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沉浮》教案范本5份

首页 / 教案 / |

  大班《沉浮》教案 1

  活动目标:

  1、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用简单的.方法记录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活动准备:

  水果若干、装水的盆、记录表、水果小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观察导入

  师:今天李老师带来了一些水果,请小朋友看一看是什么水果呀?(幼儿观察水果,引导幼儿说出名称)

  二、猜测结论

  师:看到这么多的水果,李老师想到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把它们放到水里去,你们说好吗?那把它们放到水里去会怎么样呢?

  三、自由探索并讨论结果

  1、那它们在水里到底会怎样呢?我们一起去试一试。

  要求:我们要轻轻地把水果放到水里,再看看它们到底是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2、幼儿探索,教师巡视指导。

  3、探索完后,请幼儿讲讲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四、再次探索,请幼儿记一记:

  1、出示记录图,指出水位线,请一到两个孩子尝试记录。

  2、幼儿边探索边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大班《沉浮》教案 2

  活动背景:

  在一次日常的班级积木消毒时,孩子们发现了浸泡在水里的许多积木有的是浮在水面上的,有的是沉在水池下的。孩子们对这个现象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同样的积木为什么有的是浮起来的?有的却是沉下去的?围绕着孩子们的热点话题我们在科探区投放了《沉与浮》的探索材料。

  活动描述

  片段一:沉浮实验开始了

  我先让孩子一起猜测什么东西可能会浮起来、哪些可能会沉下去。孩子们信心满满的表示,大的重的会沉下去,小的轻的会浮起来。我再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猜测收集实验材料。同时我也提供了一些材料,如回形针等,期望在孩子原有经验上造成认知冲突,引导幼儿从关注物体的外形到关注物体的材质。我提供了几个不同功用的脸盆(一个放浮起来的物品、一个放沉下去的物品、一个放水)和记录表,就这样,我们的沉浮实验就开始了。活动的第一天就吸引了很多人来参加,欣怡是第一个做实验的人,她把物品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仔细地观察着物品到底是浮起来的还是沉下去的,有时分不清楚时还会把手伸入水中摸一摸,等她做完之后她拿着记录表高兴地和同伴们分享她的实验结果。孩子们在认真地实验着,当实验结果和自己的猜测一致时特别有成功感,而当不一致的时候会留下小小遗憾。在孩子充分实验的基础上,针对孩子们的问题,如为什么回形针又轻又小,也会沉下去呢?我组织孩子展开了讨论。

  分析:

  我们班级的孩子是第一次接触“沉与浮”的活动,对于相关的一些沉浮的经验认知还是比较少的。孩子们对于沉浮的基本经验就是大的东西、重的东西会沉下去,小的东西、轻的东西会浮起来。然而孩子们在实验中得到的结果却和他们原有的经验产生了冲突。孩子们知道了原来小的、轻的东西也可能是沉下去的,而大的重的东西也可能是浮起来的,他们不再单纯从物品的外形大小和轻重来猜测它到底是沉还是浮了。另外,孩子们收集的材料中很多是塑料制品,而这些塑料制品都是浮起来了,于是孩子们也了解到从物品的属性上看,形成了“塑料的东西会浮起来的,铁的东西会沉下去”的经验,并将这个关键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梳理。

  片段二:都是金属做的东西,为什么有的会浮有的会沉?

  在孩子们初步形成“塑料的东西会浮起来的,铁的东西会沉下去”的经验之后,我又和孩子们共同收集材料,验证已获得的经验。我重点投放了不同的金属类物品,以对孩子的已有经验造成进一步的认知冲突。孩子们实验后惊奇地发现,不管什么塑料的物品确实都是浮起来的,但同样是金属类的物品也却有不同的沉浮表现,还会像魔术一样发生变化。在一次实验中,菲菲完成实验后摆弄这些材料,当她把碗充满水之后发现碗开始沉下去了,这与之前的'实验结果又产生了不同,碗在没装水之前是浮起来的,而在装满水之后就沉下去了。原来,物品的沉浮是可以改变的,本来沉的东西还可以让它变得浮起来。那么怎么样才能使物品的沉浮发生改变又成为了孩子们的一个问题。

  分析:

  通过对不同物品简单的沉浮探索之后,孩子们对沉与浮活动有了一定的经验,也和原有的认知经验产生了矛盾点,于是我们围绕着这个矛盾点继续探索。从孩子们产生矛盾的地方入手,选择单一的、比较有特殊性的物品——金属类。由于金属类的物品在孩子们的概念中都是属于比较有重量的物品,因此对于孩子们的已有经验和实际操作结果又一定的矛盾存在。这个矛盾点是一个非常值得去探索的内容。虽然碗、盘子、易拉罐等都是金属物品,可是它们的形状都是空心的,空心的物品从重量来看就比较轻了,因此呈现的都是浮起来的状态。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又认识到了空心与实心所产生的不同的沉浮状态。

  片段三:怎么改变物体的沉浮呢?

  在发现碗装满水时所改变的沉浮状态后,孩子们的兴趣不单单在于观察不同物品的沉浮了,许多的孩子在操作中开始寻找让物体沉浮改变的方法了。在一次活动中,昊昊一边操作一边询问我是否能给他一根绳子,原来他想利用捆绑的方法将重的物品绑在轻的物品上增加重量以达到将物品从浮着的状态变成沉下去。孩子们在这个阶段的操作中将之前积累的经验进行运用,能从重量、大小、形状等多方位来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分析:

  在前两个阶段的活动中我们围绕着不同物品的沉与浮展开。有了这两个阶段的探索实验,孩子们发现有的物品有时会沉下去有时会浮起来,也就是说物品的沉与浮不但与它本身的质量有关,也与外界的影响有关,如碗在不装满水的情况下是浮上去的,但是在装满水之后就沉下去了。因此,在这个阶段孩子们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改变物体的沉浮,这不单单是实验观察物品的沉浮情况,而是想办法改变物体的重量或体积大小等来实现改变物品本身沉浮状态的一种探索。在这阶段孩子们的探索机会会更加多,能够选择不同物品的组合方式,增强了实验前的思考性和实验中的趣味性。通过尝试不同物品的达成来实现自己的实验结果。

  片段四:有趣的沉浮游戏

  纸船、鸡蛋、纸盘、泡沫板……各种不同的沉浮小游戏开始了。孩子们在纸船上、纸盘上和泡沫板上不断地增加雪花片的数量,比比看谁的浮力大、谁的浮力小。原来,不同的材质,它们的浮力也是不同的。在清水中加入食用盐,看看,原本沉着的鸡蛋浮起来了,加入不同份量的盐,鸡蛋浮着的高度也会不同呢!

  分析:

  孩子们从一开始的观察物体的沉浮、感知影响物体沉浮的原因到改变物体的沉浮这一过程中,了解到了物体沉浮不仅受本身条件的制约也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影响,对于物体的沉浮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各种沉浮的小游戏,通过增加物体重量、改变液体密度等方法来帮助幼儿感受不同物体所承载的不同放入浮力。如,通过在清水中不断加入食用盐的方法改变清水的密度来达到鸡蛋沉浮的效果,这与之前通过物品捆绑、增加物体重量等方法又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物品本身没有任何的改变,而改变的只是媒介物——水。通过这次的探索引导孩子去发现,改变媒介物也能改变物品的沉浮。这也开阔了孩子们的思维,提供了更多的操作方法。

  大班《沉浮》教案 3

  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大胆探索、尝试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发展探索精神;

  3.初步学*两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活动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记录表(见附图)、铅笔;盛水的水盆若干个,积木块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活动过程一、导入: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二、活动过程(一)教师提出尝试问题:如果把这些材料放进水中,会发现什么现象?

  1.幼儿尝试。

  2.幼儿介绍尝试结果。

  教师总结:

  石子、牙膏皮、橡皮泥这些物体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这些物体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

  (二)教师提出尝试性问题:"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友好协商,一人尝试,一人记录。

  2.尝试结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捏成带边的薄片状),可以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石子、牙膏皮放在泡沫板上可浮在水面上……(三)教师提出尝试问题:怎样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到水底?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互换尝试。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尝试。

  2.尝试结论:塑料吸管插在橡皮泥上可使塑料吸管沉到水底;橡皮泥装在空药丸盒里可使空药丸盒沉到水底;石子放在泡沫板上可使泡沫板沉到水底……(四)教师提出尝试问题:

  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在收玩具时,不小心把塑料插片和积木块混在了一起,你能用什么办法帮他们把积木很快分出来?

  幼儿尝试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积木块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积木块,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教师实验演示,验证答案。

  活动延伸:

  老师把这些材料放在科学区,活动结束后,小朋友可以来继续进行尝试。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幼儿园大班的科学常识课,主要通过实践来了解,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找到答案,用玩的方式让他们更好的感觉到学科的乐趣,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尝试,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

  2、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的加入到活动中,可以很好的从各个角度发现问题。

  3、在今后做活动要准备多些设备,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动手做,让他们对学*感到兴趣。

  4、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将会将实验物品换一换,再让它们尝试更多,孩子们更深一步了解沉与浮。

  大班《沉浮》教案 4

  活动目标:

  1.乐意参加探索沉与浮的小实验。

  2.初步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并能对其分类。

  3.能用||记录结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个脸盆,里有半盆水,擦手毛巾人手一条。

  2.每组两个盒子,盒子一面贴有向上向下的符号。

  3.钥匙、小木块、玻璃球、架夹子、海绵、橡皮泥等小物品。

  4.人手一个夹子,一张记录纸,一支笔,两个小箩筐。

  活动过程:

  一、猜测活动: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物品宝宝,它们就躲在你们的椅子下,找出来看看是谁呀?

  幼:是钥匙、小木块、玻璃球......

  师:今天我们要和这些物品宝宝做一个玩水的游戏,把它们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你们猜猜看?

  幼:———师:你们说有的会沉,有的会浮,我也不清楚,那就请小朋友每人选一样东西放到水里看看会发生什么?然后把你看到的'结果告诉老师。

  二、幼儿操作活动:感知沉与浮的现象。

  三、认识沉与浮:

  师:刚才你跟谁玩了,发现它怎么了?小朋友真棒,你们在玩中发现了沉与浮的现象,那你会用身体动作做一做沉与浮的现象吗?

  四、记录活动:

  1.师:老师这里也有两位物品,它们是谁呀?它们会沉还是会浮呢?我也来玩一玩吧,我的鹅卵石是沉下去的,瓶盖是浮在水面上的,我要把这个发现用标记记录下来,你们会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吗?

  2.交代操作要求:

  师:首先把第一位物品宝宝的现象记录好,接着再跟其他物品宝宝都玩一玩,把你的发现全部记录好。明白了吗?

  3.幼儿操作记录。

  4.幼儿讲解操作结果。

  五、游戏:找家。

  师:小朋友们都很聪明,大家在玩中都了解了这些物品宝宝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现在物品宝宝们也要回家了,可是它们家的门牌号已经改了,看!这有2个盒子,这就是物品宝宝们的家。有没有小朋友知道这分别是谁的家?请小朋友把物品宝宝送回家吧。

  师:大家都为物品宝宝找到了家,那我们来看看,小朋友们找的对吗?

  六、今天我们与物品宝宝们玩得很开心。有一对小朋友也来凑热闹了。

  瞧!他们来了。出示两个球,沉与浮,水的背景图。

  它叫浮浮,它叫沉沉,它们是一对好朋友。可是它们从来没有手拉手一起做过游戏。因为浮浮只能呆在水面上,到不了水底,而沉沉呢一直呆在水底,不会浮到水面上来。咳!真是伤脑筋啊!小朋友们帮忙想想办法,好让这对好朋友一起手拉手做游戏。

  1.教师用橡皮泥师范如何从沉到浮。

  2.幼儿操作。

  3.将自己尝试结果告诉老师。

  七、结束小结。

  师,小朋友们今天知道了许多物品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我们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大家不知道它们在水中的特性,小朋友们回去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我们周围还有一些什么东西在水里是沉还是浮。

  大班《沉浮》教案 5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孩子们了解物体放到水中有沉浮现象。

  2、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孩子们的细致观察能力。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重点难点

  1、这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小朋友们知道水有向上托物体的力(浮力)。

  2、难点是漂浮的物体在一定情况下也能下沉。

  活动准备

  能盛水的家具(如:盆、桶等)并加满水,小皮球、小石头、干木块

  活动过程

  1、让孩子们轮流感受水的浮力。老师先让孩子们将小皮球放在盛满水的盆中,小皮球浮在水面,然后叫他们用手把小皮球按到水底,让孩子们感受水有把球向上托的力,再把手松开,小皮球马上浮到水面上。问孩子们:小皮球被我们按到水底,一放开手小皮球为什么自动浮起来?我们按小皮球的时候手有什么感觉?小朋友都说:手被弹开的感觉。结论:这是水中有浮力。

  2、让孩子们把石头和干木块分别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石头很快沉到水底,而干木块却浮在水面上。提问孩子们:为什么石头沉到水底,而干木块又浮到水面上?结论:石头重,容易下沉;而干木块轻,容易浮在水面上。

  3、让小朋友们说一说,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幼儿园大班的科学常识课,主要通过实践来了解,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找到答案,用玩的`方式让他们更好的感觉到学科的乐趣,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尝试,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

  2、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的加入到活动中,可以很好的从各个角度发现问题。

  3、在今后做活动要准备多些设备,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动手做,让他们对学*感到兴趣。

  4、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将会将实验物品换一换,再让它们尝试更多,孩子们更深一步了解沉与浮。

  小百科:力指物体在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中,各表面受流体(液体和气体)压力的差(合力)。公元前245年,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原理。


大班《沉浮》教案范本5份扩展阅读


大班《沉浮》教案范本5份(扩展1)

——《沉浮》大班教案 (菁华5篇)

《沉浮》大班教案1

  活动目标:

  1、 探索物体由浮变沉、由沉变浮的方法。

  2、 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水里加盐等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3、 初步感知物体的沉浮与水的浮力有关。

  活动准备:

  1、 金鱼缸5个。

  2、 毛线、泡沫、玻璃瓶、木质方块、回形针、木筷、橡皮泥、磁铁。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有玩具吗?你们的玩具一般会装在哪儿呢?有个小女孩,和你们一样也有许多玩具,他喜欢把玩具装在玩具盒里,有一天她抱着心爱的玩具盒经过小河边,被一条小鱼看见了,小鱼忙叫住小女孩说:“小姐姐,你手里的盒子里装的什么呀?”小女孩说:“是我*时爱玩的玩具呀,有利有很多呢?”

  提问:孩子们,小女孩玩具盒里的玩具就在你们桌上的篓子里,请一个孩子告诉我,她的盒子里有些什么玩具?(毛线、泡沫、玻璃瓶、木质方块、回形针、木筷、橡皮泥、磁铁)

  师:小鱼听说小女孩有这么多玩具很羡慕,于是哀求道:“小姐姐,能把你的这些玩具借我带回家玩玩吗?”小女孩惊讶的说“你的.家住在河底下,这些玩具你怎么带回家呀?小鱼紧跟着说:“你把这些玩具放到水里,它们会沉到水底的。”小女孩疑惑的问:“真的吗?”

  提问:孩子们这些物品放到水里真的会沉到水底吗?(个别回答)

  二、观察物体的沉浮

  提问:刚才都是你们的猜测,怎样才能验证你们猜的对不对呢?(做实验)

  师:好,现在请你们将篓子里的物品一件一件放到鱼缸里,然后观察结果。(幼儿操作)

  提问:你们看到了哪些物品是沉到水底的?哪些没有沉到水底的?它们在水里是什么现象?(浮起来)

  三、探索如何使水面上物品沉到水底

  师:小鱼看到橡皮泥、磁铁—————沉到了水底非常开心,可是发现还有一些玩具没有沉下去有很失望,她再次哀求着小女孩:“小姐姐,你能不能再想想办法让那些浮在水面的玩具也沉到水底呀?我保证在太阳落山之前一定将所有玩具还给你,小女孩站在小河边苦思冥想了起来。

  提问:孩子们,你们能帮助小女孩一起想想办法吗?

  师:下面请你们一组一组的互相商量一下,想到办法后就动手试一试,那一组最先完成任务的我奖励他们一张小贴画。(幼儿操作)

  提问:你们用的什么办法使浮在水面的物品沉下去的?(个别回答)

  四、探索如何使沉到水底的物品浮上来

  师:小鱼看到所有物品都沉到水底特别激动,他跟玩具们在家里玩的可开心了,时间过得很快,太阳就要落山了,小女孩要赶着回家,于是,她对着小河大喊道:“小鱼宝宝,我要回家了,你赶快把我的玩具还回来吧!小鱼听到了呼喊声,赶紧停了下来,他着急了,他不知道怎么让这些沉到水底的玩具浮到水面上去。

  提问:孩子们,你们有办法让这些沉到水底的玩具浮起来吗?

  师:你们先商量一下方法,商量好了就动手试试吧。(幼儿操作)

  提问:你们用的什么办法使沉到水底物品浮起来的?(个别回答)

  教师总结:

  五、探索让“土豆”浮起来的方法。

  提问:有什么办法让土豆浮起来呢?(幼儿猜测)

  师:老师带来了一瓶神奇的水,能让土豆浮起来,你们相信吗?我请一个孩子拿着土豆来试试,你们观察结果。(个别孩子操作)

  提问:为什么我的这杯水会让土豆浮起来呢?(幼儿猜测)

  师:请一个孩子来尝尝水的味道。(个别孩子品尝)

  提问:告诉大家什么味道?为什么是咸的?

  师:也为你们准备了盐,你们来试试放了盐的水真的能使土豆浮起来吗?请一个孩子放盐、一个孩子用筷子搅拌,其他孩子数数需要放几勺盐才能使土豆浮起来。(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师:原来放了盐,土豆就能浮起来了,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一片大海它的本领更大,我们来看看,他能让什么东西浮在水面。(观看视频)

  提问: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浮在水面上了?为什么那些不会游泳的人也能躺在水面上而不会淹死呢?

  师:原来这片大海里盐的含量相当的高,高到了几乎没有动物和植物在里面生存,所以这片大海有个名字叫“死海”。

  师:小女孩知道了死海的秘密,她不想因为自己的一个玩具而去破坏小鱼生活的环境,于是她对小鱼说:小鱼宝宝我的土豆玩具就送个你吧!我回家了,再见。”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帮助小鱼和小女孩一个很大的忙,小鱼和小女孩很感谢我们,我们也从中了解了很多有趣的科学现象:知道了,有些物品放到水里会浮起来,有的会沉下去,我们还通过想办法让浮着的物品沉到水底,再想办法让沉到水底的物品浮到水面,其实,水底的物品能浮到水面最大的功劳是水,水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叫做“浮力”,水就像一双大手,把水里的物品往上托,所以有的物品能自己浮起来,但是因为,水的浮力有很有限,所以,有的物品不能自己浮起来,必须依靠着浮起来的物品或者改变物体的形状,还有在水里放盐加大水的浮力。

《沉浮》大班教案2

  活动背景

  沉浮是幼儿生活中熟悉和常见的科学现象,它表示了物体在水中的一种绝对的、肯定的终极状态,幼儿对它的认识是确定性的。而介于沉与浮之间的“悬浮”现象却很少被提及,因为这一模糊、复杂的现象对幼儿来说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所以老师遇之或视而不见或避重就轻或搪塞而过,但它却真切、实在地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中,并时常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于是,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猜测、寻找、自我探索,让幼儿初步感受、理解这一现象,激发幼儿从小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设计理念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许多道理和知识,都有可能成为幼儿科学启蒙的素材,孩子总在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中了解和认识世界。一件在**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在幼儿眼里却是那么的新奇有趣,也正是因为这些早期经验的获得,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内容,使得孩子的生活富有生气和活力,他们的心智得以有益健康地发展。本次活动就缘于一次不经意的谈话:班上的汪洋小朋友跟大家描述起在乡下外婆家经历的一幕情景,外婆家的一只小水缸里漂浮着许多鸭蛋,他一时兴起,用手压住蛋欲使其沉下去,可那些鸭蛋在水面上晃悠来晃悠去,不听使唤。在旁默默听着的曹颖马上说道:“我看到妈妈把煮熟的鸡蛋放到水里后是沉的,不是浮起来的。”个别大胆的孩子纷纷猜想着可能是鸡蛋和鸭蛋、生与熟、冷水与热水的原因所致吧!也有的孩子疑惑不解,向我投来了求助的目光。于是,一个设想在我头脑中酝酿而成。

  本次活动分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说一说四个步骤进行:经历了激趣——发问——探索——交流的过程,做到激之以情,调情入境;授之以法,启发思维;导之以行,探索规律。让幼儿在动中学*、趣中思考、奇中发现、乐中获取,达到发展幼儿的自主性、增强活动性、鼓励创造性的目的。最终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达到“我会学”。

  活动目标

  1.探索在清水里加入一定量的盐后,鸡蛋沉浮状况的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的存在。

  2.幼儿能两两合作进行操作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记录和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能积极思维,有主动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烧杯两只(分别装等量的淡水、盐水),鸡蛋一个,放大的记录纸一张。

  学具:1.实物:鸡蛋、盐、碗、盆、勺子、烧杯、抹布每组各若干。

  2.磁吸标记、记录表、水彩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蛋宝宝沉浮的位置

  1.出示内装等量淡水、盐水的两个烧杯,引导幼儿比较:两个烧杯中的水一样多吗。

  2.出示鸡蛋一个:今天蛋宝宝要跟水玩个游戏,小朋友想看吗?蛋宝宝到了这两个装着水的烧杯里会怎么样呢?

  3.猜猜蛋宝宝在盐水、淡水里的沉浮状况。

  教师设疑:蛋宝宝到了第一个水杯里(淡水)会怎样?它是沉下去,还是会浮上来?(幼儿猜测并用身体动作表示沉浮结果:站表示浮,蹲表示沉——实验验证——幼儿观察结果——师幼一同完成记录)

  继续设疑:蛋宝宝到了第二个水杯里(盐水)会怎样?它在水里会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幼儿猜测并请幼儿分别把磁吸标记贴在自己猜想的水位上——实验验证——幼儿观察结果——师幼一同记录鸡蛋在水中的位置)

  (评析:“猜一猜”形式的设计,使得活动一开始师幼双方都以开放的心态进入氛围,围绕着蛋的沉浮展开争论,大胆联想,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民主宽松的心理环境,融洽了师生关系;同时,在让幼儿使用身体动作和标记符号表达预测结果的过程中,使得幼儿在活动中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较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这一过程,教师始终把幼儿放在首位,他们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使活动形成了质疑——猜测表达——验证——记录结果的良好开端。)

  二、找一找蛋宝宝沉浮的秘密

  1.幼儿针对观察到的现象自主提问。

  看了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做“小问号”,把你的问题提出来,好吗?

  (评析:发现问题是幼儿进行探究的先决条件,这一环节的设计把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提问专利权让给幼儿,有利于促进幼儿积极思维的.发展,形成初步的问题意识,同时更利于引发幼儿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内在动机。)

  2.教师顺应幼儿提出的问题设置悬念。

  哎呀,这倒奇怪了,蛋宝宝在第一个杯子里是沉在水底的,怎么到了第二个杯子里会浮上来呢?这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呢?小朋友快快想一想、找一找。

  3.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感官寻找蛋宝宝沉浮的原因。

  启发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区分出淡水和盐水的不同。从而找到问题缘由:鸡蛋在装有淡水的杯子里是沉下去的,在盐水里是浮上来的。

  4.进一步把问题引向深入。

  那么是不是鸡蛋在盐水里都会浮起来呢?在加了多少盐后才能浮起来呢?我们一起动手来试一试,好吗?

  (评析:这既是对上一结论的不确定性疑惑,又自然渗透了对下一步骤中的实验观察的要求,让幼儿带着强烈的好奇与急切想知道结果的心态进入实验中。教师提出矛盾性的问题,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对问题进行思考,尽情发表对问题的看法,这也是幼儿将头脑中的新经验与原有的旧经验发生联结、进行迁移的过程。)

  三、做一做蛋宝宝沉浮的实验

  1.理解记录图表所示的实验方法。

  2.提出实验要求:两两分工合作,明确怎样加盐、搅拌、记录注意点等等。

  3.幼儿实验操作,教师观察幼儿实验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时适度的指导。

  (评析:幼儿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大多来自直接经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本次实验中,加盐量的多少,搅拌、溶解的程度,都是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教师对幼儿的实验结果的判定都应视不同的实验方法而言,决不可为追求统一结果而扼杀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地位,在幼儿确实因自身经验和能力的局限使探究活动遇到障碍时,才给予一定的帮助。)

  四、说一说蛋宝宝沉浮的规律

  1.(展示幼儿的实验记录卡)从记录结果中讲讲自己的实验感受并发现鸡蛋沉浮的规律。

  2.继续设疑:为什么鸡蛋在加入1勺、2勺盐的盐水中没有浮动,在加入3勺、4勺……盐的盐水中会慢慢浮上来呢?

  (评析:这个环节中教师指出了矛盾的事实:同样在盐水中,为什么鸡蛋有沉有浮?让幼儿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探索形成认识:不同浓度的盐水中,鸡蛋的沉浮是有一个过程的,只有在加入一定量的盐后,鸡蛋才能在水中浮动直至全部浮起来。并且通过集体讨论交流,让幼儿对自己所思所为进行一次梳理,以此强化新获得的经验。)

  3.除了在盐水里鸡蛋能浮起来,你还有什么办法让鸡蛋浮起来呢?(幼儿回忆生活经验,自由想像讲述)

  (评析:这一环节的讨论,让幼儿知道:让鸡蛋在水中浮起来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从而培养幼儿思维的多向性、开放性。同时,也顺应了“科学来自生活,最终必然回归生活”的宗旨。)

  活动延伸

  1.如果在盐水里不断地加盐,鸡蛋还会往上浮吗?

  (评析:科学活动是没有终结性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改变,不断地提出新的假设和解释。因此,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显得尤为必要。)

  2.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发现鸡蛋在其他液体中(如糖水等)的沉浮情况及其他沉浮现象。

《沉浮》大班教案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体验物体沉浮现象。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能够根据沉浮现象将物体进行分类。

  3、通过活动提高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各种操作材料: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老师这里有一副美丽的图画,(出示图画)叙述,在蔚蓝的大海里生活着好多各种各样漂亮的.鱼,有些鱼在大海里游得多开心呀!可是有一天,这些小鱼都伤心地哭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有一些游客来游玩,把好多废旧垃圾丢到了水里。这些垃圾严重污染了水里的环境,使小鱼生命受到了威胁。

  2、"你们想知道人们扔到水里的都是些什么吗?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你们认识这些都是什么物品吗?(展示桌子上的物品,引导幼儿认一认,说一说)

  3、师:环境遭到破坏,小鱼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小朋友你们想帮助这些小鱼吗?那我们今天就赶紧组织一批打捞队,去帮助小鱼把水里的垃圾打捞上来好吗?

  4、可是,这些垃圾有的漂浮在水面上,有的沉入到了水底,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打捞队分成两队才行,一队去打捞浮在水面的垃圾,一队去打捞水底的垃圾。你们说好吗?

  5、猜测活动,师:小朋友,那你们知道哪些物品会沉到水底,哪些物品又会浮到水面上来吗?(教师操作演示,引导幼儿观察)

  6、操作活动师: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不是一样?(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提高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请小朋友对照自己的猜测将材料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

  7、师:小朋友你们猜的到底对不对呢?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在此环节中,教师采用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和物体大小没有关系。)

  8、师:对,它们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来,真有趣!小朋友,你们真能干!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真棒!

  9、分类活动 师:小朋友,我们帮小鱼把垃圾打捞上来之后,该怎样处理这些垃圾呢?老师有个提议,我们把它们装进垃圾箱里好不好?(出示两个带有上浮、下沉符号的纸箱。)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指导幼儿认识沉浮标志,然后把下沉和上浮的物体分类放在两个箱子里,让幼儿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所巩固。)

  10、小朋友们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能当一名合格的环保小卫士了,现在让我们动起手来帮小鱼把水里的垃圾打捞上来吧!大家要记得一定要把打捞上来的垃圾分别放在不同的两个垃圾箱里。大家准备好了吗?开始行动吧!

  活动反思:

  应该注意到幼儿的这个学*特点,课前让幼儿能在*面的图上分清上下,那么就不会出现分不清这种情况了。

《沉浮》大班教案4

  活动背景

  沉浮是幼儿生活中熟悉和常见的科学现象,它表示了物体在水中的一种绝对的、肯定的终极状态,幼儿对它的认识是确定性的。而介于沉与浮之间的“悬浮”现象却很少被提及,因为这一模糊、复杂的现象对幼儿来说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所以老师遇之或视而不见或避重就轻或搪塞而过,但它却真切、实在地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中,并时常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于是,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猜测、寻找、自我探索,让幼儿初步感受、理解这一现象,激发幼儿从小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设计理念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许多道理和知识,都有可能成为幼儿科学启蒙的素材,孩子总在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中了解和认识世界。一件在**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在幼儿眼里却是那么的新奇有趣,也正是因为这些早期经验的获得,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内容,使得孩子的生活富有生气和活力,他们的心智得以有益健康地发展。本次活动就缘于一次不经意的谈话:班上的汪洋小朋友跟大家描述起在乡下外婆家经历的`一幕情景,外婆家的一只小水缸里漂浮着许多鸭蛋,他一时兴起,用手压住蛋欲使其沉下去,可那些鸭蛋在水面上晃悠来晃悠去,不听使唤。在旁默默听着的曹颖马上说道:“我看到妈妈把煮熟的鸡蛋放到水里后是沉的,不是浮起来的。”个别大胆的孩子纷纷猜想着可能是鸡蛋和鸭蛋、生与熟、冷水与热水的原因所致吧!也有的孩子疑惑不解,向我投来了求助的目光。于是,一个设想在我头脑中酝酿而成。

  本次活动分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说一说四个步骤进行:经历了激趣——发问——探索——交流的过程,做到激之以情,调情入境;授之以法,启发思维;导之以行,探索规律。让幼儿在动中学*、趣中思考、奇中发现、乐中获取,达到发展幼儿的自主性、增强活动性、鼓励创造性的目的。最终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达到“我会学”。

  活动目标

  1.探索在清水里加入一定量的盐后,鸡蛋沉浮状况的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的存在。

  2.幼儿能两两合作进行操作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记录和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能积极思维,有主动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烧杯两只(分别装等量的淡水、盐水),鸡蛋一个,放大的记录纸一张。

  学具:1.实物:鸡蛋、盐、碗、盆、勺子、烧杯、抹布每组各若干。

  2.磁吸标记、记录表、水彩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蛋宝宝沉浮的位置

  1.出示内装等量淡水、盐水的两个烧杯,引导幼儿比较:两个烧杯中的水一样多吗。

  2.出示鸡蛋一个:今天蛋宝宝要跟水玩个游戏,小朋友想看吗?蛋宝宝到了这两个装着水的烧杯里会怎么样呢?

  3.猜猜蛋宝宝在盐水、淡水里的沉浮状况。

  教师设疑:蛋宝宝到了第一个水杯里(淡水)会怎样?它是沉下去,还是会浮上来?(幼儿猜测并用身体动作表示沉浮结果:站表示浮,蹲表示沉——实验验证——幼儿观察结果——师幼一同完成记录)

  继续设疑:蛋宝宝到了第二个水杯里(盐水)会怎样?它在水里会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幼儿猜测并请幼儿分别把磁吸标记贴在自己猜想的水位上——实验验证——幼儿观察结果——师幼一同记录鸡蛋在水中的位置)

  (评析:“猜一猜”形式的设计,使得活动一开始师幼双方都以开放的心态进入氛围,围绕着蛋的沉浮展开争论,大胆联想,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民主宽松的心理环境,融洽了师生关系;同时,在让幼儿使用身体动作和标记符号表达预测结果的过程中,使得幼儿在活动中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较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这一过程,教师始终把幼儿放在首位,他们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使活动形成了质疑——猜测表达——验证——记录结果的良好开端。)

  二、找一找蛋宝宝沉浮的秘密

  1.幼儿针对观察到的现象自主提问。

  看了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做“小问号”,把你的问题提出来,好吗?

  (评析:发现问题是幼儿进行探究的先决条件,这一环节的设计把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提问专利权让给幼儿,有利于促进幼儿积极思维的发展,形成初步的问题意识,同时更利于引发幼儿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内在动机。)

  2.教师顺应幼儿提出的问题设置悬念。

  哎呀,这倒奇怪了,蛋宝宝在第一个杯子里是沉在水底的,怎么到了第二个杯子里会浮上来呢?这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呢?小朋友快快想一想、找一找。

  3.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感官寻找蛋宝宝沉浮的原因。

  启发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区分出淡水和盐水的不同。从而找到问题缘由:鸡蛋在装有淡水的杯子里是沉下去的,在盐水里是浮上来的。

  4.进一步把问题引向深入。

  那么是不是鸡蛋在盐水里都会浮起来呢?在加了多少盐后才能浮起来呢?我们一起动手来试一试,好吗?

  (评析:这既是对上一结论的不确定性疑惑,又自然渗透了对下一步骤中的实验观察的要求,让幼儿带着强烈的好奇与急切想知道结果的心态进入实验中。教师提出矛盾性的问题,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对问题进行思考,尽情发表对问题的看法,这也是幼儿将头脑中的新经验与原有的旧经验发生联结、进行迁移的过程。)

  三、做一做蛋宝宝沉浮的实验

  1.理解记录图表所示的实验方法。

  2.提出实验要求:两两分工合作,明确怎样加盐、搅拌、记录注意点等等。

  3.幼儿实验操作,教师观察幼儿实验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时适度的指导。

  (评析:幼儿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大多来自直接经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本次实验中,加盐量的多少,搅拌、溶解的程度,都是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教师对幼儿的实验结果的判定都应视不同的实验方法而言,决不可为追求统一结果而扼杀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地位,在幼儿确实因自身经验和能力的局限使探究活动遇到障碍时,才给予一定的帮助。)

  四、说一说蛋宝宝沉浮的规律

  1.(展示幼儿的实验记录卡)从记录结果中讲讲自己的实验感受并发现鸡蛋沉浮的规律。

  2.继续设疑:为什么鸡蛋在加入1勺、2勺盐的盐水中没有浮动,在加入3勺、4勺……盐的盐水中会慢慢浮上来呢?

  (评析:这个环节中教师指出了矛盾的事实:同样在盐水中,为什么鸡蛋有沉有浮?让幼儿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探索形成认识:不同浓度的盐水中,鸡蛋的沉浮是有一个过程的,只有在加入一定量的盐后,鸡蛋才能在水中浮动直至全部浮起来。并且通过集体讨论交流,让幼儿对自己所思所为进行一次梳理,以此强化新获得的经验。)

  3.除了在盐水里鸡蛋能浮起来,你还有什么办法让鸡蛋浮起来呢?(幼儿回忆生活经验,自由想像讲述)

  (评析:这一环节的讨论,让幼儿知道:让鸡蛋在水中浮起来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从而培养幼儿思维的多向性、开放性。同时,也顺应了“科学来自生活,最终必然回归生活”的宗旨。)

  活动延伸

  1.如果在盐水里不断地加盐,鸡蛋还会往上浮吗?

  (评析:科学活动是没有终结性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改变,不断地提出新的假设和解释。因此,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显得尤为必要。)

  2.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发现鸡蛋在其他液体中(如糖水等)的沉浮情况及其他沉浮现象。

《沉浮》大班教案5

  活动目标

  1、观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增进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沉、浮

  活动准备

  1、实物苹果、香蕉、梨、番茄、茄子、青椒若干

  2、盆子、水、小毛巾

  3、自制记录卡、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手指游戏:乒乓球

  二、认一认,猜一猜

  1、认识教师准备有的所有水果蔬菜。

  2、让幼儿猜一猜将过放到水里会有什么样的现象。教师取一样水果做实验,并将实验前后的结果记录在黑板上画好的记录卡内。

  三、试一试

  1、介绍↑、↓、实验记录卡

  2、实验操作。让幼儿分组操作并做好实验结果的记录。

  四、结果展示和小结

  教师将所有的蔬果都放到水里做实验

  五、结束

  让幼儿回家试试一些常见的蔬果放到水中出现的现象。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能够按照我的流程进行,活动目标基本达到,幼儿的兴趣都很高,都乐于参与到试验活动当中,但是也存在不足,一是我对班上孩子的能力还把握得不够好,在介绍上下牵头时,只是和幼儿说了箭头的名字,没有教画法;二是在孩子操作之前,要求说得不够详细,三是准备材料不够充分,因为在之前没有试验过蔬果,导致幼儿试验用的蔬果都是浮着的,没有沉下去的蔬果;此外,在对蔬果沉浮现象的解释上也不够。

  幼儿百科: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


大班《沉浮》教案范本5份(扩展2)

——大班教案《沉浮》 (菁华5篇)

大班教案《沉浮》1

  活动目标

  1、观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增进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沉、浮

  活动准备

  1、实物苹果、香蕉、梨、番茄、茄子、青椒若干

  2、盆子、水、小毛巾

  3、自制记录卡、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手指游戏:乒乓球

  二、认一认,猜一猜

  1、认识教师准备有的所有水果蔬菜。

  2、让幼儿猜一猜将过放到水里会有什么样的现象。教师取一样水果做实验,并将实验前后的结果记录在黑板上画好的记录卡内。

  三、试一试

  1、介绍↑、↓、实验记录卡

  2、实验操作。让幼儿分组操作并做好实验结果的记录。

  四、结果展示和小结

  教师将所有的蔬果都放到水里做实验

  五、结束

  让幼儿回家试试一些常见的蔬果放到水中出现的现象。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能够按照我的流程进行,活动目标基本达到,幼儿的兴趣都很高,都乐于参与到试验活动当中,但是也存在不足,一是我对班上孩子的能力还把握得不够好,在介绍上下牵头时,只是和幼儿说了箭头的名字,没有教画法;二是在孩子操作之前,要求说得不够详细,三是准备材料不够充分,因为在之前没有试验过蔬果,导致幼儿试验用的蔬果都是浮着的,没有沉下去的蔬果;此外,在对蔬果沉浮现象的解释上也不够。

  幼儿百科: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

大班教案《沉浮》2

  设计意图

  孩子们对玩水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会看到他们把一粒石子、一片树叶等投进水里,百玩不厌。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我结合大班《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一书设计了此活动――《沉浮》。

  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大胆探索、尝试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发展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活动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记录表(见附图)、铅笔;盛水的水盆若干个,积木块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二、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出尝试问题:如果把这些材料放进水中,会发现什么现象?

  1.幼儿尝试。

  2.幼儿介绍尝试结果。

  教师总结:石子、牙膏皮、橡皮泥这些物体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这些物体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

  (二)教师提出尝试性问题:“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友好协商,一人尝试,一人记录。

  2.尝试结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捏成带边的薄片状),可以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石子、牙膏皮放在泡沫板上可浮在水面上……

  (三)教师提出尝试问题:怎样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到水底?

  1.幼儿尝试。要求:幼儿两人互换尝试。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尝试。

  2.尝试结论:塑料吸管插在橡皮泥上可使塑料吸管沉到水底;橡皮泥装在空药丸盒里可使空药丸盒沉到水底;石子放在泡沫板上可使泡沫板沉到水底……

  (四)教师提出尝试问题:

  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在收玩具时,不小心把塑料插片和积木块混在了一起,你能用什么办法帮他们把积木很快分出来?幼儿尝试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积木块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积木块,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教师实验演示,验证答案。

  活动延伸

  老师把这些材料放在科学区,活动结束后,小朋友可以来继续进行尝试。

  活动反思

  本节课是幼儿园大班的科学常识课,主要通过实践来了解,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找到答案,用玩的方式让他们更好的感觉到学科的乐趣,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尝试,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

大班教案《沉浮》3

  大班科学《鸡蛋的沉浮》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鸡蛋沉浮的秘密。

  2.探究改变水中的浓度后,鸡蛋沉浮的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

  3.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发现。

  活动准备

  1.矿泉水瓶子剪去颈部(安全考虑用透明胶包好)。

  2.鲜鸡蛋、吸管、小勺、小盘子、水彩笔盐、糖若干。

  3.观察记录表

  4.《死海》的视频和图片。

  5.场地:将幼儿分五组。

  活动过程

  导入:直观导入法,激发幼儿的兴趣。

  1.教师出示鸡蛋,并提问。

  师:小朋友们,今天蒋老师请来了一个客人。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2.出示鸡蛋,引导幼儿观察桌面上的物品。

  桌面上分别摆放1、2、3个杯子里面分别装相同的水,清水、糖水、盐水。

  二、引导幼儿发现鸡蛋沉浮的秘密。

  1.教师分别将鸡蛋放入1、2、3号杯子里面。请幼儿仔细观看。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3个杯子有什么不一样?

  2.引导幼儿观察并学会区别盐与糖。

  师:你们知道杯子里面装的是什么?

  它们有什么不同?请你找一找?

  引导幼儿采用多种感官:看、尝发现盐与糖的区别。

  1.教师提问:是不是只要加了盐的水,鸡蛋就会浮起来呢?

  幼:引导幼儿讨论加多少盐鸡蛋会浮起来?

  三、体验探究鸡蛋浮起来的方法,并进行操作纪录。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及记录表的使用要求。

  (1)记录表的填写要求。

  (2)鸡蛋是生的,注意不要弄破了。

  (3)舀盐时,盐要舀满每勺盐基本一致。

  (4)搅动时,不要把水弄洒,直到盐完全融化。

  (5)分组进行,每组请小组长负责安排小小操作员和小小记录员。

  2.请幼儿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注意:突**况的及时处理(如:鸡蛋破了)

  3.分享实验结果。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放了几勺盐鸡蛋浮起来了?

  教师小结:盐放的越多,水的浓度就越高,鸡蛋就会浮起来。

  四、观看《死海》的视频,讨论人在死海中能漂浮的原因?

  活动延伸

  回家以后请你们操作怎样让鸡蛋沉下去?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你的发现吧!

大班教案《沉浮》4

  【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所以小朋友们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水。可以说,幼儿天生就是爱玩水的,在玩水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现象。如在一次玩水过程中,一位孩子不解地问我:“老师,到底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上来呢?”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同时为每个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不同观点和经验。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的内容。

  【活动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活动难点:学*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大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标有上下标记的记录卡、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材料,请小朋友仔细看看都有什么呢?幼儿观察交流。

  2、请小朋友来猜一猜:如果把这些东西放入水中,哪些东西会浮起来?哪些东西会沉下去?幼儿猜测。 (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幼儿动手做物体沉浮的实验。

  1、请小朋友来试一试,看看实验结果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

  2、幼儿动手操作。

  3、幼儿交流实验结果。 (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三、幼儿记录实验结果。

  1、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把刚才的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呢?

  2、出示记录卡: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教师讲解示范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标志。

  3、幼儿记录实验结果。 (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

  四、将沉与浮的物体进行分类。

  1、请小朋友根据实验结果分别把物体放在贴有“上浮”和“下沉”标志的两个篮子里。 2、幼儿进行分类活动。 (分类活动,让幼儿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所巩固。)

  五、幼儿交流结果。

  1、请小朋友根据记录结果说一说哪些物体放在水里会浮上来?哪些物体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2、幼儿根据记录互相交流。 (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记录结果,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六、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水底,哪些东西会浮上水面,并说说它们沉、浮的原因。 (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活动反思】

  反思一:提供活动材料,创设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条件。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材料:如大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等,让孩子自己选择所需要的材料,在操作的过程中验证自己的猜测、寻找问题的答案。孩子们通过自主探索,不仅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也发现了物体沉浮的秘密。

  反思二:关注幼儿表现,激发孩子的学*兴趣。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活动中在猜测哪些物体可能沉下去、哪些物体可能浮上来时,我发现孩子们一个个兴致高涨,各有各的观点,各有各的想法,争论得非常激烈,于是我适时引出下一个环节:做实验论证。孩子们的学*兴趣便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很活跃。同时在幼儿做实验时,我通过观察,对个别幼儿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指导,使他们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了认识。

  反思三:创设宽松环境,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 同样的实验,同样的观察,对于不同的孩子来讲有着不同的体验、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理解。因此活动中我给幼儿们准备了充分的操作材料,使每一位孩子都有参与的机会,同时通过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物体沉浮的秘密,并尝试将结果记录下来,这充分体现了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我又 组织幼儿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探讨、交流,这既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体现了师幼之间的互动,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使幼儿能真正体验到自己发现秘密后的乐趣。

大班教案《沉浮》5

  活动背景

  “水娃娃漫游记"的主题正在进行中,孩子在玩“水娃娃漫游记"的游戏时,积累着关于水的经验,也生成了更多的问题。其中,一个孩子针对“铁在水里会沉下去的”经验,提出了“为什么铁做的船会浮在水面上呢”的问题,于是,就有了这次集体探索活动。

  内容与要求

  探索在水中沉和浮的物品,并知道一些改变其原来状态的方法。

  活动准备

  一个大玻璃缸和若干个大水桶。’

  过程与指导

  一、在幼儿园里收集5种东西放在塑料袋里

  ——孩子在教室里、花园中、操场上寻找,并努力做到与别人不同。如看见别人在花园里捡鹅卵石,自己就去捡树枝,所以,孩子塑料袋里的东西,丰富多样。

  二、假设沉沉浮浮

  老师:前一阵子,我们一起玩了许多水的游戏,昨天,我们每个人又在幼儿园里找了5样东西,现在我们来告诉大家,你手上的5样东西哪些是沉下去,哪些是浮上来的?幼儿讲述,老师记在白纸上,记录方式是幼儿认同的。

  ——其中,同样的物品不再重复。有不同意见的在旁边打个问号“你们同意吗?"“有人反对吗?’’引发孩子的思维冲撞。

  三、验证假设

  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把这些问号去掉。

  (孩子在大玻璃缸前尝试有问号的物品的沉与浮)

  幼儿:(塑料吸管)用力往下扔,(浮上来)你让它灌满水,它就沉下去了,(依然浮上来)啊,它是浮上来的。(擦掉问号)

  幼儿:(积木)啊,是浮起来的。用手揿到水底……啊,还是浮上来的。是的呀,木头积木就是浮上来的。(擦掉问号)

  幼儿:橡皮泥是沉下去的……不是的,捏成小船的样子就浮上来了。(我来试试)啊,浮起来的.。擦掉问号……不行,它也是沉下去的……

  老师(小结):其实啊,有的东西在水里,这个样子是沉在水里的,那个样子就浮上水面了。比如…。铁和船……

  ——传达相对的观念和思想。

  四、探索在水中改变物品原来的样子

  1、老师:你有没有办法将你手中的1件东西在水里改变它原来的样子吗?想办法改变它在水里原来的样子(重复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思维的空隙)。你可以和朋友一起去试试,也可以一个人去试试,然后把它记录下来告诉大家。

  2、幼儿操作尝试。

  ——老师指导和提示幼儿记录,可以用“你怎么做的"等,让孩子认识自己无意识的行为。

  3、说说自己的实验,并展示自己的记录。

  ——其间,老师不断总结。如:××泡沫板原来是浮起来的,在它上面加了鹅卵石它就沉下去了……

  小鱼儿:我的塑料袋本来是浮起来的,我加了鹅卵石,又加了积木,它就沉下去了。

  老师:塑料袋积木会沉下去吗?我们试试。

  众幼儿:没有用的。为什么?

  幼儿1:那是因为,帮忙的东西和它是一个样子的……对,就是浮的东西一定要请沉的东西帮忙。

  老师(小结):是啊,要改变一件东西在水里的样子,一定要请一件和它不一样的东西帮忙。

  ——在得出一个结论的基础上,再引发一个更深而正确的认识。

  老师:拿一个纸盘,(放在水面)它是浮在水面上的,我拿一块橡皮泥帮忙(把一块小的橡皮泥放在纸盘里,纸盘没有沉)它沉了吗?怎么回事?

  幼儿:再多放一些……放上去的东西,一定要比盘子重……

  老师:(轻轻地重复,以反问的语气,引发孩子对这句话准确性的质疑)放上去的东西,一定要比盘子重……(重音放在“盘子"两个字上),.

  幼儿:放上去的东西的重量一定要比(盘子)浮上来的力量大,它就沉下去了。

  老师:同意吗?很好。

  4、比较熟鸡蛋在淡水和盐水中的沉浮现象。

  ——了解沉与浮的另类现象中,认识更广阔沉与浮的现象。

  老师:你们刚才让一样东西改变它原来的样子,都请别的东西帮忙的,我现在……

  幼儿:(抢先)我没有请别的东西帮忙,我在牙膏盒上戳了几个洞。

  老师:哦,她没有请别的东西帮忙吗?

  幼儿:不是,牙膏盒上有洞,水进去了,水很重,水帮了忙了。

  老师:啊,你还是请水帮忙了。我现在不请东西帮忙。这是一同事互动

  很喜欢应老师将“邮票”作为一种文化,来传递给幼儿知识。的确“邮票”的功能是明显的,其内涵则更丰厚,所以将其作为一种学*资源来开发,从中我们发现了许多可以值得探讨的问题,如邮票上的图案、邮票上的数字、邮票的使用过程、邮票中的人和事等等,因此,以“邮票"为线索,将引出的众多问题,设计成教学活动,并以主题系列形式展开,这样的学*有助于多途径地培养幼儿综合学*的能力。

  看了应老师的活动背景分析,了解到本次活动也是主题系列活动中的一个,所以有了一些想法,借此机会与之切磋。

  由于本活动的目标定位在欣赏邮票、尝试制作模拟纪念邮票,我们就将活动分成四个步骤来完成:

  1.收集邮票以及相关物品一观赏邮票及相关物品一寻找我们的问题一展开讨论、征集答案(通过生生互动,解决一些争议小的问题)

  2.欣赏集邮本一集体讨论一共享经验

  这里教师预设的问题有:.

  我们看到的邮票和*时信封上的邮票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从邮票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图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图案?

  孩子们补充提问可能有:

  这些邮票为什么都放在本子里?

  为什么有的邮票是四张连在一起的?

  为什么没有把它贴在信封上?

  为什么爸爸让我小心地看,不能用手拿?

  (在讨论之后,师生共同小结:很多邮票是将一些有意义的人和事作为图案,把它设计在邮票上是为了更好地纪念它。人们把前阶段域学*中,幼儿个别探索实践,有了较多的感性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与困惑。幼儿产生了强烈的与同伴交流分享的欲望。在此前,教师组织了集体活动。

  首先,教师让幼儿自选材料、自带问题开展“假设沉沉浮浮"的活动。教师采用集体交流的方式,“从孩子中来,回孩子中去",创设积极互动的好时机。时而幼儿接纳同伴的想法;时而不同的答案,引幼儿争执,思维的碰撞在此萌发;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敢于向他人提出质疑等能力在此得以培养;一个互动学*的契机也在此产生,向同伴学*成为一个重要的学*途径。最后,面对争论不休的问题,采用集体验证的方法,这为后面个别试验起到了示范演示作用。

  “探索改变物体原状"这一环节,对幼儿来说是一个新挑战。幼儿带着新任务,有的幼儿迁移运用了前面的实践方法、记录方式;有的幼儿则自己创造;也有的幼儿观察模仿同伴,幼儿个个积极思考、操作、记录,忙得不亦乐乎。

  再次交流分享时,教师娴熟的教育技能,良好的组织策略,能根据幼儿的特点及时地调整与应对,较好解决点面问题,一个幼儿介绍,教师及时把问题抛给其他幼儿,再次创设生生互动,有效拓展幼儿的思维。

  活动接*尾声,教师预设“熟鸡蛋的沉浮”,是教师再次寻求突破,引发幼儿更多创意的又一举措。

  应该说“沉沉浮浮"是一节传统常识课,但此次活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整个活动自始至终都呈现出高度的动态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教师的素质、教育艺术让观摩者赞叹,幼儿身上洋溢出的良好科学素养同样让观摩者感到欣喜。


大班《沉浮》教案范本5份(扩展3)

——《沉浮》大班教案 (菁华5篇)

  活动目标:

  1、 探索物体由浮变沉、由沉变浮的方法。

  2、 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水里加盐等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3、 初步感知物体的沉浮与水的浮力有关。

  活动准备:

  1、 金鱼缸5个。

  2、 毛线、泡沫、玻璃瓶、木质方块、回形针、木筷、橡皮泥、磁铁。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有玩具吗?你们的玩具一般会装在哪儿呢?有个小女孩,和你们一样也有许多玩具,他喜欢把玩具装在玩具盒里,有一天她抱着心爱的玩具盒经过小河边,被一条小鱼看见了,小鱼忙叫住小女孩说:“小姐姐,你手里的盒子里装的什么呀?”小女孩说:“是我*时爱玩的玩具呀,有利有很多呢?”

  提问:孩子们,小女孩玩具盒里的玩具就在你们桌上的篓子里,请一个孩子告诉我,她的盒子里有些什么玩具?(毛线、泡沫、玻璃瓶、木质方块、回形针、木筷、橡皮泥、磁铁)

  师:小鱼听说小女孩有这么多玩具很羡慕,于是哀求道:“小姐姐,能把你的这些玩具借我带回家玩玩吗?”小女孩惊讶的说“你的.家住在河底下,这些玩具你怎么带回家呀?小鱼紧跟着说:“你把这些玩具放到水里,它们会沉到水底的。”小女孩疑惑的问:“真的吗?”

  提问:孩子们这些物品放到水里真的会沉到水底吗?(个别回答)

  二、观察物体的沉浮

  提问:刚才都是你们的猜测,怎样才能验证你们猜的对不对呢?(做实验)

  师:好,现在请你们将篓子里的物品一件一件放到鱼缸里,然后观察结果。(幼儿操作)

  提问:你们看到了哪些物品是沉到水底的?哪些没有沉到水底的?它们在水里是什么现象?(浮起来)

  三、探索如何使水面上物品沉到水底

  师:小鱼看到橡皮泥、磁铁—————沉到了水底非常开心,可是发现还有一些玩具没有沉下去有很失望,她再次哀求着小女孩:“小姐姐,你能不能再想想办法让那些浮在水面的玩具也沉到水底呀?我保证在太阳落山之前一定将所有玩具还给你,小女孩站在小河边苦思冥想了起来。

  提问:孩子们,你们能帮助小女孩一起想想办法吗?

  师:下面请你们一组一组的互相商量一下,想到办法后就动手试一试,那一组最先完成任务的我奖励他们一张小贴画。(幼儿操作)

  提问:你们用的什么办法使浮在水面的物品沉下去的?(个别回答)

  四、探索如何使沉到水底的物品浮上来

  师:小鱼看到所有物品都沉到水底特别激动,他跟玩具们在家里玩的可开心了,时间过得很快,太阳就要落山了,小女孩要赶着回家,于是,她对着小河大喊道:“小鱼宝宝,我要回家了,你赶快把我的玩具还回来吧!小鱼听到了呼喊声,赶紧停了下来,他着急了,他不知道怎么让这些沉到水底的玩具浮到水面上去。

  提问:孩子们,你们有办法让这些沉到水底的玩具浮起来吗?

  师:你们先商量一下方法,商量好了就动手试试吧。(幼儿操作)

  提问:你们用的什么办法使沉到水底物品浮起来的?(个别回答)

  教师总结:

  五、探索让“土豆”浮起来的方法。

  提问:有什么办法让土豆浮起来呢?(幼儿猜测)

  师:老师带来了一瓶神奇的水,能让土豆浮起来,你们相信吗?我请一个孩子拿着土豆来试试,你们观察结果。(个别孩子操作)

  提问:为什么我的这杯水会让土豆浮起来呢?(幼儿猜测)

  师:请一个孩子来尝尝水的味道。(个别孩子品尝)

  提问:告诉大家什么味道?为什么是咸的?

  师:也为你们准备了盐,你们来试试放了盐的水真的能使土豆浮起来吗?请一个孩子放盐、一个孩子用筷子搅拌,其他孩子数数需要放几勺盐才能使土豆浮起来。(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师:原来放了盐,土豆就能浮起来了,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一片大海它的本领更大,我们来看看,他能让什么东西浮在水面。(观看视频)

  提问: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浮在水面上了?为什么那些不会游泳的人也能躺在水面上而不会淹死呢?

  师:原来这片大海里盐的含量相当的高,高到了几乎没有动物和植物在里面生存,所以这片大海有个名字叫“死海”。

  师:小女孩知道了死海的秘密,她不想因为自己的一个玩具而去破坏小鱼生活的环境,于是她对小鱼说:小鱼宝宝我的土豆玩具就送个你吧!我回家了,再见。”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帮助小鱼和小女孩一个很大的忙,小鱼和小女孩很感谢我们,我们也从中了解了很多有趣的科学现象:知道了,有些物品放到水里会浮起来,有的会沉下去,我们还通过想办法让浮着的物品沉到水底,再想办法让沉到水底的物品浮到水面,其实,水底的物品能浮到水面最大的功劳是水,水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叫做“浮力”,水就像一双大手,把水里的物品往上托,所以有的物品能自己浮起来,但是因为,水的浮力有很有限,所以,有的物品不能自己浮起来,必须依靠着浮起来的物品或者改变物体的形状,还有在水里放盐加大水的浮力。

  活动背景

  沉浮是幼儿生活中熟悉和常见的科学现象,它表示了物体在水中的一种绝对的、肯定的终极状态,幼儿对它的认识是确定性的。而介于沉与浮之间的“悬浮”现象却很少被提及,因为这一模糊、复杂的现象对幼儿来说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所以老师遇之或视而不见或避重就轻或搪塞而过,但它却真切、实在地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中,并时常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于是,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猜测、寻找、自我探索,让幼儿初步感受、理解这一现象,激发幼儿从小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设计理念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许多道理和知识,都有可能成为幼儿科学启蒙的素材,孩子总在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中了解和认识世界。一件在**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在幼儿眼里却是那么的新奇有趣,也正是因为这些早期经验的获得,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内容,使得孩子的生活富有生气和活力,他们的心智得以有益健康地发展。本次活动就缘于一次不经意的谈话:班上的汪洋小朋友跟大家描述起在乡下外婆家经历的一幕情景,外婆家的一只小水缸里漂浮着许多鸭蛋,他一时兴起,用手压住蛋欲使其沉下去,可那些鸭蛋在水面上晃悠来晃悠去,不听使唤。在旁默默听着的曹颖马上说道:“我看到妈妈把煮熟的鸡蛋放到水里后是沉的,不是浮起来的。”个别大胆的孩子纷纷猜想着可能是鸡蛋和鸭蛋、生与熟、冷水与热水的原因所致吧!也有的孩子疑惑不解,向我投来了求助的目光。于是,一个设想在我头脑中酝酿而成。

  本次活动分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说一说四个步骤进行:经历了激趣——发问——探索——交流的过程,做到激之以情,调情入境;授之以法,启发思维;导之以行,探索规律。让幼儿在动中学*、趣中思考、奇中发现、乐中获取,达到发展幼儿的自主性、增强活动性、鼓励创造性的目的。最终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达到“我会学”。

  活动目标

  1.探索在清水里加入一定量的盐后,鸡蛋沉浮状况的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的存在。

  2.幼儿能两两合作进行操作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记录和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能积极思维,有主动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烧杯两只(分别装等量的淡水、盐水),鸡蛋一个,放大的记录纸一张。

  学具:1.实物:鸡蛋、盐、碗、盆、勺子、烧杯、抹布每组各若干。

  2.磁吸标记、记录表、水彩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蛋宝宝沉浮的位置

  1.出示内装等量淡水、盐水的两个烧杯,引导幼儿比较:两个烧杯中的水一样多吗。

  2.出示鸡蛋一个:今天蛋宝宝要跟水玩个游戏,小朋友想看吗?蛋宝宝到了这两个装着水的烧杯里会怎么样呢?

  3.猜猜蛋宝宝在盐水、淡水里的沉浮状况。

  教师设疑:蛋宝宝到了第一个水杯里(淡水)会怎样?它是沉下去,还是会浮上来?(幼儿猜测并用身体动作表示沉浮结果:站表示浮,蹲表示沉——实验验证——幼儿观察结果——师幼一同完成记录)

  继续设疑:蛋宝宝到了第二个水杯里(盐水)会怎样?它在水里会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幼儿猜测并请幼儿分别把磁吸标记贴在自己猜想的水位上——实验验证——幼儿观察结果——师幼一同记录鸡蛋在水中的位置)

  (评析:“猜一猜”形式的设计,使得活动一开始师幼双方都以开放的心态进入氛围,围绕着蛋的沉浮展开争论,大胆联想,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民主宽松的心理环境,融洽了师生关系;同时,在让幼儿使用身体动作和标记符号表达预测结果的过程中,使得幼儿在活动中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较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这一过程,教师始终把幼儿放在首位,他们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使活动形成了质疑——猜测表达——验证——记录结果的良好开端。)

  二、找一找蛋宝宝沉浮的秘密

  1.幼儿针对观察到的现象自主提问。

  看了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做“小问号”,把你的问题提出来,好吗?

  (评析:发现问题是幼儿进行探究的先决条件,这一环节的设计把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提问专利权让给幼儿,有利于促进幼儿积极思维的.发展,形成初步的问题意识,同时更利于引发幼儿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内在动机。)

  2.教师顺应幼儿提出的问题设置悬念。

  哎呀,这倒奇怪了,蛋宝宝在第一个杯子里是沉在水底的,怎么到了第二个杯子里会浮上来呢?这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呢?小朋友快快想一想、找一找。

  3.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感官寻找蛋宝宝沉浮的原因。

  启发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区分出淡水和盐水的不同。从而找到问题缘由:鸡蛋在装有淡水的杯子里是沉下去的,在盐水里是浮上来的。

  4.进一步把问题引向深入。

  那么是不是鸡蛋在盐水里都会浮起来呢?在加了多少盐后才能浮起来呢?我们一起动手来试一试,好吗?

  (评析:这既是对上一结论的不确定性疑惑,又自然渗透了对下一步骤中的实验观察的要求,让幼儿带着强烈的好奇与急切想知道结果的心态进入实验中。教师提出矛盾性的问题,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对问题进行思考,尽情发表对问题的看法,这也是幼儿将头脑中的新经验与原有的旧经验发生联结、进行迁移的过程。)

  三、做一做蛋宝宝沉浮的实验

  1.理解记录图表所示的实验方法。

  2.提出实验要求:两两分工合作,明确怎样加盐、搅拌、记录注意点等等。

  3.幼儿实验操作,教师观察幼儿实验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时适度的指导。

  (评析:幼儿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大多来自直接经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本次实验中,加盐量的多少,搅拌、溶解的程度,都是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教师对幼儿的实验结果的判定都应视不同的实验方法而言,决不可为追求统一结果而扼杀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地位,在幼儿确实因自身经验和能力的局限使探究活动遇到障碍时,才给予一定的帮助。)

  四、说一说蛋宝宝沉浮的规律

  1.(展示幼儿的实验记录卡)从记录结果中讲讲自己的实验感受并发现鸡蛋沉浮的规律。

  2.继续设疑:为什么鸡蛋在加入1勺、2勺盐的盐水中没有浮动,在加入3勺、4勺……盐的盐水中会慢慢浮上来呢?

  (评析:这个环节中教师指出了矛盾的事实:同样在盐水中,为什么鸡蛋有沉有浮?让幼儿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探索形成认识:不同浓度的盐水中,鸡蛋的沉浮是有一个过程的,只有在加入一定量的盐后,鸡蛋才能在水中浮动直至全部浮起来。并且通过集体讨论交流,让幼儿对自己所思所为进行一次梳理,以此强化新获得的经验。)

  3.除了在盐水里鸡蛋能浮起来,你还有什么办法让鸡蛋浮起来呢?(幼儿回忆生活经验,自由想像讲述)

  (评析:这一环节的讨论,让幼儿知道:让鸡蛋在水中浮起来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从而培养幼儿思维的多向性、开放性。同时,也顺应了“科学来自生活,最终必然回归生活”的宗旨。)

  活动延伸

  1.如果在盐水里不断地加盐,鸡蛋还会往上浮吗?

  (评析:科学活动是没有终结性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改变,不断地提出新的假设和解释。因此,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显得尤为必要。)

  2.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发现鸡蛋在其他液体中(如糖水等)的沉浮情况及其他沉浮现象。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体验物体沉浮现象。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能够根据沉浮现象将物体进行分类。

  3、通过活动提高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各种操作材料: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老师这里有一副美丽的图画,(出示图画)叙述,在蔚蓝的大海里生活着好多各种各样漂亮的.鱼,有些鱼在大海里游得多开心呀!可是有一天,这些小鱼都伤心地哭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有一些游客来游玩,把好多废旧垃圾丢到了水里。这些垃圾严重污染了水里的环境,使小鱼生命受到了威胁。

  2、"你们想知道人们扔到水里的都是些什么吗?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你们认识这些都是什么物品吗?(展示桌子上的物品,引导幼儿认一认,说一说)

  3、师:环境遭到破坏,小鱼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小朋友你们想帮助这些小鱼吗?那我们今天就赶紧组织一批打捞队,去帮助小鱼把水里的垃圾打捞上来好吗?

  4、可是,这些垃圾有的漂浮在水面上,有的沉入到了水底,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打捞队分成两队才行,一队去打捞浮在水面的垃圾,一队去打捞水底的垃圾。你们说好吗?

  5、猜测活动,师:小朋友,那你们知道哪些物品会沉到水底,哪些物品又会浮到水面上来吗?(教师操作演示,引导幼儿观察)

  6、操作活动师: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不是一样?(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提高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请小朋友对照自己的猜测将材料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

  7、师:小朋友你们猜的到底对不对呢?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在此环节中,教师采用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和物体大小没有关系。)

  8、师:对,它们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来,真有趣!小朋友,你们真能干!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真棒!

  9、分类活动 师:小朋友,我们帮小鱼把垃圾打捞上来之后,该怎样处理这些垃圾呢?老师有个提议,我们把它们装进垃圾箱里好不好?(出示两个带有上浮、下沉符号的纸箱。)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指导幼儿认识沉浮标志,然后把下沉和上浮的物体分类放在两个箱子里,让幼儿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所巩固。)

  10、小朋友们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能当一名合格的环保小卫士了,现在让我们动起手来帮小鱼把水里的垃圾打捞上来吧!大家要记得一定要把打捞上来的垃圾分别放在不同的两个垃圾箱里。大家准备好了吗?开始行动吧!

  活动反思:

  应该注意到幼儿的这个学*特点,课前让幼儿能在*面的图上分清上下,那么就不会出现分不清这种情况了。

  活动背景

  沉浮是幼儿生活中熟悉和常见的科学现象,它表示了物体在水中的一种绝对的、肯定的终极状态,幼儿对它的认识是确定性的。而介于沉与浮之间的“悬浮”现象却很少被提及,因为这一模糊、复杂的现象对幼儿来说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所以老师遇之或视而不见或避重就轻或搪塞而过,但它却真切、实在地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中,并时常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于是,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猜测、寻找、自我探索,让幼儿初步感受、理解这一现象,激发幼儿从小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设计理念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许多道理和知识,都有可能成为幼儿科学启蒙的素材,孩子总在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中了解和认识世界。一件在**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在幼儿眼里却是那么的新奇有趣,也正是因为这些早期经验的获得,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内容,使得孩子的生活富有生气和活力,他们的心智得以有益健康地发展。本次活动就缘于一次不经意的谈话:班上的汪洋小朋友跟大家描述起在乡下外婆家经历的`一幕情景,外婆家的一只小水缸里漂浮着许多鸭蛋,他一时兴起,用手压住蛋欲使其沉下去,可那些鸭蛋在水面上晃悠来晃悠去,不听使唤。在旁默默听着的曹颖马上说道:“我看到妈妈把煮熟的鸡蛋放到水里后是沉的,不是浮起来的。”个别大胆的孩子纷纷猜想着可能是鸡蛋和鸭蛋、生与熟、冷水与热水的原因所致吧!也有的孩子疑惑不解,向我投来了求助的目光。于是,一个设想在我头脑中酝酿而成。

  本次活动分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说一说四个步骤进行:经历了激趣——发问——探索——交流的过程,做到激之以情,调情入境;授之以法,启发思维;导之以行,探索规律。让幼儿在动中学*、趣中思考、奇中发现、乐中获取,达到发展幼儿的自主性、增强活动性、鼓励创造性的目的。最终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达到“我会学”。

  活动目标

  1.探索在清水里加入一定量的盐后,鸡蛋沉浮状况的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的存在。

  2.幼儿能两两合作进行操作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记录和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能积极思维,有主动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烧杯两只(分别装等量的淡水、盐水),鸡蛋一个,放大的记录纸一张。

  学具:1.实物:鸡蛋、盐、碗、盆、勺子、烧杯、抹布每组各若干。

  2.磁吸标记、记录表、水彩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蛋宝宝沉浮的位置

  1.出示内装等量淡水、盐水的两个烧杯,引导幼儿比较:两个烧杯中的水一样多吗。

  2.出示鸡蛋一个:今天蛋宝宝要跟水玩个游戏,小朋友想看吗?蛋宝宝到了这两个装着水的烧杯里会怎么样呢?

  3.猜猜蛋宝宝在盐水、淡水里的沉浮状况。

  教师设疑:蛋宝宝到了第一个水杯里(淡水)会怎样?它是沉下去,还是会浮上来?(幼儿猜测并用身体动作表示沉浮结果:站表示浮,蹲表示沉——实验验证——幼儿观察结果——师幼一同完成记录)

  继续设疑:蛋宝宝到了第二个水杯里(盐水)会怎样?它在水里会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幼儿猜测并请幼儿分别把磁吸标记贴在自己猜想的水位上——实验验证——幼儿观察结果——师幼一同记录鸡蛋在水中的位置)

  (评析:“猜一猜”形式的设计,使得活动一开始师幼双方都以开放的心态进入氛围,围绕着蛋的沉浮展开争论,大胆联想,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民主宽松的心理环境,融洽了师生关系;同时,在让幼儿使用身体动作和标记符号表达预测结果的过程中,使得幼儿在活动中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较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这一过程,教师始终把幼儿放在首位,他们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使活动形成了质疑——猜测表达——验证——记录结果的良好开端。)

  二、找一找蛋宝宝沉浮的秘密

  1.幼儿针对观察到的现象自主提问。

  看了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做“小问号”,把你的问题提出来,好吗?

  (评析:发现问题是幼儿进行探究的先决条件,这一环节的设计把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提问专利权让给幼儿,有利于促进幼儿积极思维的发展,形成初步的问题意识,同时更利于引发幼儿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内在动机。)

  2.教师顺应幼儿提出的问题设置悬念。

  哎呀,这倒奇怪了,蛋宝宝在第一个杯子里是沉在水底的,怎么到了第二个杯子里会浮上来呢?这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呢?小朋友快快想一想、找一找。

  3.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感官寻找蛋宝宝沉浮的原因。

  启发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区分出淡水和盐水的不同。从而找到问题缘由:鸡蛋在装有淡水的杯子里是沉下去的,在盐水里是浮上来的。

  4.进一步把问题引向深入。

  那么是不是鸡蛋在盐水里都会浮起来呢?在加了多少盐后才能浮起来呢?我们一起动手来试一试,好吗?

  (评析:这既是对上一结论的不确定性疑惑,又自然渗透了对下一步骤中的实验观察的要求,让幼儿带着强烈的好奇与急切想知道结果的心态进入实验中。教师提出矛盾性的问题,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对问题进行思考,尽情发表对问题的看法,这也是幼儿将头脑中的新经验与原有的旧经验发生联结、进行迁移的过程。)

  三、做一做蛋宝宝沉浮的实验

  1.理解记录图表所示的实验方法。

  2.提出实验要求:两两分工合作,明确怎样加盐、搅拌、记录注意点等等。

  3.幼儿实验操作,教师观察幼儿实验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时适度的指导。

  (评析:幼儿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大多来自直接经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本次实验中,加盐量的多少,搅拌、溶解的程度,都是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教师对幼儿的实验结果的判定都应视不同的实验方法而言,决不可为追求统一结果而扼杀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地位,在幼儿确实因自身经验和能力的局限使探究活动遇到障碍时,才给予一定的帮助。)

  四、说一说蛋宝宝沉浮的规律

  1.(展示幼儿的实验记录卡)从记录结果中讲讲自己的实验感受并发现鸡蛋沉浮的规律。

  2.继续设疑:为什么鸡蛋在加入1勺、2勺盐的盐水中没有浮动,在加入3勺、4勺……盐的盐水中会慢慢浮上来呢?

  (评析:这个环节中教师指出了矛盾的事实:同样在盐水中,为什么鸡蛋有沉有浮?让幼儿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探索形成认识:不同浓度的盐水中,鸡蛋的沉浮是有一个过程的,只有在加入一定量的盐后,鸡蛋才能在水中浮动直至全部浮起来。并且通过集体讨论交流,让幼儿对自己所思所为进行一次梳理,以此强化新获得的经验。)

  3.除了在盐水里鸡蛋能浮起来,你还有什么办法让鸡蛋浮起来呢?(幼儿回忆生活经验,自由想像讲述)

  (评析:这一环节的讨论,让幼儿知道:让鸡蛋在水中浮起来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从而培养幼儿思维的多向性、开放性。同时,也顺应了“科学来自生活,最终必然回归生活”的宗旨。)

  活动延伸

  1.如果在盐水里不断地加盐,鸡蛋还会往上浮吗?

  (评析:科学活动是没有终结性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改变,不断地提出新的假设和解释。因此,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显得尤为必要。)

  2.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发现鸡蛋在其他液体中(如糖水等)的沉浮情况及其他沉浮现象。

  活动目标

  1、观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增进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沉、浮

  活动准备

  1、实物苹果、香蕉、梨、番茄、茄子、青椒若干

  2、盆子、水、小毛巾

  3、自制记录卡、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大班《沉浮》教案范本5份(扩展4)

——中班科学沉浮教案 (菁华5篇)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几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发展比较、观察能力。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

  3、体验沉浮游戏的乐趣,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发现。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积木、塑料瓶、泡沫、小石头、小纸片、珠子、筐子、装有水的塑料瓶等;记录单。

  活动过程:

  (一)以情景导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1师:今天过节,小蚂蚁要到河对面运粮食准备过冬,老师准备了积木、泡沫、小石头、小纸片、珠子、橡皮泥等物品,请小朋友们帮忙看看这些材料有哪些适合当小船帮助蚂蚁过河。

  2、教师请个别幼儿讲述。

  小结:有的小朋友说纸张可以当小蚂蚁的船,有的说珠子可以当小船。

  (二)引导幼儿探索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且记录结果。

  1、教师出示记录单,讲解记录方法。

  2、介绍材料,讲解要求。

  师:记录单、笔、珠子、纸张、泡沫、积木、小石头、橡皮泥、装水的盆、抹布。轻放入水中,并在记录单上做记录,如果桌子、衣服湿了要及时用抹布擦干。

  3、幼儿分组探索原先的想法,鼓励幼儿玩多种材料,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集中记录结果。

  (1)幼儿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2)集中分享探究结果。

  (3)幼儿讨论。

  师:现在请小朋友说说哪些物品会沉下去,哪些物品会浮起来。(个别幼儿回答)(4)师小结:小朋友说的很好,小纸片、泡沫会浮起来,积木、珠子、橡皮泥、小石子会沉下去。

  (四)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我们已了解很多东西沉与浮,,大家回家去看看还有什么东西沉下去与浮起来。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不仅体验到学*的快乐,同时也让孩子学*到了知识还增加了见闻。在活动中幼儿不光积极思考和还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充分达到了教学的效果,这是一门很有创意的课。在教学类容来看我也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安排的。在上课过程中更是充分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来进行教学让幼儿在一种愉快的氛围汇总进行学*。体验到学*的快乐,学*到了知识。相信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幼儿的学*很有帮助。

  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户外游戏时发现飘落的花瓣浮在水面上,随着水波飘荡,孩子们便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花瓣会浮在水面而树枝沉在水底呢?”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设计本节活动让幼儿在操作中探索沉浮的秘密,并对沉与浮的现象的观察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丰富孩子们的经验,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使用简单符号记录结果,表示物体的沉浮。

  2。初步探索使物体沉下去的方法,体验探索游戏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在实验活动中,探索物体的沉浮,尝试用简单的符号记录上浮和下沉。

  活动难点: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活动准备:

  石头、塑料瓶盖、金属螺丝、木质积木、海绵纸、树叶、玻璃球;脸盆、记录单、彩笔。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知,认识沉与浮

  1。创设情境,认识实验材料,激发幼儿探究欲望。

  来了许多的物品宝宝,我们认识一下它们:石头、塑料瓶盖、金属螺丝、木质积木、海绵纸、树叶、玻璃球,它们要到水里玩,玩一个“沉浮”游戏。

  2。猜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讲解沉浮符号

  结合材料,让幼儿猜测物体的沉浮。认识记录沉浮的符号“↓”和“↑”。

  二、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记录结果

  1。幼儿分组进行试验,鼓励幼儿尝试多种材料实验,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记录结果。

  (规则要求:小朋友们卷起袖子,要轻轻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实验结束后用毛巾擦手。)

  2。分享探究结果

  实验的结果和刚才猜测的是否一样?刚才在实验中发现了哪些东西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

  小结:在操作中,我们发现树叶、海绵纸、塑料瓶盖、木质积木浮在水面,玻璃球、金属螺丝、石头会沉到水底。

  三、引导幼儿尝试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1。探究:怎样使浮在水面的东西沉下去

  幼儿操作尝试:现在浮在水面上的物品宝宝,它们想到水底去看一看,让我们来帮帮它们,想办法让它们沉下去

  鼓励幼儿尝试使用辅助材料

  2。幼儿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方法。

  小结:把比较轻的物品用捆绑、压、装袋等方法变重,它们就能沉下去。由此我们知道加大物品重量能让浮在水面的物体沉下去。

  四、沉与浮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应用

  救生圈、救生衣的应用以及在轮船、潜水艇上的应用等。

  教师总结:沉浮现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它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能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五、活动延伸

  小朋友回家后可以和家人一起玩沉浮的游戏,想办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上来,让浮上来的东西沉下去。

  活动反思:

  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让每位幼儿都能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以学*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从而发现水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尽可能地满足幼儿在已知的生活经验中提炼解决的方法,并进行验证,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幼儿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以及科学素养。

  一、活动目标:

  1、知道有的物品会沉在水中,有的物品会浮在水面,并能用↓、↑记录结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2、在感知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

  3、初步学会做科学小实验,体验操作的乐趣。

  二、物质准备:课件、4个水盆、相机、人手一条干毛巾;雪花片、木块、树叶、瓶子、玻璃珠、泡沫片、铁钉各8份;记录本每2人一份。

  三、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a、今天的天气真好,小乌龟和小蚂蚁要出去玩了,它们俩一块儿来到河边。

  b、小乌龟说:呀!这里的河水好清啊,我们一起到河里去玩吧。

  c、小蚂蚁说:不行,不行,我不会游泳,我一到水里就会给淹死的。

  d、小乌龟说:那可怎么办呢?(请幼儿想办法,引导幼儿说出蚂蚁在水里会沉下去,需要能浮起来的物品当小船。)哎!有了,我可以送一些东西给你,或许这些东西可以帮助你浮起来。

  2、认识沉和浮的标记,并能用身体来表示沉和浮。

  师:小乌龟的篮子里出现了2个标记,你觉得哪个标记表示浮起来,哪个标记表示沉下去。(幼儿说一说)

  师:你能用身体动作来表示沉和浮吗?

  3、出示记录表,课件演示记录步骤。

  师:小乌龟送了什么东西给小蚂蚁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请幼儿说一说)

  师:(出现了“?”)请小朋友先想一想,这些物品哪些会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能浮起来的物品下面打↑,会沉下去的物品下面打↓。接下来,再请小朋友们2人一组,一人把小乌龟要送给小蚂蚁的物品轻轻地放进水里,另一个人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展示幼儿记录结果,找出有异议的瓶子进行重点讲解。

  6、探索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师:现在雪花片、铁钉和玻璃珠有点不开心了,因为它们也想像木块、泡沫、树叶和瓶子一样,浮在水面上,帮助小蚂蚁在水面上游玩,怎么办呢?

  7、幼儿尝试操作,师小结。

  师:浮的东西可以帮助沉的东西浮起来。沉的东西也可以帮助浮的东西沉下去。

  8、活动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大的沉浮现象,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活动反思:

  针对《纲要》提出的:“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等。这节课我取材自幼儿身边较熟悉的东西,来进行了中班科学探究活动《沉与浮》,探索身边的科学,感知沉浮的现象,并对沉与浮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尝试用简单的标记符号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在这类活动中培养他们从小爱观察和发现的能力,让幼儿真正感受到科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

  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日常生活中都能接触到的一些物品:泡沫、树叶、塑料玩具、铁钉、玻璃球、塑料瓶、记录表、笔等实验材料。让幼儿通过猜测、动手操作 、大胆尝试、观察、 探索、实践等形式让幼儿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会做简单的记录。

  我在活动前让幼儿猜想,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哪些物体会浮起来,让幼儿先猜一猜,然后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动手记录。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哪些物体是浮在水面上的,哪些物体是沉在水里的。最后环节:探索改变物体的沉浮。我通过小铁钉和玻璃球等也想帮忙作为一个引线,引出一个新的问题:如何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让幼儿动脑筋想一想,试一试,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尝试、探索。

  自主的科学活动离不开丰富的操作材料,但是在本次活动中,幼儿的探究材料不是很多,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便于幼儿学*操作记录表,二是这次活动只是我们班级对“沉”“浮”现象探究的一个起点,一盏“沉”“浮”现象的指明灯,还有更多的探究材料,我们将投放在班级的自然角,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进行接下来的相关探究活动。

  活动目标:

  1、对物体落下来的现象感兴趣,大胆尝试探究。

  2、学*运用语言、体态动作等表达自己的发现,初步学*记录。

  活动准备:

  羽毛、塑料积塑、沙包、飞镖、飞盘、纸条、树叶、画有相应物体和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设凝引入,引发幼儿猜测:扔向上一个物体,它会怎么样呢?

  二、引导幼儿观察材料,摆弄落体,进行感性探索。

  请幼儿选择一样物体玩一玩,观察它们是不是都落下来了?

  三、第二次探索:比较落体的不同方式。

  1、幼儿边玩边交流自己玩物体,观察物体落下来的情景。

  2、引导幼儿用语言、动作表现自己的发现。

  四、学*用画的方法记录:

  1、请幼儿选择一样物体,先观察它落下来的样子,并尝试作画画的方式记录。

  2、让幼儿自己玩玩、试试其它物体,观察不同物体下落时的有趣样子,并用画画的方式记录。

  3、逐一出示记录表,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记录的是那一种物体,它落下来的样子是怎么样的,并用动作表示。

  五、活动延伸:

  玩落体游戏。如“托气球”、“吹羽毛”游戏,启发幼儿观察更多落体现象,并想办法使其落不下来。

  活动目标:

  1.观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的准备:已经认识了一般常见蔬菜和水果的名称。

  2.实物准备:各种蔬果实物(苹果,梨,葡萄,香蕉,龙眼,番茄,茄子,马铃薯,红萝卜,玉米,番薯,橘子,灯笼椒)等。

  3.装水的玻璃鱼缸。布口袋。

  4.蔬果图片若干张及上下箭头符号。

  活动过程:

  一 以变魔术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出课题

  老师:小朋友好,今天老师带来一个魔术袋。这个魔术袋里啊装了好多好多东西,小朋友你们想知道装了什么吗?请幼儿上来摸实物,并说出蔬果名称。

  二 请幼儿探索

  1,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想过要是我们把它们放进水里会怎么样呢?

  2,教师操作让幼儿仔细观看,同时拿出上下两个箭头,上表示上浮,下表示沉下去,告诉幼儿如何做记录卡的方法。

  3,让幼儿自由讨论,叫兴趣较浓的幼儿上来操作,并把相应的图片放在上下箭头的后面。

  三 引导幼儿尝试

  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试一试啊?(想)

  1, 教师讲解操作方法与规则:要求幼儿操作完后,马上拿相应的蔬果图片到白板上下箭头的后面做好记录蔬果的沉浮现象。

  2, 幼儿操作。教师:小朋友在把蔬果放进水里时要看仔细了,看清楚蔬果到底是沉在缸底还是浮在水面的。认真观察水中的现象。

  四 教师验证,小结


大班《沉浮》教案范本5份(扩展5)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沉浮》 (菁华3篇)

  活动背景:

  在一次日常的班级积木消毒时,孩子们发现了浸泡在水里的许多积木有的是浮在水面上的,有的是沉在水池下的。孩子们对这个现象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同样的积木为什么有的是浮起来的?有的却是沉下去的?围绕着孩子们的热点话题我们在科探区投放了《沉与浮》的探索材料。

  活动描述

  片段一:沉浮实验开始了

  我先让孩子一起猜测什么东西可能会浮起来、哪些可能会沉下去。孩子们信心满满的表示,大的重的会沉下去,小的轻的`会浮起来。我再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猜测收集实验材料。同时我也提供了一些材料,如回形针等,期望在孩子原有经验上造成认知冲突,引导幼儿从关注物体的外形到关注物体的材质。我提供了几个不同功用的脸盆(一个放浮起来的物品、一个放沉下去的物品、一个放水)和记录表,就这样,我们的沉浮实验就开始了。活动的第一天就吸引了很多人来参加,欣怡是第一个做实验的人,她把物品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仔细地观察着物品到底是浮起来的还是沉下去的,有时分不清楚时还会把手伸入水中摸一摸,等她做完之后她拿着记录表高兴地和同伴们分享她的实验结果。孩子们在认真地实验着,当实验结果和自己的猜测一致时特别有成功感,而当不一致的时候会留下小小遗憾。在孩子充分实验的基础上,针对孩子们的问题,如为什么回形针又轻又小,也会沉下去呢?我组织孩子展开了讨论。

  分析:

  我们班级的孩子是第一次接触“沉与浮”的活动,对于相关的一些沉浮的经验认知还是比较少的。孩子们对于沉浮的基本经验就是大的东西、重的东西会沉下去,小的东西、轻的东西会浮起来。然而孩子们在实验中得到的结果却和他们原有的经验产生了冲突。孩子们知道了原来小的、轻的东西也可能是沉下去的,而大的重的东西也可能是浮起来的,他们不再单纯从物品的外形大小和轻重来猜测它到底是沉还是浮了。另外,孩子们收集的材料中很多是塑料制品,而这些塑料制品都是浮起来了,于是孩子们也了解到从物品的属性上看,形成了“塑料的东西会浮起来的,铁的东西会沉下去”的经验,并将这个关键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梳理。

  片段二:都是金属做的东西,为什么有的会浮有的会沉?

  在孩子们初步形成“塑料的东西会浮起来的,铁的东西会沉下去”的经验之后,我又和孩子们共同收集材料,验证已获得的经验。我重点投放了不同的金属类物品,以对孩子的已有经验造成进一步的认知冲突。孩子们实验后惊奇地发现,不管什么塑料的物品确实都是浮起来的,但同样是金属类的物品也却有不同的沉浮表现,还会像魔术一样发生变化。在一次实验中,菲菲完成实验后摆弄这些材料,当她把碗充满水之后发现碗开始沉下去了,这与之前的实验结果又产生了不同,碗在没装水之前是浮起来的,而在装满水之后就沉下去了。原来,物品的沉浮是可以改变的,本来沉的东西还可以让它变得浮起来。那么怎么样才能使物品的沉浮发生改变又成为了孩子们的一个问题。

  分析:

  通过对不同物品简单的沉浮探索之后,孩子们对沉与浮活动有了一定的经验,也和原有的认知经验产生了矛盾点,于是我们围绕着这个矛盾点继续探索。从孩子们产生矛盾的地方入手,选择单一的、比较有特殊性的物品——金属类。由于金属类的物品在孩子们的概念中都是属于比较有重量的物品,因此对于孩子们的已有经验和实际操作结果又一定的矛盾存在。这个矛盾点是一个非常值得去探索的内容。虽然碗、盘子、易拉罐等都是金属物品,可是它们的形状都是空心的,空心的物品从重量来看就比较轻了,因此呈现的都是浮起来的状态。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又认识到了空心与实心所产生的不同的沉浮状态。

  片段三:怎么改变物体的沉浮呢?

  在发现碗装满水时所改变的沉浮状态后,孩子们的兴趣不单单在于观察不同物品的沉浮了,许多的孩子在操作中开始寻找让物体沉浮改变的方法了。在一次活动中,昊昊一边操作一边询问我是否能给他一根绳子,原来他想利用捆绑的方法将重的物品绑在轻的物品上增加重量以达到将物品从浮着的状态变成沉下去。孩子们在这个阶段的操作中将之前积累的经验进行运用,能从重量、大小、形状等多方位来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分析:

  在前两个阶段的活动中我们围绕着不同物品的沉与浮展开。有了这两个阶段的探索实验,孩子们发现有的物品有时会沉下去有时会浮起来,也就是说物品的沉与浮不但与它本身的质量有关,也与外界的影响有关,如碗在不装满水的情况下是浮上去的,但是在装满水之后就沉下去了。因此,在这个阶段孩子们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改变物体的沉浮,这不单单是实验观察物品的沉浮情况,而是想办法改变物体的重量或体积大小等来实现改变物品本身沉浮状态的一种探索。在这阶段孩子们的探索机会会更加多,能够选择不同物品的组合方式,增强了实验前的思考性和实验中的趣味性。通过尝试不同物品的达成来实现自己的实验结果。

  片段四:有趣的沉浮游戏

  纸船、鸡蛋、纸盘、泡沫板……各种不同的沉浮小游戏开始了。孩子们在纸船上、纸盘上和泡沫板上不断地增加雪花片的数量,比比看谁的浮力大、谁的浮力小。原来,不同的材质,它们的浮力也是不同的。在清水中加入食用盐,看看,原本沉着的鸡蛋浮起来了,加入不同份量的盐,鸡蛋浮着的高度也会不同呢!

  分析:

  孩子们从一开始的观察物体的沉浮、感知影响物体沉浮的原因到改变物体的沉浮这一过程中,了解到了物体沉浮不仅受本身条件的制约也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影响,对于物体的沉浮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各种沉浮的小游戏,通过增加物体重量、改变液体密度等方法来帮助幼儿感受不同物体所承载的不同放入浮力。如,通过在清水中不断加入食用盐的方法改变清水的密度来达到鸡蛋沉浮的效果,这与之前通过物品捆绑、增加物体重量等方法又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物品本身没有任何的改变,而改变的只是媒介物——水。通过这次的探索引导孩子去发现,改变媒介物也能改变物品的沉浮。这也开阔了孩子们的思维,提供了更多的操作方法。

  设计意图

  孩子们对玩水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会看到他们把一粒石子、一片树叶等投进水里,百玩不厌。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我结合大班《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一书设计了此活动――《沉浮》。

  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大胆探索、尝试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发展探索精神;

  3.初步学*两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活动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记录表(见附图)、铅笔;盛水的水盆若干个,积木块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二、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出尝试问题:如果把这些材料放进水中,会发现什么现象?

  1.幼儿尝试。

  2.幼儿介绍尝试结果。

  教师总结:石子、牙膏皮、橡皮泥这些物体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这些物体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

  (二)教师提出尝试性问题:“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友好协商,一人尝试,一人记录。

  2.尝试结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捏成带边的薄片状),可以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石子、牙膏皮放在泡沫板上可浮在水面上……

  (三)教师提出尝试问题:怎样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到水底?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互换尝试。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尝试。

  2.尝试结论:塑料吸管插在橡皮泥上

  可使塑料吸管沉到水底;橡皮泥装在空药丸盒里可使空药丸盒沉到水底;石子放在泡沫板上可使泡沫板沉到水底……

  (四)教师提出尝试问题:

  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在收玩具时,不小心把塑料插片和积木块混在了一起,你能用什么办法帮他们把积木很快分出来?

  幼儿尝试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积木块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积木块,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教师实验演示,验证答案。

  活动延伸

  老师把这些材料放在科学区,活动结束后,小朋友可以来继续进行尝试。

  活动背景:

  在一次日常的班级积木消毒时,孩子们发现了浸泡在水里的许多积木有的是浮在水面上的,有的是沉在水池下的。孩子们对这个现象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同样的积木为什么有的是浮起来的?有的却是沉下去的?围绕着孩子们的热点话题我们在科探区投放了《沉与浮》的探索材料。

  活动描述

  片段一:沉浮实验开始了

  我先让孩子一起猜测什么东西可能会浮起来、哪些可能会沉下去。孩子们信心满满的表示,大的重的会沉下去,小的轻的会浮起来。我再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猜测收集实验材料。同时我也提供了一些材料,如回形针等,期望在孩子原有经验上造成认知冲突,引导幼儿从关注物体的外形到关注物体的材质。我提供了几个不同功用的脸盆(一个放浮起来的物品、一个放沉下去的物品、一个放水)和记录表,就这样,我们的沉浮实验就开始了。活动的第一天就吸引了很多人来参加,欣怡是第一个做实验的人,她把物品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仔细地观察着物品到底是浮起来的还是沉下去的,有时分不清楚时还会把手伸入水中摸一摸,等她做完之后她拿着记录表高兴地和同伴们分享她的实验结果。孩子们在认真地实验着,当实验结果和自己的猜测一致时特别有成功感,而当不一致的时候会留下小小遗憾。在孩子充分实验的基础上,针对孩子们的问题,如为什么回形针又轻又小,也会沉下去呢?我组织孩子展开了讨论。

  分析:

  我们班级的孩子是第一次接触“沉与浮”的活动,对于相关的一些沉浮的经验认知还是比较少的。孩子们对于沉浮的基本经验就是大的东西、重的东西会沉下去,小的东西、轻的东西会浮起来。然而孩子们在实验中得到的结果却和他们原有的'经验产生了冲突。孩子们知道了原来小的、轻的东西也可能是沉下去的,而大的重的东西也可能是浮起来的,他们不再单纯从物品的外形大小和轻重来猜测它到底是沉还是浮了。另外,孩子们收集的材料中很多是塑料制品,而这些塑料制品都是浮起来了,于是孩子们也了解到从物品的属性上看,形成了“塑料的东西会浮起来的,铁的东西会沉下去”的经验,并将这个关键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梳理。

  片段二:都是金属做的东西,为什么有的会浮有的会沉?

  在孩子们初步形成“塑料的东西会浮起来的,铁的东西会沉下去”的经验之后,我又和孩子们共同收集材料,验证已获得的经验。我重点投放了不同的金属类物品,以对孩子的已有经验造成进一步的认知冲突。孩子们实验后惊奇地发现,不管什么塑料的物品确实都是浮起来的,但同样是金属类的物品也却有不同的沉浮表现,还会像魔术一样发生变化。在一次实验中,菲菲完成实验后摆弄这些材料,当她把碗充满水之后发现碗开始沉下去了,这与之前的实验结果又产生了不同,碗在没装水之前是浮起来的,而在装满水之后就沉下去了。原来,物品的沉浮是可以改变的,本来沉的东西还可以让它变得浮起来。那么怎么样才能使物品的沉浮发生改变又成为了孩子们的一个问题。

  分析:

  通过对不同物品简单的沉浮探索之后,孩子们对沉与浮活动有了一定的经验,也和原有的认知经验产生了矛盾点,于是我们围绕着这个矛盾点继续探索。从孩子们产生矛盾的地方入手,选择单一的、比较有特殊性的物品——金属类。由于金属类的物品在孩子们的概念中都是属于比较有重量的物品,因此对于孩子们的已有经验和实际操作结果又一定的矛盾存在。这个矛盾点是一个非常值得去探索的内容。虽然碗、盘子、易拉罐等都是金属物品,可是它们的形状都是空心的,空心的物品从重量来看就比较轻了,因此呈现的都是浮起来的状态。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又认识到了空心与实心所产生的不同的沉浮状态。

  片段三:怎么改变物体的沉浮呢?

  在发现碗装满水时所改变的沉浮状态后,孩子们的兴趣不单单在于观察不同物品的沉浮了,许多的孩子在操作中开始寻找让物体沉浮改变的方法了。在一次活动中,昊昊一边操作一边询问我是否能给他一根绳子,原来他想利用捆绑的方法将重的物品绑在轻的物品上增加重量以达到将物品从浮着的状态变成沉下去。孩子们在这个阶段的操作中将之前积累的经验进行运用,能从重量、大小、形状等多方位来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分析:

  在前两个阶段的活动中我们围绕着不同物品的沉与浮展开。有了这两个阶段的探索实验,孩子们发现有的物品有时会沉下去有时会浮起来,也就是说物品的沉与浮不但与它本身的质量有关,也与外界的影响有关,如碗在不装满水的情况下是浮上去的,但是在装满水之后就沉下去了。因此,在这个阶段孩子们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改变物体的沉浮,这不单单是实验观察物品的沉浮情况,而是想办法改变物体的重量或体积大小等来实现改变物品本身沉浮状态的一种探索。在这阶段孩子们的探索机会会更加多,能够选择不同物品的组合方式,增强了实验前的思考性和实验中的趣味性。通过尝试不同物品的达成来实现自己的实验结果。

  片段四:有趣的沉浮游戏

  纸船、鸡蛋、纸盘、泡沫板……各种不同的沉浮小游戏开始了。孩子们在纸船上、纸盘上和泡沫板上不断地增加雪花片的数量,比比看谁的浮力大、谁的浮力小。原来,不同的材质,它们的浮力也是不同的。在清水中加入食用盐,看看,原本沉着的鸡蛋浮起来了,加入不同份量的盐,鸡蛋浮着的高度也会不同呢!


大班《沉浮》教案范本5份(扩展6)

——《水果沉浮》小班教案通用5篇

  设计意图

  水果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吃、常见的东西,但孩子对水果的认识也只停留在对水果的色、香、味、形上,关于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却知之甚少。现在正是各种水果上市时,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各种水果。一次,不知是谁把苹果和杨梅放进了金鱼缸,引来了许多孩子的围观议论,经了解得知,原来他们是想给鱼儿喂食,结果发现水果有的浮在水上,有的沉在水底。孩子们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就设计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观察几种常见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获得物体沉浮的经验。

  2、认识标记“↑”、“↓”,能根据沉浮标记简单分类。

  3、进一步促进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并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多寻找不同的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

  1、盛有水果若干(苹果、桔子、香蕉、葡萄等)的箩筐若干。盖水果的毛巾。

  2、“↑”与“↓”的标记各一,沉浮兄弟表情贴饰各一。

  3、水果图片(四种,另其他几种)。

  4、盛水容器若干。积木、弹子各一。

  5、贴有沉浮标记的箩筐各一。

  活动过程

  一、认识各种水果

  1.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小客人。老师准备了一些水果来招待他们。

  2、你们看,都有些什么水果?” 幼儿指认水果

  二、认识沉浮标记

  1、这么多水果都用来招待什么神秘的客人呢?

  2、出示图片1,这是哥哥,叫浮上来。我们一起跟他打个招呼吧。

  3、出示图片2,这是弟弟,叫沉下去。我们一起跟他打个招呼吧。

  4、为什么哥哥叫浮上来,弟弟叫沉下去呢?

  老师给你们做个实验,(把积木和弹子放进玻璃缸里)积木在哪里,弹子在哪里啊?

  5、出示‘↑’的标记。因为它在水上面,我们用朝上的箭头表示浮上来。

  出示‘↓’的标记。因为它在水下面,我们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下去。

  6、我们也来做一下浮上来和沉下去吧。(幼儿站起来,我是哥哥,我们浮上来喽。我是弟弟,我们沉下去喽)

  三、猜猜水果的沉浮

  1、沉浮兄弟他们可喜欢吃水果了,可是浮上来专吃浮在水面上的水果。沉下去专吃沉在水底下的水果

  2、如果它们吃错了水果,他们就会生病了。小朋友希望他们生病吗?

  2、那我们来猜一猜,这些水果放在水里,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昵?”

  3、根据幼儿的回答,把水果图片贴在标记下。

  四、幼儿实验

  1、你们猜的对不对呢?,老师也不知道。

  2、到底哪些水果放在水里是沉下去的,还是浮起来的。现在就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样水果,放到水里去试一试,看看你拿的水果在水里到底是沉还是浮。

  3、请幼儿选择水果,感知不同水果的沉浮。(一教师拿走纱布)

  4、教师巡回指导幼儿实验。(教师可以问幼儿:你拿的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说一说。)(相互交流)

  五、表述实验结果

  1、“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可以让幼儿到前面来演示并表述。

  2、“我拿的是苹果,我发现苹果是浮起来的。”

  “我拿的是香蕉,我发现香蕉是沉下去的。”……

  3、修改标记与图片的吻合,进一步认识标记“↑”和↓”。(幼儿自己修改)

  六、根据标记进行简单分类

  1、小朋友们真棒,帮助沉浮兄弟找到了他们爱吃的水果。

  2、小朋友,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两个箩筐,上面贴着什么啊?‘浮上来↑’和‘沉下去↓’

  3、现在我们把这些水果按照标记分别送给哥哥浮上来和弟弟沉下去,好吗?

  七、扩展经验

  1、老师这里还有许多水果,你们看。(出示水果图片,幼儿认识)

  2、它们在水里是沉还是浮呢?你们*时洗它们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呢?

  3、这些问题我们带回家再试验一下,好不好?

  八、延伸活动:吃水果

  1、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啊?

  2、沉浮兄弟可高兴了,小朋友帮了它们一个大忙,把水果按沉浮分开来了,小朋友真能干。

  3、沉浮兄弟为了感谢我们,把这些水果送给了我们,我们一起来尝尝这些好吃的水果吧!(一教师端走水,端来水果)

  2、请幼儿自己选择一样水果,并与他人互换品尝,体验分享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对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感兴趣。

  2.了解沉浮现象在生活中的用途。

  3.尝试用水果制作小船。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透明玻璃缸、水、水果(苹果、梨、葡萄、香蕉、荔枝、桃子、芒果、西瓜等)、记录纸等。

  活动过程:

  一、 以谈话形式导入

  明明在帮妈妈洗水果时发现有的水果会漂浮在水面上,有的水果却沉在水底下,你想知道哪些水果会浮,哪些水果会沉吗?

  二、 小实验

  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水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

  1.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一个苹果,如果将这个苹果放进玻璃缸中,苹果会怎么样呢?(幼儿大胆猜测回答)

  2.教师操作实验。

  3.将梨也放入玻璃缸中,梨会和苹果一样吗?

  4.教师操作实验。

  三、 幼儿动手操作并记录

  小朋友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许多水果,现在请小朋友们分组做实验并记录,看一看不同的水果放入水中的结果一样吗?请把浮起来的水果用圆圈圈起来。

  四、 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

  五、 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做了沉浮小实验,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根据沉浮原理制造了潜水艇、轮船、救生圈等很多东西。

  六、 活动延伸

  一起来做西瓜船,将一个西瓜一分为二,将瓜瓤挖去,将西瓜放入水中,看西瓜能浮起来吗?然后在西瓜船里放入一些物品,看西瓜船会怎样?

  教学反思:

  有些孩子心理很明白哪些水果浮上来,哪些水果沉下去。在老师的大记录表上也能正确记录沉与浮,可是在他们的记录卡上却记录正好相反,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老师的记录卡是贴在黑板上的,上下很易区分,而幼儿的记录卡是*放在桌面上的,有个别幼儿就分不清“上”“下”,摆放正好相反。

  设计思路:

  夏天到了,水果是孩子们喜欢吃的食物,我们幼儿园小班组正在开展“蔬果舞会”主题活动,自然角里摆放着孩子们带来的水果。有一天,为了给小金鱼换水,我用塑料桶盛了大半捅水放在自然角有阳光的地方晒,课间活动时,有几个孩子将水果放进水里玩了起来,玩的时候听到他们开心地叫起来:“落下去了”,“漂起来了”。《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为了彻底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尊重他们对水果沉浮现象的兴趣,使幼儿获得粗浅的科学知识,因此设计了“水果沉浮”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孩子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用简单的方法记录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惯和耐心细致的'做事态度。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已有经验:幼儿认识苹果、香蕉、荔枝、圣女果(小西红柿)等水果。

  材料准备:

  1、蔬果:苹果、香蕉、荔枝、圣女果若干。

  2、4只透明的塑料盆,盛大半盆水;毛巾12条;小篓子若干。

  3、塑封好的幼儿记录卡12份(卡上画有沉浮标记);水果小图片若干(反面贴有双面胶)。

  活动过程:

  一、看看、说说水果。

  这里有些什么样的水果?你喜欢什么水果?为什么?

  二、猜想活动。

  1、水果想请你们带它到水里去玩玩,你们愿意吗?

  2、苹果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帮助幼儿用“沉”、“浮“来说)香蕉、荔枝、圣女果(小西红柿)呢?

  3、你们各有各的想法,请把你的猜想记录下来好吗?可以用水果小图片贴在记录卡的沉浮宝宝后面(指导幼儿看记录卡:记录卡上画有沉浮宝宝标记)。

  4、幼儿记录自己的猜想。

  三、实验活动

  1、你们猜得对吗?这些水果放在水里到底会怎么样呢?请你们一个一个放进水里,试一试就知道了。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适时指导。帮助幼儿正确运用“沉”、“浮”来表述。将沉浮两种水果分别放入两个小篓自中,引导幼儿将实验的结果与预想的结果进行比较,如果不相符就要求他们调整记录。

  四、交流、总结。

  现在你们知道这些水果在水里是什么样了吧,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活动反思:

  针对小班幼儿来说,这个活动总体上比较满意。在玩水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发现和获得初浅的“沉”“浮”经验,帮助幼儿归纳和形成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让孩子们做简单的记录,目的是让他们通过记录水果在水里的沉浮状态,并且根据水果在水里实际的沉浮状态来验证原有的猜想,调整自己的认识,使幼儿感知到:事物要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一切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激发了幼儿极大的探索和研究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观察蔬菜、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蔬菜、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对科学实验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每组一盆水和一盆蔬菜水果:苹果、香蕉、葡萄、桔子、蘑菇、土豆、西红柿。

  2.每组一张记录卡(卡上画有水盆,水盆里有水位线),以及蔬菜、水果小图片若干;3.大记录表一张以及蔬果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想一想,猜一猜,激发其参与活动的兴趣。

  1.认一认,说一说蔬菜水果的名称。

  教师:看,桌子上有些什么?

  2.知道怎样是沉?怎样是浮?

  教师: 如果把苹果放到水里会怎样?

  教师:看看苹果在水哪里?(这样叫做浮起来,如果在水底那么叫做沉下去)

  3.幼儿用动作感受浮起来和沉下去。

  教师:谁会用身体动作来做一做浮起来和沉下去样子。

  教师做动作演示,幼儿说是浮起来还是沉下去。

  4.幼儿集体猜测这些蔬菜和水果在水中是什么状态。

  教师:你们觉得香蕉放在水中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的?用动作来表示。

  (二)玩一玩,看一看,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1.教师交代操作方法。

  教师:刚刚我们看到了苹果放在水里是怎么样的?(浮起来的)那我们应该把苹果的小图片贴在这个水盆的哪里啊?(让个别幼儿来记录 )那沉下去的话应该贴在哪里?

  教师交代操作要求:还有这些蔬菜和水果放在水里到底是浮起来的还是沉下去的呢?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画有水杯记录卡还有蔬菜和水果的小图片,请小朋友们把桌子上的蔬菜和水果轻轻地放到水里,然后用小眼睛仔细看一看,哪些是浮起来的,哪些是沉下去的,然后把蔬菜水果的小图片贴到记录表上。

  2.幼儿操作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三)讲一讲,说一说。

  1.幼儿交流:这些蔬菜和水果放到水中,它会怎么样?把你的发现告诉身边的小朋友。

  2.师幼交流:谁愿意把你们一组的发现讲给大家听?(结合记录卡讲述)

  3.教师小结:这些蔬菜和水果有的沉在水底,有的浮在水面,真有趣啊!

  (四)活动延伸。

  教师:我们生活中还有一些其他的.蔬菜和水果, 可以和爸爸妈妈去试一试,把他们放到水中看看它们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的?

  活动目标

  1、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能简单地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水果若干(苹果、桔子、葡萄、桂圆)。

  2、每张桌子上放有水果,一盆水。

  3、水果卡片,记录卡。

  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摸一摸。

  1、教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的水果娃娃,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些什么水果?

  2、幼儿到桌子旁去看一看,摸一摸。

  二、想一想,猜一猜。

  1、教师:这些水果娃娃想到水里洗个澡,那请小朋友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到水里,会沉下去,还是会浮在上面?(幼儿猜测。)

  2、教师根据幼儿猜想和判断,做记录。

  三、试一试,记一记,讲一讲。

  1、教师提出要求,幼儿先操作,后记录。先拿一种水果,把它放在水里,看它是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底,然后记录在记录卡上。

  2、请幼儿说说记录结果。(边说教师边演示实验,并把结果记录在黑板上的记录卡上。)

  3、教师提出要求,幼儿再次实验。

  4、展示记录卡。

  四、结束活动。


大班《沉浮》教案范本5份(扩展7)

——大班教案《窗花》范本5份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剪纸的兴趣,引导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2、引导幼儿感受窗花中心对称的美,学*折、剪窗花的方法。

  3、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协调性。重点:感受窗花中心对称的美,学*折、剪窗花的方法。

  难点:

  学*折、剪窗花的方法

  准备活动:

  1、窗花范例作品若干。

  2、正方形色纸、剪刀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出示范例,引出活动名称。

  1、教师出示各种颜色、图案的窗花,引导幼儿观察并欣赏窗花中心对称的特点,激起幼儿学*兴趣。

  2、告诉幼儿今天我们要来剪窗花好吗?

  二、讲解示范剪窗花方法。

  ——将正方形纸张对角折三次,压*,找出中心角,即两个尖角中无法打开的那个角。

  ——用手拿住中心角。

  ——角的两边可以用剪刀剪空。

  ——形成半圆形的空、三角形的空或其他任意形状任意形状的空缺。

  ——每个空要隔开一点,这样就不会把纸剪断。

  ——剪好两条边后,把中心角对着的边剪成锯齿形或波浪形等。

  3、然后将作品展开后,如有自己不满意还可以照原折叠方法再补剪或修剪。

  4、幼儿剪窗花,教师巡回指导。

  5、组织幼儿整理操作材料。

  三、小结活动情况下课!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剪窗花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活动

  2、感受参加民间活动的快乐。

  二、活动重点难点:

  剪窗花时要注意对称和镂空

  三、材料与环境创设:

  一些窗花、彩纸、剪刀

  四、设计思路:

  国庆节已经过去了,但我发现幼儿对在国庆期间看到的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很感兴趣,很想自己也能做出这样的东西。于是我设计了这节课,让幼儿了解剪窗花也是我国的民间艺术活动,让幼儿感受参加民间活动的快乐。同时剪窗花也可以锻炼幼儿的手的小肌肉群。

  五、活动流程:

  欣赏——幼儿操作——展示作品

  六、活动过程:

  1、欣赏

  幼儿了解中国剪纸的特点:对称和镂空,找一找窗花上左右对称的部位,了解不同的折叠方法。

  2、幼儿操作——剪窗花

  尝试用不同的折叠方法剪窗花。

  3、展示作品

  把各自剪的窗花贴在窗上共同欣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7个字:刀、巴、条、点、花、再、里。

  2.自主积累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感悟“我”学奶奶剪窗花时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感悟“我”学奶奶剪窗花时的喜悦心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挂图,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快要过年了,人们都会怎样装饰自己的家呢?

  (挂灯笼,贴对联,打扫卫生,贴年画,贴窗花)

  2.有一种专门贴在窗子上的美丽剪纸,叫窗花。你们见过窗花吗?我们来看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美丽窗花吧!课件展示多幅美丽的窗花。

  你都看到了什么样的窗花?(生自由说)

  3.教师简介窗花

  4.有位小朋友也很喜欢窗花,她正在跟奶奶学剪窗花呢!

  板书课题:22剪窗花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听清字音。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双线字,多读几遍。

  三、扫除障碍

  1.课件出示生字

  (1)教师带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检查指导。

  (4)请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

  (5)去拼音读,同桌互读。

  四、再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全文,同桌互相检查。

  2.指名读,检查正音。

  五、学*生字

  1.自读生字,注音。

  2.检查正音。

  3.识记字形,笔顺。

  4.练*书写,扩词。

  第二课时

  一、复*

  1.课件展示生字指名认读,检查生字书写。

  2.课件展示课文,指名读。

  二、学*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我”剪了些什么样的窗花?

  (“我”剪了梅花、雪花,一对喜鹊,剪了鸡、鸭,还剪了一条鲤鱼和一个胖娃娃。)随学生发言课件展示相应窗花。

  2.学生自由读,画儿歌中出你喜欢的窗花,多读几遍。

  3.逐句指导

  (1)快要过年了,大家心里都想到了些什么?(生自由说)

  “我”跟奶奶学剪窗花,准备过年,心情会怎样呢?指导学生围绕高兴、开心自由表达。

  谁想读一读,表达出这种喜悦之情呢?指名读,比赛读。

  (2)“我”跟奶奶先剪了些什么窗花?

  (剪了梅花,雪花,还剪了对喜鹊。)

  你们知道喜鹊吗?为什么要剪喜鹊呢?

  (课件出示喜鹊相关资料:在我国民间,喜鹊是一种吉祥的鸟,能带来欢喜和好运,所以过年过节办喜事时,大家都爱剪对喜鹊贴在家中,希望能给家庭带来吉祥和好运。)

  小喜鹊叫喳喳地告诉大家:喜气来了,要过年了!谁想当只快乐的小喜鹊,把这句读一读,给大家带来欢乐?指名读,齐读。

  (3)快过年了,你们的饭桌上都有什么好菜呀?指导学生说说菜名,并结合课件展示对这些菜名的含义作简单说明。

  有鸡有鸭,还有鱼真丰盛呀!吃了这么多好东西,你们高兴吗?谁想读读这句,让大家感受到你的开心?指名读,比赛读,齐读。

  (4)你们知道为什么过年要吃鱼吗?

  (鱼和余同音,人们希望家中年年有余,日子越过越好!)

  大红鲤鱼表示吉祥富裕,你们谁想把大红鲤鱼带回家?比一比,谁能把高兴的语气读好!学生自由练读。

  指名读,比一比看哪位胖娃娃能把大鲤鱼带回家!

  三、齐读全文

  1.配乐自由练读。

  2.齐读,同桌互读,推荐指名读。

  四、总结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想到了些什么?围绕“我和奶奶剪窗花很高兴和窗花真美”表达自己的想法。

  板书设计:

  22剪窗花

  梅花、雪花,喜鹊,鸡,鸭,鲤鱼,胖娃娃

  幸福美满

  设计背景

  1、通过剪窗花,体验人们贴窗花迎新年的传统过节方式。

  2、因为要过新年了,剪窗花,让幼儿园里充满新年的气氛。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中国剪纸艺术的美,体验表现美的快乐。

  2、引导幼儿探索剪窗花的方法,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美好情感。

  3、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真确培养幼儿使用剪刀,提高幼儿的思维想象力。

  重点难点

  让幼儿发现窗花是对称的。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设施及课件:《美丽的窗花》。

  2、纸制房子四幢。

  3、色纸、剪刀、筐子等工具和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欣赏环境布置和课件《美丽的窗花》,让幼儿初步感受剪纸艺术的美,激发对剪纸的兴趣。

  2、幼儿第一次探索剪窗花。

  (1)提问:你知道窗花是怎样做出来的吗?

  (2)幼儿自由讨论制作方法。

  (3)我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剪窗花来装扮教室。

  (4)请小朋友欣赏这些美丽的窗花吧!

  (5)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窗花,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剪窗花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它的左边和右边的图案大小、样子都是相同的。

  3、学*剪窗花。

  (1)你们想不想学*剪窗花,你想剪什么?

  (2)下面小朋友们就和老师学*剪窗花,教师示范讲解剪窗花的方法。生共同评价,学*剪窗花的技能。

  4、幼儿制作窗花。

  (我将剪窗花的纸按照幼儿的能力来分的,我分为三组(第一组:自己折纸、画图、剪纸。第二组:我把纸折叠好他们自己画自己剪。第三组:我折叠好画好,还自己剪纸。)

  小朋友们除了刚才剪的窗花,你还想剪什么?下面就让我们的小手小脑动起来,看一看、比一比谁做的窗花最漂亮。

  幼儿制作,同时放《新年好》。


大班《沉浮》教案范本5份(扩展8)

——沉浮游戏教案(5)份

  活动目标:

  1、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初步获得物体沉浮的概念。

  3、用简单的表格记录物体的沉浮现象。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木块、塑料块、磁铁、糖纸、玻璃球若干。

  2、物体沉浮实验前后对照表。

  活动过程:

  1、拿出一个木块,让幼儿猜一猜,如果把它放进水里,它会沉下去还是浮在水面上;再把它放进水里,请幼儿观察。

  2、把其它的物体都放进水里,请幼儿观察那些物体会沉下去,那些会浮起来。

  3、请幼儿实验。实验前,先请幼儿猜一猜结果。并且做标记。然后与实际结果对比。

  4、小结: 比水轻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比水重的物体会沉下去。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发现沉浮现象。我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操作来获得经验。幼儿的积极性很高。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试验材料(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树叶、小碗、磁铁、笔、纸)若干。

  2、幼儿每四人合用一张操作台,另备水槽、托盘各一只。

  重点与难点:

  探索、发现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二、幼儿尝试(一)教师提出尝试题: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你会发现什么?

  幼儿尝试、得出结论:

  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三、幼儿尝试(二)教师提出尝试题:如果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这些实验材料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插塑、纸、梳子、牙刷、电池、铅笔、小刀、橡皮)。

  各组幼儿进行尝试猜测,并在纸上画好对每一种材料沉或浮的猜测结果。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验证幼儿猜测的正确与否。对不同意见(如同一种物体,有的幼儿认为沉,有的幼儿认为浮)通过实验验证,统一认识。

  四、幼儿尝试(三)教师提出尝试题:怎样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

  幼儿尝试、得出结论:

  往空瓶里装水,把铅笔拴在石头上。可以让浮在水面的空瓶子和积木沉下去;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钉子放在积木上,可以让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和钉子浮上来。

  教师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五、幼儿尝试(四)教师提出尝试题:

  1、故事:小明在树林里踢球,不小心球踢到树洞里去了,树洞很深,小明够不上来,他多着急呀,谁来帮他想个办法呢?

  幼儿尝试回答:往树洞里灌水球就浮上来了。

  教师演示课件,验证答案。

  2、有一堆掺有麦糠的小麦,怎样尽快的.把麦糠和麦粒分开?

  幼儿尝试回答:把它们放入水中,浮在上面的是麦糠,沉入水底的是麦粒。

  教师演示课件,验证答案。

  六、幼儿尝试(五)教师提出尝试题:沉与浮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应用?

  幼儿尝试回答:救生圈的应用、淘米做饭时的应用以及在轮船、潜水艇上的应用等。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

  沉浮现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它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能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活动延伸: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是利用沉浮的原理制成的。

  导入:有个小朋友玩乒乓球时把球掉进树洞里了,该用什么方法把它取出来?(灌水)乒乓球真的会浮吗?一起来观察一下(演示:1、放水面2、放水底)真的会浮唉!看来沉浮知识真管用,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教师出示吹好的气球,提问:"小朋友,气球娃娃来找你们玩来了,大家快跟它打个招呼吧!气球娃娃想考考你们,'我的肚子为什么是鼓鼓的?

  引导幼儿说出气球里是空气,教师"空气从哪里来?我们去捉空气好不好?"

  活动反思: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学生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更是为培养学生科学科学素养和能力在不断地探索。

  就拿《沉与浮》这一课教学来说,在教学中我结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采用“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得出数据→得出结论→再运用到实践中”这六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得很顺利。得出的结论证实了有的同学的猜想是对的、有的同学的猜想是错的。但是我感觉这个探究过程更像是验证过程了。而且学生在汇报实验数据时我只让两个小组上来汇报,没有收集所有小组的实验数据,这样我在带领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时就不容易把数据转化为证据。

  整节课的环节是由学生先猜测,然后我们大家一起动手做实验证实,从而发现物体沉与浮的秘密,通过各种不同的材质,让学生不断的大胆想象,最后再集体归类总结,有哪些东西可以在水中浮,哪些东西会沉的。

  本次活动通过猜一猜,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几个步骤,经历了激趣、思考、探索、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乐趣中体验,动手中发现,达到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在活动中,学生做实验的实间偏长,导致后来在做总结的时候就弄得有点仓促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合理安排整个活动过程。

  小班科学活动:

  沉浮游戏

  有益的学*经验:

  认识有的物体浮在水面,有的物体沉到水中。体验玩水的快乐。

  准备:

  大盆水2—3盆,各种物品(包括棉花、铁钉、镜子、塑料玩具、小石头等)。

  活动与指导:

  1、教师向幼儿介绍各种物品,告诉幼儿这些物品有的能浮起来,有的会沉下去,等一会儿幼儿玩的时候来观察。

  2、将幼儿分为3组,向每组幼儿提供足够的物品。让幼儿自由玩耍。

  3、教师在幼儿玩耍的过程中进行随机指导。如教师可以用参与的方式和幼儿一起玩,并且用:“浮起来了,沉下去了”等语言来影响幼儿。

  4、教师请幼儿说说什么东西沉下去,什么东西浮起来。

  建议:

  1、活动中提到的物品仅供教师参考。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任何物品。

  2、在活动过程中,让幼儿尽情地玩,不要过多地干涉幼儿的游戏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知道鱼、潜水艇、飞艇和密度计的沉浮原理;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鸡蛋的下沉、上浮和悬浮,使学生建立起三种状态的概念,并且通过逻辑推理得出产生三种状态所需的条件;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解释鱼、潜水艇的浮沉原理;通过动手制作,让学生自己制作“自制潜水艇”和“热气球”;通过在网上查阅,让学生设计出打捞中山舰的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鱼、潜水艇和热气球的沉浮原理这些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现象的学*,让学生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通过制作“自制潜水艇”和“热气球”,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通过学*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物体的沉与浮

  (1)演示实验:石块和塑料空心球

  把它们分别浸没在水中,叫同学们观察现象;

  提问:浸在水中的物体,有的上浮,有的下沉,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提出各种解释。

  (2)今天的课上完以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演示实验:

  取一只新鲜鸡蛋,放在清水中,观察它在水中沉浮的情况,向水中慢慢加些盐,并轻轻搅拌,观察到鸡蛋怎样运动?如果再加些清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a)鸡蛋放入清水后,它是上浮还是下沉?

  b)加盐轻轻搅拌的目的是什么?(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以供参考)

  盐水溶于水后,变成盐水,密度比水的密度大;

  加盐会导致液体的密度的增大;

  c)随着不断地往水里加盐,有什么现象出现?

  d)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以供参考)

  可以对鸡蛋做受力分析;

  这里有两个状态,一个是鸡蛋下沉的状态,另一个是鸡蛋上浮的状态;

  当它下沉的时候,它只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

  当它上浮的时候,它只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

  在两个状态过程中,鸡蛋的重力没有发生变化;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