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的读书笔记 (菁华3篇)

首页 / 读书笔记 / | 2022-12-02 00:00:00 读书笔记,杜甫

杜甫传的读书笔记1

  《杜甫传》的目的是要把我们祖国第八世纪一个伟大的诗人介绍给读者,让他和我们接*,让我们认识他在他的时代里是怎样生活、怎样奋斗、怎样发展、怎样创作,并且在他的作品里反映了些什么事物。

  作者写这部传记,力求每句话都有它的根据,不违背历史。由于史料的缺乏,空白的地方只好任它空白,不敢用个人的想象加以渲染。关于一些个别问题,有的采用了过去的和现代的杜甫研究者所下的结论,有的是作者自己给以初步的分析或解决。为了使读者不被烦琐的考证和论据所累,不曾把问题解决的过程写在里边,附注也尽量减少。

  作者使用的杜集,主要是仇兆鳌的《杜少陵集详注》;仇氏注杜,虽然有许多牵强迂阔的地方,但他丰富地搜集了十七世纪以前关于杜甫的评论和注释,给作者许多方便。

杜甫传的读书笔记2

  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但我得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

  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才逃到凤翔。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朋友房琯,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公元前,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

  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甫最为著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暂且不说杜诗之精粹,我认为杜甫能够深深打动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道出了多少人的希冀,更能令人震动的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愿以一己之身担起所有的苦难。他这样博大的胸怀以及宁苦己身而利国利民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尊重,不值得我们学*么?杜甫并不完全是严肃的,他也有风趣的一面。绝句漫兴九首中对于惜春之情,反用恼春、怨春的口气道来,别有特色。更难的可贵的是,杜甫善于发现贤才,我想其若是知晓自己仍能为国效力,也当是会“白发生黑丝”的吧!

  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无愧于独立天地之间的诗圣之称。读完《杜甫传》,深深地感动,在因雨而显得略微清冷的天气里,心依旧有一股暖流涌动。

杜甫传的读书笔记3

  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当代称为“史诗”《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由于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这几年的流亡生活,也让杜甫更加贴*百姓,更加同情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当时社会状态、政治形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愿望。

  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毁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毁了他的仕途和梦想,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和他在*诗坛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忙碌的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一位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


杜甫传的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杜甫传的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1)

——《杜甫传》读书笔记3篇

《杜甫传》读书笔记1

  冯至的《杜甫传》一书,是在准备开课时偶然寻得。开课的课题是杜甫的《石壕吏》,诗中的杜甫犹豫、徘徊,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记录下了石壕村中发生的抓壮丁一事。不了解杜甫的一生,何以读懂“三吏”中的这一首,又何以走进杜甫的情感深处呢?于是,这本《杜甫传》便成了不得不读的一本书。

  讲到杜甫,总要同时想起李白。李杜二位大诗人之间的区别,《沧浪诗话》中已一言以蔽之——“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从我的主观角度看来:于人,更认同青莲的飘逸豪放,于诗,则更欣赏少陵的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这四字评语,正是杜甫一生的艰难苦恨在诗句上的投影。从外部环境来看,杜甫生不逢时,*正从历史的最高潮滑向低谷。但国家不幸诗人幸,乱世中的颠沛流离,让杜甫吃尽了苦头,却给*文学史献出一位诗圣。

  然而从更深层次可以看到,杜甫的人生悲剧和艺术成就来自于文人生存的依附性与诗人思想的独立性之间的互相挤压。这不仅是杜甫,也是*古代大多数文人苦苦挣扎的根源。

  长安十年,杜甫是矛盾的,既羡慕自由,又渴望官职。在唐代政治日渐走下坡路,人民不断被剥削的时候,杜甫开始关注民生。安史之乱让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的被迫流亡让他拥有了接触民众的机会。然而,等他又回到皇帝身边时,他的诗变得“充满了初唐以来应制诗、奉和诗一向惯用的词藻,缺乏充实的内容”。

  但事实上,杜甫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后来杜甫被派到华州,他才“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从此,他开始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揭露朝廷的缺陷。不过,杜甫终究是“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人民因为国家连绵不断的兵役而痛苦不堪,但为了保卫国家却不得不这样,杜甫此时的矛盾已经不是关于个人,而是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无限忧虑。《石壕吏》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杜甫传》的作者冯至既是一位诗人,同时又是一位研究德语文学的学者。因此,从《杜甫传》中,不难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的深情和严谨。全书篇幅不长,就十几万字,却是高度浓缩,决不掺水。

  国家不幸诗家幸。杜甫幸好没有做上大官,没有做久官,才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雄壮的诗篇。这从他秉持的理想来说也算是得其所哉吧?

《杜甫传》读书笔记2

  读完这本杜甫传才知道杜甫和我通过以前学*了解的他并不完全相同,在我的认识里,杜甫似乎没有年轻过,永远都是四五十岁甚至更大,为生活发愁,为国家命运发愁,为百姓发愁。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他也是年轻过的,也曾满怀壮志,意气风发。但仕途的的不得志,生活的艰难,国家的动荡使他的诗歌内容风格发生了巨大改变,成为了那个我的认识中没有年轻过的诗人。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是杜甫《赠李白》中的诗句,此时的他和李白同样有着豪放、热烈、向上的精神。

  杜甫始终希望能够出世做官,在长安时,他广泛结交名流,扩大自己的名声,奔走于权贵之门,还经常向达官显贵们投赠诗稿,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援引,为了获得一官半职他卑躬屈膝,低三下四的去讨好奉承达官贵人,此时的他丝毫看不出有成为那个忧国忧民的诗圣的潜质,如果他得到了官职会怎么样呢,也许历史上会出现一位*庸的官员和诗人。如果他在向皇帝敬献三大赋后得皇帝赏识而*步青云,成为宠臣,住在华丽的庭院,衣食无忧,也许他的诗作就只有《天狗赋》《雕赋》这些阿谀奉承,粉饰太*的诗了吧!而反映人民疾苦的诗也就不会出现了。那个无时无刻不在为人民着想,无时无刻不在为人民担忧的人就会消失,也许正是他的不得志,穷困潦倒成就了他。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他自己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看到国家满目疮痍,百姓民不聊生,官吏凶残可憎,他的诗歌内容产生巨大变化。他同人民一起感受着失去国土家园的痛苦。他积极号召人们奋力进行征战,以保卫国家民族的安全。他写诗悼念为国捐躯的士兵。他同情人民,大力揭露滨役给社会造成的黑暗景象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

  在写三吏这组诗,杜甫的心情十分复杂。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他坚决拥护。百姓为支持这场战争作出了惨重牺牲,他又极为同情。正是因为杜甫是一个爱国又忧民的诗人他才会有矛盾复杂的心情。

  接*晚年的杜甫在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仍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而哀叹“天地终无情”,仍为“积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塌然摧肺肝”。一个自身难保、未老先衰的人却总是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他将自己完全融入到百姓之中。

  从这本杜甫传中可以看出杜甫为国家忧愁,为人民忧愁,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他一开始考虑的是自己的仕途,甚至不惜为此阿谀奉承,但即便如此他依旧没能如自己所愿的成为一名官员。可也是因为这样他才有更多的机会和百姓接触,了解老百姓的疾苦,从而写下那些忧国忧民的诗篇。可以说杜甫是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在苦难中他的善良、忠诚、关怀天下的心态被激发出来,他的眼界开阔起来,不再是只盯着自己的仕途,他渴望国家统一,他同情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百姓,他痛恨不管百姓死活的统治者,他用诗歌来记录当时的实情,表达自己的感情。

  我认为不能说是苦难成就了杜甫,而是他在苦难中成长起来。因为只有内心善良的人在看到国家破碎,人民流离失所时才会去关心,去为他们呐喊,如果一个人本身就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当看到人民生活凄惨时只会保持冷漠,更何况杜甫当时自己的生活也很艰难。

  杜甫在自身状况十分糟糕时依旧不忘国家人民,是因为他将关怀国家人民作为自己的责任,他认为那是他理应做的事,早期他希望做官是为了辅佐君王治理天下,后来他的诗是另一种方式的心系天下。不论成功与失败,始终抱着早年立下的志向,用生命去做最值得的事,我想这就是杜甫的诗能流芳百世的原因。

《杜甫传》读书笔记3

  前些时候读冯至先生写的《杜甫传》一书。书写得*实可信,叙述诚恳而质朴,没有一般传记作品常见的毛病,比如过多的抒情和哲人式的评价,以至淹没了传主本身的生命历程和品格风貌,读者看到的只是传记作者用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对传主的阐释和渲染,正所谓“喧宾夺主”,传主本人的生*、情怀、遭际、作为,反而被叙述之外过多的虚饰之词遮蔽了。我读《杜甫传》之前,也有一点担心,作者会不会对一位伟大诗人投注过多的赞美,而忽略了对他*生经历包括性格弱点的翔实叙述?杜甫作为诗人的伟大是人所共知的,我想了解作为普通人的杜甫的*凡实在的一面。

  读罢全书,我觉得这是一本朴素诚恳可信的书,我读到了一个伟大诗人的*凡之处,也从这*凡之处更感到了他的不容易,他的伟大,在那遍地烽火、国破家亡的苦难岁月,一个人能活下去已属不易,而他一边受苦、逃亡,一边忧患天下,还要苦苦锻造诗歌,像收养孤儿一样收养和安顿每一个文字,一个强盛的王朝终于无可挽回地衰落了,而他,骨瘦如柴的他,无家可归的他,却以一行行凝着血泪的文字,打造了一个不朽的诗的王朝。这是一颗诗心对另一颗诗心的深挚观照,这是一个诗人对另一个诗人的遥思和凭吊。

  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是写杜甫在生活艰辛、衣食无着的逃难日子里,他曾沿途采药、替人治病,收点微薄的钱以接济贫苦的生活。看来杜甫是懂医的。采药、制药、看病,他一个人为患者提供的是“一条龙”服务。伟大诗人曾经做过小小的郎中。我又想到,在古代,文、史、哲、医并不截然分家,文人们大多数也许都是懂医道的,中医从哲学得到直接启发,阴阳、虚实、表里等既是古典哲学的范畴,也是中医的基本概念,医书大都写得文采华赡,诗味浓郁,医书,简直是用文学语言写成的哲学。所以在古代,文人懂医道也许是基本素养,不足为奇,而确确实实亲自上山采药,亲自制药卖药,亲自行医的,并不多见。当我读到杜甫在成都、在甘肃同谷等地卖药行医的叙述,我的确有点感动。

  诗或许也是一种药,尤其是古诗,似乎都像古老的中草药。不仅指诗的功能,其对人生创痛的抚摸,对生命孤独的体贴,对受难灵魂的安妥,这大约都是诗的“药效”吧。而且,你打开诗经一直读到唐宋元明清,你不仅嗅到了几千年诗的苦香,也会同时嗅到几千年药的苦香,诗里面所写的那些数不清的植物,有多少本来就是药草啊。诗经里的车前子、木瓜、艾,以及后来诗中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菊、芍药、莲子、灵芝等等,都是清凉*和,消火解毒的良药。有时读到一首咏物抒怀的古诗,其中所写的植物大都是药。这首诗就可以当做药方了。我发现诗人在情怀比较*和、冲淡、宁静时写的诗里,其所写的植物也就是*和、冲淡、苦中带甘的那类,*似于“温补”的那种药。而在孤寂、荒寒的心境下写的诗,其中就多了些古藤、老树、古柏、落叶、残枝,透出一派寒凉、孤弱的苦况,令人感到诗人病得不轻,需要好好“温补”一下。而那些激愤、悲烈的诗,让人感到无论是诗人或者是当时的众生与社会,均已被病苦折磨得太久,寒火已深入血脉,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表里俱实,阴阳不调,急需去寒解火,综合调理,这就需要良医良药,当然也要病人自己善于自我调养。

  诗或许也是一种药,在多数情况下,诗人和他的诗并不能改变社会的命运,甚至诗也并不能改变诗人的命运,或许是诗不如药的地方,但诗是另一种药。至少,诗人在写诗的时候,诗抚慰了他孤寂的灵魂,他笼罩在诗的情绪里,如同病人笼罩在药的气息和烟雾里,在这一刻他得到了天地之灵和万物之气的灌注和补充,随诗降临的精神支持了一个为某种精神活着的人。诗不像药那么及时和有效,但伟大的诗可以穿越时空,进入很多人的灵魂,使之感动并获得滋养。

  1998年夏天,我到甘肃成县(即古代同谷县),拜谒了城郊的杜甫祠堂,祠堂依山临河,山仍是当年的山,是杜甫采过药的那座山,只是山上树木已显得稀疏,望着山上的小径,我想象着杜甫当年拖着老迈之躯冒雨上山挖药的情景,他一定是憔悴瘦弱、脸上泛着菜色的,据说当时的同谷县令对杜甫一家逃难流落此地,非但没有给予同情和帮助,相反,这个庸俗浅薄的芝麻小官以地方土皇帝的傲慢,居高临下地冷落和羞辱杜甫,连间小房子也不愿提供,杜甫一家只好栖身于临时搭起的草棚里。杜甫在同谷居住三四个月,就靠每日采药、为当地百姓治病,艰难地维持一家老小清苦的生活。一个食不裹腹、骨瘦如柴的诗人在*于乞讨的艰难日子里,依然孜孜不倦、一字一句地推敲锻打着诗歌的不朽王朝,他在同谷逗留了不长的时间,却写了一百多首咏同谷的诗。我和同行的'友人向杜甫雕像深深地鞠躬,并将一杯杯酒祭洒于诗人面前。然后,我在祠堂外的山上,沿着一条小径走到柏树林中,小径上长满了车前草、灯心草、野薄荷、柴胡、前胡等草药,我想,这些药或许都被杜甫当年采过,它们的种子一代代延续下来,我闻到了苦涩芳香的气息,正是杜甫当年闻到过的那种气息。

  是的,一千多年了,或者再过几千年几万年,药的气息不会改变,它缭绕人世的疾病和痛苦,它使短暂的人生与无穷的自然久远的历史发生深刻的联系。我采了一枝薄荷夹进随身携带的杜甫诗选里,杜甫采过的药和杜甫写下的诗又在一起了,诗与药见面了,它们彼此呼吸着对方的苦香……


杜甫传的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2)

——杜甫传读书笔记6篇

杜甫传读书笔记1

  观杜甫。闲坐岩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绕清风,一个逍遥的诗人。

  叹抉择。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他怀念李白,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人的一生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一颗心,两个方向,双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无奈。转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许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却牵着握笔的双手遨游在书海,无奈,惟独在桌角深刻“自在不**,**不自在”。

  叹仕途。上帝以胃口为诱饵将一颗颗飘荡的心领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荡荡,起起浮浮,忠的呈现似乎注定要以奸来陪衬,阴谋笼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这种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击,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愤!愤奸臣,这不是一个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当时社会的悲哀,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叹诗才。“诗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诗史”,他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当杜甫二字成为教科书上的常客,当稚嫩的童音将杜甫的诗读入空际,心中的那份赞叹无法压抑。

  叹人格。一首首坚硬的诗源于一个伟大的人格,一双脚触摸这片曾经流血的土地,一双眼看尽战乱的残酷,人生的悲凉,一对耳听尽人间的哀哭,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将这份内心的震撼扬于诗中,摇动了封建这座堡垒,将民愤、民怨、民饥、民寒诉说。

  读杜甫。独坐孤石,心立坚竹,俯瞰尘世,写尽悲苦,满心愁绪的诗人。

杜甫传读书笔记2

  读完这本杜甫传才知道杜甫和我通过以前学*了解的他并不完全相同,在我的认识里,杜甫似乎没有年轻过,永远都是四五十岁甚至更大,为生活发愁,为国家命运发愁,为百姓发愁。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他也是年轻过的,也曾满怀壮志,意气风发。但仕途的的不得志,生活的艰难,国家的动荡使他的诗歌内容风格发生了巨大改变,成为了那个我的认识中没有年轻过的诗人。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是杜甫《赠李白》中的诗句,此时的他和李白同样有着豪放、热烈、向上的精神。

  杜甫始终希望能够出世做官,在长安时,他广泛结交名流,扩大自己的名声,奔走于权贵之门,还经常向达官显贵们投赠诗稿,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援引,

  为了获得一官半职他卑躬屈膝,低三下四的去讨好奉承达官贵人,此时的他丝毫看不出有成为那个忧国忧民的诗圣的潜质,如果他得到了官职会怎么样呢,也许历史上会出现一位*庸的官员和诗人。如果他在向皇帝敬献三大赋后得皇帝赏识而*步青云,成为宠臣,住在华丽的庭院,衣食无忧,也许他的诗作就只有《天狗赋》《雕赋》这些阿谀奉承,粉饰太*的诗了吧!而反映人民疾苦的诗也就不会出现了。那个无时无刻不在为人民着想,无时无刻不在为人民担忧的人就会消失,也许正是他的不得志,穷困潦倒成就了他。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他自己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看到国家满目疮痍,百姓民不聊生,官吏凶残可憎,他的诗歌内容产生巨大变化。他同人民一起感受着失去国土家园的痛苦。他积极号召人们奋力进行征战,以保卫国家民族的安全。他写诗悼念为国捐躯的士兵。他同情人民,大力揭露滨役给社会造成的黑暗景象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

  在写三吏这组诗,杜甫的心情十分复杂。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他坚决拥护。百姓为支持这场战争作出了惨重牺牲,他又极为同情。正是因为杜甫是一个爱国又忧民的诗人他才会有矛盾复杂的心情。

  接*晚年的杜甫在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仍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而哀叹“天地终无情”,仍为“积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 “塌然摧肺肝”。一个自身难保、未老先衰的人却总是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他将自己完全融入到百姓之中。

  从这本杜甫传中可以看出杜甫为国家忧愁,为人民忧愁,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他一开始考虑的是自己的仕途,甚至不惜为此阿谀奉承,但即便如此他依旧没能如自己所愿的成为一名官员。可也是因为这样他才有更多的机会和百姓接触,了解老百姓的疾苦,从而写下那些忧国忧民的诗篇。可以说杜甫是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在苦难中他的善良、忠诚、关怀天下的心态被激发出来,他的眼界开阔起来,不再是只盯着自己的仕途,他渴望国家统一,他同情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百姓,他痛恨不管百姓死活的统治者,他用诗歌来记录当时的实情,表达自己的感情。

  我认为不能说是苦难成就了杜甫,而是他在苦难中成长起来。因为只有内心善良的人在看到国家破碎,人民流离失所时才会去关心,去为他们呐喊,如果一个人本身就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当看到人民生活凄惨时只会保持冷漠,更何况杜甫当时自己的生活也很艰难。

  杜甫在自身状况十分糟糕时依旧不忘国家人民,是因为他将关怀国家人民作为自己的责任,他认为那是他理应做的事,早期他希望做官是为了辅佐君王治理天下,后来他的诗是另一种方式的心系天下。不论成功与失败,始终抱着早年立下的志向,用生命去做最值得的事,我想这就是杜甫的诗能流芳百世的原因。

杜甫传读书笔记3

  读完这本杜甫传才知道杜甫和我通过以前学*了解的他并不完全相同,在我的认识里,杜甫似乎没有年轻过,永远都是四五十岁甚至更大,为生活发愁,为国家命运发愁,为百姓发愁。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他也是年轻过的,也曾满怀壮志,意气风发。但仕途的的不得志,生活的艰难,国家的动荡使他的诗歌内容风格发生了巨大改变,成为了那个我的认识中没有年轻过的诗人。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是杜甫《赠李白》中的诗句,此时的他和李白同样有着豪放、热烈、向上的精神。

  杜甫始终希望能够出世做官,在长安时,他广泛结交名流,扩大自己的名声,奔走于权贵之门,还经常向达官显贵们投赠诗稿,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援引,

  为了获得一官半职他卑躬屈膝,低三下四的去讨好奉承达官贵人,此时的他丝毫看不出有成为那个忧国忧民的诗圣的潜质,如果他得到了官职会怎么样呢,也许历史上会出现一位*庸的官员和诗人。如果他在向皇帝敬献三大赋后得皇帝赏识而*步青云,成为宠臣,住在华丽的庭院,衣食无忧,也许他的诗作就只有《天狗赋》《雕赋》这些阿谀奉承,粉饰太*的诗了吧!而反映人民疾苦的诗也就不会出现了。那个无时无刻不在为人民着想,无时无刻不在为人民担忧的人就会消失,也许正是他的不得志,穷困潦倒成就了他。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他自己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看到国家满目疮痍,百姓民不聊生,官吏凶残可憎,他的诗歌内容产生巨大变化。他同人民一起感受着失去国土家园的痛苦。他积极号召人们奋力进行征战,以保卫国家民族的安全。他写诗悼念为国捐躯的士兵。他同情人民,大力揭露滨役给社会造成的黑暗景象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

  在写三吏这组诗,杜甫的心情十分复杂。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他坚决拥护。百姓为支持这场战争作出了惨重牺牲,他又极为同情。正是因为杜甫是一个爱国又忧民的诗人他才会有矛盾复杂的心情。

  接*晚年的`杜甫在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仍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而哀叹“天地终无情”,仍为“积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 “塌然摧肺肝”。一个自身难保、未老先衰的人却总是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他将自己完全融入到百姓之中。

  从这本杜甫传中可以看出杜甫为国家忧愁,为人民忧愁,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他一开始考虑的是自己的仕途,甚至不惜为此阿谀奉承,但即便如此他依旧没能如自己所愿的成为一名官员。可也是因为这样他才有更多的机会和百姓接触,了解老百姓的疾苦,从而写下那些忧国忧民的诗篇。可以说杜甫是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在苦难中他的善良、忠诚、关怀天下的心态被激发出来,他的眼界开阔起来,不再是只盯着自己的仕途,他渴望国家统一,他同情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百姓,他痛恨不管百姓死活的统治者,他用诗歌来记录当时的实情,表达自己的感情。

  我认为不能说是苦难成就了杜甫,而是他在苦难中成长起来。因为只有内心善良的人在看到国家破碎,人民流离失所时才会去关心,去为他们呐喊,如果一个人本身就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当看到人民生活凄惨时只会保持冷漠,更何况杜甫当时自己的生活也很艰难。

  杜甫在自身状况十分糟糕时依旧不忘国家人民,是因为他将关怀国家人民作为自己的责任,他认为那是他理应做的事,早期他希望做官是为了辅佐君王治理天下,后来他的诗是另一种方式的心系天下。不论成功与失败,始终抱着早年立下的志向,用生命去做最值得的事,我想这就是杜甫的诗能流芳百世的原因。

杜甫传读书笔记4

  今天,怀着朝圣的心态,我来到了杜甫的故乡巩义。原定今天下午3点从开封出发,下午5点到巩义。但是由于开封与我心中的开封存在些许差异,所以决定提前离开。8点先乘火车到郑州,停留半小时后转车去巩义。

  巩义要去两个地方:一个是康百万庄园,另一个是杜甫陵园。其实还有一个地方是杜甫故里。但是那里是开发后的旅游景点,想必不会缺少香火。相比而言,陵园中的杜甫会更加需要人们的安慰。

  独自旅行,比较随性。我偏爱徒步,因为怕坐车会错过很多不为人知的角落。从康百万庄园出来,直接沿路上山,一路上全是嵌在山崖里的民居。已经风化多年的木头门周围是掉渣的土墙,不时有几个人从门里出来,用穴居人的目光目送着我走向山上。

  途径一个小时,终于在半山腰找到了杜甫陵园。杜甫墓与我之前看到的那些汉墓大小差不多,与他们不同的是这里有人收门票。陵园里边在建的是杜甫祠堂还有类似博物馆之类的东西,目前仅仅是完成了搭建,里边什么也没有。整个园林地处半山腰,十分安静。杜甫的坟冢前有一尊康熙年间的石碑,上边刻着:唐杜少陵先生之墓。坟冢周围杂草重生,好像是在诉说着这位唐朝诗人的多舛命运。

  提到诗人,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李白。没错,李白在很多人心中,已经成为了唐诗的代名词。余光中先生曾评价李白说: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还有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不光是当代人这么评价他,就连同在唐朝的杜甫都不禁赞叹道: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在我看来,李白的地位之高,常常令人望尘莫及。他高的圣洁,甚至高的有些飘渺。令人叹为观止,甚至令人不敢触碰。相比于李白,杜甫则显得更为*易,更为亲民。他的诗歌,被人们成为诗史,多是当时的社会写实。也因此,读杜甫比读李白,我们能更加感受到亲和力,同时也更能看清杜甫漂泊后半生的惨淡命运。

  杜甫字子美,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唐代是*农业文明发展的顶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顶。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分界线。因而也是中华农业文明由盛转衰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把这两个巨人分隔在山顶的两侧: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侧,头是仰着的,看到的是无尽的蓝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鹰,因而心胸开阔,歌声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崎岖、深沟的阴暗,因而忧心忡忡,歌声凄苦。李白是盛唐气象的标志,盛唐过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无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转入中唐的代表,他从忠君爱国的立场出发,痛斥祸乱,关心人民,因而随着封

  建秩序的日益强化,他成了后代诗人学*的楷模,成了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诗人。在唐朝,杜甫直到去世,也没有像李白那样名声大噪。正像他长眠于此的陵园,不为人所知,默默的躺在了半山腰上。

  杜甫算中唐诗人,他一生五十九岁,将*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盛唐度过的。盛唐既是出狂人的时代,他又和李白、高适和岑参这样的狂人交往,也就不可能没有染上几分狂气。 如《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又如《房兵曹胡马》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皆可横行。早年的这些诗句,展示出他不*凡的气度,表明他内心充溢着盛唐的浪漫精神。也正因为这样,当他中年身处窘境,体味炎凉的时候,他始终保持着正视现实的热情和突入时代的勇气。

  安史之乱爆发时,杜甫已四十四岁。因为当时他没有什么名气,所以从安禄山的战火中逃了出来,投靠了唐肃宗。唐肃宗念他忠义,赐官于他。可杜甫的性格,是没法在当时的官场中立足的。不久他被贬,最后辞官,开始了晚年的流亡生活。

  在古代,忠君也就是爱国,而忠君爱国,就要关心人民疾苦。杜甫的忠君爱国是真心实意的。即使自己名声坠落,也要为疾苦的百姓的登高一呼,不管君主如何对他,也要忠于唐王朝。他的一生踏踏实实,就是这么实践的。 儒家主张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则更进一步,不光是不得志,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了,他还大声呵斥“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当他看到衰败中的唐朝还在战争,在村里征召男丁的时候,他还要为百姓们哀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壮丁被征发到西北边境去送死,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的惨景啊! 在小农社会里,从来都重男轻女,然而杜甫却嘲笑讽刺似的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在安史之乱和以后的.几年混战中,杜甫更是描绘了一幅幅老百姓求生无望求死无门的悲惨图像。尤其著名的就是杜甫的三吏三别。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三个在前线打仗的儿子战死了两个,家里只剩下老两口,一个没一条完整的裙子而不敢出来见人的儿媳和一个吃奶的孙子。一家人活到了这份儿上,已经是够悲惨的了,可是来捉人的公差还不依不饶,非要带人去交差不可。万般无奈,逼得老妇人只好跟着走,到前线去给军队做饭。于是这一家人又经历了一场生死的诀别。当多少人在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生离死别洒下同情的泪水时,杜甫却看到了石壕村里这对老夫妻的生死诀别。他们不善于吐露无法承受的悲哀,

  只会默默地哭泣。因为杜甫和他们一样,都是弱者。

  弱者与弱者还不同。老妇的弱是手无束鸡之力,然而杜甫还有一杆笔,还有他曾经的狂人胸怀。他还在为君所忧,为民所殇。在秋风掀掉他草屋房顶的时候,在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时候,他居然还能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一向如此,用自己从来都被苦难压扁的目光撑出一片树荫,苦苦地去为别人遮雨。直到自己走投无路了,杜甫还在《又呈吴朗》中写道: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这个无食无儿的妇人,到杜甫门前来打枣充饥,只是一个秋天的事,诗人竟把她记住了。第二年,诗人把这所房子借给一个吴姓亲戚。还特意写这首诗叮嘱说:“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要不是穷得没办法,这妇人何至于稀罕这几个枣子?正因为她心怀恐惧,因此来打枣时一定要尽可能对她和蔼一些。这首诗算不上华丽,纯粹是一片真情。诗人用如此广大的心胸去关怀最底层的穷人时,他自己也正是一个无依无靠的穷人。三年后晚年的杜甫积劳成疾体弱多病,最终客死在湘江上的一条船里。

杜甫传读书笔记5

  《杜甫传(图文本)》的目的是要把我们祖国第八世纪一个伟大的诗人介绍给读者,让他和我们接*,让我们认识他在他的时代里是怎样生活、怎样奋斗、怎样发展、怎样创作,并且在他的作品里反映了些什么事物。作者写这部传记,力求每句话都有它的根据,不违背历史。

  由于史料的缺乏,空白的地方只好任它空白,不敢用个人的想象加以渲染。关于一些个别问题,有的采用了过去的和现代的杜甫研究者所下的结论,有的是作者自己给以初步的分析或解决。为了使读者不被烦琐的考证和论据所累,不曾把问题解决的过程写在里边,附注也尽量减少。

  作者使用的杜集,主要是仇兆鳌的《杜少陵集详注》;仇氏注杜,虽然有许多牵强迂阔的地方,但他丰富地搜集了十七世纪以前关于杜甫的评论和注释,给作者许多方便。

杜甫传读书笔记6

  今天,怀着朝圣的心态,我来到了杜甫的故乡巩义。原定今天下午3点从开封出发,下午5点到巩义。但是由于开封与我心中的开封存在些许差异,所以决定提前离开。8点先乘火车到郑州,停留半小时后转车去巩义。

  巩义要去两个地方:一个是康百万庄园,另一个是杜甫陵园。其实还有一个地方是杜甫故里。但是那里是开发后的旅游景点,想必不会缺少香火。相比而言,陵园中的杜甫会更加需要人们的安慰。

  独自旅行,比较随性。我偏爱徒步,因为怕坐车会错过很多不为人知的角落。从康百万庄园出来,直接沿路上山,一路上全是嵌在山崖里的民居。已经风化多年的木头门周围是掉渣的土墙,不时有几个人从门里出来,用穴居人的目光目送着我走向山上。

  途径一个小时,终于在半山腰找到了杜甫陵园。杜甫墓与我之前看到的那些汉墓大小差不多,与他们不同的是这里有人收门票。陵园里边在建的是杜甫祠堂还有类似博物馆之类的东西,目前仅仅是完成了搭建,里边什么也没有。整个园林地处半山腰,十分安静。杜甫的坟冢前有一尊康熙年间的石碑,上边刻着:唐杜少陵先生之墓。坟冢周围杂草重生,好像是在诉说着这位唐朝诗人的多舛命运。

  提到诗人,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李白。没错,李白在很多人心中,已经成为了唐诗的代名词。余光中先生曾评价李白说: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还有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不光是当代人这么评价他,就连同在唐朝的杜甫都不禁赞叹道: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在我看来,李白的地位之高,常常令人望尘莫及。他高的圣洁,甚至高的有些飘渺。令人叹为观止,甚至令人不敢触碰。相比于李白,杜甫则显得更为*易,更为亲民。他的诗歌,被人们成为诗史,多是当时的社会写实。也因此,读杜甫比读李白,我们能更加感受到亲和力,同时也更能看清杜甫漂泊后半生的惨淡命运。

  杜甫字子美,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唐代是*农业文明发展的顶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顶。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分界线。因而也是中华农业文明由盛转衰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把这两个巨人分隔在山顶的两侧: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侧,头是仰着的`,看到的是无尽的蓝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鹰,因而心胸开阔,歌声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崎岖、深沟的阴暗,因而忧心忡忡,歌声凄苦,

资料共享*台

《杜甫传读书笔记》(https://www.unjs.com)。李白是盛唐气象的标志,盛唐过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无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转入中唐的代表,他从忠君爱国的立场出发,痛斥祸乱,关心人民,因而随着封

  建秩序的日益强化,他成了后代诗人学*的楷模,成了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诗人。在唐朝,杜甫直到去世,也没有像李白那样名声大噪。正像他长眠于此的陵园,不为人所知,默默的躺在了半山腰上。

  杜甫算中唐诗人,他一生五十九岁,将*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盛唐度过的。盛唐既是出狂人的时代,他又和李白、高适和岑参这样的狂人交往,也就不可能没有染上几分狂气。 如《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又如《房兵曹胡马》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 横行。早年的这些诗句,展示出他不*凡的气度,表明他内心充溢着盛唐的浪漫精神。也正因为这样,当他中年身处窘境,体味炎凉的时候,他始终保持着正视现实的热情和突入时代的勇气。

  安史之乱爆发时,杜甫已四十四岁。因为当时他没有什么名气,所以从安禄山的战火中逃了出来,投靠了唐肃宗。唐肃宗念他忠义,赐官于他。可杜甫的性格,是没法在当时的官场中立足的。不久他被贬,最后辞官,开始了晚年的流亡生活。

  在古代,忠君也就是爱国,而忠君爱国,就要关心人民疾苦。杜甫的忠君爱国是真心实意的。即使自己名声坠落,也要为疾苦的百姓的登高一呼,不管君主如何对他,也要忠于唐王朝。他的一生踏踏实实,就是这么实践的。 儒家主张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则更进一步,不光是不得志,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了,他还大声呵斥“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当他看到衰败中的唐朝还在战争,在村里征召男丁的时候,他还要为百姓们哀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壮丁被征发到西北边境去送死,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的惨景啊! 在小农社会里,从来都重男轻女,然而杜甫却嘲笑讽刺似的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在安史之乱和以后的几年混战中,杜甫更是描绘了一幅幅老百姓求生无望求死无门的悲惨图像。尤其著名的就是杜甫的三吏三别。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三个在前线打仗的儿子战死了两个,家里只剩下老两口,一个没一条完整的裙子而不敢出来见人的儿媳和一个吃奶的孙子。一家人活到了这份儿上,已经是够悲惨的了,可是来捉人的公差还不依不饶,非要带人去交差不可。万般无奈,逼得老妇人只好跟着走,到前线去给军队做饭。于是这一家人又经历了一场生死的诀别。当多少人在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生离死别洒下同情的泪水时,杜甫却看到了石壕村里这对老夫妻的生死诀别。他们不善于吐露无法承受的悲哀,

  只会默默地哭泣。因为杜甫和他们一样,都是弱者。

  弱者与弱者还不同。老妇的弱是手无束鸡之力,然而杜甫还有一杆笔,还有他曾经的狂人胸怀。他还在为君所忧,为民所殇。在秋风掀掉他草屋房顶的时候,在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时候,他居然还能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一向如此,用自己从来都被苦难压扁的目光撑出一片树荫,苦苦地去为别人遮雨。直到自己走投无路了,杜甫还在《又呈吴朗》中写道: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这个无食无儿的妇人,到杜甫门前来打枣充饥,只是一个秋天的事,诗人竟把她记住了。第二年,诗人把这所房子借给一个吴姓亲戚。还特意写这首诗叮嘱说:“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要不是穷得没办法,这妇人何至于稀罕这几个枣子?正因为她心怀恐惧,因此来打枣时一定要尽可能对她和蔼一些。这首诗算不上华丽,纯粹是一片真情。诗人用如此广大的心胸去关怀最底层的穷人时,他自己也正是一个无依无靠的穷人。三年后晚年的杜甫积劳成疾体弱多病,最终客死在湘江上的一条船里。


杜甫传的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3)

——《名人传 托尔斯泰传》读书笔记3篇

  名人传托尔斯泰传主要内容简介:写的是托尔斯泰的信息。

  优美词语:粗野、豪放、呆板、严肃、诗情画意、人人皆知、齐心协力、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以牙还牙。

  优美语句:

  1.“托尔斯泰并不向那些思想上的特权者说话,他只说给普通人听。--他是我们的良知。他说出我们这些普通人所共有的思想,为我们不敢在自己心中加以正视的。而他之于我们,亦非一个骄傲的大师,如那些坐在他们的艺术与智慧的宝座上,威临着人类的高傲的天才一般。他是--如他在信中自称的,那个在一切名称中最美,最甜蜜的一个--“我们的兄弟。”

  2.“俄罗斯的伟大的心魂,百年前在大地上发着光焰的,对于我的一代,曾经是照耀我们青春时代的精纯的光彩。在十九世纪终了时阴霾重重的黄昏,他是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

  阅读感悟:

  托尔斯泰,最伟大的作家、改革家,最有影响的道德思想家。他是一个个人主义贵族,而在他的晚年却很不成功地试图过一种穷苦农民的生活;他起初曾耽于声色,而最终却成为一个彻底的清教徒。他是“一个*凡的人”。

  他的面貌有了固定的特征,永远铭刻在人类的记忆之中。宽广的前额上两道微弯的皱纹,白色的双眉异常浓密,一部忠厚长者的胡须,使人想起第戎的摩西像。苍老的面庞变得*静、温和,留着病痛、忧伤和慈祥的痕迹。

  从二十岁时的粗野豪放、塞瓦斯托波尔从军时的呆板严肃,到现在的他改变有多大啊!但明亮的眼睛仍然锐利深沉,显得坦白直率、胸无城府却又明察秋毫。“——《托尔斯泰传》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他是贵族出身,地位优越,衣食无忧;他身体健康,婚姻美满,有深爱的妻子儿女;他有很高的文学天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好评如潮,他是巍然耸立的文学高峰,他不仅为读者展示了俄罗斯*代历史的广阔画面,还精彩地谱写了俄罗斯民族之魂,他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每一个都让人们点点头说:”是的,俄罗斯人就是这样的。“总之,他是一个一般人看来什么也不缺的人,然而他的痛苦恰恰由此而生。他天性善良,悲天悯人,他为城市贫民的凄惨处境感到镇静,为农民的生活贫困,精神麻木而痛苦,因自己物质富有,生活优裕而内疚,为自己不忍心摆脱家庭羁绊去过苦行生活而苦恼……总之,他的博爱精神使他不能忍受他人受苦受难,他渴望天下大同,人民昌盛,他希望所有人都能过上幸福安详的生活。

  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他首先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让自己和农民生活劳动在一起,他在自己的庄园里实行改革,**农奴,把土地分给佃户,他推行”爱的宗教“,提倡”不以暴力抗恶“,甚至提出”敌人要打你的左脸,要把右脸也伸出去“,到了晚年,他的想法更加变本加厉,他甚至打算捐出自己的所有财产,想法遭到家人的拒绝之后,他以八十二岁高龄离家出走,最后孤独地死于出走途中。罗曼罗兰说:生活是严酷的,对于那些不安于*庸的人来说,生活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搏斗,而且往往是无荣誉无幸福可言的,在孤独中默默进行的一场可悲的搏斗。这大概就是对于托尔斯泰行为的最好注解。

  名人传托尔斯泰传主要内容简介:

  托尔斯泰出身于名门望族,两岁丧母,九岁丧夫。在喀山求学时,由于厌恶了贵族,于是逃到高加索去服兵役,在克里木战争中,曾任炮兵连长。1862年他与索菲亚结婚,的家庭是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著作。82岁的时候,他选择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

  《名人传》优美词语摘抄:

  争先恐后、意想不到、自始至终、满面泪痕、自欺欺人、心猿意马、忘恩负义、心灰意冷、可怜巴巴、魂牵梦萦、诗情画意、蜿蜒巍峨、如诗如歌、无缘无故、融为一体、持之以恒、惊讶不已、接连不断、枝繁叶茂、微不足道、轻蔑不屑、自言自语、隔三差五、怪里怪气、悲痛欲绝、热情洋溢、眼花缭乱、焦躁不安、栩栩如生、朝气蓬勃、不知不觉、疲惫不堪、旁若无人、大喜过望、回眸一笑、奄奄一息、无能为力、愚昧无知、徒劳无益、毕恭毕敬、九牛二虎、浑浑噩噩、苟延残喘、竭尽全力、狼狈为奸、一丘之貉、不屑一顾、相亲相爱、相敬如宾、忧心忡忡、格格不入、惴惴不安、自私自利、津津乐道、义正辞言、坚信不疑、嗤之以鼻、无处不在、千篇一律、挥洒自如。

  《名人传》句段摘抄赏析:

  ①“这颗纯洁的、仁慈的心,宛如一道明亮的光华,永远能从别人的身上发现他们最优秀的品质”,这种极其温柔的心啊!当他时,他想到的只是那个他知道其不幸的惟一的人,他为之哭泣,他愿为之献出。他搂着一匹老马,求它原谅他让它受苦了。他很高兴去爱,即使不被人爱也无妨。人们已经窥见他未来天才的萌芽:使他为的身世而哭泣的想象;他那永远试图想象人们在想些什么工作不息的头脑;他早熟的观察和记忆能力;他那敏锐的,能在举丧桩时,看透别人的面容,知晓别人是真伤心还是假装悲威。

  ②经历了*几年颓废而紧张疲惫的日子之后,能重温那“美好的、无邪的、诗情画意的和的时期”,重塑一颗“的、多情的、会爱的童心”,他觉得非常之甜美。

  ③一条河边,群山中的日出;以极大的渲染手法描绘出声和影的惊人的夜景;当远处积雪山峰在紫雾中消失时夜归的士兵唱出美丽歌声在清纯的空气中飘荡的美景。

  ④在这个美丽的上,在这片繁星点缀的广袤下,人们难道不可以安适的生活吗?他们在这里怎么会保存着一些凶狠的、复仇的情感,保存着消灭同类的狂怒呢?人类心中所有恶的东西都应该在与大接触时消失掉,这是善于善的最直接的表现。”

  ⑤在大中,他倾泄,他麻痹,他激越他的忧愁、他的和他的爱情。但这种浪漫的陶醉从未损害他的敏锐。

  ⑥清亮的新月那*静的光芒。闪烁的池塘。一棵棵的老桦树,枝繁叶茂,月亮下的一面呈铝白色,背着月光一面的树影遮蔽着树丛和大路。鹌鹑在池塘后面的叫声,两棵老树轻轻相触时难以辨出沙沙声响。蚊子嗡嗡,一只苹果落在枯叶上面,一直跳到*台石阶上的青蛙,绿绿的背部在一缕下闪亮……月亮在上升;它悬于空中,清辉漫步;池塘更加的清晰明亮;暗处变得更加的暗黑,亮处则更加的清亮……

  名人传托尔斯泰传读后感悟:

  在这一章中我知道了虽然托尔斯泰出身于名门望族,但是他同情于下层人民,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


杜甫传的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4)

——《岳飞传》的读书笔记3篇

  假期里,我看了许多书,我最喜允看的书是《岳飞传》。

  岳飞母子大难不死。岳和四十多岁了,才有一个儿子,叫岳飞,字鹏举。岳飞生下来三天,洪水就把村子冲破,岳和被淹死了,岳飞母子在大缸里,流到了麒麟村,王员外就收留了母子俩。这母子俩命真大,连洪水都淹不死他们。

  岳飞英雄善战。岳飞第一天归宋,就八百人马,却打败了金国的几万人马,还砍死了两员大将,一名元帅,岳飞这样善战,我敬佩不已啊!

  岳飞小时候才思敏捷,智勇双全。周侗师父出去有事,叫三位员外的儿子写文章,那三位员外的儿子让岳飞写,把他关在教室里。岳飞写了三篇,以读了周侗师父的文章,就出去了。周侗师父回来后,觉得三篇文章是人替写的,果然,是岳飞替写的。于是周侗师父收岳飞为徒。长大后,岳飞听说沥泉洞有一个蛇妖,岳飞就去治服它。岳飞看见蛇妖在睡觉,就想捉住它,突然,蛇妖向他咬来,岳飞一闪,躲过这一招,岳飞急忙向蛇妖打去,打到蛇的时候,蛇变成了沥泉神枪。

  岳飞不仅英勇善战,才思敏捷,更是一位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是一位永远使我敬佩的英雄。

  岳飞是南宋时期的一名抗金元帅,他精忠报国,公私分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名字。我读了《岳飞传》后,被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他让我明白了一种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故事。岳飞有一个深明大义的母亲,在母亲的教导下岳飞从小就立下了报国的伟大志向,他自幼拜师刻苦*文练武,并与张显、汤怀、王贵、牛皋结拜。后来他投军报国,敢于以自己的实力向皇亲国戚挑战,大闹武科场,枪挑小梁王。奸相张邦昌要拿他问罪,被大师宗泽救下,逃回家乡。不久,金兵犯宋,张邦昌卖国,徽、钦二帝被俘。康王赵构南下称帝,岳飞奉旨入朝,在宗泽的领导下,率领岳家军抗击金兵,一次又一次勇破金军,威名远震。但是,正当岳飞节节胜利之时,贪生怕死的赵构,听从了卖*秦桧的'奸计,一天之内下了十二道金牌召他回京。岳飞一回到临安,就被解除了兵权。不久,奸臣秦桧诬告岳飞谋反,以“莫须有”的罪名在杭州大理市风波亭杀害了年仅39 岁的岳飞,造成千古奇冤。岳飞是一个非常爱国的英雄,他爱国更胜于爱自己。他同时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大丈夫,对朋友情同手足,所以他有许许多多的好朋友在任何时候都会帮助他,支持他。

  岳飞的背上有“精忠报国”四字,是他母亲为他刺的,是希望岳飞将来能够精忠报国,不付所托,他果然成了一名出色的元帅,只可惜,岳飞虽然厉害,可还是被奸臣害死。岳飞因其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典范,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榜样。岳飞一生出入疆场,英勇抗击侵掠,坚决反对国家民族受到压迫,其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为历代人们所敬仰,值得我们永远怀念。他的精神将永远保留在中华大地上,永远流传。

  古往今来,有许多像岳飞这样的伟大英雄,如勇敢的邱少云,战斗英雄黄继光我从心底里佩服像岳飞这样的大英雄,他们伟大的爱国精神将流传千古!在这些英雄身上体现的是中华优秀儿女的种种可贵精神和质量,这些可贵精神与质量成为我们少年儿童今后学*和人生道路上努力向前的精神动力和宝贵财富。他们为国家民族奋斗、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向他们!

  当我意犹未尽的将《岳飞传》合上那最后一页,我为岳飞而惋惜,一身好本领,胸怀远大的志向,却死在小人手中。

  小说《岳飞传》中,不同的角色表演着不同的“面貌”,昏庸的宋徽宗、奸诈的秦桧、精忠报国的岳飞……在当时,岳母刺字刺的居然是精忠报国,最终使岳飞成为一代名将,不过,正是应为这一点,可怜的岳飞成为政治与外交中的牺牲品,但无论如何,他仍然是我们心目中的影响,使我们崇敬的民族英雄,他教子有方,他南征北战*起义,大宋王朝之所以能维持到那样的地步,这一切的缔造者正是岳飞。正是应为有了这些奸臣,宋朝也加快了灭亡的脚步,秦桧的贪婪与不分善恶最终使他得到报应。宋徽宗是一个不让我喜欢的角色,时而信任岳飞,时而喜爱小人,总是优柔寡断!

  我的心如大海之中的一叶孤舟,随著书中的情节跌宕起伏,当看到岳飞倍受着巨大痛苦的刑法时与风波亭遇害时,心里将秦桧骂了个遍!

  这本书告诉了我做人的道理:做人要精忠报国,不要优柔寡断,不要不分善恶,心中要胸怀大志!而我们现在的本分就是好好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岳飞传》也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在将来,我们也许会有机会精忠报国,而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好好学*,为将来打好基础!


杜甫传的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5)

——《巨人三传》读书笔记3篇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了《举人三传》。从此,我就喜欢上了《巨人三传》,因为那里面的故事太让我感动。

  他,列夫。托尔斯泰,在面对挫折来临时,毫不屈服地坚持着,终于,上天被这个“顽固”的孩子弄得一点办法也没有,因为他已经使出了全部的精力,不再怕命运的折磨,唯一的一个心愿就是在人生短短的旅程里最后留下自己的深深的足迹,难道我们就不能象他一样,努力地保存自己的那一份坚强的信念吗?

  米开朗琪罗,故事的又一个主人公,他贫病交加,但从不自卑,永远朝着自己理想的方向奋斗,虽然路上荆棘丛生,但他决不退缩,所以,他为人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再就是贝多芬了,我想,他的故事应该是家喻户晓的,他的举动也是我们每个人都为之惊叹的,一个失去听力的人,要在音乐上有所建树,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而他做到了。这个“废人”,这个“怪人”,他不怕没有亲情,不怕没有欢乐,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因为他有理想,他把理想看做生命的全部,努力地为之奋斗着。

  我们何尝不会遇到困难,何尝不会有失意的时候,我们同样需要坚强,需要勇气,需要矢志不移的毅力。我们需要象他们一样的永不放弃,积极向上。只要这样做了,即使不理想,至少也是有意义的。

  让我们以自己的最火热的激情,做良好的心态,最耐磨的毅力,去面对我们生活中的挫折,去做生活中的强者吧。

  这是记载三个伟大天才的一本书。分别写有:《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这传记中的三个人,一是音乐家,一是雕塑家兼画家,一是小说家,他们各有自己的园地。在各自的的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之作,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他们或由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惨,或由内心的惶恐矛盾,或三者交加于一身,慎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人类的呼吸,毁灭了理智。他们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的信心。人生是艰苦的。不甘*凡庸俗的人,那是一场斗争,贫穷,日常的烦虑,沉重与愚蠢的劳作,砸在他们身上,无意的消耗着他们的经理,没有希望,没有一道欢乐之光,大多数还彼此隔离着,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可却总有抱着对美好未来憧憬的人,他们不同于寻常人,坚持着自己的理念,勇敢的面对困难。

  贝多芬供大家欣赏音乐,是他‘用痛苦换来欢乐’。米开朗起落留给后世的不朽杰作,是他一生血泪的凝聚。托尔斯泰的小说里,描述了万千生灵的渺小与伟大,描述了他们的痛苦和痛苦中得到的和谐,借以播送爱的种子,传达自己的信仰。

  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逐浪漫的幻想的苦难;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铸造了他们不一样的人生。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很有意义的书,就是《巨人三传》,作者是法国的罗曼·罗兰,书中的三个传记分别是贝多芬传、弥盖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在这里我的读后感是关于贝多芬传的。

  贝多芬的面貌很像狮子,两眼炯炯有神。他从小就是在苦难中长大的。他的父亲把他当成神童一般的炫耀,四岁他就被关在家里,待在洋琴或是提琴前,他不学的时候爸爸就打他。在他少年时就得为家里挣取每日的面包钱。这都给年少时的贝多芬留下了很大的伤痕。

  读完这本书,我深有感触,原因是,贝多芬这样伟大的音乐家的成功并不是那么容易,而是经受了那么多的苦难,可他却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都高的启示……谁能参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比拟的苦难。”作者说贝多芬是用痛苦换取欢乐的人,虽然他身患疾病但是他从不向命运低头。

  他敢于挑战命运,在自己没被命运夹上喉咙之前,夹住了命运的喉咙,这是他对抗命运的方法。他也有忧伤的时候,那时他的眼神里全是忧郁,没有一点欢乐,可是最后他又会顽强地站起继续走,只到他死之前。

  《巨人三传》这本书很有名,大家也去看看吧!看一下贝多芬的经历。


杜甫传的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6)

——《水浒传》学生读书笔记3篇

  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有这样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由此可知封建王朝对百姓的压迫与百姓的生活之艰。于是,有压迫便有了反抗,从最初的陈胜、吴广起义,到最后的太*天国运动,每个王朝都有过农民的反抗,似乎*古代史便是一部农民起义史。《水浒传》便为我们深刻地揭示了农民与朝廷的斗争。

  书中不仅刻画了农民起义的兴衰,还为我们写出了江湖好汉们的义气。宋江的慷慨解囊,武松的敢作敢当,李逵的奋不顾身,让我们为故事而沉醉,为情义而喝彩。阅读时,我们也不禁思索,为什么如此有情有义热血爱国之人也会被逼反抗呢?这便是黑暗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是兴亡百姓皆苦的原因吧。

  书中,辽国官员说“宋朝有四个贼臣专权”,由此可见,这是人尽皆知的一件事,却很少有人来阻止。为什么?其实朝中也有像宿太尉一样的好人,却得不到君主的赏识;即使像梁山好汉这样忠心为国的战士,也是报国无门,得不到好结果。可想而知,当时的朝廷已经黑暗到了何种地步!所以,当我们读完全书,只能默叹一声,那也是梁山好汉们最后的叹息:“我本忠心国家之人,国家为何负我!”一部令人热血沸腾的抗争小说,在令人唏嘘中落下了帷幕。好汉们走了,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但,掩卷,我无法释怀,为梁山好汉们叹息,更多的是对国家、对历史的思考。陈胜、吴广起义,最终惨遭失败;太*天国运动,也化为了历史的尘埃;鲁迅先生为国呕心沥血一生,却依然被那个时代所排挤。似乎从古至今,所有的反抗都会遭遇挫折,无数的反抗都被这黑暗的社会所吞噬。但是,陈胜、吴广起义,却为残暴的秦王朝敲响了丧钟;太*天国虽然失败了,却在黑暗的清朝心头上扎了一刀;鲁迅先生虽然已逝,他的精神却激励着无数*人不屈不挠寻求光明!而梁山的好汉们,他们的光辉跨越千年,照进我们的心里,精神永不消逝。

  好一部《水浒传》!兄弟的情义,不屈的斗争,自由的精神,透过文字,激励我们,指引我们,冲破黑暗,用一生去寻求那令人向往的光明!

  是非成败转头空,不屈英魂永存留!

  这学期我读了明代作家施耐庵写的《水浒传》,这本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主要描写了发生在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劫富济贫的故事,书中有很多英雄好汉。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鲁智深和武松。鲁智深表面看起来力大无比,性格豪爽,是一个十足的'粗人。其实他还挺有计谋的,从《鲁之深倒拔垂杨柳》这一章知道了鲁智深为了制服菜园周边的几个无赖,假装和他们一起喝酒,但在关键时候将无赖打到粪池里。后来假装喝醉了将一棵一人合抱的大柳树连根拔起,吓坏了这群无赖,再也不敢来菜园子捣乱了。鲁智深后来在野猪林保护林冲,体现了他仗义的性格和对待朋友的真诚。

  武松也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他在景阳冈酒后打死老虎,真让人惊叹不已。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武松没有喝醉酒,他还敢打死老虎吗?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许多梁山好汉,他们个个勇猛无敌,行侠仗义,对待朋友真诚。我敬佩故事中的英雄人物,但我更敬佩英雄们身上的忠义精神。

  每当翻起这纸张焦黄如梧桐叶的《水浒传》时,我总是情不自禁的想听一首歌《英雄无泪》。

  再一次看到你温柔双眸,忍住我心的颤抖,再不能看到你如蝶似梦,飞旋中醉舞长空……任豪情挥洒,仗剑走天涯,无牵无挂……。

  自古英雄似乎都走不出悲惨的命运结局这一怪圈!《水浒传》的英雄可谓个个身怀绝技,各有各的鲜明个性和英雄气概!一百零八将中绝无雷同的人物性格,真是给现代小说人物写作做了一个好榜样!记忆深刻的有“智多星吴用”,在巧夺生辰纲这一事件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智慧堪比人中之龙的诸葛孔明,他心中的计谋多如浩瀚宇宙中的星尘!“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他的豪迈与勇猛堪比桃园三结义中的张飞,他的义气从冒死劫法场救宋江的事件中表现的淋漓尽致。雅称“及时雨”的宋江更是想兄弟之所想,几兄弟之所急,救兄弟于水深火热之中,从不顾己。对梁山好汉的相聚真可谓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一百零八将各有各的神通,然而是什么让他们安稳于梁山好汉中的排名,而不争权夺位了?说实在的宋江并没有什么通天本领,但却能领导这堪比百万雄师的一百零八将!

  归结起来是他们身上所据有的英雄气概使他们相互吸引,相互敬佩,共同出生入死!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为的就是一个字“义”;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是为一个“义”字。一个“义”字虽只有三笔但却需很多英雄豪杰用生命去谱写。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虽遭多次朝廷的欺骗,险些丢去性命,但仍不忘招安之事,最终要含恨毒死出生入死的好兄弟!,这是出于一个“忠”字;不必说宋江和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也不必说武松漂亮的醉拳,吴用的足智多谋。单说天真烂漫的李逵,他颇有些野,一身鲁莽庄稼汉和无业游名的*气,动不动就发火,遇事不问青红皂白,总是一说二骂三打。结果不是吃亏就是后悔,但是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英雄气概,有一种愿意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仗义,他这一点让我尤其感动;林冲之妻,对高俅之子的羞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他们身上的忠义气概造就出他们强烈的正义感,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

  纵任豪情挥洒,凭借手中之剑走遍天涯也做不到无牵无挂。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梁山好汉虽没有霸王别姬的那种英雄难过美人关的无奈柔情,以致于现代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一声长叹,叹出人生的可惜,机遇的错过!然而封建纲常的束缚是他们无法摆脱心中的疑虑,他们的事业是造反,他们的行为是强盗,是流寇!封建伦理的束缚使他们想接受朝廷的敕封,结果惨遭陷害,最终梁山好汉死的死,走的走,所剩无几。

  谁说英雄无泪,更无怨无悔,面对江山的苍凉如画,面对这世间的尔虞我诈,英雄也时常黯然泪下,只是他们只在无人的角落暗自回味那些无奈的伤心往事!

  我们的生活虽然没有水浒中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忠义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不是英雄,但生活的现实往往不许我们流泪。对朋友讲义气,也许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面对校园水*丢失事件,我们心中也会升起一团无名的怒火!

  我们不是英雄,但往往能做出具有英雄气概的事来!

  我们不是英雄,但我们却也要接受美人关的考验,在浪漫大学里我们需要坚持自我,不能在浪漫的大学生活中迷失自我!

  我们不是英雄,但我们需具备英雄气概,走进大学我们面对的使更多压力,我们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杜甫传的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7)

——《白蛇传》读书笔记3篇

  最*,我迷上了民间故事,其中《白蛇传》这本书让我深深入迷。白蛇——白素贞的所作所为更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本书主要讲了白素贞为了救许仙勇敢地与法海作斗争,默默地付出了自己修炼千年的法力(成仙的机会)甚至连自己的生命都置之度外。就是因为坚持,白素贞不顾一切成功救出了许仙;就是因为坚持,白素贞无怨无悔地被压在雷峰塔里……

  河蚌忍受了沙粒的磨砺,坚持不懈,终于孕育出绝美的珍珠;顽铁忍受了烈火的赤炼,坚持不懈,终于炼就锋利的宝剑;梅花经受了风雪的洗礼,坚持不懈,终于吐出扑鼻的清香……

  与它们相比,我是那么地懦弱。弹琵琶练*曲时,我像挑柿子似的,挑“软”的吃。看到简单的曲子就练,难的就跳。在练*的过程中,遇到不会的就换下一首……因此,我的进步不大。

  自从看了《白蛇传》之后,我明白了:坚持就是胜利。现在,我对练*琵琶的“态度”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遇到简单的曲子,我就思考如何弹得更好;遇到难的就反反复复练*,直到练熟练好为止。哪怕练到手指发痛发麻,我依然咬牙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前不久,我们雏鹰小队去“亲和一家颐养院”慰问老人,我在那儿弹奏了一曲《茉莉花》。表演完,大家给我送来了阵阵掌声。那一刻,我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也深深明白了坚持的重要。这也是四大民间故事之一的《白蛇传》所给予我的精神力量。

  我读了《白蛇传》这本书有说不完的感悟,今天就选一点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白蛇传》这本书主要是讲:清明时节在西湖底悄悄升上来的两个已经修炼**形的蛇精的故事。她们只因太想在人间生活便一个取名白素贞,一个取名小青。突然天上下起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被淋的无处藏身。正在发愁的时候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着伞为他们遮风挡雨。白素贞和那位年轻书生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不久之后他们就结成了夫妻,并开了一家保和堂药店。他们保和堂药店的`生意异常火爆。因为在保和堂医治好的人越来越多,来金山寺求菩萨烧香的人也就越来越少,所以法海和尚悄悄把年轻书生叫到寺中对他说:“你的娘子不是凡人,而是蛇精所变。”年轻书生听后,并没有生气。法海和尚见年轻书生不相信便把年轻书生关在了寺中。白素贞得知这件事,苦苦哀求法海放人,可法海却依旧我行我素。白素贞见法海不放人,便拿出头上的金钗,掀起滔滔大浪。法海最终用计,把白素贞压在了雷峰塔下,最后却被小青打败了。所以有这么一句俗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法海和尚因为罪恶被打败了,所以我们心中一定不要心存嫉妒之心,否则就会遭到法海一样的遭遇。

  其实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嫉妒别人的人,比如我身边就有一位——我的邻居。他每次买了新玩具,他都会拿在手里玩,边玩边用不屑的语气对我说:“过几天我也要去买新玩具了,到时候你的玩具就成旧的了,就out了!”过了几天果然见他抱着个玩具在门口站着,好像专门在等我。果然,他一看见我的身影就使劲的挥着手喊我的名字:“郭家硕,快来看你啊!我买新玩具了,比你的好哦!”边喊边跑了过来。可能是因为太想超过我,跑太快了,没有注意到脚下,一不小心趴在了地上,玩具扔出去好远……人摔伤了,玩具也摔坏了!

  看看吧,果然不能嫉妒别人,一不小心就会让自己受到更大的伤害。

  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白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来遇见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给许仙。婚后金山寺老和尚法海对许仙说白素贞乃白蛇妖,许仙半信半疑。后来,许仙在端午给予白素贞喝下了雄黄酒,让白素贞不得不显现出原形,许仙吓到昏了,白素贞上天庭取仙草将许仙就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触犯天条,在生下了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压在雷峰塔下。

  感想:

  看完了这本书,我觉得即使是妖精怪物都是有情的,所以不可以残杀生命,因为他们也是这个世界上的生物之一,我们人类要跟别的生物共生共存在这个地球上,新闻常常报导有人在欺负动物,那假使你是那些动物呢?人类这样欺负动物,实在是太过分了,太不公*了,我们要能将心比心体会别人的感受。


杜甫传的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8)

——拿破仑传的读书笔记 (菁华3篇)

  在阅读《拿破仑传》时,我为之深深地震撼。不仅是因为这位伟人一生辉煌的功业,同时,也出于对作者那细腻文笔的崇敬。

  艾米尔路德维希,不愧为一代传记大师。拜读其作品,犹如与其本人促膝而*,共同探究传主一生曲折的心路历程!

  不难看出路德维希对于拿破仑情有独钟,对这位伟大的天才倾注了满腔同情,他几乎是用诗一般的语言,写下了这长达600多页的巨著。不仅文采斐然,对于拿破仑的性格与心理活动分析的细致入微,引人入胜。令每一个阅读者,都不经然随着传主一生之浮沉而或喜或悲。被作者在字里行间所倾注的情感所深深感染!

  诚然,拿破仑的一生,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有着辉煌的成就。在军事上,拿破仑被人们称为一代军事伟人他戎马一生,亲自指挥的战役,多达60余次,比西方历史上著名的统帅亚历山大,汉尼拔和恺撒指挥的战役的总和还要多,其中有许多战役在战争史上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直到如今,拿破仑的军事言论和战争战例仍被作为教材在一些国家的军事院校广为传播。在政治上,他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曾这样总结自己的成就:我的英名并非建立在四十次胜利的战役上,也不是由于我使得万邦臣服,滑铁卢战役就足以抹煞对那么多胜利的回忆,最后的一幕往往令人忘却第一幕呀。永不湮没的是我的法典和参政院的会议纪录,我与大臣们的通讯由于条文简明扼要,我的法典远比以往任何法典更可行、更有效。我所设立的学校,我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在培育着新一代的人才,在我执政期间,犯罪率减少;而英国的犯罪却很猖獗。

  而这些,都不是我所最关心的,因为,最触动于我的却是其在精神上的某种特质,或是他那积极进取的心态;还有那不知疲倦,永不懈怠的精力;那非凡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自信心总而言之,他那极具魅力的精神内涵犹如一颗炽热的恒星,而他所缔造的功勋和所取得的荣耀就恰恰如恒星所散发出来的光芒,绚丽而华彩,照亮他人生的全程,甚至在他被囚于圣赫勒拿岛乃至死亡,这种光芒尤未消亡,而是化作漫天星辰,永悬于苍穹。

  一个人凭借自信和勇气,凭借激情和幻想,凭借勤奋和意志所能得到的,拿破仑全都得到了,而今天,在着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锦绣前程又一次展现在才能卓越者面前,热血青年难道可以找到比拿破仑更伟大的榜样和更可参鉴之镜么?

  踏着伟人的足迹,我们坚信,我们的人生也必将辉煌!

  十七世纪末,法兰西在路易十六和他的王后玛丽的统治下,昏昏日下,引起了许多*。路易十六罪有应得,不久便与其王后在断头台上结束了其奢华无比的生活,也破灭了波旁王朝的天下。然而,*虽死,但法兰西已无力回天。在各国君主势力的威逼下,在法国人民挨饿的情况下,在共和主义《宪法》的统治下,法兰西这只狼逐渐变得又累又饿,慢慢地沉睡了起来。

  就在这法国进入了一个低谷之时,千钧一发之际,出现了一颗璀璨的明珠,引着法国走向了辉煌!这位世界公认的英雄、用自己的光芒让法兰西苏醒的奇才、在军事舞台上得意的天才,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拿波利昂尼·波拿巴!或许,还有一个名字更为响亮,有一种面包就是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那就是——拿破仑·波拿巴!

  拿破仑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位英雄,而且,没有一名将军说过他打仗赢过拿破仑,这让我对拿破仑起了兴趣,并且,我对他的滑铁卢兵败也有所耳闻,兴趣便更浓了,所以,这个暑假我抽空读了《拿破仑传》一书,受益匪浅。

  读了《拿破仑传》以后,我觉得拿破仑失败的最大原因在于一点——可怕的虚荣心。我之所以下此结论是因为有历史为证,在拿破仑称帝之后,赐予其兄弟姐妹们王冠,封予他们自己的国家,但他们虽领了拿破仑的情,却根本不听拿破仑的话,常常为了一点点小小的赏赐,闹得不和睦,还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们想要获得利益时的皇帝陛下——拿破仑喋喋不休。而造成如此尴尬的场面的原因我想是因为我先前说过的那个可怕的东西——虚荣心。不过,其实并非每个人虚荣心都如此强烈的,而拿破仑的兄弟姐妹们之所以虚荣心如此强烈的原因有三点:一是他们的父亲、母亲都原是意大利人,生下来的孩子自然也是意大利人,意大利人本身就有的强烈虚荣心自然不会随便被更改,更何况其父亲又是一个意大利贵族;二就是其父亲是一个意大利贵族,后因意大利四分五裂,携妻逃往当时还不属于法国领土的科西嘉岛,科西嘉岛民风淳朴,波拿巴家族在那儿虽有容生之地,但混在岛民中已失去了贵族身份,再加上当时法国人经常去侵略那里,烟火弄得波拿巴家族那硕大的虚荣心空的一点不剩,自然一切能补的机会都不会放过;三则是人也许是没有知足的时候的,虚荣心越补则越大,越想装满则越是装不满,拿破仑的兄弟姐妹们这才使自己的虚荣心越来越膨胀,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多,还不想输于别人,特别是自己的兄弟姐妹。

  正是因为拿破仑的兄弟姐妹们没有能力补满虚荣心,但有一个好二哥(弟),便找拿破仑喋喋不休,闹得互相不和睦,搞得拿破仑心力憔悴,还要去操心打仗,使得他出现了早衰现象,在今后的滑铁卢战役中他一国对四国,由于老人特有的优柔寡断,变得动作稍缓,以致被四国联军打败了,最终,被迫退位,流放孤岛。

  虚荣心足以毁掉一个伟大的帝国。这是我读《拿破仑传》得到的最大的感慨。

  昨晚终于把《拿破仑传》看完了,整整看了差不多两个多月,但是我相信用两个多月去认识一位伟大的人是值得的,他的行为和举动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认识自己。

  拿破仑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一部伟大的巨著,然而主宰他这颗身躯之心,并把它推向成功的无外乎三点因素:第一,他那偏向自负的'自信;第二,他那源源不断始终用不完的精力;第三,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拿破仑的成功的确是时势造英雄,他十八世纪末诞生于被法国统治的科西嘉岛,14岁那年其父把他送往法国求学,在法国求学的日子中他不苟言笑,但又喜欢争强好胜,也许这一点得益于他家族的遗传。我们甚至很难想象法国人是如何看待一个外来求学者的,在法国贵族学校里他受到嘲笑与讥讽,他很少有朋友,也很少有值得他开怀的事,他在法国求学了七年,同时也寂寞了七年!但在这七年他无时无刻不再思考他的使命,也许正是他与法国贵族的学生格格不入,所以才造就了今天的拿破仑,在七年的法国求学中使他羽翼日渐丰满。

  也许我们说拿破仑如果仅仅只有伟大的梦想,而没有七年的在法国默默求学,也许他仅仅是个幻想家;又也许他仅仅只有七年的求学才华而没有伟大的梦想,他可能会成为一名副官或者最多成为一名元帅。但是拿破仑是集数学家与幻想家于一身的,于是构成了这位旷世的天才!拿破仑精于分析人性,的确算得上是当时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他知道自己的一切品质,并也知道如何驾驭他人,他明白金钱和荣誉是拴住他人的唯一两件法宝,所以他致死都把荣誉看得高于一切,早已胜过他的生命。拿破仑是仁慈的,他冷静、理智,善于控制自己,但他从没有以自己的权势报复过他人,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没有想过侵略,至少他做的一切其用意是好的!他深知历史但有对未来充满想象,所以他注定要创造奇迹,创造历史。拿破仑是个质朴的人,致死都不知贪图享乐,只知道不知疲倦高效率忘我的工作,他知道一个人其精神对他人的影响远远胜过武力,拿破仑是个爱多恨少的人,,他思维缜密虽然他宣称自己从来不在感情方面花费精力,但他却未能做到自己所说的铁石心肠,也许正是这样才构成了有血肉的拿破仑。

  但是凡是研究过影响拿破仑失败的各种因素的人都会看出:他失败的最终原因是这个人年事已高,瞻前顾后,优柔寡断,正如作者所说,早年成才,过度的透支自己的精力必定会过老的衰老!不难看出,拿破仑处理家庭关系方面无疑是失败的,正如他自己所说,只要家人坚持,他们要的一切都可以从他这里得到。拿破仑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这导致他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也宽恕了许多不该宽恕的人,他不相信世界上除了他自己还有什么可以打败他,但事实亦是如此,他的确是败于自己之手!他的这些做法,在最后为他的战争增加了许多失败的因素,最终所有人都背叛了他,而他在生命最后远去的那一刻仅仅只是微笑。

  也许正是他比大多数人爱的少,所以注定他要忍受悲剧性的寂寞。

  拿破仑说过“一个人来世上走一遭,如果不留下什么,他是枉活!!”

  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望着窗外,仿佛置身于两百多年的欧洲,而拿破仑就在我的眼前。我倾叹一位英雄的早逝,也许几十年前*读到它时也曾深有感触,只可惜拿破仑这位纵横古今的皇帝不知道,两百多年后的今天竟有一个人默默地在思念!


杜甫传的读书笔记 (菁华3篇)(扩展9)

——最新杜甫传读书笔记优选【5】份

  杜甫精神照亮后代,宽容和同情拯救这个世界,西方美国一位现代诗人雷克斯罗斯他认为孕育杜甫这样一种文化比孕育《荷马史诗》希腊文化文化更为伟大,河诗缺乏这种精神。

  郭沫若评价杜甫“嗜酒如命”,李白和杜甫都喜欢喝酒,可能是误解。但杜甫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改变核心的最基本的对儒学的.那种依恋、那种理解、对儒学精神的那种实践从没有抛弃过,一直到最后,从四川到洞庭湖到生命最后关头仍称自己为“天地一腐儒”坚持自己的操守,始终如一的信念。

  诗圣的称号提出是明人王嗣?在他的〈杜臆〉首次提出来,但观念是宋人提出来,集诗歌的大成。孟子对孔子集大成。宋理学家对历史、对人评价首先是道德判断,然后再是审美判断是第二位。杜甫都具备,最核心是道德判断。

  “诗成吟咏转凄凉“。杜甫首先是一位诗人。把生命都融化进去的态度。不象某些人在某些阶段或其它,而杜甫整个一生都在写诗。把写诗当作一生的事业在追求,对诗歌千锤百炼、孜孜追求。要获成功,必须全身心去做,融入进去,杜甫即是这样一个人,写诗是一个最重要最崇高的事业。当代诗人”艾青“称诗歌为”文学中的文学“,是最具文学本质最具文学功能的最集中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对朋友李白的评价。也是对他自己的评价。

  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但我得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

  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才逃到凤翔。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朋友房琯,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公元前,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

  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甫最为著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暂且不说杜诗之精粹,我认为杜甫能够深深打动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道出了多少人的希冀,更能令人震动的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愿以一己之身担起所有的苦难。他这样博大的胸怀以及宁苦己身而利国利民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尊重,不值得我们学*么?杜甫并不完全是严肃的,他也有风趣的一面。绝句漫兴九首中对于惜春之情,反用恼春、怨春的口气道来,别有特色。更难的可贵的是,杜甫善于发现贤才,我想其若是知晓自己仍能为国效力,也当是会“白发生黑丝”的吧!

  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无愧于独立天地之间的诗圣之称。读完《杜甫传》,深深地感动,在因雨而显得略微清冷的天气里,心依旧有一股暖流涌动。

  读完这本杜甫传才知道杜甫和我通过以前学*了解的他并不完全相同,在我的认识里,杜甫似乎没有年轻过,永远都是四五十岁甚至更大,为生活发愁,为国家命运发愁,为百姓发愁。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他也是年轻过的,也曾满怀壮志,意气风发。但仕途的的不得志,生活的艰难,国家的动荡使他的诗歌内容风格发生了巨大改变,成为了那个我的认识中没有年轻过的诗人。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是杜甫《赠李白》中的诗句,此时的他和李白同样有着豪放、热烈、向上的精神。

  杜甫始终希望能够出世做官,在长安时,他广泛结交名流,扩大自己的名声,奔走于权贵之门,还经常向达官显贵们投赠诗稿,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援引,为了获得一官半职他卑躬屈膝,低三下四的去讨好奉承达官贵人,此时的他丝毫看不出有成为那个忧国忧民的诗圣的潜质,如果他得到了官职会怎么样呢,也许历史上会出现一位*庸的官员和诗人。如果他在向皇帝敬献三大赋后得皇帝赏识而*步青云,成为宠臣,住在华丽的庭院,衣食无忧,也许他的诗作就只有《天狗赋》《雕赋》这些阿谀奉承,粉饰太*的诗了吧!而反映人民疾苦的诗也就不会出现了。那个无时无刻不在为人民着想,无时无刻不在为人民担忧的人就会消失,也许正是他的不得志,穷困潦倒成就了他。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他自己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看到国家满目疮痍,百姓民不聊生,官吏凶残可憎,他的诗歌内容产生巨大变化。他同人民一起感受着失去国土家园的痛苦。他积极号召人们奋力进行征战,以保卫国家民族的安全。他写诗悼念为国捐躯的士兵。他同情人民,大力揭露滨役给社会造成的黑暗景象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

  在写三吏这组诗,杜甫的心情十分复杂。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他坚决拥护。百姓为支持这场战争作出了惨重牺牲,他又极为同情。正是因为杜甫是一个爱国又忧民的诗人他才会有矛盾复杂的心情。

  接*晚年的杜甫在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仍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而哀叹“天地终无情”,仍为“积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塌然摧肺肝”。一个自身难保、未老先衰的人却总是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他将自己完全融入到百姓之中。

  从这本杜甫传中可以看出杜甫为国家忧愁,为人民忧愁,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他一开始考虑的是自己的仕途,甚至不惜为此阿谀奉承,但即便如此他依旧没能如自己所愿的成为一名官员。可也是因为这样他才有更多的机会和百姓接触,了解老百姓的疾苦,从而写下那些忧国忧民的诗篇。可以说杜甫是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在苦难中他的善良、忠诚、关怀天下的心态被激发出来,他的眼界开阔起来,不再是只盯着自己的仕途,他渴望国家统一,他同情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百姓,他痛恨不管百姓死活的统治者,他用诗歌来记录当时的实情,表达自己的感情。

  我认为不能说是苦难成就了杜甫,而是他在苦难中成长起来。因为只有内心善良的人在看到国家破碎,人民流离失所时才会去关心,去为他们呐喊,如果一个人本身就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当看到人民生活凄惨时只会保持冷漠,更何况杜甫当时自己的生活也很艰难。

  杜甫在自身状况十分糟糕时依旧不忘国家人民,是因为他将关怀国家人民作为自己的责任,他认为那是他理应做的事,早期他希望做官是为了辅佐君王治理天下,后来他的诗是另一种方式的心系天下。不论成功与失败,始终抱着早年立下的志向,用生命去做最值得的事,我想这就是杜甫的诗能流芳百世的原因。

  ㈠

  中国文学之峰在诗歌,诗之峰在唐,唐诗之峰在杜甫。诗至老杜,高山仰止,又如百川归海,浩浩汤汤,无际无涯。

  甫之后千有余年,学之慕之者如过江之鲫。天下诗人,十有六七宗杜。

  ㈡

  甫系初唐诗人杜审言孙,幼年才大,而有奇志,咏凤凰,书华章,以为天下名在手中。少时家贫,无以自给。二十岁始浪游山水之间,入晋,涉吴越之地,游齐鲁梁宋,结交天下豪杰,如李,高,岑辈。眼界渐宽,胸次渐广。

  ㈢

  老杜后半生,逢安史之乱,于是颠沛流离,转辗诸州,依人度日。而以诗歌为生命,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步。老而弥坚,诸体皆善,名篇迭出,五律七律尤独步天下。

  ㈣

  杜生前几无籍籍名,去李白,王维辈远甚。至中唐始名声大作。鼓吹最力者,为白居易与元稹。元在为杜甫的《墓志铭》,极称其“言夺苏李,气吞曹刘,……,(白)去杜甫远甚。”又于《叙诗寄乐天书》中云:“得杜甫诗数百首,爱其浩荡津涯,处处臻到,始病沈宋之不存寄兴,而讶子昂之未暇旁备矣。”自此起李杜优劣之争,虽千年不少衰。

  *人木心,在《琼美卡随想录》中,论甫则曰:如果抽掉杜甫的作品,一部《全唐诗》会不会有塌下来的'样子。木心于国内名不甚著,然其眼高于顶,目下无尘,品评人物不可小觑。

  ㈤

  爱及白者,谓其天才放恣,水落花开,云舒云卷,大江无风,舟行无碍。《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诸篇,虽匹夫匹妇,亦知此为天生好言语。

  爱甫者,谓其拳拳之心,可昭日月;笔力之强,力透于纸。然不学者难入其殿堂。

  要言之,特少年入世,激昂欲有为于世者;读书偏少,不解世事艰难者;雄才放阔,放荡不羁,视天下如在掌中者,皆喜白。渐入中年,诸事纠结者;逢道难越,哀愁困苦者;学力渐深,所涉益广者,宗杜者多。明王世祯著《艺苑卮言》中说: 十首以前,少陵较难入;百首以后,青莲较易厌。岂此意乎。

  然,甫白者,两峰并峙,二水分流。欲辨其高下者,亦妄哉!

  

  中国文学之峰在诗歌,诗之峰在唐,唐诗之峰在杜甫。诗至老杜,高山仰止,又如百川归海,浩浩汤汤,无际无涯。

  甫之后千有余年,学之慕之者如过江之鲫。天下诗人,十有六七宗杜。

  

  甫系初唐诗人杜审言孙,幼年才大,而有奇志,咏凤凰,书华章,以为天下名在手中。少时家贫,无以自给。二十岁始浪游山水之间,入晋,涉吴越之地,游齐鲁梁宋,结交天下豪杰,如李,高,岑辈。眼界渐宽,胸次渐广。

  

  老杜后半生,逢安史之乱,于是颠沛流离,转辗诸州,依人度日。而以诗歌为生命,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步。老而弥坚,诸体皆善,名篇迭出,五律七律尤独步天下。

  

  杜生前几无籍籍名,去李白,王维辈远甚。至中唐始名声大作。鼓吹最力者,为白居易与元稹。元在为杜甫的《墓志铭》,极称其“言夺苏李,气吞曹刘,……,(白)去杜甫远甚。”又于《叙诗寄乐天书》中云:“得杜甫诗数百首,爱其浩荡津涯,处处臻到,始病沈宋之不存寄兴,而讶子昂之未暇旁备矣。”自此起李杜优劣之争,虽千年不少衰。

  *人木心,在《琼美卡随想录》中,论甫则曰:如果抽掉杜甫的作品,一部《全唐诗》会不会有塌下来的样子。木心于国内名不甚著,然其眼高于顶,目下无尘,品评人物不可小觑。

  

  爱及白者,谓其天才放恣,水落花开,云舒云卷,大江无风,舟行无碍。《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诸篇,虽匹夫匹妇,亦知此为天生好言语。

  爱甫者,谓其拳拳之心,可昭日月;笔力之强,力透于纸。然不学者难入其殿堂。

  要言之,特少年入世,激昂欲有为于世者;读书偏少,不解世事艰难者;雄才放阔,放荡不羁,视天下如在掌中者,皆喜白。渐入中年,诸事纠结者;逢道难越,哀愁困苦者;学力渐深,所涉益广者,宗杜者多。明王世祯著《艺苑卮言》中说:十首以前,少陵较难入;百首以后,青莲较易厌。岂此意乎。

  然,甫白者,两峰并峙,二水分流。欲辨其高下者,亦妄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