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范文5份

首页 / 教案 / |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1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同学们试着计算两位数乘法:35+53=;35+39=;59+93=

  (要求用竖式计算),并让同学们说出各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进位次数不同。)

  出示本节课要学*的内容: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

  (二)讲授新知:

  出示课本第15页图片,让同学们认识这些动物,并引导学生回答这四种动物分别属于哪个种类。

  接着让同学们看图下面的《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试着分析。教师让学生试着讲解“已知种类”、“中国特有种数”以及“濒危和受威胁的种数”各是什么意思。

  在此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渗透保护动物的思想,让同学们接受全面的教育。

  例1。

  让同学们试着从15页的《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找出问题“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所需要的已知量,而不是去看16页上面的.简化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观察统计表。

  由学生列出算式:98+25=_____(种)

  再让同学们不用笔算,是这估计一下结果是多少?(教师指导估算的方法。)

  再让同学们用笔算计算出,让一名同学上黑板列式计算并点评。

  98

  +215

  ————————

  123

  最后提示同学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写“答”。并根据学生计算的实际情况做单独指导。

  (三)强化新知,巩固练*:

  让同学们先估算、后用竖式计算第16页“做一做”第1题。

  65+7839+8667+9543+88

  教师巡视,并对所发现的问题给与提示与解答,特别是不要忘了进位,计算要认真……

  (四)课堂小结:

  着重提示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的方法,渗透估算的思想。

  (五)课外作业的布置:

  1。第16页“做一做”第2题(用竖式计算);

  2。练*四第2、3题。

  六、板书设计加法

  98

  +215

  ————————

  123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认识秒,知道1分=60秒,以及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教学活动,逐步建立1秒、1分的时间观念。

  3、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建立1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

  时钟、篮球、秒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孩子们,老师带来一位好朋友,请你听一听,猜猜它是谁?那它在生活中可以做什么?

  2、师:看时钟老爷爷欢迎我们来了!仔细观察你认识钟面上的什么?

  同学们喜欢过年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重温过年时新年倒数钟声敲响的那一刻。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4、观看秒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视频

  二、合作探究,发现新知

  (一)认识秒针和1秒

  1、认识秒针(课件播放钟表“嘀嗒嘀嗒”的声音,出示钟面)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作单位。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认识1秒

  思考:在一秒钟的时间里你能完成什么事情呢?

  3、小游戏:拍拍手

  4、认真观察秒针是怎么走的,走了几秒。

  5、知识应用

  (二)认识1分=60秒

  1、探究1秒钟与1分钟的关系

  让学生观察钟面,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变化?思考:当分针走1小格时,秒针走多少?

  验证:同学们的结论是否正确?

  2、玩游戏

  写数字、口算练*、拍篮球等。

  三、巩固练*

  1、知识根据地

  2、数学高速路

  3、一分高下

  4、小法官

  5、火眼金睛

  四、自主评价,总结全课

  1、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2、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打算今后怎样珍惜时间呢?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珍惜一分一秒,做时间的主人!(展示时间的名言)

  五、拓展延伸,深化升华。——欣赏时间名言。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赢得了时间就是赢得了一切。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六、作业

  1、第4页“做一做”第1题。2、第6页练*一第1、3题。3、第8页练*一第10题。

  七、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秒针走1小格———1秒

  走1大格———5秒

  1分=60秒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3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同学们试着计算两位数乘法:35+53=;35+39=;59+93=

  (要求用竖式计算),并让同学们说出各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进位次数不同。)

  出示本节课要学*的内容: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

  (二)讲授新知:

  出示课本第15页图片,让同学们认识这些动物,并引导学生回答这四种动物分别属于哪个种类。

  接着让同学们看图下面的《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试着分析。教师让学生试着讲解“已知种类”、“中国特有种数”以及“濒危和受威胁的种数”各是什么意思。

  在此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渗透保护动物的思想,让同学们接受全面的教育。

  例1。

  让同学们试着从15页的《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找出问题“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所需要的已知量,而不是去看16页上面的简化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观察统计表。

  由学生列出算式:98+25=_____(种)

  再让同学们不用笔算,是这估计一下结果是多少?(教师指导估算的方法。)

  再让同学们用笔算计算出,让一名同学上黑板列式计算并点评。

  98

  +215

  ————————

  123

  最后提示同学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写“答”。并根据学生计算的实际情况做单独指导。

  (三)强化新知,巩固练*:

  让同学们先估算、后用竖式计算第16页“做一做”第1题。

  65+7839+8667+9543+88

  教师巡视,并对所发现的问题给与提示与解答,特别是不要忘了进位,计算要认真……

  (四)课堂小结:

  着重提示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的方法,渗透估算的思想。

  (五)课外作业的布置:

  1。第16页“做一做”第2题(用竖式计算);

  2。练*四第2、3题。

  六、板书设计加法

  98

  +215

  ————————

  123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分析,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经历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时间计算的过程,体会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方法,会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难点:结合生活实际灵活地解决求经过时间的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复*一下学过的`知识。(出示幻灯片)

  钟表上最长最细的针是(),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作单位。

  秒针走一圈是()秒,分针走一圈是()分,时针走一圈是()时。

  所以1分=()秒,1时=()分。

  二、探究新知

  1、时间单位的换算

  2时=()分

  想:1时是60分,2时有()个60分。

  2、出示题目。

  120秒=()分

  60秒是1分,120秒是

  2个60秒。

  4分=()秒

  1分是60秒,4分就是

  4个60秒。

  5时=()分

  可以想,1时是60分,5时里有

  几个1时,就是几个60分。

  三、练*巩固

  1。填一填。

  3时=()分

  1时25分=()分

  3分=()秒

  150秒-30秒=()分

  2。在()里填上“>”“<”或“=”。

  9分()90秒

  1分15秒() 65秒

  3时()200分

  1时30分()90分

  四、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分析,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经历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时间计算的过程,体会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方法,会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难点:结合生活实际灵活地解决求经过时间的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复*一下学过的知识。(出示幻灯片)

  钟表上最长最细的针是(),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作单位。

  秒针走一圈是()秒,分针走一圈是()分,时针走一圈是()时。

  所以1分=()秒,1时=()分。

  二、探究新知

  1、时间单位的换算

  2时=()分

  想:1时是60分,2时有()个60分。

  2、出示题目。

  120秒=()分

  60秒是1分,120秒是

  2个60秒。

  4分=()秒

  1分是60秒,4分就是

  4个60秒。

  5时=()分

  可以想,1时是60分,5时里有

  几个1时,就是几个60分。

  三、练*巩固

  1。填一填。

  3时=()分

  1时25分=()分

  3分=()秒

  150秒-30秒=()分

  2。在()里填上“>”“<”或“=”。

  9分()90秒

  1分15秒() 65秒

  3时()200分

  1时30分()90分

  四、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范文5份扩展阅读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范文5份(扩展1)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十)份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第8页。

  教学目标:

  1、了解除了东、西、南、北这四个方向外,还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3、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 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

  通过前几堂课的学*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 指南针)

  三、 学*新课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xx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

  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练*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厦门的位置,说说厦门在北京的什么方向,

  北京在厦门的什么方向?

  接下来让学生独立填写:

  (1) 厦门在北京的_____方向

  (2) _____大致在北京的西北方向,

  _____大致在北京的西南方向,

  (3)北京的东南方有_____省市。

  五、全课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1:交流预*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2页至第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学生背儿歌:

  早晨起来,面向太阳。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

  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把看到的主要的景物记录下来,并标明方向。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物体。

  3、到教室,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三.分层练*,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一的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3

  一、 课题:元、角、分与小数

  (一)、授课人:李娇

  (二)、教材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三)、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二页至第三页

  (四)、课时:2课时

  二、 教学目的:

  (一)、结合实际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二)、在探究活动喝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小数

  (三)、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三、 学情分析

  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元、角、分很熟悉,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自行买一些文具用品、金额较小的物品,但对小数的`了解却不多。

  四、 教材分析

  该教材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其内容都源于生活,贴*生活,能够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并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而不是深不可测,不可触及的。

  五、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二)、教学难点:小数的写法。

  六、 课型:新授课。

  七、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游戏法。

  八、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

  学具:卡片

  九、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由教师出示幻灯片,传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购物”中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主要是认识小数的各部分名称,会读小数,下一步则是以学生体会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并展开一位小数,二位小数的实际含义,最后,以游戏结束课堂,并作出总结,布置作业。

  十、教学过程

  (一)、创设购物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去购物好吗?

  生:好。

  师:但这次购物有点特殊,是在教室里面,大家看这是什么?(出示幻灯片)。

  生:铅笔。

  师:多少钱一支?(出示幻灯片)

  生:5角。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师:那大家还想买些什么文具呢?

  生:(学生自由回答)。

  师:好,大家想买的东西很多,那我们来看一下钢笔的价格是多少?

  生:8元。

  师:尺子呢?

  生:1元零6分。

  师:笔记本呢?

  生:3元5角。

  (教室据学生回答完毕,再出示幻灯片,并板书)。

  师:大家想一下,可以小组讨论,老师写在黑板上的价格还有其它写法吗?(学生自由回答,根据实际情况,教师进行教学)

  师:我们可以把这些价格用元表示出来,大家仔细看好了,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老师出示幻灯片)

  生:出现了小数。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元、角、分与小数(教师板书)。

  (二)、新课

  1、初步认识小数

  (1)、认识小数的各部分

  师:大家观察一下,今天我们学的书与*时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出现了小数。

  师:很细心,像0.50、1.06、3.50的数我们就称为小数,来,大家跟老师念一遍,像0.50、1.06、3.50的数我们就称为小数,读两遍。

  生:齐读)”像0.50、1.06、3.50的数我们就称为小数。

  师:那下面大家看一下屏幕上哪些都是小数,哪些数是整数(出示幻灯片)。

  师:小数是哪些?

  生:1.50、2。70、16.85、9.99.

  师:那整数呢?

  生:1、5、3、20。

  师:回答得很好,小数与整数有什么不同?

  生:出现了小圆点。

  师:我们称小圆点为小数点,小数前面的数我们称为整数,小数后面的数我们称为小数部分。

  师:下面大家分小组认识小数的各部分,由小组自己选择一个小数来进行认识。一分钟后由小组派代表说出你们的讨论结果。

  师:大家讨论好了吗?

  生:讨论好了。

  师:那哪个小组先来?看看哪个组表现得最好。

  生:(依次点名或学生自愿说,老师作适当点评,也可请学生自评或他评)。

  师:看来大家认真预*了,你们表现得很好,下面由老师出题,大家自由回答,比一比,哪组回答的又快又准。

  师:准备好了吗?老师姚开始了(出示幻灯片)。

  生:3.55.

  师:它是小数吗?

  生:是。

  师:它的整数部分是?

  生:3.

  师:小数部分呢?

  生:55。

  (2)、小数的读法

  师:这些小数你们会读吗?

  生:会(由实际情况定)

  师:那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指着黑板)

  生:0.5元、1.06元、3.05元。

  师:我们回忆一下,小数怎么读?

  生:从整数部分开始读,遇到小数点读点,最后读小数部位。

  师:大家认为他说得对吗?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作总结。

  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

  师:现在大家打开教科书,翻到第2页。

  师:图画上没支铅笔多少钱?

  生:0.5元。

  师:钢笔呢?

  生:8元。

  师:尺子呢?

  生:1.06元。

  师:笔记本?

  生:3.50元。

  师:水彩笔?

  生:16.85元。

  1认识一位小数的实际意义

  师;每支铅笔0.50元,谁知道0.50元是多少钱?

  生:5角。

  师:几个一角是1元?

  生:十个。

  师:那就是说5角师一元的几分之几?

  生:十分之五。

  师:我们以元为单位用小数可以表示成什么?

  生:0.5元。

  1认识两位小数的含义

  师;那么每把尺子师1.06元,它是多少钱?

  生:一元零6分。

  师:几个一分十一角?

  生:十个。

  师:几个一角是一元?

  生:十个。

  师:几个一分是一元?

  生:一百个。

  师:那大家想一想6分是一元的几分之几呢?

  生:一百分之六。

  师:逻辑思维能力很强,如果我们以元为单位用小数可以怎么表示?

  生:1.06元。

  师:下面请大家做一下课本上第二页的*题,还是同学们已经提前做好了?

  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师:哪个同学愿意回答第二幅图,它表示的师几元几角几分?

  生:十二元五角零分。

  师:用以元为单位用小数表示呢?

  生:12.50元。

  师:大家想一想,5后面的0可以省略吗?

  生:可以。

  师:为什么?

  生:因为0表示的师没有的意思,在末尾可以省略。

  师:如果老师不小心把0和5的位置互换了,即写成了12.05元,0还可以省略吗?

  生:不可以,因为0代表的是角,5代表的是分,分比角小,如果省略了0,就成了12.5元了,与12.05元不同。

  师;大家认为他回答的对吗?还有其它的补充吗?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老师灵活进行)。

  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谁来总结一下末尾师0的小数的情况?

  生;如果末尾师0,可以省略不写。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还应该加上小数二字,因为若是整数则末尾的0肯定要写,不能省略。

  师:那把这两位小朋友的话综合起来,我们应该怎么说呢?大家小组讨论一下,互相交流一下各自意见,待会自愿起来说。

  生:(讨论后)对于整数来说,末尾的0不可以省略,还有补充吗?

  生:不论是小数还是整数,中间的0都不可以省略。

  师:小朋友们考虑得很全面,下面我们接着第三幅图,哪个小组来提问?(学生举手)。

  生1:图中表示的是几元几角几分?

  生2:2元0角4分。

  生1:以元为单位用小数表示呢?

  生2:2.04元。

  生1:中间的0可以省略吗?

  生2:不可以。

  (老师作必要的提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提问)。

  (三)、做游戏

  (提前让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图)。

  游戏规则:由每小组派出两名代表,一名随意抽出卡片,另一名回答卡片代表的师多少钱,其它小组成员做好相应记录,回答得是否正确,最后看哪个小组回答得最多最准确,每个小组限时两分钟。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生:元、角、分与小数

  师:小数的读法是?

  先从整数部分读起,小圆点读作点,最后读小数部分。

  师:那遇到末尾有零的小数呢?

  生:不用读。

  师:在读小数部分时,我们应接顺序来,不能跳读,中间有0的一定要读。

  (五)、作业

  1、完成课本第三页中的练一练的第一小题。

  2、在日常生活中,超市里有许多价格牌,请适当摘抄五个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价格牌,读给爸爸妈妈听。

  十一、板书设计

  元、角、分与小数

  1、铅笔:5角→0.5元,读作零点五元。

  2、钢笔:8元→8.00元,读作八点零零元。

  3、尺子:1元6角→1.06元,读作一点六零元。

  4、笔记本:3元5角→3.50元,读作三点五元。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4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从二年级(上册)起教学除法,在二年级(上册)、(下册)和三年级(上册)里各有一个单元教学除法。

  册次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

  认识除法,口算表内除法。

  用除法解决*均分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下册

  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及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上册

  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并验算除法。

  口算比较容易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把“和”或“剩余数”*均分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两部分内容。在计算这部分内容里又有口算、笔算与估算,以笔算为重点和教学主线,把口算与估算的教学与笔算有机结合、交融安排,使三者相互促进。在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里,既有已经教学的一、两步计算的问题,还有连除计算的两步解答的问题。前者结合笔算教学带着练*,后者编排例题新授。

  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第1~10页教学计算,第11~14页教学连除计算的实际问题,第15~16页是全单元内容的复*和。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口算的内容和教法。

  本单元教学的口算有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的除法,如800÷2、300÷6。还有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的数除以一位数,商是几百几十的数或几十的数,如690÷3、280÷70。在这些口算里,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的除法在笔算之前,安排例题教学。其它口算都安排在笔算之后的“想想做做”里教学。

  上面一道例题教学600÷3,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是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的前提。教材从现实情境中引出600÷3,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思考算法并相互交流。表面上看,学生的算法各不相同,实质上各种算法是相通的。所以,通过交流大多数学生都喜欢从6÷3=2类推出600÷3=。教材在“想想做做”第1题里及时引导学生应用这种思考,并在表内除法、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之间建立一种结构性联系。

  第13页练*二第3题教学其它口算,以已经掌握的口算带出新的口算。其中第(1)小题的前两组口算,从表内除法带出几百几十(或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后两组口算从比较容易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带出相应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了知识间的结构性联系,通过推理获得新知识,调动了学*积极性,培养了主动学*的能力。第(2)小题是对比题组,把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商是几百几十和商是几十的口算题安排在一起进行比较,能加强对除法法则的理解。

  2.笔算的教学线索和教学活动。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分两段进行,先教学计算法则,即先把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的最高位是百位;或者先把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的最高位是十位。各安排一道例题。再教学商里有0的除法,包括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两种情况。商中间有0的除法,安排两道例题,商末尾有0的除法,在练*中带出。这样的安排,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算法。在具有扎实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数学思考也有所发展。

  (1)关于笔算法则的教学。教材不是把法则呈现给学生,也没有把算法示范给学生看,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算法。一共编排两道例题教学计算法则,的986÷2先把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三位数;第3页的312÷4先把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两位数,两道例题设计的教学活动是“估计-感受”“思考-体会”“比较-综合”。

  ·“估计-感受”。笔算前,在具体情境里估计得数,感受应该先把被除数的哪一部分除以除数。如986÷2的商是4百多→先把被除数的9个百除以2;312÷4的商比100小→先把被除数的31个十除以4。

  ·“思考-体会”。两道例题都由大卡提出一个关于商的最高位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理性的思考。如商4百多,“4”要写在百位上;31个十除以4得7个十,“7”应写在十位上,从而体会商的最高位的规律。

  ·“比较-综合”。第4页第3题对同组两题商的位数不同进行比较与研究,得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法则。

  (2)关于商里有0的除法的教学。第6页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第6~8页在得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某一步如果是0除以一个数,这一步商0;第9~10页在得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某一步虽然不是0除以一个数,但不够商1,这一步也商0。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教学分三步进行。首先从实际情境引出0÷3,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商是0。这是学生首次接触0除以一个数的除法计算,要体会这样的除法是存在的,商0是合理的。然后从0÷3=0类推0÷4、0÷9的商也是0。感受这样的除法算式很多,虽然除数不同,但被除数都是0,商也都是0。最后在较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概括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结论,并应用到相应的计算中去。

  第6页下面的例题和第9页的例题都是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教学前一道例题,让学生应用已有的计算知识与经验,试着计算306÷3,提倡算法多样化,鼓励估算、口算或者笔算,在交流中理解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教学后一道例题,在笔算过程中,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解疑,突出十位上”不够商1就商0“。商中间是0的除法竖式有简便写法,这种写法要通过”呈现-比较-思考-模仿“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首先仔细看教科书里的简便写法,再把这种写法和”萝卜“的竖式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并思考为什么这样简写。然后模仿这种写法的竖式,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逐渐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3.对估算的教学安排。

  本单元的估算教学始终伴随着笔算,在笔算的前、后都安排了估算。

  四道教学笔算的例题,都在笔算前先估计,通过估计为笔算导向。或是体会笔算应该先把被除数的哪部分除以除数,或是体会商里应该有0。

  笔算教学后,又过估算计算法则。如果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数,商是三位数;如果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商是两位数。

  第5页练*一第2题要求估计商是几百多还是几十多,是在估计商是几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安排这样的估算有两个目的,一是进一步巩固除法计算法则;二是熟练除法的试商。教材引导学生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如第5页第3题明确提出”估计一下,谁跑得快一些“;第15页第6题只要估一估就能知道元钱可以买到的玩具。

  4.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学连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先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后用纯文字叙述的方式呈现。

  图文结合呈现的实际问题比较贴*现实生活的情境,容易被学生喜欢和接受;图画和对话形象、直观、题意容易理解;生活经验有利于感受数量关系,容易想到解题的方法。也应该看到,图文呈现的信息源多头,几处同时呈现的信息缺少先后顺序。而且部分有用的信息隐含在图画中,有些比较明显,容易发现;有些比较隐蔽,不容易挖掘。教学图文结合呈现的实际问题要注意三点:一是通过”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搜集有用的数学信息特别要挖掘隐蔽的信息。二是通过说图意引导学生图文里的有用信息,理出数量间的联系和解决问题的步骤。三是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并通过交流体会策略的多样,但不要求一题多解。

  纯文字方式呈现的实际问题把重要的数学信息精炼且有条理地表达出来了,收集和信息的任务比较轻。但是,缺少形象、直观的情境的支持,准确理解题意以及数量关系比较困难。教学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独立看题,留足复述题意的时间。通过复述,完整地理解题意,唤起生活中的表象积累。二是寻找、组织有直接联系的已知条件,理出解题思路。三是妥然对待某些暂时无法解释、不能理解的解法。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5

  教学内容:

  17页练*四

  教学目标:

  1、经过多练多想,让学生在练*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重点难点:

  注意发现学生错多,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算

  6÷2 60÷2 600÷2 6000÷2 8÷4 80÷4 800÷4 8000÷4 10÷2 2×5

  60÷3 20×3 24÷3 240÷3 2400÷3 120÷3 70÷7 10×7 54÷6 48÷8

  二、估算比赛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 378÷5 435÷7 297÷4 469÷8 194÷6

  三、笔算比赛

  8÷2 80÷2 800÷2 8000÷2 18÷3 180÷3 1800÷3 90÷3

  54÷9 6×9 81÷9 7×9 8×9 7×9 27÷3 6×7 5×8 40÷5 45÷5 21÷3

  四、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估算?板书估算列式。

  3、教师小结。

  五、指导练*

  1、练*三第5题。

  学生独立做后全班交流。

  2、练*三第6题。

  学生读题,然后在书上填写,全班评价交流。

  3、练*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1)小题,然后再提问题。

  4、完成练*三后的思考题。

  六、课堂小结

  1、说说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什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2、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积累了那些经验?

  七、总结。

  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6

  一、教材简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三、教学重难点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四、课时安排

  认识东西南北方向

  2课时 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方向

  3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3、到教室,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图见单位邮箱之教案电子稿)操场 教学楼 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一的第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7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从二年级(上册)起教学除法,在二年级(上册)、(下册)和三年级(上册)里各有一个单元教学除法。

  册次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

  认识除法,口算表内除法。

  用除法解决*均分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下册

  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及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上册

  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并验算除法。

  口算比较容易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把“和”或“剩余数”*均分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两部分内容。在计算这部分内容里又有口算、笔算与估算,以笔算为重点和教学主线,把口算与估算的教学与笔算有机结合、交融安排,使三者相互促进。在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里,既有已经教学的一、两步计算的问题,还有连除计算的两步解答的问题。前者结合笔算教学带着练*,后者编排例题新授。

  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第1~10页教学计算,第11~14页教学连除计算的实际问题,第15~16页是全单元内容的复*和。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口算的内容和教法。

  本单元教学的口算有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的除法,如800÷2、300÷6。还有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的数除以一位数,商是几百几十的数或几十的数,如690÷3、280÷70。在这些口算里,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的除法在笔算之前,安排例题教学。其它口算都安排在笔算之后的“想想做做”里教学。

  上面一道例题教学600÷3,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是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的前提。教材从现实情境中引出600÷3,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思考算法并相互交流。表面上看,学生的算法各不相同,实质上各种算法是相通的。所以,通过交流大多数学生都喜欢从6÷3=2类推出600÷3=。教材在“想想做做”第1题里及时引导学生应用这种思考,并在表内除法、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之间建立一种结构性联系。

  第13页练*二第3题教学其它口算,以已经掌握的口算带出新的口算。其中第(1)小题的前两组口算,从表内除法带出几百几十(或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后两组口算从比较容易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带出相应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了知识间的结构性联系,通过推理获得新知识,调动了学*积极性,培养了主动学*的能力。第(2)小题是对比题组,把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商是几百几十和商是几十的口算题安排在一起进行比较,能加强对除法法则的理解。

  2.笔算的教学线索和教学活动。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分两段进行,先教学计算法则,即先把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的最高位是百位;或者先把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的最高位是十位。各安排一道例题。再教学商里有0的除法,包括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两种情况。商中间有0的除法,安排两道例题,商末尾有0的除法,在练*中带出。这样的安排,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算法。在具有扎实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数学思考也有所发展。

  (1)关于笔算法则的教学。教材不是把法则呈现给学生,也没有把算法示范给学生看,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算法。一共编排两道例题教学计算法则,的986÷2先把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三位数;第3页的312÷4先把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两位数,两道例题设计的教学活动是“估计-感受”“思考-体会”“比较-综合”。

  ·“估计-感受”。笔算前,在具体情境里估计得数,感受应该先把被除数的哪一部分除以除数。如986÷2的商是4百多→先把被除数的9个百除以2;312÷4的商比100小→先把被除数的31个十除以4。

  ·“思考-体会”。两道例题都由大卡提出一个关于商的最高位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理性的思考。如商4百多,“4”要写在百位上;31个十除以4得7个十,“7”应写在十位上,从而体会商的最高位的规律。

  ·“比较-综合”。第4页第3题对同组两题商的位数不同进行比较与研究,得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法则。

  (2)关于商里有0的除法的教学。第6页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第6~8页在得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某一步如果是0除以一个数,这一步商0;第9~10页在得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某一步虽然不是0除以一个数,但不够商1,这一步也商0。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教学分三步进行。首先从实际情境引出0÷3,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商是0。这是学生首次接触0除以一个数的除法计算,要体会这样的除法是存在的,商0是合理的。然后从0÷3=0类推0÷4、0÷9的商也是0。感受这样的除法算式很多,虽然除数不同,但被除数都是0,商也都是0。最后在较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概括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结论,并应用到相应的计算中去。

  第6页下面的例题和第9页的例题都是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教学前一道例题,让学生应用已有的计算知识与经验,试着计算306÷3,提倡算法多样化,鼓励估算、口算或者笔算,在交流中理解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教学后一道例题,在笔算过程中,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解疑,突出十位上”不够商1就商0“。商中间是0的除法竖式有简便写法,这种写法要通过”呈现-比较-思考-模仿“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首先仔细看教科书里的简便写法,再把这种写法和”萝卜“的竖式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并思考为什么这样简写。然后模仿这种写法的竖式,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逐渐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3.对估算的教学安排。

  本单元的估算教学始终伴随着笔算,在笔算的前、后都安排了估算。

  四道教学笔算的例题,都在笔算前先估计,通过估计为笔算导向。或是体会笔算应该先把被除数的哪部分除以除数,或是体会商里应该有0。

  笔算教学后,又过估算计算法则。如果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数,商是三位数;如果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商是两位数。

  第5页练*一第2题要求估计商是几百多还是几十多,是在估计商是几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安排这样的估算有两个目的,一是进一步巩固除法计算法则;二是熟练除法的试商。教材引导学生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如第5页第3题明确提出”估计一下,谁跑得快一些“;第15页第6题只要估一估就能知道元钱可以买到的玩具。

  4.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学连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先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后用纯文字叙述的方式呈现。

  图文结合呈现的实际问题比较贴*现实生活的情境,容易被学生喜欢和接受;图画和对话形象、直观、题意容易理解;生活经验有利于感受数量关系,容易想到解题的方法。也应该看到,图文呈现的信息源多头,几处同时呈现的信息缺少先后顺序。而且部分有用的信息隐含在图画中,有些比较明显,容易发现;有些比较隐蔽,不容易挖掘。教学图文结合呈现的实际问题要注意三点:一是通过”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搜集有用的数学信息特别要挖掘隐蔽的信息。二是通过说图意引导学生图文里的有用信息,理出数量间的联系和解决问题的步骤。三是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并通过交流体会策略的多样,但不要求一题多解。

  纯文字方式呈现的实际问题把重要的数学信息精炼且有条理地表达出来了,收集和信息的任务比较轻。但是,缺少形象、直观的情境的支持,准确理解题意以及数量关系比较困难。教学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独立看题,留足复述题意的时间。通过复述,完整地理解题意,唤起生活中的表象积累。二是寻找、组织有直接联系的已知条件,理出解题思路。三是妥然对待某些暂时无法解释、不能理解的解法。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8

  一、 课题:元、角、分与小数

  (一)、授课人:李娇

  (二)、教材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三)、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二页至第三页

  (四)、课时:2课时

  二、 教学目的:

  (一)、结合实际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二)、在探究活动喝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小数

  (三)、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三、 学情分析

  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元、角、分很熟悉,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自行买一些文具用品、金额较小的物品,但对小数的了解却不多。

  四、 教材分析

  该教材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其内容都源于生活,贴*生活,能够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并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而不是深不可测,不可触及的。

  五、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二)、教学难点:小数的写法。

  六、 课型:新授课。

  七、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游戏法。

  八、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

  学具:卡片

  九、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由教师出示幻灯片,传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购物”中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主要是认识小数的各部分名称,会读小数,下一步则是以学生体会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并展开一位小数,二位小数的实际含义,最后,以游戏结束课堂,并作出总结,布置作业。

  十、教学过程

  (一)、创设购物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去购物好吗?

  生:好。

  师:但这次购物有点特殊,是在教室里面,大家看这是什么?(出示幻灯片)。

  生:铅笔。

  师:多少钱一支?(出示幻灯片)

  生:5角。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师:那大家还想买些什么文具呢?

  生:(学生自由回答)。

  师:好,大家想买的东西很多,那我们来看一下钢笔的价格是多少?

  生:8元。

  师:尺子呢?

  生:1元零6分。

  师:笔记本呢?

  生:3元5角。

  (教室据学生回答完毕,再出示幻灯片,并板书)。

  师:大家想一下,可以小组讨论,老师写在黑板上的价格还有其它写法吗?(学生自由回答,根据实际情况,教师进行教学)

  师:我们可以把这些价格用元表示出来,大家仔细看好了,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老师出示幻灯片)

  生:出现了小数。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元、角、分与小数(教师板书)。

  (二)、新课

  1、初步认识小数

  (1)、认识小数的各部分

  师:大家观察一下,今天我们学的书与*时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出现了小数。

  师:很细心,像0.50、1.06、3.50的数我们就称为小数,来,大家跟老师念一遍,像0.50、1.06、3.50的数我们就称为小数,读两遍。

  生:齐读)”像0.50、1.06、3.50的数我们就称为小数。

  师:那下面大家看一下屏幕上哪些都是小数,哪些数是整数(出示幻灯片)。

  师:小数是哪些?

  生:1.50、2。70、16.85、9.99.

  师:那整数呢?

  生:1、5、3、20。

  师:回答得很好,小数与整数有什么不同?

  生:出现了小圆点。

  师:我们称小圆点为小数点,小数前面的数我们称为整数,小数后面的数我们称为小数部分。

  师:下面大家分小组认识小数的各部分,由小组自己选择一个小数来进行认识。一分钟后由小组派代表说出你们的讨论结果。

  师:大家讨论好了吗?

  生:讨论好了。

  师:那哪个小组先来?看看哪个组表现得最好。

  生:(依次点名或学生自愿说,老师作适当点评,也可请学生自评或他评)。

  师:看来大家认真预*了,你们表现得很好,下面由老师出题,大家自由回答,比一比,哪组回答的又快又准。

  师:准备好了吗?老师姚开始了(出示幻灯片)。

  生:3.55.

  师:它是小数吗?

  生:是。

  师:它的整数部分是?

  生:3.

  师:小数部分呢?

  生:55。

  (2)、小数的读法

  师:这些小数你们会读吗?

  生:会(由实际情况定)

  师:那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指着黑板)

  生:0.5元、1.06元、3.05元。

  师:我们回忆一下,小数怎么读?

  生:从整数部分开始读,遇到小数点读点,最后读小数部位。

  师:大家认为他说得对吗?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作总结。

  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

  师:现在大家打开教科书,翻到第2页。

  师:图画上没支铅笔多少钱?

  生:0.5元。

  师:钢笔呢?

  生:8元。

  师:尺子呢?

  生:1.06元。

  师:笔记本?

  生:3.50元。

  师:水彩笔?

  生:16.85元。

  1认识一位小数的实际意义

  师;每支铅笔0.50元,谁知道0.50元是多少钱?

  生:5角。

  师:几个一角是1元?

  生:十个。

  师:那就是说5角师一元的几分之几?

  生:十分之五。

  师:我们以元为单位用小数可以表示成什么?

  生:0.5元。

  1认识两位小数的含义

  师;那么每把尺子师1.06元,它是多少钱?

  生:一元零6分。

  师:几个一分十一角?

  生:十个。

  师:几个一角是一元?

  生:十个。

  师:几个一分是一元?

  生:一百个。

  师:那大家想一想6分是一元的几分之几呢?

  生:一百分之六。

  师:逻辑思维能力很强,如果我们以元为单位用小数可以怎么表示?

  生:1.06元。

  师:下面请大家做一下课本上第二页的*题,还是同学们已经提前做好了?

  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师:哪个同学愿意回答第二幅图,它表示的师几元几角几分?

  生:十二元五角零分。

  师:用以元为单位用小数表示呢?

  生:12.50元。

  师:大家想一想,5后面的0可以省略吗?

  生:可以。

  师:为什么?

  生:因为0表示的师没有的意思,在末尾可以省略。

  师:如果老师不小心把0和5的位置互换了,即写成了12.05元,0还可以省略吗?

  生:不可以,因为0代表的是角,5代表的是分,分比角小,如果省略了0,就成了12.5元了,与12.05元不同。

  师;大家认为他回答的对吗?还有其它的补充吗?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老师灵活进行)。

  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谁来总结一下末尾师0的小数的情况?

  生;如果末尾师0,可以省略不写。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还应该加上小数二字,因为若是整数则末尾的0肯定要写,不能省略。

  师:那把这两位小朋友的话综合起来,我们应该怎么说呢?大家小组讨论一下,互相交流一下各自意见,待会自愿起来说。

  生:(讨论后)对于整数来说,末尾的0不可以省略,还有补充吗?

  生:不论是小数还是整数,中间的0都不可以省略。

  师:小朋友们考虑得很全面,下面我们接着第三幅图,哪个小组来提问?(学生举手)。

  生1:图中表示的是几元几角几分?

  生2:2元0角4分。

  生1:以元为单位用小数表示呢?

  生2:2.04元。

  生1:中间的0可以省略吗?

  生2:不可以。

  (老师作必要的提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提问)。

  (三)、做游戏

  (提前让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图)。

  游戏规则:由每小组派出两名代表,一名随意抽出卡片,另一名回答卡片代表的师多少钱,其它小组成员做好相应记录,回答得是否正确,最后看哪个小组回答得最多最准确,每个小组限时两分钟。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生:元、角、分与小数

  师:小数的读法是?

  先从整数部分读起,小圆点读作点,最后读小数部分。

  师:那遇到末尾有零的小数呢?

  生:不用读。

  师:在读小数部分时,我们应接顺序来,不能跳读,中间有0的一定要读。

  (五)、作业

  1、完成课本第三页中的练一练的第一小题。

  2、在日常生活中,超市里有许多价格牌,请适当摘抄五个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价格牌,读给爸爸妈妈听。

  十一、板书设计

  元、角、分与小数

  1、铅笔:5角→0.5元,读作零点五元。

  2、钢笔:8元→8.00元,读作八点零零元。

  3、尺子:1元6角→1.06元,读作一点六零元。

  4、笔记本:3元5角→3.50元,读作三点五元。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第9、11页。

  教学目标:

  1、在辨认8个方向基础上,学会看简单*面的线路图。并能用恰当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对简单物体的位置关系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在双休日都喜欢和家长去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去呢?

  生:乘公交车。

  师:每路公交车都有一定的行车路线,我们在乘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看车是不是经过我们要去的地方。

  生:看车开的方向是不是和我们要去的方向一致。

  生:看我们要坐几站才下车……

  师:大家提的这些都很有必要了解清楚。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泛洋嘉年华游玩,可以乘坐几路车?首先要学*如何认识路线。(出示课题:认识路线)

  二、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引入:师出示路线图。

  北 会展中心(嘉年华)

  椰风寨

  厦大

  厦大西村

  黄厝

  厦大医院 胡里山 曾厝安小学 白石炮台

  认识29路车的行车路线。

  师:有了这张路线图,你们一定能很快知道各个站点在学校的哪个方向,谁来说一说?

  生:胡里山站在学校的西面……

  师:小朋友观察真仔细,你能在小组内说一说29路车的行车路线吗?

  从厦大出发向 行驶……

  先引导学生在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师:谁还能说一说你想从哪个站点出发到哪个站点的路线?

  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行车路线。

  3、出示泛洋嘉年华的导游图。

  4、师:我们乘坐29路车来到泛洋嘉年华,这里的游乐项目可真不少,谁来说一说有哪些游乐项目?

  5、你最喜欢哪个游乐项目,它在游乐园的什么位置?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问:奇遇木马在奇趣谜宫的什么方向?

  动感电影在惊天动地的什么方向?学生指名回答。

  接下来由学生提问,学生指名回答。

  6、小朋友真聪明,我这儿还有一个要求:我想从入口出发去玩惊天动地、奇趣谜宫、海盗船、奇遇木马,再从出口回家,我应该先去哪儿,再去哪,请帮我安排一条路线吧。

  a)同桌合作完成路线图。

  b)指名介绍路线图。

  c)集体评价。

  三、巩固练*:

  1、自己阅读课本第9页,对书上提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内同学评一评。

  四、全课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学*了新的知识,说一说今天最感兴趣的什么?为什么?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10

  学*目标:

  1.掌握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能解决小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学*重点:

  小数的加减法(进位或退位)。

  导学过程:

  一、 课前预*

  列竖式计算

  386+241= 684-189= 48.2+10.4= 19.8-16.2=

  二、 自主学*新知

  1. 妈妈想买一桶油和一袋米,一共要花多少钱?

  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情境图的条件提出相类似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成课本p8的试一试。

  二、合作交流

  小数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先要把( )对齐。然后按照整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最后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使它与横线上的小数点( )。

  三、 自我检测

  1.基础达标

  直接写得数

  2.4+1.7= 3.8+2.9= 5.6-4.2=

  11.6+5.5= 9-5.1= 10.9-8.2=

  7.7+3.4= 7.4+1.6= 7.4-2.1=

  2.巩固提高题

  数学门诊

  7.8 14.5

  +5.4 - 1.3

  ________ ________

  12.2 1.5

  一副乒乓球拍25.5元,一个羽毛球拍18.4元,一个篮球62.3元,一个排球54.6元。

  a) 李老师想买一副乒乓球拍和一副羽毛球拍,一共要用多少元?

  b) 李老师用100元买一个篮球和一个排球,钱够吗?

  三、 拓展训练

  作文书: 12.5元 计算机: 24.3元 台灯: 43.7元

  王叔叔想买其中的任意两种物品,他至少要带多少元?台灯比计算机贵多少元?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范文5份(扩展2)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范文10份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1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

  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2

  教学反思:

  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钟面,学*了时、分、秒有关知识。是在学生认识时、分、秒后学*的一种记时方法,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比较广泛,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通过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珍惜宝贵时间的好*惯。生活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普通记时方法,绝大多数会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时刻。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抓住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异同,加深学生对24时记时法的理解。在教学中注重内容的趣味化、生活化、让更多的孩子喜欢数学。

  一、情境教学生活化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得精彩描述。我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电视节目的生活经验进行整合,找到生活与知识的契合点,为学生创作与真实生活“亲密接触”的机会,并引导学生在生活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常使用数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是孩子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我们在使用教材教学时,应注意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源于孩子生活,源于孩子好奇之事,引导孩子积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所以在学*新知识的过程中,我仍然注重密切联系生活,考虑到知识点比较多,所以借助时间轴,使学生直观的明白了在一天时间里时针走了2圈,共是24小时,同时了解了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且能够初步学会二者之间的转化这几个知识点。然后,在学生接受了新知识后,就让他们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是用24时记时法记录时间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同时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自主性学*。

  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写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新课程改革强调评价重心逐渐向更多关心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和努力地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在这堂课中,也包括在*时的教学中,我注意到,面对我的学生我不做指出不足的老师,而做能提供帮助的好朋友,用激励的语言,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供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努力后获取成功。例如;一位女生在应聘小小播音员这一环节时,第一次虽很流利,但出了点差错,我并没有及时指出,而是请同学指出问题,给予帮助,然后再次请她播报节目。第二次的她发言既正确又流利,获得了全班的掌声,随即自信的坐了下来。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巩固练*生活化

  提倡“生活化的”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教学题材,让教学贴*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在看的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数学生活化,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XX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自觉的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缥缈。相信在以后的教改路上,我们会把数学的生活性挖掘得更深,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五、重视合作交流,重视总结,中师板书,有效突破重难点。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主动探知。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合作交流的问题是:把普通记时法改写成24时记时法要注意什么?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合作交流的时间,学生在学*小组内各抒己见,自己派代表向全班发言。再让学生完整的说出各小组的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规范的简洁的总结,并通过课件将总结的重点加以圈点,使学生一目了然,有效的突破了重难点的知识。

  评析与研讨:

  数学课要为学生所喜欢,我认为并不在于数学内容本身,而在于教师如何艺术地组织材料。这节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景,学生的状态是那样的积极和主动,他们观察思考,并是通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

  这节课是大部分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但我发现有少数学生不太适应这种教学形式,因此,教师要考虑如何全面照顾到所有的学生。

  另外,这节课我虽然做了充分地准备,可是课上仍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由于教室的flash版本老,课件没有播放出效果,导致学生对新授知识的学*不直观。教学设计过分注重课件而忽略了实质性内容,听了李校的点评我知道,自己需要好好锤炼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还太多,需要不断地锻炼自己。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3

  教学反思:

  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钟面,学*了时、分、秒有关知识。是在学生认识时、分、秒后学*的一种记时方法,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比较广泛,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通过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珍惜宝贵时间的好*惯。生活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普通记时方法,绝大多数会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时刻。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抓住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异同,加深学生对24时记时法的理解。在教学中注重内容的趣味化、生活化、让更多的孩子喜欢数学。

  一、情境教学生活化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得精彩描述。我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电视节目的生活经验进行整合,找到生活与知识的契合点,为学生创作与真实生活“亲密接触”的机会,并引导学生在生活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常使用数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是孩子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我们在使用教材教学时,应注意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源于孩子生活,源于孩子好奇之事,引导孩子积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所以在学*新知识的过程中,我仍然注重密切联系生活,考虑到知识点比较多,所以借助时间轴,使学生直观的明白了在一天时间里时针走了2圈,共是24小时,同时了解了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且能够初步学会二者之间的转化这几个知识点。然后,在学生接受了新知识后,就让他们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是用24时记时法记录时间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同时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自主性学*。

  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写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新课程改革强调评价重心逐渐向更多关心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和努力地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在这堂课中,也包括在*时的教学中,我注意到,面对我的学生我不做指出不足的老师,而做能提供帮助的好朋友,用激励的语言,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供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努力后获取成功。例如;一位女生在应聘小小播音员这一环节时,第一次虽很流利,但出了点差错,我并没有及时指出,而是请同学指出问题,给予帮助,然后再次请她播报节目。第二次的她发言既正确又流利,获得了全班的掌声,随即自信的坐了下来。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巩固练*生活化

  提倡“生活化的”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教学题材,让教学贴*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在看的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数学生活化,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XX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自觉的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缥缈。相信在以后的教改路上,我们会把数学的生活性挖掘得更深,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五、重视合作交流,重视总结,中师板书,有效突破重难点。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主动探知。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合作交流的问题是:把普通记时法改写成24时记时法要注意什么?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合作交流的时间,学生在学*小组内各抒己见,自己派代表向全班发言。再让学生完整的说出各小组的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规范的简洁的总结,并通过课件将总结的重点加以圈点,使学生一目了然,有效的突破了重难点的知识。

  评析与研讨:

  数学课要为学生所喜欢,我认为并不在于数学内容本身,而在于教师如何艺术地组织材料。这节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景,学生的状态是那样的积极和主动,他们观察思考,并是通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

  这节课是大部分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但我发现有少数学生不太适应这种教学形式,因此,教师要考虑如何全面照顾到所有的学生。

  另外,这节课我虽然做了充分地准备,可是课上仍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由于教室的flash版本老,课件没有播放出效果,导致学生对新授知识的学*不直观。教学设计过分注重课件而忽略了实质性内容,听了李校的点评我知道,自己需要好好锤炼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还太多,需要不断地锻炼自己。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4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验算,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

  2、通过具体的问题,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

  重点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及意义。

  教学流程

  一、口算题

  1、第三题第(1)小题,学生完成;

  2、完成后校对反馈,并且说出口算的算法。

  二、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出示例题图,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并结合问题1进行详细解读;

  2、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在学生引导下列式;

  3、计算,得到答案(鼓励口算并且说一下口算过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验证计算的正确?讲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验算的时候我们一般用乘法验算。谁会验算?12×3=36,并且理解一下,每一个数字在乘法中的意义,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出示一道题目64÷2并要求验算,上随堂本。注意横式上改写什么,在反馈的时候重点查。

  6、在做完这两道题目之后,从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入手,引出验算的第一种情形:商×除数=被除数。(引导学生,教师不说出)

  7、快速口算55÷5并且验算,学生说。

  8、完成第三题第(2)小题的口算,并且说说为什么能算的这么快。

  三、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接着出示问题,65元可以买多少块冰欺凌,还剩多少元?

  2、学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这回要求学生自己检查横式,看看有没有错误。

  3、你会验算吗?分两步进行,先从意义出发,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义是买冰欺凌花去的钱,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钱;再用竖式表示理解: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甄别,完成第一题的题目,回答问题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积,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来互相验算”

  5、你能根据我的算式再说出一组像这样的式子吗?

  58÷5=11……3

  四、独立完成除法的验算

  1、完成第二题的剩下一题,并且请学生板演;

  2、关注竖式中验算的部分,并且说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3、注意格式的问题:“横式上的余数有没有丢”、“横式上的商会不会写成被除数”……,找到问题之后再查找中招率,引起重视;

  4、完成68÷6的验算过程,查除法竖式有没有错余数在验算的时候有没有加横式上有没有写错

  五、全课总结

  1、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要重点训练学生说)

  2、课堂作业:补充p2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5

  一、情景引入

  1、说说我们已经学*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最重要的一个符号是什么?(板书:小数点)

  2、板书课题:小数点搬家

  3、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二、自主探究

  1、自学课本内容。

  2、分析探讨,找出规律

  3、小数点向哪边搬家的?

  4、请同学们在组内讨论:

  (1)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

  (2)小数点移动后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3)小组汇报。

  5、谁来说说小数点向右搬家的变化?为什么后面写着省略号?你能再填一句吗?

  6、现在我们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扩大),小数点左移,原来的数就会缩小(板书:(左移缩小)。

  三、巩固应用

  1、说说小数点搬家会怎样?

  2、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能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吗?(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四、全课总结

  1、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我们在学*中应如何应用它呢?

  2、下面的数与0.285比较,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技能目标:能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学*方式,探索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的规律,能正确地进行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相互转换。

  情感与学*态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性学*过程中去,愿意和同学合作交流,能在学*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了解和认识24时记时法,正确地把两种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理解0时和24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

  1、创设情景

  老师先给小朋友讲个故事,想听吗?

  小明是足球迷,小刚告诉他,星期六8时有球赛。小明早早就打开了电视机,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播放。你们猜猜: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猜测)小明等呀等呀,等得有点不耐烦了,就打电话去问小刚,一问才知道,原来不是上午8时而是晚上8时。(板书两个时间)

  小结:像这样说成上午……、下午……、晚上……的记时方法是我们*时生活中经常用的,我们称之为普通记时法。(板书普通记时法)

  2、引出课题

  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时间,如果不说明是什么时候的几时,容易产生误会,引起混乱,还可能误了大事,所以通常我们都要说清楚是上午还是下午。

  大家都喜欢看电视吗?出示节目预报。你喜欢看什么节目呢?你喜欢的节目是在什么时候播出的?(电脑出示)这些14时、18时,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记时法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24时记时法。(板书课题:24时记时法)

  二、引导探索

  1、认识0时到12时

  (1)播放新年钟声敲响的录像,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0点钟声用敲响)也就是说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0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是0时。(电脑出示钟面图)那时你一般在做什么呢?(睡觉)可能还在做梦呢,在甜蜜的梦境中崭新的一天开始了。板书:0时

  (2)(点击电脑,时针转动)时针转到1时现在是什么时间了?(1时、凌晨1时)板书:凌晨1时

  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1时。

  (3)时针转至8出现学生升旗图片。问:现在又是什么时间了?你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吗?与你的同伴互相说一说,谁来说?

  上午8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8时。板书:8时上午8时

  (4)(时针继续转动到10,汇报,再转到12)时针走了一圈,现在是什么时间了?你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吗?自己轻声说一说,谁来说?

  中午12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12时。

  (5)小结:从0时开始到12时已经经过了几个小时?在这12个小时中,用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表示时刻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

  在这12个小时中,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要加凌晨或者上午;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不要加凌晨或上午。[小学教学设计网-]

  2、学生自主探索认识13时到24时

  (1)时针接着往下转一大格,现在是什么时间了?你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吗?与你的同伴讨论一下。

  得出下午1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是13时,13时就是下午1时。

  (2)(时针继续转动),用24时记时法表示,自己填一填,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3)现在是24时,一天终于结束了,同时意味着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所以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从13时到24时又经过了几个小时?在这12个小时中,用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表示时刻又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

  3、组织讨论:

  师: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在一日也就是一天的时间里,钟面上的时针正好走几圈?一共是几小时?(正好走两圈,一共是24小时)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一天24时小时的情况。(电脑)小朋友仔细观察用两种记时法表示的时间,对比一下,你有什么发现吗?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的秘密最多。

  (1)小组交流

  (2)小组汇报

  (3)教师小结

  三、应用

  1、想想做做1

  请你根据每一幅图上小朋友的活动情况,说一说这是什么时候的几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是几时?

  2、你在日常生活中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

  3、想想做做2-5,7-8(视时间情况而定)

  四、拓展

  想想做做的第6题。给钟面画上时针。

  五、你知道吗?

  学生自己阅读“你知道吗?”,鼓励学生课后收集更多的相关资料,相互介绍,增长知识。

  六、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结束语:一天24小时人人拥有,聪明人珍惜时间,每分每秒都有收获,愚蠢的人只顾眼前的享受和玩耍,让时间白白的从身边溜走,最终一事无成。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63例1及相关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估算、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理解算理的过程,以逐步掌握算法、形成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算理,体验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笔算乘法的顺序与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小红和大家一样,也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孩子,星期天她和妈妈一起来到书店买书,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想法出发,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预设生:一共花多少元?

  师:这也是小红正在思考的问题。(课件出示)你们能解决吗?怎样列算式?

  学生列算式,师板书24×12

  师:这是一道几位数乘几位数的算式?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那像24×12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学*的兴趣。】

  二、理解算理,探究算法。

  1、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出实际得数。

  师:大约一共花了多少钱呢?你能估算一下吗?

  (1)预设3种估算方法,口算出得数

  生1:把12估成10,24×10=240。

  请学生思考,这个240是估大了还是小了?(小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把12估成了10,实际上算的是几本书的价格?(10本)那要计算一共花多少钱,还要怎么做呢?

  学生说想法,课件演示帮助理解。

  24×2=48240+48=288

  生2:把24看成20,20×12=240。

  师:也是240元,这次,又少计算了哪一部分呢?

  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把24元估成20元,每本书少算了几元?(4元)要计算一共付多少钱,还要怎样做?

  学生口算4×12=48,240+48=288

  生3:把24看成20,把12看成10,20×10=200。

  课件演示20×10=200这部分,计算一共花了多少钱?还要计算哪一部分?

  结合课件演示学生口算:12×4=48元,2×20=40元,200+48+40=288元

  (2)回顾口算过程,为笔算作好铺垫。

  请学生回想一下口算的过程,是怎样算出一共要付288元钱的,以这种口算方法为例,(24×10=240,24×2=48,240+48=288)请同位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把没学过的知识转变成以前学*过的知识,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

  【设计意图: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实际得数,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口算能力,为后面理解算理做铺垫。】

  2、笔算

  请学生结合着口算的过程,试着用竖式的形式来计算24×12=?

  请学生先独立试着算一算,然后小组讨论竖式。

  展示学生出现的几种竖式,全班交流、完善:

  预设生1:3个竖式

  预设生2:一个竖式,有+号,240后面写0。

  预设生3:一个竖式,无+号,240后面无0。

  学生讨论优化竖式。(重点讨论“+”和“0”的去存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竖式,在讨论交流中不断完善,形成最后的笔算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实现情感目标。】

  3、梳理过程

  (1)课件演示,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先计算两本书的价格,用个位上的2和24相乘得48。接着计算10本书的价格,用十位上的1和24相乘,得到240。这个24的位置决定了它表示的是24个(十),也就是240,所以后面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最后把它们(加起来),计算的就是12本书的价格了。

  【设计意图:结合着12本书,学生理解算理。动态的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掌握算法。】

  请同位互相说一说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然后请在探究中写错竖式的学生再计算一遍。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内化的一个过程。】

  (2)师生共同板书,梳理算法,加深理解

  现在没有了书,我们再一起把这个笔算过程写在黑板上。

  学生说教师板书竖式。

  【设计意图:这次板书过程,看似重复,实际不然。目的一是检查学生对笔算的内化情况;目的二是为后面对比优化方法做铺垫;目的三是有利于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3)比较优化方法

  请学生对比口算过程和笔算过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说说理由。

  当我们在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时候,可以直接用口算的方法,那么在计算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用竖式计算更简便一些。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请同学们用竖式的形式计算14×22=43×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题不在多,重点是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如果小红下次买18本书,每本书24元,又该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课下动脑筋好好研究研究。

  【设计意图:这节课学*的是不进位的乘法,后续将学*进位乘法,这一环节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连贯性,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8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

  2、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组合学生解答练*七中的*题。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5、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

  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灵活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

  1、第2题

  “先估计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可以使学生在计算时逐步养成“先估算,再计算”的良好*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第4题

  解决问题以后,可以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

  (1)两个倍数为什么不一样?

  (2)再过一年(即小孩7岁时),老人的年龄是小孩的几倍?小孩8岁时呢?

  (3)有什么规律吗?

  3、第5题

  解决问题以后,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每周存的钱数越多,存的周数就越少”的规律。

  4、第7题

  数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知道比较“谁打字打得快”,是要在相同的时间内,看谁打的字数多。学生可能用以下的方法解答:

  看1分谁打字多。

  126÷3=42(个),90÷2=45,45〉42(个),所以笑笑打得快:

  看6分谁打字多。

  126×2=252,90×3=270,270〉252(个),所以笑笑打得快。

  5、第8题

  数学中要结合这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时可以:

  (1)理解题意,说说从弄脏的购货发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6、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

  7、作业:

  作业本上的作业。

  板书:

  看1分谁打字多。

  126÷3=42(个),90÷2=45,45〉42(个),所以笑笑打得快:

  看6分谁打字多。

  126×2=252,90×3=270,270〉252(个),所以笑笑打得快。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9

  教材分析:

  本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的。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24时计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互换。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通过鼓励学生收集相关知识的内容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学生分析:

  在学*24时计时法之前,学生已经学*了有关时间,时、分、秒和时间有关的知识,他们对钟面、经过的时间等问题均有所了解和掌握。在日常生活,比如电视和乘车的过程中等或多或少地与24时计时法有过交道,不会一点都没有接触到,这就构成了学生学*本课的知识基础。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觉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该注重生活化、活动化、信息化,帮助学生更好的学*,让更多的.孩子沉浸在学*数学的乐趣中。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模式,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数学实例,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也激起学生的学*兴趣,为课堂教学服务。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教学目标:

  1、创设现实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初步感知两种计时法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掌握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特征,发现两种计时法互相转化的规律,能正确进行互化,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为学生创设*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学*环境,充分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在借助已有知识经验猜想、观察比较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异同、发现两种计时法相互转化的方法等数学学*活动中抽象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3、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探究素材,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使学生在学*过程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10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练*用纸。

  一、课前练*

  1、认识钟表整点和半点

  2、填空:3时30分=(:)11时=(:)6:00=()时

  二、情景设疑

  1、师生谈话

  师:令人振奋的运动会刚刚过去,还记得当时的口号吗?

  生: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刻苦锻炼,振兴四小。

  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更强壮,看,咱班的张彬在做什么呢?仔细听认真看,你知道了什么?

  2、情境质疑

  情境1

  彬:作业写完了,干什么呢?对了约张洞名去跑步吧

  铭:喂,找谁啊?

  彬:张洞铭,今天有空吗?我们一起去跑步。

  铭:哦,今天不行,我有事,明天行吗?

  彬:好吧,明天6:00在明珠花园见,不见不散。

  铭:好的。明天见

  师质疑:他们俩个能按时见面吗?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6:00)

  生:A不能,因为没说是上午还是下午

  B能......

  师·:我们一起看看接下来到底发生了什么?

  情境2

  (门铃响叮-----咚)

  彬:谁啊,一大早就来敲门?

  铭:我是张洞铭,你怎么还在家?

  彬:怎么了?

  铭:你不是说6:00在明珠花园见面去跑步吗?我等了你两个小时了

  彬:嗨,我是说下午6:00

  铭:啊??

  彬:真笨

  师:为什么张彬和张洞铭没按时见面?

  生A:他们没说是上午6点还是下午6点。(师板书:上午6时、下午6时)

  生B:......

  师:如果是你约同学你会怎么说?张彬你准备是什么时候的6时跑步呢?

  生:......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生:有两个6时,分不清了.....

  3、图片引入

  师:老师再给大家看一组图片(幻灯),看看是几点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生:9点

  师:怎么有两个9点呢?它们是同一时刻吗?(板书:上午9时,下午9时)

  生:......

  师:看来一天不仅有两个6:00还有两个9:00呢。

  三、探索新知

  1、趣味引入

  师:度量一天的时间工具是“钟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天里的时间,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动画,边看边回忆一天是怎么形成的同时大家都想一想一天有多少个小时?

  (课件演示:钟表上时针在一天的时间里的转动过程)

  师:仔细观察,小组同学互相说,从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

  师小结:一天有24个小时,地球绕着太阳转,地球在绕着太阳转的同时,自己还不停的旋转。地球自己旋转一圈所需的时间,就定为一日。一日是24时。也就是一天一夜时间规定为24小时,从夜里0时------24时。0时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也是前一天的结束,是今明两天的分界线。(幻灯)

  师:想想在哪里见过0时?

  生:......

  师: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春节晚会倒计时视频)

  师:24时也叫0时,我们再次看课件。(师指明学生描述图中同学在什么时间干什么呢)

  生:......

  (板书:晚上12时,早上7时,上午8时,上午9:30,中午12时,下午2时,下午4:30,晚上7时,晚上8时,晚上9时30分)

  师:刚才我们说的早上几时上午几时和下午几时晚上几时都是普通计时法,(板书:普通计时法)接下来我们再看一组节目预报,看看这里是怎么计时的,你能知道对应的时刻吗?我们给这种计时法起个名字吧。

  (幻灯出示课本节目预报表)

  生:......

  师:(板书:24时计时法)

  2、比较2种计时法

  师:你认为普通计时和24时计时法有什么不同,应用时要注意什么?

  生:讨论、交流......

  师小结: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要加上“早上、上午、下午”等时间词,而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不要加这些时间词,上午钟表上是几就我们就说几时,中午12点后,钟表上是几时就把钟表上的几时加上12就可以了。

  3、评价

  师:你喜欢哪种计时法?为什么?

  生:交流——24时计时法简洁、简便

  师小结:生活中邮电、交通、广播电视等部门计时,为了简明不易出错,都采用24时计时法。(幻灯)

  师: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24时计时法?

  生:......

  (师出示课件:电子表、火车票、肯德基营业时间、车站站牌)

  4、转换方法

  师:归纳说一说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的方法

  生:上午的时间不加12,下午的加12,把时间词去掉

  师小结:上午的时间,也就是钟表第一圈走过的时间不用加12,直接吧时间词去掉就行了,下午的时间也就是第二圈的时间加上12并且把时间词去掉。

  (完善板书,把普通计时法转换成24时计时法)

  师:说说24时计时法转化成普通计时法的方法

  生:......

  师小结:24时计时法转化成普通计时法时,把相应的几时减12就可以了,用普通计时法时一定要注意在全面加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时间词就可以了

  (师出示CCTV---少儿的节目预报表)

  四、巩固练*

  1、运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24时记时法记时了,老师希望你能在日常生活中合理运用24时计时法,现在我们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正在招聘小广播员,条件就是要用24时记时法预报,你想试试吗?老师相信你能行

  (师出示红领巾广播站节目预报)

  师:可以给它加一个开头和结尾,例如:红领巾广播站开始广播了,下面先向你预报今天的节目......节目预报到此结束,欢迎同学们到时收听。

  2、作息时间

  师:夏季快到了,这是一份夏季的作息时间表,你能把里面的两种计时法进行转换吗?

  3、课本25页

  4、课本25页“练一练”1题

  五、小结

  师:经历这次时间之旅,你有什么收获?

  生

  师:学完这节课,张彬你再约朋友时可以怎么说?

  彬:……

  六、作业

  1、制定作息时间表

  师:一寸光阴一寸金,希望同学们合理安排时间,做时间的主人,下面是老师的作息时间表,课下请同学们也制定一份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坚持好的作息时间,合理利用时间

  (幻灯)

  2、观察日出日落时间课本26页3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范文5份(扩展3)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范文5份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1

  一、填空题。(28分)

  1、常见的长度单位有()、()、()、()、()。

  2、常见的重量单位有()、()、()。

  3、小丽家离公园5000米,合()千米。

  4、一袋大米重200千克,()袋大米重1吨。

  5、9千米=()米4000千克=()吨

  60毫米=()厘米80厘米=()分米

  50分米=()米2000克=()千克

  6米=()厘米7分米=()毫米

  28毫米52毫米=()毫米=()厘米

  9厘米31厘米=()厘米=()分米

  3米—25分米=()分米1400米—400米=()千米

  600千克1400千克=()吨3吨—800千克=()千克

  4分米×5=()米30米÷6=()分米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10分)

  一头大象约重4()一个西瓜约重4()

  小红的身高是138(),体重是42()

  数学课本长约2()日记本的厚4()

  标准运动场跑道一圈是400()飞机每小时飞行800()

  小玲家离学校1750()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约长2313()

  三、判定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5分)

  1、1吨棉花比1吨石头轻。()

  2、一头大象重4千克。()

  3、黑板长4米。()

  4、一枚硬币的厚度约2毫米。()

  5、一枝铅笔长约2分米。()

  四、在()里填上“>”“<”或“=”。(6分)

  4厘米()39毫米70毫米()70厘米

  6千克()6000吨5千米()4980米

  10米+9厘米()20米3吨+4吨()7000千克

  五、选择题。(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

  1、计量重型物品或大宗物件的重量,通常用()作单位。

  A、吨

  B、千克

  C、克

  2、一种学生字典的厚度约是15()。

  A、米

  B、厘米

  C、毫米

  3、比较下面的重量,最重的是()。

  A、3吨300千克

  B、2900千克

  C、3330千克

  4、一袋大米重15()。

  A、克

  B、千克

  C、吨

  5、小包装食盐每袋重500()。

  A、克

  B、千克

  C、吨

  6、一只大象重6吨60千克,合()。

  A、6060千克

  B、6600千克

  C、60060千克

  7、回形针的长度是28()。

  A、厘米

  B、毫米

  C、分米

  8、一个南瓜重3()。

  A、千克

  B、克

  C、吨

  9、一张床长()米。

  A、2

  B、3

  C、4

  10、一本书大约重150()。

  A、克

  B、千克

  C、吨

  六、动手操作(每题2分,共6分)

  1、画一条长42毫米的线段。

  2、画一条长比1分米短2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相当于2个3厘米那么长的线段。

  七、解决实际问题。(30分)

  (1)图书馆买来5本一样的书。每本厚8毫米,一共厚多少毫米,合多少厘米?

  (2)绕足球场的跑道一圈有400米,跑5圈有多少千米?

  (3)水果店运进一车苹果和梨,苹果有900千克,梨有2100千克,这车水果一共有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4)王华身高140厘米,教室的门高2米,谁高?高多少厘米?

  (5)菜店运来6吨大白菜,上午卖出4000千克,下午全部卖完。下午卖出大白菜多少千克?

  拓展阅读:

  有效的数学学*方法

  第一个,加强小学三年级学生运用“数概念”的能力培养。

  有不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常只重算法,忽视数概念的掌握和算理的理解。因而只能机械地应用学过的东西,或简单地模仿做过的例题,不能在变化了情况下迁移;或者只知道一些定义,而不能全面掌握属于这一概念的东西。

  例如,学生能说出什么是圆的半径,但在作图或解题时又常常只能举出垂直方向上的半径,不能反转过来去解决逆向问题,没有纳入到一般的范畴或嵌入数概念体系的认知结构中去。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算法和演算过程,尤其要重视数概念的掌握和算理的理解,加强小学生运用数概念的能力培养。

  我们举一个科学记忆的例子,换算单位的记忆。

  三年级数学中,会出现长度单位的认识,什么千米、毫米、厘米,很多孩子总是无法记清楚,怎么办呢?请大家伸出自己的右手,手心面向自己,从小拇指到大拇指,依次为: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两指之间的距离大小表示进率的大小。你们看,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每相临的两指间的距离相等,也就表示毫米、厘米、分米、米每相临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相等,都是10。而毫米与分米、厘米与米间的进率为100,毫米与米之间的进率为1000,食指与大拇指之间的距离较大,也是1000。记住单位对应的拇指,这个换算就变得十分简单而且准确了。

  第二个,重视和加强发展小学三年级学生“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

  数和形是不可分开的。因此,学生掌握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也是小学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少的数学教学方法,偏重于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造成了人的智力开发的残缺。我们很多家长就为如何开发孩子的这三种能力而苦恼。在这里,我们有个题外话,就是男孩子为什么比女孩子的数学好?

  很简单,因为我们的教育*惯,大部分男孩子从小就喜欢看科学、推理、与空间有关的图书。潜移默化中,他们的大脑中的这个理性分析的区域得到了必要的训练。而部分女孩子呢,因为接触感性的东西较多,经常容易忽略知识。怎么办呢?适当的为孩子选择启发智力的图书,对帮助学*数学,形成抽象思维很有帮助。

  我在《跳跳小子大闯关》里面,结合当前孩子的学*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孩子的趣味游戏结合起来,使他们在阅读中,提高了相应的能力。只要孩子潜心阅读,跟着轻松的情节进行思考,绝对有很大的帮助。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2

  一、填一填。(第8题4分,其余每空1分,共19分)

  1. 50×90得()个十,积是()。

  2.15个20相加的和是()。

  3.35×18的积的个位上的数是()。

  4.在○里填上“ > ”“ < ”或“ = ”。

  5.一个乘数是31,另一个乘数是50,积是();40×13的积是()。

  6.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的末尾添上几个0,积的末尾就添上()。

  7.18与30相乘的积是(),11的70倍是()。

  8.选数填空。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200

  ()×()=2800

  ()×()=900

  ()×()=800

  二、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 √ ”,错的打“ × ”)(4分)

  1. 35×20所得的积的末尾只有1个0。()

  2.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四位数。()

  3.()×70<4200,括号里最大能填60 。()

  4.计算33×22时,两次乘得的积都是65 。()

  三、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8分)

  1.在32×30的积的后面补()个0,是320×30的积。

  A.1 B.2 C.3 D.4

  2.15×20的积是()位数,积的末尾有()个0 。

  A.三两 B.四一 C.三一

  3.下面算式中与490×70的计算结果相同的算式是()。

  A.490×7 B.409×7 C.70×49 D.4900×7

  4.有24箱饮料,每箱40瓶,一共有()瓶饮料。

  A.960 B.96 C.9600

  5.20×()=2800

  A.140 B.1400 C.14

  6.积是四位数的算式是()。

  A.45×32 B.25×31 C.23×24

  7.把51连续加19次,结果是()。

  A.832 B.969 C.368 D.442

  8.□□4×26积的末尾()。

  A.一定是4 B.不一定是4 C.可能是6 D.不确定

  四、算一算,看看自己的计算能力怎么样。(28分)

  1.直接写得数。(6分)

  2.估算。(6分)

  76×21≈ 48×25≈ 18×81≈

  3.用竖式计算。(16分)

  46×38= 65×82= 61×37= 78×65=

  24×29= 28×32= 54×32= 37×39=

  五、估一估,并把得数比3000小的算式圈起来。(4分)

  46×62 39×63 71×42 82×69 99×18 78×53

  六、解决问题。(37分)

  1.(4分)

  (1)买50套衣服共用多少钱?

  (2)买45套衣服,拿3000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2.(4分)

  14箱苹果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3.(6分)

  (1)1000元钱够买5张小床吗?

  (2)买26盏台灯和一张小床一共需要多少钱?

  (3)张老师买了32个书包,他付给售货员1200元,应找回多少钱?

  4.你会算吗?(4分)

  5.三年级二班组织学生看电影。买电影票共需多少元?(4分)

  6.看表格回答问题。(6分)

  (1)香蕉和葡萄一共多少千克?

  (2)梨比葡萄多多少千克?

  7.同学们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90套。(4分)

  8.黎光小学三、四年级每班有45人,每个年级都有5个班,两个年级共有多少人?(5分)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3

  1、直接写得数。

  12×4=

  23×2=

  16×5=

  0×125=

  5×13=

  9×80=

  8×200=

  5×200=

  2、用竖式计算。

  213×2=

  3×142=

  272×4=

  206×8=

  820×5=

  725×7=

  二、填空。

  1.花花的学号是一个两位数,是6的倍数,且比30大,比40小,花花的学号是______。

  2.按规律填数:4,8,12,___,___,___。

  3.已知:□×○=36,□÷○=4(□和○分别代表两个数),那么:□=___,○=___

  三、判断。

  1.三位数乘一位数,积一定是四位数。

  2.1辆车最多坐198人,4辆车最少可以坐800人。

  3.最小三位数与最大一位数的积是999。

  4.180×5的积的末尾有2个0。

  5.507×6的积比507×7的积少507。

  四、解决问题。

  1.农场有鸡72只,鹅有9只,鸡的只数是鹅的'几倍?

  列式:

  答:鸡的只数是鹅的___倍。

  2.五、六年级去植树,五年级植树120棵,六年级植的棵树是五年级的3倍。

  (1)六年级植树多少棵?

  列式:

  答:六年级植树___棵。

  (2)五、六年级共植树多少棵?

  列式:

  答:五、六年级共植树___棵。

  3.果园有12行桃树,每行8棵;苹果树有128棵,桃树和苹果树共有多少棵?

  列式:

  答:桃树和苹果树共有___棵。

  4.图书馆有3个书架,每个书架有256本书,借出386本后,还剩多少本?

  列式:

  答:还剩___本。

  5.三年级有382名同学去秋游,每辆车可以坐46人,准备8辆车,够吗?

  列式:

  答:准备8辆车。______(填“够”或“不够”)

  6.游泳池泳道长50米,小明游了4个来回,一共游了多少米?

  列式:

  答:一共游了______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4

  1. 常见的长度单位有( )、( )、( )、( )、( )。

  2. 常见的重量单位有( )、( )、( )。

  3. 小丽家离公园5000米,合( ) 千米。

  4. 一袋大米重200千克,( ) 袋大米重1吨。

  5. 9千米=( )米 4000千克=( )吨

  60毫米=( )厘米 80厘米=( )分米

  50分米=( )米 2000克=( ) 千克

  6米=( )厘米 7分米=( )毫米

  28毫米 52毫米=( )毫米=( )厘米

  9厘米 31厘米=( )厘米=( )分米

  3米—25分米=( )分米 1400米—400米=( )千米

  600千克 1400千克=( )吨 3吨—800千克=( )千克

  4分米×5=( )米 30米÷6=( )分米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10分)

  一头大象约重4( ) 一个 西瓜约重4( )

  小红的身高是138( ),体重是42( )

  数学课本长约2( ) 日记本的厚4( )

  标准运动场跑道一圈是400( ) 飞机每小时飞行800( )

  小玲家离学校1750( ) 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约长2313( )

  三、判定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5分)

  1、 1吨棉花比1吨石头轻。 ( )

  2、 一头大象重4千克。 ( )

  3、 黑板长4米。 ( )

  4、 一枚硬币的厚度约2毫米。 ( )

  5、 一枝铅笔长约2分米。 ( )

  四、在( )里填上“>”“<”或“=”。(6分)

  4厘米( )39毫米 70毫米( )70厘米

  6千克( )6000吨 5千米( )4980米

  10米 +9厘米( )20米 3吨+4吨( )7000千克

  五、选择题。(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

  1、计量重型物品或大宗物件的重量,通常用( )作单位。

  A、吨 B、千克 C、克

  2、一种学生字典的厚度约是15( )。

  A、米 B、厘米 C、毫米

  3、比较下面的重量,最重的'是( )。

  A、3吨300千克 B、2900千克 C、3330千克

  4、一袋大米重15( )。

  A、克 B、千克 C、吨

  5、小包装食盐每袋重500( )。

  A、克 B、千克 C、吨

  6、一只大象重6吨60千克,合( )。

  A、6060千克 B、6600千克 C、60060千克

  7、回形针的长度是28( )。

  A、厘米 B、毫米 C、分米

  8、一个南瓜重3( )。

  A、千克 B、克 C、吨

  9、一张床长( )米。

  A、2 B、3 C、4

  10、一本书大约重150( )。

  A、克 B、千克 C、吨

  六、动手操作(每题2分,共6分)

  1. 画一条长42毫米的线段。

  2. 画一条长比1分米短2厘米的线段。

  3. 画一条相当于2个3厘米那么长的线段。

  七、解决实际问题。(30分)

  (1)图书馆买来5本一样的书。每本厚8毫米,一共厚多少毫米,合多少厘米?

  (2)绕足球场的跑道一圈有400米,跑5圈有多少千米?

  (3)水果店运进一车苹果和梨,苹果有900千克,梨有2100千克,这车水果一共有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4)王华身高140厘米,教室的门高2米,谁高?高多少厘米?

  (5).菜店运来6吨大白菜,上午卖出4000千克,下午全部卖完。下午卖出大白菜多少千克?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5

  一、认真填空,细心检查。

  1、一个数除以5,商是24,这个数是( )。

  2、小明和父母站成一排照相,有( )种不同的站法。

  3、常用的重量单位有( )、( )和( )。

  4、490里面有( )个百和( )十,也可以看成有( )个十。

  5、300÷5的商的末尾有( )个0。

  6、28的8倍,就是求( )个( ),是( )。

  7、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或数量。

  小红体重28( ) 3吨=( )千克

  一辆卡车能装货物5( ) 20000千克=( )吨

  二、数学小法官。(对的打对“√”,错的打“×” )

  1、1乘任何数都得它本身。 ( )

  2、商和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 ( )

  3、1吨铁比1000千克的棉花重。 ( )

  4、5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和,等于这个数的5倍。 ( )

  5、4吨+2千克-6000克=3996千克。 ( )

  三、对号入座。(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2400×5的积的末尾有( )个0。

  A.2 B.3 C.4 D.5

  2、一个乒乓球重4千克,4个乒乓球重( )。

  A.8克B.12克C.16克D.4克

  3、一把直尺重20( ),长20( )。

  A.米B.克C.千克D.厘米

  4、5t=( )kg

  A.50 B.5000 C.500 D.500000

  四、在○里填上“〉”“〈”或“=”。

  32×3○106 3×240○720 420÷7○420÷6

  3600千克○3吨15千克○1500克13吨○1300千克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范文5份(扩展4)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篇

  教学目标:

  1、基本掌握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和笔算。

  2、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借助实物操作形成“自己的算法”。通过讨论和比较,明确算理。

  教学重难点:

  在明确算理的基础上,基本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课前准备:

  口算卡片、幻灯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

  表内除法口算。

  出示口算卡片,视算。

  复*除法笔算的格式。

  9÷2=

  指名板演。提问各部分名称。

  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除法。

  二、新授

  1、教学40÷2。

  出示场景图。

  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

  出示第一个问题:*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

  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40÷2

  2、教学46÷2。

  先自己想一想,结果是多少,然后告诉你的同桌。组织全班交流。

  明确:4个十*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出示第二个问题:*均每个女孩买多少枝?

  3、练*。

  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46÷2。

  4、教学笔算46÷2。

  先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结果是多少,然后和同桌交流。组织全班交流。

  明确:每人先分得2捆是20枝,再分得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口算的想:40÷2=206÷2=320+3=23

  出示口算卡片,视算。选择几题说说算理。

  自学除法笔算的方法。

  指导笔算除法的顺序和方法。

  提问: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

  第二个4是怎么来的?

  第二个和第三个6分别是怎样来的?

  三、练*

  做做第1题。

  说明46÷2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板书246说明竖式的写法,以及在横线格上的位置。

  做想想做做第2题。

  课堂小结

  讨论并指名回答。

  作业

  直接写得数。

  写完后比一比每组两题在计算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1)先独立做前两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比一比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完成后两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第一学期第56-58页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分类(2)》是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图形概念教学内容,本内容的教学分为2个课时,教材第一课时呈现了小亚动手拼搭三角形框架的情境,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颜色的小棒来拼搭三角形框架,也就是不同长度的边来拼搭三角形,并通过观察、比较按边的长短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从而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体会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教材第二课时是通过“折一折”与“画一画”等具体操作活动来发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并利用对称性了解等腰三角形两底脚相等,等边三角形三个角相等。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

  【学情分析】

  学生学*本课之前已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还知道了三角形按角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在日常生活中也对三角形有了一些接触和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拼搭三角形框架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在操作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按边的长短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发现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

  3、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探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特征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渗透分类思想和数学思考的逻辑性。

  【教学重点】

  能按边的长短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认识各类三角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学准备】

  彩色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课题

  复*三角形知识

  谈话引入: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礼物---出示帆船。这艘帆船是由多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组成的。

  回忆:关于三角形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2、反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三个角,三个顶点。

  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板书:三角形)

  【策略说明:通过复*回顾已有的有关三角形知识并揭示课题。对于能够很好反馈出二年级所学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学生,老师应该予以肯定。】

  二、实践操作,探求新知

  1、拼搭三角形框架

  (1)观察学具盒:不同颜色的小棒长度不同,相同颜色的小棒长度相同

  操作要求:选好学具先在桌面围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的再进行拼搭。

  小组合作:用所提供的学具拼搭三角形框架,比一比哪组拼搭的不重复的三角形最多。

  合作要求:轻声讨论怎样搭不重复,再独立拼搭。

  (3)交流展示:以小组为单位把拼搭的三角形框架展示在黑板上。

  【策略说明: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二年级已学过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学生用小棒拼搭三角形框架的过程中,为了搭出更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会思考寻找一定的方法,从而提高了有序思维的能力,同时为三角形按边的特点进行分类奠定基础。并且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能合理分工,体现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分类比较,探究特征

  (1)分类比较

  同学们真聪明,利用小组合作出了这么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谁搭的和他们不同呢?

  看来查找不方便,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寻找起来了更方便?(让学生思考方法,体现分类的需求)

  小组讨论:还有没有新的方法将这些三角形分类?

  预设: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可以按颜色来分,分成三根小棒颜色都相同的三角形、两根小棒颜色相同的三角形、三根小棒颜色都不相同的三角形。

  小结:三角形按颜色分,其实也就是按边的长短来分。

  汇报交流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黑板将自己拼搭的三角形按边分类,边分边介绍方法。(其他小组一起分类)

  特例分析

  思考:为什么用两根蓝色的小棒和一根红色的小棒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

  因为两根蓝色的小棒的长度和与一根*棒的长度相等,所以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策略说明:在寻找能拼搭的所有不重复三角形的活动中,渗透数学思考的逻辑性,不重复、不遗漏的有序思考思想。在查找分类的过程中组织学生研究有特例“用两根蓝色的小棒和一根红色的小棒能否拼搭三角形框架”,来完善学生的认知。】

  探究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1)认识三角形名称

  归纳:这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等的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板书)

  (2)小结并补充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把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类。

  (3)巩固复*:请同学们轮流将自己搭的三角形框架放回学具篮,边放边说它是个什么类型的三角形。

  (4)同桌互评:在整理学具的过程中,同桌已经知道按边来分这些三角形的名字的小朋友举手。

  【策略说明:通过整理学具巩固新知,学生之间的互评也是对新知掌握情况的及时评价。】

  归纳总结,完善分类

  (1)介绍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人们形象地将等腰三角形两条长度相等的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条腰所夹的角叫顶角,一条腰和底所夹的角叫底角。

  观察:每个等腰三角形都有2条腰,1条底。有1个顶角和2个底角。

  找一找:等腰三角形框架中的腰

  (2)提问:你能在等边三角形里面找到腰吗?(等边三角形中有三组相等的边)

  反馈: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3)完善分类

  小结:由此看来,三角形按边的长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等的三角形,一类是等腰三角形,而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三、练*巩固,内化知识

  判断下面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用手势表示。

  1、等腰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

  3、三边不相等的三角形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的内容在书本p56-58,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边看边想,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还想知道什么?

  【策略说明:通过翻书阅读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自主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不断思考求知的学*欲望。】

  五、作业布置:练*册P73

  教学目的:

  1、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能熟练应用乘法口算。

  2、能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结合亚运浪潮激趣导入:

  刚过去的广州亚运会,一定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吧!(师生交流)

  除了国球外,本届出现的具有*特色和初涉赛场的比赛项目就最引人注目了。

  老师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了其中三个项目。(课件出示:乒乓球、马术、赛龙舟)

  二、教授新课:

  1、结合学生兴趣,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学生自主发掘问题。

  师:在这三个项目中,有你喜欢的吗?(教师统计人数并板书)

  (课件出示:上面项目的门票价格)

  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票价和各项目喜好的人数来编一道跟乘法有关的数学问题。(指问,板书列式)

  让学生尝试计算,教师结合反馈情况再引出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让学生认识到以前的加法计算跟今天学*的乘法口算的内在联系。给学生空间去思考,去探索。

  三、巩固练*。

  创设亚运主题“祥和如意乐园”情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1、“铺桥过河”即课本71页第一题,点名口述,其余学生评价;

  2、“射击比赛”利用课件呈现题目,学生两两竞赛口算乘法;

  3、“火车对开”男女生对抗赛,比谁先正确口算出车厢上的题目;

  4、“智慧商场”凭口算乘法自由挑选各自心仪的商品。

  四、拓展延伸。

  创设“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争论”让学生来当裁判“评理”。

  使学生从探讨中弄懂“20×4=40×2”的算理。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米、*方分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学*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两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图。

  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教师谈话引入。说明:黑板面和**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板书:观察比较)

  (2)认识*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这些是*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总结面积的.意义。

  提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教师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

  (3)带着问题自学。

  提问: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1*方厘米。

  ④同桌两人互相比画1*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本。翻出反面,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练*本。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如图,每一个方格代表1*方厘米,用红笔涂出8*方厘米的一个图形,再用绿笔涂出面积为12*方厘米的另一个图形。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电视屏幕的面积是25()。

  (2)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是9()。

  (3)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500()。

  (4)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

  四、思维训练

  1、下图中每一小格是1*方厘米,请你写出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2、动脑筋:先估算哪个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算一算。(单位:厘米)

  一课时

  教学内容

  小树有多少棵。(教材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明确算理。

  难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好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小树的问题,有兴趣吗?

  【设计意图:借助谈话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请看下面的情境图,说说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每捆杨树有20棵,图中有3捆杨树。

  我知道每车装有杨树500棵。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想到什么问题呢?

  生:3捆杨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这个问题你会解答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可以用加法计算,每捆有20棵杨树,3捆就是3个20相加,即20+20+20=60(棵)。

  生2:我们也可以根据乘法的意义用乘法计算,3个20的和是多少,就是20×3;根据乘法口诀“二三得六”,知道3个2是6,可以推算出3个20是60。

  师:你喜欢用加法计算还是喜欢用乘法计算?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喜欢用乘法计算,因为用乘法计算简便。

  师:4捆杨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对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师:园林工人运走了3车树苗,一共运走了多少棵?

  生1:已知每车树苗是500棵,3车就是3个500相加,500+500+500=1500(棵)。

  生2:求3车树苗有多少棵,就是计算3个500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即500×3,根据5×3=15,可以推算出500×3=1500(棵)。

  师:算一算下面的式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最下面式题)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讨论发现了什么,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只要学生说得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经历探索多种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可能会说:我学会了整十、整百数与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我知道可以用表内乘法来解决很多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反思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旨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导学生探索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这是整个单元内容学*的起点,要格外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重视算理的理解、算法的归纳。

  3.这节课的教学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是在以前已经学*的乘法的基础上学*的,可以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探索,以合作的方式总结出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

  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范文5份(扩展5)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3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

  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感受它们的重量。

  ①学生汇自己的体重。

  ②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

  ③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感受1吨

  (2)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1000千克。

  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

  通过小组同学反复掂物体的重量,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迁移出1吨的重量。

  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吨。

  即:1吨=1000千克。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

  (3)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

  (4)填空练*:三年级同学*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千克,是()吨。

  三、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层练*,巩固深化。

  1、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恰好是1吨。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吨

  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千克。

  五、合作总结,解决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数学概念知识课,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巧妙的设置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各类情景,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吨”的概念。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接着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会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口算

  14÷4

  22÷6

  36÷7

  47÷5

  39÷9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范文5份(扩展6)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概念。

  2、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了解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字母表示方法,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4、能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感念。

  2、难点:吨的质量概念的建立。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1千克的盐。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⑻、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 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拓展应用一个鸡蛋重( )一个西瓜重( )

  2、 2kg = ( )g 4000g = ( )kg 7kg = ( )g 8000g = ( )k

  3、实践活动我的体重、同伴的体重、一土豆,我的书包我的估计称量结果

  4、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

  2、布置课后实践活动任务:用秤在家分别称出1千克、2千克的物品并掂一掂。

  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和学*环境,使学生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基本技能目标: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

  对东西南北等方位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

  室外部分

  一、导入

  师:今天有许多老师来听课,其中不少老师还是第一次来到我们纬二路小学呢!对我们学校不是很了解,大家能不能先当个小导游领着老师们参观一下我们的'学校?时间的关系我们只参观前院四周的情况,介绍时注意使用正确的方位词。能当好小导游吗?(能)下面就分小组请老师们去参观吧!

  (学生分小组进入操场向参观的老师们介绍校园)

  二、认识东、西、南、北

  1、认识东、西、南、北。

  学生集合汇报。

  师:同学们是怎样向老师们介绍的?

  (学生用以前学过的前后左右来介绍校园的情况)

  师:为什么几位同学有的说他的前面是教学楼?有的说他的前面是幼儿园楼呢?

  (两位同学站的方向不一样,所以他所面对的事物就不一样。)

  师:看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前后左右来描述,有局限性了。怎么办呢?你还知道其他描述方向的方法吗?

  (可以用东西南北来描述)

  师:你知道哪是东吗?(太阳升起的方向就是东方)

  知道了东还能知道那个方向?(西方,东与西相对)

  剩下两个方向是什么?(南和北)

  哪是南?哪是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巩固东西南北。

  师:看大家是不是认清了东西南北,咱们来做几个小游戏。

  教师说方向,学生转向那个方向。(速度适当加快,增加娱乐性,使学生在游戏中熟练辨别东西南北。)

  一学生说方向,其余学生指出相应的方向。

  用方位词再来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

  3、知识扩展。

  师:在学校同学们都已经熟练地辨别出东西南北了,出了学校还分得出来吗?老师要考考大家,东图书店在我们学校的哪个方向?聚丰德呢?泉城广场呢?

  师:你的家大约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室内部分

  4、方向的相对性。

  师:回到电教室,你调向了吗?文化墙在操场的哪边?办公楼呢?教学楼呢?幼儿园楼呢?

  师:现在在多媒体教室里,我在同学们的哪边?门呢?那幼儿园楼在我们的哪边?哎?刚才有同学说幼儿园在操场的南边,可现在幼儿园又在我们的北边,这是怎么回事呢?

  (不是幼儿园在动,而是我们站的位置不一样了。)

  师:看来我们再叙述方向时,要说明谁在谁的什么方向。

  三、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我们学校的*面图没有完成,同学们能将“文化墙、教学楼、办公楼、幼儿园楼”及它们的方向填在操场四周并把这张*面图完成吗?试试看!

  学生绘制,展台前展示,介绍绘制情况。说说为什么这么画。

  师:同样的校园,有的同学把“东”画在了上面,有的把“北”画在了上面,如果不标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别人还能清楚地看懂我们的示意图吗?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统一一个画图的标准)

  师:对了,根据地理知识,在地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板书)为了使大家知道我们是按这个标准画的就在图的右上角画一个向上的箭头写明“北”。

  师:请同学们修改一下你的示意图。

  展示。

  四、看图辨方向

  1、游乐园。

  师:春天就要到了,我们该去春游了,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好吗?(出示)

  师:介绍一下公园的情况。(如果没用上方位词可引导学生“用上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介绍”)

  师:你怎么知道花坛的北边是喷泉的?

  我们先去哪儿玩?(学生自主选择进入并介绍情况)

  2、北京。

  师:去过北京吗?老师有几张北京的照片想不想看看?

  出示,学生欣赏。

  师:这儿有一张-广场的照片,同学们能根据左下角的*面示意图找到你想去的地方吗?

  变换不同的位置让学生说说四周的情况。

  五、小结

  今后我们再出去旅游就可以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顺利地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

  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懂得人人都有自身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家的亲*感和归属感。

  2、通过讲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

  3、通过学*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温暖,培养对家的亲*感和归属感。

  教学难点:

  了解家庭的过去,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课程准备:

  1、教学课件

  2、家庭日常生活照片和一些老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曲《可爱的家》,让大家猜猜这是什么曲子,会唱的一起唱。

  2、听教师朗诵一首诗歌:《我爱我家》

  3、同学们,你们都有自身的家,你们是家庭的一份子,在家庭的关心照顾下健康生长,你们爱自身的家吗?现在请我们的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身的家。

  二、认识自身的家庭

  1、让两名同学出示照片(家人合照或家居照),向大家介绍自身家的家庭成员和家居环境。

  2、谈话,让学生明白到家人各有特点,每个家庭也各有特点,不同地区,人们的家居和生活*惯也各有不同。

  三、你什么时候最想家

  1、看图说说这些人在干什么,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他们为什么想家。

  2、说说你什么时候最想家,为什么?

  四、有家感觉真好

  1、看照片评价照片中的小孩有一个什么样的家。

  2、教师给学生介绍自身也有一个温馨的家,以和家庭的基本情况,谈谈自身对家庭爱的一些体会和具体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小朋友是在家人的关爱下生长的。

  五、我爱我家

  1、请学生用彩笔在教材上画自身家居的外观或内景,或者把家居的特点和自身在居室里的一些活动。

  2、展示个别同学的作品,并让他说说怎样美化自身的家居。比方,自制一张剪贴画,贴在墙上;将零乱地房间收拾干净、整齐。

  3、同学们各抒己见:我们应该用什么行动去爱我们的家?

  六、讲讲我家历史上的小故事

  1、教师先讲讲自身小时候的故事或自身家长小时候的故事。

  2、让学生将自身的调查情况在小组或班级中汇报,也可以将找到的照片和实物向大家做介绍。

  3、交流一下调查后的感想。谈一谈,自身从中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4、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七、也谈我的烦恼。

  1、教师:家庭是温暖的,是我们快乐生长的摇篮,是我们避风的港湾,但是在实际的家庭生活中,不少同学也会遇到过大大小小的“家庭中的烦恼”,现在,请我们的同学说说心里话。

  2、让学生自身谈谈与家长发生的矛盾,通常是怎么解决的。大家互相交流解决矛盾的经验。

  3、教师设置三种选择,学生先选其一,并说明自身选择的理由:爸爸妈妈爱我,我也爱他们;爸爸妈妈有时对我不好,我还是爱他们;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他们。

  4、选读一位学生的*作,宣读。

  八、小结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爱我们的家和我们的家人吧,愿我们的家庭生活更加温馨、更加美满!

  第二课、我们的学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自身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

  2、通过观看学校的橱窗、展板、专栏、学校特色角等,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增强对学校的亲*感的同时,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

  3、通过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和全校师生取得的各种成果,形成为学校感到骄傲自豪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发生“我也要为校争光”的愿望。

  4、初步了解一些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学校,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对学校的认识和对未来学校的神往。

  二、教学重点

  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对学校的亲*感。

  教学难点

  从学校文化中,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形成良好的学*态度,发生为校争光的愿望。

  三、活动准备

  1、收集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的照片,学校的展板、专栏、文化墙、学校特色角等的照片,以和过去和现在本校校舍的照片或图片。

  2、收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学校的照片。

  四、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

  1)播放歌曲《学校中的喜悦》

  2)提问:听了这首歌,你知道歌中的意思是什么吗?你们喜欢学校的生活吗?

  (二)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

  1)看图片,了解学校开展了哪些活动。

  2)说说自身参与学校活动的纪念品,回忆自身参与的学校活动,如入队时的照片,参与活动时的照片,竞赛中获的奖,春游时买的小纪念品,活动后写的日记,上课时画的图画,制作的美术作品。

  3)讲一讲对自身印象最深的学校活动。

  (三)学校文化探秘

  1)将学生实地了解到的本校的学校文化写成一个小报告。内容可以为“学校文化面面观”、“我最感兴趣的一角”、“我给学校文化的寄语”等几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学校设计这样的学校文化的用意是什么。

  单元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2、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单元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范文5份(扩展7)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实用5份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难点:感知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或碎碎冰)、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这是一块冰,如果我们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2.揭示课题:冰融化了(板书)

  二、科学探索:观察冰融化成水(预设18分钟)

  [材料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

  1.吸管吹冰块(预设8分钟)

  (1)科学家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就会开始融化。

  我们可以怎样加快冰块的融化?如果给你一台吹风机,你可以怎么做?如果给你一根吸管,可以怎么做?(预设: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用吸管吹热气让冰融化)

  (2)学生用吸管朝冰块一个部位吹气。

  (3)交流现象:被吹热气的部位冰融化的快。

  (4)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热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材料准备: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2.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预设10分钟)

  (1)讨论:你知道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3)提问:怎么利用以上材料做这个实验?

  (4)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后实验方法。

  提示:

  a.用记号笔在冰面位置做好记号,再把试管放入有热水的烧杯里。

  b.冰在融化过程中用眼睛观察,不能动手触摸移动试管和烧杯。

  c.冰完全融化后再在水面做好记号。

  d.讨论补充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3.讨论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预设:吸收热量)

  (板书:吸收热量)

  (2)冰融化前是什么状态的?(预设:固态)

  (3)冰融化一半是什么状态的?(预设: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

  (4)冰完全融化后是什么状态的?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液态;固态转化成液态)

  (5)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其它什么现象?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预设:试管外面有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6)冰完全融化成水体积有什么变化吗?(预设:体积变小)

  2.学生补充。

  3.学生观察水状态的各种图片。它们之间能不能相互转化?

  4.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

  (预设: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所以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板书: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

  5.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预设: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水遇冷转化成冰,冰加热转化成水……)

  6.教师小结: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板书:互相转化热量)

  四、课后拓展(预设4分钟)

  你们喜欢吃冰激凌吗?

  我们课后如果要研究“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得更块一些?”应该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请同学们回家后认真准备,完成实验。

  【板书设计】

  4.冰融化了吸收热量

  冰 固态

  水 液态 互相转化 热量

  水蒸气 气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范文5份(扩展8)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优选【五】份

  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 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情感。

  二、教学时间:4课时

  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P29——32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样食品(出示蜜枣、膨化食品),他们在争吵到底谁比较重,你能想个办法帮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讨论,得出结论: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学生尝试称一称蜜枣的重量

  谈话:通过掂一掂,我们发现蜜枣比较重,但它到底有多重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吧。

  学生活动,交流称的结果并说出自己是怎样看出重量来的。

  谈话: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到底“1”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台秤吧。

  2、认识秤面,认识千克

  学生观察秤面,说说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g和数字刻度)

  问:你知道g表示什么么?

  讲述:g是千克的符号,称一般物体的重量时,通常用千克做单位,千克又叫公斤,如果用秤称物体的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那么如果秤面上指针指着2呢是多重呢?你能看出这台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物体吗?

  3、学生再次称一称蜜枣,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认识过程。知道角各部分名称,了解角有大小,会比较角的大小。

  2、生在学*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程度与角的大小有关。

  2、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教学准备:

  小棒、剪刀、三角尺、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感受生活中的角 请同学们看几组都蕴含着角的截图。(课件) 师:在这幅图的桌面上,你看到了哪些认识的图形? (生回答) 在我们看到的这些图形里面还藏着一位朋友,其实刚才已经有小朋友提到了,老师知道她已经知道了,那到底是什么呢?(课件从具体图案中抽象出四个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认识角)。

  2、师:看到了这么多角,想不想自己也动手摸一摸?(举起大三角板)来,你们有吗?取出来!边摸变提问:这有角吗?(生:有)师:用我们的小手心(动作)你有什么感觉?(生回答)师动作,那咱们再顺着这个点往这摸,再顺着这个点往这摸。(让学生回答)还有吗?你再来说说?咱们刚刚摸到的这个其实就是怎么认识的这个就是(角)。 3、咱们动口,老师动手,把角给画出来。 先画一个点,再顺着这个点(画一条线)看清楚了,这条线是怎么样的?再顺着这个点画一条线。这两条线是什么样的?再看这个点呢?这个图形就是什么了?

  二、教学角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

  1、刚刚听到这个同学好听的名字,数学家爷爷也给角的各部分起了很好听的名字。刚刚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咱们说的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

  角的两条(边)认识角了吗?

  2、行,那么咱们现在就在教师里找一找,哪儿有角? (让学生边说边比划)

  3、让我们闭着眼睛想想角好吗?角的顶点是怎样的?(一起说)边呢?几个顶点?几条边?清楚了吗?那咱们跟着电脑书空一遍。(先画一个点,直直的一条边,再从这个点,画一条直直的边,行了吗?)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进行除法的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当除数相同,被除数越大,商就越大,被除数相同,除数越大,商反而越小。

  3、推理能力的培养。

  重点难点:

  体会当除数相同,被除数越大,商就越大,被除数相同,除数越大,商反而越小。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这是我们前几天复*的多位数乘、除以一位数请同学们小结一下计算方法。”

  师:“今天我们和小亚、小巧、一起继续去乘除嘉年华玩好吗?(出示课题)”

  生:“好!”

  师:“今天他们来到了模拟宇航中心,同学们你们对宇航知识有哪些了解?”

  (媒体展示我国神五神六发射及简介)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你们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小亚2分钟发送48字,小巧2分钟发送72个字母。

  师:“你们认为谁发送的快些?谁发送的慢些?”

  生①:“小亚和小巧都发送了2分钟,小巧发的比小亚多,所以小巧快。”

  生②:“小亚每分钟发送24字,小巧每分钟发送36字,小巧快。”

  …………

  小结:通过同学们证明发现,相同时间内谁发射数量多,谁的速度就一定快。

  师:“根据例题,你还能举些例子吗?”

  生①:“8÷2=4;10÷2=5”

  生②:“9÷3=3;15÷3=5”

  …………

  小结:除数相同,被除数越大商越大。

  探究二

  师:“再观察表格又有什么新的信息?”

  生:“他们都发送了72字,但小巧用了2分钟,小玲用了3分钟。”

  师:“谁发送速度快?为什么?”

  生①:“他们发送的字一样多,但小玲用了3分钟,而小巧只用了2分钟,所以小巧快。”

  生②:“小巧每分钟发送36字,小玲每分钟发送24字,小巧发的快。”

  72÷2=36 72÷3=24

  …………

  师:“如果是90÷6 90÷5 结果谁大?”

  生:“90÷5的结果大。”

  小结:被除数相同,除数越小商越大,除数越大商越小。

  探究二(练*)

  师:“仔细观察,你能不计算直接比较大小吗?”

  比较大小

  ⑴ 87÷3( )78÷3

  ⑵ 75÷5( )75÷3

  ⑶ 756÷7( )756÷8

  ⑷ 64÷4( )572÷4

  探究三

  师:“现在谁发送的最快,最慢?”

  生①:“小亚和小巧发送的时间一样,小巧发的字母多,小巧比小亚快。

  生②:“小巧和小玲发送的字母一样,小巧用的时间少,小巧比小玲快。”

  …………

  师:“小亚和小巧用时间也不一样,发送字母个数也不一样,怎么办?谁是最慢的?谁是最快?”

  生:“比一比,他们每分钟发送多少字母。”

  小亚:570÷6=95(个)

  小巧:672÷6=112(个) 小巧是最快的

  小玲:672÷8=82(个) 小玲是最慢的

  所以三个人速度:小巧>小亚>小玲

  小结:当被除数相同,除数越大商越小,除数越小商越大。当除数相同,被除数越大商越大,被除数越小商越小。我们可以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当然除数,除数不相同,可以通过计算来正确判断商的大小。

  三、及时练*

  练*一

  比较下面各组商大小

  ⑴ 610÷5( )738÷6

  ⑵ 650÷5( )990÷9

  ⑶ 96÷8( )84÷7

  ⑷ 75÷5( )75÷3

  ⑸ 75÷3( )72÷3

  师:“说说你是怎么比的?”

  小结:除数或被除数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当然除数,被除数都不相同,可以通过计算来正确判断商的大小。

  师:“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它们有什么联系?”

  生①:“小丁丁用的时间比小胖多,打中的也比小胖多。”

  生②:“小丁丁花的时间是小胖的3倍。”

  …………

  师:“那么,小胖如果也用72分钟的话,能打中多少发?”

  生:“48×3=144(发),小胖的打中率比小丁丁高。”

  师:“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比一比,谁的射中率高?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小机灵10分钟打中24发,20分钟打中48发,比小胖用的时间少,小机灵的打中率高。”

  小结:我们可以利用数学规律,来解决很多生活实际问题。

  四、课后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们又掌握哪些新的内容?”

  生①:“当除数相同,被除数越大,商就越大。”

  生②:“当被除数相同,除数越大,商反而越小。”

  …………

  五、课后*题

  完成并复*课本66-69页。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 55 页例 4 及练*十三的部分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情境,使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进行探讨和研究,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正确地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练*本、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聪聪的图片),聪聪要完成一项任务,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

  揭示课题: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同学们喜欢上体育课吗?三(一)班的这节体育课上老师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出示课件)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