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二十篇)

首页 / 读书笔记 / |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1

  《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着的传记。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观苏东坡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2

  一首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让我认识了苏东坡,但确切的说,是在看完林老先生的《苏东坡传》之后,才对这位不朽的传奇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但连林老先生都说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用详尽的语言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说他是自己“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但有一点可以确认:苏东破是一位人格完整,可以驾驭自己心灵的高士。再加上他旷古无今的文学造诣,敢做敢为的'正直作风,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造就了一个浩然不朽的伟大生命。

  从出生到架鹤西去,他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他每到一处,都会给当地人带去他所独有的深远影响。他忧天下之忧,尝黎民百姓之苦,在艰苦的环境依然生活惬意;他在官场沉浮,受尽小人排诽,依然洁漱一生;他敢于尝试,勇于实践,做工程,学瑜伽,炼仙丹。“伸手摘星,未能如愿,但它不会弄脏你的手。”同样,他嗜酒成瘾,还喜欢月下漫步。他一生都在实践他的理想,他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体。

  受其乐观的性格影响,苏东破的文学作品可以在精神上取悦于人,他最在意自己文章的“自然与真醇”,他说做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说他最快乐就是写作之时,“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

  苏东破的一生饱经忧患,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有变得尖酸刻薄。我们之所以喜爱苏东坡,也是因为他饱受了人生之苦的缘故。中国有一句谚语,就是说一个人如何,要“盖棺定论”。人生如梦,一出戏演得如何,只有在落幕之时才可以下断语。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3

  苏东坡作为文坛诗文大家,写作“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传世经典作品自然浩如烟海,不是我这十分之一吊子能读全的,也不是我想在这篇小短文中所能列举全的,仅就我熟悉的文字材料中常看到的在这做个记录,算是对自己对这些文章的温故知新吧。

  东坡为一性情中人,寄人怀人文章自然情真意切。而说到人,弟弟子由不得不说是苏东坡最亲最思念的人。有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证: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阀,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博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婢娟。

  这首“水调歌头”是熙宁九年(一0 七六)在密州时作的。在神宗熙宁七年(一O 七四)九月,苏东坡在杭州的三年任期届满。他弟弟子由那时正在山东济州任职,苏东坡于是呈请调到山东去。他所请照准,这次他是升任密州太守。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词序写着“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兼怀子由”就可看出对弟弟的思念,东坡曾经这样感慨自己和弟弟的关系: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深情自不待说,留待后人慢慢咀嚼。

  对待女人苏东坡的态度一直是“乐而不淫”,在当时的社会能做到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的,伟大如欧阳修也有丑闻,观念中才子好像都会与风流搭档。东坡一生三任妻子,首任妻子王弗是最让旷达豪放的东坡断肠的人。婚姻父母做主,结婚时东坡18,妻子王弗小他3岁,美貌贤慧,机敏贞静,知书达礼,两人相亲相爱,可惜王弗早逝。王弗逝世十年后,苏轼还难以忘怀,依旧梦见她,写一首凄美哀怨的“悼词”《江城子》,据说,这首《江城子》是宋词史上第一首“悼亡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里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是王弗堂妹,读书不多,但也是一个贤淑的妻子。王润之与苏轼共同生活25年,跟着他享受了荣华富贵,也吃足颠沛流离之苦。是陪伴苏东坡青壮年时期生命最旺盛时的伴侣。

  第三任妻子朝云原本是妻子的买的丫鬟,后来成为侍妾,绍圣元年(1094年)八月,苏轼59岁,被贬往荒凉之地惠州。他想到朝云才三十出头,漂亮聪慧,没必要跟着自己受罪,就劝她也离开改嫁。朝云非常生气,第一次对他大发脾气,然后收拾行李,跟着他长途跋涉来到惠州,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苏轼对朝云既怜爱又感激,称她为“天女维摩”,晚年给她写了许多诗词,视为真正的知己。 朝云初到惠州时,见霜露已降,落木萧萧,不禁肃然而惊,悄然而悲。苏轼就作了一首《蝶恋花》,让她歌唱快乐: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朝云歌喉将啭,声音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泪满衣襟。 两年之后,朝云得了重病,不治身亡。临终之际,朝云握着苏轼的手,念着《金刚经》上的谒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意思是自己死了就死了,要他不必太伤心,倒要多多保重。 苏轼把朝云葬在惠州的西湖孤山栖禅寺大圣塔的松林里,在墓边筑了“六如亭”,撰写了一副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他还作了一首《西江月》,表面咏梅,实则悼念朝云: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年过六旬的苏轼,一生旷达大度,从未曾为生活的苦难掉过一滴眼泪,却在朝云的墓前,追忆往事,潸然泪下,泣不成声。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万丈红尘,吾谁与归?”

  印象中,苏东坡少有写父亲的诗文传世,不知为何,这成为我读这传记的一大疑问,期待以后有所印证。

  人事外,历史也是东坡吟咏的对象之一。其中我们不得不提咏史经典《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此词豪迈的一塌糊涂。只要你是男人,一读,丹田没有不涌起一股叫豪气的,这豪气直冲霄汉,再猥琐的人读它时也会挺直腰杆成为伟丈夫。词从苏轼由婉约变的豪气干云,开了一代词风。不知后世有多少英雄豪杰是有此词撑起的!是男人都要读一读,并且要好好的读!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4

  苏东坡,一个世人皆知的名字,而在我看了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我才觉得我所了解的不过是苏东坡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简单的生*罢了,而林语堂所了解的是苏东坡的一生乃至他的思想灵魂,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张。

  从第一次读苏东坡的诗词开始,我便被这个谜一样的大文豪给吸引了。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畅的华彩;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洒脱的旋律;他将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总之,他的作品里总是饱含着情思,总是充溢着豁达,总是蕴藏着深沉。自此我便对这位乐天派大诗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查阅了一些他的资料,找来了一些他的作品阅读,尽管有些我不明白,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的喜爱。

  读了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后,我又了解到了一个不同的苏东坡,对有着一身传奇经历的苏东坡更是添了几分喜爱与敬仰。

  我敬仰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了。他的诗,有激昂豪迈的、有深情款款的、有清新雅致的、有饱含人生哲理的……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因为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他写作除了自得其乐外,别无理由。然而,如今人们爱读他的诗文,也别无理由,只是因为他写得美,写得遒健朴茂,字字自心肺间流出。从苏东坡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透过苏东坡,我仿佛能够触碰到中国文人飘起的衣襟,我好像能够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喜爱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豁达乐观的胸襟和积极处世的态度。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纵然经历“乌台诗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痛苦。在苏东坡的一生中,似乎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他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如此积极乐观之人,难怪林语堂会如此评价他:“他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种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词才会如此奔放灵动,豪迈不羁。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态度,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我赞美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至情至性的品格。苏东坡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对他情深厚重,妻子对他关爱有加。他对亲人、朋友更是有着深厚的情义。我赞美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苏东坡爱好游山玩水,吟诗作文,还常饮酒作乐,生活十分惬意!

  诚如林语堂所言: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一切精神和思想,都将如同他的诗词一样永垂千古!

  在《苏东坡传》中,作者林语堂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苏东坡,一个与世人眼中不同的苏东坡,一个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兼备的苏东坡,一个虽累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的苏东坡。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正是他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一生!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5

  《苏东坡传》是二十世纪中国四大人物传记之一。(其它三部分别是:《朱元璋传》吴晗著、《张居正传》朱东润著、《李鸿章传》梁启超著)这是国学大师林语堂用英文写成的,流行的有两种译作:宋碧云译和张振玉译。我读的是张振玉版。

  正如林语堂在序言中所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苏东坡是我最喜欢最敬佩的人,是我的偶像!

  林语堂先生饱含喜爱敬佩之情给了苏东坡多个名号: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百姓的`朋友、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工程师、假道学的反对派、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士大夫、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在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月夜徘徊者、诗人、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貌……

  最令我钦佩折服的不是他的出众的诗词,不是他诗书画、儒释道的通才,而是他性格中的通透达观——

  他少负才名,但一生仕途坎坷,多次惨遭贬谪,入狱一百多天几欲丧命。难得的是,无论在何种境遇,他都能够用强大的内心去克服去超脱,在苦中作乐,去发现并享受困苦之中的人生真趣!被贬黄州,为一家老小生计,不惜沦为农夫,开垦别人弃置的荒田,自此世间诞生了“东坡居士”;只能买些别人不要的肥肉,他就研制出了“东坡肉”,至今仍为名菜;后来,流放岭南,当年尚为蛮荒之地,他却能“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甚至道中遇雨,他也有“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生”的潇洒!这就是东坡的通达!

  苏东坡一生娶了三位夫人,每一位都至情至性、情深意重。聪慧稳重的结发夫人王弗二十六岁早逝,尽管“不思量,自难忘”,但苏轼并没有像痴情的纳兰容若一样,走不出对亡妻的思念。他又有了相濡以沫温柔敦厚的王闰之、知心可人的“天女维摩”朝云。情真情深,但不痴不迷,这就是东坡的通达!

  苏轼与弟弟苏辙手足情深,非比寻常。“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弟兄俩聚少离多,苏东坡却能够把对弟弟的思念托于明月、化作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就是东坡的通达!

  有人说:什么叫见过大世面?那就是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苏东坡就是这样的人!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苏东坡就是真正的英雄!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林语堂、余秋雨都是东坡的知音!我愿做东坡的学生,永远的学生!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6

  自从接触语文,苏轼这个名字就在小学课本中屡次出现。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书、画在宋代登峰造极,但仕途上却屡遭迫害贬官。公元1101年,苏轼病逝与常州,享年65岁。

  但是仅课本对苏轼的介绍,往往不多。于是,我翻开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认真读起来。

  这本书介绍了苏轼坎坷曲折的一生,展现了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和蔼可亲的一代文豪形象。

  读罢此书,我对苏轼一生印象最深的有三点。

  第一点

  苏轼从小刻苦努力学*,不断攀登艺术顶峰,取得巨大成就,这还得从他小时候说起。苏轼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六岁入学后,每天回家,都要把课本上的古诗词抄在笔记本上。这不仅让他记得更加牢固,还可以练*书法,这为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只有像苏轼那样从小勤奋刻苦学*,才能取得巨大成就。

  第二点

  苏轼在人生遭遇重大转折时,依然乐观面对。

  在苏轼被流放之前,是杭州太守这样一位大官。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宋哲宗听信小人谗言,将苏轼一贬再贬,不断流放。仕途上接连挫折,使他生活极其艰苦。但他从不怨天尤人,依然乐观如故。因为乐观,他纵情山水,而且完成了《易经》《尚书》《论语》的注解,写出至今脍炙人口的佳句。我在佩服苏轼的同时,也反省了自己。从前,我在学*上,生活上遇到一些小困难、小挫折,就只知道抱怨、逃避,一心只想打退堂鼓。如果是我面对如此逆境,就容易悲欢失望,丧失坚定的信念。所以从现在起,我向苏轼学*,像他那样做个乐观向上的人!

  第三点

  苏轼始终做到心系百姓,关心百姓疾苦。

  苏轼担任杭州太守时,他发现,杭州人口虽多,却无一家公立医院,导致一些病人还没来得及治疗就一命呜呼了。苏轼为了让跟多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公立医院——安乐坊(后改为安济坊)。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7

  最*在读这本书,闲暇时间放下手机,给自己充充电,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既然没办法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那就拿起书看看别人的大千世界。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我们耳熟能详的东坡肉,亦由此来,一说为其小妾王朝云创制(苏被贬黄州之际王为改善其饮食所创),黄州时,猪肉极贱,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于是乎才研究的食用方法。

  被贬黄州――东坡居士

  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幽居黄州,一变而为农夫。远去黄州的路上,苏轼只是携长子苏迈一同前往,家眷则有其弟子由照看。苏轼于二月初一到达,贫穷的子由一路带着家眷十数人在五月底方到,一路的坎坷艰辛可想而知。

  黄州是长江边上的一个小镇,即现在的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僻陋多雨,气象昏昏。鱼稻薪炭颇贱,甚与穷者相宜。苏轼自觉却是“寓居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此时,他的大儿子苏迈21岁,两小儿一个12岁,一个10岁。初到黄,廪入即绝,人口不少,斯甚忧之。此种境地,苏轼也雇一小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种地、游江,他亦自得其乐,“自喜渐不为人识”。

  他一直致力于建筑学、农学,至此他已成为真正的“东坡居士”,“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这里不得不说一个人――朝云,是苏轼的妻子在杭州时买的,那是朝云才12岁。也就是在黄州时,苏轼纳其为妾。元丰六年生一儿,名遁儿,苏轼曾自嘲曰: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8

  《苏东坡传》被誉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在林语堂笔下,讲千年前的苏东坡的故事娓娓道来,这是一位豁达乐观的智者,天才横溢,是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伟人,随着林语堂的笔触,一个生动形象的苏东坡向我们走来。

  中国文化史上,苏东坡无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对于诗词、文赋、书法、绘画,苏东坡几乎无一不精,无一不能。散文方面的“唐宋八大家”,苏轼位居其列。宋词方面有“苏辛”之说,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书法上宋四家的“苏黄米蔡”苏轼排名第一,行揩《前赤壁赋》、行书《黄州寒食帖》享誉书史。苏轼的画是文人画的典型代表,他明确提出“诗画一律”的概念,林语堂评价说:“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

  从人生经历上看,苏东坡的遭遇坎坷、磨难深重,亦十分罕见。“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33岁时苏东坡一度进入中央**的中心,但很快由于政见不合,他便开始了大半生的颠沛流离,但一生也未能逃离波谲云诡的政治漩涡。35岁时他正当盛年,被贬往杭州任通判,从此开始了恶梦般的贬谪流放生活,按时间顺序大致排列如下: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颖州、扬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这个路线图总的趋势是离政治中心越来越远,而离黎民百无耻政客的中伤、流言、攻击、陷害,他不屑反驳与回击,只是莞尔一笑,然后收拾收拾行李奔赴下一个流放地。

  在惠州的松风阁流连漫步时,他想到的是“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能放下的是个人恩怨以及功名利禄。而百姓万民之忧乐却总是挂在他的心间。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减免租税、**冤情、为民**……每到一地,苏东坡总是造福一方。所以,林语堂称他是“百姓之友”。他把任何一个流放地都当作文化传播的场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西湖因东坡而灵动,而“苏堤春晓”成为西湖十景之首。他把长江边的荒僻之地黄州打造成一座文化高地,“东坡赤壁”由此名扬天下。惠州的“玉塔微澜”、徐州的“放鹤亭”、扬州“三过*山堂”,莫不浸润着苏东坡的旷世情怀。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9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一首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让我认识了苏东坡,但确切的说,是在看完林语堂老师的《苏东坡传》之后,才对这位不朽的传奇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但连作者林语堂都说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用详尽的语言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说他是自己“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他忧天下之忧,尝黎民百姓之苦,在艰苦的环境依然生活惬意;他在官场沉浮,受尽小人排诽,依然洁漱一生。

  苏东坡这样一个不出世的天才一生沉浮坎坷,王安石为首的革新派当权时,他因不满新政的弊端直言进谏而横遭排挤不得重用;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政时,他为新法合理的一面进行辩护却不见谅于旧党同样屡遭贬谪。终其一生,除了太后执政期间他真正握有短暂的实权外,他基本辗转于杭州、密州、徐州太守、黄州、登州、颍州太守、扬州等任地方官吏。晚年他还被远贬惠州乃至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

  苏东破的一生饱经忧患,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有变得尖酸刻薄。他的诗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有“一蓑烟雨任*生”的潇洒,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达观,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痛楚,还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还有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绝唱。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还有他的书法,他的画作,在当时也是无人能比。就这么一个天才级的人物却是一生仕途坎坷,穷困潦倒,但依然自得其乐。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生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句话就是"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10

  他让语言和文笔中永远没有隔阂: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他让生命因为语言而夺目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的旋律他让宋氏笔调源远流长……――题记

  一提到苏东坡,人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可亲、可敬的小老头,仿佛他就是自己身边的长辈一样。苏东坡的诗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有“一蓑烟雨任*生”的潇洒,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达观,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痛楚,还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还有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绝唱。

  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还有他的书法,他的画作,在当时也是无人能比。就这么一个天才级的人物却是一生仕途坎坷,穷困潦倒,但依然自得其乐。轼以他坦荡的胸怀,尽情的享受人生,不惧权贵;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对天子说:“我岂犬马哉,从君求帷伞?”,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水旱**,百倍于虎;人畏催欠,甚于干旱……是常有二十万余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

  仕途的不顺,反而让他的才气显露出来,上天将他的一扇窗紧闭,也必将把他的才气之门流传千古,他即使被贬官,但是他依旧会用他的精神感动世间万物,王安石的变法原本是好的,但它没有将整个宋朝有一个转变,纵使苏东坡奋力反抗,遭到迫害,历史也会还给他一个光明的春天。

  周国*评价苏东坡说:“读所东坡豪迈奔放的诗词文章,你简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艰难的一生。”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文自然清新,奔放灵动,豪放不羁。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11

  苏轼,就像其父给他取的名字“轼”一样,虽然只是车上的扶手,但却在高处,具有前瞻性。他对人生理解的通透,在文学,绘画,书法,建筑甚至是厨艺方面极高的天分,突出的成就无不印证了这一点。但是他并没有如父亲另一方面期许的那样,不显山露水,不锋芒毕露,老老实实,安守本分。他实在是个太过耿直的boy!又口无遮拦。祸患终身,命途多舛仿佛是宿命的安排。宦海沉浮,一贬再贬;接连丧妻,老年丧子。于谁这都不是好命数。

  他也不是不会痛苦,从他给自己四个儿子取的名字就有迹可循。迈,迨,过,遁,由意气风发到隐而认命。可苏东坡之所以千百年来为人所喜爱,正是因为他的至真至善,至情至性!即使他充满落寞意味的文章,也无不遵从本心。无数失意之人在他的千古美文之中产生了共鸣,得到了开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12

  不想谈那时的政治,政治给我的感觉半是恼怒,半是怜悯。

  只想论苏东坡交友,每到一处,他总能围拢一大批好友在身边,甚至到了一天没有客人就好像不舒服似的。

  一、幕后听言

  苏轼曾对他的弟弟子由说过这么一句话――“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是一个天才,自小在祖父和父母亲的家庭熏陶下成长,再加上他自己杰出的天赋、过目不忘的才能,他若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一。他又是一个天真的天才,认为天下人人都是好人,不管官场尔虞我诈、阿谀奉承,他只凭着自己的心与人交往,天真得没有一点心机。可喜的是他有一位精明且又自知之明的妻子,在他初尝做官的感觉而不够老成熟练时,做妻子得便从旁提醒他,警告他;在苏东坡与来访客人谈话之际,她就躲在屏风后面屏息凝听,然后将自己对客人得判断告诉苏东坡,让他交往的时候注意;她还警告丈夫提防那些过于坦白直率的泛泛之交,要提防丈夫认为“天下无坏人”的前提下所照顾的那些朋友。

  君子之交淡如水,速交的友情靠不住。

  这种速交的友情在苏轼身上体现的不是很明显,真正得以践行的是王安石。司马光曾评价王安石“为人不甚坏,其过端在刚愎自用”,苏轼也评其文章曰“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好使人同己。”是以林语堂称王安石为“拗相公”,很贴切了。其实,真正不善的的确不是王安石本人,而是他身后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出卖王安石的吕惠卿,两面人邓绾,母丧不奔的李定。这些人是名副其实的小人,得志便猖狂。由此可见慎交友的重要性。

  二、子由、朝云

  苏东坡与其弟苏子由,是完全迥异的两个人。子由高大,丰满的圆脸,两颊附*松肉很多,个性沉稳、实际、拘谨、寡言,为人可靠;东坡健壮结实,骨肉匀亭,尤其有一个敏感活动、强而有力的嘴唇,性格爽快、开阔、好辩、天真、不辨后果。在文学风格上,林语堂讲东坡像写小说的威廉・詹姆斯,而子由像写心理与哲学性论文的亨利・詹姆斯,但实际上两人却是反着来的。两人性格的不同也注定了他们在仕途上坎坷遭遇的不同。在我看来,苏轼和苏辙两人的关系毋宁说是兄弟,不如说是朋友。两人政见相同,不会出现王安石与其弟王安国、王安礼政见对立的局面;两人不管身居何地,或*或远,都会心里挂念着对方,互通信件,互抒肺腑;在路过对方所在地时会前去叙旧,家眷不方便照顾时会托给对方。朋友好到一定程度如亲人容易做到,但亲人到什么程度才能成为朋友甚至知己却不得而知。

  对于苏东坡来说,除了他的弟弟子由,还有一位知己――侍妾王朝云。

  王朝云并不是一些人所说的跟他又某种关系而娶来的歌妓,朝云在十二岁时被苏东坡的第二任妻子――其前妻的堂妹――买来当丫鬟,她是在进入苏府之后才开始学*读书识字、唱歌跳舞的。朝云是一个天资聪慧的姑娘,她仰慕苏轼的才华,向往他的精神世界,在服侍了苏夫人几年之后,便升为了苏东坡的妾,这在宋代极为常见。朝云是东坡的知己,她能够说出东坡“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无论东坡调到多么偏远恶劣的地方,她都能始终如一地追随他,陪他颠沛流离。知己,就要有共同追求的目标,子由与他是政治好友,朝云与他则是仙道生活的好友。东坡称朝云为“天女维摩”(意为一尘不染),她信佛,也对道家长生术感兴趣,她乐于行善,两人曾一同创建了放生池。真正的朋友、知己是能同甘共苦,王朝云做到了。

  三、文学艺术挚友

  苏东坡是一位天才,更是一位全才。他的“全”表现在诗文的集大成;书法绘画多为人称道;对建筑情有独钟;对做菜、酿酒、制墨、瑜伽等多有研究。在这些方面,他比在政治上更能教到挚友。在诗文上,有“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四人与陈师道、李�D并称“苏门六君子”,他们在诗文方面或多或少的受到苏轼的影响,成为继欧阳修、苏东坡之后再文学上颇有成就地一群人。在艺术上,尤其表现中国笔墨欢愉的情趣上能够独创一派,他最喜欢的消遣是他的“戏墨”之作,他创了有名的墨竹,也和年轻的艺术家米芾共同创造了以后再中国最富有特性和代表风格的中国画。米、苏、李(李公麟,也即是李龙眠)称为宋朝三大家,将诗文艺术合二为一的时间当属有名的“西园雅集”,十六位名家聚会于驸马王诜的庭院中,其中就有苏门四学士、宋朝三大家、苏子由等人。说到绘画,尤其是画竹,不得不提到他的好友――画竹名家文与可。二人在性格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东坡认为文与可是“袜才”,谈其“初不自贵重”,将“持缣素而请者”,这样一个人却与东戏谑往来,常画墨竹以赠。东坡有一股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已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四、渐不为人识

  “乌台诗案”之后,苏东坡被贬到了黄州,由于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了。他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务农,自称“东坡居士”,建雪堂宴请宾客,种草木,辟果园,筑水坝,建鱼池,在这个过程中,与邻人、甚至当地的太守也因佩服他而愿与他交好。不光此地,苏轼被贬的杭州、惠州、儋州太守,也为他的正直折服,像儋州太守詹范、博罗县县令林�\都成为了他亲密的朋友。广州太守王古接受了苏轼建医院、引水防洪的建议,后却因“妄赈灾民”而免官。在黄州,有一个马梦得,在来黄州之前便已经追随苏轼二十年,信任他也崇拜他,苏轼曾在诗中叹息:“可怜马生痴,至今夸我贤。”苏轼的魅力是值得这份追随和忠心的。

  一个天才诗人成为了农夫,是诗人之幸,亦是农夫之幸。

  他可以化枯燥为有趣,化坎坷为达观。他曾说,失去认识时间美好东西的人,才有福气。他芒鞋竹杖而出,雇一小舟,与渔礁为伍;穿农人短褂子日日横过黄泥板,喝醉后不是小睡就是哼唱《黄泥板词》(一首流浪汉狂想曲);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句子重组,照民歌唱出,自己打着拍子和农夫一起唱;在田间农作的空闲时间与农夫闲聊。他是那么的*易*人,那么的没有架子,以至于往往被醉汉东推西攘或粗语相骂,他却“自喜渐不为人识”。

  苏轼曾说过,“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是道士之士也。”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聚龙这么多好友在身边,那才是真正的大哲。

  五、鸡犬识东坡

  之前讲过苏东坡对建筑情有独钟,除了能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之外,最重要的是能够用这项技术造福百姓,得到了百姓的称赞,由此,他成为了百姓的朋友,形成了“鸡犬识东坡”的局面。

  林语堂在此书中说,“我简直不由得要说苏东坡是火命,因为他一生不是治水,就是救旱,不管身在何处,不是忧愁全城镇的用水,就是担心运河和水井的开凿。”陕西旱像出现,他想尽办法为农民求雨;洪水到了徐州,他主持修建防洪工程,洪水撤退,他又建造“黄楼”以防水;在杭州,他改造运河以防淤泥,畅交通,建水库,以解决杭州人的用水难题,这些都甚有成效。除了治水外,他还关心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和那些“在王安石创设的那无边旧债的荆棘里玩他们狙击黎民百姓的游戏”的人相比,苏东坡由不得人们不去敬仰他。在百姓看病方面,他在密州时曾采用抄药方等零星的方法,在杭州时建立了一支最早的公立医院――安乐坊,在广州也创建了公家医院。在解决惨无人道的溺婴问题时,他给太守写了一首言之灼灼感人至深的信并且建立救儿会。在解决百姓饥馑的问题上,苏东坡一次又一次上奏章,请求废除王安石新政中危害百姓甚重的青苗贷款,请求拨粮以预防饥荒,他单枪匹马只身奋斗,还总是遭到小人的阻隔,在对抗官僚的长期作战中,曾写信给好友孔*仲说:“呜呼,谁能稍助我乎?”他为了百姓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读之让人心痛心酸。

  我说过,政治让我怜悯,怜悯的对象便是这个身先士卒的苏东坡。

  六、僧道为友

  我们常说苏东坡是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学大家,这就说明他与官场、僧人、道士打交道是不可避免的了。关键是就算与僧道交往,苏东坡也能与他们成为最要好的朋友。

  在僧人中,有佛印、惠勤、�⒘扔胨�关系最好,佛印风流潇洒,与苏东坡之间常有互相娱乐之事;出家人自由游荡、寺庙为家的*性,让�⒘瓤梢耘惆樗斩�坡以解忧。在道士中,死而复生的乔仝常为他送别,但最神奇的要数道士吴复古,他简直就是一个幽灵一样的人物,不管苏东坡被贬谪到什么地方,总会有他的影子,他的出现也给了苏东坡一点安慰。与僧道为友,让苏东坡的交友历程又得到了一次升华,在其人格魅力上也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七、对待政敌

  他是政治上天真的孩童,屡受迫害和打击;他是诗文上杰出的才子,奋笔疾书痛斥奸邪。而他的敌人总是巧妙地将二者联系起来,从诗文中找茬治他的罪,最严重的便是“乌台诗案”。他们甚至在苏轼上书皇帝的谢表中寻找大不敬之语,这些人,每天闲的没事干,就以“为苏东坡的诗作注疏”为毕生一大“事业”,可谓是“易进如蛆蝇,腥膻所在,瞬息千万”。苏东坡――或者说反对新政者的头号政敌――王安石在因为小人出卖、一个看门官吏郑侠献画而被罢黜,成为了一个疲惫颓唐的老人时,苏东坡还不忘去看望他,并且乐于和他讨论诗与佛学多日。还有一人名章��,曾是苏东坡故友,曾在苏东坡遭受“乌台诗案”被贬后劝他改过自新,但这是个心胸狭隘的人,只因皇太后摄政期间他遭监禁,所以皇太后甫一去世,他便如恶魔般疯狂地向元�v大臣报仇,并且将旧日的狐朋狗友召还予以重位,荼毒百姓,混乱朝政,与王安石的放逐政敌相比,简直时惨无人道,甚至还上书建议掘司马光之墓,鞭其尸体,幸而皇帝还未愚昧到准其揍折。这人对苏东坡兄弟更是苛刻无情,将子由逐出官舍,在子由租借民房时又控告他借用官势抢租民房。对苏东坡,将他一贬再贬,从惠州到儋州再到海南岛,可谓费尽心思。章��的儿子后来想拜访苏东坡,又害怕苏东坡会向他父亲寻仇,于是写信试探,苏轼回信中言他与章��“交情固无所增损也”,又说“但已往者,更说何益”?就这样云淡风轻地解除了章��儿子的忧虑。这封信竟会让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圣法兰济点头称赞,正是“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复兴。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

  对于政敌的态度,更加体现了苏东坡一尘不染的良心,“不管遇到何等难题,何等情形,他都以真诚勇敢之态度相向,他愿把一切付诸天命。”

  八、太后恩宠

  苏东坡总能得到历朝皇后的庇荫,在他受审时,是仁宗的皇后救了他的命;在他退隐之时,又是英宗的皇后拔擢他得势;甚至在他一生中较晚的岁月里,若不是神宗的皇后代摄政事,他就客死蛮荒了。在他外放或贬谪期间有很多需要国家援助的措施,太后都予以批准,太后是苏东坡的伯乐,有此伯乐,千里马才能驰骋千里,有所作为。

  “人的心灵活动可以脱离自己而成为自己的观察者,在更微妙的阶段,心灵以旁观者之身,可以观察到两个思想之间的空白。最后阶段,在心灵里一无所思,而能察觉比较微妙的次原子物质的形式,消除了一般人与自我的观念。”这是苏东坡练瑜伽所给他带来的心灵感受,其实也正是这种感受贯穿了他的整个交友历程,一个能自己面对自己的人,还有什么理由不能坦诚地面对他人呢?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13

  苏东坡作为文坛诗文大家,写作“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传世经典作品自然浩如烟海,不是我这十分之一吊子能读全的,也不是我想在这篇小短文中所能列举全的,仅就我熟悉的文字材料中常看到的在这做个记录,算是对自己对这些文章的温故知新吧。

  东坡为一性情中人,寄人怀人文章自然情真意切。而说到人,弟弟子由不得不说是苏东坡最亲最思念的人。有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证: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阀,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博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婢娟。

  这首“水调歌头”是熙宁九年(一0 七六)在密州时作的。在神宗熙宁七年(一O 七四)九月,苏东坡在杭州的三年任期届满。他弟弟子由那时正在山东济州任职,苏东坡于是呈请调到山东去。他所请照准,这次他是升任密州太守。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词序写着“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兼怀子由”就可看出对弟弟的思念,东坡曾经这样感慨自己和弟弟的关系: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深情自不待说,留待后人慢慢咀嚼。

  对待女人苏东坡的态度一直是“乐而不淫”,在当时的社会能做到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的,伟大如欧阳修也有丑闻,观念中才子好像都会与风流搭档。东坡一生三任妻子,首任妻子王弗是最让旷达豪放的东坡断肠的人。婚姻父母做主,结婚时东坡18,妻子王弗小他3岁,美貌贤慧,机敏贞静,知书达礼,两人相亲相爱,可惜王弗早逝。王弗逝世十年后,苏轼还难以忘怀,依旧梦见她,写一首凄美哀怨的“悼词”《江城子》,据说,这首《江城子》是宋词史上第一首“悼亡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里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是王弗堂妹,读书不多,但也是一个贤淑的妻子。王润之与苏轼共同生活25年,跟着他享受了荣华富贵,也吃足颠沛流离之苦。是陪伴苏东坡青壮年时期生命最旺盛时的伴侣。

  第三任妻子朝云原本是妻子的买的丫鬟,后来成为侍妾,绍圣元年(1094年)八月,苏轼59岁,被贬往荒凉之地惠州。他想到朝云才三十出头,漂亮聪慧,没必要跟着自己受罪,就劝她也离开改嫁。朝云非常生气,第一次对他大发脾气,然后收拾行李,跟着他长途跋涉来到惠州,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苏轼对朝云既怜爱又感激,称她为“天女维摩”,晚年给她写了许多诗词,视为真正的知己。 朝云初到惠州时,见霜露已降,落木萧萧,不禁肃然而惊,悄然而悲。苏轼就作了一首《蝶恋花》,让她歌唱快乐: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朝云歌喉将啭,声音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泪满衣襟。 两年之后,朝云得了重病,不治身亡。临终之际,朝云握着苏轼的手,念着《金刚经》上的谒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意思是自己死了就死了,要他不必太伤心,倒要多多保重。 苏轼把朝云葬在惠州的西湖孤山栖禅寺大圣塔的松林里,在墓边筑了“六如亭”,撰写了一副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他还作了一首《西江月》,表面咏梅,实则悼念朝云: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穑�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年过六旬的苏轼,一生旷达大度,从未曾为生活的苦难掉过一滴眼泪,却在朝云的墓前,追忆往事,潸然泪下,泣不成声。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万丈红尘,吾谁与归?”

  印象中,苏东坡少有写父亲的诗文传世,不知为何,这成为我读这传记的一大疑问,期待以后有所印证。

  人事外,历史也是东坡吟咏的对象之一。其中我们不得不提咏史经典《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此词豪迈的一塌糊涂。只要你是男人,一读,丹田没有不涌起一股叫豪气的,这豪气直冲霄汉,再猥琐的人读它时也会挺直腰杆成为伟丈夫。词从苏轼由婉约变的豪气干云,开了一代词风。不知后世有多少英雄豪杰是有此词撑起的!是男人都要读一读,并且要好好的读!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14

  自从接触语文,苏轼这个名字就在小学课本中屡次出现。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书、画在宋代登峰造极,但仕途上却屡遭迫害贬官。公元1101年,苏轼病逝与常州,享年65岁。但是仅课本对苏轼的介绍,往往不多。于是,我翻开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认真读起来。

  这本书介绍了苏轼坎坷曲折的一生,展现了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和蔼可亲的一代文豪形象。读罢此书,我对苏轼一生印象最深的.有三点。

  一、苏轼从小刻苦努力学*,不断攀登艺术顶峰,取得巨大成就。他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六岁入学后,每天回家,都要把课本上的古诗词抄在笔记本上。这不仅让他记得更加牢固,还可以练*书法,这为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只有像苏轼那样从小勤奋刻苦学*,才能取得巨大成就。

  二、苏轼在人生遭遇重大转折时,依然乐观面对。在苏轼被流放之前,是杭州太守这样一位大官。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宋哲宗听信小人谗言,将苏轼一贬再贬,不断流放。仕途上接连挫折,使他生活极其艰苦。但他从不怨天尤人,依然乐观如故。因为乐观,他纵情山水,而且完成了《易经》《尚书》《论语》的注解,写出至今脍炙人口的佳句。

  我在佩服苏轼的同时,也反省了自己。从前,我在学*上,生活上遇到一些小困难、小挫折,就只知道抱怨、逃避,一心只想打退堂鼓。如果是我面对如此逆境,就容易悲欢失望,丧失坚定的信念。所以从现在起,我向苏轼学*,像他那样做个乐观向上的人!

  三、苏轼始终做到心系百姓,关心百姓疾苦。苏轼担任杭州太守时,他发现,杭州人口虽多,却无一家公立医院,导致一些病人还没来得及治疗就一命呜呼了。苏轼为了让跟多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公立医院——安乐坊。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15

  我是十分喜爱苏东坡的,然而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理由来解释我的这种喜爱。要硬是让我说出个所以然来,那我也只能回答:“他的所有。”

  林语堂所创作的这本书讲述了苏东坡*凡却又传奇的一生。或许他的一生,是坚持自我,坚守本真的一生。林语堂称其为“大自然的顽童”,极其贴切,幼儿是最真的,率性而为,而“顽”中又带着一丝倔,正是这股本真和随性,使他的一生过的快乐,闲舒。

  如他一般的人物,也许在这世上是不可无一却难能有二的。年少时参加应试,他的那篇论为政宽与简的文章被欧阳修传给同辈观看,激赏数日。那正是他的基本政治哲学。然而却因欧阳修断定此文出此其友曾巩之手,将这本列为首卷的文章改为二卷。但却丝毫不影响他二十及进士,以一流之学者闻名天下。

  在一个可以看作*似全才甚至完美的人身上,想挑出他的若干惹人敬爱的特点是十分轻而易举的。我们又何尝不可称他是坚守初心的乐天派,是体恤百姓的善官,是悲天悯人的道德者,是为人随性的诗人,是新派伟大的书法家,是佳肴的创新者,是饮酒成癖者,是皎洁月光下的漫步者,是瑜珈术的.爱好者,是为官之道的坚持己见者,是生性风趣诙谐的人…然而这都并不足以来勾勒他的全部面貌。我若在人前一提苏东坡或许人们的心中自有自己的答案,并回以一个亲切却又满怀敬意的微笑。

  也许也正像描述耶稣的那样———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可望其项背的。他的一生保持率真淳朴,终身不渝。官场的那番勾心斗角自不是他所能适应的,这也与他格格不入;他的诗词歌赋,或即兴之作,或不满而发,一切那么顺乎天性,自然流露,刚猛激烈,来不得半点虚假,更不必说“为作新词强说愁”那般了。

  而现代的人们是否早已遗失了什么,率真?随性?过的那么压抑,痛苦。精神生活贫瘠不堪,人们总是在抱怨,懊恼身边的处境,却不曾从自身出发,从心出发,去寻找心中的世界。我们又何不学*苏东坡的心态,安之若素,顺乎天性。

  或许会说苏东坡的一生都在政治漩涡之中,但他却光风霁月,远超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他的作品无一不吐露真情本性,而今吾辈读其文,别无其他,只因他写的那么美,那么回归本心,那么朴茂健雅,字字随性。

  他一生,皆本性,皆初心,不因外界所扰而改变。他不接受人间苦难的说法,而是享受人生的每刻时光。或许肉体是躯壳会死会腐烂,但他的精神却确确实实一直存活着,滋润后代,成为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我们为何不像他一般,坚守本心,顺乎天性,不去被世俗琐事所压迫着,在人生旅途中去欣赏每处沿途的风景呢?

  所以,苏东坡,他一生过的快乐随性,无所畏惧,正如清风流水般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16

  读此书前,唯爱辛弃疾,读此书后,最爱苏东坡。

  对东坡的印象,是他写与亡妻的词和他写的那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我也颇爱吃荔枝,当时差点没羡慕死他,但看完他的传记之后才知,他在晚年被贬谪到海南,而此地非常不易居住,夏天潮湿高温,原住友人家,后友人因此受连累,倾囊盖屋,数月无米,煮青菜除饥,但他却能写出这样诗句…我想世人之所以这么敬爱东坡,大抵敬的是他为人的豁达,不绝的才情。他虽一路遭弹劾,但每到一处都能受到百姓爱戴,都能结交挚友,都能吸引一波当地的读书人。

  当然他也不是无为,只享受这种拥戴,建水库和医院,解决饮水和看病问题。行至此,笔下尤乱,不知所词,在每个睡不着的夜晚断断续续看完这本书,了解了他的'这一生,他的行踪足迹已然在我脑海的地图上留下印记。

  此后,我再去四川峨眉,靖江,常州,广州,海南,都绝不会只是享受美食了,但我又能何所为?我觉得他的很多诗词写出了我的感受,而我才疏学浅,只愿此后有此境遇有所感,能吟诵两首,也算穿越千年与他对话了!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17

  花了半个多月时间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最初的阅读动机无非是消遣下时光,至多见贤思齐而已,可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我感到收获远不仅此:通过阅读,我看到了一个令人可敬、可爱又可亲的真实的伟人形象,看到了一段最纯粹文人在最复杂朝廷里的宦海沉浮史,看到了人性与命运的抗争,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看到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看到了至真至善的赤子之心。

  一篇令人拍案叫绝的序言,直接便可作为最好的散文去读: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利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建有鸽子的温柔敦厚…苏东坡的一生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在玄学上,他是个佛教徒,他知道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但在气势上,他确是地道的中国人气质…人生最长也不过三万六千日,但是那已然够长了,人生的每一刹那,只要连绵不断,也就美好可喜了,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以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可以维持众生万物…

  本书或许不是非常严谨考究的历史传记,因为其中有浓郁的文学成分,虽全书是按苏东坡一生的时间推进而演进,但某些事件和人物常会穿插出现,而且书中有不少一看就是逸事传说之类的东西。值得一提的是,书里面有讲苏东坡暗恋堂妹,这是令人感觉非常奇怪的事情,当时觉得不太可能,后来上网一查,发现有人对此大肆批评林语堂,我不懂历史,也不知这是否是林氏对苏东坡极具八卦色彩的独创观点。其实这样的书,对普通读者来说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还有一点就是:其实苏东坡的一生本来就是一个传奇,这种浪漫的传记写法,非常适合写苏东坡这个人。

  苏东坡一生的关键词是:达观,刚毅,慈悲。这三者共存一体,这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后人评他集儒、释、道于一身,这种评价是极高的,就是说他性情思想上,兼具了三教的精髓。他之伟大见于正史,见于他的文学,也见于民众间千载流传的故事之中,我想这是一个中国文人能做到的最高境界。他的一生极其坎坷,但后人不太想用“悲惨”之类的词语去形容,这是因为不管在哪里,他似乎都是快乐的,他说“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从繁华的杭州,到荒凉的岭南,一生之中,他最快乐的时候是在哪里?在我的想象之中,朝云可能就常这么问他,他的回答自然是“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东坡漂泊的一生中,有六个重要地方,我身在杭州,另有五个没去过,如果可能,我真想每个地方都去走一走:

  眉山――他出生的地方,一个人杰地灵的小城,蜀地古有有好学朴质之气,又无浮华虚饰之风。

  杭州――苏东坡最喜爱的地方,第一次来,他留下美丽的诗文,时而独自在山间寻僧访道,时而又与文人墨客泛舟西湖,正是才学风流最盛之时,他带走了朝云。第二次来,他当了一个很好的父母官,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展现了工程师的天赋,西湖因他的工程而秀美了千年。

  常州――他去世的地方,这也是他很喜爱的地方,每次南北流离,都要经过这里,而他唯一购置了田产准备养老的地方在宜兴(当年算常州府)

  黄冈――苏东坡被贬黄州,他在这里开荒种地,东坡居士的名字从此而出。在破破烂烂的居所,他吟出“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回”,他在大江之上思考人生和宇宙万物的真谛,写下雄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空灵的前后《赤壁赋》

  惠州――中原人谈之畏惧的岭**荒之地,其实也是物产丰饶,终年温暖的好去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惠州流放的岁月里,苏东坡在罗浮山求仙访道(或许他只是为了好玩,比如炼丹),他自己盖房,种果树,甚至学*酿酒…此时的苏东坡,只携一幼子,以及朝云,现在他的伴侣只剩朝云一人,他们的精神之爱升华到了极致,他叫她“天女”…

  儋州――千年以前,这里是真正的不毛之地吧…他在这里,依然达观快乐,他说饿了可以吃阳光…

  当年我对小鸥说我没偶像,不特别崇拜哪个人,现在想想,倘若真要树立一个偶像,那就是苏东坡了。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18

  接连三天,阅读《苏东坡传》。印象中,这是一本失而复得的书。还是刚毕业时,爱书的当时还读中学的兄弟买了这本书,送给了我。而当时,恰好有同学到家玩。于是,在同样爱书的我这里借书阅读,似乎也成了她进步的表现。

  把那本新到手的《苏东坡传》给她,千叮万嘱一定要归还。

  不在同一地点工作的同学,毕业之后就如纷飞的风筝,哪还有聚会的时间与机会。于是,如越来越淡的同学情一样,那本《苏东坡传》也就永远地借走了。我相信,那本书在那个还算长得漂亮的同学那,一定也很是孤独。因为在我看来,那位女同学也许是看不懂苏东坡的。

  于是,每想起那同学,《苏东坡传》也就条件反射般地在眼前。好几次与她聚首,没有说起那本书。但苏东坡情节,还是时时影响着我。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19

  读了《苏东坡传》后,我觉的他是一个乐天派,什么事都能开心面对。他还是百姓的朋友,一个诗人、一个酒仙、一个小丑、一个大文学家……

  苏东坡虽然曾经度过一段风雨人生,但是他却很开心的度过,这一生没有一点怨言。不管在哪,他都很开心。不管他走到哪,哪里的百姓都很开心,他都能和百姓成为朋友。到哪都开心。他有一个大缺点,就是爱说实话,不管皇帝怎么罚他,不管责任在不在于他,他都没有半点儿理由为自己辩解。

  当时的皇帝很无能,国家都治理不好。而苏东坡却令人刮目相看。他令我敬佩,他的所做所为我们都看在眼里。他有一颗博大的心。

  有一个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度步,他问侍儿们一个问题:“我肚子里藏了些什么?”侍儿们纷纷说:满腹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连称是。这就是苏东坡的不合适的表现。然而这又是文豪的可爱之处。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20

  一蓑烟雨任*生,这是苏轼一生的写照。我们虽然不能回到宋朝体会这位大文豪的精神,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诗词里感悟他的魅力。他的善良,他的多情,他的乐观,构成了我眼中的苏轼。

  我眼中的苏轼是善良的,是可以为了百姓向朝廷提出不合理建议的人。苏轼在徐州做官时,发现狱卒里关押的犯人普遍患上了重疾,但苏轼并没有因为他们是犯人,就任凭疾病在他们身上肆虐,而是寻找患病的根本原因。他对待犯人就像对待普通老百姓一样。立马查明了原因,原来是狱卒里的湿气所致,苏轼立即给狱卒里关押的犯人送上了火石来去除湿气。苏轼连对待犯人都这么好,一片真心。徐州城怎么不会热闹起来呢?百姓怎能不会在此地安居乐业呢?苏轼用他的善良造福一方百姓,他的这种大无畏精神值得我们学*。

  苏轼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对百姓流露出一种真情,对亲人又是多情的。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用自己的诗词来悼念已经逝去的妻子。虽然阴阳两隔,但苏轼对妻子的怀恋深切,似乎是苏轼的真情打动了上天,让苏轼和他的妻子在梦中相会,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苏轼喜欢用诗词描绘出自己的感情,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他是一个多情的人吗?

  苏轼不仅善良,重感情,还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面对挫折,有的人是一蹶不振,从此落魄下去;而苏轼却乐观豁达。被贬密州时,面对这贫瘠的土地,苏轼并没有陷入绝望,只是对这里的蝗灾略有些惆怅。苏轼到处去寻找解除蝗灾的方法,他经常不耻下问,向当地的农民了解蝗灾。经过苏轼和整个密州百姓的努力,灾情才得以缓解。当百姓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时,苏轼却发现自己的生活质量下降了。因为俸禄少,所以他常常到园子里去寻找野生的枸杞吃。如果是其他官员,肯定觉得自己十分落魄,但苏轼却说枸杞和菊花适合养生,若春夏秋冬都吃岂不长命百岁呢!苏轼的言语中彰显出了他的乐观和安贫乐道的精神。面对时间的流逝,别人都会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苏轼却不这么认为,他会仰天高歌: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我眼中的苏轼是善良的,是重感情的,是乐观的,但这只是比较明显的方面。就像林语堂先生所说: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但不管怎样,苏轼的精神都会与我们相伴,引领我们成长。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二十篇)扩展阅读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二十篇)(扩展1)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9篇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

  苏东坡在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共草拟了八百道圣旨,无不铿锵有声,妥帖工巧,简练明确。往往引经据史,富有例证譬喻,写来轻巧易举。东坡去世后,一个姓洪的接替他的位职,对自己的文采颇自期许,问当年侍候东坡的老仆,他比东坡如何?老仆答曰:东坡写得并不见得比大人美,不过他永远不用查书。

  苏东坡非常敬重的朋友范镇死了,先生这样评价自己的朋友:“范景仁*生不好佛,晚年清慎,减节嗜欲,一物不芥蒂于心,真是学佛作家,然至死常不取佛法,某谓景仁虽不学佛而达佛理,虽毁佛骂祖,亦不害也。”比起那些“阿弥陀佛”不离口、骄奢淫逸挂在心之人,哪一个离佛心更*。

  苏东坡曾上朝廷奏章反映百姓疾苦:“臣自颍移扬,过濠、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苛政猛于虎啊。

  苏东坡是被贬谪到广东大庾岭以南的第一人,被罢黜的理由竟然是当年罢黜改革派王安石时,他奉太后之命代拟了罢免圣旨。太后死后,东坡失去了保护伞,宋哲宗小皇帝就在一帮反苏派的唆使下给东坡安了个罪名:“乃代予言,诬诋圣考。乖父子之恩,绝君臣之义,在于行路,犹不戴天,顾视士民,复何面目?”

  苏东坡终于被贬谪到海南岛去了。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日子。环视无边的大海,先生也曾发出“何时得出此岛”的慨叹,但转瞬就乐观如初,“天地在积水中,九洲在大瀛海中,*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他可以与身份高低的各色人交往,*地而坐,闲谈为乐。

  苏东坡对事不对人,他曾对弟弟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宿敌章惇在哲宗死后被流放,他的儿子章援怕苏轼像他父亲那样反过来报复,苏轼则说:过去的事情,没什么必要再提了。……我自己也命不久,准备归隐田园,等死呢。苏轼心中化去了恨,放下了心墙,所以快乐、无所畏惧的,像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

  苏东坡被贬谪海南岛时,海南还是蛮荒之地,哪象现在令人趋之若鹜,找个谈心的朋友都很难。无聊时先生带着一条大狗四处游荡,硬拉住路边干活的农民在槟榔树下闲谈,庄稼汉说:我们不知道说什么。东坡说:那就谈鬼,给我讲几个鬼故事。人家说:俺们不知道有什么有趣的鬼故事。他就说:随便说点什么也行。

  苏东坡死前突然想开了很多,第一,他认为自己生*未尝作恶,所以不会下地狱;第二,不去祈祷了,因为他知道祈祷也于事无补;第三,不去勉强自己,他觉得无论做什么,勉强就错了。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死前未留遗教。他有个好友吴复古,在他之前死。死的也很简单:苏轼在复古死前问他有何嘱托,复古笑了下,就闭上了眼睛。

  苏东坡的船偶尔驶过一个孤立的茅屋,只见那茅屋高高在上侧身而立,背负青天,有时看见樵夫砍柴。看那茅屋孤零零立在那里,足可证明居住的人必然是赤贫无疑,小屋顶仅仅盖着木板,并无瓦片覆盖。苏东坡正在思索人生的劳苦,忽然瞥见一只苍鹰在天空盘旋得那么悠然自在,似乎丝毫不为明天费一些心思,于是自己盘算,为了功名利禄而使文明的生活受到桎梏铐镣的.夹锁,是否值得?在高空飘逸飞翔的苍鹰正好是人类精神解脱后的象征。

  苏堤和西湖之与杭州,正如美女花容月貌上的双眸。我常想,倘若西湖之是空空的一片水——没有苏堤那秀美的修眉和虹彩般的仙岛,一画龙点睛增其神韵,那西湖该望之如何?几百年来的*游客,春季到来之时,向西湖蜂拥而至,度蜜月者,在湖上泛舟垂钓,或在垂杨之下的堤上散步,以消磨时光。有名的西湖十景包括东岸上的柳浪闻莺;另一景是在湖上的小岛上,由苏东坡兴建的,叫“三潭印月”。的确是,湖的四周没一个角落不使游客觉得美丽出奇而感到荡气回肠的,晴天也好,在与众也好。

  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样,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因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好多困难。就好像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倚床听儿子读书,现在苏洵也同样倚床听他两个儿子的悦耳读书声,他的两眼注视着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个猎人射了最后一箭而未能将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儿子再射一样。孩子的目光和朗朗之声使父亲相信他们猎取功名必然成功,父亲因而恢复了希望。

  苏东坡在潮洲韩文公庙碑中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苏东坡一生坎坷多舛,浩然之气用尽。他的伟大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世间偶然呈形,昙花一现而已。他那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快乐,才是万古不朽的。

  经过无数个的案头灯下,《苏东坡传》终于读完了,仿佛完成了一次穿越,随先生度过漫长又短暂的坎坷岁月。先生的吟哦声于耳边久久不去:“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2

  今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是去年遗留了一半的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一定不是因为小时候背了很多他的诗词,所以对他一直抱有好感。是因为爱慕他骨子里的豪放豁达,洒脱不羁。

  过去对苏东坡的印象,停留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细腻情感,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的洒脱,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

  通读全书后,他的形象更立体了一些。

  天纵奇才,这点毋庸置疑,在我心中,苏东坡是继李白之后*第二位天赋卓绝的诗人。早上刷帖子看到一篇问为什么写诗很多人学杜甫不学李白,这简直无需提问,因为形制好模仿,才气难以复制。但是才华不仅仅是老天爷给的灵光一闪,更是博古通今后智慧的贯通。书中有两处让我震撼于苏东坡的厚重积累。一为苏东坡起复之后一度负责草拟圣旨,由他手中所出圣旨不少于七八百道,他用典娴熟,辞藻优美,一时为人称道。后又一官员任此职,自负也是才华横溢,便询问草拟处伺候过苏东坡的老仆人,我比之苏轼如何?老仆答曰,内容可能相去不大,但是苏轼从不用翻书。高下立判。

  二为苏东坡已被贬谪到海南儋州,此时苏东坡已约6旬,是个老人家了,陪在他左右侍奉的是他的三子过,三子在父亲的.教导下,也是学问大家,书法绘画五一不精,常在父亲身侧背《唐书》《汉书》,苏东坡在一旁听,他读过的每一行史书都记得。且不说人到晚年记忆力会衰退,又有几个人能将这许多书倒背如流呢?

  读到此处不经惭愧,不论自己是否有才气,但是确实还没努力到,需要去比拼才气的地步吧。

  虽然一直从苏东坡的诗词里感受到他是个洒脱的人,可更深入了解他一点点,就更为他这份乐观豁达感到可爱。贬谪到黄州就做老农种地,和周围的乡里乡亲做好朋友。贬谪到广东惠州,这时他也老了,自觉北回无望,却没有沉浸在郁郁不得的不快乐中,还在给友人的信中写,我已经决定做个惠州人啦,我没离开过惠州,出生在西蜀不过是梦一场。读到这里,虽然心酸他的际遇,但是又实在感叹他的可爱。可此时的宰相章淳读到苏东坡在惠州所作的诗,说看来他在惠州过得很好?遂又把苏东坡贬谪至海南儋州去了。豁达洒脱的他永远不是他的敌人想看到的,他们希望苏东坡郁郁不得志而苦闷,但是一个人可以被拿走所有身外之物。地位,金钱,被迫与家人分离,充实丰满的内在却永远不会被夺走,伟大的诗人会着眼于民生,沉浸于自然风光,追寻这万事万物的哲理。

  浪漫洒脱是他的天性,可是他也有极高的人道主义的精神。不论他在何处为官,担任多小的官职,他都在尽力改善民生,想方设法帮助在青苗法的压迫下贫穷的百姓减免债务,设置古来第一所公立医院,预防饥荒。任京官时候,他又想尽办法让皇上太后广开言路,力陈王安石排他的弊端。在黄州做老农时,他发现当地很多穷苦人家有杀婴的做法,特别是女婴,他看到此心甚痛,虽然此时无圈职在身,他还是想尽办法组建了一个慈善会,去救济当地穷苦人家,只要不杀婴,就可以得到一些抚恤金,帮助他们一起抚养孩子。很多传奇话本子里都有苏东坡为官时候的小故事。如在杭州任上,一书生家中做折扇生意,却因故积累债务,求得苏东坡帮助,苏东坡在他折扇上作画题词,让他拿去变卖,苏东坡是当时备受追捧的诗人,一下子就卖完了,还清了债务。

  谈到做官,他绝对是一个有能力有责任心的能吏,谈到艺术,他又是才思敏捷,书画均佳,谈到哲学,他又参研儒释道三家,胸中自有丘壑。

  越是回顾这本书,回顾他的一生,发现越是喜爱钦佩这个人。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也在听曾国藩的家训,也曾暗暗的比较过二人,其实是没什么可比的。可也会忍不住想,如果他有一些曾国藩做人的隐忍智慧,会不会有更好的一生呢?可我想我是多虑了,正因为他的锋利,他才是他,也许他的际遇,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他。他便*的大江南北,看遍自然风光,体会世情冷暖,却还是那个他。

  想到他那篇小品文章,长大后再读却觉得充满着大智慧。“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3

  “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林语堂在序中这样说道。我经常见到有作家只是为了乐趣而写文章,但没想到会记录得如此完整却语言婉转自然。在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后,我不仅更加了解了苏东坡,也对林语堂本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原来我只是在课堂上学*过许多苏轼的文章诗词,也仅仅听过一些有关他的佚事。我心中已经赞叹,这真是文学大家。望着书的封面,我想到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思绪;我想到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柔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我也想起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景象……怀着满满的好奇心我读完了此书。我知道了许多曾不知道的事,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人好朋友,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

  林语堂写道:“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尽管如此,苏轼的一生无疑是成功而值得我们借鉴的。虽然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不*,但得意之时还是比失意的时候多,怎能不自在逍遥呢?

  认识林语堂也是在课堂上听说过其奇闻佚事,他以幽默的文笔出名。但在《苏东坡传》中我却更看到了林语堂先生的专注与感性。有人评论道,没有人能像林语堂一样把苏东坡分析得如此透彻。我也十分赞同这点,对于一个自己崇敬而喜欢的人,每个人都会对其深入地了解,但能将之记录为文字并继续影响其他人为之动容的,少之又少。林语堂读懂了苏东坡的朴实而高尚,读懂了苏东坡的固执而善良,亦读懂了苏东坡的真性情。或许就是这样,林语堂对自己崇拜的人的描写中并没有用太过华丽的字词去堆砌,而只是朴素地完成了这部传记。这样也的确和苏东坡的性格十分相符。

  在读《苏东坡传》时,既能读出苏东坡那淡淡的.味道,也能读出林语堂这淡淡的味道。林语堂说过:“我不是把书当小说写的。”虽然他写的都是事实,但是那事实读来却并不乏味,通过合理的想象修饰,人物都活起来似的。这些,也正是我们读者想要的。

  读完《苏东坡传》,对两位文学大家,我都更加了解,更加喜欢了。最朴实的作品就如不加修饰的大自然一般,丰富多彩。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4

  怎么说呢,因为作者带入了太多的个人情感,尤其是关于王安石、关于变法,这样非但不能更好的展示苏子之才智品性,反而会让人对作者产生质疑,干扰读者对本书其他内容的认可。作为一本传记,不够客观算是硬伤吧,奔着林语堂而来,奔着四大传记而来,却有些许失望。

  从历史的宏观纬度上去看,苏子一生若没有如此的波澜起伏的经历,也不会有如此豁达优美的诗词。文字本就是一个载体,尤其是诗词歌赋,更承载着人生的每份阅历和心灵的每次颤动。离开这些人生经历,苏子的乐观豁达、自然洒脱就难以如此深刻的触动我们。他的所有经历不是凭空而来,与他的性格、与他的选择、与他的坚持等等都息息相关,离开这些,苏东坡也不会美的如此震颤人心。任何一个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都有自己内心深处所坚守的东西,暂且称之为“初心”吧!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5

  自从读了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后,我才发现,世界上竟有如此豁达之人,而他便是苏东坡。苏东坡一生都在被贬,可是我们总能在他的诗中找到一些乐观的诗句,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月色入户”,门都破旧的连月光都透进来了,可是苏东坡接下来又写了一句“欣然起行”。他真的是一位乐天到无可救药的人,连我也佩服的五体投地。世上像这样的乐天派不多了,所以这也是苏东坡在历史长河中永远那么光彩夺目的原因之一。所以读完了《苏东坡传》,看完了苏轼的一生,我学到了两个字:乐观。

  苏家出了三个才子,称为“三苏”:苏洵、长子苏轼、次子苏辙。所以说“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我欣赏苏东坡不仅仅因为他乐观,还因为他是一位正直的诗人,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亡俗不可医。”由此可见,他很注重人品。当我们学苏东坡他写的《记承天寺夜游》时,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找了几个合适的谐音词:贤人、嫌人、涎人、娴人和衔人。苏东坡虽然仕途历尽艰辛,但也很会生活,做了一手好菜,例如:东坡肉等等。而且他的生活有趣,写文章也是文思泉涌,所以我们说失意的人有一个诗意的人生。

  苏东坡后来归隐于田园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所以我们才会叫他苏东坡。他变成了普通的农夫,真正开始务农了。

  林语堂先生与谢老师最喜爱的诗人便是苏东坡了,现在我知道为什么了,因为苏东坡的与众不同。当我们去阅读他的诗作时,没有苦涩的苦瓜汁,而是甜在心头的通达乐观。他真的是一位优秀的诗人!

  我要向苏东坡学*,他心静如水、胸无尘俗,而又光明磊落、恬淡闲适,而且拥有乐观豁达的胸怀,真的是一朵名副其实的上帝的最美花儿,没有缺点,如此灿烂的屹立在文学史上的高峰!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6

  最*读了两本关于苏东坡的书。一本是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一本是知中系列的《幸会!苏东坡》。两本书各有所长,都很精彩。《苏东坡传》是很早就读过的,还曾作为果先生的睡前讲书内容给他讲过,只是他那时年纪尚小,只对神奇道士吴复古念念不忘。知中系列也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胜在考据多而详实,博引各家之言,以及图画精美。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原文是用英文写的,旨在向西方人介绍苏东坡,内容完整详实,波澜壮阔,道尽苏东坡丰盛肆意的人生。

  苏东坡的标签很多,经历也广为世人所知,诗词书画更是流传千年,影响深远。未读此书时,苏东坡在你心中是诗人,有“大江东去”、 “月出东山”,也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还有“寂寞沙洲冷”;是政治家,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岭南;是美食家,爱吃荔枝和猪肉。读完此书,苏东坡在你心中成为一个丰满而有血肉的人——年少意气风发,为官造福一方,居高位呼朋引伴书画诗酒,被贬谪盖屋种田煮食酿酒,依然呼朋引伴书画诗酒。人生的颠沛流离、凄风苦雨,不过“一蓑烟雨”,一回头竞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政治生涯大起大落,与王安石变法息息相关。书中用详尽笔墨介绍了北宋王安石变法,感觉林语堂对王安石的痛恨和厌恶堪比苏轼。王安石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对苏东坡的人生产了巨大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导致苏东坡受到政治迫害,但这决非一人之因。书中诸多细节把王安石塑造成了一个行迹卑劣之人,感觉有失偏颇。王安石变法在当时虽无合适的实施条件,但也不失为一次对政治积弊积极而务实的抗争。我猜大概是因为国家资本主义在林语堂时代的西方被广为诟病的.原因所至。

  安稳的生活和苏东坡没啥缘分。他的人生危机从“乌台诗案”开始,从庙堂重臣到阶下囚,最后被贬黄州,在“东坡”耕种养活家人,安贫乐道,陶然自得,期间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定风波》。当他写下“此去真为田舍翁”,准备安居之时,又被朝廷重用,扶摇直上几乎位极人臣,从而不可避免地卷入政治斗争。苏东坡因为刚直敢言,厌恶政治斗争而几度外任,过了几年比较闲适的生活。60岁时遭遇晚年流放,从此一贬再贬,到了大宋版图的最南端。

  就是这样颠沛流离的生活,却有豪迈悠然的心境,有像《浮生六记》里那样欣喜有趣的生活小故事,有对妻子、兄弟、朋友细腻而真挚的情感表达。还有瑜伽、炼丹的养生秘术,有重“意”而轻“形”的书画艺术。

  夜游赤壁、夜游承天寺,烤羊蝎子,酿桂花酒,*闻檀香,光着脊梁在山寺午睡,*地而坐听农夫讲鬼故事,食阳光止饿,乡野采药,头顶大西瓜在田地边唱边走,为制墨差点儿把房子烧掉。与秀才和酿酒老妇比邻而居,盖屋掘井,栽花种树,不一而足。每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里,都可见诗人宁静欣悦的心境。

  世人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旷世才华,因为他的豁达胸襟,因为他的浩然正气。我喜欢苏东坡,因为他有趣的灵魂。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苏东坡传》封底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7

  “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生”。透过这句诗,我看到了一位饱经忧患的老人,在风雨人生中不屈不挠、坚毅前行的身影,这是我感受到的苏东坡人格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极度的戏剧色彩,是苦与乐并存的一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再不过如此了。他才气横溢,一生为官,但不断陷入政治漩涡和党派斗争,几度升迁、贬谪,从政40年,地方做官33年,朝廷7年;执政28年,被贬谪12年。最*职与宰相职位仅一步之遥,期间也因“乌台诗案”险些丧命,一再流放至海角天涯琼崖岛,最终病死在返回中原的途中。但他一身正气,为官清廉,执政以“民为邦本”,处处念及老百姓的苦忧,为老百姓造福谋福利,致力于兴修水利、种茶、治病、扶贫济困等,深受地方老百姓的爱戴与拥护。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东坡年轻时就展现了一种豁达的哲学思想。尽管在遭受迫害时,他也生出“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感。但他与生俱来的浩然正气,坚毅、进取、慈悲的人格精神,使他何时何地,都能苦中作乐。他酷爱陶渊明,甚至认为自己的前生就是陶潜,在他流放为农夫的期间,也创作了不少经久流传的田园诗,更是簇就了他文学上的登峰造极。“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尽显洒脱、超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此人重情重义,对兄弟、伴侣、朋友皆如此。苏轼、苏辙兄弟俩性格相异,但两人感情非比寻常,在患难一生中一直互相扶持。在苏轼的诗篇中,不少以子由为题,甚至往往为了子由,苏轼会写出最好的诗。如“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读来令人不禁动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他在密州期间想念不能见面的子由而写下的。

  苏轼情感淳朴、真挚,为悼念亡妻王弗,他写下了“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尽的哀思跃然纸上。除却妻兄外,苏轼一生中也是广交友,在他流放的过程中,处处有友人不顾朝廷施压给予他和家人生活上的照顾。有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均是苏轼与友人共同游玩时而写下的,与友人对话佳句连连,“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充分展现了他豁达的哲学人生观。而我十分喜爱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也是苏轼与友人张怀明夜游承天寺留下的小记,人生有三两知己足矣。

  苏东坡这一生,伴随着其在诗词、书画、哲学等方面的登峰造极,他的很多执政理念与行文风格在现代看来也是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时代性。那么,东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林语堂先生作了这样的概括:“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诗人……”嗯,这些还不够,在我看来,苏东坡身上还有着一股道德的力量,有着人性的力量,有着迷人的魔力,有着一股强大的浩然正气,能催人奋进,乐观前行。“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这就是他。他所具备的这些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使他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光辉璀璨,让世人一直无比钦佩,怀念。即便东坡已离去多年,但读这本书,会让你感受到快乐与力量。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8

  苏东坡作为文坛诗文大家,写作“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传世经典作品自然浩如烟海,不是我这十分之一吊子能读全的,也不是我想在这篇小短文中所能列举全的,仅就我熟悉的文字材料中常看到的在这做个记录,算是对自己对这些文章的温故知新吧。

  东坡为一性情中人,寄人怀人文章自然情真意切。而说到人,弟弟子由不得不说是苏东坡最亲最思念的人。有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证: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阀,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博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婢娟。

  这首“水调歌头”是熙宁九年(一0 七六)在密州时作的。在神宗熙宁七年(一O 七四)九月,苏东坡在杭州的三年任期届满。他弟弟子由那时正在山东济州任职,苏东坡于是呈请调到山东去。他所请照准,这次他是升任密州太守。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词序写着“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兼怀子由”就可看出对弟弟的思念,东坡曾经这样感慨自己和弟弟的关系: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深情自不待说,留待后人慢慢咀嚼。

  对待女人苏东坡的态度一直是“乐而不淫”,在当时的社会能做到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的,伟大如欧阳修也有丑闻,观念中才子好像都会与风流搭档。东坡一生三任妻子,首任妻子王弗是最让旷达豪放的东坡断肠的人。婚姻父母做主,结婚时东坡18,妻子王弗小他3岁,美貌贤慧,机敏贞静,知书达礼,两人相亲相爱,可惜王弗早逝。王弗逝世十年后,苏轼还难以忘怀,依旧梦见她,写一首凄美哀怨的“悼词”《江城子》,据说,这首《江城子》是宋词史上第一首“悼亡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里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是王弗堂妹,读书不多,但也是一个贤淑的妻子。王润之与苏轼共同生活25年,跟着他享受了荣华富贵,也吃足颠沛流离之苦。是陪伴苏东坡青壮年时期生命最旺盛时的伴侣。

  第三任妻子朝云原本是妻子的买的丫鬟,后来成为侍妾,绍圣元年(1094年)八月,苏轼59岁,被贬往荒凉之地惠州。他想到朝云才三十出头,漂亮聪慧,没必要跟着自己受罪,就劝她也离开改嫁。朝云非常生气,第一次对他大发脾气,然后收拾行李,跟着他长途跋涉来到惠州,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苏轼对朝云既怜爱又感激,称她为“天女维摩”,晚年给她写了许多诗词,视为真正的知己。 朝云初到惠州时,见霜露已降,落木萧萧,不禁肃然而惊,悄然而悲。苏轼就作了一首《蝶恋花》,让她歌唱快乐: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朝云歌喉将啭,声音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泪满衣襟。 两年之后,朝云得了重病,不治身亡。临终之际,朝云握着苏轼的手,念着《金刚经》上的谒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意思是自己死了就死了,要他不必太伤心,倒要多多保重。 苏轼把朝云葬在惠州的西湖孤山栖禅寺大圣塔的松林里,在墓边筑了“六如亭”,撰写了一副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他还作了一首《西江月》,表面咏梅,实则悼念朝云: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年过六旬的苏轼,一生旷达大度,从未曾为生活的苦难掉过一滴眼泪,却在朝云的墓前,追忆往事,潸然泪下,泣不成声。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万丈红尘,吾谁与归?”

  印象中,苏东坡少有写父亲的诗文传世,不知为何,这成为我读这传记的一大疑问,期待以后有所印证。

  人事外,历史也是东坡吟咏的对象之一。其中我们不得不提咏史经典《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此词豪迈的一塌糊涂。只要你是男人,一读,丹田没有不涌起一股叫豪气的,这豪气直冲霄汉,再猥琐的人读它时也会挺直腰杆成为伟丈夫。词从苏轼由婉约变的豪气干云,开了一代词风。不知后世有多少英雄豪杰是有此词撑起的!是男人都要读一读,并且要好好的读!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9

  一次又一次地走*东坡,一次又一次的被其吸引,沉醉,着迷。

  书本的魅力是难以言喻的,尽管在校期间观看过东坡的纪录片,但我还是对于这本《苏东坡传》爱不释手。喜欢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东坡的爱,喜欢再这样离东坡更*一些。

  很小的时候就总的听人哼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什么都不懂的年纪,只是觉得:真是好听……到了初中,开始要求背诵这首《水调歌头》的时候,才初初知道了苏轼,因为小小的时后背的只是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类的诗句。到了这个时候,才算真的了解了些许苏轼。

  不知道是怎样一个人,可以既是“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又是“不怕,一蓑烟雨任*生”,也只有东坡了。无奈那句“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是个天才,独得欧阳修的赏识,那时的他,可谓春风得意,一帆风顺。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王安石变法却将东坡拖入深渊,想要凭着满肚子的才情去争上一争,并坦言自己如不抨击时弊便“如蝇在口,比吐之为快”,如此东坡,还是爱的,这般刚直性格。如不知,写一吐为快,便遭来了“乌台诗案”,遭来了往后的漂泊。

  东坡这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初是被贬黄州,从当初的春风得意,到如今的潦倒落魄,东坡凭着他的乐观,亲自入田耕地,自建雪堂,作为吟诗作赋之所。甚至坐在村头与村夫欢谈。这样的东坡,如何不爱!时有落寞,便是想要“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但第二日还是在家呼呼大睡。东坡啊东坡,为何如此可爱?

  不似常人,自然,东坡并非常人,他每到一处,毕竟造福一处,不说东坡肉,就是从其在旅居武昌时上表向太守请求禁止民间杀婴的野蛮风俗,到于杭州治理西湖,成就了著名的“苏堤春晓”、“三潭印月”,再到他在儋州建立学校,传播儒教。

  还记得读《江城子》时的震撼,是的,是震撼,叹东坡那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令人肝肠寸断;又有羡,羡那句“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懂我”;之于弟弟那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其兄弟情深,可见一斑。

  豁达是东坡,淡泊是东坡,可爱是东坡,真性情亦是懂破,如何能不爱东坡?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二十篇)(扩展2)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6篇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

  拜四处奔波所赐,在机场、机上以及高铁上,最*读了不少,慢慢记录如下吧。

  说实话,林语堂这本书读来大失所望,想象中东坡居士的传记也当风流潇洒、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才适宜,但此书中规中矩,乏善可陈,还夹带着翻译腔,治政以及与临川先生的篇幅又太多,读完跟读了一本《王安石传》似的。还别说,如果是王安石这种别扭的个性,倒挺适合这么书信训诂的写法。

  哦,对了,也有可能我的胃口已经被各种东坡的轶事带偏了,我宁愿看东坡先生嘴炮全集,跟苏小妹(呜呜,貌似是虚构的人物、也没嫁给秦观)、跟佛印,甚至跟王安石都有好多有趣的调侃和插科打诨,茶余饭后一乐,倒是比综艺节目更有营养。

  比如苏小妹三难新郎,简直是民间故事智慧的结晶,就拿苏小妹新婚夜给秦观出的对子来说吧,简直一绝。小妹存心刁难,写的是“闭门推出窗前月,月明星稀,今夜断然不雨”,不雨既指不行云雨之事,又谐音不语,而秦少游也才思敏捷,作答道“投石击破水底天,天高气爽,明朝一定成霜”,霜谐音双,即是成双。多么有趣,我宁愿这是真的'。

  又比如东坡与小妹互相嘲笑相貌,居士笑妹纸凸额凹眼,作诗道“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小妹听完反唇相讥,“天*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到耳腮边”,亦笑话其兄眼距宽脸颊长,诗毕两人哈哈大笑,不以为忤。因为是民间故事,记忆中貌似两首诗作者也有可能反过来,但也不重要了。

  当然不能忘了佛印。大部分故事都是居士调侃和尚的,但偶有和尚也欺负居士。话说,苏轼作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觉得写得特别好,于是传信给佛印鉴赏。和尚读毕,写了两个字“放屁”还给了他。得信后居士大怒,时值瓜州任职,特意亲自坐船过江到金山寺找佛印理论。佛印哈哈大笑,说“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好吧,居士也有吃瘪的时候呀。

  哦,宿敌王安石也不能少。小时候去泰山玩,买了本泰山神话传说,大部分都是讲碧霞元君娘娘跟兄长黄飞虎之间的轶事,没想到中间还有段讲苏东坡和王安石的小故事。传说,苏东坡与王安石一同去泰山游玩,看到一块奇石朝东面倾斜,东坡有意吟道“恨当年安石不正”,安石知道东坡在暗讽其贬谪之事,便也回道“到如今仍向东坡”,众人大笑。然而我觉得这回复还是略逊一筹,比不得居士牙尖嘴利。

  以上,该书一概没有。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2

  苏轼,就像其父给他取的名字“轼”一样,虽然只是车上的扶手,但却在高处,具有前瞻性。他对人生理解的通透,在文学,绘画,书法,建筑甚至是厨艺方面极高的天分,突出的成就无不印证了这一点。但是他并没有如父亲另一方面期许的那样,不显山露水,不锋芒毕露,老老实实,安守本分。他实在是个太过耿直的boy!又口无遮拦。祸患终身,命途多舛仿佛是宿命的安排。宦海沉浮,一贬再贬;接连丧妻,老年丧子。于谁这都不是好命数。

  他也不是不会痛苦,从他给自己四个儿子取的名字就有迹可循。迈,迨,过,遁,由意气风发到隐而认命。可苏东坡之所以千百年来为人所喜爱,正是因为他的至真至善,至情至性!即使他充满落寞意味的文章,也无不遵从本心。无数失意之人在他的千古美文之中产生了共鸣,得到了开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3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因为一首词,喜欢一个人。提到苏东坡,不得不读一下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林语堂先生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是啊,像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真是世间难有的,可他那多舛的命运也是世间无人能比的。苏东坡曾写诗自嘲道“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就是这样一个永远在被贬之路上徘徊的诗人,却拥有着常人所不能有的乐观情怀,可以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或许,正是这种乐观的情怀成就了他在诗词上的地位,而每一次被贬他也都能找到心灵的归宿。

  苏东坡的传奇人生,大概应是从乌台诗案开始的,诗案之前,苏轼的人生可以用*淡无奇来形容,尽管在仕途上也颇有些作为,但和他这命途多舛的一生比起来还是算不得什么的。诗案之后,苏轼便从此开启了另一番不同凡响的生活。

  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爆发,苏轼首当其冲,自此之后苏轼便踏上了被贬之路。首先被贬去的地点是黄州。黄州之前,东坡的才情多用在仕途上,抒发对对北宋时局的种种看法,尽管仕途不甚如意,却依然意气风发;黄州之后,苏轼在心性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开始品味生活,探索人生,在诗词上也渐渐表现出豪迈洒脱的情怀和淡泊豁达的境界。至此,东坡居士才横空出世,可以说黄州是苏轼人生的一大重要转折点,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都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归临皋》、《定风波》、《赤壁赋》等等。随后,苏轼有短暂的一段“东山再起”的时光,只是好景不长,元祐九年(1094年),苏轼再一次被贬,这一次却是遥远的广东惠州。可苏东坡永远是苏东坡,他那豁达的胸怀让他在惠州生活地依然有滋有味,他曾作诗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由此可见,他在惠州的生活倒也是潇洒有趣的,只是这种潇洒有趣在当时的某些小人眼里却是不可饶恕的。终于,这一次他被贬到了遥远的海南岛上的儋州。此时他已年过花甲,如此老人,翻山越岭,跨越大海,其中艰辛不言而喻。公元1100年,皇帝大赦天下,六十三岁的苏轼终于可以回京了,只不过这一次他再也没有机会回去了,也没有机会再见到情深义重的弟弟了。公元1101年,苏轼病倒在常州,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就这样,一代文豪,就此陨落,世间再无苏东坡此人。如此伟大的诗人就这样静悄悄的离开了人世间,走得那样寂静,那样令人黯然神伤。临终之前东坡曾说“我*生未尝未恶,自信不会下地狱。”是啊,这样一位富有人文情怀,而又悲天悯人的道德家又怎会下地狱,只有天堂才是他最终的归宿。

  读完《苏东坡传》,跟着作者走完他这富有传奇性的一生,真的感触颇多,不仅为他那充满人生哲理的诗词折腰,也为他那坎坷的一生感慨。

  人生就是这样,变幻无常,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刻将会发生什么,唯有好好做好自己,活在当下才是正道。

  几个星期前,我带着云朵回她姥姥家,闲暇时,我和母亲谈起村子里的人和事,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一位胃癌晚期患者。今年秋天,国庆节放假我回家的时候还见过他。那时他站在街上与左邻右舍谈笑风生,微笑长挂嘴边,好不快乐。短短两个月,已然物是人非。我没有再见过他,只是听我父亲说起,病榻上的他已瘦骨如柴,面色萎黄,提不起任何的精神,因为家里原因他没有接受任何的治疗,如今,精神防线崩塌,自然也就活不过多长时间。两天后他与世长辞,结束了短暂的人生。很突然,几个月前还生龙活虎的一个人就这样没了,也很痛心。

  生活就是这个样子,难以捉摸,永远没有人会知道下一秒将发生什么事情,那么,年轻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虚度时光呢?

  以前,我总在想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很迷茫,一直找不到答案,直到一七年结婚,一八年生子,我才找到人生的意义。不光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存在着,还是作为一名孩子的母亲存在着。以这样重大的意义存在着,我不得不好好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变得优秀,让自己更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母亲。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的人生设定一个合适的理想或者目标,并为之付出相应努力;同样,我们也应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如此,才不枉此生啊。

  最后,还是希望用苏东坡的一首词来作结语。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4

  一番话让觉得自己再也没有任何词语和语言组织去表达,概括对东坡居士的情与思。

  如是说:“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生动而有力,虽胥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他能狂妄怪癖,也能庄重严肃,能轻松玩笑,能轻松玩笑,也能郑重庄严,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他身上显然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所能扼制,这股力量从他呱呱落地开始,即强而有力在他身上运行,直到死亡封闭上他的嘴巴,打断他的谈笑才停止。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的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惹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一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该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大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蛛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教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警萃子一身。是天地间的风毛麟角“不可能多见的“而苏系坡正是此等人!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赤心为民的精神。”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5

  苏东坡作为文坛诗文大家,写作“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传世经典作品自然浩如烟海,不是我这十分之一吊子能读全的,也不是我想在这篇小短文中所能列举全的,仅就我熟悉的文字材料中常看到的在这做个记录,算是对自己对这些文章的温故知新吧。

  东坡为一性情中人,寄人怀人文章自然情真意切。而说到人,弟弟子由不得不说是苏东坡最亲最思念的人。有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证: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阀,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博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婢娟。

  这首“水调歌头”是熙宁九年(一0 七六)在密州时作的。在神宗熙宁七年(一O 七四)九月,苏东坡在杭州的三年任期届满。他弟弟子由那时正在山东济州任职,苏东坡于是呈请调到山东去。他所请照准,这次他是升任密州太守。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词序写着“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兼怀子由”就可看出对弟弟的思念,东坡曾经这样感慨自己和弟弟的关系: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深情自不待说,留待后人慢慢咀嚼。

  对待女人苏东坡的态度一直是“乐而不淫”,在当时的社会能做到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的,伟大如欧阳修也有丑闻,观念中才子好像都会与风流搭档。东坡一生三任妻子,首任妻子王弗是最让旷达豪放的东坡断肠的人。婚姻父母做主,结婚时东坡18,妻子王弗小他3岁,美貌贤慧,机敏贞静,知书达礼,两人相亲相爱,可惜王弗早逝。王弗逝世十年后,苏轼还难以忘怀,依旧梦见她,写一首凄美哀怨的“悼词”《江城子》,据说,这首《江城子》是宋词史上第一首“悼亡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里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是王弗堂妹,读书不多,但也是一个贤淑的妻子。王润之与苏轼共同生活25年,跟着他享受了荣华富贵,也吃足颠沛流离之苦。是陪伴苏东坡青壮年时期生命最旺盛时的伴侣。

  第三任妻子朝云原本是妻子的买的丫鬟,后来成为侍妾,绍圣元年(1094年)八月,苏轼59岁,被贬往荒凉之地惠州。他想到朝云才三十出头,漂亮聪慧,没必要跟着自己受罪,就劝她也离开改嫁。朝云非常生气,第一次对他大发脾气,然后收拾行李,跟着他长途跋涉来到惠州,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苏轼对朝云既怜爱又感激,称她为“天女维摩”,晚年给她写了许多诗词,视为真正的知己。 朝云初到惠州时,见霜露已降,落木萧萧,不禁肃然而惊,悄然而悲。苏轼就作了一首《蝶恋花》,让她歌唱快乐: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朝云歌喉将啭,声音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泪满衣襟。 两年之后,朝云得了重病,不治身亡。临终之际,朝云握着苏轼的手,念着《金刚经》上的谒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意思是自己死了就死了,要他不必太伤心,倒要多多保重。 苏轼把朝云葬在惠州的西湖孤山栖禅寺大圣塔的松林里,在墓边筑了“六如亭”,撰写了一副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他还作了一首《西江月》,表面咏梅,实则悼念朝云: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年过六旬的苏轼,一生旷达大度,从未曾为生活的苦难掉过一滴眼泪,却在朝云的墓前,追忆往事,潸然泪下,泣不成声。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万丈红尘,吾谁与归?”

  印象中,苏东坡少有写父亲的诗文传世,不知为何,这成为我读这传记的一大疑问,期待以后有所印证。

  人事外,历史也是东坡吟咏的对象之一。其中我们不得不提咏史经典《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此词豪迈的一塌糊涂。只要你是男人,一读,丹田没有不涌起一股叫豪气的,这豪气直冲霄汉,再猥琐的人读它时也会挺直腰杆成为伟丈夫。词从苏轼由婉约变的豪气干云,开了一代词风。不知后世有多少英雄豪杰是有此词撑起的!是男人都要读一读,并且要好好的读!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6

  观苏轼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轼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轼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轼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轼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轼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象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二十篇)(扩展3)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9篇

  苏东坡在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共草拟了八百道圣旨,无不铿锵有声,妥帖工巧,简练明确。往往引经据史,富有例证譬喻,写来轻巧易举。东坡去世后,一个姓洪的接替他的位职,对自己的文采颇自期许,问当年侍候东坡的老仆,他比东坡如何?老仆答曰:东坡写得并不见得比大人美,不过他永远不用查书。

  苏东坡非常敬重的朋友范镇死了,先生这样评价自己的朋友:“范景仁*生不好佛,晚年清慎,减节嗜欲,一物不芥蒂于心,真是学佛作家,然至死常不取佛法,某谓景仁虽不学佛而达佛理,虽毁佛骂祖,亦不害也。”比起那些“阿弥陀佛”不离口、骄奢淫逸挂在心之人,哪一个离佛心更*。

  苏东坡曾上朝廷奏章反映百姓疾苦:“臣自颍移扬,过濠、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苛政猛于虎啊。

  苏东坡是被贬谪到广东大庾岭以南的第一人,被罢黜的理由竟然是当年罢黜改革派王安石时,他奉太后之命代拟了罢免圣旨。太后死后,东坡失去了保护伞,宋哲宗小皇帝就在一帮反苏派的唆使下给东坡安了个罪名:“乃代予言,诬诋圣考。乖父子之恩,绝君臣之义,在于行路,犹不戴天,顾视士民,复何面目?”

  苏东坡终于被贬谪到海南岛去了。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日子。环视无边的大海,先生也曾发出“何时得出此岛”的慨叹,但转瞬就乐观如初,“天地在积水中,九洲在大瀛海中,*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他可以与身份高低的各色人交往,*地而坐,闲谈为乐。

  苏东坡对事不对人,他曾对弟弟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宿敌章惇在哲宗死后被流放,他的儿子章援怕苏轼像他父亲那样反过来报复,苏轼则说:过去的事情,没什么必要再提了。……我自己也命不久,准备归隐田园,等死呢。苏轼心中化去了恨,放下了心墙,所以快乐、无所畏惧的,像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

  苏东坡被贬谪海南岛时,海南还是蛮荒之地,哪象现在令人趋之若鹜,找个谈心的朋友都很难。无聊时先生带着一条大狗四处游荡,硬拉住路边干活的农民在槟榔树下闲谈,庄稼汉说:我们不知道说什么。东坡说:那就谈鬼,给我讲几个鬼故事。人家说:俺们不知道有什么有趣的鬼故事。他就说:随便说点什么也行。

  苏东坡死前突然想开了很多,第一,他认为自己生*未尝作恶,所以不会下地狱;第二,不去祈祷了,因为他知道祈祷也于事无补;第三,不去勉强自己,他觉得无论做什么,勉强就错了。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死前未留遗教。他有个好友吴复古,在他之前死。死的也很简单:苏轼在复古死前问他有何嘱托,复古笑了下,就闭上了眼睛。

  苏东坡的船偶尔驶过一个孤立的茅屋,只见那茅屋高高在上侧身而立,背负青天,有时看见樵夫砍柴。看那茅屋孤零零立在那里,足可证明居住的人必然是赤贫无疑,小屋顶仅仅盖着木板,并无瓦片覆盖。苏东坡正在思索人生的劳苦,忽然瞥见一只苍鹰在天空盘旋得那么悠然自在,似乎丝毫不为明天费一些心思,于是自己盘算,为了功名利禄而使文明的生活受到桎梏铐镣的.夹锁,是否值得?在高空飘逸飞翔的苍鹰正好是人类精神解脱后的象征。

  苏堤和西湖之与杭州,正如美女花容月貌上的双眸。我常想,倘若西湖之是空空的一片水——没有苏堤那秀美的修眉和虹彩般的仙岛,一画龙点睛增其神韵,那西湖该望之如何?几百年来的*游客,春季到来之时,向西湖蜂拥而至,度蜜月者,在湖上泛舟垂钓,或在垂杨之下的堤上散步,以消磨时光。有名的西湖十景包括东岸上的柳浪闻莺;另一景是在湖上的小岛上,由苏东坡兴建的,叫“三潭印月”。的确是,湖的四周没一个角落不使游客觉得美丽出奇而感到荡气回肠的,晴天也好,在与众也好。

  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样,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因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好多困难。就好像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倚床听儿子读书,现在苏洵也同样倚床听他两个儿子的悦耳读书声,他的两眼注视着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个猎人射了最后一箭而未能将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儿子再射一样。孩子的目光和朗朗之声使父亲相信他们猎取功名必然成功,父亲因而恢复了希望。

  苏东坡在潮洲韩文公庙碑中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苏东坡一生坎坷多舛,浩然之气用尽。他的伟大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世间偶然呈形,昙花一现而已。他那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快乐,才是万古不朽的。

  经过无数个的案头灯下,《苏东坡传》终于读完了,仿佛完成了一次穿越,随先生度过漫长又短暂的坎坷岁月。先生的吟哦声于耳边久久不去:“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今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是去年遗留了一半的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一定不是因为小时候背了很多他的诗词,所以对他一直抱有好感。是因为爱慕他骨子里的豪放豁达,洒脱不羁。

  过去对苏东坡的印象,停留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细腻情感,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的洒脱,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

  通读全书后,他的形象更立体了一些。

  天纵奇才,这点毋庸置疑,在我心中,苏东坡是继李白之后*第二位天赋卓绝的诗人。早上刷帖子看到一篇问为什么写诗很多人学杜甫不学李白,这简直无需提问,因为形制好模仿,才气难以复制。但是才华不仅仅是老天爷给的灵光一闪,更是博古通今后智慧的贯通。书中有两处让我震撼于苏东坡的厚重积累。一为苏东坡起复之后一度负责草拟圣旨,由他手中所出圣旨不少于七八百道,他用典娴熟,辞藻优美,一时为人称道。后又一官员任此职,自负也是才华横溢,便询问草拟处伺候过苏东坡的老仆人,我比之苏轼如何?老仆答曰,内容可能相去不大,但是苏轼从不用翻书。高下立判。

  二为苏东坡已被贬谪到海南儋州,此时苏东坡已约6旬,是个老人家了,陪在他左右侍奉的是他的三子过,三子在父亲的.教导下,也是学问大家,书法绘画五一不精,常在父亲身侧背《唐书》《汉书》,苏东坡在一旁听,他读过的每一行史书都记得。且不说人到晚年记忆力会衰退,又有几个人能将这许多书倒背如流呢?

  读到此处不经惭愧,不论自己是否有才气,但是确实还没努力到,需要去比拼才气的地步吧。

  虽然一直从苏东坡的诗词里感受到他是个洒脱的人,可更深入了解他一点点,就更为他这份乐观豁达感到可爱。贬谪到黄州就做老农种地,和周围的乡里乡亲做好朋友。贬谪到广东惠州,这时他也老了,自觉北回无望,却没有沉浸在郁郁不得的不快乐中,还在给友人的信中写,我已经决定做个惠州人啦,我没离开过惠州,出生在西蜀不过是梦一场。读到这里,虽然心酸他的际遇,但是又实在感叹他的可爱。可此时的宰相章淳读到苏东坡在惠州所作的诗,说看来他在惠州过得很好?遂又把苏东坡贬谪至海南儋州去了。豁达洒脱的他永远不是他的敌人想看到的,他们希望苏东坡郁郁不得志而苦闷,但是一个人可以被拿走所有身外之物。地位,金钱,被迫与家人分离,充实丰满的内在却永远不会被夺走,伟大的诗人会着眼于民生,沉浸于自然风光,追寻这万事万物的哲理。

  浪漫洒脱是他的天性,可是他也有极高的人道主义的精神。不论他在何处为官,担任多小的官职,他都在尽力改善民生,想方设法帮助在青苗法的压迫下贫穷的百姓减免债务,设置古来第一所公立医院,预防饥荒。任京官时候,他又想尽办法让皇上太后广开言路,力陈王安石排他的弊端。在黄州做老农时,他发现当地很多穷苦人家有杀婴的做法,特别是女婴,他看到此心甚痛,虽然此时无圈职在身,他还是想尽办法组建了一个慈善会,去救济当地穷苦人家,只要不杀婴,就可以得到一些抚恤金,帮助他们一起抚养孩子。很多传奇话本子里都有苏东坡为官时候的小故事。如在杭州任上,一书生家中做折扇生意,却因故积累债务,求得苏东坡帮助,苏东坡在他折扇上作画题词,让他拿去变卖,苏东坡是当时备受追捧的诗人,一下子就卖完了,还清了债务。

  谈到做官,他绝对是一个有能力有责任心的能吏,谈到艺术,他又是才思敏捷,书画均佳,谈到哲学,他又参研儒释道三家,胸中自有丘壑。

  越是回顾这本书,回顾他的一生,发现越是喜爱钦佩这个人。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也在听曾国藩的家训,也曾暗暗的比较过二人,其实是没什么可比的。可也会忍不住想,如果他有一些曾国藩做人的隐忍智慧,会不会有更好的一生呢?可我想我是多虑了,正因为他的锋利,他才是他,也许他的际遇,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他。他便*的大江南北,看遍自然风光,体会世情冷暖,却还是那个他。

  想到他那篇小品文章,长大后再读却觉得充满着大智慧。“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林语堂在序中这样说道。我经常见到有作家只是为了乐趣而写文章,但没想到会记录得如此完整却语言婉转自然。在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后,我不仅更加了解了苏东坡,也对林语堂本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原来我只是在课堂上学*过许多苏轼的文章诗词,也仅仅听过一些有关他的佚事。我心中已经赞叹,这真是文学大家。望着书的封面,我想到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思绪;我想到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柔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我也想起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景象……怀着满满的好奇心我读完了此书。我知道了许多曾不知道的事,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人好朋友,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

  林语堂写道:“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尽管如此,苏轼的一生无疑是成功而值得我们借鉴的。虽然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不*,但得意之时还是比失意的时候多,怎能不自在逍遥呢?

  认识林语堂也是在课堂上听说过其奇闻佚事,他以幽默的文笔出名。但在《苏东坡传》中我却更看到了林语堂先生的专注与感性。有人评论道,没有人能像林语堂一样把苏东坡分析得如此透彻。我也十分赞同这点,对于一个自己崇敬而喜欢的人,每个人都会对其深入地了解,但能将之记录为文字并继续影响其他人为之动容的,少之又少。林语堂读懂了苏东坡的朴实而高尚,读懂了苏东坡的固执而善良,亦读懂了苏东坡的真性情。或许就是这样,林语堂对自己崇拜的人的描写中并没有用太过华丽的字词去堆砌,而只是朴素地完成了这部传记。这样也的确和苏东坡的性格十分相符。

  在读《苏东坡传》时,既能读出苏东坡那淡淡的.味道,也能读出林语堂这淡淡的味道。林语堂说过:“我不是把书当小说写的。”虽然他写的都是事实,但是那事实读来却并不乏味,通过合理的想象修饰,人物都活起来似的。这些,也正是我们读者想要的。

  读完《苏东坡传》,对两位文学大家,我都更加了解,更加喜欢了。最朴实的作品就如不加修饰的大自然一般,丰富多彩。

  怎么说呢,因为作者带入了太多的个人情感,尤其是关于王安石、关于变法,这样非但不能更好的展示苏子之才智品性,反而会让人对作者产生质疑,干扰读者对本书其他内容的认可。作为一本传记,不够客观算是硬伤吧,奔着林语堂而来,奔着四大传记而来,却有些许失望。

  从历史的宏观纬度上去看,苏子一生若没有如此的波澜起伏的经历,也不会有如此豁达优美的诗词。文字本就是一个载体,尤其是诗词歌赋,更承载着人生的每份阅历和心灵的每次颤动。离开这些人生经历,苏子的乐观豁达、自然洒脱就难以如此深刻的触动我们。他的所有经历不是凭空而来,与他的性格、与他的选择、与他的坚持等等都息息相关,离开这些,苏东坡也不会美的如此震颤人心。任何一个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都有自己内心深处所坚守的东西,暂且称之为“初心”吧!

  自从读了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后,我才发现,世界上竟有如此豁达之人,而他便是苏东坡。苏东坡一生都在被贬,可是我们总能在他的诗中找到一些乐观的诗句,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月色入户”,门都破旧的连月光都透进来了,可是苏东坡接下来又写了一句“欣然起行”。他真的是一位乐天到无可救药的人,连我也佩服的五体投地。世上像这样的乐天派不多了,所以这也是苏东坡在历史长河中永远那么光彩夺目的原因之一。所以读完了《苏东坡传》,看完了苏轼的一生,我学到了两个字:乐观。

  苏家出了三个才子,称为“三苏”:苏洵、长子苏轼、次子苏辙。所以说“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我欣赏苏东坡不仅仅因为他乐观,还因为他是一位正直的诗人,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亡俗不可医。”由此可见,他很注重人品。当我们学苏东坡他写的《记承天寺夜游》时,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找了几个合适的谐音词:贤人、嫌人、涎人、娴人和衔人。苏东坡虽然仕途历尽艰辛,但也很会生活,做了一手好菜,例如:东坡肉等等。而且他的生活有趣,写文章也是文思泉涌,所以我们说失意的人有一个诗意的人生。

  苏东坡后来归隐于田园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所以我们才会叫他苏东坡。他变成了普通的农夫,真正开始务农了。

  林语堂先生与谢老师最喜爱的诗人便是苏东坡了,现在我知道为什么了,因为苏东坡的与众不同。当我们去阅读他的诗作时,没有苦涩的苦瓜汁,而是甜在心头的通达乐观。他真的是一位优秀的诗人!

  我要向苏东坡学*,他心静如水、胸无尘俗,而又光明磊落、恬淡闲适,而且拥有乐观豁达的胸怀,真的是一朵名副其实的上帝的最美花儿,没有缺点,如此灿烂的屹立在文学史上的高峰!

  最*读了两本关于苏东坡的书。一本是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一本是知中系列的《幸会!苏东坡》。两本书各有所长,都很精彩。《苏东坡传》是很早就读过的,还曾作为果先生的睡前讲书内容给他讲过,只是他那时年纪尚小,只对神奇道士吴复古念念不忘。知中系列也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胜在考据多而详实,博引各家之言,以及图画精美。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原文是用英文写的,旨在向西方人介绍苏东坡,内容完整详实,波澜壮阔,道尽苏东坡丰盛肆意的人生。

  苏东坡的标签很多,经历也广为世人所知,诗词书画更是流传千年,影响深远。未读此书时,苏东坡在你心中是诗人,有“大江东去”、 “月出东山”,也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还有“寂寞沙洲冷”;是政治家,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岭南;是美食家,爱吃荔枝和猪肉。读完此书,苏东坡在你心中成为一个丰满而有血肉的人——年少意气风发,为官造福一方,居高位呼朋引伴书画诗酒,被贬谪盖屋种田煮食酿酒,依然呼朋引伴书画诗酒。人生的颠沛流离、凄风苦雨,不过“一蓑烟雨”,一回头竞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政治生涯大起大落,与王安石变法息息相关。书中用详尽笔墨介绍了北宋王安石变法,感觉林语堂对王安石的痛恨和厌恶堪比苏轼。王安石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对苏东坡的人生产了巨大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导致苏东坡受到政治迫害,但这决非一人之因。书中诸多细节把王安石塑造成了一个行迹卑劣之人,感觉有失偏颇。王安石变法在当时虽无合适的实施条件,但也不失为一次对政治积弊积极而务实的抗争。我猜大概是因为国家资本主义在林语堂时代的西方被广为诟病的.原因所至。

  安稳的生活和苏东坡没啥缘分。他的人生危机从“乌台诗案”开始,从庙堂重臣到阶下囚,最后被贬黄州,在“东坡”耕种养活家人,安贫乐道,陶然自得,期间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定风波》。当他写下“此去真为田舍翁”,准备安居之时,又被朝廷重用,扶摇直上几乎位极人臣,从而不可避免地卷入政治斗争。苏东坡因为刚直敢言,厌恶政治斗争而几度外任,过了几年比较闲适的生活。60岁时遭遇晚年流放,从此一贬再贬,到了大宋版图的最南端。

  就是这样颠沛流离的生活,却有豪迈悠然的心境,有像《浮生六记》里那样欣喜有趣的生活小故事,有对妻子、兄弟、朋友细腻而真挚的情感表达。还有瑜伽、炼丹的养生秘术,有重“意”而轻“形”的书画艺术。

  夜游赤壁、夜游承天寺,烤羊蝎子,酿桂花酒,*闻檀香,光着脊梁在山寺午睡,*地而坐听农夫讲鬼故事,食阳光止饿,乡野采药,头顶大西瓜在田地边唱边走,为制墨差点儿把房子烧掉。与秀才和酿酒老妇比邻而居,盖屋掘井,栽花种树,不一而足。每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里,都可见诗人宁静欣悦的心境。

  世人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旷世才华,因为他的豁达胸襟,因为他的浩然正气。我喜欢苏东坡,因为他有趣的灵魂。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苏东坡传》封底

  “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生”。透过这句诗,我看到了一位饱经忧患的老人,在风雨人生中不屈不挠、坚毅前行的身影,这是我感受到的苏东坡人格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极度的戏剧色彩,是苦与乐并存的一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再不过如此了。他才气横溢,一生为官,但不断陷入政治漩涡和党派斗争,几度升迁、贬谪,从政40年,地方做官33年,朝廷7年;执政28年,被贬谪12年。最*职与宰相职位仅一步之遥,期间也因“乌台诗案”险些丧命,一再流放至海角天涯琼崖岛,最终病死在返回中原的途中。但他一身正气,为官清廉,执政以“民为邦本”,处处念及老百姓的苦忧,为老百姓造福谋福利,致力于兴修水利、种茶、治病、扶贫济困等,深受地方老百姓的爱戴与拥护。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东坡年轻时就展现了一种豁达的哲学思想。尽管在遭受迫害时,他也生出“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感。但他与生俱来的浩然正气,坚毅、进取、慈悲的人格精神,使他何时何地,都能苦中作乐。他酷爱陶渊明,甚至认为自己的前生就是陶潜,在他流放为农夫的期间,也创作了不少经久流传的田园诗,更是簇就了他文学上的登峰造极。“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尽显洒脱、超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此人重情重义,对兄弟、伴侣、朋友皆如此。苏轼、苏辙兄弟俩性格相异,但两人感情非比寻常,在患难一生中一直互相扶持。在苏轼的诗篇中,不少以子由为题,甚至往往为了子由,苏轼会写出最好的诗。如“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读来令人不禁动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他在密州期间想念不能见面的子由而写下的。

  苏轼情感淳朴、真挚,为悼念亡妻王弗,他写下了“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尽的哀思跃然纸上。除却妻兄外,苏轼一生中也是广交友,在他流放的过程中,处处有友人不顾朝廷施压给予他和家人生活上的照顾。有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均是苏轼与友人共同游玩时而写下的,与友人对话佳句连连,“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充分展现了他豁达的哲学人生观。而我十分喜爱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也是苏轼与友人张怀明夜游承天寺留下的小记,人生有三两知己足矣。

  苏东坡这一生,伴随着其在诗词、书画、哲学等方面的登峰造极,他的很多执政理念与行文风格在现代看来也是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时代性。那么,东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林语堂先生作了这样的概括:“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诗人……”嗯,这些还不够,在我看来,苏东坡身上还有着一股道德的力量,有着人性的力量,有着迷人的魔力,有着一股强大的浩然正气,能催人奋进,乐观前行。“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这就是他。他所具备的这些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使他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光辉璀璨,让世人一直无比钦佩,怀念。即便东坡已离去多年,但读这本书,会让你感受到快乐与力量。

  苏东坡作为文坛诗文大家,写作“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传世经典作品自然浩如烟海,不是我这十分之一吊子能读全的,也不是我想在这篇小短文中所能列举全的,仅就我熟悉的文字材料中常看到的在这做个记录,算是对自己对这些文章的温故知新吧。

  东坡为一性情中人,寄人怀人文章自然情真意切。而说到人,弟弟子由不得不说是苏东坡最亲最思念的人。有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证: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阀,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博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婢娟。

  这首“水调歌头”是熙宁九年(一0 七六)在密州时作的。在神宗熙宁七年(一O 七四)九月,苏东坡在杭州的三年任期届满。他弟弟子由那时正在山东济州任职,苏东坡于是呈请调到山东去。他所请照准,这次他是升任密州太守。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词序写着“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兼怀子由”就可看出对弟弟的思念,东坡曾经这样感慨自己和弟弟的关系: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深情自不待说,留待后人慢慢咀嚼。

  对待女人苏东坡的态度一直是“乐而不淫”,在当时的社会能做到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的,伟大如欧阳修也有丑闻,观念中才子好像都会与风流搭档。东坡一生三任妻子,首任妻子王弗是最让旷达豪放的东坡断肠的人。婚姻父母做主,结婚时东坡18,妻子王弗小他3岁,美貌贤慧,机敏贞静,知书达礼,两人相亲相爱,可惜王弗早逝。王弗逝世十年后,苏轼还难以忘怀,依旧梦见她,写一首凄美哀怨的“悼词”《江城子》,据说,这首《江城子》是宋词史上第一首“悼亡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里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是王弗堂妹,读书不多,但也是一个贤淑的妻子。王润之与苏轼共同生活25年,跟着他享受了荣华富贵,也吃足颠沛流离之苦。是陪伴苏东坡青壮年时期生命最旺盛时的伴侣。

  第三任妻子朝云原本是妻子的买的丫鬟,后来成为侍妾,绍圣元年(1094年)八月,苏轼59岁,被贬往荒凉之地惠州。他想到朝云才三十出头,漂亮聪慧,没必要跟着自己受罪,就劝她也离开改嫁。朝云非常生气,第一次对他大发脾气,然后收拾行李,跟着他长途跋涉来到惠州,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苏轼对朝云既怜爱又感激,称她为“天女维摩”,晚年给她写了许多诗词,视为真正的知己。 朝云初到惠州时,见霜露已降,落木萧萧,不禁肃然而惊,悄然而悲。苏轼就作了一首《蝶恋花》,让她歌唱快乐: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朝云歌喉将啭,声音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泪满衣襟。 两年之后,朝云得了重病,不治身亡。临终之际,朝云握着苏轼的手,念着《金刚经》上的谒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意思是自己死了就死了,要他不必太伤心,倒要多多保重。 苏轼把朝云葬在惠州的西湖孤山栖禅寺大圣塔的松林里,在墓边筑了“六如亭”,撰写了一副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他还作了一首《西江月》,表面咏梅,实则悼念朝云: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年过六旬的苏轼,一生旷达大度,从未曾为生活的苦难掉过一滴眼泪,却在朝云的墓前,追忆往事,潸然泪下,泣不成声。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万丈红尘,吾谁与归?”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二十篇)(扩展4)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里久久不能*静,总是觉得苏东坡跟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西西弗的神话》中的西西弗很相似。

  在希腊神话中,小西西弗因犯了错误,而受到天帝宙斯的惩罚,让他把一块巨石推到山顶,当石头到山顶后又会滚到山脚,西西弗又得再把他推到山顶。如此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西西弗推着石头,痛苦不堪,但有一天他突然变得特别快乐,他发现他在推石头的过程中,他推过了世间最美丽的风景,他推过了春夏秋冬,推过了风花雪月,推过了蓝天白云,推过了电闪雷鸣,天上的飞鸟为他歌唱,地上的走兽为他舞蹈,微风为他送来花草的芳香。雨水给他带来了土地的清香,他感到幸福极了。

  苏轼一生被贬谪三次。时间长达20年,而且一次比一次远,在这几十年的谪居生活中,苏轼是怎么推着那块如西西弗推动的石头走完自己的人生呢,我想从苏轼被贬到黄州,惠州和儋州的生活和精神方面说说。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乌台诗案出月之后,苏轼来到这所黄州,这是苏轼记入自己人生里程碑的一站,这里偏僻多雨,气象昏昏,鱼稻薪碳颇贱,虽充团练副使,但没有职权,并被限制了出行的自由,不能探亲,一无所有的苏轼,从此变成了一个农夫,躬耕于黄州的一个小山坡,遂自称东坡居士,他的化解方法是“闲居未免看书,为佛经以遣日,不爱*笔砚焉,与佛禅与晚钟相伴”。

  生活的艰辛,使他学会了亲自下厨做饭,由于没有钱买好的.肉,就买当地最便宜的猪肉,又想做得好吃,于是他发明了东坡肉的做法,还学会了酿酒,很注重养生和合理的饮食,在与陈十二一首中写到“今日养荠极美,唯有天然之珍,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他认为,吃饭不仅是生理的需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生活的真正情趣是对有闲时间的处理。

  他同时热衷于游览和月下漫步,精于佛理,在他的书信中可以看出他的精神世界很独特,这就是旷达。如他写给范子丰的信中的:“临皋亭下不数十步,便是大江,其是峨眉雪山,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回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公元1094年,58岁的苏轼再次遭到打击,被贬到惠州,这里风土差善,幽水透邃,食物粗有,但少药尔,但他也能因为有荔枝可吃,而一笑置之。

  此缺医少药尔,食物粗有的岭南。苏轼花光了积蓄,盖了间房,本以为可以在惠州安享晚年,新的贬谪令又到了放逐湖南的儋州。

  儋州是个未开化的黎族之乡。62岁的苏轼被从破旧的官舍逐出,野人般结芦露处的生活,使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吃尽了苦头。但他仍常月下漫步,在给范子夫的一封信里就记载了他回忆在黄州游赤壁的月下背景,这些生活情趣,很好的体现了苏东坡的生活态度。

  在儋州时,他对自己一生的坎坷多舛和眼前的困境作了表态。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出无友,病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南此身,付与造物,听其运转,流行坎上,无可者,故人知之免忧。《与陈秀才一首》,听凭造物,与佛定禅宗的*常心对待一切变故,蔑视荒谬的红尘,坚毅不屈。不向厄运屈服的苏轼,活成了一个重负之下的快乐英雄之神。

  正如西西弗在推巨石的过程中,推出了勇气和耐力,推出了胸怀和智慧,推出了生命活在过程中的真谛。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二十篇)(扩展5)

——初中苏东坡传读书笔记范本五份

  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的旋律;他用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

  人如其文,苏轼是一杯清茶,他将伴我一生。苦涩中遮不住的淡香溢出翠玉般的碧壶,沁满心田,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也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哀思。这种苦涩的思念被寄予给一杯清茶,被寄托给一轮明月。淡的相思,浅浅的哀愁无需言语,沉郁便是所有。

  苏轼是一江碧水,他将伴我一生。掩饰不住内心的寂寥,倾诉不尽“高处不胜寒”的苍凉。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寂。在鬓发几百之际,故人不在,源于内心的寂寥。埋葬,便是所有。

  苏轼在他用文字编织的梦幻中遨游,在他用诗堆积的象牙塔中放纵。“浮游天地间”“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的'凝结点,是里程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首苏轼,我无语。因为我正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风流。阅读苏轼,品位苏轼,我终于明白,一切痛苦只是过眼云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如茶,伴我一生让我*淡;苏轼如水,伴我一生让我宁静。苏轼:我心中的永恒!

  《苏东坡传》被誉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在林语堂笔下,讲千年前的苏东坡的故事娓娓道来,这是一位豁达乐观的智者,天才横溢,是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伟人,随着林语堂的笔触,一个生动形象的苏东坡向我们走来。

  中国文化史上,苏东坡无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对于诗词、文赋、书法、绘画,苏东坡几乎无一不精,无一不能。散文方面的“唐宋八大家”,苏轼位居其列。宋词方面有“苏辛”之说,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书法上宋四家的“苏黄米蔡”苏轼排名第一,行揩《前赤壁赋》、行书《黄州寒食帖》享誉书史。苏轼的画是文人画的典型代表,他明确提出“诗画一律”的概念,林语堂评价说:“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

  从人生经历上看,苏东坡的遭遇坎坷、磨难深重,亦十分罕见。“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33岁时苏东坡一度进入中央**的中心,但很快由于政见不合,他便开始了大半生的颠沛流离,但一生也未能逃离波谲云诡的政治漩涡。35岁时他正当盛年,被贬往杭州任通判,从此开始了恶梦般的贬谪流放生活,按时间顺序大致排列如下: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颖州、扬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这个路线图总的趋势是离政治中心越来越远,而离黎民百无耻政客的中伤、流言、攻击、陷害,他不屑反驳与回击,只是莞尔一笑,然后收拾收拾行李奔赴下一个流放地。

  在惠州的松风阁流连漫步时,他想到的是“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能放下的是个人恩怨以及功名利禄。而百姓万民之忧乐却总是挂在他的心间。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减免租税、**冤情、为民**……每到一地,苏东坡总是造福一方。所以,林语堂称他是“百姓之友”。他把任何一个流放地都当作文化传播的场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西湖因东坡而灵动,而“苏堤春晓”成为西湖十景之首。他把长江边的荒僻之地黄州打造成一座文化高地,“东坡赤壁”由此名扬天下。惠州的“玉塔微澜”、徐州的“放鹤亭”、扬州“三过*山堂”,莫不浸润着苏东坡的旷世情怀。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在一个多才多艺,生活上多彩多姿的人身上,挑选出他若干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在一个多才多艺,生活上多彩多姿的人身上,挑选出他若干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因为一首词,喜欢一个人。提到苏东坡,不得不读一下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林语堂先生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是啊,像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真是世间难有的,可他那多舛的命运也是世间无人能比的。苏东坡曾写诗自嘲道“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就是这样一个永远在被贬之路上徘徊的诗人,却拥有着常人所不能有的乐观情怀,可以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或许,正是这种乐观的情怀成就了他在诗词上的地位,而每一次被贬他也都能找到心灵的归宿。

  苏东坡的传奇人生,大概应是从乌台诗案开始的,诗案之前,苏轼的人生可以用*淡无奇来形容,尽管在仕途上也颇有些作为,但和他这命途多舛的一生比起来还是算不得什么的。诗案之后,苏轼便从此开启了另一番不同凡响的生活。

  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爆发,苏轼首当其冲,自此之后苏轼便踏上了被贬之路。首先被贬去的地点是黄州。黄州之前,东坡的才情多用在仕途上,抒发对对北宋时局的种种看法,尽管仕途不甚如意,却依然意气风发;黄州之后,苏轼在心性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开始品味生活,探索人生,在诗词上也渐渐表现出豪迈洒脱的情怀和淡泊豁达的境界。至此,东坡居士才横空出世,可以说黄州是苏轼人生的一大重要转折点,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都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归临皋》、《定风波》、《赤壁赋》等等。随后,苏轼有短暂的一段“东山再起”的时光,只是好景不长,元�v九年(1094年),苏轼再一次被贬,这一次却是遥远的广东惠州。可苏东坡永远是苏东坡,他那豁达的胸怀让他在惠州生活地依然有滋有味,他曾作诗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由此可见,他在惠州的生活倒也是潇洒有趣的,只是这种潇洒有趣在当时的某些小人眼里却是不可饶恕的。终于,这一次他被贬到了遥远的海南岛上的儋州。此时他已年过花甲,如此老人,翻山越岭,跨越大海,其中艰辛不言而喻。公元1100年,皇帝大赦天下,六十三岁的苏轼终于可以回京了,只不过这一次他再也没有机会回去了,也没有机会再见到情深义重的弟弟了。公元1101年,苏轼病倒在常州,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就这样,一代文豪,就此陨落,世间再无苏东坡此人。如此伟大的诗人就这样静悄悄的离开了人世间,走得那样寂静,那样令人黯然神伤。临终之前东坡曾说“我*生未尝未恶,自信不会下地狱。”是啊,这样一位富有人文情怀,而又悲天悯人的道德家又怎会下地狱,只有天堂才是他最终的归宿。

  读完《苏东坡传》,跟着作者走完他这富有传奇性的一生,真的感触颇多,不仅为他那充满人生哲理的诗词折腰,也为他那坎坷的一生感慨。

  人生就是这样,变幻无常,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刻将会发生什么,唯有好好做好自己,活在当下才是正道。

  几个星期前,我带着云朵回她姥姥家,闲暇时,我和母亲谈起村子里的人和事,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一位胃癌晚期患者。今年秋天,国庆节放假我回家的时候还见过他。那时他站在街上与左邻右舍谈笑风生,微笑长挂嘴边,好不快乐。短短两个月,已然物是人非。我没有再见过他,只是听我父亲说起,病榻上的他已瘦骨如柴,面色萎黄,提不起任何的精神,因为家里原因他没有接受任何的治疗,如今,精神防线崩塌,自然也就活不过多长时间。两天后他与世长辞,结束了短暂的人生。很突然,几个月前还生龙活虎的一个人就这样没了,也很痛心。

  生活就是这个样子,难以捉摸,永远没有人会知道下一秒将发生什么事情,那么,年轻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虚度时光呢?

  以前,我总在想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很迷茫,一直找不到答案,直到一七年结婚,一八年生子,我才找到人生的意义。不光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存在着,还是作为一名孩子的母亲存在着。以这样重大的意义存在着,我不得不好好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变得优秀,让自己更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母亲。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的人生设定一个合适的理想或者目标,并为之付出相应努力;同样,我们也应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如此,才不枉此生啊。

  最后,还是希望用苏东坡的一首词来作结语。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e纹*。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精选二十篇)(扩展6)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五)份

  苏东坡传作者介绍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苏东坡传主要内容

  《苏东坡传》讲述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性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苏东坡传读后感

  似乎世人对苏东坡的评价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词汇莫过于“旷达”。很多人认为苏东坡是为舞文弄墨而生的。然而,究竟是苏东坡的这种旷达天性造就了他独特洒脱的文风,还是他无与伦比的文学才能以及他对文学的热爱塑造了他旷达的价值观人生观?

  苏东坡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文学创作,快乐时,悲伤时;在温馨的家庭生活中,在颠簸险阻的路途中;意气风发时,遭遇贬谪时……大部分文字茂盛而充满生机,然而小部分则是忧郁的,带有一丝凄凉。事实上,写作是一种非常好的精神宣泄方式,无论针对怎样的情感。快乐的事被记录下来,变成美好的记忆;痛苦的事被记录下来,再次翻阅的时候,就觉得也没有什么了。苏东坡能给世人留下如此旷达如此乐天派如此会享受生活的形象,跟他创作的*惯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文学才能与对文学的热爱造就了他被传诵千古的人生。

  孟子说:“五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文章的确就总有那么一种“浩然之气”。个人的性格总是会造就不同的文风,巴尔扎克的文章就总是诙谐浪漫;屠格涅夫的文字大多就是灰白色调的。东坡亦是如此,旷达的性格造就出一手潇洒。欣赏东坡的文字,总能感到人与自然的那种和谐统一,万物间那种微妙的联系。置身于尘世间,一切悲喜又算是什么呢?

  谈完了苏东坡个人的`问题,该谈谈他与我们的联系了。我们中也许几乎没有人需要承受东坡所承受过的那些痛苦——最有才华的人遭受最大的屈辱,然而为何东坡能坦然地面对生活,而我们中的许多还在叫苦不迭呢?

  对与这个问题,就能把文章开头提出的两个话题与这个现实问题融合到一起去了。为什么东坡能拥有旷达的人生?因为他有信仰,有寄托,只不过他更多地是将灵魂寄托给了文学。人在困苦的时候总需要排解,能用文字排解自己的忧愁,实在是高明之举。苏东坡有个非常有名的段子,说是与一群客人一同乘船时遇上了大风浪,所有人都惊恐不已,唯有东坡镇定自若地在那里*字练文。别人问他原因,他只是说,反正现在生死不能有自己左右,那么为何不静下心来弄弄文呢?由此我们可见文学这个寄托帮助东坡超越生死,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事实上,也许世上再无苏东坡。然而我们也可以拥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依托。对于东坡来说,*字、文学创作、为百姓操劳是他的天职,是他最热爱的事业,因此他无论在何方,对于这几项都是乐此不疲的。人们成天说要做自己喜欢的事,然而真正在做自己喜欢的事的又有几人呢?剩下的不外乎是两种,不知该做什么的,与做了自以为喜欢的事的人。第一种总是被称为没有目标,第二种则称之堕落。事实上,也许是这个世道导致我们无法再拥有苏东坡,若是苏东坡在当下,一定会被认定为不求上进安于现状没有目标。然而在当今,什么才是目标?目标就是要创业,要发家,要当权吗?总有一些说法,说是我们先做必须做的事,再做应该做的事,最后做自己想做的事。对于这些说法,我们的必须理解“必须”“应该”与“想做”的关系。真正想做的事,真正能使人快乐的事,绝不会是会拖累人前程的事,真正去追求自己热爱的事,就能成就旷达的人生观。就像真正的爱情是绝不会带给人灾难,在茫茫人海中遇到100%的男孩或女孩,早就是上天的恩赐了。真正想做的事,永远是真正的动力,因此,“应该做的事”与“必须做的事”,全都该是为它服务的。你的应该,不是别人的应该;你的必须,永远都不会是所有人的必须。在我看来,东坡教给我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上天赐予你的独一无二的才能,因为它必定存在,也许只暂时隐藏了起来。假如苏东坡不坚持他最喜欢做的事,而是夜夜在书房内哭丧着脸,日日上书请求皇上开恩,那么我们的历史与文学就会因为少了他而可悲。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史在时光的沙漏中一点一点溜走,渐渐被掩埋,当我们回首时,已经了无痕迹。然而当我们真正去聆听和抚摸这尘封的记忆时,却总有那么一个名字在浩瀚的历史天空中响彻回荡。

  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却带不走这样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为人所传诵,为人所敬仰,为人所品味的名字——苏轼。

  苏东坡永远是一个谜。他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大文豪,一个月夜徘徊者……而这并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苏东坡一生坎坷,纵然历“乌台诗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苦痛,“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何等洒脱。“一蓑烟雨任*生!”这是何等坦然。苏东坡昂然挺立,捋须而笑,他的心灵完全向自然敞开,承受灵性的诱惑,以心灵的真实来体验生命的过程。

  但正像林语堂称其为乐天派一样,似乎是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苏东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林语堂评价苏东坡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词奔放灵动,豪放不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

  他至情至性。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对他情深厚重,妻子对他关爱有加。 他热爱生活,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以传后世。

  他的一生似一阵清风。

  苏东坡一生都追求着这样的浩然正气,他不偏执,不狭隘,在王安石**掌权时,在各

  地都积极推行新法时,苏东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来指责新政,结果被贬谪;而在新法被全面废除时,他依旧没有严格执行,他留下了他认为对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贵所不容。但是一代大师终于还是走了,走在了北归途中,但即是面对死亡,他走的依然坦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来生。此心安处是吾乡。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是的,苏东坡为文人留下了千古标杆,他为世人留下了至情至性的灵魂。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所谓华美靡丽的风格,可是说就是堆砌艰深难解之辞藻与晦涩罕见的典故以求文章之美。

  ·深深印在他写的每一行诗上,正如我所看见的他那两幅墨竹上那乌黑的饱墨之光。

  ·在势如奔马的狂波中逆流而上,在沿江的岸边一步步俯首躬身向上跋涉而行。

  ·苏东坡正在思索人生的劳苦,忽然瞥见一只苍鹰在天空盘旋的那么悠然自在,似乎丝毫不为明天费一些心思,于是自己盘算,为了功名利禄而是文明的生活受到桎梏镣铐的枷锁,是否值得?在高空飘逸飞翔的苍鹰正好是人类精神解脱后的象征。

  ·此一巨大的扁圆石头,呈苔绿色,背上满是晶莹的小水珠。青蛙尾尽处为一石洞,其中发出清脆的潺湲之声。

  ·苏东坡这时轻松愉快,壮志凌云,才气纵横而不可抑制,一时骅骝长嘶,奋蹄蹴地,有随风飞驰,征服四野八荒之势。但是弟弟则沉默寡言。父亲则深沉莫测,对事对人,一概不通融假借,因此处世则落落寡合,将身旁这两匹千里之驹,随时勒抑,不得疾驰而奔。

  ·苏堤和西湖之与杭州,正如美女花容月貌上的双眸。我常想,倘若西湖之是空空的一片水——没有苏堤那秀美的修眉和虹彩般的仙岛,一画龙点睛增其神韵,那西湖该望之如何?几百年来的中国游客,春季到来之时,向西湖蜂拥而至,度蜜月者,在湖上泛舟垂钓,或在垂杨之下的堤上散步,以消磨时光。有名的西湖十景包括东岸上的柳浪闻莺;另一景是在湖上的小岛上,由苏东坡兴建的,叫“三潭印月”。的确是,湖的四周没一个角落不使游客觉得美丽出奇而感到荡气回肠的,晴天也好,在与众也好。

  ·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样,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因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好多困难。就好像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倚床听儿子读书,现在苏洵也同样倚床听他两个儿子的悦耳读书声,他的两眼注视着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个猎人射了最后一箭而未能将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儿子再射一样。孩子的目光和朗朗之声使父亲相信他们猎取功名必然成功,父亲因而恢复了希望。

  《苏东坡传》被誉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在林语堂笔下,讲千年前的苏东坡的故事娓娓道来,这是一位豁达乐观的智者,天才横溢,是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伟人,随着林语堂的笔触,一个生动形象的苏东坡向我们走来。

  中国文化史上,苏东坡无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对于诗词、文赋、书法、绘画,苏东坡几乎无一不精,无一不能。散文方面的“唐宋八大家”,苏轼位居其列。宋词方面有“苏辛”之说,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书法上宋四家的“苏黄米蔡”苏轼排名第一,行揩《前赤壁赋》、行书《黄州寒食帖》享誉书史。苏轼的画是文人画的典型代表,他明确提出“诗画一律”的概念,林语堂评价说:“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

  从人生经历上看,苏东坡的遭遇坎坷、磨难深重,亦十分罕见。“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33岁时苏东坡一度进入中央**的中心,但很快由于政见不合,他便开始了大半生的颠沛流离,但一生也未能逃离波谲云诡的政治漩涡。35岁时他正当盛年,被贬往杭州任通判,从此开始了恶梦般的贬谪流放生活,按时间顺序大致排列如下: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颖州、扬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这个路线图总的趋势是离政治中心越来越远,而离黎民百无耻政客的中伤、流言、攻击、陷害,他不屑反驳与回击,只是莞尔一笑,然后收拾收拾行李奔赴下一个流放地。在惠州的松风阁流连漫步时,他想到的是“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能放下的是个人恩怨以及功名利禄。而百姓万民之忧乐却总是挂在他的心间。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减免租税、**冤情、为民**……每到一地,苏东坡总是造福一方。所以,林语堂称他是“百姓之友”。他把任何一个流放地都当作文化传播的场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西湖因东坡而灵动,而“苏堤春晓”成为西湖十景之首。他把长江边的荒僻之地黄州打造成一座文化高地,“东坡赤壁”由此名扬天下。惠州的“玉塔微澜”、徐州的“放鹤亭”、扬州“三过*山堂”,莫不浸润着苏东坡的旷世情怀。

  每个人骨子里都有这样的情结:想拥有一两知己,既不是夫,也不是妻,更不是情人,而是居住在你精神领域里,一个可以说心里话,心灵取暖的人。正如鲁迅所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世当以同怀视之。所以俞伯牙得钟子期、管仲得鲍叔牙,都是三生有幸的。在这世间,他们的精神不再孤苦无助,反倒多了一丝只知己间独有的默契与快乐。然知己于当世倘不能得,唯有等待,哪怕历史悠悠,待洗尽铅华之后,总有一人会在彼岸,*于天地,净水烹茶,静候斯人。正如陶潜静候苏东坡、而苏东波则静候林语堂般,明明纵跨千年,面色陌生,却在茶色俨俨,雾气迷蒙中,似遇见了多年不见的老友。这样的.隔世知己,一颦一笑间熟悉又默契,让人心神顿时舒坦。

  为死人立传,写“死”容易写“活”难。泛读历史上的人物传记,大都生硬乏味,评述公式化。为名利而书者,自然粗糙造作,他们硬生生的将人写“死”了。而另一波立传者,似乎看到了将人写“死”后的无趣,于是更重传记的情趣表达,乃至文学趣味全面压倒了史实精神。这样做的后果,确实为我们呈现了一位活灵活现的名人大家形象,只是这名人早已是立传者笔下精雕细刻后的文学人物,这名人的名字是要加引号的。

  能将文学趣味与史实完美结合,不失偏颇的传记文,古有司马迁的《史记》、今有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和唐明浩先生的《曾国藩》。司马迁撰写《史记》,在查阅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又“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故所著之书兼具史学与文学价值。今人要写活“死”人,一方面要有好的文字功底,充足的史料,另一方面还需立传者对人物兴趣颇浓,至少在精神上,两者有共鸣,甚至是知己。唯此,立传者才会竭力去了解人物的所有方面:才华、作品、喜怒哀乐。并为其忧乐,伤怀,真真写出金圣叹所言的“借他人生*,作我一片眼泪”的境界。

  《中国文学史》独有一章记叙苏东坡,且多数是颂扬他的文学功绩。然史学上的苏东坡是单调片面的,稍微认真钻研,就会发现,苏东坡这个人的内涵实在太丰富了。林语堂在记中说:他是一个太有性情、太多才多能的人。他既是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还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还是一个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仅仅这些仍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为了写活苏东坡,他读过苏东坡的札记、七百首诗及八百通私人书简,参阅了的书籍资料多达一百二十四种。是的,林语堂可以说是今人最了解苏东坡的,这种了解是孜孜不倦,饶有兴趣的。如同热恋之人,总会想尽办法在对方身上极力的探寻与研究,以便知其喜好,对症下药,达到心灵与精神的完美契合。正是因为林语堂对苏东坡的了解,所以他笔下的东坡,拥有着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数见的。

  东坡精于古典文化,儒释道娴熟于心,并在其身上完美的融合体现。儒家的入世思想是“主心骨”,激励他对功名孜孜追求,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逆境之中,老庄哲学、佛理禅趣是他的“宽心药”。于宦海沉浮,人生挫辱中,他清楚的看到政治斗争中不可避免的阴暗,卑琐和险恶,感受到人生的无奈。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又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正是儒释道三者的融合才成就了他的风光霁月,使他高高超越了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

  东坡喜作画、好书法且自成一派;他善作诗词,嬉笑怒骂,喜怒哀乐皆可入墨。不论是“奋厉有当世志”的希冀,还是“朝廷清明而天下治*”的向往,无不体现了崇高的事业追求与家国情怀。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离奇凄艳,充满令人迷惘的音乐之美,对亡妻的一片柔情与厚意尽显。

  林语堂先生评价苏东坡属于“不忙不快乐”的那一类人,我分外赞同,尤其体现在为官期间。他恪尽职守,爱民如子;关爱囚犯,帮助窘迫书生;替百姓治理河道,兴水利工程。时逢大旱,为了替百姓求普降甘霖,他斋戒沐浴,亲写祈雨文,虔诚备至。任职颍州八月有余,时值荒年,东坡亲眼目睹了难民流离,遍野哀嚎。夜不能寐,总想着对那些难民得帮助他们一点。他一针见血的指出了社会“丰凶皆病”的罪恶本质,甚至宁愿冒着再次被贬谪的风险,仍要站出来指摘王安石变法的恶果,多方努力,一番作为除疾救民。这样的苏东坡虽饱经忧患拂逆,颠沛之苦,却更趋旷达洒脱,心忧黎民。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苏东坡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拥有一颗别样的禅心。

  林语堂先生不愧为东坡的铁杆粉,对东坡最为了解。他得了东坡精神之髓,故《苏东坡传》一书写的深情饱满,评价独到简练,字字穿透我心。我想,字字珠玑的背后,必定是他对东坡的钦佩与钟爱。苏东坡生前能活得尽才尽气,死后亦有林语堂这样的知己写书立传,何其有幸!

  传记文妙笔生花如此,也就无怪乎本书被评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