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读书笔记范本五份

首页 / 读书笔记 / |

  格局读书笔记 1

  *时每看到一件事情,大脑都会产生一种想法,今天读完了《格局》这本书,写点感想。说实话,这本书对我的触动并不大,读起来感觉就像之前常看的《意林杂志》一样,都是老生常谈的道理。不过,这书让我想写一个人,我的邻居。

  不到50吧,家境窘迫,家里兄弟四个,排行老二,和老大一样,一辈子光棍,个子不高,其貌不扬,毫不起眼的一个人。别人出门几天,让他去给看家,他就去;别人家里收庄稼,忙不过来,让他去帮忙干活,他就去。他这个人最明显的一个特点,那就是爱帮忙,不管村里谁家有什么事,他都是不请自来的那个人,到了就撸起袖子干活,脏活累活不在乎,谁都可以指使,让干啥就干啥。甚至自己还攒钱买了一个强功率大灯泡,能把整个院子照亮的那种,还有一个大热水壶,谁家有事可以拿来用。大家还给他封了一个“官衔”:“厨师长助理”。只要谁家结婚办喜事,厨师长(都是村里的热心村民)到位之前,他就刷好锅,备好柴和水,厨师一到就可以立马掌勺做菜。帮忙完了就和其他人坐一桌,喝点小酒,晃悠悠回家去。甚至酒桌上别人拿脏话逗他也是一笑而过,老实巴交的样子。

  对于这个人,我的好感从无到有。小时候,觉得这个人和别人没啥区别,甚至不如别人,为啥,首先就是他家穷,从我记事起到现在,20多年,他家不过是新盖了一间很小的房子,老土房还在那,现在土房可真是少之又少了。同时还对他有些许的.不满,因为他爱吃狗肉(早年的事情),经常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一条狗就杀了吃了,约上三两好友,各自出点料啊酒啊,凑一桌尝尝鲜。也可能身上背负的“狗命”多,反正只要他来我家,我家的狗就会对着他咬个不停,我发现其他狗也是这样,或许狗狗们能嗅到什么味道吧。

  时间慢慢的走,身边的红白喜事我也跟着参加了几个,都能发现他的身影,他总是忙前忙后的那个,也经常听身边的人提到他,说这人挺好啊、能干啊、又给谁看家去了啊,就感觉这个人还挺奇怪,怎么就那么爱帮忙呢,图啥呢?又不能挣钱,也改善不了生活水*,大家还是那样指使他干这干那,不过,我打心里知道,他是个好人。再后来,我读了高中大学上了班,接触的人和事都多了,勾心斗角一毛两毛的琐事一一体会。

  慢慢觉得,很少有发人可以让你推心置腹,打心底觉得是个好人。直到前段时间爷爷去世,家里张罗白事,又看到他的身影,爸爸说这个人确实是个好人,这么多年邻居了,从没有拌过嘴,一直都是随叫随到,忽然发现,这个人的境界何其高,值得多少人学*!不和人争,不论付出,随时准备为大家服务,敢问,整个村子一千多人谁有他的人缘好?村干部高人一等,吃吃喝喝,能比他更受人尊敬吗?

  他把自己放的特别低,没有任何姿态,但让所有人都喜欢他。就像大海,之所以是大海,因为它的位置最低,能接纳五湖四海。虚怀若谷,方能成就自己。如果你身边有这么一个人,那么请珍惜!

  这,不就是格局吗?

  格局读书笔记 2

  《格局》是台湾作家何权峰的著作,在这本书的自序,其中有一段是我觉得写的非常好。它是这样说的:不管是侮辱,批评,攻击,或是得失失败。对一个心胸开阔,有大气量的人来说,他的内心就像一个大湖。你丢进去一包盐,他很快就会被稀释,反过来,如果你把一大包盐倒入一杯水中,这杯水还能下咽吗?为什么有些人遇到一点小问题,小困难,就那么容易生气,挫败,难以消受,没错,是因为格局太小了。

  读完这本书让我收获颇多,一个人的格局大了,未来的路才会宽广!格局代表了一个人的眼光和智慧,格局小的人,做事往往只会在意眼里的利益,格局大的人,看到的则是以后的发展。

  在职场上,有些人看重的是当下的收入,有些人则看重的是未来的发展,所以许多人虽然开始的时候都是处于同样的*台同样的`起点,最后却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格局决定了你在职场的未来,优秀的能力能给我们带来业绩,但格局决定了我们能走多远。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眼光,也不要用太多的心思去关注别人,算计别人做了多少得到多少,与领导斗智斗勇偷奸耍滑,将宝贵的精力放在这种毫无意义的事情上。保持独立的人格,拥有独立思考与判断是非的能力,坚守为人处世的原则,不断获取新的知识,站在问题的高度来思考问题,你自然就会形成大的格局。

  格局读书笔记 3

  由何权峰所著的《格局》一书围绕“思维决定高度,格局决定结局”的主旨思想深入浅出的道出了格局的实质与意义。全书通过48个思考题让读者主动去探索格局的建立、调整和践行方式。带领读者更深层次地了解自己,从而改变思维方式,调整处事格局。

  本书的目录很有特点,以第二人称的形式高度概括了与每个人的格局密切相关的表现或决定因素。作者从你怎么看自己、你所认识的人、你说的每句话、你给人的感觉、你做事的态度、你经历的遭遇、你的每个念头、你的所作所为等角度向读者发问,让阅读过程能够同时伴随深刻的自我剖析,形成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思维碰撞。

  书中的语言风格朴实易懂,将格局之事以容易理解的方式向读者介绍。正所谓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只会盯着树皮里的虫子不放的鸟儿是不可能飞到白云之上的,只有眼里和心中装满了山河天地的雄鹰才能自由地在天地间翱翔。一个人要想得到更多奋斗和拼搏的机遇,就一定不要计较生活中遇到的繁琐之事。读完此书,每位读者对于格局可能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这是与个人经历和人生观、价值观等密切关联的。而本人从书中提炼出的核心思想价值和主观感受可以归纳为:格局就是你的价值观的高度和看问题的宽度,格局决定成败,格局决定人生!

  格局二字说起来简单,但却又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处处得以彰显,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有格局的身影。有的人即使跌落至人生低谷,也能振作精神,再接再厉,勇攀高峰,有的人哪怕是遇到一点儿小小的挫折,就从此一蹶不振颓废的过完一生。有的人面对生活困境,依然乐观向上,相信风雨过后一定会有彩虹;而有的人则是不停的抱怨,即使机会摆在眼前,也会让他白白溜走。有的人一开始就为自己定下了明确的人生目标,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朝着自己的人生巅峰攀登;而有的人就像无头苍蝇四处乱撞,忙东忙西,却毫无起色。

  这本书里面讲了很多现实的问题,我们经常听到很多人说:我们看了很多书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没有方向,没有格局。其实世上努力的人很多,但为什么成功的人那么少呢?因为人生的成功不仅仅是努力就可以达到的,还要在你人生的某个阶段遇到某个机遇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当我们去看成功人士的人生轨迹会发现,成功的'人往往除了努力之外,还因为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遇到了时代的风口,于是就乘风起飞了。那又是为什么只有他们能够飞起来呢?因为他们心中的格局比一般人大,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问题。这本书并不是否定努力的价值,而是告诉你不能一味的努力,还要懂得审时度势。好比你需要在一片陆地上奔跑,如果能先站到高的地方看看全局或者打开地图看看,才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去更快的到达目的地。即便很多人找到自己的方向后,努力的过程中也被嘲笑、被大家否定,自己也会偷懒,但是最后你会发现,你用比别人高的价值观看到格局之后,你就并不会在意别人的冷嘲热讽,当你最后回过头看的时候,那些人早就被你甩的看不见了。

  有人说,一个人的格局有多大,要看他曾经经历的委屈和苦难。我觉得的确如此,一个人的格局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经历委屈和苦难后自然产生的精神升华,是生命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格局小的人,只会看到眼前的得失,经常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占到便宜就得意洋洋;而格局大的人,都会明白眼前的一点儿成绩根本不值一提,他们心胸开阔,热爱生活并懂得如何包容他人,更懂得如何取舍,有长远的目标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不会为蝇头小利所迷惑。可以说,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他的成败,决定他的人生,只有拥有大格局的人,才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格局读书笔记 4

  “鸡汤”的本质应该是积极的暗示。这是我读完何权峰《格局》这本书后最直观的感受。书的内容和“鸡汤”这一词完全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这本书的内容就是类似心灵鸡汤。干一碗,吸收点精髓也能“滋补”下身心。

  有一段时间总会觉得“鸡汤”或是“毒鸡汤”并没有什么作用,但现在会认为,在特定的环境下,坐下来看看一看鼓励人心的书籍,或许能够指点一下“迷津”,虽然作用不是很明显,但至少“汤”在滋润人心,它在给你积极的暗示,会让你向积极的方向看,而不是一直颓废下去。

  或许目前这些所谓的鸡汤书籍、励志书籍让人看了一遍后很难记住点什么,但在看的当时有所感悟、有积极的指示也是好的,阅读嘛,总要雅俗共赏,多看看不同类型的书总是好的。逐渐的,也能理解为什么我的YQ小姐姐总爱看刘同、李尚龙他们写的书了,是因为她在不断的尝试成长,而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着他们传递的“正能量”。或许他们的经历离我们很远,所借用的故事我们可能看了多次,但是他们笔下文字传递出的积极、努力、上进等情绪还是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

  现在心灵鸡汤随处可以喝到,积极的暗示也可能来自很多地方,但在你不经意间看多最多的或许是朋友圈。因为有些人就是爱在朋友圈发发发。我就是一个特别爱在朋友圈发些日常生活记录的人(手动捂脸),因为我把它当记录生活的地方,觉得有文字、有图片、有时候还有视频,到一个时间段自己去回看,能够感受到当时的那份情绪,也能够知道自己一年到底做了些什么,所以我觉得在朋友圈记录是件很美好的事情。当然可能记录美好的事情会多一些,因为不想给大家传递太多的负面情绪。有时候我会自己给自己“熬一锅浓鸡汤”,然后有位精神挚友就会发信息问我是不是又在给自己加油打气,或者最*遇到了什么,默默听完之后告诉我,坚持自己的想法去做,他陪我一起向前。其实有时这种积极向上的情绪能够被人反应回来也挺棒,有人能够陪着一起向前的感觉很舒服。

  在朋友圈看到很多别人记录的日常,在心情好的时候可能就是点下赞后划过,但在心情低落时,看到了一些积极向上的话会产生一定的情绪效应,例如今天一个学姐分享自己的安排,然后说“羡慕是羡慕,但是努努力可以让自己不嫉妒呀”。这句话对于心情低落的我来说,至少是给了积极暗示的呀!自己不满现状,那就努力去改变呀!心情很糟的时候,虚度光阴,还不如直接看看书,或者看看有营养的东西开开眼界。

  每次写东西总是写着写着就感觉偏题了,还是回到积极的暗示吧!

  我就是优秀的人!

  我就是想成为优秀的人!

  这两句话说出来可能有些“过于直白”,有些让人不适,但是用在自我积极暗示上个人感觉是很好的。因为自己有了一个信念,就会朝它努力,用它去约束自己的行为。而身边的好朋友知道你的目标后,也会积极的督促你去朝这个方向努力。而不是一直自我否定和被别人否定,然后就觉得自己不可以,稍微调整不好状态就会破罐子破摔。话说到此,希望大家都努力做一个正能量的人哦!负面情绪可以向身边的人抱怨,但是不能每次都抱怨太多、持续时间太长,那样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群人;如果你身处在一个不太积极的环境中,首先自己坚持正能量,然后再尽可能去积极的环境中吧!

  今天又是熬高浓鸡汤的一天,不管怎样,还是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呀!这样我们就会越来越顺的!

  这篇读后感是本周五当天读了书就写的,现在再看,好像感觉就不对了,果然思路来了就用写下来还是很有必要的,要珍惜来自不易的“感觉”。

  格局读书笔记 5

  这本书其实我买下已经有半年的时间,但是一直因为工作的忙碌都没有看下去。但是最*因为过年的原因自己慢慢地开始喜欢上了阅读,而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一本。

  因为在刚刚读进去的时候我就已经放不下了,在第一章的时候就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地吸引。这并不是什么追捧,而是我真正的这么想的。

  现在每一个人都为了自己的梦想奋斗,有的人成功了,因为他们有了自己的方向以后就为了它努力,并且成功地让自己成为了大家羡慕的人。

  而有的人失败了,因为他们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而如今的我就是在找自己方向的'时刻,所以看到这本书以后给了我很多的思考。

  马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那就是不管你的公司在哪里,有的时候你的眼光和你的心更加的重要。这句话说的就是格局的重要性,有的时候格局真的是能够定制你的未来的,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把自己的眼光放得长远一点,这样才能够拥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而巴菲特曾经说过:我们之所以能够拥有如今的成就,是因为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在困难的面前如何去解决,而不是说拥有什么样子的能力才去飞跃。

  其实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有用的,就要看你的格局了,如果你能够想到长远的发展,那么你就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


格局读书笔记范本五份扩展阅读


格局读书笔记范本五份(扩展1)

——《格局》读书笔记 (菁华5篇)

《格局》读书笔记1

  由何权峰所著的《格局》一书围绕“思维决定高度,格局决定结局”的主旨思想深入浅出的道出了格局的实质与意义。全书通过48个思考题让读者主动去探索格局的建立、调整和践行方式。带领读者更深层次地了解自己,从而改变思维方式,调整处事格局。

  本书的目录很有特点,以第二人称的形式高度概括了与每个人的格局密切相关的表现或决定因素。作者从你怎么看自己、你所认识的人、你说的每句话、你给人的感觉、你做事的态度、你经历的遭遇、你的每个念头、你的所作所为等角度向读者发问,让阅读过程能够同时伴随深刻的自我剖析,形成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思维碰撞。

  书中的语言风格朴实易懂,将格局之事以容易理解的方式向读者介绍。正所谓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只会盯着树皮里的虫子不放的鸟儿是不可能飞到白云之上的,只有眼里和心中装满了山河天地的雄鹰才能自由地在天地间翱翔。一个人要想得到更多奋斗和拼搏的机遇,就一定不要计较生活中遇到的繁琐之事。读完此书,每位读者对于格局可能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这是与个人经历和人生观、价值观等密切关联的。而本人从书中提炼出的核心思想价值和主观感受可以归纳为:格局就是你的价值观的高度和看问题的宽度,格局决定成败,格局决定人生!

  格局二字说起来简单,但却又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处处得以彰显,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有格局的身影。有的人即使跌落至人生低谷,也能振作精神,再接再厉,勇攀高峰,有的人哪怕是遇到一点儿小小的挫折,就从此一蹶不振颓废的过完一生。有的人面对生活困境,依然乐观向上,相信风雨过后一定会有彩虹;而有的人则是不停的抱怨,即使机会摆在眼前,也会让他白白溜走。有的人一开始就为自己定下了明确的人生目标,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朝着自己的人生巅峰攀登;而有的人就像无头苍蝇四处乱撞,忙东忙西,却毫无起色。

  这本书里面讲了很多现实的问题,我们经常听到很多人说:我们看了很多书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没有方向,没有格局。其实世上努力的人很多,但为什么成功的人那么少呢?因为人生的成功不仅仅是努力就可以达到的,还要在你人生的某个阶段遇到某个机遇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当我们去看成功人士的人生轨迹会发现,成功的人往往除了努力之外,还因为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遇到了时代的风口,于是就乘风起飞了。那又是为什么只有他们能够飞起来呢?因为他们心中的格局比一般人大,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问题。这本书并不是否定努力的价值,而是告诉你不能一味的努力,还要懂得审时度势。好比你需要在一片陆地上奔跑,如果能先站到高的地方看看全局或者打开地图看看,才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去更快的到达目的地。即便很多人找到自己的方向后,努力的过程中也被嘲笑、被大家否定,自己也会偷懒,但是最后你会发现,你用比别人高的价值观看到格局之后,你就并不会在意别人的冷嘲热讽,当你最后回过头看的时候,那些人早就被你甩的看不见了。

  有人说,一个人的格局有多大,要看他曾经经历的委屈和苦难。我觉得的确如此,一个人的格局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经历委屈和苦难后自然产生的精神升华,是生命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格局小的人,只会看到眼前的得失,经常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占到便宜就得意洋洋;而格局大的人,都会明白眼前的一点儿成绩根本不值一提,他们心胸开阔,热爱生活并懂得如何包容他人,更懂得如何取舍,有长远的目标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不会为蝇头小利所迷惑。可以说,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他的成败,决定他的.人生,只有拥有大格局的人,才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格局》读书笔记2

  《格局》这本书是吴军博士的人生进阶系列全新作品,在书中作者总结了提升格局的五个重要维度,包括位置、方向、方法、步伐和节奏。这本书我一口气读了两遍,收获颇丰。

  1、跟智者做朋友。

  人的成长首先要看其所处的环境,而在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家庭环境和朋友圈,其次要看自身做事的原则和方法,所以,要积极地和智者交朋友,对他们的行事方式、一言一语格外留心,力争将他们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智慧,久而久之,慢慢会发现自己在见识和能力甚至运气上,都提升了一个等级。

  2、追求可叠加式的进步。

  格局小的人满足于自己某件事做得快、做得漂亮,而大格局的人追求的则是重复的成功和可叠加式的进步。很多时候事情能不能做成,问题能不能解决,取决于做事情人的主动性。长期坚持下来,主动做事的人就能和其他人拉开距离,而且那些花了精力做的事情要尽可能对自己将来的进步有益,要放弃所有不能对长远发展有用的短期机会,聚焦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每往前走一步,都要聚集足够多的势能,让每一次进步都成为下一次进步的基点,而不是每一次都要重新开始。

  3、学会做减法。

  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掌握好节奏,方法和效率远比忙碌重要,懂得适当的休息,才能更好地生活。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好事情,是因为我们太匆忙、太着急,以至犯了太多原本可以避免的错误,当我们慢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找出忙碌的原因,给生活做减法,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能让我们更快地接*目标。人在忙碌的时候很容易忘掉忙碌的目的,最后反而离目标越来越远,有时候慢下来静下来,反而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4、专注高效工作。

  很多人试图在短时间里完成很多工作,总是想多任务地同时做几件事,通常情况是,没有一件事能做好,时间一长,就容易陷入低水*循环,当脑子里的任务积压过度,一开始可能只是出现一些小错误,当有限的脑力跟不上一心多用的野心,任务积压得越来越多时,大问题就会集中爆发。工作效率的高低不取决于开始了多少工作,而在于完成了多少。

  5、懂得及时止损。

  凡事尽人事仍需听天命,人贵有自知之明,要清楚自己能力的边界,要对命运常怀敬畏之心。很多时候,我们从能力到主动性都是有限的,因此心态就决定了你的命运,生活中很多事情非常复杂,超出了我们的能力,只要付出了努力,就不要追究结果是好是坏,如果遇到坏运气,一定要懂得及时止损,不要为了弥补一个小的损失,造成更大的损失。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很多人不断地犯错误,而且为了弥补一个小的损失,造成了更大的损失。原本只是局部的小问题,引发了一个个接踵而至的厄运,形成了一个厄运链。怎样才能斩断厄运链呢?方法很简单,只要记住“止损”和“认命”这4个字就可以了。

  读完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任何人无论起点高低,只要能认清自己的位置,找准方向,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提高进步的速度,同时把握好节奏,几年后就会看到一个格局比今天大很多的自己。

《格局》读书笔记3

  《格局》这本书是吴军博士的人生进阶系列全新作品,在书中作者总结了提升格局的五个重要维度,包括位置、方向、方法、步伐和节奏。这本书我一口气读了两遍,收获颇丰。

  1、跟智者做朋友。

  人的`成长首先要看其所处的环境,而在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家庭环境和朋友圈,其次要看自身做事的原则和方法,所以,要积极地和智者交朋友,对他们的行事方式、一言一语格外留心,力争将他们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智慧,久而久之,慢慢会发现自己在见识和能力甚至运气上,都提升了一个等级。

  2、追求可叠加式的进步。

  格局小的人满足于自己某件事做得快、做得漂亮,而大格局的人追求的则是重复的成功和可叠加式的进步。很多时候事情能不能做成,问题能不能解决,取决于做事情人的主动性。长期坚持下来,主动做事的人就能和其他人拉开距离,而且那些花了精力做的事情要尽可能对自己将来的进步有益,要放弃所有不能对长远发展有用的短期机会,聚焦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每往前走一步,都要聚集足够多的势能,让每一次进步都成为下一次进步的基点,而不是每一次都要重新开始。

  3、学会做减法。

  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掌握好节奏,方法和效率远比忙碌重要,懂得适当的休息,才能更好地生活。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好事情,是因为我们太匆忙、太着急,以至犯了太多原本可以避免的错误,当我们慢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找出忙碌的原因,给生活做减法,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能让我们更快地接*目标。人在忙碌的时候很容易忘掉忙碌的目的,最后反而离目标越来越远,有时候慢下来静下来,反而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4、专注高效工作。

  很多人试图在短时间里完成很多工作,总是想多任务地同时做几件事,通常情况是,没有一件事能做好,时间一长,就容易陷入低水*循环,当脑子里的任务积压过度,一开始可能只是出现一些小错误,当有限的脑力跟不上一心多用的野心,任务积压得越来越多时,大问题就会集中爆发。工作效率的高低不取决于开始了多少工作,而在于完成了多少。

  5、懂得及时止损。

  凡事尽人事仍需听天命,人贵有自知之明,要清楚自己能力的边界,要对命运常怀敬畏之心。很多时候,我们从能力到主动性都是有限的,因此心态就决定了你的命运,生活中很多事情非常复杂,超出了我们的能力,只要付出了努力,就不要追究结果是好是坏,如果遇到坏运气,一定要懂得及时止损,不要为了弥补一个小的损失,造成更大的损失。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很多人不断地犯错误,而且为了弥补一个小的损失,造成了更大的损失。原本只是局部的小问题,引发了一个个接踵而至的厄运,形成了一个厄运链。怎样才能斩断厄运链呢?方法很简单,只要记住“止损”和“认命”这4个字就可以了。

  读完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任何人无论起点高低,只要能认清自己的位置,找准方向,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提高进步的速度,同时把握好节奏,几年后就会看到一个格局比今天大很多的自己。

《格局》读书笔记4

  由何权峰所著的《格局》一书围绕“思维决定高度,格局决定结局”的主旨思想深入浅出的道出了格局的实质与意义。全书通过48个思考题让读者主动去探索格局的建立、调整和践行方式。带领读者更深层次地了解自己,从而改变思维方式,调整处事格局。

  本书的目录很有特点,以第二人称的形式高度概括了与每个人的格局密切相关的表现或决定因素。作者从你怎么看自己、你所认识的人、你说的每句话、你给人的感觉、你做事的态度、你经历的遭遇、你的每个念头、你的所作所为等角度向读者发问,让阅读过程能够同时伴随深刻的自我剖析,形成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思维碰撞。

  书中的语言风格朴实易懂,将格局之事以容易理解的方式向读者介绍。正所谓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只会盯着树皮里的虫子不放的鸟儿是不可能飞到白云之上的,只有眼里和心中装满了山河天地的雄鹰才能自由地在天地间翱翔。一个人要想得到更多奋斗和拼搏的机遇,就一定不要计较生活中遇到的繁琐之事。读完此书,每位读者对于格局可能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这是与个人经历和人生观、价值观等密切关联的。而本人从书中提炼出的核心思想价值和主观感受可以归纳为:格局就是你的价值观的高度和看问题的宽度,格局决定成败,格局决定人生!

  格局二字说起来简单,但却又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处处得以彰显,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有格局的身影。有的人即使跌落至人生低谷,也能振作精神,再接再厉,勇攀高峰,有的人哪怕是遇到一点儿小小的挫折,就从此一蹶不振颓废的过完一生。有的人面对生活困境,依然乐观向上,相信风雨过后一定会有彩虹;而有的人则是不停的抱怨,即使机会摆在眼前,也会让他白白溜走。有的人一开始就为自己定下了明确的人生目标,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朝着自己的人生巅峰攀登;而有的人就像无头苍蝇四处乱撞,忙东忙西,却毫无起色。

  这本书里面讲了很多现实的问题,我们经常听到很多人说:我们看了很多书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没有方向,没有格局。其实世上努力的人很多,但为什么成功的人那么少呢?因为人生的成功不仅仅是努力就可以达到的,还要在你人生的某个阶段遇到某个机遇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当我们去看成功人士的人生轨迹会发现,成功的人往往除了努力之外,还因为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遇到了时代的风口,于是就乘风起飞了。那又是为什么只有他们能够飞起来呢?因为他们心中的格局比一般人大,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问题。这本书并不是否定努力的价值,而是告诉你不能一味的努力,还要懂得审时度势。好比你需要在一片陆地上奔跑,如果能先站到高的地方看看全局或者打开地图看看,才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去更快的到达目的地。即便很多人找到自己的方向后,努力的过程中也被嘲笑、被大家否定,自己也会偷懒,但是最后你会发现,你用比别人高的价值观看到格局之后,你就并不会在意别人的冷嘲热讽,当你最后回过头看的时候,那些人早就被你甩的看不见了。

  有人说,一个人的格局有多大,要看他曾经经历的委屈和苦难。我觉得的确如此,一个人的格局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经历委屈和苦难后自然产生的精神升华,是生命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格局小的人,只会看到眼前的得失,经常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占到便宜就得意洋洋;而格局大的人,都会明白眼前的一点儿成绩根本不值一提,他们心胸开阔,热爱生活并懂得如何包容他人,更懂得如何取舍,有长远的目标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不会为蝇头小利所迷惑。可以说,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他的成败,决定他的人生,只有拥有大格局的人,才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格局》读书笔记5

  本书讲到当明确了位置和方向后,格局的大小就要看采取行动的方式,格局大的人追求的是重复的成功和可叠加式的进步,格局小的人满足于自己某件事情做的快、做的漂亮。书中也讲到作者的弟弟对成功原因的诠释:除了要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外,主要是每一次进步都成为下一次进步的基点,而不是每一次都要重新开始。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本书内容,就是“格局”;如果用10个字来概括获得大格局的方法,那就是位置、方向、方法、步伐和节奏。

  对于我们做事的态度,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做到每一分,因为每差一分,所产生的后果都不一样。在这之前,我们必须要有个愿望,同时也需要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在愿望的驱使下,先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当然回到社会角色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属于社会,不是你做完这件事,然后再去做另外一件事,做事的时候都有周围因素的干扰,所以在做事的时候还是要合理的安排时间,先从基础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

  在面对路上的困难时,需要有积极的心态来理解他,并且能够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解决。书上说:没有白挨的打,需要做的就是在往前走的路上,你可以转头,但是绝不能回头,因为你所经历过的,那都是帮助你往前走的财富,面对飞来的刀,是接刀刃还是接刀柄,那都是你的成长。对于我们来讲未曾经历或未曾坚持,感觉这是鸡汤,但我们希望能够走好自己的路,就需要我们以这样的心态面对路上的困难。

  书中谈到的所作所为,那是个人的*惯问题和做事的细节处理问题,最重要的个人的原则问题,这个方面我个人感觉很深,一个人的本性。只有有了原则,才能更好的在你需要做出判断和抉择的时候少犹豫。特别明显的就是在你跟人谈判的时候,你妥协一次,然后就是接二连三的妥协和退让。这个也许在第一次谈条件的时候就需要明确、说清楚,这是一个处理事情更简单更明确的原则,但是往往在想法上,很多都不能考虑得很全面,就更要表明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最后这本书从开始只是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格局的人,然而作为有格局的人,需要认清楚自己是谁,需要明确你周围的人和事,说话做事的时候都要有谦卑的心态和一个博大的胸怀,这些都是前提,然后需要有自己的信念,在遇到困难时可以绕道,但是一定不要回头,当你有个好想法的时候,要相信心诚则灵,只有你看到了,才能到达,最重要的是在处理事情时需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让自己清醒的知道自己的路。

  任何人,不论起点高低,只要能认清自己的位置,找准方向,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提高进步的速度,同时把握好节奏,几年后就会看到一个格局比今天大很多的自己,一个让自己感到不枉此生的自己。


格局读书笔记范本五份(扩展2)

——《格局》读书笔记实用十篇

  《格局》读书笔记 1

  “鸡汤”的本质应该是积极的暗示。这是我读完何权峰《格局》这本书后最直观的感受。书的内容和“鸡汤”这一词完全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这本书的内容就是类似心灵鸡汤。干一碗,吸收点精髓也能“滋补”下身心。

  有一段时间总会觉得“鸡汤”或是“毒鸡汤”并没有什么作用,但现在会认为,在特定的环境下,坐下来看看一看鼓励人心的书籍,或许能够指点一下“迷津”,虽然作用不是很明显,但至少“汤”在滋润人心,它在给你积极的暗示,会让你向积极的方向看,而不是一直颓废下去。

  或许目前这些所谓的鸡汤书籍、励志书籍让人看了一遍后很难记住点什么,但在看的当时有所感悟、有积极的指示也是好的,阅读嘛,总要雅俗共赏,多看看不同类型的书总是好的。逐渐的,也能理解为什么我的YQ小姐姐总爱看刘同、李尚龙他们写的书了,是因为她在不断的尝试成长,而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着他们传递的“正能量”。或许他们的经历离我们很远,所借用的故事我们可能看了多次,但是他们笔下文字传递出的积极、努力、上进等情绪还是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

  现在心灵鸡汤随处可以喝到,积极的暗示也可能来自很多地方,但在你不经意间看多最多的或许是朋友圈。因为有些人就是爱在朋友圈发发发。我就是一个特别爱在朋友圈发些日常生活记录的人,因为我把它当记录生活的地方,觉得有文字、有图片、有时候还有视频,到一个时间段自己去回看,能够感受到当时的那份情绪,也能够知道自己一年到底做了些什么,所以我觉得在朋友圈记录是件很美好的事情。当然可能记录美好的事情会多一些,因为不想给大家传递太多的负面情绪。有时候我会自己给自己“熬一锅浓鸡汤”,然后有位精神挚友就会发信息问我是不是又在给自己加油打气,或者最*遇到了什么,默默听完之后告诉我,坚持自己的想法去做,他陪我一起向前。其实有时这种积极向上的情绪能够被人反应回来也挺棒,有人能够陪着一起向前的感觉很舒服。

  在朋友圈看到很多别人记录的日常,在心情好的时候可能就是点下赞后划过,但在心情低落时,看到了一些积极向上的话会产生一定的情绪效应,例如今天一个学姐分享自己的安排,然后说“羡慕是羡慕,但是努努力可以让自己不嫉妒呀”。这句话对于心情低落的我来说,至少是给了积极暗示的呀!自己不满现状,那就努力去改变呀!心情很糟的时候,虚度光阴,还不如直接看看书,或者看看有营养的东西开开眼界。

  每次写东西总是写着写着就感觉偏题了,还是回到积极的暗示吧!

  我就是优秀的人!

  我就是想成为优秀的人!

  这两句话说出来可能有些“过于直白”,有些让人不适,但是用在自我积极暗示上个人感觉是很好的。因为自己有了一个信念,就会朝它努力,用它去约束自己的行为。而身边的好朋友知道你的目标后,也会积极的督促你去朝这个方向努力。而不是一直自我否定和被别人否定,然后就觉得自己不可以,稍微调整不好状态就会破罐子破摔。话说到此,希望大家都努力做一个正能量的人哦!负面情绪可以向身边的人抱怨,但是不能每次都抱怨太多、持续时间太长,那样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群人;如果你身处在一个不太积极的环境中,首先自己坚持正能量,然后再尽可能去积极的环境中吧!

  今天又是熬高浓鸡汤的一天,不管怎样,还是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呀!这样我们就会越来越顺的!

  这篇读后感是本周五当天读了书就写的,现在再看,好像感觉就不对了,果然思路来了就用写下来还是很有必要的,要珍惜来自不易的“感觉”。

  《格局》读书笔记 2

  “鸡汤”的本质应该是积极的暗示。这是我读完何权峰《格局》这本书后最直观的感受。书的内容和“鸡汤”这一词完全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这本书的内容就是类似心灵鸡汤。干一碗,吸收点精髓也能“滋补”下身心。

  有一段时间总会觉得“鸡汤”或是“毒鸡汤”并没有什么作用,但现在会认为,在特定的环境下,坐下来看看一看鼓励人心的书籍,或许能够指点一下“迷津”,虽然作用不是很明显,但至少“汤”在滋润人心,它在给你积极的暗示,会让你向积极的方向看,而不是一直颓废下去。

  或许目前这些所谓的鸡汤书籍、励志书籍让人看了一遍后很难记住点什么,但在看的当时有所感悟、有积极的指示也是好的,阅读嘛,总要雅俗共赏,多看看不同类型的书总是好的。逐渐的,也能理解为什么我的YQ小姐姐总爱看刘同、李尚龙他们写的书了,是因为她在不断的尝试成长,而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着他们传递的“正能量”。或许他们的经历离我们很远,所借用的故事我们可能看了多次,但是他们笔下文字传递出的积极、努力、上进等情绪还是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

  现在心灵鸡汤随处可以喝到,积极的暗示也可能来自很多地方,但在你不经意间看多最多的或许是朋友圈。因为有些人就是爱在朋友圈发发发。我就是一个特别爱在朋友圈发些日常生活记录的人(手动捂脸),因为我把它当记录生活的地方,觉得有文字、有图片、有时候还有视频,到一个时间段自己去回看,能够感受到当时的那份情绪,也能够知道自己一年到底做了些什么,所以我觉得在朋友圈记录是件很美好的事情。当然可能记录美好的事情会多一些,因为不想给大家传递太多的负面情绪。有时候我会自己给自己“熬一锅浓鸡汤”,然后有位精神挚友就会发信息问我是不是又在给自己加油打气,或者最*遇到了什么,默默听完之后告诉我,坚持自己的想法去做,他陪我一起向前。其实有时这种积极向上的情绪能够被人反应回来也挺棒,有人能够陪着一起向前的感觉很舒服。

  在朋友圈看到很多别人记录的日常,在心情好的时候可能就是点下赞后划过,但在心情低落时,看到了一些积极向上的话会产生一定的情绪效应,例如今天一个学姐分享自己的安排,然后说“羡慕是羡慕,但是努努力可以让自己不嫉妒呀”。这句话对于心情低落的'我来说,至少是给了积极暗示的呀!自己不满现状,那就努力去改变呀!心情很糟的时候,虚度光阴,还不如直接看看书,或者看看有营养的东西开开眼界。

  每次写东西总是写着写着就感觉偏题了,还是回到积极的暗示吧!

  我就是优秀的人!

  我就是想成为优秀的人!

  这两句话说出来可能有些“过于直白”,有些让人不适,但是用在自我积极暗示上个人感觉是很好的。因为自己有了一个信念,就会朝它努力,用它去约束自己的行为。而身边的好朋友知道你的目标后,也会积极的督促你去朝这个方向努力。而不是一直自我否定和被别人否定,然后就觉得自己不可以,稍微调整不好状态就会破罐子破摔。话说到此,希望大家都努力做一个正能量的人哦!负面情绪可以向身边的人抱怨,但是不能每次都抱怨太多、持续时间太长,那样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群人;如果你身处在一个不太积极的环境中,首先自己坚持正能量,然后再尽可能去积极的环境中吧!

  今天又是熬高浓鸡汤的一天,不管怎样,还是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呀!这样我们就会越来越顺的!

  这篇读后感是本周五当天读了书就写的,现在再看,好像感觉就不对了,果然思路来了就用写下来还是很有必要的,要珍惜来自不易的“感觉”。

  《格局》读书笔记 3

  由何权峰所著的《格局》一书围绕“思维决定高度,格局决定结局”的主旨思想深入浅出的道出了格局的实质与意义。全书通过48个思考题让读者主动去探索格局的建立、调整和践行方式。带领读者更深层次地了解自己,从而改变思维方式,调整处事格局。

  本书的目录很有特点,以第二人称的形式高度概括了与每个人的格局密切相关的表现或决定因素。作者从你怎么看自己、你所认识的人、你说的每句话、你给人的感觉、你做事的态度、你经历的遭遇、你的每个念头、你的所作所为等角度向读者发问,让阅读过程能够同时伴随深刻的自我剖析,形成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思维碰撞。

  书中的语言风格朴实易懂,将格局之事以容易理解的方式向读者介绍。正所谓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只会盯着树皮里的`虫子不放的鸟儿是不可能飞到白云之上的,只有眼里和心中装满了山河天地的雄鹰才能自由地在天地间翱翔。一个人要想得到更多奋斗和拼搏的机遇,就一定不要计较生活中遇到的繁琐之事。读完此书,每位读者对于格局可能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这是与个人经历和人生观、价值观等密切关联的。而本人从书中提炼出的核心思想价值和主观感受可以归纳为:格局就是你的价值观的高度和看问题的宽度,格局决定成败,格局决定人生!

  格局二字说起来简单,但却又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处处得以彰显,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有格局的身影。有的人即使跌落至人生低谷,也能振作精神,再接再厉,勇攀高峰,有的人哪怕是遇到一点儿小小的挫折,就从此一蹶不振颓废的过完一生。有的人面对生活困境,依然乐观向上,相信风雨过后一定会有彩虹;而有的人则是不停的抱怨,即使机会摆在眼前,也会让他白白溜走。有的人一开始就为自己定下了明确的人生目标,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朝着自己的人生巅峰攀登;而有的人就像无头苍蝇四处乱撞,忙东忙西,却毫无起色。

  这本书里面讲了很多现实的问题,我们经常听到很多人说:我们看了很多书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没有方向,没有格局。其实世上努力的人很多,但为什么成功的人那么少呢?因为人生的成功不仅仅是努力就可以达到的,还要在你人生的某个阶段遇到某个机遇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当我们去看成功人士的人生轨迹会发现,成功的人往往除了努力之外,还因为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遇到了时代的风口,于是就乘风起飞了。那又是为什么只有他们能够飞起来呢?因为他们心中的格局比一般人大,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问题。这本书并不是否定努力的价值,而是告诉你不能一味的努力,还要懂得审时度势。好比你需要在一片陆地上奔跑,如果能先站到高的地方看看全局或者打开地图看看,才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去更快的到达目的地。即便很多人找到自己的方向后,努力的过程中也被嘲笑、被大家否定,自己也会偷懒,但是最后你会发现,你用比别人高的价值观看到格局之后,你就并不会在意别人的冷嘲热讽,当你最后回过头看的时候,那些人早就被你甩的看不见了。

  有人说,一个人的格局有多大,要看他曾经经历的委屈和苦难。我觉得的确如此,一个人的格局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经历委屈和苦难后自然产生的精神升华,是生命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格局小的人,只会看到眼前的得失,经常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占到便宜就得意洋洋;而格局大的人,都会明白眼前的一点儿成绩根本不值一提,他们心胸开阔,热爱生活并懂得如何包容他人,更懂得如何取舍,有长远的目标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不会为蝇头小利所迷惑。可以说,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他的成败,决定他的人生,只有拥有大格局的人,才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格局》读书笔记 4

  《格局》这本书是吴军博士的人生进阶系列全新作品,在书中作者总结了提升格局的五个重要维度,包括位置、方向、方法、步伐和节奏。这本书我一口气读了两遍,收获颇丰。

  1、跟智者做朋友。

  人的成长首先要看其所处的环境,而在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家庭环境和朋友圈,其次要看自身做事的原则和方法,所以,要积极地和智者交朋友,对他们的行事方式、一言一语格外留心,力争将他们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智慧,久而久之,慢慢会发现自己在见识和能力甚至运气上,都提升了一个等级。

  2、追求可叠加式的进步。

  格局小的人满足于自己某件事做得快、做得漂亮,而大格局的人追求的则是重复的成功和可叠加式的进步。很多时候事情能不能做成,问题能不能解决,取决于做事情人的主动性。长期坚持下来,主动做事的人就能和其他人拉开距离,而且那些花了精力做的事情要尽可能对自己将来的进步有益,要放弃所有不能对长远发展有用的短期机会,聚焦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每往前走一步,都要聚集足够多的势能,让每一次进步都成为下一次进步的基点,而不是每一次都要重新开始。

  3、学会做减法。

  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掌握好节奏,方法和效率远比忙碌重要,懂得适当的休息,才能更好地生活。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好事情,是因为我们太匆忙、太着急,以至犯了太多原本可以避免的错误,当我们慢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找出忙碌的原因,给生活做减法,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能让我们更快地接*目标。人在忙碌的时候很容易忘掉忙碌的目的,最后反而离目标越来越远,有时候慢下来静下来,反而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4、专注高效工作。

  很多人试图在短时间里完成很多工作,总是想多任务地同时做几件事,通常情况是,没有一件事能做好,时间一长,就容易陷入低水*循环,当脑子里的任务积压过度,一开始可能只是出现一些小错误,当有限的脑力跟不上一心多用的野心,任务积压得越来越多时,大问题就会集中爆发。工作效率的高低不取决于开始了多少工作,而在于完成了多少。

  5、懂得及时止损。

  凡事尽人事仍需听天命,人贵有自知之明,要清楚自己能力的边界,要对命运常怀敬畏之心。很多时候,我们从能力到主动性都是有限的,因此心态就决定了你的命运,生活中很多事情非常复杂,超出了我们的能力,只要付出了努力,就不要追究结果是好是坏,如果遇到坏运气,一定要懂得及时止损,不要为了弥补一个小的损失,造成更大的损失。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很多人不断地犯错误,而且为了弥补一个小的损失,造成了更大的损失。原本只是局部的小问题,引发了一个个接踵而至的厄运,形成了一个厄运链。怎样才能斩断厄运链呢?方法很简单,只要记住“止损”和“认命”这4个字就可以了。

  读完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任何人无论起点高低,只要能认清自己的位置,找准方向,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提高进步的速度,同时把握好节奏,几年后就会看到一个格局比今天大很多的自己。

  《格局》读书笔记 5

  由何权峰所著的《格局》一书围绕“思维决定高度,格局决定结局”的主旨思想深入浅出的道出了格局的实质与意义。全书通过48个思考题让读者主动去探索格局的建立、调整和践行方式。带领读者更深层次地了解自己,从而改变思维方式,调整处事格局。

  本书的目录很有特点,以第二人称的形式高度概括了与每个人的格局密切相关的表现或决定因素。作者从你怎么看自己、你所认识的人、你说的每句话、你给人的感觉、你做事的态度、你经历的遭遇、你的每个念头、你的所作所为等角度向读者发问,让阅读过程能够同时伴随深刻的自我剖析,形成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思维碰撞。

  书中的语言风格朴实易懂,将格局之事以容易理解的方式向读者介绍。正所谓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只会盯着树皮里的虫子不放的鸟儿是不可能飞到白云之上的,只有眼里和心中装满了山河天地的雄鹰才能自由地在天地间翱翔。一个人要想得到更多奋斗和拼搏的机遇,就一定不要计较生活中遇到的繁琐之事。读完此书,每位读者对于格局可能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这是与个人经历和人生观、价值观等密切关联的。而本人从书中提炼出的核心思想价值和主观感受可以归纳为:格局就是你的价值观的高度和看问题的宽度,格局决定成败,格局决定人生!

  格局二字说起来简单,但却又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处处得以彰显,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有格局的身影。有的人即使跌落至人生低谷,也能振作精神,再接再厉,勇攀高峰,有的人哪怕是遇到一点儿小小的挫折,就从此一蹶不振颓废的过完一生。有的人面对生活困境,依然乐观向上,相信风雨过后一定会有彩虹;而有的人则是不停的抱怨,即使机会摆在眼前,也会让他白白溜走。有的人一开始就为自己定下了明确的人生目标,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朝着自己的人生巅峰攀登;而有的人就像无头苍蝇四处乱撞,忙东忙西,却毫无起色。

  这本书里面讲了很多现实的问题,我们经常听到很多人说:我们看了很多书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没有方向,没有格局。其实世上努力的人很多,但为什么成功的人那么少呢?因为人生的成功不仅仅是努力就可以达到的,还要在你人生的某个阶段遇到某个机遇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当我们去看成功人士的人生轨迹会发现,成功的人往往除了努力之外,还因为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遇到了时代的风口,于是就乘风起飞了。那又是为什么只有他们能够飞起来呢?因为他们心中的格局比一般人大,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问题。这本书并不是否定努力的价值,而是告诉你不能一味的努力,还要懂得审时度势。好比你需要在一片陆地上奔跑,如果能先站到高的地方看看全局或者打开地图看看,才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去更快的到达目的地。即便很多人找到自己的方向后,努力的过程中也被嘲笑、被大家否定,自己也会偷懒,但是最后你会发现,你用比别人高的价值观看到格局之后,你就并不会在意别人的冷嘲热讽,当你最后回过头看的时候,那些人早就被你甩的看不见了。

  有人说,一个人的格局有多大,要看他曾经经历的委屈和苦难。我觉得的确如此,一个人的格局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经历委屈和苦难后自然产生的精神升华,是生命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格局小的人,只会看到眼前的得失,经常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占到便宜就得意洋洋;而格局大的人,都会明白眼前的一点儿成绩根本不值一提,他们心胸开阔,热爱生活并懂得如何包容他人,更懂得如何取舍,有长远的目标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不会为蝇头小利所迷惑。可以说,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他的成败,决定他的.人生,只有拥有大格局的人,才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格局》读书笔记 6

  要说看完《格局》最大的感触,主要有做事的方向、影响力、方法,对自己的反思,扬长避短,静下心来朝着未来前进。

  本书不会告诉你究竟具体要怎么做,因为大家所处的行业和环境不可能都是相似的,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各自的路数,但有些大方向和思路都是一样的,遵循和掌握这些理论和方法,再应用到具体的实际中,最终的结果大概率是不会太差的。

  如今我觉得看一本书后,不是说突然就学到、悟到、掌握了书中的论点,知识或者技能,这一定是需要时间去消化的,是体现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所以此书的架构就是每章几个论点,然后吴军老师根据所提供的事例来给大家一个总结。而到个人怎么做,就要实际问题具体分析,使用相关的方法,保持良好的心态去做每一件事。

  书的七个主题是:人生的格局、命运的力量、生活的节奏、智者的见识、心智的成长、悲观与乐观、未来的法则。

  既有做人做事的忠告,也有工作生活的意见,确实会让人多反思自己,个人现在处在何种水*阶段,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当前的小环境和大环境是什么样子。

  对于工作上来说,颇有感受的就是做事需要主动,尽量少点重复性和机械性的工作。关于这一点,可能你干的工作和所处的团队当前无法带给你更多的技术和深度,所以这时候就需要靠自己,找点方向和目标。但又一步讲,靠自己这个事情,如书中提到,要摆脱“低水*的勤奋”和“越忙越穷,越穷越忙”,真正的进步和成长是建立在效率、成功率、影响力等量级的相乘,不要看起来每天很勤奋、很忙的样子,但没有质的提升。如果有这个情况,一定要静下心的分析和思考,要做什么和怎么做,方向和目标在哪里。

  第四章智者的见识,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可能会让你成为智者的思路和方法。让我感触挺深的是关于恩师一章,因为上学时我的学*成绩还真的是和对应学科的老师密切相关。在喜欢这个的老师的前提下,老师也能带给我更多的帮助和思考。同样的,工作后身边有很好的导师,在日后的职场中一定会让你收获颇多。

  而不论是智者,还是悲观与乐观一章,对于心态和情商的论述也是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因此毕竟工作和生活的心态,是会影响很多的事情。拥有好的心态,是成长和成功的必要条件,因为你没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社会和国家,那么势必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很喜欢以前看过的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

  以前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环境,遇到的人和经历的事都是不一样的,但最终才发现,其实大部分人的目标和方向却都是一样的,满意的工作,和谐的家庭,美好的未来。

  格局依旧需要慢慢培养,为了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希望可以继续加油。

  《格局》读书笔记 7

  本书讲到当明确了位置和方向后,格局的大小就要看采取行动的方式,格局大的人追求的是重复的成功和可叠加式的进步,格局小的人满足于自己某件事情做的快、做的漂亮。书中也讲到作者的弟弟对成功原因的诠释:除了要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外,主要是每一次进步都成为下一次进步的基点,而不是每一次都要重新开始。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本书内容,就是“格局”;如果用10个字来概括获得大格局的方法,那就是位置、方向、方法、步伐和节奏。

  对于我们做事的态度,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做到每一分,因为每差一分,所产生的后果都不一样。在这之前,我们必须要有个愿望,同时也需要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在愿望的驱使下,先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当然回到社会角色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属于社会,不是你做完这件事,然后再去做另外一件事,做事的时候都有周围因素的干扰,所以在做事的时候还是要合理的安排时间,先从基础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

  在面对路上的困难时,需要有积极的心态来理解他,并且能够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解决。书上说:没有白挨的打,需要做的就是在往前走的路上,你可以转头,但是绝不能回头,因为你所经历过的,那都是帮助你往前走的财富,面对飞来的刀,是接刀刃还是接刀柄,那都是你的成长。对于我们来讲未曾经历或未曾坚持,感觉这是鸡汤,但我们希望能够走好自己的路,就需要我们以这样的心态面对路上的困难。

  书中谈到的所作所为,那是个人的*惯问题和做事的.细节处理问题,最重要的个人的原则问题,这个方面我个人感觉很深,一个人的本性。只有有了原则,才能更好的在你需要做出判断和抉择的时候少犹豫。特别明显的就是在你跟人谈判的时候,你妥协一次,然后就是接二连三的妥协和退让。这个也许在第一次谈条件的时候就需要明确、说清楚,这是一个处理事情更简单更明确的原则,但是往往在想法上,很多都不能考虑得很全面,就更要表明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最后这本书从开始只是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格局的人,然而作为有格局的人,需要认清楚自己是谁,需要明确你周围的人和事,说话做事的时候都要有谦卑的心态和一个博大的胸怀,这些都是前提,然后需要有自己的信念,在遇到困难时可以绕道,但是一定不要回头,当你有个好想法的时候,要相信心诚则灵,只有你看到了,才能到达,最重要的是在处理事情时需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让自己清醒的知道自己的路。

  任何人,不论起点高低,只要能认清自己的位置,找准方向,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提高进步的速度,同时把握好节奏,几年后就会看到一个格局比今天大很多的自己,一个让自己感到不枉此生的自己。

  《格局》读书笔记 8

  “鸡汤”的本质应该是积极的暗示。这是我读完何权峰《格局》这本书后最直观的感受。书的内容和“鸡汤”这一词完全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这本书的内容就是类似心灵鸡汤。干一碗,吸收点精髓也能“滋补”下身心。

  有一段时间总会觉得“鸡汤”或是“毒鸡汤”并没有什么作用,但现在会认为,在特定的环境下,坐下来看看一看鼓励人心的书籍,或许能够指点一下“迷津”,虽然作用不是很明显,但至少“汤”在滋润人心,它在给你积极的暗示,会让你向积极的方向看,而不是一直颓废下去。

  或许目前这些所谓的鸡汤书籍、励志书籍让人看了一遍后很难记住点什么,但在看的当时有所感悟、有积极的指示也是好的,阅读嘛,总要雅俗共赏,多看看不同类型的书总是好的。逐渐的,也能理解为什么我的YQ小姐姐总爱看刘同、李尚龙他们写的书了,是因为她在不断的尝试成长,而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着他们传递的“正能量”。或许他们的经历离我们很远,所借用的故事我们可能看了多次,但是他们笔下文字传递出的积极、努力、上进等情绪还是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

  现在心灵鸡汤随处可以喝到,积极的暗示也可能来自很多地方,但在你不经意间看多最多的或许是朋友圈。因为有些人就是爱在朋友圈发发发。我就是一个特别爱在朋友圈发些日常生活记录的人(手动捂脸),因为我把它当记录生活的地方,觉得有文字、有图片、有时候还有视频,到一个时间段自己去回看,能够感受到当时的那份情绪,也能够知道自己一年到底做了些什么,所以我觉得在朋友圈记录是件很美好的事情。当然可能记录美好的事情会多一些,因为不想给大家传递太多的负面情绪。有时候我会自己给自己“熬一锅浓鸡汤”,然后有位精神挚友就会发信息问我是不是又在给自己加油打气,或者最*遇到了什么,默默听完之后告诉我,坚持自己的想法去做,他陪我一起向前。其实有时这种积极向上的情绪能够被人反应回来也挺棒,有人能够陪着一起向前的感觉很舒服。

  在朋友圈看到很多别人记录的日常,在心情好的时候可能就是点下赞后划过,但在心情低落时,看到了一些积极向上的话会产生一定的情绪效应,例如今天一个学姐分享自己的安排,然后说“羡慕是羡慕,但是努努力可以让自己不嫉妒呀”。这句话对于心情低落的我来说,至少是给了积极暗示的呀!自己不满现状,那就努力去改变呀!心情很糟的`时候,虚度光阴,还不如直接看看书,或者看看有营养的东西开开眼界。

  每次写东西总是写着写着就感觉偏题了,还是回到积极的暗示吧!

  我就是优秀的人!

  我就是想成为优秀的人!

  这两句话说出来可能有些“过于直白”,有些让人不适,但是用在自我积极暗示上个人感觉是很好的。因为自己有了一个信念,就会朝它努力,用它去约束自己的行为。而身边的好朋友知道你的目标后,也会积极的督促你去朝这个方向努力。而不是一直自我否定和被别人否定,然后就觉得自己不可以,稍微调整不好状态就会破罐子破摔。话说到此,希望大家都努力做一个正能量的人哦!负面情绪可以向身边的人抱怨,但是不能每次都抱怨太多、持续时间太长,那样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群人;如果你身处在一个不太积极的环境中,首先自己坚持正能量,然后再尽可能去积极的环境中吧!

  今天又是熬高浓鸡汤的一天,不管怎样,还是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呀!这样我们就会越来越顺的!

  这篇读后感是本周五当天读了书就写的,现在再看,好像感觉就不对了,果然思路来了就用写下来还是很有必要的,要珍惜来自不易的“感觉”。

  《格局》读书笔记 9

  这本书其实我买下已经有半年的时间,但是一直因为工作的忙碌都没有看下去。但是最*因为过年的原因自己慢慢地开始喜欢上了阅读,而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一本。

  因为在刚刚读进去的时候我就已经放不下了,在第一章的时候就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地吸引。这并不是什么追捧,而是我真正的这么想的。

  现在每一个人都为了自己的梦想奋斗,有的人成功了,因为他们有了自己的方向以后就为了它努力,并且成功地让自己成为了大家羡慕的人。

  而有的人失败了,因为他们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而如今的我就是在找自己方向的时刻,所以看到这本书以后给了我很多的思考。

  马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那就是不管你的公司在哪里,有的时候你的眼光和你的心更加的重要。这句话说的就是格局的重要性,有的时候格局真的是能够定制你的未来的,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把自己的眼光放得长远一点,这样才能够拥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而巴菲特曾经说过:我们之所以能够拥有如今的成就,是因为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在困难的面前如何去解决,而不是说拥有什么样子的能力才去飞跃。

  其实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有用的,就要看你的格局了,如果你能够想到长远的发展,那么你就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

  《格局》读书笔记 10

  本书讲到当明确了位置和方向后,格局的大小就要看采取行动的方式,格局大的人追求的是重复的成功和可叠加式的进步,格局小的人满足于自己某件事情做的快、做的漂亮。书中也讲到作者的弟弟对成功原因的诠释:除了要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外,主要是每一次进步都成为下一次进步的基点,而不是每一次都要重新开始。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本书内容,就是“格局”;如果用10个字来概括获得大格局的方法,那就是位置、方向、方法、步伐和节奏。

  对于我们做事的态度,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做到每一分,因为每差一分,所产生的后果都不一样。在这之前,我们必须要有个愿望,同时也需要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在愿望的驱使下,先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当然回到社会角色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属于社会,不是你做完这件事,然后再去做另外一件事,做事的时候都有周围因素的干扰,所以在做事的时候还是要合理的安排时间,先从基础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

  在面对路上的困难时,需要有积极的心态来理解他,并且能够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解决。书上说:没有白挨的打,需要做的就是在往前走的路上,你可以转头,但是绝不能回头,因为你所经历过的,那都是帮助你往前走的财富,面对飞来的刀,是接刀刃还是接刀柄,那都是你的成长。对于我们来讲未曾经历或未曾坚持,感觉这是鸡汤,但我们希望能够走好自己的路,就需要我们以这样的心态面对路上的困难。

  书中谈到的所作所为,那是个人的*惯问题和做事的细节处理问题,最重要的个人的原则问题,这个方面我个人感觉很深,一个人的本性。只有有了原则,才能更好的在你需要做出判断和抉择的时候少犹豫。特别明显的就是在你跟人谈判的时候,你妥协一次,然后就是接二连三的妥协和退让。这个也许在第一次谈条件的时候就需要明确、说清楚,这是一个处理事情更简单更明确的原则,但是往往在想法上,很多都不能考虑得很全面,就更要表明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最后这本书从开始只是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格局的人,然而作为有格局的人,需要认清楚自己是谁,需要明确你周围的人和事,说话做事的时候都要有谦卑的心态和一个博大的胸怀,这些都是前提,然后需要有自己的信念,在遇到困难时可以绕道,但是一定不要回头,当你有个好想法的时候,要相信心诚则灵,只有你看到了,才能到达,最重要的是在处理事情时需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让自己清醒的知道自己的路。

  任何人,不论起点高低,只要能认清自己的位置,找准方向,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提高进步的.速度,同时把握好节奏,几年后就会看到一个格局比今天大很多的自己,一个让自己感到不枉此生的自己。


格局读书笔记范本五份(扩展3)

——五猖会读书笔记范本10份

《朝花夕拾》是一部经典,它里面的故事往往会引人深思。《五猖会》是其中的一片散文。

《五猖会》主要介绍了庙会的形式、活动等。鲁迅还写了一件事,是小时的鲁迅想去看庙会,正在等着看庙会时,被父亲强迫去背书。他十分不解,所以看庙会也没了兴趣,鲁迅深深的记住了这件事。

我对鲁迅的父亲的做法十分反感。我认为父亲应当给孩子适当的自由,同为孩子,我很清楚在最兴奋,最开心的时候突然在头上泼了一盆冷水的感觉。作为孩子的父亲,不应该用父亲的名义来拘束孩子。

我很幸运,有很爱我的父母,他们并不是不对我拘束,而是不会强迫我做我不喜欢的事情,所以我很开心。记得小时候,我一个人看店,读后感m因为调皮浪费了家里的很多钱。父亲他没有不由分说就是劈头盖脸一顿骂。他把我带到房间里面,没有怒气,语气温和,语重心长地教育了我,没对我骂一个字,可是到最后我从房间里出来脸上却是火辣辣的,比打我骂我还让我要羞愧,脸上没有一丝的不满意、不甘心,若有所思地想了想,以后却是再也不敢做这种事了。这是对灵魂的教育,不是肉体上的。

我有一个同学,*时只能在学校碰到,*时没见他出过家门。他就处于一个不幸的家庭,他非常不快乐,他的父母逼他读书,没有自己的时间。有一次他犯了错,不仅被骂了个狗血淋头,还被禁足了。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不应该是囚禁孩子的工具。真真正正的'爱不是强迫,而是有严有宽,不要让孩子的童年充满了不快乐甚至是痛苦。

  五猖会读书笔记 2

  《五猖会》前半部分写了赛会的热闹,喜庆的场景,但大部分场景都是作者从别人那里听说来的,而他自己去赛会的次数则是屈指可数。虽然他无法常去赛会,但是不难看出,他常常和人打听赛会的知识,从言语间可以看出他对赛会的喜爱和向往,即使大部分他对赛会的知识都是向别人打听来的,过了这么久,也依然能写出赛会的样子,细节,甚至能让读者感到身临其境,眼睛好似能见着一片片乌泱泱的人头,以及一座座高大的庙会,和一尊尊形形色色的石像。耳朵好似能听见周遭嘈杂的人声。就像作者把赛会放进书本,等待读者去逛。书本后半部分写了,作者难得可以同家人去逛五猖会,高兴得又蹦又跳,却不想作者父亲临时变卦,要求作者背书,什么时候背好什么时候去,作者无奈,死记硬背,终于成功去了赛会,只不过本以为永生难忘的五猖会没几天就忘了,倒是那背书的时候,作者回想起来却还是犹如作日一般。

  这后半部分更是表达了作者对赛会的执着,死记着,硬背着,为了能去赛会,连这种最没有效率的方法都用上了,连我这个书外的人似乎都能清楚地感受到他的心情,我都在替他着急,感到周围的空气都分外沉重。接着是最后的一小部分,作者热爱赛会,但是为什么没有记住自己热爱的五猖会,反而是记住了自己认为无关紧要的背书?

  我能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间透着的困惑,也算是作者对自己的反问。

  读到《五猖会》一篇时,好奇心喷涌而出。五猖会,一个活动,总该着重写写五猖会的情景吧,可是,作者却把大量的笔墨放在了描写父亲让“我”背《鉴略》以及记忆中五猖会的情景上。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这是鲁迅的**之声,看似是对父亲的不理解,其实更深成次的,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自己对封建社会的思想*俗的不满。本应是高高兴兴地去观会,却被父亲的命令弄得兴致全无。怪不得,他梦似的背完了,面对东关五猖会的热闹却提不起兴致。

  儿时的鲁迅与其他孩子一样,喜欢凑热闹,对于一年一度的'五猖会自然十分欢喜。一大清早,工人们就开始搬东西。而鲁迅笑着、跳着脸上写满了喜悦,躯体虽然在家中,但心早已飞往了东关五猖会的现场。父亲让“我”背书,嘴上虽不能发表什么**,但心中一定在表达对封建教育的不满。封建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将孩子们的天性一点点地蚕食鲸吞了,使孩子们只会人云亦云,尾随人后。让孩子过早地被“之乎者也”纠缠。

  文章描述了作者与父亲之间一场微小的冲突,作者对五猖会的热切期盼和父亲的阻难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父亲对孩子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可能父亲是无心的,但就是这么一件小事,可能让孩子刻骨铭心,永不忘记。

  五猖会,并没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却让我印象深刻。此乃吾读《五猖会》之感。

  一个令鲁迅向往的盛会,一个儿童稚嫩的童心,一本扼杀了儿童天性的《鉴略》,《五猖会》的故事令读者引起一番思考。

  《五猖会》主要讲了五猖会在童年鲁迅心目中是一个盛会,在鲁迅准备观看赛会时,却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鲁迅的心情由此发生了逆转,背完到达赛会现场时,鲁迅已对赛会没有一点期盼、渴望了。

  这个故事上演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封建思想*俗扼杀了儿童天性的不合理。正如文中所说““粤自**”就是“粤自**”“读下去,记住它”。这也正揭示了封建社会思想及*俗的不合理,以致于后来鲁迅在童年所背诵《鉴略》只记住了前四句。这篇文章深刻地揭露出旧社会时期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表现出鲁迅对传统思想的大胆批判。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仅联想起当今社会的教育方式,其中有许多优良的方式,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方式,对待任何事情,都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这样的过程中让自己一点一滴地不断进步。

  《五猖会》本是一个迎神赛会,在孩子的心中,这是一个节日。但我们能从作者的语言中体会到更多的只是父亲对儿子的压迫,而不是对快乐的正面描写。这足以体现父亲在儿子节日时对儿子做的那件事—先背完书才能去过节,对一个人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的影响有多大。

  确实,有时候,你一不小心,就会改变许多事。

  可能是你的一句无心之言,就让一个人走向了犯罪道路;可能是你的一个微笑,就能让一个人的心情阳光灿烂;也许你的一句善意的谎言,就拯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所以,请你要小心,谨慎你的一言一行,因为,所谓的“无意”,力量是巨大的。

  如果你是一位老师,那么,请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在孩子们稚嫩的心中,您是阳光,您是大树,您是海洋,您用知识哺育着他们,塑造着他们。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心灵,请别伤害了他们金子般的心。

  如果你是一位父亲(母亲),请用真诚的爱来帮助孩子的成长,不娇纵,不溺爱。请给予他(她)良好的品德,杜绝一切恶*。同时,也应当在适当的时候放松一下,不要象作者的父亲那样,过节时,孩子出去玩,还要先背书才行,使得孩子丧失了对生活乐趣的向往,即使时隔多年,还对这件事所带来的感受记忆犹新。

  也许,多年以后,你会为你当年某一天所说的一句无心之言而悔恨万分;也可能你会因为多年前的一句善意的谎言而露出会心的微笑。

《五猖会》本是一个迎神赛会,在孩子的心中,这是一个节日。但我们能从作者的语言中体会到更多的只是父亲对儿子的压迫,而不是对快乐的正面描述。这足以体现父亲在儿子节日时对儿子做的那件事—先背完书才能去过节,对一个人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的影响有多大。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这是鲁迅的**之声,看似是对父亲的不明白,其实更深成次的,是透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自己对封建社会的思想*俗的不满。本应是高高兴兴地去观会,却被父亲的命令弄得兴致全无。怪不得,他梦似的背完了,应对东关五猖会的热闹却提不起兴致。儿时的鲁迅与其他孩子一样,喜爱凑热闹,对于一年一度的五猖会自然十分欢喜。一大清早,工人们就开始搬东西。而鲁迅笑着、跳着脸上写满了喜悦,躯体虽然在家中,但心早已飞往了东关五猖会的现场。父亲让“我”背书,嘴上虽不能发表什么**,但心中必须在表达对封建教育的不满。封建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将孩子们的天性一点点地蚕食鲸吞了,使孩子们只会人云亦云,尾随人后。让孩子过早地被“之乎者也”纠缠。文章描述了作者与父亲之间一场微小的冲突,作者对五猖会的热切期盼和父亲的阻难构成鲜明的比较,表现了父亲对孩子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可能父亲是无心的,但就是这么一件小事,可能让孩子刻骨铭心,永不忘记。

鲁迅的童年,许多来自儿童的玩性,天真的稚气都被抹杀了。中华民族有许多的优良传统,有一些思想的精华,也有一些糟粕谬论。读书固然可以出人头地,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吧,家长是时候换个角度想想孩子的问题的了。

  五猖会读书笔记 7

  《五猖会》记叙了作者儿时看到五猖庙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难逢的盛大的庙会,十分急切兴奋。但在出发的时候,父亲却让鲁迅背诵一字也不懂的《鉴略》。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吧。父亲让鲁迅读熟,并背下来。待他读熟了,在父亲面前梦似的背完了,大家高高兴兴陪他出门。指出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表现了家长与儿童在心理上的隔膜,以及感受到了作者受伤的心灵。体现童年鲁迅对“五猖会”的向往和背书时的无奈。

  有趣的是,鲁迅长大以后并没有忘记背书时的痛苦,反而忘记了那一年五猖会是什么样子,这体现了当时父亲的做法在鲁迅心里留下的阴影,想必那次的五猖会鲁迅过的也不是很开心。

  每次赛会的简单使充满期望的孩子十分失望。为下文写自己想看赛会蓄势、作铺垫。也为了衬托下文自己背书的那种受压抑的心情。文章反映了父亲在我最高兴的时候叫“我“背书是对孩子心灵的伤害,压抑了孩子的个性。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使文章具有的强烈的感染力。语言生动、贴切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内蕴,讽刺得十分形象。

  《五猖会》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父亲”要求“我”必须背完书才能去看五猖会,多年以后鲁迅先生仍然十分疑惑不解:为何父亲偏偏要在那时让我去背书?

  其实,想必在中国许许多多的人小时候多会有此经历,可大部分人却都已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把这些忘却了。当他们看过《五猖会》后又会大叹:“咦?!我小时候似乎也有这样的经历!”而他们现在可能正像小时候的父母对自己一样对待他们的孩子!

  的确,造成这种后果的不是单单的某个人,而是中国古往今来教育文化的积淀!其实鲁迅先生的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自古以来(特别是现在)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少玩多学甚至一直学*。或许许多家长不同意我的说法,可如果仔细想想自己有没有过这种想法(想想一下自己的孩子正在玩游戏,什么感觉)?当然造成这种想法的原因有很多的:国家实施计划生育,一对夫妻仅仅只有一个孩子,父母恨不得倾尽所有的爱,想让他们成为最棒的。可这想很容易就爱过了头,成了溺爱,对孩子的希望和要求也直线上升的;还有现在的孩子主要时间(大部分)是在学*,而其他的时间就是睡觉、玩、吃饭了。而这个“玩”又十分单一:游戏(主要指电脑游戏)!一些好的放松,像读名著,做体育活动所占的时间很少,更不要说锻炼自己的自理能力(做家务)了。而且在推行义务教育减负之后,随着空闲时间的增多,许多自控能力差的孩子就迷恋上了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家长看见了就更加不敢让孩子玩了,可这样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孩子的自控能力太差了!另外现在竞争十分激烈,努力学*成为孩子唯一的出路,加上重重大关(中考,高考,研究生)又因为是纯粹的应试教育,导致大部分学生要么非常努力,要么一塌糊涂的。

  又再读了几遍《五猖会》以后,发现中国教育似乎从很早以前就买下了这颗种子。这是一种很难再改变的思想观念,在文章中鲁迅先生觉得可能是《鉴略》很重要父亲才会让我背,这没有什么,但是为什么偏偏会让我在那个时候背呢?鲁迅先生当时的反应是这样描写的: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而后又“梦似的就背完了。”最后导致了在上船之后“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鲁迅的父亲肯定没有想到那时鲁迅的想法,现在的父母又何尝不是呢?我觉得家长是最该换个角度想想孩子的问题的了。一些家长会说:“哦,鲁迅为什么能成功?就是因为他受到了这种教育才会成功的。”我觉得就是因为鲁迅先生的这种敢于向封建不好的思想作斗争的品质才是导致以后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我想告诉大家有些看似正确无误的想法和行为所造成的结果却会适得其反,要真正的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才会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一次千呼万唤而来的赛会却被父亲的不理解和专职搅得索然无味,从开始的急切兴奋、到之后的扫兴痛苦。相信所有的人都为此而感到惋惜,遗憾,气愤。

中国人人皆知的文学大家-鲁迅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被人压迫,得不到自由的环境的人,在那种思想封建的环境中,他儿童的玩兴,天真的稚气,可爱的童心都慢慢的,如一块冰在滚烫的热水中逐渐痛苦的溶化掉般慢慢的被扼杀了,如此残酷的环境扼杀的不仅仅是童心,看了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鲁迅的《风筝》和张爱玲的《弟弟》中原先那些活泼敏感,天真乐观的孩子,因为冷酷的环境变得麻木,变得怪异,让人感到“寒冷的悲哀”。

说实话,以前我很少看鲁迅的文章,进一步说是我不大喜欢他的文字风格,其中一些在我看来怪辟陌生的词汇使我和鲁迅想表达的思想产生了隔阂,以致我不能正确的理解文章的资料,尽管我以往试图去细枝末节,一字一节地去研究它,可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一无所获,可这时我片面的想法,此刻的语文课本上愈来愈频繁的出现鲁迅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词眼,渐渐的我开始喜欢他的风格,朴实的笔触中隐隐透出几分风扬,含着对黑暗社会的批判,用委婉的方式诉说着一个个令人愤慨的故事,他那娴熟的笔触,夹叙夹议的风格,字里行间透露的讽刺,都是值得我学*的。

  五猖会读书笔记 10

一次千呼万唤而来的赛会却被父亲的不理解和专职搅得索然无味,从开始的急切兴奋、到后来的扫兴痛苦。相信所有的人都为此而感到惋惜,遗憾,气愤。

中国人人皆知的文学大家—鲁迅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被人压迫,得不到自由的环境的人,在那种思想封建的环境中,他儿童的玩兴,天真的稚气,可爱的童心都慢慢的,如一块冰在滚烫的热水中逐渐痛苦的溶化掉般慢慢的被扼杀了,如此残酷的环境扼杀的不仅是童心,看了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鲁迅的《风筝》和张爱玲的《弟弟》中原来那些活泼敏感,天真乐观的孩子,因为冷酷的环境变得麻木,变得怪异,让人感到“寒冷的悲哀”。

说实话,以前我很少看鲁迅的文章,进一步说是我不大喜欢他的文字风格,其中一些在我看来怪辟陌生的.词汇使我和鲁迅想表达的思想产生了隔阂,以致我不能正确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尽管我曾经试图去细枝末节,一字一节地去研究它,可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一无所获,可这时我片面的想法,现在的语文课本上愈来愈频繁的出现鲁迅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词眼,渐渐的我开始喜欢他的风格,朴实的笔触中隐隐透出几分风扬,含着对黑暗社会的批判,用委婉的方式诉说着一个个令人愤慨的故事,他那娴熟的笔触,夹叙夹议的风格,字里行间透露的讽刺,都是值得我学*的。


格局读书笔记范本五份(扩展4)

——母亲读书笔记范本五份

  《我的母亲》是一篇叫人落泪的挚情之作,文章语言既朴素*实,流畅生动,又凝练含蓄隽永,抒发了对母亲的敬仰感念追怀和永世不忘的深情。读后不禁令人流泪,它没有普希金的波澜壮阔,也没有闻一多的特殊见解。有的,只是对母亲一颗真切的心。老舍“絮叨”起母亲的家长里短,是不吝笔墨的,他那么细微的描写,只为传达一个朴素的道理:“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这言简意深的情语,分明是由母亲用血汗灌养生命的景语结晶成的。“她一生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从中读到的分明是一个游子的丧母之痛,感受到的是撕心裂肺的哀凉。文章以“心痛!心痛!”结束,读文之人却落泪!落泪!这难道不正是老舍文章的伟大之处吗?

  今天,我读了一篇童话故事,名叫《母亲的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位母亲为了寻找自己孩子的经历。这位母亲为了她的孩子可以三天三夜不睡觉,为了她的孩子把荆棘放在胸口,为了她的孩子把眼睛给了大海,最后为了别的母亲不和她一样痛苦而放弃了自己的孩子,这些都让我感受到母爱的力量是有多么伟大!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她虽然没有像这个故事里的母亲那一样付出,但我却依然觉得她很伟大!因为,在我生病的时候,妈妈日夜照顾我,非常担心,时时刻刻地陪伴在我身边,心里比谁都着急,生怕我有什么三长两短的事;在我寂寞的时候,妈妈有再重要的事,都会放下,及时得来陪我,生怕冷落了我;在我做作业的时候,出现了问题,妈妈都会耐心地帮助我,让我顺利解决问题,哪怕我教了还不会,也会细心地教下去。这一点一滴的小事情,都让我对妈妈感恩不尽!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亲情,没有什么比母爱更伟大。而感恩母亲也是我们每一个小学生们应该懂得的。我想,我现在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例如:扫地、擦桌子、晾衣服、择菜……等等。尽量地为妈妈减少一些做家务的负担。当然,等我长大以后也一定会好好地报答妈妈,让妈妈的生活丰富多彩;变得更加美好、幸福和快乐。

  有一本书,他必定会在我成长的道路上起着一场重要的作用;有一本书,它教给我的知识足够我汲取一生。它就是----《母亲》。

  这本书是我在一本图书馆里无意间读到的。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位很贫穷的母亲,教给她的孩子们的精神上的礼物。教会了她的孩子们要坚强,要诚实,穷要穷的有志气!同样,这些知识,也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

  其中有一篇我特别的喜欢,它讲述了母亲告诫孩子们的有关给予的道理。母亲说:“穷人也可以帮助富人。”这句话,我想,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穷人确实金钱上不富裕,,但是,谁敢说他们的精神穷。

  有很多穷人,他们的家庭很拮据,但是,他们活得有骨气。他们不轻易拿别人的东西,尽管他们很需要他;他们也不轻易接受别人的施舍,他们认为,虽然我们穷,但是,我们要靠我们在自己的努力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我们不接受富人的施舍,也可以好好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这种精神,连很多富人也做不到。他们虽然有很多的金钱,可以住很高档的房子,但是,他们的心灵不见得比穷人更富有。

  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学会了很多的知识,更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不能看不起穷人,他们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的地方!

  最*,我学*了《怀念母亲》这一篇课文,心潮起伏,心中颇有感触。

  这篇课文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亲生母亲和祖**亲都怀有同样的怀念和不变的情怀,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和对祖**亲不变得爱意。这篇课文让我感慨万千,心中有说不完的话。

  作者6岁离开了自己的生母,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迷糊,直到他上大学二年级母亲弃养,这么多年来他没有得到过最无私的母爱,没有得到一点安抚和温暖,他反而怪罪自己没有尽孝而在心中留下了永久的遗憾,我顿时肃然起敬,热泪盈眶,如今我们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可是有几个人对母亲说了“我爱你”。我接着往下读,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的悔恨之情。读着读着我深感疑惑,作者又为何将祖国视为母亲,带着疑问,我继续品读。作者身在异国他乡,心中还时时刻刻都牵挂祖国,是有一颗多么赤热的爱国心!远居海外他本应该股过上安定的日子,可他却在学业卓有成效后又来报效祖国!多么令人敬佩。

  看完课文,我更是受益匪浅:世界上最真实最真切的感情是母爱,最难忘怀的是思母之情。作者怀念的是深沉的母爱,而思念之情和赤子之心又总在作者心中激荡。我们体会着作者远离故土、独居海外的思乡之情,我们也感受着作者失去母亲后的痛惜和悔意,两种浓浓的真情汇聚在一起,深深打动着我。我们也要做作者一样有孝心的人,多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多对父母说我爱你,哪怕是芝麻大的小事,也会让父母开心,所以要抓紧人生中的一分一秒,别爱的太晚。然而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像作者一样爱国的志士,正是他们用鲜血染红了***,为我们带来和*:宁死不屈的黄继光,百折不挠的狼牙山五壮士,壮烈牺牲的邱少云……每一个人都有一段传奇,他与作者一样有火热的爱国情怀,例如,狼牙山五壮士,他们为了大家的安危,舍小家为大家,浑然不顾自己的危险,转移群众,舍己为人,为群众架起了一座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这种精神令人赞叹不已。这不正是“作者”吗?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应该学*作者,共同怀着一颗孝心和一份火热的爱国情怀。去孝敬父母,去报效祖国!

  看完这篇课文后,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思念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

  这篇课文是以回忆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敬意和爱慕,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生母永久的愧疚和对祖**亲永恒的依恋、思念。令人最为费解也最为对两位母亲的怀念的是这一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在这一句中,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情感是,作者在他国的时间很长,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不仅有忧愁,还有无限的思念,这是作者变得十分凄凉,但是当作者想起在故国时的生活情景、好朋友时,心中又多了一份安慰,一丝甜蜜。在这一段中,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亲的怀念表达的淋漓尽致,从而体现出作者的思念。再看看这两句:“看到她的神情,我想到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和这一句:“天色阴的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看看,看看,仅仅一个神情便能想到母亲,仅仅一个阴如黑夜的暗天便可想到故国,从中可见作者对生母和祖**亲之间多么深的思念和眷恋呀!还有最令人深刻的两句话呢!:“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和“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从第一句的频来入梦就让我明白他对祖**亲多么深的爱与思念,只有不停的思念一个人,才会做这样一个梦,而且不是一次两次,而是经常。则第二句的“天哪”一词可以让我感觉到作者的内心是多么的绝望、痛苦和对他生母的愧疚。

  同学们,读完这篇课文后,我们可以看到季羡林老先生的悔恨,也请让我们把握亲人在的每一分每一秒吧!


格局读书笔记范本五份(扩展5)

——孔子的读书笔记范本五份

  何谓“恕”也?“恕”乃宽容之意,中国文字中有八个字可以进一步地诠释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许你会说:当今社会想做到这一点太不容易了,那么就请把今天的社会与当时孔子的时代进行比较一下,不用翻词典,就一个时间概念可以体现——春秋战国时代……,难道我们当今的社会比那时还动荡不安吗?孔子的学生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两个词,他就过了一辈子!就这么简简单单。

  佛家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和一个老和尚,两人出去下山化缘。走到一河边,这个小和尚因为刚入道,什么事情都必恭必敬地学师傅。一看那有个姑娘要过河,他师傅就问姑娘,说你要过河,我背你过去,于是老和尚就把姑娘背过河。姑娘向老和尚道过谢意后,老和尚领着小和尚继续走。而小和尚对师傅刚才的举止是目瞪口呆,可他又不敢问,于是走啊走啊,大概憋了有20里路,小和尚终于忍不住问道说:师傅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可以背那姑娘过河呢?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而你却背了她20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道理与孔子的思想是一致的:该放下时就放下,“仁者不忧”嘛。当今我们很多老师,会因为生活里不开心的事,而把那种不愉快的情绪带到课堂;再加原本对学校或领导的不满,此节课如果哪个倒霉的家伙撞到了这位老师的枪杆上,那就是自找苦吃了。学生在成长阶段他们会学*他周围的一切事物,即使他不是主动学,但周围的事、物对他都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老师今天可以无缘无故地拿学生出气,在学生心目中,他就会认为:下次我不开心时,迁怒于别人,那也是天经地义,因为老师就是这样做的。这就是“言传身教”,当然这是反面教材。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里,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过的犹如快餐,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培养感情,学生从小就看见的是那种缺乏人情味、没有宽容之心的社会,那我们的人类将发展到何方去?

  人们常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形容老师这个职业,为了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社会与人类,教师欲使学生具有很好的德育意识,必先建立自己的良好德育意识,一切行为从“恕”开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尽心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仁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必恭必敬地问道:“何谓‘仁’者”?,孔子回答道:爱人;然后樊迟又问道:“何谓‘智’者?,孔子答曰:知人。从中我们可以理解到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仁”的真正核心就是做你身边的这件事,爱你身边的人,即爱亲亲,泛爱众,仁民爱物(陈新汉《哲学与智慧》P310)陶渊明,因为自己的一头耕牛之死,而伤心难过半休。为师,育德不是教德。今天的老师能否理解学生,爱学生?这是最基本的德行体现。有的老师认为师、生是两大永不相容的阵营,甚至拿出《孙子兵法》那一套研究出所谓的《班主任兵法》来“对付”学生。想想“兵法”被用于你死我活的战场之中,如果我们的老师都是用“兵法”这一套来与学生相处,那么师生的关系会是什么样子?未来我们熏陶出来的学生又怎么会有爱心?所以只有老师具有了永远的爱心,爱学生之所爱,能做到义、礼、智与信于一体(如不能全做到,哪怕一样也比没有好吧),这样也就达到了“不言而育”了。还需要所谓的“兵法”来“对付”学生吗?或者读者会说:你这说的这种爱是很高要求的爱,我们很难做到……。试问爱还有高低水*之分吗?要么爱,要么不爱,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也许你还会说:照你这样说,我们的学校德育就没有必要了?在此笔者绝无取消学校德育教育形式的意思,而是希望学校里的德育应当搞清楚德育应以谁为中心?是不是说一切以中央的文件、地方的指示、学校的规定来进行学校的德育?是不是只有德育老师的课堂才是德育的地方?离开了所谓的德育课堂就不言德育了。是不是我们的德育老师才应谈德育其他学科教师就不用言德育了?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我想应首先建立全体教师的德育意识。学校、学校本乃育人之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是学校全体人员义不容辞之责任。而且,每位教师都要严于律己;因为只有正己,才能正人。

  以上只是笔者在读《论语》时,观今之德育工作而领会出的道理。记得一位德育老师曾在发表过文章说:在德育课堂上他教育学生要正直、诚实、守信等等,而自己、包括学校领导每天都行欺骗之为——老师应付领导、领导应付上级、上级应付上级(中央)……。如果我们的生活圈是这样的一个德育氛围,那我们未来的校将不校,国将不国?

  正如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两个词,他就过了一辈子!其实现代的'我们可以比曾子过的更简单,一个字足亦——仁。因为《谈文·心部》:“恕,仁也。”“恕”属于“仁”的范畴。这个字就是希望我们人类从自己的仁心与善心去处理自己周边的情感与物质利益。在人际关系上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推及到当今教师的话,就是要用一颗仁慈的心去看待学生天性中“恶”的一面(记得一位西方古代哲学家曾说过:人的天性就是——天使加魔鬼);要通过“正己”进而影响学生,而不是采用兵法来“驯服”学生。赫尔巴特在其德育目的原初说中曾讲过:人对德性的需要是永远的。最重要的是这些道德准则只有学生主动愿意去追寻时,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所以教师的德育责任就是从自我德育意识培养开始,即从“仁”始亦,感染学生、激起自己然后才是学生心底的那份德育原初欲望!

  孔子已离开我们太久,他不可能今天来教导我们什么是德育?怎么来教德育,可为何孔子的思想能对我们每个后人有这么大的魅力?也许我们会说他是圣人,而圣人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有行动能力的、有人格魅力的人。而孔子的思想集《论语》教给我们的就是:简单的生活、获得心灵的快乐,所以我们的教师能带给学生的也应当是他们应有的快乐,而自己也从中体会到更大的快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学*中,我只知道孔子的这两句名言,但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的话为什么能千古流传?读了《孔子的故事》这本书后,我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故事》一书从孔子的出生以及成长开始讲起,主要讲述他开创杏坛教育,招收弟子,广推周礼、六艺之道,周游列国14年,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暮年的孔子,因为抱负不能施展,开始编撰《春秋》,他的.言论以及与弟子们的对话也被编写成《论语》一书,千古传诵。

  孔子是我们学*的榜样,他的很多举止行为都值得我们学*。从他初*周礼,到下定决心学*圣贤,造福于民,孔子的虚心好学、求实上进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我感受最深的是寒窗学易。由于孔子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渐渐地,母亲没有能力教导他了,就把他交给了外公。一个下着大雪的冬天,孔子在雪地里一会儿原地小跑、一会儿扎马凝神,一会儿又俯卧在地练双臂腕,读到这里,我想:孔子才十岁呀!一个十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天气里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带着疑问,我继续往下读。原来是孔子是在看《周易》的时候,有一些疑问,见外公在休息,由于天气寒冷,于是就练武强身一下。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学好问,热爱学*,尊敬长辈的孔子。我想:孔子真是勤奋啊!在这样冷的天气里也不休息,仍然在学*,而且遇到不懂的就虚心请教外公,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行为准则,也是绝对光速宇宙观的一个自然的推论,在《道纪》第五章中有相应的论述。当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实践的,孔子说:“那就是恕,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同样是子贡关于这个行为准则与孔子的一番对话很值得研究,这段对话出现在《论语》第五章: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说:“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说:“子贡啊,不是你能做到的。”目前流行的解释就是:子贡想要做的“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是子贡的能力不及,无法做到,是“你做不到,有人能做到”的意思。比如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中就是这样解释的:“赐呀!这非你(能力)所及呀!”如果翻开《论语集注》,就会发现这样的解释还是来源于朱熹。朱熹认为子贡做不到,还解释了子贡为什么做不到。朱熹认为子贡所讲的“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是“仁者之事,不待勉强,故夫子以为非子贡所及”。也就是说“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样的事是仁者的事,不是勉强能做的来的,所以孔子认为不是子贡能力所能达到的。熟悉《论语》的朋友应该对子贡有所了解,他热情、聪明、好学、能举一反三。《论语》中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往往给人以鲜明的画面感,孔子曾经用这样的语言来赞美子贡:“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一个可以“告诸往而知来者”的人都做不到的事,还有谁能做到?因此,我以为,孔子的意思是:“没有人可以做到的”。在我们*常的对话中经常有这样的场景,某甲阐述了一种设想,某乙可能会说:“算了吧,你根本做不到的。”所有人都明白,乙并不是质疑甲的能力,而是质疑甲的这种设想的可行性。同样,在孔子和子贡这段对话中,孔子所质疑的并不是子贡的能力,而是子贡所说的这句话的可行性。孔子认为“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样的设想根本就做不到,因为它自相矛盾!不是吗?“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这样的要求本身就已经强加给别人了。因此,可以付诸实施的只能是“我不强加给别人”,而不能附加任何前提条件;可以终身实践的只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第五章汇集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评价,类似于老师给学生的'评语。如果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那么这一章中所列内容的思想价值就不大,因为,那是针对个人的。但是,我们只要细细的品味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内容都是孔子借弟子们的言行,在阐述适用于所有人的宏观的道理。例如:

  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装饰,对宰予又能指责什么呢?”孔子接着说:“以前我对待别人是听其言而信其行;现在我对待别人是听其言而观其行,就是从宰予这里改变的。”借批评宰予的不刻苦,孔子要说明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有多么大。

  再例如: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伥。”子曰:“伥也欲,焉得刚!”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就说:“申伥就是刚强的人。”孔子说:“申伥有欲望,怎么能刚强呢?”借着对申伥的评价,孔子在说明“无欲则刚”和“世上根本就没有无欲之人”这两个论点。可见《论语》第五章中孔子与弟子的对话都是以小见大、由浅及深的人生道理,并不是针对某一个弟子的操行评语。因此,孔子与子贡的这段对“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的探讨也是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人生实践准则的一个宏观阐述。

  于丹的孔子忽然就热了起来。于丹的孔子用朴素的真理,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让大家忽然感觉到,孔子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也参与了其中,并从中感受了点什么。把这点感受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1.“做人第一,学问第二”——体育与德育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体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少年儿童身体素质的主要任务,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体育的教育目标之一。体育课是学生的必修课,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所收到的效果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体育教学在对人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使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问题,成为广大的体育工作者所关心的热门话题。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除了突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三个方面外,更加具体并强调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目标体现和渗透。可见,学校体育炼“身”的同时更要炼“心”。不仅要锻炼学生健壮的体魄,更要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体育活动多数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体育活动中的团队也是多种多样的,班级、小组、教学比赛中临时结成的队(组)等等,都构成了团队。在集体项目中,团队更是体育活动的基本单位。体育活动非常有益于团队意识的形成。团队精神需要团队成员具有强烈的合作精神和角色意识。合作精神和角色意识不仅是一种心理、思想品质,也是一种实践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合作精神渗透在角色之中,能够在体育活动中扮演好所承担角色的人,就被认为是具有合作意识和能力的人。

  因此,我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把握当代少年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状况,创造性地探索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

  2.快乐比知识更重要.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的心态让人充满智慧,直接指向成功.”

  知之者不如好之着意思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是一种大知识.

  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心理学家也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上体育课,最初往往是从兴趣出发,他们喜欢有兴趣的游戏,喜欢比赛,特别关心自己的成绩,希望得到教师对自己练*结果的鼓励和表扬。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将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思想教育与学生的身心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创设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景活动中产生强烈的角色体验感和浓厚的学*兴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也还说,做一件事光凭爱好还不行,还必须不断收获快乐才能成功.

  体育教学中现在崇尚“快乐体育”。快乐体育指的是深层的心理快感或成功感,是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立足尊重学生的体育运动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乐趣,并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快乐,有吸引力的。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是以最佳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兴趣、激发学生学*的热情、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喜悦、和谐的情感与气氛。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他们知道学*的目的和意义、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是体育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成功教育的必经之路。事实证明,通过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当然,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并不代表教学的整个过程,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创新教学的一个点,是培养学生对体育学*的兴趣和为养成终身体育*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快乐”并不是没有任何失败的痛苦,某些人认为体育的某些项目不可能带给学生快乐,但因其具有某种特别的运动价值而主张必须保留,还有些人则认为既然不能带给学生快乐,就应该减去这些项目,增加学生喜欢的项目,其实这两种看法,既没有看到痛苦和快乐,失败与成功的'内在联系,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不可能否认痛苦和失败的存在,因为只有经过了失败的成功才能真正理解到快乐的含义。经历上自己的努力拼搏才能感到真正的乐趣,这些正是学生投入到终生体育的原动力,例如长跑项目的运动员,每天必不可少的经历许多次的胸闷,气憋的痛苦,而最终把目标实现,最终把一项纪录打破,这时只有他体会到了体育的快乐,体育的真谛,又如我国有途步走遍祖国的从事体育人,他又经历了多少苦和累,挫折与痛,才能达到了目的,只有他才体会到了体育的快乐,体育的真谛。快乐体育的含义,简单地说是“寓教于乐”这就是体育的最高境界。体育的发展是人类追求着快乐的发展,体育教材与体育乐趣有着天然联系,它须要我们去研究、提炼、利用他们把这体育内在的魅力带给学生。

  从一本语文阅读资料里,看到了周国*的文章《孔子的洒脱》,眼前忽地一亮,仿佛进入了景色新鲜而奇异的世界,又恰似一缕清风吹过,让人心旷神怡。

  这写文章的人肯定也有着不一般的思维吧?我这样想着。一行不淡也不浓的文字轻盈地映入眼帘:“*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孔子,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一个以封建礼仪贯穿整个社会和中国历史的人,竟然是个洒脱之人?从来也没有听说过。这,又是一个亮点,它把我带进了无限的好奇之中。

  “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首先是对“君子不器”进行解释。“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这话说得太绝妙了。综观古今,真正的君子都正直、无私,淡泊名利。可是,这样的人被社会所重用的能有几人?反而是善于投机钻营的小人,因为无所顾忌而不择手段,有了许多的升迁机会。“君子不器”,果真是这样!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竟然能把社会看得这么透彻,真的是难能可贵啊。可是,这样的`解释,似乎还有些含义没有说尽,有些肤浅了。

  我正这样思忖,却见作者在文章中写到:“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读罢,感叹。原来,孔子的“君子不器”是君子不屑于成什么象征功名利禄的器。怪不得孔子的言论能流传千古,因为他的言语里蕴涵着人世间的大智慧。

  思绪还沉浸在孔子的“事功”的观点里,眼神却急切地追寻到了关于“人伦”的论述。

  作者以同样的笔韵把读者引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境界。“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而孔子却曰:“君子不仁”。那么,到底什么是“仁”?孔子又是怎样地看待“仁”呢?作者首先肯定了孔子是一个“重人伦”的聪明人,是一个能够看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的聪明人。所以,顺理成章地也就引出了孔子的“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的话来。

  “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作者的话本来就让人好奇了,可是,他又在文章中扔下了一枚不大不小的炸弹。“‘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会装傻更妙。”“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这是孔子吗?读罢,除了沉思,更多的是吃惊,然后在醍醐灌顶之余,不由得掩卷感慨:“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


格局读书笔记范本五份(扩展6)

——当下的力量读书笔记范本五份

  《当下的力量》中说到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位乞丐在路边坐了三十多年,一天,一位陌生人经过,这位乞丐机械的举起他的旧棒球帽,喃喃的说:给点儿吧!

  陌生人说:我没有任何东西给你,你坐着的是什么?

  乞丐说:什么都没有,只是一个旧箱子而已,从我记事以来,我就坐在上面。

  陌生人说:你曾经打开过吗?

  乞丐:没有,里面应该什么都没有

  最后,陌生人坚持打开了箱子,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箱子里竟装满了金子。

  所有的人,如同书中描写的这个乞丐,只是打开箱子的时间,程度和方式不同。我,曾经是用头脑及思维去打开它。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会去寻求解决的答案,有时候难免会在问题与答案间纠结或长或短的时间。

  想起n年前我有一次失恋,当时怎么也想不通,然后又一位朋友说:你,就是读书读太多了,那时候我怎么也想不明白。

  直到多年以后,我终于放下了这个问题,但凡能够从容的放下的东西可以拿来说一说数一数的,如同经历另一个人的情绪与故事的。

  书,是要多读的,那是开启生命智慧的钥匙,但更重要的是,读书的参与者是心灵、是内在、是真实的自我,而非头脑、非知识,非变形的我。

  不然读很多的书,也容易纠结去情绪与往事当中,而当纠结越多的时候,你就会失去越多感受当下的力量。

  我过世的奶奶是一个没有读过书的女人,自幼就当了童养媳,可是她却智慧的活到了八十多岁,一生*安和悦。

  小时候我常常听她说起小时候的故事,末了她常常会说:现在,多幸福啊!

  长大了以后,我也常常听她说爷爷或是爸爸的故事,末了她也常常会说:现在,多幸福啊!

  我的外婆,年初已过了百岁生日,她双目失明,却很明白家里的所有事情,大家都在忙的时候,她总是一个人安静的坐在那里,不说话,时不时动一动嘴,像要说什么却又没有表达。

  大家都在身边陪着她的时候,她会一个劲的拉着我们的手,一遍遍的说着一些事情,妈妈说:很多事情没有任何人跟她提起过,她却知道的清清楚楚。

  那时候我不明白,现在我知道那是因为她用心去解读的。

  就像我们上课时,老师所提到的“三摩地”,她在我们身边不言不语的时候,已经进入到我们的心灵。

  《当下的力量》这本书曾长期蝉联《***》心灵类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张德芬因为受到这本书的启发,从而写下她的畅销书《遇见未知的自己》。

  不过在许多读者认为这本书改变了他们的人生时,美国《时代》杂志却也评价这本书是“听不懂的胡言乱语”。

  这本书的确有很多作者创造的术语,读起来也有些吃力,不过,作者显然通读了基督教、佛教以及道家经典,并结合自己的体悟,提炼出了解读生命的新角度。

  比如他提出“小我”这个概念,说它由意识形态构成,却并不是真正的自我,而我们的痛苦与烦恼却往往来自对虚幻的“小我”的关注,另外一个痛苦与烦恼的根源则是沉溺于时间的幻相中。

  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当下之外别无他物,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只是追忆,未来则是想象中的心智的投射,而我们却时常将当下当作过去遗憾的延伸、通向未来的跳板,于是就活在怅惘和不断赶路中。

  但实际上惟有当下才真正活生生的、不断散发着能量。这能量来自于周遭的世界,更来自于自己的身体。当你能领略天空云霞的壮观时,当你能聆听到水流与鸟鸣的婉转时,当你能通过呼吸与这自然界产生联结时,你就会感受到某种无可名状的深沉又欢欣的喜悦从内心涌出,感悟到当下的神奇与美妙。

  偶然的机会,看见同事在学校班车上看埃克哈特.托利的《当下的力量》一书,她极力向我推荐此书并将该书的英文版全文,作者的《与神的对话》音频等素材一幷拷贝给我。我整整用了几周时间把英文版内容看完,接着又下载了中文版仔细品读,觉得的确是一本好书,可谓是心灵的鸡汤和与自己灵魂的对话,幷不时地向学生们推荐此书,毫不吝啬地奉上中英版素材及音频等素材,偶尔会与学生们探讨读书心得,颇有收获,现与大家交流分享我的体会,说说我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当下的力量》就是以托利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告诉人们当下(即现在)的重要性。告诉人们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该书前半部分告诉我们:应该学会清空自己。正如向杯子中倒水的道理相类似,只有当杯子是空的时候,才能往杯子里倒入更多的水。人们也一样,只有在清空自己的思想时才能听到或者感觉到周围环境的声音;只有清空自己的思想才能学*到曾经没有意识到的知识。其次,在清空我们自己的思想的同时,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最淡定的人是最无敌的(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因为他没有把破绽暴露出来。正如今年的澳网,李娜苦战3盘,艰难淘汰大威。李娜所显示的是她的淡定,关键时刻不急、不躁,最后一举将大威拿下进入澳网四强。接着谈到,无欲则刚,现在的我们应该学会淡定,努力做事、认真学*。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看到朝阳的美丽。

  该书在后半部分,托利告诉我们:首先,学会专注当下,对曾经和未来不必计较太多,我们对曾经和未来要明白几点:一要总结曾经的经验,二要坚定的对未来的信念,这个信念是我现在的努力在未来的某一天一定回有所收获。其次,专注你的身体,学会聆听你的身体,从而学会聆听世界的事物,不能妄加自己的联想,要以事实说话。爱护你身体的每一个部分,从而营造一个身心健康的身体,学会包容,有良好心态。

  作者在字里行间让读者感到要关注当下,关注此时此望,控制自己的思维。思维只是意识的一小部分,没有思维不会影响到意识,没有意识思维将不复存在,所以别担心,当你关注当下时,你会有一种很强烈的满足感,不会有不安,不会有烦恼,你的每时每刻都是充满了喜悦与安全感的。

  要做你思维的见证者,你不等于你的大脑,你的痛苦情绪,都是你大脑的思维制造出来的,而实际上,你的意识根本没有创造这些思维(痛苦),是思维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而制造出来的,它利用了时间,而如果你去观察这些思维,做为一个见证者,看他们是怎么想的,不做任何批判,不加以分析,只是静静的看着思维在变化,一股强大的力量将会吞噬你的思维(痛苦),慢慢的思维(痛苦)将会消失。如果你的身体里面有两个人,那是两种思维,你要去观察他们,当他们制造出来一种情绪时,你不要认同他,你越认同他,那你就会被两种中的任何一种思维控制。

  如果我们被思维所奴役,我们的自我感就是源于外在。我们从那些与我们的自我感丝毫没有任何关系的事情——你的社会角色、财产、外表、成功与失败、信仰等(包括爱情)——寻找我们的自我感觉。而当我们沉浸在爱情当中,彼此深深地需要与依赖,就像是药物一样让对方上瘾。当我们拥有这种药物时,我们会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而当对方要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会嫉妒,企图通过要胁、责备或指控来操纵一切,这源自于我们对失去的恐惧。如果对方真的离开了我们,这可能会导致我们最为强烈的敌意或最为深刻的痛苦和绝望。这时,爱又在哪里?爱会在瞬间就转向它的对立面吗?当初的那些是爱,还是上了瘾的控制和依赖呢?

  正因为我们失去了自我,这种不完整感使我们在外在的世界当中无穷无尽地寻找而又一次又一次地被伤害。而我们无法意识到思维已将我们奴役。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要恢复自我存在感的意识,恢复对于思维这个工具的主人身份,恢复自我对身体与内心完全的支配。这样,当我们意识回归的时候,我们便回到了一个身心合一的状态里,就像孩子一样,透明、喜悦、宁静。这时,我们拥有了最完整的自我。无论外在的世界如何无常,我们的内心都是完整的。而当我们需要思维为我们服务时,我们的意识就会指导我们的行动。思维在这里恢复了它工具属性的本质。这样,当我们遇到一段爱情的时候,我们便会明白真爱没有对立面。它只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是你真正拥有自我时,散发出来的*和、宁静与喜悦。

  每当此时,我们便能理解真正的幸福其实就是内心的完整。每个人所选的路不同,但殊途同归,幸福是我们共同的目的地。当我们学会随时随地感受到爱——即内心的*和、宁静与喜悦时,整个世界都将变得光彩!

  而回归到爱的世界里,回归到我们本真的最初,则需要利用当下的力量。思维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利用了时间,利用你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与未来还未发生的事情证明思维的存在,制造了痛苦,如果你关注当下,接受现在,你将会感受到爱,和*,喜悦!

  当然,大家往往不明白的是,你的痛苦来自你的情绪,你的情绪来自你的思维,你的思维来自你的意识,意识才是你自己,你意识的本体是充满宁静、爱、和*、喜悦的,它没有任何痛苦存在。所以当你身体内有两个自己时,只要任何一个能感受到痛苦,那它们还是你的思维,而不是真实的你自己,思维只是你意识的一小部分,他只是一个工具而已,不要被自己的工具利用并控制,而应该用意识去控制思维,让你自己想用他的时候他就出现,而你不需要他时,他就去安安静静的去睡觉。

  我发现有人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时,大脑会不休不眠的一直思考,而长时间停不下来,这样的人只具有开始思考的能力,而不具备停止思考的能力,想要停止思考,你就去观察它的变化,过程,你会感受到你内心的宁静,你就会发现你已经具备了关闭思考的能力。

  在坐地铁时,在走路时,在刷牙时,在洗衣服时,在工作时,你时时刻刻的关注当下,关注此时此刻,关注现在,不要去想过去的,未来的,当下的力量会让你全神贯注的做好当下的事情,而你当下的事情都做好了,未来的问题也是可以避免的,所以在当下,你倾注全部力量做好他,接受当下已经发生的事情。

  《当下的力量》这本书,用一种简单明了的语言传达了古代心灵导师的简单而深刻的信息:我们可以摆脱痛苦并进入内心的*和世界。那些没有找到他们真正财富——存在的欢乐以及与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深深的不可动摇的宁静——的人,即便已经拥有很多物质上的财富,他们依然在四处寻找欢乐、成就、安全或爱情的残余,他们不知道,自己不仅已经拥有了所有这些东西,还拥有了比这些更为珍贵的东西。你或许生活在对未来的焦虑中,你或许无法摆脱过去留给你的痛苦,怎样解决这些永远困扰我们生活的烦恼,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幸福呢?实际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而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通过向当下的臣服,你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获得*和与宁静的入口。在那里,我们能找到真正的欢乐,我们能拥抱真正的自我。当下的力量,说穿了,就是当下的觉察与安处带来的力量。太多的人总是沉溺过去,或者缅想未来,要么就活在回忆的漩涡中,要么藉着设计或怀想未来而活在空幻中,忽略了当下的真实,不明所以。我们每每忽略或忽视自己的内心,我们变得偏激或麻木、冷漠或迟钝。我们失去了内心的宁静与喜悦。我们的自我感,不再取决于自我的真正感受,而是取决于外在。并且我们在这个外在的世界里无止境地寻找自我认同,如财产、工作、社会地位、名望、知识和教育、外表、特殊技能、人际关系、个人和家族历史、宗教信仰、种族等其他集体认同。当我们获得这些外在时,我们便会觉得很幸福,而我们失去这些外在时,我们便会觉得很痛苦。外在的世界本质上是无常的,所以当我们从外界当中来寻找自我认同的话,我们注定会随时陷入恐惧与痛苦当中。

  读完《当下的力量》,我个人感觉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就是:珍惜现在,对生活要处之泰然,要有点阿Q的精神,但又不能过分;要懂得享受生活,也要懂得规划生活。一千多年前的老子《道德经》给了我们一个很简洁的总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首先,作者指出,我们人类受苦的根源是来自于我们大脑的思维(见第一章)。思维其实也不是问题,问题出在我们无法控制我们的思维,反倒成为思维的奴隶,成为自己“强迫性思维”的受害者。作者在演讲中曾经举过一个很形象的例子:现在是半夜三点,你在温暖的被窝中,可是你气得睡不着。引发你的怒气的人早已安然入梦,那件事情其实也已经过去了。但是你的思维却不放过你,一再地用它旧有的看事情的模式来解释那个人多对不起你,那件事会让你多危险、多丢脸、多麻烦、多……想不完的!这就是病态的思维,停止不住的大脑思考,是让我们受苦的主要原因。我们都知道ABC理论,A是引发你情绪的事件,B是你的信念,或是对事情的诠释,C就是结果,即你的负面情绪。通常,当人们不喜欢C的时候,都会去找A的碴,尤其是与创造A有关的人。所以我们每天疲于奔命,一直在处理、阻止、缓和、沟通、协调A以及与A相关的人、事、物。可是我们不知道,B是你唯一可以完全掌控和改变的因素,而且引发C的不是A,而是B。同样一件事,几家欢乐几家愁。为什么就是对事情的诠释角度不同罢了。与其去改变外在的人事物,不如改变我们自己的内心来得省事省力。而你会发现,当你转变了内心的状态之后,环境也会随之转变,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转”!

  大脑的思维不但在日常生活中,制造我们的痛苦,我们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性焦虑和永远在外在世界无法寻得满足的肇因当下的力量读书笔记 ,都来自与大脑的思维(第三章)。作者也在书中一再强调:我们远离了真实的自我,是我们受苦的元凶。他称真实的自我为本体或存在(being)。在《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中,我称之为“真我”,而这也是我们人类有孤离感,惶惶不可终日,始终不快乐、不满足的主要原因。为什么会失落了真实的自己呢作者的意见是:我们的大脑,创造了一个虚假的自我_小我,来让自己有“真实感”。而正因为小我是如此的不真实,所以它不停在外在的世界寻求认同,追求物质世界的满足来壮大声势。可惜我们越听从我们的小我,我们愈感到空虚和孤离。挥之不去的远离感也油然而生,因为我们远离、失落了真实的自己,也就是远离了作者所说的:本体或存在(being)。

  作者还提到了一个我们受苦的肇因:痛苦之身(painbody)(见第二章)。痛苦之身是我们内在的一个能量场,它是我们过去未被合理地表达和适当地释放,而累积下来的负面情绪能量常作者描述的痛苦之身,好像一个寄居在我们身体之中的恶魔,在它沉睡的时候,一切相安无事。可是,一旦外在的事情不顺利,或是有相关的人事物激活了它的时候,它就会苏醒。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人,会突然变了一个人,出现言语或肢体的暴力行为。或是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一件小事情会引起情绪上的轩然**。这就是痛苦之身被唤醒的结果。

  好了,我们有一个不能正常运作的大脑思维,常常给我们找麻烦。现在又来了一个痛苦之身,时不时的跳出来搅局。难怪我们的人生苦多于乐,而且常常身不由主。怎么办呢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好几个非常实用的方法,这些方法其实都是源自于一个最基本的理论:活在当下。当下有你所有想要的东西,当下也是你唯一拥有的东西。时间只是一种幻象,越说越玄了!其实,只要这样想,就不难明白了。过去已经过去,不会再回来,但是我们多少人还是活在过去之中不肯放下未来还没有来临,你也根本不可能去掌握它。你所能拥有的,不就是当下这一刻吗只要搞定现在这一刻,你就没有问题了。未来就算一定会来临,但是它也一定是以“当下”的方式出现的,不是吗最怕的就是明明人在这里,可是脑子跑到过去了,带来了愤怒、伤心、悔恨、愧疚等情绪。或是人在此刻,脑子跑到未来,于是产生压力、焦虑、恐慌。

  活在当下,活在每一刻中,作者称之为“临在”(presence)(第五章)。临在指的是有觉察力的安住于当下。所谓觉察力,就是观察自己脑袋里面思维的能力,作为自己喋喋不休的思想之流的观察者。临在的力量一来,你的喋喋不休就会停止。还有一个培养临在、进入当下的方法就是去观注我们的内在身体(第六章)。把注意力放在我们的内在身体的能量场上。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你可以试着把眼睛闭上,然后去感觉一下你的右手。此刻你看不到它,那么你怎么知道它存在呢你感觉得到它吗有没有感觉到气或是能量在你的指尖书中有很详尽的冥想方法,教你与你的内在身体做更多的连结,这样就可以培养更多的觉察力。

  “活在当下”——三年前正是我毕业为了工作四处碰壁迷失方向的时候,就听我的一位信佛的老师跟我说起过:人无需为了过去的事情而懊恼,也不必为了将来的日子而焦躁,而只需把你的目光投向当下,做好你今天能做的事情。当时虽似懂非懂却也很受启发,真的要感谢那位老师当初对我的启蒙与关照。最*,是因为在看李**推荐给我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那本书时,看到了它很多都是引自这本书上的内容,而且我对一些探索自我、心灵成长方面也感兴趣就买本来,只是我的这本是张德芬译的《修炼当下的力量》,比较薄一些,内容上更多地是注重练*如何摒弃过去和未来的幻象,而融入当下。

  这本书作为一本心灵修行书籍,初读起来确实有点晦涩难懂,而且跟我以前读过的心理读物不太一样,它没有堆砌很多知识和理论,不是一本用我们的思维去思考理解的书,而是一本要用心去感受的书。我才意识自我成长要学会独立思考,要有自己的思想,而这本书开篇却说思想、情绪组成的“小我”正是困住心灵成长的囚笼,应超越思想,以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另外还有终结时间的幻象,接纳自己,停止思考臣服于当下等等,这经典的论述使我顿悟。心灵成长中的打开自己的感官是很重要的入门课,而我却一直是个喜欢思考却不善于感受的人,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被自己的思想所困住,生活中许多思考都是些无用功耗费心力,使我们处在一种无为的焦虑状态而寸步不前,这也正是我*时行动力不够的原因。现在当我面对工作压力和一些事情烦躁不安有点焦虑的时候,我就学会了问自己这几句:我的内在发生了什么事情?我的心智或我的小我正在制造什么样的想法?我是否安在于当下而不是把自己投射在未来或过去?心不够静的时候就翻几页来看看,确实能帮助我停止思考,尽快地行动起来。

  另外前些天听了伍汉文关于湘雅精神的讲座,还有参加了支部本来准备排演的张孝骞话剧,让我了解了很多关于老一辈湘雅人的种种辛酸过去,看到了他们身上的那种严谨务实克己向上的精神。相比之下,我们这年轻一代都是没吃过什么苦的一代,虽满怀着理想和抱负,却心浮气躁总想着一步登天,缺乏一种信仰而过于追求一些外在的物质的东西,总想着将来的功名、成就与幸福,却把现在贬低从不把现在的该做的事情做好,总的来说是有些心浮气躁而不够务实。我想,安于当下也就是一种务实精神的体现,只有抛开对将来的种种虚渺幻象,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地做好今天该做的事,才能得到内心真正的*衡和安宁,从而能更好地实现自己。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于我来说还有许多东西不太懂,而且更多的是没有能够将它灵活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还有很多值得我去消化的东西。也许是我们还太过*凡,生活中总有些牵绊和困惑放不下,但我想这些困惑与迷茫正是我们每个人不断自我成长的动力,我相信当我们的心灵飞升到乌云之上时,那时的天空永远是碧蓝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