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母亲》读后感6篇

首页 / 读后感 / | 2022-09-28 00:00:00 读后感

《发现母亲》读后感1

  两年前侥幸工作调动之际,颇懂我心思的友人送至一本林格先生的《青年教师成长之旅》,摆至案头已成尘封的记忆。

  读书重要的心扉在学校明德阅读能力提升项目的督促下悄悄开启——我谓曰“静悄悄地花儿秋日开”。

  轻轻掸去封面上的灰尘,原来这是一本书目简介,其间提到的五十四本书,自己居然看过的不到三本!我汗颜,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我惭愧,居然仍未认识自己依然还是深井之蛙。

  儿子在九月一日那日书包一背、胸脯一挺,满怀憧憬地成了一名光荣而神圣的小学生!为儿上学方便,我搬出了和婆婆同居的家另开炉灶,也因此成了一位身肩百职的郑重母亲!

  角色需要,在林格老师书目的指引下,王东华先生的《发现母亲》走进了我的眼界,走进了我的内心,走进了我的生活!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母亲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未来!”

  母亲,这个名字的特色唯有“神圣”二字可以担当!母亲,这个角色的失职将铸成对孩子永远的愧疚!

  一、她是孩子身体健康的营养调节师!

  当孩子还没有着落时,母亲的身体素质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了孩子身体的将来。你是否好好爱护着儿子的襁褓——子宫?你是否科学饮食,善待着自己的身体?你有不良的嗜好吗?你是不是为了自己的'享受任意糟蹋着自己年轻的躯体?你是否想到自己最终会是一位母亲?

  当孩子孕育,饮食、心情、运动、休息乃至胎教等等,我们想到这些对孩子有多重要了吗?我们身体力行着做一名合格的准妈妈了吗?我们的自控力能配得上妈妈这个温馨的称谓吗?想起儿子十月怀胎,有一件事我无不后悔!当儿子被查出眼睛弱视时,不得不怀疑这是因为自己怀孕期间看电视距离太*。

  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粮!殊不知现在的妈妈有多少天生无奶或奶不足,原因固然多多,但一定也和自己长期的生活*惯有关!更有甚者,为了自己的美丽苗条或是安逸,残忍地剥夺孩子吃奶的权利!当孩子个子矮小时,却又大吃特吃各类补品,这时的我们是否想过自己曾经的不义?

  二、她是孩子品格的塑造者!

  一个好的母亲胜过100个学校的老师,母亲的素质、性格最直接的影响孩子,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大多数的时候,孩子与母亲交流的时间比父亲多得多,母亲的影响也就大得多,尤其在孩子初中以下的时光。母亲的优点,缺点,尤其是突出的优点,缺点将在孩子的一生里产生不可磨灭的烙印。

  一个暴躁的母亲是很难养出彬彬有礼的孩子的,一个爱好低俗的母亲是很难引领孩子步入高雅的,一个心胸狭窄的母亲是很难塑造出宽宏大量的孩子的……

  母亲是第一个在孩子心灵的白纸上写字的人!就让我们端端正正地写下每一笔吧,因为那是孩子的将来。

  三、她是孩子最可靠的心理咨询师!

《发现母亲》读后感2

  最*电影《你好,李焕英》家喻户晓,讲述了女主贾晓玲(贾玲饰演)在经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之后,意外穿越时空回到1981年,见到年轻的父母,从而展开一段笑中带泪的亲情故事。由此让我联想到刚刚看过一本书《发现母亲》,这本书适合每一个人来读,准父母、未来的父母,曾经的父母等等。书中说“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母亲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和命运”,由此可见母亲是多么的伟大,母爱是多么的.神圣。

  夸美纽斯说:孩子从出生到六岁都应该由母亲来教育。儿童出生后头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整个一生中的任何阶段,甚至决定了他的一切。俗话说:多一个教师,就少一个警察;多一所学校,就少一座监狱;多一个合格的母亲,就少一个社会的败类。可见,母亲对于孩子来说的确太重要了,母亲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的确太重要了!

  母亲的伟大之处时刻出现在我们身边,是很容易感觉到的,但是我们并不是每一次都会好好珍惜。我们好像总是很忙,忙着工作,忙着梦想,忙着交友,忙着各种事,却唯独没有忙着关心父母。我们总想再等一等,等到自己功成名就、等到自己实现梦想、等到自己有足够时间。但却从未想过,自己在奋力奔跑时,父母也在慢慢老去。父母总会说:你们好好工作,不用管我,我们很好。但是我们却忽略了,这个时候父母很需要我们的陪伴。然而无论什么时候母爱总是那么无私而且单纯,就像李焕英那句催泪的台词:“我希望我的女儿健健康康快乐的成长!”我想,所有的贾晓玲们终该明白:母亲的幸福很简单,没有太多的物质向往,更多的是一种美好祝愿。只要孩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她就很幸福。哪怕她的孩子,只是一只*凡的丑小鸭。这就是母爱,无私无求,博大深沉的爱。

  诗经中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漫漫人生,如果说人是飘在天空中的一只风筝,那父母就是那根线;如果说人是浮在生命之海上的一叶扁舟,那父母就是那舵与桨。父母是我们人生的出发点,陪伴出生到成长,因此我们要时刻珍惜还来得及的时光,感恩父母,珍惜母爱!

《发现母亲》读后感3

  有些人已经长大了,应该出去工作养活自己,但却不知道努力,还让母亲不停地劳动或者向父母要钱花。这种人根本就是寄生虫,不需要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社会也不需要这样没用的人。他们父母养大他们付出了多少心血,父母含辛茹苦养大他们,却得到这样一个结果,(2)这样的人活着也没有任何价值。(3)

  有些孩子,稍微有点不如意就会冲着父母大喊大叫发脾气。他们不知道自己这样做的时候,母亲的心比他自己要难受的多。哪个母亲不愿意看见孩子高高兴兴的笑脸,而愿意自己孩子成天愁眉苦脸的。

  我不要做这样的孩子。虽然我也做过一些感觉愧疚母亲的事情。但是我会好好报答母亲,用我的学*成绩用我的本领和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一定会是好样的。

  最后我要对妈妈说:“谢谢您,妈妈!”

  (1)在我们的生活中,换了哪个母亲出于对自己小宝贝的爱都会这样做的。这就是伟大的母爱。

  (2)有的人因为母亲给的钱少了,甚至会用刀刺向母亲,这样的人比毒蛇还狠毒,那是生他养他的妈妈啊!

  (3)要是换了我,我不会那样做,我要用实力证明自己,创造辉煌!

《发现母亲》读后感4

  上学期,学校给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购买了一本教育书籍,书名就叫《发现母亲》。我在寒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一口气看完了这本由王东华教授所着的书,合上〈发现母亲〉这本书之后,我对母亲这一伟大形象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最早接触王东华的《发现母亲》是看到《*教育报》上的推介,一下子就被书中的观点强烈的吸引住了,于是就把这本书的名字记录在我的本子上。后来听刘莹老师说他手中有这本书,就在春节前借来拜读,读后只能用震撼来形容我的对教育的无知。

  这本书用发现二字表达了他对教育的问题思考,后来我也发现很多教育专家用词频率最高的就是“发现”,周六我去47中参加新课改讲座,台上作的.是潍坊广文中学的校长赵桂霞,上午三个小时的报告最少使用“发现”20次,其中有很多的题目是:发现课程;一张照片的发现;桌子被砸发现离校课程等。发现是对每一个教育行为的反思,发现是教育智慧的闪现、发现是对教育深层次的理解。书中这样说:在现代社会,什么都强调学*和考核,没有人敢不经过充分的练*就走上舞台去演奏钢琴,没有谁敢不经过考核就把汽车发动后开到市区,但是人类何曾出现过为了哺育孩子而去精心设置的育儿学校呢?我们社会对那些从事儿童工作的各种人员,如教师、医生、幼儿园的营养师等都要进行专心而严格的训练,可是对在孩子生活及成长中担负重要培养任务的人——母亲,却视而不见的没有给予任何专门的训练乃至最低程度上的提醒。而我们的老师们呢,很多干了一辈子的老教师,荣获过无数的荣誉和证书,但是从来没有这种发现,准确的说他是个教知识的优秀老师,而非真正

  的优秀教书,因为他们不懂得什么是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简单的说是学*不足,如果说我们老师们经过专心而严格的训练的话,那也是在上大学时期,而工作之后所从事的都是教知识的学*和研究,而非真正的教育研究。这让我想起了书中导论中美国著名母亲斯特娜夫人的一段话:*是最早开设学校的国家,尽管如此,他们的文明落后了。这是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妇女教育的必要。过去,*人认为妇女不应受教育,因此,*大多数妇女是文盲,也不进行家庭教育。受不到母亲教育的国民决不能成为伟大的国民。更何况我们老师呢。

  原来我一直认为,女人刚生完孩子后是由于缺少一种元素而出现不同层次的抑郁,这种抑郁期到三岁基本消失,抑郁期的时候常常与丈夫、婆婆发生一辈子激烈的碰撞,这也是*婆媳关系不和协的根源,看完这本书才让我知道这不是主要的原因。书中说:“由于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因此人出生后的这三年极为重要。尽管人的生物体脱离了母亲,但是它实际上同母体仍然没有分开,仍然有一个未分化期。母亲和婴儿仍是一体的,仿佛是一对连体婴儿那样”。连体婴儿说明什么?说明他们都是孩子,孩子都不懂事,不高兴就哭、发脾气,一会儿就会呵呵地笑。这样的结果给丈夫一种感觉不像原来的爱人了,给婆子的感觉是这个媳妇这么不通情达理,可是对于孩子来说有这么懂他、爱他、理解他的伙伴,真是棒级。这个时候的孩子与母亲是一种感通状态,他们彼此心心相映,心照不宣。这就是很多孩子为什么总是听妈妈的话而不听其他任何的话,而上学

  以后,很孩子把老师当成了他的妈妈。这个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我们老师要想教育好孩子,包括提高学*成绩,就必须走进孩子的世界,跟他建立感通关系,孩子自然就会进入“亲其师,信其道”的轨道上。

《发现母亲》读后感5

  《发现母亲》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用十年的时间写出的一部教育女性如何成为优秀母亲的书。在这本书中,作者揭开了一个秘密:教育的成败不在学校和社会,而是家庭。家庭教育尤以母亲的教育素养论成败。作者认为,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学问,尤其是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几年,他生命中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由母亲给予的,这种教育不仅影响着孩子自己的一生,而且同样以社会遗传的方式,也强烈地影响着更下一代的成长,没有哪一种教育比、母教的影响更为深远和永久。

  “江山是银,母亲是金。”母亲不光是生育孩子的生身之源,更是人格和品质塑造的第一老师。作者提醒母亲:“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母亲是孩子的总设计师。他号召人们不仅要关心母亲,更要给为人之母营造做母亲的环境,让每一个母亲都成为孩子成材的推动摇篮之人。读罢这本书,作为教师同时又作为一个母亲,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我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可是这个未来跟我们的母亲是分不开的,这个花朵的开放离不开母亲的浇灌,早晨的太阳仍然需要母亲来托起!教育的艺术便是风筝线的艺术,即使远在天边,那风筝线还紧紧地握在母亲和教师的手里。只要稍微注意我们所熟悉的伟人和名人的成长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重要。母亲最重要的责任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亲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养大,而且还能教育成材,那将是对社会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

  有些父母以为孩子上了学所有的责任都交给了学校和老师。当孩子在学校发生问题时,家长们理直气壮的指责学校老师的种种不尽职、不尽心。是的,学校老师难脱其责,可是家长难道就没有责任吗?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状况就是一个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老师的精力是不可能只集中在一个学生身上的。孩子进入学校并不是父母责任的结束,相反还要更加关注孩子的行为,家庭教育依然不可以放松。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完善结合才能让孩子更好的发展。

  作者在书中还特别强调了一点:身教胜于言教,比身教更重要的是一个家庭的家风。我们每个人从不同的家庭中走出来,无不带着各自家庭的印记。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个民族有传承的文化,一个家庭也有家庭所祟尚的价值观,在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便打上了一个家庭的印记。我们经常与一些孩子的家长交流,交流中我们会发现孩子家长的行为带给孩子的影响是最明显的,有的家长表现的没有教养,他的孩子必然也是那种顽劣且不容易教化的孩子,我们都知道这并不是遗传,而是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耳濡目染。相反,一个有责任的家长,即使孩子身处非常不利的环境或者家庭遭遇重大变故,也能以一个家长的责任化解不利因素,使孩子在家长的关爱中健康成长。

《发现母亲》读后感6

  早就听专家推荐《发现母亲》这本书,一日突然在书书吧看到,如获至宝。想借走看看,但不允许,无奈,只好到那里看,不知道是第几次去看,只知道最后一次当我把书合起来时,书吧里已经没有人了。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处在回味、反思的状态中。从教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着学校教育,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国上下从教材到教育理念,从教育方法到教育设备等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教育的确在改变,而且已初见成效。《发现母亲》这本书让我进一步明白了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等必要条件,而智力的发展又能促进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智力则是质的问题,知识是量的问题。学生的智力教育不在于获取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惯。尽管获取知识也是一种结果,但绝非是目的。同时也让我对家庭教育又有了更深的理解。一个孩子从小到大学*生涯中的老师在不停地换,但结局一般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为同样环境下,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都是统一的,老师的素质虽有高低之分,但是相差不会很大,每位老师最低标准也要拥有教师资格证。另外我们的学校教育有各级的政治机构、专业机构在引领,有众多的家长和监督部门在监督,这些都促进了学校教育的质量。但家庭教育就不一样了,王东华《发现母亲》一书的扉页上写着: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作者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发现了母亲的伟大作用——“母亲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和命运”,或者说:“左右国民命运的是母亲的教育”,“母亲,只有母亲,才是创造历史的正直动力”。王东华把一个*教育上的重大课题摆在了国人面前。

  教师要做母亲。自从有了学校组织,无论是教育家还是普通百姓就逐渐把学校教育神化了,特别是父母,把学校教育当作孩子成长成才的必然方式。《发现母亲》用理论和实践证明:母亲才是孩子教育的源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地,学校教育不是教育的源头。学校教育不是孩子教育的源头,但学校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要像母亲,教师要做母亲。回忆自己这些年来走过的路,首先,作为母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孩子创造条件,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培养孩子,把教育孩子看成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这一切,我做到了。在孩子还没有出生时,我就一遍又一遍地听一些适合孩子、陶冶情操的轻音乐,听一些节奏轻快的、悠扬的歌曲。在孩子还不会走路的时候,我就给她唱儿歌、听音乐,尤其是在放暑假期间,晚上我抱着女儿在操场上走了一圈又一圈,儿歌唱了一曲又一曲,虽然当时孩子还小,还不会和我交流,但我却不寂寞,因为她是一个小听众。孩子会走路了,我就带着她玩,社会上的每一种展览、展台、展板,我都不放过,公园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孩子小时候胆小,为了锻炼他,我逼迫着胆小的自己先去尝试,以自己的胆量去影响她,和她一起玩,并不时鼓励她,给她以信心,让她的生活中充满勇气和胆量,充满阳光。至今我还记得,胆小的我在带着她做波浪珍珠时把孩子紧紧夹在双腿之间,我双手死死抓住扶手,努力控制住自己,不让自己露出害怕情绪的情景。虽然孩子有些地方还不尽人意,但我认为离《发现母亲》中对母亲的要求不是很远,我暗自庆幸,我的做法是对的。我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大家常把老师比作园丁,不少人认为,花朵的开放离不开园丁的培育,离不开园丁的浇灌,更有甚的,把孩子的所有缺点和不足都和园丁、和老师联系起来,可是又有多少人明白,这个未来跟我们的母亲是分不开的,这个花朵的开放离不开母亲的浇灌,早晨的太阳仍然需要母亲来托起!


《发现母亲》读后感6篇扩展阅读


《发现母亲》读后感6篇(扩展1)

——发现母亲读后感6篇

发现母亲读后感1

  《发现母亲》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用十年的时间写出的一部教育女性如何成为优秀母亲的书。在这本书中,作者揭开了一个秘密:教育的成败不在学校和社会,而是家庭。家庭教育尤以母亲的教育素养论成败。作者认为,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学问,尤其是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几年,他生命中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由母亲给予的,这种教育不仅影响着孩子自己的一生,而且同样以社会遗传的'方式,也强烈地影响着更下一代的成长,没有哪一种教育比、母教的影响更为深远和永久。

  “江山是银,母亲是金。”母亲不光是生育孩子的生身之源,更是人格和品质塑造的第一老师。作者提醒母亲:“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母亲是孩子的总设计师。他号召人们不仅要关心母亲,更要给为人之母营造做母亲的环境,让每一个母亲都成为孩子成材的推动摇篮之人。读罢这本书,作为教师同时又作为一个母亲,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我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可是这个未来跟我们的母亲是分不开的,这个花朵的开放离不开母亲的浇灌,早晨的太阳仍然需要母亲来托起!教育的艺术便是风筝线的艺术,即使远在天边,那风筝线还紧紧地握在母亲和教师的手里。只要稍微注意我们所熟悉的伟人和名人的成长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重要。母亲最重要的责任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亲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养大,而且还能教育成材,那将是对社会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

  有些父母以为孩子上了学所有的责任都交给了学校和老师。当孩子在学校发生问题时,家长们理直气壮的指责学校老师的种种不尽职、不尽心。是的,学校老师难脱其责,可是家长难道就没有责任吗?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状况就是一个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老师的精力是不可能只集中在一个学生身上的。孩子进入学校并不是父母责任的结束,相反还要更加关注孩子的行为,家庭教育依然不可以放松。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完善结合才能让孩子更好的发展。

  作者在书中还特别强调了一点:身教胜于言教,比身教更重要的是一个家庭的家风。我们每个人从不同的家庭中走出来,无不带着各自家庭的印记。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个民族有传承的文化,一个家庭也有家庭所祟尚的价值观,在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便打上了一个家庭的印记。我们经常与一些孩子的家长交流,交流中我们会发现孩子家长的行为带给孩子的影响是最明显的,有的家长表现的没有教养,他的孩子必然也是那种顽劣且不容易教化的孩子,我们都知道这并不是遗传,而是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耳濡目染。相反,一个有责任的家长,即使孩子身处非常不利的环境或者家庭遭遇重大变故,也能以一个家长的责任化解不利因素,使孩子在家长的关爱中健康成长。

  的确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重视孩子的阅读,提倡孩子进行早期阅读。为了这个目标每个老师都想尽了办法,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推荐读物,讲故事比赛,悬疑激趣……各种阅读方法可谓琳琅满目。但是实际上总有一部分孩子很难爱上读书。仔细观察那些喜欢读书的孩子,他们大都生活在一个喜爱读书的家庭氛围中。在书香浸润的家庭中,孩子怎么会不喜欢读书呢?如果父母本身爱读书并且从小就注意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那么孩子喜爱读书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何须老师们这么苦口婆心?当家长为自己的孩子“不成器”而叹息抱怨的时候,请检查自己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做了些什么。你可能给孩子买过漂亮的衣服,高级的玩具,带孩子吃过大餐,可是你对孩子进行过多少有益的教育?你可曾在孩子小时候为他声情并茂的读过《大灰狼》或《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你可曾在孩子问你“为什么会下雪?为什么天上有星星?”的时候给过孩子鼓励和慎重的回答,或者为此引导孩子查阅书籍?你可曾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告诉孩子爱读书,诚实,负责……?许多家长都没能做到这些。他们有太多的事:做家务,看电视,上网,等等,总之很忙,忙到没有时间陪孩子。孩子开始都很聪明,都有着强烈的学*愿望,但许多父母都没有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过孩子,也没有正确的引导孩子。有个孩子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妈妈的爱好是睡觉和打麻将……”试想这样的父母又怎么会教育出爱学*的孩子呢?

  当然,我也从这本书中学到了教育方面的一些理论: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等必要条件,而智力的发展又能促进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智力则是质的问题,知识是量的问题。学生的智力教育不在于获取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惯。尽管获取知识也是一种结果,但绝非是目的。

  如果把知识和智力的理论运用到语文教学中,那就不只关注知识的积累多少,更要关注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是否发展了智力。举例来说,我在引导学生背诵精彩句段和古诗词时,往往我注重的是学生记住了多少古诗词。今天看来,如果记住了古诗词,不会运用,还不行,因此,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背诵古诗词的过程中,关注学生是否学会了积累和运用,这才是教育目的。为此,我再引导学生记忆和背诵古诗词时,应该创设多种情景,让学生表达已积累的古诗词,同时,还要学会运用已经背诵的古诗词来自己创作诗词。这样,就会使积累和创作相结合,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在语文教学中,还要建立一种发展学生智力的理念。学*生字,教学目的不光是记住生字词,更重要的是学会自己认字、解字、记字;理解课文内容,不光是要会读,还要在读的过程中去思考,联系生活实际,读出问题,读出自己。

  在家中,我们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在学校,我们是多个孩子的“母亲”。我们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给我们的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力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幸福快乐的成长!

发现母亲读后感2

  看到《发现母亲》里的情节,很多父母的高要求,严厉,吝啬爱的付出,发生了许多悲剧。本来应该是最亲密的母子、父子,却成了死敌、成了他们手下的亡魂。我们应该反省的是什么呢?虎毒不食子。

  为何父母会亲手杀害自己的孩子?值得我们每个为人父母者深思。哪里出了问题呢?教育?谁的教育?哪里的教育?我想还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我曾看过一段演讲,说孩子上了中学,中学老师说你们小学老师是怎么教的?上了高中,高中老师说你们初中老师怎么教的?上了大学,大学老师说你们高中老师怎么教的?追本溯源,还是我们父母怎么教的?

  在很小的时候,记事就听爷爷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如果父母在三岁前没有教好,那么就有点棘手。三到七岁还没有教好,就不好再改了。可是我们就不去纠正了吗?不,我们是父母,有义务和责任帮助我们自己的孩子改掉他的坏*惯,让他们走上正轨。这个过程,需要父母耐心、细致、智慧的应对,不能简单、粗暴的`对待我们深爱的孩子。

发现母亲读后感3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孩子在父母的扶持下走出第一步,孩子在父母的期盼中学会说第一个字。孩子最初认识的世界,学会的东西都是在家庭这个课堂由父母教会的。在《发现母亲》的书中作者从生理的角度阐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出生时胎儿*均脑重是350克仅为**的25%,仅仅6个月后,它就己达到**的50%。在两岁半时达到75%,五岁时达到90%布到这时人的大脑主要部分己经发育成熟。”作者说一生之计在于童,婴儿的一年等于十年。人的智慧就来自于大脑,早期的教育的确是极其重要的。父母这个老师要当的合格才能为孩子的人生开好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遗憾的是有许多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孩子还小”这样的声音在今天依然不绝于耳。所有的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总是喜欢动手触摸和抓取身边的东西,他们睁大眼睛四处张望,仔细倾听着声音的来源。那是孩子正在学*,父母的责任就是引导孩子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孩子探索世界的兴趣。由于孩子小时候对母亲的依赖,所以教育与母亲更有直接的关系。最早孩子的学*以模仿为主,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母亲成为孩子的主要观察模仿对象。孩子时刻都在学*中,教育也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孩子和母亲在一起时,母亲的举手投是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母亲说话和气孩子会学,母亲粗暴孩子也会学。所以面对孩子时母亲要重新检视自己,时刻提醒自己那些是该做的那些是不该做的,要知道有一双纯净的眼晴在看着你。同样是带孩子上公园的母亲,由于母亲的教育意识的差别孩子的收获就会不同。有的母亲在公园游玩的过程中会教孩子认识各种花草树木,告诉孩子这是月季花那是喇叭花,这是扬树那是柳树。而另一种母亲就只管让孩子去玩,自己实际只起了一个看护的作用。其实教育孩子并不难办到,不需要固定的模式,过马路时告诉孩子要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孩子会养成守秩序的*惯。孩子玩过玩具告诉母亲告诉孩子自己把玩具收好,孩子会养成整洁的*惯。饭前便后教育孩子冼手,孩子会养成讲卫生的*惯。坐公交车教育让座给老人,孩子会养成尊敬老人的*惯。你不必是具备高学历的母亲,告诉孩子你所知道的,你所能做的就足够了,重要的是坚持自己也做到。你要教孩子的不仅仅是这是什么树,更不是非要讲清楚这棵树是属什么科有什么*性,除非你是植物学家,最关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是在引导培养孩子学*的兴趣。有了兴趣孩子就会学会去学*。许多父母抱怨孩子贪玩不爱学*,其实孩子不

  是现在才这样的,小时候就是这样,只是那时还没有上学,没有引起父母的注意罢了。孩子的许多*惯都是从父母那里来的,如果父母有不良*惯孩子就会有,而并非孩子天生如此。作者把孩子的幼儿期称之为敏感期,这个时期建立起来的*惯会成为孩子一生的*惯。许多的孩子喜欢看大街上的标语喜欢模仿电视中的广告,许多父母都认为孩子在玩,其实那就是孩子在认真学*,此时必母要及时给孩子提供丰富的学*材料,不失时机的教孩子认字读书。由其是阅读,孩子从小养成的阅读*惯会让孩子终身受益,甚至决定着孩子以后的学*。如果你不知道该怎样去教育孩子,那就每天花点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日久天长必会有收获,孩子自然会从书中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幼小的孩子总是离不开母亲,一会不见了妈妈就合哇哇大哭起来,由于劳累母亲总是不胜其烦,其实这是孩子最听话最可爱的时候,这段时光极其短暂和宝贵。这时候孩子会反复的听一个重复的故事而不厌烦,而大人往往会在反复的阅读中厌烦起来,就想法躲避孩子的要求。孩子会向大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忙或无法回答大人就会漫不经心的拒绝。也许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就是这样被第一任老师扼杀在了萌芽中。孩子从一生下来就成为一个家庭中的一员,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会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成员间相互友爱关系和睦,孩子也会受到感染学会爱别人。如果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紧张,孩子就会感受到不安恐惧的气氛,容易对别人产生敌意,缺乏信任。所以做为孩子的父母教孩子学会爱的最好方式就是你们之间的互爱,就是对老人的孝敬。你们的行动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就是最有效的身教。作者在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另外一点,身教胜于言教,比身教更重要的是一个家庭的家风。我们每个人从不同的家庭中走出来,无不带着各自家庭的印记。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个民族有传承的文化,一个家庭也有家庭所祟尚的价值观,在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便打上了一个家庭的印记。有时从孩子的举止上就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祟尚的生活理念。有一次吃饭时,其中一人带了两个七八岁大的男孩,饭菜刚一上桌,其中一个孩子就拿起筷子把爱吃的东西夹到自己碗里,并对另一个孩子说,快吃,不吃白不吃。这样的孩子生长于什么样的家庭从此可见一斑。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只有价值观,人生追求相同的人才能同处一个屋檐下。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立家之本,也是家庭成员最看重的家格。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做为孩子的父母有责任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合孩子身体和心灵都健康发展的家庭氛围。作者在书中提出,在面对孩子时我们要重新做人。还写道“母亲面对孩子不是面对一个可以随便行动的泥俑,而是面对一个神灵。”孩子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在人生之初给孩子的是能什么样的教育至关重要,绝不是教孩子机械的背几首诗,认几个字那么简单。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位教育者曾说,如果你的孩子上高中时和别人有差别,那是因为在小时候这个差别就已经存在了。所以不要浪费掉孩子的宝贵时光,认真对待孩子的童年,母亲要给予孩子最完善的教育,这关系到孩子的一生。面对孩子父母你要成为孩子眼中怎样的老师,你要给孩子提供一个什么样的家庭课堂。

发现母亲读后感4

  《发现母亲》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用十年的时间写出的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

  这是一部能够引人共鸣共思共感共叹的书,阅读之后让人的心久难*静回味无穷的书,因为教育与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与国家的强盛兴衰密不可分。的确是一部天下人都应该共读之的书。而不仅仅是母亲。

  全书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阐述了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所起的举足轻重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母亲的教育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在书中作者从古到今,从*到世界旁征博引用许许多多的活生生的事例佐证了母亲的伟大和母教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阅读的过程就如同是在浏览一座关于女性关于教育的博物馆,作者像一名讲解员,深入细致的讲解女性作为母亲在教育方面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所起到的作用。以及现代女性应该怎样肩负起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同时也分析了现代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作者经过认真考查发现在唐宋时期女性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甚至高于现代。比如唐宋八大家中,几手每个人都有一位识书达礼的母亲,他们的成名与母亲从小的教育不无关系,欧阳修之母更被称为千古名母,欧母画获的故事流传至今。

  在唐代上至妃嫔下至百姓之女多能读书识字,能诗善文,就连当时的名妓也都是以才情出众而不是以**。作者认为那时的国富民强与重视女性教育有直接关系,因为母亲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对孩子的教养。

  但*毕竟是个男尊女卑极其严重的国家,唐宋之后女性教育与日俱下,女性所受到的教育多是为了男性的利益,之后女子无才便是得大行其道,禁固女性智识发展,用束胸束腰缠足束傅女性身体的发展,女性不能受到良好教育整体素质不断下降,导致整个民族素质的衰退,其实“*”的历史就是“东亚病母”的历史,没有聪慧健康的母亲就没有智识超群身体强壮的孩子,一个民族的未来就是暗淡的。

  作为新*的女性应该是极其幸运的,现在的女性普遍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母亲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的程度却并不是普遍的。许多女性在社会所承担的诸多角色中恰恰忽视了母亲的角色,接受过教育的母亲只是为了自身能在社会上和男性一拚高低,并不是为了教育孩子。

  在《发现母亲》中,作者提出:“女性的特点适合人口再生产,男性的特点适合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的重要性远远高于物质再生产。”“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母亲的作用要在90%以上。”“女人的名子叫母亲,母亲能顶半边天。”母亲最重要的责任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亲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养大,而且还能教育成材,那将是对社会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如果母亲送给社会的是一个不合格的人那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面对这样的结果做为母亲就不仅仅是对不起孩子了。

  教育孩子如此重要它关系着国家的'兴衰,作为社会中的男性应该尊重女性创造条件让女性的功能回归,让女性都成为出色的母亲,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日本是一个极其重视母教的国家,许多女性专职在家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日本战后的迅速掘起和全国上下重视教育是分不开的。而在我国女性和男性一样在社会上*等竞争,让女性忽视了自己最重要的职责,耽误了孩子的教育。

  这是严重的错位,女性可以工作但绝不可以忘记自己是母亲。母亲不论事业多么辉煌都不应放弃母亲的责任,许多成功女性以孩子的不成才为代价而倍受人尊敬,其实这正是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居里夫人的成功无人能比但依然把女儿培养成了诺贝尔奖获得者。

  有那位女性能比她的工作更忙,以至于不能照顾孩子。如果因为工作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是最错误的选择,你的工作可以由更多的人去做,但孩子因此被毁掉的一生却是永远没有人能弥补的,对于母亲工作孩子应该兼顾,如果不行,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孩子。即然生下孩子就要为孩子负责,也是为国家负责,把一个合格的人送进社会是比自己工作更重要的事。

  做一个好母亲并不只是生下孩子给孩子喂饱这么简单,母亲不能只是用手把孩子捧起,更要用心把孩子捧起来。母亲喂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奶水更应该用自己的精神素养喂养孩子幼小的心灵。因此母亲要有足够的自我认识,知道自己肩负的是怎样重要的便命。

  小树苗只有扎根土地才能长大,树苗是孩子,土地是母亲,小树苗能长多大多高取决于土地是否有是够的营养,沙漠里长不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个缺乏智慧心灵贫乏的母亲是不能教育出一个聪明而具丰富精神素养的孩子的。今天的母亲在现在这样好的条件下如果还不能为孩子的成长负起责任那就是不能原谅的错误。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也是必不可少的,父亲是房子,父亲是大树,为母亲和孩子撑起一片天,给母亲和孩子一个温馨可靠的家,让教育得以在家庭中顺利进行下去。虽然历史上有许多的名人都是由寡母一手教育长大,但没有父爱毕竟是人生的遗憾,如果有父亲的扶持他们也许会有更出色的成就。父爱母爱是不相同的,父亲的教育和母亲的教育也是不同的,父亲是孩子走向外面世界的桥梁和依靠,他的教育让孩子认识社会溶入社会,父亲以他的人生经历和不屈的奋斗精神教育孩子引导孩子走进陌生的社会。从《傅雷家书》中可以看到,当傅聪长大**走向社会之后,遇到的许多人生问题都得到了父亲很好的帮助,傅聪的成功与父亲有直接关系。父亲和母亲的良好合作能让孩子得到更完善的教育。

  “天下只有不是的父母,没有不是的孩子—母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岗位,她站在整个民族的最前端。”

发现母亲读后感5

  母亲,是一个伟大的称呼如何认识母亲这个重大角色,《发现母亲》一书,给了我们的解释。

  作者认为,人的生产是一切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母亲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虽然她在体力上抵不上一个男子,可她可以把孩子培养成品德高尚的优秀人才,同时她也可以把孩子教唆成无恶不作的**犯。在孩子的成长上,母亲的作用占90%以上。只要母亲稍有疏忽,都有可能对孩子带来毁灭性的损害和打击。仔细观察,我们能够发现成功人士的身后往往有一位优秀的母亲:

  宋代的贤相张浚,幼时丧父,母亲计氏矢志苦守,孤儿寡母,度日艰难。但张母端正*直,治家教子有方。张浚刚会说话,母亲就让他诵读父亲生前写的文章,到他能记事,就告诉他父亲的言行,“无顷刻失教”。所以张浚幼时就行止端正,走路腰板挺直,目不斜视,说话不打诳语,他20岁刚行冠礼,就进了国子学,母亲送他远行时哭泣着说:“我们孤儿寡母,门户寒微,你只能靠自己成才立业了,你应当把你祖父和父亲的事业时刻挂在心上。”并书写了数十条诫语送给张浚。后来张浚一生不断进取,爱国重贤,官至宰相。他力主抗金,重用岳飞、韩世忠等。绍兴八年,金使以招谕为名南下议和,他不顾自己遭贬永州的逆境,连上五十疏表示反对,为后人所推崇。

  一个寡母带着孩子,其生活之艰苦,可为世人所想象,却能在如此之逆境中把孩子培养得如此之优秀,可值得现今为人母者去思考。现在有很多母亲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职责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母亲对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莫扎特是成功的,但却绝不幸福,他的父亲逝世以后,他便过着乞丐般的生活,35岁便早逝了。帕斯卡是成功的,但却绝不幸福,他自己也说:“我18岁起没有一天不苦恼。”约翰罗斯金是成功的,但却绝不幸福,他自己概括说:“一般来说,我所接受的教育是错误的,是一件不幸的事情。”日本教育家黑田郎对此曾评论说:“艺术或学术的天才们,在父母的期待下接受了极端的天才教育,结果变得伟大。但是,许多人也因此而遭受灾祸,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使终生不幸。”这些天才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本身却是不幸福的,之所以如此,是人类在注意智力的同时忽视了更本质的精神的培养。因此,井深大说:“20年过去了,社会发生了变化。我强烈地感到,迄今的教育仅把教育焦点集中在智力方面,只追求了‘一半的教育’,而忘却了培养精神或树人的‘另一半的教育’。如果从早期开始进行智力教育,肯定会培养出英才或秀才。但是,我发现,如果从增强智力的目的出发进行‘幼儿教育’则是错误的。总之,最重要之处,并非培养以知识为中心的智力,而应以培养精神、培养品德开始。我要再三强调的是,要把忘却了的‘另一半教育’置于首位,而可以把智力教育放在第二位”。

  *古代一直有一个“三不朽”说,即立言、立功、立德,立言是最低层次的,而立德则是的要求。进入立德这种境界,人会对这个世界抱一种感恩的心理:因为有千千万万人的创造,才会有我今日的一切;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年的历史,才让我经历了这个大千世界。每一个黎明,都会感谢上苍又多给了自己一天的创造,每一个夜晚,都会感到一种慰藉的满足。每一天都是以欣喜的心情经过,每一件事情都是以宗教的态度对待,他就还会为任何外界的诱惑所干扰,因此他一定会创造出的事功。对于立德来说,成才仅是结果,而决非目的。到了这种境界,便如老子所说:“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有了这种幸福观,莫扎特也许不会潦倒,帕斯卡也许不会早逝,尼采也许不会疯狂。他们会像马斯洛所选出的自我实现的爱因斯坦一样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样,早期教育不再是智力教育,而是这三者合一的教育,是保证人生幸福的教育,让人都有一个幸福的人生,都有一个如马克思赞颂林肯那样的一个幸福*的人生:

  所以就如何正确教育孩子,本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让人更深刻地认识到母亲的职责,认识到母亲在孩子的成长乃至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此书是母教的一次自我反思,具有丰富的思想和信息,立论严谨、观点新颖,可读性、启迪性也很强,作者引用了大量古今中外名人的精彩案例,遣词造句十分精炼,完全可以当做一部文学作品来欣赏。

  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教孩子的父母。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深的学问,也是令许许多多父母困惑的一个大问题。《发现母亲》为困惑的父母解答了这一问题,给全天下的父母以及将成为父母的人上了一堂最重要的家教必修课。

发现母亲读后感6

  这周五,我们五年级同学一起到阶梯教室,听王强老师作报告《发现母亲》。

  报告是用幻灯片来演示的,看完片子,我们眼睛里都充满了泪水。

  这些泪水,有我们因为自己做了愧疚的事情而流下后悔的泪水;有母亲为我们做了太多太多事情我们却无法回报而流下愧疚的泪水;也有想到了将来可能还未能报答母亲的恩情,母亲就已经离开人世而流下伤心的泪水。


《发现母亲》读后感6篇(扩展2)

——怀念母亲读后感600字6篇

  从小就是母亲把我含辛茹苦的养大**,当我记事之后,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希望我长大以后能够好好孝顺我的母亲。母亲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应该要感恩的人。母亲是伟大的,而祖*亲又培养了千千万万个花朵,今天我学了一篇,叫做《怀念母亲》,这篇文章很感人。

  这篇文章中写了季羡林六岁离开母亲,在他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母亲去世,他食不下咽,寝不安*,痛哭了好几天。从此,他失去了母亲,一想到母亲,他就会泪流不止,感到十分凄楚。他到德国之后,经常梦到自己的母亲和祖*亲。在1935年11月写的四篇感人的日记中,我读出他不但爱自己的母亲,还爱着祖国和远在祖国的朋友。在那之后,他写了一篇名叫《寻梦》的文章,表达了他热爱两个母亲的'情感。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一定要向季羡林学*。我有时对母亲发脾气;有时还不肯做家务,我没有更努力地学*。而他从小失去了母亲,得不到母亲的呵护,却没有受到任何一点影响,反而更加热爱、思念母亲,考取了博士学位,并去德国留学。在哥廷根的时候,他并没有忘记母亲。在《永久的悔》这篇文章中,他说:“我一生最大的悔,就是没能孝敬母亲。”这样一位大学者,取得了那么多成就,最终后悔的却是没能孝敬母亲。

  现在,我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应该从小孝敬母亲,帮助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哪怕只是帮她泡一杯热茶、拿一双拖鞋。何况我已经长大了,我不是以前的我了,不是以前那个只会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孩子了,我必须趁后悔前,尽自己的力,孝敬母亲。

  母亲是崇高的,母亲是伟大的,而祖*亲又培养了千千万万个花朵,今天我学了一篇,叫做《怀念母亲》的感人的文章。

  这篇文章中写了季羡林六岁离开母亲,在他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母亲去世,他食不下咽,寝不安*,痛哭了好几天。从此,他失去了母亲,一想到母亲,他就会泪流不止,感到十分凄楚。他到德国之后,经常梦到自己的母亲和祖*亲。在1935年11月写的四篇感人的日记中,我读出他不但自己的母亲,还爱着祖国和远在祖国的朋友。在那之后,他写了一篇名叫《寻梦》的文章,表达了他热爱两个母亲的情感。

  我读完这篇文章之后,觉得季羡林的这种爱母亲与想要迎养母亲的信心真令人感动!“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这句话深深的打动了我。他因为母亲的死去,伤心了一天又一天,痛哭了一天又一天,着真是出自深深的爱母的情感呐!

  我想到了我自己:有一次妈妈正在看新闻,我看了看时间,对妈妈说:“妈妈,我要看动画片!”妈妈不肯,我一把夺过遥控板,把电视调到少儿屏道,还惬意的躺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抖抖脚,喝着酸牛奶,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完全不顾妈妈的感受。

  现在,我已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应该从小孝敬母亲,帮助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哪怕只是帮她泡一杯热茶、拿一双拖鞋。何况我已经长大了,我不是以前的我了,不是那个只会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孩子了,我必须趁后悔前,尽自己的力,孝敬母亲。

  季羡林他怀念母亲;思念母亲;想念母亲。母亲就像一道曙光指引着他。

  今天,我们学了第六课,是作家季羡林的《怀念母亲》。

  这篇文章中写了季羡林六岁离开母亲,在他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母亲去世,他食不下咽,寝不安*,痛哭了好几天。从此,他失去了母亲,一想到母亲,他就会泪流不止,感到十分凄楚。他到德国之后,经常梦到自己的母亲和祖*亲。在1935年11月写的四篇感人的日记中,我读出他不但爱自己的母亲,还爱着祖国和远在祖国的朋友。在那之后,他写了一篇名叫《寻梦》的文章,表达了他热爱两个母亲的情感。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一定要向季羡林学*。我有时对母亲发脾气;有时还偷懒,没有更努力地学*。而他从小失去了母亲,得不到母亲的呵护,却没有受影响,反而更加热爱、思念母亲,更加勤奋学*,考取了博士学位,并去德国留学。在哥廷根的时候,他并没有忘记母亲。在《永久的悔》这篇文章中,他说:“我一生最大的悔,就是没能孝敬母亲。”这样一位大学者,取得了那么多成就,最后悔的竟然是没能孝敬母亲,这太不可思议了!

  我在生活中要向季羡林学*,从小孝敬母亲,帮助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哪怕只是帮她泡一杯热茶、拿一双拖鞋。何况我已经长大了,能作一些复杂的家务了。不然,如果她像作者的母亲一样早逝,再想孝敬她也没时间了。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中,作者对母亲的爱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养我的生身母亲,而另一个却是我伟大的15亿人都拥有的祖*亲。我从未失去过这任何一位母亲,而季羡林爷爷却失去了他的生身母亲,还写了一篇感慨的作文:《怀恋母亲》。

  《怀念母亲》主要讲的是:作者季羡林读大二时,年仅四十多岁的母亲就过世了,这对作者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他很怀念生身母亲。后来去外国留学,他进一步感受到了自己的孤寂与伤感,又一遍遍怀念着自己的祖*亲,从未断过。这种怀念之情,一直伴随着作者在国外留学的十一年。 季爷爷六岁时离开了生身母亲,到城里住,这期间匆匆地为奔丧回来了两次,在季爷爷读大二时,母亲就离他而去了,他悲痛欲绝,他从此成了一个失去母爱的孤儿,带着对母亲的怀念与悔恨抱憾终身。

  后来,季爷爷到外国留学,第一次离开了祖*亲的怀抱,因而很是思念,是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祖*亲和生身母亲频来入梦。季爷爷写了一篇叫《寻梦》的散文以来表达他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与热爱。我是家中父母供养的小宝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家人天天围着我们赚钱,享尽了一切爱,而我呢,不但不懂得知恩图报,还满口抱怨这个不好,那个讨厌。我真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应该珍惜现在家人带给我们的爱,并要试着去回报,也许是为妈妈洗碗,为爸爸捶背,考个好成绩……不要等到一切都晚时,就会像季爷爷那样造成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所以,请朋友们,和我一起好好把握珍惜在家人身边的每一分,每一秒,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为我们而自豪,因我们而光荣。

  读完季羡林的《怀念母亲》这篇文章后,使我热泪盈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突然,我好怀念自己的母亲,因为季羡林的《怀念母亲》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就像是我一样那么可怜。我有一位深爱的母亲,但是她给我的关怀很少,很少。

  7月,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云彩好似被太阳烧化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那天下午,我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在外地打工5年的妈妈突然站在我眼前,心花怒放的我突然呆住了,并没有喊她妈妈,而是觉得很陌生。

  可还记得这一位“母亲”?她飘散着长发是千万条悠悠贯穿的河川,她的背脊,虽老迈仍硬朗。是五岳、是阴山、是祁连、是……那宽大而慈爱的脸膛,是青藏连接云贵吧!她伸展的手臂,从东北的谷仓到长江的沿岸,到珠江的三角洲,那一片无尽的沃土,是她温暖的双手。啊!母亲!您的胸膛隐藏着多少灿烂的血泪史,曾经你骄傲过、自豪过,也曾经,你黯然伤神过、愤怒过。在预后无限的岁月里,您孕育了长青的江水,也培育出千千万万属于您的孩子。您也像是季羡林的《怀念母亲》中,那位慈祥而温馨的妈妈。为什么人们总是把祖国比做母亲?有人说:“祖国用她那江河的乳汁喂养了我们。”有人说,祖国用她那宽广的胸怀抱大了我们。这当然都是对的。因为只有“母亲”这个词才能表达我们对祖国最忠诚、最纯洁、最真挚、最深厚、最伟大的感情。母亲您在我们心中是伟大。

  傍晚,我望眼欲穿着一最闪烁的星星。丰富多彩的夜空,变得更加宁静就像妈妈已经安心入睡了一样,依然怀念我的母亲。

  《怀念母亲》这篇文章主要写:作者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亲生母亲,一个是祖*亲,他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他身在异国他乡,都深深怀念着自己的母亲和祖*亲。

  对了,还有前面的一句也使我感动、伤感、愧疚了: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因为连一个关于母亲的清楚的梦也不给,所以认为老天对我不公*,分外的想念母亲,于是在泪光中幻出母亲的面容,可依然模糊,再加上“天哪!”和“我怅望灰天”,可以看出作者多么爱国,多么怀念亲生母亲。

  看到这,我想起自己对母亲的种种过错与误解,不禁泪流满面,继而放声大哭……在一次准备晚睡时,妈妈突然问我:“你的红领巾、校徽放好没有?课本作业带齐了吗?”“停——!”我不由得大声叫停,“我全带好了,如果没带好,我能安心吗?能安心去睡吗?罗嗦!”我边说心里边抱怨:“真是的,比蚊子还蚊子,比老太婆还老太婆!烦!”第二天早上,出门系鞋带时,妈妈又发出话了:“饭盒记得带!拿完东西,记得拿水,记得拿钱坐公车,过马路要小心,上课要认真,不可以乱买东西,午饭吃得多点,不然长不高……”,“够了没有?”我当即打断,“车费有了,我又不是三岁小孩,再说了,我又不带饭盒回家,麻烦!”“砰”地一声我重重的关上了门。

  “呜——”我又一次放声大哭,原来妈妈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爱我的,虽然我不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但我已从文章中深深地感受到了,现在,我真想对妈妈说:“妈妈,我对不起你!”


《发现母亲》读后感6篇(扩展3)

——我的母亲读后感6篇

  哲人说,母爱是最无私、最珍贵的爱!

  诗人说,母爱是最动人、最伟大的爱!

  笔者说,母爱是最勇敢、最无畏的'爱!

  在胡适的《我的母亲》中,他的母亲从小就变成了寡妇,不仅要管教自己的儿子,还要照管他那死去的丈夫所留下来的,自己还要大的“孩子”。

  在这重重的困难、劳累,痛苦中母亲仍然让胡适从她的身上,学到了她的宽容,她的善良,她的坚强,她的刚气。

  这使我不禁想到了我的母亲。她与所有的母亲一样,不仅给予我伟大的生命,还付出了她所剩下的所有时间与精力。我,在他那无微不至但又默默无声的关心下快速的成长。

  她与胡适的母亲一样,对我十分的严厉,她在别人面前是一位伟大的医生,她显得那么坚强,一切事情不管有多大困难,她也能很好的完整。但是,她对于我,却显得那么软弱。

  记得,一次爷爷做手术,住院了,我们一起去看望他。爷爷得的是一种会传给下一代的眼病,这种眼病很可能会在年*花甲的时候双目失明。在看望的同时,也陪同这爷爷去检查眼睛。

  “医生,也给我的女儿也检查一下吧?他爷爷这个病会传染,不知她的眼睛会不会有这种玻”母亲对医生说。“快,过来,你也让医生来看看!”母亲带着奇怪的微笑把我拉向了医生,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微笑呢?好像隐藏着极大的不情愿,与极大的焦急与担心。

  我把头移到了机器前,一束微弱的光毫无阻挡的摄入了我的眼睛,使我感到特别刺眼,我不断的把自己的目光从那光上移开,这使的医生不断的提醒我:“盯着这束光看。”这时我突然感觉的了一种奇怪的安静。你们肯定会问,医生这么唠叨,怎么还会安静呢?不,是因为母亲,她一句话也没说。要是在*时,她早就插嘴了,为什么呢?我向母亲瞥了一眼,发现母亲像木头一般站在旁边,她的神情显示出很不安,仿佛头顶上有一块被细线绑住的大石头,一动就会掉下来。

  终于检查完毕了,母亲急急忙忙走向前问:“怎么样医生?她的眼睛不会有事吧?”

  “当然没事,仅仅是有点*视罢了!”

  “那就好!”母亲异常轻松的说。

  走出医院,母亲竟对我说:“从你刚出生起,我就开始担心你有与你爷爷一样的病,但是我一直都不敢带你去看,你知道吗,刚才妈妈就好像站在法庭上等待判刑一样,不过,幸好现在是无罪释放。”

  我惊奇极了,没有想到母亲竟如此为我担心。

  接着母亲踮起脚尖抚摸我的脑袋,我都已经比他高了。我拉过母亲的手,那双圆润有力的手,那双为我洗过无数尿布的手,那双为我做了很多可口饭菜的手,早已失去了光泽,布满沟沟壑壑的道道裂痕。我们的手握在一起我能感觉到母亲的温暖传递给我,我的手是饱满的青春的充满活力的手。看母亲的手,我知道我是她生命与希望的延续……

  我缠绵的情思在这伟大的爱中不断的盘旋,这使我感到了无比的幸福,美好!

  读了《我的母亲》之后,我发现,不单单是艰苦。故事的开头,作者首先介绍的就是母亲的家境。有些时候种田人手不够,妇女必须也下地干活。在老舍还没有出生之前,他们家的家境也还马马虎虎:大姐与二姐都嫁了不错的人家。但是,生下老舍之后……那一天,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开眼看了他一眼;父亲则在老舍一岁半的时候,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

  其实老舍父亲的死我认为与老舍没有多大的关系,但在文中,老舍却说他把父亲“克”死了。我不清楚他是在什么心情下写这句话的,也许是淡淡的忧伤吧。之后描写的便是一位伟大的女性的形象。在父亲的死后的日子里,母亲非常穷苦,但她还要养着自己的儿女,她整天为人们洗衣服,手终年都是鲜红微肿的。从手终年都是鲜红微肿的这句话,便可以体会到母亲的辛苦。天天为人们洗服装,她这是为了什么?为了儿女的生活,甘愿受苦,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精神啊!母亲从小到大对作者的无尽关怀,指明了作者老舍的人生道路,让其成为了一个素质人格品德都健全的人。

  老舍的母亲从不会埋怨什么,即使在过年那么喜庆的日子里只身一人度过。在七七战后,老舍每逢接到家信都不急于拆在一时,因为他怕,怕有那不详的消息,怕他失去那一份依赖,怕他是失了根的花草。当老舍给家中寄去给母亲祝寿的信,给他的回信却是母亲已经去世一年了。老舍在结尾重复了两个字:心痛。是啊,谁不会为此潸然泪下?一位伟大的母亲,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谁人能不心痛?!母爱如水,母亲是源,无论你奔腾到哪里,身上流淌的,依然是不尽的源头之水;心里念着的,永远有对母亲的感激,母亲一直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沐浴在母爱中的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母亲吗?

  母爱是如此的深沉而不张扬,*凡得让人熟视无睹,甚至不知道她的存在!对这些,母亲当然毫无怨言,可对我们来说,不能体验到母爱应该是多大的不幸呀!我们丢失了比金子还珍贵的东西!从文中的字里行间,我都能注意到母亲对老舍浓浓的爱,同时也在点点滴滴中发现老舍对母亲的爱,更多的是歉意。

  刚开始,我还在想老舍写这篇散文的用意,但看到这一句话,我就明白了。老舍写了这篇文章,就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简朴的道理:失了慈母的人像插在瓶里的花,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已没了根。这是老舍他自己的感受。他用最最朴实的字句来诉说他的母亲,用最真挚的`话语来打动每个人的心。回想起以前对母亲种种的不尊敬,真是太不应该了。母亲,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米尔说的没错,母爱是世界最伟大的力量。没有了这股力量,就没有了依赖,没有了任何时候都可以靠的肩膀,再坚强的人也会脆弱!

  “母亲”,一个又简单又伟大的词,每次想起这个词,就犹如闻到一股芳香,久久不能忘怀。今日,读到冯亦写得《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时,蕴藏在我心中的那份感动也被无意地带了出来。

  有母亲的孩子,就像一块宝,被呵护,被疼爱,文中的“我”却失去了这份独一无二的母爱。可是,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必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我”在失去母亲的时候,有一个奶妈照顾了我。“我”虽然和奶妈没有一丝血缘关系,但她却百般地疼“我”,比“我”的亲生母亲还要亲。当“我”饿了的时候,奶妈就会烧上一碗热乎乎的白米饭;当“我”冷了的时候,她会及时为“我”递上一件保暖的衣裳;当“我”在读书的时候,她便天天在煤油灯下督促我。慢慢地,奶妈那种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照和耐心的指导溶进了“我”的血液里,刻进了“我”的脉搏里。

  奶妈自己也有孩子,可她为了“我”,却把孩子寄养在邻人家里,虽说一看见他就心酸,可奶妈没有放弃对“我”的照顾,自己一个人默默无闻的掉眼泪,这些“我”都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于是,“我”决定,长大以后赚了钱,一定养奶妈和奶哥!

  读到这里我不由的想起了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和文中那位奶妈一样,一样关爱我。当我伤心时,妈妈会耐心倾听我的苦恼;当我贪玩时不学*时,妈妈便会严厉的批评我;当我放学时,妈妈会每天来接我放学。我的妈妈也一样爱我!

  母亲,她就是生活中的一切,她是悲痛时的慰藉,绝望时的希望,软弱时的力量。她是怜悯、慈悲、同情、宽容的源泉。母亲,谢谢您对我们的关怀,谢谢您抚育了我们!

  上次语文课看完那篇《我的母亲》惹得自己几乎那大颗大颗的眼泪要抖落下来,就直在想起姥姥离开厦门去日本之前的事。

  不是母爱不够伟大,所以我看完这篇文章想起的不是妈妈,只是有些爱更超脱了这些吧。若说母爱是伟大的,我倒有丁点儿觉得这是母亲多少有的天性。可是隔了辈的人,对待自己的外孙女甚于孙子还亲上加亲,那超过伟大的又是些什么呢?至少在我这未成年的心里,已然是不朽的了。

  我从小就和姥姥住在起。那时爸爸妈妈忙于工作,三天两头就是值班加班,在我开始记事的印象里,就很少有他俩的鲜活事例。姥姥不样。记得小时候特别喜欢跟着姥姥,穿着她亲手做的大摆裤,紧紧拽着她的手,去逛这逛那。姥姥也没有多要求我什么,只是让我跟着她,给我买下所有我要的东西,告诉我什么是《西游记》,什么是加减乘除运算,怎么踢毽子、跳绳……现在记起来,那时的我绝对不超过五岁,对姥姥惟命是从。

  那时真觉得姥姥太厉害了,也那么会画画哄我笑;我学琴的时候,她曾经陪我起取过段时间,后来,她竟然自己也能用僵硬的手指在键盘上摸索出了她很喜欢的首民歌;她还很喜欢给我讲新闻,激起我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我甚至认为她什么都知道,更是崇拜了。还有次我"口气"病了快个月不能上学,姥姥居然也就背着我快个月到奶奶家的干休所(那时我浑然不知姥姥骨质增生疼得厉害)。

  再再后来,我长大了,搬离了原来那六十几*米的小破房,住进了现在的高楼。

  我渐渐开始回自己的房间睡觉了,尽管她的床上仍是放好为我预留的枕头、被子;我不再让她碰我的琴,觉得她玩琴实在可笑;我更不喜欢再听她讲人生道理、时事新闻,只觉得她罗嗦得很,每次只是"嗯嗯,够了,知道了"应付她。我甚至开始讨厌她做的饭了,总是新菜隔夜菜混在起煮……每每我厌烦姥姥了,就开始"撒野",扔鞋子,砸琴键,摔门……每每这样的时候,姥姥从不在我或爸妈的面前说我什么。直至有次我又"撒完野"推门进她房间拿东西,才看见她躲在厕所里拿着毛巾不断地擦着眼泪,由于抽泣的缘故,断断续续地自言自语:"唉,变了变了,白疼她了,还是自己回破房子住好了,成天都快给她当保姆,我图什么好处了?!"

  但是这样的"撒野"我直到姥姥离开厦门前才停下来,我又开始感觉到自己是多么地依赖姥姥啊!在机场地时候,我紧紧抱住了她,我没有哭,硬忍了下来,因为我不想再让姥姥为我担心了。姥姥离开以后,我很自由,有了更多自主的空间,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几次姥姥打长途回来,张口就是:"雨雨啊,姥姥今天给你买了……"刚听到这儿,我的眼泪就要掉下来,想着几句久久不敢告诉姥姥的话:早些回来吧姥姥,看不见你我心里有多不踏实呢!

  今天,我读了一篇散文,名字叫:《我的母亲》。文中,作家老舍为我们讲述了他可亲又可敬的母亲。

  老舍的母亲家境贫寒。1900年老舍的父亲去世后,生活的重担落到了母亲一个人身上,那年老舍才一岁半,她的母亲靠为别人缝补衣服和干一些杂活养活一家人,每天从早忙到晚没有享过一天福。她天天吃的都是粗粮剩饭,鱼呀、肉呀……从来就没有吃过。后来,儿女们长大后工作在全国各地,母亲又孤身一人,只有过年全家人才能团聚在一起。

  母爱如山、母爱如海。老舍说:“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所以能长大**,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这篇文章让我很感动,我的妈妈工作很辛苦,还要给我做饭、辅导我做功课,每天都忙忙碌碌的。这全都是为了我啊!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学*,不能辜负了妈妈对我的爱。老舍的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伟大!

  前几天,我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它是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的作品。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我的母亲》。

  这篇文章描述了主人*利柯对自己的母亲说了一些非常失礼的语言。而母亲却待他如宝,处处迁就着他,让他变成那么任姓。母亲是那么的伟大,多么的可敬啊!父亲非常生气地对安利柯说:“*时大家当你是宝一样,如果你像这样对待你母亲,我宁愿从来没有你。”安利柯听了非常后悔,不知如何是好。

  从这篇文章我想到了自己。母亲对我倾注了十万分的爱心,打心眼儿里盼我好。母亲对我是多么的和蔼,可我却总是对着妈妈发小脾气,让妈妈伤心。我待母亲的这种态度与母亲待我的态度恰恰相反,很多人都说我是一个不听话的小孩,他们说如果我再这么下去会落到灰姑娘的两个姐姐一样了。我问他们:“你说到底要怎样对待妈妈?”他们并沒有回答我,而是各自走开了,我很害怕会落到那个下场。直到前几天看完这篇文章之后,我便悟出一个道理:母亲是最珍贵的,倘若你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到那时是多么可怜,多么卑鄙无耻。如果安利柯懂得这条真理就不会对母亲说出那么过分的话了。我们可以把母亲像对待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可以把母亲当做朋友或笔友一样;我们可以和母亲去走走,散散心这是最好的治疗方法。这样,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读了《我的母亲》不仅让我知道母亲的珍贵,更让我知道怎样对待母亲。母爱,是人间最普通的感情,也是最真挚的感情。看来随意的眼神,听来似乎*淡的话语,无不蕴藏着令人动心的真情!人需要母亲,母亲需要一个孝顺的孩子。


《发现母亲》读后感6篇(扩展4)

——《发现孩子》读后感 (菁华5篇)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可为什么蒙台梭利提出了100多年前的教育法仍经久不衰,风靡世界呢?她的教育思想又究竟又怎样独特的魅力呢?

  再次翻开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又有了新的体会。蒙台梭利关注儿童、欣赏儿童、培养儿童,首创“儿童之家”,系统进行教育实验,不愧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教育家”。她认为“天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孩子的心灵”。在本书中,她努力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传授了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热情的方法。

  智力有缺陷的孩子,通过蒙台梭利系统的的教育实验,产生了惊人的变化,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教育效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而今,我们的学校教育对象大多是正常孩子,那么他们的发展水*是不是应当远远超出他们呢?可实际情况呢,制度与应试的枷锁、个性与情感的忽视、实践与创新的缺失、重认知轻情感、重精英轻大众……现实问题深深困扰着我们,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达到最优化?

  班级授课制下,几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级里的四五十个孩子的教育教学,要求孩子们遵守相同的制度,学*相同的课程,接受相同的测试。这些孩子有的乖巧懂事,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调皮顽劣,可谓是个性迥异。在相同教学模式下的每个班级里,每个老师也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后进学生名单,然后从各个侧面剖析其种种行为和表现,以及给教师留下的深刻印象。仍记得刚刚工作的几年,为了让孩子服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我常常会利用老师的`“权利”,重复着“我是为你好”的论调,对屡次犯错的小朋友,时而苦口婆心式的说教,时而狂风骤雨式的批评,力求去主宰孩子的外在行为,目的就是希望看到他们表现得守纪律,但效果却不明显。自己筋疲力尽,孩子却依旧老调重弹。一次,老师不在,孩子们表现出来的自由散漫让我大为吃惊。和两个男孩交流,终于弄清了为什么老师在时他们会温文尔雅,老师不在时就会“大闹天宫”的原因。他们认为,要守纪律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不守纪律老师要批评的。”看来,一味要求孩子遵守规定,而不去了解孩子的心灵,不但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还会失去与孩子交流亲*的机会。这,一定不是我们教育者希望看到的情形。

  我们必须改变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因为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或希望奖励才去做。我们更应该努力探索智慧的艺术的教育方式。当孩子言行出现偏颇时,观察、理解、引导和帮助他们,而不是再以建议、劝告、命令和质疑等方式横加干涉。

  蒙台梭利认为,真正的教育目的就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所以,我们必须从长远考虑,转变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由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孩子情感、品行发展,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基,为孩子的未来生活做准备。而不是只看到眼前,只关注学*效果和外在表现。也许我们可以换一种尊重与*等的方式,像引导**那样,尽力通过内在指引来征服孩子。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针对他们的需要,采用适合的教育方式。比如,低年级孩子情绪变化大,老师可以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无微不至的关爱中,再加上艺术化的教育方式,力求达到教育的最优化。“亲其师,信其道”,当孩子认为老师很在意自己的时候,他们的行为上会更加努力。爱和教育是孩子成长必要的“养料”。

  蒙台梭利还认为“如果身体上的关怀能令一个孩子享受到身体健康带来的快乐,那么智慧和道德上的关怀就能将其引领到更高层面上的精神快乐。”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但要像亲人一样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更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世界。倾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需要,认同他们的脆弱和不完善。同时,教育者应当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不断探索引领孩子智慧成长和道德养成的策略。精心设计各种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活动中矫正他们的各种不良*惯,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信只要我们教育者善于去发现孩子们的“秘密”,那么最终,每一个孩子都能走向美好的未来。

  《发现孩子》是我在这套书里看的第一本书,所以对书中提到的蒙台梭利的那些革命性的儿童教育理论格外深刻。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种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唤起孩子学*热情的方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再想想我们所身处的教育制度与家庭教育环境,我们并没有提高一个好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我们并没有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去制定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而是根据大人的意愿,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有些家长抱着不要输在起跑线的观点,从小就开始为孩子制定一个所谓培养成材的计划,他们想方设法安排孩子参加各种早教班或者各种兴趣学*班,提早给孩子进行语言、数学或其他能力的培训,而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在身体及心理上是否足够成熟去进入早教班,从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是否愿意或者有潜力参加那些兴趣学*班。相反,这些行为更多的是出于他们的一厢情愿,或者是对他们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他们的孩子身上,而从未考虑到孩子的发展需要。而在这样违反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家长的这种行为甚至影响孩子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发展。

  我们的孩子总是被力量比他强大的多的大人压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一些所谓的教育活动,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暴力式的方法,以此来强迫孩子来适应大人的生活世界。看了《发现孩子》让我明白,这种方式等于否定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这对于孩子来说是绝对不公*的,甚至是对孩子人格的一种毁灭。我们似乎很少想过孩子实际上是一个有别于大人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情,也很少去思考他们所应具有的特别需要。孩子其实总是期待有人能够听听他们的意见,但他们弱小的心灵却总是碰壁,受伤。

  久而久之,孩子变得顺从,而有时是另外一个极端叛逆。而这些,我们大人总是归错于孩子,从不检讨自己的行为。曾经有个外国教授在*的高校演讲,当演讲结束后,外国教授的一番话很是发人深省,他说:我觉得很困惑,为什么没有学生对我的观点提出质疑,为什么当我提问时没有人回答,为什么我演讲结束后问大家有什么问题时大家都鸦雀无声。也许是我们的教育已经把孩子的个性都磨灭掉了,他们已经*惯于成为服从的群体,因为大人们很少顾及他们的意见,甚至认为对他们的质疑是挑战他们的权威。

  所以,不当的教育行为会使我们成为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发展的人,因为,我们是最接*孩子的人,我们既是母亲又是老师。因此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决不是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我们自己。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应转而以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假如大人做得不够,孩子可能就不能顺利地发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创造力无法发挥。还是引用蒙台梭利的话,我们教育的任务是,创造合适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

  蒙台梭利创立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可算是当代幼儿教育的里程碑。蒙氏教育以孩子为中心,批评**自以为是做法,呼吁**尊重孩子,让孩子自由的成长,不能剥夺孩子做事的权利。认为**一切阻碍孩子发展的行为都是犯罪,孩子的权利应有法律的保护。蒙氏教育早期智力开发,她认为婴幼儿时期的教育很重要,能够决定孩子的一生。

  因此强调**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需要,通过满足孩子的需要促进他们的`健康快乐塑造自己的独立个性。寒假期间我阅读了《蒙台梭利家庭教育全书》中的《发现孩子》部分,虽然阅读了两遍,但是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理解蒙氏教育思想的真谛,下面我就浅谈我学*后获得的一点点感受,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1、让孩子自由的做。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孩子都有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的附属品,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权利。然而,家长往往站在**的角度思考问题,认为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比小孩好,于是强迫孩子按照他们的方式去思考、观察、行动和创造。学校也以**的思想方式为孩子制定一系列自认为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制度,往往却忽略了孩子的真正需要是什么,使孩子成为最无辜的受害者。

  一个在受**约束和限制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的身心需求在很多方面都是无法得到满足的。孩子心理上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智能和道德精神的发展。在**的束缚和限制之下,孩子失去了表现自己的权利,也失去了真实的自己,此外还不得不去适应处处压制他们的生活环境。而这一切在**看来是孩子在社会上生活首先应该学会的。然而,对于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而言,这是绝对不公*的。因此,**应该尊重孩子自由选择做什么,怎么做的权利,让孩子在这方面的到充分的自由。

  2、尊重孩子的生命,爱护孩子。

  孩子的生命和心灵都是非常脆弱的,需要**悉心的呵护。刚刚降临至这个世界的孩子,他们是十分的无助和脆弱的,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适应这个世界。自孩子从母体出来的那个时刻开始,孩子就脱离了母体安全舒适的环境,从而进入一个非常陌生的、充满了危险的世界。对于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的婴幼儿而言,这样的环境令他们非常的恐慌,他们不知道应该如何适应这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这就需要**的帮助,尽心的呵护他们,为他们提供适合他们生存的条件。此外,还要为他们提供清洁的环境。

  3、创造适合孩子发展的环境。

  孩子在0—6岁的早期教育史非常重要的,如果在这个时间段对孩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孩子们就有可能很好地适应这个世界,并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为世界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个适合道德环境包括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精神生活环境。这个环境能够使得孩子收到最小的限制,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4、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孩子的愿望是简单而*凡的,他们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双手改善自己的生活,能够以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从孩子的各种行为表现上可以看出,他们不仅希望自己能够模仿**的行为*方式,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努力将自己“塑造**”。这也是他们的天性和使命。**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这也是对孩子的尊重。

  “促使世界进步的内在驱动力,往往都隐藏在人类的心灵之中。”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一个的儿童,不是一群动物或一片植物。兴趣和热爱犹如阳光和空气为教师的工作供给营养。

  教师必须唤醒心中崇拜自然的爱意。唤醒心中观察儿童研究儿童的兴趣。唤醒心中从事工作的目的——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而不是为儿童学科考试分数或等级做准备。当然,在儿童适宜的成长环境里,教师有责任指引儿童的行为,让儿童处于停顿静等未来生活的状态是错误的。

  “儿童正处在一个建立教育和文化基础的时期。”教师应该具备科学家的`精神观察和研究儿童行为直接信息,观察儿童智慧生命被唤醒时的表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育好儿童。

  教师应到当允许儿童自由发展,不应打乱儿童顺应心智发展规律的的成长秩序,认识到儿童”身体和精神层面的**‘’才是自由最根本的因素。

  奖励与惩罚是教师用来束缚儿童“迫使孩子巩固认识世界规则”的权威,“使孩子们遵从自己的意愿。”容易激发儿童的畸形心理。在学校里,只有表现良好的儿童才有可能得到奖励。“这只会造成孩子们的骄傲、嫉妒和敌对心理,不会产生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努力、谦虚和爱。”教师应该‘’以爱和启示来引导孩子”,“任何儿童都应得到奖励。”

  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嫉妒和敌对心理如何激发儿童畸形心理。一个学生考了一百分,回家大哭一场。母亲问她:“考了一百分为什么大哭?”女儿说:“因为还有一个同学也考了一百分。”这种嫉贤妒能的心态让孩子丢掉了谦虚和爱,教育也失去意义。

  透过孩子,审视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长。

  “他将从孩子身上学*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说,他将从孩子身上学*如何完善自我,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蒙台梭利创立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可算是当代幼儿教育的里程碑。蒙氏教育以孩子为中心,批评**自以为是做法,呼吁**尊重孩子,让孩子自由的成长,不能剥夺孩子做事的权利。认为**一切阻碍孩子发展的行为都是犯罪,孩子的权利应有法律的保护。蒙氏教育早期智力开发,她认为婴幼儿时期的教育很重要,能够决定孩子的一生。

因此强调**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需要,通过满足孩子的需要促进他们的健康快乐塑造自己的独立个性。寒假期间我阅读了《蒙台梭利家庭教育全书》中的《发现孩子》部分,虽然阅读了两遍,但是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理解蒙氏教育思想的真谛,下面我就浅谈我学*后获得的一点点感受,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1、让孩子自由的做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孩子都有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的附属品,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权利。然而,家长往往站在**的角度思考问题,认为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比小孩好,于是强迫孩子按照他们的方式去思考、观察、行动和创造。学校也以**的思想方式为孩子制定一系列自认为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制度,往往却忽略了孩子的真正需要是什么,使孩子成为最无辜的受害者。

  一个在受**约束和限制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的身心需求在很多方面都是无法得到满足的。孩子心理上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智能和道德精神的发展。在**的束缚和限制之下,孩子失去了表现自己的权利,也失去了真实的自己,此外还不得不去适应处处压制他们的生活环境。而这一切在**看来是孩子在社会上生活首先应该学会的。然而,对于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而言,这是绝对不公*的。因此,**应该尊重孩子自由选择做什么,怎么做的权利,让孩子在这方面的到充分的自由。

  2、尊重孩子的生命,爱护孩子

  孩子的生命和心灵都是非常脆弱的,需要**悉心的呵护。刚刚降临至这个世界的孩子,他们是十分的无助和脆弱的,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适应这个世界。自孩子从母体出来的那个时刻开始,孩子就脱离了母体安全舒适的环境,从而进入一个非常陌生的、充满了危险的世界。对于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的婴幼儿而言,这样的环境令他们非常的恐慌,他们不知道应该如何适应这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这就需要**的帮助,尽心的呵护他们,为他们提供适合他们生存的条件。此外,还要为他们提供清洁的环境。

  3、创造适合孩子发展的环境

  孩子在0—6岁的早期教育史非常重要的,如果在这个时间段对孩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孩子们就有可能很好地适应这个世界,并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为世界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个适合道德环境包括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精神生活环境。这个环境能够使得孩子收到最小的限制,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4、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孩子的愿望是简单而*凡的,他们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双手改善自己的生活,能够以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从孩子的各种行为表现上可以看出,他们不仅希望自己能够模仿**的行为*方式,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努力将自己“塑造**”。这也是他们的天性和使命。**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这也是对孩子的尊重。


《发现母亲》读后感6篇(扩展5)

——发现母亲读后感菁选

发现母亲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发现母亲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发现母亲》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老师殚精竭虑历练十年而成的一部母亲教育专著。在书的封面上除了书名和作者的名字外,还有这样两句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这是一部能够引人共鸣共思共感共叹的书,阅读之后让我的心久难*静回味无穷的书。

  我也是一个努力想做到更好的母亲,阅读过后并仔细揣摩,我懂得了:做一个好母亲并不只是生下孩子给孩子喂饱这么简单,母亲不能只是用手把孩子捧起,更要用心把孩子捧起来。母亲喂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奶水,更应该用自己的精神素养喂养孩子幼小的心灵。因此母亲要有足够的自我认识,知道自己肩负的是怎样重要的使命。树苗是孩子,土地是母亲。小树苗只有扎根土地才能长大,小树苗能长多大多高取决于土地是否有足够的营养,沙漠里长不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个缺乏智慧、心灵贫乏的母亲是教育不出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的。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读罢这本书,这两句话久久在我心中回响,作为教师同时又作为一个未来的母亲,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我要做一个向伟大迈进的未来的母亲!我要做一个向优秀者齐的教师!”这是我读完《发现母亲》后心底发出的最强音。

  多年前就读过这本书,这是华东交大汪东华的一本书。还是03年出版的一本书,是大女儿4岁时,汪教授来商丘做讲座,我因有事,让小史(史艳春)去听课,帮我买的一本作有者签名的书——虽然书纸早已经发黄,但我仍然爱不释手……作者的签字——江山是银,母亲是金汪东华200310.19,书的封面,大手拉小手——拉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仅这些文字,足以让一个母亲感慨万千……

  书的扉页,作者题记——上帝之所以先造出男人,并不是因为男人比女人优越,而是因为男人比女人好造。上帝先造出男人这个代替品后才去造女人。当上帝把女人造出来后,上帝造人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于是把这一任务交给了女人!母亲的工作正是上帝的'工作。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教育,为什么有的家长每次管教不好自己的孩子,还无理取闹,归根结底是母亲出现了问题。多少年轻的小姑娘在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做了母亲。她们不会教育孩子,不知道母亲这个终身制的工作是需要学*的。她们只会依样学样,别人怎么教她就怎么教,自己母亲怎么教自己,她们就怎样教自己的孩子。这种长期连续的教育,也是任何一个老师的影响都无法比拟的。

  长期共同生活形成的母子感通、母子情结是母亲对孩子施加教育的最好条件,而母子之间无可替代的信任感,让母亲比谁都能更及时把握孩子的思想脉搏,而这一点是任何一个老师终极一生也不能达到的。

  老师的是百分率教育,但母亲施行的则是全概率教育。母亲教育一旦受到动摇,它给孩子带来的就会是整个生命的崩溃,因为老师给的仅仅是知识的教育。

  仅以此文与各位同业老师又是父母的兄弟姐妹互勉!

  在读完王东华教授写的《发现母亲》实践本后,又读了《发现母亲》上册。我把读后感,说给你听。

  王东华教授说,母亲是一种职业,每个女性应该不负使命,认真履行职责。我曾经一度为照顾孩子而苦恼,我庆幸遇见并读完这本书,让我倍加珍惜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

  昨晚,夜半醒来,发现儿子蜷缩着身子紧挨着我,替他盖好被子,捏捏他熟睡的小脸,忽然心生出感动,也不由问自己:“儿子依偎着自己,在妈妈怀里撒娇,这样的日子还有多少年?”

  已经六岁的儿子,早已到了跟我们分床睡的年龄,可是分了几次分不开,此刻很庆幸自己当时放弃跟儿子分床,否则哪还能感受到这么温馨的时刻。

  在儿子两岁左右,陆续开始给他读书,因为是男孩子,有意识给他读一些科普和历史类的书,本以为收获不大,没想到一次餐桌上吃饭,儿子用餐椅的'靠背当成高气压,用餐桌当低气压,并说高压的气流是向下的,低压的气流是向上的,惊喜于他的成长和进步。

  五岁时,我利用两天时间,带他看了最想让他学的跆拳道班,绘画班和钢琴班,他毫不犹豫选择钢琴班,我曾一度为他选择钢琴班而失望多时,但当他忽然有一天娴熟地谈下一曲《春之歌》时,当他晚上睡觉前要求听一听钢琴曲“享受会儿”再睡时,在他迫不及待要给小伙伴们一起分享他最喜欢听的《菊茨郎的夏天》时,当看到他在班里给小朋友们弹下电子琴,并跟我说“妈妈,我发现钢琴和电子琴最大的区别是,弹钢琴很轻松,弹电子琴时两条腿老不自觉发颤”……我就暗暗为当初没有扼杀他的爱好而庆幸。

  在《发现母亲》一书里,我突然觉得很对不起儿子,在我还不懂怎样教育、开发你的潜能时生了你,让你没有那么优秀,那么完美,你会埋怨妈妈吗?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做一个合格且优秀的妈妈,让你也成为独一无二的优秀男子汉,我们共同努力吧!

  我突然想起一句话: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我们父母可以成为孩子的伯乐吗?发现他的优点,发现他的.特点,发现他的与众不同吗?我在努力的路上,您出发了吗?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母误子半轮,子误己一生。母亲耽误孩子6年,孩子就会耽误自己一生,这真是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童了!要怎样不耽误孩子呢?就是我们做父母应该思考的。

  我想应该遵循一个标准。什么标准呢?家庭教育中的8个优先于:

  一、理念(优先于)方法。

  二、兴趣(优先于)知识。

  三、状态(优先于)能力。

  四、品德(优先于)分数。

  五、空间(优先于)帮助。

  六、感受(优先于)道理。

  七、*惯(优先于)聪明。

  八、关系(优先于)期望。

  这个标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自己感觉应该是尊重吧。尊重孩子这个个体,他不是我们任何人的附属品,也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我们不能随便的把我们的爱好、喜好,强加给他。尊重他的喜好,尊重他的意见,尊重他的存在。我想这就是他想要的,也是我们内心深处想要的。

  去年圣诞节,班中一位家长朋友送给我一本书《发现母亲》其实对于这本书我并不陌生,因为初为人母后我粗浅的看了一遍,但家长送我一本书我特别诧异,这位家长朋友告诉我,因为知道我也是一直自己带孩子,假期快来了有时间读一读吧,这本书她看过了,感觉不错,我心中很是温暖。这本书是由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所写,再读这本书它深深地打动了我,引起了我的沉思。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读罢这本书,这两句话久久在我心中回响,作为教师同时又作为一个母亲,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我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可是这个未来跟我们的母亲是分不开的,这个花朵的开放离不开母亲的浇灌,早晨的太阳仍然需要母亲来托起!教育的艺术便是风筝线的艺术,即使远在天边,那风筝线还紧紧地握在母亲和教师的手里。只要稍微注意我们所熟悉的伟人和名人的成长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重要。母亲最重要的责任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亲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养大,而且还能教育成材,那将是对社会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如果母亲送给社会的是一个不合格的人那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面对这样的结果做为母亲就不仅仅是对不起孩子了。

  一次在空间里感叹:作为教师同时又作为一个母亲,我们深深地感到,我们身上肩负的双重责任重大。就在这时,王校长推荐一部由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写的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发现母亲》,我特地吩咐女儿借回这本书,利用这次外出旅游的机会,静心地读完这本书,它深深地打动了我,并引起了我的沉思。

  诚然,“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闲暇之时,聊起家庭,我总是这样的观点: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又是终生老师。家庭的兴衰和孩子的成败,取决于母亲。这两句话虽是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更是体现在我们的一生中。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孩子的未来跟我们的母亲是分不开的,这个花朵的开放离不开母亲的浇灌!只要稍微注意我们所熟悉的伟人和名人的成长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重要。发明大王爱迪生不就是最典型的例证吗?

  从自己的'经历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孩子的启蒙教育至关重要。要养成孩子的良好*惯,必须从小从细教育。身教重于言教,身教是告诉孩子怎么做,言教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这么做。我们要重视“*育”——行为上的培育和“化育”——精神上的培育,从最微乎其微、最司空见惯的事情入手,培养孩子最根深蒂固的*性,用爱心与耐心去感化孩子的灵魂,使孩子能茁壮成长。

  母亲节之际,向“母亲”的教师,推荐《发现母亲》这本书共勉。

  在《发现母亲》一书里,我突然觉得很对不起儿子,在我还不懂怎样教育、开发你的潜能时生了你,让你没有那么优秀,那么完美,你会埋怨妈妈吗?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做一个合格且优秀的妈妈,让你也成为独一无二的优秀男子汉,我们共同努力吧!

  我突然想起一句话: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我们父母可以成为孩子的.伯乐吗?发现他的优点,发现他的特点,发现他的与众不同吗?我在努力的路上,您出发了吗?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母误子半轮,子误己一生。母亲耽误孩子6年,孩子就会耽误自己一生,这真是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童了!要怎样不耽误孩子呢?就是我们做父母应该思考的。

  我想应该遵循一个标准。什么标准呢?家庭教育中的8个优先于:

  1、理念(优先于)方法。

  2、兴趣(优先于)知识。

  3、状态(优先于)能力。

  4、品德(优先于)分数。

  5、空间(优先于)帮助。

  6、感受(优先于)道理。

  7、*惯(优先于)聪明。

  8、关系(优先于)期望。

  这个标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自己感觉应该是尊重吧。尊重孩子这个个体,他不是我们任何人的附属品,也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我们不能随便的把我们的爱好、喜好,强加给他。尊重他的喜好,尊重他的意见,尊重他的存在。我想这就是他想要的,也是我们内心深处想要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