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的观后感3篇

首页 / 观后感 / | 2022-05-19 03:25:27 观后感

《见字如面》的观后感1

  “字体”,是人们的第二幅面孔。“字如其人”便是这个道理。汉字庄重稳健,矫若惊龙,方方正正。这也反映了*人民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所以,字体直接反映了执笔者的精神面貌。

  谢老师要求每位组长把字写出最高水*。我认为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负责、能力的提升,更是在为其他人做出表率。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也让别人向榜样看齐。

  之前的时候,我的字不算美观。当老师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我就决定要把每一个字写工整、写美观。“一横一竖见功底,一撇一捺见态度”。只有心正,字才会正;只有心静,字才会稳重。

  “见字如面”中的“面”,并非是人直观的外表,而是不容易显现出来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尽管这个人其貌不扬,但他的字却很好看,那么他的内心一定是美的,他的气质一定是超凡脱俗的。反之,如果一个人再怎么好看,如果字不好看,那他外表不过是件装饰品罢了。所以,见到一个人的字就可以判断出他的内心是否稳重,是否高尚。

  想要提高自己,不一定非得去学书法,最重要的还是要从*常的一笔一划开始注意。“提笔即是练字时”。作为中学生,我们必须从每天的随笔书写、课堂笔记、各科试卷开始练*,把握好每个字的起笔、行笔、停笔、分寸,既要把每一个字当做开始,又要当做一个结束。所以,在写字的过程中,“落笔不反悔”也很重要。

  字体反应内心,字体反应境界,也反映出了一个人的品行。所以,要想让自己的内心富有内涵、提高意境,那么,就从写好每一个字开始吧!

《见字如面》的观后感2

  前段时间翻看《半月谈》,偶然看到一篇题为《书信或逝情怀未老》的文,被这题打动了,认真看了起来。文中开篇便提到《见字如面》第一期演员嘉宾王耀庆读画家黄永玉写给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一封信,信中引用莎翁《马克白》里的一句话:“醒来啊,马克白,把沉睡赶走。”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书信写作被称为“最温柔的艺术”。许多人怀念手写书信时代,是因为通信的快乐本身来自两个层面,一是书写,二是等待。”

  这些就是我认识《见字如面》的经过,接着便一口气的看完了十多期,每一期,我都是很有代入感地去看,摘记下。最初的原因是喜欢听故事,而书信打开了历史。一直看到后来,不管是数百数千年前的古韵、英勇就义前的绝命书、名人间的书信还是质朴的家书,我都爱听。他们把我带进一个个鲜活的时代场景和人生故事里,去领会那代人的精神情怀和生活智慧。因为是很投入的去听,我的感受有时是热血沸腾、有时是浪漫少女心、有时是感动极了,这就是书信的力量吧!每封书信读完后会有嘉宾老师去讲解书信背后的故事,我们总是感叹:“他这样一个人,居然会写这样一封信!”的确,我们有一些话不容易说出口,写下来反倒可以更清楚、更深情的表达,这就是书信的力量吧!

  观后感有三点。其一,节目的宗旨和意义好,用书信打开历史,传播了正能量。其二,读信人演绎的好,拆信人解读的好。对于像我这样的“历史文盲”,从来都只靠死记硬背,却从来知之甚少。我们看完节目后,总归是涨了点知识,可能中小学生还提高了语文水*,这比玩手机打游戏会更有营养的。其三,感动的泪流满面,一塌糊涂之余,让人思考,感悟良多。

《见字如面》的观后感3

  11月28日,网综《见字如面》在北京红砖美术馆开机。录制现场,林更新与何冰每人读了12封信。林更新更是表示,他为《见字如面》贡献了从艺以来最走心的节目表演。

  作为国内首档也是全屏唯一一档明星读信节目,《见字如面》把*从古至今的书信做了一次集中大扫描和大梳理。据悉,节目组目前邀请了林更新、何冰、张国立、王耀庆、归亚蕾等8位友情出演。众星在现场几百位观众的注视下,一封封读出那些可以窥视*历史、名人往来以及普通人生活场景的信件。

  《见字如面》总导演关正文表示,因为绝大多数都是私人信件,写作时并不是为了发表,所以这其中包含了更多真实的信息和更加自然生动的情感。每一封信都在打开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而演员们用声音表演,更是让那些写信人好像就在现场,而信中所描述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精神情怀和生活智慧仿佛都触手可及。

  据悉,筹备《见字如面》最艰难的莫过于信件选择,最让人惊喜也是这些入选信件。

  关正文表示数十位文化名人和信件收集家、多家信件博物馆和档案馆参与了节目所需的信件收集推荐工作。节目入选的一百多封信件,跨越古今,涵盖*历史的诸多阶段。从春秋时代的第一封私人家书,到魏晋唐宋,从晚晴民初一直到现在。最终入选的信件,包括那些影响世界、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包括已成历史的社会生活的有趣片段和截面。秦国将士的家书,末代皇后婉容写给末代皇妃文绣的信都在其中

  面对节目组的设置,林更新喊话这是他从艺以来最认真最走心的一档节目。他表示:“以前参加节目只要带肉体过去就行,参加《见字如面》,必须肉体和灵魂同行。”

  录制现场,何冰用绝对专业的表现,震撼全场。据悉,从不参加任何综艺节目的他,看到《见字如面》的节目形态,立马决定参加。如何拿捏每一封信的表演尺度,对他这样的老戏骨都是新的挑战。他相信会有很多人喜欢它。


《见字如面》的观后感3篇扩展阅读


《见字如面》的观后感3篇(扩展1)

——《见字如面》观后感9篇

《见字如面》观后感1

  1950年,黄永玉和曹禺第一次见面是因为萧乾。当时,黄永玉从x来到x探望沈从文,正逢巴金到x开会,萧乾就约着巴金、曹禺、沈从文等一行人到x喝茶,黄永玉一同参加。

  1987年,张国立因主演话剧《朱莉小姐》获得*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当时给他颁奖的就是曹禺曹公。对于这台剧目,曹公非常喜欢,之后还特意邀请张国立到他的家里畅叙戏剧艺术表演。那次,曹禺为张国立题写一幅条幅:“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

  20xx年,张国立得以在《见字如面》的舞台上再续与曹公的.前缘,朗读他回黄永玉的信。因为他的精彩演绎,又得以被邀请到黄永玉家中做客,并又被大师赠与画作。一见到张国立,黄老就一迭声地说:“你特别像萧乾,无论是动作、神态、声音都特别像。”他还嘱咐张国立,不要浪费这先天条件,有机会一定要演下萧乾。

  在黄老脱口而出“你特别像萧乾”时,冥冥中一个甲子的缘分闭合成了一个圆。这是这个节目无意中促成的特别美好的机缘,毫不刻意,又神来之笔水到渠成。导演和表演嘉宾都是娱乐市场大潮中善于停下来思考的人,谢谢他们,如此纯粹地诠释人们心中对人文关怀的日常需求,不鼓吹小众,不营销卖惨。是呀,在或远或*的时空中,寻找历史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本来就是人们应有的主流需求。市场不光要有尽兴的娱乐,也可以有温柔细语的感怀、有对文化本身的沉静思索。

  喜欢这个岁末年初的美好相遇,见字如面,纸短情长。

《见字如面》观后感2

  作为一个纯粹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的出现无疑是带着些冒险意味的。不似某些情感节目中以拆信为表、窥探家庭丑闻为实的做法,《见字》走的是文化争鸣的路子,它选取的信件远至公元前223年*历史上的第一封家书,*至十多年前罗永浩写给俞敏洪的求职信。读信人不仅有时下热俏的鲜肉林更新,也有演艺界的泰山北斗张国立、归亚蕾老师等。

  根据撰信者真实身份的不同,读信人的选择也兼顾了性格、年龄等考量。另一边,因着信件年代久远,节目组还将涉及文言文的部分做了准确又保留意蕴的白话翻译,观众理解方便,也更易将思绪沉浸在信件诠释的过程中。而在第二现场,还有主持人翟毓红与杨雨、许子东两位文化嘉宾进行对谈,分享信件由来或解读深层涵义。这么看,倒有些《锵锵三人行》的意思。

  说起《锵锵》,儿时最爱看窦文涛、梁文道、许子东三大才子指天说地、谈笑风生,而今再见许老,脾气稍敛,但论事更为透彻直接。许是担心审核问题,主持人小翟与杨雨总是强加打断,观众与许老皆未能尽兴,十分可惜。另一位嘉宾杨雨是百家讲坛的常客,对纳兰容若偏爱有加的她是典型的感性派学者,解读时除偶尔掉书袋外,总不免将自我情感投射在信件中,于此,有观众戏称道:“杨雨读了很多书,而许子东读明白了很多书。”也是见仁见智了。

  除此之外,小翟作为主持人的控场能力也亟待提升,安静深沉的第一读信讲台,混搭着嘈杂急切的第二抒发现场,总归显得突兀。毕竟节目初衷,不过也是为了交待一句:我们总说得太多,却察觉不到想得太少。

  尽管第二现场略有缺憾,但读信现场却是诚意满满。三期里,个人最喜欢何冰和归亚蕾老师的演绎。何冰其人,二度摘得*话剧界最高奖项梅花奖,表演功底自然不容多说,但令我讶异的是,他打动我的并非慷慨激昂的情绪张力,而是在诠释一封由普通父亲撰写、以表达为子前途担忧的家书时,那份面对孩子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的真切。那封信的名字叫《其实爸妈也是装的》,拿捏“装”,多一分则油滑,少一分便拘束,幸而是何冰,让“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主题显得并不那么生硬、悲戚。

  三期节目里,我曾为两封信落过泪,一封是萧红在临终前写给弟弟的《有你们,*是不会亡的》,另一封是张晓风作为母亲写给全社会的《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而两封信的演绎者,都是归亚蕾老师。此处,原谅我无法用言语准确形容她声音的力量,只得截取她读张晓风的片段,让大家聊以感受。

  如今,《见字如面》在豆瓣的评分已高达9。3了,但我深知,与其他消费着颜值、笑料、绯闻的节目相比,《见字》注定只能是小众的狂欢。可我却期望它能撑得久一点,有第二季、第三季,有更多的人知道它,愿意停下小驻,并被它打动。笺短情长,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时光。

《见字如面》观后感3

  今日下午观赏了《见字如面》,尤在读闻一多信件时不知觉潸然泪下。节目制作方成功地营造出文学氛围,让人确是搭载着信件,穿越时空,对话于古人。在现实生活中,也许你是理性的经济学家,也许你是严谨的科学家,也许你是只跟数字说话的程序员,但在这个节目中,导演成功地将你拉入一个充满文学气息的殿堂。

  除却节目配以优秀的朗诵者、合适的灯光、精挑细选出的信件这些因素,我谈谈让我深有感触的两点。

  一、100%的真实感;唯有当事人亲身经历的、最真实的情感足以感染他人。信件乃当事人所写,不假他人之手,不被粉饰涂改,所以显得真诚厚重。我们发现,当一个人的心不同意他口中所言时,他的姿态与表现是令人尴尬的,而这种尴尬断难使旁人产生共鸣。今年春晚许多人在回忆陈佩斯,有这样一则评论让我印象深刻:“那时的演员表演时透出一股子自信,把自己内心认同的观点、现象幽默的表达出来,自然能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现在的演员机械式的演绎、生硬的情感切入,脱离了实际,他们现实生活中会是这样吗?肯定不是的。”这评论恰是精辟,真实是真人秀的实质,共鸣因它、尴尬也因它。

  二、历史的交互;这样一封信件,它不是来自于这个时代,它描绘的不是这个时代的物欲纵横、房价飙升,而是浓缩了那个时代,或是抗日将领的民族大义,或是五四青年的高远志向,或是三毛的爱情与孤独……这些信与我们隔了一个时代,或是一段历史,我们感觉新奇,更甚至,它使我们感觉清醒。活在当下历史前进步伐当中的你我,通常无法突破时代的限制,因此我们的认知、思维、价值观都刻上了属于这个时代的烙印。那么,同样的事情,不同时代的人是如何地思考与选择呢?因此,这种历史的交互确是令人陶醉。

  下文附上闻一多在五四期间写给父母的信件《孩儿在此帮忙,绝不会有任何危险》内容节选:

  国家至此地步,神人交怨,有强权,无公理,全国人民瞢然如梦,或则敢怨而不敢言,独一般学生敢冒不韪,起而抗之。虽于事无大济,然而其心可悲,其志可嘉,其勇可佩。且男在校中,颇称明大义,仅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非谓有男国即不亡,乃国家养育学生,岁糜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

《见字如面》观后感4

  关正文说,筹备《见字如面》,最艰难的莫过于信件选择,最让人惊喜也是这些入选信件。几乎每一封信件都会让人感到意外,每一封信都有一种特殊的力量敲击人心。

  数十位文化名人和信件收集家、多家信件博物馆和档案馆参与了节目所需的信件收集推荐工作。

  节目入选的一百多封信件,跨越古今,涵盖*历史的诸多阶段。从春秋时代的第一封私人家书,到魏晋唐宋,从晚晴民初一直到现在。

  关正文介绍,最终入选信件强调了关涉历史的重要性、当事人的重要性和信件内容的有趣性。但所有标准最终其实只有一个:这封信值得更多人看到。

  最终入选的信件,包括那些影响世界、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包括已成历史的社会生活的有趣片段和截面。

  一百多封信件呈现出对应复杂历史的丰富的多样性。有求爱信也有分手信,有战争中敌对双方的*静通信,也有父子间唇枪舌剑的激越交锋,有名人不为人知的心事,也有荒唐年代的锥心往事。无论是情感状态、价值观念还是文字风格,都是多元呈现。

  历史的不断重复,人性的善恶交织,让信中的生活跟今天的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所有的历史因此也都成了当代史,成了人们身边的历史。

  入选的那封2249年前由秦国将士黑夫和惊两兄弟写的家书中,已然定型了今天信件的模样。

  兄弟俩除了殷殷问候家人之外,也毫不隐晦地直接向家人要钱要新衣服,此外还告知,官府因为他俩卫国有功已经给家里授予爵位,文书应该已经送到。

  这封信是黑夫和惊的大哥衷的陪葬品。用两封信陪葬,其中的兄弟情深可见一斑;此外,从信中也可看出:分封授爵光宗耀祖从来都是将士敢死的动力;即使强盛如秦,也管不起将士的衣服和零花钱。

  记现场宣读的所有古代书信都被翻译成了生动的白话文。古文变得亲切,也变得陌生。

  在关正文眼里,这是一个回到常识的过程。“*几千年的文明是异常丰富的,不然也活不到今天。我们今天世界几乎所有的遭遇、所有的情感,古人全都经历过。大家未必要去爱古文,但通过读懂他们写的那些信,大家一定不会感觉那是发生在古代,一定会感同身受,也一定会爱上古人。”

《见字如面》观后感5

  书信,这样一种已经濒临绝迹的文学形式,通过这样的综艺节目再次进入人们的生活,在娱乐之余,更多的是得到了一些醒悟吧!说不定现在的小孩们都不知书信为何物,而只知qq、微信,可我一直就对诉诸于笔端的书信有些微妙的好感,曾经也有过一两笔友,也曾保留着几封书信,偶尔翻出来读读,往往能找到回忆的闸门,让曾经的故事宣泄而出,这种感觉已不可多得了,不免令人唏嘘!

  节目里挑选的书信,都是一段真实的历史重现,而不是旁人杜撰的野史,那些文字里的真情实感跃然纸上,再通过台词功力深厚的'读信人渲染演绎,真真觉得比看一场耗资巨大的电影场景更让人觉得舒心,何冰读的那封父亲写给儿子的信,让人深有感触,把一碗鸡汤熬出了别样的味道,他为了养家,放弃了自己的拍照理想,去做各种能赚大钱的工作,天真的以为等有了钱同样可以实现理想,可不曾想最终却力不从心了,当然因为他的放弃理想却成就了自己儿子的追求理想,但他也不是让他为所欲为,他说房子是靠一个男人自己挣,要么你一边理想主义的生活一边挣够钱买房子,要么就为了房子妥协你的理想,要么就找个同样理想主义的人一起生活,这种考验能让你的人生变得丰富,将来如果妥协了,要懂得鄙视自己!或许,我们一边懊恼着自己没有一个这样开明的老爸,一边思考着自己是不是有能力成为这样的老爸,我们希望,不管是通过书信还是微信,这样的沟通和智慧应该永远存在着!

《见字如面》观后感6

  在当下,视频、荧屏无处不在,但是目之所及,霸屏的却多是无聊庸俗的娱乐节目、剧情雷同空洞的连续剧,令人作呕。可是有一档综艺节目,它悄悄地播,温温地火,却口碑不俗,令看过的人都点赞,竟然成为*年来少有的“零差评”综艺节目。这档节目就是黑龙江卫视于去年年底开始播出的《见字如面》。

  说白了,这是一档书信朗读节目。书信曾经在社会生活中充当重要角色,是人际交流的不可或缺的媒介。但是毋庸讳言,由于现代通信手段不断进步和更新,纸质的书信正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然而,正因为书信曾经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编导者从已经成为历史文物和正在成为历史文物的书信中,发现一座信息的富矿,一个历史文化的宝库。

  总策划、总导演、实力文化创始人关正文,眼光独到犀利,发现了这座富矿。他继成功推出《*汉字听写大会》和《*成语大会》两档“国民文化节目”之后,再度出手,从长达20xx多年的时间跨度、从上万封信中精选出百余封,包括家书、情书和与朋友书等不同题材,通过读信,让观众跨越时空,回到各种真实的场景中,体验不同时代、不同境遇的主人公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实现与历史当事人的“见字如面”。

  相比于过往林林总总的虚构类作品,相对于汗牛充栋的正史和野史,信件由于它的私密性,而具有天然的真实性,从某种角度说,其认知价值高于虚构类作品,甚至高于各种史乘。又由于它是很个人的文书,因此其中所表露的感情最直接、最真实,是今人了解信件主人思想感情的窗口。很多出自历史人物的私人信件,所展现的历史场景、人物情状及社会风貌,是最为真切可信的。关正文介绍,最终入选信件强调了关涉历史的重要性、当事人的重要性和信件内容的有趣性,但所有标准最终只有一个:这封信值得更多人看到。最终入选的信件的内容,既有影响世界、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有反映已成历史的社会生活的有趣片段和价值截面。

  “见字如面”节目的录制是非常精到的。节目邀请了张国立、何冰、张涵予、归亚蕾、王耀庆、蒋勤勤、林更新等多位实力演艺明星出演读信人,他们用各具特色的朗读,向观众缓缓打开书信的窗口,展现精彩的历史瞬间和人物内心世界的火花。节目还邀请了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中南大学文学院女教授杨雨等坐镇第二现场,品评明星们的表演,对每期节目7封信的来源及背景逐一进行阐释和解读。

  我通过报纸的介绍,从网络上搜索,然后观看了其开头三集。我的感觉是每封信都直击人心,既有主人公爱恨情仇淋漓酣畅的剖白,又有各种妙趣横生、意味深长的生活细节,其中充满闪光点,令人心动目眩、甚至感动欲泪。

  林更新读现在所能看到的*历史上的第一封家书——“黑夫家书”,写信人是20xx多年前置身与楚国交战前线的秦国战士,令人感受伴随文明艰难前行的是惨烈的战争。

  归亚蕾读蔡琴写给媒体的*,表达对前夫杨德昌的沉痛的悼念,一句“杨德昌,你怎么可以这样就走呢”,令人动容。

  王耀庆、张国立分别朗读画家黄永玉1983年致戏剧大师曹禺的信和曹禺的复信。这两封信具有无可比拟的震撼力。黄永玉毫不客气地批评曹禺:“我不喜欢你**后所写的戏,一个也不喜欢!”说曹禺“失去了伟大的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真是字字见血,毫不留情。可是作为长辈的曹禺,不但不以为忤,反而诚心实意的接受,他说:“我像一个一无所有的穷人,突然从一个神女得到不可数量的珍宝!”“但愿我迷途未远,还有时间找回失去的光阴!”相信听到这两封可以载入现代文学史的书信的听众,都会被这些难得的诤言所震撼!

  张国立朗读陈寅恪1936年4月8日写给傅斯年的信,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的陈寅恪信中写为不影响向学生授课而取消请假,并以不在位为由退回中央研究院所发的200元津贴。两者似乎是琐事,但是信中说,“此点关系全部纲纪精神”。正是这些细节展现其风骨与操守,不啻为当世知识界树立一个标杆。

  蒋勤勤朗读上海知青桃桃在北大荒写给上海父母的信,写了其日常劳动和生活:*来我的工作是垛马草……中秋节快到了,想吃上海的月饼。朴素的语言,*常的琐事,却令有同样经历的人浮想联翩。

  林更新朗读1647年夏完淳写给母亲的绝笔信。在外族入侵,国仇家难的当头,16岁的夏完淳义无反顾,慷慨赴死。在信的末尾,他用韵文写道:“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噩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字字血泪,可谓感天地而泣鬼神。

  令人感动的书信还不止这些。三个小时的节目,我一口气看完,有如饮醇醪,醍醐灌顶的感觉。感谢《见字如面》制作团队,在书信日渐式微,行将走进历史的关头,令我们重温书信,受益不浅!

《见字如面》观后感7

  还记得第一季看了一期,被某些不喜的环节淡去了兴趣,就没有再看。当时有些遗憾,这么好的一个素材节目,却被烹饪成了那样。

  偶然看到了第二季的播出,封面是周迅,倒是有些惊喜。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看了第一期,每期划分主题的想法很棒,尤其是第一期沉重的生死话题让隔着屏幕的我,险些抑制不住眼眶里的泪水。信件选材空间范围更加宽广,尤其是还有一封现世儿子写给母亲的信。

  在读每封信之前,介绍信件的缘由方面更加详细了一些,能让观众在听信之前对信件的情感基调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在嘉宾解读方面,主持人终于不再抢词了,把话语更多的交给了解读嘉宾。正值锵锵三人行停播之际,梁文道也加入了见字如面,或许把主持人换成窦文涛就圆满了。解读的风格和我想象的有些不一样,许子东老师也许是为了欢迎初来的梁文道,更多地让梁文道掌握解读节奏。其实个人更喜欢许子东老师的娓娓道来,希望在之后的节目里两个人能更和谐的掌控解读节奏。

  在读信嘉宾方面,也多了不少惊喜,少了一些小鲜肉们,多了更有文化底蕴的嘉宾们,更加期待未出场的嘉宾们了,归亚蕾老师还是一如既往地优雅。

  觉得有些美中不足的是,为什么会加上了一些吃瓜群众来提问呢?感觉跟整个节目风格有些不搭。还有在读一些文言信件时,会用普通话代替,不过字幕还是文言文。其实,稍微有些文言功底的人理解这些信件的内容应该不难。个人觉得还是读文言,字幕改成可能会更好一些,也能向大众普及优秀的古文。

  不过瑕不掩瑜,第二季的确是惊喜,希望未来能涌现出更多的这种类型的节目,向大众普及人文关怀。

《见字如面》观后感8

  1950年,黄永玉和曹禺第一次见面是因为萧乾。当时,黄永玉从香港来到北京探望沈从文,正逢巴金到北京开会,萧乾就约着巴金、曹禺、沈从文等一行人到北海喝茶,黄永玉一同参加。

  1987年,张国立因主演话剧《朱莉小姐》获得*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当时给他颁奖的就是曹禺曹公。对于这台剧目,曹公非常喜欢,之后还特意邀请张国立到他的家里畅叙戏剧艺术表演。那次,曹禺为张国立题写一幅条幅:“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

  20xx年,张国立得以在《见字如面》的舞台上再续与曹公的前缘,朗读他回黄永玉的信。因为他的精彩演绎,又得以被邀请到黄永玉家中做客,并又被大师赠与画作。一见到张国立,黄老就一迭声地说:“你特别像萧乾,无论是动作、神态、声音都特别像。”他还嘱咐张国立,不要浪费这先天条件,有机会一定要演下萧乾。

  在黄老脱口而出“你特别像萧乾”时,冥冥中一个甲子的缘分闭合成了一个圆。这是这个节目无意中促成的'特别美好的机缘,毫不刻意,又神来之笔水到渠成。导演和表演嘉宾都是娱乐市场大潮中善于停下来思考的人,谢谢他们,如此纯粹地诠释人们心中对人文关怀的日常需求,不鼓吹小众,不营销卖惨。是呀,在或远或*的时空中,寻找历史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本来就是人们应有的主流需求。市场不光要有尽兴的娱乐,也可以有温柔细语的感怀、有对文化本身的沉静思索。

  喜欢这个岁末年初的美好相遇,见字如面,纸短情长。

《见字如面》观后感9

  现代社会,信息的传递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而加速,书信,作为信息传递载体的功能已经退化。但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依然有着独有的魅力。

  有些话,写下来就更郑重其事,一笔一划间,都能体会作者彼时的心境。

  卑微的倾慕、颤抖的愧疚,或是生命都无法承受之痛。这些统统都难以当面表露。

  就如同李真写给母亲的信。他不忍当面诉说,害怕见她又多一次情感的崩塌。每一次在生死间徘徊,对于母亲而言都是一次炼狱。这痛不会因为熟悉而麻木,只会如潮水一波一波的倾覆而来,带给你似死的窒息。

  作为一个父亲我深刻体会这种情感。不计代价的燃烧自己,去挽回儿子的生命。

  到了我这年纪,死亡,已经成了生活中反复被提起的词汇。我的外婆在我读大学时去世,从那时起,我开始正式而郑重的思考死亡。它,淬不及防的接二连三降落在我的亲人身上。但其实,这都是必然。

  最*母亲也总提起身边的人走了一个又一个。最*一个星期就听到三起。母亲的闺蜜因为癌症离世;二舅妈的侄子(37岁)被确诊肝癌,余生无多;对面超市老板的儿子抓鱼时溺水而死,年仅29岁。

  死,当以一种意外的形式降临的时候,是随时而至的。理论上,每一个人都有遭遇的可能。

  所以琼瑶说,能健康活到80岁已是上天的恩赐。与我初听到这些消息的时候感触一样。

  当这些悲伤的故事一个一个涌进你的生活里的时候,你会发现当下的幸福和安康真该做是上天的恩赐,而不应视为理所当然。

  琼瑶用冷静、充满温暖的文字去描绘死亡,用*和而豁达的心态去面对死亡。而李真一家,却在拼命厮杀,为搏来一线微弱的生机。这就是人生,是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很多人,也叫它是命运。

  命运弄人,也造就了一些人。而决定这些的其实只是一种偶然的分配。想来可笑。

  命运亲手书写太*轮幸存者的名单,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活下来的,没有任何理由。

  所以当自己成为幸存者之后,劫后余生的喜悦远不能治愈这场灾难带来的创伤。

  周迅的悲咽,还原了作者当时的情绪。与死神擦身而过,该心怀感激,却也眼睁睁看着他带走那些无辜如我的*民,那里甚至有我的亲人。终于还是高兴不起来。

  命运让天空中两个互不相识的人以死相逼,也让重洋之外的两个女人有了一生的羁绊。

  即便终不得相见,即便半个世纪之后那封信才姗姗来迟。可这一封书信,却一直提醒着我们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可贵。它的价值也远比慰藉两个受伤的家庭更重要。

  这些精心挑选出来的书信,关乎生死,也在诉求命运。讲述者生动的还原功不可没。

  所以,该为《见字如面》点个赞!


《见字如面》的观后感3篇(扩展2)

——《见字如面》观后感6篇

《见字如面》观后感1

  一个演员,一个讲台,一封信。一档读信节目,录制现场只有这些,却格外纯粹精致,收获了现场观众最由衷的掌声和喝彩声。

  11月28日,这档名为《见字如面》、号称纯美网综的节目在北京红砖美术馆开机。

  这是国内首档也是全屏唯一一档明星读信节目。这档新颖的节目由成功推出了《*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两档“国民文化节目“的实力文化,联合黑龙江卫视和环球网等共同制作。

  《见字如面》总导演、实力文化创始人、人称“文化顽主”的关正文,继玩转汉字和成语之后,这次又将目光聚焦在书信上。

  《见字如面》总导演关正文,也是《*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节目总导演

  这一回,“文化顽主”带领他麾下这支国内顶尖的文化节目制作团队,把*从古至今的书信做了一次集中大扫描和大梳理,开始了在书信文化领域新的征程。

  关正文说,这档节目绝不是为了怀旧——尽管在手写书信传统悄然逝去的今天,一档专门朗读书信的节目肯定会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时光和记忆——而是为了那些值得*人知道的、有意思的、真实的*故事,让更多人的知道。

  本季节目邀请了林更新、何冰、张国立、王耀庆、归亚蕾等8位友情出演。记者了解到,所有明星都是抱着热衷文化传播的公益心参加节目录制。

  他们用声音扮演那些写信人,在现场几百位观众的注视下,一封封读出那些可以窥视*历史、名人往来以及普通人生活场景的信件。

  节目开机发布会上,由左二起,分别是人大家书博物馆馆长张丁、节目总导演关正文、环球网副总经理兼总编辑朱研、黑龙江卫视节目部副主*

  关正文介绍,因为绝大多数都是私人信件,写作时并不是为了发表,所以这其中包含了更多真实的信息和更加自然生动的情感。每一封信都在打开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而演员们用声音表演,更是让那些写信人好像就在现场,而信中所描述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精神情怀和生活智慧仿佛都触手可及。

  参加第一天节目录制的是当红小生林更新和实力演员何冰。对于这档全新的节目,他俩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每人足足读了12封信。林更新更是表示,他为《见字如面》贡献了从艺以来最走心的节目表演。

  林更新深情读信

  开机当天,还举办了新闻发布会,环球网副总经理兼总编辑朱研、黑龙江卫视节目部副主编*,*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馆长张丁,演员何冰、林更新与节目总导演关正文一起出*了全国三十多家新闻媒体参加的开机发布会。

  据悉,共有一百余封经过精心挑选的书信陆续在《见字如面》被朗读。

《见字如面》观后感2

  在当下,视频、荧屏无处不在,但是目之所及,霸屏的却多是无聊庸俗的娱乐节目、剧情雷同空洞的连续剧,令人作呕。可是有一档综艺节目,它悄悄地播,温温地火,却口碑不俗,令看过的人都点赞,竟然成为*年来少有的“零差评”综艺节目。这档节目就是黑龙江卫视于去年年底开始播出的《见字如面》。

  说白了,这是一档书信朗读节目。书信曾经在社会生活中充当重要角色,是人际交流的不可或缺的媒介。但是毋庸讳言,由于现代通信手段不断进步和更新,纸质的书信正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然而,正因为书信曾经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编导者从已经成为历史文物和正在成为历史文物的书信中,发现一座信息的富矿,一个历史文化的宝库。

  总策划、总导演、实力文化创始人关正文,眼光独到犀利,发现了这座富矿。他继成功推出《*汉字听写大会》和《*成语大会》两档“国民文化节目”之后,再度出手,从长达20xx多年的时间跨度、从上万封信中精选出百余封,包括家书、情书和与朋友书等不同题材,通过读信,让观众跨越时空,回到各种真实的场景中,体验不同时代、不同境遇的主人公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实现与历史当事人的“见字如面”。

  相比于过往林林总总的虚构类作品,相对于汗牛充栋的正史和野史,信件由于它的私密性,而具有天然的真实性,从某种角度说,其认知价值高于虚构类作品,甚至高于各种史乘。又由于它是很个人的文书,因此其中所表露的感情最直接、最真实,是今人了解信件主人思想感情的窗口。很多出自历史人物的私人信件,所展现的历史场景、人物情状及社会风貌,是最为真切可信的。关正文介绍,最终入选信件强调了关涉历史的重要性、当事人的重要性和信件内容的有趣性,但所有标准最终只有一个:这封信值得更多人看到。最终入选的信件的内容,既有影响世界、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有反映已成历史的社会生活的有趣片段和价值截面。

  “见字如面”节目的录制是非常精到的。节目邀请了张国立、何冰、张涵予、归亚蕾、王耀庆、蒋勤勤、林更新等多位实力演艺明星出演读信人,他们用各具特色的朗读,向观众缓缓打开书信的窗口,展现精彩的历史瞬间和人物内心世界的火花。节目还邀请了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中南大学文学院女教授杨雨等坐镇第二现场,品评明星们的表演,对每期节目7封信的来源及背景逐一进行阐释和解读。

  我通过报纸的介绍,从网络上搜索,然后观看了其开头三集。我的感觉是每封信都直击人心,既有主人公爱恨情仇淋漓酣畅的剖白,又有各种妙趣横生、意味深长的生活细节,其中充满闪光点,令人心动目眩、甚至感动欲泪。

  林更新读现在所能看到的*历史上的第一封家书——“黑夫家书”,写信人是20xx多年前置身与楚国交战前线的秦国战士,令人感受伴随文明艰难前行的是惨烈的战争。

  归亚蕾读蔡琴写给媒体的*,表达对前夫杨德昌的沉痛的悼念,一句“杨德昌,你怎么可以这样就走呢”,令人动容。

  王耀庆、张国立分别朗读画家黄永玉1983年致戏剧大师曹禺的信和曹禺的复信。这两封信具有无可比拟的震撼力。黄永玉毫不客气地批评曹禺:“我不喜欢你**后所写的戏,一个也不喜欢!”说曹禺“失去了伟大的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真是字字见血,毫不留情。可是作为长辈的曹禺,不但不以为忤,反而诚心实意的接受,他说:“我像一个一无所有的穷人,突然从一个神女得到不可数量的珍宝!”“但愿我迷途未远,还有时间找回失去的光阴!”相信听到这两封可以载入现代文学史的书信的听众,都会被这些难得的诤言所震撼!

  张国立朗读陈寅恪1936年4月8日写给傅斯年的信,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的陈寅恪信中写为不影响向学生授课而取消请假,并以不在位为由退回中央研究院所发的200元津贴。两者似乎是琐事,但是信中说,“此点关系全部纲纪精神”。正是这些细节展现其风骨与操守,不啻为当世知识界树立一个标杆。

  蒋勤勤朗读上海知青桃桃在北大荒写给上海父母的信,写了其日常劳动和生活:*来我的工作是垛马草……中秋节快到了,想吃上海的月饼。朴素的语言,*常的琐事,却令有同样经历的人浮想联翩。

  林更新朗读1647年夏完淳写给母亲的绝笔信。在外族入侵,国仇家难的当头,16岁的夏完淳义无反顾,慷慨赴死。在信的末尾,他用韵文写道:“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噩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字字血泪,可谓感天地而泣鬼神。

  令人感动的书信还不止这些。三个小时的节目,我一口气看完,有如饮醇醪,醍醐灌顶的感觉。感谢《见字如面》制作团队,在书信日渐式微,行将走进历史的关头,令我们重温书信,受益不浅!

《见字如面》观后感3

  尽管手写书信的时代已经悄悄溜走,但是《见字如面》仿佛文化界的一股清流,将书信最纯粹的一面展现在了大众面前。带领的观众重新温*书信里不为人知的`感动与记忆。《见字如面》以书信的方式重新唤起了*人民心中对书信的那份情愫。

  节目入选了差不多有一百多封信,不分时代、人物,真实全面的再现了*各个阶段。从春秋到民国,一直到现在,人性的善恶交织,时代的重檐迭荡,在书信里都得到了最好的表达。

  第一季的《见字如面》邀请了娱乐圈的诸多明星,例如林更新、张国立等人,他们用声音扮演写信人,在各大媒体以及现场观众的注视下把信件一封封读出来。这些信件里饱含着太多的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当每读一封信是,我都感觉是在重温一个历史场景,使自己置身其中,国破家亡、羁旅悲愁、盛世王朝一一通过文字生动形象的表达了出来。当时的社会气象以及历史人物,仿佛栩栩如生的展现在你的面前。

  书信是我国传统文化一大成就之一,守住传统,匠心以成。在当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生活里,电脑、手机等科技产品充斥着人们太多太多的生活时间,书信仿佛渐渐被人们所遗忘。而这样一、一档的综艺节目,仿佛又唤起了我对书信的热爱。心急的我立马给妈妈写了一封信。书信仿佛就是通往心灵的快递列车。每当落笔写信,或者读信,都能感觉到自己仿佛身临其境,沉浸于情感之中不能自拔。

  书信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嬉笑欢腾,但它却用最实在的方式打开人们的心灵。

  我爱《见字如面》,更爱书信。

《见字如面》观后感4

  从《见字如面》合集第一期,观众可以看到,每期60分钟的时长里有至少七封信,除了明星的演绎之外,还有文化嘉宾坐阵第二现场,品鉴明星的表扬,并对每封信的来源和背后的故事逐一进行阐释和解读。

  第一期节目,《见字如面》就如同开出一部时光穿梭专列,大千世界,人生百味,云集至此。

  8位写信人跨越古今,既有2200多年前的秦扫*军中的大头兵黑夫和惊,又有唐代大家韩愈,民国洛神萧红,当今艺坛宿将黄永玉、曹禺,宝岛歌后邓丽君和蔡琴;而收信人更是洋洋洒洒,父母高堂,好友亲眷、吃瓜群众,甚至还有一条鳄鱼!

  8封信给出情感体验也非常丰富:黑夫与惊与家人的儿女情长、与他们的大哥衷至死不渝的兄弟情深;萧红把对弟弟的思念上升为对抗战取胜的信念:*有你们,*不会亡的;韩愈借骂鳄鱼,祭出这篇指桑骂槐敲山震虎的檄文,一片拳拳爱民之心;蔡琴为前夫杨德昌去世致媒体的*,呈现出一个女人的深情与失落、痛苦与超脱,更表达了一个女人的大爱;黄永玉与曹禺之间呈现的是君子之交真如铁,披肝沥胆,见骨见血,而邓丽君和她亦师亦友的老师庄奴的交往,则呈现了友情的另一面,欢快轻灵,心心相印。

  第二期即将上线的节目,从前两天推出的单曲看既有民国才女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又有“三体老爸”刘慈欣用科幻向女儿抒情,真可谓跨度奇伟。这一集,即将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情感巅峰体验?销魂蚀骨的爱情?感天动地的亲情?奇幻美妙的友情?让我们拭目以待,洗耳恭听。

《见字如面》观后感5

  1950年,黄永玉和曹禺第一次见面是因为萧乾。当时,黄永玉从x来到x探望沈从文,正逢巴金到x开会,萧乾就约着巴金、曹禺、沈从文等一行人到x喝茶,黄永玉一同参加。

  1987年,张国立因主演话剧《朱莉小姐》获得*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当时给他颁奖的就是曹禺曹公。对于这台剧目,曹公非常喜欢,之后还特意邀请张国立到他的家里畅叙戏剧艺术表演。那次,曹禺为张国立题写一幅条幅:“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

  20xx年,张国立得以在《见字如面》的舞台上再续与曹公的前缘,朗读他回黄永玉的信。因为他的精彩演绎,又得以被邀请到黄永玉家中做客,并又被大师赠与画作。一见到张国立,黄老就一迭声地说:“你特别像萧乾,无论是动作、神态、声音都特别像。”他还嘱咐张国立,不要浪费这先天条件,有机会一定要演下萧乾。

  在黄老脱口而出“你特别像萧乾”时,冥冥中一个甲子的缘分闭合成了一个圆。这是这个节目无意中促成的特别美好的机缘,毫不刻意,又神来之笔水到渠成。导演和表演嘉宾都是娱乐市场大潮中善于停下来思考的人,谢谢他们,如此纯粹地诠释人们心中对人文关怀的日常需求,不鼓吹小众,不营销卖惨。是呀,在或远或*的时空中,寻找历史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本来就是人们应有的主流需求。市场不光要有尽兴的娱乐,也可以有温柔细语的感怀、有对文化本身的沉静思索。

  喜欢这个岁末年初的美好相遇,见字如面,纸短情长。

《见字如面》观后感6

  书信,这样一种已经濒临绝迹的文学形式,通过这样的综艺节目再次进入人们的生活,在娱乐之余,更多的是得到了一些醒悟吧!

  说不定现在的小孩们都不知书信为何物,而只知qq、微信,可我一直就对诉诸于笔端的书信有些微妙的好感,曾经也有过一两笔友,也曾保留着几封书信,偶尔翻出来读读,往往能找到回忆的闸门,让曾经的故事宣泄而出,这种感觉已不可多得了,不免令人唏嘘!节目里挑选的书信,都是一段真实的历史重现,而不是旁人杜撰的野史,那些文字里的真情实感跃然纸上,再通过台词功力深厚的读信人渲染演绎,真真觉得比看一场耗资巨大的电影场景更让人觉得舒心,何冰读的那封父亲写给儿子的信,让人深有感触,把一碗鸡汤熬出了别样的味道,他为了养家,放弃了自己的拍照理想,去做各种能赚大钱的工作,天真的以为等有了钱同样可以实现理想,可不曾想最终却力不从心了,当然因为他的放弃理想却成就了自己儿子的追求理想,但他也不是让他为所欲为,他说房子是靠一个男人自己挣,要么你一边理想主义的`生活一边挣够钱买房子,要么就为了房子妥协你的理想,要么就找个同样理想主义的人一起生活,这种考验能让你的人生变得丰富,将来如果妥协了,要懂得鄙视自己!

  或许,我们一边懊恼着自己没有一个这样开明的老爸,一边思考着自己是不是有能力成为这样的老爸,我们希望,不管是通过书信还是微信,这样的沟通和智慧应该永远存在着!


《见字如面》的观后感3篇(扩展3)

——《见字如面》观后感9篇

  1950年,黄永玉和曹禺第一次见面是因为萧乾。当时,黄永玉从x来到x探望沈从文,正逢巴金到x开会,萧乾就约着巴金、曹禺、沈从文等一行人到x喝茶,黄永玉一同参加。

  1987年,张国立因主演话剧《朱莉小姐》获得*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当时给他颁奖的就是曹禺曹公。对于这台剧目,曹公非常喜欢,之后还特意邀请张国立到他的家里畅叙戏剧艺术表演。那次,曹禺为张国立题写一幅条幅:“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

  20xx年,张国立得以在《见字如面》的舞台上再续与曹公的.前缘,朗读他回黄永玉的信。因为他的精彩演绎,又得以被邀请到黄永玉家中做客,并又被大师赠与画作。一见到张国立,黄老就一迭声地说:“你特别像萧乾,无论是动作、神态、声音都特别像。”他还嘱咐张国立,不要浪费这先天条件,有机会一定要演下萧乾。

  在黄老脱口而出“你特别像萧乾”时,冥冥中一个甲子的缘分闭合成了一个圆。这是这个节目无意中促成的特别美好的机缘,毫不刻意,又神来之笔水到渠成。导演和表演嘉宾都是娱乐市场大潮中善于停下来思考的人,谢谢他们,如此纯粹地诠释人们心中对人文关怀的日常需求,不鼓吹小众,不营销卖惨。是呀,在或远或*的时空中,寻找历史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本来就是人们应有的主流需求。市场不光要有尽兴的娱乐,也可以有温柔细语的感怀、有对文化本身的沉静思索。

  喜欢这个岁末年初的美好相遇,见字如面,纸短情长。

  作为一个纯粹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的出现无疑是带着些冒险意味的。不似某些情感节目中以拆信为表、窥探家庭丑闻为实的做法,《见字》走的是文化争鸣的路子,它选取的信件远至公元前223年*历史上的第一封家书,*至十多年前罗永浩写给俞敏洪的求职信。读信人不仅有时下热俏的鲜肉林更新,也有演艺界的泰山北斗张国立、归亚蕾老师等。

  根据撰信者真实身份的不同,读信人的选择也兼顾了性格、年龄等考量。另一边,因着信件年代久远,节目组还将涉及文言文的部分做了准确又保留意蕴的白话翻译,观众理解方便,也更易将思绪沉浸在信件诠释的过程中。而在第二现场,还有主持人翟毓红与杨雨、许子东两位文化嘉宾进行对谈,分享信件由来或解读深层涵义。这么看,倒有些《锵锵三人行》的意思。

  说起《锵锵》,儿时最爱看窦文涛、梁文道、许子东三大才子指天说地、谈笑风生,而今再见许老,脾气稍敛,但论事更为透彻直接。许是担心审核问题,主持人小翟与杨雨总是强加打断,观众与许老皆未能尽兴,十分可惜。另一位嘉宾杨雨是百家讲坛的常客,对纳兰容若偏爱有加的她是典型的感性派学者,解读时除偶尔掉书袋外,总不免将自我情感投射在信件中,于此,有观众戏称道:“杨雨读了很多书,而许子东读明白了很多书。”也是见仁见智了。

  除此之外,小翟作为主持人的控场能力也亟待提升,安静深沉的第一读信讲台,混搭着嘈杂急切的第二抒发现场,总归显得突兀。毕竟节目初衷,不过也是为了交待一句:我们总说得太多,却察觉不到想得太少。

  尽管第二现场略有缺憾,但读信现场却是诚意满满。三期里,个人最喜欢何冰和归亚蕾老师的演绎。何冰其人,二度摘得*话剧界最高奖项梅花奖,表演功底自然不容多说,但令我讶异的是,他打动我的并非慷慨激昂的情绪张力,而是在诠释一封由普通父亲撰写、以表达为子前途担忧的家书时,那份面对孩子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的真切。那封信的名字叫《其实爸妈也是装的》,拿捏“装”,多一分则油滑,少一分便拘束,幸而是何冰,让“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主题显得并不那么生硬、悲戚。

  三期节目里,我曾为两封信落过泪,一封是萧红在临终前写给弟弟的《有你们,*是不会亡的》,另一封是张晓风作为母亲写给全社会的《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而两封信的演绎者,都是归亚蕾老师。此处,原谅我无法用言语准确形容她声音的力量,只得截取她读张晓风的片段,让大家聊以感受。

  如今,《见字如面》在豆瓣的评分已高达9。3了,但我深知,与其他消费着颜值、笑料、绯闻的节目相比,《见字》注定只能是小众的狂欢。可我却期望它能撑得久一点,有第二季、第三季,有更多的人知道它,愿意停下小驻,并被它打动。笺短情长,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时光。

  今日下午观赏了《见字如面》,尤在读闻一多信件时不知觉潸然泪下。节目制作方成功地营造出文学氛围,让人确是搭载着信件,穿越时空,对话于古人。在现实生活中,也许你是理性的经济学家,也许你是严谨的科学家,也许你是只跟数字说话的程序员,但在这个节目中,导演成功地将你拉入一个充满文学气息的殿堂。

  除却节目配以优秀的朗诵者、合适的灯光、精挑细选出的信件这些因素,我谈谈让我深有感触的两点。

  一、100%的真实感;唯有当事人亲身经历的、最真实的情感足以感染他人。信件乃当事人所写,不假他人之手,不被粉饰涂改,所以显得真诚厚重。我们发现,当一个人的心不同意他口中所言时,他的姿态与表现是令人尴尬的,而这种尴尬断难使旁人产生共鸣。今年春晚许多人在回忆陈佩斯,有这样一则评论让我印象深刻:“那时的演员表演时透出一股子自信,把自己内心认同的观点、现象幽默的表达出来,自然能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现在的演员机械式的演绎、生硬的情感切入,脱离了实际,他们现实生活中会是这样吗?肯定不是的。”这评论恰是精辟,真实是真人秀的实质,共鸣因它、尴尬也因它。

  二、历史的交互;这样一封信件,它不是来自于这个时代,它描绘的不是这个时代的物欲纵横、房价飙升,而是浓缩了那个时代,或是抗日将领的民族大义,或是五四青年的高远志向,或是三毛的爱情与孤独……这些信与我们隔了一个时代,或是一段历史,我们感觉新奇,更甚至,它使我们感觉清醒。活在当下历史前进步伐当中的你我,通常无法突破时代的限制,因此我们的认知、思维、价值观都刻上了属于这个时代的烙印。那么,同样的事情,不同时代的人是如何地思考与选择呢?因此,这种历史的交互确是令人陶醉。

  下文附上闻一多在五四期间写给父母的信件《孩儿在此帮忙,绝不会有任何危险》内容节选:

  国家至此地步,神人交怨,有强权,无公理,全国人民瞢然如梦,或则敢怨而不敢言,独一般学生敢冒不韪,起而抗之。虽于事无大济,然而其心可悲,其志可嘉,其勇可佩。且男在校中,颇称明大义,仅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非谓有男国即不亡,乃国家养育学生,岁糜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

  关正文说,筹备《见字如面》,最艰难的莫过于信件选择,最让人惊喜也是这些入选信件。几乎每一封信件都会让人感到意外,每一封信都有一种特殊的力量敲击人心。

  数十位文化名人和信件收集家、多家信件博物馆和档案馆参与了节目所需的信件收集推荐工作。

  节目入选的一百多封信件,跨越古今,涵盖*历史的诸多阶段。从春秋时代的第一封私人家书,到魏晋唐宋,从晚晴民初一直到现在。

  关正文介绍,最终入选信件强调了关涉历史的重要性、当事人的重要性和信件内容的有趣性。但所有标准最终其实只有一个:这封信值得更多人看到。

  最终入选的信件,包括那些影响世界、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包括已成历史的社会生活的有趣片段和截面。

  一百多封信件呈现出对应复杂历史的丰富的多样性。有求爱信也有分手信,有战争中敌对双方的*静通信,也有父子间唇枪舌剑的激越交锋,有名人不为人知的心事,也有荒唐年代的锥心往事。无论是情感状态、价值观念还是文字风格,都是多元呈现。

  历史的不断重复,人性的善恶交织,让信中的生活跟今天的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所有的历史因此也都成了当代史,成了人们身边的历史。

  入选的那封2249年前由秦国将士黑夫和惊两兄弟写的家书中,已然定型了今天信件的模样。

  兄弟俩除了殷殷问候家人之外,也毫不隐晦地直接向家人要钱要新衣服,此外还告知,官府因为他俩卫国有功已经给家里授予爵位,文书应该已经送到。

  这封信是黑夫和惊的大哥衷的陪葬品。用两封信陪葬,其中的兄弟情深可见一斑;此外,从信中也可看出:分封授爵光宗耀祖从来都是将士敢死的动力;即使强盛如秦,也管不起将士的衣服和零花钱。

  记现场宣读的所有古代书信都被翻译成了生动的白话文。古文变得亲切,也变得陌生。

  在关正文眼里,这是一个回到常识的过程。“*几千年的文明是异常丰富的,不然也活不到今天。我们今天世界几乎所有的遭遇、所有的情感,古人全都经历过。大家未必要去爱古文,但通过读懂他们写的那些信,大家一定不会感觉那是发生在古代,一定会感同身受,也一定会爱上古人。”

  书信,这样一种已经濒临绝迹的文学形式,通过这样的综艺节目再次进入人们的生活,在娱乐之余,更多的是得到了一些醒悟吧!说不定现在的小孩们都不知书信为何物,而只知qq、微信,可我一直就对诉诸于笔端的书信有些微妙的好感,曾经也有过一两笔友,也曾保留着几封书信,偶尔翻出来读读,往往能找到回忆的闸门,让曾经的故事宣泄而出,这种感觉已不可多得了,不免令人唏嘘!

  节目里挑选的书信,都是一段真实的历史重现,而不是旁人杜撰的野史,那些文字里的真情实感跃然纸上,再通过台词功力深厚的'读信人渲染演绎,真真觉得比看一场耗资巨大的电影场景更让人觉得舒心,何冰读的那封父亲写给儿子的信,让人深有感触,把一碗鸡汤熬出了别样的味道,他为了养家,放弃了自己的拍照理想,去做各种能赚大钱的工作,天真的以为等有了钱同样可以实现理想,可不曾想最终却力不从心了,当然因为他的放弃理想却成就了自己儿子的追求理想,但他也不是让他为所欲为,他说房子是靠一个男人自己挣,要么你一边理想主义的生活一边挣够钱买房子,要么就为了房子妥协你的理想,要么就找个同样理想主义的人一起生活,这种考验能让你的人生变得丰富,将来如果妥协了,要懂得鄙视自己!或许,我们一边懊恼着自己没有一个这样开明的老爸,一边思考着自己是不是有能力成为这样的老爸,我们希望,不管是通过书信还是微信,这样的沟通和智慧应该永远存在着!

  在当下,视频、荧屏无处不在,但是目之所及,霸屏的却多是无聊庸俗的娱乐节目、剧情雷同空洞的连续剧,令人作呕。可是有一档综艺节目,它悄悄地播,温温地火,却口碑不俗,令看过的人都点赞,竟然成为*年来少有的“零差评”综艺节目。这档节目就是黑龙江卫视于去年年底开始播出的《见字如面》。

  说白了,这是一档书信朗读节目。书信曾经在社会生活中充当重要角色,是人际交流的不可或缺的媒介。但是毋庸讳言,由于现代通信手段不断进步和更新,纸质的书信正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然而,正因为书信曾经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编导者从已经成为历史文物和正在成为历史文物的书信中,发现一座信息的富矿,一个历史文化的宝库。

  总策划、总导演、实力文化创始人关正文,眼光独到犀利,发现了这座富矿。他继成功推出《*汉字听写大会》和《*成语大会》两档“国民文化节目”之后,再度出手,从长达20xx多年的时间跨度、从上万封信中精选出百余封,包括家书、情书和与朋友书等不同题材,通过读信,让观众跨越时空,回到各种真实的场景中,体验不同时代、不同境遇的主人公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实现与历史当事人的“见字如面”。

  相比于过往林林总总的虚构类作品,相对于汗牛充栋的正史和野史,信件由于它的私密性,而具有天然的真实性,从某种角度说,其认知价值高于虚构类作品,甚至高于各种史乘。又由于它是很个人的文书,因此其中所表露的感情最直接、最真实,是今人了解信件主人思想感情的窗口。很多出自历史人物的私人信件,所展现的历史场景、人物情状及社会风貌,是最为真切可信的。关正文介绍,最终入选信件强调了关涉历史的重要性、当事人的重要性和信件内容的有趣性,但所有标准最终只有一个:这封信值得更多人看到。最终入选的信件的内容,既有影响世界、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有反映已成历史的社会生活的有趣片段和价值截面。

  “见字如面”节目的录制是非常精到的。节目邀请了张国立、何冰、张涵予、归亚蕾、王耀庆、蒋勤勤、林更新等多位实力演艺明星出演读信人,他们用各具特色的朗读,向观众缓缓打开书信的窗口,展现精彩的历史瞬间和人物内心世界的火花。节目还邀请了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中南大学文学院女教授杨雨等坐镇第二现场,品评明星们的表演,对每期节目7封信的来源及背景逐一进行阐释和解读。

  我通过报纸的介绍,从网络上搜索,然后观看了其开头三集。我的感觉是每封信都直击人心,既有主人公爱恨情仇淋漓酣畅的剖白,又有各种妙趣横生、意味深长的生活细节,其中充满闪光点,令人心动目眩、甚至感动欲泪。

  林更新读现在所能看到的*历史上的第一封家书——“黑夫家书”,写信人是20xx多年前置身与楚国交战前线的秦国战士,令人感受伴随文明艰难前行的是惨烈的战争。

  归亚蕾读蔡琴写给媒体的*,表达对前夫杨德昌的沉痛的悼念,一句“杨德昌,你怎么可以这样就走呢”,令人动容。

  王耀庆、张国立分别朗读画家黄永玉1983年致戏剧大师曹禺的信和曹禺的复信。这两封信具有无可比拟的震撼力。黄永玉毫不客气地批评曹禺:“我不喜欢你**后所写的戏,一个也不喜欢!”说曹禺“失去了伟大的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真是字字见血,毫不留情。可是作为长辈的曹禺,不但不以为忤,反而诚心实意的接受,他说:“我像一个一无所有的穷人,突然从一个神女得到不可数量的珍宝!”“但愿我迷途未远,还有时间找回失去的光阴!”相信听到这两封可以载入现代文学史的书信的听众,都会被这些难得的诤言所震撼!

  张国立朗读陈寅恪1936年4月8日写给傅斯年的信,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的陈寅恪信中写为不影响向学生授课而取消请假,并以不在位为由退回中央研究院所发的200元津贴。两者似乎是琐事,但是信中说,“此点关系全部纲纪精神”。正是这些细节展现其风骨与操守,不啻为当世知识界树立一个标杆。

  蒋勤勤朗读上海知青桃桃在北大荒写给上海父母的信,写了其日常劳动和生活:*来我的工作是垛马草……中秋节快到了,想吃上海的月饼。朴素的语言,*常的琐事,却令有同样经历的人浮想联翩。

  林更新朗读1647年夏完淳写给母亲的绝笔信。在外族入侵,国仇家难的当头,16岁的夏完淳义无反顾,慷慨赴死。在信的末尾,他用韵文写道:“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噩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字字血泪,可谓感天地而泣鬼神。

  令人感动的书信还不止这些。三个小时的节目,我一口气看完,有如饮醇醪,醍醐灌顶的感觉。感谢《见字如面》制作团队,在书信日渐式微,行将走进历史的关头,令我们重温书信,受益不浅!

  还记得第一季看了一期,被某些不喜的环节淡去了兴趣,就没有再看。当时有些遗憾,这么好的一个素材节目,却被烹饪成了那样。

  偶然看到了第二季的播出,封面是周迅,倒是有些惊喜。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看了第一期,每期划分主题的想法很棒,尤其是第一期沉重的生死话题让隔着屏幕的我,险些抑制不住眼眶里的泪水。信件选材空间范围更加宽广,尤其是还有一封现世儿子写给母亲的信。

  在读每封信之前,介绍信件的缘由方面更加详细了一些,能让观众在听信之前对信件的情感基调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在嘉宾解读方面,主持人终于不再抢词了,把话语更多的交给了解读嘉宾。正值锵锵三人行停播之际,梁文道也加入了见字如面,或许把主持人换成窦文涛就圆满了。解读的风格和我想象的有些不一样,许子东老师也许是为了欢迎初来的梁文道,更多地让梁文道掌握解读节奏。其实个人更喜欢许子东老师的娓娓道来,希望在之后的节目里两个人能更和谐的掌控解读节奏。

  在读信嘉宾方面,也多了不少惊喜,少了一些小鲜肉们,多了更有文化底蕴的嘉宾们,更加期待未出场的嘉宾们了,归亚蕾老师还是一如既往地优雅。

  觉得有些美中不足的是,为什么会加上了一些吃瓜群众来提问呢?感觉跟整个节目风格有些不搭。还有在读一些文言信件时,会用普通话代替,不过字幕还是文言文。其实,稍微有些文言功底的人理解这些信件的内容应该不难。个人觉得还是读文言,字幕改成可能会更好一些,也能向大众普及优秀的古文。

  不过瑕不掩瑜,第二季的确是惊喜,希望未来能涌现出更多的这种类型的节目,向大众普及人文关怀。


《见字如面》的观后感3篇(扩展4)

——《辉煌*》观后感500字3篇

  *日,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合制作的六集电视纪录片《辉煌*》正在上映,全片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新发展理念为主线索,详细展现了自*以来的砥砺奋进五年中所取得种种辉煌成就,令人振奋!

  在第四集《绿色家园》篇章中,集中讲述了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在让人自豪的同时也发人深省。

  纵观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进程和*自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历程,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都不同程度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全球极端气候的不断出现,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为人类敲响了警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求自然和经济协调可续发展新模式是当下社会发展的亟需破解的难题。以*同志和核心的*高瞻远瞩,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绿色新发展理念。不仅为*指明了发展新方向,也为人类永续发展奉献出*方案。

  这五年来,“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政策高密度出台,成就了北京等大城市的“天空蓝”;每年1亿亩的全球第一造林速度,铸就塞罕坝荒原变林海的奇迹;中央环保督查频频发力,彰显国家走绿色发展的坚强意志。这五年来,*的沙化土地年*均缩减1980*方公里、*人工林面积10.4亿亩、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5.7亿千瓦均居世界第一。这五年来,绿色发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事实证明,走绿色发展之路是当前发展道路必然选择。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永远在路上!

  日月如梭,时间总是按它的规律悄然运转。最*我看了一部纪录片——《辉煌*》,这部纪录片记叙了*的一个个庞大成就:*天眼,港珠澳大桥,蓝鲸一号等。经过这个纪录片,我了解到了*的农业与工业的展开水*,以至有些地域都能够运用机器人来替代人类中止机器的消费或农产品的培育,这都表现了*的富强,彰显了*在国际上的位置。

  记得在《辉煌*》的一个片段里说到了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最后的沉管衔接,每个沉管之间的距离,必需牢牢地控制在十几厘米的内,在这衔接沉管之前,港珠澳大桥的总工程师反重复复的检查了这最终的沉管。

  在衔接的过程中,有一大批的潜水员下水中止实时勘察,避免这最后的沉管有着任何的漏洞,随着离海底的距离越来越*,空中人员也越来越慌张,五米四米三米两米一米,随着衔接沉管的`胜利,大家在指挥室里热烈喝彩,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胜利的喜悦,这个衔接着香港,澳门,珠海的大桥终于能够通车了!

  这不但表现了*的富强,更凸显了*的科技研发水*的高度,证明*的科技研发水*是位于世界前列的。我为我们国度的科技水*感到无比的自豪,*速度!*科技!*力气!

  *路、*桥、*港口、*……昨晚,电视纪录片《辉煌*》首集《圆梦工程》在央视播出,通过港珠澳大桥、胡麻岭隧道、郑万铁路、复兴号、上海洋山港自动化码头、*移动互联网等一个个超级工程,讲述了五年来*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张张大网。

  看着电视纪录片中一个个令世界瞩目的“圆梦工程”铺展宏图,*人民无不为之骄傲自豪。首集《圆梦工程》既展示了*装备制造开拓创新的精神,又体现了我国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五年过去了,13多亿*人民收到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在这优异的成绩单中,人们找到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辉煌*》中大气磅礴、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让*奔跑起来。兰渝铁路的建设构想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出现在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中,由于没有足够的技术实力,这条铁路只能是定格于想象之中。

  兰渝铁路就像一碗“豆腐脑”,因为“天路”攻克的技术难题是冻土,兰渝铁路全线存在着“第三系富水粉细砂”地层,土质偏软,因此“怕软不怕硬”的隧道施工就像在“豆腐脑”里打洞,不仅难度大,而且极其容易涌水涌沙。

  *智慧攻克道道难题,*力量打破种种瓶颈,*的铁路建设者最终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施工方案,用226座隧道、396座桥梁实现了被称为*铁路建设之最的850公里穿越,通过多项创新工艺,用传统工法解决了世界难题,铁路建设技术也因此在世界上大放光彩。

  一座座新城因高铁拔地而起,一家家企业因高铁实现弯道超车,一条条旅游线路因高铁由冷转热,海南环岛高铁、兰新高铁、哈大高铁、京广高铁等,2.2万公里的*高铁总里程超过第2至第10位国家的总和,其中*六成都是这五年建成的。这辉煌的五年,*高铁实现了由追逐到领跑,从制造到创造,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完美蜕变,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展示了一个泱泱大国的实力担当,“复兴号”绽放出的速度与激情,更为中华民族复兴注入力量源泉。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辉煌*》真实记录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五年,*桥、*路、*车、*港、*,每一天都有惊喜,每一天都有奇迹,这样的发展速度让我们每一个*人民都满怀期待,期待伟大复兴的*梦早日实现。


《见字如面》的观后感3篇(扩展5)

——《见字如面》观后感6篇

  一个演员,一个讲台,一封信。一档读信节目,录制现场只有这些,却格外纯粹精致,收获了现场观众最由衷的掌声和喝彩声。

  11月28日,这档名为《见字如面》、号称纯美网综的节目在北京红砖美术馆开机。

  这是国内首档也是全屏唯一一档明星读信节目。这档新颖的节目由成功推出了《*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两档“国民文化节目“的实力文化,联合黑龙江卫视和环球网等共同制作。

  《见字如面》总导演、实力文化创始人、人称“文化顽主”的关正文,继玩转汉字和成语之后,这次又将目光聚焦在书信上。

  《见字如面》总导演关正文,也是《*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节目总导演

  这一回,“文化顽主”带领他麾下这支国内顶尖的文化节目制作团队,把*从古至今的书信做了一次集中大扫描和大梳理,开始了在书信文化领域新的征程。

  关正文说,这档节目绝不是为了怀旧——尽管在手写书信传统悄然逝去的今天,一档专门朗读书信的节目肯定会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时光和记忆——而是为了那些值得*人知道的、有意思的、真实的*故事,让更多人的知道。

  本季节目邀请了林更新、何冰、张国立、王耀庆、归亚蕾等8位友情出演。记者了解到,所有明星都是抱着热衷文化传播的公益心参加节目录制。

  他们用声音扮演那些写信人,在现场几百位观众的注视下,一封封读出那些可以窥视*历史、名人往来以及普通人生活场景的信件。

  节目开机发布会上,由左二起,分别是人大家书博物馆馆长张丁、节目总导演关正文、环球网副总经理兼总编辑朱研、黑龙江卫视节目部副主*

  关正文介绍,因为绝大多数都是私人信件,写作时并不是为了发表,所以这其中包含了更多真实的信息和更加自然生动的情感。每一封信都在打开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而演员们用声音表演,更是让那些写信人好像就在现场,而信中所描述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精神情怀和生活智慧仿佛都触手可及。

  参加第一天节目录制的是当红小生林更新和实力演员何冰。对于这档全新的节目,他俩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每人足足读了12封信。林更新更是表示,他为《见字如面》贡献了从艺以来最走心的节目表演。

  林更新深情读信

  开机当天,还举办了新闻发布会,环球网副总经理兼总编辑朱研、黑龙江卫视节目部副主编*,*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馆长张丁,演员何冰、林更新与节目总导演关正文一起出*了全国三十多家新闻媒体参加的开机发布会。

  据悉,共有一百余封经过精心挑选的书信陆续在《见字如面》被朗读。

  在当下,视频、荧屏无处不在,但是目之所及,霸屏的却多是无聊庸俗的娱乐节目、剧情雷同空洞的连续剧,令人作呕。可是有一档综艺节目,它悄悄地播,温温地火,却口碑不俗,令看过的人都点赞,竟然成为*年来少有的“零差评”综艺节目。这档节目就是黑龙江卫视于去年年底开始播出的《见字如面》。

  说白了,这是一档书信朗读节目。书信曾经在社会生活中充当重要角色,是人际交流的不可或缺的媒介。但是毋庸讳言,由于现代通信手段不断进步和更新,纸质的书信正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然而,正因为书信曾经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编导者从已经成为历史文物和正在成为历史文物的书信中,发现一座信息的富矿,一个历史文化的宝库。

  总策划、总导演、实力文化创始人关正文,眼光独到犀利,发现了这座富矿。他继成功推出《*汉字听写大会》和《*成语大会》两档“国民文化节目”之后,再度出手,从长达20xx多年的时间跨度、从上万封信中精选出百余封,包括家书、情书和与朋友书等不同题材,通过读信,让观众跨越时空,回到各种真实的场景中,体验不同时代、不同境遇的主人公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实现与历史当事人的“见字如面”。

  相比于过往林林总总的虚构类作品,相对于汗牛充栋的正史和野史,信件由于它的私密性,而具有天然的真实性,从某种角度说,其认知价值高于虚构类作品,甚至高于各种史乘。又由于它是很个人的文书,因此其中所表露的感情最直接、最真实,是今人了解信件主人思想感情的窗口。很多出自历史人物的私人信件,所展现的历史场景、人物情状及社会风貌,是最为真切可信的。关正文介绍,最终入选信件强调了关涉历史的重要性、当事人的重要性和信件内容的有趣性,但所有标准最终只有一个:这封信值得更多人看到。最终入选的信件的内容,既有影响世界、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有反映已成历史的社会生活的有趣片段和价值截面。

  “见字如面”节目的录制是非常精到的。节目邀请了张国立、何冰、张涵予、归亚蕾、王耀庆、蒋勤勤、林更新等多位实力演艺明星出演读信人,他们用各具特色的朗读,向观众缓缓打开书信的窗口,展现精彩的历史瞬间和人物内心世界的火花。节目还邀请了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中南大学文学院女教授杨雨等坐镇第二现场,品评明星们的表演,对每期节目7封信的来源及背景逐一进行阐释和解读。

  我通过报纸的介绍,从网络上搜索,然后观看了其开头三集。我的感觉是每封信都直击人心,既有主人公爱恨情仇淋漓酣畅的剖白,又有各种妙趣横生、意味深长的生活细节,其中充满闪光点,令人心动目眩、甚至感动欲泪。

  林更新读现在所能看到的*历史上的第一封家书——“黑夫家书”,写信人是20xx多年前置身与楚国交战前线的秦国战士,令人感受伴随文明艰难前行的是惨烈的战争。

  归亚蕾读蔡琴写给媒体的*,表达对前夫杨德昌的沉痛的悼念,一句“杨德昌,你怎么可以这样就走呢”,令人动容。

  王耀庆、张国立分别朗读画家黄永玉1983年致戏剧大师曹禺的信和曹禺的复信。这两封信具有无可比拟的震撼力。黄永玉毫不客气地批评曹禺:“我不喜欢你**后所写的戏,一个也不喜欢!”说曹禺“失去了伟大的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真是字字见血,毫不留情。可是作为长辈的曹禺,不但不以为忤,反而诚心实意的接受,他说:“我像一个一无所有的穷人,突然从一个神女得到不可数量的珍宝!”“但愿我迷途未远,还有时间找回失去的光阴!”相信听到这两封可以载入现代文学史的书信的听众,都会被这些难得的诤言所震撼!

  张国立朗读陈寅恪1936年4月8日写给傅斯年的信,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的陈寅恪信中写为不影响向学生授课而取消请假,并以不在位为由退回中央研究院所发的200元津贴。两者似乎是琐事,但是信中说,“此点关系全部纲纪精神”。正是这些细节展现其风骨与操守,不啻为当世知识界树立一个标杆。

  蒋勤勤朗读上海知青桃桃在北大荒写给上海父母的信,写了其日常劳动和生活:*来我的工作是垛马草……中秋节快到了,想吃上海的月饼。朴素的语言,*常的琐事,却令有同样经历的人浮想联翩。

  林更新朗读1647年夏完淳写给母亲的绝笔信。在外族入侵,国仇家难的当头,16岁的夏完淳义无反顾,慷慨赴死。在信的末尾,他用韵文写道:“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噩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字字血泪,可谓感天地而泣鬼神。

  令人感动的书信还不止这些。三个小时的节目,我一口气看完,有如饮醇醪,醍醐灌顶的感觉。感谢《见字如面》制作团队,在书信日渐式微,行将走进历史的关头,令我们重温书信,受益不浅!

  尽管手写书信的时代已经悄悄溜走,但是《见字如面》仿佛文化界的一股清流,将书信最纯粹的一面展现在了大众面前。带领的观众重新温*书信里不为人知的`感动与记忆。《见字如面》以书信的方式重新唤起了*人民心中对书信的那份情愫。

  节目入选了差不多有一百多封信,不分时代、人物,真实全面的再现了*各个阶段。从春秋到民国,一直到现在,人性的善恶交织,时代的重檐迭荡,在书信里都得到了最好的表达。

  第一季的《见字如面》邀请了娱乐圈的诸多明星,例如林更新、张国立等人,他们用声音扮演写信人,在各大媒体以及现场观众的注视下把信件一封封读出来。这些信件里饱含着太多的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当每读一封信是,我都感觉是在重温一个历史场景,使自己置身其中,国破家亡、羁旅悲愁、盛世王朝一一通过文字生动形象的表达了出来。当时的社会气象以及历史人物,仿佛栩栩如生的展现在你的面前。

  书信是我国传统文化一大成就之一,守住传统,匠心以成。在当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生活里,电脑、手机等科技产品充斥着人们太多太多的生活时间,书信仿佛渐渐被人们所遗忘。而这样一、一档的综艺节目,仿佛又唤起了我对书信的热爱。心急的我立马给妈妈写了一封信。书信仿佛就是通往心灵的快递列车。每当落笔写信,或者读信,都能感觉到自己仿佛身临其境,沉浸于情感之中不能自拔。

  书信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嬉笑欢腾,但它却用最实在的方式打开人们的心灵。

  我爱《见字如面》,更爱书信。

  从《见字如面》合集第一期,观众可以看到,每期60分钟的时长里有至少七封信,除了明星的演绎之外,还有文化嘉宾坐阵第二现场,品鉴明星的表扬,并对每封信的来源和背后的故事逐一进行阐释和解读。

  第一期节目,《见字如面》就如同开出一部时光穿梭专列,大千世界,人生百味,云集至此。

  8位写信人跨越古今,既有2200多年前的秦扫*军中的大头兵黑夫和惊,又有唐代大家韩愈,民国洛神萧红,当今艺坛宿将黄永玉、曹禺,宝岛歌后邓丽君和蔡琴;而收信人更是洋洋洒洒,父母高堂,好友亲眷、吃瓜群众,甚至还有一条鳄鱼!

  8封信给出情感体验也非常丰富:黑夫与惊与家人的儿女情长、与他们的大哥衷至死不渝的兄弟情深;萧红把对弟弟的思念上升为对抗战取胜的信念:*有你们,*不会亡的;韩愈借骂鳄鱼,祭出这篇指桑骂槐敲山震虎的檄文,一片拳拳爱民之心;蔡琴为前夫杨德昌去世致媒体的*,呈现出一个女人的深情与失落、痛苦与超脱,更表达了一个女人的大爱;黄永玉与曹禺之间呈现的是君子之交真如铁,披肝沥胆,见骨见血,而邓丽君和她亦师亦友的老师庄奴的交往,则呈现了友情的另一面,欢快轻灵,心心相印。

  第二期即将上线的节目,从前两天推出的单曲看既有民国才女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又有“三体老爸”刘慈欣用科幻向女儿抒情,真可谓跨度奇伟。这一集,即将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情感巅峰体验?销魂蚀骨的爱情?感天动地的亲情?奇幻美妙的友情?让我们拭目以待,洗耳恭听。

  1950年,黄永玉和曹禺第一次见面是因为萧乾。当时,黄永玉从x来到x探望沈从文,正逢巴金到x开会,萧乾就约着巴金、曹禺、沈从文等一行人到x喝茶,黄永玉一同参加。

  1987年,张国立因主演话剧《朱莉小姐》获得*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当时给他颁奖的就是曹禺曹公。对于这台剧目,曹公非常喜欢,之后还特意邀请张国立到他的家里畅叙戏剧艺术表演。那次,曹禺为张国立题写一幅条幅:“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

  20xx年,张国立得以在《见字如面》的舞台上再续与曹公的前缘,朗读他回黄永玉的信。因为他的精彩演绎,又得以被邀请到黄永玉家中做客,并又被大师赠与画作。一见到张国立,黄老就一迭声地说:“你特别像萧乾,无论是动作、神态、声音都特别像。”他还嘱咐张国立,不要浪费这先天条件,有机会一定要演下萧乾。

  在黄老脱口而出“你特别像萧乾”时,冥冥中一个甲子的缘分闭合成了一个圆。这是这个节目无意中促成的特别美好的机缘,毫不刻意,又神来之笔水到渠成。导演和表演嘉宾都是娱乐市场大潮中善于停下来思考的人,谢谢他们,如此纯粹地诠释人们心中对人文关怀的日常需求,不鼓吹小众,不营销卖惨。是呀,在或远或*的时空中,寻找历史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本来就是人们应有的主流需求。市场不光要有尽兴的娱乐,也可以有温柔细语的感怀、有对文化本身的沉静思索。

  喜欢这个岁末年初的美好相遇,见字如面,纸短情长。

  书信,这样一种已经濒临绝迹的文学形式,通过这样的综艺节目再次进入人们的生活,在娱乐之余,更多的是得到了一些醒悟吧!

  说不定现在的小孩们都不知书信为何物,而只知qq、微信,可我一直就对诉诸于笔端的书信有些微妙的好感,曾经也有过一两笔友,也曾保留着几封书信,偶尔翻出来读读,往往能找到回忆的闸门,让曾经的故事宣泄而出,这种感觉已不可多得了,不免令人唏嘘!节目里挑选的书信,都是一段真实的历史重现,而不是旁人杜撰的野史,那些文字里的真情实感跃然纸上,再通过台词功力深厚的读信人渲染演绎,真真觉得比看一场耗资巨大的电影场景更让人觉得舒心,何冰读的那封父亲写给儿子的信,让人深有感触,把一碗鸡汤熬出了别样的味道,他为了养家,放弃了自己的拍照理想,去做各种能赚大钱的工作,天真的以为等有了钱同样可以实现理想,可不曾想最终却力不从心了,当然因为他的放弃理想却成就了自己儿子的追求理想,但他也不是让他为所欲为,他说房子是靠一个男人自己挣,要么你一边理想主义的`生活一边挣够钱买房子,要么就为了房子妥协你的理想,要么就找个同样理想主义的人一起生活,这种考验能让你的人生变得丰富,将来如果妥协了,要懂得鄙视自己!

  或许,我们一边懊恼着自己没有一个这样开明的老爸,一边思考着自己是不是有能力成为这样的老爸,我们希望,不管是通过书信还是微信,这样的沟通和智慧应该永远存在着!


《见字如面》的观后感3篇(扩展6)

——见字如面观后感 (菁华6篇)

  关正文说,筹备《见字如面》,最艰难的莫过于信件选择,最让人惊喜也是这些入选信件。几乎每一封信件都会让人感到意外,每一封信都有一种特殊的力量敲击人心。

  数十位文化名人和信件收集家、多家信件博物馆和档案馆参与了节目所需的信件收集推荐工作。

  节目入选的一百多封信件,跨越古今,涵盖*历史的诸多阶段。从春秋时代的.第一封私人家书,到魏晋唐宋,从晚晴民初一直到现在。

  关正文介绍,最终入选信件强调了关涉历史的重要性、当事人的重要性和信件内容的有趣性。但所有标准最终其实只有一个:这封信值得更多人看到。

  最终入选的信件,包括那些影响世界、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包括已成历史的社会生活的有趣片段和截面。

  一百多封信件呈现出对应复杂历史的丰富的多样性。有求爱信也有分手信,有战争中敌对双方的*静通信,也有父子间唇枪舌剑的激越交锋,有名人不为人知的心事,也有荒唐年代的锥心往事。无论是情感状态、价值观念还是文字风格,都是多元呈现。

  历史的不断重复,人性的善恶交织,让信中的生活跟今天的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所有的历史因此也都成了当代史,成了人们身边的历史。

  入选的那封2249年前由秦国将士黑夫和惊两兄弟写的家书中,已然定型了今天信件的模样。

  兄弟俩除了殷殷问候家人之外,也毫不隐晦地直接向家人要钱要新衣服,此外还告知,官府因为他俩卫国有功已经给家里授予爵位,文书应该已经送到。

  这封信是黑夫和惊的大哥衷的陪葬品。用两封信陪葬,其中的兄弟情深可见一斑;此外,从信中也可看出:分封授爵光宗耀祖从来都是将士敢死的动力;即使强盛如秦,也管不起将士的衣服和零花钱。

  记现场宣读的所有古代书信都被翻译成了生动的白话文。古文变得亲切,也变得陌生。

  在关正文眼里,这是一个回到常识的过程。“*几千年的文明是异常丰富的,不然也活不到今天。我们今天世界几乎所有的遭遇、所有的情感,古人全都经历过。大家未必要去爱古文,但通过读懂他们写的那些信,大家一定不会感觉那是发生在古代,一定会感同身受,也一定会爱上古人。”

  书信,这样一种已经濒临绝迹的文学形式,通过这样的综艺节目再次进入人们的生活,在娱乐之余,更多的是得到了一些醒悟吧!说不定现在的小孩们都不知书信为何物,而只知qq、微信,可我一直就对诉诸于笔端的书信有些微妙的好感,曾经也有过一两笔友,也曾保留着几封书信,偶尔翻出来读读,往往能找到回忆的闸门,让曾经的故事宣泄而出,这种感觉已不可多得了,不免令人唏嘘!

  节目里挑选的书信,都是一段真实的历史重现,而不是旁人杜撰的野史,那些文字里的'真情实感跃然纸上,再通过台词功力深厚的读信人渲染演绎,真真觉得比看一场耗资巨大的电影场景更让人觉得舒心,何冰读的那封父亲写给儿子的信,让人深有感触,把一碗鸡汤熬出了别样的味道,他为了养家,放弃了自己的拍照理想,去做各种能赚大钱的工作,天真的以为等有了钱同样可以实现理想,可不曾想最终却力不从心了,当然因为他的放弃理想却成就了自己儿子的追求理想,但他也不是让他为所欲为,他说房子是靠一个男人自己挣,要么你一边理想主义的生活一边挣够钱买房子,要么就为了房子妥协你的理想,要么就找个同样理想主义的人一起生活,这种考验能让你的人生变得丰富,将来如果妥协了,要懂得鄙视自己!或许,我们一边懊恼着自己没有一个这样开明的老爸,一边思考着自己是不是有能力成为这样的老爸,我们希望,不管是通过书信还是微信,这样的沟通和智慧应该永远存在着!

  1950年,黄永玉和曹禺第一次见面是因为萧乾。当时,黄永玉从香港来到北京探望沈从文,正逢巴金到北京开会,萧乾就约着巴金、曹禺、沈从文等一行人到北海喝茶,黄永玉一同参加。

  1987年,张国立因主演话剧《朱莉小姐》获得*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当时给他颁奖的就是曹禺曹公。对于这台剧目,曹公非常喜欢,之后还特意邀请张国立到他的家里畅叙戏剧艺术表演。那次,曹禺为张国立题写一幅条幅:“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

  2017年,张国立得以在《见字如面》的舞台上再续与曹公的前缘,朗读他回黄永玉的信。因为他的精彩演绎,又得以被邀请到黄永玉家中做客,并又被大师赠与画作。一见到张国立,黄老就一迭声地说:“你特别像萧乾,无论是动作、神态、声音都特别像。”他还嘱咐张国立,不要浪费这先天条件,有机会一定要演下萧乾。

  在黄老脱口而出“你特别像萧乾”时,冥冥中一个甲子的缘分闭合成了一个圆。这是这个节目无意中促成的特别美好的机缘,毫不刻意,又神来之笔水到渠成。导演和表演嘉宾都是娱乐市场大潮中善于停下来思考的人,谢谢他们,如此纯粹地诠释人们心中对人文关怀的日常需求,不鼓吹小众,不营销卖惨。是呀,在或远或*的时空中,寻找历史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本来就是人们应有的主流需求。市场不光要有尽兴的娱乐,也可以有温柔细语的感怀、有对文化本身的沉静思索。

  1950年,黄永玉和曹禺第一次见面是因为萧乾。当时,黄永玉从香港来到北京探望沈从文,正逢巴金到北京开会,萧乾就约着巴金、曹禺、沈从文等一行人到北海喝茶,黄永玉一同参加。

  1987年,张国立因主演话剧《朱莉小姐》获得*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当时给他颁奖的就是曹禺曹公。对于这台剧目,曹公非常喜欢,之后还特意邀请张国立到他的家里畅叙戏剧艺术表演。那次,曹禺为张国立题写一幅条幅:“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

  20xx年,张国立得以在《见字如面》的舞台上再续与曹公的前缘,朗读他回黄永玉的信。因为他的精彩演绎,又得以被邀请到黄永玉家中做客,并又被大师赠与画作。一见到张国立,黄老就一迭声地说:“你特别像萧乾,无论是动作、神态、声音都特别像。”他还嘱咐张国立,不要浪费这先天条件,有机会一定要演下萧乾。

  在黄老脱口而出“你特别像萧乾”时,冥冥中一个甲子的缘分闭合成了一个圆。这是这个节目无意中促成的特别美好的机缘,毫不刻意,又神来之笔水到渠成。导演和表演嘉宾都是娱乐市场大潮中善于停下来思考的人,谢谢他们,如此纯粹地诠释人们心中对人文关怀的日常需求,不鼓吹小众,不营销卖惨。是呀,在或远或*的时空中,寻找历史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本来就是人们应有的主流需求。市场不光要有尽兴的娱乐,也可以有温柔细语的感怀、有对文化本身的沉静思索。

  喜欢这个岁末年初的美好相遇,见字如面,纸短情长。

  作为一个纯粹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的出现无疑是带着些冒险意味的。不似某些情感节目中以拆信为表、窥探家庭丑闻为实的做法,《见字》走的是文化争鸣的路子,它选取的信件远至公元前223年*历史上的第一封家书,*至十多年前罗永浩写给俞敏洪的求职信。读信人不仅有时下热俏的鲜肉林更新,也有演艺界的泰山北斗张国立、归亚蕾老师等。

  根据撰信者真实身份的不同,读信人的选择也兼顾了性格、年龄等考量。另一边,因着信件年代久远,节目组还将涉及文言文的部分做了准确又保留意蕴的白话翻译,观众理解方便,也更易将思绪沉浸在信件诠释的过程中。而在第二现场,还有主持人翟毓红与杨雨、许子东两位文化嘉宾进行对谈,分享信件由来或解读深层涵义。这么看,倒有些《锵锵三人行》的意思。

  说起《锵锵》,儿时最爱看窦文涛、梁文道、许子东三大才子指天说地、谈笑风生,而今再见许老,脾气稍敛,但论事更为透彻直接。许是担心审核问题,主持人小翟与杨雨总是强加打断,观众与许老皆未能尽兴,十分可惜。另一位嘉宾杨雨是百家讲坛的常客,对纳兰容若偏爱有加的她是典型的感性派学者,解读时除偶尔掉书袋外,总不免将自我情感投射在信件中,于此,有观众戏称道:“杨雨读了很多书,而许子东读明白了很多书。”也是见仁见智了。

  除此之外,小翟作为主持人的控场能力也亟待提升,安静深沉的第一读信讲台,混搭着嘈杂急切的第二抒发现场,总归显得突兀。毕竟节目初衷,不过也是为了交待一句:我们总说得太多,却察觉不到想得太少。

  尽管第二现场略有缺憾,但读信现场却是诚意满满。三期里,个人最喜欢何冰和归亚蕾老师的演绎。何冰其人,二度摘得*话剧界最高奖项梅花奖,表演功底自然不容多说,但令我讶异的是,他打动我的并非慷慨激昂的情绪张力,而是在诠释一封由普通父亲撰写、以表达为子前途担忧的家书时,那份面对孩子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的真切。那封信的名字叫《其实爸妈也是装的》,拿捏“装”,多一分则油滑,少一分便拘束,幸而是何冰,让“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主题显得并不那么生硬、悲戚。

  三期节目里,我曾为两封信落过泪,一封是萧红在临终前写给弟弟的《有你们,*是不会亡的》,另一封是张晓风作为母亲写给全社会的《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而两封信的演绎者,都是归亚蕾老师。此处,原谅我无法用言语准确形容她声音的力量,只得截取她读张晓风的片段,让大家聊以感受。

  如今,《见字如面》在豆瓣的评分已高达9.3了,但我深知,与其他消费着颜值、笑料、绯闻的节目相比,《见字》注定只能是小众的狂欢。可我却期望它能撑得久一点,有第二季、第三季,有更多的人知道它,愿意停下小驻,并被它打动。笺短情长,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时光。

  前段时间翻看《半月谈》,偶然看到一篇题为《书信或逝情怀未老》的文,被这题打动了,认真看了起来。文中开篇便提到《见字如面》第一期演员嘉宾王耀庆读画家黄永玉写给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一封信,信中引用莎翁《马克白》里的一句话:“醒来啊,马克白,把沉睡赶走。”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书信写作被称为“最温柔的艺术”。许多人怀念手写书信时代,是因为通信的快乐本身来自两个层面,一是书写,二是等待。”

  这些就是我认识《见字如面》的经过,接着便一口气的看完了十多期,每一期,我都是很有代入感地去看,摘记下。最初的原因是喜欢听故事,而书信打开了历史。一直看到后来,不管是数百数千年前的古韵、英勇就义前的绝命书、名人间的书信还是质朴的家书,我都爱听。他们把我带进一个个鲜活的时代场景和人生故事里,去领会那代人的精神情怀和生活智慧。因为是很投入的去听,我的感受有时是热血沸腾、有时是浪漫少女心、有时是感动极了,这就是书信的力量吧!每封书信读完后会有嘉宾老师去讲解书信背后的故事,我们总是感叹:“他这样一个人,居然会写这样一封信!”的确,我们有一些话不容易说出口,写下来反倒可以更清楚、更深情的表达,这就是书信的力量吧!

  观后感有三点。其一,节目的宗旨和意义好,用书信打开历史,传播了正能量。其二,读信人演绎的好,拆信人解读的好。对于像我这样的“历史文盲”,从来都只靠死记硬背,却从来知之甚少。我们看完节目后,总归是涨了点知识,可能中小学生还提高了语文水*,这比玩手机打游戏会更有营养的。其三,感动的泪流满面,一塌糊涂之余,让人思考,感悟良多。


《见字如面》的观后感3篇(扩展7)

——《我们天上见》观后感 (菁华5篇)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会有一个挚爱,我也不例外,我的挚爱是我的爷爷。

  初次观看电影《我们天上见》,让我有所感触,我很怕有一天身边的家人会离我而去,我开始珍惜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在一起的每一天、每一日,经常问候并看望他们。20xx年世界末日那天我的爷爷最终还是最先离开了我……翻开(姥爷),一遍又一遍的翻看,我开始想念起我的爷爷。

  我的爷爷是个普通人,没有什么伟大事迹,一辈子辛苦工作,培育了三个儿女。他年轻时当过乡村教师,他很爱好写书法、下象棋,退休以后爱好上喝酒。我从小就跟随爷爷学*书法、象棋。

  我还清楚的记得我们之间的点滴事。那是在我幼儿时期,有一次奶奶出门了,她没看见我在外面的那间屋子里,随手将通往客厅的门关上了,我不知情况。后来我想进客厅,发现门被关上了,正好看到爷爷在里面,我就敲门,爷爷却听不到,我就呼喊爷爷,他也没听到,(估计他又喝酒了,然后睡着了),我没办法了,直接了当呼喊爷爷的大名,当时几乎整个院里的邻居都听到我呼喊爷爷大名。现在邻居们看见我,还想起当年的这件事,嘲笑我了。

  我的爷爷性格很怪异,吃饭的时候不允许任何人给他夹菜添饭,即使下楼很费力,也不许任何人搀扶他。即使他老去了,也不服输。曾经还饲养过一只八哥。

  他默默地去了,留下了我对他无尽的思念。

  如今,他已去世六个月。回想从前,我很惭愧,自己竟那样麻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那样和他疏远着,只是在我上初中起,我才真正的了解了他,他的博大的爱,冲掉了我内心的阴影,显现了最美的彩虹,那便是我对他的思念。

  他对我的爱,对我寄予的希望,一直在我心中激荡。他就是我的灯塔,现在,每当我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不禁会想起他,我在心中暗暗鼓起勇气。

  无论多大的风雨,我也要好好生活下去。

  《我们天上见》这部电影,根据导演的真实故事改编的,我看完影片后,非常感动。

  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一位叫小兰的大孩子,她和年迈的姥爷相依为命,因为,她的爸爸妈妈出去打工了,很久都没有回家。虽然爸爸妈妈在外面打工,她觉得很孤单,但是幸好她也有一个关系跟她特别好的朋友,名叫小翠。她和小翠形影不离。可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村子里发生山洪,把小翠冲走了。小翠就这样永远离开了小兰。小兰非常想念她,天天坐在大桥上看着小翠生前的照片,每次都会失声痛哭。

  不料,不久之后就连目前小兰唯一的亲人——姥爷也得了重病。小兰立刻带姥爷去医院看病。医生说姥爷年纪太大了,什么器官都不行了,只有心脏还硬撑着。估计姥爷是为了让小兰能见到父母,才硬撑着吧!

  以后的日子,小兰不能依靠姥爷了,只能自己烧饭、洗衣,还要照护姥爷。姥爷都睡着了,小兰还没睡觉,她连夜看着报纸,希望能找到治姥爷疾病的方法。她找啊找啊,终于找到了一个方法:在全家画满兰花,就有可能治好姥爷的病。虽然,小兰知道这也许是不可能成功的事。但是,为了姥爷,什么方法都要试一试了。小兰就按照报纸上的方法来做,在全家画满了兰花。但是这个方法对姥爷没有用。小兰就又想尽方法来逗得了重病的姥爷开心。可是姥爷根本笑不出来,最终,姥爷还是撑不住了,悲惨的离开人世。

  过了一天,到了姥爷棺材要下葬的日子,小兰一直站在风雨交加的.马路上,等着装姥爷棺材的那辆大卡车,想再看一眼亲爱的姥爷。大卡车终于到了,但是司机没认出雨中的小兰,继续向前开,估计是姥爷不想让小兰看到姥爷下棺吧!小兰呆呆地站在原地,她在心里想“亲爱的姥爷,看来我们只能天上见了!”

  我看完影片后,非常敬佩小兰的这种坚强的表现。她对友情的珍惜,对爷爷的关照,都让我非常感动。我把她的处境和我的处境做了对比: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爸爸妈妈围绕着我,爱护着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把我当成掌上明珠。而很多时候我还喜欢发脾气,觉得大人好烦,总是罗里吧嗦的。可是我想要是小兰能有这么多人在她身边,她肯定开心死了!我真的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珍惜爸爸妈妈对我的爱、爷爷奶奶对我的关照以及同学之间的友情,我一定要珍惜啊!

  今天,我观看了《我们天上见》这部电影,它是蒋雯丽阿姨导演的,讲述的是她童年的真实故事。

  这部电影的主人翁是一个叫蒋小兰的女孩,因为在以前那个特殊年代她父母的原因,加上她又姓“蒋”同学们都很取笑她,所以她在学校里低着头不敢和人交往。小兰的爸爸妈妈被下放到新疆,她和姥爷相依为命,一直到姥爷去世发生的一段感人的故事。

  看了这部催人泪下的影片,我的眼泪也止不住地“吧嗒吧嗒”流下来:我想蒋小兰的姥爷是一位多么慈祥善良的老人啊。他在生活和学*上处处关心小兰,装扮鬼脸鼓励她练体操,并亲手为她缝制体操服;为了让小兰好好生活不担心爸爸妈妈,每过段时间就假装她的父母给她写信,并拖人从新疆买来哈密瓜,说是她爸妈买给她的……姥爷对小兰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是无边无际的。

  最令我感动的情节是姥爷老了,医生说他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在衰退,唯独心脏还在坚持跳动,小兰想:姥爷的心脏还在跳动,那是因为实在放心不下我,才会这样的吧。从此以后,蒋小兰开始像姥爷疼爱她一样照顾姥爷,喂他吃饭、洗衣服、洗澡,在有空的时候,还在单杠上做许多有趣的`动作逗姥爷开心。直到姥爷去世,她都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姥爷。这让我想到了乌鸦反哺的故事,想起我身边对我好的亲人,他们也像小兰的姥爷照顾小兰一样照顾我,让我过着幸福的生活。我也应该向小兰学*,去关心照顾他们。

  我的阿公,他也像小兰的姥爷一样去了天上。我记得阿公是很疼爱我的。每当我到他家去玩,阿公就会亲自下厨房烧一大桌好吃的菜给我吃,还带我去玩楼下的秋千;走的时候一定会塞给我一包零食,阿公一再嘱咐我: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好好学*,做个好孩子。

  有一次,我到病房看望他,阿公虽然病得很严重精神也不好,可他一看到我来了,就立刻喜笑颜开,拉着我的手问长问短,一会儿问我的成绩,一会儿问我的身体状况。现在阿公不在了,他去世的那天我哭得很伤心,因为我再也见不到我亲爱的阿公了。想起他那和蔼的笑脸,我的心中就会涌起一阵酸楚。

  欣赏优秀的影片像读一本好书,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小朋友应该为家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多孝敬他们尊重他们。因为我们正是在亲人们的呵护下健康幸福的成长。更应该像小兰一样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才能将亲人对自己的爱传承下去。我相信,小兰的姥爷一定在天堂上关注着小兰,因为那份爱是永远不会被割舍的!

  我看电影从来没有这样嚎啕大哭过。可能也是想到了自己以前的一些事情。最*又听妈妈说起外公最*精神不好,除了吃饭之外就不出房间。我们笑笑。我笑的时候,真的觉得这不过是马上就能结束的事情,我的外公虽然身体不好,虽然一年要因为小病进两三次医院,但这不过都会过去的。我回去的时候,他还是会买好菜跟我做最拿手的东西。他吃饭吃的很快,因为也参与不了我们的话题,下桌之后在周围转转,看看我们每个人。

  但看了 我们天上见 之后我忽然深深地感到惶恐,觉得这一切总有一天会有一个终点的。

  现在回去,我不知道跟外公外婆讲什么好。我没法儿把他们领进我所处的世界。不是每一个外公外婆都能紧跟潮流。而我也不知道该怎样过问他们的生活。我试图打破,但我可能又过分···尊重。

  倒不是说不要尊重。这为必须,但本应该更亲密的,不是吗。

  小学时候冒雨给我送课本,然后自己淋湿发烧;我考试考得不好,也是外公帮我隐瞒下来不告诉我妈,给我签好看的家长签名;初中还去过几年老年大学,跟我一起学英语;我高中就去别的地方上学,每次看到我回去就看我长高没脸上有藏不住的笑容;我大学很少回家,现在又在这边,打电话都要做一个标记在笔记本上才能记得住打。

  我小时候花了太多的精力在我爸妈的斗争上,有时候也会想,为什么不把这些事情跟他们讲呢。他们会告诉我应该怎么做。他们比一个小孩子知道更多。他们比我想象地要更加爱我。

  那个年代物质的贫乏,精神的贫乏,却并没有导致爱的贫乏。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但我看完了 我们天上见,想 我们每个人都是怀抱着不安生活在这世界上的,而如果有人将我以及我的不安一同抱住,在每一个日日夜夜同我陪伴,我也愿与他一同撑伞,一同读信,一同在生活的道路上来来往往。

  姥爷的无私,姥爷的爱。竟成了当下我认为的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

  为这,我甘愿拼尽全力,并不再对生活的.苦难刨根问底。

  《我们天上见》这部电影是妈妈推荐我看的。看完后我感触很深,这部电影让我最感动的一幕是:在漫天飞雪中,姥爷和外孙女前后出门,姥爷递给外孙女一把伞,自己戴上帽子走出去,小姑娘撑着这把油纸伞,踩着前面姥爷的大脚印,就也出门了……就是生活,最简单却最感人的生活,最单纯却最复杂的生活。同时也是与我们现在幸福生活的鲜明对比。

  我也是由爷爷奶奶从小带大的,都市里的优越生活让我在那里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我的幸福童年。

  我记得,小的时候,总是奶奶接送我到幼儿园。天气很冷时,每天早晨爷爷奶奶总会很早起来,做好早饭才喊我起床,而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在被窝里,奶奶会一遍遍地喊我。到了晚上,我又会早早的钻进被窝,听奶奶说故事。

  奶奶做的一手好吃的面食,所以我最喜欢吃的也是面食,比如:手擀面、包子、花卷……我总是怎么吃也吃不够。过年过节的时候,是爷爷奶奶家最热闹的时候,也是爷爷奶奶最忙碌的时候,买鸡、买肉、买鱼、打扫房子,然后做一大桌好吃的,等着全家人都回来了,在一起和和美美的吃顿团圆饭,每到那时,我总会发现爷爷奶奶会很高兴,他们笑呵呵坐在一家人的中间,招呼这个,招呼那个,我想这就是爷爷奶奶常说的天伦之乐吧。

  进入小学,我回到了爸爸妈妈身边,但至今我也忘不了在爷爷奶奶家的大院里,每天和小伙伴一起玩、一起吃东西、看电视的情景。如今,我只能在每个周末去爷爷奶奶家住上一晚了,真想在爷爷奶奶家里多呆上几天,多陪陪他们。

  每次我要回自己家的时候,爷爷奶奶总是把早就准备好的大包小包菜或者吃的都给我带上,然后一直把我和妈妈送到小区门口,一遍遍嘱咐我要听爸爸妈妈的话,从爷爷奶奶眼神中,就知道他们有多么的爱我,每次上车,从他们不肯离去的身影中,看出他们也舍不得我走,其实我也真的不想走,好想留下来一直陪着他们。

  在我记忆的最深处,我忘不了在爷爷奶奶家度过的幸福童年时光。


《见字如面》的观后感3篇(扩展8)

——《见字如面》观后感 (菁华5篇)

  林更新是《见字如面》第一位登台的读信人,打头炮登上一个全新的节目,对于一个要和一众资深戏骨同台飚戏年轻演员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林更新告诉节目组,其他节目他从不准备,只要带着身体去搞笑,这次他必须得走心——这是他从艺以来最走心的一档综艺节目。为此,他提前四五天非常认真地准备,每一封信只要有不清楚的读音和字义,都认真标注,那段时间,拍戏收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读信。最终,观众在《见字如面》见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林更新:谦逊、低调,谨慎、认真,让观众大呼惊艳。

  72岁的著名演员归亚蕾在合集第一期中两次登台,分别演绎了民国文学洛神萧红和台湾金曲歌后蔡琴。这两位写信人写信的时候都比她年纪小很多,尤其萧红,当时也不过三十。但归亚蕾用她那被漫漫岁月抚摸过的低柔嗓音缓缓读出两位不同时代不同身份女性的不同心声时,格外熨帖人心。

  归亚蕾是本季《见字如面》最早确定加盟的演员。已经在美国定居多年的她,此前未上过任何综艺节目,但《见字如面》这档节目的文化性及能让人思考的特性打动了她。她不但专程从美国前来参加节目录制,而且完全是以准备影视剧的状态来准备读信,深入了解每一个写信人,沉浸在每一封信中,让自己成为写信人。

  仔细看,观众不难看出,整个读信过程,归亚蕾的眼睛都是通红充血状态,这是她为准备节目而熬红的。她把自己要读的信件反反复复地看,少说也读过二三十遍,很多信件都到了可以脱稿的地步。

  张国立也在第一期中两次登台,一次他演绎一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一次他和王耀庆携手演绎黄永玉和曹禺的往来书信。朗读韩愈脑路清奇地给鳄鱼写信时他敲山震虎、恣肆挥洒,演绎*莎士比亚曹禺回复朋友黄永玉率真的艺术批评时,他收敛沉潜,豁达稳重。

  对于一个身兼数职的当红实力派而言,张国立的行程从来都是满满当当,但他仅听到“见字如面”四个字,就被深深打动,毅然决定挤出时间前来。对于张国立来说,表演艺术家的称谓实至名归。观众对于他的每一次亮相都给予高度赞赏,认为他都已经不是表演,而分明就是最真实自然的写信人本身。

  台湾演员王耀庆,在《见字如面》舞台上一扫过去观众对他“全*最适合扮演金领的演员”的定式思维,展现自己的多元形象塑造才华。“一张面孔下隐藏着无数的可能性”成为观众通过《见字如面》对原本就魅力四射的王耀庆新认识。而他自己也表示,在《见字如面》投入到完全不同的`写信人的角色里,非常具有挑战性,也非常过瘾。

  从《见字如面》合集第一期,观众可以看到,每期60分钟的时长里有至少七封信,除了明星的演绎之外,还有文化嘉宾坐阵第二现场,品鉴明星的表扬,并对每封信的来源和背后的故事逐一进行阐释和解读。

  第一期节目,《见字如面》就如同开出一部时光穿梭专列,大千世界,人生百味,云集至此20xx全屏首档读信节目《见字如面》观后感读后感。

  8位写信人跨越古今,既有2200多年前的秦扫*军中的大头兵黑夫和惊,又有唐代大家韩愈,民国洛神萧红,当今艺坛宿将黄永玉、曹禺,宝岛歌后邓丽君和蔡琴;而收信人更是洋洋洒洒,父母高堂,好友亲眷、吃瓜群众,甚至还有一条鳄鱼!

  8封信给出情感体验也非常丰富:黑夫与惊与家人的儿女情长、与他们的大哥衷至死不渝的兄弟情深;萧红把对弟弟的思念上升为对抗战取胜的信念:*有你们,*不会亡的;韩愈借骂鳄鱼,祭出这篇指桑骂槐敲山震虎的檄文,一片拳拳爱民之心;蔡琴为前夫杨德昌去世致媒体的*,呈现出一个女人的深情与失落、痛苦与超脱,更表达了一个女人的大爱;黄永玉与曹禺之间呈现的是君子之交真如铁,披肝沥胆,见骨见血,而邓丽君和她亦师亦友的老师庄奴的交往,则呈现了友情的另一面,欢快轻灵,心心相印。

  第二期即将上线的节目,从前两天推出的单曲看既有民国才女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又有“三体老爸”刘慈欣用科幻向女儿抒情,真可谓跨度奇伟。这一集,即将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情感巅峰体验?销魂蚀骨的爱情?感天动地的亲情?奇幻美妙的友情?让我们拭目以待,洗耳恭听。

  1950年,黄永玉和曹禺第一次见面是因为萧乾。当时,黄永玉从香港来到北京探望沈从文,正逢巴金到北京开会,萧乾就约着巴金、曹禺、沈从文等一行人到北海喝茶,黄永玉一同参加。

  1987年,张国立因主演话剧《朱莉小姐》获得*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当时给他颁奖的就是曹禺曹公。对于这台剧目,曹公非常喜欢,之后还特意邀请张国立到他的家里畅叙戏剧艺术表演。那次,曹禺为张国立题写一幅条幅:“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

  20xx年,张国立得以在《见字如面》的舞台上再续与曹公的前缘,朗读他回黄永玉的信。因为他的精彩演绎,又得以被邀请到黄永玉家中做客,并又被大师赠与画作。一见到张国立,黄老就一迭声地说:“你特别像萧乾,无论是动作、神态、声音都特别像。”他还嘱咐张国立,不要浪费这先天条件,有机会一定要演下萧乾。

  在黄老脱口而出“你特别像萧乾”时,冥冥中一个甲子的缘分闭合成了一个圆。这是这个节目无意中促成的'特别美好的机缘,毫不刻意,又神来之笔水到渠成。导演和表演嘉宾都是娱乐市场大潮中善于停下来思考的人,谢谢他们,如此纯粹地诠释人们心中对人文关怀的日常需求,不鼓吹小众,不营销卖惨。是呀,在或远或*的时空中,寻找历史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本来就是人们应有的主流需求。市场不光要有尽兴的娱乐,也可以有温柔细语的感怀、有对文化本身的沉静思索。

  喜欢这个岁末年初的美好相遇,见字如面,纸短情长。

  我上一次写长信大约是在高三的时候,也就是八年前了,那时候被限制用手机,书信里还保留着最后的情感记忆。情动的,茫然的,争执的,琐碎的,每每翻起,见字如晤。而现在,我们都退化到不费心思的只发微信短句寒暄聊天了。

  好可惜,那些很真挚情感的表达方式仿佛在文化中断层了。接着我们会发现不知如何写信,快速的生活反而让人变得迟钝。

  白岩松说,你有多久没谈心了?现代网络中,各种朋友圈,你可以跟很多人聊天,但却找不到人谈心。其实是一样的,谈心就像写信,只是不同时代为了真挚的交流采取的不同方式罢了。

  但我们逐渐摒弃了这些。因为我们节奏快,因为我们不愿等待。

  那样太可怕了。

  我记得看《最好的时光》时候,最打动我的不是张震跑了好多个地方去找舒淇,而是最初他要去当兵前,到舒淇打工的台球室,对她欲言又止,直到店打烊他走了,不出一会又回来敲门板,对她说“我写信给你”。那种辗转,犹豫,情动的一刻,就是最好的时光。虽然放在今天用微信表白心动依然是会存在,但今天可能拒绝更快,因为缺乏等待。

  当然也不仅限于情信,只做一比方,我们需要反思。

  今天看了第一期《见字如面》,节目想法很好,请来几个名家念信,信念出来是对的,有的信婉转隽秀,有的信铿锵有力,有的信诙谐风趣,也有的信饱含深情。

  黄永玉写给曹禺的.信文采斐然,良工不示人以朴,王耀庆演绎也堪称本期最佳。

  就情感而言,更触动于萧红的信,如果能让汤唯来读或许更好(她演的《黄金时代》让我觉得萧红就是她那个样子那个气质的),萧红写这封信时的年龄也都是与汤唯现在相仿的。感念于那句“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给忘了”,还有那句“*有你们,*是不会亡的”,萧红的一生很短暂,充满了寒冷、苦闷与饥饿,但她的文字总是柔和、坚定也饱含希望,是她的伟大之处。

  节目缺点是对信的解读太浮于表面,首先女主持人的功力不行,功课也没做足,其次女教授虽然学富五车,但俨然疏于揣测作者内心用意,解读略有偏颇。

  “字体”,是人们的第二幅面孔。“字如其人”便是这个道理。汉字庄重稳健,矫若惊龙,方方正正。这也反映了*人民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所以,字体直接反映了执笔者的精神面貌。

  谢老师要求每位组长把字写出最高水*。我认为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负责、能力的提升,更是在为其他人做出表率。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也让别人向榜样看齐。

  之前的时候,我的字不算美观。当老师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我就决定要把每一个字写工整、写美观。“一横一竖见功底,一撇一捺见态度”。只有心正,字才会正;只有心静,字才会稳重。

  “见字如面”中的“面”,并非是人直观的外表,而是不容易显现出来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尽管这个人其貌不扬,但他的字却很好看,那么他的内心一定是美的,他的气质一定是超凡脱俗的。反之,如果一个人再怎么好看,如果字不好看,那他外表不过是件装饰品罢了。所以,见到一个人的字就可以判断出他的内心是否稳重,是否高尚。

  想要提高自己,不一定非得去学书法,最重要的还是要从*常的一笔一划开始注意。“提笔即是练字时”。作为中学生,我们必须从每天的随笔书写、课堂笔记、各科试卷开始练*,把握好每个字的起笔、行笔、停笔、分寸,既要把每一个字当做开始,又要当做一个结束。所以,在写字的过程中,“落笔不反悔”也很重要。

  字体反应内心,字体反应境界,也反映出了一个人的品行。所以,要想让自己的内心富有内涵、提高意境,那么,就从写好每一个字开始吧!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