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的古诗学*的古诗分享

首页 / 古诗 / | 2022-12-06 00:00:00 [db:标签-标题]

关于学*的古诗学*的古诗分享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学*的`古诗学*的古诗分享,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清明/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王禹偁(954-1001),济州巨野进士。

  写清明困顿,唯有读书求仕才是选择。破晓时用火种点亮读书之灯。

  2.劝学诗/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女颜如玉。

  出门莫愁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若遂*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968-1022)。宣扬读书带来的巨大利益。簇:聚集。《374》与上略有不同。

  3.池口风雨留三日/黄庭坚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道经贵池遇雨而写,不慕荣利,读书自娱的心态。属zhǔ玉:似鸭的鸟。舂锄:白鹭,啄食姿态如农夫舂锄。天地之间属玉飞过自由自在,舂锄默默看似悠闲其实苦苦觅食。转眼之间一切都变成陈迹,不如暮色中回到窗下读残书。

  4.夜行/晁冲之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5.神童诗节选/汪洙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自小多才学,*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6.绝句送巨山/刘子翚huī

  二年寄迹闽山寺,一笑翻然向浙江。

  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

  刘子翚(1101-1147),福建崇安人。

  7.冬夜读书示子聿1/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读书更要实践。遗:保留。躬行:亲自实践。绝:透彻理解。

  8.冬夜读书示子聿2/陆游宦途至老无余俸,贫悴还如筮仕初。赖有一筹胜富贵,小儿读遍旧藏书。

  筮shì初:首次做官。古人将做官先占卜吉凶。

  9.寒夜读书/陆游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钞那计年。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颠。10.读书/陆游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倡导读书的宗旨。即使离任回家,难道就五亩田维持生活?课:阅读。11.偶成/朱熹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规劝青少年读书的诗。池塘春草梦:《南史》灵运尝写诗多日不成,忽梦堂弟惠连得“池塘生春草”。意谓池塘已经长满了春草。喻美好青春很快消逝,如同一场春梦。

  12.读书/陆九渊《燕山夜话》引用此诗歌。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1139-1193,江西金溪。陆象山)

  切戒:实在要防备。涵泳:深入领会。权:权且。切身:贴*自身。

  13.薛氏瓜庐/赵师秀

  不作封侯念,悠然远世纷。惟应种瓜事,犹被读书分。

  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吾生嫌已老,学圃未如君。

  1170-1219永嘉鬼才,开创江湖派。咏薛师石“瓜庐”之作。种瓜:东陵侯邵*秦亡不仕种瓜长安青门外世称青门瓜。

  14.夜深/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周弼(1194-1255),宋末汝南人。勤奋好学读书人形象。

  15.暮春即事/叶采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叶采,南宋福建少武人。

  此诗写作者不问春光痴迷读书。

  16.金陵三迁有感/梁栋

  憔悴城南短李绅,多情乌帽染黄尘。读书不了*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

  以中唐李绅自比,仕途不顺。满腹经纶,无以致用。

  17.四时读书乐1/翁森

  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翁森(1255-1326),仙居人,宋末遗民,有弟子八百。

  写乐在自然,乐在读书。舞雩:鲁国求雨坛。咏,歌也。《374》好作归。

  18.观书/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写读书的感受和解悟。每:时常。三千字为泛指读书多且快。胸次:胸中。尘:杂念。东风句:读书不断提高人的境界。逐:挨着次序。金鞍、玉勒:富贵者。庐:特指书房。

  19.示李征明/汤显祖

  少年豪气几时成?断酒辞家向此行。

  夜半梅花春雪里,小窗灯火读书声。

  20.寒夜/袁枚

  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尽炉无烟。

  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


关于学*的古诗学*的古诗分享扩展阅读


关于学*的古诗学*的古诗分享(扩展1)

——学*古诗方法 (菁华5篇)

学*古诗方法1

  学*古诗词的方法,严重地降低了学生的学*兴趣。所以,我们认为,在诵读活动中,有必要遵循“诵读为本,不求甚解”的原则

  古代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几年,大家对古诗的学*越来越重视,在我们的课本中,每一册中都收录有一定数量的古诗,而且,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首次附上了古诗文推荐篇目。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生不但要能背诵古诗文,还要逐字逐句地背诵释义,这样一来,严重地降低了学生的学*兴趣。小学生学古诗文要学到何种程度呢?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阅历较浅,再加上古诗文具有高度概括、精练含蓄、思想深邃、感情委婉等特点,因此,儿童学古诗文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对古诗文的深刻理解。那种逐字逐句分析、要求学生学一句理解一句的做法,一方面忽视了小学课程设置的现状;另一方面,忽视了小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加重了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是不科学的。所以,我们认为,在诵读活动中,有必要遵循“诵读为本,不求甚解”的原则。

  学*、鉴赏诗文,我国古代早有一种流行广泛且公认有效的方法,即“吟诵”,与今天所称的“朗读”、“诵”、“熟读”、“诵”很相似,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至今仍有积极的作用。“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了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清代学者陆世仪认为:“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现代心理研究也表明,小学生正处于机械识记占优势的黄金时期,过多的讲解势必会降低诵读古诗文的兴趣、效益和质量。现在老辈学人还能记得几十年前吟诵过许多遍的文学精品,对作人作文都大有裨益,便是证明。

  记得巴金在《读我的散文》中也这样说过:“从小读过不少散文,当时背得很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读多了读熟了,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诵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心、口、眼、耳综合运用学*、思考的过程,思考比较多了,想象能力也会随之增强。中华古诗文艺术力量充沛,描写细致,语言精练,抒情写物生动活泼,吟诵熟透以后,高尚情操,美妙表现,不知不觉就能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能量,随时由自己运用,不必临渴掘井、搜索枯肠。郑板桥就有这样的体验:“倘能背诵如流,则下笔思潮汹涌,不患枯涩矣。”记得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一次书面发言中曾回顾了自己从小学一年级起背诵古诗的经历,他说:“即使当时有些诗句不全懂,但并不影响背诵。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之后,越发体会到许多名句的意义,每过十年,在理解上就会有一个新的境界。” 多背点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时,无需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讲解,只要能初步理解大意或一些名言警句的含义就行;但也并不反对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某些古诗文作一些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这就是所谓的“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原则。因此,我认为,小学生古诗文诵读还是“不求甚解”好,当然这种“不求甚解”不是要求学生一点都不需要去理解,而是要在其诵读的过程中实现“自悟”。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点,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每当学生遇到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我们不是都提醒他们再仔细地读一下课文吗?对于古诗文的理解,我认为就更不需要教师讲解了,一切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读自悟,至于理解到什么程度,那就要因人而定,不需要搞一刀切,更不需要将教师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学生此时的理解或许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他们对于诗文的理解会进一步加深,并且会融入自己的人生体会,其理解的深度与在学校时所学的相比,自不可同日而语,这些是教师在课堂上没法做到的。所以,当前重要的不是他们理解了多少,学*古诗词的方法而是他们记住了多少;不是他们从诵读中获取了多少人生的哲理,而是他们积攒了多少留着在将来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慢慢享用的精神食粮。

  理解有助于记忆,但这种理解应该是一种“朦胧理解”(任永刚、盛文节,《倡导背诵古诗文丰富儿童的语言》),它不是来自于教师的讲解,而是来自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悟。在这里,我们要将“引导”与“讲解”区别开来,讲解不是引导,我认为最好的引导是指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诵读。*古典诗词有着独特的节律美和音韵美,这种美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体现出来,入情入境的诵读不但能使听众感受到美,对朗诵者本人更是极大的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但是潜移默化的,而且也有着激发兴趣的显性功能。不仅如此,它还可以帮助朗诵者更加准确地把握诗的意境,避免在理解诗意上走弯路。前面所说的“自悟”也就是在入情入境的诵读中得以实现的。引导学生诵读,强调的是教师的示范作用,而不是教师的解惑作用。教师不需要讲解,只需要通过饱含感情的朗诵就可以达到引导学生把握诗的意境的目的。

学*古诗方法2

  高考古诗词鉴赏10大规律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

  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

  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五、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六、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七、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八、注意关注诗歌题目

  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

  如试题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九、注意明察考题暗示

  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

  十、注意运用联想、想象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

  如王驾的《雨晴》,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过墙去”这一实景。如果考生紧紧依傍这一诗句,透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雾,会联想到邻家春色美不胜收,如此景致,连路人都会驻足观望,更何况是喜花的蜂蝶呢!

  古诗词学*的四个技巧介绍

  (一)注重语感。阅读作品,只有通过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一个缺乏语感的人,很难进行审美意义上的鉴赏活动。优秀作品,首先是以语言的直观表达,形成强烈的明显的“感觉”印象。对于古诗文,要引导学生反复吟咏诵读,感受它的音韵和文气,进入它的语境之中。

  (二)展开想象。想象,是指读者的形象思维活动。文学作品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往往具有概括性。读者在赏读的过程中必须通过想象,去不断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即从有限的描写中推测、联想,对原作品进行补充、扩展、联系、对比的想象,在作者的头脑中形成更加丰富、鲜明、丰满的文学形象。

  (三)深入体验。体验,是指读者的情感反应活动。文学作品的鉴赏,必须真正深入到作品的生活场景去,从人物的喜怒哀乐中体会作者感情爱憎,感受作品所描写的人物幸福与痛苦等。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强烈的情感反应,使文学作品收到应有的艺术效果。

  (四)力求领悟。领悟,是指读者的理智认识活动,它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高级层次。鉴赏作品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如果深入体味作品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的话,那么,领悟则是理智认识的要求与结果。只有达到情感与理智的高度结合境界,才能真正鉴赏出作品艺术描写的深长意味。

  高中语文古诗词的背诵的方法详解

  高中语文古诗词的背诵的方法

  1.限定时间背诵

  要求在规定的某个时间段内完成对某些内容的快速记忆。如果能够配合适当的检查就会强化背诵的效果,例如背诵之后的即时检测。在学校里,教师采用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可以强制记忆。

  2.形象化背诵

  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意境是一首好诗的标志。因此,如果我们能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使一首诗所反映的画面在头脑中再现出来,记忆就会更加牢靠,背诵时就会流畅自如。

  3.回忆背诵

  朗读有助于背诵,但若一遍又一遍地单纯重复,记忆效果还是欠佳的,的办法是在朗读到一定程度后,合上书试背,尝试对记忆内容进行回忆,这样能增强背诵的效果。这种尝试回忆的方法还可在更广泛的时间、场合中运用。

  4.抓头字背诵

  背诵时常有这种情况,一些本来记得很熟的诗,突然在某个环节上卡壳。这时如果有人提示一下领头字(或词),就会很快地接上。这说明每句诗的领头字,都具有诱发思维、帮助记忆的作用。所以,要下功夫尽可能将它记牢。

  高中语文古诗文鉴赏的技巧

  技巧之一: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技巧之二: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技巧之三: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声韵,一韵到底。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常用的术语介绍

  (1)表达方式:①描写(正面—侧面,实写—虚写,动景—静景,*景—远景)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蝉噪”“鸟鸣”—动景,写山林的“幽静”;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写罗敷的服饰美;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望庐山瀑布》,前三句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喻庐山瀑布,为虚写。②议论③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衬托、用典、设问、反问)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用“绿”和“红”良种颜色分别代替(借代)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的是反衬。

  (3)抒情方式:①直抒胸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②借景抒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③托物言志(象征)。《卜算子咏梅》(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用“梅花”象征着不随俗,出类拔萃、性格坚强的人,是诗人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写照。④借古讽今(用典)“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繁华景象,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景,是实写,寄予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⑤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琴诗》(苏轼)“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人从“琴”与“指”这两个形象入手,通过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体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4)描写手法

  ①衬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主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的地位——正衬。《鹊桥仙》(陆游)“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以“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反衬。②虚实相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上片除“念-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③抑扬。《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先写少妇“不知愁”,后写“毁”——先扬后抑。通过对少妇情绪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④渲染。本是国画得一种画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项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种加强形象的手法,就是渲染。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如白居易地《问刘十九》:“绿蚁醅新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地前三句,诗人尽情渲染:自己酿造的米就,为呈黄绿色,面上还浮有一些悬浮物,细如蚁;那酒正放在红泥抹的小火炉上温着,火炉是新的,红的色泽;这时天快黑了,看来要下雪了。经过这一番渲染,最后一句的法问“能饮一杯无?”也就水到渠成,得到了突出。⑤动静结合

学*古诗方法3

  小学生阶段课本中古诗不论是哪个年级段,都有一板块是古诗,可见对古诗多么重视。学生们都要学*古诗,对于小学生又是最难的,小学生知识结构简单,理解能力有限,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诗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那么如何诵读古诗词,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显得至关重要。怎样学好古诗我总结了几点:

  首先,要了解所学古诗的历史背景,了解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样有助于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其次,要紧扣诗题,了解内容,学*古诗时,要学会理解题目,然后紧紧扣住题目,这样才能想到作者写的内容。最后,要自己反复朗读,自己体会诗词中的诗意,这样在体会到诗词诗意的基础上,朗读出诗句中的感情并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首词,或体会作者写这首诗时的感受。

  一、熟读成诵法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教会学生朗读课文。诵读要读出语感、读出情感、读出美感。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积累要选择学生易读易记,提高

  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及多读,朗朗出生的诵读,低唱慢吟的诵读,也可“不求甚解”的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想象入境法

  充分发挥小学生的认知优势,把生涩的古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是一种有效的学*方法。很多小学生背诗很快,也朗朗上口,就是不知道什么意思。相信通过画画,一定会加深他对诗的理解,提高学*古诗的兴趣,画画一方面也培养了他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利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教者如何把古诗转化为画面,对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记忆的激发,兴趣的培养,都至关重要。即将诵读过程作为佳作欣赏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如学*《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边读边思考,想象农人艰辛劳作的情景。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自然水到渠成。

  三、联系扩充法

  即将所学的某一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让学生读其他有关的“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绝句》:“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文章的写作背景。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就要适时准确地给学生补充作者所写作品时的年代及当时的历史状况,还有诗句所包含的历史典故。当然这些背景资料亦可放手让学生去查资料来解决。不管怎样,只有在准确把握了作品的背景资料时,才能正确地去理解作品的意境、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四、理解重点词语,明确句子大意

  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己领会句子含义,把握重点句子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古诗方法4

  诗是一种思想高度凝练、高度集中的文学体裁,我们学*古诗,就是要将这种被集中、凝练化的语言。具体化,所谓具体化,我想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将诗的意境重组,将诗人的感情再现,让诗歌掺入读者的思想。 了解这些,那么我们在学*、鉴赏古诗时就应有条理、有步骤地去解析古诗,领会诗中蕴含的意思。

  一、紧扣诗题,了解内容

  有些古诗,诗题便是内容的眼,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中主要写了夏夜词人在黄沙道上见到的、听到的以及想到的,在如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这首诗写诗人夜晚在船上的见闻。学*这类古诗时,应先理解题目,然后紧扣题目,让学生猜想内容,在猜想过程中了解诗人写作的内容。

  二、围绕诗句,猜想主题

  由于古诗短小、精悍,因而留给我们联想的空间极为广阔,也正因为诗歌以极简略表现极丰富,所以读诗时难免靠“猜想”,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把握住有限的诗句,去了解诗歌的主题:或反映民间疾苦,或抒发个人胸臆,或痛斥朝政的腐(fu)败,或自怜悲惨身世……如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面是写残花并不是无情的,到来年春天它便化作泥土去滋养、保护花朵,其实是在暗喻自己,虽然遭到迫害,但理想与信念是不会变的。这一点是需要学生去猜想的 . 。

  三、把握重点,品味意象

  *古代诗歌形象,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如花、草、山、河等表现主观感情,所以,我们在学*古诗时,还应透过这些事物的表象,看到内蕴的情感。如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何“烟”会“直”?为何“长河”会“圆”?其实这诗句写出了边塞烽烟的坚毅、劲拔之美,同时“圆”字给人以亲切而略带苍茫的`感受,这也是当时被排挤出京城的王维的内心感受。

  四、了解作者、历史背景

  许多古诗的创作与作者的身份及历史背景有相当关联。如文天祥写作《过零丁洋》时,正值宋兵被金兵围攻,宋军面临着兵败的危险,看到这一切,作为接触爱国将领的文天祥,发出“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感叹。可是,由于朝廷的无能,他眼见报国无望,最后以一句流传千古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

  五、反复诵读,悟出诗情

  俗话说“熟读百遍,其意自见”。读对于小学古诗教学来说应该是个关键。一首诗,首先要将它读通,这是基础。然后在理解诗句大致内容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这是重点,也时古诗课堂学*的最后一个环节。

学*古诗方法5

  诗是一种思想高度凝练、高度集中的文学体裁,我们学*古诗,就是要将这种被集中、凝练化的语言。具体化,所谓具体化,我想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将诗的意境重组,将诗人的感情再现,让诗歌掺入读者的思想。 了解这些,那么我们在学*、鉴赏古诗时就应有条理、有步骤地去解析古诗,领会诗中蕴含的意思。

  一、紧扣诗题,了解内容

  有些古诗,诗题便是内容的眼,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中主要写了夏夜词人在黄沙道上见到的、听到的以及想到的,在如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这首诗写诗人夜晚在船上的见闻。学*这类古诗时,应先理解题目,然后紧扣题目,让学生猜想内容,在猜想过程中了解诗人写作的内容。

  二、围绕诗句,猜想主题

  由于古诗短小、精悍,因而留给我们联想的空间极为广阔,也正因为诗歌以极简略表现极丰富,所以读诗时难免靠“猜想”,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把握住有限的诗句,去了解诗歌的主题:或反映民间疾苦,或抒发个人胸臆,或痛斥朝政的腐(fu)败,或自怜悲惨身世……如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面是写残花并不是无情的,到来年春天它便化作泥土去滋养、保护花朵,其实是在暗喻自己,虽然遭到迫害,但理想与信念是不会变的。这一点是需要学生去猜想的 . 。

  三、把握重点,品味意象

  *古代诗歌形象,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如花、草、山、河等表现主观感情,所以,我们在学*古诗时,还应透过这些事物的表象,看到内蕴的情感。如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何“烟”会“直”?为何“长河”会“圆”?其实这诗句写出了边塞烽烟的坚毅、劲拔之美,同时“圆”字给人以亲切而略带苍茫的感受,这也是当时被排挤出京城的王维的内心感受。

  四、了解作者、历史背景

  许多古诗的创作与作者的身份及历史背景有相当关联。如文天祥写作《过零丁洋》时,正值宋兵被金兵围攻,宋军面临着兵败的危险,看到这一切,作为接触爱国将领的文天祥,发出“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感叹。可是,由于朝廷的无能,他眼见报国无望,最后以一句流传千古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

  五、反复诵读,悟出诗情

  俗话说“熟读百遍,其意自见”。读对于小学古诗教学来说应该是个关键。一首诗,首先要将它读通,这是基础。然后在理解诗句大致内容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这是重点,也时古诗课堂学*的最后一个环节。


关于学*的古诗学*的古诗分享(扩展2)

——古诗学*心得体会 (菁华3篇)

古诗学*心得体会1

  轻叩诗歌的大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个美丽的诗的世界……”这是语文书中的一句话。

  这次活动结束后,我虽然不能算是受益无穷,但也可以说成是感受至深。

  通过这次诗歌学*,我仿佛真的看见了那个诗的美丽的世界。

  我学会了怎样写诗,自己也尝试了写诗。以前都是写作文,几乎没有写过诗,就算写了一两次,也都是胡乱写的,因为那时还不会。而现在,我真正学会了写诗。写第一首诗时有点困难,但写第二首就渐渐熟悉了,不再那么难写了。后来,写的虽然不算好,可也是得心应手了,就像有无数的想象力和灵感充斥在笔端上。

  读诗,光看字面不叫读诗,而叫看诗。真正的读古诗,不光要理解古诗的字面意思、整首诗的意思,还要想想古诗表达的情感及寓意,并要体会古诗的意境。可以的话最好对古诗进行拓展方面的阅读。了解诗的作者以及他的相关资料、写诗的时代背景、写诗的时间……还可以积累一些你喜欢的诗句。你瞧,有时候读诗读诗,读着诗,可不就读出味道来了吗?

  现在我知道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了,你知道吗?哈,是《诗经》,它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不过,我以前还以为是冰心的《繁星·春水》呢!因为我以为是现代,可就算是现代,《繁星·春水》也是不正确的,你记住了吗?

  诗的世界真精彩!你注意过吗?原来啊——有些诗还没有标点的呢!你一定会很奇怪吧?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写文章都有带标点的,可有的诗是怎么没有呢?这是为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让感情不被标点符号所拘束,一些诗不带标点符号的原因就是这个了。你明白了吗?

  体会诗中的意境,你的眼前就会浮现出诗中的画面,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你也会体会得一清二楚。

  诗的世界真奇妙啊!当你读着读着你才会发现你已经被诗歌所深深地吸引了。而且,如果你读一些诗人的励志故事的话,你还会从中获得启示呢!我们不应该把时间都浪费在玩上。在疲劳学*后适当的娱乐可以舒缓疲劳,放松身心,让你“绷紧”的皮肤得到放松;而要是没有限度地玩不学*的话,那就等于浪费时间了,那么你原本“放松”的皮肤就会松弛。其实,学*也是一件快乐的是事情,但有的人却十分的厌恶学*,这就在于你看待学*的心态了。一个人要是对学*一直充满厌恶,久而久之,你对学*就只有厌恶了;而你要是对学*乐观看待,把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那慢慢的,学*对于你来讲,就是充满快乐的了……

  “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里,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伴我们一生!”

古诗学*心得体会2

  古诗,以她那丰富的内容,深远的意境,优美的韵律而成为*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是小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

  但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往往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介绍讲解,强调字词,逐句解释。学生埋头笔记,学会的标准就以会背、会解释来衡量。学生究竟从诗中领会了多少美的意境,无从谈起;究竟得到多少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也无从落实。其实,古诗的教学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掌握学*的方法,积极参与到学*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让古诗教学也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从整体入手,启发学生思维有些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一般从字词着手,逐词逐句理解,往往把一首完整的古诗弄得支离破碎,也使学生学*失去了新鲜感,失去了学*的主动探索性。我认为只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安排教学过程,从全篇着手,从整体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例如,教学《惠崇春江晚景》这一首诗时,教师精心设计了这一问题:你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古诗,兴趣倍增。他们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相互讨论等办法寻求答案,各抒已见,教师再适当加以点拨,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选入小学教材的好多古诗,大多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如《小儿垂钓》、《蝉》等,在教学这些古诗时,不妨让学生自己来表演诗中的`人物动作,使学生在开开心心演小品的过程中,体会诗中所描写的内容,增加对诗意的理解。再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山行》等诗时,教师也可以运用简笔画来辅助教学。教师画上一座高高的白帝城,学生添上朵朵彩云;教师画上一条长江,请学生加上一叶小舟,再画上重重高山;或是请学生动动脑,画出其中一句的画面。在作画过程中,学生在逐步加深对字词、诗句的理解,同时因为动脑又动手,兴趣浓,积极性高。

  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多种媒体都可以参与到古诗教学中来。学生可以从屏幕上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也可以在音响中感受"处处闻啼鸟"。不管用什么方法,目的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古诗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学*活动中,去探索,去发现。三、抓住朗读环节,让学生品味诗意经常听学生读古诗如小和尚念经,咿咿呀呀,拿腔拖调。其实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它和仄压韵,本身的节奏、音律就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通过正确朗读,更能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表达的意境。在古诗的朗读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传授一些古诗朗读的基本技巧,如停顿、重音、语速等,同时明确相对应的符号,如停顿"/",重音用"·",延长用"———"等。在古诗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古诗不断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动手动口,给古诗加上各种朗读符号,自己练读,再同学间互读,接着全班试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的音韵节奏,领略诗的音乐美,并发挥想象,感受诗的意境。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练*朗读,不光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还能加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不是俗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嘛。根据古诗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实际,教师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用心编排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古诗学*中,让学生见前人之所见,闻前人之所闻,想前人之所想。让学生在古诗学*中掌握一些学*方法,不断向课外拓展。

古诗学*心得体会3

  20xx年12月24日,教研组组织我们学*了空中课堂实录课,上海市闵行区莘松中学张一凡老师执教的《古诗三首》一课,这篇课文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共三首古诗,这堂课讲了第二首《寒食》和第三首《十五夜望月》。

  课堂伊始,张老师从诗意,诗情两个方面指导大家回顾复*了课文第一首古诗《迢迢牵牛星》,接下来的教学,她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环节

  ①品读《寒食》;

  ②品读《十五夜望月》;

  ③课堂小结;

  ④积累拓展;

  ⑤布置作业。轻轻松松完成了两首古诗的教学工作。

  *24分钟的教学时间,张老师把两首古诗解析得清清楚楚,教学设计简洁明了,重难点突出。古诗品读部分设计大致相同,先指导学生了解文化常识,然后借助古诗注释完成学*任务,逐句品读感悟,理解古诗蕴含的思想感情。小结内容后,积累部分布置了同是描写中华传统节日的《生查子.元夕》、《元日》两首古诗的学*积累,既是复*巩固,也是学*新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指导学生读中悟,悟中品,感悟古诗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张老师的解析由景及情,环环相连层层深入,设计巧妙、构思新颖。两首古诗容量大,知识点多,但脉络分明,结构清楚,张老师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听课完毕有个题外的想法,上海空中课堂这样的教学*台,所选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方法比较适合一线城市的学生参照学*,如果按这样的教学进度完成线下教学任务,大部分学生极有可能听不懂跟不上。所以,张老师的教学方法只能借鉴学*,不能照搬照抄,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补足基础知识部分,让学生真正学得轻松学得懂。


关于学*的古诗学*的古诗分享(扩展3)

——古诗学*心得体会优选【五】篇

  古诗学*心得体会 1

  一、初读诗文,略知大意,学*生字词

  在低年级的学生中,知识面窄、语言贫乏,认识的字也不多。所以当务之急是解决障碍。当引出了课题之后,就要引出课文的生字。引出生字可以直接带出,也可以提问题引出。例如:“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的这首古诗,你们会读吗?”“会”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自觉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这首诗了。读完后找出生字词,接着引导学生自己去找出不会读的字词。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我从来都不急着去回答,先问学生有谁知道答案,让会的学生来解决。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全班学生都不会的情况下,我才说:“你们想认识它们吗?”随着学生的一个“想”字,学生的学*兴趣又到一个高潮。从而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快乐。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熟读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都会把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就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字一句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学*,自己在旁适当点拨。有时,我还鼓励学生自己去翻找工具书,然后,在课堂上汇报,这样会对学生的自主学*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古诗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去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先让学生理解了诗意,知道作者是独自一人在他乡作客。这样我叫学生闭上眼睛,老师帮助学生创造一个独自在家的情景:“今天,你的爸爸妈妈都出差了,现在你一个人在家,外面黑黑的,四周静悄悄的……”“这时你的心情怎样?最想的是谁?”“你在家都那么的孤独,特想你的爸爸妈妈,那你再闭上眼睛想一想,诗人独自一人在他乡,看着家乡的月亮却不能回家的心情是如何?会想谁呢?”学生会脱口而出:“孤独,想家,想家里的人。”这样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四、课外拓展的延伸

  课外拓展的延伸是培养发散性思维和思想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以及发现美,表达美。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的家乡是怎样过重阳节的?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从而引出要珍惜家人和朋友以及尊敬老人。“那我们*时要怎样做呢?”这一个问题进一步深入教育。从而达到最终的思想教育的目的。

  总之,我们只有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优秀的人文文化。

  古诗学*心得体会 2

  学*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诗歌的意境中,形象是基础。所以我们要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意会。意会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直觉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不一定要把诗意全部解释出来,这种理解含有一定的模糊性,但这种模糊性并非是摸不着头脑,而是理解过程的一个阶段,这种“雾里看花”的方式可能要比那一览无余地说白更能达到理想的理解境地。我总结了几种方法:

  一、语言意会法

  例如《村居》一诗教师通过散文诗似的语言感受到春天,又能让学生从教师如诗的语言中得到熏陶。孩子们的生活经历是再学*最大的资源库,教学中启发孩子巧妙联系自己的生活记忆,孩子们从教师、学生的描述中唤醒对春天的记忆。利用以往春天的趣事放风筝为依托,奠定起春天真美的情感基础,顺理成章地进入春天这个美好的情境中,在学*古诗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从而感悟到诗中的乐趣,情趣。

  二、绘画意会法

  古诗的意境,绝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在教学时,可利用现有的插图,仿制的幻灯片或根据诗的内容绘制的诗意图,再现形象,使学生触景生情,感受诗的意境。如教《所见》这首诗时,画面以诗的内容为背景,一片森林浓荫覆地,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自得,吹着短笛,再配上一段《牧童短笛》音乐片段,在它的前面插入一段山歌,后面插入一段知了叫声,这样就有助于帮助学生进入小诗所设的情景,又能唤起对夏天扑蝉趣事的回忆,使学生在领会诗的意境时,不知不觉中完成由学生到牧童的角色换位。又如在教学《草》时,我采用全诗配画的方法,让学生给每一句诗配上一幅画,使几幅画面相连,形成完整的系列画面,学生也在配画过程中直观地理解诗意。运用古诗配画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够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强化记忆。

  三、想象意会法

  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钱正权老师说:“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寻求诗词的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词中的画面,也就是说在诗词的语言文字中想象作者所要描绘的生活图景。读者要读出诗情须进入意境,须发挥想象。”我们要用想象去感受诗人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生动的画面。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例如:在学**白的《望庐山瀑布》时,许多学生都没有去过庐山,单靠一些呆板的图片是无法体会庐山三叠泉的雄伟和壮观。这时我在教学是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庐山三叠泉的视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着瀑布的声音再想一想三叠泉就在你的眼前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是多么的雄伟和壮观。

  古诗学*心得体会 3

  “所谓美人者:以花为容,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肌,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上课伊始,这段文字就出现在了屏幕上,一下子就抓住了大家的眼球,引来一片赞叹之声。于是,怀着这种美好的情愫,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徜徉于“词海”之中,了解少女怀春时“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的炽热情怀;体会少妇“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的离愁别怨;感受牛郎织女“两情若是长相久,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无奈与豁达……

  不知不觉中,一上午的时间悄然而逝,大家都方兴未艾。老师选的内容美,讲解美,让我们体会到诗词之美。上这样的课,使人如沐春风,感谢邵老师。

  课上完了,“以诗词为心”这几个字深深的烙进了我的心里。是啊,古人都知道,真正的美女要有丰富的内涵,更何况我们这些和古人眼中美女相差甚远的女人?容颜易老,金钱易散,但如果我们用学识来装点自己的生命,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就会在这个浮躁喧嚣的`世界中洗尽铅华,寻找到一方精神上的净土,获得内心的宁静。

  从今天开始,努力做一个有“诗词之心”的女子,从容、优雅的生活。这样的女子才能静下心来,努力提升自己,努力引导学生在古代文化中自由地徜徉,传播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诗词。

  古诗学*心得体会 4

  古诗,以她那丰富的内容,深远的意境,优美的韵律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是小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

  但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往往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介绍讲解,强调字词,逐句解释。学生埋头笔记,学会的标准就以会背、会解释来衡量。学生究竟从诗中领会了多少美的意境,无从谈起;究竟得到多少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也无从落实。其实,古诗的教学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掌握学*的方法,积极参与到学*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让古诗教学也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从整体入手,启发学生思维有些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一般从字词着手,逐词逐句理解,往往把一首完整的古诗弄得支离破碎,也使学生学*失去了新鲜感,失去了学*的主动探索性。我认为只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安排教学过程,从全篇着手,从整体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例如,教学《惠崇春江晚景》这一首诗时,教师精心设计了这一问题:你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古诗,兴趣倍增。他们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相互讨论等办法寻求答案,各抒已见,教师再适当加以点拨,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选入小学教材的好多古诗,大多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如《小儿垂钓》、《蝉》等,在教学这些古诗时,不妨让学生自己来表演诗中的人物动作,使学生在开开心心演小品的过程中,体会诗中所描写的内容,增加对诗意的理解。再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山行》等诗时,教师也可以运用简笔画来辅助教学。教师画上一座高高的白帝城,学生添上朵朵彩云;教师画上一条长江,请学生加上一叶小舟,再画上重重高山;或是请学生动动脑,画出其中一句的画面。在作画过程中,学生在逐步加深对字词、诗句的理解,同时因为动脑又动手,兴趣浓,积极性高。

  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多种媒体都可以参与到古诗教学中来。学生可以从屏幕上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也可以在音响中感受"处处闻啼鸟"。不管用什么方法,目的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古诗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学*活动中,去探索,去发现。三、抓住朗读环节,让学生品味诗意经常听学生读古诗如小和尚念经,咿咿呀呀,拿腔拖调。其实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它和仄压韵,本身的节奏、音律就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通过正确朗读,更能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表达的意境。在古诗的朗读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传授一些古诗朗读的基本技巧,如停顿、重音、语速等,同时明确相对应的符号,如停顿"/",重音用"·",延长用"———"等。在古诗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古诗不断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动手动口,给古诗加上各种朗读符号,自己练读,再同学间互读,接着全班试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的音韵节奏,领略诗的音乐美,并发挥想象,感受诗的意境。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练*朗读,不光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还能加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不是俗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嘛。根据古诗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实际,教师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用心编排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古诗学*中,让学生见前人之所见,闻前人之所闻,想前人之所想。让学生在古诗学*中掌握一些学*方法,不断向课外拓展。

  古诗学*心得体会 5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

  低年级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同时,低年级学生阅历浅、阅读量少,要让他们从精炼、跳跃的诗句中体会到诗中之情更是难点。因此,借助直观的材料手段或学生生活资源,以“画”的形式丰富诗句的内容,使学生在头脑中或纸上、补充组合再创造诗的表象,从而在古诗教学中“身临其境”,进而激起与诗人情感的共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为古诗配插图,并把课堂中教学的古诗画下来,看着自己用画笔把古诗给“画”了下来,学生既有了兴趣,也积累了古诗的表象,丰富了想象。

  古诗的意境多半藏于字里行间,诗往往只撷取生活中美丽的镜头加工而成,因而并不是逐字逐句解释就能体会诗的意境。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让他们身临其境走入诗意的“画面”中,“赏画”吟诗,把诗景诗情统一起来,让作者当时的情感得以回归,使学生、文本作者、环境实现对话,无疑是最好的方法。

  许多诗描绘的离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学生无法直观地感受,那么就可借用多媒体中鲜艳的色彩、典雅的音乐,把古诗中描绘的意境直接呈现在孩子们眼前,形成视觉、听觉上的强烈刺激,自然而然地吟诵古诗来。让孩子们像古代的诗人那样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吟诵古诗,这“风景”有些是写意的国画,有的是写实的照片,但却以强烈的画感引起孩子与诗人的共鸣。

  每学一首古诗,都问一问学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倡导学生吟诗作画,把古诗想象成一幅情趣盎然的画,融想象于画面,这也是一种诗文、诗情与学生的品味、感悟的对话和交流。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画画既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拉*了他们与古诗的距离,同进有助与学生理解古诗,感悟意境,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在掌握一种学*方式的同时,更为内心增添了一份情趣,一股热爱民族文化的热情。


关于学*的古诗学*的古诗分享(扩展4)

——关于动物的古诗 30句菁华

1、白鹭飞边舟一个,萦回几曲方洲。晚凉重过曝衣楼。笼灯迎竹外,摇橹到沙头。烟火空存桃叶渡,依然兰月如钩。十年霜鬓不禁秋。可怜新蝶梦,犹恋旧蚊帱。——朱彝尊《临江仙·白鹭飞边舟一个》

2、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徐玑《新凉》

3、西塞山边白鹭飞。吴兴江上绿杨低。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将风里戴,短蓑衣向雨中披。斜风细雨不须归。——朱敦儒《浣溪沙·西塞山边白鹭飞》

4、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杜甫《孤雁》

5、故园苍莽淡烟霏,白鹭翩然下小池。岂我机心犹未尽,踌蹰四雇复惊飞。——杜范《辛未白鹭一绝》

6、其外殊洁白,俯风临清流。其中乃贪秽,尽日鱼虾求。——曾安强《白鹭》

7、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李涉《牧童词》

8、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夜归喘明月,朝出穿深谷。——梅尧臣《耕牛》

9、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一》

10、白鹭股边供大嚼,一蹄涔裹鼓波声。三生更待三生后,未许*田路上行。——释了惠《四宗风赞·白鹭股边供大嚼》

11、漠漠水田飞白鹭。夏木阴阴,巧啭黄鹂语。金匮诗人新得句。江山应道来何暮。好向金门联步武。何事双旌,却为丹丘驻。琼斝十分须一举。看看紫诏催归去。——洪适《蝶恋花·漠漠水田飞白鹭》

12、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张炎《清*乐·采芳人杳》

13、门外一溪清见底,老翁牵牛饮溪水。溪清喜不污牛腹,岂畏践霜寒堕趾。舍东土瘦多瓦砾,父子勤劳艺黍稷。勿言牛老行苦迟,我今八十耕犹力。牛能生犊我有孙,世世相从老故园。人生得饱万事足,拾牛相齐何足言!——陆游《饮牛歌》

14、衔泥燕,飞到画堂前。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唯有主人怜,堪羡好因缘。——牛峤《忆江南·衔泥燕》

15、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16、一见斯亭喜可知,风来拂拂更清微。青山坐处天开画,白鹭飞时雪满矶。何必搜奇效康乐,正应得句似玄晖。最怜别浦潮生后,须有征帆万点归。——马之纯《白鹭亭和人韵》

17、苜蓿阑干满上林,西风残秣独沉吟。遗台何处是黄金?空阔已无千里志,驰驱枉抱百年心。夕阳山影自萧森。——王鹏运《浣溪沙·题丁兵备丈画马》

18、白鹭江心立,乌龟水底钻。红鸡悲翠竹间攒。四件将来,锅内练成丹。五味调和美,重楼信任餐。充盈六腑得宁康。养就真神,跳跃入仙坛。——王哲《南柯子·白鹭江心立》

19、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李商隐《流莺》

20、双鹭应怜水满池,风飘不动顶丝垂。立当青草人先见,行榜白莲鱼未知。一足独拳寒雨里,数声相叫早秋时。林塘得尔须增价,况与诗家物色宜。——雍陶《咏双白鹭》

21、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李商隐《天涯》

22、飞来双白鹭,双鸣复双止。凝思寥廓天,弄影清泠水。予心慕贞洁,尘网谁相拟。为尔立斯须,况在罗敷里。——殷奎《罗敷桥下见双白鹭》

23、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八》

24、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高启《牧牛词》

25、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四》

26、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杜甫《归雁》

27、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二》

28、白鹭洲边住,黄鹤矶头去,唤奚奴,鲙鲈鱼,何必谋诸妇?——张可久《齐天乐带红衫儿·道情》

29、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浮云万里烟波客,惟有沧浪孺子知。——徐俯《鹧鸪天·西塞山前白鹭飞》

30、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病牛》


关于学*的古诗学*的古诗分享(扩展5)

——关于劳动的古诗

关于劳动的古诗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劳动的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1、农人

  《诗经·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2、《农家》

  唐·颜仁郁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3、《吴兴杂诗》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4、《农家望晴》

  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5、《田舍》

  宋·范成大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6、《悯农二首》

  唐·李绅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7、《悯农二首·其一》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8、《田上》

  唐·崔道融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9、《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0、《减字木兰花·莎衫筠笠》

  宋·卢炳

  莎衫筠笠,正是村村农务急。

  绿水千畦,惭愧秧针出得齐。

  风斜雨细,麦欲黄时寒又至。

  馌妇耕夫,画作今年稔岁图。

  11、《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关于学*的古诗学*的古诗分享(扩展6)

——关于下元节的古诗

关于下元节的古诗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下元节的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下元日诣会庆节所道场,呈余处恭尚书》

  宋·杨万里

  琳宫朝谒早追趋,漏尽铜壶杀点初。

  半缕碧云横界月,一规银镜裂成梳。

  自拈沉水祈天寿,散作非烟满王虚。

  已被新寒欺病骨,柳阴偏隔日光疏。

  《寄题张商弼葵堂堂下元不种葵花但取面势向阳》

  宋·杨万里

  行尽葵堂西复东,葵花元自不曾逢。

  客来问讯名堂意,雪里芭蕉笑杀侬。

  主人未肯便山林,赏月吟风酒更琴。

  每一登堂一揩眼,谁知半点向阳心。

  《下元日扈跸朝拜景灵宫》

  宋·宋庠

  令月开真馆,宸游薄太霄。

  躬行原庙礼,更作蕊宫朝。

  宝扇森排羽,仙轮恍御飚。

  霞觞浮桂液,琼馔荐芝苗。

  日霁楼先晓,天深树不凋。

  繁禧将浩劫,世世会杨寥。

  《下元日朝谒回与李秉文冒雪过承天寺因题二诗》

  宋·李复

  北风吹空天欲破,急雪如簁塞空堕。

  焚香初自蕊宫归,投鞭来就僧庐坐。

  乾坤一色飞鸟绝,市井无声百买饿。

  贫粟未给贫民啼,空屋漏穿不可过。

  僧炉有令禁触火,袖手指直冻欲堕。

  缸暖微闻蝗蚓鸣,客寒对作橐驼坐。

  叩钟击鱼呼众起,持钵分糜救晨饿。

  一参木佛古因缘,试举丹霞有何过。


关于学*的古诗学*的古诗分享(扩展7)

——关于清明节的古诗大全

关于清明节的古诗大全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清明节的古诗大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东风惆怅欲清明,公子桥边沉醉。____张泌《满宫花·花正芳》

  2、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3、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____晏殊《破阵子·春景》

  4、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____黄庭坚《清明》

  5、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____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6、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____高翥《清明日对酒》

  7、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____杜牧《清明》

  8、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____王禹偁《清明》

  9、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____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10、庭轩寂寞*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____张先《青门引·春思》

  11、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____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12、清明又*也,却天涯为客。____曹组《忆少年·年时酒伴》

  13、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____白居易《清明夜》

  14、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____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15、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____魏承班《渔歌子·柳如眉》

  16、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____朱淑真《眼儿媚·风日迟迟弄轻柔》

  17、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____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18、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____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19、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____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20、残杏枝头花几许。啼红正恨清明雨。____赵令畤《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21、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____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

  22、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____程颢《郊行即事》

  23、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____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24、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____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25、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____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26、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____李冠《蝶恋花·春暮》

  27、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____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28、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____孟浩然《清明即事》

  29、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____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

  30、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____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31、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____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32、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____张继《闾门即事》

  33、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____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

  34、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____纳兰性德《红窗月·燕归花谢》

  35、时霎清明,载花不过西园路。____吴文英《点绛唇·时霎清明》

  36、待把酒送君,恰又清明后。____何梦桂《摸鱼儿·记年时人人何处》

  37、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____王雱《倦寻芳慢·露晞向晚》

  38、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____韦庄《长安清明》

  39、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____贾岛《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40、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____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关于学*的古诗学*的古诗分享(扩展8)

——关于春天的古诗

关于春天的古诗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春天的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边城思

  南北朝:何逊

  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

  春色边城动,客思故乡来。

  鉴赏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婀娜多姿的杨柳和离情相思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名的《诗经·小雅·采薇》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作者借道中所见,以言行役之久,寄托离情乡愁。到汉代,折柳赠别更蔚成风气。可怜灞桥柳,愁煞离别人。人们把杨柳和离别联系在一起,大概是因为那长长的柳丝最容易引起绵绵离情的缘故吧。可是对于多情善感的作者来讲,在那杨柳尚未垂下万条绿丝绦之时,他已敏锐地察觉到春天的来临,从而触动了他的乡愁。“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写的正是早春景象。柳色黄而已,尚未吐出细叶;水色绿而已,苔衣尚未长成。这正是冬尽春来的一、二月之际,春意萌动,春色逗露之时。杜审言说得好:“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飘泊边城的游子,对时令和景物的变化特别敏感。忽见边城杨柳色,已觉春色动地来。一个“动”字,把萌动的春意写得活泼泼地。而这种敏感,正是由客居异地而产生的刻骨的乡愁催发的。元稹诗云:“何处生春早,春生客思中。”(《生春二十首》其十九)赵嘏诗云:“何事最能悲少妇,夜来依约落边城。”(《新月》)而当边城春色动的时候,客居边城的游子也就格外思乡念家了。为什么春色最能撩拨人的乡思呢?王维的这首诗可以算一个让人满意的答复:“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送沈子福归江东》)

  春日京中有怀

  唐代: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译文

  今年外出游玩的时候,自己独自来到了长安,没有朋友同游心中带着春愁来看春天,没有了春天的感觉。

  上林苑中的花白白地开放了,细柳营前的柳叶也徒有新芽。

  朋友们这时在南桥应该玩得正是尽兴,将军府里朋友们欢聚都不愿散去。

  我在这里向着遥远的洛阳,对着春天的景物说,等我和朋友再相聚的时候明年的春天一定要加倍地还给我一个更美的春色啊!

  赏析

  此诗以*缓的语气叙述起,“今年游寓独游秦”,扣住题目的“京中”简洁地交代了宦游的时间、地点,勾勒出了整首诗的背景。宦游对作者来说本为*常事,而今年所不同的是“独游秦”。“独游秦”三字,将作者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寥情怀表现得既充沛又含蓄。

  这*静的叙述中寓有潮涌般的思绪。次句紧承前句的“独游秦”,顺流直下冲决了感情的闸门:“愁思看春不当春”,作者直呼“这春天的景色多么美好,我却因为乡愁无心赏玩!”长安古都风物形胜,又置冬去春来,节序的推移,自然容易引起异乡人感昔怀今触动愁思。这联诗十四个字,生动地塑造出一个“相思不独欢,伫立空为叹”的作者自我形象。由于诗中错落有致地巧用重字,“游寓独游秦”,“看春不当春”,使气韵回环,节奏和谐,声情摇曳生姿。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颔联描绘长安景色,上林苑里鲜花盛开却无人欣赏,细柳营前,柳枝新绿却无人看顾。花木随着季节开花结果,是自然规律,本无所谓“徒发”或“漫新”,然而诗句中却以“徒”和“漫”,赋予景物以人性。正应了清人吴乔所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绘景是为写情,这联是首联诗中“愁思看春不当春”的具体化描述,形象地表现作者睹物感怀的惆怅心绪。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颈联描绘的是作者想象中洛阳友人赏春欢宴的情景。他们在南桥群游兴尽而归,又在西第集宴豪饮。这欢畅的场面,正与自己“独游秦”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运用这一虚笔来反衬自己的孤寂,突出对友人怀念的深沉和思归之切。由于其中化用了陈遵的典故,不仅表现了友人英侠豪爽的性格,而且使诗歌具有豪放的气势。“公子南桥”句,虽没直接写景,然而景已自在其中,春游者风度翩翩,潇洒自得的神志跃然纸上。诗写至此,似乎已完题中“有怀”。但作者犹觉未够,又引出尾联诗句。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尾联构思新颖,造语清新。语痴而情真。作者太熟悉洛阳的一切了,他思念洛城的人,也怀念洛城的风日,更留恋洛城的春光美景。这首诗与一般“有怀”诗相比,它扩大了“有怀”的范围。“诗贵出于自心”(《围炉诗话》),这联诗正是独出心裁,“言人之所不能言”。

  杜审言这首《春日京中有怀》,结构齐整*密,起承转合极其自然,虚实相生,波澜起伏。其艺术手法对后世很有影响。

  留春令·咏梅花

  宋代:史达祖

  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一涓春水点黄昏,便没顿、相思处。

  曾把芳心深相许。故梦劳诗苦。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赏析

  咏物词在南宋时已发展成熟,周邦彦人称“缜密典丽”,“富艳精工”,史达祖继承了这种创作风格,而其除了字锻句炼外,又使情景融合无际,更加浑融。

  上片写溪上月下赏梅情景。作者自号梅溪,作词一卷也以梅溪二字命名,爱梅之情可见一直很深。他曾往好友张镃(功甫)南湖园中赏梅,《醉公子·咏梅寄南湖先生》云:“秀骨依依,误向山中,得与相识。溪岸侧。……今后梦魂隔。相思暗惊清吟客。想玉照堂前、树三百。”诉说与梅花溪畔相识,钟爱情深,别后梦魂相隔,相思暗惊,弄得多情鬓白,剪愁不断,沾恨泪新。这首《留春令》在词意和感情上与此极为相似,由词意可知作者是大约在春天的一个傍晚来到梅花溪的。此时太阳落山,月亮升起皓空,但见那梅树在明月清光的映照下,银光素辉,清奇幽绝,分外动人。可是,那梅树梢头却因暮色尚未散尽,而月色又不明朗,朦朦胧胧,看不清梅花的冰姿雪容。这情景对一心赏梅,爱之情深的作者来说,自然是很扫兴的,心中不觉浮起难以抑制的怨愁,显出百般无奈的神情,因而以清空骚雅之笔写出两句奇妙的词句:“挂愁无奈,烟梢月树。”前句写情,后句写景,情由景生,妙合交融。其中“挂愁”很是形象,也是作者爱用的字眼。他曾在《八归》中说:“只匆匆眺远,早觉闲愁挂乔木。应难奈,故人天际,望彻淮山,相思无雁足。”这“挂愁无奈,烟梢月树”八个字,清辞奇思,深得词家三昧。姜夔说:“邦卿词奇秀清逸,有李长吉之韵,盖能融情景于一家,会句意于两得。”就此而论,实在是恰切之评。过拍两句:“一涓春月点黄昏,便没顿、相思处”,写作者月下徘徊,愁思难释的情景。暮色已浓,明月倒映,把一涓春水照得上下透明,打破了溪上昏暗的暮色,仿佛一切都无所隐匿,连作者的满怀相思也没有可安顿的地方,真个是“寸心外,安愁无地”,闲婉深曲的细腻感情在低低的诉语中得到全面的吐露。“春月”,一作“春水”。水字不如月字。用月字,既写月光月色,又映带出水光水色,水月相融的清美含蓄意境宛然可见。句中的“点”字形象地写出月光映澈溪水,点破黄昏,消去暮色的明秀清幽景象。而且春月点破黄昏又富有一种动态感,化静为动,饶有情趣。

  下片写月下的回忆和遐想。第一句“曾把芳心深许”,上承“相思”二字,用拟人化手法叙说梅花相爱情深,曾两情相悦,此时犹沉浸在昔日欢爱的回忆中。梅花本来无情,而作者以情观花,故而花亦有情。但“相思一度,秾愁一度”吧,美好的时光已经逝去了,往事犹记,旧情依然,魂牵梦随,柔情似水,满腹衷肠,急切欲诉,却又思绪纷乱,欲说又不知从何说起,于是悲戚戚地吐出一句:“故梦劳诗苦!”这个“苦”字,是相思之苦、想说而说不出的苦,感情份量很重,着力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相爱之深、相思之切的感情。当他无计可诉相思的时候,蓦然想起东风或能传达相思之苦,是它最先把春的信息带给梅花。所以殷切地盼望这多情的使者能把刻骨的相思带给梅花。可是,听说多情的东风早被那竹外的梅花留住,迷恋着梅花沁人的幽香,难以拿它作使者了。因而作者无限哀怨地说出末结两句:“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写到这里,作者的心头更加沉重了。虽然梅留东风只是“闻说”,未必是真,但在作者想来,疑虑难释。只能失望地将之当真。怨恨、痛苦、失望、悲伤的复杂感情一齐涌了出来。

  从这结尾两句来看,作者咏梅花,似别有怀抱,但作者却未未明,大概是留给有心的读者探寻其心曲的奥妙吧。这首小令不写形而写神,不取事而取意,对所咏之物不露一字,通篇不见梅字而处处梅在,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词意深曲含蓄,词情跌宕低徊,奇思巧语,妥贴轻圆,确为词中俊品。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桃花溪(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 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 欲别频啼四五声。

  垂钓绿湾春, 春深杏花乱。 潭清疑水浅, 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情人, 维舟绿杨岸。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兴(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 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春游湖(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 风

  春风春风,脚步轻轻,走*小草,轻轻一亲,小草醒了。

  春风春风,脚步轻轻,走进树林,轻轻一吹,树叶绿了。

  春风春风,脚步轻轻,走到田野,轻轻一挥,麦苗高了。

  春风春风,脚步轻轻,走进花园,轻轻一唱,花儿开了。

  春风春风,脚步轻轻,走到河边,轻轻一摸,冰融化了。

  春风春风,脚步轻轻,走到幼儿园,小朋友笑了:“春天到了”。

  2、春天

  春天春天天气真好,花儿都开了,杨柳树枝对着我们弯弯腰。

  蝴蝶姑娘飞来 了,蜜蜂嗡嗡叫,小白兔儿一跳一跳又一跳。

  3、 春风吹

  春风吹 ,

  春风吹 ,

  吹绿了柳树,

  吹红了桃花,

  吹醒了青蛙,

  吹来了燕子,

  吹得小雨轻轻下,

  我们都来种丝瓜。

  4、 春 雨

  滴答滴答小下雨啦。

  种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 麦苗说:“下吧下吧,我要长大。” 小朋友说:“下吧下吧,我要种瓜。”

  滴答滴答小下雨啦。

  5、春姐姐变戏法

  沙沙沙、沙沙沙,春姐姐变戏法,

  她放下雨帘子,悄悄地变呀变,

  她收起雨帘子,哇、大地变美了:

  小草儿青了,柳树绿了,

  小燕子飞来了,春天来到了 。

  6、 一只只展翅高飞的雄鹰,

  是天空的春天。

  一群群摇摇摆摆的鸭子,

  是小溪的春天。

  一只只美丽又可爱的小鸟,

  是蓝天的春天。

  一群群翩翩起舞的蝴蝶,

  是花园的春天。

  一丛丛美丽的珊瑚,

  是大海的春天。

  一个个高飞的风筝,

  是我们的春天。

  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孩子, 是祖国妈妈的春天。

  7、春天的秘密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春天在哪儿呢?

  小河里的冰融化了,

  河水淅沥淅沥地流着,

  小声地说:

  “春天在这儿!

  春天在这儿!”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春天在哪儿呢?

  垂柳 换上了嫩绿的新装,

  在微风中轻轻飘扬。

  小声地说:

  “春天在这儿!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春城而色动微寒。

  春到人间万物鲜。

  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春色撩人,爱花风如扇,柳烟成阵。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东风轻扇春寒。 风弱知催柳,林青觉待花。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南园桃李花落尽,春风寂寞摇空枝。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微雨洒芳尘,酝造可人春色。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阳春白日风在香。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2、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

  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袁行霈《咏柳》

  5、芳草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

  6、雨打梨花深闭门。——李重元《忆王孙·春词》

  7、画楼影里双飞燕。——谢逸《蝶恋花·豆蔻梢头春色浅》

  8、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

  9、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东城渐觉风光好》

  10、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11、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

  12、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雍陶《天津桥望春》

  13、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船撑出绿荫来!——宋·徐俯《春游湖》

  14、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15、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晁冲之《春日·阴阴溪曲绿交加》

  16、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张敬忠《边词》

  17、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8、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春景》

  19、箫鼓追随春社*,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20、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21、落花满春光,疏柳映新塘。——唐·储光羲《答王十三维》

  22、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23、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24、阳春白日风在香。——晋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25、东城渐觉风光好。——宋祁《玉楼春·春景》

  26、街前酒薄醉易醒,满眼春愁消不得。——白居易《长安春》

  27、兽炉沉水烟,翠沼残花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

  28、云淡风轻*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程颢《春日偶成·云淡风轻*午天》

  29、粉蝶双双穿槛舞,帘卷晚天疏雨。——毛熙震《清*乐·春光欲暮》

  30、造化可能偏有意。——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31、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李煜《清*乐》

  32、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黄庭坚《诉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

  33、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春日》

  3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35、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36、造物无言却有情,每於寒尽觉春生。——张维屏《新雷》

  37、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

  38、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39、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王维《桃源行》

  40、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唐·温庭范《题望苑驿》

  41、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42、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寇准《江南春·波渺渺》

  43、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44、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僧志南《绝句》

  45、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

  46、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白居易《春风》

  47、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1、《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鉴赏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几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阳。在唐代,洛阳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繁华喧闹了一天的洛阳城已经*静下来。李白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或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如《旧唐书·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与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与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

  2、《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鉴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与“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营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与*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与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与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与*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3、《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鉴赏

  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与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与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空中舒卷的白云与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与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与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与“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与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

  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剌史或知州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与宋朝的两位大文豪白居易与苏东坡了。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敬仰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诗词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又有人们称他们为“风流太守”。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与盘托出。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据《唐语林》卷六载,贾公亭建于贞元年间,未五六十年后废。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冬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冬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就要与视线持*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深刻了解与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此刻,脚下*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春的活力与生机。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它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它们随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它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在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也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诗句中,很少有这种写法,而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将其写入了诗中,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与雅致闲情。

  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恰恰说明了这一美学欣赏真理。因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为他不但善于观察,而且更善于发现与体验。或是在影视风光片中,听说与看到名胜山水美不胜收,心中不由得生起无限向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临其境,面对真山真水,却反而觉得远没有预期的那样动人美丽。这就是因为人们不能带一种发现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带一种先入为主的过高的甚至是带有几分挑剔的眼光去游山玩水的原因。古往今来,西湖向人们展示了无比美妙的春光,有很多人见证了西子湖的春色。可是到头来,仍然只有几首作品能广为传诵。白居易就是因为有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才能在无数西湖的游客中,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白居易并没有看到很多的“早莺”与“新燕”,只有“几处”、只见“谁家”而已,要是其他人,说不定还会因为没有到“处处”闻莺、“家家”有燕的时节,而感到遗憾,心想要是再晚来十天半个月就好了。可是白居易却不这样认为,少有少的好处,正因为少,才是“早莺”,才是“新燕”,才有一种感知春天到来的喜悦,如果诗人没有一种年轻的心态与热爱生命与春天的胸怀,恐怕就不会被这为数不多的报春者所打动,所陶醉,而欣然写下这动人的诗篇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闻花花香,见草草美,为四处点缀的各色野花而心乱神迷,为没过马蹄的草地而唏嘘感叹了。白居易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双发现美、发现春天的眼睛,所以他会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已,乃至流连忘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任杭州剌史时,也确曾修堤蓄水,灌溉民田,不过其堤在钱塘门之北,可是后人多误以白堤为白氏所修之堤了。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

  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深厚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这首诗语言*易浅*,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悒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江畔独步寻花》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