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读后感实用20份

首页 / 读后感 / |

  爱弥儿读后感 1

  在网上搜索《爱弥儿》的时候,发现有人评价这本书是一本好读,但很难读懂的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书。“歌德称这本书是教育的自然福音,康德因阅读《爱弥儿》而忘却了十几年的定时散步*惯,*勒则称卢梭为新的苏格拉底,是耶稣拟造的人。”我并不是一个对文学书籍深有研究的人,所以我对于《爱弥儿》的见解可能比较肤浅。

  这本书的第一卷写了一个孩子小时候的遭遇。一个年轻美貌的母亲将孩子生下来后,因为觉得教养孩子是一种累赘,所以就把孩子交给了保姆照看,然后自己就不管了。年轻的母亲不顾孩子在保姆那里是否过的好。而父亲为了安静的过日子,就牺牲父亲对孩子的爱,就这样孩子在还不懂事的时候周围就没有了父母的关爱,而当孩子已经熟悉了保姆的陪伴并对她产生了依赖的时候,孩子的母亲却要把孩子带回自己身边,并不允许孩子再与保姆接触,年轻的母亲就这样以为孩子以后就会孝顺自己。她不知道她错的多么离谱,她只知道为自己想,根本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没有给孩子应得的爱,没有教育孩子,没有抚养孩子,最后还想得到孩子的孝顺,实在荒唐透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管不问,毫不关心,试问这样的教育方法怎么能教育出一个优秀的人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包括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两方面。每个孩子都是美丽的天使,他们都应该得到父母最大的关爱。在爱中成长的孩子是幸福的,但总有一些父母只给了孩子生命,却给不了他们的未来。父亲与母亲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同样父爱与母爱也是任何感情都替代不了的。都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他们的爱是世间最深厚,最无私的。当然爱非溺爱,如果家长因为心疼孩子而迁就他,放任他的话,那么会让一个孩子养成不良的*惯,从而对他的未来造成危害。父母的爱是孩子这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当孩子们遭遇挫折,遇到困难时,父母的爱能给予他们安慰,帮他们脱离困境,当孩子成功时,父母在为子女高兴的同时也不忘为他们指引方向,督促他们继续努力。

  我记得在某个栏目中看到过这样一位父亲,他对待自己的女儿就像对待仇人一样,经常对女儿进行殴打、辱骂,甚至还将烧开的水往女儿头上浇。记者在采访小女儿时,发现他目光呆滞,精神恍惚,而且容易受到惊吓,志愿者带小女孩去医院,发现她全身都是伤,旧伤未愈又添新伤,小女孩头顶的皮肤已经坏死,不会再张头发了。看着小女孩那可怜的模样,做检查的护士都忍不住哭了。我想陌生的人看到小女孩都会为她感到伤心,她的亲生父亲怎能忍心那样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在这个父亲摧残小女孩身体的时候,会不会想到他深深伤害到小女孩幼小的心灵,甚至已经严重影响了女儿美好的未来。还有些父母为了钱把孩子卖给别人,美名其曰是为了孩子好,如果跟着自己只会吃苦……孰不知,将来孩子知道了真相,这是对孩子心灵多大的伤害!现在的家长有很多种教养方式“比如,否定型、民主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和干涉型”我认为其中民主型教育是最好的,因为民主型家长能让孩子自由发展,并且尊重和信任他们,这样能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即使有错也能让孩子在其中增长经验和能力。孩子之所以为孩子是因为他们不曾受世俗影响,他们的思想方式与行为特点与**有很大不同。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不成熟的心理状态和某些错误。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耐心教导,宽容的对待他们,但也不能一味迁就,还是要以帮他们改正错误为原则。

  从《爱弥儿》一书中我不仅读出了在还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重要性,还有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在第二卷中,作者讲述了他面对爱弥儿哭时的做法。“只要他在哭,我就不到他那里去,他不哭了,我就马上跑到他身边。”让·雅克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如果孩子一哭大人就给予他关爱并答应他某种请求,他就会认为他正在遭受的痛苦是天大的,是不可跨越的,就会让他更加痛苦。如果大人可以理智的对待孩子的哭声,那么还自己也会觉得“哦,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从而让孩子获得成长,养成坚强的性格。假如给孩子灌输一种“眼泪可以让自己获得糖果”的思想。这样在以后的成长中孩子会以哭泣让家长来满足自己各种无理的要求,从而让孩子养成不良的行为*惯。所以大人应该正确的对待孩子的哭泣,就像书中写的那样“如果孩子长的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愉快的使他擦干他的眼泪”

  (《爱弥儿》)第三卷中,让·雅克带着爱弥儿去散步,但是进入森林后他们“迷路”了,在这种情况下,让·雅克趁机教了埃米尔天文学的某些知识。由此可见,在实践中教学比课堂上枯燥乏味的口头教学,更能让孩子喜欢和接受,并且能让孩子愉快的、自主的去学*。但是有些时候老师要教的内容是孩子们不感兴趣的,所以就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给孩子们做实验,但最后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此时,教师要做的不是一味的考虑孩子喜欢什么呢?而应该想想怎样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因为对于孩子而言,一切引不起他的兴趣的事情都是与他不相干的。拿我学英语这件事来说吧,上小学刚接触英语的时候,我觉得英语只是一种外语,而这种外语与我除了成绩,就没有多大关系,因为我用不到,但英语老师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特别可爱的课堂,他能很形象的将英汉两语结合起来,并且会给表现好的学生奖励一张那种很可爱的贴画,后来我们就喜欢比谁的贴画多,为了赢得更多的贴画我就会自觉的背单词。初中时候的英语老师是个女的,她很漂亮,她讲的知识也很容易让我们记住,所以我的成绩就一直不错。但是上高中时候,我们的英语老师是个老教师,她只顾自己讲课文,还是全英语那种课堂,复*时会连着一个星期背单词或者一个星期都背课文。刚开始还会背下,但是天天都这样就没有兴趣了,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厌倦。

  到现在,我已经不很喜欢英语了。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我,将来要面对非常多的儿童,我不会只一味的让这些孩子去学到某些知识或技能,而是应该为他们创造一个自由的,健康的环境,让他们能在我的引导下自主思考,主动学*,幸福快乐的成长。

  爱弥儿读后感 2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卢梭20年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著作。全书共5卷,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尔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恶,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蓝图。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

  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不顾儿童的特点,按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而又感情丰富,能爱能仁的人,是封建**的掘墓人。他认为当时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无法自然发展了,使人屈服成为现有制度和风尚的牺牲品。

  卢梭认为人们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而这种教育来源有三个方面,即来自自然的,来自周围的和外界的事物。我们的本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当三种教育的方向一致时,有能够圆满地配合时,儿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三者之中,自然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人的教育时光全由我们控制。因上,卢梭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同“自然教育”配合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

  他说“大自然希望儿童珍视短暂的童年生活,关心儿童的游戏,允许儿童充分地进行自由活动,而不应强制儿童像苦役似的不断读书。卢梭从观念和先天道德出发重视教育的作用并要求教育遵循儿童天性,考虑自然的教育必须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须保护儿童善良的个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

  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强迫服从,强制灌输,严酷纪律和体罚等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卢梭还认为劳动对人的生存意义重大,只有自食其力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另外培养自由的方式也应该被动地接受**的说教,或单纯从书本上进行学*。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儿童直接从外界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帮助儿童审慎地选择,避开无知和荒谬的东西,获得有用的知识与合理的教益,而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点。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挺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

  卢梭这位划时代的教育思想家,反封建的教育先驱,不曾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也未曾长久地从事教师工作。但通过顽强的自学和吸收前人先进的思想,通过对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深刻观察与思考,在深刻批判封建教育不合理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自然教育的理论;抨击了封建教育的目标,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培养自然人,找出教育的出发点——儿童的身心特征,强**育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依次实施,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儿童的兴趣,反对教师、**的干涉等,这些在当时都是极不*凡的见解,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一定的科学性。虽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其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偏激性,片面性、保守性和落后性,但无数深刻的教育观点,现在读起来仍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

  爱弥儿读后感 3

  读了卢梭的《爱弥儿》,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亚那句话的含义,“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所以,教师这个行业,就要看看卢梭的《爱弥儿》。

  读了卢梭的《爱弥儿》我深深的感受到,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迁”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而我觉得家长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孩子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所听所见所经历的都会在白纸上留下烙印。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纸上是永远抹不去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些例子: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冷语讽刺,这个学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性格变得沉默起来。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

  建设祖国的重任落在孩子们身上,而培育学生的重任也落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将更加用心学*有关学生的教育方法。

  养育孩子和教育孩子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自然的锤炼,比如孩子在各个时期都会生病,着同样也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益,试想没有胜过任何疾病的孩子会强壮吗?

  有许多父母为了使孩子有一个好的身体,远离疾病,他们把造成孩子伤害的一切都拒之千里,不让孩子从事有危险,但对孩子的将来有利的事情和活动,孩子被禁锢在安全无恙的环境中,孩子不能经受应有的锻炼和适应,这样孩子没有暂时的灾难和危险,但是孩子却缺乏了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因为孩子**以后必将走向社会,必将遇到他想不到的危险和困难,因此,如果把孩子培养成温室里的花草,就等于害了孩子,违反了正常的自然法则。虽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却造成了危害孩子的后果。

  如果母亲是孩子的保姆的话,父亲则应承担起教师的职责,父亲不应该因为种种借口而不履行这个职责,因为血缘的关系,父子之间原本是亲*的关系,如果父亲是一个称职的父亲的化,他对自己的孩子的一切是比其他外来得人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教育起来就跟能得心应手。但很多父亲都把这种责任,借口工作忙而不愿履行,而把这一应该履行的工作让其他人代行其责,这样就疏远了父子关系,使孩子对自己的父亲的亲情慢慢淡化了,一个对自己的父亲不亲密的人,怎样才能做一个社会上好的好的合作者和合格的公民呢?

  作为父母对孩子应尽到三个反面的责任,其一是生育孩子,第二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合群的人,第三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社会上合格的公民。

  爱弥儿读后感 4

  《爱弥儿》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于l762年发表的重要著作,该书出版时,曾轰动了整个西欧,影响巨大。这是・一部以小说形式出现的论教育的专著。卢核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进行教育的过程,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教育思想。他认为要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就必须改造个人。为此,他提出了一个如何培养新社会(即资产阶级社会)的新人(摆脱封建影响的人)的教育计划。卢梭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主张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出发展的“自然教育”。

  卢梭认为,所谓自然教育,包括三方面:第一,“自然的教育”。实际上包括自然环境对于儿童的影响以及儿童的本性,也就是儿童所具有的遗传素质、身心发展特点等;第二,“人为的教育”。它包括母亲、保姆、教师等教育者对儿童的教育和影响;第二,“事物的教育”。

  指周围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卢梭很注意上述三方面教育的统一性。在他看来,对儿童施加数育,“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丁人,或是受之于事物”的教育,就像三个教师对一个学生进行教育一样。“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石同教育相互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部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怎样使三种教育协调一致呢?卢梭的答案是:“人为”的教育和“卓物”的教育,必须服从“自然”的发展。他说:“往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lLL=量墨JEL‘i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由我们决定。只万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所以受人支配的两种力量。必须服从那种不受人支配力量的领导。”因此,卢梭主张必须依照儿堂“自然”的发展秩序,以儿童的内在自然为依据,通过恰当的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得以顺利的发展,这就是卢梭自然教育的要义。

  在《爱弥儿》中,卢梭关于自然教育的思想具体埃现为以下几个观点。一、儿童天性善良美好的观点卢梭是―位性善论者。他在《爱弥儿》中开宗明义:“出自造物主2于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坎坷了。’在他看来,人性的最初冲动始终是正确的,因为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任何邪恶我们都能说出它是怎样和从什么地方进入A心的。”卢梭坚信人性本善,是腐化的社会使人丧失其天性,由善变忠的,基于这个观点,卢枝提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人“返回自然”。弃恶扬善,恢复其天性。他认为,教育者的职责就是运用各种手段使JL童避力:社会的*俗、权威、偏见的不良影响,使人的天性得到自出发展,培养他具有高尚的品德。他主张,耍在社会之外,远离人类文R6,在儿童灵魂的周围“筑起一”道围墙”,在自然的环饱中,向他们进更至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使儿童萌发那与生俱来的善性,开使具躁于完善。

  二、儿童的发展有一定顺序阶段的观点

  广梭认为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是有顺序的,他根据自己的观察墅儿童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朗、青年期四个阶段,空壬同的阶段,儿童发展有不同的特点,教育应适应与遵循儿童发展予自然顺序。幼儿期(出生到两岁)是儿童发展的第一阶段,教育的吉更E2容是体育。儿童期(三岁到十二岁)为第二阶段,卢梭认为这是“理智的睡眠期”。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没有观念,没有真正的思维和判断,只有感觉印象,所以这个时期应主要对他们进行感官教育。少年期(十三到十五岁)为第三阶段,卢核认为这是人类一生中能力最强的时期,智能教育和劳动教育是这个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青年期(1‘六到二十岁)为第四阶段,卢棱认为这是情欲的发动期,道德教育是这个时期的主要内容。三、注重实物教学和活动教学的观点卢棱认为感觉是知识的门户,把感觉经验视为发展理性的凭借,在知识教育上极为注重从外界事物获得印象,他认为对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触和观察之后,才能真正地了解事物的意义和观念。他认为:除非不能把实物给儿童看,否则永远不要以符号代替实物。他明确提出:“以世界为唯一曲书本,以事实为唯一的教训。”他响亮地提出这样一个口号:“用实际的实物!用实际的事物啤在强**学直观性的同时,卢梭还很重视让儿童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如在对儿童进行感官教育时应给儿童提供一些活动,在活动中使儿童通过感官学会怎样去感受、怎样去模、怎样去看和怎样去听。在选择学*的内容时,卢核很注意趣味性和实用性,他提出:”需要抛弃那些不适合于我们天然兴趣的东西,而且要把学*的范围限制于我们的本能促使我们去寻求的知识”、“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到的知识要有用处”,因而卢梭反对死读书,提倡在现实生活巾探索事物的规律,通过活动和实践来掌握真正有用的知识。四、反对体罚但注重自然后果的观点封建社会对儿童做错的事或犯下的错误往往采取惩罚的方法来恐吓、威胁儿童。卢校对这种惩罚的方法很不满,认为违犯了自然教育的原则。卢梭认为:“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按照“白然后果”的原则,如果发现孩子有冒失的行为,则我们“只需让他碰到一些有些无形的障碍或受到有他们行为本身产生的惩罚,就可以加以制止;这些惩罚,他是随时都记得的,所以,无需你禁止,也能预防他顽皮捣乱”。例如当儿童打破他房间的宙子时,我们就让他昼夜都受风吹,即或他伤风也不怕,因为宁可让他着凉,不可让他发疯,使他从行为自身产生的惩罚中得到教训。最后,当他不接受教训,继续去打破窗子时,我们就干脆把他关在一间没有宙子的黑房间里,直到他在这里感到心烦,并能记取这个教训后才向他订约,以保证不再打破亩子为条件,恢复他的自由。卢梭认为这样做,并不是对儿童的惩罚,而是他的过失的“自然后果”。

  卢棱的自然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直至现在,卢梭提出的问题仍然是教育中的重大课题,这个理论第一次把教育的对象即儿童提到了中心的地位,与卢检同时代的德国哲学家康德看了《爱弥儿》后说“卢梭是另一个牛顿,牛顿完成了外界自然的科学。卢梭则完成了人的内在宇宙的科学,正如牛顿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与规律,卢梭则发现了人的内在本性”。卢棱为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应有的地位而大声疾呼,教育应以儿童的生理、心理为依据,以儿童的本能、需要、能力、爱好为基础,帮助儿童发展其本能和各种器官,通过他自己的活动,使他的身体和心灵能够按照自己的自然成长过程而得到发展和完善。他的“自然后果”法则也是抓住了儿童喜欢尝试、冒险、好动的心理特征,让儿童在实践中尝试,在结果中获得知识。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打破了千年因袭的教育陈规陋*,把儿童从一个接受塑造的动物,变成了一个主动接受教育的活泼的人。卢橙设想在他门下出去的儿童,天性可以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可以在活动中,在生活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感官得到缎炼fL\灵得到培养,判断力亦日益得到加强,并赢得自己幸福的童年。20世纪韧,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其名著《民本主义与教育》中,多次引证卢梭尊重儿童人性的理论,他提出的“儿童中心”、“做中学”、“教育即社会”、“学校即生活”等教育主张就是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再发展。瑞土心理学家庭亚杰也称赞卢搜看出了儿童的每一年龄阶段都有它自己的动力,儿童有他自己独特的观察、思维和情感的方法。庆亚杰的研究实质上也是以这一点为前提的。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在呼吁尊重儿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反对以书本为中心,提倡教学要联系生活,等等。从某种角度看,也就是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回归。总之,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无论从教育思想史的角度,还是从教育实践的影响来看,不仅仅给予他同时代的人们,而且更重要的是给后代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际工作者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但是,正如***指出的那样:“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3B付t的限制”。卢梭也是这样,尽管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起过反封建的进步作用,但他不懂得教育总是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总是有阶级性的,不可能存在一种完全脱离社会的纯自然教育,他把教育过程划分为自然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虽然其目的在于防范或抵抗社会的不良影响,但这种划分是很不科学的。卢梭把儿童的天性过分理想化,断言儿童凡是来自自然的一切都是好的,而一经人手就变坏了,这种结论未免片面化。另外,在教学内容k,卢梭由于强调真正的和有用的知识,过分重视生活经验的价值,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儿童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其结果只能让儿童掌握一些零零星星、支离破碎的常识。

  总之,读《爱弥儿》,看卢校的自然教育思想,我们应该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加以全面的分析研究,并批判地加以继承。不经过科学的分析而一概否定,这是我们所反对的;同时,不经过科学的分析和批判而全盘继承,也是我们所不取的。

  爱弥儿读后感 5

  当合上这本书的时候,仿佛看到了爱弥儿怀抱着他与苏菲的孩子,回想起了当初那个刚出生的爱弥儿,如同与他经历了一段二十二岁的人生。不得不说,教育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为人父母在培养一个孩子长大**的过程中要付出多大的心力,要有多么坚韧的耐心、毅力与智慧的眼观。

  这本书又断断续续地花了很长时间才读完,其实我早已迫不及待的想把我那瞬间即逝、天马行空的想法写下来。不过在此之前还是先让我谈谈关于这本书的其他问题吧。

  “爱弥儿”这个名字多好听啊,如此的惹人怜爱。最早知道这本书是大一的时候法理学老师在讲卢梭时提及的,她说“人知道自己被异化,却不能拯救自己”,那时候她的只言片语让我感觉这像是一本小说,不曾想是一幅教育的理想蓝图,更不知《爱弥儿》最典型的意义在于它奠定了*代西方教育学的基础,它向世人所阐明的教育观念对教育改革产生的深远影响,只是感觉连严谨遵守“闹钟时间”生活的康德先生也因微笑着读这本《爱弥儿》而流连忘返打破散步的时钟规律就可知这本书所应当具有的魅力了。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本来都是好好的,可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坏了。”卢梭是崇尚人的这种自然属性的,他认为自然、人、事物都是我们教育的来源,人的教育应当受之于此,三种教育需要配合一致才能是成功的教育。人不应当受世俗的偏见、权威、欲望、惯例和社会制度等影响而扼杀天性,不应当将原本自然的事物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

  于是“爱弥儿”便诞生了,我想这应该算是卢梭的一次大胆的理想尝试。爱弥儿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基于一次伟大的教育探索的需要而诞生的孩子模型。他智力正常而普通,因为这样教育才有普遍意义;他出生温带而身体健康,或许是因为法国正处于温带地区,只有这样设计卢梭才便于驾驭;他生于富有之家,需要自然的教育,须知穷人事实上是不可能具备理想教育的基本条件的;最后爱弥儿需要是一个孤儿,以便卢梭能以家庭教师的身份对爱弥儿进行教导,并因承担抚养教育之职使其具备服从这位家庭教师的管束和教诲的先决条件,至于为什么卢梭不直接想象成自己是那孩子的父亲或给爱弥儿构造一个完整美满的家庭再来设计教育,我就不得而知了……我推想或许一旦结下亲情的羁绊就不可能再如站在家庭教师这个似局外人的角度客观的看待和引导一个孩子的发展了吧,这也是我猜测为什么卢梭把自己所有的孩子都送进孤儿院的一个原因,这样的教育设计在我看来或多或少有些无情,关于这点我是难以理解的,就像我很难理解卢梭这个人物一样,或许世界上才华横溢的“疯子”都有些与众不同之处……

  说完我们的主人公爱弥儿,就不得不提到这本书中其实最关键的一个人物,那就是卢梭自己。在这本书里卢梭化身成爱弥儿的专职家庭教师,对爱弥儿从出生到结婚都起着奇妙的引导作用。或许从某种角度我可以这样说,这位家庭教师的意义不亚于“上帝”,是他创造培养出了“完美”的人“爱弥儿”。所以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卢梭也不再是卢梭,这位家庭教师同样是个理想化的人物,在这本书里他自始自终都没有标注过自己的名字,甚至连家庭教师的字眼也很少提及,相反他好像尽力想隐藏自己,弱化他的影响,以教师做第一人称叙述讲爱弥儿的故事引导读者将眼光集中关注在剧目主人公爱弥儿身上,而他只是旁白。

  作为上帝自然的杰作,爱弥儿需要保持和遵从着他的天性,他的教育自然也需要符合这种天性。《爱弥儿》从婴儿期谈起,分童年期、少年情、青年期不同的阶段就爱弥儿所应当接受的教育进行了设想。他之所以如此划分,很容易能够理解,因为随着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他的感官、智力发展水*是存在差异的,每一个时期有每一个时期的特殊需求,每个阶段依自然和社会所应接受的教育业是不一样的。大人们不能够越过这样的规律,而根据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学*的内容。如果是从**的角度和需要出发来自小教育孩子,一定会产生副作用的,这样的教育一定是不成功的……

  爱弥儿读后感 6

  本是粗人,无有纷争;牢骚三句,半日浮生。

  最*老师推荐了一本卢梭的书《爱弥儿》,对这本书印象如此深刻的原因是很多人向我推荐过,他们都说这本书是如此值得一读,没有具体说为什么要看。学而不思则罔,翻翻这本教育界巨著,一窥究竟。

  先介绍下本书及其作者吧,《爱弥儿》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本书是卢梭通过对他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是一本被誉为“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上,纵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的不朽之作。

  这本书,我拿来时先仔细看过他的总序,中间有一段是这么说的:“我们对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还没有**哩。我所钻研的就是这种问题,其目的在于:即使说我提出的方法是很荒谬的,人们还可以从我的见解中得到好处。至于说应该怎样做,也许我的看法是很不对头,然而我相信,我已经清清楚楚地看出人们应该着手解决的问题了。因此,就从你们的学生开始好好地研究一番吧;因为我可以很有把握地说,你对他们是完全不了解的:如果你抱着这种看法来读这本书,那么,我不相信它对你没有用处。”

  我很想寻求当初的一份自然率性,不是作为儿童的天真无知,不是作为学生的乖巧好学,不是作为孩子的懂事伶俐,而是一个作为造物主的产物的自由和自主,谁主宰着我们的思想,谁支配着我们的行动,谁让我们成为流水线上的批量产品,谁让我们觉得现在的自己是最完美的自己,而完美的标准又是谁定的呢?一切都不是自己控制的,想到这些,很无奈,但更多的是恐惧。我们都是被牵着线的木偶,绳子在不动声色的上帝手中,上帝在一层一层的梦境当中……

  寻求教育中的真实,寻求生命中的珍贵……

  爱弥儿读后感 7

  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这句话我很赞同。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此刻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思考孩子的想法。就应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儿童并不是能够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

  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理解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作为一名教师,我就应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卢梭的《爱弥儿》,也能够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向以来我坚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

  卢梭说:“大自然期望儿童在**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貌。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玩耍打闹,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快乐地成长。

  在我们*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用心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潜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好处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必须不会遥远。佛说:人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为有了你的作为,才使得人生变得有好处。人生本来就就应是幸福完整的,我们只但是是去奋力追求还他个原貌而已!

  爱弥儿读后感 8

  教育始于生命的诞生,也会伴随人的一生。教育是美好的,它大多以言传身教的形式,将人类文明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去;教育又是神圣的,为了下一代更好地发展,教人育人的方向必须按着既定的路线走。*日有幸读了卢梭的《爱弥儿》,对教育又多了几分感知和了悟。

  大概世间万物都有其一定的规律性,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大规模的'改变罢。《爱弥儿》一书出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笔下,成书于封建资本主义盛行的1762年,距离现今的21世纪已有相当长的年月,那么书中的教育理念放置至今应该早已陈旧不堪了吧。未读此书时的我是如此想的,但在大学众多名师的推荐下,作为师范生的我还是抱着半学*半怀疑的心态捧起《爱弥儿》细读一番,方知之前的小念头都属于自以为是。

  “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是《爱弥儿》正文的开篇第一句,与我们民族《论语》里的“人之初,性本善”相*,可一到人的手里就变坏的原因便是无论是人或物,经人之手便会将其变成主观意念里所希望发展的样子。每个人经过了环境熏染和人为教化后,便自然地很难与本初状态相似了,这是个必然的发展结果。经过教化后,人类方能更明规则地生活于社会中,但在卢梭眼中此结果的不良效应则是人一旦进入设定好的教育框架便湮没了自然本身所赋予个体的特质了。树木的生长依赖培育,人类的成长依赖教育。这便引出了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服从于自然永恒法则地教人育人,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教师只是大自然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并防止对孩子的关心与自然违背。书中以爱弥儿作为理想状态下的教育对象,根据幼儿、童年、少年、青年的成长状态对其进行身心教育,在卢梭眼中,塑造一个健康的品格、正确的信仰、良好的行为*惯比学*知识技能重要得多。

  康德说过:“卢梭是另一个牛顿,牛顿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与规律,卢梭则发现了人的内在本性。”生在18世纪的卢梭以先见之觉,提出了现代教育学的根本特征:教育要培养自由人。距《爱弥儿》成书至今已过了250余年,而其深刻的教育论不会因岁月的变迁而失去其夺目的光辉,愈加历久弥新,使后世的读者阅后受益匪浅。

  爱弥儿读后感 9

  他的小脑袋瓜里装满了十万个为什么,总是唠叨个没完;他尝试去触摸未曾见过的东东,即使是个癞蛤蟆;他可以摆弄个玩具娃娃一上午不休息,可下午却直接把它打入冷宫。他接收着周围的一切带给他的信息,然后依靠着大脑中尚不成熟的信息处理机能给予反馈,带着大脑的指令去做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让人直呼:我滴个乖乖来。可他是如此的纯粹,不藏着掖着,该哭哭,该闹闹,前一秒还噗嗒噗嗒的掉着眼泪,下一秒就能因为你的一个鬼脸哈哈大笑,看着泪珠挂在那开心的嘟嘟脸上,竟让人有一丝成就感。他是如此的自然,还未受到这世间丑恶的熏染,我是如此的想要靠*他,可又怕身上的恶魔有机可乘。亲爱的爱弥儿,跟你在一起,我怎感到无所适从。亲爱的爱弥儿,我还未用指尖触摸你的小手欢迎你的到来,便已慌乱,我怕自己还不够成熟,我怕还没有想好该给你一种怎么样的陪伴,我又能为你做些什么呢。

  我想要教你美德,可又不想你这么早接触到善恶。我希望在你年幼时看到的是童真无邪的你,我希望你在童年时尽情的玩耍,尽情的去挥霍你的时光,这将成为你一生中美好的记忆。我不想你小时候就那样懂事,我不希望你成为一个小大人,不希望你明辨是非。有些人天天把***挂在嘴边,却成了他们伪装自己的工具,也成为了自己的束缚,甚至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我和他们一样,对***的含义都没有了解清楚,又怎敢教授你。

  我想要教你语数外,可一想到你那抓耳挠腮的模样,我又怎么忍心。你知道吗,现在的孩子三岁就开始上学,这太可怕了,他们从小就要学*英语,熟读弟子规,背诵乘法口诀。现在的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当父母顶着巨大压力,买到了学区房,支付高昂的学费把孩子送到学前班,又怎会控制住自己不把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呢。当父母对孩子抱着巨大的希望,当他们跟“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攀比,亲爱的爱弥儿,如果我这样做的话,你还有什么自由可言呢。你不需要借助这些去获得智力、逻辑上的开发,这些知识反而会消磨你的意志,掩埋你的潜力。我只希望能和你一起做做小游戏、造一所小房子、捏一下小泥人。

  我不希望你迷上手机,看到现在太多的孩子无时不刻盯着手机,我真的很害怕,怕你也会像他们一样。你的世界如此之大,怎能偏居手机一隅,这个角落的内容确实很精彩,它像是另一世界,但是亲爱的爱弥儿,你的世界不在这。很遗憾我们没能给你做个榜样,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自制力神经发达,在手机面前我们表现的就像个低能儿,甚至一些父母亲自将手机送到孩子的面前,以免他们嚷嚷个不停,让自己取得片刻的宁静。我不否认,从手机中你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可现在的手机传达信息更多的是你这个年龄不相匹称的,如果可以,我多么希望你接触手机的.时间尽可能的往后推延,哪怕是一天,但在你拿到手机的那一天,我一定给你拍张照片:亲爱的爱弥儿,欢迎来到互联网的世界。但请不要忽略外面的世界,它是如此的美丽、让人陶醉,你要了解的东西太多太多,我多么想带你去乡下沾花惹草、骑驴牵羊、逮个鱼儿摸个虾,这大自然的馈赠,我敢保证,会让你一刻也不想离开。

  我会给你讲故事,我会给你读伊索寓言、格林童话,但我仅仅是跟你讲故事的内容,我不会告诉你故事中谁对谁错、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在大灰狼与小红帽的故事中,我希望你不仅因为小红帽和奶奶的得救而手舞足蹈,我也希望你对大灰狼也有一丝的同情心。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也可以站在更多的角度考虑问题,不因为别人所谓的大道理先一步进入你的耳朵,而一直牵引你思考的方向,如此,我会很欣慰。

  亲爱的爱弥儿,我不会悉数满足你的要求,即使你在哭泣;亲爱的爱弥儿,我不会因想让你停止哭泣,而对你许诺什么或对你撒谎;亲爱的爱弥儿,我不会因为你即将犯错而制止,那只会让你以后栽更大的跟头。如果你跑的太快,我不会大声对你喊:爱弥儿呢,请慢一点,如果你因此摔了一跤,那请你自己爬起来好了。

  爱弥儿读后感 10

  谈到教育我相信大家都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些问题。什么是教育?怎样去教育?教育又是为了什么呢?这是很多人的疑惑也是大家一直在讨论的热点话题。前有虎妈狼爸,给幼儿园的孩子报各式各样的补*班,压得孩子喘不过气,后有济南一博士以偷电动车为生,还有大学生抑郁症频发,高中生跳楼事件,这些目前出现的种种现状让我们思考更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带着这样的思考,也是跟着小组的选择安排我去读了《爱弥儿》这一教育著作,希望通过阅读可以解决上面的问题。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变坏了”,这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的教育著作《爱弥儿》的第一句话。也是对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这句话也反映出卢梭认为人性本善,是社会上的一些腐化的东西使人失去了本性从而变恶,基于此卢梭在《爱弥儿》中倡导的是自然教育,顺应本心。

  该书创作于18世纪,而18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同样当时的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封建贵族和僧侣们凭借封建王权和神权对第三等级施加沉重的压迫,使整个第三等级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完全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扩大,反对封建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成了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在此背景下卢梭以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为主人公,叙述了爱弥儿从出生到20岁成长和受教育的全过程,根据他成长的不同时期提出对应的教育原则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也就是所谓的德智体感爱五方面的教育。共分五卷。第一卷,婴儿期着重论述了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自然发展。第二卷,幼儿期是着重论述了对2岁~12岁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第三卷,少年期论述了对12岁~15岁的少年进行智育教育。第四卷,青年期着重论述了对15岁-20岁的青年进行德育教育。第五卷,爱情。以苏菲为范例,提出女子教育改革的样板,同时对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也进行了论述。

  首先在第一卷,幼儿期卢梭首先提出了人的发展的目 的、教育的作用和原则:从自然出发,以符合自然的方式把人培养成公民,同时防止社会将人引入歧途。其实这里卢梭提倡的是不要溺爱孩子,在婴儿时期我们只需要给他必要的帮助同时注意防范,防止他偏离自然生长就好。在我看来,教育就是使人成为真正的人。那么这里人是“自然的”还是“公民”其实并不冲突,只是对于不同的事情我们有不同的选择。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而我们教育中也应该包含如何*衡这二者关系。

  在第二卷幼儿期的时候,这一阶段的争议比较大,因为在这一时期对于孩子性格等的培养至关重要。谈论的是自由,卢梭提出了他著名的“消极教育”原则。

  第三卷和第四卷分别是少年期和青年期,少年期的潜力巨大应该进行智育,青年期会有情感懵懂应该进行德育。卢梭在德育这里倡导的是通过实际的事物来进行教育。这里也刚好反映出我们目前德育教育缺失的一个主要的原因便是过于书本化。同样在智育的时候卢梭也倡导的是不要过多的去进行理性教育。其实这里存在一定的矛盾,如果我们不去进行理性教育仅仅依靠自然教育又如何能够真的使孩子了解到他们应该了解到的东西呢,这也是卢梭过于理想化也是不适用与当代社会的一点,仅仅依靠孩子自己探索是不行的,同样的现代社会孩子们更为早熟,在这种情况下,理性教育我认为是必不可少的。不是所有的理性教育孩子都不能理解,我们要做的也是父母主要做的就是弄清孩子的特性,有针对性的进行理性教育并结合实际,言传身教这才能更好的实现教育。

  要想真正的使人成为人,首先对待孩子的教育要因人而异,要多关注孩子,我一直觉得父母跟孩子最好的相处模式可能是朋友或者说是大多数是朋友的存在。卢梭说:“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在偏见、权威、需要、先例和社会制度的荆棘中为灵魂筑起一道围墙”那我认为,教育是要为灵魂建造滤网,给原有的灵魂上添加我们的先进知识,包容吸纳改进,这才是我认为的真正的教育。

  爱弥儿读后感 11

  印象中“爱弥儿”一词在大学时期的课堂、教材和试卷上频频出现,当时对于《爱弥儿》一书的认知仅限于“卢梭的一部关于教育的著作”,除此之外并无更深入的了解。踏入工作岗位后,无意间在当当网上再次看到《爱弥儿》,觉得熟悉又陌生,便想着入手“一读究竟”。

  “那些聪明的作者总是致力于研究**应该知道些什么,却从不问问孩子具备学些什么的能力。他们总是期待孩子变成什么样子的**,却从不考虑在变成**前孩子是什么样子。”翻看续页,这段文字就像一把刀子扎在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毕业初期的我吗?一心想着到底该如何教孩子才会懂,却未曾去深思孩子到底该如何学才能更快乐。

  孩子哭了,作为家长,你会怎么办?

  奶奶选择赶快安抚或是尽力帮助,去做一些让孩子开心的事,马上满足孩子,让孩子觉得一哭就能解决问题。爸爸首先想到求助,无人帮助时,再去做一些让孩子可能开心的孩子。孩子哭了,很多时候,为了让他们*静下来,我们会抱抱他们,抚慰他们;安抚无果,我们会吓唬他们,甚至打他们。读后感·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对我们下命令,就是我们让他们服从命令。因此孩子最先*得的不是支配别人就是受人支配,还不知道怎么说话,就会命令别人了;还不知道怎么行动,就会按照别人的意思行动了。不是我们屈从于他们,就是他们顺从于我们自己的一时念想。

  孩子哭了,妈妈则先了解原因,观察孩子并确认孩子是否需要帮助,如有真正需求,及时认可并立刻满足需求。摧毁一个人的'最快方法,是让他想要什么就立刻得到什么,因为所有欲望得到满足就会觉得生活安逸,欲望便随之日益增长。待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绝他的要求,而这样的拒绝完全出乎孩子的意料之外,后果便不堪设想。

  发展,顺应自然;教育,回归孩子;成长,遵循规律。

  人总是强要淮北的土壤生淮南蜜橘,强要淮南蜜橘结在淮北的苦枳之上,但是气候、风雨和季节等自然条件,他们通通不管;新生儿离开母体,还没有开始活动和伸展他的四肢,就又被放在床上固定脑袋、伸直双腿、用各种各样的包布和带子将他们束缚起来,殊不知新生儿需要活动并伸展他们的四肢,才能让四肢不会因蜷缩太久而感到麻木;想要孩子身体强壮、自主独立,却不训练他们忍耐严寒酷暑、风霜雨雪,事事包办代替。想努力改善自然,却时时刻刻破坏它;想努力培养孩子,却时时刻刻限制他。蜜橘生长,要顺应生长环境;孩子成长,要遵循发展规律。作者:张蓓蕾

  爱弥儿读后感 12

  卢梭写的《爱弥尔》一书,在我所看的教育专著书籍中,属于非常清新的、非常有自己独特见解的著作。卢梭写于1762年的《爱弥尔》,虽然经过了漫长的风雨考验,但是直到如今,依然焕发出它迷人的光彩。对于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需要从教育的原点出发,在实践中探索,在且思且行的过程中,再次回到教育的原点思索思索,这是十分有益的。

  卢梭的《爱弥尔》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

  《爱弥尔》也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十分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主动地去学*。

  作为一位教师,读完《爱弥尔》后,我深受这本书的影响。卢梭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种自然教育,渴求的“个性**”,这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呵护学生个性的花蕾,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成为他自己。这要在现实中做起来也许很难,但我会时时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罗盘,朝这个方向努力!

  爱弥儿读后感 13

  “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

  《爱弥儿》是法国启蒙思想教育家卢梭的著作,他在书中极力倡导自然教育思想,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实施教育。其自然教育思想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学生从生活和实践中去切身体会,通过自己的感官去感受、获得他所需的知识。

  “为了受到良好的教育,儿童是不应该只跟从一个向导的……所以,我们必须一般地观察问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看作抽象的人,看作无时不受人生的偶然事件影响的人。”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或从事不同的职业,或过着不同的生活,他们有着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特长或某些优秀的品质。从他们的身上,学生可以学到更多优秀的才能,这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好更全面的教育。另外,人生变化无常,生活中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影响学生的思维、行动……因此,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细心和耐心,“要防止他们的.心沾染罪恶,要防止他们的思想产生谬论”。

  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其中“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交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问题不在于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学生,而是要他指导学生怎样做人。他的责任不是交给学生行为准则,他的责任是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则”。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又漫长的,做教师的我们不可能一直陪在他们的身边,也不可能一直都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评价与指点。任何人都不可能依赖别人过完一生!学生的人生之路最终还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的。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思考、如何学*、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另外,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对于学生所犯的错,我们最好不要给与直接的纠正,而是对他们的言行进行稍加提点,让他们可以自己发现错误,让他们自己领悟处理该类问题的准则。一般来说,自己领悟的道理肯定要比别人灌输的更让人印象深刻!

  “在任何事件中,你们的教育都应该是行动多于口训。”这是卢梭在书中反复强调的观点。是啊,相对于口训而言,行动才是更好的教育方式!当你滔滔不绝地向学生讲述一个深奥的道理时,任何语言对他们来说都是枯燥的。当然,如果你在语言表达上有独特的魅力,自然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最多也就是让他们在那一刻激情澎湃。不过这份激情也是短暂的,只要时间一冲就冲淡了……“学生是最容易忘记他们自己说的和别人对他们说的话,但是对他们所做的和别人替他们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记。”

  说到教育,我想很多人肯定也想到了另一个词――惩罚。在我们接受教育的这么多年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受过惩罚。我们现在也是一名教育者,关于“惩罚”的问题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学生而惩罚学生,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后果。”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纯粹的惩罚并不能让他们意识到他们的错误。如果不能让他们知道错在何处,那惩罚只能起到加深学生对你怨恨的作用。当你的学生对你的怨恨加深并且不知道错在何处时,这个老师也就很失败了?得不偿失也就如此!

  卢梭在书中写道:“母不母,则子不子。母与子之间的义务是相互的,如果一方没有很好地尽她的义务,则对方也将不好好地尽他的义务。孩子知道应该爱他的母亲,他才会爱她。”我认为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没有尽到一个老师的义务,那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学生乖乖地接受我们的教育?“要想成为一名优秀人民教师,最重要的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即使我们没有足够渊博的知识,只要对学生有颗爱心,我相信,我们也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因为:“用热心去弥补才能,是胜过用才能去弥补热心的!”

  爱弥儿读后感 14

  我读“论教育”中,讲到对子女不要过分溺爱后,很受教育。大家知道,现在上学的孩子,基本是独生子女,这是由过去时代特殊形势和特殊政策造成的。就此,对孩子的生长和教育谈一点感想。

  现在孩子仅有一个,虽然己放开二胎,但到我们这个年令,加之一系列外部条件,再生二胎,基本不可能了。因为仅一个孩子,所以自然特别珍惜,把他们培养到今天,长这么大更不容易,因此对他们过多溺爱或多或少都有存在。

  因为我们这一代人,虽然今天生活好多了,但从小都吃过些苦,因此就想,这些苦再不能让孩子吃了,因此物质尽量创造好的条件与环境让孩子过,生活上吃的有的即使自己舍不得吃,也要让孩子吃。孩子有时喊苦了,心中总舍不得。读了“论教育”以后,深深感到这种想法要不得,其实小时候我们吃过苦,才有今天生活中的韧性,吃过苦,身体才强壮,吃过苦,今天才不怕苦,也才适应这激烈竞争的社会与生活。

  现在孩子,生活在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中,没有我们过去那种苦吃了,但决不代表未来的生活与学*不会遇到苦,要让他们生活与学*中不怕苦,能健康茁壮成长,我们就不能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所有要求,不能一味无条件给予满足,必须加以区别对待。合理的,尽量创造条件,给予满足。对于不合理,要对孩子充分讲明原因,给予婉转的甚至坚决的拒绝。

  我出生来自安吉农村,从小吃过苦,尽管对孩子也有一些溺爱,但也认识到决不能过分。我觉得现在学校搞军训,尽管很苦,但坚决支持,这是他须的。我经常带孩子回安吉老家生活一段时间,让她了解今天农村与城市生活的不同。也让她参加一些劳动,了解与城市不一样的生活与一些艰苦。

  中国自古以来有俗语“棒打出孝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什么“少年福不是福”等等,这些话虽不全正确,但其中也有一定道理,值得借鉴的。

  总之,今后我们在与子女的共同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细心教育,去掉过分溺爱的“慈母心”,细心分析对待子女生活与学*成长中的每件事,包括那怕是生活中的小细节,注意他们一言一行,着力引导他们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甚至见苦而上。现在正是子女青春期,这种培养,将让他们受惠一生。

  我向老师,向大家保证,将为此而努力!

  爱弥儿读后感 15

  暑假里我有幸读到法国教育学家的卢梭的旷世名作——《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直接表达了卢梭主张的教育观念,即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这也正是我我在过去一年的教学中所欠缺的,而在《爱弥儿》这本书中,我也重新定义了自己教学的目标和方向。

  一、培养什么样的人

  “生活,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上。”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我们自己了;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我们的第一个教师便是我们的保姆。

  二、怎样教学生

  “应该教他**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问题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而现代社会,每个人的压力都不小,特别是中国的孩子,从小就面临学业的巨大压力。好不容易辛苦考上大学之后,又面临就业的压力。如今大学生、研究生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前不久还有大学生自杀,去年也有研究生自杀的报道。卢梭的教育观点是,从小就要培养孩子能吃苦,有承受能力,教育就是要教学生如何生活,如何面对挫折。

  三、痛苦教育

  “我非但不小心谨慎地预防爱弥儿受什么伤,而且,要是他一点伤都不受,不尝一尝痛苦就长大的话,我反而会感到非常苦恼的。忍受痛苦,是他学*的头一件事情,也是他最需要知道的事情。……有些人用各式各样的东西把孩子围起来,预防他受到任何伤害,以致他在长大后一有痛苦便不能对付,既没有勇气,也没有经验,只要刺痛一下便以为就要死了,看见自己流一滴血便昏倒过去,弄成这样的结果,我们还能说这一大堆设备有什么用呢?”痛苦教育大概也应该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我们不能总是小心翼翼地避免孩子们受伤,因为受伤总是难免的。但是我们可以告诉他们避开无谓的伤害或受伤。比如利器戳到眼睛总不是好事。但是,有一些伤痛大概再所难免,比如奔跑中的摔倒。我们应该让孩子们知道谁也不能避免痛苦的困扰,但这不意味着我们一遇到痛苦就要投降。不然我们的孩子就会太软弱,太没有力量。如果被打火机的火花烧了一下手指,他们就知道玩火是危险的;如果手指流血我们就要教他们学会使用创口贴,方法是最重要的!

  

  爱弥儿读后感 16

  这段时间认真阅读了卢梭所著的《爱弥儿》,书中阐述了卢梭对人的教育的观点,使我受益匪浅。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种自然教育,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冰心曾经说过: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蔡志忠也曾经说过: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己。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很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惯”。的确,做好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点。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那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对事物的或学问的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学生在学*中,教师应该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要及时给予孩子肯定,当孩子觉得学*很有意思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孩子在学*的过程中掌握自我学*的方法。自我不断学*操作的过程就是养成*惯的过程。

  卢梭说:在儿童期,不要给孩子讲道理,那样只会使他觉得“道理”令人生厌,从小就对“道理”产生反感。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天资,我们一定要对他特有的天资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寻找最适合他的方法施以教育,因材施教,才能使付出获得回报。教学中,我经常对学生讲道理,但感觉效果不是很好。卢梭的这个观点,对我启发很大。学生年龄小,对一些道理不能真正理解领悟。对他们讲道理,不如认真观察他、了解他,尽可能让他的心灵只关注快乐和玩耍。在快乐和玩耍中学*知识。对他的一些缺点或错误,要谋定而后动,就像一位良医,不会糊里糊涂开药方,一定是在研究诊断后才开始治疗的。

  卢梭阐述的对女孩和男孩的不同教育方法,对我也很有启发。卢梭说,教育女孩,只需对她说,别人怎么会看她就可以把她们管理的好好的。而对男孩如此,则如对牛弹琴。我原来在教育学生时,也特别注重因材施教。但很少想到不同的性别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今后,我要积极采用学到的这些好的教育方法,我想教育学生会更加得心应手,效果会更好。

  这本书,使我学到了很多教育学生的新观念,收获很大。今后,我在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教育方法,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一切从育人出发,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爱弥儿读后感 17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因此在当今的中国,教育子女也就成为了民众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可是由于对子女的过度期盼,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过早的要求孩子接受教育,在他们的印象中,“学得早、学得多、学得广”对他们的将来是十分有益的。我的父母也是这群人中的一个,因此可以说这种教育观念在我的脑海已根深蒂固,它陪伴了我十多年。我也明白它带来的消极影响:会让好奇变成无趣乃至是厌恶;会使我们受知识的支配;更会让我们的学*变为被动、呆板和死读……虽然知道这种教育观存在着局限,但是对于如何改变、如何教育,我仍然十分的茫然。

  《爱弥儿》却直接回答了我的困惑。在这本书中爱弥儿是卢梭虚拟出来的孩子,通过对他的教育,通过对爱弥儿从出生到**的教育历程的描述,让我对卢梭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当今的教育方法有了点感想。

  “回归自然,发展天性”可以说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线。他从第一卷就开始强调说造物主创造世界万物,原本一切是美好的,但人类却毁坏了这一切。人应当遵守着自然的法则,让孩子健康、快乐、自主的成长。而这个观点与当今的教育思想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不过想想也对,我们从出生开始,人们真的已经开始改变了自然的法则,父母用襁褓把我们束缚起来,身为婴儿的我们却无能为力,唯一能换来的自由只有哭声,当然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保护,但实际却与之相反,迎接我们的很可能是娇弱、疾病与危险。所以,在爱弥儿婴儿期的教育里,卢梭反其道而行,他主张婴儿穿宽大舒适的衣服,让婴儿保持着自然的*惯,不要过分的限制他们的活动,但也不要宠溺,要此刻锻炼他们的体质与勇敢、养成他们不依赖他人的好品性,可以说他告诉我们在此期间,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身体的保健和养护。

  除此之外,我对书本上其它一些观点也感触颇深。就拿爱弥儿的童年期和青年期来举例。在童年期中,卢梭告诉我们,儿童不是**,要把儿童看作儿童,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的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地生长,不要束缚他们,相信孩子内在的潜能,而不是用我们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来替代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逼迫他们学这学那。作为老师,应懂得浪费童年期孩子的时间来教会他们如何发展外部感觉器官,使其获得丰富的感觉经验而不是一味的让他们接触知识,学*知识。对于这个观点,我也表示赞同,我认为孩子如果只是一味的'学*而没有一定的理解力和观念,那学也相当于白学,不久就会把学到的马上忘得精光,说不定还会造成对学*感到厌倦的反效果。儿童期就是玩的年龄,那还不如通过游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感觉和体力,等到适合的阶段再教给他们知识,也许这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也会给他们一个美好的童年回忆。在青年期中,卢梭的观点也并未改变,他始终认为教给学生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并不是很重要,因为只有学以致用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识,且知识不是教来的,而是学来的,他主张要把学*中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他注重的只是判断能力。不过在此时期里,他反而注重道德的教育,他希望等到孩子成年能成为富有爱心的人。

  其实,纵观全书,每一卷里都包含着卢梭在爱弥儿不同年龄阶段里对教育的独特的理念,当然它也对当今社会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它告诉我们在*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应该陶冶学生的情操,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于其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让孩子的人生充满着乐趣和幸福。

  爱弥儿读后感 18

  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因此,我们阅读了卢梭《爱弥儿》中关于第四卷对青年的德育教育,了解了他的基本观点。

  第四卷也分为了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十六岁的爱弥儿”,在这一部分中,他认为“人的欲念是天性使然。自爱一定是符合自然约束的。孩子的第一个情感是爱自己,第二个情感是爱那些亲*的人。”这里他就提到了他教育理念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天性和自然。他对于青年的德育教育也是基于这一点内容。

  “为了激发和培养日益增长的.情感,我们要促使年轻人心中产生善良、博爱、怜悯仁慈以及一切使人感到愉悦的情感。要心存博爱,培养自己善良的品性,同情他人的痛苦程度。要教育你的学生尊重和爱护所有的人,甚至是那些轻视人民的人。”在这里他叙述了青年人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要将学生培养为怎样的人。而这些品质是经过理智启发的,源自内心的,也就是自然而然的。

  在第二部分“博爱与信仰”中,他提到“在自然状态下,存在着一种真实而永恒的*等,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尚不足以使人们彼此之间产生依赖。”因此,他教导年轻人要多运用你间接经验,学*历史,从而练就不带偏见、公正判断的能力。并且要让学生学会审视自己,有自知之明,懂得谦虚。从自爱到爱人,通过教育是他们了解自我,关心外界,具有自己的信仰和博爱之心。

  第三部分“牧师的自述”中,他认为“人的行为之所以要合乎道德,原因在于人类本身具有判断能力。”“人并非生来就了解‘善’,而是理智使他认识了‘善’,这样一来,良心才会驱使他去行善,这种感情是与生俱来的。”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他认为人具有道德规范是因为与生俱来的判断能力和良心。因此,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还是源于他自己本身。在人们设立道德规范之前,人们早就已经自发地学会了公正,爱国,严谨等优秀的品质,因此人的道德教育是在先天的基础上再加上后天的规范而形成的。

  在之后的“特殊时期的教育”中,卢梭表达的观点是,在这一时期的教育中,不能以说教来作为教育学生的一个手段,而是应该运用示范性的方式来使学生看到老师身上的美好品质,从而使学生得到教育。这一时期的教育,我们要做的是对学生尊重,将他作为一个有思想的成年人来看待,而不是作为一个无知孩童,单方面的灌输这样是对的,那样是错的。

  在后面的部分中,他又提到了一个德育的重要部分,那就是美育。美育对于人来说非常能重要,它影响着人的方方面面。“真正的美只存在于大自然中,人造的东西所表现出的美是一种刻意雕琢的美。”因此,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要让他广泛涉猎,通过时间的沉淀,感受到审美之中的细微差别,并且要尽量的接*自然,通过朴素的美感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从第四卷的阅读中,可以知道卢梭对于德育的观念离不开人的自身本源发展,以及自然的影响,从中体现出了他的教育观念的核心意义。

  爱弥儿读后感 19

  最*,学校布置业务学*,我认真的学*了《爱弥尔》,这本书真好,使我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有用的教育理论和知识。

  一、幼年时期良好教育的.基本准则。

  1、幼年时期良好的教育要尽可能让孩子从实物入手,不要从一头雾水开始。要舍得“浪费”时间,让孩子的欲望快来敲门。时间不等人,知识无穷尽,因此,关键不是教给学生各种学问,而是要培养他的学*兴趣,教他研究学问的方法。

  2、在教育过程中不要加重他的学*负担。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强调具体性的方法,通过这个方法,每一个特殊的事物都可以与另外一个特殊的事物相联系。

  3、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次序可以不断地刺激人的好奇心,大多数**都按这个次序观察事物,按这个次序观察事物更适合孩子了。

  4、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孩子亲历亲为,这样取得的成绩,肯定比从他人学来的观念清楚得多。同时,他会养成不轻易迷信权威的*惯,他会融会自己的思想去做事情。随着孩子智力的发展,他开始有了自主的意识。这时,就要让他研究真正的东西,要求他用心,持之以恒。

  二、寓教于乐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要尽可能让孩子的心灵只关注快乐和玩耍,不要刻意地灌输些所谓的知识和道理。老师或妈妈所带出的儿童就要有儿童的样子,不合自然的打乱顺序,只能结出早熟的果子,既不丰满也不甜美,很快会腐烂。

  三、不管妈妈或是老师,教育孩子,要在任何事情上,行动都要多于语言。因为孩子最容易忘记的是简单的说教,记忆最深刻的是亲身实践。在大自然的指导下,让孩子坚持锻炼身体,不仅能增强体格,也能增强敏锐力,更容易增强理解力。

  四、无知并不可怕,可怕是谬误;要记住,人之所以误入迷途,并不是因为无知,而是由于他自以为是。生活有朝气,活得畅畅快快,工作讲求效率,做得踏踏实实。

  五、以爱心待人,以磊落的心胸接物,则人生到处充满了***。做人要真诚,不要骄傲,要懂得保持天真,要始终按照良心的约束去做事情,不要计较是否得到称赞。

  爱弥儿读后感 20

  假期里,读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爱弥儿》。在书中,依次论述了自然教育、社会教育和公民教育三种教育形式。

  自然教育思想。所谓自然教育,就是以儿童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中心的教育,即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儿童能年龄特征而实施的教育。卢梭说“要教育你的学生爱一切的人,甚至爱那些轻视人民的人。”

  卢梭看来,人必然要走向社会。道德教育要注重道德实践,他主张让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去养成美德。强调“要以行动而不以言辞去教育青年”。《爱弥儿》中体现的公民教育,只是尽一个公民义务的教育。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把儿童看作儿童。要尊重儿童的天性,相信儿童具有内在的发展潜能。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愚蠢的事情。儿童尽管弱小,但他具有一种内在的发展潜能。总之,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其天性充分自由地发展,会使儿童将来获得快乐和幸福。

  我非常欣赏这段话:要使孩子们保持他们的天真,只有一个良好的办法,那就是:所有他周围的人都要尊重和爱护他们的天真。不这样做,则我们对他们所采取的一切控制办法迟早是要同我们预期的目的产生相反的效果的;微微地笑一下,或者眨一下眼睛或不经意地做一下手势,都会使他们明白我们在竭力隐瞒他们什么事情;他们只要看见我们向他们掩饰那件事情,他们就想知道那件事情。文雅的人同孩子们谈起话来咬文嚼字,反而使孩子们以为其中有些事情是不应该让他们知道的,因此对孩子们讲话决不要那样的修饰辞藻;但是,当我们真正尊重他们的天真的时候,我们同他们谈话就容易找到一些适合于他们的语句了。有一些直率的话是适合于向天真的孩子们说的,而且在他们听起来也是感到很喜欢的:正是这种真实的语言可以用来转移一个孩子的危险的好奇心。同他说话的时候诚恳坦率,就不会使他疑心还有一些事情没有告诉他。把粗话同它们所表达的令人厌恶的观念联系起来,就可以窒息想象力的第一个火花。我们不要去禁止他说那些话和获得那些观念,但是我们要使他在不知不觉中一想起那些话和那些观念就感到厌恶。如果人们从心眼里始终只说他们应当说的话,而且他们怎样想就怎样说,则这种天真烂漫的说话方式将给他们省去多少麻烦啊!


爱弥儿读后感实用20份扩展阅读


爱弥儿读后感实用20份(扩展1)

——《爱弥儿》读后感9篇

《爱弥儿》读后感1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因此在当今的*,教育子女也就成为了民众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可是由于对子女的过度期盼,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过早的要求孩子接受教育,在他们的印象中,“学得早、学得多、学得广”对他们的将来是十分有益的。我的父母也是这群人中的一个,因此可以说这种教育观念在我的脑海已根深蒂固,它陪伴了我十多年。我也明白它带来的消极影响:会让好奇变成无趣乃至是厌恶;会使我们受知识的支配;更会让我们的学*变为被动、呆板和死读……虽然知道这种教育观存在着局限,但是对于如何改变、如何教育,我仍然十分的茫然。

  《爱弥儿》却直接回答了我的困惑。在这本书中爱弥儿是卢梭虚拟出来的孩子,通过对他的教育,通过对爱弥儿从出生到**的教育历程的描述,让我对卢梭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当今的教育方法有了点感想。

  “回归自然,发展天性”可以说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线。他从第一卷就开始强调说造物主创造世界万物,原本一切是美好的`,但人类却毁坏了这一切。人应当遵守着自然的法则,让孩子健康、快乐、自主的成长。而这个观点与当今的教育思想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不过想想也对,我们从出生开始,人们真的已经开始改变了自然的法则,父母用襁褓把我们束缚起来,身为婴儿的我们却无能为力,唯一能换来的自由只有哭声,当然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保护,但实际却与之相反,迎接我们的很可能是娇弱、疾病与危险。所以,在爱弥儿婴儿期的教育里,卢梭反其道而行,他主张婴儿穿宽大舒适的衣服,让婴儿保持着自然的*惯,不要过分的限制他们的活动,但也不要宠溺,要此刻锻炼他们的体质与勇敢、养成他们不依赖他人的好品性,可以说他告诉我们在此期间,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身体的保健和养护。

  除此之外,我对书本上其它一些观点也感触颇深。就拿爱弥儿的童年期和青年期来举例。在童年期中,卢梭告诉我们,儿童不是**,要把儿童看作儿童,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的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地生长,不要束缚他们,相信孩子内在的潜能,而不是用我们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来替代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逼迫他们学这学那。作为老师,应懂得浪费童年期孩子的时间来教会他们如何发展外部感觉器官,使其获得丰富的感觉经验而不是一味的让他们接触知识,学*知识。对于这个观点,我也表示赞同,我认为孩子如果只是一味的学*而没有一定的理解力和观念,那学也相当于白学,不久就会把学到的马上忘得精光,说不定还会造成对学*感到厌倦的反效果。儿童期就是玩的年龄,那还不如通过游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感觉和体力,等到适合的阶段再教给他们知识,也许这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也会给他们一个美好的童年回忆。在青年期中,卢梭的观点也并未改变,他始终认为教给学生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并不是很重要,因为只有学以致用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识,且知识不是教来的,而是学来的,他主张要把学*中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他注重的只是判断能力。不过在此时期里,他反而注重道德的教育,他希望等到孩子成年能成为富有爱心的人。

  其实,纵观全书,每一卷里都包含着卢梭在爱弥儿不同年龄阶段里对教育的独特的理念,当然它也对当今社会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它告诉我们在*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应该陶冶学生的情操,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于其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让孩子的人生充满着乐趣和幸福。

《爱弥儿》读后感2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着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再好不过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不过的行为,在这点上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应该通过游戏保持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且看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有个小品里的一句话对此就有讽刺的意味——”我要我的孩子戴着博士帽就出世“。我们学校的教育,无论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迎合社会、家长的一时之需。我有时候想,到底是先出现教育还是先出现考试,两者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20xx年高考就有一名考生用白卷彰显了”逆反“,我们就应该认识到如今的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卢梭的《爱弥尔》,可以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来我坚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幸福。贯穿卢梭论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观点,即按照儿童的自然天性进行教育。我们不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拿来使用,让孩子顺从”自然“的发展,不要让他们过早地知道与他们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让他们尽情地游戏,这样才能达到需要和供给的*衡,才是自然地发展。据了解某校假期计划组织部分学生补*,征求家长的意见表上,就有三分之一的家长就写具了”假期让孩子好好放松一下,不参加补*“的明智之举。

  我发现现在的家长似乎把学*成绩认为是与孩子唯一有联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别担心、别操心“,但孩子们真正应该得到的是什么?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一直到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意义的生活的话,他还不如在年轻的时候就走进坟墓好哩。

  教会学生去体会生活,去思考,去发现美,去审视丑,能够通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即使他将来做铁匠,也要是一位能够理性思考的铁匠。我想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摒弃传统观念,顶住”外行“的压力,冲破看人、用人的牢笼,以人为本,充分挖掘每个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样,常德的教育就会真正成功,*的教育才会立于东方不败之地。

《爱弥儿》读后感3

  人们常常比喻“老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但是作为新世纪的一名教师,我更觉得自己应该是一支蓄电池不断放电不断的充电。使自己成为一支永远都耗不尽的蓄电池。所以我们就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胜在所获得的是具体的、真切的感受和体验,“读”则在认知的理性、系统性方面给我们更多的收获,而且它们又有相互印证的作用。在有心、用心去“行千里路”的同时,与“读万卷书”相结合起来,则会有更好的收获。这样才能—检举洞开眼界,才陶冶情操。才能是自己成为一支质量过硬的蓄电池。

  这使我情不自禁的拿起卢梭的《爱弥儿》来。最早听说《爱弥尔》这本书是在师范的时候,我想对于师范专业来说《爱弥尔》会是一本很耳熟的书。《爱弥儿》一书轻松而严谨的语言,通俗而易懂的词句,娓娓道来,一气呵成!细细体味与卢梭大师交流的那种感觉,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触颇多。

  在我的印象中“爱弥尔”是一个人的名字,而这本书以它作为全书的题目,我想它会是一本通过描述“爱弥尔”的成长历程而写成的一本书。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那样,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

  一、崇尚自然教育

  卢梭早书中说的最多使我就是“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

  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我们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我经常可以看到:一个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

  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回想到自己身边的孩子,每周末也都在参加围棋,英语,国画等兴趣班,好象这已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可是我们是不是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呢?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是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满自由和翱翔的空间的?

  其实,我们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二、崇尚自由教育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我们孩子的心贴*自然,让他们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三、崇尚自我保护的教育

  在卢梭的《爱弥尔》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那就是:“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现代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讲究方法,认识思考,工作劳动、体育运动、生活起居等都讲究方法。我们时时要想起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孩子学*的好坏是每个家长都都比较关注的。都想方设法去辅导他们,参加一些绘画舞蹈钢琴培训班,但对他们在成长中是如何保护他们自己却教育得不多。

  教给孩子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锻炼独立性和创造性。鼓励幼儿大胆提出新颖、富有创见的观点,为幼儿提供各种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干中学,让幼儿学会自主学*。这里所说的自主学*,是指儿童的高品质的学*。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孩子发展的学*,都一定是自主学*。

  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让孩子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正在学*的内容很好奇,能积极地参与到学*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肯定,能看到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自己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学*才是真正有效的学*。要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孩子参与到自主学*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总之,读了《爱弥尔》后使我更深入的理解"教育是一门艺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们要用快乐的心情来工作和生活,自觉热爱教育,对孩子有责任感、有爱心,这也是幼儿园教师的一种满足和快乐。这样的教师就能让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能够健康、快乐、文明、有使命感、有责任感、有爱心地生存着。就能让孩子学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赞美生命、保卫生命。就能够培养孩子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热爱生活的人。

《爱弥儿》读后感4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着作。该书于1762年发表,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着,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它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着,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爱弥儿》出版后轰动了整个欧洲,影响巨大。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这种情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这句骄横的名言,就反映了这种专权状况。封建贵族和僧侣们凭借封建王权和神权对第三等级施加沉重的压迫,使整个第三等级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完全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在经济上,封建贵族和僧侣们拥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财政税收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特别是广大工农劳苦大众。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扩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种无权状况了。反对封建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成了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卢梭和其他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这一要求。《爱弥儿》一书则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正如*指出的那样:“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卢梭也是这样,尽管他的教育思想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当时起过反封建的进步作用,但是由于他所处的时代和他自己的阶级局限性,他不懂得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科学,因而也不懂得自人类划分为阶级以来,教育始终是带有阶级性的,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工具。正因如此,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后来为不少垄断资产阶级教育家所利用,他们把资产阶级教育鼓吹为“超阶级”、“超政治”的东西,为帝国主义欺骗劳动人民效劳。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按照这种观点,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在爱弥儿身上,卢梭就倾注了培育这种“新人”的理想。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因此,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当时学校附属于教会、以宗教信条束缚儿童的个性发展的情况下,他所渴求的“个性**”,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客观上也是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他所主张的实物教育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尽管十分简单,然而也有某些借鉴作用。但是,卢梭是一个唯心主义的“自然神论者”,他所主张的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的“儿童中心论”,他所片面强调的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轻视对儿童进行系统的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

  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不去过那种依*厚禄的寄生生活,不受权贵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人人*等,互助互爱。卢梭认为,只有经过这些教育,才能使儿童的心灵免受宗教偏见的扼杀,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惯。待他长到成年时,他就会善于选择一个良好的制度,在没有奴役的情况下,经营一小块土地或一个作坊,谋求自己的幸福。卢梭的这些教育思想,对于当时的封建专制教育和宗教教规无疑是有力的批判,对于启发第三等级特别是资产阶级起来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具有相当大的鼓舞力量。

  读完《爱弥儿》这部伟大的著作,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在我们*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必要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了解、掌握一些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关心当代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把当代和未来的科学发展的绚丽蓝图呈现在他们面前,让他们去触摹、体验,并初步掌握。学校科技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一切从育人出发,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举的思想格局。充分认识科技教育在“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中的推动作用。有效地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爱弥儿》读后感5

  读了卢梭的《爱弥儿》,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亚那句话的含义,“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所以,教师这个行业,就要看看卢梭的《爱弥儿》。

  读了卢梭的《爱弥儿》我深深的感受到,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迁”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而我觉得家长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孩子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所听所见所经历的都会在白纸上留下烙印。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纸上是永远抹不去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些例子: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冷语讽刺,这个学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性格变得沉默起来。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

  建设祖国的重任落在孩子们身上,而培育学生的重任也落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将更加用心学*有关学生的教育方法。

  养育孩子和教育孩子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自然的锤炼,比如孩子在各个时期都会生病,着同样也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益,试想没有胜过任何疾病的孩子会强壮吗?

  有许多父母为了使孩子有一个好的身体,远离疾病,他们把造成孩子伤害的一切都拒之千里,不让孩子从事有危险,但对孩子的将来有利的事情和活动,孩子被禁锢在安全无恙的环境中,孩子不能经受应有的锻炼和适应,这样孩子没有暂时的灾难和危险,但是孩子却缺乏了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因为孩子**以后必将走向社会,必将遇到他想不到的危险和困难,因此,如果把孩子培养成温室里的花草,就等于害了孩子,违反了正常的自然法则。虽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却造成了危害孩子的后果。

  如果母亲是孩子的保姆的话,父亲则应承担起教师的职责,父亲不应该因为种种借口而不履行这个职责,因为血缘的关系,父子之间原本是亲*的关系,如果父亲是一个称职的父亲的化,他对自己的孩子的一切是比其他外来得人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教育起来就跟能得心应手。但很多父亲都把这种责任,借口工作忙而不愿履行,而把这一应该履行的工作让其他人代行其责,这样就疏远了父子关系,使孩子对自己的父亲的亲情慢慢淡化了,一个对自己的父亲不亲密的人,怎样才能做一个社会上好的好的合作者和合格的公民呢?

  作为父母对孩子应尽到三个反面的责任,其一是生育孩子,第二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合群的人,第三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社会上合格的公民。

《爱弥儿》读后感6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作者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因此,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当时学校附属于教会、以宗教信条束缚儿童的个性发展的情况下,他所渴求的“个性**”,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客观上也是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他所主张的实物教育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尽管十分简单,然而也有某些借鉴作用。但是,卢梭是一个唯心主义的“自然神论者”,他所主张的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的“儿童中心论”,他所片面强调的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轻视对儿童进行系统的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但瑕不掩瑜,卢梭以*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

  卢梭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极严格的,他是这样说的:“人们也许希望他的教师曾经是教过一次学生的,这个希望是太大了;同一个人只能够教一次学生,如果说需要教两次才能教得好的话,那么他凭什么权利去教第一次呢?一个人有了更多的经验,当然可以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这样做下去的。不论是谁,如果他相当成功地把这种事业完成一次之后,他就会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无心再从事这样的工作了;至于说他头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可以预断第二次也一定是很坏的。”我觉得这个观点对于身为教师的我们来说,是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当我们在教育上遇到了问题时,而又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有时会采用一些消极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负责任的教师会继续探索解决之道,而一部分人就会避重就轻,绕过这个问题。对于这些来说,教师或许只是我们职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对于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来说,可能我们一时的偷懒,就会在他们的教育上造成一个重大的缺憾,而又没有第二次的弥补机会的。

  读完这本著作,我感觉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在我们*时的教育中,不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足够重视对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性。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十分值得:“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主动地去学*。

  “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事实上,为了要造就一个人,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卢梭的这种想法时时提醒我们注意,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我们在从事教育工作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把“要我学”变“我要学”。

《爱弥儿》读后感7

  今年暑假经俞老师推荐看了卢梭的《爱弥儿》,这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让我很有触动的是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

  作者认为教育要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年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对照自己,无论从工作还是生活上都切身感受到当今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还未懂事的时候,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每天都生活在焦虑和紧张之中。

  我家的孩子目前还处于静待花开的阶段,除了上课不太专心、作业效率不高、对考试分数不太敏感以外,其实还是属于比较乖的孩子。他没有沉迷网络游戏,没有对电子产品有过度依赖,也没有排斥对于之前双休日被安排的兴趣班,他阳光、开朗、热情,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比赛,作为课代表有较强的责任心,他喜欢阅读,知识面比较广泛,除了买书对于物质没有太多的需求,*时给他零花钱,他也从不乱花……作为家长我既着急又欣慰,其实内心很想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但社会就是这么现实,作为一名HR每年看着应届毕业生不是985、211就是海归,且入职的比例一直攀升(今年已达30:1),实话说很难不对孩子进行干涉,因为我怕,怕属于他的那朵花还未排上绽放期……

  看完此书,我静静地思考。作为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我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出发点肯定毫无疑问是为孩子好。但换位思考,对于他而言,他的生活其实也有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是无形中产生的,因为家里有6双眼睛无时不刻的盯着他,他的一举一动都是被“监督”的状态,他会感到紧张,也许还会透不过气来。我知道,每个孩子都有他独一无二的认知过程,他并不是能够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我需要努力*衡好来自社会的压力与践行好教育的目的,我坚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他获得幸福。

  这个暑假,相信有很多家长和我一样,对于教育新政的实施,有喜有忧,喜的是从国家层面已意识到教育体制的优化刻不容缓;忧的是双休日我们将何去何从?冷静思考过后,我想凡事首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从容的应对“自然的存在”,*衡好来自社会上的压力,回归自然,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在日常学*的过程中,将尽可能尊重孩子的意愿,更加注重孩子的思想情操的陶冶,用心引导鼓励孩子去发现和体验身边的美,进一步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在学校生活中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我相信:我们的孩子们遇上了改革的浪潮,有机遇也有挑战。唯有积极努力,唯有全面发展,才能不负国之栋梁之使命!

《爱弥儿》读后感8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和个别差异。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我认为卢梭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教育对于现代社会的教育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现代社会对孩子总是喜欢进行超前教育,对儿童甚至进行“填鸭式”教育。如今的儿童,为了“打好升学的基础”承受者沉重的知识学*的负担,大量练*题铺天盖地地压向他们。不少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除了超负荷地要孩子读书、写字、计算外,还要求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和假期的学*班,弄得孩子们没有了自己得自由活动和爱好。这时的儿童心智还不是很健全,他们需要的是感官教育,多到大自然里去感悟人生的斑斓多彩,什么是美好的。

《爱弥儿》读后感9

  《爱弥儿》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说体的教育名著。17xx年当它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时就轰动了法国和西欧的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假想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读了《爱弥儿》之后,使我对教育有了许多的感想。

  《爱弥儿》第一卷第一节开篇就写道:“凡是出自于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主张让儿童自由地随着自己的天性快乐地成长,而在*,许多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总是想方设法不让自己的子女输在起跑线上。他们逼着孩子学美术和练乐器,甚至寒暑假还得让孩子上各种辅导班,90后的孩子有多少是有快乐的童年的呢?家长们期望孩子们都能成才,这当然没错,但是如果能够顺着孩子的兴趣来培养孩子会更好。为什么必须把孩子像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必须把他们像花园里的树木那样,照家长或社会的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

  在当今这个社会,尤其在*,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儿童的天性,这说到底还是*人的“面子”问题在作祟。*人好面子,如果你让对方下不了台,那最终只会闹个不欢而散。很多家长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常常逼迫自己的孩子去练孩子不喜欢的乐器等以作为向别人炫耀的资本。如果自己的孩子功课不好,常常会让家长觉得很没面子。为什么我们总是不能为自己而活,总是要为别人而活,活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里呢?如果小孩在四五岁的时候不玩泥巴玩过家家,那么他要在几岁玩呢?

  话说回来,如果其他家长都在孩子小的时候开始培养他一项特长,而那些随着自然天性成长的小孩长大后会不会变成毫无特长的庸才呢?到那时他们会不会觉得自卑,甚至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呢?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所以最好是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尽早发现孩子的兴趣,然后家长在此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兴趣,才能达到既保护孩子的天性又培养孩子的目的。

  卢梭认为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受教育于自然,受教育于人或是受教育于物,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只有这三种教育是一致的,这样的学生,才受到良好的教育。在这三种教育中,只有受教育于人是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学生不仅要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然而许多家长却误以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事,常常以自己工作忙或是文化程度跟不上为借口把孩子的教育完全推给学校,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俗话说:“三岁定八十。”,也就是孩子的性格其实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了,而家长才是孩子言传身教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家长在把孩子送进学校受教育之前,孩子的性格等方面就已经形成了。老师没有办法完全改变孩子已形成的性格,只能够尽量改善孩子性格中不足的地方,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事实上,现在当家长的也越来越不容易了,一方面要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又要教导自己的孩子,而现实又常常喜欢和家长们开玩笑。

  有一位母亲教导自己的儿子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凡事不能用暴力来解决。”结果儿子有一天被打破头哭着跑回来,母亲大吃一惊问儿子怎么回事,儿子哭着说:“幼儿园的小朋友打我,我没有还手。”这时候恰好母亲的女友在旁边听见了就说:“他们打你,你就打回去啊,不能让他们欺负了!”于是又一场血战拉开了。这位母亲感到为难了,凡事动用武力,皉睚必报当然不是好性格,那么懦弱无能也并不是讨人喜欢的,总不能每次都报告老师让老师来解决吧,那么这位母亲该如何选择呢?

  还有一位父亲的女儿放学后兴高采烈地回来说:“爸爸,我当上班长了!”父亲说:“很好啊,但你做人要厚道,不可以在老师面前打同学的小报告说同学的坏话,知道吗?”女儿答应了。可过了一段时间女儿哭着回来说她的班长被老师撤了,父亲忙问:“为什么?”,女儿答道:“老师说我都不向她反映班级里出现的问题,觉得我不够称职。”父亲忙安慰道:“那就算了,不当就不当嘛。”可女儿不依,说道:“可是我喜欢当嘛,同学们都很喜欢我支持我,我觉得我有能力当好班长。”父亲沉默无语了,他既不想让女儿成为背后说人坏话的小人,又不想让女儿失去班长一职。

  这些就家教的悖论了,家长们会觉得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教导自己的小孩来适应这个社会了。或许,这需要整个社会一起来努力,改变那些不正确的价值观。但我想家长们在决定怎样教导自己的小孩时,至少要对得起自己的灵魂。

  《爱弥儿》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这种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无疑是一大进步,但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虽然《爱弥儿》有其不足之处,但是其对教育发展的积极意义仍是重大的。


爱弥儿读后感实用20份(扩展2)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弥儿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类繁衍的理由,可不是为了挤在一起虚度人生,而是要踏遍他所耕种的土地。人类聚集得越密,就会越腐化。过多的聚集只会让身体残疾,让心灵残缺。

  因为在自己的一生中遇到的净是磨难,所以他们在死亡时也不会为自己悲惨的命运惋惜。

  只有在一无所有的时候,人类的痛苦才最少,因为痛苦不在于缺了什么东西,而在于自身对它的需求。

  当人们完全按照能力来生活时,就不会感觉痛苦了。

  上天给予你体力,并不是让你扩容或者增加你的存在,只是让你按照它喜欢的方式和许可的区域来生活的。你生来有多少能力,就能享受多少自由和权利,不能过度,否则一切都是幻想和空虚。

  真正自由的人,只想着自己可以得到的东西,只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因错误地使用时间带来的损失,远比浪费时间更多。

  在人的所有官能中,理智这个官能是由其他官能综合而来的,最难以发展,而且发展得最晚,可是就有些人总用它来发展其他官能

  因为在天性上人都可以忍受资源的匮乏,但不能忍受他人的恶意。

  他没有真正的观念,就不会有真正的记忆,

  教育的最大秘密是:让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为调剂。

  第一,人不会设身处地地为那些比自己幸福的人着想,只会想到那些比自己更需要同情的人。

  第二,看到他人痛苦,我们同情的只是自己可能会遭受的那些痛苦。

  第三,我们对他人痛苦的同情程度,取决于我们对那个遭遇痛苦的人想象出的感觉。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求,因此我们讨厌别人有欲求。

  一个敏感的男人宁愿遭受一个女人的恶劣对待,也不愿和别人分享她的爱。

  孩子,要利用你的权利,并且要自由和理智地去用。你自己去选择适合的结婚对象,而不是把选择权交给我们;但是,你判断双方适合的条件,则需要我们来把关,我们会考虑你是否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选择的。我们无须考虑这个人的出身、财富、社会地位和社会舆论。你要选一个真诚的男人,人品好,你也喜欢,性格也要和你适合;无论他是什么人,我们都愿意让他来做我们的`女婿。只要他能干活儿,人品好,能爱家顾家,这些就算是他的财产了。如果他能凭借自己的美德,获得别人的尊重,那么他也会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就算全世界的人都来指责我们,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考虑的并不是别人的理解,而是你的幸福。

  一个真诚的人不会只爱不敬的,所以我们爱一个人是因为我们认为对方具有让我们尊敬的所有美德。

  大自然不允许我们的爱好超出我们可以达到的限度,理智不允许我们期待得到不可能得到的东西,良心并不能让我们避免被诱惑,却能让我们最终战胜诱惑。

  只有不存在的东西才是真正的美

  要是在我们看来,快乐能够永存的话,我们便会因为*惯了它,反而体会不到它的乐趣。

  假如外界的东西不会改变,我们的心就会改变;不是快乐离开我们,而是我们离开快乐。

  这种爱情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在不以美丽外表消逝的美德上,建立在情投意合的基础上,而情投意合让他们相处得更好,让他们到老还享有初恋时的甜蜜。

  你们要坚信,就算结了婚,也只能在两情相悦时,做快乐的事。


爱弥儿读后感实用20份(扩展3)

——《爱弥儿》读后感优选【二十】份

  《爱弥儿》读后感 1

  *几天在看《爱弥儿》,一张张的纸,一个个的观点,一个个的例子,正面的,反面的,赞同的,愤慨的。读着读着,我就想到了我唱歌的经历。

  本人天生五音不全——只不过,专家表示,唱歌不在调上,其实并不是嗓子的问题,而是耳朵的问题——听不出音高。我说呢,我的声音一再被人表扬好听,唱歌不行原来是听觉有问题(耳朵听进去后,自己想象出一种音高加以模仿,可因为开始就听得不对,因此模仿出来的也是错的。

  声乐老师们把这种情况称为没有音乐的耳朵,也就是天生的音准不行。)朋友小聚,结束后有人建议去歌厅,我内心实际是很不情愿的,但为了不扫大家的兴,我总是装着兴高采烈的样子。到了,我就忙着喝水,一可以润嗓,二可以频繁地上厕所排毒,以逃避被人叫唱的时刻。别人在唱时,我为了融入,就在旁边扭啊扭的,跟着节奏跳跳,可以抽空锻炼一下。有时,一个一个唱过了,朋友说,每个人必须唱一首,不能放过。我一听,头就大了。

  这个时候我是不接口的,怕被第一个叫上。我总是推托,让别人先来,也总希望多出现几个麦霸,这样就轮不到我了。有时,我知道逃不过,便在心里想,唱什么呢?儿歌?小朋友的歌曲?算了吧。记得有一年,刚毕业那会儿,单位开联欢会,我主持,在同事们的起哄中,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唱了首《小燕子》,我知道我唱不准的,唱时,台下的同事们笑得花枝乱颤。

  但我坚持唱完,谁让我是主持呢?我的任务是要让大家开心的,权当给大家讲个笑话吧,让大家乐一乐。就年轻时会有那样的勇气。后来,我是能躲就躲,能推就推。但在小范围,在亲密的好友一起时,我的胆子就在朋友们的鼓励声中渐渐大起来了。记得师范里的有一个暑假,我在听收音机,有一首歌重复听了好多遍——《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也跟着在心里哼,次数多了,歌词有点熟了,心里就有了一个跃跃欲试的念头。一个一个都轮过了,话筒就那样传到了眼前,没办法,得邀约上另外唱得准的陪我。

  还好,朋友唱得准,我就被人带着,手拿着话筒,让自己出声了!声音肯定是轻轻的,透着极度的不自信,有时,朋友不出声了,我就找不着北了。然后就很歉意地笑笑。

  大家也包容我,不笑话我,朋友依然接下去,我就有勇气再发出声音来。有时,夫陪着一起去,他比我有勇气,在大家的鼓动下,他要拉着我唱《选择》,虽然音不准,但情却是真的。我在心中默念歌词,跟着哼哼,夫唱得很投入,唱毕,掌声鼓励。家里也有唱歌的设备,新搬家那会儿,朋友们常来唱,有时,我们两个开着也学唱。可惜房子不隔音,影响到楼下邻居。那个房间就那样空着了,那套设备也被冷落了。

  我说这个唱歌的事是我的亲身体会,我就想到了写文章这件事。这两件事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我可以很愉悦地欣赏歌曲,但我怕唱歌;就像有人可以很快乐地读文章,却怕写文章!我现在所做的事,就像在歌厅里极力要我唱歌的朋友一样,他让我为难,我又不能拒绝;我布置让大家写这个写那个,我知道,我让大家很为难,但我没权力让大家不写。我就在想,我的听力通过训练应该可以提高(专家说的,只不过我本人没这个动力),那么,写文章的能力也应该可以提高的。我觉得可以模仿,可以借鉴,但一定要是自己的观点自己的体会。能够把自己的思想通过写文章这种形式与别人共享,那是一件很让人开心的事!

  《爱弥儿》读后感 2

  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因此,我们阅读了卢梭《爱弥儿》中关于第四卷对青年的德育教育,了解了他的基本观点。

  第四卷也分为了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十六岁的爱弥儿”,在这一部分中,他认为“人的欲念是天性使然。自爱一定是符合自然约束的。孩子的第一个情感是爱自己,第二个情感是爱那些亲*的人。”这里他就提到了他教育理念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天性和自然。他对于青年的德育教育也是基于这一点内容。

  “为了激发和培养日益增长的情感,我们要促使年轻人心中产生善良、博爱、怜悯仁慈以及一切使人感到愉悦的情感。要心存博爱,培养自己善良的品性,同情他人的痛苦程度。要教育你的学生尊重和爱护所有的人,甚至是那些轻视人民的人。”在这里他叙述了青年人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要将学生培养为怎样的人。而这些品质是经过理智启发的,源自内心的,也就是自然而然的。

  在第二部分“博爱与信仰”中,他提到“在自然状态下,存在着一种真实而永恒的*等,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尚不足以使人们彼此之间产生依赖。”因此,他教导年轻人要多运用你间接经验,学*历史,从而练就不带偏见、公正判断的能力。并且要让学生学会审视自己,有自知之明,懂得谦虚。从自爱到爱人,通过教育是他们了解自我,关心外界,具有自己的信仰和博爱之心。

  第三部分“牧师的自述”中,他认为“人的行为之所以要合乎道德,原因在于人类本身具有判断能力。”“人并非生来就了解‘善’,而是理智使他认识了‘善’,这样一来,良心才会驱使他去行善,这种感情是与生俱来的。”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他认为人具有道德规范是因为与生俱来的判断能力和良心。因此,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还是源于他自己本身。在人们设立道德规范之前,人们早就已经自发地学会了公正,爱国,严谨等优秀的品质,因此人的道德教育是在先天的基础上再加上后天的规范而形成的。

  在之后的“特殊时期的教育”中,卢梭表达的观点是,在这一时期的教育中,不能以说教来作为教育学生的一个手段,而是应该运用示范性的方式来使学生看到老师身上的美好品质,从而使学生得到教育。这一时期的教育,我们要做的是对学生尊重,将他作为一个有思想的成年人来看待,而不是作为一个无知孩童,单方面的灌输这样是对的,那样是错的。

  在后面的部分中,他又提到了一个德育的重要部分,那就是美育。美育对于人来说非常能重要,它影响着人的方方面面。“真正的美只存在于大自然中,人造的东西所表现出的美是一种刻意雕琢的美。”因此,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要让他广泛涉猎,通过时间的沉淀,感受到审美之中的细微差别,并且要尽量的接*自然,通过朴素的美感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从第四卷的阅读中,可以知道卢梭对于德育的观念离不开人的自身本源发展,以及自然的影响,从中体现出了他的教育观念的核心意义。

  《爱弥儿》读后感 3

  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让—雅克。卢梭所著的《爱弥儿论教育》果然是教育名著,读后让人回味无穷,让我对教育、对育儿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这本书的开篇第一句,“一切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落到人的手中,就全都变坏了。”所蕴含的深邃哲理其实与《三字经》类似,都在主张人性本是善的,恶的根源就是失败的.教育。这句话也彰显了教育的重要性。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认为,教育应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的,主张对儿童始终施行自然主义教育。

  全书是分年龄段来阐述的,逝去时光已不在,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来到了第三卷,十二到十五岁的年纪。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十分注意教育的程度和方法,要引导他如何思考问题。”“孩子读书却不懂得思考,那他就只知道读书,他不是在受教育,而是在学*识字。

  ”而现在的社会总是以成绩来评判一切,我自己在这个焦虑环境下也会有极端做法。其实各科书本的知识已经很全面了,有很多也很实用,可我们家长总是生怕孩子落后了、掉队了,给她们报各种兴趣班,做各种试卷练*,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才刚有苗头,就已经被扑灭在了重压之下。

  女儿总是很害怕和抵触地理知识的学*,觉得记背地名、气候、经纬度太过枯燥,学这些没有用。可太阳为何每天东升西落,为何会有四季更替,为何我们到欧洲很远,这些都是最最实用的生活常识,都与地理学息息相关。

  现在想想,也许问题就在于她没有好好体会生活,没有时间去思考,透过思考去探究,去解释最最普通的生活现象。有了思考,有了兴趣,才是学科知识的永动机,才能让她在知识海洋里驰骋。

  “为了不让孩子死啃书本,我要让他到工场去干活儿,动手会有助于他心灵的发展;”然而,我们很多孩子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都是家里“老大”,吃最好的,穿最好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们信奉的宗旨却是只要学*好,其他你不用管,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来照顾你生活。这样很明显背离了教育的目的。

  所以,这个暑假我上班的时候特意让十四岁的女儿在家做午饭吃,本来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可事实还是让我痛心难过,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教育的失败。头几天,独自在家的孩子不是吃焦的鸡蛋,就是糊的饼;中间几天,索性饿着肚子等我回家后的晚饭,后面几天,甚至连煤气灶忘记关了,烧穿锅底是小事,要是房子点着可就是大事了。

  我们好像真的是做错了,错的是我们大人。现在这样,培养的就是“巨婴”。且不论学到了多少学科知识,一个没有生活能力的“巨婴”怎么在社会上生存呢?

  是的,我们少些说教,少些指责,多设身处地地替孩子想一想,不要一味地把我们的思想当成了他们的思想,在小树苗要被风吹到时扶一把,他终究会长成一颗参天大树的。在教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千万不能忽视对孩子的德育和生活能力的教育。

  自勉共勉!

  《爱弥儿》读后感 4

  刚开始读《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所有关于具体教育内容的东西用笔划出来。它所宣扬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划越觉得不对劲,读完上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驳他对爱弥儿的教育了。甚至于读下卷的时候,我发现卢梭一直在干预爱弥儿,而不是指引。

  他选择的教育对象我也有一些疑问:

  他所教育的爱弥儿,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原因是“穷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的学生爱弥儿必须是来自于温带的土地富饶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却是个孤儿,而且只服从于“我”,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我搞不懂,他为什么一定要让爱弥儿是个孤儿?父爱和母爱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话,他还不如去孤儿院领一个回来教呢!哪一个富人,或者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只听从别人的话呢?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他主张教育的环境在乡下。乡下清新的空气、质朴的人们、与大自然的亲*……都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条件,的确。可是乡下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闻,但这和法国当时城市的污秽和混乱相比要好得多。

  《爱弥儿》卢梭的著作之一,这是卢梭关于教育的论述的著作。书中作者通过一个虚拟的人物“爱弥儿”来表达作者对教育方方面面的看法。

  书中作者是爱弥儿的导师,爱弥儿出生在富贵家庭,但是他是孤儿,从小就用导师带。这样作者就可以充分的利用他自己的教育思想来培养爱弥儿。作者从爱弥儿的出生到以后的成家立业,其中每个阶段的指导和教育都是用他自己那套独特的教育方法,他强调根据自然的法则来培养教育儿童。

  他主张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对儿童进行不同的教育和锻炼。他觉得应该根据儿童的自然本性进行教育,教育应该是适应儿童自然发展的准则。让儿童在游戏中学到有用的东西,让儿童在劳动中了解劳动的光荣和神圣,他强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不是只凭书本。

  《爱弥儿》这本书里面详细的阐述了卢梭关于教育的看法,从婴儿到成年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分别举例说明。其中很多教育方法和教育原理对我们现在的教育还是有很深影响的,如,我们要不能溺爱儿童,让他们在受到小挫折小伤害之后,明白什么是幸福快乐;我们教给儿童的不是知识,而是教他们如何在需要时去火的知识;老师教学过程中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明白学*那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理解,最终掌握。

  因为内容好多,很多都很好,嘻嘻,所以还是要自己看得好啊!!我只是随便写写,发泄发泄而已!

  《爱弥儿》读后感 5

  久仰的法国大思想家卢梭的著作,但却因自身文化功底不足而久久没有拜读。今正值暑假教委组织教师开展假日读书活动,借此我从推荐的书中选择了《爱弥儿》。

  自然的教育可以使一个适合所有一切人的环境,所以,与其教育穷人发财致富,不如教育富人变成贫穷;因为,按这两种情况的数字来说,破产的比暴发的多。所以,我们要选择一个富有的人;我们深信,这样做至少是可以多培养一个人的,至于穷人,他是自己能够成长为人的。”他做出如上的判断,我想是出于他对自然教育的看法,在之前的论述中,他反复说过,富人家的孩子受到了太多来自于**或生长环境中出现的其他人的影响,因此,他认为选择爱儿是“抢救了一个为偏见所牺牲的人”。可能是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所卢梭有了穷人可以自然成长而富人却不能的想法,但是我认为即使是生活环境不同,但是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同样都受到了来自于各方面的影响,当然这些影响都是有好有坏的,并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卢梭在书中使用的自然的教育,我却是很感兴趣的。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爱到了良好的教育的。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过,我的控制还只是假定的,因为,谁能够对一个孩子周围所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能能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为主的。比如,决不违反自然的规律对爱弥儿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龄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此外,他观注爱弥儿生活中的一切,象饮食内容、生活*惯、接触的人等等。他认为凡事从人的小时候就打好基础,对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对学生的挑选,卢梭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极严格的,他是这样说的:“人们也许希望他的教师曾经是教过一次学生的,这个希望是太大了;同一个人只能够教一次学生,如果说需要教两次才能教得好的话,那么他凭什么权利去教第一次呢?一个人有了更多的经验,当然可以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这样做下去的。不论是谁,如果他相当成功地把这种事业完成一次之后,他就会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无心再从事这样的工作了;至于说他头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可以预断第二次也一定是很坏的。”我觉得这个观点对于身为教师的我们来说,是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当我们在教育上遇到了问题时,而又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有时会采用一些消极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负责任的教师会继续探索解决之道,而一部分人就会避重就轻,绕过这个问题。对于这们来说,教师或许只是我们职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对于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来说,可能我们一时的偷懒,就会在他们的教育上造成一个重大的缺憾,而又没有第二次的弥补机会的。

  孩子是有思想的,这点我们要时刻切记。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爱弥儿》读后感 6

  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这句话我很赞同。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此刻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思考孩子的想法。就应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儿童并不是能够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

  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理解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作为一名教师,我就应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卢梭的《爱弥儿》,也能够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向以来我坚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

  卢梭说:“大自然期望儿童在**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貌。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玩耍打闹,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快乐地成长。

  在我们*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用心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潜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好处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必须不会遥远。佛说:人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为有了你的作为,才使得人生变得有好处。人生本来就就应是幸福完整的,我们只但是是去奋力追求还他个原貌而已!

  《爱弥儿》读后感 7

  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让―雅克。卢梭所著的《爱弥儿论教育》果然是教育名著,读后让人回味无穷,让我对教育、对育儿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这本书的开篇第一句,“一切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落到人的手中,就全都变坏了。”所蕴含的深邃哲理其实与《三字经》类似,都在主张人性本是善的,恶的根源就是失败的教育。这句话也彰显了教育的重要性。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认为,教育应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的,主张对儿童始终施行自然主义教育。

  全书是分年龄段来阐述的,逝去时光已不在,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来到了第三卷,十二到十五岁的年纪。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十分注意教育的程度和方法,要引导他如何思考问题。”“孩子读书却不懂得思考,那他就只知道读书,他不是在受教育,而是在学*识字。

  ”而现在的社会总是以成绩来评判一切,我自己在这个焦虑环境下也会有极端做法。其实各科书本的知识已经很全面了,有很多也很实用,可我们家长总是生怕孩子落后了、掉队了,给她们报各种兴趣班,做各种试卷练*,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才刚有苗头,就已经被扑灭在了重压之下。

  女儿总是很害怕和抵触地理知识的学*,觉得记背地名、气候、经纬度太过枯燥,学这些没有用。可太阳为何每天东升西落,为何会有四季更替,为何我们到欧洲很远,这些都是最最实用的生活常识,都与地理学息息相关。

  现在想想,也许问题就在于她没有好好体会生活,没有时间去思考,透过思考去探究,去解释最最普通的生活现象。有了思考,有了兴趣,才是学科知识的永动机,才能让她在知识海洋里驰骋。

  “为了不让孩子死啃书本,我要让他到工场去干活儿,动手会有助于他心灵的发展;”然而,我们很多孩子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都是家里“老大”,吃最好的',穿最好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们信奉的宗旨却是只要学*好,其他你不用管,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来照顾你生活。这样很明显背离了教育的目的。

  所以,这个暑假我上班的时候特意让十四岁的女儿在家做午饭吃,本来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可事实还是让我痛心难过,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教育的失败。头几天,独自在家的孩子不是吃焦的鸡蛋,就是糊的饼;中间几天,索性饿着肚子等我回家后的晚饭,后面几天,甚至连煤气灶忘记关了,烧穿锅底是小事,要是房子点着可就是大事了。

  我们好像真的是做错了,错的是我们大人。现在这样,培养的就是“巨婴”。且不论学到了多少学科知识,一个没有生活能力的“巨婴”怎么在社会上生存呢?

  是的,我们少些说教,少些指责,多设身处地地替孩子想一想,不要一味地把我们的思想当成了他们的思想,在小树苗要被风吹到时扶一把,他终究会长成一颗参天大树的。在教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千万不能忽视对孩子的德育和生活能力的教育。

  自勉共勉!

  《爱弥儿》读后感 8

  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资料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最好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的行为,在这点上我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就应透过游戏持续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我们此刻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我们学校的教育,无论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迎合社会、家长的一时之需。

  卢梭的《爱弥尔》,能够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向以来我坚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幸福。贯穿卢梭论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观点,即按照儿童的自然天性进行教育。我们不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拿来使用,让孩子顺从“自然”的发展,不要让他们过早地明白与他们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让他们尽情地游戏,这样才能到达需要和供给的*衡,才是自然地发展。

  我发现此刻的家长似乎把学*成绩认为是与孩子唯一有联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别担心、别操心”,但孩子们真正就应得到的是什么?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就应教他**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环境下都能够生活。

  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好处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一向到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好处的生活的话,他还不如在年轻的时候就走进坟墓好哩。

  教会学生去体会生活,去思考,去发现美,去审视丑,能够透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即使他将来做铁匠,也要是一位能够理性思考的铁匠。我想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就应从我做起,从这天做起,摒弃传统观念,顶住“外行”的压力,冲破看人、用人的牢笼,以人为本,充分挖掘每个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样,教育就会真正成功,中国的教育才会立于东方不败之地。

  《爱弥儿》读后感 9

  从大一上外国教育史***老师介绍《爱弥儿》这部书到大三《中外教育名著导读》课中自己选择并从头到尾阅读这本书,再到这门课程在大家的忙绿、批判与赞同的声中正接*尾声,我的感触颇深。

  首先,来谈一下《爱弥儿》这本书。此书由法国教育家卢梭创作。撇开社会背景、地域文化不谈,我看到得是爱弥儿在教育家的指导下,由婴儿长至**并与自己的所爱结为伉俪的过程。爱弥儿是幸福的,更是幸运的。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似乎从出生得那一刻,他的人生轨迹已由父母绘制好—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从头细想,教育真正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我想我们是悲哀的。

  其次,在经典教育名著的选择上,我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所谓“经典”,即经久不衰的作品。老师们给的著作名很多《最伟大的教育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大众心理研究》、《梦的解析》等等,十有七八都是国外的,为什么?难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为大丈夫也”不是现代人所缺乏的吗?难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不为我们感动吗?难道“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天下”中“修身”不再重要了吗?我很失望。我想着去读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学专著——《学记》,不足千字的著作,而且老师在课程上也说大家有机会一定要读读,可是,没有。我没有去批判,也没有走歪路,仍选择了老师所推荐的书。这就是教育带给我们的“老师”,教育带给我们的“学生”,我也为自己蒙羞。

  最后,再说说教育名著了吧。我觉得这种另类的教学形式很好,但我没看到老师预想的结果。记得何老师在第一节课上说“如何我们每个人都好好的读一本书,我们一百个人,最后,我们每个人就都读了一百本书。”然而,结果却不是的。再说说我们的老师,有的教师在学生讲时并不尊重学生,让我很失望。不过,中国的老话还是有用的—“万事开头难”,我想,在大家的评论中,何老师及众位老师会把《教育名著》课办的更好,一起期待!

  《爱弥儿》读后感 10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那么,听任人的身心 开展,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种自然教育,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 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冰心曾经说过: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蔡志忠也曾经说过: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己。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很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惯”。确实,做好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点。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那 培养孩子的对事物的或学问的'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学生在学*中,教师应该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要及时给予孩子肯定,当孩子觉得学*很有意思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孩子在学*的过程中掌握自我学*的方法。自我不断学*操作的过程就是养成*惯的过程。 卢梭说:在儿童期,不要给孩子讲道理,那样只会使他觉得“道理”令人生厌,从小就对“道理”产生反感。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天资,我们一定要对他特有的天资有充分了解的根底上,寻找最适合他的方法施以教育,因材施教,才能使付出获得回报。教学中,我经常对学生讲道理,但感觉效果不是很好。卢梭的这个观点,对我启发很大。学生年龄小,对一些道理不能真正理解领悟。对他们讲道理,不如认真观察他、了解他,尽可能让他的心灵只关注快乐和玩耍。在快乐和玩耍中学*知识。对他的一些缺点或错误,要谋定而后动,就像一位良医,不会糊里糊涂开药方,一定是在研究诊断后才开始治疗的。

  卢梭阐述的对女孩和男孩的不同教育方法,对我也很有启发。卢梭说,教育女孩,只需对她说,别人怎么会看她就可以把她们管理的好好的。而对男孩如此,那么如对牛弹琴。我原来在教育学生时,也特别注重因材施教。但很少想到不同的性别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今后,我要积极采用学到的这些好的教育方法,我想教育学生会更加得心应手,效果会更好。

  这本书,使我学到了很多教育学生的新观念,收获很大。今后,我在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教育方法, 智力,培养能力,一切从育人出发,开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开展,主动开展。

  《爱弥儿》读后感 11

  读了卢梭的《爱弥儿》,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亚那句话的含义,"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所以,如果我们想踏入教师这个行业,就要看看卢梭的《爱弥儿》。

  卢梭的《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话就令人觉得蕴含深刻的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爱弥儿》一共分为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理、内容和方法,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和借鉴的。

  在第一卷中,卢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发展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不得不佩服卢梭,因为他在《爱弥儿》里主要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不能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让儿童任性发展。我们应该把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我深深的感受到,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迁"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而我觉得家长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孩子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我决心做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也从《爱弥儿》中得到很多启发。爱弥儿的知识虽然不多,但他所知的东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没有一样是一知半解的。能够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学的内容,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学得再多有什么用呢?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所听所见所经历的都会在白纸上留下烙印。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纸上是永远抹不去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些例子: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冷语讽刺,这个学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性格变得沉默起来。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

  建设祖国的重任落在孩子们身上,而培育学生的重任也落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将更加用心学*有关学生的教育方法。

  养育孩子和教育孩子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自然的锤炼,比如孩子在各个时期都会生病,着同样也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益,试想没有胜过任何疾病的孩子会强壮吗?

  有许多父母为了使孩子有一个好的身体,远离疾病,他们把造成孩子伤害的一切都拒之千里,不让孩子从事有危险,但对孩子的将来有利的事情和活动,孩子被禁锢在安全无恙的环境中,孩子不能经受应有的锻炼和适应,这样孩子没有暂时的灾难和危险,但是孩子却缺乏了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因为孩子**以后必将走向社会,必将遇到他想不到的危险和困难,因此,如果把孩子培养成温室里的花草,就等于害了孩子,违反了正常的自然法则。虽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却造成了危害孩子的后果。

  如果母亲是孩子的保姆的话,父亲则应承担起教师的职责,父亲不应该因为种种借口而不履行这个职责,因为血缘的关系,父子之间原本是亲*的关系,如果父亲是一个称职的父亲的化,他对自己的孩子的一切是比其他外来得人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教育起来就跟能得心应手。但很多父亲都把这种责任,借口工作忙而不愿履行,而把这一应该履行的工作让其他人代行其责,这样就疏远了父子关系,使孩子对自己的父亲的亲情慢慢淡化了,一个对自己的父亲不亲密的人,怎样才能做一个社会上好的好的合作者和合格的公民呢?

  作为父母对孩子应尽到三个反面的责任,其一是生育孩子,第二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合群的人,第三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社会上合格的公民。

  《爱弥儿》读后感 12

  “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

  《爱弥儿》是法国启蒙思想教育家卢梭的著作,他在书中极力倡导自然教育思想,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实施教育。其自然教育思想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学生从生活和实践中去切身体会,通过自己的感官去感受、获得他所需的知识。

  “为了受到良好的教育,儿童是不应该只跟从一个向导的……所以,我们必须一般地观察问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看作抽象的人,看作无时不受人生的偶然事件影响的人。”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或从事不同的职业,或过着不同的生活,他们有着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特长或某些优秀的品质。从他们的身上,学生可以学到更多优秀的才能,这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好更全面的教育。另外,人生变化无常,生活中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影响学生的思维、行动……因此,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细心和耐心,“要防止他们的心沾染罪恶,要防止他们的思想产生谬论”。

  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其中“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交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问题不在于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学生,而是要他指导学生怎样做人。他的责任不是交给学生行为准则,他的责任是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则”。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又漫长的,做教师的我们不可能一直陪在他们的身边,也不可能一直都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评价与指点。任何人都不可能依赖别人过完一生!学生的人生之路最终还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的。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思考、如何学*、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另外,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对于学生所犯的错,我们最好不要给与直接的'纠正,而是对他们的言行进行稍加提点,让他们可以自己发现错误,让他们自己领悟处理该类问题的准则。一般来说,自己领悟的道理肯定要比别人灌输的更让人印象深刻!

  “在任何事件中,你们的教育都应该是行动多于口训。”这是卢梭在书中反复强调的观点。是啊,相对于口训而言,行动才是更好的教育方式!当你滔滔不绝地向学生讲述一个深奥的道理时,任何语言对他们来说都是枯燥的。当然,如果你在语言表达上有独特的魅力,自然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最多也就是让他们在那一刻激情澎湃。不过这份激情也是短暂的,只要时间一冲就冲淡了……“学生是最容易忘记他们自己说的和别人对他们说的话,但是对他们所做的和别人替他们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记。”

  说到教育,我想很多人肯定也想到了另一个词——惩罚。在我们接受教育的这么多年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受过惩罚。我们现在也是一名教育者,关于“惩罚”的问题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学生而惩罚学生,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后果。”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纯粹的惩罚并不能让他们意识到他们的错误。如果不能让他们知道错在何处,那惩罚只能起到加深学生对你怨恨的作用。当你的学生对你的怨恨加深并且不知道错在何处时,这个老师也就很失败了?得不偿失也就如此!

  卢梭在书中写道:“母不母,则子不子。母与子之间的义务是相互的,如果一方没有很好地尽她的义务,则对方也将不好好地尽他的义务。孩子知道应该爱他的母亲,他才会爱她。”我认为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没有尽到一个老师的义务,那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学生乖乖地接受我们的教育?“要想成为一名优秀人民教师,最重要的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即使我们没有足够渊博的知识,只要对学生有颗爱心,我相信,我们也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因为:“用热心去弥补才能,是胜过用才能去弥补热心的!”

  《爱弥儿》读后感 13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和个别差异。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我认为卢梭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教育对于现代社会的教育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现代社会对孩子总是喜欢进行超前教育,对儿童甚至进行“填鸭式”教育。如今的儿童,为了“打好升学的基础”承受者沉重的知识学*的负担,大量练*题铺天盖地地压向他们。不少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除了超负荷地要孩子读书、写字、计算外,还要求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和假期的学*班,弄得孩子们没有了自己得自由活动和爱好。这时的儿童心智还不是很健全,他们需要的是感官教育,多到大自然里去感悟人生的斑斓多彩,什么是美好的。

  《爱弥儿》读后感 14

  暑假时读了《爱弥儿》这部伟大的著作。读完之后,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不得不说,书中的理念对我来说是种冲击。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因此,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不去过那种依**厚禄的寄生生活,不受权贵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人人*等,互助互爱。

  这是多有哲理的话呀!人与人相处都是相互的,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其实付出的时候不求收获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我以后也要把这种美德当作一种人身目标。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除了对学生的挑选,卢梭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极严格的,他是这样说的:“人们也许希望他的教师曾经是教过一次学生的,这个希望是太大了;同一个人只能够教一次学生,如果说需要教两次才能教得好的话,那么他凭什么权利去教第一次呢?一个人有了更多的经验,当然可以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这样做下去的。不论是谁,如果他相当成功地把这种事业完成一次之后,他就会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无心再从事这样的工作了;至于说他头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可以预断第二次也一定是很坏的。”我觉得这个观点对于身为教师的我们来说,是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当我们在教育上遇到了问题时,而又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有时会采用一些消极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负责任的教师会继续探索解决之道,而一部分人就会避重就轻,绕过这个问题。对于这们来说,教师或许只是我们职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对于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来说,可能我们一时的偷懒,就会在他们的教育上造成一个重大的缺憾,而又没有第二次的弥补机会的。

  卢梭的这种想法时时提醒我们注意,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我们在从事教育工作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读了《爱弥儿》这本书后使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以后有时间我还会重新细细品读。

  《爱弥儿》读后感 15

  《爱弥儿》是法国十八世纪著名的启蒙运动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代表作,是他构思20年,然后用3年时间撰写而成的教育哲理小说。在书中,卢梭尖锐地批判了腐朽的旧封建教育,并通过它所虚构的儿童爱弥儿从出生到**的教育过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理论,如自然教育、教育分期理论等。

  《爱弥儿》开篇即提出:出自教育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体现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也即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卢梭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是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使之成长为懂得如何做人的自然人。在卢梭看来,忍受痛苦也是儿童应该学*的一件事情。比如儿童摔倒了,即使她哭了也不要急急忙忙跑过去安抚他。卢梭认为伤痛既然已经发生了,儿童就必须忍受。

  在儿童年幼时学*勇敢的精神,他便会渐渐学到如何忍受更大的痛苦。否则,在他们长大后面对痛苦时就没有足够的勇气和经验来对付。大自然希望儿童在**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儿童有它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其成长和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因此在不同年龄阶段应实行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拔苗助长、操之过急只会适得其反。自然的教育必须保护儿童的天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充分尊重他们的自由。

  当然,由于受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卢梭在自然主义教育中不免出现主观臆断和过于极端的观点,比如他认为儿童在幼年时期应该在乡村的自然中进行教育,应该读的惟一的书是《鲁滨逊飘流记》,应该学的工艺是木工;女子的教育应该以贤妻良母为宗旨等等。但他在教育上的理论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卢梭的教育理念,汲取其合理的成分并为我所用。

  《爱弥儿》读后感 16

  《爱弥儿》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所著的一部关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记叙了一名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的人生经历,把他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教育经历等从客观的角度记录下来,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论著作,也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阅读的经典。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现在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辅导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这样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但作为一位准妈妈,我也非常能理解父母们的想法,也常常纠结以后自己要不要变成这样的家长。但在读了这本书后,我真的想通了,我们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

  孩子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所以,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玩耍打闹,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快乐地成长。

  在我们*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孩子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之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卢梭的《爱弥儿》是一本非常清新,有着独特见解的教育名著,虽然经过了漫长的风雨考验,但直到如今,依然焕发着迷人的光彩。无论是对于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我们都需要从教育的原点出发,不忘教育的初心,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爱弥儿》读后感 17

  读了卢梭的《爱弥儿》,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亚那句话的含义,“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所以,教师这个行业,就要看看卢梭的《爱弥儿》。

  读了卢梭的《爱弥儿》我深深的感受到,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迁”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而我觉得家长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孩子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所听所见所经历的都会在白纸上留下烙印。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纸上是永远抹不去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些例子: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冷语讽刺,这个学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性格变得沉默起来。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

  建设祖国的重任落在孩子们身上,而培育学生的重任也落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将更加用心学*有关学生的教育方法。

  养育孩子和教育孩子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自然的锤炼,比如孩子在各个时期都会生病,着同样也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益,试想没有胜过任何疾病的孩子会强壮吗?

  有许多父母为了使孩子有一个好的身体,远离疾病,他们把造成孩子伤害的一切都拒之千里,不让孩子从事有危险,但对孩子的将来有利的事情和活动,孩子被禁锢在安全无恙的环境中,孩子不能经受应有的锻炼和适应,这样孩子没有暂时的灾难和危险,但是孩子却缺乏了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因为孩子**以后必将走向社会,必将遇到他想不到的危险和困难,因此,如果把孩子培养成温室里的花草,就等于害了孩子,违反了正常的自然法则。虽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却造成了危害孩子的后果。

  如果母亲是孩子的保姆的话,父亲则应承担起教师的'职责,父亲不应该因为种种借口而不履行这个职责,因为血缘的关系,父子之间原本是亲*的关系,如果父亲是一个称职的父亲的化,他对自己的孩子的一切是比其他外来得人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教育起来就跟能得心应手。但很多父亲都把这种责任,借口工作忙而不愿履行,而把这一应该履行的工作让其他人代行其责,这样就疏远了父子关系,使孩子对自己的父亲的亲情慢慢淡化了,一个对自己的父亲不亲密的人,怎样才能做一个社会上好的好的合作者和合格的公民呢?

  作为父母对孩子应尽到三个反面的责任,其一是生育孩子,第二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合群的人,第三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社会上合格的公民。

  《爱弥儿》读后感 18

  《爱弥儿》是法国教育家卢梭的名作,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国家,影响巨大。这本书能够深深地触动人的心灵,我把感触深刻的几方面写下来。

  教育目的:“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的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从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受到良好的教育的。”

  培养什么样的人:“生活,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上。”“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我们自己了;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我们的第一个教师便是我们的保姆。”

  怎样教学生:“应该教他**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问题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现代社会,每个人的压力都不小,特别是中国的孩子,从小就面临学业的巨大压力。好不容易辛苦考上大学之后,又面临就业的压力。如今大学生、研究生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前不久还有大学生自杀,去年也有研究生自杀的报道。卢梭的教育观点是,从小就要培养孩子能吃苦,有承受能力,教育就是要教学生如何生活,如何面对挫折。

  《爱弥儿》读后感 19

  就读师范的时候,在教材上看到过卢梭的《爱弥儿》。当时只是记住有这样的一本书,对于里面的内容没有去研读过。现在借教师素质年的机会,阅读了这本书,对我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爱弥儿》一书轻松而严谨的语言,通俗而易懂的词句,娓娓道来,一气呵成!细细体味与卢梭大师交流的那种感觉,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触颇多。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那样,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

  一、崇尚自然教育

  卢梭在书中说的最多的就是“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我们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我经常可以看到:一个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 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是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满自由和翱翔的空间的?是不是有足够的创新精神呢?

  其实,我们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二、崇尚自由教育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我们孩子的心贴*自然,让他们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三、崇尚自我保护的教育

  在卢梭的《爱弥尔》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那就是:“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教给孩子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锻炼独立性和创造性。 鼓励幼儿大胆提出新颖、富有创见的观点,为幼儿提供各种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干中学,让幼儿学会自主学*。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孩子发展的学*,都一定是自主学*。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让孩子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正在学*的内容很好奇,能积极地参与到学*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肯定,能看到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自己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学*才是真正有效的学*。要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孩子参与到自主学*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读了《爱弥尔》后使我更深入的理解“教育是一门艺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们要用快乐的心情来工作和生活,自觉热爱教育,对孩子有责任感、有爱心,这也是幼儿园教师的一种满足和快乐。这样的教师就能让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能够健康、快乐、文明、有使命感、有责任感、有爱心地生存着。就能让孩子学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赞美生命、保卫生命。

  《爱弥儿》读后感 20

  《爱弥儿》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所著的一部关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记叙了一名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的人生经历,把他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教育经历等从客观的角度记录下来,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阅读的经典。

  “当一个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见的东西的和别人准备拿给他的东西时,最好还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东西那里,而不要把东西拿过来给他。”这是整本书中让我触动的第一句话。教育应该是让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学校教育,教育都应该是长远的、可持续的,孩子将来必定要独立面对生活,因此,孩子从小不能过于娇惯,良好*惯和行为的养成是他们将来耐以生存的根本。孩子虽然还不理解什么是依靠,什么是独立自主,但是孩子可以从潜意识里形成良好的.*惯。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帮忙解决,那么他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长远”的影响,长大后遇到困难也没有勇敢面对的勇气;反之,如果父母从小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孩子长大后遇到事情不会第一个想到求助,而是独立面对,这样的孩子在学*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们善于运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善于巧妙的将生活安排妥当,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击倒。书中,另一句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论一个孩子受了什么样的创痛,当他独自一个人的时候,除非他希望别人听见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孩子喜欢用“哭”向他人传递自己“委屈”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同情,对于某些轻微的情况,孩子是要独立面对的,作为教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的的“信号”,要用恰当的方式回应,善于鼓励孩子独自面对一些能够面对的情况。

  这一篇仅仅是阅读一部经典的最初体验,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语言,足以让人受益匪浅。

  “当我们受伤的时候,使我们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所受的伤,而是恐惧的心情。”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而且对各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

  “无论做任何游戏,只要我们使他们相信那不过是一场游戏,他们就会毫无怨言,甚至还会笑嘻嘻地忍受其中的痛苦的。”


爱弥儿读后感实用20份(扩展4)

——爱弥儿读后感10篇

  卢梭写的《爱弥尔》一书,在我所看的教育专著书籍中,属于非常清新的、非常有自己独特见解的著作。卢梭写于1762年的《爱弥尔》,虽然经过了漫长的风雨考验,但是直到如今,依然焕发出它迷人的光彩。对于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需要从教育的'原点出发,在实践中探索,在且思且行的过程中,再次回到教育的原点思索思索,这是十分有益的。

  卢梭的《爱弥尔》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

  《爱弥尔》也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十分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主动地去学*。

  作为一位教师,读完《爱弥尔》后,我深受这本书的影响。卢梭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种自然教育,渴求的“个性**”,这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呵护学生个性的花蕾,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成为他自己。这要在现实中做起来也许很难,但我会时时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罗盘,朝这个方向努力!

  《爱弥儿》是一部教育小说,卢梭通过虚拟了一个贵族子弟爱弥儿,自己扮演爱弥儿教师的角色,讲述爱弥儿从出生到**的教育历程,系统地表达了他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

  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够自然发展。儿童在这一时期有感觉,而没有思考能力,所以这一时期应以身体的养育和锻炼为主,具体论述了母亲应该让婴儿充分的活动,而不是束缚他们,怎样喂食,谨慎给婴儿用药怎样选择保姆,婴儿应该生长在城自然的环境中,以及慎重对婴儿进行言语教育等。

  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12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对儿童继续进行大量的感知觉的接触,与教育,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为日后发展他的智慧。这一阶段开始培养儿童的个人生活,使儿童懂得一些,道德观念,他对学校,教师和家长教育儿童的一些方式,如恐吓,理性教育等,进行了批判,认为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点,给予学生适当的教育,绝不能超越儿童的发展阶段,进行下一阶段的教育,如说重视这一时期的感官训练和身体发育,提出了较为详细的训练原则和方法。

  第三卷中,他认为11岁至15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及知识教育以及劳动教育的问题,卢梭把培养兴趣和提高能力放在首位。

  并注意,通过学*知识,陶冶情操,对学*内容的要求是有用且能增进两人的聪明才智的知识,对治愈的基本原则,虽然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自觉自动学*,反对啃书本和长篇大论的口头解释。

  第四卷中,他认为11岁至20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他们的道德教育以及宗教教育,他认为道德教育应从发展人的`自爱自立开始,宗教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他指出,没有信念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因此还提出了青年时期的爱情教育和性教育问题,并把他们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

  第五卷中,他认为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青年男女,的爱情教育,卢梭认为像男孩的教育一样,对女孩也是首先培养健康的身体,但更着重于培养灵巧。

  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让—雅克。卢梭所著的《爱弥儿论教育》果然是教育名著,读后让人回味无穷,让我对教育、对育儿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这本书的开篇第一句,“一切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落到人的手中,就全都变坏了。”所蕴含的深邃哲理其实与《三字经》类似,都在主张人性本是善的',恶的根源就是失败的教育。这句话也彰显了教育的重要性。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认为,教育应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的,主张对儿童始终施行自然主义教育。

  全书是分年龄段来阐述的,逝去时光已不在,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来到了第三卷,十二到十五岁的年纪。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十分注意教育的程度和方法,要引导他如何思考问题。”“孩子读书却不懂得思考,那他就只知道读书,他不是在受教育,而是在学*识字。

  ”而现在的社会总是以成绩来评判一切,我自己在这个焦虑环境下也会有极端做法。其实各科书本的知识已经很全面了,有很多也很实用,可我们家长总是生怕孩子落后了、掉队了,给她们报各种兴趣班,做各种试卷练*,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才刚有苗头,就已经被扑灭在了重压之下。

  女儿总是很害怕和抵触地理知识的学*,觉得记背地名、气候、经纬度太过枯燥,学这些没有用。可太阳为何每天东升西落,为何会有四季更替,为何我们到欧洲很远,这些都是最最实用的生活常识,都与地理学息息相关。

  现在想想,也许问题就在于她没有好好体会生活,没有时间去思考,透过思考去探究,去解释最最普通的生活现象。有了思考,有了兴趣,才是学科知识的永动机,才能让她在知识海洋里驰骋。

  “为了不让孩子死啃书本,我要让他到工场去干活儿,动手会有助于他心灵的发展;”然而,我们很多孩子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都是家里“老大”,吃最好的,穿最好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们信奉的宗旨却是只要学*好,其他你不用管,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来照顾你生活。这样很明显背离了教育的目的。

  所以,这个暑假我上班的时候特意让十四岁的女儿在家做午饭吃,本来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可事实还是让我痛心难过,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教育的失败。头几天,独自在家的孩子不是吃焦的鸡蛋,就是糊的饼;中间几天,索性饿着肚子等我回家后的晚饭,后面几天,甚至连煤气灶忘记关了,烧穿锅底是小事,要是房子点着可就是大事了。

  我们好像真的是做错了,错的是我们大人。现在这样,培养的就是“巨婴”。且不论学到了多少学科知识,一个没有生活能力的“巨婴”怎么在社会上生存呢?

  是的,我们少些说教,少些指责,多设身处地地替孩子想一想,不要一味地把我们的思想当成了他们的思想,在小树苗要被风吹到时扶一把,他终究会长成一颗参天大树的。在教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千万不能忽视对孩子的德育和生活能力的教育。

  自勉共勉!

  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梭的教育论著《爱弥儿》影响深远,其他著作有《论人类不*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忏悔录》等,都在社会上激起了巨大反响。

  18世纪中叶,在法国兴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启蒙教育运动,奏响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奏曲。在这一运动中,以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犾德罗和爱尔维修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揭露并抨击了封建制度和教会统治的黑暗,提倡以理性的思想取代迷信盲从,以编纂百科全书为武器,宣扬新知识、新思想,探索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方法和途径,这种思想启蒙运动为自然教育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卢梭的《爱弥儿》的问世,标志着自然教育思想的最终形成。

  卢梭曾经当任过短暂的教师职务,这简短的教育实践引起了卢梭对教育问题的浓厚兴趣,从此他观察思考,遂于1762年完成了他构思20年、撰写3年的教育名著《爱弥儿》。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和个别差异。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我认为卢梭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教育对于现代社会的教育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现代社会对孩子总是喜欢进行超前教育,对儿童甚至进行“填鸭式”教育。如今的儿童,为了“打好升学的基础”承受者沉重的知识学*的负担,大量练*题铺天盖地地压向他们。不少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除了超负荷地要孩子读书、写字、计算外,还要求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和假期的学*班,弄得孩子们没有了自己得自由活动和爱好。这时的儿童心智还不是很健全,他们需要的是感官教育,多到大自然里去感悟人生的斑斓多彩,什么是美好的。

  在《爱弥儿》中,卢梭阐明了对孩子进行自然教育的思想。卢梭的培养目标是自然的学生,从小锻炼自己,没有经常有助于人的*惯,更没有炫耀自己的*惯,也不会炫耀自己的学问,应该根据所有同他有直接关系的事物进行判断,考虑后果,分析道理。卢梭主张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和宽松的环境,在孩子出生以后不要用衣服裹紧他的身体不能动弹,孩子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是无拘无束的,一出生就要受到束缚是令孩子很不舒服的,不要太担心孩子会着凉,可以给他穿上宽松的衣服,让他的手脚自由活动。同时他还要去孩子不要有一点小毛病就去看医生,要让孩子经常锻炼,生病是惯出来的。这一点对*的家长具有提醒作用,由于*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大多数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很多父母就视孩子为宝贝般呵护,孩子有一点小动静就着急地像热锅上的蚂蚁。为了避免孩子受伤或遭受挫折,就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孩子,没有留给孩子思考的余地。*的家长常把自己的孩子看作“长不大的孩子”,即使子女快要步入社会,也总是觉得孩子还处于需要被保护的孩提阶段。孰知温室里的花朵是永远长不大的,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呢?

  自然教育还体现在对待孩子犯错误的问题上要采用自然的惩罚,行动多于口训。对于孩子的惩罚,要让她明白不是家长、老师跟他作对,而是让他体会到这是自然的惩罚,从心里接受、明白、理解那样做是不对的,以后他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我觉得这对于我们现行学校教育中老师处理孩子犯错误的问题上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尤其是现行的小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很多被溺爱、娇惯着,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许多孩子都很早熟,比较叛逆,但依旧有着幼稚的心理,不害怕老师,甚至是故意和老师作对。在某些时候犯了错误,老师在教育时骂、打是绝对不允许和不合理的,变相的惩罚虽说是不对的,但都已经无法让学生明白他的错误,对家长的教导也成了耳边风,有时孩子明知家长和老师说的是对的,也会因为自己的叛逆情绪而抵触它。这时候作为老师不妨多动动脑筋,用自然的惩罚让学生亲自体验自己犯下的错误。我相信这样他肯定会改正。当然老师和家长也要掌握好这个度。

  卢梭的这个观点常会让我联想到中学生的早恋的问题。中学生的早恋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孩子们沉醉于甜蜜的“爱情”中,家长和老师则为此苦恼不已怕心智还未成熟的孩子未了所谓的爱情耽误了学*,学*会一落千丈,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现在回过头想其实家长和老师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中学生在中学时代的主要任务是学*”看来是很“官方”的话,可是的确是一句金玉良言,只是中学时代的我们不能很明白。这时即使家长和老师的劝谏或批评再多,孩子们是听不进去的。这时我认为可以向卢梭说的那样,可以先放手,让一两次考试的失败、挫败使孩子领悟什么是最重要的。家长和老师只要做监督者,适时地给予帮助就好了,这样孩子会更体悟家长和老师的良苦用心。

  卢梭在文中写道“我认为一个孩子的教师应该是年轻的,而且,一个聪慧的人能够多么年轻就多么年轻。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他本人就是一个孩子,希望他能成为他的学生的'伙伴,在分享他的欢乐的过程中赢得他的信任。”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为老师,无论在什么年龄阶段,虽然外表不再年轻,但在对待孩子的时候就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这样才能走*孩子,从他们的心理出发,从而更有助于他们的学*。一个专制的老师是无论如何也教不好他的学生的。同时作为年轻的教师要拥有广博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也要不断地学*,做一个真正称职的老师。在保持年轻的心态,和孩子们在一起的过程中,身为教师的我们也能学到很多东西,懂得纯真的宝贵。

  身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我深知自己肩上的重责。对于《爱弥儿》,由于时间关系,有些章节我看得比较粗超,但是我着重看了一、二两章,这两章让我深深体会到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是多么不容易。荀子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想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书本知识,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更重要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他们的心理年龄,用恰当的方式来教育他们。《爱弥儿》时时提醒我要注意的是,我从事的是一份高尚的职业,要以更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

  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要求摆脱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摧残和束缚,要求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合理要求。因此,尽管其中有一些偏激与片面的地方,但在抨击传统封建教育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革命作用。

  《爱弥儿》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所著的一部关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记叙了一名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的人生经历,把他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教育经历等从客观的角度记录下来,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阅读的经典。

  “当一个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见的东西的和别人准备拿给他的东西时,最好还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东西那里,而不要把东西拿过来给他。”这是整本书中让我触动的第一句话。教育应该是让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学校教育,教育都应该是长远的、可持续的,孩子将来必定要独立面对生活,因此,孩子从小不能过于娇惯,良好*惯和行为的养成是他们将来耐以生存的根本。孩子虽然还不理解什么是依靠,什么是独立自主,但是孩子可以从潜意识里形成良好的*惯。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帮忙解决,那么他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长远”的影响,长大后遇到困难也没有勇敢面对的勇气;反之,如果父母从小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孩子长大后遇到事情不会第一个想到求助,而是独立面对,这样的孩子在学*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们善于运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善于巧妙的将生活安排妥当,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击倒。书中,另一句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论一个孩子受了什么样的创痛,当他独自一个人的时候,除非他希望别人听见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孩子喜欢用“哭”向他人传递自己“委屈”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同情,对于某些轻微的情况,孩子是要独立面对的`,作为教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的的“信号”,要用恰当的方式回应,善于鼓励孩子独自面对一些能够面对的情况。

  这一篇仅仅是阅读一部经典的最初体验,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语言,足以让人受益匪浅。

  “当我们受伤的时候,使我们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所受的伤,而是恐惧的心情。”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而且对各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

  “无论做任何游戏,只要我们使他们相信那不过是一场游戏,他们就会毫无怨言,甚至还会笑嘻嘻地忍受其中的痛苦的。”

  《爱弥儿》从1762年问世到现在已有200多年了,欣赏书中优美抒情词句、逻辑严密的推理令人惊叹。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儿童要适应自然,发展过程中的“自然教育”,以培养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惯。

  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这种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无疑是一大进步,但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也是有其不科学的地方。

  《爱弥儿》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向压抑、束缚儿童的封建教育发起了挑战,开创了以儿童为中心的自然教育之先河。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与其所处时代之前的封建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把儿童视为具有人格和价值的独立的个体,而不仅仅是教育所要塑造的对象。

  以这种“性善论”和“人格*等”为坚实基础的自然教育便是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给儿童自由、澄澈的环境来发展自我,成为社会中的优秀的“自然人”。

  毋庸讳言,任何理论都不可能完美至极,我们仍需要带着开放的视角来看待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其局限性在于,这是一种相对消极的教育观,教育者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促进儿童的发展,而是避免沾染恶*;不是引导儿童向科学与知识的目标前进,而是让理性在儿童期休眠。

  我们应当合理看待其局限的部分,吸收《爱弥儿》中教育思想的精华,为我国现阶段及今后的基础教育注入营养。

  读完《爱弥儿》这本书以后给我的最深的感触那就是—自由。一个在现今社会既感觉轻易得到,又无法永远得到的一种“奢侈品”。

  卢梭在爱弥儿幼年和童年都主张采用顺应自然的教育,靠生活和实践任其身心自由发展,这也和我们刚初为人父、人母的观念是一样的,我们希望孩子开心快乐的成长,一步步的探索这个未知而又新奇的世界。但事与愿违,幼儿园尚能如此,一旦孩子进入了小学阶段,孩子开始慢慢被家长人为的干涉,放弃自己爱好,一到周末就被塞满了补课,孩子累,家长累,累到最后开始抱怨这个社会的不公*。

  卢梭坚决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反对强行灌输,严酷纪律和体罚等一些封建的教育理念。这些教育理念在某些地方也还是有存在,我庆幸的是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我女儿遇到了是好的理念的学校和好的老师。

  记得刚生下女儿那会,会有人推荐我看一些育儿书籍,告诉你应该按着书上说的教育孩子,到了小学阶段,会有人传授你一大堆关于孩子学*和性格培养的一些真实例子。

  说实话,我一直认为孩子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不能用固定的一个模式去套,就算有一次套准了,你也不能保证下次还一样管用,但有一个是肯定的,你次次套用别人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那将来孩子会变得让你陌生,让你无法亲*。

  孩子有自己的天性,有自己的想法,每一个阶段都会改变,有时候会快到我们根本反映不过来。孩子的一生很长,长到我们无法一直永远的陪伴,他们的天性是善良、可爱的,有时候他们的想法虽然不成熟,但是很有自己的主见,我们需要的是帮助他们审慎的选择,避开无知和荒谬的东西,灌输他们有用的知识。

  张弛有道,是我们作为家长最应该学*和教育孩子的最好的一种方法,努力做到让他们在接收有用知识的同时,学*如何做人,收获幸福、自由、*等、博爱的教育!

  “一个好教师应该具有哪些品质,人们对这个问题是讨论了很多的。我所要求的头一个品质是:他绝不做一个可以出卖的人。”

  从来没有认真的读过一本书,这次有幸在林老师的介绍下接触了《爱弥儿》这部伟大的著作,我很欣慰。通过阅读卢梭的《爱弥儿》,我对这本书产生很大的感触,这本书详细的阐述了卢梭对人的教育的观点,让即将成为幼师的我受益匪浅。

  下面是我对于此书的一些阅读感悟,与大家共同体会。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所以,问题不在于防他老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我很赞同卢梭的观点,在当今的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犹如父母掌心的宝,他们把造成孩子伤害的一切都拒之千里,不让孩子从事有危险,但对孩子的将来有利的事情和活动,孩子被禁锢在安全无恙的环境中,孩子不能经受应有的锻炼和适应,这样孩子虽然没有暂时的灾难和危险,但是孩子却缺乏了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就像没有战胜过任何疾病的孩子不会强壮一样。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如:在冬天,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孩子**以后必将走向社会,必将遇到他想不到的危险和困难。因此,如果把孩子培养成温室里的花草,就等于害了孩子,违反了正常的自然法则。虽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却造成了危害孩子的后果。例如:两个同样大的孩子在学走路,一个孩子的父母很放手,摔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再走;另一个孩子的父母小心翼翼的护着孩子,生怕他摔倒了,或干脆用带子绑住孩子的腰,拴着走。哪一个孩子先学会走路呢?我想每个人都会知道答案。给别人金子,不如教他点石成金的方法。如何生活才是我们需要教育的,活着只是一种状态,要想活得有意义,就要自己用心去感悟。如果一个人无聊的活着,即便活了一千岁也不会觉得有意义。为什么有的人一鸣惊人,逝世后仍被后人念念不忘?为什么有的人消极低迷,最后悄无声息的离开了人世,却没能留下任何足迹?人生要活得怎样,丰富还是无趣,就要看自己选择怎样的生活了。

  在我实*中,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刚来园时,一天到晚总是哭,午睡还经常尿床,也不会穿衣服,自理能力很是不好。原来孩子在家里的时候从来没有自己穿过衣服,一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大小便也是大人们经常提醒及时帮助解决的。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了条件反射,更不用说自己解决了。

  我深深的感受到,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是很重要的因素。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对孩子百依百顺,要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培养他们

  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永远不会独立成长,更不会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

  在卢梭的《爱弥儿》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成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惯。”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就拿孩子的学电脑来说吧,如果孩子不喜欢计算机,就是交给他再多的操作方法,我想也是没用的。

  现在有许多的幼儿园就是这样,老师只顾一味的教,而并没有在意孩子的兴趣所在。我曾听过一节“沉浮”的科学活动课,在整节课中,幼儿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把瓶子放进水中,而他们根本没有自己选择操作材料和操作方式的机会。卢梭称“寓教于乐”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这一观点在幼儿园教育中仍占有重要地位,而这节课中教师的主要问题就是没有让幼儿自由探索,只是一味地给孩子们灌输科学知识,没有让幼儿的精神生活得到丰富。

  记得在我曾经去过的幼儿园,我们的主班老师很注重幼儿学*兴趣的培养,每天晨间谈话时,都从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如:奥特曼,汽车,飞机,孙悟空等,以一种宽松的氛围和孩子们讲这些事物。有一阵孩子们对奥特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于出现很多奥特曼打怪兽的动作,于是老师和孩子们讲奥特曼星球的故事,告诉孩子们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并没有奥特曼和怪兽,老师、爸爸、妈妈之所以让我们小朋友看这部动画片是让我们小朋友知道:保护好人,和坏人做斗争。通过这样的谈话,孩子对老师非常的崇拜,以为老师知道很多奥特曼星球的故事,不但培养了幼儿的学*兴趣,还教育了幼儿基本的道理。我认为这个老师的教育会很成功。

  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思想,教育孩子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鼓励孩子大胆提出新颖、富有创造性的观点,我们不期望他们能够学会多少东西,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引导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会他们如何学*,让他们在玩中学,让幼儿学会自主学*。只有让孩子对学*的内容感兴趣并觉得具有挑战性,才能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中,使他们感觉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让幼儿在学*中逐渐发现学*的规律和学*的乐趣,从而为以后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书中的许多观点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支持的,但是书中部分内容在现在看来有些过于狭隘。我并不完全赞同他的自然主义,他反复说过,富人家的孩子受到了太多来自于**或生长环境中出现的其他人的影响,卢梭认为穷人可以自然成长而富人却不能。我认为他把穷孩子的成长过程看得过于简单了,无论穷孩子还是富孩子他们的成长中都会受到来自于各个方面的影响,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都在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因为我们不能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让儿童任性发展,我们应该把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的身上,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我觉得这本书教给我的不仅仅是怎样教育孩子,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对亲人、对生活、对事业有价值的有热情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最后,我想以卢梭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我们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我们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时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与我们。”

  作为一名师范生,我时常在自我与现实之间徘徊,一方面自己经历了那终生难忘的高考,另一方面,假如某一天我为人师表,又不得不融入到“素质教育”的大潮中,其实我自己还是挺矛盾的,我不能否认那起早贪黑的苦读对于我的大学生活的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又不忍回想那些因为应试压力而结束年轻生命的苦痛。一直在试着寻找答案,什么样的教育才能使我们更轻松地在这个社会立足。

  *来,读了卢梭的《爱弥儿》,很奇怪,读后很*静,也许,这就是我所向往的吧。《爱弥儿》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浅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他借助一个构想出来的人物——爱弥儿从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细致地表述了他对自然教育的观点及设想。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爱到了良好的教育的。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过,我的控制还只是假定的,因为,谁能够对一个孩子周围所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能力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为主的。

  现在很多家长急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孩子三四岁就把他们送进幼儿园,给他们找各式各样的补*班,业余班,孩子弱小的身体承担着不小的负担,而最后我们不仅发现他们会产生厌烦情绪,而且也会与父母渐行渐远。所以我们应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童年的快乐,等到了适当的阶段再给他们文化教育,要尊重青少年的发展规律。卢梭认为孩子在成年之前就必须是个孩子,如果我们在他童年时期就试图把他培养成一个大人,就会阻碍他体力的发展,致使他未来先衰,就像那些早熟的果子,虽然早熟却并不成熟,而且极容易腐烂。他决不违反自然的规律对爱弥儿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龄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此外,他关注爱弥儿生活中的一切,像饮食内容、生活*惯、接触的人等等。他认为凡事从人的小时候就打好基础,对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儿童的教育,教师之路任重道远。她们如同含苞欲放的花蕾,需要教师给他们灌溉,而怎么样把这些孩子培养成质量上好的人才,与教师自身能力,观念密切相关。

  《爱弥儿》本是反封建的思想结晶,但我们不难发现其对于我们的现代教育的重大意义,而且,他的某些思想正悄无声息地迎合了现s代教育的要求,我们应该从中寻找智慧,在教育中不断地创新,为教学寻求合理之道。

  《爱弥儿》是法国教育家卢梭的名作,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国家,影响巨大。这本书能够深深地触动人的心灵,我把感触深刻的几方面写下来。

  教育目的:“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的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从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受到良好的教育的。”


爱弥儿读后感实用20份(扩展5)

——《爱弥儿》1000字读后感3篇

  卢梭写的《爱弥尔》一书,在我所看的教育专著书籍中,属于非常清新的、非常有自己独特见解的著作。卢梭写于1762年的《爱弥尔》,虽然经过了漫长的风雨考验,但是直到如今,依然焕发出它迷人的光彩。对于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需要从教育的原点出发,在实践中探索,在且思且行的过程中,再次回到教育的原点思索思索,这是十分有益的。

  卢梭的《爱弥尔》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

  《爱弥尔》也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十分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主动地去学*。

  作为一位教师,读完《爱弥尔》后,我深受这本书的影响。卢梭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种自然教育,渴求的“个性**”,这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呵护学生个性的花蕾,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成为他自己。这要在现实中做起来也许很难,但我会时时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罗盘,朝这个方向努力!

  作为一名师范生,我时常在自我与现实之间徘徊,一方面自己经历了那终生难忘的高考,另一方面,假如某一天我为人师表,又不得不融入到“素质教育”的大潮中,其实我自己还是挺矛盾的,我不能否认那起早贪黑的苦读对于我的大学生活的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又不忍回想那些因为应试压力而结束年轻生命的苦痛。一直在试着寻找答案,什么样的教育才能使我们更轻松地在这个社会立足。

  *来,读了卢梭的《爱弥儿》,很奇怪,读后很*静,也许,这就是我所向往的吧。《爱弥儿》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浅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他借助一个构想出来的人物——爱弥儿从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细致地表述了他对自然教育的观点及设想。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爱到了良好的教育的。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过,我的控制还只是假定的,因为,谁能够对一个孩子周围所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能力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为主的。

  现在很多家长急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孩子三四岁就把他们送进幼儿园,给他们找各式各样的补*班,业余班,孩子弱小的身体承担着不小的负担,而最后我们不仅发现他们会产生厌烦情绪,而且也会与父母渐行渐远。所以我们应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童年的快乐,等到了适当的阶段再给他们文化教育,要尊重青少年的发展规律。卢梭认为孩子在成年之前就必须是个孩子,如果我们在他童年时期就试图把他培养成一个大人,就会阻碍他体力的发展,致使他未来先衰,就像那些早熟的果子,虽然早熟却并不成熟,而且极容易腐烂。他决不违反自然的规律对爱弥儿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龄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此外,他关注爱弥儿生活中的一切,像饮食内容、生活*惯、接触的人等等。他认为凡事从人的小时候就打好基础,对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儿童的教育,教师之路任重道远。她们如同含苞欲放的花蕾,需要教师给他们灌溉,而怎么样把这些孩子培养成质量上好的人才,与教师自身能力,观念密切相关。

  《爱弥儿》本是反封建的思想结晶,但我们不难发现其对于我们的现代教育的重大意义,而且,他的某些思想正悄无声息地迎合了现代教育的要求,我们应该从中寻找智慧,在教育中不断地创新,为教学寻求合理之道。

  学校开展教师读书活动,《爱弥儿》是读的第二本书,利用晚上和周末,我把这本众人称之为不朽之作——《爱弥儿》读了一遍,这本书的内容浅显简洁,使我轻松地阅读、快乐地品尝。总结出以下内容: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了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爱弥儿是卢梭假想的一个教育对象,全书共分五大章,卢梭根据爱弥儿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爱情教育。虽然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但是,在当时,这样的教育思想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种自然教育,渴求的“个性**”,这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冰心曾经说过: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蔡志忠也曾经说过: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己。呵护学生个性的花蕾,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成为他自己。这要在现实中做起来也许很难,但我会时时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罗盘,朝这个方向努力!

  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再进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虽然卢梭的自然教育与我们如今的教育在客观角度上有很大差异:比如孩子的数量比,教育对象的选择性,教育环境等。但在教育方法上还是有很大共性的,书中,作者这样写道:年轻的老师们,我教给你们的方法虽然难以实施,却是唯一能够培养孩子的方法,如果你不善于教导儿童活泼起来,那么你就很难把他培养得聪明起来。不要对孩子的看法表示反对,你应该知道,你越是严厉地管教孩子,他们越是调皮,他们在你面前越是拘束,那么背着你的时候,他们会闹得更凶。看到这些话,给了我不小的启发。

  读了这本书,受益匪浅。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了好的指导作用,我要多读一些这方面的书,提高自己。


爱弥儿读后感实用20份(扩展6)

——《爱弥尔》读后感 (菁华5篇)

  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 年,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而我,则更*惯于称这为卢梭的教育理想国。

  卢梭在此书中通过"爱弥儿"成长过程的描述,阐明了他对儿童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目的,教育方法。他认为教育应该以自然主义为基础,尤其应注意儿童教育,并提倡促进儿童的能力和器官的发育,使儿童的能力日益发达,使其天资尽量的发挥扩展,达到与自然一致的目的。

  卢梭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应自然,以儿童为本位。他在《爱弥尔》中开宗明义地说," 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

  卢梭认为,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 自然的存在" .因此他主张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分阶段进行。而在他之前的英国大哲学家洛克曾主张,儿童就像一块白板,教育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意愿采用任何方式去塑造儿童。在这种儿童观下,教育就是重复训练,儿童被当作一个容器,由**随意填充。这种儿童教育观对教育的影响十分巨大。在当今学前教育实际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其实上述儿童教育误区的例子也是洛克教育观的流毒。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读完《爱弥儿》这部伟大的著作,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在我们*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必要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了解、掌握一些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关心当代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把当代和未来的科学发展的绚丽蓝图呈现在他们面前,让他们去触摸、体验,并初步掌握。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书架上早就有《爱弥尔》这本书,只是太不好读,所以一直搁置在高处。进入二年级开始担任班主任工作,也陆陆续续读了一些有关班主任管理方面的书籍,还想对孩子有更多地了解,所以硬着头皮翻开了有大量繁体字而且是上下两册的《爱弥尔》。虽然读的有些艰难,但对书有了大概的了解,从中也多多少少知道了卢梭的教育思想。下面我想简单说说自己的一些体会。

  《爱弥尔》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通过对它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尔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的“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因此,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取他所需要的知识。这一点,我觉得可以借鉴到我们的教学中,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强调写出真情实感。其实,也只有通过孩子的亲身感受,才能对事物有更多、更真切地了解,写出来的东西也才显得真实。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再好不过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不过的行为,在这点上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应该通过游戏保持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且看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有个小品里的一句话对此就有讽刺的意味——“我要我的孩子戴着博士帽就出世了”。确实,我们不能否认家长们的用心良苦,但是却没有认识到这是怎样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让一个孩子做他极不情愿或不需要做的事情,根本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不仅所投入的会白费,而且还会让孩子从此讨厌接受教育,逆反心理会越来越严重;或许,孩子们是乐意接受的,那我们只能投以怜悯的眼光了,因为那将是一群没能享受人生最快乐、最无虑生活的可怜人。

  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拿来使用,让孩子顺从“自然”的发展,不要让他们过早地知道与他们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让他们尽情地游戏,这样才能达到需要和供给的*衡,才是自然地发展。

  让孩子多多参与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获得感性的认识,让他们真正成为社会的人,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也是他提倡的重要目标。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培养独立的人格,培养创新的意识。大胆实践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大胆地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现在很多孩子所缺乏的,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引领孩子追求的目标。这样做可以陶冶少年儿童的思想情操,并增长一些实际知识。锻炼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了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建立了人际间的交往,而且培育了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能够自觉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这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大有益处。

  卢梭的“自然教育”之为“自然”,还强调个人的自主性。他认为应该让孩子早点认识到自我,什么东西是属于自己的而什么东西不是,属于自己的东西要据理力争,不是自己的东西就要理所当然地放弃。这样就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的,先避开社会层面不说,最起码孩子对自己的身体、行为、意识等是有绝对自*的。

  但是,我们可以很轻易地看到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况,很大一部分事情都是家长帮孩子决定的,当然这在孩子尚没有能力决定之前是无可厚非的,但一旦孩子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并且自主地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喜好及厌恶时,家长更应该做的是给与理解和支持,而不是剥夺他们的这一权力。孩子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选择权利,他跟大人之间是*等的关系。假如孩子不得不服从大人们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束缚,他们的不情愿有朝一日是要爆发出来的,到时候孩子就会变得越发乖张任性,根本不能管束了。假如一个孩子因为*惯性的服从,最终成为一个只会照吩咐工作的工具,那会是多么可悲的事情。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就有这样的情况,家长强制性地安排孩子参加这样那样的补*班,说什么为了竞争,说都是为孩子着想,孩子面对这些来自家长的压力也就只能服从了,这服从让孩子几乎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了。

  20xx年7月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书,叫《爱弥尔》,其副标题叫《论教育》。这本书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卢梭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等的。该书主要体现了思想家卢梭的以下四个主张:

  1、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这一点是最可贵的,也是我最欣赏的,对我心灵触动最大的一条。

  2、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一点,在现在的教学中,得到深远的拓展和广泛的应用。同时,我也知道了原来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方法,早在三个世纪前,教育家卢梭就提出来了,可见他是多么有远见,真是高瞻远瞩啊!

  3、他主张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的“儿童中心论”。 想想当今社会由于竞争日趋激烈,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不顾孩子的想法和意愿,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周末或节假日替其报名参加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唯恐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家长应该自问一下,是孩子的意愿吗?他们成长的自由快乐吗?是不是在摧残自己的孩子?

  4、他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人人*等,互助互爱。

  读完《爱弥儿》这部伟大的著作,我产生了很大的感触。特别是他的自然教育观,对我们现代的教育仍然有借鉴意义。首先,教育孩子就要顺应自然,给孩子的成长提供宽松的环境,不要担心孩子会磕着、碰着、冻着、饿着,让孩子经理风雨的洗礼,才能见到美丽的彩虹。另外,对孩子的惩罚也要遵循自然,让孩子明白犯错误受惩罚,是自然赋予的,不是家长,不是同学,也不是老师,跟你过不去,这样就不会产生矛盾,家庭,同学、师生之间的关系自然就和谐了。这一点现在可以应用于现代的教育。

  卢梭的儿童教育观,虽然经过三个世纪的岁月交替,时代变更,而在现在知识日趋进步,思想断更新的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真理是经得起时代检验的,可见卢梭的教育观有着惊人的超前意识和恒久内涵。我认为在我们*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对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要不断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更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一切从育人出发,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举的思想。充分认识到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对于理论性太强的书,我总是避而远之,因为他们费解枯燥,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乏可操作性。然而当我读完卢梭的教育哲学专著——《爱弥尔》后,觉得这本书深入浅出,用最简单的话阐述着他在幼儿教育方面的真知灼见,着实让人倍感受用。

  卢梭在《爱弥尔》中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应自然,以儿童为本位。他在《爱弥尔》中开宗明义地说,“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

  这些儿童教育观,尽管历经三个世纪的恶的岁月交替,时代变更,而在知识日趋进步,思想不断更新的当今依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威力。经得起时代检验的才是真理,可见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有着惊人的超前意识和恒久内涵。

  有哪段教育话语比这段更经典?“大自然希望儿童在**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我宁愿让一个孩子到十岁的时候长得身高五尺而不愿他有什么判断的能力。事实上,在这种年龄,理性对他有什么用处?它阻碍着体力的发展,儿童是不需要这种阻碍的。”这是整本《爱弥儿》中最精髓,最叫绝的一段。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

  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在少年宫,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个7、8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在此,我们不能不痛心,我们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不堪重负,甚至怀疑这个世界的阳光是不是金色的,是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怀疑头顶的天空是不是蔚蓝的,是不是充满自由和翱翔的.空间的?因为在这些可怜的孩子耳旁总是聒噪着一些貌似苦口婆心的烦人的教导,头顶上总是压着数座沉重的大山,他们的世界已经失去了童年的光彩,他们成了满足大人培养欲望的行尸走肉。

  孩子是有思想的,这点我们要时刻切记。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卢梭认为,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因此他主张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分阶段进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轻负高质的追求,争取让儿童回归儿童,让儿童做回儿童。

  《爱弥尔》对于师范专业生来说是一本耳熟能详的书。但本人一直没有看过,这次买了本《爱弥尔》,拿到手后并没有急着看,而是先查阅了这本书的相关背景资料。

  卢梭1712年6月29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父亲是钟表匠,技术精湛;母亲是牧师的女儿,颇为聪明,端庄贤淑。母亲因生他难产去世。他一出生就失去了母爱,他是由父亲和姑妈抚养大的。比他大7岁的哥哥离家出走,一去不返,始终没有音训。这样,家里只剩下他一个孩子。7岁的卢梭就将家里的书籍遍览无余。知道这些相关背景后,在闲暇时就把这本书给看了。读完之后,发现这本书其实和之前所想象的不一样。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象。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是一本叙事性的教育专著,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而并非教育事实。当然,我这样的感觉都不能遮盖住《爱弥尔》是一本划时代的巨作。多数人读完《爱弥尔》之后,都会有这种感觉:原来所有的教育思想早在17世纪的这本书里都有过阐述了。我不敢保证是不是所有的教育思想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但是我敢肯定地说是它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富的。我们可以试想的是,17世纪的卢梭能提出这样的教育思想,就可见这本书是一个超前的、影响时代的一本好书。

  书中提到最多的是自然教育,可说是其独到之处。我们不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拿来使用,让孩子顺从“自然”的发展,不要让他们过早地知道与他们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让他们尽情地游戏,这样才能达到需要和供给的*衡,才是自然地发展。让孩子多多参与社会调查、参观、获得感性的认识,让他们真正成为社会的人,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也是他提倡的重要目标。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培养独立的人格,培养创新的意识。大胆实践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大胆地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现在很多孩子所缺乏的,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引领孩子追求的目标。这样做可以陶冶少年儿童的思想情操,并增长一些实际知识。锻炼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了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建立了人际间的交往,而且培育了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能够自觉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这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大有益处。

  卢梭的自然教育,还强调每个人都有其自主性。他认为应该让孩子早点认识到自我,哪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而哪些不是。这样就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的,先避开社会层面不说,最起码孩子对自己的身体、行为、意识等是有绝对自*的。孩子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选择权利,跟大人之间是*等的关系。假如孩子不得不服从大人们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束缚,他们的不情愿有朝一日是要爆发出来的,到时候孩子就会变得越发任性,根本不能管束了。假如一个孩子因为*惯性的服从,最终成为一个只会照吩咐工作的工具,那会是多么可悲的事情。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就有这样的情况,家长强制性地安排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补*班,说都是为孩子着想,孩子面对这些来自家长的压力也就只能服从了,这服从让孩子几乎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了。

  以上只是本人对这本书简单浏览的一些粗略体会,对卢梭“自然教育”的简单理解,其实“自然教育”的重要意义不止于此,我们应该在进行教育的同时吸取有用的教育经验,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完善。


爱弥儿读后感实用20份(扩展7)

——卢梭爱弥儿读后感 (菁华3篇)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卢梭20年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著作。它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尔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恶,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蓝图。

  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不顾儿童的特点,按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而又感情丰富,能爱能仁的人,是封建*的掘墓人。他认为当时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无法自然发展了,使人屈服成为现有制度和风尚的牺牲品。

  卢梭认为人们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而这种教育来源有三个方面,即来自自然的,来自周围的和外界的事物。卢梭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同“自然教育”配合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卢梭从观念和先天道德出发重视教育的作用并要求教育遵循儿童天性,考虑自然的教育必须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须保护儿童善良的个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强迫服从,强制灌输,严酷纪律和体罚等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儿童直接从外界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帮助儿童审慎地选择,避开无知和荒谬的东西,获得有用的知识与合理的教益,而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点。

  卢梭这位划时代的教育思想家,反封建的教育先驱,不曾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也未曾长久地从事教师工作。但通过顽强的自学和吸收前人先进的思想,通过对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深刻观察与思考,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培养自然人,找出教育的出发点——儿童的身心特征,强**育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依次实施,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儿童的兴趣,反对教师、**的干涉等,这些在当时都是极不*凡的见解,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一定的科学性。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卢梭20年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著作。全书共5卷,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尔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恶,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蓝图。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

  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不顾儿童的特点,按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而又感情丰富,能爱能仁的人,是封建*的掘墓人。他认为当时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无法自然发展了,使人屈服成为现有制度和风尚的牺牲品。

  卢梭认为人们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而这种教育来源有三个方面,即来自自然的,来自周围的和外界的事物。我们的本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当三种教育的方向一致时,有能够圆满地配合时,儿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三者之中,自然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人的教育时光全由我们控制。因上,卢梭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同“自然教育”配合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他说“大自然希望儿童珍视短暂的童年生活,关心儿童的游戏,允许儿童充分地进行自由活动,而不应强制儿童像苦役似的不断读书。卢梭从观念和先天道德出发重视教育的作用并要求教育遵循儿童天性,考虑自然的教育必须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须保护儿童善良的个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强迫服从,强制灌输,严酷纪律和体罚等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卢梭还认为劳动对人的生存意义重大,只有自食其力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另外培养自由的方式也应该被动地接受**的说教,或单纯从书本上进行学*。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儿童直接从外界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帮助儿童审慎地选择,避开无知和荒谬的东西,获得有用的知识与合理的教益,而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点。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挺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

  卢梭这位划时代的教育思想家,反封建的教育先驱,不曾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也未曾长久地从事教师工作。但通过顽强的自学和吸收前人先进的思想,通过对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深刻观察与思考,在深刻批判封建教育不合理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自然教育的理论;抨击了封建教育的目标,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培养自然人,找出教育的出发点——儿童的.身心特征,强**育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依次实施,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儿童的兴趣,反对教师、**的干涉等,这些在当时都是极不*凡的见解,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一定的科学性。虽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其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偏激性,片面性、保守性和落后性,但无数深刻的教育观点,现在读起来仍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

  《爱弥儿》是一本教育名著。让我开拓了在教育方面的视野。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这种思想贯穿于整本爱弥儿中,例如第一卷开头他这样写道:“出自造物主手的东西,都是好多,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他所提出的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的方法是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

  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

  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出汗时换衣。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该去担心他不爱学*,而应该激发他学*的兴趣。当网络世界进入孩子的生活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绝,而应该变“堵”为疏导,引导孩子文明上网、正确上网。


爱弥儿读后感实用20份(扩展8)

——爱弥尔读后感 (菁华3篇)

  《爱弥儿》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于l762年发表的重要著作,该书出版时,曾轰动了整个西欧,影响巨大。这是·一部以小说形式出现的论教育的专著。卢核透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进行教育的过程,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教育思想。他认为要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就务必改造个人。为此,他提出了一个如何培养新社会(即资产阶级社会)的新人(摆脱封建影响的人)的教育计划。卢梭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主张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出发展的“自然教育”。

  卢梭认为,所谓自然教育,包括三方面:第一,“自然的教育”。实际上包括自然环境对于儿童的影响以及儿童的本性,也就是儿童所具有的遗传素质、身心发展特点等;第二,“人为的教育”。它包括母亲、保姆、教师等教育者对儿童的教育和影响;第二,“事物的教育”。

  指周围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卢梭很注意上述三方面教育的统一性。在他看来,对儿童施加数育,“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丁人,或是受之于事物”的教育,就像三个教师对一个学生进行教育一样。“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石同教育相互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部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到达他的.目标。”怎样使三种教育协调一致呢?卢梭的答案是:“人为”的教育和“卓物”的教育,务必服从“自然”的发展。他说:“往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lLL=量墨JEL‘i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由我们决定。只万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所以受人支配的两种力量。务必服从那种不受人支配力量的领导。”因此,卢梭主张务必依照儿堂“自然”的发展秩序,以儿童的内在自然为依据,透过恰当的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得以顺利的发展,这就是卢梭自然教育的要义。

  最*我有幸拜读了法国作家卢梭的《爱弥尔》。《爱弥尔》一书用轻松严谨的语言,通俗易懂的词句,娓娓道来,一气呵成!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触颇多。在我的印象中“爱弥尔”是一个人的名字,而这本书以它作为全书的题目,我想它会是一本通过描述“爱弥尔”的成长历程而写成的一本书。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象。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那样,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

  卢梭在书中说的最多的就是“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

  我们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在家长逼迫下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可是,我们是不是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呢?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是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满自由和翱翔的空间呢?

  其实,我们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在卢梭的《爱弥尔》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那就是:“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现代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讲究方法,认识思考、工作劳动、体育运动、生活起居等都讲究方法。我们时时要想起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孩子学*的好坏是每个家长都比较关注的,都想方设法去辅导他们,参加一些绘画舞蹈钢琴培训班,但对他们在成长中是如何保护他们自己却教育得不多。

  教给孩子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锻炼独立性和创造性。鼓励孩子大胆提出新颖、富有创见的观点,为孩子提供各种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干中学,让他们学会自主学*。这里所说的自主学*,是指儿童的高品质的学*。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孩子发展的学*,都一定是自主学*。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让孩子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正在学*的内容很好奇,能积极地参与到学*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肯定,能看到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自己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学*才是真正有效的学*。要促进孩子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孩子参与到自主学*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这些是我读了这本书后比较肤浅的一点体会,对卢梭“自然教育”的简单理解,其实“自然教育”的重要意义不止于此,我们应该在进行教育的同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吸取有用的教育经验,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完善。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该书于1762年发表,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它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爱弥儿》出版后轰动了整个欧洲,影响巨大。

  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但瑕不掩瑜,卢梭以*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

  卢梭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极严格的,他是这样说的:“人们也许希望他的教师曾经是教过一次学生的,这个希望是太大了;同一个人只能够教一次学生,如果说需要教两次才能教得好的话,那么他凭什么权利去教第一次呢?一个人有了更多的经验,当然可以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这样做下去的。不论是谁,如果他相当成功地把这种事业完成一次之后,他就会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无心再从事这样的工作了;至于说他头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可以预断第二次也一定是很坏的。”我觉得这个观点对于身为教师的我们来说,是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当我们在教育上遇到了问题时,而又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有时会采用一些消极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负责任的教师会继续探索解决之道,而一部分人就会避重就轻,绕过这个问题。对于这些来说,教师或许只是我们职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对于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来说,可能我们一时的偷懒,就会在他们的教育上造成一个重大的缺憾,而又没有第二次的弥补机会的。


爱弥儿读后感实用20份(扩展9)

——爱弥儿读后感菁选

爱弥儿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弥儿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卢梭的《爱弥尔》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那就是:“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纵观整本书,不难看出,卢梭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的思想是殊途同归的。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但这并不表明我书中所有内容都报以肯定的态度。爱弥儿是卢梭假想的一个教育对象,根本就没有进行过实际操作和实践,全书共分5卷,卢梭根据爱弥儿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对两岁以前的儿童进行体育教育,对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就行感官教育,对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进行智育教育,对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进行德育教育以及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教育,虽然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爱情教育是逐步上升进行的,但很明显,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不过在当时,这样的教育思想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

  此外,卢梭不提倡对二至十二岁的儿童进行知识教育,显然这是在现代完全行不通的。卢梭会说,这个时期让孩子学*,孩子只是在被动地学*,不仅不会学到知识,反而养成许多坏*惯,其实也不然,许多学生的兴趣爱好就是在小时候培养起来的,这对他们一生都是受益的.。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该去担心他不爱学*,而应该想办法去激发他学*的兴趣。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出汗时换衣。当网络世界进入孩子的生活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绝,而应该变“堵”为疏导,引导孩子文明上网、正确上网。

  教育如果只培养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让人性生物般地任性发展,而是要靠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读完《爱弥儿》这部伟大的著作,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在我们*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成语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如:清·蒋士铨《鸡毛房》:“冰天雪地风如虎,裸而泣者无栖所。”又如:你就在这儿吧,冰天雪地的上哪儿去?——老舍《骆驼祥子》十二

  成语漫天盖地:指遍布天地之间。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又如:半山里树顶上,胡先看见岳统制败回,后边漫天盖地的番兵赶来。——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二十三回

  卢梭先生并不是陌生人,他的名著《社会契约论》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都是法律系同仁的必读书目之一;他在《社会契约论》中的“*等、自由”“天赋人权”的理论,在《爱弥尔》这本教育类著作中,同样有所体现。

  一、孩子是应当自然的成长的,但也不能无节制的满足其欲望。

  “感觉是他知识唯一的来源,他什么东西都想去摸一摸、弄一弄”;所以自然是孩子的本源,孩子天然就对所有的事物都感兴趣,并天然就会模仿大人的言和行;所以,孩子本身是不需要被教育的,他或她天然就能够自我学*和自我教育。**的过多干预才是导致教育偏离本源的主要原因。

  “他们先是想依赖,随后才想指使别人。不过,这一现象并不是由本性产生的。”与此同时,孩子天然又是极聪明的,或者说人类天生又是极其聪明的;如果他们发现了可以为所欲为,可以通过哭闹、撒娇、投诉、控告获得利益,他们自然不会通过自身努力去实现利益,而显然会其他更容易的方式去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所以要在他或她明白,真正疼痛的时候再请求帮助,而不是将他人当做自己的拐棍,那样注定是走不快、走不远的。

  **世界的规则也应当遵循这个原则,否则就会出现通过法外途径反而能够得到更多利益的怪事,且可能导致恶性循环。

  另外,家长也不应当焦虑,该会走路的时候,他或她就会自然学会走路;该会说话的时候,他或她就会学会说话;家长能够做的不是替他或她走路或说话,而是创造机会练*,创造机会让他或她自然的学*,比如卢梭笔下的假面具练*,比如我们小时候慢慢学会跳绳。

  焦虑走路、焦虑跳绳、焦虑成绩、焦虑工作、焦虑婚姻。这些焦虑都是同样的问题,关心则乱。自然之道、顺应趋势之道才是解决问题的本源之道。

  二、孩子是应当被*等对待的,虽然这知易行难。

  如果孩子是自然成长的,那么他或她应当是能够独立照顾自己的,能够不依赖拐棍而自然站立的。那么作为独立的人,他或她理应获得家长的尊重。不过,客观上大部分家长包括我自己,都很难那样*等的对待他们,如同我们在社会中没被他人*等的对待或往往不能*等的对待他人一样。

  当代社会,追求效率,能够短*快的实现目标的方法被广泛宣传和使用,加上刻意不刻意的焦虑,使得大家都变得急功*利、拔苗助长。无论是报班还是作业时间,无论是生活自理还是购买衣物,我们总在以“我是为了你好”为借口,不*等的对待孩子,急功*利的.强制对方。而当一个人不能被*等的对待,真正的独立是不会从天而降的;真正的成长也是不可能靠强制得来的;这正是我们要修行之处,只有做到了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爱弥尔终将长大,终将独立的生活在这个世界,希望他或她是自然的,是独立的,是能够*等善待他人同时被他人*等善待的!我们能做的是尽量创造上述条件,共勉。

  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这句话我很赞同。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现在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卢梭的《爱弥尔》,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来我坚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

  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玩耍打闹,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快乐地成长。

  在我们*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会遥远。佛说:人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为有了你的作为,才使得人生变得有意义。人生本来就应该是幸福完整的,我们只不过是去奋力追求还他个原貌而已!

  十月接*尾声,打开窗户,银杏树的叶子已是一树金黄,在深秋清冷的风中有几片不安分,唱着飒飒的秋之歌,纷纷落下,像是悲吊秋的离去,又像是迎接寒冬的到来。《爱弥儿》的研读已接*尾声。*时忙于工作,只有在周末,才能静静地坐在电脑前写点读书的感受。

  一、开卷有益,“施压未必真无情”

  以前也读过卢梭的一些书,但看到卢梭把自己的五个孩子都送到了教养院,自己这个所谓的父亲却在大谈教育,觉得有点讽刺的味道,所以不是很喜欢卢梭这个作家,还有就是在小时候,有一次为了逃避责任,诬陷了一个侍女,结果侍女被主人赶出了家门。卢梭在《忏悔录》里,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深深忏悔,生存环境的不如意会改变许多。但后来,卢梭在自己不断地努力下,和在几位贵人的资助下,逐渐走出生活的低谷,随着自己作品的问世,逐渐步入社会的上层。认真研读这本书,是在乡村教育家读书会中,每一次的研讨,每一次的作业督促,都成了一种阅读下去的动力,当然细细品读,也渐渐被作品的精彩之处深深吸引。

  作为老师,在忙碌的工作之于读点书,真的是很有必要,读就有收获。这次的作业是针对后两张,卢梭的假设样子“爱弥儿”已不如青年,马上要迈进婚姻的殿堂,作为教父的'卢梭如何引导他呢?和童年、少年时代一样,也是遵循自然的规律,也和苏菲开始了爱情之旅。

  二、男女有别“爱情真谛是互相尊重”

  在书中,爱弥儿身体强健,渐渐成熟,需要一个女性的陪伴。在卢梭的眼中,这个女孩必须能担当起一个成年女性所应该担负的一切。成熟、稳重,大方而又不失羞怯。于是,爱弥儿和苏菲见面了。爱弥儿渐渐喜欢上了苏菲。于是,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去看她,但路途很遥远,要骑着马儿。当他到家门口的时候,苏菲早早地到了那儿,可不幸的是苏菲非常怕马,于是,下一次,爱弥儿像他的父亲提议,一定要步行去,可见,爱是想对方所想,而不是为了自己。

  交往的过程是渐进的。书中详细地描述两人交往的过程。卢梭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恋爱期的青年男女是如何相处,甚至吵架的过程,字里行间充满了温情。书中所要告诉我们的是男人和女人真的是有差异的,男人主动、强壮,女人则是防御性的。但男人会为了讨好女孩做许多事,女孩虽然弱小,却有控制男人的力量。真的是挺有意思。

  其实,在现实世界中,男孩和女孩的确是上帝的美好创造。其实,真正的爱是双方想着对方。爱情永远是美好的,沉浸在爱情世界的两个人就像生活在一个很大很大的玫瑰园,亲密的话语如玫瑰花瓣一样,散发着迷人的芳香。但,女孩最需要的是尊重。就像苏菲故意疏远爱弥儿,爱弥儿非常苦恼,后来,苏菲才向自己的母亲说出了,自己的家境贫穷,而爱弥儿的家境比较殷实。这样,是为了对方更尊重自己,而不是一个把钱财看的高于一切的一个男子。

  金钱从来都在爱情的左右,从未离开。简爱的一段爱情告白“如果上帝赐给我美貌和财富,我也会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等的,就如同你我走过坟墓,*等的站在上帝面前。”

  婚姻的真谛是彼此尊重、理解孩子已长大,要开始自己的生活,所以,作为父母的引导作用就渐渐变小,孩子要独立地面对一切,独自处理问题。

  读了卢梭的《爱弥儿》,让我想起了莎士比亚的那段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所以,如果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就要看看卢梭的《爱弥儿》。

  卢梭的《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话就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爱弥儿》一共分为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理、内容和方法,作为教育工作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和借鉴的。

  在第一卷中,卢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发展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认为卢梭在《爱弥儿》里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是很有道理的。现实社会中,我们不能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让儿童任性发展。我们应该把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迁"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家长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孩子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爱弥儿》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爱弥儿的知识虽然不多,但他所知的`东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没有一样是一知半解的。能够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学的内容,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学得再多有什么用呢?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所听所见所经历的都会在白纸上留下烙印。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纸上是永远抹不去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些现象: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冷语讽刺,这个学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性格变得沉默起来。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

  建设祖国的重任落在孩子们身上,而培育学生的重任也落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都要更加用心地学*有关学生的教育方法。

  爱弥儿内容简介:

  《爱弥儿》是一本以小说形式写作的教育论著,作者让-雅克.卢梭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全书一共分五卷,依次论述了对两岁前婴幼儿、2-12岁儿童、12-15岁少年、15-20岁处于青春期的青年以及成年男女五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爱弥儿》中,卢梭通过描写爱弥儿及其家庭教师的故事,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出一个理想公民。这本书不仅是卢梭论述教育的专著,同时也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

  爱弥儿读后感:

  印象中“爱弥儿”一词在大学时期的课堂、教材和试卷上频频出现,当时对于《爱弥儿》一书的认知仅限于“卢梭的一部关于教育的著作”,除此之外并无更深入的了解。踏入工作岗位后,无意间在当当网上再次看到《爱弥儿》,觉得熟悉又陌生,便想着入手“一读究竟”。

  “那些聪明的作者总是致力于研究**应该知道些什么,却从不问问孩子具备学些什么的能力。他们总是期待孩子变成什么样子的**,却从不考虑在变成**前孩子是什么样子。”翻看续页,这段文字就像一把刀子扎在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毕业初期的我吗?一心想着到底该如何教孩子才会懂,却未曾去深思孩子到底该如何学才能更快乐。

  孩子哭了,作为家长,你会怎么办?

  奶奶选择赶快安抚或是尽力帮助,去做一些让孩子开心的事,马上满足孩子,让孩子觉得一哭就能解决问题。爸爸首先想到求助,无人帮助时,再去做一些让孩子可能开心的孩子。孩子哭了,很多时候,为了让他们*静下来,我们会抱抱他们,抚慰他们;安抚无果,我们会吓唬他们,甚至打他们。读后感·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对我们下命令,就是我们让他们服从命令。因此孩子最先*得的不是支配别人就是受人支配,还不知道怎么说话,就会命令别人了;还不知道怎么行动,就会按照别人的意思行动了。不是我们屈从于他们,就是他们顺从于我们自己的一时念想。

  孩子哭了,妈妈则先了解原因,观察孩子并确认孩子是否需要帮助,如有真正需求,及时认可并立刻满足需求。摧毁一个人的最快方法,是让他想要什么就立刻得到什么,因为所有欲望得到满足就会觉得生活安逸,欲望便随之日益增长。待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绝他的要求,而这样的拒绝完全出乎孩子的意料之外,后果便不堪设想。

  发展,顺应自然;教育,回归孩子;成长,遵循规律。

  人总是强要淮北的土壤生淮南蜜橘,强要淮南蜜橘结在淮北的苦枳之上,但是气候、风雨和季节等自然条件,他们通通不管;新生儿离开母体,还没有开始活动和伸展他的四肢,就又被放在床上固定脑袋、伸直双腿、用各种各样的包布和带子将他们束缚起来,殊不知新生儿需要活动并伸展他们的四肢,才能让四肢不会因蜷缩太久而感到麻木;想要孩子身体强壮、自主独立,却不训练他们忍耐严寒酷暑、风霜雨雪,事事包办代替。想努力改善自然,却时时刻刻破坏它;想努力培养孩子,却时时刻刻限制他。蜜橘生长,要顺应生长环境;孩子成长,要遵循发展规律。

  刚开始读《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所有关于具体教育内容的东西用笔划出来。它所宣扬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划越觉得不对劲,读完上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驳他对爱弥儿的教育了。甚至于读下卷的时候,我发现卢梭一直在干预爱弥儿,而不是指引。

  他选择的教育对象我也有一些疑问:

  他所教育的爱弥儿,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原因是“穷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的学生爱弥儿必须是来自于温带的土地富饶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却是个孤儿,而且只服从于“我”,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我搞不懂,他为什么一定要让爱弥儿是个孤儿?父爱和母爱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话,他还不如去孤儿院领一个回来教呢!哪一个富人,或者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只听从别人的话呢?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他主张教育的环境在乡下。乡下清新的空气、质朴的人们、与大自然的亲*……都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条件,的确。可是乡下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闻,但这和法国当时城市的污秽和混乱相比要好得多。

  《爱弥儿》卢梭的著作之一,这是卢梭关于教育的论述的著作。书中作者通过一个虚拟的人物“爱弥儿”来表达作者对教育方方面面的看法。

  书中作者是爱弥儿的导师,爱弥儿出生在富贵家庭,但是他是孤儿,从小就用导师带。这样作者就可以充分的利用他自己的教育思想来培养爱弥儿。作者从爱弥儿的出生到以后的成家立业,其中每个阶段的指导和教育都是用他自己那套独特的教育方法,他强调根据自然的法则来培养教育儿童。

  他主张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对儿童进行不同的教育和锻炼。他觉得应该根据儿童的自然本性进行教育,教育应该是适应儿童自然发展的准则。让儿童在游戏中学到有用的东西,让儿童在劳动中了解劳动的光荣和神圣,他强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不是只凭书本。

  《爱弥儿》这本书里面详细的阐述了卢梭关于教育的看法,从婴儿到成年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分别举例说明。其中很多教育方法和教育原理对我们现在的教育还是有很深影响的,如,我们要不能溺爱儿童,让他们在受到小挫折小伤害之后,明白什么是幸福快乐;我们教给儿童的不是知识,而是教他们如何在需要时去火的知识;老师教学过程中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明白学*那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理解,最终掌握。

  因为内容好多,很多都很好,嘻嘻,所以还是要自己看得好啊!!我只是随便写写,发泄发泄而已!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读完卢梭的《爱弥儿》,虽说有一点雾里看花,但细细品味,确是有不少独到见解之处,现简述一点读书心得。

  他在《爱弥儿》中系统阐述了性善的问题,顺应天性的发展才是教育应该做的。因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要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大自然希望儿童在**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他认为不能用**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儿童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就是一件愚蠢的事情。

  卢梭认为,人的成长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教育,是人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务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卢梭认为只有这三方面教育协调一致的发展,才能促使儿童得到健康的成长。

  卢梭根据他对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的理解,将儿童的教育分为五个阶段,。他认为,从人的出生到两岁这个阶段,主要应进行体育教育。从2岁到12岁这个阶段,儿童在智力还缺乏理性思维的能力,感官教育教育就显得比较重要。从12岁到15岁这个阶段,在这一时期,智育教育的地位就占主体了。从15岁到20岁这个阶段,随着人的智力的理性判断能力的发展,这个阶段,道德教育就是重点了。从20岁开始,爱情教育应成为这一阶段教育的核心问题。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幼儿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轻视了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儿童本以发展兴趣、开发智力、培养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主要目标,许多家长和教师却以儿童认识多少汉字,学了多少英文为衡量儿童教育水*的标准。这种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幼儿教育改革应借鉴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尊重儿童的天性,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卢梭主张儿童应在生活经验中接受教育。“为了使大家明了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儿童通过切身体验,感到不方便或痛苦之后,他们就会理解这种惩罚是自身原因造成的'了。卢梭认为,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道德的公民,而不是去关心荣誉和财富。所谓道德公民,就是以道德作为自己的意志,个人并不是一个脱离社会的单个体。“应该教他**后怎样保护他自己,叫他经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放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卢梭认为如果儿童自我独立能力相对较差,家长和老师应重视培育孩子的挫折教育,引导他们吃苦耐劳、遇到挫折不气馁,认真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热爱生命、乐观向上的优秀品质。

  假期里,读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爱弥儿》。在书中,依次论述了自然教育、社会教育和公民教育三种教育形式。

  自然教育思想。所谓自然教育,就是以儿童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中心的教育,即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儿童能年龄特征而实施的教育。卢梭说“要教育你的学生爱一切的人,甚至爱那些轻视人民的人。”

  卢梭看来,人必然要走向社会。道德教育要注重道德实践,他主张让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去养成美德。强调“要以行动而不以言辞去教育青年”。《爱弥儿》中体现的公民教育,只是尽一个公民义务的教育。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把儿童看作儿童。要尊重儿童的天性,相信儿童具有内在的发展潜能。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愚蠢的事情。儿童尽管弱小,但他具有一种内在的发展潜能。总之,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其天性充分自由地发展,会使儿童将来获得快乐和幸福。

  我非常欣赏这段话: 要使孩子们保持他们的天真,只有一个良好的办法,那就是:所有他周围的人都要尊重和爱护他们的天真。不这样做,则我们对他们所采取的一切控制办法迟早是要同我们预期的目的产生相反的效果的;微微地笑一下,或者眨一下眼睛或不经意地做一下手势,都会使他们明白我们在竭力隐瞒他们什么事情;他们只要看见我们向他们掩饰那件事情,他们就想知道那件事情。文雅的人同孩子们谈起话来咬文嚼字,反而使孩子们以为其中有些事情是不应该让他们知道的,因此对孩子们讲话决不要那样的修饰辞藻;但是,当我们真正尊重他们的天真的时候,我们同他们谈话就容易找到一些适合于他们的语句了。有一些直率的话是适合于向天真的孩子们说的,而且在他们听起来也是感到很喜欢的:正是这种真实的语言可以用来转移一个孩子的危险的好奇心。同他说话的时候诚恳坦率,就不会使他疑心还有一些事情没有告诉他。把粗话同它们所表达的令人厌恶的观念联系起来,就可以窒息想象力的第一个火花。我们不要去禁止他说那些话和获得那些观念,但是我们要使他在不知不觉中一想起那些话和那些观念就感到厌恶。如果人们从心眼里始终只说他们应当说的话,而且他们怎样想就怎样说,则这种天真烂漫的说话方式将给他们省去多少麻烦啊!

  “教他们不去听那些废话,也就是对他们进行了非常有用的教育了。”

  《爱弥儿》第一卷的最后部分,讲到孩子学*语言,本文来谈谈几个关键点。

  1、从哭开始表达

  孩子出生从第一声啼哭开始,他在使用人类的这种基本的通用语言进行表达。这种表达,只能通过语调和节奏来表达有限的内容,但是确实孩子学*语言的第一步。

  这里的学*可以会引起误解,因为哭没什么好学*的,每个人天生就会。但是这里的学*是指孩子对哭的运用。

  此时的婴儿如果只有在痛苦时哭,那么**就知道他此时需要帮助,可以立马实施帮助,换尿布、喂奶等等。如果不能够找到痛苦的原因,**应该镇静,不能通过摇晃或者抚摸的方式叫他不哭。

  因为没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我们就在助长婴儿通过哭来摆布**的*惯。这种*惯通常会很顽固,比如很多大孩子在玩具商店里面打滚,成因从婴儿就开始。

  2、不对他们说废话

  最初,婴儿以哭的方式来和**交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在使用他们的语言和这个世界交流。但是我们往往不知道他们的语言,妄图以自己的想象去和他们交流。

  这种妄念表现在很多方面。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和他说很多话,扰乱了他的学*。在小时候应该经常性的教几个简单的发音,清晰、重复,而且这几个词要他能够观察到。比如说妈妈等等。多了反而会让他混乱。

  在稍微长大的时候,**会说一些超过孩子能够理解的话,比如问“爱不爱啊?”之类的问题。这些话对孩子来说是废话,因为他们不能够理解,反而引起他们的混乱。就是能够回答对,也不是通过理解,而是他在判断形式,按照最有利于他的方式回答。

  教他们不去听废话,家长首先要意识到那些是废话。这种教育就非常有用了。

  3、限制词汇量

  人们在教孩子说话这件事情上操之过急,反而会产生相反的结果。而降低这种急躁感或者焦虑的结果就是不用专门提高孩子的词汇量。

  如果只了解词汇,而不了解词汇背后的思想。这就是鹦鹉学舌,有坏处无意义。因为通过不同场合的使用同一词汇,哪怕是用错,但会让这个词的意思深入人心,而且随着场景的逐步增加,孩子自己会产生区别,用新的词汇去表达新的情况。

  简单的说不在词汇上不拔苗助长,他们才能把已经词汇,通过经常反复的比较,深入把握每个词的意思。等他们长大以后不至于混淆这些词的意思。

  4、回归语言的本来意义

  否定了很多的方面,但是如何把握这其中的度?就是在孩子语言发展的每个阶段,回归语言的本来意义,即交流。

  在婴儿时期,哭就是一种交流,**需要准确回应这种交流,那孩子哭的这种交流方式也不会变形。

  在说话阶段,不需要操之过急,因为单单会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最本质的是让孩子学会每个词语背后的思想,从而能够实现准确交流的目的。

  在更大一些的时候,也不用要求他们的语法,字的正确性,而是看发音是否清晰,用词是否恰当。交流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清晰意思,而不是书法优美,态度端正等等外在的东西。

  总之,语言是拿来交流的,特别是孩子,应该聚焦于本质,其他的东西不需要教,自然就学会了。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爱弥儿》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它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所说的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

  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惯。《爱弥儿》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要教授给学生多少已死去的知识,而是要教授学生如何利用自己的身体及思想,主动地去获取对自身有用的知识。只有这样,实施德、智、体方面的教育,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卢梭以*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暑假里我有幸读到法国教育学家的卢梭的旷世名作——《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直接表达了卢梭主张的教育观念,即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这也正是我我在过去一年的教学中所欠缺的,而在《爱弥儿》这本书中,我也重新定义了自己教学的目标和方向。

  一、培养什么样的人

  “生活,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上。”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我们自己了;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我们的第一个教师便是我们的保姆。

  二、怎样教学生

  “应该教他**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问题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而现代社会,每个人的压力都不小,特别是中国的孩子,从小就面临学业的巨大压力。好不容易辛苦考上大学之后,又面临就业的压力。如今大学生、研究生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前不久还有大学生自杀,去年也有研究生自杀的报道。卢梭的教育观点是,从小就要培养孩子能吃苦,有承受能力,教育就是要教学生如何生活,如何面对挫折。

  三、痛苦教育

  “我非但不小心谨慎地预防爱弥儿受什么伤,而且,要是他一点伤都不受,不尝一尝痛苦就长大的话,我反而会感到非常苦恼的。忍受痛苦,是他学*的头一件事情,也是他最需要知道的事情。……有些人用各式各样的东西把孩子围起来,预防他受到任何伤害,以致他在长大后一有痛苦便不能对付,既没有勇气,也没有经验,只要刺痛一下便以为就要死了,看见自己流一滴血便昏倒过去,弄成这样的结果,我们还能说这一大堆设备有什么用呢?”痛苦教育大概也应该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我们不能总是小心翼翼地避免孩子们受伤,因为受伤总是难免的。但是我们可以告诉他们避开无谓的伤害或受伤。比如利器戳到眼睛总不是好事。但是,有一些伤痛大概再所难免,比如奔跑中的摔倒。我们应该让孩子们知道谁也不能避免痛苦的困扰,但这不意味着我们一遇到痛苦就要投降。不然我们的孩子就会太软弱,太没有力量。如果被打火机的火花烧了一下手指,他们就知道玩火是危险的;如果手指流血我们就要教他们学会使用创口贴,方法是最重要的!

  《爱弥儿》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所著的一部关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记叙了一名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的人生经历,把他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教育经历等从客观的角度记录下来,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论著作,也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阅读的经典。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现在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辅导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这样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但作为一位准妈妈,我也非常能理解父母们的想法,也常常纠结以后自己要不要变成这样的家长。但在读了这本书后,我真的想通了,我们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

  孩子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所以,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玩耍打闹,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快乐地成长。

  在我们*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孩子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之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卢梭的《爱弥儿》是一本非常清新,有着独特见解的教育名著,虽然经过了漫长的风雨考验,但直到如今,依然焕发着迷人的光彩。无论是对于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我们都需要从教育的原点出发,不忘教育的初心,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今年暑假经俞老师推荐看了卢梭的《爱弥儿》,这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让我很有触动的是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

  作者认为教育要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年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对照自己,无论从工作还是生活上都切身感受到当今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还未懂事的时候,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每天都生活在焦虑和紧张之中。

  我家的孩子目前还处于静待花开的阶段,除了上课不太专心、作业效率不高、对考试分数不太敏感以外,其实还是属于比较乖的孩子。他没有沉迷网络游戏,没有对电子产品有过度依赖,也没有排斥对于之前双休日被安排的兴趣班,他阳光、开朗、热情,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比赛,作为课代表有较强的责任心,他喜欢阅读,知识面比较广泛,除了买书对于物质没有太多的需求,*时给他零花钱,他也从不乱花……作为家长我既着急又欣慰,其实内心很想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但社会就是这么现实,作为一名HR每年看着应届毕业生不是985、211就是海归,且入职的比例一直攀升(今年已达30:1),实话说很难不对孩子进行干涉,因为我怕,怕属于他的'那朵花还未排上绽放期……

  看完此书,我静静地思考。作为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我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出发点肯定毫无疑问是为孩子好。但换位思考,对于他而言,他的生活其实也有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是无形中产生的,因为家里有6双眼睛无时不刻的盯着他,他的一举一动都是被“监督”的状态,他会感到紧张,也许还会透不过气来。我知道,每个孩子都有他独一无二的认知过程,他并不是能够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我需要努力*衡好来自社会的压力与践行好教育的目的,我坚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他获得幸福。

  这个暑假,相信有很多家长和我一样,对于教育新政的实施,有喜有忧,喜的是从国家层面已意识到教育体制的优化刻不容缓;忧的是双休日我们将何去何从?冷静思考过后,我想凡事首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从容的应对“自然的存在”,*衡好来自社会上的压力,回归自然,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在日常学*的过程中,将尽可能尊重孩子的意愿,更加注重孩子的思想情操的陶冶,用心引导鼓励孩子去发现和体验身边的美,进一步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在学校生活中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我相信:我们的孩子们遇上了改革的浪潮,有机遇也有挑战。唯有积极努力,唯有全面发展,才能不负国之栋梁之使命!


爱弥儿读后感实用20份(扩展10)

——爱弥儿读后感菁选

爱弥儿读后感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弥儿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十月接*尾声,打开窗户,银杏树的叶子已是一树金黄,在深秋清冷的风中有几片不安分,唱着飒飒的秋之歌,纷纷落下,像是悲吊秋的离去,又像是迎接寒冬的到来。《爱弥儿》的研读已接*尾声。*时忙于工作,只有在周末,才能静静地坐在电脑前写点读书的感受。

  一、开卷有益,“施压未必真无情”

  以前也读过卢梭的一些书,但看到卢梭把自己的五个孩子都送到了教养院,自己这个所谓的父亲却在大谈教育,觉得有点讽刺的味道,所以不是很喜欢卢梭这个作家,还有就是在小时候,有一次为了逃避责任,诬陷了一个侍女,结果侍女被主人赶出了家门。卢梭在《忏悔录》里,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深深忏悔,生存环境的不如意会改变许多。但后来,卢梭在自己不断地努力下,和在几位贵人的资助下,逐渐走出生活的.低谷,随着自己作品的问世,逐渐步入社会的上层。认真研读这本书,是在乡村教育家读书会中,每一次的研讨,每一次的作业督促,都成了一种阅读下去的动力,当然细细品读,也渐渐被作品的精彩之处深深吸引。

  作为老师,在忙碌的工作之于读点书,真的是很有必要,读就有收获。这次的作业是针对后两张,卢梭的假设样子“爱弥儿”已不如青年,马上要迈进婚姻的殿堂,作为教父的卢梭如何引导他呢?和童年、少年时代一样,也是遵循自然的规律,也和苏菲开始了爱情之旅。

  二、男女有别“爱情真谛是互相尊重”

  在书中,爱弥儿身体强健,渐渐成熟,需要一个女性的陪伴。在卢梭的眼中,这个女孩必须能担当起一个成年女性所应该担负的一切。成熟、稳重,大方而又不失羞怯。于是,爱弥儿和苏菲见面了。爱弥儿渐渐喜欢上了苏菲。于是,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去看她,但路途很遥远,要骑着马儿。当他到家门口的时候,苏菲早早地到了那儿,可不幸的是苏菲非常怕马,于是,下一次,爱弥儿像他的父亲提议,一定要步行去,可见,爱是想对方所想,而不是为了自己。

  交往的过程是渐进的。书中详细地描述两人交往的过程。卢梭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恋爱期的青年男女是如何相处,甚至吵架的过程,字里行间充满了温情。书中所要告诉我们的是男人和女人真的是有差异的,男人主动、强壮,女人则是防御性的。但男人会为了讨好女孩做许多事,女孩虽然弱小,却有控制男人的力量。真的是挺有意思。

  其实,在现实世界中,男孩和女孩的确是上帝的美好创造。其实,真正的爱是双方想着对方。爱情永远是美好的,沉浸在爱情世界的两个人就像生活在一个很大很大的玫瑰园,亲密的话语如玫瑰花瓣一样,散发着迷人的芳香。但,女孩最需要的是尊重。就像苏菲故意疏远爱弥儿,爱弥儿非常苦恼,后来,苏菲才向自己的母亲说出了,自己的家境贫穷,而爱弥儿的家境比较殷实。这样,是为了对方更尊重自己,而不是一个把钱财看的高于一切的一个男子。

  金钱从来都在爱情的左右,从未离开。简爱的一段爱情告白“如果上帝赐给我美貌和财富,我也会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等的,就如同你我走过坟墓,*等的站在上帝面前。”

  婚姻的真谛是彼此尊重、理解孩子已长大,要开始自己的生活,所以,作为父母的引导作用就渐渐变小,孩子要独立地面对一切,独自处理问题。

  读了卢梭的《爱弥儿》,让我想起了莎士比亚的那段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所以,如果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就要看看卢梭的《爱弥儿》。

  卢梭的《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话就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爱弥儿》一共分为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理、内容和方法,作为教育工作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和借鉴的。

  在第一卷中,卢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发展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认为卢梭在《爱弥儿》里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是很有道理的。现实社会中,我们不能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让儿童任性发展。我们应该把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迁"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家长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孩子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爱弥儿》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爱弥儿的知识虽然不多,但他所知的东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没有一样是一知半解的。能够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学的内容,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学得再多有什么用呢?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所听所见所经历的都会在白纸上留下烙印。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纸上是永远抹不去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些现象: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冷语讽刺,这个学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性格变得沉默起来。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

  建设祖国的重任落在孩子们身上,而培育学生的重任也落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都要更加用心地学*有关学生的教育方法。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读完卢梭的《爱弥儿》,虽说有一点雾里看花,但细细品味,确是有不少独到见解之处,现简述一点读书心得。

  他在《爱弥儿》中系统阐述了性善的问题,顺应天性的发展才是教育应该做的。因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要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大自然希望儿童在**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他认为不能用**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儿童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就是一件愚蠢的.事情。

  卢梭认为,人的成长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教育,是人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务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卢梭认为只有这三方面教育协调一致的发展,才能促使儿童得到健康的成长。

  卢梭根据他对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的理解,将儿童的教育分为五个阶段,。他认为,从人的出生到两岁这个阶段,主要应进行体育教育。从2岁到12岁这个阶段,儿童在智力还缺乏理性思维的能力,感官教育教育就显得比较重要。从12岁到15岁这个阶段,在这一时期,智育教育的地位就占主体了。从15岁到20岁这个阶段,随着人的智力的理性判断能力的发展,这个阶段,道德教育就是重点了。从20岁开始,爱情教育应成为这一阶段教育的核心问题。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幼儿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轻视了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儿童本以发展兴趣、开发智力、培养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主要目标,许多家长和教师却以儿童认识多少汉字,学了多少英文为衡量儿童教育水*的标准。这种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幼儿教育改革应借鉴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尊重儿童的天性,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卢梭主张儿童应在生活经验中接受教育。“为了使大家明了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儿童通过切身体验,感到不方便或痛苦之后,他们就会理解这种惩罚是自身原因造成的了。卢梭认为,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道德的公民,而不是去关心荣誉和财富。所谓道德公民,就是以道德作为自己的意志,个人并不是一个脱离社会的单个体。“应该教他**后怎样保护他自己,叫他经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放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卢梭认为如果儿童自我独立能力相对较差,家长和老师应重视培育孩子的挫折教育,引导他们吃苦耐劳、遇到挫折不气馁,认真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热爱生命、乐观向上的优秀品质。

  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这句话我很赞同。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现在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卢梭的《爱弥尔》,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来我坚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

  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玩耍打闹,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快乐地成长。

  在我们*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会遥远。佛说:人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为有了你的作为,才使得人生变得有意义。人生本来就应该是幸福完整的,我们只不过是去奋力追求还他个原貌而已!

  《爱弥儿》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所著的一部关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记叙了一名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的人生经历,把他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教育经历等从客观的角度记录下来,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论著作,也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阅读的经典。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现在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辅导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这样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但作为一位准妈妈,我也非常能理解父母们的想法,也常常纠结以后自己要不要变成这样的家长。但在读了这本书后,我真的想通了,我们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

  孩子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所以,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玩耍打闹,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快乐地成长。

  在我们*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孩子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之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卢梭的《爱弥儿》是一本非常清新,有着独特见解的教育名著,虽然经过了漫长的风雨考验,但直到如今,依然焕发着迷人的光彩。无论是对于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我们都需要从教育的原点出发,不忘教育的初心,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暑假里我有幸读到法国教育学家的卢梭的旷世名作——《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直接表达了卢梭主张的教育观念,即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这也正是我我在过去一年的教学中所欠缺的,而在《爱弥儿》这本书中,我也重新定义了自己教学的目标和方向。

  一、培养什么样的人

  “生活,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上。”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我们自己了;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我们的第一个教师便是我们的保姆。

  二、怎样教学生

  “应该教他**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问题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而现代社会,每个人的压力都不小,特别是中国的孩子,从小就面临学业的巨大压力。好不容易辛苦考上大学之后,又面临就业的.压力。如今大学生、研究生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前不久还有大学生自杀,去年也有研究生自杀的报道。卢梭的教育观点是,从小就要培养孩子能吃苦,有承受能力,教育就是要教学生如何生活,如何面对挫折。

  三、痛苦教育

  “我非但不小心谨慎地预防爱弥儿受什么伤,而且,要是他一点伤都不受,不尝一尝痛苦就长大的话,我反而会感到非常苦恼的。忍受痛苦,是他学*的头一件事情,也是他最需要知道的事情。……有些人用各式各样的东西把孩子围起来,预防他受到任何伤害,以致他在长大后一有痛苦便不能对付,既没有勇气,也没有经验,只要刺痛一下便以为就要死了,看见自己流一滴血便昏倒过去,弄成这样的结果,我们还能说这一大堆设备有什么用呢?”痛苦教育大概也应该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我们不能总是小心翼翼地避免孩子们受伤,因为受伤总是难免的。但是我们可以告诉他们避开无谓的伤害或受伤。比如利器戳到眼睛总不是好事。但是,有一些伤痛大概再所难免,比如奔跑中的摔倒。我们应该让孩子们知道谁也不能避免痛苦的困扰,但这不意味着我们一遇到痛苦就要投降。不然我们的孩子就会太软弱,太没有力量。如果被打火机的火花烧了一下手指,他们就知道玩火是危险的;如果手指流血我们就要教他们学会使用创口贴,方法是最重要的!

  爱弥儿内容简介:

  《爱弥儿》是一本以小说形式写作的教育论著,作者让-雅克.卢梭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全书一共分五卷,依次论述了对两岁前婴幼儿、2-12岁儿童、12-15岁少年、15-20岁处于青春期的青年以及成年男女五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爱弥儿》中,卢梭通过描写爱弥儿及其家庭教师的故事,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出一个理想公民。这本书不仅是卢梭论述教育的专著,同时也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

  爱弥儿读后感:

  印象中“爱弥儿”一词在大学时期的课堂、教材和试卷上频频出现,当时对于《爱弥儿》一书的认知仅限于“卢梭的一部关于教育的著作”,除此之外并无更深入的了解。踏入工作岗位后,无意间在当当网上再次看到《爱弥儿》,觉得熟悉又陌生,便想着入手“一读究竟”。

  “那些聪明的作者总是致力于研究**应该知道些什么,却从不问问孩子具备学些什么的能力。他们总是期待孩子变成什么样子的**,却从不考虑在变成**前孩子是什么样子。”翻看续页,这段文字就像一把刀子扎在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毕业初期的我吗?一心想着到底该如何教孩子才会懂,却未曾去深思孩子到底该如何学才能更快乐。

  孩子哭了,作为家长,你会怎么办?

  奶奶选择赶快安抚或是尽力帮助,去做一些让孩子开心的事,马上满足孩子,让孩子觉得一哭就能解决问题。爸爸首先想到求助,无人帮助时,再去做一些让孩子可能开心的孩子。孩子哭了,很多时候,为了让他们*静下来,我们会抱抱他们,抚慰他们;安抚无果,我们会吓唬他们,甚至打他们。读后感·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对我们下命令,就是我们让他们服从命令。因此孩子最先*得的不是支配别人就是受人支配,还不知道怎么说话,就会命令别人了;还不知道怎么行动,就会按照别人的意思行动了。不是我们屈从于他们,就是他们顺从于我们自己的`一时念想。

  孩子哭了,妈妈则先了解原因,观察孩子并确认孩子是否需要帮助,如有真正需求,及时认可并立刻满足需求。摧毁一个人的最快方法,是让他想要什么就立刻得到什么,因为所有欲望得到满足就会觉得生活安逸,欲望便随之日益增长。待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绝他的要求,而这样的拒绝完全出乎孩子的意料之外,后果便不堪设想。

  发展,顺应自然;教育,回归孩子;成长,遵循规律。

  人总是强要淮北的土壤生淮南蜜橘,强要淮南蜜橘结在淮北的苦枳之上,但是气候、风雨和季节等自然条件,他们通通不管;新生儿离开母体,还没有开始活动和伸展他的四肢,就又被放在床上固定脑袋、伸直双腿、用各种各样的包布和带子将他们束缚起来,殊不知新生儿需要活动并伸展他们的四肢,才能让四肢不会因蜷缩太久而感到麻木;想要孩子身体强壮、自主独立,却不训练他们忍耐严寒酷暑、风霜雨雪,事事包办代替。想努力改善自然,却时时刻刻破坏它;想努力培养孩子,却时时刻刻限制他。蜜橘生长,要顺应生长环境;孩子成长,要遵循发展规律。

  在卢梭的《爱弥尔》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那就是:“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纵观整本书,不难看出,卢梭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的思想是殊途同归的。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但这并不表明我书中所有内容都报以肯定的态度。爱弥儿是卢梭假想的一个教育对象,根本就没有进行过实际操作和实践,全书共分5卷,卢梭根据爱弥儿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对两岁以前的儿童进行体育教育,对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就行感官教育,对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进行智育教育,对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进行德育教育以及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教育,虽然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爱情教育是逐步上升进行的,但很明显,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不过在当时,这样的教育思想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

  此外,卢梭不提倡对二至十二岁的儿童进行知识教育,显然这是在现代完全行不通的。卢梭会说,这个时期让孩子学*,孩子只是在被动地学*,不仅不会学到知识,反而养成许多坏*惯,其实也不然,许多学生的兴趣爱好就是在小时候培养起来的,这对他们一生都是受益的。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该去担心他不爱学*,而应该想办法去激发他学*的兴趣。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出汗时换衣。当网络世界进入孩子的生活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绝,而应该变“堵”为疏导,引导孩子文明上网、正确上网。

  教育如果只培养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让人性生物般地任性发展,而是要靠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读完《爱弥儿》这部伟大的著作,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在我们*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成语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如:清·蒋士铨《鸡毛房》:“冰天雪地风如虎,裸而泣者无栖所。”又如:你就在这儿吧,冰天雪地的上哪儿去?——老舍《骆驼祥子》十二

  成语漫天盖地:指遍布天地之间。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又如:半山里树顶上,胡先看见岳统制败回,后边漫天盖地的番兵赶来。——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二十三回

  假期里,读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爱弥儿》。在书中,依次论述了自然教育、社会教育和公民教育三种教育形式。

  自然教育思想。所谓自然教育,就是以儿童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中心的教育,即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儿童能年龄特征而实施的教育。卢梭说“要教育你的学生爱一切的人,甚至爱那些轻视人民的人。”

  卢梭看来,人必然要走向社会。道德教育要注重道德实践,他主张让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去养成美德。强调“要以行动而不以言辞去教育青年”。《爱弥儿》中体现的公民教育,只是尽一个公民义务的教育。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把儿童看作儿童。要尊重儿童的天性,相信儿童具有内在的发展潜能。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愚蠢的事情。儿童尽管弱小,但他具有一种内在的发展潜能。总之,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其天性充分自由地发展,会使儿童将来获得快乐和幸福。

  我非常欣赏这段话: 要使孩子们保持他们的天真,只有一个良好的办法,那就是:所有他周围的人都要尊重和爱护他们的天真。不这样做,则我们对他们所采取的一切控制办法迟早是要同我们预期的目的产生相反的效果的;微微地笑一下,或者眨一下眼睛或不经意地做一下手势,都会使他们明白我们在竭力隐瞒他们什么事情;他们只要看见我们向他们掩饰那件事情,他们就想知道那件事情。文雅的人同孩子们谈起话来咬文嚼字,反而使孩子们以为其中有些事情是不应该让他们知道的,因此对孩子们讲话决不要那样的修饰辞藻;但是,当我们真正尊重他们的天真的时候,我们同他们谈话就容易找到一些适合于他们的语句了。有一些直率的话是适合于向天真的孩子们说的,而且在他们听起来也是感到很喜欢的:正是这种真实的语言可以用来转移一个孩子的危险的好奇心。同他说话的时候诚恳坦率,就不会使他疑心还有一些事情没有告诉他。把粗话同它们所表达的令人厌恶的观念联系起来,就可以窒息想象力的第一个火花。我们不要去禁止他说那些话和获得那些观念,但是我们要使他在不知不觉中一想起那些话和那些观念就感到厌恶。如果人们从心眼里始终只说他们应当说的话,而且他们怎样想就怎样说,则这种天真烂漫的说话方式将给他们省去多少麻烦啊!

  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让—雅克。卢梭所著的《爱弥儿论教育》果然是教育名著,读后让人回味无穷,让我对教育、对育儿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这本书的开篇第一句,“一切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落到人的手中,就全都变坏了。”所蕴含的深邃哲理其实与《三字经》类似,都在主张人性本是善的,恶的根源就是失败的教育。这句话也彰显了教育的重要性。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认为,教育应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的,主张对儿童始终施行自然主义教育。

  全书是分年龄段来阐述的,逝去时光已不在,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来到了第三卷,十二到十五岁的年纪。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十分注意教育的程度和方法,要引导他如何思考问题。”“孩子读书却不懂得思考,那他就只知道读书,他不是在受教育,而是在学*识字。

  ”而现在的社会总是以成绩来评判一切,我自己在这个焦虑环境下也会有极端做法。其实各科书本的知识已经很全面了,有很多也很实用,可我们家长总是生怕孩子落后了、掉队了,给她们报各种兴趣班,做各种试卷练*,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才刚有苗头,就已经被扑灭在了重压之下。

  女儿总是很害怕和抵触地理知识的学*,觉得记背地名、气候、经纬度太过枯燥,学这些没有用。可太阳为何每天东升西落,为何会有四季更替,为何我们到欧洲很远,这些都是最最实用的生活常识,都与地理学息息相关。

  现在想想,也许问题就在于她没有好好体会生活,没有时间去思考,透过思考去探究,去解释最最普通的生活现象。有了思考,有了兴趣,才是学科知识的永动机,才能让她在知识海洋里驰骋。

  “为了不让孩子死啃书本,我要让他到工场去干活儿,动手会有助于他心灵的发展;”然而,我们很多孩子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都是家里“老大”,吃最好的,穿最好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们信奉的宗旨却是只要学*好,其他你不用管,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来照顾你生活。这样很明显背离了教育的目的。

  所以,这个暑假我上班的时候特意让十四岁的女儿在家做午饭吃,本来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可事实还是让我痛心难过,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教育的失败。头几天,独自在家的'孩子不是吃焦的鸡蛋,就是糊的饼;中间几天,索性饿着肚子等我回家后的晚饭,后面几天,甚至连煤气灶忘记关了,烧穿锅底是小事,要是房子点着可就是大事了。

  我们好像真的是做错了,错的是我们大人。现在这样,培养的就是“巨婴”。且不论学到了多少学科知识,一个没有生活能力的“巨婴”怎么在社会上生存呢?

  是的,我们少些说教,少些指责,多设身处地地替孩子想一想,不要一味地把我们的思想当成了他们的思想,在小树苗要被风吹到时扶一把,他终究会长成一颗参天大树的。在教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千万不能忽视对孩子的德育和生活能力的教育。

  自勉共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