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古诗实用5篇

首页 / 古诗 / |

  白居易古诗 1

  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

  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

  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

  白居易古诗 2

  池上二绝

  原文

  其一

  山僧对棋坐⑴,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⑵。

  其二

  小娃撑小艇⑶,偷采白莲回⑷。

  不解藏踪迹⑸,浮萍一道开⑹。

  注释

  ⑴山僧:指住在山寺的僧人。对棋:相对下棋。

  ⑵下子:是指放下棋子。

  ⑶小娃:指男孩儿或女孩儿。艇:船。

  ⑷白莲:是指白色的莲花。

  ⑸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⑹浮萍:指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译文

  其一

  两个僧人坐着下围棋,竹树树阴遮盖了棋盘。再无他人能在竹林外见到他们,人们在竹林外的话可以听到两位僧人微小的落子声。

  其二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创作背景

  据《白居易诗集校注》,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一日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此组诗。

  赏析

  第一首诗写山僧对弈,也就是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深山里的和尚本来就是与世无争,他们又在竹阴下下棋,那种不染一丝尘埃般的清净,令作者神往。“山僧对棋坐”,起码有两个和尚;“时闻下子声”,有人在旁边听,那么至少就是三个人了。这首诗人物全都隐藏不露,所以虽有三人活动,也觉得清幽无比。尤其最后的那句“时闻下子声”更如天籁音乐,烘托了真正的宁静。

  第二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就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易。《池上二绝》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凡生活的小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白居易古诗 3

  古诗《庾顺之以紫霞绮远赠以诗答之》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千里故人心郑重,一端香绮紫氛氲。

  开缄日映晚霞色,满幅风生秋水纹。

  为褥欲裁怜叶破,制裘将翦惜花分。

  不如缝作合欢被,寤寐相思如对君。

  古诗《江南遇天宝乐叟》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白头病叟泣且言,禄山未乱入梨园。

  能弹琵琶和法曲,多在华清随至尊。

  是时天下太*久,年年十月坐朝元。

  千官起居环佩合,万国会同车马奔。

  金钿照耀石瓮寺,兰麝薰煮温汤源。

  贵妃宛转侍君侧,体弱不胜珠翠繁。

  冬雪飘摇锦袍暖,春风荡漾霓裳翻。

  欢娱未足燕寇至,弓劲马肥胡语喧。

  幽土人迁避夷狄,鼎湖龙去哭轩辕。

  从此漂沦到南土,万人死尽一身存。

  秋风江上浪无限,暮雨舟中酒一樽。

  涸鱼久失风波势,枯草曾沾雨露恩。

  我自秦来君莫问,骊山渭水如荒村。

  新丰树老笼明月,长生殿暗锁黄昏。

  红叶纷纷盖欹瓦,绿苔重重封坏垣。

  唯有中官作宫使,每年寒食一开门。

  白居易古诗 4

  白居易古诗大全

  放言五首

  之一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之二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祸福回还车转毂,荣枯反覆手藏钩。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不信君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之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之四

  谁家第宅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

  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

  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定波?

  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如何?

  之五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池上竹下作

  穿篱绕舍碧逶迤,十亩闲居半是池。

  食饱窗间新睡后,脚轻林下独行时。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

  何必悠悠人世上,劳心费目觅亲知?

  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食后》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欧茶。

  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

  无忧无乐者,长短任天涯。

  忆江南(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又余,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空花哪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的`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为醉吟先生。太原(今时属山西)人。唐代的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的三大诗人之一。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后被贬江州(今时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时属四川)刺史。后为了杭州刺史,又为了苏州、同州(今属陕西)刺史,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居在了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早年的时候与元稹齐名,称为“元白”;晚年的时候又与刘禹锡齐名,称为“刘白”。他的诗歌题材非常的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词虽然不多,但是影响后世甚大啊。有《白氏长庆集》。代表的诗作里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等。白居易的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白居易古诗 5

  《忆江南·江南忆》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观刈麦》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钱塘湖春行》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琵琶行》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

  轻拢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客。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弟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空守船,绕船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湓江地低湿,黄庐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赋得古原草送别》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忆江南·江南好》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暮江吟》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大林寺桃花》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古诗实用5篇扩展阅读


白居易古诗实用5篇(扩展1)

——白居易的古诗 40句菁华

1、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白居易《放言五首》

2、本是山头物,今为砌下芳。千丛相向背,万朵互低昂。——白居易《山石榴花十二韵》

3、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白居易《忆江南》

4、远草初含色,寒禽未变声。——白居易《早春题少室东岩》

5、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长恨歌》

6、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白居易《立秋日曲江忆元九》

7、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8、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白居易《秦中吟十首·歌舞》

9、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白居易《南湖晚秋》

10、惊藏青冢寒草疏,偷渡黄河夜冰薄。——白居易《缚戎人-达穷民之情也》

11、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白居易《咏老赠梦得》

12、青苔扑地连春雨,白浪掀天尽日风。——白居易《风雨晚泊》

13、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白居易《母别子》

14、肠断青天望明月,别来三十六回圆。——白居易《三年别》

15、草色斑斑春雨晴,利仁坊北面西行。——白居易《利仁北街作》

16、辞花送寒食,并在此时心。——白居易《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

17、立春后五日,春态纷婀娜。——白居易《立春后五日》

18、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白居易《夜筝》

19、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20、二日立春人七日,盘蔬饼饵逐时新。——白居易《六年立春日人日作》

21、不知杨六逢寒食,作底欢娱过此辰。——白居易《寒食日寄杨东川》

22、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

23、相思莫忘樱桃会,一放狂歌一破颜。——白居易《天寒晚起引酌咏怀寄许州王尚书、汝州李常侍》

24、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白居易《题李次云窗竹》

25、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6、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白居易《岁晚》

27、送君何处展离筵,大梵王宫大雪天。——白居易《福先寺雪中饯刘苏州》

28、报我楼成秋望月,把君诗读夜回灯。——白居易《酬微之开拆新楼初毕相报末联见戏之作》

29、夜泪暗销明月幌,春肠遥断牡丹庭。——白居易《见元九悼亡诗,因以此寄》

30、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白居易《惜牡丹花二首》

31、修竹夹左右,清风来徐徐。——白居易《题西亭》

32、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白居易《寄远》

33、云间鹤背上,故情若相思。——白居易《同微之赠别郭虚舟炼师五十韵》

34、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白居易《长相思·别情》

35、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36、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白居易《生离别》

37、松树千年朽,槿花一日歇。——白居易《赠王山人》

38、江边黄鹤古时楼,劳置华筵待我游。——白居易《卢侍御与崔评事为予于黄鹤楼置宴,宴罢同望》

39、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白居易《阴雨》

40、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白居易《观游鱼》


白居易古诗实用5篇(扩展2)

——白居易有哪些古诗 (菁华3篇)

白居易有哪些古诗1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情况,白居易集有《游大林寺序》可参考:“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即《大林寺桃花》)。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白居易有哪些古诗2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白居易有哪些古诗3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译文

  柳树的青色却是让人伤心的颜色,多少个离别的人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中分别。

  附*的关卡周围也全是送别的人,每个人都折柳来送离别的友人。

  赏析

  这是一首折柳赠别诗,因“柳”与“留”谐音,离别赠柳表达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所以,这里的柳是别离之柳,表达了白居易伤春叹别之情。


白居易古诗实用5篇(扩展3)

——白居易的古诗实用5份

  白居易的古诗 1

  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入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是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忆江南·江南好

  唐代: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曰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卖炭翁

  唐代: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是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入饥曰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是称敕,回车叱牛是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观刈麦

  唐代: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入倍忙。

  夜来南是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是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士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是曰长。

  复有贫妇入,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曰不能忘。

  暮江吟

  唐代: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真珠 通 珍珠)

  白居易的古诗 2

  诗人白居易是留下了很多的古诗,有些也是超级经典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白居易的古诗,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白居易的古诗:七绝·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有关白居易的古诗:七绝·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有关白居易的'古诗:词·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能不忆江南。

  有关白居易的古诗:五律·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七有关白居易的古诗:律·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有关白居易的古诗:七律·题岳阳楼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诗人白居易的简介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诗人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诗人白居易又被x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诗人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18年冬,被任命为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819年到任。820年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

  诗人白居易的母亲虽因看花坠井去世,然而诗人白居易早有许多咏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纪录,新井诗作于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诗今已失传),可见此事不能构成罪名。他自己被贬谪的主因,很可能与他自己写讽谕作品而得罪当权者有关。贬谪江州是诗人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自己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自己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然而诗人白居易在江州虽不得志,大体上仍能恬然自处,曾在庐山香炉峰北建草堂,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

  818年,诗人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至江州与诗人白居易相聚。当诗人白居易被任命为忠州刺史时,白行简也一同与兄长溯江而上。途中与元稹相遇于黄牛峡,三人相游之处被称为三游洞。在忠州任职的时间,诗人白居易在忠州城东的山坡上种花,并命名此地为“东坡”。

  白居易的古诗 3

  篇一:《巴水》

  白居易(唐)

  城下巴江水,春来似麴尘。

  软沙如渭曲,斜岸忆天津。

  影蘸新黄柳,香浮小白苹。

  临流搔首坐,惆怅为何人?

  篇二:《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篇三:《白发》

  白居易(唐)

  白发生来三十年,而今须鬓尽皤然。

  歌吟终日如狂叟,衰疾多时似瘦仙。

  八戒夜持香火印,三元朝念蕊珠篇。

  其余便被春收拾,不作闲游即醉眠。

  篇四:《暮江吟》

  白居易(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篇五:《把酒》

  白居易(唐)

  把酒仰问天,古今谁不死?

  所贵未死间,少忧多欢喜。

  穷通谅在天,忧喜即由己。

  是故达道人,去彼而取此。

  篇六:《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的古诗 4

  古诗《秋日与张宾客舒著作同游龙门醉中狂歌凡》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秋天高高秋光清,秋风袅袅秋虫鸣。嵩峰馀霞锦绮卷,

  伊水细浪鳞甲生。洛阳闲客知无数,少出游山多在城。

  商岭老人自追逐,蓬丘逸士相逢迎。南出鼎门十八里,

  庄店逦迤桥道*。不寒不热好时节,鞍马稳快衣衫轻。

  并辔踟蹰下西岸,扣舷容与绕中汀。开怀旷达无所系,

  触目胜绝不可名。荷衰欲黄荇犹绿,鱼乐自跃鸥不惊。

  翠藻蔓长孔雀尾,彩船橹急寒雁声。家酝一壶白玉液,

  野花数把黄金英。昼游四看西日暮,夜话三及东方明。

  暂停杯觞辍吟咏,我有狂言君试听。丈夫一生有二志,

  兼济独善难得并。不能救疗生民病,即须先濯尘土缨。

  况吾头白眼已暗,终日戚促何所成。不如展眉开口笑,

  龙门醉卧香山行。

  古诗《樱桃花下有感而作》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蔼蔼美周宅,樱繁春日斜。一为洛下客,十见池上花。

  烂熳岂无意,为君占年华。风光饶此树,歌舞胜诸家。

  失尽白头伴,长成红粉娃。停杯两相顾,堪喜亦堪嗟。

  白居易的古诗 5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古诗实用5篇(扩展4)

——白居易的诗句 (菁华3篇)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上香炉峰

  倚石攀萝歇病身,青筇竹杖白纱巾。

  他时画出庐山障,便是香炉峰上人。

  鹅赠鹤

  ---白居易

  君因风送入青云,我被人驱向鸭群。

  雪颈霜毛红网掌,请看何处不如君?

  莫走柳条词送别

  南陌伤心别,东风满把春。

  莫欺杨柳弱,劝酒胜于人。

  忆江柳

  ---白居易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舟中晚起

  ---白居易

  日高犹掩水窗眠,枕簟清凉八月天。

  泊处或依沽酒店,宿时多伴钓鱼船。

  退身江海应无用,忧国朝廷自有贤。

  且向钱唐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

  板桥路

  ---白居易

  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

  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

  曾共玉颜桥上别,不知消息到今朝。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 《卖炭翁》

  4、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

  5、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长恨歌》

  6、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

  7、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

  8、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放言五首(其三)》

  9、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

  10、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

  11、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夜筝》

  1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暮江吟》

  13、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14、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买花》

  15、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行》

  16、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琵琶行》

  17、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琵琶行》

  18、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 《琵琶行》

  19、银屏乍破水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琵琶行》

  20、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琵琶行》

  21、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

  李白 名句: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燕山雪花大如*,片片吹落轩辕台。 《北风行》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6、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7、*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白居易古诗实用5篇(扩展5)

——《雪》古诗鉴赏实用5篇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原文翻译

  群山中的鸟儿飞得不见踪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江雪中的景物有什么

  《江雪》描写的景物有山、孤舟、鸟、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绝句,通过对山野严寒的景物描写,描绘了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勾画了独钓寒江的老翁形象,表达了诗人深感孤寂的情绪。

  《江雪》作者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江雪》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但是失败了,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在政治上不利,他就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原文翻译:

  群山中的鸟儿飞得不见踪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江雪中的景物有什么

  《江雪》描写的景物有山、孤舟、鸟、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绝句,通过对山野严寒的景物描写,描绘了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勾画了独钓寒江的老翁形象,表达了诗人深感孤寂的情绪。

  《江雪》作者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江雪》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但是失败了,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在政治上不利,他就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一、古诗原文

  作者:柳宗元

  千 山 鸟 飞 绝 ,

  万 径 人 踪 灭 。

  孤 舟 蓑 笠 翁 ,

  独 钓 寒 江 雪 。

  二、作者背景

  柳宗元(773-819),唐代诗人。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参加永贞变法,失败后屡被流放,最终在柳州刺史任上去世,后世又称“柳柳州”。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也写得很好,古诗和韦应物齐名,世称“韦柳”。

  三、古诗鉴赏

  1、注词释义:

  绝:绝灭,消失。

  径:小路。

  踪:指脚印。

  孤舟:孤单的一条小船。

  蓑笠:用草编成的雨衣和帽子。

  2、古诗今译:

  千山寂静鸟儿都飞走不见了,万条小路上已经人迹杳渺。小船上渔翁穿戴蓑衣斗笠,独自一人冒寒在江上垂钓。

  3、名句赏析:“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只用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位渔翁独自垂钓。也许他什么也钓不到。诗人要告诉我们的是,孤独和严酷的环境算不了什么,人只要有信念,有毅力,再恶劣的环境也不能把我们摧垮。诗里的渔翁实际就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孤独而坚强,虽然屡遭流放,屡遭打击,但他一直不屈不挠,保持镇定自若的态度,坚持自己的理想。其中的深意,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原文: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译文

  当暮色降临山苍茫的时候就越来越觉得路途遥远,当天气越寒冷茅草屋显得更加孤零零。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注释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这首诗通过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写出山村景象与农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时候。

  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

  苍:青色。

  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一般指贫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赏析: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读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它给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不使读者感到上下脱节。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既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诗写到这里,含意不伸,戛然而止,没有多费笔墨去说明倾听这些声音、构想这幅画面的借宿之人的感想,但从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由此触发的旅人静夜之情,都不言自见,可想而知了。

  (陈邦炎)

  《雪》

  瑞雪惊千里,同云暗九霄。

  地疑明月夜,山似白云朝。

  逐舞花光动,临歌扇影飘。

  大周天阙路,今日海神朝。

  《雪》译文


白居易古诗实用5篇(扩展6)

——白居易《琵琶行》优秀教案实用五份

  【设计意图】

  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设计提要】

  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设计实施】

  一、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势将学生引入《琵琶行》

  点拨: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有一句流行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二、让学生自由地诵读全诗,读出其中的感情来

  三、配乐示范背诵全诗

  四、课文赏析

  1、赏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提问:第一段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点拨:“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获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诉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2、赏析诗人是如何将“仙乐”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的。

  点拨: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象声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3、诗人与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样产生共鸣的?

  点拨:诗人听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看来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有相通之处。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有类似的地方。

  4、赏析最后一段。

  点拨:“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5、在前面赏析时,一边赏析,一边引导学生背诵。最后在音乐声中,全班齐诵课文,再次体味诗的韵味。

  五、课外扩展:赏析苏轼的一首写琵琶声的词《水调歌头》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阶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第二自然段。

  2、鉴赏这首诗歌。

  3、理清全文脉络(三次弹奏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4、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大家是否喜欢中国的古音乐?

  音乐是中国的国粹,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我们从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中国古典的音乐美。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音乐,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一篇与音乐有关的古典

  诗歌。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听录音

  三、自由读课文

  文题全解:

  本诗作于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此年秋天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伤感不已,因此作诗。作者通过塑造一位备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形象抒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旨。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白居易名著,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能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曲”篇。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全文以三次演奏为主线:

  第一次演奏(暗写)诗人送客闻琴,第二次演奏(明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江洲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四、赏析序言

  序言交代了写作动机,请问:

  1、写作动机是什么?

  2、序言一共七句,与正文彼此相对应的段落是哪几段?

  五、全体同学速读第一段

  问:本段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色,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析:时间、──夜,地点、浔阳江头,“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从侧面烘托琴技,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六、全体同学精读第二段

  第二次演奏(明写)江心聆听琵琶曲。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

  1、请找出表现诗人心情的动词心情矛盾的.句子。

  2、全诗描写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地方是?

  析1:“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千呼万呼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

  析2:乐声描写是这个精彩段中尤为精彩的部分,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变化,它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

  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以“急雨”、“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XX。

  第二层: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三个比喻,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XX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别有幽愁暗狠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常被引用的名句,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

  第三层: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描写突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壮,而且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的乐声;感情由激愤而凄厉。这一层乐声在上层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XX又嘎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层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XX中陡然结束。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描写出琵琶声声情并茂,恍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不愧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七、全体同学读第三、四段

  问:请同学们概括三、四段的段落大意,并找出本文的主题句。

  析:江中听诉身世苦,同病相怜感慨多。写由弹奏结束到自叙身世的动作和神情。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面写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介绍籍贯和住处,接着写自己才貌双全、色艺出众,极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欢乐”奢华,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作铺垫。后面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生活道路发生大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嫁作商人妇过着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青美貌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主题揭露黑暗现实,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白居易任谏管时,因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洲司马,(诗人和琵琶女的命运相同)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

  八、分析第五段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江洲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白居易古诗实用5篇(扩展7)

——吊白居易原文及赏析汇总5篇

  原文:

  朝代:唐代

  作者:李忱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赏析:

  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为一位诗人作悼亡诗,这在古代是非常罕见的。由此可见唐宣宗李忱对白居易其人的器重、对其诗的喜爱,也从侧面表现出了白居易卓越的才能。

  诗的首联运用比喻,巧妙概括了白居易一生的艺术成就。“缀玉联珠”是形容他诗文的艳丽光彩,而“六十年”,则指他的创作生涯。“诗仙”,是溢美之辞,是对白居易的高度评价。

  “谁教冥路作诗仙”一句其悲可见,其哀可闻。唐宣宗是说,对于这位世间不可多得的诗仙,我敬重不够、仰慕不够呀!你怎么就突然间走到冥路上去了呢?读到这里,读者似乎可以看到一位多情的皇帝,正眼含热泪,仰望长天,低声呼唤,令人感动。

  诗的颔联则表达了诗人无比惋惜之情。唉!浮云,造化也没有办法挽留住白乐天了,他永远地去了,我又有什么回天之力呢?只有扼腕长叹罢了。这里运用对仗和互文的修辞,将作者对白居易的浓浓思念之情凝聚在精练的语句中,情愫深,意韵长。

  接下来的颈联,借白居易的两篇代表作《长恨歌》与《琵琶行》来赞美他的艺术成就与巨大的影响力。“童子解吟”“胡儿能唱”蕴涵深意:其诗所知人多,所晓域广,通俗易懂,音韵和谐,圆润悦耳。作者没有直接说他的诗多么美、多么富有魅力,而只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尾联则进一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白居易的器重、难以割舍和对白居易去世的无比悲怆之情。这是在颈联基础上的.更进一步,“文章已满行人耳”,白居易的诗如风一般流行,与行人形影不离:你只要出行在外,就能听到吟诵白诗的声音。而作者听到吟诵之声,就会牵动起思念白居易的感情,内心充满无比悲伤与哀痛。

  全诗语言通俗凝练,感情真挚,既表现了对白居易仙逝的哀痛,又表现了对他诗歌的赞赏,同时突出了白诗非同凡响的艺术成就。

  原文: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①吊:哀悼。

  ② “童子”二句重点突出白居易的两篇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

  鉴赏

  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为一位诗人作悼亡诗,这在古代是非常罕见的。由此可见唐宣宗李忱对白居易其人的器重、对其诗的喜爱,也从侧面表现出了白居易卓越的才能。

  诗的首联运用比喻,巧妙概括了白居易一生的艺术成就。“缀玉联珠”是形容他诗文的艳丽光彩,而“六十年”,则指他的创作生涯。“诗仙”,是溢美之辞,是对白居易的高度评价。

  “谁教冥路作诗仙”一句其悲可见,其哀可闻。唐宣宗是说,对于这位世间不可多得的诗仙,我敬重不够、仰慕不够呀!你怎么就突然间走到冥路上去了呢?读到这里,读者似乎可以看到一位多情的皇帝,正眼含热泪,仰望长天,低声呼唤,令人感动。

  诗的颔联则表达了诗人无比惋惜之情。唉!浮云,造化也没有办法挽留住白乐天了,他永远地去了,我又有什么回天之力呢?只有扼腕长叹罢了。这里运用对仗和互文的修辞,将作者对白居易的浓浓思念之情凝聚在精练的语句中,情愫深,意韵长。

  接下来的颈联,借白居易的两篇代表作《长恨歌》与《琵琶行》来赞美他的艺术成就与巨大的影响力。“童子解吟”“胡儿能唱”蕴涵深意:其诗所知人多,所晓域广,通俗易懂,音韵和谐,圆润悦耳。作者没有直接说他的诗多么美、多么富有魅力,而只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尾联则进一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白居易的器重、难以割舍和对白居易去世的无比悲怆之情。这是在颈联基础上的更进一步,“文章已满行人耳”,白居易的诗如风一般流行,与行人形影不离:你只要出行在外,就能听到吟诵白诗的声音。而作者听到吟诵之声,就会牵动起思念白居易的感情,内心充满无比悲伤与哀痛。

  全诗语言通俗凝练,感情真挚,既表现了对白居易仙逝的哀痛,又表现了对他诗歌的赞赏,同时突出了白诗非同凡响的艺术成就。

  吊白居易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翻译

  你应该继续做大唐的诗人,谁教你那么突然就走了。

  人如浮云,想留也留不住你,愿你随处安居,原谅我造化不够,想唤回你的生命也是徒然,愿你九天之上能够快乐,巧妙地嵌入逝者名、字。

  你名闻大唐天下,你的诗篇光耀子孙,连孩童也会吟《长恨歌》,胡人也能唱《琵琶行》。

  你的功德和声望行人尽知,我会常常想起你来。

  注释

  吊:哀悼。

  缀玉联珠:指写作诗文。

  六十年:指白居易一生创作的时间。

  浮云不系:指白居易生活漂泊不定。

  长恨曲:即白居易所作《长恨歌》。

  琵琶篇:即白居易的《琵琶行》。

  赏析

  首联写白居易文学创作时间之长、贡献之大,并为之赞叹。“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诗篇一开始就对白居易的诗作推崇极高,对诗坛上这颗巨星的陨落表示了深切的惋惜之意。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中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献出了毕生的精力,现存白居易诗中最早一首是《赋得古原草送别》,为应考*作,作于贞元三年(787),时年十六岁,到会昌六年(846)逝世,时年七十六。其实,据白居易《与元九书》所说,“及五六岁,便学为诗”,则他的诗歌创作活动尚不止六十年。像他这样很小就从事诗歌创作,一生坚持不懈的诗人,在唐代及唐代以前历史上不多见。诗中说“六十年”,满含赞叹之意。特别是以珍珠、美玉来比喻他的诗,不仅对他几十年的创作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而且表示了由衷的赞美。像这样一位成绩斐然的伟大诗人,忽然辞世,叫人万分痛惜。所以下句言“谁教冥路作诗仙?”上一句**叙起,这一句即以问句承接,其中充满着痛惜的深情,蕴藏着丰富的含义。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对老臣的依依不舍之情,自己刚刚即位不久,正要利用万机之暇,来和这位敬仰已久的老诗人切磋诗艺,谁知道竟然来不及见面,就奄然去世了。“谁教”二字,饱含着对突然逝世的惊愕,和对老臣的无限爱惜。另一方面作者也隐然以白居易的知音自命,表现出对其理解和爱护。

  中间两联,作者从老诗人的思想性格和诗歌成就两方面评价。“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这一联着重赞扬白居易不计名利、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思想性格。上一句使人联想到白居易年轻时谒见成名诗人顾况的情景,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诗人一生多次遭贬、坎坷终生的情景,他像浮云一样,飘然不定,但又无处不悠然自得,专心从事诗歌创作。下一句接着说,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因为他认识到“无为”是自然的规律,以“乐天”为字自勉。“无为”“知足”思想,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也是李唐王朝极力提倡的思想。

  尾联则进一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白居易的器重、难以割舍和对白居易去世的无比悲怆之情。这是在颈联基础上的更进一步,“文章已满行人耳”,白居易的诗如风一般流行,与行人形影不离:你只要出行在外,就能听到吟诵白诗的声音。而作者听到吟诵之声,就会牵动起思念白居易的感情,内心充满无比悲伤与哀痛。

  此诗为唐宣宗悼念白居易之作。诗中高度概括了白居易的创作历程,尤其用“童子解吟”和“胡儿能唱”,点出了白居易诗歌创作的风格及特点,用“已满行人耳”来形象地表明白居易之作品的影响及被欢迎的程度。此外,诗中还流露出作者对白居易之死的惋惜和伤感,这也是其性格和重视文学家的一种具体表现。同时诗中还反映出作者对白居易文学主张的认同。

  创作背景

  唐宣宗不仅具有政治才能,也颇为爱好诗歌,他对白居易尤为敬重。但在唐宣宗即位后五个月,即会昌六年八月,七十五岁高龄的白居易不幸溘然长逝,唐宣宗不胜悲悼,以一往深情,写下了这首《吊白居易》。

  原文:

  朝代:唐代

  作者:李忱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赏析:

  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为一位诗人作悼亡诗,这在古代是非常罕见的。由此可见唐宣宗李忱对白居易其人的器重、对其诗的喜爱,也从侧面表现出了白居易卓越的才能。

  诗的首联运用比喻,巧妙概括了白居易一生的艺术成就。“缀玉联珠”是形容他诗文的艳丽光彩,而“六十年”,则指他的创作生涯。“诗仙”,是溢美之辞,是对白居易的高度评价。

  “谁教冥路作诗仙”一句其悲可见,其哀可闻。唐宣宗是说,对于这位世间不可多得的诗仙,我敬重不够、仰慕不够呀!你怎么就突然间走到冥路上去了呢?读到这里,读者似乎可以看到一位多情的皇帝,正眼含热泪,仰望长天,低声呼唤,令人感动。

  诗的颔联则表达了诗人无比惋惜之情。唉!浮云,造化也没有办法挽留住白乐天了,他永远地去了,我又有什么回天之力呢?只有扼腕长叹罢了。这里运用对仗和互文的修辞,将作者对白居易的浓浓思念之情凝聚在精练的语句中,情愫深,意韵长。


白居易古诗实用5篇(扩展8)

——夏至古诗实用5篇

  1、《永遇乐・夏至》

  ――宋・史浩

  符�玉搔头,艾虎青丝鬓。

  一曲清歌倒酒莲,尚有香蒲晕。

  角簟碧纱厨,挥扇消烦闷。

  唯有先生心地凉,不怕炎曦*。

  2、《夏至後得雨》

  ――宋・苏辙

  天惟不穷人,旱甚雨辄至。

  麦乾春泽匝,禾槁夏雷坠。

  一年失二雨,廪实真不继。

  我穷本人穷,得饱天所畀。

  夺禄十五年,有田颍川�濉�

  躬耕力不足,分获中自愧。

  余功治室庐,弃积沾狗彘。

  久养无用身,未识彼天意。

  3、《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4、《夏至避暑北池》

  ――唐・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5、《夏至》

  ――长卿

  夜半惊岚偃旗旌,朝闻远鸦方初醒。

  狸奴几下偷翻书,何时听得螗蜩鸣?

  6、《夏至》

  ――宋・范成大

  石鼎声中朝暮,纸窗影下寒温。

  逾年不与庙祭,敢云孝子慈孙。

  7、《夏至日作》

  ――唐・权德舆

  �v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8、《夏至过东市二绝》

  ――宋・洪咨夔

  插遍秧畴雨恰晴,牧儿顶踵是升*。

  秃穿犊鼻迎风去,横坐牛腰趁草行。

  涨落*溪水见沙,绿阴**市人家。

  晚风来去吹香远,蔌蔌冬青几树花。

  9、《夏至后初暑登连天观》

  ――宋・杨万里

  登台长早下台迟,移遍胡床无处移。

  不是清凉罢挥扇,自缘手倦歇些时。

  1、《永遇乐・夏至》――宋・史浩

  符�玉搔头,艾虎青丝鬓。

  一曲清歌倒酒莲,尚有香蒲晕。

  角簟碧纱厨,挥扇消烦闷。

  唯有先生心地凉,不怕炎曦*。

  2、《夏至後得雨》――宋・苏辙

  天惟不穷人,旱甚雨辄至。

  麦乾春泽匝,禾槁夏雷坠。

  一年失二雨,廪实真不继。

  我穷本人穷,得饱天所畀。

  夺禄十五年,有田颍川�濉�

  躬耕力不足,分获中自愧。

  余功治室庐,弃积沾狗彘。

  久养无用身,未识彼天意。

  3、《竹枝词》――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4、《夏至避暑北池》――唐・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5、《夏至》――长卿

  夜半惊岚偃旗旌,朝闻远鸦方初醒。

  狸奴几下偷翻书,何时听得螗蜩鸣?

  6、《夏至》――宋・范成大

  石鼎声中朝暮,纸窗影下寒温。

  逾年不与庙祭,敢云孝子慈孙。

  7、《夏至日作》――唐・权德舆

  �v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8、《夏至过东市二绝》――宋・洪咨夔

  插遍秧畴雨恰晴,牧儿顶踵是升*。

  秃穿犊鼻迎风去,横坐牛腰趁草行。

  涨落*溪水见沙,绿阴**市人家。

  晚风来去吹香远,蔌蔌冬青几树花。

  夏至日作

  (唐)权德舆

  �v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夏日杂兴(四首)》

  年代:明 作者: 刘基

  夏至阴生景渐催,百年已半亦堪哀。

  葺鳞不入龙螭梦,铩羽何劳燕雀猜。

  雨砌蝉花粘碧草,风檐萤火出苍苔。

  细观景物宜消遣,寥落兼无浊酒杯。

  夏至

  (宋)范成大

  李核垂腰祝�,粽丝系臂扶羸。

  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

  《夏至》

  宋朝・张耒

  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

  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

  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

  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

  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

  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

  《夏至日与太学同舍会葆真二首》

  陈与义

  微官有阀阅,三赋池上诗。

  林密知夏深,仰看天离离。

  官忙负远兴,觞至及良时。

  荷气夜来雨,百鸟清昼迟。

  微风不动苹,坐看水色移。

  门前争夺场,取欢不偿悲。

  欲归未得去,日暮多黄鹂。

  《夏至日衡阳郡斋书怀》

  令狐楚

  一来江城守,七见江月圆。

  齿发将六十,乡关越三千。

  褰帷罕游观,闭�x多沉眠。

  新节还复至,故交尽相捐。

  何时�阊阖,上诉高高天。

  《夏至过东市二绝》

  涨落*溪水见沙,绿阴**市人家。

  晚风来去吹香远,蔌蔌冬青几树花。

  《和昌英叔夏至喜雨》

  清酣暑雨不缘求,犹似梅黄麦欲秋。

  去岁如今禾半死,吾曹遍祷汗交流。

  此生未用愠三已,一饱便应哦四休。

  花外绿畦深没鹤,来看莫惜下邳侯。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白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夏至避暑北池

  (唐)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夏至日衡阳郡斋书怀

  (唐)令狐楚

  一来江城守,七见江月圆。

  齿发将七十,乡关越三千。

  褰帷罕游观,闭�x多沉眠。

  新节还复至,故交尽相捐。

  何时�阊阖,上诉高高天。

  《夏至雨霁与陈履常暮行溪上二首》

  作者:杨万里

  之一:

  西山已暗隔金钲,犹照东山一抹明。

  片子时间弄山色,乍黄乍紫忽全青。

  之二:

  夕凉恰恰好溪行,暮色催人底急生。

  半路蛙声迎步止,一荧松火隔篱明。

  《夏至後初暑登连天观》

  作者:杨万里

  登台长早下台迟,移遍胡床无处移。

  不是清凉罢挥扇,自缘手倦歇些时。

  《和昌英叔夏至喜雨》

  作者:杨万里

  清酣暑雨不缘求,犹似梅黄麦欲秋。

  去岁如今禾半死,吾曹遍祷汗交流。

  此生未用愠三已,一饱便应哦四休。

  花外绿畦深没鹤,来看莫惜下邳侯。

  《夏至》

  宋张耒

  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

  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

  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

  《夏至日与太学同舍会葆真二首》

  (宋)陈与义

  其一:

  明波影千柳,绀屋朝万荷。物新感节移,意定觉景多。

  游鱼聚亭影,镜面散微涡。江湖岂在远,所欠雨一蓑。

  忽看带箭禽,三叹无奈何。

  其二:

  微官有阀阅,三赋池上诗。林密知夏深,仰看天离离。

  官忙负远兴,觞至及良时。荷气夜来雨,百鸟清昼迟。

  微风不动苹,坐看水色移。门前争夺场,取欢不偿悲。

  欲归未得去,日暮多黄鹂。

  《永遇乐・夏至》

  宋・史浩

  符�玉搔头,艾虎青丝鬓。

  一曲清歌倒酒莲,尚有香蒲晕。

  角簟碧纱厨,挥扇消烦闷。

  唯有先生心地凉,不怕炎曦*。

  《夏至日雨》

  宋・袁说友

  烟暝千岩木,溪明一带楼。

  片云封旧恨,急雨�I新愁。

  节又匆匆过,诗从轧轧抽。

  病躯无耐暑,老鬓不禁秋。

  《夏至日祀阏伯于开元宫前三日省中斋宿三首》

  (宋・魏了翁)

  其一

  书生只惯野人庐,谁识潭潭省府居。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微阁上四厨书。

  其二

  朱荣铅砌拱都堂,静合明窗夹主廊。

  外省诸司西恻畔,枢寮却在外东厢。

  其三

  朝吧归来政事堂,衣冠��宇鹜成排。

  须臾排马还私第,一片闲庭锁夕阳。

  《夏至日作》

  唐・权德舆

  �v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夏至过东市二绝》

  (宋)洪咨夔

  其一:

  插遍秧畴雨恰晴,牧儿顶踵是升*。

  秃穿犊鼻迎风去,横坐牛腰趁草行。

  其二:

  涨落*溪水见沙,绿阴**市人家。


白居易古诗实用5篇(扩展9)

——《观刈麦》白居易(精选5篇)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白居易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没有人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起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这一家在田地里十分忙碌。“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到无法生存,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她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样做十分累,收获却很少。但她没有办法,当时正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作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致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读者可以想象:现在忙于收割的人家,明年也有可能像她那样,无地可种,只能以拾麦穗为生。

  第四层六句,写白居易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这段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是白居易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白居易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诗的最后发表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白居易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只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其实更应该感到自疚自愧。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白居易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而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又有可能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白居易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白居易自己摆进去,觉得他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问心有愧。白居易的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喊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全诗在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白居易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没有人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起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这一家在田地里十分忙碌。“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到无法生存,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她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样做十分累,收获却很少。但她没有办法,当时正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作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致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读者可以想象:现在忙于收割的人家,明年也有可能像她那样,无地可种,只能以拾麦穗为生。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这段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诗的最后发表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作者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只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其实更应该感到自疚自愧。赋税是皇帝管的,作者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而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又有可能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诗人自己摆进去,觉得他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问心有愧。白居易的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喊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全诗在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作者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全文翻译:

  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c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

  观刈麦对照翻译: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妇女们担着竹c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

  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

  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

  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

  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

  左臂悬弊筐。

  听其相顾言,

  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

  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

  岁宴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

  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诗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早期讽谕诗中的佳作,为后来新乐府、泰中吟等讽谕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诗人在这首诗里通过看割麦这个简单情节,表现出当时农民劳动的艰辛、生活的困苦,揭示了造成这种苦难的原因—— 苛捐杂税的繁重,把抨击柔头直接指向横征暴敛、搜括民财、兼并土地使农民破产的封建剥削制度,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思想是借助于巧妙的构思、富有表现力的写作手法和通俗浅*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正因为这首诗既有进步的思想内容,又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二者和谐统一,所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主题思想鲜明,是《观刈麦》的特色之一。这首诗是白居易元和二年(807)任盩屋(今陕西周至)县尉时所作的。县尉是个主管缉拿盗贼和按察奸宄的小官儿,要时常到乡间查访。因此,与农民接触的机会很多,从而为他创作出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打下了深厚的生活基础。《观刈麦》是一首描述农民割麦劳动的诗,全诗二十六句,但却写得集中、凝炼、深刻。

  诗的一开头就写在五月麦收农忙时节,男女老少,全力以赴,抢收“覆陇黄”的小麦,连妇女和儿童也来到田间给男劳力送饭送水,而壮年男劳力正在烈日的灼烤下挥镰抢收,尽管“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而他们却“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淡淡的几句话揭示出农民劳作的辛苦,同时把他们抓紧时间急于趁白天把麦子早收完的心情真实地表现出来。接着进一步集中笔墨具体描写一个拾麦的贫妇人。她抱着孩子,挎着破竹筐拣遗漏在地的零星麦穗,为了“充饥肠”。为什么“拾遗穗”,因为她家的土地已经“输税尽”—— 为纳官府的赋税而卖光了,没有土地可耕耘,自然“盎中无斗米储”(汉乐府《东门行》)了。可见,拾麦人的生活比收麦人更穷苦。今天的拾麦者,原本也是昨天的收麦者,只因为“家田输税尽”而沦为拾麦人。这就暗示了今天的割麦者,可能会成为明天的拾麦者,辛苦劳作还是一场空。这里深刻地揭露了赋税的.繁重,正是“苛政猛于虎”的真实写照。割麦人生活原本不宽裕,漏掉的麦子,自己也还是要拾的,但他竟允许贫妇人随镰拾麦,可见割麦人对拾麦人的同情,反映出劳动人民之间相互帮助的可贵品质,与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不择手段地残酷剥削,恰成了鲜明的对照。诗的结尾写诗人从农民的痛苦生活联想到自己不劳而获的舒适生活,感到非常内疚和不安。作为一个封建文人,能够理解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痛苦并对自己自责,而且能更进一步地抨击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现象,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在这首诗中,诗人精心挑选了农民在田野收麦这样一个场景。我们知道,冬天是一年中农民最难熬的时候,因为此时去年收获的粮食吃光了,新的粮食还没有成熟。而夏秋季正是收获季节,庄稼人本当最丰衣足食的时刻。《观刈麦》写的恰恰是在这个收获季节里(而且还是比较丰收的年景)农民没有饭吃。拾麦妇人的土地上收的粮食,都缴纳了赋税,没有了口粮,只好抱着孩子在烈日下拾遗穗来“充饥肠”。一般作品写收获,往往表现农民喜悦的心情;而白居易相反,却写农民的“悲伤”。收获时尚且食不裹腹,其他时节生活的贫困和艰辛,自然更加苦不堪言。这种精妙地构思对表现主题无疑起到了很大的深化作用。

  相比,是白居易讽谕诗中经常采用的表现手法。

  在《观刈麦》中诗人也成功地运用了两个比较。其一是割麦人和拾麦人对比。割麦人家里还能有妇女小孩送来稀饭,而拾麦人家却只能靠拾了别人的遗穗回去碾米充饥。这样一比,不仅更突出了一部分农户的悲惨遭遇,而且也暗示了正在割麦的人将要面临的悲惨遭遇。第二是诗人自己和农民比较。他想到自己一无“功德”,二“不事农桑”,却年俸“三百石”,而农民一年到头“少闲月”,却食不裹腹,深感惭愧。这一比较发人深省,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而且对揭露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的状况及其不合理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而更加强了这首诗的思想深度。

  这首诗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浅*。诗的开头先交待背景(时令、气候),接着写割麦人一家,再写拾麦的贫妇人,最后写诗人自己的联想,层层递进,起到了步步深化主题的作用。

  在遣词用字上,这首诗也很见功力。诗的开头两句,用“闲月”和“倍忙”相对,既暗示农民一年到头没闲月,又突出强调五月是一年中最忙的。又用“覆陇黄”三个字简括出田野里一片丰收景象。用一个“蒸”和一个“灼”,把天气炎热的程度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表现得十分真切。接着“不知”、“但惜”四字把农民顾不上炎热和疲劳,忙于收割的迫切心情表达得很充分。“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寥寥几笔就把贫妇人的痛苦生活勾勒出来。用贫妇人的一句笑话“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既指出拾遗麦的原因,同时又是对沉重赋税的血泪控诉;而“输税尽”三个字,又把统治阶级用沉重的赋税压榨百姓揭露得淋漓尽致。全诗语言通俗易懂,韵律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从而也使得这首诗广泛长久流传。

  读完全诗,掩卷凝思,不仅被诗的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所吸引,更为诗人在封建时代就能如此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对劳动人民能如此深切的同情,而表示由衷的钦佩和赞叹。

  12.阅读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观刈麦

  白居易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