以刻为辅,主要用于喜庆节目的窗花和其他装饰花样。其分布地区较为广泛,例如盛行于我国北方的陕西,山西,山东,河北等地的民间剪纸。刻纸主要以刻为主,以剪为辅,主要用于服饰的花样和喜笺的剪辑等,两种都寄托了人民对美好事物的期待和赞美。其中在湘西剪纸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美感及制作手艺,显示出其具备深厚的剪裁功底和文化底蕴,显示出湘西少数民族民间技艺的日臻成熟。

  傩面具

  巫傩文化是中华文化和盘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年代久远,早在商周时期就极其盛行,流行于各地,且各具特色。《周礼》,《论语》中对此有明文记载。傩面具就是始于这种“重祭礼,信鬼神”的巫傩文化。经过历代千百年的传承和演化,它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渐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分布地域十分广泛,我就县而言,傩面具种类繁多,已经现世的就有12生肖,36天罡及地狱判官、小鬼、牛头马面等,形式丰富,且造型多样,充分显示出少数民族的地域风格。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市场经济的体制变革,利益格局的重新整合,我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者由于科学的普及和人们生活的改善,人民价值观念的转变。*几十年来,巫傩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已经销声匿迹,所以现在从事傩面具雕刻的人也越来越少。目前这种文化现象仅存在我县很少的几个地区。然而就在这仅存的几个地区中,他们没有让这种技艺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他们改进制作工艺,励精图治进行改革,并且融入了新时代的潮流气息和前卫风格,力求在艺术形象上有所突破,使这种传统技艺得以传承下去。他们雕刻的傩面具形象狰狞凶猛,怪异独特,咄咄逼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栩栩如生。表现手法上多采用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夸张变形手法,强化傩面具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达到震慑鬼神的目的,给人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另外,其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抓住神灵性格特征,在眼,鼻,嘴等处进行了夸张的变形处理,显示了他们独特的创造力和卓越的见识和非凡的艺术洞察力,在傩面具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菊花石

  菊花石是一种燧石结核为核心的碳钙集合体,花蕊部分是坚韧的硅制燧石,花瓣是由方解石晶体组成,由于这种结构的特殊性,所以价值很大,很受人民欢迎。它存在于迄今两亿年前的早二迭流栖霞浅海和沉积岩层中。菊花石的晶体呈灰色或黑色,石中显现一朵朵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的白色花朵,因酷似菊花而得名。因泸溪县碳酸岩石分布广泛,为其广泛存在提供了载体,故我县有很多菊花石,且种类繁多,形式各样。菊花石在很多地方都曾出现过,并且有很多的风格和种类,它最先是用于家居的装饰,后来逐渐发展到送礼和变卖。

  于是这一文化现象就当作*惯而流传了下来,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拓荒者的增加,大量的菊花石被挖掘了出来,开始大量出现在市面上,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只有部分识货的商人,政客或分或买,将其运往外地,雕刻创新,制作成价值不菲发商品,进行销售和变卖,使其逐渐商品化。在外流的同时,这时人们才认识到菊花石的珍贵之处,才通过各种手段采购和收集,可这时菊花石已经所剩无几,可谓是有价无市。另一方面,通过艺人们几十年的雕刻创作,技术的不断完善,创新和突破,石雕工艺由原来的浮雕发展成现今的园雕,镂空雕透雕等。雕刻艺人利用花纹特点找出花团,理清花瓣,添枝加叶,把分散零星的花朵连接成有机的整体,雕刻出生机勃勃的形态和独一无二的珍奇怪石,符合了大众的审美观念,因此深得人们喜爱,被广泛的传播开来,并逐步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踏虎凿花

  1,泸溪踏虎凿花的背景

  至今仍流传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用于各种服饰及装饰品的剪纸叫做凿花,即凿纸花样。湘西人*惯叫它“扎花”或“锉纸”,又称“锉花”。凿花还有另一种说法,凿花在苗语中还被称为“压本”,“压”指加工的方式,相当于“凿”;“本”就是“花”,“花样”的意思。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剪纸不是用剪刀剪出来的,却是用刻刀凿出来的,并且有的还保留刺绣的针法,以供别人参鉴。而剪刀只是在作为凿花的辅助用具,一般是杂作业完成之后,仅供修边时之用。清代,刺绣也曾被江浙一带的人称作凿花。如清末文学家余怀在《夫人鞋袜辩》中记载:“吴下妇人。..。..

  有凿花玲珑,囊似香簏。..。..印香在地者”。说明了旧时“凿花”与绣花有很大的关联。在古代,人们只是消极的适应自然,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也只是使用最原始的方式和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民的思想,这就使得人们的创造性和发明性得不到**。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仅局限于对传统物质文化的赞赏和对大自然的向往,对原始力的赞美,而没有想过通过自己的双手去改变自然和世界。后来,人们在日常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知识和经验,完善了传统手工技艺,由此便发展了纸上凿花这一传统技艺,并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2,凿花的作用和意义。

  苗族向来是个爱美善绣的民族,由于历来的传统风俗*惯,他们十分重视服饰穿着,因此苗族有各种形式的绣花,且色彩丰富,充分体现了这一民族的特征。历史上先是有绣花,后来才有凿花,两者可谓相辅相成,凿花为绣花提供绣摸,绣花又促成凿花花样的不断创新,使得这两种微时绣花形式得以不断完善。苗家妇女一般是先将构思好的花样剪辑下来,贴在要绣的布面上,再依样穿针刺绣,遇到好看的花样,就用纸将它拓剪下来,这部分拓剪工序渐渐成为一个工种,从绣花流程中分离出来,就这样一些专门绣花的人就出现了。与单纯使用剪刀相比,剪纸花匠更加追求效益,因此利用剪刀可以批量加工复制的凿花工艺就应运而生了。湘西凿花多用于绣花底样,庆典和祭祀活动中的装饰品,而且后者颜色上有很多讲究,喜事一般采用红纸,丧事一般采用白纸,各表示不同的意思,渲染不同的氛围。

  凿花图案纹样题材广泛,有花草、鸟兽、傩面等。凿纸花样不仅是苗族妇女文化生活的一种生产及装饰形式,而且更是能折射出苗族文化的想象符号的载体。由于苗族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其民族文化的信息除了口头传达之外就是类似于凿花等图象语言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凿花这种原生态艺术很好的将苗族传统吉祥图形代代传承了下来。因此凿花这种“剪在纸上,绣在衣上,穿在身上”的图案形成,就成为苗族文化最形象的历史读本了。

  3,踏虎凿花的制作工艺。

  凿花的工艺特点形式多样,主要是以通过祖辈手把手教和直接摹写同辈人的作品的形式继承下来。沈从文先生曾经对凿花制作工艺作过如下描述:“这种花样。..。..先把纸张钉固在一片木版上,再用小锉刀(即刻刀)仔细戳镂而成,用细针在纸面上扎许多线路,提示绣法和重点,才算完工”,这就是对凿花这一工艺最形象的描述了。踏虎凿花有干,湿两种刻法,但常用的是湿纸刻法,其工艺流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第一步:创作画稿。用铅笔在白纸上推敲图案,这就是凿花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这是决定艺术品高低最重要的一环,最艰难的一步,因为其初稿水*直接影响到成品的质量及美感。

  第二步:定纸层数。选择同画稿相当的薄纸,视纸质及厚薄确定要凿刻的层数。薄纸一般10——16层,稍厚可以定为8——10层。然后,把它们齐整的放在一起,并且每隔4——5层要抹一层粉,以便事后可以顺利剥离纸张,因为在刻纸的时候纸张会粘贴在一起。

  第三步:定位纸钉。将画稿放在叠放的纸垛上,用针尖在画稿上要刻去空白部分的钉眼,用拉力较大的纸质做成纸钉,穿进针眼内撑紧,然后把两头多余的部分去掉,再用小锤锤实,防止纸钉脱落。此步骤是为了固定不要的部分而便于揭纸花样。

  第四步:润湿纸样。将浸过的毛巾揪干后,把纸垛包进毛巾中浸润30分钟左右,要求纸垛拿在手上感觉湿润即可。

  第五步:刻凿走刀。把纸垛放在特定的蜡版上,刻时先用小锤敲紧,落刀时要用左手食指按住入刀边缘,用右手手腕的力量运刀走刀,刻纸的顺序为先里后外,刻完一个地方后要注意检查是否刻到底了,可以翻过来核实,必要时可以再补上一刀。

  第六步:剥揭花样。仔细检查正面,反面,确信刻完了所有部位后,将花样一张张揭开,凿花工序便全部完成了。凿花所用的特制蜡版一般采用木制细腻的硬木为宜,厚为3厘米,宽为8厘米,长为24厘米,内挖一深1.5厘米,宽6厘米,长7.5厘米的“堂心”。再把松香,黄蜡,茶油和桐木粉末融化搅匀,倾于木版“堂心”,压*之后即可使用。凿花时注意拿刀要正,用力要匀,走刀如游丝,刀口始终向内走动,收刀如脱兔,刀痕上下要整齐光滑。花纹之间注意留连缀线,免得剥揭花样时散架。凿出的剪纸要光洁干净,因为主要是刻刀在多达十几层的纸版上凿刻,所以刻出的凿花一般应有浮雕般的机理效果。

  4,踏虎凿花的艺术特点。

  第一:凿工精巧。线形考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把线条特色归纳为五个字:圆、方、尖、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石快,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刻剪技艺高超,工整细腻,刀法稳健精到,刻出的线条畅快,丝丝入扣,表现准确而生动,尽显流畅之美。造型上形象生动,构图工整,布局合理,具有南方剪纸特有的纤细灵秀,玲珑清丽的风格。

  第二:繁中求简,简中求繁。纸型粗糙简单的纹样不耐看,华而不实的东西不纯真,而繁中求简,简中求繁的形式,细腻而不见其假,粗犷而不失其真,并力求构图严谨饱满。在表现手法上是以阴刻为主,运用简单的原形进行合理的骨、骼布局设置。在表现风格上偏重于写实,但又不呆板入俗,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装饰性。且运用点、线来传递有个性特征的面,采用重复、疏密、对比等形式法则,巧妙的使用“通感”手法来营造画面。

  第三:源于传统,敢于创新。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素材,使其反映出生活特色和时代特色,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其达到传统与时代特色的和谐共存,并突出其自身特点。其艺术特点就像一幅山水画,画质不错而且不失其原汁原味,体现凿花这门技艺的独特艺术特点和制作工艺。

  5,结语。

  历史上任何艺术形式的诞生都不是偶然的,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拓展而形成的,都会有一个结合人类生产和生活不断演进的流变过程。踏虎凿花也不例外,它也必须依附于湘西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才能形成这独具一格的凿花工艺。凿花开始源于苗族服饰的纹样蓝本,先有绣花后有凿花,凿花丰富了绣花的技艺。凿花的形成与追求批量生产的经济效益有关,也符合当时的小农经济和生产力状况。因为凿花不仅体现了苗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且更是记载了苗族“女红文化”的活的图象历史。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有其存在和挖掘的价值,那都是中华儿女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和传承下来的,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的国粹。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后裔,理应对其加以保护。一种文化事物和一种文化现象都可以作为艺术瑰宝绽放耀眼的光彩,福泽后世之人,重现前辈创文明之路之时的辉煌。

  四,关于泸溪盘瓠文化的保护措施及建议:

  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建设时期,在文化领域给予的关注不是很多,相关的措施,法律也不是很完善,在非物质文化保护方面,有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又由于没有及时作好文化宣传,使得人们对于非文化遗产认识还不是很深刻。所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无形中的流失,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申遗。即申请市(州)、省、国家级的遗产保护,以便得到*的专项保护,突出保护重点,将有力推动其保护进程。同时加强盘瓠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破坏了的`进行挽救和维修,对未破坏的加以保护。

  2,立法。制订完善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保护,法律是保护一项事物最行之有效的手段。还要展开普法宣传,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档案,还要*、民族、文化、教育、财政等部门积极配合。建立强效工作运行机制。

  3,树人。大力发展和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的各类人才,加强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精心组织,全面展开,突出重点。坚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和发展的方针,切实加强对盘瓠文化相关的法律宣传工作,为保护文化遗产创造良好氛围。

  4,传承。实施整体保护和多层保护,系列科技手段可以运用于抢救和保护过程中。动员社会各阶层力量参与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提高全民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使得民间文化遗产和文物得到有效的保护,并传承和发扬下去。

  一、背景:

  *是农业大国,更是一向重视农村的发展,重视农民问题。党的第十七届三中全会再一次强调了关注农村,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一直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这包括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以及*邮政储蓄银行的建立,都使农村金融朝着健康、完善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国家对农村发展建设的力度加强为小额信贷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的广阔的市场。在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从1994年开始试验,20xx年全面实行并推广小额信贷。*年来,“三农”问题的一直被国家重点关注,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而农村的大力发展,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农民的扶贫以及农民创收渠道的扩充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小额信贷不仅可以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同样可以支持农村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二、农村小额贷款的现状:

  农村商业银行开展小额贷款业务,为农户自主创业,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提供资金保障,解决了部分农民“贷款难”问题,在支持农村经济和农户个体业主经营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小额农贷由于具有灵活、方便、快捷的特点,自推出后,受到了农户、村组和*的高度重视和称赞,也得到了各方的满意,取得了多赢的效果,满足了较大部分农民合理的贷款需求。小额农贷款的推出,使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门槛降低,为很多信誉良好但无担保抵押措施的农户打开了融资的大门,有效地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情况,成为农民调整结构、发展生产、开拓市场、增加收入的助推器,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广大农户脱贫致富创造了最基本的原始资本积累。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仍然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管理机制的不成熟,利率偏低,缺乏良好的风险评估方法,贷款种类单一,额度小,期限短以及资金供需矛盾大等。这些都阻碍着农村小额信贷的进一步发展。进而阻碍着农村金融的发展。

  三、农村小额贷款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流转问题: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农户和个体业主未能按约还贷,给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流转造成很大的困难。

  1、客观原因形成的风险:

  首先,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基于农户信用发放的贷款,贷款本身从借款人方面就潜在着“信用风险”,一个人诚信度的高低与其道德修养是密切相关的,而道德标准是一个无形的东西不能对其准确的实行量化,所以信贷员要准确的把握成千上万农户的诚信度就是一项异常艰巨的工作;其次,农户贷款的用途主要是用于种植、养殖业和家庭手工作坊产业的投入以及消费性贷款,而种养业又是弱质产业,存在着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户个体业主及小型企业生产的产品科技附加值低,管理机制不健全、相互间竞争无序,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这种风险将直接转化为信贷风险。

  2、主观原因形成的风险:

  (1)、 贷前调查流于形式

  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人力有限,有的网点甚至主任兼信贷员,要对辖区内成百上千农户做详尽了解,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对农户经济档案的建立(年审)、信用等级的评定,这些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要求相对集中的专项工作,一些信贷员就不得不求助于村、组干部,甚至是不太了解辖内农户的内勤人员。由于村、组干部及内勤人员的参与,个人主观主义、*、人情因素、有的甚至凭空猜想等情形大量存在,这就造成了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不统一,给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贷款额度核定带来了不准确性。此外,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方法本身也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存在“一评定终身”、“一定永益”的现象,动态管理、时时监测缺位,信用评定手段、方式也不尽科学。

  (2)、贷款审查存在漏洞

  由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行“凭证发放、随用随贷、额度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其发放大多由临柜人员办理,在办理贷款时严格坚持“两证”、“三见面”的原则,而临柜人员对其贷款用途的真实性是无法加以严格的考查的,这就造成有些农户乱报贷款用途,而贷款后转借他人,形成顶名贷款;另一些借款人贷款根本没用于其正常的家庭生产、生活等,而是用于个人的不正常消费支出(比如赌博等),造成贷款到期不能按时归还,最终形成贷款风险。

  (3)、贷后检查监督机制不健全

  贷后检查是贷款“三查”制度的重要环节,为降低贷款风险,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农村商业银行应加强贷后检查工作。但“重发放,轻管理”的经营理念已在大部分信贷员脑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一方面,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对象广、额度小、分布散、行业杂、所以工作量相对较大,而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人员有限,这就削弱了对农户小额贷款的监管。另一方面,一些信贷员有“重企业,轻农户”的思想意识,认为贷后管理只适应于大额贷款,对小额农贷不适用。有的信贷员甚至认为农户贷款金额小,形成贷款风险每户不过几万余元。再加上有些农户贷款后外出经营(有的甚至举家外出),多年不归,下落不明,这是造成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的一大重要原因。

  (4)、部分信贷人员素质低,人为形成信贷风险

  由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从建档、评级、授信、发证、到最后放款都是人为操作,加之有些信用社人员相对不足,所以有些信贷人员利用人手不足、审查不严、操作上不规范等漏洞,搞人情贷款,自批自用贷款,假冒贷款,有的甚至给客户出主意化整为零,一户多证或一户多贷,形成实质上的“垒大户”,最终诱发贷款风险。

  (二)贷款困难问题:

  (1)、社会信用环境不佳,诚信度不高。一些农户受欠贷大户的影响,还贷时相互看齐的跟风心理也是信誉下降的重要原因。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菁华5篇)(扩展5)

——农村小学调查报告 (菁华5篇)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

  口语交际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而小学阶段是儿童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最佳年龄阶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重知识轻能力,重书面轻口头的倾向根深蒂固,听说教学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

  纵观我们的高效课堂,不难发现,仍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总是不善于清楚地、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说出的话语无伦次,不着边际或不合情理,常缺少中心,用词不当,存在重复、间歇、脱节等现象。还有少数学生往往不愿意发言,很少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即使在被动点名后,往往也是显得局促不安,表意不明,更不要说把握机会积极参与口头交际能力的训练了。这样,久而久之,他们的口头交际能力逐步削弱、萎缩,在高效课堂中的对学、群学、展示环节中就会有许多语言障碍。那么口语交际在小学生心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口语交际教学如何开展才有效?基于此,我对小学生的口语交际现状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的对象

  我从户县电厂小学1——6年级共抽取了24名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问卷回收率达100%。

  三、调查内容和方法

  调查内容:主要从学生对口语交际能力方面进行调查,为了打开学生心门使问卷反映的资料更加真实可信,所有问卷均不记名。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共设计了16道题。

  四、调查结果分析

  ㈠ 调查结果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一般,存在的问题较多。

  ㈡ 分析

  通过回收问卷的逐题统计,发现:

  1、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一般。

  2、学生能够坚持使用普通话交流,但是使用率比较高的是课堂, 部分学生因为遭到同学们的哄笑后对口语交际课不感兴趣,再不想上台发言了。

  3、从数据来看,户县电厂小学学生的口语交际*惯比较好。如大部分的学生在课堂上,面对同学发言的错误,能够等对方把话说完,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当同学在发言时,89%的学生能够做到认真听。多数学生与人交流时,能使用礼貌用语。

  4、学生的口语发展能力有待加强。从数据上显示,54%的学生表示口语交际能力有所提高,*%的学生与原来一样,3.7%的学生变得不敢说话了,这须引起重视。

  5、学生对口语交际课的形式喜欢程度有分化现象。学生对精彩的口语交际课堂记忆深刻,喜欢一些感性的,有兴趣的,引起大家共鸣的课堂交流。有不少学生期待教师的语言幽默风趣,在话题的选择上能够贴*生活,并希望老师也主动参与进来。

  五、原因剖析:

  通过与学生进一步交流和自我反思,发现造成部分学生口语能力发展缓慢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学校教育和家庭、社会教育脱节。学生往往在课堂上因为有任务驱动,迫不得已使用正规的普通话,但是一脱离课堂这一语言环境,就使用方言交流,没有形成时时说普通话的*惯,也就得不到有效的训练。

  2、从中也可以看出我校教师对口语交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课堂中只要学生明白意思即可,知道怎样做就行,没有以培养、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为目标。

  3、口语交际课的形式有待多元化,而不仅仅停留在学生喜欢的表演和讨论,没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急于完成教学内容,只要有学生说,有交流就此打住。学生无法从容地把自己的想法与他人充分地进行讨论交流,也没有时间对他人的想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4、影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强的另一个原因是学生口语交际的意识不强,不能主动地与家长、同学交流,如个别学生不敢在高效课堂中发言,怕被别人笑。在生活中也有不少学生在交往时处于被动位置,不轻易和别人说话,致使口语表达能力低下。

  六、对策与措施

  根据调查的结果分析,如何激发学生喜欢口语交际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坚持在校内、校外使用规范的普通话,是我校改善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现状的一个切入点。为此,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兴趣。“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 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多赏识学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多让学生观察生活,鼓励他们大胆说;话题即时生成,多和学生聊聊他们喜欢的话题。

  2、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学*环境。小学生的口语在很大程度上受语言环境的影响,而良好的语言环境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建议一开学便要求全体师生课内外和校内外一律使用标准的普通话,从而形成说普通话良好的语言环境氛围。

  3、加强课堂口语交际教学。在各科中,牢牢把握口语交际课程目标,根据教材现有的教学资源,在语言发展和交际两大块落实。认真对待每次口语交际课,在话题的选择上贴*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让学生有充分说话的机会。高效课堂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说规范语言的主要阵地。教师要重视课堂发言,把学生对学、群学、展示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说话练*,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层次的训练。

  5、密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争取家长配合,在家多与孩子交流,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对全校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现状的调查,使我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这也引发了我对各个年级口语交际教学探究的兴趣,展开相关的课题研究,以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一、调查目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家长对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程度,同时也为了了解家长对学校发展的期望,以便及时掌握广大学生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看法与建议,从而更好地推进我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XX年6月末我校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全校学生家长进行了调查。调查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65份。调查问题的设置主要包括对孩子的在校表现、对孩子的学*成绩、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学校的管理、对学校的教育质量、对教师的评价。调查对象为我校在校学生家长,被调查的学生家长对此调查给予了较大的重视和支持,收回调查问卷989份(部分家长因工作冲突未参加校园开放日活动),较好地实现了此次调查的目的。

  二、调查结果

  通过对回收的 989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如实地掌握了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看法和建议。调查显示学生家长对我校的总体满意度普遍较高,具体评价情况如下表:

  序 号调查内容“比较满意”及“满意”以上人数所占比例

  1对孩子的表现83784.6%

  2对孩子的学*成绩79680.5%

  3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96297.3%

  4对学校的管理88589.5%

  5对学校的教育质量93594.5%

  6对教师的工作97298.3%

  现对调查统计结果并结合我校实际工作作简要分析:

  (一)对孩子的表现比较满意,认可学校管理

  通过此次调查,“对孩子的表现”比较满意和满意的调查问卷共有837份,占84.6%.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和教育教学的严格管理促使学生良好*惯养成。我校地处开发区,生源大多数为农村小孩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很多孩子*时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主要教育来自学校教师。家长把教育孩子的更多期望放在了学校和老师身上。学校从实际出发,在办学的起始阶段一直以“规范”为抓手,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养成教育措施,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坚持在活动育人,使广大学生养成了良好了的行为*惯。为此,广大家长对学校的教育工作、学校的管理工作表示肯定。

  (二)对孩子的学*成绩比较满意,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达到预期期望值

  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广泛的认可。有796位占80.5% 的家长对孩子的学*成绩比较满意或满意。我校生源大多数为农村小孩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很多学生原来就读于村小或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成绩等各方面都表现得不够理想。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我校就读,经过几年的学*,孩子的学*成绩在稳步中提高,家长对此比较满意。但也不排除个别学生学**惯等仍旧不够理想,主要原因是家长不够重视,家庭因素的影响,新*转学来的基础差,或者是身体缺陷导致。所以,我们广大教师更要有爱心和责任心,将目光更多地关注于后进学生的发展。

  (三)对教师工作评价甚高

  调查显示,有 972位占 98.3% 的家长对学校教师的工作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普遍认为广大教师工作认真、对学生负责。认为我校的师德师风良好,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的责任心强。学校提出的“做老师就做好老师”的理念留给广大家长很深的印象。

  总的来看,通过我校几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与发展,学校整体实力不断提高。从学校在公众中的形象到学校的内外管理,从学风到校风,从育人环境到社会评价逐年攀升。正朝着品牌学校的目标不断迈进。

  三、家长对我校提出的意见与建议

  此次调查不仅是为了掌握对学校的评价的第一手资料,更重要的是通过此次调查也建立了家长与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调查得到了众多家长的宝贵意见。综合来说,家长们认为我校正处在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的过渡阶段,在重视教学质量的同时,更要思考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展;更要重视学校走内涵发展的路线,打造品牌学校。以下是家长提出的主要意见与建议:

  1.教学方面:要加强教学与研究的结合,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自学能力和知识运用于生活能力的培养。

  2.特长培养方面:希望学校能多开展一些课外兴趣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沟通能力。

  3.家校多联系:因为校园安全问题,现在家长只能在校园开放日的时候进入校园,一学期联系一两次觉得太少,对孩子在校表现了解得不多。学校今后要充分发挥家访、家校路路通等沟通交流方式,和家长取得尽量多的联系,使家长更放心。

  综上所述,此次调查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显示了学生家长对我校工作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可。在肯定我们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为我们学校的发展提出了诸多问题与宝贵建议。家长的认可,给了我们极大的鼓励,激发了我们打造品牌学校的信心和决心。“沉稳迈进每一步,灵动发展每一天。”学校将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努力加快发展,提高质量,办出特色,争取尽快实现“建一流品牌、办特色学校”的*期办学目标,在此基础上为实现“有特色、高水*的研究型学校”的中长期办学目标而不懈奋斗,给家长和社会一个满意的答复。

  按照《关于开展**活动的通知》,我采取个别走访、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作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各小学课程开设齐全,执行从简。

  各学校虽然都能按照国际教育部及省、市、区级要求开齐,开足科目,但是能够真正贯彻落实的除语数英以外的课程微乎其微。体育、音乐、美术、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班会等等,很多课程既缺乏专职的教师也没有专门的教室,没有落到实处的必要条件。如信息技术,各学校微机室的电脑早已废弃、淘汰,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微机室,怎样将信息技术课上好?科学课,虽然有些学校实验室的设备异常齐全,但是根本没有能够领着孩子们去做实验的老师,每一次科学课都在教室进行,在这样的教育中,孩子们的科学素养能够得到多大程度的提高?音乐、美术既无专职教师也无独立的教室,乐器、素材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有,也会被长期束之高阁。

  二、学校道德教育虚浮,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轻视道德教育。

  各学校的德育时间仅停留在周一升旗仪式、思想品德课及班会课中,还常常要除去被代课教师占用的课时,而且即使是上课,也仅停留在说教、灌输层面。没有学生自己的活动,没有道德教育的阵地,没有保证活动开展的必要措施。学校、班级几乎不组织德育活动,更谈不上持课内外结合,形式要灵活多样。这种缺乏体验,闭门造车的道德教育,效果微乎其微。

  三、撤点并校,安全隐患增多。

  学生上放学路途遥远,学校没有校车,很多小学生因无人接送,自己骑自行车上学;更有甚者,路上拦车上学;还有一部分由老年人负责接送,这部分人群的安全问题不容小觑。

  另外,上放学期间道路拥堵,汽车、电动车、自行车,老人、年轻人、小学生瞬间挤满街道,同样存在安全隐患。

  四、留守子女问题突出。

  农村各小学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逐年攀升。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家长们纷纷出外打工,将孩子留给家中老人照顾。因为观念和意识的局限,老人一方面存在溺爱心理,另一方面只关注孩子是否吃饱穿暖,对于孩子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学**惯、生活*惯等方面的培养着实有限。留守儿童在校打架、上网、违反纪律、不完成作业现象极为普遍。

  五、校长素质堪忧。

  校长是一方教育的引路人,很多校长没有自己的办学方向,缺乏最基本的教育理念,眉毛胡子一把抓,漫无目的。如此办学,贻误子孙后代。

  六、教师工作缺乏激情。

  这是长久以来的痼疾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农村学校条件艰苦,待遇缺乏优势,要求不断提高。长久以来,到相桥的教师有条件的选择机会进城,没条件的寻找机会进城,留下来的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

  七、学校教育与社会脱节。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育人网络的构成仅限于最多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学校教育脱离时代,脱离社会,闭门造车。

  综上所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社会、家庭、学校、教师等各方面的原因,相桥教育将不仅仅输在文化课上,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能力、动手及社会实践能力的缺憾也会日益增多,如不及时改良现状,相桥将有更多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继我校《少先队活动研究》(县“九五”课题)结题,学校被评为“成都市红领巾示范校”后,我们选择发《农村小学少先队阵地建设研究》作为课题研究组和少先队的工作重点,以期深化德育内容,丰富德育阵地,增强德育功能。

  一、调查内容及目的

  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1、目前我校少先队阵地建设的种类及形式;2、学生对少先队阵地建设的认知性、情感性及行为倾向性层面;3、学生行为与阵地建设的关系;4、教师素质与阵地建设的关系等。

  调查目的是为了了解并掌握调查的内容,全面分析我校少先队阵地建设的现状,为制定二、三阶段计划提供工作依据,从而进一步探索农村小学少先队阵地建设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作用及模式,促进我校少先队阵地建设的发展。

  二、调查方法及对象

  根据本课题的性质及研究目的,采用的调查方法主要有:

  1.实际考察

  课题组认真全面地对学校阵地建设情况进行考察,以收集资料,了解现状。

  2.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

  根据少先队阵地建设情况设计问卷调查表,调查学生对阵地建设的认知性层面,情感性层面及倾向性层面,并进行统计分析,评估。

  3.抽样实验与统计分析

  对进行无序抽样实验调查学生行为*惯与阵地建设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分析评估。

  4.个别调查

  课题组对教师进行“多时段”、“缓节奏”的个别调查研究教师与阵地建设的关系。

  调查对象包括我校师生230人,其中教师30人,占教师总数的54%,学生160人,占学生总数的20.5%。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实际考察结果与分析

  经课题组教师认真、全面地对学校阵地建设情况进行考察,并组织师生座谈进一步搜集资料,我校少先队阵地建设情况如下:

  1.校内少先队阵地:

  ①美丽的校园环境。学校创建了优美的育人环境,并在美化、绿化、净化上积极健康地发展。

  ②丰富的文化阵地。学校没有比较齐全的各学科功能室,实验室、活动室;建有内容丰富的宣传橱窗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板报、墙饰。

  ③多彩的活动阵地。我校先后创建了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监督岗、小记者站等十余个活动阵地。

  2.校外少先队阵地:

  学校在校外先后创建设立了种、养殖基地、红领巾示范街、假日温暖小队活动基地等,与甘孜罗霍县上罗珂玛小学共同建立了“手拉手”活动基地。

  注:我校于XX年5月开展了“让学校亮起来,学生动起来”的活动。

  调查至此我们认为,我校少先队阵地资源比较丰富,既有培养学生兴趣的阵地,也有锻炼学生能力的阵地;既有让学生参与的显性阵地,也有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隐性阵地。

  但是我们也发现,我校的阵地全部是由学校建立或带领教师建立的,缺乏教师指导建立的阵地,更缺乏学生独立自主建立的阵地,课题组计划在课题研究的二、三阶段研究这个问题。

  (二)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前一调查表明我校少先队阵地资源丰富,课题组随即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表(见附件一),调查100名学生对阵地建设的认知性、情感性、倾向性三个层面,调查结果统计表(见附件二)表明:

  认知性层面 情感性层面 倾向性层面

  从认知性层面和情感性层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少先队的阵地认知程度和情感程度分别达到80.3%和72.7%,特别是喜欢少先队阵地的占知道少先队阵地的同学的比例是90.5%,说明学生对少先队阵地的情感程度较高,希望参与到这些阵地的活动中来。

  但是,从倾向性层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参与阵地活动的比例低,只有32.8%,而我们从统计表(附件二)的分类统计中更发现,单项参与面30%以下的就有5项,对学生参与项目的调查表明,56%的学生只参加过去1—2项,37%的学生参加过3—5项,7%的学生参加过6项以上。

  实际调查许多阵地活动,固定由某些学生参加,也就是说我们的阵地资源丰富,一定程度上只是形式、种类的丰富,而不是实际参与的丰富,这有悖于“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转变观念,改变现状。

  (三)抽样实验与统计分析

  为了了解阵地建设与学生行为*惯的关系,我们以学校墙壁上的对学生进行行为*惯教育的墙饰为测评元素。在四年级的三个班中各随机抽取20名同学(班上剩余同学协助老师跟踪调查),组成对比组,实验甲组和实验乙组,对比组的学生不作要求,实验甲组的学生组织学*墙饰,实验乙组的教师设计相关教育活动。随后一周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详见附件三),三组未遵守检测项目的学生人次比为47:30:7,约为7:4:1。

  虽然在抽样实验调查过程中由于受主试水*的限制和无关显性隐性因素的干扰,可能会给我们的实验结果带来一定的误差和影响,但实验结果仍占很大程度上说明了阵地建设不仅要建立健全,更要充分利用其教育功能开展活动,强化其德育功能。

  (四)教师素质个别调查结果分析

  课题组对教师进行“多时段”、“缓节奏”的个别调查,发现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教师传统的说教模式严重影响着少先队阵地建设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德育管理上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婆婆嘴”的说教管理方式上,不善于依托现有的阵地建设雏形组织开展丰富的阵地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学生,更不善于根据德育形势及学生行为*惯发展规律,创建并指导学生创建各种活动阵地。

  四、对策

  调查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根据调查情况,特提出如下对策:

  1.进一步确立少先队阵地教育观念,提高少先队阵地的德育活动频率

  少先队阵地教育是通过阵地培养队同们热爱少先队的思想感情,增强组织观念的有效途径,少先队阵地建设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各类阵地建设,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因而,通过以学校环境阵地相关的环保讲座,开展“美化教室、校园”的活动,成立“校园环保队”,培养学生保护良好环境的*惯。通过学生自己参加阵地建设,提高热爱劳动与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如我校对乱扔纸屑现象,以六二中队为头,搞了“垃圾堆里有文章”的主题活动,对垃圾堆中纸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开展了“校园纸屑回收站”的全校性德育活动,深化了活动主题,德育效果明显。

  2.进一步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德育教师的理论学*,培训提高德育教师的管理能力,摒弃落后的德育教育观念,丰富德育教育模式。引导德育教师利用少先队阵地组织开展活动,提高德育实效。建立以中队为单位的阵地建设小组,以在顾全为领导的阵地建设机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阵地建设与阵地活动竞赛,让阵地德育功能进一步深化。学校还可举办阵地建设与活动同步的艺术节,使少先队阵地建设不断创新和向前发展。

  3.进一步加快少先队阵地建设步伐

  少先队阵地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在部分。从硬件上说,阵地建设主要是指学校投入的校园环境建设、文化氛围的载体建设、活动场地的建设。从软件上说,主要是指阵地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师生在阵地建设方面的观念、内容、方法、形式等。

  明确阵地建设的重要作用及意义,认识到阵地建设是为了德育活动而存在,有活动有教师有意义的阵地才具有生命力。根据德育形势及德育教育的需要,我们可以增减德育阵地,转变少先队阵地的教育职能,灵活地保持阵地建设的内容与方式的统一。在组织形式上,保证学校全局安排的情况下,逐渐实现学校创建、教师创建、师生共建、学生自建的过渡。

  为了更客观地了解西南地区小学生冬季“缺衣少穿”的现状,进而使相关公益资助服务更加贴*当地受助者的实际需求,*青基会发起了关于“云南省福贡县农村小学生冬季衣着和鞋履情况”的小型调查,该项目得到了*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苏杨研究员的业务指导。

  调查的初衷是反映*西南省份小学生冬季“缺衣少穿”的客观现实。因西南省份纬度较低,地理位置接*或穿越北回归线,云南、贵州、广西等省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冬季相对温度较高,零度以下天气零星散见。这种总体的气候状况容易导致一些人认为,这些地区“缺衣少穿”只是正常现象;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在那些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区,气温仍然很低,单薄的衣衫和拖鞋并非冬季的正常着装。带着这些相互冲突的观点,我们调查组进入实地展开了调研。

  12 月上旬,调查组赴云南西北怒江州福贡县进行了相关调查。该调查目的县的选择,由谙熟云南全境基本情况的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推荐。由于福贡县可以呈现出西南边远贫困地区的一些典型特征,因而颇具代表性。

  县情背景介绍

  该县是少数民族聚集县。傈僳族(75%) 在境内人口最多,怒族(20%)是世居民族, 汉族是该县的少数民族。这里与缅甸接壤,缅甸籍的打工者在怒江全州都颇为常见。

  该县为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所夹持,居民沿怒江峡谷而居。传统草编民居多搭建于半山,农业也大都集中在陡峭的大山上,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土地挂在山坡上”。虽然属于*南方,但地处山区的福贡县气候成垂直分布。境内河谷区域属亚热带,半山坡属温带,高山属寒带。县内最高点在碧罗雪山上,海拔4300米;最低点是海拔1010米的怒江江面,相对高差超过3000米。

  1、经济背景

  根据统计年报,怒江州在xx年云南省共16个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名中倒数第一;而福贡县则是倒数第一(怒江州)中的倒数第一:该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460 元,在云南省县市区排名中为最末一位——第129 位。福贡县现任*曾用“边区中的边区,贫困中的贫困,落后中的落后……”来总结福贡县的县情。xx年12月初,*扶贫办发布的《*农村扶贫开发纲要(xx-20xx 年)》提出,未来十年将对14个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福贡县属于《纲要》所提及的14 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滇西边境山区。

  与经济相对困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地物价畸高,与北京等大城市相差无几。而由交通不便导致的物流成本的增加,使得部分商品价格甚至还高出北京的同类商品。高物流形成的原因是路网的缺乏,地处峡谷地带,怒江州府六库至福贡只有一条主干道。

  去往福贡的交通情况和所耗时间可以直接体现物流的艰难。六库在怒江峡谷南端,离六库最*的机场是南部的保山市或西边的大理市,到达这两个城市机场一般需从昆明转机。自保山市或大理市进入六库,高速车程三四个小时。而六库一路向北去往福贡县,120 公里车程同样需要三四个小时,而且常伴有堵车。当地官员介绍,越向北海拔越高,地理位置越偏僻,交通运输成本自然越高,物价也就越高。比如一双在州府六库售价约五十元的杂牌皮鞋,到了福贡就会涨价,而再往北边的贡山县就会卖到一百元。

  物流成本的昂贵对于此次调查的数据分析尤其重要。

  2、教育背景

  福贡县对教育极为重视。尽管xx年县财政收入只有2658万元,但当年教育投入高达983 万元。而且,据教育局领导介绍,福贡县已经达到并超过国家教育改革纲要所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 的目标。

  *年来,福贡县的基础教育相关投入在持续加强,“两免一补”全覆盖,“边疆补贴”全落实。每个在校小学生每月补贴95元,由学校统筹安排,基本可实现住校学生吃住全安置。在学校里不仅免除学杂费,作业本、笔等文具也由学校发放,就餐质量也不错,“零负担”下的家长如今愿意送孩子上学,该县小学生阶段辍学率小于1%。因为家长们多数汉语不通,现在鼓励孩子“读了书过得更好”。而鼓励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也是地方*的宣传重点之一,“磨刀不误砍柴工上完初中再打工”的大标语直接刷在了山体上。

  现在对家长来说,孩子主要的花费就是日常衣物,此行调查的20 位家长每年为孩子的支出从一百元到数百元不等,其中主要的内容就是衣物,部分家庭条件略好或有搭车途径的学生会从家长那里拿到交通费。

  调查的对象、内容及方法

  这次调查的对象主要为二年级到六年级的小学生,共计197人,这些学生分布于6 所学校,其中包括:4 所完小(含1 所中心完小)和2个教学点。虽然学生的穿着情况与年级并无直接相关性,但调查仍然尽量覆盖了几乎全部年级,一年级因汉语学*时间短(入学仅3个月)而没有实施问卷调查。完小和教学点的比例选择兼顾了总体的学生数和宏观并校趋势。

  此外,我们还就相关问题对20 位学生家长以及6 所学校校长做了结构式访谈。

  此次调查的内容主要是福贡县农村小学生冬季衣着和鞋履情况,此外也涉及一些相关问题。就学生的问卷调查而言,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涉及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上学状况,包括是否住校,上学的交通方式,需要多长时间等问题;第三部分为冬季鞋履情况,包括鞋子的类型,新旧程度,价格以及数量;第四部分为冬季衣着情况,包括冬季穿衣的件数,是否有棉衣,所穿衣服是否能保暖,身上最保暖衣服的价格,以及增添衣服的需求等问题。

  为了跟学生的调查问卷形成对照,我们也对一些家长做了结构式访谈。访谈内容既包括子女的衣着和鞋履状况,还增加了家庭的经济状况以及对子女的经济投入状况。在校长的访谈中,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的硬件与软件方面的设施状况、财政投入状况、以及对资助的需求情况。

  方法上,我们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定量研究层面,设计了学生问卷,以及针对学校校长和家长的结构式访谈问卷。考虑到学校地理分布的特殊性和调查团队人力上的限制,抽样上我们放弃了概率抽样而采取了立意抽样的方法。

  我们依据学校类型(覆盖完小和教学点)、地理分布、交通状况以及调查人员人数,抽取了6 所农村小学中的197 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定性研究层面,我们具体采用了非结构式访谈和民族志的方法。一方面,我们对典型学校及5个左右的典型学生的学*、生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另一方面,我们围绕调查主题,在当地市场做了衣服和鞋子价格的调查,并且在村庄中做了很多村民日常生活的参与式观察。这些定性的调查对于我们的数据分析极为重要。

  调查数据的分析

  1、学生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

  调查样本中,傈僳族学生占绝大多数, 而汉族学生最少。其中,92.4% 的学生为傈僳族,5.1% 为怒族,1.0% 为汉族,1.5% 为白族。学生年级分布于二年级到六年级,*均年龄分布在9 岁到14 岁(见下表1):

  从表1 的均值上看,二年级学生*均年龄为8.97 岁,说明他们的上学年龄普遍偏晚。从样本标准差上看,高年级(四、五、六年级)的标准差明显大于低年级(二、三年级),说明在高年级中,同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差异较大。以六年级为例(标准差为1.12),其中,最小的学生11 岁,最大的学生则达到17 岁。数据表明,到了高年级, 有些学生可能因为学*进度跟不上,出现留级现象。

  学生家庭成员数*均为5.4,75.1% 的学生家庭成员数为4~6 个。学生父母的职业状况以务农为主,占据92.8%;父母均为公职人员的占5.6%,只有父亲是公职人员的占1.6%。在父母打工情况的调查中,66.3% 的学生的父母均在家务农,22.3% 的学生的父母中有一个在外打工,11.4% 的学生父母都在外打工。

  2、学生的上学与鞋履状况

  调查样本中,住校学生占57%,全部来自完小,教学点无住校生。住校学生休息时间比较灵活,有的上十天学放三天假,有的放半月假或月假。在上学方式中,走路上学的占95%,骑自行车和坐公交车的各占2.5%。在上学时长一项中,47%的学生上学时间超过1 个小时,17.1%的学生超过2 小时,13%的学生走路上学超过3 个小时。需要说明的是,因为计时工具的缺乏和时间概念的缺失,部分被调查小学生对时长缺乏概念。而典型特征是大大缩短了其走路时间,某班多位学生都自认为走路时长为半小时,而了解情况的班主任根据其居住村落判断为3 小时甚至更长。

  在过冬所穿鞋子类型中,赤脚占1%,拖鞋占了27.6%,运动鞋(或其他可保暖鞋类)占71.4%。在学校类型和鞋履类型上,可以发现:穿拖鞋学生主要集中在教学点。(见表2)

  在鞋履类型与上学时长的关系上,我们也发现:赤脚走路上学的学生,上学所需时间确实相对短些,因为他们来自于教学点,家校距离较*;而穿运动鞋上学的学生,上学时间相对最长,说明家校距离最远;在上学时长上,性别差异并不明显(见图1)。

  图1:性别、鞋履类型与*均上学时长

  但是,从图1 来看,即使是教学点,赤脚走路上学*均时约23 分钟。这在我们看来已不可思议了,但在小孩子那里还属能忍的范围;超过45 分钟时,他们才选择穿拖鞋; 对他们来说,超过1 个小时的时候,运动鞋才成为他们的选择。可见,运动鞋对他们是多么的珍贵,除非迫不得已,否则学生不轻易穿。在冬季所穿鞋子的新旧程度(以购买时间衡量)一项中,约25.9% 的学生鞋子是最*一个月刚买的,49.7% 的学生买了才半年左右(见图2)。

  图2:所穿鞋子的新旧程度

  但是,这绝不表明学生特意追求时尚,经常买新鞋。要理解这一数据,我们必须联系到当地市场背景。据此行的市场调查,二三十元的鞋子充斥市场,而这些价低的鞋子并非“物美”。有位班主任老师说,二十元的运动鞋在不总穿的情况下,都未必穿得过一个冬天,还不如十元钱的人拖鞋耐穿。另据云南省青基会理事长沈光鑫介绍,整个云南省边远地区等贫困乡镇,都是假货泛滥。

  也就说,鞋子之所以新,首先是因为鞋子本身质量差;再加之农村学生经常走山路,致使鞋子易磨损,不得不经常重复购买低价低质量的鞋。一位家住乡镇的家长在访谈中说,他只给孩子买50 元左右的运动鞋,因为25 元的运动鞋只能穿15 天,而50 元的能坚持5 个月。该学生家长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在乡镇集市上买卖货物,其清晰的数概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一些家长的计算中,如果买不起更好的鞋,还不如穿拖鞋。

  在鞋子价格的调查中,59.9% 的学生鞋子价格低于20 块钱,30.2% 的学生鞋子价格在21-50 元之间,也就是说90.1% 的学生鞋子价格不到50 元。就此,还需要参考当地的物流背景:由于交通不便导致的物流成本增加,使得这里的物价水*几乎与北京持*,部分商品价格甚至高于北京的同类商品。调查时某年轻老师脚穿一双国内二线品牌运动鞋,花200 多元在县城买的,而同样品牌、鞋款在大城市的实际购买价格只需150 元。所以,不管真货、假货, 这里的价格都相对较高。*6 成的学生鞋子低于20 块钱, 可以想象其耐穿性如何。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菁华5篇)(扩展6)

——*农村调查报告 (菁华5篇)

  泸溪县是我国古代楚国的故地,涵养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散发着古典的艺术气息,是一处孕育古老文明的风水宝地。通过对文献资料的考究和参悟,结合实地考察和走访乡镇居民的方法,对泸溪县盘瓠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充分结合理论和联系实际的方法,对搜集得到的资料进行加工,去粗取精,由此及彼,深入剖析,全面而又深刻的了解泸溪县盘瓠文化的地域分布和主要内容。深层次的解读了盘瓠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古典韵味,且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性措施和建议,以便可以利用更好的方式来保护盘瓠文化,使其永葆历史的印记和饱经沧桑岁月洗礼所遗留下来的文化气息。

  一,泸溪县盘瓠文化的地域分布。

  泸溪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湘西自治州的东南方,东邻沅陵、辰溪两县,西连吉首市,北接古丈县,南邻麻阳县,西南与凤凰县毗邻,是湘西自治州的“南大门”。县境处于武陵山和雪峰山的过渡地带,是东起华东,西接西南的交通要道。地貌自东向西南排成“川”字,由西向东倾斜。沅江沿县境自南向北流入洞庭湖,大部分属于低山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泸溪县是盘瓠文化的发源地,神秘而秀丽,它那神奇的魅力,似乎要向世人展示它的内涵,它那婉约的英姿,更加从侧面彰显古老泸溪的独特韵味和其绚烂的文化特色。

  二,盘瓠文化的历史沿革。

  泸溪县历史悠久,文明古老,是古代盘瓠文化的发源地,据多种出土文物的考证,早在旧石器时代,境内先民就在沅水和武水*生存繁衍。据说三皇五帝之一的高辛氏,其女与盘瓠结婚,隐居沅水流域,此传说亦渊源于此,且形成了千古不朽的盘瓠文化,为后世人所传诵。远古的盘瓠神话和盘瓠图腾崇拜在我国南方很多地区广为流传,当地的许多民俗事象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盘瓠文化。如以盘瓠《神犬》和辛女图腾为祖先的祭拜礼仪,以及关于盘瓠和辛女的.传说演变而成的民俗歌舞,绘画,雕刻,服饰等所有的这一切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盘瓠文化。*盘瓠文化的内涵极其古老而丰富,特点突出,令人着迷,催人向往,发人深省,尽显古老文化的魅力。而在同时,有关哪里是盘瓠文化的发源地,历来众说纷纭,有会稽说、中原说等,就湖南而言就有怀化、沅陵、凤凰、泸溪之说,各执一词,一直以来都没有定论。然而在1990年10月湖南省泸溪县召开的全国盘瓠文化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专家经过多方的论证和考查,确认了泸溪乃是*盘瓠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三,泸溪盘瓠文化的主要内容。

  剪纸

  剪纸是我国民间最普及的一种构成的艺术形式,因为其制作工艺简单,因此深受古代人民的喜爱。从广义上讲,剪纸实际上就是在纸上剪刻,镂空所出现的一种二维艺术形象,具有很高的塑造性,且发扬空间十分广泛充分展现了古代人民的创造性。在大多数人的概念中,剪纸主要是指用红纸或其他暖色纸做成,在世俗生活和喜庆节目中表达美好情感,营造热闹氛围的装饰品。而实际上,剪纸所使用的纸张颜色是多种多样的,有暖色也有泠色,但若以制作工具和制订对象来划分,又可以分为剪纸和刻纸两种类别。其中剪纸以剪为主,以刻为辅,主要用于喜庆节目的窗花和其他装饰花样。其分布地区较为广泛,例如盛行于我国北方的陕西,山西,山东,河北等地的民间剪纸。刻纸主要以刻为主,以剪为辅,主要用于服饰的花样和喜笺的剪辑等,两种都寄托了人民对美好事物的期待和赞美。其中在湘西剪纸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美感及制作手艺,显示出其具备深厚的剪裁功底和文化底蕴,显示出湘西少数民族民间技艺的日臻成熟。

  傩面具

  巫傩文化是中华文化和盘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年代久远,早在商周时期就极其盛行,流行于各地,且各具特色。《周礼》,《论语》中对此有明文记载。傩面具就是始于这种“重祭礼,信鬼神”的巫傩文化。经过历代千百年的传承和演化,它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渐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分布地域十分广泛,我就县而言,傩面具种类繁多,已经现世的就有12生肖,36天罡及地狱判官、小鬼、牛头马面等,形式丰富,且造型多样,充分显示出少数民族的地域风格。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市场经济的体制变革,利益格局的重新整合,我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者由于科学的普及和人们生活的改善,人民价值观念的转变。*几十年来,巫傩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已经销声匿迹,所以现在从事傩面具雕刻的人也越来越少。目前这种文化现象仅存在我县很少的几个地区。然而就在这仅存的几个地区中,他们没有让这种技艺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他们改进制作工艺,励精图治进行改革,并且融入了新时代的潮流气息和前卫风格,力求在艺术形象上有所突破,使这种传统技艺得以传承下去。他们雕刻的傩面具形象狰狞凶猛,怪异独特,咄咄逼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栩栩如生。表现手法上多采用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夸张变形手法,强化傩面具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达到震慑鬼神的目的,给人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另外,其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抓住神灵性格特征,在眼,鼻,嘴等处进行了夸张的变形处理,显示了他们独特的创造力和卓越的见识和非凡的艺术洞察力,在傩面具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菊花石

  菊花石是一种燧石结核为核心的碳钙集合体,花蕊部分是坚韧的硅制燧石,花瓣是由方解石晶体组成,由于这种结构的特殊性,所以价值很大,很受人民欢迎。它存在于迄今两亿年前的早二迭流栖霞浅海和沉积岩层中。菊花石的晶体呈灰色或黑色,石中显现一朵朵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的白色花朵,因酷似菊花而得名。因泸溪县碳酸岩石分布广泛,为其广泛存在提供了载体,故我县有很多菊花石,且种类繁多,形式各样。菊花石在很多地方都曾出现过,并且有很多的风格和种类,它最先是用于家居的装饰,后来逐渐发展到送礼和变卖。

  于是这一文化现象就当作*惯而流传了下来,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拓荒者的增加,大量的菊花石被挖掘了出来,开始大量出现在市面上,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只有部分识货的商人,政客或分或买,将其运往外地,雕刻创新,制作成价值不菲发商品,进行销售和变卖,使其逐渐商品化。在外流的同时,这时人们才认识到菊花石的珍贵之处,才通过各种手段采购和收集,可这时菊花石已经所剩无几,可谓是有价无市。另一方面,通过艺人们几十年的雕刻创作,技术的不断完善,创新和突破,石雕工艺由原来的浮雕发展成现今的园雕,镂空雕透雕等。雕刻艺人利用花纹特点找出花团,理清花瓣,添枝加叶,把分散零星的花朵连接成有机的整体,雕刻出生机勃勃的形态和独一无二的珍奇怪石,符合了大众的审美观念,因此深得人们喜爱,被广泛的传播开来,并逐步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踏虎凿花

  1,泸溪踏虎凿花的背景

  至今仍流传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用于各种服饰及装饰品的剪纸叫做凿花,即凿纸花样。湘西人*惯叫它“扎花”或“锉纸”,又称“锉花”。凿花还有另一种说法,凿花在苗语中还被称为“压本”,“压”指加工的方式,相当于“凿”;“本”就是“花”,“花样”的意思。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剪纸不是用剪刀剪出来的,却是用刻刀凿出来的,并且有的还保留刺绣的针法,以供别人参鉴。而剪刀只是在作为凿花的辅助用具,一般是杂作业完成之后,仅供修边时之用。清代,刺绣也曾被江浙一带的人称作凿花。如清末文学家余怀在《夫人鞋袜辩》中记载:“吴下妇人。..。..

  有凿花玲珑,囊似香簏。..。..印香在地者”。说明了旧时“凿花”与绣花有很大的关联。在古代,人们只是消极的适应自然,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也只是使用最原始的方式和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民的思想,这就使得人们的创造性和发明性得不到**。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仅局限于对传统物质文化的赞赏和对大自然的向往,对原始力的赞美,而没有想过通过自己的双手去改变自然和世界。后来,人们在日常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知识和经验,完善了传统手工技艺,由此便发展了纸上凿花这一传统技艺,并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2,凿花的作用和意义。

  苗族向来是个爱美善绣的民族,由于历来的传统风俗*惯,他们十分重视服饰穿着,因此苗族有各种形式的绣花,且色彩丰富,充分体现了这一民族的特征。历史上先是有绣花,后来才有凿花,两者可谓相辅相成,凿花为绣花提供绣摸,绣花又促成凿花花样的不断创新,使得这两种微时绣花形式得以不断完善。苗家妇女一般是先将构思好的花样剪辑下来,贴在要绣的布面上,再依样穿针刺绣,遇到好看的花样,就用纸将它拓剪下来,这部分拓剪工序渐渐成为一个工种,从绣花流程中分离出来,就这样一些专门绣花的人就出现了。与单纯使用剪刀相比,剪纸花匠更加追求效益,因此利用剪刀可以批量加工复制的凿花工艺就应运而生了。湘西凿花多用于绣花底样,庆典和祭祀活动中的装饰品,而且后者颜色上有很多讲究,喜事一般采用红纸,丧事一般采用白纸,各表示不同的意思,渲染不同的氛围。

  凿花图案纹样题材广泛,有花草、鸟兽、傩面等。凿纸花样不仅是苗族妇女文化生活的一种生产及装饰形式,而且更是能折射出苗族文化的想象符号的载体。由于苗族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其民族文化的信息除了口头传达之外就是类似于凿花等图象语言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凿花这种原生态艺术很好的将苗族传统吉祥图形代代传承了下来。因此凿花这种“剪在纸上,绣在衣上,穿在身上”的图案形成,就成为苗族文化最形象的历史读本了。

  3,踏虎凿花的制作工艺。

  凿花的工艺特点形式多样,主要是以通过祖辈手把手教和直接摹写同辈人的作品的形式继承下来。沈从文先生曾经对凿花制作工艺作过如下描述:“这种花样。..。..先把纸张钉固在一片木版上,再用小锉刀(即刻刀)仔细戳镂而成,用细针在纸面上扎许多线路,提示绣法和重点,才算完工”,这就是对凿花这一工艺最形象的描述了。踏虎凿花有干,湿两种刻法,但常用的是湿纸刻法,其工艺流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第一步:创作画稿。用铅笔在白纸上推敲图案,这就是凿花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这是决定艺术品高低最重要的一环,最艰难的一步,因为其初稿水*直接影响到成品的质量及美感。

  第二步:定纸层数。选择同画稿相当的薄纸,视纸质及厚薄确定要凿刻的层数。薄纸一般10——16层,稍厚可以定为8——10层。然后,把它们齐整的放在一起,并且每隔4——5层要抹一层粉,以便事后可以顺利剥离纸张,因为在刻纸的时候纸张会粘贴在一起。

  第三步:定位纸钉。将画稿放在叠放的纸垛上,用针尖在画稿上要刻去空白部分的钉眼,用拉力较大的纸质做成纸钉,穿进针眼内撑紧,然后把两头多余的部分去掉,再用小锤锤实,防止纸钉脱落。此步骤是为了固定不要的部分而便于揭纸花样。

  第四步:润湿纸样。将浸过的毛巾揪干后,把纸垛包进毛巾中浸润30分钟左右,要求纸垛拿在手上感觉湿润即可。

  第五步:刻凿走刀。把纸垛放在特定的蜡版上,刻时先用小锤敲紧,落刀时要用左手食指按住入刀边缘,用右手手腕的力量运刀走刀,刻纸的顺序为先里后外,刻完一个地方后要注意检查是否刻到底了,可以翻过来核实,必要时可以再补上一刀。

  第六步:剥揭花样。仔细检查正面,反面,确信刻完了所有部位后,将花样一张张揭开,凿花工序便全部完成了。凿花所用的特制蜡版一般采用木制细腻的硬木为宜,厚为3厘米,宽为8厘米,长为24厘米,内挖一深1.5厘米,宽6厘米,长7.5厘米的“堂心”。再把松香,黄蜡,茶油和桐木粉末融化搅匀,倾于木版“堂心”,压*之后即可使用。凿花时注意拿刀要正,用力要匀,走刀如游丝,刀口始终向内走动,收刀如脱兔,刀痕上下要整齐光滑。花纹之间注意留连缀线,免得剥揭花样时散架。凿出的剪纸要光洁干净,因为主要是刻刀在多达十几层的纸版上凿刻,所以刻出的凿花一般应有浮雕般的机理效果。

  4,踏虎凿花的艺术特点。

  第一:凿工精巧。线形考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把线条特色归纳为五个字:圆、方、尖、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石快,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刻剪技艺高超,工整细腻,刀法稳健精到,刻出的线条畅快,丝丝入扣,表现准确而生动,尽显流畅之美。造型上形象生动,构图工整,布局合理,具有南方剪纸特有的纤细灵秀,玲珑清丽的风格。

  第二:繁中求简,简中求繁。纸型粗糙简单的纹样不耐看,华而不实的东西不纯真,而繁中求简,简中求繁的形式,细腻而不见其假,粗犷而不失其真,并力求构图严谨饱满。在表现手法上是以阴刻为主,运用简单的原形进行合理的骨、骼布局设置。在表现风格上偏重于写实,但又不呆板入俗,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装饰性。且运用点、线来传递有个性特征的面,采用重复、疏密、对比等形式法则,巧妙的使用“通感”手法来营造画面。

  第三:源于传统,敢于创新。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素材,使其反映出生活特色和时代特色,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其达到传统与时代特色的和谐共存,并突出其自身特点。其艺术特点就像一幅山水画,画质不错而且不失其原汁原味,体现凿花这门技艺的独特艺术特点和制作工艺。

  5,结语。

  历史上任何艺术形式的诞生都不是偶然的,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拓展而形成的,都会有一个结合人类生产和生活不断演进的流变过程。踏虎凿花也不例外,它也必须依附于湘西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才能形成这独具一格的凿花工艺。凿花开始源于苗族服饰的纹样蓝本,先有绣花后有凿花,凿花丰富了绣花的技艺。凿花的形成与追求批量生产的经济效益有关,也符合当时的小农经济和生产力状况。因为凿花不仅体现了苗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且更是记载了苗族“女红文化”的活的图象历史。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有其存在和挖掘的价值,那都是中华儿女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和传承下来的,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的国粹。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后裔,理应对其加以保护。一种文化事物和一种文化现象都可以作为艺术瑰宝绽放耀眼的光彩,福泽后世之人,重现前辈创文明之路之时的辉煌。

  四,关于泸溪盘瓠文化的保护措施及建议:

  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建设时期,在文化领域给予的关注不是很多,相关的措施,法律也不是很完善,在非物质文化保护方面,有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又由于没有及时作好文化宣传,使得人们对于非文化遗产认识还不是很深刻。所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无形中的流失,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申遗。即申请市(州)、省、国家级的遗产保护,以便得到*的专项保护,突出保护重点,将有力推动其保护进程。同时加强盘瓠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破坏了的进行挽救和维修,对未破坏的加以保护。

  2,立法。制订完善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保护,法律是保护一项事物最行之有效的手段。还要展开普法宣传,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档案,还要*、民族、文化、教育、财政等部门积极配合。建立强效工作运行机制。

  3,树人。大力发展和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的各类人才,加强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精心组织,全面展开,突出重点。坚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和发展的方针,切实加强对盘瓠文化相关的法律宣传工作,为保护文化遗产创造良好氛围。

  4,传承。实施整体保护和多层保护,系列科技手段可以运用于抢救和保护过程中。动员社会各阶层力量参与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提高全民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使得民间文化遗产和文物得到有效的保护,并传承和发扬下去。

  泸溪县是我国古代楚国的故地,涵养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散发着古典的艺术气息,是一处孕育古老文明的风水宝地。通过对文献资料的考究和参悟,结合实地考察和走访乡镇居民的方法,对泸溪县盘瓠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充分结合理论和联系实际的方法,对搜集得到的资料进行加工,去粗取精,由此及彼,深入剖析,全面而又深刻的了解泸溪县盘瓠文化的地域分布和主要内容。深层次的解读了盘瓠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古典韵味,且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性措施和建议,以便可以利用更好的方式来保护盘瓠文化,使其永葆历史的印记和饱经沧桑岁月洗礼所遗留下来的文化气息。

  一,泸溪县盘瓠文化的地域分布。

  泸溪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湘西自治州的东南方,东邻沅陵、辰溪两县,西连吉首市,北接古丈县,南邻麻阳县,西南与凤凰县毗邻,是湘西自治州的“南大门”。县境处于武陵山和雪峰山的过渡地带,是东起华东,西接西南的交通要道。地貌自东向西南排成“川”字,由西向东倾斜。沅江沿县境自南向北流入洞庭湖,大部分属于低山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泸溪县是盘瓠文化的发源地,神秘而秀丽,它那神奇的魅力,似乎要向世人展示它的内涵,它那婉约的英姿,更加从侧面彰显古老泸溪的独特韵味和其绚烂的文化特色。

  二,盘瓠文化的历史沿革。

  泸溪县历史悠久,文明古老,是古代盘瓠文化的发源地,据多种出土文物的考证,早在旧石器时代,境内先民就在沅水和武水*生存繁衍。据说三皇五帝之一的高辛氏,其女与盘瓠结婚,隐居沅水流域,此传说亦渊源于此,且形成了千古不朽的盘瓠文化,为后世人所传诵。远古的盘瓠神话和盘瓠图腾崇拜在我国南方很多地区广为流传,当地的许多民俗事象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盘瓠文化。如以盘瓠《神犬》和辛女图腾为祖先的祭拜礼仪,以及关于盘瓠和辛女的传说演变而成的民俗歌舞,绘画,雕刻,服饰等所有的这一切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盘瓠文化。*盘瓠文化的内涵极其古老而丰富,特点突出,令人着迷,催人向往,发人深省,尽显古老文化的魅力。而在同时,有关哪里是盘瓠文化的发源地,历来众说纷纭,有会稽说、中原说等,就湖南而言就有怀化、沅陵、凤凰、泸溪之说,各执一词,一直以来都没有定论。然而在1990年10月湖南省泸溪县召开的全国盘瓠文化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专家经过多方的论证和考查,确认了泸溪乃是*盘瓠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三,泸溪盘瓠文化的主要内容。

  剪纸

  剪纸是我国民间最普及的一种构成的艺术形式,因为其制作工艺简单,因此深受古代人民的喜爱。从广义上讲,剪纸实际上就是在纸上剪刻,镂空所出现的一种二维艺术形象,具有很高的塑造性,且发扬空间十分广泛充分展现了古代人民的创造性。在大多数人的概念中,剪纸主要是指用红纸或其他暖色纸做成,在世俗生活和喜庆节目中表达美好情感,营造热闹氛围的装饰品。而实际上,剪纸所使用的纸张颜色是多种多样的,有暖色也有泠色,但若以制作工具和制订对象来划分,又可以分为剪纸和刻纸两种类别。其中剪纸以剪为主,以刻为辅,主要用于喜庆节目的窗花和其他装饰花样。其分布地区较为广泛,例如盛行于我国北方的陕西,山西,山东,河北等地的民间剪纸。刻纸主要以刻为主,以剪为辅,主要用于服饰的花样和喜笺的剪辑等,两种都寄托了人民对美好事物的期待和赞美。其中在湘西剪纸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美感及制作手艺,显示出其具备深厚的剪裁功底和文化底蕴,显示出湘西少数民族民间技艺的日臻成熟。

  傩面具

  巫傩文化是中华文化和盘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年代久远,早在商周时期就极其盛行,流行于各地,且各具特色。《周礼》,《论语》中对此有明文记载。傩面具就是始于这种“重祭礼,信鬼神”的巫傩文化。经过历代千百年的传承和演化,它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渐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分布地域十分广泛,我就县而言,傩面具种类繁多,已经现世的就有12生肖,36天罡及地狱判官、小鬼、牛头马面等,形式丰富,且造型多样,充分显示出少数民族的地域风格。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市场经济的体制变革,利益格局的重新整合,我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者由于科学的普及和人们生活的改善,人民价值观念的转变。*几十年来,巫傩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已经销声匿迹,所以现在从事傩面具雕刻的人也越来越少。目前这种文化现象仅存在我县很少的几个地区。然而就在这仅存的几个地区中,他们没有让这种技艺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他们改进制作工艺,励精图治进行改革,并且融入了新时代的潮流气息和前卫风格,力求在艺术形象上有所突破,使这种传统技艺得以传承下去。他们雕刻的傩面具形象狰狞凶猛,怪异独特,咄咄逼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栩栩如生。表现手法上多采用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夸张变形手法,强化傩面具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达到震慑鬼神的目的,给人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另外,其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抓住神灵性格特征,在眼,鼻,嘴等处进行了夸张的变形处理,显示了他们独特的创造力和卓越的见识和非凡的艺术洞察力,在傩面具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菊花石

  菊花石是一种燧石结核为核心的碳钙集合体,花蕊部分是坚韧的硅制燧石,花瓣是由方解石晶体组成,由于这种结构的特殊性,所以价值很大,很受人民欢迎。它存在于迄今两亿年前的早二迭流栖霞浅海和沉积岩层中。菊花石的晶体呈灰色或黑色,石中显现一朵朵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的白色花朵,因酷似菊花而得名。因泸溪县碳酸岩石分布广泛,为其广泛存在提供了载体,故我县有很多菊花石,且种类繁多,形式各样。菊花石在很多地方都曾出现过,并且有很多的风格和种类,它最先是用于家居的装饰,后来逐渐发展到送礼和变卖。

  于是这一文化现象就当作*惯而流传了下来,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拓荒者的增加,大量的菊花石被挖掘了出来,开始大量出现在市面上,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只有部分识货的商人,政客或分或买,将其运往外地,雕刻创新,制作成价值不菲发商品,进行销售和变卖,使其逐渐商品化。在外流的同时,这时人们才认识到菊花石的珍贵之处,才通过各种手段采购和收集,可这时菊花石已经所剩无几,可谓是有价无市。另一方面,通过艺人们几十年的雕刻创作,技术的不断完善,创新和突破,石雕工艺由原来的浮雕发展成现今的园雕,镂空雕透雕等。雕刻艺人利用花纹特点找出花团,理清花瓣,添枝加叶,把分散零星的花朵连接成有机的整体,雕刻出生机勃勃的形态和独一无二的珍奇怪石,符合了大众的审美观念,因此深得人们喜爱,被广泛的传播开来,并逐步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踏虎凿花

  1,泸溪踏虎凿花的背景

  至今仍流传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用于各种服饰及装饰品的剪纸叫做凿花,即凿纸花样。湘西人*惯叫它“扎花”或“锉纸”,又称“锉花”。凿花还有另一种说法,凿花在苗语中还被称为“压本”,“压”指加工的方式,相当于“凿”;“本”就是“花”,“花样”的意思。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剪纸不是用剪刀剪出来的,却是用刻刀凿出来的,并且有的还保留刺绣的针法,以供别人参鉴。而剪刀只是在作为凿花的辅助用具,一般是杂作业完成之后,仅供修边时之用。清代,刺绣也曾被江浙一带的人称作凿花。如清末文学家余怀在《夫人鞋袜辩》中记载:“吴下妇人。..。..

  有凿花玲珑,囊似香簏。..。..印香在地者”。说明了旧时“凿花”与绣花有很大的关联。在古代,人们只是消极的适应自然,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也只是使用最原始的方式和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民的思想,这就使得人们的创造性和发明性得不到**。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仅局限于对传统物质文化的赞赏和对大自然的向往,对原始力的赞美,而没有想过通过自己的双手去改变自然和世界。后来,人们在日常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知识和经验,完善了传统手工技艺,由此便发展了纸上凿花这一传统技艺,并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2,凿花的作用和意义。

  苗族向来是个爱美善绣的民族,由于历来的传统风俗*惯,他们十分重视服饰穿着,因此苗族有各种形式的绣花,且色彩丰富,充分体现了这一民族的特征。历史上先是有绣花,后来才有凿花,两者可谓相辅相成,凿花为绣花提供绣摸,绣花又促成凿花花样的不断创新,使得这两种微时绣花形式得以不断完善。苗家妇女一般是先将构思好的花样剪辑下来,贴在要绣的布面上,再依样穿针刺绣,遇到好看的花样,就用纸将它拓剪下来,这部分拓剪工序渐渐成为一个工种,从绣花流程中分离出来,就这样一些专门绣花的人就出现了。与单纯使用剪刀相比,剪纸花匠更加追求效益,因此利用剪刀可以批量加工复制的凿花工艺就应运而生了。湘西凿花多用于绣花底样,庆典和祭祀活动中的装饰品,而且后者颜色上有很多讲究,喜事一般采用红纸,丧事一般采用白纸,各表示不同的意思,渲染不同的氛围。

  凿花图案纹样题材广泛,有花草、鸟兽、傩面等。凿纸花样不仅是苗族妇女文化生活的一种生产及装饰形式,而且更是能折射出苗族文化的想象符号的载体。由于苗族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其民族文化的信息除了口头传达之外就是类似于凿花等图象语言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凿花这种原生态艺术很好的将苗族传统吉祥图形代代传承了下来。因此凿花这种“剪在纸上,绣在衣上,穿在身上”的图案形成,就成为苗族文化最形象的历史读本了。

  3,踏虎凿花的制作工艺。

  凿花的工艺特点形式多样,主要是以通过祖辈手把手教和直接摹写同辈人的作品的形式继承下来。沈从文先生曾经对凿花制作工艺作过如下描述:“这种花样。..。..先把纸张钉固在一片木版上,再用小锉刀(即刻刀)仔细戳镂而成,用细针在纸面上扎许多线路,提示绣法和重点,才算完工”,这就是对凿花这一工艺最形象的描述了。踏虎凿花有干,湿两种刻法,但常用的是湿纸刻法,其工艺流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第一步:创作画稿。用铅笔在白纸上推敲图案,这就是凿花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这是决定艺术品高低最重要的一环,最艰难的一步,因为其初稿水*直接影响到成品的质量及美感。

  第二步:定纸层数。选择同画稿相当的薄纸,视纸质及厚薄确定要凿刻的层数。薄纸一般10——16层,稍厚可以定为8——10层。然后,把它们齐整的放在一起,并且每隔4——5层要抹一层粉,以便事后可以顺利剥离纸张,因为在刻纸的时候纸张会粘贴在一起。

  第三步:定位纸钉。将画稿放在叠放的纸垛上,用针尖在画稿上要刻去空白部分的钉眼,用拉力较大的纸质做成纸钉,穿进针眼内撑紧,然后把两头多余的部分去掉,再用小锤锤实,防止纸钉脱落。此步骤是为了固定不要的部分而便于揭纸花样。

  第四步:润湿纸样。将浸过的毛巾揪干后,把纸垛包进毛巾中浸润30分钟左右,要求纸垛拿在手上感觉湿润即可。

  第五步:刻凿走刀。把纸垛放在特定的蜡版上,刻时先用小锤敲紧,落刀时要用左手食指按住入刀边缘,用右手手腕的力量运刀走刀,刻纸的顺序为先里后外,刻完一个地方后要注意检查是否刻到底了,可以翻过来核实,必要时可以再补上一刀。

  第六步:剥揭花样。仔细检查正面,反面,确信刻完了所有部位后,将花样一张张揭开,凿花工序便全部完成了。凿花所用的特制蜡版一般采用木制细腻的硬木为宜,厚为3厘米,宽为8厘米,长为24厘米,内挖一深1.5厘米,宽6厘米,长7.5厘米的“堂心”。再把松香,黄蜡,茶油和桐木粉末融化搅匀,倾于木版“堂心”,压*之后即可使用。凿花时注意拿刀要正,用力要匀,走刀如游丝,刀口始终向内走动,收刀如脱兔,刀痕上下要整齐光滑。花纹之间注意留连缀线,免得剥揭花样时散架。凿出的剪纸要光洁干净,因为主要是刻刀在多达十几层的纸版上凿刻,所以刻出的凿花一般应有浮雕般的机理效果。

  4,踏虎凿花的艺术特点。

  第一:凿工精巧。线形考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把线条特色归纳为五个字:圆、方、尖、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石快,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刻剪技艺高超,工整细腻,刀法稳健精到,刻出的线条畅快,丝丝入扣,表现准确而生动,尽显流畅之美。造型上形象生动,构图工整,布局合理,具有南方剪纸特有的纤细灵秀,玲珑清丽的风格。

  第二:繁中求简,简中求繁。纸型粗糙简单的纹样不耐看,华而不实的东西不纯真,而繁中求简,简中求繁的形式,细腻而不见其假,粗犷而不失其真,并力求构图严谨饱满。在表现手法上是以阴刻为主,运用简单的原形进行合理的骨、骼布局设置。在表现风格上偏重于写实,但又不呆板入俗,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装饰性。且运用点、线来传递有个性特征的面,采用重复、疏密、对比等形式法则,巧妙的使用“通感”手法来营造画面。

  第三:源于传统,敢于创新。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素材,使其反映出生活特色和时代特色,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其达到传统与时代特色的和谐共存,并突出其自身特点。其艺术特点就像一幅山水画,画质不错而且不失其原汁原味,体现凿花这门技艺的独特艺术特点和制作工艺。

  5,结语。

  历史上任何艺术形式的诞生都不是偶然的,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拓展而形成的,都会有一个结合人类生产和生活不断演进的流变过程。踏虎凿花也不例外,它也必须依附于湘西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才能形成这独具一格的凿花工艺。凿花开始源于苗族服饰的纹样蓝本,先有绣花后有凿花,凿花丰富了绣花的技艺。凿花的形成与追求批量生产的经济效益有关,也符合当时的小农经济和生产力状况。因为凿花不仅体现了苗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且更是记载了苗族“女红文化”的活的图象历史。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有其存在和挖掘的价值,那都是中华儿女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和传承下来的,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的国粹。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后裔,理应对其加以保护。一种文化事物和一种文化现象都可以作为艺术瑰宝绽放耀眼的光彩,福泽后世之人,重现前辈创文明之路之时的辉煌。

  四,关于泸溪盘瓠文化的保护措施及建议:

  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建设时期,在文化领域给予的关注不是很多,相关的措施,法律也不是很完善,在非物质文化保护方面,有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又由于没有及时作好文化宣传,使得人们对于非文化遗产认识还不是很深刻。所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无形中的流失,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申遗。即申请市(州)、省、国家级的遗产保护,以便得到*的专项保护,突出保护重点,将有力推动其保护进程。同时加强盘瓠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破坏了的`进行挽救和维修,对未破坏的加以保护。

  2,立法。制订完善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保护,法律是保护一项事物最行之有效的手段。还要展开普法宣传,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档案,还要*、民族、文化、教育、财政等部门积极配合。建立强效工作运行机制。

  3,树人。大力发展和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的各类人才,加强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精心组织,全面展开,突出重点。坚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和发展的方针,切实加强对盘瓠文化相关的法律宣传工作,为保护文化遗产创造良好氛围。

  4,传承。实施整体保护和多层保护,系列科技手段可以运用于抢救和保护过程中。动员社会各阶层力量参与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提高全民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使得民间文化遗产和文物得到有效的保护,并传承和发扬下去。

  一、背景:

  *是农业大国,更是一向重视农村的发展,重视农民问题。党的第十七届三中全会再一次强调了关注农村,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一直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这包括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以及*邮政储蓄银行的建立,都使农村金融朝着健康、完善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国家对农村发展建设的力度加强为小额信贷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的广阔的市场。在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从1994年开始试验,20xx年全面实行并推广小额信贷。*年来,“三农”问题的一直被国家重点关注,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而农村的大力发展,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农民的扶贫以及农民创收渠道的扩充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小额信贷不仅可以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同样可以支持农村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二、农村小额贷款的现状:

  农村商业银行开展小额贷款业务,为农户自主创业,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提供资金保障,解决了部分农民“贷款难”问题,在支持农村经济和农户个体业主经营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小额农贷由于具有灵活、方便、快捷的特点,自推出后,受到了农户、村组和*的高度重视和称赞,也得到了各方的满意,取得了多赢的效果,满足了较大部分农民合理的贷款需求。小额农贷款的推出,使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门槛降低,为很多信誉良好但无担保抵押措施的农户打开了融资的大门,有效地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情况,成为农民调整结构、发展生产、开拓市场、增加收入的助推器,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广大农户脱贫致富创造了最基本的原始资本积累。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仍然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管理机制的不成熟,利率偏低,缺乏良好的风险评估方法,贷款种类单一,额度小,期限短以及资金供需矛盾大等。这些都阻碍着农村小额信贷的进一步发展。进而阻碍着农村金融的发展。

  三、农村小额贷款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流转问题: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农户和个体业主未能按约还贷,给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流转造成很大的困难。

  1、客观原因形成的风险:

  首先,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基于农户信用发放的贷款,贷款本身从借款人方面就潜在着“信用风险”,一个人诚信度的高低与其道德修养是密切相关的,而道德标准是一个无形的东西不能对其准确的实行量化,所以信贷员要准确的把握成千上万农户的诚信度就是一项异常艰巨的工作;其次,农户贷款的用途主要是用于种植、养殖业和家庭手工作坊产业的投入以及消费性贷款,而种养业又是弱质产业,存在着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户个体业主及小型企业生产的产品科技附加值低,管理机制不健全、相互间竞争无序,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这种风险将直接转化为信贷风险。

  2、主观原因形成的风险:

  (1)、 贷前调查流于形式

  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人力有限,有的网点甚至主任兼信贷员,要对辖区内成百上千农户做详尽了解,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对农户经济档案的建立(年审)、信用等级的评定,这些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要求相对集中的专项工作,一些信贷员就不得不求助于村、组干部,甚至是不太了解辖内农户的内勤人员。由于村、组干部及内勤人员的参与,个人主观主义、*、人情因素、有的甚至凭空猜想等情形大量存在,这就造成了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不统一,给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贷款额度核定带来了不准确性。此外,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方法本身也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存在“一评定终身”、“一定永益”的现象,动态管理、时时监测缺位,信用评定手段、方式也不尽科学。

  (2)、贷款审查存在漏洞

  由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行“凭证发放、随用随贷、额度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其发放大多由临柜人员办理,在办理贷款时严格坚持“两证”、“三见面”的原则,而临柜人员对其贷款用途的真实性是无法加以严格的考查的,这就造成有些农户乱报贷款用途,而贷款后转借他人,形成顶名贷款;另一些借款人贷款根本没用于其正常的家庭生产、生活等,而是用于个人的不正常消费支出(比如赌博等),造成贷款到期不能按时归还,最终形成贷款风险。

  (3)、贷后检查监督机制不健全

  贷后检查是贷款“三查”制度的重要环节,为降低贷款风险,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农村商业银行应加强贷后检查工作。但“重发放,轻管理”的经营理念已在大部分信贷员脑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一方面,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对象广、额度小、分布散、行业杂、所以工作量相对较大,而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人员有限,这就削弱了对农户小额贷款的监管。另一方面,一些信贷员有“重企业,轻农户”的思想意识,认为贷后管理只适应于大额贷款,对小额农贷不适用。有的信贷员甚至认为农户贷款金额小,形成贷款风险每户不过几万余元。再加上有些农户贷款后外出经营(有的甚至举家外出),多年不归,下落不明,这是造成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的一大重要原因。

  (4)、部分信贷人员素质低,人为形成信贷风险

  由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从建档、评级、授信、发证、到最后放款都是人为操作,加之有些信用社人员相对不足,所以有些信贷人员利用人手不足、审查不严、操作上不规范等漏洞,搞人情贷款,自批自用贷款,假冒贷款,有的甚至给客户出主意化整为零,一户多证或一户多贷,形成实质上的“垒大户”,最终诱发贷款风险。

  (二)贷款困难问题:

  (1)、社会信用环境不佳,诚信度不高。一些农户受欠贷大户的影响,还贷时相互看齐的跟风心理也是信誉下降的重要原因。

  (2)、自借他用,私借公用借款多,债务难以落实,影响信用社放贷的积极性。

  (3)、担保抵押跟不上贷款需求,造成贷款困难。

  (4)、贷款抵押物评估手续繁琐,评估登记费用过高。

  四、对策与建议:

  (一)、对农户信用等级实行动态管理和合理限额。

  (二)、纠正认识偏差,防止短期行为。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菁华5篇)(扩展7)

——文化调查报告 (菁华5篇)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最*党提出了要进行文化改革,所以为了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通过了解在当今基层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现状和文化建设的进展,增强我们对加强*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引导我们深入基层、深入民众,激发我们参与文化建设以及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热情,增强我们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加深我们对于自己家乡的认识,使得自己可以为家乡的发展做一下贡献,使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又迈进一小步。

  调查过程:

  在遂溪过年的那段时间去向基层人民了解一下他们在业余时间有什么文化生活可以进行,以及对于自己文化生活的看法,和觉得*在这方面有什么不足的地方。他们自己又希望有些怎样的文化生活。

  基本情况与分析:

  纵观这几年遂溪人的文化生活,随着国家对人民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遂溪的文化建设在这几年得到了蓬勃地发展和显示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其中,居民的文化生活也逐渐日益丰富化、多样化,上网、听广播、看电视、看演唱会、看电影、打麻将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到2012年一月份,在我所调查的遂溪家庭里,以前的黑白电视已经是人们记忆中的东西了,现如今他们大部分都有彩色电视、液晶电视,甚至是最*刚刚流行的3D电视都出现在普通居民的家中了。另外随着遂溪电视台的改革,以前是模拟信号电视的家庭都升级为有线数字电视,电视节目也由原来的40多个台增加到了80多个。VCD或DVD似乎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是更加先进的EVD了。电脑也在普通家庭中得到了普及,手提电脑的比例越来越高。

  值得留意的一件事是当今的居民文化生活出现了两极化的趋势,主要分为了年轻派和守旧派两个部分。8岁到30岁的新生代,他们趋向于一些新事物,他们喜欢上网,听歌、看演唱会、溜冰;30岁到50岁之间的成年人,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就普通多了,例如: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听广播、读书看报、搓麻将、下象棋等;而那些高于50岁的成年人,他们则对看大戏、粤剧、雷剧,舞狮子等活动情有独钟。

  晚上在烈士公园里面,很多妇女聚在一起练练舞蹈,娱乐一下身心,为此不难发现妇女的地位已经是在不断的提高了,以及她们的追求也发生变化了,她们不在满足于家庭主妇的日子了,她们也开始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业余爱好。

  其中,有些非物质文化是他们都喜欢的,那就是在遂溪的年例时所举行的舞龙以及醒狮的表演,遂溪作为醒狮之乡,醒狮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已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年到那个时候,男女老少都开始为一年一度的舞龙舞狮节目开始做准备,可谓是全民皆兵了。现如今舞龙醒狮已不再单纯是为了游神而举行的了。它已经是融进了遂溪人民的身躯和血液中的一种文化了。遂溪人民也为其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就我调查的家乡居民文化生化来说,他们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提出了一些他们认为是不足的方面。

  1、*在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

  可能是由于在文化建设中体现不出*业绩增长的原因。县、镇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相对于其他方面少得多,某些落后点的地方甚至是零投入,而且这些经费大多为人头经费,为此用于日常办公开支已相当紧张,真正用于开展业务工作的就更加是寥寥可数了。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物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另外由于对一些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造成某些非物质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或消失的状况。我县民间资本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文化站的图书阅读室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匮乏或是残旧。

  2、日常开展的文化活动过少,居民文化生活贫乏

  每年城镇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由县委通过联办、协办等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图片展、及棋、球类比赛等。在过年期间相对而言就多点,例如一些猜字谜、玩飞镖,春节演出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镇”活动一年仅二至三次,活动形式仅为题写春联、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广大中老年居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

  3、文化队伍人才紧缺

  由于文化站待遇低,*的不够重视,所以我县的文化队伍难以吸收具有较高知识水*的人才,而且原先进人渠道不规范,素质参差不齐,在岗人员也经常被乡镇挪作它用或被外借开展乡镇的其他中心工作,难以做到专干专用。现有镇文化专干年龄偏大,由于缺乏系统性、经常性的培训学*,知识老化现象比较突出,从而造成大部分新生代的居民对于由*举办的文化活动不感兴趣,使他们更多是去网吧,KTV、溜冰场等娱乐场所。

  4、缺乏正确的引导,糟粕之风盛行

  我们县是一个比较大的县城。人口大概有十万左右,居民空闲时间大都会选择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牌等,有些还只是打发时间的娱乐活动而已,但是大部分都出现了变质,演变成了“赌博”活动。据不完全统计,镇上的赌博场所*千家,其中大部分都是家庭式的,有的家庭甚至常常因为打麻将而引起吵架、放任孩子不管等坏现象,更加恶劣的还会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下场。另外,镇里某些落后地方的迷信之风也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少些老年人身上,在他们生病的时候在一两次求医不见效果后,便会选择去找“神灵”。

  5、网吧和KTV等娱乐场所的管理不够

  由于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娱乐性文化场所开张,但是由于*在这方面的管理不足,造成那些场所普遍存在各式各样的安全隐患,例如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就是很常见的事了。而在一些KTV场所,也经常会出现一些暴力事件。

  二、我镇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镇城镇文化建设步伐滞后既有历史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长期以来对城镇文化阵地建设重视不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偏见和缺乏支持,给城镇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而经济欠发达、投入不足也严重制约了城镇文化的发展步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城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有的管理部门和部分城镇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只注重抓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有了钱,就一切都好办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相当多的人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从而忽视了文化对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工作中将文化建设排在各项工作的后面,往往是经济当主角,文化作配角,结果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力,从而出现的居民文化水*增长追不上经济增长的步伐。

  2、对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目前由于国家财政投入少,地方财政又有困难,未能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除了人头经费外,县、镇用于城镇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乡镇文化站依靠自身发展,依靠产业化、市场化运作又有相当难度。目前乡镇只能勉强发放人员工资,没有文化建设项目,没有添置文化活动器材,图书室的图书不能正常更新。

  3、城镇文化市场发育不足、居民文化素质偏低

  城镇文化市场与其它商品市场的空前繁荣形成鲜明的反差,城镇文化市场境况冷清。有些地方附*连一家书店都没有,居民买书难。与此同时,文化市场管理不善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一方面,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正当的文化娱乐生活,但城镇的文化建设却严重滑坡,居民很难享受到一些健康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管理跟不上,甚至缺乏管理,一些迷信、*、淫秽、暴力的图书和音像制品在城镇大肆泛滥,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4、文化管理体制不畅

  *门人员大多被叫去进行办公工作,文化表演队伍的人才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基层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没有交流、缺乏工作活力,缺乏文化创新。而且乡镇财政对文化站投入极少,管理不力,导致文化站形同虚设,没能发挥城镇新文化主阵地的作用。

  调查结论:

  居民的文化生活水*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形式也呈现多样化的格局。一些现代化的娱乐场所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使得人民的精神文化不再空虚,居民在自己的空余时间还

  是可以找到一些文化活动去参与的。但是相对于居民的经济的水*的增长,这些又显得是那么的渺小,怎样让居民文化水*与经济水*差距缩小是*急需解决的事情。在党的文化改革思想的领导下,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将我县的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调查建议和对策:

  1、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城镇有能力来建设多一些些公共文化场所,例如:县文化馆、博物馆、阅览室、健身的器材和场地等。对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大保护的力度,有关部门还可以建立一个保护体制,鼓励一些新生代去学*和传承那些非物质文化。对一些做得好的团队给予适当的奖励。

  2、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大力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水*

  加快城镇文化建设,就要狠抓教育,完善九年义务教育体制,让更多的孩子有书可读。从而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水*,引导居民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加大对青少年文化思想的教育与引导,多举办些适合他们的文化活动。使他们多点接触健康的文化,鄙弃那些低俗落后的文化。

  3、完善城镇文化管理体制

  要加强对城镇文化市场的管理,保障城镇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把城镇文化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避免政出多门、管理混乱。城镇文化市场的管理要坚持引导、鼓励与监管并重,既要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又要加强经营这得监督管理,防止经营者为了自己盈利而为居民提供不良的文化活动机会和场所。对于一些非法的盈利性文化场所要加大打击力度,必要时要进行依法取缔。从而营造出一个好的环境给居民。

  校园文化是一种自觉地以文化为导向的现代教育管理模式。《*教育改革和基础纲要》明确指出:“要建设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作为一种育人环境和氛围的创设,它在学校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

  一、目前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目前,很多学校面临极大的生存危机,教学质量成为学校的生命线,许多学校将大量的精力投入教学质量而无暇他顾,学校逐渐失去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培养目标及常规管理等方面往往盲目随大流。同时,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缺乏对学校文化本质特征、功能作用、表现形式及方法途径等方面的认识,而将学校文化仅仅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文体娱乐活动,加之学校文化建设无法在短期内见效,学校从实用功利的角度也不太重视。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

  1、培养目标不正,思想认识不够。

  由于受“质量唯一论”等影响,众多学校一味注重文化课教学,严重忽视学生的技能训练和思想教育。学校领导层的思想认识未形成共识,多数领导认为应该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所以在新形势下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问题和做法等没有积极进行研究与部署。

  2、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忽略制度体系的改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学校布局的调整,原本薄弱的教学基础设施越来越不适应发展要求,故学校加大经济投入,重视硬件设施的建设,改善校容校貌,但是却忽略了学校软件设施的建设。部分学校没有完整的办学章程,在教学质量的考核中,缺乏科学考核学生全面发展水*的指标体系,使学校的发展很不稳定,起伏跌宕,不能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3、格调上庸俗的社会文化冲击着校园。

  由于市场经济促进文化市场的发展,许多格调上庸俗低下的社会文化冲击着校园。学校附*的一些不良网吧、录像厅、卡拉OK厅、桌球室、电子游戏室等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包围着校园,课余时间,学生们成群结队地涌向这些场所,打发着寂寞的时光,甚至通宵达旦,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校园学*生活。

  伴随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新课改的有效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在传承的基础上也面临着挑战,只有适应时代的需要,适应当今的教育背景,与时俱进,校园文化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这就要求我们对校园文化进行重新认识,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重建和发展。

  我们认为校园文化应是一种基于学校的彰显个性的文化。由于受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区域文化的影响,学校要突出地方特色,立足本土,建设富有乡土气息的特色校园文化。基于以上思考,本人想结合当地、学校实际,开展《挖掘乡土人文资源激发校园文化活力的实践研究》一课题研究。

  二、当地深厚的人文背景

  学校座落在瀛山书院脚下,瀛溪畔,是南宋瀛山书院的延伸,历史文化悠远而浓厚。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曾多次来此书院讲学著书,留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千古绝唱。在学校教学楼可以远眺到瀛山书院遗址胜景——清风徐来,松柏苍翠,历代修葺过的八角凉亭依旧伫立在瀛山之巅。瀛山书院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史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与众不同的人文精神特点。学校将“瀛山书院”独特的人文资源运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创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校园文化,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发掘和利用乡土资源,深化校园文化内涵,拓宽建设校园文化的渠道。本选题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1、通过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丰富校园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形成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为校园文化建设发掘新的意义。

  2、通过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开展研究性学*及社区活动的形式,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新课程实施结合起来,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开拓新的思路和途径,对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探索特色办学道路有着现实意义。

  3、在利用乡土资源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过程中,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以师生的发展为目标,打造独特的育人文化环境,并以其培养学生的人生智慧,呵护和滋养学生的情感生命与精神生命,构建起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成为师生的生活乐园、成长乐园和精神家园,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提供一个典型样板。

  大宁古渡挺三榕,连理同根枝叶浓。

  紫气祥云凝白雾,黄公灵性播清风。

  六朝树色千重翠,百里乡情一片崇。

  江山雾锁安然在,旭日东升宇自明。

  这首诗描述的正是我的家乡——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大宁镇——的圣地,即大洲黄十五公,亦称榕园。之所以是圣地,是因为有两个神圣之物——三棵连枝的古榕树和黄十五公庙。这里的古榕,最古老的约为一千二百岁,三榕连理,树下是乡贤祠(俗称黄十五公庙),庙的两侧是戏台。园内诗联琳琅,香烟袅袅,好一派神圣的朝拜之所。这里亦与着大宁的美丽传说。

  大洲古榕,几经沧桑秀色多姿,其根壮实魁伟如坐狮卧虎;其树杈蜿蜒舒展似走虬飞龙;其枝荣叶茂像神伞华盖;尤其那二树连理宛然悬空之新月,饮润之长虹。真是神工鬼斧奇妙无穷。

  由于古榕形奇态美,妙趣横生却演化了不少历史轶闻。

  黄公,排行十五,故名黄十五公。湖南人,青年出家,在广东三水口羽化。

  一日云游至此,发现这浮水莲花地,雾水灿灿,瑞气盈盈,其间揩油数棵秀榕婷立,还有两道清流环绕,状如出水碧荷,风景优雅,气象非凡,是一处理想的佳境。景美神怡爱恋之心油然而生。于是他决意就此落座修炼。黄十五公精妙神通,不但能呼风唤雨,化水为雾,而且能乐施好善,祛邪匡正,一心为当地乡民功荫福禄。传说大宁的晨雾就是他炼就的真气,是他战胜邪恶的法宝。

  古老的大宁,一度是野岭荒滩,常有山猪野兽成群结队践踏庄稼,祸害生灵。目睹这民不聊生之惨况,黄十五公决心消灾灭害,除暴安良,旨令他自己圈养的一只神虎剪除了这些祸害,从此,乡民们才能年年丰收,岁岁*安。其间,黄十五公化其真气为雾气与一只鲤鱼精作战,此后,大宁的秋天的早晨总会有迷茫大雾,而这纯洁的雾气亦有美容养颜养生之功效。随着岁月的流逝,黄十五公自然成了保乡佑民的神圣,幸福美满之象征,为历代人民所敬仰。为表示崇敬,表示感其功德,明清之间始建黄公殿于榕树间,后曾改名为乡贤祠,供人们祀奉礼拜。

  然而,尘世沧桑,大洲古迹几遭厄运,黄公殿毁于一旦,榕树严重遭破坏,人们的精神无处寄托,茫然不知其所往。于是就出现了一届又一届的大宁镇修建榕园理事会,共同致力于完美神圣。

  现在,大洲古迹已建成风景绮丽,具有精神文明的榕园。园内古榕绿荫,台阁辉煌,诗联琳琅,龙凤飞檐焕彩,槛外宁江掩映,桥堰拱卫,诗情画意美不胜收。此所谓“槛外古宁江看滚滚波涛流不尽云影天光黄公魂魄,眼前这胜迹历茫茫浩劫依然是花晨日夕榕树婆娑”。真是“黄贤圣迹喜重兴,十里春风化景明。五彩芬芳而毓秀,公园神韵且锺灵”。由此,各方高人韵士仰慕前来,登临陶醉,我乡亲父老也为之情豪。

  庙会是必不可少的步骤,祭神明,祈福禄。大洲黄十五公的庙会,是三年一次,狂欢三天三夜的。人们相信,只有这样,黄十五公才能更加显神明。于是乎,各方宗教及非宗教人士集聚而来,上刀山,下火海,过天桥……庙会过后,大宁镇,又是一片艳阳天。

  榕圆有乡贤祠,慈云阁,最有趣的是戏台。诗曰:“大洲圣地已重修,万众开怀到此歌。自从*开天地,亦有光明历史传。”这戏台有两个,乡贤祠左前方的是男戏台,右前方的是女戏台。逢年过节,人们盛装集聚于此,对唱壮乡情歌,亦不乐乎。而听者亦如痴如醉,如梦如幻,乐不思蜀。对歌,自古是一个很神圣的民俗,是不容许有一丝丝的亵渎,是乡民们心中的一片净土。不但是逢年过节有对唱情歌,*时也有,特别是在山里,当漫步是山上的蜿蜒小道的时候,总能听到美丽的歌声从山的这一头传到另一头,而对歌声也彼起此伏,热闹不已。但是,到了今天,却很少年轻人会唱这优美的情歌了。也许,到了某一天,再也没有大宁人会唱这大宁的情歌了,那么,这榕园的戏台也可能会成为过去的一个见证而已,不再有它原来的功能了。

  榕园的诗联文化是最让人赏心悦目、感慨不已的。在榕园里,举目望去,处处可见诗联,即使是描写性的片断,也会夹带着诗联。“槛外古宁江看滚滚波涛流不尽云影天光黄公魂魄,眼前这胜迹历茫茫浩劫依然是花晨日夕榕树婆娑”,写出了这榕园的气魄,展现了世世代代人为保卫榕园而做出的努力;云水降甘露,慈航登觉岸。云阁参禅众尚仁,慈怀普度民众善”写的是观世音菩萨的品行;“昔日春雷惊动天,鲤鱼戏水隐榕边。江山雾锁安然在,旭日东升宇自明”写的是黄十五公的故事;“圣地千秋开美景,榕园万古祝长春”写出了人民美好的心愿……还有很多的诗联记载在理事会整理的档案里面,这里资料有的是世代相传的关于黄十五公及古榕树的故事。自古相传的编写对联的风俗自今尚在,每到春节,就会有相关的诗*赛,各路能士纷纷上阵,也是一个很热闹的活动,也活跃了整个大宁的文化气氛。

  这里的乡民们*惯向黄十五公及榕树祭告他们要做的事情,比如结婚、上大学、出门做生意等等,期盼得到他们的祝福。逢年过节,尤其是正月初一的时候,榕园热闹非凡。人们祭告黄十五公和榕树,一是因为风俗*惯,二是真的想得到他们的保佑,一帆风顺。

  而且,榕园有着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预言,其真实性就不得而知。据说这个预言是纪录在前人编订的黄十五公的资料书上的,也传说是黄十五公做的预言。预测在两前年,也应该是这两三年,黄十五公的转世会回到大宁镇,继续教化这里的乡民们,继续为乡民们祈福。虽说现在的榕园有点不如以前的昌盛,但人们依然坚守这片圣土,等待心中的英雄归来。

  但是,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却沉迷于网络世界、潮流时尚……不屑于继承祖先传下来的风俗,大洲榕园文化正一点点的消失。对此,深深爱着大洲榕园文化的人民恨不得能一棒打醒他们,让他们知道作为一个黄十五公的后代应该做的事情和应该具有的品质。

  我不迷信,但我却是为黄十五公的后代,我得继承黄十五公的精魂,传承大洲榕园文化,发扬这些文化精神。同时,我想,这也是每一个大宁人该有的意识和行为。

  最后,榕树沧桑传千秋古趣,园林清韵开万代新风。

  一、研究性学*开展的背景

  背景说明:汉字的产生及发展时间非常长,因此有很多演变以及不解之谜。我们同学们已经学*了五年的语文知识了,认识了多少的汉字,但是有很多汉字中蕴藏的内涵我们还是不很清楚。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多方面的了解。

  课题的意义与价值:汉字历史悠久,因此不仅在我们的国家文字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的不解之谜,并且对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文字产生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在我国的文字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多变迁产生了很多有意思的变化。因此,对我们的祖国文字进行更多地了解调查,能够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会更有兴趣。

  二、研究性学*的教学目的

  (一)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文字的起源、发展和变化的了解,更深入地对文字的内涵有所了解,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文字的作用,掌握文字的一些扩展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经历研究的过程。

  (2)学生通过研究活动培养自主能力和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3)学生通过和小组同伴的协作互助经历合作学*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身边的文字,培养对汉字的学*兴趣。

  (2)指导学生科学认识生活中的各种文字。

  三、学*者特征分析

  本专题学*面向的对象为五年级的学生,学生有了初步的上网搜集信息进行学*的能力,具有一定自主学*的能力;同时对新事物和新知识有着较强烈的求知欲望,特别是对生活中的汉字有着浓厚的兴趣。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本专题学*的主要主要通过学生通过网络查询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而且还能通过学生对于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小组内互相沟通讨论,理解这些领域中汉字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推荐研究方法

  文献调研法:通过搜索网络和图书报刊、杂志等资源,进行文献学*。

  2、推荐研究步骤

  (1)第1~2周,信息收集阶段,通过各种新渠道了解有关生活中汉字起源和演变的情况。

  (2)第3~7周,小组组织一个有关文字知识的专题讲座,由小组中推举同学主讲。

  3、学*进度安排

  (1)第1周,组成小组,提交活动设计方案。

  (2)第2周,开始自主活动。

  (3)第3~4周,综合实践研究实施阶段。

  (4)第5周,综合实践总结阶段,撰写汉字起源、汉字发展、谐音趣闻等专题报告。

  (5)第6周,综合实践汇报阶段。

  (6)第7周,评价和反思阶段。

  4、成果要求

  在本学期的综合实践学*中,每个小组都要提交下面的作品:

  (1)实施计划:以Word文档形式提交。

  (2)开题报告:演示文稿。

  (3)活动计划和活动报告:以Word文档形式提交。

  (4)结题报告:演示文稿、小报。

  (5)知识讲座:“有趣汉字”的主题讲座。

  5、评价方法

  以过程性评价和定性评价为主。

  五、资源设计

  1.根据主题教师提供的资源:

  (1)文字领域的老师及相关人员。

  (2)电脑、网络等技术支持。

  2.学生自行准备的资源:

  (1)照相机、摄像机、电脑等记录设备。

  (2)文献性杂志、生活杂志等资料。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菁华5篇)(扩展8)

——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菁华5篇)

  20xx年3月28日至4月18日,对石堆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四个城市”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石堆镇位于安丘市东部,面积67*方公里,辖47个行政村,1.06万户,人口3.9万,耕地面积*万亩。今年以来,石堆镇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着力点,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以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为主线,加快推进“四个城市”建设,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基本情况

  (一)全面摸排,掌握第一手资料。

  全面摸清每个村底数,包括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村规民约制定、在外能人、矛盾纠纷、村霸村痞等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研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四个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突出重点,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

  一是产业兴旺方面。开展“带富增收富民”活动。

  1、培育一项致富产业。各村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确定一项或多村确定一项能够有带动性的增收产业项目,增加群众收入。

  2、培训一套致富技能。通过外出参观学*、举办种养业、务工知识等培训班,确保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培训达到90%以上,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各村帮助留守人员联系工艺品加工、农产品粗加工等项目,最大可能的增加家庭收入。

  3、探索一条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金融信贷单位,对有意向发展项目缺少资金的家庭,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复退军人、回乡创业大学生创办项目,帮助落实贷款方案,最大限度的提供金融服务。

  二是生态宜居方面。开展“乡村环境整治”活动。

  1、全面开展农村环境和卫生整治,通过落实门前三包,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宣传教育等手段,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生活卫生*惯和爱护环境的意识,确保村庄环境卫生长期清洁。坚持“应绿尽绿,能绿则绿”,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绿化、亮化,房前用竹篱、围栏围起,房前屋后规范栽种瓜果、绿化小品,全村形成“植物自然,乡土浓郁”的景观。

  2、加快美丽村庄建设,全镇打造西莲池、前留晃、阿洛、西河洼、董家下坡、马家亭子、梯门、娄戈8个示范村。

  3、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镇驻地村、社区中心村利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农村居民向镇区、社区集中居住。

  三是乡风文明方面。开展“倡树新风正气”活动。

  1、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每月确定一个评选主题,在“阳光议事日”活动中开展“移风易俗标兵”“石堆好青年”“种养殖能手”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利用电视、报纸、微信等形式,对先进典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激发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目前已评选巾帼标兵117名、移风易俗标兵121名、石堆好青年92名。

  2、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增强群众简办婚丧嫁娶事宜、远离不良*俗的自觉性。

  3、开展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广场舞大赛、消夏晚会、农民趣味运动会、书画展等系列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4、每村打造1条文化长廊,重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知识,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引导观念,让大家感受到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风尚。

  四是治理有效方面。

  1、开展“街头巷尾*安”活动。每村配备1名警务助理,每村建立一支治安巡逻队伍,警务助理牵头开展治安巡防,信息收集、矛盾化解工作。每村建成一套“天网”监视系统,连接派出所治安监控*台。每村组建一个警民微信交流的群,提供警务服务、典型案件和安全防范等信息,随时随地与群众进行互动、交流。

  2、开展“全民参与调解”活动。每社区聘请1名法律顾问,在阳光议事日组织法律咨询和宣传,让法律咨询服务形成常态化。各村成立调解委员会,由支部*任主任,由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优秀村民和评选出的先进典型组成,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力求“小事不出村”。每村建立一处“听证室”,对家长里短、邻里争吵等简单矛盾纠纷实行村级听证。

  五是开展“干部能力提升”活动,强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保障。制定了《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村干部工作职责,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每月召开一次“阳光议事”会议,组织学*农业技术、法律常识、健康保健等知识,充实阳光议事内容,增加阳光议事日的吸引力。要求村“两委”班子成员,每人确定一个净增收不低于3万元的致富项目。发展村庄集体经济,在盘活资源、招商引资、土地流转上下功夫,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确保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不低于5万元。

  (三)打造示范点,进行典型带动。重点打造步云岭休闲生态园、莲池高效农业示范园、亭子高效农业示范园、沃奇文冠果主题公园四个示范点。其中,步云岭休闲生态园,规划面积3500亩,已建成1500多亩,是集观光旅游、户外运动、休闲采摘、餐饮娱乐、农事体验、延伸加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旅游综合体。目前,已发展阡陌人间、步云山庄、云岭人家、环秀山庄等11家休闲农庄和1处步云赛鸽文化交流中心。通过园区的示范带动,发展大樱桃、草莓、蔬菜等高效种植大棚80个,发展西瓜、大桃、黄金梨等1500亩。莲池高效农业示范园,规划面积2200亩,已建成1100亩,已发展百汇紫苏庄园、东顺蒜黄种植基地、华仔蔬菜种植基地、田硕洋葱种植基地、孟戈有机蔬菜合作社种植基地等5家。亭子高效农业示范园,占地150亩,已建成高效种植大棚45个。沃奇文冠果主题公园,占地面积358亩,以生产生活生态、健康文化旅游为主题,建设木本粮油博物馆、文冠果加工和旅游综合体、文冠果健康体验展示中心,打造文冠果种植、选育、高产示范、集散、加工、营销一体化的全国木本粮油谷。目前,已经栽植文冠果210亩。全部建成后,带动就业人数300余人,年可实现利润2900万元,利税700余万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对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教育引导不够。农民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尤其在发展产业方面,目前大部分产业项目主要以工商资本下乡的方式建设,通过引导群众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难度很大。

  (二)缺乏政策、资金扶持。在基础设施提升方面,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镇级财政不足,单凭县、镇、村三级财力,很难对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人才匮乏。目前,广大农村对人才缺乏吸引力,大学生及高层次人才不愿到农村创业。回来的也只有在外能人到村担任村干部。

  三、意见建议

  (一)建议加大对群众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培训力度,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建议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完善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医疗、教育、文体等设施,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

  (三)建议加大政策扶持、项目扶持、资金扶持力度,发展建设田园综合体、郊野公园和休闲农庄,打造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区。

  (四)建议上级职能部门提供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各类支持,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在这个火热的夏天,我暂别了大学中舒适悠闲的生活,和同学一起进行了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在这次的活动中,我学到了许多学校学不到的知识,也有了许多的感悟。

  我们这次调查的主题是有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在此之前,我并没有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的经历,所以我并没有什么实际经验。因此我更想要看看我能否很好地完成这次社会实践调查任务。同时,也想通过亲身体验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调查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能否胜任面向社会的工作。想通过社会实践调查,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从这次的调查活动中我认识到,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书本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能把书本上的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动脑的同时也要会动手。如果没有了实践,理论将会是一纸空文,无用武之地。如果没有了实践,我们所学的知识也就不会再有发展。因此我非常重视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因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可以检验和巩固我所学的知识。

  社会是一所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投身到社会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就恰好给我们大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深入了解社会的良好机会,这也能让我们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发挥聪明才智,为以后走上社会做好准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调查使我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通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

  通过实践,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社会实践调查并不像我们最初想象的简单,而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的,但我们选择了坚持。在短短的几天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中,我有了前所未有的收获,也有了许多深刻的感悟。

  做完了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后,我更加了解到我们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当然问题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还是能在我们自己身上找到一些不足。社会是日新月异的,所以机遇无处不在。因此我们首先要学会的就是把握好机遇,不要好高骛远错失良机。同时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同社会、同国家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应该时刻关心社会的最新动向,千万不要两耳不闻窗外事。只有紧跟社会的动向,了解社会现实,才能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这次假期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中,我抱着提高自己社会工作能力的目标,努力完成这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同时也从调查活动中检验自己的工作能力。

  围绕进一步加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加强乡村人才建设、提高乡村民生保障水*、推动我市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提升。6月13日,全市青年干部培训班乡村振兴工作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查看资料、与农户面对面沟通、组织座谈等方式对我市XX县、XX县部分乡村进行调查研究,认真思考,结合我市实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我市乡村振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衡、不充分的矛盾。目前,我市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乡村建设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乡村人力资源匮乏。人力资源匮乏制约我市乡村振兴发展。一是人才队伍结构欠佳。我市乡村实用人才存在老化、弱化和退化的“三化”现象。从年龄结构上看,45岁以上的占比较多,35岁以下的乡村实用人才较少,缺乏后备力量。文化程度不高,我市乡村人实用才学历层次较低。人才分布不均衡,有的乡镇街道人因为*最*几年大力支持推动了工业、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导致人才集中于几个乡村。二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我市乡村存在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劳动力以自发进城务工或经商的方式大量外流,有许多在外闯出天地的人从此留在了城市,基本不回村里,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迅猛推进,城市的发展理念、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等要素不断吸引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乡村的资源要素已不能满足现在年轻人的发展,导致人才资源、人力资源双要素匮乏,致使乡村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显现和突出。三是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乡村实用人才和优秀的村*是我市农业经济的直接推动者,应充分发挥典型作用,通过*正向奖励、正向宣传,让优秀人才特别是创新能力强、对周边农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乡村人才被社会所认可,最大程度调动农村实用人才的创业创新智慧和热情。但是,当前乡村已有的很多实用人才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优秀的乡村实用人才没有得到相应的奖励。同时,电视、网络、微信、报纸等各类媒体对乡村实用人才的典型报道较少,影响了乡村实用人才的积极性。四是培训体系不健全。我市乡村诸多部门对乡村实用人才进行培训,主要有农业局、科协等,但相互之间又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培训内容又往往会存在重复性,培训的针对性不强,不能适应当前三农发展的要求。

  (二)乡村生态环境欠佳。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年来,全市乡村环境、人居环境已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仍有存在不足之处。一是部分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随意丢弃生活、生产废弃物,到处排放污水等陋*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致使“脏、乱、差”现象难以彻底根除。二是乡村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依然存在。乡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落后状态,大部份乡村没有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部分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对水源地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三是农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大棚蔬菜、地膜覆盖已在广大乡村大量使用,上述废棚(地)膜长期滞留于土地中,对土壤质量构成污染。农作物秸秆利用方面,仍大量存在焚烧秸秆现象,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重要来源之一。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农户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占主体,畜禽粪便随意堆砌排放,基本未做无无害化处理及肥料化利用,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三)乡村农业体系不完善。我市乡村对于大规模健康养殖、水稻种植产业、乡村旅游都有一定的发展,但这些力度还不是很大,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产业转型升级乏力。一是农业不大也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发展不足,特色产业培育困难,农业产业链条不长,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商品化率不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深。二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绝大多数农产品仍然以卖原料为主,即使是简单的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也没有,全市乡村在传统绿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实现产业升级重组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三是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农业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知名品牌总量少,销售渠道主要以线下为主。对于乡村电商、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工业强镇、新型经营主体等的培育和建设力度更是很小。

  二、我市乡村振兴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不断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几点建议。一是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把干部资源向县(区)倾斜,把精力、资源、力量聚焦到乡村振兴上。改善乡镇领导班子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增强班子领导“三农”工作能力,把热爱乡村、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选调到乡镇领导班子。择优配强村党组织*和村委会主任,加大党员发展工作力度,加强三农工作队伍的再教育、再培训工作。二是创新教育培育理念。要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解决“谁来种地,怎样更好种地,谁来帮助种地”的历史性难题,更加卓有成效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就需要更好地培育乡村实用人才和加快推动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所谓“培育”,虽然与“培训”仅有一字之差,但与“培训”有着较大的差别。“培训”仅是传授知识及技能,而“培育”则包括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全过程,这其中就包括技能培训、思想培训、市场培训、思维培训和政策扶持。如果不能有效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转变,乡村实用人才的队伍建设就无法实现更大的发展。三是吸收各类实用人才。研究制定中长期“乡村实用人才计划”吸收和引进各类人才充实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新形势下,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创造各类适宜的条件,大力吸收和引进各方面的人才(工商界、农业高技术高技能、市场推广、机关党建等人才资源,不断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大量吸收涉农大中专毕业生,通过网上招聘会、人才交流大会、赴外招引人才活动等各种形式,鼓励我市的涉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吸收涉农院校毕业生为农村实用人才。

  (二)不断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一是加强宣传提高环境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多形式、多层面地进行宣传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第三方服务建立村中的物业管理组织,加强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权负责管理村清洁卫生工作,逐步形成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及长效管理机制,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二是大力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发展绿色产业,培育观光休闲、农耕体验、健康养生等“美丽经济”。培育一批集生活、生产、生态于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村落风景区、旅游风情小镇,打造一批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美丽庭院、美丽田园,让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宜居家园和市民休闲养生养老的生态乐园。三是深入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巩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加强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碧水蓝天工程,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强重要水资源流域整治和保护,保护好饮用水源。

  (三)不断推进乡村农业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完善现代农业融合体系框架。继续推进种植业、养殖业、园林特产业蓬勃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梅花鹿、东辽黑猪、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优化结构,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加快推进与企业合作,开展产业融合试点示范,整合集中连片原料基地、加工园区和物流配送基地,打造一批区域性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示范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及模式。二是加快实施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框架。提高黑土地和高标准农田的保护和建设,发展科学施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灌溉工程建设,提高耕种机械化使用率,全面提升田地、水利、道路、山林、电力等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耕种质量。按照各地资源禀赋特点,注重分工协作,避免浪费资源环境,禁止在不适合区域发展相应产业。借助部分乡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民俗旅游的发展契机。注入文化景观元素,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游,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田园人文乡村旅游产业链,创建一批特色小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全面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框架。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模式,加快农产品电商化和物联网工程的建设,围绕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流通市场等地,建设一批可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的设施,择优选择和推介一批有基础、有实力、有意向的中小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采购等方面开展合作,完善产业分工协作,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力新优势。

  (一)一张蓝图干到底。

  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农民主体、*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通过15年的努力,围绕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建设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最终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先于、高于、优于云南是这样,于今天我们的发展而言,对时间基本需要,可能也是一项难以跨越的历史规律。

  (二)强化规划引领。

  注重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和发挥自身优势,“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外桐坞村借力自身优势,在*美院的协助下,着力打造艺术村落,对整村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设计,并且实现了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全覆盖和软硬件全面配套。同时,从机关干部、村组成员至普通百姓,依次划定时限,拆除院落围墙和违建,有力保障了规划的有效实施。在经济发展方面努力夯实艺术家工作室、高端民宿、艺术品展示拍卖等产业发展基础,实现了从原来单一依靠西湖龙井生产,向艺术旅游、休闲养生、名家学术交流为一体的“江南艺术旅游第一村”的转变。外桐坞的这一转变与西湖龙井产业的联系似乎可以追寻到一些蛛丝马迹,但除了底蕴深厚的'茶文化外,高低错落,有致分部,优雅有序的村庄建设,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吸引艺术名家聚集的根本因素。

  (三)抓好环境整治。

  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建立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桐庐县环溪村、荻浦村对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分类处理,村里大街小巷分类设置垃圾桶,将生活垃圾按可堆肥垃圾和不可堆肥垃圾分类存放,每家每户也统一配发了有编号的垃圾袋,引导农户分类倾倒,分类处理。其中:可堆肥垃圾送至资源化利用站制成有机肥料,不可堆肥垃圾收集后运至垃圾处理场,实现了垃圾的“户集、村收、镇中转”。另外微型化的污水处理设施也较为特色,相对于我们实施的村落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而言,环溪村污水处理设施主要特点是小,有的结合地势环境收集处理5—10户人的`污水,再通过管网汇集到村落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有效提高入户收集率的同时,还实现了村内污水2级以上的生态处理。

  (四)注重资源挖掘。

  注重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一是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环溪村是北宋大儒周敦颐后代集居地,该村深度挖掘《爱莲说》文化底蕴,不断将“清莲环溪”文化发扬光大,打造成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凸显传承千年孝廉价值观。在荻浦村,当地群众还将从前的猪圈、牛圈修缮,改造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猪栏咖啡屋、牛栏咖啡屋,挖掘了乡土文化。二是安吉鲁家村创新运行架构,在村委会领导下设立鲁家两山学院以及安吉乡土农业发展和安吉乡土旅游服务两家有限公司,特别是“鲁家两山学院”承担的“两山理论”研学和理念输出,固然是历史机遇的造就,但在意识的先进、机遇的把握和资源的挖掘方面,对比而言,我们的落后可能比两省之间的GDP差距还要大得多。

  (五)着力产业发展。

  牢固树立建设和经营并重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规模种养、农家乐和休闲乡村旅游,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多样化的同时,只要将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村美与民富相结合,发展工业也未尝不可。一是航民村占地不足2*方公里,仅有304户1079名村民,在1979年创建的村办企业萧山漂染厂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经营范围,至今萧山航民集团全资、控股、参股工商企业达28家,已形成以:防止、印染、热电、船运、酒店、黄金饰品加工的股份制集团公司,至20xx年年底全集团公司实现工业产值133.8亿元,利润9.1亿元,拥有职工1.2万人。村民每年分红达6.5万元,从小学至大学村民实现免费入学,大米、食用油等无偿供应。二是日昌升集团作为一家建筑新材料生产为主的企业,以建设美好生活为愿景,引领产业变革、推动产业进步为使命,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推动产业升级、绿色发展。自20xx年成立以来,组建了国内首家新材料研究院,形成数十项技术专利,自主研发全球领先的第四代新材料制造工艺。在生产厂区创新性的采取自上而下的台阶是开采模式,真正实现了边开采、边恢复,采区见不到扬尘、黄土,大型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转有效,花园试的厂区环境对传统高科技企业来说可能不那么难,但在一个以矿石开采、沙石料生产的企业而言,不仅仅是厂区环境优美,富春江边的码头水质也碧绿清澈,就更让人长见识了。

  在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中我收获不少,其中我认为以下四点在完成调查的`工作中是最必不可少的。

  一、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