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范文十份

首页 / 教案 / |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1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属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的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进行还进位的笔算乘法。

  教学难点: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头聪明且爱动脑筋的兔小妹住在森林深处的城堡里,一天,它正准备出门拔萝卜,可它家门前被几块大石头挡住了去路,是搬也搬不动,推也推不开。于是它仔细的观察了一下,发现石头上面有一些数学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石头才会消失。但兔小妹也被这些问题难倒了。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它吗?

  生:愿意!

  师:真是一群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出示复*题:

  1、口算。

  15×10 24×10 25×20

  2、笔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41×2 123×3

  师:同学们,你们帮兔小妹解决了这么多的难题,真棒!那你们有信心接受接下来的考验吗?

  生:有。

  二、探究新知

  1、学*教材第46页例1。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认真观察的态度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从中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生:王老师去书店买书,买了12套,每套书有14本,她在想一共买了多少本

  师:如何列式呢?请把你的算式写在练*本上。开始!

  生:14×12=

  师:你能不能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探究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问题呢?开动你们的小脑筋去想一想,做错没关系,老师喜欢肯动脑筋的孩子。

  组织学生用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练*本上,然后各组选代表说出本组的想法,展示各组不同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生1:14×10=140(本)14×2=28(本)

  140+28=168(本)或14×12=168(本)

  生2:

  12×10=120(本)12×4=48(本)

  120+48=168(本)或14×12=168(本)

  生3:12=3×4 14×3=42(本)42×4=168(本)

  生4:……

  师:你们把这个问题回答得这么完整,真是了不起。那同学们,为了计算更简便,你们还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列竖式(也就是笔算)。

  老师讲解笔算的过程,强调该注意的地方。

  2、总结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乘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三、知识运用

  1、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啄木鸟治病:

  四、布置作业

  课本练*十第1题、第2题、第4题。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1)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乘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2

  设计说明

  在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理解了笔算的算理,知道了 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因此,本节课主要利用几何图形理解算理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迁移,让学生自主建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利用几何图形去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相关运算算理,并能正确地处理计算过程中的进位问题.

  2、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迁移新知的能力。

  3、使学生在经历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并渗透德育教育和培养学生认真细心、书写规范的好*惯。

  重点:

  1、能够简单利用几何图形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2、掌握计算中为什么进位。

  难点:让学生总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学生课前准备:练*本和文具

  教师准备: PPT课件、题卡、动物卡片、水果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和学生互动,<游戏水果蹲>

  学生分四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并选一类水果.最后,选出一组水果获胜.

  二.复*

  利用课前水果蹲获胜水果小组,引出复**题,并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板演.(一边计算一边想你是怎么计算的)23×13= (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

  师:通过复*出示(两位数成两位数笔算)板书

  三.新知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创设情境。

  师:刚刚同学们在做题时,老师看到一位学生的桌子上有一盒酸奶,老师很好奇,我想采访一下他。

  师采访。Xx你喜欢喝酸奶吗?

  (课前准备一生说:是的,老师,妈妈说每天喝一盒酸奶对我长身体有好处。)

  师:妈妈做的真好。同学们,你们喜欢喝酸奶吗?--------每天喝一盒酸奶是可以增强我们的免疫力。同学们春风小学的孩子们每天也喝一盒酸奶,今天我们就去帮帮春风小学解决一个有关酸奶的问题.你们愿意帮忙吗?

  生:愿意。

  2.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找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和简单说说几何图形)

  生:说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师:那么你们会列式吗?(找生列式)

  生列式,师板书48×37=

  3.引出估算

  同学们,在课下,咱们班有两位同学在预*时遇到了点困难,请同学看。(观看视频)

  视频中的两个同学起立寻求帮助。以此引出估算的多种方法。

  预设

  (1)生:因为48≈50,37≈40,50×40=20xx(盒),所以大约需要20xx盒酸奶

  (2)因为48≈50 50×37=

  (3)37≈40 48×40

  师:那么实际需要酸奶的盒数比20xx多还是少?为什么?

  生回答。

  4.引出笔算

  同学们现在春风小学,要给学生们配备营养餐中的酸奶,想知道具体需要酸奶的盒数,你们能帮忙吗?(请同学们在题卡上完成 第一题,并同桌之间说一说。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并找2名同学结合几何图形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计算后,师:同学们这么快就帮助春风小学解决了困难。老师替他们感谢你们。谢谢大家。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白板,你发现了什么?

  生找异同。

  师总结:这种利用以学知识学*新知的过程就是迁移思想。

  出示课题进位和迁移。

  那么同学们通过对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学*,并结合刚刚计算的过程,你能说说如何笔算吗?(小组合作完成题卡2题。小组讨论,最后由组长写出讨论结果)

  小组汇报和补充完成此内容。(运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给予鼓励,例如数学家就是这样说的)

  找2名同学说,再大家加重音齐读。重要的事说三遍。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1.先用一个乘数的个位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末位与乘数的个位对齐。计算中哪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2.再用这个乘数的十位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末位与乘数的十位对齐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

  5.巩固练*

  同学们你们能独立计算了吗?有几只小动物迫不及待的和大家见面了,同学们请看 。老师选一位同学帮大家选择一种可爱的小动物。(选择后生做后面题)

  在学*新知时错的生展示.

  6.小结。

  同学这节课的功劳可真不少。帮助春风小学解决了困难。那么同学们在大家帮忙的同时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说一说

  7.拓展。同学们说的太好了。那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会用到今天所学内容吗?在以后的数学课上咱们还会和它见面吗?

  8.布置作业

  教材51页6题

  9.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进位)

  23×13=299 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3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第六册73~74页的例1,做一做及练*十六的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乘、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2.使学生在推导“单价、数量、总价”这三种数量关系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学*一种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观察、比较等学*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有条理的、清晰的表达、阐述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通过参与数学学*活动,在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对数学学*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乘、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除法应用题常见数量关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

  1.出示投影,学生填空

  单价×数量=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时间=路程

  工效×=工作总量

  2.教师小结

  二、新课

  1.复*乘法应用题和常见数量关系

  1)出示题目

  学校鼓乐队买了8个鼓,每个98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2)读题,列式解答,并说出数量关系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4

  一、复*内容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材第58页整理和复*,第59页练*十三第3题)

  二、复*目标

  1.巩固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的方法。

  2.通过分步、多层次练*,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能运用其解决问题。

  难点:用多种方法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1.学生快速翻看课本第41~57页,看看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

  2.自主整理: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整理。

  3.小组交流,互相补充。(教师巡视并指导)

  4.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两位数乘两位数:

  ①口算乘法。

  ②笔算乘法:不进位乘法、进位乘法。

  ③解决问题:用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5.教师课件出示本单元的知识思维导图,组织学生一起回顾各小点的具体知识。

  二、知识应用

  (课件依次出示各题)

  1.教学教材第58页整理和复*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口算和笔算。(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

  (2)组织学生小组中议一议题中的问题。(教师巡视并指导)

  (3)点名学生说一说。(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

  2.教学教材第59页练*十三第3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计算。(教师订正)

  (2)发现规律。

  ①师:计算第一排算式的两个乘数之间的和,再分别计算出得数并比较积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学生先计算,再小组交流。

  ②学生汇报发现。

  ③教师小结:两个乘数的和一定时,两个乘数相差越小,它们的积越大,当两个乘数相等时,积最大。(课件出示小结)

  (3)组织学生用第二排算式验证规律,并说一说。

  3.教学教材第58页整理和复*第2题。

  (1)学生读题,了解题中信息。

  点名学生说一说已知条件,对回答不完整的,给予补充。

  (2)师:第一问有几种解决方法?

  引导学生回顾用连乘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

  (3)第二问要求什么?该怎样列式?

  点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有疑问的学生,集体订正)

  (4)组织学生小组交流第三问,点名说一说。(课件出示示例及答案)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59页“练*十三”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1题:93 700 380 780

  6800 54000 120 20xx

  第2题:256 289 324 484

  888 2640 20xx 774(竖式略)

  2.完成教材第59页“练*十三”第4、5题。(点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第4题:28×22×6=3696(个)或28×(22×6)=3696(个)

  第5题:1260÷7÷9=20(元)或1260÷(7×9)=20(元)

  3.完成教材第59页“练*十三”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1)8×4×9=288(人)或8×(4×9)=288(人)

  (2)288÷6÷3=16(人)或288÷(6×3)=16(人)

  (3)答案不唯一,例如:参赛的男生有多少人?

  288-120=168(人)

  四、课堂小结

  本单元结束了,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5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对已学过的除法关系应用题的解答,引导学生自己概括整理出常见的除法数量关系式,掌握并灵活地运用这些常见数量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术语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

  通过学生对一些数量关系的掌握,加深他们对日常各种数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具体情境的实际问题,抽象概括出常见的除法数量关系式,加深学生对日常各种数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铺垫准备.【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出示:

  根据24×6=144,列两个除法算式。

  144÷6=24,144÷24=6

  根据230÷5=46,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46×5=230,230÷46=5

  观察以上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说说乘法各部分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出示:被乘数×乘数=积

  积÷乘数=被乘数

  积÷被乘数=乘数

  提问:我们学过的乘法数量关系有哪些?

  板书: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探索新知

  1.【继续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师结合课件问:动画看完了,你想到了什么?(要想知道带的钱是否够用,可以估算一下,还可以先算出买鼓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结合课件演示叙述题意。

  出示:(1)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每个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问:这个问题中存在哪些数量关系?你想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98×8=784(元)

  解决动画中“钱是否够用”的问题。

  2.根据“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每个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个问题,谁能联想出两道除法计算的应用问题来?

  学生讨论编题,然后口述题意。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2)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一共需要784元,每个鼓多少元?

  (3)学校鼓乐队买鼓需要784元,每个98元,一共可以买几个?

  分别读题,列式解答,订正并板书:

  (2)784÷8=98(元)(3)784÷98=8(个)

  3.观察三个算式,联系题意,推出数量关系式。

  (1)观察98×8=784(元)784÷8=98(元)784÷98=8(个)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想784、98、8分别代表哪一数量?问: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单价、数量、总价”之间除了有乘法关系外,还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己提炼得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应用“总价÷数量=单价或总价÷单价=数量”的实际例子。

  发散迁移.【继续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学生以小组位单位讨论74页“做一做”,得出“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除法数量关系式。

  问:根据“工效×时间=工作总量”这一乘法数量关系,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推理得出这三个量间的除法数量关系。

  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谈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师带领学生回顾全课内容,从具有乘除法数量关系的三个数量间的紧密联系中体会“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的思想。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6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48页练*十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

  2、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熟练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计算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整理

  1、复*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3420=答案

  1710=答案

  1330=答案

  2130=答案

  4320=答案

  3240=答案

  5170=答案

  6330=答案

  7210=答案

  巩固复*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为复*笔算打好基础。

  2、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244=答案

  3213=答案

  4211=答案

  2123=答案

  指名四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学在 练*本上完成,完成后每个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指名学生任选一题说出计算过程。

  3、教师小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时,用第二个因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二、巩固练*

  1、笔算。

  1244=答案

  3213=答案

  4211=答案

  2123=答案

  2332=答案

  4121=答案

  2223=答案

  3412=答案

  全体同学在练*本上完成,集体订正结果。

  2、3911=答案

  3131=答案

  2333=答案

  2224=答案

  1241=答案

  让同学们任选两题在练*本上完成(竖式计算),老师巡视,把完成既正确书写又好的同学的练*本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向他学*,并把这道题的卡片送给这位同学,以示鼓励和表扬。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的第4、第5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列式计算,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这两道题是图文结合题,所以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题和图,正确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列竖式计算。

  3421=答案

  3113=答案

  1212=答案

  2211=答案

  1125=答案

  2、每个胶卷售价21元,买14个交卷要用多少元?

  3、每箱苹果重13千克,32箱苹果共重多少千克?

  4、每个工人每天挖树坑11个,15个工人一天挖树坑多少个?

  四、思维训练

  1、连一连。

  1810 860

  3112 605

  20xx 180

  5511 372

  2、小华每天坚持写13个毛笔字,他在7月和9月共写了多少个毛笔字?

  3、李老师买了2个足球,张老师买了4个篮球,王老师买了1个足球、1个篮球、3个网球,他们每人所用的`钱正好相等,1个足球的价钱相当于几个网球的价钱?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复*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在实际练*中,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列竖式计算的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7

  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教材第49页例2及第50页练*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2。在学*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认真细心等良好的学**惯。

  重点难点

  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导入

  78×11= 33×21= 24×12= 14×12=(组织学生独立计算,并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师:上面这几道计算题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较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揭示课题:笔算乘法(进位)

  新课讲授

  1。导入:仔细观察图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大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2。例2: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春风小学有37个班,*均每班有48人,一顿午餐要为每人配备一盒酸奶,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

  师: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引导学生列式:48×37=

  3.各组讨论:怎样计算48×37。

  师: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4.组织交流。

  师: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1)48≈50 37≈40

  50×40=20xx

  大约20xx盒。

  (2)40×37=1450

  8×37=296 1450+296=1776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3)48×30=1440 48×7=336

  336+1440=1776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4)48×37=1776(盒)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5。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给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师:先用个位的7去乘48,乘得的'结果的末位同个位对齐,计算中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再用十位上的3去乘48,乘得的结果的末位同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6。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计算方法:

  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的十位上的数去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0页练*十一第1题。

  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3×34=782

  54×29=1566

  47×62=2914

  78×82=6396

  2。完成教材第50页练*十一第2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课堂小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哪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数学书第51页练*十一第6—7—8—9题。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进位)

  例2:48×37=1776(盒)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89~92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能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描述,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2、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能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能从统计图表中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体验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4、让学生受到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观看主题图(制成的动画)——环保站的工作人员工作的情景:

  ①环保站工作人员工作的情景——监测空气质量。

  ②小丽爸爸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对话——昨天和今天的空气质量状况。

  (2)教师:看到些什么、

  二、探索新知

  (一)出示例1

  下面是张叔叔整理的某地4月份空气质量情况:

  某地区4月份空气质量状况统计表

  空气质量状况优良轻度污染合计

  天数(天)717630

  (1)学生观察统计表。从表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学*统计图。

  ①教师:谁来说一说我们过去都学过了哪些统计图?(用作记号等方法来制作统计图等)

  ②出示教科书第90页的统计图

  教师:这是条形统计图,谁来说一说你从图上都看到了什么?

  ③小结:像这样用条形来表示统计表中的数据,我们就叫它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从统计图中找一找天数最多的表示的是什么空气等级,天数最少的表示的是什么空气等级。

  让学生明白:在条形统计图中一眼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

  (二)教学例2

  (1)学生观察四(1)班男同学身高记录表。

  教师:你从表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教师引导:全班男生合在一起统计,人数太多,男同学身高的状态比较混乱,可以分段整理数据。

  (2)学生完成统计表。

  ①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分别按身高段统计一个部分。

  ②将5个组的数据汇总。

  ③要想得到全班的数据,该怎么办呢?(求出合计)

  (3)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

  (4)回答第92页的两个问题。

  学生还可以根据统计图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练*

  完成第92页的`课堂活动。

  统计(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93~95页例3、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2、能将表格进行完善,并能完成复式统计表,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明明到三(2)班作“最喜爱的电视节目”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新闻:8人动画片:22人体育7人

  电视剧:8人其他:4人

  二、自主探索,体会领悟

  (一)尝试制表

  1、教师:要想制作成统计表,应该做哪些方面的考虑呢?

  学生:要考虑表应画几列和几行。

  根据“节目类别”和“喜欢的人数”应画两行;“节目类别”有5类,要画5列,加上“合计”要画6列。

  2、学生动手画一个2行6列的表。

  3、填写相关内容。

  (1)写上统计表的名称。

  (2)填写表中的内容和数据。

  4、检查统计是否准确。

  可将各类别人数之和与合计数、合计数与调查总人数进行比较,看是否一致。

  (二)出示例4中男生、女生体重情况统计表

  1、观察表,说说表中有哪些信息?

  2、教师:如果将两张表交给班主任老师,老师想知道某个体重范围内的男女生人数,就要看两张表,挺麻烦的。

  能不能想办法将两张表合成一张统计表,让老师看起来更方便一些呢?

  3、学生自主讨论,完成复式统计表。

  教师: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怎样改进统计表?

  (老师出示复式统计表)

  介绍表头:体重、人数、性别。

  教师:你能将表格填好吗?(学生尝试完成)

  反馈:展示学生做好的统计表。

  教师:像这样的表格我们叫它复式统计表。(课题:复式统计表)

  教师: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与刚才的两张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张统计表?为什么?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完成第95页课堂活动。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9

  教学内容:第四单元回顾与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的情境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复*简单的单位换算;

  2、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会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热情。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回顾

  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的比较,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2、关于周长与面积公式的优化: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还是运用自己原来经常运用的方法,既“自己喜欢的方法”,这是可以的。在解决每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及几个问题解决之后,要对几种方法进行辨析,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优化自己的解题方法。对于长方形周长来讲,不管是四条边长分别相加还是(长+宽)×2这种方法,都能把长方形的周长求出来。但有一点不利因素:长时间这样运用公式不利于学生数学抽象能力的培养,其实(长+宽)×2本身就是数学抽象以后的公式,是乘法分配率在长方形周长计算过程中的应用。

  3、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之间的互化,

  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强化训练的,可以采取集中训练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一味地计算,要寻求更好的办法,如对比辨析进行训练就是好的办法,如:

  5米=()分米,5*方米=()*方分米

  就是对比辨析的办法。这就是一个整合学*内容的学*过程,同样也是建构的需要。

  课堂练*设计:

  第十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会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热情。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默写公式

  1、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周长=。

  2、正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周长=。

  6*方米=()*方分米900*方厘米=()*方分米

  4*方分米6*方厘米=()*方厘米300公顷=()*方千米

  307公顷=()*方米280000*方米=()公顷

  ⑴一间教室地面的面积约是35()。

  ⑵一块手帕的面积是3()。

  ⑶方桌高7(),桌面面积大约是63()。

  ⑷一把小刀约10()。

  二、我们常常说“周长一条线,面积一大片。”

  (1)请你用彩笔描出下面图①的周长。(2)请你用铅笔涂出下面图②的面积。

  三、列式算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四、量一量,再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五、解决问题

  1、足球场的长是105米,宽是69米。它的占地面积是多少*方米?

  2、琪琪住的房间地面是长4米,宽3米的长方形,现在打算铺上地板砖。如果每铺1*方米需要85元,铺完这块地面需要多少元?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10

  设计说明

  在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理解了笔算的算理,知道了 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因此,本节课主要利用几何图形理解算理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迁移,让学生自主建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利用几何图形去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相关运算算理,并能正确地处理计算过程中的进位问题.

  2、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迁移新知的能力。

  3、使学生在经历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并渗透德育教育和培养学生认真细心、书写规范的好*惯。

  重点:

  1、能够简单利用几何图形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2、掌握计算中为什么进位。

  难点:让学生总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学生课前准备:练*本和文具

  教师准备: PPT课件、题卡、动物卡片、水果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和学生互动,<游戏水果蹲>

  学生分四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并选一类水果.最后,选出一组水果获胜.

  二.复*

  利用课前水果蹲获胜水果小组,引出复**题,并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板演.(一边计算一边想你是怎么计算的)23×13= (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

  师:通过复*出示(两位数成两位数笔算)板书

  三.新知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创设情境。

  师:刚刚同学们在做题时,老师看到一位学生的桌子上有一盒酸奶,老师很好奇,我想采访一下他。

  师采访。Xx你喜欢喝酸奶吗?

  (课前准备一生说:是的,老师,妈妈说每天喝一盒酸奶对我长身体有好处。)

  师:妈妈做的真好。同学们,你们喜欢喝酸奶吗?--------每天喝一盒酸奶是可以增强我们的免疫力。同学们春风小学的孩子们每天也喝一盒酸奶,今天我们就去帮帮春风小学解决一个有关酸奶的问题.你们愿意帮忙吗?

  生:愿意。

  2.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找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和简单说说几何图形)

  生:说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师:那么你们会列式吗?(找生列式)

  生列式,师板书48×37=

  3.引出估算

  同学们,在课下,咱们班有两位同学在预*时遇到了点困难,请同学看。(观看视频)

  视频中的两个同学起立寻求帮助。以此引出估算的多种方法。

  预设

  (1)生:因为48≈50,37≈40,50×40=20xx(盒),所以大约需要20xx盒酸奶

  (2)因为48≈50 50×37=

  (3)37≈40 48×40

  师:那么实际需要酸奶的盒数比20xx多还是少?为什么?

  生回答。

  4.引出笔算

  同学们现在春风小学,要给学生们配备营养餐中的酸奶,想知道具体需要酸奶的盒数,你们能帮忙吗?(请同学们在题卡上完成 第一题,并同桌之间说一说。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并找2名同学结合几何图形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计算后,师:同学们这么快就帮助春风小学解决了困难。老师替他们感谢你们。谢谢大家。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白板,你发现了什么?

  生找异同。

  师总结:这种利用以学知识学*新知的过程就是迁移思想。

  出示课题进位和迁移。

  那么同学们通过对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学*,并结合刚刚计算的过程,你能说说如何笔算吗?(小组合作完成题卡2题。小组讨论,最后由组长写出讨论结果)

  小组汇报和补充完成此内容。(运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给予鼓励,例如数学家就是这样说的)

  找2名同学说,再大家加重音齐读。重要的事说三遍。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1.先用一个乘数的个位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末位与乘数的个位对齐。计算中哪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2.再用这个乘数的十位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末位与乘数的十位对齐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

  5.巩固练*

  同学们你们能独立计算了吗?有几只小动物迫不及待的和大家见面了,同学们请看 。老师选一位同学帮大家选择一种可爱的小动物。(选择后生做后面题)

  在学*新知时错的生展示.

  6.小结。

  同学这节课的功劳可真不少。帮助春风小学解决了困难。那么同学们在大家帮忙的同时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说一说

  7.拓展。同学们说的太好了。那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会用到今天所学内容吗?在以后的数学课上咱们还会和它见面吗?

  8.布置作业

  教材51页6题

  9.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进位)

  23×13=299 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范文十份扩展阅读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范文十份(扩展1)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6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1

  教学内容:

  练*二十三的第2、9、11、12、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运用乘加(或减),除减(或加)两步计算解问题。

  2、借助*题中的事例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保护益鸟益虫、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解答问题方法,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算

  320×3 6×7 4×61 5×4 60×4

  20÷4 36÷6 84÷4 600÷3 306÷3

  2、计算

  20×3+6 88-15×3 72×2-100 20-45÷3

  60÷3+50 99÷3-25 4×8+3X6 2×9+5×4

  要求:①观察算式,说一说运算顺序。 ②计算结果,鼓励学生用口算。

  二、探究新知

  1、导人谈话。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今天,老师这里又有一个数学问题,你们可以帮助老师来解决吗?想想看吗?

  2、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1页的第2题)

  (1)出示题目:看图观察,把学生带人生活情境。

  (2)提示问题。 可同时接待多少位客人?

  (3)收集信息:①圆桌有7张,方桌有6张;②每张方桌可以坐4人,每张圆桌可以坐4人。

  (4)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进行汇报。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① 4×7+4×6==52(人)

  ② 4×(7+6)或(7+6)×4=52(人)

  每种方法,要求学生说明理由。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5)及时训练:课本第103页的第9题。

  ①说一说,题目描述的情景。②整理题目的信息,所求问题。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④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教师要进行简要总结。

  3、除法和精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4页的第11题)

  (l)出示题目:学生观察,结合题目情境对学生避行环保敏育,说明益鸟益虫的好处。

  (2)提出问题:小鸟比青量导天多吃多少只害虫?

  (3)收集信息数据,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让学生独立思考确定解诀问题脚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

  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巩固训练

  课本练*二十三第12题(这是一道解决购物时常遇到的实际问题)。

  ①先让学生收集题目的信息数据:两种规格的牙刷一种是8枝买32元。另一种是1枝买4元。

  ②提出问题:“买哪一种便宜”,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

  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第一种:32÷8=4元 4元5角一4元=5角

  第二种:4元5角×8=34元 34元一32元=2元

  第三种:32÷8=4元 4元<4元5角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课本练*二十三的第13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第六册73~74页的例1,做一做及练*十六的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乘、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2.使学生在推导“单价、数量、总价”这三种数量关系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学*一种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观察、比较等学*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有条理的、清晰的表达、阐述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通过参与数学学*活动,在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对数学学*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乘、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除法应用题常见数量关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

  1.出示投影,学生填空

  单价×数量=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时间=路程

  工效×=工作总量

  2.教师小结

  二、新课

  1.复*乘法应用题和常见数量关系

  1)出示题目

  学校鼓乐队买了8个鼓,每个98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2)读题,列式解答,并说出数量关系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并会分析、解答简单的两步应用题;

  2、能力目标:学会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情意目标: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

  两步应用题结构的把握以及数量关系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应用题,你知道哪些有关应用题的知识?你还想对应用题有哪方面的了解?

  二、游戏激趣、明白结构

  那么,让我们来做个游戏,你们看老师手中有很多花,现在给第一个学生2朵,给第二个学生3朵,你能说出老师手中花的朵数吗?如果老师说,比第一个学生多8朵呢?或说,是两学生的花的总数呢?你能说出来吗?

  师生共同领会:一道完整的应用题要有: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

  三、师生互动、学*新知

  国庆节就要到了,我们来做些花布置教室吧!出示黄花25朵,紫花18朵,请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并解答。

  如果添上“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做了多少朵红花?”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这一题中知道些什么,求的是什么;用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方式把题意表示出来。[手势、图形、线段];请你们互相说一说,题中哪句话最能表示出问题和条件的联系;学生尝试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四、尝试创造、加深理解

  小组协作、师生合作,改变题中的第三个条件即“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你们能编出怎样的应用题,请试试看;学生汇报创造的成果。

  五、巩固练*、学以致用

  完成课后“做一做”;同桌合作互相分析其中一道题。

  六、阅读课本、学会发现

  请你们阅读今天学*的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新发现。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会分步列式解答两步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师:谁知道10月1日是什么节?今年的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50岁的生日,为了庆祝这一盛大的节日,一些同学做了许多美丽的花朵。

  板书:同学们做黄花25朵,做紫花18朵。

  根据这两个条件,谁能提出一个问题,使它成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呢?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口述,电脑出示。)

  大家仔细观察,这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应用题?

  (2)师:老师也提一个问题--"做了多少朵红花?(板书)看能不能解答?为什么?"(因为题中没有告诉红花与黄花、紫花的关系,所以不能解答。)

  如果老师增加一个条件--"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板书)。现在红花与黄花、紫花有关系吗?这道题能不能解答了?

  二、进行新课

  1.师: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例1,谁来把题读一遍。

  2.引导理解题意。

  这道题告诉我们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什么问题?

  红花的朵数跟什么有关系呢?(总数)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画线段图。

  师: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先画出一条线段表示黄花的朵数,(边说边画)黄花有多少朵?接着画线段表示紫花的朵数,表示紫花的线段应该比表示黄花的线段长呢?还是短呢?为什么短?画完后问:哪一条线段表示的是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呢?(指名上台指出)再画表示红花的线段(师故意把表示红花的线段画得和总数一样长)。提问:是这样吗?为什么不对?应该怎样改?这条线段就表示红花的朵数,也就是这道题要求的问题。

  4.分析、解答。

  (1)师:请大家想一想,求红花的朵数用一步计算可以吗?为什么不能?要求做了多少朵红花,必须先算什么?

  (2)师:每一步怎样算呢?求出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就可以求出什么了?请你在练*本上试着列式解答,谁最先做完,就上来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做完后看书自检。

  (3)小结:解答例1时,已知红花的朵数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题中没有直接告诉黄花和紫花的总数,所以要先算出黄花和紫花一共多少朵,再算做了多少朵红花,需要几步计算?(两步。)

  5.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两步应用题"(板书课题)。

  6.改编例题。

  (1)师:下面老师把例1改变一下,把第三个已知条件中的"少"改为"多"。(电脑出示。)

  请你默读题目,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道题和例1比,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

  ②线段图怎样改?

  ③解答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归纳后,学生独立解答,个别板演。集体订正。问:解答这道题需要几步呀?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2)师:下面老师把例1再改变一下(电脑出示题目。)指名读题后,先提问上述问题,学生再独立解答。

  师生集体订正。

  7.比较归纳。

  (电脑出示)思考: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小结:这三道题讲的事情相同,前两个已知条件和问题相同,第三个已知条件不同。从解答方法来看,因为红花的朵数都与黄花和紫花的总数有关系,而"总数"没有直接告诉,所以三道题都需要两步计算,先算出来黄花和紫花一共多少朵,然后再求做了多少朵红花。不同的是求红花的朵数计算方法不同。因为例1告诉我们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应该用总数减3;想一想第1题是告诉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多3朵,应该用总数加3;想一想的第3题是知道做的红花是黄花和紫花的总数的3倍,也就是3个43,所以用总数乘以3。大家在做应用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题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怎样计算。

  三、巩固练*

  1.(多媒体出示)填空。

  (1)同学们跳绳,小华跳75下,小明跳85下。小青比小华和小明跳的总数少30下。小青跳了多少下?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要求"小青跳了多少下",必须先算( )。算式是:( )。

  (2)畜牧场养出羊120只,养奶羊410只。养绵羊的只数是山羊和奶羊总只数的4倍。养绵羊多少只?

  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要求"养绵羊多少只",必须先算( )。

  算式是:( )。

  2.小游戏--猜一猜。

  两名学生报出年龄、身高,师说出教师的年龄、身高与两名学生年龄、身高的关系,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年龄、身高。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两步应用题,做题时要认真分析题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该怎样计算。

  五、布置作业(略)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5

  教学内容:

  练*二十三的第2、9、11、12、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运用乘加(或减),除减(或加)两步计算解问题。

  2、借助*题中的事例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保护益鸟益虫、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解答问题方法,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算

  320×3 6×7 4×61 5×4 60×4

  20÷4 36÷6 84÷4 600÷3 306÷3

  2、计算

  20×3+6 88-15×3 72×2-100 20-45÷3

  60÷3+50 99÷3-25 4×8+3X6 2×9+5×4

  要求:

  ①观察算式,说一说运算顺序。

  ②计算结果,鼓励学生用口算。

  二、探究新知

  1、导人谈话。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今天,老师这里又有一个数学问题,你们可以帮助老师来解决吗?想想看吗?

  2、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1页的第2题)

  (1)出示题目:看图观察,把学生带人生活情境。

  (2)提示问题。 可同时接待多少位客人?

  (3)收集信息:

  ①圆桌有7张,方桌有6张;

  ②每张方桌可以坐4人,每张圆桌可以坐4人。

  (4)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进行汇报。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① 4×7+4×6==52(人)

  ② 4×(7+6)或(7+6)×4=52(人)

  每种方法,要求学生说明理由。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5)及时训练:课本第103页的第9题。

  ①说一说,题目描述的情景。

  ②整理题目的信息,所求问题。

  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④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教师要进行简要总结。

  3、除法和精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4页的第11题)

  (1)出示题目:学生观察,结合题目情境对学生避行环保敏育,说明益鸟益虫的好处。

  (2)提出问题:小鸟比青量导天多吃多少只害虫?

  (3)收集信息数据,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让学生独立思考确定解诀问题脚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

  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巩固训练

  课本练*二十三第12题(这是一道解决购物时常遇到的实际问题)。

  ①先让学生收集题目的信息数据:两种规格的牙刷一种是8枝买32元。另一种是1枝买4元。

  ②提出问题:“买哪一种便宜”,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

  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第一种:32÷8=4元 4元5角一4元=5角

  第二种:4元5角×8=34元 34元一32元=2元

  第三种:32÷8=4元 4元<4元5角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课本练*二十三的第13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6

  教学内容:第四单元回顾与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的情境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复*简单的单位换算;

  2、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会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热情。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回顾

  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的比较,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2、关于周长与面积公式的优化: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还是运用自己原来经常运用的方法,既“自己喜欢的方法”,这是可以的。在解决每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及几个问题解决之后,要对几种方法进行辨析,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优化自己的解题方法。对于长方形周长来讲,不管是四条边长分别相加还是(长+宽)×2这种方法,都能把长方形的周长求出来。但有一点不利因素:长时间这样运用公式不利于学生数学抽象能力的培养,其实(长+宽)×2本身就是数学抽象以后的公式,是乘法分配率在长方形周长计算过程中的应用。

  3、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之间的互化,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强化训练的,可以采取集中训练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一味地计算,要寻求更好的办法,如对比辨析进行训练就是好的办法,如:

  5米=()分米,5*方米=()*方分米

  就是对比辨析的办法。这就是一个整合学*内容的学*过程,同样也是建构的需要。

  课堂练*设计:

  第十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会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热情。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默写公式

  1、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周长=。

  2、正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周长=。

  6*方米=()*方分米900*方厘米=()*方分米

  4*方分米6*方厘米=()*方厘米300公顷=()*方千米

  307公顷=()*方米280000*方米=()公顷

  ⑴一间教室地面的面积约是35()。

  ⑵一块手帕的面积是3()。

  ⑶方桌高7(),桌面面积大约是63()。

  ⑷一把小刀约10()。

  二、我们常常说“周长一条线,面积一大片。”

  (1)请你用彩笔描出下面图①的周长。(2)请你用铅笔涂出下面图②的面积。

  三、列式算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四、量一量,再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五、解决问题

  1、足球场的长是105米,宽是69米。它的占地面积是多少*方米?

  2、琪琪住的房间地面是长4米,宽3米的长方形,现在打算铺上地板砖。如果每铺1*方米需要85元,铺完这块地面需要多少元?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范文十份(扩展2)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菁华5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1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方法。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计算方法,再交流比较不同的算法,得到简便的方法。并能规范书写、正确笔算。

  教学重难点: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过程方法,0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图片出示)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这幅图,图上都有些什么?让学生说说,说明3只兔子去采蘑菇,3只猴去采桃子。

  2、(出示问题)*均每只兔能采几个蘑菇?地上有几个蘑菇?

  让学生列出算式:6÷3=2(个) (出示问题)*均每只猴能采几个桃?树上有几个桃子?一个桃子都没有,我们用哪个数表示?0。那每只猴子能采到几个桃?0个请学生列出算式:0÷3=0

  3、那如果有4只猴子去采呢?怎样算?

  0÷4=0那0÷7等于几呢?0÷9、0÷13……呢?

  (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归纳出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强调除数不为0))

  二、教学笔算

  1、复*0在记数中的占位作用27、207、270这三个数一样吗?哪里不同?有0、无0或0所在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数相同吗?

  2、出示例题,请学生读题。怎样列式?请学生列出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说明隐含条件:一个星期是7天。210÷7=

  3、结果是多少呢?你能自己算一下吗?让学生独立计算

  4、交流算法,让学生起来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进行板*载并做总结评价,对于好方法给予表扬。

  5、用竖式计算根据前面我们学*的除法笔算方法,这道题目是这样笔算的,

  6、教学一般写法我们看到最后把0移下来后,商0,再乘与除数又等于0,所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可以简单的写:板书一般写法。

  说明:商的末尾如果是商0,那只要直接商0,不用再去乘除数。被除数的末尾是0,也不用移下来。

  练*:360÷9 421÷7

  7、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先估计商是比100小还是比100大?并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你能把这两题笔算出结果吗?让学生独立进行笔算。

  8、组织交流让学生上台板演,并说说计算过程。教师进行适当的板演讲解、评价。

  (1)306除以3,当用0去除3时,商几?写在商的哪一位上,再怎样算?(强调被除数中间商0一定要写,商0后,0不用再去乘除数)把6移下来继续除。

  (2)312除以3,当把1移下来去除3时,商0,0不用去乘除数,再把2移下来,与1合起来变成12去除3

  9、总结笔算方法和注意点

  三、巩固练*

  四、全课总结

  布置作业:想想做做4

  板书设计: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2

  教学目的: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关键: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

  我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各种数量关系,这些数量关系在以前解答各种应用题时都已经遇到过,只是没有加以概括总结。今天我们来学*常见的几种数量关系。

  二、新授。

  1、揭示课题:来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2、教学例1。(题略)

  (1)分别出示例1的3道题。

  ①分别出示每道题。用幻灯投影每道题的题意图。

  ②要求全班学生默读并想一想各题的两个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求什么?

  (2)学生默读题目后,把3道题独立地解答出来。

  (3)指名讲述解答方法,然后板书算式。

  ①铅笔3支用:8×3=24(分)=2角4分

  ②篮球2个用:28×2=56(元)

  ③鱼4千克用:3×4=12(元)

  答:(略)

  (4)提问:

  ①同学们观察这3道题所说的事情都是哪一方面的?

  ②3道题中的已知条件有什么共同点?

  ③3道题中的要求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说出这3道题都是说购买商品的事,都知道每件商品的价钱和买多少,求一共用多少钱。教师进而指着3道题的第一个条件。告诉学生“每件商品的价钱”。我们叫它单价。(板书:单价)接着指第二个条件,告诉学生“买了多少”,我们叫它数量。(板书:数量)。“一共用了多少钱”,我们叫它总价。(板书:总价)

  ④再问:单价是什么意思?总价是什么意思?知道了单价和数量怎样求总价?

  引导学生回答后,根据这3道题的实际找出三种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

  单价×数量=总价

  ⑤再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每道题中的单价是多少?数量是多少?总价是多少?

  指名学生回答。

  小结: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都要遇到买商品的事,掌握了“单价×数量=总价”这种数量关系后,买东西时只要看商品的单价和我们买的数量,就可以用单价乘以数量求出要付的总价了。

  3、巩固练*。

  (1)完成教科书第25页“做一做”的题目。

  ①读题。理解题意:符合例1所说的数量关系,也就是说已知条件是单价和数量,去求总价的实际计算的问题。

  ②指名学生口述例举的问题,并解答。

  (2)讲出下面各题中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

  ①每个保温瓶20元,买3个用:

  ②每千克猪肝16元,买5千克用:

  ③每千克大葱2元,买12千克用:

  ④每套同样的童装50元,买4套用:

  (2)乘法应用题和物价、产量数量关系

  教学目的: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关键: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略。

  1、教学例2。(题略)

  (1)教学例2的第一道题。

  ①出示例2的第一道题。

  幻灯投影:第一道题的图,在每筐苹果边加画苹果树一棵。教师讲解每筐苹果是从相对应的苹果树上采摘下来的,*均每棵采摘25千克。

  ②全班学生看题、图后独立解答。

  (2)教学例2的第二道题。

  ①出示例2的第二道题。幻灯投影出菜园的一排菜畦、教师讲述菜畦的意思,每畦可收菠菜150千克。

  ②学生独立解答。

  (3)指名讲述解答方法,板书算式。

  2、棵苹果收。25×3=75(千克)

  3、畦产菠菜:150×4=600(千克)

  答:(略)

  (4)提问:

  ①刚才例2的两道题中的第一个已知条件都是讲什么?引导学生回答都是讲*均产量。即单产量。

  ②两道题中的问题都是求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都是求总产量。

  教师归纳、例2的两道题中的“每棵树收苹果的重量”和“每哇收菠菜的重量”,我们叫它单产量。(板书:单产量)

  “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畦”,我们叫它数量。(板书:数量)

  “一共收多少苹果或产多少莱的重量”,我们叫它总产量。(板书:总产量)

  (5)再问:已知单产量和数量怎样求总产量?

  指名学生回答后总结出: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6)小结:我们掌握了“单产量×数量=总产量”这个

  关系式,*常在解答求总产量的应用题时只要找出单产量和数量,然后用单产量乘以数量就求出总产量了。

  4、巩固练*。

  (1)完成教科书第26页“做一做”的题目。

  问:谁能举出已知条件是单产量和数量,求总产量的实际计算问题呢?

  指名学生口述实例,并解答。

  (2)试练。解答下列各题后,再分别指出每道题的单产量、数量和总产量各是什么?

  ①每吨甘蔗可以产糖120千克,5吨甘蔗可以产糖多少千克?

  ②菜园每畦马铃薯收140千克,4畦收马铃薯多少千克?

  ③每吨海水可晒盐2千克,1000吨海水可晒盐多少千克?

  二、课堂综合练*。

  请指出下面各题分别属于哪一种数量关系?每道题中的两个已知数分别是什么量?问题是什么量?(学生回答后,再解答出来。)

  1、每双童袜2元,买同样的6双应付多少元?

  2、每只母鸡*均每月下蛋20个,5只母鸡每月共下蛋多少个?

  3、蔬菜小组每*方米*均收大白菜25千克,一畦8*方米的菜地能收大白菜多少千克?

  4、排球每个25元,学校买回4个用了多少钱?

  三、课堂作业。做练*六的第1-4题。

  (3)乘法应用题和行程、工作量数量关系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上的内容,练*六的策5-9题。

  教学目的: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数量关系中,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关键: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算。

  40×805×50300×20xx×50

  15×424×30150×8320÷2

  2、先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再解答。

  (1)每个熊猫玩具15元钱,幼儿园买回5个要用多少钱?

  (2)每棵柑树*均收柑75千克,8棵柑树共收柑多少千克?

  二、新授。

  1、教学例3。

  (1)出示例3的两道题。要求全班学生独立解答后,指名学生口述解答方法,然后板书算式。

  汽车每分行750米,4分行:750×4=3000(米)

  小强每分步行66米,5分步行:66×5=330(米)

  (2)提问: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呢?这两题都是知道每分走的米数和走了多少分,求一共走多少米路。像这两道题中第一个已知条件那样,都是每小时(或每分。每天)行的路程,我们叫它速度。(板书:速度);像第二个条件那样,都是知道小时数(或分数、天数),我们叫它时间(板书:时间);算出一共行多少路,我们叫它路程(板书:路程)。

  (3)再问:速度是什么意思呢?时间是什么意思呢?路程是什么意思呢?

  (4)再问:根据例3中两道题,看出已知速度、时间怎样求路程呢?

  引导学生回答之后,根据例3中两道题的实际。找出三种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

  速度×时间=路程

  (5)谁能说一说上面每道题里速度是多少?时间是多少?路程是多少?

  小结:我们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这种数量关系,只要知道了速度和时间,就可以用乘法求出“路程了。

  2、巩固练*。

  (1)指出下面每题中的速度是多少?时间是多少?路程是多少?

  ①小华每分走60米,6分能走多少米?

  ②轮船每小时行驶35千米,2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

  ③声音在空间每秒传播400米,7秒能传到多少米远的地方?

  (2)完成教科书第27页的”做一做“题目。

  问:谁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例3所说的数量关系的实际计算问题?

  启发学生可以编出:步行、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等的速度、时间和所行路程的实际计算问题。

  (4)乘法应用题和行程、工作量数量关系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页上的内容,练*六的策5-9题。

  教学目的: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数量关系中,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关键: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3、教学例4。

  (1)出示例4的两道题。要求全班学生独立解答。学生解答完后指名口述解答方法,然后板书算式。一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3米,8小时织:

  3×8=24(米)

  编篮小组每天编竹篮16个,5天编:

  16×5=80(个)

  (2)教师讲述上面的两道题中,每一小时、每一天完成的产品的多少,我们叫它工效[工效的意思是工作效率,简写为工效,是在一个单位时间里(如一分、或一小时、或一天、或一星期、或一个月)做的工作量。一个单位时间里做的工作量多,就是工效高。](板书:工效);所用的小时数、天数,我们叫它时间(板书:时间);一共完成的产品数量,我们叫它工作总量。(板书:工作总量)

  (3)提问:上面的每道题中什么是工效?什么是时间?什么是工作量?知道了工效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总量呢?

  引导学生回答后,根据例4的两道题的实际找出三种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

  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4)小结:我们掌握了速度×时间=工作总量这种数量关系后,只要知道了工效和时间,就可以用乘法求出工作总量了。

  4、巩固练*。

  (1)说出下面每题中什么是工效?什么是时间?什么是工作总量?

  ①一台碾米机每小时碾米500千克,3小时碾米多少千克?

  ②一架磨粉机每分磨粉15千克,5分磨粉多少千克?

  ③*每天生产熊猫玩具7个,8天生产多少个?

  (2)完成教科书第28页的”做一做“题目。

  问:谁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例4所说数量关系的实际计算问题。

  启发学生说出已知工效和时间,求工作总量的题目。

  三、作业。做练*六的第5-9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3

  教学内容:

  练*二十三的第2、9、11、12、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运用乘加(或减),除减(或加)两步计算解问题。

  2、借助*题中的事例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保护益鸟益虫、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解答问题方法,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算

  320×3 6×7 4×61 5×4 60×4

  20÷4 36÷6 84÷4 600÷3 306÷3

  2、计算

  20×3+6 88-15×3 72×2-100 20-45÷3

  60÷3+50 99÷3-25 4×8+3X6 2×9+5×4

  要求:①观察算式,说一说运算顺序。 ②计算结果,鼓励学生用口算。

  二、探究新知

  1、导人谈话。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今天,老师这里又有一个数学问题,你们可以帮助老师来解决吗?想想看吗?

  2、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1页的第2题)

  (1)出示题目:看图观察,把学生带人生活情境。

  (2)提示问题。 可同时接待多少位客人?

  (3)收集信息:①圆桌有7张,方桌有6张;②每张方桌可以坐4人,每张圆桌可以坐4人。

  (4)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进行汇报。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① 4×7+4×6==52(人)

  ② 4×(7+6)或(7+6)×4=52(人)

  每种方法,要求学生说明理由。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5)及时训练:课本第103页的第9题。

  ①说一说,题目描述的情景。②整理题目的信息,所求问题。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④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教师要进行简要总结。

  3、除法和精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4页的第11题)

  (l)出示题目:学生观察,结合题目情境对学生避行环保敏育,说明益鸟益虫的好处。

  (2)提出问题:小鸟比青量导天多吃多少只害虫?

  (3)收集信息数据,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让学生独立思考确定解诀问题脚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

  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巩固训练

  课本练*二十三第12题(这是一道解决购物时常遇到的实际问题)。

  ①先让学生收集题目的信息数据:两种规格的牙刷一种是8枝买32元。另一种是1枝买4元。

  ②提出问题:“买哪一种便宜”,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

  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第一种:32÷8=4元 4元5角一4元=5角

  第二种:4元5角×8=34元 34元一32元=2元

  第三种:32÷8=4元 4元<4元5角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课本练*二十三的第13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尝试、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

  2、通过合作学*的方式,相互评价,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家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

  教学难点

  在交流合作中,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所得的积表示多少个“十”,因此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过程:

  一、触摸旧知,引入新课。

  1、老师要买2套书,一共有多少本?

  提问:怎样列式?

  2、老师要买10套书,一共有多少本?

  怎样列式?

  提问: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我们用到了什么旧知识?

  3、如果老师要买12套书,一共有多少本?

  生列式并说意义。

  提问:这是一道什么样的算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块来解决的新问题。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理解算理。

  1、探究14×12的笔算。

  (1)回忆2×14的计算过程,并说出意义

  (2)小组探究10套书在竖式中怎样表示

  (3)汇报展示。

  2、错例辨析,突出重点。

  师把在巡查过程中错的竖式板书到黑板上。

  着重讲解竖式,学*笔算的算理。

  当生指出错误的竖式出错点后,请一名基础较好的同学复述乘的顺序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对位知识: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分别去乘14,8写了对着个位,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分别去乘14,10乘4得4个十,所以应把4写了对着十位,10乘1个十得1个百,所以1写在百位上。第二次乘其实是算10个14是140,140末尾的“0”在和8相加时写不写都不会影响个位上相加的结果,所以这里的“0”可不写。

  引导学生把题目补充完整。

  3、同学们自由说说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

  1、寻找位置(把相乘的结果放在正确的位置里)

  2、火眼金睛

  3、列竖式计算

  23×13 33×31 43×12 11×22 12×44 32×13

  四、总结学法。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

  五、课堂作业

  练*十(第5、6题)

  六、板书设计。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58页、第59页练*十三。

  教学目标

  1、复*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进一步巩固练*和综合运用。

  2、通过分步、多层次练*,是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在联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理清条件的好*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能运用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多种方法思考解答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大家打开书,快速浏览书本第41-59页,看看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

  学生看书后汇报,师生共建构知识结构图。

  师:真不错,在同学中的共同梳理下,使我们这个单元的知识又一次有序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课件显示知识树,加深印象。

  二、系统整理、梳理知识

  课件出示书第58页第一题。

  师:请认真观察表格,思考:

  哪些积是口算得到的?

  师:自己先独立思考,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3分钟)

  1、梳理口算方法

  师:请你借助表格来说一说哪些积是口算得到的?

  生:都有一个0.

  师小结:两个因数的末尾至少有一个0的,都可以通过口算计算出它们的积。

  师:你能结合这两道题说明是怎样口算的吗?生结合题目说口算过程。(课件演示)

  师:你能总结下口算乘法的方法吗?

  生小结汇报。

  教师总结: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我们可以先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课件呈现)

  2、梳理笔算方法

  师:请你借助表格来说一说哪些积是笔算得到的?你能借助这一题来说明是怎样笔算的吗?

  (生结合题目讲解,教师课件演示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

  师:通过刚才的复*,谁能帮助大家回忆一下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生小结汇报。(课件)

  教师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①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尾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②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尾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③然后将两次乘得的数相加。

  3、判断并改错(课件出示)。

  师:这是冬冬同学做的两道题,同学们帮他检查,看看他做对了吗?错的请你在练*本上帮他改过来。

  生在练*本上做,找生说明错误原因及正确答案。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的判断。你能具体说说他错误的地方吗?(课件演示)

  师:笔算乘法要些注意什么?

  提醒注意:笔算时,要注意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哪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4、梳理解决问题方法

  课件出示书本58页第2题。

  师:冬冬家有一个果园,种了4行橘子树,每行8棵,今年*均每棵收获橘子25千克。请你帮冬冬算一算:今年冬冬家一共收获橘子多少千克?第一小题属于我们学过的哪种类型的应用题?(连乘应用题)请在练*本上解答出来。(找2名生板演,呈现两种不同的方法,并追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让生讲解解题思路)

  师:如果把800千克的橘子装箱运走,每箱8千克,5辆三轮车,*均每车运多少箱?该怎样列式?请独立完成。(找2名生板演,呈现两种不同的方法,并追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让生讲解解题思路)第二小题属于我们学过的哪种类型的应用题?(连除应用题)

  使:如果每千克橘子卖2元,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生提问并解答。(师指名说一说)

  师: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面对问题,我们既可以从已知信息出发,边读边想: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与其他信息有什么关系?能求出什么?我们也可以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要求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所需要的信息题目中能直接找到吗?如果没有可以通过哪些信息求出来?其实很多问题都可以用这两种方法进行分析,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30×23=13×20=

  24×5=100×70=

  22×40=60×70=

  31×3=14×50=

  17×400=

  2、辨是非,对的打“√“,错的打”ד。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不是四位数,就是三位数。()

  12×4的积与16×3的积相等。()

  两个数相乘,乘数末尾没有0,积的末尾也没有0。()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出判断原因。

  3、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3个蛋糕装一袋,6袋蛋糕装一盒,36盒有多少个蛋糕?下面算式正确的是()。

  A.36÷(6×3)B.36÷6÷3C.36×6×3

  将240本书分给2各班,每个班有4个小组,*均每个小组多少本书?下面算式错误的是()。

  A.240÷2÷4B.240÷(2×4)C.2×4×240

  4、教材第59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发现,集体订正,总结规律。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对个单元的整理和复*,你有什么收获?

  师:大家在今天的学*中有这么多的收获啊!这些原本零散的知识好比一颗颗美丽的珍珠,我们通过整理和复*把它们串成了一串价值连城的项链!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计算中牢记算理,更加细心,都能成为计算的高手!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辛苦了!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范文十份(扩展3)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9篇

  暑假里,哥哥带我去游泳馆学游泳,那真是快乐的一天,你想知道为什么吗?请听慢慢来说。

  一开始我很害怕,哥哥纵身一跳就下水了,我用脚轻轻点了一下水面,好冷呀,这让我更不敢下水了。哥哥说:快下来,水里面可;凉快了。我说:你觉得凉快,我不觉得啊,更何况水还很深,如果把我淹死了,那该怎么办呢?哥哥说:没事的,我会保护你的。我眼睛一闭,扑通一声跳了下去,终于下水了,可不像岸上,两腿发软,身体好像飘来飘去。我急忙紧紧地抱住哥哥的脖子,腿夹住哥哥的腰部,口里直喊着: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哥哥说:别害怕,别害怕,一步一步地学,总能学会的。过了一会儿,我才壮着胆,两腿向后伸了一下,觉得没事,接着两腿再用力一前一后地伸了几下,好像后半身学了起来。反反复复终于学会了用脚游泳。这时,我脸上露出了笑容。

  今天我学会了游泳,而且我还明白了一个人要知难而退,勇往直前,才能克服困难。

  我的家乡常熟在江南水乡,那儿山美,水美,特产鲜美。常熟的山美。

  常熟的虞山上有许多名胜和景点,象兴福寺、古城墙和剑门奇石等。特别是剑门奇石景色最好。它在虞山的最高峰,巨大的岩石高悬欲坠。相传是吴王试剑劈开了一条两米左右宽,几十高的石缝。这条石缝成了十分陡峭的小道。爬小道可攀上岩顶,站在岩顶远眺四周,常熟美景尽收眼底。常熟的水美。常熟有美丽的尚湖、昆承湖等,更有沙家浜芦苇荡闻名天下。

  沙家浜芦苇荡,一眼望去,是无边无际的芦苇海洋;乘船进去,里面弯弯曲曲的河道纵横交错,形成许许多多的迷宫,当年新时代四军就在这里打日本鬼子的。今天芦苇荡里水清苇香,鱼跃鸟鸣,人们在里面游玩,心旷神怡。常熟还有许多特产非常鲜美。阳澄湖大闸蟹的鲜美无人不知;常熟叫花鸡肉嫩皮脆,香气诱人;还有鸭血糯、桂花酒等也非常有名。常熟是个美丽的地方,而且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十强县市,那里真是个好地方。

  我叫戈姚伟奇,今年九岁半,我是一个天真烂漫、爱动脑筋的小男孩。

  我长着一对招风耳,可别小看这对耳朵,它可神奇呢!还会变魔术,只要有人想我时,我的耳朵就会发热变红呢!两条弯弯的眉毛,犹如两弯黑色的月牙儿,一双明亮的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我喜爱读书,每天早上我可是边吃边看呢!放学回家我看书有时候都忘了做作业,因此我的作文水*也很好,连班主任王老师都夸我是小才子呢!我的朗诵水*也不错,我声情并茂地朗诵都能赢得同学们的掌声。

  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长大了要当一个机械学家,所以我经常做些小发明,可是我很粗心,又有点偏爱语文,所以数学成绩不是很好,妈妈说当机械学家数学一定要好,每一个小数点一定要精确不能有差错,我一定要把成绩提上去,改掉自己粗心的坏毛病,为了我的理想,冲刺吧!

  夏天到了,小区花坛里的树木长得茂盛极了,仿佛一把把撑开的绿伞。

  有 一次,我放学回到家,看见妈妈正在洗菜,就走上前说:“妈妈,您别把水倒掉了,留着给我!”妈妈抬起头,奇怪的问:“怎么这么大的孩子了,还想着玩水 呀?”我急忙说:“哪儿呀,妈妈!今天我们老师说要节约用水。您瞧,咱们小区里的花儿和树一天没喝水了,咱们不是可以正好用这些水浇吗?”说完,我端起那 盆已洗完菜的水下楼来到小区里,给花儿浇足了水,让花儿喝个够。

  妈妈用赞赏的目光看着我,她走过来说:“孩子你真是长大了,懂得节约用水了!”说着,她端起我浇花剩下的水走到小树跟前说:“来,我们也给小树浇浇水吧!”

  花坛里,浇足了水的花儿显得格外鲜艳,小树也挺直了身躯,仿佛更加茁壮了。

  人生是一块七色板,有欢笑,有挫折,有困难。我们都有友谊,友谊可以随时随地给你带来温暖。

  那是一年级。刚转到这个班。我是个陌生人,没人陪我玩。和我一起转的合伙人看到了。她有朋友,但我没有。她放弃了和她玩的机会,来找我玩。和她一起玩的时候,我体会到了友情的分量,可以给你带来欢乐。

  有朋友可以帮助你度过难关。

  生活需要友谊!你痛苦的时候,她可以陪你痛苦;你开心的时候,她可以和你一起开心;你有困难,她可以和你一起解决;当你陷入某种阴影时,她可以让你走出阴影。和朋友在一起,即使你在哪里都笑,你也能感受到友谊带来的温暖,而不是感到孤独!

  我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因为我曾经在考试中名列前茅,所以有点骄傲,导致了一次考试的失败。我哭了。她来安慰我,让我刻骨铭心。

  友谊是生命之花。友谊能给人带来欢乐;友谊能让人走出阴影;正是因为友谊,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丰富多彩!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幸福。健康长寿是幸福,财富和权力是幸福,家庭团聚是幸福,梦想成真是幸福。而且我觉得有一段长久的友谊才是幸福。只要有了永恒的友谊,无论生活多么烦躁,你的内心都会因为这份支持而温暖。

  考试不理想的时候,朋友会安慰你,友情会温暖你的心;当你孤独的时候,朋友会和你分享一份快乐,友谊会让你的生活丰富多彩;当你心烦、难过、生气的时候,你的朋友会默默倾听你的不快,友情会把你的不快一扫而光;当你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你的朋友会帮助你,支持你,分担苦难。友谊会扫除你所有的烦恼。

  友谊就是幸福。它能让你感到温暖、快乐、多彩。它会扫除你的不快,清除你所有的烦恼。

  如果一个人没有友谊,就意味着没有幸福,所以请珍惜你和你朋友之间的友谊。

  每个人都会换一次牙,这不,我也开始换牙了。

  虽说我的牙早已换过好几颗了,但我还是很怕,我倒也不怕别的,就怕那鲜红的血。

  这个星期,我觉得有颗牙有一点点松动了,我照了照镜子,天呐,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居然长新牙了。新牙小小的,只露出了一点点,可爱极了!

  对我来说,这是个好事,也是个坏事!

  好事是我又长了一颗新牙,坏事是我在它不掉的日子里又要受苦了,唉,我太难了。

  每次吃东西时,只要食物一碰这个可恶的牙,它就会痛好长时间,像个调皮的孩子一样折磨我。

  今天晚上,吃水饺时,妈妈说有三种馅,可妹妹无论怎么找都没有找到第三种馅,我挑了个最大的夹起来就往嘴里放,结果呢?我不但中了大奖,还是个双重大奖,奖一是我吃到了第三种馅面团馅儿,奖二是这个面团馅水饺成功的帮我把那个快掉的牙隔硌掉了一大半,现在就剩一点点牙根和肉连着了,我用手指一摸,天啊,竟然出了一点血。

  牙呀,你快点掉下来吧,我不想再这样被你折磨了,但你也不要夜里掉下来,被我在梦里当糖吃了,因为我想看看你的样子。

  今天晚上,我和爸爸去钓鱼,我兴高采烈,早上一起床就死死地盯住爸爸,生怕他跑了,爸爸好像软禁在笼子中的困兽一般,使劲地对我吼,我纹丝不动,只是把那叫声当做耳旁风,就又继续开始我的任务—“监视”我的老爸。

  渐渐地,美丽而宁静的夜晚到来了,闪烁的星星眨着它那明亮的眼睛,我们父子俩一前一后地去河边钓鱼,父亲慢慢教导我说:“钓鱼是必须有耐心的活动,钓的时候得慢慢地钓。”我也承认了这个事实,便悠闲自在地开始了新手入门的动作中的第一步—穿蚯蚓。

  我首先就是耐着性子耐心穿了一会,不过3分钟便3分钟热度了,那些可怜的蚯蚓如果不是被我穿破,那一定就是被我的东弄西弄弄断,此时此刻,已经完全抛弃杂念的爸爸已经顺利穿好了蚯蚓,把一条活蹦乱跳的银色的小鱼给钓上来了,我只好使劲地埋头苦干,终于穿好了蚯蚓,我做出ok的胜利手势,爸爸微笑地点了一下头,后来的几关我都势如破竹,皎洁月亮渐渐出来了,我们满载而归。

  通过这次钓鱼,我渐渐明白了做一件事一定要仔细认真,不能够直接就敷衍了事,不然是绝对不会的得到收获和启示的,而且还会在不经意中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材料,当然也是不会在这件事中明白到很多道理的!

  今天,我在教室里做了盐水浮鸡蛋的实验,做这个实验需要鸡蛋、水、盐、杯子和筷子。

  实验材料都准备好了,实验即将开始。有的同学跃跃欲试,有的同学已经拿着材料准备动手,还有的同学拿着笔,思考着实验原理,教室里似乎变成了一个“小科学实验室”,热火朝天。

  首先我拿出装满水的杯子,把鸡蛋放进去。“咦?沉了下去,看来我得加盐了。”于是,我把盐放进水里,盐先生就在水里游泳了,再用筷子用力搅拌,筷子女士在盐先生旁跳舞,绕圈圈。接着,把鸡蛋放进水里,又沉下去了。我心想:鸡蛋姑娘是不是害羞了?不肯浮起来呢?我继续加多些盐,水变浑浊了,最后,我自信满满地再次把鸡蛋放进“游泳池”里,成功了!鸡蛋浮起来了!我开心地笑了起来,再看下左右两边的同学,他们的鸡蛋都没成功浮起来,一个也没做完,我心里更骄傲了,心里一个劲地想:我是第一个做完的吗?我大声对老师说:“我做完啦!”

  通过这次实验,我知道了:没加盐时,鸡蛋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加了盐后,鸡蛋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鸡蛋就会浮起来。这次实验让我长了不少知识。以后我要多多观察,耐心去想,这样才可以发现生活中的奥秘啊!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范文十份(扩展4)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优秀作文6篇

  你尝到过成功的滋味吗?如果你尝过,那么你一定知道成功的味道是甜的。成功可以给人带来喜悦、快乐。我尝过成功的滋味,那就是我学会了溜冰。

  那是放暑假的时候,我写完了暑假作业,妈妈给我买了一双溜冰鞋,我看见妈妈给我买来了溜冰鞋就起了劲了说:“咱们赶快去练*吧!”

  练*开始了,我先把脚慢慢伸进溜冰鞋里,再系好鞋带。溜冰练*就这样开始了。开始的时候,妈妈先是扶着我的胳膊,慢慢走,然后走开了。换我自己练*,开始走的时候一切还很顺利,可是开始跑的时候,我的腿就开始有点抖了。一不小心就来了个倒栽葱!好疼啊!妈妈赶紧跑过来问我:“没事吧;摔疼了么?”看到妈妈紧张地神情我赶紧说:“没事,我们继续练*吧。”

  再后来我又摔了几次;身上弄得青一块紫一块。但是我认为这些都是值得的……

  就这样;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学会了溜冰,如今,我已经能身轻如燕的溜冰了,看到我这样的开心;妈妈高兴的说:“真棒!”

  今天,广场上风和日丽,我和爸爸妈妈到广场上学溜冰。

  广场上溜冰的人可真多啊!我的脚早就痒痒了,迫不及待地叫爸爸拿来溜冰鞋便穿上了。

  开始溜冰了,没想到因为掌握不好*衡,我刚站起来就摔了个屁股蹾。我没有灰心,揉了揉疼痛的屁股,接着向前滑。但是还因为没掌握好*衡,我又摔了一跤,这回可摔的不轻,膝盖都留血了。

  这是爸爸走过来对我说:“你先看看别人是怎么滑的吧。”我观察了一会儿之后发现别人滑的时候都是向前倾斜着身子,而我却直着身子,怪不得老摔跤呢。于是我学着别人的样子,向前躬着身子继续滑。终于,经过我的努力,这个困难被我克服了。

  我会往前滑了。但是,新的困难又来了,我滑的时候,脚总是站不稳,老崴脚,于是妈妈给我出了个主意:先扶着栏杆滑。我便扶着栏杆慢慢地向前滑。

  终于,经过我的努力,我能轻松自如地滑了,并且能表演几个花样。

  我终于学会了溜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大家会感觉冬天很寒冷,都不愿出门。而梅花这种没有思维的植物却在冬天里绽放,雪白的花瓣顶着寒风傲然挺立,显现出与任何花儿都与众不同的姿态。中华民族的英雄有很多,他们都是经历过风风雨雨的,毫不退缩,毫无惧色!它也是迎着狂风、暴雪一步步成为*国花、成为岁寒三友的第一!这么多的荣耀!同时,梅花也付出了代价,它经历的困难不知有多少。生活中,有些人的意志都没有它强,因为有些人本来可克服眼前的困难,但他却不积极面对,有的甚至采取逃避的办法。

  梅的傲骨,梅的精神我不会忘记,也正因为梅的这份傲骨、这份精神激励我,让我勇往直前、永不退缩。

  站在寒风中,又飘来了梅的阵阵香气,这样清淡、这样高雅。我的脑海中,又看到了梅花的坚持与毅力!

  今日在街上,我看到了许多家店。我真佩服她们,尽管有些店大,有些店小。至少多多少少这也是他们的事业成就!尤其是当我看到他们那些店牌的时候,我就特别的羡慕。因为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家店,他们可以让这个店牌越做越大,尽管如果不那么的有名。可我依然觉得很了不起!他们(店主/店牌)像现在的小宝宝一样,小孩、小学生一样,都得有一个过程,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品牌越做越大。“千家惠”、“好一家”等,难道他们不是从一点一点的做起的吗?她并不是一开张就做到那么红红火火,人生的道路上,坎坷会起起伏伏,有时候这个坎会很高,如果你不迈出这一步,对面的风景,对面的成功,你永远也不会接收到。

  大家也不要因为一点点小挫折就成了缩头乌龟,而是大大方方,挺直腰杆去面对所有困难,直到‘打败天下所有无敌手’,你才是强者!

  看见“孝亲敬老”这个词,都会想起家里的亲人,尤其是比较年纪大的老人家。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有一颗孝亲敬老的心。

  “十一”假期间,外婆因感冒发烧而住院了几天,我和父亲母亲去外婆家看望她,并在那住了几天。在我住的那段时间里,我每天给外婆的房间打扫卫生,把桌子、椅子擦得干干净净,还帮她整理床铺。有一天吃饭的时候,父亲端出一只鸡腿笑嘻嘻地对我说:“涛涛,这是我特意为你准备的,趁热吃吧!”我一看到鸡腿,恨不得马上狼吞虎咽,我刚想吃,又想到:孝敬长辈是我们做晚辈应该做的,我怎么可以这样自己吃呢?我说:“外婆,请您老人家吃吧!”外婆和蔼地说:“我年纪大了,这个鸡腿我吃不动,还是给涛涛吃吧!”我听后,连忙说:“*时我吃得多,现在您病后要补充营养,还是外婆您吃吧。孝亲长辈是我应该做的。”外婆听了,笑得合不拢嘴。

  孝敬长辈是一种优良的传统美德,就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植树节就要到了,中队委员会决定组织同学们在植树节那天参加植树劳动,并进行“绿化首都小能手”的比赛。植树节那天一大早,同学们就来到了离学校不远的一片荒坡上,分配任务之后,辅导员一声令下,大家争先恐后地干了起来。因为是劳动比赛,大家干得既带劲又仔细。挖坑的,挖出的坑又圆又好,土里的石头捡得干干净净。抬水的,一趟又一趟,及时地送到栽树的同学身边。李明和闫文是一组,俩人早就商量好了要争当小能手。

  李明老练地握着铁铲,铲起坑边的土,准确地填进坑里,累出了汗,索性解开外衣的扣子。闫文两手小心地扶着小树苗,目不转睛地看着小树苗,生怕有一点歪斜。培好了土,又绕着树坑给小树浇了一桶水,两人把树坑堆圆,踩实,树坑周围打扫干净。看着自己的杰作,两人满意地笑了,彼此交换了一个充满自信的眼神。两人心里都在想:我们要争当小能手,要为家乡的绿化建设做贡献,让家乡变得更美丽。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范文十份(扩展5)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方法。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计算方法,再交流比较不同的算法,得到简便的方法。并能规范书写、正确笔算。

  教学重难点: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过程方法,0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图片出示)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这幅图,图上都有些什么?让学生说说,说明3只兔子去采蘑菇,3只猴去采桃子。

  2、(出示问题)*均每只兔能采几个蘑菇?地上有几个蘑菇?

  让学生列出算式:6÷3=2(个) (出示问题)*均每只猴能采几个桃?树上有几个桃子?一个桃子都没有,我们用哪个数表示?0。那每只猴子能采到几个桃?0个请学生列出算式:0÷3=0

  3、那如果有4只猴子去采呢?怎样算?

  0÷4=0那0÷7等于几呢?0÷9、0÷13……呢?

  (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归纳出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强调除数不为0))

  二、教学笔算

  1、复*0在记数中的占位作用27、207、270这三个数一样吗?哪里不同?有0、无0或0所在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数相同吗?

  2、出示例题,请学生读题。怎样列式?请学生列出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说明隐含条件:一个星期是7天。210÷7=

  3、结果是多少呢?你能自己算一下吗?让学生独立计算

  4、交流算法,让学生起来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进行板*载并做总结评价,对于好方法给予表扬。

  5、用竖式计算根据前面我们学*的除法笔算方法,这道题目是这样笔算的,

  6、教学一般写法我们看到最后把0移下来后,商0,再乘与除数又等于0,所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可以简单的写:板书一般写法。

  说明:商的末尾如果是商0,那只要直接商0,不用再去乘除数。被除数的末尾是0,也不用移下来。

  练*:360÷9 421÷7

  7、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先估计商是比100小还是比100大?并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你能把这两题笔算出结果吗?让学生独立进行笔算。

  8、组织交流让学生上台板演,并说说计算过程。教师进行适当的板演讲解、评价。

  (1)306除以3,当用0去除3时,商几?写在商的哪一位上,再怎样算?(强调被除数中间商0一定要写,商0后,0不用再去乘除数)把6移下来继续除。

  (2)312除以3,当把1移下来去除3时,商0,0不用去乘除数,再把2移下来,与1合起来变成12去除3

  9、总结笔算方法和注意点

  三、巩固练*

  四、全课总结

  布置作业:想想做做4

  板书设计:

  教学目的: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关键: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

  我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各种数量关系,这些数量关系在以前解答各种应用题时都已经遇到过,只是没有加以概括总结。今天我们来学*常见的几种数量关系。

  二、新授。

  1、揭示课题:来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2、教学例1。(题略)

  (1)分别出示例1的3道题。

  ①分别出示每道题。用幻灯投影每道题的题意图。

  ②要求全班学生默读并想一想各题的两个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求什么?

  (2)学生默读题目后,把3道题独立地解答出来。

  (3)指名讲述解答方法,然后板书算式。

  ①铅笔3支用:8×3=24(分)=2角4分

  ②篮球2个用:28×2=56(元)

  ③鱼4千克用:3×4=12(元)

  答:(略)

  (4)提问:

  ①同学们观察这3道题所说的事情都是哪一方面的?

  ②3道题中的已知条件有什么共同点?

  ③3道题中的要求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说出这3道题都是说购买商品的事,都知道每件商品的价钱和买多少,求一共用多少钱。教师进而指着3道题的第一个条件。告诉学生“每件商品的价钱”。我们叫它单价。(板书:单价)接着指第二个条件,告诉学生“买了多少”,我们叫它数量。(板书:数量)。“一共用了多少钱”,我们叫它总价。(板书:总价)

  ④再问:单价是什么意思?总价是什么意思?知道了单价和数量怎样求总价?

  引导学生回答后,根据这3道题的实际找出三种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

  单价×数量=总价

  ⑤再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每道题中的单价是多少?数量是多少?总价是多少?

  指名学生回答。

  小结: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都要遇到买商品的事,掌握了“单价×数量=总价”这种数量关系后,买东西时只要看商品的单价和我们买的数量,就可以用单价乘以数量求出要付的总价了。

  3、巩固练*。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范文十份(扩展6)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通用五篇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些立体图形、*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具体的图形分类活动,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归类和梳理,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以及图形之间的联系。通过拉一拉,亲身体验、发现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的特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感受三角形稳定性和*行四边形不稳定性在实践中的应用。教材安排了三次对图形的分类活动。第一次是对已学的一些图形按是否是*面图形进行分类,第二次是对*面图形按其是否由线段围成进行分类,第三次是对线段围成的图形的边数进行分类。由此可见,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图形进行分类,了解这些图形的类别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应该是一个主要的目标。三角形的稳定性和*行四边形的易变性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实用价值很高。由于特性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这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了解图形之间的类别特征;

  2、通过实际实践,体会到*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的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第一、二个教学目标将在教学第二个环节“合作交流,探究新知”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来落实。第三个教学目标主要通过第三个教学环节“运用拓展,课外延伸”来落实。

  二、说学情

  学生在前面已经认识了这些图形,对它们的特征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分类的思想,学生也已经接触过,曾进行过数的分类。加上城区学生基础比较好,所以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应该不难。只是学生对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的特性应用*时关注的较少,理解起来可能会有困难。

  三、说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特别是通过课件展示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实例,非常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法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2、说学法

  (1)自主观察思考

  学生是学*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自己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中时,才能最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效果。引导学生自己来观察图形的特点,思考分类的标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小组合作学*

  小组合作学*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让学生在自主观察思考的前提下,通过小组合作学*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学*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五大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对话交流,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图形,借机引出课题,交代学*目标。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学生分组尝试分类

  提出分类问题之后,让学生先思考一下如何分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借助学具分小组动手分一分,说一说。

  2、集中交流分类标准

  先让学生上台粘贴,再说一说是怎样分的。然后逐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边分边交流分类的标准。

  3、梳理思路,展示过程。教师用课件演示分类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图形类别特征的认识。

  4、动手实践,探讨特性

  先由生活中大桥、伸缩门等图片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如果换成三角形、*行四边形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然后让学生借助学具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发现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的特性。再让学生回忆学生中应用了特性的实例,加深对特性的理解。

  (三)运用拓展,课外延伸

  1、谁能说说图的意思(教材23页第3题)。为什么现在可以坐了?

  2、欣赏图片: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存在着许多我们学过的图形,聪明的建筑师们不仅利用他们设计出了许多漂亮的建筑,同时又利用他们的特性设计出了不可思议的雄伟建筑。它们中有的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虽然历经风雨沧桑,但是依然完好无损保持了原样。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欣赏这些有名的建筑图片,去感受图形带来的魅力。

  3、课外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4、运用今天学过的知识加固摇晃的椅子。

  (四)总结评价,交流收获

  “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并对自己或者其他同学的学*给出一个评价吗?” 学生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评价自己或他人的学*表现,生生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了成功,促进了发展。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模型和实际操作,体会十进制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互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十进制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难点:能够正确进行十进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具准备

  课件、正方形纸2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老师昨天去逛了下超市,买了些东西,但是在付款的时候遇到了问题,我今天把遇到的问题带来了,希望你们能够帮我解决,好吗?

  生:好。

  2.我们先来看看老师都买了什么?(课件播放常见物品的价格。)

  铅笔:0.1元一支圆珠笔:1.11元一支

  猪肉:9.5元一斤黄瓜:5.96元一千克

  教师:上面这些物品的`价格有什么特点?

  学生:都不是整元数。(都是小数。)

  教师:还记得小数的读法吗?谁能读出上面的小数?读小数时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依次读出:零点一、一点一一、九点五、五点九六。

  师:大家知道这些小数是几位小数吗?

  生:......

  2.一些商品的标价用元做单位时可以用小数表示,那除了商品的标价可以用小数表示外,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生:身高体重跳高跳远

  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三年级我们已经学过小数的认识,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小数的意义。

  板书:小数的意义

  二、自主探究。

  1.一位小数的意义

  a.那么多的小数,我们今天就从0.1开始入手研究。

  b.拿出学*单,在学*单中人选一幅图独立研究,在小组里说一说0.1表示什么意思?

  学*单元角米分米网格图

  c.生反馈0.1表示什么意思。

  d.思考:我们选用的图都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表示0.1?

  你还能在图中找到其他小数吗?他们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反馈。

  学生:1元=10角,0.1元就是把1元*均分成10份,它表示其中的一份,所以1元的也可以写成0.1元。

  生2:1米=10分米,0.1米就是把1元*均分成10份,它表示其中的一份,所以1米的也可以写成0.1米。

  生:......

  2.两位小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都善于思考问题,勇于探究,你们0.01又是什么意思呢?

  a.拿出学*单,在学*单中人选一幅图独立研究,在小组里说一说0.01表示什么意思?

  学*单元分米厘米网格图

  b.生反馈0.01表示什么意思。

  c.思考:你还能在图中找到其他小数吗?他们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反馈。

  学生:1元=10分,0.01元就是把1元*均分成100份,它表示其中的一份,所以1元的也可以写成0.01元。

  生2:1米=100米,0.01米就是把1米*均分成100份,它表示其中的一份,所以1米的也可以写成0.01元。

  生:......

  3.三位小数的意义

  我们还可以把“1”*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一份是(),也可以表示为();其中的59份是();也可以表示为()

  小数我们写的完吗?其实呀,小数的位数越多就分的越细。

  大家刚刚还记得老师去超市买了什么吗?你能说说他们表示什么意思吗?

  三、巩固练*

  教师:0.8可以表示成分数吗?可以表示成小数吗?

  学生:分别是和0.7。

  教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分数小数互化游戏。(出示课件)

  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游戏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探究结果报告。

  教师:通过刚才游戏,你们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

  师生共同归纳: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1.像0.1、9.5这些小数叫一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像1.11、5.96这些小数叫两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像0.001、0.125这些小数叫三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四、教师小结。

  小数中,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五、课外拓展。

  分享最美数字0.61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知道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数学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难点:小数基本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认识这个数么?(出示卡片5)老师会变魔术,我能这个数变大,在它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5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扩大了10倍。

  师:我还能让它变大,现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的数和“5”相比,末尾添了几个“0”,它的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末尾添了2个“0”,扩大了100倍。

  师:那我们能让它变小么?

  生:把末尾的“0”去掉。

  师:现在去掉一个“0”,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再去掉一个“0”呢?

  生:略。

  师:看来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也随之扩大或缩小。那再看看这个数“0.5”,我在这个小数的末尾添上“0”这个数会变么?

  生:不会变。

  师:那我再添上一个“0”呢?

  生:还是不变。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略。

  师:所以你认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这只是你的猜测,所以老师先在后面打上一个问号。刚刚某某同学说的只是一个个例,不具有普遍性,那如果要证明它具有普遍性,该怎么办呢?

  生:验证。

  二、讲授新课

  师:在这老师给你们几点建议。先写出一个小数,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利用手中的学*材料研究,或者借助已有的知识进行说明,小组合作,证明猜想,并记录在乐学单上。可以证明一组或者几组。小组内交流研究方法后,全班汇报。这些清楚了么?现在我给大家一点时间,开始。

  (生动手操作)

  师:好了,同学们。我发现大家的智慧真了不起,在短短的时间内研究的都很不错。那我们接下来开始汇报,在汇报前老师还有一个要求,一个组在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听完之后看看你们组研究的方法与他们一不一样,再做补充,在汇报的时候要说明两件事,你们是怎么验证的?你么验证的结果是什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生汇报)

  师:这位同学描述的非常完整,而且通过他们的操作我们更一目了然了,还有哪个小组也是用了正方形纸来验证的,说说你们验证的结论。

  生:略。

  师:有没有哪个小组是借用皮尺来验证的,谁来说一说?

  (生汇报)

  师:老师也准备了一把米尺,我把一米*均分成10份,取了其中2份,是2分米用小数表示也就是0.2米,把一米*均分成100份,取了其中20份,是20厘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20米,再把一米*均分成1000份,取了其中200份,是200毫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200米,它们都表示这段长度,所以0.2=0.20=0.200,结论是在0.2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有哪个小组是借用数位顺序表来验证的么?

  (生汇报)

  师:还有哪个小组也来说说你们组研究的结果。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