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案合集10篇

首页 / 教案 / |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案 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2、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知识与技能:

  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教学重点:

  感受自己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研究活动的相似之处。

  教学难点:

  找出降低重心使物体*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

  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发现。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案 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生命个体。

  【教学重点】

  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水生植物

  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出示实物或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补充认识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1.观察记录: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较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对,都能浮在水面上,会有什么秘密呢?

  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环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

  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

  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它们是水生植物,它们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四、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与前堂课学生总结陆生植物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案 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2.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2.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

  1.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

  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会下降一些。)

  2.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

  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

  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

  1.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提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

  (1)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

  (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

  (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

  3.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后的试管、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杯、直尺、水银温度计]

  1.学生反馈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时。

  2.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3.冰还是水吗?

  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

  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不是冰,不一样。(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

  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预设5分钟)

  1.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

  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2.出示装有冰的试管。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

  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

  3.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

  学生猜测。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

  【板书设计】

  3.水结冰了

  水(液态)凝固(0℃或0℃以下)冰(固态)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案 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难点:感知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或碎碎冰)、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这是一块冰,如果我们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2.揭示课题:冰融化了(板书)

  二、科学探索:观察冰融化成水(预设18分钟)

  [材料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

  1.吸管吹冰块(预设8分钟)

  (1)科学家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就会开始融化。

  我们可以怎样加快冰块的融化?如果给你一台吹风机,你可以怎么做?如果给你一根吸管,可以怎么做?(预设: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用吸管吹热气让冰融化)

  (2)学生用吸管朝冰块一个部位吹气。

  (3)交流现象:被吹热气的部位冰融化的快。

  (4)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热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材料准备: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2.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预设10分钟)

  (1)讨论:你知道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3)提问:怎么利用以上材料做这个实验?

  (4)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后实验方法。

  提示:

  a.用记号笔在冰面位置做好记号,再把试管放入有热水的烧杯里。

  b.冰在融化过程中用眼睛观察,不能动手触摸移动试管和烧杯。

  c.冰完全融化后再在水面做好记号。

  d.讨论补充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3.讨论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预设:吸收热量)

  (板书:吸收热量)

  (2)冰融化前是什么状态的?(预设:固态)

  (3)冰融化一半是什么状态的?(预设: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

  (4)冰完全融化后是什么状态的?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液态;固态转化成液态)

  (5)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其它什么现象?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预设:试管外面有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6)冰完全融化成水体积有什么变化吗?(预设:体积变小)

  2.学生补充。

  3.学生观察水状态的各种图片。它们之间能不能相互转化?

  4.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

  (预设: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所以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板书: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

  5.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预设: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水遇冷转化成冰,冰加热转化成水……)

  6.教师小结: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板书:互相转化热量)

  四、课后拓展(预设4分钟)

  你们喜欢吃冰激凌吗?

  我们课后如果要研究“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得更块一些?”应该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请同学们回家后认真准备,完成实验。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案 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叶是多种多样,同一种树叶具有共同基本功特征。

  植物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树叶数量和树叶种数;根据一定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是呀,树木是我们朋友,他们是有生命,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新鲜叶与落叶最大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叶是活,而落叶是死。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生长阶段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叶、老叶、将枯叶等)能从几张叶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生长过程吗?

  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它从叶芽长成小小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完整过程。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案 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的体积多少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比较和测量的;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量筒是一种标准工具,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多少。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经历人类发明量筒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有了标准工具,测量信息的交流才成为可能。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经历人类发明量筒的过程;对毫升产生的意义有所认识,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认识到测量需标准工具,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材料:

  多媒体课件;3个大小不同装有水的塑料瓶、量筒、各种容量的容器等。

  给每组的材料:

  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一次性纸杯。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我们先来看一段,(《西游记35被困火焰山》片段)同学们看到,猪八戒实在是太热了,现在他叫喊着要喝水,唐僧就拿出了三瓶水,(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八戒要拿装水最多的一瓶,但却挑不出来,大家能帮他猜出来吗?

  2、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摆了三个瓶子,里面装的水和老师讲台上的都一样,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猜测一下,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

  (板书课题)

  二、比较水的多少,体验探究过程。

  1、同意x号瓶中水多的人明显占优势,那我们就认定x号瓶中的水最多,这样可以吗?那要怎样才能比较出水的多少呢?大家快想想办法吧。(师可适当提示前面所学的关于水的特性,如会流动、有重量、有体积等,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2、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3、学生汇报想出的办法,师根据汇报板书。可能的方法有:比高低、注射器、互换瓶、比杯数、比重量、漏斗滴、用尺子、刻度杯等(板书)

  4、同学们想出的办法可真不少,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呢?我们在研究科学问题时,要选择最简便,最科学的方法。

  5、小组确定实验方法,思考所需的实验材料,明确分工后由实验员到教师处领取材料。

  6、学生小组实验,汇报结果。

  (如出现结果差异较大或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板书)

  三、比较水多多少,重演量筒发明过程。

  同学们找到了装水最多的瓶子,到底它比其他两个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你们能说出来吗?

  1、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水多多少呢?

  2、学生讨论测量方法这时学生可能一时想不到,教师要引导。

  预设1:生可能会直接说用有刻度的杯子,师需追问: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假如没有有刻度的杯子,该怎么办?

  预设2:生可能一时想不出用什么办法,师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盖等材料提示、引导,交流这些材料可怎么用。

  预设3(可接预设2):生知道借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帮助测量。教师可追问:“用小杯子量了,还多出半杯怎么办?我们如何测出更精确的数据呢?可提示学生想到刻度线。

  3、自制刻度线测量。

  (1)如果我们要给一个杯子画刻度线,这些刻度线有什么用?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刻度间距要相同)

  (2)学生实践:自制刻度条,并贴到一个玻璃杯上,再次比较三个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测量结果,发现并讨论问题:测量的结果相同吗?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呢?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使结果统一?

  四、认识使用量筒,建立毫升概念。

  (一)、认识量筒及单位毫升。

  1、师介绍量筒:为了比较精确地知道水的多少,我们就需要使用专门测量液体多少的工具——量筒。

  (出示量筒)每个小组的实验桌里面都放着一个量筒,请材料员拿出来,大家仔细观察它,你发现了什么?(玻璃做的,有刻度,字母ML,还有一个嘴)

  2、介绍毫升:谁知道ML又叫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毫升是液体的体积单位)

  3、提示测量要求:数一数大刻度之间有几个小刻度?算算每一小刻度是多少毫升?在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多媒体课件出示正确读数方法)

  (二)、使用量筒。

  1、请学生到讲台前用量筒测量讲台上三瓶水的多少,并汇报测量结果。(板书)

  2、孩子们真聪明,知道应该怎么使用量筒了,其他同学想亲自量一量吗?我们来量一量一次性纸杯能装多少毫升水。

  3、测量后汇报结果。

  五、总结拓展,课后延伸。

  1、同学们,我们能说出一些常见液体的体积吗?(课件出示酱油、矿泉水、橙汁,估算一下能装多少毫升)

  2、课后调查:不关紧的水龙头1分钟滴几滴水,1滴水有多少毫升?

  3、算一算:照这样计算,不关水龙头1天,1个月会浪费多少水?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案 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难点:感知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或碎碎冰)、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这是一块冰,如果我们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2.揭示课题:冰融化了(板书)

  二、科学探索:观察冰融化成水(预设18分钟)

  [材料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

  1.吸管吹冰块(预设8分钟)

  (1)科学家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就会开始融化。

  我们可以怎样加快冰块的融化?如果给你一台吹风机,你可以怎么做?如果给你一根吸管,可以怎么做?(预设: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用吸管吹热气让冰融化)

  (2)学生用吸管朝冰块一个部位吹气。

  (3)交流现象:被吹热气的部位冰融化的快。

  (4)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热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材料准备: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2.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预设10分钟)

  (1)讨论:你知道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3)提问:怎么利用以上材料做这个实验?

  (4)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后实验方法。

  提示:

  a.用记号笔在冰面位置做好记号,再把试管放入有热水的烧杯里。

  b.冰在融化过程中用眼睛观察,不能动手触摸移动试管和烧杯。

  c.冰完全融化后再在水面做好记号。

  d.讨论补充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3.讨论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预设:吸收热量)

  (板书:吸收热量)

  (2)冰融化前是什么状态的?(预设:固态)

  (3)冰融化一半是什么状态的?(预设: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

  (4)冰完全融化后是什么状态的?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液态;固态转化成液态)

  (5)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其它什么现象?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预设:试管外面有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6)冰完全融化成水体积有什么变化吗?(预设:体积变小)

  2.学生补充。

  3.学生观察水状态的各种图片。它们之间能不能相互转化?

  4.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

  (预设: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所以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板书: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

  5.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预设: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水遇冷转化成冰,冰加热转化成水……)

  6.教师小结: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板书:互相转化热量)

  四、课后拓展(预设4分钟)

  你们喜欢吃冰激凌吗?

  我们课后如果要研究“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得更块一些?”应该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请同学们回家后认真准备,完成实验。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案 8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面七课的学*,对水的有了进一步的全面的认知,知道水结冰和融化需要什么条件等。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变化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变化,也知道有些物质虽然大小、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原本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科学概念。本节课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清楚知道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但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还是缺乏概念。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折纸等活动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大小、形态变化但本质没有变化,并利用这些特点去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概念目标】

  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

  3、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

  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

  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的变化与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讨论交流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的三态变化视频、教学课件

  小组准备:橡皮泥、圆头剪刀、白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集: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

  [教师准备:出示课件中水的三态变化的图片]

  冬天河里的水结冰,天热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节图片导入,加入水三态变化相关的图片。

  1、提问:冰融化成水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时,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预设:学生回答水融化时变成冰、变成了液态的水了。结冰时水从液体变成了固体了。)

  2、提问:思考:妈妈在晾衣服时,衣服慢慢的晒干了。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预设:衣服上的水消失了、水不见了、衣服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跑的空气中)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小结:水真的不见了吗?其实衣服上的水经过太阳的暴晒(加热)后液体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

  3、提问:水的哪些特点发生了变化?那么它还是水吗?

  [课件出示学生活动手册。说明要求: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的表格上]

  4、课件出示纸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图片,生活中的变化有很多,比如说纸、橡皮泥的变化,此时呈现纸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纸的形状改变、气球大小改变、木棒颜色改变等)

  5、揭示课题:《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索:纸和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各种纸6张、橡皮泥若干、剪刀、刮刀、活动手册等]

  活动前课件出示:

  活动要求:

  ①学生能把活动手册上的表格边实验边记录下来,

  ②能在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

  活动问题:

  问题1:我们做了什么使纸(橡皮泥)发生了变化?

  问题2:请同学们说一说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3:它们变化后与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活动一:

  1、教师拿出一张纸折出一个折纸模型,进行简单的制作。

  (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上述问题完成对活动手册的填写(对学生手册填写预设1:把纸折起来、剪一剪、撕一撕等。预设2:学生根据实验能描述实验现象。预设3: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

  3、交流展示环节:请学生讲解自己完成的活动手册(预设: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分析结论,纸改变了形状但是都还是原来的纸。)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活动二:

  1、提供橡皮泥和刮刀,让学生用这块橡皮泥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制作时认真思考三个问题并按要求填写到活动手册上。

  3、完成后安排以小组上台展示交流形式,分享成品的喜悦。(预设1:把橡皮泥捏一捏、刮一刮、揉一揉等。预设2:颜色改变、形状改变等。预设3: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橡皮泥形状预设改变但是还是橡皮泥。)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教师提问:想一想,大家完成的橡皮泥作品还是橡皮泥吗?纸变化后还是纸吗?(引出下一环节)

  三、研讨:(预设5分钟)

  1、提问:这节课我们观察了很多变化,有没有相同点?(预设:大小改变、形状改变等)

  教师引导:水结冰后还是谁吗?(预设:学生:是。)制作泥人后还是橡皮泥?(预设:是)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最相似的相同点请同学们说一说。(预设:它们都还是原来的物质。)

  2、在分析小结中得出结论: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成分却没有改变。然后对比橡皮泥、水、纸变化的相同处:发现物质的大小、形状等特征的改变不影响物质的本质变化。

  四:回顾和拓展(预设8分钟)

  1、生活中的变化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大家还知道你们周围有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预设:酒精的挥发、劈柴等生活中的例子。)

  2、回顾溶解。教师准备溶解小实验,请学生观察并结合第4、5两课的所学说一说相关?的要点(预设: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盐、温度越高溶解越快、颗粒小溶解快等)。

  3、回顾混合与分离。

  提问1:我们要怎样把沙和食盐分离?(预设:筛子、溶解和过滤等)

  提问2:食盐和水又是怎样分离的?(预设:晒太阳、加热、蒸发等)

  4、了解热胀冷缩的现象:压瘪的乒乓球放热水中的变化。

  【板书设计】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看到了什么现象

  纸形状变化大小变化

  橡皮泥形状变化大小变化颜色变化

  水形态变化

  相同点:还是原来的物质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案 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揭示课题:水沸腾了(板书)

  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0分钟)

  (一)预测活动

  (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

  (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

  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

  2.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

  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

  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师补充介绍。)

  5.实验安全提示。

  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

  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2.提问: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正常压强下是100℃。(同时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提问: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3.演示实验: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

  小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板书设计】

  2.水沸腾了

  水中:气泡产生

  水加热水面:气泡破裂

  水面上:热气产生

  水沸腾:100℃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大大增加。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案 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2.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2.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

  1.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

  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会下降一些。)

  2.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

  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

  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

  1.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提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

  (1)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

  (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

  (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

  3.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后的试管、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杯、直尺、水银温度计]

  1.学生反馈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时。

  2.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3.冰还是水吗?

  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

  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不是冰,不一样。(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

  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的水、试管、烧杯、清水]

  1.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

  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2.出示装有冰的试管。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

  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

  3.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

  学生猜测。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

  【板书设计】

  3.水结冰了

  水(液态)凝固(0℃或0℃以下)冰(固态)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案合集10篇扩展阅读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案合集10篇(扩展1)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6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难点:感知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或碎碎冰)、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这是一块冰,如果我们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2.揭示课题:冰融化了(板书)

  二、科学探索:观察冰融化成水(预设18分钟)

  [材料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

  1.吸管吹冰块(预设8分钟)

  (1)科学家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就会开始融化。

  我们可以怎样加快冰块的融化?如果给你一台吹风机,你可以怎么做?如果给你一根吸管,可以怎么做?(预设: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用吸管吹热气让冰融化)

  (2)学生用吸管朝冰块一个部位吹气。

  (3)交流现象:被吹热气的部位冰融化的快。

  (4)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热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材料准备: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2.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预设10分钟)

  (1)讨论:你知道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3)提问:怎么利用以上材料做这个实验?

  (4)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后实验方法。

  提示:

  a.用记号笔在冰面位置做好记号,再把试管放入有热水的烧杯里。

  b.冰在融化过程中用眼睛观察,不能动手触摸移动试管和烧杯。

  c.冰完全融化后再在水面做好记号。

  d.讨论补充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3.讨论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预设:吸收热量)

  (板书:吸收热量)

  (2)冰融化前是什么状态的?(预设:固态)

  (3)冰融化一半是什么状态的?(预设: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

  (4)冰完全融化后是什么状态的?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液态;固态转化成液态)

  (5)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其它什么现象?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预设:试管外面有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6)冰完全融化成水体积有什么变化吗?(预设:体积变小)

  2.学生补充。

  3.学生观察水状态的各种图片。它们之间能不能相互转化?

  4.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

  (预设: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所以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板书: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

  5.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预设: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水遇冷转化成冰,冰加热转化成水……)

  6.教师小结: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板书:互相转化热量)

  四、课后拓展(预设4分钟)

  你们喜欢吃冰激凌吗?

  我们课后如果要研究“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得更块一些?”应该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请同学们回家后认真准备,完成实验。

  【板书设计】

  4.冰融化了吸收热量

  冰 固态

  水 液态 互相转化 热量

  水蒸气 气态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相同食盐的速度。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认识到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小组准备:相同质量的食盐4份、四杯水(三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玻璃棒1根、秒表1只、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食盐1份,一杯水]

  1.出示食盐和水。

  提问:把食盐放入水中会如何?(预设:食盐会溶解在水里。)

  提问:这些食盐完全溶解在水中大约需要多少时间?(预设:5分钟、6分钟、10分钟)

  提问:谁有办法使食盐更快的溶解?(预设: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

  2.揭示课题:加快溶解(板书)

  二、探索:加快溶解(预设30分钟)

  活动一:如何进行实验。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而保持其它条件不变。

  活动二:探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一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1.提问:要研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食盐、烧杯、冷水、热水)

  2.出示实验记录表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5.介绍实验要求以及学生活动手册的填写方法。

  (1.小组合作;2.分步进行;3.及时记录。)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活动三:探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玻璃棒1根、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1.提问:要研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又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食盐、烧杯、水、玻璃棒、秒表)

  2.出示实验记录表

  3.组织学生结合上一个实验,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6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反馈交流。

  小结: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和搅拌,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3.提问:如果要让食盐更快地溶解在水里,还可以怎样做?

  四、拓展:请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加快溶解的方法。(预设2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我们知道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有哪些?

  2.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不止两个,你们还想做实验研究其它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吗?

  【板书设计】

  6.加快溶解

  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加快溶解的方法:用热水

  搅拌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2.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2.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

  1.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

  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会下降一些。)

  2.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

  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

  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

  1.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提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

  (1)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

  (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

  (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

  3.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后的试管、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杯、直尺、水银温度计]

  1.学生反馈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时。

  2.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3.冰还是水吗?

  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

  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不是冰,不一样。(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

  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的水、试管、烧杯、清水]

  1.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

  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2.出示装有冰的试管。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

  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

  3.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

  学生猜测。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

  【板书设计】

  3.水结冰了

  水(液态) 凝固(0℃或0℃以下) 冰(固态)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难点:感知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或碎碎冰)、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这是一块冰,如果我们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2.揭示课题:冰融化了(板书)

  二、科学探索:观察冰融化成水(预设18分钟)

  [材料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

  1.吸管吹冰块(预设8分钟)

  (1)科学家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就会开始融化。

  我们可以怎样加快冰块的融化?如果给你一台吹风机,你可以怎么做?如果给你一根吸管,可以怎么做?(预设: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用吸管吹热气让冰融化)

  (2)学生用吸管朝冰块一个部位吹气。

  (3)交流现象:被吹热气的部位冰融化的快。

  (4)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热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材料准备: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2.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预设10分钟)

  (1)讨论:你知道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3)提问:怎么利用以上材料做这个实验?

  (4)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后实验方法。

  提示:

  a.用记号笔在冰面位置做好记号,再把试管放入有热水的烧杯里。

  b.冰在融化过程中用眼睛观察,不能动手触摸移动试管和烧杯。

  c.冰完全融化后再在水面做好记号。

  d.讨论补充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3.讨论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预设:吸收热量)

  (板书:吸收热量)

  (2)冰融化前是什么状态的?(预设:固态)

  (3)冰融化一半是什么状态的?(预设: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

  (4)冰完全融化后是什么状态的?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液态;固态转化成液态)

  (5)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其它什么现象?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预设:试管外面有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6)冰完全融化成水体积有什么变化吗?(预设:体积变小)

  2.学生补充。

  3.学生观察水状态的各种图片。它们之间能不能相互转化?

  4.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

  (预设: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所以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板书: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

  5.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预设: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水遇冷转化成冰,冰加热转化成水……)

  6.教师小结: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板书:互相转化热量)

  四、课后拓展(预设4分钟)

  你们喜欢吃冰激凌吗?

  我们课后如果要研究“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得更块一些?”应该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请同学们回家后认真准备,完成实验。

  【板书设计】

  4.冰融化了吸收热量

  冰 固态

  水 液态 互相转化 热量

  水蒸气 气态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碱,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板书:小苏打,碱。)

  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

  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

  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研究?(预设:学生提出进行实验设想。)

  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预设:水量一样多;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书:水量统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4.阅读科学书13和14页,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加入食盐?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采用*勺定量法时要演示如何获取2克一份的食盐——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盐,用尺子刮去多余的盐,搅拌的操作规范——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食盐、第三份食盐,要将食盐溶解的份数及时记录下来,如何判断食盐是否完全溶解等。)

  6.出示活动手册第3页,指导学生实验要求及记录:先完成食盐的溶解实验,再完成小苏打的溶解实验,并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7.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1)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

  8.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或者课件上。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数据汇总表]

  1.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数据得出“大多数小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

  小结我们的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2.组织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这样加,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这样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

  四、拓展:其他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

  1.教师出示白糖、味精、红糖,提问:如果想知道这几种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2.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板书设计】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食盐、小苏打、白糖、红糖、味精、碱……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6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面七课的学*,对水的有了进一步的全面的认知,知道水结冰和融化需要什么条件等。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变化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变化,也知道有些物质虽然大小、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原本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科学概念。本节课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清楚知道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但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还是缺乏概念。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折纸等活动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大小、形态变化但本质没有变化,并利用这些特点去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概念目标】

  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

  3、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

  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

  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的变化与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讨论交流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的三态变化视频、教学课件

  小组准备:橡皮泥、圆头剪刀、白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集: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

  [教师准备:出示课件中水的三态变化的图片]

  冬天河里的水结冰,天热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节图片导入,加入水三态变化相关的图片。

  1、提问:冰融化成水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时,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预设:学生回答水融化时变成冰、变成了液态的水了。结冰时水从液体变成了固体了。)

  2、提问:思考:妈妈在晾衣服时,衣服慢慢的晒干了。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预设:衣服上的水消失了、水不见了、衣服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跑的空气中)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小结:水真的不见了吗?其实衣服上的水经过太阳的暴晒(加热)后液体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

  3、提问:水的哪些特点发生了变化?那么它还是水吗?

  [课件出示学生活动手册。说明要求: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的表格上]

  4、课件出示纸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图片,生活中的变化有很多,比如说纸、橡皮泥的变化,此时呈现纸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纸的形状改变、气球大小改变、木棒颜色改变等)

  5、揭示课题:《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索:纸和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各种纸6张、橡皮泥若干、剪刀、刮刀、活动手册等]

  活动前课件出示:

  活动要求:

  ①学生能把活动手册上的表格边实验边记录下来,

  ②能在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

  活动问题:

  问题1:我们做了什么使纸(橡皮泥)发生了变化?

  问题2:请同学们说一说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3:它们变化后与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活动一:

  1、教师拿出一张纸折出一个折纸模型,进行简单的制作。

  (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上述问题完成对活动手册的填写(对学生手册填写预设1:把纸折起来、剪一剪、撕一撕等。预设2:学生根据实验能描述实验现象。预设3: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

  3、交流展示环节:请学生讲解自己完成的活动手册(预设: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分析结论,纸改变了形状但是都还是原来的纸。)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活动二:

  1、提供橡皮泥和刮刀,让学生用这块橡皮泥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制作时认真思考三个问题并按要求填写到活动手册上。

  3、完成后安排以小组上台展示交流形式,分享成品的喜悦。(预设1:把橡皮泥捏一捏、刮一刮、揉一揉等。预设2:颜色改变、形状改变等。预设3: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橡皮泥形状预设改变但是还是橡皮泥。)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教师提问:想一想,大家完成的橡皮泥作品还是橡皮泥吗?纸变化后还是纸吗?(引出下一环节)

  三、研讨:(预设5分钟)

  1、提问:这节课我们观察了很多变化,有没有相同点?(预设:大小改变、形状改变等)

  教师引导:水结冰后还是谁吗?(预设:学生:是。)制作泥人后还是橡皮泥?(预设:是)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最相似的相同点请同学们说一说。(预设:它们都还是原来的物质。)

  2、在分析小结中得出结论: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成分却没有改变。然后对比橡皮泥、水、纸变化的相同处:发现物质的大小、形状等特征的改变不影响物质的本质变化。

  四:回顾和拓展(预设8分钟)

  1、生活中的变化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大家还知道你们周围有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预设:酒精的挥发、劈柴等生活中的例子。)

  2、回顾溶解。教师准备溶解小实验,请学生观察并结合第4、5两课的所学说一说相关?的要点(预设: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盐、温度越高溶解越快、颗粒小溶解快等)。

  3、回顾混合与分离。

  提问1:我们要怎样把沙和食盐分离?(预设:筛子、溶解和过滤等)

  提问2:食盐和水又是怎样分离的?(预设:晒太阳、加热、蒸发等)

  4、了解热胀冷缩的现象:压瘪的乒乓球放热水中的变化。

  【板书设计】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看到了什么现象

  纸形状变化大小变化

  橡皮泥形状变化大小变化颜色变化

  水形态变化

  相同点:还是原来的物质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案合集10篇(扩展2)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菁选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时间的计算。(教材第4~5页例1、例2)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根据1时=60分,1分=60秒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使学生在掌握时间单位换算的基础上,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3、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好*惯。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方法。

  难点:计算经过的时间。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老师操作钟表模型,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2、引导学生观察并点名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钟面上有()个小格,每两个数之间是()个小格。

  (2)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时,分针从一个小格走到下一个小格是()分,分针走一圈是()时,秒针走一圈是()分。

  (3)1时=()分1分=()秒

  我们已经学会了看时间,那么如何对各种时间单位进行换算呢?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又该如何计算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时间的计算)

  二、学*新课

  1、教学教材第4页例1。

  师:1时等于多少分?(学生齐答)

  师:那么2时又等于多少分呢?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点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学生想法:1时是60分,2时就是2个60分,60+60=120(分)。

  师:回答得很正确,1时等于60分,当把时化成分,“时”前是几,就是几个60相加;当把分化成时,“分”前由几个60相加组成,就是几时。1分等于60秒,分与秒之间的换算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进行。

  2、教学教材第5页例2。(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2情境图)

  师:观察图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点名学生回答)

  师:如何计算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小组交流,点名小组代表回答)

  学生给出方法一:直接数从7:30到7:45,分针走了15分。

  学生给出方法二: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每格5分,一共15分。

  学生给出方法三:因为都是7时多,直接用45-30算出是15分。

  学生给出方法四:7:30过15分钟就是7:45。

  师:同学们给出的计算方法都非常好,计算经过的时间有多种方法,同学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计算。

  师:刚才我们计算的这道题中,几时离家,几时到校,这里的时间我们称作“时刻”,而计算得出的经过时间,我们叫做“时间段”。时刻,只需要看钟表就可以知道,而时间段需要经过计算。

  师:刚刚我们计算了小明从家到学校的用时,同学们还记得今天早上你是几点出门上学,又是几点到校的吗?请大家计算一下上学路上一共花了多长时间?(点名学生回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反馈

  1、拨表小游戏。(老师说出两个时刻,学生按要求在钟表模型上拨出两个时刻,然后计算出经过的时间)

  2、完成教材第4页下方“做一做”。(点名学生回答)

  1 180 100

  3、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还要等20分才开门。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是什么?你对时间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时间的计算

  例1:1时=60分2时=()分2时=60分+60分=120分

  教学反思

  1、借助模型教学,让课堂不再抽象。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时间单位的`换算,难点是关于时间的计算。对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通常我们计算的进率都是10,而时间单位的进率是60,对于初学者有一定难度。但通过钟表模型,让学生找准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通过数格子,化抽象为具体,就总结出了时间的计算方法。

  2、设计体验中教学、参与中学*的教学形式。

  学生是学*的主人,应该多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设计一些小游戏、小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求知的积极性。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2

  第一单元 测量

  1、学科数学课题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课型新授课时

  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和方法。

  用手比出的1分米去量一量自己身体上哪两个部位之间的距离是1分米。

  学科数学课题千 米 的 认 识课型新授课时

  学科数学课题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课型新授课时

  板书设计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学科数学课题吨 的 认 识课型新授课时

  *均每人体重25千克,多少人重1吨呢

  板书设计吨 的` 认 识

  1吨=1000千克

  教后反思

  学科数学课题生活中的数学课型新授课时1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步骤个人修改

  一、复*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

  三、全课总结

  要学生记下一些典型的物体的质量:

  1个1角硬币重1克;

  李老师重75千克;

  一个同学重25千克;

  一般的小汽车重1吨。

  板书设计生活中的数学

  1个1角硬币重1克;

  李老师重75千克;

  一个同学重25千克;

  一般的小汽车重1吨。

  教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分析,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经历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时间计算的过程,体会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方法,会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难点:结合生活实际灵活地解决求经过时间的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复*一下学过的.知识。(出示幻灯片)

  钟表上最长最细的针是(),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作单位。

  秒针走一圈是()秒,分针走一圈是()分,时针走一圈是()时。

  所以1分=()秒,1时=()分。

  二、探究新知

  1、时间单位的换算

  2时=()分

  想:1时是60分,2时有()个60分。

  2、出示题目。

  120秒=()分

  60秒是1分,120秒是

  2个60秒。

  4分=()秒

  1分是60秒,4分就是

  4个60秒。

  5时=()分

  可以想,1时是60分,5时里有

  几个1时,就是几个60分。

  三、练*巩固

  1。填一填。

  3时=()分

  1时25分=()分

  3分=()秒

  150秒-30秒=()分

  2。在()里填上“>”“<”或“=”。

  9分()90秒

  1分15秒() 65秒

  3时()200分

  1时30分()90分

  四、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惯。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P59——61

  三、教学目的: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惯。

  四、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时钟。

  六、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2、师: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象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2、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3、练*: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4、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

  1、做练*十四:

  ①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

  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如练*十四第3题)

  第二课时: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①60+60=120分

  ②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让学生做P62的“做一做”中的题目1和补充题:3时=()分2分=()秒。(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①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②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

  1、完成P62“做一做”中的第2小题,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5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3课时:时、分、秒的练*

  教学目标:

  1、通过贴*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惯。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1、完成“练*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 )秒 4时=( )分 9分○9秒 36分○2时

  5分=( )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练*一”的第10、11题。

  教学反思:

  本节练*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在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会用毫米作为测量物体长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厘米= 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一把直尺、学生卡一张、光盘一张。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在上学期我们学*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

  2.请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学生汇报)

  3.那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

  4.填上合适的单位(课件演示,指生回答)

  5.请同学们看一看,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厚是多少?(生:1厘米)请同学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厚的实际长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数学书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生:大约1厘米)

  6.提问: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办呢?

  7.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游戏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在活动中产生知识上的冲突,为新知的出现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认识新知

  1、建立1毫米的概念,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

  (1)很多个1厘米。(0-1、1-2都是1厘米)

  (2)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1cm=10mm)。

  (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

  (5)填一填:2厘米=()毫米5厘米=()毫米70毫米=()厘米

  (6)你能测量出书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个小格,是6毫米)

  2、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1毫米的长度观念。

  (1)想一想1毫米是多长?拿出一张光盘,看一看,摸一摸。这张光盘的厚度就大约是1毫米。(小魔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光盘,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宽度大约1毫米。让学生反复做一做,加深对1毫米的认识。)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长度接*1毫米。(电话卡的厚度、学生卡的厚度)【通过多次的直观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概念从实际中来,便于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3)说一说,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会用到“毫米”作单位?(小的物体)

  (4)生活中的.毫米:①1角硬币、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②人的手指甲大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大约20天长1毫米。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毫米。

  三、解决问题,拓展练*。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或数。

  一只蚂蚁长约3()。

  一本字典厚70(),也就是()厘米。

  2.请量一量下面各图的长度(内容见练*纸)

  学生量出橡皮、回形针、铁钉的长度并填空。

  3.先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正方形,再量一量,看你的判断对不对。

  学生完成P5第1题。

  4.量出每条边的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学生完成P5第二题。

  5.动动手:

  拿出你喜欢的一种文具或者物品,量一量它是多少毫米?

  四、总结

  这节课,你们觉得开心吗?说一说你有什收获?

  (开心。通过今天的学*,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硬币、磁卡等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知道了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就可以用毫米表示;还知道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是: 1厘米=10毫米。)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1cm=10mm

  12毫米=1厘米2毫米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7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通过谈话,引入校园场景图,让学生从中找一找图形。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认识了哪些图形?

  生:我认识长方形

  生:我认识正方形

  ……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从这幅图中你都发现了哪些图形?把你发现的图形和同桌说一说

  生:汇报。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在这所不大的校园里,同学们就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看来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图形中的一种——四边形

  板书:四边形

  二、创设情境,体验新知

  师:你想象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生:(充分发表意见)

  师:同学们都认为四边形应该有四条边和四个角。四边形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呢?看,这幅图中有这么多的图形,请你挑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作上记号。(出示例1图)

  生:独立完成

  师:谁想把你找到的四边形和大家说一说?

  生:上台来利用课件把所选出四边形放到四边形的家,别的同学若有不同的观点,可以立刻陈述,最后达成共识。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在这么多的图形中能准确无误的找出四边形,老师很佩服你们。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我们找到的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

  生:我发现四边形都有四个角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演示课件,并板书特征。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像这样有四条边和四个角的图形(本文来自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四边形的?

  生:(纷纷发言)

  师:同学们能找出这么多表面形状是四边形的物体,看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数学问题。

  三、操作探究,互动交流

  1、给四边形分类: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组图形。看看它们各自都有什么特点然后和小组的同学合作根据这些图形的特点试着把这些图形分分类,边分边想一想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2、生汇报

  师:哪组同学想想把你们的想法和大家说一说。

  生:展示本组的分法

  师:同学们很善于思考,根据这些四边形的特点想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你们很了不起。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你发现什么了?也可以借助三角板量一量。

  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通过动手测量有这么多的发现。这两个四边形的特点是其他四边形所不具备的,所以说他们是特殊的四边形。

  3、剪一剪

  师:通过刚才的学*老师看到你们个个都很出色,我们已经知道了四边形的特征,现在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剪一剪图形

  生:想

  师:1、每个同学剪一个四边形

  2、剪两个大小相同的长方形,然后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形。

  3、用七巧板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生生进行评价。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让你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认识秒,知道1分=60秒,以及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教学活动,逐步建立1秒、1分的时间观念。

  3、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建立1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

  时钟、篮球、秒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孩子们,老师带来一位好朋友,请你听一听,猜猜它是谁?那它在生活中可以做什么?

  2、师:看时钟老爷爷欢迎我们来了!仔细观察你认识钟面上的`什么?

  同学们喜欢过年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重温过年时新年倒数钟声敲响的那一刻。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4、观看秒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视频

  二、合作探究,发现新知

  (一)认识秒针和1秒

  1、认识秒针(课件播放钟表“嘀嗒嘀嗒”的声音,出示钟面)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作单位。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认识1秒

  思考:在一秒钟的时间里你能完成什么事情呢?

  3、小游戏:拍拍手

  4、认真观察秒针是怎么走的,走了几秒。

  5、知识应用

  (二)认识1分=60秒

  1、探究1秒钟与1分钟的关系

  让学生观察钟面,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变化?思考:当分针走1小格时,秒针走多少?

  验证:同学们的结论是否正确?

  2、玩游戏

  写数字、口算练*、拍篮球等。

  三、巩固练*

  1、知识根据地

  2、数学高速路

  3、一分高下

  4、小法官

  5、火眼金睛

  四、自主评价,总结全课

  1、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2、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打算今后怎样珍惜时间呢?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珍惜一分一秒,做时间的主人!(展示时间的名言)

  五、拓展延伸,深化升华。——欣赏时间名言。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赢得了时间就是赢得了一切。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六、作业

  1、第4页“做一做”第1题。2、第6页练*一第1、3题。3、第8页练*一第10题。

  七、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秒针走1小格———1秒

  走1大格———5秒

  1分=60秒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9

  学生分析:

  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学生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节课将和老师共同参与一系列活动,认识四边形,掌握一定基础的学*技能,形成合作意识,并具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维活跃,应充分给他们动手和表达的空间和时间。

  设计理念:

  1.在实际情景中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认识。(来源于生活)

  2.关注学生的学*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体现)

  3.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4.培养对数学学*的兴趣。(用于生活中)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4~3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涂一涂、剪一剪、说一说、找一找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

  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不规则形状纸若干,剪刀,三角板,直尺,钉子板,水彩笔,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多媒体课件播放同学们放学时的情景(主题图)。

  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场景,你都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小组反馈,汇报结果。(学生说的`同时,课件闪出各种图形)

  师:你能将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

  各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分一分,看哪组分得合理。(小组合作,分一分)

  (注:教师参与小组合作,了解情况)

  小组反馈,汇报结果。(课件同步显示分类情况)

  二、讨论、抽象出四边形的概念

  1.课件隐去其他图形(三角形,圆形),抽象出四边形。

  问:这些图形是一类的,叫什么名字呢?(四边形)(板书课题)为什么叫四边形?它们有什么特征?(小组讨论)

  反馈: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课件在图形下闪现相应文字)

  2.引申。

  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再出示两个不规则四边形。

  师:它们都叫四边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师: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们的角,量一量它们的边,你们能发现什么?

  小组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是特殊的四边形。

  三、动手实践,寻找四边形(活动中配以音乐)

  1.围一围。

  活动内容:请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自己想象的四边形,教师参与活动。

  反馈展示。(有长方形、正方形、梯形、*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

  (注:不同的四边形各展示一个,让学生全面感知四边形。)

  2.涂一涂(教材35页例1)。

  活动内容:(课件)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反馈展示,适当评价。

  3.剪一剪。

  活动内容:拿出准备好的纸、剪刀,每个学生剪出自己喜欢的四边形。(1分钟,看谁剪得又快又好又多)

  反馈展示,教师评价。(边要求直直的)

  4.说一说。

  活动内容;现实生活中,在哪儿见过四边形?

  5.找一找。

  活动内容:在我们的教室,你能找到四边形吗?(允许下位寻找)

  四、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小结:同学们活动得开心吗?你们和四边形成为好朋友了吗?(配以主题图放学场景),今天放学后,请你们在回家的路上和家中,找出我们的好朋友──四边形,并请爸爸、妈妈一起认识它,好吗?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0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建立观念。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四、课时安排

  测量

  毫米、分米的认识 2课时

  千米的认识 2课时

  吨的认识 3课时

  分 米 的 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了哪些长度单位?(米 厘米 毫米)

  2、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 ) 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

  一只小花猫高约40( 厘米 ) 一头大灰狼长约8( )

  生:一头大灰狼长约8( ),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教师直接指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新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分米)。

  3、提出学*目标:

  1)1分米有多长?伸出你的两指,比一比多长是1分米?(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

  2)1分米等于几厘米?1米等于几分米?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展示内容

  1、 小组内展示

  学生独立自学、完成例题2和“做一做”

  2、全班展示

  (1)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2) 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分米与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分米等于10厘米)、(1米等于10分米)

  (3)、汇报课桌的长、宽、高。

  (4)举例说明长1分米的物体,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二)活动过程

  1、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收集信息(优生的创新做法,学困生的错例)

  2、组内合作,质疑问难。教师参与到学生小组交流活动中,适时调控合作时空。

  3、全班交流,形成共识。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书本第6页第5题。

  2、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3、书本第6页第6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2、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1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同学们试着计算两位数乘法:35+53=;35+39=;59+93=

  (要求用竖式计算),并让同学们说出各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进位次数不同。)

  出示本节课要学*的内容: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

  (二)讲授新知:

  出示课本第15页图片,让同学们认识这些动物,并引导学生回答这四种动物分别属于哪个种类。

  接着让同学们看图下面的《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试着分析。教师让学生试着讲解“已知种类”、“中国特有种数”以及“濒危和受威胁的种数”各是什么意思。

  在此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渗透保护动物的思想,让同学们接受全面的教育。

  例1。

  让同学们试着从15页的《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找出问题“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所需要的已知量,而不是去看16页上面的简化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观察统计表。

  由学生列出算式:98+25=_____(种)

  再让同学们不用笔算,是这估计一下结果是多少?(教师指导估算的方法。)

  再让同学们用笔算计算出,让一名同学上黑板列式计算并点评。

  98

  +215

  ————————

  123

  最后提示同学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写“答”。并根据学生计算的实际情况做单独指导。

  (三)强化新知,巩固练*:

  让同学们先估算、后用竖式计算第16页“做一做”第1题。

  65+7839+8667+9543+88

  教师巡视,并对所发现的问题给与提示与解答,特别是不要忘了进位,计算要认真……

  (四)课堂小结:

  着重提示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的方法,渗透估算的思想。

  (五)课外作业的布置:

  1。第16页“做一做”第2题(用竖式计算);

  2。练*四第2、3题。

  六、板书设计加法

  98

  +215

  ————————

  123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案合集10篇(扩展3)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合集5篇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 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碱,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板书:小苏打,碱。)

  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

  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

  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研究?(预设:学生提出进行实验设想。)

  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预设:水量一样多;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书:水量统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4.阅读科学书13和14页,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加入食盐?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采用*勺定量法时要演示如何获取2克一份的食盐——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盐,用尺子刮去多余的盐,搅拌的操作规范——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食盐、第三份食盐,要将食盐溶解的份数及时记录下来,如何判断食盐是否完全溶解等。)

  6.出示活动手册第3页,指导学生实验要求及记录:先完成食盐的溶解实验,再完成小苏打的溶解实验,并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7.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1)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

  8.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或者课件上。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数据汇总表]

  1.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数据得出“大多数小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

  小结我们的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2.组织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这样加,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这样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

  四、拓展:其他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

  1.教师出示白糖、味精、红糖,提问:如果想知道这几种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2.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板书设计】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食盐、小苏打、白糖、红糖、味精、碱……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 2

  教学要求

  1、经历一个制作纸车、交流改进纸车的活动过程。

  2、能从不同的角度考虑纸的选择,能在民主、*等、和谐的气氛中发表、交流各自的观点,并能虚心倾听他人的建议。

  3、学会做之前先考虑怎么做,做时不断调整,做后能看到优点和不足,并能及时改进。

  4、体验和别人合作更能做好一辆纸车的乐趣。

  教学准备

  剪刀、胶水、双面胶、各种厚薄不一、颜色各异的纸(尽量多上一些)、各种车辆图片、自制一辆纸车。

  教学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老师这里有一辆车(纸车),你有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吗?

  谁愿意玩一玩?

  你也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纸车吗?今天我们就来亲自动手做一辆漂亮的纸车。

  2、观察车的主要组成部分。

  为了做好一辆纸车,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上课前,老师已经让你们去搜集各种各样的`纸了。再想想看,我们还要做些什么准备呢?

  看看老师做的纸车,这辆车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同桌讨论一下,你们俩准备合作做一辆什么车?这辆车由哪几部分组成?老师这里有很多车型的图片,可以供大家参考,你们也可以做一辆老师没见过的稀奇古怪的车。

  3、做一辆纸车。

  车型我们已经选择好了,接下来该考虑什么问题了呢?还是让我们发挥两个人的力量,一起研究一下吧!把你们的计划简单地记一记,以免等会儿忘记了。

  不知道这几个问题大家想好了没有,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

  (1)选用什么纸来做车厢?理由?

  (2)选用什么纸来做车轮?理由?

  (3)轮轴怎么做?

  (4)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理由?

  做车的细节大家想得很多,但其他方面大家想到了什么呢?(比如剪刀的使用、小组的合作等等)

  看来大家的确考虑得很周到,那么我们就开始动手吧。比一比哪一组合作得最愉快。

  4、试试纸车能跑多远。

  纸车终于做好了,真想来一场比赛。比什么呢?大家发表一下建议。

  确定几项:

  (1)比谁介绍的纸车特点多。

  (2)比谁发现的问题多。

  (3)比谁想的改进方法好。

  (4)最后比谁的纸车跑得远。

  大家先分组准备一下,3分钟后比赛正式开始。

  下面我们分四个大组进行比赛。

  5、后续活动。

  你们想对自己的纸车作些改进吗?简单说说你们的计划。

  好好干吧,你们一定行!教师等着看你们更棒的纸车!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 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学生通过食盐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析出来,明白这个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

  学生通过使用过滤装置来达到分离沙子和盐水的目标。通过进行蒸发操作来达到分离食盐和水的目的,最终达到分离食盐和沙子的目的。

  科学态度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溶解前的食盐和析出后的.食盐的特点来多角度的认识物体,从而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学生通过分离食盐和沙子来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对于一些混合的物体,我们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离,从而避免丢弃和浪费。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单。小组准备:1份食盐、1份清洗干净的细沙、1份食盐与沙混合物、1根玻璃棒、一个酒精灯、一个三脚架、一盒火柴、一个过滤杯、一个烧杯。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任务,揭示课题(预设3-5分钟)

  1.学生观看视频,你有办法帮助叔叔们把食盐和沙子分离吗?

  2.揭示课题,混合与分离

  二、引导探索,科学实验(预设25-30分钟)

  1.ppt出示图片,学生自由想象并回答。

  生:把他们按颜色一粒一粒分。

  学生上台分离并让大家一起判断可行性。

  生:把他们按颗粒大小分,筛网筛一下

  学生上台分离并让大家一起判断可行性。

  生:把他们放在水中。

  学生上台把食盐和沙子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他们溶解在水中

  师:那怎样把沙子从盐水中取出来呢?

  展示过滤装置

  师:那怎样把食盐水中的水除去呢?

  展示蒸发装置

  2、任务一:分离盐水和沙子

  a.展示过滤装置

  b.ppt出示溶解、过滤流程

  c.学生领取材料做溶解和过滤实验。

  d.交流汇报。

  师:在这个过程中,水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溶解。(板书:溶解、贴画)

  师:纱布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把沙子从食盐水中分离出来

  师:那就是过滤(板书:过滤、贴)

  3、任务二:分离食盐和水

  a.认识蒸发装置。

  b.学生微视频学*蒸发操作。

  c.Ppt展示流程图。

  d.教师提醒注意事项:

  ①戴上护目镜可以防止在蒸发过程中食盐水飞溅入眼睛

  ②千万不要用手去碰蒸发皿,整理过程中手拿三脚架,防止烫伤

  e.学生,实验,交流汇报

  师:水到哪里去了

  生:蒸发了(板书:蒸发、贴)

  三、积极思考,研讨发现(预设5分钟)

  师:我们是怎样帮助叔叔们将沙子和食盐分离的?(ppt)

  生:先用水把食盐溶解,再用过滤把盐水和沙子分开,再进行蒸发将盐和水分开。

  四、课后拓展,知识延伸

  师:木屑、铁屑、和食盐混合了可以怎么分离?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 4

  【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1课,本单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土壤:土壤的成分、不同类型的土壤以及保护土壤。本节课《土壤的成分》中,教材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挖土壤、观察土壤并进行记录、最后利用几种方式深度观察研究土壤。

  在新教材中没有提及腐殖质的概念,也没有让学生具体描述看到的土壤分层时那些物质到底是什么,但根据后一课的内容分析,在用水浸泡土壤后,学生要能观察到土壤的分层情况并描述,且发现土壤中是有颗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的。本节课虽然在这一单元中处于起始位置,但与后一课的联系不可忽略。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其心智和接受能力还处于二年级的水*。但经历过两年的科学学*,他们的观察经验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丰富,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但在合作分享的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如果让他们合作观察一份材料的话,可能会引发一些矛盾,因此材料要充足。其次,要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可能很容易分散,因此把握好课堂节奏,逻辑也要梳理清晰。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组成土壤的成分有空气、水和颗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等。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观察土壤,记录并描述出它们包含的肉眼可见的成分。

  2、能利用纸巾、水、放大镜等工具来进一步观察,证明一些不可直接观察到的成分的存在,知道观察的方法多种多样。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其中的乐趣。

  2、能接纳别人的观点,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土壤资源,了解人类的活动可能对土壤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多种方法观察土壤,并能记录和描述看到的物质。

  难点:知道有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物质,可以利用间接的办法证明它们的存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土壤等。

  学生准备:土壤、水、烧杯、纸巾、放大镜、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老师买了花苗,这里还有个花盆,我还差些什么吗?

  图片展示:花苗和空花盆。

  生:土壤。

  2、师:土壤是什么样的呢?里面有什么?

  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土壤的成分(板书课题)。

  二、观察土壤

  1、师:老师这儿有张成分表,是空白的,你能把自己知道的土壤里有的东西写在上面吗?

  生:每人写一份,写在横线上(不交流)。

  2、师:土壤里真的有这些吗?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挖点土来观察。

  3、师:老师今天带了些刚挖的土壤,这里面真的有你们写的这些物质吗?

  PPT出示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生:边观察边记录、保持桌面整洁。

  4、师:那如果观察的时候有看不清楚的地方,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我们需要放大镜来帮助我们观察。

  5、学生汇报。

  汇报时注意,先说我在土壤中发现了……,这些是我没有观察前就猜到的,还有……是我观察后发现的,另外……是我没有看到,我猜测土壤里有(或没有)……

  三、土壤里的水、空气和不同大小的土壤颗粒

  1、师:你们在土壤里发现了这么多的物质啊!那土壤里有水和空气吗?

  (植物的生长还需要什么?土壤里有吗?)

  师:可以摸一摸。

  2、师:你能看到吗?你有办法借助其他物体证明它们的存在吗?

  生:学生在水和空气的验证实验设计单上写下自己的方法。

  小组交流选出大家认为最满意的方案进行汇报。

  3、汇报预设。

  师:用纸巾捏一捏,看到什么现象才能说明土壤里有水?

  生:纸巾变得潮湿了、皱了、破了……

  师:那把土壤放进水里要观察什么?

  生:看有没有气泡,如果有气泡,说明土壤里有空气。

  4、学生活动。

  学生用纸巾包裹土壤,然后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将土壤放入水中观察。

  汇报自己的发现。

  5、搅拌放入土壤的水。

  师:看来土壤里确实有空气,那过去了一段时间,那些小气泡现在还有吗?它们在哪儿呢?

  生:观察自己的杯子,发现还有些小气泡在土壤的表面,有的在水面上消失了。

  师:要是我们搅拌一下土壤,那些小气泡会去哪儿?

  师:真的是这样吗?除了小气泡还可能有什么现象发生?我们来试试吧!试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呢?

  生:猜测,浮上来……

  生:轻轻搅拌、防止水洒出来、要仔细观察……

  PPT展示要求:搅拌棒使用1分钟后收回;边观察边记录;注意卫生;将发现用便签纸贴在记录单上。

  学生实验:教师及时收回搅拌棒,并引导每组学生观察水的分层现象,提示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四、总结

  师:土壤看起来很普通,里面却含有这么多不同的成分。今天我们通过哪些办法发现土壤里有这些成分的呢?(固定句式:今天,我们用……发现土壤里有……)

  生:纸巾、放大镜、放进水里(搅拌)。

  【板书设计】

  4、土壤的成分

  我们用:

  放大镜

  纸巾

  放进水里(搅拌)

  发现土壤里有:

  枯树枝

  水

  空气

  草根

  小颗粒土壤

  小石头

  大颗粒土壤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 5

  教学要求

  1、经历一个制作纸车、交流改进纸车的活动过程。

  2、能从不同的角度考虑纸的选择,能在民主、*等、和谐的气氛中发表、交流各自的观点,并能虚心倾听他人的建议。

  3、学会做之前先考虑怎么做,做时不断调整,做后能看到优点和不足,并能及时改进。

  4、体验和别人合作更能做好一辆纸车的乐趣。

  教学准备

  剪刀、胶水、双面胶、各种厚薄不一、颜色各异的纸(尽量多上一些)、各种车辆图片、自制一辆纸车。

  教学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老师这里有一辆车(纸车),你有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吗?

  谁愿意玩一玩?

  你也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纸车吗?今天我们就来亲自动手做一辆漂亮的纸车。

  2、观察车的主要组成部分。

  为了做好一辆纸车,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上课前,老师已经让你们去搜集各种各样的纸了。再想想看,我们还要做些什么准备呢?

  看看老师做的纸车,这辆车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同桌讨论一下,你们俩准备合作做一辆什么车?这辆车由哪几部分组成?老师这里有很多车型的图片,可以供大家参考,你们也可以做一辆老师没见过的稀奇古怪的车。

  3、做一辆纸车。

  车型我们已经选择好了,接下来该考虑什么问题了呢?还是让我们发挥两个人的力量,一起研究一下吧!把你们的计划简单地记一记,以免等会儿忘记了。

  不知道这几个问题大家想好了没有,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

  (1)选用什么纸来做车厢?理由?

  (2)选用什么纸来做车轮?理由?

  (3)轮轴怎么做?

  (4)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理由?

  做车的.细节大家想得很多,但其他方面大家想到了什么呢?(比如剪刀的使用、小组的合作等等)

  看来大家的确考虑得很周到,那么我们就开始动手吧。比一比哪一组合作得最愉快。

  4、试试纸车能跑多远。

  纸车终于做好了,真想来一场比赛。比什么呢?大家发表一下建议。

  确定几项:

  (1)比谁介绍的纸车特点多。

  (2)比谁发现的问题多。

  (3)比谁想的改进方法好。

  (4)最后比谁的纸车跑得远。

  大家先分组准备一下,3分钟后比赛正式开始。

  下面我们分四个大组进行比赛。

  5、后续活动。

  你们想对自己的纸车作些改进吗?简单说说你们的计划。

  好好干吧,你们一定行!教师等着看你们更棒的纸车!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案合集10篇(扩展4)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6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难点:感知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或碎碎冰)、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这是一块冰,如果我们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2.揭示课题:冰融化了(板书)

  二、科学探索:观察冰融化成水(预设18分钟)

  [材料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

  1.吸管吹冰块(预设8分钟)

  (1)科学家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就会开始融化。

  我们可以怎样加快冰块的融化?如果给你一台吹风机,你可以怎么做?如果给你一根吸管,可以怎么做?(预设: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用吸管吹热气让冰融化)

  (2)学生用吸管朝冰块一个部位吹气。

  (3)交流现象:被吹热气的部位冰融化的快。

  (4)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热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材料准备: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2.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预设10分钟)

  (1)讨论:你知道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3)提问:怎么利用以上材料做这个实验?

  (4)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后实验方法。

  提示:

  a.用记号笔在冰面位置做好记号,再把试管放入有热水的烧杯里。

  b.冰在融化过程中用眼睛观察,不能动手触摸移动试管和烧杯。

  c.冰完全融化后再在水面做好记号。

  d.讨论补充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3.讨论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预设:吸收热量)

  (板书:吸收热量)

  (2)冰融化前是什么状态的?(预设:固态)

  (3)冰融化一半是什么状态的?(预设: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

  (4)冰完全融化后是什么状态的?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液态;固态转化成液态)

  (5)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其它什么现象?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预设:试管外面有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6)冰完全融化成水体积有什么变化吗?(预设:体积变小)

  2.学生补充。

  3.学生观察水状态的各种图片。它们之间能不能相互转化?

  4.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

  (预设: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所以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板书: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

  5.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预设: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水遇冷转化成冰,冰加热转化成水……)

  6.教师小结: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板书:互相转化热量)

  四、课后拓展(预设4分钟)

  你们喜欢吃冰激凌吗?

  我们课后如果要研究“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得更块一些?”应该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请同学们回家后认真准备,完成实验。

  【板书设计】

  4.冰融化了吸收热量

  冰 固态

  水 液态 互相转化 热量

  水蒸气 气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相同食盐的速度。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认识到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小组准备:相同质量的食盐4份、四杯水(三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玻璃棒1根、秒表1只、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食盐1份,一杯水]

  1.出示食盐和水。

  提问:把食盐放入水中会如何?(预设:食盐会溶解在水里。)

  提问:这些食盐完全溶解在水中大约需要多少时间?(预设:5分钟、6分钟、10分钟)

  提问:谁有办法使食盐更快的溶解?(预设: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

  2.揭示课题:加快溶解(板书)

  二、探索:加快溶解(预设30分钟)

  活动一:如何进行实验。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而保持其它条件不变。

  活动二:探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一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1.提问:要研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食盐、烧杯、冷水、热水)

  2.出示实验记录表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5.介绍实验要求以及学生活动手册的填写方法。

  (1.小组合作;2.分步进行;3.及时记录。)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活动三:探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玻璃棒1根、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1.提问:要研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又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食盐、烧杯、水、玻璃棒、秒表)

  2.出示实验记录表

  3.组织学生结合上一个实验,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6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反馈交流。

  小结: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和搅拌,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3.提问:如果要让食盐更快地溶解在水里,还可以怎样做?

  四、拓展:请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加快溶解的方法。(预设2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我们知道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有哪些?

  2.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不止两个,你们还想做实验研究其它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吗?

  【板书设计】

  6.加快溶解

  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加快溶解的方法:用热水

  搅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2.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2.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

  1.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

  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会下降一些。)

  2.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

  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

  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

  1.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提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

  (1)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

  (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

  (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

  3.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后的试管、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杯、直尺、水银温度计]

  1.学生反馈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时。

  2.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3.冰还是水吗?

  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

  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不是冰,不一样。(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

  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的水、试管、烧杯、清水]

  1.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

  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2.出示装有冰的试管。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

  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

  3.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

  学生猜测。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

  【板书设计】

  3.水结冰了

  水(液态) 凝固(0℃或0℃以下) 冰(固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难点:感知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或碎碎冰)、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这是一块冰,如果我们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2.揭示课题:冰融化了(板书)

  二、科学探索:观察冰融化成水(预设18分钟)

  [材料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

  1.吸管吹冰块(预设8分钟)

  (1)科学家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就会开始融化。

  我们可以怎样加快冰块的融化?如果给你一台吹风机,你可以怎么做?如果给你一根吸管,可以怎么做?(预设: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用吸管吹热气让冰融化)

  (2)学生用吸管朝冰块一个部位吹气。

  (3)交流现象:被吹热气的部位冰融化的快。

  (4)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热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材料准备: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2.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预设10分钟)

  (1)讨论:你知道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3)提问:怎么利用以上材料做这个实验?

  (4)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后实验方法。

  提示:

  a.用记号笔在冰面位置做好记号,再把试管放入有热水的烧杯里。

  b.冰在融化过程中用眼睛观察,不能动手触摸移动试管和烧杯。

  c.冰完全融化后再在水面做好记号。

  d.讨论补充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3.讨论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预设:吸收热量)

  (板书:吸收热量)

  (2)冰融化前是什么状态的?(预设:固态)

  (3)冰融化一半是什么状态的?(预设: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

  (4)冰完全融化后是什么状态的?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液态;固态转化成液态)

  (5)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其它什么现象?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预设:试管外面有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6)冰完全融化成水体积有什么变化吗?(预设:体积变小)

  2.学生补充。

  3.学生观察水状态的各种图片。它们之间能不能相互转化?

  4.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

  (预设: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所以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板书: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

  5.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预设: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水遇冷转化成冰,冰加热转化成水……)

  6.教师小结: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板书:互相转化热量)

  四、课后拓展(预设4分钟)

  你们喜欢吃冰激凌吗?

  我们课后如果要研究“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得更块一些?”应该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请同学们回家后认真准备,完成实验。

  【板书设计】

  4.冰融化了吸收热量

  冰 固态

  水 液态 互相转化 热量

  水蒸气 气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碱,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板书:小苏打,碱。)

  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

  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

  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研究?(预设:学生提出进行实验设想。)

  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预设:水量一样多;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书:水量统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4.阅读科学书13和14页,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加入食盐?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采用*勺定量法时要演示如何获取2克一份的食盐——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盐,用尺子刮去多余的盐,搅拌的操作规范——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食盐、第三份食盐,要将食盐溶解的份数及时记录下来,如何判断食盐是否完全溶解等。)

  6.出示活动手册第3页,指导学生实验要求及记录:先完成食盐的溶解实验,再完成小苏打的溶解实验,并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7.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1)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

  8.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或者课件上。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数据汇总表]

  1.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数据得出“大多数小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

  小结我们的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2.组织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这样加,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这样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

  四、拓展:其他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

  1.教师出示白糖、味精、红糖,提问:如果想知道这几种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2.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板书设计】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食盐、小苏打、白糖、红糖、味精、碱……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面七课的学*,对水的有了进一步的全面的认知,知道水结冰和融化需要什么条件等。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变化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变化,也知道有些物质虽然大小、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原本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科学概念。本节课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清楚知道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但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还是缺乏概念。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折纸等活动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大小、形态变化但本质没有变化,并利用这些特点去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概念目标】

  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

  3、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

  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

  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的变化与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讨论交流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的三态变化视频、教学课件

  小组准备:橡皮泥、圆头剪刀、白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集: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

  [教师准备:出示课件中水的三态变化的图片]

  冬天河里的水结冰,天热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节图片导入,加入水三态变化相关的图片。

  1、提问:冰融化成水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时,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预设:学生回答水融化时变成冰、变成了液态的水了。结冰时水从液体变成了固体了。)

  2、提问:思考:妈妈在晾衣服时,衣服慢慢的晒干了。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预设:衣服上的水消失了、水不见了、衣服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跑的空气中)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小结:水真的不见了吗?其实衣服上的水经过太阳的暴晒(加热)后液体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

  3、提问:水的哪些特点发生了变化?那么它还是水吗?

  [课件出示学生活动手册。说明要求: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的表格上]

  4、课件出示纸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图片,生活中的变化有很多,比如说纸、橡皮泥的变化,此时呈现纸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纸的形状改变、气球大小改变、木棒颜色改变等)

  5、揭示课题:《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索:纸和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各种纸6张、橡皮泥若干、剪刀、刮刀、活动手册等]

  活动前课件出示:

  活动要求:

  ①学生能把活动手册上的表格边实验边记录下来,

  ②能在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

  活动问题:

  问题1:我们做了什么使纸(橡皮泥)发生了变化?

  问题2:请同学们说一说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3:它们变化后与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活动一:

  1、教师拿出一张纸折出一个折纸模型,进行简单的制作。

  (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上述问题完成对活动手册的填写(对学生手册填写预设1:把纸折起来、剪一剪、撕一撕等。预设2:学生根据实验能描述实验现象。预设3: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

  3、交流展示环节:请学生讲解自己完成的活动手册(预设: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分析结论,纸改变了形状但是都还是原来的纸。)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活动二:

  1、提供橡皮泥和刮刀,让学生用这块橡皮泥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制作时认真思考三个问题并按要求填写到活动手册上。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案合集10篇(扩展5)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联系重点句体会寓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头饰。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顺势导入

  1、你对自己的长相哪里最满意?为什么?

  看看老师的左右手,哪只漂亮些?(左手)对,所以老师把漂亮的戒指也带在左手上。可左手右手各能做些什么事呢?(对比右手虽不好看,但比左手更有用处)

  2、有只漂亮的梅花鹿也跟我们一样,对自己的模样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满意的地方,我们一起去书中认识认识这只梅花鹿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及不理解的新词,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2、用开火车、请小老师等形式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3、学生分段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正音。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1~10段

  1、文中的梅花鹿对自己的模样满意吗?它最喜欢自己的哪些部分,对自己的哪一部分最不满意?(自读、勾画、汇报)随机理解赞叹匀称赞不绝口欣赏陶醉等词。

  2、指导朗读。在朗读中巩固赞叹赞不绝口欣赏陶醉等词的理解。

  四、学*11~13段

  1、出示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自读第11~13段,说说是指的什么?随机理解抱怨没精打采等词。

  2、指导感情朗读。随机体会逼*犹豫挣脱拼命等词。

  五、表演、复述

  小组内完成,班内展示。

  六、揭示寓意

  1、看完同学们的表演,你对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这句话有什么新的理解?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七、课外阅读

  介绍《伊索寓言》,请生进行课外阅读。

  一、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不能失信》教案设计与教后反思。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难点:如何使学生通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三、课前准备发动学生寻找*的生*资料,阅读有关*的故事。

  四、教学方法:朗读感悟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有好朋友吗?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你的好朋友?学生畅所欲言,当有人说出守信用时,板书。

  2、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对好朋友之间守信用的故事。板书课题,解释题意:“信”指什么?“失信”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c、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三、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的话。先组内练*,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教师巡视。

  3、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四、课本剧表演。

  五、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吗?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

  2、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讲诚实守信的人和事吗?教学反思:我是设计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的,但在教学中仅仅抓住文中的对话和动作来领会庆龄守信用的可贵品质,从而使孩子受到熏陶感染,使自己做人做事上得到启示。

  一、教学目标:

  1、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增强在课内外积累有新鲜感词句的意识。

  2、积累含有身体部位或器官名称的成语(重点);能根据句子意思选择恰当的朗读方式。

  3、组织兴趣小组,能给兴趣小组起名字,并开展活动。

  4、想象画面,积累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

  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增强在课内外积累有新鲜感词句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

  能根据句子意思选择恰当的朗读方式。

  四、课时安排: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案合集10篇(扩展6)

——滑旱冰_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300字合集五篇

  我有很多本领:拖地、扫地、擦玻璃、滑旱冰等。今天我要写的就是我如何学会了滑旱冰。

  别看我现在很熟练,当初我开始学的时候,可数不清摔了多少次。

  那天爸爸给我买了一双旱冰鞋,妈妈便要教我滑。“太好了!”我连声喊到。

  终于开始学了,妈妈让我扶着墙壁往前滑,再慢慢试着松开手向前滑。可是,我求胜心切了根本听不进去妈妈的话。自己一下子就滑了一下,狠狠地摔了一个跟头,我不服气,爬起来又尝试了一次,但还是以失败告终。

  妈妈在一旁看不下去了,扶起我说:“晨晨,你就听妈妈的话吧,不然你一直这样下去,就算腿摔坏了也学不会。”

  我别无选择,只好听了妈妈的,扶着墙慢慢滑,可不知怎么回事,我的腿不听我的大脑指挥,总抖个不停,害我摔了好几次!我爬起来,先控制住我的两条腿,然后扶着墙慢慢往前滑,渐渐地,我松开了扶着墙壁的手,可是松手之后,还没滑半分钟就又摔了。我不断摔倒,又不断爬起来,反复练*。直到有一次,我控制住了两条腿,掌握好了*衡,松开手之后,居然没有滑倒!我高兴极了,连声喊:“哈哈,我学会滑旱冰啦!哈哈!”

  这就是我学滑旱冰前前后后的故事。

  有一天,妈妈给我买了一双旱冰鞋,我高兴极了。

  第二天,爸妈带着我兴致勃勃地来到了旱冰场。我换上了旱冰鞋,可我连站都站不稳,这可把我急坏了。爸爸只好扶着我,我渐渐地能站稳。爸爸又让我练*滑行,我便答应了爸爸。开始,我心惊胆战,生怕摔倒,心里像揣着小兔子一样“怦怦”直跳,怎么练也学不会,就对爸爸说:“爸爸,旱冰鞋没意思,我总也学不会。”爸爸却说:“学什么都不要怕困难,要有毅力,有耐心才行。”听了爸爸的话,我顿时感到惭愧不已,下决心一定要战胜困难。我接着练*,不知摔了多少次,手划破了,出了许多血仍然坚持练了十几圈。最后,终于慢慢地向前滑了,我欣喜万分,心想我不光会慢滑,还应该练快滑。妈妈看出了我的心思,耐心地说:“没关系,慢慢练,熟能生巧嘛!”我听了妈妈的话又专心致致地练了起来,不一会儿,我滑的速度越来越快了,而且还真的超过了几个人呢!我惊喜地欢呼起来,我学会了滑旱冰啦!

  从滑旱冰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只要有毅力,有耐心,多学多练,不怕困难就没有学不会的事。你看,学滑旱冰是不是苦中有乐呀!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哪!我为了学会滑旱冰,屁股不知开了多少瓣花呀!

  起初,每当我下操场玩时,我都常常看到小伙伴们穿着自己喜爱的旱冰鞋,在操场上来回穿梭,只见他们一个个弓着腰,两手前后摆来摆去,多么像一只矫健的燕子,多么痛快呀!我羡慕极了!可惜我落伍了,真是“衰”。

  后来,我央求爸爸给我买了一双旱冰鞋,爸爸很快就答应了,我“happy”极了,心花怒放。小舅舅就给我买了一双崭新的旱冰鞋,我高兴地穿上了沉甸甸的旱冰鞋,小心翼翼地来到操场。舅舅搀扶着我走,我就慢慢地学走着“歪八字”。舅舅慢慢地放开我的手,不料,一不小心,摔了个“人仰马翻”差点儿掉“金豆豆”了。哎,难道这就是我的“见面礼”?我想:“我就不信,这就难倒了我?”于是,我不用“拐杖”了,战战兢兢地挪动着。

  尽管摔了许多次,不过跌倒了再爬起来,就这样,我慢慢地可以保持*衡,顺畅了许多。经过几天的艰苦练*,终于可以“飞舞”了。现在,我买了一个能滑得更快的旱冰鞋,溜起来就像哪吒脚踏风火轮,腾云驾雾,真令人轻松痛快。

  嘿!滑旱冰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身体,而且还可以磨砺我们的勇敢,自信,坚强不屈,不妨你也来试试?

  我的课余生活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踢足球、打篮球、滑旱冰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滑旱冰了。

  今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正是滑冰的好时机。我便随着爸爸、妈妈一起到凤凰广场上玩,刚来到广场上就见到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有的在草坪上玩耍,有的在运动健身场上打篮球,有的在喷泉旁边打卡,有的在大会场的地方滑旱冰。我也迫不及待的滑向滑冰的区域。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位大哥哥一边滑冰,一边熟练的操作着“计算机 ,我十分羡慕。我便学着大哥哥的样子,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小心翼翼的滑着,也不断唠叨着:“*衡,*衡……不一会儿,我又把目光转移到一个玩滑板的小朋友的身上。

  在爸爸、妈妈的教导下,我不断进步,不断发愤。心想:早晚有一天我会超过你们的。

  这次滑旱冰,让我认识到了课余生活的乐趣。

  今天是9月13日,是一个阳光媚的好天气,也是我的生日,我一早起来爸爸就给了我一件礼物,我打开那个精致的盒子就看见一双漂亮的旱冰鞋。那双旱冰鞋是黄色的,有四个轮子,轮子可以调不同样子,那双旱冰鞋还可以按脚的大小调大小号,后面还有一个刹车呢!十分精致。我非常喜欢这双旱冰鞋,马上穿上它,刚一迈步,就趔趔趄趄,身体歪斜,脚步不隐,摇摇摆摆,一跟头,摔了一屁股蹲儿,爸爸跑过来对我说:“滑冰要掌握窍门,要把握好身体的*衡。”爸爸拉着我的手,我就慢慢的向前滑,突然一不小心,我又摔倒了,摔得我骨头都疼,我打算放弃,爸爸说:“我说你啊就是个胆小鬼!”我火了,大声说:“你别门缝里看人。”于是我又接着滑,不知摔了多少次。我终于掌握了要领,动作也协调了,可以在地面上飞驰,就仿佛一只飞燕紧贴着地面飞翔。我非常高兴,我学会了滑冰这项有趣的活动,也懂得了“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的道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