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读后感(精选十篇)

首页 / 读后感 / |

  《蜀道难》读后感 1

  《蜀道难》凸现了大气磅礴的崇高美,演绎了迅疾变幻的运动美,奔涌出参差错落的音韵美,真正谱写了一首浪漫主义的绝唱。

  诗篇开头“噫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体现了李白胸中激荡着狂涛巨澜。

  总观全诗内容,真正体现了一种雄健伟岸,高峻奇险,浑然天成的崇高美,一种气象不凡的壮阔美。

  由于奔放不羁,豪迈恣肆,古乐府单一古板的句式,已远远适应不了李白那如长江大河般奔涌的情感了,于是,突破旧乐府的句式特点,也就成为必然。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最长的九字句,这些长短不齐,流转自如的句式。也只有这些句式,轻重缓急地表达出诗人奔放如风,迅疾如电的豪迈情怀,才能涂抹出气象不凡的浪漫主义的壮丽画卷。

  笔力的雄浑洒脱,龙腾蛇行;语言的参差错落,摇曳生辉,都使狂放浪漫的绝唱,*添了酣畅的流转美,起伏的参差美和动人撼人的节奏美!《蜀道难》,一首狂放的浪漫的绝唱,从内容到形式,无不都是诗人狂放之情主宰下的鬼斧神工般的走笔渲染,写意泼墨!

  知道李白的《蜀道难》的人,应该很多,他给人以辽阔的远景,一种地*线的宽广的感觉,又有一种崩天开地的豁然。这是一种我们民族的本质,艰辛却坚定,不易却执著。

  《蜀道难》读后感 2

  作为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清新飘逸,豪迈旷达,已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扛鼎之作,而《蜀道难》,就是这诸多审美对象中的一个经典。

  李白借“蜀道”这一特定的审美对象,通过描写“蜀道”之“难”,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体悟与认识。而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就是《蜀道难》的魅力之所在。而今,往日的嗟叹与无奈都变成了令人欣赏的美景、奇观,“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的千年古道,也变成了宽阔的道路,行人车辆不断。

  一场突如其来的人间灾难悄然而至,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地动山摇,山崩地裂,房屋倒塌,桥梁坍塌,公路被山体滑坡、泥石流阻断……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再一次出现了“蜀道难”的局面。

  面对困境,有的人选择面对,有的人则躲避。而我们的***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抗震救灾的重任。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用自己的身体和困难抗争,从瓦硕下面救出一个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生命;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从4999米严重缺氧的高空,空降地震灾区救助灾区人民,创造了世界军队空降史的奇迹;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挖凿堰塞体导流明渠,排除了堰塞体溃坝湖水淹没下游绵阳市的险情,创造了世界上成功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是呀,蜀道难,但难不倒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也难不到我们英勇。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会有“蜀道难”的境遇。面对困难,我们应该怎么选择?文学家王国维曾把人生的境界分为三种: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无论何时何地,王国维想告诉我们的是,要有那份别样的豁达、顽强和坚持不懈。而刘墉先生则把这三种境界分别比作骆驼、狮子、婴儿。现在的我们就像骆驼一样为了走出沙漠,就算再苦,也必须坚持。只有走出沙漠,才有活的机会。中年的我们好像狮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为了让家人过更好的生活而拼命工作,满足自己的物质或是精神上的需要。晚年的我们却回归到婴儿时的天真,与世无争,很淡定的过完余生。无论我们像什么,我们都要做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做最想做的自己。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当李白迷醉于自己的精神家园,陶醉在巴山蜀道上的一幅幅雄奇俊美的图画时,他的“狂放”“洒脱”,可谓发挥到了极致!

  《蜀道难》读后感 3

  小时便会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想着能写出这样诗句的人该是怎样的仙风道骨。直到初学《蜀道难》时,便又想如此谪仙般的人物怎会有这般畏叹。之后反复思索,终不得果。只觉人生路似蜀山道,坎坷叹,波折叹,不如学太白那样心破九霄,得一世肆意洒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仕途坎坷,世俗薄他。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些人不需要姿态,便是一场惊鸿。皇帝钦点不可耀,奸媚诋毁最为悲。面对这满目破碎的山河,盛唐不存,世态炎凉。经历安史之乱,蒙冤牢狱之灾,便是敬亭山后再无诗仙。是这世俗薄情,待他不善,还是这仕途坎坷,比蜀道路险,亦或是……他虽反复惊叹蜀道难行,却一直再走。不寄托高堂的庄严,不艳羡官场的利禄,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千年的风吹过,蜀道依存,他宁折不弯的风骨犹在。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是阶级腐败,忧国忧民。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蜀道究竟有多高险,让他一叹之不足而二叹,二叹不足则再叹。这其中的反复咏叹,是叹蜀道之难,还是叹军事叛乱,是叹锦绣繁华下的千疮百孔,阶级腐败,还是叹他这颗愤恨不*,忧国忧民的心。这又怎会是悲叹,仰天长啸,谁又与君知!独坐花荫下,独自痛饮酒。“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怕锦城金醉纸迷,乐不思蜀,乱了天下。他为国为民的丹心犹在。

  “问君西游何时还”——是人生路坎,心破九霄。

  “他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四海无乡,酒入豪肠。七分月光,酿龛世梦。余下月光啸三分剑气,绣口一吐便半个盛唐。我常于明月处想起他,思他的眉眼,思他的傲骨,思他的狂浪不羁,思他的肆意洒脱。便从中想到一个佩剑的白衣侠客,随身携着酒壶,且吟笑且徐行,慢慢消失在我的眼中,身后蜀山道上是他洒下的万千银辉。纵使人生路坎,但心破九霄。不如学太白豁达豪情,潇洒走一回。他笑看红尘的态度犹在。

  子之诗词,杰力人上。大骋阙词,至于如此。

  一勾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之后便再读,亦是悲叹。不如看淡坎坷,心破九霄。

  《蜀道难》读后感 4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历史传说的神奇与壮美,山川景物的伟大和强悍,诗人李白的豪放与旷达,久久回荡在脑海。再读《蜀道难》,别有一番风味。

  李白借“蜀道”这一特定的审美对象,通过描写“蜀道”之“难”,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体悟与认识。而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就是《蜀道难》的魅力之所在。而今,往日的嗟叹与无奈都变成了令人欣赏的美景、奇观,“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的千年古道,也变成了宽阔的道路,行人车辆不断。

  一场突如其来的人间灾难悄然而至,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地动山摇,山崩地裂,房屋倒塌,桥梁坍塌,公路被山体滑坡、泥石流阻断……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再一次出现了“蜀道难”的局面。

  面对困境,有的人选择面对,有的人则躲避。而我们的人民***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抗震救灾的重任。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用自己的身体和困难抗争,从瓦硕下面救出一个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生命;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从4999米严重缺氧的高空,空降地震灾区救助灾区人民,创造了世界军队空降史的奇迹;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挖凿堰塞体导流明渠,排除了堰塞体溃坝湖水淹没下游绵阳市的险情,创造了世界上成功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是呀,蜀道难,但难不倒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也难不到我们英勇的人民军队。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会有“蜀道难”的境遇。面对困难,我们应该怎么选择?文学家王国维曾把人生的境界分为三种: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无论何时何地,王国维想告诉我们的是,要有那份别样的豁达、顽强和坚持不懈。而刘墉先生则把这三种境界分别比作骆驼、狮子、婴儿。现在的我们就像骆驼一样为了走出沙漠,就算再苦,也必须坚持。只有走出沙漠,才有活的机会。中年的我们好像狮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为了让家人过更好的生活而拼命工作,满足自己的物质或是精神上的需要。晚年的我们却回归到婴儿时的天真,与世无争,很淡定的过完余生。无论我们像什么,我们都要做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做最想做的自己。

  最后,我想说,无论我们处在哪个阶段,达到何种境界,面对困境,只要有“人生得意须尽欢”的乐观,“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钟鼓馔玉不足贵”的坦然,相信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无限惊喜。

  《蜀道难》读后感 5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蜀道难》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历史传说的神奇与壮美,山川景物的伟大和强悍,诗人李白的豪放与旷达,久久回荡在脑海。再读《蜀道难》,别有一番风味。

  李白借“蜀道”这一特定的审美对象,通过描写“蜀道”之“难”,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体悟与认识。而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就是《蜀道难》的魅力之所在。而今,往日的嗟叹与无奈都变成了令人欣赏的美景、奇观,“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的千年古道,也变成了宽阔的道路,行人车辆不断。

  一场突如其来的人间灾难悄然而至,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地动山摇,山崩地裂,房屋倒塌,桥梁坍塌,公路被山体滑坡、泥石流阻断……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再一次出现了“蜀道难”的局面。

  面对困境,有的人选择面对,有的人则躲避。而我们的人民的***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抗震救灾的重任。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用自己的身体和困难抗争,从瓦硕下面救出一个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生命;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从4999米严重缺氧的高空,空降地震灾区救助灾区人民,创造了世界军队空降史的奇迹;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挖凿堰塞体导流明渠,排除了堰塞体溃坝湖水淹没下游绵阳市的险情,创造了世界上成功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是呀,蜀道难,但难不倒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也难不到我们英勇的人民的军队。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会有“蜀道难”的境遇。面对困难,我们应该怎么选择?文学家王国维曾把人生的境界分为三种: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无论何时何地,王国维想告诉我们的是,要有那份别样的豁达、顽强和坚持不懈。而刘墉先生则把这三种境界分别比作骆驼、狮子、婴儿。现在的我们就像骆驼一样为了走出沙漠,就算再苦,也必须坚持。只有走出沙漠,才有活的机会。中年的我们好像狮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为了让家人过更好的生活而拼命工作,满足自己的物质或是精神上的需要。晚年的我们却回归到婴儿时的天真,与世无争,很淡定的过完余生。无论我们像什么,我们都要做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做最想做的自己。

  最后,我想说,无论我们处在哪个阶段,达到何种境界,面对困境,只要有“人生得意须尽欢”的乐观,“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钟鼓馔玉不足贵”的坦然,相信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无限惊喜。

  《蜀道难》读后感 6

  小时候,有人曾问我最喜欢的诗人是谁,我说是李白。我喜爱他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绵长;喜爱他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唯美;喜爱他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细腻

  我以为读过他的这些诗就算是真正了解他了,可是当我读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豪情时,我才发现,“诗仙”李白的诗就像是自己手里举着的那一壶酒一样,令人回味悠长。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篇的那一句绝唱,绝非懦弱胆小无能之人能写出来的,只有李白,这个敢叫力士脱靴,贵妃磨墨的李白敢于叫板而出。

  我读过很多作家写山的高险,然而只有李白,这位用生命写诗的人,可以让我读得脊背发凉。一首好诗总会有一两句可以震撼到人心,而这首诗的每一句都足以让我肃然起敬。

  全诗都是夸张地描绘蜀道的危险,行旅的艰苦。诗中蜀自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太白山有鸟道,却无人路可行寓高山阻隔之意于其中。接着引用五丁开山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表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为蜀道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也间接地说明了蜀道在历史上就是不可逾越的险阻。蜀山太高,连太阳神的车子都得绕行,而且天梯石栈的下面是急湍险流。健飞的黄鹤无法通过,善于攀援的猿猱之类也同样为如何通过而发愁,在此基础上,诗人又通过摹写攀登者的神情和动作,如“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来进一步烘托山路纤曲,蜀道因其高而艰险难行。“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这样的细节描写较好地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如果说,这样就让我们对蜀道的难畏惧,这似乎不是诗仙的作风。于是,接下来的四句又唱出另一种绝响。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如此一笔,勾勒出险而峻的蜀山绝壁,领我们进入那群峰之间共观峭壁绝岩。“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仅此一句,酣畅淋漓,他带着那一声声惊天动地的声响,连同那蜀道的艰险,一同呈现在世人前。读诗,是享受美的过程,读出了万丈豪情的同时,还听到了震耳的水流声,看到了争流的瀑布倾泻而下。

  面对着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境,即使有着锦城的云乐,李白也只有“侧身西望长咨嗟”,早早回家而去。这并不是懦弱,他只是看清在繁华一片的气象下统治阶级的腐败,因而深表愤恨与不满,以奔放不羁的笔调写了政治上的求仕心,也表达了对人民的热爱。“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凭的李白,一切无不尽归笔底!

  一直以来,很想找一个完美的词来形容李白,可是,太多的修饰在他的身上都显得那么累赘,他就是那么一个飘然超脱的诗人,不需要太多的形容,只需静静的读着他的诗,便懂了。

  余光中曾这样形容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是的,惨淡月光下,一个身影,左手一壶浊酒,右手一把利剑,趁着酒兴而舞,剑反射出淡淡寒光,身旁石桌上,笔墨散乱地放着,纸上,一篇文章扬扬洒洒,最显眼的,莫过于那几个字:蜀道难。

  《蜀道难》读后感 7

  这是一首让古今文人拍案称奇的诗章。

  诗歌开篇即凭空起势,骤响彻天。诗人把三个叹词相叠,两个形容词各带一个语气词并列,另用一个比喻,来突出蜀道之难,诗句气势磅礴,使读者在心目中对蜀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着按由秦入蜀的路线(长安―太白山―峨眉山―青泥岭―剑阁―成都),具体写蜀道之难。

  先写蜀道开辟之难。诗歌夸张地说自蜀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后来五丁力士拽蛇导致地崩山摧身死才促成了蜀道的修建。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为蜀道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也间接地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次写蜀道旅途之难。以“六龙回日”的神话和想像,用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来反衬,用悲鸟、子规作烘托,极写山的高峻奇险;以“冲波逆折”“飞湍瀑流”的直接描写,用“崖转石万壑雷”的夸张手法,极写水的湍急凶险。

  继写蜀道人事之难。剑阁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不乏据险作乱的先例,诗人怀着对国事的担忧、对人民的关切之情,警告当局要吸取历史教训,防止地方军阀据险作乱,残害人民。

  文末的结语写蜀道之难导致的结果。行人望蜀兴叹,徒唤奈何,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人以鬼神莫测的笔法,纵横驰骋,时间上从四万八千年之前的混沌初开至战国而至中唐;空间上从长安跨越数座大山而至成都,从上可摩天的山巅到激流回旋奔腾的深壑;其他,从行人至鸟兽,从神话传说至当今世道……腾挪跌宕,惊心动魄,把蜀道之难渲染得淋漓尽致。

  本诗为乐府诗,形式自由,每句字数从三言至十一言,参差错落,且三次换韵,非常适合表达大自然的奇观和诗人热情奔放的思想感情。诗歌融神话、传说、谚语与景观、人事、心理于一炉,想像丰富奇特,夸张新颖独到,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前、中、后出现三次,反复咏叹,内容逐次加深,产生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全诗从形式到内容,充分体现了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蜀道难》读后感 8

  最*我读了诗人李白所写的《蜀道难》一文,这篇文章虽然不是第一次读,但是当再次读完后又让人感慨万千,又一次被李白的那种浪漫主义情怀带进了诗里,《蜀道难》凸现了大气磅礴的崇高美,演绎了迅疾变幻的运动美,奔涌出参差错落的音韵美,真正谱写了一首浪漫主义的绝唱。现淡淡读了文章后的感想:

  作为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清新飘逸,豪迈旷达,已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扛鼎之作,而《蜀道难》,就是这诸多审美对象中的一个经典。

  李白的人格力量是什么?勿庸置疑,那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自信,是“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的狂放。一个“狂”字,是他喷薄如日热情似火的情感的体现,也是他对自己精神家园本能的执着的选择:对“钟鼓馔玉”的嗤之以鼻,蔑视鄙弃,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抗争,毅然绝弃;对祖国壮丽山河的一往情深,无比热爱!

  总观全诗内容,真正体现了一种雄健伟岸,高峻奇险,浑然天成的崇高美,一种气象不凡的壮阔美。只有李白,只有有着风卷残云般气魄的李白,才能让蜀道上连天的群峰,壁立的悬崖,汹涌的恶水,凄凉的丛林,还有那磨牙吮血的

  恐怖,全都渲染出大气磅礴的长轴画卷,才能凸现出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崇高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空间上难度上的极度扩张;“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时间上的极度绵延拓展;“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五丁开山”的巨大的神勇力量;“飞湍瀑流争喧豗 ”的汹涌激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奇险峥嵘,这一切的一切,在诗人如椽巨笔的挥洒下,没有一个不是突破景物常态的,没有一个不是宏大壮阔的,没有一个不是粗拙奇谲的,也没有一个不是令人心动魂悸的!总观全诗内容,真正体现了一种雄健伟岸,高峻奇险,浑然天成的崇高美,一种气象不凡的壮阔美!

  《蜀道难》,一首狂放的浪漫的绝唱,从内容到形式,无不都是诗人狂放之情主宰下的鬼斧神工般的走笔渲染,写意泼墨!知道李白的《蜀道难》的人,应该很多,他给人以辽阔的远景,一种地*线的宽广的感觉,又有一种崩天开地的豁然。

  这是一种我们民族的本质,艰辛却坚定,不易却执著。

  《蜀道难》读后感 9

  小时候,有人曾问我最喜欢的诗人是谁,我说是李白。我喜爱他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绵长;喜爱他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唯美;喜爱他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细腻

  我以为读过他的这些诗就算是真正了解他了,可是当我读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豪情时,我才发现,“诗仙”李白的诗就像是自己手里举着的那一壶酒一样,令人回味悠长。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篇的那一句绝唱,绝非懦弱胆小无能之人能写出来的,只有李白,这个敢叫力士脱靴,贵妃磨墨的李白敢于叫板而出。

  我读过很多作家写山的高险,然而只有李白,这位用生命写诗的人,可以让我读得脊背发凉。一首好诗总会有一两句可以震撼到人心,而这首诗的每一句都足以让我肃然起敬。

  全诗都是夸张地描绘蜀道的危险,行旅的艰苦。诗中蜀自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太白山有鸟道,却无人路可行寓高山阻隔之意于其中。接着引用五丁开山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表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为蜀道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也间接地说明了蜀道在历史上就是不可逾越的险阻。蜀山太高,连太阳神的车子都得绕行,而且天梯石栈的下面是急湍险流。健飞的黄鹤无法通过,善于攀援的猿猱之类也同样为如何通过而发愁,在此基础上,诗人又通过摹写攀登者的神情和动作,如“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来进一步烘托山路纤曲,蜀道因其高而艰险难行。“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这样的细节描写较好地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如果说,这样就让我们对蜀道的难畏惧,这似乎不是诗仙的作风。于是,接下来的四句又唱出另一种绝响。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如此一笔,勾勒出险而峻的蜀山绝壁,领我们进入那群峰之间共观峭壁绝岩。“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仅此一句,酣畅淋漓,他带着那一声声惊天动地的声响,连同那蜀道的艰险,一同呈现在世人前。读诗,是享受美的过程,读出了万丈豪情的同时,还听到了震耳的水流声,看到了争流的瀑布倾泻而下。

  面对着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境,即使有着锦城的云乐,李白也只有“侧身西望长咨嗟”,早早回家而去。这并不是懦弱,他只是看清在繁华一片的气象下统治阶级的腐败,因而深表愤恨与不满,以奔放不羁的笔调写了政治上的求仕心,也表达了对人民的热爱。“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凭的李白,一切无不尽归笔底!

  一直以来,很想找一个完美的词来形容李白,可是,太多的修饰在他的身上都显得那么累赘,他就是那么一个飘然超脱的诗人,不需要太多的形容,只需静静的读着他的诗,便懂了。

  余光中曾这样形容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是的,惨淡月光下,一个身影,左手一壶浊酒,右手一把利剑,趁着酒兴而舞,剑反射出淡淡寒光,身旁石桌上,笔墨散乱地放着,纸上,一篇文章扬扬洒洒,最显眼的,莫过于那几个字:蜀道难。

  《蜀道难》读后感 10

  李白一生都怀有建功立业的求仕思想,性格自由豪迈,入京求仕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又有“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是那样的雄健奔放,那样的充满激情,那么的感情至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一叹之不足而二叹,二叹不足而至于再叹的基调。诗中大量运用神话,用夸张的手法来写蜀道难行及战祸之烈。使蜀道风光既神奇又壮伟,令人惊奇振奋,抓住名山水特色,展示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奇险、高峻之貌。通过传神的历史,使全诗充满奇险色彩和浪漫气氛。

  “六龙回日”写其高,“冲波逆折”写其险,“黄鹤南飞”“猿猴攀愁”写其峻,“飞流争喧”写其险,“扪参历井”写其危,“悲鸟、雄飞雌、子规”写其空悲。总之,作者运用大量想象和形象的夸张,把蜀道的难和伟抒发的淋漓尽致。

  气象上,如从高山壁画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连绵不断的出现在面前,让人叹为观止啊!

  还有,诗人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因而成为千古传颂之佳句,反复咏叹描绘了由亲人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

  结尾写战祸之烈,一方面写剑阁的险要,易守而难攻,易生叛乱,不可留;另一方面写蜀道军事叛乱的残忍景象,抒发诗人对现实的隐忧,他看清在繁华一片的气象下统治阶级的腐败,因而深表愤恨与不满,以奔放不羁的笔调写了政治上的求仕心,也表达了对人民的热爱。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凭的李白,一切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命运大致相同,都是一直遭到排挤,一生失意,通过诗句表达对专权黑暗政治的不满,但他们的失意在诗中消极的表现,如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白居易“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侵月”,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无不体现作者的感叹,蕴藉忧愤。而李白单单除外,“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岂是悲叹?是他那鲜明的浪漫。


《蜀道难》读后感(精选十篇)扩展阅读


《蜀道难》读后感(精选十篇)(扩展1)

——《蜀道难》读后感 (菁华5篇)

《蜀道难》读后感1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蜀道难》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历史传说的神奇与壮美,山川景物的伟大和强悍,诗人李白的豪放与旷达,久久回荡在脑海。再读《蜀道难》,别有一番风味。

  李白借“蜀道”这一特定的审美对象,通过描写“蜀道”之“难”,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体悟与认识。而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就是《蜀道难》的魅力之所在。而今,往日的嗟叹与无奈都变成了令人欣赏的美景、奇观,“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的千年古道,也变成了宽阔的道路,行人车辆不断。

  一场突如其来的人间灾难悄然而至,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地动山摇,山崩地裂,房屋倒塌,桥梁坍塌,公路被山体滑坡、泥石流阻断……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再一次出现了“蜀道难”的局面。

  面对困境,有的人选择面对,有的人则躲避。而我们的人民*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抗震救灾的重任。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用自己的身体和困难抗争,从瓦硕下面救出一个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生命;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从4999米严重缺氧的高空,空降地震灾区救助灾区人民,创造了世界军队空降史的奇迹;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挖凿堰塞体导流明渠,排除了堰塞体溃坝湖水淹没下游绵阳市的险情,创造了世界上成功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是呀,蜀道难,但难不倒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也难不到我们英勇的人民军队。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会有“蜀道难”的境遇。面对困难,我们应该怎么选择?文学家王国维曾把人生的境界分为三种: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无论何时何地,王国维想告诉我们的是,要有那份别样的豁达、顽强和坚持不懈。而刘墉先生则把这三种境界分别比作骆驼、狮子、婴儿。现在的我们就像骆驼一样为了走出沙漠,就算再苦,也必须坚持。只有走出沙漠,才有活的机会。中年的我们好像狮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为了让家人过更好的生活而拼命工作,满足自己的物质或是精神上的需要。晚年的我们却回归到婴儿时的天真,与世无争,很淡定的过完余生。无论我们像什么,我们都要做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做最想做的自己。

  最后,我想说,无论我们处在哪个阶段,达到何种境界,面对困境,只要有“人生得意须尽欢”的乐观,“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钟鼓馔玉不足贵”的坦然,相信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无限惊喜。

《蜀道难》读后感2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李白对蜀道发自内心的描述,也是在诗歌开始对蜀道的总体概述。危乎高哉的地方,难于上青天的地方,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呢?我们就不能不去吗?不能啊!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那是我们的祖先用生命换来的壮阔景象,是让神灵也敬佩的伟大铸造的传世奇迹。到蜀道,是去寻梦,是一种追寻更是一种继承。是在“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蛮荒之所,去找寻那一种属于自己氏族本质的精神支柱。即便是在历经了千年之后,流行歌曲里仍然唱着。

  “文章千古事”这事曹丕的高论,但是忠实的实践者却是李白。一篇《蜀道难》道出了千古奋进者的心声。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蜀道难》读后感3

  小时便会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想着能写出这样诗句的人该是怎样的仙风道骨。直到初学《蜀道难》时,便又想如此谪仙般的人物怎会有这般畏叹。之后反复思索,终不得果。只觉人生路似蜀山道,坎坷叹,波折叹,不如学太白那样心破九霄,得一世肆意洒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仕途坎坷,世俗薄他。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些人不需要姿态,便是一场惊鸿。皇帝钦点不可耀,奸媚诋毁最为悲。面对这满目破碎的山河,盛唐不存,世态炎凉。经历安史之乱,蒙冤牢狱之灾,便是敬亭山后再无诗仙。是这世俗薄情,待他不善,还是这仕途坎坷,比蜀道路险,亦或是……他虽反复惊叹蜀道难行,却一直再走。不寄托高堂的庄严,不艳羡官场的利禄,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千年的风吹过,蜀道依存,他宁折不弯的风骨犹在。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是阶级腐败,忧国忧民。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蜀道究竟有多高险,让他一叹之不足而二叹,二叹不足则再叹。这其中的反复咏叹,是叹蜀道之难,还是叹军事叛乱,是叹锦绣繁华下的千疮百孔,阶级腐败,还是叹他这颗愤恨不*,忧国忧民的心。这又怎会是悲叹,仰天长啸,谁又与君知!独坐花荫下,独自痛饮酒。“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怕锦城金醉纸迷,乐不思蜀,乱了天下。他为国为民的丹心犹在。

  “问君西游何时还”——是人生路坎,心破九霄。

  “他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四海无乡,酒入豪肠。七分月光,酿龛世梦。余下月光啸三分剑气,绣口一吐便半个盛唐。我常于明月处想起他,思他的眉眼,思他的傲骨,思他的狂浪不羁,思他的肆意洒脱。便从中想到一个佩剑的白衣侠客,随身携着酒壶,且吟笑且徐行,慢慢消失在我的眼中,身后蜀山道上是他洒下的万千银辉。纵使人生路坎,但心破九霄。不如学太白豁达豪情,潇洒走一回。他笑看红尘的态度犹在。

  子之诗词,杰力人上。大骋阙词,至于如此。

  一勾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之后便再读,亦是悲叹。不如看淡坎坷,心破九霄。

《蜀道难》读后感4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蜀道难》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历史传说的神奇与壮美,山川景物的伟大和强悍,诗人李白的豪放与旷达,久久回荡在脑海。再读《蜀道难》,别有一番风味。

  李白借“蜀道”这一特定的审美对象,通过描写“蜀道”之“难”,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体悟与认识。而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就是《蜀道难》的魅力之所在。而今,往日的嗟叹与无奈都变成了令人欣赏的美景、奇观,“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的千年古道,也变成了宽阔的道路,行人车辆不断。

  一场突如其来的人间灾难悄然而至,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地动山摇,山崩地裂,房屋倒塌,桥梁坍塌,公路被山体滑坡、泥石流阻断……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再一次出现了“蜀道难”的局面。

  面对困境,有的人选择面对,有的人则躲避。而我们的人民*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抗震救灾的重任。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用自己的身体和困难抗争,从瓦硕下面救出一个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生命;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从4999米严重缺氧的高空,空降地震灾区救助灾区人民,创造了世界军队空降史的奇迹;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挖凿堰塞体导流明渠,排除了堰塞体溃坝湖水淹没下游绵阳市的险情,创造了世界上成功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是呀,蜀道难,但难不倒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也难不到我们英勇的人民军队。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会有“蜀道难”的境遇。面对困难,我们应该怎么选择?文学家王国维曾把人生的境界分为三种: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无论何时何地,王国维想告诉我们的是,要有那份别样的豁达、顽强和坚持不懈。而刘墉先生则把这三种境界分别比作骆驼、狮子、婴儿。现在的我们就像骆驼一样为了走出沙漠,就算再苦,也必须坚持。只有走出沙漠,才有活的机会。中年的我们好像狮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为了让家人过更好的生活而拼命工作,满足自己的物质或是精神上的需要。晚年的我们却回归到婴儿时的天真,与世无争,很淡定的过完余生。无论我们像什么,我们都要做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做最想做的自己。

  最后,我想说,无论我们处在哪个阶段,达到何种境界,面对困境,只要有“人生得意须尽欢”的乐观,“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钟鼓馔玉不足贵”的坦然,相信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无限惊喜。

《蜀道难》读后感5

  李白一生都怀有建功立业的求仕思想,性格自由豪迈,入京求仕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又有“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是那样的雄健奔放,那样的充满激情,那么的感情至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一叹之不足而二叹,二叹不足而至于再叹的基调。诗中大量运用神话,用夸张的手法来写蜀道难行及战祸之烈。使蜀道风光既神奇又壮伟,令人惊奇振奋,抓住名山水特色,展示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奇险、高峻之貌。通过传神的历史,使全诗充满奇险色彩和浪漫气氛。

  “六龙回日”写其高,“冲波逆折”写其险,“黄鹤南飞”“猿猴攀愁”写其峻,“飞流争喧”写其险,“扪参历井”写其危,“悲鸟、雄飞雌、子规”写其空悲。总之,作者运用大量想象和形象的夸张,把蜀道的难和伟抒发的淋漓尽致。

  气象上,如从高山壁画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连绵不断的出现在面前,让人叹为观止啊!

  还有,诗人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因而成为千古传颂之佳句,反复咏叹描绘了由亲人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

  结尾写战祸之烈,一方面写剑阁的险要,易守而难攻,易生叛乱,不可留;另一方面写蜀道军事叛乱的残忍景象,抒发诗人对现实的隐忧,他看清在繁华一片的气象下统治阶级的腐败,因而深表愤恨与不满,以奔放不羁的笔调写了政治上的求仕心,也表达了对人民的热爱。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凭的李白,一切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命运大致相同,都是一直遭到排挤,一生失意,通过诗句表达对专权黑暗政治的不满,但他们的失意在诗中消极的表现,如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白居易“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侵月”,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无不体现作者的感叹,蕴藉忧愤。而李白单单除外,“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岂是悲叹?是他那鲜明的浪漫。


《蜀道难》读后感(精选十篇)(扩展2)

——《蜀道难》读后感 (菁华5篇)

《蜀道难》读后感1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蜀道难》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历史传说的神奇与壮美,山川景物的伟大和强悍,诗人李白的豪放与旷达,久久回荡在脑海。再读《蜀道难》,别有一番风味。

  李白借“蜀道”这一特定的审美对象,通过描写“蜀道”之“难”,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体悟与认识。而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就是《蜀道难》的魅力之所在。而今,往日的嗟叹与无奈都变成了令人欣赏的美景、奇观,“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的千年古道,也变成了宽阔的道路,行人车辆不断。

  一场突如其来的人间灾难悄然而至,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地动山摇,山崩地裂,房屋倒塌,桥梁坍塌,公路被山体滑坡、泥石流阻断……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再一次出现了“蜀道难”的局面。

  面对困境,有的人选择面对,有的人则躲避。而我们的人民*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抗震救灾的重任。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用自己的身体和困难抗争,从瓦硕下面救出一个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生命;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从4999米严重缺氧的高空,空降地震灾区救助灾区人民,创造了世界军队空降史的奇迹;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挖凿堰塞体导流明渠,排除了堰塞体溃坝湖水淹没下游绵阳市的险情,创造了世界上成功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是呀,蜀道难,但难不倒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也难不到我们英勇的人民军队。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会有“蜀道难”的境遇。面对困难,我们应该怎么选择?文学家王国维曾把人生的境界分为三种: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无论何时何地,王国维想告诉我们的是,要有那份别样的豁达、顽强和坚持不懈。而刘墉先生则把这三种境界分别比作骆驼、狮子、婴儿。现在的我们就像骆驼一样为了走出沙漠,就算再苦,也必须坚持。只有走出沙漠,才有活的机会。中年的我们好像狮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为了让家人过更好的生活而拼命工作,满足自己的物质或是精神上的需要。晚年的我们却回归到婴儿时的天真,与世无争,很淡定的过完余生。无论我们像什么,我们都要做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做最想做的自己。

  最后,我想说,无论我们处在哪个阶段,达到何种境界,面对困境,只要有“人生得意须尽欢”的乐观,“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钟鼓馔玉不足贵”的坦然,相信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无限惊喜。

《蜀道难》读后感2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李白对蜀道发自内心的描述,也是在诗歌开始对蜀道的总体概述。危乎高哉的地方,难于上青天的地方,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呢?我们就不能不去吗?不能啊!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那是我们的祖先用生命换来的壮阔景象,是让神灵也敬佩的伟大铸造的传世奇迹。到蜀道,是去寻梦,是一种追寻更是一种继承。是在“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蛮荒之所,去找寻那一种属于自己氏族本质的精神支柱。即便是在历经了千年之后,流行歌曲里仍然唱着。

  “文章千古事”这事曹丕的高论,但是忠实的实践者却是李白。一篇《蜀道难》道出了千古奋进者的心声。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蜀道难》读后感3

  小时便会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想着能写出这样诗句的人该是怎样的仙风道骨。直到初学《蜀道难》时,便又想如此谪仙般的人物怎会有这般畏叹。之后反复思索,终不得果。只觉人生路似蜀山道,坎坷叹,波折叹,不如学太白那样心破九霄,得一世肆意洒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仕途坎坷,世俗薄他。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些人不需要姿态,便是一场惊鸿。皇帝钦点不可耀,奸媚诋毁最为悲。面对这满目破碎的山河,盛唐不存,世态炎凉。经历安史之乱,蒙冤牢狱之灾,便是敬亭山后再无诗仙。是这世俗薄情,待他不善,还是这仕途坎坷,比蜀道路险,亦或是……他虽反复惊叹蜀道难行,却一直再走。不寄托高堂的庄严,不艳羡官场的利禄,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千年的风吹过,蜀道依存,他宁折不弯的风骨犹在。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是阶级腐败,忧国忧民。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蜀道究竟有多高险,让他一叹之不足而二叹,二叹不足则再叹。这其中的反复咏叹,是叹蜀道之难,还是叹军事叛乱,是叹锦绣繁华下的千疮百孔,阶级腐败,还是叹他这颗愤恨不*,忧国忧民的心。这又怎会是悲叹,仰天长啸,谁又与君知!独坐花荫下,独自痛饮酒。“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怕锦城金醉纸迷,乐不思蜀,乱了天下。他为国为民的丹心犹在。

  “问君西游何时还”——是人生路坎,心破九霄。

  “他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四海无乡,酒入豪肠。七分月光,酿龛世梦。余下月光啸三分剑气,绣口一吐便半个盛唐。我常于明月处想起他,思他的眉眼,思他的傲骨,思他的狂浪不羁,思他的肆意洒脱。便从中想到一个佩剑的白衣侠客,随身携着酒壶,且吟笑且徐行,慢慢消失在我的眼中,身后蜀山道上是他洒下的万千银辉。纵使人生路坎,但心破九霄。不如学太白豁达豪情,潇洒走一回。他笑看红尘的态度犹在。

  子之诗词,杰力人上。大骋阙词,至于如此。

  一勾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之后便再读,亦是悲叹。不如看淡坎坷,心破九霄。

《蜀道难》读后感4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蜀道难》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历史传说的神奇与壮美,山川景物的伟大和强悍,诗人李白的豪放与旷达,久久回荡在脑海。再读《蜀道难》,别有一番风味。

  李白借“蜀道”这一特定的审美对象,通过描写“蜀道”之“难”,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体悟与认识。而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就是《蜀道难》的魅力之所在。而今,往日的嗟叹与无奈都变成了令人欣赏的美景、奇观,“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的千年古道,也变成了宽阔的道路,行人车辆不断。

  一场突如其来的人间灾难悄然而至,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地动山摇,山崩地裂,房屋倒塌,桥梁坍塌,公路被山体滑坡、泥石流阻断……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再一次出现了“蜀道难”的局面。

  面对困境,有的人选择面对,有的人则躲避。而我们的人民*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抗震救灾的重任。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用自己的身体和困难抗争,从瓦硕下面救出一个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生命;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从4999米严重缺氧的高空,空降地震灾区救助灾区人民,创造了世界军队空降史的奇迹;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挖凿堰塞体导流明渠,排除了堰塞体溃坝湖水淹没下游绵阳市的险情,创造了世界上成功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是呀,蜀道难,但难不倒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也难不到我们英勇的人民军队。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会有“蜀道难”的境遇。面对困难,我们应该怎么选择?文学家王国维曾把人生的境界分为三种: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无论何时何地,王国维想告诉我们的是,要有那份别样的豁达、顽强和坚持不懈。而刘墉先生则把这三种境界分别比作骆驼、狮子、婴儿。现在的我们就像骆驼一样为了走出沙漠,就算再苦,也必须坚持。只有走出沙漠,才有活的机会。中年的我们好像狮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为了让家人过更好的生活而拼命工作,满足自己的物质或是精神上的需要。晚年的我们却回归到婴儿时的天真,与世无争,很淡定的过完余生。无论我们像什么,我们都要做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做最想做的自己。

  最后,我想说,无论我们处在哪个阶段,达到何种境界,面对困境,只要有“人生得意须尽欢”的乐观,“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钟鼓馔玉不足贵”的坦然,相信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无限惊喜。

《蜀道难》读后感5

  李白一生都怀有建功立业的求仕思想,性格自由豪迈,入京求仕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又有“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是那样的雄健奔放,那样的充满激情,那么的感情至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一叹之不足而二叹,二叹不足而至于再叹的基调。诗中大量运用神话,用夸张的手法来写蜀道难行及战祸之烈。使蜀道风光既神奇又壮伟,令人惊奇振奋,抓住名山水特色,展示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奇险、高峻之貌。通过传神的历史,使全诗充满奇险色彩和浪漫气氛。

  “六龙回日”写其高,“冲波逆折”写其险,“黄鹤南飞”“猿猴攀愁”写其峻,“飞流争喧”写其险,“扪参历井”写其危,“悲鸟、雄飞雌、子规”写其空悲。总之,作者运用大量想象和形象的夸张,把蜀道的难和伟抒发的淋漓尽致。

  气象上,如从高山壁画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连绵不断的出现在面前,让人叹为观止啊!

  还有,诗人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因而成为千古传颂之佳句,反复咏叹描绘了由亲人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

  结尾写战祸之烈,一方面写剑阁的险要,易守而难攻,易生叛乱,不可留;另一方面写蜀道军事叛乱的残忍景象,抒发诗人对现实的隐忧,他看清在繁华一片的气象下统治阶级的腐败,因而深表愤恨与不满,以奔放不羁的笔调写了政治上的求仕心,也表达了对人民的热爱。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凭的李白,一切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命运大致相同,都是一直遭到排挤,一生失意,通过诗句表达对专权黑暗政治的不满,但他们的失意在诗中消极的表现,如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白居易“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侵月”,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无不体现作者的感叹,蕴藉忧愤。而李白单单除外,“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岂是悲叹?是他那鲜明的浪漫。


《蜀道难》读后感(精选十篇)(扩展3)

——《蜀道难》教学设计9篇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寓意。

  2、品味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章法、意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

  3、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品味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章法、意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赏读、美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唐之韵》中关于李白身世的片段,教师导入:

  李白,*诗坛上最为辉煌的一座雕像。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他五彩缤纷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奇异的灵光。他眼里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眼里的长江,是“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算不得多么高峻的天姥山,在他的笔下却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未必真有那么险峻的蜀道,竟是“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根本谈不上壮观的庐山瀑布,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以吞吐宇宙的豪气让神思在时空之中毫无拘束地*。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二、美读欣赏,入境。

  在不朽名篇《蜀道难》中,他凭借天马行空般的驰骋想象和超凡脱俗的生花妙笔,向世人诠释了“浪漫”和“境界”的最高层次。让我们先来听一听千年前的古人面对大自然发出的咏叹。(播放配乐朗诵带)

  三、初读感知,明意。

  诗非读不能明其意也,请同学们放松地、纵情地朗读全诗,读准音读,理解内容。

  1、学生就字词质疑,教师释疑。

  2、师生共同探知文章内容及结构。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四、品读鉴赏,悟情。

  《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兴寄遥深,“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曾国藩语)那就让我们在诵读中深入诗情,参悟画意,。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感知节奏及感情。

  2、师生共同探讨读法,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诵读提示:

  (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诵读指导:朗读时应于抑扬顿挫中突显诗中词语的情韵意味,于舒缓疾徐中突显长短散整诗句自由奔放之气韵风神,于轻重缓急中突显情感语气的起伏跌宕。具体而言,即:

  (1)明语气而悟其情,如“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如骤马下坡,势不可挡;“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似闲庭信步,舒缓*和;“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惊呼发忧;“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犹大堂惊木,声惊语寒;“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谆谆叮咛。

  (2)明节奏而悟其韵,如“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3)明重音而悟其意,如“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名词重读;“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韵脚重读;“猿猱欲度愁攀援”“使人听此凋朱颜!”“砯崖转石万壑雷”“侧身西望长咨嗟!”,活用词重读。

  五、研读探讨

  1、清人沈德潜评论它“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人殷璠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这主要是指回旋起伏的章法和雄伟奇丽的气象,请结合诗文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

  (1)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2)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

  (3)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主义的激情。

  (4)诗人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2、关于《蜀道难》的“兴寄义归”,历来异说纷纭,莫衷一是,《唐宋诗醇》中说“盖其诗笔势奇崛,词旨隐跃,往往求之不得”。课前已将“寓意诸说”印发给了大家,同学们比较之后,倾向于哪种说法呢?

  (学生自由发言,能自圆其说即可)

  六、美读整合

  1、指名三学生伴随音乐朗读课文,整合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

  2、师生合作朗诵全诗,品味诗歌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章法、意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老师读主旨句及其副句,学生读其它)

  3、学生表演背诵,结束新课。

  《蜀道难》脍炙人口,至今至今传诵不衰。在这幅描绘蜀国古道的泼墨大写意里,李白以他神鬼莫测的笔法,不仅写出了蜀道的雄奇,逶迤,险峻和峥嵘,写出了鬼斧神功的大自然对人心灵的震撼,还寄情山水,状物抒情,把想象、夸张、神话和现实了无痕迹地融和在一起。从五丁开山写到六龙回日,从黄鹤难飞写到猿猴愁渡,又以猛虎长蛇的磨牙吮血,**如麻,影射唐朝天宝初年所谓太*盛世一片歌舞升*背后潜伏的重重社会危机。让我们再次纵情诵读,感受诗人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情怀和他笔下高峻险要的蜀道。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点拨法

  3、自主学*,小组合作4、多媒体影音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地是怎么形成的?(*开天辟地)可是在我们西南部有一个传说,天是男神造的,地是女神造的,因为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没法和天合起来,于是她便把地折叠起来,形成了高山、低谷,这样天地就吻合了也许是西南部的崇山峻岭给了人们灵感,让他们创造了这个神话,也许是西南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灵感,让他创作了诗歌《蜀道难》

  说起《蜀道难》唐代的诗评家殷番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

  1[活动]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活动]生诵读

  3[提问]通过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又怎样的风格?

  [明确]雄浑、豪放

  4[活动]诵读诗歌主旋律再次感悟雄浑豪放的风格

  5[提问]主旋律是那几句话?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明确]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

  6[活动]指导诵读,感受诗风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

  ①“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应读出害怕的感情,声音也应该越来越低沉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蜀道难》读后感(精选十篇)(扩展4)

——《蜀道难》教案 (菁华5篇)

  蜀道难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基本内容及其寓意;

  2.感悟并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3.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诗的寓意

  2.诗的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设想:1.由温*白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导入。

  2.由背诵李白诗歌竞赛导入。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释题:

  “蜀道难”,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2.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

  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3.范读全诗(或师范读,或指名范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读准节奏、语气,可轻声跟读。读出感情,读出思想,读出气势。

  读前指导示例: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吁嚱”是复合叹词,须一气读出,中间不得停顿。“危乎高哉”亦当一气读,“乎”有延长音。“之”“于”皆当轻读。)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表示极短的停顿。“有”有余音。“之”轻读。)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后声断气不断。“∥”表较长停顿。)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轻读。)

  4.读准字音。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yúfú)秦塞(sài)喧豗(huī)

  石栈(zhàn)猿猱(náo)扪(mén)参(shēn)历井

  抚膺(yīng)巉(chán)岩飞湍(tuān)崔嵬(cuīwéi)

  砯(pīng)崖万壑(hè)峥嵘(zhēngróng)

  吮(shǔn)血咨嗟(zījiē)

  三、疏通诗意

  第一段:

  1.噫吁戏,危乎高哉(高)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3.西当太白有鸟道(挡)

  4.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

  6.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7.青泥何盘盘(多么)

  第二段:

  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3.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动用法,使……凋谢)

  4.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5.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6.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7.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

  第三段:

  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把守)

  2.所守或匪亲(同“非”)

  3.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4.锦城虽云乐(虽然)

  5.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四、整体把握。

  1.整体感知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结构内容

  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2.诵读成背。

  我们学*诗歌的终极目标是把诗歌融入到自己文化血脉中,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前提是必须把诗歌背下来,并不断咀嚼它,直到“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朱熹)

  大家一定都听过“滥竽充数”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东郭先生,看我们的“滥竽”能不能吹奏出美妙的乐曲,把《蜀道难》给背下来。

  (1)给学生2分钟自由背书。

  (2)背书接力

  ①先叫一个同学背,当背不下去时,请其他会背的同学接着背;当全体学生都不会时,教师给以提示。

  ②此游戏重复3-4遍

  五、重点感悟

  1.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

  明确:“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三叹”之中。

  2.作者写《蜀道难》,有无深刻的寓意?

  明确:关于本诗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加害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

  二说:为讽刺章仇兼琼而作。按: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宝五载(746)期间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没有反叛中央朝廷的行经。因此说缺乏根据。

  三说:为讽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此说也属臆测。

  3.讨论: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对以上三说曾予批驳,且自创新说云:“……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必求一人一时之事以实之,不几失之凿乎?”对此说,你持何态度?

  点拨:不妨结合此诗具体内容,尤其是第二、第三节内容加以思考。

  明确:胡震亨的说法很有道理,“言其险,更著其戒”,七字尤其下得准确。如据文直解并联系安史之乱前后蜀地动乱频仍的情形,就可以看出诗人的用意很可能正是这样。

  4.诵读全诗,感悟其思想内容。

  第二课时

  一、诵读全诗,突破难点

  1.回顾旧知,指名表情诵读(配乐)

  2.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对此,你怎样看?(讨论,交流)

  明确:这段话既形象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就《蜀道难》的艺术特色而言的。

  3.《蜀道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讨论,交流)

  明确:章法灵活,气象宏伟。

  先说章法灵活。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由此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再说气象宏伟。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二、拓展迁移,鉴赏美点

  4.这首诗中有许多精美诗句,你能就你最喜欢的诗句,作一简要的赏析吗?(讨论,交流)

  点拨:仁者可见仁,智者可见智,不强求一致。

  明确:①“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秦蜀之间,重山叠岭,一览无余。

  地貌之雄奇,世之罕见。

  ②“地崩山催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想钩连”——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神力和人工的伟大由此可见!

  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一幅神气而美妙的画面:六龙拉着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急流被大山所阻激起无数旋涡!极言山之高大。

  ④“清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言登山之难,壮山之高大。如一组镜头,从眼前闪过。这是奇特的想象,这是蒙太奇的手法。

  ⑤“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途中所见景物,画面如此凄清,使人感到孤寂可怕。

  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画面极为惊险,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

  小结: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三、研究性学*:

  1.结合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再查阅相关资料,就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及其表现手法作一探讨。

  2.李白是投江自尽的。这样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性格豪放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归宿呢?你能从他的生*和诗歌中找到答案吗?

  要求:①选做一题;

  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③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

  《蜀道难》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

  3.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走进诗歌神奇的艺术世界。

  4.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讲授法:帮助学生疏通诗意。

  2.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

  3.合作探究:训练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4.启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5.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人所描写的蜀道之难及其载负的情感。

  2.进一步领略李白诗歌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张、想象、比喻等。

  3.诗歌主旨的分析。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1课时。

  五、课文概述

  《蜀道难》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蜀道难》是开篇,在讲解中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同时要涉及诗歌诵读技巧,为接下来几篇诗歌的讲解作铺垫;《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在描写蜀道之难的过程中,以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的辞采,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值得师生鉴赏其魅力。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方法一:展示有关蜀道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观察蜀道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接着共同赏析几篇描写蜀道难的诗作,看看它们的表现手法,进而引出李白的《蜀道难》。

  2.方法二:可结合课后练*第四题,借用李白“谪仙人”雅号的由来引出李白的成名之作《蜀道难》。

  【设计意图】主要是激发学生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课程导入部分是必须的,好的开端等于成功课堂的一半。

  (二)作者生*及创作背景

  1.作者生*。

  注:学生虽然熟知李白,但信息是零碎的,所以教师应梳理作者信息,让学生对李白的认知成系统。

  2.创作背景。

  注:可结合唐代文人壮游天下以求功名为大背景,特别要注意理解李白出蜀时的精神世界,然后引入贺知章对《蜀道难》的赏识。

  (三)乐府诗和乐府古题

  1.乐府诗相关知识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创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

  乐府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是收罗汉至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等12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较为倾向现实主义风格。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

  2.乐府古题常识

  亦称“乐府往题”,乐府诗类别名。即“拟古乐府”。汉乐府“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足以观风俗,知薄厚”(《汉书?艺文志》),为汉末魏晋以来诗人所继承。如曹操等模仿其思想和艺术风格,并沿用其旧题写了许多不再入乐的乐府诗。唐诗人更大量借用乐府旧题抒写时事,从而赋予旧题以新生命。

  【设计意图】虽然必修二中学*过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乐府古题《短歌行》,但必修三有必要再介绍一下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温故知新。

  (四)文本解析

  1.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

  注: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听:字词读音、句式停顿、情感基调。

  (2)学生齐读

  注:在学生齐读之前,教师应结合相关资料,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2.细读文本,梳理文句(重点)。

  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按字句段的顺序进行,类似于文言文的串讲,但不等同于串讲,在把诗句分离之后,要有句段的整体观。结合注释及参考资料让学生了解基本文意,并在描写内容和写作手法及作用上要做适当的点拨,原因是《蜀道难》里的词藻比较新奇丰富,意象和技巧运用较多,学生理解有难度,也是为下文问题探究作铺垫。

  3.小组合作,问题探究。

  (1)从课文可知,李白对“蜀道难”一咏三叹,试概括三叹的内容。

  参考要点:一叹蜀道之高险,二叹蜀道之惊险,三叹蜀道之凶险。

  注:一咏三叹是本诗的行文特点,也是让学生宏观把握诗歌的线索,结合第一部分的整体感知,通过此小题检查学生的理解力和概括力。

  (2)说说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参考要点:首先明确这是反复(复沓形式)的表现手法,那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应结合具体文本分析,立足于形式结构和诗歌主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它在第一段出现,像晴天霹雳震撼人心,开启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现,承前启后──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3)请结合具体文本,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参考要点: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夸张扬厉的笔法,流转华美的韵律。(这是主要的艺术特色,在学生回答后,需要老师点拨和补充,学生如果体会到其他特色,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肯定)

  (4)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参考:关于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A.为忧虑房琯、杜甫而作,认为作者写此诗是担心身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会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B.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为给李白集作分类补注的元人肖士;C.讽刺四川军阀章仇兼琼;D.“即事成篇,别无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和顾炎武《日知录》为代表。经今人研究,前三种说法,或于史实不符,或于时间不对,都很难成立。所以我们以第四种说法为基础,认为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有关主旨的争议应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有所了解,但应提醒学生注意主旨的理解应有理有据于文本,不可牵强附会。)

  【设计意图】古典诗歌解读应以文本为本位,进行细读,在学生整体感知后,由教师引导分层分析诗句,将诗歌压缩的内容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淀和思考,只有理解了诗歌的字面意义,文本的深入才有了基础和前提,体会诗歌的方法精髓在于文本细读,所以在“细读文本”部分重点是梳理字句,析词解句是诗歌解读的最为基本的方法,但是它不是跳跃性地选取应试性的考点讲解,而是注重发掘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会读诗,读懂诗,而不是一知半解的状态;“整体感知”到“文本细读”再到“问题探究”,三个模块重视的是基础,能力层级是提升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解诗的方法。

  4.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可以欣赏不同的名家朗诵视频,帮助自己理解。

  【设计意图】李白作品,浑如天成,不可节解,所以要多多诵读,进行整体观照。通过反复诵读、美读,当能更好地领会这首诗的妙处。

  七、课后作业

  1.《行路难》(其一)与《蜀道难》写作时间接*,请结合你对这两首诗写作目的的理解,对比分析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和情感状态。

  2.读宋代石介的《蜀道自勉》,说说它与李白《蜀道难》的写作重点和思想感情各有何不同。

  潮阳章烟墨,去京路八千。

  吏部有大功,得罪斥守藩。

  朝冲江雾行,夜枕江涛眠。

  蛟蜃作怪变,时时攀船舷。

  鱼龙吐火焰,往往出波间。

  故为相恐怖,倏忽千万端。

  道在安可劫,处之自晏然。

  我乏尺寸効,月食二万钱,

  自清西南来,此行非竄迁。

  蜀山险可升,蜀道高可缘。

  上无岚气蒸,下无波涛翻。

  步觉阁道稳,身履剑门安。

  惟怀史部节,不知蜀道难。

  【设计意图】勾连旧知,比较阅读,仍是做整体观照。

  【学*目标】

  1、学*“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学*重难点】

  1、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2、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学*内容】

  整体感知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

  第1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及辨释“花山”之“花”乃“华实”之“华”的.误读。。

  第2段则全是记游。

  第3段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会。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

  第4段,与第1段仆碑文字和读音问题相照应,由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何可胜道也哉!”作者从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因而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深思而慎取”,如此立论,正是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

  第5段,是古代游记的惯用格式,即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从而收束全文。

  小结: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

  【教学内容分析】

  《蜀道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的课文。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展现*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这个*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在之前上过的唐诗引导课的基础上,我希图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结合李白这位诗人来阅读他的诗。使学生能被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学情分析】

  《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

  在诗歌教学上,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设计思想】

  针对学生对诵读古诗的畏缩情绪,我决定以两条主线贯穿全课。一条主线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另一条主线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难》的句法特点、主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探究李白对乐府旧题诗的创新和超越,进而探讨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而这两条线的交汇之处就是诗人“李白”。第一条线属于“表”,第二条线属于“里”,正是如此,让学生表里结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诗人李白之“大”。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把握诗歌,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进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这样既起到引导学生敢于诵读的作用,又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诗歌。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 教学重点:

  1、从学*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2、 点拨法。

  3、 自主学*,小组合作。

  4、 多媒体影音。

  【教学过程】

  一、请您欣赏

  PPT展示画面,引入本文教学(PPT展示)

  二、写作年代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唐摭言》第七卷中有如下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书的作者王定保是唐末进士,活了八十多岁,一生只有此作,其说当有根据。

  研究者认为李白十六岁创作《蜀道难》 东方网03年9月3日消息:四川*武县学者曾维益经过十多年研究发现,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成名作《蜀道难》的时间是在其20岁之前,而且该诗作于古江油关(今*武县南坝镇)。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驰骋想象,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感情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俗骇世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和不*。他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皮日休说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诗歌中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

  三、经典评论(PPT展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千古一诗人—-----杜荀鹤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四、走进新课

  1、检查学生的预*情况。

  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注意其读音及停顿。

  2、释题:

  “蜀道难”,古乐府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3、听读全诗 注意读音(PPT展示,播放录音)

  噫吁戏(yī xū xī) 鱼凫(yú fú) 猿猱(náo)

  (mén)参(shēn)历井膺(yīng) 巉(chán)岩

  飞湍(tuān) 喧豗(huī) 砯(pīng)崖 万壑(hè)

  峥嵘(zhēngróng) 崔嵬(cuīwéi)吮(shǔn)血 咨嗟(zījiē)

  五、讨论分析(学生听名家范读,再次朗读并思考)

  1:全诗三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险要,想**惨景——叹蜀道的高峻、艰险、可畏。

  2: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之要。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三叹”之中。

  3: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高峻?(PPT展示)

  4:诗作是如何表现蜀道的险?

   从环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难。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使人闻声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寂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

   从风光奇险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5:诗歌对蜀道之要是如何表现的?

  剑阁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要 所守 化为狼与豺

  **如麻

  这一段包括哪些内容?(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不乏其人。别人都说此段有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的意图,“磨牙吮血,**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语双关。这样理解可能有些道理,唐宝初年,太*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但我以为如果诗人真有此意的话他绝对不会如此小气,所以我认为诗人的重点就是为了表现蜀道之难的。

  六、能力提升

  1: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点染神话色彩,引人入胜

  从开山时作出的重大牺牲的角度言开辟蜀道的艰难

  2: 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PPT展示)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作用?

  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 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

  结尾一句,叹蜀中之要,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七、全诗总结(PPT展示)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3.了解李白的放达。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诵读要求

  教学方法指导示范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以杜甫评价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谈到唐诗的地位及李白的成就。

  朗读课文教师疏通文意范读课文。

  二、朗读

  1.个别朗读。

  2.集体朗读

  师生探讨朗读

  师生探讨朗读

  1.“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蜀道难》读后感(精选十篇)(扩展5)

——蜀道难教学设计范文10份

  一、课文悟读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闽,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二、亮点探究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探究学*: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AA冰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探究学*: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课件下载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教学内容分析】

  《蜀道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的课文。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展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这个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在之前上过的唐诗引导课的基础上,我希图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结合李白这位诗人来阅读他的诗。使学生能被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学情分析】

  《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

  在诗歌教学上,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设计思想】

  针对学生对诵读古诗的畏缩情绪,我决定以两条主线贯穿全课。一条主线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另一条主线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难》的句法特点、主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探究李白对乐府旧题诗的创新和超越,进而探讨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而这两条线的交汇之处就是诗人“李白”。第一条线属于“表”,第二条线属于“里”,正是如此,让学生表里结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诗人李白之“大”。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把握诗歌,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进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这样既起到引导学生敢于诵读的作用,又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诗歌。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 教学重点:

  1、从学*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2、 点拨法。

  3、 自主学*,小组合作。

  4、 多媒体影音。

  【教学过程】

  一、请您欣赏

  PPT展示画面,引入本文教学(PPT展示)

  二、写作年代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唐摭言》第七卷中有如下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书的作者王定保是唐末进士,活了八十多岁,一生只有此作,其说当有根据。

  研究者认为李白十六岁创作《蜀道难》 东方网03年9月3日消息:四川*武县学者曾维益经过十多年研究发现,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成名作《蜀道难》的时间是在其20岁之前,而且该诗作于古江油关(今*武县南坝镇)。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驰骋想象,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感情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俗骇世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和不*。他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皮日休说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诗歌中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

  三、经典评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千古一诗人—-----杜荀鹤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四、走进新课

  1、检查学生的预*情况。

  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注意其读音及停顿。

  2、释题:

  “蜀道难”,古乐府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3、听读全诗 注意读音(PPT展示,播放录音)

  噫吁戏(yī xū xī) 鱼凫(yú fú) 猿猱(náo)

  (mén)参(shēn)历井膺(yīng) 巉(chán)岩

  飞湍(tuān) 喧豗(huī) 砯(pīng)崖 万壑(hè)

  峥嵘(zhēngróng) 崔嵬(cuīwéi)吮(shǔn)血 咨嗟(zījiē)

  五、讨论分析(学生听名家范读,再次朗读并思考)

  1:全诗三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险要,想**惨景——叹蜀道的高峻、艰险、可畏。

  2: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之要。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三叹”之中。

  3: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高峻?(PPT展示)

  4:诗作是如何表现蜀道的险?

   从环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难。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使人闻声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寂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

   从风光奇险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5:诗歌对蜀道之要是如何表现的?

  剑阁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要 所守 化为狼与豺

  **如麻

  这一段包括哪些内容?(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不乏其人。别人都说此段有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的意图,“磨牙吮血,**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语双关。这样理解可能有些道理,唐宝初年,太*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但我以为如果诗人真有此意的话他绝对不会如此小气,所以我认为诗人的重点就是为了表现蜀道之难的。

  六、能力提升

  1: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点染神话色彩,引人入胜

  从开山时作出的重大牺牲的角度言开辟蜀道的艰难

  2: 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PPT展示)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作用?

  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 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

  结尾一句,叹蜀中之要,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七、全诗总结(PPT展示)

  八、知识补充(PPT展示)

  2、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称为“初唐四杰” 。初唐成就最高的是陈子昂。

  盛唐出现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以及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盛唐成就最高的是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中唐的代表有“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和“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PPT展示)

  一. 教材分析和处理: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一首诗歌。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目标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解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的不同风格,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本单元的设置意图是在必修2古代诗歌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依据以上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制如下:

  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够知人论“诗”;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品位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所以鉴赏一首诗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诵读。而要想透过语言表面读懂文字背后深层的意思,那就少不了问题探究,要想让学生真正学会鉴赏诗歌,就要给他们自主鉴赏的机会,给他们搭建展示自己文思的*台,因此,我将本课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

  1. 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 学生自主学*,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采用诵读法、问题探究法、自主赏析法。

  (1)诵读法 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探究法、点拨法 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3)赏析法 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诵读诗歌,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审美感受,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基于此,我将本课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为:

  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 之所以诗情勃发雄放,极具感染力,和它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而且只有把握了艺术手法,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所以我把教学重点确立为:

  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学*本诗的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距离我们年代久远,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立为:

  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得到审美享受,感受诗歌的艺术性。

  怎样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我以情感自我体验,唤起学生诵读兴趣,使他们爱学。开放自主协作,激发学生探讨钻研,使他们会学。联想探索实践,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善于学*。依据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诵读法。,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第二、讨论法。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思,甚至能够生发出自己的个性见解。

  第三、启发、点拨法。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该发挥了,教师的适时的启发、点拨,就会点铁成金。

  第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教学设想: 一课时完成.

  一、 教学过程:

  我本着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依据认知规律安排了如下教学步骤: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幻灯片主页面展示蜀地山势巍峨峭拨的图片,加上清幽的音乐,学生马上有了追求壮美的感觉,学*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风格。

  (二)解题(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蜀道难》是乐府旧题,了解这种题目的一般内容,为把握本诗的内容和思想作铺垫)

  (三)教师范读课文(设计目的在于:1、正音;2、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和意境美)

  (四)学生初读课文

  我要求大家拿起笔来,在结合书下注释思考之后,还觉得有困惑的地方的,就把他勾划出来,争取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自读,圈点勾划,教师巡视辅导。(这种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学生问学生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五)探讨初读疑惑

  学生互相交流初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设计目的在于:解决初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进一步鉴赏诗歌)

  (六)吟诵诗文

  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找学生吟诵诗文,并对学生提出三点诵读要求:第一,在诵读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当中;第二,读出诗歌的抑扬起伏,注意古典诗歌的节奏;第三,读出与现代文的区别来,也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设计目的在于:整体感受诗歌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七)精读课文,自主鉴赏诗歌

  1、要求学生在精读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作鉴赏,然后与同学们交流。

  2、对自己喜欢的部分,借助李白的诗句做一下自己的想象,在你的想象中,这样的场景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互相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给几分钟,学生思考,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主赏析,然后拿出来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作补充。(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八)教师小结

  同学们看看在这篇诗文当中有那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学*和借鉴?

  (学生回答,并一一举例,谈谈自己的感受,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帮助)

  1、总结本诗的艺术技巧。

  (1)善用反复: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旨句三现,形成行文线索,贯穿始终,使内容层层深入。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致的技巧:

  (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2、明确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蜀地不可去,不可居”是其表达的要义。(设计目的在于:1、全面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以便学生写作借鉴,掌握作文的技巧。2、把握诗歌主旨,更深刻理解诗人的情感)

  (九)学生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再次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和意境美。体悟浪漫主义诗歌的放达。(设计目的是:再次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对中华古典诗文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十)课堂练*

  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艺术手法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3、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4、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5、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设计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检验学生理解的程度,测试教学效果。当发现学生对某个艺术手法掌握不好时,则及时地强化)

  ( 十一)布置作业

  背诵《蜀道难》(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深刻感受诗仙李白飞扬的人生。备战高考)

  本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运用语文”努力体现“诵读,品析,积累,运用”等语文课堂的教学要素,在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课堂方面也作了一些尝试,尽量让他们动口动手,用心去感悟,并把感悟的内容用说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课堂上分享,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他们的用武之地。我的说课结束,因水*有限,会有考虑不周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2、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和创作。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二、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三、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四、关于《蜀道难》

  在预*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

  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

  ⑴ 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⑶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3、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4、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一、二、三。

  2、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2、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和创作。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二、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三、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四、关于《蜀道难》

  在预*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

  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

  ⑴ 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⑶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3、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4、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一、二、三。

  2、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研读,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蜀道艰难险阻,无论是通行还是战争,自古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给你们做的介绍。(板书)

  (二)、布置、检查预*作业。

  1.检查预*作业。

  2.教师在检查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蜀道难》读后感(精选十篇)(扩展6)

——蜀道难教案优选【5】份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世上路有千万种,有繁华的路、清新的路、芳香的路、绚烂的路甚至梦幻的路,但是同时也有崎岖的路、曲折的路、艰难的路更有险恶的路,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间的长河、跨越空间的阻隔,去用心走一走李白在遥远的时空里高声吟唱“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看看它是不是人世间最难走的路呢?

  二、确定目标:

  让我们在与这位伟大的诗人同行的时候,努力去品味诗人瑰丽的语言,用心跟随他有感情的诵读,体会并把握诗人从肺腑中喷薄而出的思想、情感。

  板书:

  1、感受语言魅力。

  2、体会肺腑感情。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了!让我们一起来读吧!来!“蜀道难”,1、2!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全文。

  2、我相信大家知道本诗的主旨句是?共出现了三次,齐读: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①指导朗读。“噫吁嚱”。咏叹调。

  ②讲“危”。同意重出,可见蜀道的`高不可测,直入青天。重音在“难”。

  ③第二句,重在过程,重音在“上”,因为有“听此”。

  ④咨嗟:长久的叹息,仰望青天、仰望蜀道。

  ⑤齐读。读完直觉得感情充沛、酣畅淋漓、气势磅礴,就好比熔岩从大地深处喷涌而出,李白的气势顿出。雄放基调。

  3、总之,本诗主旨,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难。

  四、把握诗歌层次,品味语言,指导诵读,体会情感:

  (一)难,难,难,从哪些角度写的“难”?试着划分层次,把握李白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①历史②自然③人事。

  (二)写蜀道难最精彩的是中间部分,它必有最动人之处,那就找出来你最喜欢的地方,读一读,跟你身边的同学说说喜欢它的理由吧!(自由朗读讨论)

  (三)写的好不好?

  我们一起来说说它到底哪里好!(学生自由发言)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①用神话故事,衬托手法,侧面描写,写高、险。

  直写山高,且衬以回川之险,惟其水险,更见山势高峻,惟其山势高峻,愈见行路艰难。

  ②大家感觉到了吗?我们学语文不只是学着谈论语言,更要用语言说话,语言才是我们自己的。诗是凝练的语言,这就需要我们用丰富的联想去还原它的意境,设身处地的感受它的意境。

  试着用你的语言来描绘它的高和险。

  举例:这是怎样的蜀道呢,向上看那太阳神都无法逾越的高峰啊,高耸入云、上通青天,在云霄深处,有一只展翅善飞的黄鹤在那里盘旋了又盘旋;山下江水摔打峭壁,激浪排空,迂回曲折不得前行,高山险川间,峭壁之上最善攀缘的猿猱几番跳跃,几番徘徊,不时发出几声哀鸣在山川间绵延、回荡。行路之人见此等蜀道,怎不心惊胆寒,失声哀叹、脸色顿变!

  这样,大家感觉到高、险了吗?③读出它的高、它的险!

  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①好,我们必须先理解他的手法、角度、具体语句。

  “百步九折”数字式夸张: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

  桃花潭水深千尺,千里江陵一日还,天台四万八千丈

  “扪参历井”上天入地的想象:手可摘星辰。

  ②青泥岭啊,山道顺着山势缠绕盘旋,百步九折崎岖艰险,山势高耸,可以在山上触摸星宿,似乎是在星星之间行走,只怕哪一步的疏忽,会坠身悬崖,仰望星空,紧张的屏住呼吸,用手摸着胸口坐在地上长久的叹息,真是寸寸艰辛,步步胆寒,时时畏惧,如此路途怎能不让人视为畏途啊!

  ③读是唯一基本功。读读此段。

  3、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

  ①祝┄┄早日还?不好走。不要走。

  ②悲——飞:山高。

  ③号:悲号

  ④雄飞雌从:互文。困于此处。鸟?人?

  ⑤子规:人的感受。

  ⑥空山:王维“空山新雨后”杜甫“隔叶黄鹂空好音”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罕有人迹。空旷、孤寂、冷清、凄凉,

  ⑦愁:山、鸟、人。

  ⑧问问这西游之人啊,什么时候才能回啊,危险可怕的路途、高峭险峻的山岩不能攀缘,无路走处寸步难行,有路走处难行寸步。山高林深处,无法飞越高山的悲伤山鸟在荒凉古木间时不时传来一声哀号,在空谷间久久回荡,就象一个被困之人在一间空屋里突然发出一声哀叹,在人的心魄间惊心动魄的回荡。更听得子规鸟啼得一声“不如归去”,让远离故乡在陌生之处奔赴前程之人有无限感伤,空旷、孤寂、冷清、凄凉,畏惧,恐怖,无以复加。

  ⑨读出这个味道来,指导朗读。重音“不可攀”“愁空山”声音延续也可以表示重要。

  4、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①挂——立、站。附着一点,全身悬空,下面没有着落叫“挂”,随时有掉下来的危险。更何况是“倒挂”,更加惊险,险峭。

  ②争:山高水急地势险。

  ③万:声响巨大。

  ④胡为:倒装句。文言文中,疑问句、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比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之不能也”。

  ⑤你体会的意境是什么样的,用你的语言描述出来:山势高峻,飞瀑从天而降,水顺山势,击打山岩,争相发出雷鸣轰响,带动山石在激流中翻滚旋转,湍急之水、滚动之石猛烈撞击**山崖,一刻不停奔腾跳跃,不只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更有“万古传响”的震撼,使西游之人走到此等地势险要、道路险阻之处,望而心惊,动而心寒。

  ⑥指导朗读“挂”“争”“万”。

  范读全诗(配乐、配图)请大家闭上眼用心去感受高峻险峭,突兀难行的蜀道的艰难。

  你也心痒痒了吧!快自己蘸上饱满的热情去读吧!好,自由朗读。

  五、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质疑:

  安旗曾谓:“好诗如同大海,探龙宫者得骊珠,涉中流者获巨鱼,游汀洲者揽芳草,戏岸边者拾贝壳。深者见深,浅者见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均有所见,均有所得。”

  1、“五丁开山”用意?开辟艰难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

  四川自古即以“蜀道难”著称。2000年来进出川陕的唯一通道--蜀道,南起梓潼石牛铺,北至广元七盘关。有山高谷深、行路艰难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悠久、文物丰富的古代文化独具风采。

  2、写剑阁含义?高明所在。我们会怎样写?联想丰富。纵横古今。

  3、锦城乐,长咨嗟什么?(主题探究)蜀道难行,理想难以实现,人生艰难,为朋友担心,不被重用(学生和身边的同学商量、讨论,发表见解。并用最简洁的话板书在黑板上,就象老师这样,并署名。)

  六、教师问难:《蜀道难》的主题探究:

  蜀道虽高、险,“难”的是什么?与其说山其高险、行路之难,不如让我们去欣赏那在险途中攀缘的身影。我们在感受蜀道峻伟形象的同时,分明的看见一个不畏艰险,勇于开拓,敢于探险的志士战斗在这壮而奇的绵绵险途上。他走在那飞鸟也难直接飞过的曲折山荆间,回想着前辈们是如何的斗千难,战万险,开辟连接两地的通道,他上看“六龙回日”的胜迹,下瞰“冲波逆折”的奇景,摸索在星斗之间,飘然在天山相接之处,赏“枯松倒挂倚绝壁”的绝妙仙景,听“飞湍瀑流争喧虺,抨崖转石万壑雷”的特有涛声。诗人好象在感叹“蜀道之难”、“不如早还家”,而我们更多的感受到的是勇敢顽强的攀登者的李白。

  “知人论世”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其出生地有两说,一为生于蜀,一为生于碎叶,但都认为唐代剑南道绵州昌明县清廉乡(今四川省江油县青莲乡)是他的故里。李白少年时代正当“开元之治”前期,欣欣向荣的时代影响了少年的李白。他胸怀大志,决心将其文才武艺献给大唐王朝,梦想*步青云,“申管晏之志,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济苍生,安社稷。当朝廷征入朝时,他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李白几入长安,志不得酬,最终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浪迹天涯。虽然历尽坎坷,屡遭打击,而他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奋斗的雄心壮志未曾消歇。他虽然未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但却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大批璀璨的异宝奇珍,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写了一系列宣泻志不得酬的作品,愤慨和不*,悲怒和超然,构成了一组交响曲,令人产生共鸣,受到震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催下了古今多少怀才不遇之士的悲伤泪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激发了多少受挫者的奋斗之志。可以说,李白的诗,老少咸宜,不同的读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品,甚至可以找到自己情感的影子。我们通过蜀道难的学*应该明白一条:诗人内心中那种“济苍生”的鹏鸟振翮之志使他一次又一次踏上像蜀道一样的人生旅途,使他在这条充满荆棘崎岖坎坷艰险的“蜀道”上不断攀援。在天才李白面前,一切庸碌无为,一切的怨天艾人是多么的可笑,人生只有永远进取,向上。

  是啊,“蜀道”虽难,总有攀缘之人,别管来途去路多么坎坷,只要我们坚持理想,积极进取,努力拼搏,那么,它与*坦大道唯一的区别就是多一些精彩罢了!所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啊,我们就在蜀道云海里扬起帆;让我们的生命之河因这高峻险阻激荡了再激荡,响亮了再响亮,璀璨了再璀璨,绚烂了再绚烂,辉煌了再辉煌,攀缘了再攀缘!

  七、背诵:

  【板书设计】

  蜀道难

  李白

  学*目标

  1、准确美:字词一叹高险(惊讶)

  2、生动美:方法二叹惊险(畏惧)

  3、韵味美:思想三叹凶险(无奈)

  【教学内容分析】

  《蜀道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的课文。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展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这个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在之前上过的唐诗引导课的基础上,我希图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结合李白这位诗人来阅读他的诗。使学生能被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学情分析】

  《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

  在诗歌教学上,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设计思想】

  针对学生对诵读古诗的畏缩情绪,我决定以两条主线贯穿全课。一条主线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另一条主线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难》的句法特点、主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探究李白对乐府旧题诗的创新和超越,进而探讨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而这两条线的交汇之处就是诗人“李白”。第一条线属于“表”,第二条线属于“里”,正是如此,让学生表里结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诗人李白之“大”。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把握诗歌,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进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这样既起到引导学生敢于诵读的作用,又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诗歌。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小组合作。

  4、多媒体影音。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两课时内容简介】

  本公开课为第一课时,主要立足于引导学生学会朗诵,进一步熟悉其乐府旧题诗歌的特点

  ,体会李白诗风的豪迈飘逸,。在内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于“剥皮抽筋”手法,掌握本诗的情感主旨。

  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鉴赏和品味本诗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导入:

  以贺知章对李白《蜀道难》的评价——“子,谪仙人也!”引出教学文本。

  教学过程:

  一、初读文本,粗品诗意。

  (一)、《蜀道难》解题:

  《蜀道难》属魏晋早有的于乐府旧题。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之辛苦。

  《乐府解题》:“备言蜀山之阻。” (PPT展示)

  (二)、检查学生的预*情况。

  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注意其读音及停顿。

  (三)、朗读指导:

  1、教师指正个别易读错的字音。

  2、提问学生:朗读应注意的要素。

  朗读要素:节奏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PPT展示)

  3、以首段为例,教师示范并指导朗读。

  “噫吁嚱……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蜀道难》读后感(精选十篇)(扩展7)

——《蜀道难》导学案(精选5篇)

  【文本解读】

  《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这首诗想象奇特,笔意纵横,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创作特点。诵读时,一方面要感受杂言古体诗的参差错落之美,另一方面要想象作者笔下蜀道的雄奇险峻,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素养目标】

  1.了解李白的生*及其成就,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走*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探究诗歌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李白)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天上的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来“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生有“大济苍生”之志,但不被重用,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

  2.相关背景

  从诗的内容来看,此诗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在诗中,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告诫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后来的“安史之乱”足见诗人政治预见的正确。

  3.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蜀道,蜀地的道路。难nán,艰难。﹙进入﹚蜀地的道路艰难(难行)。

  4.了解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与*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主要是指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表现在诗题上,有歌、行、引、吟等体裁。《蜀道难》就是一首典型的古体诗。

  二、初读感悟

  (一)预*检查

  1.明确字音。

  噫吁嚱(yīxūxī)凫(fú)栈(zhàn)猱(náo)

  扪参(ménshēn)峥嵘(zhēnɡrónɡ)巉(chán)湍(tuān)

  咨嗟(zījiē)豗(huī)砯(pīnɡ)崔嵬(cuīwéi)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何:多么。

  ②当:对着,向着。

  ③盘盘:曲折回旋的样子。

  ④扪:用手摸。

  ⑤膺:胸。

  ⑥坐:徒,空。

  ⑦但见:只听见。

  ⑧喧豗: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

  ⑨砯崖:水撞石之声。

  ⑩胡为:为什么。

  9322;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9323;咨嗟:叹息。

  三、文本研究

  【思考1】梳理脉络

  明确第一段:先总写蜀道之难,然后写蜀道的历史、地貌、来由,最后写蜀道的高危。

  第二段:蜀道之险。

  第三段:蜀中战祸之烈。

  【思考2】主旨句是什么?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思考3】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之难(雄奇险峻)的?

  明确①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②侧面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③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④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蜀道上空寂悲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

  【思考4】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有鸟道”“问君西游何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这表明诗人的立足点在秦。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否冲突?

  明确不冲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而是慨叹,它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思考5】主旨句三次出现,所在位置和具体内容都有变化,体会这三句话的具体作用。

  明确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再次强调蜀道之难行,把诗歌推向高峰。

  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思考6】“蜀道难”本来是一个难以描述的心理感受,李白却描绘得非常动人。那么,你认为李白是如何把这一难述感受描绘得如此生动的呢?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示例)(1)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诗中描写的事物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2)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

  (3)诗歌句式灵活,形式多变。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思考7】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观点一:此诗即事成篇,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表达对友人的担忧和关心。

  观点二:表面写蜀道的艰难,实则写仕途坎坷,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

  观点三:写蜀道艰难,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思考8】对比与思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乱,途径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问题: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四、明晰主旨

  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五、拓展阅读

  李白与宇宙处于*等的地位,他是它的朋友。也可以说李白心里装着整个宇宙,并以这种气魄看待社会与人生。他仿佛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觉得自己不是世间的凡人,这种感觉又因贺知章对他的称呼(谪仙人)而强化了,这种气魄和感觉,以及由此形成的境界是前人的诗里从未有过的,当屈原以其《九歌》对诸神顶礼膜拜的时候,他不过是匍匐于地上的一个微小的生灵。当曹操“东临碣石”,歌咏那吞吐日月之大海时,他不过是宇宙的礼赞者。至于南朝以山水诗著称的“二谢”,他们笔下就只有山容水态而已。隋唐以来出现了王维、孟浩然这样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但他们的境界不过是清远静谧。只有李白才开拓出一种全新的境界,即宇宙境界。

  李白的宇宙境界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他往往是从大处把握对象,得其神气略其形色,李白似乎常常是站在高处鸟瞰世界,能看到大景观,得到大气象,其诗:“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就正好说明了他自己常取的视角。又如“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秋色无远*,出门尽寒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些诗句都是因宏观的视角而形成宏伟的境界。如果以杜甫、孟浩然与李白比较,李白的这个特点就更显然了。杜甫以体贴入微笔触细腻而见长,他能刻画别人看不到的'景物内层的涟漪,表现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细微波动。孟浩然的特点是淡。他的心情是淡的,他的笔墨也是淡的,“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他的诗如一杯清茶、一缕清烟、一片月光、一丝云影。对他们我不想有所轩轾,只是想指出,孟浩然的境界是世外境界,杜甫的境界是人生境界,而李白的境界则是宇宙境界。

  其次,李白处理人事的态度往往是极其洒脱的,对其所爱的人他有火一般热烈的感情,也许因为这火太旺了反而难以持久;更可能是因为他以宇宙之眼光看待人事,反而把常人看重的种种关系看得无关紧要了。家庭、妻子、儿女、父母、兄弟,在他的诗里几乎没有地位。李白看重友谊,他写过许多热情洋溢的赠友诗,其中有的诗句足以永远暖人心房,诸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但他的诗集里很少有两首以上同赠一人的。杜甫有十一首诗赠他或怀念他,但他只有一首调侃诗给杜甫。他比杜甫年长十一岁,杜甫*乎他的后辈,这也许有点关系,可是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那洒脱的气质。对于一个自视可与宇宙等量的人,这情形并不奇怪。

  第三,最重要的是李白既然感到自己与宇宙等量,遂亦能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我就是我,既不必为某种现实的目的而取媚于人,也不必因某种外界的压力而改变自己。李白既然可与宇宙等量,当然也就可与帝王齐观,而视权贵如草芥了。李白虽欲跻身于庙堂,但并不肯为此而折腰。他虽曾因玄宗的幸遇而自鸣得意,也曾偶尔写过几首干谒之作,但总的看来他是坚持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态度。李白目无权贵,但对苍生百姓却是亲切的。且看《宿五松山下媪家》,“……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对五松山下这位荀老太太,李白是何等谦逊、何等体贴。而这与笑傲王侯的那个人正是同一个李白!李白的伟大与可爱于此可见,这首诗的境界看似*凡,其实是极其宏伟的。倘若没有一个宽广的胸襟,怎能写出这样的诗歌?这首诗从另一方面展现了李白的不凡境界。

  (选自袁行霈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节)

  六、素材积累—李白名句

  1.一水牵愁万里长。

  2.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3.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

  4.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5.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6.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8.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

  9.绵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10.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11.吾观自古贤达人,成功不退皆殒身。

  七、作业

  完成配套练*。

  【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诵读感知,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过程与方法:品读鉴赏,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走进诗人心灵,感受诗人赤子之心。

  【学*重点和难点】

  一、学*重点:

  1、诵读诗歌,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

  2、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难点:

  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自主学*

  3、小组合作探究

  4、点拨法

  5、多媒体情境教学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童声版的《望庐山瀑布》,营造轻松的学*氛围,引起学生对李白诗歌的回忆,进入学*诗歌的氛围。

  导入语:李白的诗歌传承千载,我们的童年、少年都伴随着李白的诗歌,名山大川给了漫游祖国的李白创作灵感,让他写出了很多奇文,今天我们一块学**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最具代表性的诗歌《蜀道难》。

  二、学*目标展示

  三、活动:学生自读学*目标,学*重点、难点,做到目标明确。

  三、预*检测

  给加点字注音

  噫吁嚱鱼凫秦塞萦岩峦

  石栈猿猱扪参抚膺

  巉岩飞湍喧豗砯崖

  峥嵘崔嵬吮血咨嗟

  活动:一学生读,读完后全体学生纠正,然后齐读巩固。扫除课文的文字障碍,积累生字词。

  过渡语:唐代的诗评家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下面我们就“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四、诵读诗歌,感知风格(PPT展示)

  1、活动:诗歌风格多样,“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风格,“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清新的田园风格,看视频,听名家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提问:这首诗歌是怎样的风格?

  明确:雄浑、豪放

  3、活动:自由诵读诗歌,读出雄浑、豪放,读出激情。找出本诗中你认为最能表现蜀道之“难”的句子并加以评析。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提问:这三句是诗歌的主旨,贯穿着全文。分别是从那几个角度表现蜀道之难的?

  明确: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是从写出了蜀道的高峻。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害怕的感情,写出蜀道的险。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深沉的慨叹意,感叹蜀道的战祸之烈。

  说明:通过对这三句主旨句的诵读,诗歌一唱三叹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

  4、提问:蜀地真的这样的奇崛险峻吗?让我们设身处地的感受一下。

  活动:通过一组真实的蜀地剑阁古栈道的图片展示,并配有十面埋伏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蜀道的奇绝、壮美。有利于把诗句形象化,便于理解诗歌的内容风格。(PPT展示)

  活动:朗读诗歌,读出精彩,配乐朗诵,学生自告奋勇,诵读渐入佳境。

  过渡语:《蜀道难》的雄浑豪放的风格是如何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通过名家的评论引出《蜀道难》在艺术上的成就之高“妙在起伏,其才思放肆,语次奇绝,自不待言。”(《唐诗品汇》)“倏起倏落,忽虚忽实,真如烟水杳渺,绝世奇文也。”(《增订唐诗摘抄》)(PPT展示)

  五、品读诗歌,鉴赏手法

  提问:本诗意境阔大,气势逼人,气象宏伟,画面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作者运用怎样神奇的笔墨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体会。(PPT展示)

  说明:把舞台留给学生,让学生讨论。讨论结束,学生展示,老师点拨。

  明确: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小结: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③“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⑤“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⑦“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补充:(PPT展示)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唐白居易《琵琶行》

  “子规”意象:子规又叫杜鹃,是蜀地王杜宇的魂魄所化。啼叫凄切。

  ⑧“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补充:李白诗中用了夸张手法的诗句:燕山雪花大如*,桃花潭水深千尺,黄河之水天上来,白发三千丈……

  说明:根据学生所选句子进行诵读指导。

  小结: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手法(PPT展示)李白在这首诗中,用了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瑰丽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把古老蜀道写的高俊逶迤峥嵘摄人心魄,让我们充分领略了诗仙的才情,过渡:那么激情的文字背后有什么丰富的思想?“李白《蜀道难》之作,……歌蜀地山川,即事成篇,别无他意。(顾炎武《日知录》)(PPT展示)

  你同意吗?你认为李白借蜀道之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六、精读文章体会情感

  [提问]李白借蜀道难抒发了怎样的情感?(PPT展示)

  学生独立思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明确:第一种:融入身世之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

  第二种: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第三种: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第四种:劝朋友早回家,不要入蜀。

  补充: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无实职唐玄宗沉迷于声色,任用奸臣李白气质傲岸,桀骜不驯,蔑视权贵,不久,得罪权贵,而被谗言毁谤,排挤出京。

  天宝初年,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

  小结:送别友人,蜀地崎岖难走;皇帝不重用,权臣排挤,赐金放还;仕途艰难,国家时局危急,这一切都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可是仕途艰难的李白仍然不忘关心国事,赞美大好河山,把蜀道写的壮美、峥嵘、逶迤,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外表行为洒脱不羁实则有一颗赤子之心的李白,齐读余光中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是盛唐的诗魂,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你的酒明亮了盛唐的月,你的诗绽放了盛唐的花。”

  结束语:全体诵读。读蜀道难,不久感受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让我们听到了倾泻而下的瀑布声,看到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而且读出了李白的万丈豪情,认识了一个飘然不群的李白。

  再次朗诵诗歌,结束本课。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蜀道难》。

  2、推荐李白其他名篇《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

  八、板书: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险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蜀道难》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其境界之阔大,确非他人可及。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蜀道难》导学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蜀道难》导学案

  1.梳理诗歌文言基础知识。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一.知识链接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二.预*部分

  1.注音

  鱼凫( ) 珑( )玲 巉( )岩 飞湍( ) 喧豗( ) 砯( )崖

  吮( )吸 噫( )吁( )嚱( ) 石栈( )抚膺( ) 号( )古木

  崔嵬( ) 峥( )嵘 扪参( ) 万壑( )猿猱( ) 秦塞( )

  咨嗟( ) 趑( )趄( )

  2.解释句中重要词语

  开国何茫然 何: 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

  回日之高标。 回: 扪参历井。扪:

  以手抚膺。膺: 凋朱颜。凋: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 盈: 所守或匪亲。或: 。匪:

  长咨嗟。咨嗟: 危乎高哉。危:

  横绝峨嵋巅。横绝: 锦城虽云乐。云: 乐:

  天梯石栈相钩连。钩连: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 。盈:

  倚绝壁。倚: 难于上青天。于:

  开国何茫然。何: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 尚且

  但见悲鸟号古木。但: 胡为乎来哉。胡为:

  西当太白有鸟道。当:

  3.通假字

  所守或匪亲:“匪”通

  4.词类活用

  猿猱欲度愁攀援。愁:

  使人听此凋朱颜。凋:

  砯崖转石万壑雷。转:

  侧身西望长咨嗟。西: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朝,夕:

  5.特殊句式

  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③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④但见悲鸟号古木

  ⑤雄飞雌从绕林间 ⑥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6.一词多义

  道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2)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3)道芷阳间行( ) (4)何可胜道也哉( )

  度

  (1)猿猱欲度愁攀援( )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3)崔九堂前几度闻( ) (4)高祖为人有大度( )

  尔

  (1)尔来四万八千岁( ) (2)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3)无他,但手熟尔( ) (4)非死则徙尔( )

  坐

  (1)以手抚膺坐长叹( ) (2)项王项伯东向坐( )

  (3)停车坐爱枫林晚( ) (4)因击沛公于坐( )

  去

  (1)连峰去天不盈尺( ) (2)沛公已去( )

  (3)去死肌,杀三虫( ) (4)汝可去应之( )

  何

  (1)问君西游何时还( ) (2)青泥何盘盘( )

  (3)大王来何操( ) (4)徐公何能及君也( )

  乎

  (1)危乎高哉( ) (2)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3)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4)相与枕藉乎舟中( )

  7.名句填空。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愁空山。

  (3)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万夫莫开。

  三.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1.这首诗歌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话呢?

  明确:

  2.这句主旨句在诗中反复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句的侧重点是什么?

  明确:

  (二)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1)阅读第一节

  1、在第一小节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的难主要是说山势之高,而李白又是通过哪两个层面去体现山势之高这一特点呢?

  明确:首先:

  其次:

  2、第一小节的十个句子中,你觉得最精彩的句子是哪一句?这句话里,诗人使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呢?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①

  ②

  ③

  ④

  小结:通过鉴赏《蜀道难》的第一小节,我们知道了诗仙李白用想象、夸张、以虚衬实和细节描写,以及引用大量的神话传说等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高,令我们有如身临其境一般。

  (2)阅读第二小节

  1.第二小节中,诗人李白从哪两个层面表现蜀道之险的?

  明确:①

  ②

  2.诗人李白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描写蜀道之险呢?写出语句,运用手法及效果。

  明确:①

  ②连

  (3)阅读第三节

  蜀道的高和蜀道的险,只要有勇气,就能克服呀。李白在第三节还要劝入蜀的朋友“不如早还家”。而蜀道之难不仅仅难在蜀道之高和蜀道之难这两个自然条件,并且蜀地当时的生活环境不安定。那李白是如何来体现蜀道之难安呢?

  明确:首先:

  其次:

  (三)艺术手法

  本诗歌最主要的两个艺术手法是什么?

  ①

  ②

  三.课堂练*

  (一)基础知识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凫(fú)     石栈(zhàn) 边塞(sài)  长吁短叹(xū)

  B.猿猱(náo)    扪参(shēn) 喧豗(huī)   嗟来之食(jiē)

  C.巉岩(chán)   吮吸(yǔn)  砯崖(pīnɡ)  峥嵘岁月(zhēnɡ)

  D.凋零(diāo)   湍急(tuān) 崔嵬(wéi)  多难兴邦(nàn)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地崩山摧 天梯石栈 扪参历井 万壑雷

  B.峥嵘崔嵬 冲波递折 横绝峨眉 倚缺壁

  C.飞湍瀑流 猿猱攀援 匪亲弗居 萦岩峦

  D.磨牙吮血 以手抚膺 蚕丛鱼凫 仰胁息

  3、选出下列句子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 )

  A而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颠

  B地崩山催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雕朱颜!联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依绝壁。

  D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危乎高哉。 危:高 B.开国何茫然。 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C.以手抚膺坐长叹。坐:坐着 D.可以横绝峨眉巅。绝:越过、渡过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问君西游何时还 (2)但见悲鸟号古木

  青泥何盘盘 但悲不见九州同

  A.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也相同。 B.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不同。

  C.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相同。 D.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也不同。

  6.对加点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险也如此         也:副词,表示“同样”“也是”。

  B.胡为乎来哉         乎:语助词,无义。

  C.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之:主谓之间结构助词

  D.所守或匪亲         或:副词,倘若。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使人听此凋朱颜

  A.砯崖转石万壑雷 B.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C.可以横绝峨眉巅 D.高余冠之岌岌兮

  8.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开国何茫然 B。可以横绝峨眉巅

  C.地崩山摧壮士死 D.可怜体无比

  9.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奚以知其然也

  C.但见悲鸟号古木 D.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10.对下列诗句解说有错的一项( )

  A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古蜀王开国以来,历经四万八千年,不与秦国互通来往。

  B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可摸到参星,穿过井星,仰起头屏住呼吸;手抚胸口,空有声声长叹。

  C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飞奔而下的急流瀑布交相喧闹,水冲击山崖,碎石滚滚而下,山谷中响起雷鸣般的声音。

  D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所守护的人不是匪徒就是亲戚,但是转眼就可能变作豺狼一样的人

  (二)课内文段阅读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危乎高哉! 乎,疑问语气词,吗。 B.开国何茫然..茫然,迷惘的样子。

  C.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 D.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因为。

  12.比较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③西当太白有鸟道

  ②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13.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噫吁嚱”,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危乎高哉”是本诗的主旨句。

  B.“尔来四万八千岁”,是指蜀自开国以来已四万八千岁了,极赞其历史悠久。

  C.“地崩山摧壮士死”,典出“五丁开山”之事,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言五丁既开道之后,梯栈相连,始与秦通。

  D.“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与井分别是秦与蜀分野,扪参历井,言环蜀之境,道路险难,所在皆然,令人胁敛屏气而息,惟有抚膺长叹而已。

  (二)课内文段阅读

  (2)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1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君西游何时还 西:向西 B.连峰去天不盈尺 去:距离

  C.砯崖转石万壑雷 转:使滚动 D.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尔:你

  1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但见悲鸟号古木/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宋何罪之有

  D.其险也如此/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使人听此凋朱颜

  A.渔人甚异之 B.砯崖转石万壑雷

  C.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D.侧身西望长咨嗟

  17.下列对选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开始,诗人借 “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B.接着诗人借景抒情,用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

  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想像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着力渲染

  了惊险的气氛。

  D.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作为全诗的主线,在文中多次出现。在本段中的作用中点明全篇主旨,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参考答案

  二.预*部分

  1.注音

  fú lóng chán) tuān huī pīng shǔn yī xū xī zhàn

  yīng háo wéiz hēng shēn hè náo sài jiē zī jū

  2.解释句中重要词语

  何:多么 茫然:渺远的样子。 尔:那。 回:迂回、回转,绕道。

  扪:摸。 膺:胸口。 凋:使动用法,使……凋谢。 去:距、离。

  盈:满、足。或:倘若。 匪:同“非”。 咨嗟:叹息。 危:形容词,“高”

  横绝:动词,横渡,横穿 云:动词,说; 乐:动词,享乐 钩连:钩通相连

  去:相隔,距离。 盈:满倚:靠 于:介词,“比” 何:多么 尚:尚且

  但:只 胡为:为什么 当:面对

  3.通假字

  匪(通“非”)

  4.词类活用

  为动用法,为------愁苦; 使动用法,使……凋谢; 使动用法,使……滚动

  名词作状语,向西; 名词作状语

  5.特殊句式

  ①状语后置 ②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 ③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

  ④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 ⑤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 ⑥宾语前置

  6.一词多义

  道(1)道路 (2)途径,方法 (3)取道 (4)说

  度(1)度过 (2)推测,估计 (3)次,回 (4)度量

  尔(1)那 (2)你,你们 (3)罢了 (4)表肯定

  坐(1)空,徒 (2)坐下,坐着 (3)因为 (4)座位

  去(1)距离 (2)离开,离去 (3)除掉,去掉(4)前去,到-----去

  何(1)疑问代词,什么(2)表示程度深,多么(3)疑问代词,什么(4)表示反问,怎么

  7.名句填空。

  (1)猿猱欲度愁攀援 (2)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

  (3)砯崖转石万壑雷 (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5)一夫当关

  三.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1.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明确:① 高② 险③ 战祸之烈

  (二)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1)阅读第一节

  1、明确:首先:蜀道的来历

  其次:蜀道的高峻

  2、明确:

  ①尔来四万八千岁 夸张,为下面蜀道开通做铺垫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神话传说 想象 夸张 增加趣味性,凸显出蜀道之高

  ③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想象 以虚衬实 衬托现实中人们想要过蜀道更是难上加难

  ④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夸张 想象 细节描写,描绘人在青泥岭行走时的紧张得屏住呼吸、回想后怕的情形。

  小结:通过鉴赏《蜀道难》的第一小节,我们知道了诗仙李白用想象、夸张、以虚衬实和细节描写,以及引用大量的神话传说等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高,令我们有如身临其境一般。

  (2)阅读第二小节

  1.明确:①蜀道悲凉凄清

  ②蜀道山水险恶

  2.明确:①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想象 蜀道悲凉凄清

  ②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夸张 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 险象丛生、惊心动魄。

  (3)阅读第三节

  明确:首先:剑阁险要

  其次:残酷景象

  (三)艺术手法

  ①大胆的夸张

  ② 瑰丽的想象

  【学*目标】

  1.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把握其意境,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熟读成诵,仔细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学*重点】

  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学*难点】

  诗歌内容的鉴赏

  【自学质疑】

  1、走*作者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诗风雄奇豪迈,感情奔放,幻想丰富,形象鲜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2、关于蜀道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3、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目的

  唐代孟棨的《本事诗》和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都记载李白初到长安会见贺知章,出示《蜀道难》,博得“谪仙”雅号的事。可见这是李白的一篇*作,大抵以驰骋文采为高,未必有什么寓意。李白年轻时多模仿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诗文,以超越古人为能事。杜甫曾论李白诗说:“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从诗意来看,这是一篇送友人入蜀的诗歌,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同类题材的作品在李白集中还有五言律诗《送友人入蜀》和《剑阁赋》,可以相互印证。因为贺知章的赏识,李白名声大振,从此奠定了“诗仙“的地位,《蜀道难》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

  4、李白《送友人入蜀》

  见说蚕从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

  5、李白《剑阁赋》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

  送佳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我沉吟兮叹息。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对酒而相忆。

  【整体感知】

  《蜀道难》原本是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李白之前的古辞,也多咏蜀地山川之险。如南朝陈著名诗人阴铿的《蜀道难》云:“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险峻的山川景色,诗歌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蜀道难》的结构回环往复。诗的开篇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

  【合作探究】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出现了三次,对诗意的转折和抒情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2、诗的.开篇是如何叙述蜀道的悠久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3、阅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诗,说说诗人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4、诗的第二节中,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怎样的气氛?

  5、“连峰去天……万壑雷”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6、如何理解最后一节诗的内容?

  7、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主旨?

  8、如何把握本诗的艺术特点?

  【检测反馈】

  噫吁嚱()鱼凫()秦塞()

  石栈()猿猱()扪参()

  抚膺()巉()岩喧豗()

  飞湍()砯()崖崔嵬()

  吮血()咨嗟()

  二、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