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菁选

首页 / 教案 / | 2023-03-04 00:00:00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①教师准备:实物,铁丝制作的长方体框架、投影仪。②学生准备:收集一些长方体开头的小纸盒

  教 学过程

  备 注

  一、 复*引入:

  1、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2、你能将这些学过的图形分类吗?(*面立体)

  3、揭示课题:长方体也好、正方体也好都是立体图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长方体的认识”

  二、探索实践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演示给学生看)

  再根据学生的发言用投影归纳出: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认识长方体的棱。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摸)。这些地方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来做,最后统一为“棱”)

  再让学生分小组去数和量:

  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投影显示)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问:

  教学过程

  备 注

  ①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顶点)

  ②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

  (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讲: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

  (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投影显示)

  长方体是由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围成的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相对的棱的长度。

  2、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的两个问题:

  (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找几名代表将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想一想:

  (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长、宽、高)

  (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投影显示出几个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

  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三、课堂实践

  1.量一量教科书的长、宽、高。

  2.练*的第2题。

  3.练*的第3题。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今天学*的内容。

  口诀: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六、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课后反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去,摸、碰,说长方体、正方体各个部分特征,学生是学*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很遗憾这个环节处理的不是很好。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2

  教学目标

  (一)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过的*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然后老师说明这些图形都在一个*面上,叫做*面图形。

  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请学生先观察,再请两三位来摸一摸,然后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学生: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

  教师: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教师:这些物体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我们还能在它们所占的位置上放别的物体吗?(请一位同学演示。)

  学生:不能。

  教师:可见立体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教师请学生从教具中挑出长方体后,说明本节课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留出写正方体的空)。

  (二)学*新课

  1.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

  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板书:顶。)

  (2)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投影片出示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校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

  学生讨论并归纳后,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8个。

  请学生观看动画图(用电脑软件或实物展示)

  出示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展示同上,要表示有四个面相等;

  第三步:出示8个顶点。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先请同桌两人互相说,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拿着学具给全班同学说。)

  (3)老师: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面图形区别呢?

  教师:(拿一个长方体正对学生)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请几位观察角度不同的同学回答。

  教师: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行四边形。(介绍的同时用动画图像展示。)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请观察,再出示框架的投影图。(如图)请指出框架上的12条棱分几组?并指出哪几条棱是一组的?

  请指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

  教师:请量一量自己的长方体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看一看长度是否相等?

  教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练*:请分别说出下面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第二个长方体与第一个长方体有什么区别?(投影片)

  2.正方体特征。

  (1)展示动画图像:(或抽拉投影图)

  第一步:长方体中的长边缩短,使长、宽、高相等;

  第二步:长方体中的短边伸长,使长、宽、高相等。

  教师: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学生: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教师: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观察,对照长方体的特征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把课题补充完整加上正方体。)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请看动画图像。

  (2)教师:请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学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3

  活动目标:

  1、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能区分长方体与正方体。

  2、感受行与体的不同,发展空间知觉。

  3、培养动手动脑及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长方体纸盒若干个、画有花的长方形若干;2、正方体、长方体物品若干;3、幻灯片。

  活动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1、观察桌面上的操作材料小朋友们,你们看看桌子上有什么呀?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用这些东西来玩个"找朋友"的。

  2、教师讲解操作要求这个纸盒老师给它们穿上了漂亮的衣服,等会儿请小朋友们先将纸盒的衣服"脱"下来,数一数它总共有几件衣服,再帮衣服找出和它自己同样大小的衣服做好朋友,然后请你把这对好朋友身上的花涂上相同的`颜色,涂好后再将这些衣服穿回到纸盒的身上。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分析幼儿操作结果(1)将每组幼儿的长方体展示在上面,教师与幼儿一起来观察。

  (2)刚才我们小朋友都将纸盒的衣服"脱"下来过了,你们说它有几件衣服呀?(6件)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不是6件。教师逐一将衣服"脱"下展示在黑板上。那你们说这个纸盒有几个面啊?

  (3)你们看看这6个面谁和谁是好朋友?也就是它俩的大小是一样的?(教师将6个面是一对的两两放在一起)(4)现在我将它们都穿回去,这个面在这里,这个面……(5)上下两个面是一样大的,左右两个是一样大的,前后两个是一样大的。

  5、教师小结:像纸巾盒、牛奶盒这样的盒子,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大小一样的形体我们叫长方体(出示字体:长方体)二、认识正方体1、(教师出示正方体)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个是长方体吗?是的请举手。

  2、那它倒底是不是呢?我们来看看,一起数数它有几个面?(6个),它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这6个正方形它们的大小都一样,像这样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而且这6个正方形的大小都一样,这样的形体我们叫正方体(出示正方体字体),正方体也是长方体。

  三、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1、小朋友们,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在后面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很多的物体,请你到后面去挑选一个长方体或是正方体,看哪个小朋友能又快又好的挑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来。

  2、提问个别小朋友他挑了什么,是什么体?

  3、请幼儿将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放入两筐子。

  四、寻找生活中长方体和正方体1、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也是长方体或者是正方体?

  2、观看放映幻灯片。

  五、延伸活动(教师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它这两个面是正方形,请小朋友回去后可以为它也去穿穿衣服,你也会发现一个秘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4

  教学内容:

  P1-2例1、例2、“练一练”、练*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由*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说出它的'形状,然后把许多这样的纸摞在一起,问学生还是长方形吗?

  接着电脑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让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的纸盒的面,使学生感觉它很*,再用两只手握一握长方体的纸盒。问: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就是立体图形。

  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在这里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师:要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就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二、引导探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5

  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要学生自己多动手。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为后面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已经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立体图形的具体研究,学生是第一次,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面图形的`区别;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比较,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二者的关系。*面图上的立体图形,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在教案设计中,安排实物观察、动画图像的生动演示,来加深学生对图上虚实线画法的理解,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看立体图的能力。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1.在合作中发现长方体的特征,使学生感受到学*的乐趣。

  2.通过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中。

  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含义。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正方体的棱长)。

  过程、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2.渗透子集思想,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索、发现长、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正方体的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正方体的棱长)。

  教学过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通过学生的观察、对比、小组讨论,了解长、正方体的特点。

  2、在操作中认识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了解长(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面图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这两种*面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们以前学过的这些图形都是*面图形,今天我们要认识两种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新课引入:指着各种形体的教具提问,哪些物体的'形体是长方体?请学生把长方体挑出来。在日常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学生举例。 我们为什么把这些形状称做长方体呢?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认识长方体。

  1.教师拿出火柴盒的模型,说明面、棱和顶点。

  2.学生拿学具小组讨论,并出示小组讨论提纲,同时讨论后填写操作实验报告。

  面 棱 顶点 长方体 数量 形状 大小 数量 长度 数量 位置

  (1)探究完成实验报告。

  (2)汇报讨论结果。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4.引导学生 指出自己手中学具的长、宽、高,改变学具的位置,在指出长、宽、高。向学生说明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摆的位置不同而改变。

  5.练*: 要求根据特征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长方体?并说出长方体立体图形的长、宽、高是多少厘米。

  (教具)

  (三)认识正方体

  1.学生找出正方体实物来独立观察,观察后按提提纲独立回答问题,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 独立观察提纲:

  (1)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有什么特点?

  (2)摸一摸,正方体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相等吗?

  (3)找一找,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 面 棱 顶点 正方体 数量 形状 大小 数量 长度 数量 位置 1.班集体讨论,订正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报告,并完成教师板书,注意启发学生自己总结正方体的特征 2.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何异同? 相同点: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不同点:形状、大小、长短不同,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都相等,12个棱长都相等。 3.引导学生认识长、正方体的关系:

  (四)新课小结

  这结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还有什么问题?

  三、看书质疑(略)

  四、巩固练*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

  (2)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

  (3)正方体是由六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

  (4)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各自特征和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我们学过哪些基本*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2.出示一张纸。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把这样大小的许多纸重叠在一起,你们看,是什么形状?(长方体)

  3.师:在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形的物体我们常见到,如保健箱、粉笔盒等等,你们能说出一些来吗?(砖、墨水瓶盒子、教科书……)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联系很多,在工农业生产中用途很广。今天我们就来学*它。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示范操作,认识面、棱、顶点

  1.拿出一根萝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学生观察并且动手摸一摸切出的面。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叫做“面”。

  2.将切出的萝卜*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出示给学生看。

  师:这块萝卜有几个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什么呢?(棱)

  3.继续切,把萝卜一面*摆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几个面,有几条棱。

  师: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刚才我们通过切萝卜的活动认识了物体的面、棱、顶点。

  4.教师出示长方体模型,学生取出长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并且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回答: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评析:教者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时,教学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通过出示一张纸复*长方形特征,再由许多张同样大的纸重叠起来,使原来的长方形出现了“厚度”,使它起了质的变化,成为长方体。使学生认识到两者有内在的联系,又有原则的区别,学生重新构建的知识自然得体。2.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知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者通过实物演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议一议、数一数、想一想,使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教学过程。在学生亲自感受的基础上获取的基础知识印象深刻,记得牢,用得上,不易忘。】

  三、认识长方体

  1.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实物,并自学课本,同时在黑板上出示下列自学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2)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简要板书。

  (1)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把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称为相对的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长方体有12条棱,同方向的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8个顶点。

  3.接着教师出示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告诉学生这也是长方体,在它的6个面中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在长方体中,也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指导学生进行想象。

  (1)师:①以上我们学*了有关长方体的知识,回忆一下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联系生活实际中你们见到的一些实物,说说它们的面、棱、顶点(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各抒己见,进行讨论)。②谁能说说教室这个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出示长方体模型。①师:你能看到长方体的哪几个面?②一般我们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③出示透视图。告诉学生:这幅图称为长方体的透视图。

  (3)尝试练*:判断下列图形中哪些是长方体,说明哪些不是长方体,为什么。

  【评析:长方体有几个面?什么样的面?有几条棱?几个顶点?通过学生观察学具,教师演示教具,学生自学课本并在课本上圈圈画画,再经过课堂讨论后,归纳总结,得到解决。这些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的结果。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活泼,饶有兴趣。】

  5.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指导学生观察模型,指着模型的一个顶点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有几条棱?是哪三条棱?告诉学生: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惯上,我们把横的棱长称为长,纵的棱长称为宽,竖的棱长称为高。

  (2)教师取出一个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再把同一模型换三个位置,分别由学生指出它的长、宽、高。

  (3)要求学生拿出各自带着的录音磁带盒,要求:①在教师规定的统一摆放位置,分别量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②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摆放位置,量出长、宽、高并报出数据,让其他学生猜出报数据学生测量时的摆放位置。

  (4)尝试练*(略)。

  四、认识正方体

  1.以练*二十二第4题,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是5厘米的立体图形为例,告诉学生:“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

  2.学生取出正方体学具,教师要求学生动手量一量12条棱的长度,观察6个面的形状和大小。教师提出问题:发现了什么?

  经过讨论,让学生阅读课本,根据课本的叙述,要求学生讲出:(1)正方体的特征。(2)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五、总结比较

  师:我们分别学*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请取出按照练*二十二第5题要求制作的纸样,再请大家比较比较:

  1.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两者的关系怎样?

  【评析:长方体长、宽、高的基础知识和正方体的有关基础知识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内在联系,教师都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自然引入和过渡的,既自然又得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

  六、巩固练*

  1.判断。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

  (2)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

  (3)正方体是由六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

  (4)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2.看图填空。(单位:分米)

  (1)右图是一个( )体, 它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

  (2)右图左边的面是( )形,长是( ),宽是( ),面积是(),它和( )面的.面积相等。

  (3)( )面的面积是15*方分米。

  (4)要做一个这样的长方体框架至少要( )分米铁丝。

  3.讨论。

  出示一叠纸。

  (1)先拿去一部分,剩下的纸是什么形状?

  (2)再拿走一部分,剩下的纸是什么形状?

  (3)剩下一张纸,是什么形状?

  (4)为什么上课前我们说一张纸是长方形,而现在说一张纸是长方体?(以前我们不研究纸的厚度)

  七、游戏

  出示两个同样的长方体容器,要求两名学生往里倒水,使容器里的水的形状为长方体,看谁倒得快。

  【评析:本课的知识点多,纯属概念性的,巩固练*时,学生易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教者改变了传统方式,根据教学目标另行设计了一套练*题,使学生在填填、写写、画画及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巩固了基础知识。】

  教学本课之前,先布置学生在家里预*,同时准备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带来。再让学生把准备的长方体拿出来,如有的拿烟盒、有的拿牙膏盒、有的拿菊花盒等,同桌共同探讨,看它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让学生自己板书。再拿出你的正方体观察一下,正方体的情况是怎样的?让学生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一种什么关系?还让学生探讨长、宽、高的含义。联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在我们身边有那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先说长方体,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笔盒、音响、还有肥皂、书、黑板等;正方体有魔方、积木等。最后让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

  所以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学*上来,感到自己是学*的主人,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8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一些常见多边形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进一步学*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例1教材一共安排了三个层次学*活动,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第一层次结合实物(或图片)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第二层次通过对长方体的进一步观察,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及其面、棱和顶点,第三层次探索发现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介绍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例2着重引导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的价值,提高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教具、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操作,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

  出示画面:有一些长方体的实物和正方体的实物。(如电冰箱、饼干盒、魔方等)

  谈话:同学们,这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你能说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学生回答,并举例再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出示长方体模型,谈话: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你觉得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猜想。

  分组操作,进行验证。学生分组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看一看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学生汇报、演示观察结果,并说一说从某一个角度进行观察,能同时看到的是哪几个面,看不到的是哪几个面。

  提问:那么,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正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说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三个面。

  谈话:依据同学们的观察结果,我们画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标出面)

  谈话:直观图中线和点都有各自的名称,请同学们自学课本。

  学生看书,理解棱和顶点的含义。

  指名说一说什么叫做棱,什么叫做顶点?

  (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演示)在直观图中闪烁棱和顶点,指名说一说(指一指)这条棱是由哪些面相交得到的,这个顶点是由哪些棱相交得到的?

  提问:直观图是用实线和虚线两种线画成,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吗?

  说明:直观图中的实线表示从某个角度能看到的棱,而虚线则表示从某个角度看不到的棱。

  提问: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自己数一数。

  指名演示数一数长方体面、棱和顶点的个数。集体交流数法。(适当进行指导,让学生能体会到面可以一对一对地数,棱可以一组一组地数,顶点可以4个4个或2个2个地数。)

  得出: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提问:长方体的面和棱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长方体,说一说自己的猜想和判断。

  谈话:同学们观察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下面我们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实际操作进行验证。

  学生分组活动,利用长方体模型进行操作活动,并在小组中交流。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学生1: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

  学生2: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前面和后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左面和右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

  学生3:长方体的棱有3组,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

  可以让学生演示操作,证明得到的结论。

  谈话: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完全相同,前面和后面完全相同,左面和右面完全相同,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学生或教师说出(相对的面)

  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是指的哪两个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是指的哪四条棱。

  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提问:这是长方体吗?这个长方体和刚才同学们观察的长方体有什么不同?

  学生:这个长方体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4个面是长方形的。前面观察的.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

  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有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6个面中,会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演示闪动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

  提问: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你知道这三条棱分别叫做什么?(长、宽、高)

  说明: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中,通常把水*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

  [设计意图: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比较等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并通过交流,对有关发现加以适当的整理和概括。]

  2、练一练

  说明操作要求:同座两人一组,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先指出它的面、棱和顶点,再量出它的长、宽、高。

  学生操作活动,互相说一说。

  二、探索与发现,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2

  出示正方体的直观图。

  谈话:我们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想一想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正方体的面和棱有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自主探索,并在小组中交流。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

  学生1: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学生2: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完全相同。

  学生3: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学生演示操作,验证得到的结论。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出示比较的表格,让学生填一填,再在小组中交流。

  名称

  长方体

  正方体

  相同点

  不同点

  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比较结果。

  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8个顶点和12条棱。不同的是长方体6个面是长方形或其中有2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12条棱都相等。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宽、高,正方体都叫为棱长。

  2、练一练

  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学生在小组中操作,在班级中汇报测量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和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能比较完整地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三、巩固与拓展,感受变化,加深理解

  1、练*三第1题

  学生独立看题,和同座同学说一说。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集体交流。

  提问:这三个长方体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发现第2个和第3个长方体的长比宽要短,第三个长方体的长和高一样长,说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

  2、练*三第2题

  第2题中的4个问题学生先独立解答,在图中标注出数据,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

  指名口答,并说一说想法。说明各个面是什么图形及相应的长和宽的长度是多少。

  (第4个问题,教师可以换一种提问:还有哪些面和同学们刚才观察的几个面完全相同?)

  3、练*三第3题

  出示图。

  提问:观察这两个直观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看图,并说一说自己观察的结果。

  学生:一个是长方体,一个是正方体。

  学生: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5厘米、4厘米和5厘米。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

  谈话:继续观察,它们的面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观察可以发现长方体前后有2个面是正方形的,其余的四个面都是长方形,并且完全相同。正方体的6个面完全相同。

  4、练*三第4题

  说明题意,并指名说一说摆成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

  学生独立标出各个几何体的长、宽、高,再在小组中指一指,说一说。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各个几何体的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和长度。

  5、练*三第5题

  出示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做一做,做好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和想法,集体交流做法。

  提问:怎样算长方体的底面的面积?正方体呢?

  (学生可以发现,长方体的底面面积就是长乘宽,正方体的底面面积就是棱长乘棱长。)

  [设计意图:在巩固练*中,不仅帮助学生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基本特征的认识,也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进一步拓展认识,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变式。并为后面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做好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9

  [教材简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从研究*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学生在低年级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继续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长方体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直观图;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关系。

  [教学准备]每生带一个长方体实物;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请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典型的物体(课件呈现),提问: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说明: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长方体的直观经验,通过交流不断积累长方体表象。]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观察物体,理解直观图。

  (1)师激疑: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生试着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实物。

  汇报交流,达成共识: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最多只能同时看到3个面。

  相机呈现长方体直观图(动画演示:先画出能够看到的面,再勾出不能看到的面)。

  (2)认识面、棱、顶点。

  观察直观图,说说从一个角度看到了哪些面?哪些面不能看到?

  结合长方体直观图,师向学生介绍: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课件同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结合直观图中棱和顶点,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些面(或棱)在此相交得到的?

  在小组里互相摸一摸,指一指长方体物体的面、棱和顶点。

  [说明:让学生在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演示,理解长方体的直观图,认识它的面、棱和顶点,这样既遵循了他们的认识规律,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

  2.探究长方体特征。

  (1) 分小组研究长方体特征,填写长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长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面

  棱

  顶点

  研究小组:

  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课件出示研究提纲)

  ①长方体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

  ②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③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师提问:

  ①面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是如何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②棱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又是如何发现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的?

  ③顶点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交流方法,同时配课件演示。

  引导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完全相同(也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认识长、宽、高

  师: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通常把水*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课件演示)

  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告诉学生不管相交于哪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完成练一练和练*三第1题。

  [说明:学生是学*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交流反馈时老师又一次提醒学生是怎样数的、如何发现的,目的是把握一切机会教学生学会学*方法。]

  3.探究正方体特征。

  课件演示长方体渐渐变成正方体,认真观察,发现了什么?

  (师述: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由于长、宽、高都相等所以称棱长)

  根据刚才研究的方法,请你们小组讨论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填写正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

  [说明:让学生把学*长方体的特征的学*方法迁移到学*正方体的特征上来,使他们又对又快地达到学*目标。]

  4.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老师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整理成表格。

  形体

  相同点

  不同点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6个

  12条

  8个

  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每一组互相*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正方体

  6个

  12条

  8个

  6个面都是正方形

  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练*三第3题。

  独立完成每小题,再交流反馈。

  [说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各自的特征,所以可以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顺序,通过讨论交流,来总结和概括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整理成表格,使学生明确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渗透子集思想。表格的设计把本节的重点内容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给人铭刻记忆,融会贯通。]

  三、巩固运用 拓展创新

  1.练*三第2题。

  借助直观图,根据图中标注的数据先同桌有条理地指一指、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说说相关面之间的关系再独立把有关面的形状和长、宽有条理地写下来。

  2.练*三第4题。

  (1)先判断课本中摆出的几个图形中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同桌互相指一指每个图形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2)每个学生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在小组内互相说说摆出的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棱长)。

  3.练*三第5题。

  [说明:练*内容丰富,多样,既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梳理知识 反思总结

  你认为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总说明]

  1.现代学*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所以在本节课中,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知识过程中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能力;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只是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

  2.把教学数学知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数学方法(观察、数、发现的方法)、数学思想(子集思想)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学数学知识,又学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0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动画.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设计

  一、复*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过的*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面上,叫做*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不是)

  教师明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演示动画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3、比较立体图形与*面图形的区别.

  老师提问: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面图形区别呢?

  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你能看见几条棱?哪几条棱?

  教师介绍长方体的画法:

  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行四边形.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演示动画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

  (1)长方体的长是厘米,宽厘米,高厘米, 12条棱长的和是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体,12条棱长的和是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面的面长是厘米,宽厘米,左边的面长厘米,宽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厘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四、课堂总结.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图纸上的立体图?

  五、课后作业 .

  1、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2、说出下图表示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下面和后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1

  一、说教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了很多的*面图形的,比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等。本节课的学*即与之前学*过的*面图形有着密切联系,但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密切的联系在于研究方法、研究的切入点有相同的地方。本质的区别在于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在小学阶段中第一次全面、深刻、系统的学*立体空间图形的开始。由*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这也为学生今后学*其他立体图形以及立体图形表面积、体积的计算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地位显得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助具体的实物和模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

  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立体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总结、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面和棱的特征

  四,学情分析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且在生活中也会经常碰到长方体和正方体。虽然学生没有系统的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在*面图形中很多研究方法学生已经掌握,比如研究*面图形,我们一般从点、边、角等方面来进行研究。

  五,教法、学法

  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实物模型、研究单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课开始,我们先出示一幅商场一角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都发现了哪些形状的物体?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数学语言来描述一下?

  学生一般能够正确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是我们继续抛出一个问题?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还见到过长方体和正方体?我想学生的回答应该是五花八门,比如魔方、快递包装盒、牛奶盒、铅笔盒、橡皮等等,或许学生描述不是那么精确,比有的如铅笔盒,它并不是一个**的面,而是一个曲面,但是我们这时不要着急否定学生,因为学生已经从以往的*面图形走到了现实中的立体图形,这是一个大的进步,我们的应当予以肯定。对于那些不精确的描述,我们会在最后进行讨论,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进行判断。

  (二)讲授新知

  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样的道理,长方体和正方体也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我们应当从实物中提炼出模型,因此我们可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当然理想条件下每个同学最好都有一份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第一步就让学生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闭上眼睛想一想,今天我们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面图形到底有什么不同?通过直观的感知,学生的回答或许不是那么精确,比如,*面图形有一个面,立体图形有好多个面;再比如*面图形是画在纸上的,而立体图形是现实生活中的等。我想这足以可以说明学生已经开始进行了立体图形的思考。

  这时进一步追问,假如让你来描述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面图形,帮助学生梳理,研究*面图形时,我们可以从顶点、边、角等几方面来进行研究。同样的道理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时我们也可以选取几个研究点来进行探讨,比如面,棱(即面与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顶点(即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当然,这些名称的认识可以是学生课前预*,也可以作为老师的新知讲授。当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名称后,可以设计一个环节,让同桌两个相互说一说,加以巩固各部分的名称。

  在掌握了各部分名称后,我们可以先研究长方体、也可以先正方体;当然也可以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本节课我采用先研究长方体再将研究方法迁移到正方体的模式:

  长方体的特征,在前面我们已经确定了可以从顶点,面以及棱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顶点的数量很好数,是8个顶点,当然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有顺序的来数。研究的重点在于面和棱。这时我想完全可以把问题抛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开始之前,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几个问题:第一,长方体有几个面,面与面之间有没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验证的?第二,长方体有几条棱,棱与棱之间有没有什么特点?你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的?带着这两个问题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并完成研究表格。

  小讨论结束,学生在进行汇报交流的时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去数面的个数的时候,怎么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我们可以上下、前后、左右来数。一共有6个面。对于面的特点,我们可以从面的位置、面的形状、面的大小也就是面积三个方面来描述,最终得出结论: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当然对于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这个说法在后面的练*中会进行特殊的论述)

  在去研究长方体棱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模仿刚才研究面的过程:比如,长方体一共有几条棱,怎样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有的学生会想到一个顶点对应3条棱,长方体一共有8个顶点,共计24条棱,但是在数的时候所有的棱都重复计算了一遍,最后要减半,所以长方体一共有12条棱。还有的同学可能会想到按照棱的长度去数,一共有三组,每组有四条棱长度相等,共计12条棱。还有的同学可能是按照空间位置来去数,这时可以让这位同学到讲台上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来进行标注,通过空间位置的划分,可以分为3组,每组有4条,共计12条棱。每种方法都可以,但是我们要鼓励学生运用第3种方法,因为第三种方法学生是真正站到立体空间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予以肯定。这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环节,同桌两个彼此不重复、不遗漏的`数一数各自长方体的棱并说一说每组棱有什么特点。最后我们得出结论:长方体有12条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的顶点、面、棱的数量和特征后,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中一个顶点对应几条棱,学生很清楚的知道:一个顶点对应3条棱。在数学中,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且向学生介绍,一般来讲,我们把水*方向的较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二的棱叫做长,把水*方向较短的棱叫做宽,把垂直方向的棱叫做高。讲授完长宽高后,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来说一说自己长方体模型的长宽高。让学生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摆放的位置进行变化的。

  在研究正方体特征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刚才研究长方体的方法去研究正方体。完成研究表格,并对比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得出结论:正方体也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但是正方体的6个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并且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也完全相同。这正是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的不同之处。本环节的设计重点在于研究方法的迁移,以及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行比较。

  最后我们要让学生明白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包含关系:在*面图形中,我们学*过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只不过正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我们称之为边长。这里的正方体是不是特殊的长方体呢?抛出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其实,正方体就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只不过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而已,我们把它称为棱长。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在集合范围内,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二者是一种包含的关系。

  到此本节课的新授内容以基本结束,根据练*的层次性,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练*。

  最后,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生活中的铅笔盒、冰箱等是不是标准的长方体

  2,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

  这两个问题留作学生课下思考。

  八、板书设计

  略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2

  【教材分析】

  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编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以学生已有的观察物体的丰富经验为基础,先明确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等知识,自然地由实物图抽象出直观图。在介绍棱和顶点的概念后,引导研究有几条棱、几个顶点,接着研究面和棱的特征。教材力图沟通棱、顶点和面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在合作交流中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大多注重用“直观实证”的方式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而对面、棱、顶点之间关系的认识更多停留在定义所描述的层次。这也就限制了这一内容对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作用。事实上,学生在以往的学*和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已经积累了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认识。如何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深层次构建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学生学*“体”的困难往往在于缺少从面到体过渡的桥梁,从点、线、面到体的认识发展需要充分地在“体”上寻找点、线、面之间的联系,实现认知结构的顺应,这是空间观念建立的关键。

  【教学片段】

  师:刚才,同学们动脑筋有条理地数出了长方体有──

  生(齐):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师:我们的研究不能满足于“是什么”,还要探究“为什么”。

  (学生疑惑地用眼神告诉我:这有什么“为什么”?事实就是这样嘛!)

  师:没问题?我先来说一个,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长方形有4条边,这些边就是长方体的(棱)。那长方体就应该有6×4=24条棱,可为什么只有12条棱呢?

  (学生仔细打量眼前的长方体模型,积极探索着答案。)

  生:(跑到黑板前指着直观图)就拿这条棱来说,它既是上面的一条边,又是前面的一条边。所以,在计算时,同一条棱算了两次。其他的棱也是这样。

  师:那应该怎样算呢?

  生(齐):6×4÷2=12条棱。

  师:你现在也能提一些“为什么”的问题吗?

  生1:长方体的6个面,每个面上有4个顶点,能算出24个顶点,为什么只有8个顶点?

  师:问得好!你有答案吗?

  生1:我有答案,但想让其他同学回答。

  生2:(指着直观图上的一个顶点)这个顶点既是上面的一个顶点,又是前面的一个顶点,还是右面的一个顶点。也就是说这个顶点计算时被算了3次。其他顶点也一样。所以应该用6×4÷3=8个顶点。

  师:真是太好了!刚才我们是由面的个数,根据面与棱、顶点之间的关系推算出棱的`条数、顶点的个数。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

  生1:能不能由棱的条数推算出顶点的个数、面的个数?

  生2:由顶点的个数是不是也能推算出面的个数和棱的条数?

  师:真会提问题!同学们有兴趣研究吗?

  (学生兴致勃勃地研究并汇报了两个问题。)

  师:观察一下这6道算式,在利用面、棱、顶点之间关系推算时,有什么规律?

  生1:都先算出了24。这是为什么?

  (学生陷入了沉思,不一会儿,陆续举起手。)

  生2:这儿的24表示的是24条边(棱)或者24个顶点。因为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这6个长方形一共有24条边、24个顶点。

  生3:推算时,就要先算出24条边或24个顶点,再看看与要求的面、棱、顶点之间的数量关系,计算出最后的结果。

  师:老师也没想到,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弄清楚了这么多“为什么”。

  ……

  师:同学们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多种方法发现了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除此之外,有没有其他方法研究面和棱的特征?

  生:通过重叠比较,我们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两个长方形完全一样,也就是它们的长和宽分别相等。所以,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反过来呢?

  生:通过测量,我们发现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而相对面的长和宽分别是两组相对的棱,长和宽分别相等的长方形完全相同。

  师:真厉害!看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不仅可以通过操作来发现,更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思考来发现。

  【教学反思】

  一、数学学*是经验的,也是推理的

  新课程注重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但如今的课堂上不乏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但很少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有人说,推理是中学的事。其实不然,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如果忽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数学思维的发展。所以,重视学生在具体、丰富的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体验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从已有的数学事实出发,展开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小学几何常被称为“经验几何”,这并不意味着几何教学无须承担发展推理能力的重任。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面图形的知识经验,已经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并且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经验,这些知识经验基础使学生探索长方体的特征没有任何障碍。因此,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理应成为教学的诉求。实践表明:从学生熟悉的面(长方形)的数量和特征出发,联系面围成体的活动经验,对棱的条数、顶点的个数及棱的特征展开验证性推理是非常有价值的。这其中有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进行的推测,也有依据已有的某个事实,按照逻辑和运算进行的推理。形式化结果的解释也蕴含着丰富的推理,由面到棱和由棱到面的特征推断让我们看到了证明的雏形。这些都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空间观念是具象的,也是关系的

  一般认为,小学阶段几何图形教学承载的空间观念目标主要是能进行实物和图形间转换。这种空间观念是相对“具象的”。实践表明:要实现实物与图形间的转换,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建立准确的模型。这就要求,对图形的认识不能停留于直观建构,而要适度抽象为头脑中的模型,这种模型的稳固形成依赖于对图形基本元素关系的理性思辨。否则,学生头脑中的模型依然是模糊的,不能随时顺利提取和准确利用。引导六年级的学生有意识地思考长方体的基本元素——面、棱、顶点之间关系,不仅必要而且可行。这种关系的找寻以棱和顶点的概念为出发点,以各自数量之间的关系、面和棱的特征联系为主要研究对象。教师引导学生以长方体的模型和直观图为依托,首先考量面的个数与棱的条数之间的关系,深化了对“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这一概念的认识;接着由面的个数到顶点的个数的推算则从面的角度揭示了顶点的形成;后来又逆向地从棱到顶点、棱到面、顶点到棱、顶点到面等角度全方位、深刻揭示了各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四条棱围成了一个面,一条棱的两个端点就是两个顶点,一个长方形四个角的顶点就长方体的顶点等。教者还引导学生从面的特征推理出棱的特征、从棱的特征推理出面的特征,这也深刻揭示着面和棱之间的密切联系,沟通了面与体的内在联系。这些元素关系的建立极大地明晰了学生认知结构中的长方体模型,为后面学*长(正)方体展开图、长方体的表面积等知识提供了坚实的观念基础。

  三、课堂思考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

  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在教师的引导和与同伴的思维碰撞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课堂中学生要进行独立思考,但个体思维的成果也需要与同伴的交流和碰撞。这其中,教师是促进个体思维深入、群体思维共享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当个体思维依靠自身的力量不能打开或难以实现转换时,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便成为重要的源头。正如学生面对由对面、棱、顶点的“是多少”向“为什么”的思考跃进时,教师示范提出了“为什么”的问题,将思维聚焦于利用关系推算数量,从而搭建起一个对原有信息整理分类、分析关系的思维桥梁。这也激活了学生自主提问和思考的方向,学生的思维随着有价值的问题的提出不断展开,个体思维的丰富成果不断被演化和推广。在由此及彼的类比处,教师适时的点拨:“刚才我们是由面的个数,根据面与棱、顶点之间的关系推算出棱的条数、顶点的个数。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再次打开学生的思路,促进自主提问和思考的深入。在研究似乎可以告一段落时,教师画龙点睛式的追问“有什么规律”,再次引发群体思维的风暴。而后,学生群体水到渠成地“证明”棱的特征、面的特征,更展现出思维的无限潜力。这么丰富的思辨成果只有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通过群体的思维才能不断地展现。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3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

  同学情况分析和教学设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同学在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面几何知识的基础上,第一次学*立体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所以教学中重点是让同学亲自体验,联系生活实际,建立空间观念。为后面学*外表积和体积打下基础。本课教学我的设想是通过同学观察日常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亲手玩弄实物或图形,运用电脑课件来重点展示图形的面、棱、顶点的特点,使同学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些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反馈练*,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同**用观察、丈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特征,开发同学智能。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玩弄实物协助同学建立起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墨水盒、牙膏盒、魔方、乒乓球等。

  同学准备: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每组至少8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来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面图形?(生答)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线段)。课前老师曾让同学们把数学书最后两页的组合图形纸板沿虚线内折,然后围起来,你围成了什么形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与我们学过的*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它们是由面围成的,有一定的厚度。)

  师:像这样由面围成的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他们叫做立体图形。比方:(出示实物)墨水盒、魔方、牙膏盒、皮球、灯罩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你能不能举出几个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例子?(同学举例)

  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

  〖评析:用同学熟悉的墨水盒、牙膏盒、魔方、乒乓球等实物引入长方体和正方体,充沛说明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实际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为了协助同学更好地认识实际世界,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种设计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引起儿童的学*兴趣、激发同学的求知欲,有利于教与学双方一起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4

  一、操作引疑:

  师:土豆块是不是长方体?同学们,你们已预*过课本,现在把你们手中的土豆块切成一个长方体。想一想:①切一刀,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生1:*的,叫做“面”。

  师:②再切一刀呢?

  生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师:③再切一刀呢?

  生3:出现三个面,三条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再把土豆切成一个长方体,比一比谁切得最像。

  二、研究长方体究竟有什么特征:

  学*小组合作研究:

  出示的研究题1-----3题,并把研究的数据填入表格中。

  研究题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多少?每个面分别是什么形状?

  集体交流:

  师:你是怎样数“面”、“棱”的?哪种数法比较好?

  生:

  面:前后、左右、上下(2+2+2或2×3)

  棱:有三组不同方向“棱”(4+4+4或4×3)

  师:观察本组同学的长方体土豆块,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特殊情况吗?

  生:我们小组土豆块,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

  最后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体验有序思考的优点。

  研究题2:

  你觉得长方体的棱和面还有什么特征?用尺子量一量,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并填入表格中。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共同探究。

  师:请每个小组把研究结果汇报,或有什么问题要质疑?

  生1:我们小组发现相对的两个面形状一样,面积相等。

  生2:请问你们小组是怎样知道?

  生3:我们小组是动手量相邻两条边知道的。

  生4:我们小组是动手算出它的面积知道的。

  生5:我们小组是动手剪开比一比知道的。

  师:每个小组都能想出好办法,如果老师想做这个(实物演示)长方体框架共需要多少长的铁丝?大家有什么方法来解决吗?

  生6:只要量出一个顶点引出三条不同的方向棱的长度。再乘以4,就得铁丝长。

  生7:量出红颜色棱的长度,再乘以4;接着量蓝颜色的棱长,再乘以4;最后量黄颜色的棱长,再乘以4;把三次积加起来就是铁丝长。

  研究题3:

  正方体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长方体?把数据填入表格中。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我们小组研究认为正方体和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数目是一样。

  生2:我们小组研究发现正方体每条棱长都相等这点与长方体不同。

  生3:我们小组归纳出:把正方体说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所以它是一种特殊长方体。

  三、实践应用:

  1、请同学们用橡皮泥和小棒制作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框架。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不同长度的小棒(出示数据),请小组成员先交流,商量需要哪种长度的小棒,各多少根?再派成员上来领取。

  小组同学动手操作,并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的“作品”真漂亮!老师想请教一下,你们小组刚才用了几根小棒?使用小棒拼成框架什么特别的要求?另外用橡皮泥捏了几个点呢?

  2、你们能像教师这样,给长方体框架穿上“衣服”吗(出示一个用纸做面,包好了的长方体)想想看,应用剪刀剪出怎样的纸片?再比较它们每个面的异同。

  小组同学操作、汇报、交流。

  [评析]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活动给我的启发和反思是:

  1、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实现学*方式变革。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观察实物------土豆,来丰富表象,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切成长方体,来提高感性认识,最后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方法,转变学*方式,激活学*热情,达到全员主动参与“学数学”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

  2、让学生经历“学数学”过程,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案例教学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看、摸、想、议、切、说等学*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知识过程中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能力;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3、让学生经历“学数学”的过程,其核心问题是“学会思考”

  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积极有效的思考依赖于合适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依据知识自身的重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过程,自觉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智技能,从而促使数学学*活动有效地展开并不断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立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用《数学课程标准》来教学,必须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总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真正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学数学”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5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过的*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面上,所有叫做*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是什么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学*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小组讨论,然后完成p28的表格。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3、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出示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这个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制作长方体。

  制作准备:

  橡皮泥八小团,细棒十二根(分成三组,每组四根长短相同)

  制作过程:

  1.按下图的顺序,逐步搭成一个长方体的架子。

  2.成品如图。

  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说一说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

  (1)(2)

  (1)长方体的长是()厘米,宽()厘米,高()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体,12条棱长的和是()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

  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

  面的面长是()厘米,宽()厘米,左

  边的面长()厘米,宽()厘米,相交

  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厘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四、课堂总结: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

  1、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完成p29的“做一做”。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特点的认识。

  3. 激发学*数学的兴趣,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学*,体会学科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设备:

  幻灯片、一个正方体纸盒、一个长方体纸盒、直尺。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出示实物图。让学生找出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幻灯显示)

  师:同学们请看,这些物体你们认识吗?你能从中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吗?

  生:墨水瓶的形状是长方体……

  生汇报,教师进行分类。

  说出生活中见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生:牙膏盒的形状是长方体,骰子的形状是正方体的。

  生:……

  指名发言要更多倾向于差生。

  二 自主探究

  1.认识面、顶点、棱的特征。

  指出面、棱和顶点。

  师:生活中这样的物体有很多,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像老师这样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上面有**的面,还有边和尖尖的角。

  师:这个**的面我们就叫做长方体的面、面与面之间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也可以试着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名称)教师板书。

  拿出正方体物体:你们能指出面、棱和顶点吗?

  再让学生指一指长方体的。

  面的特征。

  师: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生:长方体有6个面、正方体有6个面。

  师:你是怎么数的?这些面有多少特征?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来数)

  生: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师:你用什么办法验证你的猜测呢?(可以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用一定的方法验证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生:我用算的方法来验证……

  生:我用剪的方法验证,是这样做的……

  生:我用画的方法……

  顶点、棱的特征。

  师:观察用细棒和珠子做成的正方体和长方体。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用了多少根小棒、多少颗珠子?(珠子也就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所用的小棒就相当于"棱"。)

  生:正方体用了8颗珠子12根小棒,证明正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

  生:……

  师:说说你是怎么数的?它们的棱各有什么特点呢?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

  整理特征。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找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你能把它们的特征整理在表格中吗?

  名称 面 顶点 棱

  正方体 6个面,所有的面完全相等。 8个顶点 12条棱,所有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长方体 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等。 8个顶点 12条棱,每组4条棱的长度相等。

  学生先自己整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 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表格,正方体和长方体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生: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不同的地方是……

  学生汇报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认识长、宽、高。

  师:相交于一个顶点有三条棱,这三条棱的长度谁知道叫什么名字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这样放着谁能说出它的长、宽、高?如果这样放呢?(变换不同的方向说出)

  师:你们能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吗?

  师:你能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吗?

  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师: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那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叫做正方体的棱长。

  练一练第二题。

  三 巩固新知

  练一练的第三题。

  师:看练一练的第三题,谁能把题读一读,然后回答。

  生:……

  师:前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呢?……

  生:……

  总结

  回顾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菁选扩展阅读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菁选(扩展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由*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在此,我很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教材中,又新增加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一点知识。先让学生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结合起来,再让学生自己研究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再得出结论。

  最后,我在练*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学生在操作上的时间比较紧张,特别是对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我通过自己的拼搭,没有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有些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改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2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教学体积计算的时候,刚告诉学生要探索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就有同学说道:“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显然有些学生通过自学已经知道了计算公式,但当我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算,这些同学傻眼了,显然他们只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这时引导学生用体积单位摆出的长方体,通过填写长、宽、高、正方体的个数和体积的个数,重而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和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在练*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3

  1、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实现学*方式变革。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观察实物------土豆,来丰富表象,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切成长方体,来提高感性认识,最后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方法,转变学*方式,激活学*热情,达到全员主动参与“学数学”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

  2、让学生经历“学数学”过程,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案例教学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看、摸、想、议、切、说等学*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知识过程中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能力;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3、让学生经历“学数学”的过程,其核心问题是“学会思考”

  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积极有效的思考依赖于合适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依据知识自身的重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过程,自觉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智技能,从而促使数学学*活动有效地展开并不断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立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用《数学课程标准》来教学,必须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总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真正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学数学”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是小学生学*立体几何图形的起始课,因此,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这节课我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而设计教案,是按“认识概念——合作研究长方体特征——自由学*正方体特征——总结二者关系——运用”的层次来安排的,使学生的理解一步步加深。不足之处是建立长方体的概念的时候,还要使学生多了解一些立体图形,以帮助他们正确区分*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增强对立体图形的感知。另外,我也缺乏足够的教具和学具,没能提供多种学具给所有的学生充分操作实践的机会,让他们都能通过亲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如果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去认识长方体,那么他们将对学*的.新知印象更加深刻。在练*方面,我觉得还需多准备一些有层次的、有针对性的的*题。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几何形体的认识,牢牢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也为后面学*表面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5

  虽说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发现它们的特征掌握它们的特性,还是不容易的。

  针对本课的教学特点,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导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实物,在小组内动手操作,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新知识,留给学生的印象比较深刻。让学生亲身经历学*数学的.过程, 培养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有效地创设学生动手操作的*台,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创设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的过程,促使小组合作学*探究活动有效地展开。不仅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6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对*面图形已有认识,对立体图形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本课是学生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端,是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同时长方体特征的认识又是学生后续学*有关长方体知识非常重要的基础。我将现行教材与以往的教材作了对比,有如下变化:

  第一,突出了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

  第二,直观地、直接地给出了长方体面、棱、顶点的概念。

  第三,更加突出了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学*方式。针对教材及学情,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对本课确立的基础性教学目标是:

  ①通过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②让学生经历探究长方体特证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我确立的发展性教学目标是: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活动,激发学生学*热情,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是恰当使用教具、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所以本节课我将学生的观察与操作贯穿始终,让他们在观察与操作中去感悟,去发现,去体验,去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认识长方体是一种立体图形,并通过观察从长方体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深刻体会长方体是一种立体图形,同时也体会到了我们周围有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

  第二阶段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自主探究长方体的特征。首先对面棱顶点三部分名称的认识,我利用媒体清晰地演示了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认识深刻,为下一步探究长方体局部特征作好了支撑。学生在自主探究特征时,我注意了探究方法的点拨,就是采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议一议的方式,这样学生就不会下手茫然。学生在汇报时,我一直采用从实物到图形再回到实物这样一个过程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立体感,发展空间观念。我把教材上28页表格的填写放在本教学阶段的最后,目的是待知识进行了有序整理,学生对长方体特征有了相对全面和清晰的认识后,再通过完成表格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第三阶段让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框架,这既是对长方体特证认识上的加深,也是让学生在体验中进一步探索出长方体12条棱之间的关系,引出长方体长宽高的概念。

  第四阶段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也让学生体会到长方体各个面的长和宽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表面积计算奠定基础。

  观察、操作、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很重要的学*能力,这节课在学生知识形成的同时,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这是我很欣慰的。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体验探索、亲历感悟是学生学*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式之一。因此,本课在设计时以“做中学”的思想为指导,通过采用“自主探究、操作内化、直观引导、交流讨论”等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关系,并在掌握新知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探究。

  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本节课我是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背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经验、学*兴趣,恰当地把握了教学起点。例如本课在导入时,以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开门见山设计了一个问题:“关于长方体你们都了解了哪些知识?”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回顾旧知、唤起学生的学*经验,促进学生为学*新知做好准备。

  二、讲究问题出现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数学思考。

  我围绕整节课的设计思路,精心设计每一环节的研究问题,如:“想一想,做一做,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多少根小棒?”“这个小组为什么没有搭成长方体?”“是不是有棱、有面、有顶点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长方体具有什么特征?”“正方体有什么特征?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有效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了学生问题研究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参与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动的'欲望。

  三、有效运用自主探究策略,促进学生体验生成与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方式。

  本节课教学有效地运用了小学数学探究性学*策略,围绕教学的重难点确立了自主探究的研究主题,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了学生乐于参与的学*情境,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台。学生在自主、独立的探究活动中不仅发现、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了空间观念,而且投入度高,在重难点环节有思维层深度。如:在用小棒搭长方体框架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搭不成长方体的开放式的、有探究价值的操作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更大、更深刻的思维空间。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经历了尝试性操作、理性选择、操作后思考、顿悟等知识生成过程,从而对长方体的棱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本节课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数学学*方式、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数学学*的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8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小学生在以往的学*中已经有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与面积知识为储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课堂上,我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而设计教案,按照“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概念—发现长方体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合作研究长方体特征——组内强化正方体特征—共同研究正方体特征—结总二者关系——运用”的层次来安排的,使学生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本节课的课前准备较好,学具、教具非常丰富,提供多种学具给所有的学生充分操作实践的机会,让他们都能通过亲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如果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去认识长方体,那么他们将对学*的新知印象更加深刻。

  不足之处是建立长方体的概念的时候,进度有点缓慢,教师还应在该站出来的时候站出来,适时、智慧的引导。没能做相关练*方面,下节课还需多准备一些有层次的、有针对性的的*题。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几何形体的认识,牢牢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也为后面学*表面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9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简单的几何体。学生在认识了一些*面图形的基础上,将进一步了解简单几何体的基本特征,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也是学生学*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它从*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节课的学*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从而将面与体区别开来,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新知识,并且应用亲切、拟人化的口气提问题,激发学生学*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长方体这个新朋友,并谈一谈这个新朋友带给你的感觉,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反馈,进行再认识。并且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一人指,一人回答,进一步强化对于顶点、面以及棱的'巩固。

  3、在学生初步感知了长方体以后,我适时组织学生讨论: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什么秘密,记录下来。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发言。在这一环节,我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让学生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小组讨论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进行记录,最后交流总结得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学生的再观察,讨论、辩析、进一步巩固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对于特殊的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其他四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长方形,并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学生在操作上的时间比较紧张,特别是对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教师通过自己的拼搭,没有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有些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改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0

  《长方体的认识》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及观察发现长方体和我正方体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在课的开始,我让学生说自己生活中发现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学生的兴趣立刻被激发出来,都踊跃的发言,有许多同学一次就说出好几种物体,可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是来源于生活,离不开生活。

  二、采用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台。

  本课我两次用到小组合作学*,第一次是在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时,我让学生四人一小组,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学具(牙膏盒),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通过合作完成汇报表,学生在合作时参与积极性很高,通过合作完成了表格中的很多项,但对于长方体面的大小关系和棱的长度关系,学生在总结填写时话语不够简练,我在巡视时及时予以指导,学生很快地就用简练的话语概括出了长方体的特征。

  第二次是在探究正方体的特征时,因为有了探究长方体特征的经验,学生掌握了探究方法,利用迁移思想,学生的第二次小组合作很轻松,真切地体会到合作的乐趣。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的全过程,认识更深刻。

  三、运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在教学中,我利用课件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立体图和透视图,让学生观察思考,认识到从任何角度去观察长方体只能看到三个面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在于练*时没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比较直白,部分学生有厌学情绪。在今后教学中,我应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1、要重视练*题的'设计。

  在设计时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练*形式,创设能切实激发学练*兴趣的练*情境。

  2、练*时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练*时要活而有序,关注到全体学生。

  3、练*中要及时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各种想法,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今后教学中,我应该及时查漏补缺,在练*时创设生活情境,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必要性,避免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1

  一、紧密联系生活,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主题,为数学学*活动搭建*台。

  学生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一年级已经了初步感知,并能够从一些形体中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三年级(上册)通过观察物体,已经知道在不同位置看到的长方体或正方体面的个数不同;而且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和使用的形体,比如衣柜、冰箱、魔方等,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储备和生活原型的积累。

  本节课,由课件引进长方体,让学生从一些实物图中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再让学生说“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最后一句“那你对长方体有了哪些了解?”唤了学生的记忆,有的学生说出了长方体的6个面,有的学生说出了它有12条边,有的学生说出了它的8个角……这些都是零散的,有的还缺乏科学性,但是它是学生心目中的一些感性认识,是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节课的目标就是把这些认识更科学化、条理化和深入化。

  二、激发自主探索,引导学生经历认知过程,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开发和空间观念发展。

  皮亚杰认为: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像、验证、思考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逐步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

  本节课上,我让学生感受到形到体的变化在于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在正方体的引入上,由长方体到长方体渐变成正方体,体现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再到不断变换长方体的.位置让学生认识它的长、宽、高,沟通了几何形体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加深对几何形体的感知,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学*形式上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探索之前给学生一个友情提醒,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指明方向,接着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研究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学生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都能深入到探索活动中去,有的在量,有的在数、有的在比;有的在观察、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交流……探索与发现成为学生最快乐的事情,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很投入,每位学生的激情都很高。学生在看、摸、量、数、比中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了空间观念;小组内部成员之间能够互相帮助,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三、展示探究过程,让学生在交流中增长见识,较好的促进了学生自主构建认知结构。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2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由*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

  在教学本课时,我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本课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导教学。在认识长方体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学*迁移,自主讨论正方体的特征,再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异同。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最后用学到的新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然后通过实物让学生观察。

  2、加强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1)让学生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实物,认识面、棱、顶点。首先:用手摸面,是按什么顺序的,摸到了多少个面。然后再摸相邻的'两个面相交的那一条边。师生一块感受摸到的感觉。形成棱的概念。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条棱?再通过摸三条相邻的棱相交的那一点,形成顶点的概念,接着数出顶点的个数。

  2)探究面、棱的位置及大小关系。首先教师指出长方体框架中任意一条棱,请学生指出与其相等的另外几条棱,然后说出这几条棱的位置关系。这一环节重点认识相对的位置关系。然后验证相对的棱是否相等。进一步推导相对面的大小关系。

  问题:相对的棱有几条?他们是否相等?

  你发现相对的面大小有什么关系并说明理由?

  再出示探究要求,使小组合作达到分工有序,目的明确,力争做到人人参与。

  本活动设计利用学生探究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推理,归纳,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在

  总结

  长方体特征后,教师直接指出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说出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认识正方体特征。

  1)展示动画图像:

  第一步:长方体中的长边缩短,使长、宽、高相等;

  第二步:长方体中的短边伸长,使长、宽、高相等。

  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观察,对照长方体的特征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4)在练*中掌握和拓展知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由*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概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实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长、宽、高后,让学生指出具体图形中的长、宽、高,并利用长宽高都相等的图形巧妙地过渡到正方体,这是抓住了知识的内在联系;最后通过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不仅使学生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而且明白了为什么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6、在练*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学生在操作上的时间比较紧张,没有让学生自己再数一数,摸一摸,虽然每个知识面都设计到了,但是教学还不够扎实,有些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改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结合本节课的特点,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上课初,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他们熟悉的建筑物,因为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实物,其中不少形体是长方体的。本课的第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形体是长方体的实物,通过活动感受认识长方体。

  二、以模型为依托,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发展逻辑思维,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正方体的特征。教学时,学生随着老师的指点,仔细观察模型,先感受一下面、棱和顶点。接着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进行探究,用手数面、棱、顶点,观察什么是相对的面,什么是相对的棱,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等等。这些分析如果没有模型作依托,是很难完成的。在观察和计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时,必须根据一定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在观察和讨论前、后的面、左、右的面,上、下的面,面积分别相等;还有四条水*的棱,四条竖直的棱,四条侧面方向的.棱也分别相等,即相对的棱相等。最后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以及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从而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三、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

  通过制作,一方面是把经过分析的诸元素综合为整体,使想象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凸现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模型,从而引申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正方体的棱长。另一面又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时间紧,前面用时太长,后面太紧促,到知识闯关的时候学生都分心了,主要快下课了,我也没有维持课堂听讲秩序,在练*的时候效果不太好,没能检验出谁是真的会,谁还不太会,有好几道题都是让学生一起回答的。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5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由*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在练*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本节课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知识建构过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菁选(扩展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菁选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

  同学情况分析和教学设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同学在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面几何知识的基础上,第一次学*立体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所以教学中重点是让同学亲自体验,联系生活实际,建立空间观念。为后面学*外表积和体积打下基础。本课教学我的设想是通过同学观察日常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亲手玩弄实物或图形,运用电脑课件来重点展示图形的面、棱、顶点的特点,使同学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些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反馈练*,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同**用观察、丈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特征,开发同学智能。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玩弄实物协助同学建立起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墨水盒、牙膏盒、魔方、乒乓球等。

  同学准备: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每组至少8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来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面图形?(生答)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线段)。课前老师曾让同学们把数学书最后两页的组合图形纸板沿虚线内折,然后围起来,你围成了什么形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与我们学过的*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它们是由面围成的,有一定的厚度。)

  师:像这样由面围成的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他们叫做立体图形。比方:(出示实物)墨水盒、魔方、牙膏盒、皮球、灯罩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你能不能举出几个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例子?(同学举例)

  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

  〖评析:用同学熟悉的墨水盒、牙膏盒、魔方、乒乓球等实物引入长方体和正方体,充沛说明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实际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为了协助同学更好地认识实际世界,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种设计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引起儿童的学*兴趣、激发同学的求知欲,有利于教与学双方一起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2

  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要学生自己多动手。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为后面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已经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立体图形的具体研究,学生是第一次,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面图形的区别;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比较,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二者的关系。*面图上的立体图形,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在教案设计中,安排实物观察、动画图像的生动演示,来加深学生对图上虚实线画法的理解,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看立体图的能力。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1.在合作中发现长方体的特征,使学生感受到学*的乐趣。

  2.通过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中。

  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含义。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正方体的棱长)。

  过程、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2.渗透子集思想,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索、发现长、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正方体的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正方体的棱长)。

  教学过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3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过的*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面上,所有叫做*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是什么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学*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小组讨论,然后完成p28的表格。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3、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出示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这个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制作长方体。

  制作准备:

  橡皮泥八小团,细棒十二根(分成三组,每组四根长短相同)

  制作过程:

  1.按下图的顺序,逐步搭成一个长方体的架子。

  2.成品如图。

  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说一说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

  (1)(2)

  (1)长方体的长是()厘米,宽()厘米,高()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体,12条棱长的和是()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

  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

  面的面长是()厘米,宽()厘米,左

  边的面长()厘米,宽()厘米,相交

  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厘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四、课堂总结: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

  1、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完成p29的“做一做”。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特点的认识。

  3. 激发学*数学的兴趣,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学*,体会学科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设备:

  幻灯片、一个正方体纸盒、一个长方体纸盒、直尺。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出示实物图。让学生找出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幻灯显示)

  师:同学们请看,这些物体你们认识吗?你能从中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吗?

  生:墨水瓶的形状是长方体……

  生汇报,教师进行分类。

  说出生活中见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生:牙膏盒的形状是长方体,骰子的形状是正方体的。

  生:……

  指名发言要更多倾向于差生。

  二 自主探究

  1.认识面、顶点、棱的特征。

  指出面、棱和顶点。

  师:生活中这样的物体有很多,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像老师这样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上面有**的面,还有边和尖尖的角。

  师:这个**的面我们就叫做长方体的面、面与面之间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也可以试着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名称)教师板书。

  拿出正方体物体:你们能指出面、棱和顶点吗?

  再让学生指一指长方体的。

  面的特征。

  师: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生:长方体有6个面、正方体有6个面。

  师:你是怎么数的?这些面有多少特征?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来数)

  生: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师:你用什么办法验证你的猜测呢?(可以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用一定的方法验证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生:我用算的方法来验证……

  生:我用剪的方法验证,是这样做的……

  生:我用画的方法……

  顶点、棱的特征。

  师:观察用细棒和珠子做成的正方体和长方体。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用了多少根小棒、多少颗珠子?(珠子也就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所用的小棒就相当于"棱"。)

  生:正方体用了8颗珠子12根小棒,证明正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

  生:……

  师:说说你是怎么数的?它们的棱各有什么特点呢?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

  整理特征。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找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你能把它们的特征整理在表格中吗?

  名称 面 顶点 棱

  正方体 6个面,所有的面完全相等。 8个顶点 12条棱,所有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长方体 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等。 8个顶点 12条棱,每组4条棱的长度相等。

  学生先自己整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 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表格,正方体和长方体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生: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不同的地方是……

  学生汇报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认识长、宽、高。

  师:相交于一个顶点有三条棱,这三条棱的长度谁知道叫什么名字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这样放着谁能说出它的长、宽、高?如果这样放呢?(变换不同的方向说出)

  师:你们能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吗?

  师:你能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吗?

  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师: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那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叫做正方体的棱长。

  练一练第二题。

  三 巩固新知

  练一练的第三题。

  师:看练一练的第三题,谁能把题读一读,然后回答。

  生:……

  师:前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呢?……

  生:……

  总结

  回顾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4

  教学目标

  (一)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过的*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然后老师说明这些图形都在一个*面上,叫做*面图形。

  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请学生先观察,再请两三位来摸一摸,然后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学生: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

  教师: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教师:这些物体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我们还能在它们所占的位置上放别的物体吗?(请一位同学演示。)

  学生:不能。

  教师:可见立体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教师请学生从教具中挑出长方体后,说明本节课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留出写“正方体”的空)。

  (二)学*新课

  1.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

  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板书:顶。)

  (2)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投影片出示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校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

  学生讨论并归纳后,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8个。

  请学生观看动画图(用电脑软件或实物展示)

  出示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展示同上,要表示有四个面相等;

  第三步:出示8个顶点。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先请同桌两人互相说,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拿着学具给全班同学说。)

  (3)老师: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面图形区别呢?

  教师:(拿一个长方体正对学生)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请几位观察角度不同的同学回答。

  教师: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行四边形。(介绍的同时用动画图像展示。)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请观察,再出示框架的投影图。(如图)请指出框架上的12条棱分几组?并指出哪几条棱是一组的?

  请指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

  教师:请量一量自己的长方体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看一看长度是否相等?

  教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练*:请分别说出下面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第二个长方体与第一个长方体有什么区别?(投影片)

  2.正方体特征。

  (1)展示动画图像:(或抽拉投影图)

  第一步:长方体中的长边缩短,使长、宽、高相等;

  第二步:长方体中的短边伸长,使长、宽、高相等。

  教师: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学生: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教师: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观察,对照长方体的特征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把课题补充完整——加上“正方体”。)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请看动画图像。

  (2)教师:请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学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填空。(投影片)

  (1)长方体的长是( )厘米,宽( )厘米,高( )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 )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 )体,12条棱长的和是( )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面的面长是( )厘米,宽( )厘米,左边的面长( )厘米,宽( )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 )厘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投影片)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 )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

  (四)课堂总结及课后作业

  1.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图纸上的立体图。

  2.作业:教材P22练*五:1,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已经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立体图形的具体研究,学生是第一次,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面图形的区别;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比较,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二者的关系。*面图上的立体图形,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在教案设计中,安排实物观察、动画图像的生动演示,来加深学生对图上虚实线画法的理解,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看立体图的能力。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长方体的特征。共分三个层次进行:让学生通过感官了解长方体的面、棱和顶;利用教具学具和讨论提纲,帮助学生自己去认识并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图像和练*,学生会看*面上的立体图,掌握长、宽、高。

  第二部分教学正方体的特征。共分两个层次进行:利用长方体长、宽、高的变化来认识正方体的特征,会看立体图;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扳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5

  一、说教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了很多的*面图形的,比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等。本节课的学*即与之前学*过的*面图形有着密切联系,但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密切的联系在于研究方法、研究的切入点有相同的地方。本质的区别在于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在小学阶段中第一次全面、深刻、系统的学*立体空间图形的开始。由*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这也为学生今后学*其他立体图形以及立体图形表面积、体积的计算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地位显得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助具体的实物和模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

  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立体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总结、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面和棱的特征

  四,学情分析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且在生活中也会经常碰到长方体和正方体。虽然学生没有系统的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在*面图形中很多研究方法学生已经掌握,比如研究*面图形,我们一般从点、边、角等方面来进行研究。

  五,教法、学法

  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实物模型、研究单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课开始,我们先出示一幅商场一角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都发现了哪些形状的物体?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数学语言来描述一下?

  学生一般能够正确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是我们继续抛出一个问题?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还见到过长方体和正方体?我想学生的回答应该是五花八门,比如魔方、快递包装盒、牛奶盒、铅笔盒、橡皮等等,或许学生描述不是那么精确,比有的如铅笔盒,它并不是一个**的面,而是一个曲面,但是我们这时不要着急否定学生,因为学生已经从以往的*面图形走到了现实中的立体图形,这是一个大的进步,我们的应当予以肯定。对于那些不精确的描述,我们会在最后进行讨论,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进行判断。

  (二)讲授新知

  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样的道理,长方体和正方体也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我们应当从实物中提炼出模型,因此我们可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当然理想条件下每个同学最好都有一份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第一步就让学生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闭上眼睛想一想,今天我们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面图形到底有什么不同?通过直观的感知,学生的回答或许不是那么精确,比如,*面图形有一个面,立体图形有好多个面;再比如*面图形是画在纸上的,而立体图形是现实生活中的等。我想这足以可以说明学生已经开始进行了立体图形的思考。

  这时进一步追问,假如让你来描述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面图形,帮助学生梳理,研究*面图形时,我们可以从顶点、边、角等几方面来进行研究。同样的道理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时我们也可以选取几个研究点来进行探讨,比如面,棱(即面与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顶点(即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当然,这些名称的认识可以是学生课前预*,也可以作为老师的新知讲授。当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名称后,可以设计一个环节,让同桌两个相互说一说,加以巩固各部分的名称。

  在掌握了各部分名称后,我们可以先研究长方体、也可以先正方体;当然也可以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本节课我采用先研究长方体再将研究方法迁移到正方体的模式:

  长方体的特征,在前面我们已经确定了可以从顶点,面以及棱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顶点的数量很好数,是8个顶点,当然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有顺序的来数。研究的重点在于面和棱。这时我想完全可以把问题抛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开始之前,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几个问题:第一,长方体有几个面,面与面之间有没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验证的?第二,长方体有几条棱,棱与棱之间有没有什么特点?你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的?带着这两个问题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并完成研究表格。

  小讨论结束,学生在进行汇报交流的时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去数面的个数的时候,怎么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我们可以上下、前后、左右来数。一共有6个面。对于面的特点,我们可以从面的位置、面的形状、面的大小也就是面积三个方面来描述,最终得出结论: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当然对于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这个说法在后面的练*中会进行特殊的论述)

  在去研究长方体棱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模仿刚才研究面的过程:比如,长方体一共有几条棱,怎样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有的学生会想到一个顶点对应3条棱,长方体一共有8个顶点,共计24条棱,但是在数的时候所有的棱都重复计算了一遍,最后要减半,所以长方体一共有12条棱。还有的同学可能会想到按照棱的长度去数,一共有三组,每组有四条棱长度相等,共计12条棱。还有的同学可能是按照空间位置来去数,这时可以让这位同学到讲台上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来进行标注,通过空间位置的划分,可以分为3组,每组有4条,共计12条棱。每种方法都可以,但是我们要鼓励学生运用第3种方法,因为第三种方法学生是真正站到立体空间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予以肯定。这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环节,同桌两个彼此不重复、不遗漏的数一数各自长方体的棱并说一说每组棱有什么特点。最后我们得出结论:长方体有12条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的顶点、面、棱的数量和特征后,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中一个顶点对应几条棱,学生很清楚的知道:一个顶点对应3条棱。在数学中,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且向学生介绍,一般来讲,我们把水*方向的较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二的棱叫做长,把水*方向较短的棱叫做宽,把垂直方向的棱叫做高。讲授完长宽高后,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来说一说自己长方体模型的长宽高。让学生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摆放的位置进行变化的。

  在研究正方体特征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刚才研究长方体的方法去研究正方体。完成研究表格,并对比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得出结论:正方体也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但是正方体的6个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并且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也完全相同。这正是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的不同之处。本环节的设计重点在于研究方法的迁移,以及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行比较。

  最后我们要让学生明白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包含关系:在*面图形中,我们学*过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只不过正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我们称之为边长。这里的正方体是不是特殊的长方体呢?抛出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其实,正方体就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只不过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而已,我们把它称为棱长。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在集合范围内,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二者是一种包含的关系。

  到此本节课的新授内容以基本结束,根据练*的层次性,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练*。

  最后,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生活中的铅笔盒、冰箱等是不是标准的长方体

  2,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

  这两个问题留作学生课下思考。

  八、板书设计

  略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6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生的自主发现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会辨认长方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精心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现数学充满着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二、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

  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四、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

  五、教学过程

  1、分类、操作、引出新知

  (1)教师出示一幅图:你能将它们根据一定标准分类吗?

  (2)师生共同概括:像粉笔盒等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排球、土豆等都占据一定空间把它们称为立体图形。

  请同学们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我们从哪些方面来认识呢?

  (3)拿出一块橡皮,横切一刀,露出一个面,让学生触摸,并说说感觉,教师明确这部分叫面。再切一刀,再让学生触摸两面相交的线,说出感觉,明确这在立体图形中叫做棱。什么叫棱?

  将橡皮的一个面扣放在桌面上,与两个面垂直再切一刀,触摸三条棱相交的点,说出感受,明确它叫顶点。什么叫顶点?

  (4)找实物指出它的长、宽、高。

  今天,我们就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学*长方体的认识。

  2、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那么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请同学们自己数一数、量一量、比——比后,完成表格。

  (提示:放手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和学*用具独立探究、自主发现面、棱、顶点的知识。)

  (2)教师巡回指导,指导要点如下:

  ①数面、棱、顶点时,如何数比较科学。

  ②采用多种学*方法。

  (提示:如测量、计算、比较及用身体某个部分去接触面、棱、顶点等。)

  ③独立填写“我的发现”一表。

  面

  棱长

  顶点

  (学生在学*时,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多种学*方法,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汇报:师生共同归纳。

  (除了各部分的数量外,还要引导学生认识。)

  a、按棱的长度可分为3组,每组内4条棱*等且长度相等;

  b、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3条,长度不一定相等;

  c、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方体的长、宽、高;

  d、长方体的形状、大小是由长方体的长、宽、高决定的;

  e、面的特殊情况。

  完成做一做,反馈订正。

  小结。

  五、课堂练*

  基础练*

  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计算棱长总和。

  综合练*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长方体的三条棱长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有六个面、十二条棱、八个顶点的形体一定是长方形。()

  (4)长方形纸是长方形不是长方体。()

  (5)有6个面,且6个面都是长方形,它一定是长方体。()

  实践与应用

  (1)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96厘米,已知长是8厘米,高是7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2)用一根168厘米的铁丝,焊接成一个长方体教具,长20厘米,宽12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3)用一根长100厘米的铁丝,做成一个长·9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后,还剩多少厘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7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动画.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设计

  一、复*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过的*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面上,叫做*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不是)

  教师明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演示动画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3、比较立体图形与*面图形的区别.

  老师提问: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面图形区别呢?

  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你能看见几条棱?哪几条棱?

  教师介绍长方体的画法:

  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行四边形.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演示动画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

  (1)长方体的长是厘米,宽厘米,高厘米, 12条棱长的和是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体,12条棱长的和是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面的面长是厘米,宽厘米,左边的面长厘米,宽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厘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四、课堂总结.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图纸上的立体图?

  五、课后作业 .

  1、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2、说出下图表示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下面和后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8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一些常见多边形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进一步学*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例1教材一共安排了三个层次学*活动,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第一层次结合实物(或图片)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第二层次通过对长方体的进一步观察,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及其面、棱和顶点,第三层次探索发现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介绍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例2着重引导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的价值,提高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教具、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操作,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

  出示画面:有一些长方体的实物和正方体的实物。(如电冰箱、饼干盒、魔方等)

  谈话:同学们,这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你能说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学生回答,并举例再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出示长方体模型,谈话: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你觉得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猜想。

  分组操作,进行验证。学生分组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看一看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学生汇报、演示观察结果,并说一说从某一个角度进行观察,能同时看到的是哪几个面,看不到的是哪几个面。

  提问:那么,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正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说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三个面。

  谈话:依据同学们的观察结果,我们画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标出面)

  谈话:直观图中线和点都有各自的名称,请同学们自学课本。

  学生看书,理解棱和顶点的含义。

  指名说一说什么叫做棱,什么叫做顶点?

  (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演示)在直观图中闪烁棱和顶点,指名说一说(指一指)这条棱是由哪些面相交得到的,这个顶点是由哪些棱相交得到的?

  提问:直观图是用实线和虚线两种线画成,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吗?

  说明:直观图中的实线表示从某个角度能看到的棱,而虚线则表示从某个角度看不到的棱。

  提问: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自己数一数。

  指名演示数一数长方体面、棱和顶点的个数。集体交流数法。(适当进行指导,让学生能体会到面可以一对一对地数,棱可以一组一组地数,顶点可以4个4个或2个2个地数。)

  得出: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提问:长方体的面和棱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长方体,说一说自己的猜想和判断。

  谈话:同学们观察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下面我们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实际操作进行验证。

  学生分组活动,利用长方体模型进行操作活动,并在小组中交流。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学生1: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

  学生2: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前面和后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左面和右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

  学生3:长方体的棱有3组,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

  可以让学生演示操作,证明得到的结论。

  谈话: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完全相同,前面和后面完全相同,左面和右面完全相同,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学生或教师说出(相对的面)

  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是指的哪两个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是指的哪四条棱。

  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提问:这是长方体吗?这个长方体和刚才同学们观察的长方体有什么不同?

  学生:这个长方体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4个面是长方形的。前面观察的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

  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有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6个面中,会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演示闪动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

  提问: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你知道这三条棱分别叫做什么?(长、宽、高)

  说明: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中,通常把水*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

  [设计意图: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比较等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并通过交流,对有关发现加以适当的整理和概括。]

  2、练一练

  说明操作要求:同座两人一组,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先指出它的面、棱和顶点,再量出它的长、宽、高。

  学生操作活动,互相说一说。

  二、探索与发现,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2

  出示正方体的直观图。

  谈话:我们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想一想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正方体的面和棱有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自主探索,并在小组中交流。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

  学生1: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学生2: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完全相同。

  学生3: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学生演示操作,验证得到的结论。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出示比较的表格,让学生填一填,再在小组中交流。

  名称

  长方体

  正方体

  相同点

  不同点

  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比较结果。

  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8个顶点和12条棱。不同的是长方体6个面是长方形或其中有2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12条棱都相等。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宽、高,正方体都叫为棱长。

  2、练一练

  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学生在小组中操作,在班级中汇报测量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和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能比较完整地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三、巩固与拓展,感受变化,加深理解

  1、练*三第1题

  学生独立看题,和同座同学说一说。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集体交流。

  提问:这三个长方体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发现第2个和第3个长方体的长比宽要短,第三个长方体的长和高一样长,说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

  2、练*三第2题

  第2题中的4个问题学生先独立解答,在图中标注出数据,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

  指名口答,并说一说想法。说明各个面是什么图形及相应的长和宽的长度是多少。

  (第4个问题,教师可以换一种提问:还有哪些面和同学们刚才观察的几个面完全相同?)

  3、练*三第3题

  出示图。

  提问:观察这两个直观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看图,并说一说自己观察的结果。

  学生:一个是长方体,一个是正方体。

  学生: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5厘米、4厘米和5厘米。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

  谈话:继续观察,它们的面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观察可以发现长方体前后有2个面是正方形的,其余的四个面都是长方形,并且完全相同。正方体的6个面完全相同。

  4、练*三第4题

  说明题意,并指名说一说摆成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

  学生独立标出各个几何体的长、宽、高,再在小组中指一指,说一说。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各个几何体的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和长度。

  5、练*三第5题

  出示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做一做,做好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和想法,集体交流做法。

  提问:怎样算长方体的底面的面积?正方体呢?

  (学生可以发现,长方体的底面面积就是长乘宽,正方体的底面面积就是棱长乘棱长。)

  [设计意图:在巩固练*中,不仅帮助学生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基本特征的认识,也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进一步拓展认识,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变式。并为后面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做好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9

  [教材简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从研究*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学生在低年级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继续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长方体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直观图;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关系。

  [教学准备]每生带一个长方体实物;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请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典型的物体(课件呈现),提问: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说明: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长方体的直观经验,通过交流不断积累长方体表象。]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观察物体,理解直观图。

  (1)师激疑: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生试着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实物。

  汇报交流,达成共识: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最多只能同时看到3个面。

  相机呈现长方体直观图(动画演示:先画出能够看到的面,再勾出不能看到的面)。

  (2)认识面、棱、顶点。

  观察直观图,说说从一个角度看到了哪些面?哪些面不能看到?

  结合长方体直观图,师向学生介绍: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课件同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结合直观图中棱和顶点,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些面(或棱)在此相交得到的?

  在小组里互相摸一摸,指一指长方体物体的面、棱和顶点。

  [说明:让学生在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演示,理解长方体的直观图,认识它的面、棱和顶点,这样既遵循了他们的认识规律,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

  2.探究长方体特征。

  (1) 分小组研究长方体特征,填写长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长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面

  棱

  顶点

  研究小组:

  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课件出示研究提纲)

  ①长方体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

  ②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③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师提问:

  ①面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是如何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②棱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又是如何发现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的?

  ③顶点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交流方法,同时配课件演示。

  引导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完全相同(也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认识长、宽、高

  师: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通常把水*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课件演示)

  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告诉学生不管相交于哪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完成练一练和练*三第1题。

  [说明:学生是学*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交流反馈时老师又一次提醒学生是怎样数的、如何发现的,目的是把握一切机会教学生学会学*方法。]

  3.探究正方体特征。

  课件演示长方体渐渐变成正方体,认真观察,发现了什么?

  (师述: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由于长、宽、高都相等所以称棱长)

  根据刚才研究的方法,请你们小组讨论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填写正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

  [说明:让学生把学*长方体的特征的学*方法迁移到学*正方体的特征上来,使他们又对又快地达到学*目标。]

  4.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老师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整理成表格。

  形体

  相同点

  不同点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6个

  12条

  8个

  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每一组互相*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正方体

  6个

  12条

  8个

  6个面都是正方形

  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练*三第3题。

  独立完成每小题,再交流反馈。

  [说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各自的特征,所以可以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顺序,通过讨论交流,来总结和概括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整理成表格,使学生明确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渗透子集思想。表格的设计把本节的重点内容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给人铭刻记忆,融会贯通。]

  三、巩固运用 拓展创新

  1.练*三第2题。

  借助直观图,根据图中标注的数据先同桌有条理地指一指、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说说相关面之间的关系再独立把有关面的形状和长、宽有条理地写下来。

  2.练*三第4题。

  (1)先判断课本中摆出的几个图形中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同桌互相指一指每个图形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2)每个学生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在小组内互相说说摆出的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棱长)。

  3.练*三第5题。

  [说明:练*内容丰富,多样,既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梳理知识 反思总结

  你认为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总说明]

  1.现代学*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所以在本节课中,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知识过程中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能力;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只是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

  2.把教学数学知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数学方法(观察、数、发现的方法)、数学思想(子集思想)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学数学知识,又学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体积单位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二)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

  教学用具

  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或活动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教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元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长度单位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厘米

  教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面积单位

  1米2=100分米2

  1分米2=100厘米2

  厘米2

  口答填空,并说明算法和算理:

  4米=( )分米=( )厘米。(算法: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500厘米=( )分米=( )=米。(算法: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教师:我们复*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进率,和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转换的方法,今天我们学*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转化。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学*新课

  1.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电脑动画图(或抽拉投影片)。

  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提问:体积是多少?(1分米3。)

  给一条棱涂色,提问:棱长多少厘米?(10厘米。)

  1厘米3为单位,一个一个涂,涂满一排,提问:体积是多少?一排一排涂,涂满十排(一层),提问:体积是多少?一层一层涂,涂满十层(即全部涂上)。提问:体积是多少?

  (10×10×10=1000(厘米3)。)

  教师:由此可知1分米3等于多少厘米3?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

  1分米3=1000厘米3

  教师:如果把刚才的图理解为棱长1米,即体积为1米3,它的体积是多少分米3?

  再请学生看一遍电脑动画图后,学生口答老师板书:1米3=1000分米3。

  教师:能说一说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1000。)

  (2)教师:(指黑板板书)这些是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进率,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处?(名称、进率两方面。)

  2.体积单位的互化。

  (1)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中,经常需要把体积单位进行转化,现在来学*这个问题。

  出示例3:(投影) 3.8米3, 0.54米3各是多少分米3?

  把问题改写成如下形式:(板书)

  8米3=( )分米3

  0.54米3=( )分米3

  教师: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如何计算?并说出这样计算的理由。

  学生边讨论边试算。然后归纳,老师板书:

  因为1米3=1000分米3,8米3有8个1000分米3,列式:1000×8=8000,填8000。

  (第2题同上理)1000×0.54=540,填 540。

  (2)出示例4:(投影片) 3 400厘米3, 96厘米3各是多少分米3?

  改写成算式:3400厘米3=( )分米3

  96厘米3=( )分米3

  教师:审题时首先要注意什么?试说出这两道小题的解答过程和算理。

  学生试算,讨论后,归纳并板书:

  因为1000分米3为 1米3,3400分米3中包含有多少个1000分米3,就有几个米3,列式:3 400÷1000=3.4,填 3.4。

  (第2题同上理) 96÷1000=0.096填 0.096。

  教师:请对比例3,例4,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归纳,老师再小结并板书:

  (例3下面)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例4下面)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教师:想一想,体积单位间的转化与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转化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换算的方法相同,但进率不同。)

  (3)*试解下面几题:

  ①2米380分米3=( )米3;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可作提示:哪部分需要转化?没转化的部分如何办?学生口答后

  再板书:2+80÷1000=2+0.08=2.08,填2.08。

  ②5.34分米3=( )分米3( )厘米3;

  教师:哪部分可以直接填?哪部分需要转化?(板书)1000×0.34=340,填5和340。

  ③3.09米3=( )米3( )分米3。

  请学生直接说出列式和结果。

  老师:从上面三道题的解答中,你们有什么体会?(复名数与单名数的互化,除了要注意是由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化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化外,还要注意审清题中哪一部分需要转化。)

  书面练*:(请4位同学写投影片,集体订正)课本P38做一做和补充题。

  出示例5:(投影) 一块长方体钢板长2.2米、宽1.5米、厚0.0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分米3?

  请同学们自己解答。老师巡视中可抽选一名先算出立方米,再化为立方分米,和一名直接算出立方分米的同学去板书。集体订正时由同学自己确定哪种算法较好。

  (三)巩固反馈

  口答填空,说出计算过程。(投影片)

  0.5米3=500厘米3( ) 2.6分米3=2米3 60厘米3( )

  (四)课堂总结

  1.体积单位的进率。

  2.体积单位的转化方法。在学生总结基础上,将例3,例4后归纳的方法汇集成一个,并板书出来: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1

  活动目标:

  1、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能区分长方体与正方体。

  2、感受行与体的不同,发展空间知觉。

  3、培养动手动脑及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长方体纸盒若干个、画有花的长方形若干;2、正方体、长方体物品若干;3、幻灯片。

  活动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1、观察桌面上的操作材料小朋友们,你们看看桌子上有什么呀?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用这些东西来玩个"找朋友"的。

  2、教师讲解操作要求这个纸盒老师给它们穿上了漂亮的衣服,等会儿请小朋友们先将纸盒的衣服"脱"下来,数一数它总共有几件衣服,再帮衣服找出和它自己同样大小的衣服做好朋友,然后请你把这对好朋友身上的花涂上相同的颜色,涂好后再将这些衣服穿回到纸盒的身上。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分析幼儿操作结果(1)将每组幼儿的长方体展示在上面,教师与幼儿一起来观察。

  (2)刚才我们小朋友都将纸盒的衣服"脱"下来过了,你们说它有几件衣服呀?(6件)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不是6件。教师逐一将衣服"脱"下展示在黑板上。那你们说这个纸盒有几个面啊?

  (3)你们看看这6个面谁和谁是好朋友?也就是它俩的大小是一样的?(教师将6个面是一对的两两放在一起)(4)现在我将它们都穿回去,这个面在这里,这个面……(5)上下两个面是一样大的,左右两个是一样大的,前后两个是一样大的。

  5、教师小结:像纸巾盒、牛奶盒这样的盒子,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大小一样的形体我们叫长方体(出示字体:长方体)二、认识正方体1、(教师出示正方体)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个是长方体吗?是的请举手。

  2、那它倒底是不是呢?我们来看看,一起数数它有几个面?(6个),它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这6个正方形它们的大小都一样,像这样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而且这6个正方形的大小都一样,这样的形体我们叫正方体(出示正方体字体),正方体也是长方体。

  三、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1、小朋友们,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在后面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很多的物体,请你到后面去挑选一个长方体或是正方体,看哪个小朋友能又快又好的挑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来。

  2、提问个别小朋友他挑了什么,是什么体?

  3、请幼儿将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放入两筐子。

  四、寻找生活中长方体和正方体1、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也是长方体或者是正方体?

  2、观看放映幻灯片。

  五、延伸活动(教师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它这两个面是正方形,请小朋友回去后可以为它也去穿穿衣服,你也会发现一个秘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通过学生的观察、对比、小组讨论,了解长、正方体的特点。

  2、在操作中认识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了解长(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面图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这两种*面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们以前学过的这些图形都是*面图形,今天我们要认识两种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新课引入:指着各种形体的教具提问,哪些物体的形体是长方体?请学生把长方体挑出来。在日常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学生举例。 我们为什么把这些形状称做长方体呢?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认识长方体。

  1.教师拿出火柴盒的模型,说明面、棱和顶点。

  2.学生拿学具小组讨论,并出示小组讨论提纲,同时讨论后填写操作实验报告。

  面 棱 顶点 长方体 数量 形状 大小 数量 长度 数量 位置

  (1)探究完成实验报告。

  (2)汇报讨论结果。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4.引导学生 指出自己手中学具的'长、宽、高,改变学具的位置,在指出长、宽、高。向学生说明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摆的位置不同而改变。

  5.练*: 要求根据特征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长方体?并说出长方体立体图形的长、宽、高是多少厘米。

  (教具)

  (三)认识正方体

  1.学生找出正方体实物来独立观察,观察后按提提纲独立回答问题,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 独立观察提纲:

  (1)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有什么特点?

  (2)摸一摸,正方体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相等吗?

  (3)找一找,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 面 棱 顶点 正方体 数量 形状 大小 数量 长度 数量 位置 1.班集体讨论,订正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报告,并完成教师板书,注意启发学生自己总结正方体的特征 2.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何异同? 相同点: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不同点:形状、大小、长短不同,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都相等,12个棱长都相等。 3.引导学生认识长、正方体的关系:

  (四)新课小结

  这结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还有什么问题?

  三、看书质疑(略)

  四、巩固练*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

  (2)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

  (3)正方体是由六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

  (4)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3

  活动目的:

  1、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

  2、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面和立体的不同。

  活动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正方形和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和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一样大 活动过程:

  1、复*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3、发给幼儿(每组)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4、教师与幼儿一起比较、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5、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4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①教师准备:实物,铁丝制作的长方体框架、投影仪。②学生准备:收集一些长方体开头的小纸盒

  教 学过程

  备 注

  一、 复*引入:

  1、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2、你能将这些学过的图形分类吗?(*面立体)

  3、揭示课题:长方体也好、正方体也好都是立体图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长方体的认识”

  二、探索实践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演示给学生看)

  再根据学生的发言用投影归纳出: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认识长方体的棱。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摸)。这些地方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来做,最后统一为“棱”)

  再让学生分小组去数和量:

  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投影显示)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问:

  教学过程

  备 注

  ①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顶点)

  ②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

  (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讲: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

  (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投影显示)

  长方体是由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围成的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相对的棱的长度。

  2、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的两个问题:

  (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找几名代表将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想一想:

  (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长、宽、高)

  (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投影显示出几个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

  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三、课堂实践

  1.量一量教科书的长、宽、高。

  2.练*的第2题。

  3.练*的第3题。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今天学*的内容。

  口诀: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六、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课后反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去,摸、碰,说长方体、正方体各个部分特征,学生是学*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很遗憾这个环节处理的不是很好。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5

  教学内容:

  P1-2例1、例2、“练一练”、练*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由*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说出它的形状,然后把许多这样的纸摞在一起,问学生还是长方形吗?

  接着电脑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让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的纸盒的面,使学生感觉它很*,再用两只手握一握长方体的纸盒。问: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就是立体图形。

  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在这里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师:要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就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二、引导探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菁选(扩展3)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合集5篇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1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数学的探究精神。

  2.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可塑性,锻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了解*面和立体的不同。

  活动准备

  1.课件:各种形状[3-47 3-48]

  2.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

  教学具图片

  教学具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用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搭建的立交桥。

  提问:小朋友,这座立交桥漂亮吗?我们来看看它是用什么搭建的。

  2.教师从立交桥上取下长方形、正方形、正方体。

  提问:它是什么形状的?

  二、展开

  1.复*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3.发给幼儿(每组)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4.教师与幼儿一起比较、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三、结束

  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2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生的自主发现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会辨认长方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精心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现数学充满着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二、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

  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四、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

  五、教学过程

  1.分类、操作、引出新知

  (1)教师出示一幅图:你能将它们根据一定标准分类吗?

  (2)师生共同概括:像粉笔盒等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排球、土豆等都占据一定空间把它们称为立体图形。

  请同学们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我们从哪些方面来认识呢?

  (3)拿出一块橡皮,横切一刀,露出一个面,让学生触摸,并说说感觉,教师明确这部分叫面。再切一刀,再让学生触摸两面相交的线,说出感觉,明确这在立体图形中叫做棱。什么叫棱?

  将橡皮的一个面扣放在桌面上,与两个面垂直再切一刀,触摸三条棱相交的点,说出感受,明确它叫顶点。什么叫顶点?

  (4)找实物指出它的长、宽、高。

  今天,我们就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学*长方体的认识。

  2.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那么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请同学们自己数一数、量一量、比——比后,完成表格。

  (提示:放手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和学*用具独立探究、自主发现面、棱、顶点的知识。)

  (2)教师巡回指导,指导要点如下:

  ①数面、棱、顶点时,如何数比较科学。

  ②采用多种学*方法。

  (提示:如测量、计算、比较及用身体某个部分去接触面、棱、顶点等。)

  ③独立填写“我的发现”一表。

  面

  棱长

  顶点

  (学生在学*时,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多种学*方法,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汇报:师生共同归纳。

  (除了各部分的数量外,还要引导学生认识。)

  a.按棱的长度可分为3组,每组内4条棱*等且长度相等;

  b.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3条,长度不一定相等;

  c.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方体的长、宽、高;

  d.长方体的.形状、大小是由长方体的长、宽、高决定的;

  e.面的特殊情况。

  完成做一做,反馈订正。

  小结。

  六、课堂练*

  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计算棱长总和。

  实践与应用

  (1)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96厘米,已知长是8厘米,高是7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2)用一根168厘米的铁丝,焊接成一个长方体教具,长20厘米,宽12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3)用一根长100厘米的铁丝,做成一个长·9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后,还剩多少厘米?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3

  活动目的:

  1、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

  2、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面和立体的不同。

  活动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正方形和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和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一样大

  活动过程:

  1、复*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3、发给幼儿(每组)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4、教师与幼儿一起比较、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5、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教学反思:

  本活动的知识点多,都是概念性的,巩固学*时,幼儿易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教者改变了传统方式,根据教学目标另行设计了以幼儿熟识的实物为载体,使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动一动及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发展。通过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幼儿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从而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培养幼儿愿意探索的*惯。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4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

  2. 立足想象与操作,自主探索并发现长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3. 在自主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特征,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准备:课件、模型、搭长方体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数学图形,你认识它们吗?(认识)

  师:那这个图形叫什么?这个呢?这个……

  师:在这些图形里,你能分辨哪些是*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吗?(能)

  师:你上来试一试。请将是*面图形的拖到左边,是立体图形的拖到右边。

  师:同学们,他做的对吗? (对)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立体图形的世界,更深入的认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新授

  1.说一说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师:我们周围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2.认识长方体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长方体。请同学们看,在长方体中,老师手摸得这些**的地方叫做长方体的面,然后面与面相交的这条线就叫做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师:同学们的桌上都有一个长方体的物体。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下面这些问题摸一摸你的长方体。

  (1)长方体有( )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4)长方体有( )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

  (6)长方体有( )个顶点。

  师:你们有答案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知道了: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制作长方体,认识长、宽、高

  交流: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初步认识了长方体,你们想亲自动手用小棒做一个长方体吗?(想)

  师:那想要搭成一个长方体,需要几根小棒呢?(12根)

  师:为什么是12根?

  师:给你12根一定能搭成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老师这里有4种方案,请大家思考一下,哪些一定能搭成长方体,哪些一定不能,为什么?

  操作:

  师:同学们想好了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出示任务要求:

  (1)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小组合作搭一个长方体。

  (2)进一步思考其他方案可不可以搭成,为什么?

  (3)思考在搭长方体的过程中自己的发现。

  学生操作

  反馈:

  师:同学们完成了吗?请问哪些方案不能搭成长方体?

  方案2

  师:这些方案都用了12根小棒,为什么唯独2号方案不可以搭成长方体?

  预测1:2号方案黄色小棒不够了,而蓝色的多了一根。

  预测2:每种长度都应该是4根才够,否则搭不成。小结:长方体有12条棱,分成3组,每组都是4根。

  师:哪些学生是按方案1搭的长方体。(拿一个作品展示)你们在用这个方案搭长方体的过程中,你们有哪些发现?

  预测1:每种长度都有4根。

  引导学生指一指模型并板书:分成3组,每组4根。

  预测2:长度相同的4根小棒,放在相对的位置。

  板书:位置相对。

  预测3:每组相等的小棒,都是*行的。

  师:(利用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相对的棱互相*行;

  垂直面相对的棱互相*行;

  侧面相对的棱互相*行。

  预测4:每个顶点上有3条长度不等的棱。

  师引导:在这里,相交于一个顶点上有3条棱,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把长方体水*放置)一般情况下,底面较长的那条棱是长,较短的是宽,垂直的是高。谁来指出白板上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同学们,请看模型。老师把长方体的前面和后面拆下来看一下,我们会发现它们的长与宽都是用的一样的小棒,所以前面和后面是一样的长方形,同样的道理,左边和右边是一样的长方形,上面和下面是一样的长方形。我们再一次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并且相对的面大小相同。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方案3搭成的长方体,哪些同学是用方案3搭的?

  师:(出示方案3)这个长方体与与用方案1搭的长方体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预测:方案1搭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方案3搭的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

  师:是的,这是方案1的长方体,我们可以将它怎样变化,得到方案3搭的长方体呢?(课件演示)

  师:再进一步思考,我们能不能继续把这个长方体变成正方体呢,有什么办法?

  学生反馈,师动态演示

  师:这么特殊的长方体即正方体,有哪些小组搭出来了?

  师:(展示方案4所搭成的正方体)正方体与长方体相比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师:根据你们的回答,老师画出了这幅图,这个图是什么意思?在以前学*中有没有这样的图?(出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集合图,体会两者关系。)

  师:其实,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

  三、练*巩固

  略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略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5

  教学目标

  (一)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二)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学用具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二)学*新课

  1.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用手摸一下前面(面对学生的面),说明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再用手摸一下左边的面,说它也是长方体的一个面,它的大小是它的面积。

  教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6个面。

  教师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摸一遍,说明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请学生拿着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盒子也摸一摸,同时两人一组相互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再请同学拿着正方体盒子,两人一组边摸边说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拿着长方体盒子)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能一眼全看到吗?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一眼全看到?

  学生讨论。(把六个面展开放在一个*面上。)

  教师演示:把长方体盒子、正方体盒子展开,剪去接头粘接处,贴在黑板上。也请每位同学把自己准备的长、正方体盒子的表面展开铺在课桌上。

  教师:请再说一说什么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口答。)

  教师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请同学拿着自己的`长方体(用展开图折上)。教师:请量出它的长、宽和高,说一说哪些面大小相等?指出相邻的三个面各用哪两条棱作为长和宽?

  学生四人一组边操作边讨论后归纳:

  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宽作为长和宽的;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高作为长和宽的;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高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教师:对长方体实物,我们已经会找它每个面对应的长和宽了,在*面图上会不会找呢?

  请同学用自己的展开图练*找各面的长宽。然后再请一两位同学上讲台,指出黑板上展开图中相等的面和对应的长和宽。

  (2)请同学们用新学的知识来解答下面的问题:例1(投影片)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厘米2硬纸板?

  3.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教师:看看自己的正方体表面展开图,能说出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吗?

  (2)试解下面的题。

  例2(投影片)一个正方体纸盒,棱长3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请同学们填在书上,一位同学板书:

  32×6

  =9×6

  =54(厘米2)

  答:它的表面积是54厘米2。

  教师:如果这个盒子没有盖子,做这个盒子要用多少纸板该如何列式?

  学生:少一个面。列式:32×5

  教师:说表面积是指六个面,实际问题中有的不是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审题时要分清求的是哪几个面的和。

  (3)练*:课本P26做一做。(请两位同学写投影片,其余同学做本上。)

  用学生投影片集体订正。

  (三)巩固反馈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长、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第二部分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第三部分教学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菁选(扩展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教者在教学设计时有所创意。

  一、通过活动与感受认识长方体。

  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实物,其中不少形体是长方体的`。本课的第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说出生活中是长方体的实物(学生已学过长方体的初步认识),作为研究的对象。

  接着,学生边观察边双手抚摸、玩弄长方体的物体,,感受长方体的形式,为进一步对长方体作科学的认识打好基础。

  二、以模型为依托,对长方体做几何学分析,发展逻辑思维。

  所谓对长方体作几何分析,是指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研究面与面、面与棱的关系,棱与棱、棱与顶点的关系,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等。每个学生手中都模型,教学时,学生随着老师的指点,仔细观察模型,用手指点数面、棱、顶点的数目,观察什么是相对的面,棱又怎样分成长度相等的3组,长方体的三条棱怎么相交于一个顶点,等等。

  在观察和计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时,必须根据一定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在观察和讨论前、后的面、左、右的面,上、下的面,面积分别相等,从而概括出“三组相对的面面积分别相等”,以及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从而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等教学过程中,有了形象思维支持,有利于逻辑思维的发展。

  通过想象,构想特定的长方体的空间存在形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整体结构进行了分析之后,还必须把分析的结果综合为整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我在教学设计时有所创意。

  一、通过活动与感受认识长方体

  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实物,其中不少形体是长方体的。本课的第一个活动就是通过切土豆让学生来认识长方体的棱、顶点、面等主要的要素,对长方体有初步的认识

  因为我们研究的不是这些实物的其他属性,而是它们共同的几何属性,因此,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抽象,即舍去这些实物的颜色、质料、用途等特征,而把它们共同的几何形体的本质特征抽取出来。这里投影片起了很好的作用,学生看到了从实物图中抽取出来的、作为几何体的长方体。

  接着,通过摸袋子中的长方体,学生边双手抚摸边观察,闭眼想这个模型,感受到长方体的空间存在形式,这就为进一步对长方体作科学的认识打好基础。

  二、以模型为依托,对长方体做几何学分析,发展逻辑思维。

  所谓对长方体作几何分析,是指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研究面与面、面与棱的关系,棱与棱、棱与顶点的关系,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等。每个学生手中都模型,教学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填写好记录单,把被动的学*变成主动的探索。用手指点数面、棱、顶点的数目,观察什么是相对的面,棱又怎样分成长度相等的3组,长方体的三条棱怎么相交于一个顶点,等等。这些分析如果没有模型作依托,是很难完成的;如果只有教师手中有模型,那么学生也只能作“观众”和“听众”,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也必然要大打折扣。

  通过想象,构想特定的长方体的空间存在形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整体结构进行了分析之后,还必须把分析的结果综合为整体。这在本设计中是通过想象,在脑海中构想指定长、宽、高的长方体和制作模型来完成的。制作模型也需要一定的想象力。

  三、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高级形式,它是创新能力所不可缺少的一种思维能力。

  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四、“制作几何模型”的学*活动值得提倡

  本课的末尾有制作长方体模型的活动。通过制作,一方面是把经过分析的诸元素综合为整体,使想象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凸现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模型(本节课的设计还为以后学*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作了准备),检验了所学知识;另一面又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

  小学几何教学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看图作图技能,使用相应的工具的技能和制作模型的技能,培养动手、动脑的兴趣。

  总之,本教案的教学过程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想象实践(操作),符合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一节发挥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的数学课。

  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没有教学五年级的经验,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不是很到位,在观察和计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时,没有根据一定的顺序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在观察和讨论前、后的面、左、右的面,上、下的面,没有总结面积分别相等,概括出“三组相对的面面积分别相等”等小知识点,可能会造成后面求表面积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体验探索、亲历感悟是学生学*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式之一。因此,本课在设计时以“做中学”的思想为指导,通过采用“自主探究、操作内化、直观引导、交流讨论”等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关系,并在掌握新知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探究。

  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本节课我是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背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经验、学*兴趣,恰当地把握了教学起点。例如本课在导入时,以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开门见山设计了一个问题:“关于长方体你们都了解了哪些知识?”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回顾旧知、唤起学生的学*经验,促进学生为学*新知做好准备。

  二、讲究问题出现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数学思考。

  我围绕整节课的设计思路,精心设计每一环节的研究问题,如:“想一想,做一做,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多少根小棒?”“这个小组为什么没有搭成长方体?”“是不是有棱、有面、有顶点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长方体具有什么特征?”“正方体有什么特征?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有效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了学生问题研究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参与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动的欲望。

  三、有效运用自主探究策略,促进学生体验生成与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方式。

  本节课教学有效地运用了小学数学探究性学*策略,围绕教学的重难点确立了自主探究的研究主题,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了学生乐于参与的学*情境,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台。学生在自主、独立的探究活动中不仅发现、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了空间观念,而且投入度高,在重难点环节有思维层深度。如:在用小棒搭长方体框架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搭不成长方体的开放式的、有探究价值的操作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更大、更深刻的思维空间。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经历了尝试性操作、理性选择、操作后思考、顿悟等知识生成过程,从而对长方体的棱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本节课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数学学*方式、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数学学*的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简单的几何体。学生在认识了一些*面图形的基础上,将进一步了解简单几何体的基本特征,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也是学生学*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它从*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节课的学*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从而将面与体区别开来,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新知识,并且应用亲切、拟人化的口气提问题,激发学生学*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长方体这个新朋友,并谈一谈这个新朋友带给你的感觉,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反馈,进行再认识。并且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一人指,一人回答,进一步强化对于顶点、面以及棱的巩固。

  3、在学生初步感知了长方体以后,我适时组织学生讨论: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什么秘密,记录下来。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发言。在这一环节,我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让学生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小组讨论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进行记录,最后交流总结得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学生的再观察,讨论、辩析、进一步巩固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对于特殊的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其他四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长方形,并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学生在操作上的时间比较紧张,特别是对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教师通过自己的拼搭,没有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有些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改进。

  虽说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发现它们的特征掌握它们的特性,还是不容易的。

  针对本课的教学特点,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导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实物,在小组内动手操作,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新知识,留给学生的印象比较深刻。让学生亲身经历学*数学的过程, 培养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有效地创设学生动手操作的*台,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创设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的过程,促使小组合作学*探究活动有效地展开。不仅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菁选(扩展5)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优选【十】份

  活动目标:

  1、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能区分长方体与正方体。

  2、感受行与体的不同,发展空间知觉。

  3、培养动手动脑及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长方体纸盒若干个、画有花的长方形若干;2、正方体、长方体物品若干;3、幻灯片。

  活动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1、观察桌面上的操作材料小朋友们,你们看看桌子上有什么呀?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用这些东西来玩个"找朋友"的。

  2、教师讲解操作要求这个纸盒老师给它们穿上了漂亮的衣服,等会儿请小朋友们先将纸盒的衣服"脱"下来,数一数它总共有几件衣服,再帮衣服找出和它自己同样大小的衣服做好朋友,然后请你把这对好朋友身上的花涂上相同的颜色,涂好后再将这些衣服穿回到纸盒的身上。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分析幼儿操作结果(1)将每组幼儿的长方体展示在上面,教师与幼儿一起来观察。

  (2)刚才我们小朋友都将纸盒的衣服"脱"下来过了,你们说它有几件衣服呀?(6件)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不是6件。教师逐一将衣服"脱"下展示在黑板上。那你们说这个纸盒有几个面啊?

  (3)你们看看这6个面谁和谁是好朋友?也就是它俩的大小是一样的?(教师将6个面是一对的两两放在一起)(4)现在我将它们都穿回去,这个面在这里,这个面……(5)上下两个面是一样大的,左右两个是一样大的,前后两个是一样大的。

  5、教师小结:像纸巾盒、牛奶盒这样的盒子,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大小一样的形体我们叫长方体(出示字体:长方体)二、认识正方体1、(教师出示正方体)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个是长方体吗?是的请举手。

  2、那它倒底是不是呢?我们来看看,一起数数它有几个面?(6个),它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这6个正方形它们的大小都一样,像这样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而且这6个正方形的大小都一样,这样的形体我们叫正方体(出示正方体字体),正方体也是长方体。

  三、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1、小朋友们,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在后面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很多的物体,请你到后面去挑选一个长方体或是正方体,看哪个小朋友能又快又好的挑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来。

  2、提问个别小朋友他挑了什么,是什么体?

  3、请幼儿将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放入两筐子。

  四、寻找生活中长方体和正方体1、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也是长方体或者是正方体?

  2、观看放映幻灯片。

  五、延伸活动(教师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它这两个面是正方形,请小朋友回去后可以为它也去穿穿衣服,你也会发现一个秘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通过学生的观察、对比、小组讨论,了解长、正方体的特点。

  2、在操作中认识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了解长(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面图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这两种*面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们以前学过的这些图形都是*面图形,今天我们要认识两种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新课引入:指着各种形体的教具提问,哪些物体的形体是长方体?请学生把长方体挑出来。在日常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学生举例。 我们为什么把这些形状称做长方体呢?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认识长方体。

  1.教师拿出火柴盒的模型,说明面、棱和顶点。

  2.学生拿学具小组讨论,并出示小组讨论提纲,同时讨论后填写操作实验报告。

  面 棱 顶点 长方体 数量 形状 大小 数量 长度 数量 位置

  (1)探究完成实验报告。

  (2)汇报讨论结果。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4.引导学生 指出自己手中学具的长、宽、高,改变学具的.位置,在指出长、宽、高。向学生说明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摆的位置不同而改变。

  5.练*: 要求根据特征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长方体?并说出长方体立体图形的长、宽、高是多少厘米。

  (教具)

  (三)认识正方体

  1.学生找出正方体实物来独立观察,观察后按提提纲独立回答问题,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 独立观察提纲:

  (1)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有什么特点?

  (2)摸一摸,正方体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相等吗?

  (3)找一找,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 面 棱 顶点 正方体 数量 形状 大小 数量 长度 数量 位置 1.班集体讨论,订正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报告,并完成教师板书,注意启发学生自己总结正方体的特征 2.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何异同? 相同点: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不同点:形状、大小、长短不同,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都相等,12个棱长都相等。 3.引导学生认识长、正方体的关系:

  (四)新课小结

  这结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还有什么问题?

  三、看书质疑(略)

  四、巩固练*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

  (2)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

  (3)正方体是由六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

  (4)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教学目标

  (一)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二)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学用具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二)学*新课

  1.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用手摸一下前面(面对学生的面),说明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再用手摸一下左边的面,说它也是长方体的一个面,它的大小是它的面积。

  教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6个面。

  教师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摸一遍,说明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请学生拿着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盒子也摸一摸,同时两人一组相互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再请同学拿着正方体盒子,两人一组边摸边说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拿着长方体盒子)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能一眼全看到吗?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一眼全看到?

  学生讨论。(把六个面展开放在一个*面上。)

  教师演示:把长方体盒子、正方体盒子展开,剪去接头粘接处,贴在黑板上。也请每位同学把自己准备的长、正方体盒子的表面展开铺在课桌上。

  教师:请再说一说什么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口答。)

  教师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请同学拿着自己的长方体(用展开图折上)。教师:请量出它的长、宽和高,说一说哪些面大小相等?指出相邻的三个面各用哪两条棱作为长和宽?

  学生四人一组边操作边讨论后归纳:

  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宽作为长和宽的;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高作为长和宽的;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高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教师:对长方体实物,我们已经会找它每个面对应的长和宽了,在*面图上会不会找呢?

  请同学用自己的展开图练*找各面的长宽。然后再请一两位同学上讲台,指出黑板上展开图中相等的面和对应的长和宽。

  (2)请同学们用新学的知识来解答下面的问题:例1(投影片)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厘米2硬纸板?

  3.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教师:看看自己的正方体表面展开图,能说出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吗?

  (2)试解下面的题。

  例2(投影片)一个正方体纸盒,棱长3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请同学们填在书上,一位同学板书:

  32×6

  =9×6

  =54(厘米2)

  答:它的表面积是54厘米2。

  教师:如果这个盒子没有盖子,做这个盒子要用多少纸板该如何列式?

  学生:少一个面。列式:32×5

  教师:说表面积是指六个面,实际问题中有的不是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审题时要分清求的是哪几个面的和。

  (3)练*:课本P26做一做。(请两位同学写投影片,其余同学做本上。)

  用学生投影片集体订正。

  (三)巩固反馈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长、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第二部分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第三部分教学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略。

  活动目标:

  1、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能区分长方体与正方体。

  2、感受行与体的不同,发展空间知觉。

  3、培养动手动脑及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长方体纸盒若干个、画有花的长方形若干;2、正方体、长方体物品若干;3、幻灯片。

  活动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1、观察桌面上的操作材料小朋友们,你们看看桌子上有什么呀?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用这些东西来玩个"找朋友"的。

  2、教师讲解操作要求这个纸盒老师给它们穿上了漂亮的衣服,等会儿请小朋友们先将纸盒的衣服"脱"下来,数一数它总共有几件衣服,再帮衣服找出和它自己同样大小的衣服做好朋友,然后请你把这对好朋友身上的花涂上相同的颜色,涂好后再将这些衣服穿回到纸盒的身上。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分析幼儿操作结果(1)将每组幼儿的长方体展示在上面,教师与幼儿一起来观察。

  (2)刚才我们小朋友都将纸盒的衣服"脱"下来过了,你们说它有几件衣服呀?(6件)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不是6件。教师逐一将衣服"脱"下展示在黑板上。那你们说这个纸盒有几个面啊?

  (3)你们看看这6个面谁和谁是好朋友?也就是它俩的大小是一样的?(教师将6个面是一对的两两放在一起)(4)现在我将它们都穿回去,这个面在这里,这个面……(5)上下两个面是一样大的,左右两个是一样大的,前后两个是一样大的。

  5、教师小结:像纸巾盒、牛奶盒这样的盒子,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大小一样的形体我们叫长方体(出示字体:长方体)二、认识正方体1、(教师出示正方体)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个是长方体吗?是的请举手。

  2、那它倒底是不是呢?我们来看看,一起数数它有几个面?(6个),它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这6个正方形它们的大小都一样,像这样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而且这6个正方形的大小都一样,这样的形体我们叫正方体(出示正方体字体),正方体也是长方体。

  三、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1、小朋友们,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在后面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很多的物体,请你到后面去挑选一个长方体或是正方体,看哪个小朋友能又快又好的挑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来。

  2、提问个别小朋友他挑了什么,是什么体?

  3、请幼儿将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放入两筐子。

  四、寻找生活中长方体和正方体1、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也是长方体或者是正方体?

  2、观看放映幻灯片。

  五、延伸活动(教师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它这两个面是正方形,请小朋友回去后可以为它也去穿穿衣服,你也会发现一个秘密。

  活动目的:

  1、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

  2、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面和立体的不同。

  活动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正方形和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和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一样大 活动过程:

  1、复*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3、发给幼儿(每组)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4、教师与幼儿一起比较、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5、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动画.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设计

  一、复*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过的*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面上,叫做*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不是)

  教师明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演示动画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3、比较立体图形与*面图形的区别.

  老师提问: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面图形区别呢?

  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你能看见几条棱?哪几条棱?

  教师介绍长方体的画法:

  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行四边形.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演示动画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

  (1)长方体的长是厘米,宽厘米,高厘米, 12条棱长的和是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体,12条棱长的和是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面的面长是厘米,宽厘米,左边的面长厘米,宽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厘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四、课堂总结.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图纸上的立体图?

  五、课后作业 .

  1、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2、说出下图表示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下面和后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教学目标

  (一)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过的*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然后老师说明这些图形都在一个*面上,叫做*面图形。

  (二)学*新课

  1.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

  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板书:顶。)

  (2)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投影片出示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校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

  学生讨论并归纳后,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8个。

  请学生观看动画图(用电脑软件或实物展示)

  出示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展示同上,要表示有四个面相等;

  第三步:出示8个顶点。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先请同桌两人互相说,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拿着学具给全班同学说。)

  (3)老师: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面图形区别呢?

  教师:(拿一个长方体正对学生)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请几位观察角度不同的同学回答。

  教师: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行四边形。(介绍的同时用动画图像展示。)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请观察,再出示框架的投影图。(如图)请指出框架上的12条棱分几组?并指出哪几条棱是一组的?

  请指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

  教师:请量一量自己的长方体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看一看长度是否相等?

  教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练*:请分别说出下面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第二个长方体与第一个长方体有什么区别?(投影片)

  2.正方体特征。

  (1)展示动画图像:(或抽拉投影图)

  第一步:长方体中的长边缩短,使长、宽、高相等;

  第二步:长方体中的短边伸长,使长、宽、高相等。

  教师: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学生: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教师: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观察,对照长方体的特征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把课题补充完整——加上“正方体”。)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填空。(投影片)

  (1)长方体的长是( )厘米,宽( )厘米,高( )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 )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 )体,12条棱长的和是( )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面的面长是( )厘米,宽( )厘米,左边的面长( )厘米,宽( )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 )厘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投影片)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 )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

  (四)课堂总结及课后作业

  1.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图纸上的立体图。

  2.作业:教材P22练*五:1,2,3。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长方体的特征。共分三个层次进行:让学生通过感官了解长方体的面、棱和顶;利用教具学具和讨论提纲,帮助学生自己去认识并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图像和练*,学生会看*面上的立体图,掌握长、宽、高。

  第二部分教学正方体的特征。共分两个层次进行:利用长方体长、宽、高的变化来认识正方体的特征,会看立体图;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扳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各自特征和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我们学过哪些基本*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2.出示一张纸。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把这样大小的许多纸重叠在一起,你们看,是什么形状?(长方体)

  3.师:在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形的物体我们常见到,如保健箱、粉笔盒等等,你们能说出一些来吗?(砖、墨水瓶盒子、教科书……)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联系很多,在工农业生产中用途很广。今天我们就来学*它。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示范操作,认识面、棱、顶点

  1.拿出一根萝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学生观察并且动手摸一摸切出的面。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叫做“面”。

  2.将切出的萝卜*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出示给学生看。

  师:这块萝卜有几个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什么呢?(棱)

  3.继续切,把萝卜一面*摆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几个面,有几条棱。

  师: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刚才我们通过切萝卜的活动认识了物体的面、棱、顶点。

  4.教师出示长方体模型,学生取出长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并且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回答: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评析:教者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时,教学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通过出示一张纸复*长方形特征,再由许多张同样大的纸重叠起来,使原来的长方形出现了“厚度”,使它起了质的变化,成为长方体。使学生认识到两者有内在的联系,又有原则的区别,学生重新构建的知识自然得体。2.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知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者通过实物演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议一议、数一数、想一想,使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教学过程。在学生亲自感受的基础上获取的基础知识印象深刻,记得牢,用得上,不易忘。】

  三、认识长方体

  1.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实物,并自学课本,同时在黑板上出示下列自学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2)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简要板书。

  (1)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把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称为相对的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长方体有12条棱,同方向的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8个顶点。

  3.接着教师出示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告诉学生这也是长方体,在它的6个面中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在长方体中,也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指导学生进行想象。

  (1)师:①以上我们学*了有关长方体的知识,回忆一下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联系生活实际中你们见到的一些实物,说说它们的面、棱、顶点(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各抒己见,进行讨论)。②谁能说说教室这个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出示长方体模型。①师:你能看到长方体的哪几个面?②一般我们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③出示透视图。告诉学生:这幅图称为长方体的透视图。

  (3)尝试练*:判断下列图形中哪些是长方体,说明哪些不是长方体,为什么。

  【评析:长方体有几个面?什么样的面?有几条棱?几个顶点?通过学生观察学具,教师演示教具,学生自学课本并在课本上圈圈画画,再经过课堂讨论后,归纳总结,得到解决。这些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的结果。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活泼,饶有兴趣。】

  5.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指导学生观察模型,指着模型的一个顶点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有几条棱?是哪三条棱?告诉学生: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惯上,我们把横的棱长称为长,纵的棱长称为宽,竖的棱长称为高。

  (2)教师取出一个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再把同一模型换三个位置,分别由学生指出它的长、宽、高。

  (3)要求学生拿出各自带着的录音磁带盒,要求:①在教师规定的统一摆放位置,分别量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②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摆放位置,量出长、宽、高并报出数据,让其他学生猜出报数据学生测量时的摆放位置。

  (4)尝试练*(略)。

  四、认识正方体

  1.以练*二十二第4题,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是5厘米的立体图形为例,告诉学生:“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

  2.学生取出正方体学具,教师要求学生动手量一量12条棱的长度,观察6个面的形状和大小。教师提出问题:发现了什么?

  经过讨论,让学生阅读课本,根据课本的叙述,要求学生讲出:(1)正方体的特征。(2)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五、总结比较

  师:我们分别学*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请取出按照练*二十二第5题要求制作的纸样,再请大家比较比较:

  1.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两者的`关系怎样?

  【评析:长方体长、宽、高的基础知识和正方体的有关基础知识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内在联系,教师都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自然引入和过渡的,既自然又得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

  六、巩固练*

  1.判断。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

  (2)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

  (3)正方体是由六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

  (4)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2.看图填空。(单位:分米)

  (1)右图是一个( )体, 它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

  (2)右图左边的面是( )形,长是( ),宽是( ),面积是(),它和( )面的面积相等。

  (3)( )面的面积是15*方分米。

  (4)要做一个这样的长方体框架至少要( )分米铁丝。

  3.讨论。

  出示一叠纸。

  (1)先拿去一部分,剩下的纸是什么形状?

  (2)再拿走一部分,剩下的纸是什么形状?

  (3)剩下一张纸,是什么形状?

  (4)为什么上课前我们说一张纸是长方形,而现在说一张纸是长方体?(以前我们不研究纸的厚度)

  七、游戏

  出示两个同样的长方体容器,要求两名学生往里倒水,使容器里的水的形状为长方体,看谁倒得快。

  【评析:本课的知识点多,纯属概念性的,巩固练*时,学生易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教者改变了传统方式,根据教学目标另行设计了一套练*题,使学生在填填、写写、画画及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巩固了基础知识。】

  教学本课之前,先布置学生在家里预*,同时准备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带来。再让学生把准备的长方体拿出来,如有的拿烟盒、有的拿牙膏盒、有的拿菊花盒等,同桌共同探讨,看它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让学生自己板书。再拿出你的正方体观察一下,正方体的情况是怎样的?让学生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一种什么关系?还让学生探讨长、宽、高的含义。联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在我们身边有那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先说长方体,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笔盒、音响、还有肥皂、书、黑板等;正方体有魔方、积木等。最后让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

  所以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学*上来,感到自己是学*的主人,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一些常见多边形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进一步学*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例1教材一共安排了三个层次学*活动,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第一层次结合实物(或图片)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第二层次通过对长方体的进一步观察,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及其面、棱和顶点,第三层次探索发现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介绍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例2着重引导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的价值,提高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教具、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操作,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

  出示画面:有一些长方体的实物和正方体的实物。(如电冰箱、饼干盒、魔方等)

  谈话:同学们,这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你能说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学生回答,并举例再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出示长方体模型,谈话: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你觉得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猜想。

  分组操作,进行验证。学生分组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看一看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学生汇报、演示观察结果,并说一说从某一个角度进行观察,能同时看到的是哪几个面,看不到的是哪几个面。

  提问:那么,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正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说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三个面。

  谈话:依据同学们的观察结果,我们画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标出面)

  谈话:直观图中线和点都有各自的名称,请同学们自学课本。

  学生看书,理解棱和顶点的含义。

  指名说一说什么叫做棱,什么叫做顶点?

  (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演示)在直观图中闪烁棱和顶点,指名说一说(指一指)这条棱是由哪些面相交得到的,这个顶点是由哪些棱相交得到的?

  提问:直观图是用实线和虚线两种线画成,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吗?

  说明:直观图中的实线表示从某个角度能看到的棱,而虚线则表示从某个角度看不到的棱。

  提问: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自己数一数。

  指名演示数一数长方体面、棱和顶点的个数。集体交流数法。(适当进行指导,让学生能体会到面可以一对一对地数,棱可以一组一组地数,顶点可以4个4个或2个2个地数。)

  得出: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提问:长方体的面和棱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长方体,说一说自己的猜想和判断。

  谈话:同学们观察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下面我们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实际操作进行验证。

  学生分组活动,利用长方体模型进行操作活动,并在小组中交流。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学生1: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

  学生2: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前面和后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左面和右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

  学生3:长方体的棱有3组,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

  可以让学生演示操作,证明得到的结论。

  谈话: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完全相同,前面和后面完全相同,左面和右面完全相同,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学生或教师说出(相对的面)

  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是指的哪两个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是指的哪四条棱。

  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提问:这是长方体吗?这个长方体和刚才同学们观察的.长方体有什么不同?

  学生:这个长方体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4个面是长方形的。前面观察的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

  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有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6个面中,会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演示闪动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

  提问: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你知道这三条棱分别叫做什么?(长、宽、高)

  说明: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中,通常把水*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

  [设计意图: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比较等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并通过交流,对有关发现加以适当的整理和概括。]

  2、练一练

  说明操作要求:同座两人一组,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先指出它的面、棱和顶点,再量出它的长、宽、高。

  学生操作活动,互相说一说。

  二、探索与发现,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2

  出示正方体的直观图。

  谈话:我们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想一想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正方体的面和棱有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自主探索,并在小组中交流。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菁选(扩展6)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汇总10篇

  本单元的知识点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包括容积和容积单位)。重难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包括容积和容积单位)。这部分知识是学生深入学*“空间与图形”的开始,这是最简单的“空间与图形”,却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本单元的知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很有难度的,但是大量的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又能足够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在备课时我就我积极准备,上网查资料,借鉴并自制课件,到实验室借量筒、量杯、长方体、正方体模型以及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若干,找长方体、正方体实物。每节课都要带实物进课堂。经过一段时间的忙碌,本单元的教学结束了,基本完成了预设的教学内容,达到了教学的基本目标,回顾本单元的教学历程,觉得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一、注重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能力

  形体特征的认识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长方体和正方体这单元中有许多概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但是学生空间观念还很模糊,所以在教学时注重实物演示,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这单元知识的理解。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让每个同学都准备好一个实物模型,课上让学生具体数一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个数,观察面和棱的特点,再集体总结。新知识教学完毕后,又让学生利用课本后的附页1和附页2动手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并标出顶点、棱、面,让这些知识和具体的实物通过动手操作紧密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映象。在这个认识特征的过程中,如果只有直观,或者只有抽象都是不利于空间观念的培养的。

  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时,通过让学生展开所带的长方体,引导观察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每个面的面积该怎么计算,哪些面是相等的,一共要算几个面,来推导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二、计算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本单元有很多需要借助生活经验来解决的数学问题,真实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将我们的数学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学*联系了起来。例如,要计算制作长方体纸箱需要多少材料、教室的粉刷面积、抽屉木板面积、制作玻璃鱼缸、游泳池贴瓷砖等;在教学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先从这些物体的应用了解其特征,再根据特征计算出面积,其次我还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现在的学生对周围的事和物关注较少,即使关注了也缺乏亲身体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台,把实际生活中的物体做成一个模型,学生的空间观念会慢慢建立起来。

  三、注重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细心计算。

  本单元的特点是计算比较多,特别在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之后,很多学生就能够认真分心题意,拿到题目就计算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体积了。这样就出现了较多的错误,特别是把计算表面积的题目求成了体积了。

  而表面积的计算则是涉及到较多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计算粉刷教室需要多少涂料时,很多学生不会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选择,直接就计算表面积,出现错误。根据这些,在教学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观察我们的教室是怎么样的,数一数需要粉刷的一共几个面。不用粉刷的是哪个面,还应该去掉那部分,尽可能的减少失误。

  对于部分学生在学*完体积之后,不知道是计算表面积还是体积时,我主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例如可以看题目中问题的单位,可以根据单位来具体确定是求什么的。

  在计算的过程中,不注意所使用的单位,在单位不统一的问题中没有化单位就直接计算了,出现较多这些情况的错误,我向学生们强调读题后先看单位是否统一,若不统一就一定要先统一单位再解答。

  四、引导学生形成线、面、体的空间观念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图形,我专门将线、面、体进行比较。利用多媒体依次出示一条线段、一个面、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然后实物出示线、面、体,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引导进行比较从而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

  总之,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起来并不困难,但是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本单元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好好思考,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想问题,可能效果会好些。

  在上这节复*课时,我专门翻开了“24字教学模式”操作手册,网上也查阅了四种课型的特点。就复*课和练*课而言:两者不同,复*课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再现和梳理,对学生已经建构的知识进行巩固、深化、扩展,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针对学生的弱点,查漏补缺。要充分发挥复*课的作用,避免将复*课上成重复课,复*课应当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能通过复*,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连成线,铺成面。而练*课则是上几节新学课后需要巩固知识、提升学生能力的一种课型。它是新学课的拓展延伸,是新学知识的巩固和提升、拔高和提炼,要上出高效的练*课,教师课前得精选*题,备课是关键。

  复*的重要目的在于知识的综合化,因此,复*时要注意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1、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本节课前我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是: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点。在课前的十分钟时间里,采用小组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对自己梳理的知识进行补充及系统化。反馈:每小组里1号或2号学生能用大括号、知识(框架)表格、知识树等形式去归纳,但学生归纳的系统性、条理性欠缺。然后学生又给这棵“树”添加了“绿叶”。如:复*长正方体的特征: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计算它的棱长和、表面积、体积,在计算的同时说说计算的依据。这是通过计算,复*长正方体的求积方法,说依据,反过来帮助学生认清了长正方体的特征就是计算方法的根本。根据长正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为的是让学生理解长正方体间的关系。

  2、要让学生质疑困难

  在课前做一些调查,学生对这一单元知识点还存在哪些疑问,教师再把这些疑问集中起来,然后进行归纳分类。在课堂上将所有的疑问摆出来,分小组,让学生交流汇报,老师将学生们的闪光的东西总结出来,通过实践活动,把问题一一解决。

  3、总结归纳,揭示规律

  复*课不能仅仅停留于巩固和梳理,更要为学生的思维创设条件,搭设一个思维深化的*台,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遇到不规则的立体图形求体积时,我们也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来进行求解。

  4、分层练*,选综合性强的题,适当提高

  基本练*采取选择、连线等方式把体积与容积、表面积的几种不同的解答方法柔和在一起,同时渗透表面积的判断方法。学生脑中先呈现出一幅图,这幅图就是学生脑中的“形”;然后连线,就是将脑中的“形”抽象成了数的运算,最后请学生讲算理,就是将“数”又还原成学生脑中的“形”,这时学生脑中的“形”就更为丰满。几何知识的教学是“形”与“数”最好的结合点。创设好的情景,架构起学生“形”与“数”之间的桥梁。

  本节课我觉得设计最好的一道题是最后那道鱼缸的题,这道题几乎涵盖了本单元所有的知识点。在选择此题的时候就是看中了它的综合性,在分析时让学生清晰地明确每个问题所求的是什么。比如:求长方体鱼缸一周用了多少米铝合金条?这个时候听到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这是求棱长总和的……本课最遗憾的是学生参与不积极,每次发言总是那几个。结合班情,剖析班状:学生太懒,学**惯差,缺乏自主学*的能力。今后努力方向,继续抓学**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我在教学设计时有所创意。

  一、通过活动与感受认识长方体

  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实物,其中不少形体是长方体的。本课的第一个活动就是通过切土豆让学生来认识长方体的棱、顶点、面等主要的要素,对长方体有初步的认识。

  因为我们研究的不是这些实物的其他属性,而是它们共同的几何属性,因此,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抽象,即舍去这些实物的颜色、质料、用途等特征,而把它们共同的几何形体的本质特征抽取出来。这里投影片起了很好的作用,学生看到了从实物图中抽取出来的、作为几何体的长方体。

  接着,通过摸袋子中的`长方体,学生边双手抚摸边观察,闭眼想这个模型,感受到长方体的空间存在形式,这就为进一步对长方体作科学的认识打好基础。

  二、以模型为依托,对长方体做几何学分析,发展逻辑思维。

  所谓对长方体作几何分析,是指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研究面与面、面与棱的关系,棱与棱、棱与顶点的关系,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等。每个学生手中都模型,教学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填写好记录单,把被动的学*变成主动的探索。用手指点数面、棱、顶点的数目,观察什么是相对的面,棱又怎样分成长度相等的3组,长方体的三条棱怎么相交于一个顶点等。这些分析如果没有模型作依托,是很难完成的;如果只有教师手中有模型,那么学生也只能作“观众”和“听众”,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也必然要大打折扣。

  通过想象,构想特定的长方体的空间存在形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整体结构进行了分析之后,还必须把分析的结果综合为整体。这在本设计中是通过想象,在脑海中构想指定长、宽、高的长方体和制作模型来完成的。制作模型也需要一定的想象力。

  三、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高级形式,它是创新能力所不可缺少的一种思维能力。

  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四、“制作几何模型”的学*活动值得提倡

  本课的末尾有制作长方体模型的活动。通过制作,一方面是把经过分析的诸元素综合为整体,使想象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凸现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模型,检验了所学知识;另一面又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

  小学几何教学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看图作图技能,使用相应的工具的技能和制作模型的技能,培养动手、动脑的兴趣。

  总之,本教案的教学过程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想象实践(操作),符合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一节发挥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的数学课。

  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没有教学五年级的经验,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不是很到位,在观察和计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时,没有根据一定的顺序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在观察和讨论前、后的面、左、右的面,上、下的面,没有总结面积分别相等,概括出“三组相对的面面积分别相等”等小知识点,可能会造成后面求表面积的理解。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进一步学*其他立体图形奠定基础。

  成功之处:

  1、重视表面积概念的教学。在教学中利用在上节课中学生粘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沿着棱剪开得到它们的展开图,并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这样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与表面积的概念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便于把展开后的每个面与展开前的每个面的位置对应起来,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表面积的概念,即长方体和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重视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结合生活中的情境将知识学*、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三者统一起来进行教学,可以使学*内容基于问题学*,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起到“一石三鸟”的`功效。另外在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得出两种计算方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知识乘法分配律来沟通两种方法。特别要突出计算上(或下)面是长与宽的积,前(或后)面是长与高的积,左(或右)面是高与宽的积的教学,让学生牢固进行记忆,避免出现死记硬背计算公式的现象。

  不足之处:

  1、计算出现错误的现象很严重,主要是学生不细心,对于小数的计算不重视。

  2、个别同学对于上下面、前后面、左右面的计算混淆,导致出现有的面不需要计算还是计算在内。

  3、对于特殊的长方体进行侧面积计算时应补充为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样对于计算特殊长方体比较简便。

  改进之处:

  突出计算上(或下)面是长与宽的积,前(或后)面是长与高的积,左(或右)面是高与宽的积的教学,让学生牢记。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容积和容积单位。

  这些知识的教学基础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面积计算,计量长度、面积的单位,并且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也有了整体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学*立体几何的开始,是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端,这是最简单的立体几何,却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就是这看似简单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却是很难的。正因为对本单元教学难度的认识,我精心备好每一节课,收集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长方体、正文体纸盒。去实验室借量筒、量杯等教具。经过两个星期的忙碌,本单元的教学结束了,完成了预设的教学内容,达到了教学的基本目标,回顾本单元的教学历程,觉得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一、形体特征的认识要遵循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时,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归纳出特征,可以从现实生活情景引入,生活用品形状观察,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但是,我觉得这样做对面、棱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对“长方体是由六个面围成的立体图形”更是难以理解。为此,我设计了用菜刀切萝卜帮助学生逐步认识面、棱的。我先在萝卜上切一刀,把形成的面(*似长方形)让学生摸一摸,说说感觉,并且及时地把这个面抽象出来画到黑板上,指出这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面图形,接着相交于刚才切成的面再切一刀,两面相交处又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指出这叫棱,棱在两面相交处。然后提出,要切成一个长方体该怎样切?这个问题一抛出,教室里可热闹了,人人都想当我的老师。我索性让他们相互先说个够,然后指名学生教我切,边切边问,切完了让学生说说切成的长方体与你手中的长方体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归纳出特征。

  当学生已经从实物中找出长方体的特征后,必须及时把实物长方体抽象出来,再从图形中找出特征。我让学生回忆,在学*观察物体时,我们知道最多能看到长方体几个面,把刚才切的长方体的三个面画出来就是这样,

  还有三个面看不见可以用虚线勾勒出来。最后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长方体和长方形,感知*面与立体的不同,也很好地理解了长方体是由六个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这个认识特征的过程中,如果只有直观,或者只有抽象都是不利于空间观念的培养的。我认为这样做是比较成功的。

  二、表面积的计算要多联系生活实际

  本单元有很多需要借助生活经验来解决的数学问题,很好地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将我们的数学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学*联系了起来。例如,要计算游泳池贴瓷砖或抹水泥面积、教室的粉刷面积、抽屉木版面积;计算落水管、烟囱以及大厅里柱子的油漆面积等,要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先要从这些物体的应用了解其特征,再根据特征计算出面积。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头脑里就没有这个表象,就不能准确解决这些问题。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尤其是现在的学生,大都过着筷来伸手饭来开口的生活,对周围的事和物很少关注,即使关注了也缺乏亲身体验。

  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台,把实际生活中的情形做成一个模型。其实,火柴盒是一个很好的模型,整个火柴盒是一个完整的长方体,内盒可以看作一个游泳池、金鱼缸、抽屉等没有盖的五个面的长方体,倒过来可以看作粉刷教室的五个面;外壳可以看作烟囱、落水管、大厅里的长方体柱子等四个面的长方体。每位学生准备一个火柴盒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根据需要随时可以拿出来看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空间观念会慢慢建立起来。

  三、体积和容积大小的建立要有一个参照物

  在学*体积单位前,我就布置学生做棱长是一厘米和棱长是一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在课堂中学*了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概念后,要学生闭起眼睛把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装进脑子里,直到闭着眼睛能用口讲述用手比划出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大小为止,等学生初步建立起这两个单位的大小后,再学*一立方米,揭示一立方米的大小后,在墙角我用米尺搭起了一立方米,并且让学生进去站站,数一数能站几位同学,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到一立方米是蛮大的,接着我又拿出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模型,将三个单位进行比较,再一次感知三个单位大小的悬殊,脑子里有了这三个单位的模型,在判断物体大小时,学生就会用它们作为参照物,估计出物体的体积大约有多大,也为学*体积单位的进率做好伏笔。

  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建立比体积单位还要难,我自己就有这种感觉,这可能升和毫升常用于液体的缘故吧,液体是流动的,不象固体那样不变形,也就很难找到一个模型来作为参照物。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教学升和毫升时,仍然用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作为模型。当揭示升和毫升后,让学生拿出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两个模型,假如我们做的一立方厘米的盒子不漏水,装满水就是一毫升,一立方分米装满水就是一升。接着让学生用这两个单位作为参照物猜一猜,并且把猜的数据写下来,便于比较,我用量筒验证,这个环节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学生提供各种容器,一开始学生猜的正确率较低,几次后正确率明显提高。每次猜后,我都用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水去比一比。培养学生用参照物判断物体体积或容积的大小的思维方式。

  总之,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起来并不困难,但是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来看效果并不理想。比如: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总是容易搞错。因此,本单元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好好研究,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研究,以达以满意的效果。

  上完本课以后总结出本课的下列特点:

  1、教学层次清晰。不论是复*,还是练*,都由易到难,逐步递进。而练*的设计也是注意坡度,层层深入。

  2、 在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同时,能提前渗透表面积的变化的相关知识,为后续学*做好孕伏。

  3、练*设计特色鲜明。例如,在计算横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通风管的侧面积时,不满足于先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再计算四个长方形的面积,以求出长方体通风管侧面积的方法,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把长方体展开成长方形,通过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求出通风管的侧面积。加强立体图形与*面图形的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课存在的问题是练*设计的综合性不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练*课,可以综合考虑底面积、侧面积与表面积的联系,设计练*题应融汇旧知与新知,形成知识体系。也需要通过改变题目中长、宽、高的单位名称,以提醒学生认真审题,先统一单位名称,再列式计算。 总之,一道题目的设计要同时兼顾多个知识点,使每道题目的效益发挥到最大程度。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由*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

  学生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必须具有较强的空间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为此,本节课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动画拆开的过程,使学生全方位感知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培养空间观念,寻找知识的结合点,让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上发挥更好的媒介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线上授课,还受到网速,不能有效交流等弊端,以后会慢慢改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是小学生学*立体几何图形的起始课,因此,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这节课我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而设计教案,是按“认识概念——合作研究长方体特征——自由学*正方体特征——总结二者关系——运用”的层次来安排的`,使学生的理解一步步加深。不足之处是建立长方体的概念的时候,还要使学生多了解一些立体图形,以帮助他们正确区分*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增强对立体图形的感知。另外,我也缺乏足够的教具和学具,没能提供多种学具给所有的学生充分操作实践的机会,让他们都能通过亲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如果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去认识长方体,那么他们将对学*的新知印象更加深刻。在练*方面,我觉得还需多准备一些有层次的、有针对性的的*题。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几何形体的认识,牢牢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也为后面学*表面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一、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首先,我让学生求由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通过练*,使学生感知:体积是由若干体积单位组成的。接着,提出问题:是不是我们都可以用摆小方块的方法来求一个物体的体积呢?从实际情况考虑,让学生体会到,要求一个物体的体积,必须有一个新的方法才能解决,从而引导出探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激发他们探索长方体体积的欲望。

  二、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教学时,让学生用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学生自制的),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记录的长、宽、高,摆这个长方体时,一行要摆几个小正方体(即表示长方体的长),摆几排(即表示长方体的宽)摆几层(即表示长方体的高)。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在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实际操作。通过实际观察、拼摆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花了较多的时间。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菁选(扩展7)

——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汇总5篇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动画.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设计

  一、复*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过的*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面上,叫做*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不是)

  教师明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演示动画“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3、比较立体图形与*面图形的区别.

  老师提问: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面图形区别呢?

  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你能看见几条棱?哪几条棱?

  教师介绍长方体的画法:

  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行四边形.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演示动画“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一些常见多边形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进一步学*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例1教材一共安排了三个层次学*活动,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第一层次结合实物(或图片)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第二层次通过对长方体的进一步观察,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及其面、棱和顶点,第三层次探索发现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介绍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例2着重引导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的价值,提高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教具、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操作,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

  出示画面:有一些长方体的实物和正方体的实物。(如电冰箱、饼干盒、魔方等)

  谈话:同学们,这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你能说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学生回答,并举例再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出示长方体模型,谈话: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你觉得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猜想。

  分组操作,进行验证。学生分组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看一看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学生汇报、演示观察结果,并说一说从某一个角度进行观察,能同时看到的是哪几个面,看不到的是哪几个面。

  提问:那么,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正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说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三个面。

  谈话:依据同学们的观察结果,我们画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标出面)

  谈话:直观图中线和点都有各自的名称,请同学们自学课本。

  学生看书,理解棱和顶点的含义。

  指名说一说什么叫做棱,什么叫做顶点?

  (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演示)在直观图中闪烁棱和顶点,指名说一说(指一指)这条棱是由哪些面相交得到的,这个顶点是由哪些棱相交得到的?

  提问:直观图是用实线和虚线两种线画成,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吗?

  说明:直观图中的实线表示从某个角度能看到的棱,而虚线则表示从某个角度看不到的棱。

  提问: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自己数一数。

  指名演示数一数长方体面、棱和顶点的个数。集体交流数法。(适当进行指导,让学生能体会到面可以一对一对地数,棱可以一组一组地数,顶点可以4个4个或2个2个地数。)

  得出: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提问:长方体的面和棱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长方体,说一说自己的猜想和判断。

  谈话:同学们观察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下面我们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实际操作进行验证。

  学生分组活动,利用长方体模型进行操作活动,并在小组中交流。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学生1: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

  学生2: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前面和后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左面和右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

  学生3:长方体的棱有3组,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

  可以让学生演示操作,证明得到的结论。

  谈话: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完全相同,前面和后面完全相同,左面和右面完全相同,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学生或教师说出(相对的面)

  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是指的哪两个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是指的哪四条棱。

  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提问:这是长方体吗?这个长方体和刚才同学们观察的长方体有什么不同?

  学生:这个长方体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4个面是长方形的。前面观察的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

  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有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6个面中,会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演示闪动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

  提问: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你知道这三条棱分别叫做什么?(长、宽、高)

  说明: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中,通常把水*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

  [设计意图: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比较等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并通过交流,对有关发现加以适当的整理和概括。]

  2、练一练

  说明操作要求:同座两人一组,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先指出它的面、棱和顶点,再量出它的长、宽、高。

  学生操作活动,互相说一说。

  二、探索与发现,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2

  出示正方体的直观图。

  谈话:我们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想一想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正方体的面和棱有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自主探索,并在小组中交流。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

  学生1: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学生2: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完全相同。

  学生3: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学生演示操作,验证得到的结论。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出示比较的表格,让学生填一填,再在小组中交流。

  名称

  长方体

  正方体

  相同点

  不同点

  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比较结果。

  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8个顶点和12条棱。不同的是长方体6个面是长方形或其中有2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12条棱都相等。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宽、高,正方体都叫为棱长。

  2、练一练

  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学生在小组中操作,在班级中汇报测量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和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能比较完整地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三、巩固与拓展,感受变化,加深理解

  1、练*三第1题

  学生独立看题,和同座同学说一说。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集体交流。

  提问:这三个长方体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发现第2个和第3个长方体的长比宽要短,第三个长方体的长和高一样长,说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

  2、练*三第2题

  第2题中的4个问题学生先独立解答,在图中标注出数据,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

  指名口答,并说一说想法。说明各个面是什么图形及相应的长和宽的长度是多少。

  (第4个问题,教师可以换一种提问:还有哪些面和同学们刚才观察的几个面完全相同?)

  3、练*三第3题

  出示图。

  提问:观察这两个直观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看图,并说一说自己观察的结果。

  学生:一个是长方体,一个是正方体。

  学生: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5厘米、4厘米和5厘米。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

  谈话:继续观察,它们的面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观察可以发现长方体前后有2个面是正方形的,其余的四个面都是长方形,并且完全相同。正方体的6个面完全相同。

  4、练*三第4题

  说明题意,并指名说一说摆成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

  学生独立标出各个几何体的长、宽、高,再在小组中指一指,说一说。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各个几何体的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和长度。

  5、练*三第5题

  出示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做一做,做好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和想法,集体交流做法。

  提问:怎样算长方体的底面的面积?正方体呢?

  (学生可以发现,长方体的底面面积就是长乘宽,正方体的底面面积就是棱长乘棱长。)

  [设计意图:在巩固练*中,不仅帮助学生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基本特征的认识,也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进一步拓展认识,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变式。并为后面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做好准备。]

  活动目标:

  1.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能区分长方体与正方体。

  2.感受行与体的不同,发展空间知觉。

  3.培养动手动脑及合作的能力。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长方体纸盒若干个、画有花的长方形若干;2.正方体、长方体物品若干;3.幻灯片。

  活动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

  1.观察桌面上的操作材料小朋友们,你们看看桌子上有什么呀?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用这些东西来玩个"找朋友"的游戏。

  2.教师讲解操作要求这个纸盒老师给它们穿上了漂亮的衣服,等会儿请小朋友们先将纸盒的衣服"脱"下来,数一数它总共有几件衣服,再帮衣服找出和它自己同样大小的衣服做好朋友,然后请你把这对好朋友身上的花涂上相同的颜色,涂好后再将这些衣服穿回到纸盒的身上。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分析幼儿操作结果

  (1)将每组幼儿的长方体展示在上面,教师与幼儿一起来观察。

  (2)刚才我们小朋友都将纸盒的衣服"脱"下来过了,你们说它有几件衣服呀?(6件)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不是6件。教师逐一将衣服"脱"下展示在黑板上。那你们说这个纸盒有几个面啊?

  (3)你们看看这6个面谁和谁是好朋友?也就是它俩的大小是一样的?(教师将6个面是一对的.两两放在一起)

  (4)现在我将它们都穿回去,这个面在这里,这个面……

  (5)上下两个面是一样大的,左右两个是一样大的,前后两个是一样大的。

  5.教师小结:像纸巾盒、牛奶盒这样的盒子,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大小一样的形体我们叫长方体(出示字体:长方体)

  二、认识正方体

  1.(教师出示正方体)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个是长方体吗?是的请举手。

  2.那它倒底是不是呢?我们来看看,一起数数它有几个面?(6个),它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这6个正方形它们的大小都一样,像这样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而且这6个正方形的大小都一样,这样的形体我们叫正方体(出示正方体字体),正方体也是长方体。

  三、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

  1.小朋友们,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在后面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很多的物体,请你到后面去挑选一个长方体或是正方体,看哪个小朋友能又快又好的挑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来。

  2.提问个别小朋友他挑了什么,是什么体?

  3.请幼儿将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放入两筐子。

  四、寻找生活中长方体和正方体

  1.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也是长方体或者是正方体?

  2.观看放映幻灯片。

  五、延伸活动(教师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它这两个面是正方形,请小朋友回去后可以为它也去穿穿衣服,你也会发现一个秘密。

  教学反思:

  本活动的知识点多,都是概念性的,巩固学*时,幼儿易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教者改变了传统方式,根据教学目标另行设计了以幼儿熟识的实物为载体,使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动一动及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发展。通过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幼儿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从而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培养幼儿愿意探索的*惯。

  [教材简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从研究*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学生在低年级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继续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长方体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直观图;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关系。

  [教学准备]每生带一个长方体实物;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请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典型的物体(课件呈现),提问: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说明: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长方体的直观经验,通过交流不断积累长方体表象。]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观察物体,理解直观图。

  (1)师激疑: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生试着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实物。

  汇报交流,达成共识: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最多只能同时看到3个面。

  相机呈现长方体直观图(动画演示:先画出能够看到的面,再勾出不能看到的面)。

  (2)认识面、棱、顶点。

  观察直观图,说说从一个角度看到了哪些面?哪些面不能看到?

  结合长方体直观图,师向学生介绍: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课件同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结合直观图中棱和顶点,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些面(或棱)在此相交得到的?

  在小组里互相摸一摸,指一指长方体物体的面、棱和顶点。

  [说明:让学生在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演示,理解长方体的直观图,认识它的面、棱和顶点,这样既遵循了他们的认识规律,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

  2.探究长方体特征。

  (1) 分小组研究长方体特征,填写长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长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面

  棱

  顶点

  研究小组:

  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课件出示研究提纲)

  ①长方体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

  ②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③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师提问:

  ①面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是如何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②棱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又是如何发现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的?

  ③顶点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交流方法,同时配课件演示。

  引导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完全相同(也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认识长、宽、高

  师: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通常把水*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课件演示)

  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告诉学生不管相交于哪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完成练一练和练*三第1题。

  [说明:学生是学*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交流反馈时老师又一次提醒学生是怎样数的、如何发现的,目的是把握一切机会教学生学会学*方法。]

  3.探究正方体特征。

  课件演示长方体渐渐变成正方体,认真观察,发现了什么?

  (师述: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由于长、宽、高都相等所以称棱长)

  根据刚才研究的方法,请你们小组讨论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填写正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

  [说明:让学生把学*长方体的特征的学*方法迁移到学*正方体的特征上来,使他们又对又快地达到学*目标。]

  4.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老师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整理成表格。

  形体

  相同点

  不同点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6个

  12条

  8个

  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每一组互相*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菁选(扩展8)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案(五)份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①教师准备:实物,铁丝制作的长方体框架、投影仪。②学生准备:收集一些长方体开头的小纸盒

  教 学过程

  备 注

  一、 复*引入:

  1、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2、你能将这些学过的图形分类吗?(*面立体)

  3、揭示课题:长方体也好、正方体也好都是立体图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长方体的认识”

  二、探索实践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演示给学生看)

  再根据学生的发言用投影归纳出: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认识长方体的棱。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摸)。这些地方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来做,最后统一为“棱”)

  再让学生分小组去数和量:

  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投影显示)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问:

  教学过程

  备 注

  ①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顶点)

  ②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

  (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讲: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

  (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投影显示)

  长方体是由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围成的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相对的棱的长度。

  2、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的两个问题:

  (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找几名代表将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想一想:

  (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长、宽、高)

  (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投影显示出几个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

  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三、课堂实践

  1.量一量教科书的长、宽、高。

  2.练*的第2题。

  3.练*的第3题。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今天学*的内容。

  口诀: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六、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课后反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去,摸、碰,说长方体、正方体各个部分特征,学生是学*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很遗憾这个环节处理的不是很好。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复*。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其关系。

  2、进一步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能正确进行体积单位换算。

  3、进一步理解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正,会应用公式正确灵活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与表面积。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说明本节课复*内容

  二、回忆知识点

  1、回忆我们学过的相关知识,点名回答。

  2、整理所学内容:

  特征: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应练*

  表面积:分别如何计算,以字母表示。相应练*

  体积和容积:如何计算,统一公式,字母表示。相应练*

  体积(容积)单位:如何规定,进率。相应练*

  3、以一个鱼缸为例将这些知识串连起来复*:

  介绍鱼缸构造。(这些银色的金属条就是角钢;)

  根据提供的信息,说一说具体问题是求的什么?(说明:之前介绍过前后左右的面积就是侧面积。)

  给出具体数据,根据上一步思考如何列式计算?(做到问题5时,问求水的体积与求鱼缸的体积一样吗?哪儿不同?有相同之处吗?)

  4、提升练*

  第2题,展开后出示展开图两个数据12时,分别对比原图问:这个12是原来长方体的什么?这个12呢?由此能想到什么?(底面边长就是12除以4等于3厘米)

  三、机动练*

  事先准备一些机动练*题。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初步掌握长方体的概念,建立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3. 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

  教师:我们已经学*了一些*面图形,都有哪些图形呢?

  二、新授

  1. 导入

  教师出示教具,导入新课。

  2. 学*长方体的特征。

  (1)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2) 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3) 认识长方体的立体图形。

  3. 教学例2

  三、巩固练*

  1. 下列图中哪些是长方体,哪些不是长方体,是长方体的指出它的长、宽、高。

  2. 判断题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

  (2)长方体有可能相邻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 )

  (3)长方体的每一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3. 说出下面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四、家庭作业:第23页第1、2、3题。

  (2)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掌握正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 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复*

  1.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长方体的6个面一般都是( )形,也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形,( )面积相等;( )长度相等。

  2.有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它所有棱的棱长之和是( )。

  二、新授

  教学正方体的特征

  1. 展示动画图像:

  (1) 将长方体的较长边缩短,使长、宽、高都相等。

  (2) 将长方体的较短边延长,使长、宽、高都相等。

  2. 观察学具正方体。

  3. 继续展示动画图像,进一步明确:

  (1) 正方体的六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 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

  (3) 有8个顶点。

  4. 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说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5. 填表。

  三、巩固练*

  1. 判断题。

  (1)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

  (2)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3)长方体是特殊的正方体。( )

  2. 一个正方体每条棱长3分米,它的棱长之和是多少分米?

  3. 用一条长48厘米的铁丝折成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四、家庭作业:第23页4——10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辨认这些图形.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图形的名称.

  难点:辨认这些图形.能够区别长方形与长方体,正方形与正方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下图中有多少个长方形?多少个正方形?多少个三角形?多少个圆?(投影片)

  (二)学*新课

  1.初步认识长方体.

  (1)出示长方体实物(装墨水瓶的纸盒、火柴盒)

  师:同学们看这个纸盒和火柴盒,谁知道它们是什么

  形状?学生能回答可由学生回答,不能回答老师告诉学

  生,并板书:长方体.

  (2)看一看、摸一摸.

  让学生拿出一个长方体实物,看一看它的形状,摸一摸每个面.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怎样正确地数出?(长方体有上、下两个面,前、后两个面,左、右两个面,一共有六个面)

  师:长方体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相对的面一样吗?(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一样)

  教师再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

  师:这也是一个长方体.它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相对的面一样吗?(这个长方体有六个面,有四个面是长方形,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一样)

  (3)举例.

  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东西的形状是长方体?

  (4)小结.

  师: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我们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着的两个面的形状相同,有的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有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面是长方形.

  板书:6个面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教师出示长方体实物,变换摆放方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长方体.如下图:

  2.初步认识正方体.

  (1)出示正方体实物(魔方玩具、方积木块)

  师: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形状的?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正方体.

  师: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形?

  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正方体数一数有几个面,再拿一个正方形的纸放在正方体的每个面上比一比.师生共同得出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板书:6个面 正方形

  3.认识长方体图和正方体图.

  师:现在我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画成图,你们认识吗?

  教师出示已画好的长方体图和正方体图,让学生说出它们各自的名称,并贴在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左面.

  4.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正方体是什么样子的?

  (2)选图形(投影片)

  (三)巩固反馈

  1.教科书 p.23做一做.

  先让学生说一说中间一行的每一个图形的名称,再让学生把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和它所对应的几何图形用线连起来.然后集体订正.

  2.在长方体下面画√.

  3.在正方体下面画√.

  4.数一数.

  长方体有( )个 正方体有( )个

  长方形有( )个 正方形有( )个

  5.动手摆.

  教科书练*七第2,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名称,能够辨认就可以了.由于是初步认识,因此不要对学生提更高的要求.

  首先通过实物对长方体有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知道长方体有几个面?各是什么形?继而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教师通过变换长方体的摆放方向,从直观上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最后教师再出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抽象的认识长方体.体现了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通过选图形、数一数、摆一摆三个层次的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已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概括、迁移,在比较中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辨认长方形和长方体、正方形和正方体.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高度的发散状态,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

  教学目标

  (一)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其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具:投影片,长、正方体,1厘米3的立方体24块,1分米3的立方体一块,电脑动画软件(或活动投影片)。

  学具:1厘米3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厘米3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所以它的.体积是4厘米3。)

  教师:如果再拼上一个1厘米3的正方体呢?

  教师: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具)今天我们来学*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新课

  1.长方体的体积。

  (1)教师:请同学取出12个1厘米3的小正方体。问:它们的体积一共是多少?

  教师: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这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同学分小组活动,教师巡视。然后分别请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的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教师: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不同点?

  问:为什么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不同,即形状不相同而体积相同呢?

  (因为它们都含有同样多的体积单位——12个1厘米3。)

  教师:请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

  学生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

  表示长的数,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长外,还表示出一排摆了4个1厘米3的正方体。

  同样的道理,表示宽的数还表示摆了几排,表示高的数还表示有几层。

  (2)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

  学生说出摆法和体积后。请看电脑动画图像:

  一排摆出4个1厘米3的正方体→一共摆了三排→摆两层。

  教师板书:

  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学生操作,看电脑动画图像。教师板书:

  3(厘米) 3(厘米) 2(厘米) 18(厘米3)

  教师:想一想,如果要摆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该如何摆?体积是多少?

  学生口答后,老师用电脑图演示。然后板书:

  5(厘米) 4(厘米) 3(厘米) 60(厘米3)

  教师: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后回答: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

  板书:v=abh。

  出示投影图:

  (3)例1(投影片)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学生口答,教师板书:7×4×3=84(厘米3)。

  答:它的体积是84厘米3。

  练*(投影出题,学生口答。)

  一块水泥板,长5分米,宽3分米,厚2分米,这块水泥板的体积是多少分米3?(5×3×2=30(分米3)。)

  2.正方体体积。(1)请学生看电脑动画录像:

  长4厘米,宽3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长缩短一厘米(图上从右边去掉一排)。教师: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变成了什么图形?

  问: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求出来吗?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3×3×3=27(厘米3)。

  投影出一个正方体图。(可以用翻页变换它的棱长。)

  问:①棱长为2分米,求它的体积?②棱长为4厘米,求它的体积?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2×2×2=8(分米3),4×4×4=64(厘米3)。教师:我们已经会计算具体的正方体的体积了,能说出正方体体积计算的方法吗?学生口答,老师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v表体积,a表示棱长,公式可写成:v=aaa或者v=a3。

  (2)例2(投影)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53=5×5×5=125(分米3)。

  答:体积是125分米3。

  做一做:课本34页1,2题,请4位同学用投影片写,其余同学写本上。集体订正。(3)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和字母公式。

  教师:请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相同还是不相同。

  学生讨论后归纳: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b,h都变为a。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空。课本p35练*七:2,3。

  2.口答填表:

  3.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0.23= 0.2×0.2×0.2;( )

  ②5x2=10x;( )

  ③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43=12(分米3);(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菁选(扩展9)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一、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一)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教具

  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墨水瓶盒等,课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四、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以前学过什么图形?谁来说说 (学生说)

  不错,那谁来说以说它们当中哪些图形是*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边叙述,边出示幻灯片)

  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这些图形中的两个——长方体和正方体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新授

  1、老师今天带来了长方体(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展示正方体)。

  2、还记得我们以前认识图形的一些方法吗?谁愿意来给老师说说? (学生说: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 ……)

  我们今天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要看一下你们都用了哪些方法?

  现在请仔细观察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想一想,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我请......

  (学生说)

  3、说的真好,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面、棱、顶点三个部分组成的,那谁来指指长方体的面是哪一个部分?

  (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拿出你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摸看。 谁来指指长方体的棱是哪一个部分? (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拿出你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摸看。

  那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顶点又是指哪一个部分?请同桌互相指指看看。 (同桌互相指顶点) (课件出示)

  数学上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部分叫做面,把两个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今天我们就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 首先研究长方体,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讨论要求。 (学生读要求)

  现在每排的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分组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写在老师发放的表格中。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

  2. 立足想象与操作,自主探索并发现长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3. 在自主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特征,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准备:课件、模型、搭长方体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数学图形,你认识它们吗?(认识)

  师:那这个图形叫什么?这个呢?这个……

  师:在这些图形里,你能分辨哪些是*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吗?(能)

  师:你上来试一试。请将是*面图形的拖到左边,是立体图形的拖到右边。

  师:同学们,他做的对吗? (对)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立体图形的世界,更深入的认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新授

  1.说一说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师:我们周围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2.认识长方体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长方体。请同学们看,在长方体中,老师手摸得这些**的地方叫做长方体的面,然后面与面相交的这条线就叫做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师:同学们的桌上都有一个长方体的物体。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下面这些问题摸一摸你的长方体。

  (1)长方体有( )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4)长方体有( )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

  (6)长方体有( )个顶点。

  师:你们有答案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知道了: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制作长方体,认识长、宽、高

  交流: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初步认识了长方体,你们想亲自动手用小棒做一个长方体吗?(想)

  师:那想要搭成一个长方体,需要几根小棒呢?(12根)

  师:为什么是12根?

  师:给你12根一定能搭成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老师这里有4种方案,请大家思考一下,哪些一定能搭成长方体,哪些一定不能,为什么?

  操作:

  师:同学们想好了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出示任务要求:

  (1)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小组合作搭一个长方体。

  (2)进一步思考其他方案可不可以搭成,为什么?

  (3)思考在搭长方体的过程中自己的发现。

  学生操作

  反馈:

  师:同学们完成了吗?请问哪些方案不能搭成长方体?

  方案2

  师:这些方案都用了12根小棒,为什么唯独2号方案不可以搭成长方体?

  预测1:2号方案黄色小棒不够了,而蓝色的多了一根。

  预测2:每种长度都应该是4根才够,否则搭不成。小结:长方体有12条棱,分成3组,每组都是4根。

  师:哪些学生是按方案1搭的长方体。(拿一个作品展示)你们在用这个方案搭长方体的过程中,你们有哪些发现?

  预测1:每种长度都有4根。

  引导学生指一指模型并板书:分成3组,每组4根。

  预测2:长度相同的4根小棒,放在相对的位置。

  板书:位置相对。

  预测3:每组相等的小棒,都是*行的。

  师:(利用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相对的棱互相*行;

  垂直面相对的棱互相*行;

  侧面相对的棱互相*行。

  预测4:每个顶点上有3条长度不等的棱。

  师引导:在这里,相交于一个顶点上有3条棱,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把长方体水*放置)一般情况下,底面较长的那条棱是长,较短的是宽,垂直的是高。谁来指出白板上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同学们,请看模型。老师把长方体的前面和后面拆下来看一下,我们会发现它们的长与宽都是用的一样的小棒,所以前面和后面是一样的长方形,同样的道理,左边和右边是一样的长方形,上面和下面是一样的长方形。我们再一次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并且相对的面大小相同。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方案3搭成的长方体,哪些同学是用方案3搭的?

  师:(出示方案3)这个长方体与与用方案1搭的长方体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预测:方案1搭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方案3搭的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

  师:是的,这是方案1的长方体,我们可以将它怎样变化,得到方案3搭的长方体呢?(课件演示)

  师:再进一步思考,我们能不能继续把这个长方体变成正方体呢,有什么办法?

  学生反馈,师动态演示

  师:这么特殊的长方体即正方体,有哪些小组搭出来了?

  师:(展示方案4所搭成的'正方体)正方体与长方体相比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师:根据你们的回答,老师画出了这幅图,这个图是什么意思?在以前学*中有没有这样的图?(出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集合图,体会两者关系。)

  师:其实,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

  三、练*巩固

  略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略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

  2.立足想象与操作,自主探索并发现长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3.在自主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特征,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准备:课件、模型、搭长方体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数学图形,你认识它们吗?(认识)

  师:那这个图形叫什么?这个呢?这个……

  师:在这些图形里,你能分辨哪些是*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吗?(能)

  师:你上来试一试。请将是*面图形的拖到左边,是立体图形的拖到右边。

  师:同学们,他做的对吗?(对)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立体图形的世界,更深入的认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新授

  1.说一说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师:我们周围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2.认识长方体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长方体。请同学们看,在长方体中,老师手摸得这些**的地方叫做长方体的面,然后面与面相交的这条线就叫做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师:同学们的桌上都有一个长方体的物体。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下面这些问题摸一摸你的长方体。

  (1)长方体有()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4)长方体有()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

  (6)长方体有()个顶点。

  师:你们有答案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知道了: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制作长方体,认识长、宽、高

  交流: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初步认识了长方体,你们想亲自动手用小棒做一个长方体吗?(想)

  师:那想要搭成一个长方体,需要几根小棒呢?(12根)

  师:为什么是12根?

  师:给你12根一定能搭成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老师这里有4种方案,请大家思考一下,哪些一定能搭成长方体,哪些一定不能,为什么?

  操作:

  师:同学们想好了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出示任务要求:

  (1)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小组合作搭一个长方体。

  (2)进一步思考其他方案可不可以搭成,为什么?

  (3)思考在搭长方体的过程中自己的发现。

  学生操作

  反馈:

  师:同学们完成了吗?请问哪些方案不能搭成长方体?

  方案2

  师:这些方案都用了12根小棒,为什么唯独2号方案不可以搭成长方体?

  预测1:2号方案黄色小棒不够了,而蓝色的多了一根。

  预测2:每种长度都应该是4根才够,否则搭不成。小结:长方体有12条棱,分成3组,每组都是4根。

  师:哪些学生是按方案1搭的长方体。(拿一个作品展示)你们在用这个方案搭长方体的过程中,你们有哪些发现?

  预测1:每种长度都有4根。

  引导学生指一指模型并板书:分成3组,每组4根。

  预测2:长度相同的4根小棒,放在相对的位置。

  板书:位置相对。

  预测3:每组相等的小棒,都是*行的。

  师:(利用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相对的棱互相*行;

  垂直面相对的棱互相*行;

  侧面相对的棱互相*行。

  预测4:每个顶点上有3条长度不等的棱。

  师引导:在这里,相交于一个顶点上有3条棱,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把长方体水*放置)一般情况下,底面较长的那条棱是长,较短的是宽,垂直的是高。谁来指出白板上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同学们,请看模型。老师把长方体的前面和后面拆下来看一下,我们会发现它们的长与宽都是用的一样的小棒,所以前面和后面是一样的长方形,同样的道理,左边和右边是一样的长方形,上面和下面是一样的长方形。我们再一次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并且相对的面大小相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菁选(扩展10)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优选【五】篇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学得相当主动积极,并且思维灵活多样,小组合作也相当默契,获得了自主学*的成功体验,作为教师我有一些愉快的感受和一点困惑。

  我在教学过程中都十分愉快,产生这种愉悦情感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活泼可爱,能力很强,我能在课堂上感受到学生只是把我当作他们的一个“大朋友”,根本没有那种所谓的“师道尊严”,我们一直处在一个*等的地位,都为解决数学问题在“忙碌”。例如:学生在网上查询、搜集资料自学长方体“点、面、棱”各有什么特征时,有一学生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既然三条棱相交于一点,那么长方体有12条棱,应相交于顶点只有4个。”这一问题确实提得很有“威力”,我在备课中没有想到,但对此很感兴趣,于是我加入了这一学生小组中,和他们一起上网浏览课件,甚至自制、修改了一些课件内容来补充,以便于学生讨论,得出结论。“青出于蓝,更胜于蓝。”这一代学生肯定会超越我们这一代,这也是我这位普通教师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高,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而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因此,我既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又主动为学生参与而创造条件,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教师创设情境。课件演示一张“图形王国城门图”的图片,教师提问:“你能在这张图中找到哪些熟悉的图形?”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正是由问题开始,同时又在后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2、学生自由上网自学。这种学生上网自学并小组合作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提高参与度。

  3、不同层次的练*。在网上练*题中,我设计了“练*A、练*B、练*C”不同难度层次的*题,让学生选做。

  这样一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面临的困惑:两大目标领域很难两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了数学教育目标的两大领域: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技能领域。在发展性领域中,强调了要让学生认识数学,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情感,强调要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地获取信息。而在知识技能领域中,强调了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应用。我认为这两大目标领域存在着一种十分辩证的关系。在我执教中,感觉是知识技能领域的目标落实得相对较好,而对于发展性领域的目标落实得要差一些。在这节课中,如何很好地处理这两大目标领域的关系,使学生在“长方体各部分有哪些特征这一内容学*过程中,既有独立思考、相互合作、共同交流,又有能力应用长方体、正方体特征自制纸盒或在计算机画图中自己绘制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物体。我认为这是一个需要有经验教师帮助及共同研究的问题。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的!

  (一)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首先要想好“怎样做”。

  在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特征的讨论过程中,首先抛出“怎样去观察这样的两个长方体?它的特征可以怎样分类去研究?”也就是首先解决怎样做的方法问题,这里的讨论价值在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让每个人都能做得聪明获得成功,使学生的学*活动富有成效。在教学中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全体学生认识到只

  有按“面”、“棱”、“顶点”进行分类观察,分类整理,然后再归纳,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它的特征。一改以往学*活动无序,结果照本宣读的低效状态,真真将学生的思路打开,能按照自己的设想一步一步地去解决面对的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观察和归纳的能力。

  (二)学生体会到方法的迁移使学*活动是那样的轻松愉快。

  在学生观察正方体的特征时,让学生回答:“能不能用研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去观察思考?”的问题,顺势将发现长方体的特征的方法迁移到发现正方体的特征中来,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学*活动是那样的轻松愉快,一方面有效地调剂了当时学生学*的疲劳情绪,另一方面比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方法迁移能力。

  (三)让学生体会到列表整理知识的数学方法的价值。

  当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分类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找出来以后,面对这么多的知识点,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讲,用列表的方法将它有条理地、清晰地呈示出来也就顺理成章,不是一件难事了,让他们比较深的又一次体会到运用列表的方法一一列举的数学方法的价值。然后通过对表内数据进行分析,学生比较容易地找到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发现了他们之间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较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纵观全课,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学生的心智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了发展,这个过程也就是使新学*材料与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更加直观、形象,主动的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各部分名称及关系。其间的每一个环节都把方法的探索放在核心的位置上,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在发展了他们的空间观念的同时,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一、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人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节课。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面图形的基础上学*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生以前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难度。这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接下来继续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难点:通过观察操作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而他们的思维特点又一般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再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己有,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学生动手操作,同时配合多媒体课件演示、

  三、教学过程

  这部分内容分3课时进行教学。第1课时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第2课时教学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及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算哪几个面的面积。第3课时进行综合应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一)巧设情境、生活引入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把学*和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处处与生活同在;

  课一开始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那些几何图形,接着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来的各种形状的实物,让学生识别,说一说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使学生明确鞋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从这些事物中找出哪些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这样就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上升为数学知识,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让学生根据以前对长方体的初步认识,指出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二)自主探索,形象感知

  动手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学生在用学具进行操作性学*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操作、主动探索、主动思考。这一单元是学生系统学*立体图形知识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动手操作,提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让他们通过一系列实践操作活动,经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感知、理解、概括的过程,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

  1、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的长方体纸盒,通过数一数、摸一摸、量一量等时间操作活动,去探索和发现长方体具有那些特点?并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然后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通过各个小组的汇报,逐步归纳概括出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具体特征:明确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它有12条棱,8各顶点。并且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接下来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小棒、橡皮泥的材料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在实际的观察、操作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这12条棱可以分成三组,每一组的长度都相等。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观察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几条,它们长度怎样,使学生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且从中体会出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是由它的长宽高来决定的。再这一环节中,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应该让学生把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根据不同的摆放情况,分别让学生指出他的长宽高,防止学生死记硬背,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这部分有了长方体的特征做铺垫,学生掌握起来会比较容易,具体过程基本与前面相同。只要最后向学生说明一下由于正方体的所有棱长度都相等,所以它的长宽高都叫做棱长就可以了。

  3、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比较

  这时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各自的特征,所以可以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顺序,通过讨论交流,来总结和概括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整理成表格。另外通过这一环节还要使学生明确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并会用集合圈表示出它们的关系。

  1、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实现学*方式变革。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观察实物——————土豆,来丰富表象,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切成长方体,来提高感性认识,最后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方法,转变学*方式,激活学*热情,达到全员主动参与“学数学”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

  2、让学生经历“学数学”过程,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案例教学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看、摸、想、议、切、说等学*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知识过程中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能力;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3、让学生经历“学数学”的过程,其核心问题是“学会思考”

  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积极有效的思考依赖于合适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依据知识自身的重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过程,自觉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智技能,从而促使数学学*活动有效地展开并不断深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