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10)份

首页 / 读书笔记 / |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 1

  时间是个什么概念?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的: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例如月球绕地球周期,地球绕太阳周期,地球自转周期,原子震荡周期等。爱因斯坦说时间和空间是人们认知的一种错觉。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从一个起点处开始,这也是时间的起点。

  《时间简史》讲述是探索时间和空间核心秘密的故事,是关于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识,包括我们的宇宙图像、空间和时间、膨胀的宇宙不确定性原理、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黑洞、黑洞不是这么黑、时间箭头等内容。第一版中的许多理论预言,后来在对微观或宏观宇宙世界观测中得到证实。

  自1988年首版以来,《时间简史》已成为全球科学着作的里程碑。它被翻译成40种文字,销售了*1000万册。此版更新了内容,把许多观测揭示的新知识,以及霍金最新的研究纳入,并配以250幅照片和电脑制作的三维和四维空间图。读完这本书,我不禁为霍金的天才而折服,我不是工科的学生,我是文科生,因此对于时间的感悟,无法像理科生那么敏感。但是我却对时间充满了兴趣。

  相信大家对于20xx年玛雅世界末日的预言有所听闻,甚至人心惶惶。但是,其实在玛雅人看来,所谓的世界末日不是世界消失殆尽,而是另一个世纪的开始,另一轮循环的开始。

  而进入这个新世代,世界会有些大大小小的反应,不一定是指这年,而是这个时段,或许早已开始,或许仍未发生。但是,在这过后,人类如果无法从中相应得到心灵的提升,感悟的提升,那么人类的道路将走得不太好了,相反,如果通过这次的大考验,人类反省提升自我,那么下个时代,将是我们重生的时代。其实,玛雅人对时间持这种态度和想法也未尝不可。

  时间,从何而起,到哪里结束。这是个最难解的问题,也许时间简史的解答,仍然不够贴*真理。但是,作为地球上的人类,时间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不就是一天24小时,每小时60分钟,每分钟60秒吗?也许就连这个时间的算法都是落后不足的。但是人类还未发展到改进时间系统的程度,也只能从其安排,在时间的细缝中窥探奥秘。

  珍惜时间,小学三年级的课本上早已明晰这个道理,不过,现在有多少人能够做到?珍惜每分每秒,让生命创造更美的价值呢?珍惜时间的名人也有很多,他们值得我们学*和借鉴,其中,我想推荐柳比歇夫,此人通过他的时间统计法对自己进行了研究和试验: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索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

  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总是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他对自己能力的掂量精确无疑。这样苛刻的自我要求也许我们做不到,可是如果有他的一半甚至是四分一,我们的人生肯定会大有不同!

  在探索时间的征程上,让我们好好的珍惜此时此刻的时间吧!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 2

  这本书,“第一推从书”第一辑的一证。霍金教授遨游到外层空间奇异的空间的领域,对遥远的星系.黑洞........大统一理论。他揭示了当时日益鏰涨的宇宙时间的到溯引起人们不安的的的的的得,那宇宙成丝维空气的一种"没有边境”的宇宙理论取代大爆炸理论和上帝,上帝也许曾经是造万物时主要的推动者,也许因为这许许多多的发现从而渐泛围变,从《时间简史》对我们常应语言表达甚于方程的表达对读者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书。他出于一个对人类是享有杰出质献者之手,这是一本对知识无限追取之之作,是对时空本质之谜不懈的探讨之作。

  霍金的一生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的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霍金的贡献是在他二十年之久被鲁加雷斌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做出的,则真正是空前的。

  宇宙论是一门既古又年轻的学科,作为宇宙里高等生物的人类不会满足于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不懈的探索则生存的意义。但是,人类理念的进化是极其缓慢和艰苦的。

  这本书中还介绍了牛顿的科学态度:牛顿对绝对位置或被称为绝对空间的存在感觉该到非常的忧虑,因为这和他的绝对上帝的观念不一致:事实上,及使绝对空间的不存在,被蕴含在他的隐律中,他也拒绝接受因为这个非理性的信仰,他受到很多人的严厉批评,最有名的贝克莱主教,他是一位相信所有物质实时,空间和时间都是虚妄的哲学家。当人们将贝克莱的简介告诉著名的约翰博士的时候,他用脚尖踢到一块大石头并大声的说:“我要这样反驳他!”

  在20年代天文学家开始观察其它星系中的恒星光谱时,他们发现最奇异的现象:他们和我们的银河系一样具有吸收的特征线族,只是所有的这些线都想光谱的红端移动了同样的量宇宙膨胀的是20世纪最大的智慧革命之一。

  科学是一路火苗,点燃无数炎黄子孙对它的好奇。

  科学是一盏明灯,引领无数炎黄子孙对它的探求。

  热爱科学,科学至上。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 3

  时间旅行,似乎一直深得科幻作家们的喜爱。一次跨越时间的旅行包含了道德问题、人性问题以及任何可能的,能够想象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你可以假设人们从未来旅行到同一宇宙的过去,也可以假设人们从未来旅行到一个*行宇宙的过去。任何一点小小的改变都会使得这次时空旅行产生不同的结果,也会塑造无数的可能的未来,似乎现实又证明时空旅行无法实现。

  如果时空旅行可以实现的话,那么在有人类存在的未来为何没有人穿越回来?是已经穿越回来没有显现还是说没有穿越回这个时代?不管怎样,现实似乎显示在人类存在的未来是无法进行自由的时空旅行的。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绝望的事。这似乎说明着人类的思维已经发展到一定的区域,很少或者基本上不能再作出类似于从前的贡献:古人幻想飞行,于是我们有了飞机;古人幻想攻城利器,于是我们造出了毁灭世界的原子弹;古人幻想思想融汇交流,于是我们发明了电话和网络。

  而现在呢,我们幻想时空旅行,我们幻想黑洞时间,我们幻想大爆炸之前与反宇宙,这些又有多少能够实现呢?所以说啊,可怕的不是未来,可怕的是没有希望的未来。若是接下来10年,20年,或者100年都无法在时间研究上再进一步,那么思维的停滞,对于未来的绝望将会怎样制约着人们?这一切都无法预料。

  我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希望未来我能够有机会亲眼看到仙女星系七彩的光芒,而不是静静地等待数万光年之前的客人姗姗来迟。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 4

  我所了解的霍金是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20世纪70年代,他和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

  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皆随着时间的增加,黑洞的面积不减。他是《时间简史》一书的作者,20xx年我女儿买了一本《时间简史》,我从头到尾通读了一遍,还做了笔记。下面我将自己认为重要的笔记摘录于下,从中是否可以窥探到霍金的部分思维?

  P17:事件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对于在电车上和铁轨上的人来讲是不同的,所以没有理由认为一个人的处境比他人更优越。

  P27:我们看到的从很远星系来的光是在几百万年之前发出,在我们看到最远物理的情况下,光是在80亿年前发出的,这样当我们看宇宙时,我们是在看它的过去。

  P31:空间是弯曲的事实又一次意味着,在空间中光线看起来不是沿着直线走。

  P32:地球上的不同高度的钟的速度不同,这在目前具有相当的实用上的重要性,这是因为人们要用卫星发出的信号来做非常精确的'导航。

  P33:在相对论中并没有一个唯一的绝对时间,相反地,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时间测度,这依赖于他在何处并如何运动。

  P36:现在我们知道,我们的星系只是用现代望远镜可以看到的几千亿个星系中的一个,每个星系本身都包含有几千亿颗恒星。

  P79:如果一颗恒星的质量比强德拉塞卡极限小,它最后会停止收缩并终于变成一颗半径为几千英里和密度为每立方英寸几百吨的“白矮星”。

  对于恒星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的状态,其极限质量大约为太阳质量的一倍或二倍,但其体积甚至比白矮星还小得多。它们被叫做“中子星”。中子星的半径只有十英里左右,密度为每立方英寸几亿吨。

  P120:宇宙的总能量为零。零的两倍仍为零,这样宇宙可以同时将其正的物质能和负的引力能加倍,而不破坏其能量的守恒。

  读完《时间简史》我能记下的就是以上几句话,这也就是我对霍金思想只言片语的了解,除此之外,就只在电视里看到过霍金坐在轮椅上的形象了,但我对霍金能够顽强坚持地活到76岁表示敬佩!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 5

  之所以读这本书,是因为越发感受到时光飞逝,那么时间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但读完这本满篇都是晦涩的数学公式和颠覆常识的科学理论的书,并未让我找到答案,反倒是一头雾水更加的迷茫。我只能试着通过篇读书笔记,用自己的理解外加想象,来复盘我所看过的这本书全部内容。

  一、对宇宙的认识史

  古往今来,很多人都在考虑着这些问题:谁是宇宙中心?宇宙是不是静止的?若不静止有没有时空的起止点?无数人都在为揭示真实而努力,有的甚至为坚守信念而被迫害。

  二、对时间、空间的认识

  对时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理论:

  1.万有引力论:物质间引力的大小依赖距离,距离变则引力变,该理论暗含着引力的速度是无限的推论。这与相对论中“任何物质的速度都不超过光速”有本质的区别。

  2.狭义相对论:主要是在弱引力场下的物体高速运动时遵循的理论,理论前提是光速对任何参照系而言都是恒定值。主要的推论包括运动的时钟变缓,一个有趣的结论是当物体的速度达到光速时,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将停止(长生不老)。

  3.广义相对论:主要是讨论在强引力场下的物体高速运动时遵循的规律。主要推论包括时空弯曲(当光线经过强引力场时光线会变弯曲),而万有引力是时空弯曲的必然结论--看似地球在绕太阳旋转,实际上在四维时空是在走直线(这脑洞够大)!另外,距离质量大的物体时间变缓。

  三、宇宙正在膨胀

  研究发现,来自宇宙中其他星系的光谱出现红移,推知发光体正在远离地球,进而得出宇宙膨胀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彭罗斯认为恒星坍塌后形成奇点,而霍金通过逆向思维,认为膨胀的宇宙从奇点开始。从而推导出了宇宙的演化史,即宇宙从奇点开始膨胀,后逐渐过渡到收缩,最终塌陷为奇点。

  那么问题来了,奇点暴胀之前,以及塌陷为奇点之后又会发生了什么呢?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但量子力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行的研究方向。

  四、微观世界中的不确定性原理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即光既是粒子又是光波,这一特性使其成为量子力学的研究对象。

  当光波等以量子波包的形式发射时,粒子位置不确定性*速度不确定性*质量<;普朗克常数,即不确定性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如果要想测定一个量子的精确位置的话,那么就需要用波长尽量短的波,这样的话,对这个量子的扰动也会越大,对它的速度测量也会越不精确;如果想要精确测量一个量子的速度,那就要用波长较长的波,那就不能精确测定它的位置。如处于量子叠加态的薛定谔的猫。

  从而推知,这个世界的本质是:未来是不可预知,即便现在也是不确定的,而这也成为*行世界理论的基础。

  五、粒子与力

  量子力学的发展促进了大统一理论的形成,可以合理解释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的存在,但无法将引力(作用到非常大的距离、总是吸引的,与另外三种力明显不同)纳入研究范围。几个经典理论对引力的解释如下:

  1.经典物理--实引力构成的引力波;

  2.量子力学--两个物体粒子之间的虚引力子交换形成引力;

  3.弦理论--粒子存在于h型管中,并相互牵引。

  1956年人们认识到,物理定律符合cpt对称:即粒子与反粒子、情景与镜像、时间前进与后退都应保持对成状态。进而得出推论,当前我们认识的宇宙由于t不对称(时间只能前进不能后退),造成夸克比反夸克多,进而形成如今的宇宙。

  看到这里我已经处于半疯癫的状态,觉得自己不脑洞大开一下都对不起霍金教授了,于是大胆猜想:既然正粒子-正情景-正时间,那么负粒子-负镜像-副时间,所以若想时光倒退,我们是不是需要必须变成是负粒子状态呢?--好吧,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六、黑洞

  质量小的恒星,燃尽后引力与斥力*衡形成白矮星、中子星等;质量大的恒星,受引力塌陷而成黑洞--时空曲率无限大的一种物质状态。黑洞的大小和形状,取决于质量和转速,而与原物体性质无关。

  尽管光线无法从黑洞逃逸,但黑洞并不是黑的,之所以观测到螺旋状的星系中轴喷射X射线,原因在于星系周边存在黑洞--真空中的正能量粒子、负能量粒子原本湮灭,但如果受到黑洞吸引,负能量粒子进入黑洞,正能量粒子逃逸,从而观测到X射线。在喷射过程中,黑洞能量会逐渐减少,质量也就相应减少(e=mc2),最终的状态会爆炸。

  七、宇宙起源和命运

  宇宙从奇点(无限密度时空曲率)爆炸,随后开始膨胀,由于暴涨初期密度微小起伏形成不同的场,导致演化为不同星系。而我们看到的宇宙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的存在--假设存在很多宇宙,但适合生命生存的只有一些,这就是人存原理。

  而无边界理论认为,与实时间不同,虚时间的存在让宇宙无起点也无终点--时空如同地球表面一般是有限而无界的。

  八、时间箭头与时间旅行

  当前的宇宙存在三个时间箭头,即热力学时间箭头--物质无序或熵增加;心理学时间箭头--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宇宙时间箭头——宇宙膨胀而非收缩。

  热力学时间箭头和心理时间箭头是统一的,如热量减少,计算机(记忆)无序度也会减少;而宇宙时间箭头与热力学时间箭头也是统一的,如可应用人存原理来解释,收缩的宇宙不适于人类生存。所以当前的时间只能前进而不能后退。

  时间旅行理论上是存在的:超过光速,时间可能倒流。由于目前物体速度无法超过光速,但若发生时空翘曲,那么经过虫洞则有可能超越光速的限制。

  九、物理学的统一

  作者试图使用一个理论对物理学进行统一,但发现无论是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还是弦理论,大一统的理论是很难实现的,即便发现了也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一是量子不确定性的原理,二是复杂方程可能是无解的,比如现在都无法对三体的运行进行破解(这与刘慈欣的三体不谋而合)。

  用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终于依靠理解力与想象力把这本书读完了,读的时候很费力,读完的时候出于强迫症的本能对摆脱这本书感到了些许解脱,直到写完这篇读书笔记,才真正的如释重负--这倒不是因为我了解了时间的真谛,只是对宇宙、对时间特别是对自己有了与以往些许不同的重新认知。现在想想,读这本书还是受益匪浅。

  一是让我从寡淡的生活泥淖中解脱出来,接触到了一些颠覆常识的理论或猜想,让思维获得信马由缰的放荡,感受到了难得的轻松与惬意;二是让渺小如我的个体,开始严肃的考虑无限宇宙的终极问题:我们从哪儿来,将要到哪里去--能坦然面对这些以往想都不敢想或者一闪而过的念头,让我感知到了心理在磨砺中获得的成熟;三是除了科学理论或猜想,这本书也让我了解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与逻辑,比如光谱红移推导出了宇宙膨胀,比如突破常规思维的时空统一与终止,而这本质上就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方法论,也必将让我受益匪浅。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走进了一座非常富有的精神家园,相对于宇宙的宏大、时空的神秘,现实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以及种种的不如意又算得了什么?对个体而言,唯一能与宇宙相提并论的,恐怕就是感知到真理的思想,这让我更坚定地认为,思想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也让最*一直患得患失的我获得了精神的救赎与解脱。

  “物理的终点是数学,数学的终点是哲学,哲学的终点是神学。”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这本书让我们的幻想或者梦想,获得了一个相对科学的解释,也让我们看到了梦想实现的可能性,哪怕这种可能性小到微乎其微。相比于当下满大街充斥的浓浓意淫气息的穿越桥段,这本《时间简史》要有意义的多。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 6

  这个寒假,我读了科学家史蒂夫霍金的《时间简史》。

  读完了全书之后,我脑中一直萦绕着许多问题。宇宙到底有没有过大爆炸?宇宙到底是否曾经是一个无限小的点?宇宙到底是不是在无限的膨胀还是最后会坍缩?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尽头?到底广义相对论正不正确?人类能否发明出时光机回到过去或是来到未来?人类最远能到达宇宙的什么地方?黑洞到底是什么样的?物质的最小部分又是什么?……

  可能这一切一切的问题,你或许现在就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可是谁又能知道,你给出的答案或许就像是从比萨斜塔上落下的那两个不等重的铁球不同时落地的“真理”呢可能仅仅在当时的情境下被人们所认可,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来,告诉你不是这样的;也会有更多的哈勃望远镜向你展示,原来宇宙真的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样,此时你可能会有所迷惑,到底什么才是真理,没有人能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一切都要交给时间。

  最后,从这本著作中,我深深的了解到科学上的很多重大的进展都是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们不盲目的追随,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有时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才,提出的理论。首先我们应该庆幸自己赶上了这样一个好的时代,有这样好的环境来学*,拓展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培养自己的能力。其次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条件来努力学*,在学*方面我们也不应该盲目听从课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是应该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我们也应该多多向老师请教,毕竟老师的知识和阅历还更加丰富的。同时在校学*的期间我们也应该逐步的走进社会,感受社会,了解社会,这也能更真切地给我们有竞争的意识,培养自己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亦即创新思维的培养。

  身体的不幸让霍金体会到了地狱般的煎熬,然而他却以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缔造了人类的天堂,这是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亏我选择了理论物理学,因为研究它用头脑足矣。”这正证明了约翰·弥乐顿的名言:“头脑是他自己的住所,他在其中可制造地狱的天空,也可制造天堂的地狱。”

  让我们记住霍金和他的《时间简史》,更让我们铭记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悟。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 7

  一本好书不仅能教给别人知识,更主要的是能让读者有所思考。史蒂芬霍金写的《时间简史》就是这么一本好书。读完之后掩卷长思其中的哲理,细细品味让人耳目一新。

  霍金在20多岁的时候得了卢伽雷氏症病,从此被禁锢在轮椅上。到后来他得了肺炎穿气管手术,剥夺了他说话的功能,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就一蹶不振。虽然他全身只有三根手指能动,但他却用惊世骇俗、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大胆提出了目前最伟大的宇宙学说,解开了许多宇宙之谜。

  霍金教授在这本书中试图用一种通俗易懂的阐述方式来解释高深的物理知识。以达到让大多数人都能看懂的目的。尽管如此,这本书看起来还是有难度的。在这本书中,他带领读者遨游外层空间奇特领域。对遥远星系、黑洞,夸克、“示踪”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质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并对宇宙是什么样的,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等古老问题做了阐述,使读者初步了解狭义相对论以及时间,宇宙的起源的宇宙学的奥妙。

  记得在整本书里面,我印象最深的是:再重复一下,由于时间和空间是相关的`,一个和逆时旅行紧密相关的问题是你能否进行的比光还快,这一点也许不会使你惊讶。很容易看出,时间旅行意味着超光速旅行,在你旅程的最后阶段做逆时旅行。

  令我最感兴趣的是虫洞、我是在一部电影《星际穿越》中看到的,原来虫洞其实就是一个球形空间,能让你不必走直线达到,而是通过扭曲路程来达到快速跳跃的过程,sointeresting!甚至里面的主人公回到地球之后已是过了1000多个地球年,而他自己还跟之前一样年轻,多么奇妙啊!

  在感叹霍金教授带给我们的庞大科学信息之余,更多的是敬佩他敢于质疑、敢于想象、更勇于论证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当代教育引导学生应重点保护的,万万不可有意无意的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这本书,不管我们是否能真正理解这本书中的科学原理,但只要你用心阅读他就总会让你受益匪浅。让我们捧起书本来,徜徉在其中,感受宇宙的奥秒,你一定会觉得其乐融融的!关于时间简史读书心得

  《时间简史》中,伟大的科学家们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努力创新,从而不断地推动科学的发展。正是这种创新精神,才使得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迈进。马尔滕曾经说过:水不流动,必至污浊。同样,一切事业,假使使当事者不常留意改进,改良,努力着创新,最终是准会落伍,失败的,所以说,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历史,这辆时空之车,在时光中不知疲倦地穿梭,并将继续向前方行进,创新便是它前进的车轮。因为创新,历史才不断地发展。回首望去,在农业的发展史上有这样一段足迹,黄帝发明农耕器具,到后来人们使用水车,到如今的喷灌技术和农业土地多利用,这是一个又一个的创新,这个创新,使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可以养育着世界上1/5的人口,再想想,政治上无论是北孝文帝通过改革创新使国家兴旺,还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都使国家走向一个又一个历史的巅峰;再想想,数学上无论笛卡儿创立了解析几何学,还是祖冲之将“π”算到小数点后9位,都使数字变得美轮美奂;再想想,科技上无论是我们国人为骄傲的四大发明,还是虎克发明了显微镜,都给人们带来了福音;再想想,教育上无论是孔子的因材施教,还是当前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都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不管在哪一行,无不都充分体现着创新的力量,揭示着,创新推动者整个社会的发展。

  有的朋友说:‘那都是伟人所做的大事,跟我没有关系呀。’那你就错啦。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都离不开创新。当有的同学发现擦黑板时有灰尘,于是发明了一个新种新的黑板擦。当有的同学发现考试时铅笔容易坏,于是发明了自动铅笔。这些例子无一不证明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离不开创新。

  不仅个人需要创新能力,而且整个国家也需要创新意识。因为只有创进才可以发展,只有发展,才可以屹立世界民族之巅。

  创新是后车轮,发展是前车轮,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推动国家不断的发展。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 8

  其实初读《时间简史》只是因为它是霍金的著作,只是为了在闲暇之余与朋友之间有一点谈资罢了,不得不说这样的科学著作实在难懂,相比我的张爱玲,三毛,刘墉来说却是枯燥了一些,但它仍深深的吸引了我。将我引向了充满幻想的未来。

  说它单调是因为它没有**仄仄的语调,没有风花雪月的场景,没有催人泪写的辞藻,但他,却拥有极严谨的的探索科学的态度,以一种严谨的口吻向我们叙述着蔚蓝的宇宙,神秘的黑洞。爸爸不止一次的提醒我说我再也看不懂这么深奥的著作,开始我还不以为然,渐渐的我发现我只能读懂其中一点,而绝大部分仍是懵懵懂懂。

  斯蒂芬·威廉·霍金,一个极*凡的人,他因为在21岁时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所以被禁锢在轮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1985年,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彻底被剥夺了说话的功能,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但他的智慧弥补了先天的不足,轮椅上的他还是可爱的,值得我敬佩的。30岁,他考查黑洞附*的量子效应,发现黑洞会像黑体一样发出辐射,其辐射的温度和黑洞质量成反比,这样黑洞就会因为辐射而慢慢变小,而温度却越变越高,最后以爆炸而告终。黑洞辐射的发现具有极其基本的意义,它将引力、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统一在一起。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人。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他,几乎全身瘫痪,不能发音。但他仍出版了《时间简史》,成为全球最畅销的科普著作之一。对于这本书我实在做不出自己的评价,因为,可能在之后的几年,我才能读懂这本书,可是我能感受到这字里行间的一份坚持,一份严谨,甚至一份心酸。

  其实更多的我将这本书当作科幻小说来看,书里就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时间简史》中,霍金念念不忘的就是大统一理论,这是爱因斯坦未尽的梦想。霍金在本书中坦言,不能用单独的美妙的公式描述和预测宇宙的每一件事情,因为量子理论的测不准原理决定了宇宙是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统一的。在本书中,霍金通过地图模型来说明宇宙的多样性可能需要一组理论来进行描述。

  《时间简史》是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学说的读者而编的。该书以睿智真挚的私人访谈形式,叙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历程和研究工作,展现了在巨大的理论架构后面真实的人性。该书本来就不是一部寻常的口述历史,而是对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头脑之一的极为感人又迷人的画像和描述。对于非专业读者,本书无疑是他们绞尽脑汁都无法真正理解的,只能当科幻小说看。《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间所写文章和演讲稿共13篇结集而成。讨论了虚拟空间、有黑洞引起的婴儿宇宙的诞生以及科学家寻求完全统一理论的努力,并对自由意志、生活价值和人的生存方式及进化原理作出了独到的见解。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 9

  在这部书中,霍金带领读者遨游外层空间奇异领域,对遥远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质、“时间箭头”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并对宇宙是什么样的、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等古老问题做了阐述,使读者初步了解狭义相对论以及时间、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学的奥妙。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宇宙的伟大与神奇,不得不让我敬畏宇宙,敬畏自然。那是一种对无知的恐惧和对世界的惊叹,难以置信宇宙把自己规划的如此完美。逻辑和严谨是宇宙的基调,科学家用精妙的公式和理论表达他们对宇宙的敬意,而哲学家则用对世界万物的思考表达心中对世界的敬畏。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哲学家的思想结晶就是世界上最美的诗歌,帮助我们从表像深入本质,从迷惑走向清晰。

  这本书还教会我们看待事物要用科学的眼光,科学史上的每一个重大发现无不都是科学家们大胆假设小心论证而发现的,因此我认为在学*方面我们也应该贯彻这种思想方法,比如学*计划的制定上,以及学*方法的应用上。

  一个周全的.严密的学*计划,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听课、自学以及课后的复*、预*,这些对于高中生而言是相当重要的。严密的思维逻辑以及科学的做事方法可以帮你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在人生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让我怀着对宇宙的敬畏,努力拼搏奋斗,希望终有一天,也能像霍金一样,用生命书写传奇,表达自己对宇宙的理解,对宇宙的敬意。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 10

  今天游戏玩的有点腻,闲的长草想转换心情就去看书,正好翻到《时间简史》,很随便的翻了翻,循着目录挑了点喜欢的部分看了看。

  然后看到了这句话,太浪漫了:“我们看到的宇宙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存在。”

  我简直要恋爱了。

  之前也有草率粗糙的看过生物、物理和化学的书籍,小时候也会对自然和宇宙之类的产生好奇和兴趣。关于生命的进化、起源、演化或者诸如此类的内容,众说纷纭于是只挑选我中意的理论相信了。

  我想我还是愿意非常高兴的承认,大部分情况下我对生命保持热爱,不论是我的生命还是别的什么的生命。自宇宙诞生直到现在,生命的不断的演化,使得无机物能够最终呈现出复杂的生命现象……以至于允许在诸多的人类中有这么一个花时间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的我存在。生命的一切从微小的细胞器一直到庞大的生态链都完美的像是艺术品,我不清楚上帝是否存在,但是光是从一个创作热爱者的角度来说,我认为这使人快乐。

  宇宙花费了百亿年的时间完全随机的允许微小的粒子自由构筑,生命的产生对于这个宇宙而言只是一个偶然,但是在如此庞大的基数下生物的演化又是某一种必然,优胜劣汰,而好的会繁衍生息,不好的也会被安置于地壳与博物馆。这足以使我感到快乐,我也许不是最好的,但我不可或缺,我微不足道,但是缺少了哪怕一个细胞器细胞都无法正常运转,我是被需要的,和所有这世间的生命一样,我是被爱着的。

  我小时候很害怕死亡,总会感到沮丧,想着我死去了就永远死去了,但是实际上,恰恰相反。

  组成我的身体与组成世间万物的都是化学元素,微不可察的原子分子以及更加细微的东西,当我死后,尘归尘,土归土,我会回到女娲的手里化作一捧黄土,或者我的灵魂会去见上帝,这都很好,像是落叶归根化为春泥一样。

  我会是我,我会出生,我会死。

  我的生命对宇宙而言稍纵即逝,而换个角度来说,我又是永恒存在的。

  生命对于外界与内在的条件需求是如此严苛,要经过那么漫长的时间才能允许一个区区百年的个体在这儿胡思乱想,我之所以活着,活在这个世界上,因为世界允许我存活在世界上,换言之,一切条件都是适合我存活的世界,所以我才会活着。

  甚至可以说,我会活着,我会存在,这是偶然的必然,是奇迹,是因为我被宇宙爱着,我被期望活在这个世界上,因此我出生了。

  从前我总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或者活着毫无意义,现在的话已经不会那么想了,我是真切被需要的,我也是真的被爱着的。这样的想法让我产生一种奇妙的充实和幸福。

  这真的非常美妙,如果允许数以万计的猴子和打字机连续不断的工作上百亿年,只为了打出莎士比亚的诗的话,我愿意做其中一个。

  未读此书以前,我便知道有本名叫《时间简史》的科学名著。作者是英国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或许是由于我根本是个很笨的女孩,把全书读完,竟对其中所阐述的理论仍一无所懂。于是在对书失去兴趣的同时,却把注意力转移到作者身上,这样我便找来了《时间简史续编》,这是一本口述形式的人物传记,我竟从中读懂了人生,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被全世界广泛尊为继爱因斯坦以来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的史蒂芬・霍金教授竟是一个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患者,他被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二十年之久,随时都面临着死亡。然而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可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rz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他如同一个静穆的淘金者,一个索取大自然慷慨的乞丐,一个用舌头顺摸每一粒微不足道金屑的探险家。不止一次祈求,不止一次意识到梦的归结只是梦―凭什么在经历了大风大浪、大病大痛之后,再寻求一所奉献的小屋呢?就凭“他不输给任何人”,于是他有了一面风帆,舒展他无所畏惧的旗帜,告别所有的失意和不幸,将厄运化为优势,振奋起来,直到漠野般坦荡莫名的偶然中,进发出一些哪怕稍纵即逝的必然来。

  我不知道我是否已将此书的内容和精神说清楚了,然而即使没有,也无所谓,因为霍金教授的奋斗史本身便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是一种生命体验―不必在意一生的长短,只要你在这段时间内每时每刻都努力了,那么一切便都是有价值的。也许我们中的许多人一生都不会面临霍金教授的不幸,然而我们是否能把它扩张开来,引申为一切挫折呢?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但无论什么困难都是可战胜的,霍金教授的人生经历正是对这一切的最好解释。

  面对死亡,他也曾绝望过,然而他很快便意识到:当一个人面临早逝的可能,就会体验到活下去是值得的,正是死亡永远的追随促使霍金教授快速地工作。原来死亡或者说是挫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是一个契机,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每一个契机,用如火的热情和坚韧的意志将其扭转成为一种生命的壮丽,那么挫折便是有意义的。

  漫漫人生路,坎坎坷坷,坑坑洼洼,我们是注定要经受苦难的。在这其中我们可以流泪,但不可以退缩不前;我们可以失望,却不可以绝望,我们必须风一程雨一程勇敢地走下去。傲视一切艰难险阻,直到追求到属于自己的生命之美。

  时间旅行,似乎一直深得科幻作家们的喜爱。一次跨越时间的旅行包含了道德问题、人性问题以及任何可能的.,能够想象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你可以假设人们从未来旅行到同一宇宙的过去,也可以假设人们从未来旅行到一个*行宇宙的过去。任何一点小小的改变都会使得这次时空旅行产生不同的结果,也会塑造无数的可能的未来,似乎现实又证明时空旅行无法实现。

  如果时空旅行可以实现的话,那么在有人类存在的未来为何没有人穿越回来?是已经穿越回来没有显现还是说没有穿越回这个时代?不管怎样,现实似乎显示在人类存在的未来是无法进行自由的时空旅行的。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绝望的事。这似乎说明着人类的思维已经发展到一定的区域,很少或者基本上不能再作出类似于从前的贡献:古人幻想飞行,于是我们有了飞机;古人幻想攻城利器,于是我们造出了毁灭世界的原子弹;古人幻想思想融汇交流,于是我们发明了电话和网络。

  而现在呢,我们幻想时空旅行,我们幻想黑洞时间,我们幻想大爆炸之前与反宇宙,这些又有多少能够实现呢?所以说啊,可怕的不是未来,可怕的是没有希望的未来。若是接下来10年,20年,或者100年都无法在时间研究上再进一步,那么思维的停滞,对于未来的绝望将会怎样制约着人们?这一切都无法预料。

  我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希望未来我能够有机会亲眼看到仙女星系七彩的光芒,而不是静静地等待数万光年之前的客人姗姗来迟。

  也许你还在徘徊,幻想着能得到他人的感恩。也许你还在思考,审视着自己走过的人生。为何感恩总是要躲在某个角落;为何我们苦苦追寻也不曾找到它的背影;为何它会在夜晚被墨色深深的隐去;为何我们会被它所感动,只因我们在感恩中成长。所以,感恩是我们必修的学科。

  当我们刚睁开眼睛审视这个陌生的人世时,我们就已经让周围关心我们的父母、亲人欣喜若狂,同时也让我们父母在接下来的人生中开始了无尽的担忧与期待。他们担心的是我们的健康,是我们人生旅途的坎坷与否;他们期待的是我们第一句含糊不清的“爸爸、妈妈”,我们第一次得到老师的表扬,第一次拿回优异的成绩单,以及我们成长过程中许许多多的第一次。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值得我们感恩吗?曾经读到《时间简史》,它的作者想必大家不会不熟悉吧。他就是史蒂芬~霍金,一个身患卢伽雷氏症,只有三个手指能动的人。

  但他的生命确是不*凡的,他的思维已深入遥远的宇宙,他用毕生心血终于写出了长达几十万字的《时间简史》。你一定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但是霍金却做到了,是他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有一次,一个记者问霍金:“霍金先生,卢伽雷病已经将你永久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很多的出路吗?”但是他却说:“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和我爱着的亲人与朋友。”我想,不论是遭遇失败还是不幸,我们都应该感谢生活。

  只是这样,失败时,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幸时,我们还能感受到安慰和温暖。这些就能帮我们找回勇气,战胜困难,并获取前进的强大动力。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感恩是一首歌,唱响生命的节奏;感恩是一杯茶,温暖冰冷的手心;感恩是一阵风,吹拂我们的脸庞。

  所以,不要抱怨生活的不如意,笑着面对生活,感恩会指引你前进的方向。朋友,学会感恩吧,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不要让爱你的人失望。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10)份扩展阅读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10)份(扩展1)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10篇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1

  今天的天气,适合宅在家里,来一次酣畅淋漓地阅读。

  最*买了一本《时间简史》,今天这一读,便读出了许多童年的感觉和不一样的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

  其实每次不管读什么书,无疑都会因为书中的作者的一些真知灼见和专业优势,或多或少读者总能够学到一些宝贵的知识——那些书中的精华。

  《时间简史》无疑是那种拥有知识点较多较为富有科技色彩的休闲阅读类书籍,这是以我一个也与的对物理和宇宙星级无限怀有兴趣和痴迷的人对尚未读完的这本书的感悟。

  上学的时候很喜欢物理课,不知道是因为老师的原因还是自己本身从兴趣出发更容易学好一门课程,总之,在众多学科中物理课的成绩是唯一可以拿的出手的。

  那时候对力学、电学等情有独钟。在读本书时,前面主要介绍与宇宙相关的内容也是围绕着这方面的内容开展的。从小就很喜欢研究宇宙方面,太阳星星啦。好像总是轻易地就被浩瀚无垠的宇宙和我们身处的地球感到无尽的痴迷。

  甚至做梦都会想象,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是不是有生命呢?地球是怎么诞生的?宇宙之外是否是另一番天地?等等这些我想可能其他小孩子也会考虑很久而影响睡眠的问题。不过这些问题似乎始终找不到答案,也许只有带着一丝小小的遗憾进入香甜的睡梦中。

  这大概会是小时候最让人苦恼的事情之一吧,当然长大一点了懂得了一些科学常识,也知道了一些物理知识,渐渐对我们所处的星球和宇宙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和认识。

  直到最*,这本书火遍电台和网络。才有勾起了想拿来读一读的兴趣。浩瀚无垠的宇宙,和看似无边无垠的宇宙飘渺和玄幻色彩总难免随之产生于头脑中,于是越发想拿到此书细细品读,体会一下物理学家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相信一定能给出一个对于宇宙的更学术更深刻的认识。

  网上下单,很快到手。于是便忙里偷闲地翻看。每每捧读书里朴实的对白带着一个物理学家的口吻,似乎如数家珍般向读者娓娓道来一个关于宇宙和我们身处世界的故事。这故事就像小的时候看过的一些具有奇幻色彩的科幻片,三言两语就能够抓住兴趣和集中注意力津津有味地读着那些引人入胜的字句。

  书中的宇宙由浅入深,尽管囿于自身水*一些地方确实很难理解,然而大概意思能明白。作者在书中对于宇宙的起源,以及宇宙未来将何去何从等一系列问题以一个物理学家的角度,给出的某些观点和分析。这些内容相信是作者毕生所得,的确让一个不懂宇宙,天文学,甚至不懂红移蓝移,不懂量子力学,不明白E=MC,也不懂德布罗意波,波动力等等名词,获得了生活中常见,确实我们忽略了的一些科学常识,可以说这本书,不仅带给我宇宙太空和物理科学的知识,同时也满足了我对于宇宙对于外太空的一些好奇。我相信每个人当他抱着类似“时间旅行是否可行?未来宇宙是什么样子?”等等这些问题,去看这本书,都会有他自己对于宇宙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理论上当空间时间速度发生改变的时候,人所处在的相对时间是不一样的,比如星球具有引力,当更靠*星球中心的时候时间可能被扭曲而变慢,更远离星球时间过的可能相对更快,保持光速运动的人可能衰老得更慢。也就是说因为所处海拔、空间、运行速度上的差异,其所在空间的相对时间也有快有慢,这就可能导致两个若干年后相聚的双胞胎,很可能一个偏老而另一个则显得年轻,这样的假设,作者认为“很难实现”,因此是伪命题。

  还有当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铅球和鹅毛可能会同时以同样的速度坠落在月球表面。等等以上这些可以说都是颠覆了我的世界观。

  对于作者和此书,其实并不陌生,霍金终其一生都在研究他热爱的物理和外太空学科,所以才获得了学术上的成功。这也让我想起了几天刚刚看到的很喜欢的一句话“The whole secret of life is to be interested in one thing profoundly and in a thousand things well。”网上翻译:生命的全部秘密就是对一件事深深地感兴趣。

  除了作者,书中的那种对于宇宙研究和理解,还是让人受益颇多。读过了一小半,每逢夜晚,月朗星稀,抬头仰望星空,赞叹人生感慨时光时,感觉似乎宇宙离自己又*了一步,对于宇宙和人生的感悟似乎也更多了。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2

  相信每个人从小都有如此疑问:我们从何而来?我们为何在此?长大一些,从自然科学的课堂中学到关于我们生存的星球的一系列知识后,又会想:宇宙是什么?宇宙为什么是这样的?宇宙是无限的吗?再到如今,多少接触了地球物理知识,有了更多的阅读来了解这个世界,然后新的疑问又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时间初始吗?又在何处终结?黑洞是什么?真的有时光隧道吗?有没有可能回到过去或者穿越到未来?

  初中时曾尝试阅读《时间简史》,但年少知识不丰的我,根本看不懂如此晦涩难懂的科普书,没了继续读的兴趣,只能将之束之高阁。直到*来,友人推荐电影《万物理论》,观后又想再读一读这本书,了解一下这个人。即使霍金已经用十分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各种观点,但我依旧不敢宣称自己完全看懂了。可阅读霍金,懂与不懂,都是收获。看完《时间简史》,就好像沿着霍金的思绪畅游了一圈宇宙,感觉奇妙,回过神来恍如隔世。总的来说,收获颇丰。其中引我思考最深的有两点:

  其一是科学研究探索中所应秉承的批判精神,

  其次是千千万万为科学研究事业做贡献的探索精神和献身精神。

  本书一开始,作者就用迷人的幻想,大胆的猜测,诱人的提问,严谨的逻辑,形象的类比,有趣的比喻,美学的力量和引人入胜的结构将宇宙天文学的历史和宇宙的形态娓娓道来。书中处处洋溢着霍金的幽默,流露出科学家们的批判精神和激情。物理宇宙学正是在这批判精神和激情中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从物理天文学的第一次冲突——牛顿与麦克斯韦的冲突——开始,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解决了第一个矛盾。狭义相对论的发展又很快使人们遭遇第二次冲突—牛顿引力定律与狭义相对论的矛盾。这个矛盾被广义相对论解决之后,第三次冲突,也是最深刻的一次,即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矛盾。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从古希腊人关于“不可分割”的原子猜想到20世纪弦理论,就是这样从一个个疑问开始,到一个个理论、实验为止,由批判不断发现、不断实验、不断否定与修正,由此不断前进。科学最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疑问,最基本的精神之一就是批判。关于科学理论的哲学原理是:不要迷信,尤其不要迷信科学,所谓科学就是可以被证伪的。我们要承认科学理论也是一种假说,是既定条件下适用的既定真理。辩证法认为真理是一个过程,没有终点,每个阶段的真理连接起来形成真理的过程都只是相对的。

  批判精神不仅在科学研究中尤为重要,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说到批判精神,自然可以想到鲁迅先生,**代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中学时,感觉鲁迅先生的文章行文古板,内容枯燥,索然无味。之所以能读下去,或是教材的安排,或是应试教育的需要,才不得不浅薄的读一读。到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目光和观念变得逐渐开阔。重温鲁迅先生的书,才开始有了感悟和强烈的震撼。特别是《文学与出汗》堪称一绝。把“文学”与“出汗”扯在一起,听起来不可思议。但若细细品味,方知其精妙所在。

  批判精神不仅在科学探索领域、忧国救民层面,在生活中出现的几率也是极高的,它是一个人彰显理性的力气。老师在对学生的谆谆教诲中,批判精神这个词总是脱口而出。然后,更多时候批判精度的普及度并不与其在生活中被提及的频率成正比。所谓批判精神,其实是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对历史或显示作甄别和审视,对人或事进行分析与解剖,以期发现问题或解决问题。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每个人每天都浸泡在信息的海洋中。从电视新闻到手机博客,再到网页贴吧,获得的信息数目数不胜数。然后随着信息量的剧增,必然伴随着劣质信息甚至错误信息的数目剧增。正如柯勒律所说的:“到处是海水,却没有一滴可以喝!”这样的环境中,以沙里淘金的态度对信息进行辨别和萃取显得尤为重要。如今,新闻都喜爱以“研究表明……”来提升自己的可信度和权威性,然后研究成果不等同于结论,是否进行过研究也还另说。研究者的期望、态度、价值观、研究方法以及经济效益驱动都会左右所谓的研究。事情往往只有相对的真理,没有绝对的真理,批判精神的重要性就体现在此。

  科学不仅使我们获得智慧,更提升我们科学的思想、精神、态度,以及并非与生俱来的灵魂。《时间简史》中,作者告诉我们,当今物理学界的主题是寻求量子引力论,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合并在一起,对我们生存的宇宙作完整的描述。从牛顿的绝对空间理论到爱因斯坦的绝对时间理论,再到后来人们普遍认可的宇宙是运动的、膨胀的,并且看来是从一个有限的过去开始并将在有限的未来终结的理论,是世界上热烈投身大一统理论的先驱们和如今正致力于研究弦理论的科学家们,以及未来还将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与研究的后继者们的无私奉献换来的。他们都知道自己在冒险,或许终其一生,换来的知识飘忽的结果,但这也许就是生命的激情,这激情激励着科学家们在探索的路上勇往直前。

  本书的作者霍金,21岁时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43岁时,彻底丧失了说话能力。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遨游在广袤的时空中,去解开宇宙之谜。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人。

  身残如霍金尚可热烈献身科学,健全如你我有何理由在挫折面前给自己退却的借口?生命是一次不易的体验,究竟要如何度过,每个人有不同的选择。碌碌无为是生,轰轰烈烈也是生。而生命的意义就是热爱和创造美好,在岁月磨损的纷扰中仍旧如萌芽般充满欣喜与感动,微笑着用力热情地去生活。

  最后,以一句我最喜爱的句子作结:愿你的生活,如喜悦的诗。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3

  选择此书,一定程度上源自前段时间霍金先生的逝世。于幼时便知大师名讳,但更多是用于作文素材,讲先生如何地身残志坚,如何地坚持不懈,诸如此类。如今想来,不禁感慨,这样的功利态度,实有愧于先生。

  翻开此书,首先便是译者所作的一篇序言,介绍了宇宙学的源起及发展,简明扼要地叙述了霍金先生的主要成就和生*,回顾了他那令人动容的一生,于细微中展现了霍金先生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意志追求终极真理的灵魂。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宇宙学诞生之初,便以哲学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最早的一批哲学家,也是最早的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我们时常在晴朗的夜晚,抬头仰望着灿烂的星空,思索着那些看起来遥不可及的闪亮星体,思索着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早期的宇宙学,更像是一个形而上学或神学的问题。它是那么地抽象、艰深和晦涩,它研究的对象又是那么虚无,使人琢磨不透,却又让人充满好奇。

  科学的终极目的在于提供一个简单的理论去描述整个宇宙,宇宙理论的意义恰在于此。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牛顿、*……他们为我们构建出一个与我们周围所处完全不同的世界,让我们领略宇宙的浩瀚,慨叹自己的渺小。

  一套完整的统一理论可能于人类一族的存活无助,甚至也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然而自文明开始,人们即不甘心处于蒙昧与无知之中,人类求知的最深切的意愿足以为我们所从事的不断的探索提供正当的理由。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4

  《时间简史》中,伟大的科学家们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努力创新,从而不断地推动科学的发展。正是这种创新精神,才使得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迈进。马尔滕以前说过:水不流动,必至污浊。同样,一切事业,假使使当事者不常留意改善,改良,努力着创新,最终是准会落伍,失败的,所以说,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历史,这辆时空之车,在时光中不知疲倦地穿梭,并将继续向前方行进,创新便是它前进的车轮。因为创新,历史才不断地发展。回首望去,在农业的发展史上有这样一段足迹,黄帝发明农耕器具,到之后人们使用水车,到如今的喷灌技术和农业土地多利用,这是一个又一个的创新,这个创新,使*这个农业大国能够养育着世界上1/5的人口,再想想,政治上无论是北孝文帝透过改革创新使国家兴旺,还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都使国家走向一个又一个历史的巅峰;再想想,数学上无论笛卡儿创立了解析几何学,还是祖冲之将“pi;”算到小数点后9位,都使数字变得美轮美奂;再想想,科技上无论是我们国人为骄傲的四大发明,还是虎克发明了显微镜,都给人们带来了福音;再想想教育上无论是孔子的因材施教,还是当前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都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不管在哪一行,无不都充分体现着创新的力量,揭示着,创新推动者整个社会的发展。

  有的朋友说:‘那都是伟人所做的大事,跟我没有关系呀。’那你就错啦。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都离不开创新。当有的同学发现擦黑板时有灰尘,于是发明了一个新种新的黑板擦。当有的同学发现考试时铅笔容易坏,于是发明了自动铅笔。这些例子无一不证明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离不开创新。

  不仅仅个人需要创新潜力,而且整个国家也需要创新意识。因为只有创进才能够发展,只有发展,才能够屹立世界民族之巅。

  我们不妨回头看看,当年清*的闭关锁国,缺乏创新使*被其它国家蹂躏,使国家落后,也正是GCD的改革开放的创新意识,让*重新回到世界民主的发展大潮中去。细细数来,方正集团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已经成为世界领先技术,神舟七号的发射成功,龙蕊1号CPU的研制成功,还有袁隆*的杂交水稻等等,这些创新的技术使*快速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定会位于世界民族之首,而这个成功便是源于我们不断的创新。

  创新是后车轮,发展是前车轮,只有创新才能不断推动发展。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5

  “时间有初始吗?它又将在何地终结呢?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我带着疑问,随着霍金的《时间简史》,畅游知识海洋,感受科学魅力,探寻科技之光!

  一、对于霍金——大师的力量与榜样

  霍金,他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是科学时代下的巨人;他更是轮椅上挑战命运的勇士。他的世界或许很小很小,因为他不能说,不能写,只能坐着思考。他的世界却也很大很大,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学,宇宙大爆炸,思想的光芒在时空遨游,解开宇宙之谜。

  在我眼里,霍金的《时间简史》并不仅是一本杰出的物理学著作,更是一本充满思想智慧火花,洋溢人文情怀的文学著作。我会记得:书中霍金将自旋为2的粒子比作是扑克牌中的Q,解释了自旋粒子旋转一周两次回到自身的原理。多么巧妙的比喻呀,把纷繁复杂的原理以最生活化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真正的大师,真正的伟人,就是应该让更多的人感受科学的奥秘,投身科技事业。而这也正是,大师的人格魅力所在!

  二、对于译本——充满希望的*科技

  我阅读的《时间简史》是译文版,感觉文字叙述流畅简明,避开了生硬干涩的直译,选择了生动形象的意译。我对于译者的佩服之情也是油然而生,故特意查阅了编者的资料,才认识这位冠绝中华的科技人才——吴忠超。

  吴忠超,中学时代的奥赛神牛,中科大的天才学生,霍金的亲门弟子。在牛津的日子里,吴忠超与霍金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也正是他,将霍金的著作一本本译为中文,让更多的*人走进霍金的绚丽思想世界。

  我想,在*,像吴忠超这样,为*科技事业做出卓越的科技人员有很多,他们身系祖国,奋战一线,奉献青春。*神州系列飞船的升天与嫦娥登月,无不凝结着*科技人员的智慧与汗水,也正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拥有充满希望的*科技。

  三、对于著作——思考中回味,回味后思考

  歌德曾说过:“读书使人明智。”而《时间简史》也正是这样一本书,通过对宇宙的探寻,层层推进,引发我们对生活与生命的思考。

  爱因斯坦在发现广义相对论以后,曾经竭力寻找一个理论,以使得令人讨厌量子论不再这么随意。我虽对量子学没有深入了解,但却讨厌那种基于统计学的偶然性。世界本是一部完美并且严格的机器,每件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

  我是无神论者,但也并不是没有信仰,就像我不喜欢孤注一掷地相信万能上帝操纵命运。却很喜欢时间这个概念。时间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但我们却看不见摸不着,在数学意义上我们把时间看作是一个坐标轴。那我们走过的时间显然是无限个点连起的连续直线,但我们却只能存活在某些明确标出的点上。换句话说,那些被我们抛弃的点是时间的渣滓。每个人的坐标点不尽相同,但有些历史事件却显著地成为所有人或一群人存活的凭籍。那被茨威格形容为聚集在避雷针尖的电荷。在霍金看来,时间作为一个活动的直线轴与看上去沉静的空间是相异,但却实实在在有着因果关系。这种宽容宿命论不禁让我联想翩翩。

  空间与时间的相异性在于——任何生物都倚赖时间,不论是一维、二维或者三维空间里的生物。

  对于宇宙的有限*的概念,爱因斯坦早就构想过。他用了一个很简单的说法:能量应该守恒。如果宇宙是无限的话,能量会源源不断地流失,于是熵必然减少——这在他看来是不可能的,尽管热力学第二定理是一个非常局部的定理。唯一能够保证能量守恒的概念就是宇宙是有限的,并且是*的。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这是先哲对宇宙作出的精准描述。

  这样说来,时间和空间是有同一个出发点,也有同一个终点。这就好比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引力场的作用下空间弯曲,并形成一个球面——没有界限的球面。宇宙的*也就是指我们生活在一个四维的时间——空间里,这是一个四维的球体,球面是*的。这一切,无限,*,无尽……

  霍金曾说过:“永恒是很长的时间,特别是对尽头而言。”我想,科学也正是这样,一个个的猜测,一个个的推演,一个个的证实……。

  我读罢《时间简史》,脑海中的疑问有的豁然开朗,有的仍是一知半解,雾里看花。但我却依旧很满足,这样不断的探索也是科学的魅力所在。

  时间永远不会停止,宇宙也在每时每刻地变化着。未来的科技之路很长,但有着大师的指引,这条路,我们这一代依旧可以走得勇敢坦然!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6

  时值暑期,正是充电的好时候。上网一查,100本书一字排开,再仔细一看,我的眼球立刻被一本书吸引了,那本书正是《宇宙简史》。茫茫书海独见一书,此书当然不同凡响。自己*时一直喜欢看一些科普类的书,对《时间简史》也早已有所见闻,适逢暑假,又恰见这本仰慕已久的书的姐妹篇,当然立即拍案决定购买此书。这是一本写给普通人的科学巨著,用最简单的语言阐述了最深奥的宇宙原理。在不断汲取着新知识的同时,从书中我也收获了许多其他的东西,这些已超过了知识本身给我带来的启迪。《时间简史》已给我带来了一轮强烈的冲击,而《宇宙简史》把这股冲击延续了下去。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我漫步在知识的世界中。曾几何时,自己对于宇宙充满了无尽的幻想和渴望,想着天上的星星,想着天上的月亮。现在,我依然喜欢眺望星空,看着颗颗流星,看着五彩的星座。从书中,我了解了更多关于黑洞的故事,揭开了反物质神秘的面纱,知道了更多遥远星系的奥秘。从书中,我掌握了许多天文学的知识,让自己与遥远的未知更*了一步。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我从中学会了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我们之所以看到宇宙是这个样子,只是因为如果他不是这个样子,我们就不会在这里去观察它。”从书中,我感悟到的是那颗对科学执着严谨的心,那颗对一切充满好奇的心,那颗刨根问底的心。科学家们的不懈追求,为的是人类科学文明的进步,特别是对于外太空的探索,从不曾止步。所以读罢此书,我更感受到的即是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

  一本好书不仅能教给别人知识,更主要的是能让读者有所思有所感,《时间简史》就是这样一本好书。而我更是被作者霍金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他的贡献竟然是在他20年之久被卢伽雷病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做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空前的。

  简练的语言,播撒着浩渺的知识;睿智的语言,体现着博大的智慧。这次的阅读,让我长了知识,增了视野,也让我学会了严谨的态度。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无价的至宝,因为他们将成为我得垫脚石,对我以后的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这一点一点的积累,如繁星般,无边无际地闪耀在知识的夜空中,广袤无垠地漫布在思想的宇宙中。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7

  一句话感悟:一次探索宇宙万物的心路,收获的不仅是关于时空的理论知识,更是关于时空本质的哲学思考。

  两个年轻人忘情地陶醉在五月舞会中,畅谈着各自的理想和人生。当史蒂芬.霍金兴奋不已地谈到自己的梦想时,黑洞、粒子、时间这些深奥晦涩的词语,在简.王尔德柔情的眼里,都变成了一次次沉甸甸的爱的会意。她用最能直入霍金内心的语言,引用《The Song of the Happy Shepherd》里最经典的诗文, 优雅地回答了霍金关于对她的事业的疑惑:“不要在天文学家那里寻找知识,他们只能用望远镜,追随恒星缤纷的轨迹。”那一瞬间,烟花绽放在静静的康河之上,仿佛是深邃天幕中千万颗闪烁星星的影像,投射在两个相爱的年轻人心上。

  这是电影《万物理论》中一个动人场景。也许霍金自己也没有想到,此后这段童话般的爱情故事,也将伴随着他的伟大理论和思想的.诞生和不断演进,成为科学史上不朽的永恒。1988年,病榻上的霍金在简的协助下,写就这部风靡全球的科普畅销著作《时间简史》。短短的时间内,它被译为40多种文字,全球销量高达1000万册。在隐晦高深的现代宇宙论面前,难以理解的读者们仍然趋之若渴,不得不说是出版界的奇迹。在这背后,史蒂芬.霍金天马行空的想像力, 思辨 严谨的治学精神,以及与病魔不屈抗争的励志故事,才是吸引着全世界读者们内在原因。 书中对时间和空间的描述基于现代宇宙学的理论知识,霍金竭尽所能地用大众容易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当然在此之前,还 从来没有那位科学大师能这样深入浅出地给普通大众全景式的描绘一个关于我们生活的宇宙的画像。即便如此它依然深奥难测,显然这些离我们现实生活太远,与大众思考能力相差太远,因为普通大众们只是*惯地站在地球表面仰望星空,而霍金们却站在宇宙之外注视自己生活的宇宙。

  上帝是公*的,他让卢伽雷氏病将霍金永远禁锢在轮椅上,却放飞他的思维。而霍金的思想和其他科学大师们一样,却反过来彻底打破了神存在的时空,毫不留情地让上帝无处容身:我们的宇宙从一个乌龟背上驮的*板,到我们的太阳系只是银河系漩涡臂膀的一点,再到无限膨胀的开放宇宙,一步步让上帝失去居住的场所;广义相对论下弯曲的时空和不确定的量子世界,让上帝突然间失去了抛向经典力学的苹果;起源于一个奇点的大爆炸,让时间开始流淌,而之前没有时间和空间的虚无,让理性的人们禁不住疑惑那时上帝在哪里?虫洞里愉快地时间旅行,居然拨动了时间流逝的方向,要知道能创造生命的上帝也只能接受祈祷和忏悔,却无法讨回失去的时间;被人们的理性预知的黑洞,隐藏在黑黝黝的宇宙里,而上帝也只让天际中闪烁的星宿成为诸神,全然不知无处不在的黑暗世界。

  读到最后,你忽然会领悟到, 书中真正向读者传递的潜在信息,已经无关乎我们在现实中的生存,而是更关乎我们生存的意义,那就是人的精神存在——独立自我意识:即使我们 每个个体都很渺小,但我们每个个体 眼中都有自己的宇宙,它能感到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区隔,但同时又是外部世界的一部分。自我的存在都有其时空的必然,只有它以自己的方式思考和理解万物时,生命才有存在的意义。就如人择原理对宇宙具有哲学意义的解释那样:“我们看到的宇宙之所以这个样子,乃是因为我们的存在。”

  即使你至今对抽象的超弦理论心生畏惧,但还是希望你鼓起勇气去翻开不凡的《时间简史》,让它带领你的思维开始一次从未经历的“星际穿越”。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8

  《时间简史》中,伟大的科学家们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努力创新,从而不断地推动科学的发展。正是这种创新精神,才使得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迈进。马尔滕曾经说过:水不流动,必至污浊。同样,一切事业,假使使当事者不常留意改进,改良,努力着创新,最终是准会落伍,失败的,所以说,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历史,这辆时空之车,在时光中不知疲倦地穿梭,并将继续向前方行进,创新便是它前进的车轮。因为创新,历史才不断地发展。回首望去,在农业的发展史上有这样一段足迹,黄帝发明农耕器具,到后来人们使用水车,到如今的喷灌技术和农业土地多利用,这是一个又一个的创新,这个创新,使*这个农业大国可以养育着世界上1/5的人口,再想想,政治上无论是北孝文帝通过改革创新使国家兴旺,还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都使国家走向一个又一个历史的巅峰;再想想,数学上无论笛卡儿创立了解析几何学,还是祖冲之将“π”算到小数点后9位,都使数字变得美轮美奂;再想想,科技上无论是我们国人为骄傲的四大发明,还是虎克发明了显微镜,都给人们带来了福音;再想想教育上无论是孔子的因材施教,还是当前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都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不管在哪一行,无不都充分体现着创新的力量,揭示着,创新推动者整个社会的发展。

  有的朋友说:‘那都是伟人所做的大事,跟我没有关系呀。’那你就错啦。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都离不开创新。当有的同学发现擦黑板时有灰尘,于是发明了一个新种新的黑板擦。当有的同学发现考试时铅笔容易坏,于是发明了自动铅笔。这些例子无一不证明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离不开创新。

  不仅个人需要创新能力,而且整个国家也需要创新意识。因为只有创进才可以发展,只有发展,才可以屹立世界民族之巅。

  我们不妨回头看看,当年清朝的闭关锁国,缺乏创新使*被其它国家蹂躏,使国家落后,也正是改革开放的创新意识,让*重新回到世界民主的发展大潮中去。细细数来,方正集团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已经成为世界领先技术,神舟七号的发射成功,龙蕊1号CPU的研制成功,还有袁隆*的杂交水稻等等,这些创新的技术使*快速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定会位于世界民族之首,而这个成功便是源于我们不断的创新。

  创新是后车轮,发展是前车轮,只有创新才能不断推动发展。

  慢慢地,就要走到了《时间简史》的结尾。读这本书,更多地是让我从更广阔的层面去看待人类和宇宙,充满想象而又辩证的。我知道深邃的宇宙包含许多的未知,我知道黑洞不黑而又非常热情,我知道时空卷曲就像传送门。站在空旷的草地上,闭上双眼张开双臂,仔细聆听风的声音,你会发现似乎全世界都呈现在你脑海里,思绪纷飞宛若光雨。要说能够比光快的,应该就只要思维了吧。生活在这个三维的世界,自然不能体会四维乃至十二维的生命形式。虽然二维的世界生命不太可能生存,但是更高维的世界应该是一个更加光怪陆离并且有趣的多的世界吧。

  是不是那时候所有生命都能够像哆啦A梦一样,拥有穿越空间的百宝箱。假若我是一个科幻作家,可能我会幻想时空旅行早已存在,并且人群中已经混杂着来自更高维度或者更遥远时空的旅客。宇宙有意志也好,时空定律也罢,这些旅客被时空防卫,使得他们的记忆丧失——尤其是自身来自未来的记忆。可是这种来自未来的理论以及意识还有一些残存,于是可以看到历史上卓绝的人物层出不穷,可以看到金字塔悠然耸立……

  或许,在我的笔下,爱因斯坦也会是一位遥远的时空旅客。现在,窗外阳光明媚,远处连绵的山峰清晰可见。淡蓝色的天空下,是行走的世界。二零一八年四月七日十二时五十三分,一切静好。

  史蒂芬。霍金,一个熟悉的名字又一次映入我的眼帘。他所撰写的《时间简史》自发售至今已有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这不是因为书的封面好看,也不是因为书中插有漫画,而是他能带给我们知识,带给我们宇宙的奥妙,今天,我拿来了这本书,一翻开它,立即吸引了我。

  在神奇的宇宙深处,蕴藏着一股浓厚的气息,那就是黑洞的魔力。而早在46亿年前,地球也诞生了。这本书就揭开了宇宙神秘的面纱。

  在书的一开始,我们便知道了地球是绕着太阳转,在绕的同时自己也在转,那么说明宇宙是多么有趣。而随后他又写了宇宙从何时开始,从何时结束,时间有没有尽头,黑洞的蒸发性……许多许多,像一门佛经,好像永远念不完。

  不过,一篇好文章,还是要看作者的用心良苦。本书作者霍金是一个身体上没有自由的人,但他的心灵永远是自由的,是永远得不到约束的,是早就飞向宇宙深处的。我要向霍金,一个身体残缺,但心灵满足的大师致敬!

  这本书充满魔力吸引着我一直读下去,你也去看看吧!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9

  这本书,“第一推从书”第一辑的一证。霍金教授遨游到外层空间奇异的空间的领域,对遥远的星系.黑洞........大统一理论。他揭示了当时日益鏰涨的宇宙时间的到溯引起人们不安的的的的的得,那宇宙成丝维空气的一种"没有边境”的宇宙理论取代大爆炸理论和上帝,上帝也许曾经是造万物时主要的推动者,也许因为这许许多多的发现从而渐泛围变,从《时间简史》对我们常应语言表达甚于方程的表达对读者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书。他出于一个对人类是享有杰出质献者之手,这是一本对知识无限追取之之作,是对时空本质之谜不懈的探讨之作。

  霍金的一生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的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霍金的贡献是在他二十年之久被鲁加雷斌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做出的,则真正是空前的。

  宇宙论是一门既古又年轻的学科,作为宇宙里高等生物的人类不会满足于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不懈的探索则生存的意义。但是,人类理念的进化是极其缓慢和艰苦的。

  这本书中还介绍了牛顿的科学态度:牛顿对绝对位置或被称为绝对空间的存在感觉该到非常的忧虑,因为这和他的绝对上帝的观念不一致:事实上,及使绝对空间的不存在,被蕴含在他的隐律中,他也拒绝接受因为这个非理性的信仰,他受到很多人的严厉批评,最有名的贝克莱主教,他是一位相信所有物质实时,空间和时间都是虚妄的哲学家。当人们将贝克莱的简介告诉著名的约翰博士的时候,他用脚尖踢到一块大石头并大声的说:“我要这样反驳他!”

  在20年代天文学家开始观察其它星系中的恒星光谱时,他们发现最奇异的现象:他们和我们的银河系一样具有吸收的特征线族,只是所有的这些线都想光谱的红端移动了同样的量宇宙膨胀的是20世纪最大的智慧革命之一。

  科学是一路火苗,点燃无数炎黄子孙对它的好奇。

  科学是一盏明灯,引领无数炎黄子孙对它的探求。

  热爱科学,科学至上。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10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由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撰写的《时间简史》。合上书,我还徜徉在宇宙的三维空间中。

  我是一个疯狂的天文迷,所以我一翻开这一本着作,就像饿狼遇见了鲜活的野鹿,能够饱食一餐。这一本书,讲述了在这部书中,霍金描述了外层空间奇异领域,对遥远星系、黑洞、粒子、反物质、时间箭头等进行了介绍,并对宇宙是什么样的、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等古老问题进行了阐述,使我初步了解狭义相对论以及时间、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学的奥妙。

  全书中最吸引我的便是关于黑洞的观点。书上说,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存在于宇宙,那宇宙又在那里?科学家认为宇宙开始于大爆炸,并由于爆炸的冲击力,宇宙正在膨胀,宇宙光线红移可以证明。之后就有三种情况出现:一种是星球的引力拉回宇宙,一直拉回到宇宙爆炸之前的状态。一种是星球的引力无法拉回宇宙,所以宇宙一直膨胀,最后消失。最后是宇宙大爆炸的力刚好避过被拉回,但宇宙膨胀的力被无限减弱。而黑洞则是因恒星耗尽能量而坍缩,最后缩到其引力足以影响光、空间和时间,光是最快的,超光速是不允许的。再加上时间都被影响,可见黑洞的力量有多大。又因为空间也被影响,所以黑洞看起来像一个洞,但是不一定是黑的,黑洞有可能发光或发出其它射线,这点可由星系中心是明亮的来证明,因为黑洞的引力,周围的星都被聚集在一起,就形成星系,所以星系中心一般是黑洞。

  这一本书虽然很薄,但我去整整读了半个月才基本啃下,但还是有一些深奥的部分似懂非懂,就比如说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章节,三维空间的理解我总是没有办法深入分析,因为我每每*沉思,越是深入思考,却觉得越有问题,破开一个阻碍,却出现了更多的阻碍,越往深处走,阻碍越多。我突然明白一些研究时间空间的科学家为什么到后来都疯了,原因是他们研究地越多,悖论也越多,苦思冥想多年,被各方面压力逼疯了。《时间简史》这一本书,仅仅凭着半个月的研究,是绝对不可能全部明白的。

  一遍翻完《时间简史》,我似乎明白了什么,宇宙,空间,时间等等似乎都展现在了我的面前。这一本书,每读一遍,都有新的见解和体会。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10)份(扩展2)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6篇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1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700字【一】

  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你可曾想过,时间是否会有源头?过去的时光在哪里停止,未来的时间又从哪里是出发?《时间简史》这一书将会带你思索,让你领略宇宙的神奇。不由分说,黑洞和宇宙爆炸是整本书的重点。

  读完整本书,我们知道,黑洞并不是爱因斯坦说的那样。其实,黑洞不黑。书中写道他假设如果存在一空间的曲率非常大,物体的逃逸速度非常快,快到连光也不能逃离这样的空间。那么这样的空间可以称之为“黑洞”。但他认为既然连光也不能逃离黑洞,那么我们也无法观测到它,它名副其实是一个非常黑的洞。但霍金结合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后提出:黑洞其实不“黑”,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还有这很高的温度。正因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灭了,所以我们很难观测到它。黑洞以极高的速度放射能量,当能量耗尽时则会向宇宙大爆炸那样从一个奇点发生强烈的爆炸,并在宇宙中消亡。

  黑洞只是宇宙的一部分,那么宇宙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宇宙是从一个密度、时空曲率无限大的奇点通过大爆炸而开始的,在大爆炸中,物质的温度非常高。在随后过去的一秒钟中,宇宙的温度急剧下降,下降到100亿摄氏度,于此同时也在不断地膨胀,就使得正电子和反电子(带正电荷的电子)互相碰撞以此湮灭,并释放出大量光粒子,来维护宇宙的*衡。到了后来,得以有强力的作用从而使物质不断聚拢,聚拢,这就形成了古老的星球和星际物质。我们的地球,也是通过这样的物质聚拢才形成的。

  也许人类在整个宇宙中是十分渺小的,但霍金用他被禁锢的身躯,在宇宙中畅游,,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向真理发出了挑战,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读完整本是,我感叹道:面对浩瀚的大海,我只是发现了岸旁的一粒沙子。面对广阔无垠的大海,仍需我们努力的探索啊!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700字【二】

  说起科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几年前读过的一本书—《时间简史》,虽不能完全明白书中的某些内容,但从中的确了解到了宇宙万物的神奇。对于时间和光这样抽象的感念有了更深的认识。

  对于宇宙兴趣是想必是每个人儿时就萌生的,仰望星空,我们也学会想到古希腊美丽的星座神话,也许会想到浩渺宇宙的神秘奥妙,宇宙外面有什么?宇宙如何产生又将如何灭亡?……这些是我们树立世界观的重要起点。

  为了探寻这些奥秘,解决全人类自发产生的无法解决的疑惑,于是,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把生命交给方程式,把视野定格到外太空,穷尽一生去探寻宇宙的奥秘。他们研究的结论和成果,一次次的被证明,一次次的又被推翻,没有谁是始终正确,但他们从不放弃,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深的去了解这世界,他们中的佼佼者,有我们耳熟能详的伽利略、牛顿、开普勒、洛仑兹、爱心斯坦……这些都被历史记住了,《时间简史》的开篇就在不知不觉中给我们讲述了他们的故事,他们与宇宙相比是那么渺小,可为我们揭示的却是勇于探索、不懈努力的科学研究精神,和人类揭示生命与世界的伟大精神!

  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从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到海森伯的不确定性原理……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一代代人前赴后继,锲而不舍。我们所走的这条路,是那么坎坷漫长,我们攀登的这座山,是那么险峻陡峭。我们所努力的一切,只有一个终极的目的,那就是为了全人类更好地生活。

  我们存在于世界上的意义,我们一生都在寻找人生的意义,看看生活中的很多人都难以随心所愿,于是多数人都会说:人生苦短!于是基督教说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佛教说每个人都是痛苦的,正因为痛苦,才会去思考人生的本质。、

  我们存在于世界上的意义,我们一生都在寻找人生的意义,看看生活中的很多人都难以随心所愿,于是多数人都会说:人生苦短!于是基督教说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佛教说每个人都是痛苦的,正因为痛苦,才会去思考人生的本质。

  人存在的终极意义的价值赋予主体不再是人本身。它是超越一切的存在。超越人类自身,人的存在只是在于支撑另一个存在的存在,但人类的存在绝不是影响这个存在的唯一和主要因素。这个存在支配了一切,它就是那个潜在的无形神秘规律或法则。这个存在具有永恒的意义,它不会因人类的灭亡而消失,同时,它不需要人类的努力亦可安然横亘于宇宙间。

  人存在的终极意义的价值赋予主体不再是人本身。它是超越一切的存在。超越人类自身,人的存在只是在于支撑另一个存在的存在,但人类的存在绝不是影响这个存在的唯一和主要因素。这个存在支配了一切,它就是那个潜在的无形神秘规律或法则。这个存在具有永恒的意义,它不会因人类的灭亡而消失,同时,它不需要人类的努力亦可安然横亘于宇宙间。

  这是《时间简史》告诉我们的人生感悟,是科学精神给人带来的对生命理解。我们爱科学,爱的正是这份严谨与扎实,伟大与神奇……

  身患卢伽雷病的霍金把时间、科学、人生概述的那么完美。我们要学*他的精神,研究我们身边的一切。从我们在每天忙碌的生活中,抽出一点点时间,回首生命中已经过去的岁月,然后去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下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才能与智慧,与所有人携手走向新的未来。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700字【三】

  无论是年少的还是年长的,人们总是去不断的学*,为的是能更好地了解我们周围的各种事物。身为二十一世纪新一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也更有义务去学*、了解、研究我们所处的环境。为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利用暑假难得的机会我认真地读了霍金先生写的《时间简史》一书,读完之后掩卷长思,细细的领略其中的哲理,让人耳目一新。

  《时间简史》的重点就是概述黑洞和宇宙奇点大爆炸理论,它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开始一步一步的探讨,补充了广义相对论中的一些不足。作者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密度、时空曲率无限大的奇点通过大爆炸而开始的,在大爆炸中,物质的温度非常高。在随后过去的一秒钟中,宇宙的温度急剧下降,下降到大约100亿摄氏度,于此同时也在不断地膨胀,就使得正电子和反电子(带正电荷的电子)互相碰撞以此湮灭,并释放出大量光粒子,来维护宇宙的*衡。到了后来,得以有强力的作用从而使物质不断聚拢,聚拢,这就形成了古老的星球和星际物质。我们的地球,也是通过这样的物质聚拢才形成的。

  为什么我们总是记住过去而不是未来,为什么时间总是向前进?

  这里必须关心一下时间的方向,只有时间有方向的时候才可能出现时间旅行。这必然出现前后和里外之分,它必然有起点和现在的位点,那么宇宙就有了一个边界,宇宙就是有限的。只有当我们低于时间的速度时,我们才相对于时间向后运动,我们才能回到过去。就是说,所有的物体在相对于宇宙的时候都和时间同速,宇宙里的一切都在随时间向前运动。如果我们超过时间的速度走到时间之前,那里还没有空间没有时间没有一切,那里还是混沌状态,在那里不会看到任何东西,我们也不能在那里存在。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2

  科学在哪里?

  这个问题我从小就苦苦思索,十多年过去,这个词语似乎刻意的保存着自己的神秘感,让我始终无法解答。

  我想,科学一定是一个庄重而有肃穆的词汇。就好像那实验室中科学家们捣鼓的瓶瓶罐罐,抑或是宇宙飞船升天时电脑显示器上一连串的数字,也有可能是当年比萨斜塔上抛下的一个小球……这些无疑都是科学,但又似乎不是科学本身。

  越得不到的,就越让人想抓住。我开始翻《时间简史》,这本字里行间每个字我都认识但连成句段却让我丈二摸不着头脑的书,生生让我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力;我一页一页地浏览百科全书,想从中抓住科学的影子,可每次我一靠*,它又像个个小姑娘般跑远了……

  都说喜欢源于好奇,在无数次的追问与探索中,我渐渐迷恋上了“科学”这个字眼,以及它背后无垠的浩瀚。我看科学,离我那么遥远,可有时又觉得,它离我好*。

  夜晚,我常独自仰望星空,想象着亿万光年外,那一颗小小的寂寞的星球。它在我眼中那么小,正如地球在宇宙中那么小一样。众所周知,地球,以及火星、水星等等,都以一定的速度一定的路径围绕着太阳转动,日日,月月,年年,那些星球在宇宙中,不过沧海一粟,人类在宇宙中,不过尘埃一粒;众所周知,物质由无数个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电子按一定的轨道绕着原子核高度转动。我想,那些星球,那些电子,是多么的相似!同样是渺小的,但都永不停息地运动着,连运动方式都那么相似。那么,我可不可以大胆的假设,整个宇宙,不过是一个原子的内部,那些星球,不过是类似电子的物质,而我们的社会,社会中的人类,不过是一些更小的单位;反过来讲,构成我们的世界,甚至我们身体的物质,是不是也包含了一个宇宙,其中有更小的生物在自由生活着,在写作业,上班,生老病死,或者在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思考着与我一样的问题…也许真的,有宇宙中的宇宙,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个套着一个,环环相扣,生生不息。好吧,这也许是异想天开,更可能是痴人说梦,但一切皆有可能不是吗,想象力也可如这宇宙一般浩大不是吗?很难想像,我们用显微镜观察着微小的物质,而我们自己,也如尘埃一样,是另一个世界研究的对象。希望有一天,我的想法能得到证实,或者推翻。

  从一片星空,我便能联想许多,这样的思维过程是多么的酣畅淋漓!人类果然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科学是什么,也许就是一个思考,到验证,到解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更了解科学,对其的热爱又添几分。

  初三的时候,我学*了杠杆原理。一开始觉得很没意思,几根棒子翘来翘去,实在乏善可陈。老师不厌其烦的反复强调,F越大,相应的力臂就越小,反之则越大。我一边啃着作业一边神游太虚,感叹着学*的趣味性与枯燥性。不知哪一刻灵光一现,我感到,学*与杠杆原理,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F好比学*时下的`功夫,对应力臂便是完全掌握需要的时间。你越努力的学*,相对的,所花的时间也就越少,换而言之,完全掌握一个知识的速度也就越快;反之,若消极怠工,看似省力,花费的时间却更长。省力,便不省距离,只有费力,才能省距离,杠杆如此,学*亦如此。不管怎样,总是不能省功,心力时间的多少,端看你如何安排。

  我想,自然科学,到人文科学,甚至是哲学道理之间,总有一座桥梁。挖掘这座桥梁的过程,也是探索科学的过程吧。我越来越喜欢这样思考,将文理联系起来,将理性与感性结合,独自的,悠悠的思考。至此,我发现,我对科学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

  再后来,我总能时时在生活中发现科学的笑靥。我再不用死啃公式概念,不用刻意翻阅名片著作,科学就在你我身边,等着你我发现。我读的,是世界社会这本大书,每时每刻点点滴滴的心得体会,或是一个小小的灵感,都是我的阅读体验。当然,这是一本深刻且复杂的书,我读了十多年,不过是它的扉页。

  是的,我爱探索,爱思考,爱科学。

  科学在哪里?不仅是验室中科学家们捣鼓的瓶瓶罐罐,不仅是宇宙飞船升天时电脑显示器上一连串的数字,不仅是是当年比萨斜塔上抛下的一个小球,而应该在…

  ——你的脚下,我的枕边。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3

  自古以来,我们头顶的天空究竟有什么奥秘这一难题一向困扰着人们。关于世界起源有我国的*开天辟地之说等,西方世界则认为是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于是乎,在欧美能够看到遍布大街小巷的教堂,大多数人都虔诚地信仰着上帝。但是很可惜呀,哈勃望远镜把地球周围200亿光年范围内的空间都检查了一遍,却丝毫没有上帝的影子。尽管这两种看法很明显都是错误的,但它也反映出人类爱思考的一面,实在想不出来时,就编一个*,上帝之类的出来,自圆其说。

  霍金在这本书中试图用一种通俗易懂的阐述方式来解释高深的物理知识,以到达让大多数人都能看懂的目的。尽管如此,这本书看起来还是有必须难度的,如果你没有必须的物理基础的话,那就更加难以理解了。其实阻碍我们理解的最大原因还是我们*时生活在宏观低速的环境中,无法理解在宇观或微观下的物质及其运动状态。就如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它在物质的运动速度接*光速时才有好处,但我们在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接触到这类状况,所以除非有超强的想象潜力与抽象分析潜力,想要明白其实很难。所以我将从一个业余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仅仅是出于爱好与好奇关于宇宙的起源,霍金教授坚持他的宇宙大爆炸观点。即宇宙原先是一个体积无限小的奇点,因而它的密度无限大。它突然就爆发了,四散开来,同时爆炸产生的温度极高,从此宇宙就一向持续膨胀,直到此刻,而爆炸的那一刻就是时间的开始。在膨胀的过程中,有些气体,灰尘渐渐冷却聚集在一齐,构成各种各样的星球,宇宙的样貌渐渐清晰了起来。那里有个麻烦的地方,那就是大爆炸是时间的开始,那么在大爆炸“之前”,那个奇点算什么,没有时间跨度么或许用“之前”有些不适宜,毕竟在开始之前能有什么呢!但是开始又是从哪来的呢,这仿佛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无论

  你说什么是源头,你都能够怀疑这个源头的来源,结束这种无休止的怀疑的最好方法就是相信一个最早的,没有“在那之前”。所以很多人就相信上帝,霍金呢,相信那个“奇点”,可我呢,我不明白,上帝那么多人信,估计没什么可信度,大爆炸理论也只是猜想,没有被证实。事实证明,没有信仰的确是件很痛苦的事,脑中一片混沌,无法被拯救。

  上面那个问题的确很折磨人,霍金教授自己也说的含含糊糊,一笔带过了,我也略过吧。下面讲的是时间与空间、物质的关系。在大一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中,马克思简单的说了下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时间与空间则是物质运动的表现,时间具有一维性。霍金和一大批物理学家却有不同的观点。首先,物质与空间的关系就很微妙——物质是扭曲的空间。可空间是什么呢难道是真空真空但是意味着什么都没有——虚无。这一点目前科学界仍在作努力,他们试图发现一种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东西,基本到不可再分割。可惜在夸克这儿遇到了点障碍,因为夸克已经是一种猜想了,几十年来一向都还未被证实。由于实验器材条件的限制,以及理论上的一些缺陷,对微观粒子的观测一向都有障碍,无法精确测得其运动状态。这样一来,科学家们就只能很郁闷地整天苦思冥想,试图发现一种全新的理论,但在这几十年里,一向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这本书中最引人思考的地方还是它的时空观。在相对论中,绝对空间与绝对时间都不存在。此刻大部分人都已能理解绝对运动的观点,也就是说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静止。因为缺乏绝对的静止的标准,我们无法确定在不同时刻发生的事情是否处于同一空间位置上,很多人也许会认为这很简单——同一地点很好确定。但*常人所说的同一地点是指在目前这个星球上的相对地点,把我们置身于宇宙之中,我们的位置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永远没有重叠的两点。因为地球本身正一刻不停地做着运动,这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时间也变成相对的,就让人很难懂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间的流逝似乎是一成不变的,按照它自己固有的规律行走,不受我们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我们总是用时间来记录已经发生过的事,把时间当做一个固定的标尺,我们在这样一个统一的标尺下进行交流才不会有困难。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却无情的指出不存在什么绝对时间,时间只但是是物质运动的附属品。我们通常所说的时间似乎没有方向,虚无缥缈,看不见抓不到。在相对论中,时间是一维的,它的方向就是宇宙膨胀的方向,我们的宇宙目前仍然在做膨胀运动。

  关于时间的相对性我还是无法理解,霍金紧之后就介绍了黑洞。我本以为我对黑洞是相当了解的,因为我经常能在科普节目中看到关于黑洞的解释。黑洞是恒星老化后坍缩构成的。恒星靠内部氢原子的聚变产生能量,释放光和热,太阳就是这样。在内部原料用完后,就会发生坍缩,即向一点收缩。当这一点十分十分小时,它的密度就会趋向于无穷大,同时它的引力也会变成无限大。由于引力很大,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从它那儿逃逸出来,那里面也包括光。众所周知,人能看到东西,是因为反射那个东西的光进入人眼。此刻那儿不会有光发射出来,所以人类是不可能真正地看到黑洞的,但能够根据可见星体的运动规律来推测。本来我以为这并有什么大不了的,看不见就看不见呗。但霍金教授补充了一句,那里是时间的终点,类似于奇点。

  我想在这个年龄的大部分青年都思考过宇宙到底是什么,从何而来,过去的就过去了么,未来又在哪里,命运是否早已决定好了之类的问题。有的时候,我会因想不出来而无限伤感。确实如此,当你发现你根本不明白你所存在的地方到底是什么,你到底为何而存在,心中肯定会有一丝落寞甚至悲哀。过去我会刻意去逃避这些问题,想得太多或许会影响正常的生活。有时候看新闻,也会发现一些人因为这些问题而精神出现问题。我选取看这本书,就是想解决萦绕于心中头的疑惑。但这本书只是说了一些猜想和让人费解的理论。此刻,我能够稍微理解那些相信上帝或其它宗教的人,毕竟,心中没有一个信仰会让人的生活失去方向,在人生的道路上迷路。我只期望有一个能让人信服的说法让我来相信。我是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到底谁才是世界的主宰,谁也没办法证明。尽管我能够确信上帝佛祖什么的都是扯淡,我也不会迷信和神有关的活动。因为我在心中已不明白把那些个神啊仙啊骂了多少回,但此刻仍活的好好的,那些个神仙连我这样一个普通的人都治不了么在某种程度上,我把自己归结为一个宿命论者。因为这个世上巧合总是太多,比如我的存在就很奇妙。试想宇宙中有多少分子原子,偏偏就有那么必须数量的原子组成了我。话虽这样讲,但我也不会拿命运当借口,很多失败的人总把原因归结于命运。我想一个普通的人怎样可能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命运,不到最后一刻,答案都不会揭晓。

  暂时失败的人,也不代表就必须不能成功。很多人都会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有这种态度又是从何而来的,他们的出生难道也掌握在自己手里么你或许能够说人们能够透过后天的努力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你要奋斗的这种态度又是从何而来呢,答不上来了吧。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4

  一句话感悟:一次探索宇宙万物的心路,收获的不仅是关于时空的理论知识,更是关于时空本质的哲学思考。

  两个年轻人忘情地陶醉在五月舞会中,畅谈着各自的理想和人生。当史蒂芬·霍金兴奋不已地谈到自己的梦想时,黑洞、粒子、时间这些深奥晦涩的词语,在简·王尔德柔情的眼里,都变成了一次次沉甸甸的爱的会意。她用最能直入霍金内心的语言,引用《The Song of the Happy Shepherd》里最经典的诗文, 优雅地回答了霍金关于对她的事业的疑惑:“不要在天文学家那里寻找知识,他们只能用望远镜,追随恒星缤纷的轨迹。”那一瞬间,烟花绽放在静静的康河之上,仿佛是深邃天幕中千万颗闪烁星星的影像,投射在两个相爱的年轻人心上。

  这是电影《万物理论》中一个动人场景。也许霍金自己也没有想到,此后这段童话般的爱情故事,也将伴随着他的伟大理论和思想的诞生和不断演进,成为科学史上不朽的永恒。1988年,病榻上的霍金在简的协助下,写就这部风靡全球的科普畅销著作《时间简史》。短短的时间内,它被译为40多种文字,全球销量高达1000万册。在隐晦高深的现代宇宙论面前,难以理解的读者们仍然趋之若渴,不得不说是出版界的奇迹。在这背后,史蒂芬·霍金天马行空的想像力, 思辨 严谨的治学精神,以及与病魔不屈抗争的励志故事,才是吸引着全世界读者们内在原因。 书中对时间和空间的描述基于现代宇宙学的理论知识,霍金竭尽所能地用大众容易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当然在此之前,还 从来没有那位科学大师能这样深入浅出地给普通大众全景式的描绘一个关于我们生活的宇宙的画像。即便如此它依然深奥难测,显然这些离我们现实生活太远,与大众思考能力相差太远,因为普通大众们只是*惯地站在地球表面仰望星空,而霍金们却站在宇宙之外注视自己生活的宇宙。

  上帝是公*的,他让卢伽雷氏病将霍金永远禁锢在轮椅上,却放飞他的思维。而霍金的思想和其他科学大师们一样,却反过来彻底打破了神存在的时空,毫不留情地让上帝无处容身:我们的宇宙从一个乌龟背上驮的*板,到我们的太阳系只是银河系漩涡臂膀的一点,再到无限膨胀的开放宇宙,一步步让上帝失去居住的场所;广义相对论下弯曲的时空和不确定的量子世界,让上帝突然间失去了抛向经典力学的苹果;起源于一个奇点的大爆炸,让时间开始流淌,而之前没有时间和空间的虚无,让理性的人们禁不住疑惑那时上帝在哪里?虫洞里愉快地时间旅行,居然拨动了时间流逝的方向,要知道能创造生命的上帝也只能接受祈祷和忏悔,却无法讨回失去的时间;被人们的理性预知的黑洞,隐藏在黑黝黝的宇宙里,而上帝也只让天际中闪烁的星宿成为诸神,全然不知无处不在的黑暗世界。

  读到最后,你忽然会领悟到, 书中真正向读者传递的潜在信息,已经无关乎我们在现实中的生存,而是更关乎我们生存的意义,那就是人的精神存在——独立自我意识:即使我们 每个个体都很渺小,但我们每个个体 眼中都有自己的宇宙,它能感到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区隔,但同时又是外部世界的一部分。自我的存在都有其时空的必然,只有它以自己的方式思考和理解万物时,生命才有存在的意义。就如人择原理对宇宙具有哲学意义的解释那样:“我们看到的宇宙之所以这个样子,乃是因为我们的存在。”

  即使你至今对抽象的超弦理论心生畏惧,但还是希望你鼓起勇气去翻开不凡的《时间简史》,让它带领你的思维开始一次从未经历的“星际穿越”。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5

  《时间简史》里试图把宇宙描述成一个有限但无边界的空间,它是完全自足的,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它就是存在。对时间则有如下描述,“无序度或熵随着时间增加是一个所谓的时间箭头的例子。时间箭头将过去和未来区别开来,使时间有了方向。至少有三种时间箭头:第一个,是热力学时间箭头,即是在这个时间方向上无序度或熵增加;然后是心理学时间箭头,这就是我们感觉时间流逝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上我们可以记忆过去而不是未来;最后,是宇宙学时间箭头,在这个方向上宇宙在膨胀,而不是在收缩。

  我觉得除非找到宇宙大爆炸时的奇点或者宇宙的边界,否则是无法找到时间的方向的,那方向似乎形成了一个球体,指向任何地方。我也倾向于相信,宇宙有开始也有结束,宇宙是任意产生的,可能已经产生了无数次也结束了无数次,每一次存在的时间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从一秒到几百亿年。我们现在只是其中一次,其它某一次也可能产生过智慧生命也可能没有产生过。总之是任意的,这一次不是幸运,而是亿万种可能中必然的一种。

  宇宙现在在膨胀,那么将来它会压缩吗?如果它压缩,时间的方向就会和现在相反,就会出现破碎的花瓶的碎片从地上跳到桌子上又结合成花瓶的现象啊。时间简史上说,无边界条件意味着,事实上在收缩相时无序度继续增加。就是说宇宙即使压缩时,时间的方向也会和膨胀时,即现在发生的时间同向。

  时间简史上说收缩相时不适合智慧生命的生存,因为那没有强的热力学时间箭头。我不认为这是原因,为什么不能假设,在宇宙由膨胀转为收缩的临界时,所有的生物将获得永恒的生命,直到收缩到奇点呢?或许由膨胀转为收缩,继而收缩到奇点的时间只是一秒。当然,是在数百亿年也不一定。收缩时的空间和现在肯定完全不一样,生命或许将飞越到没有时间观念。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6

  所有的物理理论都是临时性的...

  也才明白,我的固有的观念‘如果所有因素都确定了,那么结果必须是能够计算出来的’原先是一种‘宿命论’。天哪,该怎样办?我本来还坚信人的思维也因为过往环境的确定性而属于定数呢。先姑且不去思考思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因为在基于纯物质的理论基础搞清晰前去强迫自己想这个问题,可能无异于思想上的自杀吧。

  既然物理理论都是临时性的,都随时做好了被推翻的准备,那么,人为定义的一些概念所支持的理论就更不长久了...我深信不疑的数学,也是否有一天被自己的悖论所推翻呢?

  我感觉自己已经处于半混乱状态了。我们这个世界,无论多么精彩或恶心,总有一天所有的这一切都但是会坍塌成黑洞里的一个极小的点而已...想到那里我不自觉的伸出手来,要去感受一下这周围的空气此刻是否还真实的存在着。而这个‘此刻’又意味着什么?也是宇宙永恒的一个组成部分吧。

  宇宙啊宇宙,你为何如此的存在呢?他们把宇宙大爆炸那一刻称为奇点,奇点之前就不负职责的不追究了?怎样能这样呢?

  人类的目标,仍然是不断去认识和改造自己周围的世界——无论这种认识会带来多么悲观的结果。是否存在有一天,事实最后可怕到再没有人敢于去探索呢?我想必须不会的,要不人类怎样会走到这天——在上帝的关怀下生活不是很温暖的么。

  我一想到那些为了科学而放下生活乐趣的人——他们才真正在推动人类的前进——我就不由得要鄙视自己,同时鄙视了其他象我一样为了生活而奔波的人。

  当同学把我的书寄过来的时候,虽然少了好些,但是也发现多了几本原本不属于我的书。很让我感兴趣的是有一本侦探小说,但是翻了翻后意味索然,又无意识的拿起了这本《时间简史》。但是拿起来就放不下了。之后我才意识到,这就应是纯兴趣的选取吧,我仍然热爱科学的。第一次见它的时候好像是大一还是大二吧,但是它的出现并没有转移我们当时打双扣还是电脑游戏的任何注意力。我记得高二的时候看因斯坦传的时候也是抱着浓烈的兴趣在了解那些未知的不能理解的东西的。当然因为高考的原因,这种兴趣很快给中断了。但是为什么进入大学后反而失去了对科学的兴趣呢?那里面当然有个人特性,但是教育体系,尤其是高等教育制度也着实很有问题。

  当爱因斯坦在无聊的专利局里花在总结狭义相对论上的时间,被我们的教授们用来思考做什么了呢?难道当今的科学研究真的就昂贵到那种程度使得连理论物理学家都完全没有施展的空间了?如果有人鄙视我们所有的教授和所谓的专家,我至少不会去谴责这个人。

  什么叫做对科学的献身精神?什么是人道?完美的人道只会让社会退步。必然有些人要牺牲自己的幸福,但是他们终将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专注于科学的科学家是受我敬重的,即便如霍金这样身形难堪,这难堪也只会在我的敬重中增加震惊而已。

  那么夫子提倡的仁德又居于何位呢?想到那里,又想打击一下人为神话了的先古圣贤。都同样是人,为什么先古的就能做到大圣大贤?再更广泛的打击一下那些人为夸张臆想以至于捏造的行为。不论我的思想触动有多大,神,还是我最厌恶的东西。

  那么感情和艺术的地位呢?不得不承认这些东西里边有些是很崇高甚至伟大的,但是它们毕竟都盘旋在思想体系之内。要透过它们去创新到思想本身的起源以及好处,是不太可能了吧?而这些东西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是必需的。可见我们这个世界为了发展,所需的额外的代价是多么的巨大!

  所有的理论,都是总结共性的基础上具有预见性。所以不要在乎理论是否从字面上看起来是否肤浅,更就应注意它是否有效——在此刻或者以后更长一点的时间。

  正如书中处处注意处理科学与神学的关系一样,这本书给我带来更多的就应不是科学知识,而是哲学理念上的冲击吧。容我整理一下,让我思想重新有序,才能够再次*和的看待这世界。

  有必要补充以下摘录:

  迄今为止,大部分科学家太忙于发展描述宇宙为何物的理论,以至于没工夫去过问为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以寻根究底为己任的哲学家跟不上科学理论的进步。在18世纪,哲学家将包括科学家在内的整个人类知识当作他们的领域,并讨论诸如宇宙有无开初的问题。然而,在19至20世纪,科学变得对哲学家,或除了少数专家以外的任何人而言,过于技术性和数学化了。哲学家如此地缩小他们的质疑范围,以至于连维特根斯坦——这位本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都说道:“哲学余下的任务仅是语言分析。”这是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以来哲学的伟大传统的何等的堕落!

  来更多的就应不是科学知识,而是哲学理念上的冲击吧。容我整理一下,让我思想重新有序,才能够再次*和的看待这世界。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10)份(扩展3)

——今日简史读书笔记3篇

  在古代,土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资产,政治斗争是为了控制土地,而一旦太多的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社会就分裂成贵族和*民。

  到了现代,机器和工厂的重要性超过土地,政治斗争便转为争夺这些重要生产工具的控制权。等到太多机器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社会就分裂成资本家和无产阶级。

  但到21世纪,数据的重要性又会超越土地和机器,于是政治斗争就是要争夺数据流的控制权。等到太多数据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人类就会分裂成不同的物种。

  之前还看到另一种对世界的划分方法,即原子时代和比特时代,比照而言,土地、机器、工厂属于原子时代,数据属于比特时代的范围。

  如果说在原子时代对人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那么在比特时代对人起决定作用的则变成了思维方式。

  算法是思维方式的技术基础,有什么样的技术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

  这里面的“生产方式”与“思维方式”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通过可以利用的资源实现价值的整套方法”。

  利用资源是手段,实现价值是目的。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只是这一次,因为科技进化的力量,权力从人类转移到算法手中,人类开始被边缘化。

  被边缘化,是从“去中心化”开始的。我试着用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技术应用来举例。

  智能合约是在区块链数据库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可以在满足其源代码设定条件下自行执行。

  智能合约一旦编写好就可以被用户信赖,合约条款不可以被改变,因此合约是不可更改的,也不可以被违约的。

  比如,基于房屋租金协议相关的智能合约,当业主收到租金时就会触发自动执行,并将公寓的安全密钥给到租户。这个合约可以确保租金的定期支付,并自动执行。

  简单、高效、自运行,摆脱了对“人为中心”的依赖。

  又比如“滴滴打车”,我不需要认识哪位司机,只要提出从A地到B地的数据需求,滴滴*台根据Ta的算法分配一辆车给我,以及时送达为首任。

  租客和业主、乘客和司机,他们的关系较之前有了很大变化,权力开始从人类手中转移,向算法转移,这个就是科技颠覆。

  延展讨论:面对滚滚而来的算法大潮,武夷岩茶如何应对?

  1.武夷岩茶的商业价值更多来自土地(茶园山场的稀有性)和工厂(生产工艺的独特性),较之以“生产方式”论英雄的“原子时代”,“算法”主导的“比特时代”尚未到来;

  2.不来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好茶不愁卖”的`安逸,也可能是醉心传统的遮蔽效应,这些都是从内向外看,还没有发现“算法”数据流的触点;

  3.从外向内看,如果实现价值需要调动的资源过多,那暂时跳过去也不是不可能。三代人出一个贵族,奢侈品的标签也不是那么好打的;

  4.我们如何做?

  a.顺势而为,拥抱“去中心化”,相信一个包括了生产者、流通者、消费者的“新茶圈"正在形成,只有放下原有评判,才能发现入口;

  b.聚焦可以产生”数据流“的场景,”算法“推演,一切以”数据“优先;

  c.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放轻松,简单从思想实验开始。

  作者在这章预示了一个“可怕”的未来,即几十年后(2050),大部分人在工作上可能变得无足轻重,被算法和机器取代。在AI逐渐发达的今天,这已经不是像20世纪初预言纽约到北京只需10多个小时那么天方夜谭,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无人驾驶汽车、卡车,AI理财专家、法务专家,医疗助理机器人,无不慢慢在成熟中。甚至连最难被取代的创意类工作(例如,作曲家),也已经看到了通过算法机器人取代的可能。

  那么,人类社会是否能产生足够多的新工作,来弥补被机器取代的部分?现在看起来并不太现实。其实最直接的新工作就是维护、训练那些算法机器人,但是这种工作需要极高的智力和教育水*,这恰恰是算法取代的低端工作人群所缺乏的能力。固然小部分资质比较好的人可以通过教育成为合格的从业者,但是大部分人注定碌碌无为。这个时候,人类即将面临的大挑战就是,如何处理几十亿没有工作的人?

  作者提供了两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一个是“全民基本收入(UBI)”,即*对控制算法和机器人的富豪阶层和企业征税,然后用这些税来cover其他人群的生活需求。另一个是“全民基本服务”,即*社会描述的情形。

  第一个方案无法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也就是说,无论穷人对现在的不公*多么愤怒,未来的不公*都将更加变本加厉!对于贫穷国家、贫穷地区、贫穷阶层的人来说,这已经是一个事实。

  第二个方案虽然对于人来说会更公*,但非常理想化,按照*现在的发展水*来说,基本就是幻想。谁也不知道在算法和机器统治人类之前,这会否实现。

  因此,如果你没有成为跃升数字统治阶层的野心,对于自己和下一代的未来,那么最好的出路可能就是寻找一个能够保障全民最低福利的地方,一直生活下去。

  关于文明,印象中被分为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看似是个同你我真实生活无关的事物,事实却并非如此。作为文明的一份子,文明影响了你我的成长,你我的成长又反作用于文明,哪怕这种作用微乎其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诚然,不同文明的成员之间,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实属人之常情。硬要说无法兼容也过于武断,现代奥利匹克、联合国、欧盟,都证明了不同文明之间也是可以友好相容的。

  当然,文明内部的分歧依然长期存在着,这就好比,真实生活中,你我最常发生争吵的对象,往往是自己的家人。倒不是说距离产生美在起作用,而是因为,身份认同是由冲突和困境来定义的,而不是由共同之处来定义的。

  不过也可以看到,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也是不断发生、存在的。不然,也不会发生那些触目惊心的战争。就像在自然界,不同物种依照自然选择的无情法则,为生存而战,纵观历史,文明之间一再发生冲突,唯有适者能够生存、讲述故事。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英国脱欧,就符合这样的历史规律。一万年前,人类分裂成无数个部落,每过千年,部落就会融合成越来越大的群体,但创造出的文明越来越少。

  直到*代,全球文明的产生。我们有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不同文明欢聚一堂,看似是各国在竞争金牌,在这背后,是世界各国达成了了不起的协议。读后感·该协议让你我在为祖国获得金牌,并欢呼雀跃的同时,也得以为文明的相容深感荣耀。感谢这个相容的时代,让你我看到了世界诸多美丽的面貌。

  今天,即便是不同的文明,拥有不同信仰的民众,都承认美元作为全球货币的地位。人们对疾病的看法也从千年前的光怪陆离,转变为今天惊人的一致,得益于战争,也是由于文明的相容。正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战争之于文明也有此效果。

  进入21世纪,文明的相容度进一步提升,也许是因为人类面临的挑战更加棘手,全球层面的气候问题、人工智能难题,单靠单个文明已经无法全然应对。

  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地充斥着各种争论和冲突,不过这也让彼此之间更加相互依赖。尽管,距离建成一个和谐社会还很遥远,却早已是同一个熙攘的全球文明。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10)份(扩展4)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9篇

  其实初读《时光简史》只是因为它是霍金的著作,只是为了在闲暇之余与朋友之间有一点谈资罢了,不得不说这样的科学著作实在难懂,相比我的张爱玲,三毛,刘墉来说却是枯燥了一些,但它仍深深的吸引了我。将我引向了充满幻想的未来。

  说它单调是因为它没有**仄仄的语调,没有风花雪月的场景,没有催人泪写的辞藻,但他,却拥有极严谨的的探索科学的态度,以一种严谨的口吻向我们叙述着蔚蓝的宇宙,神秘的黑洞。爸爸不止一次的提醒我说我再也看不懂这么深奥的著作,开始我还不以为然,渐渐的我发现我只能读懂其中一点,而绝大部分仍是懵懵懂懂。

  斯蒂芬·威廉·霍金,一个极*凡的人,他因为在21岁时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所以被禁锢在轮椅上,只有三根手指能够活动。1985年,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彻底被剥夺了说话的功能,演讲和问答只能透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但他的智慧弥补了先天的不足,轮椅上的他还是可爱的,值得我敬佩的。30岁,他考查黑洞附*的量子效应,发现黑洞会像黑体一样发出辐射,其辐射的温度和黑洞质量成反比,这样黑洞就会因为辐射而慢慢变小,而温度却越变越高,最后以爆炸而告终。黑洞辐射的发现具有极其基本的好处,它将引力、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统一在一齐。

  霍金的魅力不仅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明白他的人。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他,几乎全身瘫痪,不能发音。但他仍出版了《时间简史》,成为全球最畅销的科普著作之一。对于这本书我实在做不出自己的评价,因为,可能在之后的几年,我才能读懂这本书,但是我能感受到这字里行间的一份坚持,一份严谨,甚至一份心酸。

  其实更多的我将这本书当作科幻小说来看,书里就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时间简史》中,霍金念念不忘的就是大统一理论,这是爱因斯坦未尽的.梦想。霍金在本书中坦言,不能用单独的美妙的公式描述和预测宇宙的每一件事情,因为量子理论的测不准原理决定了宇宙是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统一的。在本书中,霍金透过地图模型来说明宇宙的多样性可能需要一组理论来进行描述。

  《时间简史》是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学说的读者而编的。该书以睿智真挚的私人访谈形式,叙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历程和研究工作,展现了在巨大的理论架构后面真实的人性。该书本来就不是一部寻常的口述历史,而是对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头脑之一的极为感人又迷人的画像和描述。对于非专业读者,本书无疑是他们绞尽脑汁都无法真正理解的,只能当科幻小说看。《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间所写文章和演讲稿共13篇结集而成。讨论了虚拟空间、有黑洞引起的婴儿宇宙的诞生以及科学家寻求完全统一理论的努力,并对自由意志、生活价值和人的生存方式及进化原理作出了独到的见解。

  读读它吧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

  1.宇宙是无限的,因为他是无限的,所以画任何一条线都可以认为是中线,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认为是中心。宇宙是无限的,它没有边缘,那么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认为是边缘。这不是简单的套用物极必反,这完全是我对无限的推论。

  2.然而在广义相对论中,情况则相当不同。这时,空间和时间变成为动力量:当一个物体运动时,或一个力起作用时,它影响了空间和时间的曲率;反过来,时空的结构影响了物体运动和力作用的方式。空间和时间不仅去影响、而且被发生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所影响。正如一个人不用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不能谈宇宙的事件一样,同样,在广义相对中,在宇宙界限之外讲空间和时间是没有意义的。(引用时间简史。)

  3.时间和光不是一种东西,这很容易想象。比如在黑夜里虽然没有光,但仍然有时间。光速和时间怎么联系起来我还不清楚。我不用去定义宇宙和时间的概念。宇宙形成之前是一个无穷小的奇点,而且无限紧密,我在这里说成没有,这不是唯心的没有,空间和时间在大爆炸时同时的从无生有。这就会产生两个问题,那个无穷小的产生一切的奇点是什么和它为什么要爆炸。那个奇点什么也不是,不是人类所认识的物质,可以起个随便的名字,比如上帝。它就是一个无穷小无限紧密的点,仅仅是一个点。它之所以要爆炸是因为它想那样,因为现在有了一切所以它爆炸了。这是无法证明的,人类的证明方法必然会引入第三方,为了证明第三方的正确又必须引入第四方,这样的证明会无休止的循环下去。(看到后来,才知道这应该算人择原理。)

  4.空间和时间是一个整体,有空间的地方就有时间,有时间的地方就有空间。那么宇宙在膨胀,时间就在延续,宇宙一旦停止膨胀,时间也就停止。那就是世界末日。时间和空间只能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的夹角只能是零。因为它们在大爆炸之前交于奇点,所以它们不可能*行。时间和空间是一个整体意味着它们不可能单独存在。这样,接着我必然得说,空间和时间是连续的,那么它们有速度吗?因为空间膨胀有速度,所以时间也必然有速度,即空间膨胀的速度等于时间的速度。

  5.在任何方向上看,宇宙都是一样的。既然宇宙在膨胀,膨胀的'速度怎样?既然有速度,它必然会有一个参照物,就象光相对假设的以太一样,我们又要假设什么呢?万物形成之前只是一个点,它们之间的距离为零,爆炸之后膨胀。可以想象我们也是以相对于我们目前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的物体远离我们的速度远离它。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如果膨胀的速度是超光速,我们就是超光速,如果膨胀的速度是光速我们就是光速,如果膨胀的速度低于光速我们就低于光速呢?对于第一种可能,如果我们超过光速,我们显然不可能看到光。对于第三种可能,是我们从一产生就是光速还是后来慢慢变成光速呢?

  6.回过头来看一看开头,任何一条线都是宇宙的中线,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宇宙的中点,这明显是认为了无限等于无限。因为无限和无限是无法比较的,就是说我们不能比较线左右的大小也不能比较一点离边缘各连线的大小。你无法证明它们相等,也不能证明它们不等。但是我觉得可以想象出一种相等,你说不等我也不会反对,但你不能说其中任何一个大。我非常倾向于相信无限等于无限。

  7.接着4的推论。如果我们可以时间旅行,我们回到过去的时间。因为空间和时间是连续的,过去的空间和过去的时间已经成为现在的空间和现在的时间,我们也就是回到了现在。这有意义吗,我们从现在回到现在?我无法想象我们过去的某一时刻的时间和空间仍然在某个地方以某种形式存在,它们明显已延续成了现在。(我在这里丢掉了一句话,当时我在写上面一句时打算把它放在这里,可是当我写完之后却再也想不起来了。而那句话正好又是我感觉包含了真理的一句话。那大概意思也许是过去是现在,现在是现在本身。)如果它们以某种形式存在的话,那意味着每一个时刻都象照片一样静止,并且是绝对静止在一个地方。这是错误的。我还没有想说时间旅行不可能,只是想假设空间和时间的速度比光快。时间的速度是个什么概念,这似乎象水里燃烧的火一样无法想象?

  太阳光要经过八分钟到达地球这句话里有两个内容。一是光的速度,二是时间的长度。我们所认识的时间,是我们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时间,这是一个人为的划分,之后我们才测量出光的速度。我们一直把时间当成一种长度,似乎它的速度无穷大,只要物质达到那里,时间同时也达到了那里。时间的速度就是宇宙膨胀的速度,它应该比光的速度快。这样的推导,将推出宇宙是有限的结论。

  为什么我们总是记住过去而不是未来,为什么时间总是向前进?

  这里必须关心一下时间的方向,只有时间有方向的时候才可能出现时间旅行。这必然出现前后和里外之分,它必然有起点和现在的位点,那么宇宙就有了一个边界,宇宙就是有限的。只有当我们低于时间的速度时,我们才相对于时间向后运动,我们才能回到过去。就是说,所有的物体在相对于宇宙的时候都和时间同速,宇宙里的一切都在随时间向前运动。如果我们超过时间的速度走到时间之前,那里还没有空间没有时间没有一切,那里还是混沌状态,在那里不会看到任何东西,我们也不能在那里存在。

  我的观点是,一切在宇宙产生之时就和时间具有了同样的速度,即宇宙膨胀的速度。未来的空间和时间还没有产生,去未来旅行根本不可能。

  8.时间简史里试图把宇宙描述成一个有限但无边界的空间,它是完全自足的,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它就是存在。对时间则有如下描述,“无序度或熵随着时间增加是一个所谓的时间箭头的例子。时间箭头将过去和未来区别开来,使时间有了方向。至少有三种时间箭头:第一个,是热力学时间箭头,即是在这个时间方向上无序度或熵增加;然后是心理学时间箭头,这就是我们感觉时间流逝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上我们可以记忆过去而不是未来;最后,是宇宙学时间箭头,在这个方向上宇宙在膨胀,而不是在收缩。”

  我觉得除非找到宇宙大爆炸时的奇点或者宇宙的边界,否则是无法找到时间的方向的,那方向似乎形成了一个球体,指向任何地方。我也倾向于相信,宇宙有开始也有结束,宇宙是任意产生的,可能已经产生了无数次也结束了无数次,每一次存在的时间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从一秒到几百亿年。我们现在只是其中一次,其它某一次也可能产生过智慧生命也可能没有产生过。总之是任意的,这一次不是幸运,而是亿万种可能中必然的一种。

  宇宙现在在膨胀,那么将来它会压缩吗?如果它压缩,时间的方向就会和现在相反,就会出现破碎的花瓶的碎片从地上跳到桌子上又结合成花瓶的现象啊。时间简史上说,无边界条件意味着,事实上在收缩相时无序度继续增加。就是说宇宙即使压缩时,时间的方向也会和膨胀时,即现在发生的时间同向。

  时间简史上说收缩相时不适合智慧生命的生存,因为那没有强的热力学时间箭头。我不认为这是原因,为什么不能假设,在宇宙由膨胀转为收缩的临界时,所有的生物将获得永恒的生命,直到收缩到奇点呢?或许由膨胀转为收缩,继而收缩到奇点的时间只是一秒。当然,是在数百亿年也不一定。收缩时的空间和现在肯定完全不一样,生命或许将飞越到没有时间观念。

  9.时间旅行的想象首先是由整个宇宙都在旋转推论出来的。即宇宙中所有物体的轨迹是一个闭合的曲线,假设他们的速度超过正常的速度,改变一下方向(小于切线方向),做一条弦那样的运动,他们就能用低于正常时间的时间到达没有到达的地方,或者已经经过的地方。这就是时间旅行在理论上可能。

  我想,我们现在所旋转成的轨迹,应该是象弹簧那样,并不是*面闭合的。

  引用时间简史。微波背景和轻元素的观测表明,早期宇宙并没有允许时间旅行的曲率。如果无边界设想是正确的,从理论的基础上也能导出这个结论。这样问题变成:如果宇宙初始就没有时间旅行所必需的曲率,我们能否随后把时间的局部区域卷曲到这种程度,以至于允许时间旅行?

  无论是超光速和空间弯曲都不可能旅行到未来。因为现在是时间的末端,空间也必然是末端,无论它怎么弯曲,也只可能向过去弯曲而不能向未来弯曲,未来是一条虚线。(时间简史:一种对来自未来的旅客缺*的解释方法是,因为我们观察了过去,并且发现它并没有允许从未来旅行所需的那类卷曲,所以过去是固定的。另一方面,未来是未知的开放的,所以也可能有所需的曲率。这意味着,任何旅行都是被局限于未来。)无论是向过去还是未来旅行,我们都必要考虑过去和未来到底存在于哪里和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

  回到7中,我无法想象我们过去的某一时刻的时间和空间仍然在某个地方以某种形式存在。如果我们把过去分成一个一个的点组成的线,这线直到现在的前一秒,我们就象一颗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向膨胀的方向前进。难道宇宙的里面的某处还会有一个过去的地球以实质的形式存在吗?过去是存在着的,它肯定不会以能见的能触摸的能进入的方式存在。假如我们回到过去的某一点,我们在那里只有和时间保持同速(相对静止),在那一点向时间正方向流动,才能看清一段历史。这样我们只是在看一段电影,过去的存在形式决定我们不可能改变历史。

  那么,假设我们回到过去的某一点然后随它流到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必须已向前运动了,我们还没有到达现在。我们用一种方法到达现在,在出发点和现在之间这一段时间里,我们从人间蒸发了吗?当然,这不是明显的错误,我们可以象跑到电影院看电影而在家里消失一样。可我们怎么才能从出发点回到现在呢,如果我们能从出发点回到现在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去未来旅行呢(如果我们可以弯曲过去就代表可以弯曲未来,因为我们出发之后的时空是没有被弯曲的,那样的时间必须是切线。)?

  我猜想,时空一旦被弯曲就会产生两段弯曲,即一个周期波(象镜子里的S)。从出发点到现在的时空和过去是一样的,是两相反的弯曲。这样我们就能从折点延切线迅速回到现在。但是我们不能从折点(出发点)延弯曲继续流到现在,因为出发点之后对于我们是未知的。我们如果要看离开的时间里发生了什么,只能再一次回到过去旅行。(如图。)画完之后我才发现,从出发点到现在的曲率要低于过去的曲率。这样就更容易接受,它的曲率可以小到很小很小。同时,这张图也说明旅行者旅行的时间在实际时间上的投影比他离开的时间(从出发点到现在)的投影长,这和相对论吻合。

  10.或者这一切都是相对论的悖论,相对论是二项的不稳定的,它相对于每一个物体都可能不同。如果是三项的,互相相对将是稳定的。实际上,第一推动即上帝的存在与否仍然无法解决,我们只能用一个假设代替另一个假设。因为膨胀因为未知才有了一切有了意义,我们还渴望什么?

  《时间简史》中,伟大的科学家们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努力创新,从而不断地推动科学的发展。正是这种创新精神,才使得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迈进。马尔滕以前说过:水不流动,必至污浊。同样,一切事业,假使使当事者不常留意改善,改良,努力着创新,最终是准会落伍,失败的,所以说,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历史,这辆时空之车,在时光中不知疲倦地穿梭,并将继续向前方行进,创新便是它前进的车轮。因为创新,历史才不断地发展。回首望去,在农业的发展史上有这样一段足迹,黄帝发明农耕器具,到之后人们使用水车,到如今的喷灌技术和农业土地多利用,这是一个又一个的创新,这个创新,使*这个农业大国能够养育着世界上1/5的人口,再想想,政治上无论是北孝文帝透过改革创新使国家兴旺,还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都使国家走向一个又一个历史的巅峰;再想想,数学上无论笛卡儿创立了解析几何学,还是祖冲之将“pi;”算到小数点后9位,都使数字变得美轮美奂;再想想,科技上无论是我们国人为骄傲的四大发明,还是虎克发明了显微镜,都给人们带来了福音;再想想教育上无论是孔子的因材施教,还是当前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都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不管在哪一行,无不都充分体现着创新的力量,揭示着,创新推动者整个社会的发展。

  有的朋友说:‘那都是伟人所做的大事,跟我没有关系呀。’那你就错啦。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都离不开创新。当有的同学发现擦黑板时有灰尘,于是发明了一个新种新的黑板擦。当有的同学发现考试时铅笔容易坏,于是发明了自动铅笔。这些例子无一不证明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离不开创新。

  不仅仅个人需要创新潜力,而且整个国家也需要创新意识。因为只有创进才能够发展,只有发展,才能够屹立世界民族之巅。

  我们不妨回头看看,当年清ZF的闭关锁国,缺乏创新使*被其它国家蹂躏,使国家落后,也正是GCD的改革开放的创新意识,让*重新回到世界民主的发展大潮中去。细细数来,方正集团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已经成为世界领先技术,神舟七号的发射成功,龙蕊1号CPU的研制成功,还有袁隆*的杂交水稻等等,这些创新的技术使*快速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定会位于世界民族之首,而这个成功便是源于我们不断的创新。

  创新是后车轮,发展是前车轮,只有创新才能不断推动发展。

  拜读《时间简史》是我多年前计划之一,我臆想自己看完之后会这样,酷酷的还有一点小性感。实际是看中、完、看又一遍、查资料时,心情如下,这篇文章写了快1个月,我真心觉得立FLAG写这种东西真找抽。

  碎碎念结束,读书笔记正式开始发射凸凸凸凸:霍金是当代最知名的活跃的物理学家。他在时间简史中介绍了20世纪物理学的基础知识,涵盖范围从相对轮到量子力学,从宇宙膨胀到基本粒子,从黑洞到虫洞等,并用“奇点理论”和“霍金辐射“试图解决宇宙起源的”无边界宇宙模型“问题。

  霍金在学术上有很多重要的贡献,但是最重要的是奇点和黑洞的研究,具体:

  一、证明奇点定理

  奇点是霍金与数学家彭罗斯研究证明了奇点定理。

  二、提出了无边界宇宙模型

  认为宇宙即没有边界,也没有起始和终点,是对上帝、宗教的一次彻底挑战。

  三、黑洞相关

  霍金证明了黑洞也能发出辐射,即霍金辐射。我们一条一条来看:

  1、证明奇点定理

  奇点是什么呢?想象把宇宙挤压成一个小点,这个点就是奇点,它是宇宙时空的开端。

  前提铺垫:20世纪之前人们认为宇宙是静止不动的。虽然万有引力证明物体之间是相互吸引的,但是科学家们还是发明出来各种“证据”来证明维护宇宙是静止不动的,比如爱因斯坦在1915年发布广义相对论提出“时间是可以弯曲的,宇宙不是静止的”,他在自己的方程中编了一个“宇宙常数”来看起来像静止的,咳咳。

  到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用哈勃望远镜发现在观测恒星的时候,大部分恒星都在远离地球,特别是恒星离开的越远,离开的速度也就越快。这个怎么理解呢?

  拿一个气球,然后在气球上标上许多点,然后给气球吹气,气球越来越大。气球上相临的两个点距离会越来越远,这个气球就相当于宇宙。气球上的点就相当于恒星。

  当科学家们证明了宇宙不是静止的,确实是变化的,发现了宇宙膨胀之后,又基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为基础,找出来一个新模型描述宇宙膨胀,即弗里德曼模型。在弗里德曼德模型中,时间可以往前推,宇宙就会收缩。比如推到150亿年前,那么所有的星系之前的距离就会变成0,就像是整个宇宙被挤压成一个点,这个点就是奇点。

  奇点的性质跟其他牛逼的物理学发现一样,我们没有办法直观的去想这是个什么东西。但是科学家们通过数学计算可以发现,奇点的体积无限小,弯曲程度、密度、引力无限大。

  霍金和彭罗斯的贡献在于,他们用严谨的数学方法证明了宇宙必然诞生于这样一个奇点。这就是宇宙的开端。

  2、无边界宇宙模型

  前提铺垫:20世纪,物理学两个最重要的发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也是当代物理学最核心的两大基础理论。其中:相对论是主要负责宏观领域比如星际运动,量子力学主要负责微观领域,比如粒子运动的问题。在研究一般问题是两者互相独立,互不干扰。

  科学家们都认为宇宙是诞生于一个奇点之中,诞生着一刻被称为“大爆炸”。这个奇点就是宇宙大爆炸奇点。但是后来霍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提出了无边界宇宙模型,认为宇宙不需要诞生于奇点之中(这点稍后再详谈)。

  宇宙大爆炸理论是目前最主流的描述宇宙起源的模型,时间、空间包括一切物质括都是大爆炸之后出现的。对于大爆炸之前的任何事情,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或者是不存在的。

  奇点定理以及宇宙大爆炸模型一直有一个前提,就是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需要和量子力学结合起来。大爆炸奇点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因为一切物理定理在它面前都失效了。

  有限*的宇宙是什么意思呢?(再谈开始)

  霍金举个栗子,比如地球是个有限的球体,但是地球表面没有边界和开端,你可以在地球上一直走但是找不到边界也不可能跑到气球以外的地方去。

  霍金的无边界宇宙模型里的宇宙是一个四维宇宙,空间和时间交叉在一体的四维宇宙。空间就像是地球的表面,范围上有限的,但是却没有边界,也没有形成奇点。宇宙时空中的每一个点都和地球上的点是一样的,即宇宙的时空并不是无限的,而是一个很特别的边界和开端。追加:无边界宇宙仍然需要被验证,不是主流。

  3、黑洞相关

  黑洞是什么呢?黑洞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极强的引力,任何物质只要进入某个临界领域就永远无法逃出黑洞包括光。

  但是黑洞吸引一切东西的特性与热力学第二定律产生了冲突,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话黑洞就是有温度的,有温度的物体就会向外发射辐射和粒子。

  但是光都逃不出黑洞的引力,不可能还会有粒子从黑洞中跑出来。互相矛盾?!霍金发现黑洞的确会发射出粒子,但是这些粒子不是从黑洞中跑出来的,而是从黑洞边缘空虚的空间里“变”出来的。其中的负离子会被吸到黑洞,但是一些带正能量的粒子会从黑洞边缘逃脱,好像是向外发射粒子。这就是黑洞辐射,也叫做霍金辐射。

  霍金辐射是霍金把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热力学结合起来的一次城市。虽然一直没有被观测到,也是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今天是20xx年6月25日,就在前不久,江苏省高考成绩和本科公布了,同时,一篇传是省委扩大会议的会议纪要也刷遍了朋友圈,周边朋友们对江苏高考的讨论让我不由地回忆起自己的求学生涯,和那本被我无数次翻阅的《时间简史》。今天我将再次翻开它,并怀着一份敬畏向大家推荐它。

  “甲和乙绕着400米长的跑道跑步,甲的速度是10m/s,乙的速度是8m/s,甲乙两人同一地点出发,问甲乙几秒后第一次相遇”我们从小就做这样的题目,小学的我们把这类题目叫做追击问题,追击时间等于路程差除以速度差。所以这道题目的正确答案应该是200秒后。

  看吧,其实我们从小就开始接触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我高三毕业那一年,甚至觉得自己可以用力速度和时间去描述整个世界。其实不仅是我这么想,活在19世纪初的人们,也这么认为。当时著名的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侯爵就断定,宇宙是完全决定论。只要我们知道宇宙在某一时刻的完全的状态,我们便能预言宇宙中将会发生的任一事件。因为我们有牛顿定律。

  但很快,越来越多的实验观测数据开始与经典体系相悖,比如,我们得到某一时刻电子和原子核的完全状态,但我们却无法预测电子在下一时刻的位置;又比如,为什么水星在靠*太阳的位置以一种旋*的态势公转,而不是按原来人们的一个闭合的椭圆轨迹呢?

  《时间简史》告诉我们,牛顿之后还有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而他们将重新定义经典的空间和时间。当然,除了时间和空间,书中还有关于黑洞/宇宙/时间/虫洞/基本粒子等等描述,作者霍金总能做到从公元前的亚里士多德开始,将物理学的发展向我们娓娓道来。

  合上书页,书中提到的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还有作者霍金,他们对科学的敬畏,对未知的饥渴令我叹息,我们从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科学”的口号不知不觉已经喊了100多年了,生活在21世纪的我,却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云亦云甚至不知所云,更多的小聪明甚至愚钝,法国卢浮宫门票全天有效,于是出现了“一天七用”的旅行团,新能源车补按照满电公里数分配,于是出现了特制版骗补电池和车型。当探索科学法则变为寻找规则漏洞,当创新科技技术变为巧用技术套利,试问,科学精神何在。

  最后,分享一段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中的文字:

  「那些历史的尖峰时刻都需要太长的酝酿时间,每一桩影响深远的事件都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就像避雷针的尖端汇聚了整个大气层的电流一样,那些不可胜数的事件也会挤在这最短的时间内发作,但它们的决定性影响却超越时间之上。这群星闪耀的时刻——之所以这样称呼这些时刻,是因为它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散射着光辉,普照着暂时的黑夜。」——茨威格

  希望我们都能心怀理想,成为夜空中闪耀的群星。

  小时候躺在屋顶仰望星空,就知道星星一闪一闪,一会儿就可以睡着了。上中学开始学*物理,接触引力,了解到星体运行规律等等,完全是被灌输进来的,只知道可以应用到生活场景。现在再来读这本书,不知道还能学进去多少知识,更多的是让工作日不那么单调、让自己更充实、以后能给儿子吹牛吧。

  阅读科普读物,没有太多的感想,全是新奇、好玩儿,看一段之后就觉得:“啊,牛顿啊,我知道,他最著名的是牛顿定律,被一个苹果砸出来的”、“啊,伽利略啊,比萨斜塔很出名的...”、“啊,亚里士多德,哲学家,貌似他的理论被推翻了”......

  但是......“牛顿定律是啥来着?比萨斜塔怎么着出的名来着?亚里士多德的啥理论来着?...”

  时间就像筛子,一点一点把哪些早前对于我不是那么重要的细琐事情,从我脑袋里筛掉了。再从头了解一遍吧(没有列举下面这些人物的全部成就,仅就读到的做列举)。亚里士多德:提出地球是圆的,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天体都围绕地球做圆周运转。

  托勒密:根据地心说制成宇宙学模型,为预言天体在天空之的位置提供了精密的系统。但为了正确的预言这些位置,托勒密必须假定月亮轨道有时离地球比其他时候要*一些。(为啥总是想把“托勒密”读成“托密勒”,有跟我一样的吗)

  *:提出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伽利略:用自己发明的望远镜观测木星,发现有卫星围绕木星运行,证明不是所有天体直接围绕地球运行。(查了一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的实验,读书笔记.是自由落体实验:两个质量不一样的铁球同时从等高的位置自由下落,落地时间几乎一样,这个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物体从高空坠落的快慢同物体质量成正比的观点)。

  开普勒:修改正*的理论,认为行星不是做圆周运动,而是沿椭圆轨道运行。

  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物体如何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理论,还发展了为分析这些运动所需的复杂的数学;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宇宙中的任一物体都被另外的物体所吸引,物体质量越大,相互之间距离越*,则相互之间的吸引力越大(原来牛顿不光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原来并不真的是因为被苹果砸了才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而只是牛顿说过,在他陷入沉思之时,一个苹果的下落使他得到万有引力的思想。大惊)。

  在《时间简史》中,霍金力图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来讲解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运、黑洞和时间旅行、爆炸与重生等科普知识,完全改变了人们有关物理学、宇宙和时间本身的观念,向人们展现了当代有关宇宙的最重要的科学思想。

  这本书让我联想到很多的事情,世界万物的构成,人类及各种动植物的最初形态—成长—发展—衰亡的过程和轮回;就像草,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各种小草。它们在冬天会枯萎、发黄甚至死去。但是,每年的春天一到我们又能见到翠绿的草原,正是应验了一句古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试想这不也是一种死亡后的重生吗?

  在地球上,我们每个人都只是渺小得如一粒沙子;在整个太阳系中,地球也只但是是千万星球中的一颗;而在宇宙中,太阳系是不是只是渺小的一个,我们人类的位置又是在哪里呢?

  回归到地球上的万物,不管是人还是植物,都会有终结而被代替的一天。因为宇宙是不规律的,正因为宇宙的不规律才有此刻的太阳系、此刻的地球以及此刻的人类和此刻的完美生活。浩瀚宇宙,辽阔苍穹,我们何其不只是一粒微尘,一粒各有缺陷,需要互相交融沟通的尘土。而世界上亦没有十全十美,不管是对待自己的还是他们的错误,我们能做的是只是以一颗微尘谦卑的心,给予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责备,因为我们都是生活在一个不规律的宇宙之中,我们需要互相理解!

  说到宇宙的最初让我回想起我以前看过的一部短片视频。短片中讲述我们人类所看、所听、所触、所感的都是不复存在的。乍一听,我们可能会觉得此言论是语出惊人,喧哗取宠,但实则不然。

  我们都明白人的所有感官系统都是由大脑所控制的,就像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都是由我们的神经系统传播到我们的大脑组织,然后再由我们大脑组织显像出我们看到的以及我们所听到的景象或者声音。试想一下把一个人的大脑组织拿出来,然后把它的听觉系统、视觉系统与我们事先准备好的电脑连接在一齐。电脑中的画面出现的同时是不是也在这个大脑的视觉系统中显现出相同的画面?我们再把事先准备好的音乐在电脑中播放,这时候的大脑听觉系统是不是也会同时听到一样的音乐呢?这一切真的令人匪夷所思。继续观察,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把与电脑连接的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切断,此时此刻大脑中还能显现出画面、听到音乐吗?答案十分清楚,不能。而这些清晰的画面和声音的构成正是借助于微量元素的作用。

  宇宙是由微量原子透过迅速的膨胀直到爆炸,再在宇宙中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将爆炸后的相同元素的残骸吸引到一齐。成千上万次的爆炸和一次次的万有引力作用才造就了这天的宇宙、星系、地球和人类。

  这样,我们不难想象灭亡之后的重生将会更精彩。太阳系如此、地球如此、人类也是如此。但这都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也许等到地球、太阳系结束生命的时候,人类已经找到另外一个能够生存的星球。此刻的人类只是整个地球的统治者、占有者和使用者,等到那个时候人类将会成为另一个星球的统治者、甚至整个宇宙的统治者。

  霍金给我展现的这一切,或许有人会认为是危言耸听,但是时间会是一个公*的评判者。然而,短时间内,我们能赖以生存的星球就只有地球,我们无法赶超时间和超越空间,能做的就是珍惜爱护我们此刻共同的家园,珍惜拥有的时光和生活,把每一天都当成末日来过。那样即使明天就如电影《20xx》中所描述的世界末日的来临,我们也一样能泰然处之。

  最后,联想到我们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就应庆幸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有这样一个好的环境中求学,拓展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活跃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的潜力。那么我们又有怎样样的理由在一点点的挫折面前萎靡不振,有怎样的理由在宝贵的时间面前虚度我们的青春?霍金身残志不残,不仅仅与残疾斗争20年,而且把他高超的智慧奉献于科学研究,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完成了高难度的科学研究。我不能不说,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的。霍金有身体上的缺陷,可头脑聪明的很!他给科学界的贡献远远超过了一个正常人所付出的。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绝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尽管上帝是公*的,但是生活是不公*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凭借着依旧热忱的心全力以赴。这些霍金都做到了!而我们就更就应充分利用这么好的条件来努力学*,打破局限,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求知问道。不耻下问,扩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思想高度。同时逐步走进社会、感受社会、了解社会,提升我们的竞争意识,培养自己多方面思考问题的潜力,亦即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本好书不仅仅让人获得最新知识,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更主要的是能让读者有所思、所感,《时间简史》就是这样一本让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书。而对于这本书的作者霍金先生,我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是十分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他的贡献竟然是在他被禁锢在轮椅上长达20年之久的状况下做出来的,这才是真正奇迹——他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身体的不幸让霍金体会到了地狱般的煎熬,然而他却以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缔造了人类的天堂。霍金不仅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学界,也以他顽强搏斗的精神征服了世界。

  让我们记住霍金和他的《时间简史》,更让我们铭记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悟。

  之所以读这本书,是因为越发感受到时光飞逝,那么时间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但读完这本满篇都是晦涩的数学公式和颠覆常识的科学理论的书,并未让我找到答案,反倒是一头雾水更加的迷茫。我只能试着通过篇读书笔记,用自己的理解外加想象,来复盘我所看过的这本书全部内容。

  一、对宇宙的认识史

  古往今来,很多人都在考虑着这些问题:谁是宇宙中心?宇宙是不是静止的?若不静止有没有时空的起止点?无数人都在为揭示真实而努力,有的甚至为坚守信念而被迫害。

  二、对时间、空间的认识

  对时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理论:

  1。万有引力论:物质间引力的大小依赖距离,距离变则引力变,该理论暗含着引力的速度是无限的推论。这与相对论中“任何物质的速度都不超过光速”有本质的区别。

  2。狭义相对论:主要是在弱引力场下的物体高速运动时遵循的理论,理论前提是光速对任何参照系而言都是恒定值。主要的推论包括运动的时钟变缓,一个有趣的结论是当物体的速度达到光速时,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将停止(长生不老) 。

  3。广义相对论:主要是讨论在强引力场下的物体高速运动时遵循的规律 。主要推论包括时空弯曲(当光线经过强引力场时光线会变弯曲) ,而万有引力是时空弯曲的必然结论——看似地球在绕太阳旋转,实际上在四维时空是在走直线(这脑洞够大)!另外,距离质量大的物体时间变缓。

  三、宇宙正在膨胀

  研究发现,来自宇宙中其他星系的光谱出现红移,推知发光体正在远离地球,进而得出宇宙膨胀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彭罗斯认为恒星坍塌后形成奇点,而霍金通过逆向思维,认为膨胀的宇宙从奇点开始。从而推导出了宇宙的演化史,即宇宙从奇点开始膨胀,后逐渐过渡到收缩,最终塌陷为奇点。

  那么问题来了,奇点暴胀之前,以及塌陷为奇点之后又会发生了什么呢?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但量子力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行的研究方向。

  四、微观世界中的不确定性原理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即光既是粒子又是光波,这一特性使其成为量子力学的研究对象。

  当光波等以量子波包的形式发射时,粒子位置不确定性*速度不确定性*质量<普朗克常数,即不确定性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如果要想测定一个量子的精确位置的话,那么就需要用波长尽量短的波,这样的话,对这个量子的扰动也会越大,对它的速度测量也会越不精确;如果想要精确测量一个量子的速度,那就要用波长较长的波,那就不能精确测定它的位置。如处于量子叠加态的薛定谔的猫。

  从而推知,这个世界的本质是:未来是不可预知,即便现在也是不确定的,而这也成为*行世界理论的基础。

  五、粒子与力

  量子力学的发展促进了大统一理论的形成,可以合理解释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的存在,但无法将引力(作用到非常大的距离、总是吸引的,与另外三种力明显不同)纳入研究范围。几个经典理论对引力的解释如下:

  1。经典物理——实引力构成的引力波;

  2。量子力学——两个物体粒子之间的虚引力子交换形成引力;

  3。弦理论——粒子存在于h型管中,并相互牵引。

  1956年人们认识到,物理定律符合cpt对称:即粒子与反粒子、情景与镜像、时间前进与后退都应保持对成状态。进而得出推论,当前我们认识的宇宙由于t不对称(时间只能前进不能后退),造成夸克比反夸克多,进而形成如今的宇宙。

  看到这里我已经处于半疯癫的状态,觉得自己不脑洞大开一下都对不起霍金教授了,于是大胆猜想:既然正粒子—正情景—正时间,那么负粒子—负镜像—副时间,所以若想时光倒退,我们是不是需要必须变成是负粒子状态呢?——好吧,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六、黑洞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10)份(扩展5)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6篇

  这本书开场就给我一个震撼,那就是其实人类发展史上分别存在着:东非直立智人、欧洲尼安德特人,亚洲鲁道夫人、印尼索罗人这几大类人群(年代从220万到100万年前),其中从智力和体力最强大的是尼安德特人,但在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直立智人用了十万年灭绝了其他几类人种,最终统治了全球,所以我们今天的人类主要是智人的后来(在DNA中以智人为主,杂交着少量其他人种)!那么为什么是智人获得最后胜利呢?因为智人提前完成了认知革命,迅速从一个普通物种完成了智慧物种的飞跃(人类发展至今其实经历了三个阶段:认知革命-10万年前开始、农业革命--1.2万年前开始、科学革命--520xx年前开始);那么什么是认知革命呢?认知革命就是把抽象概念变成可理解的内容,比如当一个智人捕猎者看到“河边有个狮子”他能把这个图面转为一种抽象概念去传递给其他族人,族人们能理解他想表述“河边有一个狮子”概念后一起与他合作捕猎,这个过程就是认知;其实认知最核心的特征就是--语言沟通;人类之所以能够超越其他生物成为地球统治者,原因就在于人类学会用语言沟通来完成陌生人之间的分工合作,然后通过分工合作来赢得生存;最有趣的是,人类在完成语言沟通中使用最多是进行“八卦”,这种八卦能力传递了大量智人社会关系的信息,从而把个体的人凝聚成为一个团体(比如说同学会),而团体如果加上某种共同约束力就成为组织了(同学一起开公司,有了投资人和股东),那么这种共同约束力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虚构故事”或者叫“集体想象”--这在现代企业组织里就叫做(品牌故事或者愿景规划);智人社会能进化到部落就是通过八卦,而部落进化到原始王国就是靠神话故事、英雄传记等“虚构故事”;让我惊奇的是,原来所有现代组织的构建基础就是靠沟通和把沟通升级而来,但在书中还带出一个所有组织的规模限制--150人,这不由得想到罗辑思维也讲到现代互联网公司最大规模不能超过150人,因为超过这个数字就代表靠人际关系的管理会僵化,人的主观能动性会被机械化的流程所约束;

  当人类完成认知革命后继续生活了*两百万年,但在1.2万年突然发生了全然改革,就是从采集和狩猎食物改成操纵动植物的生命--驯化,这就是农业革命中最显著的两大特征--种植(对植物),畜牧(对动物);但书中谈到最颠覆的观点就是,人类以为驯化动植物让自己获得稳定的食物,比如小麦、养羊等,但真实可能是处于演化弱势群体的小麦、羊反过来通过驯化了人类而获得生存并逐步灭绝其他物种;人类引以为豪的农业革命是一种进步,有可能是一个自然的陷阱,甚至是基因的一个阴谋;仔细思考一下,狩猎时代的人类更强壮、更敏捷、生存能力更强大、活动范围更广大,好像今天的猎豹;但农耕时代的人类更辛苦、更笨拙、生存能力脆弱、活动范围更狭小,好像今天的蚂蚁;因为人类被农作物、蓄养的动物束缚在某种状态中,某片区域中!在农耕社会的很长一段时期,人类的总量和寿命并不比狩猎社会的人数多,寿命长;也许,农业革命恰恰使人类弱化、退化(当然从生物学角度)!

  人类进入农业社会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书中解释到是建立有秩序的组织,最标志性成果就是--建立帝国;一个帝国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首先是需要强大的武力,那么对于人类而言,男人因为强壮的肌肉而获得武力优势,女人因为缺乏肌肉而处于弱势,由此带来了人类社会的主导权从女权至上(靠生育能力获得的优势)转为男权至上(靠武力获得优势),社会形态从母系社会转到父系社会!建立帝国的第二条件是需要流氓理论或者叫攻击理论,谁的攻击性越强谁就可能获得优势,而攻击性强恰恰是男性DNA里的基因,建立帝国需要的是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因此在需要攻击力强的基因要求之外还需要一种基因能力--合作精神,而男人比女人更善于合作;随着人类帝国的扩张,人类正进入一个叫“文化多元、文明单一”的时代,文化多元是从地缘角度来看,非洲文化、亚洲文化、欧洲文化、美洲文化、大洋洲文化下还有无数细分的文化;但从地球角度来看,整个人类只有一种文明--人类文明;因为在帝国扩张过程中-尤其是1492年的地理大发现之后,原来因为地理分割开的南美洲安第斯文明、非洲的廷克巴图文明、欧洲的丹吉尔文明、大洋洲岛屿文明全部为打破、侵略、融合了,从此全球进入天下一家的文明时代,如果再谈文明差异的话,只有地球文明和外星文明的差别;文化多元+文明单一最大的收益是让人类完成了时间和空间上融合统一,那么是什么因素推动了人类融合呢?那就是三种全球秩序,第一种叫经济上的货币秩序,第二种是政治上的帝国秩序,第三种是心灵上的宗教秩序;其中经济上的货币秩序是最完整、最有效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钱的力量”!那为什么金钱拥有如此大的魔力呢?原因就在于“金钱正是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互信系统!”金钱制度带来两大原则:1、万物皆可换--把土地转为他人对你的忠诚,把正义转为健康,把暴力转为知识;2、万众相信--有了金钱,可以使任意两个人合作各种计划;读到此时候,我联想起另一个观点就是“协助交换是人类大脑进化中最精彩的一次飞跃”,一个两岁的婴儿和同类的黑猩猩之间最大区别就是人类通过交换获得收益,而黑猩猩永远只在索取,正因为人类大脑天然拥有了利益交换的意识,所以金钱这个工具在人类发展史被必然被演化出来了!

  一口气读完余下的三百页,心中如释重担。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读完一本书变得如此艰难,尤其是行间距小,艰涩的,大部头的书。但是,又偏偏,非要选择大部头的书,给自己过不去。能看书的时间很宝贵,因此总想读些有意义的书,不要辜负自己的时光。《人类简史》这本书,大16开,400页的正文,30万字,基本没有插图,全是文字,很枯燥,但是确实很有意思。

  本来想再分两次跟大家分享感想,但还是决定合在一起推送,因为我要腾出时间去阅读新书。那就简短地分享几点对我启发最大的内容吧。

  第一,这个世界被人类的想象力所左右。

  我们活在人类集体的想象中。比如,黄金本来只是一种金属,色泽金黄,比较稀有。为什么大家会选择黄金作为货币呢?人类用过贝壳之类的东西作为货币,后来有人选择黄金。假如A地区的人把黄金视为珍宝,B地区的人把黄金视为一般物,那么A地区的人会跑去B地区大量收购黄金,要不了多久,B地区的人开始提高黄金售价,逐渐地B地区黄金的价值就和A地区持*。A地区对黄金的集体幻想成功地影响了B地区,使黄金成为A地区和B地区的`集体想象。

  大学时期,我开始反感应付考试。一般的课,我会去听老师讲,我会一字不落地阅读教材,对于比较讨厌的课,例如英语课,我拒绝去听课,我决定自学,看原版书。考试前,我也不会去突击背书,我仍旧我行我素地看自己认为重要的书。所以大学期间我的成绩排名一般。当时我就是拒绝把别人认为重要的东西,也视为重要。看到《人类简史》,我才豁然开朗,原来我是拒绝别人把他们的想象强加给我。

  第二,为什么*代西方的科学远远超越东方?

  作者认为,东方的帝国,比如*,在文化里早早地就埋下了“自我封闭”的种子。*古代文人讲究苦读圣贤书,似乎孔子和老子已经把世界的原理都已探究完毕,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反复地琢磨圣人的思想,这样我们就能解决眼下的问题。

  而西方的帝国,*代出于侵略和殖民的目的,常常会派人出海历险探宝,寻找未知的世界,把当地的财富掠夺回来,以及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而为了更好地占领并管理殖民地,西方帝国需要研究当地的文化,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

  作者认为,西方人会承认世界存在很多未知的领域,而不是像东方人那样,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世界的原理。西方人承认自己的无知,然后开始进行探索。虽然很多科学研究是为了服务帝国的侵略。

  第三,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就是不断更新利用能源的过程。

  最初人类进行采摘的生活,采摘的果蔬的能量来自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光里的能量。即便是狩猎到的动物,能量也是来自光合作用,因为动物需要吃草。概括起来,植物利用叶绿体的光合作用固定太阳光,动物通过使用植物转化能量,人类食用动植物获取能量。

  人类学会利用火,这样可以通过燃烧木头来转化能量。后来又学会了燃烧煤炭,这时的能量转化就更加可控,我们还发明了蒸汽机,人类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当人类发现石油也可以燃烧后,发明了内燃机,使得汽车迅速发展。后来人类还学会了发电,水力发电,火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都是在更高效地转化能量。

  核反应的发明,使得我们可以更加高效高速地发电。*年来页岩气,页岩油开采技术的发展,还有海底可燃冰的开采技术,都在证明人类发现新能源的能力。作者认为,人类的每次技术革命,基本都是新的转化能量的技术革命。

  第四,人类的未来在哪里?

  作者认为智人的崛起,严重伤害了地球的自然生态,不断有物种灭绝,环境在恶化。但是作者并不悲观,作者认为每当预言家认为地球的自然资源即将耗竭的时候,我们的科学家总能发明新的技术,利用新的资源获取能量。

  作者认为,人类不仅在影响现在的地球自然生态,人类还在改变物种。生物学家在进行转基因技术,不仅在改造农作物,还在改在动物,甚至是想改造人类。我自己就是学*生物的,人类的确是可以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生物进行基因改造,甚至是随意地改造,但是人类现在改造基因很多时候都还是无意识的,低效的。因为人类对于生物学法则还知之甚少。

  作者认为,地球的历史最初是物理学的,宇宙大爆炸,地壳运动等,接着地球是化学的,元素之间开始进行化学变化,再产生有机物,最后才是生物学的,有机物产生有机的生命,开始进化,生命体开始逐渐变的高级。

  我个人认为,物理学和化学现在发展的都已经比较彻底了,甚至是老态龙钟了,但是生物学却刚刚起步。二十年前的物理学和化学和现在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生物学这二十年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革命性的技术和发现层出不穷。

  人类会如何操纵基因?如何改变生命体?这充满了变数。而我却越来越怀疑生物进化论,越来越觉得人类乃至自然界的生命体是上帝造的,毕竟生命的法则太过复杂,太过精细。

  这本书值得一读,强力推荐。20xx年的一本书,如果现在还有人在议论,说明它具有传世的可能,有其价值和意义。有多少书如网红一般,岁岁年年人不同。

  《人类简史》对此进一步延伸,阐述了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是想象的产物,并以此作为贯穿人类历史的一条主线。  最初的想象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无知,形成了诸如宗教、神灵和图腾等信仰,这种存在于大脑中的意识恰恰是区别一个族群与另一个族群的标志,族群就这样被想象出来了。随着一个地区或族群人口的增长,规范人际活动的秩序和规则逐渐形成,如**偿命、欠债还钱、尊卑贵贱。这种人们最初想象形成规则经由国家*确立,就成为了必须共同遵守的政治秩序、法律制度。  再来看经济,经济活动最基本的元素是货币。早期货币的形态千差万别,金银、珠宝、贝壳等很多东西都能充当货币的功能,而赋予这些物品商品交换媒介功能的正是人们的观念——对贝壳货币价值的一致认可。例如在监狱里,由于大家的认同,香烟也能成为通用的货币。  当今的货币的想象成分更甚。原本毫无价值的纸张,*声称以国家实力为支撑确认其具有其面值所代表的购买力,便成为全国通用的货币,美钞甚至在全球范围内为人所接受,背后的原因就在于每个人都想象他人同样能认可这一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所以说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功能是基于人们的想象而形成的。经济活动的规则也并非是天然存在的,而是由商人们长期交易逐渐达成的共识。  到底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还是先交钱或先交货?买到的货物质量不合格,能否退货或退款?企业破产了,企业负责人是不是要自己掏钱抵偿公司债务?要进行交易,双方必须想象对方会遵守同一套规则;成立公司,必须要想象其他人会认可公司背后所代表的一套制度体系和规则设定。围绕在大家周边的每一个品牌实际上也是一种想象。  大家看到iPhone,立马想到时尚和品质;看到Nike和Adidas,就联想到运动;看到劳斯劳斯,就想到奢华……我们不需要亲身使用这些品牌,它们所代表的内容就留存在脑海里了。离开了这些规则、公司、品牌的经济注定是无法进行的。  金融体系也是建立在想象基础之上,最典型的就是银行的账户金额。银行具有货币乘数的放大效应,存100元在银行,在保留一定比率的准备金后,比如说10%,剩下的90元又被银行贷给其它人,这样原本的存在银行的100元就变成190元。如此进行无限次数的存贷,最终银行账户的金额合计是1000元。这1000元只是账面上的数字,如果大家都去取钱的话,银行是给不出的。所以说储户账户里拥有的资金有一部分是想象出来的,银行必须依赖于储户的这一想象,才不至于出现挤兑的情况。  至于文化,本身就有许多是纯想象构成的,而那些基于事实的描述也一定是带着想象的成分,因为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想象的结果。“桌子”一词很容易为大家理解,可能最先印入脑海的是一张四方的八仙桌,但它代表的物体本身的形态可能是各式各样的,或许是石头材质的,或许是缺了腿的,或许桌面上摆了一束花……但我们在描述的时候,人为略去了一些信息,这种重塑的过程就是一种想象。  想象构建了民族、社会、国家,想象构建了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经济规则,想象构建了公司、品牌、金融……想象构建了政治、经济、文化,构建了昨天、今天和明天,构建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类简史》的确是一本简史,它简单不是因为对人类历史浮光掠影,而是因为它以想象这一新颖的视角贯穿了人类发展的三个阶段,层层推进、逻辑一致,拨开历史迷雾、化繁为简,令人读后思路为之开阔、耳目一新。

  全书结构逻辑清晰,比较容易读懂与理解,也举了不少生动的例子,好书。

  第一部分认知革命:

  第一章讲述人类起源,一开始和其他物种没什么区别,但是渐渐的人类会合作,会使用火,使得效率变高,食物更容易被消化,从而将其他动物与人类区分开;第二章知善恶树,人类开始会讲故事,把一堆人凑一起合作,故事可以多半是假的,但是只要人人都信就成,比如基督教聚集一伙人做礼拜,现在创始人给员工画大饼讲故事,让大家聚集在一起。第三章亚当和夏娃的一天,原始社会很富足的,饿了去找吃的,困了就睡,大概一周工作2天就行了,前提是那时候到处都是吃的,大家都相信神灵,不管有没有,反正大家相信就行,相信皇帝是上帝的儿子,大家要服从他。第四章毁灭地球的人类,书中通过翔实证据证明人类就是毁灭因素,导致大型哺乳动物灭绝。

  第二部分农业革命:

  农业革命使人类过的更富足,这是史上最大骗局,人类因为农业革命而变的更凄惨的多,以前采集度日的时候三天只要工作一天就行了,但是农业时代却要天天面朝黄土背朝,所以农业革命使人更悲剧,那这样算的话信息社会简直不如死掉去算了,因为几乎996,这个怎么也是农业时代翻一倍多工作量,所以这个是显然的。而且更为悲剧的是农业时代90%的是农民,但是历史书写的却是剥削农民的人。第六章盖起的金字塔,讲述讲故事的力量,大家都相信一个故事,相信神话,相信汉谟拉比法典;第七章记忆过载描述文字与数字系统对人类进步的作用(这个似乎和前面重合);第八章历史从无正义,历史上出现的不公正现象,等级歧视,性别歧视,种姓歧视等等,详细分析了各种歧视的原因等等。

  第三部分人类的融合统一:

  第九章历史的方向,全球统一,方方面面的统一;第十章金钱的味道,金钱让大家信仰一致,介绍了金钱货币发展的来由;第十一章帝国的愿景,帝国是打着诸如为了你好的名义为了私利而前进;第十二章,宗教的法则,宗教发展及解释相关,比如佛教教人放下欲望,训练心智。

  第四部分科学革命:

  第十四章发现自己的无知,人类进入*代,飞速的发展,数学飞速发展吗,军事科技的进步,原子弹的使用,人们使用科技摆脱贫穷等;第十五章科学与帝国的联姻,这一章讲欧洲掌握科技之后对全球的殖民以及造成的结果;第十六章资本主义教条,分析欧洲成功的原因,资本的作用,信贷,杠杆等创新,而*皇帝还使用赋税获取资金,没人愿意赋税,但是人人都愿意投资,这就是欧洲成功的一个原因,另一原因就是欧洲分散的权利和庞大的野心,比如比利时国王用慈善的名义压迫刚果盆地;第十七章工业的巨轮,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对*代的促成作用,造成翻天覆地的变化;第十八章一场永远的革命,现代社会的改革,我们再也不会贫穷,不会战争,也没有帝国了,进化在加速;十九二十章,展望人类未来,快乐是什么,从生物学角度快乐是短暂的,只有这样人类才会孜孜不倦的去繁衍后代,追求财富,从宗教角度,人应该放下欲望,*静的过下去,并且体会到快乐,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大部分情况下人会无意识的去对比,而同处身边的人大概都差不多,所以痛苦,哪怕你心态调整的好,但爸妈不会不去比,他们会用血脉的名义把你和兄弟姐妹之间对比,和亲戚朋友对比,从而得出一个结论。智人末日,语言人类将消失,更高级的人类会取代我们,我们正在临*寄点。

  1、你只需要记住一件事儿

  很显然,这是一部哲学书。只不过它囊括的不仅仅是“历史哲学”,而是包含了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彻悟。*38万字的体量看似挺唬人,不过套用下熊逸老师的语调,姑且侃一句,你只需要记住一件事儿——在海量的知识中,全书简明扼要地勾勒出智人“从动物到上帝”这个发展进程的原因、方向以及有待解决的终极难题。

  (1)在万千物种中,为何是智人脱颖而出:“想象”这种独一无二的能力为动力源。

  (2)几万年的发展进程中,智人的进化方向是什么:“**生产力”为总方向,导出了3次关键革命。分别是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

  (3)未解决的终极难题:智人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2、人类的语言最独特之处

  “人类语言真正最独特的功能......是能够传达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讨论虚构的事物,正是智人语言最独特的功能。”正是基于这个独特的功能,人类依靠“集体想象的虚构事物”为纽带,形成大规模的合作,而且这个规模没有上限。

  3、“**生产力”为总方向

  (1)认知革命

  依靠“想象”这种独特的能力,人类能将完全陌生的人联合在一起展开协作,这初步打开了“**生产力”的大门。

  不过,更关键的还不在于此,而在于“正由于大规模的人类合作是以虚构的故事作为基础,只要改变所讲的故事,就能改变人类合作的方式。”

  (2)农业革命

  植物驯化了智人。

  改变所讲的故事,改变人类合作的方式:由“想象”虚构的神灵、国家、法律......人类在几万年的历程中逐渐从部落发展到社群、到国家。

  (3)人类的融合统一

  改变所讲的故事,改变人类合作的方式:“宗教”使得人类跨越社群、跨越国界,进一步地融合统一。

  (4)科学革命

  人类发展到农业革命的末期,生产力水*受限,绝大部分人认为人类今后的日子最多不过维持现状,甚至会变得更糟。人类就这样在这种困境里困了几千年,读书笔记.结果就是经济冻结、无力成长。改变所讲的故事,改变人类合作的方式:一直要到现代,基于对未来的信任,我们才发展出一套新的系统,才终于有办法跳出这个困境。在这项新系统中,人类发展出“信用”这种金钱概念,代表着目前还不存在、只存在于想象中的货品。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10)份(扩展6)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 (菁华5篇)

  一口气读完余下的三百页,心中如释重担。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读完一本书变得如此艰难,尤其是行间距小,艰涩的,大部头的书。但是,又偏偏,非要选择大部头的书,给自己过不去。能看书的时间很宝贵,因此总想读些有意义的书,不要辜负自己的时光。《人类简史》这本书,大16开,400页的正文,30万字,基本没有插图,全是文字,很枯燥,但是确实很有意思。

  本来想再分两次跟大家分享感想,但还是决定合在一起推送,因为我要腾出时间去阅读新书。那就简短地分享几点对我启发最大的内容吧。

  第一,这个世界被人类的想象力所左右。

  我们活在人类集体的想象中。比如,黄金本来只是一种金属,色泽金黄,比较稀有。为什么大家会选择黄金作为货币呢?人类用过贝壳之类的东西作为货币,后来有人选择黄金。假如A地区的人把黄金视为珍宝,B地区的人把黄金视为一般物,那么A地区的人会跑去B地区大量收购黄金,要不了多久,B地区的人开始提高黄金售价,逐渐地B地区黄金的价值就和A地区持*。A地区对黄金的集体幻想成功地影响了B地区,使黄金成为A地区和B地区的`集体想象。

  大学时期,我开始反感应付考试。一般的课,我会去听老师讲,我会一字不落地阅读教材,对于比较讨厌的课,例如英语课,我拒绝去听课,我决定自学,看原版书。考试前,我也不会去突击背书,我仍旧我行我素地看自己认为重要的书。所以大学期间我的成绩排名一般。当时我就是拒绝把别人认为重要的东西,也视为重要。看到《人类简史》,我才豁然开朗,原来我是拒绝别人把他们的想象强加给我。

  第二,为什么*代西方的科学远远超越东方?

  作者认为,东方的帝国,比如*,在文化里早早地就埋下了“自我封闭”的种子。*古代文人讲究苦读圣贤书,似乎孔子和老子已经把世界的原理都已探究完毕,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反复地琢磨圣人的思想,这样我们就能解决眼下的问题。

  而西方的帝国,*代出于侵略和殖民的目的,常常会派人出海历险探宝,寻找未知的世界,把当地的财富掠夺回来,以及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而为了更好地占领并管理殖民地,西方帝国需要研究当地的文化,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

  作者认为,西方人会承认世界存在很多未知的领域,而不是像东方人那样,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世界的原理。西方人承认自己的无知,然后开始进行探索。虽然很多科学研究是为了服务帝国的侵略。

  第三,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就是不断更新利用能源的过程。

  最初人类进行采摘的生活,采摘的果蔬的能量来自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光里的能量。即便是狩猎到的动物,能量也是来自光合作用,因为动物需要吃草。概括起来,植物利用叶绿体的光合作用固定太阳光,动物通过使用植物转化能量,人类食用动植物获取能量。

  人类学会利用火,这样可以通过燃烧木头来转化能量。后来又学会了燃烧煤炭,这时的能量转化就更加可控,我们还发明了蒸汽机,人类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当人类发现石油也可以燃烧后,发明了内燃机,使得汽车迅速发展。后来人类还学会了发电,水力发电,火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都是在更高效地转化能量。

  核反应的发明,使得我们可以更加高效高速地发电。*年来页岩气,页岩油开采技术的发展,还有海底可燃冰的开采技术,都在证明人类发现新能源的能力。作者认为,人类的每次技术革命,基本都是新的转化能量的技术革命。

  第四,人类的未来在哪里?

  作者认为智人的崛起,严重伤害了地球的自然生态,不断有物种灭绝,环境在恶化。但是作者并不悲观,作者认为每当预言家认为地球的自然资源即将耗竭的时候,我们的科学家总能发明新的技术,利用新的资源获取能量。

  作者认为,人类不仅在影响现在的地球自然生态,人类还在改变物种。生物学家在进行转基因技术,不仅在改造农作物,还在改在动物,甚至是想改造人类。我自己就是学*生物的,人类的确是可以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生物进行基因改造,甚至是随意地改造,但是人类现在改造基因很多时候都还是无意识的,低效的。因为人类对于生物学法则还知之甚少。

  作者认为,地球的历史最初是物理学的,宇宙大爆炸,地壳运动等,接着地球是化学的,元素之间开始进行化学变化,再产生有机物,最后才是生物学的,有机物产生有机的生命,开始进化,生命体开始逐渐变的高级。

  我个人认为,物理学和化学现在发展的都已经比较彻底了,甚至是老态龙钟了,但是生物学却刚刚起步。二十年前的物理学和化学和现在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生物学这二十年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革命性的技术和发现层出不穷。

  人类会如何操纵基因?如何改变生命体?这充满了变数。而我却越来越怀疑生物进化论,越来越觉得人类乃至自然界的生命体是上帝造的,毕竟生命的法则太过复杂,太过精细。

  这本书值得一读,强力推荐。20xx年的一本书,如果现在还有人在议论,说明它具有传世的可能,有其价值和意义。有多少书如网红一般,岁岁年年人不同。

  《人类简史》是一部不长的书,却按时间顺序梳理了从智人出现到当今又到未来的人类发展全过程。书中确定了人类历史的三个关键节点,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  认知革命是指在距今7万到3万年间,人类出现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能够通过语言传递事实和信息。认知革命以前,人类是灵长类动物的一种,与其它动物并无太大区别,风餐露宿,捕猎、采集为生,要躲避其它猛兽的袭击。  认知革命以后,传说、神话、神及宗教出现,人与人之间通过这些虚拟的想象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纽带,协作和活动的范围大幅扩张,部落的规模扩大、能力提升,开始成为自然界的主导力量,甚至具有灭绝其它物种的能力。认知革命以前人类只有生物学上的特征,之后便产生了历史学,有了文化意义上的人类历史。  农业革命是指大约1万年前,人类通过种植、驯养等方式,由捕猎、采集的游牧生活转向在定居在永久聚落里。通过发展农业,人类获取食物的来源更有保障,为养活更多的人创造了条件。人口大量增加,人类开始定居,农业社会形成。在这过程中,由于农业产品的差异,出现了商品交换;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出现了统治阶层;进而出现了村镇、城市和王国,也创造了更多充满智慧的文化产物,金字塔、汉莫拉比法典、百家争鸣……人类活动越来越复杂多样,文字在记录这些历史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后人得以了解农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关于农业社会,书中提出了两个有趣的悖论。第一个是到底是小麦利用了人类,还是人类利用了小麦?农业社会以前,人类居无定所,小麦只是一种普通的野草。在小麦作为粮食的价值被发现后,人类开始大规模种植小麦,人类数量才得以大量增加。  伴随这一过程的是小麦从普通作物一举成为遍布全球的主要作物,约占据225万*方公里。从生物角度看,一个物种繁衍的速度加快、规模扩大,则意味着这种物种在物竞天择中取得了成功;反之,则濒临灭绝的物种则意味着物种的失败。因此,人类大规模的小麦种植活动对人类的繁衍和发展的确有很大作用,但同时小麦自身也因此获得了物种的大发展。我们可以说是人类利用小麦加快繁衍生息,但从小麦的角度来看,却是小麦利用人类扩张到全球。这是个很新颖而有趣的角度。  第二个是人类大规模耕种到底增加了幸福,还是减少了幸福?一方面,大规模农业耕种使得人类拥有更多的粮食,免于饥饿的痛苦,也使人类得以定居并发展出商业和文化,无疑是一件好事。  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农业耕种使得人类牢牢地被土地和作物束缚了,不得不日复一日地面朝黄土背朝天进行农业生产,比游牧采集为生的辛劳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看来,人类原本为了增加幸福而进行的农业活动,反而使得农民劳累不堪,难言幸福。这确是件吊诡的事情。  科学革命是*代以来,尤其是17、18世纪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这两大引擎,科学技术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进步,使得人类逐渐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并征服世界。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基础科学的发展,依赖于*的大量投入。  *代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为科技的进步奠定了经济基础。对黄金的需求直接促成了新大陆的发现和航海技术的发展,帝国的支持和扩张需求为科技快速发展插上了翅膀,而国家间的战争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更是猛烈地推动科技前进。  科学、产业和军事科技交融,从此世界急速发生改观。科技如今不仅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也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类甚至可以通过生物工程等手段扭转自然的力量。核武器的研制,原本是为了摧毁,如今却因为对其的忌惮反而促成了各国间形成整体和*的良好局面,这也是科技带来意料之外的一大好处。  当然,科技的负面作用也不容忽视: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信息的泛滥增加了人们的焦虑和压力,生态和环境日益脆弱,等等。无论如何,人类发展已经与科技发展息息相关,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生物工程、量子通信……未来世界的模样必然是由科技所塑造的,也必然是值得期待的。  如果单单是把人类历史此般概述一遍,这本小书远不能在2012年出版后的短短几年内风靡全球,为人津津乐道。书中阐述想象的世界的独特视角,则是构成本书独特魅力的另一绝妙之处。  本书关于想象构建人类活动的描述并非独一无二。安德森早在1984年出版的《想象的共同体》中就阐述过最初民族和国家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地域的隔绝和交通的不便,跨地区的沟通联系很少,民族和国家的概念更多地存在于人类的想象之中。

  《人类简史》对此进一步延伸,阐述了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是想象的产物,并以此作为贯穿人类历史的一条主线。  最初的想象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无知,形成了诸如宗教、神灵和图腾等信仰,这种存在于大脑中的意识恰恰是区别一个族群与另一个族群的标志,族群就这样被想象出来了。随着一个地区或族群人口的增长,规范人际活动的秩序和规则逐渐形成,如**偿命、欠债还钱、尊卑贵贱。这种人们最初想象形成规则经由国家*确立,就成为了必须共同遵守的政治秩序、法律制度。  再来看经济,经济活动最基本的元素是货币。早期货币的形态千差万别,金银、珠宝、贝壳等很多东西都能充当货币的功能,而赋予这些物品商品交换媒介功能的正是人们的观念——对贝壳货币价值的一致认可。例如在监狱里,由于大家的认同,香烟也能成为通用的货币。  当今的货币的想象成分更甚。原本毫无价值的纸张,*声称以国家实力为支撑确认其具有其面值所代表的购买力,便成为全国通用的货币,美钞甚至在全球范围内为人所接受,背后的原因就在于每个人都想象他人同样能认可这一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所以说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功能是基于人们的想象而形成的。经济活动的规则也并非是天然存在的,而是由商人们长期交易逐渐达成的共识。  到底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还是先交钱或先交货?买到的货物质量不合格,能否退货或退款?企业破产了,企业负责人是不是要自己掏钱抵偿公司债务?要进行交易,双方必须想象对方会遵守同一套规则;成立公司,必须要想象其他人会认可公司背后所代表的一套制度体系和规则设定。围绕在大家周边的每一个品牌实际上也是一种想象。  大家看到iPhone,立马想到时尚和品质;看到Nike和Adidas,就联想到运动;看到劳斯劳斯,就想到奢华……我们不需要亲身使用这些品牌,它们所代表的内容就留存在脑海里了。离开了这些规则、公司、品牌的经济注定是无法进行的。  金融体系也是建立在想象基础之上,最典型的就是银行的账户金额。银行具有货币乘数的放大效应,存100元在银行,在保留一定比率的准备金后,比如说10%,剩下的90元又被银行贷给其它人,这样原本的存在银行的100元就变成190元。如此进行无限次数的存贷,最终银行账户的金额合计是1000元。这1000元只是账面上的数字,如果大家都去取钱的话,银行是给不出的。所以说储户账户里拥有的资金有一部分是想象出来的,银行必须依赖于储户的这一想象,才不至于出现挤兑的情况。  至于文化,本身就有许多是纯想象构成的,而那些基于事实的描述也一定是带着想象的成分,因为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想象的结果。“桌子”一词很容易为大家理解,可能最先印入脑海的是一张四方的八仙桌,但它代表的物体本身的形态可能是各式各样的,或许是石头材质的,或许是缺了腿的,或许桌面上摆了一束花……但我们在描述的时候,人为略去了一些信息,这种重塑的过程就是一种想象。  想象构建了民族、社会、国家,想象构建了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经济规则,想象构建了公司、品牌、金融……想象构建了政治、经济、文化,构建了昨天、今天和明天,构建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类简史》的确是一本简史,它简单不是因为对人类历史浮光掠影,而是因为它以想象这一新颖的视角贯穿了人类发展的三个阶段,层层推进、逻辑一致,拨开历史迷雾、化繁为简,令人读后思路为之开阔、耳目一新。

  1、你只需要记住一件事儿

  很显然,这是一部哲学书。只不过它囊括的不仅仅是“历史哲学”,而是包含了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彻悟。*38万字的体量看似挺唬人,不过套用下熊逸老师的语调,姑且侃一句,你只需要记住一件事儿——在海量的知识中,全书简明扼要地勾勒出智人“从动物到上帝”这个发展进程的原因、方向以及有待解决的终极难题。

  (1)在万千物种中,为何是智人脱颖而出:“想象”这种独一无二的能力为动力源。

  (2)几万年的发展进程中,智人的进化方向是什么:“**生产力”为总方向,导出了3次关键革命。分别是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

  (3)未解决的终极难题:智人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2、人类的语言最独特之处

  “人类语言真正最独特的功能......是能够传达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讨论虚构的事物,正是智人语言最独特的功能。”正是基于这个独特的功能,人类依靠“集体想象的虚构事物”为纽带,形成大规模的合作,而且这个规模没有上限。

  3、“**生产力”为总方向

  (1)认知革命

  依靠“想象”这种独特的能力,人类能将完全陌生的人联合在一起展开协作,这初步打开了“**生产力”的大门。

  不过,更关键的还不在于此,而在于“正由于大规模的人类合作是以虚构的故事作为基础,只要改变所讲的故事,就能改变人类合作的方式。”

  (2)农业革命

  植物驯化了智人。

  改变所讲的故事,改变人类合作的方式:由“想象”虚构的神灵、国家、法律......人类在几万年的历程中逐渐从部落发展到社群、到国家。

  (3)人类的融合统一

  改变所讲的故事,改变人类合作的方式:“宗教”使得人类跨越社群、跨越国界,进一步地融合统一。

  (4)科学革命

  人类发展到农业革命的末期,生产力水*受限,绝大部分人认为人类今后的日子最多不过维持现状,甚至会变得更糟。人类就这样在这种困境里困了几千年,读书笔记.结果就是经济冻结、无力成长。改变所讲的故事,改变人类合作的方式:一直要到现代,基于对未来的信任,我们才发展出一套新的系统,才终于有办法跳出这个困境。在这项新系统中,人类发展出“信用”这种金钱概念,代表着目前还不存在、只存在于想象中的货品。

  然而,全球能源和原料这个蛋糕是否有限?这再一次限制了人类的发展。

  改变所讲的故事,改变人类合作的方式:但是,又一次,靠着“想象”的力量,人类发明了“进步”这个概念。【所谓的“进步”,是在承认我们的无知之后,认为只要投资进行研究,一切就能变得更好。】在过去的500年间,这种关于进步的概念,说服了全球的人民,将越来越多的信任交付给未来。

  4、我们究竟希望自己想要什么?

  拥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负责任、贪得无厌,而且连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天下危险,恐怕莫此为甚。

  其实这本书一点都不枯燥晦涩,跟着作者一起沿着人类发展的轨迹思考背后的动因,是个很有意思的过程。

  特别喜欢书的后半部,书中很多讨论都不局限于历史的范畴,比如关于幸福和人生意义的讨论,以及一些大胆的预想:在科学的助力下人类可能最终脱离生物进化的轨迹,走入灭亡或者永恒。听完之后突然觉得人生的意义或者说使命,会不会就是造出能最终能够替代自己的机器?随着科学裂变式的发展,人类可能最终解开生命和思维(灵魂)的秘密,那时候宗教和哲学是不是就都失去里存在的意义和基础?是一本让人读完开始思考的好书。

  开始听《未来简史》,那只从树上下来的猴子,先是进化成了人,随着科学的进步逐步摆脱了饥饿、瘟疫、战争的威胁,开始探索长生不老的奥秘,妄想成神啦。

  第二章更多是探讨人与自然,特别是人和动物的关系。这一章不像是在谈论未来,更多的是回顾农耕时代,人类在封神路上是怎样一步步把自己当作了众生的神。

  后续几章对宗教做了更多的反思。联想作者来自以色列,也许对宗教的反思才是作者在这本书得真正想表达的吧。其中有一句话印象特别深:Religion is a deal while spirituality is a journey. (宗教是一宗交易,灵性时一段历程。)它好像突然让我读懂了《少年派传奇漂流》里PEI对不同宗教的尝试探索过程的叙述,那其实就是描写一段spiritual journey,精神的历程。

  《未来简史》这本书的特点就是深入浅出,在阐述一个新的观点之前,总是会对相关的背景知识做足够的介绍,让读者可以把握脉络。

  特别喜欢作者对人本主义的阐释。作者把宗教的最终归宿交给了科学,把人类的发展归纳味数据处理能力的发展,并预言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物/互联网会成为未来世界的主宰(或者说上帝)。这样的预言,以及作者对意识、灵魂的阐述注定是充满争议的。

  这是两本本让人读完开始思考的好书。阅读收获不仅在于获得了多少知识,更在于跟着作者做了多少思考。

  Religion is a deal while spirituality is a journey. 阅读这两本书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 spiritual journey.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10)份(扩展7)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 (菁华5篇)

  最*一个多月读了尤瓦尔·赫拉利 的《未来简史》这本书,如醍醐灌顶般启人心智,因此记录下我的一些感想,与小伙伴们交流。

  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

  探索科技发展所导致的人类社会的远期变迁。

  研究这个问题的意义?

  第一,探索未来有助于启迪当下。

  第二,社会进步一向是有少数人引领推动的,你愿意做领导者,还是跟随者?

  上一本书读完我写了长长的一篇整理及感悟,这次重在解析书的逻辑架构,我把书读成了一张图,这张图看似简单,却花了我不少时间,全书的主要思想都在这里了。不多说,上图:

  最后再回顾几个重要问题:

  生物真的只是算法?

  首先要理解问题的真实含义:生物的运行可否描述成算法?不然生物是实体,算法是逻辑,没有可比性。

  问题等价于:生物是拥有自由意志,还是始终受基因、环境压力等塑造的算法控制而产生行为。

  心理学研究:人对自我的认知并不真切,而是一种叙事自我(通常只会用事件的高潮和最后的结果来编织故事),所谓的自由个人,也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没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又何来自由意志。

  医学研究及推测:只要使用药物,基因工程,或直接对大脑进行刺激,就能操纵甚至控制人的欲望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上这两项研究会进一步深化,结论会进一步加强。

  所以生物大概率上只是一种算法,但是,我也没有说必然如此。未来的发展有无限可能性。

  生命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

  如果生命只是数据处理,那么整个宇宙的非生物就更加是数据处理了。数据处理本质上就是信息。所以问题等价于,宇宙的本质就是信息吗?

  这在目前的科技环境下,恐怕首先是一个信仰的问题。就像人文主义信仰个人体验,数据主义信仰信息自由。

  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一个才更有价值?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智能让世界运转更高效,而意识赋予生命以意义。至于哪一个更有价值,要看是对整个社会大系统而言,还是对生命个体而言。

  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

  我希望是这样的:高度智能的算法公*地为每一个有意识的人类智能体所用,人类个体变得前所未有的聪明和强大,而整个社会变得更加自由、*等、和谐。这也是自由主义的愿景。

  书中描绘是这样的:未来人类将会失去在经济和军事上的用途,社会系统将主要由算法控制,并会剥夺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只有少数精英阶层在身体和认知能力上远超普通阶层,不但不受算法控制,甚至掌握了一定的算法控制权,并与算法一起统治世界。(这时自由主义崩溃,进化人文主义适用。)

  我个人觉得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必然有一天,人类会站到抉择的十字路口。

  断断续续读完《未来简史》,这本书是《人类简史》的续篇,书中的很多观点值得品味和思考。

  书中开篇立足现状,对未来提出大胆预测。在过去几十年间,人类成功遏制了饥荒、瘟疫和战争三大难题,21世纪人类新议题将是追寻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化身为神。直至书的尾篇提出数据主义——所有生物都是算法,而生命则是进行数据处理。

  很多人并不同意《未来简史》的观点,包括比尔盖茨,但这些人还是推荐了这本书。比尔盖茨在20××年夏季推荐书单的5本书中就有《未来简史》,而在20××年夏季推荐书单中就有《人类简史》。

  其实这也正中作者的意图,作者在书的开头及末尾也强调,他做这项预测的重点并不是要提出预言,而是为了让我们讨论现有的选择。如果经过讨论,能选择其他道路,而让预测不能成真,那反而更好。如果做了预测,但什么都不能改变,那就没意义了。所以作者写这本书后,很多人能参与讨论思考,同时不完全认同作者的观点,甚至另辟蹊径,这才是作者想要的目的。

  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知识悖论”,很有意思,也帮我解答了一个小疑惑。上学的时候书上有教过,人类是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封建社会,也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转变。那为什么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同时存在,看起来也似乎将长期存在。作者写到,19世纪马克思提出了卓越的经济见解,并预言无产阶级将战胜资产阶级,取得最后的胜利。但马克思忘了资本家也会读书,随着社会主义苗头开始壮大,资本家也读《资本论》,也采用马克思的观点,例如资本家组建工会、改善工人待遇、让工人参与政治、拥有权力等,工人们就不再想着去推翻资本家了。这就是“知识悖论”,提出了预测,预测反而不会发生。

  书中提到家畜,对此也有所感触。人类开始农耕畜牧后,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命形式——家畜。家畜的命运特别悲惨,不在于它们死的方式,而是它们活的方式。毕竟野猪或野生动物也要面临狮子、寄生虫、天灾等死亡的威胁,乍看之下,家畜反而不要担心这些威胁。但就是因为活着,人类用各种方式给家畜带来无尽苦难,同时又能确保家畜永续生存繁衍。家畜仍然保留野生动物的种种生理、情感和社交需求,但农民往往忽视这些,只追求经济利益。动物被锁在狭小笼子里,角和尾巴被割去剪掉,母幼骨肉分离,甚至有选择地养出畸形。母猪往往是一生待在猪栏里,受孕,产下小猪,对小猪提前断奶,再次受孕,开启另一个循环,母猪经过5-10次这样的循环后,然后轮到自己送去屠宰。

  现在有很多素食主义者,或者不吃某种动物的人,原因各异。如果有一天自己也成为一个素食主义者,可能会是因为上面的原因。好几年前,看到网易丁磊说要养猪,如今也已成效,他的养猪方式或许值得借鉴。

  书中提到20××年的盖洛普调查显示:只有15%美国人认为智人进化全靠自然选择,并无神的介入;32%认为,人类可能是经过几百万年进化的,但这一切正是上帝的精心安排;46%认为,正如《圣经》所言,人是由上帝在过去大约1万年间创造的。就算是大学毕业生,也有46%相信《圣经》中上帝创造万物的故事,只有14%认为人类进化没有神的监督。就算是硕士、博士生,也有25%的人相信《圣经》,只有29%相信人类单纯是经过自然选择进化而成。看到这里,我想说:天啊!但这就是《圣经》、宗教、灵魂的观点的在美国的力量。我们惊叹美国人的同时,是否身在自己国家也有类似情况,例如对某些中医方法的认同进行调查,结果又会如何,外国人是如何看我们的,这就不得而知了。所以人还是要有大局观,开拓知识、视野和眼界还是很重要的,才不会被禁锢在某种思维局限了,成为井底之蛙。

  书中提到,科学最大的发现正是让人类发现了自己的无知。几千年来,我们无法用科学推动增长,是因为人类误以为各种宗教经典和古老传统已经提供了世界上所有的知识,法老、巫师知晓一些,宗教书籍已记载一切,包括对各种现象的解释和未来的预言。人类就没有动力探索新知识了。传统观念把世界看成一块大小固定的饼,隐藏的假设就是资源只有两种:原材料和能源,只能越用越少。事实上资源有三种:原材料、能源和知识,而知识是不断增长的,越用越多。正是现代社会的科学革命打破了人类这种天真的观念,让人类去追求新知,从而开启了用科学推动进步的道路。

  书中后半部分提到,人类真有“自由”意志吗,我们的选择真的都是自己“自由”选择的吗?其实是一系列大脑神经的生化反应去“选择”做某事,而我们只能“感觉”到要做某事,再据以行事,这里的“感觉”就是我们的“意识”。有点像《西部世界》里梅芙意识到自己是机器人,并策划逃跑,她以为是自己选择要逃跑的,其实是被植入了“逃跑”程序。科学家在实验中通过观察大脑神经反应,能够预测人的行动,甚至比受试者更早感觉到行动方向。在大鼠实验中,通过在大鼠脑中植入电极,可以控制大鼠左转、右转、爬梯、查探等行动。用于人类的“径颅直流电刺激器”头盔也在一些实验使用。

  人类为何能主宰这个星球?传统观点认为是智力和制作工具,但作者认为,1万年前,人类就已经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也是工具制作的`冠军,却仍是一种不重要的生物,对周围生态系统也没什么影响。2万年前的一般智人,智力和制作工具的能力可能要超过一般现代人,他们面临24小时生存的考验,需要更会制作工具、头脑更清晰、感觉更敏锐。那究竟是缺了什么关键因素?作者提出,是让很多人团结起来协作的能力。蚂蚁和蜜蜂也可以合作,但缺乏灵活性,经常一盘散沙;大象、黑猩猩可以合作,但是以彼此认识为基础的。只有智人能与无数陌生人个体进行非常灵活的合作。人类能够虚构想象,拥有“想象的共同体”,能够虚构想象出一个国家、一个公司、一部独立宣言、一个愿景等,这是虚构想象的力量。我想语言也是促使人类能够灵活合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智能时代的到来,过去半个世纪,计算机智能进展迅速,计算机意识仍在原地踏步。但“意识”真的有这么重要吗?或许非生物的计算机不需要通过意识,不必遵循人类进化这条窄路,而是走向另一条通往超级智能的捷径,同时计算机网络天生就具备协作的优势。就目前而言,例如无人驾驶汽车,智能是重要的,意识是不需要的,它只要能安全把我们送到目的地即可。

  当未来某个时候,超级智能网络主宰这个星球,甚至星球之外,人类没什么用处了,会是什么情景,这是之前从未发生过的。让我们尝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想像一下,智能网络就是现在的人类,人类就是现在的动物。

  《未来简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巨作。下面我对于这本书逐一阐述我的感触。曾经的世界为饥荒而头疼,有钱人争着吃各种高脂产品来喂养自己,穷人吃着地里可怜的蔬果度日。可现在有钱人却吃着养身的蔬菜食品,而穷人吃着零食和高脂、油炸的快餐。虽然全世界更重视养身了,但肥胖依旧夺走了300万穷人的生命。

  病毒很可怕,例如黑死病、天花病毒和西班牙流感,但现代医学跑在了病毒的前头,抗生素,纳米机器人、、、、、、但出现了另一种危机,那就是人类自己为了某种残忍的意识形态,可以制造出流行病。这样看来,那个人类对流行病束手无策的时代反而叫人有点怀念。

  战争正在消失,人类打破了“丛林法则”“契诃夫法则”,原因在于核导弹的出现逼迫超级大国们采取积极和*的政策。*并不能把我们拖回中世纪,我们不能面对*的表演而反应过度。

  成功孕育着野心,当世界不为战争和饥荒担心时,人们追求长生不老、幸福和不死。而一旦出现生命的良药,就会引发激烈的政治冲突。历史上过往的战争都不及这场为了永恒青春的战争。

  人类追求幸福快乐的权利是与生而来的。尽管我们的经济越来越好,物质越来越丰富,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但我们总是不能提高幸福指数或只能短暂提高。我个人认为,这使得我们人类能不断地去追求和探索甚至索取。正是因为生物进化的淘汰,使得实现真正的幸福快乐,难度不亚于战胜老死。

  人类渴望成神。因为有机生命的限制,人类无法在其他星球和太空长时间居住,但人类正在突破这个限制,目前已可能创造出半机体生命,但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无机生命。我们也在尝试获得一些特殊能力,例如长生不老,能够设计和创造生命,能够改造自己的身体,能够控制环境和天气,能够读心及远距离沟通,能够高速移动、、、、、、在追求健康、快乐和力量的过程中,人类慢慢地改变自己的特质,于是特质一个又一个地改变,直到人类不再是人类。

  发展不可能踩刹车。经济需要不断增长,否则经济的崩溃会拖垮社会。人类对于新科技的使用也要有限制。

  很多神论表示人类有灵魂,而猪则没有,但人类科学家查看过人类的各个角落,并没有灵魂,所以神论信徒对进化论恨之入骨。但在今天,如果杀死了一名美国公民,远比杀死一名阿富汗公民要反响大得多。

  这本充满哲学色彩的书籍,讲述了从智人征服世界、智人为世界赋予意义到智人失去控制权等种种震撼人心的理论和证据,让我叹为观止。人类应该更关注这些问题,这本书是帮助人类找到方向的一条大道。

  之前大禹问我想看什么书,我说:能解决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目前生活现状不能满足我个人追求之间矛盾的书,能让我对未来有所憧憬的书。大禹说:《未来简史》就是一本能让你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书!

  没想到他居然让我看到了最恐怖的预测:99%的人类将被代替。不过说实话,其中“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是不能刹车的,没有谁能阻止”这一观点,我还是有点认同的。至少我们看得见的是*几年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供的诸多便利,如果出门不用带现金都是小事,那么本月中新闻说的“世界第一例人类头部移植手术已经在一具遗体上成功实施,这意味着距离未来人类活体头部移植手术又*了一步”,这些成就真的是高明而伟大的。

  虽然现如今面部识别程序辨认人脸的速度和效率都已经远超人类。**和情报机构现在已经很*惯使用这种程序,扫描监控录像机无数小时的视频资料,追踪嫌犯和罪犯。但是仍有前进的空间,苹果的面部识别还是不能hold住双胞胎的考验,相信有朝一日解决这个bug并不是很难。

  自由人文主义在人类取得现代性力量与丧失意义的契约中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但是一转眼,进化论却为“自由意志”的棺材钉上了最后一根钉子。虽然直到20世纪,人类大脑依然是全世界最精良的计算工具,但是仔细想想,大部分重大决策的背后其实是充斥着各种认知偏差的“拍脑袋”而已,然后交给叙事自我把一切都美化成“自由意志”。整个过程中真的有自由主义所推崇的那个不可分割的始终如一的真实的自我吗?这不过是个虚幻的想象。

  曾经的救世主面临崩塌,但是人类终归还是不能脱离意义而存在。假设在未来我们都相信个人的重大决策权应该从自由意志转而交给算法更为靠谱,那么当“活出自我”的意义不复存在的时候,生命急需被赋予新的意义。

  作者给出的一种可能性是数据主义。大部分人的幸福感归根结底还是源自于在世俗的价值观中获得成功。资本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世界里,人为了财富的增长和独特的体验而努力,那么在数据主义的世界里,人就应该以对系统信息的生产和流通做出的贡献来作为个人价值的衡量标准。只不过想要在当前的意识形态下去想象未来的价值观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管怎样,数据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这出好戏才刚刚上演。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10)份(扩展8)

——今日简史的读书笔记范文五份

  前几日在书店角落看到《今日简史》,抱着随手一翻的心态看的。但是越看到后面越入迷,这本书居然开始让我这个相当冷漠的人也开始思考关心人类的命运。

  书中的命题非常多,宏观且浩大。我只能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讲一些其中对我来说印象深刻的点。

  1、人类深以为感到骄傲的自由意志可能根本不存在。

  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无可取代。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能够自我思考,自我创造。但作者用尖锐的语言一刀见血地指出“人类没有选择欲望的自由,单纯就是几十亿个神经元交换生化信号后的产物。”看到之后有点不敢相信,但事实好像就是如此。随着生物领域和科技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发现人体并没有那么的神秘。你以为你做出的一切选择都是由“我”这个主观意识决定的,但其实它们可能只是简单的生化反应。只是速度让你快到感觉不到而已。

  2、人的情绪和感觉并不是我们自认为的“自由选择”。

  随着生物技术和机器学*不断进步,要操控人类最深层的情绪和欲望只会变得更简单,“跟着感觉走”就会越来越危险。因为到最后你甚至发现不了你所以为的完全由自己做出的决定,实际上已经完全被控制了。就像现在我们购买的各种繁多而无用的物品,你以为是你做出的选择,实际上可能都是广告商的策略。

  3、算法正在攻击人类。

  今天我们随手打开一个购物网页,它就能恰恰好地从万千商品中选出一件你所中意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只要收集到足够海量的数据之后,算法就能替你决定你喜欢听的歌,你爱看的电影,甚至替你决定你未来的爱人。而且这一切基于海量的数据,出错率比我们所谓的凭着感觉走好多了。你会接受这一切吗?

  要想知道宇宙真相、人生意义、自己的身份,最好的出发点就是开始观察痛苦、探索痛苦的本质。人生的重大课题可能不是寻找人生的意义,而是如何摆脱痛苦。而各种痛苦最深层的根源可能就是自己的心智。

  可能到了最后的最后,我们人类拥有面对未来世界的唯一武器,就是我们的心智,我们的自由意志,就像三体人所惧怕的那样。

  读书目的:尤瓦尔的书总是让人脑洞大开,尤其是在国内呆久了,自己的认知是否还与国际大家的视野一致?这就是读他的书最大的目的,企图获得站在一个“上帝”的格局观,再来俯视宏观、微观的视角,来洞察未来人类社会大趋势,捕捉新的机遇和灵感。

  在第一章,尤瓦尔就重新抛出了自由主义的概念。一起来复*一下《未来简史》中提到的自由主义:

  “人文主义分为三个派别:自由主义、社会人文主义和进化人文主义。自由主义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人,拥有永不重复的体验。社会人文主义责怪自由主义太过注重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他人的体验。进化人文主义(纳粹)指出各种体验和感受的冲突不可避免,最适合的胜出。”

  现在,尤瓦尔提出一个尖锐的观点:即自由主义的故事已经开始失效,而人类并没有发明新的故事。从特朗普当选总统,到英国脱欧,都预示着以全球化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的全面收敛。反而原来最保守的中国,大力推动一带一路、东盟、高铁援建,扛起了全球化大旗。

  在我看来,这就是中国与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冲突的重要源头。西方崇尚资本主义的时候,中国崇刚从封建主义中解脱出来;西方转向自由主义的时候,中国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如今西方已经逐步放弃自由主义,而中国却逐渐开始追随自由主义。下一步是什么,作者也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希望通过接下来的一些列问题,引发读者们的思考。

  关于文明,印象中被分为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看似是个同你我真实生活无关的事物,事实却并非如此。作为文明的一份子,文明影响了你我的成长,你我的成长又反作用于文明,哪怕这种作用微乎其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诚然,不同文明的成员之间,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实属人之常情。硬要说无法兼容也过于武断,现代奥利匹克、联合国、欧盟,都证明了不同文明之间也是可以友好相容的。

  当然,文明内部的分歧依然长期存在着,这就好比,真实生活中,你我最常发生争吵的对象,往往是自己的家人。倒不是说距离产生美在起作用,而是因为,身份认同是由冲突和困境来定义的,而不是由共同之处来定义的。

  不过也可以看到,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也是不断发生、存在的。不然,也不会发生那些触目惊心的战争。就像在自然界,不同物种依照自然选择的无情法则,为生存而战,纵观历史,文明之间一再发生冲突,唯有适者能够生存、讲述故事。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英国脱欧,就符合这样的历史规律。一万年前,人类分裂成无数个部落,每过千年,部落就会融合成越来越大的群体,但创造出的文明越来越少。

  直到*代,全球文明的产生。我们有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不同文明欢聚一堂,看似是各国在竞争金牌,在这背后,是世界各国达成了了不起的协议。该协议让你我在为祖国获得金牌,并欢呼雀跃的同时,也得以为文明的相容深感荣耀。感谢这个相容的时代,让你我看到了世界诸多美丽的面貌。

  今天,即便是不同的文明,拥有不同信仰的民众,都承认美元作为全球货币的地位。人们对疾病的看法也从千年前的光怪陆离,转变为今天惊人的一致,得益于战争,也是由于文明的相容。正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战争之于文明也有此效果。

  进入21世纪,文明的相容度进一步提升,也许是因为人类面临的挑战更加棘手,全球层面的气候问题、人工智能难题,单靠单个文明已经无法全然应对。

  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地充斥着各种争论和冲突,不过这也让彼此之间更加相互依赖。尽管,距离建成一个和谐社会还很遥远,却早已是同一个熙攘的全球文明。

  最*被《今日简史》这本书颠覆了世界观。

  原来我所生活的人类社会,充满虚构的故事,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所谓意义也是靠人类最擅长的,靠说故事支撑起来的。我原以为”往外跑“就能冲出小盒子,但其实还是会有更大的盒子。

  国家、货币、宗教、企业……这都是一个个虚构的故事,多人相信了便成”事实“,即使有小部分人不相信,但只要还生活在这个圈子也离不开它。科学是用数据说故事,如果追溯起来,科学起源于宗教,因为最初的科学研究就是教会拨款的。

  目前世界各地区越来越和*,并非智人变得”善良“了,而是自从有了核武器,战争就成了一种高成本低利润的交易。相比以前的战争,胜利方能拥有的战败方肥沃的土地和工业所需要的原材料,而现在的国家,使经济高增长更多是无形的科技技术,例如:硅谷真的有摸得着的矿产吗?在未来数据的争夺比土地的争夺更具诱惑。

  别小看智人擅长说故事的本领,正因为会说故事才能使智人成为目前世界的主宰。智人在原始时代从来都不是靠个人的力量和猛兽搏斗取得胜利的,而是靠团结。关于讲故事,最早是部落的神话,使部落的智人有共同的信仰,能组织合作和接受分工,共同维护部落的安定。

  人生不是虚构的故事。

  作者在这章预示了一个“可怕”的未来,即几十年后,大部分人在工作上可能变得无足轻重,被算法和机器取代。在AI逐渐发达的今天,这已经不是像20世纪初预言纽约到北京只需10多个小时那么天方夜谭,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无人驾驶汽车、卡车,AI理财专家、法务专家,医疗助理机器人,无不慢慢在成熟中。甚至连最难被取代的创意类工作(例如,作曲家),也已经看到了通过算法机器人取代的可能。

  那么,人类社会是否能产生足够多的新工作,来弥补被机器取代的部分?现在看起来并不太现实。其实最直接的新工作就是维护、训练那些算法机器人,但是这种工作需要极高的智力和教育水*,这恰恰是算法取代的低端工作人群所缺乏的能力。固然小部分资质比较好的人可以通过教育成为合格的从业者,但是大部分人注定碌碌无为。这个时候,人类即将面临的大挑战就是,如何处理几十亿没有工作的人?

  作者提供了两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一个是“全民基本收入(UBI)”,即**对控制算法和机器人的富豪阶层和企业征税,然后用这些税来cover其他人群的生活需求。另一个是“全民基本服务”,即***社会描述的情形。

  第一个方案无法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也就是说,无论穷人对现在的不公*多么愤怒,未来的不公*都将更加变本加厉!对于贫穷国家、贫穷地区、贫穷阶层的人来说,这已经是一个事实。

  第二个方案虽然对于人来说会更公*,但非常理想化,按照中国现在的发展水*来说,基本就是幻想。谁也不知道在算法和机器统治人类之前,这会否实现。

  因此,如果你没有成为跃升数字统治阶层的野心,对于自己和下一代的未来,那么最好的出路可能就是寻找一个能够保障全民最低福利的地方,一直生活下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