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教案(精选20篇)

首页 / 教案 / |

  绝句教案 1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齐读课题]绝句是旧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就称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就称七言绝句。这一首诗就是一首几言绝句?(七言绝句)这首七言绝句是杜甫在公元12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4年重返成都杜甫草堂时所作的《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公元763年震憾唐王朝的“安史之乱”终于被*息,忧国忧民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心境由沉闷变得开朗,诗人重返旧居,看到进姓又过上太*日子,看到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生机勃勃的春景,心情十分愉悦,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没有事先拟好题目,就用绝句这种诗的体载名称作了诗题。下面请同学们各自把诗句读一读,生字要读准。

  2、学生自读。

  3、复*生字。在这首诗里有三个生字,我们一齐来复*一下。

  4、指名读诗:同学们会读这首诗吗?老师请四位同学一人读一句,开火车,谁愿意?(请两组)

  二,范读创设情境

  1、学*第一句

  (1)听范读录音: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诵读,同学们想听听吗?(想)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用语言创设情境:听着这充满感情地诵读,我们仿佛走*了诗人,也来到了四川成都杜甫草堂,草堂周围的景色真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出示画)(语言引导学生看图入情境):此时正是三月天气,日光柔和,微风徐徐。一日清晨,诗人杜甫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然听到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婉转的鸟鸣声,诗人循声望去,看到了什么?(黄鹂)黄鹂有同学知道吗?(贴黄鹂)

  (3)介绍黄鹂。黄鹂是一种很美丽又会唱歌的小鸟,羽毛大部分是黄色的。

  (4)学*“翠”、“鸣”。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儿在哪儿鸣叫呢?(柳树枝间)怎样的柳树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翠)翠是什么意思?(嫩绿、翠绿的意思)可见此时正是什么时节?(早春时节)那么你们想,美丽的黄鹂鸟儿会在翠绿的柳树间怎样地鸣叫呢?(欢快地、自由自在地)

  (5)读第一句诗。让我们一齐用欢快的语调,读一读第一句诗,注意七言绝句的(2、-2、-3)的节奏。

  (6)说句意。第一句诗的意思同学们理解吗,谁能说说。(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鸟儿在翠绿的柳枝间欢快的鸣叫着。)

  2、学*第二句诗

  (1)描绘情境。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白鹭)贴白鹭。

  (2)介绍白鹭: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白,腿脚细长,在天空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

  (3)讲“一行”、“青天”。那是一只白鹭吗?(不是)诗中哪能个词告诉你的?(一行)这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哪儿?(青天),青天是什么意思?(蔚蓝的天空)这里的青是碧蓝、瓦蓝的意思。

  (4)说句意。那么二句诗的意思同学们会说吗?(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蔚蓝的天空)

  (5)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可真美啊,让我们齐读第二句诗,读出画面的美来。

  3、体会诗境

  (1)诗人作诗用语凝炼明快,仅仅两句诗就已使我们浮想联翩,画面里的色彩,诗中都体现出来了,你找到了诗中描写色彩的字吗?老师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着重号点出来。(黄、白、青、蓝)

  (2)诗人用黄绿相映,青白对照,用色彩鲜明的字写出春天景物的独特鲜艳的色彩特征。我们在读这两句诗时就觉得仿佛有这样一幅早春美景图展现于我们眼前。同学们能不能看着画面,结合诗句,试着用自己美好语言描绘画面,同学们可以按这样的'句式来说:

  出示句式: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柳树,黄鹂,白鹭。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

  (3)同学们描绘得真美啊,让我们把一、二两句诗联起来读一读,读出画面的美来。

  4、学*第三句

  (1)读着读着,我们大家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莺歌燕舞,生机勃勃,到处绿柳垂丝,春意融融,诗人杜甫被眼前的美景拔动了诗弦,不禁在心中吟诵,斟酌诗句,这时他一抬头,却又被什么吸引住了?(诗人被远处的西岭雪山给吸引住了)贴西岭

  (2)讲解“千秋”、“含”。西岭是位于成都西边的岷山,那诗人说:“西岭千秋雪”,可以怎样解释?(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里的“千秋”是指什么?(时间长久)诗人是从哪儿看到覆盖积雪的西岭山的?(诗人从窗口向远望),画(囗),你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中“含”的意思吗?含就着衔着、镶嵌的意思。同学们觉得这句诗中的“含”字用得好吗?这样我们不妨用其他的字来换换,可以用哪些字来换?(有、里、内、前)我们选两个字换上读读看,比较比较,体会体会。“窗有西岭千秋雪”,你们觉得怎么样?(太一般了)“窗嵌西岭千秋雪”,(嵌字写出西岭雪山像一幅画镶嵌于窗框之中,只是静态的画。)可是,我们一般说人才含着什么,这儿用了“含”字还好像把窗框写活了,写出画面的动态之美,更有了动感,诗中静动结合,充满生机。这个“含”字用得真妙,让我们一齐读第三句诗,突出“含”字。

  (3)说诗句大意。(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景色像衔在窗框里一样)

  5、学*第四句诗

  (1)诗人凭窗远眺岷山雪峰,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赞叹不已,不知不觉,笔已经拿在手里很长时间了,诗人想起要写下诗句,一低头,却又看见门前的什么?(门前停靠在岸边的船只)边贴船只边叙述:船只不在航行吗?你从哪个字知道的?(泊),泊就是停靠的意思。东吴是指长江下游,江苏一带建立东吴**,所以诗又用东吴指代长江下游,江苏一带的地方。

  (2)你会解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吗?(从遥远的东吴航行来的船只)那“万里”在这里是指什么?(路途遥远)现在同学们能解释这句诗的大意吗?(门前的岸边停靠着千里迢迢航行而来的船只),船只能沿岷江,穿三峡,一路畅行无阻的情形只有在和*环境里才会出现,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情会是怎样的?(欢快、愉悦、舒畅)

  (3)让我们一起用愉快的语气读第四句诗。

  6、体会诗情

  (1)此时杜甫重返草堂故居,已是“安史之乱”得以*定的第二年,诗人心情愉悦,才会有闲情逸致抬头远眺西岭雪景,俯首感受鸟语花香的明媚春色。所以诗三/四句就写了诗人远望*观的情形,同学们能不能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

  诗人抬头向远处看,只见,低头看*处,只见,看到这番情景,诗人心中。

  (2)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把三、四两句联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表演情境

  1、刚才通过想象画面,我们理解了每句诗的大意,走*了诗人,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做大诗人杜甫,把诗人作诗的情景给大家表演表演。现在黑板上的这幅画,正无限的扩大、扩大……于是,我们这儿成了杜甫草堂,屋外的春色真是美如画。此时,正是阳春三月,阳光柔和,微风徐徐。一日清晨,诗人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听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循声望去,诗人看到草堂附*怎样的一幅春景图,可以先向我们介绍介绍,而后诗人挥毫泼墨,并为我们高声呤诵所作的诗。先请大家在座位上讨论讨论,练*练*。

  2、学生表演

  3、真是一首好诗啊,如此佳作,我们怎能不呤诵呤诵。

  4、齐诵全诗。

  五、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齐走*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诗的意思,还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全诗描写了草堂附*的明媚春光,表达了诗人愉悦,欢快的心情。课后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抄写一遍。

  绝句教案 2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构思精致,感悟细腻,文笔优美,充满着一种淡淡的抒情意味和对人生的感悟。教学时,应以朗读、讨论、想像等为主,在朗读中品味,在讨论中体会,在想像中感悟,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印象中的夏天是什么样子的,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事物是什么。由此导人新课的学*。

  二、学生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散读全文,并疏通字词障碍。

  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骈俪

  褶裙 涟漪 炫耀 喧嚣 天籁

  聆听 攫走 胸臆 帐惘 寂寂寥寥

  2.学生自行摘抄优美词语。

  请参照“教学设计(A)”。

  3.要求学生从自己所摘抄的词语中选取三到四个说一段话,进一步体会其中某些词语的用法。

  要求学生尽量说得生动优美。

  4.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划分结构请参照“教学设计(A)”。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1.在文章第2、17两段,两次写到了现代文明的声音,其用意何在?

  2.迅速默读文章第二部分,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捉蝉之乐的?其中作者产生了哪些联想?这些联想的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3.听蝉的时间不同,其乐趣也不同,看看:在不同时间听蝉,各有什么乐趣?

  4.作者为什么说夏天“像一首绝句”?

  5.为什么说蝉声“何尝不是生命之歌”?

  6,美是瞬间脆弱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都是这样,而文章说:“而每年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仄仄*”,这当中包含了一种什么心态?

  明确:包含了一种豁达爽朗的心境。

  四、寻读课文,品味其中的精华之处

  1.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有关内容请参照“教学设计(A)”。

  2.思考:这篇文章并不是想告诉我们社会百态、人生万象,吸引我们的是作者那细致人微的感受。请默读文章,看看哪些地方、哪些段落表现出作者这种细致入微的感受。

  明确:这样的段落相当多,只要学生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谈得合理,不强求答案的一致。

  3.选择最喜欢的段落放声朗读,体会其中新颖而优美的意象及妩媚的`文句。

  五、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篇《夏之韵》,看看这篇文章与课文所写的夏天的风味是否一样?

  夏之韵

  夏,是春洒下汗水之后的跋涉,是萧瑟秋风之前的温馨和热烈,是严冬肃杀之前的人们挽留的一种心境。于是,开始酝酿一串串希冀的结晶,同时也唤来了夏风娓娓的细语,夏雨绵绵的情思,夏云袅袅的漂游。

  春太奢华,秋太凄凉,冬太寂寥,只有夏是多姿多彩的,仰望,天像蔚蓝的海水倒悬,又像江南蚕丝织就的蓝缎,滑滑的,让人忍不住有想去触摸的冲动;俯着,锦绣河山,处处葱茏,花盛开,树丰满,阵阵轻风吹过,绿树红花摇曳多姿,山水之间,任你眺望,任你鱼跃;任你在夏风中放歌,夏雨中沐浴,夏光里站立,夏夜中留恋。

  独自漫步于校园中,处处充满了绿,鲜绿、黄绿、浅绿、深绿,各种绿色连接着、交错着、波动着、变化着,绿意无限。草坪,又恢复了它昔日的风姿,**的,绿绿的,风吹草动,似一块圆形的地毯;花池中,五颜六色的不知名的花,都在绿草坪上,用它们娇艳的身姿,展示着自身的魅力。

  咦,一片绿,闪光的绿,似渲泄的绿色的瀑布。噢,牵牛花!它长得那样旺盛,爬满了一堵暗灰色的墙,仿佛一件美丽的外套。

  它更像是一幅巨画,流水*缓而亮丽,色彩单纯而使人爽心。上上下下,找不到它的发端,也看不见它的终极,只有那一片常常青翠欲滴的绿,在我的视野里自由地蔓延,流动……

  它是一幅画,可又不是静止的画——它充满了勃勃生机。

  微风轻拂,茎开始抖动,叶开始抖动,不时如钻石般闪亮的光点,跳跃着,舞蹈着。这时,一个个牵牛花从绿叶中探出头来,像是无数蝴蝶,挨挨挤挤,重重叠叠地驻足在灰色的墙上,它们扇动着翅膀,它们炫耀着美丽。它们与绿叶互相推挤,互相紧紧簇拥着,在阳光下打闹着,’叫嚷着.....

  每一片叶,每一束花,都是一个生命,它们这样的活泼自由,它们是闪烁着智慧的花,绽放着自信的花,凝视着它,仿佛看到一个个跳动的绿色生命。

  拿着书,穿梭于绿树红花之间,那感觉,有说不出的温馨。

  暮色悄然降临,夏夜很浪漫,亦很多情,月光倾泻着缠绵,使夜的思绪奔放着憧憬,今夜的景色弥漫着遐想,令大自然的情爱无比醉人。

  夏如一位佳人,它将绿色的发髫高高挽起,小河是它顾盼的明眸,盛开的鲜花是它浓艳欲滴的朱唇,远处的山峰是它蹙起的黛眉。读着宁静,拥着清风,所有情怀似一丝游云察过“圆盘”,擦亮夏的静谧。

  春华秋实,都在于夏的精心呵护,夏是一个新的起点,成长着新的希望和期待。

  噢,夏之韵!

  参考评价:这篇文章写得文采飞扬,很有感染力,除了构思、选材等诸方面的因素之外,也得益于作者语言运用技巧。一是注意了词语的选用,把静的景物写得生意盎然,特别是叠音词的运用,使文句音韵整齐,恰当地表现出了文章的情调,读来生动舒缓,富有抒情意味。二是注意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比喻、排比、拟人、拟物、对偶等,使文句整散结合,有节奏感,细腻地描绘出夏天的诗情画意。

  六、布置作业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延边教育出版社)

  绝句教案 3

  一、关于文章中心的理解

  这是一篇描写夏天生活的抒情散文。作者从孩童时代起就喜欢听自然之声,这种喜好一直保持到成年以后,并变得更加深沉,更加富有诗意。身在城市,并没有让简媜对现代化的大都市产生好感。

  在她的散文里透散出这样的潜台词:喧嚣的都市里找不到一片宁静之所,我们只有在沉思中,回忆过去,才能寻找到自己渴求的东西。现代社会中的人们需要让浮躁的心*静下来,关注自然,关注自然中的美,保持一颗童心。

  蝉的生命是短暂的,可是它是用一生的时间来歌唱。一次绝唱,竟以生命为代价!美总是瞬间脆弱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都是这样,然而花谢花还开,月圆月又缺。“而每年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仄仄*”,读到这里,我们又为作者的豁达爽朗而会心一笑。

  二、线索与组材

  本文是以忆蝉、捉蝉、玩蝉、听蝉、悟蝉的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作者先记叙童年时代捉蝉的故事,在上学的路上——人迹罕至的地方,一群小学生“不怕钩破衣服,更不怕破皮流血”的到树上捉到蝉后的欣喜若狂的情景

  让童心未泯的人们也不觉沉醉于其中。课堂上,“我们”在抽屉里玩蝉的细节描写真实生动,先看,再听,后摸,充满了童趣。“捉得住蝉,却捉不住蝉音。”富有内蕴的短短一句话,不但耐人寻味,而且还引出了对蝉声的描写。

  “蝉声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绝句。”行文至此,与文章开头呼应。那么为什么说蝉声代表夏呢?作者紧接着写蝉声的音色、节奏,写蝉对夏的感情,像一首抒情诗,有生命情调,有自然质朴,有旷远飘逸,有豪情悲壮

  这哪儿是在单单写蝉声,这分明是心胸豁达、豪情万丈的人的写照啊!这更是像夏天一样激情四射的人的体现啊!这不就是像蝉一样该放开喉咙就引吭高歌,该缄默不语就戛然而止的悲壮斗士吗?

  听蝉部分,写了晨间、午后、黄昏三个时段听蝉的感受。晨间蝉声给人以净化,午后蝉声给人以闲适,黄昏蝉声给人以慰藉,字里行间娓娓告诉你一定要善于去倾听,才会有收益。悟蝉部分,写了蝉的自然、质朴、真诚、奉献、豪壮,对蝉声的“戛然而止”,作者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生命之歌”,来道出了其中的内蕴真谛:世上有多少人物和故事在生命的“戛然而止”处流下了动人的悲壮与辉煌!也流下了几分遗憾和感伤!

  三、别致的文章开头

  文章开门见山,把春天比成“骈俪文”,把夏天喻为“绝句”,开篇给人以突兀之感,引人入胜。但作者虚宕一笔,不言夏,却先叙及蝉声,“未曾去关心蝉声”,并交代其原因。夏天景色五彩缤纷,作者缘何独独念及蝉声?当“我”对夏的悄然而至而浑然不觉时,是蝉的叫声给了我以提醒。如果燕子是报春的使者的话,那作者显然是把蝉当作了夏的标志,文章由此巧妙的引起对蝉的回忆。

  四、含蓄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

  本文写法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乍读之后,好象觉得作者天女散花,信马由缰,但细细品之,文章无处不是在写像蝉一样的人,这种以物喻人的手法比起以前学过的《荔枝蜜》等散文。

  更加含蓄深刻,因为它更强调和注重个人的人生经历的体会和感悟。而这种体会和感悟,往往其他人不一定有,即使有也不一定这么深刻,更谈不上用文字表达出来了,但是每个人在读过《夏之绝句》后就会产生和作者相同的感受。

  本文表达含蓄,内蕴深送,寓哲理于*凡之中,寄深情于自然之里,这是本文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

  绝句教案 4

  一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听古诗的兴趣,并记住题目和古诗大意

  2. 加深幼儿对春天季节特征的认识

  3. 引导幼儿有顺序地观察图画

  二活动准备

  1、 幼儿教材、大书、电脑

  2、 准备字卡:融 鸳鸯

  3、 复*字卡:山 春 花 草 燕子

  三活动过程

  1. 谈话:春天

  (1) 提问:现在是什么季节?幼儿回答,教师适时出示字卡:“春”。

  (2) 提问:“她是一个小姑娘,着一件绿褒赏,青山绿水是花裙,桃花为她画粉妆,姑娘咯咯笑一笑,小河解冻水长流。谜底是什么?引导幼儿说出谜底是“春姑娘”,

  (3) 提问:“请你说一说,你最喜欢春天的什么景色?春天给我们怎样的感觉?它的美体现在哪里?”鼓励幼儿大担发言。

  2. 教师出示字卡“燕子”,请幼儿学燕子飞到指定位置拿书。

  3. 请幼儿将书翻到第12页,和乖乖熊一起看图画。

  (1) 提示:请小朋友由远到*观察画面

  (2) 提问:“*处有什么?幼儿回答,教师适时出示字卡“花 草 燕子 鸳鸯

  (3) 提问:“远处有什么? “山”幼儿回答

  (4) 提问::你能用一句话形容自己看到这幅图以后的感觉吗?

  4 。放电脑。请幼儿来听古诗,并回答问题

  (1)教师:“春天万物苏醒,繁花似锦,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唐朝诗人杜甫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2)请一名幼儿在大书上示范欣赏古诗

  (3)幼儿独立欣赏古诗,教师来回指导,注意纠正幼儿的不良坐姿态

  (4)提问:诗名是什么?幼儿在自己的书上指出题目,并读出

  (5)提问:“这古诗中都有谁?请幼儿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回答问题,教师适时出示字卡

  (6)请幼儿再次欣赏古诗

  (7)教师分析古诗大意》“这诗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美丽如画。前两句对大好春光进行描写,短短的十个字包括了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香味,吸引我们去体会、感受、联想春天的美好。后两句写的'是燕子和鸳鸯。燕子围着暖融融的春泥高低飞翔,衔泥筑,鸳鸯睡莲在暖暖的沙子中,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到

  (8)提问:“通过对这诗的了解,你认为诗人在春天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幼儿感受春天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愉悦和快乐

  5、教师出示字卡:燕子 请幼儿学燕子飞,

  6游戏

  1准备:需认读的大小字卡,2漂亮的小筐一个,将大小字卡放入筐中

  2激发兴趣:“春姑娘来啦她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

  3玩法:

  步骤1:春姑娘的礼物。教师扮演春姑娘,说“我给每个小朋友都带来了一份礼物 。教师手提小筐,请幼儿从董中每人取一个字卡

  步骤2、介绍自己得到的礼物,请拿到大字卡的幼儿到前面,依次介绍自己得到的礼物 是什么。一个幼儿介绍完自己的大字卡,就请得到相同小字卡的幼儿到前面,举世无起手中的小字卡,集体认读

  步骤3:说儿歌,做游戏,边说儿歌边做动作。“春姑娘来啦!春姑娘来啦她给我们带来礼物,她的礼物是什么?教师出示大字卡“融”,说:“我的礼物是融。手拿”“融字宝宝的幼儿围到教师。集体认读,教师出示其他大字卡,游戏进行。

  绝句教案 5

  【教学目标】

  1、学*古诗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和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古诗中的生字,会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春天的色彩明丽和勃勃生机。

  【教学准备】

  有关本课的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30分钟。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唱首春天的歌吧!(课件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春天来了,你们高兴吗?恩!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心情和你们一样,也很高兴。有一天,他坐在屋里,透过门窗,看见两只黄鹂鸟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乐地歌唱,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飞翔。放眼望去,远处的高山上,竟还有千年没化的积雪。多美的.景色呀!杜甫高兴地写下了这首《绝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古诗。绝句是古诗的一种体裁。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二、初读古诗

  1、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诗句读流利;边读边用笔划出古诗中的生字。

  2、学生自由练*朗读古诗。

  3、现在,谁来试着把古诗读一读?小朋友听听他把字音读准了吗?(教师随机评价)

  三、学*生字

  小朋友们,古诗你们都会读了,诗中的生字宝宝你们都认识了吗?现在,赶快睁大你们明亮的眼睛,因为有几个调皮的生字宝宝从古诗里跑出来了,它们想和你们交朋友呢!第一个跑出来的是谁呢?(课件出示生字鹭柳窗鸣)

  四、再读古诗

  生字都认识了,古诗一定比刚才读得更好。现在,谁再来读读古诗。

  1、指名读。

  2、齐读。

  3、老师读。

  4、齐读。

  五、感悟古诗

  小朋友,刚才我们反复地读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

  1、两个黄鹂鸣翠柳:

  大家仔细听,仿佛听到了什么?再仔细看看,你好象看到了什么?翠绿的柳树上,两只黄鹂在欢快地歌唱、嬉戏,多开心呀!它们可是春天的小使者,为春光增添了不少色彩!

  2、一行白鹭上青天:

  读着这句诗,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蓝蓝的天空中,一行白鹭正自由自在地飞翔。这是多么美妙的春光啊!

  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年之际在于春。春天来了,树儿、鸟儿都焕发了勃勃生机。人们也开始繁忙起来,你能从诗中哪一句看出人们忙起来了?这船只停在江边,他们在等待什么呢?虽然,远处的山上还有终年没融化的积雪,可山下,已经是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4、小结:

  同学们,杜甫诗中的春天多美呀!绿的柳、蓝的天、白的雪,还有那欢乐的黄鹂,自在的白鹭,江边停泊的船只,一切都是那样生机勃勃!让我们带着欢快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还可以配上你的动作、表情呢!

  六、拓展延伸

  杜甫诗中的春天多美呀!他还有一首写春天的诗呢!(课件出示《绝句》)。

  他还有一首诗写的也是春天。(课件出示《春夜喜雨》)

  杜甫是多么喜欢春天呀!你们呢?课后,(课件出示作业选选选)大家也可以用你们的笔,象杜甫这样,写写身边的春天,画一画春天,还可以翻翻课外书籍,找一找还有哪些诗人写了春天。

  绝句教案 6

  教学目的:

  1、会认“绝、迟、融、燕、江”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界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重点:

  1、会认“绝、迟、融、燕、江”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界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小学教学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启发谈话:

  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听音乐,你想到了什么?

  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绝句》。

  2、板书课题

  这首短小的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春天的景色。快让我们来听听诗人是怎样歌颂赞美春天的。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自己试读课文。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读懂诗句。

  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诗句)

  指名学生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

  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

  (这首诗的前两句,画出了由春日、春风、江山、花草构成的阔远而明丽的春景。诗的后两句具体描绘衔泥的飞燕、安睡的鸳鸯,一上一下,一动一静,相应成趣,充满了生机勃勃而又安宁恬适的春天气息。)

  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集体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注重积累。

  你还收集了哪些和春天有关的故事?背给同学们听听吧。

  多么迷人春天,你也可以当当小诗人或是小作家,说几句赞美春天的诗句吧。

  板书设计: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绝句教案 7

  一、教材内容简析

  《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佳作。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第一句是草堂前成对黄鹂鸣于翠柳间,是*景;第二句一行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这两句从时间上、空间上给人宽阔的现象余地。

  全诗随着视线转移,一句一景,由低到高,由远及*,景物不断变化,诗人愉悦的情感贯穿其中,四种景构成一个和谐统一、鲜明优美的意境。这首诗对仗工整,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佳作。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绚丽的画面,感受诗人的心境,从而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过程与方法:

  学*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积累杜甫名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

  绝句教案 8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与比较,了解三首诗的不同风格与表现手法。

  2、从品味语言入手,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说明:

  本课所选的三首绝句,内容浅显易懂,其中《从军行》和《过华清宫绝句》学生在高中以前已经有过接触,大部分同学都可以背诵。因此,教学本课的三首诗,不能只停留在一般层次的记诵和理解上,还应该引导学生向诗歌鉴赏的更高层次发展, 在诵读和比较中品味语言,领会这三首诗的不同风格和表现技巧,感悟诗歌语言含蓄蕴藉的特点,进而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基于这样的考虑,可以比较阅读作为教学的切入口,从以下三个方面逐层推进:

  一是作家不同风格作品的比较(以孟诗为例)。

  二是不同题材诗歌风格的比较(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

  三是三首诗不同表现技巧的比较(细节刻划、融情于景、以小见大)。以比较显差异,以差异促感悟,在比较中加深和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味词句,感受诗歌意象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内容。

  2、难点:归纳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说明:

  文本的解读首先必须立足于语言的感悟和品味,诗歌的阅读尤其如此。引导学生通过对三首诗的语言的品味,从而使他们获得对鉴赏诗歌的某些理性的认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如何才能凸显重点、突破难点?首先要求学生在初步诵读的基础上把三首诗所使用的表情达意的具体意象从诗句中剥离出来(“意象”这一概念学生在高一第一学期的诗歌教学中已有接触,在此直接引入教学的环节中应该是可以的),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品味这些具体的意象中所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情感,进而明确:诗歌的不同风格,不仅与作者的生活经历、人生价值取向密切相关,而且与其在诗中所选取的意紧密象紧密相关。

  对于本课教学难点的突破,可以采用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层层剥笋的方法。比如,可先由孟浩然的诗入手,通过对诗中意象的分析明确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然后联系以前学过的《春晓》、《过人故人庄》等诗,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不同风格,最后总结下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

  对于三首诗的表现技巧的分析,可以穿插在意象分析的过程中,最后略作总结,以期通过对表现手法的分析来加深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联系旧知。

  (三)设疑激趣。

  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连绵起伏、群峰耸立的诗歌天地中,唐诗无疑是最为雄伟壮观的一座山峰。今天,我们要学*的《绝句三首》就是从这座山峰上采撷来的精美的花朵。这三位诗人分属于盛唐和晚唐两个不同的时代,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比如,你能说出孟浩然和王昌龄分别属于哪个诗歌流派吗?

  2、请把三首诗迅速阅读一遍,从题材上看,它们分别属于什么诗?

  (1)学生回答,明确: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派

  王昌龄:边塞诗派

  (2)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孟诗:送别诗

  王诗:边塞诗

  杜诗:咏史诗

  (3)唤起激情: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一个篇章,读此篇章,教师应该感染激发学生内心的自豪之情、向往之情。

  (4)关于诗歌流派和诗体的提问,既是考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也是本课教学的必要环节。为下面环节中的不同诗体风格的比较留下铺垫。

  以《送朱大入秦》为例,探究解读诗歌的一般方法。

  怎样来鉴赏一首诗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这三首诗的学*来作一次探讨。

  ①指导学生阅读第一首诗,疏通诗意。思考:“脱”应怎样理解?(解下,拿出)

  ②意象分析:

  抓住一个细节。启发思考:联系“宝剑直千金”一句看,“脱”字一词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怀?(可联系课文注释并补充“季札挂剑”的典故来加深学生对这一细节的理解和感受。)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还可补充前人对孟的评价:唐人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称他“救患释纷,以立义表”,“交游之中,通脱倾盖,机警无匿”,《新唐书文艺传》谓其“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 。”那么,这首小诗所表现的慷慨激昂,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③与《过故人庄》(或《春晓》)一诗的风格比较。思考:两首所流露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吗?(一显恬淡洒脱之风,一具慷慨激昂之气,颇有几分盛唐豪气。)

  3、引导学生归纳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帮助梳理一下鉴赏的思路流程,让学生在下一个环节乃至以后的学*中能不断加运用,以提高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

  (1)学生齐读《送朱大入秦》,对照注释疏通大意。质疑。

  学生思考讨论“脱”字一词的含义。

  (2)交流、讨论“解剑相赠”这一细节对表现诗人情感的作用。

  (3)讨论、比较:此诗与《过故人庄》一诗在风格上的差异。

  (4)学生自读后,齐背这首诗,简要归纳一下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语言、分析意象、体会情感、联系旧知、纵向比较。

  ①诗意的解读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词句上。这一教学环节关键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会从一些细微之处着眼,抓住关键词句来品味诗的内蕴。

  ②学生讨论和辨析的关键词是一个“脱”字,抓住了它就打开了解读这首诗的大门。

  ③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理解。由内及外,由点到面,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更广阔的书外的世界,这是老师在高年级学生的教学中始终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

  ④如果对诗人自身不同风格的讨论进展顺利,教师还可引入唐诗中一送别名句以供学生鉴赏比较。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⑤方法的归纳不必拘泥于语言的表达形式,关键是让学生能有所领悟。

  4、巩固与实践:指导学生鉴赏《从军行》。

  关于《从军行》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加以研讨。

  (1)抓住诗中最能体现边塞风光的景物:雪山、玉门关、黄沙、楼兰,概括这些景物所组成的画面的特点。

  (2)分析景情关系,体会此融情于景的写法特点。

  (3)联系初中学过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结合本诗的学*,请学生简要说说边塞诗有哪些特点。

  比如:内容多写军旅边塞生活,风格或雄浑悲壮,或慷慨激昂等,学生能说出一二即可,不必求全求精。

  5、学生朗读《从军行》,围绕下列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1)找出诗中体现边塞风光的景物,思考:这些景物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通过讨论,使明确:奇丽壮阔,苍凉雄浑。

  (2)抓住“暗”“孤城”体会诗的前两句表现的戌边将士的思想情感。讨论:这样的场面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通过讨论,体会战争的惨烈,对故乡的思念。

  (3)面对如此残酷的战争,将士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抓住“百战”“穿”“终不还”体会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气概。

  (4)前两句的景物描写与后面有什么关系呢?体会悲凉的情景的描写更衬托出了战士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气概。

  (5)联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归纳边塞诗的基本特点。1、这两首诗的学*应该充分利用在第一首诗的学*过程中教给学生的品味语言的方法,在语言的品味和诗意的解读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讨,交流讨论,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加以点拨。

  因此,关于预设中学生讨论的问题亦可适当简化,《从军行》重点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景情关系,进而归纳一下边塞诗的基本特点;《过华清宫绝句》则重点让学生把握此诗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体会其含蓄蕴藉的语言风格。《从军行》的学*可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过华清宫绝句》一诗则主要交给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讨论,教师适当予以点拨和拓展。

  6、练*与迁移:师生共同鉴赏《过华清宫绝句》。关于《过华清宫绝句》着重引导学生讨论:

  (1)作为一首咏史诗,这首诗所咏的是什么时代的什么事?

  (2)作者对历史的评价态度主要体现在诗中的哪一句?

  (3)这一句在表现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4)这首咏史诗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可引入: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

  何谓“蒙太奇”手法?此即为一例。自读《过华清宫绝句》,参照“教师活动预设”中的四个问题展开讨论。重点放在对“一骑红尘妃子笑”一句品味和分析上。

  ①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②师生共同探讨“教师活动预设”中的问题(1)(2)。

  ③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问题(3)(4)。

  ④师生共同评价,归纳本诗在表现技巧方面的特点。对于本课来说,这一环节既是对上一环节的学*效果的检验,也是教学内容进一步推进,关键的地方,教师必须加以有效的点拨,适当的调控。比如,关于《过华清宫绝句》一诗亦可作适当的资料补充,引入前人的评价,关于“蒙太奇”手法的介绍等,以丰富和加深学生作者含蓄蕴藉的语言风格的理解和感悟。

  7、归纳总结。

  (1)三首诗在表现表现的运用上有何不同?

  《送》:注重细节刻划。

  《从》:融情于景。

  《过》:以小见大。

  (2)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①指定学生发言,总结诗歌鉴赏中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要求。

  ②教师总结:

  a.从语言入手。

  b.抓住意象。

  c.剖析手法。

  d.联系比较

  (3)提问:从表现手法上看,三首诗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明确答案。

  (4)学生根据本课学*,总结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学生总结后,教师作适当点评,可以参照“教师活动预设”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诗歌鉴赏对于刚刚跨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定难度的,能力的形成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本课的学*旨在告诉学生鉴赏诗歌应该遵循的一些最基本的规律,让学生知道从品味语言入手,抓住诗歌的核心意象来解读诗意就可以了,至于更高层次的一些要求,比如知人论世、意境和手法赏析等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落实。

  8、布置作业。

  (1)搜集或上网查阅有关孟浩然、王昌龄、杜牧三位诗人的生*和创作评价材料,整理成三百字左右的小资料,写在语文课堂笔记本上。

  (2)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学生完成作业作业1是为了弥补本课教学中的一个不足,因为考虑到课堂教学的流畅与连贯,教学中省去了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作业的形式来作一次归纳。

  9、思路点拨:

  如果班级学生程度较好,还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把三首绝句作为一个整体让学生自读,质疑,讨论,在教师的参与下疏通三首诗的大意,明确各自不同的题材。然后提出以下两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这三首绝句中你认为哪些词语最具有表现力?请举例并作简要的分析。(亦可把全班分为三组,分别针对一首诗加以讨论,或以自己最喜欢的一首为例,较的难的诗,由师生共同讨论完成。)

  (2)这三首绝句的题材不同,在表现手法也各不相同。你能说说它们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有何不同吗?学生在讨论以上问题后,教师可以适当加以补充和拓展,与学生一起总结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课外布置学生从三首绝句中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课上交流。

  10、练*举隅:

  (1)《从军行》一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具有极强的概括力,请问:从这一句诗反映了当时的戍边将士怎样的生活情形?

  (2)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共有三首,下面是其中的第二首,请结合本课学*的有关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

  新丰绿树起黄埃, 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 舞破中原始下来。

  [注]

  ①新丰:今陕西临潼县新丰镇。

  ②渔阳:今河北蓟县,当时为安禄山叛军驻扎的地方。

  ③霓裳:唐玄宗时一种宫廷舞曲。

  (1)这首诗共写了几个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与“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有异曲同工之妙,试作简要分析。

  绝句教案 9

  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含义,认真观察并用语言表述。

  2、能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投影仪、幼儿用书第2册、挂图四幅、有关录音带、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挂图,用美丽的画面来激发幼儿的学*兴趣:

  师:画面上有什么?它们分别在什么地方?(逐幅画出示,请幼儿试着讲述上面有什么。也可打乱顺序请幼儿理解后排序。)

  教师在幼儿充分讲述的基础上加以小节并引出古诗,引导幼儿理解古诗内容及含义。

  (1)请幼儿想一想这幅画画的是哪首古诗,请会的幼儿朗诵一下

  (2)与幼儿一起分析诗的结构这首诗共有几句,每一句有几个字

  (3)引导幼儿理解古诗第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提问这句诗主要是描写的是什么?鸣翠柳是什么意思?

  小结:柳树上长出了翠绿的新叶,两个黄鹂在枝头欢乐的唱歌。

  (4)用同样方式让幼儿自由讲述其他三幅图,教师小结引出古诗中的`句子,并对较难理解的字进行解释。

  二、放录音完整欣赏、朗读古诗《绝句》,充分感受诗的韵律美和和意境美。

  三、教师利用课件简单介绍诗人杜甫和写这首诗的背景,激发幼儿创编诗的欲望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杜甫写的,他看到我们祖国的山山水水,心情非常激动,出于对祖国的热爱,写下了这首古诗。以后小朋友和爸爸妈妈到外面旅游时,看到我们祖国的美好山河,也可以试着编首诗。只要不断努力,等你们长大了,也许有名的诗人就会在你们中间出现。

  四、指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朗诵古诗,表现出诗人的欢快心情!

  绝句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观察1、2句和3、4

  句,看看它们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2)理解1、2句,重点理解“翠、青、青天”

  (3)比一比,看谁说得好:先默读诗句,再闭眼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然后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先小组讨论;

  再全班交流。

  (4)了解作者的叙述顺序及在颜色上的捕捉、铺设的精妙。

  (5)学*3、4句,重点理解“千秋、含、泊、万里船”(借助学生的生活实际)

  (6)说说诗句的意思

  (7)理解作者蕴涵于诗歌中的感情(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

  (8)欣赏体会这首诗歌的美(以讨论形式进行)

  A、色彩美:黄、翠、白、青

  B、声音美:鸣

  C、动静相衬美:前2句与后2句的动静相衬

  D、远*搭配布局美:第一联与第二联,第三联与第四联的结合

  E、寓情于景美:

  二、朗读古诗,背诵。

  三、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解题《早发白帝城》

  〈二〉、了解李白的

  有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四〉、学*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2、记字形,理解词义

  朝辞、白帝、彩云间、还、啼、猿、轻舟、万重山

  〈五〉、理解诗句意思

  1、小组内说说诗句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讨论,可以向“邻居”请教。

  2、每小组汇报一句,其他小组可以补充,重点理解“千里江陵一日还”“**猿声啼不住”

  3、指名学生将诗歌大意串讲一遍,力求做到流畅通顺

  〈六〉、欣赏诗歌,说说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看法

  (1)景色之美

  (2)作者心情的畅美

  (3)节奏韵律美

  (4)用词之美:彩云间、轻舟、一日还、万重山

  〈七〉、指导朗读

  (1)关于本诗的韵脚与押韵

  (2)本诗的节奏与停顿划分

  (3)学生试读,老师范读,比较点评

  (4)比赛朗读

  〈八〉、布置作业

  绝句教案 11

  一、教学目标:

  1、学*诗歌,能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绝句》。

  3、借助图,难词质疑,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本课学*,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愉悦之情。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2、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引导学生体会语感。

  四、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绝句》图,配乐。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入景导入

  1出示《绝句》情景图,指导观察。请同学用完整的话描述

  2师;这幅图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描绘的美景,今天,我们一起学*杜甫的《绝句》

  (二)、理解诗题

  1.看了诗题你想问什么?

  2.理解《绝句》是一种诗的格式分五绝和七绝

  (三)、逐句进行学*

  1.出示第一幅图指名说图意。理解诗句。重点理解“鸣”

  2.出示第二幅图,学生同桌学*第二句。互相说

  3.重点学*第三句

  指导学生看情景图

  (1)诗人这时站在那儿?

  (2)诗人从窗子里看到了什么?理解“含”指含在。

  4学*第四句

  重点理解“泊”

  5四人小组合作说诗意

  6教师出示,学生齐读

  (四)、指导朗读

  1.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感情朗读

  2.根据节奏朗读。

  (五)、体会诗中的“声”“动与静”“色”。

  1.师:这首诗是杜甫作品中的佳作。这首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你能找到吗?

  2.学生朗读体会。

  3.师指导。

  (六)、指导背诵

  绝句教案 12

  一、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初步感知

  三、教师出示挂图,范读古诗《绝句》

  四、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绝句》

  (一)学*第一诗句

  1、师出示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讨论诗句意思

  3、教师规范诗句意思的语言

  4、教师指导朗读

  5、学生朗读背诵

  (二)学*第二诗句

  1、师出示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教师引导理解词语:窗含?千秋?门泊?东吴?

  3、讨论诗句的意思

  4、教师引导学生叙述诗句的意思

  5、教师指导朗读

  6、学生朗读背诵

  五、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全诗

  2、分析古诗的色彩美(黄、翠、白、青)让学生绘画

  3、分析古诗的韵律美(指导感受)

  让学生朗读

  4、分析古诗的`语言美(体会诗句的对偶美)

  让学生画词

  六、体会背诵

  绝句教案 13

  《绝句》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鹂”“鹭”,能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绝句》。

  3、 借助贴图,难词质疑,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本课学*,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同时引发学生萌动诗情,动手尝试写一写关于春天的诗。

  二、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愉悦之情。

  三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2、 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引导学生体会语感。

  四、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绝句》贴图,配乐磁带。

  学生:查找诗人资料和已学过的作品,查找“绝句”的定义。

  五、 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揭题解题。

  1、 谈话导入:现在什么季节?春天是什么样的?

  2、 是呀,春天万物复苏、繁华似锦,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一首关于春天的诗,这就是——(揭题齐读)

  3、 引导学生解题,介绍绝句与杜甫的资料。

  4、 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二、 初读诗句,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过渡: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读一读杜甫的这首即兴之作吗?

  1、 学生按要求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

  2、 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生字:“鹂”“鹭”。指名读,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描红。

  (2) 指名读诗正音。

  三、 精读诗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借助贴图,理解诗意。

  1、 学生默读,用笔画出诗中写到的景物。

  2、 汇报交流,教师出示景物图。

  3、 指名学生贴图,说说理由,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意。

  4、 出示整图,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那么,谁能读出诗人这种欢快的心情?谁再来读读看?

  (二)引导质疑,突破难点。

  1、 引导质疑:读到这儿,古诗中还有那些地方,你们弄不懂的?

  2、 交流释疑。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窗含”、“千秋雪”、“万里船”。

  “窗含”:窗?诗人透过什么看到翠柳、黄鹂等这些景物?(教师贴出窗框图)你们看,西岭上的雪就好像是镶嵌在窗户里的…

  “万里船”:为什么说是万里?

  3、 理解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名说。

  4、 教师小结:诗人正是透过窗户看到了*处的——,远处的——(相机板书:*景、远景)

  (三)诵读诗句,体会语感。

  1、 既然是古诗,就要读出古诗的韵味。谁能说说怎样才能读出韵味?

  2、 同桌诵读诗句,体会语感,尝试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

  3、 指名同桌汇报:一生读,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点评。

  4、 男女生按标记赛读、背诵。

  5、 配乐齐背古诗。

  四、 拓展练*,尝试作诗。

  1、 引导学生背诵其他春天的古诗,并试着说说古诗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2、 引导诗歌写法:这些春天的诗告诉我们只要善于抓住最能突出春天特色的景物,比如春雨、春潮、春柳,就能写出春天的蓬勃生机。

  3、 出示有关春景图二幅。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春天,你们看——(贴图)

  这是——这是——这些都是春姑娘的使者,看看图,想想还有哪些景物也是春姑娘的'使者呢?让我们拿起笔来当名小诗人,写一写我

  绝句教案 14

  小学频道搜集整理了《绝句》说课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绝句》说课设计

  【教材说明】

  《绝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的古诗诵读。《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作品,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描写了成都草堂明媚的春色,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对和*的向往。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

  【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从学生的角度和课程阶段目标及教材特点,初步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学会生字。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朗读时间活动,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设计理念】

  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学生有感情朗读的重要前提,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在理解诗句上,结合画面让学生体会意境,在评价朗读中来提高学生诵读能力。

  【教材说明】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现古诗内容。

  【教学策略】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采用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方式。根据以上分析,设计了情境激趣——自读古诗——感悟意境——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

  【教学流程】

  一、情境激趣揭示课题

  1、播放春景,引导想象: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春天是美好的季节,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我们边听音乐,边去找一找春天的足迹。引导学生想象。

  2、指名说自己眼中的春天。

  3、交待课题,齐读课题。

  【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教师启发性的谈话,可以拉*文本内容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课堂。】

  二、自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检查生字:要想走进杜甫的古诗,必须穿过一个美丽的花园,花园里的花可美。

  让我们去欣赏一下吧!花中带有古诗中要求认识的生字。

  在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识记生字。

  3、学生再读古诗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同时也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以自主识字、游戏检查、充分交流相结合,有效调动学生的识字热情。】

  三、感悟意境品读古诗

  1、播放意境图一:春天来了,新绿的柳树上两只黄鹂在唱歌。

  交流:你看到了什么?黄鹂可能会说些什么?课文中的哪行诗写了这幅图?这两只可爱的小鸟会怎么读呢?指导学生读诗句:两只黄鹂鸣翠柳。

  2、播放意境图二:添上一行白露在天上飞。

  交流:你还看到了什么?一行白露在天上是怎么飞的?指导学生读诗句:一行白露上青天。在指导读的时候可以加上动作。

  3、播放意境图三:推开窗子,远方有雪山。

  交流:窗外有什么?指导学生读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你读懂了什么?

  4、播放意境图四:江中停泊着船只。

  交流:江中还有什么?这只船是从哪里开来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出诗句:门泊东吴万里船。

  5、指导学生读诗句,注意评价的语言要有指导性。

  【生动画面、形象意境图为学生充分展示对文本内容独特的理解感悟,为学生的朗读实践,搭建了一个*台。】

  6、采用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练*诵读。

  7、在全班展示诵读情况。

  【在小组内练*诵读,学生可以学会和他人合作。】

  四、拓展迁移开阔眼界

  1、给古诗配上音乐。

  【衡量学生是否理解了文本内容,就是看学生能否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2、介绍古诗: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又许多诗人都写出了赞美它的诗歌,你知道哪些呢?学生介绍并引导学生读记。

  3、课后收集一些杜甫的诗或描写春天的诗。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是语文学科的重要能力之一,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形成良好的学**惯,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满足学生成功心理。】

  以上就是《绝句》说课设计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

  小学频道 一年级语文教案

  绝句教案 15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宋朝词人李清照的诗(板书:李清照)

  2、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你们搜集李清照的有关资料,我们一起来交流。

  (学生交流资料)

  3、同学们的资料很详细也很全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李清照写的这首(板书课题及古诗,学生随老师板书念).

  二:整体感知古诗

  1.师范读古诗.

  2.生读古诗,要读通顺流利.读熟后可读给同桌听.

  3.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想:这首诗赞颂的是谁?

  三:利用网络,理解古诗内容

  (一).理解前两行诗句.

  1.自读古诗,读后从古诗中找出两个赞颂项羽的词语.

  2.你找的是那两个词?你是怎么理解这两个词的?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人杰”和”鬼雄”的意思.)

  3.前两行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找两三名学生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4.这两行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读出英雄气概)

  5.现自己试读,再指名同学读,其他同学评议.

  (二).查找资料,理解后两行诗句.

  1.齐读后两行诗句.

  2.提问:读后你有什么疑问,最想知道什么?

  (项羽是谁?他为什么不肯过江东?江东是什么地方?等)

  师:善于提问时很好的学**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才会学到更多的指示,这节课老师就把问题交给你们,利用上网查找资料的方式自己解决问题,有信心吗?

  3.教师指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

  (1).在”百度搜索”中输入”项羽”两个字,然后点击搜索.

  (2).教师推荐选项:1.项羽;2.楚汉之争和汉朝建立;3.项羽.

  (3).自己选择一项了解有关内容.

  (学生自读资料,教师巡视指导.)

  (4)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把你了解到的说给同学听。

  (学生交流资料)

  观察资料中的项羽画像,你有什么感觉,从哪感觉到的?

  (学生说说自己的感觉)

  (5)提问:通过李清照对项羽的赞颂及刚才我们了解到的资料,你认为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说自己的看法:宁死不屈、不苟且偷生、有英雄气概等)

  师: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绝不屈膝投降。

  (6)后两行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7)读诗,读出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节。

  (学生自读、同桌读、指明读,并互相评议)

  四:了解写作背景体会感情。

  (1)、师: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至今思项羽”,宋朝女词人为什么要去追思一位一千多年前失败的英雄呢?这和作者当时所处时代背景有直接关系,谁把课前搜集到的作者所处年代及当时的写作背景给大家念一念?

  (学生交流资料:靖康之变及写作背景。)

  教师播放一段带有解说的“靖康之变”的电影资料。

  (2)、师: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年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远。此时,作者在赞颂项羽,思念项羽的同时,还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学生说: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恨、失去家园的悲痛、为国家担忧等)

  (3)、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气愤、伤心等)

  (4)、再度,读出作者当时的心情。

  (自读、指明读,互相评议)

  (5)师:处于封建时期的李清照,虽是一名柔弱女子,而她不仅在文学上能流芳百世,同时,能有如此的英雄气节,实在令人佩服。

  (6)、再读诗,读出作者报效祖国的气节。

  (自读、指明读,互相评议)

  (7)真正的英雄是能够激励后人的,项羽的宁死不屈与南宋统治者的贪生怕死形成鲜明的对比,《夏日绝句》一诗既是对项羽英雄气概的赞颂,又是对南宋懦夫的讽刺,更是李清照高尚民族气节的铿锵表白。

  (8)在次读诗,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可外延伸

  (1)上网搜集李清照其他诗词,读一读,并把自己最喜欢的诗词读给同学听。

  (2)教师推荐另一位绍兴女英雄——秋瑾。

  课后上网查找秋瑾资料及他写的诗句。

  绝句教案 16

  一、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初步感知

  三、教师出示挂图,范读古诗《绝句》

  四、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绝句》

  (一)学*第一诗句

  1、师出示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讨论诗句意思

  3、教师规范诗句意思的语言

  4、教师指导朗读

  5、学生朗读背诵

  (二)学*第二诗句

  1、师出示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教师引导理解词语:窗含?千秋?门泊?东吴?

  3、讨论诗句的意思

  4、教师引导学生叙述诗句的意思

  5、教师指导朗读

  6、学生朗读背诵

  五、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全诗

  2、分析古诗的色彩美(黄、翠、白、青)让学生绘画

  3、分析古诗的韵律美(指导感受)

  让学生朗读

  4、分析古诗的语言美(体会诗句的对偶美)

  让学生画词

  六、体会背诵

  绝句教案 17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宋朝词人李清照的诗(板书:李清照)

  2、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你们搜集李清照的有关资料,我们一起来交流。

  (学生交流资料)

  3、同学们的资料很详细也很全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李清照写的这首(板书课题及古诗,学生随老师板书念).

  二:整体感知古诗

  1.师范读古诗.

  2.生读古诗,要读通顺流利.读熟后可读给同桌听.

  3.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想:这首诗赞颂的是谁?

  三:利用网络,理解古诗内容

  (一).理解前两行诗句.

  1.自读古诗,读后从古诗中找出两个赞颂项羽的词语.

  2.你找的是那两个词?你是怎么理解这两个词的?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人杰”和”鬼雄”的意思.)

  3.前两行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找两三名学生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4.这两行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读出英雄气概)

  5.现自己试读,再指名同学读,其他同学评议.

  (二).查找资料,理解后两行诗句.

  1.齐读后两行诗句.

  2.提问:读后你有什么疑问,最想知道什么?

  (项羽是谁?他为什么不肯过江东?江东是什么地方?等)

  师:善于提问时很好的学**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才会学到更多的指示,这节课老师就把问题交给你们,利用上网查找资料的方式自己解决问题,有信心吗?

  3.教师指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

  (1).在”百度搜索”中输入”项羽”两个字,然后点击搜索.

  (2).教师推荐选项:1.项羽;2.楚汉之争和汉朝建立;3.项羽.

  (3).自己选择一项了解有关内容.

  (学生自读资料,教师巡视指导.)

  (4)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把你了解到的说给同学听。

  (学生交流资料)

  观察资料中的项羽画像,你有什么感觉,从哪感觉到的?

  (学生说说自己的感觉)

  (5)提问:通过李清照对项羽的赞颂及刚才咱们了解到的资料,你认为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说自己的看法:宁死不屈、不苟且偷生、有英雄气概等)

  师: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绝不屈膝投降。

  (6)后两行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7)读诗,读出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节。

  (学生自读、同桌读、指明读,并互相评议)

  四:了解写作背景体会感情。

  (1)、师: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至今思项羽”,宋朝女词人为什么要去追思一位一千多年前失败的英雄呢?这和作者当时所处时代背景有直接关系,谁把课前搜集到的作者所处年代及当时的写作背景给大家念一念?

  (学生交流资料:靖康之变及写作背景。)

  教师播放一段带有解说的“靖康之变”的电影资料。

  (2)、师: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年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远。此时,作者在赞颂项羽,思念项羽的同时,还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学生说: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恨、失去家园的悲痛、为国家担忧等)

  (3)、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气愤、伤心等)

  (4)、再度,读出作者当时的心情。

  (自读、指明读,互相评议)

  (5)师:处于封建时期的李清照,虽是一名柔弱女子,而她不仅在文学上能流芳百世,同时,能有如此的英雄气节,实在令人佩服。

  (6)、再读诗,读出作者报效祖国的气节。

  (自读、指明读,互相评议)

  (7)真正的英雄是能够激励后人的,项羽的宁死不屈与南宋统治者的贪生怕死形成鲜明的对比,《夏日绝句》一诗既是对项羽英雄气概的赞颂,又是对南宋懦夫的讽刺,更是李清照高尚民族气节的铿锵表白。

  (8)在次读诗,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可外延伸

  (1)上网搜集李清照其他诗词,读一读,并把自己最喜欢的诗词读给同学听。

  (2)教师推荐另一位绍兴女英雄――秋瑾。

  课后上网查找秋瑾资料及他写的诗句。

  绝句教案 18

  [教学说明]

  《绝句》是唐代著名“诗圣”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绝句教学设计。全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在教学时我遵循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教学层次清晰,从激趣引题到感知全诗到逐句讲解到学生扮演诗人呤诵诗句,层层展开构成了一个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体会诗境的良好教学结构。在教学中我还注意通过听配乐诵读,想象画面,展开画面,贴图丰富画面的五步环节引导学生走*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并以此作为教学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突破透景悟情的教学重点。在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用简笔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含”字的意思,融听、思、画、说为一体,使学生领悟到“含”字的比喻写法,同时对“含”字作替换比较分析,不仅帮助加深理解句子,而且能使学生在潜意识中领悟到“拟人”这种修辞形式对突出景物描述的生动性以及表现诗意的特定作用,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含”字的妙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学*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教学准备]

  大幅彩贴画、录音带(机)、小黑板、大黑板上板书好全诗。

  [教学间时]

  一课时。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理解诗句大意,领悟“含”字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齐读课题]绝句是旧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就称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就称七言绝句。这一首诗就是一首几言绝句?(七言绝句)这首七言绝句是杜甫在公元12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4年重返成都杜甫草堂时所作的《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公元763年震憾唐王朝的“安史之乱”终于被*息,忧国忧民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心境由沉闷变得开朗,诗人重返旧居,看到进姓又过上太*日子,看到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生机勃勃的春景,心情十分愉悦,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没有事先拟好题目,就用绝句这种诗的体载名称作了诗题,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绝句教学设计》。下面请同学们各自把诗句读一读,生字要读准。

  2、学生自读。

  3、复*生字。在这首诗里有三个生字,我们一齐来复*一下。

  4、指名读诗:同学们会读这首诗吗?老师请四位同学一人读一句,开火车,谁愿意?(请两组)

  二,范读创设情境

  1、学*第一句

  (1)听范读录音: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诵读,同学们想听听吗?(想)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用语言创设情境:听着这充满感情地诵读,我们仿佛走*了诗人,也来到了四川成都杜甫草堂,草堂周围的景色真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出示画)(语言引导学生看图入情境):此时正是三月天气,日光柔和,微风徐徐。一日清晨,诗人杜甫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然听到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婉转的鸟鸣声,诗人循声望去,看到了什么?(黄鹂)黄鹂有同学知道吗?(贴黄鹂)

  (3)介绍黄鹂。黄鹂是一种很美丽又会唱歌的小鸟,羽毛大部分是黄色的。

  (4)学*“翠”、“鸣”。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儿在哪儿鸣叫呢?(柳树枝间)怎样的柳树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翠)翠是什么意思?(嫩绿、翠绿的意思)可见此时正是什么时节?(早春时节)那么你们想,美丽的黄鹂鸟儿会在翠绿的柳树间怎样地鸣叫呢?(欢快地、自由自在地)

  ---------------------------

  (5)读第一句诗。让我们一齐用欢快的语调,读一读第一句诗,注意七言绝句的(2、-2、-3)的节奏。

  (6)说句意。第一句诗的意思同学们理解吗,谁能说说。(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鸟儿在翠绿的柳枝间欢快的鸣叫着。)

  2、学*第二句诗

  (1)描绘情境。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白鹭)贴白鹭。

  (2)介绍白鹭: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白,腿脚细长,在天空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

  (3)讲“一行”、“青天”。那是一只白鹭吗?(不是)诗中哪能个词告诉你的?(一行)这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哪儿?(青天),青天是什么意思?(蔚蓝的天空)这里的青是碧蓝、瓦蓝的意思。

  (4)说句意。那么二句诗的意思同学们会说吗?(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蔚蓝的天空)

  (5)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可真美啊,让我们齐读第二句诗,读出画面的美来。

  3、体会诗境

  (1)诗人作诗用语凝炼明快,仅仅两句诗就已使我们浮想联翩,画面里的色彩,诗中都体现出来了,你找到了诗中描写色彩的字吗?老师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着重号点出来。(黄、白、青、蓝)

  (2)诗人用黄绿相映,青白对照,用色彩鲜明的字写出春天景物。

  绝句教案 19

  一、教学目标

  1.会认“绝、鹂”等6个生字,会写“绝、含”等4个生字,掌握“行”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3.理解古诗《绝句》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绝、鹂”等6个生字,会写“绝、含”等4个生字,掌握“行”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绝句》,理解诗句的大意。

  难点

  根据诗意想象画面,感悟春天的色彩明丽、景色迷人,感受诗人的心情。

  三、复*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填句: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介绍诗人杜甫。

  四、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画出生字新词。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

  3.汇报生字词解决情况,教师相机强调。

  “行”是多音字,在诗中读“háng”,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是“xíng”,组词“行走”。

  4.同桌互认生字新词。

  5.指名读诗,齐读,注意纠正读错的字音。

  五、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画面上有哪些景物?(柳树、黄鹂、白鹭、积雪、船)

  2.看图思考: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古诗,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让学生带着感情再读古诗)

  5.梳理诗句,说说诗意。

  (出示课文插图,小组讨论,说说诗意。)

  六、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

  (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词语连诗。(老师出示诗中的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4.情境背诗。(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着画面上的景物吟诗)

  5.集体背诵。

  七、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绝”“含”“岭” “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并练*组词。

  2.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的记忆方法。

  3.重点指导“绝”与“岭”的`写法。

  4.老师范写。

  (指导学生把字写美观,提示容易写错的地方)

  5.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

  八、拓展延伸

  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试着背一背。

  绝句教案 20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注释】

  1.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今译】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解说】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绝句教案(精选20篇)扩展阅读


绝句教案(精选20篇)(扩展1)

——绝句教案9篇

绝句教案1

  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的`内容,学*有节奏地朗诵古诗,感受韵律美。

  2、理解古诗中有关字词的含义,萌发对祖国的美好河山的喜爱。

  3、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19页。

  2、挂图《绝句》。

  3、语言磁带。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学*有节奏地朗诵古诗,感受韵律美。

  活动难点:

  理解古诗中有关字词的含义。

  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激发幼儿学*兴趣。

  2、启发幼儿讲述画面内容,学*古诗。

  (1)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幼儿描述画面内容。

  (2)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用古诗的第一句话进行概括,学*相关字词。

  3、完整地欣赏古诗。

  (1)这四副图连起来就变成了一首优美的诗,题目叫《绝句》,大家来欣赏一下吧。

  (2)播放录音,幼儿欣赏,进一步学*古诗《绝句》。

  (3)引导幼儿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4、幼儿和老师一起朗诵古诗。

  5、简要介绍古诗的作者--杜甫。

  教学反思:

  学*古诗《绝句》时,我请两位会念的幼儿当小老师,孩子们都学得特别认真,始终关注两位"小老师",没几遍孩子们都会背了。学会后,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要当"小老师",我满足了小朋友的愿望。对于孩子来说,老师在他们心目中是多么神圣与伟大,而在实践中他们又有了切身的体会。此后,孩子们学诗的兴趣日益浓厚,更主要的是它使自信回到了孩子的脸上体验到了学*的快乐,作为老师又何乐不为之呢?

绝句教案2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构思精致,感悟细腻,文笔优美,充满着一种淡淡的抒情意味和对人生的感悟。教学时,应以朗读、讨论、想像等为主,在朗读中品味,在讨论中体会,在想像中感悟,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印象中的夏天是什么样子的,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事物是什么。由此导人新课的学*。

  二、学生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散读全文,并疏通字词障碍。

  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骈俪

  褶裙 涟漪 炫耀 喧嚣 天籁

  聆听 攫走 胸臆 帐惘 寂寂寥寥

  2.学生自行摘抄优美词语。

  请参照“教学设计(A)”。

  3.要求学生从自己所摘抄的词语中选取三到四个说一段话,进一步体会其中某些词语的用法。

  要求学生尽量说得生动优美。

  4.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划分结构请参照“教学设计(A)”。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1.在文章第2、17两段,两次写到了现代文明的声音,其用意何在?

  2.迅速默读文章第二部分,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捉蝉之乐的?其中作者产生了哪些联想?这些联想的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3.听蝉的时间不同,其乐趣也不同,看看:在不同时间听蝉,各有什么乐趣?

  4.作者为什么说夏天“像一首绝句”?

  5.为什么说蝉声“何尝不是生命之歌”?

  6,美是瞬间脆弱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都是这样,而文章说:“而每年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仄仄*”,这当中包含了一种什么心态?

  明确:包含了一种豁达爽朗的心境。

  四、寻读课文,品味其中的精华之处

  1.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有关内容请参照“教学设计(A)”。

  2.思考:这篇文章并不是想告诉我们社会百态、人生万象,吸引我们的是作者那细致人微的感受。请默读文章,看看哪些地方、哪些段落表现出作者这种细致入微的感受。

  明确:这样的段落相当多,只要学生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谈得合理,不强求答案的一致。

  3.选择最喜欢的段落放声朗读,体会其中新颖而优美的意象及妩媚的文句。

  五、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篇《夏之韵》,看看这篇文章与课文所写的夏天的风味是否一样?

  夏之韵

  夏,是春洒下汗水之后的跋涉,是萧瑟秋风之前的.温馨和热烈,是严冬肃杀之前的人们挽留的一种心境。于是,开始酝酿一串串希冀的结晶,同时也唤来了夏风娓娓的细语,夏雨绵绵的情思,夏云袅袅的漂游。

  春太奢华,秋太凄凉,冬太寂寥,只有夏是多姿多彩的,仰望,天像蔚蓝的海水倒悬,又像江南蚕丝织就的蓝缎,滑滑的,让人忍不住有想去触摸的冲动;俯着,锦绣河山,处处葱茏,花盛开,树丰满,阵阵轻风吹过,绿树红花摇曳多姿,山水之间,任你眺望,任你鱼跃;任你在夏风中放歌,夏雨中沐浴,夏光里站立,夏夜中留恋。

  独自漫步于校园中,处处充满了绿,鲜绿、黄绿、浅绿、深绿,各种绿色连接着、交错着、波动着、变化着,绿意无限。草坪,又恢复了它昔日的风姿,**的,绿绿的,风吹草动,似一块圆形的地毯;花池中,五颜六色的不知名的花,都在绿草坪上,用它们娇艳的身姿,展示着自身的魅力。

  咦,一片绿,闪光的绿,似渲泄的绿色的瀑布。噢,牵牛花!它长得那样旺盛,爬满了一堵暗灰色的墙,仿佛一件美丽的外套。

  它更像是一幅巨画,流水*缓而亮丽,色彩单纯而使人爽心。上上下下,找不到它的发端,也看不见它的终极,只有那一片常常青翠欲滴的绿,在我的视野里自由地蔓延,流动……

  它是一幅画,可又不是静止的画——它充满了勃勃生机。

  微风轻拂,茎开始抖动,叶开始抖动,不时如钻石般闪亮的光点,跳跃着,舞蹈着。这时,一个个牵牛花从绿叶中探出头来,像是无数蝴蝶,挨挨挤挤,重重叠叠地驻足在灰色的墙上,它们扇动着翅膀,它们炫耀着美丽。它们与绿叶互相推挤,互相紧紧簇拥着,在阳光下打闹着,’叫嚷着.....

  每一片叶,每一束花,都是一个生命,它们这样的活泼自由,它们是闪烁着智慧的花,绽放着自信的花,凝视着它,仿佛看到一个个跳动的绿色生命。

  拿着书,穿梭于绿树红花之间,那感觉,有说不出的温馨。

  暮色悄然降临,夏夜很浪漫,亦很多情,月光倾泻着缠绵,使夜的思绪奔放着憧憬,今夜的景色弥漫着遐想,令大自然的情爱无比醉人。

  夏如一位佳人,它将绿色的发髫高高挽起,小河是它顾盼的明眸,盛开的鲜花是它浓艳欲滴的朱唇,远处的山峰是它蹙起的黛眉。读着宁静,拥着清风,所有情怀似一丝游云察过“圆盘”,擦亮夏的静谧。

  春华秋实,都在于夏的精心呵护,夏是一个新的起点,成长着新的希望和期待。

  噢,夏之韵!

  参考评价:这篇文章写得文采飞扬,很有感染力,除了构思、选材等诸方面的因素之外,也得益于作者语言运用技巧。一是注意了词语的选用,把静的景物写得生意盎然,特别是叠音词的运用,使文句音韵整齐,恰当地表现出了文章的情调,读来生动舒缓,富有抒情意味。二是注意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比喻、排比、拟人、拟物、对偶等,使文句整散结合,有节奏感,细腻地描绘出夏天的诗情画意。

  六、布置作业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延边教育出版社)

绝句教案3

  【教学目标】

  1、带领学生复*已经学过的一些基础知识。(主要是文学体式、唐代诗人及其风格)

  2、掌握杜甫的生*及体会情感取向。

  3、学*并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点,主要是学会从一首诗的动词及形容词中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创作意图。

  4、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年来虽然《考试说明》把诗歌鉴赏的要求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在实际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所以过去多年的诗歌鉴赏的备考策略,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常见的置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但是,20xx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也迫使我们在诗歌鉴赏的教学及备考工作中及时采取新的策略。

  根据考试说明,我们对20xx年诗歌鉴赏的命题走向有这样一个初步认识:材料的选择应该是浅易的、脍炙人口的,在设题角度上分两个方面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允许考生在尊重定论的基础上适度发挥。所以,这节高考诗词鉴赏指导课主要围绕《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设计,使学生掌握把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点。

  2、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一轮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关键词的把握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把培养学生把握关键词并以此来获得诗人情感信息作为重点。

  3、教学方法分析

  针对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音乐、动画、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分析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的目标。

  【教学重点】

  1、杜甫的生*及情感取向。

  2、通过动词及形容词来把握诗人情感,分析诗歌内容。

  3、了解并掌握“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题

  以文学体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进入唐诗,顺带复**文学史上的几种常见文学体式。

  二、了解杜甫生*并把握其情感取向

  1、生*概述

  杜甫,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原籍襄阳,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居长安。及安史之乱,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弃官。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有《杜工部集》。

  2、通过两首诗体味杜甫的爱国情感

  3、引入《绝句》

  三、讲解《绝句》

  (一)通过直观观察及朗读来体味诗歌所反映出来的作者情感。

  (二)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来体味作者情感,使同学了解诗歌鉴赏的要点。

  1、分析动词入“情”

  鸣:①请同学找出能够形容鸟叫的词语并归为两类

  ②创设情境表现黄鹂的存在状态

  上:①如果用“冲”字代替会改变什么?

  ②概括理想中的“上”这个动作

  小结:表现了初春景色宜人和诗人喜悦的情怀。

  含:引导得出“含”字所表现的诗人情感

  泊:通过此字体会作者思绪

  小结:写出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欲架舟重游江南的愿望

  2、分析形容词入“境”

  可以根据四个形容词制成四幅图画,在引导学生给四幅画命名、调配画面色彩的同时体会作者情感

  3、分析数词入“趣”

  用对比法使学生看到数词的作用

  黄鹂加上两个,成对出现,当然就雌雄合鸣,具有喜庆意味,气氛就融合协调了。

  白鹭加上一行,就写出了白鹭成行起飞的特征,令人更感到真实而富韵味。

  雪而千秋,言其积累之年深日久,可见西岭之高寒。(时间)

  船而万里,言其来程之遥远,重游江南之思绪,越迁越长了。(空间)

  。总结:一鸣一上,*景清脆,远景悠扬,一收一放,远大的要收回来,*处的却放出去。在空旷辽阔的画面中,雄浑博大的境界出来了。

  四、点出“寓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五、作业:

  根据所讲鉴赏方法鉴赏《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背景: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但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曾明确表示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表示自己虽怀智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

绝句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中唐社会现实在诗歌中的大致反映。了解杜牧诗歌中表现出来的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讽刺,对人民疾苦同情的情怀

  2、了解杜牧的著名诗篇。背诵《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题乌江亭》

  3、诵读诗歌名句,能品味诗歌的艺术效果。理解古诗中的“虚实”,象征与比喻的异同;了解咏古诗的一般特点,学*多角度解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杜牧在献计献策倾注的情感。 2、品味诗歌象征、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3、背诵诗歌名句,品味其中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人生阶段中,人最喜欢回忆的过去是晚年。因为走到风烛残年时,人们常常会回忆青春年少的风华,思索人生途中的得失教训。 而一个朝代呢? 一个王朝的 兴、盛、衰、亡正与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相仿。 对于晚唐诗人而言,唐王朝已经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开元、天宝盛世正如同青春的美梦,而安史之乱恰似惊破美梦的怪影。社会危机加深,末世的景象、仕途的迷茫,使这时期的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出现了新的特色,反映在当时流行的咏史怀古题材中,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普遍表现出伤时悼乱的情调。

  杜牧便是众多晚唐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我们已经在《阿房宫赋》中领略了杜牧在文赋上的成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在诗歌方面的风流。

  二、推进新课:

  1、走*作者: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下杜樊(fán)乡,因称“杜樊川”。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杜牧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并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之中。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俗。不古不今,处于中间”。 (《献诗启》),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江南春》:千里莺鸣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咏史诗鉴赏步骤:1)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2)、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3)、诗人写作的目的?(述己志——知人;忧天下——明世)4)、写作技巧?

  三.课文学*

  (一)学*《早雁》

  1.写作背景简介: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刺史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命运充满关切。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故称此时南飞的大雁为“早雁”,此处用为象征手法。

  2.基本解读:这首诗借写早雁,表达自己对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的关切,暗含了对统治者的不满。(主旨)

  1)首联“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想象雁遭射击四散哀鸣的情景。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常借秋天狩猎之机,乘中原地区军民并无防范情况时突然袭击,其罪魁祸首当然是其贵族统治者。“云外惊飞”,点明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却因战乱不得不极力高飞以避祸,一“哀”字,写出了大雁群飞无序之状和叫声凄惨。

  2)颔联“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想象雁失群后南飞途中情形。当大雁飞过长安上空时,景象凄凉,令人心碎:在清凉的月色下,汉宫中当年汉武帝所建承露盘上的仙掌孤单地高高耸立,形单影只;当年陈皇后幽居的长门冷宫里,灯光黯淡,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陆续传来。

  3)颈联“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是说必须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明春雁儿们又怎能随着春风一一重返故乡呢?这是劝早雁既已到了南方,即使到了春天也不要忙于回去。据《资治通鉴》载,回鹘南侵时,唐朝廷“诏发陈、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春驱逐回鹘”。这里的“春风”含有对朝廷的军事努力效果的怀疑和微讽。

  4)尾联“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告知雁儿们,不要厌恶南方人迹稀少的地方,因为这里食物充分,菰米和莓苔处处都有。潇湘,潇水,湘水,均在湖南。相传深秋北雁南飞到衡山回雁峰就不再南飞,潇湘一带是大雁过冬的地方。

  3、小结:这首诗四联八句,前面两联写实,后面两联写虚;因为前面两联有记叙描写的具体画面,而后面两联只是诗人的议论要求,分别从用“须知”“莫厌”正反两面对大雁提出正告和建议。注意,诗作全部的诗句都有具体画面时,才从“是联想想象的还是耳闻目睹的”的角度界定其“虚”“实”。

  4.艺术特色:

  1)象征手法的运用:通过学*这一首诗,我们可以知道,杜牧笔下的早雁是有寄托的。表面写雁,实为写人,即把逃避回鹘南侵的边民写作四散的早雁。

  ①所谓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表现手法。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② 象征(托物言志):

  虚 联想想象的 / 议论抒情的道理感情(要求) 实 耳闻目睹的 / 记叙描写的具体画面(情境)

  2)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全诗通过写雁来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亦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

  (二)学*《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1、写作背景简介: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治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官,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

  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这三首七绝。

  2.基本解读:这首诗借吟咏杨贵妃吃荔枝之事,寄寓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语含讽刺。(主旨)

  1)起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写华清官所处的骊山秀丽景色。“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和西绣岭,又暗含赞美骊山景色美不胜收之意,有双关意味。《雍大记》云:“东绣岭在骊山右,西绣岭在骊山左。唐玄宗时植林木花卉如锦绣,故名。”长安离临潼已远,事实上是看不到此二岭的,所以此句应为想象之词。

  2)次句“山顶千门次第开”写华清宫的景象。用特写镜头:*时紧闭的宫门一道道开启,给人感觉似有*要事发生了。“山顶千门”用张衡《西京赋》“门千户万,重闺幽闼,转相逾延”句意。“次第开”,可见使者被重视,也说明唐玄宗与杨贵妃对私人享受生活的重视。

  3)最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气呵成,答案出来,原来只是杨贵妃要吃的荔枝紧急送到了。帝王贵妃们的骄奢淫逸,*民百姓哪里会知道啊!诗人感慨中含深深的嘲讽。

  3.艺术特点:

  1)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2)此诗表达含蓄,用语精警,讽刺之意见于其中。“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吴乔《围炉诗话》)。这首诗含蓄而精深,诗人不说玄宗荒淫好色,杨贵妃恃宠而骄,而是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作对比,含意深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的背后,正是封建统治者不恤民力,呈一己之私欲而置民于水火之中的形象写照,而这不由人不联想到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教训。“无人知”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一骑”知, “妃子”知,皇帝更知。这更点出了皇帝为讨妃子欢心而做出的极为荒唐之举。

  (三)《题乌江亭》

  1.写作背景简介: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杜牧结束在南方十余年的漂泊生涯后,由宣州赴京时渡江经过乌江亭,写了这首诗。乌江亭,文称项亭,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东南的凤凰山上。和县一带杜牧多次经过,“江湖醉度十年春,牛渚山边六问津”。楚汉相争时,项羽败退乌江边时,乌江亭长泊舟于江岸,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遂自刎(wěn)而死。后人在其地建有项羽衣冠亭,并塑像纪念。唐书法家李阳冰在亭上题有“西楚霸王灵祠”。

  2、基本解读: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忍辱负重和总结失败的教训而重新奋发图强,暗寓讽刺。(主旨)

  1)首句“胜败兵家事不期”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事不期”,难以预料。

  2)次句“包羞忍耻是男儿”批评一旦失败便自刎身亡的项羽难当“男儿”二字。因为只有能“包羞忍耻”以图东山再起才是英雄所为。可惜的是项羽一直到死也不知总结教训,只是归于“时不利”,确实有愧于其“英雄”之名。

  3)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之语“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的概括。这里表达了诗人对项羽刚愎(bì)自用的批评。

  4)第四句“卷土重来未可知”呼应第一、二句,意谓假如能“包羞忍耻”的话,胜负还是难料的。此句气势如虹,令人想象“江东子弟”真的有一天“卷土重来”的情形。

  3.鉴赏要点:

  1)借古抒怀,诗人重评历史,暗含诗人以英雄自许的气质风范。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的惋惜、批判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

  2)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中说明了“败不馁”的道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

  四、咏史诗的鉴赏

  1、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2、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洲,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

  3、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1)、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2)、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和杰作。

  4、分析写法: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六奇已出陈*计,王饵曾闻贾谊言。敢借妄自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对汉元帝的统治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在章法上,或作正对比,或侧面烘托等。

  五、作业:完成课后练*。

绝句教案5

  【教学目标】

  1、带领学生复*已经学过的一些基础知识。(主要是文学体式、唐代诗人及其风格)

  2、掌握杜甫的生*及体会情感取向。

  3、学*并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点,主要是学会从一首诗的动词及形容词中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创作意图。

  4、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年来虽然《考试说明》把诗歌鉴赏的要求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在实际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所以过去多年的诗歌鉴赏的备考策略,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常见的置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但是,20xx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也迫使我们在诗歌鉴赏的教学及备考工作中及时采取新的策略。

  根据考试说明,我们对20xx年诗歌鉴赏的命题走向有这样一个初步认识:材料的选择应该是浅易的、脍炙人口的,在设题角度上分两个方面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允许考生在尊重定论的基础上适度发挥。所以,这节高考诗词鉴赏指导课主要围绕《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设计,使学生掌握把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点。

  2、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一轮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关键词的把握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把培养学生把握关键词并以此来获得诗人情感信息作为重点。

  3、教学方法分析

  针对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音乐、动画、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分析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的目标。

  【教学重点】

  1、杜甫的生*及情感取向。

  2、通过动词及形容词来把握诗人情感,分析诗歌内容。

  3、了解并掌握“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题

  以文学体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进入唐诗,顺带复**文学史上的几种常见文学体式。

  二、了解杜甫生*并把握其情感取向

  1、生*概述

  杜甫,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原籍襄阳,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居长安。及安史之乱,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弃官。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有《杜工部集》。

  2、通过两首诗体味杜甫的爱国情感

  3、引入《绝句》

  三、讲解《绝句》

  (一)通过直观观察及朗读来体味诗歌所反映出来的作者情感。

  (二)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来体味作者情感,使同学了解诗歌鉴赏的要点。

  1、分析动词入“情”

  鸣:①请同学找出能够形容鸟叫的词语并归为两类

  ②创设情境表现黄鹂的存在状态

  上:①如果用“冲”字代替会改变什么?

  ②概括理想中的“上”这个动作

  小结:表现了初春景色宜人和诗人喜悦的情怀。

  含:引导得出“含”字所表现的诗人情感

  泊:通过此字体会作者思绪

  小结:写出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欲架舟重游江南的愿望

  2、分析形容词入“境”

  可以根据四个形容词制成四幅图画,在引导学生给四幅画命名、调配画面色彩的同时体会作者情感

  3、分析数词入“趣”

  用对比法使学生看到数词的作用

  黄鹂加上两个,成对出现,当然就雌雄合鸣,具有喜庆意味,气氛就融合协调了。

  白鹭加上一行,就写出了白鹭成行起飞的特征,令人更感到真实而富韵味。

  雪而千秋,言其积累之年深日久,可见西岭之高寒。(时间)

  船而万里,言其来程之遥远,重游江南之思绪,越迁越长了。(空间)

  。总结:一鸣一上,*景清脆,远景悠扬,一收一放,远大的要收回来,*处的却放出去。在空旷辽阔的画面中,雄浑博大的境界出来了。

  四、点出“寓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五、作业:

  根据所讲鉴赏方法鉴赏《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背景: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但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曾明确表示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表示自己虽怀智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

绝句教案6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在给诗配画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会整首吟诵。

  3。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理解动词“鸣”、“上”、“含”、“泊”的含义。

  活动准备:

  课件、挂图、画有古诗内容的小图片、字卡:鸣、上、含、泊。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幼自由交流认识的飞禽引入课题。

  2。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幼儿简单了解黄鹂和白鹭:黄鹂:羽毛的颜色非常好

  看,经常站在树枝上展示它动听的歌喉。白鹭:是一种水鸟,会用嘴捉鱼,当它们成群的飞上天空的时候,经常是排成一行。

  3。师幼一起或请个别幼儿朗诵这首关于黄鹂和白鹭的古诗《绝句》。

  二、展开

  1。前两句采用幼儿给诗配画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内容。

  老师朗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请幼儿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画出这两句的意思,并请幼儿解释其含义。(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白鹭排成一行飞上晴朗的蓝色的天空。)

  2。后两句采用看大挂图的形式,理解其诗句的内容。

  (1)“窗含西岭千秋雪”。西岭:是一个地方的名字;千秋雪:一年又一年,

  几千年都化不了的雪;窗含:从窗户里向外望去,这些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幼儿用手势当作“小窗户”,看一看西岭的千秋雪是不是含在你的“小窗户”里了。

  (2)“门泊东吴万里船”。东吴:是一个地方的名字,离这里有几万里路,

  这些船有将要驶向东吴的,也有从东吴来的,都停在这里;停也叫停泊,或者直接叫一个字“泊”;门外停着将要驶向几万里外东吴的船和从万里东吴驶来的船。

  3。老师示范朗诵并演示操作活动教具,请幼儿完整欣赏古诗。

  4。教师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古诗中的动词。

  鸣:鸟的叫声;上:飞上;含:向外望去,西岭的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泊:停泊、停靠。

  5。知识拓展:古诗是描写人物的还是描写景色的?哪个季节的景色? 你是

  从哪里知道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首古诗?

  三、结束

  幼儿自由朗诵学过的古诗。

绝句教案7

  一、教材分析:

  1、[注释]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西岭:指岷山。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靠。

  2、[简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只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括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3、[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二十岁起,漫游吴越、齐赵。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乱”迸发后,逃往风翔投奔肃宗拜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华州。759年弃官西行,经天水同谷入蜀,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滞留二年。出三峡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的人群中,使他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认识了当时的种种社会景象。他忧国忧时,挥毫赋诗,直书情怀。留传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歌,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对*文学的发展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诗史”。他是我国诗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最伟大的实际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杜甫简单生*以和他的几篇著作。

  2、初步读懂诗歌的含义,理解诗句中“鸣”、“上”、“含”、“泊”的意思,能用自身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

  3、激发同学学*积累杜甫名诗的兴趣,能背诵学到的一到二首课外杜甫的诗。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难点:对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同学课外自由学*积累杜甫的诗作若干首。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春的旋律》,导入新课:

  1、在“春之声圆舞曲”的伴奏下,同学汇报寻找春天的收获。

  2、导:今天,我们新学*一首古诗,看看古人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描绘春天的美景。

  (二)、进入第一章《快快乐乐地学》,学*古诗:

  1、读古诗。

  (1)师轻快地范读古诗,同学谈谈听后的感受,体会诗歌欢快的意境。

  (2)谁知道杜甫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请同学简单介绍作者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当时,安史之乱*定了,天下太*,诗人回到了自身居住的成都草堂,看到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整体感受诗歌的意境,了解写作背景,为以下的学*做铺垫。

  2、按古诗学*的要求,小组同学讨论学*,理解诗句的意思,找出不懂的或难理解的地方质疑释疑。(教师可巡回指导,了解学*情况)

  3、各小组提出不懂的或难理解的问题集体讨论释疑。(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难点:“窗含西岭千秋雪”。)以同学自学为主,独立学*古诗,积累古诗学*的方法。

  4、读懂这首诗的意思了吗?咱们选一到二句来解释一下,如何?

  5、同学评析诗中写得好的地方,师协助归纳:“有声有色,”有远有*“。

  6、朗读、背诵诗歌。

  导:杜甫的作品中还有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绝句。

绝句教案8

  绝句教学教案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说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

  (2)揭题,板书:古诗二首

  (3)教师范读。

  思考:这两首诗写哪个季节的景色?写了哪些景物?

  二、教学《绝句》。

  1、解题:“绝句”是旧诗体裁之一,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有的古诗按诗的内容列题目,这首诗就用旧诗体裁做题目。

  2、介绍作者:杜甫,唐代诗人。这是他重返成都时写的。他自幼好学,七岁就会吟诗,他的诗很有名。

  3、初读古诗。

  (1)自由读,拼读生字音节,观察插图,想想哪些地方你能读懂。

  (2)检查自学效果。认读生字和多音字“泊”。

  (3)指名朗读古诗,说说哪些地方学懂了。

  4、再读古诗,逐句理解。

  (1)理解第1句。

  问:“鸣”是什么意思?“翠柳”指什么?“鸣翠柳”怎么理解?

  回答后,教师小结:黄鹂,鸟的名称,又叫黄鹂,这句的意思是:两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丛中一唱一和地叫着。

  (2)理解第2句。

  问:“一行”是什么意思?“青天”指什么?“上青天”怎样理解?

  回答后教师小结:白鹭是一种颈和腿都很长的白色水鸟。青天:蓝色的天空。这句诗的意思是:一群白鹭在蓝色的天空中排成一字形飞翔。

  (3)理解第3句。

  问:“窗含”是什么意思?“千秋雪”指什么?

  回答后教师小结:窗含,从屋里往窗外看,外面的景物就像被窗口包含着。也就是窗柜里围着的景物。“千秋”指好多年。这句诗的意思是:从窗口可以看见岷山终年不化的积雪。

  (4)理解第4句。

  问:“泊”是什么意思?“万里船”指什么?

  回答后教师小结:“泊”是船在岸边停靠的意思。“东吴”是指古代吴国所在地,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在我国东部。这句的意思是:门外江边停靠着远航东吴,行程万里的船只。

  5、自由读古诗,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6、指名朗读古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朗读、背诵。

  四、默写《绝句》,完成《作业本》第6题。

  五、完成《作业本》第2、3、5题。

绝句教案9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在给诗配画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会整首吟诵。

  3。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理解动词“鸣”、“上”、“含”、“泊”的含义。

  活动准备:

  课件、挂图、画有古诗内容的.小图片、字卡:鸣、上、含、泊。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幼自由交流认识的飞禽引入课题。

  2。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幼儿简单了解黄鹂和白鹭:黄鹂:羽毛的颜色非常好

  看,经常站在树枝上展示它动听的歌喉。白鹭:是一种水鸟,会用嘴捉鱼,当它们成群的飞上天空的时候,经常是排成一行。

  3。师幼一起或请个别幼儿朗诵这首关于黄鹂和白鹭的古诗《绝句》。

  二、展开

  1。前两句采用幼儿给诗配画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内容。

  老师朗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请幼儿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画出这两句的意思,并请幼儿解释其含义。(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白鹭排成一行飞上晴朗的蓝色的天空。)

  2。后两句采用看大挂图的形式,理解其诗句的内容。

  (1)“窗含西岭千秋雪”。西岭:是一个地方的名字;千秋雪:一年又一年,

  几千年都化不了的雪;窗含:从窗户里向外望去,这些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幼儿用手势当作“小窗户”,看一看西岭的千秋雪是不是含在你的“小窗户”里了。

  (2)“门泊东吴万里船”。东吴:是一个地方的名字,离这里有几万里路,

  这些船有将要驶向东吴的,也有从东吴来的,都停在这里;停也叫停泊,或者直接叫一个字“泊”;门外停着将要驶向几万里外东吴的船和从万里东吴驶来的船。

  3。老师示范朗诵并演示操作活动教具,请幼儿完整欣赏古诗。

  4。教师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古诗中的动词。

  鸣:鸟的叫声;上:飞上;含:向外望去,西岭的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泊:停泊、停靠。

  5。知识拓展:古诗是描写人物的还是描写景色的?哪个季节的景色? 你是

  从哪里知道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首古诗?

  三、结束

  幼儿自由朗诵学过的古诗。


绝句教案(精选20篇)(扩展2)

——《绝句》教案通用20篇

  《绝句》教案 1

  一、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初步感知

  三、教师出示挂图,范读古诗《绝句》

  四、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绝句》

  (一)学*第一诗句

  1、师出示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讨论诗句意思

  3、教师规范诗句意思的语言

  4、教师指导朗读

  5、学生朗读背诵

  (二)学*第二诗句

  1、师出示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教师引导理解词语:窗含?千秋?门泊?东吴?

  3、讨论诗句的意思

  4、教师引导学生叙述诗句的意思

  5、教师指导朗读

  6、学生朗读背诵

  五、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全诗

  2、分析古诗的色彩美(黄、翠、白、青)让学生绘画

  3、分析古诗的韵律美(指导感受)

  让学生朗读

  4、分析古诗的'语言美(体会诗句的对偶美)

  让学生画词

  六、体会背诵

  《绝句》教案 2

  教学目标:

  1会认绝、迟、江、泥、燕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这首诗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诵读古诗。难点是通过观察图画,初步了解古诗大意,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感受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同学们,瞧!(CAI配乐)春天来了,大地万物复苏,太阳暖暖地照耀着大地,一阵春风吹来,花开了,草绿了,阵阵香味迎面扑鼻。冰冻了一个冬的土地,被温暖的阳光晒得湿湿的,软软的。燕子双双飞来飞去,忙着衔泥做巢,岸边的沙滩上,一对对鸳鸯睡得可真香,好象正在享受这美妙的春光。唐代诗人杜甫欣赏着这迷人的春色,提笔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古诗

  (板书)ju

  绝句 这个字谁来读?绝。

  绝句就是最简短的古诗,每首四行,每行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每行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就是五言绝句。

  想知道诗人杜甫(板书作者)是如何描绘这美丽的春天吗?让我们轻轻地翻开书,板书p68,看谁翻得又轻又快。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古诗,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朋友的帮忙,多读几遍,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古诗中还藏着一些生字宝宝呢!

  他们正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呢!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很快地找到他们吗?拿出铅笔,在古诗中将这些生字,画上小横线,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画完的同学大声地读几遍。(自由读,同桌互读)

  3现在老师把他们请出来了,(生字卡片)谁想和它们交朋友?

  (指名认读生字,全班齐读)

  4生字我们会读了,生字宝宝手拉手,带来了这些词语、词组你会读吗?先自由地读一读吧!(CAI出示:读一读)

  5认读词语。

  迟日:

  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个词,谁来读,你来读,其余同学听?(评价:读得准,声音真响亮):迟日:就是春天的太阳。(前几天就是大晴天,前几天的太阳就是迟日。)春天太阳暖暖的,谁再来读?

  老师也感受到了春天的太阳好暖和啊,照在人身上好舒服啊!你来读。

  春天的太阳照在人身上,舒服极了.你来读。

  春天,太阳暖暖的,万物都复苏了,花红柳绿,鸟语花香。我们一起读。

  泥融:春天太阳暖暖的,你们看冰冻的泥土融化了,这个词谁来读?

  泥土被晒得湿湿的,软软的,谁再来读?

  老师用手摸一摸泥土好软,好滑啊!还有谁想读!

  难怪小燕子它做巢了。我们一起读。

  沙暖:春天的太阳暖暖的,阳光照在沙滩上,这个词,谁来读。

  春天的太阳暖暖的,沙滩被晒得暖融融的,谁再来读?

  用手摸一摸,沙子热乎乎的,真舒服啊!还有谁想读?

  沙滩好暖和啊!好舒服啊!要是能美美地睡上一觉,那就更棒了,全班一起读。

  燕子:春天天气真暖和,你们看谁来了?指名读。(轻声)

  小燕子托着剪刀似的尾巴飞来了,多么活泼啊!谁再来读?

  小燕子真可爱啊,一边飞一边叫春天来了,春天来了。?谁还想读?

  小燕子飞到这,你来读。小燕子飞到那,你来读。

  小燕子都飞到我们教室中间来了啊!(一起读)

  鸳鸯:小燕子飞来了,还有谁来了?

  指导读(字音读得准)。相机介绍:看过鸳鸯吗?(CAI图片并简单介绍生活在水中的一种水鸟,每到春天来临的时候,它们就会成双成对的在水边玩耍、瞧!这对鸳鸯,他们正聚在一块说着悄悄话呢?可爱吗?我们一起读。)

  这里还有一个词组朋友。谁会读?

  江山丽:这个词谁会读?

  三个字的词,怎么读,听老师读一读。谁再来试一试?(好、准)

  春天来了,花开了,草绿了,小动物也出来了!你在春天还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

  春暖花开,花红柳绿,祖国的江山很美很美!这就叫江山丽。谁再来读?

  男生读,女生读。我们一起读。

  现在我们连起来把这些词语美美地读一遍。

  6生字、词组我们都会读了,读得这么好,现在咱们再来读读古诗, 看着大屏幕自己读。看谁读得更流利.(学生自由读)

  7现在谁愿意把古诗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听他读得怎么样。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了,如果我读得好,就请你们给我点掌声,鼓励鼓励我。

  8老师配乐朗读古诗。读完后请学生评议。

  知道我为什么读得好吗?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我是在了解了诗歌的意思的基础上,,逐行反复练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才读得这么好。你们想读好古诗吗?

  现在咱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一学好吗?

  三、感悟诗意,品读古诗。

  (一)那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句

  (板书)迟日江山丽,

  1谁愿意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啊

  2老师听出来了,你的迟日读得真好,老师看到了一轮红红的大太阳,暖暖的,谁会像他这样读?你来读。春天的太阳好暖和啊!照在人身上舒服极了。还有 谁来读?

  3哎呀,老师看到你就在温暖的阳光下,快乐地玩耍呢!

  4春天太阳暖暖的,万物复苏了,祖国的山河很美,很美。还有谁来读?

  5你的丽读得真好啊,老师都看到了好多美丽的景色。还有谁能像他这样读?

  7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通过你们的朗读,我们都仿佛站在温暖的阳光之下,沐浴着温暖的春光,美丽极了,我们一起美美地读。全班读

  8我们通过读,感受到了太阳的温暖,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这就叫边读,边想象画面。

  (二)春天里不仅有美丽的太阳,春风也来了。谁愿意读第2行诗?

  (板书)春风花草香。

  1春天的风轻轻的!谁来读?

  2春天的风柔柔的!谁来读?春天的风真轻柔啊!把小朋友的脸蛋都吹红了。

  3春天的风像小姑娘的手一样,她轻轻地抚过花园,,花园里的花儿

  都开了,你都闻到了什么花香了?

  (拓展顺势练读,春天的桃花粉红粉红的,好香啊!你来读。

  迎春花黄黄的,也很香!你来读。

  玉兰花白白的,香极了!你来读。

  4春天的花真香啊!满教室都飘着花香。我们一起读。

  5春天,太阳暖暖地照着大地,花开了,草绿了,到处生机勃勃。

  谁愿意把1、2两行连起来读个大家听?(我们一起读,美美地读。全班读)

  (三)学*第三行诗.

  春天,不光有美丽的花,绿绿的草,小动物也加入了这春的聚会。

  (CAI视频:你们看,谁来了?对啊!春天的使者小燕子飞来了。

  1这就叫出示:泥融飞燕子 谁来读?

  2读:喔!这只小燕子不太高兴,它飞不动了。谁来读?

  3这只小燕子,好高兴啊!飞得可真快啊!谁能像他这样读?

  4你的飞读得真好,谁能加上动作读就更好了。多么活泼的燕子啊!

  51、2横排的小燕子飞起来。评:哎呀!你们是不是要去捉虫子啊!

  6来!3、4横排的小燕子也飞起来。评:你们是不是要去筑巢啊!

  7所有的小燕子我们都飞来了!我们一起读,读出小燕子的高兴和喜悦吧!

  还有谁来啦?

  (四)学*第四行。

  1谁来读读第四行诗?

  评价:你的睡读得好,鸳鸯睡得好舒服,

  2鸳鸯睡得真甜啊!

  3谁加上动作读,就更好了?

  沙滩暖和极了,它都不想起来了。

  4春天来了,春暖花开,这么多小动物都出来享受春天的美景,现在咱们连起来齐读两行诗,有没有信心读好?

  5春天里,除了小燕子和鸳鸯外,还会有哪些可爱的小动物呢?

  6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这么多的小动物们都出来了,他们都

  加入了这春的聚会,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乐趣。来我们再一起来读最后一句。

  7诗人仅仅用了20个字就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现在咱们把全诗连起来,加上课题和作者没有信心读好?

  看着老师的板书自由地读。(1-2分钟)

  8指名读 评价 下面一个同学加上动作就更好了。

  9全班一起像他这样,加上动作美美地读。

  老师都想给你们加上音乐了。一起配乐读。

  四、熟读古诗,背诵表演。

  看着同学们背得如痴如醉的样,我想这些画面一定牢牢地记在脑海

  里了,不看书,就看图,有没有信心背下来,快准备准备吧。(喜欢的方式来背诵)

  (指名背,小组背,全班背)

  五、课堂延伸,古诗拓展。

  1、今天我们学*了杜甫的《绝句》,

  老师还带来了另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想不想读一读啊!

  早春

  (唐)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自由地读一读吧。

  2、指名读,评一评,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

  3、师范读介绍诗意。京城下着小雨,把大地浸润得酥软,小草钻出地面,远看一片浅绿*看却无。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它远远胜过了满城烟柳的京晚春景。

  4全班齐读。

  板书设计: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绝句》教案 3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构思精致,感悟细腻,文笔优美,充满着一种淡淡的抒情意味和对人生的感悟。教学时,应以朗读、讨论、想像等为主,在朗读中品味,在讨论中体会,在想像中感悟,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印象中的夏天是什么样子的,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事物是什么。由此导人新课的学*。

  二、学生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散读全文,并疏通字词障碍。

  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骈俪

  褶裙 涟漪 炫耀 喧嚣 天籁

  聆听 攫走 胸臆 帐惘 寂寂寥寥

  2.学生自行摘抄优美词语。

  请参照“教学设计(A)”。

  3.要求学生从自己所摘抄的词语中选取三到四个说一段话,进一步体会其中某些词语的用法。

  要求学生尽量说得生动优美。

  4.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划分结构请参照“教学设计(A)”。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1.在文章第2、17两段,两次写到了现代文明的声音,其用意何在?

  2.迅速默读文章第二部分,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捉蝉之乐的?其中作者产生了哪些联想?这些联想的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3.听蝉的时间不同,其乐趣也不同,看看:在不同时间听蝉,各有什么乐趣?

  4.作者为什么说夏天“像一首绝句”?

  5.为什么说蝉声“何尝不是生命之歌”?

  6,美是瞬间脆弱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都是这样,而文章说:“而每年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仄仄*”,这当中包含了一种什么心态?

  明确:包含了一种豁达爽朗的心境。

  四、寻读课文,品味其中的精华之处

  1.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有关内容请参照“教学设计(A)”。

  2.思考:这篇文章并不是想告诉我们社会百态、人生万象,吸引我们的是作者那细致人微的感受。请默读文章,看看哪些地方、哪些段落表现出作者这种细致入微的感受。

  明确:这样的段落相当多,只要学生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谈得合理,不强求答案的一致。

  3.选择最喜欢的段落放声朗读,体会其中新颖而优美的意象及妩媚的文句。

  五、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篇《夏之韵》,看看这篇文章与课文所写的夏天的风味是否一样?

  夏之韵

  夏,是春洒下汗水之后的跋涉,是萧瑟秋风之前的温馨和热烈,是严冬肃杀之前的人们挽留的一种心境。于是,开始酝酿一串串希冀的结晶,同时也唤来了夏风娓娓的细语,夏雨绵绵的情思,夏云袅袅的漂游。

  春太奢华,秋太凄凉,冬太寂寥,只有夏是多姿多彩的,仰望,天像蔚蓝的海水倒悬,又像江南蚕丝织就的蓝缎,滑滑的,让人忍不住有想去触摸的冲动;俯着,锦绣河山,处处葱茏,花盛开,树丰满,阵阵轻风吹过,绿树红花摇曳多姿,山水之间,任你眺望,任你鱼跃;任你在夏风中放歌,夏雨中沐浴,夏光里站立,夏夜中留恋。

  独自漫步于校园中,处处充满了绿,鲜绿、黄绿、浅绿、深绿,各种绿色连接着、交错着、波动着、变化着,绿意无限。草坪,又恢复了它昔日的风姿,**的,绿绿的,风吹草动,似一块圆形的地毯;花池中,五颜六色的不知名的花,都在绿草坪上,用它们娇艳的身姿,展示着自身的魅力。

  咦,一片绿,闪光的绿,似渲泄的绿色的瀑布。噢,牵牛花!它长得那样旺盛,爬满了一堵暗灰色的墙,仿佛一件美丽的外套。

  它更像是一幅巨画,流水*缓而亮丽,色彩单纯而使人爽心。上上下下,找不到它的发端,也看不见它的终极,只有那一片常常青翠欲滴的绿,在我的视野里自由地蔓延,流动……

  它是一幅画,可又不是静止的画——它充满了勃勃生机。

  微风轻拂,茎开始抖动,叶开始抖动,不时如钻石般闪亮的光点,跳跃着,舞蹈着。这时,一个个牵牛花从绿叶中探出头来,像是无数蝴蝶,挨挨挤挤,重重叠叠地驻足在灰色的墙上,它们扇动着翅膀,它们炫耀着美丽。它们与绿叶互相推挤,互相紧紧簇拥着,在阳光下打闹着,’叫嚷着.....

  每一片叶,每一束花,都是一个生命,它们这样的活泼自由,它们是闪烁着智慧的花,绽放着自信的'花,凝视着它,仿佛看到一个个跳动的绿色生命。

  拿着书,穿梭于绿树红花之间,那感觉,有说不出的温馨。

  暮色悄然降临,夏夜很浪漫,亦很多情,月光倾泻着缠绵,使夜的思绪奔放着憧憬,今夜的景色弥漫着遐想,令大自然的情爱无比醉人。

  夏如一位佳人,它将绿色的发髫高高挽起,小河是它顾盼的明眸,盛开的鲜花是它浓艳欲滴的朱唇,远处的山峰是它蹙起的黛眉。读着宁静,拥着清风,所有情怀似一丝游云察过“圆盘”,擦亮夏的静谧。

  春华秋实,都在于夏的精心呵护,夏是一个新的起点,成长着新的希望和期待。

  噢,夏之韵!

  参考评价:这篇文章写得文采飞扬,很有感染力,除了构思、选材等诸方面的因素之外,也得益于作者语言运用技巧。一是注意了词语的选用,把静的景物写得生意盎然,特别是叠音词的运用,使文句音韵整齐,恰当地表现出了文章的情调,读来生动舒缓,富有抒情意味。二是注意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比喻、排比、拟人、拟物、对偶等,使文句整散结合,有节奏感,细腻地描绘出夏天的诗情画意。

  六、布置作业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延边教育出版社)

  《绝句》教案 4

  活动目标:

  1。激发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在给诗配画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会整首吟诵。

  3。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理解动词“鸣”、“上”、“含”、“泊”的含义。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惯,激发阅读兴趣。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课件、挂图、画有古诗内容的小图片、字卡:鸣、上、含、泊。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幼自由认识的飞禽引入。

  2。利用课件引导简单了解黄鹂和白鹭:黄鹂:羽毛的颜色非常好

  看,经常站在树枝上展示它动听的歌喉。白鹭:是一种水鸟,会用嘴捉鱼,当它们成群的飞上天空的时候,经常是排成一行。

  3。师幼一起或请个别朗诵这首关于黄鹂和白鹭的古诗《绝句》。

  二、展开

  1。前两句采用幼儿给诗配画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内容。

  朗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请幼儿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画出这两句的意思,并请幼儿解释其含义。(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白鹭排成一行飞上晴朗的蓝色的天空。)

  教学反思:

  为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关注后进生的学*兴趣,我设计了多层次的诵读挑战赛,放手让他们自由选择目标提高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达到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学*的目的,幼儿张扬自己的个性,读出对诗的理解。但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对诗人写诗时的观察顺序(由*及远又由远及*),没有来得及引导幼儿了解。

  今后在教学中,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时间,有效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关注后进生每节课学情上多下功夫。我在与幼儿交流时,应更多投入情感,用自己的姿体语言和生动的语言来感染幼儿,让师生间的交流更加自然和谐。

  小百科: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绝诗,属于*体诗的一种形式。各家对其解释并不一致,有人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绝句由四句组成,分为律绝和古绝,其中律绝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六言绝句较为少见。

  《绝句》教案 5

  [教学说明]

  《绝句》是唐代著名“诗圣”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绝句教学设计。全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在教学时我遵循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教学层次清晰,从激趣引题到感知全诗到逐句讲解到学生扮演诗人呤诵诗句,层层展开构成了一个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体会诗境的良好教学结构。在教学中我还注意通过听配乐诵读,想象画面,展开画面,贴图丰富画面的五步环节引导学生走*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并以此作为教学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突破透景悟情的教学重点。在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用简笔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含”字的意思,融听、思、画、说为一体,使学生领悟到“含”字的比喻写法,同时对“含”字作替换比较分析,不仅帮助加深理解句子,而且能使学生在潜意识中领悟到“拟人”这种修辞形式对突出景物描述的生动性以及表现诗意的特定作用,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含”字的妙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学*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教学准备]

  大幅彩贴画、录音带(机)、小黑板、大黑板上板书好全诗。

  [教学间时]

  一课时。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理解诗句大意,领悟“含”字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齐读课题]绝句是旧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就称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就称七言绝句。这一首诗就是一首几言绝句?(七言绝句)这首七言绝句是杜甫在公元12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4年重返成都杜甫草堂时所作的《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公元763年震憾唐王朝的“安史之乱”终于被*息,忧国忧民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心境由沉闷变得开朗,诗人重返旧居,看到进姓又过上太*日子,看到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生机勃勃的春景,心情十分愉悦,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没有事先拟好题目,就用绝句这种诗的体载名称作了诗题,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绝句教学设计》。下面请同学们各自把诗句读一读,生字要读准。

  2、学生自读。

  3、复*生字。在这首诗里有三个生字,我们一齐来复*一下。

  4、指名读诗:同学们会读这首诗吗?老师请四位同学一人读一句,开火车,谁愿意?(请两组)

  二,范读创设情境

  1、学*第一句

  (1)听范读录音: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诵读,同学们想听听吗?(想)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用语言创设情境:听着这充满感情地诵读,我们仿佛走*了诗人,也来到了四川成都杜甫草堂,草堂周围的景色真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出示画)(语言引导学生看图入情境):此时正是三月天气,日光柔和,微风徐徐。一日清晨,诗人杜甫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然听到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婉转的鸟鸣声,诗人循声望去,看到了什么?(黄鹂)黄鹂有同学知道吗?(贴黄鹂)

  (3)介绍黄鹂。黄鹂是一种很美丽又会唱歌的小鸟,羽毛大部分是黄色的。

  (4)学*“翠”、“鸣”。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儿在哪儿鸣叫呢?(柳树枝间)怎样的柳树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翠)翠是什么意思?(嫩绿、翠绿的意思)可见此时正是什么时节?(早春时节)那么你们想,美丽的黄鹂鸟儿会在翠绿的柳树间怎样地鸣叫呢?(欢快地、自由自在地)

  ---------------------------

  (5)读第一句诗。让我们一齐用欢快的语调,读一读第一句诗,注意七言绝句的(2、-2、-3)的节奏。

  (6)说句意。第一句诗的意思同学们理解吗,谁能说说。(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鸟儿在翠绿的柳枝间欢快的鸣叫着。)

  2、学*第二句诗

  (1)描绘情境。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白鹭)贴白鹭。

  (2)介绍白鹭: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白,腿脚细长,在天空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

  (3)讲“一行”、“青天”。那是一只白鹭吗?(不是)诗中哪能个词告诉你的?(一行)这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哪儿?(青天),青天是什么意思?(蔚蓝的天空)这里的青是碧蓝、瓦蓝的意思。

  (4)说句意。那么二句诗的意思同学们会说吗?(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蔚蓝的天空)

  (5)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可真美啊,让我们齐读第二句诗,读出画面的美来。

  3、体会诗境

  (1)诗人作诗用语凝炼明快,仅仅两句诗就已使我们浮想联翩,画面里的色彩,诗中都体现出来了,你找到了诗中描写色彩的字吗?老师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着重号点出来。(黄、白、青、蓝)

  (2)诗人用黄绿相映,青白对照,用色彩鲜明的字写出春天景物。

  《绝句》教案 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2、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丽。

  3、在更广阔的诵读中初步感受经典的魅力和影响。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2、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孩子们,当我们想到最亲爱的妈妈,我们不禁会想起古诗《游子吟》(学生有感情的背诵),想到滚滚奔流的长江,又会想到古诗《浪淘沙》(学生背诵)。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这节课让我们再次来感受吧!

  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的背诵上个单元学*的两首古诗,进入诗词学*的意境,感知古人吟诗抒情的意境。

  二、通读

  1、师:这是我国唐朝伟大诗人杜甫写的诗《绝句》。与以往我们学*过的古诗诗题不同,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生:反复读,将诗读清爽、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师生对读个别读齐读

  设计意图: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把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

  2、整体感受诗歌

  《绝句》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用一个词来形容读诗的感觉

  三、了解大意,感受春之美

  师:杜甫的诗中有画,读一读,结合课本插图,看看诗中画了什么?

  生: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师追问:分别来说一说,这些景物什么样?

  如(温暖、柔和、明亮)的阳光(柔柔、温暖、轻轻、轻柔)的春风

  (五颜六色、各色各样、火红、金黄、雪白)的花(嫩绿、绿油油、嫩嫩)的草

  这么美好的春色,诗中写到:迟日江山( ),春风花草( )

  师:诗中还有气味呢,谁闻到了?

  生:香读出来

  这春天的景色真是(美丽如画)。吸引小动物们也出来了?

  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生:读以上两句

  师: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飞来飞去?你是怎么知道的?读出来

  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读出来

  师:这一飞一睡,一动一静,让这个春天充满生机而又自然和谐。读出来

  喜欢这春色吗?读全诗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诗、看课本插图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想象中,了解诗的大意,从色彩、味道、感觉、动作等方面感受诗中所写春天的美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产生热爱之情。

  四、拓展

  师:杜甫也因为喜欢这春色,写了不少诗来赞美:

  1、略读两首诗: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赏析要点:读通,知道这首诗写了花多的特点,了解后两句的对仗写法,感受春天美好。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赏析要点:读通,知道这首诗写了春雨,感受春雨润物无声的美好。

  2、欣赏吟诵调《春晓》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要点:了解吟诵调,感受春天的美好。

  3、积累诗句:

  1)叶绍翁《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4、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描写春天的`诗

  五:小结

  让我们用诗的语言赞美这美丽如画的春天!

  教学设计的特点:

  1、抓住杜甫“诗中有画”的特点展开想象,感受春色之美。首先,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感觉、色彩、气味等方面想象景物特点并且在交流中使认识更加清晰。

  2、抓住杜甫诗中“一动一静”的描写,读出忙碌与安逸,感受春之生机与和谐。

  3、适当拓展赏析,一方面增加学生背诵方面的积累,另一面蓄积对春天的美好感受。

  4、课中有独立读、对读,个别读、齐读,读句子、读全诗等多次诵读,辅以适当的动作,学生学的兴趣盎然,增加积累。

  5、吟诵调即是读中的一种休息,也是对这种古老形式的一些了解。

  《绝句》教案 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2、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丽。

  3、在更广阔的诵读中初步感受经典的魅力和影响。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2、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孩子们,当我们想到最亲爱的妈妈,我们不禁会想起古诗《游子吟》(学生有感情的背诵),想到滚滚奔流的长江,又会想到古诗《浪淘沙》(学生背诵)。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这节课让我们再次来感受吧!

  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的背诵上个单元学*的两首古诗,进入诗词学*的意境,感知古人吟诗抒情的意境。

  二、通读

  1、师:这是我国唐朝伟大诗人杜甫写的诗《绝句》。与以往我们学*过的古诗诗题不同,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生:反复读,将诗读清爽、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师生对读个别读齐读

  设计意图: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把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

  2、整体感受诗歌

  《绝句》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用一个词来形容读诗的感觉

  三、了解大意,感受春之美

  师:杜甫的诗中有画,读一读,结合课本插图,看看诗中画了什么?

  生: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师追问:分别来说一说,这些景物什么样?

  如(温暖、柔和、明亮)的阳光(柔柔、温暖、轻轻、轻柔)的春风

  (五颜六色、各色各样、火红、金黄、雪白)的花(嫩绿、绿油油、嫩嫩)的草

  这么美好的春色,诗中写到:迟日江山( ),春风花草( )

  师:诗中还有气味呢,谁闻到了?

  生:香读出来

  这春天的景色真是(美丽如画)。吸引小动物们也出来了?

  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生:读以上两句

  师: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飞来飞去?你是怎么知道的?读出来

  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读出来

  师:这一飞一睡,一动一静,让这个春天充满生机而又自然和谐。读出来

  喜欢这春色吗?读全诗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诗、看课本插图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想象中,了解诗的大意,从色彩、味道、感觉、动作等方面感受诗中所写春天的美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产生热爱之情。

  四、拓展

  师:杜甫也因为喜欢这春色,写了不少诗来赞美:

  1、略读两首诗: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赏析要点:读通,知道这首诗写了花多的特点,了解后两句的对仗写法,感受春天美好。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赏析要点:读通,知道这首诗写了春雨,感受春雨润物无声的美好。

  2、欣赏吟诵调《春晓》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要点:了解吟诵调,感受春天的美好。

  3、积累诗句:

  1)叶绍翁《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4、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描写春天的诗

  五:小结

  让我们用诗的语言赞美这美丽如画的春天!

  教学设计的特点:

  1、抓住杜甫“诗中有画”的特点展开想象,感受春色之美。首先,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感觉、色彩、气味等方面想象景物特点并且在交流中使认识更加清晰。

  2、抓住杜甫诗中“一动一静”的描写,读出忙碌与安逸,感受春之生机与和谐。

  3、适当拓展赏析,一方面增加学生背诵方面的积累,另一面蓄积对春天的美好感受。

  4、课中有独立读、对读,个别读、齐读,读句子、读全诗等多次诵读,辅以适当的动作,学生学的兴趣盎然,增加积累。

  5、吟诵调即是读中的一种休息,也是对这种古老形式的一些了解。

  《绝句》教案 8

  【教学目标】

  1、带领学生复*已经学过的一些基础知识。(主要是文学体式、唐代诗人及其风格)

  2、掌握杜甫的生*及体会情感取向。

  3、学*并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点,主要是学会从一首诗的动词及形容词中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创作意图。

  4、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年来虽然《考试说明》把诗歌鉴赏的要求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在实际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所以过去多年的诗歌鉴赏的备考策略,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常见的置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但是,20xx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也迫使我们在诗歌鉴赏的教学及备考工作中及时采取新的策略。

  根据考试说明,我们对20xx年诗歌鉴赏的命题走向有这样一个初步认识:材料的选择应该是浅易的、脍炙人口的,在设题角度上分两个方面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允许考生在尊重定论的基础上适度发挥。所以,这节高考诗词鉴赏指导课主要围绕《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设计,使学生掌握把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点。

  2、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一轮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关键词的把握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把培养学生把握关键词并以此来获得诗人情感信息作为重点。

  3、教学方法分析

  针对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音乐、动画、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分析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的目标。

  【教学重点】

  1、杜甫的生*及情感取向。

  2、通过动词及形容词来把握诗人情感,分析诗歌内容。

  3、了解并掌握“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题

  以文学体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进入唐诗,顺带复*中国文学史上的几种常见文学体式。

  二、了解杜甫生*并把握其情感取向

  1、生*概述

  杜甫,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原籍襄阳,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居长安。及安史之乱,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弃官。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有《杜工部集》。

  2、通过两首诗体味杜甫的爱国情感

  3、引入《绝句》

  三、讲解《绝句》

  (一)通过直观观察及朗读来体味诗歌所反映出来的作者情感。

  (二)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来体味作者情感,使同学了解诗歌鉴赏的要点。

  1、分析动词入“情”

  鸣:①请同学找出能够形容鸟叫的词语并归为两类

  ②创设情境表现黄鹂的存在状态

  上:①如果用“冲”字代替会改变什么?

  ②概括理想中的“上”这个动作

  小结:表现了初春景色宜人和诗人喜悦的情怀。

  含:引导得出“含”字所表现的诗人情感

  泊:通过此字体会作者思绪

  小结:写出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欲架舟重游江南的愿望

  2、分析形容词入“境”

  可以根据四个形容词制成四幅图画,在引导学生给四幅画命名、调配画面色彩的同时体会作者情感

  3、分析数词入“趣”

  用对比法使学生看到数词的作用

  黄鹂加上两个,成对出现,当然就雌雄合鸣,具有喜庆意味,气氛就融合协调了。

  白鹭加上一行,就写出了白鹭成行起飞的特征,令人更感到真实而富韵味。

  雪而千秋,言其积累之年深日久,可见西岭之高寒。(时间)

  船而万里,言其来程之遥远,重游江南之思绪,越迁越长了。(空间)

  。总结:一鸣一上,*景清脆,远景悠扬,一收一放,远大的要收回来,*处的却放出去。在空旷辽阔的画面中,雄浑博大的境界出来了。

  四、点出“寓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五、作业:

  根据所讲鉴赏方法鉴赏《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背景: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但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曾明确表示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表示自己虽怀智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

  《绝句》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生字“鹂”“鹭”,能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绝句》。

  3、借助贴图,难词质疑,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本课学*,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同时引发学生萌动诗情,动手尝试写一写关于春天的诗。

  二、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愉悦之情。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2、 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引导学生体会语感。

  四、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绝句》贴图,配乐磁带。

  学生:查找诗人资料和已学过的作品,查找“绝句”的定义。

  五、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题解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当严寒的冬天过去的时候,什么季节来临了?春天是什么样的?

  2、是呀,春天万物复苏、繁华似锦,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一首关于春天的诗,这就是——(揭题齐读)

  3、引导学生解题,介绍绝句与杜甫的资料。

  4、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过渡: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读一读杜甫的这首即兴之作吗?

  1、学生按要求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生字:“鹂”“鹭”。指名读,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描红。

  (2) 指名读诗正音。

  三、精读诗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借助贴图,理解诗意。

  1、学生默读,用笔画出诗中写到的景物。

  2、汇报交流,教师出示景物图。

  3、 指名学生贴图,说说理由,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意。

  4、出示整图,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那么,谁能读出诗人这种欢快的心情?谁再来读读看?

  (二)引导质疑,突破难点。

  1、引导质疑:读到这儿,古诗中还有那些地方,你们弄不懂的?

  2、交流释疑。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窗含”、“千秋雪”、“万里船”。

  “窗含”:窗?诗人透过什么看到翠柳、黄鹂等这些景物?(教师贴出窗框图)你们看,西岭上的雪就好像是镶嵌在窗户里的……

  “万里船”:为什么说是万里?

  3、理解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名说。

  4、教师小结:诗人正是透过窗户看到了*处的——,远处的——(相机板书:*景、远景)

  (三)诵读诗句,体会语感。

  1、既然是古诗,就要读出古诗的韵味。谁能说说怎样才能读出韵味?

  2、同桌诵读诗句,体会语感,尝试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

  3、指名同桌汇报:一生读,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点评。

  4、男女生按标记赛读、背诵。

  5、配乐齐背古诗。

  四、拓展练*,尝试作诗。

  1、引导学生背诵其他春天的古诗,并试着说说古诗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2、引导诗歌写法:这些春天的诗告诉我们只要善于抓住最能突出春天特色的景物,比如春雨、春潮、春柳,就能写出春天的蓬勃生机。

  3、出示有关春景图二幅。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春天,你们看——(贴图)

  这是——这是——这些都是春姑娘的使者,看看图,想想还有哪些景物也是春姑娘的使者呢?让我们拿起笔来当名小诗人,写一写我们身边的春天,好吗?可以写儿歌这类现代诗,也可以模仿绝句写一写古体诗,题目自定。

  小诗人们准备好了吗?好!开始!

  4、 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可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自选两项。

  1、背诵并默写《绝句》。

  2、收集杜甫的其他作品,准备在早晨会的古诗园地向全班同学介绍。

  3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春天的诗作,准备参加“春之声”赛诗会。

  4、把你已经创作好的春天的诗,向本班“春之声”诗刊投稿。

  板书设计: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教案 10

  教学目标:

  在听音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画画想像等环节中,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情。背诵诗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字眼,通过想象,听音乐,画画,练读等等方法明诗意,并在朗读中悟诗情,让学生在美好动人的春景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泥融飞燕子”的繁闹,和“沙暖睡鸳鸯”的悠闲。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会背这首诗吗?两个黄鹂……(学生接背)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绝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绝句》(课件出示课题),它的作者也是杜甫。

  绝句在这课是生字,但它们可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大家快和他们打个招呼吧,读一读。

  二、初读,读准字音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呢?我们来读一读。

  2、指导认读词。

  这首诗中有一个词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认读词,(课件出示鸳鸯的图片和文字)大家读读。

  这就是鸳鸯,是一种水鸟,看,它们羽毛的颜色多美丽呀!在诗中的诗句是沙暖睡鸳鸯。咱们一起读一遍。

  3、下面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课件出示诗的内容),要注意把字音读准,读出诗的节奏来。自由读。指名读。

  三、多种感官参与,感悟诗意。

  1、读完这首诗,你眼前出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呀?

  2、你从这首诗的什么地方感到这是春天呀?快找一找。

  默读,边读边画。

  指名汇报。

  指导:其实诗中还有两个词也能说明描写的是春天。泥融。“融”查字典理解。还有一个是迟日。古代有一本书叫《诗经》,上面有一句诗是:春日迟迟。是说春天到了,太阳照的时间长了,人们就把春天的太阳成为迟日。

  3、如果让你把这首诗画成画,你认为这幅画中应该画些什么?和同组同学商量一下,一起完成这幅画。

  师巡视指导,指出不足。

  4、展示:贴到黑板上,给大家说说你们都画了什么。

  都谁把春风画出来了?

  大家一起看一看,我们把这首诗表达的意境画出来了吗?

  5、下面,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读,边读边想像春天的美景。

  看,这是不是你头脑中的画面啊?在春天的阳光照耀下,山河多么美丽!春风轻轻地吹着,花草散发着芳香。天变暖了,冰冻的河泥早已融化了,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呢。一对对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安静地睡觉。

  下面我们再跟着音乐读这首诗,感受春天的美景。

  6、杜甫用短短的四句诗就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光图。这么美的诗一定要背下来。

  四、古诗中还有很多描写春天的诗,下面我们来欣赏两首。(课件出示,美丽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古诗内容)

  五、作业。

  1、背诵描写春天的古诗。

  2、搜集描写秋天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绝句

  迟日江山丽,

  学生的画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绝句》教案 11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宋朝词人李清照的诗(板书:李清照)

  2、课前,老师已经安排你们搜集李清照的有关资料,我们一起来交流。

  (同学交流资料)

  3、同学们的资料很详细也很全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李清照写的这首<<夏日绝句> >(板书课题和古诗,同学随老师板书念).

  二:整体感知古诗

  1. 师范读古诗.

  2. 生读古诗,要读通顺流利.读熟后可读给同桌听.

  3. 指名同学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想:这首诗赞颂的是谁?

  三:利用网络,理解古诗内容

  (一).理解前两行诗句.

  1. 自读古诗,读后从古诗中找出两个赞颂项羽的词语.

  2. 你找的是那两个词?你是怎么理解这两个词的?

  (同学用自身的话说说”人杰”和”鬼雄”的意思.)

  3. 前两行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身的话说说吗?

  (找两三名同学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4. 这两行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读出英雄气概)

  5. 现自身试读,再指名同学读,其他同学评议.

  (二).查找资料,理解后两行诗句.

  1. 齐读后两行诗句.

  2. 提问:读后你有什么疑问,最想知道什么?

  (项羽是谁?他为什么不肯过江东?江东是什么地方?等)

  师:善于提问时很好的学**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才会学到更多的指示,这节课老师就把问题交给你们,利用上网查找资料的方式自身解决问题,有信心吗?

  3. 教师指导同学上网查找资料.

  (1).在”百度搜索”中输入”项羽”两个字,然后点击搜索.

  (2).教师推荐选项:1.项羽;2.楚汉之争和汉朝建立;3.项羽.

  (3).自身选择一项了解有关内容.

  (同学自读资料,教师巡视指导.)

  (4)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把你了解到的说给同学听。

  (同学交流资料)

  观察资料中的项羽画像,你有什么感觉,从哪感觉到的?

  (同学说说自身的感觉)

  (5)提问:通过李清照对项羽的赞颂和刚才咱们了解到的资料,你认为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同学说自身的看法:宁死不屈、不苟且偷生、有英雄气概等)

  师: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绝不屈膝投降。

  (6)后两行是什么意思,用自身的话说一说。

  (7)读诗,读出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节。

  (同学自读、同桌读、指明读,并互相评议)

  四:了解写作背景体会感情。

  (1)、师: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至今思项羽”,宋朝女词人为什么要去追思一位一千多年前失败的英雄呢?这和作者当时所处时代背景有直接关系,谁把课前搜集到的作者所处年代和当时的写作背景给大家念一念?

  (同学交流资料:靖康之变和写作背景。)

  教师播放一段带有解说的“靖康之变”的电影资料。

  (2)、师: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年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浸于享乐,不思恢复中远。此时,作者在赞颂项羽,思念项羽的同时,还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同学说: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恨、失去家园的悲哀、为国家担忧等)

  (3)、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气愤、伤心等)

  (4)、再度,读出作者当时的心情。

  (自读、指明读,互相评议)

  (5)师:处于封建时期的李清照,虽是一名柔弱女子,而她不只在文学上能流芳百世,同时,能有如此的英雄气节,实在令人佩服。

  (6)、再读诗,读出作者报效祖国的气节。

  (自读、指明读,互相评议)

  (7)真正的英雄是能够激励后人的,项羽的宁死不屈与南宋统治者的贪生怕死形成鲜明的对比,《夏日绝句》一诗既是对项羽英雄气概的赞颂,又是对南宋懦夫的讽刺,更是李清照高尚民族气节的铿锵表达。

  (8)在次读诗,读出自身的感受。

  五:可外延伸

  (1)上网搜集李清照其他诗词,读一读,并把自身最喜欢的诗词读给同学听。

  (2)教师推荐另一位绍兴女英雄――秋瑾。

  课后上网查找秋瑾资料和他写的诗句。

  《绝句》教案 12

  一、设计意图

  《绝句》是唐朝诗人杜甫闲居成都草堂时所作。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

  这首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全诗每句一景,声形色,*景、远景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绚丽多彩、开阔生动的画卷。描写有动有静,鸣啼的黄莺,飞翔的白鹭是动景,千年积雪,停泊行舟是静景,动静相间,和谐完美。这明快开朗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欢快激扬的思想感情。全诗对仗工整,语言凝练,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通过激趣引题、整体感知、想象作画、感情朗读、课外延伸等五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展开,引导学生领会诗意、体味诗境,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注重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将学生的自主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想,自由地画,尽情地读,轻松地评,任意地写,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

  二、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弄清诗句含义,展开想象,作画配诗,感受诗人的心境。

  3、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三、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验诗人作诗时欢快的心情。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感受画面,激发兴趣。

  1、课件展示。

  2、看到画面,想起哪些相关诗句。

  3、小结,揭示课题。

  (二)流利朗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

  2、交流读。

  3、齐读。

  (三)领悟诗意,想象作画

  1、师激趣: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生动、形象的'好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果给这首诗配上画,大家想画些什么?

  2、出示学*目标。

  ①逐句朗读诗句,参照课后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意。

  ②根据诗意,给诗配画,喜欢哪一句就画哪一句,并以相关的诗句为标题。

  ③小组交流展示画作。

  3、生自主、合作学*。

  4、展示评议学生的画。

  重点理解翠鸣上含千秋雪泊等关键词语。

  5、展示课件。

  ①比较课件与学生画作的不同之处。(色彩、声音、动态美)

  ②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看到的画面。

  (四)体会意境,感情朗诵

  1、如果你是诗人,此时此际会想些什么?心情又是如何?

  2、指名生朗读,点评。

  3、录音范读,生在课本上标出重音、停顿。

  4、对照朗读示意图修改、练读。

  5、指导朗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读、小组读、全班读)

  6、了解对仗。

  这首诗对仗工整,如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找找诗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地方。

  7、练*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8、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古诗朗读擂台赛。

  9、让生配上动作诵读这首诗。

  10、小结。

  (五)体验生活,延伸拓展

  课后用几句话描写我们的美丽家园,能写诗的更好!

  板书设计:

  绝 句

  鸣

  动态

  上

  含

  静态

  泊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以画为媒,读写结合,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诱发热情

  上课伊始,教师用充满热情的语言,创设自由和谐的教学情境,并通过播放课件,把学生引入诗情画意之中。迷人的自然景观伴着轻快流畅的乐曲,学生埋藏于心灵深处的情感被拨动,诗兴喷涌而出,大家跃跃欲试,争先说出与画面相关的诗句,学*古诗的热情空前高涨。

  (二)白描画面,引入诗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谓诗画一家。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作画配诗,以画为媒介,为学生走向古诗搭一座美丽的引桥。画仅仅是手段,目的是把学生领到诗人面前,完成一次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在白描画面后,让学生图诗对照,对画进行点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也促使其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将零散的事物组织成一幅完整、隽永的图画,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反复吟诵,升华诗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诵。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欢快激扬的情感,升华了诗情。

  《绝句》教案 1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生字“鹂”“鹭”,能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绝句》。

  3、借助贴图,难词质疑,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本课学*,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同时引发学生萌动诗情,动手尝试写一写关于春天的诗。

  二、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愉悦之情。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2、 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引导学生体会语感。

  四、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绝句》贴图,配乐磁带。

  学生:查找诗人资料和已学过的作品,查找“绝句”的定义。

  五、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题解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当严寒的冬天过去的时候,什么季节来临了?春天是什么样的?

  2、是呀,春天万物复苏、繁华似锦,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一首关于春天的诗,这就是——(揭题齐读)

  3、引导学生解题,介绍绝句与杜甫的资料。

  4、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过渡: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读一读杜甫的这首即兴之作吗?

  1、学生按要求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生字:“鹂”“鹭”。指名读,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描红。

  (2) 指名读诗正音。

  三、精读诗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借助贴图,理解诗意。

  1、学生默读,用笔画出诗中写到的景物。

  2、汇报交流,教师出示景物图。

  3、 指名学生贴图,说说理由,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意。

  4、出示整图,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那么,谁能读出诗人这种欢快的心情?谁再来读读看?

  (二)引导质疑,突破难点。

  1、引导质疑:读到这儿,古诗中还有那些地方,你们弄不懂的?

  2、交流释疑。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窗含”、“千秋雪”、“万里船”。

  “窗含”:窗?诗人透过什么看到翠柳、黄鹂等这些景物?(教师贴出窗框图)你们看,西岭上的雪就好像是镶嵌在窗户里的……

  “万里船”:为什么说是万里?

  3、理解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名说。

  4、教师小结:诗人正是透过窗户看到了*处的——,远处的——(相机板书:*景、远景)

  (三)诵读诗句,体会语感。

  1、既然是古诗,就要读出古诗的韵味。谁能说说怎样才能读出韵味?

  2、同桌诵读诗句,体会语感,尝试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

  3、指名同桌汇报:一生读,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点评。

  4、男女生按标记赛读、背诵。

  5、配乐齐背古诗。

  四、拓展练*,尝试作诗。

  1、引导学生背诵其他春天的古诗,并试着说说古诗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2、引导诗歌写法:这些春天的诗告诉我们只要善于抓住最能突出春天特色的'景物,比如春雨、春潮、春柳,就能写出春天的蓬勃生机。

  3、出示有关春景图二幅。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春天,你们看——(贴图)

  这是——这是——这些都是春姑娘的使者,看看图,想想还有哪些景物也是春姑娘的使者呢?让我们拿起笔来当名小诗人,写一写我们身边的春天,好吗?可以写儿歌这类现代诗,也可以模仿绝句写一写古体诗,题目自定。

  小诗人们准备好了吗?好!开始!

  4、 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可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自选两项。

  1、背诵并默写《绝句》。

  2、收集杜甫的其他作品,准备在早晨会的古诗园地向全班同学介绍。

  3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春天的诗作,准备参加“春之声”赛诗会。

  4、把你已经创作好的春天的诗,向本班“春之声”诗刊投稿。

  板书设计: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教案 14

  教学内容:

  教学第一首古诗《绝句》。

  教学目标:

  1、能读懂古诗《绝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泊”的`字音;能结合诗句理解“含、千秋、泊”等词语。

  3、会背诵、默写《绝句》。

  4、初步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说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

  (2)揭题,板书:古诗二首

  (3)教师范读。

  思考:这两首诗写哪个季节的景色?写了哪些景物?

  二、教学《绝句》。

  1、解题:“绝句”是旧诗体裁之一,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有的古诗按诗的内容列题目,这首诗就用旧诗体裁做题目。

  2、介绍作者:杜甫,唐代诗人。这是他重返成都时写的。他自幼好学,七岁就会吟诗,他的诗很有名。

  3、初读古诗。

  (1)自由读,拼读生字音节,观察插图,想想哪些地方你能读懂。

  (2)检查自学效果。认读生字和多音字“泊”。

  《绝句》教案 15

  活动背景:

  《梦姐姐的花篮》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散文中提到的梦境给人一种宁静又美好的感觉。对于幼儿来说,梦境可以是现实生活的再现,也可以是荒诞的,甚至是不着边际的想象。于是,这一话题更能触发幼儿的想象力。活动中让幼儿边听边欣赏画面,给予幼儿直观的视觉经验,理解散文,感受散文中优美的语言和意境。并且通过此次活动,让幼儿在画面的基础上进行再造想象,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让幼儿较深刻地领会作品内涵,感受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

  活动目标:

  1、欣赏散文诗,感受散文诗的温馨、优美,充满幻想的意境。

  2、初步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发现花朵与梦的关系。

  3、能大胆进行创编,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想象的乐趣。

  4、幼儿活动时遵守秩序的观念。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知道每个人都会各种不同的梦,梦是在睡眠时才会产生。

  2、物质准备:各种颜色的花、花篮,有关此散文的FLASH以及PPT活动过程:

  1、以"梦"的话题展开提示性谈话。

  师:孩子们,你们做过梦吗?做过什么梦?(请3—4个幼儿回答。)师:那你们是什么时间会做梦呢?(深夜的时候,晚上睡觉的时候)师小结:我们小朋友都会做梦,有的梦是快乐的,有的梦是不快乐的。

  (PPT)梦姐姐住在一个深绿的树林里边,还有个漂亮的花篮,花篮里面装满五颜六色的鲜花。每到晚上来临的时候,我就会提着我漂亮的花篮飞出去了。

  师:你知道我要去干什么吗?(不知道)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梦姐姐的花篮》,听完之后,你就知道我要去干什么了。(听着音乐,教师念散文诗)师:小朋友,散文诗听完了,你觉得这首散文诗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好听,优美。)师小结:散文诗给了我们温馨、优美、宁静的感觉。

  2、分段欣赏。

  师:梦姐姐都让那些小动物做梦啦?(小黄鸡、小青蛙、小红鸟)现在我们一起来到梦姐姐的世界里去。(依次出示图片)师:梦姐姐先遇见了谁啊?给了它一朵什么颜色的花?它做了一个什么颜色的梦?

  幼:梦姐姐给了小黄鸡一朵黄色的花,小黄鸡做了一个金黄色的梦。

  师:梦见了一些什么?

  幼:它梦见了金黄的太阳,金黄的田野,金黄的油菜花……师:谁也在睡觉啊?梦姐姐给了它什么颜色的花?它做了什么颜色的梦?

  幼:梦姐姐给小青蛙一朵绿色的花,小青蛙做了一个绿色的梦,师:它梦见了什么?

  幼:它梦见了碧绿的湖水,碧绿的荷叶,荷叶里有一支碧绿的莲蓬……师:你们看,下一个是谁在做梦呢?梦姐姐给了它什么颜色的梦啊?它梦见了什么?

  幼:梦姐姐还给小红鸟一朵红色的花,让小红鸟做了一个红色的梦。小红鸟梦见了火红的枫叶,火红的果子,火红的晚霞……3、共同看PPT,阅读散文诗。

  师:小动物的梦真美,让我们小朋友和小动物一起做个美梦吧。

  4、鼓励幼儿大胆创编散文。

  师:梦姐姐除了给小黄鸡、小青蛙、小红鸟送去了梦,你来想想梦姐姐还会给哪些小动物送去什么颜色的花?让它做什么颜色的梦?它又会梦到什么呢?(幼儿自由回答)师:梦姐姐啊也把其他小动物做的梦带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都做了什么梦呢?(PPT)5、互动游戏,与他人共享美的体验。

  师:听,是什么声音?是摇篮曲在催我们睡觉呢,我们赶快把小眼睛闭起来,也来做一个美美的梦。(放音乐,教师撒花)现在慢慢睁开你们的眼睛。刚刚梦姐姐啊自己也做了一个美梦,我做了个蓝色的梦,梦见蓝色的大海,蓝色的海豚,还有蓝色的房子。你们呢?在你的梦中,梦姐姐给了你什么颜色的花,你做了什么颜色的梦?又梦到些什么呢?现在,请你带着你的美梦去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也可以跟后面的客人老师分享一下。

  (自然结束)附:散文诗:梦姐姐的花篮在一片深绿色的树林里,住着美丽的梦姐姐。梦姐姐长着一对会飞的翅膀,胳膊上总是挽着一只轻巧的花篮,篮里装满五颜六色的花朵。

  白天,梦姐姐是很少露面的,可是每天夜晚,梦姐姐都会提着花篮,从林中轻轻飞出来。

  小黄鸡正靠在妈妈身边香甜地睡觉,梦姐姐飞过来,在它的身边撒下一朵黄色的花。于是,小黄鸡做了一个金黄色的梦。它梦见金黄的太阳,金黄的田野,田野上开满金黄的油菜花。

  小青蛙正在水草边静静地睡觉,梦姐姐飞过来,在它身边撒了一朵绿色的花。于是,小青蛙做了一个绿色的梦,它梦见碧绿的湖水,碧绿的荷叶,荷叶里有一支碧绿的莲蓬。

  小红鸟用脚爪抓住树枝,在树上睡觉。梦姐姐飞过来,在它身边撒下一朵红色的花。于是小红鸟做了一个红色的梦。它梦见火红的枫叶,火红的果子,天边照耀着火红的晚霞……梦姐姐最喜欢那些爱幻想的孩子,她觉得这样的孩子可比小黄鸡、小青蛙和小红鸟可爱多了,所以,她总是把最美最好的梦送给孩子们。

  活动反思:

  《梦姐姐的花篮》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散文诗,散文中提到的梦境给人一种宁静又美好的感觉。课件是我自己精心制作的,让幼儿边听边欣赏画面,可以给予幼儿直观的视觉经验,并在不同的梦境中去触发幼儿的想象力。因此,通过此次语言欣赏活动,不仅让幼儿在ppt画面的基础上进行再造想象,而且可以大胆地表达幼儿的所思、所想。开始部分我利用幼儿感兴趣的识字和组词游戏引出语言欣赏的主题内容;第二部分采用ppt多媒体来进行教学,用课件展现逼真的色彩,让幼儿通过视、听感受散文诗的梦幻色彩、优美意境。本环节采取了开放式的提问,老师提供给幼儿充分表述的机会,引导幼儿发现花的颜色和梦内容的关系,一改一听、二问、三总结的传统模式。而是进行分段欣赏—提问—设疑—释疑—再欣赏的方式层层递进,通过我的提问"小黄鸡得到什么颜色的花?它梦见了什么?金黄与黄色有什么不同?请幼儿说一说在小黄鸡的梦里仿佛看见了什么?有什么感觉?——猜猜看在小青蛙绿色的梦中还会梦见什么?有什么感觉?——请幼儿说一说在红颏鸟的梦里仿佛看见了什么?有什么感觉?来引导幼儿大胆想象,我并不是在等待幼儿正确答案的出来,而是鼓励幼儿尽可能的讲述梦的内容,不强求答案的正确度、完整性,不断引导幼儿用已有知识经验来推断下面可能发生的事情。

  不仅能激起孩子带着问题学*的欲望,更给孩子创编的空间。在集体讲述时,全体幼儿都能有兴趣的用完整的句子来讲述整首散文。第三环节是在幼儿理解的基础上学*纺编散文,发挥他们再造想象的能力,鼓励幼儿创编与花色相应的梦,激发幼儿想象与他人不同的内容,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回答,用上优美的词汇:梦姐姐送给我一朵色的花,我会做一个色的梦,我梦见了……本环节充分给予幼儿大胆想象、大胆表述的机会,让幼儿告诉大家自己认识的颜色,以及还有什么东西是这种颜色的。在老师的帮助下,幼儿能以散文中的形式来表述。但在仿编环节中,幼儿的思维不是很开阔,联想到的事物有类同,如果教师再引导的深入一点,那仿编出来的效果可能还要好。

  《绝句》教案 16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语文第四册167页28课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识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古诗的精练,喜欢读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小小古诗朗诵家(背诵古诗,揭示课题)

  1、 背诵自身知道的古诗,争当小小古诗朗诵家.

  2、 揭示课题,简介诗人

  二、 合作学*,初读古诗,学*生字

  1、我会读

  (1) 同学自由读

  (2) 同桌读,你读我认真听,注意纠正字音

  (3) 请生读,其余同学评一评,教师相机指导

  (4) 听示范朗读

  2、我会认

  (1) 自渎古诗、勾画生字、并读一读

  (2) 考考同桌

  (3) 汇报学*情况,游戏:让美丽的星星出来吧

  3、 我想问

  同学自由质疑,感知古诗

  三、 读中感悟

  1、同学自渎古诗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交流

  3、前两句自由读,抓住人杰、鬼雄体会诗句,举例项羽,简单介绍四面楚歌的故事.相机板书

  4、后两句在反复朗读中结合项羽的故事以和这首古诗的写作背景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精神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四、 深情朗读,深入体会

  1、 听课件朗读

  2、 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这首古诗,看谁读得最好

  3、 配乐朗读,感受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4、 多种形式赛读,读出感情。

  5、 配乐齐读

  五、熟读成诵。

  六、拓展

  1、把这首诗有感情的背诵给家长听

  2、把这首诗的意思讲给同学听。

  《绝句》教案 17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了解祖国山河的壮 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认识9个生字,认识“舟”字旁。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意境,认识生字。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我们以前曾学过杜甫的诗,你们给大家背一首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他的诗。板书课题。

  二、品读感悟

  1.师范读古诗,听字音,听语调和停顿。

  2.自由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3.指名读诗,听听谁读得好。

  4.再读。

  5.指名读,分行读,齐读。

  6.看图上的景物,结合诗句,想想古诗的意境。

  7.说说每一行诗的意思,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说出自己的理解,不足之处教师点拨指导。

  8.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体会意境美。

  9.认读生字,介绍“舟”字旁,指读生字,开火车读,扩词。

  三、总结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光秀丽,希望有一天同学们能走出去,领略一下诗人笔下的大好河山壮美。

  《绝句》教案 18

  学*目标:

  1、会认“鹭”字,会写“含、窗、吴、柳、鸣、泊、绝、岭”这八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古诗的兴趣。

  学*重点:掌握生字词,初步理解诗意。

  学*难点:领会诗境,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若干张(以四人为小组,每组一份)、雪山图、大纸船、两幅字妈妈的图片、、录音机以及“春天在哪里”的磁带。学生准备:空白卡片一张.彩笔一支。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背诵大比拼

  师:小朋友们,听说大家个个都是背诗能手,我还真有点不相信呢!今天,我就当个裁判,看看谁是真正的能手,怎么样?

  学生踊跃背诵,师及时做好点评,同时注意征求学生意见评出“背诗能手"并颁奖。

  师:刚才小朋友们背的这些诗绝大多数都是四句,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绝句。但也有例外的,象《草》这首诗就有八句,它就不是绝句。今天我们又来学一首绝句,这可是由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哦。这首诗写的是杜甫居住的草堂附*的景色,非常美!不信,我们一起来瞧瞧吧。(出示整首诗)

  二、学*生字

  1、学生自读,在书上圈出生字然后在小组内自学建议自学方式:组长带读-----组内齐读-----开火车读-----交流组词------小议记字方法。

  2、出示生字卡片分组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全班齐读。

  3、(逐一出示生字卡片)师:会不会组词?把自己会组的词大声地说一说。(师注意认真捕捉学生的每一个答案并及时做好反馈。)

  4、师:生字学会了吗?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字谜,看看我们班哪个小朋友最聪明。(出示字谜:a、鸟儿开口叫(鸣)b、天上长嘴巴(吴)c、今天要张口(含)

  d、山上下命令(岭))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大家猜的这些字都是我们刚学的生字。还有一个字谜呀,我们得在古诗中去找。{路下藏着一只小鸟。(鹭)}还有几个生字老师把它们留给了大家。请你们自己想办法去记。比比看谁的记字法最妙。

  学生交流记字法。

  5、(出示带哭脸的字妈妈)小朋友们,你们认识她们吗?她们是字妈妈。

  生:字妈妈好难过!为什么呀?

  师:因为她们的字宝宝不见了。你们见过它们吗?

  生:见过。

  师:对。它们不就在这儿吗?(出示生字卡片)让它们回家吧!

  生:两个字妈妈怎么回呀?

  师:(出示字妈妈1)我们家的孩子都是左右结构的。(出示字妈妈2)我们家的孩子都是上下结构的。学生把每个字宝宝送回家。

  生:字妈妈这会儿高兴起来了,是不是会笑了呢?(师把字妈妈的哭脸变为笑脸。)

  师:这些字宝宝真漂亮!唐老师看了禁不住照着写了几个。小朋友们,你们评一评我写得好不好。(出示“窗”、“柳”两个有代表性的生字.)

  生:不好。

  师:为什么呀?小朋友们,你们可以为我想想办法吗?

  生:“窗”字上下一样大不好看,要上短下长好看些。“柳”字左右一样宽也不好看,左窄又宽就好了。

  a、师在黑板上把刚才两个字各范写一个,边写边强调须引起注意的地方。

  b、学生用彩笔在空白卡片上各写一个,师巡视指导。

  c、及时反馈学生的书写情况并告诉学生用举一反三的方法书写今天学的其它字。

  三、学*古诗,领悟诗境

  a.师范读古诗(带表情,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

  师:刚才你们注意到唐老师的表情了吗?唐老师心情怎么样?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这么高兴吗?

  学生自由发言。

  b.生自读,找出自己认为美的地方读一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C、全班交流。

  师相机把柳树、两个黄鹂、一行白鹭、天空用白色粉笔画在黑板上。

  师:小朋友们,唐老师画得好看吗?

  生:不好看。

  师:对。我也觉得不好看。诗人看到的可不是这样。你们想想办法怎样使它变得好看呢?

  生:涂上颜色。

  师:请大家自由的一下一二句,看看我们应该给这些景物添上一些什么颜色呢?

  学生自读,然后反馈:柳树是绿绿的.,从而能弄懂了"翠柳"一词,黄鹂是黄色的,白鹭是白色的,天空是蓝蓝的,于是理解了"青天"这个词。

  师:两个黄鹂在干什么?

  生1:它们在叫。生2:它们在唱歌。

  师:你们知道它们在唱什么吗?猜一猜吧。(打开录音机放<春天在哪里>的音乐带着学生活动起来。)

  师:小黄鹂在找春天,这是春天吗?

  学生找出翠柳.黄鹂.白鹭这些有季节特色的景物。

  师:一行白鹭在干什么呀?

  生:它们飞上了蓝天。

  请学生闭上眼睛,师描述:柳树留着长辫子,小黄鹂唱着动听的歌儿,一行白鹭飞上了蓝天,这一切实在是太美了。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吗?你们高兴吗?

  学生带着高兴的语气齐读一二句。

  师启发学生把自己当成柳树、黄鹂、白鹭配上自创的动作在小组内读一读。

  d、指导学*三、四句。

  师:接下来,请小朋友们从窗口往外看,你们看到了什么?(师边说边走到窗外展开西岭雪山图)

  生1:这里是西岭。生2:那是雪山。

  师:你们知道这些雪有多少年了吗?估一估吧。

  根据学生的回答释“千秋雪”。

  师:你们仔细看看,窗子好象把雪山包含在里面了,像不像个相框?美吗?

  (启发学生带感情在小组内读一读,然后全班交流。)

  师:从门口望过去,我们看到了什么?(及时出现一只大大的纸船)

  生(惊奇地):是船!

  师:船动了吗?(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泊”是停泊的意思。)

  师:有没有小朋友愿意当船家来开船?要过关才行哦!

  出示问题:1、你这船打算开到什么地方去?

  2、从这儿出发远不远?大概有多远?

  学生读完第四句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全班交流,选出小船家。师与小船家进行情境表演。

  师:小船家,请问你这船是打算开到什么地方去呀?

  小船家:我这船打算开到东吴去。

  师:那从这儿到东吴去远不远啊?

  小船家:可远了呢!

  师:到底有多远呀?

  小船家:差不多一万里呢。

  小组内表演朗读第四句。

  师小结:前两句中的黄鹂、白鹭都是在活动的,这是动景。后两句中的雪山、船都是不动的,我们说这是静景。动静结合,真美!难怪大诗人杜甫要写下这首绝句。

  四、指导朗读,培养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会读这首古诗了吗?

  生:会了。

  学生齐读。

  师:感情还是到位了,不过节奏掌握得不太好。

  a、在古诗中标出节奏让学生在小组内练读。

  b、分组比赛读师及时做好反馈。

  c、全班齐读。

  d、分组展示表演读。

  e、尝试背诵。

  五、课外延伸,加深理解

  《绝句》教案 1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2、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丽。

  3、在更广阔的诵读中初步感受经典的魅力和影响。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2、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孩子们,当我们想到最亲爱的妈妈,我们不禁会想起古诗《游子吟》(学生有感情的背诵),想到滚滚奔流的长江,又会想到古诗《浪淘沙》(学生背诵)。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这节课让我们再次来感受吧!

  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的背诵上个单元学*的两首古诗,进入诗词学*的意境,感知古人吟诗抒情的意境。

  二、通读

  1、师:这是我国唐朝伟大诗人杜甫写的诗《绝句》。与以往我们学*过的古诗诗题不同,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生:反复读,将诗读清爽、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师生对读个别读齐读

  设计意图: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把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

  2、整体感受诗歌

  《绝句》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用一个词来形容读诗的感觉

  三、了解大意,感受春之美

  师:杜甫的诗中有画,读一读,结合课本插图,看看诗中画了什么?

  生: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师追问:分别来说一说,这些景物什么样?

  如(温暖、柔和、明亮)的阳光(柔柔、温暖、轻轻、轻柔)的春风

  (五颜六色、各色各样、火红、金黄、雪白)的花(嫩绿、绿油油、嫩嫩)的草

  这么美好的春色,诗中写到:迟日江山( ),春风花草( )

  师:诗中还有气味呢,谁闻到了?

  生:香读出来

  这春天的景色真是(美丽如画)。吸引小动物们也出来了?

  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生:读以上两句

  师: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飞来飞去?你是怎么知道的?读出来

  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读出来

  师:这一飞一睡,一动一静,让这个春天充满生机而又自然和谐。读出来

  喜欢这春色吗?读全诗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诗、看课本插图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想象中,了解诗的大意,从色彩、味道、感觉、动作等方面感受诗中所写春天的美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产生热爱之情。

  四、拓展

  师:杜甫也因为喜欢这春色,写了不少诗来赞美:

  1、略读两首诗: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赏析要点:读通,知道这首诗写了花多的特点,了解后两句的对仗写法,感受春天美好。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赏析要点:读通,知道这首诗写了春雨,感受春雨润物无声的美好。

  2、欣赏吟诵调《春晓》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要点:了解吟诵调,感受春天的美好。

  3、积累诗句:

  1)叶绍翁《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4、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描写春天的诗

  五:小结

  让我们用诗的语言赞美这美丽如画的春天!

  教学设计的特点:

  1、抓住杜甫“诗中有画”的特点展开想象,感受春色之美。首先,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感觉、色彩、气味等方面想象景物特点并且在交流中使认识更加清晰。

  2、抓住杜甫诗中“一动一静”的描写,读出忙碌与安逸,感受春之生机与和谐。

  3、适当拓展赏析,一方面增加学生背诵方面的积累,另一面蓄积对春天的美好感受。

  4、课中有独立读、对读,个别读、齐读,读句子、读全诗等多次诵读,辅以适当的动作,学生学的兴趣盎然,增加积累。

  5、吟诵调即是读中的一种休息,也是对这种古老形式的一些了解。

  《绝句》教案 20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了解祖国山河的壮 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认识9个生字,认识“舟”字旁。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意境,认识生字。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我们以前曾学过杜甫的诗,你们给大家背一首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他的诗。板书课题。

  二。品读感悟

  1。师范读古诗,听字音,听语调和停顿。

  2。自由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3。指名读诗,听听谁读得好。

  4。再读。

  5。指名读,分行读,齐读。

  6。看图上的景物,结合诗句,想想古诗的意境。

  7。说说每一行诗的意思,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说出自己的理解,不足之处教师点拨指导。

  8。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体会意境美。

  9。认读生字,介绍“舟”字旁,指读生字,开火车读,扩词。

  三。总结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光秀丽,希望有一天同学们能走出去,领略一下诗人笔下的大好河山壮美。


绝句教案(精选20篇)(扩展3)

——杜甫《绝句》教案(精选五篇)

  杜甫《绝句》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生字“鹂”“鹭”,能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绝句》。

  3、借助贴图,难词质疑,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本课学*,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同时引发学生萌动诗情,动手尝试写一写关于春天的诗。

  二、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愉悦之情。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2、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引导学生体会语感。

  四、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绝句》贴图,配乐磁带。

  学生:查找诗人资料和已学过的作品,查找“绝句”的定义。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题解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当严寒的冬天过去的时候,什么季节来临了?春天是什么样的?

  2、是呀,春天万物复苏、繁华似锦,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一首关于春天的诗,这就是——(揭题齐读)

  3、引导学生解题,介绍绝句与杜甫的资料。

  4、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过渡: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读一读杜甫的这首即兴之作吗?

  1、学生按要求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鹂”“鹭”。指名读,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描红。

  (2)指名读诗正音。

  三、精读诗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借助贴图,理解诗意。

  1、学生默读,用笔画出诗中写到的景物。

  2、汇报交流,教师出示景物图。

  3、指名学生贴图,说说理由,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意。

  4、出示整图,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那么,谁能读出诗人这种欢快的心情?谁再来读读看?

  (二)引导质疑,突破难点。

  1、引导质疑:读到这儿,古诗中还有那些地方,你们弄不懂的?

  2、交流释疑。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窗含”、“千秋雪”、“万里船”。

  “窗含”:窗?诗人透过什么看到翠柳、黄鹂等这些景物?(教师贴出窗框图)你们看,西岭上的雪就好像是镶嵌在窗户里的……

  “万里船”:为什么说是万里?

  3、理解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名说。

  4、教师小结:诗人正是透过窗户看到了*处的——,远处的——(相机板书:*景、远景)

  (三)诵读诗句,体会语感。

  1、既然是古诗,就要读出古诗的韵味。谁能说说怎样才能读出韵味?

  2、同桌诵读诗句,体会语感,尝试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

  3、指名同桌汇报:一生读,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点评。

  4、男女生按标记赛读、背诵。

  5、配乐齐背古诗。

  四、拓展练*,尝试作诗。

  1、引导学生背诵其他春天的古诗,并试着说说古诗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2、引导诗歌写法:这些春天的诗告诉我们只要善于抓住最能突出春天特色的景物,比如春雨、春潮、春柳,就能写出春天的蓬勃生机。

  3、出示有关春景图二幅。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春天,你们看——(贴图)

  这是——这是——这些都是春姑娘的使者,看看图,想想还有哪些景物也是春姑娘的使者呢?让我们拿起笔来当名小诗人,写一写我们身边的春天,好吗?可以写儿歌这类现代诗,也可以模仿绝句写一写古体诗,题目自定。

  小诗人们准备好了吗?好!开始!

  4、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可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自选两项。

  1、背诵并默写《绝句》。

  2、收集杜甫的其他作品,准备在早晨会的古诗园地向全班同学介绍。

  3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春天的诗作,准备参加“春之声”赛诗会。

  4、把你已经创作好的春天的诗,向本班“春之声”诗刊投稿。

  板书设计: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教案 2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黄鹂:又称黄鸟,雄鸟羽毛金黄色,雌鸟黄中带绿,名声婉转,栖于高枝。白鹭:羽毛雪白、双腿细长的能够捕食鱼虾的一种水鸟。千秋:千年,谓年代久远。东吴: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绝句是诗体名。绝句、律诗为唐代的今体林诗(后世称为*体诗),以区别于古体诗。这首诗以“绝句”写入诗题,又因同时有同体诗四首,所以合题为《绝句四首》,不令立体目。这首绝句为四首中的第三首。

  这首七言绝句每一句各写一种眼前的景物。“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本栖息高枝,此时鸣与翠柳之上,古代诗词中“于”字长被省略,如果补进去就是“鸣于翠柳”。“翠柳”表明柳叶新绿春意渐浓,黄鹂在柳叶新绿的枝头婉转的发出呖呖的声,显示了春日风光。

  “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飞上高空,随着春暖而更有勃勃生机。

  “窗含西岭千秋雪”,从窗框中望出去,西岭的久积未消的雪清晰可见,好像就包含在窗框中一样。

  “门泊东吴万里船”门前停泊的是万里航行的东吴船,是驶向长江下游地区的,还是由下游驶下来的?长江虽长,航程虽远,但江上船只总是往返行驶,无论是驶来的、驶去的,都使诗人想到沿长江而下,可至中游地区的襄阳,转道可至故地洛阳;正因为如此,他系情于门前停泊的东吴船,对它产生遐想。

  四句尽管都写景物,但前两句写的景物以色彩(绿柳、黄鹂、白鹭、青天)、声音(鸣、飞)、动静显示春光明丽,后两句则以静景(远景、*景)暗示动意;禽鸟在春暖时节如此活跃,自己不能无动于衷的心思也得到映示。诗人的眼前景物当然不止这些,他把它们摄入诗中是有选择的,因景生情、以情取景,这就是他的选择准则。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一、色彩美。

  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怎不令人心情舒畅?

  二、结构美。

  这首诗巧妙地将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既使诗在结构上浑然一体,又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简短四句诗,点、线、面相互交织;远、*、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

  三、意境美。

  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堂凭窗远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不禁喜上心头。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以下简称《绝句》)是妇孺皆知的名篇,几乎人人成诵,而如何解读其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句,笔者认为有重新探讨的必要。

  这首小诗在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因此也在各种版本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得到解释。权威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和《教案》的解释是这样的:透过窗子可以看到西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着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综合起来,编者还进行了如下的延伸:“万里船”从空间上讲,“千秋雪”从时间上说,诗人身居草室,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前两句,黄鹂*景,白鹭远景;后两句,雪远景,船*景。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诗中的画境是前后衔接的,即便是跳动的镜头也总有其内在的联系,不可能*、远、远、*的跳来跳去。

  让我们把第三、四句联系起来分析一下吧。第三句说从窗里看到西山上的积雪,一个“含”字,显示了透视的眼光,即,作者主要是看窗,连同四方形的窗口一起看到西岭的雪峰。也就是说,作者是把西岭之雪和方形的窗口放在一个*面上来欣赏,这“窗”如同油画的框,而“西岭千秋雪”则是框中的画,“千秋雪”无非是说山很高,高得积雪终年不化。这么高的山可以像油画一样含在小小的“窗”中,可见“西岭”之远。

  那么第四句就容易理解了。诗人欣赏过以窗为框的西岭雪景之后,把眼光投向门外,又看到了奇观:透过院门口,看到辽远的水面上漂着东去的航船,那船因为太远了,以致让你感觉不出它在动,只像停泊在那里一样。停泊在哪里呢?就停泊在院门的门框中间。这也是一种透视的眼光,即,作者把“万里船”和院门口放在一个*面上来欣赏,以门口为画框,则“万里船”停泊其中,成为框中的画。

  这样看来,杜甫这首诗所写的景并不是“*、远、远、*”,而是“*、远、更远、极远”。那为什么说“东吴万里船”比“西岭千秋雪”更远呢?因为山高、水*,大凡观山觉得*,观水觉得远。我们站在景山上看西山,觉得很*,其实远在几十、上百里之外;而站在长江大桥上望江面,觉得远无尽头,其实并没有那么遥远。

  因此,我们可以说,作者只不过是在那里写景,就像画家随便画一张练笔的小幅水彩一样,实在看不出什么微言大义。诗的精彩之处在于,诗人通过透视的原理来处理景物的远*,从而显出逼真的画境。当然,给小学生讲课,没必要讲什么透视,但也没必要讲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对和*的向往之类的微言大义,只要把整幅画面的意境给学生讲准确、讲清楚就是了。

  杜甫《绝句》教案 3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黄鹂:又称黄鸟,雄鸟羽毛金黄色,雌鸟黄中带绿,名声婉转,栖于高枝。白鹭:羽毛雪白、双腿细长的能够捕食鱼虾的一种水鸟。千秋:千年,谓年代久远。东吴: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绝句是诗体名。绝句、律诗为唐代的今体林诗(后世称为*体诗),以区别于古体诗。这首诗以“绝句”写入诗题,又因同时有同体诗四首,所以合题为《绝句四首》,不令立体目。这首绝句为四首中的第三首。

  这首七言绝句每一句各写一种眼前的景物。“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本栖息高枝,此时鸣与翠柳之上,古代诗词中“于”字长被省略,如果补进去就是“鸣于翠柳”。“翠柳”表明柳叶新绿春意渐浓,黄鹂在柳叶新绿的枝头婉转的发出呖呖的声,显示了春日风光。

  “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飞上高空,随着春暖而更有勃勃生机。

  “窗含西岭千秋雪”,从窗框中望出去,西岭的久积未消的雪清晰可见,好像就包含在窗框中一样。

  “门泊东吴万里船”门前停泊的是万里航行的东吴船,是驶向长江下游地区的,还是由下游驶下来的?长江虽长,航程虽远,但江上船只总是往返行驶,无论是驶来的、驶去的,都使诗人想到沿长江而下,可至中游地区的襄阳,转道可至故地洛阳;正因为如此,他系情于门前停泊的东吴船,对它产生遐想。

  四句尽管都写景物,但前两句写的景物以色彩(绿柳、黄鹂、白鹭、青天)、声音(鸣、飞)、动静显示春光明丽,后两句则以静景(远景、*景)暗示动意;禽鸟在春暖时节如此活跃,自己不能无动于衷的心思也得到映示。诗人的眼前景物当然不止这些,他把它们摄入诗中是有选择的,因景生情、以情取景,这就是他的选择准则。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一、色彩美。

  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怎不令人心情舒畅?

  二、结构美。

  这首诗巧妙地将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既使诗在结构上浑然一体,又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简短四句诗,点、线、面相互交织;远、*、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

  三、意境美。

  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堂凭窗远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不禁喜上心头。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以下简称《绝句》)是妇孺皆知的名篇,几乎人人成诵,而如何解读其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句,笔者认为有重新探讨的必要。

  这首小诗在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因此也在各种版本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得到解释。权威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和《教案》的解释是这样的:透过窗子可以看到西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着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综合起来,编者还进行了如下的延伸:“万里船”从空间上讲,“千秋雪”从时间上说,诗人身居草室,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前两句,黄鹂*景,白鹭远景;后两句,雪远景,船*景。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诗中的画境是前后衔接的,即便是跳动的镜头也总有其内在的联系,不可能*、远、远、*的跳来跳去。

  让我们把第三、四句联系起来分析一下吧。第三句说从窗里看到西山上的积雪,一个“含”字,显示了透视的眼光,即,作者主要是看窗,连同四方形的窗口一起看到西岭的雪峰。也就是说,作者是把西岭之雪和方形的窗口放在一个*面上来欣赏,这“窗”如同油画的框,而“西岭千秋雪”则是框中的画,“千秋雪”无非是说山很高,高得积雪终年不化。这么高的山可以像油画一样含在小小的“窗”中,可见“西岭”之远。

  那么第四句就容易理解了。诗人欣赏过以窗为框的西岭雪景之后,把眼光投向门外,又看到了奇观:透过院门口,看到辽远的水面上漂着东去的航船,那船因为太远了,以致让你感觉不出它在动,只像停泊在那里一样。停泊在哪里呢?就停泊在院门的门框中间。这也是一种透视的眼光,即,作者把“万里船”和院门口放在一个*面上来欣赏,以门口为画框,则“万里船”停泊其中,成为框中的画。

  这样看来,杜甫这首诗所写的景并不是“*、远、远、*”,而是“*、远、更远、极远”。那为什么说“东吴万里船”比“西岭千秋雪”更远呢?因为山高、水*,大凡观山觉得*,观水觉得远。我们站在景山上看西山,觉得很*,其实远在几十、上百里之外;而站在长江大桥上望江面,觉得远无尽头,其实并没有那么遥远。

  因此,我们可以说,作者只不过是在那里写景,就像画家随便画一张练笔的小幅水彩一样,实在看不出什么微言大义。诗的精彩之处在于,诗人通过透视的原理来处理景物的远*,从而显出逼真的画境。当然,给小学生讲课,没必要讲什么透视,但也没必要讲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对和*的向往之类的微言大义,只要把整幅画面的意境给学生讲准确、讲清楚就是了。

  杜甫《绝句》教案 4

  《绝句》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无论从诗句内容还是在学诗体验上,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另外结合教材图文并茂、诗句韵味优美适于诵读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营造学诗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鼓励学生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课件或插图,适合读诗配乐的音乐资料。

  2、收集曾经读背过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

  〖对话*台〗

  一、回顾

  1、背诵《望庐山瀑布》,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2、回顾上节课学*的方法。

  巩固积累,引导方法,为《绝句》的学*做准备。

  二、自读

  1、按上节课的方法,自读学*:

  学*生字,进行识记,读准字音。

  2、交流自学情况:

  出示卡片认读生字,(鹭、含、岭、泊、吴)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个别字注意扩词练*,加深学生对字意的理解,促进识记。

  3、指读诗句:

  抓住重点的字音,进行指导。如:“翠”读“*舌音”,“泊”读“bo”不要发成“be”的音等。

  挖掘学生识字经验,引导主动识字。加强识字经验的交流,培养学生多渠道识字的良好*惯。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吴、含、窗、岭、鸣、绝、泊、柳”,引导学生从字形、结构等方面进行观察。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并把自己提醒大家在书写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说清楚。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

  如:“窗”注意不要丢掉“囱”字上面的小撇。“含”和“岭”的里面都有相*的部分,注意“含”里面的是“今”,“岭”里面的是“令”。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写字是低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教学中应突出其主要地位,下大力气,抓实抓好。以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培养良好的写字*惯。

  四、感悟

  1、出示诗句(不出现插图),默读诗句,利用工具书自学诗句内容。

  2、启发思考:

  如果让你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你觉得画面上应该画些什么,并说出理由。

  3、组内交流:

  有条件的可采用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动笔画简笔画,并说出这样画的理由。交流过程中要注意重点字词的理解。如:“含”“东吴”。

  一句一景、色彩多姿是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创设情境,变“话”为画,有机地转化学*活动,在学生想画、说画、赏画、评画的过程中,理解了诗句的大意,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但组织过程中要注意“画画”不是活动的主体,只是理解诗意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不能花费过长时间,以免喧宾夺主,偏离重点,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

  五、诵读

  1、出示插图或学生的优秀画作,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图文对照,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以及诗句寓情于景,景美情浓的特点。

  3、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读背诗句。如:自读、小组合作读、配乐读、指画面读等,实现美读成诵的学*目标。

  六、拓展

  1、把自己收集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有条件的可以召开一个小型“诗歌朗诵会”,展示学生课外的古诗积累情况。

  杜甫《绝句》教案 5

  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的内容,学*有节奏地朗诵古诗,感受韵律美。

  2、理解古诗中有关字词的含义,萌发对祖国的美好河山的喜爱。

  3、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19页。

  2、挂图《绝句》。

  3、语言磁带。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学*有节奏地朗诵古诗,感受韵律美。

  活动难点:

  理解古诗中有关字词的含义。

  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激发幼儿学*兴趣。

  2、启发幼儿讲述画面内容,学*古诗。

  (1)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幼儿描述画面内容。

  (2)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用古诗的第一句话进行概括,学*相关字词。

  3、完整地欣赏古诗。

  (1)这四副图连起来就变成了一首优美的诗,题目叫《绝句》,大家来欣赏一下吧。

  (2)播放录音,幼儿欣赏,进一步学*古诗《绝句》。

  (3)引导幼儿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4、幼儿和老师一起朗诵古诗。

  5、简要介绍古诗的作者——杜甫。

  教学反思:

  学*古诗《绝句》时,我请两位会念的幼儿当小老师,孩子们都学得特别认真,始终关注两位"小老师",没几遍孩子们都会背了。学会后,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要当"小老师",我满足了小朋友的愿望。对于孩子来说,老师在他们心目中是多么神圣与伟大,而在实践中他们又有了切身的体会。此后,孩子们学诗的兴趣日益浓厚,更主要的是它使自信回到了孩子的脸上体验到了学*的快乐,作为老师又何乐不为之呢?


绝句教案(精选20篇)(扩展4)

——中班国学《绝句》教案3篇

  活动设计背景

  声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听见,让幼儿了解声音的多样性,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生活中各种声音无处不在,动听的声音更是能吸引孩子的关注,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与求知欲,我们便可利用这个兴趣点,结合多种材料,让幼儿亲身体验、探索并发现声音的多样性,并区分乐音和噪音。

  活动目标

  ⒈引导幼儿了解声音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东西发出不同的声音。

  ⒉引导幼儿探索使物体发出声音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⒊辨听一些常听到的声音,区分乐音和噪音。

  4.让幼儿懂得学会做一个安静听话的乖宝宝。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发现声音的多样性,并区分乐音和噪音。

  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⒈带录下不同声音以及乐音和噪音。

  ⒉供了多种物品,让幼儿探索。如:打击乐器、书、纸、积木等。

  ⒊安静的标志。

  活动过程

  一、首先以小猴子的谜语导入课题,目的是让幼儿说出耳朵的作用,可以听声音。

  二、感知声音:

  ⒈播放不同的声音,幼儿辨听并模仿这种声音。

  ⒉让幼儿利用自己的手、脚和口发出声音。

  ⒊让幼儿运用老师所准备的材料进行研究、探索。这一环节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欲望,让他们对声音产生浓厚的兴趣。

  ⒋让幼儿知道悦耳动听的声音叫乐音;刺耳、难听的声音叫噪音。

  ⒌放录音,幼儿听乐音和噪音。

  ⒍让幼儿了解噪音对我们是有危害的。说说怎样减少噪音。

  ⒎认识了安静的标志,并了解了安静标志的用途。

  8.教育幼儿做一个安静听话的乖宝宝。

  三、活动延伸

  幼儿动手制作安静标志。

  教学反思

  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自然的和人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各种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 我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遵循一定的教学理念,设计了这个尝试性、操作性、探索性较强的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通过实施教学后,有好的地方,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好的方面;

  一、激发兴趣,在愉快的气氛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教师教学活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是课堂教学成与败的关键。整个活动中 ,我都以一些游戏来贯穿,有效的调动幼儿参与学*的积极性。

  二、充分准备活动材料。

  这节活动, 要求幼儿能自己尝试得比较多。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如:打击乐器、书、纸、积木等等物品。由于活动材料准备得十分充分,从而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方便。材料的多样性符合了不同幼儿的需求,尊重了幼儿的个性,开发了幼儿的思维。

  三、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这节课的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注重幼儿主体地位 ,幼儿在整个学*活动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按照自己的方法从事各种探究活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经历一个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 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获得了不同的收获, 幼儿自我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不足之处;

  一、在教学过程中, 让幼儿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教师一次性提问过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提问要有目的,层层递进。

  二、在交流过程中幼儿的语言概括能力,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很好的表达出来,幼儿学*积极性没有很好的激发出来,这与我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在幼儿说不出问题的时候,没有恰当的给予引导,没有及时的给出答案,没有控制好教学尺度。

  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显得很拘谨,没有展现出创新能力,没有发散幼儿的思维。有点放不开,在*时活动时,决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

  四、提高驾驭课堂能力,举一反三,这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面。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到了不少的经验,在以后的教学中,认真学*,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备幼儿,备教法、学法,努力提高幼儿的学*积极性,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培养幼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能力,充分拓展幼儿潜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带领学生复*已经学过的一些基础知识。(主要是文学体式、唐代诗人及其风格)

  2、掌握杜甫的生*及体会情感取向。

  3、学*并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点,主要是学会从一首诗的动词及形容词中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创作意图。

  4、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年来虽然《考试说明》把诗歌鉴赏的要求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在实际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所以过去多年的诗歌鉴赏的备考策略,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常见的置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但是,20xx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也迫使我们在诗歌鉴赏的教学及备考工作中及时采取新的策略。

  根据考试说明,我们对20xx年诗歌鉴赏的命题走向有这样一个初步认识:材料的选择应该是浅易的、脍炙人口的,在设题角度上分两个方面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允许考生在尊重定论的基础上适度发挥。所以,这节高考诗词鉴赏指导课主要围绕《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设计,使学生掌握把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点。

  2、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一轮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关键词的把握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把培养学生把握关键词并以此来获得诗人情感信息作为重点。

  3、教学方法分析


绝句教案(精选20篇)(扩展5)

——绝句教案 (菁华6篇)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黄鹂:又称黄鸟,雄鸟羽毛金黄色,雌鸟黄中带绿,名声婉转,栖于高枝。白鹭:羽毛雪白、双腿细长的能够捕食鱼虾的一种水鸟。千秋:千年,谓年代久远。东吴: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绝句是诗体名。绝句、律诗为唐代的今体林诗(后世称为*体诗),以区别于古体诗。这首诗以“绝句”写入诗题,又因同时有同体诗四首,所以合题为《绝句四首》,不令立体目。这首绝句为四首中的第三首。

  这首七言绝句每一句各写一种眼前的景物。“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本栖息高枝,此时鸣与翠柳之上,古代诗词中“于”字长被省略,如果补进去就是“鸣于翠柳”。“翠柳”表明柳叶新绿春意渐浓,黄鹂在柳叶新绿的枝头婉转的发出呖呖的声,显示了春日风光。

  “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飞上高空,随着春暖而更有勃勃生机。

  “窗含西岭千秋雪”,从窗框中望出去,西岭的久积未消的雪清晰可见,好像就包含在窗框中一样。

  “门泊东吴万里船”门前停泊的是万里航行的东吴船,是驶向长江下游地区的,还是由下游驶下来的?长江虽长,航程虽远,但江上船只总是往返行驶,无论是驶来的、驶去的,都使诗人想到沿长江而下,可至中游地区的襄阳,转道可至故地洛阳;正因为如此,他系情于门前停泊的东吴船,对它产生遐想。

  四句尽管都写景物,但前两句写的景物以色彩(绿柳、黄鹂、白鹭、青天)、声音(鸣、飞)、动静显示春光明丽,后两句则以静景(远景、*景)暗示动意;禽鸟在春暖时节如此活跃,自己不能无动于衷的心思也得到映示。诗人的眼前景物当然不止这些,他把它们摄入诗中是有选择的,因景生情、以情取景,这就是他的选择准则。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一、色彩美。

  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怎不令人心情舒畅?

  二、结构美。

  这首诗巧妙地将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既使诗在结构上浑然一体,又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简短四句诗,点、线、面相互交织;远、*、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

  三、意境美。

  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堂凭窗远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不禁喜上心头。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以下简称《绝句》)是妇孺皆知的名篇,几乎人人成诵,而如何解读其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句,笔者认为有重新探讨的必要。

  这首小诗在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因此也在各种版本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得到解释。权威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和《教案》的解释是这样的:透过窗子可以看到西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着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综合起来,编者还进行了如下的延伸:“万里船”从空间上讲,“千秋雪”从时间上说,诗人身居草室,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前两句,黄鹂*景,白鹭远景;后两句,雪远景,船*景。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诗中的画境是前后衔接的,即便是跳动的镜头也总有其内在的联系,不可能*、远、远、*的跳来跳去。

  让我们把第三、四句联系起来分析一下吧。第三句说从窗里看到西山上的积雪,一个“含”字,显示了透视的眼光,即,作者主要是看窗,连同四方形的窗口一起看到西岭的雪峰。也就是说,作者是把西岭之雪和方形的窗口放在一个*面上来欣赏,这“窗”如同油画的框,而“西岭千秋雪”则是框中的画,“千秋雪”无非是说山很高,高得积雪终年不化。这么高的山可以像油画一样含在小小的“窗”中,可见“西岭”之远。

  那么第四句就容易理解了。诗人欣赏过以窗为框的西岭雪景之后,把眼光投向门外,又看到了奇观:透过院门口,看到辽远的水面上漂着东去的航船,那船因为太远了,以致让你感觉不出它在动,只像停泊在那里一样。停泊在哪里呢?就停泊在院门的门框中间。这也是一种透视的眼光,即,作者把“万里船”和院门口放在一个*面上来欣赏,以门口为画框,则“万里船”停泊其中,成为框中的画。

  这样看来,杜甫这首诗所写的景并不是“*、远、远、*”,而是“*、远、更远、极远”。那为什么说“东吴万里船”比“西岭千秋雪”更远呢?因为山高、水*,大凡观山觉得*,观水觉得远。我们站在景山上看西山,觉得很*,其实远在几十、上百里之外;而站在长江大桥上望江面,觉得远无尽头,其实并没有那么遥远。

  因此,我们可以说,作者只不过是在那里写景,就像画家随便画一张练笔的小幅水彩一样,实在看不出什么微言大义。诗的精彩之处在于,诗人通过透视的原理来处理景物的远*,从而显出逼真的画境。当然,给小学生讲课,没必要讲什么透视,但也没必要讲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对和*的向往之类的微言大义,只要把整幅画面的意境给学生讲准确、讲清楚就是了。

  一、教学目标

  1.会认“绝、鹂”等6个生字,会写“绝、含”等4个生字,掌握“行”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3.理解古诗《绝句》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绝、鹂”等6个生字,会写“绝、含”等4个生字,掌握“行”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绝句》,理解诗句的大意。

  难点

  根据诗意想象画面,感悟春天的色彩明丽、景色迷人,感受诗人的心情。

  三、复*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填句: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介绍诗人杜甫。

  四、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画出生字新词。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

  3.汇报生字词解决情况,教师相机强调。

  “行”是多音字,在诗中读“háng”,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是“xíng”,组词“行走”。

  4.同桌互认生字新词。

  5.指名读诗,齐读,注意纠正读错的字音。

  五、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画面上有哪些景物?(柳树、黄鹂、白鹭、积雪、船)

  2.看图思考: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古诗,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让学生带着感情再读古诗)

  5.梳理诗句,说说诗意。

  (出示课文插图,小组讨论,说说诗意。)

  六、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

  (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词语连诗。(老师出示诗中的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4.情境背诗。(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着画面上的景物吟诗)

  5.集体背诵。

  七、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绝”“含”“岭” “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并练*组词。

  2.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的记忆方法。

  3.重点指导“绝”与“岭”的写法。

  4.老师范写。

  (指导学生把字写美观,提示容易写错的地方)

  5.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

  八、拓展延伸

  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试着背一背。

  [教学说明]

  《绝句》是唐代著名“诗圣”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绝句教学设计。全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在教学时我遵循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教学层次清晰,从激趣引题到感知全诗到逐句讲解到学生扮演诗人呤诵诗句,层层展开构成了一个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体会诗境的良好教学结构。在教学中我还注意通过听配乐诵读,想象画面,展开画面,贴图丰富画面的五步环节引导学生走*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并以此作为教学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突破透景悟情的教学重点。在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用简笔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含”字的意思,融听、思、画、说为一体,使学生领悟到“含”字的比喻写法,同时对“含”字作替换比较分析,不仅帮助加深理解句子,而且能使学生在潜意识中领悟到“拟人”这种修辞形式对突出景物描述的生动性以及表现诗意的特定作用,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含”字的妙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学*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教学准备]

  大幅彩贴画、录音带(机)、小黑板、大黑板上板书好全诗。

  [教学间时]

  一课时。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理解诗句大意,领悟“含”字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齐读课题]绝句是旧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就称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就称七言绝句。这一首诗就是一首几言绝句?(七言绝句)这首七言绝句是杜甫在公元12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4年重返成都杜甫草堂时所作的《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公元763年震憾唐王朝的“安史之乱”终于被*息,忧国忧民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心境由沉闷变得开朗,诗人重返旧居,看到进姓又过上太*日子,看到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生机勃勃的春景,心情十分愉悦,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没有事先拟好题目,就用绝句这种诗的体载名称作了诗题,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绝句教学设计》。下面请同学们各自把诗句读一读,生字要读准。

  2、学生自读。

  3、复*生字。在这首诗里有三个生字,我们一齐来复*一下。

  4、指名读诗:同学们会读这首诗吗?老师请四位同学一人读一句,开火车,谁愿意?(请两组)

  二,范读创设情境

  1、学*第一句

  (1)听范读录音: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诵读,同学们想听听吗?(想)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用语言创设情境:听着这充满感情地诵读,我们仿佛走*了诗人,也来到了四川成都杜甫草堂,草堂周围的景色真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出示画)(语言引导学生看图入情境):此时正是三月天气,日光柔和,微风徐徐。一日清晨,诗人杜甫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然听到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婉转的鸟鸣声,诗人循声望去,看到了什么?(黄鹂)黄鹂有同学知道吗?(贴黄鹂)

  (3)介绍黄鹂。黄鹂是一种很美丽又会唱歌的小鸟,羽毛大部分是黄色的。

  (4)学*“翠”、“鸣”。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儿在哪儿鸣叫呢?(柳树枝间)怎样的柳树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翠)翠是什么意思?(嫩绿、翠绿的意思)可见此时正是什么时节?(早春时节)那么你们想,美丽的黄鹂鸟儿会在翠绿的柳树间怎样地鸣叫呢?(欢快地、自由自在地)

  ---------------------------

  (5)读第一句诗。让我们一齐用欢快的语调,读一读第一句诗,注意七言绝句的(2、-2、-3)的节奏。

  (6)说句意。第一句诗的意思同学们理解吗,谁能说说。(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鸟儿在翠绿的柳枝间欢快的鸣叫着。)

  2、学*第二句诗

  (1)描绘情境。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白鹭)贴白鹭。

  (2)介绍白鹭: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白,腿脚细长,在天空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

  (3)讲“一行”、“青天”。那是一只白鹭吗?(不是)诗中哪能个词告诉你的?(一行)这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哪儿?(青天),青天是什么意思?(蔚蓝的天空)这里的青是碧蓝、瓦蓝的意思。

  (4)说句意。那么二句诗的意思同学们会说吗?(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蔚蓝的天空)

  (5)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可真美啊,让我们齐读第二句诗,读出画面的美来。

  3、体会诗境

  (1)诗人作诗用语凝炼明快,仅仅两句诗就已使我们浮想联翩,画面里的色彩,诗中都体现出来了,你找到了诗中描写色彩的字吗?老师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着重号点出来。(黄、白、青、蓝)

  (2)诗人用黄绿相映,青白对照,用色彩鲜明的字写出春天景物。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构思精致,感悟细腻,文笔优美,充满着一种淡淡的抒情意味和对人生的感悟。教学时,应以朗读、讨论、想像等为主,在朗读中品味,在讨论中体会,在想像中感悟,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印象中的夏天是什么样子的,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事物是什么。由此导人新课的学*。

  二、学生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散读全文,并疏通字词障碍。

  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骈俪

  褶裙 涟漪 炫耀 喧嚣 天籁

  聆听 攫走 胸臆 帐惘 寂寂寥寥

  2.学生自行摘抄优美词语。

  请参照“教学设计(A)”。

  3.要求学生从自己所摘抄的词语中选取三到四个说一段话,进一步体会其中某些词语的用法。

  要求学生尽量说得生动优美。

  4.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划分结构请参照“教学设计(A)”。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1.在文章第2、17两段,两次写到了现代文明的声音,其用意何在?

  2.迅速默读文章第二部分,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捉蝉之乐的?其中作者产生了哪些联想?这些联想的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3.听蝉的时间不同,其乐趣也不同,看看:在不同时间听蝉,各有什么乐趣?

  4.作者为什么说夏天“像一首绝句”?

  5.为什么说蝉声“何尝不是生命之歌”?

  6,美是瞬间脆弱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都是这样,而文章说:“而每年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仄仄*”,这当中包含了一种什么心态?

  明确:包含了一种豁达爽朗的心境。

  四、寻读课文,品味其中的精华之处

  1.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有关内容请参照“教学设计(A)”。

  2.思考:这篇文章并不是想告诉我们社会百态、人生万象,吸引我们的是作者那细致人微的感受。请默读文章,看看哪些地方、哪些段落表现出作者这种细致入微的感受。

  明确:这样的段落相当多,只要学生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谈得合理,不强求答案的一致。

  3.选择最喜欢的段落放声朗读,体会其中新颖而优美的意象及妩媚的文句。


绝句教案(精选20篇)(扩展6)

——《绝句》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白鹭、西岭、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写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重点词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准备

  *地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指导自学。

  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这首诗,要读得正确、流利。

  2.利用注释和插图,理解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查阅字典待工具书或请教别人。

  三、指导小组合作学*。

  提出学*内容:

  1.将刚才自学的情况在小组内汇报。

  2.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并结合这些资料一同解决问题。

  四、汇报学*情况。

  1.汇报朗读和生字掌握情况。

  (1)指名朗读,看看是否能读得正确、流利。

  (2)“鹭、含、岭”这三个字的读音和字形好记吗?

  (3)集体朗读。

  2.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的大意。

  (2)指导朗读,注意停顿。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句的意思。

  (4)你能说说三、四两行诗句的意思吗?

  (5)这两行诗句中,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

  (6)大家再认真读读古诗,想一想,诗人在描写这些景物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3.你认为诗人杜甫在写这首诗时,心情怎样?从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1)学生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

  (3)指导背诵。

  五、感受诗的对仗工整。

  1.这首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是数量对数量,“黄鹂”对“白鹭”是鸟对鸟名。诗人将它们对得多么工整啊!这首诗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对子,你能试着将它们找出来吗?

  2.注意这些地方,再把古诗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六、总结。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看到的春天美丽的景色,画面有声有色,充满生机,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七、布置作业。

  背诵

  第二课时

  一、汇报课后自学的古诗《绝句》。

  二、导入新课。

  三、介绍诗人。

  四、解题。

  五、指导自学。

  提出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词,自由朗读这首诗,要读得正确、流利。

  2.利用注释读懂这首诗。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3.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查阅字典等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六、小组合作学*

  提出学*要求:

  1.将刚才自学的情况在小组内汇报。

  2.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并结合这些资料一同解决问题。

  3.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七、汇报自学情况。

  1.汇报朗读和自学生字的情况。书写生字。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3.从一二两行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行诗。

  6.你对后两行诗是怎么理解的?

  7.这两行诗讲了行船之快。指导朗读。

  八、体会诗人心情。

  1.为什么诗人会觉得船行得特别快?

  2.为什么诗人说白帝城仿佛是在彩云中间呢?

  3.试想:诗人在得到赦免的消息后,他会怎么欣喜呢?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5.背诵。

  九、总结。

  这首诗气势奔放,情景交融,把行船写得惊心动魄,表达了诗人重新获得自由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十、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早 发 白 帝 城


绝句教案(精选20篇)(扩展7)

——《绝句》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白鹭、西岭、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写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重点词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准备

  *地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指导自学。

  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这首诗,要读得正确、流利。

  2.利用注释和插图,理解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查阅字典待工具书或请教别人。

  三、指导小组合作学*。

  提出学*内容:

  1.将刚才自学的情况在小组内汇报。

  2.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并结合这些资料一同解决问题。

  四、汇报学*情况。

  1.汇报朗读和生字掌握情况。

  (1)指名朗读,看看是否能读得正确、流利。

  (2)“鹭、含、岭”这三个字的读音和字形好记吗?

  (3)集体朗读。

  2.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的大意。

  (2)指导朗读,注意停顿。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句的意思。

  (4)你能说说三、四两行诗句的意思吗?

  (5)这两行诗句中,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

  (6)大家再认真读读古诗,想一想,诗人在描写这些景物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3.你认为诗人杜甫在写这首诗时,心情怎样?从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1)学生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

  (3)指导背诵。

  五、感受诗的对仗工整。

  1.这首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是数量对数量,“黄鹂”对“白鹭”是鸟对鸟名。诗人将它们对得多么工整啊!这首诗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对子,你能试着将它们找出来吗?

  2.注意这些地方,再把古诗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六、总结。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看到的春天美丽的景色,画面有声有色,充满生机,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七、布置作业。

  背诵

  第二课时

  一、汇报课后自学的古诗《绝句》。

  二、导入新课。

  三、介绍诗人。

  四、解题。

  五、指导自学。

  提出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词,自由朗读这首诗,要读得正确、流利。

  2.利用注释读懂这首诗。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3.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查阅字典等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六、小组合作学*

  提出学*要求:

  1.将刚才自学的情况在小组内汇报。

  2.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并结合这些资料一同解决问题。

  3.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七、汇报自学情况。

  1.汇报朗读和自学生字的情况。书写生字。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3.从一二两行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行诗。

  6.你对后两行诗是怎么理解的?

  7.这两行诗讲了行船之快。指导朗读。

  八、体会诗人心情。

  1.为什么诗人会觉得船行得特别快?

  2.为什么诗人说白帝城仿佛是在彩云中间呢?

  3.试想:诗人在得到赦免的消息后,他会怎么欣喜呢?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5.背诵。

  九、总结。

  这首诗气势奔放,情景交融,把行船写得惊心动魄,表达了诗人重新获得自由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十、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早 发 白 帝 城

  黄鹂 千 一 闻猿声啼 山河壮美

  白鹭 ↓ → ←

  绝句 → 千秋雪 ← 生机勃勃 里 日 见万重山 心情愉快

  (热 爱) 万里船

  一、教学目标:


绝句教案(精选20篇)(扩展8)

——《绝句》的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带领学生复*已经学过的一些基础知识。(主要是文学体式、唐代诗人及其风格)

  2、掌握杜甫的生*及体会情感取向。

  3、学*并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点,主要是学会从一首诗的动词及形容词中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创作意图。

  4、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年来虽然《考试说明》把诗歌鉴赏的要求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在实际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所以过去多年的诗歌鉴赏的备考策略,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常见的置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但是,20xx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也迫使我们在诗歌鉴赏的教学及备考工作中及时采取新的策略。

  根据考试说明,我们对20xx年诗歌鉴赏的命题走向有这样一个初步认识:材料的选择应该是浅易的、脍炙人口的,在设题角度上分两个方面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允许考生在尊重定论的基础上适度发挥。所以,这节高考诗词鉴赏指导课主要围绕《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设计,使学生掌握把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点。

  2、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一轮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关键词的把握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把培养学生把握关键词并以此来获得诗人情感信息作为重点。

  3、教学方法分析

  针对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音乐、动画、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分析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的目标。

  【教学重点】

  1、杜甫的生*及情感取向。

  2、通过动词及形容词来把握诗人情感,分析诗歌内容。

  3、了解并掌握“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题

  以文学体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进入唐诗,顺带复**文学史上的几种常见文学体式。

  二、了解杜甫生*并把握其情感取向

  1、生*概述

  杜甫,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原籍襄阳,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居长安。及安史之乱,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弃官。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有《杜工部集》。

  2、通过两首诗体味杜甫的爱国情感

  3、引入《绝句》

  三、讲解《绝句》

  (一)通过直观观察及朗读来体味诗歌所反映出来的作者情感。

  (二)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来体味作者情感,使同学了解诗歌鉴赏的要点。

  1、分析动词入“情”

  鸣:

  ①请同学找出能够形容鸟叫的词语并归为两类

  ②创设情境表现黄鹂的存在状态

  上:

  ①如果用“冲”字代替会改变什么?

  ②概括理想中的“上”这个动作

  小结:表现了初春景色宜人和诗人喜悦的情怀。

  含:引导得出“含”字所表现的诗人情感

  泊:通过此字体会作者思绪

  小结:写出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欲架舟重游江南的愿望

  2、分析形容词入“境”

  可以根据四个形容词制成四幅图画,在引导学生给四幅画命名、调配画面色彩的同时体会作者情感

  3、分析数词入“趣”

  用对比法使学生看到数词的作用

  黄鹂加上两个,成对出现,当然就雌雄合鸣,具有喜庆意味,气氛就融合协调了。

  白鹭加上一行,就写出了白鹭成行起飞的特征,令人更感到真实而富韵味。

  雪而千秋,言其积累之年深日久,可见西岭之高寒。(时间)

  船而万里,言其来程之遥远,重游江南之思绪,越迁越长了。(空间)

  总结:一鸣一上,*景清脆,远景悠扬,一收一放,远大的要收回来,*处的却放出去。在空旷辽阔的画面中,雄浑博大的境界出来了。

  四、点出“寓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五、作业:

  根据所讲鉴赏方法鉴赏《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背景: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但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曾明确表示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表示自己虽怀智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

  教学内容:

  教学第一首古诗《绝句》。

  教学目标:

  1、能读懂古诗《绝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泊的字音;能结合诗句理解含、千秋、泊等词语。

  3、会背诵、默写《绝句》。

  4、初步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说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

  (2)揭题,板书:古诗二首。

  (3)教师范读。

  思考:这两首诗写哪个季节的景色?写了哪些景物?

  二、教学《绝句》。

  1、解题:绝句是旧诗体裁之一,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有的古诗按诗的内容列题目,这首诗就用旧诗体裁做题目。

  2、介绍作者:杜甫,唐代诗人。这是他重返成都时写的。他自幼好学,七岁就会吟诗,他的诗很有名。

  3、初读古诗。

  (1)自由读,拼读生字音节,观察插图,想想哪些地方你能读懂。

  (2)检查自学效果。认读生字和多音字泊。

  (3)指名朗读古诗,说说哪些地方学懂了。

  4、再读古诗,逐句理解。

  (1)理解第1句。

  问:鸣是什么意思?翠柳指什么?鸣翠柳怎么理解?

  回答后,教师小结:黄鹂,鸟的名称,又叫黄鹂,这句的意思是:两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丛中一唱一和地叫着。

  (2)理解第2句。

  问:一行是什么意思?青天指什么?上青天怎样理解?

  回答后教师小结:白鹭是一种颈和腿都很长的白色水鸟。青天:蓝色的天空。这句诗的意思是:一群白鹭在蓝色的天空中排成一字形飞翔。

  (3)理解第3句。

  问:窗含是什么意思?千秋雪指什么?

  回答后教师小结:窗含,从屋里往窗外看,外面的景物就像被窗口包含着。也就是窗柜里围着的'景物。千秋指好多年。这句诗的意思是:从窗口可以看见岷山终年不化的积雪。

  (4)理解第4句。

  问:泊是什么意思?万里船指什么?

  回答后教师小结:泊是船在岸边停靠的意思。东吴是指古代吴国所在地,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在我国东部。这句的意思是:门外江边停靠着远航东吴,行程万里的船只。

  5、自由读古诗,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6、指名朗读古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朗读、背诵。

  四、默写《绝句》,完成《作业本》第6题。

  五、完成《作业本》第2、3、5题。

  课后反思:

  在古诗的教学中,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即:让学生读古诗理解古诗中一些词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整首诗。往往忽视了课文中插图的作用。课文中的插图我仔细观察和古诗的意思是有密切联系的。在教学中,我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自己先理解古诗的意思,然后再理解。发现有些不用教师讲解,学生就能理解。因此在教学古诗时千万别忘记插图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会认“绝、鹂”等6个生字,会写“绝、含”等4个生字,掌握“行”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3.理解古诗《绝句》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绝、鹂”等6个生字,会写“绝、含”等4个生字,掌握“行”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绝句》,理解诗句的大意。

  难点

  根据诗意想象画面,感悟春天的色彩明丽、景色迷人,感受诗人的心情。

  三、复*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填句: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介绍诗人杜甫。

  四、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画出生字新词。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

  3.汇报生字词解决情况,教师相机强调。

  “行”是多音字,在诗中读“háng”,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是“xíng”,组词“行走”。

  4.同桌互认生字新词。

  5.指名读诗,齐读,注意纠正读错的字音。

  五、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画面上有哪些景物?(柳树、黄鹂、白鹭、积雪、船)

  2.看图思考: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古诗,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让学生带着感情再读古诗)

  5.梳理诗句,说说诗意。

  (出示课文插图,小组讨论,说说诗意。)

  六、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

  (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词语连诗。(老师出示诗中的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绝句教案(精选20篇)(扩展9)

——大班语言绝句教案 (菁华3篇)

  活动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活动准备

  图片、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欣赏古诗《登乐游原》,理解古诗大意

  1.播放音乐,教师有感情诵读古诗

  师:小朋友,老师念的这首古诗好听吗?我再来念一遍,说说你最喜欢的那一句,好吗?

  2.教师再次朗诵

  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喜欢的诗句

  3.教师解释古诗大意这首古诗写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让我来告诉你!

  傍晚时侯,诗人觉得心里不太舒服,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驾着马车车去登乐游原。等她登上乐游原的时候,他看到了夕阳,夕阳多么美丽啊,只是黄昏将*了,太阳马上就要落下了。

  三、品读感悟,分段理解诗意

  1.品读诗人心,理解前两句古诗。诗人何时驾着马车去登古原?心情怎样?你心情不好时会怎么做呢?诗人心情不适时是怎么做的?我们一起来读读前面两句古诗吧。

  出示图片,师幼共读。

  2.感诗景美,理解古诗第三句。介绍乐游原,登上古原,全城风光、景色都能看到,可美了。

  等诗人登上乐游原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她看到了美丽的太阳

  教师创设情境,请幼儿闭上眼睛想象夕阳美景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三句古诗。

  出示图片,师幼共读3.悟诗人愁,理解古诗第四句。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美丽的景色短暂的感受呢?夕阳可真是美啊,您心情好点了没?您还有什么不高兴的地方呢?

  师小结:原来因为黄昏将*了,太阳马上就要落下了,美丽的景色马上就看不到了。

  我们一起读一读第四句古诗。

  出示图片,师幼共读四、读诗韵。深入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幼儿模仿朗读。

  活动目标:

  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感受诗歌所展现的想象意境,能大胆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对诗歌的理解。

  3、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愿意欣赏诗歌,通过欣赏诗歌,感受生活的美好。

  难点:大胆用语言和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活动准备:

  配乐诗歌朗诵的磁带,舒缓的轻音乐,教学挂图,森林背景图,水彩笔、油画棒、画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激发导入:

  1、教师出示大森林中有一间草房子的图片(同时播放轻音乐),教师与幼儿共同交流对森林的美好感觉:“你们喜欢大森林吗?为什么?”

  2、教师提问,幼儿想象交流。

  “在这个大森林里有一间什么?它跟你见过的小屋一样吗?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3、过渡语:老师搭建了一间非常漂亮的小屋,现在咱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吧!

  二、欣赏理解

  1、出示挂图,幼儿边听录音边看挂图,欣赏诗歌。

  2、引导幼儿回顾诗歌内容,并提问:

  “这间小屋是什么样的呢?”

  “这间小屋是由那些小动物来装扮的?它们是怎样做的?”

  “这间小屋快乐吗?你认为小屋快乐在哪里呢?”

  3、幼儿再次欣赏诗歌内容,幼儿可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快乐的小屋,并对自己所想的进行讲述。

  4、尝试和着音乐朗诵诗歌。

  三、想象表达

  1、启发幼儿想象,大胆交流。引导语:快乐的小屋还会发生哪些事情呢?

  2、引导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快乐的小屋。引导语:小朋友把自己喜欢的快乐小屋还有小屋发生快乐的事都画出来告诉大家,好吗?

  四、分享快乐

  1、介绍自己的作品,引导幼儿向同伴、老师介绍。(重点围绕小屋快乐的事介绍)

  2、唱《幸福拍手歌》庆祝。引导语:小朋友的快乐小屋都制造好啦!让我们一起在快乐的小屋前唱一首好听的歌吧!

  活动目的:

  1.通过学*古诗,初步理解古诗的内容,培养幼儿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理解古诗中有关词的含义,如:鸣、青天、泊。

  活动准备:

  投影机、有关录音带。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学*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四幅特别美的画,请小朋友上来选出你最喜爱的一幅放在投影仪上,并试着讲上面有什么?

  二、幼儿上来任取一幅画放在投影仪上,启发幼儿讲述

  请幼儿按图意的内容试着讲讲画上有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不断引导启发。

  1.请口语能力差的幼儿讲出画上简单的词语(柳树、小鸟),能力较强的幼儿讲出连贯的话语,并介绍鸟的名称叫黄鹂。

  提问:图上有什么?柳树上长出了什么?小鸟在干什么?(叫、唱歌……)小鸟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一句话把内容讲出来。

  2.教师在幼儿充分讲述的基础上加以小结并引出古诗中的一句话。

  师:柳树长出了翠绿的新叶,两只黄鹂在枝头欢乐的唱歌,我国古时候的人很聪明,他把这句话变得还要短,仔细听听古人看了这幅画,是用几个字说的?

  3.放录音(两个黄鹂鸣翠柳),后提问:


绝句教案(精选20篇)(扩展10)

——《夏日绝句》教学设计(精选5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大意。

  2.结合写作背景及相关典故,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解读诗歌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大意。

  难点:结合写作背景及相关典故,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解读诗歌中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听——谁在吟唱?

  【师吟诵诗歌,引出课题、作者】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阆苑中,有这样一位才女,她的一生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电影,演绎着属于她自己的悲欢离合。“婉约词宗”“千古第一才女”等美称向我们证明着她的满腹才情。今天,让我们和她一起驻足乌江河畔,倾听她在乱世里的吟唱。(PPT出示课题,播放录音,学生聆听)

  同学们,李清照为何会在乌江河畔有这么深沉的感慨呢?是谁触发了她心中的情思呢?让我们从诗歌中寻找答案。

  二、问——为谁而歌?

  1.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接下来请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诗歌,了解一下诗歌的大意。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歌大意】在生时应当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过渡语:诗人为谁而歌?项羽。

  最后两句提到了项羽的故事,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乌江自刎。大家都听过吧?项羽本是西楚霸王,但在楚汉之争中输给了刘邦,了解这个故事的人都知道,他是有机会翻盘的,但是他的自尊和气节不允许他这样做,所以他宁死不降,最后在乌江自刎。就这一点以及项羽本人来说,世人对他褒贬不一。有人说他傻,认为他不该放弃......

  三、探——为何而歌

  2.同学们:这首诗中作者对项羽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呢?(高度赞扬?赞扬他什么?请从诗歌中找到答案(前两句)

  确定:在诗人眼中,项羽乃人中豪杰、顶天立地英雄男儿。前两句就已经定下感情基调;赞扬/敬佩、思念。

  同学们知道前两句诗中的“人杰”和“鬼雄”最初的意思吗?

  引出典故

  【请看典故】:汉高祖刘邦曾称赞张良、萧何、韩信等三人为“人杰”,自愧在谋略运筹,政治经济管理,率兵作战等方面不及他们,但同时指出自己能够使用这些人材,因而取得**。后因用为咏人杰之典。

  鬼雄:指鬼中的刚强有力者。楚.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后用以指死而不灭的刚毅精神。

  【明确】诗的开头两句石破天惊,如千钧之力,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可见,诗人心中有着厚重的英雄情结,而项羽正是这样的英雄人物,诗人是崇拜的。诗人更是渴慕英雄已久: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看完下边的材料,或许能明白诗人的心境。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后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叛,反而临阵脱逃。再看整个南宋朝廷,一片投降声。(补充背景)

  明确: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此刻路过乌江,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心潮澎湃,压抑在心中的情感终于喷薄而出:生当作人杰。老师起个头,同学们再齐读诗歌)

  四、悟

  同学们;能体会出诗人借凭吊项羽抒发了。什么情感吗?

  明确:气壮山河英雄豪情。浓浓的报国壮志,让人肃然起敬。(板书:赞英雄,言己志,抒豪情)

  小结:对于诗人来说,项羽用生命换来的抉择之笔,书写着一种忠贞:他忠贞于英雄之名,忠贞于大丈夫之气。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气节、悲壮正气。在当时的背景下,项羽的这种气节与**及无能之辈的懦夫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里诗人在赞美历史名将不朽气节的同时,也讽刺了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这是作者创作此诗歌的意图之一。(板书:赞名将,讽**)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李清照引领下,漫步乌江河畔,静静地聆听了这位婉约凄美、娇峙文坛的女子生命里的吟唱,何谓做人风骨,何谓做人气节。我想这节课大家应该找到了答案。接下来让我们在朗诵中再次体会一下我们这位文坛大腕的豪情壮志吧!(在朗诵中结束课堂)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李清照和项羽,体会其性格特点。

  3.通过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赏析,使学生明确做人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喜欢听歌曲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曲《月满西楼》,可要认真听哦!

  课件播放歌曲。

  歌曲听完了,谁来说一说你的感受?指生交流。

  2、这首歌柔美、清幽,你知道它的歌词是谁写的吗?

  这首词的作者就是堪称“婉约词宗”的李清照。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李清照的资料,谁来说一说你对她的了解?

  指名交流后,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出示资料: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省济南市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著有《易安居士文集》。

  李清照的词成就最高,多是离愁别绪,婉约缠绵。她也写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宋代才女――李清照,一起走*她的这首千古绝唱:夏日绝句(板书课题)

  二、诵读古诗,悟情入境

  课件展示: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生自由练读,指生展示读。

  读得流畅,字正腔圆,也读出了节奏和美感。她之所以读得这样美,原来他注意了停顿。

  课件展示: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指生展读。

  2、读着读着,在这首诗中有没有一个人物跃入你的眼帘?

  生交流:项羽

  知道项羽这个人吗?谁来谈一谈你的了解?指生交流。

  课件展示:

  项羽:秦朝末年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不愿屈服投降、苟且偷生,在乌江边自刎而死。

  3、在诗中,李清照用了一个字直接表达对项羽情感,我们看谁的眼睛最亮能找出来,到底是哪一个字呢?

  生:思

  李清照为什么“思”项羽?指生交流。

  谁能用诗句来回答?

  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4、项羽这位乱世英雄,一生有很多传奇的故事呢?其中《霸王别姬》被拍成了电影,下面我们一起欣赏!

  课件播放:《霸王别姬》片段

  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指生交流。

  好一个“不肯过江东”!其实他本可以渡过乌江来逃生的,可是他不愿苟且偷生,最终选择乌江自刎,死也死得如此惨烈。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放弃了生的希望,“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行”,这就是“士可杀而不可辱”的英雄气概,这就是“死不惧而辱不受”的壮志豪情!所以李清照赞颂他。来,咱们一起来赞颂项羽:齐读古诗。

  5、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李清照,一个柔弱的女子为什么要去思念一位千年以前失败的英雄呢?这和她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直接的关系。下面我们回到民不聊生的南宋!

  课件展示: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正值国家危亡的时刻,但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身为知府,没有奋勇抗敌,却临阵逃跑。李清照为丈夫的行为感到羞耻,同时腐败无能的宋统治者也使李清照愤慨,于是在行至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写下了这首诗。

  国破家亡,风雨飘摇,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饮酒作乐,歌舞升*,不思恢复中原。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大声呼喊:齐诵《夏日绝句》!

  短短的这么一首五言绝句,里面却藏着三个典故呢?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以后再讲。

  三、融会贯通感情升华

  看到北方大好河山沦落敌手,哪位爱国志士不想收复?陆游在生命弥留之际,还心系国家,他这样写:示儿(课件展示《示儿》,生齐读);林升看到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他异常愤慨地写道:题临安邸(课件展示《题临安邸》,生齐读);抗金名将岳飞,一天之内收到13道金牌未改精忠报国初衷,他写道:满江红(课件展示《满江红》,生齐读)……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李清照做人的标准,那就是: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让我们读出她豪迈的情怀吧!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李清照和项羽,体会其性格特点。

  3.通过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赏析,使学生明确做人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喜欢听歌曲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曲《月满西楼》,可要认真听哦!

  课件播放歌曲。

  歌曲听完了,谁来说一说你的感受?指生交流。

  2.这首歌柔美、清幽,你知道它的歌词是谁写的吗?

  这首词的作者就是堪称“婉约词宗”的李清照。出示资料: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省济南市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著有《易安居士文集》。

  李清照的词成就最高,多是离愁别绪,婉约缠绵。她也写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宋代才女——李清照,一起走*她的这首千古绝唱:夏日绝句(板书课题)

  二、诵读古诗,悟情入境

  课件展示: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生自由练读,指生展示读。

  读得流畅,字正腔圆,也读出了节奏和美感。她之所以读得这样美,原来他注意了停顿。

  课件展示: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指生展读。

  2.读着读着,在这首诗中有没有一个人物跃入你的`眼帘?

  生交流:项羽

  知道项羽这个人吗?谁来谈一谈你的了解?指生交流。

  课件展示:

  项羽:秦朝末年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不愿屈服投降、苟且偷生,在乌江边自刎而死。

  3.在诗中,李清照用了一个字直接表达对项羽情感,我们看谁的眼睛最亮能找出来,到底是哪一个字呢?

  生:思

  李清照为什么“思”项羽?指生交流。

  谁能用诗句来回答?

  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4.项羽这位乱世英雄,一生有很多传奇的故事呢?其中《霸王别姬》被拍成了电影,下面我们一起欣赏!

  课件播放:《霸王别姬》片段

  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指生交流。

  好一个“不肯过江东”!其实他本可以渡过乌江来逃生的,可是他不愿苟且偷生,最终选择乌江自刎,死也死得如此惨烈。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放弃了生的希望,“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行”,这就是“士可杀而不可辱”的英雄气概,这就是“死不惧而辱不受”的壮志豪情!所以李清照赞颂他。来,咱们一起来赞颂项羽:齐读古诗。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