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案优选【十】篇

首页 / 教案 / |

  山居秋暝教案 1

  认知目标:

  熟读成诵。

  能力目标:

  学*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贯彻两纲:

  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学*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揭示课题,资料交流

  1、背诵复*

  《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介绍诗人及其作品,了解诗人的风格。

  学生交流,介绍王维生*。

  通过交流,复*巩固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古诗,感受情怀

  1、学*《山居秋暝》,指导朗读。

  诵读提示:

  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末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范读、跟读、自由读、齐诵。

  2、掌握古诗的意思。

  1、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每一句的含义

  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

  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

  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去,

  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

  花春草,任凭它枯谢吧,

  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加深理解。

  体会意境,感受画面美

  本诗共描绘几幅美丽画面?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雨后初晴图。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明月松林图。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明月清泉图。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浣洗晚归图。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月夜采莲图。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小结: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给出示例,余下学生填。

  (共五幅画面——雨后初晴图、明月松林图、清泉印月图、浣洗晚归图、月夜采莲图。)

  帮助学生掌握学*方法。

  分析课文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2、怎样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的艺术画面?

  3、空、静的景色衬托出诗人怎么样的心情?

  4、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山居秋暝》这首五言律诗,一开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是空空的,很容易让人想到空旷、静谧。王维受其母的影响较深,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在诗人的眼里,一切胜景浮名都不过是一“空”而已!傍晚十分,一切都迷蒙起来,淅淅沥沥的秋雨过后更是一片清冷的秋意!也是为全诗定下了恬淡、清新的感情基调。同时暗点了时间、地点。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有声有色、动静结合。

  以“喧”来反衬“静”,

  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出山林的“空”和“静”。

  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人说“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诗人笔下的景色如此清幽、明净、静寂。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

  诗人的心境极为淡泊、宁静,不含任何杂念,所以一草一木,一泉一石,皆能打动诗人的心,所见的所闻的皆是美之所在,形诸于诗,则是空灵清净、*淡之境。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诗的尾联,诗人大发感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草就随它衰败吧!如此清幽、恬静、淡远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孙去静静地欣赏品味,其实这是诗人借《楚辞·招隐士》反其意而用之,意在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布置作业

  抄写、默写古诗

  完成作业

  知识的积累与巩固。

  板书:

  静景:雨后初晴图、明月松林图、清泉印月图——自然美

  借景抒情

  动景:浣洗晚归图、月夜采莲图——人情美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王维是唐代诗人中仅次于李白、杜甫的大家,在唐代诗歌史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父亲去逝较早,母亲虔诚信佛三十多年,这对王维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据史料记载,王维侍母以孝顺闻名,其母亲去世,他几乎痛不欲生。王维幼年就通音律,会作文,颇有才名。唐玄宗开元九年(721)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乐丞,因为伶人舞黄狮子得罪朝廷,受牵连被贬到济州(今山东长清县)作司库参军。期间曾一度弃官隐居,后来又回到京城长安。开元二十二年(734),诗友张九龄当宰相,王维上书请求引荐,被任命为右拾遗。三年后,张九龄被贬,他改任监察御史,出使塞上凉州两年。回长安以后,较长时期内供职于朝廷,在郊外的终南山和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弹琴赋诗,傲啸终日”,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当然,作为朝廷的臣子,他也写过不少奉和、应制的诗歌和颂扬皇上的文章。这是王维由积极进取转向参禅信佛的时期。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判乱,带兵攻入长安,王维被迫出任伪职给事中。但他消极应付,曾经故意服药生病,并想逃走。不久,官军收复了京城,他因做伪官,将受到严厉处分;幸亏他弟弟、刑部侍郎王缙愿意削官为他赎罪而获免,得以从宽发落,只是降了他的官职,成为太子中允。此时,王维对世事官场彻底失去兴趣,笃志信佛,唯以禅诵为事。《旧唐书·本传》说他:“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唐肃宗乾元二年转任尚书右丞,到上元二年(761)逝世,终年六十一岁。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王维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的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有的表现侠义,有的揭露时弊。一些赠别亲友和写日常生活的小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等,古今传诵。这些小诗都是五绝或七绝,情真语挚,不用雕饰,有淳朴深厚之美,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相媲美,代表盛唐绝句最高成就。他的应制诗、唱和诗及宣扬佛理的诗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王维五律和五、七绝造诣最高,亦擅其他各体,在唐代诗坛很突出。其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师法。七古形式整饬,气势流荡。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如《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生前身后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美称。对后人影响巨大。

  正是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栾家濑》)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澹宁和的无尽遐思。

  本文赏析: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宋朝著名诗人苏轼曾评价王维的作品是“诗中有画”,那王维是怎样绘出这幅山水的呢?这首诗就是一个证明。这首诗写的是居住在山中的诗人,在秋天日落之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诗人仅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真是隐士们的好居处。

  在这幅画里,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人情美是水乳的交融的。这首诗首联着力描写所处的大环境,渲染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不仅点出了题目中的“山”,“秋”,“暝”,还描绘出有如世外桃源的山景。“空”字写出山中的人际罕至,开篇便给人一种寂静清幽的感觉。又和着新雨洗净了山色,晚来的天气凉爽宜人,清新自然的空山秋夜便跃然纸上,犹如在纯白的雪浪纸上,描出群山的背景。干净的笔致清晰勾勒却又不露痕迹。(准确的用词点染出清新的感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写秋山傍晚,雨后的山,雨过天晴,空气格外清新。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苍翠,夜暮降临,秋气凉爽。秋月银辉,洒遍了苍翠的松林,腾起一片朦胧的濛濛雾气;接着皎洁的明月光透过茂密的青松林的空隙,照射到地面上,斑斑点点,恍如满地碎银;四野一片静寂,久违的清凉包围了山林;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觉,好像连自己的心也被洗净了一样。雨后的山坡,溪涨泉涌,细水奔流,泉水飞溅,一泓泓、一缕缕从石上潺潺流淌;或者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或溅起雪白的浪花;或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那白练似的泉水从悬崖上飞泻,只挂前川,或淙淙有声,或寂寂无声;飞动的瀑布像仙女的舞蹈,像天宇长虹,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地跳动着。此时山高月小,松林清翠,泉水叮咚,飞瀑如练,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自然的美妙,心情的陶醉。但山村美事依然神秘快乐。“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写村民的活动。出句写诗人所闻,因为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只能看到模糊的人影,但诗人从竹林里的欢声笑语中听出这是少女们刚从水边洗衣归来,虽是淡淡的一笔,却生动地表现了少女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此景依然让人激动:满月高悬,山野静寂,村落一点两点灯火闪烁。此时清江蜿蜒流淌,天上明月,水里倒映着蓝蓝的天空,以及澄澈如玉的天宇那一轮晃动的月,河岸翠竹环绕,清风四起;一群妇女手端洗衣盆,挽起衣袖、裤管,站在清凉的水中;月亮破碎,银光洒满水面;捣衣声响起,传得很远;流水声、捣衣声、说话声、嬉戏声;或歌谣清唱,或用溪水洗长发,或在水中沐浴;或嬉戏相互浇水,溅湿了衣裳,笑弯了月亮。洗衣归来,山村已经睡去,竹喧影动,笑声跑得很远。

  对句写诗人所见,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而诗人是在莲叶的摇动中发现它的,这无疑是渔夫要利用今晚月光去捕鱼、去采莲。清秋时节,雨后采莲,月在蓝天,满池塘的荷叶,或凋败,或亭亭玉立;荷花有的依然鲜艳无比。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小船悠悠荡漾,渔歌响起。“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江南山村的盛事让人神往。这两个细节都富于艺术的魅力,它们从不同侧面写出了山村居民淳厚、朴实的风尚,以及作者对他的向往。

  诗人勾勒出这样一幅风*画的用意十分明显:山村的风景如此清幽,民风如此淳厚,这正是他理想的生活环境,他不愿离开这里,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这就给结句“王孙自可留”作了有力的铺垫。

  若说先前两句是意境的渲染,那“明月松间照”便是给画卷上投下一缕朗朗清光。清冷的景致仿佛一层淡淡的石青色,夜空中的朗月,月下的松林,林边的清泉,着了色,却依然清淡。逼真的风景,淡然的色彩,似画一般。颔联这二句也以其极工整的对仗,极灵动的风格成为千古佳句。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了山中的动态,与先前清雅的静态山景共同构成一幅立体的图样,有月光照着晚归的浣女,有清泉送回满载的渔舟,一切都是那样自然,那样恬淡。同时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幽静的竹林中传来一阵喧笑,那是洗衣服的姑娘结伴归来;亭亭的莲叶荷花纷纷动荡,原来是渔舟顺流而下。秋夜雨后的山村在诗人的笔下多么纯净美好,多么富于诗情画意!这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诗人捕捉了景物中最优美、最动人的一刹那,随意挥洒,毫不着力地写来,却是如此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意境幽美,韵律悠扬,而且通篇有比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对诗人来说,可以没有名利,可以没有权势,却不能没有新雨后的空山中简单的清雅,自然。其实,说先前几句是简单写景并不确切,诗人笔下的“月”、“泉”、“松”、“竹”、“莲”不都象征着他所向往的高尚情操么?他正是将这样高尚的人格融入了诗中,才使这首诗有了灵气,有了魂。

  所以诗的末联,情不自禁地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样的美好吗?'王孙自可留',意思是自己大可以待在山中,赏心娱目悠游岁月了。这里,王维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而取其相反的意义,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从而表示了归隐的决心。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果然如此。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山居秋暝教案 2

  一、教学目的

  1.领悟诗的主旨,学*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

  2.品味诗的意境和风格。

  3.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

  二、教学思路

  1.用对比参悟的方法鉴赏诗歌。

  2.活动:企业创意策划。

  三、创新意图

  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

  (一)讲读参悟诗歌。

  1.自读课后练*一,给本诗划分节奏,弄清尾字的*仄。

  2.按节奏和*仄规律朗读这首诗,读出抑扬顿挫之美。

  3.把作者身世、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结合起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4.抓住颔联、颈联品味意境: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根据情感指出朗读时应注意的语调、语速。

  6.王维的诗与谁的诗风相*诵读类似的诗句。

  7.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洁身自好的品格。

  (二)企业创意策划活动。

  1.提出假设:假如王维生活于改革开放、人尽其才的现代社会,他除了作诗外,最适合参与哪一项经济活动

  2.明确活动方向及任务。

  选择职业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同时又要与社会经济形势相适应。王维是著名的山水诗人,现代社会旅游业正蓬勃发展,因此他可以开一家有归隐特色的旅游公司。

  3.完成企业创意书。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双休游旨在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后的双休日里,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景区设置:桃花源村、陋室、故人庄、山居、田园居、南山。

  日程安排:桃花源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庄(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园居、南山(第二天)。

  具体景点设计:以山居为例:①松林散步,倾听天籁,体味自然。倘有月亮,会有明月窥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现。②清泉漂流,体会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③湖中泛舟采莲,时有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再现。④泉边浣衣、竹林篝火、歌舞晚会。

  所有景点适当位置配古人诗词歌赋。

  企业人员:总经理、财务主管、公关人员、法律顾问、导游(由深谙古文诗词歌赋者担任)。

  经营方式: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开发,或与其他影视机构合资开发,既作旅游景点,又作影视剧外景基地。

  参读诗文:《过故人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陋室铭》等。

  (以上条目为创业计划的框架,各条目的具体化设计仅供参考。)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是在教学古典诗词时,不仅要让学生学,还要激发学生去用,而且在用中更能加深学生的学。

  这节课的企业创意策划活动是要求学生把已学过的同类诗歌与现代的经济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进行创新设计。诗的学*,不能一首一首孤立地读,那样既不易领悟,也会使学*的内容零散;诗也不能过多地拆解,那样会没有诗意。如果把同类诗歌放在一起品读,可起到渗透效应,自然参悟到其中的意境和风格。景区设置就在于组合同类诗歌,而景点的具体规划,如山居部分,更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意境,加深了学;其他部分的策划也能够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策划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创新活动,这种创新活动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古典文学学*有用性的认识,增强了学*兴趣,而且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可以说,有了教师的创新教学,才有学生的创新学*。整个创新活动中,教师是一个参与者、协作者,只需在必要时提出疑问,或对某些术语作出解释,或提供相关案例,要留出足够的时空,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出来。

  山居秋暝教案 3

  认知目标:

  熟读成诵。

  能力目标:

  学*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贯彻两纲:

  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学*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揭示课题,资料交流

  1、背诵复*

  《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介绍诗人及其作品,了解诗人的风格。

  学生交流,介绍王维生*。

  通过交流,复*巩固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古诗,感受情怀

  1、学*《山居秋暝》,指导朗读。

  诵读提示:

  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末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范读、跟读、自由读、齐诵。

  2、掌握古诗的意思。

  1、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每一句的含义

  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

  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

  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去,

  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

  花春草,任凭它枯谢吧,

  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加深理解。

  体会意境,感受画面美

  本诗共描绘几幅美丽画面?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雨后初晴图。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明月松林图。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明月清泉图。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浣洗晚归图。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月夜采莲图。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小结: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给出示例,余下学生填。

  (共五幅画面――雨后初晴图、明月松林图、清泉印月图、浣洗晚归图、月夜采莲图。)

  帮助学生掌握学*方法。

  分析课文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2、怎样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的艺术画面?

  3、空、静的景色衬托出诗人怎么样的心情?

  4、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山居秋暝》这首五言律诗,一开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是空空的,很容易让人想到空旷、静谧。王维受其母的影响较深,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在诗人的眼里,一切胜景浮名都不过是一“空”而已!傍晚十分,一切都迷蒙起来,淅淅沥沥的秋雨过后更是一片清冷的秋意!也是为全诗定下了恬淡、清新的感情基调。同时暗点了时间、地点。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有声有色、动静结合。

  以“喧”来反衬“静”,

  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出山林的“空”和“静”。

  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人说“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诗人笔下的景色如此清幽、明净、静寂。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

  诗人的心境极为淡泊、宁静,不含任何杂念,所以一草一木,一泉一石,皆能打动诗人的心,所见的所闻的皆是美之所在,形诸于诗,则是空灵清净、*淡之境。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诗的尾联,诗人大发感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草就随它衰败吧!如此清幽、恬静、淡远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孙去静静地欣赏品味,其实这是诗人借《楚辞・招隐士》反其意而用之,意在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布置作业

  抄写、默写古诗

  完成作业

  知识的积累与巩固。

  板书:

  静景:雨后初晴图、明月松林图、清泉印月图――自然美

  借景抒情

  动景:浣洗晚归图、月夜采莲图――人情美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王维是唐代诗人中仅次于李白、杜甫的大家,在唐代诗歌史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父亲去逝较早,母亲虔诚信佛三十多年,这对王维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据史料记载,王维侍母以孝顺闻名,其母亲去世,他几乎痛不欲生。王维幼年就通音律,会作文,颇有才名。唐玄宗开元九年(721)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乐丞,因为伶人舞黄狮子得罪朝廷,受牵连被贬到济州(今山东长清县)作司库参军。期间曾一度弃官隐居,后来又回到京城长安。开元二十二年(734),诗友张九龄当宰相,王维上书请求引荐,被任命为右拾遗。三年后,张九龄被贬,他改任监察御史,出使塞上凉州两年。回长安以后,较长时期内供职于朝廷,在郊外的终南山和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弹琴赋诗,傲啸终日”,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当然,作为朝廷的臣子,他也写过不少奉和、应制的诗歌和颂扬皇上的文章。这是王维由积极进取转向参禅信佛的时期。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判乱,带兵攻入长安,王维被迫出任伪职给事中。但他消极应付,曾经故意服药生病,并想逃走。不久,官军收复了京城,他因做伪官,将受到严厉处分;幸亏他弟弟、刑部侍郎王缙愿意削官为他赎罪而获免,得以从宽发落,只是降了他的官职,成为太子中允。此时,王维对世事官场彻底失去兴趣,笃志信佛,唯以禅诵为事。《旧唐书・本传》说他:“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唐肃宗乾元二年转任尚书右丞,到上元二年(761)逝世,终年六十一岁。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王维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的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有的表现侠义,有的揭露时弊。一些赠别亲友和写日常生活的小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等,古今传诵。这些小诗都是五绝或七绝,情真语挚,不用雕饰,有淳朴深厚之美,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相媲美,代表盛唐绝句最高成就。他的应制诗、唱和诗及宣扬佛理的诗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王维五律和五、七绝造诣最高,亦擅其他各体,在唐代诗坛很突出。其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师法。七古形式整饬,气势流荡。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如《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生前身后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美称。对后人影响巨大。

  正是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栾家濑》)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澹宁和的无尽遐思。

  本文赏析: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宋朝著名诗人苏轼曾评价王维的作品是“诗中有画”,那王维是怎样绘出这幅山水的呢?这首诗就是一个证明。这首诗写的是居住在山中的诗人,在秋天日落之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诗人仅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真是隐士们的好居处。

  在这幅画里,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人情美是水乳的交融的。这首诗首联着力描写所处的大环境,渲染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不仅点出了题目中的“山”,“秋”,“暝”,还描绘出有如世外桃源的山景。“空”字写出山中的人际罕至,开篇便给人一种寂静清幽的感觉。又和着新雨洗净了山色,晚来的天气凉爽宜人,清新自然的空山秋夜便跃然纸上,犹如在纯白的雪浪纸上,描出群山的背景。干净的笔致清晰勾勒却又不露痕迹。(准确的用词点染出清新的感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写秋山傍晚,雨后的山,雨过天晴,空气格外清新。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苍翠,夜暮降临,秋气凉爽。秋月银辉,洒遍了苍翠的松林,腾起一片朦胧的��魑砥�;接着皎洁的明月光透过茂密的青松林的空隙,照射到地面上,斑斑点点,恍如满地碎银;四野一片静寂,久违的清凉包围了山林;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觉,好像连自己的心也被洗净了一样。雨后的山坡,溪涨泉涌,细水奔流,泉水飞溅,一泓泓、一缕缕从石上潺潺流淌;或者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或溅起雪白的浪花;或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那白练似的泉水从悬崖上飞泻,只挂前川,或淙淙有声,或寂寂无声;飞动的瀑布像仙女的舞蹈,像天宇长虹,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地跳动着。此时山高月小,松林清翠,泉水叮咚,飞瀑如练,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自然的美妙,心情的陶醉。但山村美事依然神秘快乐。“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写村民的活动。出句写诗人所闻,因为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只能看到模糊的人影,但诗人从竹林里的欢声笑语中听出这是少女们刚从水边洗衣归来,虽是淡淡的一笔,却生动地表现了少女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此景依然让人激动:满月高悬,山野静寂,村落一点两点灯火闪烁。此时清江蜿蜒流淌,天上明月,水里倒映着蓝蓝的天空,以及澄澈如玉的天宇那一轮晃动的月,河岸翠竹环绕,清风四起;一群妇女手端洗衣盆,挽起衣袖、裤管,站在清凉的水中;月亮破碎,银光洒满水面;捣衣声响起,传得很远;流水声、捣衣声、说话声、嬉戏声;或歌谣清唱,或用溪水洗长发,或在水中沐浴;或嬉戏相互浇水,溅湿了衣裳,笑弯了月亮。洗衣归来,山村已经睡去,竹喧影动,笑声跑得很远。

  对句写诗人所见,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而诗人是在莲叶的摇动中发现它的,这无疑是渔夫要利用今晚月光去捕鱼、去采莲。清秋时节,雨后采莲,月在蓝天,满池塘的荷叶,或凋败,或亭亭玉立;荷花有的依然鲜艳无比。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小船悠悠荡漾,渔歌响起。“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江南山村的盛事让人神往。这两个细节都富于艺术的魅力,它们从不同侧面写出了山村居民淳厚、朴实的风尚,以及作者对他的向往。

  诗人勾勒出这样一幅风*画的用意十分明显:山村的风景如此清幽,民风如此淳厚,这正是他理想的生活环境,他不愿离开这里,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这就给结句“王孙自可留”作了有力的铺垫。

  若说先前两句是意境的渲染,那“明月松间照”便是给画卷上投下一缕朗朗清光。清冷的景致仿佛一层淡淡的石青色,夜空中的朗月,月下的松林,林边的清泉,着了色,却依然清淡。逼真的风景,淡然的色彩,似画一般。颔联这二句也以其极工整的对仗,极灵动的风格成为千古佳句。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了山中的动态,与先前清雅的静态山景共同构成一幅立体的图样,有月光照着晚归的浣女,有清泉送回满载的渔舟,一切都是那样自然,那样恬淡。同时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幽静的竹林中传来一阵喧笑,那是洗衣服的姑娘结伴归来;亭亭的莲叶荷花纷纷动荡,原来是渔舟顺流而下。秋夜雨后的山村在诗人的笔下多么纯净美好,多么富于诗情画意!这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诗人捕捉了景物中最优美、最动人的一刹那,随意挥洒,毫不着力地写来,却是如此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意境幽美,韵律悠扬,而且通篇有比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对诗人来说,可以没有名利,可以没有权势,却不能没有新雨后的空山中简单的清雅,自然。其实,说先前几句是简单写景并不确切,诗人笔下的“月”、“泉”、“松”、“竹”、“莲”不都象征着他所向往的高尚情操么?他正是将这样高尚的人格融入了诗中,才使这首诗有了灵气,有了魂。

  所以诗的末联,情不自禁地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样的美好吗?'王孙自可留',意思是自己大可以待在山中,赏心娱目悠游岁月了。这里,王维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而取其相反的意义,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从而表示了归隐的决心。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果然如此。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山居秋暝教案 4

  一、课文说明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这是一首写山水美景的名诗,全诗八行四句。本首古诗是节选前面的四行两句,描写了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全诗四行两句。第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幽静,天气格外的凉爽。第二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上叮咚流淌。多么美的秋天夜景图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千古佳句。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掌握新笔画:横折钩,及“先外面,后里头”的笔顺规则。

  2.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新雨过后青山清新幽静的自然美景。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自己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哪些小朋友会背古诗?指名背。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2.今天我们来学*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古诗《山居秋暝》。(板书诗题)诗题稍作解释。

  3.指导学生读一读诗题。

  (二)随文识字。

  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听准每个字的字音。生领读、跟读。

  2.生自读古诗,画出生字。3.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随机指导学生识记字形的方法:加—加。

  如:日—月→明,白—水→泉,木—公→松,门—日→间,亲—斤→新,

  尸—古→居。

  4.(出示生字卡)认读,同桌互查,开火车。

  (三)朗读感悟。

  1.四人小组合作,组内自读互读相结合。读时思考:

  (1)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互相答疑。

  (适时播放课件)展示动态画面: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朗,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头上叮咚流淌。老师点拨引导。

  2.师生交换读,双向反馈,感受诗的韵律节奏美,进一步理解诗意。

  3.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所理解的诗境。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5.教师描述诗意,引导学生背诵。

  (四)小结。

  (五)课后活动。

  在小组内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推选代表。

  第二课时

  (一)复*。

  1.背诵古诗。

  2.(抽读生字卡):空、新、晚、明、月、松、间、清、泉、石、后、门、有。

  (二)学*生字。

  1.学*新笔画:横折钩。

  (1)出示新笔画,说明名称,启发学生说说书写方法。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2.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门、月、有、间、石、后)。

  观察:哪些字中有新学的笔画“”呢?找一找。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注意区分“石”与“后”。

  (3)指导书写。

  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书空练写笔顺,重点是“间”,先外后内。

  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当堂反馈。

  (三)课外活动。

  诗歌背诵会——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背诵。

  2、小学语文一年级《山居秋暝》教案

  一、课文说明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这是一首写山水美景的名诗,全诗八行四句。本首古诗是节选前面的四行两句,描写了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全诗四行两句。第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幽静,天气格外的凉爽。第二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上叮咚流淌。多么美的秋天夜景图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千古佳句。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掌握新笔画:横折钩,及“先外面,后里头”的笔顺规则。

  2.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新雨过后青山清新幽静的自然美景。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自己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哪些小朋友会背古诗?指名背。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2.今天我们来学*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古诗《山居秋暝》。(板书诗题)诗题稍作解释。

  3.指导学生读一读诗题。

  (二)随文识字。

  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听准每个字的字音。生领读、跟读。

  2.生自读古诗,画出生字。3.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随机指导学生识记字形的方法:加—加。

  如:日—月→明,白—水→泉,木—公→松,门—日→间,亲—斤→新,

  尸—古→居。

  4.(出示生字卡)认读,同桌互查,开火车。

  (三)朗读感悟。

  1.四人小组合作,组内自读互读相结合。读时思考:

  (1)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互相答疑。

  (适时播放课件)展示动态画面: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朗,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头上叮咚流淌。老师点拨引导。

  2.师生交换读,双向反馈,感受诗的韵律节奏美,进一步理解诗意。

  3.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所理解的诗境。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5.教师描述诗意,引导学生背诵。

  (四)小结。

  (五)课后活动。

  在小组内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推选代表。

  第二课时

  (一)复*。

  1.背诵古诗。

  2.(抽读生字卡):空、新、晚、明、月、松、间、清、泉、石、后、门、有。

  (二)学*生字。

  1.学*新笔画:横折钩。

  (1)出示新笔画,说明名称,启发学生说说书写方法。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2.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门、月、有、间、石、后)。

  观察:哪些字中有新学的笔画“”呢?找一找。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注意区分“石”与“后”。

  (3)指导书写。

  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书空练写笔顺,重点是“间”,先外后内。

  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当堂反馈。

  (三)课外活动。

  诗歌背诵会——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背诵。

  3、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山居秋暝》创新教学设计

  [创新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领悟诗的主旨,学*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

  2、品味诗的意境和风格。

  3、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

  二、教学思路

  1、用对比参悟的方法鉴赏诗歌。

  2、活动:企业创意策划。

  三、创新意图

  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

  (一)讲读参悟诗歌。

  1、自读课后练*一,给本诗划分节奏,弄清尾字的*仄。

  2、按节奏和*仄规律朗读这首诗,读出抑扬顿挫之美。

  3、把作者身世、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结合起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4、抓住颔联、颈联品味意境: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根据情感指出朗读时应注意的语调、语速。

  6、王维的诗与谁的诗风相*?诵读类似的诗句。

  7、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洁身自好的品格。

  (二)企业创意策划活动。

  1、提出假设:假如王维生活于改革开放、人尽其才的现代社会,他除了作诗外,最适合参与哪一项经济活动?

  2、明确活动方向及任务。

  选择职业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同时又要与社会经济形势相适应。王维是著名的山水诗人,现代社会旅游业正蓬勃发展,因此他可以开一家有“归隐”特色的旅游公司。

  3、完成企业创意书。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双休游”旨在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后的双休日里,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景区设置:桃花源村、陋室、故人庄、山居、田园居、南山。

  ——日程安排:桃花源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庄(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园居、南山(第二天)。

  ——具体景点设计:以“山居”为例:①松林散步,倾听天籁,体味自然。倘有月亮,会有“明月窥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现。②清泉漂流,体会“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③湖中泛舟采莲,时有“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再现。④泉边浣衣、竹林篝火、歌舞晚会。

  所有景点适当位置配古人诗词歌赋。

  ——企业人员:总经理、财务主管、公关人员、法律顾问、导游(由深谙古文诗词歌赋者担任)。

  ——经营方式: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开发,或与其他影视机构合资开发,既作旅游景点,又作影视剧外景基地。

  参读诗文:《过故人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陋室铭》等。

  (以上条目为创业计划的框架,各条目的具体化设计仅供参考。)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是在教学古典诗词时,不仅要让学生“学”,还要激发学生去“用”,而且在“用”中更能加深学生的“学”。

  这节课的“企业创意”策划活动是要求学生把已学过的同类诗歌与现代的经济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进行创新设计。诗的学*,不能一首一首孤立地读,那样既不易领悟,也会使学*的内容零散;诗也不能过多地拆解,那样会没有诗意。如果把同类诗歌放在一起品读,可起到渗透效应,自然参悟到其中的意境和风格。景区设置就在于组合同类诗歌,而景点的具体规划,如“山居”部分,更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意境,加深了“学”;其他部分的策划也能够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策划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创新活动,这种创新活动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古典文学学*有用性的认识,增强了学*兴趣,而且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可以说,有了教师的创新教学,才有学生的创新学*。整个创新活动中,教师是一个参与者、协作者,只需在必要时提出疑问,或对某些术语作出解释,或提供相关案例,要留出足够的时空,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出来。

  4、一年级上《山居秋暝》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3.情感目标: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

  教学重难点

  ①鉴赏诗歌。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教法学法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教学工具

  powerpoint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学生活动】以前我们学过他的《鸟鸣涧》、《使至塞上》、《送无二使安西》,现在请几位同学来试着背诵。

  【讲述】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了五七言*体诗(律诗和绝句)、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王维,走*他的`诗歌。

  二、解题

  1.*体诗略说

  2.王维与《山居秋暝》

  生回答,师补充,出示课件。

  王维(701—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以公元737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执政)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前期他有济世之志,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创作了不少思想积极、情调激昂的政治诗、边塞诗;到后期他先后隐居于终南山和辋川别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他的山水田园诗诗风直承陶渊明,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他又喜绘画,擅作远景,又擅画人物、丛竹。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略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三、诵读感悟

  (1)教师范背

  (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明确:浣(huàn),洗歇(xiē),衰败

  (3)指名读,生体会语气语调(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4)齐读,感知诗歌情趣。

  四、品味鉴赏

  1.欣赏画中之美

  (1)析题

  明确:暝:日暮,傍晚。居:停留,住宿。

  诗题中四个词,分别点出了地点、事件、季节、时间,可以理解为:秋天的傍晚,留宿于山中。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颔联写景如画,一静一动,是否都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的?为什么?

  明确:不是。前者呈现于视觉,后者诉之于听觉。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的词序还可作怎样的调整?

  明确:“竹喧浣女归,莲动下渔舟。”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作者为什么要做如此安排?

  明确:一是为了押韵的需要;二是这样才符合生活实际:因为浣女是隐在竹林之中,渔舟遮于莲叶以内,初时未见,后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渔舟;三是可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增添情趣。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句的藏和露,诗句中的诗趣与诗情)

  (5)“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结合本诗,你认为哪些诗句可以入画,为什么?

  明确:全诗构成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安定的气氛。颔联可入画:雨后青山,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苍翠,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觉,好像连自己的心也被洗净了一样;而此刻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那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流过也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地跳动着。颈联也可入画:忽听竹林里笑语一片,呵,原来是那洗衣的少女踏着金色,沐着清辉归来了,只见河塘里莲叶纷动,清莹晶亮的水珠滚下来,晚归的渔舟荡出来,好一幅情趣盎然、魅力无穷的山村生活画面。

  2.教师引导,咀嚼画外之意。

  (1)教师略说王维与“佛”。

  (2)学生再次咀嚼诗歌中的重点词、句,体味其深层意蕴。

  思考、品味:

  ①颔联和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明确:是。颔联侧重于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于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看起来,此地洋溢着一片热闹,然而,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

  ②诗中明明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调动积累,学生言之成理时,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

  ③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3.配乐朗读,进一步品味诗情。

  五、课堂练*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把题目全部点了出来,山、晚、秋即地点、时间、季节,还点出了题目中没有但对全诗意境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雨”。

  b.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方面写出了山村特征——既幽静又充满活力,给人以极为深刻的感爱。

  c.尾联用典抒情,把诗人自己留恋山中的心情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d.王维是盛唐时人,诗意暗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明确:d项与作者诗的意境和表现的心情愿望矛盾。

  2.下列诗句与“空山新雨后”手法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c.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d.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明确:b(a反衬出环境的静。b突出环境的幽静。c描写夏日之景的的深邃广阔而又

  色彩缤纷。d显示出一种恬静美。)

  六、作业(2题选1题)

  1.根据全诗或部分诗句的意境绘一幅图。

  2.研究性学*

  有人认为王维如果生活在现代社会,他除了写诗之外,最适合的职业是从事旅游业。请你为他的旅游公司策划一份企业创意书,要求:

  结合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余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附: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王维—诗人、画家、隐士

  诗中画画外意

  山、雨秋、晚

  自然美远离尘俗

  明月清泉

  超然淡远

  竹喧莲动——生活美

  语言风格:清新淡雅

  5、《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

  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诗歌的知识

  1.*体诗*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仄相间,上下句中的*仄相对,有“仄起”与“*起”两式

  3.绝句

  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言绝句。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1、简明了解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2、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景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3、把握诗歌的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即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你看: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

  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他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

  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

  6、《山居秋暝》教学设计高一语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高一语文

  一、导语设计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体诗简介

  参书p56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种,他们的区分源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诗体名。*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体,*仄和押韵都有一定。我们学*的《》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诵读提示

  1、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2、末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五、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山居”是山中居所,“秋暝”是秋天的傍晚。

  六、明晰诗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译: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译: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译: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去,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译:春花春草,任凭它枯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七、总体赏析提示

  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八、讨论分析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2、怎样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的艺术画面?明确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1)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当然,还有*仄押韵方面的考虑)

  (2)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

  3、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九、概括四联的内容(板书呈现)

  目的

  了解诗中的意象,便于记忆。

  首联:时间、地点、天气

  颔联:静景。明月、松、清泉、石

  颈联:动景。浣女归家,渔舟顺流而下

  尾联:诗人的愿望

  十、如何理解这篇诗作的意蕴?

  明确

  春芳虽歇,秋景也佳,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王维《》却挣脱了悲秋的传统审美视野,营造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清腴”(沈德潜《说诗啐语》,意谓风清质腴)雅洁、自由轻灵的慕秋意境,颇具创造性,这是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要把握的第一要略。如同我们在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样要留意,写荷、状月之文枚不胜数,而将二者对举为一个意象的乃朱先生首创,明晰了这一点,欣赏时才能探其门径、得其精髓。

  十一、作业

  背诵这首诗,并预*《越中览古》

  7、小学语文一年级:《四个太阳》人教案年级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太阳是地球上万物的生命之源。本篇课文的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四个不同的颜色的太阳。从课文里,我们能体会到作者纯真的心地和美好的愿望。课文语言优美,读起来让人感到朗朗上口,亲切惬意。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师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扬学生灵性服务。在设计中紧紧抓住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气氛中去进行各种学*活动。第一课时的教学,进行“初读”、“品读”、“美读”三个层次的“读”,让学生的朗读水*在一种螺旋循环中上升。第二课时的教学重在指导学*的书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得到充分落实。

  学*目标

  1.认识“挂、街”等13个生字。会写“园、因”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四季景象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材料、实物等。

  2.四人小组自制一套生字卡片,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制作成“太阳”、“动物”、“植物”形状,体现识字的趣味性。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

  认识这13个生字;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欣赏音乐,育情导学

  1.教师引述:同学们,老师请你们欣赏一首歌曲,会唱的跟着一起唱,不会唱的可以打节奏。(师点击课件:播放《种太阳》)刚才大家听的这首歌叫什么名字?

  2.交流感受:你们了解太阳吗?请你说说有关太阳的知识。

  3.导入课题:歌曲中的小朋友他想在寒冷的南极和北冰洋种上太阳,想把温暖送给冬天。那我们课文中的小朋友他又有什么美好的愿望呢?(师点击课件: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带着声响依次跃上天空,指名读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由歌曲引入“太阳”这个孩子们熟悉的事物,既能激发学生学*本课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兴奋点。同时从音乐方面给学生以美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读法:同学们,我们*时在读课文的时候遇到不会读的生字怎么办呢?

  生:看拼音、问同学、问老师、查电脑等。

  那就用上你们的好办法去读读课文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自读课文:师巡视,随时接受学生的求助。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每个四人小组都有一套生字卡片,请组长领着小伙伴把课文再读一遍,然后学*生字,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4.认读字词:老师发现同学们真会合作,那课文中的生字你们认识吗?

  (1)师点击课件:出现本课的13个生字,这13个生字写在13种不同颜色的小太阳上,教师指名认读时,学生读一个生字,教师就点击该字,带有生字的小太阳就升起来,并发出“你真棒”的声音。

  (2)去掉拼音,随机认生字。(课件设计和运用同上一个环节,只是没有拼音。)

  (3)认读词语。去掉拼音还读得这么好,那老师想难难大家,这些生字组成词语你们还会读吗?(课件出示课文中的词语,开火车认读。街道、挂在、熟了、伙伴、尝尝、香甜、温暖、冻僵、应该、因为、手脸。)

  5.读通长句:老师这里有几个难读的长句子,你们有信心读好吗?自己试着先读一读;指名全班交流读;集体读。(课件出示课文中的长句子,也是本课难读的句子: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阳光温暖着小朋友冻僵的手和脸。)

  (设计意图:教师没有先范读课文,而是让学生尝试自读,边读边找出不认识的字,这是尊重了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建构课堂教学,其目的是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在学生自主学*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学*,发挥小组学*的功效,注重生与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这是生命的自我完善和检验。小组合作并没有放任自流,而是有组织的,有调控的,有导向的。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或方法识字,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是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学*,这要比教师领着学,记忆扎实,基础牢固。识字与游戏相结合,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轻松,知情互促,兴趣浓烈。)

  品读想象,感受奇妙

  1.自由选读:这么难读的长句子你们都能读好,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好。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你就把那个自然段多读几遍吧!

  2.组内合作,展开想象: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读给组内的小伙伴听,其他人边听边展开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全班交流,评议补充:

  A.指名品读: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其他同学想象一下,在你的面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当学生读得很好的时候,其他同学都鼓起了掌。)

  B.指名描述:把你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点,还可以展示自己准备的四季景物的图片和实物,充实自己的语言描述。如有的同学在评价别的小朋友的朗读,说道:“我觉得他读得很有感情,注意了停顿和重读,我的眼前仿佛真的有红红的苹果,黄黄的香蕉,还闻到了水果的香味。你们瞧,我就带了苹果和香蕉,多香呀!”(此时,许多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做出了闻香味的动作。)

  (设计意图:营造乐读氛围,激励学生多人次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同时注重调用各种手段鼓励学生想象展开,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经历带入课堂中,用规范、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

  美读感悟,升华情感

  1.教师范读: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一读,向大家挑战。(学生鼓掌欢迎)请你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你喜欢哪个太阳?(师点击课件:出现《种太阳》的伴奏音乐,教师充满激情地朗诵。学生很陶醉,有的忍不住鼓起掌来。)

  2.感悟交流:你喜欢哪个太阳呢?想想课文中的“我”为什么要画个这样的太阳呢?指名交流,并补充。

  3.欣赏四季:一年有四季,小作者画的太阳多有创意呀!现在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课文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师点击课件:出现一年四季有特征的景色和景物,有鲜明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以美的享受。以下是播放课件时,教师的一段旁白:

  盛夏,烈日扫尽清晨晶莹的露珠,照射着大地一直到黄昏,多么沉重闷人的时光!人们懒洋洋地,像是失去了生命力。画个绿绿的太阳吧!让大地到处一片清凉。金秋,登高望远,大地犹如茫茫的金海,它给人们献上一个丰收、欢乐的季节。画个金色的太阳吧!它会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让辛勤?劳动的人们有的收获。寒冬,寒风刺骨,天冷得让人缩手缩脚。画个红红的太阳吧!让阳光温暖每一个的心田。春天,大地复苏,万物生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画个彩色的太阳吧,给人惊喜,给人希望。)

  4.课文美读:看了这么美丽的景色,你能不能把这种美通过你的读表现出来?(采取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挑战读、比赛读、下位选择自己的好朋友,读给他听,请他评价等等。)

  (设计意图: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化表现,因此朗读应该是带有浓厚个性化色彩的。本设计不从技巧入手,不追求抑扬顿挫的齐整的朗读效果,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齐读来升华课堂气氛的惯例,而是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由的选择听众,自由的选择朗读方式,自由地将内心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之中。在这一设计中,朗读不再是机械的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宣泄。)

  创新实践,积淀美感

  你们还喜欢什么颜色的太阳,回家以后用你的彩色笔把它画下来,说说你的理由好吗?

  8、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秋姑娘的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按笔顺写美观。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秋天的一些特征,懂得朋友之间要相互关心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枫叶若干。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信件)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学生猜,板书:信)

  2.这是秋姑娘写给任老师的信。(板书:秋姑娘提醒“娘”读轻声,齐读)

  3.秋姑娘不光给任老师写了信,还给他的好朋友写了信呢!你们想收到秋姑娘的信吗?(想!)

  4.只要你们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秋姑娘一定会给你写信的。

  5.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学《秋姑娘的信》这篇课文。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要说的?(生答)

  二、感知课文

  (一)整体感知

  1.是啊,我也急着想知道答案。那么让我们一起去看个究竟吧!(多媒体出示课文情景,听课文录音。)

  2.瞧,播音员阿姨读得多好。想和她读得一样好吗?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3.检查自学情况:抽读生字卡。(开火车,指名读)

  4.生字读准了,相信大家整篇课文就读得更好了。(齐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想:秋姑娘的好朋友都有谁?(根据回答出示相应的动物)

  (二)教学第一自然段

  1.出示:好朋友

  指名读。提醒:“朋友”一起时“友”读轻声,单独时候读第三声。

  2.自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秋姑娘要写的信多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片片枫叶)

  3.指导朗读好“片片枫叶”,指名读,齐读。

  4.读好整个自然段。

  (三)教学第二—第五自然段

  1.秋姑娘给好朋友写些什么呢?你最喜欢哪一封信,你就把那封信多读几遍马等下我们来看看谁读得最好。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信。

  指名读,喜欢这封信的一起站起来读。(配上音乐)

  3.第二自然段

  谁来跟老师比赛读这小节?

  学生评价。

  我读好这节有个小秘密,想知道吗?就是抓住了“多加小心”来,用上我的秘密试试看,这回能赛过老师吗?生读,指名读,齐读。

  师:现在我就是秋姑娘,你(任选一同学)是大雁。我要对你说:“秋天快要过去了,冬天就会来到,你路上要多加小心啊!”

  生:谢谢你,秋姑娘。

  4.学着我的样子做秋姑娘,选好一只大雁,你还会说些什么?

  5.照这个方法学*3、4、5自然段。

  6.爱读书的孩子是老师最最喜欢的。看来你们都很喜欢秋姑娘写的信,那么我们连起来把它读读。

  7.姑娘给那么多的好朋友写信,懂得关心朋友,关心别人,是值得大家好好学*的。

  三、教学生字

  (一)教写“秋”

  1.读“秋”。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2.观察多媒体演示“秋”的写法,用眼睛说话。提问:看了之后你想说什么?

  3.齐书空,描红。

  (二)教写“心”

  1.读“心”

  2.教学新笔画“卧钩”

  3.观察多媒体演示“秋”的写法,用眼睛说话。提问:看了之后你想说什么?

  4.齐书空,描红。

  (三)自学“好”、“朋”、“友”

  (四)书写生字,教师巡视写字姿势。

  9、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秋姑娘的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秋姑娘的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7课。

  课文描述了美丽飘逸的秋姑娘分别给大雁、青蛙、松鼠、山村孩子写信,展现了一幅枫叶飘落、大雁南飞、青蛙准备冬眠、松鼠储食、小树即将穿“冬衣”的秋景图,同时使人感受到秋姑娘对朋友们的关怀与体贴。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枫叶的特点,“冬眠”、小树裹“冬衣”的意思。

  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小学生记忆力强,注意力不持久,但想像力丰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调动学生学*积极性,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发展能力。

  教学目标

  1.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复*巩固汉语拼音,学会9个生字,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语感。教给学生一种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即反复诵读。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方式。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谊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小朋友看黑板(师板书:信)能给它找个朋友吗?

  2.再看黑板(师板书:秋姑娘的信),你想知道什么呢?

  3.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来学*第7课。

  (课件演示:出现课题。)

  【美丽飘逸的秋姑娘,缓缓飘落的枫叶,作为题目背景出现,使题目更加醒目,给学生以视觉上的享受。】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做到正确、争取流利。

  三、范读课文。

  认真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想,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过渡)秋天到了,天那么高,那么蓝,美丽的秋姑娘走过丰收的田野,走过瓜果飘香的果园,她的心里多么高兴。她想起了她的好朋友们,决定给他们写信。

  四、指导学生学*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请每个小朋友自己读一读,要做到读音正确。

  3.小朋友都会读了,老师也想读,行吗?请小朋友看着书,认真听。“秋姑娘摘下一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写信。”小朋友,你对老师读得有意见吗?

  (课件演示: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要读出枫叶的多、美(红叶)和秋姑娘给好朋友们写信时高兴的心情。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一片”与“片片”、“好朋友”与“好朋友们”表达内容的不同,进而体会出枫叶的多与美和秋姑娘给许多好朋友写信时高兴的心情。此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语感的训练应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而不是靠教师对语法知识的讲解。】

  4.看着课文第一段,指名读、分组读,齐读。根据每个小朋友眼前出现的秋姑娘写信的画面,我们把这段朗诵一遍。

  【想像画面来朗诵,就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

  (过渡)秋姑娘的信写给谁了?写的什么内容呢?

  五、引导学生学*二至五段。

  1.自己读读课文,看看秋姑娘的信写给谁了?小朋友可以看着屏幕读,不认识的字也可以看着书上的拼音读。(引导学生按课文叙述顺序回答。)

  依次为:大雁青蛙松鼠山村孩子

  2.第一封信写给大雁,告诉它——

  学生试读“南去的大雁”。(课件演示:第二段文字。)学生读后简单作一评价:老师看到了他眼中的大雁飞得好高呀!(若学生读得不理想,做手势“南去的大雁——这么低”。)“路那样远,天气又变化无常,你一定要多加小心。”秋姑娘对她的朋友多么关心呀!

  引导学生读出大雁飞行的遥远、艰难以及秋姑娘对朋友真诚的关爱。小朋友们想不想看看大雁南去的画面?

  (课件演示:“大雁南飞图”。)

  【动画效果使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大雁旅途的遥远与艰险,也就深层感受秋姑娘对好朋友的关心和体贴。】

  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它们用力扇动着翅膀向前飞着。在遥远的旅途中,一定会有好多困难和危险,可要多加小心呀!让我们一起看着屏幕,把秋姑娘的信读给大雁听。(生一齐诵读一遍。)

  3.第二封信写给——(指名读)

  (课件演示:课文第三段。)

  老师注意指导读正确,启发学生简单作一评价。你有不懂的地方吗?

  理解“冬眠”:冬天,天气寒冷,小动物们很难找到食物,为了适应这种生活,像青蛙、刺猬、蛇等一些小动物就采取冬眠的方式,一个冬天几乎不吃不动,就像睡着了一样,等到第二年春天才醒来,再走出洞外活动。

  秋姑娘对小青蛙多关心呀。自己再读读这段话。谁能把这段话背下来?

  4.接着秋姑娘给谁写信?(课件演示:课文第四段。)

  自己认真读书,你看到了什么?(启发学生想像“贪玩”的小松鼠的形像。)秋姑娘对好朋友多了解呀,她劝贪玩的松鼠要准备好足够吃的食品,别只顾着玩,到了冬天饿肚子就麻烦了。(指名读,齐读。指导背诵。)

  5.再写一封给——(指名读)老师引导学生读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简单评价。这段该怎么读呢?谁来做小老师,教教大家?

  (课件演示:课文第五段。)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冬衣”,并理解给小树裹“冬衣”。到冬天了,记着给小树裹上“冬衣”,省得把小树冻坏。我们一起来背诵,要想像眼前出现的画面。

  六、引导学生学*第六、七段。

  秋姑娘还给谁写了信?

  1.齐读第六、七段。

  (课件演示:第六、七段课文。)

  男生问,女生答;女生问,男生答。

  【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学生学*不惟别人是从,能客观、正确地看待问题。此处设计在于求异。联系生活,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2.小朋友们都笑了,大家说说秋姑娘还给谁写了信?信上写些什么?

  七、引读背诵。

  (课件演示:全文。)

  引读全文。

  秋姑娘的信

  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

  一封写给(南去的大雁,让他们路上多加小心)。

  一封写给(要冬眠的青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

  一封写给(贪玩的松鼠,快准备好充足的食品)。

  再写一封给(山村孩子,别忘了给小树裹上“冬衣”)。

  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

  看图背诵课文。

  八、认读生字。

  课文读懂了,我们把生字从课文中抽出来,看大家还认识吗?

  看老师手中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认读。

  (课件演示:无拼音的生字)认读。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

  下节我们学写字。

  九、课后作业。

  师:回去后,请同学们把这篇课文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课后反思

  这节课后,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三个环节的处理,即范读课文部分。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想: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在备课时考虑到学生刚接触课文,只要简单回答,或者照书上原句说说,没想到学生的想像力非常丰富。有两个学生的回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个学生说:“我看见一幅很忙的画。一群大雁忙着往南飞,边飞边说,天要冷了,赶快飞吧,不然来不及了!许许多多的小松鼠忙着摘松果,它们说,要是到了冬天下起大雪,就找不着吃的东西了。还有小蚂蚁和别的小动物都在忙着准备过冬的食物呢!”另一个学生说:“我看见一个小男孩儿抬着头,皱着眉,看着一棵高大的枫树,好奇地说:‘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后来,他低下头想了想说,‘我知道了,全被秋姑娘写了信!’”我惊讶地感觉,孩子的思维和想像能力的确不可低估。课后,我仔细想了想,如果把范读课文这一环节放在学生学*课文之后,孩子已经熟读了课文,在此基础上认真听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像力,还能加强学生与教师朗读的对比,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关于这节课还有一点感受,即诵读实践是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感培养、语言积累得以实现的佳径。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了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语言的感染力。

  10、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 《秋姑娘的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体会课文内容,认识秋去冬来时的一些特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在理解字、词、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语言表达、创新等能力。

  3.情感目标:懂得朋友之间要相互关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字词句及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懂得朋友之间要相互关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小朋友,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这是谁?(电脑出示秋姑娘图)

  2、你还知道了什么呢?

  3、看来上节课小朋友学得可真认真,今天秋姑娘给大家带来了两份秋天的礼物,不过她要考考小朋友们,看大家能否学会三样本领。爱学*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她的礼物。怎么样?小朋友有信心吗?

  4.看——第一个本领是“我会读”。

  出示生字“好、友、心、生、村、全”认读并组词,开火车认读。

  5.这儿还有些词语呢,谁能读?出示词语:“秋姑娘、好朋友们、写信、摘下、片片、小心、生病、食品、山村、裹上”指名领读。

  二、精读训练

  (一)指名读课文

  1、过渡:秋姑娘写的信很多,她给哪些好朋友写了信?信里写了些什么呢?咱们一起读读课文就知道了。指名读课文第二到第五自然段。

  2、答第一个问题后,出示句子填空:是秋姑娘的好朋友,、、也是秋姑娘的好朋友。(板书贴图:大雁青蛙松鼠孩子)

  (二)教学第二—第五自然段

  1、教学第二自然段。

  (1)出示:一封写给南去的大雁,让它们路上多加小心。

  (2)第一封信上写了什么呢?板书:多加小心

  出示大雁南去的动画:秋天到了,大雁们要飞往很远很远的南方过冬呢!秋姑娘在信中会让他们小心什么呢?

  (3)如果你是大雁,你接到信了,会怎么想?(秋姑娘多关心我呀!)

  (4)指导朗读。读好这句话,读出秋姑娘那大姐姐一般的温和、亲切的语气。

  (5)说话练*。师:现在我就是秋姑娘,你(任选一同学)是大雁。我要对你说:“秋天快要过去了,冬天就会来到,你路上要多加小心啊!”生:谢谢你,秋姑娘。

  2、教学第三到第五自然段。

  刚才小朋友特别认真,我想第二个本领——我会学,大家一定没问题。(1)出示三、四、五段内容。要求:仿照上面的学法,想想秋姑娘还给谁写了信?信上写了些什么?秋姑娘为什么要给他们写信?读读第三到第五自然段。

  (2)四人小组讨论。

  (3)交流结果。

  A出示:一封写给要冬眠的青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

  B秋姑娘为什么要请青蛙盖好被子?板书:盖好被子。(引导学生:冬天一到,青蛙要在洞立睡上整整一个冬天!)

  你觉得秋姑娘怎么样?(秋姑娘很关心小青蛙)那你能读出秋姑娘的关心吗?(指名读) (学生自由读书准备——指名师生表演——喜欢这封信的同学一起表演读)

  C出示:一封写给贪玩的松鼠,快准备好充足的食品。

  请喜欢这封信的小朋友读一读。秋姑娘又为什么要劝松鼠准备好充足的事物呢?板书:准备食品如果你是小松鼠,看到信后怎么做?(出示松鼠采松果图)小松鼠都行动起来了。(指名表演)

  D出示:再写一封给山村孩子,别忘了给小树裹上“冬衣”。

  自由读。秋姑娘又为什么给山村的孩子写信呢?板书:裹上“冬衣”秋姑娘没忘记在冬天穿着单衣的小树苗,提醒山村孩子给他裹上冬衣。知道为什么吗?(怕小树冻坏了)是啊,多细心的秋姑娘啊,能读好吗?(指名读——喜欢这一句的同学一起读)。

  出示山村孩子给小树裹冬衣图:小树裹上了厚厚的冬装,不冷了,让我们一起来谢谢山村孩子吧!也要感谢秋姑娘的提醒。

  E配乐朗读课文第二到第五自然段。秋姑娘给那么多的好朋友写信,懂得关心朋友,关心别人,是值得大家好好学*的。

  三、拓展训练

  1、猜猜看,秋姑娘还会给谁写信呢,想好了,说给小组同学听听,写在老师发的枫叶上。

  2、小组围在一起讨论。

  3、学生交流。

  4、如果你是秋姑娘的好朋友,读了她的信后,你会怎么做?(做好各种准备)

  四、学*第六至第七自然段

  1、秋姑娘就这样一封一封寄去了她的关怀,等到冬爷爷来的时候,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能读好最后两句吗?出示: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自己试试,读好语气词“咦”“哈”。

  2、指名两位学生分别读一段,一问一答。

  3、同桌一问一答,各练*一次。

  4、老师问,学生答。要求:读出对秋姑娘的赞美之情。

  五、指导背诵课文。

  1、过渡:第三个本领小朋友要学吗?看——我会背。

  2、引读:秋姑娘摘下枫叶给谁写信?信上写了什么呢?

  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

  3、指导背诵,出示关键词:

  一封写给(南去的大雁),让它们(路上多加)小心。一封写给要(冬眠的青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一封写给(贪玩的松鼠),快准备好(充足的食品)。再写一封给(山村孩子),别忘了(给小树)裹上“冬衣”。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4、指名背诵。学生尝试背诵。再指名背诵,可以加上动作。

  师生共同表演课文内容,边背边加入动作。

  六、作业

  1、同学们,课文学完了,其实我们身边还有许多秋天的落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公园里、马路边去找找,明天带来,和同学们说说样子和颜色。

  2、用得到的枫叶画一张画,送给你的朋友,没有得到礼物的同学,自己去采集落叶,然后也画一张画,送给自己的朋友。

  11、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秋姑娘的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体会课文内容,认识秋去冬来时的一些特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懂得朋友之间要相互关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认读生字“秋、好、朋、友、写”并口头组词。

  2、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干什么呀?(学生回答第一自然段内容)

  3、出示词语:好朋友

  读词,说说谁是秋姑娘的好朋友?

  出示句子填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秋姑娘的好朋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秋姑娘的好朋友们。

  要求:能在读中体会“们”的用法。

  4、你们想知道秋姑娘信上写了什么吗?

  二、学*第二段(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1、轻声自由读课文两遍

  要求:把句子读通顺后,数一数课文写了秋姑娘的几封信。(四封)

  2、第一封写给了谁?

  3、出示第二自然段:一封写给南去的大雁,让它们路上多加小心。

  (1)读一读,填一填:

  一封写给,让它们。

  (2)为什么秋姑娘要这么叮嘱它们?说说你的看法。(因为大雁是候鸟,冬天要到南方温暖的地方去过冬。长途跋涉,飞行时要注意安全,不掉队,不被猎人射中等等。)

  (3)指导朗读

  秋姑娘对好朋友非常体贴和关心,要读出大姐姐般亲切、温和的语气。

  (4)小组活动:朗读这一段给组员听,选出优胜者赛读。

  (5)学生评议,指出不足与进步。

  (6)齐读这一段。

  过渡:秋姑娘还对谁说了什么?

  4、自学第三至第五自然段。

  要求:仿照上面的学法,想想秋姑娘又给谁写信,信上说了什么,该怎么读好秋姑娘的信。

  (1)四人小组讨论。

  (2)交流讨论结果。

  秋姑娘又给青蛙、松鼠、山村孩子写信,因为青蛙要冬眠,松鼠要准备好过冬食品,小树要穿上“冬衣”。

  (3)出示填空:秋姑娘对说,叫它。

  要求:任选其一练*说话。

  (4)、指导朗读

  要求表达出秋姑娘对好朋友无微不至的关照,语速适中。

  (5)、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6)、谁能向老师挑战,读得比老师更像秋姑娘大姐姐。

  (7)、分组各读一个自然段,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

  (8)、尝试背诵。

  过渡:秋姑娘只写了这几封信吗?

  三、学*第三段(第六至第七自然段)

  1、秋姑娘还写了许多信,哪句话告诉我们的?

  2、大声读最后一段,读好语气词“咦”“哈”。

  3、指名两位学生分别读一段,一问一答。

  要求:“咦”读出奇怪的语气;“哈”读出舒畅的语气。

  4、同桌一问一答,各练*一次。

  5、老师问,学生答。

  要求:读出对秋姑娘的赞美之情。

  6、秋姑娘又给谁写了信,说了什么呢?

  7、想象训练,好朋友随机组合讨论写信对象及信件内容。

  8、学生交流。

  9、如果你是秋姑娘的好朋友,读了她的信后,你会怎么做?

  (学生述说各种生物的过冬准备。)

  四、朗读、背诵课文

  1、引读:秋姑娘摘下枫叶给谁写信?

  信上写了什么呢?

  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

  2、指名朗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3、指导背诵,出示关键词:一封大雁小心;一封青蛙盖好;一封松鼠准备好;再写一封山村孩子裹上。

  4、尝试背诵全文。

  5、师生共同表演课文内容,加入动作帮助记忆。

  五、学*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心、生、村、全,读准字音。

  2、分析字形。

  心:第二笔是“卧钩”,第一笔要落在横中线上,第三笔要落在竖中线上。

  生:中间一横最短,第五笔是横,不是竖。

  村:第四笔是点,不是捺。

  全:上半部分的人写得宽些,下半部分的第一笔横要落在横中线上。

  3、说说你用什么好办法迅速记住这个字。

  4、学生照笔顺提示在书上描红。

  六、作业

  1、采集几种落叶,说说他们的形状和颜色。

  2、在白纸上画下其中一种树叶,并在这片树叶上写上一句话送给你的好朋友。

  设计意图:

  新版苏教版实验教材内容新颖活泼,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新教材的这一优势,在扎实的读读写写、说说练练的基础上,挖掘文中的“空白”处,如:秋姑娘还给谁写了信,说了什么?如果你是秋姑娘的好朋友,读了她的信后,你会怎么做?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2、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秋姑娘的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14个生字,其中5个只识不写。

  3.让学生在读中认识秋天的特征,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情趣,体会到朋友之间互相关心的愉悦感。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同学们,昨天我们初读了第7课。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课文:

  (1)这些生字小朋友还记得吗?那就小火车开起来;

  (2)这儿还有几个要求会认的字,一起来;

  (3)这儿还有些词语呢,谁能读?(指名

  2.大家真不错!还记得秋姑娘给谁写了信吗?我们一起听一听。(放课文配乐录音,指名说秋姑娘给谁写了信)

  板书:青蛙、大雁、松鼠、山村孩子

  3.信里写了些什么呢?你们一定很感兴趣吧!咱们一起读读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P89)

  二、赏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句,出示课件动画

  师:大家看!秋风轻轻地吹,一片片枫叶在空中飞舞,秋姑娘的信可真多呀!能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信里都写了些什么呢?接着往下读,找一找。(学生自由读书)

  师:找到了吗?把你最喜欢的一封信读给同桌听听吧。(同桌互读)

  师:你喜欢哪封信?能读读吗?(学生选择读自己喜欢的信,教师运用不同的方式点拨、指导)

  (1)是这封吧!(同时出示课件动画)

  师:秋天到了,大雁们要飞往很远很远的南方过冬呢!秋姑娘在信中会让他们小心什么呢?(学生发言设想:A、小心掉队了;B、小心撞上了飞机;C、小心被猎人打中)对啊,真是要多加小心,能读好吗?(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喜欢这封信的同学一起读)

  师:你们还喜欢哪封信呢?(生读秋姑娘写给青蛙的那封信)

  (2)你觉得秋姑娘怎么样?(学生发言设想:秋姑娘很关心小青蛙)那你能读出秋姑娘的关心吗?(指名读)(教师带青蛙头饰)师:现在呀,我就是小青蛙,冬爷爷快来了,我得找个地方睡大觉了,谁来演秋姑娘呢?先准备准备吧。(学生自由读书准备——指名师生表演——喜欢这封信的同学一起表演读)

  师:**同学,你喜欢哪封信呢?(生读秋姑娘写给松鼠的信)

  (3)你为什么喜欢这封信呢?(学生发言设想:松鼠很可爱)是啊,松鼠很可爱,可是很贪玩,连过冬的食品都忘记了准备。幸好有秋姑娘的提醒。秋姑娘想得可真周到,能读出来吗?(指名读)大家都喜欢吧!同桌小朋友比一比,看谁读得好。(同桌比赛读)你觉得同桌读得怎么样?(学生评读)那你们愿意演给大家看吗?(指名学生戴头饰表演读——全班表演读)

  师:还有一封信谁喜欢呢?(学生读写给山村孩子的信)

  (4)是这封吧(出示课件动画)?秋姑娘没忘记在冬天穿着单衣的小树苗,提醒山村孩子给他裹上冬衣。知道为什么吗?(学生发言设想:怕小树冻坏了)是啊,多细心的秋姑娘啊,能读好吗?(指名读——喜欢这一句的同学一起读)。

  3.看,秋姑娘在每封信里都是那么关心、体贴别人!我们把4封信连起来读,好吗?(全班齐读2—5自然段)

  4.秋姑娘还会给谁写信呢?想想看,想好了,说给小组同学听听(小组交流后指名说)。(学生发言设想:A、一封写给小猴,别太淘气了;B、一封写给可爱的熊猫,要保护好身体,别着凉生病;一封写给小朋友们,不要贪玩,要好好学*……)

  5.你们说得太好了!秋姑娘就是这样一封一封寄去了她的关怀,等到冬爷爷来的时候,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能读好最后两句吗?自己试试(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6.秋姑娘的信多有意思呀,我也想读了。(放音乐,指名师生配合读——师生齐读)

  三、写字

  1.这儿有几个生字(课件出示“好、朋、秋、村”四个生字),谁能领着大家读?(指名领读)

  2.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结构)怎么记住呢?想想看,把你的好办法说给同桌听。(小组交流后指名说)

  3.我们用自己的办法记住了他们,怎样在田字格里把字写漂亮呢?我们先来看看“好”字,左边女字旁的第1笔是新笔画——撇点,注意是一笔写成。伸出小手,我们一起写。看!女字作偏旁的时候有什么变化呢?(学生发言设想:那一横不出头)接下来怎么写呢?看着笔顺图书空一下就知道了(学生看着笔顺图自由书空)。看懂了吗?伸出小手我们一起写写看(师生一起书空)对,一共6笔写成。每一笔在田字格怎么摆呢?看我写。撇点从左上格起笔,靠*竖中线收笔,撇的起笔比第一笔矮,收笔往左边来一点,第三笔横从横中线起笔,往上斜一点,不超过撇。右边是个“子”字,横撇写在右上格,弯钩写下来,最后一横呀,从田字格的中心点起笔,压横中线写。合起来的时候,注意左边窄,右边宽。会写了吗?打开书92页,在田字格里描一个“好”字。写字的时候,注意姿势。

  4.后边还有3个字,怎么写呢?先观察书上的笔顺图,再找准田字格中的位置,试着在书上描一个,描的时候想想怎样写才好看。先写完的同学可以把你的想法小声说给

  同桌听。

  师:这3个字,怎样写才好看呢?(指名说)

  (5)你真细心,知道“朋”字的两边的月就像朋友一样靠拢写;月字的第2短横要压横中线。

  (6)眼力不错,“禾”字作偏旁时,很懂得谦让,长长的一捺要变成点。“火”的笔顺要注意。“寸”的一点写在中心点上,“木”字作偏旁时,捺也要变成点。

  同学们很会观察,相信一定能把字写好。打开*字册20页,把这4个字描1个,写1个(课件出示“好、朋、秋、村”四个字,并且把“好”字的撇点、“朋”字的两个第2短横、“秋”字的禾字旁的一点、“村”字的木字旁的一点加成红色),一定要注意红色的笔画。写字时,注意:足——安、身——正、肩——*、臂——开(师生配合说)。

  6.评议写字的情况。

  四、小结

  同学们,课文学完了,其实我们身边还有许多秋天的落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公园里、马路边去找找,明天带来,和同学们说说样子和颜色。

  山居秋暝教案 5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难点)

  教学安排:

  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者简介

  由英文诗歌《红豆》引出诗人王维。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于是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今天我们选学一个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出示课题)

  二、教师范背或指名学生背诵默写。

  三、诵读指导。(节奏停顿,语气语调)

  四、学生谈初读感受,自由评析,教师点评。

  五、鉴赏全诗,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山居秋暝》课案(网友来稿)教案》。(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批判。)

  要点:1、 新雨――清 空山――幽 秋意清明 首联交代节令天气,秋雨过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起笔写景,先高处着笔,神圣静穆,展现画面的高度。再低处收束,流动延伸,拓开环境的深度。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纤尘不染,照彻诗人灵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当为人生倥偬。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联写自然万象,此联起,写人物活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此山中之趣,除天籁,尚有人籁。故诗人并不孤寂。“竹、莲”均为高洁之物,浣女渔舟则写出乡居安适之氛围。

  4、最后一联乃言志之语,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诗人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顺应天性,恬然自适在结尾显露无遗。

  5、小结。法国艺术理论家凡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诗歌亦如此。此诗之“意味”在于诗人心中埋迹山林,闲适自足之真性情。中国古代也有“歌咏言,诗言志”的说法,本诗之志又体现在诗的景和画中,因此苏东坡曾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6、关于“空山”。《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不光写出清幽安闲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7、质疑和批判。黄培芳在《唐贤三昧集笺注》评“写景太多,非其至者。”

  六、学生将此诗改写成散文短章,相互交流。

  七、课堂迁移训练。(见课件,从略)

  山居秋暝教案 6

  教学设想:

  讲古诗最常见的套路,就是读读讲讲,这也是很难讲出新意的讲法。诗歌要讲出新意,关键在于根据所讲诗歌的内容特点,安排合适的形式。王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诗中有画”,这一点也是后世所公认的。而《山居秋暝》恰恰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同时也能鲜明地反映王维创作后期的思想上的隐逸倾向。引导学生学*这一首诗,对于了解王维的创作风格,可以收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我觉得,让学生把握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的特点,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把诗歌的文本还原为一幅山水图画。在授课过程中,我先带着学生熟悉诗歌内容,然后在黑板上现场手绘一幅横幅的卷轴,接着把诗歌的内容,转化为卷轴画的各项内容:把诗题“山居秋暝”作为画的题目,放在画幅的右上角;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四句是画面的主体,把它放在画幅的中央;把“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变化成“雨后秋晚”,作为时间放在画幅的左侧,再把“王维作”作为落款放在“雨后秋晚”下面。这样能比较直观地表现“诗中有画”的特点。最后会发现,诗的尾联无法放到画幅中去,这时候介绍王维的生*和思想,使学生理解王维的隐逸情怀。

  教学目标:

  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认识王维创作后期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学难点

  品味诗中所描写的山村景色,体会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学*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两首古体诗之后,今天我们转入*体诗的学*。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维的一首*体诗《山居秋暝》。

  二、*体诗简介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种,*体诗产生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

  (1)律诗:诗体名。*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2)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仄和押韵都有一定要求。

  作者介绍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三、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四、诗中有画

  (一)题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王维隐居辋川之时。他在那里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后人评价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笔触清新自然,使我国的山水田园诗在陶渊明、谢灵运之后达到又一高峰。后人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

  (三)诗中有画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教师在黑板上手绘一幅横幅卷轴的图形。)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明确:是。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教师把这四句写到画幅的中央)

  6、、这四句作为画面太过简单,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大约200字。

  参考范例:“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7、总结画面内容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8、山中景色令人陶醉。我们体会了“诗中有画”,假如为画取名,应是?

  明确:山居秋暝。(教师在画幅的右上角写上“山居秋暝”四字,作为画的题目。)

  再为这幅画的落款处补些说明,写上时间,可用哪些诗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概括为“雨后秋晚”写在画的左侧)

  还缺什么?

  作者。教师把“王维”写在“雨后秋晚”的下面。

  五、画外之意

  1、说到这儿,我们把握了诗中蕴含的画面,对“诗中有画”有了初步体会。学诗不但要把握内容,还应体味作者的感情。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山居秋景的喜爱,对山村生活的向往,始终流露出诗人远离人世、回归田园的愿望。

  如此,我们还不能算是完全读懂了这幅画。因为这幅画不能把诗的尾联概括进去。

  2、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3、看诗的尾联,我们有一个疑问:王维本在做官,为何向往隐居生活呢?做官是入世,隐居是出世。唐代诗人,尤其是盛唐诗人大都渴望步入仕途以实现人生抱负。要解开这个谜,我们必须了解一下王维的生*和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王维早年曾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但由于身在仕途,也曾一度有过匡世济时的理想。特别是在张九龄拜相以后,王维曾极力称颂张九龄的一些政治主张,得到张的赏识与信任。但随着张九龄的罢相,王维的仕途也渐趋坎坷,对当时的官场开始感到厌倦;在这种情况下,早年对佛教的信仰开始在他的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40岁以后便“吃斋奉佛”,曾一度在终南山和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以与友人赋诗唱和相酬为乐,表现出厌恶世俗、逃避现实的隐逸情趣。本诗便较为典型地体现了诗人的这种情绪。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山居秋暝》表现了王维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倾向,也流露出对仕途失望,厌弃官场的情绪。同时,我们还学会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

  山居秋暝教案 7

  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诗歌的知识

  1.*体诗 *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仄相间,上下句中的*仄相对,有“仄起”与“*起”两式

  3.绝句

  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 言绝句。韵律与律诗相 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1、简明了解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 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 中有 画,画 中有诗。” 著 有《王右丞集》。

  2、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景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3、把握诗歌的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即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你看: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

  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他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

  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山居秋暝教案 8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难点)

  教学安排:

  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者简介

  由英文诗歌《红豆》引出诗人王维。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于是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今天我们选学一个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出示课题)

  二、教师范背或指名学生背诵默写。

  三、诵读指导。(节奏停顿,语气语调)

  四、学生谈初读感受,自由评析,教师点评。

  五、鉴赏全诗,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山居秋暝》课案(网友来稿)教案》。(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批判。)

  要点:1、 新雨——清 空山——幽 秋意清明 首联交代节令天气,秋雨过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起笔写景,先高处着笔,神圣静穆,展现画面的高度。再低处收束,流动延伸,拓开环境的深度。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纤尘不染,照彻诗人灵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当为人生倥偬。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联写自然万象,此联起,写人物活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此山中之趣,除天籁,尚有人籁。故诗人并不孤寂。“竹、莲”均为高洁之物,浣女渔舟则写出乡居安适之氛围。

  4、最后一联乃言志之语,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诗人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顺应天性,恬然自适在结尾显露无遗。

  5、小结。法国艺术理论家凡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诗歌亦如此。此诗之“意味”在于诗人心中埋迹山林,闲适自足之真性情。中国古代也有“歌咏言,诗言志”的说法,本诗之志又体现在诗的景和画中,因此苏东坡曾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6、关于“空山”。《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不光写出清幽安闲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7、质疑和批判。黄培芳在《唐贤三昧集笺注》评“写景太多,非其至者。”

  六、学生将此诗改写成散文短章,相互交流。

  七、课堂迁移训练。(见课件,从略)

  山居秋暝教案 9

  山居秋暝

  一、导语设计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体诗简介

  参书p56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种,他们的区分源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诗体名。*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体,*仄和押韵都有一定。我们学*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诵读提示

  1、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2、末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五、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山居”是山中居所,“秋暝”是秋天的傍晚。

  六、明晰诗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译: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译: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译: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去,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译:春花春草,任凭它枯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七、总体赏析提示

  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八、讨论分析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2、怎样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的艺术画面?明确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1)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当然,还有*仄押韵方面的考虑)

  (2)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

  3、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八、概括四联的内容(板书呈现)

  目的

  了解诗中的意象,便于记忆。

  首联:时间、地点、天气

  颔联:静景。明月、松、清泉、石

  颈联:动景。浣女归家,渔舟顺流而下

  尾联:诗人的愿望

  九、如何理解这篇诗作的意蕴?

  明确

  春芳虽歇,秋景也佳,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王维《山居秋暝》却挣脱了悲秋的传统审美视野,营造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清腴”(沈德潜《说诗啐语》,意谓风清质腴)雅洁、自由轻灵的慕秋意境,颇具创造性,这是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要把握的第一要略。如同我们在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样要留意,写荷、状月之文枚不胜数,而将二者对举为一个意象的乃朱先生首创,明晰了这一点,欣赏时才能探其门径、得其精髓。

  十、作业

  背诵这首诗,并预*《越中览古》

  山居秋暝教案 10

  教学设想:

  讲古诗最常见的套路,就是读读讲讲,这也是很难讲出新意的讲法。诗歌要讲出新意,关键在于根据所讲诗歌的内容特点,安排合适的形式。王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诗中有画”,这一点也是后世所公认的。而《山居秋暝》恰恰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同时也能鲜明地反映王维创作后期的思想上的隐逸倾向。引导学生学*这一首诗,对于了解王维的创作风格,可以收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我觉得,让学生把握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的特点,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把诗歌的文本还原为一幅山水图画。在授课过程中,我先带着学生熟悉诗歌内容,然后在黑板上现场手绘一幅横幅的卷轴,接着把诗歌的内容,转化为卷轴画的各项内容:把诗题“山居秋暝”作为画的题目,放在画幅的右上角;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四句是画面的主体,把它放在画幅的中央;把“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变化成“雨后秋晚”,作为时间放在画幅的左侧,再把“王维作”作为落款放在“雨后秋晚”下面。这样能比较直观地表现“诗中有画”的特点。最后会发现,诗的尾联无法放到画幅中去,这时候介绍王维的生*和思想,使学生理解王维的隐逸情怀。

  教学目标:

  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认识王维创作后期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学难点

  品味诗中所描写的山村景色,体会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学*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两首古体诗之后,今天我们转入*体诗的学*。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维的一首*体诗《山居秋暝》。

  二、*体诗简介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种,*体诗产生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

  (1)律诗:诗体名。*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2)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仄和押韵都有一定要求。

  作者介绍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三、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四、诗中有画

  (一)题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王维隐居辋川之时。他在那里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后人评价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笔触清新自然,使我国的山水田园诗在陶渊明、谢灵运之后达到又一高峰。后人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

  (三)诗中有画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教师在黑板上手绘一幅横幅卷轴的图形。)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明确:是。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教师把这四句写到画幅的中央)

  6、、这四句作为画面太过简单,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大约200字。

  参考范例:“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7、总结画面内容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8、山中景色令人陶醉。我们体会了“诗中有画”,假如为画取名,应是?

  明确:山居秋暝。(教师在画幅的右上角写上“山居秋暝”四字,作为画的题目。)

  再为这幅画的落款处补些说明,写上时间,可用哪些诗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概括为“雨后秋晚”写在画的左侧)

  还缺什么?

  作者。教师把“王维”写在“雨后秋晚”的下面。

  五、画外之意

  1、说到这儿,我们把握了诗中蕴含的画面,对“诗中有画”有了初步体会。学诗不但要把握内容,还应体味作者的感情。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山居秋景的喜爱,对山村生活的向往,始终流露出诗人远离人世、回归田园的愿望。

  如此,我们还不能算是完全读懂了这幅画。因为这幅画不能把诗的尾联概括进去。

  2、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3、看诗的尾联,我们有一个疑问:王维本在做官,为何向往隐居生活呢?做官是入世,隐居是出世。唐代诗人,尤其是盛唐诗人大都渴望步入仕途以实现人生抱负。要解开这个谜,我们必须了解一下王维的生*和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王维早年曾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但由于身在仕途,也曾一度有过匡世济时的理想。特别是在张九龄拜相以后,王维曾极力称颂张九龄的一些政治主张,得到张的赏识与信任。但随着张九龄的罢相,王维的仕途也渐趋坎坷,对当时的官场开始感到厌倦;在这种情况下,早年对佛教的'信仰开始在他的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40岁以后便“吃斋奉佛”,曾一度在终南山和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以与友人赋诗唱和相酬为乐,表现出厌恶世俗、逃避现实的隐逸情趣。本诗便较为典型地体现了诗人的这种情绪。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山居秋暝》表现了王维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倾向,也流露出对仕途失望,厌弃官场的情绪。同时,我们还学会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


山居秋暝教案优选【十】篇扩展阅读


山居秋暝教案优选【十】篇(扩展1)

——《山居秋暝》教案6篇

《山居秋暝》教案1

  一、导入新课:

  我们*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经过初唐诗人的开拓创新,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到了盛唐便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高昂雄浑、恢宏阔大的盛唐之音成为了诗歌的主流。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而以孟浩然和王维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也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世人关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山水田园世界,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二、品读鉴赏

  1、题解:山居秋天的傍晚

  2、在山居秋天傍晚诗人感受到了怎样的景象?

  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给全诗创造了一个空寂,清新,幽雅的环境。

  颔联颈联: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静),清泉石上流(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视觉、听觉结合:竹喧归浣女(听觉),莲动下渔舟(视觉)。

  总结:不仅是诗中有画,而且是有声的画面,体现出一种自然美、生活美。

  3、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热爱田园生活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喜爱和满足心情。

  一、几个问题

  1、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

  “浣女”“渔舟”的活动是为了反衬山的幽静空旷;山中树林茂盛掩盖了人们的活动;这是诗人的感受,这里人迹罕至犹如世外桃源。(供参考)

  2、关于“王孙”可以直一般贵族子弟也可以指诗人隐居之人。

  补充:

  1、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淡宁和的无尽遐思。苏轼赞他“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

  王维思想:王维,父亲早死,母亲笃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极。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2、略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

  3、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歌,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几幅优美的画面?请大家在课本上划出具体的意象,并用“——图”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山居秋暝》教案2

  一、导语设计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体诗简介

  参书p56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种,他们的区分源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诗体名。*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体,*仄和押韵都有一定。我们学*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诵读提示

  1、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2、末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五、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山居”是山中居所,“秋暝”是秋天的傍晚。

  六、明晰诗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译: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译: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译: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去,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译:春花春草,任凭它枯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七、总体赏析提示

  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八、讨论分析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2、怎样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的艺术画面?明确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1)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当然,还有*仄押韵方面的考虑)

  (2)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

  3、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八、概括四联的内容(板书呈现)

  目的

  了解诗中的意象,便于记忆。

  首联:时间、地点、天气

  颔联:静景。明月、松、清泉、石

  颈联:动景。浣女归家,渔舟顺流而下

  尾联:诗人的愿望

  九、如何理解这篇诗作的意蕴?

  明确

  春芳虽歇,秋景也佳,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秋,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王维《山居秋暝》却挣脱了悲秋的传统审美视野,营造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清腴”(沈德潜《说诗啐语》,意谓风清质腴)雅洁、自由轻灵的慕秋意境,颇具创造性,这是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要把握的第一要略。如同我们在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样要留意,写荷、状月之文枚不胜数,而将二者对举为一个意象的乃朱先生首创,明晰了这一点,欣赏时才能探其门径、得其精髓。

  十、作业

  背诵这首诗,并预*《越中览古》

《山居秋暝》教案3

  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诗歌的知识

  1.*体诗*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仄相间,上下句中的*仄相对,有“仄起”与“*起”两式

  3.绝句

  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言绝句。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1、简明了解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2、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景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3、把握诗歌的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即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你看: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

  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他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

  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山居秋暝》教案4

  教学目的

  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

  二、走*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初步感知:

  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时间、地点、天气(背景)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诗人愿望(抒情)

  王孙自可留。

  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极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范文)山居秋暝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枝头。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流向远方。

  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曳的少女提着浣沙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五、深入鉴赏

  1.讨论: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空山”如何理解?

  “空山”的理解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色彩、刚柔等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景是和谐的,那么人加入又如何呢?下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

  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王维

  六、扩展阅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宁静、淡泊的志向,《红尘之上》把诗句送给哪些人?这句话对他们分别有何特殊含义?诗人希望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作者希望他自己以及他的各种朋友都能摆脱世俗、欲念的束缚,建构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和真诚、相知的人际关系。

  七、课后思考:

  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

  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山居秋暝》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

  (1)自然美、生活美、音乐美

  (2)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

  2、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为旅游公司做一个创意策划

  二、教学重点

  (1)分析意象,进入意境的想象

  (2)品读诗味,初步学会鉴赏*体诗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的人,然而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讲一典故:王维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1)欣赏图画,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瞑》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2)、品读诗画美

  学生齐声朗诵。

  想象、描述“诗中画”

  (参考:(一)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二)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感悟“画中诗”

  ——学*讨论诗的前三联画图中所蕴含的诗意。

  (首联以“空山新雨”构图,使人顿生“空明”之感;颔联以“明月、清泉”写意,物蓄谋而明志洁;颈联描绘“浣女喧竹、渔舟莲动”的活动之景,表达对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2、让学生找出意象

  (意象:暗含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

  意象--------(空)山、雨、松、月、泉、竹、浣女、渔舟

  请一些学生谈一谈自己比较喜欢的意象,答案不定。

  A、山的美

  就像大海吸引普希金一样,王维对山也有着一种特别空灵的爱。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人都迷路了,一下子让人感觉出山的辽阔和荒远,就如本诗第一句的“空”字,一下子让人想到山的空旷、静谧。写来都极为精彩,不像我们有些同学写文章,只能说:啊!山真美啊!

  B、雨的美

  雨是我们生命中很特殊的一个情结,极易呼唤出深埋在我们内心的情感。也许是你有一次被雨淋得特别惨,因此你永远记忆犹新;也许是因为你曾经和自己最心爱的人在雨中,同撑一把伞,度过一个美丽的黄昏,因此每逢下雨,你就柔情满怀;或者下雨让你想起你爱的人的流泪,惆怅不已。

  而诗中的雨给了诗人什么感觉呢?

  雨后的山-------更一尘不染

  雨后的松-------更苍翠

  雨后的泉-------更动人

  雨后的月-------更亮晶

  那是一种朦胧又清新的感觉,有机会到山中,同学不妨也去感受一番。

  C、明月

  提问:这里的明月有什么妙处呢?

  月亮通常能带来一种神秘的力量,之所以称之为神秘,是因为这种力量我们不可捉摸,但确实又存在。因为月光的皎洁柔美,情侣通常会选择在花前月下,对心爱之人表达爱慕之情,想象一下一个人顶着炎炎烈日向别人表白那其中的感觉少了多少味啊?呵呵,多半表白不成功。如果有人在月下对你深情的低语,那种感觉一定很难忘。

  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里的月光:

  雨后的明月

  明月下的雨滴------------交织在一起

  明月下的松

  明月下的泉

  D、松、清泉

  (1)、月光铺洒松林的景况美吗?月光从疏疏朗朗的松叶之间倾泻下来,似乎月光可以用心去数一数,而这些能让你想起哪部电影的哪个镜头?

  (2)、在月光下,清泉从石上流过,你首先看到一条白练,还不仅于此,“嘘-------”等悄无声息的时候,还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清澈的泉水流经石上的潺潺、淙淙之声,并且在空旷辽远的山间传得很远很远!

  王维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使他能比一般的诗人更能敏锐地捕捉到自然的各种声响。

  E、竹与浣女

  浣女:洗衣服的女人,让人很容易想起朱自清“刚出浴的美人”,都写出一种纤尘不染的美。而且这些浣女是隔着竹林来看的,因此更具一种美学效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远看一朵花,*看是地瓜。

  F、渔舟

  生活之美,劳动之美

  3、诗人理想

  ——思考: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含义?

  (这一句,可谓诗人情不自禁的流露,这里一草一木,一泉一石,是如此的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如此的美,因此诗人大发感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草就随它衰败吧!如此清幽、恬静、淡远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孙去静静地欣赏,这里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因而,归隐的愿望便油然而生。)

  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寄慨言志,含蕴隽永。

  4、鉴赏要点:

  A.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B.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异常幽静。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构成这种意境的主力。这难道不是一种意境的优美吗?品味,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四、作业:完成企业创意书。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假日闲居”旨在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后的周末或假日,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景区设置:新雨村、陋室、故人庄、山居、田园居、南山。

  ——日程安排:新雨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庄(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园居、南山(第二天)。

  ——具体景点设计:以“山居”为例:

  ①松林散步,倾听天籁,体味自然。倘有月亮,会有“明月窥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现。②清泉漂流,体会“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③溪中泛舟采莲,时有“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再现。④泉边浣衣、竹林篝火。

  ——经营方式:与广东省电视台合作开发,或与其他影视机构合资开发,既作旅游景点,又作影视剧外景基地。

《山居秋暝》教案6

  【教学创意】

  通过两首诗学*,着眼于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欣赏古诗的方法,为学生进入高中做过渡与衔接。

  【教学内容与目标】

  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并进行初步实践。

  【课时与课型】

  1.一课时

  2.学法指导课

  【预*要求】

  1.朗读诗歌,读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找资料,看看别人是如何品味这两首诗的。

  3.查找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板块】

  1自读自诵

  2.欣赏品诗方法

  3.学写诗联赏析

  【教学线索】

  1.用译写解说内容

  2.用描述表现诗境

  3.用吟诵传情达意

  4.用评说深入赏析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板块一自读自诵

  (一)知人论世读经典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资料

  2方法指导

  1)姓名字号

  2)朝代

  3)重要人生经历和思想

  4)重要成就

  5)代表作品

  6)写作背景

  3示例

  1)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3)关怀现实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对社会状况有深刻的体验。

  4)四个人生阶段: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后再度飘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历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诗人贫病交困,漂零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几天后,诗人便溘然长逝了,终年五十九岁。

  5)成就:诗现存1500多首,生动的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准确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急剧转变,被称为“史诗”。

  6)背景:本诗写于767年,离川,漂泊峡中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学生自读诗歌,旁批,读注释,背诵。

  分三个层次:

  1、读出节奏,读清楚韵脚

  2、译读,边读边译。

  3、吟诵诗歌

  女读:《山居秋暝》美——自然美,生活美,心情美。清亮。

  男读:《登高》悲——景物悲,身世悲,心境悲。

  教学板块二欣赏品诗方法

  (一)、用译诗解说内容

  山居秋暝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在幽静的松林间,清清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晃动处渔船轻轻摇荡。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多么令人神往。

  活动方式:

  1生轻声朗读体会。

  2生试译登高。

  师:要求:

  1、译成诗。

  2、用解释和加字方法扩充。

  3、尽量押韵。

  (二)、用描述表现诗境

  山居秋暝

  男:雨说停就停了,山被冲洗的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寺院的钟声,在秋天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

  女: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枝头。如水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的满地都是。清清溪水潺潺淌过石头,隐隐流向远方。

  男:溪边,竹林摇响着喧笑。月光下,一群少女提着浣纱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

  女: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渔人驾着渔船,沿流而返。

  合:时光如水,春芳消歇;宁静与闲适,让人好想做一个隐者,把这份淡泊,这份淳美,流在生命的深处。

  活动方式:男女生读,慢慢体会。

  师:怎样描述诗境呢?1展开想象;2进行生动甚至是华丽的扩写;3、融入个人感受。

  (三)、用吟诵传情达意

  《山居秋暝》——一首隐居者的情歌;《登高》——一首流浪者的心曲。

  《山居秋暝》——整首诗表现出清新的格调;《登高》——整首诗表现出苍凉的意境。

  《山居秋暝》——是一种悠然的陶醉;《登高》——是一种深沉的叹息。

  师:怎样用吟诵来传情达意?

  1、深刻的理解作品。

  2、酝酿情感。

  3、定准基调,把握节奏,展示韵律。

  教学板块三学写诗联赏析

  (一)、8种赏析角度

  全诗概说,联意解析,字词品味,画面赏析,思路体会,情感体味,手法理解,意境探求

  (二)、示例

  1.教师教读--首联赏析:

  ·首联对起,写登高所见,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秋江山水图,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诗联概说)

  ·出句从感觉、视觉、听觉诸方面着笔:长天高远,秋风凛冽,峡猿悲啼;对句从视觉角度写:小洲清冷,沙滩灰白,上面点缀着逆风而飞的鸟群。(联意解析)

  ·句中用字遣词极其贴切。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沙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字词品味)

  ·"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手法理解)

  ·诗一开始便有悲凉的气氛。人登高,更感风急,含有老迈飘泊的衰飒悲戚之感。"天高"地远,扶病独登台,就越发显得孤独悲哀。故听猿长啸,也大有哀意。(意境探求)

  ·画面也是惨淡的,它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情感体味)

  2、同学们自读,然后自由选择内容,学写诗联赏析。

  3、交流,教师评点。


山居秋暝教案优选【十】篇(扩展2)

——《山居秋暝》教案 (菁华5篇)

《山居秋暝》教案1

  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3、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讲解《山居秋暝》。

  教学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诗歌的知识。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你看: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照我看来,这就是人们把王维的优秀山水诗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区别开来,认为他的诗'丰缛而不华靡'的原因之一。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

  都不免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比较豁达的是:

  '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杜牧)

  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我不知道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也许他认为这样才算是'真实'地写出雁荡山的景色。然而,他未免把幽静看得过分死板了,认为只有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

  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三、背诵这首诗歌。

  四、体会自然之美,最强环保意识。

  大自然充满了和谐之美,人们了解自然,欣赏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美的力量,但是,现在我们缺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让学生列举人类破坏自然的例子:

  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让孩子认识破坏生态环境引发的后果,才能为人类创建一个和谐的生活乐园。才能让我们的后代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空间。

《山居秋暝》教案2

  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诗歌的知识

  1.*体诗*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仄相间,上下句中的*仄相对,有“仄起”与“*起”两式

  3.绝句

  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言绝句。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1、简明了解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2、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景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3、把握诗歌的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即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你看: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

  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他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

  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山居秋暝》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

  (1)自然美、生活美、音乐美

  (2)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

  2、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为旅游公司做一个创意策划

  二、教学重点

  (1)分析意象,进入意境的想象

  (2)品读诗味,初步学会鉴赏*体诗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的人,然而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讲一典故:王维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1)欣赏图画,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瞑》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2)、品读诗画美

  学生齐声朗诵。

  想象、描述“诗中画”

  (参考:(一)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二)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感悟“画中诗”

  ——学*讨论诗的前三联画图中所蕴含的诗意。

  (首联以“空山新雨”构图,使人顿生“空明”之感;颔联以“明月、清泉”写意,物蓄谋而明志洁;颈联描绘“浣女喧竹、渔舟莲动”的活动之景,表达对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2、让学生找出意象

  (意象:暗含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

  意象--------(空)山、雨、松、月、泉、竹、浣女、渔舟

  请一些学生谈一谈自己比较喜欢的意象,答案不定。

  A、山的美

  就像大海吸引普希金一样,王维对山也有着一种特别空灵的爱。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人都迷路了,一下子让人感觉出山的辽阔和荒远,就如本诗第一句的“空”字,一下子让人想到山的空旷、静谧。写来都极为精彩,不像我们有些同学写文章,只能说:啊!山真美啊!

  B、雨的美

  雨是我们生命中很特殊的一个情结,极易呼唤出深埋在我们内心的情感。也许是你有一次被雨淋得特别惨,因此你永远记忆犹新;也许是因为你曾经和自己最心爱的人在雨中,同撑一把伞,度过一个美丽的黄昏,因此每逢下雨,你就柔情满怀;或者下雨让你想起你爱的人的流泪,惆怅不已。

  而诗中的雨给了诗人什么感觉呢?

  雨后的山-------更一尘不染

  雨后的松-------更苍翠

  雨后的泉-------更动人

  雨后的月-------更亮晶

  那是一种朦胧又清新的感觉,有机会到山中,同学不妨也去感受一番。

  C、明月

  提问:这里的明月有什么妙处呢?

  月亮通常能带来一种神秘的力量,之所以称之为神秘,是因为这种力量我们不可捉摸,但确实又存在。因为月光的皎洁柔美,情侣通常会选择在花前月下,对心爱之人表达爱慕之情,想象一下一个人顶着炎炎烈日向别人表白那其中的感觉少了多少味啊?呵呵,多半表白不成功。如果有人在月下对你深情的低语,那种感觉一定很难忘。

  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里的月光:

  雨后的明月

  明月下的雨滴------------交织在一起

  明月下的松

  明月下的泉

  D、松、清泉

  (1)、月光铺洒松林的景况美吗?月光从疏疏朗朗的松叶之间倾泻下来,似乎月光可以用心去数一数,而这些能让你想起哪部电影的哪个镜头?

  (2)、在月光下,清泉从石上流过,你首先看到一条白练,还不仅于此,“嘘-------”等悄无声息的时候,还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清澈的泉水流经石上的潺潺、淙淙之声,并且在空旷辽远的山间传得很远很远!

  王维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使他能比一般的诗人更能敏锐地捕捉到自然的各种声响。

  E、竹与浣女

  浣女:洗衣服的女人,让人很容易想起朱自清“刚出浴的美人”,都写出一种纤尘不染的美。而且这些浣女是隔着竹林来看的,因此更具一种美学效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远看一朵花,*看是地瓜。

  F、渔舟

  生活之美,劳动之美

  3、诗人理想

  ——思考: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含义?

  (这一句,可谓诗人情不自禁的流露,这里一草一木,一泉一石,是如此的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如此的美,因此诗人大发感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草就随它衰败吧!如此清幽、恬静、淡远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孙去静静地欣赏,这里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因而,归隐的愿望便油然而生。)

  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寄慨言志,含蕴隽永。

  4、鉴赏要点:

  A.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B.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异常幽静。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构成这种意境的主力。这难道不是一种意境的优美吗?品味,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四、作业:完成企业创意书。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假日闲居”旨在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后的周末或假日,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景区设置:新雨村、陋室、故人庄、山居、田园居、南山。

  ——日程安排:新雨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庄(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园居、南山(第二天)。

  ——具体景点设计:以“山居”为例:

  ①松林散步,倾听天籁,体味自然。倘有月亮,会有“明月窥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现。②清泉漂流,体会“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③溪中泛舟采莲,时有“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再现。④泉边浣衣、竹林篝火。

  ——经营方式:与广东省电视台合作开发,或与其他影视机构合资开发,既作旅游景点,又作影视剧外景基地。

《山居秋暝》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

  1、学*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古诗

  二、介绍相关文化常识

  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王维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诗人。

  三、分析本诗

  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物?地点:山中。时间:秋天傍晚下过一场雨后。

  2、作者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是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丽与清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

  3、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

  4、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颔联和颈联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小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

  5、每一幅画面就象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非常宁静,清新,恬然。

  6、我们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你的感觉仍然是“静”呢?以动衬静。正因为有这些声音,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更安静。

  7、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景。

  8、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怎么理解?任凭春天的百花凋谢,山中的美景还是让我留恋。

  9、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那么美丽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简单介绍王维的生*)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0、山中明明有那么多美丽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还称这之为“空山”呢?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空”字显示了山野间的安静与宽阔,这与作者希望远离尘世与世俗的愿望正好吻合。

  四、翻译全诗

  五、分析格律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五言律诗。

  2、对偶句有哪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哪些字是押韵的?后,秋,流,舟,留。

  六、作业设计:

  1、翻译全诗。

  2、请尝试用一段话描绘这首诗呈现的画面。(200字)

  七、板书设计:山居秋暝王维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王右丞集》。“天下文宗”,“诗佛”。“山水田园”派诗人。景物:明月,松林——静景清泉,山石竹林,浣女——动景青莲,渔舟

《山居秋暝》教案5

  【教学创意】

  通过两首诗学*,着眼于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欣赏古诗的方法,为学生进入高中做过渡与衔接。

  【教学内容与目标】

  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并进行初步实践。

  【课时与课型】

  1.一课时

  2.学法指导课

  【预*要求】

  1.朗读诗歌,读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找资料,看看别人是如何品味这两首诗的。

  3.查找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板块】

  1自读自诵

  2.欣赏品诗方法

  3.学写诗联赏析

  【教学线索】

  1.用译写解说内容

  2.用描述表现诗境

  3.用吟诵传情达意

  4.用评说深入赏析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板块一自读自诵

  (一)知人论世读经典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资料

  2方法指导

  1)姓名字号

  2)朝代

  3)重要人生经历和思想

  4)重要成就

  5)代表作品

  6)写作背景

  3示例

  1)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3)关怀现实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对社会状况有深刻的体验。

  4)四个人生阶段: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后再度飘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历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诗人贫病交困,漂零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几天后,诗人便溘然长逝了,终年五十九岁。

  5)成就:诗现存1500多首,生动的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准确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急剧转变,被称为“史诗”。

  6)背景:本诗写于767年,离川,漂泊峡中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学生自读诗歌,旁批,读注释,背诵。

  分三个层次:

  1、读出节奏,读清楚韵脚

  2、译读,边读边译。

  3、吟诵诗歌

  女读:《山居秋暝》美——自然美,生活美,心情美。清亮。

  男读:《登高》悲——景物悲,身世悲,心境悲。

  教学板块二欣赏品诗方法

  (一)、用译诗解说内容

  山居秋暝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在幽静的松林间,清清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晃动处渔船轻轻摇荡。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多么令人神往。

  活动方式:

  1生轻声朗读体会。

  2生试译登高。

  师:要求:

  1、译成诗。

  2、用解释和加字方法扩充。

  3、尽量押韵。

  (二)、用描述表现诗境

  山居秋暝

  男:雨说停就停了,山被冲洗的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寺院的钟声,在秋天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

  女: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枝头。如水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的满地都是。清清溪水潺潺淌过石头,隐隐流向远方。

  男:溪边,竹林摇响着喧笑。月光下,一群少女提着浣纱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

  女: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渔人驾着渔船,沿流而返。

  合:时光如水,春芳消歇;宁静与闲适,让人好想做一个隐者,把这份淡泊,这份淳美,流在生命的深处。

  活动方式:男女生读,慢慢体会。

  师:怎样描述诗境呢?1展开想象;2进行生动甚至是华丽的扩写;3、融入个人感受。

  (三)、用吟诵传情达意

  《山居秋暝》——一首隐居者的情歌;《登高》——一首流浪者的心曲。

  《山居秋暝》——整首诗表现出清新的格调;《登高》——整首诗表现出苍凉的意境。

  《山居秋暝》——是一种悠然的陶醉;《登高》——是一种深沉的叹息。

  师:怎样用吟诵来传情达意?

  1、深刻的理解作品。

  2、酝酿情感。

  3、定准基调,把握节奏,展示韵律。

  教学板块三学写诗联赏析

  (一)、8种赏析角度

  全诗概说,联意解析,字词品味,画面赏析,思路体会,情感体味,手法理解,意境探求

  (二)、示例

  1.教师教读--首联赏析:

  ·首联对起,写登高所见,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秋江山水图,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诗联概说)

  ·出句从感觉、视觉、听觉诸方面着笔:长天高远,秋风凛冽,峡猿悲啼;对句从视觉角度写:小洲清冷,沙滩灰白,上面点缀着逆风而飞的鸟群。(联意解析)

  ·句中用字遣词极其贴切。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沙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字词品味)

  ·"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手法理解)

  ·诗一开始便有悲凉的气氛。人登高,更感风急,含有老迈飘泊的衰飒悲戚之感。"天高"地远,扶病独登台,就越发显得孤独悲哀。故听猿长啸,也大有哀意。(意境探求)

  ·画面也是惨淡的,它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情感体味)

  2、同学们自读,然后自由选择内容,学写诗联赏析。

  3、交流,教师评点。


山居秋暝教案优选【十】篇(扩展3)

——山居秋暝改写作文 (菁华5篇)

  唐代诗人王维在空旷寂静的山中徘徊,刚下过的秋雨还残留着它冰凉的痕迹,在不知不觉间,这秋天的薄暮已经悄悄地依附在了我身边。天上的.一轮皓月在松涛里静静地散下一片惬意,耳边回荡的都是清澈的泉流滑过溪石的声音。

  静美的秋暝是如此美好,直到不远处的竹林里响起了一阵温柔的喧嚣,是那些俏丽的浣纱女子款款归来,连莲花都娇美地抖动,她们自渔舟而下的翩翩脚步踏乱了这一山一水的心神。

  春花任凭它凋谢去吧,我已有了这属于我的秋天,这空寂的深山,满藏着诗人王维的留恋,更何我们这些少年?

  宁静而空旷的山中,刚刚下过了一场意境深刻的秋雨,空气清新中间夹着草木自然的清香,此时的天气很凉爽,不是夏天的炎暑酷热,不是冬天的寒风刺骨,是那么适宜,傍晚时分,阵阵秋风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秋意和深深的山林无限的惬意。

  纯净无瑕的皎洁月光,透过那碧绿深幽生的松林松林斑斑驳驳的洒下光辉,清澈甘甜的泉水,缓缓流动着,发出轻柔的流水声,这涓涓细流,悄悄地从光滑的圆,滚圆的石头上轻轻流过,只留下几颗透明的珍珠,那珍珠也渐渐的消失,直到最后连痕迹都没有留下,这不免多少有一些些遗憾。

  这时竹林中传来了一阵女子的喧笑声,原来是一群天真无邪的洗衣姑娘,她们打扮得那么朴实朴素,可是他那么无忧无虑,勤劳善良,他们在小溪边清洗完了衣服,萱笑着归来,水上的莲叶摆动,原来是一叶渔船顺流而下,飞快的划动着,可见这渔船的主人归家的急切,此时他的家人一定也急切的等待着她归来吃饭吧。

  任由着春天的花草凋零凋谢,任凭着春色悄然离去,我仍然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住在这里,这空旷而宁静的深山中。

  我正在悠闲地散步时,突然下起了阵阵小雨,这雨一时半会儿还停不了,我只好大步往家赶。我走啊走,走啊走,雨突然停了,我看雨停了就放慢了脚步走,被雨淋过的风景好极了,阵阵凉风徐徐吹来,这空旷的山中不经多了一丝寒冷。被雨淋过的泥土也开始湿润了,还透出了一丝泥土的芬芳。小花小草在吸足了水分之后已经开始伸懒腰了,这时太阳也开始慢慢的落下去了,日落后的景象真是太漂亮了!

  太阳落下山,秋虫儿闹声喧,走呀走,天不觉得已经暗下来了,我边走边看天上的月亮,透出来的月光已经渗透了松树林,直接照在大地上,像是大地盖上了一层纱被。边走边隐隐约约的听见到有一些哗哗的水声,我顺着水声寻过去,发现那里竟然是一条小溪,小溪的水从上游流到下流,中间还有一段间隔。

  看着这些美景,走路的速度不禁慢了几分。我走在回家的路上,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竖起耳朵来听那溪水哗哗的声音,突然,我听到从竹林里传出来阵阵笑声,原来是去洗衣的女子回来啦!我又继续朝前走去,突然看到旁边的池塘里,荷叶正在微微的晃动,月光衬着微微晃动的荷叶,那幅景象真是美极了。但是荷叶为什么自己会动呢?哦,原来是去捕鱼的渔民坐着渔舟回来啦!

  我边看着这些景色边走,慢慢的走到家了。我觉得呀,无论是秋天的景色也好,冬天的景色也罢,但是山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并不是春天的时候才会有的,所以我愿意长久的住下去,去观看这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

  我走在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了一场雨,地上湿漉漉的,空气非常清新。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凉劲在风中颤抖。

  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是那样的美丽,又是那样的温柔,江中的水清澈的,像透明的水晶。

  竹林那边传来了女子的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回来了,河中的莲叶晃动,仔细一看,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船划破了唐荷塘月色的宁静。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翠竹青莲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我又何必在搬迁了呢?直接住在这儿吧,这里既安静又淳朴。

  秋风拂过,留下一片宁静。黄昏时分,辋川山庄景色旖旎,使我不得不自醉其中。空静的山庄中刚下过一场秋雨,天气已显出秋的凉意,被秋感染的山显得更伟岸通灵,仿佛透露着一种力量与风雅。

  皎洁的月光照进松树林,使土地披上了一件班驳的大衣,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流过,温和地滋润着石上的青苔。一切显得那么祥和,那么悠然,好似自己的心也被洗得一尘不染。

  竹林深处隐约传出阵阵清脆的笑声,那是洗衣服的姑娘们回来了,灿烂的笑容挂在脸上,竹子仿佛也跟着快乐起来了,伴着微风轻轻摇曳。水面上泛起层层涟漪,碧绿的荷叶摇动着尽显君子的洒脱,原来是打渔的小船打破了这一份宁静,却也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虽然春天的花草枯萎凋谢了,但秋天的美永远值得欣赏。虽然春天美得更明艳,但秋天的深沉,秋天的韵味却无与伦比。这山庄的秋色更把完整的秋展现在了我的眼前,丝毫不乏一种自然美,质朴美。

  带着一颗归隐的心置身于如此美的奇镜中,是一种享受,山之秋韵,最美的诗——王维《山居秋暝》改写而成的散文。我愿意永远看着松树林,看着荷塘,看着青山,做一个面朝自然的人。


山居秋暝教案优选【十】篇(扩展4)

——山居秋暝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的

  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

  二、走*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初步感知:

  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时间、地点、天气(背景)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诗人愿望(抒情)

  王孙自可留。

  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极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范文)山居秋暝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枝头。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流向远方。

  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曳的少女提着浣沙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五、深入鉴赏

  1.讨论: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空山”如何理解?

  “空山”的理解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色彩、刚柔等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景是和谐的,那么人加入又如何呢?下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

  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王维

  六、扩展阅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宁静、淡泊的志向,《红尘之上》把诗句送给哪些人?这句话对他们分别有何特殊含义?诗人希望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作者希望他自己以及他的各种朋友都能摆脱世俗、欲念的束缚,建构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和真诚、相知的人际关系。

  七、课后思考:

  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

  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教学设想:

  讲古诗最常见的套路,就是读读讲讲,这也是很难讲出新意的讲法。诗歌要讲出新意,关键在于根据所讲诗歌的内容特点,安排合适的形式。王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诗中有画”,这一点也是后世所公认的。而《山居秋暝》恰恰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同时也能鲜明地反映王维创作后期的思想上的隐逸倾向。引导学生学*这一首诗,对于了解王维的创作风格,可以收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我觉得,让学生把握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的特点,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把诗歌的文本还原为一幅山水图画。在授课过程中,我先带着学生熟悉诗歌内容,然后在黑板上现场手绘一幅横幅的卷轴,接着把诗歌的内容,转化为卷轴画的各项内容:把诗题“山居秋暝”作为画的题目,放在画幅的右上角;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四句是画面的主体,把它放在画幅的中央;把“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变化成“雨后秋晚”,作为时间放在画幅的左侧,再把“王维作”作为落款放在“雨后秋晚”下面。这样能比较直观地表现“诗中有画”的特点。最后会发现,诗的尾联无法放到画幅中去,这时候介绍王维的生*和思想,使学生理解王维的隐逸情怀。

  教学目标:

  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认识王维创作后期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学难点

  品味诗中所描写的山村景色,体会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学*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两首古体诗之后,今天我们转入*体诗的学*。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维的一首*体诗《山居秋暝》。

  二、*体诗简介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种,*体诗产生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

  (1)律诗:诗体名。*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2)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仄和押韵都有一定要求。

  作者介绍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三、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四、诗中有画

  (一)题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王维隐居辋川之时。他在那里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后人评价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笔触清新自然,使我国的山水田园诗在陶渊明、谢灵运之后达到又一高峰。后人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

  (三)诗中有画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教师在黑板上手绘一幅横幅卷轴的图形。)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明确:是。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教师把这四句写到画幅的中央)

  6、、这四句作为画面太过简单,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大约200字。

  参考范例:“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7、总结画面内容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8、山中景色令人陶醉。我们体会了“诗中有画”,假如为画取名,应是?

  明确:山居秋暝。(教师在画幅的右上角写上“山居秋暝”四字,作为画的题目。)

  再为这幅画的落款处补些说明,写上时间,可用哪些诗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概括为“雨后秋晚”写在画的左侧)

  还缺什么?

  作者。教师把“王维”写在“雨后秋晚”的下面。

  五、画外之意

  1、说到这儿,我们把握了诗中蕴含的画面,对“诗中有画”有了初步体会。学诗不但要把握内容,还应体味作者的感情。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山居秋景的喜爱,对山村生活的向往,始终流露出诗人远离人世、回归田园的愿望。

  如此,我们还不能算是完全读懂了这幅画。因为这幅画不能把诗的尾联概括进去。

  2、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3、看诗的尾联,我们有一个疑问:王维本在做官,为何向往隐居生活呢?做官是入世,隐居是出世。唐代诗人,尤其是盛唐诗人大都渴望步入仕途以实现人生抱负。要解开这个谜,我们必须了解一下王维的生*和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王维早年曾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但由于身在仕途,也曾一度有过匡世济时的理想。特别是在张九龄拜相以后,王维曾极力称颂张九龄的一些政治主张,得到张的赏识与信任。但随着张九龄的罢相,王维的仕途也渐趋坎坷,对当时的官场开始感到厌倦;在这种情况下,早年对佛教的信仰开始在他的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40岁以后便“吃斋奉佛”,曾一度在终南山和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以与友人赋诗唱和相酬为乐,表现出厌恶世俗、逃避现实的隐逸情趣。本诗便较为典型地体现了诗人的这种情绪。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山居秋暝》表现了王维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倾向,也流露出对仕途失望,厌弃官场的情绪。同时,我们还学会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难点)

  教学安排:

  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者简介

  由英文诗歌《红豆》引出诗人王维。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于是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今天我们选学一个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出示课题)

  二、教师范背或指名学生背诵默写。

  三、诵读指导。(节奏停顿,语气语调)

  四、学生谈初读感受,自由评析,教师点评。

  五、鉴赏全诗,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山居秋暝》课案(网友来稿)教案》。(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批判。)

  要点:1、 新雨——清 空山——幽 秋意清明 首联交代节令天气,秋雨过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起笔写景,先高处着笔,神圣静穆,展现画面的高度。再低处收束,流动延伸,拓开环境的深度。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纤尘不染,照彻诗人灵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当为人生倥偬。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联写自然万象,此联起,写人物活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此山中之趣,除天籁,尚有人籁。故诗人并不孤寂。“竹、莲”均为高洁之物,浣女渔舟则写出乡居安适之氛围。

  4、最后一联乃言志之语,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诗人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顺应天性,恬然自适在结尾显露无遗。

  5、小结。法国艺术理论家凡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诗歌亦如此。此诗之“意味”在于诗人心中埋迹山林,闲适自足之真性情。*古代也有“歌咏言,诗言志”的说法,本诗之志又体现在诗的景和画中,因此苏东坡曾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6、关于“空山”。《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不光写出清幽安闲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7、质疑和批判。黄培芳在《唐贤三昧集笺注》评“写景太多,非其至者。”

  六、学生将此诗改写成散文短章,相互交流。

  七、课堂迁移训练。(见课件,从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经过初唐诗人的开拓创新,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到了盛唐便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高昂雄浑、恢宏阔大的盛唐之音成为了诗歌的主流。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而以孟浩然和王维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也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世人关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山水田园世界,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二.品读鉴赏

  1、题解:山居秋天的傍晚

  2、在山居秋天傍晚诗人感受到了怎样的景象?

  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给全诗创造了一个空寂,清新,幽雅的环境。

  颔联颈联: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静),清泉石上流(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视觉、听觉结合:竹喧归浣女(听觉),莲动下渔舟(视觉)。

  总结:不仅是诗中有画,而且是有声的画面,体现出一种自然美、生活美。

  3、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热爱田园生活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喜爱和满足心情。

  一、几个问题

  1、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


山居秋暝教案优选【十】篇(扩展5)

——山居秋暝改写 (菁华5篇)

  王维中年的时候,他的妻子去世了,也没有孩子,一直独居,终身未娶,陆陆续续写了很多诗歌。

  不知不觉中,天气变凉了。下了一夜的秋雨,秋意已经走进了山中,它驱走了夏日的炎热,给大地和人类带来了清凉。

  王维漫步在小屋中,透过窗户看着空旷的山,一夜的秋雨给这山带来了阵阵的凉意,万物一新。顽皮的月亮在天空中嘻哈打闹,可是一不小心,皎洁的月光射到了松林,洒落到了光滑的地面,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仿佛在给他洗澡呢!王维静静地享受着这份宁静、这份恰如其分的适宜。

  正当王维听得入迷时,竹林里突然传来了一阵阵欢声笑语,侧耳倾听,原来是一群洗衣物的女子结伴归来了,走在竹林中有说有笑,个个如桃花一般,美丽动人。也许是她们的笑声感染了水中的荷花,一个个亭亭玉立的荷叶晃动着。走*一看,原来是一艘渔船顺流而下,调皮地向前游,如同一条欢快、活泼的小鱼一般在水中游来游去,动荡的水波和莲花彼此呼应。

  春天万物复苏,景色美好,大家都去追求如春天般华丽的仕途。可王维静静地躺在座椅上,心想:“我的仕途正如春天一般悄悄地走了,现在一个人在这里过着清净悠闲的日子,正如这姗姗来迟的秋天这般美好。”

  空旷且寂静的山上,刚下过一场小雨。那场小雨淅淅沥沥,使得水面上荡起一阵阵涟漪。现在,山上空气清新,弥漫着一股泥土的清香。在山里散步,你会感到身心愉悦,神清气爽。

  天色将晚,天空中的云霞五彩缤纷,夕阳映照着山上的每一个角落。不过,天气变凉了,时不时吹来一阵秋风,让人感到阵阵秋意。落日的余晖配上阵阵秋风,好一幅秋日画卷!

  夜幕降临,一轮明月从山谷中爬出来,升上了天空。明亮的月光从松叶间洒了进来,照在了松林的地上。在那轮明月旁,还有许多星星点缀,让夜空变得更加美丽、自然。

  在月光下,有一汪清泉从石头上流过,发出哗哗的水声。月光和星光映射在水面上,水面变得波光粼粼。泉水流着,不停地向前迈步。它流过的地方,都被滋润了。

  突然,泉旁的竹林里传来了一阵嬉笑声。啊,是洗衣服的妇人们回来了!她们有说有笑,谈论着趣事,从茂密的翠竹中走过,她们走到哪里,哪里就会有笑声、说话声。

  妇人们回家后,一条小渔船从溪水中顺流而下,推动了一片片荷叶,一朵朵荷花。渔夫打了一天的鱼,船上放满了鱼篓。看,渔夫的脸上还挂着一丝得意的微笑呢!

  虽然这里的春光已经过去了,但是这里的秋景也很美。这座山里的夜,是我心中最美的,即便我的人已经不在这里了,但是我的心,会一直留在这座山上。

  小雨过后,天气一片晴朗,终南山的空气清新如洗。天色将晚,我站在屋前,注视着美好的秋景。微微拂袖,一*凉风从耳畔吹过,感到十分舒适。我抬头一望,不禁发现那皎洁的月亮在片片竹叶间若隐若现,投下许多束月光,透过松树冠,只留下些斑驳的月影,柔和极了。穿过棵棵松树,听闻见经久不息的“哗啦啦”声。寻觅而去,只见一股涓涓细流顺着形态各异的青石块缓缓流淌着,十分清澈。

  这大山上一片金灿灿,时而听到动听的鸟啼声。但此时已是将接*万籁俱寂的时分,傍晚。

  忽听到那密密层层的竹林中阵阵骚动,深处传来女子细细碎碎的说笑声,显出一派和睦热闹的气氛。我便知道那群洗衣的浣女已劳作完了,正要回家呢。

  步行至河边欣赏着一片浮萍间长着的莲叶,这片绿色摇晃不定间渔舟划过,尾随一道水纹。我心想:大概渔民们也满载而归了吧!即使没有春天的芳菲,我也同样愿意隐居于此。说罢,我拂袖扬长而去………

  “滴答,滴答”一颗颗清亮的雨露从茅檐上轻轻滑下,微风从针叶间钻过,针叶晃动,“沙沙”声回荡在林间。

  夕阳缓缓融入地*线,红黄色的阳光将天上的白云染成了赤红色。碧绿中点缀一点点黄色与阳光交相辉映,让人感到了丝丝秋意。

  转眼间已入夜,那皎洁的皓月镶嵌在那深蓝色的画布上。洁白的月光如丝线般穿过密密麻麻的针叶,在地上打下点点斑迹。

  竹林中,洗衣的女子正在嬉戏,一丝丝水线打在地上,给这竹林*添了一点灵动。

  小溪的浮舟轻轻晃动,荡出一圈圈水晕,一条条金红色的金鱼从水中游过。

  我被这美景深深吸引了,哪怕这地方变得枯寂,我也愿留在此地。

  空无一人的高山刚下了一场小雨,万物都变得更加澄澈清爽。一阵秋风吹过,树叶落下发出“簌簌”的声音,是它告诉了我秋天到来了。

  那玉盘似的月亮照耀着那挺立着的青松,仿佛给松树披上了一层洁白朦胧的纱衣,不禁让我赞叹。清澈的河水从石头上面流了过去,奏响了叮叮咚咚的乐曲,不禁让人陶醉这美妙的声音中。

  忽然竹林传来一阵阵喧闹声,原来是洗衣服的女孩子们回来了。青青的荷叶和粉红色的莲花忽然动了一动,原来是打鱼的渔民坐着小船回来了。只见渔船上满载着鱼儿,渔民大声唱着山歌,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春天虽然已经过去了,但这里的景色依然很美,仿佛春天还没有离去。贵族子弟们都很喜欢这里。王维挥笔写下了一首小诗:《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教案优选【十】篇(扩展6)

——山居秋暝的扩写作文优选【五】篇

  在一场淅淅沥沥的秋雨过后,降下了一层层霜,皓月当空,斑驳的月光轻轻洒落到松树林间,照亮了花草树木。清清的泉水,叮叮咚咚地流淌着,好像一条丝绸带飘向远方。

  竹林中一群姑娘急急忙忙跑到了小河边,用她们纤细的小手搓洗着衣裳。洗完衣裳的姑娘抱着干净的衣服,与其他姑娘说说笑笑,整个竹林也传来了欢笑声、说话声。

  再扭头一看湖的中央,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他一边划着小船一边盯着前方,滑动的船桨已经把莲叶碰到晃来晃去,莲叶就像一个大大的盘子,盘子里已经盛满了一颗颗小水珠,水珠晶莹透亮,好似珍珠一般。其中一颗水珠说:“有这个家真好,空气清新,资源丰富,可真是个宝地啊!”另一颗水珠说:“是啊,是啊!以后我们就来到这里安家吧!”两颗水珠都欢笑了起来。

  在另一处菊花盛开的地方,黄色的菊花争先开放,娇艳动人,芳香四溢,简直是妙不可言,我感慨的说这个地方实在太美了,闲适宁静,清新自然,简直是舒服极了。

  以上就是《山居秋暝》的古诗欣赏,如果我有机会可以穿越到古代,我第一个想去的就是王维住的那宁静的山涧。

  王维中年的时候,他的妻子去世了,也没有孩子,一直独居,终身未娶,陆陆续续写了很多诗歌。

  不知不觉中,天气变凉了。下了一夜的秋雨,秋意已经走进了山中,它驱走了夏日的炎热,给大地和人类带来了清凉。

  王维漫步在小屋中,透过窗户看着空旷的山,一夜的秋雨给这山带来了阵阵的凉意,万物一新。顽皮的月亮在天空中嘻哈打闹,可是一不小心,皎洁的月光射到了松林,洒落到了光滑的地面,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仿佛在给他洗澡呢!王维静静地享受着这份宁静、这份恰如其分的适宜。

  正当王维听得入迷时,竹林里突然传来了一阵阵欢声笑语,侧耳倾听,原来是一群洗衣物的女子结伴归来了,走在竹林中有说有笑,个个如桃花一般,美丽动人。也许是她们的笑声感染了水中的荷花,一个个亭亭玉立的荷叶晃动着。走*一看,原来是一艘渔船顺流而下,调皮地向前游,如同一条欢快、活泼的小鱼一般在水中游来游去,动荡的水波和莲花彼此呼应。

  春天万物复苏,景色美好,大家都去追求如春天般华丽的仕途。可王维静静地躺在座椅上,心想:“我的仕途正如春天一般悄悄地走了,现在一个人在这里过着清净悠闲的日子,正如这姗姗来迟的秋天这般美好。”

  山中下了一场新雨,山中树木繁多,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云上,犹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链,在月光之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你细细地听!在那小河边上有“叮咚,叮咚”

  的响声,再往*一看,哦!原来它是因为经过石头才发了动人的音乐!伴随那夜间细细的风声,就是一首别出心裁的交响乐。

  竹林中传来了一阵阵嬉笑声,原来是一群女子在小河旁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好们之间还边说边笑,一位女子道:“今晚明月挂天空,又大又圆又亮,好美啊!”另一位女子道:“那可不是,下过一场雨之后空气都变清新了!”亭亭玉立的荷花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起了无数珍珠般晶莹剔透的小水珠,是什么客人人来了吗?是它们要睡觉了吗?都不是,只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打破了这荷塘月色般的宁静罢了。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任凭它春天的芬芳迷人的景色消散,我都可能在这安静纯朴的地方生活下去!

  雨后的山村格外的干净。刚刚停住的雨,洗净了人们活动的痕迹,也洗净了我落寞的心。我,走在林间湿软的泥土小路上,欣赏着眼前的一棵棵松树,一间间茅屋,欣赏那雨后的露珠。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月亮冉冉升起,银白的月光就像一颗温柔的心,努力穿透树枝。可是被锋芒的松针无情地刺戮,碎了一地,树上落下的水滴,仿佛就是它的**。秋天的风,从大地掠过,给人一阵阵寒意。偶然听见小溪潺潺的流水声,从那步入溪中的石头上流过,仿佛在天的老母亲绵绵的诉说。对岸,安静的竹林,传来了谈话的声音,在空中久久回荡,不肯离去。一群长发飘逸的浣女,一路有说有笑,打破了山中原有的寂静,直到她们踏进各自的家门为止。忽然,水塘里的动静,掀翻了荷叶晶莹的泪珠。渔船越来越*,顺着小溪漂到山村。渔人们手中的渔网里,一条条肥美的鱼儿拍打着尾巴。

  好想永远留在这里,任那一阵阵风吹过脸颊,看那一滴滴雨滋润着大地。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任何羁绊,这里有的,只是无拘无束,只是一份清闲淡薄的生活。

  秋天的傍晚,我独自一人走在山间,一切都是那么寂静。

  山里刚刚下过雨,树叶上还留着几滴露珠,一阵风吹过,树叶随风舞蹈,露珠也如珍珠般“嘀嗒”的落在石缝间的小水洼中。空气是那么新鲜,还带着几丝凉意。几声喜鹊的鸣叫惊动了我。我向远处望去,一座彩虹仿佛桥一般立在两座山之间,雨后的山真是令人心旷神怡呀!

  我继续向前走着,不一会儿,天色暗了下来,一轮圆月升入安静的夜空,我这才想起,再过几日便是中秋,又能与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了,当我回过神,月亮已经升得很高了。月光洒在松树尖,洒在石头上,也洒在了我的心里,此时明月被松树挡住了半张脸,但月光依旧是那么明亮。“哗啦,哗啦”,清脆的水声在我耳边回响,我顺着声音望去,清澈见底的溪流在石头上。缓缓的流着。几只小鱼在水中嬉戏。溪底的鹅卵石被冲刷的十分光滑。倒映出了好几个晃动的小月亮。一阵悦耳的歌声吸引了我往竹林边望去,几位洗衣的姑娘,唱着动人的歌谣,踏着轻快的步伐向山下走去。而那边的莲花池。渔人们拖着沉重的渔网下了船。脸上一直洋溢着欢乐的笑容。在这里的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呀,我不由得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教案优选【十】篇(扩展7)

——《山居秋暝》的教案(5)份

  教学目的]

  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

  二、走*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初步感知:

  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 时间 、地点、天气(背景)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诗人愿望(抒情)

  王孙自可留。

  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极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范文)山居秋暝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枝头。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流向远方。

  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曳的少女提着浣沙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五、深入鉴赏

  1.讨论: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空山”如何理解?

  “空山” 的理解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色彩、刚柔等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景是和谐的,那么人加入又如何呢?下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 ——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

  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王维

  六、扩展阅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宁静、淡泊的志向,《红尘之上》把诗句送给哪些人?这句话对他们分别有何特殊含义?诗人希望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作者希望他自己以及他的各种朋友都能摆脱世俗、欲念的束缚,建构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和真诚、相知的人际关系。

  七、课后思考:

  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

  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教学目标

  结果性目标:在构建山水图画中,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体验性目标:认识王维诗歌中“诗”与“画”的关联。

  核心任务

  在构建山水图画中,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分析见教学设想)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自制)

  可以更加直观、调动想象和联想,增强学生对画面的感受能力,促进对教学目标的完成。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一)由题解和后人评价导入

  题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王维隐居辋川之时。他在那里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后人评价: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笔触清新自然,使我国的山水田园诗在陶渊明、谢灵运之后达到又一高峰。后人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

  (二)提出核心问题

  在构建山水图画中,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二、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1: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学生活动2: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大约200字。

  参考范例:

  “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三、反思提升

  认识王维诗歌中“诗”与“画”的关联。

  四、运用反馈

  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任选一首,用200字描述诗歌的画面和情感,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板书设计

  诗中画画外意

  明月松清泉石――自然美向往田园远离尘俗

  竹喧浣女莲动渔舟――生活美厌弃官场超然淡远

  评价预设

  在提出问题环节,解题部分需要运用文言文知识,应当由学生自行翻译,然后组织语言用完整的语句表达。学生喜欢用词语和短语来表达意思,传递思想,但教师要要求他们用语言来完整表达。这样一是有益于个人观点思想的表述,二来有益于表述的完整性和整体性,直接宜于他们二卷的文字表述题。

  苏轼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学生能脱口二背,但对其含义的理解不够准确和完整。教师就要在此话含义的理解上做停留,让学生明白这几个字的意思,需要用到的想象和联想的手法,以及画面构成需要注意的地方如颜色、状态、形态、空间布局等等方面。这是我们这堂课的核心问题的直接导入,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课堂学*。

  解决问题环节中,学生难以对画面的描述做有效的回答。他们的描述极可能会只言片语、抓不到景物的特征、描写顺序不当等等,由于这涉及到高考中诗歌鉴赏考对诗歌意境的考查,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答案做修正和弥补,让其具有学科的要求和素养。

  教学反思反馈

  1、导入部分,学生对后人“诗中有画”的评价能脱口而出,但对其含义的理解确实不够准确和完整,教师必须在此讲解清楚才能进入解决问题环节。

  2、核心问题提出以后,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否则难以落实。

  3、学生活动2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学生可能难以下笔,需要教师做示范。

  4、运用反馈环节可以增加或者是调整成其他诗人的作品,使得学生的视野不仅仅停留在王维,还有其他人的优秀作品,拓宽课堂的外延。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难点)

  教学安排:

  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者简介

  由英文诗歌《红豆》引出诗人王维。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于是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今天我们选学一个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出示课题)

  二、教师范背或指名学生背诵默写。

  三、诵读指导。(节奏停顿,语气语调)

  四、学生谈初读感受,自由评析,教师点评。

  五、鉴赏全诗,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山居秋暝》课案(网友来稿)教案》。(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批判。)

  要点:

  1、 新雨——清 空山——幽 秋意清明 首联交代节令天气,秋雨过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起笔写景,先高处着笔,神圣静穆,展现画面的高度。再低处收束,流动延伸,拓开环境的深度。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纤尘不染,照彻诗人灵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当为人生倥偬。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联写自然万象,此联起,写人物活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此山中之趣,除天籁,尚有人籁。故诗人并不孤寂。“竹、莲”均为高洁之物,浣女渔舟则写出乡居安适之氛围。

  4、最后一联乃言志之语,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诗人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顺应天性,恬然自适在结尾显露无遗。

  5、小结。法国艺术理论家凡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诗歌亦如此。此诗之“意味”在于诗人心中埋迹山林,闲适自足之真性情。中国古代也有“歌咏言,诗言志”的说法,本诗之志又体现在诗的景和画中,因此苏东坡曾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6、关于“空山”。《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不光写出清幽安闲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7、质疑和批判。黄培芳在《唐贤三昧集笺注》评“写景太多,非其至者。”

  六、学生将此诗改写成散文短章,相互交流。


山居秋暝教案优选【十】篇(扩展8)

——山居秋暝的改写作文(5)份

  “沙啦,沙啦。”一阵清脆悦耳的雨滴声从荷叶上滚出,掉落到一只在探头探脑的蚯蚓身上,炸开成许多小水珠。一轮红色的太阳衬着粉红的云朵悄悄躲进了地*线,一阵秋风吹来,让人感到些许的寒冷,银杏叶子黄了,伴着一股秋风打着旋儿飞舞下来。

  过了不久,害羞的月亮慢慢地从银杏树上爬上来。忽然,一片皎洁的月光斑斑点点地洒落在地上,“滴嗒嗒——”一束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滴落,落在石头中间,潺潺地流过,像一条水蛇自由地在石头中间游动。

  “哈哈!嘻嘻!”一阵说笑声从幽静的竹林里传来,从竹子林里隐隐约约地走出来几个抱着干净的湿衣服的女子,她们有说有笑,慢慢地走过来了。突然,一阵猛烈的晃动声从竹林那边传来,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艘渔船顺着小河慢慢地往下漂。

  无论花儿怎样凋零,无论这里怎样破败,无论这是怎样破败,我都会一直留在这里,因为这里的生活很幽静,很自然。

  初秋的傍晚,空旷的山谷,一阵淅淅沥沥的秋雨过去,一股清凉的秋风扑面而来。群山仿佛换了一件新衣服。云雾缭绕,就像丝带缠在山林间。树木渐渐变红了,像一片火焰。

  天色已暝,却有初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雨后的松林显得格外苍翠,明亮的月亮像一个晶莹的白玉盘,将如水的月光照在松树间,投下斑驳的影子。山泉也因一场秋雨变得更加清冽,白练似的流泻于山石之上,发出丁丁冬冬的声音,就像泉水在弹琴,这一切,多么的清幽、明净!

  这时,幽静的竹林忽然喧闹起来,原来是洗衣服的女子提着洗好的衣服高兴的回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突然在水面晃动起来,原来是渔民的小船捕鱼归来扰动了它们。船上满载鱼儿,渔夫大声唱着山歌,庆祝丰收的喜悦。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人们的心情是那么轻松愉快。这些勤劳淳朴、无忧无虑的人,让诗人心生羡慕。

  任凭春草已经枯萎了,但是秋天夜晚的景色如此动人,隐居的人还是愿意留在这里的。王维这时诗兴大发,提笔写下一首诗《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枫叶满天的季节里,我来到这空旷的山野之中。恰巧,刚刚下过一场雨,空气格外清新。小雨荡涤去尘埃,并把万物打扮得像一个个俊俏的小姑娘,这些景象使我忘却了在京城的劳碌奔波和一切烦人的俗事,让我心境变得空灵悠远……

  这初秋的傍晚,天气凉爽,很适合散步。我信步走在乡间小道上,心绪宁静。只见皓月当空,在松林间洒下皎洁的月光,像洒落一地碎银。这银辉为松林增添了几分庄严与神秘。走*看,树干上月光斑驳,恰似无数个淘气的小雪籽。“叮咚叮咚……”这美妙的声音促使我加快了脚步,只见清澈的泉水缓缓流淌在山石间,欢快地弹着竖琴,犹如京城大街上马车车轮压在石板上的声音……一切在城里毫不起眼的事物,在大自然的衬托、渲染下,显得那样光彩夺目。

  竹林这传来喧闹声,原来是一群洗衣姑娘们有说有笑地走来。欢声笑语回响在寂静的山谷中,寂静中又增添了几分生机。哟!是谁家的小渔船缓缓地划过*静的、铺满荷叶的小荷塘啊?小船划过水面,泛起涟漪,惊动了一池的鱼儿……

  春天的芳菲不妨随它消歇,我愿永久留在这儿不被世俗玷污!

  诗情画意山水中,世外桃源心宁静。我多想提起手中的画笔,画下这山水秀丽的秋晚乡趣……

  秋风拂过,留下一片宁静。黄昏时分,辋川山庄景色旖旎,使我不得不自醉其中。空静的山庄中刚下过一场秋雨,天气已显出秋的凉意,被秋感染的山显得更伟岸通灵,仿佛透露着一种力量与风雅。

  皎洁的月光照进松树林,使土地披上了一件班驳的大衣,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流过,温和地滋润着石上的青苔。一切显得那么祥和,那么悠然,好似自己的心也被洗得一尘不染。

  竹林深处隐约传出阵阵清脆的笑声,那是洗衣服的姑娘们回来了,灿烂的笑容挂在脸上,竹子仿佛也跟着快乐起来了,伴着微风轻轻摇曳。水面上泛起层层涟漪,碧绿的荷叶摇动着尽显君子的洒脱,原来是打渔的小船打破了这一份宁静,却也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虽然春天的花草枯萎凋谢了,但秋天的美永远值得欣赏。虽然春天美得更明艳,但秋天的深沉,秋天的韵味却无与伦比。这山庄的秋色更把完整的秋展现在了我的眼前,丝毫不乏一种自然美,质朴美。

  带着一颗归隐的心置身于如此美的奇镜中,是一种享受,山之秋韵,最美的诗——王维《山居秋暝》改写而成的散文。我愿意永远看着松树林,看着荷塘,看着青山,做一个面朝自然的人。

  在空旷的山里,非常的幽静。树林五颜六色的,非常好看。有青翠的松树,火红的枫树,还有星星点点的野花。傍晚时分,山里忽然下了一场小雨,让这个美丽的秋天显得格外凉爽。

  明亮的月亮像一个巨大的白玉盘,把洁白的月光铺洒在茂密的松树之间。清澈的泉水从一块块石头上流过,发出了叮叮咚咚的声响,顿时觉得清爽无比。

  在茂密的竹林之间突然喧闹起来,原来是一群群可爱的女孩带着洗完的衣服,开开心心地回来了,路上还在不停地聊天。嫩绿的荷叶和漂亮的荷花突然动了起来,一阵微风吹过,荷花的香气飘了过来,让人如痴如醉,一看原来是一位位渔夫划着船唱着歌,再看船上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小鱼,每个渔夫脸上都充满着愉快的笑容。

  辋川的秋色如此美丽动人,似乎春天还未走远。贵族子弟们都愿意留在这里。王维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不由诗性大发,挥笔写下了一首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教案优选【十】篇(扩展9)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赏析实用5份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王维唐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代·王维《山居秋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任凭春天的美景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注释

  暝(míng):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女子。

  浣:洗涤衣物。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留:居。

  赏析

  这首诗为诗水名篇。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诗村的旖旎风光和诗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诗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诗雨后的秋凉,松间明作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诗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首联是写雨后诗中秋景,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诗中有人来了。“空诗”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诗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作当空;水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诗泉清冽,淙淙流泻于诗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作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这作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颈联中诗人先写“竹喧”再写“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旁,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写到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作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作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水无的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希望过闲适无的无虑呃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尾联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其喜归自然,寄情诗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这首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诗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诗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原文

  《山居秋暝》

  年代:唐作者: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

  1.暝:日落,夜晚。

  2.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3.新:刚刚。

  4.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5.喧:喧哗,这里指洗衣服姑娘的欢笑声。

  6.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àn):洗衣服。

  7.莲动:意谓溪中莲花动荡,知是渔船沿水下行。8.随意:任凭。

  9.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歇:消散。

  10.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

  11.留:居。

  【译文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赏析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融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这便是渔夫乘着月光归来。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归,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这就很自然地给结句作了有力的铺垫。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是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也佳,隐着自可久留。正如诗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这首山水田园诗画山绣水,清新宁静,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当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

  【作品介绍】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原文

  《山居秋暝》

  年代:唐作者: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

  1.暝:日落,夜晚。

  2.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3.新:刚刚。

  4.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5.喧:喧哗,这里指洗衣服姑娘的欢笑声。

  6.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àn):洗衣服。

  7.莲动:意谓溪中莲花动荡,知是渔船沿水下行。8.随意:任凭。

  9.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歇:消散。

  10.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

  11.留:居。

  【译文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赏析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融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这便是渔夫乘着月光归来。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归,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这就很自然地给结句作了有力的铺垫。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是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也佳,隐着自可久留。正如诗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这首山水田园诗画山绣水,清新宁静,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