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读后感9篇

首页 / 读后感 / | 2022-03-24 16:05:17 读后感,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读后感1

  我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有营养、有味道的书。那么,什么书有营养,什么书有味道呢?在我看来,书中的营养是指书中所包含的哲理,让读者在阅读后能够在思想上迈出一大步。书中的.味道意味着作者的写作风格应该是独特的,而不是大众化的,可以带给读者独特的感觉。这样,所谓的“阅读”就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

  即使浩瀚如烟海的书,这样的书也少之又少。但至少在我看来,《古文观止》是这样一本好书。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从纵向来看,它记录了从战国时期到清朝每一代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刘禹锡的《陋室铭》,当阅读时,让我感觉我正驾驶着一艘小船,在历史长河荡漾。

  从横向上看,《古文观止》文章大都是散文,因为有很多散文,所以兼取了骈文。由此可见,本书的体裁风格是多样而独特的,如书、论、碑、记等。这确实是一本很好的纵横交合的选集。

  在阅读《古文观止》之前,我和几个读过它的朋友讨论过。一个朋友告诉我,现在的文坛主要是现代的,而发展了几千年的文言文越来越少,所以读《古文观止》并不有趣,既不懂也不有趣,只是浏览一番。后来,当我看书的时候,我也起了“同理心”,但随着逐渐深入阅读,我的心就像一条干涸的河流,涌出了一个小小的甘泉。当泉水逐渐注满滋养我的灵魂时,我恍然大悟:现代文和中古文都是文章,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在中华民族的鼎盛时期,有许多原因交错其中,我们应该致敬,应该学*。

  另外,我想提出一个建议。如果你正在读《古文观止》,请慢慢读,慢慢品尝,就像喝茶一样,只有这样你才能尝到这杯热茶的香味。

古文观止读后感2

  看过千万的风景,是否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呢?“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大自然是和蔼可亲的,大自然更是位伟大的艺术家。”

  我为大家推荐的书目是《不可不知的`100处自然奇观》这本书是五年级上册等二单元的推荐书目。里面的内容引人入胜、十分精彩。有黄山飞来石、珠穆朗玛峰、雅鲁藏布大峡谷、长江三峡……但最令我震撼的“自然奇观”是——雅鲁藏布大峡谷。

  在语文书中大家也曾认识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的大山巍峨,大江怒吼、峻险美……它是世界上最晚被人类足迹踏上的神秘之境。是世界上最壮观的峡谷风光,有*唯一不通公路的县。雅鲁藏布大峡谷是由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江水冲刷形成的。除了着称于世的自然风光,还有最古老的民族——门巴族。它是人类最后的秘境,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等着我们去探索、去挖掘……

  当我看完这本书后,知道了大自然造就的奇观无处不在,知道了什么才是天宽地广!人类可以建起那巍峨的万里长城,但和大自然相比之下,人类的力量真是微不足道。在人类生活的世界,大自然将大山移为海洋,变沧海为桑田,将世界点缀的更加壮丽、璀璨。书中除了介绍各类奇观,还提供了100处自然奇观的交通、位置、门票价格、周边景点。

  如果想去遨游各类奇观,那么请带上这本书吧;如果想了解自然,那么请翻开这本书吧!

古文观止读后感3

  初读《古文观止》我被盗版的鱼鲁帝虎,搞得困惑不已。再加上今人阅读古文本身有些难度,我只走马观花浏览了一番,并无太深印象。之后在岳翁家藏书中见有一套正版,一时心血来潮,便腆颜求借,竟蒙老丈人慷慨相赠。窃喜之余也深为长者之殷殷而自身之噩噩而惭愧。

  自此我常读《古文观止》。今日在那里我把读这本书的一些心得拿出来和大家分享。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或者是缘于浅学后生对于古人的过分膜拜心理读《古文观止》总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阅读感受。我以为唐宋文章宜在清晨诵读。煦日临窗清风徐来读骆宾王的激昂李太白的飘逸读韩退之的跌宕开阖王安石的深刻独到。大师们的杰作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读毕口舌生津唇齿留香。先秦文章宜在深夜默读。读郑伯的老到冯谖的远见读勾践的忍辱负重苏秦的巧舌如簧。常不觉夜已渐深万籁俱寂。此刻虽无“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诗意却也能思接千载神游八极飘然有超凡脱俗之感。文品即人品读文可知人“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千百年来人们对司马迁、司马相如的文采推崇备至对诸葛亮经天纬地的政治才能赞赏有加。读完《古文观止》让我对这些观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千载而后的我辈读来司马长卿的《谏出猎疏》相比太史公的《孔子世家》、《管晏列传》到底多了御用文人哗众取宠的浮华少了据事实录、仗义执言的底气。而相比诸葛亮“功盖三分国”的政治成就更让我敬仰的是他在前后《出师表》中所体现出来的赤胆忠心。后人评论说读《出师表》而不流涕者其人必不忠也读《祭十二郎文》而不流涕者其人必不友也杜甫也有诗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我想杜老夫子亦是在拿诸葛亮忠君爱国的精神自勉吧。卧龙已矣但其《出师表》中所体现的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必将弦歌不断。在明文中有一篇文章《深虑论》作者方孝孺也是一位大忠诚。很多人明白方孝孺并不是因为他的文章而是因为被“诛十族”。

  读读《深虑论》能让你了解到这位读书人为国家长治久安而殚精竭虑的思考与探索以及文字背后的那份对国家社稷的热爱。这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位被时人谓之“天下读书人的种子”的人为什么能从容应对“诛十族”的暴行虽九死而不易其节。“毁家纾国难”封建士大夫几千年一脉相承的文化人格在方孝孺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后世以方孝孺为迂者真该好好读读《深虑论》。言而有文行之方远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氏檄》和王勃的《滕王阁序》是我最喜欢诵读的骈体文之一。骆文慷慨激昂气干云霄王文则行云流水水银泻地风格虽然迥异然皆文采斐然。其中的优美辞藻和韵律之美常常让我反复吟诵不忍释卷。“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作者敢为“万世开太*”勇气和舍我其谁的自信扑面而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子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那种虽身处逆境却始终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喷薄而出。只可是同为“初唐四杰”的骆王二人也同样命运多舛骆一生失意兵败被杀而王勃也因溺水受惊而亡。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滕王阁序》本为聚会上的应酬之作王勃临*赋文而倚马可待且千古流传真正是天纵其才但他二十几岁而历几沉几浮的人生经历和之后的英年早逝又让人陡生天妒英才之叹每次读两人文章感受他们无与伦比的才情之时也难免为他们的惨淡身世感慨系之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李陵的《报苏武书》有说系后人托名伪作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描绘让人几欲落泪不忍卒读。如《报任安书》中的写狱中的屈辱“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写受腐刑后的心灵创伤“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报苏武书》中写身处异域的悲凉“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起听之不觉泪下”写遭朝廷曲解的冤屈“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再有如《春夜晏桃李园序》、《祭十二郎文》、《兰亭集序》、《严先生祠堂记》、《五人墓碑记》等等都是辞章优美的不朽文章很多名段名句脍炙人口得以千古传唱。学路漫漫上下求索在阅读过程中为了读懂更为古奥的先秦文章我先后通读了《东周列国志》、《白话左传》等一些相关书籍回过头来再看《古文观止》中的先秦文章又觉得理解更深一层。“学然后知不足”读《古文观止》让我增长了见识也让我认识到自我的不足。当我费尽周折弄清文中一句话的句读的时候几百年前的三尺蒙童已能倒背如流了可见在古文学*方面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前贤们的不朽文章观止矣而我的学*之路才刚刚启程。

古文观止读后感4

  之所以会阅读《古文观止》,说来也是机缘巧合。

  不久前收到班委的群发短信,知道了又是一学期一会的读后感时间,于是从群共享下载了书单直奔图书馆,凭直觉觉得标题不错,便借了这本1987年版的《古文观止》。简朴的封面上散落有缃色的斑斑点点,书页微微泛黄,这无一不昭示着它存在了好些年头,还未阅读,心底里已增添了几分好感。

  《古文观止》是清康熙年间的吴乘权和吴大职叔侄二人选编的一本古文读本,从先秦到明末,共12卷,222篇,以散文为主,间或穿插有骈文辞赋。康熙三十四年,二吴将书稿寄给已是两广总督的吴乘权的伯父吴兴祚,吴兴祚“批阅数过”后于当年五月端阳日付梓,这就是《古文观止》的初刻本。此后,《古文观止》又经过多次翻刻。87年版《古文观止》是安*秋点校的,他以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本为底本,用映雪堂原刻本复核,再用文富堂本、怀泾堂本、鸿文堂本参校过,甚至还参阅了相关史书、总集、别集所收古文。首页刊登安秋*的点校说明,此外还附有吴兴祚的序,吴乘权、吴大职二人合写的序和吴乘权的例言。

  《古文观止》里选录的篇目大多是耳熟能详琅琅上口的名篇佳作,其中有不少在中学和大学阶段的课本中出现过,每每读到,都会油然而生出一种亲切感。吴乘权和吴大职二人在篇中注有不少的字音、词义、典故,部分句子的释义和自己的评注,用小字与原文隔开。适当的即时注释,能够帮人更好地理解原文,又不至于只看释文而不去思索。由于没有应试压力,再加上注释和已有的古文基础,阅读《古文观止》,不仅能温*了学过的古文知识,充实自身的文学修养水*,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窥见历史的片段。先秦时期,诸国混战、群雄并起,各 国国君为开拓疆土,发起各种正义的非正义的战争;能臣干吏或向君主勇谏,停止不义战争、拒绝向他国借道,或出使他国,以一己之力劝退一国之师。两汉之际,帝王下诏求贤,贤臣上表献策。魏晋南北朝,朝代更迭频繁,文人雅士退居一隅,纵情山水。唐宋大家,居庙堂之高则陈书上表忧国忧民,处江湖之远则归于自然携友同游……

  87年版的《古文观止》的最大特色在于二吴的评注,他们会在某些句子后面和全文借书处添加自己的观点看法,如《曹刿论战》中就有评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骂尽谋国偾事一流人,真千古笑柄”;《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中评论:“一念奢侈,饥寒立至。起手数言,穷极原委。‘奸法与盗盗’一语,透尽千古利弊”,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令人深思。

  《古文观止》作为我国古代散文的入门书,集中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古代人民非凡的智慧。

古文观止读后感5

  鲁迅先生曾说过:“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读的眼光”。《古文观止》便是一部优秀的书本。

  《古文观止》的编选目的是“正蒙养而裨后学”,即给青少年的我们提供一个学*文言散文的入门读物。孙洙在《唐诗三百首》的序言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如果读了《古文观止》中的此文章,一定会受益匪浅。《古文观止》的选文是比较全面而又有重点的。从春秋到明末两千年之间都有作品入选,且大多数都是非常优美的文章。这部书既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又重视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的锤炼,把说理、记叙、抒情、写景熔为一炉,搜集了许多名篇。

  《古文观止》吸取了前代选家之成果,其作品大都是比较优秀的,全书表现出两个方面的特色,这部书对一部作品与一位作家选择了可以代表其思想和艺术风格的篇章。它宣扬了当时具有时代进步意义的民主思想,以及反对重神轻民,反对当时一些流治者的荒淫残暴,昏庸无道。在这部书,它择取的有唐宋八大家之散文,是具有独特物思想与艺术风格的,其中,韩文气势磅礴,曲折自如,善于发不*之呜,又善于在论说中插入对人情世态的典型刻画;柳文能突破儒家的某些思想的禁区,充满了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对人民的同情,他的山水游记在写景中寄托着忧愤,意境幽深,语言精粹。欧文善于跌宕唱叹,一往情深,风神疏淡自然,语言流畅清新:三苏父子都善于纵横议论,特别是苏东坡的散文,思想活跃,立论新奇,境界开旷,前人有“韩潮苏海”的赞誉,语言也很清丽,像行云流水,流转自如,往往在散文中创造出诗意盎然的新界;曾恐之散文,立论*实,笔力沉着,论述如层层剥笋,在明清两代影响极大;王安石散文则以见解深刻著称,表现出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眼光。在从《古文观止》收集的《左传》文章中,描写出了战场场面和记叙外交政治家辞会,都是婉转曲折的文章。则第二特色就是对同一作品的不同体裁或不同作品的同一体裁从不同角度着眼在其书中,选文大多不是应酬之作,而是各具特色,情义并茂的作品。如李斯的《谏逐客书》,路温舒的《戒兄子严敦书》等。

  此书影响广泛。鲁迅说:“评选本子,影响于后来文章力量是不小的”。正是这书的作用。

古文观止读后感6

  余以三年光景,每日晨读,阅毕《古文观止》,虽非正业,却是入职学校以来最大收获,颇有些心得,请略陈陋见。

  古文观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选,古人蒙学课本,亦是古人为学入门读物,余在而立之年始读,为生*一大憾事,亦可见当代*教育之偏颇。

  就其布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来源以《左传》最多,个人以韩愈最多,取《左传》传承“春秋大义”的宗旨与韩愈“辟道攘佛”的功绩;这与清代学者抱残守缺、空空如也的卫道宗旨比较相符。苏东坡曾称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若就“文以载道”论,韩文公逆谏人主,纠治世风,力挽唐代崇佛之狂澜,足可当之;但若就文字论,韩氏文章似未达这等境界,东坡先生的评价多有后人敬畏先贤的溢美之词。

  古今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题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气呵成,余音不绝,令吾辈后学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观止》所选文章,以单篇论,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无疑是独步翰林,堪称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沁人心扉,笔尖所及,气贯长虹;余每每读罢,未尝不为之折服、为之太息。至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这四篇奇文,难分伯仲,全凭诸君喜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各有所取,无有高下。非谓“天下忧乐”就高人一等,人生际遇不同,不必苛求。

  《观止》一书优点许多,待诸君细品,其不足反倒不易察觉,而且不才以为,多为编者有意为之,读者需多加留意。编者吴氏叔侄似以“正统”士人自居,重儒家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且以立德为本,因而不取赋一类追求辞藻华丽,言不及义的文章;对崇尚清谈之风的魏晋名士似也有异议,故几乎不取魏晋一代的文章;编者是清代学者,受彼时狭隘的汉宋门户之争影响颇深,故宋代理学一脉文章全不取,是《观止》大缺憾;另外,清代外族入主,这是一件以“士”自居的清代学者不能说的事情,所以元、清两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杰的文章都不在其列。以上诸点,令“观止”黯然失色。

  历朝历代之文,以明代文章最差,宋濂文章多媚骨,阳明心学多偏锋,皆不足法,其余更不足论,其原因仍不得正解。个人以为,或许中华文明历经5000余年,至明代已垂垂老矣,国运不济,国势保守,文风英气不足,老态有余,全无汉唐气象。从学术的角度看,*文明自“经重于史”的时代起,即自南宋起,文明的自我革新、自我反思的能力就日渐衰退。从武术的角度讲,有宋一代,重文轻武,血性渐失,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自宋始,愈演愈烈,直至*代不能复兴。可悲可叹!

古文观止读后感7

  *段时间,因为小孙女缠着要听故事,在讲了《聊斋志异》里的一些故事后,选择了《古文观止》里的26篇文章,首先是文章里的故事讲解,然后再录制古文原文。录制之前,孙女会给爷爷捧杯茶润喉。在故事讲解的过程中,孙女时不时地会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并且还会前后联系起来说出自己的观点。这么小的孩子居然能够喜欢听我诵读古文,既出乎我的意料,也使我感到无比欣慰和喜悦。

  在诵读并录制这些古文的日子里,我是受益最大的那个人。好像是面对众多先贤在交流,聆听他们对世事人生的理解,越来越强烈的一种感觉油然而生,觉得自己的生命拉长了数千年,视野拓展了几万里。就像到华夏最高学府进修一个学年一样,学到了许许多多的历史、哲学、地理知识,历史兴替历历在目,秀美山川尽收眼底,人生态度更加阳光。

  在《诫兄子严敦书》里更正了对“口无择言”这个词的理解,原以为是“口无遮拦”不分场合乱发议论呢。读了文章才知道这是对一个人(龙伯高)品德修为高的赞誉,品德好的人说出的任何一句话都是有道德的,根本不用刻意选择。而人们经常引用的“刻鹄不成尚类鹜”“画虎不成反类狗”也是出自马援的这篇文章。

  读苏轼的《超然台记》,“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为“心有阳光,处处美景;欣赏美景,心更阳光。”这段话找到了知音。

  孙女问我:“怎么都是这么好的故事?”我回答她说“所谓观止,是几千年来最好文章的集合。”

  《古文观止》滋养了祖孙俩的身心!

古文观止读后感8

  燥热的盛夏,温上一壶香茗,捧读《古文观止》,茗香微动间,试看文坛众生,轻叩古人闲远之意境,自有那清凉一隅。一语观止,道尽了这本收录了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历代文言文散文典范之作的奇书,其见证*古文学优秀作品之灿如星辰及其波澜壮阔的发展史。翻读着一篇篇美文,也翻出了一张张鲜活的面容,他们携着礼义仁智信忠孝勇和……信步向我们而来。

  “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诠释了“士为知己者死”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是就有了气吞山河,感人至深的《前后出师表》。从三顾毛庐,对刘备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进而心怀天下;白帝托孤,尽管幼主毫无治世之才,却并无半分取代之意;到因阿斗之掣肘,虽六出祁山亦无功而返,然为社稷计仍忠贞不改初心;上谏后主以情动人循循善诱,殚精竭虑以攻为守,为兴蜀汉步步为营……每每出师皆抱必死之心,身前身后一如心系朝堂,想先生文韬武略,智盖三国,倘不以小忠大义计,只受托于人便忠至死,此番忠义,可鉴日月!

  归去来兮如陶渊明,《桃花源记》里,他诗意纷呈地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清新美丽﹑一派祥和的世外桃源。在黑暗腐败的东晋末朝,当能否为官一任从而造福百姓,可以施展政治抱负,只看你的家世背景时,我们这位可爱的只上任了81天便辞去官职的彭泽令,他选择遵从内心,从此闲云野鹤栖身田园,躬身耕作自得其乐。无论知己良朋,还是农人樵夫,都能成其座上宾﹑酒中客,那份随和亲民如他比较钟爱的大自然般朴素珍贵。因了他的高尚情操,他所推崇的回归田园诗意人生,即使在千年以后,依然成为人们心中向往不已并孜孜以求的梦中乌托邦!

  自古来*厚禄本就难拒,若说真心请辞第一人,恐非李密所属,一章《陈情表》,字字泣诉,行行沛然。出生穷困﹑命途多舛﹑潦倒不堪,若以常理论,君主赐官怕是要感恩戴德了。偏是李密,三番五次以奉亲请辞,比较后还写了感天动地的请辞奏章,连皇帝也对他无话可说,无咎可追,谁说自古忠孝难两全,怕只是未到情深处吧!当读到“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刘之日短也”时,总能为其孝心潸然泪下,感动不已。他的再三辞诏,固也有为前朝守节之志,然言由心生,若无乌鸟反哺之孝心,又岂能作出如此感人之大作呢!

  每次读《滕王阁序》,不管是其音律﹑对仗﹑辞藻,还是天文地理﹑人史典故,都能得到一份看大片的心情。只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即能将你带回千年前那个流光溢彩﹑的午后,天才少年王勃,一身束装风度翩翩,临江而立借景抒怀。当他极目远眺,天高云淡秋水阑珊,渔舟唱出清寂断肠,雁群惊于江山夜寒,“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是这位因才遭嫉﹑屡受打击的天之骄子无可奈何又不屑同流合污的感时伤怀。然并非一味沉沦,当下笔锋又转“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无路请缨,有怀投笔”,华丽的词藻背后,深藏了一颗不甘寂寞的心,只是吟诵越畅快淋漓,失落越无处可托罢了。比较终上天将王勃的人生永远定格在了他比较美好的气宇轩昂的二十七岁,短暂的一生里他才华横溢却又壮志难酬。我们婉惜怀才不遇给了王子安颠沛流离挫折横生的境遇,又庆幸于郁郁难*的子安才给出了如此瑰丽壮阔的绝唱。落霞孤鹜,秋水长天,仍静静相望,穿越千年而不老,正如永远年轻的王勃,还有他留给后人的千古名作。

  不觉翻篇到了北宋,《前赤壁赋》就这样牢牢占据了我的眼睛,苏子与客泛舟游过我的脑海。空灵飘渺的江面,载着那一叶扁舟,欢声笑语中因乌台诗案被贬谪的阴霾已然散尽。是啊,世间万物皆有变与不变之两面,若变就算是天地之大也无法更改,若不变,渺小如我亦能终我之初,那万物又有何可羡慕的呢?万物各有其主,若不是你该得的,一丝一毫也莫强求,只是造物主又何其慷慨,将无穷的清风明月让你我尽情享用,徜徉其间其乐更无穷。逆境磨难又怎样,坎坷多舛当如何,起起落落我自一笑置之。从此开荒置种,亲事农桑,与渔樵杂处,为醉人推骂,渐喜于不为人识;更欢于笋鲜鱼香,于清苦处悉心研制注定会流芳百世的东坡肉鱼;即使在他被贬到更远更荒凉之地,也总能苦中作乐去发现廉美的食材将之改造成美食,诸如荔枝、羊脊骨、牡蛎,并跟儿子逗乐“无令中朝士大夫告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天真烂漫状,令人捧腹!

  如果说此中欢乐给了苏轼以豁达和乐观,屡遭逆境又让他始终保持着对诗画文艺的敏感明亮,所以名篇大作更迭而出,对客观事物规律和人生哲理的感悟更是达到了的高度。苏轼又是政绩的好官,所到之处兴水利、减税负、开办慈善事业和公立医院,即使年老被贬惠州和海南,也绵绵致力于当地的水利教育民生,“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可见影响之深远。为官一任时必造福一方心系苍生,低谷窘境中粗鄙野菜亦能成就其有味的人间清欢,天大的事自有那碗东坡肉顶着,这样的东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堪称*政治文人之典范!

  再来看《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高调做人更高调做事的范仲淹;《邹忌讽齐王纳谏》,玉树临风位高权重的邹忌,由小事领悟治国大道,以其有才有度之君子风范向齐王巧妙地进谏忠言,为齐国扬风正气,终助其繁荣昌盛;《师说》,桃李满天下的韩愈,仍不断学*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是向学之人心中的一盏明灯;《陋室铭》,简陋的居室内,装满了刘禹锡的安贫乐道与洁身自好,何陋之有啊……通读全篇,当我费尽周章方解其一句,千年前的三尺蒙童已然是倒背如流;纵观全书,流芳百世的名篇里,历代伟人丈夫几尽跃然纸上。我钦配这些伟丈夫,多数皆遭过常人所不能承受之难,然虽万难,既定初心便矢志不改,终为后世万人留下经天纬地之大文章,气吞山河之大气象。艺术与苦难是一对好兄弟,他们比肩奔跑,历经时间的沉淀与打磨,愈显其璀璨夺目,他们是不刺目之光芒,光照万丈;他们拥不张扬之力量,力透千古。

  一部《古文观止》,浮光掠影般向我们呈现了一幅*历代社会斑斓多姿的画卷,摊开一个个形形色色的故事,灵活丰满的人物,似乎每个人总能从中找到那个与自己相似却又飘渺的影子。相似于我们的本真如此一致,飘渺在身处这个巨大的名利场,那被不断激起的漩涡深藏着永无止境的欲望,并将不断吞噬迷失着芸芸众生。或许我们可以,学古人焚香试茶,听雨浅读,剪一段清明时光,撷一缕云淡风轻,放下纷繁困扰,找一找比较初的自己。无论漫步无论独处,慢一些,再慢一些,生活本该如此。

古文观止读后感9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古文观止》,被誉为自清代以来最美散文集。它选录自先秦到明朝末年的200余篇名篇佳作,荟萃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古文观止》篇篇焕发奇光异彩,闪耀灼见真知,包含着很多的立身做人的人生哲理。

  一、自古英雄皆爱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构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它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一种深厚感情,与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古文观止》中有很多的爱国名言,读来催人奋进。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寥寥数语,光华夺目,掷地有声。当然,古人的爱国往往与忠君结合在一齐,但又都从忠君出发,体现出恤民的精神。如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写下至理名言:忧劳能够兴国,逸豫能够亡身,提醒人君注重人事,与民休息。

  二、百善孝为先。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认为忠孝是大德,是立家立国的根本,其他各种道德观念,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都是围绕忠孝这一核心提出来的。《古文观止》中写孝道的资料很多。汉朝旧臣李密,因为要照顾自我卧病在床的祖母,不愿到朝廷为官,向当时的晋武帝写下了有名的《陈情表》。

  文章从自我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我与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围绕想要尽孝的心意陈述不能应诏的苦衷。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两人,相依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文章叙述委婉,情真意切,今日读来仍然感受颇多。虽然父母在,不远行在交通和信息快速发展的今日已不再必要,但常回家看看仍然是长辈的期望,异常是在自我需要与孝亲敬老发生矛盾时,当代人是如何取舍的呢。

  三、为政在于得民。

  得民心者的天下,民贵君轻,这些思想和理念在《古文观止》中比比皆是,也是古代志士仁人的人生梦想。《左转·季梁谏追楚师》中写道: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这是在神权盛行时代可贵的民本思想。《古文观止》的文章,大都为文人墨客所撰。他们有的是幕僚,有的是官员,还有的是自由作家。幕僚们以文载道,表达自我的爱民思想,并进而进谏君主为政得民最为普遍。

  著名的如唐朝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提醒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杜牧的《阿房宫赋》,借阿房宫之兴衰这一历史题材,极写秦始皇不惜民力的穷奢极欲,点名国家灭亡在于君主的失道病民,劝诫后人引以为戒。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致万世而为君。欧阳修身为滁州刺史,与宾客畅饮山水之间,一醉方休,其乐无穷,从侧面反映了他治滁期间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面貌。他写的《醉翁亭记》详述之。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士大夫们也予以鞭挞。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赋税的苛毒,表达了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民众的深切同情。熟知赋税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

  四、寄情山水心地宽。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起伏跌宕。作为最美散文,《古文观止》写景寄情的文章很多,表达了作者们应对成功与失败,超然出尘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北宋的苏轼,才华横溢,可却仕途坎坷,在老年的时候,离妻别子,孤身被贬往黄州,在潦倒不堪之时,月夜泛舟于赤壁之上,写下了名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明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也!在人生最悲凉孤寂的时候,苏轼寄情于山水,在微波粼粼的月色**验人生,观照自然,旷达而洒脱。在物欲横流、精神荒芜的境况下,走向大自然,在山水间养神怡情、陶冶情操,也不失为安守精神家园、提升思想境界的方法。

  总之,《古文观止》200余篇,以时代为纲,作者为目,阅读方便,查看快捷。所有文章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文章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篇篇脍炙人口、朗朗上口,篇篇说理明事、警醒来者。《古文观止》在它问世后的300多年里,成为最流行、最通俗、最广为人知、最有影响的古文选本,值得诸君放在案头,闲暇诵读,在美文中感悟人生,在美文中寻得智慧,从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古文观止读后感9篇扩展阅读


古文观止读后感9篇(扩展1)

——《古文观止》读后感9篇

《古文观止》读后感1

  幼年听家父教过《古文观止》中的几篇文章。那时候,我对家父的讲解听不懂记不住,只知跟着念而已。其实是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过后便什么都忘了。后来,等到年岁渐长,走上了工作岗位,我有暇再回过头来通读《古文观止》的那些文章,犹如牛吃草反刍,重新加以咀嚼,才觉得这些文章经天纬地,气壮山河,一下子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从此,我就和这本书相依相伴,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文观止》的文章,总共不过200余篇,但却从某一侧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

  我特别钟爱一些名篇,例如,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腾王阁序》,魏征的《该大宗十思疏》,方孝孺的《深虑论》等等,由于经常读,便逐渐地会背十来篇。这么一来,我除了*时在家里翻阅《古文观止》以外,还能利用空余帅司,随时随地进行背诵复*。我把这种背诵作为一道“精神快餐,用来滋养心田。

  我以为,《古文观止》是人生的一部百科全书。书中的哲理,小到修身养性,大到治国*天下,无所不涵。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至理名言,光华夺目,掷地有声。虽寥寥不过数十字,竟胜似万卷诗书。尤其是范老先生的那种境界,那种情怀,早已被后人奉为立身做人的万世楷模。

  总之,读这本书,能够使人警醒,使人振奋,使人高尚,使人坚强。我现在虽已年过古稀,但有生之年,这本书是一定要继续读下去的,而且要一如既往地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读,为的是从中学做人。学会在任何处境下,都能好好做人。

《古文观止》读后感2

  幼年听家父教过《古文观止》中的几篇文章。那时候,我对家父的讲解听不懂记不住,只知跟着念而已。其实是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过后便什么都忘了。后来,等到年岁渐长,走上了工作岗位,我有暇再回过头来通读《古文观止》的那些文章,犹如牛吃草反刍,重新加以咀嚼,才觉得这些文章经天纬地,气壮山河,一下子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从此,我就和这本书相依相伴,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文观止》的文章,总共不过200余篇,但却从某一侧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我特别钟爱一些名篇,例如,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腾王阁序》,魏征的《该大宗十思疏》,方孝孺的《深虑论》等等,由于经常读,便逐渐地会背十来篇。这么一来,我除了*时在家里翻阅《古文观止》以外,还能利用空余帅司,随时随地进行背诵复*。我把这种背诵作为一道“精神快餐,用来滋养心田。

  我以为,《古文观止》是人生的一部百科全书。书中的哲理,小到修身养性,大到治国*天下,无所不涵。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至理名言,光华夺目,掷地有声。虽寥寥不过数十字,竟胜似万卷诗书。尤其是范老先生的那种境界,那种情怀,早已被后人奉为立身做人的万世楷模。

  总之,读这本书,能够使人警醒,使人振奋,使人高尚,使人坚强。我现在虽已年过古稀,但有生之年,这本书是一定要继续读下去的,而且要一如既往地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读,为的是从中学做人。学会在任何处境下,都能好好做人。

《古文观止》读后感3

  文章千古事,《古文观止》不过200余篇,但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读书读人,要读经天纬地大文章,也要读气壮山河真丈夫。我钟爱这些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这些伟丈夫走得*些更*些,想从中探知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天每当我们读起这些篇章的时候心弦总是跟着大家的拨瑟而抖动。

  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与武昌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无独有偶,王勃的《腾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同成千古绝唱。但细品下来却是两种人生轨迹。王勃才华横溢,诗文俱佳,四杰之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传诵至今。且年少得志,14岁就被表为官。总觉得一个人太早的成功要伴随一些苦果。当王勃在腾王阁上高呤“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又不知道有多少同僚因才生嫉。王勃的两次获罪大致都与他才情傲物,文人相轻有关。后一次获罪还连累到他老父被贬到南荒做县令,27岁的王勃在去探望他父亲的途是溺水身亡。他的陨落和他的升起一样迅速,实在是令人心痛。范仲淹青少年贫苦,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庆历新*革的主持者。而他写《岳阳楼记》的时候已经被贬出京,庆历新政宣告失败,正是人生失意的时候。然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丝毫不见潦倒之义,反而光华夺目,掷地有声,矍烁古今。虽寥寥不过数十字,竟胜似万卷诗书,那种心胸,那种情怀令无数英雄浠嘘不已。对王勃所能说的只是可爱,而之于范老先生却是高山仰止。

  读书读人,或使人警醒,或使人振奋,或使人高尚,或使人坚强,得失寸心知吧。

《古文观止》读后感4

  古文观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选,古人蒙学课本,亦是古人为学入门读物,余在而立之年始读,为生*一大憾事,亦可见当代*教育之偏颇。

  就其布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来源以《左传》最多,个人以韩愈最多,取《左传》传承春秋大义的宗旨与韩愈辟道攘佛的功绩;这与清代学者抱残守缺、空空如也的卫道宗旨比较相符。苏东坡曾称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若就文以载道论,韩文公逆谏人主,纠治世风,力挽唐代崇佛之狂澜,足可当之;但若就文字论,韩氏文章似未达这等境界,东坡先生的评价多有后人敬畏先贤的溢美之词。

  古今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题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气呵成,余音不绝,令吾辈后学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观止》所选文章,以单篇论,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无疑是独步翰林,堪称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沁人心扉,笔尖所及,气贯长虹;余每每读罢,未尝不为之折服、为之太息。至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这四篇奇文,难分伯仲,全凭诸君喜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各有所取,无有高下。非谓天下忧乐就高人一等,人生际遇不同,不必苛求。

  《观止》一书优点许多,待诸君细品,其不足反倒不易察觉,而且不才以为,多为编者有意为之,读者需多加留意。编者吴氏叔侄似以正统士人自居,重儒家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且以立德为本,因而不取赋一类追求辞藻华丽,言不及义的文章;对崇尚清谈之风的魏晋名士似也有异议,故几乎不取魏晋一代的文章;编者是清代学者,受彼时狭隘的汉宋门户之争影响颇深,故宋代理学一脉文章全不取,是《观止》大缺憾;另外,清代外族入主,这是一件以士自居的清代学者不能说的事情,所以元、清两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杰的文章都不在其列。以上诸点,令观止黯然失色。

《古文观止》读后感5

  正所谓浓缩的都是精华,《古文观止》就是这样的一本“精华”书籍,它收录的文章全都是古文中的精华。《古文观止》让我饱饱的享受了“文言大餐”,陶醉于文言文的韵味的同时,也让我对历史、文化、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的了解。读完这本书,我相信会它让你受益终身。

  作为*古文选本之最的《古文观止》,最大的特点一、选文经典,二、时代性的编排、三、最为津津乐道的评注,我想这就是《古文观止》一直以来为人们喜爱的原因吧。我认为它被称为“历史上最高水准的文言文”一点都不为过。选文方面,着重选择汉朝之前的经典篇目,如《公羊传》、《国语》、《左传》等,它们总和达到了七十篇,占《古文观止》选文的三分之一之多。我认为这样的好处:一是让我们后人能够了解到*散文的发源,二是让我们了解到秦汉时代文学的分量。所选的作品极具代表性,有司马迁的《史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等,无一不是大家之作,经典之作。所以收录的作品都是经济文化最鼎盛朝代时期的散文,也是最精华的部分。不管你是初学者还是学者,从中都能得到很大收获。在编目方面,《古文观止》也很有特色,抛弃传统的类型分类,而是采用以作者分类,朝代分类,可见编者的思路清晰,想更好呈现文章的想法。我从这样的编排中,看到的是时代的发展脉络,看到的是大气磅礴的气势。最让我耳目一新还是书中的评注,让我了解古人对于古书的评价,如《醉翁亭记》中表现其骈散风格的“也”的评注,司马迁对屈原的“同心忧思”的评注,表现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嗟叹。让我们从这些古文的评注中,了解评注者思想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到古文美。

  读《古文观止》可以了解历史、了解哲学、了解理学思想、了解人情世故、了解人文精神……它是*传统文化的集合,读《古文观止》也是我们了解古文的一种方法。所以我推荐《古文观止》这本极具影响力的书作为我们的枕边读物。

《古文观止》读后感6

  读国学经典,可以增加睿智,消除戾气,开阔胸襟,修养德行。祖先创造的灿烂国学经典,可谓浩如烟海,数不胜数。在快餐式阅读风行的今天,读经典除了要有一种静如止水的心境外,寻找便捷的途径也是一种读书方法。读古文综合选集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古文选集中的佼佼者,毫无争议当属《古文观止》。该书是自清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刊行以来一直传世不衰,流传之广,影响之大,令人惊叹。

  该书编辑吴楚材、吴调侯取书名为 “观止”,意在力图选编达到尽善尽美,无以超越。《古文观止》博采众长,所选以古代散文为主,兼顾骈韵二体,绝大多数文章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经受了时代的考验,无愧于“观止”的称号。该书精选了《春秋》三传、《国语》、《礼记》、《战国策》、《史记》中许多文字精练、意蕴深厚、富于趣理、善于刻画的精彩篇章,以及千古传诵的名篇如诸葛亮的《出师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王勃的《滕王阁序》等散文力作。这些国学的璀璨夺目的珍奇瑰宝,永远值得我们推崇和珍爱。

  《古文观止》所选文章长短适宜,每篇文章都有简要评注,便于初学者熟读记诵、反复揣摩,从中领悟文章立意、布局、措辞、造势等,找到学*写作的门径。该书在选编时敢于创新,打破自古以来古文选本依据明昭明太子萧统《文选》体例的思路,克服以条目为主线,分类繁琐的缺点。以时代为纲,作者为目,阅读、使用方便快捷。正因为如此,尽管后人编选了不计其数的各种风格的古文选本,但无一能出其右者。

  《古文观止》编辑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才器过人,潜心力学,古文造诣很深。有人称赞他们“下笔数千言无懈漫”。该书取名《古文观止》,可以看出他们才盖天下、自信满满的豪气和力臻完美、精益求精的态度。“观止”的牛皮吹了300多年不破,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但是,编者处在封建时代的种种局限,难免出现少数权衡欠要,选择不当之处。编者对于先秦诸子散文一概不收,甚至《论语》、《孟子》也予封杀,难免使人产生沧海遗珠之憾。这主要是编者囿于崇古尊经的.偏见所致。同时,由于清朝考古业尚不发达,传媒出版业受到印刷和交通等方面的限制,古代散文编选难度颇大。编者干脆知难而退,对先秦诸子文章视而不见,这一点也可以理解。

  由于编者的价值取向和个人编好,《古文观止》难免有看人下菜之嫌。比如被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的作品被排斥;因看宋徽宗、高宗误国乱政,他们的文学佳作弃之不用。至于诸如托名李陵所作《答苏武书》为投敌变节者辩解,托名苏询所作《辩奸论》对改革创新政治家以人身攻击的文章反而被收录,真伪不分,是非不明,就是明显的失误了。好在这些所占比例很少,其影响仅白壁微瑕而已。

  编者颇具经济眼光,为了把销量搞上去,顺应科举策论需要,选入了一些八股气息浓郁的文章。该书自出版发行以来,虽然没有达到洛阳纸贵的畅销效果,但毕竟迎合了当时的市场需求,赚了一笔银子。从总体上看,吴氏叔侄编书的主要动力是个人爱好,并没有期望编书带来滚滚财源。用现代眼光看,他们干的是一番功在千秋的公益事业。在当时没有电脑、打印机等现代办公设备的情况下,编辑的难度可想而知。尽管当时已有活字印刷术,印出这样一辑宏篇巨制没有雄厚财力支撑是难以如愿的。况且当时并没有著作权一说,编者完全是倒贴编辑、印刷费,不拿一分钱稿费干起来的。类似的编撰一般由皇家主持,他们也没向*跑补贴。用流行的话说,哥图的不是钱,是名气。凭信仰、爱好和公心干事的态度,让人心生敬意。好在博得了“观止”大名,也算是对编者的一种肯定。

  当前,我们正在开展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在这种形势下,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认真研读国学经典,医治目前浮躁趋利的世风,无疑是一剂良药。读《古文观止》,更是一剂清凉之药。

《古文观止》读后感7

  之所以会阅读《古文观止》,说来也是机缘巧合。

  不久前收到班委的群发短信,知道了又是一学期一会的时间,于是从群共享下载了书单直奔图书馆,凭直觉觉得标题不错,便借了这本1987年版的《古文观止》。简朴的封面上散落有缃色的斑斑点点,书页微微泛黄,这无一不昭示着它存在了好些年头,还未阅读,心底里已增添了几分好感。

  《古文观止》是清康熙年间的吴乘权和吴大职叔侄二人选编的一本古文读本,从先秦到明末,共12卷,222篇,以散文为主,间或穿插有骈文辞赋。康熙三十四年,二吴将书稿寄给已是两广总督的吴乘权的伯父吴兴祚,吴兴祚“批阅数过”后于当年五月端阳日付梓,这就是《古文观止》的初刻本。此后,《古文观止》又经过多次翻刻。87年版《古文观止》是安*秋点校的,他以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本为底本,用映雪堂原刻本复核,再用文富堂本、怀泾堂本、鸿文堂本参校过,甚至还参阅了相关史书、总集、别集所收古文。首页刊登安秋*的点校说明,此外还附有吴兴祚的序,吴乘权、吴大职二人合写的序和吴乘权的例言。

  《古文观止》里选录的篇目大多是耳熟能详琅琅上口的名篇佳作,其中有不少在中学和大学阶段的课本中出现过,每每读到,都会油然而生出一种亲切感。吴乘权和吴大职二人在篇中注有不少的字音、词义、典故,部分句子的释义和自己的评注,用小字与原文隔开。适当的即时注释,能够帮人更好地理解原文,又不至于只看释文而不去思索。由于没有应试压力,再加上注释和已有的古文基础,阅读《古文观止》,不仅能温*了学过的古文知识,充实自身的文学修养水*,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窥见历史的片段。先秦时期,诸国混战、群雄并起,各 国国君为开拓疆土,发起各种正义的非正义的战争;能臣干吏或向君主勇谏,停止不义战争、拒绝向他国借道,或出使他国,以一己之力劝退一国之师。两汉之际,帝王下诏求贤,贤臣上表献策。魏晋南北朝,朝代更迭频繁,文人雅士退居一隅,纵情山水。唐宋大家,居庙堂之高则陈书上表忧国忧民,处江湖之远则归于自然携友同游……

  87年版的《古文观止》的最大特色在于二吴的评注,他们会在某些句子后面和全文借书处添加自己的观点看法,如《曹刿论战》中就有评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骂尽谋国偾事一流人,真千古笑柄”;《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中评论:“一念奢侈,饥寒立至。起手数言,穷极原委。‘奸法与盗盗’一语,透尽千古利弊”,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令人深思。

  《古文观止》作为我国古代散文的入门书,集中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古代人民非凡的智慧。

《古文观止》读后感8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据说《春秋左氏传》是孔子同时代人左丘明为解释孔子所作的鲁史《春秋》面撰写的,长期研究表明,这是战国初年一位佚名史学家的编年史著作,因为他预言的好几件战国初期才发生的事情只能是事后记述时的装神弄鬼而不可能是先知先觉的预言应验,不过早在西晋时发现的战国魏襄王墓中已有类似它的简牍,又说明它成书也不能晚于战国中叶。

  历来都把《左传》和《春秋》按年编在一起,是因为尽管有人怀疑过它们之间并无干系,但“《左传》释经(《春秋》)”的权威说法一直未被动摇。可是,*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承认,这两部书虽然记事的时间大体相当,但《左传》并不像《公羊》、《谷梁》两传那样紧紧地围着《春秋》转,而是很有意识地试图再现春秋至战国盛衰的兴亡历史,因此,它在叙事结构、叙事语言及叙事态度上都和《春秋》大不相同:由于它不再是客观地单纯记录而是主动再现历史,所以它的叙事不像《春秋 》那样简略枯燥详而是详尽曲折的描述;由于它是渗透了主观的历史追忆而不是冷静的现场记录,所以它的语言不像《春秋》那样缺乏热情 而是充满了想像力;由于它是事后撰写无须任何顾忌可以明确表示意见,所以它不《春秋》那样有闻即录而可以剪裁选择以表明爱憎。而恰恰是它委曲详尽的叙事结构、生动的叙事语言明确 的叙事态度,使它不仅成为我国第一部成熟 的编年史,也成为一部杰出叙事文学著作,后世散文 家有的从它这里学到了起伏跌宕的布局结构,有的从它这里学到了富赡华丽的语词句式,有的从它这里学到了一唱三叹的言论方法。

《古文观止》读后感9

  *日,将《古文观止》一书读了一遍,虽然有许多语句还不能了解其中的意思,特别是有不少的生僻字,要查字典,很麻烦,但仍然感到这本书读迟了。千真万确,读书不一定要看读了多少本,关键要看读的什么书,对这本书理解的程度如何,自己在读后有什么收获与借鉴。

  说《古文观止》是一本好书,是因为它经过了数百年的历史的检验。《古文观止》编纂于康熙年间,至今数百年,文人墨客都以此书为圭臬,学*做人做事,学*文章写作,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我读此书有三点好处:一是了解历史,特别是《国语》、《左传》、《史记》等篇目中的文章,是春秋战国、汉唐到元、明、清历史的很好记录。二是学*了对时、对事、对人的看法、做法,受益匪浅。宗臣的致刘一丈书使我知道了人要乐于安命,不作非份之求。君子要有自己的人格,因时而动,顺应潮流。三是如何写作文章,特别是宋以后的文章,更多地偏向于记事、记景,借以抒**怀。是*几千年的巅峰之作,宜再细加揣摩,必大有收获。

  将它放在床头,时常读之。


古文观止读后感9篇(扩展2)

——《古文观止》读后感6篇

  *日,将《古文观止》一书读了一遍,虽然有许多语句还不能了解其中的意思,特别是有不少的生僻字,要查字典,很麻烦,但仍然感到这本书读迟了。千真万确,读书不一定要看读了多少本,关键要看读的什么书,对这本书理解的程度如何,自己在读后有什么收获与借鉴

  说《古文观止》是一本好书,是因为它经过了数百年的历史的检验。《古文观止》编纂于康熙年间,至今数百年,文人墨客都以此书为圭臬,学*做人做事,学*文章写作,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我读此书有三点好处:一是了解历史,特别是《国语》、《左传》、《史记》等篇目中的文章,是春秋战国、汉唐到元、明、清历史的很好记录。二是学*了对时、对事、对人的看法、做法,受益匪浅。宗臣的致刘一丈书使我知道了人要乐于安命,不作非份之求。君子要有自己的人格,因时而动,顺应潮流。三是如何写作文章,特别是宋以后的文章,更多地偏向于记事、记景,借以抒**怀。是*几千年的巅峰之作,宜再细加揣摩,必大有收获。

  将它放在床头,时常读之。

  钱钟书先生曾说,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古代是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进,才慢慢地进化到现代;读《伊索寓言》可以增进我们对现代文明的骄傲,《伊索寓言》中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最*我重读了一遍《古人观止》,也觉到古人真是幼稚得可爱,那些正儿八经的散发着头节气的见解,如不加以纠正必“贻害”后人。因此,我以钱先生为榜样,拈出几则故事,作为反面教材,以警醒世人。

  一、丧欲速贫。此言出自《檀弓》,意思是不作官了,应该迅速穷下去,以免别人误会他在位时是个贪官。只有儒家弟子才有这般迂腐!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君不见,*下野大多暴富?只因在台上时,纵有千二八百万也不敢露财,下台了修高楼、泡包厢,又有谁管得着?在台上时生意不敢“做明”,与大款不敢傍得太紧,下台了正好利用旧日关系,以权易钱。昔日做官,今日为款,潮流每每如此。

  二、如棠观鱼鲁隐公想要棠地看捕鱼,臧僖伯为此发了一大通议论,反对隐公去。鲁隐公只好说:“吾将略地焉。”看来臧僖伯是个不识时务,没读过“下级学”的书呆子。领导有雅兴下乡钓鱼,他不备小车、不置钓具,积极陪领导锻炼身体,还要“称疾不从”,天底下有这样的傻子吗?奇怪的是,《古文观止》中这类角色还真不少,比方说里革,比臧僖伯还要恶劣,鲁宣公看着就要拉一大网鱼起来,他竟然挥刀割断鱼网——好在“适者生存”,这种人注定要“自然淘汰”。

  三、民将筑台于夏氏陈灵公是古代最著名的*。他与夏征舒的母亲有染,还要老百姓在夏家修个高台,以致于章子大摇其头,预言陈国必亡。看来,陈灵公吃亏在于他太老实,假若他生在现代,就决不会大张其鼓地修屋筑高台了,而是要大力发展“两非经济”、“路边经济”,今天“夜来香”,明日“康乐城”,不亦快哉!

  四、杜蒉扬觯晋*公与师旷、李调一起饮酒作乐,杜蒉进来让师旷喝了一杯,又让李调喝一了杯。*公觉得奇怪,问了原因,主动罚自己一“觯”。这就是“杜举”一词的来由。看来浪费人材的现象也是“古而有之”,象杜蒉这样善于劝酒的人材,当“公关”或是办公室主任,才真正物尽其材。甚矣!*公之无珠。

  五、白珩犹在乎?赵简子招待楚国客人,故意把身上的佩玉撞得丁当作响,并问客人:“你们楚国著名的玉器白珩还在吗?”看赵简子的举止,让我感叹那时真是落后——一块石头是什么宝贝?少见多怪!假若他有幸在今天混个一官半职,他一定会拿出手机说:“这是哥们才送一个,款式新,功能强,上网、发短信息、传真样样搞定。你的呢?怎么那样老土?砖头似的!”

  *日,将《古文观止》一书读了一遍,虽然有许多语句还不能了解其中的意思,特别是有不少的生僻字,要查字典,很麻烦,但仍然感到这本书读迟了。千真万确,读书不一定要看读了多少本,关键要看读的什么书,对这本书理解的程度如何,自己在读后有什么收获与借鉴

  说《古文观止》是一本好书,是因为它经过了数百年的历史的检验。《古文观止》编纂于康熙年间,至今数百年,文人墨客都以此书为圭臬,学*做人做事,学*文章写作,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我读此书有三点好处:一是了解历史,特别是《国语》、《左传》、《史记》等篇目中的`文章,是春秋战国、汉唐到元、明、清历史的很好记录。二是学*了对时、对事、对人的看法、做法,受益匪浅。宗臣的致刘一丈书使我知道了人要乐于安命,不作非份之求。君子要有自己的人格,因时而动,顺应潮流。三是如何写作文章,特别是宋以后的文章,更多地偏向于记事、记景,借以抒**怀。是*几千年的巅峰之作,宜再细加揣摩,必大有收获。

  将它放在床头,时常读之。

  燥热的盛夏,温上一壶香茗,捧读《古文观止》,茗香微动间,试看文坛众生,轻叩古人闲远之意境,自有那清凉一隅。一语观止,道尽了这本收录了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历代文言文散文典范之作的奇书,其见证*古文学优秀作品之灿如星辰及其波澜壮阔的发展史。翻读着一篇篇美文,也翻出了一张张鲜活的面容,他们携着礼义仁智信忠孝勇和……信步向我们而来。

  “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诠释了“士为知己者死”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是就有了气吞山河,感人至深的《前后出师表》。从三顾毛庐,对刘备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进而心怀天下;白帝托孤,尽管幼主毫无治世之才,却并无半分取代之意;到因阿斗之掣肘,虽六出祁山亦无功而返,然为社稷计仍忠贞不改初心;上谏后主以情动人循循善诱,殚精竭虑以攻为守,为兴蜀汉步步为营……每每出师皆抱必死之心,身前身后一如心系朝堂,想先生文韬武略,智盖三国,倘不以小忠大义计,只受托于人便忠至死,此番忠义,可鉴日月!

  归去来兮如陶渊明,《桃花源记》里,他诗意纷呈地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清新美丽﹑一派祥和的世外桃源。在黑暗腐败的东晋末朝,当能否为官一任从而造福百姓,可以施展政治抱负,只看你的家世背景时,我们这位可爱的只上任了81天便辞去官职的彭泽令,他选择遵从内心,从此闲云野鹤栖身田园,躬身耕作自得其乐。无论知己良朋,还是农人樵夫,都能成其座上宾﹑酒中客,那份随和亲民如他比较钟爱的大自然般朴素珍贵。因了他的高尚情操,他所推崇的回归田园诗意人生,即使在千年以后,依然成为人们心中向往不已并孜孜以求的梦中乌托邦!

  自古来*厚禄本就难拒,若说真心请辞第一人,恐非李密所属,一章《陈情表》,字字泣诉,行行沛然。出生穷困﹑命途多舛﹑潦倒不堪,若以常理论,君主赐官怕是要感恩戴德了。偏是李密,三番五次以奉亲请辞,比较后还写了感天动地的请辞奏章,连皇帝也对他无话可说,无咎可追,谁说自古忠孝难两全,怕只是未到情深处吧!当读到“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刘之日短也”时,总能为其孝心潸然泪下,感动不已。他的再三辞诏,固也有为前朝守节之志,然言由心生,若无乌鸟反哺之孝心,又岂能作出如此感人之大作呢!

  每次读《滕王阁序》,不管是其音律﹑对仗﹑辞藻,还是天文地理﹑人史典故,都能得到一份看大片的心情。只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即能将你带回千年前那个流光溢彩﹑的午后,天才少年王勃,一身束装风度翩翩,临江而立借景抒怀。当他极目远眺,天高云淡秋水阑珊,渔舟唱出清寂断肠,雁群惊于江山夜寒,“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是这位因才遭嫉﹑屡受打击的天之骄子无可奈何又不屑同流合污的感时伤怀。然并非一味沉沦,当下笔锋又转“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无路请缨,有怀投笔”,华丽的词藻背后,深藏了一颗不甘寂寞的心,只是吟诵越畅快淋漓,失落越无处可托罢了。比较终上天将王勃的人生永远定格在了他比较美好的气宇轩昂的二十七岁,短暂的一生里他才华横溢却又壮志难酬。我们婉惜怀才不遇给了王子安颠沛流离挫折横生的境遇,又庆幸于郁郁难*的子安才给出了如此瑰丽壮阔的绝唱。落霞孤鹜,秋水长天,仍静静相望,穿越千年而不老,正如永远年轻的王勃,还有他留给后人的千古名作。

  不觉翻篇到了北宋,《前赤壁赋》就这样牢牢占据了我的眼睛,苏子与客泛舟游过我的脑海。空灵飘渺的江面,载着那一叶扁舟,欢声笑语中因乌台诗案被贬谪的阴霾已然散尽。是啊,世间万物皆有变与不变之两面,若变就算是天地之大也无法更改,若不变,渺小如我亦能终我之初,那万物又有何可羡慕的呢?万物各有其主,若不是你该得的,一丝一毫也莫强求,只是造物主又何其慷慨,将无穷的清风明月让你我尽情享用,徜徉其间其乐更无穷。逆境磨难又怎样,坎坷多舛当如何,起起落落我自一笑置之。从此开荒置种,亲事农桑,与渔樵杂处,为醉人推骂,渐喜于不为人识;更欢于笋鲜鱼香,于清苦处悉心研制注定会流芳百世的东坡肉鱼;即使在他被贬到更远更荒凉之地,也总能苦中作乐去发现廉美的食材将之改造成美食,诸如荔枝、羊脊骨、牡蛎,并跟儿子逗乐“无令中朝士大夫告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天真烂漫状,令人捧腹!

  如果说此中欢乐给了苏轼以豁达和乐观,屡遭逆境又让他始终保持着对诗画文艺的敏感明亮,所以名篇大作更迭而出,对客观事物规律和人生哲理的感悟更是达到了的高度。苏轼又是政绩的好官,所到之处兴水利、减税负、开办慈善事业和公立医院,即使年老被贬惠州和海南,也绵绵致力于当地的水利教育民生,“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可见影响之深远。为官一任时必造福一方心系苍生,低谷窘境中粗鄙野菜亦能成就其有味的人间清欢,天大的事自有那碗东坡肉顶着,这样的东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堪称*政治文人之典范!

  再来看《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高调做人更高调做事的范仲淹;《邹忌讽齐王纳谏》,玉树临风位高权重的邹忌,由小事领悟治国大道,以其有才有度之君子风范向齐王巧妙地进谏忠言,为齐国扬风正气,终助其繁荣昌盛;《师说》,桃李满天下的韩愈,仍不断学*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是向学之人心中的一盏明灯;《陋室铭》,简陋的居室内,装满了刘禹锡的安贫乐道与洁身自好,何陋之有啊……通读全篇,当我费尽周章方解其一句,千年前的三尺蒙童已然是倒背如流;纵观全书,流芳百世的`名篇里,历代伟人丈夫几尽跃然纸上。我钦配这些伟丈夫,多数皆遭过常人所不能承受之难,然虽万难,既定初心便矢志不改,终为后世万人留下经天纬地之大文章,气吞山河之大气象。艺术与苦难是一对好兄弟,他们比肩奔跑,历经时间的沉淀与打磨,愈显其璀璨夺目,他们是不刺目之光芒,光照万丈;他们拥不张扬之力量,力透千古。

  一部《古文观止》,浮光掠影般向我们呈现了一幅*历代社会斑斓多姿的画卷,摊开一个个形形色色的故事,灵活丰满的人物,似乎每个人总能从中找到那个与自己相似却又飘渺的影子。相似于我们的本真如此一致,飘渺在身处这个巨大的名利场,那被不断激起的漩涡深藏着永无止境的欲望,并将不断吞噬迷失着芸芸众生。或许我们可以,学古人焚香试茶,听雨浅读,剪一段清明时光,撷一缕云淡风轻,放下纷繁困扰,找一找比较初的自己。无论漫步无论独处,慢一些,再慢一些,生活本该如此。

  *一段时间读了读古文观止,忽然间有一种道德败坏的感觉,看着我们的老祖宗们那一段段的慷慨激昂的文字之间,恍惚的窥探出丝丝的历史的足迹与尘埃。 不知是社会进步了,还是这个社会已经跌落一个不可挽回的深渊了。为什么现在的人都已经的变的如此张狂和不在乎所谓的什么脸面了。

  是我们的老祖宗们太过落伍,还是我们现在的人都已经彻彻底底的忘却了,那千年以前的老人们在那歇斯底里的呐喊中高举的伦理与道德了!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现在总是在提倡我们的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啊,这就是所谓的发展啊!发展的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是那国人了。是美国,是韩国,还是意大利?我这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小孩不禁的想问问,为什么现在的都在哈韩哈日哈美,为什么现在的人为了钱可以变的湮灭了人性,可以伤天害理的干出那一出出所谓的进步。

  我真的不明白是我们丧心病狂了,还是老祖宗的话都已经过时的老掉牙了,已经不足已叫人学*和推崇了。

  燥热的盛夏,温上一壶香茗,捧读《古文观止》,茗香微动间,试看文坛众生,轻叩古人闲远之意境,自有那清凉一隅。一语观止,道尽了这本收录了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历代文言文散文典范之作的奇书,其见证*古文学优秀作品之灿如星辰及其波澜壮阔的发展史。翻读着一篇篇美文,也翻出了一张张鲜活的面容,他们携着礼义仁智信忠孝勇信步向我们而来。

  《古文观止》中的文章,总共可是两百余篇。但正是这两百多篇文章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我们读书读人,就要读气动山河的文章,要读有伟大抱负的英雄。我钟爱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这些伟丈夫走得更*些,想领略他们的胸襟和气度,想从中探知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日每当我们读起这些篇章的时候心弦总是跟着他们的思想而抖动。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古籍文化的绝美殿堂,触目所见,所有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真知灼见,叫人爱不释手,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它们给予我们以启发,诉说着千古流传的真理。我异常喜爱一些名篇,例如,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滕王阁序》、魏征的《该大宗十思疏》和方孝孺的《深虑论》等等。这些名篇中不仅仅包含了许多哲理,对我们的人生更是有很大的启发。

  “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完美诠释了“士为知己者死”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是就有了气吞山河,感人至深的《前后出师表》。从三顾毛庐,对刘备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进而心怀天下;白帝托孤,尽管幼主毫无治世之才,却并无半分取代之意;到因阿斗之掣肘,虽六出祁山亦无功而返,然为社稷计仍忠贞不改初心;上谏后主以情动人循循善诱,殚精竭虑以攻为守,为兴蜀汉步步为营。先生每每出师皆抱必死之心,身前身后一如心系朝堂,想先生文韬武略,智盖三国,倘不以小忠大义计,只受托于人便忠至死,此番忠义,可鉴日月!

  归去来兮如陶渊明,《桃花源记》里,他诗意纷呈地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清新美丽﹑一派祥和的世外桃源。在黑暗腐败的东晋末朝,当能否为官一任从而造福百姓,可以施展政治抱负,只看你的家世背景时,我们这位可爱的只上任了81天便辞去官职的彭泽令,他选择遵从内心,从此闲云野鹤栖身田园,躬身耕作自得其乐。无论知己良朋,还是农人樵夫,都能成其座上宾﹑酒中客,那份随和亲民如他最钟爱的大自然般朴素珍贵。因了他的高尚情操,他所推崇的回归田园诗意人生,即使在千年以后,依然成为人们心中向往不已并孜孜以求的梦中乌托邦!

  自古来*厚禄本就难拒,若说真心请辞第一人,恐非李密所属,一章《陈情表》,字字泣诉,行行沛然。出生穷困﹑命途多舛﹑潦倒不堪,若以常理论,君主赐官怕是要感恩戴德了。偏是李密,三番五次以奉亲请辞,最后还写了感天动地的请辞奏章,连皇帝也对他无话可说,无咎可追,谁说自古忠孝难两全,怕只是未到情深处吧!当读到“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刘之日短也”时,总能为其孝心潸然泪下,感动不已。他的再三辞诏,固也有为前朝守节之志,然言由心生,若无乌鸟反哺之孝心,又岂能作出如此感人之大作呢!

  不觉翻篇到了北宋,《前赤壁赋》就这样牢牢占据了我的眼睛,苏子与客泛舟游过我的脑海。空灵飘渺的江面,载着那一叶扁舟,欢声笑语中因乌台诗案被贬谪的阴霾已然散尽。是啊,世间万物皆有变与不变之两面,若变就算是天地之大也无法更改,若不变,渺小如我亦能终我之初,那万物又有何可羡慕的呢?万物各有其主,若不是你该得的,一丝一毫也莫强求,只是造物主又何其慷慨,将无穷的清风明月让你我尽情享用,徜徉其间其乐更无穷。逆境磨难又怎样,坎坷多舛当如何,起起落落我自一笑置之。从此开荒置种,亲事农桑,与渔樵杂处,为醉人推骂,渐喜于不为人识;更欢于笋鲜鱼香,于清苦处悉心研制注定会流芳百世的东坡肉鱼。即使在他被贬到更远更荒凉之地,也总能苦中作乐去发现廉美的食材将之改造成美食,诸如荔枝、羊脊骨、牡蛎,并跟儿子逗乐“无令中朝士大夫告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天真烂漫状,令人捧腹!

  再来看《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高调做人更高调做事的范仲淹,《邹忌讽齐王纳谏》,玉树临风位高权重的邹忌,由小事领悟治国大道,以其有才有度之君子风范向齐王巧妙地进谏忠言,为齐国扬风正气,终助其繁荣昌盛;《师说》中桃李满天下的韩愈,仍不断学*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是向学之人心中的一盏明灯;《陋室铭》,简陋的居室内,装满了刘禹锡的安贫乐道与洁身自好,何陋之有啊……通读全篇,当我费尽周章方解其一句,千年前的三尺蒙童已然是倒背如流,纵观全书,流芳百世的名篇里,历代伟人丈夫几尽跃然纸上。我钦配这些伟丈夫,多数皆遭过常人所不能承受之难,然虽万难,既定初心便矢志不改,终为后世万人留下经天纬地之大文章,气吞山河之大气象。艺术与苦难是一对好兄弟,他们比肩奔跑,历经时间的沉淀与打磨,愈显其璀璨夺目,他们是不刺目之光芒,光照万丈;他们拥不张扬之力量,力透千古。

  一部《古文观止》,浮光掠影般向我们呈现了一幅*历代社会斑斓多姿的画卷,摊开一个个形形色色的故事、灵活丰满的人物,似乎每个人总能从中找到那个与自己相似却又飘渺的影子。相似于我们的本真如此一致,飘渺在身处这个巨大的名利场,那被不断激起的漩涡深藏着永无止境的欲望,并将不断吞噬迷失着芸芸众生。或许我们可以,学古人焚香试茶,听雨浅读,剪一段清明时光,撷一缕云淡风轻,放下纷繁困扰,找一找最初的自己。

  无论漫步无论独处,慢一些,再慢一些,生活本该如此!


古文观止读后感9篇(扩展3)

——古文观止读后感6篇

  午后温上一壶香茗,捧读《古文观止》,茗香微动间,试看文坛众生,轻叩古人闲远之意境,自有那清凉一隅。一语观止,道尽了这本收录了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历代文言文散文典范之作的奇书,其见证*古文学优秀作品之灿如星辰及其波澜壮阔的发展史。翻读着一篇篇美文,也翻出了一张张鲜活的面容,他们携着礼义仁智信忠孝勇和信步向我们而来。

  “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完美诠释了“士为知己者死”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是就有了气吞山河,感人至深的《前后出师表》。从三顾茅庐,对刘备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进而心怀天下;白帝托孤,尽管幼主毫无治世之才,却并无半分取代之意;到因阿斗之掣肘,虽六出祁山亦无功而返,然为社稷计仍忠贞不改初心;上谏后主以情动人循循善诱,殚精竭虑以攻为守,为兴蜀汉步步为营……每每出师皆抱必死之心,身前身后一如心系朝堂,想先生文韬武略,智盖三国,倘不以小忠大义计,只受托于人便忠至死,此番忠义,可鉴日月!

  归去来兮如陶渊明,《桃花源记》里,他诗意纷呈地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清新美丽﹑一派祥和的世外桃源。在黑暗腐败的东晋末朝,当能否为官一任从而造福百姓,可以施展政治抱负,只看你的家世背景时,我们这位可爱的只上任了81天便辞去官职的彭泽令,他选择遵从内心,从此闲云野鹤栖身田园,躬身耕作自得其乐。无论知己良朋,还是农人樵夫,都能成其座上宾﹑酒中客,那份随和亲民如他最钟爱的大自然般朴素珍贵。因了他的高尚情操,他所推崇的回归田园诗意人生,即使在千年以后,依然成为人们心中向往不已并孜孜以求的梦中乌托邦!

  自古来*厚禄本就难拒,若说真心请辞第一人,恐非李密所属,一章《陈情表》,字字泣诉,行行沛然。出生穷困﹑命途多舛﹑潦倒不堪,若以常理论,君主赐官怕是要感恩戴德了。偏是李密,三番五次以奉亲请辞,最后还写了感天动地的请辞奏章,连皇帝也对他无话可说,无咎可追,谁说自古忠孝难两全,怕只是未到情深处吧!当读到“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刘之日短也”时,总能为其孝心潸然泪下,感动不已。他的再三辞诏,固也有为前朝守节之志,然言由心生,若无乌鸟反哺之孝心,又岂能作出如此感人之大作呢!

  每次读《滕王阁序》,不管是其音律﹑对仗﹑辞藻,还是天文地理﹑人史典故,都能得到一份看大片的心情。只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即能将你带回千年前那个流光溢彩﹑天人合一的午后,天才少年王勃,一身束装风度翩翩,临江而立借景抒怀。当他极目远眺,天高云淡秋水阑珊,渔舟唱出清寂断肠,雁群惊于江山夜寒,“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是这位因才遭嫉﹑屡受打击的天之骄子无可奈何又不屑同流合污的感时伤怀。然并非一味沉沦,当下笔锋又转“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无路请缨,有怀投笔”,华丽的词藻背后,深藏了一颗不甘寂寞的心,只是吟诵越畅快淋漓,失落越无处可托罢了。最终上天将王勃的人生永远定格在了他最美好的气宇轩昂的二十七岁,短暂的一生里他才华横溢却又壮志难酬。我们婉惜怀才不遇给了王子安颠沛流离挫折横生的境遇,又庆幸于郁郁难*的子安才给出了如此瑰丽作文壮阔的绝唱。落霞孤鹜,秋水长天,仍静静相望,穿越千年而不老,正如永远年轻的王勃,还有他留给后人的千古名作。

  不觉翻篇到了北宋,《前赤壁赋》就这样牢牢占据了我的眼睛,苏子与客泛舟游过我的脑海。空灵飘渺的江面,载着那一叶扁舟,欢声笑语中因乌台诗案被贬谪的阴霾已然散尽。是啊,世间万物皆有变与不变之两面,若变就算是天地之大也无法更改,若不变,渺小如我亦能终我之初,那万物又有何可羡慕的呢?万物各有其主,若不是你该得的,一丝一毫也莫强求,只是造物主又何其慷慨,将无穷的清风明月让你我尽情享用,徜徉其间其乐更无穷。逆境磨难又怎样,坎坷多舛当如何,起起落落我自一笑置之。从此开荒置种,亲事农桑,与渔樵杂处,为醉人推骂,渐喜于不为人识;更欢于笋鲜鱼香,于清苦处悉心研制注定会流芳百世的东坡肉鱼;即使在他被贬到更远更荒凉之地,也总能苦中作乐去发现廉美的食材将之改造成美食,诸如荔枝、羊脊骨、牡蛎,并跟儿子逗乐“无令中朝士大夫告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天真烂漫状,令人捧腹!

  如果说此中欢乐给了苏轼以豁达和乐观,屡遭逆境又让他始终保持着对诗画文艺的敏感明亮,所以名篇大作更迭而出,对客观事物规律和人生哲理的感悟更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苏轼又是政绩卓著的好官,所到之处兴水利、减税负、开办慈善事业和公立医院,即使年老被贬惠州和海南,也绵绵致力于当地的水利教育民生,“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可见影响之深远。为官一任时必造福一方心系苍生,低谷窘境中粗鄙野菜亦能成就其有味的人间清欢,天大的事自有那碗东坡肉顶着,这样的东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堪称*政治文人之典范!

  再来看《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高调做人更高调做事的范仲淹;《邹忌讽齐王纳谏》,玉树临风位高权重的邹忌,由小事领悟治国大道,以其有才有度之君子风范向齐王巧妙地进谏忠言,为齐国扬风正气,终助其繁荣昌盛;《师说》,桃李满天下的韩愈,仍不断学*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是向学之人心中的一盏明灯;《陋室铭》,简陋的居室内,装满了刘禹锡的安贫乐道与洁身自好,何陋之有啊……通读全篇,当我费尽周章方解其一句,千年前的三尺蒙童已然是倒背如流;纵观全书,流芳百世的名篇里,历代伟人丈夫几尽跃然纸上。我钦配这些伟丈夫,多数皆遭过常人所不能承受之难,然虽万难,既定初心便矢志不改,终为后世万人留下经天纬地之大文章,气吞山河之大气象。艺术与苦难是一对好兄弟,他们比肩奔跑,历经时间的沉淀与打磨,愈显其璀璨夺目,他们是不刺目之光芒,光照万丈;他们拥不张扬之力量,力透千古。

  一部《古文观止》,浮光掠影般向我们呈现了一幅*历代社会斑斓多姿的画卷,摊开一个个形形色色的故事,灵活丰满的人物,似乎每个人总能从中找到那个与自己相似却又飘渺的影子。相似于我们的本真如此一致,飘渺在身处这个巨大的名利场,那被不断激起的漩涡深藏着永无止境的欲望,并将不断吞噬迷失着芸芸众生。或许我们可以,学古人焚香试茶,听雨浅读,剪一段清明时光,撷一缕云淡风轻,放下纷繁困扰,找一找最初的`自己。无论漫步无论独处,慢一些,再慢一些,生活本该如此。

  偶尔听见老师说《古文观止》是本不错的书,我便缠着妈妈买了,但买回之后却大失所望,那一个个认不得的字,那一句句看不懂的文言古句,让我不知从何读起,更是让这本书一度被我所遗忘,直到某日,无意翻开这本蒙尘已久的书,细细品味一番,虽说依旧看不懂那深奥的文言文字,但那译文所讲述的一个个故事却是让我大感兴趣,特别是“曹刿论战”一文。

  在“曹刿论战”中,最吸引我的除了曹刿不费吹灰之力以少胜多战败齐国以外,便是他与鲁庄公的那番交谈,特别是在鲁庄公质问他:敌强我弱,兵力悬殊,我们可能胜利吗?的时候,曹刿并未直接回答,而是问鲁庄公,他所做之事是否会让百姓愿意为他打仗。他这一问,抓住了任何一个帝王都爱面子的特点,让鲁庄王不得不用各种事件来证明自己爱百姓,以至于百姓会真心诚意随其作战,而曹刿就是在这时取信于鲁庄公,让其相信自己是为国存亡而来觐见,从而获得出战的机会,在战时大放异彩。“曹刿论战”让我看到了一个机智而心思缜密的人,让我在敬佩他的同时也学会了很多。而除了曹刿论战,《古文观止》上一些我听闻已久的名篇也吸引着我。

  《陋室铭》是唐代名家刘禹锡的传世大作,也被收录进了《古文观止》中。这篇文章仅仅八十一个字,却写出了刘禹锡那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就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样,那《陋室铭》中字句句间都流露着刘禹锡的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怀,特是那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好像就是再向那些在他落魄时落井下石的人说着“我刘禹锡就算住在这里破旧的小茅屋

  之中,也不会放下尊严与你们这群人同流合污!”而这也让我在对刘禹锡的《陋室铭》大加赞扬时,也对面前抱着的这本我原本不太放在眼里的古文言文,书产生了极大地兴趣与好感,对于它的“身世”我也有了了解,他是从一对以教书为职的叔侄吴楚材与吴调侯编着的,虽然只是编着,但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本书,才让我对古文产生了兴趣。

  《古文观止》中名篇众多,名句也众多,但我最爱的还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的“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话语中透露着王羲之对世态炎凉,时间飞逝的感慨,让我也受益匪浅。

  燥热的盛夏,温上一壶香茗,捧读《古文观止》,茗香微动间,试看文坛众生,轻叩古人闲远之意境,自有那清凉一隅。一语观止,道尽了这本收录了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历代文言文散文典范之作的奇书,其见证*古文学优秀作品之灿如星辰及其波澜壮阔的发展史。翻读着一篇篇美文,也翻出了一张张鲜活的面容,他们携着礼义仁智信忠孝勇信步向我们而来。

  《古文观止》中的文章,总共可是两百余篇。但正是这两百多篇文章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我们读书读人,就要读气动山河的文章,要读有伟大抱负的英雄。我钟爱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这些伟丈夫走得更*些,想领略他们的胸襟和气度,想从中探知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日每当我们读起这些篇章的时候心弦总是跟着他们的思想而抖动。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古籍文化的绝美殿堂,触目所见,所有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真知灼见,叫人爱不释手,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它们给予我们以启发,诉说着千古流传的真理。我异常喜爱一些名篇,例如,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滕王阁序》、魏征的《该大宗十思疏》和方孝孺的《深虑论》等等。这些名篇中不仅仅包含了许多哲理,对我们的人生更是有很大的启发。

  “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完美诠释了“士为知己者死”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是就有了气吞山河,感人至深的《前后出师表》。从三顾毛庐,对刘备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进而心怀天下;白帝托孤,尽管幼主毫无治世之才,却并无半分取代之意;到因阿斗之掣肘,虽六出祁山亦无功而返,然为社稷计仍忠贞不改初心;上谏后主以情动人循循善诱,殚精竭虑以攻为守,为兴蜀汉步步为营。先生每每出师皆抱必死之心,身前身后一如心系朝堂,想先生文韬武略,智盖三国,倘不以小忠大义计,只受托于人便忠至死,此番忠义,可鉴日月!

  归去来兮如陶渊明,《桃花源记》里,他诗意纷呈地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清新美丽﹑一派祥和的世外桃源。在黑暗腐败的东晋末朝,当能否为官一任从而造福百姓,可以施展政治抱负,只看你的家世背景时,我们这位可爱的只上任了81天便辞去官职的彭泽令,他选择遵从内心,从此闲云野鹤栖身田园,躬身耕作自得其乐。无论知己良朋,还是农人樵夫,都能成其座上宾﹑酒中客,那份随和亲民如他最钟爱的大自然般朴素珍贵。因了他的高尚情操,他所推崇的回归田园诗意人生,即使在千年以后,依然成为人们心中向往不已并孜孜以求的梦中乌托邦!

  自古来*厚禄本就难拒,若说真心请辞第一人,恐非李密所属,一章《陈情表》,字字泣诉,行行沛然。出生穷困﹑命途多舛﹑潦倒不堪,若以常理论,君主赐官怕是要感恩戴德了。偏是李密,三番五次以奉亲请辞,最后还写了感天动地的请辞奏章,连皇帝也对他无话可说,无咎可追,谁说自古忠孝难两全,怕只是未到情深处吧!当读到“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刘之日短也”时,总能为其孝心潸然泪下,感动不已。他的再三辞诏,固也有为前朝守节之志,然言由心生,若无乌鸟反哺之孝心,又岂能作出如此感人之大作呢!

  不觉翻篇到了北宋,《前赤壁赋》就这样牢牢占据了我的眼睛,苏子与客泛舟游过我的脑海。空灵飘渺的江面,载着那一叶扁舟,欢声笑语中因乌台诗案被贬谪的阴霾已然散尽。是啊,世间万物皆有变与不变之两面,若变就算是天地之大也无法更改,若不变,渺小如我亦能终我之初,那万物又有何可羡慕的.呢?万物各有其主,若不是你该得的,一丝一毫也莫强求,只是造物主又何其慷慨,将无穷的清风明月让你我尽情享用,徜徉其间其乐更无穷。逆境磨难又怎样,坎坷多舛当如何,起起落落我自一笑置之。从此开荒置种,亲事农桑,与渔樵杂处,为醉人推骂,渐喜于不为人识;更欢于笋鲜鱼香,于清苦处悉心研制注定会流芳百世的东坡肉鱼。即使在他被贬到更远更荒凉之地,也总能苦中作乐去发现廉美的食材将之改造成美食,诸如荔枝、羊脊骨、牡蛎,并跟儿子逗乐“无令中朝士大夫告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天真烂漫状,令人捧腹!

  再来看《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高调做人更高调做事的范仲淹,《邹忌讽齐王纳谏》,玉树临风位高权重的邹忌,由小事领悟治国大道,以其有才有度之君子风范向齐王巧妙地进谏忠言,为齐国扬风正气,终助其繁荣昌盛;《师说》中桃李满天下的韩愈,仍不断学*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是向学之人心中的一盏明灯;《陋室铭》,简陋的居室内,装满了刘禹锡的安贫乐道与洁身自好,何陋之有啊……通读全篇,当我费尽周章方解其一句,千年前的三尺蒙童已然是倒背如流,纵观全书,流芳百世的名篇里,历代伟人丈夫几尽跃然纸上。我钦配这些伟丈夫,多数皆遭过常人所不能承受之难,然虽万难,既定初心便矢志不改,终为后世万人留下经天纬地之大文章,气吞山河之大气象。艺术与苦难是一对好兄弟,他们比肩奔跑,历经时间的沉淀与打磨,愈显其璀璨夺目,他们是不刺目之光芒,光照万丈;他们拥不张扬之力量,力透千古。

  一部《古文观止》,浮光掠影般向我们呈现了一幅*历代社会斑斓多姿的画卷,摊开一个个形形色色的故事、灵活丰满的人物,似乎每个人总能从中找到那个与自己相似却又飘渺的影子。相似于我们的本真如此一致,飘渺在身处这个巨大的名利场,那被不断激起的漩涡深藏着永无止境的欲望,并将不断吞噬迷失着芸芸众生。或许我们可以,学古人焚香试茶,听雨浅读,剪一段清明时光,撷一缕云淡风轻,放下纷繁困扰,找一找最初的自己。

  无论漫步无论独处,慢一些,再慢一些,生活本该如此!

  正所谓浓缩的都是精华,《古文观止》就是这样的一本“精华”书籍,它收录的文章全都是古文中的精华。《古文观止》让我饱饱的享受了“文言大餐”,陶醉于文言文的韵味的同时,也让我对历史、文化、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的了解。读完这本书,我相信会它让你受益终身。

  作为*古文选本之最的《古文观止》,最大的特点一、选文经典,二、时代性的编排、三、最为津津乐道的评注,我想这就是《古文观止》一直以来为人们喜爱的原因吧。我认为它被称为“历史上最高水准的文言文”一点都不为过。选文方面,着重选择汉朝之前的经典篇目,如《公羊传》、《国语》、《左传》等,它们总和达到了七十篇,占《古文观止》选文的三分之一之多。我认为这样的好处:一是让我们后人能够了解到*散文的发源,二是让我们了解到秦汉时代文学的分量。所选的作品极具代表性,有司马迁的《史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等,无一不是大家之作,经典之作。所以收录的作品都是经济文化最鼎盛朝代时期的.散文,也是最精华的部分。不管你是初学者还是学者,从中都能得到很大收获。在编目方面,《古文观止》也很有特色,抛弃传统的类型分类,而是采用以作者分类,朝代分类,可见编者的思路清晰,想更好呈现文章的想法。我从这样的编排中,看到的是时代的发展脉络,看到的是大气磅礴的气势。

  最让我耳目一新还是书中的评注,让我了解古人对于古书的评价,如《醉翁亭记》中表现其骈散风格的“也”的评注,司马迁对屈原的“同心忧思”的评注,表现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嗟叹。让我们从这些古文的评注中,了解评注者思想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到古文美。

  读《古文观止》可以了解历史、了解哲学、了解理学思想、了解人情世故、了解人文精神……它是*传统文化的集合,读《古文观止》也是我们了解古文的一种方法。所以我推荐《古文观止》这本极具影响力的书作为我们的枕边读物。

  作为人类精神和灵魂的结晶,书籍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一点也不假,《古文观止》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古文观止》这本书是由清初山阴人吴楚材和吴调侯俩叔侄编著的。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到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我读这本书就如同跨入了*古籍文化巍峨的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其中最让我身受感触的还属韩愈所著的《师说》一文。感觉字字入理,句句动情。

  《师说》中的一段话这样写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大意是说古代求学的人一定都有自己的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真理、讲*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难而不向老师学*、请教,那些疑难就始终无法解决了……最后说到真理和知识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读完这段文字,我立刻联想到了自己的*时的学*。我以前偶尔会有一些问题不太懂,而又不敢去问老师或不好意思向同学请教,怕老师会说我上课没认真听讲而责备我;怕同学们因为我成绩好竟然有不明白的问题而取笑我。现在,我终于明白该怎么做了。以后我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去请教别人,正如文中所说“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我们向别人请教,并没有什么可以感到羞耻的地方。

  读完《古文观止》这本书,确实令人受益匪浅啊!希望同学们都去读读这部国学经典名著。

  我本人一生有两大宏愿:一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是集万卷书,识万里路。我距实现这两个愿望的时间还很遥远,甚至要延续至来世才有可能完成。但我并不觉得这两样目标是好高鹜远,他们值得我用毕生去追逐,带着敬重与苛求,携手兴趣与快乐,正所谓翻一页纸知三生事,当作者铺纸提笔时,就是在创造一个世界。用那薄纸汉字堆叠起的世界,埋藏着无数的悲与喜、荣与枯,甚至只言片语,就会被带去领略穿越千年的时光。

  还记得在我总角之年,收到了人生中第一部属于自己的书籍,那是崇文书局版的《古文观止》。坠在手中的感觉:朴实、厚重,这是我对“知识”二字的第一次认知,也是对“文化”二字的第一次理解意识,对“历史”二字的第一次探寻。随着年龄与学识的增长,逐渐明白了什么是“正蒙养而裨后学,厥功岂浅鲜哉”的好读物。其选文博征春秋佳策,上起周代,下至明末,风格多种,体裁多样。所选文广泛,颇给人以启发,其以《郑伯克段于鄢》为首篇,讲述了郑庄公与共叔段之间的纠葛,其弟共叔段多次越礼,大臣多次劝谏庄公早作决断,然而庄公却以“多行不义,必自毙”(上句出于此)为理由,终使段野心滋长,起兵夺权,最后造成了兄弟之间的兵戎相见的结果,所以史官以“克”相言,而隐不忍言之事。我想,编者以此开篇,即为申明圣人“修身、齐家、治国、*天下”之伦理。

  有时,我无比庆幸,自己的启蒙时期,可以浸润千年时光之中,与帝王将相打交道。于是,从那时开始,我对久远的过去,尘封的词句有了沟通的兴趣,也可以说是摸索着读尽百十篇古文后,它给予我一个寡言的世界,沉默的星空,让一个毛躁的孩童学会了思考,尽管想的只是古往今来的不同,先贤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再次阅览《古文观之》后,于我最深之体会便是:天道轮回,兴衰寻常,仁德相辅,宿命可张。如今的人类在很大程度上战胜了饥饿、灾荒后,更重视起了精神世界的构筑,如何将“现代智愚”过渡到“现代智慧”的需求,就变得极为迫切。那么如何过渡呢?答案即读书,读好书,这是一件急不来的事,因而只有潜移默化,慢慢改变,注意:不要太具有功利性,在因上使力,在果上随缘便是这个道理。于是,我读过的诗,去过的远方,在书中徜徉过的美景,都将融入我的灵魂。

  曾经有人这样问我,你读那么多书是为了什么?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因为我不需要用知识去装潢自己的阅历;我不需要用书籍去增添自己的魅力,无他,只一句便可回答,请君莫羡解语花,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真的要寻求一个答案的话,孔子曾对此下过最好的诠释: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总之,阅读是我生活的最大乐趣。

  当然,读了这些书并不能马上改变我们的生活,但可以改变我们的视野。我立志要在少年时期成为孔子口中所定义的“通人”。何为“通人”,即通读书籍一千卷,吾辈当秉承先贤之意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在此,我向大家提出倡议,随着手指捻过的一年年时光,一点点的智慧,一本本书籍,都将成为缭绕于你灵魂的清香,都将会被回忆渲染为溢彩流光。


古文观止读后感9篇(扩展4)

——《古文观止》读书心得 (菁华5篇)

  细细地品味了《古文观止》里的几篇喜爱的散文,我才真正地感到了散文的精妙,而书的两位编者的点评,也特别独到,恰如其分。尤其是作法的评析,特别精细,怪不得我国古代书塾常把此书作为启蒙的必读经典书。我在不少作家的自传里看到这种现象,每当提到小学时自己最喜欢的书,他们都提到了《古文观止》,这难道是巧合吗?从另一个角度看,经典的散文在引导作家创作、形成语感方面,作用是相当大的。古人有这种说法:篇篇都堪称典范之作。

  从入选散文的年代来看,每个朝代都有几篇作品入选,甚至有的朝代入选十几篇。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古代散文的繁荣景象。我国现当代不少散文名家深受古典散文的影响,我最敬佩的散文家朱自清就是其中一位。朱自清的散文深得明代散文名家归有光的精髓。在叙事散文方面,归有光最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表现人间人伦真情,唤起无数读者对往事的美好的回忆,特别是《项脊轩志》中回忆祖母几句关爱孙儿的话,读来催人泪下。许多貌似琐碎的小事,一一经作者深情的回忆,一经作者艺术之笔的提炼,特别动人。我认为,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中父亲不厌其烦的照顾,苦口婆心的叮嘱,过铁道买橘子的笨拙,无一不受到归有光笔法影响。朱自清洗尽了铅华,一切归于朴素、自然,让人读来,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有一种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感觉。

  归有光在散文创作中的用词也十分讲究,特别爱用叠词叠字,声情并茂,这可能是受古典诗词影响。而这一点在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绿》《春》《荷塘月色》等名篇中,朱自清大量运用叠词叠字,音节和谐优美,大量运用西式洋的描写短句,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让人感到用白话也能写出优美精妙的散文。

  归有光的山水游记也有自己的特色,起承转合的笔法娴熟之至,亦精炼,亦畅达。朴素之语中见喜爱之情、愉悦之感。我看朱自清的《欧游杂记》也颇受影响。而朱自清在句式安排上又进行了新的探索,把死气沉沉的“有”字句,“是”字句化为简洁明快的短句,活灵活现,生机勃勃,为后来的散文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朱自清不愧为一代散文大家。(骆鹏)

  我本人一生有两大宏愿:一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是集万卷书,识万里路。我距实现这两个愿望的时间还很遥远,甚至要延续至来世才有可能完成。但我并不觉得这两样目标是好高鹜远,他们值得我用毕生去追逐,带着敬重与苛求,携手兴趣与快乐,正所谓翻一页纸知三生事,当作者铺纸提笔时,就是在创造一个世界。用那薄纸汉字堆叠起的世界,埋藏着无数的悲与喜、荣与枯,甚至只言片语,就会被带去领略穿越千年的时光。

  还记得在我总角之年,收到了人生中第一部属于自己的书籍,那是崇文书局版的《古文观止》。坠在手中的感觉:朴实、厚重,这是我对“知识”二字的第一次认知,也是对“文化”二字的第一次理解意识,对“历史”二字的第一次探寻。随着年龄与学识的增长,逐渐明白了什么是“正蒙养而裨后学,厥功岂浅鲜哉”的好读物。其选文博征春秋佳策,上起周代,下至明末,风格多种,体裁多样。所选文广泛,颇给人以启发,其以《郑伯克段于鄢》为首篇,讲述了郑庄公与共叔段之间的纠葛,其弟共叔段多次越礼,大臣多次劝谏庄公早作决断,然而庄公却以“多行不义,必自毙”(上句出于此)为理由,终使段野心滋长,起兵夺权,最后造成了兄弟之间的兵戎相见的结果,所以史官以“克”相言,而隐不忍言之事。我想,编者以此开篇,即为申明圣人“修身、齐家、治国、*天下”之伦理。

  有时,我无比庆幸,自己的启蒙时期,可以浸润千年时光之中,与帝王将相打交道。于是,从那时开始,我对久远的过去,尘封的词句有了沟通的兴趣,也可以说是摸索着读尽百十篇古文后,它给予我一个寡言的世界,沉默的星空,让一个毛躁的孩童学会了思考,尽管想的只是古往今来的不同,先贤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再次阅览《古文观之》后,于我最深之体会便是:天道轮回,兴衰寻常,仁德相辅,宿命可张。如今的人类在很大程度上战胜了饥饿、灾荒后,更重视起了精神世界的构筑,如何将“现代智愚”过渡到“现代智慧”的需求,就变得极为迫切。那么如何过渡呢?答案即读书,读好书,这是一件急不来的事,因而只有潜移默化,慢慢改变,注意:不要太具有功利性,在因上使力,在果上随缘便是这个道理。于是,我读过的诗,去过的远方,在书中徜徉过的美景,都将融入我的灵魂。

  曾经有人这样问我,你读那么多书是为了什么?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因为我不需要用知识去装潢自己的阅历;我不需要用书籍去增添自己的魅力,无他,只一句便可回答,请君莫羡解语花,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真的要寻求一个答案的话,孔子曾对此下过最好的诠释: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总之,阅读是我生活的最大乐趣。

  当然,读了这些书并不能马上改变我们的生活,但可以改变我们的视野。我立志要在少年时期成为孔子口中所定义的“通人”。何为“通人”,即通读书籍一千卷,吾辈当秉承先贤之意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在此,我向大家提出倡议,随着手指捻过的一年年时光,一点点的智慧,一本本书籍,都将成为缭绕于你灵魂的清香,都将会被回忆渲染为溢彩流光。

  余以三年光景,每日晨读,阅毕《古文观止》,虽非正业,却是入职学校以来最大收获,颇有些心得,请略陈陋见。

  古文观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选,古人蒙学课本,亦是古人为学入门读物,余在而立之年始读,为生*一大憾事,亦可见当代*教育之偏颇。

  就其布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来源以《左传》最多,个人以韩愈最多,取《左传》传承“春秋大义”的宗旨与韩愈“辟道攘佛”的功绩;这与清代学者抱残守缺、空空如也的卫道宗旨比较相符。苏东坡曾称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若就“文以载道”论,韩文公逆谏人主,纠治世风,力挽唐代崇佛之狂澜,足可当之;但若就文字论,韩氏文章似未达这等境界,东坡先生的评价多有后人敬畏先贤的溢美之词。

  古今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题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气呵成,余音不绝,令吾辈后学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观止》所选文章,以单篇论,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无疑是独步翰林,堪称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沁人心扉,笔尖所及,气贯长虹;余每每读罢,未尝不为之折服、为之太息。至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这四篇奇文,难分伯仲,全凭诸君喜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各有所取,无有高下。非谓“天下忧乐”就高人一等,人生际遇不同,不必苛求。

  《观止》一书优点许多,待诸君细品,其不足反倒不易察觉,而且不才以为,多为编者有意为之,读者需多加留意。编者吴氏叔侄似以“正统”士人自居,重儒家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且以立德为本,因而不取赋一类追求辞藻华丽,言不及义的文章;对崇尚清谈之风的魏晋名士似也有异议,故几乎不取魏晋一代的文章;编者是清代学者,受彼时狭隘的汉宋门户之争影响颇深,故宋代理学一脉文章全不取,是《观止》大缺憾;另外,清代外族入主,这是一件以“士”自居的清代学者不能说的事情,所以元、清两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杰的文章都不在其列。以上诸点,令“观止”黯然失色。

  历朝历代之文,以明代文章最差,宋濂文章多媚骨,阳明心学多偏锋,皆不足法,其余更不足论,其原因仍不得正解。个人以为,或许中华文明历经5000余年,至明代已垂垂老矣,国运不济,国势保守,文风英气不足,老态有余,全无汉唐气象。从学术的角度看,*文明自“经重于史”的时代起,即自南宋起,文明的自我革新、自我反思的能力就日渐衰退。从武术的角度讲,有宋一代,重文轻武,血性渐失,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自宋始,愈演愈烈,直至*代不能复兴。可悲可叹!

  《古文观止》是本好书,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现。我喜欢读,它在我心中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辉。自我读起此书时,背过的古文不过就寥寥数文。实在是好文众多,只得走马观花般学*皮毛,而在观止的选传中,犹独钟情于《战国策》李斯的谏逐客书和三国的诸葛亮的出师表。李斯敢写谏章批判秦王的做法是不对的,表现其的勇敢和智慧,文章结构紧凑,举例充分,论理十足,可谓是绝。诸葛孔明写《出师表》,表现他正直,为理想奋斗的精神品格。下面我就选谏逐客书二段来品析。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2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写谏逐客书时,正为秦王因韩国实施“疲秦计画”,而大怒。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范围之内,于是李斯将谏章呈给秦王,秦王看之,欣然撤销逐客令。试问。如果谏章不能打动秦王,那么秦王会不会以叛党的名义杀了他。答案是肯定的。从中也可看出李斯的胆量,从容,淡定,真学才识。从文中看,亦如此。第一段以“臣闻……”作为起始,一连串的因果实例摆出,环环相扣,层次明了,接着说明为何不赞成,否定秦王的决议。第二段“夫物。”我犹以为重要,一针见血。突出中心。

  这是一篇不错的议论文,也让我对作者感到敬佩,也让我对自己感到愧疚。想想自己在生活学*中无法自立,也没有像作者那样有主见,遇事懦弱胆小。不能沉着应对,面对一些物质的事物,也不能够地面对。所以我立志学*作者的这种精神品格。而我也很庆幸读了这本让我很惬意,很享受,很有启发的书。

  没错,就是它—《古文观止》!

  朋友小牛发来一片古文观止观后感,没时间细看,保存先,惊为天人。

  文章千古事,《古文观止》不过200余篇,但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读书读人,要读经天纬地大文章,也要读气壮山河真丈夫。我钟爱这些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这些伟丈夫走得*些更*些,想从中探知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天每当我们读起这些篇章的时候心弦总是跟着大家的拨瑟而抖动。

  李密的《陈情表》,字字入理,句句动情。一个父亲早丧,母亲改嫁的顽童,一个体弱多病的老妪。李密此时被举孝廉,家里的老祖母已经是年逾九旬,犹是风中之烛,摇摇欲坠。树欲静而风不止,恩欲报但亲不在,最为人生憾事。儒风自汉武一朝已经吹拂了几百年,“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早已经在知识分子心中生根,更何况乌鸦尚能反哺。可以想象李密接到晋武帝任命的当天晚上一定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从他早时任职蜀汉以及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的表现来看,李密不是一个隐者,但如果此时弃老祖母而去又于情何以堪?于心何以忍?另一方面,当时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中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举孝廉,让道德上的优者来管理国家。如果欣然赴命的话,是孝还是不孝?于理何以问?治国*天下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不能断定当时李密的心情和想法,但一点可以肯定:李密是一个克己的光辉典范。

  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和武昌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无独有偶,王勃的《腾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同成千古绝唱。但细品下来却是两种人生轨迹。王勃才华横溢,诗文俱佳,四杰之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传诵至今。且年少得志,14岁就被表为官。总觉得一个人太早的成功要伴随一些苦果。当王勃在腾王阁上高呤“落霞和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又不知道有多少同僚因才生嫉。王勃的两次获罪大致都和他才情傲物,文人相轻有关。后一次获罪还连累到他老父被贬到南荒做县令,27岁的王勃在去探望他父亲的途是溺水身亡。他的陨落和他的升起一样迅速,实在是令人心痛。范仲淹青少年贫苦,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庆历新*革的主持者。而他写《岳阳楼记》的时候已经被贬出京,庆历新政宣告失败,正是人生失意的时候。然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丝毫不见潦倒之义,反而光华夺目,掷地有声,矍烁古今。虽寥寥不过数十字,竟胜似万卷诗书,那种心胸,那种情怀令无数英雄浠嘘不已。对王勃所能说的只是可爱,而之于范老先生却是高山仰止。

  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和看了那部热播的电视剧(剧名我忘记了,只记得是陈宝国主演)之后,明朝一直被除数我认为是一个被奄割的时代。抛开外患不说,统治者的确是足够腐朽。能称上大帝的一个是洪武一个是永乐,但都残暴致极。碰到一个温柔型的,却是个玩主皇帝。玩主过气了,却来了一个不合作皇帝。就这么拖拉地过了几百年,终于迎来一个想励精图治的主,可是晚了,大清的铁骑和李自成的农民军夹得他在万岁山?了辫子。然而在这么恶劣的社会环境下竟然不断出现一批铁骨铮铮的文人,真是令人菲夷。方孝孺先生算其中一个。最初认识方老先生的时候不是他那写得纵横阖捭的《深虑论》,而是“诛十族”。一介书生,手无束鸡之力,面对屠刀视死如归,抗节不屈,这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受到后人的无限赞颂。就其个人气节来看,历史上实在不多见,这正应了那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虽然灭他十族的的朱棣凶杀成性、冷酷无情,但征漠北、*安南、通西洋、修大典、建北京,在明朝诸帝中,其丰功伟绩恐怕无人能和之匹敌。被老先生视为知遇之君的建文帝未必有这么高的造诣。其实老先生的《深虑论》中也写道: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既然是天道,却偏又逆道而为。老先生在表现出无限智慧的同时又给自己挖了一个小坑,极带可爱的迂腐。虽然老先生的迂腐掺杂着一抹血色,但我仍称之为可爱。少了这份迂腐可能方孝孺也不再是方孝孺了,单凭那篇《深虑论》可能很难让人认识他,走*他,景仰他。

  读书读人,或使人警醒,或使人振奋,或使人高尚,或使人坚强,得失寸心知吧。


古文观止读后感9篇(扩展5)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 (菁华5篇)

  《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除本书外,二吴还细著了《纲鉴易知录》。《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当时为读书人的启蒙读物。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书名“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学*文言文至此观止矣。本书亦有入选不当者,因为选编主要是着眼于考科举时做策论,但作为一种古代散文的入门书,仍有其存在价值。

  《古文观止》是一部纵横交美的好文选。言其纵,是因为编者按历史的流程将一位位最优秀的作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依次编录,读之如同漫步*古代散文发展史的长廊,沿波讨源,因枝求叶,可以毫不费力地体会到其中的脉络;言其横,则是指《古文观止》几乎收存了我国古代文章的各种样式和各类内容。看到:先秦外交官的优雅而婉转的辞令如何完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纵横家们又是如何唇枪舌剑捭阖天下释难解纷的;帝王求贤若渴,于是下诏,臣子满腹良策,于是上表;魏晋名士兰亭聚会了,王羲之把它记下来;徐敬业要讨伐武则天了,骆宾王大书檄文;关心政治的,诸论纷出,了解民情的,各传频作;朋友要走了,有赠序,从自然中归来,有游记;于是看到了苏轼为韩愈作的碑文:“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于是看到杜牧用文字还原的阿房宫;还有考试的论文,自荐的求职书;还有梦想中的桃花源,酣醉后的醉翁亭;岳阳楼上的忧患意识,滕王阁中的书生意气……一切都在这个世界中呈现,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古文观止》所选以散文为主,间有骈文辞赋,基本上均为历代传诵名篇,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编者以“观止”来冠名,恐怕确有当初吴公子季札观赏舞乐时那种由衷赞叹溢于言表的心境。从这点来看,《古文观止》是一部形象的*历代散文大观,也是一部活生生的散文发展历程。

  另一方面,《古文观止》虽为当时的蒙童和普通古文爱好者所选编,但一点也没有媚俗的气息,这些不朽的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成熟的人生经验、艰深的文章美学,乃至博远的宇宙哲理。在*浩淼的散文之海里,优秀之作实在太多了,而《古文观止》所选作品真是做到了蒙童读来不高,学人读来不低,很像家喻户晓的《唐诗三百首》一样,这两部选集堪称*传统文学通俗读物的双璧。

  《古文观止》所收以散文为主,兼取骈文。与《文选》以来的古文选本相比,它包括的时代既长,卷帙又不甚多,而且文章的体裁多样,较少派别的偏见,可谓广收博采,而又繁简适中。在编排上,全书按时代先后分为7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重点作家和作品。由此可以纵观古文发展的源流,也可以分析各个作家的不同风格。每篇文章又都有简要的评注,辅助读者理解文义,掌握行文的章法。加以入选的文章多属久经传诵的佳作,所以此书广为流行至今。

  *一段时间读了读古文观止,忽然间有一种道德败坏的感觉,看着我们的老祖宗们那一段段的慷慨激昂的文字之间,恍惚的窥探出丝丝的历史的足迹与尘埃。 不知是社会进步了,还是这个社会已经跌落一个不可挽回的深渊了。为什么现在的人都已经的变的如此张狂和不在乎所谓的什么脸面了。

  是我们的老祖宗们太过落伍,还是我们现在的人都已经彻彻底底的忘却了,那千年以前的老人们在那歇斯底里的呐喊中高举的伦理与道德了!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现在总是在提倡我们的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啊,这就是所谓的发展啊!发展的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是那国人了。是美国,是韩国,还是意大利?我这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小孩不禁的想问问,为什么现在的都在哈韩哈日哈美,为什么现在的人为了钱可以变的湮灭了人性,可以伤天害理的干出那一出出所谓的进步。

  我真的'不明白是我们丧心病狂了,还是老祖宗的话都已经过时的老掉牙了,已经不足已叫人学*和推崇了。

  我有过两套《古文观止》,《古文观止》读书笔记800字。一套是高中时在学校门口地摊上买的盗版的,一套是这版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的竖排书。

  那个时候正在农村上高中,穷,不仅穷钱,更穷书。我记得一个寒风凛冽的`深秋下午我花了8块钱买了一本盗版的《古文观止》,如获至宝。接下来的半年里,我拿着一本王力编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一字一句地读那本盗版质量很差的《观止》。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就是一句话,怎么也读不通,查查字典才发现原来印错了一个字。我非常喜欢王力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的例文证字所出自引文大多在《观止》里。所以,我一边读书,一边作注,一边“校改”这本错讹颇多的《观止》。

  等读到《送李愿归盘谷序(韩愈)》时候,我就上高三了。那种不管上什么课我都不听,只顾看我自己闲书的生活实在是不能再继续了。于是就把她放下,想着等上了大学再完成剩下的半本吧。后来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虽然把后面的文章都读了,但是高中的那种一字一句、每个字都查查它的释义、用典、出处的研读是再没有了。这一放就是10年,我终究也没有完成当年的“遗愿”,研读完剩余的《观止》。

  后来的一版《古文观止》,是我从我的姑姑家里“巧取豪夺”来的。我跟我爸爸说,要高考了,我很喜欢读古文,姑姑家里有一套《古文观止》,你去帮我借过来看看吧(多么苍白的借口)。借来之后我就没打算再还,这么一套竖排古朴经典的书,谁都会“心生不良意”的。

  我心里悄悄地有这样一个标准:如果拿起《古文观止》,随便抽出一篇,你都能从头讲到尾,讲它的构思,讲它的文义,讲它的用典,讲它的历史背景,讲得滔滔不绝行云流水……达到这种程度说明你的古文功底,至少是古典散文的功底算是扎实了,可以得80分了。

  我心里悄悄地有这样一个秘密:这么多年来,我作文布局谋篇、构思立意的能力完全归功于那一百多篇古文。她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滋养,你不自觉地就会被她哺育。做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时候,我觉得,一大篇几万字的论文,其结构和构思与几十字的论证仍是大同小异。

  如果你想涉猎一下古文,体会古典语文的魅力,《古文观止》绝对是不二选择。如果你是字斟句酌研究古文,吃的就是这碗饭,那么读精读透《古文观止》是个门槛,跨过去才能登堂入室吧。

  初读《古文观止》,我被盗版的鱼鲁帝虎搞得困惑不已,再加上今人阅读古文本身有些难度,我只走马观花浏览了一番并无太深印象。后偶于岳翁家藏书中见有一套正版,一时心血来潮便腆颜求借,竟蒙老丈人慷慨相赠。窃喜之余,也深为长者之殷殷而自身之噩噩而惭愧。自此,我常读《古文观止》。今天在这里我把读这本书的一些心得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陶冶情操愉悦身心

  或者是缘于浅学后生对于古人的过分膜拜心理,读《古文观止》总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阅读感受。我以为,唐宋文章宜在清晨诵读。煦日临窗,清风徐来,读骆宾王的激昂,李太白的飘逸;读韩退之的跌宕开阖,王安石的深刻独到。大师们的杰作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读毕口舌生津唇齿留香。先秦文章宜在深夜默读。读郑伯的老到,冯谖的远见;读勾践的忍辱负重,苏秦的巧舌如簧。常不觉夜已渐深,万籁俱寂。此刻虽无“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诗意,却也能思接千载神游八极飘然有超凡脱俗之感。

  文品即人品读文可知人

  “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千百年来人们对司马迁、司马相如的文采推崇备至,对诸葛亮经天纬地的政治才能赞赏有加。读完《古文观止》,让我对这些观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千载而后的我辈读来,司马长卿的《谏出猎疏》相比太史公的《孔子世家》、《管晏列传》,到底多了御用文人哗众取宠的浮华,少了据事实录、仗义执言的底气。而相比诸葛亮“功盖三分国”的政治成就,更让我敬仰的是他在前后《出师表》中所体现出来的赤胆忠心。后人评论说:读《出师表》而不流涕者,其人必不忠也;读《祭十二郎文》而不流涕者,其人必不友也!杜甫也有诗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我想杜老夫子亦是在拿诸葛亮忠君爱国的精神自勉吧。卧龙已矣,但其《出师表》中所体现的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必将弦歌不断。在明文中有一篇文章《深虑论》,作者方孝孺也是一位大忠诚。很多人知道方孝孺并不是因为他的文章而是因为被“诛十族”。读读《深虑论》能让你了解到这位读书人为国家长治久安而殚精竭虑的思考与探索,以及文字背后的那份对国家社稷的热爱。这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位被时人谓之“天下读书人的种子”的人,为什么能从容面对“诛十族”的暴行虽九死而不易其节。“毁家纾国难”,封建士大夫几千年一脉相承的文化人格在方孝孺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后世以方孝孺为迂者,真该好好读读《深虑论》。

  言而有文行之方远

  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氏檄》和王勃的《滕王阁序》是我最喜欢诵读的骈体文之一。骆文慷慨激昂气干云霄王文则行云流水水银泻地,风格虽然迥异然皆文采斐然。其中的优美辞藻和韵律之美常常让我反复吟诵不忍释卷。“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作者敢为“万世开太*”勇气和舍我其谁的自信扑面而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子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那种虽身处逆境却始终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喷薄而出。只不过同为“初唐四杰”的骆王二人也同样命运多舛,骆一生失意兵败被杀,而王勃也因溺水受惊而亡。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滕王阁序》本为聚会上的应酬之作,王勃临*赋文而倚马可待且千古流传真正是天纵其才!但他二十几岁而历几沉几浮的人生经历和后来的英年早逝又让人陡生天妒英才之叹!每次读两人文章感受他们无与伦比的才情之时,也难免为他们的惨淡身世感慨系之!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李陵的《报苏武书》(有说系后人托名伪作)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描绘让人几欲落泪,不忍卒读。如《报任安书》中的写狱中的屈辱“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写受腐刑后的心灵创伤“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报苏武书》中写身处异域的悲凉“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起听之,不觉泪下”,写遭朝廷曲解的冤屈“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再有如《春夜晏桃李园序》、《祭十二郎文》、《兰亭集序》、《严先生祠堂记》、《五人墓碑记》等等都是辞章优美的不朽文章,很多名段名句脍炙人口得以千古传唱。

  学路漫漫上下求索

  在阅读过程中为了读懂更为古奥的先秦文章,我先后通读了《东周列国志》、《白话左传》等一些相关书籍,回过头来再看《古文观止》中的先秦文章,又觉得理解更深一层。“学,然后知不足”,读《古文观止》,让我增长了见识,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当我费尽周折弄清文中一句话的句读的时候,几百年前的三尺蒙童已能倒背如流了,可见在古文学*方面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前贤们的不朽文章,观止矣!而我的学*之路才刚刚启程。

  没有《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与争议,也没有《诗经》中的烂漫与自由,也非《离骚》的华丽与哀怨,更无唐诗、宋词的豪迈与缠绵,更非《庄子》的遥遥与洒脱,有那么一本书,她除却一切浮华,却将古人的智慧彰显,她就是《古文观止》。

  这是一本选摘自周朝到明朝的优秀散文的结晶。书中选摘了《左传》、《史记》、《国语》、《战国策》、《三国志》中的精华。还收集了唐宋八大家的经典作品。是一本古老而有深度的书籍。从一个教育者的眼光出发,我读此书的感想如下:

  一、忠义的鉴赏

  读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我被魏征的忠诚和敢于直谏的精神所感动。其中,“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思江海下百川、虚心纳下、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知足”、自谦自制、“慎始而敬终、”三思适度的思想使人受益非浅。

  这些精辟而有警示意义的言论如一面镜子,使唐太宗从中照出了自身的瑕疵,从而创造了贞观之治。

  我以教育者的眼光来看,也觉得同样有意义。“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警示着我们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处理任何问题都宜三思慎重、客观公正。然而,人非神仙,难免不被自身的情绪所影响。因此,教师要学会宽容,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文中的“知足以自戒”也是我们每个教师修身养性的警示牌。知足常乐,学会淡泊。面对众多行业的各种福利诱惑,我们的教师仍能坚守岗位,不动摇,不跳槽,仍能乐教,并终身从教。这也是一种品格。所谓“慎始而敬终”不过如此。

  魏征是幸运的,他的谏言创造了贞观之治,为百姓赢得了一个盛世。

  另一个忧国忧民的谋臣当推孔明了。他身逢乱世,却能以一人之智慧救蜀、治蜀,保一方*安。他忧国忧民,最终积劳成疾,郁郁而终。他所著的《出师表》使人倍感其爱国之心,赤胆之情。其以一人之心力,欲挡天下一统之大势,虽如螳臂当车,却忠勇可嘉。

  相对而言,范仲淹的,《岳阳搂记》,那种彷徨与愁闷,爱国与国人,更深入人心。那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知被多少公仆用以自喻。他们或许和范仲淹一样,未曾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却从未忘记自己的职责。

  因此,我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二、孝道似曾走远

  本*载孝道的较少,但李密的《陈情表》使人感到自己不够孝顺。

  李密写《陈情表〉〉本是推辞、拒绝入朝为官,但他情真意切的话语,使晋武帝明白其心志,不仅不被治罪,还受到皇恩沐浴。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孝心,本是人之常情,但“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赤诚又另人同情。

  这种言论,我将其概括为“感恩”。作为一个教育者,我深知感恩教育十分重要,也经常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而观我自身,实在是做得不够:父母年迈,却不在身边。他们有病痛时,我却不能侍其汤药。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每一个人一生都难以报答的。因此,工作再忙、离家再远,我们都当常回家看看。

  三、教育者的困惑

  作为教师,要读的相关内容首当其冲是《师说》。“传道、受业、解惑”是每一个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每日必备的基本工作。然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言论使人难以接受。其实,我们的知识不断老化,不加以学*,就会不如弟子。我们该怎样面对这一尴尬?

  “不耻相师”回答了这一难题。当学生出难题“考考你”时,我们要放宽心,即使请教于学生,。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无知才是我们所要禁忌的。不要觉得自己是大人,面子上过意不去。要知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只有虚心求学,才能遂心从教。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谀。”是我们应警戒的。

  再者,我认为有意义的作品还有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这篇文章本是作者通过描写郭橐驼种树的方法来阐明做官要顺乎自然,减少繁杂的政令滋扰的观点。但从教育者的眼光出发,我认为这篇文章同样有借鉴意义。

  其一:不要抹杀孩子的天性

  孩子的天性好动、好玩。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时时要求他们循规蹈矩,应允许他们犯错,并给予他们改错的机会。使他们的个性自由发展。

  作为家长,也要尽量使孩子有自由空间。不要自做主张,就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培训、辅导班。应问问孩子,你们是否愿意学。

  由于老师、家长喜欢听话的孩子,因此,孩子们在大人面前很听话,却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性格。谁也不知道他们性格上有哪些缺陷,需要怎样引导。正如我们喜欢的盆景,永远只禁锢在盆中,永远也离不开园丁的悉心照料。这样的孩子到社会上,经不起折腾。不能承受打击和失败。

  对孩子的学*、生活过于干涉,只会适得其反。即“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其二:孩子需要什么

  作为家长,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作为教师,你了解学生吗?他们需要什么?我们惟恐子女(学生)才能一般,不能出人头地,更怕他们有陋*。因此,我们要求他们向指定的模式发展。其结果只会使他们失去自己的个性,变得千篇一律。

  就像时下的青年整容一样,美是美了,却千人一面,失去了本来的真。

  我们对子女(学生)的教育很难做到理性。这就是“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的教育胡同。

  孩子门需要什么?不过是一点自由而已。

  我们常常抱怨没有“千里马”,其实千里马常有,只是我们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

  此外,书中的历史典故、唐宋八大家的写景散文,也是很值得一读的。我才疏学浅,做此论而已。

  利的好官。官大小都一样可以为国为民,何必一定要身居相位呢?我们教师也一样,虽只有一方三尺讲台,却也足以使我们传递智慧、施展才华,体现自身的价值。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