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读书笔记(十)份

首页 / 读书笔记 / |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1

  读《千年一叹》,时常让人掩卷长叹,那些曾经璀璨的文明古国无一例外都已衰败了,徒留残垣断壁供世人凭吊。盛极必衰,应了这句话吧!而背后的原因无不令人唏嘘,有的至今仍能做警钟,震耳、扣心,让人一惊。

  对《千年一叹》持续喜欢、百读不厌的第三个原因,恐怕是与我对欧洲历史和宗教的兴趣有关。

  和前几次看这本书时的纯粹作为读者的疏离感不同,此次阅读就像是在给自己的旅行做注脚,书中那些熟悉的地名和城市,因为我的足迹曾经掠过,就有了很强烈的现场再现之感。

  而*期读到过的有关欧洲历史的散点知识,也在此时连成线,铺成面。

  作者在结束行程前,曾居住在喜马拉雅山下的旅馆几日,整理书稿,静心思考。

  回到终点回望起点,总有很多过程中来不及沉淀的深刻。

  读罢,掩卷。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屋里有炉火,案头有蜡烛,作者烛下疾书:

  "――文明的非自然化有多种表现。繁衍过度、消费过度、排放过度、竞争过度、占据空间过度、繁文缛节过度、知识炫示过度、雕虫小技过度、心理曲折过度、口舌是非过度、文字垃圾过度、无效构建过度……显而易见,这一切已经构成灾难。对这一切灾难的总结性反抗,就是回归自然。"

  "――我突然设想,如果我们在世纪门槛前稍稍停步,大声询问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哲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意见,那么我相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会有太大分歧。对于文明堆积过度而伤害自然生态的现象,都会反对。

  孔子会说,我历来主张有节制的愉悦,与天和谐;墨子会说,我的主张比你更简单,反对任何无谓的耗费和无用的积累;荀子则说,人的自私会破坏世界的简单,因此一定要用严厉的惩罚把它扭转过来……

  微笑不语的是老子和庄子,他们似乎早就预见一切,最后终于开口: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赛什么?要讲文明之道,唯一的道就是自然。

  ――这就是说,中国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2

  才读罢这本书已经是满腹的沧桑了,随余秋雨游历了一边世界上那些正在被时间、战争所吞噬的文明遗迹。那是怎样的一种旅程?捧着这本《千年一叹》,我的手就好象抚摸到了文明的碎片、历史的车辙......

  放下书,去细细品味的时候,才发现,我的心原来正在滴血......

  这是一本日记,写的是在千年之交,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考察人类文明遗迹的经历。一个柔弱的学者、书生,数万公里的越野行程,何等的不易?这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执着追求、谑诚朝拜。沿着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前行,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战壕密布、荒草迷离、盗匪出没!人类正在慢慢亲手毁掉自己的文明。

  或许是对余秋雨先生的尊敬,我对这本书的感觉颇为良好,读书的同时既领略了沿途的奇闻轶事、还有余先生思辩的精神、对文明衰落的厚重情感;对当地贫穷落后的现状的痛惜;以及对当地人的愚昧、麻木的痛恨所感动。心里不禁的为余秋雨先生的此行叫好,一本在世界最危险、最有人类文明仓桑感的地方写成的日记,大大的解决了我的饥渴。

  “千禧之旅”的首站是希腊。

  我不了解希腊的文化背景,也不知道希腊文化有过怎样的宏伟历史;初识希腊是从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欺骗宙斯开始的,还有就 是希腊国家男子足球队曾拿过2004年的欧洲杯的冠军。希腊是一个神话般的国度——这是我对希腊仅有的了解。随着余先生的笔迹慢慢的游,让我知道希腊竟然有如此浓厚的文化气息!遗憾的是这里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没落。谈到希腊衰落的原因,余先生认为有两点:一是雅典斯巴达人旷日持久的内耗;二是内忧外患,又不断远征,希腊始终没有成立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国家。

  古老的埃及文明也不容乐观,她已经没落了,却还在沉醉于自负的神秘,余先生认为:“埃及以庞大的雄姿切断了被外部世界充分理解的可能,其实也切断了自己的延续使命。”过于沉湎于对死后世界的憧憬,使他们不重今生,只顾来世。神秘、古老的埃及最后在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人的轮番讨伐下,终于没落了,只剩下卢克索一带的所谓的“法老人”后代还在不断叮叮当当地修复着祖先陵墓,供人参观。这是埃及法老的悲剧。

  两河文明以商业与法律著称。而现在,在余先生的眼里、在镜头下,文化二字竟会是那样的苍白无力。美索不达米亚*原不在了,古老的巴比伦文明被践踏了!

  希伯来文明充满了感伤与动荡,从没有一天的宁静与安定......

  一个伟大的波斯统治者——大流士,他消除了由居鲁士儿子的残暴变态和版权者的宗教阴谋所带来的种种恶果,带领500佣兵起家,大小1000多战,战无不胜,终于创建了空前强大的波斯帝国,把版图和实力在居鲁士大帝的基础上继续扩充。而现在......

  谈到印度河-恒河文明的衰落,余先生认为与宗教有关。这里也如同耶路撒冷一般,是多宗教聚集、冲突的地方,宗教仇杀很严重。战争、杀戮又把这千年的文明消磨了。

  文明在铁戟长刀下衰落了。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3

  最*读了一本余秋雨的书《千年一叹》,感触颇深,由此写下了一些感想,以抒发我的感受。

  余秋雨的文章,我一向比较喜欢,余秋雨文风简朴,文底深厚,看他的书,往往能在不经意中给人以某种心灵的震撼。《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山居笔记》等,这些书讲述的内容不同,但都是富有生活的内容,有血有肉,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的经历,生活态度,以及对一些问题的独特的观点,总能让人学到不少有益的东西。我认为在我读过的这些书中,《千年一叹》是比较有特色的一本。

  《千年一叹》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日记,在读书的同时,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古文明,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文明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我们读者应该如何去面对等等。

  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文明的是人类,毁灭文明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文明,例如,在中东,在印度,以及在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我们在作者游历文明古国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文明的毁灭往往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和*是我们需要的,战争是我们应该唾弃的。所以我们应该争取和**对战争,这是我们应该持有的观点。

  作者在游历各国,回到祖国后真真切切表现出的爱国的感觉同样令我感动,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爱国精神的体现,同时也震动了读者内心爱国的琴弦。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文明感到骄傲。作者也提醒了我们这样一个责任:为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而努力奋斗。

  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文明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力。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作者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在生活和游历的细节中展示了人性的魅力。从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我们需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因为世界是精彩的,同时也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因为我们拥有的是宝贵的。我们的人生相对于人类的发展是短暂的,有些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消失,而有些人却留下了痕迹,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以后,我们现在的经历可能会很快被淹没,后人可能不在会记起我们,但我们的确应该为后人留下些什么,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无论在学*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应该珍惜,应该努力,无论后人是否能记得我们,我们都将为自己骄傲。也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骄傲。

  《千年一叹》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粗看它是作者游历多国的日记,但在深层次它不仅能够带给我们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同时也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促使我们对自己进行反思。读完本书后,我感到受益匪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短文。

  历史,每每想起,总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滚滚而来。面对历史的潮流,我一时间竟手足无措。

  千年走一回,却有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那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也从那恒河畔边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4

  读《千年一叹》,时常让人掩卷长叹,那些曾经璀璨的文明古国无一例外都已衰败了,徒留残垣断壁供世人凭吊。盛极必衰,应了这句话吧!而背后的原因无不令人唏嘘,有的至今仍能做警钟,震耳、扣心,让人一惊。

  对《千年一叹》持续喜欢、百读不厌的第三个原因,恐怕是与我对欧洲历史和宗教的兴趣有关。

  和前几次看这本书时的纯粹作为读者的疏离感不同,此次阅读就像是在给自己的旅行做注脚,书中那些熟悉的地名和城市,因为我的足迹曾经掠过,就有了很强烈的现场再现之感。

  而*期读到过的有关欧洲历史的散点知识,也在此时连成线,铺成面。

  作者在结束行程前,曾居住在喜马拉雅山下的旅馆几日,整理书稿,静心思考。

  回到终点回望起点,总有很多过程中来不及沉淀的深刻。

  读罢,掩卷。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屋里有炉火,案头有蜡烛,作者烛下疾书:

  文明的非自然化有多种表现。繁衍过度、消费过度、排放过度、竞争过度、占据空间过度、繁文缛节过度、知识炫示过度、雕虫小技过度、心理曲折过度、口舌是非过度、文字垃圾过度、无效构建过度……显而易见,这一切已经构成灾难。对这一切灾难的总结性反抗,就是回归自然。"

  我突然设想,如果我们在世纪门槛前稍稍停步,大声询问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哲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意见,那么我相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会有太大分歧。对于文明堆积过度而伤害自然生态的现象,都会反对。

  孔子会说,我历来主张有节制的愉悦,与天和谐;墨子会说,我的主张比你更简单,反对任何无谓的耗费和无用的积累;荀子则说,人的自私会破坏世界的简单,因此一定要用严厉的惩罚把它扭转过来……

  微笑不语的是老子和庄子,他们似乎早就预见一切,最后终于开口: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赛什么?要讲文明之道,唯一的道就是自然。

  这就是说,中国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5

   在千年之交,作者余秋雨与凤凰卫视一行以希腊为起点,中国为终点,探寻文化的足迹。在世界文明史中,只有我们的祖国——中国的中华文明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我认为,这不是奇迹,是必然的。

   世界本是一个大村庄,人们原本过着本本分分的生活,只是后来有一天,一户人家的人抢了另一户的一点财物,得手了,于是又有一些村民效仿,这使得每户人家人人自危,都在家偷偷练武,使得整个村子不得安宁。我一直认为用这个故事来形容我们的这个世界非常合适,而作者也在书中反复强调着战争会使战胜方与战败方两败俱伤,会破坏两方民族的文明,会使人民流离失所,贫困、天灾……接踵而至,留给人们的将是无比的伤痛。我们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做得很好,除了成吉思汗,几乎没有统帅进行过远征,最多只是内部矛盾,内部战争,包括日本和朝鲜,他们的祖先也都是中国人。正是这些,使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当然,现在的新中国也光荣地继承了我们祖先的优良传统,对那些盘踞在南沙群岛等地的外国**并不采取武力的手段,只是再三地要求他们和*撤离,只有他国军队向我军开火时才进行自卫还击。这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政策既维护了和*,又不失我军的尊严,非常好。但这要是发生在美国,早就借机开战,把东南亚轰了个底朝天了。

   作者从中东一直到印度,一路上看到的都是战争与冷战造成的荒芜与贫困,而在军事方面我国一直十分低调,只是偶尔才会举行和*军演,非常低调,这点很值得中东以及南亚的一些国家借鉴。作者在书中也介绍了许多西方的古代帝王,在国富民强之际耀武扬威,攻击他国,毁灭了他国的文明,自己的国家也遭受重创,最后使得国家民不聊生,国库空虚,真是两败俱伤。

   说到底,武力只是一种自卫手段,不可用于攻击他人,更不可滥用,不然害人害己,对别人不说,光对自己就没有一点好处。文明是珍贵的,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独 裁 者的工具,而文明却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与劳动人民智慧最好的体现。战争让文明胆寒,作者余秋雨也多次在书中强调要维护和*以及和*对文明的重要性,我也希望所有国家都能放弃军备竞争,保护和*,给古老的文明以最好的保护!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6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写的,“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抚摸它们的伤痕。”这句话是自序中的一段话,从世界各地最后回到中国。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的都市,车轮碾过的也仅仅只是一些让我们感觉似乎很古老的地方。 然而我又看见了希腊给人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但这只是最初感受罢了。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语形容。希腊的文明是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个小时后才能上桌,我不禁感慨了,为这种独特的生活节奏感到一种有趣。可惜的是,这种文明要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

  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仿佛是一种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让人们感觉法老们似乎一直所做的只是守着这些东西罢了。如果说希腊的街道还有一丝古今有联系的感觉的话,那么埃及就完全没有让人有联想的兴致,仿佛除了数千年前留下的几座建筑便什么都没有了。

   作为那些古老文明的后代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战火一遍一遍的摧残着那些已经残剩无几的建筑,在埃及,凯撒的焚书和罗马教皇的禁异教使得那些能够揭开金字塔奥秘的古文字无人能读,在伊拉克,“复原”的巴比伦古城毫无原有的沧桑,无法让人肃然起敬……因为战争,因为时代,因为政治,因为功利,那些原来应该流传千年的建筑、文字都差不多消失殆尽了。那么,我不禁感到疑惑,几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又该如何去了解,去探索那些存在千年的文明呢?那些已经无人解读的文字我们的后辈能够读懂吗?那些老早残破的建筑我们的后辈又能重新复制吗?

   我们至今仍可以学*千年以前的历史,这可能要归功于秦始皇早早的就统一了文字,要归功于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命人撰写史书,作者提出了疑问:“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是的,盗墓者的层次不穷,每到一个名胜古迹就会留下“到此一游”的“见证”,古建筑成了发展旅游业的最好工具,太多太多的商业化元素占据了那些古旧建筑所散发的古老而又吸引人的文明气息。“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整部日记,都贯穿着这种疑问。作者可能才想起千年一叹的名字吧!正是这样长城在哀叹,泰姬陵在哀叹,黄河在哀叹......我们要尽我们所能的去学*去保护那些古老的文明,去教给我的后辈,去告诉他们中华文明千年的历史,才会有我们光辉的现在。中华文明千年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的传承。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7

  一直对余秋雨这位作家,有很强的崇敬之情,此感觉源于以前学过他的一篇文章 《道士塔》,文风朴实,文底深厚。看他的书,往往能在不经意中给人以某种心灵的震撼,《千年一叹》亦如此。

  《千年一叹》是本日记,记录余秋雨先生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经历,为了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如他所说: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

  千年一叹,一叹千年,重拾历史,总有一份挥之不去的苍凉感,独语苍凉,在苍凉中独语,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一千年走一回,却又阵阵叹息声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传来,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传来,也从恒河畔边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为寂寞,当神庙已经破碎,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叹息声也只成为无奈。

  当翻开《千年一叹》,仿佛开启了我的旅程的大门,跟着余秋雨先生,探索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历史的翅膀最终没有穿越岁月的阻挡,在经历夜色的浓重之后,变得支离破碎,支撑着记忆中千年神话的情节和意境,艰难而执着,如蜗牛爬过的痕迹。

  希腊是旅程的首站。抵达希腊时,看到辉煌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它,早已退出争夺辉煌的竞赛,狭小、陈旧和人民的闲散占据了整个瞳孔,希腊文明的中心是雅典,则它的背景性土壤理所当然是伯罗奔尼撒半岛,它地域广阔,生态落后。其中斯巴达人更是好战尚武,政治保守,把1个发达、进步、繁荣的雅典给活活拖垮了,这便是一切文明难以摆脱的悲剧,虽然太多的征战和杀戮让王城也沦落为1个堡垒,但是它们留下那个永恒的坐标———奥林匹亚,它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集合在一起,并且延续着历史血缘,传承着文化伦理。

  从希腊跨越到埃及,***带着我们又去丈量这个文明故地的漫漫长途,大的三座、小的若干座的金字塔,还有那尊人面狮身的斯芬克斯雕像,让我觉得人类还是非常无知的,敬仰中,心中疑问成堆:如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用什么工具?靠什么方式搬上去?建造这庞大的建筑需要多大的人口基数?种种问题人类全然不知,更神奇的是,现在从金字塔测得的各种数据吻合得不差分毫,面对这一串串问号,不由得让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古埃及人的伟大,不过正因为这一连串问号所以吸引着一代代的后人前来膜拜、探索,去试图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还有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提到这些国家,也许脑中就会想到火药库,虽然它们的'古文明也毫不逊色,波斯文明,巴比伦文明,居鲁士和大流士两位君主等就是最好的历史的证明,可是现在呢?留给后人的更多是战争、杀戮、驱逐与奴役。犹太民族是古老而特殊的民族,但他们却遭遇着***的劫难,二战期间被德国人屠杀了六百万,其中一百五十万是犹太儿童,真是令人揪心的数字。这些地方压集了太多的历史情感和宗教情感,使这些地区空气令人难以呼吸,长久以来各种原因所形成的巨大仇恨,使它们之间的关系剑拔弩张。但愿他们都应该多一点遗忘,让往事如烟,然后搁置情结,用现代政治智慧设计出最理性的方略,只有把遗忘的遗忘了,历史才会从细密的皱纹里摆脱出来,回复自己刚健的轮廓。

  “千禧之旅”的落脚点是印度和尼泊尔。这2个国家自古以来就时时和中国有沟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佛教的传入。但佛教在印度早已衰落,显得过于冷寂,余秋雨先生对于这种冷寂,又有点高兴,因为这倒是真实地传达了佛教创建之初的素朴状态,没有香烟缭绕,没有钟磬交鸣,没有佛像佛殿,没有信众如云,只有最智慧的理性语言,在这里淙淙流泻,本应该安静一点,简陋一点,藉以表明:世界3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本质上是1种智者文明,说起宗教,还应谈下河流,这次千禧之旅,从尼罗河到苏伊士运河,从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到印度河、恒河,其中,恒河被看成是一条通向天国的神圣水道,但是现在在恒河里,作者看到的是人的肮脏、人的丑陋、人的死亡,也许余秋雨先生写得有点较劲有点沉重,但难道面对这一场人类的悲剧不应该思考思考吗?

  “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起,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梵钟在何方,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千年一叹》引导我们踏进昔日的时空,享受快乐时思考那些辉煌文明不同程度的衰落原因,思索中华文明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而生生不息的缘由。细细品读,犹如经历一次次历史的洗礼,心中对自己现在拥有的生活充满了感激,中华文明虽然受到各种沉重的打击,但它的文化体系得以传承,并且不断发展。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8

  从欧洲至埃及,再穿越危机四伏,战火不断的中东、贫穷的印度,这样的事恐怕没有几个人敢做,敢做的人中恐怕没有几个能成功。然而我们尊敬的一位中国学者做到了,而且不是作为探险者,而是以文明的朝圣者的身份,对人类文明发祥地的过去和未来进行了探究和思考,将每一天的心得整理成了一本书。这位学者,便是余秋雨;这本书,叫做《千年一叹》。

  我一直对古文明饶有兴趣,可惜没有机会和勇气去亲临实地。而这本书正给了我一个直面它们的前世今生的机会。翻过每一页中蕴含着的希望、辛酸、无助,“千年一叹”的含义渐趋清晰。那些曾经盛极一时的文明看起来坚不可摧,却在千千万万个苦难中沉睡了。为什么?最大的原因还是人类自己啊!看看犹太人吧,如此坚定而有智慧的民族,却遭受歧视和奴役,四海为家,在*代又遭到了***的疯狂屠杀,作者在书中委婉地问:为什么上天待这个民族如此不公?其实真正应该反省的是我们自己。作者在文中提到耶路撒冷被挖地三尺;幼发拉底河被掘开,伊拉克古城就这样消失在洪水中;巴比伦被征服后,土地上被洒下盐和荆棘的种子……文明在残杀和吞并中消逝、中断,留给后人无尽的失落和遗憾。文明的冲突今天仍在继续,时隔数百年,中东、北非等地发展的契机仍在慢慢被熊熊战火所吞噬,许多人在为和*呐喊,然而人们何时能学会克制本性,理解和尊重自己的手足?否则现在的文明也会消失,成为奄奄一息供后人凭吊的一片悲怆。

  这本书中并没有具体写到中国,但阅读中我无数次联想到中国。勤劳聪明的中国人创造过举世瞩目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的大河,不管是波涛滚滚还是细流涓涓,总算是保存了下来,这一切确是我们值得庆幸的。然而,在新纪元,我们的千年文明将面临崭新挑战。“文明的最大敌人不是战争,而是遗忘。”一语中的。犹太人虽历尽艰辛,但信仰坚定,从没有忘记过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乡,因而在夹缝中生存,在重重压力中建立了国家,保存了民族的薪火。这样的民族,未来一定是充满希望的。中华民族也有着千年的文化积淀,其中包含着精神、思想的精华,今天的我们一定要传承。琴棋书画,这些源远流长的技艺传到今天,可以说是奇迹,是我们骄傲的资本。至于糟粕、落后的思想,则不要害怕去更正它,甚至摒弃它,只有卸下了沉重的包袱,我们才能向着复兴之路奔跑起来。现在西方文化横扫世界,在这样的洪流中,我们除了积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技术外,更要小心的保留我们自己的东西。崇洋可得进步,媚外绝不可取。

  这本书当然远不止这些。文明又岂能是寥寥数篇就可以道尽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切实感觉到文明的伟大和脆弱,至于余老先生,这位用足迹开辟荆棘,为后人奠基的行者,当然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9

  在叹息之后的庆幸

  ——读《千年一叹》

  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看得我是口齿噙香,不忍辍卷。常常是随着余先生的妙笔神驰思往,精神徜徉。

  跟着先生的脚步从雅典、埃及、走到了耶路撒冷、伊拉克、伊朗、约旦、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文明的摧毁与陷落的确让我越读越理解了为何千年过后依然长叹,但是跟随着先生的叹息之后居然又有几多庆幸。

  一幸我们生长在未中断的文明、和*的国度。先生此行的主旨就是在对比中思考探求中华文明的奥秘,在作者的行走途中,无论是希腊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希伯来文明、印度文明,都曾经那么恢弘浩瀚,唯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而始终绵延,依照先生的分析,我们有五大独特的条件,我们何其幸运,生长在中华文明的怀抱下,而且是和*发展而日负影响力的国度。没有战火中的焦灼,没有看不懂古老文明的木然,没有文明一次次更迭践踏后流离失所,更没有躺在文明柱上的不思进取。正基于此,我们可以有闲有情的感慨下别的文明的生发史,感念一下自己的幸运,何其美好。

  二幸越来越多的灵魂被中华文明浸染,同路客甚多。除了比较细致的读了本书,每个书友的留言笔记也都认真的思考,发现很多时候大家是灵魂相通,思想共感的,弘扬我们的文明,赞赏我们的文化,并深入的感知,正确的理解,同时最深沉的热爱我们国家。我们的文明虽没有被中断,但也饱受创伤,内乱不断,且遭受了严重的外来入侵,但中华文化的包容、博大,消逝了这一切伤疤,继续前行,赶路,并且在新的生机走过了十几个春秋。

  三幸我能够读得此等好书,没有失之交臂。这本写于上个世纪末的书,很遗憾鄙陋如我,十几年之后才读到,但是一直执拗的认为,读书与交友一样,都是在刚刚好的时候遇见,中年如我,情感更加深沉,这几年的积累如我,对文化类的题材更加敏锐的感知,所以,于我恰恰是最好的遇见,何其幸也!

  赞叹中华文明,热爱中华文明,就更应该身体力行的弘扬中华文明,我不可能拥有余老师那样的博学厚重,也没有那么引人入胜的文字功力,唯有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身体力行,做一名学*者何传承者。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10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可能是每个中国孩子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学*历史的第一课,尽管那时候并不理解何为文明,老师或父母总会要求我们记住这句话,同时还要记住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这些看似不相关的词语,同样也理解不了这些国家在哪里、有着怎样的文明,只是死记了这么一个概念,随着我们慢慢长大,这个概念就牢牢地长在我们的意识之中,很少有人去怀疑和论证,如果不是做学问,也很少有人再去深入研究。就这样这句话变成了我们的一个基本常识。

  在信息化空前发达的当代,提及文明古国,我想大多数人头脑之中首先出现的是城邦式的政治文明,极度繁荣的文化艺术,很容易联想到亚里士多德、维纳斯、奥林匹亚、金字塔、空中花园、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比照我们的历史,很容易想到这些人物和情景,或许来源于我们对三皇五帝、孔孟、万里长城、兵马俑的熟识,这样的联想看上去是多么的顺其自然、合乎情理,进而联想到当代,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些文明古国发展到今天更是政治民主、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现代化国家,比中国的方方面面都更加进步。

  然而,当我们认真读完《千年一叹》,跟着余秋雨老师从古希腊文明遗迹开始,到古埃及文明遗迹,到古巴比伦文明遗迹,再到印度文明遗迹,最终从喜马拉雅山南麓回到中国,我们就会改变很多伴随我们很久的一些关于世界文明的认识,改变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认识,让我们重新去思考很多问题。

  这一路上那么多古文明的发祥地,没有例外,都已衰落,当我们看见这一路的战火、杀戮、贫穷、混乱,我们会感叹文明的脆弱,那些反复出现在历史书上,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地名,与如今的现实形成了可怕的分裂,那些虽然断残却依然雄伟的遗迹与当代的荒凉形成了强烈的对照。面对这样的一系列问题,我们无疑会感到我们的生命微若草芥。同时,路上遇到的杜月笙的女儿女婿蒯先生一家、探访法显、玄奘取经的讲学的遗址、外国人对中国茶、中国文化的.热爱,我们无疑会感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会感到中华文明的磅礴与伟大。

  在当代中国长大的人,每天接受的中华文明的洗礼,每天感受着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对于身边的一切都觉得理所应当,甚至还经常抱怨和斥责,为什么我们伟大的文明古国发展到今天会那么落后,以至于被仅有几百年历史的西方国家超越那么多;也会抱怨我们的国家、社会还存在着食品安全、贪腐、环境等等问题;会嘲笑我们花了几千年时间走了这条路,为什么不走另外一条路;我们的国家在沧海横流中保住了一份家业、一份名誉、一份尊严,我们常常轻率地说,保住这些干什么。当下的中国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允许人们有不同的声音,允许多元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融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深入,我们常常将这种形态归结于西方的自由民主、尊重人权,归结于开放包容,其实,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影响,应该是我们的文化传承。

  认真对比这些文明古国的发展历史,包括当代的政治经济局势,当其他文明衰落的时候,中华文明能够一脉相承,并发扬光大,能够达到今天的开放包容、相互尊重、摒弃纠葛,敢于站出来说我们要建立一个世界命运共同体,溯其根源,我想应该归功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对比其他文明古国,当一个民族在政治上被另一个民族征服,其文化就逐步衰落了,时间久了就慢慢衰落了。再来看我们的中华文化,历史上无论被哪个民族统治,最终在文化上都征服了这些所谓的统治者,我们的中华文化一直居于核心地位。正如书中所言,中华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每一个文明的兴衰,其文化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今天的繁荣,也仍然没有脱离我们的传统文化,甚至我们每一次的斥责和抱怨背后都隐藏着对国家和民族美好的向往,正是因为这些对美好的向往关乎了国家的方向。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十)份扩展阅读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十)份(扩展1)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6篇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1

  最*读了一本余秋雨的书《千年一叹》,感触颇深,由此写下了一些感想,以抒发我的感受。余秋雨的文章,我一向比较喜欢,余秋雨文风简朴,文底深厚,看他的书,往往能在不经意中给人以某种心灵的震撼。《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山居笔记》等,这些书讲述的内容不同,但都是富有生活的内容,有血有肉,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的经历,生活态度,以及对一些问题的独特的观点,总能让人学到不少有益的东西。我认为在我读过的这些书中,《千年一叹》是比较有特色的一本。

  《千年一叹》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日记,在读书的同时,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古文明,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文明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我们读者应该如何去面对等等。

  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文明的是人类,毁灭文明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文明,例如,在中东,在印度,以及在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我们在作者游历文明古国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文明的毁灭往往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和*是我们需要的,战争是我们应该唾弃的。所以我们应该争取和*对战争,这是我们应该持有的观点。

  作者在游历各国,回到祖国后真真切切表现出的爱国的感觉同样令我感动,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爱国精神的体现,同时也震动了读者内心爱国的琴弦。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文明感到骄傲。作者也提醒了我们这样一个责任:为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而努力奋斗。

  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文明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力。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作者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在生活和游历的细节中展示了人性的魅力。从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我们需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因为世界是精彩的,同时也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因为我们拥有的是宝贵的。我们的人生相对于人类的发展是短暂的,有些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消失,而有些人却留下了痕迹,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以后,我们现在的经历可能会很快被淹没,后人可能不在会记起我们,但我们的确应该为后人留下些什么,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无论在学*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应该珍惜,应该努力,无论后人是否能记得我们,我们都将为自己骄傲。也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骄傲。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2

  读《千年一叹》,时常让人掩卷长叹,那些曾经璀璨的文明古国无一例外都已衰败了,徒留残垣断壁供世人凭吊。盛极必衰,应了这句话吧!而背后的原因无不令人唏嘘,有的至今仍能做警钟,震耳、扣心,让人一惊。

  对《千年一叹》持续喜欢、百读不厌的第三个原因,恐怕是与我对欧洲历史和宗教的兴趣有关。

  和前几次看这本书时的纯粹作为读者的疏离感不同,此次阅读就像是在给自己的旅行做注脚,书中那些熟悉的地名和城市,因为我的足迹曾经掠过,就有了很强烈的现场再现之感。

  而*期读到过的有关欧洲历史的散点知识,也在此时连成线,铺成面。

  作者在结束行程前,曾居住在喜马拉雅山下的旅馆几日,整理书稿,静心思考。

  回到终点回望起点,总有很多过程中来不及沉淀的深刻。

  读罢,掩卷。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屋里有炉火,案头有蜡烛,作者烛下疾书:

  文明的非自然化有多种表现。繁衍过度、消费过度、排放过度、竞争过度、占据空间过度、繁文缛节过度、知识炫示过度、雕虫小技过度、心理曲折过度、口舌是非过度、文字垃圾过度、无效构建过度……显而易见,这一切已经构成灾难。对这一切灾难的总结性反抗,就是回归自然。"

  我突然设想,如果我们在世纪门槛前稍稍停步,大声询问两千多年前的*哲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意见,那么我相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会有太大分歧。对于文明堆积过度而伤害自然生态的现象,都会反对。

  孔子会说,我历来主张有节制的愉悦,与天和谐;墨子会说,我的主张比你更简单,反对任何无谓的耗费和无用的积累;荀子则说,人的自私会破坏世界的简单,因此一定要用严厉的惩罚把它扭转过来……

  微笑不语的是老子和庄子,他们似乎早就预见一切,最后终于开口: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赛什么?要讲文明之道,唯一的道就是自然。

  这就是说,*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3

  闷热的夏日,午后连一丝风也没有,庸懒的眼神很吃力地掠过桌上的那盆花,胳膊肘碰到了白的墙,又折回放在那本摊开的书上。

  书是从朋友借的,余秋雨的《千年一叹》,虽是日记纪实体裁的文字,读来却另有一翻味道。

  我一直喜欢这样雕啄文字,无声无息的就走进一个人的世界,能听到对方的呼吸,轻轻地,缓缓地,像云,像水,有时也想这炎热的鬼天气;

  思绪行走在文字中,一次次被文字中的话语折服,那种随意,那种释然的心态,犹如午后的一杯清茶,润了咽,也静了心。

  这样的文字我从不急切地去读完,泡上杯茶,或是放点音乐,才打开书,用心去走进文字,从中去悟出一些事理。

  《千年一叹》无声无息的让我走进余秋雨的世界,走进他所描写的世界,古希腊的文明,古罗马的风情让我向往。才读罢这本书已经是满腹的沧桑,随余秋雨游历了一边世界上那些正在被时间、战争所吞噬的文明遗迹。那是怎样的一种旅程?

  不怎么不了解希腊的文化背景,也不知道希腊文化有过怎样的宏伟历史;初识希腊是从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欺骗宙斯开始的,还有就是希腊国家男子足球队曾拿过20__年的欧洲杯的冠军。希腊是一个神话般的国度。这是我对希腊仅有的了解。随着余秋雨先生的笔迹慢慢的游走,让我知道希腊竟然有如此浓厚的文化气息!遗憾的是这里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没落。谈到希腊衰落的原因,余秋雨有两点认为:一是雅典斯巴达人旷日持久的内耗;二是内忧外患,又不断远征,希腊始终没有成立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国家。

  千年走一回,却有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那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也从那恒河畔边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

  历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响多少?我一时间理不清头绪,也无法理清。的确,历史已经成了历史,它以文字,画卷的样子悄然流逝,已经过去了,而且永不回头。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程。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哑巴,无从诉说;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一阵风,没有始无末,没有目的没有方向。历史是家,是广阔天地里的一座朴素坚硬的石头房。没有修饰,没有点缀,是我们远航时挂念的故都,是流浪天涯浪子的根。

  文明已经衰落了,历史也开始褪色,轻声一叹,人类又投身于新的历史。我们在总结,在回忆,在悲祭我们的祖先。随后毅然走上脚下的路,顺着他们的脚印一步步走下去。

  终有一天,我会俯瞰整个中原大地。任凭凛冽的风穿透我的单薄灵魂,让我倾听这神州大地的呼声,让我触摸这个古国苍老的灵魂。终有一天,我会伫立在咆哮的黄河旁。任凭飞溅的黄河水沾湿我的衣脚,让我同这个民族一起流泪,让我感受奔流不息历史长河。历史与山河同在,千年不倒。

  历史,每每想起,总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滚滚而来。面对历史的潮流,我一时间竟手足无措。

  一本书,一本日记,一次旅行,一种思索。思索古埃及文明,你会为拥有生活在中华文明之重而感到欣慰。因为我们的老祖宗虽然焚书坑儒,却统一了*文字,这就相当于建立了一种覆盖神州大地的“通码”,虽历经几千年,但古文字、古历史、古文明没有因为无人破读而湮灭。最大的湮灭不是书籍的亡佚,而是失去对古文字的解读能力。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4

  随着秋雨先生的笔触踏访过南亚、中东和北非的那些一度陨落的古迹,我不禁担忧起了自己的祖国。我在心里默叹:世纪轮回,无数沧桑巨变之后。我们美丽祖国又会以怎样的面貌存在于世人面前。

  秋雨先生用独属于旅途中的的质朴文风,传递给我们多少对古迹的赞赏。他们一行踏过了慵懒的希腊,被“封存”的埃及,年老的以色列、巴勒斯坦,难忘的约旦,悲怆的伊拉克,独特的伊朗,无奈的巴基斯坦,忧心忡忡的印度,最终来到了万仞银亮的尼泊尔——神圣的喜马拉雅脚下,整理一路的感受。这漫长的一程只是说起来轻松,但若没有像秋雨先生一样的胆识和气魄,谁也不可能走完这危机四伏又苦中带甜的寻访之路,在文明长河中聆听世界历史的声音。

  这本书的编写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因为所有的写作都要在旅途中完成,所以写作环境便充满了不确定性。可以说,秋雨先生完成这本书不仅是充满艰难的,而且更是伟大的。

  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为世人展示了那些泯灭的并且曾经极度辉煌的古代文化,篡权、人性的贪婪或者是天灾,使它们险些付之一炬,而全世界唯有秋雨先生不畏艰难去追寻这些历史文化的源头,使我不禁心生敬仰。

  秋雨先生的如同卢梭—“只能行走,不行走时就无法思考。”虽然我明白这种态度似乎有些偏颇,甚至*乎于痴迷与疯狂,但不能认为这种态度是错误的。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秋雨先生选择了“行万里路”,我现在没有机会效仿秋雨先生,所以我只得“读万卷书”。读秋雨先生的书,在书中随他一起纵观千年辉煌的历史长河。

  我随他一起“地贴地”地穿越了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边境——这些目前世界上仍然极度危险的地段,秋雨先生遇到了数不尽的危急情况,也有无数的艰难险阻,但都一一被他和他的团队化险为夷。而秋雨先生这危险之行的目的便是去探访那些正濒临泯灭的、曾兴盛一时的古老文化,从辉煌的希腊“轴心时代”到”趾高气扬”的“童话王国”巴比伦,最后到万仞银亮的喜马拉雅结束旅途。一路走来,我不但欣赏了无数辉煌雄伟的古代遗址,更为那极度现代化的古威尼斯小岛所叹服,而且也不会忘记那“让我流泪不止的所在”——犹太儿童纪念馆,还有那曽威震上海滩的杜月笙的女婿“隐居”约旦开的中华餐厅。这一路走来我因为秋雨先生收获了太多太多。

  人类创造了无数文明,而又毁灭了多少?直到今天,中东地区仍硝烟弥漫。自视伟大的人类啊,一边呼吁保护文明遗址,一边却用战争和一张张无情的收买、扩建合同毁灭它。表面上的文明实质不堪一击,“文明高度发达”却遭世人唾弃。不要用各种借口毁坏历史遗迹,去用科学的方法抢救、保护祖先留给我们的、不可复生的宝贵财富吧。

  千年走一回,却有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那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也从那恒河畔边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

  历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响多少?我一时间理不清头绪,也无法理清。的确,历史已经成了历史,它以文字,画卷的样子悄然流逝,已经过去了,而且永不回头。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程。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哑巴,无从诉说;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一阵风,没有始没有末,没有了目的没有了方向。历史是家,是广阔天地里的一座朴素坚硬的石头房。没有修饰,没有点缀,是我们远航时挂念的故都,是流浪天涯浪子的根。

  终有一天,我会俯瞰整个中原大地。任凭凛冽的风穿透我的单薄灵魂,让我倾听这神州大地的呼声,让我触摸这个古国苍老的灵魂。终有一天,我会伫立在咆哮的黄河旁。任凭飞溅的黄河水沾湿我的衣脚,让我同这个民族一起流泪,让我感受奔流不息历史长河。历史与山河同在,千年不倒,每每想起,总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滚滚而来。面对历史的潮流,我一时间竟手足无措。

  生在*,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幸事。我能书写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字,我能用流传了千百年的语言交谈,我走的每一步都有祖先的足迹,我为之自豪。或许身为*人的生活并不富裕,面对赤贫的山村我依然无力,但是仍为我是炎黄子孙而感到荣幸。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华民族不是。是的,我们在前进中,或许应该重新反省一下作为大民族应有的态度。不是自傲,不是谦卑。而是不卑不亢的保有我们的文明,深思慎取他人的文明。

  文明已经衰落了,历史也开始褪色,轻声一叹,人类又投身于新的历史。我们在总结,在回忆,在悲祭我们的祖先。随后毅然走上脚下的路,顺着他们的脚印一步步走下去。也许泱泱中华从今再无一人敢像秋雨先生一样有如此毅力与气魄走完这危机四伏的一程,在布满杀机的路程中仍能坦然面对随时可能降临的死亡威胁,这种坦荡与豁达无人能匹敌,令世人所叹服,也许这便是秋雨先生与他造访古代文化的共同特征吧——皆是稀世的伟大。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5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在千年之交的时候,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他的一纸手稿途经各个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故地,以感伤、厚重而*实,而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各大古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它们从辉煌到式微,从式微到衰败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华夏文明得以延续的原因。

  余秋雨先生曾孤身一人考察并阐释中华文明诸多被埋没的重要遗址,如今又穿越数万公里寻访世界文明故地。他对于亲自丈量文明的历史有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执着,“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时就无法思考。”正是他这种坚持让我对这本书更加好奇和期待。我想,大概只有到了真正的文化现场,真真切切地踏过留下无数岁月斑驳痕迹的道路,才能触碰到古老文明颤抖的灵魂,*距离地感受到文明的底色与积淀。

  在整个行程中,他们需要穿越很多*蔓延的区域,然而面对路边接连不断的颓壁残堡、幢幢黑影,余先生却道:“我们不装备武器,就像不戴头盔和手套,直接用自己的手,去抚摸一个个老人身上的累累伤痕。”面对古老而稀世的伟大,即使凶险万分,他们也能迸发出无限的勇气。怀抱着热情与勇气,他们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文明。

  一翻开书页,便感到满满的沉重。

  希腊古文明曾经辉煌且震撼,当人们凝视爱琴海、奥林匹亚以及巴特农神庙等年岁已高的长辈时,总能穿透时光厚重的尘埃,一眼望见那曾经极度繁荣的文化与艺术和苏格拉底、希罗多德以及柏拉图等璀璨群星。希腊当初几乎所有的学问家都风尘仆仆,他们行路,他们发现,他们思索,他们校正,这才有了生龙活虎的希腊文明。然而当我看到书中现今的希腊,人们闲散而与世无争,但是这闲散却有很大一部分变为了疲惫和木然。我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过度的闲散是精神上的一种缺失,容易让人乃至整个文明失去干劲。追不上现代文明的步伐,也就自然渐渐衰落了。

  文明故地,见证了一个文明从出生至辉煌鼎盛又无力衰落的过程。古迹中仍默默伫立的建筑那么伟大却又那么悲凉,它看着辉煌化为齑粉,看着人类一步步创造出文明,又看着文明缔造者的后代饱受战乱、贫穷、饥饿之苦。从许多历史遗迹,我们可以看到,古文明的发展令人惊叹,金字塔的建造即使放到二十世纪也仍有许多困难,克里特岛上的排水系统和卫浴系统相当先进。因此,文明并非仅因过时而衰落。当看到恒河边的老人静待死亡,看到不上学的孩童的赤脚密如森林,看到日常生活要武装到牙齿的谨小慎微......这时,我才看到了文明的衰落。

  千年一叹,叹的是文明败落。

  看完整本书后不由得感到震撼,不是因为书中的文明,而是因为中华文明。在所有的古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是至今唯一没有泯灭也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在震撼中,我仿佛又看到了万里长城屹立于世界东方,巍峨群山云雾缭绕,滚滚黄河奔涌不息......这本书虽然写的是古文明的衰落,但也意在警醒我们:人类创造文明,却也毁灭文明。消逝文明的痛呼声正竭力号召着和*......我们要铭记历史,守护文明!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6

  余秋雨先生通过对世界文明的现代形态的实地考察,以日记的形式写就《千年一叹》一书。这本书完全记录了从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的考察历程,几乎囊括了人类早期的文明古国。

  他多是避开繁闹之地,寻访古堡,神殿,陋巷,陵墓这些处于隐秘状态下的文化废墟。我认为其中的景色描写部分固然精彩,但应位居其次,而余先生一次次探究文明兴衰的缘由,才是他真正要与读者分享的。这一次考察意义的所在,余秋雨先生在第一章已说得明白,“几千年来,中华文明有没有必要走到底,硬把脚印延续到今是祸是福,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辨别一下别人的脚印,研究一下它们离去的原因。”这无疑会引发读者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文明,一个亘古悠远的字眼,在漫长的历史宏流中,享受着几千年的孕育成长,却又经历了一场又一场刹那间的摧残与淹没。余秋雨先生实地勘察了几大文明发祥地的古迹及今天的现实图景,经过一番梳理后的结论是:“人类几大发祥地,都已衰落,无一例外。”不过“相比之下,希腊的情况较好,希腊当初衰败的直接原因我看有两个,一是雅典人和斯巴达人旷日持久的政治内耗,二是既要迎接外敌又要不断远征,造成致命劳损。”至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恒河印度文明则等而下之了,前者“一开始就缺少明澈的理性,沉醉于自身的神秘。”中者,“整体倾向实用,缺少深厚的人文基座,”因此直接诱发大量的战争,而后者,其内部原因,“至少有一半与宗教迷误有关”。他们的文明曾与中华文明一起辉煌过,辉煌的程度一点不比中华文明差,但今天都已衰落,无一例外。昔日的辉煌已被风雨侵蚀的黯然失色,面目全非,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供后人凭吊。

  余秋雨先生通过对这几大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的探讨,在对比中又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他认为战争、社会失序、愚昧和保守是文明衰落的最主要原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恰恰避免了这些。虽说也有战争,却是世界上唯一没被长期役使的民族。而一种文明能否保存下来应该在于它是否能在文明的初期将文明大众化、多元化。任何一种文明的产生之初,都是个人的、单一的,当这种文明被一类群体接收后,就从个体崇拜阶段进入全体认可阶段,这种认可就是多元化的基础。当认可经过一段思考,到适当时期,尤其是思想政治放松的阶段,多元化就会萌发、发展,迅速到达高潮,经过一个时期的沉淀,再多样化。如此下去,循环反复,生生不息。只有大众化,文明才不会随一个或几个个体的消亡而灭亡,只有多元化,才能彼此*衡协调,并为每个不同的时代提供最优的选择。才能使人们**思想,思考更新的思想。

  *的文明刚开始时也不过是一种原始的造物文明,之后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至今各种思想层出不穷,不胜枚举。没有大众化、多元化的文明,一两个人的死或一两次战乱就足以至其于死地。而大众化、多元化的文明,一个统治者的死或几次战乱反而为文明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较大的自由度,从而使文明得以蓬勃发展。说到这儿,我倍感欣慰。中华文明是幸运的,创造了文明,守护着文明,传承着文明,自成体系的多元发展又不忘引进优秀的思想,让外域文明在中华土地上焕发新奇色彩。看着那些古文明的残照,我暗自庆幸中华文明的辉煌,但他的付出有谁能看到。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有必要看看《千年一叹》,它让我们更了解世界,更理解*。文明,走过了几千年,仍会继续走下去。我们用流传了几千年的语言交谈,每一步都是祖先的脚印。请允许我,向天祈祷:中华文明,有天地同在。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十)份(扩展2)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优选【10】份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1

  才读罢这本书已经是满腹的沧桑了,随余秋雨游历了一边世界上那些正在被时间、战争所吞噬的文明遗迹。那是怎样的一种旅程?捧着这本《千年一叹》,我的手就好象抚摸到了文明的碎片、历史的车辙......

  放下书,去细细品味的时候,才发现,我的心原来正在滴血......

  这是一本日记,写的是在千年之交,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考察人类文明遗迹的经历。一个柔弱的学者、书生,数万公里的越野行程,何等的不易?这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执着追求、谑诚朝拜。沿着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前行,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战壕密布、荒草迷离、盗匪出没!人类正在慢慢亲手毁掉自己的文明。

  或许是对余秋雨先生的尊敬,我对这本书的感觉颇为良好,读书的同时既领略了沿途的奇闻轶事、还有余先生思辩的精神、对文明衰落的厚重情感;对当地贫穷落后的现状的痛惜;以及对当地人的愚昧、麻木的痛恨所感动。心里不禁的为余秋雨先生的此行叫好,一本在世界最危险、最有人类文明仓桑感的地方写成的日记,大大的解决了我的饥渴。

  “千禧之旅”的首站是希腊。

  我不了解希腊的文化背景,也不知道希腊文化有过怎样的宏伟历史;初识希腊是从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欺骗宙斯开始的,还有就是希腊国家男子足球队曾拿过20xx年的欧洲杯的冠军。希腊是一个神话般的国度――这是我对希腊仅有的了解。随着余先生的笔迹慢慢的游,让我知道希腊竟然有如此浓厚的文化气息!遗憾的是这里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没落。谈到希腊衰落的原因,余先生认为有两点:一是雅典斯巴达人旷日持久的内耗;二是内忧外患,又不断远征,希腊始终没有成立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国家。

  古老的埃及文明也不容乐观,她已经没落了,却还在沉醉于自负的神秘,余先生认为:“埃及以庞大的雄姿切断了被外部世界充分理解的可能,其实也切断了自己的延续使命。”过于沉湎于对死后世界的憧憬,使他们不重今生,只顾来世。神秘、古老的埃及最后在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人的轮番讨伐下,终于没落了,只剩下卢克索一带的所谓的“法老人”后代还在不断叮叮当当地修复着祖先陵墓,供人参观。这是埃及法老的悲剧。

  两河文明以商业与法律著称。而现在,在余先生的眼里、在镜头下,文化二字竟会是那样的苍白无力。美索不达米亚*原不在了,古老的巴比伦文明被践踏了!

  希伯来文明充满了感伤与动荡,从没有一天的宁静与安定......

  一个伟大的波斯统治者――大流士,他消除了由居鲁士儿子的残暴变态和版权者的宗教阴谋所带来的种种恶果,带领500佣兵起家,大小1000多战,战无不胜,终于创建了空前强大的波斯帝国,把版图和实力在居鲁士大帝的基础上继续扩充。而现在......

  谈到印度河-恒河文明的衰落,余先生认为与宗教有关。这里也如同耶路撒冷一般,是多宗教聚集、冲突的地方,宗教仇杀很严重。战争、杀戮又把这千年的文明消磨了。

  ......

  文明在铁戟长刀下衰落了。

  极度的贫穷与落后,

  极度的愚昧与无知,

  文明与野蛮只有一步之差。文明的发源地,是最早开始使用文字的地方,现在却成了文盲最多的地方,真是绝妙的讽刺......

  波斯文明;希伯来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巴比伦文明......现在只剩下了一堆堆废墟,废墟伴随着他们的文明一起埋葬。

  余秋雨先生是一个具有文学理论家、文化史学家和作家的多重身份人,一本《千年一叹》以他深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深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洋洋洒洒的揭示着人类文化的内涵。读着这本书,我的思绪在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化和古老神秘的文明古国中穿行。最令我着迷的是余先生在书里深刻的思考,深刻的思考是一个作家文学生命的所在,他的文字很是深邃,是散文中的一个另类。这本《千年一叹》每一篇文章都在闪耀着耀眼的光,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文化的符号,向我们诠释了历史的意义。

  历史是复杂的,历史是多元的,历史是无穷尽的。历史是文化的缔造者,但文化也可能在历史中泯灭。余秋雨先生以他敏锐的思维,强烈的忧患意识,给了我们一本《千年一叹》。余先生其实间接的告诉我们要保护炎黄文化,就象保护我们的母亲。不要让文化陨落的悲剧在我们这里重演。一本沉甸甸的《千年一叹》在带我们游离文化古国的同时,也给敲我们敲了警钟:悠久文化其实很脆弱。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2

  读《千年一叹》,时常让人掩卷长叹,那些曾经璀璨的文明古国无一例外都已衰败了,徒留残垣断壁供世人凭吊。盛极必衰,应了这句话吧!而背后的原因无不令人唏嘘,有的至今仍能做警钟,震耳、扣心,让人一惊。

  对《千年一叹》持续喜欢、百读不厌的第三个原因,恐怕是与我对欧洲历史和宗教的兴趣有关。

  和前几次看这本书时的纯粹作为读者的疏离感不同,此次阅读就像是在给自己的旅行做注脚,书中那些熟悉的地名和城市,因为我的足迹曾经掠过,就有了很强烈的现场再现之感。

  而*期读到过的有关欧洲历史的散点知识,也在此时连成线,铺成面。

  作者在结束行程前,曾居住在喜马拉雅山下的旅馆几日,整理书稿,静心思考。

  回到终点回望起点,总有很多过程中来不及沉淀的深刻。

  读罢,掩卷。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屋里有炉火,案头有蜡烛,作者烛下疾书:

  "——文明的非自然化有多种表现。繁衍过度、消费过度、排放过度、竞争过度、占据空间过度、繁文缛节过度、知识炫示过度、雕虫小技过度、心理曲折过度、口舌是非过度、文字垃圾过度、无效构建过度……显而易见,这一切已经构成灾难。对这一切灾难的总结性反抗,就是回归自然。"

  "——我突然设想,如果我们在世纪门槛前稍稍停步,大声询问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哲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意见,那么我相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会有太大分歧。对于文明堆积过度而伤害自然生态的现象,都会反对。

  孔子会说,我历来主张有节制的愉悦,与天和谐;墨子会说,我的主张比你更简单,反对任何无谓的耗费和无用的积累;荀子则说,人的自私会破坏世界的简单,因此一定要用严厉的惩罚把它扭转过来……

  微笑不语的是老子和庄子,他们似乎早就预见一切,最后终于开口: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赛什么?要讲文明之道,唯一的道就是自然。

  ——这就是说,中国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3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在千年之交的时候,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他的一纸手稿途经各个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故地,以感伤、厚重而*实,而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各大古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它们从辉煌到式微,从式微到衰败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华夏文明得以延续的原因。

  余秋雨先生曾孤身一人考察并阐释中华文明诸多被埋没的重要遗址,如今又穿越数万公里寻访世界文明故地。他对于亲自丈量文明的历史有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执着,“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时就无法思考。”正是他这种坚持让我对这本书更加好奇和期待。我想,大概只有到了真正的文化现场,真真切切地踏过留下无数岁月斑驳痕迹的道路,才能触碰到古老文明颤抖的灵魂,*距离地感受到文明的底色与积淀。

  在整个行程中,他们需要穿越很多***蔓延的区域,然而面对路边接连不断的颓壁残堡、幢幢黑影,余先生却道:“我们不装备武器,就像不戴头盔和手套,直接用自己的手,去抚摸一个个老人身上的累累伤痕。”面对古老而稀世的伟大,即使凶险万分,他们也能迸发出无限的勇气。怀抱着热情与勇气,他们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文明。

  一翻开书页,便感到满满的沉重。

  希腊古文明曾经辉煌且震撼,当人们凝视爱琴海、奥林匹亚以及巴特农神庙等年岁已高的长辈时,总能穿透时光厚重的尘埃,一眼望见那曾经极度繁荣的文化与艺术和苏格拉底、希罗多德以及柏拉图等璀璨群星。希腊当初几乎所有的学问家都风尘仆仆,他们行路,他们发现,他们思索,他们校正,这才有了生龙活虎的希腊文明。然而当我看到书中现今的希腊,人们闲散而与世无争,但是这闲散却有很大一部分变为了疲惫和木然。我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过度的闲散是精神上的一种缺失,容易让人乃至整个文明失去干劲。追不上现代文明的步伐,也就自然渐渐衰落了。

  文明故地,见证了一个文明从出生至辉煌鼎盛又无力衰落的过程。古迹中仍默默伫立的建筑那么伟大却又那么悲凉,它看着辉煌化为齑粉,看着人类一步步创造出文明,又看着文明缔造者的后代饱受战乱、贫穷、饥饿之苦。从许多历史遗迹,我们可以看到,古文明的发展令人惊叹,金字塔的建造即使放到二十世纪也仍有许多困难,克里特岛上的排水系统和卫浴系统相当先进。因此,文明并非仅因过时而衰落。当看到恒河边的老人静待死亡,看到不上学的孩童的赤脚密如森林,看到日常生活要武装到牙齿的谨小慎微......这时,我才看到了文明的衰落。

  千年一叹,叹的是文明败落。

  看完整本书后不由得感到震撼,不是因为书中的文明,而是因为中华文明。在所有的古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是至今唯一没有泯灭也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在震撼中,我仿佛又看到了万里长城屹立于世界东方,巍峨群山云雾缭绕,滚滚黄河奔涌不息......这本书虽然写的是古文明的衰落,但也意在警醒我们:人类创造文明,却也毁灭文明。消逝文明的痛呼声正竭力号召着和*......我们要铭记历史,守护文明!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4

  今日重读余秋雨的《千年一叹》。

  第一次读还是在新世纪初,算来已有十多年了。曾经买过一本爱不释卷,但不知被谁借去了,一去不回。

  后来又在余秋雨的散文集中读到过些该书的篇章,再后来,又在网上下载了些我喜欢的章节,甚至,就在去年,我还在喜马拉雅朗亲自朗读了该书的文摘,反复聆听过……

  我得有多喜欢这本书啊!以至于今天在图书馆,密密麻麻的一排排的书籍中,我一眼又锁定了这本书,然后坐定,读完,一气呵成。

  喜欢是有理由的:

  首先我喜欢游记,这和我本人喜欢旅游有关,它是我目光的延伸,带我去看我未知的世界。何况,这本书的视角是从文明古国的历史演变中,寻找失落的文明,进而反思中国文化的发现脉络。因此,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旅行,作者游历的路线从希腊、埃及、约旦、以色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一路走来,最后从尼泊尔回到境内,每一步都有历史的回声。

  这是当时世界上从未有人完整穿越的路线,况且,这一路的每一公里都是贴地碾过很多***蔓延的地区,例如北非、中东、南亚等地。

  但这又不是纯粹的冒险或科考,尤其,执笔的还是研究戏剧史和中国文化发展脉络的余秋雨,他的文笔清新又厚重,严谨又不乏幽默,使得这本书既不像科考那样枯燥,又不似一般游记那般浅薄,让人时而陷入沉思,时而又忍俊不禁。

  因此,看着这些可能是作者在车里、在膝头,在狭窄的连桌子也没有的简陋旅馆里写成的文字,内心除了对未知的猎奇心理,还有一份对作者的敬畏——博学、勇敢,敬业的旅者、文人、思考者的敬畏。

  作者在序言里说的,"整个行程,是一个伟大的课程。"

  而吸引我的,除了这伟大的课程外,还有作者面对古老与沧桑的遗址,透过文字记载的表面,透视出的思考与叩问:

  人类,为什么曾经那么伟大却又会那么无奈?文明,为什么曾经那么辉煌却又会那么脆弱?历史,为什么曾经那么精致却又会那么简单?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5

  最*读了一本余秋雨的书《千年一叹》,感触颇深,由此写下了一些感想,以抒发我的感受。

  余秋雨的文章,我一向比较喜欢,余秋雨文风简朴,文底深厚,看他的书,往往能在不经意中给人以某种心灵的震撼。《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山居笔记》等,这些书讲述的内容不同,但都是富有生活的内容,有血有肉,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的经历,生活态度,以及对一些问题的独特的观点,总能让人学到不少有益的东西。我认为在我读过的这些书中,《千年一叹》是比较有特色的一本。

  《千年一叹》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日记,在读书的同时,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古文明,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文明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我们读者应该如何去面对等等。

  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文明的是人类,毁灭文明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文明,例如,在中东,在印度,以及在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我们在作者游历文明古国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文明的毁灭往往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和*是我们需要的,战争是我们应该唾弃的。所以我们应该争取和**对战争,这是我们应该持有的观点。

  作者在游历各国,回到祖国后真真切切表现出的爱国的感觉同样令我感动,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爱国精神的体现,同时也震动了读者内心爱国的琴弦。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文明感到骄傲。作者也提醒了我们这样一个责任:为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而努力奋斗。

  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文明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力。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作者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在生活和游历的细节中展示了人性的魅力。从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我们需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因为世界是精彩的,同时也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因为我们拥有的是宝贵的。我们的人生相对于人类的发展是短暂的,有些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消失,而有些人却留下了痕迹,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以后,我们现在的经历可能会很快被淹没,后人可能不在会记起我们,但我们的确应该为后人留下些什么,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无论在学*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应该珍惜,应该努力,无论后人是否能记得我们,我们都将为自己骄傲。也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骄傲。

  《千年一叹》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粗看它是作者游历多国的日记,但在深层次它不仅能够带给我们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同时也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促使我们对自己进行反思。读完本书后,我感到受益菲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短文。

  历史,每每想起,总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滚滚而来。面对历史的潮流,我一时间竟手足无措。

  千年走一回,却有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那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也从那恒河畔边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6

  在叹息之后的庆幸

  ——读《千年一叹》

  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看得我是口齿噙香,不忍辍卷。常常是随着余先生的妙笔神驰思往,精神徜徉。

  跟着先生的脚步从雅典、埃及、走到了耶路撒冷、伊拉克、伊朗、约旦、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文明的摧毁与陷落的确让我越读越理解了为何千年过后依然长叹,但是跟随着先生的叹息之后居然又有几多庆幸。

  一幸我们生长在未中断的文明、和*的国度。先生此行的主旨就是在对比中思考探求中华文明的奥秘,在作者的行走途中,无论是希腊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希伯来文明、印度文明,都曾经那么恢弘浩瀚,唯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而始终绵延,依照先生的分析,我们有五大独特的条件,我们何其幸运,生长在中华文明的怀抱下,而且是和*发展而日负影响力的国度。没有战火中的焦灼,没有看不懂古老文明的木然,没有文明一次次更迭践踏后流离失所,更没有躺在文明柱上的不思进取。正基于此,我们可以有闲有情的感慨下别的文明的生发史,感念一下自己的幸运,何其美好。

  二幸越来越多的灵魂被中华文明浸染,同路客甚多。除了比较细致的读了本书,每个书友的留言笔记也都认真的思考,发现很多时候大家是灵魂相通,思想共感的,弘扬我们的文明,赞赏我们的文化,并深入的感知,正确的理解,同时最深沉的热爱我们国家。我们的文明虽没有被中断,但也饱受创伤,内乱不断,且遭受了严重的外来入侵,但中华文化的包容、博大,消逝了这一切伤疤,继续前行,赶路,并且在新的生机走过了十几个春秋。

  三幸我能够读得此等好书,没有失之交臂。这本写于上个世纪末的书,很遗憾鄙陋如我,十几年之后才读到,但是一直执拗的认为,读书与交友一样,都是在刚刚好的时候遇见,中年如我,情感更加深沉,这几年的积累如我,对文化类的题材更加敏锐的感知,所以,于我恰恰是最好的遇见,何其幸也!

  赞叹中华文明,热爱中华文明,就更应该身体力行的弘扬中华文明,我不可能拥有余老师那样的博学厚重,也没有那么引人入胜的文字功力,唯有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身体力行,做一名学*者何传承者。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7

  读《千年一叹》,时常让人掩卷长叹,那些曾经璀璨的文明古国无一例外都已衰败了,徒留残垣断壁供世人凭吊。盛极必衰,应了这句话吧!而背后的原因无不令人唏嘘,有的至今仍能做警钟,震耳、扣心,让人一惊。

  对《千年一叹》持续喜欢、百读不厌的第三个原因,恐怕是与我对欧洲历史和宗教的兴趣有关。

  和前几次看这本书时的纯粹作为读者的疏离感不同,此次阅读就像是在给自己的旅行做注脚,书中那些熟悉的地名和城市,因为我的足迹曾经掠过,就有了很强烈的现场再现之感。

  而*期读到过的有关欧洲历史的散点知识,也在此时连成线,铺成面。

  作者在结束行程前,曾居住在喜马拉雅山下的旅馆几日,整理书稿,静心思考。

  回到终点回望起点,总有很多过程中来不及沉淀的深刻。

  读罢,掩卷。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屋里有炉火,案头有蜡烛,作者烛下疾书:

  "――文明的非自然化有多种表现。繁衍过度、消费过度、排放过度、竞争过度、占据空间过度、繁文缛节过度、知识炫示过度、雕虫小技过度、心理曲折过度、口舌是非过度、文字垃圾过度、无效构建过度……显而易见,这一切已经构成灾难。对这一切灾难的总结性反抗,就是回归自然。"

  "――我突然设想,如果我们在世纪门槛前稍稍停步,大声询问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哲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意见,那么我相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会有太大分歧。对于文明堆积过度而伤害自然生态的现象,都会反对。

  孔子会说,我历来主张有节制的愉悦,与天和谐;墨子会说,我的主张比你更简单,反对任何无谓的耗费和无用的积累;荀子则说,人的自私会破坏世界的简单,因此一定要用严厉的惩罚把它扭转过来……

  微笑不语的是老子和庄子,他们似乎早就预见一切,最后终于开口: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赛什么?要讲文明之道,唯一的道就是自然。

  ――这就是说,中国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8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在寒假的时候我阅读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这本书给了我不少感叹。
  
  比如,《哀希腊》讲的是关于希腊文明被毁坏以及哀悼希腊的故事,苏曼殊、章太炎远远地哀悼印度,已超越前人的眼光也**地哀悼中国,就像是在自*室里写周记,左边抄两句,右边摘三行的写完,自己赞叹完成的如此金明巧妙,耳朵自动掠过高三学姐聚在一起讨论佳句的声音,最讨厌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把分数当成话题,而忘了自己在初中的时候最喜欢谈分,时间的力量果真强大,这把杀猪刀不仅伤害了我们,但也孕育出不少古老而又珍贵的文明。
  
  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中华文明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把太多的精力投注在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上,既缺少个体健全的标志,也缺少这方便的酣畅,只有一些孤单的个人,在林原之间悄悄强健,又悄悄衰老。比如,放假就是一个很好的借口,很多喜欢玩的人和不喜欢玩乐的人,在这一刻,可以理所当然的对家长说,放假了,我可以出去玩/刷微博/玩电脑……就像刚才,(www.eduche.com)爸爸问我初中同学聚会开始了吗,要和同学们好好感受一下假期的`魅力,我对于聚餐一类的事情一直兴趣颇浓,不过跟很久没有联系的人坐在一起吃饭还是有些尴尬。不过话说回来吃饭还是不错的!
  
  占人问事,几乎是一切古人类群落的共同文化生态,人啊,认识你自己。人类其实还非常无知,连对自己文明的关键部位也完全茫然。未知和无知并不是愚昧,真正的愚昧是对未知和无知的否认。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9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写的,“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抚摸它们的伤痕。”这句话是自序中的一段话,从世界各地最后回到中国。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的都市,车轮碾过的也仅仅只是一些让我们感觉似乎很古老的地方。 然而我又看见了希腊给人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但这只是最初感受罢了。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语形容。希腊的文明是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个小时后才能上桌,我不禁感慨了,为这种独特的`生活节奏感到一种有趣。可惜的是,这种文明要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

  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仿佛是一种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让人们感觉法老们似乎一直所做的只是守着这些东西罢了。如果说希腊的街道还有一丝古今有联系的感觉的话,那么埃及就完全没有让人有联想的兴致,仿佛除了数千年前留下的几座建筑便什么都没有了。

  作为那些古老文明的后代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战火一遍一遍的摧残着那些已经残剩无几的建筑,在埃及,凯撒的焚书和罗马教皇的禁异教使得那些能够揭开金字塔奥秘的古文字无人能读,在伊拉克,“复原”的巴比伦古城毫无原有的沧桑,无法让人肃然起敬……因为战争,因为时代,因为政治,因为功利,那些原来应该流传千年的建筑、文字都差不多消失殆尽了。那么,我不禁感到疑惑,几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又该如何去了解,去探索那些存在千年的文明呢?那些已经无人解读的文字我们的后辈能够读懂吗?那些老早残破的建筑我们的后辈又能重新复制吗?

  我们至今仍可以学*千年以前的历史,这可能要归功于秦始皇早早的就统一了文字,要归功于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命人撰写史书,作者提出了疑问:“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是的,盗墓者的层次不穷,每到一个名胜古迹就会留下“到此一游”的“见证”,古建筑成了发展旅游业的最好工具,太多太多的商业化元素占据了那些古旧建筑所散发的古老而又吸引人的文明气息。“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整部日记,都贯穿着这种疑问。作者可能才想起千年一叹的名字吧!正是这样长城在哀叹,泰姬陵在哀叹,黄河在哀叹。。。。。。我们要尽我们所能的去学*去保护那些古老的文明,去教给我的后辈,去告诉他们中华文明千年的历史,才会有我们光辉的现在。中华文明千年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的传承。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10

  是否文人都怀有比较严重的忧患意识?根深蒂固地生长在内心?无时不刻地左右着他们的眼睛与思想?

  余秋雨的《千年一叹》就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重重叹息。

  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随香港凤凰卫视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十个国家一一走过来,他的震惊伤感表露无遗:“人类文明的巨构崩坍得如此凄凉!”“衰草瓦砾,承载着一个从古到今的灾难,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以表述的!”在抚摸文明遗迹累累的伤痕后,作者回头苦思: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这种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哪些代价是正面的,哪些代价是负面的?过去的避免能否担保今后?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作者忧心叩问,是啊,“思亘古如斯又倏忽闪现,谁的惊愕能深究它?”。

  由希腊而入,忧伤的情怀已起幕。远古的爱琴海依旧在,公园前5世纪的遗迹——石柱只剩下后来者的铭刻,迈锡尼的海伦早已随战争而消逝,空留一个三千三百年前的王城遗址,可惜曾经的千古气势已成追忆,幸而,还有一个奥林匹亚,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依然有圣火的气息……

  埃及,尼罗河、法老、金字塔、太阳神庙……埃及文明是疑问最多的文明,是最难以解读的文明,因为难以解读,所以便难以传承。埃及人对能追溯他们历史的许多古碑、古籍依然没有其文字的解读能力,因而,文明的神秘便无处不在了。所以,作者说“当法老们把自己的遗体做成木乃伊的时候,埃及的历史也成了木乃伊”,庆幸,中国有个秦始皇,他让中国的历史活了下来。

  以色列——怨气聚集的国家。曾经辉煌的所罗门王朝丝毫没能让坚强的犹太民族得以安逸地喘息,命运对其尤为不公,那么多的灾难接二连三地降落在他们头上,驱逐、杀戮、奴役,怎么也摆脱不了,但这个民族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就是:“为了民族的**不惜一次次大迁移。而只要落脚,就能迅速创造出一个优于别人的生态。如果这种生态中有被奴役的成分,那么他们宁肯放弃,选择流浪”。是啊,多舛的命运已造就了他们坚强的的生存文化,但无论多么坚强,集合了三大宗教精神重心的耶路撒冷永远都是他们内心的痛,一面哭墙见证了他们多难的历史。

  巴勒斯坦,有一座世界上最古老的的城市——杰里科古城遗址,一万年前的骄傲现在只剩下破败和不安全,唯有几丛遗落的花,悄悄鲜艳了一万年。

  约旦,美丽神奇的佩特拉山谷中,玫瑰红宫殿和罗马竞技场还完好无损地存在着,却只能与清风明月为伴,因为缺少文字所以其寂寞的辉煌显现的是隐性的文明形态,对它的了解只能靠猜测与想象。

  伊拉克——敏感的国家,因为有了全人类文明的母亲河——底格里斯河而令人向往,虽然铁丝网重重。原想由此探寻巴比伦文明的痕迹,比如早熟的《汉谟拉比》法典,比如残暴的统治,比如奇异的建筑,比如,天文学、数学、医药学……然而,在巴格达博物馆里,作者只看见了一屋的空缺,一屋的悲怆,一屋的遗忘,连巴比伦遗迹也被糟践成一个低劣的现代模型。

  伊朗,历史上的伊朗被征服的次数很多,所以历史的遗迹在征服的过程中被破坏得很彻底,米底王国(伊朗人建立的第一个王国)的首都和居鲁士成为作者了解伊朗史的开端。伊朗因萨珊王朝而奠定了现代伊朗文化的基础,此后,伊朗不断地遭遇到侵略,但是,最后居然在重重的灾难中成了***文化的一个重镇,以独特而缓慢的步伐,走进了现代。现在的伊朗呈现在作者面前的是一种淡然漠然,有点苍凉,有点神秘,有点世俗。

  巴基斯坦,没有石柱的断残、城堡的倒塌、古都的湮灭,但是“赤脚密如森林”,这个国家呈现在作者面前的是不可掩饰的惊人的整体性贫困。这是另一个意义上的文明沦落。欣慰的是作者在其首都***堡的塔克西拉寻找到了犍陀罗艺术,在那儿,法显和玄奘曾经的足迹让他激动万分,他思考了僧人远行进行文明之间深层沟通的意义。

  印度,向往以久的“恒河晨浴”让作者彻底知道了那与美丽无关,却是一场人类的悲剧。极端的贫困、极端的混乱、极端的肮脏让作者早早告别阿育王与菩提树,逃离了。

  尼泊尔,绿色的尼泊尔让作者的感觉瞬时苏醒。在这儿,作者得以静静地反思万里历程,为此番的文化考察画下一个大大的感叹号。

  远征和失序,迷昧与保守是作者思考得来得文明衰落原因。(附:作者为“千禧之旅”所写歌词)

  千年走一回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盘的凤凰再飞翔。

  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东方有人长相忆,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屈原的梦,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盘的凤凰再飞翔!

  《千年一叹》——我为它的沉重而莫名地叹息。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十)份(扩展3)

——世界五千年读书笔记6篇

  在这个寒假,我在图书馆里借了一本书,这本书的书名是《世界上下五千年》。听妈妈说,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要我好好看。

  我打开这本书,首先就看到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书上说,这本书是介绍从公元5000年前到大约20xx年之间发生的重要事件和出现的重要人物。接着,我往后翻,让我惊奇的发现:这本书不仅是文字书,而且带着许多插图,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历史。

  这本书介绍了许多人人皆知的作家、音乐家、政治家等等,如:贝多芬、林肯、雨果、达芬奇等。这些名人都值得我们去尊敬,去学*,因为不仅他们的生命开花结果了,而且还有令我们敬佩的精神品质。比如雨果,他就是一位非常正义的人,讴歌被压迫的人民;比如肖邦,他是个爱国的音乐家。20岁就离开了祖国波兰,去了法国巴黎,过了几年,不幸逝世。但他至死不忘祖国,要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比再如爱迪生,他为了人们过上明亮的生活,不惜一切代价在做实验,最后终于发明了电灯。他们这些品质都值得我们去学*。

  经过我5天的努力,这本书终于被我看完了。看完这本书,我喜欢上了孔子说的一句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做事是一件套着一件的,第一件不好,第二件自然也不会好。所以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以后做每一件事都要有个好的开端。

  我阅读了《世界五千年》,看过这本书后我收获不小,这本书跨越时空,浓缩了世界上下五千年的沧海桑田和展示了从古至今人类文明的辉煌。

  这本书写了好几万年前的大西国、古埃及的金字塔之谜、从太阳历到公历、石柱上的法典等,让我感受到古代人的聪明才智、灵巧双手和勤劳勇敢的精神。如古埃及法老奥西里,他教会了人们种田、做面包、酿酒、开矿等,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尼罗河*的人们掌握了尼罗河泛滥规律,合理运用尼罗河的河水,发展了他们的农业和封建社会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帝国的创立等,在这期间,无数学者蜂拥而出,在文学,天文,历史,数学等领域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如: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哲学家苏格拉底,物理学家、数学家阿基米德,天文学家*,画家达。芬奇,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探险家哥伦布、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牛顿。后来英国人瓦特烧开水发明了蒸汽机、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的快速发展。到了20世纪,这是一段辉煌的历史,也是一段空前惨烈的历史,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浩劫。

  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源远流长;五千年的科学文化,恢宏壮阔;五千年的人类文明,令人叹为观止。看了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世界五千年的历史,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历史有它的发展规律和过程,通过人们的不断努力,我们才生活在非常幸福的社会里,现在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人艰苦奋斗的结果,我们应该好好的珍惜。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阅读历史,不是为了掌握一门技能,也不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渊博,而是为了充实头脑,学*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更好的把握人生,面对未来的挑战。

  在暑假里,我阅读了《世界五千年》,深受启发。人类文明的步伐从未停止前进,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相继发生,我们所处的世界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从那时起,人类文明的足迹开始扩展到世界各地,世界的历史也从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被称为”奥尔良的少女“的法国民族英雄、军事家,天主教会的圣女贞德,她是法国人心中的自由女神。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时她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支持法国查理七世加冕,为法国胜利做出贡献。最终被俘,被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罪判处火刑。贞德死后,很多法国的政治人物都曾以她

  的伟大形象进行宣传。贞德的故事给我很大的鼓舞,因为女孩子也可以像她那样建功立业。

  埃及的金字塔也很伟大,它始建于4500年前,是古埃及法老(即国王)和王后的陵墓。陵墓是用巨大石块修砌成的方锥形建筑,因形似汉字”金“字,故译作”金字塔“。所以说,金字塔是古埃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现在最想去旅游的地方就是埃及了,我梦想着有一天能够走进金字塔,*距离欣赏世界奇观。

  历史是人类知识的宝库,这本《世界五千年》使我得到了开启这座宝库的钥匙。以后我还要反复看它,把知识吃深吃透,做一个有文化,明事理的人。

  于80年代问世的《世界五千年》发行了140余万套,获得的奖项也很多,这本书是一本形象化的世界小通史。它以生动形象的故事来讲述世界风云变幻,以翔实的史料来展示人类的悠久文明,在少年读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这本书内容丰富,而且取材真实,原著是顾汉松先生,现在已经去世,他为这本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又在陈必祥和段万翰先生的主持下,对本书进行了调整和修订。这本书既可作为青少年读者学*世界的课外读物,也可作为他们了解世界和增长世界史的课外读物。

  本书中有世界闻名的世界七大奇迹、震惊世界的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还有*卷全球的两次世界大战等等一些。

  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重要记录。学*历史,可以让我们开阔眼界,增长我们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只有认识世界的昨天,才能认识世界的今天,才能更好地创造世界的明天。随着改革开放,国际交往也日益增多,学*世界史也就更重要了。

  假设有一座宝库,等着我们去挖取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只要你努力地挖就一定能挖出来。我们认识历史也是一样的道理,只要不断学*,再难的问题也难不倒我们。

  历史是人类生活的斗争的记录,只有吸取前人的经验,才能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

  —读《世界五千年》有感欢乐的国庆假期,爸爸给我买了一套漂亮的《世界五千年》,我立即被里面丰富的内容吸引了,窗外公园里热闹的声音也没让我放下手中的书。书里讲了100多件世界上重要的历史事件,还讲了100多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是他们创造了我们这个世界。虽然书中还有很多东西我还看不懂,大人的讲解也听不明白,可是,我知道了,神秘的金字塔是怎样形成的、斯巴达克起义是怎么回事、美国为什么会有南北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么爆发的、*同盟如何产生等;我也认识了从亚里斯多德、哥伦布、达芬奇、牛顿、爱因斯坦、诺贝尔到马克思、*、列宁、托尔斯泰、高尔基等伟大人物;我明白了,历史是一座宝库,我们从这里了解到人类是怎样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才变成现在的样子,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历史也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看清楚什么是善和恶,明辨是与非,懂得做人的道理。

  在读这套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那些伟大的人物,都是从小就表现出勇敢的精神、坚强的毅力和树立了远大的理想的。比如,达芬奇在小时候学画鸡蛋中,知道了仔细观察和把握形象的重要性,成为一个大画家;牛顿从小善于观察和思考,他从树上的`苹果为什么掉到地上而不是飞到天上的现象中,发现了地球的万有引力定律;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发明了1300多种东西,他从小对任何事物都爱寻根求源;爱放风筝的莱特兄弟最后发明了飞机!……从小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养成了好的*惯,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们取得了成功,成为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成为后人学*的榜样。还有很多很多故事,让我很感动。今后有空我还要认真多读几遍。这个假期,我觉得很有意义,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学到了智慧和勇气。我一定要向伟大的历史英雄学*!从现在开始,努力学*,克服困难,抓紧分分秒秒,为自己、为家庭、为祖国、为人类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脚印。

  在国庆节假期里,我看了《世界上下五千年》这套丛书。分为远古卷、奴隶社会卷、封建社会卷、*代卷和现代卷,这几部分介绍了人类历史上发生的许多大事、著名的战争、名人故事……

  这本书”诉说“许多古代时的人民的苦难,也”讲述“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还讲述了许多名人的故事和成就。让我们知天下,了古今。对古代时的人民的苦难充满了对他们悲伤之情。古代是的幸福生活替他们高兴。对每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争,让正义一方尽快胜利,不损失太多兵力和人民。

  古代是的人民的生活非常贫苦,跟现在的生活对比,简直有天壤之别。古代是还得 ”交税“种田,住的是茅草屋,吃的是树皮干草,没钱上学。而现在是不用种田了,住的是高楼大厦,吃的是大鱼大肉,每家每户都能上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世界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死去,几百万人受伤,多少个家庭遭受了战争的硝烟,失去了多少的幸福。

  这本书让我们知天地,晓人生,了古今,知名人、了战争,真是一本好书啊!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十)份(扩展4)

——读《千年一叹》有感 (菁华6篇)

  《千年一叹》追其根源,它像是马可波罗游记一样的日记,记录的是余秋雨四万八千里行程中的经历,记录了*文明、两河文明,***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

  然而,生命总是在不断前行,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切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每每重拾,都会有一份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就如他在《废墟》中所说的,"我热爱废墟,又寄情于废墟".多少个王朝,反反复复,一千年一回,留下的只有一阵阵叹息。轻轻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传来,也从恒河畔边传来,当曾经的辉煌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开始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文明已经衰落,历史也开始褪色了。他不畏"孤独与艰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书写了《千年一叹》。

  "千年一叹,一叹千年",我是一个没有长途旅行过的人,什么名胜风景、文化古迹、都没有真正的体会过。虽然他语带锋芒被人称作"毒舌",但他用"文字追述文明消逝的沧桑,用镜头记录历史遣落的怀抱。用一枝笔,记录了10个国家的人文地理".让我对"旅行"有了一种认识与期望。就如他所说,不仅仅是荒原,荒原下有断壁残垣。他将自己的恐惧掩盖,甘愿独自去面对这一切。他站在那里,沉浸在眼前的只有落寞的荒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一时。

  于是冒险开始,抵达希腊时他所见的只有狭小、陈旧和人民的闲散。干净。痛苦一定会被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今天的希腊也就是在冷落中与世无争,闲散自如。再到埃及,它昔日的辉煌,几经割断,古文字无人能识,古文献无人能懂,本体文明几*湮灭,只有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和金字塔中可看到一点文明古国的样子。而古巴比伦遗址的复原,更让人语塞,他们铲*重建古城遗址,却连带着将那份强烈的历史沧桑感也湮灭了。

  "废墟本应是进化的长链"而人们却都要毫无保留的想要去铲除废墟。不去面对废墟,正视它,而是一遍又一遍去改变,因而让他再一次的语塞了……"重建古罗马角斗场;去抛光的远年古铜器;和去上塑宋版的图书,因而,它们又有何价值而言那。联想到自己,不正是这样吗?

  不敢面对一切,缺乏悲剧意识,常常将自己藏在"属于自己的那片小天地",遇到问题,不是想着去克服它,而总是想着去逃避。常以林黛玉自喻,虽有她那般的性情,却没有她那般的才情。文章永远是那种小家碧玉型的风格。只有经历过的,面对过的,你才能身临其境。谁都有千言万语,谁都又欲哭无泪。是余秋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面对挫折,屈服是最无能的对白。他把苦心钻研所得的历史成果慷慨地分享给世人,不做作、不扭捏。曾经的天一阁居然如此辉煌、神秘。因而是他让我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如果可以,我愿意像余秋雨一样去旅行。

  因为家里装了*,所以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我是知道的。开始只是憧憬于行程中希腊、埃及、印度等神秘美丽的文明发祥地,随着这一路的颠簸,迎来的却是更多的思考。

  《千年一叹》是根据随行的余秋雨教授的日记汇成的文集。虽然有不少人(如韩寒)认为他的散可谓“文化甜旅”下的产物,不过是对历史的总结与再扩充罢了。对于他的前两部作品,特别是《山居笔记》,我也确有同感。但当我见到这本新出版的带着历史惊叹的《千年一叹》时,却情不自禁地买下来,即使最初仅是为了感怀纪念。

  书的扉页上,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张密密匝匝地标满地名、国名以及行程的地图了。从希腊到埃及,转而以色列、巴勒斯坦,再到约旦、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然后是印度、尼泊尔,最后到*。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城市,吉普车碾过的是具有古化文明的国家,同时,有的国家还在剑拔弩张,可谓危险重重,这一路丈量到的已不仅仅是文化的积淀。

  希腊给人的感觉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但这只是最初的感受,到于那些大思想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藻形容。余教授在《哀希腊》一文中提到在爱琴海边的石柱上找到了英国大诗人拜伦的刻字,令人吃惊的是:这些刻字在石柱的底部,而且是恭恭敬敬用小写字母刻上去的,较之后来那些张扬地用大写围绕在他四周的跟随者,拜伦的敬畏之心不更令人敬佩吗?希腊的文明的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小时后才能上桌时,我不禁笑了,为这种民族独特的生活节奏。可惜的是,这种文明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

  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所以它应该是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仿佛埃及法老们一生所做的便是固守在高高的位子上,让无数人膜拜,神秘而古老。事实上,他们的确做到了让后代保有这份神秘,但这种自负的神秘也切断了自己得以延续的可能,失去了外界的理解。如果说希腊的街道还有一丝古今相融的惬意的话,那埃及就完全没有让人闲逛的兴致,仿佛除了数千年前留下的几座建筑便什么都没有了。

  接着是象牙色的'以色列,灰色的伊拉克以及黑色的伊朗。波斯文明几乎是依靠着居鲁士和大流士两位君主的人格魅力支撑起来的,如果没有他们,巴比伦文明恐怕难以跻身古文明行列。

  印度给我的印象根本就是从天堂坠入了地狱。泰姬陵那白色的优雅的圆顶竟成了印度惟一美丽的风景。我们常说*人多,但印度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当读到“三成摆摊,一成乞讨,六成闲站着”这样的描述时,该做何感想?一个国家贫穷落后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她的民众一个个无所事事目光呆滞,每天所做的便是等日出等日落,最后等死!这种无序的生活状态怎么不令人不寒而栗呢?最触目惊心的是所谓的“恒河晨浴”,印象中那圣洁高尚富有诗意的画面竟被肮脏恶臭与愚昧代替。作为母亲河,恒河曾经哺育了多少*的子民,可如今,这些子民又是怎样对待她的呢?

  以绿色的尼泊尔结束征途显然是明智之举,自然的魅力原来是大于人类自身创造的。

  当我随着余教授望见那万仞银亮的喜马拉雅时,不禁也跟着他一同叹一声:回家,真好!

  合上书页,觉得身心一同接受了一次洗礼,好似涅槃后的重生。读一遍《千年一叹》,仿佛连我的“千年”也厚重与感慨起来。

  简评

  这篇读书笔记式的随笔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处处着眼于探寻历史与现代的渊源关系,思考一个民族的过去与未来,具有较强的思想内涵。对各大文明古国的描述可谓特色鲜明,色彩浓烈,知识含量丰富,使人颇开眼界。

  由于是读后感,故何处为原文所述,何处为读后所感,应在行文中有所交待。另外,文章前几段可再精简,以免横生枝节,分散中心。

  今天一读余秋雨的《千年一叹》,顿时感慨万千。余秋雨随凤凰卫视走过亚洲,满怀着希望和热情,但当他一路走来,当他荡漾于文明古国,却见千年的辉煌已泯灭。留下的只有无休止的战争和望不尽的贫穷。余秋雨在作品中说着自己内心的焦虑与恐惧。

  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是碗》一文故事讲的是大家在车上因为饥饿而惊醒,陈鲁豫小姐只好拿出袋装的方便面泡着吃,在旅馆里询问有没有碗时,服务员竟摸不着头脑,几经描述,服务员才明白,但当服务员推门进来,手中拿的却是一个塑料花盆,顿时,全场惊愕。

  在这个故事中,没有故事的趣味,却透出重重的哀伤和悲怆,以及千年辉煌坠落的寂寥和空虚。

  作者余秋雨惊悚于古文名遗言,反思与尼泊尔山麓,闻道于数万里荒原,执笔于最恐怖地区。看着民不撩生,水生火热的情景,我和作者一起心酸掉泪。

  当看到最后几页的图片,我体味到自己是一个*人的幸福,我们不需要被枪林弹雨击毙,不需要匍匐在战场,不需要日夜面对着断垣残墙,不需要惊悚于古文明已冰冷的遗体。

  作品中那无数问号,无数叹息,多少血泪,意味这什么?意味着太多太多的辛酸。因为,因为——人的生活本不该如此绝望!

  *开天辟地,神农氏尝百草…从古至今,英雄豪杰辈出无数,而*从未因谁而怜悯地停下脚步,执拗地踏碎一方方灿烂荣光,乘着故人唱不尽的凄清挽歌,向着永无终点的终极而去。因为一路上的金戈铁马、兴衰荣辱、悲欢离合,他的目光深远而悠长,它的故事令无数后人沉醉。只是它从不富有任何浓烈鲜艳的感情一色彩,黑只纵是黑,白尽管为白,黑白一交一界只是暗浊三色。

  可就是这样的历史,铁面无情、洞悉一切的历史,又是多少人焚膏继晷所钻研的,又是多少人为之狂一热、为之癫狂的啊!它让文明诞生,它让大一江一大河得以奔向远方,千年不息…

  *来心中一直萦绕着一人的身影,挥之不去。他在二十年前毅然辞去一切高位任命,只披一件深褐色的薄棉袄,独自消失在茫茫荒野大漠间整整十年,去寻找中华文明的关键一性一遗址。在二十世纪末,又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全人类重要的文化遗迹。现今似乎已经安定下来,在香港澳门几地任职。

  我颇为钦佩此行为,只因*时素一爱一与历史有关的一切,尤是在阅读有关祖国历史之时,心中澎湃难止。世上如此多的古老帝国总是相互远征,互毁文明,独我中华,饶是内战再激烈难挡,也不过是为了争夺华夏文明的正统继承权罢了,无论胜败都决计不会自毁文明。这得以让中华文明跨过历史的洪流,延至今日。

  而我又是华夏汉族,因而我穿上汉服,座谈历史,并以此为荣。

  那个与之静谈的是何人?对!余秋雨先生!

  …耳边传来悠扬的驼铃声,我嗅到了大漠沙尘的干燥,厉风呼啸,刮过我的脸颊,而自己却浑然不觉干渴。双颊涨红,眸中止不住兴奋。

  我是怎了?我是透开那沉甸甸的白纸黑字,跟着考察队,随着秋雨先生,穿过希腊,行过埃及,走过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去了。

  在希腊巴特农神庙,我听见了一种令人鼻酸的声音,遥远的地下那样有一双紧闭着的眼睛,等待着再次睁开的那一天;在埃及的田野中,我见到了两尊塑像,高大而残破地坐着,它们见过太多,因此老泪纵横,不再说什么;在以色列耶路撒冷,那三大宗教一精一神终端的集中地,那神圣的地方,竟成为了如今最大的是非之地,夜色苍茫中老石斑驳,也许,年老的你,最有资格嘲笑人类。

  在巴勒斯坦…在约旦…在伊拉克…在伊朗…在巴基斯坦…在印度…在尼泊尔…我忽的沉默。因为在这些地方之后,我的故国*,我看到了它们影子的残留,亦或是投影,影影绰绰。我垂头不语,忽乎似了悟般抬头,忽而皱眉轻摇脑袋,最终我悟了,舒眉微笑,*不语。

  大一江一大河的支流,无论有多么的绵长、伟大,却都是同本源有着千丝万缕必然联系的。那联系或是众所周知,光明大方,至今仍荡气回肠;或是匿于历史角落尘埃中,寻觅不见。无论以上哪种,这联系却都不是落泪挥刀可了断的。

  既然那些耳目聪慧的人,放眼未来;那么我愿自闭视听,醉叹千年,与其两不相闻,互不干扰。

  因为家里装了*,所以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我是知道的。开始只是憧憬于行程中希腊、埃及、印度等神秘美丽的文明发祥地,随着这一路的颠簸,迎来的却是更多的思考。

  《千年一叹》是根据随行的余秋雨教授的日记汇成的文集。虽然有不少人(如韩寒)认为他的散可谓“文化甜旅”下的产物,不过是对历史的总结与再扩充罢了。对于他的前两部作品,特别是《山居笔记》,我也确有同感。但当我见到这本新出版的带着历史惊叹的《千年一叹》时,却情不自禁地买下来,即使最初仅是为了感怀纪念。

  书的扉页上,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张密密匝匝地标满地名、国名以及行程的地图了。从希腊到埃及,转而以色列、巴勒斯坦,再到约旦、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然后是印度、尼泊尔,最后到*。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城市,吉普车碾过的是具有古化文明的国家,同时,有的国家还在剑拔弩张,可谓危险重重,这一路丈量到的已不仅仅是文化的积淀。

  希腊给人的感觉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但这只是最初的感受,到于那些大思想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藻形容。余教授在《哀希腊》一文中提到在爱琴海边的石柱上找到了英国大诗人拜伦的刻字,令人吃惊的是:这些刻字在石柱的底部,而且是恭恭敬敬用小写字母刻上去的,较之后来那些张扬地用大写围绕在他四周的跟随者,拜伦的敬畏之心不更令人敬佩吗?希腊的文明的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小时后才能上桌时,我不禁笑了,为这种民族独特的生活节奏。可惜的是,这种文明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

  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所以它应该是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仿佛埃及法老们一生所做的便是固守在高高的位子上,让无数人膜拜,神秘而古老。事实上,他们的确做到了让后代保有这份神秘,但这种自负的神秘也切断了自己得以延续的可能,失去了外界的理解。如果说希腊的街道还有一丝古今相融的惬意的话,那埃及就完全没有让人闲逛的兴致,仿佛除了数千年前留下的几座建筑便什么都没有了。

  接着是象牙色的以色列,灰色的伊拉克以及黑色的伊朗。波斯文明几乎是依靠着居鲁士和大流士两位君主的人格魅力支撑起来的,如果没有他们,巴比伦文明恐怕难以跻身古文明行列。

  印度给我的印象根本就是从天堂坠入了地狱。泰姬陵那白色的优雅的圆顶竟成了印度惟一美丽的风景。我们常说*人多,但印度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当读到“三成摆摊,一成乞讨,六成闲站着”这样的描述时,该做何感想?一个国家贫穷落后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她的民众一个个无所事事目光呆滞,每天所做的便是等日出等日落,最后等死!这种无序的生活状态怎么不令人不寒而栗呢?最触目惊心的是所谓的“恒河晨浴”,印象中那圣洁高尚富有诗意的画面竟被肮脏恶臭与愚昧代替。作为母亲河,恒河曾经哺育了多少*的子民,可如今,这些子民又是怎样对待她的呢?

  以绿色的尼泊尔结束征途显然是明智之举,自然的魅力原来是大于人类自身创造的。

  当我随着余教授望见那万仞银亮的喜马拉雅时,不禁也跟着他一同叹一声:回家,真好!

  合上书页,觉得身心一同接受了一次洗礼,好似涅槃后的重生。读一遍《千年一叹》,仿佛连我的“千年”也厚重与感慨起来。

  简评

  这篇读书笔记式的随笔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处处着眼于探寻历史与现代的渊源关系,思考一个民族的过去与未来,具有较强的思想内涵。对各大文明古国的描述可谓特色鲜明,色彩浓烈,知识含量丰富,使人颇开眼界。

  由于是读后感,故何处为原文所述,何处为读后所感,应在行文中有所交待。另外,文章前几段可再精简,以免横生枝节,分散中心。

  本书大概讲得是余秋雨等人探索除*以外的几大古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从希腊开始,途经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最后由尼泊尔回到*。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十)份(扩展5)

——读《千年一叹》有感实用10份

  今天一读余秋雨的《千年一叹》,顿时感慨万千。余秋雨随凤凰卫视走过亚洲,满怀着希望和热情,但当他一路走来,当他荡漾于文明古国,却见千年的辉煌已泯灭。留下的只有无休止的战争和望不尽的贫穷。余秋雨在作品中说着自己内心的焦虑与恐惧。

  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是碗》一文故事讲的是大家在车上因为饥饿而惊醒,陈鲁豫小姐只好拿出袋装的方便面泡着吃,在旅馆里询问有没有碗时,服务员竟摸不着头脑,几经描述,服务员才明白,但当服务员推门进来,手中拿的却是一个塑料花盆,顿时,全场惊愕。

  在这个故事中,没有故事的趣味,却透出重重的哀伤和悲怆,以及千年辉煌坠落的寂寥和空虚。

  作者余秋雨惊悚于古文名遗言,反思与尼泊尔山麓,闻道于数万里荒原,执笔于最恐怖地区。看着民不撩生,水生火热的情景,我和作者一起心酸掉泪。

  当看到最后几页的图片,我体味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的幸福,我们不需要被枪林弹雨击毙,不需要匍匐在战场,不需要日夜面对着断垣残墙,不需要惊悚于古文明已冰冷的遗体。

  作品中那无数问号,无数叹息,多少血泪,意味这什么?意味着太多太多的辛酸。因为,因为——人的生活本不该如此绝望!

  **开天辟地,神农氏尝百草…从古至今,英雄豪杰辈出无数,而***从未因谁而怜悯地停下脚步,执拗地踏碎一方方灿烂荣光,乘着故人唱不尽的凄清挽歌,向着永无终点的终极而去。因为一路上的金戈铁马、兴衰荣辱、悲欢离合,他的目光深远而悠长,它的故事令无数后人沉醉。只是它从不富有任何浓烈鲜艳的感情一色彩,黑只纵是黑,白尽管为白,黑白一交一界只是暗浊三色。

  可就是这样的历史,铁面无情、洞悉一切的历史,又是多少人焚膏继晷所钻研的,又是多少人为之狂一热、为之癫狂的啊!它让文明诞生,它让大一江一大河得以奔向远方,千年不息…

  *来心中一直萦绕着一人的身影,挥之不去。他在二十年前毅然辞去一切高位任命,只披一件深褐色的薄棉袄,独自消失在茫茫荒野大漠间整整十年,去寻找中华文明的关键一性一遗址。在二十世纪末,又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全人类重要的文化遗迹。现今似乎已经安定下来,在香港澳门几地任职。

  我颇为钦佩此行为,只因*时素一爱一与历史有关的一切,尤是在阅读有关祖国历史之时,心中澎湃难止。世上如此多的古老帝国总是相互远征,互毁文明,独我中华,饶是内战再激烈难挡,也不过是为了争夺华夏文明的正统继承权罢了,无论胜败都决计不会自毁文明。这得以让中华文明跨过历史的洪流,延至今日。

  而我又是华夏汉族,因而我穿上汉服,座谈历史,并以此为荣。

  那个与之静谈的是何人?对!余秋雨先生!

  …耳边传来悠扬的驼铃声,我嗅到了大漠沙尘的干燥,厉风呼啸,刮过我的脸颊,而自己却浑然不觉干渴。双颊涨红,眸中止不住兴奋。

  我是怎了?我是透开那沉甸甸的白纸黑字,跟着考察队,随着秋雨先生,穿过希腊,行过埃及,走过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去了。

  在希腊巴特农神庙,我听见了一种令人鼻酸的声音,遥远的地下那样有一双紧闭着的眼睛,等待着再次睁开的那一天;在埃及的田野中,我见到了两尊塑像,高大而残破地坐着,它们见过太多,因此老泪纵横,不再说什么;在以色列耶路撒冷,那三大宗教一精一神终端的集中地,那神圣的地方,竟成为了如今最大的是非之地,夜色苍茫中老石斑驳,也许,年老的你,最有资格嘲笑人类。

  在巴勒斯坦…在约旦…在伊拉克…在伊朗…在巴基斯坦…在印度…在尼泊尔…我忽的沉默。因为在这些地方之后,我的故国中国,我看到了它们影子的残留,亦或是投影,影影绰绰。我垂头不语,忽乎似了悟般抬头,忽而皱眉轻摇脑袋,最终我悟了,舒眉微笑,**不语。

  大一江一大河的支流,无论有多么的绵长、伟大,却都是同本源有着千丝万缕必然联系的。那联系或是众所周知,光明大方,至今仍荡气回肠;或是匿于历史角落尘埃中,寻觅不见。无论以上哪种,这联系却都不是落泪挥刀可了断的。

  既然那些耳目聪慧的人,放眼未来;那么我愿自闭视听,醉叹千年,与其两不相闻,互不干扰。

  望着这沉甸甸的题目,心中感慨万千,不知该从何谈起。《千年一叹》是一部日记体游记,作者是这一段时间非常火的文化名人——学者余秋雨。

  最早听说余秋雨,是沸沸扬扬的封笔传闻;最早读过他的文章是《山居笔记》;最早开始羡慕他是中央电视台的青歌赛。

  读《山居笔记》时,觉得这是一个淡泊的人,性子凉凉的,不急不躁,所有事情慢慢道来,不怕失败却也不过分奢望成功,所有的文字一个接着一个,自然流出。年轻的我不见得喜欢这种风格,因此没再尝试去读他的别的作品。

  几届青歌赛都邀请余秋雨做综合素质的评委,让我对他的好奇越来越浓,好感越来越多。记得不论题目出到哪个国家的哪个地方,余秋雨都能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似乎世界上没有什么地方他不曾去过,没有什么名胜古迹他不曾瞻仰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的话真是哲理,学者的气质与魅力就来源于此吧。更让我佩服的就是那个所谓的"西部歌王"望着别国的**竟然说一个是日本一个是中国。啊,啊,啊!一个稍有爱国心的人此刻都是不能忍受的。学者余秋雨,一个温文尔雅的人也大怒道:"这个答案让观众和评委感到痛苦。"好,我当时就决定要把家中余秋雨的书读完。先是《行者无疆》,写的是余秋雨游历欧洲所见所闻,有意思,大开眼界。接着读《千年一叹》,深深地思考,甚至走火入魔地每日思索:生命之于我们究竟是什么?文明的源起、成熟、衰败之间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更异想天开地希望那种时间机器能把我送回到历史的每个瞬间,让我去瞧瞧《荷马史诗》中宏伟的战争场面,金字塔建造的方式,三大宗教的诞生……太多太多,我想了解想知道的事情。

  余秋雨自己说他对于这本日记体的游记没有做过刻意的修改,就是每日游览完毕回到旅馆开始写下一日的感言。"这种做法有点像现代的行为艺术,一切只在行为过程中完成,不再在行为之外进行涂饰;也有点像中国的书法,大笔一挥总有诸多的遗憾,却不宜在收笔之后东修西描。"感谢作者,正是这样的写作方式带给我们最真切的感受;佩服作者,这样的写作方式又是靠*日怎样的积淀呀。至此,我真正成为余秋雨的"粉丝".

  千年一叹,这千年中包含着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毁灭。

  希腊,欧洲文明的起源地,一切神话传说中众神居住的地方。美丽的爱琴海岸曾经伫立了多少哲人的身影;迈锡尼人的"木马计"流传至今;美丽的女子海伦多么令人神往;奥林匹亚,古代与现代竞技体育的发源地;克里特岛上先进的生活方式居然发生在苏格拉底、孔子、释迦牟尼诞生的一千年前!神奇吗?敬畏吗?人类的祖先曾经拥有怎样的智慧与创造能力。遗憾吗?痛苦吗?这样的文明是哪个人创造的?来自何方?克里特人曾经使用过的排水系统直到今天仍有不少城市建筑学家来观摩,他们曾经使用过的浴缸即使放到今天巴黎街头的洁具店里也不过时……可后来他们都去了哪里?他们是怎样悄无声息地离去了?战乱,疾病,或是天灾?

  古希腊曾给后世带来多少精神上的财富,但无情的时间还是将它掩埋,没有历史的记载,只有神殿、石柱、体育场、废墟见证着她昔日的辉煌。如今的希腊只是立在曾经的希腊的肩上,文明早已中断,留给人们的是一片未知的世界,去探索。

  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是它的代名词。常从电视中看到的画面是这样的:在夕阳的余晖中,茫茫无际的金色沙土上矗立着一座座挺拔的金字塔,没有鼻子的狮身人面像似乎在落日中微笑。多么美,多么神往。余秋雨的笔下这美丽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呢?破旧的开罗城,毫无保障的人身安全,号称四星的旅馆相当于一个小招待所,没有可口的食物。这就是金字塔的故乡如今真实的模样。

  希腊位于经济发达的欧洲,属于小国、弱国。埃及的经济更是落后。难道说这些曾经雄霸于世界的文明古国在如今的世界,除了拥有古人的坟墓之外一无所有了吗?余秋雨笔下的希腊人闲散,埃及人更闲散。不在乎约定的时间,不努力地工作,连房子都只盖一半,庄稼是由着性子乱种,收获只够糊口即可。

  "我们也许不必嘲笑他们这种生活态度……使我困惑的是,如果金字塔基本可以肯定是这个人种建造的,那么,他们的祖先曾经承受过天底下最繁重的忙碌,最周密精确的长期劳役,难道,今天相反的生态正是那场辛苦后的大喘气,一喘就回不过神来?"

  纵观几大文明古国,在*代都曾被外国列强奴役压迫过,包括我们中国。现在这些文明古国更多代表着落后与贫穷,难道祖先的智慧与创造力没有遗传下来?

  《千年一叹》,(余秋雨著)本书主要讲述余秋雨先生应香港凤凰卫视之邀,在20xx年这个新纪元到来之际,以吉普车为交通工具探访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的古文化文明遗存,并从中总结思考这些文明消亡断代的原因,以及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考究.最重要的是:重新审视了人们(中国乃至世界人们)对中华文明的看法和成见。

  (本书以日记的形式向读者呈现)

  最让我惊奇的是,凤凰卫视竟然有勇气开启”千禧之旅”;最让我钦佩的是,一向以文弱形象示人的余作家接受了这千里”生命’的邀约;最让我自豪的是,这千万里的文化考察印证中华文明不朽的传奇;最让我激动的是,这漫长艰辛的旅程在新纪元到来之时圆满成功。一次次从死亡区渡过,那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小的心里挑战。

  考察在一步步艰难的进行。考察团看到了各个国家地区那曾显赫一时的遗址遗存,在那神圣的光环下是一片断壁残垣,很多当地人不觉得稀奇,可是对于东方人来说,却是新奇与奥妙。伟大的帝王,独裁的法老,智慧的传道者,残酷的战争,复杂的宗教冲突,这一切事物都使得人类文明或受伤或辉煌。以往的学者,都以为战争对文明既有破坏又有发展作用。可是,真正身临其境,感受原生态的文化文明,我们不难发现,太多的征战,太多的杀戮使文明遗址被破坏,使文明渐趋衰落,这结局单调而干涩!战争发生了,胜利者的文化突然成为奴役别人的工具,被迫注入大量野蛮非文明的内容;失败者的文化就会被奴役,这是一种毁灭性的'摧残。埃及的古文明,由于外族的入侵,仅仅剩下零星遗留;耶路撒冷的古文明,由于民族的争斗,变得残破而混杂;巴比伦的古文明,由于亚述的淹没,城市被彻底破坏等,这一切战争的恶果,幕幕入考察团的眼,战争一切罪恶的根源,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中华文明。过去,我们保守,我们封闭,在以前人们会否定这样的做法,可是,和其他古文明的消逝相比,我们又是何其幸运啊!一种几乎封闭的状态,对经济发展的阻碍毋庸置疑,但是,这种状态对文明文化的保护又是不言而喻的。当然,我们古代社会的发展,也不是没有战争,但是,我们内部的争斗,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斗争,异于波斯帝国的远征,且非亚历山大的远征,一个相对稳定闭塞的环境使中华文明葆有生命力。这样的结论,如此的感慨,是在文化考察团亲临古文明发源地后着实领会的。

  阅读过后,我也深刻体会到:文明土壤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明的生命力。希伯来文明,把宗教这种意识范畴当所自己文明的土壤,使得其没有实际踏实的土壤,处在一种飘荡不定的状态中,很难建立起文明的大格局,从而很难渗透到世界较大范围,它的衰亡是必然趋势。波斯文明依靠居鲁士,大流士来支撑,没有一群人的力撑,这样单薄无力的文明怎能喘息焕新。所以,不能试图让文明成为天才的私人的霸业,而应该让其更具群众基础,只有如此,文明才会显得不那么单薄。印度河—恒河文明的衰落,宗教的迷误使人们轻视生命,变得不负责任,厌弃人世,不积极面对现世,逐渐的,使文明的创造者变得腐朽,文明失去了活力,失去了尊严,怎能继续传承?如此可见,文明土壤的选择,对一种文明的继承与发展多么重要,文明的保护不是私人的事,更不是在迷误中被创造延续!所以,对于中华文明,我们应该怎么做,我想,大家都会很清楚!

  没有亲身去体味其他没落古文明,就无法更真切的感受中华文明的伟大和辉煌。如今,既然,有考察团去到实地,亲身考察了各古文明的遗迹,所以,对于《千年一叹》这本书,大家有必要看看。

  “执着于最恐怖地带,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在这千年之交的日子,我们的余秋雨先生,追随凤凰卫视的脚步,一路向西,寻找人类古代文明。足迹遍**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跋涉了四万多公里,最后终于在千年之交来临的夜晚回到了北京。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有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透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磐的凤凰再飞翔。法老的陵墓,巴比仑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虚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千年走一回,山高水有长。东方有人长相忆,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屈原的梦,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磐的凤凰再飞翔。”《千年走一回》,还在耳旁敲想。随着书中跌宕起伏得情节,渐渐的发觉,这不仅仅是一部日记,也不是日记体散文!而是留给我们不尽的启迪和震撼!

  千年走一回,却有阵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遥远的爱琴海面,从神秘的金字塔中,从约旦河,从恒河传来。听,是谁?是谁在呼喊?是谁在悲叹?法老?佛祖?或许就是民族的灵魂。当辉煌成为寂寞,当神庙成为残柱,当人们已经渐渐*惯了忘记,那么那阵叹息里有多少的无奈啊!从那人类的古文明一路走过,贫穷,战争,饥饿……中东地区,战火纷纭,人类啊?何必残杀自己的同胞呢?中东,在我的脑里一直都是一片模糊,哪儿有利益,哪儿就有战争啊,两伊,阿富汗……不都是利益掠夺战吗?文明,终将兴盛,也必将落幕。只是当文明已经衰落,历史开始褪色,轻叹一声,我们又必将投身于新的历史中去。

  千年走一回,希腊:雅典,斯巴达,都成了过眼烟云,留给我们的只是四年一次的奥林匹亚运动会。埃及:繁华的法老时代已荡然无存,任由许多年轻的民族一个个的超越,谈到埃及,必定会想到金字塔,正如秋雨先生说,站在金字塔前,我对埃及文化的最大感慨是: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文明的落寞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这儿,每天都有冲突,每天都有不好的事件的发生。耶路撒冷,汇集了太多的历史情感和宗教情感,使这里的空气浓稠地教人难以呼吸。它同时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圣城。中东:世界的火药库。可悲呀!一个曾经孕育人类最早的古文明,富庶的两河流域,却在积年累月的战争中,给拖累地生灵涂炭,贫困不堪。印度,这个佛教大国……

  千年走一回,穿越人类的古文明圣地,看到的只是残败!正如书中所写:全场一片哭声!在那片茫茫的荒原,碧血黄沙。***滚滚向前,卷起无数的尘土,它将淹没一段过去,同时成就另一段未来!在中东,西亚这片土地上,留给我们思考的还很多很多,那是文明的落寞,战乱,恐怖事件。

  碧血黄沙,这些可敬的民族,这些可悲的民族,这些可怜的民族啊!记忆经久不息,而历史终究过去,文明还得从脚下起步……

  在世界上下五千年以来,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人类文明。其中就有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和华夏文明的四大古文明。它们的出现都有一大特点:都是依山傍水而发源,然后便是繁衍生息,直到繁荣昌盛。然而除了华夏文明以外,其他一些古文明却因种种原因衰落以至于消亡。那么,是什么,让繁盛的古文明消亡的呢?

  文明,它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它还包括了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等。同时,文明还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工具。因此,可以这样说:文明因野蛮而生。然而,文明虽因野蛮而生,但也会因野蛮而死。连年的战争和极端的信仰都会使得一种文明消亡。就拿古埃及来说吧:它很不幸,当年的首领不喜好征战,便让当年的埃及一直都在发展自身内部,却把军事力量弃之不顾;再加上埃及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埃及也遭到了别的文明的侵略与文化的被毁灭,以至于古埃及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无人解读的遗憾,而使它变得神秘。再说说古印度:也许是它信仰佛教,它便不喜欢战争,结果也是一样,被其他同样野蛮文明灭亡了。然而,因为野蛮而灭亡的文明不仅仅是因为被灭亡,历史上还有一个文明因为自己的连续战争灭亡了:它,便是亚述帝国。亚述是一个穷兵黩武的国家,它的连年征战给周边文明带来了不小的伤害。然而,因为它自己的好战,导致了民众的`不满,最终,因为人民的起义,亚述便灭亡了。虽说华夏文明也有着强悍的军队,也有着许多的战争,但并不代表它一定就是野蛮的,华夏文明的战争大多是内战和抵抗侵略的战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对外没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华夏文明便得以保存至今。因此,我认为,只有自己避开野蛮,同时也要抵抗外来野蛮入侵,才能使文明得到有效保存。

  然而,文明的生存就只靠自己吗?远远不够,还有靠文明生存的自然环境。其实老子早就说过:万物要顺其自然。文明也是一样的。在繁华的文明也敌不过一次自然暴力。古巴比伦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当年古巴比伦所在的土地万物丛生,可因为人们的滥砍滥伐,导致土地沙漠化越来越严重,最终整个文明都被沙漠湮灭。因此,想要人为暴力征服自然,那是不可能的。而真正被动毁灭的也有,当年的庞贝古城,是古罗马时期的一大文明古城,它,也有过它的辉煌。然而,一次火山喷发,庞贝却变得不堪一击:滚烫的火山灰埋没了这座城市。因此,难道我们需要每天对自己所处的自然产生担忧吗?不必。因为放眼当今,人类文明的电子科技十分发达,而且根据文明前辈因自然而灭亡所给我们的教训和经验,我们可以提前预知某种自然灾害的到来并且可以做出有效的防御措施,以此来保存自己的文明。然而,一些人为造成的自然灾害还是无法及时抵御,以此,我认为,只有好好顺应自然,并且要时刻注意防范自然灾害,才能使文明得到有效保存。

  自然,野蛮和文明,看似关系不大,实际上则有着因果关系。因为自然,所以有了文明;同样因为野蛮,所以也会有文明。他们三者皆环环相扣。但文明,却脆弱得多。虽然文明可以用自然来哺育自己,也可以用野蛮来锻炼自己,但当它的过度开发会使自然屈服,它的过于高雅会使野蛮眼红乃至自卑时,后两者可能就会刻意刁难这个文明。因此自然可能会让灾害来毁掉这个文明的重要城市或者说直接摧毁这个文明,野蛮可能会让其他喜欢强加别人的文明来入侵这个文明。然而,只要这个文明能顽强抵抗这些刁难,那它就是最大的赢家,因为就连自然和野蛮都对它无可奈何,那又有什么能打败它呢?反之,就是真的被击垮了,再也不能起来了,留下来的,就只有废墟,甚至什么都不留。然而,对于它俩,文明还是需要包容他们,毕竟是因为它们自己才成长起来的呀!因此,我认为,文明只要宽容自然,宽容野蛮,做一些能感化它们的事情,自然和野蛮便会很少欺负文明,要不然一直打持久战,也不是办法呀!在历史长河中,又有哪个文明能真正击败自然和野蛮呢?我想,一个文明的繁盛之道,亦是如此。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的力作,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一本日记。在千年之交的时候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队跋涉四万公里,这本书完全记录了四万行程中的经历。在书中作者以感伤、厚重而*实,却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文化,两河文化、***文化、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西伯利亚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了解了各大文明古国,我看到了他们曾经的辉煌,但这些已经是过去,而我们中国却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并且比较完整的保留了我们的文明。造成他们现状的原因是他们在古代文明与现在文明发生冲突时没有及时采取好应对的措施,而中国造几个世纪之后存活了下来,跟上了现状的节拍,很好地融入了国际。我们至今仍可以学*千年以前的历史,这可能要归功与秦始皇早早的统一文字,要归功于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命人写史书。

  思索着我们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而生生不息,生机勃勃,因为中华文化是一种朴素的文化,是一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文化,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精力,使生命一直延续下去,永远生存着,永不灭亡。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疑问:“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塌?”是的,盗墓者的层次不穷,每到一个名胜古迹就会做出各种不当的事。《千年一叹》正如歌词汇总所写:“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年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们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凤凰再飞翔。”读着屈原、李白的诗歌,探寻着中东古文明的辉煌,抚慰者西亚古文化的伤痛,感受着南亚历史的喜怒忧伤,让我们国家的文化变的更优秀。

  在读书的同时,我几领略了沿途奇闻轶事,还有余秋雨先生思辨的精神、对文明衰落的厚重情感,对当地贫穷落后的现状痛惜,以及对当地人的愚昧、麻木的痛惜所感动。心里不禁地为余秋雨先生叫好,一本在世界最危险、最有人类文明沧桑的地方写成的日记。

  希腊的文明我一开始是并不了解的,读完了此书就让我了解了各大文明古国的历史。埃及的土地大多数是沙漠,所以它应该是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仿佛埃及法老们一生所做的便是固守在高高的位置上,让无数人膜拜,神秘而古老。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