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怎么写(精选10篇)

首页 / 读书笔记 / |

  读书笔记怎么写 1

  《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读后感:

  话说唐僧与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踏上了漫漫取经之路。其中三打白骨精非常精彩、耐人寻味。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变成少女,老媪和老翁,接二连三来欺骗唐僧,而唐僧善与恶不分一再上当,幸亏有孙悟空的.金晴火眼识破妖怪及阴谋。唐僧却执迷不悟反而把孙悟空赶走,险些被白骨精吃掉。每次读这回文章,我都是又开心又生气。开心的是白骨精虽然狡猾,但每次都被孙悟空识破打败;生气的是忠心的孙悟空每次都被唐僧冤枉。但是,我要说:孙悟空,你真棒!因为你不仅武功高强,而且为了除恶可以赴汤蹈火,不怕受冤枉受委屈,即使被唐僧念紧箍咒,也要把妖精消灭,你是坚持自己信念的英雄!

  读书笔记怎么写 2

  今天,我看了一本小说——《城南旧事》。这本书上面写的是林海音她小时候在北京城南的一些有趣的故事。

  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人们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和人世间复杂的情感。里面写了《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其中,《惠安馆》讲了一个叫秀贞的阿姨,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来大学生被警察抓去,秀贞生下的女儿又被家人丢弃,生死不明,人也变得疯了,当我看到英子和秀珍一起玩的时候,我真担心秀珍会不会做出伤害英子的事,看到英子帮妞儿和秀珍母女重逢的`时候,还将钻石手表和金手镯送给她们当盘缠去找妞儿的爸爸,此时此刻,我真为英子感到骄傲,我也感到奇怪:别的小朋友都怕秀珍,可是英子为什么不怕?看到最后我才知道,那是因为英子有一颗善良宽容的心。

  小英子的童年很真实、很纯朴、很温馨,虽然她有时和我们一样不懂得人世的悲欢离合。最后,让我们向英子学*,有一颗善良宽容的心吧!

  读书笔记怎么写 3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成语故事》的书,他是围绕着一个成语来说的一个故事,最后把成语的意思写在最后一段。比如说: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写了楚襄王当上了国君很开心,整天吃喝玩乐,敌军打下了都城,在内的不少土地也被占领了,他还沉迷在享乐之中,到快要攻入城池,他心里才后悔万分,于是他去请回庄辛向他道歉,希望可以挽回局面。庄辛告诉他只要把破掉的羊圈赶紧补上就不算迟,只要齐心协力,还是有希望的。楚襄王最后用了庄辛的方法,终于收复了大部分的地盘。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在收到损失之后,要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

  杨时和游酢去请教老师,游酢要敲门时,杨时说:“让老师在休息一会”,于是他们便在外面等候,不一会儿,下雪了,越下越大,他们的身上挤满了雪,当老师推开门看见大雪中屹立着杨时和游酢时,感动得说不出话来。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以颂扬尊师敬道的可贵精神。

  这两个故事让我记忆很深,因为这两个故事让我知道了两个道理,第一个是:我们在学*时,如果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要尽力去补*;第二个是:要尊敬老师。

  这本书真好看,又能让我们知道许多道理,还可以让我们了解历史故事,所以我建议大家都去买这本书。

  读书笔记怎么写 4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叙述了1941的秋天,五位抗日英雄胜利地完成了阻击敌人,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转移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弹尽粮绝,就要被敌人俘虏时,毅然跳崖,以身殉国,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乐章。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秋天吧。狼牙山五壮士向我们展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将光照千秋,将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肩负起新的使命。

  读书笔记怎么写 5

  1、做标记:最简单的读书笔记,就是在读书的时候,读到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的时候,采用自己的一套符号来画出重要内容,以便自己在复*的时候能够快速的找到重点,这种笔记的方法比较适合学生学*课本的时候。

  2、做目录:目录的主要内容就是【书名】【作者】【重点内容】,书名和作者就不必解释了,关键是重点内容,由于这是一个目录式的笔记,所以重点内容只要是几个字概括一下即可,一般适合泛读的时候使用。

  3、摘抄:摘抄也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读书笔记,读书的时候读到精彩的地方,或者读到一些自己认为有用的地方,将这段文字抄下来,注明书名和作者,这么做是为了以后复*用,并且可以根据书名和作者快速的找到原著。

  4、提要:提要用简短的话来总结书中某一段落的内容,有时候我们要求对每一段的内容写一个提要,只要一两句话即可概括其内容,不必写的很繁琐。下图中红色背景的文字就是提要。

  5、提纲:提纲和提要有些类似,但是提纲是概括一篇文章的内容,而提要只是概括一个段落的内容,因此提纲比提要内容多且完整,而且提纲要能解释各个章节和段落之间的关系,所以提纲有时候是以图表的方式来呈现,不过提纲和提要都要求尽量简短明了,让人一看就明白。

  6、心得:有时候也叫读后感,心得和提纲有些相似的地方,都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但是心得更多的是些自己的想法,具有主观性,而提纲写的都是文章中的内容,不要加入自己的想法,当读一些学术论文、有哲理的故事的时候可以写一些心得,记录下自己的想法以便日后用到。

  7札记:札记是最复杂的可以看作是提纲和心得的综合,有时候还要插入一些摘抄,还可以对文章的写法进行评论,总之写札记不仅仅费笔墨而且费脑子,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笔记,应该是对学*到的内容的再创作,

  以下是unjs读书笔记网为您提供的《读书笔记300字》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书笔记300字范文一:《老人与海》读书笔记300字

  从古至今,无数人都渴望成功,但在追逐成功的道路上,又有多少人因畏惧失败,半途而废。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本书中,耄耋老者与磨难作斗争的那股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一位穷困的老人长年孤独地在海上打鱼,但总是一无所获。终于有一次,他钓到了一条大鱼,不料在返回的路上却遇到成群的鲨鱼。可他并不向鲨鱼屈服,使出浑身解数与鲨鱼搏斗。最后,老人筋疲力尽、伤痕累累,鲨鱼吃光了所有的鱼肉。老人拖回去的只是一副大鱼骨架。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慨万千。虽然最后老人只有“一幅光秃秃的鱼骨架”,但他也会无怨无悔,因为他奋斗了、付出了,奋斗的过程同样很精彩。这正如老人所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却不能打败他。”这种永不言败的精神激励并感动着我们每个人。

  读书笔记300字范文一:《水浒传》读书笔记300字

  读完《水浒传》一书,给我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作为祖国的教育者,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的后代培养成为新一代人才,以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更富强昌盛的国家。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读书笔记怎么写 6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文章一开头,作者朱自清先生就点明了全文的主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带着对时间的无奈与疑惑,朱自清先生抛去了这样一个值得人深思的问题,于是,全文就围绕着这问题展开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话令我印象最深了,好像时间匆匆流逝,没有丝毫声音,无声无息地溜走了。你还没有发现它飞快的脚步,它就像在和你玩捉迷藏一样,飞快地逃走,不留下任何痕迹。作者把那八千多日子都比喻成了针尖上的水滴,滴在浩瀚的大海中。八千多日子啊!二十年呀!就像针尖上的水滴和大海比起来,是那么不值一提,那么渺小,一转眼就飞去了……

  我不禁一下子有了紧张感:我的日子已经过去11年了,这11年里,我究竟干了些什么呢?粗粗算了算,如果我一天无所事事、发呆加起来有一刻钟的话,我这11年大约就无所事事了1004个小时,天啊!这是大约42天的时光呀!这42天,我可以详详细细地把《大国崛起――日本》看一遍,并做读书笔记;这42天,我可以背12000多个英文单词……我不禁为我浪费的时光后悔――这浪费的时间,可以学*多少有用的知识啊!这浪费的时间,可以干多少有意义的事啊!回首,这11年,就好像一眨眼的功夫,就好像所有的事都发生在昨天,我不禁悲伤起来――这匆匆流过的,这匆匆流逝的,是我们十分有限的生命啊!我不禁悲痛起来,这飞快跑过的,这永不回退的,是我们十分宝贵的生命啊!

  时间,生命,是经受不起你的浪费的,一生中,又有多少小时是你真正把握住,真正支配好的呢?所以,别再敷衍光阴了,别再虚度年华了,到头来,真正浪费的,是你自己啊!于是,“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我们能做的,只有学*,为国家、为世界尽力做贡献;我们能做的,只有帮助他人,为家庭、为人类排忧解难;我们能做的,只有展望未来,为生活、为明天努力奋斗与拼搏!

  我们的日子之所以一去不复返,是因为它想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一个绚丽、精彩的人生!

  读书笔记怎么写 7

  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出版。 内容简介 《新教育之梦》是文集的第一卷。《朱永新教育文集》由十卷组成,全书共分十章,分别为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和理想的父母。文后收录了《新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朱永新学术活动年表》。

  目录

  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为新世纪新教育而作(代自序)

  第一章 理想的德育

一、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二、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三、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

  四、理想的德育,应该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感人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

  五、理想的德育,应该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第 - 1 - 页 共 8 页,使其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堆视角,形成层次递进、不断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

  六、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能在学校的教育中安营扎寨

  七、理想的德育,应该教给学生自警、自诫、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惯

  八、理想的德育,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

  第二章 理想的智育

  一、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

  二、理想的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以人为本”,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

  三、理想的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让每个学生体验学*的成功,享受学*的快乐

  四、理想的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特长”的个性养成

  五、理想的智育,应该使教学活动走出分数的误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大情怀,使学生成为人

  类文明之火的传薪者

  六、理想的智育,应该具有开放性,注重实践性,与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相沟通,使学生关注窗外的世界、校外的天空

  七、理想的智育,应该让课堂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让课程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八、理想的智育,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学*工具,拓宽智育途径,让学生在网络世界的时空中

  第三章 理想的体育

一、理想的体育,应该能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在人生路逄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并能完善自我,体现人性之崇高

  二、理想的体育,应该注重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永不言殿,永不停歇,养成坚韧不拔的品质”

  三、理想的体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情怀和爱国情操,使体育活动成为德性养成的重要途径

  四、理想的体育,应该是注重培养学生遵守规别,学会公正、公*的观念,远离弄虚作假,形成诚实的品格

  五、理想的体育,应该培养学生坦然面对竞争和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和科学训练,养成健全的心理素质

  六、理想的体育,应该在注重体能训练的同时,为学生打开世界体育之窗,感受力与美的和谐

  七、理想的体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不把体育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而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发现自我,享受自我

  八、理想的体育,应该使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有机联系起来,充分利用杜区或民间的体育资源,同时向社会开放学校的体育设施,体现体育发展的社会化、生活化、终身化的趋势

  第四章 理想的美育

一、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自然美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让学生亲和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生命美育”,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

  三、理想的关育,应该是“生活美育”,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创速生活,做生活的强者与生活的主人

  四、理想的美育,应该是“艺术美育”,应谊引导和教育我们的学生热爱艺术,欣赏艺术,井具有一定的才艺。

  五、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立体美育”,应谊树立大美育现,形成立体化、网络化的美育模式,构建浓郁的美育氛围

  六、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示范美育”,它必须紧紧依靠具有审美素养的教师,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美丽的人生

  七、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精神美育”,应该注重通过美育让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拥有美的心灵

  八、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创造美育”,应该注重在美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创造的冲动与欲望,享受创造的快乐。

  第五章 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

  一、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注重在劳动中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让学生经常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与喜悦。

  二、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鼓励和教育学生从学会自我服务入手,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劳动*惯。

  三、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注重劳动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增强劳动的智力含量,引导学生手脑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施展。

  四、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在立足学校课堂教育的基础上,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并通过富有特色的劳技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劳技特长。

  五、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注重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内在联系,在劳技教育中“树德”、“增智”、“强体”、“审美”,形成学生良好品德和个性心理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六、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年龄差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课程和行为引导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计划、工作、社交等“关键能力”。

  七、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注重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作用,构建“大劳育”的教育体系。

  八、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有一支优秀的劳技师资队伍和一套具有实用性、特色性的课程教材,为实施劳技教育提供基本的保证。

  第六章 理想的学校

  一、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所有特色的学校。

二、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所有品位的学校。

三、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个富有人格魅力、有远大理想的校长。

四、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支创新型的、有活力的教师队伍。

五、理想的学校,应该拥有一批善于探索、具有良好*惯的学生。

六、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个面向所有学生的校本课程体系。

七、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个永远对学生开放的图书馆和计算机房。

  第七章 理想的教师

  一、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

二、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

三、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四、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

五、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六、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七、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八、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第八章 理想的校长

  一、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使命,具有奉献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校长。

  二、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珍惜学校的名誉胜过爱护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生命的校长。

  三、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不断追求自己人生理想和办学理念,具有独特办学风格的校长。

  四、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校长。

  五、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善于协调上下左右关系,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以促进学校发展的校长。

  六、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并能成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出色的组织者和身体力行者的校长。

  七、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能够给教师创造一个辉煌的舞台,善于让每一位教师走向成功的校长。

  八、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能够使学校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的校长。

  第九章 理想的学生

  一、理想的学生,应该是品德端正、善解人意、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

  二、理想的学生,应该是积极进取、敢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富有个性、富有自己独特见解和思想的学生。

  三、理想的学生,应该是自信自强,永不放弃,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永不低头,充满旺盛斗志和乐观精神的学生。

  四、理想的学生,应该是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特长的学生。

  五、理想的学生,应该是一个善于和人合作、善于和人相处,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受人欢迎的“人缘儿”。

  六、理想的学生,应该是有着扎实的基础知识、善于学*、勤于思考、有丰富的想象力,并掌握科学的学*方法,用最少的时间赢得最高学*效率的学生。

  第十章 理想的父母

一、理想的父母,应该是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努力培养孩子追求卓越、独立自主、持之以恒、勤俭节约等个性品质和良好*惯的父母。

  二、理想的父母,应该是永远保持年轻的心境,懂得把童年、童心还给孩子,让孩子轻松、自由、愉快成长的父母。

  三、理想的父母,应该是善于发现孩子天赋,善于挖掘孩子潜能,善于培养孩子特长的父母。

  四、理想的父母,应该是以大朋友的*等身份来对待孩子,而不是以长辈的身份来压制孩子和以棍棒的方式教训孩子的父母。

  五、理想的父母,应该是有着和谐家庭关系,能以身作则,一诺千金的父母。

  六、理想的父母是永远不对孩子失望,决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和鼓励,决不使用侮辱性批语的父母。

  七、理想的父母,应该是善于学*,具有教育理性和自觉,能够善于利用各种教育情景,富有教育机智的父母。

  八、理想的父母,应该是努力配合学校、社区对孩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从而促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父母。

  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

  教育需要机智,需要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

  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轻的心跳昂奋地工作;

  教育需要恒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与持久探索;

  激情、诗意、机智、活力、恒心使理想变为美好的现实。

  ── 朱永新

  风在水上写诗,云在天空写诗,灯在书上写诗,年轻人用热烈的青春写诗,教师用人格写诗。为了共同的教育梦想,我们出征吧,让生命和使命同行!

  读书笔记怎么写 8

  读书笔记的定义

  读书笔记一般分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几种,格式及写法并不艰深,心得笔记中的读后感有点麻烦,但只要懂得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要素的关系,就会轻松拿下,因为读后感不过就是一种议论文而矣。 觉得以失败告终,是因为你学而不用。很多应用文种只有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才能具体应用,而读书笔记属日用文类,应即学即用。 你猜:一定要说到头悬梁锥刺骨和萤囊映雪了吧?再不就要说书山有路学海无涯的话?总不至于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吧?你很聪明,并且对书敬畏而疏远。电视、卡通书和流行歌已经瓜分了你的心田,可 还想为书开垦出一亩三分地儿。

  读书笔记写法介绍

  读书笔记是人们在读书时为帮助记忆而写的一种应用文体。

  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学者都很重视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既是消化书本知识的有效手段,又可以积累有用的材料,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前人写的读书笔记,想谈三种写法。一种叫“提要钩玄”,一种叫“采花酿蜜”,一种叫“开山铸铜”。

  提要钩玄

  唐朝的著名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里讲他写读书笔记,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他读记事的历史书,把重要的事件摘记下来。他读哲理书,把主要论点摘出来。韩愈的读书笔记,有几篇还保留在他的集子里。有一篇《读〈鹖冠子〉》。引在下面,看他是怎样写提要钩玄的读书笔记的。其内容如下:

  《鹖冠子》十有九篇,其词杂黄老刑名。其《博选篇》,“四稽”、“五至”之说当矣。使其人遇时,援其道而施于国家,功德岂少哉!称“贱生于无所用,中流失舟,一壶千金”者,余三读其辞而悲之。文字脱谬,为之正三十有五字,乙者三,灭者二十有二,注十有二字云。

  他先写明这部书有多少篇,没有写作者是谁,什么地方人,因为无从查考,作者没有写出自己的姓名和籍贯。其次指出这部书的内容是讲什么的。这部书属于先秦诸子,先秦诸子分好多流派,所以指出“其词杂黄老刑名。”黄老就是道家,讲黄帝,老子的学说的;刑名就是法家。指出这本书的内容是道家兼法家。再指出这本书中的要点,有篇叫《博选篇》,里面提出“四稽”“五至”的学说,“四稽”指出从四个方面来考察,“五至”要达到五个要求,都是为治理国家打算的。韩愈认为他的学说很恰当,假使他被国君任用,用他的办法来治理国家,功效是不少的。又引了书中的话,说有的东西被看轻,由于没有利用它。

  比方一个大葫芦,大家看不起它。要是在大河中船翻了,抱了大葫芦就可以救命,这时候一个大葫芦就价值千金了。韩愈反复读这些话,引起了悲哀。书里用大葫芦来比人才,人才弃而不用,所以被看轻,韩愈因此悲哀。韩愈又改正书中的文字脱误,改正三十五个字,把颠倒的字勾过来的有三处,涂去的错字二十二个,旁边注明改正的字的有十二个。

  从这篇里我们看摘要的读书笔记是怎样写的。不是把一本书的要点记下来就算。先记下这本书有多少篇,内容主要讲什么的。再记下其中的要点是什么,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写出自己的意见。还摘出其中精彩的话,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提到改正书中文字的脱误。从“三读其辞而悲之”看,“三”字虚数,表示反复读。可见韩愈碰到其中精彩的话,不是看过就算,是要反复读的。

  这就是韩愈写的摘要的读书笔记。里面确实摘记了要点,但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包括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还要对全书的内容作概括的说明。那就不光把一本书读过就算,读后还要思考,从全书的内容到精彩的篇章,到精彩的话都要考虑,直到对书中的错字都不放过。从这里,我们既可以学*怎样写摘要的读书笔记,还可以学*他是怎样读书的。

  采花酿蜜

  蜜蜂采花中甘液酿成蜜,不是采一棵花的甘液所能酿成的,是从多种花中采集来的。有的读书笔记,是作者读了好多书,通过比较研究才得出的一种看法,好比蜜蜂酿蜜,这样的读书笔记写得比较精彩,不同于一般的看法。像朱熹的《朱子语类》:

  渊明诗,人家说是*谈,据某看他的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自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谈的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又龚自珍《己亥杂诗》:

  陶潜酷拟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谈,二分梁甫一分骚。

  读书笔记有各种形式,前面举的摘记是一种;这里举的是别的两种,一是随笔式的,一是诗。随笔式的只写出自己的意见,不必记下书名卷数等,主要把自己对书的意见写下来,用诗的形式来写更不必记书名卷数等了。

  上面举的朱熹的一段话,龚自珍的一首诗,实际是写出了对陶渊明诗的读后感,所以也作为读书笔记来谈。“渊明诗,人家说*谈”,说明他看了别人讲陶渊明的话,都说渊明诗是*谈的。“据某看他自豪放”,他读了渊明的诗,跟别人的看法不同,认为*谈是表面,骨子里是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自觉耳”,他也读了许多豪放的诗,经过比较,他认为渊明诗的豪放跟别人的豪放不同,他的诗的豪放不显露。

  也有外露的是《咏荆轲》一篇。他这个论点,是读了别人论渊明的诗,用渊明的诗来检验;读了别的豪放的诗,用来跟渊明的诗作比较;才能得出来的。他不光看到渊明诗表面上的*谈,还看到了从《咏荆轲》诗里看出了他的豪放。再来看他写的别的诗,才看出透过表面的*谈,骨子里是豪放的,即从诗里看到渊明这个人的性格来。这正象蜜蜂采花酿蜜那样,是读了很多书,通过比较研究才得出来的。

  龚自珍的诗主要是采用了朱熹的论点,但又补充了新的论点:一是用诸葛亮的豪放来同陶渊明的为人作比,二是赞美渊明的品格的高超,三是用诸葛亮的《梁甫吟》和屈原的《离骚》来同渊明的诗作比。在这里,说明龚自珍不光读了陶渊明的诗,还读了陶渊明和诸葛亮的传记,了解了两个人的性格,还读了诸葛亮的《梁甫吟》;还研究了历史上品格高超的人,经过比较,才写出这首诗来。说“万古浔阳松菊高”,那是因为陶渊明是浔阳人,是爱松菊的。他在《归去来兮辞》说“抚孤松而盘桓”,他在《饮酒》里说“采菊东篱下”,菊和松又是用来象征高洁的品格的。说这句话,说明他把陶渊明跟历代的高人作过比较。

  他又用屈原的《离骚》来同陶渊明的诗比,看出陶渊明的豪放,跟诸葛亮比较接*,占有的成分多些;跟屈原有距离,占有的成分少些,那因为屈原投江自杀,渊明没有那样忿激,比较达观。他跟诸葛亮也有不同,那因为渊明不象诸葛亮那样能建功立业。不论他的衡量是否恰当,总之是象采花酿蜜那样,读了很多书,通过比较研究得出来的。

  开山铸铜

  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是读书笔记的巨著。他在《与人书十》里,谈到有两种书:一种是收旧钱称做废铜来铸新钱,既是粗制滥造,又毁坏了好的旧钱。一种是开山采铜矿来炼铜。他的《日知录》,一年来“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然庶几采山之铜也。”毁旧钱来铸新钱,大概指把旧书剪剪贴贴编成新书,开山铸铜,大概指从许多材料中发掘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假使说,采花酿蜜主要指文艺方面的研究说的,那么开山铸铜主要是指学术方面的研究说的。这里引《日知录》中的《正始》条。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日: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贵焉耳矣。……

  《日知录》写的读书笔记,称为开山铸铜,往往引了不少书,从中取得一个结论。要是把所引的书都抄上,太多,不合适,只好节引一个结论。顾炎武从不少材料中得出这个结论。他说的“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所以只是那个朝代的君臣的事,是那个朝代的官号要考虑的,“肉食者”指官吏。

  读书笔记主要形式

  1、摘要式读书笔记

  摘要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摘录要有选择,以是否有用作为摘录的标准。摘录式笔记可分为:

  (1)索引读书笔记

  索引读书笔记是只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的笔记。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如果是书,要记册、章、节,如果是期刊,要记期号,报纸要记年月日和版面,以备日后查找方便。例如:庄照:《也谈为谁立传》,《光明日报·〈史学〉》

  (2)抄录原文读书笔记

  抄录原文读书笔记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段落等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摘抄原文要写上分类题目,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

  2、评注式读书笔记

  评注式读书笔记不单是摘录,而且要把自己对读物内容的主要观点、材料的看法写出来,其中自然也包括表达出笔记作者的感情。评注式笔记有时对摘录的要点做概括的说明。评注式笔记有下列几种:

  (1)书头批注

  书头批注,是一种最简易的读书笔记作法。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笔在字句旁边的空白处打上个符号,或者在空白处加批注,或者是折页、夹纸条作记号等等。这种笔记方法不但对书中的内容可以加深理解,也为日后查找提供了方便。

  (2)提纲

  提纲是用纲要的形式把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论点、论据提纲挚领地叙述出来。提纲可按原文的章节、段落层次,把主要的内容扼要地写出来。提纲读书笔记可以采用原文的语句和自己的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来写。

  (3)提要

  提要和提纲不同。提纲是逐段写出来的要点,提要是综合全文写出要点。提要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写出读物的内容。提要除客观叙述读物内容外,带有一些评述的性质。

  另一种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梗概作简要的说明。

  (4)评注读书笔记

  评注读书笔记,是读完读物后对它的得失加以评论,或对疑难之点加以注释,这样的读书笔记叫作评注笔记。例如鲁迅读《蕙櫋杂志》中的一段:清严无照《蕙櫋杂志》:西湖有严嵩和鄂王《满江红》词石刻,甚宏壮。词即慷慨,书亦瘦劲可观,末题华盖大学士。后人磨去姓名,改题夏言。虽属可笔,然亦足以惩奸矣。

  案:严嵩篇和岳飞词,有如是作为,后人留词改名,有如是自欺,严先生以为可笔而又许其惩奸,有如是两可。寥寥六十字,写尽三态。(鲁迅《集外集拾遗·书苑折枝(二)》)

  (5)补充原文读书笔记

  补充原文的读书笔记,是在读完原书或文章之后,感到有不满足的地方进行补充。需要注意的是补充原文不是随意地加以补充,而是要围绕中心思想加以引申或发挥。

  点击下一页更多阅读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相关内容

  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

  3、心得式读书笔记

  心得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之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的一种笔记。它有如下几种:

  (1)札记

  札记也叫札记,是读书时把摘记的要点和心得结合起来写成的。这种札记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长可短。

  (2)心得

  心得笔记也叫读后感。读书后把自己的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这些读书笔记,可以写读书时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写对原文的某些论点的发挥或提出批评、商榷的意见。写这种笔记,一般是以自己的语言为主,也可适当地引用原文。

  (3)综合读书笔记

  综合读书笔记是读了几本或几篇论述同一问题的书文后,抓住中心评论它们的观点、见解,提出自己看法的笔记。

  上述三种类型的读书笔记,不论采用哪一种类型,目是都是为学*、工作、科学研究和写作服务。作笔记时开始可采用摘要式,以后读书多了,有了比较,产生了看法,就可以写译注式,至于心得式是更进一步了,它是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

  归纳小结:

  作读书笔记不仅能提高阅读书、文的效率,而且能提高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通过学*和实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图书馆的作用,不但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

  读书笔记举例说明

  小时候的海伦(就是作者)是一个聪明又活泼的女孩,6个月就可以说一些简单的话语,刚满周岁就会走路了。总之,她比一般的孩子要乖的多,也好学的多。然而好景不长,幸福的时光总是结束得太早,在一个充满知更鸟和百灵鸟的悦耳歌声,而且繁花盛开的春天,在一场高烧之后,海伦失去了听力与视力,随之而然的又不能说话了。这三样东西,是人生中必要且不能缺少的。如果失去了这三样,对一个常人来说,等于失去了生命的乐趣。如果你是海伦,给你三天时间,你会去干什么呢?如果我是她,一定活不下去了。再大的动力与再大的鼓力,也照不亮我心中那颗又阴又暗,又冷又湿的心。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样活着,生不如死,还是早一点儿结束算了。

  然而,海伦的做法与我的想法恰恰相反。她一生度过了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而且,正是这位又盲、又聋、又哑的女子,竟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成就啊。但是,毕竟,这惊人的成就是离不开她自身的努力的。与她相比之下,天壤之别啊,我真是自愧不如啊!

  海伦可以创造这些常人无法想象的奇迹,全靠她有着一颗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心。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自己那颗炽热的心,用自己那伟大的爱,去拥抱美好、充满生机的世界,以惊人的毅力与困难作战,终于,她战胜了生命的挑战,张开了心灵的眼睛,有了信心与希望,走出了寂静与黑暗。最后,她又把那双慈爱的手——伸向了全世界! 海伦从又瞎又聋的女孩成了举世文明的作家,经历多少坎坷啊,可她从没有退缩,而是勇往直前,毫不畏惧地面对困难,去战胜它,跨过它。

  一个又瞎又聋的人能做到,更何况我们是一个没有缺陷的人,没有理由做不到啊!一些同学很自卑,说自己笨,人人都是*等的,没有天才,也没有笨蛋。天才和笨蛋是取决于这个人有没有决心学*,有没有毅力坚持下去,这才是最重要的。人生的路途坎坷、崎岖,就看你有没有信心和毅力去把它踩在脚下,一步一步登上成功之路。 我们每一个人时刻都在描绘着自己的人生画卷,只有奋斗,只有自强不息,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鲜亮光耀的色彩,我们的生活画卷才会闪光。

  读书笔记怎么写 9

  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或是对书中的名言警语、新颖材料进行摘录抄写,或是对书的内容要点进行归纳,或是随后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些摘抄、归纳和心得体会的文字,都叫读书笔记。这是常用的一种应用文体。

  为什么要记读书笔记?

  首先,它可以帮助记忆。知识越丰富越好。知识的丰富是由积累而形成的;读了就忘,知识是丰富不起来的。必须记住,读书笔记便是帮助记忆、积累知识的最好途径之一。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就说明记笔记能帮助记忆。

  其次,记笔记也是积累知识的一种好方式。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说,阅读时必须记笔记,才能积累知识。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就是一部读书笔记式的作品。

  第三,记读书笔记还能帮助提高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综合归纳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是一种手脑并用、阅读和写作结合的综合训练。

  从以上三点看,都应重视写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怎么写 10

  《死水》绝不是闻一多最好的诗,然而是他调子最抑郁的一首。究其原因,不过是“梦想破灭”四字而已。但他的梦想,果真破灭了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在《死水》之外找答案。闻一多的个性是如火的热情,惟其热情,方容易失望,但并不容易消沉。他怀着济世救民的理想,原以为可以做一番事业,为中国走向光明而出力,但现实的黑暗让他失望之极:他并没有作好面对现实的心理准备。许多归国学子都有过这种经历,鲁迅、郭沫若等均不例外。在失望的时候,说说绝望的话是可以的。但真正的勇士并不相信绝望,即使黑暗再黑再浓,他们也要奋起,反抗绝望,试图在没有黎明的黑夜里点起一支烛来。

  闻一多正是这样一个勇士。他不是圣人,写《死水》时,他是太偏激了。但他没有选择白杀,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反抗绝望。这一点与鲁迅也有几分相似。鲁迅是绝望的,他心里有最浓重的黑暗,他不愿相信人性的善以至宁可相信人性恶。但归根结底,他有光明在心底,正因为有了这个光明的底子,他才能有拿起笔来傲然与黑暗作战斗的勇气。闻一多也是如此。他天性中有比鲁迅更多的光明与热情,更多的诗人的莽撞。在《死水》之后,他又写了《红烛》,写了“忽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他总是相信光明是存在的,因此才会有只身对抗国XX特务的恐吓,无视死亡的威胁,作了《最后一次演讲》的壮举,并实践了自己生命的诺言。匹夫敢挑天下任,这是怎样的勇气?

  只有看到了绝望并反抗的人才具有真正的勇敢,否则最多称之为匹夫之勇甚至只是鲁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是中国传统文人上大夫的风骨所在。儒家精神的核心,也正在于此。现实是冷酷的,再加上黑暗且恶,则尤其容易使热情敏感的诗人绝望。于是剩下的,便是如何选择的`问题了。现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对光明的信仰一有这信仰的人,才能够以个体的渺小对抗社会的强大,因为他坚信自己是正确的,自己所做的一切不是没有价值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反抗绝望。

  上帝说,信我的人有福了。

  闻一多说,我爱我的祖国。

  有了爱与信仰,我们就能在一注死水里呼吸,延续生生不息的生命。


读书笔记怎么写(精选10篇)扩展阅读


读书笔记怎么写(精选10篇)(扩展1)

——读书笔记怎么写9篇

读书笔记怎么写1

  首先,应了解读书笔记的类型。读书笔记一般有批注、摘录、提纲、心得等几种。写读书笔记时,可根据写笔记的目的、书的类型及自己的*惯,确定写什么样的读书笔记。

  1、批注笔记。即边读边把自己的看法、疑问等或在书上划出表示重点、次重点、疑问等等的符号,或在书的天头、地脑作些评语和注释。这种读书笔记简单易行,但首先得书是自己的,别人的'书,不能乱画;即使是自己的书,下批注时也应先多想想:自己的看法对不对?怎么表述才简明,然后才写。因书上的空白处不多,想到就写,写了又感到不合适,那就会把书划得乱七八糟了。

  2、摘录笔记。就是将书中的精彩观点、新颖材料及名言警句等摘抄下来,以备将来选用。这种读书笔记是大量的。做摘抄笔记时,让每段摘录自成一段。后面还应写上摘自什么书,多少页,该书的作者是谁,出版者是谁,哪一年出版的,都应写在摘抄的后面,以备将来查验、核对。两段摘录之间留下较大空白,这样做一是使摘录的眉目清楚,二是留下空白便于将来翻阅、运用时可以作批记。

  3、提纲笔记。就是将读过的书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内容要点及写作方法等等,以提纲挈领的方式写出来。

  4、心得笔记。就是阅读后,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感想等写出来。也叫读后感。

  5、仿写笔记。即模仿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学以致用。

  6、评论笔记。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7、简缩笔记。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

  不同的读书笔记有不同的作用,可根据实际选择、确定。

  其次,不论写什么样的读书笔记,有几点是共同的,也是应注意的。

  (1)必须认真地读懂原作。这是写好读书笔记的前提。提纲笔记、心得笔记要以读懂原作为基础。就是摘抄笔记,也应细读原文。否则,你的摘抄就可能断章取义,就可能抄破了句。

  (2)态度要严肃、认真、细致。严肃是尊重原作,不要有意歪曲原作的意思,更不要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故意断章取义;认真,指应该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力求抓住原作的要点、重点、精彩的地方,不能马虎从事;细致,指摘抄原文后一字一句校对,不能有误差,连原书作者、出版者、出版时间等也要记得详细,不要怕麻烦。因为这时的任何粗心,都会在以后付出更大的代价。如多少年后,你想引用这段名言,却因没记原作者名字,你想查出名言的出处,那时恐怕连书也找不到了,想用也不好用。如果摘抄时记得细致,就不会有这种麻烦了。

读书笔记怎么写2

  读书笔记的定义

  读书笔记一般分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几种,格式及写法并不艰深,心得笔记中的读后感有点麻烦,但只要懂得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要素的关系,就会轻松拿下,因为读后感不过就是一种议论文而矣。 觉得以失败告终,是因为你学而不用。很多应用文种只有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才能具体应用,而读书笔记属日用文类,应即学即用。 你猜:一定要说到头悬梁锥刺骨和萤囊映雪了吧?再不就要说书山有路学海无涯的话?总不至于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吧?你很聪明,并且对书敬畏而疏远。电视、卡通书和流行歌已经瓜分了你的心田,可 还想为书开垦出一亩三分地儿。

  读书笔记写法介绍

  读书笔记是人们在读书时为帮助记忆而写的一种应用文体。

  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学者都很重视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既是消化书本知识的有效手段,又可以积累有用的材料,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前人写的读书笔记,想谈三种写法。一种叫“提要钩玄”,一种叫“采花酿蜜”,一种叫“开山铸铜”。

  提要钩玄

  唐朝的著名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里讲他写读书笔记,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他读记事的历史书,把重要的事件摘记下来。他读哲理书,把主要论点摘出来。韩愈的读书笔记,有几篇还保留在他的集子里。有一篇《读〈鹖冠子〉》。引在下面,看他是怎样写提要钩玄的读书笔记的。其内容如下:

  《鹖冠子》十有九篇,其词杂黄老刑名。其《博选篇》,“四稽”、“五至”之说当矣。使其人遇时,援其道而施于国家,功德岂少哉!称“贱生于无所用,中流失舟,一壶千金”者,余三读其辞而悲之。文字脱谬,为之正三十有五字,乙者三,灭者二十有二,注十有二字云。

  他先写明这部书有多少篇,没有写作者是谁,什么地方人,因为无从查考,作者没有写出自己的姓名和籍贯。其次指出这部书的内容是讲什么的。这部书属于先秦诸子,先秦诸子分好多流派,所以指出“其词杂黄老刑名。”黄老就是道家,讲黄帝,老子的学说的;刑名就是法家。指出这本书的内容是道家兼法家。再指出这本书中的要点,有篇叫《博选篇》,里面提出“四稽”“五至”的学说,“四稽”指出从四个方面来考察,“五至”要达到五个要求,都是为治理国家打算的。韩愈认为他的学说很恰当,假使他被国君任用,用他的办法来治理国家,功效是不少的。又引了书中的话,说有的东西被看轻,由于没有利用它。

  比方一个大葫芦,大家看不起它。要是在大河中船翻了,抱了大葫芦就可以救命,这时候一个大葫芦就价值千金了。韩愈反复读这些话,引起了悲哀。书里用大葫芦来比人才,人才弃而不用,所以被看轻,韩愈因此悲哀。韩愈又改正书中的文字脱误,改正三十五个字,把颠倒的字勾过来的有三处,涂去的错字二十二个,旁边注明改正的字的有十二个。

  从这篇里我们看摘要的读书笔记是怎样写的。不是把一本书的要点记下来就算。先记下这本书有多少篇,内容主要讲什么的。再记下其中的要点是什么,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写出自己的意见。还摘出其中精彩的话,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提到改正书中文字的脱误。从“三读其辞而悲之”看,“三”字虚数,表示反复读。可见韩愈碰到其中精彩的话,不是看过就算,是要反复读的。

  这就是韩愈写的摘要的读书笔记。里面确实摘记了要点,但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包括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还要对全书的内容作概括的说明。那就不光把一本书读过就算,读后还要思考,从全书的内容到精彩的篇章,到精彩的话都要考虑,直到对书中的错字都不放过。从这里,我们既可以学*怎样写摘要的读书笔记,还可以学*他是怎样读书的。

  采花酿蜜

  蜜蜂采花中甘液酿成蜜,不是采一棵花的甘液所能酿成的,是从多种花中采集来的。有的读书笔记,是作者读了好多书,通过比较研究才得出的一种看法,好比蜜蜂酿蜜,这样的读书笔记写得比较精彩,不同于一般的看法。像朱熹的《朱子语类》:

  渊明诗,人家说是*谈,据某看他的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自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谈的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又龚自珍《己亥杂诗》:

  陶潜酷拟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谈,二分梁甫一分骚。

  读书笔记有各种形式,前面举的摘记是一种;这里举的是别的两种,一是随笔式的,一是诗。随笔式的只写出自己的意见,不必记下书名卷数等,主要把自己对书的意见写下来,用诗的形式来写更不必记书名卷数等了。

  上面举的朱熹的一段话,龚自珍的一首诗,实际是写出了对陶渊明诗的读后感,所以也作为读书笔记来谈。“渊明诗,人家说*谈”,说明他看了别人讲陶渊明的话,都说渊明诗是*谈的。“据某看他自豪放”,他读了渊明的诗,跟别人的看法不同,认为*谈是表面,骨子里是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自觉耳”,他也读了许多豪放的诗,经过比较,他认为渊明诗的豪放跟别人的豪放不同,他的诗的豪放不显露。

  也有外露的是《咏荆轲》一篇。他这个论点,是读了别人论渊明的诗,用渊明的诗来检验;读了别的豪放的诗,用来跟渊明的诗作比较;才能得出来的。他不光看到渊明诗表面上的*谈,还看到了从《咏荆轲》诗里看出了他的豪放。再来看他写的别的诗,才看出透过表面的*谈,骨子里是豪放的,即从诗里看到渊明这个人的性格来。这正象蜜蜂采花酿蜜那样,是读了很多书,通过比较研究才得出来的。

  龚自珍的诗主要是采用了朱熹的论点,但又补充了新的论点:一是用诸葛亮的豪放来同陶渊明的为人作比,二是赞美渊明的品格的高超,三是用诸葛亮的《梁甫吟》和屈原的《离骚》来同渊明的诗作比。在这里,说明龚自珍不光读了陶渊明的诗,还读了陶渊明和诸葛亮的传记,了解了两个人的性格,还读了诸葛亮的《梁甫吟》;还研究了历史上品格高超的人,经过比较,才写出这首诗来。说“万古浔阳松菊高”,那是因为陶渊明是浔阳人,是爱松菊的。他在《归去来兮辞》说“抚孤松而盘桓”,他在《饮酒》里说“采菊东篱下”,菊和松又是用来象征高洁的品格的。说这句话,说明他把陶渊明跟历代的高人作过比较。

  他又用屈原的《离骚》来同陶渊明的诗比,看出陶渊明的豪放,跟诸葛亮比较接*,占有的成分多些;跟屈原有距离,占有的成分少些,那因为屈原投江自杀,渊明没有那样忿激,比较达观。他跟诸葛亮也有不同,那因为渊明不象诸葛亮那样能建功立业。不论他的衡量是否恰当,总之是象采花酿蜜那样,读了很多书,通过比较研究得出来的。

  开山铸铜

  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是读书笔记的巨著。他在《与人书十》里,谈到有两种书:一种是收旧钱称做废铜来铸新钱,既是粗制滥造,又毁坏了好的旧钱。一种是开山采铜矿来炼铜。他的《日知录》,一年来“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然庶几采山之铜也。”毁旧钱来铸新钱,大概指把旧书剪剪贴贴编成新书,开山铸铜,大概指从许多材料中发掘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假使说,采花酿蜜主要指文艺方面的研究说的,那么开山铸铜主要是指学术方面的研究说的。这里引《日知录》中的《正始》条。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日: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贵焉耳矣。……

  《日知录》写的读书笔记,称为开山铸铜,往往引了不少书,从中取得一个结论。要是把所引的书都抄上,太多,不合适,只好节引一个结论。顾炎武从不少材料中得出这个结论。他说的“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所以只是那个朝代的君臣的事,是那个朝代的官号要考虑的,“肉食者”指官吏。

  读书笔记主要形式

  1、摘要式读书笔记

  摘要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摘录要有选择,以是否有用作为摘录的标准。摘录式笔记可分为:

  (1)索引读书笔记

  索引读书笔记是只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的笔记。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如果是书,要记册、章、节,如果是期刊,要记期号,报纸要记年月日和版面,以备日后查找方便。例如:庄照:《也谈为谁立传》,《*·〈史学〉》

  (2)抄录原文读书笔记

  抄录原文读书笔记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段落等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摘抄原文要写上分类题目,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

  2、评注式读书笔记

  评注式读书笔记不单是摘录,而且要把自己对读物内容的主要观点、材料的看法写出来,其中自然也包括表达出笔记作者的感情。评注式笔记有时对摘录的要点做概括的说明。评注式笔记有下列几种:

  (1)书头批注

  书头批注,是一种最简易的读书笔记作法。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笔在字句旁边的空白处打上个符号,或者在空白处加批注,或者是折页、夹纸条作记号等等。这种笔记方法不但对书中的内容可以加深理解,也为日后查找提供了方便。

  (2)提纲

  提纲是用纲要的形式把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论点、论据提纲挚领地叙述出来。提纲可按原文的章节、段落层次,把主要的内容扼要地写出来。提纲读书笔记可以采用原文的语句和自己的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来写。

  (3)提要

  提要和提纲不同。提纲是逐段写出来的要点,提要是综合全文写出要点。提要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写出读物的内容。提要除客观叙述读物内容外,带有一些评述的性质。

  另一种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梗概作简要的说明。

  (4)评注读书笔记

  评注读书笔记,是读完读物后对它的得失加以评论,或对疑难之点加以注释,这样的读书笔记叫作评注笔记。例如鲁迅读《蕙櫋杂志》中的一段:清严无照《蕙櫋杂志》:西湖有严嵩和鄂王《满江红》词石刻,甚宏壮。词即慷慨,书亦瘦劲可观,末题华盖大学士。后人磨去姓名,改题夏言。虽属可笔,然亦足以惩奸矣。

  案:严嵩篇和岳飞词,有如是作为,后人留词改名,有如是自欺,严先生以为可笔而又许其惩奸,有如是两可。寥寥六十字,写尽三态。(鲁迅《集外集拾遗·书苑折枝(二)》)

  (5)补充原文读书笔记

  补充原文的读书笔记,是在读完原书或文章之后,感到有不满足的地方进行补充。需要注意的是补充原文不是随意地加以补充,而是要围绕中心思想加以引申或发挥。

  点击下一页更多阅读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相关内容

  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

  3、心得式读书笔记

  心得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之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的一种笔记。它有如下几种:

  (1)札记

  札记也叫札记,是读书时把摘记的要点和心得结合起来写成的。这种札记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长可短。

  (2)心得

  心得笔记也叫读后感。读书后把自己的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这些读书笔记,可以写读书时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写对原文的某些论点的发挥或提出批评、商榷的意见。写这种笔记,一般是以自己的语言为主,也可适当地引用原文。

  (3)综合读书笔记

  综合读书笔记是读了几本或几篇论述同一问题的书文后,抓住中心评论它们的观点、见解,提出自己看法的笔记。

  上述三种类型的读书笔记,不论采用哪一种类型,目是都是为学*、工作、科学研究和写作服务。作笔记时开始可采用摘要式,以后读书多了,有了比较,产生了看法,就可以写译注式,至于心得式是更进一步了,它是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

  归纳小结:

  作读书笔记不仅能提高阅读书、文的效率,而且能提高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通过学*和实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图书馆的作用,不但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

  读书笔记举例说明

  小时候的海伦(就是作者)是一个聪明又活泼的女孩,6个月就可以说一些简单的话语,刚满周岁就会走路了。总之,她比一般的孩子要乖的多,也好学的多。然而好景不长,幸福的时光总是结束得太早,在一个充满知更鸟和百灵鸟的悦耳歌声,而且繁花盛开的春天,在一场高烧之后,海伦失去了听力与视力,随之而然的又不能说话了。这三样东西,是人生中必要且不能缺少的。如果失去了这三样,对一个常人来说,等于失去了生命的乐趣。如果你是海伦,给你三天时间,你会去干什么呢?如果我是她,一定活不下去了。再大的动力与再大的鼓力,也照不亮我心中那颗又阴又暗,又冷又湿的心。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样活着,生不如死,还是早一点儿结束算了。

  然而,海伦的`做法与我的想法恰恰相反。她一生度过了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而且,正是这位又盲、又聋、又哑的女子,竟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成就啊。但是,毕竟,这惊人的成就是离不开她自身的努力的。与她相比之下,天壤之别啊,我真是自愧不如啊!

  海伦可以创造这些常人无法想象的奇迹,全靠她有着一颗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心。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自己那颗炽热的心,用自己那伟大的爱,去拥抱美好、充满生机的世界,以惊人的毅力与困难作战,终于,她战胜了生命的挑战,张开了心灵的眼睛,有了信心与希望,走出了寂静与黑暗。最后,她又把那双慈爱的手——伸向了全世界! 海伦从又瞎又聋的女孩成了举世文明的作家,经历多少坎坷啊,可她从没有退缩,而是勇往直前,毫不畏惧地面对困难,去战胜它,跨过它。

  一个又瞎又聋的人能做到,更何况我们是一个没有缺陷的人,没有理由做不到啊!一些同学很自卑,说自己笨,人人都是*等的,没有天才,也没有笨蛋。天才和笨蛋是取决于这个人有没有决心学*,有没有毅力坚持下去,这才是最重要的。人生的路途坎坷、崎岖,就看你有没有信心和毅力去把它踩在脚下,一步一步登上成功之路。 我们每一个人时刻都在描绘着自己的人生画卷,只有奋斗,只有自强不息,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鲜亮光耀的色彩,我们的生活画卷才会闪光。

读书笔记怎么写3

  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真正的读书要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手到。将自己在读书时获得的资料或感受记下来,这就是读书笔记。

  教你怎么写读书笔记

  抄书

  这是最基本、最可靠、最有效、最容易操作的一种方法。郑板桥曾对儿子说:

  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一得。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若能分门别类,积成巨册,则作文时可作材料,利益无穷也。(《潍县署中谕麟儿》,《郑板桥全集》,齐鲁书社,1985,500-501页)

  王筠在指导学生读书时也是这么要求的,尝云:

  每读一书,遇意所喜好,即札录之。录讫,乃朗诵十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亦六、七段。掩卷闲步,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教童子法》,《丛书集成初编》本)

  如果自己时间紧,当然也可请人代抄,当年蔡尚思在南京国学图书馆读书就是这么做的。

  不少古书都是抄录纂辑而成的。汪辟疆归纳道:

  窃以抄书亦有六等:一曰全抄,基本书全抄全读,如巾箱《五经》是也。二曰节抄,读书时随所嗜而节抄之,如《群书治要》、《意林》是也。三曰撰抄,每阅读一书将其书中精要,撰次而抄之,如《九经要义》、《文选理学权舆》、《说文段注撰要》是也。四曰比抄,两书皆有相当地位,比合抄之,如《班马异同》、《新旧唐书合抄》是也。五曰摘抄,随所阅览,摘其字句而抄之,如《两汉博闻》、《两汉蒙拾》是也。六曰类抄,与摘抄略同,但分类隶属,以便挦撦,如《文选类林》、《楚骚绮语》是也。抄书至此,似为最下,然取便记忆,本无不可。(《读书说示中文系诸生》,《汪辟疆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71-72页)

  梁启超说:“善抄书者可以成创作。荀悦《汉纪》而后,又见之于宋袁枢之《通鉴纪事本末》。”(《*历史研究法》,《饮冰室专集》之七十三,中华书局1936,20页)《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七《汉纪》提要称:“献帝好典籍,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乃令悦依左氏传体为《汉纪》三十篇,词约事详,论辨多美。”《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九《通鉴纪事本末》提要复云:“唐刘知几作《史通》,叙述史例,首列六家,总归二体。自汉以来,不过纪传、编年两法,乘除互用,然纪传之法,或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编年之法,或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稽。枢乃自出新意,因司马光《资治通鉴》区别门目,以类排纂,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始于三家之分晋,终于周世宗之征淮南。包括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晰,节目详具。前后始末,一览了然,遂使纪传、编年贯通为一,实前古之所未有也。”

  不少学者都将抄录资料作为写作的基础工作,如顾炎武于《天下郡国利病书》自序称其:“历览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县志书,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卷文册之类,有得即录,共成四十余帙。”梁启超评论道:

  他从小受祖父之教,说“著书不如钞书”(《文集》卷二《抄书自序》),他毕生学问都从抄书入手。换一方面看,也可以说他“以钞书为著书”,如《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全属钞撮未经泐定者,无论矣。若《日知录》,实他生*最得意之作,我们试留心细读,则发表他自己见解者,其实不过十之二三,钞录别人的话最少居十之七八。故可以说,他主要的工作在钞而不在著。(《**三百年学术史》,《饮冰室专集》,中华书局1936,60页)

  *人著述,如钱穆之《国学概论》也复如此,“正文仅为纲要”,(《弁言》,《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1页)主要内容是所称引的大量材料,这些材料当然都是抄录而来。

  写提要

  这种方法有利于从宏观上对所读书进行把握,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根据提要、节要所提供的线索去寻求原文当然也比较方便。现存最早的读书提要当推《书》序、《诗》序。因为单是从篇名还不容易看出各篇诗、书的内容,所以阅读和传播《诗》、《书》的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它们加上了内容提要。如《诗经·鄘风·载驰》的小序云:“《载驰》,许穆夫人作也。闵其宗国颠覆,自伤不能救也。卫懿公为狄人所灭,国人分散,露于漕邑。许穆夫人闵卫之亡,伤许之小,力不能救,思归唁其兄,又义不得,故赋是诗也。”再如《尚书·虞书·舜典第二》的小序云:“虞舜侧微,尧闻之聪明,将使嗣位,历试诸难,作《舜典》。”汉成帝时,刘向父子整理图书,整理完了,往往写一篇提要,介绍书的作者、整理情况、书的内容,并且作出分析和评价。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仍然是这么做的。*人张舜徽读清人文集,每读一部就写一篇提要,一共写了一千多篇,后来选了八百篇编成《清人文集别录》出版了。他写提要的方法是尽量辑录原文,并标明出处,挺实用。现代出版的书发表的学术论文多有内容提要,对我们了解这些论著的内容和特点当然是有帮助的。

  写心得体会

  这种方法难度又要大一点,因为读书真有体会,还将体会写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宋代吕祖谦《吕氏读*》中的部分内容大致属于这种情况,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该书为“吕祖谦撰,乾道癸巳、淳熙乙未家居日阅之书,随意手笔,或数字,或全篇,盖偶有所感发,或以备遗忘者”。上面提到的顾炎武《日知录》、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大抵也是这类读书笔记。今录洪迈《容斋随笔》两则为例。

  其一,《字省文》:

  今人作字省文,以禮为礼,以處为处,以舆为与,凡章奏及程文书册之类不敢用,然其实皆《说文》本字也。许叔重释礼字云:“古文。”处字云:“止也,得几而止,或从處。”与字云:“赐予也,与舆同。”然则当以省文者为正。

  其二,《喷嚏》:

  今人喷嚏不止者,必噀唾祝云“有人说我”,妇人尤甚。予按《终风》诗:“寤言不寐,愿言则嚏。”郑氏笺云:“我其忧悼而不能寐,女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乃知此风自古以来有之。

  这种心得体会偏重于资料考证,还有一种心得体会着重于对思想内容的探索,实际上就是学术短文,如朱自清的读书笔记《<元曲三百首>与<荡气回肠集>》。作者首先介绍了将《元曲三百首》与《荡气回肠集》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前一书任中敏先生主编,民智书局出版,后一书任夫人王悠然女士编,大江书铺出版,都是散曲选本”。接着分析了《元曲三百首》内容上的特点和缺点,并结合诗歌中“归隐山林”这一主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诗人的“归田”,大概是说说罢了,心里总还想着做官的。所谓“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正可描写这种人,这种诗。这也可以说是儒家思想作底子,道家思想做幌子。散曲家身份本不甚高,无甚远志;他们只图个自己快活,说想归隐,倒是真的。

  可谓一针见血,辨析入微。作者还论述了体裁与主题的关系问题,并指出:“散曲这东西似乎只够写写儿女之情,用来言志,总觉得有种俳谐气而不切挚。宋词除苏、辛一派外,似乎也是如此。……词这个体裁似乎根本上并不宜于言志。”作者最后道出了《荡气回肠集》“专取私情之作,以尖新为主”的特点,但是又指出:“在礼教高压的时代,读了痛快淋漓的,现在时移世易,却也觉得有点辽远了。”从而说明了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程度,随着时代的推移而有所变化的道理。这则笔记虽然不长,但闪光的地方却很多。

  做索引

  如果我们自己有书,或者该书常见,容易找到,不需要摘录的话,还可以做题录和索引。题录可以只记录论著的题名与出处。索引可以写关键词,或主题词,或用最少的词句撮其要点,然后再注明出处。其优点是节省时间,中心突出,便于查找;其缺点是不如抄录原文那么直接了当,内容完整。

  读书笔记的种类

  符号式笔记

  我们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或者有疑问的地方,用各种符号(例如直线、曲线、括弧、三角、问号……等等)勾划出来,或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语,这种笔记,就是符号式笔记。

  符号式笔记使读过的书上的重点问题、疑难问题一目了然,这就为提纲笔记、摘录笔记等其它形式的笔记作好了准备。

  批语可以是对书中一段内容的概括,也可以是心得体会,或者是对书中某一个问题没有看懂所表示的疑问等。

  做符号式笔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所读的书必须是自己的。图书馆的或借别人的图书,不应该乱批乱画。

  (2)每一种符号所代表的意思,自己应该固定下来,不要随意改动。比如,用直线表示重要的内容,用“…”表示精采的句子或优美的词汇,用“ ”表示应当特别注意的地方,用“ ?”表示尚未弄懂的问题等,以后看书,就都要按自己的这个规定去使用这些符号。

  (3)符号不能作得过多。如果整页整页都围上圈,划上线,全都成了重点,就等于没有了重点,符号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4)要清楚整齐。不要把书弄得很脏,涂划得连原文都看不清楚了。

  以读高尔基的《海燕》为例:

  海 燕

  在茫茫的大海上,狂风卷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着,——**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摘录式笔记

  摘录式笔记就是把我们从书上、报上看到的一些精辟的,富有哲理的,对我们很有启发的内容抄写下来。这种方法看起来比较费事,其实是一种省时省力积累知识的好办法。摘抄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日后查找起来,面对茫茫的书海,你就能体会到作摘录笔记的优点了。

  作摘录笔记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有选择地抄录。把文中对我们最有用、最有启发的内容抄下来,每条抄录笔记应当“少而精”。“少”指字数较少,“精”指内容把握要点。

  (2)要忠实原文。书里有段话,我们觉得挺好,想把它抄下来。抄的时候,又觉得某个词用得别扭,干脆另换一个词代替,这样不行。既然是摘录,作者怎样写,我们就应怎样抄,不但词句不能改动,就连标点符号也不能改动。一段话中,前后和中间不需要摘录的文字,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3)要注明出处。每条材料都要注明是从哪本书里第几页抄录的,作者是谁。如果是在报纸、杂志上抄录的,就要把报纸、杂志的名称、日期写上。还要注明文章的标题和作者。这样便于以后使用时查对。

  剪贴式笔记

  在自己订阅的报纸、杂志上看到好的文章或者其它有用的资料及时剪下来,经过整理就是剪贴式笔记。这种方法收集材料快,也很简便。

  剪贴式笔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进行剪贴式笔记时要按不同的内容分类。可以准备几个用来贴剪报的本子,或者把一个本子分成几个部分,把语文知识、历史知识、自然常识等内容分别贴进去。

  (2)每一条剪贴的内容要注明出处、时间。即剪自哪一种杂志或报纸,哪一年哪一期等。

  (3)短小的剪贴笔记也可以作为读书卡片的内容。

  感想式笔记

  读完一本好书或一篇好的文章,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写出来,这种读书笔记就是感想式笔记,也叫读后感。

  这种读书笔记重在训练同学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也是我们小学生在写作时需要用到的。如何写感想式笔记,我们将在五六年级时候专门学*。

  〔寄语〕

  写读书笔记的方法还不止这些。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读书的*惯去创新。假如我们把每一篇好文章比喻成一朵花,写读书笔记就好像在万花丛中采集花蜜。天长日久,我们会发现读书笔记对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范文

  下面举一个关于说明寓言的摘录笔记的例子:

  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向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有一位同学读了《詹天佑》后的感想是这样写的:

  读了《詹天佑》这篇文章,我的心久久不能*静。

  詹天佑是一个有骨气的*人。1905年,他在清*不行的情况下,在帝国主义的嘲笑声中,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这正是他爱国主义的表现,也是我学*的榜样。

  詹天佑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晚上在油灯下绘图计算,和工人同吃同住,还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他克服种种困难,使铁路提前两年竣工。想想自己,做数学*题的时候,常常害怕困难,抄袭同学的答案,比比詹天佑,我多惭愧呀!我决心以詹天佑为榜样,长大了也为祖国争光。

  这篇短短的“读后感”,既要表达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自己学*的榜样,又要叙述自己被詹天佑“不怕困难”、“刻苦学*”的精神所感动,其结果,文章内容显得分散、干巴巴,倒像是一份“决心书”。

  由此可见,写读后感一定要选择自己感触最大和体会最深的一点来写,应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当然,写的时候还要善于联想,依照原文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

读书笔记怎么写4

  作为一名未来的的小学教师,在自己对未来还很迷茫的时候,我读了这本可读性很强的书——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它让我审视自己现在所做一切的意义,让我寻找到努力的方向,让我懂得教育应与理想同行。

  《新教育之梦》对于“理想的教师”提出了八点要求:1.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2.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3.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4.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5.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6.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7.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8.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失传折弯腰的教师 。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任何一个岗位都充满着竞争,教师间的竞争往往又是多于合作的。目前,教师这个行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制度、评价方式都需要竞争。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走不了太远,因为这个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社会如此,教师职业也是这样。 在*时的教学中,我们就呼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社会需要合作,教师要学会合作,学生也需要学会合作。要成为受欢迎的教师,朱教授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换位、二尊重、三互惠。这三点建议同样也在告知我们怎样学会合作。这些要求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新教育之梦》告诉我:德育不是空中楼阁,它应让学生自警、自诫、逢励,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让学生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德性,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智育不能独领风骚,也不只是一串*数字,或是一纸文凭,一张入学通知书,它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体育不只是追求四肢发达,它应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并能完善自我,体现人性之崇高;美育不只是提供休闲消遣,它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

  《新教育之梦》还告诉我:“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虽然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有些遥远,但我们生活着就要怀有梦想,工作着还要编织理想,并努力去实现理想。教育需要理想,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作为未来的教师,让我们甘愿做“新教育”的有心人,追随“新教育之梦”。这样,我们才能为教育播下理想的种子,才能留住教育的春天。

  文后摘录:

  1. 我们不仅要把理想播在学生的心中,更要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梦中!

  2. 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标,更有理性;理想因为有了教育而薪火相传,色彩斑斓。

  3. 一个优秀的教育家,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个有心人。有心就能成功,无心就不能成功。

读书笔记怎么写5

  《苦儿流浪记》读后感

  我在寒假里看了几本书,最吸引我的是《苦儿流浪记》。 这本书主要写了雷米小时候被小偷偷走了放在巴黎的路边,巴伯兰妈妈收养了她。但是巴伯兰爸爸把雷米卖给了耍马戏的维泰利斯,从此,雷米和维泰利斯过这颠沛流离的生活。不久,维泰利斯被饿冻死了。好心的花农收养了可怜的雷米,雷米住了一段时间,花农遇上了麻烦,雷米又去流浪。后来雷米经过千心万苦找到了自己的母亲。

  小雷米虽流浪漂泊、历经磨难,但他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矢志不渝的真诚爱心,伴他闯过了一道道难关,他就像温暖灿烂的阳光在融化着冰川大山。我被雷米那不怕苦难的精神所打动,也被雷米那勤奋好学,富有孝心的精神所感动,和苦儿比,我实在是太幸福了。我以后要学雷米那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还要报答帮助过我的人要有一片孝心,并且勤奋好学。

读书笔记怎么写6

  我们读书要动笔,随时记下读书的心得体会。

  读书笔记一般有批注、摘录、提纲、心得四种类型。写读书笔记时,应根据写笔记的目的、书的类型及自己的*惯,确定写什么样形式的读书笔记。

  提纲式

  就是将读过书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内容要点及写作方法等等,以提纲挈领的方式写出来。

  心得式

  就是阅读后,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感想等写出来。写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两个字,一个是读,就是要把文章读懂,另一个就是感,要有感而发,千万不要空泛地议论。

  书签式

  *时读书时,遇到需要背诵的内容,可以记在书签上。把书签夹在课本里、放在口袋里或插在房间专放书签的袋子里,一有空就读一读、念一念、背一背,直到背得滚瓜烂熟、记得牢为止,再把它存放起来。这种书签式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如此反复,脑子里积累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了。

  卡片式

  就是用厚纸剪成大小一样的卡片。读书时,可按照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分门别类地摘记下来,再按书卡分类存放。存放的位置还要按类别编上号码,写出标题,以便使用时查找。卡片还有携带、使用方便的特点。每天拿出几张卡片读一读,背一背,日积月累,脑子积累的词汇材料就越来越丰富,写作时,就可以从脑子的储蓄库里搬出来用,也就不愁写不好作文了。

读书笔记怎么写7

  一、摘抄。

  此为最简单的读书笔记。摘抄文中好词、好句、好段。可抄名言、谚语,也可抄生动优美语段。注意要标明出处,以利查找。另外最好写写为什么摘抄,以利运用。

  例一: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而斗争。” (读了这段话使我们更知道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的意义)

  ——摘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例二:“起风了,芦苇荡好像突然变成了战场,成千上万的武士,挥舞着绿色的长剑,在天空下有板有眼地劈杀起来,四下里发出沙拉沙拉的声音。”(短短几句,比喻句用的很恰当,风起时的芦苇荡的样子写出来了,“沙拉沙拉”写出了声音。)

  ——摘自<曹文轩>《青铜葵花》5页

  二、写写读后的心得和感受:

  一般分三段,第一段点题,第二段介绍文章大体内容,第三段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抒发感受。(也可边讲述文章内容边联系自我抒发感受)

  例一:读《童年》有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它给我的感触颇深。

  马克西姆·高尔基出生在一个贫穷的木工家庭中。在残暴的沙皇统治时期,高尔基吃尽了苦头:幼年丧父,却又受尽外祖父的虐待。他周围的人都是那么的自私,贪婪,充满了仇恨??

  高尔基的童年是那么的悲惨,和他比起来,我可是幸福多了。 我出生在一个依山傍水的美好的地方,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亲人亲切无比的疼爱,伙伴们天真无邪的友爱,使欢乐的音符时时洒落在我的身边。在竹林里嬉戏,去山上采蘑菇,入溪水抓螃蟹,追蝴蝶,闻花香,追蚱蜢,我的童年就是这样无忧无虑开始的。拎着个大篮子跌跌撞撞地跟在表姐身后捡麦子,大篮子却总是撞到我的脚后跟。两条小辫儿上下欢快地跳动着,白蝴蝶在身边快乐地翩翩飞舞。湛蓝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微风挑逗着衣襟,篮中的麦穗已有大半。童年的美好时光也就是在欢欣愉悦的劳动中度过的。 走进了书香四溢的校园,也成了一个莘莘学子。充实的一天就在这琅琅的读书声中开始了。老师热心地传授我们知识,同学们互相探讨,我们像一棵棵小树苗,在接受春风雨露的滋润--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识,茁壮成长。在这知识的海洋中,我结束了快乐的童年,开始走向成熟。 我生活在一个充满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这里没有抽人的鞭子,没有殴打 2

  的拳脚,没有仇恨,没有贪婪,没有乖戾,更没有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这里的人是善良,纯洁,乐观的,因而我的童年是充满了幸福和快乐的。

  例二: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题目。听了以后,不免会产生很多遐想。这是一位盲人吗?她叫什么名字?给她三天光明,她会去做什么呢?这一连串的问题会浮于脑海。没读书之前,这些问题使我迷惑不解,当我一口气读完这本书, 不仅解答了疑惑,书中的内容更让我久久难忘。

  小时候的海伦(就是作者)是一个聪明又活泼的女孩,6个月就可以说一些简单的话语,刚满周岁就会走路了。总之,她比一般的孩子要乖的多,也好学的多。然而好景不长,幸福的时光总是结束得太早,在一个充满知更鸟和百灵鸟的悦耳歌声,而且繁花盛开的春天,在一场高烧之后,海伦失去了听力与视力,随之而然的又不能说话了。这三样东西,是人生中必要且不能缺少的。如果失去了这三样,对一个常人来说,等于失去了生命的乐趣。如果你是海伦,给你三天时间,你会去干什么呢?。如果我是她,一定活不下去了。再大的动力与再大的鼓力,也照不亮我心中那颗又阴又暗,又冷又湿的心。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样活着,生不如死,还是早一点儿结束算了。 然而,海伦的做法与我的想法恰恰相反。她一生度过了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而且,正是这位又盲、又聋、又哑的女子,竟然毕业与美国哈佛大学,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成就啊。但是,毕竟,这惊人的成就是离不开她自身的努力的`。与她相比之下,天壤之别啊,我真是自愧不如啊! 海伦可以创造这些常人无法想象的奇迹,全靠她有着一颗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心。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自己那颗炽热的心,用自己那伟大的爱,去拥抱美好、充满生机的世界,以惊人的毅力与困难作战,终于,她战胜了生命的挑战,张开了心灵的眼睛,有了信心与希望,走出了寂静与黑暗。最后,她又把那双慈爱的手——伸向了全世界!

  海伦从又瞎又聋的女孩成了举世文明的作家,经历多少坎坷啊,可她从没有退缩,而是勇往直前,毫不畏惧地面对困难,去战胜它,跨过它。一个又瞎又聋的人能做到,更何况我们是一个没有缺陷的人,没有理由做不到啊!一些同学很自卑,说自己笨,人人都是*等的,没有天才,也没有笨蛋。天才和笨蛋是取决于这个人有没有决心学*,有没有毅力坚持下去,这才是最重要的。人生的路途坎坷、崎岖,就看你有没有信心和毅力去把它踩在脚下,一步一步登上成功之路。 我们每一个人时刻都在描绘着自己的人生画卷,只有奋斗,只有自强不息,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鲜亮光耀的色彩,我们的生活画卷才会闪光。

  三、 评价式读书笔记:

  1.回顾整本书的内容,给出你对这本书的评价。无论你认为这本书是有趣还是没趣,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证明,你会向你的朋友推荐这本书吗?为什么?(必须最少用这种形式介绍一本书,以参加开学后的读书交流会)

  2.将下面这个句于填写完整;“我喜欢(或不喜欢)作者(或某一人物)......的方式,因为......(注意: 字数在250-300字)

  3.描述一下你读这本书时的感受(愉快、悲伤、解脱、愤怒或充满希望等),并解释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举出例子,说细致些)。

读书笔记怎么写8

  读了《童年》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和高尔基比童年,我们今天是多么幸福啊。

  高尔基出生在一个木工家庭,5岁时,父亲病故了,他的生活更加艰苦了,他和妈妈就住在外祖父家里。由于家境贫困,他上学只好穿母亲的皮鞋,外祖母的外套,黄色的衣衫和补丁裤子。

  布头、烂纸片卖给废品加工厂。运气好才能有半个卢布的收入,如果运气不好呢,高尔基上学的事就没了着落。再想想我们,我们现在什么也不用操心,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好日子,相比之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自己幸福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呢?

  捡垃圾换来的钱成了高尔基的学费来源,但学校里那些有钱人的孩子并不理解高尔基的行为,反而去嘲笑他,说他身上有臭味,我觉得并不是高尔基的身上有臭味,而是那些有钱人的孩子故意嘲笑高尔基,他们才显得很臭。高尔基把别人的嘲笑变成催促自己努力学*的动力。他发奋学*,刻苦读书,终于取得优异的成绩,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和敬重。

  我和书沉思,不仅思绪万千。与高尔基的童年比起来,我们是多么幸福,又是多么奢侈呀。我们应该向高尔基学*,不管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都要好好学*,努力奋斗,朝着美好的未来不断前进。

读书笔记怎么写9

  《狼图腾》读后感

  读完姜戎的《狼图腾》时我的内心无比的震撼。

  广阔无边的草原也曾有虎豹,但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们都被无情地淘汰了。唯独只有草原狼经起了时间的考验并且最终成为了草原的兽中之王。促使狼千百年来在蒙古草原经久不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团结!在狼群里老弱病残的狼总是受到照顾。吃食时狼也会把食物留给它们一份。在生死关头时狼又把最好的退路让给它们而自己却去面临危险,面临死亡。试问,这种团结的精神又有多少人具备呢?

  《狼图腾》,它让我对狼有了新的认识。从狼身上,我看到了智慧、勇敢、团结。


读书笔记怎么写(精选10篇)(扩展2)

——读书笔记怎么写?(精选五篇)

  读书笔记怎么写? 1

  《简爱》是一本具有多年历史的文学著作。至今已152年的历史了。它的成功在于它详细的内容,精彩的片段。在译序中,它还详细地介绍了《简爱》的作者一些背景故事。

  从中我了解到了作者夏洛蒂。勃郎特的许多事。她出生在一个经济困顿、多灾多难的家庭;居住在一个远离尘世的穷乡僻壤;生活在革命势头正健,国家由农民向工业国过渡,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壮大的时代,这些都给她的小说创作上打上了可见的烙印。

  可惜,上帝似乎毫不吝啬的塑造了这个天才们。有似乎急不可耐伸出了毁灭之手。这些才华横溢的儿女,都无一例外的先于父亲再人生的黄金时间离开了人间。惜乎,勃郎特姐妹!

  《简爱》这本小说,主要通过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生*等、不向人生低头的坚强女性。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然而,她并没有绝望,她并没有自我摧毁,并没有在侮辱中沉沦。所带来的种种不幸的一切,相反,换回的却是简。爱的无限信心,却是简。爱的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不幸,在学*生活中,简。爱仍然是承受着肉体上的受罚和心灵上的催残。学校的施主罗可赫斯特不但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诋毁她,而且把她置于耻辱台上示众。使她在全校师生面前丢尽了脸。但简。爱仍坚强不屈,化悲愤为力量,不但在学*上飞速进步,而且也取得了师生们的理解。

  不久,简・爱又陷入了爱情的旋涡,个性及强的她同样保持着个人高贵的尊严,在情敌面前显得大家闺秀,毫不逊色,对于英格拉姆小姐的咄咄逼人,她从容面对。

  同样,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她认为他们是*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感到自惭性秽,同时对她肃然起敬,并深深地爱上了她。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后来,简。爱发现罗切斯特已有了妻子,她的自尊自重再次出现,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他,她对爱情的专一,让我敬佩。

  最后,简・爱得知,罗切斯特为了拯救在活中的妻子不幸双目失明。躯体严重残疾,完全丧失了生活能力,而同时又妻亡财毁。简。爱全身心的爱再次投入了他的怀抱……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它塑造了一个体现新兴阶级的某些要求的女性形象,刻画了工业革命时期的时代精神。

  读书笔记怎么写? 2

  《狼图腾》读后感

  读完姜戎的《狼图腾》时我的内心无比的震撼。

  广阔无边的草原也曾有虎豹,但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们都被无情地淘汰了。唯独只有草原狼经起了时间的考验并且最终成为了草原的兽中之王。促使狼千百年来在蒙古草原经久不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团结!在狼群里老弱病残的狼总是受到照顾。吃食时狼也会把食物留给它们一份。在生死关头时狼又把最好的退路让给它们而自己却去面临危险,面临死亡。试问,这种团结的精神又有多少人具备呢?

  《狼图腾》,它让我对狼有了新的认识。从狼身上,我看到了智慧、勇敢、团结。

  读书笔记怎么写? 3

  步骤和方法:

  1.作者简介。读一本书,首先要知道的它的作者是谁,是什么年代的,生*历程,创作包括哪些类型,代表作有哪些等等。这些都是文学常识,多了解积累,总是没错的。

  2.作品简介。写作品简介主要是写作品内容概括和梳理人物关系图,这样做可以帮助你很好的把握文章主旨,对于阅读水*的提升帮助很大!

  3.创作背景及形式语言手法的运用等。作品的内容和其创作背景是离不开的,任何创作都是时代影响的产物,了解背景对了解作品很有用;除了了解背景,书中语言的特色,好的表达手法也可以总结学*

  4.经典语录。摘抄是写读书笔记的精华所在,内容不限,可以是伟大人物说的至理名言,也可以是书中精彩的好词、好句、好段,还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等等。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下来可以增强记忆,并要学以致用,写作时灵活运用。

  5.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你是不是很心生很多感慨呢,动笔写下来吧,可以写书中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内容,书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的性格,你从书中学*到了什么等等。多写会启发你的灵感,随堂写作和语文考试中的作文就不用发愁了~

  6.适当装扮笔记本。漂亮的笔记本会激发你想看的兴趣,闲暇之余,不妨动手往上面添加点精彩的插画吧,不仅赏心悦目,读起来效率也会大大增加!

  读书笔记参考范文如下:

  《昆虫记》读书笔记一

  昆虫记简介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 Fabre 1823-1915)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昆虫记读后感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小女孩,从小到大我读的书都是像《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之类的书,因为童话里的世界是虚拟的,是不会让人伤心的,美好的。可是老师最*突然让我们读一本科普读物,并且还要写读后感。我思来想去,决定读《昆虫记》这本书。《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之作,里面详细介绍了很多昆虫的本能,劳动、*性、婚恋、繁衍和死亡。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刚刚看上没几分钟,我就被里面的情节吸引住了,看了这本书以后,我才知道原来小动物也是很聪明的,很可爱的。比如说在第三篇文章里,石蚕为了躲避水甲虫的袭击,巧妙的运用了金蝉脱壳的方法,顺利的躲避了水甲虫。从这件事中大可以看出小动物的聪明智慧了吧!

  如果告诉你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无论他被抛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的话,你会不会因为不相信而自己亲自去做实验看看呢?答案是:不会。因为你爱美,怕被蜜蜂蛰。可是法布尔却会这样,他会因为不信而去做实验,用事实证明一切,总比我们瞎猜要好得多吧。法布尔的这点是我们比不上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法布尔有勇于探索、勇于追求的勇气和毅力。

  你肯定见过蜘蛛织的网吧,但是你知道蜘蛛织的网里还蕴藏着什么吗?你肯定想不到蜘蛛织的网里还有几何学的知识吧!这一切又一切的问号,法布尔都用他那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于思考的脑袋给我们一一解答了。

  《昆虫记》让这么一个不爱看科普书的我爱上了科普书,法布尔在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一定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他并没有退缩,反而知难而进,我叹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所付出的精神。法布尔教给我的我将会永远记住,那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有勇于探索,勇于追求的勇气和毅力,严谨的科学精神,还要坚持不懈,不断奋斗,这样才会成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范文二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小说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毅力乃成功之本,是一种韧劲,一种积累。毅力的表现往往是一个人在挫折中所展示地惊人的一股力量,有了它,人们就不会向挫折和困难低头,更会坚强地去面对。这是我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感慨。 整部小说的主要价值,正在于塑造了保尔这样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典型形象。然而十九世纪英国的运动中,虽然早以出现了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但那主要是诗歌。至于其他的古典作家,他们对旧社会腐朽黑暗的揭露尽管非常深刻,但他们没有塑造出一个令人满意的正面人物形象。保尔的出现,无论是形象的高大或形象的纯真质朴而言,都是一个新的高峰。 主人公保尔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一度苦恼不能自拔。他也曾经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但很快地,他对自己的.行为想法感到可恶,恶狠狠的骂了起来:“……即使到了自己生活已经无法忍受的时候,也要设法活下去,要竭尽全力,使生命变得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就这样,保尔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的情况下,重新找到了“归队”的力量,开始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文学创作工作。保尔以自己的毕生精力,实践了自己的生活原则:“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全部经历,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而斗争。’”这是保尔战斗一生的真实写照。 我想,我国的创业者和建设者与他们的情况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无数辛劳的劳动者和革命者用血汗换来的,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好好学*,炼好本领,为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 保尔是坚强的,作战的他,在头部严重烧伤后,在坚定的革命信念的支持下,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以继续抗战; 保尔是伟大的,他几次与死神进行生死搏斗,最终以胜利而回到亲人的身边,回到战友的身边; 在学*中,我们应该学*保尔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保尔勤奋进取、不怕挫折的精神; 在劳动中,我们应该学*保尔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 当我们失败时,我们应该以保尔为榜样,分析原因,鼓起勇气,重新开始; 当我们成功时,我们应该以保尔为榜样,严肃认真,谦虚谨慎,继续努力

  简爱读书笔记范文三

  简爱简介

  《简·爱》(Jane Eyre)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俗和偏见,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简爱读后感

  《简爱》是一本具有多年历史的文学着作。至今已152年的历史了。它的成功在于它详细的内容,精彩的片段。在译序中,它还详细地介绍了《简爱》的作者一些背景故事。

  从中我了解到了作者夏洛蒂。勃郎特的许多事。她出生在一个年经济困顿、多灾多难的家庭;居住在一个远离尘器的穷乡僻壤;生活在革命势头正健,国家由农民向工业国过渡,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壮大的时代,这些都给她的小说创作上打上了可见的烙印。

  可惜,上帝似乎毫不吝啬的塑造了这个天才们。有似乎急不可耐伸出了毁灭之手。这些才华横溢的儿女,都无一例外的先于父亲再人生的黄金时间离开了人间。惜乎,勃郎特姐妹!

  《简爱》这本小说,主要通过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生*等、不向人生低头的坚强女性。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然而,她并没有绝望,她并没有自我摧毁,并没有在侮辱中沉沦。所带来的种种不幸的一切,相反,换回的却是简。爱的无限信心,却是简。爱的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不幸,在学*生活中,简。爱仍然是承受着肉体上的受罚和心灵上的催残。学校的施主罗可赫斯特不但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诋毁她,而且把她置于耻辱台上示众。使她在全校师生面前丢尽了脸。但简。爱仍坚强不屈,化悲愤为力量,不但在学*上飞速进步,而且也取得了师生们的理解。

  不久,简。爱又陷入了爱情的旋涡。个性及强的她同样保持着个人高贵的尊严,在情敌面前显得大家闺秀,毫不逊色,对于英格拉姆小姐的咄咄逼人,她从容面对。

  同样,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她认为他们是*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感到自惭性秽,同时对她肃然起敬,并深深地爱上了她。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后来,简。爱发现罗切斯特已有了妻子,她的自尊自重再次出现,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他,她对爱情的专一,让我敬佩。

  最后,简。爱得知,罗切斯特为了拯救在活中的妻子不幸双目失明。躯体严重残疾,完全丧失了生活能力,而同时又妻亡财毁。简。爱全身心的爱再次投入了他的怀抱……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它塑造了一个体现新兴阶级的某些要求的女性形象,刻画了工业革命时期的时代精神。

  读书笔记怎么写? 4

  很久之前借来的,今天上课随手摸着带去,想着快快读完,好借写期末论文的书。

  带到课堂上随便翻翻,觉得果然没看过的和看过的就是不同。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并不了解他们所谈论的林语堂,以及他的幽默。翻了一翻,首先看目录,就觉得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好像一本书(95?)

  前面的都是论某某,论某某。所论围绕哲学,围绕人生,围绕治学,围绕东西方文化。我很惭愧我对这本书没有发生多大的兴趣。哲学,主要谈的是一种幽默。大概理解,却没有什么想法。几乎就是要表示对待人生要取超脱儒家和道家的一种态度,大概就是中国人的哲学。

  接着,谈人生,更让我惭愧了。真的感觉那个时代的人很会享受,喝个茶搞了那么多名堂,而现在,何为“雅”也很难成为我所关注的话题了。他在这一章所写的对自己人生追求的摹画让我觉得他是活明白了,而其中的自由与独立,对于种种的规划明确对于我这个年纪的青年来讲很有魅力。生活是一门学问,人生是一门学问。我曾经在内心鄙夷别人乱用“学问”这个词,觉得装腔作势,其实是我不曾思考。这是由幽默的态度决定的吧,当你看万事万物都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心态来看,又有什么是不能“一笑而过”的呢?万物不过如此,只有心灵保持宁静,才能以客观的姿态来观察,就像他说的,幽默是心灵在舒展的状态下的花朵。这种放松,正是我缺乏的,也是我渴望的,大概以林语堂之幽默哲学,便可解之。

  由前两章,很自然地便过渡到了后面治学的方式,这也是幽默的态度所决定的。读书要知“味”,其实看似很玄的概念,却很实用。在合适的时候读合适的书,学问像是形状不规则的树,遇到津液的时候会自由茂盛地生长。又提到读书之乐。又把与自己气质相合的作家比做情人。也讲无需读某某必读,无需因为喜爱谁而自卑自傲。这些比喻让我觉得很有智慧。

  读书笔记怎么写? 5

  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真正的读书要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手到。将自己在读书时获得的资料或感受记下来,这就是读书笔记。

  教你怎么写读书笔记

  抄书

  这是最基本、最可靠、最有效、最容易操作的一种方法。郑板桥曾对儿子说:

  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一得。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若能分门别类,积成巨册,则作文时可作材料,利益无穷也。(《潍县署中谕麟儿》,《郑板桥全集》,齐鲁书社,1985,500-501页)

  王筠在指导学生读书时也是这么要求的,尝云:

  每读一书,遇意所喜好,即札录之。录讫,乃朗诵十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亦六、七段。掩卷闲步,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教童子法》,《丛书集成初编》本)

  如果自己时间紧,当然也可请人代抄,当年蔡尚思在南京国学图书馆读书就是这么做的。

  不少古书都是抄录纂辑而成的。汪辟疆归纳道:

  窃以抄书亦有六等:一曰全抄,基本书全抄全读,如巾箱《五经》是也。二曰节抄,读书时随所嗜而节抄之,如《群书治要》、《意林》是也。三曰撰抄,每阅读一书将其书中精要,撰次而抄之,如《九经要义》、《文选理学权舆》、《说文段注撰要》是也。四曰比抄,两书皆有相当地位,比合抄之,如《班马异同》、《新旧唐书合抄》是也。五曰摘抄,随所阅览,摘其字句而抄之,如《两汉博闻》、《两汉蒙拾》是也。六曰类抄,与摘抄略同,但分类隶属,以便��荩�如《文选类林》、《楚骚绮语》是也。抄书至此,似为最下,然取便记忆,本无不可。(《读书说示中文系诸生》,《汪辟疆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71-72页)

  梁启超说:“善抄书者可以成创作。荀悦《汉纪》而后,又见之于宋袁枢之《通鉴纪事本末》。”(《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专集》之七十三,中华书局1936,20页)《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七《汉纪》提要称:“献帝好典籍,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乃令悦依左氏传体为《汉纪》三十篇,词约事详,论辨多美。”《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九《通鉴纪事本末》提要复云:“唐刘知几作《史通》,叙述史例,首列六家,总归二体。自汉以来,不过纪传、编年两法,乘除互用,然纪传之法,或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编年之法,或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稽。枢乃自出新意,因司马光《资治通鉴》区别门目,以类排纂,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始于三家之分晋,终于周世宗之征淮南。包括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晰,节目详具。前后始末,一览了然,遂使纪传、编年贯通为一,实前古之所未有也。”

  不少学者都将抄录资料作为写作的基础工作,如顾炎武于《天下郡国利病书》自序称其:“历览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县志书,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卷文册之类,有得即录,共成四十余帙。”梁启超评论道:

  他从小受祖父之教,说“著书不如钞书”(《文集》卷二《抄书自序》),他毕生学问都从抄书入手。换一方面看,也可以说他“以钞书为著书”,如《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全属钞撮未经泐定者,无论矣。若《日知录》,实他生*最得意之作,我们试留心细读,则发表他自己见解者,其实不过十之二三,钞录别人的话最少居十之七八。故可以说,他主要的工作在钞而不在著。(《中国*三百年学术史》,《饮冰室专集》,中华书局1936,60页)

  *人著述,如钱穆之《国学概论》也复如此,“正文仅为纲要”,(《弁言》,《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1页)主要内容是所称引的大量材料,这些材料当然都是抄录而来。

  写提要

  这种方法有利于从宏观上对所读书进行把握,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根据提要、节要所提供的线索去寻求原文当然也比较方便。现存最早的读书提要当推《书》序、《诗》序。因为单是从篇名还不容易看出各篇诗、书的内容,所以阅读和传播《诗》、《书》的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它们加上了内容提要。如《诗经・�{风・载驰》的小序云:“《载驰》,许穆夫人作也。闵其宗国颠覆,自伤不能救也。卫懿公为狄人所灭,国人分散,露于漕邑。许穆夫人闵卫之亡,伤许之小,力不能救,思归唁其兄,又义不得,故赋是诗也。”再如《尚书・虞书・舜典第二》的小序云:“虞舜侧微,尧闻之聪明,将使嗣位,历试诸难,作《舜典》。”汉成帝时,刘向父子整理图书,整理完了,往往写一篇提要,介绍书的作者、整理情况、书的内容,并且作出分析和评价。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仍然是这么做的。*人张舜徽读清人文集,每读一部就写一篇提要,一共写了一千多篇,后来选了八百篇编成《清人文集别录》出版了。他写提要的方法是尽量辑录原文,并标明出处,挺实用。现代出版的书发表的学术论文多有内容提要,对我们了解这些论著的内容和特点当然是有帮助的。

  写心得体会

  这种方法难度又要大一点,因为读书真有体会,还将体会写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宋代吕祖谦《吕氏读**》中的部分内容大致属于这种情况,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该书为“吕祖谦撰,乾道癸巳、淳熙乙未家居日阅之书,随意手笔,或数字,或全篇,盖偶有所感发,或以备遗忘者”。上面提到的顾炎武《日知录》、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大抵也是这类读书笔记。今录洪迈《容斋随笔》两则为例。

  其一,《字省文》:

  今人作字省文,以�Y为礼,以�为处,以舆为与,凡章奏及程文书册之类不敢用,然其实皆《说文》本字也。许叔重释礼字云:“古文。”处字云:“止也,得几而止,或从�。”与字云:“赐予也,与舆同。”然则当以省文者为正。

  其二,《喷嚏》:

  今人喷嚏不止者,必�e唾祝云“有人说我”,妇人尤甚。予按《终风》诗:“寤言不寐,愿言则嚏。”郑氏笺云:“我其忧悼而不能寐,女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乃知此风自古以来有之。

  这种心得体会偏重于资料考证,还有一种心得体会着重于对思想内容的探索,实际上就是学术短文,如朱自清的读书笔记《<元曲三百首>与<荡气回肠集>》。作者首先介绍了将《元曲三百首》与《荡气回肠集》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前一书任中敏先生主编,民智书局出版,后一书任夫人王悠然女士编,大江书铺出版,都是散曲选本”。接着分析了《元曲三百首》内容上的特点和缺点,并结合诗歌中“归隐山林”这一主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诗人的“归田”,大概是说说罢了,心里总还想着做官的。所谓“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正可描写这种人,这种诗。这也可以说是儒家思想作底子,道家思想做幌子。散曲家身份本不甚高,无甚远志;他们只图个自己快活,说想归隐,倒是真的。

  可谓一针见血,辨析入微。作者还论述了体裁与主题的关系问题,并指出:“散曲这东西似乎只够写写儿女之情,用来言志,总觉得有种俳谐气而不切挚。宋词除苏、辛一派外,似乎也是如此。……词这个体裁似乎根本上并不宜于言志。”作者最后道出了《荡气回肠集》“专取私情之作,以尖新为主”的特点,但是又指出:“在礼教高压的时代,读了痛快淋漓的,现在时移世易,却也觉得有点辽远了。”从而说明了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程度,随着时代的推移而有所变化的道理。这则笔记虽然不长,但闪光的地方却很多。

  做索引

  如果我们自己有书,或者该书常见,容易找到,不需要摘录的话,还可以做题录和索引。题录可以只记录论著的题名与出处。索引可以写关键词,或主题词,或用最少的词句撮其要点,然后再注明出处。其优点是节省时间,中心突出,便于查找;其缺点是不如抄录原文那么直接了当,内容完整。

  读书笔记的种类

  符号式笔记

  我们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或者有疑问的地方,用各种符号(例如直线、曲线、括弧、三角、问号……等等)勾划出来,或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语,这种笔记,就是符号式笔记。

  符号式笔记使读过的书上的重点问题、疑难问题一目了然,这就为提纲笔记、摘录笔记等其它形式的笔记作好了准备。

  批语可以是对书中一段内容的概括,也可以是心得体会,或者是对书中某一个问题没有看懂所表示的疑问等。

  做符号式笔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所读的书必须是自己的。图书馆的或借别人的图书,不应该乱批乱画。

  (2)每一种符号所代表的意思,自己应该固定下来,不要随意改动。比如,用直线表示重要的内容,用“…”表示精采的句子或优美的词汇,用“ ”表示应当特别注意的地方,用“ ?”表示尚未弄懂的问题等,以后看书,就都要按自己的这个规定去使用这些符号。

  (3)符号不能作得过多。如果整页整页都围上圈,划上线,全都成了重点,就等于没有了重点,符号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4)要清楚整齐。不要把书弄得很脏,涂划得连原文都看不清楚了。

  以读高尔基的《海燕》为例:

  海 燕

  在茫茫的大海上,狂风卷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着,――**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摘录式笔记

  摘录式笔记就是把我们从书上、报上看到的一些精辟的,富有哲理的,对我们很有启发的内容抄写下来。这种方法看起来比较费事,其实是一种省时省力积累知识的好办法。摘抄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日后查找起来,面对茫茫的书海,你就能体会到作摘录笔记的优点了。

  作摘录笔记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有选择地抄录。把文中对我们最有用、最有启发的内容抄下来,每条抄录笔记应当“少而精”。“少”指字数较少,“精”指内容把握要点。

  (2)要忠实原文。书里有段话,我们觉得挺好,想把它抄下来。抄的时候,又觉得某个词用得别扭,干脆另换一个词代替,这样不行。既然是摘录,作者怎样写,我们就应怎样抄,不但词句不能改动,就连标点符号也不能改动。一段话中,前后和中间不需要摘录的文字,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3)要注明出处。每条材料都要注明是从哪本书里第几页抄录的,作者是谁。如果是在报纸、杂志上抄录的,就要把报纸、杂志的名称、日期写上。还要注明文章的标题和作者。这样便于以后使用时查对。

  剪贴式笔记

  在自己订阅的报纸、杂志上看到好的文章或者其它有用的资料及时剪下来,经过整理就是剪贴式笔记。这种方法收集材料快,也很简便。

  剪贴式笔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进行剪贴式笔记时要按不同的内容分类。可以准备几个用来贴剪报的本子,或者把一个本子分成几个部分,把语文知识、历史知识、自然常识等内容分别贴进去。

  (2)每一条剪贴的内容要注明出处、时间。即剪自哪一种杂志或报纸,哪一年哪一期等。

  (3)短小的剪贴笔记也可以作为读书卡片的内容。

  感想式笔记

  读完一本好书或一篇好的文章,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写出来,这种读书笔记就是感想式笔记,也叫读后感。

  这种读书笔记重在训练同学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也是我们小学生在写作时需要用到的。如何写感想式笔记,我们将在五六年级时候专门学*。

  〔寄语〕

  写读书笔记的方法还不止这些。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读书的*惯去创新。假如我们把每一篇好文章比喻成一朵花,写读书笔记就好像在万花丛中采集花蜜。天长日久,我们会发现读书笔记对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范文

  下面举一个关于说明寓言的摘录笔记的例子:

  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向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有一位同学读了《詹天佑》后的感想是这样写的:

  读了《詹天佑》这篇文章,我的心久久不能*静。

  詹天佑是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1905年,他在清**不行的情况下,在帝国主义的嘲笑声中,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这正是他爱国主义的表现,也是我学*的榜样。

  詹天佑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晚上在油灯下绘图计算,和工人同吃同住,还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他克服种种困难,使铁路提前两年竣工。想想自己,做数学*题的时候,常常害怕困难,抄袭同学的答案,比比詹天佑,我多惭愧呀!我决心以詹天佑为榜样,长大了也为祖国争光。

  这篇短短的“读后感”,既要表达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自己学*的榜样,又要叙述自己被詹天佑“不怕困难”、“刻苦学*”的精神所感动,其结果,文章内容显得分散、干巴巴,倒像是一份“决心书”。

  由此可见,写读后感一定要选择自己感触最大和体会最深的一点来写,应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当然,写的时候还要善于联想,依照原文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


读书笔记怎么写(精选10篇)(扩展3)

——小王子读书笔记怎么写 (菁华3篇)

  读了《小王子》这本书,我觉得小王子是个天真、善良、单纯、敏感、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的孩子。

  这本书讲述的是:外星人小王子和地球人“我”结为朋友,后来,小王子由于要照顾自己星球上,唯一的一朵花,小王子不得不与地球人“我”分开,回到自己的星球。那时,他们虽然离得很远,但他们互相思念,互相关心,遥遥相望,心心相印。他们是一对实实在在的好朋友,他们的友谊并没有受到距离的影响。我们应该学*,小王子和地球人“我”这种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生日那天,妈妈送给我一份很有意义的生日礼物,是一本名叫《小王子》的童话书,妈妈对我说:“孩子,妈妈希望你能像小王子一样,永远有一颗纯净的心。”

  读了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什么叫纯净的心灵了。小王子深深爱着他的玫瑰花,为了不让花儿被羊吃掉,他还请飞行员给羊画了几只口罩。对他来说,他的玫瑰和地球上所有的玫瑰都不一样,如果花儿没有了,就好像所有的星球都失去了光芒。这是多么真挚的感情啊!还有那只狐狸,即使小王子离开了它,也永远会记得那麦子的`颜色。我现在知道了,原来大人们也会做很多蠢事,大人们也不一定都对,我们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要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才能找到我们真正追寻的东西。

  每当我徜徉在夏天夜晚的星空下,我便会发现天上的星星好像无数串银铃,在欢笑着,欢笑着……仿佛有一颗星星上住着天真无邪的小王子,尽管这颗星不那么大,也不那么亮……

  《小王子》是一部世界经典童话,这部作品虽短,但其艺术魅力是一般童话无可比拟的,它朴实无华,既没有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故事在*淡中展开。飞行员因飞机发生故障降落在沙漠中,遇见了小王子,小王子生活在一个很小的星球上,后来他去了许多不同的星球旅行,最后来到了地球,并带着飞行员找到了沙漠清泉,让飞行员明白了许多道理。

  小王子是智慧和真理的源泉,他让我们明白了不能光看事物的外表,还应该用心灵去感受万事万物的美。

  当我们在沙漠中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沙漠清泉时,此时的水和普通的生命必需品有着天壤之别。它经过了星光下的长途跋涉,它伴随着我们的喜悦,它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就像是一件珍贵的礼物;当我们遇见身体有缺陷的人时,我们不能歧视他,而应该默默地关心他,呵护他,用心去感受他美的一面;当我们在品尝其貌不扬的花生时,有没有想过花生的可贵之处,它朴实无华,不计较名利……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的脸颊上有一块乌青的胎记,那样的脸猛一看就像魔鬼,使人一见就害怕,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和他相处久了的人都很喜欢他,因为他具有许多美好的品质。他乐于助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小王子》就犹如一颗璀璨无比的星星镶嵌在我记忆的天幕中,我将永远记住这颗不那么大,也不那么亮的星星,因为在它上面住着小王子,一直在欢笑着,欢笑着……

  我想应该有很多人都看过小王子这本书吧,不知道大家看完之后是怎样一种心情?

  我的情绪像是六月的天,总会因小王子里的'故事变化了而迅速变化着。有时我会笑着那些可笑的大人的可笑的行为,有时候我也会快乐的会意着小王子的可爱。我们知道,在小王子的冒险经历里,他先后在不同的星球上遇见了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大人。有虚荣的国王,什么事情都要求命令别人的语气来做,而实际上只是他自己的一厢情愿,因为他所有有把握的事情都是发生了的,只不过是在对小王子说话之前加上了“我命令你”的字眼。可笑是可笑,可是也看出了国王的可怜与孤单。大人就是这样吧?

  然后遇见的有,一直要求小王子鼓掌的高帽子先生,同样是虚荣心的象征。一直酗酒的酒鬼,说是羞耻酗酒而酗酒,这是愚昧。一直计算数字,妄想拥有星星的人,这是贪婪。一直点灯的愁苦的人,相信命运却又不敢改变命运,这是死板。然后就是从来没有亲身探险过的地理学家,这是什么?现在的大多数我们不就是么?学*的东西没有实践的地方,或许,我们好多人就是小王子所嘲笑的没有趣的大人吧?

  小王子是那么单纯,那么诚实,每一句话都是那么没有功利没有情绪没有目的。

  我也想念他了。或许上面所说的可以让我们产生喜悦的情绪,而事实上,文章更多的带来的是感动。

  我想,书中所有的语言,事实上,如果认真品味起来真的可以说是句句都是充满哲理。

  那些感动的情节,那些渗透着思念的句子。记得小王子是因为跟他的玫瑰花吵架了,所以才出走的。临走之前,玫瑰花是那么的桀骜不驯,临走之后的舍不得,让我们发现,实际上,他们却是那么相爱。那么简单单纯的相爱啊!


读书笔记怎么写(精选10篇)(扩展4)

——昆虫记读书笔记怎么写 (菁华3篇)

  在历史上,有一个人因为家里穷,没有钱买煤油灯。于是他就借用萤火虫尾巴上的光来看书。看!萤火虫是多么的伟大,因为他的灯光而造福了人类。但是你别看他很可,实际上他很凶残,而且很狡猾。他吃比他大几倍的蜗牛。他吃的东西不但奇怪,而且他的捕猎食物的方式也很奇特。这些萤火虫就像先知一样,知道蜗牛经常出没的地方。

  你们可能认为蜗牛有强大的外壳保护,怎么还会害怕那小小的萤火虫呢?那小小的萤火虫有着一件强大的武器——一个小小的钩子。,那钩子用放大镜是看不见的,如果蜗牛的外壳有一丁点没有遮盖严密,那他就命在旦夕了。

  萤火虫每次要用钩子对着蜗牛摆弄几下。如果没有人帮蜗牛脱离虎口那他就成了萤火虫嘴下的美食了。那蜗牛救回来后,还要坚持每天帮他洗浴,清洁伤口,这才有可能出现奇迹,让蜗牛获得了新的生命。由此可见,他的钩子是多么厉害呀!

  萤火虫还有点美德,当他捕抓到蜗牛的时候从来不独食,他总会分给他的一些小伙伴们。

  这就是两面性的萤火虫。

  轻轻合上《昆虫记》这本书,脑海里浮现出了许多可爱的小昆虫。

  昆虫学家法布尔把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小昆虫都写得活灵活现。他把那些小昆虫的外貌,生活方式都写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他还把那些可怕的螳螂,凶狠的蜘蛛、恶心的苍蝇都写得栩栩如生。在这些昆虫里面,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大孔雀蝶和红蚂蚁了。

  大孔雀蝶是一种很漂亮的昆虫。它全身披着棕红色的绒毛,脖子上面还又一个白色的领结,翅膀上洒着灰色和褐色的点点,横贯中间的是一条淡淡的锯齿状的线,翅膀周围又一圈灰白色的边,中央又一个大眼睛,又黑得发亮的瞳孔和许多色彩镶成的眼眼帘,包括黑色、白色、栗色和紫色的弧形线条。这种雄孔雀蝶不但漂亮,而且还是昆虫之间的“性情中虫”。雄孔雀蝶一生中唯一的目的就是找配偶。为了这一目标,它们缩短寿命也在所不惜。

  红蚂蚁的身体为橙红色或暗红色。腹部、触角、各个足腿间为褐色,一般身体长3。2毫米,你可别小看这些小东西,它们可是一群打架高手!但是它们很懒,不愿意寻找食物,不愿意养儿育女,就算食物在它旁边,它也不会去吃,它们的衣食住行都要靠仆人来替它们完成。为了达到它们的目的,它们就去抢邻居不同种类的蚂蚁,比如黑蚂蚁,把别人的蛹抢走,并运回自己的窝里。不久后,抢来的蛹蜕皮了,就成为了家中积极干活的'仆人。

  昆虫记是本好书,它让我新认识到了许许多多的有趣的昆虫。

  走进了书香四溢的校园,也成了一个莘莘学子。充实的一天就在这琅琅的读书声中开始了。老师热心地传授我们知识,同学们互相探讨,我们像一棵棵小树苗,在接受春风雨露的滋润——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识,茁壮成长。在这知识的海洋中,我结束了快乐的童年,开始走向成熟。

  看了《昆虫记》后,这本书使我十分着迷,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我知道了:凌晨,蝉是怎样脱壳;屎壳螂是如何滚粪球的;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还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错误的,蜂抓青虫不是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而是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

  第一次读《昆虫记》,不知怎么的它就吸引了我。这是一部描述昆虫们生育、劳作、狩猎与死亡的科普书,*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虫子们翩然登场,多么奇异、有趣的故事啊!法布尔的《昆虫记》,让我没有梦幻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放大镜、潮湿、星辰,还有虫子气味的存在,仿佛置身于现场一样。被我忽视太久了的昆虫的身影,及它们嚣张的鸣叫,一下子聚拢过来,我屏住呼吸,然后,凭它们穿透了我心灵的幽暗。

  是法布尔,让我看到了昆虫跟我们人类在生与死,劳动与掠夺等许多问题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昆虫记》不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世界,它不同于小说,它们是最基本的事实!是法布尔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独自的,安静的,几乎与世隔绝的寂寞与艰辛。我仰起了头,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头,像仰望星空一样,来对待昆虫们存在的奥秘。它使我第一次进入了一个生动的昆虫世界。


读书笔记怎么写(精选10篇)(扩展5)

——《穷人》读书笔记(精选10篇)

  前几个星期,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作《穷人》,这个单元主题是讲爱心,我觉得课文的主人公就是特别有爱心。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人的心地很善良,这个人的名字叫桑娜,是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她是一名渔夫的妻子,有五个孩子,她们很穷。有一次渔夫出去打鱼,外面狂风怒吼,桑娜很担心,于是点着马灯走了出去,这时桑娜想起了邻居西蒙,就去看了邻居,突然发现邻居死了,邻居家的两个孩子没人管,她毫不犹豫地抱养了两个孩子,渔夫回来了,也同意了她的选择,从此过上了更苦的日子。

  这篇文章让我联想到了一件事,有一次考试时,我这时作文还没写,突然有一个同学叫我问:“你有黑笔吗?”当时我只有两只黑笔,一支已经快没水了,一支是新的,但是我毫不犹豫地说:“有。”我把那只笔借给了她,我却用着快没水的笔,这时我想起《穷人》这篇课文,我心中才得以*静,帮助别人是对的,我就用着这一快没水的笔写完了作文,虽然字迹不清楚,但是我也很开心,并且我也帮助了她,没让她失望。让我感到无比的开心。

  这篇课文不但把人物的心灵这么好,也用了好多的好词佳句,也用了很多描写方法,读了这篇课文让我感到了人间的心灵之美,也让我的写作水*提高了好多好多,也使我感受到了一些生活中一些做好事的滋味。

  前不久,利用空闲时间,把《富人狼性穷人羊性》这本书看完了,或许有人会觉得很奇怪,一个刚出社会的大学生竟然会看这一类的书,想必此人定是心高气傲之人,又或是不安现状好高骛远之人。

  我绝对是本着好奇的心想看下这本长期位居阅读排行榜前列、声称商人必看的书到底如何的神奇、如何令人向往。或许,我并不是书上所说的“富人”,财富二字离我太遥远了,特别是对于一个刚出社会工作的人。对于理解“富人狼性,穷人羊性”这句话,我个人感觉自己有那么点偏激:狼,凶狠无情;羊,善良单纯;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在这优胜劣汰的社会法则下,缺了狼性,少了狼的贪婪狡猾,少了狼的狠劲,那么我们不要说成为富人,能否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上站稳脚跟也是个未知之数。

  当然我并没有说羊的善良不对,善良是人之根本,缺少了善良,即便你何等富有,又怎能心安理得地生活呢,如今世界上的众多超级富豪,不停的推动着各种大型的慈善事业,甚至出现了“捐身家”的情况,于我看来,或许他们只是在做点补偿,补偿自己因为当初狼性心理驱使下行动所造成的伤害,从而减少内心折磨而已。书中提到――“穷人之所以贫穷,在于他安于现状甘于认命,没有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没有走出去的勇……

  书籍《穷人》这篇文章是俄国的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做,它是根据雨果的诗篇改写的短片小说,故事的主人公是渔夫和他的妻子桑那,故事发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桑那去探望她的邻居西蒙时却发现她死了,在她的脚下躺着两个小孩,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她看见可怜的孩子,有了怜悯之心,不顾一切的将他们抱回家。但是因为家中贫困,再加上家中还有5个孩子,他们不得不在半夜三更去打鱼。想到这些她就脸色苍白,但是心中却很是矛盾,古老的钟敲了十一下,她的丈夫总算回来了,桑那吓得跳了起来,丈夫问她的话,她也吱吱不语。他试探的问了一句:邻居家的西蒙死了,两个小孩还活了,安详的躺在她的脚下,她丈夫听了楞了一下,沉默了半天说:“去把他们抱过来吧,我们总算还能坚持的住。”桑那的脸色红润了下来,轻声的说:“看,他们在这。”

  本文通过描写桑那和西蒙两家的贫困——住的差、吃的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这是沙俄时期穷人悲惨生孩的写照,也就是说在这种贫困的情况下,桑那和渔夫做去了令人难以相信的举动:在自己已经有5个孩子的情况下,还主动的收养了西蒙的2个孩子,作者通过这样的事例讴歌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穷人不怕自己劳累也要帮助别人,我也希望自己也能像桑那和渔夫一样,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今天,我读了一篇名叫《穷人》的小说。作者便就是大名鼎鼎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小说的主角是家境贫寒但又勤劳能干的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桑娜爱丈夫、爱家人、爱生活。但是,在已经身为孤儿的西蒙那两个孩子面前,桑娜还是义无所顾地伸出了援手即使这两个孩子会使她的日子更加难以度过。她以为丈夫一定不会支持她的行为,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她的丈夫竟决定和她一起抚养那两个孩子。

  整个故事,没有华丽的词藻描述,也没有半句歌颂式的豪迈语句,然而,由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折射出的真、善、美,显示出的人时间最淳朴、美好的感情,忘我的精神境界,却无处不撞击读者的心灵,扣动着读者的心弦,使之深受感染。

  爱被人们说是最难得到的东西,但是家境贫寒的桑娜一家却轻而易举的拥有了它。并且,他们已经成为了爱的富翁。

  我们的生活中,难道没有这样的一些爱的使者吗?高建成以他的生命谱写了他爱人民、爱同志的崇高爱的乐章;故曼丽把她的爱心播散给了绿荫儿童村每位孤残儿童;包括那些送盲人过马路的红领巾,热心帮助同学的少先对员,他们都是爱的使者,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美好的明天。但是生活中也不乏有只是怕被别人欺诈就不肯帮助别人的人,和高建成他们这样的人成为了鲜明的对比。难道他们还不知悔改吗?

  让我们也这样爱生活,爱家人,爱一切一切吧!让我们也这样乐于助人、舍己为人吧!

  《穷人》这篇课文讲了渔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大鱼,他的妻子桑娜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他们一家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他家的五个孩子没有鞋穿,无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看到她的邻居西蒙死了,但邻居的两个幼小的孩子蜷缩着身子睡在已经死去的母亲身边,桑娜毫不犹豫便把两个孩子抱回了家。桑娜心里矛盾,自己家已经有五个孩子了,丈夫已经够受的了。她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忐忑不安,担心她的丈夫看到她抱回了两个孩子,不愿意。但是当渔夫拖着湿淋淋的被撕破了的渔网,疲惫地回到家中,知道邻居的情况后,也毫不犹豫地决定收养这两个孩子。

  我想,虽然渔夫和桑娜物质上很贫穷,但他们的精神是很富有的。他们勤劳、善良、关心他人,虽然自己的生活已经十分困苦了,但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宁愿付出更多的辛劳、宁愿过更艰苦的日子,他们富有同情心和爱心,他们的行为是高尚的、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学了这篇课文,我想起了每个星期回奶奶家,我都会看到在德州学院门外停着一辆无偿献血车,总是有学生陆陆续续地到车上去献血。爸爸说:“有的学生家里并不富裕,从不吃好菜,还要出去打工。”但是他们却能无偿地献出自己宝贵的鲜血挽救他人的生命。我想,这些大学生也像课文中的渔夫夫妇一样充满爱心,令人敬佩。

  爱就像太阳把世界照亮,爱就像阳光温暖着我们,就像歌中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前不久,我读了一篇文章《穷人》。《穷人》经过对两家人悲惨生活境况描述,及批评了当是黑暗社会现实,也赞颂了劳动人民善良、无私的高贵品质。

  《穷人》主要讲了;在海边,住着几户贫苦的渔民。其中,有一位渔夫的妻子叫让妮,她有五个孩子。一天,她的邻居西蒙死了,让妮和她的丈夫就无私的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

  不知为何,读完文章后,心里好像有一股暖流流过,温暖着我的心。也许,我是被让妮和她丈夫的爱心感动着我。如果说,师傅人家救了孩子,那是应当做的;可是,孩子被像让妮这贫苦的连鞋子都穿不下的穷人家收养的话,会感动全世界!他们的日子会变的苦上加苦,可是他们心中总有一份信念:再苦的日子都能熬下去。我明白,这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爱。

  爱的种子播洒人间。不久前,我曾看到一个乞讨者在路边乞讨。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走过,看了一眼乞讨者,然后掏了掏口袋,找到一枚硬币,扔进碗里;一个打扮贵气的妇女,连看都不看一眼,昂头挺胸着走了,忽然想到了什么,转过身,认了一枚硬币;让我感动的是一位满脸皱纹、穿着朴素的农民共奶奶,从口袋里掏出一包包裹,打开,里面都是硬币,“哗啦啦”的声音是爱的钟声被敲响了,爱在人间!

  《穷人》这篇文章除了题目有个“穷”字,文章里一个“穷”都没有出现过,这是因为穷人不穷,他们有爱的种子播洒人间,让爱的明天更加完美!

  在舞台上,在银屏上,我们所看到的著名歌唱家***是那样的深情,那样的成功,那样的令人羡慕。可是谁会想到在成功的背后却又有着那样一段辛酸的历史呢?***,出生在外婆家。10岁那年,她回到了父母的家——老寨村。在她12岁那年,父亲不幸染上了肺结核,早早地离开了人间。父亲患病早逝已经让***伤心至极,但是,这似乎还不够,她的弟弟出生不久,就得了百日咳,后因过量注射链霉素,成了一个聋哑人。这么多灾难和打击集聚在一个12岁的小姑娘身上,她承受的住吗?还好,***是一个坚强的小姑娘,经过了这么多磨难,她似乎一下子成熟了:每天清晨帮妈妈烧水做饭,放学后,帮妈妈料理家务。

  说到这里,我都不忍再讲下去了,因为上天赋予她的苦难实在是太多了。但是,***仍然熬过来了,而且成了家喻户晓的著名歌唱家,前不久,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的***独唱音乐会更使世人对她刮目相看。读了上面这个故事,我不禁会想到:天下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没有唾手可得的荣誉。看一看我们,我们没有***的苦难,没有***的艰难生活,可是我们有智慧却不懂得运用,有时间却不懂得珍惜,有机遇又不懂得把握。难道只有穷人家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吗?NO,不是这样的,那么为何我们现在条件优越了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却越来越少了呢?我想,那是因为条件优越了,我们从过去的比学*,比纪律扭转到了比吃穿,比漂亮。

  那么,有解决的办法吗?我想,一句名言是最好的答案:“勤奋出人才。”条件优越了,我们仍然勤奋、刻苦、扎扎实实的学,不要去在乎那些所谓的外表的美,内心充实才是最重要的。

  读完《穷人》这篇文章,我感慨良深,心中久久不能*静,感情的潮水放纵奔流。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渔夫的妻子桑娜趁丈夫出去打鱼的这段时间去看望生病的邻居西蒙,没想到,西蒙已经死了!而西蒙的两个孩子睡着了,于是,桑娜想都没想把孩子抱回家,抱回家之后,又不知该怎么对丈夫说,怕给丈夫带来负担,可后来,丈夫知道了这件事后,跟她的想法一样,要照顾两个孩子的故事。

  其中有很多段落,很多句子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例如“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呀?......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段心理描写,写出了她想到丈夫冒险出海,家里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但她决定,一定要帮助邻居西蒙照顾孩子,即使打她,她也要把孩子留下。但是,她还是很担心丈夫,担心他回不来,觉得对不起丈夫,家里已经有五个孩子了,再多两个一定会造成负担的。后来,我又从“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中的一个重点字“熬”体会出虽然渔夫家很艰难,但他们还是收容了两个孩子。

  文中的桑娜是一个善良、勤劳、有爱心的人,而渔夫也是善良、勤劳、爽直、有责任感、能吃苦耐劳。他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作为一名六年级的学生,我们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比如我们坐公交车时,可以主动给老人让座,主动帮助盲人、残疾人过马路,见到垃圾主动捡起,帮助、保护老弱病残,关掉水龙头……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一定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创造出坚固的友谊,创造出人们的和谐生活。

  《穷人》这篇文章写的是在旧俄国时代的一队穷人夫妻:渔夫和妻子桑娜他们抚养着五个孩子每天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渔夫从早到晚地出去打鱼却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在邻居西蒙死后他却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反映了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

  读完这篇文章想想生活中有一些丑陋的现象真使我感到痛心。现在生活水*提高了人与人之间反而淡漠了。邻里之间有时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闹别扭甚至吵架公共道路脏了谁也不会去扫一扫洗一洗。

  我真想对邻里说一说我们的城市正在创建文明城市我们应该为社会尽一份力那么我们的社会将更美好!

  渔夫一家的生活那么困难,还去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而我们呢有些人有很多钱却不为那些有困难的人着想,渔夫和桑娜是我们的好榜样,他们善良的心感动着我。

  渔夫一家十分穷,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当渔夫妻子看到邻居西蒙病死了,身旁还有两个还不懂事的孩子这幅凄惨而感人的画面时,就毫不犹豫自家的困难,把他们抱回家。经过一系列心理斗争,渔夫与桑娜坚定信念,无论再苦也要把这两个孩子抚养**。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描述桑娜的一句话:它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桑娜看到两个可怜的.小孩没母亲的抚养时,宁愿自己挨苦挨饿,也不可让西蒙的两个孤儿饿死,这句话充分地表现了桑那善良的本性。渔夫的一句话使我分外感动:“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齐怎样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是那么坚定,虽然渔夫思考过自己的日子,但也执意要养西蒙的两个孤儿,表现了渔夫助人为乐敢于应对的品质。虽然这些话只是由几个简简单单的字词组成的,但却能体现他们的善良本性。

  穷人拥有无私的爱,温暖的家,善良的心,我们就应像桑娜和渔夫一样,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忙别人,让世界更完美!

  我读了《穷人》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一个人务必有仁爱的精神。仁爱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如果能够仁爱,自然也就容易具备他的德行,大则能为国家效力,为人民服务,小则能够爱人助人,同情穷苦的人。仁爱能够说是各种德行的综合。一个人务必具有很多的德行。


读书笔记怎么写(精选10篇)(扩展6)

——孟子读书笔记(精选10篇)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用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说:“不会。”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译: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这个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以人为本,“三个代表”,党的宗旨,无不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体现。《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译:动用心思的人治理别人,动用体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别人,治理人的人靠别人养活。这句知看似现在的社会分工关系。想想看,远在古代的人就能有这种思想,能让人不敬佩吗?

  2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用***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天下,有人的地方就是天下,王天下使天下民心归顺而非霸天下,王与霸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施行仁政,仁的根本在于爱人,仁政的中心在于爱民。

  孟子的抱负,在于使诸侯国施行仁政进而王天下,虽然其很多地方都说到七十里而王,但实际上还是认为大国施行仁政进而王天下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虽然先后到了不少的诸侯国,感觉上他对滕、邹、鲁等小国不够尽心,而在魏、齐两个诸侯国花费较多的心神,特别是齐国。孟子根据对当时形势的把握,认为春秋以来连年的征战使民不聊生,人们都盼望有仁德的`君王来解救,就如同被倒悬的人希望得到别人解救那么迫切,所以,如果能有哪个国君能够施行仁政,那么天下民心必然归顺,从而达到王天下理想。孟子的这个期望在梁惠王身上并没有实现,短短的魏国之行,一年以后梁惠王就死了,而继任的梁襄王看上去就不是一个能施行仁政的人。而当时的齐国,国势正盛,土地宽广,人口众多,贤士云集,因而孟子先后两次很耐心地呆在了齐国,而且时间很长,第二次去已经71岁高龄,仍然试图说服齐宣王施行仁政,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但结果与齐宣王的意见相左,郁郁而去,齐宣王甚至没有派人来挽留。 如果说王天下是孟子的终极目标,那么起点就是在国内施行仁政。孟子把仁政的施行分作四个层面:一、保护现有的资源,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从而保证百姓的生老病死有所依,使百姓不离开国土;二、教导百姓自给自足,保证生活的基本需要,同时国家要重视生产的季节,使百姓能安心生产;三,减免赋税,减轻百姓的负担;四,在前三个方面都实现之后,再进行道德教化,形成尊老爱幼

  的良好的社会风尚。这四个层面是逐步递进的,能按此施行仁政,那么这个国家君主的仁德就会声名远播,使天下百姓都向往到这个国家来,到那个时候王天下就易如反掌。

  施行了仁政之后,可以获取天下的民心,而接下来要做的,是救他国之民于水火,也就是征伐问题,征伐,是仁政的向外推行过程。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实际上战国时期也是如此,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为了土地、人口的争夺,说统一天下在当时并不实际,只有到战国后期,在秦国强的国势下,其它诸侯国摧枯拉朽,统一天下才成为一个目标。孟子说的王天下,其实并不是指的是土地意义上的天下,而是民心上的天下。能获取天下民心,也就得到了天下。至于征伐他国,必出于义,义,在孟子看来也就是民意,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看重了民心的作用。说孟子言必称尧舜,其实并不完全,其更多说到的是商汤和周文王,其中说到商汤更详细。如对于王天下,商汤实际上就是孟子经常提到的君王榜样,商汤的征伐就是为了救民于水火,所以东征西怨、南征北怨,此一“怨”就是埋怨没有先来解救自己,可见这种征伐由于出于民心,所以百姓都希望仁德的君主先来帮助自己解脱困厄。因此,当“义师”到来的时候“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征战必势如破竹,王天下自然易如反掌。

  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甚至不惜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彰显民心的重要,甚至不惜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来警戒君王。虽然孟子终其一生没有实现理想,但其对于民心的重视及其对于仁政的阐释对后世无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一) 持志养气

  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是片面的。

  (二) 深造自得

  孟子强调学*、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 他认为君子深造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的追求而得到。自觉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会比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会积蓄得很深,积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据此,孟子主张,学*的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三) 专心有恒

  孟子认为,学*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举例说:"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因此,孟子认为,学*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

  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他告诫学生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山间小道经常去走就变成了一条路,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走,便会被茅草所堵塞。学*亦然。如果停下一个时期不用心学*,学到的知识也会遗忘。因此,学*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有所作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水,就停止挖掘,结果等于没挖,这说明有为者必须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学*也是如此,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功亏一篑。孟子反对"一曝十寒"的学*态度,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长。都是反复强调学*要持之以恒。

  (四) 教亦多术

  学*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专心有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又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对学生,有的应及时指点,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可以间接地进行教育,甚至拒绝教诲,足以成为人的警策,本身也是一种教导之法。总之,教法很多,要因人而异。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认同感比较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说:“不会。”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孟子怀抱着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感,用他的所知所觉,用他的“义”与“道”,从个别情况的“应该”到人生征途的光明大道,导人向善,也就是“觉此民”。

  孟子的所有观点首先都必须建立在所谓“人性向善”观点的基础上,而这个观点也恰恰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并且对于当今这个时代来说最值得每个人去仔细思考领悟的。孟子的“人性向善”论,先提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皆有之的“仁、义、礼、智”四端,如果能够去扩充它的话,将“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所以说“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

  既然每个人都有向善之心,又何来的恶人呢?有些人何以做不到“乃若其情”呢?孟子给了我们两个答案:其一,是不可忽视的外在原因,即环境因素,也是孟母之所以三迁的原因,而这里的环境又不仅仅只是周围人或事的影,也包括所处的时代、社会情况,还有具体到逆境与顺境的差别,《孟子》中的一篇关于嗟来之食的议论,身处逆境的人被激发的羞耻心可使之用生命维护原则,而身处顺境时的人却更易迷失,放弃了“乡为身死而不受”的那些原则,环境可以说是决定为善还是为恶,义或不义的重要因素;其二,要向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在要求就是坚持,孟子也在书中举了“杯水车薪”的比喻,义能克不义,仁能克不仁,然而没有坚持也无法成功。

  当一个人能够做到抵御环境坚持本心时,仁义之士必是贤人、君子,“枉己而不能直人”,只有坚守原则的.人才能够辅佐君主、诱民向善;“仁者无敌”,仁义之诸侯与民同乐、亲贤疏佞,又怎不会“王天下”呢?所以尧、舜、禹之世,孝悌礼义为人所共循,天下安乐。

  虽然孟子有一套从人性向善到仁者无敌的完整理论,但是要想导善,还缺不了他的非凡辩才。孟子无论是与君主对答,还是与对手辩论,都能够引经据典,把《诗》《书》灵活应用;并且以常理入手,以小见大,十分生动;更擅长环环设问,最后以对方的答案为自己所依托来解答对方的问题,让对方只能无言以对,认可孟子的想法。

  二十一世界的中国,正值东西方文化潮流交互撞击之际,从个人到家庭,至自各阶层的社会乃至于国家,在当今物质文明较为发达的今天,却逐渐陷入一种内外不安,身心交瘁的状态。在这个物欲横流,进退失据的环境中,人们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茫然失措。精神信仰受到很大挑战,但是,究竟是什么在变化?变化的背后是什么?

  在当今这个时代,还有多少人面对各种所谓的领导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感受。还有多少人能做到如孟子般真正心系国家。现在的人们大都追名逐利,惟命是从,而很少有人能真正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感受,给我们的国家真正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想法。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面对自己与领导者统治者的意见不合的情况时,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呢?在这个充满金钱与利益的社会中,人们渐渐的迷失了自我,只会跟着金钱与利益随波逐流,也许只有当每个人如孟子般坦诚,率真且真正做到心系国家时,我们的社会才能变成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吧。

  首先,社会的稳定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社会只有稳定的环境中,才能求得前进和发展。孟子提倡的和谐相处,执中有权的原则及方法,揭示了对立面之间的统一性,对我们不断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使上下级之间、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处于和谐状态,具有积极的启示。同时,它又为社会的和谐提供一定的心理基础。其次,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这是孟子的基本思想之一。他强调治国为政要爱民、保民、利民、安民、富民、与民同忧同乐、获得民心,进而安定社会和统一天下,主张国君要把人民当作三宝之一,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卓越见解,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将先秦时代“民为邦本”的思想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为了维持社会的和谐统一,孟子提出了一套对社会进行经济约制的主张。这主要包括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制度、制民恒产的土地制度、“取于民有制”和薄收赋税的财政赋税制度、优先照顾穷困的抚恤制度。

  当我们今天做事时,总会不由的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当我们面对灾难,能够伸出援助之手时,我们不禁要感慨:华夏儿女的优良传统与善良之心。爱人者人恒爱之,这是千年前儒家学说代表孟子的至理名言,也是以后千万年不变的美德、传统。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用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读大学时,那位古代汉语的老教授对我们要求极为严格,那《孟子》是要求全书背诵的,也许就是因为这特别的机缘,我一直特别喜欢《孟子》。

  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我喜欢孟子散文中那种雄辩的气势。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能力,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我常常慨叹,要是孟子生活在当今时代,他一定是一个出色的律师。读孟子的文章,我总是因此而想到艺术作品中那些大律师的“雄辩”或“诡辩”的场景,那些有经验的律师去质问对方律师的委托人时,只要求回答“yes”or“no”,从而让自己处于主动地位,牵着别人的鼻子走。孟子正是那样,让那些国君被他牵着鼻子走,从而成功地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来再读《孟子》,再一次被孟子的雄辩风格所折服。

  《孟子·梁惠王上》中说梁惠王在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而“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面对这样的问题,孟子不是去直接指出梁惠王治国之中的不足,那样会让好大喜功的君王难以接受,于是他以“王好战,请以战喻”巧妙地将话题转到有利于自己的方面来,接下来,他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让梁惠王明白并承认,自己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还有那次孟子见到齐宣王,为了宣传他的“仁政”思想,他从“好乐”切入话题,他先是运用转换话题、偷换概念的方式避开容易引起齐王反感的音乐的雅俗问题,借题发挥,巧妙把音乐话题转为政治话题,从而激发了齐王的兴趣,他忍不住主动问道:“可得闻与?”但孟子并没有就此阐发他的道理,而是以“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两个问题,让齐王很容易地同意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数人乐乐不如与多数人同乐,从而诱导出齐王在思想感情上趋向与民同乐的观点,于是他滔滔不绝地“为王言乐”,引导出“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结论,意即:与民同乐,推行仁政,人民归附,便能统一天下。

  但是我们知道,齐宣王真正关心的是“霸道”,他一心想着的是以武力征服天下,这与孟子的“王道”主张是完全相对立的,可是孟子凭借着他的口才说服了齐宣王,成功地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我真的佩服两千多年之前的孟子,也难怪后人要尊他为“亚圣”了。

  可是此次再读《孟子》,我却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了结果上:齐宣王倾心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业,即位后任用名将田忌、孙膑等,伐魏大胜,后又攻伐燕国等弱小国家,最终未能采纳孟子的政治主张。因此,我不得不慨叹这口才的苍白无力的尴尬了。

  我还想到我们这些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人,我们虽然不一定有孟子那么敏捷的思维,那么雄辩的口才,但面对学生,我们一般都能把思想工作做到位,也许学生所持的观点与我们的观点完全相反,但我们总可以用讲道理的方式去说服他们,可是我们过后往往会发现,学生表态挺好的,过后落实在行动中却效果不佳,有时甚至收效甚微,我们所遇到的,不正是孟子所遇到的“口才的尴尬”吗?

  当然,学生是成长中的孩子,是孩子,注定他们就会犯错误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但这不也值得我们所有的教师和家长来反思吗?如何用一种最有效果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让他们自己去领悟、去选择,而不是以我们成年人的思想去规定、去限制。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是卓有成效,我们才能解决这口才的尴尬问题。

  孟子还是在梁(魏)国失望了,原因很简单,梁惠王死后,梁襄王“忘之不似人君”,看上去没有君王的样子,走*了不感到有什么畏惧。这样一个“注定”成不了气候的君王,孟子的仁政学说不可能寄托在他的身上,所以,孟子离开梁国,去到试图励精图治的齐国。而齐国招贤纳才是出了名的,著名的稷下学宫就设在齐国,学术气氛之浓厚,贤人名士之多,孟子想着应该能在齐国有所作为。不过,由此却看到儒学的“造反”理论显然是一个缺失,或者说,儒学是讲究实用,试图在目前能拥有的资源上进行秩序安排,而不是首先打乱秩序再进行重建。在儒学中,超越的理想固然有,但多数是个体修养上的自我超越,所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忧君忧民,却没有想着改变现有的资源进行重建,所以当遇到 明君就积极入世,遇到**则退隐山林,独享琴棋书画之乐。

  此1.7章开始,主要是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1.7章的对话比较长,说的当然还是仁政王道。齐宣王心中想的是称霸,所以和孟子谈话一开始就问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也是向孟子表明自己学*的榜样。但是孟子把齐宣王装了进来,后面的话题都是按照孟子王道的逻辑展开。孟子说了齐宣王由于不忍心看牛将死而哆嗦的样子,而把用于衅钟的牛换成了羊,这个事情估计齐宣王也差不多忘了。孟子自然肯定齐宣王的做法,说有了这种不忍之心,就是具有仁慈的心,不过,孟子话锋一转,批评齐宣王“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也就是对禽兽有仁慈之心,但是却不能爱抚百姓体现功德。

  不忍之心,人皆有之。关于人的本性问题,或许是一个伪命题,既然提到就接着讲。孟子对此的态度是“性善”,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其论证主要在“四端”说中,说看到小孩掉入井中,人自然而然地产生恐惧和不忍之心,这种恐惧和不忍之心来自于本性,而不是外在环境附加的。不忍心,在于将心比心,是看到他人处于困境、身处磨难而产生的心理,感同身受。

  齐宣王为什么“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呢?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作为个人来说,对禽兽仁慈而对他人仇视,即使在当代社会仍然存在,即使在我们个人身上也会有存在的痕迹。当外出旅游,半路遇上大风雨,急需找个地方来避雨,那么最能帮助你的就是茅屋土房的主人,而到那些红砖壁瓦、深庭大院的人家,却不一定能热情相引,说不定还闭门相拒。如果说人皆有不忍之心,为什么同样情形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究其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有了物质障碍,这种物质障碍以财富为代表,从而遮蔽着自己的本性,可以说,财富多一分,防范之心就长一分,权力高一分,防范之心就长一分。所以,齐宣王能够对禽兽仁慈,那是因为禽兽不会艳羡他的财富和权力,更不会采取各种手段去谋取他的财富和权力,因而他可以毫不加以防范,能出于“本性”地仁慈一下,设想,在宫殿上要杀的是一个试图谋反他的人,齐宣王极有可能乐于看到这个犯人被处死——尽管犯人如何地恐惧哆嗦甚于牛。人是动物的敌人,但动物并不是人的敌人,人的敌人是人。动物都有自保性,人也有自保性,只不过,人把这种自保性夸张成了占有,外在成了财富,已经超越着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如何把自己累积的财富保管好,必然出现防范之心,即使是所谓夜不闭户的盛世,不闭户的必然是普通人家。那么,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就不去追求财富?人人贫而相乐?显然不能这样认识,财富的追求是人的社会性使然,拥有财富也就能够作为一种存储而利于自己、家人的生存和发展,同时还能够获得他人更多的尊重,满足自己更多的欲望,客观上还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是应该倡导的,也是社会制度认可和保障的。被财富和权力遮蔽的“不忍心”如何才能重新进入我们的视野?借用孟子说的一个字:“功”。功,功德,虽与佛家所说的功德不同,但类似,即都能够用自己所长、所有对他人进行帮助,这种帮助不是让自己倾家荡产地去做(当然这样做值得钦佩但不值得推广),而是在保证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下去关心帮助他人,而自己拥有的财富越多、权力越大,那么能够帮助的范围和程度就越大,例如一些大商人对学校的捐助、对贫困学生的帮助等等,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口碑,这样把财富获取和功德相联系,从而把自己的不忍之心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既能“富润屋”,也能“德润身”,达到完美境地。

  人皆有不忍之心,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需要同情,需要相互帮助,这种不忍心推广开来,才能恩及自身,功及他人,人与人的关系才会和谐而不紧张。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认同感比较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

  宣王说:不会。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孟子怀抱着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感,用他的所知所觉,用他的义与道,从个别情况的应该到人生征途的光明大道,导人向善,也就是觉此民。孟子的所有观点首先都必须建立在所谓人性向善观点的基础上,而这个观点也恰恰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并且对于当今这个时代来说最值得每个人去仔细思考领悟的。孟子的人性向善论,先提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皆有之的仁、义、礼、智四端,如果能够去扩充它的话,将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所以说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

  既然每个人都有向善之心,又何来的恶人呢?有些人何以做不到乃若其情呢?孟子给了我们两个答案:其一,是不可忽视的外在原因,即环境因素,也是孟母之所以三迁的原因,而这里的环境又不仅仅只是周围人或事的影,也包括所处的时代、社会情况,还有具体到逆境与顺境的差别,《孟子》中的一篇关于嗟来之食的议论,身处逆境的人被激发的羞耻心可使之用生命维护原则,而身处顺境时的人却更易迷失,放弃了乡为身死而不受的那些原则,环境可以说是决定为善还是为恶,义或不义的重要因素;其二,要向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在要求就是坚持,孟子也在书中举了杯水车薪的比喻,义能克不义,仁能克不仁,然而没有坚持也无法成功。

  当一个人能够做到抵御环境坚持本心时,仁义之士必是贤人、君子,枉己而不能直人,只有坚守原则的人才能够辅佐君主、诱民向善;仁者无敌,仁义之诸侯与民同乐、亲贤疏佞,又怎不会王天下呢?所以尧、舜、禹之世,孝悌礼义为人所共循,天下安乐。虽然孟子有一套从人性向善到仁者无敌的完整理论,但是要想导善,还缺不了他的非凡辩才。孟子无论是与君主对答,还是与对手辩论,都能够引经据典,把《诗》《书》灵活应用;并且以常理入手,以小见大,十分生动;更擅长环环设问,最后以对方的答案为自己所依托来解答对方的问题,让对方只能无言以对,认可孟子的想法。

  二十一世界的中国,正值东西方文化潮流交互撞击之际,从个人到家庭,至自各阶层的社会乃至于国家,在当今物质文明较为发达的今天,却逐渐陷入一种内外不安,身心交瘁的状态。在这个物欲横流,进退失据的环境中,人们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茫然失措。精神信仰受到很大挑战,但是,究竟是什么在变化?变化的背后是什么?在当今这个时代,还有多少人面对各种所谓的领导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感受。

  还有多少人能做到如孟子般真正心系国家。现在的人们大都追名逐利,惟命是从,而很少有人能真正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感受,给我们的国家真正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想法。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面对自己与领导者统治者的意见不合的情况时,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呢?在这个充满金钱与利益的社会中,人们渐渐的迷失了自我,只会跟着金钱与利益随波逐流,也许只有当每个人如孟子般坦诚,率真且真正做到心系国家时,我们的社会才能变成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吧。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这本书主要写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子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如果种下去,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每个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标,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废,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做人的道理。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说:“不会。”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译: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这个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以人为本,“三个代表”,党的宗旨,无不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体现。《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译:动用心思的人治理别人,动用体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别人,治理人的人靠别人养活。这句知看似现在的社会分工关系。想想看,远在古代的人就能有这种思想,能让人不敬佩吗?

  2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用***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天下,有人的地方就是天下,王天下使天下民心归顺而非霸天下,王与霸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施行仁政,仁的根本在于爱人,仁政的中心在于爱民。

  孟子的抱负,在于使诸侯国施行仁政进而王天下,虽然其很多地方都说到七十里而王,但实际上还是认为大国施行仁政进而王天下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虽然先后到了不少的诸侯国,感觉上他对滕、邹、鲁等小国不够尽心,而在魏、齐两个诸侯国花费较多的心神,特别是齐国。孟子根据对当时形势的把握,认为春秋以来连年的征战使民不聊生,人们都盼望有仁德的君王来解救,就如同被倒悬的人希望得到别人解救那么迫切,所以,如果能有哪个国君能够施行仁政,那么天下民心必然归顺,从而达到王天下理想。孟子的这个期望在梁惠王身上并没有实现,短短的魏国之行,一年以后梁惠王就死了,而继任的梁襄王看上去就不是一个能施行仁政的人。而当时的齐国,国势正盛,土地宽广,人口众多,贤士云集,因而孟子先后两次很耐心地呆在了齐国,而且时间很长,第二次去已经71岁高龄,仍然试图说服齐宣王施行仁政,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但结果与齐宣王的意见相左,郁郁而去,齐宣王甚至没有派人来挽留。 如果说王天下是孟子的终极目标,那么起点就是在国内施行仁政。孟子把仁政的施行分作四个层面:一、保护现有的资源,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从而保证百姓的生老病死有所依,使百姓不离开国土;二、教导百姓自给自足,保证生活的基本需要,同时国家要重视生产的季节,使百姓能安心生产;三,减免赋税,减轻百姓的负担;四,在前三个方面都实现之后,再进行道德教化,形成尊老爱幼

  的良好的社会风尚。这四个层面是逐步递进的,能按此施行仁政,那么这个国家君主的仁德就会声名远播,使天下百姓都向往到这个国家来,到那个时候王天下就易如反掌。

  施行了仁政之后,可以获取天下的民心,而接下来要做的,是救他国之民于水火,也就是征伐问题,征伐,是仁政的向外推行过程。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实际上战国时期也是如此,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为了土地、人口的争夺,说统一天下在当时并不实际,只有到战国后期,在秦国强的国势下,其它诸侯国摧枯拉朽,统一天下才成为一个目标。孟子说的王天下,其实并不是指的是土地意义上的天下,而是民心上的天下。能获取天下民心,也就得到了天下。至于征伐他国,必出于义,义,在孟子看来也就是民意,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看重了民心的作用。说孟子言必称尧舜,其实并不完全,其更多说到的是商汤和周文王,其中说到商汤更详细。如对于王天下,商汤实际上就是孟子经常提到的君王榜样,商汤的征伐就是为了救民于水火,所以东征西怨、南征北怨,此一“怨”就是埋怨没有先来解救自己,可见这种征伐由于出于民心,所以百姓都希望仁德的君主先来帮助自己解脱困厄。因此,当“义师”到来的时候“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征战必势如破竹,王天下自然易如反掌。

  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甚至不惜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彰显民心的重要,甚至不惜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来警戒君王。虽然孟子终其一生没有实现理想,但其对于民心的重视及其对于仁政的阐释对后世无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一) 持志养气

  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是片面的。

  (二) 深造自得

  孟子强调学*、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 他认为君子深造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的追求而得到。自觉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会比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会积蓄得很深,积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据此,孟子主张,学*的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三) 专心有恒

  孟子认为,学*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举例说:"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因此,孟子认为,学*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

  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他告诫学生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山间小道经常去走就变成了一条路,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走,便会被茅草所堵塞。学*亦然。如果停下一个时期不用心学*,学到的知识也会遗忘。因此,学*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有所作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水,就停止挖掘,结果等于没挖,这说明有为者必须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学*也是如此,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功亏一篑。孟子反对"一曝十寒"的学*态度,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长。都是反复强调学*要持之以恒。

  (四) 教亦多术

  学*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专心有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又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对学生,有的应及时指点,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可以间接地进行教育,甚至拒绝教诲,足以成为人的警策,本身也是一种教导之法。总之,教法很多,要因人而异。


读书笔记怎么写(精选10篇)(扩展7)

——家的读书笔记(精选10篇)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名著,名字十分简短,叫《家》。它的作者是众所周知的大作家李尧堂,笔名巴金。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成都地区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其中有好多人物,给我映像最深的是觉新、觉民和觉慧三兄弟。可是他们家受着高老爷的封建控制,年轻力壮的他们虽说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可是又不敢顶撞长辈,暗恋着梅表姐的觉新只好被迫受父母安排娶了珏。觉民喜欢着琴,可是高老爷给他订婚,他玩起失踪,最后终于胜利了。觉慧喜欢着鸣凤,冯乐山却要纳鸣凤为妾,鸣凤最终投湖自尽……觉新愤愤离开了家,来到了大城市上海,参加革命。可以说,这本书几乎是写的悲剧故事。

  从这本书中,不难发现,巴金用羽笔揭开了封建制度的险恶,也描绘出来在温情的表面下,封建时的家庭存在着无数的勾心斗角,写出了封建大家庭的无耻。令人欣慰的是,在这么不好的社会条件下,依然有着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们在社会上做着一系列有关于宣扬改革开放的活动,在封建家庭中英勇的斗争着,一代代青年逐渐的觉醒,千千万万的青少年勇敢地、积极地站起来,封建势力再怎么强大,也敌不过这些年轻人。虽说这本书中那么大的一个家庭衰落了,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惋惜,可是从珏因为祖规而分娩时死亡的各种结果中,我们也可以发觉封建制度的不可取。

  在历史这条波涛汹涌的长河中,我相信,《家》这本名著永远不会被淘汰,因为它鼓励着青年们要追求新时代,做一个新青年,永远的循规蹈矩只会害了自己。

  开始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看巴金先生的《家》,但看完之后不由得佩服巴金先生在字里行间中体现出的强大的感染力,读此书时,我仿佛回到了20世纪初期的中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尽了高墙门第里的悲欢离合。

  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满眼黑暗,社会中充斥着违心和奉承,家不再是每个异乡子女心心念念的避风港,相反的,家已经成了一个空壳,一个虚有其表的外壳,填塞着封建制度的,还有那代人数不尽的悲哀。

  高觉新是高家的长子,直到看了接*一半的文章,都始终觉得他是一个懦弱的,被封建礼教所摧残的丧失了自己想法和主见的傀儡之人。他生来就是一个优秀的少年,少时被私塾老师锁看好,在家又被双亲所宠爱,父母都暗中庆幸有这样一个“宁馨儿”,他的学*成绩优异,对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曾经的他,也有着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他想到上海北京去研究化学,甚至想去国外留学,如果没有突如其来的婚姻决策和家庭变故,我可以想象出来他的人生大道将是多么*坦。

  然而命运不可能从头到尾只眷顾一个人,终于,在失掉母亲的重压之下,他获得一场荒唐的婚姻――她的新娘竟是抓阄抓出来的,没有考量,没有思虑,只有荒唐,不尽的荒唐。 但他也终于是接受了,大概他懦弱的性格便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养成的吧。可能一直到了瑞钰被命到城外生产的那一刻,他的心还是没有产生丝毫的想反抗的精神。瑞钰也终于和他天人永隔,在房门的另一边,在妻子生命的最后,他和她,还是隔着一道门。

  这是一个悲剧的角色,妻子的死给他些许的清醒,他帮助觉慧逃离高家,并给予他鼓励,看到这时我很欣慰,他终于有了些许自己的想法。

  而高家的另外两兄弟,确是与觉新有着背道而驰的性格,觉慧聪明勇敢,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喜欢自己的丫鬟鸣凤,也勇敢的去说,去做,但再勇敢的人,也难免被顽固的封建礼教侵蚀自己的人生,鸣凤被嫁给一个在年龄上完全可以当自己爹的“刽子手”冯乐山,仅仅只是为了让两家保持好的关系,鸣凤作为一个名门望族之间所固有的社交工具,一个牺牲品,最终选择以死来躲避这场灾难,鸣凤是可怜的,也是可敬的,她宁死不屈服封建的长鞭,即使已经遍体鳞伤。

  觉慧在鸣凤去世之后,只是难过一段时间之后就让这件事藏在心里,他不能为了感情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他们的杂志,始终是他努力的目标,他在充实的工作中逐渐找回了原来的自己。

  觉民相对于觉慧,显得更加执着且沉着。当他被要求娶别人家的小姐是,便跑到友人家去躲着 ,直到老太爷说不再谈论觉民婚配的事之后才出来。他对琴的喜欢和对封建礼教的厌恶也充分从这件事体现出来。

  觉民和觉慧一样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传播者,最终是他们以及他们这一代人,真正的敲响这户家庭的丧钟。

  高家的其它成员,就如克定和克安还有那讨人厌的陈姨太,他们整日装神弄鬼,先是以为老太爷驱鬼为由活活吓死了高家老太爷,又以避血光为由令瑞钰到城外生产,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瑞钰的死亡。克安阴险狡诈,克定穷奢极欲,不仅吃喝嫖赌样样行,甚至骗取妻子的首饰去买。他们伙同陈姨太,在高老太爷刚刚去世就闹着分家,他们所代表的,是的封建礼教和黑暗的社会制度,即使即将走向毁灭却仍然要给人最重的一击。

  整个高家看起来井然有序,家庭成员们彬彬有礼,家庭和睦,殊不知*静背后暗暗涌动的狂潮随时有可能冲垮这座虚有家的空壳的建筑。偌大的高家万贯的家财,却没有人真正快乐过。

  巴金所写的家,不仅是小说里的高家,更是那一代人的家,处在封建礼教濒临湮灭的边

  缘的那一代年轻人,受着新文化运动影响的思想免不了与大家庭顽固的旧势力碰撞出火花,此时,何谈家的温暖,那一代人的家,家已不是避风港,而是每个人唯恐躲避不及的牢笼,高老太爷穷尽一生去维持着高家表面的繁华,到头来却都是表面的盛兴。

  但那一代人,他们没有逆来顺受,他们勇敢的反抗与斗争,最终造就了一代中华民族的脊梁!

  看了一篇名叫《我们家的男子汉》的文章。这篇文章写的很好,里面分了几个片段:他对独立的要求、他的眼泪、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他的独立的要求:讲述了姐姐的孩子,希望自己能独立,便一定要自己拿钱去学会买东西。他的眼泪:讲述了他在回安徽时,“我”给他写的信。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他去托儿所时,很乖,一点都不哭,但是,在他和“我”们离开,回安徽时,他却迟迟不走,因为他不想离开这个和他共同生活,和他一起成长的家园。

  看完了,这个故事,我深有感悟: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他的.独立,他的伤心,他的沉着,被作者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如作者所说:看着他一点儿一点儿长大,他的脸盘的轮廓,他的手掌上的细纹,他的身体,他的力气,他的智慧,他的性格,还有他的性别,那样神秘地一点儿一点儿鲜明,突出,扩大,再扩大,实在是一件最最奇妙的事情了。

  今天,我看完另外《桥下一家人》这本书,这本书真是太太太太……好看了!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吧:

  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纳塔莉・萨维奇・卡尔森。这本书的内容记述的是:在巴黎的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个流浪汉,叫阿曼德,住在大桥下。一天傍晚,当他回到住处时,发现自己的地盘居然被三个陌生的小孩和一条大狗给占了……他们友好相处,勤劳工作,住进了房子也找到了工作,生活得很幸福。

  读完这本书,我深有感触:两个家合成了一个家居然生活得那么幸福,快乐。是因为他们人人心中有爱,是爱让两家人合成了一家人,是爱让他们住进了房子,成了有工作的人,这一切都源于爱――温暖的爱。

  读到这儿,你也会被感动了吧:赶紧去读一读吧!

  巴金,作为现代著名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少杰出的作品,以爱情和婚姻纠葛为主要线索的《家》是激流三部曲之一,是这位文学大师的代表作。

  小说《家》真实地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世家”“同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颂赞年轻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

  小说觉慧,觉民,觉新三兄弟在爱情婚姻下的不同遭遇。主人公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形象,以及其二哥觉民都是在五四思潮下的觉醒,体察到封建家庭的虚伪、黑暗和腐朽。他们追求先进的思想,关注时事,积极参加反封建活动,他们渴望自由的爱情,讨厌封建的家庭婚姻,讨厌连自己的婚姻都要被束缚,讨厌将自己的感情葬送在封建礼教中,就像觉慧与丫头鸣凤,明知道身份地位悬殊,却还是不顾世俗的眼光相互爱着,甚至当冯乐山要娶鸣凤做姨太太时,她宁愿投河自尽也要捍卫自己的爱情。而觉民与琴都是典型的先进青年,在他们见证了觉新、觉慧惨痛的爱情经历后决定奋力一搏,到最后终于赢得了他们的自由。而大哥觉新是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甚至现在的话说,他有着人格分裂症,他不满旧家庭的专制,然而作为长子长孙的他,又加上受封建礼教较多的约束,他养成了委屈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他不敢大胆反抗,义无反顾,以至于不能与自己喜欢的梅芬结婚,更是将温柔贤惠,善解人意的妻子瑞珏推向了死亡地带。

  小说中还刻画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接受封建礼教安排的婚姻,最终郁郁寡欢,绝望而死的梅芬;顽固封建,完全沦为封建礼教奴隶的高老太爷;温柔贤淑,通情达理,因高老太爷的死而搬到野外待产,最后因难产而丧命的瑞珏……这些都是在批评无情的封建礼教所带给社会的黑暗。

  在那样的社会中,人们看不见光明,看不见希望,人们每天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唯有新思潮,新思想才能带领人们走出这个可怕的牢笼,就像主人公觉慧一样为了挣脱这个牢笼,到最后舍弃从小长大的家,远赴他乡追求自己想要的光明,他的这份追求新思想,新事物,敢于探索,敢爱敢恨的热情和毅力值得我们学*。

  读了《家》之后,我不得不佩服巴金先生对现实生活的体会之透彻,更能将这种现实生活展现在他的小说中,那么的清晰,真不愧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家》也不愧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家》是著名作家巴金爷爷写的,这本书没有固定的内容。它主要写的多半是我们喜闻乐见的身边琐事。让我们结识那些善良的人们和忠诚的勇士,去认识那些丑恶的嘴脸和险峻的现实,从而体味人间的挚爱与友谊,感受非凡的智慧和快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智慧的熏陶。书中讨论的人物的成长史,浸透了人生奋斗的金玉良言。是人们立身处事的好教材。通过读这本书,可以从中学到人生的哲理和经验,使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这本书,无论从哪里读起,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作者不仅用细腻的.文笔传情达意,或鞭挞丑恶的现实,或赞美善良的人们,或歌颂举世英雄。作者用*淡的笔法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小事,用以表达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或赞扬,只要你用心去阅读,相信你每次都有新的发现。而且用跌宕起伏的悬念,丝丝入扣情节来展现艺术的魅力,引人入胜。

  读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在人间之道上,我们要多做善事,不然作者会在文章中揭示你的恶行的!要好好做人,不要做坏事。还有,我们以后要好好读书,在书的海洋中遨游吧!好好学*,不让家长失望,不让老师操心,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最*正在看一篇长篇小说: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虽然暂时只看完《家》这篇,发现巴金老爷爷对其中的人物刻画可谓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让我铭记于心,深刻的感受到巴金老爷爷不愧为伟大的作家。

  现在正在读第二本,当我读完第一本《家》后,给我的感觉真可谓身临其境,巴金老爷爷透过对一个大家庭的描写折射出对旧社会旧制度的厌恶与憎恨,痛斥了人与人在交往中黑暗、违心和奉承,通过三兄弟间性格的不同和对未来社会的不同看法进行了层层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让人眼前一亮。在三兄弟中我最欣赏的是老三觉慧他是一个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坚定不移的相信旧社会一定会过去,旧制度一定会被舍弃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和老大觉新的性格刚好背道而驰,就像两条*行线不可能有任何交叉点一样,也就注定着他们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老大觉新的性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懦弱到极点的那种人,在以前就称他为“无抵抗主义”,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导致他身边最亲的人死的死,走的走。虽然他感到无比的痛苦,但这种痛苦却并没有让他改变自己的性格,只是在思想上有了些许转变,但这种转变并不足以让他有所行动,他还保留着那分懦弱。而三兄弟中的老二觉民则是站在觉慧那边,但他并不象觉慧那样冲动,有着沉稳的性格,在必要的时候也回积极主动的争取幸福,从这点上来说我还是很欣赏他的,因此在整个大家庭中,只有觉民和觉慧站在同一阵线上的,其他人则全是旧社会,旧体制的拥护者,可见觉民、觉慧和这个大家庭的隔阂有多么深,所以觉慧除了恨透了这个旧社会、旧体制外,也恨透了这个只有旧体制和旧制度的大家庭,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以此表明他抵抗这个旧社会的决心。

  整本书就是围绕着觉民、觉慧两兄弟怎么和那个旧社会、旧制度作斗争并最终获得胜利的故事,整篇文章以“家”为主题贯穿始终,让人看了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今天,我看了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老师的《黑熊舞蹈家》这本优秀的动物小说。

  这本书主要是写了《母熊大白掌》、《蠢熊吉帕》、《黑熊的代沟》、《北极熊飘逝的母爱》……的故事。故事内容精彩、感人,使人爱不释手。

  其中,《母熊大白掌》的故事十分动人。故事是说,一个叫亢浪隆的老猎人的枪法很准,每次进山都没有空手回来,可是他十分小气,是一位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一天,他和沈石溪老师到山上打猎,在香蕉树丛里发现了一只母熊和小熊。大家都知道,熊掌是十分名贵的山珍,在熊掌之中,最名贵的就是白母熊的右掌。于是,为了捕获白母熊,利欲熏心的猎人和勇于反抗的母熊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母熊为了保护小熊和自己的生命和猎人斗志斗勇,将母爱和熊的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故事也描写得生动精彩,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故事的结果是令人伤心的,也是两败俱伤的`。猎人心爱的猎狗死了,小熊死了,母熊跳崖死了。我读完后心情还久久不能*复下来,心里很难受。尤其令我感动的是,母熊为小熊付出的爱对比猎人自私的欲望,显得是那么的伟大和无私。所以母爱是最伟大的,我以后要听妈妈的话,认真上课,努力学*,才不辜负妈妈对我期望和付出。

  很小的时候就看过巴金老先生写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家》。长大后闲来无事随手还会翻翻这本书。

  《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生日快乐祝福语

  小说中的人物有七十来个,其中既有专横,衰老的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冯乐山,腐化堕落的五老爷克定,又有敢于向死向封建专制**的刚烈丫头鸣凤,温顺驯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长孙媳瑞钰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向往自由*等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其实,《家》一书是写在中国社会剧烈大变革时期一代青年走过的历程。觉新、觉民、觉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种不一样的性格,他们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馆中。因为性格的不一样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一样。

  觉慧就应是巴金老先生笔下具有一个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个典型人物。巴金曾在他的这个第十版序中这样写到:“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期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但是气来了。”觉慧正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有着新思想,看到了社会的弊端,他反对旧礼教。同时,他也很幼稚。但是,他敢于反抗,并且最终冲出了那个封建礼教的大家庭的束缚,乘着不停东流的绿水走入了他向往的新生活。

  书中还有一个个性显著的气息:到处闪耀着青春的色彩。这种单纯而自然的环境就是作者本人所写的那样:“永生在青春的原野”,“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它一向是我的鼓舞源泉。”

  巴金老先生笔下的《家》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家》的那些子弟们正代表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专横、衰老、腐朽的高老太爷。他代表的正是**机构中贪婪的官员。那些官员仗着自我的官职,随意支配人,在无形中,人们对他产生了怨恨,对他也产生了无形的威胁。还有像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他们运用自我的小聪明,毫无顾忌地从公家手中“榨钱”是样样不缺。社会中也有像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的青少年,他们整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他们由于承受不了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自甘堕落。尽管有如此之多的“乌云”,但它永远遮挡不住“太阳”的光辉。

  总之,《家》这部作品从思想资料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对那些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最后作了牺牲品的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那些为争取自由的生活而奋斗的人们进行了大力的歌颂。

  这个社会永远都是在进步的,并不会因为有什么不进步的羁绊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得了时代的潮流。在走过的途中,它会喷发出应由的水花,这就会构成一股股奔腾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玛特廖娜,善良勤劳的苦命女人,用一生来诠释怎么做一个“正派的人”。

  她是有房无家的人:嫁不了心爱的人,还被丈夫抛弃,六个孩子夭折,得不到养老金,没有亲朋帮助,只能撑着病体孤老。老太太的死就像是命运的捉弄,怕火车的人偏偏被火车死。死后还要被亲人们争房子――年久失修,破败邋遢的木屋而烦扰。对善良的老太太而言,这命运太不公了。可她仍默默地忍受着,保持着那颗最善良纯洁的心。收养瘸腿猫,帮别人干活不收钱,尽心照顾房客。。。。。。在那人性被扭曲的时期,老太太的言行显得那么傻气,却又那么珍贵。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