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 (菁华5篇)

首页 / 读后感 / | 2022-10-03 00:00:00 读后感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1

  瑞士作家凯勒说:“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这是我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最深刻的感悟。作为教师听课评课是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的必修内容,也是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更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抓手,所以,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我们自己都高度重视。但如何听评课?则一直是教师心中的一个盲点,学校也很少对此进行培训。通过阅读使我对听评课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

  一、专业的听评课的优点

  通过学*,我意识到,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明确了教研组在听评课的组织领导和分工作用;明确了教师在听评课中承担相应的职责,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听评课活动。

  (一)课堂观察的流程

  这本书,给我们确立了课堂观察的科学的流程。即:

  (1)确立研究问题,比如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活动,课程的呈现过程以及他们之间互动构建的课堂文化等等。

  (2)选择观察焦点,就是把课前会议中的听课关注点进行假设问题与实际行为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观察。

  (3)记录课堂行为。围绕观察焦点,运用记录表格,把课堂行为比较详细记下,比如对事情的开始、过程、结果是什么等等,尽可能地实事求是。

  (4)作出分析推论。根据课堂记录,分析推论出问题所在,以证明假想的观察焦点和研究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使问题的细节得以暴露。

  (5)提出改进意见。就是针对暴露出的问题的改进行为的意见。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行为,对学生来说,就是学*行为。

  (二)课堂观察的维度

  专业的听评课,列举了课堂观察的“学生学*的纬度、教师教学纬度、课程性质纬度、课堂文化纬度”四个方面。

  四维框架的实践依据:我观察什么课,关注整个课堂怎么样的问题。关于学生学*:关注学生怎么学或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如“自主”中的“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等;教师教学:关注怎么教的问题,如“环节”中的“这些环节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吗?”;课程性质: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课程文化: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学通过课程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课堂文化,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指导/对话)。由此推导出: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的?是否有效?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这堂课是什么课?学科性表现在哪里?我在该课堂呆了40或45分钟,我的整体感受如何?等问题。

  (三)课堂观察的三大转变

  就如何改变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转变:

  第一,简单变复杂,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复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

  第二,对立变理解、参与听评课的人需要考虑以下三点:一是基于“现场”,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设。二是要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独特性,挖掘上课教师好的东西,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三是在评课时,谈到存在的问题,最好“体谅优先”,要有证据、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地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第三,业余变专业,传统的听评课中,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也缺乏专门的“听课人才”。其实,有了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听评课的能力。崔教授建议,一是要注重对“听评课”的研究;二是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三是要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

  二、专业听评课的不足

  课堂观察是教师研究课堂的一种方式或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或方法。它不是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全部,更不是包治百病的录丹妙药。它只能解决它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话,课堂观察则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艺术中的一部分问题,它善于对课堂行为的局部的分析与诊断,而不善于对课堂事件的整体的、综合的、宏观的把握。主要表现在一下五点:

  第一,它只能观察可视、可感的直观现象与行为,如教师言语、学生的课堂反应、课堂活动等,从现象理解本质,是一种归纳的方法。

  第二,它只能选择一个或若干个观察点或课堂行为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观察研究,不能包容所有的行为或较多个观察点。

  第三,它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随时做出决定。

  第四,它需要被观察者抱着上常规课的心态来上课,要求被观察者具有愿意授受他人观察并不受现场观察影响的特质。

  第五,它还需要一个合作共同体的基体,在基体内教师可以进行自由、他享、互惠的对话与交流,以确保观察的持续性与有效性,同时它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

  教育需要努力,更需要智慧,书籍是启迪智慧的钥匙,它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拓展人生的宽度,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2

  瑞士作家凯勒说:“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这是我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最深刻的感悟。作为教师听课评课是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的必修内容,也是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更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抓手,所以,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我们自己都高度重视。但如何听评课?则一直是教师心中的一个盲点,学校也很少对此进行培训。通过阅读使我对听评课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

  一、专业的听评课的优点

  通过学*,我意识到,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明确了教研组在听评课的组织领导和分工作用;明确了教师在听评课中承担相应的职责,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听评课活动。

  (一)课堂观察的流程

  这本书,给我们确立了课堂观察的科学的流程。即:

  (1)确立研究问题,比如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活动,课程的呈现过程以及他们之间互动构建的课堂文化等等。

  (2)选择观察焦点,就是把课前会议中的听课关注点进行假设问题与实际行为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观察。

  (3)记录课堂行为。围绕观察焦点,运用记录表格,把课堂行为比较详细记下,比如对事情的开始、过程、结果是什么等等,尽可能地实事求是。

  (4)作出分析推论。根据课堂记录,分析推论出问题所在,以证明假想的观察焦点和研究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使问题的细节得以暴露。

  (5)提出改进意见。就是针对暴露出的问题的改进行为的意见。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行为,对学生来说,就是学*行为。

  (二)课堂观察的维度

  专业的听评课,列举了课堂观察的“学生学*的纬度、教师教学纬度、课程性质纬度、课堂文化纬度”四个方面。

  四维框架的实践依据:我观察什么课,关注整个课堂怎么样的问题。关于学生学*:关注学生怎么学或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如“自主”中的“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等;教师教学:关注怎么教的问题,如“环节”中的“这些环节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吗?”;课程性质: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课程文化: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学通过课程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课堂文化,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指导/对话)。由此推导出: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的?是否有效?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这堂课是什么课?学科性表现在哪里?我在该课堂呆了40或45分钟,我的整体感受如何?等问题。

  (三)课堂观察的三大转变

  就如何改变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转变:

  第一,简单变复杂,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复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

  第二,对立变理解、参与听评课的人需要考虑以下三点:一是基于“现场”,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设。二是要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独特性,挖掘上课教师好的东西,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三是在评课时,谈到存在的问题,最好“体谅优先”,要有证据、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地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第三,业余变专业,传统的听评课中,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也缺乏专门的“听课人才”。其实,有了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听评课的能力。崔教授建议,一是要注重对“听评课”的研究;二是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三是要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

  二、专业听评课的不足

  课堂观察是教师研究课堂的一种方式或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或方法。它不是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全部,更不是包治百病的录丹妙药。它只能解决它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话,课堂观察则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艺术中的一部分问题,它善于对课堂行为的局部的分析与诊断,而不善于对课堂事件的整体的、综合的、宏观的把握。主要表现在一下五点:

  第一,它只能观察可视、可感的直观现象与行为,如教师言语、学生的课堂反应、课堂活动等,从现象理解本质,是一种归纳的方法。

  第二,它只能选择一个或若干个观察点或课堂行为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观察研究,不能包容所有的行为或较多个观察点。

  第三,它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随时做出决定。

  第四,它需要被观察者抱着上常规课的心态来上课,要求被观察者具有愿意授受他人观察并不受现场观察影响的特质。

  第五,它还需要一个合作共同体的基体,在基体内教师可以进行自由、他享、互惠的对话与交流,以确保观察的持续性与有效性,同时它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

  教育需要努力,更需要智慧,书籍是启迪智慧的钥匙,它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拓展人生的宽度,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3

  作为教师,对于听评课并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学中,听课是教师的成长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现实中,学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周或者每学期都要坚持听课多少节,写多少听课记录。就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至于听的过程,评课的过程、效果如何,都没有去探讨。评课都是同科老师往一块一凑,简单分析,至于这节课的优缺点,老师们却大多只谈优点,缺点则很少触及了。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上好一堂课的标准不仅要看是否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要做到教学目的明确、讲授内容正确、教学方法恰当、课堂组织得好、师生积极性高。我们听课评课的时候也是规定了这几方面的标准。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分成四个部分:第一“故事分享”。记录了浙江省余杭、北京海淀、宁夏银川探索的若干故事,在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中所经历的思考,所经历的不*凡的历程;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完成一个教研和课堂教学方面的问题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第二部分“问题解答”。该部分选择了20个问题,用问答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技术与流程、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观念并在这种指导下的行动有重要意义。第三部分“范式创新”。这一部分的核心是课堂观察框架和部分观察与记录工具,这是该书的精华部分,也是该书的创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让我明白了如何去听课。第四部分“课例研究”。该部分呈现了完整的课堂观察活动过程,它是课堂观察研究的实践层面意义上的延伸。

  读了沈毅和崔允漷主编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既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听评课方法,又接触到了教学底线、评课标准、观察点、观察量表等崭新名词,通过这本书,我进一步意识到课堂观察的目的,对于听课的人来说,我们去听别人的课,要明白听课的目的,当课堂结束时,我们在别人的课堂中能得到哪些东西?这才是听课最为根本的目的。对教师而言,在*时教学实践中,在听课的时候重要的是学*他人的课堂经验;同时反省自己的课堂,充分认识到自己课堂的优点和缺点,是学*他人的课堂经验与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的前提。当然我们*时在听课时可能还做不到这些方面。达不到那么高的要求。但是从以下的三个方面去准备,可能效果会好一点。

  一、要做好听课前准备

  要想从别人的课堂收获点东西,就必须要做好听课的准备,听谁的课,听什么内容,与上课人进行课前沟通和交流,对听课观察点与课堂教学设计互相交换意见,来提高授课人的课堂教学效率。

  授课老师对本课的内容,想让学生明白重点、难点在哪里?准备通过自学解决?以及学生的分布情况做清楚的说明,听课老师心中有数,做到有“备”而听。选择自己的课堂观察点和观察位置,作好记录,评课的时候用相关的数据来说话,把自己的独特见解发表出来,对授课老师有帮助,也利于听课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二、听课中做好专业的观察和记录

  教师听课一定要认真,做到全身心投入不能流于表面形式。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用耳朵听,还要仔细观察思考。既要观察教师的教,又要观察学生的学,做到二者兼顾。观察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程度,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等。还要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积极性的高低,看学生自主学*和合作学*的能力。

  看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结合程度。当然听课也不能面面俱到地关注课堂上的每个方面。不同的教师和不同的学科都应该有区别。对了解的教师,熟悉的班级,重点在其课堂上对学生学**惯的培养;对于优秀教师的展示课,应该抱着学*的态度着重观察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可以记下自己深刻的感受。

  三、听课要有观察点

  通过课堂的观察点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教学。这是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以写好听课记录就没事了。应该仔细研究课堂,把所听的课在脑子里反复回忆,应进行多方面的琢磨。可以翻听课记录,找执教者交谈,或者将不同教师相同内容的课进行比较,甚至可以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看看效果。取人之长,为我所用,从而不断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可以得到宝贵的资源,可以由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还可以得到宝贵的用于研究的资源。

  所以今后我们应该在学*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课堂观察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学*本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在听评课中,观察到位、评价有效、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思考能力。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4

  作为教师,对于听评课并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学中,既是教师的必修内容,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由此而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高度重视。每个学期,学校都会给教师布置听课任务,并要求各个教研组认真组织评课活动,以期促使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而应如何听评课,则一直是教师心中的一个盲点。现实中,学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周或者每学期都要坚持听课多少节,至于效果就很难预料了。老师完成任务也罢,真正学*也罢,都会郑重其事地提着椅子、怀着课本去听课。至于听什么,如何听,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评课也是一样,同科老师往一块一凑,煞有其事,都是很正常的事,至于这节课的优缺点,老师们却大多只谈优点,至于缺点则讳莫如深了。个别组甚至在一起拉拉呱,说闲话。因为在他们心里,只要完成了学校布置的任务就可以,听课、评课只是搞搞形式、摆摆样子罢了。想想我们老师,一学期听了很多课,但大多数老师只是简单记录一下教学环节,课堂反映,教学设计是否合理以及学生的课堂回答情况。

  这学期,利用闲暇仔细阅读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书中列举了课堂观察框架,课堂观察的工具,从学生学*的纬度、教师教学纬度、课程性质纬度、课堂文化纬度四个方面详细列举。对教研组研究活动提供了内容基础,教研组可以基于课堂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规则开展日常性的观察活动,各自承担相应的职责,然后规范地开展听评课活动。有助于保持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会更快。读来深受启迪,颇感获益匪浅,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听评课方法。教学底线、评课标准、观察点、观察量表等等,一个个崭新名词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听评课范式的创新,在我们感到新鲜的同时,也有了操作的方向,非常感谢崔教授及其合作团队的贡献,使我们对听评课有了新的审视,并在反思中逐步有了新的设想。如下,就读书并联系自身实际谈点拙见和体会。

  一、课堂观察的作用

  课堂观察是通过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的改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一项专业活动。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和辅助设备,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课堂观察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可以得到宝贵的资源,可以由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还可以得到宝贵的用于研究的资源。无论我们是听课者还是授课者,都可以就自己所处的教学阶段,根据自己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从而达到汲取别人的精华,去其糟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技能的目的。

  二、课堂观察的基点

  课堂观察应该着重关注学生如何学、会不会学、学得怎么样。而关注学生则应侧重于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和学*效果、研究学*。对此,在上学期的历史学科会上,于老师就已经引导我们学着使用课堂观察量表,只是很多老师刚开始用起来不是很熟练,甚至不是很了解它的用途,没能真正发挥观察量表的作用。读了《走向观察》这本书之后,我终于领悟到: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的课堂学*和改善,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应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为落脚点。比如:观察框架中提到的:有多少学生倾听老师的讲课?学生自主学*的时间有多少?自主学*的形式有哪些?自主学*有序吗?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目标吗?等等,都是围绕学生的学*设计的。

  三、课堂观察的合作

  读了《课堂观察》这本书之后,才明白:集体智慧的伟大。听课中,想方方面面记录完整很困难,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只有大家的通力合作,才能把一节课观察全面、完整。我们在*日的听课中要学会使用课堂观察量表。在观察中*等对话、在对话中进行思想碰撞,探讨课堂教学,学些专业问题,开展多样的讨论方式。

  反思自己以往的听课,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效率低下”,“随意性较大”,往往评价不深入、不透彻、不到位,起不到良好的指导作用,现在想来是多么地幼稚。读了《课堂观察》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拓宽了思维,更新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在《课堂观察》这本书中,就如何改变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转变:简单变复杂、对立变理解、业余变专业。崔教授指出,最重要的是改变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要考虑个体、时间、空间、情境等多种因素,把小整体放到大整体中去思考。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发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还应该从对立思维改变为理解思维。”

  崔教授强调,参与听评课的人需要考虑以下三点:

  一是基于“现场”,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设。

  二是要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独特性,挖掘上课教师好的东西,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是在评课时,谈到存在的问题,最好“体谅优先”,要有证据、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地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除了在态度方面的改变外,最需要改变的就是“用业余的思维活方法处理专业的事情”。传统的听评课中,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也缺乏专门的“听课人才”。

  其实,有了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听评课的能力。崔教授建议,一是要注重对“听评课”的研究;二是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三是要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对此,我深感责任重大,反思自己的听评课,往往是听的多,而研究少。缺乏应有的理论培训,能力不足。对于非专业学科涉猎少,把握不够。今后,应当在学*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听评课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学*各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各学科的特点,掌握各学科的评价要求,从而在听评课中,观察到位、评价渗透、指导有力,促进学生有效学*,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加快学校内涵发展。

  四、评议课堂的要求

  作为听评课者,在肯定教师长处的基础上,要学会更深入地分析问题,作为教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博采众家之长,完善教学行为,促进教学创新。感谢为本书付出辛勤汗水和心血的老师,让我体会到教学不能总是穿新鞋,走老路,要有创新精神,要注重课堂研究,要给课堂注入全新的血液,使课堂成为研究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课堂;感谢本书,让我明白,听评课要去掉空话、套话,不要感情用事,人情用事;要学会课堂观察方法,要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种科学研究的层面上来,用数据来说话,重理性分析,要求教师科学地处理数据,并进行合理推理,得出科学的论断,从而用来总结和指导教师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教育需要智慧,也需要努力。我越来越觉得,一名好老师、好领导,不仅需要有渊博的知识,满腔的热情,更需要有专业知识。时代呼唤有智慧的教育,要求老师保持一种“不老”的心态,时时创新,才能全面推动教育发展。教师不仅应该成为教育者,更应该成为研究者,让我们为了学生的发展积极行动起来,让听评课更规范、更有效。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5

  作为教师,对于听评课并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学中,既是教师的必修内容,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由此而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高度重视。每个学期,学校都会给教师布置听课任务,并要求各个教研组认真组织评课活动,以期促使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而应如何听评课,则一直是教师心中的一个盲点。现实中,学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周或者每学期都要坚持听课多少节,至于效果就很难预料了。老师完成任务也罢,真正学*也罢,都会郑重其事地提着椅子、怀着课本去听课。至于听什么,如何听,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评课也是一样,同科老师往一块一凑,煞有其事,都是很正常的事,至于这节课的优缺点,老师们却大多只谈优点,至于缺点则讳莫如深了。个别组甚至在一起拉拉呱,说闲话。因为在他们心里,只要完成了学校布置的任务就可以,听课、评课只是搞搞形式、摆摆样子罢了。想想我们老师,一学期听了很多课,但大多数老师只是简单记录一下教学环节,课堂反映,教学设计是否合理以及学生的课堂回答情况。教师评课方向不明确,而且教师听课关注更多的是教学设计和教师的课堂活动,对学生的学情则很少关注甚至忽略。

  这学期,利用闲暇仔细阅读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书中列举了课堂观察框架,课堂观察的工具,从学生学*的纬度、教师教学纬度、课程性质纬度、课堂文化纬度四个方面详细列举。对教研组研究活动提供了内容基础,教研组可以基于课堂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规则开展日常性的观察活动,各自承担相应的职责,然后规范地开展听评课活动。有助于保持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会更快。读来深受启迪,颇感获益匪浅,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听评课方法。教学底线、评课标准、观察点、观察量表等等,一个个崭新名词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听评课范式的创新,在我们感到新鲜的同时,也有了操作的方向,非常感谢崔教授及其合作团队的贡献,使我们对听评课有了新的审视,并在反思中逐步有了新的设想。如下,就读书并联系自身实际谈点拙见和体会。

  一、课堂观察的作用

  课堂观察是通过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的改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一项专业活动。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和辅助设备,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课堂观察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可以得到宝贵的资源,可以由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还可以得到宝贵的用于研究的资源。无论我们是听课者还是授课者,都可以就自己所处的教学阶段,根据自己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从而达到汲取别人的精华,去其糟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技能的目的。

  二、课堂观察的基点

  课堂观察应该着重关注学生如何学、会不会学、学得怎么样。而关注学生则应侧重于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和学*效果、研究学*。对此,在上学期的历史学科会上,于老师就已经引导我们学着使用课堂观察量表,只是很多老师刚开始用起来不是很熟练,甚至不是很了解它的用途,没能真正发挥观察量表的作用。读了《走向观察》这本书之后,我终于领悟到: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的课堂学*和改善,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应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为落脚点。比如:观察框架中提到的:有多少学生倾听老师的讲课?学生自主学*的时间有多少?自主学*的形式有哪些?自主学*有序吗?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目标吗?等等,都是围绕学生的学*设计的。

  三、课堂观察的合作

  读了《课堂观察》这本书之后,才明白:集体智慧的伟大。听课中,想方方面面记录完整很困难,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只有大家的通力合作,才能把一节课观察全面、完整。我们在*日的听课中要学会使用课堂观察量表。在观察中*等对话、在对话中进行思想碰撞,探讨课堂教学,学些专业问题,开展多样的讨论方式。

  反思自己以往的听课,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效率低下”,“随意性较大”,往往评价不深入、不透彻、不到位,起不到良好的指导作用,现在想来是多么地幼稚。读了《课堂观察》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拓宽了思维,更新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在《课堂观察》这本书中,就如何改变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转变:简单变复杂、对立变理解、业余变专业。崔教授指出,最重要的是改变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要考虑个体、时间、空间、情境等多种因素,把小整体放到大整体中去思考。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发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还应该从对立思维改变为理解思维。”

  崔教授强调,参与听评课的人需要考虑以下三点:

  一是基于“现场”,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设。

  二是要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独特性,挖掘上课教师好的东西,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是在评课时,谈到存在的问题,最好“体谅优先”,要有证据、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地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除了在态度方面的改变外,最需要改变的就是“用业余的思维活方法处理专业的事情”。传统的听评课中,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也缺乏专门的“听课人才”。

  其实,有了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听评课的能力。崔教授建议,一是要注重对“听评课”的研究;二是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三是要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对此,我深感责任重大,反思自己的听评课,往往是听的多,而研究少。缺乏应有的理论培训,能力不足。对于非专业学科涉猎少,把握不够。今后,应当在学*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听评课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学*各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各学科的特点,掌握各学科的评价要求,从而在听评课中,观察到位、评价渗透、指导有力,促进学生有效学*,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加快学校内涵发展。

  四、评议课堂的要求

  作为听评课者,在肯定教师长处的基础上,要学会更深入地分析问题,作为教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博采众家之长,完善教学行为,促进教学创新。感谢为本书付出辛勤汗水和心血的老师,让我体会到教学不能总是穿新鞋,走老路,要有创新精神,要注重课堂研究,要给课堂注入全新的血液,使课堂成为研究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课堂;感谢本书,让我明白,听评课要去掉空话、套话,不要感情用事,人情用事;要学会课堂观察方法,要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种科学研究的层面上来,用数据来说话,重理性分析,要求教师科学地处理数据,并进行合理推理,得出科学的论断,从而用来总结和指导教师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教育需要智慧,也需要努力。我越来越觉得,一名好老师、好领导,不仅需要有渊博的知识,满腔的热情,更需要有专业知识。时代呼唤有智慧的教育,要求老师保持一种“不老”的心态,时时创新,才能全面推动教育发展。教师不仅应该成为教育者,更应该成为研究者,让我们为了学生的发展积极行动起来,让听评课更规范、更有效。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阅读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1)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 (菁华5篇)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1

  瑞士作家凯勒说:“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这是我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最深刻的感悟。作为教师听课评课是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的必修内容,也是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更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抓手,所以,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我们自己都高度重视。但如何听评课?则一直是教师心中的一个盲点,学校也很少对此进行培训。通过阅读使我对听评课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

  一、专业的听评课的优点

  通过学*,我意识到,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明确了教研组在听评课的组织领导和分工作用;明确了教师在听评课中承担相应的职责,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听评课活动。

  (一)课堂观察的流程

  这本书,给我们确立了课堂观察的科学的流程。即:

  (1)确立研究问题,比如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活动,课程的呈现过程以及他们之间互动构建的课堂文化等等。

  (2)选择观察焦点,就是把课前会议中的听课关注点进行假设问题与实际行为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观察。

  (3)记录课堂行为。围绕观察焦点,运用记录表格,把课堂行为比较详细记下,比如对事情的开始、过程、结果是什么等等,尽可能地实事求是。

  (4)作出分析推论。根据课堂记录,分析推论出问题所在,以证明假想的观察焦点和研究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使问题的细节得以暴露。

  (5)提出改进意见。就是针对暴露出的问题的改进行为的意见。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行为,对学生来说,就是学*行为。

  (二)课堂观察的维度

  专业的听评课,列举了课堂观察的“学生学*的纬度、教师教学纬度、课程性质纬度、课堂文化纬度”四个方面。

  四维框架的实践依据:我观察什么课,关注整个课堂怎么样的问题。关于学生学*:关注学生怎么学或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如“自主”中的“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等;教师教学:关注怎么教的问题,如“环节”中的“这些环节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吗?”;课程性质: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课程文化: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学通过课程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课堂文化,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指导/对话)。由此推导出: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的?是否有效?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这堂课是什么课?学科性表现在哪里?我在该课堂呆了40或45分钟,我的整体感受如何?等问题。

  (三)课堂观察的三大转变

  就如何改变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转变:

  第一,简单变复杂,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复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

  第二,对立变理解、参与听评课的人需要考虑以下三点:一是基于“现场”,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设。二是要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独特性,挖掘上课教师好的东西,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三是在评课时,谈到存在的问题,最好“体谅优先”,要有证据、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地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第三,业余变专业,传统的听评课中,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也缺乏专门的“听课人才”。其实,有了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听评课的能力。崔教授建议,一是要注重对“听评课”的研究;二是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三是要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

  二、专业听评课的不足

  课堂观察是教师研究课堂的一种方式或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或方法。它不是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全部,更不是包治百病的录丹妙药。它只能解决它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话,课堂观察则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艺术中的一部分问题,它善于对课堂行为的局部的分析与诊断,而不善于对课堂事件的整体的、综合的、宏观的把握。主要表现在一下五点:

  第一,它只能观察可视、可感的直观现象与行为,如教师言语、学生的课堂反应、课堂活动等,从现象理解本质,是一种归纳的方法。

  第二,它只能选择一个或若干个观察点或课堂行为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观察研究,不能包容所有的行为或较多个观察点。

  第三,它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随时做出决定。

  第四,它需要被观察者抱着上常规课的心态来上课,要求被观察者具有愿意授受他人观察并不受现场观察影响的特质。

  第五,它还需要一个合作共同体的基体,在基体内教师可以进行自由、他享、互惠的对话与交流,以确保观察的持续性与有效性,同时它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

  教育需要努力,更需要智慧,书籍是启迪智慧的钥匙,它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拓展人生的宽度,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2

  瑞士作家凯勒说:“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这是我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最深刻的感悟。作为教师听课评课是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的必修内容,也是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更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抓手,所以,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我们自己都高度重视。但如何听评课?则一直是教师心中的一个盲点,学校也很少对此进行培训。通过阅读使我对听评课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

  一、专业的听评课的优点

  通过学*,我意识到,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明确了教研组在听评课的组织领导和分工作用;明确了教师在听评课中承担相应的职责,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听评课活动。

  (一)课堂观察的流程

  这本书,给我们确立了课堂观察的科学的流程。即:

  (1)确立研究问题,比如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活动,课程的呈现过程以及他们之间互动构建的课堂文化等等。

  (2)选择观察焦点,就是把课前会议中的听课关注点进行假设问题与实际行为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观察。

  (3)记录课堂行为。围绕观察焦点,运用记录表格,把课堂行为比较详细记下,比如对事情的开始、过程、结果是什么等等,尽可能地实事求是。

  (4)作出分析推论。根据课堂记录,分析推论出问题所在,以证明假想的观察焦点和研究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使问题的细节得以暴露。

  (5)提出改进意见。就是针对暴露出的问题的改进行为的意见。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行为,对学生来说,就是学*行为。

  (二)课堂观察的维度

  专业的听评课,列举了课堂观察的“学生学*的纬度、教师教学纬度、课程性质纬度、课堂文化纬度”四个方面。

  四维框架的实践依据:我观察什么课,关注整个课堂怎么样的问题。关于学生学*:关注学生怎么学或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如“自主”中的“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等;教师教学:关注怎么教的问题,如“环节”中的“这些环节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吗?”;课程性质: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课程文化: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学通过课程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课堂文化,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指导/对话)。由此推导出: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的?是否有效?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这堂课是什么课?学科性表现在哪里?我在该课堂呆了40或45分钟,我的整体感受如何?等问题。

  (三)课堂观察的三大转变

  就如何改变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转变:

  第一,简单变复杂,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复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

  第二,对立变理解、参与听评课的人需要考虑以下三点:一是基于“现场”,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设。二是要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独特性,挖掘上课教师好的东西,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三是在评课时,谈到存在的问题,最好“体谅优先”,要有证据、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地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第三,业余变专业,传统的听评课中,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也缺乏专门的“听课人才”。其实,有了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听评课的能力。崔教授建议,一是要注重对“听评课”的研究;二是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三是要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

  二、专业听评课的不足

  课堂观察是教师研究课堂的一种方式或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或方法。它不是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全部,更不是包治百病的录丹妙药。它只能解决它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话,课堂观察则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艺术中的一部分问题,它善于对课堂行为的局部的分析与诊断,而不善于对课堂事件的整体的、综合的、宏观的把握。主要表现在一下五点:

  第一,它只能观察可视、可感的直观现象与行为,如教师言语、学生的课堂反应、课堂活动等,从现象理解本质,是一种归纳的方法。

  第二,它只能选择一个或若干个观察点或课堂行为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观察研究,不能包容所有的行为或较多个观察点。

  第三,它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随时做出决定。

  第四,它需要被观察者抱着上常规课的心态来上课,要求被观察者具有愿意授受他人观察并不受现场观察影响的特质。

  第五,它还需要一个合作共同体的基体,在基体内教师可以进行自由、他享、互惠的对话与交流,以确保观察的持续性与有效性,同时它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

  教育需要努力,更需要智慧,书籍是启迪智慧的钥匙,它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拓展人生的宽度,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3

  作为教师,对于听评课并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学中,听课是教师的成长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现实中,学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周或者每学期都要坚持听课多少节,写多少听课记录。就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至于听的过程,评课的过程、效果如何,都没有去探讨。评课都是同科老师往一块一凑,简单分析,至于这节课的优缺点,老师们却大多只谈优点,缺点则很少触及了。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上好一堂课的标准不仅要看是否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要做到教学目的明确、讲授内容正确、教学方法恰当、课堂组织得好、师生积极性高。我们听课评课的时候也是规定了这几方面的标准。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分成四个部分:第一“故事分享”。记录了浙江省余杭、北京海淀、宁夏银川探索的若干故事,在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中所经历的思考,所经历的不*凡的历程;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完成一个教研和课堂教学方面的问题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第二部分“问题解答”。该部分选择了20个问题,用问答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技术与流程、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观念并在这种指导下的行动有重要意义。第三部分“范式创新”。这一部分的核心是课堂观察框架和部分观察与记录工具,这是该书的精华部分,也是该书的创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让我明白了如何去听课。第四部分“课例研究”。该部分呈现了完整的课堂观察活动过程,它是课堂观察研究的实践层面意义上的延伸。

  读了沈毅和崔允漷主编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既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听评课方法,又接触到了教学底线、评课标准、观察点、观察量表等崭新名词,通过这本书,我进一步意识到课堂观察的目的,对于听课的人来说,我们去听别人的课,要明白听课的目的,当课堂结束时,我们在别人的课堂中能得到哪些东西?这才是听课最为根本的目的。对教师而言,在*时教学实践中,在听课的时候重要的是学*他人的课堂经验;同时反省自己的课堂,充分认识到自己课堂的优点和缺点,是学*他人的课堂经验与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的前提。当然我们*时在听课时可能还做不到这些方面。达不到那么高的要求。但是从以下的三个方面去准备,可能效果会好一点。

  一、要做好听课前准备

  要想从别人的课堂收获点东西,就必须要做好听课的准备,听谁的课,听什么内容,与上课人进行课前沟通和交流,对听课观察点与课堂教学设计互相交换意见,来提高授课人的课堂教学效率。

  授课老师对本课的内容,想让学生明白重点、难点在哪里?准备通过自学解决?以及学生的分布情况做清楚的说明,听课老师心中有数,做到有“备”而听。选择自己的课堂观察点和观察位置,作好记录,评课的时候用相关的数据来说话,把自己的独特见解发表出来,对授课老师有帮助,也利于听课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二、听课中做好专业的观察和记录

  教师听课一定要认真,做到全身心投入不能流于表面形式。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用耳朵听,还要仔细观察思考。既要观察教师的教,又要观察学生的学,做到二者兼顾。观察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程度,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等。还要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积极性的高低,看学生自主学*和合作学*的能力。

  看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结合程度。当然听课也不能面面俱到地关注课堂上的每个方面。不同的教师和不同的学科都应该有区别。对了解的教师,熟悉的班级,重点在其课堂上对学生学**惯的培养;对于优秀教师的展示课,应该抱着学*的态度着重观察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可以记下自己深刻的感受。

  三、听课要有观察点

  通过课堂的观察点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教学。这是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以写好听课记录就没事了。应该仔细研究课堂,把所听的课在脑子里反复回忆,应进行多方面的琢磨。可以翻听课记录,找执教者交谈,或者将不同教师相同内容的课进行比较,甚至可以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看看效果。取人之长,为我所用,从而不断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可以得到宝贵的资源,可以由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还可以得到宝贵的用于研究的资源。

  所以今后我们应该在学*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课堂观察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学*本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在听评课中,观察到位、评价有效、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思考能力。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4

  作为教师,对于听评课并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学中,既是教师的必修内容,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由此而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高度重视。每个学期,学校都会给教师布置听课任务,并要求各个教研组认真组织评课活动,以期促使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而应如何听评课,则一直是教师心中的一个盲点。现实中,学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周或者每学期都要坚持听课多少节,至于效果就很难预料了。老师完成任务也罢,真正学*也罢,都会郑重其事地提着椅子、怀着课本去听课。至于听什么,如何听,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评课也是一样,同科老师往一块一凑,煞有其事,都是很正常的事,至于这节课的优缺点,老师们却大多只谈优点,至于缺点则讳莫如深了。个别组甚至在一起拉拉呱,说闲话。因为在他们心里,只要完成了学校布置的任务就可以,听课、评课只是搞搞形式、摆摆样子罢了。想想我们老师,一学期听了很多课,但大多数老师只是简单记录一下教学环节,课堂反映,教学设计是否合理以及学生的课堂回答情况。

  这学期,利用闲暇仔细阅读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书中列举了课堂观察框架,课堂观察的工具,从学生学*的纬度、教师教学纬度、课程性质纬度、课堂文化纬度四个方面详细列举。对教研组研究活动提供了内容基础,教研组可以基于课堂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规则开展日常性的观察活动,各自承担相应的职责,然后规范地开展听评课活动。有助于保持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会更快。读来深受启迪,颇感获益匪浅,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听评课方法。教学底线、评课标准、观察点、观察量表等等,一个个崭新名词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听评课范式的创新,在我们感到新鲜的同时,也有了操作的方向,非常感谢崔教授及其合作团队的贡献,使我们对听评课有了新的审视,并在反思中逐步有了新的设想。如下,就读书并联系自身实际谈点拙见和体会。

  一、课堂观察的作用

  课堂观察是通过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的改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一项专业活动。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和辅助设备,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课堂观察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可以得到宝贵的资源,可以由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还可以得到宝贵的用于研究的资源。无论我们是听课者还是授课者,都可以就自己所处的教学阶段,根据自己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从而达到汲取别人的精华,去其糟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技能的目的。

  二、课堂观察的基点

  课堂观察应该着重关注学生如何学、会不会学、学得怎么样。而关注学生则应侧重于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和学*效果、研究学*。对此,在上学期的历史学科会上,于老师就已经引导我们学着使用课堂观察量表,只是很多老师刚开始用起来不是很熟练,甚至不是很了解它的用途,没能真正发挥观察量表的作用。读了《走向观察》这本书之后,我终于领悟到: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的课堂学*和改善,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应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为落脚点。比如:观察框架中提到的:有多少学生倾听老师的讲课?学生自主学*的时间有多少?自主学*的形式有哪些?自主学*有序吗?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目标吗?等等,都是围绕学生的学*设计的。

  三、课堂观察的合作

  读了《课堂观察》这本书之后,才明白:集体智慧的伟大。听课中,想方方面面记录完整很困难,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只有大家的通力合作,才能把一节课观察全面、完整。我们在*日的听课中要学会使用课堂观察量表。在观察中*等对话、在对话中进行思想碰撞,探讨课堂教学,学些专业问题,开展多样的讨论方式。

  反思自己以往的听课,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效率低下”,“随意性较大”,往往评价不深入、不透彻、不到位,起不到良好的指导作用,现在想来是多么地幼稚。读了《课堂观察》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拓宽了思维,更新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在《课堂观察》这本书中,就如何改变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转变:简单变复杂、对立变理解、业余变专业。崔教授指出,最重要的是改变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要考虑个体、时间、空间、情境等多种因素,把小整体放到大整体中去思考。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发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还应该从对立思维改变为理解思维。”

  崔教授强调,参与听评课的人需要考虑以下三点:

  一是基于“现场”,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设。

  二是要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独特性,挖掘上课教师好的东西,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是在评课时,谈到存在的问题,最好“体谅优先”,要有证据、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地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除了在态度方面的改变外,最需要改变的就是“用业余的思维活方法处理专业的事情”。传统的听评课中,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也缺乏专门的“听课人才”。

  其实,有了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听评课的能力。崔教授建议,一是要注重对“听评课”的研究;二是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三是要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对此,我深感责任重大,反思自己的听评课,往往是听的多,而研究少。缺乏应有的理论培训,能力不足。对于非专业学科涉猎少,把握不够。今后,应当在学*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听评课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学*各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各学科的特点,掌握各学科的评价要求,从而在听评课中,观察到位、评价渗透、指导有力,促进学生有效学*,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加快学校内涵发展。

  四、评议课堂的要求

  作为听评课者,在肯定教师长处的基础上,要学会更深入地分析问题,作为教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博采众家之长,完善教学行为,促进教学创新。感谢为本书付出辛勤汗水和心血的老师,让我体会到教学不能总是穿新鞋,走老路,要有创新精神,要注重课堂研究,要给课堂注入全新的血液,使课堂成为研究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课堂;感谢本书,让我明白,听评课要去掉空话、套话,不要感情用事,人情用事;要学会课堂观察方法,要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种科学研究的层面上来,用数据来说话,重理性分析,要求教师科学地处理数据,并进行合理推理,得出科学的论断,从而用来总结和指导教师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教育需要智慧,也需要努力。我越来越觉得,一名好老师、好领导,不仅需要有渊博的知识,满腔的热情,更需要有专业知识。时代呼唤有智慧的教育,要求老师保持一种“不老”的心态,时时创新,才能全面推动教育发展。教师不仅应该成为教育者,更应该成为研究者,让我们为了学生的发展积极行动起来,让听评课更规范、更有效。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5

  作为教师,对于听评课并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学中,既是教师的必修内容,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由此而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高度重视。每个学期,学校都会给教师布置听课任务,并要求各个教研组认真组织评课活动,以期促使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而应如何听评课,则一直是教师心中的一个盲点。现实中,学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周或者每学期都要坚持听课多少节,至于效果就很难预料了。老师完成任务也罢,真正学*也罢,都会郑重其事地提着椅子、怀着课本去听课。至于听什么,如何听,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评课也是一样,同科老师往一块一凑,煞有其事,都是很正常的事,至于这节课的优缺点,老师们却大多只谈优点,至于缺点则讳莫如深了。个别组甚至在一起拉拉呱,说闲话。因为在他们心里,只要完成了学校布置的任务就可以,听课、评课只是搞搞形式、摆摆样子罢了。想想我们老师,一学期听了很多课,但大多数老师只是简单记录一下教学环节,课堂反映,教学设计是否合理以及学生的课堂回答情况。教师评课方向不明确,而且教师听课关注更多的是教学设计和教师的课堂活动,对学生的学情则很少关注甚至忽略。

  这学期,利用闲暇仔细阅读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书中列举了课堂观察框架,课堂观察的工具,从学生学*的纬度、教师教学纬度、课程性质纬度、课堂文化纬度四个方面详细列举。对教研组研究活动提供了内容基础,教研组可以基于课堂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规则开展日常性的观察活动,各自承担相应的职责,然后规范地开展听评课活动。有助于保持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会更快。读来深受启迪,颇感获益匪浅,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听评课方法。教学底线、评课标准、观察点、观察量表等等,一个个崭新名词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听评课范式的创新,在我们感到新鲜的同时,也有了操作的方向,非常感谢崔教授及其合作团队的贡献,使我们对听评课有了新的审视,并在反思中逐步有了新的设想。如下,就读书并联系自身实际谈点拙见和体会。

  一、课堂观察的作用

  课堂观察是通过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的改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一项专业活动。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和辅助设备,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课堂观察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可以得到宝贵的资源,可以由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还可以得到宝贵的用于研究的资源。无论我们是听课者还是授课者,都可以就自己所处的教学阶段,根据自己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从而达到汲取别人的精华,去其糟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技能的目的。

  二、课堂观察的基点

  课堂观察应该着重关注学生如何学、会不会学、学得怎么样。而关注学生则应侧重于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和学*效果、研究学*。对此,在上学期的历史学科会上,于老师就已经引导我们学着使用课堂观察量表,只是很多老师刚开始用起来不是很熟练,甚至不是很了解它的用途,没能真正发挥观察量表的作用。读了《走向观察》这本书之后,我终于领悟到: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的课堂学*和改善,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应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为落脚点。比如:观察框架中提到的:有多少学生倾听老师的讲课?学生自主学*的时间有多少?自主学*的形式有哪些?自主学*有序吗?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目标吗?等等,都是围绕学生的学*设计的。

  三、课堂观察的合作

  读了《课堂观察》这本书之后,才明白:集体智慧的伟大。听课中,想方方面面记录完整很困难,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只有大家的通力合作,才能把一节课观察全面、完整。我们在*日的听课中要学会使用课堂观察量表。在观察中*等对话、在对话中进行思想碰撞,探讨课堂教学,学些专业问题,开展多样的讨论方式。

  反思自己以往的听课,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效率低下”,“随意性较大”,往往评价不深入、不透彻、不到位,起不到良好的指导作用,现在想来是多么地幼稚。读了《课堂观察》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拓宽了思维,更新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在《课堂观察》这本书中,就如何改变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转变:简单变复杂、对立变理解、业余变专业。崔教授指出,最重要的是改变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要考虑个体、时间、空间、情境等多种因素,把小整体放到大整体中去思考。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发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还应该从对立思维改变为理解思维。”

  崔教授强调,参与听评课的人需要考虑以下三点:

  一是基于“现场”,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设。

  二是要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独特性,挖掘上课教师好的东西,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是在评课时,谈到存在的问题,最好“体谅优先”,要有证据、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地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除了在态度方面的改变外,最需要改变的就是“用业余的思维活方法处理专业的事情”。传统的听评课中,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也缺乏专门的“听课人才”。

  其实,有了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听评课的能力。崔教授建议,一是要注重对“听评课”的研究;二是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三是要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对此,我深感责任重大,反思自己的听评课,往往是听的多,而研究少。缺乏应有的理论培训,能力不足。对于非专业学科涉猎少,把握不够。今后,应当在学*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听评课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学*各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各学科的特点,掌握各学科的评价要求,从而在听评课中,观察到位、评价渗透、指导有力,促进学生有效学*,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加快学校内涵发展。

  四、评议课堂的要求

  作为听评课者,在肯定教师长处的基础上,要学会更深入地分析问题,作为教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博采众家之长,完善教学行为,促进教学创新。感谢为本书付出辛勤汗水和心血的老师,让我体会到教学不能总是穿新鞋,走老路,要有创新精神,要注重课堂研究,要给课堂注入全新的血液,使课堂成为研究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课堂;感谢本书,让我明白,听评课要去掉空话、套话,不要感情用事,人情用事;要学会课堂观察方法,要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种科学研究的层面上来,用数据来说话,重理性分析,要求教师科学地处理数据,并进行合理推理,得出科学的论断,从而用来总结和指导教师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教育需要智慧,也需要努力。我越来越觉得,一名好老师、好领导,不仅需要有渊博的知识,满腔的热情,更需要有专业知识。时代呼唤有智慧的教育,要求老师保持一种“不老”的心态,时时创新,才能全面推动教育发展。教师不仅应该成为教育者,更应该成为研究者,让我们为了学生的发展积极行动起来,让听评课更规范、更有效。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2)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 (菁华5篇)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1

  瑞士作家凯勒说:“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这是我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最深刻的感悟。作为教师听课评课是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的必修内容,也是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更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抓手,所以,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我们自己都高度重视。但如何听评课?则一直是教师心中的一个盲点,学校也很少对此进行培训。通过阅读使我对听评课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

  一、专业的听评课的优点

  通过学*,我意识到,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明确了教研组在听评课的组织领导和分工作用;明确了教师在听评课中承担相应的职责,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听评课活动。

  (一)课堂观察的流程

  这本书,给我们确立了课堂观察的科学的流程。即:

  (1)确立研究问题,比如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活动,课程的呈现过程以及他们之间互动构建的课堂文化等等。

  (2)选择观察焦点,就是把课前会议中的听课关注点进行假设问题与实际行为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观察。

  (3)记录课堂行为。围绕观察焦点,运用记录表格,把课堂行为比较详细记下,比如对事情的开始、过程、结果是什么等等,尽可能地实事求是。

  (4)作出分析推论。根据课堂记录,分析推论出问题所在,以证明假想的观察焦点和研究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使问题的细节得以暴露。

  (5)提出改进意见。就是针对暴露出的问题的改进行为的意见。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行为,对学生来说,就是学*行为。

  (二)课堂观察的维度

  专业的听评课,列举了课堂观察的“学生学*的纬度、教师教学纬度、课程性质纬度、课堂文化纬度”四个方面。

  四维框架的实践依据:我观察什么课,关注整个课堂怎么样的问题。关于学生学*:关注学生怎么学或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如“自主”中的“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等;教师教学:关注怎么教的问题,如“环节”中的“这些环节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吗?”;课程性质: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课程文化: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学通过课程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课堂文化,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指导/对话)。由此推导出: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的?是否有效?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这堂课是什么课?学科性表现在哪里?我在该课堂呆了40或45分钟,我的整体感受如何?等问题。

  (三)课堂观察的三大转变

  就如何改变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转变:

  第一,简单变复杂,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复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

  第二,对立变理解、参与听评课的人需要考虑以下三点:一是基于“现场”,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设。二是要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独特性,挖掘上课教师好的东西,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三是在评课时,谈到存在的问题,最好“体谅优先”,要有证据、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地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第三,业余变专业,传统的听评课中,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也缺乏专门的“听课人才”。其实,有了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听评课的能力。崔教授建议,一是要注重对“听评课”的研究;二是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三是要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

  二、专业听评课的不足

  课堂观察是教师研究课堂的一种方式或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或方法。它不是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全部,更不是包治百病的录丹妙药。它只能解决它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话,课堂观察则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艺术中的一部分问题,它善于对课堂行为的局部的分析与诊断,而不善于对课堂事件的整体的、综合的、宏观的把握。主要表现在一下五点:

  第一,它只能观察可视、可感的直观现象与行为,如教师言语、学生的课堂反应、课堂活动等,从现象理解本质,是一种归纳的方法。

  第二,它只能选择一个或若干个观察点或课堂行为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观察研究,不能包容所有的行为或较多个观察点。

  第三,它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随时做出决定。

  第四,它需要被观察者抱着上常规课的心态来上课,要求被观察者具有愿意授受他人观察并不受现场观察影响的特质。

  第五,它还需要一个合作共同体的基体,在基体内教师可以进行自由、他享、互惠的对话与交流,以确保观察的持续性与有效性,同时它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

  教育需要努力,更需要智慧,书籍是启迪智慧的钥匙,它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拓展人生的宽度,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2

  作为教师,对于听评课并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学中,听课是教师的成长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现实中,学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周或者每学期都要坚持听课多少节,写多少听课记录。就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至于听的过程,评课的过程、效果如何,都没有去探讨。评课都是同科老师往一块一凑,简单分析,至于这节课的优缺点,老师们却大多只谈优点,缺点则很少触及了。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上好一堂课的标准不仅要看是否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要做到教学目的明确、讲授内容正确、教学方法恰当、课堂组织得好、师生积极性高。我们听课评课的时候也是规定了这几方面的标准。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分成四个部分:第一“故事分享”。记录了浙江省余杭、北京海淀、宁夏银川探索的若干故事,在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中所经历的思考,所经历的不*凡的历程;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完成一个教研和课堂教学方面的问题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第二部分“问题解答”。该部分选择了20个问题,用问答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技术与流程、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观念并在这种指导下的行动有重要意义。第三部分“范式创新”。这一部分的核心是课堂观察框架和部分观察与记录工具,这是该书的精华部分,也是该书的创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让我明白了如何去听课。第四部分“课例研究”。该部分呈现了完整的课堂观察活动过程,它是课堂观察研究的实践层面意义上的延伸。

  读了沈毅和崔允漷主编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既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听评课方法,又接触到了教学底线、评课标准、观察点、观察量表等崭新名词,通过这本书,我进一步意识到课堂观察的目的,对于听课的人来说,我们去听别人的课,要明白听课的目的,当课堂结束时,我们在别人的课堂中能得到哪些东西?这才是听课最为根本的目的。对教师而言,在*时教学实践中,在听课的时候重要的是学*他人的课堂经验;同时反省自己的课堂,充分认识到自己课堂的优点和缺点,是学*他人的课堂经验与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的前提。当然我们*时在听课时可能还做不到这些方面。达不到那么高的要求。但是从以下的三个方面去准备,可能效果会好一点。

  一、要做好听课前准备

  要想从别人的课堂收获点东西,就必须要做好听课的准备,听谁的课,听什么内容,与上课人进行课前沟通和交流,对听课观察点与课堂教学设计互相交换意见,来提高授课人的课堂教学效率。

  授课老师对本课的内容,想让学生明白重点、难点在哪里?准备通过自学解决?以及学生的分布情况做清楚的说明,听课老师心中有数,做到有“备”而听。选择自己的课堂观察点和观察位置,作好记录,评课的时候用相关的数据来说话,把自己的独特见解发表出来,对授课老师有帮助,也利于听课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二、听课中做好专业的观察和记录

  教师听课一定要认真,做到全身心投入不能流于表面形式。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用耳朵听,还要仔细观察思考。既要观察教师的教,又要观察学生的学,做到二者兼顾。观察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程度,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等。还要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积极性的高低,看学生自主学*和合作学*的能力。

  看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结合程度。当然听课也不能面面俱到地关注课堂上的每个方面。不同的教师和不同的学科都应该有区别。对了解的教师,熟悉的班级,重点在其课堂上对学生学**惯的培养;对于优秀教师的展示课,应该抱着学*的`态度着重观察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可以记下自己深刻的感受。

  三、听课要有观察点

  通过课堂的观察点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教学。这是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以写好听课记录就没事了。应该仔细研究课堂,把所听的课在脑子里反复回忆,应进行多方面的琢磨。可以翻听课记录,找执教者交谈,或者将不同教师相同内容的课进行比较,甚至可以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看看效果。取人之长,为我所用,从而不断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可以得到宝贵的资源,可以由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还可以得到宝贵的用于研究的资源。

  所以今后我们应该在学*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课堂观察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学*本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在听评课中,观察到位、评价有效、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思考能力。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3

  本学期拜读了沈毅和崔允漷主编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目的是学*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方法来改善我校教师听评课的方式,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益。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它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理论与实践对话的教学创新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它是华东师范大学“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成果之一。该书共有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故事分享”。记录了浙江省余杭高级中学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联手,在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中所经历的思考,所经历的喜悦,所经历的不*凡的历程;第二部分“问题解答”。该部分选择了20个问题,用问答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技术与流程、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三部分“范式创新”。这一部分的核心是《课堂观察框架(第三版)》和部分观察与记录工具,这是该书的精华部分,也是该书的创新。第四部分“课例研究”。该部分呈现了完整的课堂观察活动过程,它是课堂观察研究的实践层面意义上的延伸。

  读完这本书,我对“课堂观察”这种崭新的课堂研究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原本心中的一些疑惑也得到了解答,心中有了一些感悟。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是一线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

  如何让听课起到最大的效果呢?以往的听课方式就是坐在教室里看任课教师的表现。我们常常被执教教师渊博的学识,动人的语言,精巧的设计所打动,很少观察学生的表现怎么样,也很少去关心这节课目标的达成度怎么样。听完课评课的时候,大多是说些套话、空话,主要讲优点常常是老师们的做法,提出意见的也是哪个环节设计得不好,哪些语言不够贴切,对一节课的评价通常就是“这节课讲得太好了”,“这节课某个环节是否这样设计更合理”等等,这些都说明了我们听课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教师单方的行为,没有对学生的学*给予足够的关注,评课形式化,有时缺乏有证据的观点,漫谈式、即*发挥话语过多等。

  而新的听课评课是听课之前要进行课前会议,听课人与上课人进行课前沟通和交流,对听课观察点与课堂教学设计互相交换意见,来提高上课人的课堂教学效率。授课老师对本课的内容,想让学生明白什么?重点、难点在哪里?准备如何解决?以及学生的分布情况做清楚的说明,听课老师心中有数,做到有“备”而听,选择自己的课堂观察点和观察位置,课堂上有目的的观察,从思想上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评课的时候用相关的数据来说话,重理性分析,有助于授课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也利于听课教师提高自己的授课水*。评课的过程也是一个学*进步的过程。

  “听课要有观察点,通过课堂的观察点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教学。”这是我读完《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本书后最大的收获。以前的听评课总以为课前准备只是授课者一个人的事情,听课时间一到只要拿着一支笔和一本“听课笔记”,提着凳子做到人家的教室听就行了,课堂上只是关注老师的“表演”,而在整个听课过程中,我更像一个记录员,在搜集老师的讲课内容。听课后对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也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只能对老师的课堂设计作出大概的评价。而读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本书之后,我终于明白了我们听课观察的载体虽然是“课”,但关注点却是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问题”,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困惑,以及学生的学*能力和教师专业能力的问题。评课应是基于对课堂“教”和“学”行为的细致观察,然后对课堂中出现的真实问题作出多角度的解释。

  “听课就是为了搜集证据,评课就是基于证据的推断”,我明白了我们听课所搜集的证据不是为了给讲课的老师品头论足,更不是一场表演,而是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令授课者信服。它打破了传统的凭印象评课方式,重证据,用证据支撑自己的理论和观点。给讲课教师基于事实的依据、基于数字统计,提出有效合理的建议。听课的老师在用心的品味与鉴别他人课堂的同时,也把自己的课堂教学拿出来自我对比,取人之长,为我所用,从而不断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我想学无止尽,教同样如此。“教育”始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我又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我期待课堂观察能真正地帮助我认识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定位,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思考能力,在汲取他人经验的同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学*能力。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4

  作为教师,对于听评课并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学中,听课是教师的成长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现实中,学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周或者每学期都要坚持听课多少节,写多少听课记录。就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至于听的过程,评课的过程、效果如何,都没有去探讨。评课都是同科老师往一块一凑,简单分析,至于这节课的优缺点,老师们却大多只谈优点,缺点则很少触及了。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上好一堂课的标准不仅要看是否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要做到教学目的明确、讲授内容正确、教学方法恰当、课堂组织得好、师生积极性高。我们听课评课的时候也是规定了这几方面的标准。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分成四个部分:第一“故事分享”。记录了浙江省余杭、北京海淀、宁夏银川探索的若干故事,在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中所经历的思考,所经历的不*凡的历程;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完成一个教研和课堂教学方面的问题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第二部分“问题解答”。该部分选择了20个问题,用问答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技术与流程、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观念并在这种指导下的行动有重要意义。第三部分“范式创新”。这一部分的核心是课堂观察框架和部分观察与记录工具,这是该书的精华部分,也是该书的创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让我明白了如何去听课。第四部分“课例研究”。该部分呈现了完整的课堂观察活动过程,它是课堂观察研究的实践层面意义上的延伸。

  读了沈毅和崔允漷主编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既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听评课方法,又接触到了教学底线、评课标准、观察点、观察量表等崭新名词,通过这本书,我进一步意识到课堂观察的目的,对于听课的人来说,我们去听别人的课,要明白听课的目的,当课堂结束时,我们在别人的课堂中能得到哪些东西?这才是听课最为根本的目的。对教师而言,在*时教学实践中,在听课的时候重要的是学*他人的课堂经验;同时反省自己的课堂,充分认识到自己课堂的优点和缺点,是学*他人的课堂经验与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的前提。当然我们*时在听课时可能还做不到这些方面。达不到那么高的要求。但是从以下的三个方面去准备,可能效果会好一点。

  一、要做好听课前准备

  要想从别人的课堂收获点东西,就必须要做好听课的准备,听谁的课,听什么内容,与上课人进行课前沟通和交流,对听课观察点与课堂教学设计互相交换意见,来提高授课人的课堂教学效率。

  授课老师对本课的内容,想让学生明白重点、难点在哪里?准备通过自学解决?以及学生的分布情况做清楚的说明,听课老师心中有数,做到有“备”而听。选择自己的课堂观察点和观察位置,作好记录,评课的时候用相关的数据来说话,把自己的独特见解发表出来,对授课老师有帮助,也利于听课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二、听课中做好专业的观察和记录

  教师听课一定要认真,做到全身心投入不能流于表面形式。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用耳朵听,还要仔细观察思考。既要观察教师的教,又要观察学生的学,做到二者兼顾。观察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程度,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等。还要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积极性的高低,看学生自主学*和合作学*的能力。

  看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结合程度。当然听课也不能面面俱到地关注课堂上的每个方面。不同的教师和不同的学科都应该有区别。对了解的教师,熟悉的班级,重点在其课堂上对学生学**惯的培养;对于优秀教师的展示课,应该抱着学*的态度着重观察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可以记下自己深刻的感受。

  三、听课要有观察点

  通过课堂的观察点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教学。这是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以写好听课记录就没事了。应该仔细研究课堂,把所听的课在脑子里反复回忆,应进行多方面的琢磨。可以翻听课记录,找执教者交谈,或者将不同教师相同内容的课进行比较,甚至可以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看看效果。取人之长,为我所用,从而不断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可以得到宝贵的资源,可以由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还可以得到宝贵的用于研究的资源。

  所以今后我们应该在学*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课堂观察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学*本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在听评课中,观察到位、评价有效、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思考能力。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5

  听了杨玉东博士有关课堂观察技术与诊断的讲座,有阅读了由沈毅、崔允漷主编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让我在课堂观察与诊断技术上有了很大的提升,知道如何去观课,反之也知道如何反思自己的课。

  课堂是教师专业生活之所,不管是以往的教学还是现在进行的课程改革都不乏听评课,但作为教师日常工作一部分的听评课,并未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究其原因在于传统的听评课活动很少具备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的元素,比如研究、技术、合作。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很多是迫于完成任务上课、听课、评课。听课教师没有明确的目的泛泛地听,课后评课时多数是指出上课教师的不足,让上课教师感觉自己是一被别人批判的对象,使得老师们不愿意上公开课、研讨课,若不是学校硬性指定,谁也不想成为被人评判的尴尬人。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提到的课堂观察彻底改变了以往听评课的方式。首先,课堂观察指向于课堂教学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其次,课堂观察需要运用来自课堂教学的数据和信息来评判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由数据驱动的研究,而数据的收集需要精确的技术,因而课堂观察也就是有技术支撑的研究—它提供了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中一直缺失的技术元素。第三,课堂观察需要需要多方持续的合作,不仅是观察过程中的合作,更需要观察之前和之后的合作,是一种合作的研究,为教师的合作提供了一个重要载体。这样的听评课使得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不再是对立的关系,转而变为合作伙伴,使得教师的心态有了彻底的改变。

  课堂观察的维度、指标不再仅仅指向上课教师,而是呈现了新的格局:

  课程—教/学内容(是什么):目标、内容、方法、资源、练*

  教师—教师技艺(怎么教):环节、活动、手段、机智、特色

  学生—有效学*(怎么学):准备、倾听、互动、自学、达成

  课堂—文化氛围(怎么样):愉悦、自主、合作、探究、特质

  课堂过程不再聚焦上课教师的缺点、毛病,目的是给被观察着一些发展性的建议,而不是评价等第,它的过程,重在准备、重在证据、重在研究、重在双赢。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评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课前,知道听什么,怎么听;课中,知道要聚焦什么,记录什么;课后,知道依据什么,建议什么。

  读了《课堂观察》,走进他人的课堂,学*了他人的课堂优势,吸取了他人的课堂劣势之后,我就会反身识别自己的课堂优势与劣势了,从而通过拓展自己课堂优势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3)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5)份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 1

  瑞士作家凯勒说:“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这是我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最深刻的感悟。作为教师听课评课是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的必修内容,也是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更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抓手,所以,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我们自己都高度重视。但如何听评课?则一直是教师心中的一个盲点,学校也很少对此进行培训。通过阅读使我对听评课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

  一、专业的听评课的优点

  通过学*,我意识到,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明确了教研组在听评课的组织领导和分工作用;明确了教师在听评课中承担相应的职责,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听评课活动。

  (一)课堂观察的流程

  这本书,给我们确立了课堂观察的科学的流程。即:

  (1)确立研究问题,比如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活动,课程的呈现过程以及他们之间互动构建的课堂文化等等。

  (2)选择观察焦点,就是把课前会议中的听课关注点进行假设问题与实际行为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观察。

  (3)记录课堂行为。围绕观察焦点,运用记录表格,把课堂行为比较详细记下,比如对事情的开始、过程、结果是什么等等,尽可能地实事求是。

  (4)作出分析推论。根据课堂记录,分析推论出问题所在,以证明假想的观察焦点和研究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使问题的细节得以暴露。

  (5)提出改进意见。就是针对暴露出的问题的改进行为的意见。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行为,对学生来说,就是学*行为。

  (二)课堂观察的维度

  专业的听评课,列举了课堂观察的“学生学*的纬度、教师教学纬度、课程性质纬度、课堂文化纬度”四个方面。

  四维框架的实践依据:我观察什么课,关注整个课堂怎么样的问题。关于学生学*:关注学生怎么学或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如“自主”中的“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等;教师教学:关注怎么教的问题,如“环节”中的“这些环节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吗?”;课程性质: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课程文化: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学通过课程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课堂文化,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指导/对话)。由此推导出: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的?是否有效?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这堂课是什么课?学科性表现在哪里?我在该课堂呆了40或45分钟,我的整体感受如何?等问题。

  (三)课堂观察的三大转变

  就如何改变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转变:

  第一,简单变复杂,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复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

  第二,对立变理解、参与听评课的人需要考虑以下三点:一是基于“现场”,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设。二是要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独特性,挖掘上课教师好的东西,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三是在评课时,谈到存在的问题,最好“体谅优先”,要有证据、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地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第三,业余变专业,传统的听评课中,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也缺乏专门的“听课人才”。其实,有了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听评课的能力。崔教授建议,一是要注重对“听评课”的研究;二是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三是要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

  二、专业听评课的不足

  课堂观察是教师研究课堂的一种方式或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或方法。它不是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全部,更不是包治百病的录丹妙药。它只能解决它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话,课堂观察则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艺术中的一部分问题,它善于对课堂行为的局部的分析与诊断,而不善于对课堂事件的整体的、综合的、宏观的把握。主要表现在一下五点:

  第一,它只能观察可视、可感的直观现象与行为,如教师言语、学生的课堂反应、课堂活动等,从现象理解本质,是一种归纳的方法。

  第二,它只能选择一个或若干个观察点或课堂行为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观察研究,不能包容所有的行为或较多个观察点。

  第三,它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随时做出决定。

  第四,它需要被观察者抱着上常规课的心态来上课,要求被观察者具有愿意授受他人观察并不受现场观察影响的特质。

  第五,它还需要一个合作共同体的基体,在基体内教师可以进行自由、他享、互惠的对话与交流,以确保观察的持续性与有效性,同时它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

  教育需要努力,更需要智慧,书籍是启迪智慧的钥匙,它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拓展人生的宽度,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 2

  瑞士作家凯勒说:“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书籍是哺育心灵的母乳,铸造灵魂的工具,启迪智慧的钥匙。读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有限人生,它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拓展人生的宽度。读书,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生命之花永远灿烂,事业发展光明无限。*期,我认真地通读了沈毅校长崔允漷教授主编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使我更能体味到培根所说的:“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这句话的深切的现实意义。

  作为教师,对于听评课并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学中,既是教师的必修内容,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由此而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高度重视。每个学期,学校都会给教师布置听课任务,并要求各个教研组认真组织评课活动,以期促使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而应如何听评课,则一直是教师心中的一个盲点。如何引导教师听评课,对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也是很多领导干部心中的一个疑惑。现实中,学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周或者每学期都要坚持听课多少节,至于效果就很难预料了。老师完成任务也罢,真正学*也罢,都会郑重其事地提着椅子、怀着课本去听课。至于听什么,如何听,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评课也是一样,同科老师往一块一凑,煞有其事,都是很正常的事,至于这节课的优缺点,老师们却大多只谈优点,至于缺点则讳莫如深了。个别组甚至在一起拉拉呱,说闲话。因为在他们心里,只要完成了学校布置的任务就可以,听课、评课只是搞搞形式、摆摆样子罢了。想想我们老师,一学期听了很多课,但大多数老师只是简单记录一下教学环节,课堂反映,教学设计是否合理以及学生的课堂回答情况。教师评课方向不明确,而且教师听课关注更多的是教学设计和教师的课堂活动,对学生的学情则很少关注甚至忽略。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它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理论与实践对话的教学创新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它是华东师范大学“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成果之一。

  书中列举了课堂观察框架,课堂观察的工具,从学生学*的纬度、教师教学纬度、课程性质纬度、课堂文化纬度四个方面详细列举。对教研组研究活动提供了内容基础,教研组可以基于课堂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规则开展日常性的观察活动,各自承担相应的职责,然后规范地开展听评课活动。有助于保持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会更快。读来深受启迪,颇感获益匪浅,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听评课方法。教学底线、评课标准、观察点、观察量表等等,一个个崭新名词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听评课范式的创新,在我们感到新鲜的同时,也有了操作的方向,非常感谢崔教授及其合作团队的贡献,使我们对听评课有了新的审视,并在反思中逐步有了新的设想。

  透过这本书,我意识到,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这本书,给我们确立了课堂观察的科学的流程。

  即:

  (1)确立研究问题。课堂是一个复杂的教学空间,其中有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活动,课程的呈现过程以及他们之间互动构建的课堂文化。无论哪一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教学质量。研究课堂实际上就是研究问题。作为课堂研究的问题,首先是真实的问题,是在这个教师执教的这个班级里目前发生的问题。其次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是若干个小问题中的核心问题,再次是能够研究的问题,是执教者和观察者的能力和水*足以驾驭的问题。

  (2)选择观察焦点。研究问题确立以后,就要对问题在教师或学生那里的行为表现做出假设性判断。无论是执教者还是观察者,都有着大量的一般性的课堂教学经验,对问题可能的行为表现也有模糊的感觉。所谓选择观察焦点就是把这种感觉进一步思考澄清,假设问题与行为表现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并据此选择观察焦点。

  (3)记录课堂行为。围绕观察焦点,运用记录表格,把课堂行为记录下来。要比较详细记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对象,做了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开始、过程、结果是什么。尽可能地实事求是,不要主观猜想。

  (4)作出分析推论。根据课堂记录,分析推论出问题所在,以证明假想的观察焦点和研究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使问题的细节得以裸露。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记录材料并不支持假想,也应该坦然承认。还要注意,分析推论不要过度。

  (5)提出改进意见。所谓“改进意见”就是改进行为的意见。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行为,对学生来说,就是学*行为。这里,淡化那些充实知识、提高技能、提升理念之类不着边际、不具有操作性的意见,也淡化那些需要长时间积累才能显效的意见。

  透过这本书,我进一步意识到课堂观察的目的,对于自己来说,既然主动地走进了他人的课堂,当自己走出他人的课堂时,也就得问自己一句话:我在他人的课堂中得到了什么?这才是课堂观察最为根本的目的。对个人而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观察他人的课堂时,重要的是学*他人的课堂经验。在反省自己的课堂时,重要的也是发现自己的课堂经验。意识到并自我肯定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是学*他人的课堂经验与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的前提。课堂教学是一项非常个性化的工作,这就意味着每一位教师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课堂优势。只不过你的课堂优势可能多一点也可能少一点。你的课堂优势可能被别人认可也可能被别人否定而已。但是,没有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一无是处的,只不过我们在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时,要么通过教师间的相互比较来进行,要么以你是否足以胜任课堂教学职责为标准,而不是尽力去发现属于你自己的课堂优势。在教师比较的过程中,只认为课堂优势多于他人的教师与课堂劣势少于他人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在以课堂教学职责为标准来评价教师时,只认为课堂优势超过课堂教学要求与课堂劣势低于课堂教学要求,才是合格或者优秀的教师。

  作为教研组长,听课是工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会不会听课,如何通过听课指导教师提高课堂授课水*,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对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对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反思自己以往的听课,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效率低下”,“随意性较大”,往往评价不深入、不透彻、不到位,起不到良好的指导作用,现在想来是多么地幼稚。读了《课堂观察》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拓宽了思维,更新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在《课堂观察》这本书中,就如何改变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转变:简单变复杂、对立变理解、业余变专业。崔教授指出,最重要的是改变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要考虑个体、时间、空间、情境等多种因素,把小整体放到大整体中去思考。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发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

  “还应该从对立思维改变为理解思维。”崔教授强调,参与听评课的人需要考虑以下三点:一是基于“现场”,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设。二是要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独特性,挖掘上课教师好的东西,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三是在评课时,谈到存在的问题,最好“体谅优先”,要有证据、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地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除了在态度方面的改变外,最需要改变的就是“用业余的思维活方法处理专业的事情”。传统的听评课中,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也缺乏专门的“听课人才”。其实,有了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听评课的能力。崔教授建议,一是要注重对“听评课”的研究。二是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三是要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对此,我深感责任重大,反思自己的听评课,往往是听的多,而研究少。缺乏应有的理论培训,能力不足。对于非专业学科涉猎少,把握不够。今后,应当在学*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听评课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学*各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各学科的特点,掌握各学科的评价要求,从而在听评课中,观察到位、评价渗透、指导有力,促进学生有效学*,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加快学校内涵发展。

  教育需要智慧,也需要努力。我越来越觉得,一名好老师、好领导,不仅需要有渊博的知识,满腔的热情,更需要有专业知识。时代呼唤有智慧的教育,要求老师保持一种“不老”的心态,时时创新,才能全面推动教育发展。教师不仅应该成为教育者,更应该成为研究者,让我们为了学生的发展积极行动起来,让听评课更规范、更有效。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 3

  我们*时所谈及的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教学过程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和数据,并依据相关的资料和数据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作为区教师进修学院的一名研训员,在教研活动中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是有着它独特的不同之处,它要求教研活动组织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课堂观察是一线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研究中却往往忽视了这种方法。

  本书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故事分享。第二部分:问题解答。第三部分:范式创新。第四部分:课例研究。

  本书围绕“传统听评课”、“听评课三大转变”阐述了课堂观察的目的、课堂观察的理念。让我明白了:“听别人的课”是为了“建设自己的课”、“教师的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学*”、“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从“教学有效”到“教师成长”这些日常工作中很是需要的道理。

  我在阅读这一书的过程中,深深感悟到:要听好教师的课,首先得做好听课的准备,而在所有听课的准备活动中,最重要就是形成正确的课堂观察理念。但是课堂观察理念并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听课者课堂教学理念的自然形成并沉淀的。听课者的课堂教学理念有可能来自于阅读与观察,更多时候来自于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感悟与体验。前者可以让后者进展得更快,但却无法取代后者。所以,每位教师在走进他人的课堂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课堂观察理念,这些课堂观察理念有着别人所没有的长处,也有着自己无法克服的短处;之所以在这儿把自己的主张并在实践中尝试的课堂观察理念写出来,就是希望能够在彼此课堂观察理念的交互与碰撞中,能够让自己课堂理念中的长处更多,让自己课堂理念中的短处更少。

  因此,课堂观察的目的既不是对他人的课堂进行鉴别与改造,也不是来装饰自己的课堂教学,而是通过课堂观察来优化听课教师与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以此来提升听课教师与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正是借助于对上课教师教学专业水*的提升,借助于对听课教师教学专业能力的提高,来实现对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课堂教学的优化与改造。

  不管别人怎么关心自己的课堂,也不管别人对你的课堂提出多么宝贵的意见,你的课堂总是受自己课堂教学理念的引导,总是受自己课堂教学能力的制约。换句话说,课堂教学既受自己课堂教学能力的支撑,也受自己课堂教学能力的限制,所有外在的因素要改变课堂教学品质,必须通过改变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才可能实现。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 4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课上的要精彩还要会听课和评课。听评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然而从教以来我一直感觉在评课时不知道说什么,从哪些角度评课。每当听到同事们专业的评课,敬佩不已。这学期开学校教科室发给我们这本书《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空闲时间仔细读过以后,发现其中有许多可以学*的,尤其是如何进行听评课。下面我来谈一下读完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一、做好听课前准备

  教师要想从听课中学到东西,就必须做个有心人。以前我在去听课时,直接拿着听课本走进班级,有时连相应的教材都不带,发现一节课只是匆忙的在记录,不能很好的体会授课者的设计意图,获得的只是整体的一般印象或对某个问题的表面了解。一节课听下来感觉收获不大。读了《课堂观察》这本书以后,我觉得作为观察者,我们要把听课内容找来预*一下。和被观察者进行交流和探讨。研究本课的教学目标,分析难点、重点。本课的大致结构是什么?和授课班级的情况。同时设想一下,假如让我上这样的一节课准备怎样教法。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

  二、观察的角度要多维化

  传统的听评课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然而课堂涉及的因素很多。《课堂观察》教会我从四个维度进行观察。一,观察学生的学*,也就是观察学生在的课堂表现,学生参与的情绪,学*的*惯。二,观察教师的教,看看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看看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目标是否达成。看看新课如何导入。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三,了解课堂性质,也就是这堂课是什么课?四,体验课堂文化,也就是我在该课堂呆了45分钟,我的整体感受如何?自从读了这本书,我在听课时就特别注意从这几点入手,能够抓住重点,在评课时也就有话可说了。

  三、尝试小组合作

  以前去听课,我都是单兵作战,但是观察点繁多,既要看教师又要看学生,还要对现象作出快速判断,顾此失彼。《课堂观察》提倡我们建立“合作体”。在读完故事“合作深入,无尽的探索”后,我觉得在以后的听课中,我应该多和同事合作观察,我想这样可以激发更多的思维火花。

  四、听课后要整理材料

  在听课的过程中,有时有些细节我们来不及思考,如果听课后不进行材料整理,在评课时就很难说出独到的想法。《课堂观察》中讲到听完课要进行“课后会议”,我觉得是有必要的,听完课及时整理思路,对课堂实况过几遍电影,进行反复的琢磨。总结本课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不足,为评课提供材料。

  五、听课后要不断反思

  以前在听课后我没有写课后反思的*惯。听过就听过了,听课的印象很快淡出记忆,包括一些曾经被感动的好课,时间久了,也只留下一丝曾经的感动,无法回忆和思考到底好在哪里。在读完故事分享中“是谁改变了我的专业生活”后,我觉得自己在今后也要写一写课后反思,把详细的课堂片段记录下来,加上自己和别人的分析,可以为以后研究相关的专题提供很好的例子。

  走进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课堂观察》这本书为我今后的听评课指明了方向,让我感受到教学的低温,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了学*的机会。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 5

  作为教师,对于听评课并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学中,听课是教师的成长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现实中,学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周或者每学期都要坚持听课多少节,写多少听课记录。就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至于听的过程,评课的过程、效果如何,都没有去探讨。评课都是同科老师往一块一凑,简单分析,至于这节课的优缺点,老师们却大多只谈优点,缺点则很少触及了。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上好一堂课的标准不仅要看是否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要做到教学目的明确、讲授内容正确、教学方法恰当、课堂组织得好、师生积极性高。我们听课评课的时候也是规定了这几方面的标准。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分成四个部分:第一“故事分享”。记录了浙江省余杭、北京海淀、宁夏银川探索的若干故事,在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中所经历的思考,所经历的不*凡的历程;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完成一个教研和课堂教学方面的问题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第二部分“问题解答”。该部分选择了20个问题,用问答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技术与流程、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观念并在这种指导下的行动有重要意义。第三部分“范式创新”。这一部分的核心是课堂观察框架和部分观察与记录工具,这是该书的精华部分,也是该书的创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让我明白了如何去听课。第四部分“课例研究”。该部分呈现了完整的课堂观察活动过程,它是课堂观察研究的实践层面意义上的延伸。

  读了沈毅和崔允漷主编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既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听评课方法,又接触到了教学底线、评课标准、观察点、观察量表等崭新名词,通过这本书,我进一步意识到课堂观察的目的,对于听课的人来说,我们去听别人的课,要明白听课的目的,当课堂结束时,我们在别人的课堂中能得到哪些东西?这才是听课最为根本的目的。对教师而言,在*时教学实践中,在听课的时候重要的是学*他人的课堂经验;同时反省自己的课堂,充分认识到自己课堂的优点和缺点,是学*他人的课堂经验与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的前提。当然我们*时在听课时可能还做不到这些方面。达不到那么高的要求。但是从以下的三个方面去准备,可能效果会好一点。

  一、要做好听课前准备

  要想从别人的课堂收获点东西,就必须要做好听课的准备,听谁的课,听什么内容,与上课人进行课前沟通和交流,对听课观察点与课堂教学设计互相交换意见,来提高授课人的课堂教学效率。

  授课老师对本课的内容,想让学生明白重点、难点在哪里?准备通过自学解决?以及学生的分布情况做清楚的说明,听课老师心中有数,做到有“备”而听。选择自己的课堂观察点和观察位置,作好记录,评课的时候用相关的数据来说话,把自己的独特见解发表出来,对授课老师有帮助,也利于听课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二、听课中做好专业的观察和记录

  教师听课一定要认真,做到全身心投入不能流于表面形式。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用耳朵听,还要仔细观察思考。既要观察教师的教,又要观察学生的学,做到二者兼顾。观察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程度,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等。还要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积极性的高低,看学生自主学*和合作学*的能力。

  看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结合程度。当然听课也不能面面俱到地关注课堂上的每个方面。不同的教师和不同的学科都应该有区别。对了解的教师,熟悉的班级,重点在其课堂上对学生学**惯的培养;对于优秀教师的展示课,应该抱着学*的态度着重观察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可以记下自己深刻的感受。

  三、听课要有观察点

  通过课堂的观察点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教学。这是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以写好听课记录就没事了。应该仔细研究课堂,把所听的课在脑子里反复回忆,应进行多方面的琢磨。可以翻听课记录,找执教者交谈,或者将不同教师相同内容的课进行比较,甚至可以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看看效果。取人之长,为我所用,从而不断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可以得到宝贵的资源,可以由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还可以得到宝贵的用于研究的资源。

  所以今后我们应该在学*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课堂观察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学*本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在听评课中,观察到位、评价有效、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思考能力。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4)

——听评课活动总结6篇

  秋风**,秋高气爽,兴华学校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校级公开课听评课活动,在本次活动中,各位授课教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为我们呈现了一节节各具特色,不拘一格的课堂,让孩子们和听课的老师们在迷人的画面中,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说中,解读文本,感受文本传达的情意,真是大有收获!现将本次活动的点滴心得总结如下。

  一、课件制作精心,紧扣文本主题,那精彩的画面传达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有的活泼,有的优美,有的惨烈,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听陈薇老师的《巨人的花园》时,开首的几张唯美至极的四季图画一下子就把我们拉进了课文中描述的魅力花园中;在听陈清华老师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最后出示的有关灾难来临时,父亲如何救护子女的惨烈场景,再加上老师深情款款的解说,让在场的每一位无不潸然泪下!在听刘健老师的《鲸》时,几张有关青岛极地海洋馆的海洋生物的图片那么直观那么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孩子们对即将要学*的课文产生了的浓厚的兴趣,并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学*欲望。

  二、教师的语言极具感染力,有时让人捧腹大笑,有时让人潸然泪下。比如张文静老师的《伯牙绝弦》一课,张老师的语言如涓涓流水娓娓道来,整堂课都使人沉浸在她所渲染的浓浓气氛当中,让人留恋,让人回味!在出示伯牙来到故地不见知音时的短歌一首,老师至情至深的朗读再加上凄美的音乐,仿佛我们也来到了这片天地,让人不免心怀感伤,悲从心来。再比如全自珍老师的《桂花雨》,整节课有浓浓的花香,有迷人的美景,有优美的诗歌,,有醉人的音乐,有生动形象的煽情语言,还有浓浓的思乡情,如诗如画,绘声绘色,时刻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爱的熏陶。

  三、游戏的穿插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给课堂增添了很多活力,同时也放松了孩子们疲惫紧张的神经。这在一年级的课堂中表现极为突出。

  另外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有房老师的一堂读书交流会,她站在一个相当高的理论高度,为我们呈现了一节新型的别具特色的意义深远的公开课,有读书益处的传授,有阅读方法的`指导,还有阅读兴趣的激发,与其说给孩子上了一堂好课,不如说给老师们提供了一次学*的宝贵机会,真是太棒了!

  当然再好的课也有它自身的缺点,我们在听完每一节后都会做认真地总结。

  台安县教育局组织的台安县中小学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听课、评课活动在教育局组织下,在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的配合下,在各初中校长的积极努力下,在各点校大力支持下圆满结束。

  这次领导听评课,中学组于20xx年11月16日开始,11月27日结束,历时5天。共设5个点校,分别是台安三中、黄沙初中、西佛初中、桑林初中、新台初中。本次活动共有54名领导参加听评课,授课教师10人。

  本次是一次“评课评比”活动,所有领导,分为文、理科两组,先由点校选择优秀教师作课,领导听课并写听课记录,然后给15分钟时间整理听课笔记并针对教师授课情况写出本节课的综合评语,再按抽签顺序进行评课,接下来相关教研员针对评课领导的评比情况进行点评并作量化打分,最后由县局领导评点总结。

  本次领导听评课活动,是县教育局强化中小学领导教学管理能力的一项新举措,在了解各初中校长、业务副校长、教导主任业务素质的同时,也为学校之间的业务交流搭建了一个*台,锻炼了有关领导的教学评价能力,提升了有关教学领导的听评课水*。通过本次领导听评课活动,我们也切身地体会到了这些情况。各位领导在听评课方面作了展示,通过对教学案例典型解剖,了解了各位领导的业务素质,也发现了我县各学科的“本土专家”。

  一、听评课的收获

  1、加强领导的组织力度,保证了活动的顺利实施本次活动是一次新的尝试,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县教育局加强了活动的组织,先是教育局的有关领导与教师进修学校的校长进行沟通,研究开展这次活动的具体方案,然后召开了“台安县中小学领导听评课评比”动员大会,中小学各校有关领导和教师进修学校的有关教研员参加了大会,会上教育局贾科长详细地讲述了活动的具体办法,张武之副局长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活动中,张武之副局长和贾科长亲自参与,全程跟踪组织评比。这足以说明县教育局的领导对本次活动的重视。因此,本次活动进行得顺利,圆满地完成了预期要求,效果很好。

  2、展示了参评领导的风采,提升了他们听评课的水*

  本次领导听评课活动,开创了我县教研活动的新局面,是教研活动的新形式,是教研工作的新举措。通过领导听评课这个新的教研*台,各位参评领导充分地展示了自身的风采,促进了他们的进步。

  本次听评课活动总体来说,表现比较好的听评课领导有:理科组是:富家张伟、三中张野、高力董志强;文科组是:新开高艳红、洪家许丽那、大张胡秀娟等。评课的主要特点凸显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体现新理念。大多数听评课领导在评课中能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认真把握新课改中评课的标准和特点。

  ⑵有针对性。大多数听评课领导能针对授课教师所讲的内容,目标达成、学生能力培养、教材的使用、教学方式、学*方法、教学素养、教学效果、教学特点等,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抓住了重点、说到了关键、评到了点子上,评出了教学的教学风格。

  ⑶做到科学评价。大多数教师能客观公正的评价所听教师讲的课,不夸大,实事求是,优点估的足,缺点找的准,点评的到位,既肯定授课教师的优点,又指出不足并指出有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⑷着眼于教师的发展。大多数领导能站在新课改要求的理论高度看待教师教材处理和课堂教学行为,去评价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从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对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作出明确的定位,使教师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充分体现了激励性与问题性相结合。

  ⑸体现了教学的领导角色。大多数领导能确认并找到新课改中教学领导听评课角色的定位,有一定的教育专业素养和课堂教学理论、实践经验,对所听学科内容了解、感悟充分,体现了领导的指导、引领作用。

  ⑹关注了教师对学生参与课堂学*过程的积极性的调动。绝大多数听评课领导能在评课时注重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是否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位置,看教师是否真正调动了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了学生参与学*过程中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评价。

  ⑺体现规律性与个性的结合。大多数领导能结合本学科全面系统地考察课堂教学活动,能按听评课标准评价出具有规律性结论,又能评价出教师课堂教学特点。

  二、点校工作落实到位,为领导听评课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学各点校在承担本次领导听评课的工作中积极主动,抓得实。如准备了签到簿,领导听评课记录。桑林中学由于多媒体在教学楼外的*房里,天气冷,提前生了炉子,使教室暖融融。更值得表扬的是西佛初中,准备工作更具体,给每位听课人准备了一个档案袋,里边除了有听课记录,还有被听学科的教科书和听课的*面图。这说明领导是个有心人,充分重视这次听评课活动。

  三、存在的问题

  1、听评课领导的“听课记录”的问题。

  (1)“课堂纪实”前的自然情况填写的不全。如有的没写教者、有的没写年级、这些内容可问一问就解决的问题,还有没填写课题。这是不应该的。

  (2)“课堂纪实”欠详实。有些领导的纪实内容记录得不全,简单、有的还写上“见教案”,有的没有题号,看着乱,缺少层次性。

  (3)“课堂记实”的“点评”,有些领导点评的少,不到位,有的没有点评,写的是“综合评语”的内容。没有明白“点评”是什么意思。

  (4)“综合评语”有的简单,有的优点多,缺点少,有的没有建议。

  (5)有的书写比较乱。

  2、听评课领导的“评课”存在问题

  (1)有些领导对评课的学科有局限性,有关教学环节、教师素质点出来了,对本学科的教材、教法评得不到位。

  (2)有些领导对评课的标准把握的不够好,有的对课的优点评得多,对课的不足评得少。有些时候,对缺点更应剖析。

  (3)有些领导评课时缺乏针对性,无论是点评,还是“综合性评语”都针对性不强,有些不足,也说成了优点。

  (4)有些领导评课时,套话连篇,结合本课内容评价的过少,有些人是从“网”上下载的别人的评语,怎能符合本节课的评价呢?

  (5)有些领导的评语只有优点和缺点的内容,缺少具体的分析,有的没提出有操作性的建议和做法。

  (6)有些领导的评课缺少指导性。评课缺少深度,分析肤浅,面面俱到,但没能评价出教师课堂教学的特点。

  (7)有些领导没有在规定的地点写综合评语,有些领导写的很详,很工整,但从课堂听课记录和听后15分钟写“综合评语”的时间来看根本做不到,明显是事先写好的,偷梁换柱了。

  (8)有些领导写“综合评语”时,不是自己独立进行点评,而是看事先准备好的有关评语,套话连篇,不切实际。

  四、今后建议

  (1)本次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有关领导还要进一步加强学*,正确领会新课改的精髓,武装自己的头脑。

  (2)要以本次听评课为契机,各位领导要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经常听评课,指导本校的教学工作。

  (3)各位领导要加强对各学科涉猎,提高教学指导的能力。

  进入十月份,我校开展了以“提高教师素质,提升课堂质量”为主旨的全员听课活动。十月底活动结束。在这次活动中,侯校长高度重视,教导处做了周密安排,全体教师认真对待积极参与,显示了很高的教研热情,促进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将这次化学科活动做一简要总结回顾。

  一、值得肯定的方面

  1、教学手手段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老师们课下准备充分,教学形式多样。各种教具使用较多,使教学变得形象直观。

  2、注重学*方法的指导。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向学生传授学*方法。

  3、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发展学生个性既是主体性教育的体现,也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在这次听课活动中,有些教师对发展学生个性给予了充分重视。一是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自由发展,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思路去思考,按自己的思考发表见解。二是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更多的自由空间,给学生更多的个性发展的机会。张杰老师的课教学中,先让学生充分自学,然后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师生就个别重点问题共同讨论,效果很好。

  4、教师具有课程资源意识,能够结合教材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把学生从教材引向生活,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开发课程资源,拓宽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内容。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受到重视。老师们在教学中注意情感目标的制定和实现,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质教育价值观教育。

  二、发现的问题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运用失当,流于形式。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合作学*,拿很简单甚至不需要讨论问题就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成为为自主而自主为合作而合作的*。对教材挖掘不到位,在教学教学中,只是简单把问题做出来,没有多种解题方法的对比,更没有举一反三掌握一类题的解题策略。

  为了完善教学评价体系,规范教学常规工作,探索更加优化的符合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水*,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期初的第一轮听评课活动已经结束。我认真地参与了每节课的听评,现在总结如下:

  讲课教师都能精心准备,认真对待,把自己最佳的课堂教学水*展示出来。节节课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成功之处,既能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又能从实际出发,不摆花架子,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的,有收获。主要表现在:

  一、学*目标明确具体,从实际出发,确立三维目标。

  有的教师课堂一开始,引入新的教学内容的时候,就明确告诉学生这节课的学*目标,紧紧围绕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有的教师虽然没有直接口述学*目标,但是教学环节紧紧围绕目标进行,训练扎实,讲究实效。比如王晓颖老师的《圆锥的体积》的教学,教师依据学生年级特点,设计丰富有趣的游戏,帮助学生记住。再比如刘小允老师的《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学。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充分备课,在备教材的同时,备学生。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比如孙红艳老师的《观察物体》,教师准备了与学生相关的年龄问题,学生比较感兴趣。再加上教师引导学生在原有数量式子表示的基础上,尝试图画表示,学生在尝试中学会新的知识。知识的生成是自己主动参与、总结出来的,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

  三、课堂气氛活跃,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氛围。

  两位英语教师课堂上设计丰富的游戏,使学生轻松学会枯燥的英语单词,学生在玩中学、比中学、乐中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四、学科特点明显,有个人教学特色。

  五、说客评课效果较好。

  每一天或两天听课之后的说课评课活动效果很好,教师充分准备,说目标、说方法、说设计、说效果,还有的进行反思性说课,听课领导教师进行了有针对性地评课,达到了教、评、研的统一。通过说课这一自我总结、反思的形式,通过互相评价、相互交流借鉴的做法,促使教师的专业水*提高,营造一种追求课堂教学优化的氛围。有的教师在评价别人的课堂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虽然整个听评课的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还是有很多问题暴露出来。具体表现在:

  一、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还要加强。

  教师备课时还要多备学生,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水*。不能重知识、轻技能。不能只顾教师教,只顾教师发挥,不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枯燥。

  二、教学方法要不断更新。

  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调乏味,学生不感兴趣,只盯着教材教,简单机械重复、*铺直叙,不能设计新颖的练*方法,不注意鼓励学生、表扬学生、启发学生,挫伤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一问一答的方式很普遍,应该多设计让学生资助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教师的课堂语言要规范、精炼。

  有的教师虽然用普通话教学,但是口语化严重,读音不准,语法不规范。课堂语言是学生模仿的范例,应该标准、规范,也应该要求、引导学生语言规范。还有的教师总是怕学生听不明白,重复强调显得啰嗦,应该简洁精炼,多留出时间让学生参与和互动。

  我相信,伴随着不断的学*,伴随着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我校的课堂教学水*一定会越来越高。

  本学期xx小学又迎来了三位年轻富有朝气的新教师。为了使她们尽快进入角色,尽快走上正规化教学之路,进一步提升其业务素质,我校开展了指导性听评课活动,情暖新上岗教师。

  教务主任孔令美制定了详细的计划,采取“一听课二讲评”的方式开展指导性听评课活动。“一听课”是借助学校公开课提升教学认识。学校安排每年级各学科教师准备学校公开课,新上岗教师参与循环听课,并在评课活动中畅谈感受,使她们在起步阶段具有一个良好的认识。“二讲评”指教导处成员组织教研组长听新上岗教师的课,然后针对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教师的授课素质、对教材的设计以及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指导。

  此次听评课活动,使她们对小学课堂教学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尽快适应并胜任目前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为一名新教师,这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听课我逐步掌握了一些驾驭课堂的技巧。每次听完课之后,我都会认真总结,并试着将其他教师的优点应用到我的课堂教学当中去。”“通过评课,我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这为我指明了改进的方向。”赵xx和王xx两位新教师在评课活动后如是说。

  为响应县教研室关于开展教学质量月活动的通知精神,同时也是为了让新教师尽快成长,老教师不断进步,根据学校实际,我校于20xx年9月16日10月18日进行了为期四周的第一轮(期中考试以前)听评课活动。这项活动主要经历了:宣传与发动准备与展示互评与总结三个阶段。根据此项活动的开展情况,现向全体师生作如下汇报。

  一、亮点方面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保障工作有力。

  此次活动受到了学校领导层的高度重视。贺辉煌校长亲自审核了本学期新制定的听评课和相关的教研制度,并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主管教学的贺国军校长更是精心设计了此次活动的流程,并全程参与了所有的听评课活动。另外沈建琼校长、陶贵祥主任、贺维祖*等学校领导也以身作则,积极参与了听评课活动。办公室兼初一年级主任秦光文主任主动为评课教师提供场地,并跟踪拍照进行记录,电教处支学尧主任积极联系维修人员对全校班班通设备进行了检修--------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此次活动才得以顺利进行。

  2、主讲教师精心设计,准备充分。

  本次活动第一轮安排了5位教研组长的示范课和5位新教师的见面课,这10位教师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特别是语文组长彭才劲老

  师,数学组长刘国炳老师,他们丝毫不以年长而自居,不以年长而推诿,所有主讲教师均能按教研处的安排,精心准备,认真对待,把自己最佳的的课堂教学水*展示出来。这10节课节节都有自己的特色,节节都有成功之处。各教研组长主讲的公开课真正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各新教师的见面课尽管稍显稚嫩,但给人的感觉的确是后生可畏,潜能无限。

  3、广大教师听课积极,评课务实。

  本次听评课活动,全体教师参与度广,积极性高。大部分教师都把这次听评课活动作为一次难得的机遇。每一节公开课,同学科教师到会率基本接*百分之九十,还有一些其他学科的教师也主动进行了观摩和学*。公开课后,各学科组教师都能自觉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及时进行沟通和点评。主讲教师评课时敢于暴露和正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评课教师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大家本着相互学*,共同进步的宗旨,诚恳坦言,提出见解。

  二、不足之处

  1、个别教师觉悟程度不到位。对于这次听评课,个别教师思想落后,认识不到位,错误地认为学校开展这项活动是给教师添忙加乱,是打乱正常教学秩序……,其实,有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学校开展此项工作是长期的,其真正目的是促课堂有效、促质量提高、促学生进步、促教师成长。

  2、有些教师备课深度不够。部分教师思想仍停留在原有的经验阶段,不愿意去学*新的知识,更不愿意去尝试创新,所有备课很难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5)

——走向海洋读后感 (菁华6篇)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文化历史的根源,是苍茫蔚蓝的蓝色宝库。

  ——题记

  我未曾见过大海,各种书籍、杂志都对他赋予无尽的赞美,总勾起我无尽的向往;我未曾见过大海,因此,我可以在我小小的世界里幻想着大大的海洋,那蔚蓝色的波涛在我脑海中澎湃;我未曾见过大海,但读了这本书,我却那么深刻的爱上了它。

  面对他,在你认为天大的事都如过往云烟,那么微不足道。他的势力如此广大,地球表面总面积约为5、1亿*方千米,海洋就把3、61亿*方千米通通纳入自己手中,正所谓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不仅为人类提供航运、水产和丰富的矿藏,还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海洋蕴含着巨大的财富,人类无节制的开采地球上的资源,终于把眼光放到了海洋上,真的,那么辽阔的海洋,蕴藏的财富,定是无法可想。例如石油,由于人类经济、生活的现代化,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多。在当代,石油在能源中发挥第一位的作用。但是,由于比较容易开采的'陆地上的一些大油田,有的业已告罄,有的濒于枯竭。为此,*20~30年来,世界上不少国家正在花大力气来发展海洋石油工业。探测结果表明,世界石油资源储量为10,000亿吨,可开采量约3000亿吨,其中海底储量为1300亿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一个开发海洋的新时代己经来临。在开发海洋中,人们将更有效地从海洋中取得更多财富。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筹划建立或已经建立了海底田园和海底牧场,人们正在从过去单纯的海洋捕捞时代,逐渐过渡到未来的“耕海”时代。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在海底田园和海底牧场中,将比在陆地上的农牧场中工作得更出色、更有效,因为同面积的单位产量,海洋养殖的产量要比陆地种植高出100倍。人们将大量养殖海藻和海草等,供应陆地上的牛、猪、羊等作饲料,从而获得更多的蛋白质、世界海底田园的总产量不久将会从目前的20xx万吨跃增到5000万吨,大量的海藻、海草等也将由水下联合收割机来割取,然后由钢索吊装到船上。

  面海,或清透无杂的,或混浊秽败的,或任遥望无垠的,或由围堤桎梏的……海,以它万千的形态、颜色、性情,类比了我们人类的一千零一种的孤独和守望。

  可是,尽管海洋蕴含如此巨大的宝藏,当我们消耗完了地球上的资源,才去开发挥霍他,那是多么可悲啊。到那时,请认真倾听那汹涌的波涛,那是大海在哭泣。

  通过读《走向海洋》这本书,让我对向往已久的蓝色王国——海洋,有了进一步认识。

  大家都知道,我国有960万*方千米的陆地国土,可谁知道我国还有300万*方千米的`蓝色海洋呢?海洋的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成。难怪杨利伟叔叔说:地球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是个土黄色的、浑浊的星球。恰恰相反,它看起来更像一个湛蓝色的、晶莹剔透的“水球”。

  海洋里不但有丰富的生物、石油、天然气资源,还有占全球90的淡水资源和几万只沉船中的宝藏。

  在这本书里,我还认识了*历史上许多的著名人物,如郑和、郑成功、魏源、*,他们对祖国的海洋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海事兴,万事兴,民族兴这三句话,给我的感触最深!

  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海洋里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发现、去探索的东西。我们只有从现在开始刻苦学*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探索出更多的海洋奥秘!长大了才能更好的保护海洋,保护我们的家园 !

  乘风破浪,任重道远。

  在蔚蓝的大海中,两只海豚追逐嬉戏,溅起朵朵浪花;远处,一艘帆船迎风起航;空中,海鸥勇敢地飞翔。这是《走向海洋》一书的封面画,它激起了我对海洋的无限遐想与向往。

  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海洋文化”,鉴真东渡徐福出海、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这些由华夏儿女创造的航海奇迹为人类航海史竖起了一座座里程碑。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国的海洋探索之路更是越走越远。

  人们之所以要开发海洋,是因为海洋里蕴藏着宝藏。据估计,海洋中的石油蕴藏量约为900亿吨,仅北冰洋的石油储量就可供全世界用上50年。科学家发现,在同等面积中,海洋养殖的产量要比陆地种植高出100倍。如今,在海底建造牧场和庄园已不是幻想。人类将在海底大量种植海藻和海草等“海洋作物”,制成喂养牛猪羊等家畜的`饲料。

  “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来海上”。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海洋环境,这样才不会导致海洋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海洋才不会变**类生存的杀手。

  乘风破浪,任重道远!全球的海洋是相通的,人类的利益也是共同的,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高歌,与海洋同行!

  寒假前,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本科普书《走向海洋》。一拿到手,我就看得津津有味,越看越有劲。因为,《走向海洋》这本书把我带进了广阔无垠的海洋知识。

  比如说,我国国土面积是960万*方千米,蓝色国土面积300万*方千米。海洋的*均深度是3729*方千米。我还知道,地球最早的生物是什么,那就是海洋里一种叫蓝藻的生物。

  我国海洋资源非常丰富,有鱼、虾、蟹等等。源源不断地被人们给打捞上来。我国还有四大海,分别是南海、东海、黄海、渤海,远*闻名。

  说到四大海,我还忘了四大洋呢,有哪四大洋呢?分别是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这可是世界闻名的四个大海洋。

  你们知道高点是什么国家吗?我来告诉你吧,是我们*。我再告诉你一些别的,比如:磁点是美国,极点是法国,冰点是俄罗斯。你们懂美国第一艘核潜艇叫什么吗?我告诉你,叫鹦鹉螺号。你们还懂*什么时候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下水吗?还是我来说吧,是1970年12月26日。

  现在你听了我的介绍,一定知道《走向海洋》有多么好看,有多么奇妙。大家都来读《走向海洋》吧!

  《走向海洋》这本书写得非常好,因为从这本书里我知道了*除了大约有960万*方千米的陆地国土面积,还有大约300万*方千米的海洋国土面积。

  通过阅读,让我了解到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比如说,海洋动物有数十个门类,大约有20万种,蕴藏量有32。5亿吨。而物种的多样性和数量规模,远超过陆地动物物种,陆地动物资源不足3万种,大约2亿吨。海洋里大约有水生植物、藻类2。5万种,有1。7亿吨。

  海底分布着富饶的油气田,还有许多珍稀的矿产。现在探明的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可开采储量约为3000亿吨;可燃冰,被科学家誉为“未来能满足人类使用1000年的新能源”,约达10万亿千克以上,这足以供应我们地球上的二百多个国家用几千年了。

  海底还有数以万计的沉船,沉船上有价值连城的宝藏,人们在想方设法把它们从那万丈深渊里打捞出来。

  总之,海洋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都在等待我们去发掘。

  我读了走向海洋这本书,知道了海洋的许多知识,他让我明白了;海洋内有许多生物,还有我们没有见过的东西,下面就让我为大家讲解一下这本书吧!

  走向海洋这本书种类繁多,让我映像最深的是海洋是个大药房。因为这个名字很奇怪,所以我就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看完过后,我很惊讶原来海洋内的许多东西都可以治病,就连李时珍的药草名著《本草纲目》中也记载了海底的珊瑚定为有明目安神,震惊的功效,看来海底生物可真是“灵丹妙药”呀!

  传说19世纪德国宰相俾斯麦不到60岁就已经苍老多病,面临死亡,但是由于他吃了海洋里的沙丁鱼,两年后,他病愈,因为养成了吃沙丁鱼的*惯,所以一直活到83岁。看到了吧,海洋是个大药房,我举例说明了这两样好处,还有许多可以医治病的海洋生物,所以你们觉不觉得海洋是个用之不竭的大药房呢?

  朋友们,多看些有关海洋知识的书,就能多了解海洋的好处,让我们去探索海洋吧!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6)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 (菁华5篇)

  瑞士作家凯勒说:“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这是我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最深刻的感悟。作为教师听课评课是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的必修内容,也是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更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抓手,所以,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我们自己都高度重视。但如何听评课?则一直是教师心中的一个盲点,学校也很少对此进行培训。通过阅读使我对听评课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

  一、专业的听评课的优点

  通过学*,我意识到,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明确了教研组在听评课的组织领导和分工作用;明确了教师在听评课中承担相应的职责,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听评课活动。

  (一)课堂观察的流程

  这本书,给我们确立了课堂观察的科学的流程。即:

  (1)确立研究问题,比如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活动,课程的呈现过程以及他们之间互动构建的课堂文化等等。

  (2)选择观察焦点,就是把课前会议中的听课关注点进行假设问题与实际行为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观察。

  (3)记录课堂行为。围绕观察焦点,运用记录表格,把课堂行为比较详细记下,比如对事情的开始、过程、结果是什么等等,尽可能地实事求是。

  (4)作出分析推论。根据课堂记录,分析推论出问题所在,以证明假想的观察焦点和研究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使问题的细节得以暴露。

  (5)提出改进意见。就是针对暴露出的问题的改进行为的意见。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行为,对学生来说,就是学*行为。

  (二)课堂观察的维度

  专业的听评课,列举了课堂观察的“学生学*的纬度、教师教学纬度、课程性质纬度、课堂文化纬度”四个方面。

  四维框架的实践依据:我观察什么课,关注整个课堂怎么样的问题。关于学生学*:关注学生怎么学或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如“自主”中的“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等;教师教学:关注怎么教的问题,如“环节”中的“这些环节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吗?”;课程性质: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课程文化: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学通过课程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课堂文化,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指导/对话)。由此推导出: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的?是否有效?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这堂课是什么课?学科性表现在哪里?我在该课堂呆了40或45分钟,我的整体感受如何?等问题。

  (三)课堂观察的三大转变

  就如何改变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转变:

  第一,简单变复杂,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复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

  第二,对立变理解、参与听评课的人需要考虑以下三点:一是基于“现场”,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设。二是要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独特性,挖掘上课教师好的东西,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三是在评课时,谈到存在的问题,最好“体谅优先”,要有证据、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地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第三,业余变专业,传统的听评课中,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也缺乏专门的“听课人才”。其实,有了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听评课的能力。崔教授建议,一是要注重对“听评课”的研究;二是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三是要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

  二、专业听评课的不足

  课堂观察是教师研究课堂的一种方式或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或方法。它不是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全部,更不是包治百病的录丹妙药。它只能解决它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话,课堂观察则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艺术中的一部分问题,它善于对课堂行为的局部的分析与诊断,而不善于对课堂事件的整体的、综合的、宏观的把握。主要表现在一下五点:

  第一,它只能观察可视、可感的直观现象与行为,如教师言语、学生的课堂反应、课堂活动等,从现象理解本质,是一种归纳的方法。

  第二,它只能选择一个或若干个观察点或课堂行为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观察研究,不能包容所有的行为或较多个观察点。

  第三,它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随时做出决定。

  第四,它需要被观察者抱着上常规课的心态来上课,要求被观察者具有愿意授受他人观察并不受现场观察影响的特质。

  第五,它还需要一个合作共同体的基体,在基体内教师可以进行自由、他享、互惠的对话与交流,以确保观察的持续性与有效性,同时它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

  教育需要努力,更需要智慧,书籍是启迪智慧的钥匙,它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拓展人生的宽度,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

  作为教师,对于听评课并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学中,听课是教师的成长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现实中,学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周或者每学期都要坚持听课多少节,写多少听课记录。就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至于听的过程,评课的过程、效果如何,都没有去探讨。评课都是同科老师往一块一凑,简单分析,至于这节课的优缺点,老师们却大多只谈优点,缺点则很少触及了。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上好一堂课的标准不仅要看是否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要做到教学目的明确、讲授内容正确、教学方法恰当、课堂组织得好、师生积极性高。我们听课评课的时候也是规定了这几方面的标准。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分成四个部分:第一“故事分享”。记录了浙江省余杭、北京海淀、宁夏银川探索的若干故事,在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中所经历的思考,所经历的不*凡的历程;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完成一个教研和课堂教学方面的问题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第二部分“问题解答”。该部分选择了20个问题,用问答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技术与流程、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观念并在这种指导下的行动有重要意义。第三部分“范式创新”。这一部分的核心是课堂观察框架和部分观察与记录工具,这是该书的精华部分,也是该书的创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让我明白了如何去听课。第四部分“课例研究”。该部分呈现了完整的课堂观察活动过程,它是课堂观察研究的实践层面意义上的延伸。

  读了沈毅和崔允漷主编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既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听评课方法,又接触到了教学底线、评课标准、观察点、观察量表等崭新名词,通过这本书,我进一步意识到课堂观察的目的,对于听课的人来说,我们去听别人的课,要明白听课的目的,当课堂结束时,我们在别人的课堂中能得到哪些东西?这才是听课最为根本的目的。对教师而言,在*时教学实践中,在听课的时候重要的是学*他人的课堂经验;同时反省自己的课堂,充分认识到自己课堂的优点和缺点,是学*他人的课堂经验与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的前提。当然我们*时在听课时可能还做不到这些方面。达不到那么高的要求。但是从以下的三个方面去准备,可能效果会好一点。

  一、要做好听课前准备

  要想从别人的课堂收获点东西,就必须要做好听课的准备,听谁的课,听什么内容,与上课人进行课前沟通和交流,对听课观察点与课堂教学设计互相交换意见,来提高授课人的课堂教学效率。

  授课老师对本课的内容,想让学生明白重点、难点在哪里?准备通过自学解决?以及学生的分布情况做清楚的说明,听课老师心中有数,做到有“备”而听。选择自己的课堂观察点和观察位置,作好记录,评课的时候用相关的数据来说话,把自己的独特见解发表出来,对授课老师有帮助,也利于听课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二、听课中做好专业的观察和记录

  教师听课一定要认真,做到全身心投入不能流于表面形式。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用耳朵听,还要仔细观察思考。既要观察教师的教,又要观察学生的学,做到二者兼顾。观察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程度,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等。还要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积极性的高低,看学生自主学*和合作学*的能力。

  看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结合程度。当然听课也不能面面俱到地关注课堂上的每个方面。不同的教师和不同的学科都应该有区别。对了解的教师,熟悉的班级,重点在其课堂上对学生学**惯的培养;对于优秀教师的展示课,应该抱着学*的`态度着重观察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可以记下自己深刻的感受。

  三、听课要有观察点

  通过课堂的观察点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教学。这是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以写好听课记录就没事了。应该仔细研究课堂,把所听的课在脑子里反复回忆,应进行多方面的琢磨。可以翻听课记录,找执教者交谈,或者将不同教师相同内容的课进行比较,甚至可以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看看效果。取人之长,为我所用,从而不断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可以得到宝贵的资源,可以由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还可以得到宝贵的用于研究的资源。

  所以今后我们应该在学*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课堂观察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学*本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在听评课中,观察到位、评价有效、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思考能力。

  本学期拜读了沈毅和崔允漷主编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目的是学*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方法来改善我校教师听评课的方式,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益。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它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理论与实践对话的教学创新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它是华东师范大学“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成果之一。该书共有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故事分享”。记录了浙江省余杭高级中学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联手,在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中所经历的思考,所经历的喜悦,所经历的不*凡的历程;第二部分“问题解答”。该部分选择了20个问题,用问答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技术与流程、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三部分“范式创新”。这一部分的核心是《课堂观察框架(第三版)》和部分观察与记录工具,这是该书的精华部分,也是该书的创新。第四部分“课例研究”。该部分呈现了完整的课堂观察活动过程,它是课堂观察研究的实践层面意义上的延伸。

  读完这本书,我对“课堂观察”这种崭新的课堂研究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原本心中的一些疑惑也得到了解答,心中有了一些感悟。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是一线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

  如何让听课起到最大的效果呢?以往的听课方式就是坐在教室里看任课教师的表现。我们常常被执教教师渊博的学识,动人的语言,精巧的设计所打动,很少观察学生的表现怎么样,也很少去关心这节课目标的达成度怎么样。听完课评课的时候,大多是说些套话、空话,主要讲优点常常是老师们的做法,提出意见的也是哪个环节设计得不好,哪些语言不够贴切,对一节课的评价通常就是“这节课讲得太好了”,“这节课某个环节是否这样设计更合理”等等,这些都说明了我们听课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教师单方的行为,没有对学生的学*给予足够的关注,评课形式化,有时缺乏有证据的观点,漫谈式、即*发挥话语过多等。

  而新的听课评课是听课之前要进行课前会议,听课人与上课人进行课前沟通和交流,对听课观察点与课堂教学设计互相交换意见,来提高上课人的课堂教学效率。授课老师对本课的内容,想让学生明白什么?重点、难点在哪里?准备如何解决?以及学生的分布情况做清楚的说明,听课老师心中有数,做到有“备”而听,选择自己的课堂观察点和观察位置,课堂上有目的的观察,从思想上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评课的时候用相关的数据来说话,重理性分析,有助于授课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也利于听课教师提高自己的授课水*。评课的过程也是一个学*进步的过程。

  “听课要有观察点,通过课堂的观察点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教学。”这是我读完《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本书后最大的收获。以前的听评课总以为课前准备只是授课者一个人的事情,听课时间一到只要拿着一支笔和一本“听课笔记”,提着凳子做到人家的教室听就行了,课堂上只是关注老师的“表演”,而在整个听课过程中,我更像一个记录员,在搜集老师的讲课内容。听课后对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也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只能对老师的课堂设计作出大概的评价。而读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本书之后,我终于明白了我们听课观察的载体虽然是“课”,但关注点却是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问题”,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困惑,以及学生的学*能力和教师专业能力的问题。评课应是基于对课堂“教”和“学”行为的细致观察,然后对课堂中出现的真实问题作出多角度的解释。

  “听课就是为了搜集证据,评课就是基于证据的推断”,我明白了我们听课所搜集的证据不是为了给讲课的老师品头论足,更不是一场表演,而是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令授课者信服。它打破了传统的凭印象评课方式,重证据,用证据支撑自己的理论和观点。给讲课教师基于事实的依据、基于数字统计,提出有效合理的建议。听课的老师在用心的品味与鉴别他人课堂的同时,也把自己的课堂教学拿出来自我对比,取人之长,为我所用,从而不断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我想学无止尽,教同样如此。“教育”始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我又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我期待课堂观察能真正地帮助我认识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定位,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思考能力,在汲取他人经验的同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学*能力。

  作为教师,对于听评课并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学中,听课是教师的成长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现实中,学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周或者每学期都要坚持听课多少节,写多少听课记录。就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至于听的过程,评课的过程、效果如何,都没有去探讨。评课都是同科老师往一块一凑,简单分析,至于这节课的优缺点,老师们却大多只谈优点,缺点则很少触及了。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上好一堂课的标准不仅要看是否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要做到教学目的明确、讲授内容正确、教学方法恰当、课堂组织得好、师生积极性高。我们听课评课的时候也是规定了这几方面的标准。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分成四个部分:第一“故事分享”。记录了浙江省余杭、北京海淀、宁夏银川探索的若干故事,在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中所经历的思考,所经历的不*凡的历程;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完成一个教研和课堂教学方面的问题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第二部分“问题解答”。该部分选择了20个问题,用问答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技术与流程、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观念并在这种指导下的行动有重要意义。第三部分“范式创新”。这一部分的核心是课堂观察框架和部分观察与记录工具,这是该书的精华部分,也是该书的创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让我明白了如何去听课。第四部分“课例研究”。该部分呈现了完整的课堂观察活动过程,它是课堂观察研究的实践层面意义上的延伸。

  读了沈毅和崔允漷主编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既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听评课方法,又接触到了教学底线、评课标准、观察点、观察量表等崭新名词,通过这本书,我进一步意识到课堂观察的目的,对于听课的人来说,我们去听别人的课,要明白听课的目的,当课堂结束时,我们在别人的课堂中能得到哪些东西?这才是听课最为根本的目的。对教师而言,在*时教学实践中,在听课的时候重要的是学*他人的课堂经验;同时反省自己的课堂,充分认识到自己课堂的优点和缺点,是学*他人的课堂经验与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的前提。当然我们*时在听课时可能还做不到这些方面。达不到那么高的要求。但是从以下的三个方面去准备,可能效果会好一点。

  一、要做好听课前准备

  要想从别人的课堂收获点东西,就必须要做好听课的准备,听谁的课,听什么内容,与上课人进行课前沟通和交流,对听课观察点与课堂教学设计互相交换意见,来提高授课人的课堂教学效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