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教案菁选

首页 / 教案 / | 2023-02-24 00:00:00

《时间的脚印》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时间的脚印》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时间的脚印》教案1

  课型:自读课

  课时安排:两课时

  内容安排:第一课时:1.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划分文章层次

  3.浏览网页,自己查找相关文章,了解课文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画岩石记录时间的循环图和了解关键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对文章观点和结论的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3.我们自己怎样记录时间,使人生过得有意义。

  教学活动:

  1.画图和概括活动。

  2.质疑求解活动。

  3.迁移扩展活动。

  教学过程:

  板块一:理解文章的内容。

  (一)文章题目《时间的脚印》所提的“时间”是指“地质时间”,那么

  1.哪些段落提到了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

  2.岩石又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请大家自读课文,画一个岩石记录时间的循环图。

  (二)1。岩石除记录时间外,还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哪些段落提到了这些内容?

  2.你找到的句子在段落中都起了什么作用?(段落中心句、承上启下句)

  3.出一个段落,让学生补出承上启下句或段落中心句。

  板块二:对课文的观点和结论质疑。

  (一)本文写于50年代,作者认为读懂岩石之书的意义是什么?(找矿),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读懂岩石之书的意义以远不是这样单纯的.用意了,那是什么?

  (比如:1。读懂岩石之书,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在外太空寻找可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球。

  2.读懂岩石之书,我们也可以了解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灾难,为将来地球将要遇到的灾难做好尽可能充分的准备。

  3.了解各种生命的进化和灭绝的过程,是人和大自然中其他生物和谐相处。等等。)

  (二)岩石都有哪些种类?是所有的岩石都能记录时间么?

  (三)我们推测地球年龄的依据是什么?是否科学?

  板块三:迁移扩展活动。

  (一)课文提到的时间是地质时间,那是靠岩石记录的。我们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感到时间的流逝的?有没有什么印记?

  (二)我们能否有意让时间留下的脚印,使生活更有意义?

  (给家庭成员过生日;制作成长记录册……)

《时间的脚印》教案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3、掀起广泛阅读科普读物的热潮。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解决办法:寓教于乐。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读、说、写多项练*,调动学生自主学*和创新学*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启发学生走向自然,去探寻记录时间留痕的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

  课堂教学中分学*小组研讨问题,看哪组思维活跃,知识积累充足答题准确率高。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鼓励。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它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那你们注意观察过自然界昭示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木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

  石上打下烙印的吗?

  (一)明确目标

  1、理解本文说明的科学常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层次。

  3、学*探究自然奥秘的规律性知识。

  (二)整体感知

  1、本文共31个自然段,连同写在前面的四句诗,我们请32个同学(或32人次)来朗读,在读的过程当中,勾画出生字词,勾画出不懂的科学术语或原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或语段。

  2、朗读后教师按学*小组评价朗读的水*,然后要求大家默读,默读的过程当中仍思考朗读时思考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3、要求同学借助字词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然后解释词语。

  腐蚀(shí):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浑浊(hún):(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k):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山麓(lù):山脚

  粗糙(cāo):(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龟裂(jūn):裂开缝隙

  刨刮(bào):刮*

  沟壑(hè):山沟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钟鼎文(dǐng):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

  甲骨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

  楔形文字(xiē):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三)重点、难点的学*及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讨论:你读了本文,了解了哪方面的知识?

  讨论明确:

  (1)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大自然保存时间记录的一种方式。

  (2)每一厘米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3)北京故宫里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是用水滴记录时间的方式。

  (4)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

  (5)“海枯石栏”会有时。

  (6)“石烂”的原因: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太阳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着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它的破坏。

  (7)岩石的毁灭与生成过程。

  (8)一米厚的岩石形成需要的时间: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

  (9)岩石形态“*卧”或“倾斜”的原因。

  (10)根据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11)岩石保存很多的历史痕迹。

  (12)岩石的颜色和质料反映了地壳的活动。

  (13)岩石记录了丰富的古代生物的状况。

  (14)化石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15)岩石上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

  (16)读懂岩石的记录对于人类的`意义——找寻地下的宝藏。

  ……

  2、概括全文内容。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娓娓而谈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3、分小组讨论文章的结构层次。

  讨论明确:

  本文按说明内容的自身的内在联系,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由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联想到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进而提出“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疑问,引人思索和探寻。

  第二部分(第6~21自然段):从“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一规律入手,详尽说明岩石“烂”与“生成”的变迁,旨在说明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记录了时间的踪迹。

  第二部分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6自然段):总说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

  第二层(第7~16自然段):分说岩石“烂掉”的原因和过程。

  第三层(第17~20自然段):分说岩石生成的过程和历时的漫长。

  第四层(第21自然段):总说岩石的岩层与岩层之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

  第三部分(第22~29自然段)说明岩石为我们记录下的历史痕迹。

  第四部分(第30~31自然段)启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

  (四)总结、扩展

  同学们,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你由此对科普类文章有了怎样的认识呢?大家讨论讨论,然后踊跃争当中心发言人,谈出大家的共识。

  大家对科普类文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1、科普类文章是传播科学知识、启迪青少年智慧的优秀读物,理趣、情趣兼备。

  2、科普类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是探索知识的钥匙。

  3、多读科普作品,了解神奇的世界,也了解人类伟大的创造和成就。

  4、读科普作品,增强求知欲,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第一、二题。

  2、掌握生字难词。

《时间的脚印》教案3

  导入新课

  说到化石时,本文提到了琥珀化石、长毛象化石。老师介绍一则小资料和琥珀、长毛象化石的来历,听后你与此文的说明的内容和方法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小资料:琥珀化石只是化石中的一种。其实,化石有许多形态,有石质化石、煤化石,还有奇异的冰冻化石呢。

  琥珀化石的来历:远古时,一只小昆虫正在树枝上休息。它不知道危险正在向它逼*。树脂粘住了小昆虫,将它埋进树脂的坟墓中。经过沧桑变化,裹着小昆虫的树脂被埋入土中,又经过漫长的岁月,树脂变成化石,这就是琥珀化石。

  冰冻化石:在距今1万多年前,现在属于俄罗斯的'广阔土地上,生活着许多长着长毛的猛犸。一天,一头猛犸在暴风雨中跌下山崖,被埋进了厚厚的冰雪之中,冰冻起来。当这头猛犸被科学家发掘出来时,它身上的毛发皮肤都还完好如初呢。

  (一)明确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方法,知其作用。

  2.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复*说明文的特点。

  在大家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重申强调: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一种文章体裁。它要求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等特征以及事理作客观的、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以知识。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2.初学说明文的同学,容易产生说明文与记叙文文体的混淆,同学们能从写作意图、文章主要内容和主要表达方式三方面来辨析一下吗?

  采用小组争答的形式,看哪位同学答的快而准:

  (1)从写作意图上看,说明文的目的在于说明事物,使人对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关系、功用等得到较清晰的了解;记叙文则通过写景、状物、写人、记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教育人的目的。总之,说明文要授人以知,而记叙文要以情感人。

  (2)从文章主要内容上看,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为主要内容,说明文则是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

  (3)从文章的表达方法看,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抒情和议论。说明文则主要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抒情。说明文中的叙述,一般只用概述的方法,叙述是为说明服务的,因而不能运用艺术想像和夸张,叙述的重点必须与说明要点一致。说明文中也有描述的方法,但不同于记叙文中的描述。

《时间的脚印》教案4

  目标:

  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学*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

  难点: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

  教学设想:

  1,所说明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会觉得陌生。尽管时间无处不在,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尽管如课文听说时间在自然界留有许许多多“脚印”,但若要到千占的岩石中去寻找时间的踪迹,也还不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所随便可以获得的。因此,阅读本篇课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难,也会生发出一定的求知欲。教学中,要借助于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再借助生动有趣的说明文字,来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揣摩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2,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

  3,学法。抓住两点:—是抓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段,从那里把握文章的层次;—是抓中心句、关键句,从那里把握文章局部的中心内容。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导入:

  学生交流,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感受:

  例: 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教师:1,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 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文章科普小品,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下面我们来速读,一起解决三个问题:

  1、跳读:贴标题。

  我这里有4个小标题,“时间漫谈”、“石头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故事”、“读懂记录,造福人类”。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1-3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时间漫谈”。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2、寻读,说过渡。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怎么说?这样说:“……”是过渡段,它表明“……”。如: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是过渡段,它表明下面将要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3、扫读,讲故事。

  这篇文章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钟表”,述说着远古的故事。请你扫读课文三、四部分,讲述一个岩石中的故事。如:如果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

  三、组织说读活动(25分钟)

  1、介绍方法:本文作者运用了很多值得学*的方法,将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下面请同学们分组探寻你认为值得借鉴的写法,并用“好在……因为……”的句式说话,向全班同学汇报你的发现。

  2、教师示例:如:好在“课文开头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因为“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且层次清晰”。

  3、学生活动:(分小组活动)

  4、集体交流:(学生述说,老师即兴点评)

  三、学生积累(5分钟)

  1、摘抄雅词:二字雅词、四字雅词

  2、摘抄美句:拟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

  3、抄背文前小诗:

  附:板书设计: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跳读:贴标题

  寻读,说过渡

  扫读,讲故事

  说读 学写法

《时间的脚印》教案5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刨刮(páo)

  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龟裂(jūn)楔形文字(xiē)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

  (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较高的同学读第六自然段。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那么,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这是总起段。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

  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教师明确: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

  (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

  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

  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学生总结,屏幕显示)

  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4.通过学*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总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四、品味说明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大屏幕显示。插入说明方法:列数字)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大屏幕显示)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请你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用“我喜欢……句(段),是因为……”的句式说话。(屏幕显示,适时点评)

  五、拓展迁移训练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

  六、结束语

  大家说出的这些比喻句,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七、作业

  1.找出本文的过渡段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

《时间的脚印》教案6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它所追踪的时间脚印不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在岩石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弄懂文章内容,然后理清文章思路,体味课文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一、 导入新课。(3分钟)

  今天老师准备用43分种的时间,与同学们一起学*一篇本需要两个45分种才能学完的文章。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任务?(有)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咱们来个男女生竞赛怎么样?(好!)学*这篇课文,老师设计了许多问题,有抢答题,有必答题,希望大家认真思考,积极作答,等课结束时,咱们看看是男生得分多,还是女生得分多?(在黑板右边设立男女生积分榜)从现在开始计时,谁愿意帮老师记录这43分钟时间?(许多,指一名)你准备用什么记录这43分钟时间?(用表)这位同学想到了用表记录时间,说明表可以记录时间。同学们想一想除了表以外,可以记录时间的还有什么?(学生发言)同学们知道岩石也可以记录时间吗?(知道或不知道)同学们想知道岩石又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吗?(想)今天咱们要用43分钟学的这篇课文《时间的脚印》就是专门给大家介绍这方面的知识的。

  二、 析题、介绍作者、确定学*目标(4分钟)

  1、《时间的脚印》,时间没有脚,说它有“脚印”,这是什么修辞方法?“脚印”又是什么意思?这是一道2分抢答题。(拟人)(痕迹、印迹、踪迹)

  2、一句话介绍作者:陶世龙,是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3、这篇课文知识点很多,不可能在这么短短的43分钟面面俱到,那么咱们应重点学什么呢?还是看看编者在“预*提示”中怎么给我们“提示”的吧。大家齐读“预*提示”第一段,然后抢答(5分):从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看,应重点学本文的什么?在哪儿能体现出来?(学生抢答,教师板书并与学生共评分。)(内容: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结构:注意本文的说明层次;语言:怎样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4、“预*提示”第二段有6个词语,老师再给大家补充6个词语(刨刮、沙砾、掸去、地壳、沉淀、楔形文字)。男女生先商量,然后分别选一名代表必答其中一组中的6个词语。(本题6分)(男女生读,大家评分。)课下大家把这12个词语写在作业本上并且注音解释一下,好不好?

  三、 整体感知课文,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12分钟)

  ①抢答(2分):看是男生组还是女生组最先标出全文的段号并回答出共几段?(共31段)

  ②抢答(2分):看是男生还是女生组最先找出全文的独句段,共几段并分别回答出?(共9段:1、5、7、11、13、18、22、24、27)

  ③抢答(4分):具体分析某一独句段与上下文的关系是怎样的?(答对一段加1分,最多4分。不能重复回答。)(教师提示:承上?启下?承上启下?怎么承上怎么启下的?)

  ④必答(5分):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女生思考“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这个问题?男生思考“岩石除了记录时间外,还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的.问题?大家可以下位讨论,商量。(教师帮助女生概括,因为这部分是文章的难点。)小组讨论、商量概括文章内容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女生:每一厘米厚的岩石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岩石的破坏和新生;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等。男生:看到了地壳的活动;说明了气候的变化;记录了古生物的状况;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

  四、 在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13分钟)

  ①抢答(4分):刚才找出的9个独句段,哪些有助于我们理出女生和男生思考讨论的“岩石怎样记录时间的”部分和“岩石还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的部分?并说说这两部分的起止。(5段和22段;5----21;22----29。)

  ②抢答(2分):现在谁知道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简说理由(1—4/5----21/22—29/30--31)

  ③分出了全文的四大部分,并不是说我们就完全理清了文章的说明层次,我们只有理清了第二大部分和第三大部分的层次,我们才算是理清了全文的层次。下面的问题是必答题:男生负责理清第二部分的层次(15分)(教师巡回、帮助男生梳理,因为这部分的层次关系较为复杂。),女生负责理清第三部分的层次。(10分)要求:用段号表示出自己组那一部分的段与段的层次关系示意图,可以下位讨论,出来结果后,将层次关系示意图板书到黑板上(同组下面的同学可以随时到黑板上修改)。小组代表发言回答时,要讲解层次关系示意图的含义。然后师生评议。

  五、 分析体会文章语言:生动有趣。(8分钟)

  这篇课文篇幅尽管很长,可由于层次清楚,顺序合理,我们还是能尽快熟悉内容;课文尽管有点深奥,可我们学*起来并不感到枯燥乏味和难懂,相反感到生动有趣:这是为什么呢?抢答题(2分)谁又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加以具体说明分析?举一例加1分。(因为运用了拟人、比喻、举例子等方法)

  六、 小结(2分钟):

  ①总结本课时的内容;

  ②总结所用时间情况;

  ③总结男女小组得分情况

  七、 布置课下思考题(1分钟)

  (课上若有剩余时间,也可在课上组织学生讨论):第四自然段,有的人说放在这里好,有的人说放在这里不好,还有的说这段压根就多余,没必要写,有人认为不多余。你认为如何呢?

《时间的脚印》教案7

  学*目标

  1、识记字词,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说明对象。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

  3、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学*重点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学*难点学*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知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它们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谁能说出他们的作用?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除此以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它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步》。(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腐蚀()浑浊()山麓()海枯()石烂

  粗糙()龟()裂刨()刮楔()形文字

  2.解释词语。

  踪迹:

  海枯石烂:

  山麓:

  龟裂:

  帷幕:

  3.朗读课文,标清序号,说一说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4.通读全文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5.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三、初读感知

  1.《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学生们给正文部分的段落标上序号,划分文章结构。

  2.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3.通过学*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四、合作探究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五、拓展延伸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六、达标检测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腐蚀()浑浊()山麓()海枯()石烂

  粗糙()龟()裂刨()刮楔()形文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②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③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④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

  1.关于选段运用的说明方法,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作比较B.举例子C.下定义D.打比方

  2.选段③中“旅行”一词是什么意思?若换成“到远方去”行吗?为什么?

  3.“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一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冰河”能“爬“吗?这个“爬”字在句中有什么好处?

  七、布置作业

  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

  八、学*反思

《时间的脚印》教案8

  一、情境引领

  同学们,很高兴认识大家。下面由我和大家度过愉快的40分钟。提到时间, 从古至今,关于它的话题很多。孔子面对滔滔东流的河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齐白石要求自己做到“不教一日闲过”;莎士比亚告诫人们“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毫无疑问,这些见解都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而从客观上探索“时间”的话题并不多见,至于“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这样的话题,更是闻所未闻。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时间的脚印》,请陶世龙先生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陶世龙。(点击下一页)

  二、走*作者

  陶世龙,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1929年生于四川省安岳县。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

  三、出示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

  2、欣赏品味: 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3、能力目标: 培养阅读表达的能力。

  四、课前热身

  教师检查课前预*情况。 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粗糙(cāo) 龟裂(jūn) 楔形(xiē)

  我让班长同学读一读这些字词。他读得很好,下面我们一齐读两遍。

  五、要点探究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0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下面我们来速读,用5分钟的时间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要求: 速读课文,独立自主完成问题。

  1、 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不含小诗)明确:共30个自然段。

  2、 贴标题,了解课文的说明层次。

  我这里有四个小标题,“岩石是时间的脚印”、 “岩石的毁灭与新生”、“岩石是无字的史书”、“岩石领我们找宝藏”。 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1——4自然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石头是时间的脚印”。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一、岩石是时间的脚印 (1——4自然段)由生活时间到地质时间,引出话 题: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重要的一种记时方式。

  二、 岩石的毁灭与新生(5——20自然段)岩石记录时间之一:毁灭与新生。

  三、 岩石是无字的史书(21——28自然段)岩石记录时间之二:无字的史书。

  四、 岩石领我们找宝藏(29——30自然段) 我们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3、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

  通过贴标题,我们了解课文的说明层次。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我们全班推荐一个朗读水*比较高的同学读一下最后一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迁移内容看时间而定是否讲解)

  迁移: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读懂岩石之书的意义已远不是这样单纯的用意了,那是什么?

  1)、读懂岩石之书,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在外太空寻找可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球。

  2)、读懂岩石之书,我们也可以了解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灾难,为将来地球将要遇到的灾难做好尽可能充分的准备。

  3)、了解各种生命的进化和灭绝的过程,是人和大自然中其他生物和谐相处。等等。

  六、亮点探究

  精读课文,用8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四个问题。

  1、分析这篇文章标题的特点。新颖别致的标题

  时间有脚印,可见这个标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根据预*,我们知道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指——时间的记录,将石头对时间的记录说成是时间的脚印,可见标题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看来大家预*得很好!

  2、谈谈《时间伯伯》的作用。 别具一格的题记

  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土其的小诗《时间伯伯》?

  选择高土其的《时间伯伯》一诗作题记,既可以引导读者进入文章介绍的知识,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了下文,还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无论人类有史以来,还是史前无人之时。

  3、找出课文生动有趣的句子。 生动有趣的语言

  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

  “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语言生动有趣。

  1)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同时把“岩石”的被动和无奈表现得令人同情。

  2)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三个并列短句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

  挡的威力。排比、拟人手法加上极富特点的.动词的巧妙运用,把‘“狂风’”“洪水”“冰河”来的情状表现得惟妙惟肖。

  3)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说“笨重的石块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4)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用“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岩石形成的过程。

  这些句子,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文中类似的句子随处可见,值得细细品味。

  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请同学们就此思考、讨论,结合语句进行分析。学生所举例句不作限制,只要分析得有理有据即可。

  (1)准确性、严密性。

  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这里如果去掉“据计算”、“大约”,就大武断,而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科学方法再精确也毕竟是推测而不能确知,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语言准确、严密。

  (2)生动有趣。

  ①拟人化写法的大量运用。

  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狂风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如此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岩石受“攻击”的画面,甚至让读者似乎感受到岩石不堪众多因素的“攻击”慢慢“烂”下去的“痛苦”。

  ②比喻形象贴切。

  如“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将冰河的移动比喻成铁帚扫过地面,足见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

  ③有些词语引人兴致。

  如“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俨然智者打开了有趣故事的大门。“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更让人感到亲切,“海枯石烂”常被人用来表达深厚的情谊永远不会改变,此处则让人浮想联翩,更急切想读下文。说明的内容告一段落,在进行整体总结之前写道:“瞧!”仿佛拉了一段家常,在结束前提醒读者,本文前面说明了什么,后面还有什么需要说明。

  4、找出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过渡自然的段落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教师明确:

  1)、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作者把时间的概念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引申到自然界中,总启下文,引出文章要说明的对象:岩石是怎样被自然界中的各种因素改变着,由此记载下时间的。)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开启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过程。)

  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这个独句段总括了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历程。

  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承上启下,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启下,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承上,化石的作用;启下,进一步说明化石是怎样帮助我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的。)

  当然,这些对文章内容有引领、概括作用的语句,也多见于一些段落的开头,如:第25自然段的开头“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 第28自然段的开头“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抓住这些语句,就能把握这些语句所在段落的内容。

  七、疑点探究

  跳读课文,小组讨论完成问题。介绍“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了主旨?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订正: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这是一个有争论价值的议题,说偏离主旨或没有偏离主旨,都可以找出一些理由。从作者的思路看,这一段是插叙,由前面谈到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然后下一段,再从比较的角度提出问题,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这样分析,就不能说这一段偏离了主旨。从相反的思路看,因为上文谈到人们已经想出了许多办法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日历等,关于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叙述也可以放在这里说,不必在后面提及。另外,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接下一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在行文上也很自然紧凑。这样看来,这一段插叙多少有些游离主题。对这个问题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具有等价性。学生的回答,也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八、拓展迁移

  1、 大自然中还保存了哪些有关时间的记录?

  动植物的化石、鹿茸、树木的年轮、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

  2、 我们能否有意让时间留下的脚印,使生活更有意义?

  给家庭成员过生日;制作成长记录册??

  九、归纳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我们知道岩石原来也能记下时间,其实岂止岩石?大自然中的一事一物,都是一部蕴含深刻内容的史书。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十、布置作业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2、在课后阅读、搜集、了解一些有关岩石、地球的知识。

《时间的脚印》教案9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打开书63页。《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

  读得好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段。

  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

  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

  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

  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学生总结,屏幕显示)

  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4.通过学*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总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四、品味说明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

  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大屏幕显示。插入说明方法: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大屏幕显示)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请你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用我喜欢句(段),是因为的句式说话。(屏幕显示,适时点评)

  五、拓展迁移训练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

  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

  六、结束语

  大家说出的这些比喻句,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七、作业

  1.找出本文的过渡段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

《时间的脚印》教案10

  教学目的

  1 .整体感知课文,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2.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3.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5.学*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2.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3.学*本文生动有趣的语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自读一质疑一释疑一练*。

  2.自读课文一讨论问题。

  媒体设计

  可用投影仪展示介绍岩石构造知识的一些画面,还可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岩石从分化再到重新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直观生动的感受。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读设计

  从古至今,关于时间的话题很多。孔子面对滔滔东流的河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马克思强调“时间就是能力等等发展的地盘”;齐白石要求自己做到“不教一日闲过”;莎士比亚告诫人们“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培根认为“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梅森指出“不守时间就是没有道德”。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在各行各业取得卓越成就的人,都针对“时间”发表过自己独特的见解。毫无疑问,这些见解都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而从客观上探索“时间”的话题并不多见,至于“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这样的话题,更是闻所未闻。这堂课,就请阔世龙先生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板书“时间的脚印”。

  (解说:从中外名人谈时间的话题开始,引出如何寻找人类史前“时间的踪迹”这个课文所要说明的核心问题,进而导入新课,显得自然,既可增强学生的时间意识,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三、研*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l)读课文,消灭字词障碍。

  ①掌握下列词语,注意加点的字的读音。

  腐蚀( )浑( )浊 山麓( )粗糙 ) 龟 裂海枯 )石烂

  ②辨析下列各字,注意其与括号内的字的区别,防止误读、误写。 砂(沙)旅(族)掸(掸、蝉、婵) 拂(佛)砾(栋、跞、砾) 炎(严)热光滑(华)

  ③掌握下列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和用法。藏CAng隐藏zAng宝藏壳kE贝壳qiAo地壳重ZhOng重新ZhOog重压龟GUI乌龟JUN龟裂 (解说:这一步让学生在预*课文的基础上,使用工具书,独立思考并解答,确有疑难,教师点拨解疑。此举意在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等学*能力。)

  (2)内容与形式**。

  在通读全文,整体思考的基础上,理清本文说明的层次。

  全文共3 0个自然段(不包括作者在题记中引用的高士其的诗《时间伯伯》),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l~4段)概括介绍岩石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部分(第5~28段)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又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5、6段)总说岩石由被破坏到重新生成的过程。

  第二层(第7—16段)分说岩石遭破坏被分解为泥沙的过程(即“石烂”的过程)。

  第三层(第17-28段)分说泥沙形成岩石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部分(第29、30段)照应开头,说明辨别岩石中留下的“时间的脚印”之难,意义之重大。

  (解说:设计上述内容,意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调动全班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其更好、更有效地掌握本文的学*重点。)

  2课堂训练。

  1)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①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着它,严寒的霜雪_着它,风.着它,雨__着它……

  ②狂风__来了,洪水__来了,冰河_来了……

  ③而在读懂以后,_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2)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段落,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

  (解说:以上课堂训练(1)的目的是通过完成填空练*使学生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训练(2)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在结构文章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课堂小结。

  (解说:这一环节主要是对学生在研*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对好的现象进行表扬、给予鼓励,对不良现象要逐一指出,并要求改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的目的。)

  四、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课文,体会其生动有趣的'语言。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具体研*课文

  1.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

  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订正: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说:这是课后练*中的一 道题,目的是让学生体 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且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

  2.从文中不难看出“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那么,作者为什么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会不会喧宾夺主从而对说明对象有所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作者用大量篇幅说明岩石被破坏而渐成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生成打基础作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喧宾夺主,而且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

  (解说:这是本文的难点之一,设计此题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运动的规律,从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之二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请结合课文回答。

  学生快速测览课文后回答,教师明确: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达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时,像书面一样*卧着,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

  (解说:这是文章的又一难点,意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结合课文谈谈“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

  讨论后明确:“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或“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解说:这是本文学*的重点之一,意在提高学生对地质科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兴趣。)

  三、欣赏品味

  作为一篇科普作品,本文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从形式到内容再到语言表达等方面尽量靠*读者,使读者愿意读、喜欢读。首先,从形式上看,拟人化的题目,别具一格的题记和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内容生动具体的正文,相互映衬,浑然一体。尤其是选择高土其的《时间伯伯》一诗作题记,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了下文,还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无论人类有史以来,还是史前无人之时。其次,从内容上看,说明具体、全面。如说到山野里的岩石可以记录时间时,顺便提及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介绍岩石生成过程中如何留下时间的踪迹,却先交代岩石的毁坏、分解过程等,不断开阔读者视野,使人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再次,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地运用拟人化的写法,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把“岩石”的被动和无奈表现得令人同情。“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的排比、拟人手法加上极富特点的动词的巧妙运用,把‘“狂风’”“洪水”“冰河”来的情状表现得惟妙惟肖。文中类似的句子随处可见,值得细细品味。

  四、课堂总结

  1.总结两节课的教学内容。

  2总结学生的学*表现。

  3总结学*方法。

  (解说:课堂总结便于学生对课文h容的整体把握,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用已有的学*方法指导今后的学*。) 五、布置作业 学完这篇课文,你是否对岩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试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首小诗或散文,抒发一下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解说:本设计直观、形象地反映了岩石造破坏分解成泥沙,再由泥沙胶结成岩石的过程,便于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时间的脚印》教案菁选扩展阅读


《时间的脚印》教案菁选(扩展1)

——《时间的脚印》教案菁选

《时间的脚印》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时间的脚印》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时间的脚印》教案1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刨刮(páo)

  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龟裂(jūn)楔形文字(xiē)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

  (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较高的同学读第六自然段。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那么,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这是总起段。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

  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教师明确: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

  (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

  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

  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学生总结,屏幕显示)

  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4.通过学*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总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四、品味说明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大屏幕显示。插入说明方法:列数字)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大屏幕显示)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请你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用“我喜欢……句(段),是因为……”的句式说话。(屏幕显示,适时点评)

  五、拓展迁移训练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

  六、结束语

  大家说出的这些比喻句,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七、作业

  1.找出本文的过渡段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

《时间的脚印》教案2

  学*目标

  1、识记字词,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说明对象。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

  3、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学*重点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学*难点学*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知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它们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谁能说出他们的作用?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除此以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它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步》。(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腐蚀()浑浊()山麓()海枯()石烂

  粗糙()龟()裂刨()刮楔()形文字

  2.解释词语。

  踪迹:

  海枯石烂:

  山麓:

  龟裂:

  帷幕:

  3.朗读课文,标清序号,说一说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4.通读全文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5.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三、初读感知

  1.《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学生们给正文部分的段落标上序号,划分文章结构。

  2.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3.通过学*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四、合作探究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五、拓展延伸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六、达标检测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腐蚀()浑浊()山麓()海枯()石烂

  粗糙()龟()裂刨()刮楔()形文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②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③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④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

  1.关于选段运用的说明方法,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作比较B.举例子C.下定义D.打比方

  2.选段③中“旅行”一词是什么意思?若换成“到远方去”行吗?为什么?

  3.“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一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冰河”能“爬“吗?这个“爬”字在句中有什么好处?

  七、布置作业

  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

  八、学*反思

《时间的脚印》教案3

  课型:自读课

  课时安排:两课时

  内容安排:第一课时:1.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划分文章层次

  3.浏览网页,自己查找相关文章,了解课文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画岩石记录时间的循环图和了解关键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对文章观点和结论的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3.我们自己怎样记录时间,使人生过得有意义。

  教学活动:

  1.画图和概括活动。

  2.质疑求解活动。

  3.迁移扩展活动。

  教学过程:

  板块一:理解文章的内容。

  (一)文章题目《时间的脚印》所提的“时间”是指“地质时间”,那么

  1.哪些段落提到了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

  2.岩石又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请大家自读课文,画一个岩石记录时间的循环图。

  (二)1。岩石除记录时间外,还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哪些段落提到了这些内容?

  2.你找到的句子在段落中都起了什么作用?(段落中心句、承上启下句)

  3.出一个段落,让学生补出承上启下句或段落中心句。

  板块二:对课文的观点和结论质疑。

  (一)本文写于50年代,作者认为读懂岩石之书的意义是什么?(找矿),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读懂岩石之书的意义以远不是这样单纯的用意了,那是什么?

  (比如:1。读懂岩石之书,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在外太空寻找可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球。

  2.读懂岩石之书,我们也可以了解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灾难,为将来地球将要遇到的灾难做好尽可能充分的准备。

  3.了解各种生命的进化和灭绝的'过程,是人和大自然中其他生物和谐相处。等等。)

  (二)岩石都有哪些种类?是所有的岩石都能记录时间么?

  (三)我们推测地球年龄的依据是什么?是否科学?

  板块三:迁移扩展活动。

  (一)课文提到的时间是地质时间,那是靠岩石记录的。我们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感到时间的流逝的?有没有什么印记?

  (二)我们能否有意让时间留下的脚印,使生活更有意义?

  (给家庭成员过生日;制作成长记录册……)

《时间的脚印》教案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3、掀起广泛阅读科普读物的热潮。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解决办法:寓教于乐。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读、说、写多项练*,调动学生自主学*和创新学*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启发学生走向自然,去探寻记录时间留痕的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

  课堂教学中分学*小组研讨问题,看哪组思维活跃,知识积累充足答题准确率高。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鼓励。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它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那你们注意观察过自然界昭示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木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

  石上打下烙印的吗?

  (一)明确目标

  1、理解本文说明的科学常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层次。

  3、学*探究自然奥秘的规律性知识。

  (二)整体感知

  1、本文共31个自然段,连同写在前面的四句诗,我们请32个同学(或32人次)来朗读,在读的过程当中,勾画出生字词,勾画出不懂的科学术语或原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或语段。

  2、朗读后教师按学*小组评价朗读的水*,然后要求大家默读,默读的过程当中仍思考朗读时思考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3、要求同学借助字词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然后解释词语。

  腐蚀(shí):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浑浊(hún):(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k):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山麓(lù):山脚

  粗糙(cāo):(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龟裂(jūn):裂开缝隙

  刨刮(bào):刮*

  沟壑(hè):山沟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钟鼎文(dǐng):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

  甲骨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

  楔形文字(xiē):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三)重点、难点的学*及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讨论:你读了本文,了解了哪方面的知识?

  讨论明确:

  (1)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大自然保存时间记录的一种方式。

  (2)每一厘米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3)北京故宫里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是用水滴记录时间的方式。

  (4)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

  (5)“海枯石栏”会有时。

  (6)“石烂”的原因: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太阳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着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它的破坏。

  (7)岩石的毁灭与生成过程。

  (8)一米厚的岩石形成需要的时间: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

  (9)岩石形态“*卧”或“倾斜”的原因。

  (10)根据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11)岩石保存很多的`历史痕迹。

  (12)岩石的颜色和质料反映了地壳的活动。

  (13)岩石记录了丰富的古代生物的状况。

  (14)化石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15)岩石上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

  (16)读懂岩石的记录对于人类的意义——找寻地下的宝藏。

  ……

  2、概括全文内容。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娓娓而谈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3、分小组讨论文章的结构层次。

  讨论明确:

  本文按说明内容的自身的内在联系,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由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联想到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进而提出“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疑问,引人思索和探寻。

  第二部分(第6~21自然段):从“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一规律入手,详尽说明岩石“烂”与“生成”的变迁,旨在说明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记录了时间的踪迹。

  第二部分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6自然段):总说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

  第二层(第7~16自然段):分说岩石“烂掉”的原因和过程。

  第三层(第17~20自然段):分说岩石生成的过程和历时的漫长。

  第四层(第21自然段):总说岩石的岩层与岩层之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

  第三部分(第22~29自然段)说明岩石为我们记录下的历史痕迹。

  第四部分(第30~31自然段)启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

  (四)总结、扩展

  同学们,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你由此对科普类文章有了怎样的认识呢?大家讨论讨论,然后踊跃争当中心发言人,谈出大家的共识。

  大家对科普类文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1、科普类文章是传播科学知识、启迪青少年智慧的优秀读物,理趣、情趣兼备。

  2、科普类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是探索知识的钥匙。

  3、多读科普作品,了解神奇的世界,也了解人类伟大的创造和成就。

  4、读科普作品,增强求知欲,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第一、二题。

  2、掌握生字难词。

《时间的脚印》教案5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打开书63页。《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

  读得好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段。

  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

  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

  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

  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学生总结,屏幕显示)

  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4.通过学*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总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四、品味说明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

  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大屏幕显示。插入说明方法: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大屏幕显示)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请你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用我喜欢句(段),是因为的句式说话。(屏幕显示,适时点评)

  五、拓展迁移训练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

  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

  六、结束语

  大家说出的这些比喻句,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七、作业

  1.找出本文的过渡段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

《时间的脚印》教案6

  目标:

  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学*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

  难点: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

  教学设想:

  1,所说明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会觉得陌生。尽管时间无处不在,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尽管如课文听说时间在自然界留有许许多多“脚印”,但若要到千占的岩石中去寻找时间的踪迹,也还不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所随便可以获得的。因此,阅读本篇课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难,也会生发出一定的求知欲。教学中,要借助于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再借助生动有趣的说明文字,来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揣摩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2,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

  3,学法。抓住两点:—是抓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段,从那里把握文章的层次;—是抓中心句、关键句,从那里把握文章局部的中心内容。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导入:

  学生交流,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感受:

  例: 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教师:1,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 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文章科普小品,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下面我们来速读,一起解决三个问题:

  1、跳读:贴标题。

  我这里有4个小标题,“时间漫谈”、“石头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故事”、“读懂记录,造福人类”。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1-3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时间漫谈”。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2、寻读,说过渡。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怎么说?这样说:“……”是过渡段,它表明“……”。如: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是过渡段,它表明下面将要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3、扫读,讲故事。

  这篇文章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钟表”,述说着远古的故事。请你扫读课文三、四部分,讲述一个岩石中的故事。如:如果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

  三、组织说读活动(25分钟)

  1、介绍方法:本文作者运用了很多值得学*的方法,将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下面请同学们分组探寻你认为值得借鉴的写法,并用“好在……因为……”的句式说话,向全班同学汇报你的发现。

  2、教师示例:如:好在“课文开头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因为“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且层次清晰”。

  3、学生活动:(分小组活动)

  4、集体交流:(学生述说,老师即兴点评)

  三、学生积累(5分钟)

  1、摘抄雅词:二字雅词、四字雅词

  2、摘抄美句:拟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

  3、抄背文前小诗:

  附:板书设计: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跳读:贴标题

  寻读,说过渡

  扫读,讲故事

  说读 学写法

《时间的脚印》教案7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它所追踪的时间脚印不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在岩石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弄懂文章内容,然后理清文章思路,体味课文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一、 导入新课。(3分钟)

  今天老师准备用43分种的时间,与同学们一起学*一篇本需要两个45分种才能学完的文章。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任务?(有)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咱们来个男女生竞赛怎么样?(好!)学*这篇课文,老师设计了许多问题,有抢答题,有必答题,希望大家认真思考,积极作答,等课结束时,咱们看看是男生得分多,还是女生得分多?(在黑板右边设立男女生积分榜)从现在开始计时,谁愿意帮老师记录这43分钟时间?(许多,指一名)你准备用什么记录这43分钟时间?(用表)这位同学想到了用表记录时间,说明表可以记录时间。同学们想一想除了表以外,可以记录时间的还有什么?(学生发言)同学们知道岩石也可以记录时间吗?(知道或不知道)同学们想知道岩石又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吗?(想)今天咱们要用43分钟学的这篇课文《时间的脚印》就是专门给大家介绍这方面的知识的。

  二、 析题、介绍作者、确定学*目标(4分钟)

  1、《时间的脚印》,时间没有脚,说它有“脚印”,这是什么修辞方法?“脚印”又是什么意思?这是一道2分抢答题。(拟人)(痕迹、印迹、踪迹)

  2、一句话介绍作者:陶世龙,是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3、这篇课文知识点很多,不可能在这么短短的43分钟面面俱到,那么咱们应重点学什么呢?还是看看编者在“预*提示”中怎么给我们“提示”的吧。大家齐读“预*提示”第一段,然后抢答(5分):从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看,应重点学本文的什么?在哪儿能体现出来?(学生抢答,教师板书并与学生共评分。)(内容: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结构:注意本文的说明层次;语言:怎样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4、“预*提示”第二段有6个词语,老师再给大家补充6个词语(刨刮、沙砾、掸去、地壳、沉淀、楔形文字)。男女生先商量,然后分别选一名代表必答其中一组中的6个词语。(本题6分)(男女生读,大家评分。)课下大家把这12个词语写在作业本上并且注音解释一下,好不好?

  三、 整体感知课文,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12分钟)

  ①抢答(2分):看是男生组还是女生组最先标出全文的段号并回答出共几段?(共31段)

  ②抢答(2分):看是男生还是女生组最先找出全文的`独句段,共几段并分别回答出?(共9段:1、5、7、11、13、18、22、24、27)

  ③抢答(4分):具体分析某一独句段与上下文的关系是怎样的?(答对一段加1分,最多4分。不能重复回答。)(教师提示:承上?启下?承上启下?怎么承上怎么启下的?)

  ④必答(5分):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女生思考“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这个问题?男生思考“岩石除了记录时间外,还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的问题?大家可以下位讨论,商量。(教师帮助女生概括,因为这部分是文章的难点。)小组讨论、商量概括文章内容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女生:每一厘米厚的岩石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岩石的破坏和新生;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等。男生:看到了地壳的活动;说明了气候的变化;记录了古生物的状况;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

  四、 在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13分钟)

  ①抢答(4分):刚才找出的9个独句段,哪些有助于我们理出女生和男生思考讨论的“岩石怎样记录时间的”部分和“岩石还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的部分?并说说这两部分的起止。(5段和22段;5----21;22----29。)

  ②抢答(2分):现在谁知道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简说理由(1—4/5----21/22—29/30--31)

  ③分出了全文的四大部分,并不是说我们就完全理清了文章的说明层次,我们只有理清了第二大部分和第三大部分的层次,我们才算是理清了全文的层次。下面的问题是必答题:男生负责理清第二部分的层次(15分)(教师巡回、帮助男生梳理,因为这部分的层次关系较为复杂。),女生负责理清第三部分的层次。(10分)要求:用段号表示出自己组那一部分的段与段的层次关系示意图,可以下位讨论,出来结果后,将层次关系示意图板书到黑板上(同组下面的同学可以随时到黑板上修改)。小组代表发言回答时,要讲解层次关系示意图的含义。然后师生评议。

  五、 分析体会文章语言:生动有趣。(8分钟)

  这篇课文篇幅尽管很长,可由于层次清楚,顺序合理,我们还是能尽快熟悉内容;课文尽管有点深奥,可我们学*起来并不感到枯燥乏味和难懂,相反感到生动有趣:这是为什么呢?抢答题(2分)谁又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加以具体说明分析?举一例加1分。(因为运用了拟人、比喻、举例子等方法)

  六、 小结(2分钟):

  ①总结本课时的内容;

  ②总结所用时间情况;

  ③总结男女小组得分情况

  七、 布置课下思考题(1分钟)

  (课上若有剩余时间,也可在课上组织学生讨论):第四自然段,有的人说放在这里好,有的人说放在这里不好,还有的说这段压根就多余,没必要写,有人认为不多余。你认为如何呢?

《时间的脚印》教案8

  导入新课

  说到化石时,本文提到了琥珀化石、长毛象化石。老师介绍一则小资料和琥珀、长毛象化石的来历,听后你与此文的说明的内容和方法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小资料:琥珀化石只是化石中的一种。其实,化石有许多形态,有石质化石、煤化石,还有奇异的冰冻化石呢。

  琥珀化石的来历:远古时,一只小昆虫正在树枝上休息。它不知道危险正在向它逼*。树脂粘住了小昆虫,将它埋进树脂的坟墓中。经过沧桑变化,裹着小昆虫的树脂被埋入土中,又经过漫长的岁月,树脂变成化石,这就是琥珀化石。

  冰冻化石:在距今1万多年前,现在属于俄罗斯的广阔土地上,生活着许多长着长毛的猛犸。一天,一头猛犸在暴风雨中跌下山崖,被埋进了厚厚的冰雪之中,冰冻起来。当这头猛犸被科学家发掘出来时,它身上的毛发皮肤都还完好如初呢。

  (一)明确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方法,知其作用。

  2.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复*说明文的特点。

  在大家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重申强调: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一种文章体裁。它要求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等特征以及事理作客观的、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以知识。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2.初学说明文的同学,容易产生说明文与记叙文文体的混淆,同学们能从写作意图、文章主要内容和主要表达方式三方面来辨析一下吗?

  采用小组争答的形式,看哪位同学答的快而准:

  (1)从写作意图上看,说明文的目的在于说明事物,使人对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关系、功用等得到较清晰的了解;记叙文则通过写景、状物、写人、记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教育人的`目的。总之,说明文要授人以知,而记叙文要以情感人。

  (2)从文章主要内容上看,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为主要内容,说明文则是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

  (3)从文章的表达方法看,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抒情和议论。说明文则主要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抒情。说明文中的叙述,一般只用概述的方法,叙述是为说明服务的,因而不能运用艺术想像和夸张,叙述的重点必须与说明要点一致。说明文中也有描述的方法,但不同于记叙文中的描述。

《时间的脚印》教案9

  教学目的

  1 .整体感知课文,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2.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3.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5.学*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2.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3.学*本文生动有趣的语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自读一质疑一释疑一练*。

  2.自读课文一讨论问题。

  媒体设计

  可用投影仪展示介绍岩石构造知识的一些画面,还可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岩石从分化再到重新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直观生动的感受。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读设计

  从古至今,关于时间的话题很多。孔子面对滔滔东流的河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马克思强调“时间就是能力等等发展的地盘”;齐白石要求自己做到“不教一日闲过”;莎士比亚告诫人们“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培根认为“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梅森指出“不守时间就是没有道德”。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在各行各业取得卓越成就的人,都针对“时间”发表过自己独特的见解。毫无疑问,这些见解都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而从客观上探索“时间”的话题并不多见,至于“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这样的话题,更是闻所未闻。这堂课,就请阔世龙先生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板书“时间的脚印”。

  (解说:从中外名人谈时间的话题开始,引出如何寻找人类史前“时间的踪迹”这个课文所要说明的核心问题,进而导入新课,显得自然,既可增强学生的时间意识,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三、研*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l)读课文,消灭字词障碍。

  ①掌握下列词语,注意加点的字的读音。

  腐蚀( )浑( )浊 山麓( )粗糙 ) 龟 裂海枯 )石烂

  ②辨析下列各字,注意其与括号内的字的区别,防止误读、误写。 砂(沙)旅(族)掸(掸、蝉、婵) 拂(佛)砾(栋、跞、砾) 炎(严)热光滑(华)

  ③掌握下列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和用法。藏CAng隐藏zAng宝藏壳kE贝壳qiAo地壳重ZhOng重新ZhOog重压龟GUI乌龟JUN龟裂 (解说:这一步让学生在预*课文的基础上,使用工具书,独立思考并解答,确有疑难,教师点拨解疑。此举意在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等学*能力。)

  (2)内容与形式**。

  在通读全文,整体思考的基础上,理清本文说明的层次。

  全文共3 0个自然段(不包括作者在题记中引用的高士其的诗《时间伯伯》),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l~4段)概括介绍岩石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部分(第5~28段)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又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5、6段)总说岩石由被破坏到重新生成的过程。

  第二层(第7—16段)分说岩石遭破坏被分解为泥沙的过程(即“石烂”的过程)。

  第三层(第17-28段)分说泥沙形成岩石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部分(第29、30段)照应开头,说明辨别岩石中留下的“时间的脚印”之难,意义之重大。

  (解说:设计上述内容,意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调动全班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其更好、更有效地掌握本文的学*重点。)

  2课堂训练。

  1)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①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着它,严寒的霜雪_着它,风.着它,雨__着它……

  ②狂风__来了,洪水__来了,冰河_来了……

  ③而在读懂以后,_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2)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段落,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

  (解说:以上课堂训练(1)的目的是通过完成填空练*使学生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训练(2)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在结构文章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课堂小结。

  (解说:这一环节主要是对学生在研*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对好的现象进行表扬、给予鼓励,对不良现象要逐一指出,并要求改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的目的。)

  四、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课文,体会其生动有趣的语言。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具体研*课文

  1.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

  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订正: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说:这是课后练*中的一 道题,目的是让学生体 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且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

  2.从文中不难看出“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那么,作者为什么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会不会喧宾夺主从而对说明对象有所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作者用大量篇幅说明岩石被破坏而渐成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生成打基础作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喧宾夺主,而且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

  (解说:这是本文的难点之一,设计此题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运动的规律,从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之二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请结合课文回答。

  学生快速测览课文后回答,教师明确: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达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时,像书面一样*卧着,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

  (解说:这是文章的又一难点,意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结合课文谈谈“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

  讨论后明确:“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或“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解说:这是本文学*的重点之一,意在提高学生对地质科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兴趣。)

  三、欣赏品味

  作为一篇科普作品,本文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从形式到内容再到语言表达等方面尽量靠*读者,使读者愿意读、喜欢读。首先,从形式上看,拟人化的题目,别具一格的题记和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内容生动具体的正文,相互映衬,浑然一体。尤其是选择高土其的《时间伯伯》一诗作题记,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了下文,还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无论人类有史以来,还是史前无人之时。其次,从内容上看,说明具体、全面。如说到山野里的岩石可以记录时间时,顺便提及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介绍岩石生成过程中如何留下时间的踪迹,却先交代岩石的毁坏、分解过程等,不断开阔读者视野,使人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再次,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地运用拟人化的写法,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把“岩石”的被动和无奈表现得令人同情。“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的排比、拟人手法加上极富特点的动词的巧妙运用,把‘“狂风’”“洪水”“冰河”来的情状表现得惟妙惟肖。文中类似的句子随处可见,值得细细品味。

  四、课堂总结

  1.总结两节课的教学内容。

  2总结学生的学*表现。

  3总结学*方法。

  (解说:课堂总结便于学生对课文h容的整体把握,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用已有的学*方法指导今后的学*。) 五、布置作业 学完这篇课文,你是否对岩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试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首小诗或散文,抒发一下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解说:本设计直观、形象地反映了岩石造破坏分解成泥沙,再由泥沙胶结成岩石的过程,便于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时间的脚印》教案菁选(扩展2)

——《时间的脚印》教案菁选

《时间的脚印》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时间的脚印》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时间的脚印》教案1

  导入新课

  说到化石时,本文提到了琥珀化石、长毛象化石。老师介绍一则小资料和琥珀、长毛象化石的来历,听后你与此文的说明的内容和方法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小资料:琥珀化石只是化石中的一种。其实,化石有许多形态,有石质化石、煤化石,还有奇异的冰冻化石呢。

  琥珀化石的来历:远古时,一只小昆虫正在树枝上休息。它不知道危险正在向它逼*。树脂粘住了小昆虫,将它埋进树脂的坟墓中。经过沧桑变化,裹着小昆虫的树脂被埋入土中,又经过漫长的岁月,树脂变成化石,这就是琥珀化石。

  冰冻化石:在距今1万多年前,现在属于俄罗斯的广阔土地上,生活着许多长着长毛的猛犸。一天,一头猛犸在暴风雨中跌下山崖,被埋进了厚厚的冰雪之中,冰冻起来。当这头猛犸被科学家发掘出来时,它身上的毛发皮肤都还完好如初呢。

  (一)明确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方法,知其作用。

  2.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复*说明文的特点。

  在大家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重申强调: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一种文章体裁。它要求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等特征以及事理作客观的、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以知识。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2.初学说明文的同学,容易产生说明文与记叙文文体的混淆,同学们能从写作意图、文章主要内容和主要表达方式三方面来辨析一下吗?

  采用小组争答的形式,看哪位同学答的快而准:

  (1)从写作意图上看,说明文的目的在于说明事物,使人对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关系、功用等得到较清晰的了解;记叙文则通过写景、状物、写人、记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教育人的目的。总之,说明文要授人以知,而记叙文要以情感人。

  (2)从文章主要内容上看,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为主要内容,说明文则是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

  (3)从文章的表达方法看,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抒情和议论。说明文则主要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抒情。说明文中的叙述,一般只用概述的方法,叙述是为说明服务的,因而不能运用艺术想像和夸张,叙述的重点必须与说明要点一致。说明文中也有描述的方法,但不同于记叙文中的描述。

《时间的脚印》教案2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刨刮(páo)

  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龟裂(jūn)楔形文字(xiē)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

  (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较高的同学读第六自然段。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那么,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这是总起段。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

  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教师明确: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

  (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

  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

  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学生总结,屏幕显示)

  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4.通过学*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总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四、品味说明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大屏幕显示。插入说明方法:列数字)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大屏幕显示)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请你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用“我喜欢……句(段),是因为……”的句式说话。(屏幕显示,适时点评)

  五、拓展迁移训练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

  六、结束语

  大家说出的这些比喻句,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七、作业

  1.找出本文的过渡段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

《时间的脚印》教案3

  教学目的

  1 .整体感知课文,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2.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3.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5.学*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2.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3.学*本文生动有趣的语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自读一质疑一释疑一练*。

  2.自读课文一讨论问题。

  媒体设计

  可用投影仪展示介绍岩石构造知识的一些画面,还可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岩石从分化再到重新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直观生动的感受。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读设计

  从古至今,关于时间的话题很多。孔子面对滔滔东流的河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马克思强调“时间就是能力等等发展的地盘”;齐白石要求自己做到“不教一日闲过”;莎士比亚告诫人们“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培根认为“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梅森指出“不守时间就是没有道德”。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在各行各业取得卓越成就的人,都针对“时间”发表过自己独特的见解。毫无疑问,这些见解都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而从客观上探索“时间”的话题并不多见,至于“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这样的话题,更是闻所未闻。这堂课,就请阔世龙先生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板书“时间的脚印”。

  (解说:从中外名人谈时间的话题开始,引出如何寻找人类史前“时间的踪迹”这个课文所要说明的核心问题,进而导入新课,显得自然,既可增强学生的时间意识,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三、研*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l)读课文,消灭字词障碍。

  ①掌握下列词语,注意加点的字的读音。

  腐蚀( )浑( )浊 山麓( )粗糙 ) 龟 裂海枯 )石烂

  ②辨析下列各字,注意其与括号内的字的区别,防止误读、误写。 砂(沙)旅(族)掸(掸、蝉、婵) 拂(佛)砾(栋、跞、砾) 炎(严)热光滑(华)

  ③掌握下列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和用法。藏CAng隐藏zAng宝藏壳kE贝壳qiAo地壳重ZhOng重新ZhOog重压龟GUI乌龟JUN龟裂 (解说:这一步让学生在预*课文的基础上,使用工具书,独立思考并解答,确有疑难,教师点拨解疑。此举意在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等学*能力。)

  (2)内容与形式**。

  在通读全文,整体思考的基础上,理清本文说明的层次。

  全文共3 0个自然段(不包括作者在题记中引用的高士其的诗《时间伯伯》),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l~4段)概括介绍岩石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部分(第5~28段)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又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5、6段)总说岩石由被破坏到重新生成的过程。

  第二层(第7—16段)分说岩石遭破坏被分解为泥沙的过程(即“石烂”的过程)。

  第三层(第17-28段)分说泥沙形成岩石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部分(第29、30段)照应开头,说明辨别岩石中留下的“时间的脚印”之难,意义之重大。

  (解说:设计上述内容,意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调动全班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其更好、更有效地掌握本文的学*重点。)

  2课堂训练。

  1)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①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着它,严寒的霜雪_着它,风.着它,雨__着它……

  ②狂风__来了,洪水__来了,冰河_来了……

  ③而在读懂以后,_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2)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段落,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

  (解说:以上课堂训练(1)的目的是通过完成填空练*使学生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训练(2)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在结构文章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课堂小结。

  (解说:这一环节主要是对学生在研*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对好的现象进行表扬、给予鼓励,对不良现象要逐一指出,并要求改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的目的。)

  四、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课文,体会其生动有趣的语言。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具体研*课文

  1.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

  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订正: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说:这是课后练*中的一 道题,目的是让学生体 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且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

  2.从文中不难看出“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那么,作者为什么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会不会喧宾夺主从而对说明对象有所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作者用大量篇幅说明岩石被破坏而渐成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生成打基础作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喧宾夺主,而且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

  (解说:这是本文的难点之一,设计此题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运动的规律,从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之二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请结合课文回答。

  学生快速测览课文后回答,教师明确: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达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时,像书面一样*卧着,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

  (解说:这是文章的又一难点,意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结合课文谈谈“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

  讨论后明确:“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或“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解说:这是本文学*的重点之一,意在提高学生对地质科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兴趣。)

  三、欣赏品味

  作为一篇科普作品,本文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从形式到内容再到语言表达等方面尽量靠*读者,使读者愿意读、喜欢读。首先,从形式上看,拟人化的题目,别具一格的题记和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内容生动具体的正文,相互映衬,浑然一体。尤其是选择高土其的《时间伯伯》一诗作题记,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了下文,还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无论人类有史以来,还是史前无人之时。其次,从内容上看,说明具体、全面。如说到山野里的岩石可以记录时间时,顺便提及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介绍岩石生成过程中如何留下时间的踪迹,却先交代岩石的毁坏、分解过程等,不断开阔读者视野,使人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再次,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地运用拟人化的写法,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把“岩石”的被动和无奈表现得令人同情。“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的排比、拟人手法加上极富特点的动词的巧妙运用,把‘“狂风’”“洪水”“冰河”来的情状表现得惟妙惟肖。文中类似的句子随处可见,值得细细品味。

  四、课堂总结

  1.总结两节课的教学内容。

  2总结学生的学*表现。

  3总结学*方法。

  (解说:课堂总结便于学生对课文h容的整体把握,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用已有的学*方法指导今后的学*。) 五、布置作业 学完这篇课文,你是否对岩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试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首小诗或散文,抒发一下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解说:本设计直观、形象地反映了岩石造破坏分解成泥沙,再由泥沙胶结成岩石的过程,便于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时间的脚印》教案4

  【教学目标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3、体会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两件物品)

  同学们知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它们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谁能说出他们的作用?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除此以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它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印》。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特别是“龟裂”和“楔形”。(齐读)

  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读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3、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文中的重要语句,读后完成下列填空题:

  从()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4、那么,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举例回答。教师小结: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三、质疑并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提问: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为什么要接着写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我觉得这一部分可以删去。对此说法,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但须言之成理。

  四、课堂反馈

  1、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作者却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说说你的具体感受。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就使无形的时间有形化了,既生动形象又很准确。

  2、本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除了可以把岩石比做时间的脚印外,还可以比作什么?请大家拿起笔,把想到的句子写下来,全班交流。学生发言。

  3、教师引导:我也想了几个比喻,可能不如同学们写的好。我说一说,作为抛砖引玉好吗?岩石是历史的证人。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岩石是内蕴丰富的书。

  (同步播放幻灯)

  4、再次讨论,学生发言。

  五、结语及课外作业

  1、岩石是时间的脚印,她讲述光阴的故事。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勤奋学*。最后,让我们齐读高士奇爷爷的诗《时间伯伯》。

  2、课外作业:在课后阅读、搜集、了解一些有关岩石、地球的知识。

  【学生提问备案

  1、“砾岩”是什么东西?(播放岩石分类表)

  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分为沙石岩和泥石岩,砾岩是沙石岩的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鹅卵石,和今天我们见到的雨花石,都是砾岩的一种。砾岩体积较大,内部有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质地较硬,称为“砾”;在“砾”和“砾”之间,有质地较细较软的岩石。它们紧挨在一起,形态有点像公园里的'鹅卵石小道。当砾岩中较细较软的部分松动,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就脱离开来,经过长期的水流搬运、冲击,被不断地磨圆,最后沉积在河床的底部。

  2、什么是化石?(播放地质年表)

  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骸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像石头一样的东西。三叶虫是生活在距今约5.7亿年前的寒武纪的海洋生物。

  3、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是什么意思?(播放地质年表)

  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是地质学上的一种时间划分,是依据生物、气候的演化来划分的。


《时间的脚印》教案菁选(扩展3)

——《时间的脚印》教案菁选

《时间的脚印》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时间的脚印》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时间的脚印》教案1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它所追踪的时间脚印不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在岩石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弄懂文章内容,然后理清文章思路,体味课文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一、 导入新课。(3分钟)

  今天老师准备用43分种的时间,与同学们一起学*一篇本需要两个45分种才能学完的文章。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任务?(有)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咱们来个男女生竞赛怎么样?(好!)学*这篇课文,老师设计了许多问题,有抢答题,有必答题,希望大家认真思考,积极作答,等课结束时,咱们看看是男生得分多,还是女生得分多?(在黑板右边设立男女生积分榜)从现在开始计时,谁愿意帮老师记录这43分钟时间?(许多,指一名)你准备用什么记录这43分钟时间?(用表)这位同学想到了用表记录时间,说明表可以记录时间。同学们想一想除了表以外,可以记录时间的还有什么?(学生发言)同学们知道岩石也可以记录时间吗?(知道或不知道)同学们想知道岩石又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吗?(想)今天咱们要用43分钟学的这篇课文《时间的脚印》就是专门给大家介绍这方面的知识的。

  二、 析题、介绍作者、确定学*目标(4分钟)

  1、《时间的脚印》,时间没有脚,说它有“脚印”,这是什么修辞方法?“脚印”又是什么意思?这是一道2分抢答题。(拟人)(痕迹、印迹、踪迹)

  2、一句话介绍作者:陶世龙,是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3、这篇课文知识点很多,不可能在这么短短的43分钟面面俱到,那么咱们应重点学什么呢?还是看看编者在“预*提示”中怎么给我们“提示”的吧。大家齐读“预*提示”第一段,然后抢答(5分):从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看,应重点学本文的什么?在哪儿能体现出来?(学生抢答,教师板书并与学生共评分。)(内容: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结构:注意本文的说明层次;语言:怎样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4、“预*提示”第二段有6个词语,老师再给大家补充6个词语(刨刮、沙砾、掸去、地壳、沉淀、楔形文字)。男女生先商量,然后分别选一名代表必答其中一组中的6个词语。(本题6分)(男女生读,大家评分。)课下大家把这12个词语写在作业本上并且注音解释一下,好不好?

  三、 整体感知课文,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12分钟)

  ①抢答(2分):看是男生组还是女生组最先标出全文的段号并回答出共几段?(共31段)

  ②抢答(2分):看是男生还是女生组最先找出全文的独句段,共几段并分别回答出?(共9段:1、5、7、11、13、18、22、24、27)

  ③抢答(4分):具体分析某一独句段与上下文的关系是怎样的?(答对一段加1分,最多4分。不能重复回答。)(教师提示:承上?启下?承上启下?怎么承上怎么启下的'?)

  ④必答(5分):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女生思考“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这个问题?男生思考“岩石除了记录时间外,还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的问题?大家可以下位讨论,商量。(教师帮助女生概括,因为这部分是文章的难点。)小组讨论、商量概括文章内容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女生:每一厘米厚的岩石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岩石的破坏和新生;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等。男生:看到了地壳的活动;说明了气候的变化;记录了古生物的状况;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

  四、 在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13分钟)

  ①抢答(4分):刚才找出的9个独句段,哪些有助于我们理出女生和男生思考讨论的“岩石怎样记录时间的”部分和“岩石还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的部分?并说说这两部分的起止。(5段和22段;5----21;22----29。)

  ②抢答(2分):现在谁知道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简说理由(1—4/5----21/22—29/30--31)

  ③分出了全文的四大部分,并不是说我们就完全理清了文章的说明层次,我们只有理清了第二大部分和第三大部分的层次,我们才算是理清了全文的层次。下面的问题是必答题:男生负责理清第二部分的层次(15分)(教师巡回、帮助男生梳理,因为这部分的层次关系较为复杂。),女生负责理清第三部分的层次。(10分)要求:用段号表示出自己组那一部分的段与段的层次关系示意图,可以下位讨论,出来结果后,将层次关系示意图板书到黑板上(同组下面的同学可以随时到黑板上修改)。小组代表发言回答时,要讲解层次关系示意图的含义。然后师生评议。

  五、 分析体会文章语言:生动有趣。(8分钟)

  这篇课文篇幅尽管很长,可由于层次清楚,顺序合理,我们还是能尽快熟悉内容;课文尽管有点深奥,可我们学*起来并不感到枯燥乏味和难懂,相反感到生动有趣:这是为什么呢?抢答题(2分)谁又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加以具体说明分析?举一例加1分。(因为运用了拟人、比喻、举例子等方法)

  六、 小结(2分钟):

  ①总结本课时的内容;

  ②总结所用时间情况;

  ③总结男女小组得分情况

  七、 布置课下思考题(1分钟)

  (课上若有剩余时间,也可在课上组织学生讨论):第四自然段,有的人说放在这里好,有的人说放在这里不好,还有的说这段压根就多余,没必要写,有人认为不多余。你认为如何呢?

《时间的脚印》教案2

  教学目的

  1 .整体感知课文,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2.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3.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5.学*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2.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3.学*本文生动有趣的语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自读一质疑一释疑一练*。

  2.自读课文一讨论问题。

  媒体设计

  可用投影仪展示介绍岩石构造知识的一些画面,还可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岩石从分化再到重新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直观生动的感受。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读设计

  从古至今,关于时间的话题很多。孔子面对滔滔东流的河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马克思强调“时间就是能力等等发展的地盘”;齐白石要求自己做到“不教一日闲过”;莎士比亚告诫人们“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培根认为“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梅森指出“不守时间就是没有道德”。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在各行各业取得卓越成就的人,都针对“时间”发表过自己独特的见解。毫无疑问,这些见解都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而从客观上探索“时间”的话题并不多见,至于“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这样的话题,更是闻所未闻。这堂课,就请阔世龙先生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板书“时间的脚印”。

  (解说:从中外名人谈时间的话题开始,引出如何寻找人类史前“时间的踪迹”这个课文所要说明的核心问题,进而导入新课,显得自然,既可增强学生的时间意识,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三、研*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l)读课文,消灭字词障碍。

  ①掌握下列词语,注意加点的字的读音。

  腐蚀()浑()浊山麓()粗糙)龟裂海枯)石烂

  ②辨析下列各字,注意其与括号内的字的区别,防止误读、误写。砂(沙)旅(族)掸(掸、蝉、婵)拂(佛)砾(栋、跞、砾)炎(严)热光滑(华)

  ③掌握下列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和用法。藏CAng隐藏zAng宝藏壳kE贝壳qiAo地壳重ZhOng重新ZhOog重压龟GUI乌龟JUN龟裂(解说:这一步让学生在预*课文的基础上,使用工具书,独立思考并解答,确有疑难,教师点拨解疑。此举意在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等学*能力。)

  (2)内容与形式**。

  在通读全文,整体思考的基础上,理清本文说明的层次。

  全文共3 0个自然段(不包括作者在题记中引用的高士其的诗《时间伯伯》),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l~4段)概括介绍岩石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部分(第5~28段)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又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5、6段)总说岩石由被破坏到重新生成的过程。

  第二层(第7—16段)分说岩石遭破坏被分解为泥沙的过程(即“石烂”的过程)。

  第三层(第17-28段)分说泥沙形成岩石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部分(第29、30段)照应开头,说明辨别岩石中留下的“时间的脚印”之难,意义之重大。

  (解说:设计上述内容,意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调动全班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其更好、更有效地掌握本文的学*重点。)

  2课堂训练。

  1)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①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着它,严寒的霜雪_着它,风.着它,雨__着它……

  ②狂风__来了,洪水__来了,冰河_来了……

  ③而在读懂以后,_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2)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段落,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

  (解说:以上课堂训练(1)的目的是通过完成填空练*使学生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训练(2)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在结构文章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课堂小结。

  (解说:这一环节主要是对学生在研*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对好的现象进行表扬、给予鼓励,对不良现象要逐一指出,并要求改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的目的。)

  四、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课文,体会其生动有趣的语言。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具体研*课文

  1.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

  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订正: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说:这是课后练*中的一道题,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且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

  2.从文中不难看出“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那么,作者为什么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会不会喧宾夺主从而对说明对象有所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作者用大量篇幅说明岩石被破坏而渐成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生成打基础作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喧宾夺主,而且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

  (解说:这是本文的难点之一,设计此题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运动的规律,从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之二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请结合课文回答。

  学生快速测览课文后回答,教师明确: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达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时,像书面一样*卧着,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

  (解说:这是文章的又一难点,意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结合课文谈谈“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

  讨论后明确:“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或“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解说:这是本文学*的重点之一,意在提高学生对地质科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兴趣。)

  三、欣赏品味

  作为一篇科普作品,本文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从形式到内容再到语言表达等方面尽量靠*读者,使读者愿意读、喜欢读。首先,从形式上看,拟人化的题目,别具一格的题记和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内容生动具体的正文,相互映衬,浑然一体。尤其是选择高土其的《时间伯伯》一诗作题记,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了下文,还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无论人类有史以来,还是史前无人之时。其次,从内容上看,说明具体、全面。如说到山野里的岩石可以记录时间时,顺便提及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介绍岩石生成过程中如何留下时间的踪迹,却先交代岩石的毁坏、分解过程等,不断开阔读者视野,使人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再次,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地运用拟人化的写法,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把“岩石”的被动和无奈表现得令人同情。“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的排比、拟人手法加上极富特点的动词的巧妙运用,把‘“狂风’”“洪水”“冰河”来的情状表现得惟妙惟肖。文中类似的句子随处可见,值得细细品味。

  四、课堂总结

  1.总结两节课的教学内容。

  2总结学生的学*表现。

  3总结学*方法。

  (解说:课堂总结便于学生对课文h容的整体把握,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用已有的学*方法指导今后的学*。)五、布置作业学完这篇课文,你是否对岩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试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首小诗或散文,抒发一下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解说:本设计直观、形象地反映了岩石造破坏分解成泥沙,再由泥沙胶结成岩石的过程,便于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时间的脚印》教案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3、掀起广泛阅读科普读物的热潮。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解决办法:寓教于乐。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读、说、写多项练*,调动学生自主学*和创新学*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启发学生走向自然,去探寻记录时间留痕的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

  课堂教学中分学*小组研讨问题,看哪组思维活跃,知识积累充足答题准确率高。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鼓励。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它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那你们注意观察过自然界昭示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木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

  石上打下烙印的吗?

  (一)明确目标

  1、理解本文说明的科学常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层次。

  3、学*探究自然奥秘的规律性知识。

  (二)整体感知

  1、本文共31个自然段,连同写在前面的四句诗,我们请32个同学(或32人次)来朗读,在读的过程当中,勾画出生字词,勾画出不懂的科学术语或原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或语段。

  2、朗读后教师按学*小组评价朗读的水*,然后要求大家默读,默读的'过程当中仍思考朗读时思考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3、要求同学借助字词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然后解释词语。

  腐蚀(shí):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浑浊(hún):(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k):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山麓(lù):山脚

  粗糙(cāo):(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龟裂(jūn):裂开缝隙

  刨刮(bào):刮*

  沟壑(hè):山沟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钟鼎文(dǐng):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

  甲骨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

  楔形文字(xiē):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三)重点、难点的学*及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讨论:你读了本文,了解了哪方面的知识?

  讨论明确:

  (1)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大自然保存时间记录的一种方式。

  (2)每一厘米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3)北京故宫里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是用水滴记录时间的方式。

  (4)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

  (5)“海枯石栏”会有时。

  (6)“石烂”的原因: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太阳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着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它的破坏。

  (7)岩石的毁灭与生成过程。

  (8)一米厚的岩石形成需要的时间: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

  (9)岩石形态“*卧”或“倾斜”的原因。

  (10)根据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11)岩石保存很多的历史痕迹。

  (12)岩石的颜色和质料反映了地壳的活动。

  (13)岩石记录了丰富的古代生物的状况。

  (14)化石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15)岩石上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

  (16)读懂岩石的记录对于人类的意义——找寻地下的宝藏。

  ……

  2、概括全文内容。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娓娓而谈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3、分小组讨论文章的结构层次。

  讨论明确:

  本文按说明内容的自身的内在联系,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由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联想到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进而提出“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疑问,引人思索和探寻。

  第二部分(第6~21自然段):从“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一规律入手,详尽说明岩石“烂”与“生成”的变迁,旨在说明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记录了时间的踪迹。

  第二部分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6自然段):总说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

  第二层(第7~16自然段):分说岩石“烂掉”的原因和过程。

  第三层(第17~20自然段):分说岩石生成的过程和历时的漫长。

  第四层(第21自然段):总说岩石的岩层与岩层之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

  第三部分(第22~29自然段)说明岩石为我们记录下的历史痕迹。

  第四部分(第30~31自然段)启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

  (四)总结、扩展

  同学们,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你由此对科普类文章有了怎样的认识呢?大家讨论讨论,然后踊跃争当中心发言人,谈出大家的共识。

  大家对科普类文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1、科普类文章是传播科学知识、启迪青少年智慧的优秀读物,理趣、情趣兼备。

  2、科普类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是探索知识的钥匙。

  3、多读科普作品,了解神奇的世界,也了解人类伟大的创造和成就。

  4、读科普作品,增强求知欲,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第一、二题。

  2、掌握生字难词。

《时间的脚印》教案4

  目标:

  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

  学*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

  难点:

  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

  教学设想:

  1,所说明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会觉得陌生。尽管时间无处不在,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尽管如课文听说时间在自然界留有许许多多“脚印”,但若要到千占的岩石中去寻找时间的踪迹,也还不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所随便可以获得的。因此,阅读本篇课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难,也会生发出一定的求知欲。教学中,要借助于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再借助生动有趣的说明文字,来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揣摩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2,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

  3,学法。抓住两点:—是抓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段,从那里把握文章的层次;—是抓中心句、关键句,从那里把握文章局部的中心内容。

  课时:

  一课时

  操作:

  一、导入:

  学生交流,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感受:

  例:

  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教师:1,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文章科普小品,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下面我们来速读,一起解决三个问题:

  1、跳读:贴标题。

  我这里有4个小标题,“时间漫谈”、“石头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故事”、“读懂记录,造福人类”。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1-3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时间漫谈”。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2、寻读,说过渡。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怎么说?这样说:“……”是过渡段,它表明“……”。如: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是过渡段,它表明下面将要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3、扫读,讲故事。

  这篇文章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钟表”,述说着远古的故事。请你扫读课文三、四部分,讲述一个岩石中的故事。如:如果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

  三、组织说读活动(25分钟)

  1、介绍方法:本文作者运用了很多值得学*的方法,将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下面请同学们分组探寻你认为值得借鉴的写法,并用“好在……因为……”的句式说话,向全班同学汇报你的发现。

  2、教师示例:如:好在“课文开头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因为“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且层次清晰”。

  3、学生活动:(分小组活动)

  4、集体交流:(学生述说,老师即兴点评)

  三、学生积累(5分钟)

  1、摘抄雅词:二字雅词、四字雅词

  2、摘抄美句:拟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

  3、抄背文前小诗:

  附:板书设计: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跳读:贴标题

  寻读,说过渡

  扫读,讲故事

  说读学写法

《时间的脚印》教案5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打开书63页。《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

  读得好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段。

  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

  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

  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

  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学生总结,屏幕显示)

  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4.通过学*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总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四、品味说明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

  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大屏幕显示。插入说明方法: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大屏幕显示)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请你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用我喜欢句(段),是因为的句式说话。(屏幕显示,适时点评)

  五、拓展迁移训练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

  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

  六、结束语

  大家说出的这些比喻句,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七、作业

  1.找出本文的过渡段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

《时间的脚印》教案6

  【教学目标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3、体会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两件物品)

  同学们知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它们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谁能说出他们的作用?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除此以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它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印》。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特别是“龟裂”和“楔形”。(齐读)

  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读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3、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文中的重要语句,读后完成下列填空题:

  从()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4、那么,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举例回答。教师小结: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三、质疑并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提问: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为什么要接着写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我觉得这一部分可以删去。对此说法,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但须言之成理。

  四、课堂反馈

  1、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作者却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说说你的具体感受。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就使无形的时间有形化了,既生动形象又很准确。

  2、本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除了可以把岩石比做时间的脚印外,还可以比作什么?请大家拿起笔,把想到的句子写下来,全班交流。学生发言。

  3、教师引导:我也想了几个比喻,可能不如同学们写的'好。我说一说,作为抛砖引玉好吗?岩石是历史的证人。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岩石是内蕴丰富的书。

  (同步播放幻灯)

  4、再次讨论,学生发言。

  五、结语及课外作业

  1、岩石是时间的脚印,她讲述光阴的故事。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勤奋学*。最后,让我们齐读高士奇爷爷的诗《时间伯伯》。

  2、课外作业:在课后阅读、搜集、了解一些有关岩石、地球的知识。

  【学生提问备案

  1、“砾岩”是什么东西?(播放岩石分类表)

  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分为沙石岩和泥石岩,砾岩是沙石岩的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鹅卵石,和今天我们见到的雨花石,都是砾岩的一种。砾岩体积较大,内部有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质地较硬,称为“砾”;在“砾”和“砾”之间,有质地较细较软的岩石。它们紧挨在一起,形态有点像公园里的鹅卵石小道。当砾岩中较细较软的部分松动,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就脱离开来,经过长期的水流搬运、冲击,被不断地磨圆,最后沉积在河床的底部。

  2、什么是化石?(播放地质年表)

  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骸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像石头一样的东西。三叶虫是生活在距今约5.7亿年前的寒武纪的海洋生物。

  3、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是什么意思?(播放地质年表)

  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是地质学上的一种时间划分,是依据生物、气候的演化来划分的。


《时间的脚印》教案菁选(扩展4)

——《时间的脚印》教案9篇

  【教学目标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3、体会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两件物品)

  同学们知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它们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谁能说出他们的作用?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除此以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它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印》。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特别是“龟裂”和“楔形”。(齐读)

  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读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3、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文中的重要语句,读后完成下列填空题:

  从()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4、那么,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举例回答。教师小结: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三、质疑并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提问: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为什么要接着写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我觉得这一部分可以删去。对此说法,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但须言之成理。

  四、课堂反馈

  1、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作者却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说说你的具体感受。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就使无形的时间有形化了,既生动形象又很准确。

  2、本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除了可以把岩石比做时间的脚印外,还可以比作什么?请大家拿起笔,把想到的句子写下来,全班交流。学生发言。

  3、教师引导:我也想了几个比喻,可能不如同学们写的好。我说一说,作为抛砖引玉好吗?岩石是历史的证人。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岩石是内蕴丰富的书。

  (同步播放幻灯)

  4、再次讨论,学生发言。

  五、结语及课外作业

  1、岩石是时间的脚印,她讲述光阴的故事。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勤奋学*。最后,让我们齐读高士奇爷爷的诗《时间伯伯》。

  2、课外作业:在课后阅读、搜集、了解一些有关岩石、地球的知识。

  【学生提问备案

  1、“砾岩”是什么东西?(播放岩石分类表)

  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分为沙石岩和泥石岩,砾岩是沙石岩的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鹅卵石,和今天我们见到的雨花石,都是砾岩的一种。砾岩体积较大,内部有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质地较硬,称为“砾”;在“砾”和“砾”之间,有质地较细较软的岩石。它们紧挨在一起,形态有点像公园里的'鹅卵石小道。当砾岩中较细较软的部分松动,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就脱离开来,经过长期的水流搬运、冲击,被不断地磨圆,最后沉积在河床的底部。

  2、什么是化石?(播放地质年表)

  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骸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像石头一样的东西。三叶虫是生活在距今约5.7亿年前的寒武纪的海洋生物。

  3、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是什么意思?(播放地质年表)

  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是地质学上的一种时间划分,是依据生物、气候的演化来划分的。

  目标:

  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学*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

  难点: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

  教学设想:

  1,所说明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会觉得陌生。尽管时间无处不在,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尽管如课文听说时间在自然界留有许许多多“脚印”,但若要到千占的岩石中去寻找时间的踪迹,也还不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所随便可以获得的。因此,阅读本篇课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难,也会生发出一定的求知欲。教学中,要借助于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再借助生动有趣的说明文字,来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揣摩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2,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

  3,学法。抓住两点:—是抓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段,从那里把握文章的层次;—是抓中心句、关键句,从那里把握文章局部的中心内容。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导入:

  学生交流,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感受:

  例: 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教师:1,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 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文章科普小品,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下面我们来速读,一起解决三个问题:

  1、跳读:贴标题。

  我这里有4个小标题,“时间漫谈”、“石头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故事”、“读懂记录,造福人类”。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1-3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时间漫谈”。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2、寻读,说过渡。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怎么说?这样说:“……”是过渡段,它表明“……”。如: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是过渡段,它表明下面将要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3、扫读,讲故事。

  这篇文章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钟表”,述说着远古的故事。请你扫读课文三、四部分,讲述一个岩石中的故事。如:如果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

  三、组织说读活动(25分钟)

  1、介绍方法:本文作者运用了很多值得学*的方法,将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下面请同学们分组探寻你认为值得借鉴的写法,并用“好在……因为……”的句式说话,向全班同学汇报你的发现。

  2、教师示例:如:好在“课文开头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因为“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且层次清晰”。

  3、学生活动:(分小组活动)

  4、集体交流:(学生述说,老师即兴点评)

  三、学生积累(5分钟)

  1、摘抄雅词:二字雅词、四字雅词

  2、摘抄美句:拟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

  3、抄背文前小诗:

  附:板书设计: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跳读:贴标题

  寻读,说过渡

  扫读,讲故事

  说读 学写法

  一、情境引领

  同学们,很高兴认识大家。下面由我和大家度过愉快的40分钟。提到时间, 从古至今,关于它的话题很多。孔子面对滔滔东流的河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齐白石要求自己做到“不教一日闲过”;莎士比亚告诫人们“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毫无疑问,这些见解都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而从客观上探索“时间”的话题并不多见,至于“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这样的话题,更是闻所未闻。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时间的脚印》,请陶世龙先生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陶世龙。(点击下一页)

  二、走*作者

  陶世龙,被*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1929年生于四川省安岳县。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

  三、出示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

  2、欣赏品味: 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3、能力目标: 培养阅读表达的能力。

  四、课前热身

  教师检查课前预*情况。 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粗糙(cāo) 龟裂(jūn) 楔形(xiē)

  我让班长同学读一读这些字词。他读得很好,下面我们一齐读两遍。

  五、要点探究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0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下面我们来速读,用5分钟的时间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要求: 速读课文,独立自主完成问题。

  1、 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不含小诗)明确:共30个自然段。

  2、 贴标题,了解课文的说明层次。

  我这里有四个小标题,“岩石是时间的脚印”、 “岩石的毁灭与新生”、“岩石是无字的史书”、“岩石领我们找宝藏”。 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1——4自然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石头是时间的脚印”。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一、岩石是时间的脚印 (1——4自然段)由生活时间到地质时间,引出话 题: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重要的一种记时方式。

  二、 岩石的毁灭与新生(5——20自然段)岩石记录时间之一:毁灭与新生。

  三、 岩石是无字的史书(21——28自然段)岩石记录时间之二:无字的史书。

  四、 岩石领我们找宝藏(29——30自然段) 我们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3、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

  通过贴标题,我们了解课文的说明层次。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我们全班推荐一个朗读水*比较高的同学读一下最后一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迁移内容看时间而定是否讲解)

  迁移: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读懂岩石之书的意义已远不是这样单纯的用意了,那是什么?

  1)、读懂岩石之书,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在外太空寻找可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球。

  2)、读懂岩石之书,我们也可以了解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灾难,为将来地球将要遇到的灾难做好尽可能充分的准备。

  3)、了解各种生命的进化和灭绝的过程,是人和大自然中其他生物和谐相处。等等。

  六、亮点探究

  精读课文,用8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四个问题。

  1、分析这篇文章标题的特点。新颖别致的标题

  时间有脚印,可见这个标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根据预*,我们知道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指——时间的记录,将石头对时间的记录说成是时间的脚印,可见标题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看来大家预*得很好!

  2、谈谈《时间伯伯》的作用。 别具一格的题记

  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土其的小诗《时间伯伯》?

  选择高土其的《时间伯伯》一诗作题记,既可以引导读者进入文章介绍的知识,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了下文,还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无论人类有史以来,还是史前无人之时。

  3、找出课文生动有趣的句子。 生动有趣的语言

  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

  “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语言生动有趣。

  1)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同时把“岩石”的被动和无奈表现得令人同情。

  2)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三个并列短句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

  挡的威力。排比、拟人手法加上极富特点的动词的巧妙运用,把‘“狂风’”“洪水”“冰河”来的情状表现得惟妙惟肖。

  3)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说“笨重的石块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4)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用“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岩石形成的过程。

  这些句子,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文中类似的句子随处可见,值得细细品味。

  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请同学们就此思考、讨论,结合语句进行分析。学生所举例句不作限制,只要分析得有理有据即可。

  (1)准确性、严密性。

  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这里如果去掉“据计算”、“大约”,就大武断,而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科学方法再精确也毕竟是推测而不能确知,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语言准确、严密。

  (2)生动有趣。

  ①拟人化写法的大量运用。

  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狂风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如此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岩石受“攻击”的画面,甚至让读者似乎感受到岩石不堪众多因素的“攻击”慢慢“烂”下去的“痛苦”。

  ②比喻形象贴切。

  如“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将冰河的移动比喻成铁帚扫过地面,足见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

  ③有些词语引人兴致。

  如“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俨然智者打开了有趣故事的大门。“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更让人感到亲切,“海枯石烂”常被人用来表达深厚的情谊永远不会改变,此处则让人浮想联翩,更急切想读下文。说明的内容告一段落,在进行整体总结之前写道:“瞧!”仿佛拉了一段家常,在结束前提醒读者,本文前面说明了什么,后面还有什么需要说明。

  4、找出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过渡自然的段落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教师明确:

  1)、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作者把时间的概念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引申到自然界中,总启下文,引出文章要说明的对象:岩石是怎样被自然界中的各种因素改变着,由此记载下时间的。)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开启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过程。)

  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这个独句段总括了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历程。

  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承上启下,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启下,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承上,化石的作用;启下,进一步说明化石是怎样帮助我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的。)

  当然,这些对文章内容有引领、概括作用的语句,也多见于一些段落的开头,如:第25自然段的开头“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 第28自然段的开头“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抓住这些语句,就能把握这些语句所在段落的内容。

  七、疑点探究

  跳读课文,小组讨论完成问题。介绍“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了主旨?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订正: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这是一个有争论价值的议题,说偏离主旨或没有偏离主旨,都可以找出一些理由。从作者的思路看,这一段是插叙,由前面谈到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然后下一段,再从比较的角度提出问题,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这样分析,就不能说这一段偏离了主旨。从相反的思路看,因为上文谈到人们已经想出了许多办法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日历等,关于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叙述也可以放在这里说,不必在后面提及。另外,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接下一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在行文上也很自然紧凑。这样看来,这一段插叙多少有些游离主题。对这个问题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具有等价性。学生的回答,也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八、拓展迁移

  1、 大自然中还保存了哪些有关时间的记录?

  动植物的化石、鹿茸、树木的年轮、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

  2、 我们能否有意让时间留下的脚印,使生活更有意义?

  给家庭成员过生日;制作成长记录册??

  九、归纳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我们知道岩石原来也能记下时间,其实岂止岩石?大自然中的一事一物,都是一部蕴含深刻内容的史书。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十、布置作业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2、在课后阅读、搜集、了解一些有关岩石、地球的知识。

  目标:

  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学*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

  难点: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

  教学设想:

  1,《时间的脚印》所说明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会觉得陌生。尽管时间无处不在,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尽管如课文听说时间在自然界留有许许多多“脚印”,但若要到千占的岩石中去寻找时间的踪迹,也还不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所随便可以获得的。因此,阅读本篇课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难,也会生发出一定的求知欲。教学中,要借助于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再借助生动有趣的说明文字,来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揣摩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2,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

  3,学法。抓住两点:—是抓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段,从那里把握文章的层次;—是抓中心句、关键句,从那里把握文章局部的中心内容。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导入:

  学生交流,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感受:

  例: 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教师:1,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文章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下面我们来速读,一起解决三个问题:

  1、跳读:贴标题。

  我这里有4个小标题,“时间漫谈”、“石头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故事”、“读懂记录,造福人类”。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1-3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时间漫谈”。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2、寻读,说过渡。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怎么说?这样说:“……”是过渡段,它表明“……”。如: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是过渡段,它表明下面将要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3、扫读,讲故事。

  这篇文章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钟表”,述说着远古的故事。请你扫读课文三、四部分,讲述一个岩石中的故事。如:如果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

  三、组织说读活动(25分钟)

  1、介绍方法:本文作者运用了很多值得学*的方法,将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下面请同学们分组探寻你认为值得借鉴的写法,并用“好在……因为……”的句式说话,向全班同学汇报你的发现。

  2、教师示例:如:好在“课文开头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因为“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且层次清晰”。

  3、学生活动:(分小组活动)

  4、集体交流:(学生述说,老师即兴点评)

  三、学生积累(5分钟)

  1、摘抄雅词:二字雅词、四字雅词

  2、摘抄美句:拟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

  3、抄背文前小诗:

  附:板书设计: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跳读:贴标题

  寻读,说过渡

  扫读,讲故事

  说读 学写法

  教学目标

  1、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意义。

  2、学*运用独立句段使文章思路清晰的方法。(重点)

  3、品味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学*本文的写法。(难点)

  4、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科学精神。(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时间是什么?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不到、触不着。日常生活中,我们记录时间用什么呢?(钟表、日历),还有什么可以记录时间的更替?(树的年轮、树叶的四季变化),这些记录的都是生活时间。还有一种时间——地质时间,用什么来记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在这篇文章中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学生讨论后归纳: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归纳:逻辑顺序

  3、梳理本文思路

  (1)速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并作简要分析。

  学生讨论后归纳:5、7、18、22、24、27

  承上启下,由人类日常生活中的记录时间的方法,引出下文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引出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过程。

  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总括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过程。

  承上文,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题;启下文,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承上文,化石的作用;启下文,说明化石是怎样帮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

  (2)划分结构,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1—4)提出时间的话题。

  第二部分(5—29)详细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30—31)阐释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

  三、重点研读

  1、文本哪些段落介绍的是“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呢?

  第7—21段。

  2、岩石被破坏的因素游哪些?

  阳光、霜雪、风、雨、水、空气、生物、人的作用

  3、岩石新生的过程是怎样的?(砂砾、泥土)沉淀、堆积→重压→胶结

  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

  4、人们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重点读第19自然段)

  (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方面思考。)

  5、自由读22-29自然段,分组讨论:

  ①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虑。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②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A、地壳的活动;

  B、气候的变化;

  C、古代生物的状况;

  D、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E、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③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高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6、细细品味最后一段,说一说:读懂岩石记录时间有什么重大意义?

  四、探究说明方法

  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大约”表示估计,说明1米厚的岩石形成需要的大致时间。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与实际不符(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大约”一词,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文中还有好几处运用了列数字说明方法的句子,请同学们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除了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其它的说明方法了吗?试举出一例。

  “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冰河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之大。

  五、品味语言

  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请你找出其中的3句,为它们批注。

  示例:

  语句: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批注:“攻击”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攻击”是进攻的意思,它使阳光、霜雪、风、雨等有了行为意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时刻受到破坏,语言极富表现力。

  六、合作探究

  你如何理解题目《时间的脚印》?说说它的作用。

  “时间的脚印”是一个借喻,本体是“大自然中的岩石的各种变化过程”。大自然中的岩石,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化,记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地理环境变迁的故事,就像时间老人留下的脚印一样。

  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时间流逝有形化,说明了时间在世间留下了踪迹。题目生动形象,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读者的探究欲望。

  板书设计

  引出话题

  时间的脚印介绍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懂岩石记录时间的重大意义

  张华

  教学目标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3、体会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两件物品)

  同学们知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它们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谁能说出他们的作用?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除此以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它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印》。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特别是“龟裂”和“楔形”。(齐读)

  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读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3、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文中的重要语句,读后完成下列填空题:

  从()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4、那么,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举例回答。教师小结: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三、质疑并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提问: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为什么要接着写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我觉得这一部分可以删去。对此说法,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但须言之成理。

  四、课堂反馈

  1、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作者却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说说你的具体感受。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就使无形的时间有形化了,既生动形象又很准确。

  2、本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除了可以把岩石比做时间的脚印外,还可以比作什么?请大家拿起笔,把想到的句子写下来,全班交流。学生发言。

  3、教师引导:我也想了几个比喻,可能不如同学们写的好。我说一说,作为抛砖引玉好吗?岩石是历史的证人。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岩石是内蕴丰富的书。

  (同步播放幻灯)

  4、再次讨论,学生发言。

  五、结语及课外作业

  1、岩石是时间的脚印,她讲述光阴的故事。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勤奋学*。最后,让我们齐读高士奇爷爷的诗《时间伯伯》。

  2、课外作业:在课后阅读、搜集、了解一些有关岩石、地球的知识。

  学生提问备案

  1、“砾岩”是什么东西?(播放岩石分类表)

  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分为沙石岩和泥石岩,砾岩是沙石岩的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鹅卵石,和今天我们见到的雨花石,都是砾岩的一种。砾岩体积较大,内部有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质地较硬,称为“砾”;在“砾”和“砾”之间,有质地较细较软的岩石。它们紧挨在一起,形态有点像公园里的鹅卵石小道。当砾岩中较细较软的部分松动,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就脱离开来,经过长期的水流搬运、冲击,被不断地磨圆,最后沉积在河床的底部。

  2、什么是化石?(播放地质年表)

  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骸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像石头一样的东西。三叶虫是生活在距今约5.7亿年前的寒武纪的海洋生物。

  3、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是什么意思?(播放地质年表)

  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是地质学上的一种时间划分,是依据生物、气候的演化来划分的。

  教学目标

  1、把握说明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逻辑说明顺序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3、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把握说明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逻辑说明顺序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难点:

  学*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精品课件展示钟表、高山、岩石的图片。

  同学们,现在我们记录时间的工具主要有钟表、日历等。大自然经过亿万年的变化,给大地带来了沧海桑田的巨大改变,时间的更迭带来自然界事物面貌的改变。因此,我们可以从自然界事物面貌的改变推测出时间的更迭。今天,我们来学*课文《时间的脚印》,了解一下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二、整体感知

  检查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其他学生补充点评。

  精品课件

  1、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1951年到北京市团委机关工作,次年参与建立北京地质学院,历任教务处科长、副处长,学报副主编、编审,地质学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2、字音词语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腐蚀()浑浊()山麓()海枯石烂()

  粗糙()龟裂()刨刮()楔形文字()

  (2)解释下面词语。

  踪迹:

  海枯石烂:

  腐蚀:

  浑浊:

  楔形文字:

  参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páo)楔形文字(xiē)

  (2)解释词语。

  踪迹:行动所留下可察觉的形迹。

  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腐烂。形容历史久远,万物已变。用于盟誓,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腐蚀:指(包括金属和非金属)在周围介质(水、空气、酸、碱、盐、溶剂等)作用下产生损耗与破坏的过程。

  浑浊:指由于沉淀或沉积物而混浊不清。

  楔形文字:这是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这种文字是由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所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3、阅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并概括层次大意。

  参考

  第一部分(1-4):由生活时间到地质时间,引出话题: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重要的一种记时方式。

  第二部分(5-30):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一层(5-22):岩石的破坏和生成。

  第二层(23-30):岩石上保存着历史痕迹。

  第三部分(31-32):读懂大自然记录,造福人类。

  三、局部探究

  阅读课文,重点段落可播放音频课文,圈画重要语句,探究下面问题。

  精品课件

  (一)理解说明内容

  1、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儿童诗《时间伯伯》,有何作用?

  参考:引起下文,引出说明对象,说明时间每时每刻都在向前走;引用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明确。

  参考:

  (1)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2)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

  3、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了解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参考:主要讲了岩石的形成过程,岩石的生成变化可以记录时间。通过研究岩石,我们可以了解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大量心血,引导我们寻找“地下的宝库”,更好得为人类造福。

  (二)理清说明顺序

  本文说明的思路是怎样的?什么说明顺序?试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明确。

  参考:

  (1)本文说明的思路是:引出话题(岩石是可以记录时间的)——具体说明(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实际作用(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可以为人类造福)。

  (2)逻辑顺序。

  小结:本文先列举现象,时间在向前走,铜壶、岩石可以记录时间;然后具体说明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最后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即为逻辑顺序。运用这种说明顺序,合乎人们的认知规律;便于人们读懂课文,了解作者所讲的科学道理。

  (三)体会生动的说明语言

  作者在说明科学道理的过程中,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语言也力求作到生动,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示例:“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把石块和轻小的沙砾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笨重的石块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而小沙砾却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师生互评。

  四、总结拓展

  总结:学生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参考:

  ①介绍了岩石可以记录时间;

  ②运用了逻辑顺序加以说明;

  ③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拓展:谈谈学*这篇文章获得的启示

  参考:大自然一切现象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同学们在*时要养成注意观察,勤于思考的*惯,培养探索精神,更好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五、作业设计

  1、课外阅读陶世龙的《揭开大地的秘密》,深入了解科普文的特点。

  2、运用逻辑顺序,介绍一种自然现象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说明文。

  可参考同步学案、悦读世界

  六、板书设计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说明思路:引出话题——具体说明——实际作用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语言:生动有趣

  课型:自读课

  课时安排:两课时

  内容安排:第一课时:

  1.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划分文章层次

  3.浏览网页,自己查找相关文章,了解课文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画岩石记录时间的循环图和了解关键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对文章观点和结论的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3.我们自己怎样记录时间,使人生过得有意义。

  教学活动:

  1.画图和概括活动。

  2.质疑求解活动。

  3.迁移扩展活动。

  教学过程:

  板块一:理解文章的内容。

  (一)文章题目《时间的脚印》所提的“时间”是指“地质时间”,那么

  1.哪些段落提到了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

  2.岩石又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请大家自读课文,画一个岩石记录时间的循环图。

  (二)1。岩石除记录时间外,还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哪些段落提到了这些内容?

  2.你找到的句子在段落中都起了什么作用?(段落中心句、承上启下句)

  3.出一个段落,让学生补出承上启下句或段落中心句。

  板块二:对课文的观点和结论质疑。

  (一)本文写于50年代,作者认为读懂岩石之书的意义是什么?(找矿),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读懂岩石之书的意义以远不是这样单纯的用意了,那是什么?

  (比如:1。读懂岩石之书,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在外太空寻找可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球。

  2.读懂岩石之书,我们也可以了解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灾难,为将来地球将要遇到的灾难做好尽可能充分的准备。

  3.了解各种生命的进化和灭绝的过程,是人和大自然中其他生物和谐相处。等等。)

  (二)岩石都有哪些种类?是所有的岩石都能记录时间么?

  (三)我们推测地球年龄的依据是什么?是否科学?

  板块三:迁移扩展活动。

  (一)课文提到的时间是地质时间,那是靠岩石记录的。我们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感到时间的流逝的?有没有什么印记?

  (二)我们能否有意让时间留下的脚印,使生活更有意义?

  (给家庭成员过生日;制作成长记录册……)

  目标:

  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时间的脚印》教案菁选(扩展5)

——《时间的脚印》教案6篇

  目标:

  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学*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

  难点: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

  教学设想:

  1,所说明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会觉得陌生。尽管时间无处不在,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尽管如课文听说时间在自然界留有许许多多“脚印”,但若要到千占的岩石中去寻找时间的踪迹,也还不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所随便可以获得的。因此,阅读本篇课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难,也会生发出一定的求知欲。教学中,要借助于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再借助生动有趣的说明文字,来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揣摩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2,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

  3,学法。抓住两点:—是抓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段,从那里把握文章的层次;—是抓中心句、关键句,从那里把握文章局部的中心内容。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导入:

  学生交流,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感受:

  例: 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教师:1,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 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文章科普小品,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下面我们来速读,一起解决三个问题:

  1、跳读:贴标题。

  我这里有4个小标题,“时间漫谈”、“石头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故事”、“读懂记录,造福人类”。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1-3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时间漫谈”。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2、寻读,说过渡。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怎么说?这样说:“……”是过渡段,它表明“……”。如: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是过渡段,它表明下面将要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3、扫读,讲故事。

  这篇文章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钟表”,述说着远古的故事。请你扫读课文三、四部分,讲述一个岩石中的故事。如:如果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

  三、组织说读活动(25分钟)

  1、介绍方法:本文作者运用了很多值得学*的方法,将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下面请同学们分组探寻你认为值得借鉴的写法,并用“好在……因为……”的句式说话,向全班同学汇报你的发现。

  2、教师示例:如:好在“课文开头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因为“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且层次清晰”。

  3、学生活动:(分小组活动)

  4、集体交流:(学生述说,老师即兴点评)

  三、学生积累(5分钟)

  1、摘抄雅词:二字雅词、四字雅词

  2、摘抄美句:拟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

  3、抄背文前小诗:

  附:板书设计: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跳读:贴标题

  寻读,说过渡

  扫读,讲故事

  说读 学写法

  一、情境引领

  同学们,很高兴认识大家。下面由我和大家度过愉快的40分钟。提到时间, 从古至今,关于它的话题很多。孔子面对滔滔东流的河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齐白石要求自己做到“不教一日闲过”;莎士比亚告诫人们“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毫无疑问,这些见解都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而从客观上探索“时间”的话题并不多见,至于“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这样的话题,更是闻所未闻。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时间的脚印》,请陶世龙先生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陶世龙。(点击下一页)

  二、走*作者

  陶世龙,被*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1929年生于四川省安岳县。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

  三、出示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

  2、欣赏品味: 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3、能力目标: 培养阅读表达的能力。

  四、课前热身

  教师检查课前预*情况。 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粗糙(cāo) 龟裂(jūn) 楔形(xiē)

  我让班长同学读一读这些字词。他读得很好,下面我们一齐读两遍。

  五、要点探究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0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下面我们来速读,用5分钟的时间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要求: 速读课文,独立自主完成问题。

  1、 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不含小诗)明确:共30个自然段。

  2、 贴标题,了解课文的说明层次。

  我这里有四个小标题,“岩石是时间的脚印”、 “岩石的毁灭与新生”、“岩石是无字的史书”、“岩石领我们找宝藏”。 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1——4自然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石头是时间的脚印”。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一、岩石是时间的脚印 (1——4自然段)由生活时间到地质时间,引出话 题: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重要的一种记时方式。

  二、 岩石的毁灭与新生(5——20自然段)岩石记录时间之一:毁灭与新生。

  三、 岩石是无字的史书(21——28自然段)岩石记录时间之二:无字的史书。

  四、 岩石领我们找宝藏(29——30自然段) 我们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3、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

  通过贴标题,我们了解课文的说明层次。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我们全班推荐一个朗读水*比较高的同学读一下最后一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迁移内容看时间而定是否讲解)

  迁移: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读懂岩石之书的意义已远不是这样单纯的用意了,那是什么?

  1)、读懂岩石之书,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在外太空寻找可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球。

  2)、读懂岩石之书,我们也可以了解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灾难,为将来地球将要遇到的灾难做好尽可能充分的准备。

  3)、了解各种生命的进化和灭绝的过程,是人和大自然中其他生物和谐相处。等等。

  六、亮点探究

  精读课文,用8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四个问题。

  1、分析这篇文章标题的特点。新颖别致的标题

  时间有脚印,可见这个标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根据预*,我们知道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指——时间的记录,将石头对时间的记录说成是时间的脚印,可见标题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看来大家预*得很好!

  2、谈谈《时间伯伯》的作用。 别具一格的题记

  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土其的小诗《时间伯伯》?

  选择高土其的《时间伯伯》一诗作题记,既可以引导读者进入文章介绍的知识,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了下文,还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无论人类有史以来,还是史前无人之时。

  3、找出课文生动有趣的句子。 生动有趣的语言

  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

  “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时间的脚印》教案菁选(扩展6)

——时间的脚印作文6篇

  时间的脚,从来无人见过。它的脚印却暴露在我们的眼里。

  时间的脚印,暴露在太阳升起的阳光中。时间的脚印,在云朵上踩出一个个小坑,使太阳露出了热情的笑脸。管不住嘴的太阳,用阳光编织成语言,说起时间脚印的功绩

  时间的脚印,暴露在溪水流淌的哗哗声中。时间的脚印,在结了冰的冰面上欢快地蹦来蹦去。溪水感到了时间脚印上残留的温暖,冰盘“啪”地一声裂开了,溪水又能唱歌了。溪水当然会谢谢时间的脚印,便清了清嗓子,引吭高歌,唱起了感谢的歌。

  时间的脚印,暴露在鹅卵石的花纹中。时间的脚印,在锋利的石头尖上,不断的打磨。石头一次次地被打磨,变成了光滑的鹅卵石。鹅卵石当然不会忘却是时间把自己变得光滑的,便用美丽的花纹赞美时间。

  时间的脚印,暴露在小树的年轮上。时间的脚印一次次的在他身边走过,小树不知不觉长成了大树。大树不会忘记时间,用年轮记下时间。

  我真的好希望,时间的脚印也会像对初升的太阳,冰封的小溪,锋利的石头和初生的小树一样,让我也变得越来越优秀。

  想起从前,每逢春天,那个放风筝的季节,我总是喜欢出去玩。去哪都好,对我来说,每个地方都是崭新的,有趣的。

  总是在一个春日的下午,当风变得凉爽舒畅的时候,爸爸就带我去放风筝。他有时也会带上一把刀,以便于挖些苦菜和野菜。记得去放风筝的那条路上,永远是青青的一片草,总有个老人拿个板凳,手里牵着个旧风筝,依稀记得是老鹰的图案。

  大伯,再放风筝啊?爸爸笑呵呵地问道,是啊,看它飞的好吧?那个爷爷注视着在空中高高飞翔的风筝,仿佛它真的像一只老鹰。

  然后是两个人走过草地的声音。

  要到达放风筝的那片地,还需要经过一条胡同。那是很久之前的印象里,总是感觉那条胡同是绿色的,可能是它有独属于春天的春意盎然吧。那条胡同还是挺热闹的,因为小孩子比较多,又正是贪玩的年纪。只见两个小孩拿着水枪,然后一边传来哈哈哈哈的笑声。天很蓝,加上那随风飞翔的老鹰,真是美得像幅画卷。

  去放风筝的路上,都要经过这些人,物,他们,是春天的足迹。

  到后来,上了小学,爸爸的工作也很忙,出去放风筝的机会越来越少了。风筝在阁楼里落上了一层层灰尘,那个地方我们也很少再去了,任凭它变化着,衰老着,那段快乐的时光也埋没在阁楼里,落满了灰尘。

  很多年后,忘记了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再次路过那里,不过留下的是我一个人的脚印。胡同里,小孩子们好像不怎么吵了,或许是长大了吧,那片绿油油的草地,再也没人坐在板凳上悠闲地笑着放风筝了,不知道,或许是那个人老了吧,很遗憾没能再放过风筝,或许是我太忙了吧。一想到这,就不禁想起以前的`那段春日时光,那时多有生机啊。可是时光的脚印,总是一去不复返的,只能一步步地走下去。路上是从前的美好时光,但尽头却不能是从前。

  就在今年,我和爸爸决定出去走走,再一次来到那片熟悉的,放过风筝的草地。天依旧很蓝,可是却冷清了不少,或者说荒芜了不少。那片胡同的旁边,堆起了一座座垃圾堆,里面是各种各样的玻璃和烧完了的灰烬那片胡同,不再翠绿,那里的葡萄枯了。我和爸爸按当年的路线逛了一遍,还是那两个人,两双脚印,可爸爸却不像以前那样高大,或许是我长高了吧。

  时间的脚印,覆盖住两个人的脚印它一直在目睹着这里的一切。是幅春天的画卷它目睹了,是片冷清的胡同它目睹了,是片荒芜的废墟它目睹了它告诉我们:别回头,走下去,终究有一天会变好的,会像从前的,即使不是现在。

  游弋于悠然的思绪,记忆中的暖色调又蹁跹眼前,拈花微笑,伫立的我仰望,落英缤纷中嗅到了成长的味道。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这首曲调*和的歌被悠悠地哼起,歌声清澈的在我的思绪中滋长。她抱着我,仿佛上天的眷恋,屋里有一种爽身粉的味道,她低垂着眸,笑靥灿烂如花:“从前有一只小鸭子……”听着听着,睡眼惺忪的我沉沉地进入眠界。隐约感觉,她在用真情的吻吻干我眼角遗留的泪。轻柔地如一缕风。小时候,成长是妈妈的吻的味道,甜蜜地沁入心田。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上小学时,我爱上了这首诗。它虽无华丽辞藻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用真挚的情千古芳华。当时的我,喜欢在房间里伏案看书。无意中我翻到一本封皮暖色调的书,上面的字,娟秀清新“两千零一年诞生于世,她的眼睛像一汪清澈的泉。两千零二年学会说话,她的声线幼稚青涩……”每每翻开,我的眼眶总是盈满了甜弱花蜜,净若清流的液体。她用真情的笔迹触动我易被感动的心。小学时,成长是妈妈心的温暖,拨弄了爱的弦。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王铮亮的歌声在我耳畔徜徉,曾经的点点滴滴依旧在闪亮。我又想起了那天,妈妈从蒙自回来看我,她从兜里拿出一些我爱吃的食品,风拂过,我竟瞥见她头发里夹杂的苍凉。我,已经是中学生了,我,已经长大了,那,母亲是不是也在变老……“孩子,少吃点冷的东西,还有垃圾食品,多喝水,别挑食……”母亲的话还如从前,索然无味而繁琐啰嗦。不如为何,此时此刻我竟然觉得,这些话语不是普通的话语,而宛如一个个五彩缤纷跳动的音符,点缀我生命的乐章。现在,成长是一幅画,花香馥郁的画。

  望着窗外黛色的天,浅呷一口清新淡雅的香茗,苦涩过后竟感觉一抹甜流转于“味蕾”,芬芳了一梦茶香。那抹甜是我母亲来过我人生的痕迹,她是我人生美景的暖色调。

  想起从前,每逢春天,那个放风筝的季节,我总是喜欢出去玩。去哪都好,对我来说,每个地方都是崭新的,有趣的。

  总是在一个春日的下午,当风变得凉爽舒畅的时候,爸爸就带我去放风筝。他有时也会带上一把刀,以便于挖些苦菜和野菜。记得去放风筝的那条路上,永远是青青的一片草,总有个老人拿个板凳,手里牵着个旧风筝,依稀记得是老鹰的图案。

  大伯,再放风筝啊?爸爸笑呵呵地问道,是啊,看它飞的好吧?那个爷爷注视着在空中高高飞翔的风筝,仿佛它真的像一只老鹰。

  然后是两个人走过草地的声音。

  要到达放风筝的那片地,还需要经过一条胡同。那是很久之前的印象里,总是感觉那条胡同是绿色的,可能是它有独属于春天的春意盎然吧。那条胡同还是挺热闹的,因为小孩子比较多,又正是贪玩的年纪。只见两个小孩拿着水枪,然后一边传来哈哈哈哈的笑声。天很蓝,加上那随风飞翔的老鹰,真是美得像幅画卷。

  去放风筝的路上,都要经过这些人,物,他们,是春天的足迹。

  到后来,上了小学,爸爸的工作也很忙,出去放风筝的机会越来越少了。风筝在阁楼里落上了一层层灰尘,那个地方我们也很少再去了,任凭它变化着,衰老着,那段快乐的时光也埋没在阁楼里,落满了灰尘。

  很多年后,忘记了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再次路过那里,不过留下的是我一个人的脚印。胡同里,小孩子们好像不怎么吵了,或许是长大了吧,那片绿油油的草地,再也没人坐在板凳上悠闲地笑着放风筝了,不知道,或许是那个人老了吧,很遗憾没能再放过风筝,或许是我太忙了吧。一想到这,就不禁想起以前的那段春日时光,那时多有生机啊。可是时光的脚印,总是一去不复返的,只能一步步地走下去。路上是从前的美好时光,但尽头却不能是从前。

  就在今年,我和爸爸决定出去走走,再一次来到那片熟悉的,放过风筝的草地。天依旧很蓝,可是却冷清了不少,或者说荒芜了不少。那片胡同的旁边,堆起了一座座垃圾堆,里面是各种各样的玻璃和烧完了的灰烬那片胡同,不再翠绿,那里的葡萄枯了。我和爸爸按当年的路线逛了一遍,还是那两个人,两双脚印,可爸爸却不像以前那样高大,或许是我长高了吧。

  时间的脚印,覆盖住两个人的脚印它一直在目睹着这里的一切。是幅春天的画卷它目睹了,是片冷清的胡同它目睹了,是片荒芜的废墟它目睹了它告诉我们:别回头,走下去,终究有一天会变好的,会像从前的,即使不是现在。

  是无形的,在不经意间飞逝。转眼间,我18岁,告别了顽皮的小孩,学会独立学会坚强~

  最*很感伤,前几天照了毕业照,觉得即将离开,心里不免有些酸楚。黑板上的倒计时的,想问究竟带,让我感到莫名的伤感。

  就在昨天,的最后一年的运动会圆满。场上群,热闹的场面,熟悉~里度三年。在看台上的我,不知不觉了三年前,的满怀好奇的走进高中的,军训时大家从陌生到熟悉,从辛苦到……幕幕都在一一浮现。和同学们像家人和睦相处,的班级真的像极了温暖的大家庭。一起欢快,一起努力,唱着班歌,《会奇迹》,幸福的泪水悄悄的浮的笑脸上。

  每天在班级里太多的趣事,曾经有人把有特点的老师或同学的经典语录都记录,等多年以后,回来,人生中的乐事吧美好的珍藏的回忆。

  要感慨的东西太多,想珍惜的也太多,只剩下200多天了,即将离开母校,去追逐的梦想。

  ,记录着的成长。,让学会懂事。,承载着太多美好的瞬间。

  回“响”曾经拥美好,感谢带给的memory。就,珍惜拥,珍藏曾经拥,把握,拼过这最后的200多天,让回“响”在的那,定格在那最灿烂的时刻。奏响的生命之歌!

  时间是无形的,摸不着看不见,却又在岁月之中留下了许多痕迹,而这痕迹正记录了逝去的时间。

  时间的痕迹存在于建筑物,存在于大自然的环境中,同时它也存在于生物身上,也就是人的身上。

  而时间是如何在人身上留下印记的呢?

  世界上时时刻刻都有着生命的诞生。生命会逐渐成长,就如人一般。人的身高便留下了时间记录,一个人从幼年时期渐渐成长,在时间的记录下,骨骼发育完全,人的身高也就逐渐增长。照片是我成长的见证,原来不到一米多高的孩子,现在却长到一米六多,这便记录着时间的痕迹。而成长到老年时,由于不再生长,有些年龄大的老人弯腰驼背便会变矮,就如我的爷爷奶奶,这也印证了“时间不饶人”的道理。

  “岁月是把杀猪刀”,说的是无情的时间留下的痕迹,看看人的皮肤变化就知道这句话说得很形象。刚出生的婴儿的皮肤是细嫩红润的,而随着成长皮肤会渐渐变化,到了中老年,皮肤会变得粗糙松弛而没有光泽,这是长时间操劳留下的痕迹。翻到自己父母以前的照片,那本来年轻的皮肤增添了几分沧桑,同时也留下了几道皱纹,这正也是时间留下的印记。

  时间的印记也会在人的头发上显现出来,年轻时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经过岁月的打磨,头发由黑变白,同时也渐渐变得稀疏了。这正显现出来时间的印记和岁月对人的无情摧残。

  眼睛是人用来见察事物的器官,也是人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也有着时间的印记。眼睛包含着一个人的文采与品质,就如那些有着丰富知识的人,眼晴总是炯炯有神的,一眼就可以看出他的人品,而些无所事事的人,还有一些老人,眼睛一看就是无神暗淡的。这便是时间留下来印记,更是一个人是否努力过的证明。

  时间会在一切东西上留下印记,它却从不会停下脚步,所以我们也要更加珍惜时间。


《时间的脚印》教案菁选(扩展7)

——《金色的脚印》读后感菁选

《金色的脚印》读后感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金色的脚印》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金色的脚印》这篇文章是日本作家椋鸠十写的,它给了我们许多启迪。

  故事讲述了小男孩正太郎家的.佣人从山里捉来一只小狐狸,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要救小狐狸出来,最后正太郎为放小狐狸不慎掉下悬崖,是两只老狐狸救了昏迷中的正太郎,后来,正太郎和爸爸一起把小狐狸放了。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狐狸夫妇想尽办法救了小狐狸。我们知道狐狸都是畏惧狗的,而狐狸爸爸为了引开秋田狗,让狐狸妈妈给饥饿的小狐狸喂食,表现得是那么勇敢无畏,还大摇大摆地从秋田狗身边走过,这是为什么?难道它自己不会被秋田狗咬伤吗?这是出于一种对孩子深切的爱,一种深沉的爱。

  当得知小狐狸被铁链子拴住时,狐狸夫妇没有放弃救小狐狸的念头。它们在白天给小狐狸喂食,因为狗在白天是被拴住的。它们又冒着生命危险在正太郎家地板下做了窝,这是一种多么危险的事啊!一不小心可能狐狸一家子都会被抓。到这儿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爱!一种多么无私的爱!动物也和人一样,也有感情,也有亲情,也有智慧,甚至不亚于人类。

  今天,我们学了《金色的脚印》这课,让我明白了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多么的伟大。

  课文主要讲老狐狸和小狐狸间的亲情,以及狐狸和正太郎之间建立深厚感情的生动故事,说明人类只要爱护动物,动物也会通人性,能和人和睦相处。文中的狐狸爸爸和妈妈让很让我感动,它们为救小狐狸,去给小狐狸喂奶、送食,后来冒着生命危险在小狐狸被捉的地方的木板下面做了窝,它们还在想办法救小狐狸。开始它们咬小狐狸被拴住的铁链,发现不行,后来两只老狐狸发现木桩有用,就趁没有人的时候,从地板下钻出来咬木桩,因为老狐狸想:只要我天天努力的咬木桩,就能救我的儿子出去。文中的正太郎也使我感动,他发现了狐狸,却不说出去,还给老狐狸送吃的。当他得知小狐狸被别人拿走了,他在去拿回小狐狸的途中还摔伤了,我原来以为狐狸非常狡猾,可读了这课我改变了我的看法。

  《金色的脚印》象征着纯洁、美好和珍贵,狐狸虽然是动物,但它们也像人一样,生命同样珍贵。那回归山林的脚印是珍惜生命的象征,这脚印饱含着人类对其它生命的珍重于爱护,体现了人类美好的'感情,在这金色的脚印体现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因此《金色的脚印》也是对美好崇高情感的赞美。

  只要我们和动物和谐相处,世界才会充满爱。

  今天,我们学*了《金色的脚印》一课,学完之后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正太郎家的男佣人从树林里捡回了一只小狐狸,几天之后,他看到老狐狸冒着危险来给小狐狸喂奶,后来又在正太郎家做了窝。正太郎发现了这些,不但没有告诉大人,而是细心地照顾狐狸一家,后来就和狐狸一家有了深深的感情。有一次他为了救小狐狸而栽进了悬崖,后来还是老狐狸为它暖身子救了他。

  我读了之后想起以前妈妈在我小时侯给我讲过关于狐狸的故事,在我心目中狐狸是狡猾的动物,又是骗乌鸦嘴里的肉,又是偷农民家的鸡。可学了这篇文章之后,让我知道狐狸也是有感情的,还知恩图报呢!文中的小狐狸和正太郎非常友好,一看见他就舔他的手!在正太郎精心照顾下,老狐狸也和他有了感情!每当正太郎自己一人在家的时候,老狐狸就进正太郎的屋子里,在正太郎的屋子里踱来踱去。那次,安田先生把小狐狸带走了,正太郎马上就去安田先生那要把小狐狸要回来还给老狐狸的时候,在半路上,不小心栽进了悬崖,老狐狸把他救上来。

  其实,并不是每个动物都是凶残的,也不是每个动物都吃人的',这都是让人们给逼的。如果人们不把枪口对着它们,它们也不会伤害到人,它们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命不受到威胁!如果我们人类不去破坏动物生活的家园,不用枪对准它们,它们也不会伤害到我们人类。有这么一句话: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不止是人类自己的地盘,还是动物、植物等生物共同的家园!

  最后,晚上干脆就不在来了,而是在白天来,因为白天狗是栓着的呀!

  老狐狸就在小狐狸底下做窝,正太郎发现以后,觉得它们很可怜,就给饿着肚子的老狐狸投送食物,而且每天准备一杯牛奶。一个月过去了,正太郎和它们熟悉了,小狐狸一见正太郎就用粗糙的粉红色的舌头舔他的.手。有时候,家里没有别人,那两只老狐狸就从正太郎悄悄拉开的门缝里进来,舔正太郎的手,轻松自在地在屋里踱来踱去。

  一天小狐狸被安田先生带走了,正太郎担心小狐狸见不到父母会不吃不喝,还有可能饿死。更担心的是老狐狸看不见自己的孩子会伤心落泪。就向安田先生的牧场跑去。途中,正太郎不小心踩到了崖边的积雪上和学块一起头朝下栽了下去,失去知觉。就是这两只老狐狸救了它。

  第二天,便把小狐狸从安田先生的牧场要回来,正太郎和爸爸一起到森林里把小狐狸给放了。

  你看的这则故事不正是说狐狸也有骨肉亲情,为了孩子,有毅力。你现在应该服了吧!

  在这里,我要为狐狸**。在人们的印象中,狐狸是一种狡猾的动物,但是它们也有善良的时候,它们也有骨肉亲情。让我们共同爱护动物,保护动物吧......

  以前,我对狐狸的印象非常坏,它狡猾,它凶残,它无情无义。对这样的家伙,我恨到了极点。

  但自从读了《金色的脚印》以后,由恨转到爱,又由爱转到敬。原来狐狸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动物啊。

  《金色的.脚印》主要讲一只小狐狸被捉到正大郎家,它整天不吃不睡,眼里总流露出悲伤。正大郎看见老狐狸晚上偷偷来给小狐狸喂奶,并且由公狐狸放哨。更让他吃惊的是,狐狸爸爸和狐狸妈妈为了照顾小狐狸,竟在正大郎家的地板上做了个窝,住了下来。

  读到这里,我被震撼了。狡猾的狐狸竟然也有这样的爱子之情,舐犊之爱。它们也像我们人类一样,有情有义。狐狸的故事使我感到了天下父母的伟大!

  由此我不禁想到,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爱在包围着:在我们伤心的时候,“爱”使我们快乐;在我们灰心的时候,“爱”使我们乐观;在我们犯错的时候,“爱”使我们知错能改……所以我们大家应该珍惜这份爱,因为它来之不易。

  动物之间也有爱,也有情,但是现在有的人为了钱还在猎杀动物,我想向他们说一句: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有生命和感情,不要再猎杀动物了。让我们大家和*相处,做个朋友吧。

  最终,晚上干脆就不在来了,而是在白天来,因为白天狗是栓着的呀!

  老狐狸就在小狐狸底下做窝,正太郎发现以后,觉得它们很可怜,就给饿着肚子的老狐狸投送食物,并且每一天准备一杯牛奶。一个月过去了,正太郎和它们熟悉了,小狐狸一见正太郎就用粗糙的粉红色的舌头舔他的手。有时候,家里没有别人,那两只老狐狸就从正太郎悄悄拉开的门缝里进来,舔正太郎的手,简便自在地在屋里踱来踱去。

  一天小狐狸被安田先生带走了,正太郎担心小狐狸见不到父母会不吃不喝,还有可能饿死。更担心的是老狐狸看不见自我的孩子会悲痛落泪。就向安田先生的牧场跑去。途中,正太郎不细心踩到了崖边的.积雪上和学块一齐头朝下栽了下去,失去知觉。就是这两只老狐狸救了它。

  第二天,便把小狐狸从安田先生的牧场要回来,正太郎和爸爸一齐到森林里把小狐狸给放了。

  你看的这则故事不正是说狐狸也有骨肉亲情,为了孩子,有毅力。你此刻应当服了吧!

  在那里,我要为狐狸**。在人们的印象中,狐狸是一种狡猾的动物,可是它们也有善良的时候,它们也有骨肉亲情。让我们共同爱护动物,保护动物吧......

  此事过后,正太郎一家就没有捉过山里的任何畜牲,他们变得十分爱护动物,遇到受伤的动物还进取去救助它,帮它找家,也懂得了你是怎样对待它,它就拿会什么回报你。日子过得很开心。

  其实,小狐狸和它的父母隐居深山,生活得很融洽。只是两只老狐狸经过这次事件后就很不放心,生怕自我的孩子又一次被人类捉去,就决定让它参加了一个深山里十分热门的班级——“小动物自卫班”。这个班就是专门请山羊教师教一些弱小,容易受骗受欺负的.一些小动物怎样防御和保护自我。开学第一天,聪聪(小狐狸的名字)和爸爸妈妈兴高采烈地来到报名处,交了90元动物币就让聪聪去上学了。哇,同学可真多,有小兔拉拉,小狗丁丁,小羊**,小猫微微,他们都热情地打着招呼,聪聪外向活泼,不一会儿就交了许多朋友,高兴极了。开课了,山羊教师上的第一节课是“遇到猛兽该怎样办”。小动物们立刻不吭声了,他们都明白,这些猛兽连自我的父母都有时候敌不了,所以都认真地听着。

  “同学们,我们弱小的动物其实最怕的不是人类,因为他们此刻有良知了,一般不会伤害我们。而真正的敌人是比自我要强百倍、千倍的那些豹子、狮子这类动物。我们千万千万不能硬拼,只能智取!这就要看自我的脑袋瓜怎样样了,要明白运用巧妙的计策,不能惊慌失措。下头请大家和同桌交流一下。”小动物们迫不及待地讲开了,看得出来,大家都很喜欢这个“小动物自卫班”,聪聪也不例外。

  这天咱们学了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的名子叫做《金色的脚印》。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叫正太郎的小孩家的男佣从山里捉来一只可怜的小狐狸。小狐狸的`父亲、母亲为了救小狐狸,在正太郎家里的木板下做窝。正太郎知道后,不但没有说,还经常送食物给老狐狸吃。之后又把小狐狸还给了老狐狸。

  看到这篇文章后,我想起了三年级时发生的一件事。一天我和小伙伴们在一棵树下发现了一只小猫。咱们都用小石子扔它。小猫虽然躲来躲去,但还是被击中了几下。之后咱们竟然又把小猫放在学校的假山上。这座假山四面环水,小猫根本无法过去。几天后,当咱们再次来到假山边时,发现小猫已死在假山旁。

  可怜的小猫不知尝试了多少次“泅渡”,但最终还是失败了,性命丢失在“荒岛”上。

  每当我想起这件事,我心里就十分难过,咱们就这样以前糟蹋了一个无辜的性命!这天看了这篇文章,我更觉惭愧,和正太郎相比,咱们显得是多么的残忍、冷酷!我发誓从今以后,要爱护动物,不伤害动物。不仅仅自我要做到,而且向别人宣传不好伤害动物。

  这天,我们学了《金色的脚印》这课,让我明白了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多么的伟大。

  课文主要讲老狐狸和小狐狸间的亲情,以及狐狸和正太郎之间建立深厚感情的生动故事,说明人类只要爱护动物,动物也会通人性,能和人和睦相处。文中的狐狸爸爸和妈妈让很让我感动,它们为救小狐狸,去给小狐狸喂奶、送食,之后冒着生命危险在小狐狸被捉的地方的木板下面做了窝,它们还在想办法救小狐狸。开始它们咬小狐狸被拴住的铁链,发现不行,之后两只老狐狸发现木桩有用,就趁没有人的时候,从地板下钻出来咬木桩,因为老狐狸想:只要我天天努力的咬木桩,就能救我的'儿子出去。文中的正太郎也使我感动,他发现了狐狸,却不说出去,还给老狐狸送吃的。当他得知小狐狸被别人拿走了,他在去拿回小狐狸的途中还摔伤了,我原先以为狐狸十分狡猾,可读了这课我改变了我的看法。

  那《金色的脚印》象征着纯洁、完美和珍贵,狐狸虽然是动物,但它们也像人一样,生命同样珍贵。那回归山林的脚印是珍惜生命的象征,这脚印饱含着人类对其它生命的珍重于爱护,体现了人类完美的感情,在这金色的脚印体现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因此《金色的脚印》也是对完美崇高情感的赞美。

  只要我们和动物和谐相处,世界才会充满爱。

  学完了课本第14课《金色的脚印》,我有一种深刻的感受,那就是人与动物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的光芒,它是人与动物之间的纯洁友谊,不仅很美,而且还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名叫正太郎的孩子,在夜间无意中发现了一只被抓的小狐狸,它的父母想要拯救小狐狸,一次次的尝试又一次次的失败,却始终锲而不舍,从中他感受到了关爱与亲情,虽然没有帮助狐狸一家逃脱,但是内心却有些动摇。第二天他发现狐狸一家在他家地板下安了窝,继续准备营救小狐狸。正太郎将自己的食物留了一些送给狐狸一家,渐渐地与他们产生了感情。当他最终下定决心想要放走小狐狸的时候,发现小狐狸被别人带走了,便毅然独自去救小狐狸。在路上,正太郎遇到了困难,差点失去性命,是小狐狸父母解救了他。最后,正太郎将小狐狸解救出来,一家人重新团聚、回归自然。

  在我们的.记忆中,狐狸应该是狡猾奸诈的,但看了这个故事之后,我感到动物之间也有爱,也懂得感恩,不管谁都有自己的父母,都有亲情。在地球上,不仅生活着我们人类,还有动物、植物,各种有生命的物体。相互之间和谐相处,互爱互助、相互信任,才能形成美好的家园。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的名子叫做《金色的脚印》。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叫正太郎的小孩家的男佣从山里捉来一只可怜的小狐狸。小狐狸的爸爸、妈妈为了救小狐狸,在正太郎家里的木板下做窝。正太郎知道后,不但没有说,还经常送食物给老狐狸吃。后来又把小狐狸还给了老狐狸。

  看到这篇文章后,我想起了三年级时发生的`一件事。一天我和小伙伴们在一棵树下发现了一只小猫。我们都用小石子扔它。小猫虽然躲来躲去,但还是被击中了几下。后来我们竟然又把小猫放在学校的假山上。这座假山四面环水,小猫根本无法过去。几天后,当我们再次来到假山边时,发现小猫已死在假山旁。

  可怜的小猫不知尝试了多少次“泅渡”,但最终还是失败了,生命丢失在“荒岛”上。

  每当我想起这件事,我心里就非常难过,我们就这样曾经糟蹋了一个无辜的生命!今天看了这篇文章,我更觉惭愧,和正太郎相比,我们显得是多么的残忍、冷酷!我发誓从今以后,要爱护动物,不伤害动物。不仅自己要做到,而且向别人宣传不要伤害动物。

  这天,我们学*了《金色的脚印》一课,学完之后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正太郎家的男佣人从树林里捡回了一只小狐狸,几天之后,他看到老狐狸冒着危险来给小狐狸喂奶,之后又在正太郎家做了窝。正太郎发现了这些,不但没有告诉大人,而是细心地照顾狐狸一家,之后就和狐狸一家有了深深的感情。有一次他为了救小狐狸而栽进了悬崖,之后还是老狐狸为它暖身子救了他。

  我读了之后想起以前妈妈在我小时侯给我讲过关于狐狸的故事,在我心目中狐狸是狡猾的动物,又是骗乌鸦嘴里的肉,又是偷农民家的鸡。可学了这篇文章之后,让我明白狐狸也是有感情的,还知恩图报呢!文中的小狐狸和正太郎十分友好,一看见他就舔他的手!在正太郎精心照顾下,老狐狸也和他有了感情!每当正太郎自己一人在家的时候,老狐狸就进正太郎的.屋子里,在正太郎的屋子里踱来踱去。那次,安田先生把小狐狸带走了,正太郎立刻就去安田先生那要把小狐狸要回来还给老狐狸的时候,在半路上,不留意栽进了悬崖,老狐狸把他救上来。

  其实,并不是每个动物都是凶残的,也不是每个动物都吃人的,这都是让人们给逼的。

  我在前段时间读了《金色的脚印》这篇文章后改变了我以前对狐狸的坏印象,原来我总觉得它很狡猾、很凶残、而且还无情无义,在动物里我最不喜欢的就是狐狸了。但自从读了《金色的脚印》一文,我对狐狸由恨转到爱,又由爱转到敬。让我明白了原来狐狸也是有感情的动物!

  《金色的脚印》这篇文章主要讲一只小狐狸被正太郎的爸爸捉到了家里,可是它整天不吃不睡,眼里总流露出悲伤。有一次深夜,正太郎看见母狐狸晚上偷偷跑到了正太郎家里来给小狐狸喂奶,而且公狐狸就在门口放哨。更让他吃惊的是,狐狸爸爸和狐狸妈妈为了照顾小狐狸,竟在他家的地板上做了个窝,住了下来。他们一家三口的行为都被正太郎一五一十地看在眼里,他它们的亲情所感动,便马上把小狐狸放了,这样小狐狸和父母又团聚在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读完文章后,我不由地想起我们社会,也有好多做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贡献出一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爱正在包围着:所以我们大家应该珍惜这份爱,因为它来之不易。但是现在有的人为了钱还在猎杀动物,我想大声向他们说一句:“动物和人一样,都有感情和生命,不要再猎杀动物了,让我们大家和睦相处,做个朋友把!”让它们也像人类一样感受的爱吧!

  暑假里,我们在郭老师的带领下,读了日本作家椋鸠十的六本动物小说,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金色的脚印》这本介绍母爱的书。

  这本书里面我印象深刻的是《金色的脚印》、《红色的'脚印》和《消失的狐狸》这三篇。《金色的脚印》主要描写了正太郎爸妈被狐狸爸妈救小狐狸的爱打动了,所以放了小狐狸,让它们一家团圆;《红色的脚印》主要描写了坚强的狐狸妈妈即使遇到伤害,也要拼命保护自己的孩子不挨饿,不受冻;《消失的狐狸》主要描写了机智的狐狸为了不让狐狸宝宝遭到猎犬的袭击,以身犯险,成功地逃脱了。这三篇都是狐狸妈妈不怕危险保护自己的孩子。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