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春节教案优选【十】篇

首页 / 教案 / |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1

  老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假”的用法。会写本课9个生字。

  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歌谣,激趣导课:

  同学们,我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歌谣,是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俗的。你们想读吗?(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喇叭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

  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指导预*。

  1、出示预*要求: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想办法认识。

  (2)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较差。在课前预*,教师看不到学生预*的过程,不能保证人人参与预*。把预*纳入课堂,重在指导预*的方法,培养预*的*惯。)

  2、小组内检查生字。

  3、教师抽查“规矩、亲戚、预示、放假”的读法。指导“规矩”的写法。(读写结合,分散了写字的难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同学们,你们能把课文通顺的读下来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春节的开始、高潮、结束分别在哪一天?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惯。)

  2、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腊八-----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开始)(高潮)(结束)

  3、你觉得哪些段落写得最有趣?自己找出来读一读。

  四、创设情景,精读品味。

  1、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在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你能画出这一段的的总起句吗?(到了除夕可真热闹。)我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像,也体现了除夕的热闹情景,愿意欣赏吗?

  2、放映录像,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从这段录像上看到了或者联想到了课文中哪些句子,请你自己在座位上轻轻地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读相关句子。)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际上颇为巧妙。学生在读“根据录像所联想到的句子”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理解课文,而且这种理解是个性化的,是“感悟性”的,而不是机械的。)

  4、你能用你的声音和表情把除夕的热闹情景表现出来吗?(学生比较辨析三段音乐,认为其中一段活泼欢快,较为合适。然后学生在此背景音乐中朗读课文。)

  5、刚才的录像非常有趣,你们想不想自己做导演,拍摄一段录象?请同学们自读第六自然段,小组之间讨论,要拍摄这样的录像需要做哪些准备。

  6、现在,你们就是导演了,请把你们的.计划告诉大家,好吗?(有趣的情境,亲切的话语,调动了学生学*的欲望。)

  生1:我需要准备各种各样的灯。

  师:什么样的,请具体说说。

  生1:这些灯有玻璃的的,有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的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

  生2:还要准备走马灯、纸灯、宫灯、带有小铃铛的灯。

  师:每样的准备一盏,准备九盏够吗?

  生(激动地):不够不够。课本上说,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应该准备很多很多这样的灯。

  生2:还应该准备荷花灯、猴子灯等。

  师:哦,我怎么没见书上写这样的灯?

  生3:书上有个省略号,省略了很多种形状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2

  一、复*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

  3、对比写法。

  阅读《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作有什么启发。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阅读春节各地的*俗。

  2、选择和春节有关的好词佳句积累下来。

  3、小练笔:

  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的实际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3

  一、激趣导入

  (师:课前放课件。)

  师: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师: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爷爷一起到许多年前的老北京过春节,体会老北京的传统*俗。(补充课题:老北京的春节。)

  生:齐读课题。

  师:这是哪儿的春节?(指课件)

  生:老北京(引导学生再读课题,突出“老北京的”几个字。)

  师:是现在的北京吗?不是,是许多年前的北京,所以叫它“老北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想去老北京的春节看看吗?请同学们翻开书P118小声的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课后注音,并且把生字多读几遍。

  生:自由小声的读文。

  师:在读的过程中有哪些字的读音,你要提醒大家呢?

  生:提醒大家“色如翡翠”的读音。

  师:小老师提醒的好,跟着读/谢谢你对大家的提醒。

  生:全班读。

  师:课文中的词语带上音节,你们会读吗?注意看清音节,读准字音(课件)

  生:自由读、齐读。

  师:去掉音节,能读准确吗?

  生:开火车读。

  三、初读课文

  师:认识了新词,那就高高兴兴去看看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怎样,哪个小组愿意带我们去看看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师随时纠正读音错误)

  生:开火车读文。

  师:其他的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听的过程中有问题请举手。

  生:读文,倾听。

  师:刚才同学读得很认真,听的同学也很认真,认真倾听别人说话是一种美德,我们同学做得真好。

  随文指导朗读:2段---

  师:从腊八开始,经过一个月后,蒜就泡的?醋也有?

  快流口水了吧,我们品品它的色和味吧。 (生齐读该句)

  3段--- “年假”相当于我们这里的什么假期呢? “年根”是什么时间呢?

  师:(生读后)读得真好,听的也认真,鼓励他们和自己!

  师:听了六位同学的朗读后,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热闹无比” )

  师:让我们走进春节去热闹一番。这么热闹的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持续的时间长,到了正月十九,春节才结束。(课件)在这期间,还有许多重要的日子和特殊的活动。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用横线勾出还有哪些日子和活动。

  生:勾画。

  师:同桌交流一下你找到了哪些日子和活动。

  生:汇报(师:像老师这样用简洁的话勾出来)

  四、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师:(指课件)同学们,看,老北京的春节时间长、活动丰富,你想去体验吗?这6个重要的日子里,你喜欢哪一天呢?就读哪个自然段,边读边勾句子。

  生:读勾画

  〈4自然段〉

  师:你为什么喜欢除夕?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吗?哪个段在描写除夕呢?(4自然段)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除夕很热闹呢?

  生:“家家、”(生想:春节的这个时候,我们每家也都在准备——腊肉香肠,有什么味? )

  师:还从从哪儿可以看出除夕很热闹呢?

  生:那鞭炮声彻夜不绝。 (生想:有鞭炮、冲天炮。)

  师:说得非常棒,回答得也很完整。谁还能分别说说?

  师:哦,除夕哪天各种鞭炮声从十二点开始,一点、直到天亮,响个不停,这就是彻夜不绝,真热闹啊!

  生:读该句“鞭炮声彻夜不绝”。

  师:除了鞭炮声,还有什么热闹之处?(这一天,出门在外的人?)

  师: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其实,我们现在也有守岁的*俗,让我们回到春节的现场一起来守岁,手拿出来,一起倒数迎接新年。(课件,生倒数)

  师:对呀,从零点钟声开始一直到天亮,人们围坐在一起辞旧岁、迎接新年的到来。

  师:孩子们,除夕夜你们一家在做什么?

  师:老北京除夕这天,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看庙会、守岁等等〈板书:热热闹闹辞旧岁〉。把书拿起来把热闹的除夕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来,读第四自然段。(齐读)

  师:这才叫读得有滋有味。

  (小结)老北京的除夕真热闹!

  〈5自然段〉

  师:除夕过了,谁再来说说你喜欢什么日子?为什么?老北京的大年处一,你们喜欢吗?

  师:(配乐插图)这就是老北京的大年初一。你看到了什么呢?请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人们可真、!”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师指导有顺序的看图)

  师:你们不仅说话完整,而且想象力也很丰富。

  师:大年初一时,老北京的人们走出家门,有的逛庙会,有的看美景,还有的去拜年,到处都是热闹的味道,老北京春节的味道。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五自然段。

  师:孩子们,你们用朗读把我和在座的老师带进了热闹的大年初一,谢谢你们。

  师:同学们,大年初一的人们高高兴兴的逛庙会。除夕时人们忙碌而热闹的准备着,这让我们感受到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

  生:截然不同

  师:真能干!你们的感受和老舍爷爷一样的,让我们把自己和老舍爷爷的想法说出来。(生读句)大年初一,人们(板书:高高兴兴迎新春)

  〈6自然段〉

  师:领略了热闹的除夕和大年初一,还有哪个日子吸引你?为什么?

  生:读句。

  师:同学们可别停下脚步,一起到元宵节逛逛,

  各种各样的彩灯都挂起来了,处处喜气洋洋,你们想去看看吗?走!(课件)

  生:看灯。

  师:你们想用哪些词语形容热闹的灯景呢?

  生:说词。

  师:你们真是积累好词的能手。

  师:除了课文里说到的灯,想像一下还有什么形状的灯呢?

  生:想象。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啊。元宵节处处张灯结彩,灯火通明,置身五彩缤纷的灯海可真舒服。

  此时,我们虽然不能做灯,但我们能用朗读来体现灯的美丽。

  生:自由读、分组读(4个组),引读。(看课件)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体会到了老北京的元宵节是如此热闹,难怪老舍爷爷说“元宵一上市,春节的?就到了。

  生:读中心句。

  师:除了看灯,人们还会?(生答)元宵节时我们也要吃元宵,因为预示着......

  师:同学们读书的热情这么高,连老师也被感染了,我们一起来读。(引读)

  师:在元宵节里,老北京的人们〈板书:快快乐乐逛元宵〉

  〈7自然段〉

  师:时间过得真快,转眼......(生答)

  师: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只有辛勤的工作才能换来快乐的生活。过年了,你们又张大了一岁,希望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努力学*,学到更多的知识。

  师:孩子们,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去迎接新的一年吧。

  生:读该段。

  小结:总结全文

  师:老北京的春节结束了,同学们可别遗憾,再过三个月,20xx年的春节就要来到了,同学们到那时一定要好好感受一下我们龙泉的春节。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13个。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惯。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理解自然段,找出各段讲的什么。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

  散文。

  教学方法:

  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完成“初显身手”。

  学生讲自己查资料了解的情况。

  2、板书课题。

  二、学*新课。

  1、初读课文。

  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顺序。

  ⑵、出示13个生字,学生分组认读。

  矩 蒜 醋 假 夕 鞭 戚 逛 驴 恰 盏 预 吉

  (请每组2、4号同学起立教读)

  ⑶、出示生词,同桌读。

  规矩 大蒜 香醋 放假 除夕 鞭炮 亲戚 逛街 恰好 几百盏灯 预示吉祥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老北京的春节怎样”用一个词来概括。

  ⑵、指名接读。

  ⑶、齐读课文,分组讨论:

  老北京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哪些日子是最热闹的?勾出这些日子来。

  ⑷、齐读课文4—6自然段,谁用一名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⑸、接读1—3自然段,谁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部分讲了什么?

  ⑹、齐读1—3自然段。

  ⑺、齐读7自然段。

  ⑻、朗读全文。

  ⑼、分小组学生谈自己家乡过年的`情景。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

  12、过年

  开始(腊月初)

  除夕

  老北京的春节 初一 高潮

  元宵

  结束(正月初十九)

  五、教学后记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5

  一、激趣导入

  (师:课前放课件。)

  师: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师: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爷爷一起到许多年前的老北京过春节,体会老北京的传统*俗。(补充课题:老北京的春节。)

  生:齐读课题。

  师:这是哪儿的春节?(指课件)

  生:老北京(引导学生再读课题,突出“老北京的”几个字。)

  师:是现在的北京吗?不是,是许多年前的北京,所以叫它“老北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想去老北京的春节看看吗?请同学们翻开书P118小声的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课后注音,并且把生字多读几遍。

  生:自由小声的读文。

  师:在读的过程中有哪些字的读音,你要提醒大家呢?

  生:提醒大家“色如翡翠”的读音。

  师:小老师提醒的好,跟着读/谢谢你对大家的提醒。

  生:全班读。

  师:课文中的词语带上音节,你们会读吗?注意看清音节,读准字音(课件)

  生:自由读、齐读。

  师:去掉音节,能读准确吗?

  生:开火车读。

  三、初读课文

  师:认识了新词,那就高高兴兴去看看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怎样,哪个小组愿意带我们去看看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师随时纠正读音错误)

  生:开火车读文。

  师:其他的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听的过程中有问题请举手。

  生:读文,倾听。

  师:刚才同学读得很认真,听的同学也很认真,认真倾听别人说话是一种美德,我们同学做得真好。

  随文指导朗读:2段---

  师:从腊八开始,经过一个月后,蒜就泡的?醋也有?

  快流口水了吧,我们品品它的色和味吧。 (生齐读该句)

  3段--- “年假”相当于我们这里的什么假期呢? “年根”是什么时间呢?

  师:(生读后)读得真好,听的也认真,鼓励他们和自己!

  师:听了六位同学的朗读后,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热闹无比” )

  师:让我们走进春节去热闹一番。这么热闹的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持续的时间长,到了正月十九,春节才结束。(课件)在这期间,还有许多重要的日子和特殊的活动。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用横线勾出还有哪些日子和活动。

  生:勾画。

  师:同桌交流一下你找到了哪些日子和活动。

  生:汇报(师:像老师这样用简洁的话勾出来)

  四、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师:(指课件)同学们,看,老北京的春节时间长、活动丰富,你想去体验吗?这6个重要的日子里,你喜欢哪一天呢?就读哪个自然段,边读边勾句子。

  生:读勾画

  〈4自然段〉

  师:你为什么喜欢除夕?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吗?哪个段在描写除夕呢?(4自然段)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除夕很热闹呢?

  生:“家家、”(生想:春节的这个时候,我们每家也都在准备――腊肉香肠,有什么味? )

  师:还从从哪儿可以看出除夕很热闹呢?

  生:那鞭炮声彻夜不绝。 (生想:有鞭炮、冲天炮。)

  师:说得非常棒,回答得也很完整。谁还能分别说说?

  师:哦,除夕哪天各种鞭炮声从十二点开始,一点、直到天亮,响个不停,这就是彻夜不绝,真热闹啊!

  生:读该句“鞭炮声彻夜不绝”。

  师:除了鞭炮声,还有什么热闹之处?(这一天,出门在外的人?)

  师: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其实,我们现在也有守岁的*俗,让我们回到春节的现场一起来守岁,手拿出来,一起倒数迎接新年。(课件,生倒数)

  师:对呀,从零点钟声开始一直到天亮,人们围坐在一起辞旧岁、迎接新年的到来。

  师:孩子们,除夕夜你们一家在做什么?

  师:老北京除夕这天,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看庙会、守岁等等〈板书:热热闹闹辞旧岁〉。把书拿起来把热闹的除夕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来,读第四自然段。(齐读)

  师:这才叫读得有滋有味。

  (小结)老北京的除夕真热闹!

  〈5自然段〉

  师:除夕过了,谁再来说说你喜欢什么日子?为什么?老北京的大年处一,你们喜欢吗?

  师:(配乐插图)这就是老北京的大年初一。你看到了什么呢?请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人们可真、!”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师指导有顺序的看图)

  师:你们不仅说话完整,而且想象力也很丰富。

  师:大年初一时,老北京的人们走出家门,有的逛庙会,有的看美景,还有的去拜年,到处都是热闹的味道,老北京春节的味道。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五自然段。

  师:孩子们,你们用朗读把我和在座的老师带进了热闹的大年初一,谢谢你们。

  师:同学们,大年初一的人们高高兴兴的逛庙会。除夕时人们忙碌而热闹的准备着,这让我们感受到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

  生:截然不同

  师:真能干!你们的感受和老舍爷爷一样的,让我们把自己和老舍爷爷的想法说出来。(生读句)大年初一,人们(板书:高高兴兴迎新春)

  〈6自然段〉

  师:领略了热闹的除夕和大年初一,还有哪个日子吸引你?为什么?

  生:读句。

  师:同学们可别停下脚步,一起到元宵节逛逛,

  各种各样的彩灯都挂起来了,处处喜气洋洋,你们想去看看吗?走!(课件)

  生:看灯。

  师:你们想用哪些词语形容热闹的灯景呢?

  生:说词。

  师:你们真是积累好词的'能手。

  师:除了课文里说到的灯,想像一下还有什么形状的灯呢?

  生:想象。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啊。元宵节处处张灯结彩,灯火通明,置身五彩缤纷的灯海可真舒服。

  此时,我们虽然不能做灯,但我们能用朗读来体现灯的美丽。

  生:自由读、分组读(4个组),引读。(看课件)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体会到了老北京的元宵节是如此热闹,难怪老舍爷爷说“元宵一上市,春节的?就到了。

  生:读中心句。

  师:除了看灯,人们还会?(生答)元宵节时我们也要吃元宵,因为预示着......

  师:同学们读书的热情这么高,连老师也被感染了,我们一起来读。(引读)

  师:在元宵节里,老北京的人们〈板书:快快乐乐逛元宵〉

  〈7自然段〉

  师:时间过得真快,转眼......(生答)

  师: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只有辛勤的工作才能换来快乐的生活。过年了,你们又张大了一岁,希望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努力学*,学到更多的知识。

  师:孩子们,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去迎接新的一年吧。

  生:读该段。

  小结:总结全文

  师:老北京的春节结束了,同学们可别遗憾,再过三个月,20xx年的春节就要来到了,同学们到那时一定要好好感受一下我们龙泉的春节。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一)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二)梳理文章写作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

  (三)品读课文,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一)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二)梳理文章写作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

  三、教学难点

  (一)梳理文章写作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

  (二)品读课文,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2.梳理文章写作顺序。

  (二)导入

  春节,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百里不通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今天,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走进《北京的春节》,感受老北京春节的魅力吧!

  (三)文化常识

  1.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1951年,因为创作了话剧《龙须沟》,被北京市人民**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他勤于创作,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劫模范。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残雾》《方珍珠》《春华秋实》等,他的作品都收集在《老舍全集》里.我们首学过他的写景抒情散文《草原》。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老舍全集》第十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有删改。本文写于1951年,作者刚从美国回来,当时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新中国的新面貌、新气象深深地感染了老舍。他在这段时间写下了好几篇歌颂北京的散文,《北京的春节》就是其中之一,文中描写了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和热闹气氛,表达了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

  (四)预*检测

  1.读准下列加点字。

  初旬(xún)翡翠(fěi)展览(lǎn)摆摊(tān)栗子(lì)榛子(zhēn)

  眨眼(zhǎ)通宵(xiāo)燃放(rán)小贩(fàn)娴熟(xián)

  蒜瓣(suàn bàn)掺和(chān huo)

  2.多音字辨析。

  3.解释下列词语意思。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娴熟:熟练。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各形各色:不同形状、不同颜色,形容种类很多。

  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残灯末庙:指春节快要结束了。

  (五)初读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心得,说出“热闹、忙碌、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板书: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2.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日子里人们的活动?可以用笔画下来,也可以用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清除学*上的障碍,包括字、词、句等,以便进一步深入学*课文。同时,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读书动笔的*惯。

  (六)再读梳理

  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作者围绕北京的春节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其写作顺序是什么?自己想好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谈论,并仿照示例填写下表。

  时间风俗*惯或人们的活动

  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明确:

  时间风俗*惯或人们的活动

  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大扫除,把各类吃的预备充足

  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小孩子逛庙会

  初六店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节看花灯,小孩子们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交流,了解了北京春节那丰富多彩的风俗*惯,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希望大家回去再美美地朗读课文,并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下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北京春节那浓浓的“年味”,学*本文的写作方法。

  (七)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老舍

  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北京春节*俗的,初步感受了北京春节的特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感受北京的春节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默读思考

  默读全文,思考:老舍先生为我们展示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热闹的片段,请问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个片段?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三)精读体悟

  1.在这些片段中,作者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本文详略安排得当,主次分明。对于最能表现老北京独特*俗的内容进行了详写。如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至初六、正月十五这几日,作者比较详细地描写了人们的各种活动,尤其是元宵节,这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作者进行了重点描绘,凸显美好快乐的气氛。在详写部分中,作者也并非面面俱到,而是分别突出描写这些日子里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腊八,作者选择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两个传统*俗来写;除夕,写了人们穿新衣、贴对联、赶回家吃团圆饭、守岁等*俗:初一至初六,则主要描述了拜年、逛庙会的*俗;初一至初六,则主要描述了拜年、逛庙会的*俗;正月十五,主要写了赏灯的*俗,吃元宵也被提及,但仅用一句话带过。其他日子里,人们的活动并无特殊性,如采买东西、打扫屋子等,作者没有详细描述,仅用精练的语言简单提及,并把这些内容按时间顺序,编排在课文的各部分,使得整篇文章完整流畅。

  2.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并说说作者为什么重点描写这一部分。

  明确:对于第一个问题,只要学生能说出大意即可。第二个问题要紧紧围绕着更加突出地表现了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特点来表述。

  (四)品读赏析

  老舍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的很多作品都富有浓郁的“京味儿”,本文语言也是如此。请大家读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并从课文中再找出一些语句,加以体会。

  1.孩子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能不能改成“零碎的`东西”“玩具”)

  2.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

  3.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明确:

  1.“零七八碎儿”意思就是零零碎碎,“玩意儿”指玩具。这两个北京人常说的口语词,表现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也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如果改用“零碎的东西”“玩具”之类词语,则缺少了这种“京味儿”。

  2.“老年间”指很早以前、古时候,多用在口语中,且带有传统民间*语的色彩。用上这个词,整个句子显得亲切朴实。

  3.“闲在”指清闲自在,带有鲜明的口语化色彩和地域色彩,质朴*实。

  (五)拓展阅读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想一想其中描写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想好后与同学交流。

  明确:斯妤的《除夕》重点写了“我”对一家人过除夕的一段回忆,表现了闽南老家除夕的*俗,让人感受到不同地域不同的民俗风情,感受到除夕阖家团圆、其乐融融、温馨快乐的氛围,也感受到作者对亲人的思念、怀念之情。老舍笔下的春节,则像是一幅民俗画卷,表现出传统节日中,人们共同的活动和体验,以及共同的文化心理。

  (六)总结

  这篇散文以时间为顺序,用朴素自然、充满浓部“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示了中国节日*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生活及祖国传统文化的赞美之情!

  (七)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老舍

  详略得当“京味儿”十足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7

  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理解节日*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重点:

  引领学生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关于古今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2、学生假期拍摄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照片。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引导谈话:

  同学们,寒假时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道语文生活实践题——“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的拍照,很多同学都完成得不错,都按要求发到了老师的邮箱里,下面我们来展示大家拍摄的照片。(学生欣赏图片)

  那么,根据我们上节课读课文了解的情况,你能说说说说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你印象深的有哪些?

  生交流:我印象深的有腊八,除夕,初一,正月十五。

  2、师为什么你对这些内容印象深刻?

  生交流:因为作者详细的写出了这几天包含的春节的*俗。

  3、教师继续谈话:这长达四十多天的春节被作者称为美好快乐的日子,这节课我们班三个学*小组继续深入的品读课文,了解春节的*俗,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感受老舍先生对这些日子的描写。

  (设计意图: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对这节课的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根据导学案分小组自学课文

  1、明确学*任务。每四人小组选择一个日子,读读课文,弄明白作者写了哪些民俗,交流你查找的资料,谈一谈感受。

  2、小组交流自学。

  三、汇报学*成果

  (一)第一学*小组汇报读书情况

  1、教师谈话:哪位同学能选择一个日子来介绍?

  2、生交流:我们组选择的是腊八这一天。课文主要讲了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这两样*俗。并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3、师评价补充:你们查找的资料既让我们了解了知识,又让家乡人民感到自豪。还有谁能补充介绍?我想补充一点,腊八粥谐音腊八祝。在民间有祝福农业生产的意味。能读一读你们喜欢的句子吗?

  4、生读:(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2)“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5、教师创设情境引读:对,正是由于腊八粥是由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材料丰富品种众多,所以,作者说-----这正是老舍语言的特点,我们再读读-----

  6、男女比赛读、师:请你来读。还有谁想读?男女赛读,师评价。大家一起来读。

  谁能带我们领略其他日子里的春节文化?

  (设计意图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朗读,多次与文本交流,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的能力,以及默读、朗读能力,对课文内容更加熟悉。其次教师范读和指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深刻体会老舍语言的特点。短短几分钟学生体会到老舍语言的幽默风趣,不用说教,不用硬塞,一切都顺其自然。)

  师:谁能带我们领略其他日子里的春节文化?

  (二)第二学*小组汇报

  1、这个小队的代表汇报他们队喜欢的段落是除夕后,并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小队一起朗诵除夕全段。

  2、教师谈话:当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红的春联,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让我们继续体会,谁还能从文中的句子中看出除夕的热闹?

  3、生交流: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4、师引导过度:但是这样的团圆远远不如亲人回家的温馨,所以课文上还说——引读---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5、师播放爆竹声和喜庆的画面课件,此刻你想到哪首诗?你似乎看到什么场景?

  生交流:看到人们放鞭炮、欢庆、品尝美味、玩游戏的场景

  6、师:是啊,这真是“色”“味”“声”“情”齐全的除夕之夜。让我们一起读中体会,师引,生接读。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有三个环节恰如其分:第一,音像造境、爆竹、音乐将学生很自然的带入情境中;

  第二,古诗连接与校本课程“古诗文”结合,使背诵的古诗和课堂学*紧密结合,不仅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强化对语言的积累;

  第三展开想象,让学生充分想像场景结合自身的体验拉*与文本、与作者的距离,那份热闹与喜庆不仅看得见、摸得着,更能用心品悟。)

  (三)熬过了除夕夜,人们通过守岁把美好的祝福赠给了长辈和孩子,于是正月初一到来了。下面请第三学*小组的队员来介绍介绍。

  1、生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初一的光景,男人拜年,女人招待客人,小孩子逛庙会。通过交流资料,我们发现直到现在初一的过法都差不多。现在人们仍旧是拜年,逛庙会等。

  2、师引导:那么有没有不同呢?虽然还在拜年但是方式有很多创新对不对?

  3、生交流,现在我们可以用打电话,发电子邮件和电子贺卡,发短信,网聊的方式给远方的亲友拜年。

  4、师评价:你们是多么爱我们的节日——春节,是啊,春节的快乐属于海内外每一个龙的子孙。

  四、总结拓展,升华感情

  1、师:大家被春节的魅力吸引,老师也是如此。其实我们中国还有很多历史悠久的节日,谁能说一说?

  2、生: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

  3、深化主题,课件出示对联,全班齐诵:

  共赏圆月,不忘骨肉父老;

  喜迎中秋,怀念台湾同胞。

  4、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

  3、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写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的*作。

  2、春节花絮:编春节的传说*俗。

  3、精彩再现:摘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

  4、节日集锦:调查我国传统节日知多少。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提升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使课堂学*内容得到拓展和延伸,为学生创造思维拓展积累搭设了阶梯。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学*需要可进行个性化的选择。)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8

  【教学目标】

  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2、学*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童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童谣,自己读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内容?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认真默读全文,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学生可能弄不懂的词语:腊月、初旬、麦芽糖、江米糖、空竹、逛天桥、逛庙会。)

  指名交流,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北京人过春节哪些地方你最感兴趣?

  预设一:生在练*纸上完成表格,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预设二:在交流中,学生贴纸条(黑板条)、作记录,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一种操作策略。)

  三、分清详略,合作研读

  1、引导找出写得详细的部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四人一小组,自选一个部分展开研究,研究问题如下:

  ⑴详细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⑵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

  学生合作学*,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交流研讨:分为“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展开竞赛。

  ⑴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组派代表复述研讨的部分,组员可以补充。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叙述顺序(“腊八”是用并列的方式写的;“除夕”是用总分的方式写的;“正月初一”是用对比的方式写的;“正月十五”是用总分总的方式写的);反馈评分。

  ⑵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生、师生互动,师注意引导学生品出京味语言的特点,必要时作示范;反馈评分。

  4、引导学生体会详略处理的好处。

  四、拓展延伸,读中学写

  1、快速浏览,找出描述小孩过春节的地方,指名读。

  2、启发学生谈谈现在北京春节怎么过,其间可让学生采访在座的老师。

  3、学生写过春节时有趣的地方(片段),教师巡视。指名交流,教师评价时注意学生是否用上了书上的写法,及时点评、表扬。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复现童谣。

  2、作业:写一篇现代《北京的春节》,可以学*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写的方法,注意详略得当。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9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假”的用法。会写本课9个生字。

  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歌谣,激趣导课:

  同学们,我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歌谣,是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俗的。你们想读吗?(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喇叭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

  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指导预*。

  1、出示预*要求: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想办法认识。

  (2)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较差。在课前预*,教师看不到学生预*的过程,不能保证人人参与预*。把预*纳入课堂,重在指导预*的方法,培养预*的*惯。)

  2、小组内检查生字。

  3、教师抽查“规矩、亲戚、预示、放假”的读法。指导“规矩”的写法。(读写结合,分散了写字的难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同学们,你们能把课文通顺的读下来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春节的开始、高潮、结束分别在哪一天?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惯。)

  2、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腊八-----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开始)(高潮)(结束)

  3、你觉得哪些段落写得最有趣?自己找出来读一读。

  四、创设情景,精读品味。

  1、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在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你能画出这一段的的总起句吗?(到了除夕可真热闹。)我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像,也体现了除夕的热闹情景,愿意欣赏吗?

  2、放映录像,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从这段录像上看到了或者联想到了课文中哪些句子,请你自己在座位上轻轻地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读相关句子。)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际上颇为巧妙。学生在读“根据录像所联想到的句子”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理解课文,而且这种理解是个性化的,是“感悟性”的,而不是机械的。)

  4、你能用你的声音和表情把除夕的热闹情景表现出来吗?(学生比较辨析三段音乐,认为其中一段活泼欢快,较为合适。然后学生在此背景音乐中朗读课文。)

  5、刚才的录像非常有趣,你们想不想自己做导演,拍摄一段录象?请同学们自读第六自然段,小组之间讨论,要拍摄这样的录像需要做哪些准备。

  6、现在,你们就是导演了,请把你们的.计划告诉大家,好吗?(有趣的情境,亲切的话语,调动了学生学*的欲望。)

  生1:我需要准备各种各样的灯。

  师:什么样的,请具体说说。

  生1:这些灯有玻璃的的,有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的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

  生2:还要准备走马灯、纸灯、宫灯、带有小铃铛的灯。

  师:每样的准备一盏,准备九盏够吗?

  生(激动地):不够不够。课本上说,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应该准备很多很多这样的灯。

  生2:还应该准备荷花灯、猴子灯等。

  师:哦,我怎么没见书上写这样的灯?

  生3:书上有个省略号,省略了很多种形状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10

  一、教材简析:

  《老北京的春节》是北师大《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二单元第二篇课文。

  这篇课文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进行了介绍。全文共7个自然段。通过对老北京春节的开始、结束的描写,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

  二、基础性目标:

  1、学*本课的8个生字及5个新词。

  2、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和“结束”的日子以及人们的活动。

  三、发展性目标: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通过阅读,找出各个时期人们的活动,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

  教师在这节课中主要以引导为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教师还将适当放手,给学生留下小组合作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语言表达能力。

  六、说学法:

  学生在课下要做好充分的预*,熟读课文,对课文及一些有关春节的知识做一了解。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方法学*本篇文章。

  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出借*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的特有的民族风貌。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视频和说知道的传统节日,以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

  (二)课文分析:

  通过初读课文,对课文有整体印象,通过找描写春节“开始”“”和“结束”句子和段落,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填表,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和交流意识。

  (三)深入分析课文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分析,找句子,谈感受,来体会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忙碌、以及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喜爱。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通过“”部分的学*,学生已对我国民族文化产生了极大兴趣,我又设计了和家乡春节的比较,是学生和北京的春节拉*距离,亲身体会,来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五)最后设计了过春节应注意些什么和制定春节计划,来告诉学生过一个安全、和谐、有意义的春节才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真正目的。

  不足:课程设计,本人要求尽善尽美,程度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但课堂中总会出现新情况和设计时考虑不周全的地方还很多。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优选【十】篇扩展阅读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优选【十】篇(扩展1)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菁选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老北京的春节》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1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过年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以*实洗炼的语言将老北京春节热闹景象和风俗*惯娓娓道来,也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现了一幅醇厚悠远、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图。编排此文,旨在丰富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在领略老北京新春独特风情民俗,领略老舍先生简洁生动的语言特色的同时,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我所要执教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经过前两年的学*,具有初步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对于春节这一传统民俗节日,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然而对于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学生了解得不多,也因此有了浓厚的学*兴趣。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识字,学认本课生字及相关词语。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老北京过春节的*俗,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深入感知课文内容,在不断的思考交流中,感受读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抓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了解老北京的民俗,感受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读书,从字里行间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截然不同”、“日夜不绝”“守岁”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 体验激趣、导入新课

  1、放录像:同学们,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段精彩的画面,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的钟声响起,大家一片欢腾的片断)

  2、板书春节:看完画面,你想到了什么,一起来说一下!板书:春节

  3、说春节:喜欢过春节,你想到了哪些有趣开心的事?

  4、小结补充板书:提起春节,咱们有说不完的话题,今天我们跟著名作家老舍爷爷到老北京的春节去看看,看看那时候的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师:这是哪里的春节?

  生:老北京(再读课题)

  二、 整体感知,自主浅悟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3、初识课文

  (1)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怎样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

  (2)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板书:腊月 热闹 正月初九)

  (3)、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下课文,找一找,画一画,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4)、老师把重要的日子做成了日历,咱们来看一下,齐读一下吧。

  (课件:日历。学生齐读)

  三、入境学文,精读品味

  (一)学生自主学*

  1、春节有这么多重要的日子,你最喜欢哪个日子呢?请同学从课文中找出那一段,多读几遍,想想你为什么喜欢。

  2、学生自读课文

  3、读后交流

  (二)精读描写除夕的段落

  1、预设:我喜欢除夕这个自然段,启发,你为什么喜欢?(热闹)

  2、还有哪些同学也喜欢除夕这一段,一起来看看这一段,自己读一读,感受一下除夕的热闹吧,

  3、学生自由读

  4、配乐读:听着这欢快的音乐,想象着这热闹的景象,让我们再来有滋有味的读读这一段吧。学生齐读

  (三)精读描写大年初一的段落。

  1、指名读。刚才谁选的这一段?请你来读一下。

  2、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截然不同”什么意思?自己读一读,联系着上一段的内容,体会体会,大年初一与除夕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3、学生交流。

  4、师小结:除夕晚上,人们赶着回家,赶做年菜,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明,鞭炮声日夜不绝。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同时,城内城外的庙会也开放了,小孩子们特别热心热闹而忙碌。

  5、谁想来读一读除夕的热闹和大年初一的悠闲?大年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停下脚步,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更精彩的是……

  (四)精读描写元宵节的段落

  1、老舍爷爷说更热闹的是元宵节,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年用心读课文,画出描写元宵节热闹的句子,然后和同桌交流交流,

  2、学生自读讨论

  3、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4、小结:刚才同学说除夕是热闹的,但没有月光,而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天上月光是很好的。元宵节到处是灯,天上是灯,地上是灯,家里也是灯,太美了,怎能不说春节的高潮是元宵节呢?

  5、各种各样的花灯,令人耳目一新,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

  6、老北京的春节就要结束了,谁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四、总结全文

  师:老北京的春节结束了,可再过几十天,我们的春节就要来到了,同学们到时好好看看我们的春节是怎样过的,我们的春节又有那些*俗呢?

  作业设计

  1、 写写你们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2、 搜集春节有趣的民俗,传说故事

  板书设计

  老北京的春节

  腊月 热闹 正月初九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2

  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课挠兴承颉⑾曷缘玫钡男捶ā?br>

  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录像再现现在人过春节的情景,激发兴趣。

  1、喜欢过春节吗?谈谈自己的想法。

  2、老北京的春节是怎样的?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意。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圈出来。

  2、检查生字读音情况:出示课件

  (1)放鞭炮检查。

  (2)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解决重点难点。

  3、解决遇到的困难或问题。

  你在读文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提出来。

  4、小结。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自己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

  快速读一读课文,看春节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板书:腊月正月十九

  (二)学*过年这一节。

  1、默读课文,找出喜欢的一个段,划出表现热闹的句子,谈谈为什么说这些句子能表现出热闹。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喜欢的段落交流,喜欢同一个段落先交流。交流时注意抓住重点的词句说。

  3、指导学生读出热闹来。读完之后,师生评议。

  (三)学*元宵节这一节。

  1、默读这一节,过元宵节热闹表现在哪些方面?

  2、小组合作讨论。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灯的数量多、种类多、亮等特点。数量多可引导学生抓住处处、整条街、几百街上有灯,家中有灯等;种类多可引导学生抓住玻璃的、牛角的、纱灯、冰灯、长龙、走马灯、宫灯、纸灯等等。

  3、合班交流。出示录像看灯,让学生感受灯的世界灯的美丽。

  4、读出喜欢的`心情。指名读。

  5、合作读。

  (四)感受咱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1、学生联系自己过春节的情况谈一谈。

  2、交流自己搜集的与春节有关的不同资料。(图片、文字资料、录像、幻灯片等都可以)

  教师小结。

  四、作业超市(自选一个)

  1、写一写自己过春节时最有意思的情景。

  2、搜集不同地方的人过春节的不同*俗,办一期手抄报。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4

  第一课时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老北京的年味儿。

  重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难点

  感受老北京的年味儿,体味民俗。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过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时间风俗*惯4.交流汇报,老师板书:腊月初旬→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结束(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

  5.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儿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①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中有声有光地玩耍。)

  ②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用来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①找出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二十三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除夕以前,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正月十五,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说说自己的体会。(充足、丰盛。)

  ②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①初一逛庙会,元宵节逛灯会。体会人们清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②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8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受,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彻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的本课词语。

  2.收集各地春节*俗。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13个。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惯。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理解自然段,找出各段讲的什么。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散文。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完成“初显身手”。

  学生讲自己查资料了解的情况。

  2、板书课题。

  二、学*新课。

  1、初读课文。

  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顺序。

  ⑵、出示13个生字,学生分组认读。

  矩 蒜 醋 假 夕 鞭 戚 逛 驴 恰 盏 预 吉

  (请每组2、4号同学起立教读)

  ⑶、出示生词,同桌读。

  规矩 大蒜 香醋 放假 除夕 鞭炮 亲戚 逛街 恰好 几百盏灯 预示吉祥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老北京的春节怎样”用一个词来概括。

  ⑵、指名接读。

  ⑶、齐读课文,分组讨论:

  老北京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哪些日子是最热闹的?勾出这些日子来。

  ⑷、齐读课文4—6自然段,谁用一名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⑸、接读1—3自然段,谁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部分讲了什么?

  ⑹、齐读1—3自然段。

  ⑺、齐读7自然段。

  ⑻、朗读全文。

  ⑼、分小组学生谈自己家乡过年的`情景。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

  12、过年

  开始(腊月初)

  除夕

  老北京的春节 初一 高潮

  元宵

  结束(正月初十九)

  五、教学后记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6

  教材分析

  《老北京的春节》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对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惯进行了介绍。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年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春节*俗,充溢了民俗文化的风情。

  教学目标

  1.能够将课文中生字的字音读准确并在此基础上,将课文读流利。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深入感知课文内容,在不时的考虑交流过程中,感受读书的乐趣。

  学情分析

  有关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惯,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受年龄和认知水*所限,知道得比较少,理解起来相对有一定的难度。但春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又很喜欢,因此可从学生自身过春节的经验谈起,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思路

  虽然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但春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学生又很喜欢,教学中,首先运用生动的画面(图片和课件)再现春节的热闹,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的兴趣调动起来后,再整体感知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一起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七年级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后带领学生走进“作业超市”,从而达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感受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截然不同”、“日夜不绝”、“守岁”等词语。

  2.通过反复读书,从字里行间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段精彩的画面,快来看看吧!

  录像播放:春节人们联欢的局面以和挂灯笼、贴对联、选购中国结、舞狮子、敲锣打鼓的局面。

  师:看完画面,你想到了什么,一起来说一下!

  生:过年了,春节到了。

  师:板书:春节春节你熟悉吗?来说说吧。

  生1:春节可以放鞭炮

  生2:春节要贴对联

  生3:春节可以收到压岁钱

  生4:春节有许多好玩的,春节还要回老家探亲,和老家的人一起过节。

  师:提起春节,咱们真是有说不完的话,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爷爷一起到许多年前的老北京去看看,看看那时候的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课件:老北京过春节的图片。补充课题:老北京的春节。齐读课题。)

  师:这是哪儿的春节?

  生:老北京(引导学生再读课题,突出“老北京的”几个字。)

  师:想去看看吗?请同学们打开书,自身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用笔圈出来,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

  点评:导课热闹而富有感染力。生动的画面随同欢快的音乐,把学生一下子带进春节特有的欢乐祥和的'气氛中,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为下面的学*做好了铺垫。

  师:课文读完了,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1:“色如翡翠”是什么意思?

  生2:就是颜色像翡翠一样青绿。

  生3:什么是腊八蒜?

  生4:就是在腊八这天泡的蒜,到了年底就可以吃了。

  师:你可真会读书,你的解答非常正确。

  生5:“截然不同”什么意思?

  (师板书:截然不同)

  生6:就是一点也不相同的意思。

  生7:冰灯是什么?

  生8:用冰做的一种灯,中间放上蜡烛或灯泡。

  生9:“守岁”是什么意思我不明白。

  (师板书:守岁)

  师:看来这个问题大家都不明白,那一会儿我们再来看看到底什么是守岁?

  点评:质疑环节,给学生提供了互动的空间和对话的空间,充沛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之间你问我答,配合默契,合作自然。

  (二)学*生字

  师: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请自身读一下。

  师:看到“假”字,你想提醒同学什么?

  生:有两种读法,一种是假,假如;一种是假,放假。

  师:谢谢你对大家的提示。[点评:点拨巧妙,回答精彩,评价亲切。]

  师:生字读得这么好,送同学一串鞭炮吧,来我们一边放鞭炮一边读生字,看谁读得又快又好。(课件:生字游戏――点爆竹)

  生:抢读生字。(爆竹爆开,出现词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初读课文

  师: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怎样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

  (指名一排同学按自然段接读,教师随时纠正读音错误)

  师:刚才同学读得很认真,听的同学也很认真,认真倾听他人说话是一种美德,我们同学做得真好。

  [点评:教师不只关注发言的同学,更关注了听讲的同学。]

  师: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热闹。

  生:喜气洋洋。

  师:板书“热闹”

  师:这么热闹的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板书腊月),一直持续好长时间,到了正月十九,春节就――

  生:结束了。

  (板书:腊月 热闹 正月十九)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下课文,找一找,画一画,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腊月初八、腊月十九、除夕、大年七年级、元宵节、正月十九)

  师:老师把重要的日子做成了日历,咱们来看一下,齐读一下吧。

  (课件:日历。学生齐读)

  点评:放手让学生找一找,画一画有哪些重要的日子,然后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协助学生感知课文的叙述顺序,理清思路。

  (四)研读课文

  师:春节有这么多重要的日子,请同学默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局部,画画描写热闹的句子。

  生:(默读课文)

  师:画完了吗?把你画的句子推荐给大家。

  生1:我喜欢除夕这个自然段,我觉得除夕很热闹。

  师:把你认为热闹的句子读读吧。

  生1:到了除夕可真热闹……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

  师:看来除夕的事情可真多,除夕的夜晚可真热闹。谁来把这个段落读一下?

  生:读第4自然段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1: 我觉得××读得不太好,他的句子读得不流利,没有读出除夕的热闹,那个“鞭炮声日夜不绝”没有读好。

  生2:我觉得××读得还可以,但是他读得不够热闹。

  生3:我觉得“团圆饭”这一句应该读得很好吃,叫人很想吃才行。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7

  一、激趣导入

  (师:课前放课件。)

  师: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师: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爷爷一起到许多年前的老北京过春节,体会老北京的传统*俗。(补充课题:老北京的春节。)

  生:齐读课题。

  师:这是哪儿的春节?(指课件)

  生:老北京(引导学生再读课题,突出“老北京的”几个字。)

  师:是现在的北京吗?不是,是许多年前的北京,所以叫它“老北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想去老北京的春节看看吗?请同学们翻开书P118小声的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课后注音,并且把生字多读几遍。

  生:自由小声的读文。

  师:在读的过程中有哪些字的读音,你要提醒大家呢?

  生:提醒大家“色如翡翠”的读音。

  师:小老师提醒的好,跟着读/谢谢你对大家的提醒。

  生:全班读。

  师:课文中的词语带上音节,你们会读吗?注意看清音节,读准字音(课件)

  生:自由读、齐读。

  师:去掉音节,能读准确吗?

  生:开火车读。

  三、初读课文

  师:认识了新词,那就高高兴兴去看看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怎样,哪个小组愿意带我们去看看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师随时纠正读音错误)

  生:开火车读文。

  师:其他的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听的过程中有问题请举手。

  生:读文,倾听。

  师:刚才同学读得很认真,听的同学也很认真,认真倾听别人说话是一种美德,我们同学做得真好。

  随文指导朗读:2段---

  师:从腊八开始,经过一个月后,蒜就泡的?醋也有?

  快流口水了吧,我们品品它的色和味吧。 (生齐读该句)

  3段--- “年假”相当于我们这里的什么假期呢? “年根”是什么时间呢?

  师:(生读后)读得真好,听的也认真,鼓励他们和自己!

  师:听了六位同学的朗读后,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热闹无比” )

  师:让我们走进春节去热闹一番。这么热闹的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持续的时间长,到了正月十九,春节才结束。(课件)在这期间,还有许多重要的日子和特殊的活动。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用横线勾出还有哪些日子和活动。

  生:勾画。

  师:同桌交流一下你找到了哪些日子和活动。

  生:汇报(师:像老师这样用简洁的话勾出来)

  四、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师:(指课件)同学们,看,老北京的春节时间长、活动丰富,你想去体验吗?这6个重要的日子里,你喜欢哪一天呢?就读哪个自然段,边读边勾句子。

  生:读勾画

  〈4自然段〉

  师:你为什么喜欢除夕?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吗?哪个段在描写除夕呢?(4自然段)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除夕很热闹呢?

  生:“家家、”(生想:春节的这个时候,我们每家也都在准备——腊肉香肠,有什么味? )

  师:还从从哪儿可以看出除夕很热闹呢?

  生:那鞭炮声彻夜不绝。 (生想:有鞭炮、冲天炮。)

  师:说得非常棒,回答得也很完整。谁还能分别说说?

  师:哦,除夕哪天各种鞭炮声从十二点开始,一点、直到天亮,响个不停,这就是彻夜不绝,真热闹啊!

  生:读该句“鞭炮声彻夜不绝”。

  师:除了鞭炮声,还有什么热闹之处?(这一天,出门在外的人?)

  师: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其实,我们现在也有守岁的*俗,让我们回到春节的现场一起来守岁,手拿出来,一起倒数迎接新年。(课件,生倒数)

  师:对呀,从零点钟声开始一直到天亮,人们围坐在一起辞旧岁、迎接新年的到来。

  师:孩子们,除夕夜你们一家在做什么?

  师:老北京除夕这天,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看庙会、守岁等等〈板书:热热闹闹辞旧岁〉。把书拿起来把热闹的除夕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来,读第四自然段。(齐读)

  师:这才叫读得有滋有味。

  (小结)老北京的除夕真热闹!

  〈5自然段〉

  师:除夕过了,谁再来说说你喜欢什么日子?为什么?老北京的大年处一,你们喜欢吗?

  师:(配乐插图)这就是老北京的大年初一。你看到了什么呢?请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人们可真、!”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师指导有顺序的看图)

  师:你们不仅说话完整,而且想象力也很丰富。

  师:大年初一时,老北京的人们走出家门,有的逛庙会,有的看美景,还有的去拜年,到处都是热闹的味道,老北京春节的味道。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五自然段。

  师:孩子们,你们用朗读把我和在座的老师带进了热闹的大年初一,谢谢你们。

  师:同学们,大年初一的人们高高兴兴的逛庙会。除夕时人们忙碌而热闹的准备着,这让我们感受到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

  生:截然不同

  师:真能干!你们的感受和老舍爷爷一样的,让我们把自己和老舍爷爷的想法说出来。(生读句)大年初一,人们(板书:高高兴兴迎新春)

  〈6自然段〉

  师:领略了热闹的除夕和大年初一,还有哪个日子吸引你?为什么?

  生:读句。

  师:同学们可别停下脚步,一起到元宵节逛逛,

  各种各样的彩灯都挂起来了,处处喜气洋洋,你们想去看看吗?走!(课件)

  生:看灯。

  师:你们想用哪些词语形容热闹的灯景呢?

  生:说词。

  师:你们真是积累好词的能手。

  师:除了课文里说到的灯,想像一下还有什么形状的灯呢?

  生:想象。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啊。元宵节处处张灯结彩,灯火通明,置身五彩缤纷的灯海可真舒服。

  此时,我们虽然不能做灯,但我们能用朗读来体现灯的美丽。

  生:自由读、分组读(4个组),引读。(看课件)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体会到了老北京的元宵节是如此热闹,难怪老舍爷爷说“元宵一上市,春节的?就到了。

  生:读中心句。

  师:除了看灯,人们还会?(生答)元宵节时我们也要吃元宵,因为预示着......

  师:同学们读书的热情这么高,连老师也被感染了,我们一起来读。(引读)

  师:在元宵节里,老北京的人们〈板书:快快乐乐逛元宵〉

  〈7自然段〉

  师:时间过得真快,转眼......(生答)

  师: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只有辛勤的工作才能换来快乐的生活。过年了,你们又张大了一岁,希望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努力学*,学到更多的知识。

  师:孩子们,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去迎接新的一年吧。

  生:读该段。

  小结:总结全文

  师:老北京的春节结束了,同学们可别遗憾,再过三个月,20xx年的春节就要来到了,同学们到那时一定要好好感受一下我们龙泉的春节。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8

  老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假”的用法。会写本课9个生字。

  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歌谣,激趣导课:

  同学们,我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歌谣,是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俗的。你们想读吗?(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喇叭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

  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指导预*。

  1、出示预*要求: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想办法认识。

  (2)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较差。在课前预*,教师看不到学生预*的`过程,不能保证人人参与预*。把预*纳入课堂,重在指导预*的方法,培养预*的*惯。)

  2、小组内检查生字。

  3、教师抽查“规矩、亲戚、预示、放假”的读法。指导“规矩”的写法。(读写结合,分散了写字的难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同学们,你们能把课文通顺的读下来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春节的开始、高潮、结束分别在哪一天?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惯。)

  2、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腊八-----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开始)(高潮)(结束)

  3、你觉得哪些段落写得最有趣?自己找出来读一读。

  四、创设情景,精读品味。

  1、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在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你能画出这一段的的总起句吗?(到了除夕可真热闹。)我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像,也体现了除夕的热闹情景,愿意欣赏吗?

  2、放映录像,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从这段录像上看到了或者联想到了课文中哪些句子,请你自己在座位上轻轻地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读相关句子。)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际上颇为巧妙。学生在读“根据录像所联想到的句子”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理解课文,而且这种理解是个性化的,是“感悟性”的,而不是机械的。)

  4、你能用你的声音和表情把除夕的热闹情景表现出来吗?(学生比较辨析三段音乐,认为其中一段活泼欢快,较为合适。然后学生在此背景音乐中朗读课文。)

  5、刚才的录像非常有趣,你们想不想自己做导演,拍摄一段录象?请同学们自读第六自然段,小组之间讨论,要拍摄这样的录像需要做哪些准备。

  6、现在,你们就是导演了,请把你们的.计划告诉大家,好吗?(有趣的情境,亲切的话语,调动了学生学*的欲望。)

  生1:我需要准备各种各样的灯。

  师:什么样的,请具体说说。

  生1:这些灯有玻璃的的,有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的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

  生2:还要准备走马灯、纸灯、宫灯、带有小铃铛的灯。

  师:每样的准备一盏,准备九盏够吗?

  生(激动地):不够不够。课本上说,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应该准备很多很多这样的灯。

  生2:还应该准备荷花灯、猴子灯等。

  师:哦,我怎么没见书上写这样的灯?

  生3:书上有个省略号,省略了很多种形状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9

  一、教材简析:

  《老北京的春节》是北师大《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二单元第二篇课文。

  这篇课文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进行了介绍。全文共7个自然段。通过对老北京春节的开始、结束的描写,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

  二、基础性目标:

  1、学*本课的8个生字及5个新词。

  2、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和“结束”的日子以及人们的活动。

  三、发展性目标: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通过阅读,找出各个时期人们的活动,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

  教师在这节课中主要以引导为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教师还将适当放手,给学生留下小组合作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语言表达能力。

  六、说学法:

  学生在课下要做好充分的预*,熟读课文,对课文及一些有关春节的`知识做一了解。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方法学*本篇文章。

  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出借*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的特有的民族风貌。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视频和说知道的传统节日,以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

  (二)课文分析:

  通过初读课文,对课文有整体印象,通过找描写春节“开始”“”和“结束”句子和段落,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填表,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和交流意识。

  (三)深入分析课文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分析,找句子,谈感受,来体会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忙碌、以及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喜爱。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通过“”部分的学*,学生已对我国民族文化产生了极大兴趣,我又设计了和家乡春节的比较,是学生和北京的春节拉*距离,亲身体会,来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五)最后设计了过春节应注意些什么和制定春节计划,来告诉学生过一个安全、和谐、有意义的春节才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真正目的。

  不足:课程设计,本人要求尽善尽美,程度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但课堂中总会出现新情况和设计时考虑不周全的地方还很多。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优选【十】篇(扩展2)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十)份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1

  第一课时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老北京的年味儿。

  重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难点

  感受老北京的年味儿,体味民俗。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过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时间风俗*惯4.交流汇报,老师板书:腊月初旬→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结束(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

  5.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儿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①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中有声有光地玩耍。)

  ②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用来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①找出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二十三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除夕以前,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正月十五,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说说自己的.体会。(充足、丰盛。)

  ②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①初一逛庙会,元宵节逛灯会。体会人们清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②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8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受,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彻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的本课词语。

  2.收集各地春节*俗。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2

  教材分析

  《老北京的春节》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对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惯进行了介绍。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年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春节*俗,充溢了民俗文化的风情。

  教学目标

  1.能够将课文中生字的字音读准确并在此基础上,将课文读流利。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深入感知课文内容,在不时的考虑交流过程中,感受读书的乐趣。

  学情分析

  有关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惯,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受年龄和认知水*所限,知道得比较少,理解起来相对有一定的难度。但春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又很喜欢,因此可从学生自身过春节的经验谈起,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思路

  虽然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但春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学生又很喜欢,教学中,首先运用生动的画面(图片和课件)再现春节的热闹,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的兴趣调动起来后,再整体感知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一起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七年级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后带领学生走进“作业超市”,从而达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感受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截然不同”、“日夜不绝”、“守岁”等词语。

  2.通过反复读书,从字里行间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段精彩的画面,快来看看吧!

  录像播放:春节人们联欢的局面以和挂灯笼、贴对联、选购中国结、舞狮子、敲锣打鼓的局面。

  师:看完画面,你想到了什么,一起来说一下!

  生:过年了,春节到了。

  师:板书:春节春节你熟悉吗?来说说吧。

  生1:春节可以放鞭炮

  生2:春节要贴对联

  生3:春节可以收到压岁钱

  生4:春节有许多好玩的,春节还要回老家探亲,和老家的人一起过节。

  师:提起春节,咱们真是有说不完的话,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爷爷一起到许多年前的老北京去看看,看看那时候的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课件:老北京过春节的图片。补充课题:老北京的春节。齐读课题。)

  师:这是哪儿的春节?

  生:老北京(引导学生再读课题,突出“老北京的”几个字。)

  师:想去看看吗?请同学们打开书,自身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用笔圈出来,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

  点评:导课热闹而富有感染力。生动的画面随同欢快的音乐,把学生一下子带进春节特有的欢乐祥和的气氛中,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为下面的学*做好了铺垫。

  师:课文读完了,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1:“色如翡翠”是什么意思?

  生2:就是颜色像翡翠一样青绿。

  生3:什么是腊八蒜?

  生4:就是在腊八这天泡的蒜,到了年底就可以吃了。

  师:你可真会读书,你的解答非常正确。

  生5:“截然不同”什么意思?

  (师板书:截然不同)

  生6:就是一点也不相同的意思。

  生7:冰灯是什么?

  生8:用冰做的一种灯,中间放上蜡烛或灯泡。

  生9:“守岁”是什么意思我不明白。

  (师板书:守岁)

  师:看来这个问题大家都不明白,那一会儿我们再来看看到底什么是守岁?

  点评:质疑环节,给学生提供了互动的空间和对话的空间,充沛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之间你问我答,配合默契,合作自然。

  (二)学*生字

  师: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请自身读一下。

  师:看到“假”字,你想提醒同学什么?

  生:有两种读法,一种是假,假如;一种是假,放假。

  师:谢谢你对大家的提示。[点评:点拨巧妙,回答精彩,评价亲切。]

  师:生字读得这么好,送同学一串鞭炮吧,来我们一边放鞭炮一边读生字,看谁读得又快又好。(课件:生字游戏�D�D点爆竹)

  生:抢读生字。(爆竹爆开,出现词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初读课文

  师: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怎样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

  (指名一排同学按自然段接读,教师随时纠正读音错误)

  师:刚才同学读得很认真,听的同学也很认真,认真倾听他人说话是一种美德,我们同学做得真好。

  [点评:教师不只关注发言的同学,更关注了听讲的同学。]

  师: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热闹。

  生:喜气洋洋。

  师:板书“热闹”

  师:这么热闹的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板书腊月),一直持续好长时间,到了正月十九,春节就�D�D

  生:结束了。

  (板书:腊月热闹正月十九)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下课文,找一找,画一画,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腊月初八、腊月十九、除夕、大年七年级、元宵节、正月十九)

  师:老师把重要的日子做成了日历,咱们来看一下,齐读一下吧。

  (课件:日历。学生齐读)

  点评:放手让学生找一找,画一画有哪些重要的日子,然后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协助学生感知课文的叙述顺序,理清思路。

  (四)研读课文

  师:春节有这么多重要的日子,请同学默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局部,画画描写热闹的句子。

  生:(默读课文)

  师:画完了吗?把你画的句子推荐给大家。

  生1:我喜欢除夕这个自然段,我觉得除夕很热闹。

  师:把你认为热闹的句子读读吧。

  生1:到了除夕可真热闹……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

  师:看来除夕的事情可真多,除夕的夜晚可真热闹。谁来把这个段落读一下?

  生:读第4自然段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1:我觉得xx读得不太好,他的句子读得不流利,没有读出除夕的热闹,那个“鞭炮声日夜不绝”没有读好。

  生2:我觉得xx读得还可以,但是他读得不够热闹。

  生3:我觉得“团圆饭”这一句应该读得很好吃,叫人很想吃才行。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3

  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课挠兴承颉⑾曷缘玫钡男捶ā?br>

  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假”的用法。会写本课9个生字。

  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分析:

  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俗,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时,以多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

  学生状况:

  学生的识字水*较高,能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理解生词的意思。自学能力较差。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歌谣,激趣导课:

  同学们,我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歌谣,是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俗的。你们想读吗?(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喇叭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

  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指导预*。

  1、出示预*要求: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想办法认识。

  (2)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较差。在课前预*,教师看不到学生预*的过程,不能保证人人参与预*。把预*纳入课堂,重在指导预*的方法,培养预*的*惯。)

  2、小组内检查生字。

  3、教师抽查“规矩、亲戚、预示、放假”的读法。指导“规矩”的写法。(读写结合,分散了写字的难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同学们,你们能把课文通顺的读下来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春节的开始、高潮、结束分别在哪一天?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惯。)

  2、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腊八—————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开始)(高潮)(结束)

  3、你觉得哪些段落写得最有趣?自己找出来读一读。

  四、创设情景,精读品味。

  1、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在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你能画出这一段的的总起句吗?(到了除夕可真热闹。)我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像,也体现了除夕的热闹情景,愿意欣赏吗?

  2、放映录像,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从这段录像上看到了或者联想到了课文中哪些句子,请你自己在座位上轻轻地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读相关句子。)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际上颇为巧妙。学生在读“根据录像所联想到的句子”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理解课文,而且这种理解是个性化的,是“感悟性”的,而不是机械的。)

  4、你能用你的声音和表情把除夕的热闹情景表现出来吗?(学生比较辨析三段音乐,认为其中一段活泼欢快,较为合适。然后学生在此背景音乐中朗读课文。)

  5、刚才的录像非常有趣,你们想不想自己做导演,拍摄一段录象?请同学们自读第六自然段,小组之间讨论,要拍摄这样的录像需要做哪些准备。

  6、现在,你们就是导演了,请把你们的计划告诉大家,好吗?(有趣的情境,亲切的话语,调动了学生学*的欲望。)

  生1:我需要准备各种各样的灯。

  师:什么样的,请具体说说。

  生1:这些灯有玻璃的的,有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的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

  生2:还要准备走马灯、纸灯、宫灯、带有小铃铛的灯。

  师:每样的准备一盏,准备九盏够吗?

  生(激动地):不够不够。课本上说,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应该准备很多很多这样的灯。

  生2:还应该准备荷花灯、猴子灯等。

  师:哦,我怎么没见书上写这样的灯?

  省3:书上有个省略号,省略了很多种形状的灯。

  师:你们可真是些善于观察的孩子。那么灯准备好了,我们把它们挂在哪儿呢?

  生:挂在大街上。

  生:挂在一些商店门前。

  生:挂在家里

  师:导演们设计好了么,可以开拍了吗?

  生:还得等到有月亮的晚上。

  师:我们的录像里有了各种各样的灯,还缺什么呢?

  生:(一时沉默,接着读书。)一人突然举手:还得有很多看灯的人!

  师:我们拍好了录像,还得配上音乐和解说。我们来练练这一段的解说词,怎么样?(配乐朗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7、请自读课文2、5自然段,在书上做上批注。(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给学生创造与文本对话的空间,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五、拓展练*:

  1、背诵课文4、6自然段。

  2、搜集我们的家乡过年*俗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交流资料,趣味说话。

  1、同学们,大家都带来了很多资料,你愿意与同学们分享你的劳动成果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资料。现在,我们按照资料内容的先后顺序展示交流。请个小组推荐一至两名代表。

  2、学生活动:

  一个同学展示了奶奶泡得腊八蒜的照片,并对奶奶泡腊八蒜的过程进行了介绍:奶奶从腊月初八那天就忙着泡蒜了。她先把蒜剥得光光的、白白的,再放进罐头瓶子里,然后往瓶子里倒醋,再盖上瓶子盖。半个月过后,蒜就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教师及时表扬,能用学过的词语说话的现象。)

  几个同学展示了除夕晚上放花的照片,一家人包水饺的照片,看春节联欢会的照片,门上贴着春联的照片。我随即指导观察,建议大家仿照课本第四自然段进行了说话练*:到了除夕可真热闹。下午,爸爸在我家的门上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吃过晚饭,我和哥哥在放礼花。礼花太漂亮了,一会儿是红颜色的,一会儿是绿颜色的,一会儿又变成了金灿灿的星星。五颜六色的礼花不断的升上天空。鞭炮声日夜不绝。妈妈和奶奶、婶婶在包水饺,连小妹妹也来帮忙。八点了,一家人围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我最喜欢看赵本山演的小品了。

  一部分学生展示了唱大戏、舞狮子等图片,我把这部分作为一组,指导学生仿照课文第六自然段练*说话:过了初六,春节的高潮就到了。许多艺术团都来到街上演出。有舞狮子的,有踩高跷的,有唱大戏的,有玩杂耍的。走在街上,仿佛置身在欢闹的海洋里。(丰富多彩的资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唤起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创造欲望、创造潜能被激发起来。学生个个畅所欲言,欲罢不能。)

  二、练*书写。

  1、本课有九个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两个“规矩”。同学们闭上眼睛,眼前能浮现出这两个字吗?其余的七个字你觉得那些字较难写?谁愿意做小老师,指导这几个字的写法呢?(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难字。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生生互动,使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解决。)

  2、学生练*书写、组词。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可以多写几遍,好写的字可少些或不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效率。)

  三、拓展练*:

  查资料,了解各国、各民族过年的*俗。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5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录像再现现在人过春节的情景,激发兴趣。

  1、喜欢过春节吗?谈谈自己的想法。

  2、老北京的春节是怎样的?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意。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圈出来。

  2、检查生字读音情况:出示课件

  (1)放鞭炮检查。

  (2)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解决重点难点。

  3、解决遇到的困难或问题。

  你在读文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提出来。

  4、小结。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自己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

  快速读一读课文,看春节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板书:腊月正月十九

  (二)学*过年这一节。

  1、默读课文,找出喜欢的一个段,划出表现热闹的句子,谈谈为什么说这些句子能表现出热闹。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喜欢的段落交流,喜欢同一个段落先交流。交流时注意抓住重点的词句说。

  3、指导学生读出热闹来。读完之后,师生评议。

  (三)学*元宵节这一节。

  1、默读这一节,过元宵节热闹表现在哪些方面?

  2、小组合作讨论。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灯的数量多、种类多、亮等特点。数量多可引导学生抓住处处、整条街、几百街上有灯,家中有灯等;种类多可引导学生抓住玻璃的、牛角的、纱灯、冰灯、长龙、走马灯、宫灯、纸灯等等。

  3、合班交流。出示录像看灯,让学生感受灯的世界灯的美丽。

  4、读出喜欢的心情。指名读。

  5、合作读。

  (四)感受咱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1、学生联系自己过春节的情况谈一谈。

  2、交流自己搜集的与春节有关的不同资料。(图片、文字资料、录像、幻灯片等都可以)

  教师小结。

  四、作业超市(自选一个)

  1、写一写自己过春节时最有意思的情景。

  2、搜集不同地方的人过春节的不同*俗,办一期手抄报。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6

  第一课时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老北京的年味儿。

  重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难点

  感受老北京的年味儿,体味民俗。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过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时间风俗*惯4.交流汇报,老师板书:腊月初旬→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结束(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

  5.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儿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①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中有声有光地玩耍。)

  ②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用来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①找出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二十三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除夕以前,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正月十五,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说说自己的体会。(充足、丰盛。)

  ②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①初一逛庙会,元宵节逛灯会。体会人们清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②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8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受,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彻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的本课词语。

  2.收集各地春节*俗。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7

  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课挠兴承颉⑾曷缘玫钡男捶ā?br>

  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8

  第一课时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老北京的年味儿。

  重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难点

  感受老北京的年味儿,体味民俗。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过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时间风俗*惯4.交流汇报,老师板书:腊月初旬→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结束(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

  5.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儿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①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中有声有光地玩耍。)

  ②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用来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①找出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二十三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除夕以前,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正月十五,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说说自己的体会。(充足、丰盛。)

  ②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①初一逛庙会,元宵节逛灯会。体会人们清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②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8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受,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彻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的本课词语。

  2.收集各地春节*俗。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9

  老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假”的用法。会写本课9个生字。

  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歌谣,激趣导课:

  同学们,我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歌谣,是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俗的。你们想读吗?(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喇叭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

  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指导预*。

  1、出示预*要求: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想办法认识。

  (2)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较差。在课前预*,教师看不到学生预*的过程,不能保证人人参与预*。把预*纳入课堂,重在指导预*的方法,培养预*的*惯。)

  2、小组内检查生字。

  3、教师抽查“规矩、亲戚、预示、放假”的读法。指导“规矩”的写法。(读写结合,分散了写字的难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同学们,你们能把课文通顺的读下来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春节的开始、高潮、结束分别在哪一天?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惯。)

  2、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腊八-----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开始)(高潮)(结束)

  3、你觉得哪些段落写得最有趣?自己找出来读一读。

  四、创设情景,精读品味。

  1、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在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你能画出这一段的的总起句吗?(到了除夕可真热闹。)我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像,也体现了除夕的热闹情景,愿意欣赏吗?

  2、放映录像,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从这段录像上看到了或者联想到了课文中哪些句子,请你自己在座位上轻轻地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读相关句子。)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际上颇为巧妙。学生在读“根据录像所联想到的句子”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理解课文,而且这种理解是个性化的,是“感悟性”的,而不是机械的。)

  4、你能用你的声音和表情把除夕的热闹情景表现出来吗?(学生比较辨析三段音乐,认为其中一段活泼欢快,较为合适。然后学生在此背景音乐中朗读课文。)

  5、刚才的录像非常有趣,你们想不想自己做导演,拍摄一段录象?请同学们自读第六自然段,小组之间讨论,要拍摄这样的录像需要做哪些准备。

  6、现在,你们就是导演了,请把你们的.计划告诉大家,好吗?(有趣的情境,亲切的话语,调动了学生学*的欲望。)

  生1:我需要准备各种各样的灯。

  师:什么样的,请具体说说。

  生1:这些灯有玻璃的的,有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的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

  生2:还要准备走马灯、纸灯、宫灯、带有小铃铛的灯。

  师:每样的准备一盏,准备九盏够吗?

  生(激动地):不够不够。课本上说,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应该准备很多很多这样的灯。

  生2:还应该准备荷花灯、猴子灯等。

  师:哦,我怎么没见书上写这样的灯?

  生3:书上有个省略号,省略了很多种形状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 10

  一、激趣导入

  (师:课前放课件。)

  师: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师: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爷爷一起到许多年前的老北京过春节,体会老北京的传统*俗。(补充课题:老北京的春节。)

  生:齐读课题。

  师:这是哪儿的春节?(指课件)

  生:老北京(引导学生再读课题,突出“老北京的”几个字。)

  师:是现在的北京吗?不是,是许多年前的北京,所以叫它“老北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想去老北京的春节看看吗?请同学们翻开书P118小声的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课后注音,并且把生字多读几遍。

  生:自由小声的读文。

  师:在读的过程中有哪些字的读音,你要提醒大家呢?

  生:提醒大家“色如翡翠”的读音。

  师:小老师提醒的好,跟着读/谢谢你对大家的提醒。

  生:全班读。

  师:课文中的词语带上音节,你们会读吗?注意看清音节,读准字音(课件)

  生:自由读、齐读。

  师:去掉音节,能读准确吗?

  生:开火车读。

  三、初读课文

  师:认识了新词,那就高高兴兴去看看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怎样,哪个小组愿意带我们去看看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师随时纠正读音错误)

  生:开火车读文。

  师:其他的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听的过程中有问题请举手。

  生:读文,倾听。

  师:刚才同学读得很认真,听的同学也很认真,认真倾听别人说话是一种美德,我们同学做得真好。

  随文指导朗读:2段---

  师:从腊八开始,经过一个月后,蒜就泡的?醋也有?

  快流口水了吧,我们品品它的色和味吧。 (生齐读该句)

  3段--- “年假”相当于我们这里的什么假期呢? “年根”是什么时间呢?

  师:(生读后)读得真好,听的也认真,鼓励他们和自己!

  师:听了六位同学的朗读后,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热闹无比” )

  师:让我们走进春节去热闹一番。这么热闹的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持续的时间长,到了正月十九,春节才结束。(课件)在这期间,还有许多重要的日子和特殊的活动。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用横线勾出还有哪些日子和活动。

  生:勾画。

  师:同桌交流一下你找到了哪些日子和活动。

  生:汇报(师:像老师这样用简洁的话勾出来)

  四、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师:(指课件)同学们,看,老北京的春节时间长、活动丰富,你想去体验吗?这6个重要的日子里,你喜欢哪一天呢?就读哪个自然段,边读边勾句子。

  生:读勾画

  〈4自然段〉

  师:你为什么喜欢除夕?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吗?哪个段在描写除夕呢?(4自然段)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除夕很热闹呢?

  生:“家家、”(生想:春节的这个时候,我们每家也都在准备――腊肉香肠,有什么味? )

  师:还从从哪儿可以看出除夕很热闹呢?

  生:那鞭炮声彻夜不绝。 (生想:有鞭炮、冲天炮。)

  师:说得非常棒,回答得也很完整。谁还能分别说说?

  师:哦,除夕哪天各种鞭炮声从十二点开始,一点、直到天亮,响个不停,这就是彻夜不绝,真热闹啊!

  生:读该句“鞭炮声彻夜不绝”。

  师:除了鞭炮声,还有什么热闹之处?(这一天,出门在外的人?)

  师: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其实,我们现在也有守岁的*俗,让我们回到春节的现场一起来守岁,手拿出来,一起倒数迎接新年。(课件,生倒数)

  师:对呀,从零点钟声开始一直到天亮,人们围坐在一起辞旧岁、迎接新年的到来。

  师:孩子们,除夕夜你们一家在做什么?

  师:老北京除夕这天,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看庙会、守岁等等〈板书:热热闹闹辞旧岁〉。把书拿起来把热闹的除夕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来,读第四自然段。(齐读)

  师:这才叫读得有滋有味。

  (小结)老北京的除夕真热闹!

  〈5自然段〉

  师:除夕过了,谁再来说说你喜欢什么日子?为什么?老北京的大年处一,你们喜欢吗?

  师:(配乐插图)这就是老北京的大年初一。你看到了什么呢?请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人们可真、!”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师指导有顺序的看图)

  师:你们不仅说话完整,而且想象力也很丰富。

  师:大年初一时,老北京的人们走出家门,有的逛庙会,有的看美景,还有的去拜年,到处都是热闹的味道,老北京春节的味道。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五自然段。

  师:孩子们,你们用朗读把我和在座的老师带进了热闹的大年初一,谢谢你们。

  师:同学们,大年初一的人们高高兴兴的'逛庙会。除夕时人们忙碌而热闹的准备着,这让我们感受到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

  生:截然不同

  师:真能干!你们的感受和老舍爷爷一样的,让我们把自己和老舍爷爷的想法说出来。(生读句)大年初一,人们(板书:高高兴兴迎新春)

  〈6自然段〉

  师:领略了热闹的除夕和大年初一,还有哪个日子吸引你?为什么?

  生:读句。

  师:同学们可别停下脚步,一起到元宵节逛逛,

  各种各样的彩灯都挂起来了,处处喜气洋洋,你们想去看看吗?走!(课件)

  生:看灯。

  师:你们想用哪些词语形容热闹的灯景呢?

  生:说词。

  师:你们真是积累好词的能手。

  师:除了课文里说到的灯,想像一下还有什么形状的灯呢?

  生:想象。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啊。元宵节处处张灯结彩,灯火通明,置身五彩缤纷的灯海可真舒服。

  此时,我们虽然不能做灯,但我们能用朗读来体现灯的美丽。

  生:自由读、分组读(4个组),引读。(看课件)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体会到了老北京的元宵节是如此热闹,难怪老舍爷爷说“元宵一上市,春节的?就到了。

  生:读中心句。

  师:除了看灯,人们还会?(生答)元宵节时我们也要吃元宵,因为预示着......

  师:同学们读书的热情这么高,连老师也被感染了,我们一起来读。(引读)

  师:在元宵节里,老北京的人们〈板书:快快乐乐逛元宵〉

  〈7自然段〉

  师:时间过得真快,转眼......(生答)

  师: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只有辛勤的工作才能换来快乐的生活。过年了,你们又张大了一岁,希望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努力学*,学到更多的知识。

  师:孩子们,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去迎接新的一年吧。

  生:读该段。

  小结:总结全文

  师:老北京的春节结束了,同学们可别遗憾,再过三个月,20xx年的春节就要来到了,同学们到那时一定要好好感受一下我们龙泉的春节。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优选【十】篇(扩展3)

——老北京春节*俗合集5篇

  老北京春节*俗 1

  腊月初八,腊八粥“送信儿” 这个吃,吃的就是“腊八粥”。

  每年腊月初八这天,老北京人家会熬一锅“腊八粥”,原料主要有豆、米、红枣、葡萄干、桂圆等多种杂粮干果,寓意“五谷丰登”。

  熬得粘糊糊,香喷喷的“腊八粥”,在旧时是用来供奉神灵“灶王爷”的。过去食为天,灶王爷地位可了不得。

  如今的“腊八粥”,老北京会自家熬上一锅,邻里之间相互赠尝,然后一家人团聚,尽情享用,其乐融融。

  喝了这给年“送信儿”的“腊八粥”,老北京这就步入了过年的日程。

  购吃食,买新衣,备年货,规整屋子,迎接年三十儿的到来。

  细心的同事还指出,这“送信儿”还有另一层意思:自腊八节这天起,“放账的开始收账,欠债的必须还钱”。

  如此,既给那些放账的一个讨债的理由,又给那些欠债的提个醒儿,别死赖着不还,难不成还要把这账熬成隔年饭?出来混迟早要还,较好年前一把还清,也好一身轻松过新年。

  腊八这天,老北京人也不会忘记用醋浸泡一些大蒜,以备在大年初一时吃饺子佐食,这蒜就俗称“腊八蒜”。

  日子一年年过,这熬“腊八粥”与腌“腊八蒜”的*俗,在如今的北京城还很盛行。

  我这外地人,很有幸地在今年的腊八,尝到了老北京送的“腊八粥”。浓稠的甜粥,裹着老北京过年的第一缕香味儿。

  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粘”

  腊月二十三,是老北京人过年帷幔的真正拉开,俗称“小年”,日子追啊追,正经的“大年”不远了。

  这“小年”,在老北京民俗里有个“二十三糖瓜儿粘”的说法。

  所谓“糖瓜儿”,就是用麦芽糖做成的糖果。

  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老北京家家要祭灶,灶王爷给哄开心了,在玉皇大帝跟前“口儿一甜”,便给这家人家带去整年的庇佑,*安康泰;

  又一说,那糖瓜儿是拿来粘住灶王爷嘴的,以糖封口,见了玉帝干脆一言不发,防他言多必失。

  “二十三糖瓜儿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糊窗户;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杀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扫房日”就是大扫除,不过可不像我们学生时代扫扫地、擦擦窗那么简单。

  老北京除了彻底清扫屋里屋外*日扫不到的那些死角灰网,还有换年画,粉刷糊裱墙壁等工作要做。

  “糊窗户”的景象,现在在北京市区怕是很难再现了,所以策划部的同事建议改成“擦玻璃”得了。

  老北京四合院儿都是木窗户,过年前得糊上白净的新窗纸,窗户上还要贴上“福”字、窗花、剪纸,挂上“吉祥结”之类的象征*安如意的手工艺品挂件。

  遥想当年家家户户红艳艳的景象,过年的热闹不难想象。

  而这天的较重要环节,就是给自家的各道门上贴上红纸黑字(金字)的春联。春联一出,年的氛围就顿时浓烈了。

  “炖大肉”、“杀公鸡”、“发面”、“蒸馒头”,一天一项,是这工程浩大的过年倒计时中,香喷喷的环节。在那饮食清淡的年月里,肉香是一种妙不可言的诱惑。这种让身心温暖的追求,是我儿时活色生香的记忆,今天崇尚素食或者一切以减肥为本的年轻人,不知还能否体会。

  按照老北京的规矩,这些丰盛的过年饭菜,必须提前做好。因为老北京有个忌讳,在岁月新旧交替之际,是不能动刀的,否则不吉利,会招灾惹祸。

  除了刀,连剪子针线也一概别动,免生口角,免长针眼。

  这么多禁忌,还不早早在年前就把食物准备停当。

  直到“破五”(过完大年初五)之后,才能动刀剁肉切菜。

  大年三十儿,“熬”一宿

  大年三十儿是过年的较高潮,所有的积聚和准备,仿佛都是为了这一天的“狂欢”。不过在含蓄沉稳的老北京这里,这“狂欢”因为京味儿的家常质朴,而备添实在。

  在这一天,老北京必须将吃剩的药渣抛到门外,并把自家正用的药方烧掉,据说,如此可以“丢百病”。

  此外,家里要备酒宴,穿新衣,邻居亲朋相互探访拜年,晚辈叩拜尊长,俗称“辞岁”。

  尤其是新婚的夫妇必须在丈母娘家“辞岁”,不然就是不恭不孝。

  大年初一,扭一扭

  守岁直到天明,可还不能就寝。洗漱顺溜,收拾干净利索了,还得给长辈作揖拜年,磕头送祝福去。

  大年初一小孩子较喜欢的,这作揖磕头,可以换来一个个压岁钱红包。新年从这一天开始,孩子们打开那新年的红包,也打开红红火火的一年。

  老北京春节*俗 2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节的*俗真有趣!

  老北京春节*俗 3

  1、腊月二十三:祭灶

  灶神,俗称“灶王爷”。祭灶是旧历到来的信号,老北京人称“过小年”。童谣传:“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人们会为贴在厨房的灶王爷、灶王奶奶供上糖瓜,希望把他们的嘴粘住,免得上天瞎汇报。然后,把灶王爷、灶王奶奶烧掉,送灶神上天。

  2、腊月二十四:扫房

  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按早年间民间的传说,“尘”与陈旧的“陈”是谐音。在农历正月新年前,扫去家中的一切尘土,意味着去除旧一年的陈旧东西,把不好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

  3、腊月二十五:做豆腐

  俗语说“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但是为什么是做“豆腐”呢?就豆腐本身而言,是取代肉类不错的选择,在过去,穷苦的人们总是盼望着在新年吃上一顿好的。豆腐是介于肉与蔬菜之间的食品,可以制作不同的菜式,而取代肉类。当然,“做豆腐”也有象征性的意义。中文“腐”与“福”有相似的发音,做豆腐也就意味着“在新年收获幸福以及福气”。

  4、腊月二十六:去割肉

  民间谚语:“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民间传统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5、腊月二十七:宰年鸡

  到了腊月二十七,春节的脚步是越走越*,*的我们仿佛都听见了除夕的钟声。家家户户,大街上全都热闹了起来。在昨天吃过了美味的炖大肉以后,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宰鸡”。民谣中“腊月二十七,宰年鸡”,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6、腊月二十九:蒸馒首

  “二十九,蒸馒头。”在我国春节的民俗中,在这天要把腊月二十八已经发好的白面蒸成馒头,谁家的馒头蒸得大、蒸得好,在新的一年里,谁家就会蒸蒸日上,讨个好彩头。家家还要蒸枣糕、年糕、豆包,在豆包上还要点上红点或用“八角”(大料)印上红印,还喜欢把豆包做成刺状(用绿豆做眼,再用剪刀把豆包上剪成刺状),寓意“招财进宝”。

  7、年三十:吃饺子守岁

  老北京人的年夜饭,主要就是吃饺子。包饺子要有肉、有菜,取“有财”的谐音。剁馅要全家轮流剁,边剁,边说“剁小人”。在除夕之夜,还有守岁的*俗。守岁就从吃年夜饭开始,大家慢慢地吃,一边畅谈,一边品尝美酒,直到深夜。而在午夜12点的钟声响起时,大家就会一起欢呼,吃饺子,喜迎新年的第一天。

  8、大年初一:拜年

  初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开始拜年,北京的庙会也都在这一天开始。按照老北京的*俗,初一这一天,女婿要先看岳父岳母,现在一般都是初二的时候,女儿女婿才回娘家拜年。老北京人对拜年非常重视。接待的人家要准备食盒,里面放着各式干果,称为“吉利果”。不论来多少拨儿人拜年,食盒里面一定要满,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祝福。

  9、大年初二:拜财神借元宝

  初二早上,天没有亮的时候就要起床,煮馄饨吃,因为馄饨长得象元宝。初二这一天,是老北京人拜财神的日子。商家一般拜武财神――关公。百姓家拜比干。因为百姓认为比干没有心了,一定没有私心,办事一定能公正。老北京人到庙里面借“元宝”,以求新的一年万事顺利。

  北京春节吃的食物饺子

  老北京的满、蒙旗人管饺子叫“煮饽饽”。无论是富裕人家还是穷苦人家,饺子是一定要吃的。按传统的老北京*俗,大年三十吃大鱼大肉,年夜饭吃完开始剁馅、包饺子,过了零点则不能再动刀。

  过年包饺子要全家人一起,体现一家人的团结和睦,齐心协力。饺子里不光有馅料,还会放一些洗净的硬币和枣,图个吉利。

  老北京讲究吃的是“五更饺子”,即初一早上吃。到了五更天,素馅饺子煮熟之后先上供。仪式过后,全家人到院子里燃放鞭炮。回到屋里小孩给老人磕头,拿压岁钱。之后,全家人就可以聚在一起吃热气腾腾的“新年头一口儿”了。

  炸丸子

  《京味儿》一书中曾提到,老北京春节吃食中有一项“和蒸馒头紧密相关的工作”,就是炸丸子。年夜饭上必有丸子,因为丸子象征了合家团圆。以前春节期间,各家总要拜年或者接待拜年的人,吃饭时间不固定,也没有很多时间炒菜。事先准备好丸子,端上来就能吃。

  “为什么现在超市里卖的素丸子不好吃?”赵珩先生自问自答起来,“因为不舍得放香菜。”赵先生说,好吃的素丸子必须放大量的香菜,还有胡萝卜、五香粉、粉条,把这些和到面里,现炸现吃。素丸子是一道典型的“穷人菜”,但味道很好。赵先生说,当时人们的生活水*比较低,所以不惜花工夫把素菜荤做、粗菜细做。但这份贫穷的美味,现在也很难找到了。

  鲤鱼

  老北京有除夕夜食鱼的*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则与“吉庆有余”的吉祥话相联,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炸咯吱盒

  简称咯吱盒,这是北京的一种小吃,虽然也有家庭自己做,特别是过年的时候,但主要是还是在小吃店里买着吃。咯吱盒是用绿豆面掺白面、盐及五香粉(或胡椒粉)和了,自己家里做,和面时还可放鸡蛋。有些咯吱盒加些胡萝卜丝、香菜丝之类的东西,有些什么也不加,卷成卷,切段后油炸。香脆可口,焦而不腻。

  咯吱盒有大小两种,大的`比较普通,过去常用为早点,夹烧饼吃。小的咯吱盒做法比较讲究,精致些,可用来佐酒,以通县做的最好。有人说这咯吱盒的产生比北京城还要早。

  北京春节好去处王府井大街

  王府井大街,南起东长安街,北至中国美术馆,全长约1600米,是北京最有名的商业区。王府井的日用百货、五金电料、服装鞋帽、珠宝钻石、金银首饰等,琳琅满目,商品进销量极大,是号称“日进斗金”的寸金之地。20xx年9月,王府井建设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透露,王府井大街5年内将扩容40% 。北京最有名的商业区,吸引人的是它经久不息的文化气息。去北京旅游当然不能少了购物这项行程,王府井作为“北京商业第一街”,去北京的旅游的你值得一去。

  香山公园

  香山公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小西山山脉东麓,距城20公里,占地188公顷,海拔575米,是一座著名的具有皇家园林特色的大型山林公园,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元、明、清都在此营建离宫别院,为皇家游幸驻跸之所。清乾隆十年在此兴建亭台楼阁,殿宇廊轩,共成名噪京城的二十八景,后筑围墙并赐名“静宜园”,名列京西“三山五园”。后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焚掠。1956年开辟为人民公园,*半个世纪的建设,现已成为中外闻名的北京十大公园之一。香山公园文物古迹丰富珍贵,亭台楼阁似星辰散布山林之间。这里有集明清两代建筑风格的寺院“碧云寺”;这里有国内仅存的木质贴金“五百罗汉堂”;这里有迎接六世**的行宫“宗镜大昭之庙”;这里有颇具江南特色的古雅庭院“见心斋”。去北京旅游,你还能错过如此美景么?

  老北京春节*俗 4

  1、腊月二十三:祭灶

  灶神,俗称“灶王爷”。祭灶是旧历到来的信号,老北京人称“过小年”。童谣传:“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人们会为贴在厨房的灶王爷、灶王奶奶供上糖瓜,希望把他们的嘴粘住,免得上天瞎汇报。然后,把灶王爷、灶王奶奶烧掉,送灶神上天。

  2、腊月二十四:扫房

  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按早年间民间的传说,“尘”与陈旧的“陈”是谐音。在农历正月新年前,扫去家中的一切尘土,意味着去除旧一年的陈旧东西,把不好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

  3、腊月二十五:做豆腐

  俗语说“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但是为什么是做“豆腐”呢?就豆腐本身而言,是取代肉类不错的选择,在过去,穷苦的人们总是盼望着在新年吃上一顿好的。豆腐是介于肉与蔬菜之间的食品,可以制作不同的菜式,而取代肉类。当然,“做豆腐”也有象征性的意义。中文“腐”与“福”有相似的发音,做豆腐也就意味着“在新年收获幸福以及福气”。

  4、腊月二十六:去割肉

  民间谚语:“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民间传统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5、腊月二十七:宰年鸡

  到了腊月二十七,春节的脚步是越走越*,*的我们仿佛都听见了除夕的钟声。家家户户,大街上全都热闹了起来。在昨天吃过了美味的炖大肉以后,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宰鸡”。民谣中“腊月二十七,宰年鸡”,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6、腊月二十九:蒸馒首

  “二十九,蒸馒头。”在我国春节的民俗中,在这天要把腊月二十八已经发好的白面蒸成馒头,谁家的馒头蒸得大、蒸得好,在新的一年里,谁家就会蒸蒸日上,讨个好彩头。家家还要蒸枣糕、年糕、豆包,在豆包上还要点上红点或用“八角”(大料)印上红印,还喜欢把豆包做成刺状(用绿豆做眼,再用剪刀把豆包上剪成刺状),寓意“招财进宝”。

  7、年三十:吃饺子守岁

  老北京人的年夜饭,主要就是吃饺子。包饺子要有肉、有菜,取“有财”的谐音。剁馅要全家轮流剁,边剁,边说“剁小人”。在除夕之夜,还有守岁的*俗。守岁就从吃年夜饭开始,大家慢慢地吃,一边畅谈,一边品尝美酒,直到深夜。而在午夜12点的钟声响起时,大家就会一起欢呼,吃饺子,喜迎新年的第一天。

  8、大年初一:拜年

  初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开始拜年,北京的庙会也都在这一天开始。按照老北京的*俗,初一这一天,女婿要先看岳父岳母,现在一般都是初二的时候,女儿女婿才回娘家拜年。老北京人对拜年非常重视。接待的人家要准备食盒,里面放着各式干果,称为“吉利果”。不论来多少拨儿人拜年,食盒里面一定要满,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祝福。

  9、大年初二:拜财神借元宝

  初二早上,天没有亮的时候就要起床,煮馄饨吃,因为馄饨长得象元宝。初二这一天,是老北京人拜财神的日子。商家一般拜武财神――关公。百姓家拜比干。因为百姓认为比干没有心了,一定没有私心,办事一定能公正。老北京人到庙里面借“元宝”,以求新的一年万事顺利。

  北京春节吃的食物饺子

  老北京的满、蒙旗人管饺子叫“煮饽饽”。无论是富裕人家还是穷苦人家,饺子是一定要吃的。按传统的老北京*俗,大年三十吃大鱼大肉,年夜饭吃完开始剁馅、包饺子,过了零点则不能再动刀。

  过年包饺子要全家人一起,体现一家人的团结和睦,齐心协力。饺子里不光有馅料,还会放一些洗净的硬币和枣,图个吉利。

  老北京讲究吃的是“五更饺子”,即初一早上吃。到了五更天,素馅饺子煮熟之后先上供。仪式过后,全家人到院子里燃放鞭炮。回到屋里小孩给老人磕头,拿压岁钱。之后,全家人就可以聚在一起吃热气腾腾的“新年头一口儿”了。

  炸丸子

  《京味儿》一书中曾提到,老北京春节吃食中有一项“和蒸馒头紧密相关的工作”,就是炸丸子。年夜饭上必有丸子,因为丸子象征了合家团圆。以前春节期间,各家总要拜年或者接待拜年的人,吃饭时间不固定,也没有很多时间炒菜。事先准备好丸子,端上来就能吃。

  “为什么现在超市里卖的素丸子不好吃?”赵珩先生自问自答起来,“因为不舍得放香菜。”赵先生说,好吃的素丸子必须放大量的香菜,还有胡萝卜、五香粉、粉条,把这些和到面里,现炸现吃。素丸子是一道典型的“穷人菜”,但味道很好。赵先生说,当时人们的生活水*比较低,所以不惜花工夫把素菜荤做、粗菜细做。但这份贫穷的美味,现在也很难找到了。

  鲤鱼

  老北京有除夕夜食鱼的*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则与“吉庆有余”的吉祥话相联,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炸咯吱盒

  简称咯吱盒,这是北京的一种小吃,虽然也有家庭自己做,特别是过年的时候,但主要是还是在小吃店里买着吃。咯吱盒是用绿豆面掺白面、盐及五香粉(或胡椒粉)和了,自己家里做,和面时还可放鸡蛋。有些咯吱盒加些胡萝卜丝、香菜丝之类的东西,有些什么也不加,卷成卷,切段后油炸。香脆可口,焦而不腻。

  咯吱盒有大小两种,大的比较普通,过去常用为早点,夹烧饼吃。小的咯吱盒做法比较讲究,精致些,可用来佐酒,以通县做的最好。有人说这咯吱盒的产生比北京城还要早。

  北京春节好去处王府井大街

  王府井大街,南起东长安街,北至中国美术馆,全长约1600米,是北京最有名的商业区。王府井的日用百货、五金电料、服装鞋帽、珠宝钻石、金银首饰等,琳琅满目,商品进销量极大,是号称“日进斗金”的寸金之地。20xx年9月,王府井建设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透露,王府井大街5年内将扩容40% 。北京最有名的商业区,吸引人的是它经久不息的文化气息。去北京旅游当然不能少了购物这项行程,王府井作为“北京商业第一街”,去北京的旅游的你值得一去。

  香山公园

  香山公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小西山山脉东麓,距城20公里,占地188公顷,海拔575米,是一座著名的具有皇家园林特色的大型山林公园,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元、明、清都在此营建离宫别院,为皇家游幸驻跸之所。清乾隆十年在此兴建亭台楼阁,殿宇廊轩,共成名噪京城的二十八景,后筑围墙并赐名“静宜园”,名列京西“三山五园”。后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焚掠。1956年开辟为人民公园,*半个世纪的建设,现已成为中外闻名的北京十大公园之一。香山公园文物古迹丰富珍贵,亭台楼阁似星辰散布山林之间。这里有集明清两代建筑风格的寺院“碧云寺”;这里有国内仅存的木质贴金“五百罗汉堂”;这里有迎接六世**的行宫“宗镜大昭之庙”;这里有颇具江南特色的古雅庭院“见心斋”。去北京旅游,你还能错过如此美景么?

  老北京春节*俗 5

  过年为什么叫“过年”

  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燃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腊月初八,熬腊八粥

  腊月初八,家家熬腊八粥,传说这天为佛祖得道之日。当年释迦牟尼用钵化缘,化得五谷杂粮充饥,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每年的腊月初八也用多种米、豆熬粥供佛。

  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 腊八粥材料豇豆、小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二十三糖瓜儿粘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这天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灶仪式,人们在灶君神像前供上关东糖、清水和秣草,送灶君爷“上天”。人们如此尊重这位灶君,是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

  旧时,每当腊月二十日过后,孩子们就唱起了上面的歌谣,并且盼望着大人们快些买回糖瓜来。“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但在屋子里遇热后就变成了又粘又硬的糖疙瘩。这种粘性很大的麦芽糖,在晋代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当时称为“胶牙饧” (音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也写道:“岁盏后推兰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由此可见,在唐朝它已与美酒一样,成了春节期间必备的佳品。到了明清时代,麦芽糖又被派上了新用场,成了祭祀灶王爷时,粘糊其口的武器。

  二十四,扫房日

  腊月二十四的传统是扫房子,按早年间民间的传说,“尘”与陈旧的“陈”是谐音。在农历正月新年前,扫去家中的一切尘土,意味着去除旧一年的陈旧东西,把不好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这一*俗充分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美好愿望和辞旧迎新的强烈祈求。

  过去人们信奉万物有神灵的.说法,因此在民间传说中认为,到了二十四这天,所有的神仙都不再管人世间的事情,而是回到天庭去述职,也就是汇报这一年来的工作情况,而留在人间的只剩下一些值班的小神,像是土地爷在维持秩序。这样看来,这个时候即使是把自己家的房子翻过来,也完全不用顾虑任何东西,因为神仙们都不在了。因此,大家就利用这难得的机会搬移物件或砂尘乱飞,这样也不怕会冲犯家中神明,所以古人就定下这一天是可以用来大扫除的日子。

  二十五,做豆腐

  腊月二十五,最重要的*俗有两项:一是“二十五,糊窗户”;另一项是“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腊月二十三祭了灶,腊月二十四扫完了房子之后的腊月二十五,老北京人就该糊窗户了。过去的北京人,家家户户都住在四合院里。那个时候的房子,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的玻璃门窗,更多的则是那种带窗棂的、上下对开的、在窗棂上贴上宣纸或白纸或报纸的、窗棂把窗户分成了一个个的小格子、格子里面被贴上了窗花的窗户。现如今,居住在楼房里的人们,“糊窗户”是大可不必了,贴个窗花、贴个福字、挂副对联,还应该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说起来,这“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实际上是老北京人在准备春节期间必备的所有“年货”的开始。豆腐的“腐”与幸福的“福”谐音,因此豆腐代表着祈“福”。

  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他的《豆腐》诗中写道:“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

  有趣的是,时至今日,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究其因,是当地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时也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二十六,去割肉

  民间谚语:“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民间传统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从腊月二十六开始,丰盛的年夜饭就要陆续“出锅”了。人们上街置办着过年的货物,干鲜果品、大鱼大肉,都是人们集中采购的目标。炖锅肉,对于旧时的穷苦人来说绝对是一种奢侈的愿望,但是在过年的时候愿望终于实现了。炖大肉,昔日香飘一条胡同,如今香飘整栋楼房。闻着诱人的香味,就算是肚里不缺油水的人,也准能掉下一串哈喇子,挑块儿瘦的就酒,拣块儿肥的解馋,一锅炖肉便是人们心中最朴实的年夜饭,与山珍海味比起来更过瘾、更实惠,吃来吃去也没有腻的感觉。

  吃“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因为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而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的富裕十足,因此,一碗热气腾腾泛着肉香的红烧肉是多少人在腊月二十六这天期盼的。即使是到了今天,家家的日子都越过越红火,但是在腊月二十六置办点大肉也是成为了许多人都没有忘记的老传统。

  二十七,宰年鸡

  到了腊月二十七,春节的脚步是越走越*,*的我们仿佛都听见了除夕的钟声。家家户户,大街上全都热闹了起来。在昨天吃过了美味的炖大肉以后,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宰鸡”。民谣中“腊月二十七,宰年鸡”,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为什么要在二十七杀鸡呢?这其实还是取得谐音,“鸡”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这样一说大家就好理解了吧。其实,腊月二十七杀鸡也是有讲究的。杀好的鸡,不在当天吃,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时候也不能吃完,要一直留一点。因为,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节日期间,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见到鸡,这样才算圆满。另外,因为老理讲究初一不能动刀,所以,这些东西当然也就要提前准备好了。

  说到在腊月二十七这天杀鸡,不同的地区还有一些不同的讲究:在北京,老北京人除了在这天要准备鸡肉外,还要准备其他的各种肉类,蔬菜等等吃食,为的就是能准备出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和家人一起分享;而在天津,讲究只能用公鸡,因为要取漂亮的外观和其雄赳赳的气派。另外,这天宰好炖熟的公鸡要在除夕晚上的年夜饭上吃,需摆放在桌子中间,而且必须是整只放,不能切块。

  二十八,把面发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这是两句关于腊月二十八的民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是要开始准备主食了。

  腊月二十七准备了过年要吃的肉类,到了二十八这天,就该准备面食了。过去,还没有现代比较方便的发教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多做好了十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爱坏,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时,这也是因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

  在这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

  二十九,蒸馒首

  “二十九,蒸馒头。”在我国春节的民俗中,在这天要把腊月二十八已经发好的白面蒸成馒头,谁家的馒头蒸得大、蒸得好,在新的一年里,谁家就会蒸蒸日上,讨个好彩头。

  老北京腊月二十九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蒸馒头,这是为了过年准备主食,除了蒸馒头以外还要蒸花卷、豆包、或者蒸一些小动物造型的豆包等,满族人家还要蒸喜饼、蒸枣泥方糕、蒸子孙馒头、蒸如意卷等。在蒸豆包的时候还要在豆包上面用胭脂点一个小红点,以示喜庆吉祥。

  三十晚上闹一宿

  除夕和初一是春节的高潮。当时的旧俗很多,既不许动剪刀,也不许说不吉利的话。三十晚上,大街小巷不时传来“送‘财神爷’的来了”声音,于是家家户户都有人跑出门外,以几枚铜元请过“财神爷”,在家里面恭恭敬敬地供起来。

  除夕之夜,照例不睡觉,叫做“守岁”。大家围炉共坐,笑语喧阗,喜上眉梢,欢腾室内,小孩子们则在街上放鞭炮。夜半子时,合家坐到一起吃“更岁饺子”,即开始了新的一年。

  大年三十晚上,家人团聚在一起,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春节逛庙会

  北京春节期间,另一番盛况就是庙会和民间组织的各种花会。旧时的北京城内及郊区,共有七百余座庙宇,春节期间,大小庙宇均向香客、游人开放。在庙内及门前设有集市,称做庙会,北京庙会以白云观、大钟寺、东岳庙等处最为著名。

  郊区的花会在春节期间最为活跃,几乎村村都有,花会表演的项目繁多,有高跷、旱船、太*鼓、地秧歌、幡会、狮子、小车、竹马等。有些村子还要搭上大棚,悬灯结彩,表演各种节目。

  喜气洋洋的气氛,五颜六色的年画,劈啪做响的鞭炮和人们暖融融的心情交织在一起,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温暖。

  老北京春节的那些忌讳

  1、忌说“破了”

  这三十儿晚上包饺子,煮饺子,可是咱老北京家里必不可少的节日项目之一,可是您煮饺子的时候一定要顺时针的搅动,取一年顺顺利利之意,要是逆时针或者瞎搅和那可范忌讳。另外,万一饺子煮的火大了,可千万不能说“破了”,得说“挣了”,寓意着您新的一年挣钱。

  2、忌“吃药”

  老辈儿们说:“初一不吃药,吃药病不好。”为的也是图个吉利,不能新一年的开端就吃药不是,不能预示着这一年都吃药不是?

  3、忌“扫地,倒土,泼水”

  古人认为:这地下的尘土和水是金钱的一种变现,所以初一这一天不能扫地,不能倒土和泼水,那样是散财的变现,大年初一这么做这一年都会散财。当然了,您要是觉得地上尘土多,还是可以适当扫扫的,但是可别倾倒出家门,在屋里找个地儿堆着等过了初一再倒。

  4、忌“动针线”

  相传这针线呀代表龙的筋骨,初一要是动了针线,挑了龙的筋骨,那还了得?

  5、忌“打碎东西”

  大年初一的时候您要是刷碗,洗盘子或者拿点什么玻璃的,瓷的东西可一定得小心,千万别打碎了,咱老北京人认为这样破财破运,预示新的一年不吉利。万一要是打破了东西怎么办呀?还真有个补救的方法,您呀,找张红纸把这碎东西抱起来,念叨两句“碎碎*安”,等到初五再把碎东西扔了就行了。

  6、忌动“刀剪,”忌“杀生”

  初一这天是新年的第一天,什么都得图个吉利,您想想您要是这天动刀剪,或者杀生,那多不吉利呀,这可预示着血光之灾,所以一般来说,这天什么剪指甲呀,剁菜呀都不要进行,在三十儿的时候把要吃的东西准备好。

  7、忌“不吉利的话”

  春节吗,家家户户都要讨个吉利,不管算不算迷信,有些不吉利的字,如:“杀,死,输,病”都是不能说的,有的家庭为了讨吉利春节期间连梨都不吃,要吃苹果取**安安之意。

  8、忌“催人起床”

  大年初一的时候您可别叫谁谁赶紧起床,这样被催促的人,会在新的一年里总被人催促着做事情,这可不好!

  9、忌“洗澡,洗衣服”

  大年初一早上不能洗澡,洗衣服,这样会将一年的财运和财富洗掉。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优选【十】篇(扩展4)

——老舍《北京的春节》教案 (菁华6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把课文读流利,理清文章层次,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教学重难点:

  能把课文读流利,理清文章层次,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春节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2.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合作填表

  时间 风 俗 * 惯

  (3)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三、自由朗读,练*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学*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分清详略,练*朗读,领悟写法

  1、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2、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那一段,力争读出感情,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好批注。

  3、合作交流。

  4、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三、课内拓展:“阅读链接”

  阅读“阅读链接”中的两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四、课外拓展。

  以“郧西人的春节”为主题,借鉴本文的表达方式与写作方法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写出郧西人春节的特点。

  2.表达出你对节日的迷恋之情。

  3.要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一、教学目标

  (一)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二)梳理文章写作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

  (三)品读课文,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一)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二)梳理文章写作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

  三、教学难点

  (一)梳理文章写作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

  (二)品读课文,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2.梳理文章写作顺序。

  (二)导入

  春节,可以说是我们*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百里不通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今天,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走进《北京的`春节》,感受老北京春节的魅力吧!

  (三)文化常识

  1.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1951年,因为创作了话剧《龙须沟》,被北京市人民*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他勤于创作,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劫模范。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残雾》《方珍珠》《春华秋实》等,他的作品都收集在《老舍全集》里.我们首学过他的写景抒情散文《草原》。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老舍全集》第十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有删改。本文写于1951年,作者刚从美国回来,当时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新*的新面貌、新气象深深地感染了老舍。他在这段时间写下了好几篇歌颂北京的散文,《北京的春节》就是其中之一,文中描写了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和热闹气氛,表达了对新*、新社会的赞美。

  (四)预*检测

  1.读准下列加点字。

  初旬(xún)翡翠(fěi)展览(lǎn)摆摊(tān)栗子(lì)榛子(zhēn)

  眨眼(zhǎ)通宵(xiāo)燃放(rán)小贩(fàn)娴熟(xián)

  蒜瓣(suàn bàn)掺和(chān huo)

  2.多音字辨析。

  3.解释下列词语意思。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娴熟:熟练。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各形各色:不同形状、不同颜色,形容种类很多。

  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残灯末庙:指春节快要结束了。

  (五)初读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心得,说出“热闹、忙碌、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板书: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2.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日子里人们的活动?可以用笔画下来,也可以用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清除学*上的障碍,包括字、词、句等,以便进一步深入学*课文。同时,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读书动笔的*惯。

  (六)再读梳理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优选【十】篇(扩展5)

——《北京的春节》教案 (菁华5篇)

  教学要求:

  1、学*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领悟民俗文化的教前丰富内涵。

  3、学*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表达。

  重难点:

  品味老舍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表达。

  教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1、交流关于春节的资料。

  2、教师小结。

  3、默读课文

  预设一: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写了那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

  5、文章按什么顺序为我们介绍北京春节?

  学情预设:学生的回答有可能不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

  6、快速浏览全文,按照年前,过年,年后找出相应段落。

  二学文

  1、自由读文章的第一部分,年前的北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来概括。

  2、把让你感到人们忙碌的地方画下来。

  3、交流

  4、知道朗读

  5、从文章第一部分,你了解到那些*俗?

  6、联系生活谈谈你在春节前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

  三生齐读第二部分

  预设二

  1、过年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过年时重点写了那几个日子?同事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

  3、除夕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那时一番怎样的景象?

  4、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师小结:除夕是一种喜庆,团圆的热闹。

  初一

  1、指名读第九自然段

  初一全城都在休息,人们都在干什么?

  2、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拜年经历。

  3、师小结:

  生观看庙会图,理解什么是庙会。

  4、师总结并出示: 初一 悠闲 快乐

  5、指导朗读

  正月十五

  预设三:

  1、“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次前,什么时候出现过高潮?

  2、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什么?

  3、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一浪高过一浪,正月十五的热闹表现在哪? 自由读11——12自然段。

  4、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谈体会并指导朗读。

  学情预设:学生有可能不按文章先后顺序去找,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酌情学*。

  5、出示灯展图

  6、除了这么多美丽的灯,还有什么?

  总结 十五 灯火 美丽

  7、齐读11——12自然段。

  四 师导读13自然段

  过了元宵节,天气转暖,老北京的人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一切又恢复了*静,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五引读领悟写法

  六

  1自主阅读课后阅读联接中的短文,比较同是过年,这三篇*作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通过三篇*作的对比,对你的*作有什么启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俗。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二)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一、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④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像: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三、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从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入手,抓住重点语句研读,创设情景,结合生活体验,走进北京人的春节,感受人们的欢乐和浓浓的民俗风情。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氛围,在表达时借助情景,同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课外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拓展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在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惯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悟节日*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受到思想、情感熏陶。

  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理解节日*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重点:

  引领学生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关于古今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2、学生假期拍摄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照片。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引导谈话:

  同学们,寒假时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道语文生活实践题——“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的拍照,很多同学都完成得不错,都按要求发到了老师的邮箱里,下面我们来展示大家拍摄的照片。(学生欣赏图片)

  那么,根据我们上节课读课文了解的情况,你能说说说说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你印象深的有哪些?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优选【十】篇(扩展6)

——《北京》教案设计优选【十】份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北京的感情。

  2、能力目标:

  ①、让学生学会上网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的能力。

  ②、通过人机交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③、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认知目标:

  ①、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带生字的新词。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北京》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中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为读者介绍了首都北京的美景:北京是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在那有庄严美丽的***;宽阔肃穆的***广场;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和壮观的立交桥,还有许多名胜古迹、高楼大厦和风景优美的公园。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本课的二、三、四自然段,条理清晰,详略分明地介绍了雄伟、庄严的***;现代化建筑立交桥;名胜古迹、风景优美的公园和新建的`高楼大厦。由于学生年龄小,大部分孩子从未到过北京,因此,理解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北京的感情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课文对所提到的名胜古迹、公园、新建的高楼大厦未做详细介绍,因此,要全面地了解北京,对于孩子们来说有难度。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我采取的相应对策是充分运用国际互联网、校园网中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括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对象分析

  首都北京对于在校学生,尤其是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几乎都没去过。绝大部分学生缺少对北京的直接感知,这就对课文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但可喜的是,本班学生从一年级便开始接触计算机,到了本学期已熟练地掌握了WORD基本操作及上网浏览、查询资料等计算机操作技能。基于这一有利前提,在教学中采用教师提出学*任务,引导学生到网站中,浏览查寻相关资料;复制图片摘抄文字;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在word中制作电子板报;推选出一位导游向游客解说景点的方法,让学生主动积极获取知识,让其学会、会学,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学*的主人。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教学策略一

  创设情景、激**感。通过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让学生更直观、更准确地感受祖国首都北京的美,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之情。当北京风景以及风俗民情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真实、生动、形象地感受北京的伟大、美丽,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中重点词语。

  2、教学策略二

  提出任务、自主上网学*。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提出学*任务:①从“***”、“立交桥”这两个景点中,任选其中的一个,到这个网站中,浏览查寻相关资料;②复制图片摘抄文字;③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在word中,制作电子板报;④推选出一位导游向游客解说你最喜欢的景点。

  3、教学策略三

  查询信息,制作电子板报。在查询信息阶段,充分利用校园网中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老师所提供的资源目录和网站中自由、大胆地搜索查询相关的资料。然后,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校园网上收集到的资料按一定要求,分工合作,在word中制成一份电子简报,并用自己的话把它介绍出来。学生在协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4、教学策略四

  展示、评价电子板报。在学生完成他们的电子板报制作后,组织全班同学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通过制作电子板报掌握了相关主题的学*内容,完成了意义建构。

  这时,利用多媒体网络的广播功能,向全体学生提供学生的典型案例,采用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方法进行讲评。在讲评中主要从学生的口头表达、电子板报中所涉及到的写作方法、词语的理解、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等方面对学生的电子板报进行点评,这样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5、教学策略五

  查询资料,拓展延伸。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在课的最后,让孩子再到网站中查寻北京还有哪些名胜古迹、公园和大厦。网站以图文、影像相结合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有关北京的各种信息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学*到了课文中无法获得的知识。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在了解北大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⑵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⑶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材料的展示,让学生了解蔡元培的生*和思想。

  ⑵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⑶组织学生分组研讨,深入体会作者所提三点期望的`现实意义。

  ⑷通过知识拓展和课外延伸,激励学生了解北大、向往北大,树立远大理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

  ⑴引导学生体味蔡元培先生在演讲中洋溢的强烈情感,品读其对学子们的谆谆教诲,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⑵通过参与讨论合作学*,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树立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点】

  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图片引入

  (今日北京大学校门图。)

  二、演讲辞的文体特点

  三、作者简介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先号民友,后号孑民,伟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家,中国*代学术与教育的奠基者。

  四、创作背景

  1、蔡元培就任校长前的北京大学概况

  2、蔡元培的改革措施

  五、课文

  FLASH

  动画朗读

  要求学生注意字词,理顺课文思路

  六、课文讲解

  1、字词梳理。

  2、课文讲解:

  ⑴开场白导读。

  在本段中作者讲了些什么?此种开场白具有什么特点?

  ⑵三点期望:

  ①抱定宗旨:

  A、学生自读并思考:第二段中作者提出了什么希望?

  B、当时北京大学的现状如何?请找出相关语句。

  C、请大家读一读文中作者的谆谆教诲,体会作者的感情。

  ②砥砺德行:

  A、蔡先生在第二点希望中着眼于学生的哪一方面?

  B、先生为何要求北大学生加强品德修养?(品读相关语句)

  ③敬师爱友:

  A、学生齐读

  B、找出文中描写当时北大师生关系的句子。

  C、在演讲中,蔡先生还强调同学间应怎样?他还举了一个什么例子,有何目的?

  ④结束语:

  在结束语中,蔡先生还讲了什么?

  ⑷课文小结:

  ①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②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

  ③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显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

  ⑸课堂讨论:

  在这篇演讲中,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子提出了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的期望,请结合我们自身实际,谈谈这三点期望对你的启发。

  七、图片展

  1、北京大学图书馆

  2、百年纪念堂

  3、莘莘学子图

  4、未名湖畔

  5、北大操场之一

  八、课外延伸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意义上的大学,你了解它的历史以及蔡元培先生的办学方针了吗?请同学们课外搜集有关资料,由语文兴趣小组主持,以我所了解的北大为主题,办一期墙报。

  教学内容

  10、北京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会写央、交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

  3、培养热爱祖国首都的感情。

  重点

  1、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会写央、交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

  3、培养热爱祖国首都的感情。

  难点

  1、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会写央、交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

  3、培养热爱祖国首都的感情。

  教具制作

  有***图片和北京风光短片的课件。电脑、实物投影仪。展板一块、生字及生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搜集与北京有关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提问:2008年的奥运会将在哪个城市举行?

  2、说说自己在电视里看到的北京,或者请去过北京的同学说说自己印象中的北京。

  3、展示自己与父母一起收集的资料。

  4、引入: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美丽的北京的。

  二、初读感知

  1、小组练读课文。请小组同学自己安排读的方式,可以齐读、个别读,也可以分段读。在读中把没见过的词语画出来。在小组里练读新词,互相正音。

  2、出示含生字的词语,指名学生说说自己认识哪些词语,带大家读一读。

  3、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4、各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可以小组齐读,也可组派代表上讲台朗读。读后进行评议。

  5、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三、朗读感悟

  1、我国的首都在哪里?第一、五自然段都说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它到底美在哪里呢?小声自由读文,自己体会。

  2、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看看课文从哪几方面讲了北京的美丽。

  a.课件出示***、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特写,领会***的美。

  b.放映北京风光短片,感知北京的`柏油马路及立交桥的美。再读课文,请学生自己说说又认识了哪些四字词语。结合看图体会绿树成阴、鲜花盛开、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意思。鼓励学生用自己知道的词语来形容它们的美。

  四、再读抒情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读出赞美与喜爱的情感。

  2、展示读。选读自己认为读得好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朗读欣赏

  1、观看北京风光短片。

  2、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学生欣赏。

  3、学生朗读,教师欣赏。

  二、感情背诵

  1、练*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

  2、同桌互相背诵、交流。

  三、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用不带拼音的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新词认读情况。认读课后练*中的四字词语。

  2、认读要求写的字,并用这十个字分别组词语。

  3、说说可以用哪些方法记这些字。

  熟字加偏旁:优、阴、坛、城、图。

  熟字减偏旁:央(英)、旁(膀)、交(校)。

  编字谜:在大房子里过冬天(图)。

  形*字,巾一市。

  找相同点:坛和城都有提土旁;国和图都有方框。

  4、练*书写。

  (1)认读课后练*中的四字词语。

  (2)老师在小黑板上范写央字,学生说说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3)请学生当小老师,在实物投影仪上写交字。学生评议。、

  (4)余下生字由学生讨论该如何正确书写。然后书空、描红、临写。

  四、实践活动:

  1、同学们将收集到的资料制成一块展板,放在教室里展示、交流。

  2、交流北京有哪些新变化。

  备注

  作业布置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10、北京

  北京中国的首都

  ***红墙黄瓦广场纪念碑

  美柏油马路立交桥爱

  名胜古迹公园高楼

  教学后记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主识字。教学生搜集有关介绍北京的图片及资料。

  【教学目标】

  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保守文化的兴趣。

  2、学*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引领同学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童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童谣,自身读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内容?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认真默读全文,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同学可能弄不懂的词语:腊月、初旬、麦芽糖、江米糖、空竹、逛天桥、逛庙会。)

  指名交流,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北京人过春节哪些地方你最感兴趣?

  预设一:生在练*纸上完成表格,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预设二:在交流中,同学贴纸条(黑板条)、作记录,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根据同学情况选择一种操作战略。)

  三、分清详略,合作研读

  1、引导找出写得详细的局部。(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四人一小组,自选一个局部展开研究,研究问题如下:

  ⑴ 详细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⑵ 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

  同学合作学*,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交流研讨:分为“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展开竞赛。

  ⑴ 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组派代表复述研讨的局部,组员可以补充。师注意引导同学注意叙述顺序(“腊八”是用并列的方式写的;“除夕”是用总分的方式写的;“正月初一”是用对比的方式写的;“正月十五”是用总分总的方式写的);反馈评分。

  ⑵ 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生、师生互动,师注意引导同学品出京味语言的特点,必要时作示范;反馈评分。

  4、引导同学体会详略处置的好处。

  四、拓展延伸,读中学写

  1、快速浏览,找出描述小孩过春节的地方,指名读。

  2、启发同学谈谈现在北京春节怎么过,其间可让同学采访在座的老师。

  3、同学写过春节时有趣的地方(片段),教师巡视。指名交流,教师评价时注意同学是否用上了书上的写法,及时点评、褒扬。

  五、总结全文,安排作业

  1、总结全文,复现童谣。

  2、作业:写一篇现代《北京的春节》,可以学*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写的方法,注意详略得当。

  中队活动目的:

  让学生了解奥运,发扬奥林匹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活动准备:

  电视机、影碟机、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出旗仪式略)

  (主持人甲、乙、丙、丁上,男女各2名)

  主持人合:腾飞的,相约在北京。

  甲乙合:我们出生在太阳升起的地方,

  丙丁合:那是一块美丽而神圣的土地。

  甲:它有山明水秀的南国景致,

  乙:更有雄壮粗犷的北国风光;

  丙:它有碧波荡漾的东海之滨,

  丁:更有浩瀚无垠的戈壁沙漠。

  主持人合:它的名字叫,万里江山--美如画!

  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盛开在祖国的阳光下。

  乙: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共同的名字叫中华。

  丙:我们从小爱祖国,祖国时刻装心中。

  丁:下面请听歌曲《爱我中华》

  甲:悉尼奥运的圣火已经熄灭。

  乙:中华健儿的辉煌已经铸就。

  甲:人在世界体坛上扬眉吐气。

  乙:健儿奋勇拼搏,英姿飒爽。

  甲乙合:华夏儿女--(队员合):无不感到激动万分。

  丙丁合:炎黄子孙--(队员合):无不感到骄傲和自豪。

  甲:队员们,在历届奥运会上,我省运动员也为江苏人民争了光。下面请**同学讲一讲女子羽毛球双打冠军葛非、顾俊的成长故事。

  乙:我们的首都--北京,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

  丙:从那里放射出五彩的光芒。

  丁:你热爱北京吗?了解北京吗?你看,我们请来了一群北京的队员,他们会给我们讲讲北京的事。

  队员一:北京的大街小巷贴满了申奥海报、广告。(队员们拉起横幅:祝北京申奥成功)

  队员二:北京已经开始修建新的公路、体育场和其它基础设施。

  队员三:北京承诺,将降低大气污染的程度,一些工厂已被关闭,小汽车、公交车正在更换清洁燃料。我们将要比悉尼的"绿色奥运"办得更好!

  队员四:1990年,举办的亚运会获得了圆满成功,我们坚信一定能成功举办奥运会。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和能力,我们已做好了准备!

  丙:真精彩!我相信北京一定会成功!

  丁:那就让我们8年相约在北京!

  男主持人合:屈辱的历史,不屈的斗争。

  甲:曾几何时,人被称之为"***"。

  乙:曾几何时,运动员被排斥在奥运大家庭之外。

  甲乙合:请听相声《漫漫奥运路》

  女主持人合:你对奥运了解多少,下面进行奥运知识竞答。

  甲:奥运会全称是什么?(奥林匹克运动会)

  乙:奥林匹克起源于哪儿?(希腊)

  丙:奥林匹克是什么?(更快、更高、更强)

  丁:现任国际奥委会**是谁?哪国人?(萨马兰奇,西班牙人)

  甲:0年9月在哪里举办的第几届奥运会?(在澳大利亚的悉尼,第27届)

  乙:北京申奥的结果是什么时候揭晓?(1年7月)

  丙:奥运会几年一度?下届在哪儿?北京申办第几届?(4年,希腊的雅典,第29届)

  丁:0年悉尼奥运会谁为夺得首金?(陶璐娜)

  甲:悉尼奥运会上,谁为夺得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又是谁夺得女子单打冠军?(孔令辉、王楠)

  乙:悉尼奥运会上,代表队共夺得金牌多少枚?(28枚)

  丙:在悉尼奥运会上名列第几?(第三)

  丁:申办8年奥运会的除了北京,还有那些城市?(巴黎、多伦多、大阪、开罗、吉隆坡、伊斯坦布尔、布宜诺斯艾利斯、里斯本、塞维利亚等九个城市)

  甲:了不起,大家对奥运了解得真不少。

  乙:已经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体育王国。

  丙丁合:凭着这样的实力,我们一定能把第29届奥运会办得更加精彩,更加迷人。

  甲:请欣赏歌曲《拥抱明天》

  男主持人合:我们为申奥助威。

  丙丁合: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辉煌的梦想。

  队员们合:相信8年的奥运会一定会在我们的首都--北京举行。

  丙丁合:这是我们每个少年的共同心愿。

  队员合:我们为申奥助威,为健儿加油。

  丙:你们为北京申奥都做了些什么?(几名队员展示自己制作的关于支持申奥的美术作品)

  队员一:我每天坚持锻炼身体,为的是向世界展示少年的健康体魄。

  队员二:我们每人养了一盆花,栽了一棵树,美化我们的祖国。

  队员三:我们自觉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向世界展示少年的文明风采。

  队员四:我还教爸爸、妈妈学*100句英语。

  队员五:我还给萨马兰奇爷爷写了一封信!(朗读信的内容)

  甲:我还写了一首诗《欢迎你,奥运》,下面请大家跟我一起来朗读。

  丁:队员们为了申奥成功,还真作了不少努力!

  丙:我坚信8年北京奥运会一定更加美丽,更加让人心驰神往。

  甲:我看到五环旗在长城上空飘扬。

  乙:我听到各种语言在北京荡漾。

  丙:相约在8年。

  丁:相约在北京。

  四名主持人合:让我们畅想8年北京奥运会。

  队员一:我正坐在观众*上挥舞着***,为健儿们加油!

  队员二:我们队包揽了羽毛球、乒乓球的所有金牌,***一次又一次地冉冉升起。

  队员三:我为女排重振雄风,勇夺金牌,流下了眼泪。

  队员四:男子游泳队进步了,奋力夺得金牌。

  队员五:昔日的马家军又跑上了环行跑道,披上了***。

  丙:中华健儿在奥运赛场上为祖国赢得了一个个荣誉,是什么在支持着他们奋勇拼搏呢?是慈祥的祖**亲。下面请听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一个队员领唱,全体队员合唱)

  主持人合:朋友们,让我们8年相约、相约在北京,让奥运圣火在熊熊燃起!

  甲:下面请我们的辅导员。(略)

  主持人乙宣布队会结束。(退旗仪式略)

  教学目标:

  1、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统计材料,引导学生将整理后的数据填入统计表,并把统计图补充完整,体现统计的过程。

  2、通过具体的练*,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体现统计的过程。

  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统计的初步知识,看看今天对我们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二、新授

  1、出示统计表:

  中国的世界遗产情况统计表

  项目 合计 文化遗产 自然遗产 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文化景观遗产 数量(处)

  (1)观察统计表,明确各项目名称。

  (2)出示中国的部分世界遗产名录,阅读,并完成统计。

  (3)独立补充统计表。

  (4)汇报。

  2、出示统计图:

  (1)观察,一个单位长代表几处?(理解1个单位长代表几。)

  (2)独立完成统计图的绘制。

  (3)在中国的世界遗产中,你知道北京有几项吗?(根据统计资料回答。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巩固练*。

  (1)试一试,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记录下来并填入统计表中。

  (2)合作交流,调查,统计。(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后反思

  学生在课堂中能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统计材料,将整理后的数据填入统计表,并把统计图补充完整,体现统计的过程,通过具体的练*,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作业

  数学一日一练。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三个生字,会写十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首都北京的巨大变化。初步感受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4、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首都北京的巨大变化。

  3、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初步感受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十三个生字,会写十个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审题、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首都是哪儿吗?说说你对北京有哪些了解?

  二、读中识字。

  1、教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3、小组内读课文:互查读音。

  三、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主识字。

  1、出示图片:你看到北京的那些美丽的`景物?这些景物美在哪里?(教师随即出示词语。)

  2、读读记记下面词语。

  绿树成阴 鲜花盛开 风景优美 来来往往 高楼大厦 名胜古迹

  四、写字指导。

  1、分析字的结构。

  2、注重同偏旁的字。

  3、突出主笔的字:央、市、旁、城

  4、教师范写:边写边讲解。

  五、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北京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用书上的一句话概括?读出语气

  3、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

  教学方法应用:

  小组合作学*法、质疑问难。

  教师教具、学生学具准备:

  CAI课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北京的资料。

  教学过程: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优选【十】篇(扩展7)

——《北京的春节》教案(精选五篇)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

  二、默读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提示:学生可以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谈,也可以抓住课文详细描写的地方谈。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初读课文后可填写以下表格:

  时间

  风俗*惯

  三、有感悟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这是对课文写作内容与写作顺序的进一步感知,引导学生充分调用以前的知识储备,积极进行思考交流。

  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腊月初写到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俗。所以,理清写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文章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可分5个时间段来把握:①1—6自然段(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②7自然段(除夕);③8—10自然段(正月初一);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在教学过程中,初读课文后,可先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课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惯只一句话带过。如,“必须大扫除一次”“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老师适时点拨,达成这一教学目标。

  关于表达方法的领悟,主要是引导学生学*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并着重指导学生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特点。比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引用俗语说明北京的春节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开始;再如,“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将叙述和描写融为一体夸赞腊八蒜;又如,“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非常自然地用了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小型农业展览会”,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另外还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

  附词句理解: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对词语的理解。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俗称“过年”。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汤圆”。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四、我们国家有很多传统的节日,它们都有着各自的内涵——即节日所包蕴的意义,你们能说一说春节的内涵吗?

  提示:本文有较多的场景描述,有较强的画面感,要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让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并引领学生理解本课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比如,“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这一画面可以反映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节日的内涵。

  五、自读“阅读链接”,说一说在写法上与课文中的相关句子的不同,并说一说对你的*作有什么启发。

  目的一是扩展节日*俗信息;二是训练浏览,提高浏览速度,培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三是与课文相关部分比较,学*不同的写法。比如《过年》,“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天天打扫剩菜”,守岁“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写出了与课文不同的另一种感受。再如《除夕》,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俗,可以让学生和课文中的除夕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板书设计:

  腊月初旬开始: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

  除夕: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

  北京的春节 正月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

  正月十五宵节: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结束:

  春节的内涵:代表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一、激趣导入

  (师:课前放课件。)

  师: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师: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爷爷一起到许多年前的老北京过春节,体会老北京的传统*俗。(补充课题:老北京的春节。)

  生:齐读课题。

  师:这是哪儿的春节?(指课件)

  生:老北京(引导学生再读课题,突出“老北京的”几个字。)

  师:是现在的北京吗?不是,是许多年前的北京,所以叫它“老北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想去老北京的春节看看吗?请同学们翻开书P118小声的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课后注音,并且把生字多读几遍。

  生:自由小声的读文。

  师:在读的过程中有哪些字的读音,你要提醒大家呢?

  生:提醒大家“色如翡翠”的读音。

  师:小老师提醒的好,跟着读/谢谢你对大家的提醒。

  生:全班读。

  师:课文中的词语带上音节,你们会读吗?注意看清音节,读准字音(课件)

  生:自由读、齐读。

  师:去掉音节,能读准确吗?

  生:开火车读。

  三、初读课文

  师:认识了新词,那就高高兴兴去看看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怎样,哪个小组愿意带我们去看看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师随时纠正读音错误)

  生:开火车读文。

  师:其他的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听的过程中有问题请举手。

  生:读文,倾听。

  师:刚才同学读得很认真,听的同学也很认真,认真倾听别人说话是一种美德,我们同学做得真好。

  随文指导朗读:2段---

  师:从腊八开始,经过一个月后,蒜就泡的?醋也有?

  快流口水了吧,我们品品它的色和味吧。 (生齐读该句)

  3段--- “年假”相当于我们这里的什么假期呢? “年根”是什么时间呢?

  师:(生读后)读得真好,听的也认真,鼓励他们和自己!

  师:听了六位同学的朗读后,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热闹无比” )

  师:让我们走进春节去热闹一番。这么热闹的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持续的时间长,到了正月十九,春节才结束。(课件)在这期间,还有许多重要的日子和特殊的活动。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用横线勾出还有哪些日子和活动。

  生:勾画。

  师:同桌交流一下你找到了哪些日子和活动。

  生:汇报(师:像老师这样用简洁的话勾出来)

  四、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师:(指课件)同学们,看,老北京的春节时间长、活动丰富,你想去体验吗?这6个重要的日子里,你喜欢哪一天呢?就读哪个自然段,边读边勾句子。

  生:读勾画

  〈4自然段〉

  师:你为什么喜欢除夕?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吗?哪个段在描写除夕呢?(4自然段)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除夕很热闹呢?

  生:“家家、”(生想:春节的这个时候,我们每家也都在准备——腊肉香肠,有什么味? )

  师:还从从哪儿可以看出除夕很热闹呢?

  生:那鞭炮声彻夜不绝。 (生想:有鞭炮、冲天炮。)

  师:说得非常棒,回答得也很完整。谁还能分别说说?

  师:哦,除夕哪天各种鞭炮声从十二点开始,一点、直到天亮,响个不停,这就是彻夜不绝,真热闹啊!

  生:读该句“鞭炮声彻夜不绝”。

  师:除了鞭炮声,还有什么热闹之处?(这一天,出门在外的人?)

  师: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其实,我们现在也有守岁的*俗,让我们回到春节的现场一起来守岁,手拿出来,一起倒数迎接新年。(课件,生倒数)

  师:对呀,从零点钟声开始一直到天亮,人们围坐在一起辞旧岁、迎接新年的到来。

  师:孩子们,除夕夜你们一家在做什么?

  师:老北京除夕这天,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看庙会、守岁等等〈板书:热热闹闹辞旧岁〉。把书拿起来把热闹的除夕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来,读第四自然段。(齐读)

  师:这才叫读得有滋有味。

  (小结)老北京的除夕真热闹!

  〈5自然段〉

  师:除夕过了,谁再来说说你喜欢什么日子?为什么?老北京的大年处一,你们喜欢吗?

  师:(配乐插图)这就是老北京的大年初一。你看到了什么呢?请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人们可真、!”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师指导有顺序的看图)

  师:你们不仅说话完整,而且想象力也很丰富。

  师:大年初一时,老北京的人们走出家门,有的逛庙会,有的看美景,还有的去拜年,到处都是热闹的味道,老北京春节的味道。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五自然段。

  师:孩子们,你们用朗读把我和在座的老师带进了热闹的大年初一,谢谢你们。

  师:同学们,大年初一的人们高高兴兴的逛庙会。除夕时人们忙碌而热闹的准备着,这让我们感受到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

  生:截然不同

  师:真能干!你们的感受和老舍爷爷一样的,让我们把自己和老舍爷爷的想法说出来。(生读句)大年初一,人们(板书:高高兴兴迎新春)

  〈6自然段〉

  师:领略了热闹的除夕和大年初一,还有哪个日子吸引你?为什么?

  生:读句。

  师:同学们可别停下脚步,一起到元宵节逛逛,

  各种各样的彩灯都挂起来了,处处喜气洋洋,你们想去看看吗?走!(课件)

  生:看灯。

  师:你们想用哪些词语形容热闹的灯景呢?

  生:说词。

  师:你们真是积累好词的能手。

  师:除了课文里说到的灯,想像一下还有什么形状的灯呢?

  生:想象。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啊。元宵节处处张灯结彩,灯火通明,置身五彩缤纷的灯海可真舒服。

  此时,我们虽然不能做灯,但我们能用朗读来体现灯的美丽。

  生:自由读、分组读(4个组),引读。(看课件)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体会到了老北京的元宵节是如此热闹,难怪老舍爷爷说“元宵一上市,春节的?就到了。

  生:读中心句。

  师:除了看灯,人们还会?(生答)元宵节时我们也要吃元宵,因为预示着......

  师:同学们读书的热情这么高,连老师也被感染了,我们一起来读。(引读)

  师:在元宵节里,老北京的人们〈板书:快快乐乐逛元宵〉

  〈7自然段〉

  师:时间过得真快,转眼......(生答)

  师: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只有辛勤的工作才能换来快乐的生活。过年了,你们又张大了一岁,希望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努力学*,学到更多的知识。

  师:孩子们,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去迎接新的一年吧。

  生:读该段。

  小结:总结全文

  师:老北京的春节结束了,同学们可别遗憾,再过三个月,20xx年的春节就要来到了,同学们到那时一定要好好感受一下我们龙泉的春节。

  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北京的春节》课件

  教学过程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优选【十】篇(扩展8)

——北京的春节优选【5】篇

  腊月初八,腊八粥“送信儿” 这个吃,吃的就是“腊八粥”。

  每年腊月初八这天,老北京人家会熬一锅“腊八粥”,原料主要有豆、米、红枣、葡萄干、桂圆等多种杂粮干果,寓意“五谷丰登”。

  熬得粘糊糊,香喷喷的“腊八粥”,在旧时是用来供奉神灵“灶王爷”的。过去食为天,灶王爷地位可了不得。

  如今的“腊八粥”,老北京会自家熬上一锅,邻里之间相互赠尝,然后一家人团聚,尽情享用,其乐融融。

  喝了这给年“送信儿”的“腊八粥”,老北京这就步入了过年的日程。购吃食,买新衣,备年货,规整屋子,迎接年三十儿的到来。

  细心的同事还指出,这“送信儿”还有另一层意思:自腊八节这天起,“放账的开始收账,欠债的必须还钱”。如此,既给那些放账的一个讨债的理由,又给那些欠债的提个醒儿,别死赖着不还,难不成还要把这账熬成隔年饭?出来混迟早要还,较好年前一把还清,也好一身轻松过新年。

  腊八这天,老北京人也不会忘记用醋浸泡一些大蒜,以备在大年初一时吃饺子佐食,这蒜就俗称“腊八蒜”。

  日子一年年过,这熬“腊八粥”与腌“腊八蒜”的*俗,现在在北京城还很盛行。

  我这外地人,很有幸地在今年的腊八,尝到了老北京送的“腊八粥”。浓稠的甜粥,裹着老北京过年的第一缕香味儿。

  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粘”

  腊月二十三,是老北京人过年帷幔的真正拉开,俗称“小年”,日子追啊追,正经的“大年”不远了。

  这“小年”,在老北京民俗里有个“二十三糖瓜儿粘”的说法。所谓“糖瓜儿”,就是用麦芽糖做成的糖果。

  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老北京家家要祭灶,灶王爷给哄开心了,在玉皇大帝跟前“口儿一甜”,便给这家人家带去整年的庇佑,*安康泰;又一说,那糖瓜儿是拿来粘住灶王爷嘴的,以糖封口,见了玉帝干脆一言不发,防他言多必失。

  “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扫房日”就是大扫除,不过可不像我们学生时代扫扫地、擦擦窗那么简单。老北京除了彻底清扫屋里屋外*日扫不到的那些死角灰网,还有换年画,粉刷糊裱墙壁等工作要做。

  “糊窗户”的景象,现在在北京市区怕是很难再现了,所以策划部的同事建议改成“擦玻璃”得了。老北京四合院儿都是木窗户,过年前得糊上白净的新窗纸,窗户上还要贴上“福”字、窗花、剪纸,挂上“吉祥结”之类的'象征*安如意的手工艺品挂件。

  遥想当年家家户户红艳艳的景象,过年的热闹不难想象。而这天的较重要环节,就是给自家的各道门上贴上红纸黑字(金字)的春联。春联一出,年的氛围就顿时浓烈了。

  “炖大肉”、“杀公鸡”、“发面”、“蒸馒头”,一天一项,是这工程浩大的过年倒计时中,香喷喷的环节。在那饮食清淡的年月里,肉香是一种妙不可言的诱惑。这种让身心温暖的追求,是我儿时活色生香的记忆,今天崇尚素食或者一切以减肥为本的年轻人,不知还能否体会。

  按照老北京的规矩,这些丰盛的过年饭菜,必须提前做好。因为老北京有个忌讳,在岁月新旧交替之际,是不能动刀的,否则不吉利,会招灾惹祸。

  除了刀,连剪子针线也一概别动,免生口角,免长针眼。这么多禁忌,还不早早在年前就把食物准备停当。直到“破五”(过完大年初五)之后,才能动刀剁肉切菜。

  大年三十儿,“熬”一宿

  大年三十儿是过年的较高潮,所有的积聚和准备,仿佛都是为了这一天的“狂欢”。不过在含蓄沉稳的老北京这里,这“狂欢”因为京味儿的家常质朴,而备添实在。

  在这一天,老北京必须将吃剩的药渣抛到门外,并把自家正用的药方烧掉,据说,如此可以“丢百病”。

  此外,家里要备酒宴,穿新衣,邻居亲朋相互探访拜年,晚辈叩拜尊长,俗称“辞岁”。尤其是新婚的夫妇必须在丈母娘家“辞岁”,不然就是不恭不孝。

  大年初一,扭一扭

  守岁直到天明,可还不能就寝。洗漱顺溜,收拾干净利索了,还得给长辈作揖拜年,磕头送祝福去。

  大年初一小孩子较喜欢的,这作揖磕头,可以换来一个个压岁钱红包。新年从这一天开始,孩子们打开那新年的红包,也打开红红火火的一年。

北京的春节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zhōu)。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jiàn)掺(chān)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nián),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xiāo),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fàn)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lǘ),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xián)熟技能。

多数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hǔ)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教学目标:

  1.通过归类识字的方法读准轻声词、儿化词、多音字;通过讲授与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杂拌

  儿、正月、万象更新、腊月、腊八”等词的意思。

  2.通过列表梳理的方法,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惯。

  3.通过朗读感悟,联象拓展等方法体会北京春节的年味儿;并在此过程中体会作者围绕中心详略得

  当地描写的写作特色。

  4.感受春节这一中国传统的丰厚博大。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列表梳理的方法,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惯;通过朗读感悟,联象拓展等方法体会北京春节的

  年味儿;并在此过程中体会作者围绕中心详略得当地描写的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感北京春节的氛围

  1.事先板书课题,说说感受,读出不同的读法。了解“春节”“北京”。

  2.提示本文作者。

  3.过渡:老舍是一个老北京,这么一个老北京写这个具有文化底蕴的老城市的传统节日,又会透出怎样的京味儿和年味儿呢?请同学们读读这篇文章。

  4.这篇课文的用词很有特色。归类出示字词,指导学生读好。

  轻声:饺子 榛子 栗子 风筝 规矩 掺和 红火

  儿化: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通过读文中句子,了解“杂拌儿”。)

  多音:万象更新 正月 间断 分外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俗称“过年”。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娴熟:熟练。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汤圆”。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

  3.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4.交流汇报,老师相应出示幻灯片: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5.请学生说说“北京的春节是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生1:热闹、忙乱、喜庆、团圆……

  生2:春节两大形容词:清闲、忙碌:所谓清闲,在过年的时候最闲,不用收割庄稼、施肥、或播种,因为时候不对,想干也干不成;所谓忙碌,大家伙儿买这个买哪个,四处采购,四处拜年逛庙会、看花灯、洗宅子等,所以人们忙碌。

  二、 了解北京春节的*俗

  1.过渡:老舍是怎样写出北京春节的这些特点来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文章,完成这份表格。

  既然是填表可要注意简洁,尽量用几个关键词来表示。填好后,同桌之间可以讨论核对一下。

  出示表格:(时间、风俗栏内容待学生填。)

  时间 风俗

  腊八 :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除夕: 赶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年画、灯火通宵、鞭炮不绝、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 拜年、逛庙会、逛天桥、听戏

  正月十五: 挂灯、吃元宵

  正月十九:残灯末庙,春节结束

  2.交流小结,北京的春节何时始,何时终。随机理解“腊月”“正月”。了解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集体交流:

  详写: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略写:准备年货,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

  三、感受北京春节的年味

  1.师:同学们通过学*,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俗,透过这么一个表格看到了老舍眼中北京的春节印象。老舍选取了春节一个多月中的其中六天来写,如果让你选其中的一天去经历一番,你喜欢哪天呢?

  预设:除夕 元宵(根据学生的实际回答,随机重点教学“除夕”与“元宵”两天。)

  (1)除夕:

  1)师:除夕一到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就到了!

  请生自读。

  2)说说读着这段文字,看到了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

  (2)引导学生理解“除夕真热闹”。体现在哪呢?

  生1:体现在大家做相同的事: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生2:体现在大家都很兴奋: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生3:体现在浓浓的亲情: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①人们的活动:“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新衣”、“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除夕对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说明大家都在庆祝除夕,语言严谨。

  ②味、色、音: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味道美,家家饮食丰盛;

  “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颜色喜庆;

  “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从声音感受很喜庆、很热闹;

  师:一句话一番景,老舍的语言异常简炼,高度概括,却一下子把除夕的热闹繁忙的景象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既写出了人们的繁忙喜庆,又写出了满城的鞭炮不绝,还写出满街的红火绚丽,写得有声有色、热闹非凡!

  指名读。

  齐读。——教师指导孩子朗读:(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3)师:不光如此,同学们再来看: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我们可以看到那是“家家”的热闹。我们再读下去——“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如果我们也用刚才一样的叠词来说的话,那是怎样的热闹呢?……(概括出“人人”“处处”“时时”“户户”)

  4)师:怪不得老舍谈起除夕,一开口便说——除夕真热闹。

  齐读出热闹。

  (2)引述“正月初一”:

  1)引读这一部分,说说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有什么不同。

  理解“截然不同”。

  2)体会初一的早上为什么如此安静?

  预设:因为除夕实在太热闹了。

  为了下午能继续热闹。

  3)引读下午的情景。

  ②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传统*俗,人们轻松;

  “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小孩子自由自在的玩耍,玩的花样很多,令人向往。

  (3)正月十五:

  1)写元宵节的内容有两个自然段。请同学们读读,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清楚元宵节的情景的。

  2)请学生读读两处写灯的地方。说说我们眼前一下子展现出了怎样的情形?

  生1、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生2、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生3:观灯的人多,热闹。

  “数量多”可引导学生抓住“处处、整条街、几百”“街上有灯,家中有灯”等;“种类多”可引导学生抓住“玻璃的、牛角的、纱灯、冰灯、长龙、走马灯、宫灯、纸灯”等等。

  出示画面,指导学生读好两个部分。

  3)用文中的一句话说,正月十五怎样?引读——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4)思考老舍写正月十五的花灯,仅仅是在写灯吗?

  体会人多、热闹。

  5)师引读:在这红火而美丽的元宵节,大家小巷,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笑语连天,怪不得老舍先生说“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在这红火而美丽的元宵节,家家户户、男女老少观灯赏月品元宵,心情多么舒畅,怪不得老舍先生由衷赞叹“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2.师:在老舍眼中,北京的春节是——,是——,也是——,这是老舍眼中的北京的年味儿!

  板书:年味儿

  3.了解文章写作的详略

  师:北京的春节很长,有一个多月,可是老舍却只选了这么六个特殊的日子;而在这六个日子中,

  老舍又只选了其中的几个日子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你们看出来是哪几个日子了吗?

  生答。预设: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请生说说他为什么这么安排。

  预设:这是北京的春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日子,是最热闹的日子。

  师:是呀!老舍就是这样抓住了几个典型的日子,有详有略地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他的文字并不华丽,但是却一下子把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1、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天,因为这四天是北京人过春节的序曲和三个高潮,是春节中最重要的日子,因而做了具体的描述,而略写了其他的内容。这样就做到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使读者对北京独特的风俗*惯印象深刻。

  1、引导学生畅谈:作家的语言文字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

  生:诙谐、轻松、幽默……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四、品味北京春节中的孩子

  1.过渡:北京的春节不仅仅因为有了这些年味儿而美丽,更因为有了孩子而显得格外热闹。请同学们找找课文中描写孩子的语句。

  2.出示。齐读。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3.师:春节里,孩子们都在干些什么呢?

  4.师:我想大家春节里也一定有很多美好的回忆。那么就请同学们拿起笔来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来写一写,让我们大家都来一起分享一下自己的快乐。时间五分钟。

  交流:

  五、比较不同人眼中的春节

  1.师:春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街上总洋溢着我们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北京更是如此。孩子们欢喜,老舍也欢喜!这同样是老舍眼中的年味儿!

  下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看看不同的作家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请生自读阅读链接材料,体会与《北京的春节》的不同处。

  2.交流:

  (1)梁实秋《过年》

  1)体会他的并不特别喜欢。

  2)体会他的其实挺喜欢。

  3)了解明贬实褒的写法。

  (2)斯妤《除夕》

  1)老舍抓大场面,斯妤则写一个家庭。

  请学生读读最喜欢的语句。

  2)一个家庭都如此热闹,整个村子就更热闹了。

  3)抓局部,反映整体的写法。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這是一年里最冷的時候。在腊八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時,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時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多数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時候就叮叮地响。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的時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