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教案菁选

首页 / 教案 / | 2023-03-03 00:00:00

满井游记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满井游记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满井游记教案1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重点:流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文章大意。

  教法:点拨讨论、自渎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新课: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春天在人们心中是一个美好、充满希望的季节。我们已学过一些描写春天美丽景物的散文。古人如何感受春回大地的气息?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山水游记就向我们呈现了一幅色调清淡、意境悠远的初春图。

  二、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明**(现在的湖北省)人,文学家。与兄宗道、第中道合称“三袁”,是“**派”的代表人物。反对文学复古主张,要求“不拘格套,抒写性灵”,他们的作品大多以自己的语言来表现真实的思想感情。

  三、结合注释,扫清文字障碍,将课文通读一遍。

  请注意下列家点字的读音与意义:

  廿二日,天稍和:二十二日。

  若脱笼之鹄:天鹅

  泉而茗者:愿意为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意为“煮茶”。

  罍而歌者,愿意为酒杯,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意为“端着酒杯”

  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愿是跛足之意,引申为驴,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意“为骑驴”。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倩:美丽的。

  汗出浃背:湿透。

  四、指导朗读。

  1、放录音范读。

  2、学生齐读课文。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五、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文中的景物,并用笔将课文中所描写的初春美景画下来。然后同学互相欣赏。

  六、课堂练*:

  下边三组短语中的“之”,有的要译作“的”;有的可译作“的”,也可省译;有的起舒缓语气的作用,用不着翻译。试加辨析并说出所有短语的大意。

  局促一室之内

  郊田之外

  脱笼之鹄

  倩女之靧面

  髻鬟之始掠

  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生动的表达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细致地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体会融情于景的写法。

  教法:朗读、想象,老师启发、点拨。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引入新课:

  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若脱笼之鹄。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

  麦田浅鬣寸许。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二、关于本文比喻句的作用。(结合课后练*二进行)

  教师明确:比喻是修辞格的一种。运用比喻可以把陌生的东西边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如本文的`比喻的运用使写景更加传神、生动。

  三、分析课文:

  设疑:

  1、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写了满井什么季节的景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段意。

  3、分析第二段的层次。

  总写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若脱笼之鹄——喜悦心情

  分写 水:水光的明丽

  山;春山的娟净可爱 (比喻)

  满井春色 柳条;将舒未舒

  麦田:破土而出又齐整喜人

  游人:泉而茗

  罍而歌 早春郊游图

  红装而蹇

  鸟鱼 (拟人)

  抒写感受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四、学生总结主题思想:

  这篇游记描写了北国初春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然、闲适自得的洒脱情怀。

  五、归纳写作特点:

  1、白描的手法。

  2、拟人的写法。

  3、生动的比喻。

  六、把《满井游记》和 《醉翁亭记》进行比较。

  课堂小结:

  本文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阅读本文,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学*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满井春色 总写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若脱笼之鹄

  分写 水 山 柳条 麦田

  游人 鸟鱼 (拟人)

  抒写感受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教案2

  【教学目的】

  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体会白描手法和比喻的运用。

  学*并归纳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积累语汇。

  【教学难点】

  生字的识记;作者写景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题目

  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郊外的一个游览地。袁宏道于万历二十年中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万历二十六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受予顺天府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年的春天。

  二、作者

  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人。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三袁”。

  三、生字

  燕(yān) 廿(niàn) 砾(lì) 鹄(hú) 娟(juān) 鬣(liè) 茗(míng) 蹇(jiǎn) 呷(xiā) 浃(jiā) 曝(pù)

  通假字:堕,通“隳”

四、读课文,疏通课文,列出疑难句,师生合作解决

  东风时作:作,起。

  土膏微润:膏,肥沃。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茗,茶。这里名词用作动词,品茶。

  未知之:不知道这情况。

  而此地适与余*: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能,怎能。纪,纪事。

  五、赏析研讨

  1、开头怎样描写北国早春的特点?这样写的作用?

  “余寒尤厉”、“局促一室”,没有春天的气息。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把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也为下文描写的满井春色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2、怎样描写满井春景?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先写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接着写河面冰雪融化,“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再写春山之态“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又写“柳条将舒未舒,麦田浅鬣寸许”,突出早春的特点。游人有“品茶者”,“饮酒者”,“骑驴者”,虽不盛,已是热闹非凡。更有晒太阳的'鸟、吸水的鱼,悠然自得。最后作者总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运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琢语句、简洁明快地直接写出北方春寒料峭的特点。

  运用新奇生动的比喻描写春景。

  在描写中表达作者的欢快,恬适的心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六、作业

  练*二,提示:以物比人,例:出游的作者,如脱笼之鹄;以物比物,例:河水波光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麦田浅鬣;以人比物,例:山峦如倩女。

  练*三“之”的用法:

  1、表示限定关系:一室之内、郊田之外,可译为“以”。现代汉语中还用,如“四海之内”、课堂之外”

  2、表示修饰关系:“脱笼之鹄”、“曝沙之鸟”。可译为“的”,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语中,“一丘之貉”、“惊弓之鸟”、

  3、用在主谓短语中的结构助词,可不译。例:“倩女之靧面”。

满井游记教案3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中难点词句。疏通文章大意,初步分析文章结构,学*文章.写作特色。

  重点难点:

  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写作特色。

  教具准备:

  录音机、课文磁带、幻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柳宗元的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尽情地遨游了,游记.写作堪称文学史上一绝——大师笔下的优美的风景、奇妙的境界。

  ?作者使用精湛的艺术手法,采用数州之土壤与西山对比,突出的西山山势的高峻;采用映衬的手法,烘托了西山气象的阔大。我们陶醉山水之中,物我两忘,飘飘然,感觉到“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我们精神为之一振。啊,舒服、爽!

  今天,我很激动,也很荣幸。我终于回到了阔别8年的母校。下面,请让我这个师哥担任队长,带领同学们到燕地春游去,好不好?

  二、预*,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对照词句注解速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

  遇到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

  把难理解的词句画记出来。同桌讨论一下。

  板书课题:《满井游记》,作者:袁宏道。

  袁宏道主张文章打破古文的传统,用浅易流畅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与兄宗道、弟中道共同倡导散文改革运动,对文坛影响很大,后人称他们兄弟仨为“**三袁”。

  明末散文家张岱说:“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时则袁中郎。”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篇同样出色,而以独具特色的游记。

  播放课文朗读磁带。

  三、讨论分析课文。

  请哪位同学来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概括归纳:满井早春的`风光。

  从哪里可以看出写的是早春的风景。

  表时间的词语:花朝节后。

  满井景物的特征:水光山色、柳条麦苗。 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后,请学生翻释。两个长句,强调一次。(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使用这种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有会么好处?)归纳板书。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谁来翻译一下?该句写了什么内容?用四个字概括。鸟鱼也深受感染,请看“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这句话应该怎样翻译?

  文章既写了静景又写了动景,既描写了景物又抒发了感情,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出示:

  第一段中作者在“飞沙走砾”的环境中只能“局促一室之内,”而“至满井”时,“ , , ,”的景象却让他“ ”。由此可见,第一段虽未写满井,却是为下文写游满井做的铺垫,采用的是 的写法。

  要求学生自学第一段以及第二段的1、2句,然后讨论回答问题。

  第一段的1、2句讲了什么内容?

  板书:燕地气候特征:天气:寒

  风沙:猛

  第3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极欲外出一游,百无聊赖等

  为什么不外出宴游呢?

  1、2句与3、4句有什么联系?

  作者热切地渴望外出一游,可是燕地花朝后却冻风时作,作者是欲出而不得。什么时候天气才能好转呢?

  请读第二段1、2两句。好不容易,机会终于来了。作者从“局促一室之内”中**出来了,作者此时此刻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文中是怎样表述的?

  我们一起分析了课文内容,现在应该可以回答了吧?指名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23、满井游记

  “**三袁” 袁宏道

  燕地 天气:寒

  气候 风沙:猛 满 早春 波色山峦 静

  因↓果 井 风景 柳条麦苗 景

  ↓ 铺垫 风 早春 游人之乐 动

  欲出不得(失望,无奈)→→→ 光 郊游 鸟鱼之乐 情

  欲扬先抑

满井游记教案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虚词“而”“之”的用法。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能力训练点情景想像、朗读。

  (三)德育训练点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美育渗透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的抒情艺术。

  二、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景,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的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自读、朗诵.老师启发提问、点拨。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一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兄中道合称“三袁”,世称“**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易*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并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讨论。

  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笼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概括段意

  (1)第一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物,欲扬先抑;

  (2)第二自然段写满井春色。融情人景,寄托追求。

  4.提问第一自然段可删否?

  烘托、反衬手法,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先抑,欲进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

  5.提问文中细腻刻画了哪些初春景色?

  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游人、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

  6.提问试分析文章的写景顺序。

  自然景一人文景一自然景

  (山水风光一游人一动物)

  远景一*影

  (山水风光一柳梢、麦田)

  7.提问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一若脱笼之鹄一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一轻松喜悦一感叹赞美

  (抑一扬)

  (四)总结、扩晨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田之外”,不是在人事纷扰的“城”中。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藉,在心灵与自然的`贴*中,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五)布置作业

  书面一:分散朗读,并注音(出示小黑板,全班在练*本上注音,然后指名板演,共同订正。)(每个2分)。(括号内是答案,下同。)

  1.燕(yan1) 2.花朝(zhao1) 3.辄(zhe2) 4.妍(yan2) 5.倩(qian4)

  6.靧(hui4)面7.蹇(jian3) 8.呷(】xia4) 9.廿(nian4) 10.浃(jia2)

  口述:1.比喻句,明确在本体与喻体之间常用似、像、若、如之类的喻词。本文共有哪几个比喻句?(共有3个:①若脱笼之鹄。②如镜之新开……③如倩女之赜面……。“娟然如拭”不是比喻句,它的意思是“美得像刚刚揩拭过的那样”,只是描绘而已,虽有“如”字,前后并没有具体的本体和喻体。)

  书面二:本文写景细致入微,你读了有哪些体会?请选例并简要说明。(自读课文,用这类题目来检测,不作死板限制,可以让学生有自由发表意见的余地,不会扼杀有才能学生的天机及积极性。如果在水*属中下的教学班,可以改用课文后的一、二题。)

  (六)板书设计

  袁宏道

  自然景: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睛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曝沙之乌、呷浪之鳞

  人文景:游人

  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一若脱笼之鹄一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一轻松喜悦一感叹赞美

  (抑一扬)

满井游记教案5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学*课文在布局谋篇上的精妙之处。

  2、研读课文,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流露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体会课文中运用白描、比喻和拟人手法写景的妙处,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4、学*描写春景,练*写作。

  教学重点

  1、感受文中描绘的优美的春天景色,再现课文图景。

  2、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文中所流露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式的人生哲理。

  2、学*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绘写春天的诗词曲赋,观察春天的景物变化。

  二、导入新课

  1、谈话:(从本单元的课文学*说起)同学们,我国南方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一起踏青去,走进春的世界,花的海洋。

  2、播放视频录像资料,学生欣赏春景,创设情境。

  在众多的绘春描春作品中,清代文学家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是不能不读的。

  3、出示课题:满井游记(板书)

  三、深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师:上一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初感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到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满井早春图,同时也知道了作者是一位无意于政治进取的小官,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游览观光,寄情山水。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又将随作者细腻而又富有诗情画的笔调,去领略大自然赋予我们的那份圆润丰满的自在自得。现在请同学齐读课文,在大脑中再现美丽的春景画面。并思考文中描绘了哪些景?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读后教师出示图片,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绘此画面的相关句子。(教师播放图片)

  4、师:课文主要描绘了哪些景物。(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分)水山柳麦人鸟鱼(点)

  5、学生自说个人所喜欢的句段,说明喜欢的理由,并展开想象口头描绘画面。

  6、师:作者这样写是抓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的',这属于对点的描写,(板书:分)除了分写,作者还进行了总体的描绘,即是对面的描写。文中哪一句是对景物的总写?(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扳书:总:满井全景)(面)

  7、体会课文第一段的妙处。

  师:课文在写出游之前,却从不能出游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中先写不能也游的苦恼,表现在城中余寒犹历的气候上,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为下文写出游喜悦的心情作了一个很好的铺陈,形成了较好的对比,这实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板书:城中余寒欲扬先抑)

  四、品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师: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王国维语: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作者要在文中表达什么感情?在文中何处可以足见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文句?

  2、学生交流讨论,师生明确并引导体会,出示幻灯片。板书:点明主旨郊田有春意,只是未出游)。

  明确:这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人生哲理。(联系作者的意趣和生*来理解。)

  3、出示语段: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理解其内涵。

  师:同学们,作者在文未点明寄情于山水的意趣,用以收束了全文,那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4、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指名学生发言。

  明确;作者重在抒写性灵。

  此句表明自己和庸人的区别。不能以游堕事,是以那些热衷于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鸟鱼都成了他的知已。这可是一种物人交融,人和物的相映成趣的美好境界。

  五、赏读课文,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1、体会文中白描手法。

  (1)出示有关白描手法的句子,让学生回顾白描手法。并引出白描手法这一写法在文中的运用。

  (2)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白描手法的句子,引导学生加以品味。

  明确:这种写法能使所写景物鲜明如画,笔法简练。

  2、体会比喻和拟人修辞在文中的运用

  (1)问:文中那些地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请在文中找出来。

  (2)学生交流讨论找出句子,引导学生加以赏析。

  3、播放散文《春》的视频录像。学生观看欣赏,感爱春天。

  3、小结本课。

  此文属于一篇绘写春景的优美散文,在语言表达上运用了白描、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在章法上采用了欲扬先抑,结构上先总后分,点面结合,内容上物我交融,人和物相映成趣。值得我们细细玩味。

  六、拓展延伸

  1、学生小组展示有关写春的诗句,教师展示补充,引导学生积累。

  2、学生练笔写春,进行交流讨论。(出示幻灯片要求)

  七、作业

  绘画春景。

  情景要求:假设你此次与袁宏道结伴同行,一同来到满井,你将看到些什么?你又会写下些什么呢?请你以绘画形式把画下来。

  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

  城中余寒

  (欲扬先抑)

  总:满井全景(面)

  满井春色

  分:水山柳麦人鸟鱼(点)

  (白描、比喻、拟人)

  点明主旨:郊外有春意,只有未出游

  抒写性灵

  表明寄情山水的意趣(自傲、自嘲)

满井游记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袁宏道及写景小品文的特点。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体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欢快心情。

  3、学*本文作者准备生动,层次分明地描写景物的写法。

  4、通过学*这篇小品文应认识到只有冲破种种限制,扩大视野,才能发现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美。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朗读课文并学*本文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设想】

  1、《满井游记》虽是一篇小品文,但生字却不少,要注意正音。

  2、作为自读课,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才能体会作者所抒之情,所写之景。

  3、文中几处不易理解的日子,是学生疏通文意的难点,教师应给予帮助,学生可继续采用增、删、移、驾、换的方法疏通文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法

  同学们,每年早春三月祖国南方已是百花盛开,花田锦簇,而我们北方仍是永瘦山寒,枯燥乏味,不过只要你走出家门,步入野外,仔细观察,那可就别有洞天了。不信,请读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看他描绘了怎样一幅清新,秀美的北方郊外早春图。

  二、预*检测(幻灯出示)

  1、给下列加点字准确注音:

  辄(zhé)返燕(yān)地寒飞沙走砾(lì)脱笼之鹄(hú) 倩(qiàn)女花朝(zhāo)节出于匣(xiá)廿(niàn)二日 乍(zà)明披风(pī)髻鬟(jì huán)泉而茗(míng)者 始掠(lüè)罍(léi)而歌者曝(pù)沙之鸟红装而蹇(jiǎn)者 浅鬣(liè)呷(xiā)浪之鳞

  2、填空:

  《满井游记》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作者袁宏道,字,中朗,号,石公,明**(现在的湖北省)人,文学家。

  在学生预*的基础上教师可对作者袁宏道作一些补充介绍。

  袁宏道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亡。作过吴县知县,顺天教授等官袁氏兄弟三人(兄宗道,弟中道)都以文学见长。当时称为三袁,宏道成就最高。他是当时反对文学上复古派的重要人物之一。著有《袁中朗全集》。

  三、了解写景小品的特点

  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课上则深入浅出,在记叙上则简明生动。

  四、解题

  满井是明代北京*郊的一个风景区,每逢早春三月,是郊游的好去处,作者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二十二日游满井,写了这篇文章。

  五、朗读课文、疏通大意,理解内容

  方法:读读──议议。

  1、教师范读课文二遍。(学生所读另一遍要正字,听读第二遍要揣摩句意。)

  2、指一名学生领读课文第一段,然后大家再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疏通大意,选取代表发言。

  教师提示:余、剩余。砾小石块、碎石。

  3、全班齐读第一段,讨论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之内。寂寞难耐的心境。

  4、指一名学生领读课文的第二段。(句指一名朗读好的同学进行领读)注意全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愉快之情。

  5、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在此基础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疏通大意,这段难度较大,教师应巡回解疑,之后选代表发言。

  教师提示:偕,一同。高柳大堤,高大的柳树成排分立在堤的两旁。冰皮始解,河上的冰冻开始溶化。拭,擦,晶昌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小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6、学生齐读第二段,讨论归纳段意。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表害作者回归自然的愉快心情。

  六、分析写景特点

  1、全班齐读,从整体上把握所写之景。

  2、学生自读(要求:一句一句认真读,读出层次来)。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之后在全班交换意见,教师再做系统梳理:

  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外,寂寞难耐的心境是第二段写满井春色的陪衬之笔。(第二部分是分析的重点)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由远及*,由概括到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微涧,一望空阔及若脱笼之鹄的.愉快情怀。

  然后从四个方面具体写景物的细节:① 写河的小峦;② 写柳条麦苗;③ 写游人;④ 写曝沙之鸟,呷浪之鳞,作者写景中用新奇恰当的比喻,使景物生动形象,触手可及,愉乐之情跃然纸上。

  最后给局点明全文的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局者未之知也。

  七、齐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八、课堂练*

  谈谈你对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理解。

  这句话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的摆脱某些限制,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九、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自结)

  谈谈你对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理解。

  这句话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为上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的摆脱某些限制,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十、布置作业

  课后练*1~2题。

  【译文】

  北京一带气侯寒冷,过了花朝节,冬寒还没有退尽,经常刮起冷风,一刮冷风就扬起满天沙尘。(我)只好躲在屋子里,想出去走走也出不去。每次顶着风坐车出去总是不到百步就转了回来。

  22日那天,略微暖和些,我和几个朋友一块儿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成排的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温润,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无比轻松)。这时河上的冰开始溶化,水波突然闪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鱼鳞似的波纹,水清澈极了,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山峦被触化的雪水洗耳恭听过后,那样美好光洁,呈现出迷人的风姿。好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一样。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出大了,高一寸左右。游人还不算很多,但用泉水者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可以看到,风力虽然还很猛,但走路就汗流浃背。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儿,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情态,毛羽、鳞鱿当中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我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都不知道啊。

  【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

  袁宏道

  概括: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春 出游探春 春水(如镜出匣)和春山(如倩女妆罢) 在

  具体 柳条(桑梢披风)和春苗(浅鬣寸汗) 郊

  (层次分明)游人游春:尔而茗,罍而歌,红装而蹇 外

  鸟鱼喜春:安适恬静,悠然自得。

满井游记教案7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本文写景的特色。

  2.对比、反衬的手法及运用。

  教学设想: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袁宏道的足迹,去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早春景色吧!(板书课题、作者)

  1.学生介绍作者(学生介绍不齐的,其他同学来补充,学生如再补充不完整的教师补充,并且积累)

  2.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3.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4.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一读:

  通读全文,解决字音字义问题。

  1.学生读课文,同桌为一个小组,(有不认识的字和词语,学生用笔在文章中标记出来,听朗读录音的时候更正)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廿鹄鬣茗蹇髻鬟曝呷恶堕

  学生听朗读录音,用笔在文章中圈、点、勾、画。

  熟读课文

  1.将生字带入文中,自由大声朗读一遍,熟悉生字。

  2.同桌互读互听,可以将文章分开,一人读一半,互相挑错误(可以从生字和断句方面等。)

  二读:

  1.指名读(可以选择一男生和一女生赛读,剩余男女声侧耳倾听,注意长句的断句。)老师强调长句的断句:(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齐读熟悉。

  三读:

  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1.译读: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2.第2自然段。廿二日天稍和:和,暖和。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润湿。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泼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鳞浪层层: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晶晶然,亮晶晶的。然,形容词词尾。新开,刚打开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如倩女之hui面而髻鬟之始掠也:hui面,洗脸。掠,梳掠。

  柔梢披风: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2.自读自译方式:对着课文大声说译文,借助注释并调动原来的文言知识积累。

  3.静悟:老师读译文,学生看课文。边听边领会。

  4.齐读巩固

  5.点画重点注释(老师自己决定)

  四读:(赏读)

  要求: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学生作总结、归纳,学生自己理解掌握比喻的用法和作用。

  阅读思考: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

  试举例说明:

  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赏析、探究:

  用欣赏的眼光读课文,说出自己的发现或提出一个有发现意义的问题。

  本文写的是初春之景,'初'字在文中有哪些体现?

  目的:体会作者那颗善感的心。

  (2)你能试着发现本文在写景状物上有哪些特点吗?试试看谁最具备发现的眼光!最具备科学家的头脑!

  目的:积累学*写景方法。

  理清线索,强化记忆,争取背诵第二自然段。

  主题探寻:

  这篇游记描绘了北京*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怀。

满井游记教案8

  教学目的: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体会白描手法和比喻的运用。

  学*并归纳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语汇。

  教学难点:生字的识记;作者写景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题目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郊外的一个游览地。袁宏道于万历二十年中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万历二十六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受予顺天府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年的春天。

  2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人。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三袁”。

  3生字燕yān廿niàn砾lì鹄hú娟juān鬣liè

  茗míng蹇jiǎn呷xiā浃jiā曝pù

  通假字:堕,通“隳”

  4读课文,疏通课文,列出疑难句,师生合作解决。

  东风时作:作,起。土膏微润:膏,肥沃。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泉而茗者:茗,茶。这里名词用作动词,品茶。未知之:不知道这情况。而此地适与余*:适,正好。恶能无纪?恶能,怎能。纪,纪事。

  5赏析研讨

  a开头怎样描写北国早春的特点?这样写的作用?“余寒尤厉”、“局促一室”,没有春天的气息。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把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也为下文描写的满井春色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b怎样描写满井春景?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先写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接着写河面冰雪融化,“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再写春山之态“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又写“柳条将舒未舒,麦田浅鬣寸许”,突出早春的特点。游人有“品茶者”,“饮酒者”,“骑驴者”,虽不盛,已是热闹非凡。更有晒太阳的鸟、吸水的鱼,悠然自得。最后作者总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运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琢语句、简洁明快地直接写出北方春寒料峭的特点。

  运用新奇生动的'比喻描写春景。

  在描写中表达作者的欢快,恬适的心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6作业:

  练*二,提示:以物比人,例:出游的作者,如脱笼之鹄;以物比物,例:河水波光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麦田浅鬣;以人比物,例:山峦如倩女。

  练*三“之”的用法:a表示限定关系:一室之内、郊田之外,可译为“以”。现代汉语中还用,如“四海之内”、课堂之外”b表示修饰关系:“脱笼之鹄”、“曝沙之鸟”。可译为‘‘的”,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语中,“一丘之貉”、“惊弓之鸟”、c用在主谓短语中的结构助词,可不译。

满井游记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正确掌握文中丰富的实词的读音、书写和词义

  2.体会文中记叙描写中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理解作者抓住特点表现初春景象的写法及其渗透的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2

  三、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3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

  五、教学步骤

  (一)、教学导入

  开门见山,介绍作者直接导入。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湖广**人,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三袁”,其为领导人物。他一生写了很多山水游记,明张岱曾说写山水名家柳宗元之后就当数他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他最具代表的山水游记《满井游记》

  (二)、朗读课文,读准子音,停顿

  1.教师范度,正音正字,学生听读,作好标记

  燕

  廿二日

  土膏

  鹄

  髻鬟

  浅鬣

  蹇

  呷浪

  堕事

  恶能无纪

  2.重点句子的朗读停顿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会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夫不能以游堕事

  3.学生自由放声朗读一到两遍,力争读熟

  4.生齐读,老师再次纠正错误

  (三)、默读课文,正确掌握文中丰富的实词的`词义,疏通文意

  1.实词

  冻风时作

  土膏微润

  娟然如拭

  呷浪之鳞

  冰皮始解

  浅鬣寸许

  髻鬟之始掠也

  泉而茗

  堕事

  恶能无纪

  2.虚词

  “之”

  结合课后练*三学*

  “而”

  表转折

  而城居者未知也

  表修饰

  红装而蹇者

  如倩女之会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勾画出难以理解的词句进行交流讨论。(可以以小组为学*单位,共同学*),文章虽有不少难解词语,但课下注释很详细,再结合合作式学*,疏通文意,也并不和困难。

  (四)、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学生齐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2.选几位学生发言,其他同学补充,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

  明确: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水、山、柳、麦、人、鸟、鱼,人与自然相映成趣。

  3.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此题要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谈)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一致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师予以肯定,并稍做点拨: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关键语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也。”及“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内涵。(此题有一定难度,可让学生结合作者本人的性情,经历来思考)

  明确:前句是写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后句则表明自己与庸俗之人的区别,表达了他对官场、大自然、及人生的态度。

  (五)、赏析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妙处。

  学生阅读课文,谈谈你认为本文写景有那些精彩之处?

  (学生可做小组学*,将心得在小组内先进行交流,组内派代表进行发言)

  教师小结:

  1.白描: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初春景物生动的形象,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将舒未舒,柔稍披风”,笔法极为简练,却又鲜明如画。

  2.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欣喜、舒朗的心情;以新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以新装倩女比喻被雪洗过的山峦,生动又传神。这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动,读来妙趣横生。

  3.文中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如写鱼鸟。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生自由散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可背诵

  (七)、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语言改写课文第二段

  2.整理记忆本课重要的实词

  附板书设计

  城中余寒

  总;满井全景

  满井春色

  分:水

  山

  柳

  麦

  人

  鸟

  鱼

  点明主旨:郊田有春意,只是未出游

  结束全文

  表明寄情山水的意趣

满井游记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⑵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⑶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能力目标:

  ⑴ 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⑵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⑶ 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3、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

  2、诵读感悟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1──课题)

  二、正课

  1、让我们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预*生字词的情况。(课件出示幻灯片2──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生按小组每人一词轮答,出错者由生自由纠正。)

  燕地(yān)廿(niàn)二月花朝节(zhāo)鲜妍(yán)明媚 堕事(huī)飞沙走砾(lì)恶能无纪(wū)曝(pù)沙之鸟 呷(xiā)浪浅鬣寸许(liè)髻鬟(jì huán)脱笼之鹄(hú) 靧面(huì)汗出浃(jiā)背罍而歌者(léi)红装而蹇(jiǎn)者

  2、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声地自读课文,边读边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读完之后互相交流一下,仍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然后我们再来领略作者笔下的满井春色吧!(课件出示幻灯片3──积累下列文言词语。)

  ⑴ 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经常)作

  于时(这时)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开始)解

  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

  髻鬟之始(刚刚)掠

  乍:波色乍(开始)明

  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满足)

  然:晶晶然(……的样子)

  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

  ⑵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着驴)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

  ⑶ 重点虚词:

  之:若脱笼之(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鹄

  局促一室之(表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髻鬟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始掠也

  夫:夫(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大概”)不能以游堕事

  ⑷ 其它:

  土膏(肥沃)微润

  恶能(怎能)无纪(同“记”)

  3、就疑难语句交流释疑。

  4、在理解课文之后,老师想给大家朗读一下这篇美文。但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想请同学们作评委,最终来给老师的朗读进行点评。会听的是好听众,既会听又会评的就是好评委了。你们愿意作评委吗?师配乐范读。(课件出示幻灯片4──全文,点击音乐按钮。)

  5、生点评。穿插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将喜欢的语句用喜欢的方式大声地朗读给大家听。

  6、生放声朗读全文。

  7、老师有感于作者笔下的满井美景,于是尝试着画了几幅满井春色图。你能根据画面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吗?看看谁是我的知音、谁找得快!(点击超链接按钮,连接到──满井游记图。)

  8、这一幅幅画面都是静止的、单个的,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满井的全景?(生描述略)

  9、如此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可作者为什么要在开篇写燕地的寒呢?

  明确: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极写燕地之寒、渲染被拘束的苦闷,为下文写天暖出游作了铺垫,两相比较之下,更突出出游时的快乐、舒畅。

  10、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满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应该结束全文,好给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却又生发了些议论,这是否有些多此一举?为什么?

  明确:并非多此一举。这正体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间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作此记的缘由。

  1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辅助理解。(课件出示幻灯片5──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湖北**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文学史上“**派”的创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

  写作背景:万历27年(15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12、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作者笔下动人的满井之春吧!希望这能对我们今后写作游记散文多少有些帮助。(课件出示幻灯片6──板书。)

  三、总结迁移

  1、在作者笔下,一句话就能给我们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也来试试用一两句话为大家展示你眼中或心中的四季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7──四季)

  2、生口述展示,点评。

  四、布置作业

  将刚才你展示给大家的或没来得及展示的你眼中、心中的四季描绘出来形成一篇小短文或几幅画,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

满井游记教案11

  教学目标:

  1、继续学*和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体会白描手法和比喻的运用。

  5、重点难点

  1)重点:学*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

  1、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鹄(hú)鬣(liè)茗(míng)罍(lěi)蹇(jiǎn)倩(qìan)髻(jí)鬟(huán)浃(jía)乍(zà)澈(cè)靧(huí)曝(pü)呷(xiā)

  二、导入:

  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了岳阳楼,在欧阳修指引下,观赏了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的东直门有什么美景。走,我们踏青去!

  1、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今湖北省**县)人。万历进土,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时人称之为“**派”,称他们的诗文为“**体”。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小组互助,教师更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研读赏析

  一、提问:请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二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第三段:交代了写作本文用意和写作时间。

  二、提问:

  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三、提问:

  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心情,为后**了铺垫。

  四、提问:

  第2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层意。

  可以分三层。

  第一层(从“甘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

  第二层(从“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的盎然春色。

  第三层(从“始知……”到“末之知也”):表现作者的欢快心情。

  五、提问:

  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

  感受:“若脱宠之鸽,”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 “山峦”、“柳条”、“麦田”、“游入”、“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六、提问:

  第三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并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七、提问:

  请归纳本文中心思想。

  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心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八、提问:

  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l)若脱笼之鹄:以物比人(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人比物(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九、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

  十、作业

  1、完成课后练*一、二、三题。

  2、《走进名校》

满井游记教案12

  教学目的

  1.继续学*和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学*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法引导

  本文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

  1.查字典,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 鹄(hú) 鬣(liè) 茗(míng) 罍(léi)

  蹇(jiǎn) 倩(qiàn) 髻(jì) 鬟(huán) 浃(jiá)

  乍(zhà) 澈(chè) 靧(huì) 曝(pù) 呷(xiā)

  2.朗读课文,对照注解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袁宏道,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时人称之为“**派”,称他们的诗文为“**体”。

  2.导语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借景抒感,谕示读者以人生哲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冻风时作:冻风,冷风。作,起。

  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湿润。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

  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柔梢披风:梢,这里指柳梢。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麦田浅鬣寸许: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者: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罍,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义跛足的,引申为驴子,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曝,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而此地适与余*: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5.提问: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1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2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四、学生朗读课文,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五、板书设计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笼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三。

  罍

  第二课时

  一、预*

  朗读课文,体会写景的特点。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略知大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体会本文写景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正课

  1.提问: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讨论并归纳: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2.提问: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了铺垫。

  3.提问:第2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可以分三层。

  第1层(“廿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

  第2层(“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盎然的春色。

  第3层(“始知……”到“未之知也”):表现作者欢快的心情。

  4.提问: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讨论并归纳: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5.提问:第3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讨论并归纳: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的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7.提问: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

  (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四、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描绘了北京*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怀。

  五、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

  自然景: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人文景:游人

  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抑 扬)

  结构览胜

  一、 城中余寒景象 燕地寒,花朝节后(地点、时间)

  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

  飞沙走石

  二、 出游地点:满井

  满井所见景物 景

  春水之美

  春山之美

  杨柳之美

  麦田之美

  人 泉而茗者

  罍而歌者

  红装而蹇者

  物 曝沙之鸟

  呷浪之鳞

  所感: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学*要点

  自读课文:

  首先粗略阅读原文,熟悉文章内容,并在自己感到生疏的字、词、句下面做出标记,借助于工具书和参看课文下边的注释,为生字注音,为生词释义,将全文译成较通顺的现代汉语。

  关于满井:

  明清两朝,满井是北京*邻的一个风景区,这个井的形状,明人王季重的《游满井记》说:“一亭函井,其规五尺,四洼而中满,故名。”《嘉庆一统志》说:“井经五尺余,清泉涌出,冬夏不竭。好事者凿栏以束之,水常浮起。散漫四溢。”

  关于作者及“**派”

  袁宏道,明朝人。他是明代后期反对文学复古主义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代表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的籍贯是湖广**,世称'**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等人。他们的文学主张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反对承袭,主张通变。认为文学应该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认为文学要抒发真情实感。三是推重民间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思考:

  1、细读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麦田浅鬣寸许。” 体会作者是如何以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描绘满井春色的。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因此上面这段描写满井自然景物的文字,即为全文的主体部分。在这部分文字里,景物写得自然清新、优美动人,这和作者使用大量新鲜贴切、生动形象的比喻是分不开的。如作者以“脱笼之鹄”为喻抒写自己自由奔放的情怀,此可谓由物生情,缘情状物。总之,通过一连串恰当的比喻,借助于简洁、准确的文字(“微”、“始”、“乍”、“新”、“将”、“浅”等),作者突出了满井初春景物的特点,也从中巧妙地抒发了郊游的喜悦。

  2、本文题为《满井游记》,顾名思义,文章是写作者去京郊满井这个地方游览观光的所见所感。此处早春景色处处宜人,然而最具特色之处,不能不说还在于“满井”这口不同于一般的井,可是文中似乎无一字正面写井,对此应作如何理解?

  其实,文中所写的“满井”,是北京东北郊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名胜。它之所以吸引众多游客,主要在于有这样一口非同寻常的井:水面往往高于井边,井中是个水泉。作者到此一游,照理说,无论如何也应写一写这口井,这个认识是正确的。然而我们再仔细体会就可以看到,本文虽为游记,并非单纯记实之作,它还是要通过写景有所寄托,即文章结尾所说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一结尾,使这篇游记在一定程度上带上了哲理的色彩。文中,为了抒发作者春游郊野心胸豁然开朗的感受,就一方面以“余寒犹厉”,“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城居生活作反衬;另一方面,放开笔墨逐层展开对最能表现满井春色的种种景物的描绘,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出富有议论抒情色彩的结尾。这样看来,它仍不失为一篇选材精当,布局严谨的成熟之作,是否花费较多笔墨写井,就不一定那么重要了

  《满井游记》原文和译文

  原文: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文:

  北京地区气候寒冷,花朝节以后,冬天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经常刮起来,一刮起来时就飞沙走石。我躲在一间屋子里面,想出去却不能。每次顶着寒风快步走出去,总是不到百步就返回来。

  二月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同几个朋友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稍微湿润,放眼望去,空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像笼子里逃出的天鹅。在这时,薄冰开始溶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一样的波浪一层层的,水清澈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镜子刚刚打开冷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溶化的雪水洗过后,美好的样子好像擦过一样,鲜明美好而又明媚,好像美丽的少女洗过脸刚刚梳好环形的发髻一样。柳条将要舒展没有舒展,柔嫩的柳梢头在风中散开,麦田里低矮的麦苗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不多,但是汲泉水来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红装骑驴的,也经常有。风力虽然还很猛,但是走路就汗流浃背。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汲水的鱼儿,都悠闲自在,羽毛鳞鬣中间,都充满了欢乐气氛。我才知道城郊田野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它啊。

满井游记教案1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分四组。

  (1)yān niàn zhāo huì

  (2)pù xiā jiā léi

  (3)liè qiàn jiǎn jì huán

  (4)huī lì wū

  2、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①掌握下列实词。

  东风时作 作:起。

  土膏微润 膏: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时:在这时。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开:新打开。匣:指镜匣。

  娟然如拭 娟然: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蹇,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喝茶、端着杯、骑着驴之意。

  作则飞沙走砾 飞,使沙飞;走,使砾走。

  附件下载

  《满井游记》导学案8

  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感受作品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袁宏道,明朝著名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人。与兄弟袁宗道、袁中道并称“三袁”,又称“**派”。鄙弃官场,淡与名利,曾长时间隐居田园和外出游历。本文曲折的表现厌倦都市官场生活和寄情山石草木的逸然情怀。

  2.写作背景: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预*内容及方法指导:

  一、摘录字词(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生疏、多音、易错字)。

  二、文学常识(1.作者2.背景3.文体知识)(结合资料助读书上批注)

  三、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读流畅)

  四、翻译(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重点词语的解释在文中做出批注。)

  五、文言知识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1.重点词语:

  2.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4.一词多义:

  5.文言句式:

  我的疑问:

  探究案::

  1.第①段中体现“燕地寒”特征的语句是哪些?(书上批注)

  2.从全文看,第①段采用了什么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从哪些方面写满井春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找出写水、山的比喻句。

  写水: 。

  写山: 。

  5.文中写了哪些人?哪句话描绘了鱼、鸟的神情?(书上批注)

  6.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作者在这样的景物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拓展延伸:搜集摘录一首描写春景的诗歌,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其意境。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检测反馈:1.文学常识填空:《满井游记》选自 ,作者 , 代文学家,与其兄 、其弟 合称为“**三袁”。

  2.给加点字注音。

  燕地寒,花朝节后 如倩女之靧面 飞沙走砾 髻鬟 凡曝沙之鸟 若脱笼之鹄 呷浪之鳞 红装而蹇者

  3.指出下列划线词解释有错的一组: ( )

  A土膏(很稠的糊状物) 娟然如拭(美好的样子) 茗(茶)

  B乍明(初、始) 曝沙之鸟(晒) 辄(就)

  C披风(开、分散) 汗出浃背(湿遍) 呷(吸)

  D晶晶然(样子) 脱笼之鹄(天鹅) 鳞(代鱼)

  4.没有用比喻修辞的一句是( )

  A若脱笼之鹄 B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 D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5.选择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

  A.这是一篇记游小品,北国的料峭春寒,非但不能阻止作者的游兴,反而给他带来了许多新鲜感。

  B.这篇游记抓住了春天的景象,突出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特点。

  C.选文较多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是“脱笼之鹄”,又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

  D.选文采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写出了郊游的所见所感。

  我的收获:

  《满井游记》课后题及答案

  《满井游记》课后题答案

  一、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熟读课文,试找出几处这样的景物描写,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文中这样的景物描写还有几处,如“土膏微润”,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麦田浅鬣寸许”,写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准确而生动。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无不渗透了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二、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比如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吗?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文中这样的比喻句还有几处,如“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三、下列三组短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试加以辨析,并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一室之内郊田之外(表示限定关系,可译为“以”。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还常用,如“四海之内”“国门之外”。) 脱笼之鹄曝沙之鸟(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的”。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语中,如“惊弓之鸟”“一丘之貉”。以上两种,也都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但主要起结构作用。) 倩女之面髻鬟之始掠(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这种用法现在已不用。)

  《满井游记》学案7

  《满井游记》学案

  新泰市宫里镇初级中学 廉海龙

  教师寄语: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学*目标

  1、 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

  2、 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 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过程

  一、背景资料

  作者及背景简介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二、朗读课文

  4、听录音朗读课文。边听边标出不认识的字以及难读的句子的节奏。

  (温馨提示:难句停顿:●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余之游/将自此始。)

  三、丰富词库

  5、给加点的字注音。

  燕地( )花朝节( )砾( )辄( )土膏( )浅鬣( )髻鬟( )罍( )蹇( )汗出浃背( )曝( )呷( )

  四、疏通文意

  6、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自由理解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标记出来。先小组合作解决,若还不明白,师生共同解决。

  7、让学生翻译课文,其他同学补充评价。

  五、整体感知

  8、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概括一下。

  六、品味课文

  9、本段中描写了满井早春的哪些景色?并说说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

  (内容,请找出来,写出赏析词。)

  (1组找写人的。2组找写景的。3组找写物的。4组找写作者心情的。)

  10、请从景物描写的文字中找出比喻句,并做简要的分析。

  11、作者看到这些景色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用横线标出最能体现作者当时心境的一句话。

  七、写作天地

  12、模仿作者描写满井初春景色的方法,用两三句话描绘初夏的景物特点。

  八、学*小结

  13、我的收获:

  九、布置作业

  14.背诵积累本文你喜欢的描写景物的句子。

  达标检测

  15、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罍而歌者(lěi)红装而蹇者(jiǎn)汗流浃背(jiá)B.麦田浅鬣寸许(liè)泉而茗者(mǐng)靧面(guì)

  C.花朝节(zhāo)廿二日(niàn)倩女(qiàn)

  D.曝沙之鸟(bào)呷浪之鳞(xiá)未百步辄返(zhé)16、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___ ______。

  18、文中作者说“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在生活,你可曾有过类似的感受呢?课后制作一枚书签,把你对这方面的感悟凝聚成精美的文字。

  《小石潭记》导学案16

  《小石潭记》学案

  走马岭中学语文 主备人:肖大飞 审 核: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疏通课文大意。

  2.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疏通课文大意。

  难点: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学*过程】]

  一.【课前预*导学】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明确“记”这种文体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二、给加点字注音。

  隔篁( )竹 水尤清冽( ) 为坻( )

  佁然不动( ) 往来翕忽( ) 为嵁( )

  俶尔远逝( ) 犬牙差互( ) 寂寥( )

  悄怆幽邃( )( )( ) 龚古( )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水尤清冽 尤: (2)佁然不动 佁然:

  (3)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许:

  (4)斗折蛇行 斗: 蛇:

  (5)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6)不可久居 居:

  (7)悄怆幽邃 悄怆: (8)以其境过清 以: 清:

  二.【课堂学*研讨】

  一、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找出易读错的字并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认为 字应当认 ,容易错读成 。

  二、疏通文句,落实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同时划出疑难的词句。

  (1)解释下列词语。

  篁竹: 为坻:

  佁然: 俶尔:

  翕忽: 幽邃:

  (2)一词多义

  全石以为底 ( ) 如鸣珮环 ( )

  为坻,为屿 ( ) 四面竹树环合 ( )

  潭西南而望 ( ) 潭中鱼可百许头 ( )

  乃记之而去 ( ) 明灭可见 ( )

  隶而从者 ( ) 水尤清冽 ( )

  世隶耕 ( ) 以其境过清 ( )

  卷石底以出 ( ) 参差披拂 ( )

  以其境过清 ( ) 犬牙差互 ( )

  (3)古今异义

  乃记之而去 (古: 今: )

  佁然 (古: 今: )

  小生 (古: 今: )

  2、重点句子翻译。(一定要直译,抓住重点词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6)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较典型的疑难在班上提出共同解决。

  4、全班快速串译全文。

  三.【盘点收获】

  四.【达标测评】

  1、乐 (1)心乐之

  (2)似与游者相乐

  2、可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不可久居

  3、清 (1)水尤清冽

  (2)以其境过清

  4、从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隶而从者

  5、以 (1)以其境过清

  (2)卷石底以出

  (3) 全石以为底

  6、而 (1)记之而去

  (2)隶而从者

  (3)潭西南而望

  7、差 (1)参差披拂

  (2)其岸势犬牙差互

  8、见 (1)下见小潭

  (2)明灭可见

  9、游 (1)皆若空游无所依

  (2)同游者

  10、环 (1)鸣佩环

  (2)竹树环合

  11、为 (1) 全石以为底

  (2)为岩

  五.【课后反思】

  六.【课外拓展】

  景泰①间,吉安刘公宣②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未几,发解及第③……。取解时,刘文恭公铉④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注释】①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②刘公宣:即刘宣。③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④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以语使(告诉) B.讶其文(感到惊奇)

  C. 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做法) D. 使乃优遇之(他,指刘宣)

  2、翻译下面句子,补上省略的成分。

  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3、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分别评价文中刘宣、卫使、刘铉三个人物。

  走马岭中学语文 主备人:肖大飞 审 核:

  课题: 《小石潭记》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学*目的】1. 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2.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难点: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学*过程】]

  一.【课前预*导学】

  一、试着背诵课文

  二、翻译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悄怆幽邃,凄神寒骨。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二.【课堂学*研讨】

  一、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2.全文处处写景,但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体现作者感情的两个词。

  二、品味揣摩,深入探究

  (一)仔细阅读体现作者“乐”的部分,思考:

  (1)“乐”在文中出现几次,请找出来。

  (2)作者“乐”的原因何在?请抓住有关的语句仔细的揣摩,然后作出分析。

  (二)、作者为何由“乐”变“凄”?同样请抓住有关的句子并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来作分析。【每个人在学*小组内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大家讨论后总结一下答案,由一个组员准备作汇报】

  (三)、文中笔笔是写景,我们却是处处能见情,请你说说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回忆过去我们学过的文章,哪些还是用了此种写法的?

  (四)小组交流其它疑难之处

  三、试着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你也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三.【盘点收获】

  四.【达标测评】

  1、试着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你也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五.【课后反思】

  六.【课外拓展】

  石崇与王恺争豪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①。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②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③。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④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⑤,甚众。恺惆然⑥自失。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舆服:车辆、冠冕和服装。②铁如意:搔背痒的工具,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供观赏。③卿: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④条干:枝条树干。⑤如恺许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树差不多相等的。⑥惘然:失意的样子。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1) 并穷( ) 绮丽 (2) 尝以( )一珊瑚树

  (3)世罕其比( )

  2.回答下列问题

  (1) 文章通过一略一详两件事来写石崇与王恺争豪,请各用三个字概括。

  答: ① ②

  (2) 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王恺的珊瑚"世罕其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 王恺在珊瑚被击碎后,为何声色甚厉?

  (4) 联系后文,我们从石崇击碎珊瑚的举动中,可以看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5) 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满井游记》导学案6

  《满井游记》导学案

  走马岭中学语文 主备人:肖大飞 审 核: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疏通课文大意。

  2.掌握文中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积累文言词语。

  【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疏通课文大意。

  难点:掌握文中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积累文言词语。

  【学*过程】]

  一.【课前预*导学】

  1.给加点字注音

  燕( )地寒 花朝( )节 飞砂走砾( ) 廿( )二日

  百步辄( )返 偕( )数友 脱笼之鹄( ) 倩( )女

  靧( )面 浅鬣( ) 罍( )而歌者 红装而蹇( )者

  汗出浃( )背 呷( )浪之鳞 曝( )沙之鸟

  2.解释加点的词语。

  冻风时作( ) 飞沙走砾( ) 天稍和( ) 如镜之新开( )娟然如拭( )

  泉而茗者( ) ( ) 罍而歌者( )

  红装而蹇( ) 呷浪之鳞( )

  毛羽鳞鬣( )

  3、作者简介: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派的创始者。三袁中,袁宏道成就最大。他师事李贽,推崇徐渭。提出与复古派针锋相对的文学主张,反对厚古薄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较多作品着意抒发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率真自然,散文文笔流畅,语言通俗活泼。所作游记、小品最为人称道,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著有《袁中郎全集》。

  4、写作背景: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5、知识卡片:“**派”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今属湖北),故世称“**派”。

  **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①反对承袭,主张通变。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

  **派在**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复古派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后人评论**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为公允之论。

  二.【课堂学*研讨】

  一、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找出易读错的字并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认为 字应当认 ,容易错读成 。

  二、疏通文句,落实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同时划出疑难的词句。

  (1)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语。

  冻风时作( )土膏微润( )于时冰皮始解( )

  波色乍明( )娟然如拭( )鲜妍明媚( )

  靧面( )麦田浅鬣寸许( )泉而茗者( )

  罍而歌者( ) 红装而蹇者( )汗出浃背( )

  曝沙之鸟( ) 呷浪之鳞( )游人虽未盛( )

  局促一室之内( )夫不能以游堕事( )

  而此地适与余*( )恶能无纪( )未百步辄返( )

  2、重点句子翻译。(一定要直译,抓住重点词语。)

  (1)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2)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3)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4)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5)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6)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7)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8)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较典型的疑难在班上提出共同解决。

  4、全班快速串译全文。

  三.【盘点收获】

  四.【达标测评】

  1. 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现象的词。

  (1)罍而歌者( )

  (2)泉而茗者( )

  (3)红装而蹇者( )( )

  2.下列三组词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分析下列 “之”字的用法,并举例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1)一室之内 郊田之外

  可译成“ ”,现在 ,如

  (2) 脱笼之鹄 曝沙之鸟

  可译成“ ”,现在 ,如

  (3) 倩女之靧面 髻鬟之始掠

  可译成“ ”,现在 ,如

  五.【课后反思】

  六.【课下作业】

  熟读背诵全文,识记重点词句翻译。

  走马岭中学语文 主备人:肖大飞 审 核:

  课题: 《满井游记》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学*目的】1. 学*课文把山水风光、游人活动、感情抒发交融在一起的写法。

  2.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难点:学*课文把山水风光、游人活动、感情抒发交融在一起的写法。

  【学*过程】]

  一.【课前预*导学】

  一、试着背诵课文

  二、翻译句子:

  1.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二.【课堂学*研讨】

  1. 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试找出文中这样的景物描写,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2.本文作者写春光中的人物活动极有生气,这几句是什么?

  3.概括第二段的段意,第二段“始知郊田之处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本文的点睛之笔,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4.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它的新奇之处。如把自己比作“脱笼之鹄”,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吗?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三.【盘点收获】

  四.【达标测评】

  1、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出行游玩的?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如何?作者的心情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作者是在 时节出行游玩的,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是“ ”、“ ”、“ ”。作者心情很 ,同时暗示作者 的心情,从“ 。”

  2、品读第三段,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一句的内涵。

  五.【课后反思】

  六.【课外拓展】

  西湖游记

  袁宏道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今岁春雪甚盛 ( ) ⑵梅花为寒所勒( )

  ⑶与杏桃相次开发( ) ⑷竟不忍去湖上( )

  2.翻译句子

  ⑴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

  ⑵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3.作者与杭人游湖的审美情趣有什么差异?

  答:

  《满井游记》教案教学设计19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2、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俊难攀的恒山。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满井游记教案14

  一、 教学目标:

  (一)能力目标

  1、 学*“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 学会分析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二)美育渗透

  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 难点、重点

  1、 文章表现出来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 2、 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三、重难点突破:

  阅读文章,体会文中的激情。

  阅读——讨论——体会比喻句的不同效果

  四、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略)

  教学课时:1

  五、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读:

  1、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俊难攀的恒山。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2、范读课文 学生评价 教师点拨

  3、整体感知: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佳作。

  4、学生自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障碍

  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5、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点评

  6、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然后在班上交流。

  A.同桌借助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 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泉:泉水,用泉水、茗:茶,煮茶、lei2:酒杯,举着酒杯、红装:穿着艳装—名词动用)

  B.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枝、麦苗、土、冰(水)、山峦、鸟、鱼、游人(板书)

  C.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讨论明确:

  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一)能力目标

  1、 学*“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 学会分析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二)美育渗透

  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 难点、重点

  1、 文章表现出来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 2、 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三、重难点突破:

  阅读文章,体会文中的激情。

  阅读——讨论——体会比喻句的不同效果

  四、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略)

  教学课时:1

  五、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读:

  1、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俊难攀的恒山。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2、范读课文 学生评价 教师点拨

  3、整体感知: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佳作。

  4、学生自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障碍

  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5、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点评

  6、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然后在班上交流。

  A.同桌借助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

  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泉:泉水,用泉水、茗:茶,煮茶、lei2:酒杯,举着酒杯、红装:穿着艳装—名词动用)

  B.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枝、麦苗、土、冰(水)、山峦、鸟、鱼、游人(板书)

  C.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讨论明确:

  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

  则写出了春天山色的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柳——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lie4寸许。

  则写出了春天柳条的柔软与麦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的情景。

  ……

  D. 对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概括。

  喜悦(板书)

  E.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同桌讨论)

  讨论明确:

  首段写燕地早春之特征。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出游做铺垫。

  尾段则表述了作者将以这次游览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并表达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

  “以游堕事”。

  (二) 小结

  这篇短文优美动人,融情于景。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

  五、 课堂测试 (出示小黑板)

  1、 依据课文写出汉字并为之注音

  飞沙走(砾) 波色(乍)明 清 (澈)见底

  (娟)然如拭 鲜(妍)明媚 泉而 (茗)者

  2、 翻译下面句子

  A、 始知效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判断)

  (现在我)才知道城郊田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没有察觉啊。

  B、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大的柳树夹在堤的**,肥沃的土地略有些湿润,一眼望去四周空旷辽阔,(我)好像是从笼中飞出的天鹅,感到自由畅快。

  3、 找找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说说他们的好处。

  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

  景物 特点 心情

  柳枝 柔软

  麦苗 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

  土 微润

  水 水光明丽

  山 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喜悦

  鱼鸟 悠闲自在

  游人 欢悦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

  则写出了春天山色的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柳——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lie4寸许。

  则写出了春天柳条的柔软与麦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的情景。

  ……

  D. 对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概括。

  喜悦(板书)

  E.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同桌讨论)

  讨论明确:

  首段写燕地早春之特征。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出游做铺垫。

  尾段

  则表述了作者将以这次游览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并表达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堕事”。

  (二) 小结

  这篇短文优美动人,融情于景。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

  五、 课堂测试 (出示小黑板)

  1、 依据课文写出汉字并为之注音

  飞沙走(砾) 波色(乍)明 清 (澈)见底

  (娟)然如拭 鲜(妍)明媚 泉而 (茗)者

  2、 翻译下面句子

  A、 始知效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判断)

  (现在我)才知道城郊田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没有察觉啊。

  B、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大的柳树夹在堤的**,肥沃的土地略有些湿润,一眼望去四周空旷辽阔,(我)好像是从笼中飞出的天鹅,感到自由畅快。

  3、 找找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说说他们的好处。

  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

  景物 特点 心情

  柳枝 柔软

  麦苗

  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

  土 微润

  水 水光明丽

  山 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喜悦

  鱼鸟 悠闲自在

  游人 欢悦

满井游记教案15

  《满井游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第六单元的第四课,这是一个以写景记游为主的古代散文单元,经过前三篇文章的学*,学生已经基本能把握这种游记的特点。根据要求,通过这些文章要学*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并学*文章的写景方法。《满井游记》作为一篇自读的记游小品,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而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文中春色之美呢?根据以上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首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作者写景的特点,学*赏景技巧;2、能力目标,重视诵读,力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3、德育目标,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其次,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学会初步的观赏景物的方法。第三,教学难点:学*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由于这是一篇自读篇目,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通过听朗读,让学生自己想象文章画面,感受文章意境,力求突破教学重点;比较阅读法,通过与其他同类篇目的比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个性化的写景特点,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讨论,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在学法上,力求让学生掌握通过画面想象,再现艺术形象,赏析写景文章的学*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本堂课使用朗读带作为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情境。

  那么以下是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必须说明,这节课是我上的满井游记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我将文章的字词意思及文章的`脉络大体串了一遍,并且布置学生将其中的写景第二段改写为现代文。)

  一、回顾上节课、分析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普遍问题(学生在赏析写景文章时都只是照字面分析),从而导入新课,介绍赏析景物描写的方法。

  二、具体过程,介绍“四步赏景法”

  1、再现画面,感受艺术形象

  通过配乐朗诵(班得瑞one day in spring),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艺术形象

  2、动化画面,感受情境氛围

  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由发言,说说对第二个步骤的了解,再由教师补充,加深他们的理解。让学生描绘第二段中的早春郊游图,感受如何将静态的画面动化起来。

  3、品味修辞,把握景物特征

  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使他们能通过修辞把握景物的特征,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4、归纳景点,把握写景层次

  要求学生在三个步骤之后再次回顾全文,归纳景点,理清层次,对文章有个总体的把握。

  5、对这四个步骤作个简单的小结

  三、课堂练*

  将理论运用于实际,让学生再次重温《湖心亭看雪》,利用所学的赏景方法赏析西湖雪后奇景,力求加深他们的印象。

  四、课堂总结

  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培养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发现美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满井游记(详案)


满井游记教案菁选扩展阅读


满井游记教案菁选(扩展1)

——满井游记教案菁选

满井游记教案模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满井游记教案模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满井游记教案模板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⑵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⑶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能力目标:

  ⑴ 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⑵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⑶ 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3、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

  2、诵读感悟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1──课题)

  二、正课

  1、让我们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预*生字词的情况。(课件出示幻灯片2──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生按小组每人一词轮答,出错者由生自由纠正。)

  燕地(yān)廿(niàn)二月花朝节(zhāo)鲜妍(yán)明媚 堕事(huī)飞沙走砾(lì)恶能无纪(wū)曝(pù)沙之鸟 呷(xiā)浪浅鬣寸许(liè)髻鬟(jìhuán)脱笼之鹄(hú) 靧面(huì)汗出浃(jiā)背罍而歌者(léi)红装而蹇(jiǎn)者

  2、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声地自读课文,边读边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读完之后互相交流一下,仍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然后我们再来领略作者笔下的满井春色吧!(课件出示幻灯片3──积累下列文言词语。)

  ⑴ 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经常)作

  于时(这时)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开始)解

  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

  髻鬟之始(刚刚)掠

  乍:波色乍(开始)明

  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满足)

  然:晶晶然(……的样子)

  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

  ⑵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着驴)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

  ⑶ 重点虚词:

  之:若脱笼之(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鹄

  局促一室之(表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髻鬟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始掠也

  夫:夫(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大概”)不能以游堕事

满井游记教案模板2

  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最,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重难点分析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的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兄中道合称“三袁”,世称“**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易*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共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讨论。

  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起因:局促一堂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宠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

  3、概括段意

  (1)第一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物,欲扬先抑;

  (2)第二自然段写满井春色。融情人景,寄托追求。

  4、提问第一自然段可删否?

  烘托、反衬手法,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光抑,欲进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

  5、提问文中细腻刻画了哪些初春景色?

  高柳突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游人、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

  6、提问试分析文章的写景顺序。

  自然景→人文景→自然景

  (山水风光→游人→动物)

  远景→*影

  (山水风光→柳梢、麦田)

  7、提问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鸽→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仰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抑→扬)

  (四)总结、扩展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出之外”,不是在人事纷扰的“城”中。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藉,在心灵与自然的贴*中,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五)布置作业

  书面一:分散朗读,并注音(出示小黑板,全班在练*本上注音,然后指名板演,共同订正。)(每个2分。)(括号内是答案,下同。)

  1、燕(yàn)2、花朝(zhāo)3、辄(zhé)4、妍(yán)5、倩(qiàn)

  6、靧(huì)7、蹇(jiǎn)8、呷(xiā)9、廿(niàn)10、浃(jiá)

  口述:l、比喻句,明确在本体与喻体之间常用似、像、若、如之类的喻词。本文并有哪几个比喻句?(共有3个:①若脱笼之鹄。②如镜之新开……③如倩女之()面……“娟然如拭”不是比喻句,它的意思是“美得像刚刚揩拭过的那样”,只是描绘而已,虽有“如”字,前后并没有具体的本体和喻体。)

  书面二:本文写景细致入微,你读了有哪些体会?请选例并简要说明。(自读课文,用这类题目来检测,不作死板限制,可以让学生有自由发表意见的余地,不会扼杀有才能学生的天机及积极性。如果在水*属中下的教学班,可以改用课文后的一、二题。)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从哪些描写中可看出本文写的是“初春”的景色?

  提示:

  从时令看,写的是“花朝节后”的事。从气候状况看,“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时飞沙走砾”,这说明冬寒犹在。“天稍和”,“高柳夹岸,土膏微润”,这说明春天刚降临人间。从所写景物特征来看,处处着眼写初春之景。写“冰皮”已解冻,照应了“天稍和”,又用一“始”字,呼应上文的“余寒犹厉”,这不是“初春”之景又是何时呢?写“波色”已明,但又不是通透贼亮,用一“乍”字,把初春之“波色”叙写得恰如其分。写“雪融”“洗山”,“洗山”之雪水乃“初晴”雪融之水。写“柳条”不是“万条垂下绿丝绦”的仲春之景,而是“将舒未舒”,一个“将”字,一个“未”字,初春之景不写而境界全出。柔嫩的柳梢,刚从土里钻出头来的麦芽,这都是初春所独有的。因为是初春,因为“风力尚劲”,所以游人尚稀。就连设喻时,也牢牢扣住初春的特点。用“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比喻“春水”,一个“新”字,一个“乍”字,不正好对应“初春”之“初”吗?用“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比喻“春山”,用美女新妆比喻春山之新绿,正合了初春之景。可以说,本文无一处不是在写“初春”之景。

满井游记教案模板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特殊用法,积累文学常识。

  2、能力目标:学会细致地观察景物,并能用白描的手法,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表现出来。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环境下作者的两种不同心情;做一名有心人、有情人、细心人,深入大自然,采撷大自然的缤纷色彩,感受它细微的、无穷的变化。

  教学建议

  一、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先写北国早春:“余寒犹厉”“局促一室之内”,没有春的气息,彩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把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也为描写下文的满井春色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第二部分先总写满井春景(廿二十……若脱笼之鹄)。“天稍和”与上文“余寒犹厉”呼应,天气变化,心绪也随之解冻。高柳、膏土与上文“飞沙走砾”呼应;“空调”、“脱笼之鹄”与上文“局促一室”、“不得出”呼应,融融春意已可感悟,心情愉悦可想而知。接着作者又详细描写了春景,逐层写出郊外早春景色的迷人(于时冰皮解……麦田()寸许)。首写春水:如镜出匣;次写春山:如倩女梳妆罢;再写春柳:柔梢披风;最后写春苗:浅()寸许。山好、水好、万物美好。一连串的比喻,形神俱似,春景中融入了感情色彩。继而作者由景及人,绘出一幅早春郊游图(游人虽未盛……汗出使背)。泉而茗者,清雅悠闲;罍而歌者,豪爽痛快;红装而蹇者,从容舒适。男男女女,形态各异,有动有静,声色兼备。再次作者写陆上和水中的动物,表达在春日的心旷神怡(凡曝沙之鸟……皆有喜气)。曝沙之鸟,安适恬静;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最后作者归结自己的感受,寄托追求(始知郊田……宋之知也)。作者由游满井春色,归结出“郊田之外未站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的'感受,也表现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山川草木的游洒情怀。

  第三部分作者明确表露了自己寄情山水、厌弃官场俗务的感受,并表示今后的出外游玩日程从今日开始,因此写游记来纪念此事。明确了自己的志向和文章写作的时间。

  二、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本文写了不同的环境中作者的两种不同情感。作为“城居者”,整个冬天蜗居斗室之中,欲出不得,自然烦闷不已。因情生景,第一段分四层浓笔渲染“余寒犹厉”。“燕地寒”,一个“寒”字,首先就把人带入天寒地冻的北国冬天。接着写即使花朝节后,寒意仍不减却多少,一个“犹”字,让人不寒而栗。这一层是从节令、地域角度来写。第二层具体写“寒”。“冻风时作”,“飞沙走砾”,气候之恶劣,不难想见。第三层用作者“欲出不得”衬托寒气袭人。第四层用作者的行动(“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来证明北方春寒料峭。触景生情,自然情事满怀。作者本自不愿做官,这次任顺天府教授,终免不了官场的应酬唱和,愁苦烦闷之心可见一斑。作为“郊游者”,长期的压抑,得以一时解脱,自然一切都是新的,即使只是自然界的一丝一缕的正常变化,也会纳入眼底,融入心底,虽感陌生,更觉亲切。所以,作者笔下的一草一木都具有了人情人态,挂满了喜悦的色彩。

  对比、反衬。有城里城外气候的对比,有人物心情的对比,有动静相衬,有情景相衬。

  三、本文细致地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为文章写初春的景色,处处围绕“乍暖还寒”的特点。从整体上看写了春山、春水、春柳、春趣,多用比喻,形象贴切,清新奇巧。从局部看,写节令气候的变化,用“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写寒意未尽,用“天稍和、土膏微润”写春意渐染,前后对比,特点鲜明。写“冰皮”用“始解”,写“波色”用“乍明”,写“雪后初晴”,写柳条“将舒未舒”,写“柔梢披风”,写麦芽寸许,写游人未盛,写风力尚劲,无不恰如其分,无不形态毕肖。

  四、组织课堂教学建议

  本文是自读课文,生字词较多,课前要布置好预*。课上花一定的时间简单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让学生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熟读课文。剩下的时间分小组自由鉴赏。鉴赏可由教师给各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也可由各组自行决定。

满井游记教案模板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满井游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第六单元的一篇古代记游小品,而且是本单元唯一一篇自读课文。作者袁宏道是一位疏放不羁的江南才子,他轻视名利,耽爱游山玩水。这篇游记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其比拟之生动,描写之形象,感受之细腻,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文章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更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

  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在疏通字词,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品味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通过学案自主完成,小组长检查);

  2、学*描写景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质疑、探究、交流中把握);

  3、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做一只“脱笼之鹄”。(引导掌握本文点睛之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及作者情况落实)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

  理解作者的情感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观念、态度、*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一)、教法

  探究性阅读法。通过质疑、探究等环节使学生主动学*。探究性阅读是一种可以让学生产生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新型阅读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获得亲身参与探索的体验,培养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关注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它致力于对话、解读、重建、理解与分析,而不是告诉、传递和灌输。

  (二)、学法

  1、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2、合作探究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同桌合作、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质疑交流法(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提出质疑,并围绕问题各抒己见,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积极性。)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同学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前三篇课文,我们接触了三位仕途失意、降职被贬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们或是怀着内心的愤懑不*,或是心系着苍生社稷,或是以旷达脱俗的胸襟,不约而同的走入了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之间,今天,我们将结识一位陶渊明式的有官却不想做的文学家——袁宏道,他笔下的山水又将是一番怎样的意境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满井游记》。

  (二)学*目标:

  1、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学*描写景物的方法;

  3、整体感觉并理解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做一只“脱笼之鹄”。

  (三)初读,落实基础(课前利用学案自主完成,小组长检查)

  (四)做好探究准备

  通过网络、工具书、印发资料等方式:

  1、了解作者情况,所创文学流派及其风格。

  2、阅读作家的代表作品。

  3、阅读课文,对疑难之处做上记号,并试做初步探究,以备小组交流。(说明:探究性阅读往往费时较多,故安排学生课外做一些准备工作,将本课置于一个开放的大背景下,使学生对作者的`人生历程和文学创作有一个全景观照,从而避免理解的片面性。)

  (五)互查(利用早自*完成)

  1、检查朗读,看朗读的流畅度,诸如语音、语调、停顿、重音等方面是否准确。(小组长负责,教师抽查)

  2、检查理解。(同桌合作,一生读完原文,一生翻译,纠错,交换角色。)

  3、互相提出问题,并试着给出解答。

  (六)质疑

  学生提出阅读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迅速归类整理,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使论题更集中,以提高探究效率。

  疑难问题整理归类: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2、本文写的是“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3、第2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这些比喻有什么特征?

  6、全文的主旨是什么?蕴含什么哲理?

  (七)探究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展开深入探究。(注意:开展小组合作学*应遵循如下策略?小组通常由性别、学*成绩、能力倾向、民族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成员之间存在一定互补性?要进行具体分工?最关键的是选定组长、培养组长。)

  (八)交流

  各组围绕上述问题各抒己见,通过对话、争辩等形式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文本作出正确解读。

满井游记教案模板5

  设计思想:文言文的教学不必每课都弄得特别细,尤其是自读课文,要允许学生“囫囵吞枣”。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多读读,多议议,甚至可以找来同题材或同体裁或同时期同一作家的作品,开展比较阅读,从不同方面启发学生。

  课时安排:本文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学生个读课文,检查预*。读后,教师正音。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三、学生自助解决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不懂的地方存疑。

  四、教师释疑,师生共同疏通文章大意。

  五、有条件的可以找来记录北方初春的录像带播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六、分组鉴赏。可以从文章内容、表达的情感、写景方法、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写作意图、读后感等诸多角度入手。

  七、教师总结。

  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以“春”为题材的不少,但从时节看,大多是写仲春、暮春之景;从地域来看,又多钟情“南国之春”;从情愫来看,且多“伤春”之作。本文写北国的初春景象,清新清俊,意趣盎然,堪为写春佳构。作者先放着线儿,并不急着写满井,也不急着写春风解春情,而是将笔锋一转,点染出春寒料峭,余寒犹厉,紧要处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这一笔,可谓据实招来,北国的早春,本就如此。不像南国:风最轻柔雨最时,根芽长就六朝枝。“春”自是不急,可人却憋得慌,“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这只如笼中鸟的北国客人,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中来回地踱着方步了。人是关不住的,他终于不想忍下去了,“冒风驰行”,但每次都是“未百步辄返”。盼春之情切,犹如那胀鼓鼓的.弓箭,一触即发,触触急发。

  北国的春了无痕,可不,从春朝节到二十二日,这才几天的工夫,春就驻到北国了。且看这满井的春水、春山,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水像乍出匣的明镜,山像刚梳洗过的美女。这一切是那么秀气传神,令人耳目一新。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初春,这一处景致准是: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一个“将”字,一个“未”字,写尽春意处处,令人遐想联翩,比起东坡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扬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里去,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更有意境。“柔梢披风”,岂不正是那个刚梳妆的美女子吗?“柔”大概是初春的身胚,在北国的风中,一定更具丰姿了。“绿浅黄深二月时,傍檐临水一枝枝。迎风无力纤纤挂,待月多情细细垂。”我们不禁要问:是哪个诗人曾经这般钟爱呢?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寻春客,他们或“泉而茗”,或“罍而歌”,或“红装而蹇”;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曝沙之鸟,呷浪之鳞”。这便是北国的春天,难怪作者“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八、小组汇报鉴赏成果。


满井游记教案菁选(扩展2)

——《满井游记》教案菁选

《满井游记》教案(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满井游记》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满井游记》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2、品味课文清新自然、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游览时欢愉的心情,熟读成诵。

  3、学*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积累文言词汇。

  2、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

  1、这是自读课文,作为写景小品,它精短饶有趣味,宜让学生反复吟咏,力争在课内熟读成诵,然后讨论仿写。

  2、课堂教学力求“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生动、活泼、有效地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教*台、《满井游记》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学生默读阅读提示第一段,教师出示教学目标

  二、自读理解

  1、学生朗读课文,力求理解文意。

  2、检查学生理解能力,自学能力。教师读课文,学生口译。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清新自然的语言。

  三、自读欣赏

  1、播放有关《满井游记》的风景片段。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认真观看,用心体味。

  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②:“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生动的表达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鸽’的欢快心情。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在理解、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欣赏。

  学生边议边读边背,教师归纳。

  (尽量由学生讲,教师只作必要引导)

  3、第一段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城中飞沙走砾,为下文正面记游作准备,有对比的作用。)

  4、第二段逐句读来,怎样表达记游的次序?

  (第一句“廿二日……至满井”:点明所游之地。第二句“高柳……脱笼之鹄”:以堤柳、润土、旷野衬托心胸的舒畅。“若脱笼之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三句“于时……出于匣也”;写春水。“晶晶然……”作比喻,更见水的明澈。第四句“山峦……之始掠也”:写春山,细致地写山被雪洗之美,用“如倩女……始掠也”作比喻,形象化地描写春山的形色两美。第五句写春柳、春苗两景,笔墨不多,既显示燕地春色,又见观察之细。第六、七句,写游人,男男女女,有动有静,声色兼备,形态各异。第八句,运用了借代来写鱼鸟,描绘出神态。第九句,议论句,强调燕郊“未始无春”,与第一段对照。)

  5、出示篇章结构图。(使用powerpoint幻灯软件)

  若脱笼之鹄

  春水总静

  春山|

  满井早春图春柳分

  春苗|

  游人、鱼鸟总动

  未始无春

  6、学生朗读第二段,体会作者当时欢愉的心情。

  7、再次播放有关《满井游记》的风景片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8、学生尝试背诵第二段。

  四、自读深化

  1、教师指导学生看阅读提示③:“学*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⑷其它:

  土膏(肥沃)微润

  恶能(怎能)无纪(同“记”)

  3、就疑难语句交流释疑。

  4、在理解课文之后,老师想给大家朗读一下这篇美文。但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想请同学们作评委,最终来给老师的朗读进行点评。会听的是好听众,既会听又会评的就是好评委了。你们愿意作评委吗?师配乐范读。(课件出示幻灯片4──全文,点击音乐按钮。)

  5、生点评。穿插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将喜欢的语句用喜欢的方式大声地朗读给大家听。

  6、生放声朗读全文。

  7、老师有感于作者笔下的满井美景,于是尝试着画了几幅满井春色图。你能根据画面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吗?看看谁是我的知音、谁找得快!(点击超链接按钮,连接到──满井游记图。)

  8、这一幅幅画面都是静止的、单个的,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满井的全景?(生描述略)

  9、如此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可作者为什么要在开篇写燕地的寒呢?

  明确: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极写燕地之寒、渲染被拘束的苦闷,为下文写天暖出游作了铺垫,两相比较之下,更突出出游时的快乐、舒畅。

  10、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满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应该结束全文,好给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却又生发了些议论,这是否有些多此一举?为什么?

  明确:并非多此一举。这正体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间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作此记的缘由。

  1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辅助理解。(课件出示幻灯片5──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湖北**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文学史上“**派”的创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

  自然景: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人文景:游人

  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满井所见景物景春水之美春山之美杨柳之美麦田之美

  人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物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所感: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2、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俊难攀的恒山。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这课对我来说很陌生,没有教过也没有读过。我自己阅读这课时感觉有点难度:(1)生字词较多;(2)课文较长又是古文,加之比较枯燥,朗读诗歌问题。

  2、教学过程中大约要三节课的时间,第一节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节重点是文言讲解翻译;第三节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指导完成练*册。

  目前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的时间,经本上是不成功的叫做牵强附会。课文太长了学生对课文不熟悉,但不可能给很多时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好些学生不知所措。教训:充分地给学生学*阅读的时间。

  《满井游记》

  今天教研组出课,我讲授了《满井游记》,我觉得很不满意,主要是该讲的内容很多都没有讲完。

  首先是学生的预*做的很不充分,我对学生的估计也不足。课前我已经让学生多次朗读,纠正过学生的读音,也多次在自*课上让学生朗读,我认为朗读的还是可以的,而且出课之前也跟学生打过招呼,今天要有很多老师来听课,让他们务必好好预*。可一开始的预*检测却出乎意料的差。原来很多字他们连起来能读出来,单独挑出来就不认识了,这是我之前没想到的。

  其次是没有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篇课文我预想的就应该是用两课时时间来完成,可是从网上找到的教案来看,人家都是用一课时来进行处理的,而且我们学校也是讲究课堂容量的,因此虽然我觉得一课时处理完很困难,我仍然决定努把力,用一课时时间来完成这篇课文。可结果确实只完成了大概一半的内容,可见适用于所有人的教案也不一定是适用于自己的。

《满井游记》教案3

  【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最,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重难点分析】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中道合称“三袁”,世称“**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易*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共同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讨论。

  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堂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宠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

  3、概括段意:

  (1)第一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物,欲扬先抑;

  (2)第二自然段写满井春色。融情人景,寄托追求。

  4、提问:第一自然段可删否?

  烘托、反衬手法,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先抑,欲进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

  5、提问:文中细腻刻画了哪些初春景色?

  高柳突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游人、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

  6、提问试分析文章的写景顺序。

  自然景→人文景→自然景

  (山水风光→游人→动物)

  远景→*影

  (山水风光→柳梢、麦田)

  7、提问: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鸽→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仰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抑→扬)

  四、总结、扩展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出之外”,不是在人事纷扰的“城”中。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藉,在心灵与自然的贴*中,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五、布置作业

  书面一:分散朗读,并注音(出示小黑板,全班在练*本上注音,然后指名板演,共同订正。)(括号内是答案,下同。)

  燕(yàn) 花朝(zhāo) 辄(zhé) 妍(yán) 倩(qiàn) 靧(huì) 蹇(jiǎn) 呷(xiā) 廿(niàn) 浃(jiá)

  口述一:比喻句,明确在本体与喻体之间常用似、像、若、如之类的喻词。本文有哪几个比喻句?(共有3个:① 若脱笼之鹄。② 如镜之新开……③ 如倩女之靧面……。“娟然如拭”不是比喻句,它的意思是“美得像刚刚揩拭过的那样”,只是描绘而已,虽有“如”字,前后并没有具体的本体和喻体。)

  书面二:本文写景细致入微,你读了有哪些体会?请选例并简要说明。(自读课文,用这类题目来检测,不作死板限制,可以让学生有自由发表意见的余地,不会扼杀有才能学生的天机及积极性。如果在水*属中下的教学班,可以改用课文后的一、二题。)

《满井游记》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袁宏道及写景小品文的特点。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体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欢快心情。

  3、学*本文作者准备生动,层次分明地描写景物的写法。

  4、通过学*这篇小品文应认识到只有冲破种种限制,扩大视野,才能发现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美。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朗读课文并学*本文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设想】

  1、《满井游记》虽是一篇小品文,但生字却不少,要注意正音。

  2、作为自读课,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才能体会作者所抒之情,所写之景。

  3、文中几处不易理解的日子,是学生疏通文意的难点,教师应给予帮助,学生可继续采用增、删、移、驾、换的方法疏通文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法

  同学们,每年早春三月祖国南方已是百花盛开,花田锦簇,而我们北方仍是永瘦山寒,枯燥乏味,不过只要你走出家门,步入野外,仔细观察,那可就别有洞天了。不信,请读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看他描绘了怎样一幅清新,秀美的北方郊外早春图。

  二、预*检测(幻灯出示)

  1、给下列加点字准确注音:

  辄(zhé)返燕(yān)地寒飞沙走砾(lì)脱笼之鹄(hú) 倩(qiàn)女花朝(zhāo)节出于匣(xiá)廿(niàn)二日 乍(zà)明披风(pī)髻鬟(jì huán)泉而茗(míng)者 始掠(lüè)罍(léi)而歌者曝(pù)沙之鸟红装而蹇(jiǎn)者 浅鬣(liè)呷(xiā)浪之鳞

  2、填空:

  《满井游记》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作者袁宏道,字,中朗,号,石公,明**(现在的湖北省)人,文学家。

  在学生预*的基础上教师可对作者袁宏道作一些补充介绍。

  袁宏道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亡。作过吴县知县,顺天教授等官袁氏兄弟三人(兄宗道,弟中道)都以文学见长。当时称为三袁,宏道成就最高。他是当时反对文学上复古派的重要人物之一。著有《袁中朗全集》。

  三、了解写景小品的'特点

  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课上则深入浅出,在记叙上则简明生动。

  四、解题

  满井是明代北京*郊的一个风景区,每逢早春三月,是郊游的好去处,作者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二十二日游满井,写了这篇文章。

  五、朗读课文、疏通大意,理解内容

  方法:读读──议议。

  1、教师范读课文二遍。(学生所读另一遍要正字,听读第二遍要揣摩句意。)

  2、指一名学生领读课文第一段,然后大家再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疏通大意,选取代表发言。

  教师提示:余、剩余。砾小石块、碎石。

  3、全班齐读第一段,讨论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之内。寂寞难耐的心境。

  4、指一名学生领读课文的第二段。(句指一名朗读好的同学进行领读)注意全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愉快之情。

  5、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在此基础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疏通大意,这段难度较大,教师应巡回解疑,之后选代表发言。

  教师提示:偕,一同。高柳大堤,高大的柳树成排分立在堤的两旁。冰皮始解,河上的冰冻开始溶化。拭,擦,晶昌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小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6、学生齐读第二段,讨论归纳段意。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表害作者回归自然的愉快心情。

  六、分析写景特点

  1、全班齐读,从整体上把握所写之景。

  2、学生自读(要求:一句一句认真读,读出层次来)。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之后在全班交换意见,教师再做系统梳理:

  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外,寂寞难耐的心境是第二段写满井春色的陪衬之笔。(第二部分是分析的重点)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由远及*,由概括到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微涧,一望空阔及若脱笼之鹄的愉快情怀。

  然后从四个方面具体写景物的细节:① 写河的小峦;② 写柳条麦苗;③ 写游人;④ 写曝沙之鸟,呷浪之鳞,作者写景中用新奇恰当的比喻,使景物生动形象,触手可及,愉乐之情跃然纸上。

  最后给局点明全文的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局者未之知也。

  七、齐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八、课堂练*

  谈谈你对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理解。

  这句话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的摆脱某些限制,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九、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自结)

  谈谈你对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理解。

  这句话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为上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的摆脱某些限制,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十、布置作业

  课后练*1~2题。

  【译文】

  北京一带气侯寒冷,过了花朝节,冬寒还没有退尽,经常刮起冷风,一刮冷风就扬起满天沙尘。(我)只好躲在屋子里,想出去走走也出不去。每次顶着风坐车出去总是不到百步就转了回来。

  22日那天,略微暖和些,我和几个朋友一块儿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成排的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温润,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无比轻松)。这时河上的冰开始溶化,水波突然闪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鱼鳞似的波纹,水清澈极了,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山峦被触化的雪水洗耳恭听过后,那样美好光洁,呈现出迷人的风姿。好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一样。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出大了,高一寸左右。游人还不算很多,但用泉水者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可以看到,风力虽然还很猛,但走路就汗流浃背。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儿,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情态,毛羽、鳞鱿当中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我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都不知道啊。

  【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

  袁宏道

  概括: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春 出游探春 春水(如镜出匣)和春山(如倩女妆罢) 在

  具体 柳条(桑梢披风)和春苗(浅鬣寸汗) 郊

  (层次分明)游人游春:尔而茗,罍而歌,红装而蹇 外

  鸟鱼喜春:安适恬静,悠然自得。

《满井游记》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⑵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⑶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能力目标:

  ⑴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⑵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⑶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3、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

  2、诵读感悟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1──课题)

  二、正课

  1、让我们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预*生字词的情况。(课件出示幻灯片2──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生按小组每人一词轮答,出错者由生自由纠正。)

  燕地(yān)廿(niàn)二月花朝节(zhāo)鲜妍(yán)明媚堕事(huī)飞沙走砾(lì)恶能无纪(wū)曝(pù)沙之鸟呷(xiā)浪浅鬣寸许(liè)髻鬟(jì huán)脱笼之鹄(hú)靧面(huì)汗出浃(jiā)背罍而歌者(léi)红装而蹇(jiǎn)者

  2、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声地自读课文,边读边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读完之后互相交流一下,仍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然后我们再来领略作者笔下的满井春色吧!(课件出示幻灯片3──积累下列文言词语。)

  ⑴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经常)作

  于时(这时)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开始)解

  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

  髻鬟之始(刚刚)掠

  乍:波色乍(开始)明

  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满足)

  然:晶晶然(……的样子)

  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

  ⑵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着驴)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

  ⑶重点虚词:

  之:若脱笼之(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鹄

  局促一室之(表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髻鬟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始掠也

  夫:夫(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大概”)不能以游堕事

  ⑷其它:

  土膏(肥沃)微润

  恶能(怎能)无纪(同“记”)

  3、就疑难语句交流释疑。

  4、在理解课文之后,老师想给大家朗读一下这篇美文。但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想请同学们作评委,最终来给老师的朗读进行点评。会听的是好听众,既会听又会评的就是好评委了。你们愿意作评委吗?师配乐范读。(课件出示幻灯片4──全文,点击音乐按钮。)

  5、生点评。穿插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将喜欢的语句用喜欢的方式大声地朗读给大家听。

  6、生放声朗读全文。

  7、老师有感于作者笔下的满井美景,于是尝试着画了几幅满井春色图。你能根据画面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吗?看看谁是我的知音、谁找得快!(点击超链接按钮,连接到──满井游记图。)

  8、这一幅幅画面都是静止的、单个的,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满井的全景?(生描述略)

  9、如此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可作者为什么要在开篇写燕地的寒呢?

  明确: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极写燕地之寒、渲染被拘束的苦闷,为下文写天暖出游作了铺垫,两相比较之下,更突出出游时的快乐、舒畅。

  10、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满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应该结束全文,好给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却又生发了些议论,这是否有些多此一举?为什么?

  明确:并非多此一举。这正体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间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作此记的缘由。

  1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辅助理解。(课件出示幻灯片5──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湖北**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文学史上“**派”的创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

  写作背景:万历27年(15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12、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作者笔下动人的满井之春吧!希望这能对我们今后写作游记散文多少有些帮助。(课件出示幻灯片6──板书。)

  三、总结迁移

  1、在作者笔下,一句话就能给我们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也来试试用一两句话为大家展示你眼中或心中的四季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7──四季)

  2、生口述展示,点评。

  四、布置作业

  将刚才你展示给大家的或没来得及展示的你眼中、心中的四季描绘出来形成一篇小短文或几幅画,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

  《满井游记》*题精选

  一、基础知识题

  1、画线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茗míng罍léi髻鬟jì huán汗出浃背jiá B、偕jiē膏gāo娟然juān飞砂走砾shòo C、蹇jiǎn靧huì倩女qiàn脱笼之鹄hú D、呷xiā廿niàn明媚mèi羽鳞鬣liè

  2、没有用比喻修辞的一句是()

  A、若脱笼之鹄

  B、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3、画线词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饮少辄醉未百步辄返

  B、波色乍明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于时冰皮始解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冻风时作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E、风力虽尚劲游人虽未盛

  二、课内语段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表现作者春游满井轻松愉快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⑵描写波光的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描写山峦为晴雪所洗后的鲜艳明媚的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译文不正确的'是()

  A、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译文:高大的柳树夹着河堤,肥沃的土地有点湿润,一眼望去天地显得很开阔,(我感到自己)好像是一只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

  B、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译文:(河水)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C、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译文:柳条有舒展开的,没舒展开的,柔嫩的梢头像一件披风披在柳树上,麦苗出土了,刚一寸左右。

  D、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

  译文:(我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3、文中表现“闲适满意”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

  4、“游人虽未盛……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几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哪两个方面写出了“春”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B

  2、D

  3、C

  二、课文语段阅读题

  1、⑴若脱宠之鹄;

  ⑵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⑶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C、注意原文中语言点:“将舒未舒”意为“将要舒展开还尚未完全舒展开”;“披风”意为“在风中散开”。

  3、悠然自得

  4、修辞方法:排比(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借代(呷浪之鳞,“鳞”代指“鱼”);从人的活动和动物的活动两方面写出了“春”的信息。

  《满井游记》教学反思

  优点:

  1、为了让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更深的了解,我课前多方面收集有关作者简介和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明白,封建时代,并不是所有的文人都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本篇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

  2、作为一篇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我强调学生要特别重视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给他们着重强调“之”字和一些词类活用字的用法

  3、训练学生的语感和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和学生共同分析写景作文的妙处,学*之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不足:

  1、由于自己对学生的估计不是很到位,导致课堂容量有点大,学生不能很充分的消化吸收。

  2、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齐读这一环节时拖沓散漫,影响了课堂氛围。

  3、我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的不是很到位,所以对作者到底是想当官还是不想当官与部分老师的见解不一致,以后在这方面应多和老师们讨论、交流,务求更好。

  经过这次讲课,我认识到我教学中的许多不足,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会吸取经验教训的,使自己的教学水*迈上一个新台阶。

《满井游记》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自主学*与讨论点拨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疏通课文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读课文

  1、教师示范朗读

  (多媒体显示)

  (1)学*巩固生字

  (2)强调长句子的断句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学生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读,并点评(①读音是否正确;②停顿是否分明)

  (二)译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发现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多媒体显示)

  内容如下:

  ① 常用实词。

  ②一词多义。

  ③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四、课下作业:

  笔译课文

  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

  一、检查课文翻译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三、品读课文

  阅读思考: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归纳要点:

  1.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2.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了铺垫。

  3.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

  5.(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四、课堂小结:

  《满井游记》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山水游记。

  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河面浮冰刚刚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山峦积雪刚刚消融,座座青山秀丽,好像晨妆少女;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鸟儿晒太阳;鱼儿戏水戏浪。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热闹非凡。自然风光与人物活动相映成趣。既表达了一种轻快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五、背诵写景的句子。

  六、课下作业:

  完成《目标检测》的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满 井 游 记 袁宏道

  ——城中余寒 (欲扬先抑)——苦恼的心情

  总:满井全景(面)——欢快的心情

  ——满井春色 分:水—山—柳—麦—人—鸟—鱼(点)——欣赏与赞美之情

  (白描、比喻、拟人)

  点明主旨:郊外有春意,只是未出游

  ——游自此始 总结全文——寄情山水的意趣

《满井游记》教案7

  一、整体感知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满井游记》教案设计。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袁宏道生于江南(湖北**)。北国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兴。文章的第一段,就写了这种欲游不能的苦恼。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这对北方人来说本不足为奇,但对一个在江南长大的人来说,却是不可忍受的。作者从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则是他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了。一个“余”字,一个“犹”字,两相映衬,把寒流不肯罢去的情状描述无遗。那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呢?作者用了极其简练的语言来描绘:“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欲出不得”的压抑并没有打消作者出游的念头,反而激发了他出游的热情。等待“天稍和”,作者就偕同“数友”,如脱笼之鸟,飞出城门,来到郊外。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作者写景,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其中写水写山的部分是重点。作者先用白描的手法刻画,“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绘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春山之态。然后,分别用两个长句作喻,水如新开之镜,山如髻鬟始梳,新奇而生动。写柳条突出其“将舒未舒”的姿态,写麦田说其“浅鬣寸许”,都是典型的早春景致。写人虽寥寥数语,却颇为传神。“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虽曰“未盛”,已是热闹非凡。更有晒太阳的鸟,吸水戏浪的鱼,它们的快乐不亚于游人,仿佛羽毛鳞鳍之间“皆有喜气”。最后作者总括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一句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文章最后一段以议论作结,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不能以游堕事”,这是对那些热中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记?”这完全是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口吻。但所不同的是,柳宗元果然一游再游,写出了《永州八记》;袁宏道也许再没有重游满井,因为第二年八月,他就告假回乡,过上了隐居的生活,以后虽又出仕,终非所愿,年仅四十二岁病逝。

  二、问题研讨

  1.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一个孤独者的漫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这句话看似为作者不经意之谈,是在为自己出城郊游找借口,实则大有深意。袁宏道25岁中进士,不受官,请假归家,又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纵情山水,访师问学,可见他追求自由的天性。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也充满了疏放不羁的精神,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他是一个漫步郊原的`孤独者,“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遗落世事,在与自然风物的对话中,感受自由的可贵。

  2.白描的笔法。

  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

  3.拟人的写法。

  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如他说苏州虎丘“如冶女艳妆”(《上方》),写杭州西湖为“山色如娥,花光如颊”(《初至西湖记》)。在《满井游记》中这种写法也很突出。

  4.比喻的妙用。

  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他的新奇之处。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如上文分析过的写水写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三、教学建议

  1、学*本文,应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并结合完成课后练*,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教学中,可以以提问的方式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解说或订正。

  2、袁宏道的山水游记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这与唐宋时代的游记重寄托重理念的写法完全不同。可将本文与本单元前几篇课文作比较阅读,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袁宏道的游记散文现存九十多篇,成就很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选本作扩展阅读。

  3、组织一次春游,仿照本文的风格写一篇游记,要求语言简练,写出独特的感受。

《满井游记》教案8

  【教学目的】

  1、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朗读、自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今湖北省**县)人。万历进土,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时人称之为“**派”,称他们的诗文为“**体”。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郊的

  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借景抒感,谕示读者以人生哲理。

  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二、朗读课文,对照注解试翻译课文,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廿( )

  鹄( )

  鬣( )

  茗( )

  罍( )

  蹇( )

  倩( )

  髻( )

  鬟( )

  浃( )

  乍( )

  澈( )

  靧( )

  曝( )

  呷( )

  三、串译课文

  1、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燕地寒:燕:古燕国,今北京一带。

  冻风时作:冻风,冷风。作,起。

  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廿二日天稍和:和,暖和。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润湿。

  若脱笼之鹄:鹄,一种水鸟,俗名天鹅。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

  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鳞浪层层: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晶晶然,亮晶晶的。然,形容词词尾。新开,刚打开。匣,指镜匣。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被。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文中指被晴日融化的雪水。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如倩女之靧面而售髻鬟之始掠也:倩女,美丽的少女。

  靧面,洗脸。掠,梳掠。

  柳条将舒未舒:舒,展开。

  柔梢披风:梢,本指禾的尖端,这里指柳梢。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麦田浅鬣寸许: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者: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罍,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风力虽尚劲:尚,仍然,还。劲,猛,强劲,猛烈。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浃,湿透。

  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

  始知郊田之外末始无春:未始,未尝。

  3、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惟此官也:此官,当时作者任顺行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而此地适与余*: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四、讨论、分析课文

  1、请同学归纳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二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第三段:交代了写作本文的`用意和写作时间。

  2、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3、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了铺垫。

  4、第2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层意:

  可以分三层:

  第一层(从“甘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

  第二层(从“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盎然的春色。

  第三层(从“始知……”到“末之知也”):表现作者欢快的心情。

  5、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宠之鸽,”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

  “山峦”、“柳条”、“麦田”、“游入”、“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6、第三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并为中国,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7、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的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体、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

  游的愿望。

  8、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县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⑴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⑵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⑶如倩女之面贵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⑷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五、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

  六、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一、二、三题。

  2、背诵、默写全文。

《满井游记》教案9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掌握比喻的运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朗读带。

  2、制作知识归类和问题思考的投影。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阅读较浅易的文言文。学*文言**在积累,“滴水穿石”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学*这篇文章的方法主要是读,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分以下几步去做:

  第一步,通读全文,解决字音字义问题,然后疏通文意。

  第二步,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由教师作总结、归纳,学生自己理解掌握比喻的用法和作用。

  【教学时间】

  自读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解题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三、朗读课文,归纳段意

  1、要求: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投影。)

  ⑴ 读准字的音,特别是一些难字。

  廿 鹄 鬣 蘑 蹇 倩 髻 鬟 浃 乍 澈 面 曝 呷

  ⑵ 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能恰当地断句: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⑶ 归纳加粗词的意义:

  之:局促一室之内

  髻鬟之始掠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吾欲之南海何如

  然: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吴广以为然

  2、学生先朗读后回答,老师归纳:

  “之”的用法主要有三种:

  ⑴ 当助词,可译为“的”,也可不译,如①②;

  ⑵ 当代词,第三人称,可代人。也可代物,如③;

  ⑶ 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④。

  “然”的用法主要也有三种:

  ⑴ 用在形容词词尾,表示“……的弹子”,如①;

  ⑵ 用在词头或句首,表示转折如②;

  ⑶ “正确,对”的意思,如③。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并纠正自己的错误。)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投影。)

  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1、第1自然段:

  冻风时作:冻风.冷风。作,起。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2、第2自然段:

  廿二日天稍和:和,暖和。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润湿。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泼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鳞浪层层: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晶晶然,亮晶晶的。然,形容词词尾。新开,刚打开。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靧面,洗脸。掠,梳掠。

  柔梢披风: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3、第3自然段: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惟此官也:此官,当时作者任顺行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而此地适与余*: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五、集体朗读,思考讨论

  (投影。)

  阅读思考: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1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归纳要点:

  1、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2、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了铺垫。

  3、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中国,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5、比喻句:

  ⑴ 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⑵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⑶ 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⑷ 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六、自读小结

  1、本文是写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明清两代这种体裁最为盛行。这篇游记短文,在写景状物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 白描的笔法:

  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

  ⑵ 拟人的写法:

  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人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

  ⑶ 生动的比喻:

  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2、袁宏道反对复古,并努力实践,他写文章强调。‘性情”,强调自然、天真、趣味。他主张自然地流露个性,语言流利净洁。这篇游记,就是他这种主张的实践范例。他的缺点是题材狭窄,往往只是写些风景名胜之类,因而成就受到一定的限制。

  3、我国游记的传统写法,在末尾写出作记的原故,同游者姓名,游览的时间。本文选人课本时,末了几句话删掉了:删文大意是作学务这种闲官,没有什么心中牵挂的事,游满井仅仅是开始而已。于此可见袁宏道为人的闲适之致。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一、二、三题。

  2、选用《作业设计》。

  【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今湖北省**县)人。万历进士,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时人称之为“**派”,称他们的诗文为“**体”。二、**派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今属湖北),故世称“**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

  **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不足以矫正其流弊。万历间李贽针锋相对地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和徐渭等实际上成为**派的先导。

《满井游记》教案10

  【教学目标】

  1、自学寻找资料,了解袁宏道的文学主张在文章中的运用和体现。

  2、通过学做小老师编写教案、组织课堂,积累文言词汇,学会描写景物的方法。

  3、 体味袁宏道在文中体现的赏春、乐春的美好情感。

  4、 培养学生自主学*,发现探究的精神。

  【教学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根据以下论题搜集资料

  1)袁宏道的生*

  2)袁宏道的主要文学创作及代表作品

  3)袁宏道、**派及袁枚的“性灵说”

  4)《满井游记》的字词解析及文章赏析。

  2、根据搜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选择两个论题写成200字的小论文。

  3、教师评改论文,指出优劣。

  4、学生修改小论文。

  二、课堂活动

  (一)新课导入

  我们的课堂是丰富的,多元的',互动的。前面我们已经学了很多文言文,采用的方法都是我教,大家学。今天我们就来互换角色,请你也做一回小老师。

  (二)教案编写

  1、教案示例:

  1)教师分发类似文言小游记《小石潭记》教案一则(详案)

  2)教师说明编写教案的重要性:教案写得好能体现出你准确地、深刻地认识了教材,也能体现你具备文字流畅、逻辑清晰的语言功底,还能体现你的思维创新的能力。

  3)教师说明教案编写的内容、步骤

  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设想、(选做)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后记(选做)

  步骤:A、反复研读教材

  B、准确设置目标

  C、寻找切口导入

  D、合理安排内容

  E、写清师生活动

  F、配套布置作业

  4)教师简析《小石潭记》的教案

  2、课堂编写:

  1)四人小组交换、丰富材料

  2)仔细分析示范教案的内容、结构、顺序

  3)协作编写《满井游记》教案(一课时)

  4)疑难向教师提问

《满井游记》教案11

  教学目的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体会白描手法和比喻的运用。

  学*并归纳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语汇。

  教学难点生字的识记;作者写景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题目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郊外的一个游览地。袁宏道于万历二十年中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万历二十六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受予顺天府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年的春天。

  2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人。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三袁”。

  3生字燕yān廿niàn砾lì鹄hú娟juān鬣liè

  茗míng蹇jiǎn呷xiā浃jiā曝pù

  通假字:堕,通“隳”

  4读课文,疏通课文,列出疑难句,师生合作解决。

  东风时作:作,起。土膏微润:膏,肥沃。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泉而茗者:茗,茶。这里名词用作动词,品茶。未知之:不知道这情况。而此地适与余*:适,正好。恶能无纪?恶能,怎能。纪,纪事。

  5赏析研讨

  a开头怎样描写北国早春的特点?这样写的作用?“余寒尤厉”、“局促一室”,没有春天的气息。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把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也为下文描写的满井春色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b怎样描写满井春景?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先写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接着写河面冰雪融化,“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再写春山之态“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又写“柳条将舒未舒,麦田浅鬣寸许”,突出早春的特点。游人有“品茶者”,“饮酒者”,“骑驴者”,虽不盛,已是热闹非凡。更有晒太阳的鸟、吸水的鱼,悠然自得。最后作者总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运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琢语句、简洁明快地直接写出北方春寒料峭的特点。

  运用新奇生动的比喻描写春景。

  在描写中表达作者的欢快,恬适的心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6作业:

  练*二,提示:以物比人,例:出游的作者,如脱笼之鹄;以物比物,例:河水波光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麦田浅鬣;以人比物,例:山峦如倩女。。

  练*三“之”的用法:a表示限定关系:一室之内、郊田之外,可译为“以”。现代汉语中还用,如“四海之内”、课堂之外”b表示修饰关系:“脱笼之鹄”、“曝沙之鸟”。可译为‘‘的”,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语中,“一丘之貉”、“惊弓之鸟”、c用在主谓短语中的结构助词,可不译。

《满井游记》教案12

  一、导入新课

  1、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学家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明代“**派”领导人物。文学是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

  2、我们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文章。

  二、研*课文

  1、整体把握文章:

  ⑴ 读文章,消灭文字、词语障碍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⑵ 教师范读并补存注释:

  每:每每

  辄:就

  未之知:“未知之”的倒置形式。

  ⑶ 同桌合作,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

  ⑷ 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⑸ 复述课文内容

  2、了解课文内容:

  ⑴ 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土、冰、山峦、鸟、鱼、游人

  ⑵ 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

  讨论明确:

  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则写出了春山的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柳──柳条将……寸许。则写出了春天柳条的柔软与麦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的情景。

  ……

  ⑶ 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讨论明确:首段写燕地早春之特征。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出游做铺垫。

  尾段则表述了作者将以这次游览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并表达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堕事”之处。

  三、小结

  这篇短文优美动人,融情于景。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

  〖课堂测试

  1、依据课文写出汉字并为之注音:

  飞沙走______( ) 波色______( )明

  清______( )见底 ______( )然如拭

  鲜______( )明媚 泉而______( )者

  2、翻译下面句子:

  A、始知效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3、找找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说说他们的好处。

《满井游记》教案13

  【设计思路】

  文言文的教学不必每课都弄得特别细,尤其是自读课文,要允许同学“囫囵吞枣”。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师让同学多读读,多议议,甚至可以找来同题材或同体裁或同时期同一作家的作品,开展比较阅读,从不同方面启发同学。

  【课时布置】

  本文布置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同学自读课文,检查预*。读后,教师正音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参见“教材分析”局部的“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三、同学自助解决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不懂的地方存疑

  四、教师释疑,师生一起疏通文章大意

  五、有条件的可以找来记录北方初春的录像带播放,让同学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六、分组鉴赏

  可以从文章内容、表达的情感、写景方法、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写作意图、读后感等诸多角度入手。

  七、教师总结

  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以“春”为题材的不少,但从时节看,大多是写仲春、暮春之景;从地域来看,又多钟情“南国之春”;从情愫来看,且多“伤春”之作。本文写北国的初春景象,清新清俊,意趣盎然,堪为写春佳构。作者先放着线儿,并不急着写满井,也不急着写春风解春情,而是将笔锋一转,点染出春寒料峭,余寒犹厉,紧要处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这一笔,可谓据实招来,北国的早春,本就如此。不像南国:风最轻柔雨最时,根芽长就六朝枝。“春”自是不急,可人却憋得慌,“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这只如笼中鸟的北国客人,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中来回地踱着方步了。人是关不住的,他终于不想忍下去了,“冒风驰行”,但每次都是“未百步辄返”。盼春之情切,犹如那胀鼓鼓的弓箭,一触即发。

  北国的春了无痕,可不,从春朝节到二十二日,这才几天的工夫,春就驻到北国了。且看这满井的春水、春山,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水像乍出匣的明镜,山像刚梳洗过的美女。这一切是那么秀气传神,令人耳目一新。假如你还没有找到初春,这一处景致准是: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一个“将”字,一个“未”字,写尽春意处处,令人遐想联翩,比起东坡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扬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里去,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更有意境。“柔梢披风”,岂不正是那个刚梳妆的美女子吗?“柔”大概是初春的身胚,在北国的风中,一定更具丰姿了。“绿浅黄深二月时,傍檐临水一枝枝。迎风无力纤纤挂,待月多情细细垂。”我们不由要问:是哪个诗人曾经这般钟爱呢?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寻春客,他们或“泉而茗”,或“罍而歌”,或“红装而蹇”;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曝沙之鸟,呷浪之鳞”。这便是北国的春天,难怪作者“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八、小组汇报鉴赏效果

  九、作业

  就鉴赏效果,写成一篇400字以上的文学评论。

  公开课教案

  【教学任务分析】

  《满井游记》是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第六单元的第四课,这是一个以写景记游为主的古代散文单元,经过前三篇文章的学*,同学已经基天性掌握这种游记的特点。根据要求,通过这些文章要学*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并学*文章的写景方法。《满井游记》作为一篇自读的记游小品,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而如何让同学感受到文中春色之美呢?根据以上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1、教学目标:

  ⑴ 知识与能力:

  ① 理解作者写景的特点;

  ② 重视诵读,力求逐步提高同学的自学能力,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

  ⑵ 过程与方法:

  要倡议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同伴互助的学*方式,让同学成为课堂主人,是问题的发现者、考虑者、探索者,在合作交流中一起生长。

  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钟情于山水的情感,培养同学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教学重点:

  同学在朗读中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感受作者钟情于山水的情感。

  3、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独特的文风与性情。

  4、教法与学法:

  由于这是一篇自读篇目,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⑴ 诵读教学法,使同学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语感,掌握作品的艺术风格,通过听朗读,让同学自身想象文章画面,感受文章意境,力求突破教学重点;

  ⑵ 比较阅读法,通过与其他同类篇目的比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个性化的写景特点,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

  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讨论,始终以同学为主体地位。在学法上,力求让同学掌握通过画面想象,再现艺术形象,学*赏析写景文章的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

  【过程描述】

  一、新课导入

  师: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代文人喜欢寄情于山水。我们曾学过哪些古代文人的作品呢?

  (生纷纷举例作者和作品)

  师:今天,我们将来认识一位明代的大文学家袁宏道,看他又是寄寓山水怎样的情感?(引出课题)

  二、感知课文

  (说明:这是一篇自读的文言文,因此文言字词的疏通在课前安排给同学课外完成,在本课时可留适当的时间让同学质疑问难,主要由同学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在疏通字词后,教师组织同学读课文,感知文意。)

  师:文章记叙何时的景色?请找出你判断的依据。

  生1:春天的景色,根据文中描写景色的语句。

  生2:我认为是早春的景色,根据文中“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知道这时候正是早春季节 。

  师:很好,你读得很仔细。这是一篇描写北国早春的游记散文,如此美的文章只有在朗读中才干感受其魅力。朗读课文要注意课文的整体感情基调,谁能说说课文各段的感情基调呢?

  生1:应是“欢快”的感情,因为文中表示作者热爱自然景色。

  生2:我觉得本文三段话的感情不一样,根据内容第①段应用无奈的语气读,第②的感情比较热烈,欢快;第③段要读出作者寄情山水闲情逸致。

  师:请你给全班同学示范朗读,好吗?请同学们在听读的时候注意完成以下表格的填空。

  (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媒体播放配乐 )

  (听读结束,同学举手发言。)

  满井

  所见

  景物

  景色描写语句

  三、品读课文

  师:美文需要用心感受,请同学们自主品读课文第2段中你喜欢的语句,可从景物特征或作者情感等角度品析,并以“我读________,读出了________”与全班同学交流。

  (给同学充分的时间自主品读,然后组织班内交流互动)

  生1:我喜欢读“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我读出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样子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师:同学们还认为这句中哪个词用的特别妙?

  生2:“微润”,这个词语表达了早春时肥沃的土地开始复苏。

  师:一个“润”字与“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微”字更四凸现了“早春”的季节特征。

  生3:我喜欢读“于时冰皮始解,,……冷光乍出于匣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事物感到欣欣然。

  生4:我也喜欢这句话,但我从“波色乍明”中读出了早春河水的明亮清澈,而且后面还运用比喻句“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师:你能从文中关键词语和修辞的角度品味语言值得同学们学*。你在朗读这句话时觉得那个字词应该读重音?

  生4:(轻读)我觉得应该是“解”“明”“清澈”,因为这些词语都写出了波色的特征。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提示同学放声朗读品味)

  生5:我在读“乍”这个字时声音比较响亮。

  师:从这个“乍”字中你能品出作者的感情吗?

  (生感到疑惑,师提示:理解“乍”字的含义。)

  生5:“乍”这个词语是“突然”的意思,在文中表示了作者对眼前所看到的景色感到意外,精神感到振奋。

  师:品得太妙了,一个看似无义的虚词居然有如此深刻的内涵。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句子来感受作者的感情。

  生6:我喜欢“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个句子让我读出了作者对能够欣赏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而无比喜悦。

  师:你能解释“而”字的含义吗?由此你对这个语句是否有新的理解?

  生6:(考虑、顿悟)哦!“而”表示转折,这个句子还表达了作者为“城居者”未知郊田之外的春景而感到遗憾。

  ……

  生7:我 觉得“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写的很好,因为这句话写出了鸟鱼等景物的悠然自得,而且还运用拟人手法。

  师:你能品出运用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吗?

  生7:运用拟人手法使景物更加形象生动,充溢生机。

  生8:赋予这些景色以生命和人的感情。

  师:袁宏道山水小品善于把人的感情与景物情景交融,把无形的情思化微有形的景物。后人曾这样评价:往往花有人的容貌、柳有人的感情、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运用拟人手法?请继续品读。

  生9:还有“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也运用拟人,这句话也赋予山峦灵气,并且给人留下焕然一新的感觉。

  师:袁宏道是明代“**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追求: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身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文章用极其清新传神语言描绘了满井早春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这正印证了“一切景语皆情语”。

  ……

  四、拓展延伸

  师:面对美景,因作者的个性各不相同,所以进入笔下的景物各不相同,所表达的情感态度自然也不相同。请阅读课文末段,结合相关资料,谈谈袁宏道在文中所寄托的情感与本单元其它三篇课文的作者所寄予的感情有何不同?相关连接:

  袁宏道轻视名利,始终无意于仕途,他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西湖游记二则》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在登临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个性得到了张扬,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由于所任职务比较清闲,使得他有空闲寄情北京和*的山水。本文便写于此时。(生结合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生1:本单元其它三篇文章都是表达作者因被贬官而表示出来的各种心情和感想,而袁宏道是借景抒情,来表达自身对山水的热爱。

  生2:《小石潭记》表达了柳宗元被贬官后的凄凉,《岳阳楼记》表示了作者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报仇,《醉翁亭记》也是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这三篇文章都与作者的政治追求有关,而《满井游记》中作者却表示出自身不慕荣利,追求自由的生活。

  师:你能结合文中末段的具体语句加以说明吗?

  生2:文中说“而此地适与余*,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记?”说明作者喜欢这里的山水,表达自身欣赏山水的闲情逸致。

  师:你觉得这句中的“*”应是什么意思?

  生2:应该是作者的住处与这里的距离很*。

  师:还会有其它深意吗?

  生3:我觉得还应该有作者的心与景色的很*,可以说融为一体。

  (全班同学对该同学的回答予以热烈的掌声)

  师:辛弃疾曾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此”,真是无我相融,相逢如知己呀!

  保守的文学主张“文以载道”,唐宋时代的游记重寄托政治理想。袁宏道的山水游记更注重于对自然风景的客观描写,表达作者厌倦仕途,轻视名利,钟情于山水的情感,强调自然、天真、趣味。(板书:独抒性灵)

  师:除《满井游记》外,袁宏道还给后人留下大量的游记名篇,如《西湖游记二则》请同学们齐读(西湖一),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点评,可整体评价,也可抓关键语句细品。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掉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满井游记》教案14

  一、 教学目的要求:

  1。学*文章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体会作者寓于文中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中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3.积累文学常识,包括文言实词。

  4.学*本文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

  二、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3

  教学难点 :目的`要求4

  三、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 教学内容与过程:

  1. 导语 :

  一生背诵朱自清的《春》,然后幻灯播放春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北国初春的美景。同学们,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2. 自由朗读课文三次,整体感知课文:

  ① 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② 再次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写出结构提纲。

  ③ 三读课文,结合注释,试译全文。

  3. 探究:

  ① 这篇游记小品写了满井这个地方初春的哪些景物,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② 文中不少地方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细细读,慢慢品,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番。

  ③ 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满井春色的?

  4. 诵读课文。

  将你觉得最精美的句子背下来,且当堂背诵给同学听。

  5. 小结:

  这篇文章,作者通过仔细观察和生活的描写,抓住了景物特点,展开了丰富的联想,运用对比、衬托等多种手法来写景、妆物、抒情。

  6.分享。

  文中有不少句子打动了你。找出你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与大家同分享。

  7.分享情感。

  你置身初春美景中,会有什么感情呢?

  8. 朗读课文

  感受袁宏道笔下的北国初春的美景。能背诵的同学,不看书背诵。

  9. 比较

  与《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峡江寺飞泉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进行比较。

  10.描绘。

  我们生活在江南,对江南初春的美景极为熟悉。用自己的笔描写之。(可以写作,也可以画画)

  11. 作业 :

  ① 整理描写春天的诗句。

  ② 整理文中的字词和句式。

  ③ 背诵全文。

《满井游记》教案15

  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最,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重难点分析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的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兄中道合称“三袁”,世称“**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易*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共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讨论。

  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堂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宠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

  3.概括段意

  (1)第一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物,欲扬先抑;

  (2)第二自然段写满井春色。融情人景,寄托追求。

  4.提问第一自然段可删否?

  烘托、反衬手法,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光抑,欲进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

  5.提问文中细腻刻画了哪些初春景色?

  高柳突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游人、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

  6.提问试分析文章的写景顺序。

  自然景→人文景→自然景

  (山水风光→游人→动物)

  远景→*影

  (山水风光→柳梢、麦田)

  7.提问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鸽→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仰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抑→扬)

  (四)总结、扩展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出之外”,不是在人事纷扰的“城”中。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藉,在心灵与自然的贴*中,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五)布置作业

  书面一:分散朗读,并注音(出示小黑板,全班在练*本上注音,然后指名板演,共同订正。)(每个2分。)(括号内是答案,下同。)

  1.燕(yàn)2.花朝(zhāo)3.辄(zhé)4.妍(yán)5.倩(qiàn)

  6.靧(huì)7.蹇(jiǎn) 8.呷(xiā)9.廿(niàn)10.浃(jiá)

  口述:l.比喻句,明确在本体与喻体之间常用似、像、若、如之类的喻词。本文并有哪几个比喻句?(共有3个:①若脱笼之鹄。②如镜之新开……③如倩女之()面……。“娟然如拭”不是比喻句,它的意思是“美得像刚刚揩拭过的那样”,只是描绘而已,虽有“如”字,前后并没有具体的本体和喻体。)

  书面二:本文写景细致入微,你读了有哪些体会?请选例并简要说明。(自读课文,用这类题目来检测,不作死板限制,可以让学生有自由发表意见的余地,不会扼杀有才能学生的天机及积极性。如果在水*属中下的教学班,可以改用课文后的一、二题。)


满井游记教案菁选(扩展3)

——《满井游记》教案菁选

《满井游记》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满井游记》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满井游记》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特殊用法,积累文学常识。

  2、能力目标:学会细致地观察景物,并能用白描的手法,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表现出来。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环境下作者的两种不同心情;做一名有心人、有情人、细心人,深入大自然,采撷大自然的缤纷色彩,感受它细微的、无穷的变化。

  教学建议

  一、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先写北国早春:“余寒犹厉”“局促一室之内”,没有春的气息,彩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把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也为描写下文的满井春色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第二部分先总写满井春景(廿二十……若脱笼之鹄)。“天稍和”与上文“余寒犹厉”呼应,天气变化,心绪也随之解冻。高柳、膏土与上文“飞沙走砾”呼应;“空调”、“脱笼之鹄”与上文“局促一室”、“不得出”呼应,融融春意已可感悟,心情愉悦可想而知。接着作者又详细描写了春景,逐层写出郊外早春景色的迷人(于时冰皮解……麦田寸许)。首写春水:如镜出匣;次写春山:如倩女梳妆罢;再写春柳:柔梢披风;最后写春苗:浅寸许。山好、水好、万物美好。一连串的比喻,形神俱似,春景中融入了感情色彩。继而作者由景及人,绘出一幅早春郊游图(游人虽未盛……汗出使背)。泉而茗者,清雅悠闲;罍而歌者,豪爽痛快;红装而蹇者,从容舒适。男男女女,形态各异,有动有静,声色兼备。再次作者写陆上和水中的动物,表达在春日的心旷神怡(凡曝沙之鸟……皆有喜气)。曝沙之鸟,安适恬静;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最后作者归结自己的感受,寄托追求(始知郊田……宋之知也)。作者由游满井春色,归结出“郊田之外未站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的感受,也表现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山川草木的游洒情怀。

  第三部分作者明确表露了自己寄情山水、厌弃官场俗务的感受,并表示今后的出外游玩日程从今日开始,因此写游记来纪念此事。明确了自己的志向和文章写作的时间。

  二、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本文写了不同的环境中作者的两种不同情感。作为“城居者”,整个冬天蜗居斗室之中,欲出不得,自然烦闷不已。因情生景,第一段分四层浓笔渲染“余寒犹厉”。“燕地寒”,一个“寒”字,首先就把人带入天寒地冻的北国冬天。接着写即使花朝节后,寒意仍不减却多少,一个“犹”字,让人不寒而栗。这一层是从节令、地域角度来写。第二层具体写“寒”。“冻风时作”,“飞沙走砾”,气候之恶劣,不难想见。第三层用作者“欲出不得”衬托寒气袭人。第四层用作者的行动(“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来证明北方春寒料峭。触景生情,自然情事满怀。作者本自不愿做官,这次任顺天府教授,终免不了官场的应酬唱和,愁苦烦闷之心可见一斑。作为“郊游者”,长期的压抑,得以一时解脱,自然一切都是新的`,即使只是自然界的一丝一缕的正常变化,也会纳入眼底,融入心底,虽感陌生,更觉亲切。所以,作者笔下的一草一木都具有了人情人态,挂满了喜悦的色彩。

  对比、反衬。有城里城外气候的对比,有人物心情的对比,有动静相衬,有情景相衬。

  三、本文细致地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为文章写初春的景色,处处围绕“乍暖还寒”的特点。从整体上看写了春山、春水、春柳、春趣,多用比喻,形象贴切,清新奇巧。从局部看,写节令气候的变化,用“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写寒意未尽,用“天稍和、土膏微润”写春意渐染,前后对比,特点鲜明。写“冰皮”用“始解”,写“波色”用“乍明”,写“雪后初晴”,写柳条“将舒未舒”,写“柔梢披风”,写麦芽寸许,写游人未盛,写风力尚劲,无不恰如其分,无不形态毕肖。

《满井游记》教案2

  一、 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正确掌握文中丰富的实词的读音、书写和词义

  2. 体会文中记叙描写中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 理解作者抓住特点表现初春景象的写法及其渗透的作者的感情

  二、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一、二

  三、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三

  四、 教学方法

  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

  五、 教学步骤

  (一)、教学导入

  开门见山,介绍作者直接导入。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湖广**人,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三袁”,其为领导人物。他一生写了很多山水游记,明张岱曾说写山水名家柳宗元之后就当数他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他最具代表的山水游记《满井游记》

  (二)、朗读课文,读准子音,停顿

  1. 教师范度,正音正字,学生听读,作好标记

  燕 廿二日 土膏 鹄 髻鬟

  浅鬣 蹇 呷浪 堕事 恶能无纪

  2. 重点句子的朗读停顿

  l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l 如倩女之会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l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l 夫不能以游堕事

  3. 学生自由放声朗读一到两遍,力争读熟

  4. 生齐读,老师再次纠正错误

  (三)、默读课文,正确掌握文中丰富的实词的词义,疏通文意

  1.实词 冻风时作 土膏微润 娟然如拭

  呷浪之鳞 冰皮始解 浅鬣寸许

  髻鬟之始掠也 泉而茗 堕事

  恶能无纪

  2.虚词 “之” 结合课后练*三学*

  “而” 表转折 而城居者未知也

  表修饰 红装而蹇者 如倩女之会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勾画出难以理解的词句进行交流讨论。(可以以小组为学*单位,共同学*),文章虽有不少难解词语,但课下注释很详细,再结合合作式学*,疏通文意,也并不和困难。

  (四)、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 学生齐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2. 选几位学生发言,其他同学补充,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

  明确: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水、山、柳、麦、人、鸟、鱼,人与自然相映成趣。

  3. 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此题要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谈)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l 学生可能一致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师予以肯定,并稍做点拨: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关键语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也。”及“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内涵。(此题有一定难度,可让学生结合作者本人的性情,经历来思考)

  l 明确:前句是写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后句则表明自己与庸俗之人的区别,表达了他对官场、大自然、及人生的态度。

  (五)、赏析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妙处。

  学生阅读课文,谈谈你认为本文写景有那些精彩之处?

  (学生可做小组学*,将心得在小组内先进行交流,组内派代表进行发言)

  教师小结:1。白描: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初春景物生动的形象,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将舒未舒,柔稍披风”,笔法极为简练,却又鲜明如画。

  2.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欣喜、舒朗的心情;以新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以新装倩女比喻被雪洗过的山峦,生动又传神。这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动,读来妙趣横生。

  3.文中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如写鱼鸟。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生自由散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可背诵

  (七)、布置作业

  1. 用自己的语言改写课文第二段

  2. 整理记忆本课重要的实词

  附板书设计

  城中余寒

  总;满井全景

  满井春色 分:水 山 柳 麦 人 鸟 鱼

  点明主旨:郊田有春意,只是未出游

  结束全文 表明寄情山水的意趣

《满井游记》教案3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中难点词句。疏通文章大意,初步分析文章结构,学*文章.写作特色。

  重点难点:

  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写作特色。

  教具准备:

  录音机、课文磁带、幻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柳宗元的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尽情地遨游了,游记.写作堪称文学史上一绝——大师笔下的优美的风景、奇妙的境界。

  ?作者使用精湛的艺术手法,采用数州之土壤与西山对比,突出的西山山势的高峻;采用映衬的手法,烘托了西山气象的阔大。我们陶醉山水之中,物我两忘,飘飘然,感觉到“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我们精神为之一振。啊,舒服、爽!

  今天,我很激动,也很荣幸。我终于回到了阔别8年的母校。下面,请让我这个师哥担任队长,带领同学们到燕地春游去,好不好?

  二、预*,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对照词句注解速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

  遇到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

  把难理解的词句画记出来。同桌讨论一下。

  板书课题:《满井游记》,作者:袁宏道。

  袁宏道主张文章打破古文的传统,用浅易流畅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与兄宗道、弟中道共同倡导散文改革运动,对文坛影响很大,后人称他们兄弟仨为“**三袁”。

  明末散文家张岱说:“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时则袁中郎。”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篇同样出色,而以独具特色的游记。

  播放课文朗读磁带。

  三、讨论分析课文。

  请哪位同学来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概括归纳:满井早春的风光。

  从哪里可以看出写的是早春的风景。

  表时间的词语:花朝节后。

  满井景物的特征:水光山色、柳条麦苗。 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后,请学生翻释。两个长句,强调一次。(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使用这种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有会么好处?)归纳板书。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谁来翻译一下?该句写了什么内容?用四个字概括。鸟鱼也深受感染,请看“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这句话应该怎样翻译?

  文章既写了静景又写了动景,既描写了景物又抒发了感情,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出示:

  第一段中作者在“飞沙走砾”的环境中只能“局促一室之内,”而“至满井”时,“ , , ,”的'景象却让他“ ”。由此可见,第一段虽未写满井,却是为下文写游满井做的铺垫,采用的是 的写法。

  要求学生自学第一段以及第二段的1、2句,然后讨论回答问题。

  第一段的1、2句讲了什么内容?

  板书:燕地气候特征:天气:寒

  风沙:猛

  第3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极欲外出一游,百无聊赖等

  为什么不外出宴游呢?

  1、2句与3、4句有什么联系?

  作者热切地渴望外出一游,可是燕地花朝后却冻风时作,作者是欲出而不得。什么时候天气才能好转呢?

  请读第二段1、2两句。好不容易,机会终于来了。作者从“局促一室之内”中**出来了,作者此时此刻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文中是怎样表述的?

  我们一起分析了课文内容,现在应该可以回答了吧?指名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23、满井游记

  “**三袁” 袁宏道

  燕地 天气:寒

  气候 风沙:猛 满 早春 波色山峦 静

  因↓果 井 风景 柳条麦苗 景

  ↓ 铺垫 风 早春 游人之乐 动

  欲出不得(失望,无奈)→→→ 光 郊游 鸟鱼之乐 情

  欲扬先抑

《满井游记》教案4

  教学目标

  1.自主学*,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2.品位赏析文中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自主学*,疏通文意,积累语言。

  2.小组合作品析文章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1.预*课文,了解大意。

  2.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作者袁宏道的有关资料。

  3.查找一些以描写各季节景色为题材的古诗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春天,是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的季节。即使我们坐在教室内,仍能感受到春天的那种勃勃生机和无处不在的明媚阳光。现在就让跟随疏放不羁的江南才子袁宏道一起去领略北国之春的魅力。

  检查预*,介绍作者

  课前,老师让大家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相信同学们都会完成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发言,把你知道的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资源共享。

  (学生自由发言并互相补充。在这里要求学生,不但要有查找资料的能力,而且要对查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

  教师小结: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派的创始者。三袁中,袁宏道成就最大。他师事李贽,推崇徐渭。提出与复古派针锋相对的文学主张,反对厚古薄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较多作品着意抒发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率真自然,散文文笔流畅,语言通俗活泼。所作游记、小品最为人称道,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著有《袁中郎全集》。

  自主合作,解读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后,教师放录音,学生自己正音。

  教师检查(屏幕投影)

  廿(niàn)偕(xié)燕(yān)砾(lì)鹄(hú)鬣(liè)

  茗(míng)蹇(jiǎn)浃(jiā)曝(pù)呷(xiā)恶(wū)

  2.参照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不懂的地方存疑。

  3.列出疑难,寻求其他同学及老师的帮助,师生合作解决。

  冻风时作:作,起。

  土膏微润:膏,肥沃。

  于时:在这时。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浅鬣寸许:鬣,兽颈上的毛。

  泉而茗者:茗,茶。这里名词用作动词,可为“品茶”。

  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恶能无纪:恶能,怎能。

  整体感知,细腻品味

  (过渡)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以“春”为题材的有很多,文章洋溢着盎然春意,而本文却不急着写春意春情,而是点染出料峭的春寒,甚至冻风时作。这让为官清闲,想畅游一番的作者憋闷得很,我们甚至可以想像,这位如笼中之鸟的客人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内焦急地踱着方步了。当“天稍和”便即出城游玩,北国的春寒非但没有阻止作者的游兴,反而给他带来许多新鲜感,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从不同角度切入,如写景写人、状物抒情、写景说理、品评佳句、动态静态的关系、修辞手法的运用等,从各个角度欣赏文章的美。

  1.小组讨论(给各小组明确学*任务,发给学*小结,请本组的记录员将大家讨论的结果做好记录。老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与他们共同探讨,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对有创意的.见解给予充分的肯定)

  2.小组汇报鉴赏结果

  教师明确:

  满井游记 写景写人──物我一致的境界

  状物抒情──情景交融的感受

  写景说理──哲理深邃的境界

  静态动态──栩栩如生的画面

  品评佳句──美好喜悦的意境

  修辞手法──生动活泼的形象

  拓展阅读

  1.请同学们出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诵读,说说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什么景色?你是从怎样的角度进行赏析的?

  2.教师出示三首,先读,后填表。

  甲: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乙: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

  丙:春歌

  南朝乐府

  春风动春心,

  流目瞩山林。

  山林多奇采,

  阳鸟吐清音。

  季节

  景物

  甲

  家家雨、处处蛙

  乙

  春天

  丙

  (点悟:甲段中“黄梅时节”为“初夏”,乙段中的景物有花、叶、蜂、蝶,丙段中季节为春天,景物有山林、鸟)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从以上的诗句中不难看出,这些诗歌都是抓住景物的季节特征进行描绘的,今天我们学*的《满井游记》亦是如此。作者袁宏道细腻地描绘了满井初春的景色,不多几句便勾勒出一片盎然春意、勃勃生机。文笔清新流畅,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游览时轻松喜悦的心情,全文流淌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作业

  1.拓展阅读中的三首诗都为读者提供了想像的余地,请分别说明。

  2.翻译句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3.请模拟文中的比喻句,结合日常生活中所见之物,造句。

《满井游记》教案5

  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最,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重难点分析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的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兄中道合称“三袁”,世称“**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易*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共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讨论。

  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堂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宠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

  3.概括段意

  (1)第一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物,欲扬先抑;

  (2)第二自然段写满井春色。融情人景,寄托追求。

  4.提问第一自然段可删否?

  烘托、反衬手法,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光抑,欲进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

  5.提问文中细腻刻画了哪些初春景色?

  高柳突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游人、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

  6.提问试分析文章的写景顺序。

  自然景→人文景→自然景

  (山水风光→游人→动物)

  远景→*影

  (山水风光→柳梢、麦田)

  7.提问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鸽→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仰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抑→扬)

  (四)总结、扩展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出之外”,不是在人事纷扰的“城”中。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藉,在心灵与自然的贴*中,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五)布置作业

  书面一:分散朗读,并注音(出示小黑板,全班在练*本上注音,然后指名板演,共同订正。)(每个2分。)(括号内是答案,下同。)

  1.燕(yàn)2.花朝(zhāo)3.辄(zhé)4.妍(yán)5.倩(qiàn)

  6.靧(huì)7.蹇(jiǎn) 8.呷(xiā)9.廿(niàn)10.浃(jiá)

  口述:l.比喻句,明确在本体与喻体之间常用似、像、若、如之类的喻词。本文并有哪几个比喻句?(共有3个:①若脱笼之鹄。②如镜之新开……③如倩女之()面……。“娟然如拭”不是比喻句,它的意思是“美得像刚刚揩拭过的那样”,只是描绘而已,虽有“如”字,前后并没有具体的本体和喻体。)

  书面二:本文写景细致入微,你读了有哪些体会?请选例并简要说明。(自读课文,用这类题目来检测,不作死板限制,可以让学生有自由发表意见的余地,不会扼杀有才能学生的天机及积极性。如果在水*属中下的教学班,可以改用课文后的一、二题。)

《满井游记》教案6

  【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最,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重难点分析】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中道合称“三袁”,世称“**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易*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共同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讨论。

  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堂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宠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

  3、概括段意:

  (1)第一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物,欲扬先抑;

  (2)第二自然段写满井春色。融情人景,寄托追求。

  4、提问:第一自然段可删否?

  烘托、反衬手法,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先抑,欲进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

  5、提问:文中细腻刻画了哪些初春景色?

  高柳突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游人、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

  6、提问试分析文章的写景顺序。

  自然景→人文景→自然景

  (山水风光→游人→动物)

  远景→*影

  (山水风光→柳梢、麦田)

  7、提问: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鸽→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仰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抑→扬)

  四、总结、扩展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出之外”,不是在人事纷扰的'“城”中。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藉,在心灵与自然的贴*中,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五、布置作业

  书面一:分散朗读,并注音(出示小黑板,全班在练*本上注音,然后指名板演,共同订正。)(括号内是答案,下同。)

  燕(yàn) 花朝(zhāo) 辄(zhé) 妍(yán) 倩(qiàn) 靧(huì) 蹇(jiǎn) 呷(xiā) 廿(niàn) 浃(jiá)

  口述一:比喻句,明确在本体与喻体之间常用似、像、若、如之类的喻词。本文有哪几个比喻句?(共有3个:① 若脱笼之鹄。② 如镜之新开……③ 如倩女之靧面……。“娟然如拭”不是比喻句,它的意思是“美得像刚刚揩拭过的那样”,只是描绘而已,虽有“如”字,前后并没有具体的本体和喻体。)

  书面二:本文写景细致入微,你读了有哪些体会?请选例并简要说明。(自读课文,用这类题目来检测,不作死板限制,可以让学生有自由发表意见的余地,不会扼杀有才能学生的天机及积极性。如果在水*属中下的教学班,可以改用课文后的一、二题。)

《满井游记》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自主学*与讨论点拨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疏通课文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读课文

  1、教师示范朗读

  (多媒体显示)

  (1)学*巩固生字

  (2)强调长句子的断句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学生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读,并点评(①读音是否正确;②停顿是否分明)

  (二)译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发现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多媒体显示)

  内容如下:

  ① 常用实词。

  ②一词多义。

  ③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四、课下作业:

  笔译课文

  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

  一、检查课文翻译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三、品读课文

  阅读思考: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归纳要点:

  1.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2.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了铺垫。

  3.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

  5.(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四、课堂小结:

  《满井游记》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山水游记。

  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河面浮冰刚刚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山峦积雪刚刚消融,座座青山秀丽,好像晨妆少女;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鸟儿晒太阳;鱼儿戏水戏浪。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热闹非凡。自然风光与人物活动相映成趣。既表达了一种轻快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五、背诵写景的句子。

  六、课下作业:

  完成《目标检测》的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满 井 游 记 袁宏道

  ——城中余寒 (欲扬先抑)——苦恼的心情

  总:满井全景(面)——欢快的心情

  ——满井春色 分:水—山—柳—麦—人—鸟—鱼(点)——欣赏与赞美之情

  (白描、比喻、拟人)

  点明主旨:郊外有春意,只是未出游

  ——游自此始 总结全文——寄情山水的意趣

《满井游记》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2、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俊难攀的恒山。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这课对我来说很陌生,没有教过也没有读过。我自己阅读这课时感觉有点难度:(1)生字词较多;(2)课文较长又是古文,加之比较枯燥,朗读诗歌问题。

  2、教学过程中大约要三节课的时间,第一节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节重点是文言讲解翻译;第三节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指导完成练*册。

  目前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的时间,经本上是不成功的叫做牵强附会。课文太长了学生对课文不熟悉,但不可能给很多时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好些学生不知所措。教训:充分地给学生学*阅读的时间。

  《满井游记》

  今天教研组出课,我讲授了《满井游记》,我觉得很不满意,主要是该讲的内容很多都没有讲完。

  首先是学生的预*做的很不充分,我对学生的估计也不足。课前我已经让学生多次朗读,纠正过学生的`读音,也多次在自*课上让学生朗读,我认为朗读的还是可以的,而且出课之前也跟学生打过招呼,今天要有很多老师来听课,让他们务必好好预*。可一开始的预*检测却出乎意料的差。原来很多字他们连起来能读出来,单独挑出来就不认识了,这是我之前没想到的。

  其次是没有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篇课文我预想的就应该是用两课时时间来完成,可是从网上找到的教案来看,人家都是用一课时来进行处理的,而且我们学校也是讲究课堂容量的,因此虽然我觉得一课时处理完很困难,我仍然决定努把力,用一课时时间来完成这篇课文。可结果确实只完成了大概一半的内容,可见适用于所有人的教案也不一定是适用于自己的。

《满井游记》教案9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本文写景的特色。

  2.对比、反衬的手法及运用。

  教学设想: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袁宏道的足迹,去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早春景色吧!(板书课题、作者)

  1.学生介绍作者(学生介绍不齐的,其他同学来补充,学生如再补充不完整的教师补充,并且积累)

  2.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3.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4.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一读:

  通读全文,解决字音字义问题。

  1.学生读课文,同桌为一个小组,(有不认识的字和词语,学生用笔在文章中标记出来,听朗读录音的时候更正)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廿鹄鬣茗蹇髻鬟曝呷恶堕

  学生听朗读录音,用笔在文章中圈、点、勾、画。

  熟读课文

  1.将生字带入文中,自由大声朗读一遍,熟悉生字。

  2.同桌互读互听,可以将文章分开,一人读一半,互相挑错误(可以从生字和断句方面等。)

  二读:

  1.指名读(可以选择一男生和一女生赛读,剩余男女声侧耳倾听,注意长句的断句。)老师强调长句的断句:(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齐读熟悉。

  三读:

  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1.译读: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2.第2自然段。廿二日天稍和:和,暖和。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润湿。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泼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鳞浪层层: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晶晶然,亮晶晶的。然,形容词词尾。新开,刚打开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如倩女之hui面而髻鬟之始掠也:hui面,洗脸。掠,梳掠。

  柔梢披风: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2.自读自译方式:对着课文大声说译文,借助注释并调动原来的文言知识积累。

  3.静悟:老师读译文,学生看课文。边听边领会。

  4.齐读巩固

  5.点画重点注释(老师自己决定)

  四读:(赏读)

  要求: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学生作总结、归纳,学生自己理解掌握比喻的用法和作用。

  阅读思考: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

  试举例说明:

  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赏析、探究:

  用欣赏的眼光读课文,说出自己的发现或提出一个有发现意义的问题。

  本文写的是初春之景,'初'字在文中有哪些体现?

  目的:体会作者那颗善感的心。

  (2)你能试着发现本文在写景状物上有哪些特点吗?试试看谁最具备发现的眼光!最具备科学家的头脑!

  目的:积累学*写景方法。

  理清线索,强化记忆,争取背诵第二自然段。

  主题探寻:

  这篇游记描绘了北京*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怀。

《满井游记》教案10

  一、整体感知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满井游记》教案设计。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袁宏道生于江南(湖北**)。北国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兴。文章的第一段,就写了这种欲游不能的苦恼。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这对北方人来说本不足为奇,但对一个在江南长大的人来说,却是不可忍受的。作者从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则是他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了。一个“余”字,一个“犹”字,两相映衬,把寒流不肯罢去的情状描述无遗。那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呢?作者用了极其简练的语言来描绘:“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欲出不得”的压抑并没有打消作者出游的念头,反而激发了他出游的热情。等待“天稍和”,作者就偕同“数友”,如脱笼之鸟,飞出城门,来到郊外。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作者写景,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其中写水写山的部分是重点。作者先用白描的手法刻画,“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绘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春山之态。然后,分别用两个长句作喻,水如新开之镜,山如髻鬟始梳,新奇而生动。写柳条突出其“将舒未舒”的姿态,写麦田说其“浅鬣寸许”,都是典型的早春景致。写人虽寥寥数语,却颇为传神。“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虽曰“未盛”,已是热闹非凡。更有晒太阳的鸟,吸水戏浪的鱼,它们的快乐不亚于游人,仿佛羽毛鳞鳍之间“皆有喜气”。最后作者总括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一句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文章最后一段以议论作结,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不能以游堕事”,这是对那些热中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记?”这完全是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口吻。但所不同的是,柳宗元果然一游再游,写出了《永州八记》;袁宏道也许再没有重游满井,因为第二年八月,他就告假回乡,过上了隐居的生活,以后虽又出仕,终非所愿,年仅四十二岁病逝。

  二、问题研讨

  1.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一个孤独者的漫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这句话看似为作者不经意之谈,是在为自己出城郊游找借口,实则大有深意。袁宏道25岁中进士,不受官,请假归家,又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纵情山水,访师问学,可见他追求自由的天性。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也充满了疏放不羁的`精神,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他是一个漫步郊原的孤独者,“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遗落世事,在与自然风物的对话中,感受自由的可贵。

  2.白描的笔法。

  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

  3.拟人的写法。

  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如他说苏州虎丘“如冶女艳妆”(《上方》),写杭州西湖为“山色如娥,花光如颊”(《初至西湖记》)。在《满井游记》中这种写法也很突出。

  4.比喻的妙用。

  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他的新奇之处。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如上文分析过的写水写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三、教学建议

  1、学*本文,应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并结合完成课后练*,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教学中,可以以提问的方式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解说或订正。

  2、袁宏道的山水游记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这与唐宋时代的游记重寄托重理念的写法完全不同。可将本文与本单元前几篇课文作比较阅读,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袁宏道的游记散文现存九十多篇,成就很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选本作扩展阅读。

  3、组织一次春游,仿照本文的风格写一篇游记,要求语言简练,写出独特的感受。

《满井游记》教案11

  【教学目的】

  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体会白描手法和比喻的运用。

  学*并归纳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积累语汇。

  【教学难点】

  生字的识记;作者写景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题目

  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郊外的一个游览地。袁宏道于万历二十年中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万历二十六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受予顺天府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年的春天。

  二、作者

  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人。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三袁”。

  三、生字

  燕(yān) 廿(niàn) 砾(lì) 鹄(hú) 娟(juān) 鬣(liè) 茗(míng) 蹇(jiǎn) 呷(xiā) 浃(jiā) 曝(pù)

  通假字:堕,通“隳”

四、读课文,疏通课文,列出疑难句,师生合作解决

  东风时作:作,起。

  土膏微润:膏,肥沃。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茗,茶。这里名词用作动词,品茶。

  未知之:不知道这情况。

  而此地适与余*: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能,怎能。纪,纪事。

  五、赏析研讨

  1、开头怎样描写北国早春的特点?这样写的作用?

  “余寒尤厉”、“局促一室”,没有春天的气息。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把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也为下文描写的满井春色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2、怎样描写满井春景?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先写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接着写河面冰雪融化,“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再写春山之态“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又写“柳条将舒未舒,麦田浅鬣寸许”,突出早春的`特点。游人有“品茶者”,“饮酒者”,“骑驴者”,虽不盛,已是热闹非凡。更有晒太阳的鸟、吸水的鱼,悠然自得。最后作者总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运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琢语句、简洁明快地直接写出北方春寒料峭的特点。

  运用新奇生动的比喻描写春景。

  在描写中表达作者的欢快,恬适的心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六、作业

  练*二,提示:以物比人,例:出游的作者,如脱笼之鹄;以物比物,例:河水波光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麦田浅鬣;以人比物,例:山峦如倩女。

  练*三“之”的用法:

  1、表示限定关系:一室之内、郊田之外,可译为“以”。现代汉语中还用,如“四海之内”、课堂之外”

  2、表示修饰关系:“脱笼之鹄”、“曝沙之鸟”。可译为“的”,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语中,“一丘之貉”、“惊弓之鸟”、

  3、用在主谓短语中的结构助词,可不译。例:“倩女之靧面”。

《满井游记》教案12

  教学目的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体会白描手法和比喻的运用。

  学*并归纳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语汇。

  教学难点生字的识记;作者写景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题目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郊外的一个游览地。袁宏道于万历二十年中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万历二十六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受予顺天府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年的春天。

  2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人。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三袁”。

  3生字燕yān廿niàn砾lì鹄hú娟juān鬣liè

  茗míng蹇jiǎn呷xiā浃jiā曝pù

  通假字:堕,通“隳”

  4读课文,疏通课文,列出疑难句,师生合作解决。

  东风时作:作,起。土膏微润:膏,肥沃。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泉而茗者:茗,茶。这里名词用作动词,品茶。未知之:不知道这情况。而此地适与余*:适,正好。恶能无纪?恶能,怎能。纪,纪事。

  5赏析研讨

  a开头怎样描写北国早春的.特点?这样写的作用?“余寒尤厉”、“局促一室”,没有春天的气息。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把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也为下文描写的满井春色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b怎样描写满井春景?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先写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接着写河面冰雪融化,“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再写春山之态“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又写“柳条将舒未舒,麦田浅鬣寸许”,突出早春的特点。游人有“品茶者”,“饮酒者”,“骑驴者”,虽不盛,已是热闹非凡。更有晒太阳的鸟、吸水的鱼,悠然自得。最后作者总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运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琢语句、简洁明快地直接写出北方春寒料峭的特点。

  运用新奇生动的比喻描写春景。

  在描写中表达作者的欢快,恬适的心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6作业:

  练*二,提示:以物比人,例:出游的作者,如脱笼之鹄;以物比物,例:河水波光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麦田浅鬣;以人比物,例:山峦如倩女。。

  练*三“之”的用法:a表示限定关系:一室之内、郊田之外,可译为“以”。现代汉语中还用,如“四海之内”、课堂之外”b表示修饰关系:“脱笼之鹄”、“曝沙之鸟”。可译为‘‘的”,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语中,“一丘之貉”、“惊弓之鸟”、c用在主谓短语中的结构助词,可不译。

《满井游记》教案13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学*课文在布局谋篇上的精妙之处。

  2、研读课文,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流露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体会课文中运用白描、比喻和拟人手法写景的妙处,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4、学*描写春景,练*写作。

  教学重点

  1、感受文中描绘的优美的春天景色,再现课文图景。

  2、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文中所流露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式的人生哲理。

  2、学*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绘写春天的诗词曲赋,观察春天的景物变化。

  二、导入新课

  1、谈话:(从本单元的课文学*说起)同学们,我国南方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一起踏青去,走进春的世界,花的海洋。

  2、播放视频录像资料,学生欣赏春景,创设情境。

  在众多的绘春描春作品中,清代文学家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是不能不读的。

  3、出示课题:满井游记(板书)

  三、深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师:上一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初感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到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满井早春图,同时也知道了作者是一位无意于政治进取的小官,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游览观光,寄情山水。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又将随作者细腻而又富有诗情画的笔调,去领略大自然赋予我们的那份圆润丰满的自在自得。现在请同学齐读课文,在大脑中再现美丽的春景画面。并思考文中描绘了哪些景?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读后教师出示图片,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绘此画面的相关句子。(教师播放图片)

  4、师:课文主要描绘了哪些景物。(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分)水山柳麦人鸟鱼(点)

  5、学生自说个人所喜欢的句段,说明喜欢的理由,并展开想象口头描绘画面。

  6、师:作者这样写是抓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的,这属于对点的描写,(板书:分)除了分写,作者还进行了总体的描绘,即是对面的.描写。文中哪一句是对景物的总写?(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扳书:总:满井全景)(面)

  7、体会课文第一段的妙处。

  师:课文在写出游之前,却从不能出游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中先写不能也游的苦恼,表现在城中余寒犹历的气候上,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为下文写出游喜悦的心情作了一个很好的铺陈,形成了较好的对比,这实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板书:城中余寒欲扬先抑)

  四、品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师: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王国维语: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作者要在文中表达什么感情?在文中何处可以足见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文句?

  2、学生交流讨论,师生明确并引导体会,出示幻灯片。板书:点明主旨郊田有春意,只是未出游)。

  明确:这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人生哲理。(联系作者的意趣和生*来理解。)

  3、出示语段: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理解其内涵。

  师:同学们,作者在文未点明寄情于山水的意趣,用以收束了全文,那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4、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指名学生发言。

  明确;作者重在抒写性灵。

  此句表明自己和庸人的区别。不能以游堕事,是以那些热衷于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鸟鱼都成了他的知已。这可是一种物人交融,人和物的相映成趣的美好境界。

  五、赏读课文,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1、体会文中白描手法。

  (1)出示有关白描手法的句子,让学生回顾白描手法。并引出白描手法这一写法在文中的运用。

  (2)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白描手法的句子,引导学生加以品味。

  明确:这种写法能使所写景物鲜明如画,笔法简练。

  2、体会比喻和拟人修辞在文中的运用

  (1)问:文中那些地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请在文中找出来。

  (2)学生交流讨论找出句子,引导学生加以赏析。

  3、播放散文《春》的视频录像。学生观看欣赏,感爱春天。

  3、小结本课。

  此文属于一篇绘写春景的优美散文,在语言表达上运用了白描、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在章法上采用了欲扬先抑,结构上先总后分,点面结合,内容上物我交融,人和物相映成趣。值得我们细细玩味。

  六、拓展延伸

  1、学生小组展示有关写春的诗句,教师展示补充,引导学生积累。

  2、学生练笔写春,进行交流讨论。(出示幻灯片要求)

  七、作业

  绘画春景。

  情景要求:假设你此次与袁宏道结伴同行,一同来到满井,你将看到些什么?你又会写下些什么呢?请你以绘画形式把画下来。

  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

  城中余寒

  (欲扬先抑)

  总:满井全景(面)

  满井春色

  分:水山柳麦人鸟鱼(点)

  (白描、比喻、拟人)

  点明主旨:郊外有春意,只有未出游

  抒写性灵

  表明寄情山水的意趣(自傲、自嘲)

《满井游记》教案14

  教学目的

  1.继续学*和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学*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法引导

  本文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

  1.查字典,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 鹄(hú) 鬣(liè) 茗(míng) 罍(léi)

  蹇(jiǎn) 倩(qiàn) 髻(jì) 鬟(huán) 浃(jiá)

  乍(zhà) 澈(chè) 靧(huì) 曝(pù) 呷(xiā)

  2.朗读课文,对照注解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袁宏道,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时人称之为“**派”,称他们的诗文为“**体”。

  2.导语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借景抒感,谕示读者以人生哲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冻风时作:冻风,冷风。作,起。

  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湿润。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

  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柔梢披风:梢,这里指柳梢。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麦田浅鬣寸许: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者: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罍,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义跛足的,引申为驴子,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曝,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而此地适与余*: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5.提问: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1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2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四、学生朗读课文,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五、板书设计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笼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三。

  罍

  第二课时

  一、预*

  朗读课文,体会写景的特点。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略知大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体会本文写景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正课

  1.提问: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讨论并归纳: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2.提问: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了铺垫。

  3.提问:第2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可以分三层。

  第1层(“廿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

  第2层(“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盎然的春色。

  第3层(“始知……”到“未之知也”):表现作者欢快的心情。

  4.提问: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讨论并归纳: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5.提问:第3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讨论并归纳: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的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7.提问: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

  (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四、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描绘了北京*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怀。

  五、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

  自然景: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人文景:游人

  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抑 扬)

  结构览胜

  一、 城中余寒景象 燕地寒,花朝节后(地点、时间)

  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

  飞沙走石

  二、 出游地点:满井

  满井所见景物 景

  春水之美

  春山之美

  杨柳之美

  麦田之美

  人 泉而茗者

  罍而歌者

  红装而蹇者

  物 曝沙之鸟

  呷浪之鳞

  所感: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学*要点

  自读课文:

  首先粗略阅读原文,熟悉文章内容,并在自己感到生疏的字、词、句下面做出标记,借助于工具书和参看课文下边的注释,为生字注音,为生词释义,将全文译成较通顺的现代汉语。

  关于满井:

  明清两朝,满井是北京*邻的一个风景区,这个井的形状,明人王季重的《游满井记》说:“一亭函井,其规五尺,四洼而中满,故名。”《嘉庆一统志》说:“井经五尺余,清泉涌出,冬夏不竭。好事者凿栏以束之,水常浮起。散漫四溢。”

  关于作者及“**派”

  袁宏道,明朝人。他是明代后期反对文学复古主义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代表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的籍贯是湖广**,世称'**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等人。他们的文学主张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反对承袭,主张通变。认为文学应该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认为文学要抒发真情实感。三是推重民间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思考:

  1、细读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麦田浅鬣寸许。” 体会作者是如何以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描绘满井春色的。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因此上面这段描写满井自然景物的文字,即为全文的主体部分。在这部分文字里,景物写得自然清新、优美动人,这和作者使用大量新鲜贴切、生动形象的比喻是分不开的`。如作者以“脱笼之鹄”为喻抒写自己自由奔放的情怀,此可谓由物生情,缘情状物。总之,通过一连串恰当的比喻,借助于简洁、准确的文字(“微”、“始”、“乍”、“新”、“将”、“浅”等),作者突出了满井初春景物的特点,也从中巧妙地抒发了郊游的喜悦。

  2、本文题为《满井游记》,顾名思义,文章是写作者去京郊满井这个地方游览观光的所见所感。此处早春景色处处宜人,然而最具特色之处,不能不说还在于“满井”这口不同于一般的井,可是文中似乎无一字正面写井,对此应作如何理解?

  其实,文中所写的“满井”,是北京东北郊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名胜。它之所以吸引众多游客,主要在于有这样一口非同寻常的井:水面往往高于井边,井中是个水泉。作者到此一游,照理说,无论如何也应写一写这口井,这个认识是正确的。然而我们再仔细体会就可以看到,本文虽为游记,并非单纯记实之作,它还是要通过写景有所寄托,即文章结尾所说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一结尾,使这篇游记在一定程度上带上了哲理的色彩。文中,为了抒发作者春游郊野心胸豁然开朗的感受,就一方面以“余寒犹厉”,“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城居生活作反衬;另一方面,放开笔墨逐层展开对最能表现满井春色的种种景物的描绘,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出富有议论抒情色彩的结尾。这样看来,它仍不失为一篇选材精当,布局严谨的成熟之作,是否花费较多笔墨写井,就不一定那么重要了

  《满井游记》原文和译文

  原文: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文:

  北京地区气候寒冷,花朝节以后,冬天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经常刮起来,一刮起来时就飞沙走石。我躲在一间屋子里面,想出去却不能。每次顶着寒风快步走出去,总是不到百步就返回来。

  二月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同几个朋友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稍微湿润,放眼望去,空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像笼子里逃出的天鹅。在这时,薄冰开始溶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一样的波浪一层层的,水清澈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镜子刚刚打开冷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溶化的雪水洗过后,美好的样子好像擦过一样,鲜明美好而又明媚,好像美丽的少女洗过脸刚刚梳好环形的发髻一样。柳条将要舒展没有舒展,柔嫩的柳梢头在风中散开,麦田里低矮的麦苗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不多,但是汲泉水来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红装骑驴的,也经常有。风力虽然还很猛,但是走路就汗流浃背。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汲水的鱼儿,都悠闲自在,羽毛鳞鬣中间,都充满了欢乐气氛。我才知道城郊田野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它啊。

《满井游记》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⑵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⑶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能力目标:

  ⑴ 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⑵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⑶ 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3、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

  2、比较阅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学*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技巧;深层探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特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指图评说:

  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选两位同学播放预先录制好的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并点评。

  教师提示评点应注意的问题:

  ⑴ 读音是否正确;

  ⑵ 停顿是否分明;

  ⑶ 语调的轻重缓急有无区别;

  ⑷ 能否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顺势检查学生预*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请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燕地 廿二月 花朝节 靧面 曝沙 呷浪 浃

  罍而歌者 浅鬣 倩女 蹇者 髻髻 堕事

  飞沙走砾 恶能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分四组。

  明确:

  yān niàn zhāo huì pù xiā jiā

  léi liè qiàn jiǎn jì huán huī

  lì wū

  2、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⑴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⑵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⑶ 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① 掌握下列实词:

  东风时作 作:起。

  土膏微润 膏: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时:在这时。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开:新打开。匣:指镜匣。

  娟然如拭 娟然: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蹇,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喝茶、端着杯、骑着驴之意。

  作则飞沙走砾 飞,使沙飞;走,使砾走。

  ② 一词多义:

  冻风时作(经常)

  于时冰皮始解(这时)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但是)

  娼然如拭(……的样子)

  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初始)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突然)

  冰皮始解(开始)

  髻鬟之始掠也(刚)

  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表承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转折,却)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表修饰)

  一室之内,郊田之外(表示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脱笼之鹄 曝沙之鸟(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的”)

  倩女之峟面 髻鬟之始掠(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

  ③ 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满井游记教案菁选(扩展4)

——《满井游记》教案菁选

《满井游记》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满井游记》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满井游记》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体会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掌握比喻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体会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法设计

  朗读法探究质疑创设情境

  五、学法指导:合作探究朗读质疑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2、解题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3、一读课文,初知大意:

  ⑴朗读课文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

  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②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⑵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4、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⑴结合文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⑵注意重点词句:

  泉而茗: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惟此官也:此官,当时作者任顺行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而此地适与余*: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5、三读课文,思考讨论

  ⑴朗读课文

  ⑵思考讨论:

  ①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②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③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④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6、品读课文,体会修辞

  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7、小结

  是写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明清两代这种体裁最为盛行。这篇游记短文,在写景状物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白描的笔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

  拟人的写法。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人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

  生动的比喻。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8、教后感

《满井游记》教案2

  一、导入新课

  1、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学家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明代“**派”领导人物。文学是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

  2、我们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文章。

  二、研*课文

  1、整体把握文章:

  ⑴ 读文章,消灭文字、词语障碍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⑵ 教师范读并补存注释:

  每:每每

  辄:就

  未之知:“未知之”的倒置形式。

  ⑶ 同桌合作,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

  ⑷ 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⑸ 复述课文内容

  2、了解课文内容:

  ⑴ 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土、冰、山峦、鸟、鱼、游人

  ⑵ 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

  讨论明确:

  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则写出了春山的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柳──柳条将……寸许。则写出了春天柳条的柔软与麦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的情景。

  ……

  ⑶ 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讨论明确:首段写燕地早春之特征。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出游做铺垫。

  尾段则表述了作者将以这次游览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并表达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堕事”之处。

  三、小结

  这篇短文优美动人,融情于景。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

  〖课堂测试

  1、依据课文写出汉字并为之注音:

  飞沙走______( ) 波色______( )明

  清______( )见底 ______( )然如拭

  鲜______( )明媚 泉而______( )者

  2、翻译下面句子:

  A、始知效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3、找找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说说他们的好处。

《满井游记》教案3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重点:流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文章大意。

  教法:点拨讨论、自渎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新课: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春天在人们心中是一个美好、充满希望的季节。我们已学过一些描写春天美丽景物的散文。古人如何感受春回大地的气息?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山水游记就向我们呈现了一幅色调清淡、意境悠远的初春图。

  二、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明**(现在的湖北省)人,文学家。与兄宗道、第中道合称“三袁”,是“**派”的代表人物。反对文学复古主张,要求“不拘格套,抒写性灵”,他们的作品大多以自己的语言来表现真实的思想感情。

  三、结合注释,扫清文字障碍,将课文通读一遍。

  请注意下列家点字的读音与意义:

  廿二日,天稍和:二十二日。

  若脱笼之鹄:天鹅

  泉而茗者:愿意为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意为“煮茶”。

  罍而歌者,愿意为酒杯,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意为“端着酒杯”

  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愿是跛足之意,引申为驴,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意“为骑驴”。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倩:美丽的。

  汗出浃背:湿透。

  四、指导朗读。

  1、放录音范读。

  2、学生齐读课文。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五、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文中的景物,并用笔将课文中所描写的初春美景画下来。然后同学互相欣赏。

  六、课堂练*:

  下边三组短语中的“之”,有的要译作“的”;有的可译作“的”,也可省译;有的起舒缓语气的作用,用不着翻译。试加辨析并说出所有短语的大意。

  局促一室之内

  郊田之外

  脱笼之鹄

  倩女之靧面

  髻鬟之始掠

  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生动的表达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细致地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体会融情于景的写法。

  教法:朗读、想象,老师启发、点拨。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引入新课:

  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若脱笼之鹄。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

  麦田浅鬣寸许。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二、关于本文比喻句的作用。(结合课后练*二进行)

  教师明确:比喻是修辞格的一种。运用比喻可以把陌生的东西边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如本文的比喻的运用使写景更加传神、生动。

  三、分析课文:

  设疑:

  1、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写了满井什么季节的景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段意。

  3、分析第二段的层次。

  总写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若脱笼之鹄——喜悦心情

  分写 水:水光的明丽

  山;春山的娟净可爱 (比喻)

  满井春色 柳条;将舒未舒

  麦田:破土而出又齐整喜人

  游人:泉而茗

  罍而歌 早春郊游图

  红装而蹇

  鸟鱼 (拟人)

  抒写感受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四、学生总结主题思想:

  这篇游记描写了北国初春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然、闲适自得的洒脱情怀。

  五、归纳写作特点:

  1、白描的手法。

  2、拟人的写法。

  3、生动的比喻。

  六、把《满井游记》和 《醉翁亭记》进行比较。

  课堂小结:

  本文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阅读本文,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学*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满井春色 总写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若脱笼之鹄

  分写 水 山 柳条 麦田

  游人 鸟鱼 (拟人)

  抒写感受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教案4

  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最,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重难点分析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的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兄中道合称“三袁”,世称“**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易*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共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讨论。

  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堂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宠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

  3.概括段意

  (1)第一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物,欲扬先抑;

  (2)第二自然段写满井春色。融情人景,寄托追求。

  4.提问第一自然段可删否?

  烘托、反衬手法,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光抑,欲进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

  5.提问文中细腻刻画了哪些初春景色?

  高柳突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游人、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

  6.提问试分析文章的写景顺序。

  自然景→人文景→自然景

  (山水风光→游人→动物)

  远景→*影

  (山水风光→柳梢、麦田)

  7.提问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鸽→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仰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抑→扬)

  (四)总结、扩展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出之外”,不是在人事纷扰的“城”中。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藉,在心灵与自然的贴*中,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五)布置作业

  书面一:分散朗读,并注音(出示小黑板,全班在练*本上注音,然后指名板演,共同订正。)(每个2分。)(括号内是答案,下同。)

  1.燕(yàn)2.花朝(zhāo)3.辄(zhé)4.妍(yán)5.倩(qiàn)

  6.靧(huì)7.蹇(jiǎn) 8.呷(xiā)9.廿(niàn)10.浃(jiá)

  口述:l.比喻句,明确在本体与喻体之间常用似、像、若、如之类的喻词。本文并有哪几个比喻句?(共有3个:①若脱笼之鹄。②如镜之新开……③如倩女之()面……。“娟然如拭”不是比喻句,它的意思是“美得像刚刚揩拭过的那样”,只是描绘而已,虽有“如”字,前后并没有具体的本体和喻体。)

  书面二:本文写景细致入微,你读了有哪些体会?请选例并简要说明。(自读课文,用这类题目来检测,不作死板限制,可以让学生有自由发表意见的余地,不会扼杀有才能学生的天机及积极性。如果在水*属中下的教学班,可以改用课文后的一、二题。)

《满井游记》教案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满井游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第六单元的一篇古代记游小品,而且是本单元唯一一篇自读课文。作者袁宏道是一位疏放不羁的江南才子,他轻视名利,耽爱游山玩水。这篇游记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其比拟之生动,描写之形象,感受之细腻,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文章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更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

  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在疏通字词,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品味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通过学案自主完成,小组长检查);

  2、学*描写景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质疑、探究、交流中把握);

  3、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做一只“脱笼之鹄”。(引导掌握本文点睛之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及作者情况落实)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

  理解作者的情感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观念、态度、*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一)、教法

  探究性阅读法。通过质疑、探究等环节使学生主动学*。探究性阅读是一种可以让学生产生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新型阅读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获得亲身参与探索的体验,培养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关注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它致力于对话、解读、重建、理解与分析,而不是告诉、传递和灌输。

  (二)、学法

  1、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2、合作探究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同桌合作、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质疑交流法(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提出质疑,并围绕问题各抒己见,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积极性。)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同学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前三篇课文,我们接触了三位仕途失意、降职被贬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们或是怀着内心的愤懑不*,或是心系着苍生社稷,或是以旷达脱俗的胸襟,不约而同的'走入了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之间,今天,我们将结识一位陶渊明式的有官却不想做的文学家——袁宏道,他笔下的山水又将是一番怎样的意境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满井游记》。

  (二)学*目标:

  1、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学*描写景物的方法;

  3、整体感觉并理解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做一只“脱笼之鹄”。

  (三)初读,落实基础(课前利用学案自主完成,小组长检查)

  (四)做好探究准备

  通过网络、工具书、印发资料等方式:

  1、了解作者情况,所创文学流派及其风格。

  2、阅读作家的代表作品。

  3、阅读课文,对疑难之处做上记号,并试做初步探究,以备小组交流。(说明:探究性阅读往往费时较多,故安排学生课外做一些准备工作,将本课置于一个开放的大背景下,使学生对作者的人生历程和文学创作有一个全景观照,从而避免理解的片面性。)

  (五)互查(利用早自*完成)

  1、检查朗读,看朗读的流畅度,诸如语音、语调、停顿、重音等方面是否准确。(小组长负责,教师抽查)

  2、检查理解。(同桌合作,一生读完原文,一生翻译,纠错,交换角色。)

  3、互相提出问题,并试着给出解答。

  (六)质疑

  学生提出阅读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迅速归类整理,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使论题更集中,以提高探究效率。

  疑难问题整理归类: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2、本文写的是“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3、第2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这些比喻有什么特征?

  6、全文的主旨是什么?蕴含什么哲理?

  (七)探究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展开深入探究。(注意:开展小组合作学*应遵循如下策略?小组通常由性别、学*成绩、能力倾向、民族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成员之间存在一定互补性?要进行具体分工?最关键的是选定组长、培养组长。)

  (八)交流

  各组围绕上述问题各抒己见,通过对话、争辩等形式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文本作出正确解读。

《满井游记》教案6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虚词“而”“之”的用法。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能力训练点情景想像、朗读。

  (三)德育训练点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美育渗透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的抒情艺术。

  二、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景,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的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自读、朗诵.老师启发提问、点拨。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一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兄中道合称“三袁”,世称“**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易*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并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讨论。

  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笼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概括段意

  (1)第一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物,欲扬先抑;

  (2)第二自然段写满井春色。融情人景,寄托追求。

  4.提问第一自然段可删否?

  烘托、反衬手法,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先抑,欲进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

  5.提问文中细腻刻画了哪些初春景色?

  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游人、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

  6.提问试分析文章的写景顺序。

  自然景一人文景一自然景

  (山水风光一游人一动物)

  远景一*影

  (山水风光一柳梢、麦田)

  7.提问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一若脱笼之鹄一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一轻松喜悦一感叹赞美

  (抑一扬)

  (四)总结、扩晨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田之外”,不是在人事纷扰的“城”中。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藉,在心灵与自然的贴*中,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五)布置作业

  书面一:分散朗读,并注音(出示小黑板,全班在练*本上注音,然后指名板演,共同订正。)(每个2分)。(括号内是答案,下同。)

  1.燕(yan1) 2.花朝(zhao1) 3.辄(zhe2) 4.妍(yan2) 5.倩(qian4)

  6.靧(hui4)面7.蹇(jian3) 8.呷(】xia4) 9.廿(nian4) 10.浃(jia2)

  口述:1.比喻句,明确在本体与喻体之间常用似、像、若、如之类的喻词。本文共有哪几个比喻句?(共有3个:①若脱笼之鹄。②如镜之新开……③如倩女之赜面……。“娟然如拭”不是比喻句,它的意思是“美得像刚刚揩拭过的那样”,只是描绘而已,虽有“如”字,前后并没有具体的本体和喻体。)

  书面二:本文写景细致入微,你读了有哪些体会?请选例并简要说明。(自读课文,用这类题目来检测,不作死板限制,可以让学生有自由发表意见的余地,不会扼杀有才能学生的天机及积极性。如果在水*属中下的教学班,可以改用课文后的一、二题。)

  (六)板书设计

  袁宏道

  自然景: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睛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曝沙之乌、呷浪之鳞

  人文景:游人

  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一若脱笼之鹄一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一轻松喜悦一感叹赞美

  (抑一扬)

《满井游记》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2、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俊难攀的恒山。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这课对我来说很陌生,没有教过也没有读过。我自己阅读这课时感觉有点难度:(1)生字词较多;(2)课文较长又是古文,加之比较枯燥,朗读诗歌问题。

  2、教学过程中大约要三节课的时间,第一节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节重点是文言讲解翻译;第三节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指导完成练*册。

  目前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的时间,经本上是不成功的叫做牵强附会。课文太长了学生对课文不熟悉,但不可能给很多时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好些学生不知所措。教训:充分地给学生学*阅读的时间。

  《满井游记》

  今天教研组出课,我讲授了《满井游记》,我觉得很不满意,主要是该讲的内容很多都没有讲完。

  首先是学生的预*做的很不充分,我对学生的估计也不足。课前我已经让学生多次朗读,纠正过学生的读音,也多次在自*课上让学生朗读,我认为朗读的还是可以的,而且出课之前也跟学生打过招呼,今天要有很多老师来听课,让他们务必好好预*。可一开始的预*检测却出乎意料的差。原来很多字他们连起来能读出来,单独挑出来就不认识了,这是我之前没想到的。

  其次是没有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篇课文我预想的就应该是用两课时时间来完成,可是从网上找到的教案来看,人家都是用一课时来进行处理的,而且我们学校也是讲究课堂容量的,因此虽然我觉得一课时处理完很困难,我仍然决定努把力,用一课时时间来完成这篇课文。可结果确实只完成了大概一半的内容,可见适用于所有人的教案也不一定是适用于自己的。

《满井游记》教案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二)能力目标:

  1、 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 体会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三)德育目标: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 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 讨论点拨法。诵读感悟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辅助理解。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湖北**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文学史上“**派”的创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

  写作背景:万历27年(15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正课:

  1、播放课文录音,注意掌握以下字词

  燕地(yān);廿(niàn)二月; 花朝节(zhāo);呷(xiā)浪; 鲜妍(yán)明媚; 堕事(huī);恶能无纪(wū);飞沙走砾(lì); 曝(pù)沙之鸟; 浅鬣寸许 (liè)髻鬟(jì)(huán);靧面(huì);红装而蹇(jiǎn)者;脱笼之鹄(hú);汗出浃(jiā)背;罍而歌者(léi)。

  2、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声地自读课文,边读边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读完之后互相交流一下,仍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然后我们再来领略作者笔下的满井春色吧!

  3、积累下列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经常)作 于时(这时)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开始)解 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 髻鬟之始(刚刚)掠

  乍:波色乍(开始)明 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满足)

  然:晶晶然(---的样子) 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

  (2)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着驴)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

  (3)重点虚词:

  之:若脱笼之(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鹄 局促一室之(表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髻鬟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始掠也

  夫:夫(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大概”)不能以游堕事

  (4)其它:

  土膏(肥沃)微润 恶能(怎能)无纪(同“记”)

  3、就疑难语句交流释疑,完整翻译课文。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二、文本探究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2. 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了铺垫。

  3.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4.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满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应该结束全文,好给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却又生发了些议论,这是否有些多此一举?为什么?

  并非多此一举。这正体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间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作此记的缘由。

  点出写作背景,辅助理解:

  万历27年(15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六、自读小结

  6、再读课文

  7、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作者笔下动人的满井之春吧!希望这能对我们今后写作游记散文多少有些帮助。

  三、总结迁移:

  1、在作者笔下,一句话就能给我们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也来试试用一两句话为大家展示你眼中或心中的四季美景吧!

  2、生口述展示,点评。

  四、布置作业:

  将刚才你展示给大家的或没来得及展示的你眼中、心中的四季描绘出来形成一篇小短文或几幅画,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

《满井游记》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

  2.比较阅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学*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技巧;深层探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 特魅力。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指图评说:

  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

  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踏青去!

  (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

  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

  *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1.教师选两位同学播放预先录制好的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并点评。

  教师提示评点应注意的问题:①读音是否正确;②停顿是否分明;③语调的轻重缓急有无区别;④能否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顺势检查学生预*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请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分四组。

  明确:(1)yān niàn zhāo huì

  (2)pù xiā jiā léi

  (3)liè qiàn jiǎn jì huán

  (4)huī lì wū

  2.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①掌握下列实词。

  东风时作 作:起。 土膏微润 膏: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时:在这时。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开:新打开。匣:指镜匣。

  娟然如拭 娟然: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蹇,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喝茶、端着杯、骑 着驴之意。

  作则飞沙走砾 飞,使沙飞;走,使砾走。

  ②一词多义。

  ③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3.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这是一篇写景小品,文章以清新的笔调写出北京*郊早春时节的秀美景色。第一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恼。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先交待出游日期、天气、同行人物及出游路线;接着写满井春色,先总写满井全景轮廓,后分写山、水、柳条、麦田、游人、鸟、鱼,并点明文章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第三段交待出游缘由 及作记时间,结束全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1.探究文章优美的意境。

  (1)学生齐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2)选三位同学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河面浮冰刚刚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山峦积雪刚刚消融,座座青山秀丽,好像晨妆少女;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鸟儿晒太阳;鱼儿戏水戏浪。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将

  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热闹非凡。自然风光与人物活动相映成趣。一幅满井春光图,显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物我交融,情致盎然。既表达了一种轻快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2.深入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大家一致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师稍作点拨:请同学们思考文中的关键语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也和夫不能以游堕 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内涵。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作者重在抒写性灵。

  文章开篇写城内的枯燥局促,与城外春色春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得出结论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 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式的人生哲理。

  结尾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和庸俗之人的区别。不能以游堕事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 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所以,这篇山水游记,与其说描绘满井一带的二月春色,还不如说作者借游春在抒写性灵,反映了他 对官场和对大自然、人生的态度。

  1.关于白描

  提问:白描是一种怎样的描写方法?能从以往学过的课文中找几例吗?

  明确:白描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

  描写方法。

  如《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如《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高度抽象概括地写出了西湖雪景。

  提问:本文哪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

  明确: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笔法极为简练,

  却又鲜明如画。

  2.关于比喻

  提问: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请画出来,品味其表达效果。

  学生明确: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倩女之NF156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这

  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动,读来妙趣横生。

  3.关于拟人

  提问:文中运用拟人辞格的句子有哪些?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由选例,品评。

  如写鱼鸟,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 思想感情。

  4.学生背诵文中运用白描、比喻、拟人的文句,增加语言积累。

  5.至于章法上的欲扬先抑(第一段写城中余寒,为下文写田郊春光作铺垫)、生动的场面描写(游人欢乐、喜庆的场面)等,可提示学生自行品味,此处不再赘言。

  1.教师提示:这个单元有四篇文章均为山水游记,试将本文与前三篇课文比较,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前三篇课文,如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重寄托重理 念。袁宏道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

  教师可指导学生就创作动机、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作一些比较,然后集体交流,达成共识。

  2.请两位同学对课堂学*进行总结,其余同学补充评议。

  1.整理课上讨论的内容,写一段话,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

  2.袁宏道的游记散文现存九十多篇,成就很大,请同学课外选读一篇,谈谈你的感想。

  3.选出对加粗词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 )

  A.冒风驰行(坐车)呷浪之鳞(吸而饮) B.麦田浅鬣寸许(左右)汗出浃背(湿透)

  C.泉而茗者(茶) 倩女之 面(洗) D.偕数友出东直(全、都) 柔梢披风(披挂)

  4.选出对修辞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 )

  A.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比喻) B.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对偶)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排比) D.呷浪之鳞。(比喻)

  5.续写填空,使之构成排比句,然后再填写一句带有哲理性的话语。

  一朵鲜花点缀不出绚丽的春天,一个音符谱写不了动人的乐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 有_____________。

《满井游记》教案10

  教学目的

  1.继续学*和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学*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法引导

  本文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

  1.查字典,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 鹄(hú) 鬣(liè) 茗(míng) 罍(léi)

  蹇(jiǎn) 倩(qiàn) 髻(jì) 鬟(huán) 浃(jiá)

  乍(zhà) 澈(chè) 靧(huì) 曝(pù) 呷(xiā)

  2.朗读课文,对照注解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袁宏道,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时人称之为“**派”,称他们的诗文为“**体”。

  2.导语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借景抒感,谕示读者以人生哲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冻风时作:冻风,冷风。作,起。

  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湿润。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

  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柔梢披风:梢,这里指柳梢。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麦田浅鬣寸许: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者: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罍,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义跛足的,引申为驴子,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曝,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而此地适与余*: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5.提问: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1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2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四、学生朗读课文,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五、板书设计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笼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三。

  罍

  第二课时

  一、预*

  朗读课文,体会写景的特点。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略知大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体会本文写景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正课

  1.提问: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讨论并归纳: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2.提问: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了铺垫。

  3.提问:第2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可以分三层。

  第1层(“廿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

  第2层(“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盎然的春色。

  第3层(“始知……”到“未之知也”):表现作者欢快的心情。

  4.提问: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讨论并归纳: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5.提问:第3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讨论并归纳: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的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7.提问: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

  (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四、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描绘了北京*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怀。

  五、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

  自然景: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人文景:游人

  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抑 扬)

  结构览胜

  一、 城中余寒景象 燕地寒,花朝节后(地点、时间)

  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

  飞沙走石

  二、 出游地点:满井

  满井所见景物 景

  春水之美

  春山之美

  杨柳之美

  麦田之美

  人 泉而茗者

  罍而歌者

  红装而蹇者

  物 曝沙之鸟

  呷浪之鳞

  所感: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学*要点

  自读课文:

  首先粗略阅读原文,熟悉文章内容,并在自己感到生疏的字、词、句下面做出标记,借助于工具书和参看课文下边的注释,为生字注音,为生词释义,将全文译成较通顺的现代汉语。

  关于满井:

  明清两朝,满井是北京*邻的一个风景区,这个井的形状,明人王季重的《游满井记》说:“一亭函井,其规五尺,四洼而中满,故名。”《嘉庆一统志》说:“井经五尺余,清泉涌出,冬夏不竭。好事者凿栏以束之,水常浮起。散漫四溢。”

  关于作者及“**派”

  袁宏道,明朝人。他是明代后期反对文学复古主义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代表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的籍贯是湖广**,世称'**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等人。他们的文学主张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反对承袭,主张通变。认为文学应该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认为文学要抒发真情实感。三是推重民间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思考:

  1、细读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麦田浅鬣寸许。” 体会作者是如何以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描绘满井春色的。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因此上面这段描写满井自然景物的文字,即为全文的主体部分。在这部分文字里,景物写得自然清新、优美动人,这和作者使用大量新鲜贴切、生动形象的比喻是分不开的。如作者以“脱笼之鹄”为喻抒写自己自由奔放的情怀,此可谓由物生情,缘情状物。总之,通过一连串恰当的比喻,借助于简洁、准确的文字(“微”、“始”、“乍”、“新”、“将”、“浅”等),作者突出了满井初春景物的特点,也从中巧妙地抒发了郊游的喜悦。

  2、本文题为《满井游记》,顾名思义,文章是写作者去京郊满井这个地方游览观光的所见所感。此处早春景色处处宜人,然而最具特色之处,不能不说还在于“满井”这口不同于一般的井,可是文中似乎无一字正面写井,对此应作如何理解?

  其实,文中所写的“满井”,是北京东北郊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名胜。它之所以吸引众多游客,主要在于有这样一口非同寻常的井:水面往往高于井边,井中是个水泉。作者到此一游,照理说,无论如何也应写一写这口井,这个认识是正确的。然而我们再仔细体会就可以看到,本文虽为游记,并非单纯记实之作,它还是要通过写景有所寄托,即文章结尾所说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一结尾,使这篇游记在一定程度上带上了哲理的色彩。文中,为了抒发作者春游郊野心胸豁然开朗的感受,就一方面以“余寒犹厉”,“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城居生活作反衬;另一方面,放开笔墨逐层展开对最能表现满井春色的种种景物的描绘,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出富有议论抒情色彩的结尾。这样看来,它仍不失为一篇选材精当,布局严谨的成熟之作,是否花费较多笔墨写井,就不一定那么重要了

  《满井游记》原文和译文

  原文: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文:

  北京地区气候寒冷,花朝节以后,冬天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经常刮起来,一刮起来时就飞沙走石。我躲在一间屋子里面,想出去却不能。每次顶着寒风快步走出去,总是不到百步就返回来。

  二月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同几个朋友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稍微湿润,放眼望去,空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像笼子里逃出的天鹅。在这时,薄冰开始溶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一样的波浪一层层的,水清澈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镜子刚刚打开冷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溶化的雪水洗过后,美好的样子好像擦过一样,鲜明美好而又明媚,好像美丽的少女洗过脸刚刚梳好环形的发髻一样。柳条将要舒展没有舒展,柔嫩的柳梢头在风中散开,麦田里低矮的麦苗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不多,但是汲泉水来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红装骑驴的,也经常有。风力虽然还很猛,但是走路就汗流浃背。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汲水的鱼儿,都悠闲自在,羽毛鳞鬣中间,都充满了欢乐气氛。我才知道城郊田野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它啊。

《满井游记》教案11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本文写景的特色。

  2.对比、反衬的手法及运用。

  教学设想: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袁宏道的足迹,去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早春景色吧!(板书课题、作者)

  1.学生介绍作者(学生介绍不齐的,其他同学来补充,学生如再补充不完整的教师补充,并且积累)

  2.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3.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4.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一读:

  通读全文,解决字音字义问题。

  1.学生读课文,同桌为一个小组,(有不认识的字和词语,学生用笔在文章中标记出来,听朗读录音的时候更正)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廿鹄鬣茗蹇髻鬟曝呷恶堕

  学生听朗读录音,用笔在文章中圈、点、勾、画。

  熟读课文

  1.将生字带入文中,自由大声朗读一遍,熟悉生字。

  2.同桌互读互听,可以将文章分开,一人读一半,互相挑错误(可以从生字和断句方面等。)

  二读:

  1.指名读(可以选择一男生和一女生赛读,剩余男女声侧耳倾听,注意长句的断句。)老师强调长句的断句:(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齐读熟悉。

  三读:

  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1.译读: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2.第2自然段。廿二日天稍和:和,暖和。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润湿。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泼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鳞浪层层: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晶晶然,亮晶晶的。然,形容词词尾。新开,刚打开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如倩女之hui面而髻鬟之始掠也:hui面,洗脸。掠,梳掠。

  柔梢披风: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2.自读自译方式:对着课文大声说译文,借助注释并调动原来的文言知识积累。

  3.静悟:老师读译文,学生看课文。边听边领会。

  4.齐读巩固

  5.点画重点注释(老师自己决定)

  四读:(赏读)

  要求: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学生作总结、归纳,学生自己理解掌握比喻的`用法和作用。

  阅读思考: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

  试举例说明:

  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赏析、探究:

  用欣赏的眼光读课文,说出自己的发现或提出一个有发现意义的问题。

  本文写的是初春之景,'初'字在文中有哪些体现?

  目的:体会作者那颗善感的心。

  (2)你能试着发现本文在写景状物上有哪些特点吗?试试看谁最具备发现的眼光!最具备科学家的头脑!

  目的:积累学*写景方法。

  理清线索,强化记忆,争取背诵第二自然段。

  主题探寻:

  这篇游记描绘了北京*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怀。

《满井游记》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 品味课文清新自然、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游览时欢愉的心情,熟读成诵,从而得到美的熏陶,《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二、 学*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

  一、课堂教学力求“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生动、活泼、有效地学*。

  二、这是自读课文,作为写景小品,它精短饶有趣味,宜让学生反复涵咏,力争在课内熟读成诵,然后讨论仿写,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电教*台、《满井游记》教学软件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人课文,简介作者,学生默读阅读提示第一段,教师出示教学目标。

  二、自读理解:

  1、学生朗读课文,力求理解文意。

  2、检查学生理解能力,自学能力。教师读课文,学生口译。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清新自然的语言。

  三、自读欣赏:

  1、播放有关《满井游记》的风光片段。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认真观看,用心体味。

  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②:“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生动的表达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鸽’的欢快心情。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在理解、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欣赏。

  学生边议边读边背,教师归纳。

  (尽量由学生讲,教师只作必要引导)

  第一段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城中飞沙走砾,为下文正面记游作准备,有对比的作用。

  第二段逐句读来,怎样表达记游的次序?——第一句“廿二日……至满井”:点明所游之地。第二句“高柳……脱笼之鹄”:以堤柳、润土、旷野衬托心胸的舒畅。“若脱笼之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三句“于时……出于匣也”;写春水。“晶晶然……”作比喻,更见水的明澈。第四句“山峦……之始掠

《满井游记》教案13

  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 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4、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课时一

  一、自主学*

  1、朗读训练

  听读

  自由朗读

  抽读

  齐读

  2、给加点字注音

  燕地( ) 廿( )二月 花朝节( ) 呷( )浪

  鲜妍( )明媚 堕事( ) 飞沙走砾( )

  曝( )沙之鸟 浅( )鬣寸许 髻鬟( )( )

  靧面( ) 红装而蹇( )者 脱笼之鹄( )

  汗出浃( )背 罍而歌者( ) 恶能无纪( )

  3、作者

  袁宏道,字 ,号 , 代文学家,湖北**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 、弟 并称“三袁”,为文学史上“ ”的创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

  二、合作讨论

  分小组,找出文中关键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试着翻译课文

  课时二

  三、展示讨论结果

  1、关键词

  (1)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 )作 于时( )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 )解 髻鬟之始( )掠

  始( )知郊田之外未始( )无春

  乍:波色乍( )明 冷光之乍( )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 ) 悠然自得( )

  然:晶晶然( ) 然( )徒步则汗出浃背

  (2)词类活用:

  泉( )而茗( )者,

  罍( )而歌者,

  红装( )而 蹇( )者

  作则飞( )沙走( )砾

  (3)重点虚词:

  之:若脱笼之( )鹄

  局促一室之( )

  髻鬟之( )始掠也

  夫:夫( )不能以游堕事

  (4)其它:

  土膏( )微润 恶能( )无纪( )

  2、翻译重点句子

  (1)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2)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课时三

  探究文意

  (1)试着描绘满井的全景,如此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可作者为什么要在开篇写燕地的寒呢?

  (2)这篇游记小品写了满井这个地方初春的哪些景物,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文中不少地方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细细读,慢慢品,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番。

  (4) 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满井春色的?

  思维拓展

  在作者笔下,一句话就能给我们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也来试试用一两句话为大家展示你眼中或心中的四季美景吧!

  巩固练*

  (1)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2)文中“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一句应用了怎样得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第二段结尾“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暗扣开篇的哪一句话,使得首尾紧密呼应?

《满井游记》教案1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袁宏道及写景小品文的特点。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体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欢快心情。

  3、学*本文作者准备生动,层次分明地描写景物的写法。

  4、通过学*这篇小口文应认识到只有冲破种种限制,扩大视野,才能发现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美。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朗读课文并学*本文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设想:

  1、《满井游记》虽是一篇小品文,但生字却不少,要注意正音。

  2、作为自读课,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才能体会作者所抒之情,所写之景。

  3、文中几处不易理解的日子,是学生疏通文意的难点,教师应给予帮助,学生可继续采用“增”、“删”、“移”、“驾”、“换”的方法疏通文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法:

  同学们,每年早春三月祖国南方已是百花盛开,花田锦簇,而我们北方仍是永瘦山寒,枯燥乏味,不过只要你走出家门,步入野外,仔细观察,那可就别有洞天了。不信,请读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看他描绘了怎样一幅清新,秀美的北方郊外早春图。

  二、预*检测(幻灯出示)

  1、给下列加点字准确注音。

  燕(yān)地寒

  飞沙走砾(lì)

  辄(zhé)返

  廿(niàn)二日

  倩(qiàn)女

  髻(jì)鬟(huán)

  花朝(zho)节

  乍(zà)明

  脱笼之鹄(h)

  出于匣(xiá)

  始掠(lüè)

  浅鬣(liè)

  披风(pī)

  泉而茗(mín)者

  罍(léi)而歌者

  红装而蹇(jiǎn)者

  曝(pù)沙之鸟

  呷(xiā)浪之鳞

  2、填空:

  《满井游记》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作者袁宏道,字,中朗,号,石公,明**(现在的湖北省)人,文学家。

  在学生预*的基础上教师可对作者袁宏道作一些补充介绍。

  袁宏道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亡。作过吴县知县,顺天教授等官袁氏兄弟三人(兄宗道,弟中道)都以文学见长。当时称为“三袁”,宏道成就最高。他是当时反对文学上复古派的重要人物之一。著有《袁中朗全集》。

  三、了解写景小品的特点:

  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课上则深入浅出,在记叙上则简明生动。

  四、解题:

  满井是明代北京*郊的一个风景区,每逢早春三月,是郊游的好去处,作者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二十二日游满井,写了这篇文章。

  五、朗读课文、疏通大意,理解内容。

  方法:读读——议议。

  1、教师范读课文二遍。(学生所读另一遍要正字,听读第二遍要揣摩句意。)

  2、指一名学生领读课文第一段,然后大家再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疏通大意,选取代表发言。

  教师提示:“余”、“剩余”。“砾”小石块、碎石。

  3、全班齐读第一段,讨论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之内。寂寞难耐的心境。

  4、指一名学生领读课文的第二段。(句指一名朗读好的同学进行领读)注意全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愉快之情。

  5、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在此基础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疏通大意,这段难度较大,教师应巡回解疑,之后选代表发言。

  教师提示:“偕”,一同。“高柳大堤”,高大的柳树成排分立在堤的两旁。“冰皮始解”,河上的冰冻开始溶化。“拭”,擦,“晶昌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小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6、学生齐读第二段,讨论归纳段意。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表害作者回归自然的愉快心情。

  六、分析写景特点:

  1、全班齐读,从整体上把握所写之景。

  2、学生自读(要求:一句一句认真读,读出层次来)。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之后在全班交换意见,教师再做系统梳理。

  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外,寂寞难耐的心境是第二段写满井春色的陪衬之笔。(第二部分是分析的重点)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由远及*,由概括到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微涧,一望空阔”及“若脱笼之鹄”的愉快情怀。

  然后从四个方面具体写景物的细节:①写河的小峦;②写柳条麦苗;③写游人;④写“曝沙之鸟”,“呷浪之鳞”,作者写景中用新奇恰当的比喻,使景物生动形象,触手可及,愉乐之情跃然纸上。

  最后给局点明全文的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局者未之知也。”

  七、齐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八、课堂练*:

  谈谈你对“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理解。

  这句话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的摆脱某些限制,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九、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自结)

  谈谈你对“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理解。

  这句话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为上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的摆脱某些限制,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十、布置作业:课后练*1—2题。

  译文:

  北京一带气侯寒冷,过了花朝节,冬寒还没有退尽,经常刮起冷风,一刮冷风就扬起满天沙尘。(我)只好躲在屋子里,想出去走走也出不去。每次顶着风坐车出去总是不到百步就转了回来。

  22日那天,略微暖和些,我和几个朋友一块儿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成排的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温润,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无比轻松)。这时河上的冰开始溶化,水波突然闪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鱼鳞似的波纹,水清澈极了,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山峦被触化的雪水洗耳恭听过后,那样美好光洁,呈现出迷人的风姿。好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一样。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出大了,高一寸左右。游人还不算很多,但用泉水者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可以看到,风力虽然还很猛,但走路就汗流浃背。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儿,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情态,毛羽、鳞鱿当中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我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都不知道啊。

  〈板书〉

  满井游记

  袁宏道

  概括: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春

  出游探春

  春水(如镜出匣)和春山(如倩女妆罢)在

  柳条(桑梢披风)和春苗(浅鬣寸汗)

  具体

  郊(层次分明)游人游春:尔而茗,罍而歌,红装而蹇外

  鸟鱼

  春:安适恬静,悠然自得。

《满井游记》教案15

  教学目标

  1.自主学*,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2.品位赏析文中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自主学*,疏通文意,积累语言。

  2.小组合作品析文章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1.预*课文,了解大意。

  2.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作者袁宏道的有关资料。

  3.查找一些以描写各季节景色为题材的古诗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春天,是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的季节。即使我们坐在教室内,仍能感受到春天的那种勃勃生机和无处不在的明媚阳光。现在就让跟随疏放不羁的江南才子袁宏道一起去领略北国之春的魅力。

  检查预*,介绍作者

  课前,老师让大家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相信同学们都会完成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发言,把你知道的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资源共享。

  (学生自由发言并互相补充。在这里要求学生,不但要有查找资料的能力,而且要对查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

  教师小结: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派的创始者。三袁中,袁宏道成就最大。他师事李贽,推崇徐渭。提出与复古派针锋相对的文学主张,反对厚古薄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较多作品着意抒发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率真自然,散文文笔流畅,语言通俗活泼。所作游记、小品最为人称道,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著有《袁中郎全集》。

  自主合作,解读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后,教师放录音,学生自己正音。

  教师检查(屏幕投影)

  廿(niàn)偕(xié)燕(yān)砾(lì)鹄(hú)鬣(liè)

  茗(míng)蹇(jiǎn)浃(jiā)曝(pù)呷(xiā)恶(wū)

  2.参照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不懂的地方存疑。

  3.列出疑难,寻求其他同学及老师的帮助,师生合作解决。

  冻风时作:作,起。

  土膏微润:膏,肥沃。

  于时:在这时。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浅鬣寸许:鬣,兽颈上的毛。

  泉而茗者:茗,茶。这里名词用作动词,可为“品茶”。

  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恶能无纪:恶能,怎能。

  整体感知,细腻品味

  (过渡)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以“春”为题材的有很多,文章洋溢着盎然春意,而本文却不急着写春意春情,而是点染出料峭的春寒,甚至冻风时作。这让为官清闲,想畅游一番的作者憋闷得很,我们甚至可以想像,这位如笼中之鸟的客人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内焦急地踱着方步了。当“天稍和”便即出城游玩,北国的春寒非但没有阻止作者的游兴,反而给他带来许多新鲜感,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从不同角度切入,如写景写人、状物抒情、写景说理、品评佳句、动态静态的关系、修辞手法的运用等,从各个角度欣赏文章的美。

  1.小组讨论(给各小组明确学*任务,发给学*小结,请本组的记录员将大家讨论的结果做好记录。老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与他们共同探讨,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对有创意的见解给予充分的肯定)

  2.小组汇报鉴赏结果

  教师明确:

  满井游记 写景写人──物我一致的境界

  状物抒情──情景交融的感受

  写景说理──哲理深邃的境界

  静态动态──栩栩如生的画面

  品评佳句──美好喜悦的意境

  修辞手法──生动活泼的形象

  拓展阅读

  1.请同学们出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诵读,说说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什么景色?你是从怎样的.角度进行赏析的?

  2.教师出示三首,先读,后填表。

  甲: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乙: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

  丙:春歌

  南朝乐府

  春风动春心,

  流目瞩山林。

  山林多奇采,

  阳鸟吐清音。

  季节

  景物

  甲

  家家雨、处处蛙

  乙

  春天

  丙

  (点悟:甲段中“黄梅时节”为“初夏”,乙段中的景物有花、叶、蜂、蝶,丙段中季节为春天,景物有山林、鸟)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从以上的诗句中不难看出,这些诗歌都是抓住景物的季节特征进行描绘的,今天我们学*的《满井游记》亦是如此。作者袁宏道细腻地描绘了满井初春的景色,不多几句便勾勒出一片盎然春意、勃勃生机。文笔清新流畅,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游览时轻松喜悦的心情,全文流淌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作业

  1.拓展阅读中的三首诗都为读者提供了想像的余地,请分别说明。

  2.翻译句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3.请模拟文中的比喻句,结合日常生活中所见之物,造句。


满井游记教案菁选(扩展5)

——满井游记九年级语文教案 (菁华3篇)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体会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掌握比喻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体会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法设计

  朗读法探究质疑创设情境

  五、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朗读质疑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2、解题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3、一读课文,初知大意:

  ⑴朗读课文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

  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②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⑵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4、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⑴结合文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⑵注意重点词句:

  泉而茗: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惟此官也:此官,当时作者任顺行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而此地适与余*: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5、三读课文,思考讨论

  ⑴朗读课文

  ⑵思考讨论:

  ①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②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③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④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6、品读课文,体会修辞

  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7、小结

  是写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明清两代这种体裁最为盛行。这篇游记短文,在写景状物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白描的笔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

  拟人的写法。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人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

  生动的比喻。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8、教后感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三)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范仲淹的指引下,登游了湖山辉映的岳阳楼。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

  二、品读赏析

  1、了解作者、咬文嚼字。

  2、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3、就疑难语句交流释疑。

  4、积累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时、始、乍、得、然

  (2)词类活用

  (3)重点虚词:之、夫

  (4)其它:土膏(肥沃)微润恶能(怎能)无纪(同“记”)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结构内容

  o 本文以优美清新的语言描绘了郊外满井初春秀丽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闲适意趣。

  o第一部分(1)城中“余寒犹厉”的景象。

  o第二部分(2)满井春色。

  o第三部分(3)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怀。

  7、合作探究:

  (1)第一自然段可否删掉?

  明确:运用烘托、反衬手法,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先抑,欲进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

  (2)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游人、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

  (3)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明确: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抑→扬)

  课后小结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田之外”,不是在人事纷扰的“城”中。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藉,在心灵与自然的贴*中,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袁宏道及写景小品文的特点。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体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欢快心情。

  3、学*本文作者准备生动,层次分明地描写景物的写法。

  4、通过学*这篇小口文应认识到只有冲破种种限制,扩大视野,才能发现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美。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朗读课文并学*本文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设想:

  1、《满井游记》虽是一篇小品文,但生字却不少,要注意正音。

  2、作为自读课,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才能体会作者所抒之情,所写之景。

  3、文中几处不易理解的日子,是学生疏通文意的难点,教师应给予帮助,学生可继续采用“增”、“删”、“移”、“驾”、“换”的方法疏通文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法:

  同学们,每年早春三月祖国南方已是百花盛开,花田锦簇,而我们北方仍是永瘦山寒,枯燥乏味,不过只要你走出家门,步入野外,仔细观察,那可就别有洞天了。不信,请读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看他描绘了怎样一幅清新,秀美的北方郊外早春图。

  二、预*检测(幻灯出示)

  1、给下列加点字准确注音。

  燕(yān)地寒

  飞沙走砾(lì)

  辄(zhé)返

  廿(niàn)二日

  倩(qiàn)女

  髻(jì)鬟(huán)

  花朝(zho)节

  乍(zà)明

  脱笼之鹄(h)

  出于匣(xiá)

  始掠(lüè)

  浅鬣(liè)

  披风(pī)

  泉而茗(mín)者

  罍(léi)而歌者

  红装而蹇(jiǎn)者

  曝(pù)沙之鸟

  呷(xiā)浪之鳞

  2、填空:

  《满井游记》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作者袁宏道,字,中朗,号,石公,明*(现在的湖北省)人,文学家。

  在学生预*的基础上教师可对作者袁宏道作一些补充介绍。

  袁宏道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亡。作过吴县知县,顺天教授等官袁氏兄弟三人(兄宗道,弟中道)都以文学见长。当时称为“三袁”,宏道成就最高。他是当时反对文学上复古派的重要人物之一。著有《袁中朗全集》。

  三、了解写景小品的特点:

  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课上则深入浅出,在记叙上则简明生动。

  四、解题:

  满井是明代北京*郊的一个风景区,每逢早春三月,是郊游的好去处,作者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二十二日游满井,写了这篇文章。

  五、朗读课文、疏通大意,理解内容。

  方法:读读——议议。

  1、教师范读课文二遍。(学生所读另一遍要正字,听读第二遍要揣摩句意。)

  2、指一名学生领读课文第一段,然后大家再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疏通大意,选取代表发言。

  教师提示:“余”、“剩余”。“砾”小石块、碎石。

  3、全班齐读第一段,讨论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之内。寂寞难耐的心境。

  4、指一名学生领读课文的第二段。(句指一名朗读好的同学进行领读)注意全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愉快之情。


满井游记教案菁选(扩展6)

——《西游记》 教案菁选

《西游记》 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游记》 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主题名称

  神通广大美猴王

  次主题名称

  现代美猴王

  活动名称:

  连环画《西游记》

  主要教学领域:

  艺术领域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引导幼儿欣赏连环画中主要的人和物画得大一些并画在主要位置的画面布置;帮助幼儿发展构图能力。引导幼儿通过对连环画单页画面与整个故事关系的探讨,知道连环画是由多幅画面构成的。引导幼儿感受连环画形象鲜明、色彩明快、线条清晰的特征。

  活动目标

  1.了解连环画的特征及内在联系,学*创作连环画。

  2.大胆构图,表现出故事的主要情节。3.协商、合作完成连环画的创作。

  重难点分析:大胆构图,创作连环画.

  活动准备:

  1.幼儿在阅读区阅读过《西游记》的连环画。

  2.画纸、水彩笔、油画棒、订书机等材料。

  3.《西游记》连环画一本。

  4.背景音乐《一个师傅仨徒弟》

  活动过程:

  1.介绍连环画的制作步骤,激发幼儿创造连环画的兴趣。教师出示《西游记》连环画,引导幼儿讨论:连环画图书由几部分构成,与单幅的图画有什么区别,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

  2.教师介绍制作步骤:先将自己想要创作的故事分成几幅图画,逐幅绘制,标上页码,定起来即成连环画。

  3.指导幼儿创作连环画。

  4.启发幼儿互相交流自己想要创作的连环画内容。

  5.指导幼儿在背景音乐伴奏下进行连环画创作。教师引导幼儿合理分解画面,同时指导幼儿注意画面形象要前后一致。

  6.分享作品。引导幼儿集体或小组相互展示自己的连环画作品,讲解故事内容。未完成的幼儿可以继续在区域活动中制作。

  活动反思:

  连环画孩子们只接触过一次,画的`是十一的假期趣事,挺有意思,培养孩子的叙述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记得当时孩子叙事的很好,跟画的内容压很相佛,本节课主要让孩子画《西游记》中的典故,本身孩子就对西游记很感兴趣,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喜欢的人物,共画了四张,时间有点长,但孩子们非常认真,花的也非常好。

  一、导入新课:

  1、由我国四大古典名著说起,引入新课的学*。

  2组织学生简介作者吴承恩。

  二、明确目标:

  1、了解名著《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理清小说结构、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

  3、懂得对名著进行情感体验,结合名著谈感受。

  三、自主学*:

  1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西游记》全书的内容。

  ②《西游记》的结构。

  小组讨论

  2 、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归纳明确:

  ①《西游记》作书100回,该书主要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一路上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到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

  ②在结构上,《西游记》由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西天取经三大部分组成。

  四、合作探究:

  1、分析主要情节

  同学们可以这么来谈:我认为……情节好。比如:…….原因是…….

  学生可从多角度来总结:比如:

  (1)我认为"大闹天宫"好。因为它很曲折,比如:先封他为弼马温,他听说是"没有品从"下界了,自称"齐天大圣",招安后让他看管蟠桃园,结果他乱了蟠桃会,反了天宫。它最能反映孙悟空的反抗精神。这大闹天宫的确是孙悟空叛逆性格的集中体现。

  (2)我认为"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一情节好。因为它很曲折、生动。比如:妖精先变为少女,又变为老太太、老爷爷,表现得很可怜,使师徒两人产生误会,赶走了孙悟空。

  (3)我认为"三借芭蕉扇"精彩。第一次借到的是假的,越扇越火越旺,第二次借到了又被牛魔王半路骗回。第三次才在菩萨的帮助下成功了。也怪了,那铁扇公主为什么不借扇给他呢?因为孙悟空收服了她的儿子红孩儿,他们之间有仇。这是第几回中提到的?是第四十二回《大圣殷勤拜南海观音慈善缚红孩》。

  2、重点分析孙悟空的形象。

  (1)请学生在小组内讲有关孙悟空的小故事:(任选一个)

  ①大闹天宫②智调芭蕉扇③智擒红孩儿④赌胜车迟国⑤三打白骨精⑥真假美猴王⑦三借芭蕉扇

  (2)组织学生结合小说分析孙悟空的'形象

  孙悟空:桀骜不驯、敢作敢当、敢于反抗压迫、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正直无私、行侠仗义、无所畏惧、幽默;喜欢"戴高帽"、好胜心强、喜欢搞点恶作剧

  (3)师生归纳: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孙悟空。在“大闹天宫”中,孙悟空身上表现出一种追求自由、勇于反抗、敢作敢为的战斗精神;在“西天取经”中,孙悟空身上双表现出一种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积极进取、永不妥协的理想主义精神。孙悟空的形象,在当时寄托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反抗邪恶势力和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集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和理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3、了解其他人物形象: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猪八戒:

  四圣试禅心、三打白骨精

  一方面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另一方面又不失忠勇和善良、战斗勇猛、能知错改错、淳朴憨厚。

  唐僧:

  三打白骨精、四圣试禅心

  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坚不可摧;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

  其它人物还有:

  玉帝、王母娘娘、如来佛、菩萨托塔李天王、赤脚大仙……、还有巨灵神、土地神、小神小仙。当然在取经路上也遇到了大大小小的妖精无数:黄袍怪、精细鬼、蜘蛛精、蝎子精等。(让学生课外自由讨论)

  五、训练提升:

  书中描写如何传神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试举一个例子说明)

  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孙悟空听师父开讲大道时,其他人只是坐听,而独:“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悟空的聪颖悟性足以见之。

  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大闹天宫:“一时,见那众雷将的刀枪剑戟、鞭简过锤、钺斧金爪、旄镰月铲,来得甚紧,他即摇身一变,变作三头六臂,把如意棒幌一幌,变作三条。六只手使开三条棒,好便似纺车一般,滴溜溜在那垓心里飞舞。”大圣的勇猛好战、本领高强、无所惧色令人叹服。

  与如来对话中有言:“灵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面对最高统治者能有如此豪言,试问人间能有几人?

  六、达标检测:

  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讨论,结合名著谈谈自己的看法。

  A:人物评价:

  孙悟空:

  (1)我最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武艺高强,有神通。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变化无穷。如:他本来就是天地灵化之物,后来又吃了(蟠桃),饮了(玉酒),盗了太上老君的(仙丹)八卦炉内炼就了他的(火眼金睛),增强了他长生不死的本领。

  (2)他还聪明机智。能识破机关,看**面目。比如:答应菩萨西天取经前他曾要了个条件:"叫天天应,救地地灵",还要了三根救命毫毛,这为后来遇难留了后路。

  (3)我喜欢他,还因为他很有人情味。比如:在第二十七回中,孙悟空走前那声?"师父"。在此时他为了拜一下师父,"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这里体现了孙悟空对师父的留恋和无奈。我读的时候就非常感动。

  猪八戒:

  (1)我喜欢。因为他能吃苦。比如:在高老庄时,丈人称他"倒也勤劳,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他强硬。被捉后往往骂不绝口,不求饶勇敢、单纯,能与悟空协力合作,心直口快,有什么说什么

  (2)、我反对!因为他好色、贪吃、懒惰。在天宫调戏嫦娥被贬,高老庄又强抢民女。不仅如此,他还爱贪小便宜,留有私房钱,不坚定,动不动就分行李打退堂鼓,让他寻山他却睡了。

  唐僧:

  (1)、我喜欢唐僧的正派、有同情心。如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中要嫁女儿给他时,他"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蛤蟆。"一心向佛。

  (2)、我不喜欢他。因为他好坏不分,软弱。在第二十七回国误信坏话将悟空赶走,是不能原谅的。

  沙僧:

  (1)、喜欢,他老实本份,任劳任怨等等。

  (2)、喜欢,这就是他的特点,老实本份,任劳任怨

  教师总结:这些人物形象各具特点,有优点也有不足。评价人物要全面、公正,要学会欣赏别人,不能一偏概全。

  B:总体评价:

  (1)这部小说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

  (2)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使人过目不忘;

  (3)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像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4)在四大名著中,《西游记》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但今时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七、反馈矫正:

  八、总结拓展:

  读一部名著就像和一位伟人对话。经典名著的价值不仅在于经典动人的语言,还在于精彩的故事,传神的人物,更在于其深刻的主题。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既深刻又绵远。今天,我们一起在经典名著的殿堂里领略了名著的魅力,净化了心灵,丰富了精神世界,愉悦了人生。

  希望大家能透过这部作品,更多的从古今中外的文学海洋中去汲取知识的精神,更丰富和充实我们的人生,从这些作品中去撷取日月的精华,天地的灵气。

  九、布置作业:

  回去之后根据自己的体会写一篇读后感。

  十、教学反思: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阅读名著以自读为主,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很有必要。

  首先要让学生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其次,还要让学生把握主要作品整体内容,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精彩部分和难点,则需要像读课文那样精读,二者结合。

  在阅读过程中还要注意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以加深理解,扩展视野,让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写心得等,养成良好的阅读*惯。

  【教材分析】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深受幼儿的喜爱。《一个师傅仨徒弟》是动画版《西游记》的片尾曲,节奏活泼,旋律明快,歌词明朗上口,让幼儿百唱不厌。该歌曲为两段结构,第1段描绘了师徒四人翻山越岭、艰苦跋涉的情景;第2段主要刘画了西天取经道路上危机四伏、困难重重的境况。为满足幼儿在游戏中学*的需要,本次活动创设了跟随唐僧师徒4人西天取经的游戏情境,以“火眼金時识妖怪”、“孙悟空考智”“护送唐师徒取经”为线索,引领幼儿感受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时的艰辛,学*演唱跨小节的切分节奏,尝试用夸张的表情和体态动作表现歌曲内容。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的歌词和旋律,唱准跨小节的切分节奏

  2、能用洪亮的声音演唱歌曲,尝试用夸张的表情和体态动作表现歌曲内容。

  3、感受师徒4人取经路途的艰辛,体验他们战胜困难时的机智与勇气

  【活动准备】

  1、可表现歌曲《一个师傅仁徒弟》第5-9句歌词内容的图片,唐僧师徒取经路上的图片,孙悟空手握金箍棒的图片

  2、唐僧头饰1个,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头饰若干。

  3、《幼儿素质发展课程·音乐》CD,《幼儿素质发展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包课件6》

  【活动过程】

  1、创设游戏情境,指导幼儿进行发声练*。

  (1)播放展示师徒4人取经的课件,用游戏的方式带领幼儿“西天取经探险”。

  (2)将“都挡不住火眼金睛如意棒”一句的旋律前置,用语气词“啦”进行发声练*,教师大声唱、幼儿小声唱。

  (3)师幼交换,教师小声唱,幼儿大声唱,教师用肢体动作帮助幼儿唱准

  2、玩“火眼金睛识妖怪”游戏,理解4字歌词并唱准跨小节切分节奏。节奏。

  (1)出示第5-9句歌词的.图片,帮助幼儿感知、理解4字歌词。

  提问:我们取经的路上遇到了什么困难?请用火眼金晴辨别一下这两位美女是好人还是坏人?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请幼儿自己找出歌曲第8句中的4字歌词是什么,教师解释“陷阱”、“诡计”的含义。

  (2)教师范唱:教师边做悟空抓妖怪时握拳的动作边示范演唱4字歌词。

  (3)幼儿演唱:请幼儿一起“抓妖怪”,用握拳的动作表示,提醒幼儿唱准跨小节的切分节奏。

  3、教师完整演唱歌曲,幼儿欣赏、感受歌曲内容,学*歌词。

  (1)教师完整范唱第1遍,幼儿欣赏、感受歌曲内容。提问:歌曲里唱了什么?你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

  (2)教师完整范唱第2遍,请幼儿运用握拳动作表示帮唐僧师徒抓妖怪。

  (3)玩“孙悟空考智慧”游戏,引导幼儿学*歌曲前半部分的歌词。提问:白龙马驮着谁?后面跟着谁?他们要去干什么?他们走了多远?

  (4)玩请幼儿跟随音乐完整唱出前半部分歌词。

  4、玩游戏“护送唐僧师徒取经”,请幼儿完整演唱歌曲,尝试用夸张的表情与体态动作表现歌曲内容。

  (1)第1遍:完整演唱,根据幼儿演唱时的表现,重点指导幼儿练*演唱过程中唱不清楚的地方。

  (2)第2遍:清楚演唱。

  (3)第3遍:用夸张的表情、动作完整演唱。分析歌曲前后两部分中人物应有的不同的情绪,引导幼儿自己唱一唱、演一演。提示幼儿用轻快的声音表现唐僧师徒出发时信心满满的愉快情绪,用有力的声音和动作表现徒弟们抓妖怪时的勇敢。

  (4)第4遍:自选角色表演唱。教师扮演唐僧带领幼儿玩游戏,用夸张的表情、体态、动作表演唱歌曲两遍。

  环境创设

  1.将幼儿喜爱的《西游记》人物形象悬挂于教室中。

  2.将幼儿“我喜欢的《西游记》故事”“我喜欢的《西游记》人物”的绘画作品布置成主题墙。

  3.在活动室布置西游记中几种不同的场景。

  4.将《西游记》人物图片张贴在美工区,为幼儿塑造形象提供帮助。

  5.阅读区提供各种版本的《西游记》图书,供幼儿进行阅读选择,激发幼儿了解《西游记》故事的兴趣。

  生活活动

  1.在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餐前、午睡后)等时间播放,《西游记》动画片及歌曲,引导幼儿充分感受。

  2.在餐点环节中指导幼儿细嚼慢咽,了解细嚼慢咽对身体的好处。

  3.利用散步时间引导幼儿运用“假如我是孙悟空,我会……”的句式进行假设讲述。

  家园共育

  1.请家长帮助幼儿收集,《西游记》的图书及动画片,并与幼儿共同欣赏。

  2.请家长在家中欣赏幼儿演唱歌曲,《捏面人》《猪八戒吃西瓜》等,并给与肯定和鼓励。

  3.利用班级宣传栏或家长园地,以“招聘启事”的方式,请会捏面人的家长到幼儿园为幼儿进行捏面人展示,并指导幼儿捏面人。

  4.家长指导幼儿扮演“火眼金睛孙悟空”这一角色完成幼儿学*资源④第11页中的《走迷宫》游戏。

  教学活动

  1.“孙悟空大闹天宫”:初步了解孙悟空的性格特征,并对西游记中其他人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2.“捏面人”:熟练演唱歌曲,能创编念白部分“捏一个××干什么”的歌词。

  3.“师徒四人行”:用彩泥制作师徒四人的`形象,较准确的表现其典型特征。

  4.“猪八戒吃西瓜”:喜欢听八戒的故事,演唱八戒的歌曲,并能用夸张、幽默的动作表演八戒。进一步感知西游记中主要角色的不同特点。

  5.“悟空分桃”:学*4以内数的组成,能够进行4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区域活动

  美工区:

  (1)“七十二变美猴王”:创造性的表现美猴王的典型外貌特征,以及不同的动作造型。

  (2)“自制道具”:创造性的设计并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孙悟空大闹天宫》中人物的服装、道具。

  (3)“小猴吃桃”:掌握画小猴的基本方法,体验一边念儿歌一边作画的快乐。

  益智区:

  (1)“小猴子捉迷藏”:加深对4以内数的组成的理解,能熟练进行4以内数的分合。

  (2)“猴子摘桃”:提高4以内数的加减运算的能力。

  科学区:

  “妙妙卡通孙悟空”:了解视觉暂留现象,会制作“妙妙卡通孙悟空”的玩具。

  表演区:

  “吃西瓜”:和同伴一起自主的学唱歌曲,创编切西瓜,吃西瓜的动作,并边唱边表演。

  阅读区:

  “西游记故事”:喜欢读《西游记》故事,能够说出故事的主要角色和内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2、过程方法:

  (1)思路:

  远望《西游记》——走进《西游记》

  (2)过程:整体感知—讲故事论人物赏美景

  (3)活动:

  西游故事会—人物辩论会—西游旅行社。

  (4)方法:

  读写听说结合,思记同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广泛阅读名著的兴趣。

  (2)熏陶情感、鼓舞精神。

  二、教学重点:

  走进《西游记》,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凝思《西游记》,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四、课前准备:

  (1)阅读原著,每人准备一个精彩的西游记故事。

  (2)学生分组

  五、教学过程:

  导入语:

  (1)人们常说“四大名著”指哪些?作者是?你最喜欢哪一部?(学生答)。

  (2)你了解它的什么知识?(学生答)。谁了解这部小说最多呢?(学生抢答)。这节

  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书中的神魔世界,去感悟,去欣赏。

  (3)好!先请大家倾听一首歌曲。(出示思考注意并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

  (一)远望《西游》

  1、整体感知:

  过渡语:

  (1)哪位同学来把这部书的内容简要概括一下?(人?时?事?)有多少回?可分为哪几部分?(学生答)。

  老师结:它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老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1一百回。可分为三部分:一至七回:大闹天宫;八至十二回:唐僧出世;十三至一百回:西天取经。

  2、总体概括:

  过渡语:是啊,他们经历了八十一难啊!最终“径回大土,五圣成真”。那同学们读后有什么感受?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学生答)

  老师结:奇、妙、好等。对,西天路上艰险和灾难的体现者,大都是动物变化的妖精,克服这些阻难的也是猴、猪的精灵。它就象是一部妙趣横学生、兴味无穷的童话。从文学欣赏角度说那就是一个字:“美”。

  过渡语:

  读后你认为它在哪方面写得美?(学生答)

  老师结:(情节人物环境)

  (二)走进《西游》

  1、西游故事会

  过渡语:我知道,同学们现在读小说,故事情节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好!咱们来开个西游故事会吧。请看大屏幕!

  过渡语:同学们最好这么来谈:我认为……情节好。因为……比如…….

  老师引导:比如:(1)、我认为第四、五、六、七回很好。这可以概括为“大闹天宫”。因为它很曲折,比如:先封他为弼马温,他听说是“没有品从”下界了,自称“齐天大圣”,招安后让他看管蟠桃园,结果他乱了蟠桃会,反了天宫。我也认为这段好,因为它最能反映孙悟空的反抗精神。这大闹天宫的确是孙悟空叛逆性格的集中体现。

  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来总结:

  (2)我认为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一情节也很好。因为它很曲折、学生动。比如:妖精先变为少女,又变为老太太、老爷爷,表现得很可怜,使老师徒两人产学生误会,赶走了孙悟空。

  (3)我认为第59、60、61回很好,它很吸引人。它可以概括为:“三借芭蕉扇”。第一次借到的是假的,越扇越火越旺,第二次借到了又被牛魔王半路骗回。第三次才在菩萨的帮助下成功了。也怪了,那铁扇公主为什么不借扇给他呢?其中定有原因!因为孙悟空收服了她的儿子红孩儿。他们之间有仇。这是第几回中提到的?是第四十二回《大圣殷勤拜南海观音慈善缚红孩》。

  老师总结:所以这些故事是相对完整而又相互关联的,《西游记》就采用了这种冰糖葫芦式的结构,情节学生动曲折。这是拥有读者的决定因素,吴承恩在这方面可谓功底深厚!

  2、《西游》人物辩论会

  过渡语:

  除了情节之外,还有没有你最喜欢的认为美的地方?(人物)

  老师引导:在这部神魔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学生动的形象。(老师板书“人物”)关于神佛你能说出几个?(玉帝、王母娘娘、如来佛、菩萨(老师演示剧照)这些可以说是最上层的了。还有吗?托塔李天王、赤脚大仙……、还有巨灵神、土地神等小神小仙。当然在取经路上也遇到了大大小小的妖精无数。同学们说说看?黄袍怪、精细鬼、蜘蛛精、蝎子精(其它略)

  老师引导:

  可谓人物繁多,不能一一细数,我们就只来看老师徒四人吧。可以评一评论一论。(显示四人剧照。)这老师徒四人中除了唐僧之外,他们都是神性、人性、动物性的和谐统一,那么你最喜欢或最不喜欢谁?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他赞成的你也可以反对。不过你要拿出理由来证明你的看法。请用下列格式整合自己想说的话:

  “-------本来是--------,后来-------------我认为他(她)是个------------------又------------------的人,能从-------------------中看出。”

  孙悟空

  老师引导:(1)我最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武艺高强,有神通。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变化无穷。

  老师点拨:他本来就是天地灵化之物,后来又吃了(蟠桃),饮了(玉酒),盗了太上老君的(仙丹)八卦炉内炼就了他的(火眼金睛),增强了他长学生不死的本领。

  (括号内文字学生说出)

  (2)他还聪明机智。能识破机关,看**面目。比如:答应菩萨西天取经前他曾要了个条件:“叫天天应,救地地灵”,还要了三根救命毫毛,这为后来遇难留了后路。

  (3)我喜欢他,还因为他很有人情味。比如:在第二十七回中,孙悟空走前那声声“老师父”。我读的时候就非常感动。

  老师补充:在此时他为了拜一下老师父,“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老师父下拜。”这里体现了孙悟空对老师父的留恋和无奈。

  (4)他非常勇敢,如果没有他力战妖魔,就不会取回真经,修成正果。

  (5)我虽然喜欢他,但孙悟空也是有缺点的。比如,不愿让人提起“弼马温”那不光彩的过去。有时还管不住自己。

  老师总结:说得很好,常言说:人无完人。孙悟空的魅力就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的约束。正因为他性格的多彩多变,亦庄亦谐,我们才更喜欢他。

  猪八戒

  老师引导:(1)我喜欢猪八戒。因为他能吃苦。比如:在高老庄时,丈人称他“倒也勤劳,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

  (2)他强硬。被捉后往往骂不绝口,不求饶

  (3)勇敢、单纯。能与悟空协力合作,心直口快,有什么说什么。

  (4)我反对!因为他好色、贪吃、懒惰。在天宫调戏嫦娥被贬,高老庄又强抢民女。让他寻山他却睡了。

  (5)我也反对,不仅如此,他还爱贪小便宜,留有私房钱,不坚定,动不动就分行李打退堂鼓。

  老师总结:猪八戒身上的这些缺点其实也是我们人性的一些弱点,在这四个人当中他就是一位丑角,正因为他的“丑”才增强了幽默感和作品的真实感,在艺术上才“美”起来。

  唐僧

  老师引导:(1)我喜欢唐僧的正派、有同情心。如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中要嫁女儿给他时,他“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蛤蟆。”一心向佛。

  (对。我同意,在第五十四、五十五回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2)我不喜欢他。因为他好坏不分,软弱。在第二十七回国误信坏话将悟空赶走,是不能原谅的。

  老师点拨:所以作者也写了让他自食其果的情节。哪位同学举个例子?(3)在第三十回中他被妖怪变成了一只斑斓猛虎。悟空笑他:“老师父啊,你是个好和尚,怎么弄出这等个恶模样来也?

  老师点拨:其实,唐僧毕竟是肉眼凡胎,对妖魔鬼怪是无能为力的。

  过渡语:沙僧呢?有没有喜欢的?

  (1)不喜欢,他太老实了

  (2)喜欢,这就是他的特点,老实本份,任劳任怨

  老师结:《西游记》人物形象栩栩如学生,语言诙谐幽默。《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即是成功地创造了小说的主人公-------和另一个人物----------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充分体现了个性美。人物完人金无足赤,四个人物形象各具特点,有优点也有不足。那么你从中有何体会呢?(学生答)

  老师结:要全面、公正,要学会欣赏别人,不能一偏概全。

  如果你是一个公司的懂事长,你要招聘一个总经理,你会选谁?说说你的理由。

  3、《西游》美景旅行社

  过渡语:有心周游世界的同学想过把瘾?《西游记》中作者提到了海外仙山,天上灵宵宝殿,水中龙王宫,地下阎罗城,这一切都光怪陆离,每一处都极尽了描摹功夫。接下来我们该欣赏什么了?(环境)

  过渡语:那么你认为最美的.段落是什么?可以读,可以背,可以赏,可以改。请仿造这个句式开头:“我认为--------地----------景写得很美,作者用了----------------等手法写出了此景的独特之处-----------。”

  老师引导:例如:第一回作者在写寻访菩提祖老师时,写到了他的住处,我认为这段很美。

  老师点拨:这哪里是小说中的句子,这简直就是一首诗。你认为它美在哪里?它是先总写,再分写的,句式也很整齐,对偶排比用得好。小说中还有很多的自然景物的描写,比如说第五回中,对蟠桃园内景色描写。他把把熟的桃子说成是“簇胭脂”“酒醉”非常形象。

  老师结:揣摩句子,不仅要看它用了什么修辞,什么句式等表面特征,还要发现其内在的技巧。

  比如:(老师出示“大闹五庄观”中孙悟空寻找人参树一段,标出以下三句:“推开两扇门,呀!却是一座花园”;“又见一层门,推开看处,却是一座菜园”;“走过菜园,又见一层门”。)参照标出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有一种悬念,把主要的写在后面,层层推进,能吸引读者。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觉。)

  老师结:因此景物描写,一般都有衬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总结:

  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在于精彩的故事,在于典型的人物,在于深刻而独到的主题。它给予心灵的滋养,。今天,我们一起在经典名著的殿堂里领略了名著的魅力,汲取了智慧,净化了心灵,丰富了精神,愉悦了人学生。这堂课快结束了,但是,名著——还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等待我们去发掘。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学修养的提高,再过半年,一年,五年,再读这部书,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更多、更深的感受的!请先把这种感受用歌声传达出来吧!

  附:(一)知识竞赛题

  1、《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老师处学到七十二变、筋斗云等神通,又从龙宫索取如意金箍棒作为兵器,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受观世音菩萨规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取名孙行者。

  2、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机智灵活、疾恶如仇的是孙悟空;憨态可掬、好耍小聪明的是猪八戒,法名是猪悟能;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沙僧。

  3、《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

  4、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

  5、《西游记》全书共一百回,孙悟空自号美猴王

  6、请写出《西游记》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回目的题目:

  如: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7、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2)(猪八戒)见高小姐——改换了头面

  (3)(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里——心腹之患

  8、从下面《西游记》人物中任选一个,写一则*200字的人物简介。(主观题)

  孙悟空

  猪八戒

  白骨精

  红孩儿

  9、读了《西游记》后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主观题)

  10《西游记》中,老师徒一行经过千难万险,终于得正果,最后唐僧被如来佛封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被封为斗战圣佛、猪八戒封为净坛使者、沙僧封为金身罗汉和白龙马封为八部天龙马。

  11、《西游记》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前7回写大闹天宫的故事,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8----12回写唐僧的来历、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经的缘起;第13回-----100回写唐僧老师徒取经途中历经81难和老师徒终成正果,带经回东土大唐。

  12、有人对《西游记》道:“阳光灿烂猪八戒,百变猴头孙悟空,憨厚老成沙和尚,阿弥陀佛是唐僧。漫漫西天取经路,除妖斗魔显真功。若问是谁普此画,淮安才子吴承恩。”

  13、列举《西游记》唐僧老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举四个即可。

  黑松林遇黄袍老怪;黄风岭遭黄毛貂鼠精暗算;牛魔王之子红孩儿抢走唐僧;*顶山莲花洞太上老君炼丹童变成妖精等

  14、《西游记》的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花果山水帘洞洞口的对联是“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15、“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海中有一名山,山上有一仙石,受日月精华,遂有灵通之意。内遇仙胎,一日迸裂,……”这段名著出自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本书中你最喜欢的一个情节是:大闹天宫等

  16、《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孙悟空

  17、孙悟空大闹天宫后,回到花果山,在独角鬼王的提议下,号称齐天大圣,西天归来后,接受如来授职为斗战圣佛。

  (二)环境描写欣赏:

  西游记环境描写之三打白骨精

  主要内容:唐僧老师徒到了南山脚下,白骨精变成一个小姑娘,拿着篮子,第一次,悟空打了她一棒,没死,第二次,变做老太太,假装找女儿,悟空第二棒的时候,还没死,第三次,悟空叫来几个神仙看着,终于魂归西天了。

  环境描写:悟空跳上云端,手搭凉棚,睁眼观看,不见有人烟。看了多时,只见正南山上有一坐高山,那山向阳处,一片绿色中夹着点点鲜红,便驾云直奔南山。

  我的感受:既然没人烟,肯定有妖精,这种情况,妖精肯定变化多端,“一片绿色中夹着点点鲜红,”有可能就是妖精杀了百姓,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要不是孙悟空在,唐僧恐怕就要被吃了。

  教学目标:

  1、通过“粗读感知法”和“批注精读法”的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

  2、通过评书式阅读汇报,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重点:教学生运用“粗读感知法”和“批注精读法”的方法阅读名著。

  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名著*惯,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设计本环节目的:学生不爱阅读,特别是不爱阅读名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本环节意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艺术魅力。

  出示幻灯文字(背景音乐: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学生齐读:它描述了一个色彩缤纷、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创造了一系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神话故事,它在奇幻的故事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态人情和世俗情怀,它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浪漫主义神魔古典章回小说,它不仅是文学中的一部杰作,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它就是妇孺皆知的《西游记》。

  读了这段文字你想说什么?学生自由汇报。教师指导学生随机了解什么是章回小说,《西游记》共一百回。

  教师引入:今天开始我们将要用50天的时间阅读这部名著。

  二、读名著,读什么?

  设计本环节目的:学生阅读名著盲目,不知道读什么,通过本环节让学生知道阅读《西游记》应该读什么,为以后阅读其他名著做好铺垫。

  1、学生自由发言:读《西游记》,应该读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并随机板书学生好的汇报。

  2、出示幻灯片(*几年中考名著阅读题考察内容:名著阅读题多从检测考生对具体名著的名称、作者、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内容理解、阅读感受等角度拟题,又多以简答题方式检测。)

  3、指导学生阅读这段文字,请学生说一说你现在觉得阅读名著应该阅读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补充板书,并对学生之前的自由发言进行表扬肯定。

  ①记住名著名称和作者的文学常识。

  ②知道故事情节(或主要内容)

  ③能有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形象特点,

  ④能结合名著内容谈感受。

  ⑤能从写法角度简要赏析。

  4、当堂识记西游记作者的文学常识(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过渡语:大家知道了读什么,我们怎样读呢?

  三、怎样阅读名著:

  设计目的:学生阅读名著时大多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印象不深刻,很快什么都不记得了,教七年级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会使其受益一生的。

  1、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汇报,教师进行板书。

  2、教师明确方法指导:

  ①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阅读,若觉得不好可以用教师推荐的.方法。

  ②粗读感知法和批注精读相结合

  粗读感知法:默读名著,读懂内容即可,读后可以说出故事情节,人物特点,自己的阅读初步体会。(出示提示:默读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之一,可以边读边思考,默读速度为500/分钟。也可以是浏览,一目十行的完成)

  批注精读法:

  通过批注完成:可以画自己喜欢的语段,多读几遍,甚至推荐给同学;可以对印象深的内容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还可以写一段小书评。

  四、学以致用,学生阅读《西游记》的第一二回,教师进行分行巡视指导。

  设计目的:学以致用,把阅读方法落到实处。

  学生采用粗读感知法和批注精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阅读

  五、评书式汇报:(背景音乐《大圣歌》)

  设计目的:就像听评书那样吊着学生的胃口读(欲知后事请读下回),使学生能按回进行阅读,并且在交流中分享了名著的精华,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期待阅读,兴趣自然提高。

  汇报内容:

  1、标题和情节

  2、展示精彩语段

  3、展示阅读批注(读内容的感受,对悟空形象的感悟,写法的赏析)

  4、展示书评

  5、也可以用其他 的方法进行多角度展示

  六、教师:石猴出世成大王,这个日月孕育的精华又有怎样的惊天之举。我们下次阅读课且听分解。

  教学目标:

  (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课前学*:

  阅读原著,每人准备一个精彩的"西游记"故事。

  导入:

  同学们好,上课前,先请大家倾听一首歌曲。(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刚才我发现有的同学在小声哼唱,同学们喜欢这首歌,同时也会喜欢《西游记》吧?在四大古典名著当中,《西游记》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它被拍成了电视剧,制成了卡通片,绘成了连环画,可谓是妇孺皆知,但“看”代替不了阅读名著。同学们前段时间已对这部著作进行了阅读,这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书中的.神魔世界,去感悟,去欣赏。

  整体感知:

  1、哪位同学来把这部书的内容简要概括一下?

  明确:它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

  2、是啊,他们经历了八十一难啊!最终“径回大土,五圣成真”。那同学们读后有什么感受?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

  明确:奇、妙、好等。总结:对,西天路上艰险和灾难的体现者,大都是动物变化的妖精,克服这些阻难的也是猴、猪的精灵。它就象是一部妙趣横生、兴味无穷的童话。从文学欣赏角度说那就是“美”。

  3、读后你认为它哪方面写得美?(情节)师:我们就先来看情节。(板书“情节”)同学们最好这么来谈:我认为……情节好。因为……比如:…….

  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来总结:比如:

  (1)、我认为第四、五、六、七回很好。这可以概括为“大闹天宫”。因为它很曲折,比如:先封他为弼马温,他听说是“没有品从”下界了,自称“齐天大圣”,招安后让他看管蟠桃园,结果他乱了蟠桃会,反了天宫。我也认为这段好,因为它最能反映孙悟空的反抗精神。这大闹天宫的确是孙悟空叛逆性格的集中体现。

  (2)、我认为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一情节也很好。因为它很曲折、生动。比如:妖精先变为少女,又变为老太太、老爷爷,表现得很可怜,使师徒两人产生误会,赶走了孙悟空。

  (3)、我认为第59、60、61回很好,它很吸引人。它可以概括为:“三借芭蕉扇”。第一次借到的是假的,越扇越火越旺,第二次借到了又被牛魔王半路骗回。第三次才在菩萨的帮助下成功了。也怪了,那铁扇公主为什么不借扇给他呢?其中定有原因!因为孙悟空收服了她的儿子红孩儿。他们之间有仇。这是第几回中提到的?是第四十二回《大圣殷勤拜南海观音慈善缚红孩》。

  教师总结:

  所以这些故事是相对完整而又相互关联的,这一百回就采用了这种冰糖葫芦式的结构。作为小说,情节生动这是拥有读者的决定因素,吴承恩在这方面可谓功底深厚!

  4、除了情节之外,还有没有你最喜欢的认为美的地方?(人物。)

  教师点拨:

  在这部神魔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形象。(师板书“人物”)关于神佛你能说出几个?(玉帝、王母娘娘、如来佛、菩萨(师演示剧照)这些可以说是最上层的了。还有吗?托塔李天王、赤脚大仙……、还有巨灵神、土地神等小神小仙。当然在取经路上也遇到了大大小小的妖精无数。同学们说说看?黄袍怪、精细鬼、蜘蛛精、蝎子精(其它略)

  一、活动目标

  感知儿歌《西游记》中语言节奏,尝试寻找儿歌中的不同节奏及复合节奏,感受具有中国传统元素儿歌的有趣。

  二、活动准备

  1、唐僧取经的PPT。

  2.对西游记中的主要角色有所了解。

  三、活动过程

  (一)儿歌《西游记》

  1、出示唐僧取经的PPT。

  T:画面上有谁?是什么故事?谁走在前面?谁跟在后面?孙悟空的本领是什么?

  2.老师用儿歌总结

  T: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还有八戒沙和尚,孙悟空跑得快,走在前头打妖怪。

  3.幼儿有节奏地用儿歌表现。

  (二)找故事中的声音

  1.情节声音

  T:唐僧和徒弟们一起去取经,做了什么事会发出什么声音?(引导幼儿发现情节中的声音,例如:唐僧骑马马蹄声,孙悟空跑得快)

  2.角色声音

  T:唐僧骑马怎么有节奏地走?(引导幼儿为唐僧创编节奏,例如…唐僧骑马唐僧骑马。同样的方式引导幼儿用节奏语言表现沙和尚和八戒。)

  (三)节奏配音

  1.两个节奏型的复合

  T:谁愿意做唐僧,骑马发出什么声音?谁做孙悟空,走路发出什么声音?

  2.三个节奏型的'复合

  T:八戒沙和尚也跟在后面,谁来做八戒沙和尚?

  3.四个节奏的复合

  T:孙悟空为了保护师傅,变身一前一后两个,谁来做跟在后面的那个孙悟空。

  操作提示

  这个游戏很有趣,老师需要由浅入深,引导幼儿在理解基础上进行想象和节奏创编。以上的节奏只是举例,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水*进行调整。但复合的节奏不宜太复杂,在进行节奏复合时,也要由简到繁,不断扩充节奏。

  在幼儿熟悉复合节奏的基础上,老师可启发幼儿用乐器演奏,如马蹄声用双向筒,孙悟空跑得快用钹,唐僧骑马用串铃,八戒用鼓表现笨重,沙和尚用铃鼓,孙悟空用三角铁表现腾云驾雾。当然这里的配器仅做参考,要与孩子共同商量,创造出属于自己班级的乐队演奏方案。

  在幼儿乐队操作的基础上,可加上指挥、运用力度的强弱表现,那么幼儿的兴趣会更加浓。整个游戏发展了幼儿的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合作、自控等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2、过程方法:

  (1)、思路:

  远望《西游记》——走进《西游记》

  (2)、过程:整体感知—讲故事论人物赏美景

  (3)、活动:

  西游故事会—人物辩论会—西游旅行社。

  (4)、方法:

  读写听说结合,思记同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广泛阅读名著的兴趣。

  (2)、熏陶情感、鼓舞精神。

  二、教学重点:

  走进《西游记》,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凝思《西游记》,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四、课前准备:

  (1)、阅读原著,每人准备一个精彩的西游记故事。

  (2)、学生分组

  五、教学过程:

  导入语:

  (1)、人们常说“四大名著”指哪些?作者是?你最喜欢哪一部?(生答)。

  (2)、你了解它的什么知识?(生答)。谁了解这部小说最多呢?(生抢答)。这节

  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书中的神魔世界,去感悟,去欣赏。

  (3)、好!先请大家倾听一首歌曲。(出示思考注意并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

  (一)、远望《西游》

  1.整体感知:

  过渡语:

  (1)、哪位同学来把这部书的内容简要概括一下?(人?时?事?)有多少回?可分为哪几部分?(生答)。

  师结:它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1一百回。可分为三部分:一至七回:大闹天宫;八至十二回:唐僧出世;十三至一百回:西天取经。

  2、总体概括:

  过渡语:是啊,他们经历了八十一难啊!最终“径回大土,五圣成真”。那同学们读后有什么感受?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生答)

  师结:奇、妙

  、好等。对,西天路上艰险和灾难的体现者,大都是动物变化的妖精,克服这些阻难的也是猴、猪的精灵。它就象是一部妙趣横生、兴味无穷的童话。从文学欣赏角度说那就是一个字:“美”。

  过渡语:

  读后你认为它在哪方面写得美?(生答)

  师结:(情节

  人物

  环境)

  (二)走进《西游》

  1.西游故事会

  过渡语:我知道,同学们现在读小说,故事情节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好!咱们来开个西游故事会吧。请看大屏幕!

  过渡语:同学们最好这么来谈:我认为……情节好。因为……比如:…….

  师引导:比如:(1)、我认为第四、五、六、七回很好。这可以概括为“大闹天宫”。因为它很曲折,比如:先封他为弼马温,他听说是“没有品从”下界了,自称“齐天大圣”,招安后让他看管蟠桃园,结果他乱了蟠桃会,反了天宫。我也认为这段好,因为它最能反映孙悟空的反抗精神。这大闹天宫的确是孙悟空叛逆性格的集中体现。

  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来总结:

  (2)、我认为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一情节也很好。因为它很曲折、生动。比如:妖精先变为少女,又变为老太太、老爷爷,表现得很可怜,使师徒两人产生误会,赶走了孙悟空。

  (3)、我认为第59、60、61回很好,它很吸引人。它可以概括为:“三借芭蕉扇”。第一次借到的是假的,越扇越火越旺,第二次借到了又被牛魔王半路骗回。第三次才在菩萨的帮助下成功了。也怪了,那铁扇公主为什么不借扇给他呢?其中定有原因!因为孙悟空收服了她的儿子红孩儿。他们之间有仇。这是第几回中提到的?是第四十二回《大圣殷勤拜南海

  观音慈善缚红孩》。

  教师总结:所以这些故事是相对完整而又相互关联的,《西游记》就采用了这种冰糖葫芦式的结构,情节生动曲折。这是拥有读者的决定因素,吴承恩在这方面可谓功底深厚!

  2.《西游》人物辩论会

  过渡语:

  除了情节之外,还有没有你最喜欢的认为美的地方?(人物)

  师引导:在这部神魔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形象。(师板书“人物”)关于神佛你能说出几个?(玉帝、王母娘娘、如来佛、菩萨(师演示剧照)这些可以说是最上层的了。还有吗?托塔李天王、赤脚大仙……、还有巨灵神、土地神等小神小仙。当然在取经路上也遇到了大大小小的妖精无数。同学们说说看?黄袍怪、精细鬼、蜘蛛精、蝎子精(其它略)

  师引导:

  可谓人物繁多,不能一一细数,我们就只来看师徒四人吧。可以评一评论一论。(显示四人剧照。)这师徒四人中除了唐僧之外,他们都是神性、人性、动物性的和谐统一,那么你最喜欢或最不喜欢谁?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他赞成的你也可以反对。不过你要拿出理由来证明你的看法。请用下列格式整合自己想说的话:

  “-------本来是--------,后来-------------我认为他(她)是个------------------又------------------的人,能从-------------------中看出。”

  孙悟空

  师引导:(1)、我最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武艺高强,有神通。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变化无穷。

  师点拨:他本来就是天地灵化之物,后来又吃了(蟠桃),饮了(玉酒),盗了太上老君的(仙丹)八卦炉内炼就了他的(火眼金睛),增强了他长生不死的本领。

  (括号内文字学生说出)

  (2)、他还聪明机智。能识破机关,看**面目。比如:答应菩萨西天取经前他曾要了个条件:“叫天天应,救地地灵”,还要了三根救命毫毛,这为后来遇难留了后路。

  (3)、我喜欢他,还因为他很有人情味。比如:在第二十七回中,孙悟空走前那声声“师父”。我读的时候就非常感动。

  教师补充:在此时他为了拜一下师父,“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这里体现了孙悟空对师父的留恋和无奈。

  (4)、他非常勇敢,如果没有他力战妖魔,就不会取回真经,修成正果。

  (5)、我虽然喜欢他,但孙悟空也是有缺点的。比如,不愿让人提起“弼马温”那不光彩的过去。有时还管不住自己。

  教师总结:说得很好,常言说:人无完人。孙悟空的魅力就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的约束。正因为他性格的多彩多变,亦庄亦谐,我们才更喜欢他。

  猪八戒

  师引导:(1)我喜欢猪八戒。因为他能吃苦。比如:在高老庄时,丈人称他“倒也勤劳,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

  (2)他强硬。被捉后往往骂不绝口,不求饶

  (3)勇敢、单纯。能与悟空协力合作,心直口快,有什么说什么。

  (4)我反对!因为他好色、贪吃、懒惰。在天宫调戏嫦娥被贬,高老庄又强抢民女。让他寻山他却睡了。

  (5)我也反对,不仅如此,他还爱贪小便宜,留有私房钱,不坚定,动不动就分行李打退堂鼓。

  师总结:猪八戒身上的这些缺点其实也是我们人性的一些弱点,在这四个人当中他就是一位丑角,正因为他的“丑”才增强了幽默感和作品的真实感,在艺术上才“美”起来。

  唐僧

  师引导:(1)、我喜欢唐僧的正派、有同情心。如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中要嫁女儿给他时,他“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蛤蟆。”一心向佛。

  (对。我同意,在第五十四、五十五回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2)、我不喜欢他。因为他好坏不分,软弱。在第二十七回国误信坏话将悟空赶走,是不能原谅的。

  师点拨:所以作者也写了让他自食其果的情节。哪位同学举个例子?(3)、在第三十回中他被妖怪变成了一只斑斓猛虎。悟空笑他:“师父啊,你是个好和尚,怎么弄出这等个恶模样来也?

  教师点拨:其实,唐僧毕竟是肉眼凡胎,对妖魔鬼怪是无能为力的。

  过渡语:沙僧呢?有没有喜欢的?

  (1)、不喜欢,他太老实了

  (2)、喜欢,这就是他的特点,老实本份,任劳任怨

  师结:《西游记》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诙谐幽默。《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即是成功地创造了小说的主人公-------和另一个人物----------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充分体现了个性美。人物完人金无足赤,四个人物形象各具特点,有优点也有不足。那么你从中有何体会呢?(生答)

  师结:要全面、公正,要学会欣赏别人,不能一偏概全。

  如果你是一个公司的懂事长,你要招聘一个总经理,你会选谁?说说你的理由。

  3.《西游》美景旅行社

  过渡语:有心周游世界的同学想过把瘾?《西游记》中作者提到了海外仙山,天上灵宵宝殿,水中龙王宫,地下阎罗城,这一切都光怪陆离,每一处都极尽了描摹功夫。接下来我们该欣赏什么了?(环境)

  过渡语:那么你认为最美的段落是什么?可以读,可以背,可以赏,可以改。请仿造这个句式开头:“我认为--------地----------景写得很美,作者用了----------------等手法写出了此景的独特之处-----------。”

  师引导:例如:第一回作者在写寻访菩提祖师时,写到了他的住处,我认为这段很美。

  师点拨:这哪里是小说中的句子,这简直就是一首诗。你认为它美在哪里?它是先总写,再分写的,句式也很整齐,对偶排比用得好。小说中还有很多的自然景物的描写,比如说第五回中,对蟠桃园内景色描写。他把把熟的桃子说成是“簇胭脂”“酒醉”非常形象。

  师结:揣摩句子,不仅要看它用了什么修辞,什么句式等表面特征,还要发现其内在的.技巧。

  比如:(师出示“大闹五庄观”中孙悟空寻找人参树一段,标出以下三句:“推开两扇门,呀!却是一座花园”;“又见一层门,推开看处,却是一座菜园”;“走过菜园,又见一层门”。)参照标出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有一种悬念,把主要的写在后面,层层推进,能吸引读者。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觉。)

  师结:因此景物描写,一般都有衬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总结:

  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在于精彩的故事,在于典型的人物,在于深刻而独到的主题。它给予心灵的滋养,。今天,我们一起在经典名著的殿堂里领略了名著的魅力,汲取了智慧,净化了心灵,丰富了精神,愉悦了人生。这堂课快结束了,但是,名著——还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等待我们去发掘。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学修养的提高,再过半年,一年,五年,再读这部书,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更多、更深的感受的!请先把这种感受用歌声传达出来吧!

  附:(一)知识竞赛题

  1、《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七十二变、筋斗云等神通,又从龙宫索取如意金箍棒作为兵器,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受观世音菩萨规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取名孙行者。

  2、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机智灵活、疾恶如仇的是孙悟空;憨态可掬、好耍小聪明的是猪八戒,法名是猪悟能;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沙僧。

  3、《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

  4、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

  :大闹天宫

  5、《西游记》全书共一百回,孙悟空自号美猴王

  6、请写出《西游记》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回目的题目:

  如: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7、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2)(猪八戒)见高小姐——改换了头面

  (3)(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里——心腹之患

  8、从下面《西游记》人物中任选一个,写一则*200字的人物简介。(主观题)

  孙悟空

  猪八戒

  白骨精

  红孩儿

  9、读了《西游记》后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主观题)

  10《西游记》中,师徒一行经过千难万险,终于得正果,最后唐僧被如来佛封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被封为斗战圣佛、猪八戒封为净坛使者、沙僧封为金身罗汉和白龙马封为八部天龙马。

  11、《西游记》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前7回写大闹天宫的故事,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8----12回写唐僧的来历、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经的缘起;第13回-----100回写唐僧师徒取经途中历经81难和师徒终成正果,带经回东土大唐。

  12、有人对《西游记》道:“阳光灿烂猪八戒,百变猴头孙悟空,憨厚老成沙和尚,阿弥陀佛是唐僧。漫漫西天取经路,除妖斗魔显真功。若问是谁普此画,淮安才子吴承恩。”

  13、列举《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举四个即可。

  黑松林遇黄袍老怪;黄风岭遭黄毛貂鼠精暗算;牛魔王之子红孩儿抢走唐僧;*顶山莲花洞太上老君炼丹童变成妖精等

  14、《西游记》的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花果山水帘洞洞口的对联是“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15、“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海中有一名山,山上有一仙石,受日月精华,遂有灵通之意。内遇仙胎,一日迸裂,……”这段名著出自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本书中你最喜欢的一个情节是:大闹天宫等

  16、《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孙悟空

  17、孙悟空大闹天宫后,回到花果山,在独角鬼王的提议下,号称齐天大圣,西天归来后,接受如来授职为斗战圣佛。

  (二)环境描写欣赏:

  西游记环境描写之三打白骨精

  主要内容:唐僧师徒到了南山脚下,白骨精变成一个小姑娘,拿着篮子,第一次,悟空打了她一棒,没死,第二次,变做老太太,假装找女儿,悟空第二棒的时候,还没死,第三次,悟空叫来几个神仙看着,终于魂归西天了。

  环境描写:悟空跳上云端,手搭凉棚,睁眼观看,不见有人烟。看了多时,只见正南山上有一坐高山,那山向阳处,一片绿色中夹着点点鲜红,便驾云直奔南山。

  我的感受:既然没人烟,肯定有妖精,这种情况,妖精肯定变化多端,“一片绿色中夹着点点鲜红,”有可能就是妖精杀了百姓,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要不是孙悟空在,唐僧恐怕就要被吃了。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西游记》,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渗透阅读整本书的方法。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阅读准备:

  1、学生自带《西游记》。

  2、课件一套。

  三、阅读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文本

  1、老师吟诵: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这段描写选自我们刚刚学*的课文生答(《猴王出世》。)这个石猴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生答(孙悟空),同学们对机智、勇敢,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利用课余时间继续阅读了《西游记》这本原著。今天这节课外阅读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西游记》!

  2、关于这部著作,专家评价:

  《西游记》是一本家喻户晓的奇书。如果没有《西游记》,古代神魔小说将黯然失色。

  (二)指导略读,整体感知

  1、学生展示手中的《西游记》,说说是什么版本?这本书由几个部分组成?(前言、简介、目录、正文,后记)

  2、指导略读前言或简介,想想作者吴承恩在什么情况下写《西游记》?书主要内容是什么?《西游记》主要写了哪些人物?

  3、快速略读书的目录,说说你最想读其中的哪个故事或你读过哪个故事情节?

  同学们掌握的知识可真不少,大家读书可真仔细,老师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西游记》,羡慕那些长生不老、上天入地、神通广大的神仙;惊叹那些曲折离奇、妙趣横生的故事,有些情节至今想来还觉得趣味盎然。请看看老师记忆中的趣人妙事

  4、相信同学们也和老师一样迫不及待地想说说其中的趣人妙事了。四人小组先交流一下吧.。四人小组讨论。请同学们注意,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要说一次,而是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把这段故事说得生动有趣。可以选一个代表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内容,也可从表情、动作等方面提供一些意见。

  5、学生代表发言。

  (三)精读片段

  贯穿全书

  1、指导精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精彩片段,抓题眼产生疑问读懂其中的人物和精彩的情节。

  ⑴交流描写白骨精三变的句子,穿插介绍原著的精彩描写,体会原著的精彩,激发学生读原著的兴趣。

  ⑵交流描写孙悟空三打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特点,体会情节描写精彩的特点。

  2、体会全书反复叙事的写法。引导可用精读的方法读《西游记》中其它精彩故事。

  四、鼓励探究

  拓展延伸

  1、讨论:唐僧师徒各有特点,你欣赏谁的什么特点?为什么?

  结合理解三藏做事有恒心的特点。

  出示原著中描写猪八戒的句子,鼓励课后探究阅读。

  2、师小结

  是呀,《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几百年来,孙悟空、猪八戒等鲜明的人物形象几乎家喻户晓,许多经典故事人人口耳相传,老师希望还没读完《西游记》的同学继续读下去,获得通读证书的同学不妨再多读几遍,或许每一次你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老师还希望同学们运用今天学到的有关通读整本原著,细读经典片断的方法,走进名著!

  活动目标:

  1、根据已有的认知经验,能综合运用搓长、团圆、连接和捏塑等技能表现《西游记》中的人物形态特征。

  2、比较探索人物的不同特征,能对细节加以塑造、表现。

  3、提高立体塑形能力,体验陶艺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活动前组织幼儿欣赏《西游记》片段,引导幼儿感受、观察、比较人物特征。

  2、《西游记》人物范例或图片。

  3、百宝箱:内装牙签、火柴棒、蜡光纸等。

  4、陶泥、操作工具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直接导入活动。

  教师:今天我们用泥巴来做《西游记》中的人物。你想制作谁?怎么做? (幼儿讨论)

  2、结合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孙悟空等人物的特征。

  (1)教师:孙悟空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怎么做?猪八戒呢?唐僧和沙和尚呢?

  (2)根据幼儿的讨论进行小结:孙悟空的脸凹凹的,中间像爱心,有两个黑黑的小眼珠,头上戴着紧箍咒;猪八戒胖胖的,大耳朵像扇子,鼻子和嘴巴大大的,翘翘的,肚子特别大;唐僧戴帽子,穿袈裟。沙和尚挑着担子,脖子上带着一串大大的佛珠……

  3、教师重点示范孙悟空的脸和猪八戒的嘴的'泥塑做法。

  4、教师交代要求,幼儿捏塑。

  (1)教师:请你自己试着做做看。如果想把他们做得更神气,可以到老师的百宝箱里来找一些辅助材料进行装饰。

  教师帮助不同水*的幼儿选择不同的创作对象,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创作出不同的动态特征,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完善构思。

  (2)鼓励幼儿多创作几个人物,并尽量创作出不同人物的形态特征。

  5、评价作品:说说自己的《西游记》故事。

  2、大班美术教案陶艺活动:京剧脸谱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陶艺活动:京剧脸谱

  活动目标:

  1.欣赏、感受脸谱的艺术美,尝试用对称的方法夸张表现脸谱特征。

  2.感受浮雕脸谱的立体感,能用多种方法制作立体面具。

  活动准备:

  1.用京剧脸谱图、幼儿绘画作品“京剧脸谱”、京剧脸谱面具等布置陶艺室。

  2.刻画工具、旧报纸、竹箩筐、瓷盘等若干。

  3.陶泥人手一份,泥拍子人手一个。

  4.京剧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回忆、交流京剧脸谱的特征。

  (1)教师:看,我们的陶艺室周围挂了什么呀?

  (2)教师:关于脸谱,你知道些什么呢? (幼儿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脸谱是一种神奇的化妆艺术,它与我们的脸一样,有眉毛、眼睛、鼻子、嘴巴,左右是对称的,只是它用了许多的线条和色块使五官变形了,有的眉毛竖起来,很凶恶,有的眼睛弯弯的,很滑稽。

  ●前期的知识沉淀,丰富了幼儿的文化知识,激起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丰满的环境创设都来自孩子们自己的手笔,目的在于让幼儿学*从*面到立体的创作。

  2.欣赏立体面具,激发幼儿联想创作。

  (1)出示立体的京剧脸谱,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与*面脸谱的不同。

  教师:脸谱确实非常漂亮,一些艺术家把它做成脸谱面具挂在家里。瞧!我这儿就有一个呢!仔细看看,它与画的脸谱有什么不一样吗? (幼儿观察、交流)

  ●利用比较观察法,引导幼儿发现*面与立体的区别。

  (2)教师:今天请你们也来当艺术家,设计一个漂亮的脸谱面具。你们会用什么方法使脸谱凸起来呢? (幼儿想象)

  (3)师幼共同付论、探索,教师示范使脸谱变立体的方法。

  3.教师交代要求,幼儿创作。

  (1)教师:我们周围也有一些材料,你能不能借助这些材料使脸谱凸起来呢?

  ●辅助材料的添加,使幼儿的创作空间更为广阔。

  (2)教师:是不是很想动手试一试呢?先跟你的小伙伴说说,你准备设计、制作一张什么样的脸谱?想好了就开始吧!

  (3)幼儿创作,教师个别指导。

  教师:装饰的时候要仔细,注意左右对称。看一看,脸谱的五官变了吗?看上去怎么样?

  ●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对幼儿有创意的地方给予及时的肯定,对能力稍弱的幼儿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发展的需要。鼓励先完成制作的幼儿欣赏同伴作品,促进生生互动。

  4.评价作品。

  (1)幼儿相互交流、介绍自己的作品。

  (2)教师带领幼儿欣赏作品,请幼儿说说:你喜欢哪一个脸谱面具?为什么?

  活动建议:

  ☆活动延伸为京剧脸谱涂上漂亮的颜色,使作品更加完美。

  ☆区角活动①表演区“京剧脸谱秀”:提供各种脸谱,让幼儿进行表演。②美术区:收集各种脸谱图片,供幼儿欣赏;提供各种纸、毛线或泥巴,让幼儿创作脸谱。

  ☆环境创设收集各种脸谱布置活动室。

  教学目标

  1、学*通过人物语言行动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人物个性。

  2、引导学生明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来源于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人物性格(学生对人物性格认识比较模糊,如何引导他们得出理性的结论比较困难。

  2、难点:引导学生明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学生感到很多人物形象和现实生活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我们中国的四大文学名著吗?它们分别是《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你最喜欢哪一部呢?为什么呢?

  二、看视频、阅读文章

  1、看西游记节选视频,结合文中人物的对话和动作,小组讨论,从这些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你看出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2、小组发言

  人物

  动作特点

  语言特点

  性格特点

  孙悟空

  猪八戒

  沙悟净

  三、拓展延伸

  1、不同人物的性格代表着三种不同味道的人生,你喜欢敢想敢做、心里记着兄弟、却又懂得细嚼慢咽的悟空,还是贪吃、急性子、爱唠叨的八戒,又还是老实稳重的沙僧呢?说说你的理由。

  2、有人说《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和我们的生活没有一点联系,也有人说,《西游记》虽然是神话,但是书里的人物却是和我们生活中的人们一样,因为小说的取材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里面塑造的人物形象就是我们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那么,我想让大家讨论一下,你觉得《西游记》当中的哪一个人物性格跟你或你身边的哪个人物性格很相似,谈谈你的看法。

  3、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在《西游记》中寻找自己的影子

  人物

  性格

  和谁最相像

  自己

  4、小组展示发言

  四、小结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都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而塑造人物形象又是以语言、动作等来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的。我们通过学*五庄观偷吃人参果这段文字,让我们看到了孙悟空、沙僧、猪八戒各自不同的人物形象。在《西游记》这部作品中,作者还向我们塑造了许许多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都来自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都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

  教学目标:

  1、运用各种创作形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促进学生造型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对祖国经典文学艺术的了解和热爱,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准备:

  关于西游记人物的图片资料,画笔等工具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造型能力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提问:你们了解西游记吗?谁能用最简短的语言给大家介绍一下《西游记》(学生回答)那你知道西游记的作者是谁吗?它是经无数民间艺人和作者付出巨大劳动之后,于明朝中叶,由吴承恩(1510?~1582?)最后完成。西游记是一部很优秀的名著,不仅中国人喜欢,外国朋友也很喜欢这个作品,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深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在我们的周围随处可见以西游记为题材的各种形式的再创作。我们一起来看看。

  2、老师今天还带来一段根据西游记创作的动画,看看你们看过吗?看

  的时候要好好观察一下动画片里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是什么故事?(课件动画)(看完后提问:有几个人物是谁?是什么故事!(学生回答)故事不管大小都有主要人物你们闭上眼睛在脑子中回忆一下刚才孙悟空服饰和外貌特征,请同学来说。

  接着分析唐僧四人都穿什么样的衣服,有什么外貌特征呢?出示师徒五人的图片,看看和你们印象中的一样吗?(再分析一下人物外貌特征)例:孙悟空活泼好动,他会像我们这样站立,和你说话吗?学生表演一下,要根据你用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来给他设计动作。西游记是中国

  神话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里面描写了许多有意思的幻想神话人物。你还知道哪些西游记人物呢)(学生回答)。

  老师这有一些西游记的人物,看看有没有你们刚才没说到的。用你们刚才分析孙悟空一样,你认识谁可以大声地说出来还要观察他们的外貌和服饰。(一边看一边像刚才分析唐僧

  师徒一样在下面可以小声描述这些人物的服饰和外貌特征)

  3、形容一下你们喜欢的人物外貌特征和服饰。(学生回答)孙悟空西天取经完后又闲不住了,我们听听他说些什么:“老孙来也!自从老孙和师傅西天取完经留在如来身边就职,被封为斗战胜佛过了一阵清闲日子,很是无聊,听说现在下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师徒四人还想来个西游!你们帮我们设想一下我们西游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呀!”

  今天由我们全班一起来帮助孙悟空设想一下现在西游会发生什么事情,谁来说说你打算怎么帮孙悟空?(学生回答)

  4、有几位同学也像你们一样喜欢西游记,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怎么帮助孙悟空的。(课件图片欣赏,学生做好的.各种作品图片)每看完一个问这些同学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表现故事的(有绘画、剪贴、扮演、折纸等)这些同学像导演一样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了一个自己的西游记。你们能不能也像他们一样设新西游记,并用简单的话语表现出来。

  现在老师已经帮助孙悟空了,(拿出一本空白的书)这里面的内容由你们来丰富,用你喜欢的方式,我们全班共同努力来创作出新西游记。

  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是按物体某一特征进行肯定与否定的分类,对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等十分有益。这一活动旨在让幼儿在具有按物体某一特征进行肯定与否定一级分类经验的基础上,学*肯定与否定的多层分类,进而学*按某一特征来提问,直至找到目标物。

  活动目标

  1.能发现事物的差别,按某一特征进行肯定与否定的分类。

  2.尝试根据发现的特征来提问,用排除法逐步找到目标,发展提问和分类的能力。

  3.积极参与猜找游戏,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难点

  1、幼儿发现物体特征不同

  2、让幼儿学*用提问的方式来对物体进行肯定和否定分类。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按物体某一特征进行肯定与否定一级分类的经验。

  2.材料准备:制作PPT课件,芭蕉扇操作材料一套、

  礼物盒操作纸每桌一份。

  活动过程

  一、与小朋友玩问答游戏。

  二、讲《西游记》故事。

  师:孩子们,跟蒋老师一起来看一张图片?看看图片上都有谁?

  (评价:你们都说的很到位,生活经验很丰富哦)

  他们师徒4人在路上遇见了火焰山,挡住了他们的去路。怎么解决这个问

  题呢?孩子们你们来猜猜看?(幼儿自由猜想)

  原来是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可以熄灭火焰山的大火。

  铁扇公主借给他们7把芭蕉扇,可是只有一把是真的。

  孩子们,你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芭蕉扇都有什么不一样呢?

  (评价:孩子们你们都观察的很仔细,发现了颜色不同、大小不同、花纹不同)

  那再来猜猜看,孙悟空用什么办法找到了那把真的芭蕉扇呢?

  (你的办法不错,有可能是这样的,你也很会动脑筋)

  那我们来听听孙悟空到底是怎么找到那把真的芭蕉扇的。

  这时,铁扇公主又说话了“孙悟空,你可以向我提三个问题,我只会回答是


满井游记教案菁选(扩展7)

——《满井游记》教学反思范本五份

  《满井游记》是文言文单元的一篇游记本文描写了早春二月作者游览京郊满井的景色以及作者出游时喜悦的心情,既做到传山水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可以说是游记的典范本文文字简练,描写生动,尤其是独特的比喻,更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本文教学我采取让学生在第一课时自读课文并解释课文、朗读课文等内容;在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如: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景物有哪些特点?等内容,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自主分析课文的方法

  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既要选择性地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有所创新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读、议、析在读中训练语感,培养语感后来议,在议中析,逐层深入

  有关文中的“山、水”的描写,作者用了两个精妙的比喻,但这两个比喻较难懂我请同学联系他们在物理课上所学的“光的反射”知识来分析“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这个比喻句,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顺理成章我在上课过程中能够自如地引导学生,且与学生深入交谈,学生又能够有自己的不同见解并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把作业布置给学生,这又体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民主性。

  我个人认为这堂课的亮点,在于教学设计上有讲究,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有三个:

  第一,突现语言积累。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内容中最为重要的积累之一。成块成段成篇的语言材料的读背识记,对学生尤为重要,因为它们是语言运用的借鉴和模式。本设计从教学内容看,指导学生读背课文是语言积累,指导学生清理课文中的四字写景词语是语言积累,让学生回忆、联想原来学过的内容,集聚精美的词语板块,也是语言积累。全课教学要点突出,教学内容丰满。

  第二,巧妙利用课文。本设计自然而巧妙的地方是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延伸,牵引出大量的写景词语。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课文因素就是:《满井游记》是全套教材中最后一篇文言写景文,它又有很多写景的四字短语,利用它来进行迁移,进行牵引,既有利于上新课,又有利于复*;既有利于“知新”,又有利于“温故”;既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又有充足的课中活动。这样的教学设计,非本课莫属。

  第三,铺设美感氛围。从内在的教学美感看,这个教学设计有着明晰的层次之美。全课的教学由两个大的层次构成,两大层之中又各有小层,甚至于分解在第一大层中的朗读训练都有层层递进的训练要求。从外在的教学美感看,课文教学在重要的环节处注意突出“美”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如请同学们在评析的基础之上用带“美”字的文句概括介绍课文内容,如指导学生大量聚集写景的精美词语等。

  在这节课上,我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在“议”的这个环节当中,我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深入,结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透彻,生成的问题并不多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这些细节的,继续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使自己做得更好!

  教材分析:

  本文是第六单元(文言文单元)的最后一篇游记,本文描写北国早春气象,既能传山水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可以说是游记的典范。本文文字简练,描写生动,尤其是独特的比喻,更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前面三篇文言文的游记,能够独立阅读本文了;且也学*了一单元的现代文游记,能够按游记的特点来分析本文了。

  教学设想:

  因本文是本单元游记的最后一篇,至此可以总结本单元游记的题目的特点并与第一单元(游记)的题目相比较。本文描写了早春二月作者游览京郊满井的景色以及作者出游时喜悦的心情。本文教学可以采取让学生在第一课时自读课文并解释课文、朗读课文;在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如(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景物有哪些特点等),主要也是让学生自主来学*分析课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领略满井一带早春清新的景色,体会作者“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趣。

  2、理清课文的写景层次,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

  3、加深对文言文虚词“而、之”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三、五分钟的名言交流。

  一、导入。并进行不同单元的题目的对比。

  二、作者袁宏道的介绍。(生介绍)

  三、先扫清文字障碍,再来朗读课文。然后听课文朗读录音,并进行比较,得出朗读的方法(融入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小组学*,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三、五分钟的名言交流。

  一、请个别同学朗读课文。

  二、让同学们来说说在翻译过程中,有哪些词句较难翻译,提出来与全班同学交流。(若学生提得较少或没有的话,就由老师提几个词句来问同学以检查是否都掌握了。)

  三、重点学*第二自然段:

  请全班同学朗读本段。然后请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本段描写了满井的景色,作者是如何描写的?采用了什么顺序?

  2、采用什么方法来写(水、山、麦)?这三种景物有何特点?

  (课外练笔:请同学们用同一种修辞手法来写写不同天气、不同日子中的校园。)

  3、中有些语句与第一段的一些语句相照应,请找出相对应的句子(表示天气、景色、心情)。

  4、作者描写完景色后有何感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也,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联系学校景色来引导同学要注意观察景物,并且要用心去体会。

  5、再次请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再次指出朗读课文的方法。

  教学反思:

  关于文言文的教学个人认为既要秉承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有所创新。在这一课文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读、议、析。在读中训练语感,培养语感后来议,在议中析,逐层深入。

  有关文中的“山、水”的描写,作者用了两个精妙的比喻,且这两个比喻也较难懂。我请同学联系他们在物理课上所学的“光的反射”知识来分析“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这个比喻句。有关山的比喻就联想美女。这样两个比喻在师生互动中解决了,显得自然而不觉得深了。

  在课堂教学上,进修学校的谢如意老师提到了三点:预设教案科学性、课堂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可持续性发展(作业发展性)

  课堂动态生成性。也就是说我在上课过程中能够伸缩自如地来引导学生,且与学生深入交谈,学生又能够有自己的不同见解并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把作业布置给学生,这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这节课上,我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在“议”的这个环节当中,我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深入,结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能够透彻,生成的问题不多,而且所提的问题相联来说较简单。还有在课前三分钟的名言分析,学生做了分析以后,我的点评不够深入,不够具体。“目标应是正确的目标,梦想、理想均可成为目标。但是梦想距离目标较远,有的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有的甚至是一种幻想。”而我没有给学生点出这点来。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这些细节的,继续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使自己做得更好。

  教材分析:

  本文是第六单元(文言文单元)的最后一篇游记,本文描写北国早春气象,既能传山水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可以说是游记的典范。本文文字简练,描写生动,尤其是独特的比喻,更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前面三篇文言文的游记,能够独立阅读本文了;且也学*了一单元的现代文游记,能够按游记的特点来分析本文了。

  教学设想:

  因本文是本单元游记的最后一篇,至此可以总结本单元游记的题目的特点并与第一单元(游记)的题目相比较。本文描写了早春二月作者游览京郊满井的景色以及作者出游时喜悦的心情。本文教学可以采取让学生在第一课时自读课文并解释课文、朗读课文;在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如(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景物有哪些特点等),主要也是让学生自主来学*分析课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领略满井一带早春清新的景色,体会作者“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趣。

  2、理清课文的写景层次,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

  3、加深对文言文虚词“而、之”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三、五分钟的名言交流。

  一、导入。并进行不同单元的题目的对比。

  二、作者袁宏道的介绍。(生介绍)

  三、先扫清文字障碍,再来朗读课文。然后听课文朗读录音,并进行比较,得出朗读的方法(融入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小组学*,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三、五分钟的名言交流。

  一、请个别同学朗读课文。

  二、让同学们来说说在翻译过程中,有哪些词句较难翻译,提出来与全班同学交流。(若学生提得较少或没有的话,就由老师提几个词句来问同学以检查是否都掌握了。)

  三、重点学*第二自然段:


满井游记教案菁选(扩展8)

——王府井游记作文通用5篇

  提起王府井,我想大家都知道吧!那可是首都的市中心,那里的好东西数不胜数。寒假的时候,我随爸妈去王府井玩,这回可让我大开眼界。

  到了王府井,眼前一片繁华的景象。前面就是工美大厦了,我们踏进工美大厦,映入眼帘的是金光闪闪的黄金,那黄金链条放在水晶似的玻璃柜里面,给人一种奢华的.感觉。

  沿着护栏走上电梯,到达二层,五颜六色的丝巾使我陶醉其中,原来这就是我国盛产的丝绸呀!一丝丝的细线相交织,颜色 均匀细腻,堪称天衣无缝。继续前进,玉石最为抢眼。远看,白色玉石里掺杂着一丝青绿色。*看,每一块都是独一无二的在灯光照射下,完美无瑕。

  三层就换了气氛。电梯两旁摆放了两个静花瓶,他们好像守门神一样接待每一位游客。没错,这一层就是古董的天地了。走着走着,眼前一个大佛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那大佛面相和蔼,神态端庄,好像一直再念“阿弥陀佛”。

  接下来,就步入了我最喜欢的运动殿堂了。这里的衣服色彩明鲜,一看就知道是青少年服装。走进每一家店,那些琳琅满目的衣服总让我爱不释手。这其中有一件更是使我百看不厌,它款型修身,面料舒服,更重要的是它花色简单却又不失气质,我便买下来了。

  这次王府井之旅让我视野开阔了!

  有人喜欢杭州美不胜收的西湖,有人喜欢海宁迷人的鹃湖,但我更喜欢古今融为一体的北京商业街——王府井大街。

  一走进王府井大街,你就可以看见标志着王府井大街历史的井盖,青铜制作,上面写满了字。马路对面就更引人注目了,看,一个和真人差不多大小的“祥子拉车”雕像吸引了不少游客,这一组后面还有“路边卖艺”“街头理发师”两组青铜雕像,它们向游人展示了老北京的生活场景。

  再向里走,路两旁有许许多多的花架,上面放着一束束美丽的鲜花,有红的,有蓝的,还有黄的,把王府井大街打扮得像一座大花园。街道两旁一家家古色古香的商店,明亮的玻璃窗,玲琅满目的商品,映入我们的眼帘。如果你逛累了,就可以坐在小木椅上休息一会儿,多浪漫呀,多有意思呀。

  夜晚的景色就更美了。脚下的玻璃灯罩里发出一束束闪亮的灯光,每家商店前一盏盏白玉灯像夜明珠一样闪闪发光,我们仿佛走进了灯光的世界里……听,那边的铜喇叭演奏着优美的古典音乐,让人听得如痴如醉,我想我要是北京人就太好了,要是我家住在王府井大街就更好了,要是。哎,不想了。

  我爱北京,爱它的繁华,爱它的古老,爱它的每一个角落。

  我最喜欢的是北京的王府井,那里真是太好玩了!

  一进门,就会看见一堆小卖铺,里面真是让人目不暇接,这里有一个小吃很好看,这鲜嫩的皮,这看起来很好吃的奥利奥冰淇淋,妈妈给我买了一份,哇!这真是太让人难以忘怀呀!于是我把一整个冰淇淋全部都吃掉了。接下来,我看见前面有卖烤冷面的,味道真香呀!比我家乡的味道还好,于是妈妈就又给我买了一份考了面。真是太香了,香的不能再香了,真是太好吃了。

  我们就继续的往下走,居然有唱京剧的,我就听啊听啊,边听边看,这个老爷爷,一会把身子扭一扭,一会比划比划,“好极了,妙极了,简直OK顶呱呱……”这个说唱脸谱一直在唱,而且还一直变脸,“黑脸的张飞……”真的变成了张飞,“白脸的曹操……”真的变成了曹操,说到什么,就变成了什么,好神奇呀。

  我们又走了走,又看了看。还时不时的停下来看看这看看那,我真是太高兴了。

  我爱北京的王府井,我爱王府井里的小吃,我爱小吃里的味道。我太喜欢比较的王府井了!

  走进恭王府,两边古色古香的宅院映入我的眼帘。啊,这就是恭王府!

  恭王府里有许多娱乐设施。戏院、藏宝阁、金鱼池等,吃喝玩乐,应有尽有。

  我们先来到和?的藏宝阁。听导游说,和?的藏宝阁有许多形状不同的窗子,每一种不同的窗子就代表里面装着不同的财宝,这是金山,这是银海,这是玉珊瑚------整整四十多扇不同造型的窗子,窗窗里都是宝贝------我不禁感慨:“真是富可敌国啊!”

  往里走,是蝙蝠池。池子的整个形状十分像蝙蝠。池子的两端像一对大大的翅膀,而池子的中央有一块凸起的石头,好似蝙蝠的头,猛地一看,真像一只大蝙蝠在挥舞着双翅呢!池子里面有许多金鱼、鸭子在池内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悠哉游哉。好不快活------

  我口渴了,带来的水都喝光了。怎么办?爸爸一笑,带我去了和?的戏院。我在一张桌前坐下,我拿起装满茶的茶壶,痛饮三杯,说:“还是和?喝的茶好!清香满口啊!”爸爸见了我的样子,不禁捧腹大笑------戏台上,演员穿着古色古香的衣服,演着一个又一个精心排练的节目------

  世界哪儿美?祖国最美!祖国哪儿美?北京最美!北京哪儿美?恭王府里的生活最美!

  暑假里,我和妈妈一起去北京旅游。北京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美味小吃丰富多样、精美工艺品琳琅满目。其中,北京的王府井最能体现北京的这些特点。下面,我就详细跟大家说一说。

  走进王府井,最有名的就是小吃一条街,里面有许多北京特有的美味小吃,如爆肚、糖葫芦、酸辣粉……最特别的就是糖葫芦了!其实它很常见,在济南的大街小巷里到处都有卖糖葫芦的身影,但味道却大不一样。济南的糖葫芦品种少,选材差,一咬山楂味道是酸中带苦。还有那一层炒糖,粘粘的,厚厚的,表面一点儿也不亮,吃起来不但粘牙,而且还没有嚼劲。北京糖葫芦的则大不相同。山楂均选用上等之品,酸甜适中。一层亮晶晶、薄薄的糖衣紧紧得贴着山楂。在阳光的照射下,犹如一颗颗耀眼的金子,发出灿烂的光芒。咬一口,香脆的糖皮伴着鲜美的山楂肉,简直是人间美味。虽然这里的小吃好,但价格却比济南的贵了好几倍。

  王府井大街上有一座文化艺术楼,里面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稀世宝玉雕成的佛像栩栩如生;用和田玉精雕成的荔枝一时让人难辨真假,不禁令我伸手去抓;饱满的花生个个粒大肚圆,有一颗十分俏皮的花生还被脱了皮,露在外面。还有许许多多的稀世珍品,让我看得眼花缭乱,精美的工艺品美不胜收。最珍贵的自然要数象牙了!有一根最大、最长的象牙,被安放在玻璃馆里。旁边甩出了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天价:400万!这价钱让多少喜欢的人望尘莫及。我想,可能只有富豪才能买得到。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多出来走走,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自然能增长不少见识。来北京这趟真是不虚此行啊!我看到了作为首都应有的发达、创新,看到北京市民们的高尚品质,更看到了许多济南应该向北京学*的地方。


满井游记教案菁选(扩展9)

——满井游记的语文教案实用五篇

  文言文的教学不必每课都弄得特别细,尤其是自读课文,要允许学生“囫囵吞枣”。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多读读,多议议,甚至可以找来同题材或同体裁或同时期同一作家的作品,开展比较阅读,从不同方面启发学生。

  课时安排:

  本文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检查预*。读后,教师正音。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三、学生自助解决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不懂的地方存疑。

  四、教师释疑,师生共同疏通文章大意。

  五、有条件的可以找来记录北方初春的录像带播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六、分组鉴赏。可以从文章内容、表达的情感、写景方法、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写作意图、读后感等诸多角度入手。

  七、教师总结。

  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以“春”为题材的不少,但从时节看,大多是写仲春、暮春之景;从地域来看,又多钟情“南国之春”;从情愫来看,且多“伤春”之作。本文写北国的初春景象,清新清俊,意趣盎然,堪为写春佳构。作者先放着线儿,并不急着写满井,也不急着写春风解春情,而是将笔锋一转,点染出春寒料峭,余寒犹厉,紧要处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这一笔,可谓据实招来,北国的早春,本就如此。不像南国:风最轻柔雨最时,根芽长就六朝枝。“春”自是不急,可人却憋得慌,“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这只如笼中鸟的北国客人,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中来回地踱着方步了。人是关不住的,他终于不想忍下去了,“冒风驰行”,但每次都是“未百步辄返”。盼春之情切,犹如那胀鼓鼓的弓箭,一触即发。

  北国的春了无痕,可不,从春朝节到二十二日,这才几天的工夫,春就驻到北国了。且看这满井的春水、春山,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水像乍出匣的明镜,山像刚梳洗过的'美女。这一切是那么秀气传神,令人耳目一新。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初春,这一处景致准是: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一个“将”字,一个“未”字,写尽春意处处,令人遐想联翩,比起东坡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扬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里去,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更有意境。“柔梢披风”,岂不正是那个刚梳妆的美女子吗?“柔”大概是初春的身胚,在北国的风中,一定更具丰姿了。“绿浅黄深二月时,傍檐临水一枝枝。迎风无力纤纤挂,待月多情细细垂。”我们不禁要问:是哪个诗人曾经这般钟爱呢?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寻春客,他们或“泉而茗”,或“罍而歌”,或“红装而蹇”;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曝沙之鸟,呷浪之鳞”。这便是北国的春天,难怪作者“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八、小组汇报鉴赏成果。

  九、作业。就鉴赏成果,写成一篇400字以上的文学评论。

  【教学目标】

  1、学*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2、品味课文清新自然、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游览时欢愉的心情,熟读成诵。

  3、学*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积累文言词汇。

  2、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

  1、这是自读课文,作为写景小品,它精短饶有趣味,宜让学生反复吟咏,力争在课内熟读成诵,然后讨论仿写。

  2、课堂教学力求“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生动、活泼、有效地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教*台、《满井游记》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学生默读阅读提示第一段,教师出示教学目标

  二、自读理解

  1、学生朗读课文,力求理解文意。

  2、检查学生理解能力,自学能力。教师读课文,学生口译。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清新自然的语言。

  三、自读欣赏

  1、播放有关《满井游记》的风景片段。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认真观看,用心体味。

  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②:“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生动的表达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鸽’的欢快心情。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在理解、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欣赏。

  学生边议边读边背,教师归纳。

  (尽量由学生讲,教师只作必要引导)

  3、第一段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城中飞沙走砾,为下文正面记游作准备,有对比的作用。)

  4、第二段逐句读来,怎样表达记游的次序?

  (第一句“廿二日……至满井”:点明所游之地。第二句“高柳……脱笼之鹄”:以堤柳、润土、旷野衬托心胸的舒畅。“若脱笼之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三句“于时……出于匣也”;写春水。“晶晶然……”作比喻,更见水的明澈。第四句“山峦……之始掠也”:写春山,细致地写山被雪洗之美,用“如倩女……始掠也”作比喻,形象化地描写春山的形色两美。第五句写春柳、春苗两景,笔墨不多,既显示燕地春色,又见观察之细。第六、七句,写游人,男男女女,有动有静,声色兼备,形态各异。第八句,运用了借代来写鱼鸟,描绘出神态。第九句,议论句,强调燕郊“未始无春”,与第一段对照。)

  5、出示篇章结构图。(使用powerpoint幻灯软件)

  若脱笼之鹄

  春水总静

  春山|

  满井早春图春柳分

  春苗|

  游人、鱼鸟总动

  未始无春

  6、学生朗读第二段,体会作者当时欢愉的心情。

  7、再次播放有关《满井游记》的风景片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8、学生尝试背诵第二段。

  四、自读深化

  1、教师指导学生看阅读提示③:“学*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⑷其它:

  土膏(肥沃)微润

  恶能(怎能)无纪(同“记”)

  3、就疑难语句交流释疑。

  4、在理解课文之后,老师想给大家朗读一下这篇美文。但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想请同学们作评委,最终来给老师的朗读进行点评。会听的是好听众,既会听又会评的就是好评委了。你们愿意作评委吗?师配乐范读。(课件出示幻灯片4──全文,点击音乐按钮。)

  5、生点评。穿插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将喜欢的语句用喜欢的方式大声地朗读给大家听。

  6、生放声朗读全文。

  7、老师有感于作者笔下的满井美景,于是尝试着画了几幅满井春色图。你能根据画面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吗?看看谁是我的知音、谁找得快!(点击超链接按钮,连接到──满井游记图。)

  8、这一幅幅画面都是静止的、单个的,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满井的全景?(生描述略)

  9、如此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可作者为什么要在开篇写燕地的寒呢?

  明确: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极写燕地之寒、渲染被拘束的苦闷,为下文写天暖出游作了铺垫,两相比较之下,更突出出游时的快乐、舒畅。

  10、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满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应该结束全文,好给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却又生发了些议论,这是否有些多此一举?为什么?

  明确:并非多此一举。这正体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间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作此记的缘由。

  1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辅助理解。(课件出示幻灯片5──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湖北**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文学史上“**派”的创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

  自然景: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人文景:游人

  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满井所见景物景春水之美春山之美杨柳之美麦田之美

  人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物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所感: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⑵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⑶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能力目标:

  ⑴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⑵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⑶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3、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

  2、诵读感悟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1──课题)

  二、正课

  1、让我们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预*生字词的情况。(课件出示幻灯片2──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生按小组每人一词轮答,出错者由生自由纠正。)

  燕地(yān)廿(niàn)二月花朝节(zhāo)鲜妍(yán)明媚堕事(huī)飞沙走砾(lì)恶能无纪(wū)曝(pù)沙之鸟呷(xiā)浪浅鬣寸许(liè)髻鬟(jìhuán)脱笼之鹄(hú)�u面(huì)汗出浃(jiā)背�而歌者(léi)红装而蹇(jiǎn)者

  2、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声地自读课文,边读边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读完之后互相交流一下,仍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然后我们再来领略作者笔下的满井春色吧!(课件出示幻灯片3──积累下列文言词语。)

  ⑴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经常)作

  于时(这时)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开始)解

  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

  髻鬟之始(刚刚)掠

  乍:波色乍(开始)明

  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满足)

  然:晶晶然(……的样子)

  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

  ⑵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端着酒杯)而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着驴)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

  ⑶重点虚词:

  之:若脱笼之(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鹄

  局促一室之(表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髻鬟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始掠也

  夫:夫(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大概”)不能以游堕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⑵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⑶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能力目标:

  ⑴ 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⑵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⑶ 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3、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

  2、比较阅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学*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技巧;深层探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特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指图评说:

  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选两位同学播放预先录制好的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并点评。

  教师提示评点应注意的`问题:

  ⑴ 读音是否正确;

  ⑵ 停顿是否分明;

  ⑶ 语调的轻重缓急有无区别;

  ⑷ 能否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顺势检查学生预*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请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燕地 廿二月 花朝节 �u面 曝沙 呷浪 浃

  �而歌者 浅鬣 倩女 蹇者 髻髻 堕事

  飞沙走砾 恶能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分四组。

  明确:

  yān niàn zhāo huì pù xiā jiā

  léi liè qiàn jiǎn jì huán huī

  lì wū

  2、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⑴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⑵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⑶ 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① 掌握下列实词:

  东风时作 作:起。

  土膏微润 膏: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时:在这时。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开:新打开。匣:指镜匣。

  娟然如拭 娟然: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蹇,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喝茶、端着杯、骑着驴之意。

  作则飞沙走砾 飞,使沙飞;走,使砾走。

  ② 一词多义:

  冻风时作(经常)

  于时冰皮始解(这时)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但是)

  娼然如拭(……的样子)

  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初始)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突然)

  冰皮始解(开始)

  髻鬟之始掠也(刚)

  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表承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转折,却)

  泉而茗者,�而歌者(表修饰)

  一室之内,郊田之外(表示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脱笼之鹄 曝沙之鸟(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的”)

  倩女之�f面 髻鬟之始掠(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

  ③ 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教学目标】

  1、学*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2、品味课文清新自然、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游览时欢愉的心情,熟读成诵。

  3、学*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积累文言词汇。

  2、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

  1、这是自读课文,作为写景小品,它精短饶有趣味,宜让学生反复吟咏,力争在课内熟读成诵,然后讨论仿写。

  2、课堂教学力求“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生动、活泼、有效地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教*台、《满井游记》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学生默读阅读提示第一段,教师出示教学目标

  二、自读理解

  1、学生朗读课文,力求理解文意。

  2、检查学生理解能力,自学能力。教师读课文,学生口译。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清新自然的语言。

  三、自读欣赏

  1、播放有关《满井游记》的风景片段。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认真观看,用心体味。

  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②:“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生动的表达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鸽’的欢快心情。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在理解、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欣赏。

  学生边议边读边背,教师归纳。

  (尽量由学生讲,教师只作必要引导)

  3、第一段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城中飞沙走砾,为下文正面记游作准备,有对比的作用。)

  4、第二段逐句读来,怎样表达记游的次序?

  (第一句“廿二日……至满井”:点明所游之地。第二句“高柳……脱笼之鹄”:以堤柳、润土、旷野衬托心胸的舒畅。“若脱笼之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三句“于时……出于匣也”;写春水。“晶晶然……”作比喻,更见水的明澈。第四句“山峦……之始掠也”:写春山,细致地写山被雪洗之美,用“如倩女……始掠也”作比喻,形象化地描写春山的形色两美。第五句写春柳、春苗两景,笔墨不多,既显示燕地春色,又见观察之细。第六、七句,写游人,男男女女,有动有静,声色兼备,形态各异。第八句,运用了借代写鱼鸟,描绘出神态。第九句,议论句,强调燕郊“未始无春”,与第一段对照。)

  5、出示篇章结构图。(使用powerpoint幻灯软件)

  若脱笼之鹄

  春 水 总 静

  春 山 |

  满井早春图 春 柳 分

  春 苗 |

  游人、鱼鸟 总 动

  未始 无春

  6、学生朗读第二段,体会作者当时欢愉的心情。

  7、再次播放有关《满井游记》的风景片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8、学生尝试背诵第二段。

  四、自读深化

  1、教师指导学生看阅读提示③:“学*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⑷ 其它:

  土膏(肥沃)微润


满井游记教案菁选(扩展10)

——语文教案《满井游记》合集五篇

  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最,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重难点分析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的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兄中道合称“三袁”,世称“**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易*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共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讨论。

  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堂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宠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

  3.概括段意

  (1)第一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物,欲扬先抑;

  (2)第二自然段写满井春色。融情人景,寄托追求。

  4.提问第一自然段可删否?

  烘托、反衬手法,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光抑,欲进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

  5.提问文中细腻刻画了哪些初春景色?

  高柳突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游人、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

  6.提问试分析文章的写景顺序。

  自然景→人文景→自然景

  (山水风光→游人→动物)

  远景→*影

  (山水风光→柳梢、麦田)

  7.提问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鸽→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仰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抑→扬)

  (四)总结、扩展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出之外”,不是在人事纷扰的“城”中。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藉,在心灵与自然的贴*中,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五)布置作业

  书面一:分散朗读,并注音(出示小黑板,全班在练*本上注音,然后指名板演,共同订正。)(每个2分。)(括号内是答案,下同。)

  1.燕(yàn)2.花朝(zhāo)3.辄(zhé)4.妍(yán)5.倩(qiàn)

  6.靧(huì)7.蹇(jiǎn) 8.呷(xiā)9.廿(niàn)10.浃(jiá)

  口述:l.比喻句,明确在本体与喻体之间常用似、像、若、如之类的喻词。本文并有哪几个比喻句?(共有3个:①若脱笼之鹄。②如镜之新开……③如倩女之()面……。“娟然如拭”不是比喻句,它的意思是“美得像刚刚揩拭过的那样”,只是描绘而已,虽有“如”字,前后并没有具体的本体和喻体。)

  书面二:本文写景细致入微,你读了有哪些体会?请选例并简要说明。(自读课文,用这类题目来检测,不作死板限制,可以让学生有自由发表意见的余地,不会扼杀有才能学生的天机及积极性。如果在水*属中下的教学班,可以改用课文后的一、二题。)

  同课研读 异构呈彩──我的《满井游记》教学设计比较谈。

  我的老同事要参加县优质课评比,定的课题是八年级下册第29课《满井游记》一文。前天来电说此文一课时设计难度较大,叫我出出主意。设计决定质量,细节决定成败。的确,对于一节课来说,文本的驾驭能力即教学设计乃是决定一节课的质量如何。为此,我在认真研读了本文后给出了AB两种教学思路,仅供我的老同事参考。现写出希望批评斧正。

  A种思路

  一、设计思路

  扣准“读”字,按读准字音、读懂文意、读赏美景、读出自己四步骤设计思路来组织教学。这样由浅入深,从音到字到文意把握到重点美句欣赏最后用自己的*得体验来谈谈本写景文的情感内蕴。

  二、学*步骤

  1、情境引入:

  “她轻步走上草地,玉指玩摸树木,她把气息吹给细柳枝、嫩桃树。虽然我没见到她的到来,我已感到了她的存在。”这个她是谁呢?

  (万事开头难。老师用这样一句话富有诗意的语言让学生猜猜文中的“她”是谁?以此来亲*和激发学生的学*兴致和学*冲动,学生的思维很快就走进课堂,并这一情景与本文的刻画的早春景象吻合,形成很好的文本内容铺垫。)

  2、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词:朝辄廿乍妍靧髻鬟鬣茗罍曝蹇浃堕恶,请学生根据工具书和注视下已经提供的拼音快速从文中找到并结合所在语句读准。

  (这个环节的设计在本文是不可忽略的,本古文生字词较多,如果没有这一铺垫,学生是无法顺利进入文本正确朗读的。至于要用什么方式更快速有效的把握还需考虑。)

  3、读懂文意:

  播放录音或范读文本,学生自由朗读并完成两步骤要求:

  ⑴ 独立看注释翻译,

  ⑵ 不懂处小组内合作解疑。

  (这是文言文学*不可或缺的步骤,疏通文本文意是基础,是为文本的内容赏析搭好脚手架。)

  4、读赏美景:

  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写景最美的`句子。

  ⑴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⑵ 谈谈作者的写景手法。

  (这是学*的关键点,也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落点。以一个开放性问题入手,让学生找美句,描美句,赏美句。)

  5、读出自己:

  你认为本写景文想表露一种怎样的情感爱好?老师再用一问请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深入体验品赏后谈谈作者在描写北国满井的美丽景象时是本着一种怎样的情感爱好的。

  (其实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由文本的内容解读拔高到作者的情感倾向。这也很好的凸显本文的主旨,让本节课推向高潮,学生的喜好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得到很好的熏陶和强化。)

  补充作者材料,增强认识:袁宏道,不愿意做官,却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在文学创作上反对复古,并努力实践。他写文章强调“性灵”,强调自然、天真、趣味,主张自然地流露个性,语言流利净洁。这篇游记,就是他这种主张的实践范例。

  B种思路

  一、设计思路

  由于A种思路在教学中学生掌握也比较好,各方面落实也扎实,不过这样的教学思路比较传统,在优质课评比中很难以巧妙驾驭文本的特色取胜,为此,我在考虑是不是有一种更新的文本解读方法来重新设计。我又回归文本继续探究。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作者写景,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其中“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绘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春山之态。然后,分别用两个长句作喻,水如新开之镜,山如髻鬟始梳,新奇而生动。写柳条突出其“将舒未舒”的姿态,写麦田说其“浅鬣寸许”,都是典型的北国早春景致。由此,我想到何不用本学期我倡导并尝试的“专题教学法”来设计呢?

  本文新的设计思路由此而生:整堂课围绕“满井春韵”这一专题来进行设计,由回忆写春诗句导入到“找春”“读春”“品春”“写春”为线索把整篇文本解读下来,既集中又挖深一点学有所得。

  二、学*步骤

  1、诗歌导入:

  让学生回忆描写春天的诗句。老师出示早春诗典范之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请学生领会诗中描绘早春的词句“初”“早”“新”“渐欲”“才能”等。

  (这一导入让学生背熟知的诗歌,一下子就能达成师生互动,学生有了发挥才华的时机,他们喜欢,积极性也来了。)

  2、找春:

  在听读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时,请学生拿笔划出描写满井春天的词语句子。

  (这是初识文本的行为。)

  3、读春:

  让学生把划出的描春句子读出来。这一步骤着重解决生字读音,疏通写春句子的意思和正确朗读个别难度句子的节奏停顿。如:山峦为晴雨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这些句子的确不易读顺。

  (这一环节是下环节“品春”的基础,只有会读并懂其意了,才好品出其中美之所在。)

  4、品春:

  请学生根据找到读出的写春美句从作者蕴含的情感和采用的写法角度进行品赏。

  (这一环节是整节课的关键。这是语言品读赏析和作者情感的解读的着力点环节。我重锤敲击,从中也探究作者之所以能把早春美景写得如此之美是因为在写景时运用了很多写作手法。如白描的笔法: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拟人的写法: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还有比喻的妙用: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如写水写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写人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在这一环节还可以通过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进一步谈及袁宏道其人形象:追求自由的天性。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也充满了疏放不羁的精神,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

  5、写春:

  要求学生运用文中修辞:比喻和拟人来抒写自己心中的春天。范例:“她轻步走上草地,玉指玩摸树木,她把气息吹给细柳枝、嫩桃树。虽然我没见到她的到来,我已感到了她的存在。”

  (这一环节我的设置出发点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了本文写景手法后能学而致用。因为现在的课堂过于注重口头上的“头头是道”,反而让学生在动笔时往往词不达意的现象而有意安排的。)

  以上两种教学思路殊途同归,共同达成文本的内容解读和作者心灵世界的领悟。一是,整节课扣准一个“读”字,按读准字音、读懂文意、读赏美景、读出自己等四步骤从字词句到思想内蕴层层深入、由表及里进行研读;一是,整堂课围绕“满井春韵”这一专题进行设计,以“找春”“读春”“品春”“写春”为线索构架本文的教学思路。可见,一篇看似无从下手的文言文,只要紧扣新课标的有关精神,立足文本,深入挖掘文本并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设计,那也一定能上出精彩的课!

  设计思路:

  文言文的教学不必每课都弄得特别细,尤其是自读课文,要允许学生“囫囵吞枣”。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多读读,多议议,甚至可以找来同题材或同体裁或同时期同一作家的作品,开展比较阅读,从不同方面启发学生。

  课时安排:

  本文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检查预*。读后,教师正音。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三、学生自助解决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不懂的地方存疑。

  四、教师释疑,师生共同疏通文章大意。

  五、有条件的可以找来记录北方初春的录像带播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六、分组鉴赏。可以从文章内容、表达的情感、写景方法、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写作意图、读后感等诸多角度入手。

  七、教师总结。

  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以“春”为题材的不少,但从时节看,大多是写仲春、暮春之景;从地域来看,又多钟情“南国之春”;从情愫来看,且多“伤春”之作。本文写北国的初春景象,清新清俊,意趣盎然,堪为写春佳构。作者先放着线儿,并不急着写满井,也不急着写春风解春情,而是将笔锋一转,点染出春寒料峭,余寒犹厉,紧要处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这一笔,可谓据实招来,北国的早春,本就如此。不像南国:风最轻柔雨最时,根芽长就六朝枝。“春”自是不急,可人却憋得慌,“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这只如笼中鸟的北国客人,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中来回地踱着方步了。人是关不住的,他终于不想忍下去了,“冒风驰行”,但每次都是“未百步辄返”。盼春之情切,犹如那胀鼓鼓的弓箭,一触即发。

  北国的春了无痕,可不,从春朝节到二十二日,这才几天的工夫,春就驻到北国了。且看这满井的春水、春山,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水像乍出匣的明镜,山像刚梳洗过的美女。这一切是那么秀气传神,令人耳目一新。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初春,这一处景致准是: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一个“将”字,一个“未”字,写尽春意处处,令人遐想联翩,比起东坡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扬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里去,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更有意境。“柔梢披风”,岂不正是那个刚梳妆的美女子吗?“柔”大概是初春的身胚,在北国的风中,一定更具丰姿了。“绿浅黄深二月时,傍檐临水一枝枝。迎风无力纤纤挂,待月多情细细垂。”我们不禁要问:是哪个诗人曾经这般钟爱呢?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寻春客,他们或“泉而茗”,或“罍而歌”,或“红装而蹇”;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曝沙之鸟,呷浪之鳞”。这便是北国的春天,难怪作者“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八、小组汇报鉴赏成果。

  九、作业。就鉴赏成果,写成一篇400字以上的文学评论。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正确掌握文中丰富的实词的读音、书写和词义

  2.体会文中记叙描写中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理解作者抓住特点表现初春景象的写法及其渗透的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2

  三、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3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

  五、教学步骤

  (一)、教学导入

  开门见山,介绍作者直接导入。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湖广**人,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三袁”,其为领导人物。他一生写了很多山水游记,明张岱曾说写山水名家柳宗元之后就当数他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他最具代表的山水游记《满井游记》

  (二)、朗读课文,读准子音,停顿

  1.教师范度,正音正字,学生听读,作好标记

  燕

  廿二日

  土膏

  鹄

  髻鬟

  浅鬣

  蹇

  呷浪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