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读书笔记 (菁华3篇)

首页 / 读书笔记 / | 2022-11-25 00:00:00 读书笔记,教育

幼儿教师教育读书笔记1

  在学前教育评价的实施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怎样做好实施过程中的分析评价?带着这样的问题,本月阅读了《学前教育评价》的第三章“学前教育评价的实施”,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学前教育评价方案实施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即评价的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搜集评价资料的工具技术问题、评价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结果处理等问题。

  在实施学前教育评价的过程中,无论是评价工作的准备,还是具体评价工作的展开和评价结果的反馈等都需要我们认真的对待。评价实施是否具有科学性将会极大的影响评价结果的可能性和有效性,从而影响到评级质量的优劣。学前教育评价的实施过程,包括:评价准备阶段、评价实施阶段和评价的结果反馈阶段。准备阶段要有人员的组织准备和文件的准备(自我评价表、审报表、多类数据统计表和汇总表)以及一些需要的测量工具。读书笔记.在实施的阶段要宣传发动、收集资料、分项评分并汇总整理(评价人员应该给每一具体的项目评分,即根据评价对象的实际状况与指标的符合程度,人定相应的分权或等级),汇总后,应该有专人写出评价工作的总结报告案料。在实际的课题方案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向书中说的收集一些资料撰写课题总结和论文。在书中还介绍了一些评价工具有论文体检测(即:通过出一个问题或几个试题让评价对象自由回答的`测验)客观测验(即:通过回答一些判断题或选择题来进行测验)、客观评定(打分法、等级法),这几种方法在实际的课题评价过程中是比较实用的,而且操作起来比较简单。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对评价实施过程中的准备工作、要注意的问题有了了解,学到了一些评价工具的运用,丰富了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

幼儿教师教育读书笔记2

  今天上午,我教幼儿学*儿歌《小雪花》,我选用的教学方法是先请幼儿欣赏挂图,然后进行了提问的方式引出了小雪花这首儿歌,还请孩子们带上小雪花头饰一边说儿歌一边表演,孩子们兴趣很高。多数幼儿很快就学会了这首儿歌,但是还有少部分幼儿对儿歌没有掌握好,我想:这怎么办呢?继续学吧,学会了的孩子没了兴趣,不学吧,还有部分幼儿不会。

  我正在犹豫,陈天祥小朋友的话传入了我的耳朵:“老师,李健全不会我教他。”这句话点醒了我:何不用孩子好胜的童心……于是我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你们愿意当小老师吗?”“愿意”,“好,现在我们学会儿歌的小朋友来当小老师,把每学会的小朋友教会好吗?如果教会了,老师就给你戴上小老师的标志。”孩子的兴趣顿时激发起来了。会背的小朋友纷纷争着去教不会的小朋友,不会背的小朋友也加足了劲积极地背,准备去教其他小朋友。问题迎刃而解,原来会背的小朋友在教别的小朋友背诵时知识得到了巩固,不会背的小朋友在别人的帮助下掌握了知识,同时调动了幼儿的学*的积极性,真可谓一举两得。

  随时激发幼儿的学*兴趣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如果能把握住幼儿的兴趣点,随时激发起幼儿的学*兴趣,我们的教育会取得真正有意义的效果。

幼儿教师教育读书笔记3

  孩子进入中班,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是本学期的教学要点。为此我们相继举行了诸多生活自理能力相关的活动。本次,我们继续开展了"叠被子"比赛。比赛环节很*凡,情景引入----规则介绍----比赛现场----颁奖典礼。但是本次比赛的氛围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浓厚,我想主要还是要归功与音乐。

  以往的"叠衣裤"、"整理箩筐"等相关比赛,总感觉趋于走流程,孩子的快乐体验不多。所以一直在努力探索一种能够让孩子在快乐、轻松的游戏中*得相关经验的活动方式。这次,我在比赛环节,给孩子们放了一些较为欢快的、令人亢奋的音乐,当音乐结束后,完成任务的即通过第一关进入第二关的决赛。在这样的音乐熏陶下,孩子们显得尤为兴奋,动作也明显加快了!在这样的音乐声中,孩子们快速地操作着,嘴里孩子默念着操作要点。音乐的戛然而止,无声地告诉了孩子比赛的终结!孩子们快速地理解了它的涵义!完成任务的孩子幸福地把小手举得很高!第二轮的比赛,更是伴随这激情的音乐和其他孩子的加油助威声!教室里充满了浓厚的竞技氛围!

  我想,这样的比赛与以往有了很大的区别,关键在于音乐的助兴!有了音乐,把紧迫的节奏感烘托地淋漓尽致,孩子们的`情绪也更为亢奋。很多时候,我们老师一个简单的想法就能让活动变得精彩,关键在于用心!


幼儿教师教育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幼儿教师教育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1)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看了一本《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的书,确实是给我在幼儿教育的一个角开启了一扇窗,下面是我写的读书笔记:

  这本书里的一个个的问题,一个个的案例,一个个分析都是从教师教育上发生的实例,掌握解决这些问题是每个一线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技能,幼儿教师读书笔记。书中从教师与儿童、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其中在教师与家长这一方面,这本书教会教师如何更好的去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如何跟家长沟通使家园合作更有效。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合作伙伴.教师有责任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任务,以便双方能达成教育共识,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家长工作难做,但是很重要。家长一直以为孩子在幼儿园只是在玩,有的家长自己早上想睡懒觉,便很晚才送孩子来园,不重视幼儿园的教育。教师在有时间跟家长个别交流的同时,还应经常召开家长学校的交流会,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对家长进行教育引导,可以让家长和教师保持一样的.教育观念。家长可以亲自参与孩子的活动中去,可以更快的转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观念。每个学期我们都会组织几次亲子类型的活动,以便家长参与到幼儿园孩子的活动中去。

  作为从事教育职业的每一个教师,特别是我们幼儿教师,重在研究学校教育的同时,还要研究家庭教育,重视家教指导工作。因此,教师与家长的互动与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将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才能共同把儿童教育工作做好。对我们来说,在双方沟通中怎样善于抓住时机,在随意交谈中如何自然的捕捉到家长的心声。怎样有艺术的向家长宣传、指导保教知识,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如何解决与幼儿家长沟通中存在着的一些困难?我认为应该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入手,不断提高与家长沟通的方式、途径与技巧。

  教师每天与家长接触时间虽然短暂,但三言两语中也能反映出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灵活掌握交谈技巧及说话的艺术。过去,我总认为时间短,与其拐弯抹角,不如直截了当的说。于是有时当着孩子和家长就告状,弄得家长十分尴尬,孩子也害怕。这样,既不利于孩子克服缺点,也不利于家园配合。这本书开启了我一扇窗,成为我学*新技能的一把钥匙。人的一生有很多的窗需要开,既然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要面临很多挑战,需要寻找更多的钥匙……


幼儿教师教育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2)

——幼儿教师中班教育读书笔记(5)份

  幼儿教师中班教育读书笔记 1

  对于孩子来说,成长的世界里面离不开鼓励的语言。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作为老师和**不是第一时间帮他解决,而是用适宜的方式鼓励和启发孩子:“试试吧、你可以的、你应该能更好”,会让他们体验获取成功的自豪感。

  中班的孩子升班后,要开始自己尝试学画名字。开学的第一次主题活动,当我拿出学*单说道:“现在你们已经升级为大班的孩子,从今天开始大家在完成学*报告单前,首先请将自己的名字画在横线上。”我的话音刚落,马上有孩子嚷嚷道:“周老师,我不会写自己的名字。”紧接着有些孩子也跟着叫起来:“周老师,我也不会写字。”我赶紧回应:“周老师不相信你们不会写名字,你们会不会画画?”“会”孩子们回答道,“会画画的孩子一定会写名字”我马上补充道,“谁愿意来试一试”。“周老师,我想试一试”乐乐一边说一边高高的举起了手。“太棒了,你是一个不怕困难的孩子”,我一边说一边将乐乐的姓名贴递给了他,他一边看自己的名字贴一边在黑板的白纸上画出了自己姓名的模样。座位上的其他孩子认真的看着乐乐画名字,等乐乐将名字画完,我和孩子们给予了他热烈的掌声。

  于是我趁热打铁的问道:“孩子们,写名字,难吗?”。孩子们响亮的回答:“不难”。“大家都敢试一试吗?”“敢”!

  幼儿教师中班教育读书笔记 2

  我在学校图书馆借来了本《爱的教育》,这本书是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好书。

  我花了几天时间就读完了。书的内容是日记的形式,讲述了一上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年闻。里面有许多小伙伴,虽然有的贫穷,有的富有,有的残疾,有的学*落后,但安利柯从不计较,与他们玩得很开心,而且慢慢从快乐中得到了教育。

  书中的小人物我都很喜欢,比如仗义善良的卡隆、品学兼优的代洛西、坚强勤奋的斯带地、滑稽的小石匠。杂货店老板的儿子卡罗斐和有着非凡毅力与感人孝心的小铁匠泼来可西。写的都是长辈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启示,教育我们要永远有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爱祖国,爱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与苦难。我非常喜欢《新老师》中老师说的一段话说:“我爱你们,希望你们也喜欢我!我不愿意责备和惩罚你们当中的任何人,也相信你们会让我感到欣慰,我会因为有你们这些学生而骄傲!”原来故事里的他也和我一样,有一个极其爱他们的老师!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自己沉浸在爱的海洋中。爱是黑暗中的一束阳光,只要你愿意付出,得到的就是惊人的收获。

  幼儿教师中班教育读书笔记 3

  《爱的教育》是作家亚米契斯,里面体现了许许多多的爱,有父母的爱,有老师的爱,还有陌生人与同学的爱……

  玛尔可想起了失散多年的妈妈,便想去寻找自己的妈妈,但是爸爸不愿意让玛尔卡去,在玛尔卡一再请求下,爸爸终于答应了,这件事被爸爸一个朋友知道了,就给玛尔卡买了去南美洲的票,到了南美洲得知妈妈不在那儿,就问了一下以前妈妈工作的地方的妇人,那妇人说在杜克曼,就连夜赶到了杜克曼,终于在一家糖厂里发现了妈妈在做手术,那位妈妈见了玛尔可,非常激动,开始手术了,他们都出了去,最后手术成功了。如果不是玛尔可突然来了,说不定手术会不成功,因为玛尔可对母亲的爱!

  而我最喜欢的爱是外公外婆的爱,从我出生的那一刻,我的爸爸妈妈就去外地工作去了我被留在了外公外婆家里,外公外婆养我一直养到了6岁,我才到浙江这边读书,。外公外婆每天起早床,外公起来打渔,外婆起来种菜,每天弄好吃的菜给我吃,我想要什么就给我买什么又在我遇到挫折时帮助了我,当我生病时他们非常着急,带着我去医院打针,这样我就已经感受到了外公外婆的爱。(在离开的时候我还哭了一次)

  小朋友,大人们!你们最喜欢的爱是什么呢?

  幼儿教师中班教育读书笔记 4

  我在前天下午刚拿到这本书,对了差点忘了告诉你们和她一起回到我们家的还有童年,小英雄雨来,她的几个小伙伴呢!不过我先拿起的是爱的教育,可能是因为我个人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我比较喜欢读故事吧!

  我刚拿到这本书就先看见了书皮上印着写这本书作者的简介,他的名字叫做亚米契斯,是意大利人(1846-1908),是一位多产作家,是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爱国志士等。

  第一篇的标题是开学的第一天,写了作者,过完了三个月如梦一般的假期,迎来了新的学期四年级,写他和他的妈妈来学校注册,在去注册的路上遇见了他以前的地老师和同学和我们一样会想象自己的新同学和新老师长什么样?或是以前和自己一班的好学生还是第一名吗?也会回想到自己一前的老师。当然也回想起既然要上学就一定会想到:今天才第一天,还有九个多月呢。多少作业呀。多少考试呀。多少劳累呀。也就感觉到“学校”这个词也就不像以前那样美好了。

  我读完这个故事开头的第一篇后觉得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非常可爱,天真,充满了童趣!还非常有礼貌!也让我想起我的开学第一天,不过我的开学第一天更多的是对老师和同学的思念。

  幼儿教师中班教育读书笔记 5

  面对来自不同的幼儿,我觉得应用多种不同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幼儿。一次,户外活动结束后回到教室,准备和孩子们学*健康课时,我突然发现空着一个座位,"这是谁的座位"?一个小朋友说是桐樟。桐樟哪去了?我正要出去找,桐樟推开门进来了。"桐樟,你去哪儿了?怎么没一块回来呀。"他红着脸说:"我、我去小便了,去的时候忘了告诉老师了。"看着他紧张的表情,我心中有一丝丝歉意,如果我在回来前点数一下孩子,就不会有此插曲了。"对不起,是老师的原因,以后老师不会丢掉你了。"桐樟开心地笑了。

  通过这件事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活动尤其是户外活动时,老师一定要时刻关注着孩子,随时点数孩子,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避免孩子丢失,真正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幼儿园工作中,教育孩子的工作固然重要,但幼儿保健工作也不能忽视。只有一个干净的环境,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愉快地学*和生活。所以,我班教师在注意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更注意了保育工作的落实,严格按照安全、卫生制度,每天坚持教室的通风及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定时消毒。其实只要做好卫生和预防工作,加强自身的锻炼,"手足口病"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于是我们非常注重做好幼儿保健工作。首先做好班级卫生清洁工作、消毒工作。于是班级每天教室用紫外线定期对幼儿的睡具、玩具、用具进行暴晒、清洗、消毒等。其次开展幼儿卫生保健教育活动。通过讲故事等形式,让幼儿懂得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是要讲卫生、勤洗手、不去人多的地方等,而且每天都要监督幼儿户外活动后、饭前、便后洗手情况,初步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再次增强幼儿体质,鼓励幼儿早入园进行晨练活动。总之,今后我将不断努力,不断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转变教育观念,争取再更上新台阶!


幼儿教师教育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3)

——幼儿教师教育读书笔记合集五篇

  幼儿教师教育读书笔记 1

  今天上午,我教幼儿学*儿歌《小雪花》,我选用的教学方法是先请幼儿欣赏挂图,然后进行了提问的方式引出了小雪花这首儿歌,还请孩子们带上小雪花头饰一边说儿歌一边表演,孩子们兴趣很高。多数幼儿很快就学会了这首儿歌,但是还有少部分幼儿对儿歌没有掌握好,我想:这怎么办呢?继续学吧,学会了的孩子没了兴趣,不学吧,还有部分幼儿不会。

  我正在犹豫,陈天祥小朋友的话传入了我的耳朵:“老师,李健全不会我教他。”这句话点醒了我:何不用孩子好胜的童心……于是我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你们愿意当小老师吗?”“愿意”,“好,现在我们学会儿歌的小朋友来当小老师,把每学会的`小朋友教会好吗?如果教会了,老师就给你戴上小老师的标志。”孩子的兴趣顿时激发起来了。会背的小朋友纷纷争着去教不会的小朋友,不会背的小朋友也加足了劲积极地背,准备去教其他小朋友。问题迎刃而解,原来会背的小朋友在教别的小朋友背诵时知识得到了巩固,不会背的小朋友在别人的帮助下掌握了知识,同时调动了幼儿的学*的积极性,真可谓一举两得。

  随时激发幼儿的学*兴趣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如果能把握住幼儿的兴趣点,随时激发起幼儿的学*兴趣,我们的教育会取得真正有意义的效果。

  幼儿教师教育读书笔记 2

  这本书里的一个个的问题,一个个的案例,一个个分析都是从教师教育上发生的实例,掌握解决这些问题是每个一线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技能。书中从教师与儿童、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其中在教师与家长这一方面,这本书教会教师如何更好的去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如何跟家长沟通使家园合作更有效。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合作伙伴。教师有责任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任务,以便双方能达成教育共识,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家长工作难做,但是很重要。家长一直以为孩子在幼儿园只是在玩,有的家长自己早上想睡懒觉,便很晚才送孩子来园,不重视幼儿园的教育。教师在有时间跟家长个别交流的同时,还应经常召开家长学校的交流会,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对家长进行教育引导,可以让家长和教师保持一样的教育观念。家长可以亲自参与孩子的活动中去,可以更快的转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观念。每个学期我们都会组织几次亲子类型的活动,以便家长参与到幼儿园孩子的活动中去。

  作为从事教育职业的每一个教师,特别是我们幼儿教师,重在研究学校教育的同时,还要研究家庭教育,重视家教指导工作。因此,教师与家长的互动与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将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才能共同把儿童教育工作做好。对我们来说,在双方沟通中怎样善于抓住时机,在随意交谈中如何自然的捕捉到家长的心声。怎样有艺术的向家长宣传、指导保教知识,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如何解决与幼儿家长沟通中存在着的一些困难?我认为应该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入手,不断提高与家长沟通的方式、途径与技巧。

  教师每天与家长接触时间虽然短暂,但三言两语中也能反映出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灵活掌握交谈技巧及说话的艺术。过去,我总认为时间短,与其拐弯抹角,不如直截了当的说。于是有时当着孩子和家长就告状,弄得家长十分尴尬,孩子也害怕。这样,既不利于孩子克服缺点,也不利于家园配合。这本书开启了我一扇窗,成为我学*新技能的一把钥匙。人的一生有很多的窗需要开,既然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要面临很多挑战,需要寻找更多的钥匙……

  幼儿教师教育读书笔记 3

  内容提要

  1.阅读不仅是孩子的事,亲子阅读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一种积极的对话,是培养亲子关系的重要途径。

  2.亲子阅读的过程,就是家长与孩子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家长不应是旁观者,也不是权威的讲述者和评判者,而是*等的参与者。

  3.亲子阅读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绝佳途径,也是孩子感受父母之爱的最佳途径。例如念儿歌时父母温柔的语调、和谐的语音、爱抚的动作。

  4.家长在和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家长说孩子听;家长问孩子答;孩子讲,家长笑。做游戏、角色扮演

  学*感想

  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籍,在翻阅时,第一章节中的“亲子阅读增进亲子关系”就深深的吸引了我,本学期,我们的课题研究中也涉及到了亲子阅读指导,通过阅读,让我了解了亲子阅读的重要性以及亲子阅读过程中的多种方法,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可以学以致用,一方面推荐给家长阅读,让家长了解亲子阅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课题研究中,也能给予家长更规范的亲子阅读指导方法。

  幼儿教师教育读书笔记 4

  内容提要

  1.阅读不仅是孩子的事,亲子阅读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一种积极的对话,是培养亲子关系的重要途径。

  2.亲子阅读的过程,就是家长与孩子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家长不应是旁观者,也不是权威的讲述者和评判者,而是*等的参与者。

  3.亲子阅读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绝佳途径,也是孩子感受父母之爱的最佳途径。例如念儿歌时父母温柔的语调、和谐的语音、爱抚的动作。

  4.家长在和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家长说孩子听;家长问孩子答;孩子讲,家长笑。做游戏、角色扮演

  学*感想

  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籍,在翻阅时,第一章节中的“亲子阅读增进亲子关系”就深深的`吸引了我,本学期,我们的课题研究中也涉及到了亲子阅读指导,通过阅读,让我了解了亲子阅读的重要性以及亲子阅读过程中的多种方法,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可以学以致用,一方面推荐给家长阅读,让家长了解亲子阅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课题研究中,也能给予家长更规范的亲子阅读指导方法。

  幼儿教师教育读书笔记 5

  前几天,我在《幼儿教育》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每个幼儿都是教师的宝贝,我深受感动。

  爱孩子,真诚对待每一个孩子这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能否真诚对待每一个幼儿,并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有些幼儿聪明、漂亮、干净,很讨老师的喜欢;有些幼儿调皮、穿戴不整洁,不讨老师喜欢。记得有一年我在分院带学前班的时候,班上有个孩子,叫李小明,他患有先天性甲亢,智力发育较慢,语言表达能力差,每天穿着脏兮兮的衣服,挂着两条鼻涕来上幼儿园。看着这样一个孩子,实在难以让人喜欢。我刚接触他的时候他连老师两个字都叫含糊不清。后来我了解到这个孩子的爸爸在他半岁时就弃他母子而去,妈妈又没有固定收入,只能靠打短工维持生活,家境贫穷。李小明由于长期缺乏父爱,他的母亲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和他交流,导致了他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不愿与人沟通,再加上小朋友不喜欢和他玩。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更应关心、呵护他。为了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我经常有事没事的找他说话,一开始往往都是我一个人在说,他没有任何反应,只是呆呆地看着我,看到这种情况我真有点气馁,但是我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和他谈心,找他说话,渐渐的他能和我进行简单的交流了,上课也能专心听讲了,教的生字也能读出来了。那时我的心情是多么的激动,虽然工作很*凡,甚至是琐碎的,但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可谓心香一瓣、冰心一片,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的付出终于换来了回报。

  从教三年来,让我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幼儿教师。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凡而谦逊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幼儿教师不仅要具有知识与能力的素质,更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作为一个幼儿教师,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首先要具备的是什么?可能有人会说:是扎实的基本功,但我觉得更应该具备的是强烈的责任心和对幼儿的爱,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一切都无从做起。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就应该对孩子负责。我们应该用爱满人间的胸怀去关爱每一位幼儿,对幼儿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像对待自己的眼睛一般呵护他们,像对待自己的杰作一般欣赏他们,让每个孩子在真诚的关爱中健康成长!

  记得刚踏入幼儿园工作的第一天,看到一群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一张张好奇的小脸,我有点不知所措。所幸的是,我遇上了这么多好的领导、好的搭班老师。正是她们,给了我帮助和鼓励,让我学到了许多道理,知道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心。

  让我们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我愿用自己的双手和大家一道默默耕耘,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幼儿教师教育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4)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9篇

  去书店走走,翻翻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学前教育书籍,虽然有很多优秀的书籍,但是很难有心动的感觉,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该何去何从。忽然看见了这本书,本想着这就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或是某个孩子的母亲写的与孩子在一齐的'成长事例。但是翻开后,看到里面的插画和那些简洁明了的对话、推荐,我深深的被吸引了。看到插画上正反两面的比较,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们的家庭以及幼儿园老师多多少少都会有相应的不恰当的语言。也许那些语言在*日里我们感觉很正常,但是在比较之下,我就能真正的感受到赞赏性或是接纳性、共情性语言的力量。即便我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更愿意听到这样的语言。当然书中所说的不仅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

  读了这本书,我有太多的欣喜,也有太多的困惑。当我每一天读了一点点后,我会充满期盼,期望第二天的到来,我觉得我找到了恰当的和幼儿交流或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我想要尽快的用这些珍贵的方法和孩子们快乐、*等、有效的共度在园的完美时光。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遇见一些问题。书上看似简单的对话,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不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事情发生的情境不一样,书中的语言不可能生硬的模仿。起先,我认为这些简单的语言很好“说”,但是在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真的很难,正如书中提到的,我们生活中很多说话的方式已经成为定性,想要改变很难,老师或是家人需要练*。其次,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态度。生活只有一次,时间只去不回,孩子们完美的童年亦如是。想要孩子们有一个美丽的童年,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对待他们,去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去发现他们的开心或是难过的瞬间。我们是师生,亦或是母女,生活中的琐事很多,有时我们难免会不耐烦。但是你的一点点疏忽,都可能让你的孩子留下小小的“伤痛”。如果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能够和孩子们说一说,他们能够感受到你的难过,但请你不要以此为借口推开他们。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虽然对于本书的领悟还不是很透彻。但是其中关于“学会赞赏孩子”让我有了一点小小的“骄傲”,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赞赏的力量。

  禾禾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幼儿,又是男孩子,相对别的幼儿而言,他各个方面潜力的发展都比较慢,加上他之前没有上过托班(托班下学期转来,但是由于经常生病,很少入园),对于幼儿园的生活适应性不是很强,不大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每一次吃饭都要老师喂,即便老师喂,他也不大吃,有时候吃几口就吐了。他的脾气很倔,只要他不想吃,便一口饭不会吃,无论老师怎样喂都不吃。由于他刚生下来就做过心脏病手术,老师也总是给予他个性的照顾。这学期开学后,他各方面潜力的发展都稍稍提高,但是吃饭仍需要老师喂。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老师表扬了他,他很开心。第二天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他很愿意吃饭,虽然有是仍需要老师喂,但是速度快了很多。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每一天喂他吃饭的时候都会“悄悄地”表扬他。有一天我看见他用勺子大口的吃饭,我立刻走到他的身边称赞他,“我们禾禾吃饭越来越好了,都用勺子自我吃了是不是?”他笑着点了几下头,我伸出大拇指给了他一个“大拇哥”。我发现他不仅仅吃饭主动了,在别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看到老师主动笑眯眯的叫老师好,园里的老师都称赞我们班的“小不点”长大了。

  看着禾禾的每一点进步我都很开心,我意识到了“称赞”的力量。但是称赞并不只是用“你真棒!”、“很好”、“太好了!”等概括性的词语来评价幼儿的言行的。孩子们对于这样的词语并不受用,他们很可能认为你是在敷衍他。刚入园的时候,由于缺少实践经验,我不明白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去称赞他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我看见幼儿搭出好看的房子,我总会对他们说,“xx搭的真好!”起初孩子们还很开心。但是两三次后,孩子们就对我的称赞不给予回应了,有时只是没有表情的看我一眼,让我觉得很“尴尬”。对于孩子们这样的回应,我开始反思,是他们不在乎老师的称赞,还是对老师的称赞“麻木”了?在和孩子们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老师的称赞、表扬还是很在意,只是老师不恰当的“称赞”会让孩子产生怀疑,比如在搭积木的时候,我只是一味的表扬孩子们搭得好,而没有指出好在哪里,孩子们对于这样的称赞,会产生怀疑“老师是在夸我吗?我搭的真好吗?没有具体指向性的称赞会让他们“疲惫”。因此,我会练*如何有指向性的称赞孩子,我会在*时的活动中静静的观察他们的表现,然后去想一想该如何去称赞她,在下一次的活动中能够有效的对幼儿进行称赞。

  赞赏是完美的,是孩子们喜爱的,并且用心想要得到的,但是我也纠结过,徘徊过:称赞是又次数限制的么?要有怎样的度呢?

  有一次,我们一个孩子的奶奶来对我说;“老师,这天下午你能给我们家淇淇发一个小贴画吗?我们家淇淇已经念了好几天了。”淇淇是一个很乖巧的女孩子,各方面表现都很好,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喜欢她。她经常得到老师的称赞或是小贴画,但是在经历了一件事情以后,我开始思考要不要高频率的称赞她。一天早晨来的时候,孩子们在玩滑滑梯,淇淇在滑梯上跑着,和小朋友撞在了一齐,摔倒在滑梯上,我看了看没有出现破了青了的状况,看着淇淇有点怕怕的眼神,我只说了句,“慢点哦”。中午吃饭前小朋友去洗完手,地下湿湿的,我提醒小朋友要慢慢走*室,她跑了回去,我只是请她回来重走一遍,她便“哭”了。对于这样的状况我想了想,是不是*时在幼儿园老师全是正面的称赞,她不能理解老师指出的不恰当的地方,是不是要进行挫折教育呢?于是在称赞幼儿的时候,我“故意”忽视了她。每当看到她渴望得到老师称赞的眼神的时候,我的心理也十分的纠结,她的确做的很好,我要继续忽视她么吗?在一次次的纠结中,我发现自我错了。正如大人们愿意得到别人的称赞一样,我们渴望别人称赞我们新买的裙子漂亮、新剪的头发好看一样,孩子们也渴望得到别人的称赞,尤其是老师。每一个孩子都就应被称赞,他们每一点进步、每一点好都期望老师看见,而老师的称赞正是老师对他们的“反馈”。对于淇淇的这种状况是我做的不够好,由于淇淇是一个乖巧的女孩,所以*时她有一点点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都会假装没看见,正是老师这样的行为才让淇淇“哭”了。因此,对于幼儿不恰当的行为也应当及时给与回馈,不能应为她是乖乖女,就“放纵"她,这样对于别的幼儿不公*,对于她也不公*。老师的称赞或是指出幼儿不恰当的地方,都只是针对幼儿当下的行为,而不是针对幼儿本身。

  看到孩子们一点点的进步后,我开始了了一个计划:每一天一称赞。一个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称赞或许能让孩子兴奋一天或是好一阵子,我们不就应吝啬我们的称赞,孩子们每一天用他们甜美的微笑来温暖我的心灵,我也就应用我的眼睛去发现他们的美,用我的嘴巴去称赞他们,为他们的每一天都带来一丝甜蜜。每一天对每一个幼儿进行称赞可能对于一个新老师有一点困难,但是我想努力的一点一点的做好,也许从此刻开始,我一天只能关注到10个幼儿,慢慢的,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仔细的发现幼儿的每一点细变化。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恰当的有针对性的表达自我真实的感受,孩子们是能够感受到老师发自内心的称赞的。

  我作为一名幼儿园的教师,经常生活在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中间,时常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快乐,那些幸福和快乐是孩子们给予的。成功固然很重要,但它却不能代替快乐。一个不快乐的人,一个缺少面对人生没有乐观态度的人也往往也很难取得成功。我国一位儿童教育工作者卢勤说过:“快乐是一种体验,体验是任何人代替不了的。让孩子们从小体验快乐,成为一个乐观主义者,比成功更重要。”作为孩子们的老师和朋友,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和孩子们一起去发现快乐、感受快乐吧!

  在孩子们的眼中,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在孩子们的世界中充满着惊喜,充满着乐趣,充满着很多。如果他们的学*需求更多地来源于这些惊喜、乐趣和意外,就会让学*融在生活中。当我和他们在户外散步时,他们会数着彩砖跳格子,往往数着数着就乱了套,最后哈哈笑成团再重新开始数;他们会歪歪扭扭、乐此不疲的走在彩色的车轮上转圈;也许对于**来说这是无聊的事,可是看着孩子们的灿烂的笑脸,你就会明白他们乐此不疲的原因了。

  今天我和孩子们在在草地上休息时,孩子们惊奇地发现:这里有一个大虫子。于是草地下还有什么就成了孩子们的话题,大家趴在草地上,有的用手,有的拿着拣到的树枝,都一个劲地在草地下面找呀找:“哈哈,快来看,我找到了一个东西啦。”仔细擦干净泥土一看:哎呀,原来是一块小石头。一下子就泻了气。“没关系,我再找。”冬冬嘟着嘴,气呼呼的样子到现在我仍然记得非常清楚。在经过一场草地混找之后,孩子们虽然小手都脏了,可他们都有了自己的战利品了:几个坏积木、几个蜗牛壳,还有一些死掉干了的小虫子,连草根都被拔了几根……也许这真的不是什么有意义的东西,但是我在孩子的脸上、眼里、心中看到了两个最珍贵的两个字:快乐。

  让孩子们让他们从现在就感觉自己是一个快乐的小天使,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在孩子们的世界中快乐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只要他们喜欢做的事那么我想这就是快乐的事吧。让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能充分体验到思考的快乐,求知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而且还要充分体验到来自纯真友谊的快乐,来自集体温暖的快乐,来自野外嬉戏的快乐,来自乐观的天性被纵情释放的快乐……

  快乐是有多种多样,我们每个人对快乐的`感受也各有不同。有的人享受到一顿美餐就感到快乐,有的人听到一句赞美的话就感到快乐,有的人得到一件美丽的衣裳感到非常快乐,而孩子痛痛快快地玩耍中就能感受到快乐。我个人认为:快乐应该是愉悦的,甜美的,放松的。

  去书店走走,翻翻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学前教育书籍,虽然有很多优秀的书籍,但是很难有心动的感觉,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该何去何从。忽然看见了这一本书,本想着这就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或是某个孩子的母亲写的与孩子在一齐的成长事例。但是翻开后,看到里面的插画和那些简洁明了的对话、推荐,我深深的被吸引了。看到插画上正反两面的比较,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们的家庭以及孩子园老师多多少少都会有相应的不恰当的语言。也许那些语言在*日里我们感觉很正常,但是在比较之下,我就能真正的感受到赞赏性或是接纳性、共情性语言的力量。即便我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更愿意听到这样的语言。当然书中所说的不仅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

  读了这一本书,我有太多的欣喜,也有太多的困惑。当我每一天读了一点点后,我会充满期盼,期望第二天的到来,我觉得我找到了恰当的和孩子交流或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我想要尽快的用这些珍重的方法和孩子们快乐、*等、有效的共度在园的完美时光。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遇见一些问题。书上看似简单的对话,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不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事情发生的情境不一样,书中的语言不可能生硬的模仿。起先,我认为这些简单的语言很好“说”,但是在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真的很难,正如书中提到的,我们生活中很多说话的方式已经成为定性,想要改变很难,老师或是家人需要练*。其次,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态度。生活只有一次,时刻只去不回,孩子们完美的童年亦如是。想要孩子们有一个美丽的童年,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对待他们,去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去发现他们的开心或是难过的瞬间。我们是师生,亦或是母女,生活中的琐事很多,有时我们难免会不耐烦。但是你的一点点疏忽,都可能让你的孩子留下小小的“伤痛”。如果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能够和孩子们说一说,他们能够感受到你的难过,但请你不好以此为借口推开他们。

  这一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虽然对于本书的领悟还不是很透彻。但是其中关于“学会赞赏孩子”让我有了一点小小的“骄傲”,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赞赏的力量。

  禾禾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孩子,又是男孩子,相对别的孩子而言,他各个方面潜质的发展都比较慢,加上他之前没有上过托班(托班下学期转来,但是由于经常生病,很少入园),对于孩子园的生活适应性不是很强,不大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每一次吃饭都要老师喂,即便老师喂,他也不大吃,有时候吃几口就吐了。他的脾气很倔,只要他不想吃,便一口饭不会吃,无论老师怎样喂都不吃。由于他刚生下来就做过心脏病手术,老师也总是给予他个性的照顾。这学期开学后,他各方面潜质的发展都稍稍提高,但是吃饭仍需要老师喂。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老师表扬了他,他很开心。第二天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他很愿意吃饭,虽然有是仍需要老师喂,但是速度快了很多。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每一天喂他吃饭的时候都会“悄悄地”表扬他。有一天我看见他用勺子大口的吃饭,我立刻走到他的身边称赞他,“我们禾禾吃饭越来越好了,都用勺子自己吃了是不是?”他笑着点了几下头,我伸出大拇指给了他一个“大拇哥”。我发现他不仅仅吃饭主动了,在别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看到老师主动笑眯眯的叫老师好,园里的老师都称赞我们班的“小不点”长大了。

  看着禾禾的每一点进步我都很开心,我意识到了“称赞”的力量。但是称赞并不只是用“你真棒!”、“很好”、“太好了!”等概括性的词语来评价孩子的言行的。孩子们对于这样的词语并不受用,他们很可能认为你是在敷衍他。刚入园的时候,由于缺少实践经验,我不知道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去称赞他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我看见孩子搭出好看的房子,我总会对他们说,“xx搭的真好!”起初孩子们还很开心。但是两三次后,孩子们就对我的称赞不给予回应了,有时只是没有表情的看我一眼,让我觉得很“尴尬”。对于孩子们这样的回应,我开始反思,是他们不在乎老师的称赞,还是对老师的称赞“麻木”了?在和孩子们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老师的称赞、表扬还是很在意,只是老师不恰当的“称赞”会让孩子产生怀疑,比如在搭积木的时候,我只是一味的表扬孩子们搭得好,而没有指出好在哪里,孩子们对于这样的称赞,会产生怀疑“老师是在夸我吗?我搭的真好吗?没有具体指向性的称赞会让他们“疲惫”。因此,我会练*如何有指向性的称赞孩子,我会在*时的活动中静静的观察他们的表现,然后去想一想该如何去称赞她,在下一次的活动中能够有效的对孩子进行称赞。

  赞赏是完美的,是孩子们喜爱的,并且用心想要得到的,但是我也纠结过,徘徊过:称赞是又次数限制的么?要有怎样的度呢?

  有一次,我们一个孩子的奶奶来对我说;“老师,这天下午你能给我们家淇淇发一个小贴画吗?我们家淇淇已经念了好几天了。”淇淇是一个很乖巧的女孩子,各方面表现都很好,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喜爱她。她经常得到老师的称赞或是小贴画,但是在经历了一件事情以后,我开始思考要不好高频率的称赞她。一天早晨来的时候,孩子们在玩滑滑梯,淇淇在滑梯上跑着,和小朋友撞在了一齐,摔倒在滑梯上,我看了看没有出现破了青了的状况,看着淇淇有点怕怕的眼神,我只说了句,“慢点哦”。中午吃饭前小朋友去洗完手,地下湿湿的,我提醒小朋友要慢慢走*室,她跑了回去,我只是请她回来重走一遍,她便“哭”了。对于这样的状况我想了想,是不是*时在孩子园老师全是正面的称赞,她不能理解老师指出的不恰当的地方,是不是要进行挫折教育呢?于是在称赞孩子的时候,我“故意”忽视了她。每当看到她渴望得到老师称赞的眼神的时候,我的心理也十分的纠结,她的确做的很好,我要继续忽视她么吗?在一次次的纠结中,我发现自己错了。正如大人们愿意得到别人的称赞一样,我们渴望别人称赞我们新买的裙子漂亮、新剪的头发好看一样,孩子们也渴望得到别人的称赞,尤其是老师。每一个孩子都就应被称赞,他们每一点进步、每一点好都期望老师看见,而老师的称赞正是老师对他们的“反馈”。对于淇淇的这种状况是我做的不够好,由于淇淇是一个乖巧的女孩,因此*时她有一点点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都会假装没看见,正是老师这样的行为才让淇淇“哭”了。因此,对于孩子不恰当的行为也应当及时给与回馈,不能应为她是乖乖女,就“放纵"她,这样对于别的孩子不公*,对于她也不公*。老师的称赞或是指出孩子不恰当的地方,都只是针对孩子当下的行为,而不是针对孩子本身。

  看到孩子们一点点的进步后,我开始了了一个计划:每一天一称赞。一个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称赞或许能让孩子兴奋一天或是好一阵子,我们不就应吝啬我们的称赞,孩子们每一天用他们甜美的微笑来温暖我的心灵,我也就应用我的眼睛去发现他们的美,用我的嘴巴去称赞他们,为他们的每一天都带来一丝甜蜜。每一天对每一个孩子进行称赞可能对于一个新老师有一点困难,但是我想发奋的一点一点的做好,也许从此刻开始,我一天只能关注到10个孩子,慢慢的,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仔细的发现孩子的每一点细变化。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恰当的有针对性的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孩子们是能够感受到老师发自内心的.称赞的。

  这学期读完了朱校长赠给我们的有一本书《不做教书匠》,当时我刚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疑惑:“一名教师,不做教书匠,那做什么呢?”但当我认真去细读的时候,我觉得收获颇多!

  对于才工作一年多的我,对于教师这份工作的理解还是肤浅,觉得教师这个职业没多大前途,感觉人们对教师不重视等等。读完这本书以后,我重新思考了这些问题,所以把这个感想也写出来,好让我时刻牢记着当初选择教师这份工作是一个无悔的决定,我要做一名有责任有爱心的教师,积极探索未知,永不放弃学*,这将是我一生的追求!在《不做教书匠》这本书中,管建刚老师提出了做一名有方向感、约束感、责任感、上进感、奋斗感、专业感、亲和感、智慧感的老师。这为我们刚到教师岗位的教师提供了方向和目标,为我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提供了一种参考。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却可以使自己高尚,生活可以没有灿烂,但不能失去执着。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时间在自己手中,我们要向成功奔去。

  老师从小都教过我们一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其实读书我们要学的是珍贵的精神,要学的是一种执学的精神。在《不做教书匠》中,我们可以看到像珍珠一样熠熠发光的思想做教师,我们不期盼从书中可以搜寻到黄金,但是我们要追求一种精神,让我们能够不断成长,思想能够升华,也能够更好地教导学生们。如今的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地发展自我,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让教育教学焕发出

  生命的活力。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的小故事,这些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所以我觉得应该借鉴一些故事或者去找到一些适合的时候让学生能够明白一些道理,小故事,大道理,教育到学生,同时也告诫着自己。同时我们也要充实自己的阅读,只有给自己不断充电,积极掌握各个方面知识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比如书中的这个故事:有位哲学家让弟子们在麦田里行走,并摘下一颗最大的麦穗,前提是只许进不许退。结果,当哲学家说“时间到了”的时候,很多弟子两手空空。因为他们总在比较中,总以为前面的机会还很多,没有必要过早决定,于是一次次的错失良机。直到此时,弟子们才恍然大悟:人要追求生命中最大的麦穗,就有把眼前的那个握在手中,才是最实实在在的。 就如管老师说的:一个人的活法有很多种,归根到底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精神立身或者富贵立身。选择了教育就意味着告别了富贵立身,那么就要做到精神立身,唯有“紧握自己手中的麦穗”,明白自己是干什么,这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方向感。”

  作为去年才踏上工作岗位的我,我觉得管老师的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为此,我要做到: 1、多阅读,与书籍为友。2、勤练笔,与思考对话。3、多思考,与思考为伴。

  我现在印象最深是书中所说z;“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把握未来。”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那么我们都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把握自己,从而获得一个充满自信,永远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

  用激情和思考点燃生命,放飞梦想的地方。每个教师都应该用自己的激情,来点燃学生的灵魂跟生命。

  《老人与海》是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中篇小说作品,故事虽然简短却寓意深刻。书中描写的是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在第85天的时候发现了一条重量超过1500磅的大马哈鱼,并开始了长达3天3夜的搏斗,大鱼才终于筋疲力尽的浮上水面,被他杀死。在归程中却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直至最后回港时仅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这不仅仅是一部寓意深远的悲剧小说,更是一部英雄主义的交响曲。海明威说:“我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然而,如果我能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故事中描写的老人圣地亚哥可以说是个倒霉的人,84天没捕到一条鱼,而别的渔夫也都把他看做失败者,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预示着一场战斗的开始:果然,就在第85天,他真的发现了一条1500磅大马哈鱼,明知双方力量悬殊,成功捕获大马哈鱼的几率微乎其微,可他还是决心战斗到底。他对大鱼说:“我跟你奉陪到底!”,最后终获胜利。在老人辛辛苦苦抓到了鱼之后,考验却并没有结束。鱼因为又大又长,他只好将鱼绑在船的一边。回航时,大鱼的血腥味引来了鲨鱼一次又一次的袭击。于是,他用尽一切手段来反击:鱼叉被鲨鱼带走了,他把小刀绑在桨上乱扎;刀子折断了,他用短棍;短棍也丢了,他便用舵把来打。尽管鱼肉都被咬去了,但什么也无法摧残他的意志。上天似乎并没有怜惜过这样一位伟大的老人,他将厄运一次又一次降在老人身上,最终他顽强的意志却并没能为他带来好的结果,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看了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静,这位普通而又可敬的老人使我深深地懂得:做人不应该被任何困难所屈服,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做不屈不挠地斗争。这种充满信心、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正是我所缺少的吗?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像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极限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圣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极限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坚韧与自信。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就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为什么海明威不让老人最后获得胜利呢?这样不是更加能体现英雄的伟大吗?老人的故事不但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更象征着整个人类坚不可摧的精神与意志力。在现实中,他虽然失败了,但在精神上,他却是胜利者,他那顽强搏击的精神,展示了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试问:谁没有经历过失败呢?失败的原因可以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失败总是一个让你难以承受的打击。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故事中老人曾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这句话让我想起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贝多芬曾经说过:“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他们说明了英雄的含义,生命的意义。而这正是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从这个方面看,这本书不是寓言,也不是童话,而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胜利在这部小说里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的生命价值,老人敢于挑战极限,一次又一次地超越,不得不让我们敬佩,他所带给人类的是一种自信,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老人与海》给予我很多的人生启示:什么是失败?失败就是要有跌倒了重新爬起来的勇气,再一次跌倒再一次爬起,永远不要失去面对生活的希望,不要失去自己的人生梦想。什么是英雄?英雄就是敢于面对挫折,挑战挫折,战胜自己,战胜挫折的人,他们有勇气完成自己也许失败了很多次的梦想,这才算得上是英雄幼儿园教师读书笔记大全20篇幼儿园教师读书笔记大全20篇。这时,成功已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拼搏过程中的努力付出,那种永不言败、永不妥协的精神,他支撑我们以大无畏的精神勇敢向前、搏击未来。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对失败屈服,一旦屈服,那么所有梦想都不会实现,这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我觉得人生就像老人出海捕鱼一样,会出现那样勇敢地去面对,即使没有成功,也不会因为没有努力而给人生留下遗憾,我们也会是生活的强者,我们的生命也会因为我们付出了努力而精彩。

  读《老人与海》这本书,我感到我浑身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无论今后的教育道路有多少荆棘,多少挫折,我相信只要有老人那般不服输的品质,我就一定会是生活的强者。《老人与海》是一本值得去仔细品味的一本书,就象高尔基的《海燕》,能让我们在暴风雨来临前获得勇气、获取力量,能让我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信心十足地去面对,坚持到底,决不退缩!怀揣梦想,直面困难,借圣地亚哥老人的勇气,相信自己定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创造奇迹,有所突破!

  童年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完美的岁月,也许长大以后他不会记得童年发生的事情,哪怕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件都可能不会记得,可是童年的生活、生长经历都会影响他未来的认知、情感、思维方式。在现代一个高负荷的信息时代,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是孩子们所渴望的,是家长、社会应当给与的,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配合的。

  读了虞教师的《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并结合工作这几个月以来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关于孩子园的表演区

  一位学者说过,孩子的童年是**生活的演练。对于这句话我并不赞同,可是我认为孩子需要透过表演来感受、认知、明白这个他尚且不太熟悉的社会以及其中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所以,孩子园有为孩子创设表演的机会和条件的必要性。我所在的孩子园比较注重孩子的表演,在此过程中,我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将表演真正有效的融入到小班活动中?小班孩子年龄尚小,语言、动作、表情等发展尚属于初始阶段,我认为该阶段孩子的表演更多的是情感的投入。其中,表演能够分为两大类:一是根据教师带给的素材进行表演。教师能够透过准备充分的表演材料以及好的剧本,让孩子去感受,从而将自我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在这类表演中,主角的选取应当尊重孩子的自主选取,并且随着活动的进程能够进行转换、改变。一个剧本是否好,就应观察孩子的表现。如:我们班有一个剧本大约一个月没有进行表演了,一个孩子问我,“教师,我们怎样不表演XXX啦?好久没有表演了。”我问:“你还想表演那个吗?”孩子很用劲的点头,说,“恩!”所以,我认为,一个经典的剧本就应让大多的孩子想要去表演。

  二、关于课程设计

  书中提到“在观察和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设计贴合班级和孩子园实际的课程,就应是未来课程发展的基本方向。”所以,课程是“活”的,是因地制宜的。除此之外,我认为课程设计的关键是关注孩子的反馈。一个好的课程设计的基本范畴就应是孩子喜爱的、乐于参与的课程。然而,对于课程设计中,有效反馈和无效反馈是教师应当去思考的。作为一名新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仍有许多需要思考的地方。

  三、关于孩子教师知识

  虞教师认为,孩子园教师知识具有广博性,但并不是浅显的。孩子园课程所涉及的领域很多,音乐、美术、体育、语言、数学、自然、科技、社会、健康等方面的资料都是孩子教师的必备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教师的知识就是浅显的。对于孩子园教师来说,务必对这些资料进行深究,才能够将深奥的知识简单化、复杂的语言明了化。我刚入园的时候,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卡壳”的现象,和孩子说着说着就不明白该如何去表达,怎样的表达方式才能够让孩子明白我的想法。这些看似“浅显”的语言其实是需要教师去思考、锤炼的。

  学前课程的主体是孩子,关注孩子才是学前课程的重中之重。学前课程应以游戏化的方式融入孩子的生活,让孩子在其中感受欢乐。但并不是说就放任孩子,任何的活动都就应有相应的常规需要孩子去遵守,仅有这样孩子才能够更好的参与活动。并且,孩子园的所有活动都需要家长、社会的支持和配合。仅有三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够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

  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一书中谈到了“一个经验”的概念,并将之界定为:“我们在所经验到的物质走完其历程而达到完满时,就拥有了一个经验。”该界定显示出“一个经验”至少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完整性,即“走完其历程”。二是圆满性,即“达到完满”。完整性和圆满性共同构成了“一个经验”的内涵。

  应该说,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大多能尊重幼儿对完整经验的需要,比如。给幼儿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让幼儿唱完一首歌,帮助幼儿完整地经历一次科学探索活动,等等。然而,不少幼儿园在追求幼儿经验完整性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幼儿所获经验的圆满性。例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会不断地催促幼儿完成其作品;为了在活动结束时让幼儿得出答案,教师会缩减探索的时间,给予幼儿过多的直接帮助。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表面上看来,教育活动是完整的,教师引导幼儿获得了完成某一个教育活动任务的经验,但这种经验却是肤浅的,不具有累积性。在有限的时间内试图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常常会在关注幼儿经验完整性的同时,以牺牲幼儿经验的圆满性为代价。

  那么,如何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使幼儿获得的经验既完整又圆满呢?

  一是分解。

  分解就是把原先过于庞大的“一个经验”分解为一个个小的“经验”。比如。要让幼儿了解水的特性,就可以让他们通过几次活动分别来探索水的颜色、味道、流动,物体的沉浮等不同特性。对一首歌曲的学*,可以通过体验理解歌词、初步学会演唱、歌曲演唱与表演、音乐游戏与创造等几个层层叠加的活动分步骤地逐渐达成。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每一次都获得了相对完整的一个小的“经验”。而每一个小的“经验”的不断累积便构成了既完整又圆满的一个大的“经验”。这就好比我们**在读长篇小说和看电视连续剧时的经验历程模式。

  二是留白。

  留白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以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留白就是在教育活动设计时间歇性地预留一部分不做任何教学安排的时间。有了在活动设计时有意识的留白后,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才有可能从急迫的教育任务中脱身,才有可能用更多的心力来观察、分析幼儿:当教师意识到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活动计划不一致时,才能根据幼儿现场的反应调整教育计划,切实追随和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使他们通过活动获得深人、满足的体验。

  三是时间。

  充足的活动时间是幼儿获得高质量经验的条件。要让幼儿的经验完整和圆满,教师必须学会放慢脚步,善于等待,让幼儿有足够的时间按自己的步调进行探索。有了充裕的活动时间,教师才可以不急于让幼儿获得某个既定的结论,幼儿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自主探索,自己寻找结论,自己发现和修正错误。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幼儿才会体验到挫败与成功,感受到困惑、激动、喜悦、失落、难过等各种情绪,幼儿所获得的经验才会是饱满、充实的,并在与原有经验的汇聚中成为推动幼儿成长的重要力量。

  人们常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本有趣的书,要想读懂这本书并不容易。只有爱他们的人才能读懂。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他们性格特点不同,发展水*不同,存在明显个体差异。作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的差异,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和理解幼儿。

  我们班有一位叫赵天裕的小朋友,第一天来班上时,他一直拉着奶奶的手不放,恋恋不舍地说:"奶奶,早点接我,早点接我。"在我的劝说下,赵天裕满眼含泪地松开奶奶的手。赵天裕的奶奶在临走前,悄悄地对我说:"天裕的鼻子不好,要靠嘴来呼吸,吃饭时要用嘴一边呼吸一边吃,这样吃饭的速度就较慢,他害怕老师批评、指责他,所以一直都不爱上幼儿园,听了这些话,我开始留心注意赵天裕。在活动区游戏时,赵天裕静静地坐在椅子上,于是我走过去,轻轻问她:"天裕,你喜欢玩什么?"他说:"我喜欢看书。""老师和你一起看好吗?"天裕高兴得点点头,于是我和他一起看起书来,开始是我讲,讲着讲着,他也不由自主的讲起来,我高兴地说:"天裕,你好棒呀!能自己看书讲故事,你愿意把故事讲给小朋友听吗?""愿意",于是我叫了好些小朋友来听天裕讲故事,他很高兴,讲得也更起劲了。

  午餐时,因为他奶奶说他不会自己吃饭,我特意说:"天裕我来喂你,马阿姨特意帮他盛了一小碗,可是他不愿吃,又哭起来。徐欣琰小朋友看到了这情景说:"宝宝哭了,不好看啦!宝宝笑了,大家才喜欢!"其他小朋友也跟着一起说:赵天裕不要哭,吃饭吧。在大家的帮助下,赵天裕终于肯吃饭了。尽管他是最后一个吃完饭,但是我鼓励他要多吃一点才能长得高长得大,他听了我的话点了点头。

  第二天,赵天裕和奶奶一早就来到幼儿园,奶奶手里还拿着几本书,他对我说:"陆老师,太谢谢你们了,天裕以前不愿意上幼儿园,可今天一早说,奶奶,我要上幼儿园,快,咱们别迟到了,我要讲故事给小朋友们听呢!老师还夸我故事讲得好呢。"望着天裕奶奶高兴的样子,我也会心地笑了。这一切对于一位幼儿教师来说,虽是一件很*常的小事,但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却是多么重要。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体会到,孩子们都有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灵,教师善于发现孩子闪光点,尊重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成功地表现自己,就会使幼儿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快乐,从而促使幼儿健康发展。

  《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主要是关于“对话”的,为什么对话对学*是最重要的呢?因为它是我们互相交流认识、想法、感觉和困惑的最有力的工具。


幼儿教师教育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5)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教师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与孩子共同成长

  《指南》虽然细化描述了幼儿在五大领域的学*与发展,具有指向性和显示可操作性,但是它并不是就简单的“说明书”,《指南》同时蕴含着十分深刻的教育理念。正确明白其教育理念是幼儿教师和家长学*。运用《指南》的前提,是有效填补教师专业空白,开启家长固化思维的工具。

  一、快乐地玩,有效地学。

  《指南》需要遵循的原则中将珍视幼儿生活的游戏的独特价值放在首位,是经过多方论证和考量的。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自然地构成自我决策的潜质并实现自我的价值,游戏会使得儿童体验成就尤其独特的价值,同时也有着强有力的法力支援,《儿童权利公约》中明确规定:缔约国确认儿童有权从事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

  二、放慢脚步,慢慢成长

  “教育即生长,教育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要尽可能让儿童在充裕的时刻自由发展,成长虽缓慢却发展彻底。

  三、扬起所长,补齐缩短。

  每一个儿童有自己的独特学*风格,只能所长各不相同。引导幼儿教师和家长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改“扬长避短”为“扬长补短”,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并最终实现面向全体、全面的和谐发展。

  只有当他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这样的纪律具有灵活性概念即不易被明白又不易被采用。但它包含一个伟大的教育原则,它不一样于旧式教育里那种绝对的,不容辩驳的高压政策下的不许动的原则。

  这一段话给我的教学路程上点燃了一盏明灯。回顾自己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也曾想约束孩子。当孩子们说话时觉得他们太吵了,期望他们安静。但是这种约束对孩子们没有任何作用。相反孩子们想说的、想做的欲望却更强烈。正因在此时我是主人,而孩子们是服从者。因此他们的行为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外人强加的,因此孩子们的安静时一时的,只要我一离开,他们便会很快的开始交谈起来。

  当我接触蒙氏教育,开始了解蒙氏时,尤其当我阅读了这段话语之后,我才找到了真正管理孩子的方法,想让孩子遵循一些生活规则不是去管理他,而是让他成为教室的主人。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忘记那些不许动的原则,正因这种不许动的背后,隐藏的是孩子们那种强烈的我要动的欲望。因此不管用什么活动,我们都就应让孩子去动,在满足孩子需求的前提下提出要求,这时孩子们安静了,有秩序了,这是孩子们自己的纪律。在自由之后所获得的纪律。

  因此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不管什么时候,孩子才是他自己的主人,当他成为自己的主人时,老师只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他就能很好的发展。

  正确看待幼儿之间的争吵,有利于孩子心智、交往等方面潜质的提高。在幼儿园里,争吵、告小状,是一种常见现象,有时为一把小椅子,甚至一点儿小纸片儿也会争起来,教师应对这种现象,常常是采取简单的阻止方法。从表面上看,教师是在制约幼儿的不良行为,似乎充当了正面施教的主角,其实教师这时就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种现象的发生。正因对于幼儿来说,争吵、闹纠纷并非都是坏事,而且往往有着**施教所不能替代的重要好处。教师就应透过孩子们的争吵和纠纷,去了解孩子心中的世界,了解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从而帮忙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质。

  争吵或闹纠纷,使幼儿的语言表达潜质有可能得到锻炼,一次户外活动,我将孩子带到放有轮胎的教学楼顶玩滚轮胎。轮胎只有十一个,孩子却是几十。这时许多行动慢一点的孩子空着手跑过来找我说:琨琨、星星有轮胎都不让我玩,我笑着说:是吗?想个好办法也能玩到的,去想想办法吧!有的孩子听我这么一说,就跑去从别人手上夺,力量强的仍能玩着,弱一点的便被夺走了。这时不断有老师,某某抢我的轮胎的叫声,琨琨也跑过来大声叫着:老师,雨桐把我的轮胎抢去了!雨桐小小的个子,敢夺琨琨的?我正在疑惑,雨桐也不示弱,说:他玩好了,都流汗了。琨琨不服气地说:我没玩好,还要玩!雨桐说:光你想玩,我也想玩一会儿!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辩不止。这时有孩子喊老师,有人打架了其实,从我对他们说想个好办法时我就看在眼里,听在耳里,只是为了锻炼孩子们的交往潜质,有意让他们自己去玩到轮胎。当看他俩争执不下,才决定去处理的。我心*气和地问:雨桐,你为什么抢琨琨的玩具?雨桐见我先让他解释理由,就得意地说:老师,你看琨琨玩得头上都出汗了,还不让我玩玩。之后我又用商量的口气对雨桐说:雨桐,琨琨和你一齐玩好不?这时雨桐想将轮胎送给老师,老师接过轮胎做了个向他们方向滚的动作,俩孩子咯咯笑着追轮胎去了。

  《向孩子学*》这本书通过讲述61个关于家人、教师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每个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让我惊叹,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而这一面,正是我在生活中忽视的,也正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尚未体会到的。

  记得《向孩子学*》一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题目叫做:蛋筒冰淇淋。全文叙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个炎热的星期六下午,一位父亲决定去镇上买雪茄,一上车子,就发现两个女儿已经像女皇般的坐好了,并异口同声地宣布:“我们也要去。”到了镇上,父亲下了车,并告诉女儿,待在车里别走开,临走前女儿请求道:“买一个蛋筒冰淇淋,好吗?爸爸?”,那位父亲没加思考地脱口而出:“我没有钱”。当那位父亲拿了一盒雪茄回去的时候,几乎已经把刚才两个孩子的要求忘得干干净净,父亲打开包装着的雪茄,抽出一支,想点燃它,打了好几下,没打着,这时,小女儿细小却无比伤感且直率的质问;“爸爸,你怎么有钱给自己买雪茄?就没有钱给我们买冰淇淋?”这个问题让那位父亲惭愧而且无法回答,后悔、懊恼之情溢满了整个心灵。那位父亲郑重的说道:“是我搞错了。我实在是有钱买冰淇淋。要什么味的?”……当那位父亲拿着两支冰淇淋回到车子上时,他吐掉了雪茄,因为此时雪茄的味道已经变的苦不堪言。自那以后,那位父亲竟然奇迹般的戒掉了烟。在这个小故事里面,孩子一句无心的 话,让自己的父亲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孩子这句无心的话,充分体现了孩子纯真的一面。完全没有恶意,完全没有想到会有什么 后果,但正是这份纯真让给自己的父亲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也正是这一份纯真给我们读者上了一堂有意义的人生之课。

  读完这篇小故事,我不禁自问:孩子的这份纯真我还有吗?模糊记得孩提时,也曾这么天真,也曾这么纯真。简单的思考问题,简单的生活,简单的用一颗纯纯的心来对待每一个人。孩提时的我们,就象一 张白纸,一片空白,没有受到任何的涂鸦,所以思考问题的方式,往往比较单纯,往往想的比较简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也一天天丰富起来,受到各方面的 影响也越来越大,此时,思考的模式就变的复杂了,没有那么单纯,没有那么简单。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会想前想后,我们会顾左顾右,我们会考虑到问题周边的任 何一个小细节,我们会设想问题产生的后果,我们会……瞧瞧,解决一个问题,竟然需要这么多工序,有时顾多了往往会有事与愿违的结果。所以有时纯真点,简单点未偿不是一件坏事。

  现在的我们长大了,脑子复杂了,思维空间大了,但往往却丢掉了宝贵的纯真。还记得《国王的新衣》吗?那些愚昧的大臣们,那些胆小的百姓们,明明知道国王什么 都没有穿,但是个个都不敢言,只有一个孩子喊着;“国王怎么什么都没穿。”一个纯真的孩子,导出了事实的真相,说出了大多数人不敢说的内心话,象这个孩子一样的纯真你还有吗?纯真你还有吗?悄悄的问问自己,失去了,别担心慢慢把它找回来,拥有了记得要珍惜,让我们用一个纯真的心,生活着、工作着,享受着。

  在我国,以往由于受传统文化的束缚,孩子往往被认为是幼稚的,需要指导和管教的,根本无从谈起向孩子学*。但作为现代父母,慢慢的发现了孩子身上也有我们所需要学*的地方,《欢乐蹦蹦跳》中 “童言无忌逗你笑”版块,孩子天真的话语把荧屏前每个人都逗的笑弯了腰,是的,也只有他们,不会顾忌太多现实的东西,要不,《皇帝新衣》中怎能把骗子的把 戏揭穿呢?

  70年前,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写过这样一首《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陶先生的这首诗十分形象生动地把他的儿童教育思想表现了出来。在陶先生眼里,儿童是一个个蕴藏着巨大创造潜能的人。因此,大人必须学会尊重孩子、欣赏孩子,向孩子学*。

  应当说,向孩子学*,是今日父母与教师的一大课题,也是教育成功之必须。向孩子学*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时代的变化。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孩子是一本内容极 其丰富的书,每一位父母和教师只有潜心研读,才能理解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才能发现孩子的优点。例如,生活在网络时代,孩子们顺其大流,在网里遨游,作为父母和老师,就该首当其冲,对网络要有一些适当的了解,才能更好的知道孩子。如果你连“ 886”“7456” “顶“等一些网络术语不明白的话,那你和你的孩子也会产生隔阂。了解孩子的前提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生命发展过程中的独特规律,尊重孩子的成长需要,尊重孩 子的各项权利,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这是向孩子学*的重要保证。当孩子的言行令您不能理解时,切忌匆忙下结论反对,应三思而后行。

  欣赏孩子的优点是向孩子学*的主要条件。在充满失败语言的家庭或学校,是不可能向孩子学*的。与此相反,优秀的父母与教师总是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而及时、热情地欣赏孩子的优点,则是最有效 的教子之方。欣赏导致成功,训斥导致失败。“你能行“如果你能经常用这句话鼓励孩子,那么相信他一定行,我们不可忽视每个孩子的潜能。

  向孩子学*应该成为一个教育的新理念,孩子成长的时代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在这个背景里面所产生的许多未知的能量对于教育而言也是陌生的,一个有时代意识的教师或者任何的**应该务实的去向孩子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教师也许不再是做知识的传播者,因为孩子们有相当多的信息来源,甚至超过了教师。教师成为什么呢?一个和孩子们一同成长的生命个体,互相汲取对方的力量,包括信念、精神和有限的知识,有效地达到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目标。

  读了《玫瑰与教育》后,我想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勤奋地阅读成就了她的美丽和深刻。请看她是怎样看待阅读的:

  “读书,使精神高贵而丰富,亦使生命深刻而阔远;读书,让我在有限的从教时间内,实现自身的无限。”

  “读书,是我心灵的振翅;读书,是我精神的呼吸。”

  “读书虽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

  “外在的形貌基于遗传,是难于改变的,但人的精神却可因读书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夕阳之辉。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读书笔记

  去书店走走,翻翻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学前教育书籍,虽然有很多优秀的书籍,可是很难有心动的感觉,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该何去何从。忽然看见了这本书,本想着这就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或是某个孩子的母亲写的与孩子在一齐的成长事例。可是翻开后,看到里面的插画和那些简洁明了的对话、提议,我深深的被吸引了。看到插画上正反两面的比较,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们的家庭以及幼儿园教师多多少少都会有相应的不恰当的语言。也许那些语言在*日里我们感觉很正常,可是在比较之下,我就能真正的感受到赞赏性或是接纳性、共情性语言的力量。即便我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更愿意听到这样的语言。当然书中所说的不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

  读了这本书,我有太多的欣喜,也有太多的困惑。当我每一天读了一点点后,我会充满期待,期望第二天的到来,我觉得我找到了恰当的和幼儿交流或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我想要尽快的用这些珍贵的方法和孩子们欢乐、*等、有效的共度在园的完美时光。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遇见一些问题。书上看似简单的对话,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不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事情发生的情境不一样,书中的语言不可能生硬的模仿。起先,我认为这些简单的语言很好“说”,可是在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真的很难,正如书中提到的,我们生活中很多说话的方式已经成为定性,想要改变很难,教师或是家人需要练*。其次,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态度。生活仅有一次,时间只去不回,孩子们完美的童年亦如是。想要孩子们有一个美丽的童年,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对待他们,去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去发现他们的开心或是难过的瞬间。我们是师生,亦或是母女,生活中的琐事很多,有时我们难免会不耐烦。可是你的一点点疏忽,都可能让你的孩子留下小小的“伤痛”。如果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能够和孩子们说一说,他们能够感受到你的难过,但请你不要以此为借口推开他们。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虽然对于本书的领悟还不是很透彻。可是其中关于“学会赞赏孩子”让我有了一点小小的“骄傲”,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赞赏的力量。

  禾禾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幼儿,又是男孩子,相对别的幼儿而言,他各个方面本事的发展都比较慢,加上他之前没有上过托班(托班下学期转来,可是由于经常生病,很少入园),对于幼儿园的生活适应性不是很强,不大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每一次吃饭都要教师喂,即便教师喂,他也不大吃,有时候吃几口就吐了。他的脾气很倔,只要他不想吃,便一口饭不会吃,无论教师怎样喂都不吃。由于他刚生下来就做过心脏病手术,教师也总是给予他异常的照顾。这学期开学后,他各方面本事的发展都稍稍提高,可是吃饭仍需要教师喂。有一次吃饭的时候教师表扬了他,他很开心。第二天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他很愿意吃饭,虽然有是仍需要教师喂,可是速度快了很多。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每一天喂他吃饭的时候都会“悄悄地”表扬他。有一天我看见他用勺子大口的吃饭,我立刻走到他的身边称赞他,“我们禾禾吃饭越来越好了,都用勺子自我吃了是不是?”他笑着点了几下头,我伸出大拇指给了他一个“大拇哥”。我发现他不仅仅吃饭主动了,在别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看到教师主动笑眯眯的叫教师好,园里的教师都称赞我们班的“小不点”长大了。

  看着禾禾的每一点提高我都很开心,我意识到了“称赞”的力量。可是称赞并不只是用“你真棒!”、“很好”、“太好了!”等概括性的词语来评价幼儿的言行的。孩子们对于这样的词语并不受用,他们很可能认为你是在敷衍他。刚入园的时候,由于缺少实践经验,我不明白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去称赞他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我看见幼儿搭出好看的房子,我总会对他们说,“__搭的真好!”起初孩子们还很开心。可是两三次后,孩子们就对我的称赞不给予回应了,有时只是没有表情的看我一眼,让我觉得很“尴尬”。对于孩子们这样的回应,我开始反思,是他们不在乎教师的称赞,还是对教师的称赞“麻木”了?在和孩子们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教师的称赞、表扬还是很在意,只是教师不恰当的“称赞”会让孩子产生怀疑,比如在搭积木的时候,我只是一味的表扬孩子们搭得好,而没有指出好在哪里,孩子们对于这样的称赞,会产生怀疑“教师是在夸我吗?我搭的真好吗?没有具体指向性的称赞会让他们“疲惫”。所以,我会练*如何有指向性的称赞孩子,我会在*时的活动中静静的观察他们的表现,然后去想一想该如何去称赞她,在下一次的活动中能够有效的对幼儿进行称赞。

  赞赏是完美的,是孩子们喜爱的,并且进取想要得到的,可是我也纠结过,徘徊过:称赞是又次数限制的么?要有怎样的度呢?

  有一次,我们一个孩子的奶奶来对我说;“教师,今日午时你能给我们家淇淇发一个小贴画吗?我们家淇淇已经念了好几天了。”淇淇是一个很乖巧的女孩子,各方面表现都很好,教师和小朋友都很喜欢她。她经常得到教师的称赞或是小贴画,可是在经历了一件事情以后,我开始研究要不要高频率的称赞她。一天早晨来的时候,孩子们在玩滑滑梯,淇淇在滑梯上跑着,和小朋友撞在了一齐,摔倒在滑梯上,我看了看没有出现破了青了的情景,看着淇淇有点怕怕的眼神,我只说了句,“慢点哦”。中午吃饭前小朋友去洗完手,地下湿湿的,我提醒小朋友要慢慢走**室,她跑了回去,我只是请她回来重走一遍,她便“哭”了。对于这样的情景我想了想,是不是*时在幼儿园教师全是正面的称赞,她不能理解教师指出的不恰当的地方,是不是要进行挫折教育呢?于是在称赞幼儿的时候,我“故意”忽视了她。每当看到她渴望得到教师称赞的眼神的时候,我的心理也十分的纠结,她的确做的很好,我要继续忽视她么吗?在一次次的纠结中,我发现自我错了。正如大人们愿意得到别人的称赞一样,我们渴望别人称赞我们新买的裙子漂亮、新剪的头发好看一样,孩子们也渴望得到别人的称赞,尤其是教师。每一个孩子都应当被称赞,他们每一点提高、每一

  点好都期望教师看见,而教师的称赞正是教师对他们的“反馈”。对于淇淇的这种情景是我做的不够好,由于淇淇是一个乖巧的女孩,所以*时她有一点点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都会假装没看见,正是教师这样的行为才让淇淇“哭”了。所以,对于幼儿不恰当的行为也应当及时给与回馈,不能应为她是乖乖女,就“放纵"她,这样对于别的幼儿不公*,对于她也不公*。教师的称赞或是指出幼儿不恰当的地方,都只是针对幼儿当下的行为,而不是针对幼儿本身。

  看到孩子们一点点的提高后,我开始了了一个计划:每一天一称赞。一个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称赞或许能让孩子兴奋一天或是好一阵子,我们不应当吝啬我们的称赞,孩子们每一天用他们甜美的微笑来温暖我的心灵,我也应当用我的眼睛去发现他们的美,用我的嘴巴去称赞他们,为他们的每一天都带来一丝甜蜜。每一天对每一个幼儿进行称赞可能对于一个新教师有一点困难,可是我想努力的一点一点的做好,也许从此刻开始,我一天只能关注到10个幼儿,慢慢的,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仔细的发现幼儿的每一点细变化。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恰当的有针对性的表达自我真实的感受,孩子们是能够感受到教师发自内心的称赞的。

  在学前教育评价的实施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怎样做好实施过程中的分析评价?带着这样的问题,本月阅读了《学前教育评价》的第三章“学前教育评价的实施”,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学前教育评价方案实施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即评价的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搜集评价资料的工具技术问题、评价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结果处理等问题。

  在实施学前教育评价的过程中,无论是评价工作的准备,还是具体评价工作的展开和评价结果的反馈等都需要我们认真的对待。评价实施是否具有科学性将会极大的影响评价结果的可能性和有效性,从而影响到评级质量的优劣。学前教育评价的实施过程,包括:评价准备阶段、评价实施阶段和评价的结果反馈阶段。准备阶段要有人员的组织准备和文件的准备(自我评价表、审报表、多类数据统计表和汇总表)以及一些需要的测量工具。读书笔记.在实施的阶段要宣传发动、收集资料、分项评分并汇总整理(评价人员应该给每一具体的项目评分,即根据评价对象的实际状况与指标的符合程度,人定相应的分权或等级),汇总后,应该有专人写出评价工作的总结报告案料。在实际的课题方案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向书中说的收集一些资料撰写课题总结和论文。在书中还介绍了一些评价工具有论文体检测(即:通过出一个问题或几个试题让评价对象自由回答的测验)客观测验(即:通过回答一些判断题或选择题来进行测验)、客观评定(打分法、等级法),这几种方法在实际的课题评价过程中是比较实用的,而且操作起来比较简单。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对评价实施过程中的准备工作、要注意的问题有了了解,学到了一些评价工具的运用,丰富了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

  阅读是艺术,正因阅读就是探索的过程。我们透过阅读来实现一种对应,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个人的经历、与我们的个人的体验一一对应。阅读,说到底,就是以设身处地的行为去探索世界,以设身处地的方式进入他人的世界。

  “打开一扇阅读的门,开始一生爱的旅程。”有书相伴的人生必须是快乐充实的,有“阅读”*惯的人必须是感恩快乐的。同样,教师的成长、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快乐都能够从阅读中得到,每一天给自己留一点时刻阅读,与伟人、名人对话,提升自己的才华,锤炼教育的智慧,在阅读中寻找无穷的乐趣。

  一个教师没有阅读,就不会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作为教师,如果一向能够坚持阅读,就能始终持续与最前沿的思想的声音的接轨,除了能够获得新知,还能够获得一种精神上和道义上的力量。正因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种外在的动机资源的输入,任何人都可能感到动力不足的。坚持阅读,就能够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生命的组成部分。

  时下,流行这样一句话:享受过程。就阅读而言,只有在博览群书、遍赏芳华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开卷有益”的妙处和“万里清风来”的意境。从这个好处上讲,享受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享受生活,享受人生的过程。让我们做一个忠实的阅读者,让阅读成为一种*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

  这学期读完了朱校长赠给我们的有一本书《不做教书匠》,当时我刚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疑惑:“一名教师,不做教书匠,那做什么呢?”但当我认真去细读的时候,我觉得收获颇多!

  对于才工作一年多的我,对于教师这份工作的理解还是肤浅,觉得教师这个职业没多大前途,感觉人们对教师不重视等等。读完这本书以后,我重新思考了这些问题,所以把这个感想也写出来,好让我时刻牢记着当初选择教师这份工作是一个无悔的决定,我要做一名有责任有爱心的教师,积极探索未知,永不放弃学*,这将是我一生的追求!在《不做教书匠》这本书中,管建刚老师提出了做一名有方向感、约束感、责任感、上进感、奋斗感、专业感、亲和感、智慧感的老师。这为我们刚到教师岗位的教师提供了方向和目标,为我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提供了一种参考。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却可以使自己高尚,生活可以没有灿烂,但不能失去执着。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时间在自己手中,我们要向成功奔去。

  老师从小都教过我们一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其实读书我们要学的是珍贵的精神,要学的是一种执学的精神。在《不做教书匠》中,我们可以看到像珍珠一样熠熠发光的思想做教师,我们不期盼从书中可以搜寻到黄金,但是我们要追求一种精神,让我们能够不断成长,思想能够升华,也能够更好地教导学生们。如今的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地发展自我,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让教育教学焕发出

  生命的活力。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的小故事,这些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所以我觉得应该借鉴一些故事或者去找到一些适合的时候让学生能够明白一些道理,小故事,大道理,教育到学生,同时也告诫着自己。同时我们也要充实自己的阅读,只有给自己不断充电,积极掌握各个方面知识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比如书中的这个故事:有位哲学家让弟子们在麦田里行走,并摘下一颗最大的麦穗,前提是只许进不许退。结果,当哲学家说“时间到了”的时候,很多弟子两手空空。因为他们总在比较中,总以为前面的机会还很多,没有必要过早决定,于是一次次的错失良机。直到此时,弟子们才恍然大悟:人要追求生命中最大的麦穗,就有把眼前的那个握在手中,才是最实实在在的。 就如管老师说的:一个人的活法有很多种,归根到底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精神立身或者富贵立身。选择了教育就意味着告别了富贵立身,那么就要做到精神立身,唯有“紧握自己手中的麦穗”,明白自己是干什么,这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方向感。”

  作为去年才踏上工作岗位的我,我觉得管老师的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为此,我要做到: 1、多阅读,与书籍为友。2、勤练笔,与思考对话。3、多思考,与思考为伴。

  我现在印象最深是书中所说z;“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把握未来。”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那么我们都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把握自己,从而获得一个充满自信,永远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

  用激情和思考点燃生命,放飞梦想的地方。每个教师都应该用自己的激情,来点燃学生的灵魂跟生命。

  看了这篇文章,忍不住又认真看了一遍,我觉得这篇文章的许多观点跟我们*时教育孩子时用方法是一致,这篇文章的作者总结的很好,许多方法我们可以直接拿来借用。批评幼儿时我们要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创设多样的问题情境和开放式提问,调动和激励孩子们在环境和问题情景引发的积极互动中,主动有效的学*;采用移情的方式,促使孩子自我反思、自我判断,促进其道德水*的提高。可以发现幼儿犯错时,不要急于去批评幼儿,可以找机会编故事教育幼儿,鼓励幼儿向故事中正面角色学*。批评幼儿时,尽量不在集体活动时进行,因为这样一方面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心,一方面会打乱活动计划,要抓住教育时机进行形之有效的教育。

  首次接触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在组织活动时,我在前面讲,孩子在后面讲的场景。我一向在探索让孩子愿意听我讲话,能够专心听我讲话,并进取回应的方法。工作中也在不断地尝试各种方法,可是一向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也许这本书对我会有一些帮忙吧也许书里无非是“尊重、理解、理解、包容、*等、站在海孩子的角度”等等……这些个词吧带着这两种想法,我开始翻阅这本书。浏览中,案例图片深深的吸引了我。不仅仅因为每次我的处理方式都和错误的范例不谋而合,并且还有那些正确的引导方式让我佩服。细读下去,又有了其他的收获,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克服了一般书籍空洞的理论说教的毛病,它结合众多的故事,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了很多简单实用的方法。我觉得这本书本质上是一本人际交往的书,其中很多的理念和方法不仅仅适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也适用于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

  通读全书后我有一些粗浅的收获:

  一、关于如何帮忙孩子克服消极情绪对幼儿入园情绪问题的启示:

  在小班,早上入园经常会出现幼儿哭闹着不肯来园的情景。一般情景,当幼儿情绪不好,我们总试图用**的观念去安慰、用自我的道理去说服他。孩子其实更多的时候是想把自我的情感说出来并得到认同,找到一种归属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人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也许理解、赞同才是最好的安慰良药。当孩子感受到被接纳,他们才会鼓起勇气应对自我的问题。认可孩子的感受,并用适合的话说出来你的理解,不要急着给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孩子自我说出自我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倾听者的主角帮忙幼儿走出自我的困境。

  那么该如何让幼儿应对他们的感受呢书中给了我们可操作性的提议:1、全神贯注的聆听。2、认同孩子的感受。3、把孩子的感受表达出来。4、借住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

  二、关于如何夸奖孩子对美术活动作品评价的启示:

  我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或行为时不经意间往往用“你做的很棒”,“这幅画很漂亮”。有时甚至不明白从哪里评价。评价语言通常存在着用词单一、资料空洞贫乏。这样一来评价语言成了纯粹的形式语言,对幼儿语言表达、情感提升的帮忙几乎为零。书中对于如何夸奖孩子提出以下方法:描述你所见的事物,描述你的感受,用一个词来概括孩子值得表扬的行为。在评价时,能够先描述一下眼睛中看到的事物,说出自我的感受,也引导孩子来说说自我的感受。

  在尝试利用这样的方式来评价幼儿的作品后,我听到两个幼儿的对话。A:你的画很好,我喜欢。B:为什么啊A:因为很漂亮。B:……A:因为你的画上头有两个蜗牛,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我很喜欢那个小的蜗牛。A小朋友美美的笑了。A在B的评价中得到认同,增强了自信。并且明白的自我的作品的优点,今后能够继续发扬。B也从中学到了A的优点,从而在以后学*、提升。

  三、关于如何用其他方法替代惩罚对处理孩子不当行为的启示:

  我们都一向不认同惩罚行为,惩罚会有很多的.副作用。如: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错失了对自我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应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能够抵消他们的“罪行”,能够心安理得地重复自我的错误。

  那出现问题后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当经历自我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有的后果是无法模拟的,怎样样才能让孩子经历自我不当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呢

  书里给我我们七种方法来替代惩罚: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忙教师做事或者趣味的事情上。2、明确表达强烈不一样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3、证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可是分追究,并证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4、供给选择:供给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理解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我的失误:当孩子的知识经验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能够直接告诉幼儿该怎样去做来帮忙他弥补失误。6、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对于并不是对我们有很严重的影响的事情我们能够采取行动,让幼儿直接应对行为背后的后果。

  当然,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了解了到一些如何做的提议、方法,并不能给我们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忙。关键在于实践,针对不一样问题具体的做法还是需要在实际情境中去不断的探索。对于我刚参加工作,接触这本书也就半年时间,没有细细去挖掘,工作经验较少,理解的也只是些皮毛。这本书需要经常的拿出来翻阅,我相信它在今后还会不断的给予我们启示与帮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本书提到了77个经典的图画书故事,梅教授对每个故事都发表了自己独到而经典的解读。很惭愧,这些故事我只读过一小部分,而且对于故事的明白也仅限于表面,在给孩子们讲述时也是蜻蜓点水,照本宣科。有时自己也想思考:“这个故事是不是还有更深刻的资料呢?它还想向我们传达一种什么思想呢?”但是好像总是寻找不到答案,因此渐渐的我也对图画书失去了原有的兴趣。

  这些天,当我读过梅教授的《阅读儿童文学》之后,我才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时被我忽略的图画书中竟有着如此丰富、精彩的生活,这些生活无处不影响着、改变着孩子们,从而让他们更加的热爱生活、珍惜生活。

  让我印象颇深的是,此书中梅教授解读的《爷爷必须有办法》。这个故事在大班上学期的教材中也有,配合图画书来讲解,孩子们十分喜爱。在听完故事后,老师按照惯例又进行了总结,如废旧物的利用啊,发展创造力啊,培养环保意识啊等等,这个故事就算完成了。而在梅教授的解读中,这但是一个十分奇妙的故事啊。

  这本书写的不仅仅仅是爷爷。如果约瑟同意把又破又旧的毯子丢了,而不是拽住了不放,那么爷爷有办法又有什么用?毯子就没有机会在爷爷的手中变成外套,直到渐渐地变成纽扣。故事写了约瑟的爱惜。写了一个孩子对于长辈的礼物和爱的珍视,这不是很多孩子都有的感情。恰好是孩子的幼稚,他们会没有珍惜的意识,一条“毯子”被扔弃是童年很惯见的事,直到中年和晚年才悔惜,但是“毯子”不可能回来。品味着这些话,我被梅教授的独特见解深深折服。而这样一个珍重的教育契机,却被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忽视掉了。

  梅教授还提醒我们,在和孩子们分享这个精彩、奇妙的故事时,必须别放下了欣赏每一幅图里的普普通通的温暖生活,屋里的情景、街上的快乐,很多的眼神、很多的笑容。看见了约瑟的小妹妹了吗?他还有一个小妹妹呢。看见面包圈和那张开了嘴巴在说话的鹦鹉了吗?它们是这个社区里的每一天的声音和快乐,是孩子们每一天的太阳光和一辈子的惦念。看见屋顶上最朴实的瓦片和路上最经走磨的石头了吗?它们不声不响地许多年地保护了温暖,别处的人喜悦地走进那里,也把那里的期望带去天下。他们(它们)是这个故事的环境,也是这个故事的原因,要不,这样的奇妙故事就不会得在这儿出现了。


幼儿教师教育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6)

——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菁华5篇)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是一本关于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的著作,读完之后,我深深地感到教师这一职业不只是“育人”,从发展的角度讲,教师如何“育已”才是对教育质量、教师的生命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可以说,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教育创造,因此,只有教师,真正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教师,树立起发展意识,才能将课程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迫切呼唤着教师的角色转换,我们应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重新审视自己,重新界定自己的职能,使自己逐步从“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熟的“*等对话者的位置”作根本位移。

  一、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转换为教育意义上的对话者。

  目前,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学生的学*方式就要由原来的单纯的被动式的接受转变为积极的、主动的探究性学*。这样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就发生了变化。虽然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不可能被淘汰,但更需要的是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尊重学生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认识。教师就应充分考虑“人本意识”,以人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积极开动思维,在胆猜想,大胆怀疑,去探求科学的真知。

  二、由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转换为新课程的创造者。

  由于过去的课程编制的特点,教师只能是消极、被动地忠实执行教科书的内容,对教科书内容的自主选择和重组的可能性极小。而今,在新课程的引导下,教师的创新精神将沿着新课程的成长而得到充分释放,从而升华为与学生共建课程的主体,教学过程不再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三、由课程成绩的评价者转换为课程学*和发展的激励者。

  过去的教学评价,比较注重其区别和选拔功能,教师扮演着课程评价者的角色,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和被测试的消极位置。而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从而促进教师由评价角色转向课程学*和发展的激励者。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娴熟的驾驭课程评价的艺术。

  总之,今天的教育是为了孩子的明天,托起孩子的明天需要新的课程理念指引,也需要我们教师携起手来共同做好教师角色的转换,在新课程的改革大潮中更新观念,加强反思,实现由现有教师向新型教师的转化。

  (1).把教师看成是知识的搬运工;

  (2).把教师的工作看成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3).把教师职业当做寻找“更好”职业之前的跳板

  之一,“享受型”的教师――吃苦也是享受

  (1).把学生的成长当成教师最大的快乐;

  (2).对*凡的工作充满热爱;

  (3).在付出和给予中获得内心满足

  之二,“发展型”的教师――创造的幸福

  (1).把教师看成是教育活动的反思者和研究者;

  (2).以终身自我教育作为教师生涯的推动力;

  (3).视教师职业为不仅给予也在收获的有意义的活动

  《新手老师上路啰——幼儿教师入门必读》

  "共同为培养自由、发现、探索,且健康、自信、快乐的孩子而努力。"这是幼儿教师入门必读书本《新手老师上路啰!》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也是我教育工作道路上的指引标。整本书从幼教理念、课程设计、环境规划、课室管理、幼儿发展与辅导、亲职教育、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来分析、阐述如何做好新教师的工作。文中还以案例的形式呈现,贴*实际的教学工作,很多地方都能激起共鸣。

  首先,我们对幼教工作,对幼儿要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幼儿的特殊性决定了基础教育工作的特殊,重要。幼儿期的孩子很多还很无知,因此,我们对其的教育方式就不能以**的理解、心态来衡量。我们新教师要学会善于发现孩子生活中的细节,揣摩他们的心理,注重日常的教育,用那爱心、耐心去感化他们。而且,很多事情都要防患于未然,就像一些经验老道的教师对孩子的行为会有一种未卜先知的能力。我们要做好幼教工作,先得从认识幼儿、置身于孩子世界开始。

  其次,书中还透析了如何培养"多方面潜能小孩"的教育目标。幼儿不是**的缩影,他有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该书巧妙的借用变色蜥蜴的故事形象地说明"全人"非完人、超人,而是指对幼儿的身体动作、语言、智能等多方面潜能的重视与挖掘,批判了重智育轻创意、情意、个性、群性的误区。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孩子的发展要全面开花,认知、情感、能力三方面并重,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而努力。

  再次,我们新教师要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刚刚毕业,虽然满腹理论,但还不善于将书本上的知识联系、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本书在阐述七章内容时巧妙糅合了理论与实践,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开放、整合、活动化的课程观,环境创设的生态观,幼儿园、家庭、社会合作共育的大教育观等理念渗透在各教育环节中。

  在*日的教学中,我们也可对照书中的观点,细细琢磨,找出不足之处,多多反思,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此外,书中还重点指出了新教师在工作时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语言生动艺术,娓娓道来,好似在与新手教师聊天。通过典型的案例,透彻的分析,让我们认识到问题的所在,记忆深刻,可以减少自己在工作中再次碰到这类现象。这也是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之一。现在的我面对工作还不成熟,经常遇到棘手的事,但我发现阅读这一类的书会让我长不少经验,对实践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我会继续将这些好书作为我幼教工作道路上的同行者,不断地完善、提升自己。

  读“贫穷只是生活的外衣”有感:我们当中肯定有人经历过童年时代艰难的岁月,至少我就是一个,吃过胡萝卜为主的米饭,穿过补丁的衣服,但是日子总算过来了。

  所以现在的我不是把金钱看得很重,因为我也知道,比我富裕的人比比皆是,比我贫穷的人也无处不有,我有现在的生活很满足了。正如作者所说的“我相信贫穷不是什么罪过,富有也不是什么美德。如果因贫穷而卑微而抬不起头来,才真正使人所鄙夷。而富有的人,应该心中充满爱,去享受、珍惜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对于金钱的看法,我始终抱着一颗*常的心,有则多用,无则少用,不必太吝啬,也不必太奢侈。在这篇文章中,我特别鄙视主人公的班主任,就因为主人公由于贫穷穿了妈妈以前的式样老旧、滑稽的衣服,而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话:“你们家没有人管你了?穿成这样就来上课。赶紧*室去,不要在外面给我丢人。”

  我想,这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说的话吗?他的师德,他的关爱就是这样体现的吗?我很气愤,当然,这也给了我启示,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千万不能以这位班主任为榜样,孩子们的内心都是很脆弱的,我们的言行举止要时刻尊重孩子们,循循善诱、关爱呵护,这才是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吗?也许我这一生不会有什么大荣誉,但是我会时时刻刻记得我是一名教师,我会努力地去关爱孩子们、教育孩子们。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是一本关于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的著作,读完之后,我深深地感到教师这一职业不只是“育人”,从发展的角度讲,教师如何“育已”才是对教育质量、教师的生命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可以说,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教育创造,因此,只有教师,真正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教师,树立起发展意识,才能将课程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迫切呼唤着教师的角色转换,我们应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重新审视自己,重新界定自己的职能,使自己逐步从“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熟的“*等对话者的位置”作根本位移。

  一、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转换为教育意义上的对话者。

  目前,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学生的学*方式就要由原来的单纯的被动式的接受转变为积极的、主动的探究性学*。这样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就发生了变化。虽然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不可能被淘汰,但更需要的是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尊重学生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认识。教师就应充分考虑“人本意识”,以人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积极开动思维,在胆猜想,大胆怀疑,去探求科学的真知。

  二、由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转换为新课程的创造者。

  由于过去的课程编制的特点,教师只能是消极、被动地忠实执行教科书的内容,对教科书内容的自主选择和重组的可能性极小。而今,在新课程的引导下,教师的创新精神将沿着新课程的成长而得到充分释放,从而升华为与学生共建课程的主体,教学过程不再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三、由课程成绩的评价者转换为课程学*和发展的激励者。

  过去的教学评价,比较注重其区别和选拔功能,教师扮演着课程评价者的角色,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和被测试的消极位置。而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从而促进教师由评价角色转向课程学*和发展的激励者。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娴熟的驾驭课程评价的艺术。

  总之,今天的教育是为了孩子的明天,托起孩子的明天需要新的课程理念指引,也需要我们教师携起手来共同做好教师角色的转换,在新课程的改革大潮中更新观念,加强反思,实现由现有教师向新型教师的转化。

  (1).把教师看成是知识的搬运工;

  (2).把教师的工作看成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3).把教师职业当做寻找“更好”职业之前的跳板

  之一,“享受型”的教师――吃苦也是享受

  (1).把学生的成长当成教师最大的快乐;

  (2).对*凡的工作充满热爱;

  (3).在付出和给予中获得内心满足

  之二,“发展型”的'教师――创造的幸福

  (1).把教师看成是教育活动的反思者和研究者;

  (2).以终身自我教育作为教师生涯的推动力;

  (3).视教师职业为不仅给予也在收获的有意义的活动

  “共同为培养自由、发现、探索,且健康、自信、快乐的孩子而努力。”这是幼儿教师入门必读书本《新手老师上路啰!》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也是我教育工作道路上的指引标。整本书从幼教理念、课程设计、环境规划、课室管理、幼儿发展与辅导、亲职教育、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来分析、阐述如何做好新教师的工作。文中还以案例的形式呈现,贴*实际的教学工作,很多地方都能激起共鸣。

  首先,我们对幼教工作,对幼儿要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幼儿的特殊性决定了基础教育工作的特殊,重要。幼儿期的孩子很多还很无知,因此,我们对其的教育方式就不能以**的理解、心态来衡量。我们新教师要学会善于发现孩子生活中的细节,揣摩他们的心理,注重日常的教育,用那爱心、耐心去感化他们。而且,很多事情都要防患于未然,就像一些经验老道的教师对孩子的行为会有一种未卜先知的能力。我们要做好幼教工作,先得从认识幼儿、置身于孩子世界开始。

  其次,书中还透析了如何培养“多方面潜能小孩”的教育目标。幼儿不是**的缩影,他有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该书巧妙的借用变色蜥蜴的故事形象地说明 “全人”非完人、超人,而是指对幼儿的身体动作、语言、智能等多方面潜能的重视与挖掘,批判了重智育轻创意、情意、个性、群性的误区。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孩子的发展要全面开花,认知、情感、能力三方面并重,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而努力。


幼儿教师教育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7)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15篇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教师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整理柜子,翻阅几年前的日记本,看到最*记录的一则教育故事,感觉很好。

  秀哲是个比较懂事,并且很聪明的孩子,但也有调皮不听话的时候。这天离园前,他故意用外套去挥打别人来取乐,我二话没说就收了他的衣服。

  他爷爷来接他了。只见他一声不响地从我面前走过,径直到走廊上,看他没有丝毫认错的意思,我故意不把衣服还给他,看他回家如何交代。

  秀哲爷爷知道了这件事,想让我把衣服还给他,我就跟他说:“这天衣服不还他了,谁让他做错事了。”没想到这句话惹得秀哲一屁股坐在地上,脸涨得通红,“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好一个濑脾气的孩子。我就过去拉他起来,一边拉他起来一边告诉他:“我这天这样做是让你记住以后不能用衣服去打别人,懂吗?”看他乖乖地点头了,我才把衣服盖给他。

  从日记中看到,自己三年前的教育经验还很不足,教育理念也很幼稚。但是此刻也在不断的学*。当我看到孩子用外套挥打别人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生气,处理的原则是决不容许、好好管教。其实这是典型的教师权威的表现,你不乖,我就没收你的衣服,让你急,让你哭,让你尴尬。但是如果是这天,我绝不会这么做,我会先了解孩子这么做的原因,然后因势利导,透过引导他体验,而不是说教的方式,让他明白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这天是我已经认识到,教师就应和风细雨般地去丝润孩子的心田,而不是暴风雨般地去打击孩子的自尊,为了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需要不断学*、反思,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育方法。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读书笔记

  去书店走走,翻翻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学前教育书籍,虽然有很多优秀的书籍,可是很难有心动的感觉,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该何去何从。忽然看见了这本书,本想着这就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或是某个孩子的母亲写的与孩子在一齐的成长事例。可是翻开后,看到里面的插画和那些简洁明了的对话、提议,我深深的被吸引了。看到插画上正反两面的比较,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们的家庭以及幼儿园教师多多少少都会有相应的不恰当的语言。也许那些语言在*日里我们感觉很正常,可是在比较之下,我就能真正的感受到赞赏性或是接纳性、共情性语言的力量。即便我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更愿意听到这样的语言。当然书中所说的不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

  读了这本书,我有太多的欣喜,也有太多的困惑。当我每一天读了一点点后,我会充满期待,期望第二天的到来,我觉得我找到了恰当的和幼儿交流或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我想要尽快的用这些珍贵的方法和孩子们欢乐、*等、有效的共度在园的完美时光。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遇见一些问题。书上看似简单的对话,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不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事情发生的情境不一样,书中的语言不可能生硬的模仿。起先,我认为这些简单的语言很好“说”,可是在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真的很难,正如书中提到的,我们生活中很多说话的方式已经成为定性,想要改变很难,教师或是家人需要练*。其次,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态度。生活仅有一次,时间只去不回,孩子们完美的童年亦如是。想要孩子们有一个美丽的童年,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对待他们,去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去发现他们的开心或是难过的瞬间。我们是师生,亦或是母女,生活中的琐事很多,有时我们难免会不耐烦。可是你的一点点疏忽,都可能让你的孩子留下小小的“伤痛”。如果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能够和孩子们说一说,他们能够感受到你的难过,但请你不要以此为借口推开他们。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虽然对于本书的领悟还不是很透彻。可是其中关于“学会赞赏孩子”让我有了一点小小的“骄傲”,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赞赏的力量。

  禾禾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幼儿,又是男孩子,相对别的幼儿而言,他各个方面本事的发展都比较慢,加上他之前没有上过托班(托班下学期转来,可是由于经常生病,很少入园),对于幼儿园的生活适应性不是很强,不大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每一次吃饭都要教师喂,即便教师喂,他也不大吃,有时候吃几口就吐了。他的脾气很倔,只要他不想吃,便一口饭不会吃,无论教师怎样喂都不吃。由于他刚生下来就做过心脏病手术,教师也总是给予他异常的照顾。这学期开学后,他各方面本事的发展都稍稍提高,可是吃饭仍需要教师喂。有一次吃饭的时候教师表扬了他,他很开心。第二天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他很愿意吃饭,虽然有是仍需要教师喂,可是速度快了很多。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每一天喂他吃饭的时候都会“悄悄地”表扬他。有一天我看见他用勺子大口的吃饭,我立刻走到他的身边称赞他,“我们禾禾吃饭越来越好了,都用勺子自我吃了是不是?”他笑着点了几下头,我伸出大拇指给了他一个“大拇哥”。我发现他不仅仅吃饭主动了,在别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看到教师主动笑眯眯的叫教师好,园里的教师都称赞我们班的“小不点”长大了。

  看着禾禾的每一点提高我都很开心,我意识到了“称赞”的力量。可是称赞并不只是用“你真棒!”、“很好”、“太好了!”等概括性的词语来评价幼儿的言行的。孩子们对于这样的词语并不受用,他们很可能认为你是在敷衍他。刚入园的时候,由于缺少实践经验,我不明白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去称赞他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我看见幼儿搭出好看的房子,我总会对他们说,“__搭的真好!”起初孩子们还很开心。可是两三次后,孩子们就对我的称赞不给予回应了,有时只是没有表情的看我一眼,让我觉得很“尴尬”。对于孩子们这样的回应,我开始反思,是他们不在乎教师的称赞,还是对教师的称赞“麻木”了?在和孩子们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教师的称赞、表扬还是很在意,只是教师不恰当的“称赞”会让孩子产生怀疑,比如在搭积木的时候,我只是一味的表扬孩子们搭得好,而没有指出好在哪里,孩子们对于这样的称赞,会产生怀疑“教师是在夸我吗?我搭的真好吗?没有具体指向性的称赞会让他们“疲惫”。所以,我会练*如何有指向性的称赞孩子,我会在*时的活动中静静的观察他们的表现,然后去想一想该如何去称赞她,在下一次的活动中能够有效的对幼儿进行称赞。

  赞赏是完美的,是孩子们喜爱的,并且进取想要得到的,可是我也纠结过,徘徊过:称赞是又次数限制的么?要有怎样的度呢?

  有一次,我们一个孩子的奶奶来对我说;“教师,今日午时你能给我们家淇淇发一个小贴画吗?我们家淇淇已经念了好几天了。”淇淇是一个很乖巧的女孩子,各方面表现都很好,教师和小朋友都很喜欢她。她经常得到教师的称赞或是小贴画,可是在经历了一件事情以后,我开始研究要不要高频率的称赞她。一天早晨来的时候,孩子们在玩滑滑梯,淇淇在滑梯上跑着,和小朋友撞在了一齐,摔倒在滑梯上,我看了看没有出现破了青了的情景,看着淇淇有点怕怕的眼神,我只说了句,“慢点哦”。中午吃饭前小朋友去洗完手,地下湿湿的,我提醒小朋友要慢慢走**室,她跑了回去,我只是请她回来重走一遍,她便“哭”了。对于这样的情景我想了想,是不是*时在幼儿园教师全是正面的称赞,她不能理解教师指出的不恰当的地方,是不是要进行挫折教育呢?于是在称赞幼儿的时候,我“故意”忽视了她。每当看到她渴望得到教师称赞的眼神的时候,我的心理也十分的纠结,她的确做的很好,我要继续忽视她么吗?在一次次的纠结中,我发现自我错了。正如大人们愿意得到别人的称赞一样,我们渴望别人称赞我们新买的裙子漂亮、新剪的头发好看一样,孩子们也渴望得到别人的称赞,尤其是教师。每一个孩子都应当被称赞,他们每一点提高、每一

  点好都期望教师看见,而教师的称赞正是教师对他们的“反馈”。对于淇淇的这种情景是我做的不够好,由于淇淇是一个乖巧的女孩,所以*时她有一点点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都会假装没看见,正是教师这样的行为才让淇淇“哭”了。所以,对于幼儿不恰当的行为也应当及时给与回馈,不能应为她是乖乖女,就“放纵"她,这样对于别的幼儿不公*,对于她也不公*。教师的称赞或是指出幼儿不恰当的地方,都只是针对幼儿当下的行为,而不是针对幼儿本身。

  看到孩子们一点点的提高后,我开始了了一个计划:每一天一称赞。一个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称赞或许能让孩子兴奋一天或是好一阵子,我们不应当吝啬我们的称赞,孩子们每一天用他们甜美的微笑来温暖我的心灵,我也应当用我的眼睛去发现他们的美,用我的嘴巴去称赞他们,为他们的每一天都带来一丝甜蜜。每一天对每一个幼儿进行称赞可能对于一个新教师有一点困难,可是我想努力的一点一点的做好,也许从此刻开始,我一天只能关注到10个幼儿,慢慢的,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仔细的发现幼儿的每一点细变化。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恰当的有针对性的表达自我真实的感受,孩子们是能够感受到教师发自内心的称赞的。

  首次接触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在组织活动时,我在前面讲,孩子在后面讲的场景。我一直在探索让孩子愿意听我讲话,能够专心听我讲话,并积极回应的方法。工作中也在不断地尝试各种方法,但是一直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也许这本书对我会有一些帮助吧?也许书里无非是“尊重、理解、接受、包容、*等、站在海孩子的角度”等等……这些个词吧?带着这两种想法,我开始翻阅这本书。浏览中,案例图片深深的吸引了我。不仅因为每次我的处理方式都和错误的范例不谋而合,而且还有那些正确的引导方式让我佩服。细读下去,又有了其他的收获,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克服了一般书籍空洞的理论说教的毛病,它结合众多的故事,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了很多简单实用的方法。我觉得这本书本质上是一本人际交往的书,其中很多的理念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也适用于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

  通读全书后我有一些粗浅的收获:

  一、关于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对幼儿入园情绪问题的启示:

  在小班,早上入园经常会出现幼儿哭闹着不肯来园的情况。一般情况,当幼儿情绪不好,我们总试图用**的观念去安慰、用自己的道理去说服他。孩子其实更多的时候是想把自己的情感说出来并得到认同,找到一种归属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人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也许理解、赞同才是最好的安慰良药。当孩子感受到被接纳,他们才会鼓起勇气面对自己的问题。认可孩子的感受,并用适合的话说出来你的理解,不要急着给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孩子自己说出自己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倾听者的角色帮助幼儿走出自己的困境。

  那么该如何让幼儿面对他们的感受呢?书中给了我们可操作性的建议:1、全神贯注的聆听。2、认同孩子的感受。3、把孩子的感受表达出来。4、借住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

  二、关于如何夸奖孩子对美术活动作品评价的启示:

  我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或行为时不经意间往往用“你做的很棒”,“这幅画很漂亮”。有时甚至不知道从哪里评价。评价语言通常存在着用词单一、内容空洞贫乏。这样一来评价语言成了纯粹的形式语言,对幼儿语言表达、情感提升的帮助几乎为零。书中对于如何夸奖孩子提出以下方法:描述你所见的事物,描述你的感受,用一个词来概括孩子值得表扬的行为。在评价时,可以先描述一下眼睛中看到的事物,说出自己的感受,也引导孩子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内容提要

  1.阅读不仅是孩子的事,亲子阅读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一种积极的对话,是培养亲子关系的重要途径。

  2.亲子阅读的过程,就是家长与孩子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家长不应是旁观者,也不是权威的讲述者和评判者,而是*等的参与者。

  3.亲子阅读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绝佳途径,也是孩子感受父母之爱的最佳途径。例如念儿歌时父母温柔的语调、和谐的语音、爱抚的动作。

  4.家长在和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家长说孩子听;家长问孩子答;孩子讲,家长笑。做游戏、角色扮演

  学*感想

  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籍,在翻阅时,第一章节中的“亲子阅读增进亲子关系”就深深的吸引了我,本学期,我们的课题研究中也涉及到了亲子阅读指导,通过阅读,让我了解了亲子阅读的重要性以及亲子阅读过程中的多种方法,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可以学以致用,一方面推荐给家长阅读,让家长了解亲子阅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课题研究中,也能给予家长更规范的亲子阅读指导方法。

  黛安在《儿童世界》中谈到:儿童在游戏中成长,儿童在游戏中学*,儿童在游戏中成熟。可见,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性,儿童在进入幼儿园后,一周有5天在幼儿度过,每天与老师度过5-8个小时,而游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所占比例是最多的,可见教师在儿童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掌握一定的游戏理论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学前儿童游戏教程》是面向一线教师而编写的一本学前教育教材。主要涉及游戏的概念、观点、操作的原则和方法等,解决学*中的“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通过案例解决学*中的“怎么做”的问题。

  作为一名新教师,最大的困恼是:组织幼儿游戏时教师的指导策略。本书的第四章明确了游戏中教师的角色、讨论了教师介入游戏的时机与具体方法,并介绍了实践中常见的感觉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和规则游戏的指导方法,让我受益匪浅。到底教师该不该介入游戏?答案是肯定的,但何时介入?最要紧的是向儿童要答案,一般来说,当幼儿出现以下情况教师应该介入:幼儿遇到困难、挫折,即将放弃游戏时;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认知冲突时;游戏出现不安全因素时;幼儿主动寻求帮助时;游戏中出现不利于游戏开展的过激行为时,游戏中出现消极内容时。

  关于教师介入的策略主要有参与式介入、材料指引和言语指引。在自选游戏时,中班的语言角已经多次无人光顾,即使有光顾者也是逗留几分钟便离开了,桌面上的塑料小动物和一些画有故事背景的图板被冷落在一边。这天教师在这里投放了一些橡皮泥,红红来到这里,用橡皮泥造了一座假山,山洞里躲着小动物,加上原来的背景图案,红红津津有味地玩了半天。磊磊则用橡皮泥捏了一只大恐龙,肚子里装了一只小恐龙,说恐龙妈妈要生小恐龙了。结果还引发了一场争论:恐龙宝宝是从蛋里出来的?还是从恐龙妈妈肚子里出来的?这以后,孩子们围绕这个话题谈开了。分析以上案例:一块橡皮泥的投放,无需教师更多的语言,就给了儿童一个可拓展的空间。

  这不是一本书,是篇文章,反反复复我把它当书一样的看了好几遍这篇文章是以一位幼儿教师用自己的心态写出了自己对工作的一些想法。一共十六点写出了幼儿教师方方面面。有工作上的,有生活上的等。

  1、整天有写不完的案头工作;

  2、工作强度大,活儿忙不完;

  3、工作时间长,报酬少;

  4、工作上的比赛无休止;

  5、幼儿老师的安全责任大;

  6、在社会,没有谁能瞧得上幼儿老师;

  7、每天都在幼儿的吵嚷声中度过;

  8、每天和孩子嘻嘻哈哈,在一些人眼中就如疯子般。

  9、为了布置区域什么垃圾物品都要。

  10、家长工作有难度;

  11、当孩子们长大了,认识儿时的幼儿老师几乎是零等等。

  看了这篇文章后,我觉得这位作者用反写方法,突出了幼儿教师的伟大。幼儿老师虽在一些人眼中很小很小,但却能把家中的小霸王教育的懂事。比如:“当新生幼儿才入园时,二三直个孩子一起哭,抱完这个哄那个,哄完那个又抱这个,老师常常是骗一个,哄一个,抱一个,拉一个后头还跟着好几个!要是遇到几个感情脆弱的家长,孩子哭,她也哭,那就又得哄家长。于是大人小孩一起哭,那场面那家伙那整个一人间练狱啊!哭还算小事,现在的孩子普遍奥特曼看多了,特暴力,那是又打又闹又踢又咬死活不要上幼儿园,所以老师身上留点小伤那是常事。”就从这点上,就看出了幼儿老师的不同一般。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时,觉得这作者真的写出了老师的心里话,一些不*。但多看了几篇后,才知作者的含意——幼儿老师的不简单!,我做为一名普通幼儿教师感到真幸福。因为我看到了我们的伟大,因为我看到了我们的高尚,因为我看到了我们幼儿老师在人家眼里的不同。虽没有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那么的高级,但我们却能把一个不懂事的孩儿学会懂事,未来的才子们都是从我们手中开始起步的!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是一本关于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的著作,读完之后,我深深地感到教师这一职业不只是“育人”,从发展的角度讲,教师如何“育已”才是对教育质量、教师的生命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可以说,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教育创造,因此,只有教师,真正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教师,树立起发展意识,才能将课程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迫切呼唤着教师的角色转换,我们应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重新审视自己,重新界定自己的职能,使自己逐步从“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熟的“*等对话者的位置”作根本位移。

  一、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转换为教育意义上的对话者。

  目前,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学生的学*方式就要由原来的单纯的被动式的接受转变为积极的、主动的探究性学*。这样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就发生了变化。虽然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不可能被淘汰,但更需要的是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尊重学生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认识。教师就应充分考虑“人本意识”,以人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积极开动思维,在胆猜想,大胆怀疑,去探求科学的真知。

  二、由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转换为新课程的创造者。

  由于过去的课程编制的特点,教师只能是消极、被动地忠实执行教科书的内容,对教科书内容的自主选择和重组的可能性极小。而今,在新课程的引导下,教师的创新精神将沿着新课程的成长而得到充分释放,从而升华为与学生共建课程的主体,教学过程不再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三、由课程成绩的评价者转换为课程学*和发展的激励者。

  过去的教学评价,比较注重其区别和选拔功能,教师扮演着课程评价者的角色,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和被测试的消极位置。而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从而促进教师由评价角色转向课程学*和发展的激励者。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娴熟的驾驭课程评价的艺术。

  总之,今天的教育是为了孩子的明天,托起孩子的明天需要新的课程理念指引,也需要我们教师携起手来共同做好教师角色的转换,在新课程的改革大潮中更新观念,加强反思,实现由现有教师向新型教师的转化。

  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一书中谈到了“一个经验”的概念,并将之界定为:“我们在所经验到的物质走完其历程而达到完满时,就拥有了一个经验。”该界定显示出“一个经验”至少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完整性,即“走完其历程”。二是圆满性,即“达到完满”。完整性和圆满性共同构成了“一个经验”的内涵。

  应该说,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大多能尊重幼儿对完整经验的需要,比如。给幼儿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让幼儿唱完一首歌,帮助幼儿完整地经历一次科学探索活动,等等。然而,不少幼儿园在追求幼儿经验完整性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幼儿所获经验的圆满性。例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会不断地催促幼儿完成其作品;为了在活动结束时让幼儿得出答案,教师会缩减探索的时间,给予幼儿过多的直接帮助。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表面上看来,教育活动是完整的,教师引导幼儿获得了完成某一个教育活动任务的经验,但这种经验却是肤浅的,不具有累积性。在有限的时间内试图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常常会在关注幼儿经验完整性的同时,以牺牲幼儿经验的圆满性为代价。

  那么,如何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使幼儿获得的经验既完整又圆满呢?

  一是分解。

  分解就是把原先过于庞大的“一个经验”分解为一个个小的“经验”。比如。要让幼儿了解水的特性,就可以让他们通过几次活动分别来探索水的颜色、味道、流动,物体的沉浮等不同特性。对一首歌曲的学*,可以通过体验理解歌词、初步学会演唱、歌曲演唱与表演、音乐游戏与创造等几个层层叠加的活动分步骤地逐渐达成。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每一次都获得了相对完整的一个小的“经验”。而每一个小的“经验”的不断累积便构成了既完整又圆满的一个大的“经验”。这就好比我们**在读长篇小说和看电视连续剧时的经验历程模式。

  二是留白。

  留白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以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留白就是在教育活动设计时间歇性地预留一部分不做任何教学安排的时间。有了在活动设计时有意识的留白后,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才有可能从急迫的教育任务中脱身,才有可能用更多的心力来观察、分析幼儿:当教师意识到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活动计划不一致时,才能根据幼儿现场的反应调整教育计划,切实追随和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使他们通过活动获得深人、满足的.体验。

  三是时间。

  充足的活动时间是幼儿获得高质量经验的条件。要让幼儿的经验完整和圆满,教师必须学会放慢脚步,善于等待,让幼儿有足够的时间按自己的步调进行探索。有了充裕的活动时间,教师才可以不急于让幼儿获得某个既定的结论,幼儿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自主探索,自己寻找结论,自己发现和修正错误。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幼儿才会体验到挫败与成功,感受到困惑、激动、喜悦、失落、难过等各种情绪,幼儿所获得的经验才会是饱满、充实的,并在与原有经验的汇聚中成为推动幼儿成长的重要力量。

  书中提出通过以下方法形成我们积极良好的心态:

  1、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心态就是决定我们心理活动和左右我们思维的一种心理状态。如果我们的心态是积极的,那么,我们的生活环境也会是积极的。

  2、生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就是要我们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我们所拥有的人、事、物上面,全心全意地去接纳、品味、投入和享受这一切。

  3、节制欲望,知足常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指数与其欲望成反比,在同等生活条件下,欲望越少的人,其幸福指数越高。

  4、接受现实。如果事情无法改变,我们就改变自己。

  5、学会调节不良的情绪。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竞争和挑战日趋激烈,幼儿教师在生活、工作和学*等方面面临沉重的压力,这往往使得我们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忧虑、委屈、紧张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不仅影响到幼儿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到幼儿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和行为,因此,我们要学会调节自身出现的不良情绪。

  6、适当地投身于体育运动。适当地参加体育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又有利于心理健康。

  7、学会合理安排工作与休闲,避免心理上的超负荷。

  与其说幸福是孜孜以求、费心尽力得到的报偿,不如说幸福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心灵的感悟。我们要拥有一颗*常心,用幸福眼看世界,那么他就会拥有幸福。因为快乐,所以幸福。我不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式的牺牲者,也不是繁琐工作的被消耗者,而是一个努力追求生活意义、生命价值的快乐幸福的幼儿教师。

  在这本书中作者偏重于孩子能否在精神和思想上顺其自然的不受伤害不被扭曲的成长,如:安安和弯腿的昂弟在抢一辆小卡车,昂弟抢赢了,把东西紧紧抱在怀里,死命抵抗敌人的攻击。妈妈看见安安突然松了手,退后一步。她正要安抚他,却见这两岁小娃儿端起两只小手臂,做出猎人射击的姿势,对准昂弟,口里发出“碰碰”的枪声,然后满意地说:“死了!”妈妈觉得惊心动魄,只有她知道安安“**”的灵感来自哪里。孩子爱听故事,妈妈给孩子讲过《小红帽》,他就是模仿故事中猎人的动作,有了“**”的动机。

  妈妈为了不让孩子看到某些童话里的残酷和暴力,她用心去为儿子选择,哪些书该让两岁的孩子读?哪些不能读?她看了《白雪公主》、《阿里巴巴四十大盗》后,就自言自语起来:我怎么能跟两岁的孩子讲这种故事?在他往后成长的岁月里,他会见到无数的人间丑恶事,没有必要从两岁就开始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人的快乐童年何其匆促,何其珍贵!他很谨慎地把这些有残酷和暴力的书移到书架上最高一格,保证她的儿子即使搬来小椅子也够不到的地方,把对孩子有益的书放到下一格让孩子看。从她的言行中,我们能看到,母爱的伟大。母爱,让她理性思考。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看看我们的孩子,周末、暑假有补不完的课、上不完的兴趣班,根本没有时间自己休闲,根本没有时间慢慢来。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总以为给孩子的是最好的教育,但事实上呢?我们的孩子并不快乐,他们小小的年纪真的能接受这些额外的知识吗?孩子宛如植物,生长有个体之别,有时令之分,我们现在做的就是现代版的“拔苗助长”。

  曾经我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幼儿园的孩子真的有必要学英语吗?在我看来肯本没必要,有很多家长跟我交流过,孩子上了小学后经常把英语和拼音混在一起,弄得孩子非常辛苦,其实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他自然而然的就会接受很多事情,不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教师,我们都要谨记: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请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孩子,请慢慢来。

  本书提到了77个经典的图画书故事,梅教授对每个故事都发表了自己独到而经典的解读。很惭愧,这些故事我只读过一小部分,而且对于故事的明白也仅限于表面,在给孩子们讲述时也是蜻蜓点水,照本宣科。有时自己也想思考:“这个故事是不是还有更深刻的资料呢?它还想向我们传达一种什么思想呢?”但是好像总是寻找不到答案,因此渐渐的我也对图画书失去了原有的兴趣。

  这些天,当我读过梅教授的《阅读儿童文学》之后,我才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时被我忽略的图画书中竟有着如此丰富、精彩的生活,这些生活无处不影响着、改变着孩子们,从而让他们更加的热爱生活、珍惜生活。

  让我印象颇深的是,此书中梅教授解读的《爷爷必须有办法》。这个故事在大班上学期的教材中也有,配合图画书来讲解,孩子们十分喜爱。在听完故事后,老师按照惯例又进行了总结,如废旧物的利用啊,发展创造力啊,培养环保意识啊等等,这个故事就算完成了。而在梅教授的解读中,这但是一个十分奇妙的故事啊。

  这本书写的不仅仅仅是爷爷。如果约瑟同意把又破又旧的毯子丢了,而不是拽住了不放,那么爷爷有办法又有什么用?毯子就没有机会在爷爷的手中变成外套,直到渐渐地变成纽扣。故事写了约瑟的爱惜。写了一个孩子对于长辈的礼物和爱的珍视,这不是很多孩子都有的感情。恰好是孩子的幼稚,他们会没有珍惜的意识,一条“毯子”被扔弃是童年很惯见的事,直到中年和晚年才悔惜,但是“毯子”不可能回来。品味着这些话,我被梅教授的独特见解深深折服。而这样一个珍重的教育契机,却被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忽视掉了。


幼儿教师教育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8)

——幼儿教师的优秀读书笔记 (菁华3篇)

  读了虞永*老师的《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一书,在这本书中,虞老师主要论述了课程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书中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着幼教行业的发展,其中《种植园地与幼儿园课程》给了我很大触动。因为种植是有关自然,有关生命的一项活动,幼儿不就是要接触自然,接触生命的吗?

  对比自己接触过的幼儿园,很多幼儿园都能在园内开辟种植园地。而虞老师的观念影响了我,种植园地不仅仅指室外用来专门种植的地方,只要是能种上一些植物的地方都属于种植园地,这样的定义打破了传统的观念,让一些受到场地限制的幼儿园也能开辟属于自己的种植园地,开展种植活动。

  除了睡觉之外,幼儿在幼儿园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在家的时间,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来讲是多么的重要啊,幼儿园环境应该是充满植物、充满生机、充满游戏的,让幼儿接触大自然,接触生命,接触绿色。因此,幼儿园必须要有种植园地。种植园地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班级的种植园地大小要适中,所种植的要是当地,当季,无毒害,易种养,易观察的植物。种植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幼儿成为种植、欣赏、管理的主人。这样才能帮助幼儿获得种植的经验,热爱大自然、植物的情感。

  种植园地到底有什么价值呢?种植活动包括种植计划和种植落实两个部分。在每一个部分都对幼儿有很大的价值。如在种植计划时,幼儿与教师要先观察种植的空间,选择植物及其种子或苗,讨论种植方法、种植工具,确定合作方式等等。在这一环节,幼儿主要参与的是规划,对种植区有一个全面的考虑与规划,这是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用于实践的过程。在种植落实时,幼儿切实成为种植、管理、收获的主人。从种植植物开始,幼儿可以获得不同的种植方法,如点种、撒播、坑中等方法,同时可以探索不同方法种植的结果一样吗?种植是需要大家合作的,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参与了同伴间的交往,发展了合作能力与动手能力。在种植过程中,幼儿还能形成一些比较稳定的步骤性策略体系,如挖坑——放种子——填土——浇水,以便幼儿在遇到类似的活动时能够迁移种植的经验。

  在管理过程中,幼儿能与植物建立良好的友谊,养成爱护植物的情感,同时,在与植物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多观察植物并对植物的生长做一些记录,增强了幼儿的观察、探究的能力,养成初步的科学素养。在管理这一漫长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幼儿做事不间断的好*惯。

  当幼儿完整地照顾好植物,最后就该收获了,在此过程中,幼儿能了解不同植物的不同收获方法,体验收获的乐趣。

  同时对植物的果实进一步探索,如对果实的统计、分类、数据分析。幼儿园种植对幼儿来说还有很多的价值,如幼儿可以用植物的果实进行一些装饰,用果实参与到其他的活动中。

  看完虞老师的书,不禁以自己的班级为对象,开始思考班上的种植区可以怎样丰富。虽然我们班级没有专门的户外种植区,但是在教室以及走廊有很多空间可以利用。如我们可以在班级的沙土区旁边种上一些叶子相对大的植物,这个角落靠*幼儿的衣柜旁,每天穿脱衣服时对可以对植物进行观察。到了中班,幼儿的责任心也相对增强,可以引导每天的值日生对植物进行照料,如浇水、除草等,并对其生长情况做详细的记录,将大家的记录结果汇总成植物生长日记,植物生长日记本可以展示在植物的旁边,方便幼儿了解植物的完整生长过程及学会向同伴学*经验。

  在教室里的阳台上可以再增加一些植物,尽量保证每个幼儿都有一棵植物,这样幼儿还可以做成自己的植物观察日记。在以后开展《我和公园》主题时,这些植物都可以作为公园里的资源。

  对一本教育类书籍的的阅读方式有多少种可能性呢?安静地进入,让作者带着你简单游弋在各种教育观念间,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陈震老师的《做温暖的教育者》一书做到了。

  陈震老师是一名普通的老师,他的.语言功底深厚,善于敏感把握身边事物,对各种话题,信手拈来,皆从教育的角度进行叙述,日积月累,坚持书写,构成了二十七万余字的教育类著作。

  这本书文章大多短小精炼,无赘言赘语,给人很强的阅读愉悦感。这本书话题涉及丰富,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一位普通教师为师、为学、为人的自在寻觅过程。应对现实的琐碎与繁杂,陈震老师始终以教育者的智慧关照教育现实,展现了一位老师的工作与生活姿态。

  作为一名老师————要寻求有境界的工作姿态。

  这本书对老师的工作姿态提出了很多推荐,如: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发奋创设宽松的和谐环境,调节构成宽容的内部心境,坚持宽厚关爱的沟通心态;“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进”,能够发奋培养出有怀疑态度,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学生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不断寻求的!

  对于教育者的工作姿态陈震老师认为有境界为上,借鉴王国维先生对于境界的经典描述,即: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境界的教育自成格调,有境界的教育才有生命力。境界有大小、高下之分,并无优劣。教知识,教方法,教心态能够成为教育的三种境界,对于成长中的人来说,知识,方法,心态都是重要的,境界由低到高,低层次是知识获得,高层次是心态培育,只要能够有效整合,就能促进终生的和谐发展。

  作为一名老师————要寻求有品质的生活姿态。

  有品质的生活姿态是内涵多元的,阅读是良好的通道。读书能够愉悦身心、提升自己。读书让生活更有品位,读书使人内心更加宁静,读书使职业更有智慧。

  老师是文化的传承与引领者,读书不仅仅是提升自我的需求,也是职业的要求。一位教师只要愿意与书为伴,坚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就能寻觅到心中的清风明月,就能塑造出有品质的生活姿态

  让每一点感动在心中融化,让每一点感触在心中发芽,并将思考记录笔端。陈震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为我们带给了工作与生活姿态的良好范本。

  让我们以温润的内心,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成为温暖的教育者!

  看这本书时很多次有感动到极致的感觉,就像看一部特别好的电影。电影是虚构的,但这本*录的是真实的,这让我对原本感觉缺乏感觉的生活,又萌生了一丝希望。

  或许擦亮眼睛,仔细找,感动还是能找到的,特别是我们还有天使一般的孩子做引领。则像一股细细的沙,慢慢流进心里,一点一点填补了石头的缝隙,同时带来一份柔润,抹*石头的棱棱角角。

  作者马丽娟老师:*第一批接受国际华德福?史坦纳幼儿教育协会培训的幼儿教师李跃儿芭学园资深教师,擅长教育管理,培养、提升教师团队以及对教育感悟的总结。在10年不间断地教育实践和教育管理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观察笔记及随笔心得,最终形成本书。

  我带着这样的疑惑去读这本书:

  我们天天都在讲“要给孩子幸福”,那么究竟怎么样才算是给了孩子幸福?怎么样才可以让孩子感受当下的幸福?

  在书中马老师给出了答案:

  马老师的答案:

  幸福对于有的人来说就是,他能撅着屁股在沙坑里玩一上午;能滚着1个破旧的轮胎在院子里撒欢似的跑上几圈;能七扭八扭地缝1个布包包;能将豆沙酱包在面团里放进烤箱;能拿个大瓢给菜地浇水,给羊洗澡……

  我的理解: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就应该让孩子享受他这个年龄段应该享受的任何事情,而不是给予孩子我们所理解的“幸福”。所以,当你看见孩子不顾刚穿上的新衣服,专注地趴在地上看蚂蚁时,请你不要阻止他;当孩子不顾弄脏双手玩泥巴时,请你不要指责他;当孩子天马行空地给你描绘他的理想时,请你不要嘲笑他…… 因为,这就是孩子眼中的“幸福”。

  在读这本书时,有一些精彩片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片段一:点燃心灵的蜡烛

  “我们要给予孩子机会,让他们真实地学会一件事情,就像他们真实地学会等待一样,孩子们才会真实地活在当下。”

  我的收获:孩子们一旦学会了一件事情,他就是真正地学会了,不会忘记的1种学会。如果我们让1个小孩子很快地学会一件事情,那么相信他忘记得也快。因为,那是他人将别人的发现硬塞进孩子的记忆中,并不是孩子自己想真实地经验它而记住它。所以,就如马老师所说的“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点燃他们内心那盏不灭的蜡烛,保护好它,让它燃烧得更明亮、更久远。”

  片段二:长着棉花糖腿的人

  “一眼看上去,1个孩子和另1个孩子并没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孩子。但是,通过孩子生活中的活动,我们会认识到,每个孩子状态背后都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所看不到的。而要想真正地帮助到1个孩子成长,了解孩子状态背后的一些缘由,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我的收获: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原本走的路就会不一样,正因为这样的不同才使得每个人都具有他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然而,孩子是需(]要我们**的帮助,才会渐渐地了解这个世界的。

  那么,作为教师,如何让1个有困难的孩子得到真正的帮助,显得尤为重要。而帮助1个孩子,不仅仅是指,对着孩子微笑,问他我可以帮助你吗,实际上,帮助的意义远不止这些,这是需记住的事情。我们不仅仅要蹲下身来看孩子,更要蹲下心来看孩子。

  片段三:“难相处”背后的秘密

  “从教育的角度看,我们**要带着1种敬畏和理解这个孩子的态度去感受他、帮助他。同时,还要看这个孩子的状态是不是已经超出了教育者所能帮助的范围,不管从哪1个角度帮助,我们都有必要了解他状态背后我们看不到的那部分东西。”

  我的收获:面对这类孩子,我们需要的还不只是接纳这个孩子,更需要深入地了解在他的生活中,**用什么方式在和他交流,还有他的生活环境、饮食、作息规律等都是什么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建立1个适合他的生活环境和具有规律的生活节奏,还需要帮助他的人给他提供可以学*的情景。让他看到大人是如何对待一条金鱼,如何收拾打翻在地的鱼缸,如何与人一起做1个事情,如何表达自己……当他看到这样的场景,会从中学*到怎样真正地去照顾一条鱼,会学会用抹布擦拭桌面上的水渍,会学会协助同伴做1个事情,会学会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读这本书,我就像在看1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字里行间充满着温馨爱与亲切。看着故事里的孩子们游戏、学*、捣乱,看着看着我就会被这些小家伙感染,跟着他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学*,一起思考,一起感悟,一起成长。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书里没有深奥难懂的语言,没有惊人的创见,没有苦心的劝导,有的只是老师对孩子浓浓的爱,1种发现优点的眼神,1种可以温暖孩子心灵的光,引领幼儿成长。透过马老师的眼睛,我更好地看到了孩子们的世界:1个宁静的世界,1个充满力量的世界,1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我觉得应该像她学*,用心去体会孩子,真心将自己的生活和孩子们融汇在一起。

  幼儿园老师,绝对不是我们以前想象的那样,只是1个“能带孩子的人”。同其他工作一样,幼儿教育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工作经验,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个人魅力,创造才华......这是1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不是仅仅有“爱心”就足够的。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我要成为一名我自己心中的理想幼儿园教师。


幼儿教师教育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9)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菁选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是一本介绍幼儿教师从初步形成到一步步走向专业成长的书。书中从教师的专业化概念、幼儿教师的成长历程、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关系、走向专业成熟以及做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等五大方面进行了详细地论述与讲解。

  看了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五章“走向专业成熟”,可能是我觉得最符合我们我的实际,也是我们每位新教师所希望和渴求自己能够尽快的走向专业成熟吧。我仔细阅读着每一字每一句,想从中获得些对自己有利或有帮助的信息和经验,让自己更专业更成熟。

  感触最深的是第五章的第一块内容:教师的`专业成长==经验和反思。初任教师职业的新教师,成长为具有实践智慧的优秀教师,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科学的自我反思,以及外部的支持与协作,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样,教师才能快速的进步和成长。

  作为一个只有几年教学经验的新老师来说,各方面都是处于学*阶段,除了要管好孩子外,在上课方面也要经常性的进行反思、总结、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存在着许多的不足。看了此书让我明确行动研究对教师的成长有着巨大的作用,因为行动研究能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性提高,让教师从经验中学*,将教、学、做合二为一,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及研究能力,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增强自己的专业素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我深知每一位教师的经验都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教育教学中获得的,是一种实践性知识,它是无法通过陈述和传授获得的。我将在以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以研究者的身份和思想来面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思考我在教学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及时的发现问题,反思反思其原因及症状和探索解决问题,这样不断的反思、探索和创造、持续的积累经验,才能获得丰富的经验,成为一个真正的专业型的成熟教师。

  教师要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就要积极开展行动研究,这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教师要在实践中就自己的一些教育细节进行反思,进行研究。如果做了不思考,作了一百遍也很难有长进,好还是好,不好还是不好,偶尔瞎猫碰上死耗子,却不知道为什么。如果能做之前想想,做什么都有清楚地自觉;做之后想想,总能用一双慧眼去观察自己,反省自己,教师就能每天都有进步和提高。幼儿园的教研活动是借大家的眼睛和脑袋,帮你发现你看不见的东西,向你提出你意识不到的问题,打你一棒有点疼,但也促你成长。

  在文章中,有大部分文章可供我们参考、借鉴学*的资料,在分享与对话中的个别小案例也是我们生活、工作中常常出现的问题;资源*台中的反思体验设立了好多的专业问题,以供我们阅读、反思等。资料库中的多种专业资料,不仅使我们增长了不少专业知识,也为我们提供了工作、生活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总之,在看此书的过程中使我受益匪浅。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读书笔记

  去书店走走,翻翻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学前教育书籍,虽然有很多优秀的书籍,可是很难有心动的感觉,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该何去何从。忽然看见了这本书,本想着这就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或是某个孩子的母亲写的与孩子在一齐的成长事例。可是翻开后,看到里面的插画和那些简洁明了的对话、提议,我深深的被吸引了。看到插画上正反两面的比较,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们的家庭以及幼儿园教师多多少少都会有相应的不恰当的语言。也许那些语言在*日里我们感觉很正常,可是在比较之下,我就能真正的感受到赞赏性或是接纳性、共情性语言的力量。即便我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更愿意听到这样的语言。当然书中所说的不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

  读了这本书,我有太多的欣喜,也有太多的困惑。当我每一天读了一点点后,我会充满期待,期望第二天的到来,我觉得我找到了恰当的和幼儿交流或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我想要尽快的用这些珍贵的方法和孩子们欢乐、*等、有效的共度在园的完美时光。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遇见一些问题。书上看似简单的对话,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不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事情发生的情境不一样,书中的语言不可能生硬的模仿。起先,我认为这些简单的语言很好“说”,可是在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真的很难,正如书中提到的,我们生活中很多说话的方式已经成为定性,想要改变很难,教师或是家人需要练*。其次,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态度。生活仅有一次,时间只去不回,孩子们完美的童年亦如是。想要孩子们有一个美丽的童年,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对待他们,去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去发现他们的开心或是难过的瞬间。我们是师生,亦或是母女,生活中的琐事很多,有时我们难免会不耐烦。可是你的一点点疏忽,都可能让你的孩子留下小小的“伤痛”。如果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能够和孩子们说一说,他们能够感受到你的难过,但请你不要以此为借口推开他们。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虽然对于本书的领悟还不是很透彻。可是其中关于“学会赞赏孩子”让我有了一点小小的“骄傲”,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赞赏的力量。

  禾禾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幼儿,又是男孩子,相对别的幼儿而言,他各个方面本事的发展都比较慢,加上他之前没有上过托班(托班下学期转来,可是由于经常生病,很少入园),对于幼儿园的生活适应性不是很强,不大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每一次吃饭都要教师喂,即便教师喂,他也不大吃,有时候吃几口就吐了。他的脾气很倔,只要他不想吃,便一口饭不会吃,无论教师怎样喂都不吃。由于他刚生下来就做过心脏病手术,教师也总是给予他异常的照顾。这学期开学后,他各方面本事的发展都稍稍提高,可是吃饭仍需要教师喂。有一次吃饭的时候教师表扬了他,他很开心。第二天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他很愿意吃饭,虽然有是仍需要教师喂,可是速度快了很多。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每一天喂他吃饭的时候都会“悄悄地”表扬他。有一天我看见他用勺子大口的吃饭,我立刻走到他的身边称赞他,“我们禾禾吃饭越来越好了,都用勺子自我吃了是不是?”他笑着点了几下头,我伸出大拇指给了他一个“大拇哥”。我发现他不仅仅吃饭主动了,在别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看到教师主动笑眯眯的'叫教师好,园里的教师都称赞我们班的“小不点”长大了。

  看着禾禾的每一点提高我都很开心,我意识到了“称赞”的力量。可是称赞并不只是用“你真棒!”、“很好”、“太好了!”等概括性的词语来评价幼儿的言行的。孩子们对于这样的词语并不受用,他们很可能认为你是在敷衍他。刚入园的时候,由于缺少实践经验,我不明白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去称赞他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我看见幼儿搭出好看的房子,我总会对他们说,“__搭的真好!”起初孩子们还很开心。可是两三次后,孩子们就对我的称赞不给予回应了,有时只是没有表情的看我一眼,让我觉得很“尴尬”。对于孩子们这样的回应,我开始反思,是他们不在乎教师的称赞,还是对教师的称赞“麻木”了?在和孩子们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教师的称赞、表扬还是很在意,只是教师不恰当的“称赞”会让孩子产生怀疑,比如在搭积木的时候,我只是一味的表扬孩子们搭得好,而没有指出好在哪里,孩子们对于这样的称赞,会产生怀疑“教师是在夸我吗?我搭的真好吗?没有具体指向性的称赞会让他们“疲惫”。所以,我会练*如何有指向性的称赞孩子,我会在*时的活动中静静的观察他们的表现,然后去想一想该如何去称赞她,在下一次的活动中能够有效的对幼儿进行称赞。

  赞赏是完美的,是孩子们喜爱的,并且进取想要得到的,可是我也纠结过,徘徊过:称赞是又次数限制的么?要有怎样的度呢?

  有一次,我们一个孩子的奶奶来对我说;“教师,今日午时你能给我们家淇淇发一个小贴画吗?我们家淇淇已经念了好几天了。”淇淇是一个很乖巧的女孩子,各方面表现都很好,教师和小朋友都很喜欢她。她经常得到教师的称赞或是小贴画,可是在经历了一件事情以后,我开始研究要不要高频率的称赞她。一天早晨来的时候,孩子们在玩滑滑梯,淇淇在滑梯上跑着,和小朋友撞在了一齐,摔倒在滑梯上,我看了看没有出现破了青了的情景,看着淇淇有点怕怕的眼神,我只说了句,“慢点哦”。中午吃饭前小朋友去洗完手,地下湿湿的,我提醒小朋友要慢慢走**室,她跑了回去,我只是请她回来重走一遍,她便“哭”了。对于这样的情景我想了想,是不是*时在幼儿园教师全是正面的称赞,她不能理解教师指出的不恰当的地方,是不是要进行挫折教育呢?于是在称赞幼儿的时候,我“故意”忽视了她。每当看到她渴望得到教师称赞的眼神的时候,我的心理也十分的纠结,她的确做的很好,我要继续忽视她么吗?在一次次的纠结中,我发现自我错了。正如大人们愿意得到别人的称赞一样,我们渴望别人称赞我们新买的裙子漂亮、新剪的头发好看一样,孩子们也渴望得到别人的称赞,尤其是教师。每一个孩子都应当被称赞,他们每一点提高、每一

  点好都期望教师看见,而教师的称赞正是教师对他们的“反馈”。对于淇淇的这种情景是我做的不够好,由于淇淇是一个乖巧的女孩,所以*时她有一点点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都会假装没看见,正是教师这样的行为才让淇淇“哭”了。所以,对于幼儿不恰当的行为也应当及时给与回馈,不能应为她是乖乖女,就“放纵"她,这样对于别的幼儿不公*,对于她也不公*。教师的称赞或是指出幼儿不恰当的地方,都只是针对幼儿当下的行为,而不是针对幼儿本身。

  看到孩子们一点点的提高后,我开始了了一个计划:每一天一称赞。一个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称赞或许能让孩子兴奋一天或是好一阵子,我们不应当吝啬我们的称赞,孩子们每一天用他们甜美的微笑来温暖我的心灵,我也应当用我的眼睛去发现他们的美,用我的嘴巴去称赞他们,为他们的每一天都带来一丝甜蜜。每一天对每一个幼儿进行称赞可能对于一个新教师有一点困难,可是我想努力的一点一点的做好,也许从此刻开始,我一天只能关注到10个幼儿,慢慢的,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仔细的发现幼儿的每一点细变化。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恰当的有针对性的表达自我真实的感受,孩子们是能够感受到教师发自内心的称赞的。

  “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每个人都会有许多事不能如愿以偿。心理素质好的豁达开朗,沉着应对,于是成功了;心理素质差,烦恼缠绕,难以自拔,于是倒下了。就像一个木桶,它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智商),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情商)。”好有哲理的一句话,从这句话中我明白孩子的任何一个小改变在你眼中都要看成是珍宝,对他的改变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那么惊喜。孩子年纪小人生的路还很漫长,我们不要给以孩子过高的期望。其实,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没有必要总去和别人的孩子比,任何比较都是有害的。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在他实际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作别的孩子的复制品。所以当他学会写第一个字。讲第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孩子自身的角度出发,把他的过去和现在拿来进行比较,哪怕是有了小小的进步和改变我们都要真诚地给孩子鼓励和支持。不要吝啬你的那句“你真棒”虽然他写的这个字在你的眼里写得不是很好,远远达不到你所要求的。但是作为爱他关心他养育他的父母,更不应该有这样消极的想法。应该用你的温暖去呵护他成长。

  其实,孩子们每天都在寻找别人的理解,盼望公正的评价。人对生存价值的需要比生存本身更加强烈。当孩子被贬损得一无是处时,就会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既影响健康,还会产生厌世情绪,甚至会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极端举动。就像那些常被列在调皮鬼一类里的孩子,为什么他们总是在犯错之后还是改不过来?其实他们的心并不是真的很坏!一直想和老师作对!而是我们给了他们认为不*等的“待遇”。他是这么想的:大家都不喜欢我,连老师都说我不听话。干脆坏到底吧谁也不敢来惹我!这样总比闷着好。

  这样的例子我身边也有发生:我班有一个小孩很好动,跟人家接触的时候动作特别粗鲁,常伤害到别人,他的力气也比较大,常喜欢起脚踢向别的小朋友。他的行为在我看来是一种无奈的发泄,因为大家都不跟他玩所以心里很难受,其他老师对他的态度都是很严厉的。有一次,我上课我故意点他起来回答问题时,发现他的答案是最好的,我在全班小孩的面前夸张地表扬他“哇!你真了不起!真是太棒了!”接下来他像变了一个人很安静专心地做每一件事。我让让他把教室里的油画棒盒叠好,他一个人忙得满土大汗直到把所有的盒子叠整齐!之后还问我“老师,还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的吗?”当时我对他的举动感到无比的震惊!确实,我给他的信任让他感到很自信和骄傲,因为老师已经认可他是个能干的孩子了!

  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常告诉孩子们,你真棒!

  首次接触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在组织活动时,我在前面讲,孩子在后面讲的场景。我一向在探索让孩子愿意听我讲话,能够专心听我讲话,并进取回应的方法。工作中也在不断地尝试各种方法,可是一向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也许这本书对我会有一些帮忙吧也许书里无非是“尊重、理解、理解、包容、*等、站在海孩子的角度”等等……这些个词吧带着这两种想法,我开始翻阅这本书。浏览中,案例图片深深的吸引了我。不仅仅因为每次我的处理方式都和错误的范例不谋而合,并且还有那些正确的引导方式让我佩服。细读下去,又有了其他的收获,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克服了一般书籍空洞的理论说教的毛病,它结合众多的故事,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了很多简单实用的方法。我觉得这本书本质上是一本人际交往的书,其中很多的理念和方法不仅仅适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也适用于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

  通读全书后我有一些粗浅的收获:

  一、关于如何帮忙孩子克服消极情绪对幼儿入园情绪问题的启示:

  在小班,早上入园经常会出现幼儿哭闹着不肯来园的情景。一般情景,当幼儿情绪不好,我们总试图用**的观念去安慰、用自我的道理去说服他。孩子其实更多的时候是想把自我的情感说出来并得到认同,找到一种归属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人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也许理解、赞同才是最好的安慰良药。当孩子感受到被接纳,他们才会鼓起勇气应对自我的问题。认可孩子的感受,并用适合的话说出来你的理解,不要急着给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孩子自我说出自我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倾听者的主角帮忙幼儿走出自我的困境。

  那么该如何让幼儿应对他们的感受呢书中给了我们可操作性的提议:1、全神贯注的聆听。2、认同孩子的感受。3、把孩子的感受表达出来。4、借住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

  二、关于如何夸奖孩子对美术活动作品评价的启示:

  我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或行为时不经意间往往用“你做的很棒”,“这幅画很漂亮”。有时甚至不明白从哪里评价。评价语言通常存在着用词单一、资料空洞贫乏。这样一来评价语言成了纯粹的形式语言,对幼儿语言表达、情感提升的帮忙几乎为零。书中对于如何夸奖孩子提出以下方法:描述你所见的事物,描述你的感受,用一个词来概括孩子值得表扬的行为。在评价时,能够先描述一下眼睛中看到的事物,说出自我的感受,也引导孩子来说说自我的感受。

  在尝试利用这样的方式来评价幼儿的作品后,我听到两个幼儿的对话。A:你的画很好,我喜欢。B:为什么啊A:因为很漂亮。B:……A:因为你的画上头有两个蜗牛,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我很喜欢那个小的蜗牛。A小朋友美美的笑了。A在B的评价中得到认同,增强了自信。并且明白的自我的作品的优点,今后能够继续发扬。B也从中学到了A的优点,从而在以后学*、提升。

  三、关于如何用其他方法替代惩罚对处理孩子不当行为的启示:

  我们都一向不认同惩罚行为,惩罚会有很多的副作用。如: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错失了对自我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应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能够抵消他们的“罪行”,能够心安理得地重复自我的错误。

  那出现问题后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当经历自我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有的后果是无法模拟的,怎样样才能让孩子经历自我不当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呢

  书里给我我们七种方法来替代惩罚: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忙教师做事或者趣味的事情上。2、明确表达强烈不一样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3、证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可是分追究,并证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4、供给选择:供给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理解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我的失误:当孩子的知识经验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能够直接告诉幼儿该怎样去做来帮忙他弥补失误。6、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对于并不是对我们有很严重的影响的事情我们能够采取行动,让幼儿直接应对行为背后的后果。

  当然,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了解了到一些如何做的提议、方法,并不能给我们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忙。关键在于实践,针对不一样问题具体的做法还是需要在实际情境中去不断的探索。对于我刚参加工作,接触这本书也就半年时间,没有细细去挖掘,工作经验较少,理解的也只是些皮毛。这本书需要经常的拿出来翻阅,我相信它在今后还会不断的给予我们启示与帮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对一本教育类书籍的的阅读方式有多少种可能性呢?安静地进入,让作者带着你简单游弋在各种教育观念间,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陈震老师的《做温暖的教育者》一书做到了。

  陈震老师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的语言功底深厚,善于敏感把握身边事物,对各种话题,信手拈来,皆从教育的角度进行叙述,日积月累,坚持书写,构成了二十七万余字的教育类著作。伤感美文 书中文章大多短小精炼,无赘言赘语,给人很强的阅读愉悦感。书中话题涉及丰富,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一位普通教师为师、为学、为人的自在寻觅过程。应对现实的琐碎与繁杂,陈震老师始终以教育者的智慧关照教育现实,展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与生活姿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寻求有境界的工作姿态。书中对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姿态提出了很多推荐,如: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发奋创设宽松的和谐环境,调节构成宽容的内部心境,坚持宽厚关爱的沟通心态;“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进”,能够发奋培养出有怀疑态度,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学生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不断寻求的!

  对于教育者的工作姿态陈震老师认为有境界为上,借鉴王国维先生对于境界的经典描述,即: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境界的教育自成格调,有境界的教育才有生命力。境界有大小、高下之分,并无优劣。教知识,教方法,教心态能够成为教育的三种境界,对于成长中的人来说,知识,方法,心态都是重要的,境界由低到高,低层次是知识获得,高层次是心态培育,只要能够有效整合,就能促进终生的和谐发展。同事生日祝福语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寻求有品质的生活姿态。

  有品质的生活姿态是内涵多元的',阅读是良好的通道。读书能够愉悦身心、提升自己。读书让生活更有品位,读书使人内心更加宁静,读书使职业更有智慧。

  教育工作者是文化的传承与引领者,读书不仅仅是提升自我的需求,也是职业的要求。一位教师只要愿意与书为伴,坚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就能寻觅到心中的清风明月,就能塑造出有品质的生活姿态

  让每一点感动在心中融化,让每一点感触在心中发芽,并将思考记录笔端。陈震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为我们带给了工作与生活姿态的良好范本。

  让我们以温润的内心,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成为温暖的教育者!白下进校俞洋

  看过朱教授的理想的教师,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不禁想到理想的幼儿教师是什么样的呢?记得爱尔维修曾经说过:“人生下来时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幼小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有的人则变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才。即使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当也会成为不*凡人。”然而在孩子幼小时期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教师和家长。那么怎样做才是一位理想的幼儿教师呢?

  幼儿教师应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和专业的知识,并细心的照顾孩子的衣食起居。当然专业知识并不是只懂得自己的一点专业,对于专业以外的东西一概不知也毫无兴趣。比如:他们非常缺乏常识,就像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他们对时事等问题发表的拙劣看法,时常成为人的笑柄。理想的'幼儿老师应该胸宽广,富地献身精神,充满仁爱之心,理想的老师应该能够看到矛盾和缺陷,并立志去解决它,做到公*、公正、公私分明,正确地对待工作中的问题。

  (一) 爱心

  如果一个教师在孩子做错事以后也不告诉原因就斥责或打骂,而不是耐心的讲道理,反而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顽固、冷酷、残忍,会失去自尊心、自信心,给孩子内心世界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对孩子将来的发展也 有一定的影响。

  (二) 耐心

  对待孩子要有正确的态度和耐心,不管你有多忙多烦,都应该做到孩子问什么,就回答什么,在向孩子传播知识和方法时决不能嫌麻烦,敷衍塞责,应该了事,一定都要真实合理,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孩子成为对社会矛盾和缺陷有辨别能力的人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孩子潜在的能力。如果培养出来的人辨别不出人间的好坏和善恶,对世界没有思考的认识,这类人越多将会成为社会的累赘。

  (三) 责任心

  如果一位教师没有责任心,他不管孩子是否来上课了,是否学会了?孩子在什么地方?发生什么事他一概不知,这样的教师我想是不会教出好学生,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忘记自己的责任或对工作不负责,后果不堪设想。

  (四) 沟通和理解

  沟通和理解最重要,不管是家长和老师还是孩子和老师等等。如果一个老师对沟通技能方法的掌握非常好,与孩子示来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紧密相联。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在家学会与家庭成员沟通,在幼儿园学会与教师同位的沟通技巧,当他走入社会时,他也能很快地与他人沟通,更重要的是与他们沟通是建立在理解的基本上,而不是不讲理的乱说一通。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因此我们教师应取长补短,尽力让自己成为别人心目中的理想教师。

  心得三: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前几天,我在《幼儿教育》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每个幼儿都是教师的宝贝”,我深受感动。

  “爱孩子,真诚对待每一个孩子”这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能否真诚对待每一个幼儿,并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有些幼儿聪明、漂亮、干净,很讨老师的喜欢;有些幼儿调皮、穿戴不整洁,不讨老师喜欢。但是不管孩子怎么样,作为老师都要一视同仁。

  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凡而谦逊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幼儿教师不仅要具有知识与能力的素质,更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作为一个幼儿教师,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首先要具备的是什么?可能有人会说:是扎实的基本功,但我觉得更应该具备的是强烈的责任心和对幼儿的“爱”,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一切都无从做起。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就应该对孩子负责。我们应该用“爱满人间”的胸怀去关爱每一位幼儿,对幼儿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像对待自己的眼睛一般呵护他们,像对待自己的杰作一般欣赏他们,让每个孩子在真诚的关爱中健康成长!

  来到幼儿园工作已有三个多月了,但是依然记得来到幼儿园第一天的情景,看到一群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一张张好奇的小脸,我甚至有点不知所措。所幸的是,我遇上了这么多好的领导、好的搭班老师。正是她们,给了我帮助和鼓励,让我学到了许多道理,知道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心。

  让我们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我愿用自己的双手和大家一道默默耕耘,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最*整理柜子,翻阅几年前的日记本,看到最*记录的一则教育故事,感觉很好。

  秀哲是个比较懂事,并且很聪明的孩子,但也有调皮不听话的时候。这天离园前,他故意用外套去挥打别人来取乐,我二话没说就收了他的衣服。

  他爷爷来接他了。只见他一声不响地从我面前走过,径直到走廊上,看他没有丝毫认错的意思,我故意不把衣服还给他,看他回家如何交代。

  秀哲爷爷知道了这件事,想让我把衣服还给他,我就跟他说:“这天衣服不还他了,谁让他做错事了。”没想到这句话惹得秀哲一屁股坐在地上,脸涨得通红,“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好一个濑脾气的孩子。我就过去拉他起来,一边拉他起来一边告诉他:“我这天这样做是让你记住以后不能用衣服去打别人,懂吗?”看他乖乖地点头了,我才把衣服盖给他。

  从日记中看到,自己三年前的教育经验还很不足,教育理念也很幼稚。但是此刻也在不断的学*。当我看到孩子用外套挥打别人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生气,处理的原则是决不容许、好好管教。其实这是典型的教师权威的表现,你不乖,我就没收你的衣服,让你急,让你哭,让你尴尬。但是如果是这天,我绝不会这么做,我会先了解孩子这么做的`原因,然后因势利导,透过引导他体验,而不是说教的方式,让他明白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这天是我已经认识到,教师就应和风细雨般地去丝润孩子的心田,而不是暴风雨般地去打击孩子的自尊,为了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需要不断学*、反思,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育方法。

  在这本书中作者偏重于孩子能否在精神和思想上顺其自然的不受伤害不被扭曲的成长,如:安安和弯腿的昂弟在抢一辆小卡车,昂弟抢赢了,把东西紧紧抱在怀里,死命抵抗敌人的攻击。妈妈看见安安突然松了手,退后一步。她正要安抚他,却见这两岁小娃儿端起两只小手臂,做出猎人射击的姿势,对准昂弟,口里发出“碰碰”的枪声,然后满意地说:“死了!”妈妈觉得惊心动魄,只有她知道安安“**”的灵感来自哪里。孩子爱听故事,妈妈给孩子讲过《小红帽》,他就是模仿故事中猎人的动作,有了“**”的动机。

  妈妈为了不让孩子看到某些童话里的残酷和暴力,她用心去为儿子选择,哪些书该让两岁的孩子读?哪些不能读?她看了《白雪公主》、《阿里巴巴四十大盗》后,就自言自语起来:我怎么能跟两岁的孩子讲这种故事?在他往后成长的岁月里,他会见到无数的人间丑恶事,没有必要从两岁就开始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人的快乐童年何其匆促,何其珍贵!他很谨慎地把这些有残酷和暴力的书移到书架上最高一格,保证她的儿子即使搬来小椅子也够不到的地方,把对孩子有益的书放到下一格让孩子看。从她的`言行中,我们能看到,母爱的伟大。母爱,让她理性思考。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看看我们的孩子,周末、暑假有补不完的课、上不完的兴趣班,根本没有时间自己休闲,根本没有时间慢慢来。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总以为给孩子的是最好的教育,但事实上呢?我们的孩子并不快乐,他们小小的年纪真的能接受这些额外的知识吗?孩子宛如植物,生长有个体之别,有时令之分,我们现在做的就是现代版的“拔苗助长”。

  曾经我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幼儿园的孩子真的有必要学英语吗?在我看来肯本没必要,有很多家长跟我交流过,孩子上了小学后经常把英语和拼音混在一起,弄得孩子非常辛苦,其实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他自然而然的就会接受很多事情,不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教师,我们都要谨记: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请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孩子,请慢慢来。

  书中提出通过以下方法形成我们积极良好的心态:

  1、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心态就是决定我们心理活动和左右我们思维的一种心理状态。如果我们的心态是积极的,那么,我们的生活环境也会是积极的。

  2、生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就是要我们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我们所拥有的人、事、物上面,全心全意地去接纳、品味、投入和享受这一切。

  3、节制欲望,知足常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指数与其欲望成反比,在同等生活条件下,欲望越少的人,其幸福指数越高。

  4、接受现实。如果事情无法改变,我们就改变自己。

  5、学会调节不良的情绪。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竞争和挑战日趋激烈,幼儿教师在生活、工作和学*等方面面临沉重的'压力,这往往使得我们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忧虑、委屈、紧张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不仅影响到幼儿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到幼儿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和行为,因此,我们要学会调节自身出现的不良情绪。

  6、适当地投身于体育运动。适当地参加体育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又有利于心理健康。

  7、学会合理安排工作与休闲,避免心理上的超负荷。

  与其说幸福是孜孜以求、费心尽力得到的报偿,不如说幸福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心灵的感悟。我们要拥有一颗*常心,用幸福眼看世界,那么他就会拥有幸福。因为快乐,所以幸福。我不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式的牺牲者,也不是繁琐工作的被消耗者,而是一个努力追求生活意义、生命价值的快乐幸福的幼儿教师。

  对一本教育类书籍的的阅读方式有多少种可能性呢?安静地进入,让作者带着你简单游弋在各种教育观念间,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陈震老师的《做温暖的教育者》一书做到了。

  陈震老师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的语言功底深厚,善于敏感把握身边事物,对各种话题,信手拈来,皆从教育的角度进行叙述,日积月累,坚持书写,然后构成了二十七万余字的教育类著作。伤感美文

  书中文章大多短小精炼,无赘言赘语,给人很强的阅读愉悦感。书中话题涉及丰富,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一位普通教师为师、为学、为人的自在寻觅过程。应对现实的琐碎与繁杂,陈震老师始终以教育者的智慧关照教育现实,展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与生活姿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寻求有境界的工作姿态。

  书中对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姿态提出了很多推荐,如: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发奋创设宽松的和谐环境,调节构成宽容的内部心境,坚持宽厚关爱的沟通心态;“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进”,能够发奋培养出有怀疑态度,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学生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不断寻求的!

  对于教育者的.工作姿态陈震老师认为有境界为上,然后借鉴王国维先生对于境界的经典描述,即: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境界的教育自成格调,有境界的教育才有生命力。境界有大小、高下之分,并无优劣。教知识,教方法,教心态能够成为教育的三种境界,对于成长中的人来说,知识,方法,心态都是重要的,境界由低到高,然后低层次是知识获得,高层次是心态培育,只要能够有效整合,就能促进终生的和谐发展。同事生日祝福语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寻求有品质的生活姿态。

  有品质的生活姿态是内涵多元的,阅读是良好的通道。读书能够愉悦身心、提升自己。然后读书让生活更有品位,读书使人内心更加宁静,读书使职业更有智慧。

  教育工作者是文化的传承与引领者,读书不仅仅是提升自我的需求,也是职业的要求。一位教师只要愿意与书为伴,坚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就能寻觅到心中的清风明月,就能塑造出有品质的生活姿态

  让每一点感动在心中融化,让每一点感触在心中发芽,并将思考记录笔端。陈震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为我们带给了工作与生活姿态的良好范本。

  让我们以温润的内心,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成为温暖的教育者!白下进校俞洋

  这本书是我在网上书店中买的一大堆幼儿教师用书中选出来的一本,只是因为它的内容与我每天的工作息息相关。家长工作应该是每位教师都非常头疼的一件事情,因为作为幼儿教师,要学会和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家长沟通,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一个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打开书本的目录看一遍,着实是被吓了一跳,目录中所写不同的家长类型多达43种,作为一名新“进城”的幼儿教师来说,我要做的功课太多了,以前的我很少和孩子的监护人直接的沟通,也不知道原来沟通还有如此多的方法,这让我来到赛诺幼儿园与家长沟通有了无所适从的感觉,在读了这本书后,让我获益良多,在今后的家长工作中修改并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书中说了很多种类型的家长,妈妈和祖辈的教育观念差异是最大的,现在的妈妈们都很年轻,妈妈们从书本上学来的教育观念在和老师说起来的'时候头头是道,但是在实际用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却是不一定都适用,在以后的家长工作中,我将用*等学*的态度来和家长讲话,同时家长所阐述的一些育儿观念我也可以运用在我自己的工作当中。我会鼓励妈妈和祖辈在教育孩子中相互取长补短,同时在赛诺工作两个月我发现孩子的爸爸很少会来幼儿园接小朋友,也很少有爸爸会和老师沟通,个别小朋友的爸爸来接孩子,老师主动与爸爸沟通,但是大部分爸爸的话语也是比较少的,在今后的家长工作中,与爸爸沟通并且请爸爸帮助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向爸爸学*。在与祖辈沟通的时候重点在于让祖辈知道在*常照顾孩子生活的时候也是一种教育,寓教于生活中,同时请祖辈“放手”,不要在生活中包办代替,鼓励祖辈锻炼幼儿自己的动手能力,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作为幼儿教师,取得家长的信任是完成这份工作的核心,赛诺幼儿园开学以来举行的以家长工作为核心的演讲活动,让我获益良多,在老师们的演讲中我明确了要取得家长的信任就要侧重于情感沟通,要将自己所做的事情说出来,让孩子感觉到老师是爱自己的,只有孩子爱老师,家长才会信任老师,同时我想我也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磨炼,积累更多与家长沟通的经验,博得家长的信任。

  只有当他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这样的纪律具有灵活性概念即不易被明白又不易被采用。但它包含一个伟大的教育原则,它不一样于旧式教育里那种绝对的,不容辩驳的高压政策下的不许动的原则。

  心得:

  这一段话给我的教学路程上点燃了一盏明灯。回顾自己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也曾想约束孩子。当孩子们说话时觉得他们太吵了,期望他们安静。但是这种约束对孩子们没有任何作用。相反孩子们想说的、想做的欲望却更强烈。正因在此时我是主人,而孩子们是服从者。因此他们的行为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外人强加的,因此孩子们的安静时一时的,只要我一离开,他们便会很快的.开始交谈起来。

  当我接触蒙氏教育,开始了解蒙氏时,尤其当我阅读了这段话语之后,我才找到了真正管理孩子的方法,想让孩子遵循一些生活规则不是去管理他,而是让他成为教室的主人。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忘记那些不许动的原则,正因这种不许动的背后,隐藏的是孩子们那种强烈的我要动的欲望。因此不管用什么活动,我们都就应让孩子去动,在满足孩子需求的前提下提出要求,这时孩子们安静了,有秩序了,这是孩子们自己的纪律。在自由之后所获得的纪律。

  因此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不管什么时候,孩子才是他自己的主人,当他成为自己的主人时,老师只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他就能很好的发展。

  幼儿教师

  正确看待幼儿之间的争吵,有利于孩子心智、交往等方面潜质的提高。在幼儿园里,争吵、告小状,是一种常见现象,有时为一把小椅子,甚至一点儿小纸片儿也会争起来,教师应对这种现象,常常是采取简单的阻止方法。从表面上看,教师是在制约幼儿的不良行为,似乎充当了正面施教的主角,其实教师这时就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种现象的发生。正因对于幼儿来说,争吵、闹纠纷并非都是坏事,而且往往有着**施教所不能替代的重要好处。教师就应透过孩子们的争吵和纠纷,去了解孩子心中的世界,了解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从而帮忙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质。

  争吵或闹纠纷,使幼儿的语言表达潜质有可能得到锻炼,一次户外活动,我将孩子带到放有轮胎的教学楼顶玩滚轮胎。轮胎只有十一个,孩子却是几十。这时许多行动慢一点的孩子空着手跑过来找我说:琨琨、星星有轮胎都不让我玩,我笑着说:是吗?想个好办法也能玩到的,去想想办法吧!有的孩子听我这么一说,就跑去从别人手上夺,力量强的仍能玩着,弱一点的便被夺走了。这时不断有老师,某某抢我的轮胎的叫声,琨琨也跑过来大声叫着:老师,雨桐把我的轮胎抢去了!雨桐小小的个子,敢夺琨琨的?我正在疑惑,雨桐也不示弱,说:他玩好了,都流汗了。琨琨不服气地说:我没玩好,还要玩!雨桐说:光你想玩,我也想玩一会儿!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辩不止。这时有孩子喊老师,有人打架了其实,从我对他们说想个好办法时我就看在眼里,听在耳里,只是为了锻炼孩子们的交往潜质,有意让他们自己去玩到轮胎。当看他俩争执不下,才决定去处理的。我心*气和地问:雨桐,你为什么抢琨琨的玩具?雨桐见我先让他解释理由,就得意地说:老师,你看琨琨玩得头上都出汗了,还不让我玩玩。之后我又用商量的口气对雨桐说:雨桐,琨琨和你一齐玩好不?这时雨桐想将轮胎送给老师,老师接过轮胎做了个向他们方向滚的动作,俩孩子咯咯笑着

  追轮胎去了。

  随着幼儿不断的学*与发展,他们无论是在认知还是在经验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他们的探究欲望和能力也越来越凸显。此时我们要如何继续满足幼儿的在科学领域的学*需求呢?今读《利用科学活动促进幼儿深度学*》(20xx)深受启发。朱凤老师指出,所谓“深度学*”是指学*者以高级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地学*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方式。例如,在乌龟的`饲养中,幼儿对乌龟吃什么、乌龟的爬行、乌龟什么时候生蛋、乌龟的种类等问题非常感兴趣。幼儿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但这些问题是比较粗浅的,只能通过观察、探究、资料整理、记录等方式才能够帮助幼儿真正的解决问题。所以通过幼儿感兴趣科学问题我们可以建构一个深度学*项目,通过深度学*项目的建构与实施帮助幼儿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比较系统、更具逻辑的知识与经验,从而促进幼儿学*。

  首先,要关注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幼儿感兴趣的地方非常多,我们有必要深入幼儿当中,去了解和感知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从内容的参与引出疑问,从而推进研究的展开。要着重于从以下四方面展开。一是是什么的问题;二是为什么的问题;三是怎么样的问题;四是对我有什么用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兴趣解决的是认知,第二个解决的是动态的过程思索,第三个解决的是判断、预测的问题,第四个是自我联系,挥发自我的问题。整个问题关注幼儿兴趣的集中点,且层层递进,对幼儿深化学*具有先决推动作用。

  其次,要帮助幼儿梳理探究问题。有限的阅历和知识不足以让幼儿能够深刻把握问题的全貌,我们有必要参与其中,帮助幼儿梳理问题。在问题的梳理上,我们关注于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孩子们观察到的不解现象;二是孩子们的想象疑问;三是实践技巧、方法层面的问题。在梳理的过程中,不能剥夺幼儿的主导地位,要注意观察,采取合适的方法介入到孩子们的问题探索之中,发挥作用,但不影响孩子们主导地位的兴趣发挥,这是我们实操的基本要求。

  此外,要建立学*项目。我们要从生活着手,寻找素材,结合孩子们的实践现状和实践兴趣,确立适合孩子们参与的科学内容,通过探究的层层深入后一步一步建构起微项目。在深度学*项目的构建上,从一开始我们就鼓励孩子们的参与,内容的构建,程序的安排,材料的统筹准备等等,孩子们都可以参与其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微项目的方向,要坚持能力和兴趣并重的原则,以此为基础,和孩子们一起,充分合作,完成深度学*项目的构建。

  去书店走走,翻翻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学前教育书籍,虽然有很多优秀的书籍,但是很难有心动的感觉,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该何去何从。忽然看见了这一本书,本想着这就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或是某个孩子的母亲写的与孩子在一齐的成长事例。但是翻开后,看到里面的插画和那些简洁明了的对话、推荐,我深深的被吸引了。看到插画上正反两面的比较,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们的家庭以及孩子园老师多多少少都会有相应的不恰当的语言。也许那些语言在*日里我们感觉很正常,但是在比较之下,我就能真正的感受到赞赏性或是接纳性、共情性语言的力量。即便我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更愿意听到这样的语言。当然书中所说的不仅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

  读了这一本书,我有太多的欣喜,也有太多的困惑。当我每一天读了一点点后,我会充满期盼,期望第二天的到来,我觉得我找到了恰当的和孩子交流或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我想要尽快的用这些珍重的方法和孩子们快乐、*等、有效的共度在园的完美时光。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遇见一些问题。书上看似简单的对话,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不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事情发生的情境不一样,书中的语言不可能生硬的模仿。起先,我认为这些简单的语言很好“说”,但是在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真的很难,正如书中提到的,我们生活中很多说话的方式已经成为定性,想要改变很难,老师或是家人需要练*。其次,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态度。生活只有一次,时刻只去不回,孩子们完美的童年亦如是。想要孩子们有一个美丽的童年,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对待他们,去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去发现他们的开心或是难过的瞬间。我们是师生,亦或是母女,生活中的琐事很多,有时我们难免会不耐烦。但是你的一点点疏忽,都可能让你的孩子留下小小的“伤痛”。如果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能够和孩子们说一说,他们能够感受到你的难过,但请你不好以此为借口推开他们。

  这一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虽然对于本书的领悟还不是很透彻。但是其中关于“学会赞赏孩子”让我有了一点小小的“骄傲”,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赞赏的力量。

  禾禾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孩子,又是男孩子,相对别的孩子而言,他各个方面潜质的发展都比较慢,加上他之前没有上过托班(托班下学期转来,但是由于经常生病,很少入园),对于孩子园的生活适应性不是很强,不大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每一次吃饭都要老师喂,即便老师喂,他也不大吃,有时候吃几口就吐了。他的脾气很倔,只要他不想吃,便一口饭不会吃,无论老师怎样喂都不吃。由于他刚生下来就做过心脏病手术,老师也总是给予他个性的照顾。这学期开学后,他各方面潜质的发展都稍稍提高,但是吃饭仍需要老师喂。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老师表扬了他,他很开心。第二天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他很愿意吃饭,虽然有是仍需要老师喂,但是速度快了很多。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每一天喂他吃饭的时候都会“悄悄地”表扬他。有一天我看见他用勺子大口的吃饭,我立刻走到他的身边称赞他,“我们禾禾吃饭越来越好了,都用勺子自己吃了是不是?”他笑着点了几下头,我伸出大拇指给了他一个“大拇哥”。我发现他不仅仅吃饭主动了,在别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看到老师主动笑眯眯的叫老师好,园里的老师都称赞我们班的“小不点”长大了。

  看着禾禾的每一点进步我都很开心,我意识到了“称赞”的力量。但是称赞并不只是用“你真棒!”、“很好”、“太好了!”等概括性的词语来评价孩子的言行的'。孩子们对于这样的词语并不受用,他们很可能认为你是在敷衍他。刚入园的时候,由于缺少实践经验,我不知道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去称赞他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我看见孩子搭出好看的房子,我总会对他们说,“xx搭的真好!”起初孩子们还很开心。但是两三次后,孩子们就对我的称赞不给予回应了,有时只是没有表情的看我一眼,让我觉得很“尴尬”。对于孩子们这样的回应,我开始反思,是他们不在乎老师的称赞,还是对老师的称赞“麻木”了?在和孩子们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老师的称赞、表扬还是很在意,只是老师不恰当的“称赞”会让孩子产生怀疑,比如在搭积木的时候,我只是一味的表扬孩子们搭得好,而没有指出好在哪里,孩子们对于这样的称赞,会产生怀疑“老师是在夸我吗?我搭的真好吗?没有具体指向性的称赞会让他们“疲惫”。因此,我会练*如何有指向性的称赞孩子,我会在*时的活动中静静的观察他们的表现,然后去想一想该如何去称赞她,在下一次的活动中能够有效的对孩子进行称赞。

  赞赏是完美的,是孩子们喜爱的,并且用心想要得到的,但是我也纠结过,徘徊过:称赞是又次数限制的么?要有怎样的度呢?

  有一次,我们一个孩子的奶奶来对我说;“老师,这天下午你能给我们家淇淇发一个小贴画吗?我们家淇淇已经念了好几天了。”淇淇是一个很乖巧的女孩子,各方面表现都很好,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喜爱她。她经常得到老师的称赞或是小贴画,但是在经历了一件事情以后,我开始思考要不好高频率的称赞她。一天早晨来的时候,孩子们在玩滑滑梯,淇淇在滑梯上跑着,和小朋友撞在了一齐,摔倒在滑梯上,我看了看没有出现破了青了的状况,看着淇淇有点怕怕的眼神,我只说了句,“慢点哦”。中午吃饭前小朋友去洗完手,地下湿湿的,我提醒小朋友要慢慢走**室,她跑了回去,我只是请她回来重走一遍,她便“哭”了。对于这样的状况我想了想,是不是*时在孩子园老师全是正面的称赞,她不能理解老师指出的不恰当的地方,是不是要进行挫折教育呢?于是在称赞孩子的时候,我“故意”忽视了她。每当看到她渴望得到老师称赞的眼神的时候,我的心理也十分的纠结,她的确做的很好,我要继续忽视她么吗?在一次次的纠结中,我发现自己错了。正如大人们愿意得到别人的称赞一样,我们渴望别人称赞我们新买的裙子漂亮、新剪的头发好看一样,孩子们也渴望得到别人的称赞,尤其是老师。每一个孩子都就应被称赞,他们每一点进步、每一点好都期望老师看见,而老师的称赞正是老师对他们的“反馈”。对于淇淇的这种状况是我做的不够好,由于淇淇是一个乖巧的女孩,因此*时她有一点点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都会假装没看见,正是老师这样的行为才让淇淇“哭”了。因此,对于孩子不恰当的行为也应当及时给与回馈,不能应为她是乖乖女,就“放纵"她,这样对于别的孩子不公*,对于她也不公*。老师的称赞或是指出孩子不恰当的地方,都只是针对孩子当下的行为,而不是针对孩子本身。

  看到孩子们一点点的进步后,我开始了了一个计划:每一天一称赞。一个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称赞或许能让孩子兴奋一天或是好一阵子,我们不就应吝啬我们的称赞,孩子们每一天用他们甜美的微笑来温暖我的心灵,我也就应用我的眼睛去发现他们的美,用我的嘴巴去称赞他们,为他们的每一天都带来一丝甜蜜。每一天对每一个孩子进行称赞可能对于一个新老师有一点困难,但是我想发奋的一点一点的做好,也许从此刻开始,我一天只能关注到10个孩子,慢慢的,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仔细的发现孩子的每一点细变化。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恰当的有针对性的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孩子们是能够感受到老师发自内心的称赞的。


幼儿教师教育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10)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摘抄优选【五】篇

  一、老师应当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好教师的眼睛是带着感情的,那是母亲般温暖的目光,每一个孩子在他的视野中应该是*等的。在日常工作中,老师会用自己的眼睛寻找孩子,关注他们在做些什么;课堂上,老师会用自己的眼睛注视着孩子,捕捉孩子对知识学*的每一个信息,以调控自己的教学进程;生活中,老师的眼睛能给孩子温暖,孩子能在老师关切的目光中勇敢地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二、老师拥有一颗宽容的心

  有人说得好:如今我们身上的全部长处都是以前老师曾经夸奖过的地方,我们身上的大部分缺点也是当年老师曾经批评过的地方,我们至今还没有涉足的领域,也是当年我们初次涉猎,遭遇失败被他人抱怨或者嘲笑的地方。所以一个老师,就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能够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要学会赏识孩子。在评价孩子中,你要能保持鼓励性的倾向,使孩子时刻感到自信,能激发孩子的学*欲望和兴趣;孩子犯错时,能给孩子一个台阶下,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别忘了给孩子送上一片掌声;孩子有疑难时,老师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和真诚的朋友;当孩子大胆表现自己时,老师是最好的欣赏者。教师潜在的人格魅力会深深地感染孩子,真诚的赞美、友善的态度中时刻不忘对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

  三、老师要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课堂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好教师应能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挖掘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发展孩子的个性。“让每个孩子追求成功”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一个好老师一定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课堂,使教学成为师生生命发展的载体,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注重塑造幼儿完整健全的人格。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是民主的、*等的,知识是师生互动生成的,孩子成绩的评价是全方位的。

  摘抄二

  1、赏识孩子是赏识孩子的优点、长处和进步,而不是忽视孩子的缺点和弱点。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但是分寸应当适度,实事求是,不宜过分夸大,尤其是不可只讲这一个片面。孩子的成长毕竟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身上缺点和弱点的克服,只有调动和依靠孩子自身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而且克服缺点和弱点的目的正是为了发扬长处和优点。忘记这个目标,孩子就会感到一无是处,失去前进的信心,结果是缺点和错误也难以得到克服。

  2、实际生活是十分复杂的。有些缺点和错误之中往往包含有合理的内涵。有时长处和优点,可能暂时未能找到正确的表现形式。这些都要在引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细心地加以体察。

  3、***曾经指出,人只为可能达到的目标努力奋斗。如果目标不可能达到,或孩子认为不可能达到,就会失去自信,从而生气努力的动力。所以,赏识孩子不仅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为孩子设置恰当的奋斗目标,以保持孩子的自信力。更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加以肯定,加以鼓励,加以强化。孩子自己相信“我能行”,而且成为一种定势,就会成为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障碍的强大动力。人生的道路充满着各种艰难险阻,“不如意事常八九”。一点帮助孩子有这样的思想准备。人才的成长更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这是无法回避的。但是人生又应当是快乐的,不能以吃苦为目的。片面地强调苦读、苦学、苦干,不容易为孩子接受,更不可能有持续的动力。重要的是使孩子从每一步前进中感到克服困难的愉悦,收获愉悦,达到新境界的愉悦,战胜自我的愉悦。奋斗本身就是其乐无穷。有了这样的感受,有了这样的人生态度,各种艰难困苦就都不在话下了,就都会成为“玉汝于成”的条件。能够笑迎困难,笑迎挑战,含笑去克服自身的弱点和缺点,自然能够勇往直前地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

  4、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这是每一个人都有的。赏识,可以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创造条件使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不是扼杀,从而达到一般情况下似乎不可能达到的成就。但是绝不是无限夸大孩子的潜力,为孩子设置“超凡入胜”的目标,更不是为了让孩子付出太苦太累的代价给家长的脸上增光。因此,赏识也应当恰如其分,有多少说多少。更注意到,在肯定孩子的每一个进步的同时,让他看到新的目标,产生征服的愿望。我们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我们顺其自然,让这些“才”长得好,每一个人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能够发挥的一份作用,他在社会上就会有自己应该占有的一*之地。每一个人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把自己的才能和力量充分发挥出来,融入到社会整体的努力之中去,就会汇成历史的浩浩荡荡的洪流,人类的幸福就会与日俱增,这是确定无疑的。

  相信大家对《孩子是天我是云----应彩云幼儿教学案例随笔选》这本书不陌生吧!今天我花了一点时间读了书的序言、前言、小班这些篇章,书中的很多理念就像一顿丰盛的大餐让我满足的享用,深深冉起了敬佩之情。书中的好多观点、方法将使我受用终生,为我今后在工作中的前进指明了航向。

  应老师在孩子的天空里,努力飞舞,努力读懂孩子、理解孩子,去播撒爱的种子,并在孩子的成长中找到一位幼儿教师的价值。这也是我们每位幼儿教师毕生所追求的。记得观摩应老师与孩子们的教学活动,氛围轻松,配合默契,师生关系体现出强烈的交互主体性的教育理念,孩子们在一个活动中获得了宽泛的知识,经验的提升,并且是每一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了发展。教师的角色是多元化的:观察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环境创设者融于一体,体现《纲要》理念。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随机化,提问对话的开放和巧妙,回应不同儿童的教育机智和智慧都为我所折服,所膜拜。细细品来,正是应老师以对孩子们的了解、观察为基础上所设计生成的。“小班”这一章节中所写到的小班教学案例都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有关,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相吻合。应老师“以一颗敏感的心、聆听、发现和追随孩子的学*兴趣,捕捉教育契机,促进孩子教育主题的产生。”教师应做孩子生活中的有心人。

  小班的孩子年龄小,易受环境、情境等影响,教师应使自己的活动具有意义化,就像美国著名幼儿教育专家莉莲.凯茨说:“真正有意义的活动,不仅要能吸引幼儿的兴趣,还要能使幼儿持之以恒……”记得在新年快来到之际,我们小班组举行的一个家园配合的“迎新年活动”,具体是由家长准备新年礼物,由教师扮演的新年老人送各班孩子礼物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的情感、社会性得到了积极的满足,我尝试问我班的宝贝:“媛媛,你的围巾是妈妈买的还是新年老人送的?”孩子用开心的口吻对我说:“不是妈妈买的,是昨天新年老人送的”。第二天,我园的褚老师所扮演的新年老人给孩子们送糖果来了,孩子们更是高兴地欢呼起来,放学时,对接他回去的奶奶说:“奶奶,看,这是新年老人送给我们的,明天他还要来看我们了。”边说边把手中的糖果像钻石一样的向奶奶展示着,无比的自豪与激动。孩子们都相信因为自己的表现棒,所以新年老人会二次来看他们,也因此在各个活动中,他们都自觉的管好自己,努力地、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新年表演。孩子们在游戏中、情境中、在与环境的不断互动中得以发展、提升,掌握宝贵知识的。因此告诫我们要将教育活动作为一种*实的、细水长流的工作,融于一日生活多种教育活动之中。

  这是一本介绍幼儿教师从初步形成到一步步走向专业成长的书。书中从教师的专业化概念、幼儿教师的成长历程、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关系、走向专业成熟以及做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等五大方面进行了详细地论述与讲解。

  看了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五章“走向专业成熟”,可能是我觉得最符合我们我的实际,也是我们每位新教师所希望和渴求自己能够尽快的走向专业成熟吧。我仔细阅读着每一字每一句,想从中获得些对自己有利或有帮助的信息和经验,让自己更专业更成熟。

  感触最深的是第五章的第一块内容:教师的专业成长==经验和反思。初任教师职业的新教师,成长为具有实践智慧的优秀教师,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科学的自我反思,以及外部的支持与协作,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样,教师才能快速的进步和成长。

  作为一个只有几年教学经验的新老师来说,各方面都是处于学*阶段,除了要管好孩子外,在上课方面也要经常性的进行反思、总结、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存在着许多的不足。看了此书让我明确行动研究对教师的成长有着巨大的作用,因为行动研究能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性提高,让教师从经验中学*,将教、学、做合二为一,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及研究能力,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增强自己的专业素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我深知每一位教师的经验都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教育教学中获得的,是一种实践性知识,它是无法通过陈述和传授获得的。我将在以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以研究者的身份和思想来面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思考我在教学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及时的发现问题,反思反思其原因及症状和探索解决问题,这样不断的反思、探索和创造、持续的积累经验,才能获得丰富的经验,成为一个真正的专业型的成熟教师。

  教师要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就要积极开展行动研究,这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教师要在实践中就自己的一些教育细节进行反思,进行研究。如果做了不思考,作了一百遍也很难有长进,好还是好,不好还是不好,偶尔瞎猫碰上死耗子,却不知道为什么。如果能做之前想想,做什么都有清楚地自觉;做之后想想,总能用一双慧眼去观察自己,反省自己,教师就能每天都有进步和提高。幼儿园的教研活动是借大家的眼睛和脑袋,帮你发现你看不见的东西,向你提出你意识不到的问题,打你一棒有点疼,但也促你成长。

  在文章中,有大部分文章可供我们参考、借鉴学*的资料,在分享与对话中的个别小案例也是我们生活、工作中常常出现的问题;资源*台中的反思体验设立了好多的专业问题,以供我们阅读、反思等。资料库中的多种专业资料,不仅使我们增长了不少专业知识,也为我们提供了工作、生活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总之,在看此书的过程中使我受益匪浅。

  一、老师应当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好教师的眼睛是带着感情的,那是母亲般温暖的目光,每一个孩子在他的视野中应该是*等的。在日常工作中,老师会用自己的眼睛寻找孩子,关注他们在做些什么;课堂上,老师会用自己的眼睛注视着孩子,捕捉孩子对知识学*的每一个信息,以调控自己的教学进程;生活中,老师的眼睛能给孩子温暖,孩子能在老师关切的目光中勇敢地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二、老师拥有一颗宽容的心

  有人说得好:如今我们身上的全部长处都是以前老师曾经夸奖过的地方,我们身上的大部分缺点也是当年老师曾经批评过的地方,我们至今还没有涉足的领域,也是当年我们初次涉猎,遭遇失败被他人抱怨或者嘲笑的地方。所以一个老师,就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能够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要学会赏识孩子。在评价孩子中,你要能保持鼓励性的倾向,使孩子时刻感到自信,能激发孩子的学*欲望和兴趣;孩子犯错时,能给孩子一个台阶下,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别忘了给孩子送上一片掌声;孩子有疑难时,老师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和真诚的朋友;当孩子大胆表现自己时,老师是最好的欣赏者。教师潜在的人格魅力会深深地感染孩子,真诚的赞美、友善的态度中时刻不忘对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

  三、老师要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课堂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好教师应能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挖掘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发展孩子的个性。“让每个孩子追求成功”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一个好老师一定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课堂,使教学成为师生生命发展的载体,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注重塑造幼儿完整健全的人格。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是民主的、*等的,知识是师生互动生成的,孩子成绩的评价是全方位的。

  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一书中谈到了“一个经验”(an experience)的概念,并将之界定为:“我们在所经验到的物质走完其历程而达到完满时,就拥有了一个经验。”该界定显示出“一个经验”至少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完整性,即“走完其历程”。二是圆满性,即“达到完满”。完整性和圆满性共同构成了“一个经验”的内涵。

  应该说.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大多能尊重幼儿对完整经验的需要,比如.给幼儿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让幼儿唱完一首歌,帮助幼儿完整地经历一次科学探索活动,等等。然而,不少幼儿园在追求幼儿经验完整性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幼儿所获经验的圆满性。例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会不断地催促幼儿完成其作品;为了在活动结束时让幼儿得出答案,教师会缩减探索的时间,给予幼儿过多的直接帮助.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表面上看来,教育活动是完整的,教师引导幼儿获得了完成某一个教育活动任务的经验,但这种经验却是肤浅的,不具有累积性。在有限的时间内试图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常常会在关注幼儿经验完整性的同时,以牺牲幼儿经验的圆满性为代价。

  那么。如何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使幼儿获得的经验既完整又圆满呢?

  一是分解。分解就是把原先过于庞大的“一个经验”分解为一个个小的“经验”。比如。要让幼儿了解水的特性,就可以让他们通过几次活动分别来探索水的颜色、味道、流动,物体的沉浮等不同特性。对一首歌曲的学*,可以通过体验理解歌词、初步学会演唱、歌曲演唱与表演、音乐游戏与创造等几个层层叠加的活动分步骤地逐渐达成。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每一次都获得了相对完整的一个小的“经验”.而每一个小的“经验”的不断累积便构成了既完整又圆满的一个大的“经验”。这就好比我们**在读长篇小说和看电视连续剧时的经验历程模式。

  二是留白。留白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以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留白就是在教育活动设计时间歇性地预留一部分不做任何教学安排的时间。有了在活动设计时有意识的留白后,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才有可能从急迫的教育任务中脱身,才有可能用更多的心力来观察、分析幼儿:当教师意识到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活动计划不一致时,才能根据幼儿现场的反应调整教育计划,切实追随和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使他们通过活动获得深人、满足的体验。

  三是时间。充足的活动时间是幼儿获得高质量经验的条件。要让幼儿的经验完整和圆满,教师必须学会放慢脚步,善于等待,让幼儿有足够的时间按自己的步调进行探索。有了充裕的活动时间,教师才可以不急于让幼儿获得某个既定的结论,幼儿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自主探索,自己寻找结论,自己发现和修正错误。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幼儿才会体验到挫败与成功,感受到困惑、激动、喜悦、失落、难过等各种情绪,幼儿所获得的经验才会是饱满、充实的,并在与原有经验的汇聚中成为推动幼儿成长的重要力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