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认识空间教案(精选5篇)

首页 / 教案 / |

  大班认识空间教案 1

  活动目标

  1、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能够巩固对整点的认识,并初步学会看半点。

  2、懂得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惯。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对整点的认识,并初步学会看半点。

  难点:初步学会看半点。

  活动准备

  卡通图片六份、 硬纸板时钟面若干个(每位幼儿人手一份)、“小火车”一辆、粗黑水笔一支。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再过两个月你们要成为光荣的小学生了!期待吗?王老师觉得生活当中有一样东西很重要,就是时间,等你们上小学了,“时间”会显得更加重要。

  二、巩固整点

  1、钟面数字粘贴

  指导语:我做了一个钟面,想要更好地了解时间,但是还没有完成,请你观察一下还有什么没有做好?(出示钟面)。

  幼儿:钟面上缺少数字。

  指导语:我想请你们帮我完成钟面上数字粘贴的工作。

  幼儿操作,教师评价小结:小结:这个又粗又短的针叫时针,这个又细又长的针是分针。钟面上有数字1-12,数字紧挨着数字之间为1格,一共有12格。

  2、根据图片时间拨钟,巩固整点。(贴图片)

  指导语:刚才你们帮我完成了钟面,我要奖励你们小图片,你知道这张卡片在钟面上在哪一个时间段?(出示一张卡通图片,请得到图片奖励的幼儿将卡通图片贴于钟面时间段对应位置:小学生进校8:00,教师简短小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8,就是8点。)

  依次奖励卡通图片两张:小学生锻炼10:00、小学生午休12:00,请两名幼儿上来将图片贴于钟面时间段对应位置。

  幼儿操作,教师简单小结评价: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0,是10点;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2,是12点。

  三、初步学看半点

  1、根据提示拨钟。(拨钟面指针)

  指导语:小朋友们思考一下小学生8点进校,你们觉得几点起床比较合适?请幼儿拨一拨起床时间。

  幼儿拨钟(6:30)

  再请幼儿拨一拨:11:30午饭时间、3:30放学时间的钟面指针指向。

  教师将拨好后的钟面呈列于黑板。

  2、观察分析

  指导语: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三个半点钟面的指针指向,与刚才三个整点钟面的指针指向有什么不同?

  幼儿自由讨论并发言。

  师小结:比如分针指向6,时针超过6,指向6与7之间就是6点半,分针指向11,时针超过11,指向11与12之间就是11点半(提示特殊时间点:12:30)。

  3、制作“时钟备忘录”,做时间的小主人。

  指导语:请小朋友思考一下你今天或者*期想做的一件事情,请你画出来,老师帮你准备了一张钟面,像刚才那样我们来做一个“时钟备忘录”,备忘一下我们要完成的事情,做时间的小主人。

  四、闯关游戏

  指导语:小朋友们已经了解时间的半点和整点怎样在钟面上表示,有没有信心进行一场闯关游戏?

  游戏一:拨钟面

  红蓝两组各5名选手拨钟面指针指向:红队拨1点、2点、3点、4点、5点,蓝队拨6点、7点、8点、9点、10点,以正确率高、优先完成的小组为胜。

  游戏二:小火车,要开啦! 游戏规则:请幼儿在车厢相应位置填写数字记录时间,每节车厢时间要求依次递增半小时,教师给出首次发车时间,红蓝两组选手数相等,以正确率高、优先完成的小组为胜。

  五、课后延伸

  时间不停地走,给我们的学*与生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希望每个人都能很好地把握时间、安排好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活动总结

  通过前面的学*,同时本节活动“新授半点”的认知有一个对比,幼儿通过观察和自己的动手过程来感受时间,在观察与操作对比的过程中构建一定的时间观念,这就构成本节活动的主要任务,幼儿在熟悉喜爱的生活情境中和操作活动中认识半点、学着表示、记录时间,切实体会到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活动过程中我采用了猜测讨论法、探索操作法、发现法、游戏法、归纳法等几种教学方法,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提高,身心获得了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知识的呈现与幼儿生活实际相结合。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以“幼儿即将升入小学”、“小学生的生活作息是怎样的”引起幼儿关注,促进幼儿主动去探究新知。为幼儿提供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

  二、通过数字粘贴、拨钟面指针指向等层层递进,幼儿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提升,初步学会看半点。三、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闯关游戏的教学方式中,幼儿巩固对整点的认识,并初步学会看半点;懂得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惯。

  大班认识空间教案 2

  设计意图

  空气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之一,世间万物的蓬勃生长都离不开空气,在这一基础上,选取与幼儿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载体(即空气)展开课堂,运用多种感官感觉的活动,让幼儿充分感知空气,知道空气无处不在并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兴趣。同时,随着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周围的环境空气变得越来越糟糕,呼吁幼儿保护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的。

  2.技能目标:发展积极去探索、发现和观察的能力。

  3.情感目标: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惯。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重点难点重点:让幼儿认识空气的特性。

  难点:尝试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活动准备

  1.水槽、透明水杯若干个。

  2.干净纸巾、手帕、水。

  活动过程

  1.导入:

  师:小朋友们早上好!小小手,放膝盖。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游戏,请大家闭上嘴巴,用手捏住鼻子,放开,请小朋友说说刚刚做游戏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引出空气)

  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我们要呼吸,我们有呼吸才能维持生命。那我们吸进的是什么呢?引导小朋友说出空气。

  师:那空气是怎样的呢,哪位小朋友来说说?引导小朋友逐一发表意见。

  教师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展开

  (1)教师演示

  师:空气还有很多神奇的地方,下面老师变个小魔术来看看空气究竟神奇在哪里。

  教师演示纸巾不会湿的实验。教师将纸巾塞入杯底,倒扣杯子压入水槽的水中。

  师:小朋友猜一猜纸巾现在帕湿了吗?那我们来看一看。

  取出杯子,请每位小朋友都摸一摸知道纸巾没湿后,请小朋友再认真看一次实验,注意看泡泡。

  教师演示纸巾会湿的实验。教师将杯子倒扣压入水槽的水中,慢慢倾斜杯子,让空气跑出来,取出杯子。

  师:小朋友猜一猜纸巾湿了吗?那我们来看一看为什么第一次纸巾没有湿,第二次纸巾又湿了呢?

  (2)幼儿操作

  分开两组,让幼儿带着疑问做实验,提醒幼儿注意观察,直至都能看清前后两次实验的不同:知道第一次纸巾没有湿是因为杯子有空气,空气挡住了水,水不能进入杯子,所以纸巾没有湿;而第二次是因为杯子的空气跑出来了,水进入杯子所以纸巾湿了。

  (3)教师演示

  把纸巾换成手帕,教师演示手帕不会湿的实验。教师将手帕塞入杯底,倒扣杯子压入水槽的水中。

  师:小朋友猜一猜手现在帕湿了吗?那我们来看一看。

  取出杯子,请每位小朋友都摸一摸知道手帕没湿后,请小朋友再认真看一次实验,注意看泡泡。

  教师演示手帕会湿的实验。教师将杯子倒扣压入水槽的水中,慢慢倾斜杯子,让空气跑出来,取出杯子。

  (4)幼儿操作

  同样分开,让幼儿操作把纸巾换成手帕的实验。

  教师小结:杯子里的纸巾和手帕会湿跟材料无关,都是因为空气的关系,杯子有空气,空气挡住了水,水不能进入杯子。

  3.活动结束

  教师请幼儿简单说明自己理解的空气是怎样的,引导幼儿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做实验的过程。

  师:老师刚刚观察到有小朋友把杯子倒扣在水里后,把杯子移来移去到最后纸巾也没有湿,鼓励这位小朋友还发现空气另外的神奇之处。

  师:(实验结束)大家看到空气的神奇的地方了吗?老师把实验的工具放在区域活动里,想做这个实验的小朋友可以取来做。

  活动总结

  结合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表现,我对本节课总结如下:

  1.幼儿求知欲望较强,积极性高。儿童对空气和探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整个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能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循序渐进地进行各个领域的教学活动。

  2.注重安全,整个活动过程幼儿参与动手操作,教具采用塑料的,提高安全性。

  3.老师在开展主题活动前的预知工作不够全面,教师未考虑到孩子们也喜欢玩水,场面控制不好,需要副班老师共同协助。

  大班认识空间教案 3

  教案一:认识空气

  活动目标:

  让幼儿初步感知空气的特性:看不见、摸不着;到处都有;空气能流动。

  材料准备:

  透明塑料袋若干个、积木玩具、每人一组图标和一张记录卡、铅笔、牙签、小棍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塑料袋,引出空气,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请来了一些小客人(出示塑料袋),提问:它有什么用呀?(装东西用)

  2、老师演示用袋子装苹果或玩具,让幼儿说出瘪袋子变鼓,并透过袋子可以看到里面装的东西是什么。

  3、老师变魔术:不装东西,也能让袋子变鼓(装空气,不要让幼儿看见)

  4、幼儿尝试变魔术:不装东西,让袋子变鼓。提问:什么原因?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引出“空气”这个概念)

  二、幼儿用塑料袋捉空气,证明空气到处都有。

  1、幼儿在教室里捉到了空气,猜一猜,在幼儿园什么地方还有空气,你能捉住它吗。

  幼儿边说,教师边展示图标贴在黑板上。(如果幼儿说园以外地方,教师可引导幼儿下次去那些地方试试)

  2、幼儿拿着袋子去图标所代表的地方去捉空气,捉到后把图标贴在记录纸上,从而验证空气到处都有。

  3、幼儿按图标 逐一实验后,把幼儿的记录卡展示在黑板上,进行小结。

  这个空气朋友真淘气,它到处都藏,可是小朋友们可聪明了,把它们从水房、厕所、楼道……都找出来了,空气到处都有,有的小朋友还说在公园里,在家里等许多地方都有空气,那小朋友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找一找,看看能不能把空气朋友找到。

  三、证明空气是流动的。

  我们的好朋友空气说:“小朋友真聪明,我藏哪你们都能把我找到,你们把我装在袋子里,我可闷得慌了,我想出去亲亲你们的小脸蛋,还想和你们做游戏。小朋友想想,你们不把袋子口打开,怎样才能让我(空气)流出来亲亲你们呀?”(让幼儿先猜用什么办法)

  提示:用准备好的牙签、铅笔、小棍等帮忙,在袋子上扎个眼,然后把眼对准脸,就可以感觉到空气流出来了。

  四、联系生活

  1、在生活中,小朋友见过什么东西开始是瘪的,后来充上空气,就变鼓了?(皮球、充气玩具、轮胎等)

  2、教师给瘪皮球打气。

  3、幼儿到户外玩吹气球的游戏。

  教案二:《空气》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感知空气的特点。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及学*兴趣。

  3、尝试自己动手感知空气的特点及它的存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感知空气无色、无味、没有形状的特点。

  教学难点: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感知空气的特点

  活动准备

  塑料袋、气球、蜡烛、打火机、透明玻璃杯、盆和水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谜语导入:我们身边有一种东西,我们看不见,摸不到,闻不着,没有颜色。但是,谁也离不开它。(空气)

  二、基本环节

  1、感知空气的特点:

  (1) 请小朋友摸摸空气;闻一闻;抓一抓。你能看见吗?能闻到吗?

  (2)老师演示用塑料袋抓到了空气。幼儿动手操作游戏:抓空气。

  (3)小结: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抓不到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而且,无处不在。

  2、感知空气的存在:

  (1)拿起一个气球,然后吹起来。问:为什么气球变大了?然后对着幼儿轻轻松开,问幼儿:感觉到了吗?

  (2)幼儿自己结伴做游戏,感知空气的存在。

  (3)请两个幼儿把吹起的气球的口捏住,然后放到水盆里轻轻地松手,说说发现了什么?(有小泡泡)为什么有泡泡呢?其他幼儿轮流操作。

  三、结束环节:

  1、初步了解空气的作用:

  点燃蜡烛,请幼儿用玻璃杯扣上,然后观察发现:过一会儿蜡烛熄灭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没有空气了)人和动植物都离不开空气。

  2、小结:(延伸环节)

  生活中,我们还有哪些地方能用到空气呢?(幼儿讨论)空气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它能让我们生存,所以我们也要保护好它,不然我们的就生存不了了。

  12

  教案三:认识空气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让幼儿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及特性。

  2、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3、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活动准备:

  塑料袋、吸管、一次性塑料杯、彩纸、气球、鱼缸、游泳圈、皮球等。

  活动过程:

  一、塑料袋里有什么

  1、提问: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教师出示两个分别装有水果玩具和药盒的塑料袋)

  2、师:这些东西都装在什么里面?(幼:塑料袋)

  3、出示第三个装有空气的塑料袋,提问:咦?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呢?有没有东西啊?(幼儿观察、思考、自由回答)

  4、小结:对,这里面装的就是空气,那为什么刚才小朋友说里面没有东西呢?对,空气就是看不见的。

  二、抓空气

  1、

  师:这里的空气是老师装的,你们想不想试试?好,请你们拿出自己的“魔术袋”去抓空气。注意安全,抓完以后赶快用手捏紧袋口,不要让空气宝宝跑掉了!好,去吧!

  2、提问:哦!你们的收获可真不小,来,说说看,你是在什么地方抓到的?(个别提问)

  3、师小结:好!把你的“魔术袋”装进口袋里。是呀!空气宝宝其实就在我们周围。来,摸摸看。(幼儿感知)空气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三、证明空气是流动的

  1、师:但是,空气的本领还大着呢!来,试试看。跟老师这样做。(幼儿在手背上吹气)

  提问:你有什么感觉?风是从哪里来的?(幼儿思考并做出回答)

  2、师:原来我们用力吹气的时候,空气就流动了,这样就让我们感到有一阵风,凉凉的,这就是空气的本领。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用桌上的纸折一把小纸扇,折好以后扇一扇,有什么感觉?待会儿在告诉老师。好!开始吧!(幼儿动手操作)

  3、幼儿完成以后相互交流、讨论,教师个别提问。

  4、小结:对,其实空气是流动的,它形成的风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在我们周围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形成风的?(引导幼儿思考空气流动带来的好处)

  四、空气的重要性

  1、“我们的生活真的离不开空气,不信,我们就来试试。等一会儿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来,一、二、三。”(幼儿嘴巴闭起来,用手捏住鼻子)

  2、呼吸空气,说出自己的感觉。个别提问。知道空气的重要性。

  3、小结:我们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空气,动物和植物也离不开它。

  4、出示两幅空气污染的图片,幼儿观察,个别提问。

  5、师:工厂里排出的废气污染空气,人们呼吸后对身体有害。所以,我们要保护空气这个好朋友,不要伤害它,让它变得更健康,我们也健康了。

  五、探索活动

  1、出示粉笔,幼儿猜猜里面有没有空气。

  2、 实验:将粉笔扔进水里,幼儿观察现象。证明粉笔里面有空气的存在。

  3、 示吸管,提问:这里面有空气吗?(幼儿动手做实验,用吸管轻轻地往水里吹气,观察现象,个别提问。使幼儿知道空气存在于一些物体中。)

  4、 幼儿了解空气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出示皮球、游泳圈,让幼儿知道里面是有空气的。说出它们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六、结束活动

  1、现在我们来玩个踩气球的游戏,把里面的空气宝宝放出来吧!

  2、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大班认识空间教案 4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小熊特点,激发幼儿对小熊的喜爱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美的表现能力。

  3.进一步学*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4.在想象创作过程中能用简单的材料装饰,体验成功的乐趣。

  5.培养幼儿表达与交流能力。

  活动准备:小熊头饰三个、画纸、彩笔、黑板二、活动过程:

  (一)认识小熊1. 教师戴上头饰与幼儿打招呼,"小朋友们好,我是小熊姐姐!"2. 教师问:小朋友们喜欢小熊吗?为什么?小朋友们见过小熊吗?小熊长什么样子?

  3. 教师总结:小熊很可爱,也很强壮,它生活在大森林里面。小熊有圆圆的脑袋、黑溜溜的眼珠,还有强壮的四肢、锋利的爪子。有时候小熊还会很危险,它的爪子还会抓伤小朋友们,所以去动物园的时候,小朋友们一定不要靠*小熊的笼子。

  (二)教师示范小朋友这么喜欢小熊,想不想把小熊画下来?教师示范小熊画法,并讲解注意事项。

  (三)作画教师分发画纸,幼儿再纸上作画,可以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教师走入幼儿中间进行指导和个别辅导。

  (四)作品展示作画完毕,教师挑选幼儿作品到前排展示,每组三人。三名幼儿戴上头饰,扮演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向大家讲述自己的绘画内容。

  反思:

  1、在情景表演中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及学*的兴趣

  这个活动中,我事先请几名幼儿情景表演,通过幼儿各扮演的角**景,激发幼儿的学*兴趣。幼儿在这个环节中,注意力非常集中,都被扮演的角色吸引住了,表演的孩子一出场,教室里就发出一阵阵快乐的笑声。当孩子开始表演时,幼儿都非常专注,认真地听,认真地看。

  由于情景表演准备比较充分,所以孩子们表演较出色,赢得同伴的羡慕。表演完之后,有的小朋友还说要表演一遍,可见,其余幼儿也都想进入状态。这个过程中就发现了两个问题:①幼儿能了解了故事中的小动物,②吸引了孩子的兴趣,同时能让孩子在观看情景表演中知道小动物各讨论的问题。

  2、在体验中表演故事,教师与幼儿互动

  在*时的故事教学中,我只会提几个问题,让孩子领会其中的思想含义,通过幼儿的回答来完成教学的任务。但是,这里的故事角色较多,每个角色都非常可爱,幼儿很是喜欢,每个角色都又有自己的特点和本领,幼儿能够根据各动物的特点进行扮演,同时找其他几个角色进行对话。在幼儿自由选择角色的时候,我给孩子自由寻找同伴的机会,可以培养孩子与同伴的合作精神。

  幼儿的自由表演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体验了故事的内涵,同时也发展了孩子的表演技能。教师参与其中演一角色以带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并且与幼儿建立了*等的师幼关系,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角色的扮演更有劲,胆量也更大。

  3、说一说

  教师引导幼儿理解了小动物们长大的情感之后,谈到其他事物的变化。让孩子知道不仅小动物会长大、会变化,在我们的自然界中,有很多的东西、有很多有生命的物体也都在长大、变化,像我们小朋友也在变化,怎么变大,幼儿了解长大的不同及变化,幼儿既掌握了变化长大过程的知识,同时又体验了成长的快乐。

  大班认识空间教案 5

  目标:

  复*巩固1——7的序数,2——6的邻数。

  认识时间“星期”,了解其顺序性、周期性、初步形成“星期”概念。

  激发幼儿对时间的兴趣,积极、主动、快乐地参与学*活动。

  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准备:

  教具学具方面:星期转盘操作材料若干套(与幼儿的小组数相同)童话故事《星期妈妈和孩子们》

  幼儿知识经验准备:学*另以内的序数和邻数,通过挂历、台历对“星期”时间概念有初步了解。

  活动过程:

  1、复*巩固:1——7序数,2——6邻数

  (1)复*序数:出示1——7数字娃娃(排列无序),请幼儿帮组数字娃娃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并讲出第一、第二……第七各是哪个数字娃娃,老师出示大写数字表示。

  (2)巩固邻数:以“数字娃娃找邻居”的游戏进行。

  例如:老师以数字娃娃的口气问,我是2,我的邻居是几和几请小朋友帮助我,帮我找出好邻居。幼儿可回答二、二、二、你的邻居是一和三,一和三是你的好邻居。

  2、新授:认识时间“星期”,了解其顺序性、周期性。

  (1)听童话《星期妈妈和孩子们》,第一遍老师口头讲述故事后提问,童话的名称及故事里讲到谁?(师出示星期妈妈的图片)她想干什么?幼儿回答后,老师交代本节课新授内容是认识“星期”,并提出以下问题,星期妈妈一连生了几个孩子?她给孩子取了什么名字?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请幼儿在听一边故事。

  (2)再次听故事

  边讲边出示星期娃娃图片(打乱一至星期日的顺序),然后请幼儿回答以上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星期妈妈的第一个孩子是谁?第二个孩子是谁……最后一个孩子是谁?让幼儿帮星期妹妹排队,明确星期的顺序性。

  (3)转盘游戏:找邻居(师示范转动转盘,然后可请个别幼儿操作)

  规则:转动转盘后,指针指到星期X,就请小朋友讲出星期X的两个邻居。(如,星期二,星期二的两个邻居是星期一和星期三)游戏反复进行4——5次。

  突出强调:星期日的邻居是谁啊(意在突破星期的周期性这一难点,让幼儿具有明确的周期意识,即一个星期有七天,一个星期结束,下个星期开始)

  3、操作活动:转盘游戏“找邻居”

  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一个星期转盘,一组幼儿轮流转动转盘,同组全体幼儿共同讲述指针所指星期X的两个邻居是星期X和星期X。

  4、活动评价

  引导幼儿与老师一起谈谈这节课认识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玩星期转盘游戏的感受。

  5、分组进行角色游戏:“找邻居

  七名幼儿一组,分别带上星期娃娃头饰,扮演星期一至星期日七个角色形象,手拉手围成圈,顺时针转动,边转边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日,七个娃娃在一起,快快乐乐做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找邻居”

  接着星期一先发问,我是星期一,我有两个好邻居,我的邻居是几和几?其余六个星期娃娃可回答,星期一,星期一,你有两个好邻居,你的邻居是星期日和星期二。

  接下来由星期二、三……日顺次提问,方法同上,游戏延续进行。

  星期妈妈和孩子们

  星期妈妈一连生了七个孩子,她皱着眉头说:“我还得给他们取七个好听的名字呢!”

  星期妈妈看着孩子们,想呀想呀,觉得它们非常可爱,非常漂亮,于是她高兴地说:“有了,有了,好听的名字有了。”她边说边伸出手指,轻轻地点着孩子们的脑袋说:“梅花、桃花、兰花……”可是她只报了三个名字就停止了,“唉!不行,不行,这不是跟花儿们的名字一样了吗?”

  星期妈妈又看着孩子们,想呀想呀,觉得它们非常聪明,非常伶俐,于是他又快乐地喊起来:“有了,有了,好听的名字有了。” 她边说边伸出手指,轻轻地点着孩子们的脑袋说:“宝宝、聪聪、明明、伶伶、俐俐……”可是念到这儿,她又停住了,“哎呀,不行、不行,这不是和小朋友们的名字一样了吗?”星期妈妈有想呀想。突然,她拍着自己的脑袋自言自语的地说:“啊哈!有了、有了,我的孩子是一天接一天生的,就按他们出生的次序来取名吧!”“、星期六、星期七,”星期妈妈说到最后一个孩子的名“星期七”时,感到这个名字很别扭,她想了一下说一天生一个孩子,一天就是一日,星期七就叫星期日吧。星期妈妈取好了七个名字,嘘了一口气,高兴地说,“好啦,好啦,七个好听的名字总算取好了。”

  过了一会儿,星期妈妈拿来两件红衣服说:“星期六、星期日是我七个孩子中这最小的两个孩子,就让他们穿上最漂亮的红衣服吧!”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这五个孩子长得白白胖胖,星期妈妈说:“给他们穿上黑衣服最漂亮”,于是她又拿来五件黑衣服,一边给他们穿一边笑嘻嘻地说:“黑衣服、黑衣服,黑里衬出白皮肤,衣服黑,皮肤白,人人见了都喜爱。”

  星期妈妈的孩子们渐渐长大了,他们不但学会了走路,而且,还经常受拉手围在妈妈身边,跳起快乐的“圆圈舞”呢!

  教学反思

  在备课过程中注意了幼儿的发展水*,本节课即有教师的讲解也的操作。更注重了幼儿的动手操作。提高幼儿的学*兴趣,满足他们动手探究的欲望,也让他们从中获得了知识。

  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参与兴志很高,给了他们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允许他们出错,并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幼儿通过与环境材料、同伴以及教师的互动,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自主发展。

  本节课基本上做到了幼儿为主导,教师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获得了成功感。在教学过程师幼儿的互动做得很好,幼儿的参与感获得了满足。

  由于本节课属于幼儿自己的时间较多,幼儿的自律性不是很高,有的孩子活泼得有点过头了,导致整堂课看起来纪律不是很好但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基本达到了本节课的目标。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做得更好。

  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想需要的是在课堂中尽可能多的找幼儿的兴奋点,提起他们的注意。

  利用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喜欢表扬,在课堂上准备一些小礼物比如小的粘贴或小红旗。分组比赛,在黑板上画一个台子,那个小组得到表扬就前进一格,看谁先到达顶点,这样即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又达到的教师的教学目的。

  在课堂上多准备一些时间模型,让每个幼儿人手一个(利用幼儿美术用书上的《制作时钟》在课前让幼儿自己动手做一个时钟)这样就让他们更多的参与进这课节。让每一个幼儿有事可做,那么这节课的课堂组织纪律将不用教师操心了。


大班认识空间教案(精选5篇)扩展阅读


大班认识空间教案(精选5篇)(扩展1)

——大班认识空间教案6篇

大班认识空间教案1

  设计意图

  空气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之一,世间万物的蓬勃生长都离不开空气,在这一基础上,选取与幼儿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载体(即空气)展开课堂,运用多种感官感觉的活动,让幼儿充分感知空气,知道空气无处不在并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兴趣。同时,随着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周围的环境空气变得越来越糟糕,呼吁幼儿保护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的。

  2.技能目标:发展积极去探索、发现和观察的能力。

  3.情感目标: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惯。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重点难点重点:让幼儿认识空气的特性。

  难点:尝试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活动准备

  1.水槽、透明水杯若干个。

  2.干净纸巾、手帕、水。

  活动过程

  1.导入:

  师:小朋友们早上好!小小手,放膝盖。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游戏,请大家闭上嘴巴,用手捏住鼻子,放开,请小朋友说说刚刚做游戏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引出空气)

  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我们要呼吸,我们有呼吸才能维持生命。那我们吸进的是什么呢?引导小朋友说出空气。

  师:那空气是怎样的呢,哪位小朋友来说说?引导小朋友逐一发表意见。

  教师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展开

  (1)教师演示

  师:空气还有很多神奇的地方,下面老师变个小魔术来看看空气究竟神奇在哪里。

  教师演示纸巾不会湿的实验。教师将纸巾塞入杯底,倒扣杯子压入水槽的水中。

  师:小朋友猜一猜纸巾现在帕湿了吗?那我们来看一看。

  取出杯子,请每位小朋友都摸一摸知道纸巾没湿后,请小朋友再认真看一次实验,注意看泡泡。

  教师演示纸巾会湿的实验。教师将杯子倒扣压入水槽的水中,慢慢倾斜杯子,让空气跑出来,取出杯子。

  师:小朋友猜一猜纸巾湿了吗?那我们来看一看为什么第一次纸巾没有湿,第二次纸巾又湿了呢?

  (2)幼儿操作

  分开两组,让幼儿带着疑问做实验,提醒幼儿注意观察,直至都能看清前后两次实验的不同:知道第一次纸巾没有湿是因为杯子有空气,空气挡住了水,水不能进入杯子,所以纸巾没有湿;而第二次是因为杯子的空气跑出来了,水进入杯子所以纸巾湿了。

  (3)教师演示

  把纸巾换成手帕,教师演示手帕不会湿的实验。教师将手帕塞入杯底,倒扣杯子压入水槽的水中。

  师:小朋友猜一猜手现在帕湿了吗?那我们来看一看。

  取出杯子,请每位小朋友都摸一摸知道手帕没湿后,请小朋友再认真看一次实验,注意看泡泡。

  教师演示手帕会湿的实验。教师将杯子倒扣压入水槽的水中,慢慢倾斜杯子,让空气跑出来,取出杯子。

  (4)幼儿操作

  同样分开,让幼儿操作把纸巾换成手帕的实验。

  教师小结:杯子里的纸巾和手帕会湿跟材料无关,都是因为空气的关系,杯子有空气,空气挡住了水,水不能进入杯子。

  3.活动结束

  教师请幼儿简单说明自己理解的空气是怎样的,引导幼儿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做实验的过程。

  师:老师刚刚观察到有小朋友把杯子倒扣在水里后,把杯子移来移去到最后纸巾也没有湿,鼓励这位小朋友还发现空气另外的神奇之处。

  师:(实验结束)大家看到空气的神奇的地方了吗?老师把实验的工具放在区域活动里,想做这个实验的小朋友可以取来做。

  活动总结

  结合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表现,我对本节课总结如下:

  1.幼儿求知欲望较强,积极性高。儿童对空气和探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整个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能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循序渐进地进行各个领域的教学活动。

  2.注重安全,整个活动过程幼儿参与动手操作,教具采用塑料的,提高安全性。

  3.老师在开展主题活动前的预知工作不够全面,教师未考虑到孩子们也喜欢玩水,场面控制不好,需要副班老师共同协助。

大班认识空间教案2

  认识时间“星期”

  目标:

  复*巩固1——7的序数,2——6的邻数。

  认识时间“星期”,了解其顺序性、周期性、初步形成“星期”概念。

  激发幼儿对时间的兴趣,积极、主动、快乐地参与学*活动。

  准备:

  教具学具方面:星期转盘操作材料若干套(与幼儿的小组数相同)童话故事《星期妈妈和孩子们》

  幼儿知识经验准备:学*另以内的序数和邻数,通过挂历、台历对“星期”时间概念有初步了解。

  活动过程:

  1、复*巩固:1——7序数,2——6邻数

  (1)复*序数:出示1——7数字娃娃(排列无序),请幼儿帮组数字娃娃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并讲出第一、第二……第七各是哪个数字娃娃,老师出示大写数字表示。

  (2)巩固邻数:以“数字娃娃找邻居”的游戏进行。

  例如:老师以数字娃娃的口气问,我是2,我的邻居是几和几请小朋友帮助我,帮我找出好邻居。幼儿可回答二、二、二、你的邻居是一和三,一和三是你的好邻居。

  2、新授:认识时间“星期”,了解其顺序性、周期性。

  (1)听童话《星期妈妈和孩子们》,第一遍老师口头讲述故事后提问,童话的名称及故事里讲到谁?(师出示星期妈妈的图片)她想干什么?幼儿回答后,老师交代本节课新授内容是认识“星期”,并提出以下问题,星期妈妈一连生了几个孩子?她给孩子取了什么名字?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请幼儿在听一边故事。

  (2)再次听故事

  边讲边出示星期娃娃图片(打乱一至星期日的顺序),然后请幼儿回答以上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星期妈妈的第一个孩子是谁?第二个孩子是谁……最后一个孩子是谁?让幼儿帮星期妹妹排队,明确星期的顺序性。

  (3)转盘游戏:找邻居(师示范转动转盘,然后可请个别幼儿操作)

  规则:转动转盘后,指针指到星期X,就请小朋友讲出星期X的两个邻居。(如,星期二,星期二的两个邻居是星期一和星期三)游戏反复进行4——5次。

  突出强调:星期日的邻居是谁啊(意在突破星期的周期性这一难点,让幼儿具有明确的周期意识,即一个星期有七天,一个星期结束,下个星期开始)

  3、操作活动:转盘游戏“找邻居”

  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一个星期转盘,一组幼儿轮流转动转盘,同组全体幼儿共同讲述指针所指星期X的两个邻居是星期X和星期X。

  4、活动评价

  引导幼儿与老师一起谈谈这节课认识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玩星期转盘游戏的感受。

  5、分组进行角色游戏:“找邻居

  七名幼儿一组,分别带上星期娃娃头饰,扮演星期一至星期日七个角色形象,手拉手围成圈,顺时针转动,边转边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日,七个娃娃在一起,快快乐乐做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找邻居”

  接着星期一先发问,我是星期一,我有两个好邻居,我的邻居是几和几?其余六个星期娃娃可回答,星期一,星期一,你有两个好邻居,你的邻居是星期日和星期二。

  接下来由星期二、三……日顺次提问,方法同上,游戏延续进行。

  星期妈妈和孩子们

  星期妈妈一连生了七个孩子,她皱着眉头说:“我还得给他们取七个好听的名字呢!”

  星期妈妈看着孩子们,想呀想呀,觉得它们非常可爱,非常漂亮,于是她高兴地说:“有了,有了,好听的名字有了。”她边说边伸出手指,轻轻地点着孩子们的脑袋说:“梅花、桃花、兰花……”可是她只报了三个名字就停止了,“唉!不行,不行,这不是跟花儿们的名字一样了吗?”

  星期妈妈又看着孩子们,想呀想呀,觉得它们非常聪明,非常伶俐,于是他又快乐地喊起来:“有了,有了,好听的名字有了。” 她边说边伸出手指,轻轻地点着孩子们的脑袋说:“宝宝、聪聪、明明、伶伶、俐俐……”可是念到这儿,她又停住了,“哎呀,不行、不行,这不是和小朋友们的名字一样了吗?”星期妈妈有想呀想。突然,她拍着自己的脑袋自言自语的地说:“啊哈!有了、有了,我的孩子是一天接一天生的,就按他们出生的次序来取名吧!”“、星期六、星期七,”星期妈妈说到最后一个孩子的名“星期七”时,感到这个名字很别扭,她想了一下说一天生一个孩子,一天就是一日,星期七就叫星期日吧。星期妈妈取好了七个名字,嘘了一口气,高兴地说,“好啦,好啦,七个好听的名字总算取好了。”

  过了一会儿,星期妈妈拿来两件红衣服说:“星期六、星期日是我七个孩子中这最小的两个孩子,就让他们穿上最漂亮的红衣服吧!”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这五个孩子长得白白胖胖,星期妈妈说:“给他们穿上黑衣服最漂亮”,于是她又拿来五件黑衣服,一边给他们穿一边笑嘻嘻地说:“黑衣服、黑衣服,黑里衬出白皮肤,衣服黑,皮肤白,人人见了都喜爱。”

  星期妈妈的孩子们渐渐长大了,他们不但学会了走路,而且,还经常受拉手围在妈妈身边,跳起快乐的“圆圈舞”呢!

  认识时间

大班认识空间教案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认识钟表的基本结构,知道钟表是表示时间的工具。

  2.知道时针分针及其表示时间的关系,了解时间的意义。

  3.帮助幼儿了解钟表的功能,培养幼儿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好*惯。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故事挂图《时间哥哥》;钟表卡片,记录时间的工具。

  学具准备:钟表卡片。

  一、导入活动:

  教师出示故事挂图《时间哥哥》,讲故事并引导幼儿回答问题。教师:“时间哥哥的房子里面有什么呢?”

  “时间哥哥教小动物们认识了什么?”

  二、集体活动:

  1.教师引导幼儿认识钟表的种类。

  (1)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见过什么样的钟表。

  (2)教师出示各种各样的钟表卡片,请幼儿说出它们的名称,如,座钟,挂钟, 闹钟,手表,怀表等。

  2.教师引导幼儿了解钟表的结构。

  教师请幼儿观察钟表上有什么,引导幼儿认识并正确说出它们的名称,如,表盘, 表针,数字等。

  3.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钟表上时针和分针的不同,认识钟表上的 12 个数字以及数字的排列位置。

  教师:“请小朋友们看一看钟面上都有什么?”“钟面上有多少个数字,这 12 个数字是怎么排列的?”

  “请小朋友们看一看两根针有什么不一样?”

  “又短又粗的这根针叫时针,又长又细的这根针叫做分针。”

  4.教师引导幼儿了解钟表的功能。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家里有钟表吗?”

  “你们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钟表。”

  “为什么那么多地方都要用到钟表呢!”

  5.教师小结:钟表是计时的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应该干什么事情,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惯,我们认识了钟表,就可以按时起床, 按时上幼儿园了。时间离开我们就不会回来了,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爱惜时间。

  6.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其他记录时间的工具。

  三、操作活动:

  教师引导幼儿自制钟表。

  四、延伸活动:

  1.园内延伸:

  (1)教师在教区里投放废旧钟表引导幼儿拆装。

  (2)教师让幼儿画出不同的钟表并涂上漂亮颜色。

  (3)园内完成《操作册》第 19.20 页。

  2.家庭延伸:

  (1)家长引导幼儿在去商店的时候观察不同的钟表,回到家与幼儿一起画不同形状的钟表。

  (2)家庭完成《亲子册》第 19.20 页。

大班认识空间教案4

  大班数学:小花被(空间位置、数的认识)活动设计和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感知上下叠置的空间位置关系。

  2、指导生活中的叠放物品的好处和注意事项。

  3、愿意与同伴合作完成游戏,合作时尊重他人的意见。

  活动准备:五种颜色的积木、餐具若干,记录纸和笔。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各种积木,引发孩子的兴趣。

  教师:老师带来了很多积木,我们今天来玩堆积木游戏,你们想玩吗?

  2、通过游戏,初步感知上下叠置的空间位置关系。

  ——这是老师堆的积木塔,大家要接受我的过关大考验才能玩游戏哦!教师出示不同颜色或形状搭成的4层积木塔。

  第一关:引导幼儿分别从上至下,从下至上数分别是什么颜色什么形体?如第一层是红色立方体形状的。

  第二关:这一层积木的上面一块和下面一块积木分别是什么颜色和形状的?(指着中间的一块问)

  第三关:请仔细观察这个积木高塔,记住每一块积木的叠放顺序。然后教师用布把积木塔盖住,让幼儿四人一组回忆积木塔叠放顺序搭出一座一模一样的积木塔。

  3、幼儿展示操作的结果,看一看与老师有什么不同?并请幼儿描述某一块积木的上面和下面分别是什么颜色和什么形状的积木。

  4、通过实际操作引发幼儿发现叠放物品的好处。

  ——四组变两组,两组的积木合在一起,想办法把这些积木搭起来,思考怎样搭最高。

  ——活动快结束了,咱们把积木都放回篮子里吧,(教师随意放,结果积木放不下)积木放不下,有什么办法让积木放得下呢?启发孩子叠放整齐。

  5、发散孩子思维,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是叠放的。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发现把物品一个一个地叠放在一起就会比较节省空间,同时也很整齐。但叠放时小朋友也要注意哦,有的物品是不能叠放太高的,如家里的陶瓷碗,如果太高容易歪倒,就会把碗打破。

  活动反思:在这个活动中我通过闯关游戏的形式进行,孩子都很感兴趣。从活动中孩子的表现看,孩子对上下叠置的空间位置关系都很明确,能清楚地分辨从上往下数与从下往上数的位置关系。在这个活动中我还注重一点就是根据我班孩子合作能力比较差这一点,所以我设计的这个活动大多数都是以合作的形式进行,如在第二个环节的闯关游戏,从4人到8人一组,在第一次游戏时有个别喜欢表现的孩子(钟镇阳、陈朗)不理同组的同伴,自己拿了积木就搭,结果他们组是最后一个完成的,于是我与孩子一起分析了原因,为什么?引导孩子商量着怎样合作完成任务。在后面的两个闯关游戏中孩子基本上都能做到商量合作完成任务,而且每一次完成任务后孩子都很有成就感。在最后一个环节与孩子一起发现生活中叠放的物品时,孩子们的发言也非常积极,也发现了叠放的好处,如占用的空间少,又美观等。

  从这个活动的效果看,孩子对空间位置都比较熟悉,叠放的物品会比较节省空间,同时也很整齐的道理孩子也懂,如果能把重点放在实践学*如何利用空间位置上,如让孩子摆放积木,让孩子思考怎样摆放可以装得最多,把各种不同大小的玩具放进柜子的那一层最合适等,对我班的孩子挑战性会更大一些。

大班认识空间教案5

  【课题生成】

  幼儿数学活动要求教师们在活动中,首先做到的就是要使幼儿真正理解一个数学概念,并掌握这一概念的的属性。“星期”这一时间概念的属性之一是其顺序性(星期一、星期二……星期日),之二是其周期性(七天一循环,周而复始)。因此,此数学活动宗旨就是让幼儿理解星期的顺序性、周期性,初步形成“星期”即“周”这一概念。其次、还要注意到紧密联系幼儿已有的序数、邻数的知识,联系幼儿生活中天天伴随“星期×”的经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复*巩固1~7的序数,2~6的邻数。

  2、认识时间“星期”,了解其顺序性、周期性,初步形成“星期”概念。

  3、激发幼儿对时间的兴趣,积极、主动、快乐地参与学*活动。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教具学具方面:录音机、多媒体计算机各一台,录有童话电《星期妈妈和孩子们》的磁带一盒。星期转盘游戏的课件,星其盘操作材料若干套(与幼儿小组数相同)。

  幼儿知识经验准备:学*了7以内的序数和邻数,通过挂台历对“星期”时间概念有初步了解。

  【活动过程】

  1、复*巩固:1~7序数,2~6邻数(3分钟左右)。

  (1)复*序数:出示1~7数字娃娃(排列无序),请幼儿帮助数字娃娃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并讲出第一、第二……第七各是谁呀;数字娃娃,老师出示大写数字表示。

  (2)巩固邻数:以“数字娃娃找邻居”的游戏形式进行。例如:老师以数字娃娃的口气问,我是2,我的邻居是几和请小朋友帮助我,帮我找出好邻居。幼儿可回答二、二、二、你自居是一和三,一和三是你的好邻居。

  2、新授:认识时间“星期”,了解其顺序性、周期性(18,20分钟)

  (1)听文学作品《星期妈妈和孩子们》的童话故事,第一遍口头讲述故事后提问,童话的名称及故事里讲到谁?(老师出面期妈妈图片)她想干什么?幼儿回答后,老师交代本节课新授

  是认识“星期”,并提出以下问题,星期妈妈一连生了几个孩子?给孩子取了什么名字?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请幼儿边听录音,边思考。

  (2)听录音故事《星期妈妈和孩子们》。

  放录音同时随故事情节出示星期娃娃图片(打乱星期一期日的顺序),然后请幼儿回答以上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星期妈妈的第一个孩子是谁?第二个孩亏谁……最后一个孩子是谁?让幼儿帮星期妹妹排队,明确星其顺序性。

  (3)转盘游戏:找邻居(老师示范转动转盘,然后町请个别幼儿操作)。

  规则:转动转盘后,指针指到星期×,就请小朋友讲出星期×的两个邻居。(如,星期二,星期二的两个邻居是星期一和星期三)游戏反复进行4、5次。

  突出强调:星期日的邻居是谁呢(意在突破星期的周期性这一难点,让幼儿具有明确的周期意识,即一个星期有七天,一个星期结束,下一个星期开始)。

  3、幼儿操作活动:转盘游戏“找邻居”(8~10分钟)。

  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一个星期转盘,一组幼儿轮流转动转盘,同组全体幼儿共同讲述指针所指星期×的两个邻居是星期×和星期×。(意在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感觉星期的顺序性、周期性,形成星期这一时间概念。)

  4、活动评价(2分钟)。

  引导幼儿与老师一起淡谈这节课认识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玩星期转盘游戏的感受。

  5、分组进往角色游戏:“找邻居”。

  七名幼儿一组,分别戴上星期娃娃头饰,扮演星期一至星期日七个角色形象,手拉手围成圈,顺时针转动,边转边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日,七个娃娃在一起,快快乐乐做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找邻居”。

  接着星期一先发问,我是星期一,我有两个好邻居,我的邻居是几和几?其余六个星期娃娃可回答,星期一,星期一,你有两个子邻居,你的邻居是星期日和星期二。

  接下去由星期二、星期三……星期日顺次提问,方法同上,游戈延续进行。

  星期妈妈看着孩子们,想呀想呀,觉得它们都非常可爱,漂亮,于是她高兴地说:“有了,好听的名字有了。”她边说边伸个食指,轻轻地点着那排圆溜溜的脑袋:“梅花、桃花、兰花…~是她只报了三个名字就停止了,“唉!不行,不行,这不是同花的名字一样吗?”

  星期妈妈又看着孩子们,想呀想,觉得它们都非常聪明,伶俐,于是她叉快乐地喊了起来:“有了,有了,好听的名字有她边说边伸出一个食指,轻轻地点着那圆溜溜的脑袋:“聪聪、明明、伶伶、俐俐......”可是念到这儿;她叉停住了,“哎呀,不行,这不是跟小腮友们的名字一样了吗?”星期妈妈又想,突然,她拍着自己的大脑袋自言自语地说:“啊哈!我真糊涂,七个孩子不正好是一天接一天生的吗?就按他们出生的次序排名吧!”“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七。”星期妈妈说到最后一个孩子的名“星期七”时,感到这个太别扭了,她想了一下说一天生一个孩子,一天就是一日,星期七就叫星期日吧。星期妈妈取好七个名字,嘘了一口气,高兴;“好啦好啦,七个好听的名字、算取好啦!”

  过了一会,星期妈妈拿来两件红色的衣服说:“星期六、星期日是我七个孩子中最小的两个孩子,就让他们穿上最漂亮的红吧!”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这五个孩子长得大。星期妈妈说:“给他们穿上黑衣服最漂亮”,于是她又拿来黑衣服,一边给他们穿一边笑嘻嘻地说:“黑衣服,黑衣服,黑出白皮肤,衣服黑,皮肤白,人人见了都喜爱。”

  星期妈妈的孩子们渐渐地长大了,他们不但学会了走路,而且,还经常手拉手围在妈妈身边,跳起快乐的“圆圈舞”呢!

  【效果评析】

  此教学活动以游戏贯串始终。开始部分以“数字娃娃排队”“数字娃娃找邻居”游戏形式复*巩固7以内的序数和邻数,激励了幼儿学*热情,为新授作了知识铺垫。新授部分以幼儿喜爱童话故事《星期妈妈和孩子们》向幼儿介绍“星期”知识,幼儿在全神贯注地欣赏中,了解了星期的有关知识,并对星期的顺序性、周期性有了粗浅的理解。紧接着通过星期转盘游戏,幼儿在实际活动中,真正体验到了星期概念的内涵,透彻地理解了星期的顺序性,突破了星期周期性这一难点。然后通过活动评价,使幼儿主动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在老师的帮助下得到了整理、概括,在理解的前提下学*运用数学语言。最后幼儿在有趣的角色游戏中,形象地展示了自己的学*情况,轻松愉快地结束教学活动。整个活动寓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幼儿在动静交替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并获得成功的喜悦,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好。

  【专家点评】

  看到本课题的生成,教师对活动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以及教学方法和步骤的思考,可以看出教师已能对所组织的数学活动进行理性的思考了,幼儿园数学活动是一种充满理性的活动,而我们白教师常常还只是停留在追求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变化上,能从理解的高度去思考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的人还较少。希望幼儿教师学会从经验到理论的提升。

  【反思与讨论】

  淡谈你对有关幼儿数学教学方面理论的了解和认识。

  活动反思

  一、紧扣幼儿的生活经验,凸显数学活动中的挑战性。

  在以往的数学活动中,星期的周期性和序列性占了主要的比例,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发现,孩子们基本已经具备了相关的知识经验,教师只需帮助其提炼经验即可,如果还只是延续此类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对于幼儿来说,真正的学*动力来自于活动本身,想让他们稳定地沉浸在数学探索、操作活动中,就必须给他们提供一个有一定挑战性的,需要通过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情境,而这个挑战性又不能脱离生活,因此结合"昨天今天明天后天前天"的推算活动,能极大的满足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并且此类推算也能为生活服务。

  二、激发幼儿的学*兴趣,凸显数学活动的趣味性。

  很多时候,我们会简单地认为,用教语言的方法来教数学,尽量多讲,多操

  作,多练*,孩子自然就会了,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幼儿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依靠自己的经验,才能真正地理解数学,而这种主体的理解必须基于内在的需要和兴趣,整个活动,我都是以童趣的手法,引用了星期妈妈和她的宝贝,小猪送蛋糕等形式,让孩子在一定的情景中学*数学,教与学其乐融融,相得益彰。

大班认识空间教案6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时间“星期"

  课题生成:

  幼儿数学活动要求教师们在活动中,首先做到的就是要使幼儿真正理解一个数学概念,并掌握这一概念的的属性。“星期”这一时间概念的属性之一是其顺序性(星期一、星期二……星期日),之二是其周期性(七天一循环,周而复始)。因此,此数学活动宗旨就是让幼儿理解星期的顺序性、周期性,初步形成“星期”即“周”这一概念。其次、还要注意到紧密联系幼儿已有的序数、邻数的知识,联系幼儿生活中天天伴随“星期×”的经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本次活动。

  课题名称:认识时间“星期”(大班数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复*巩固1~7的序数,2~6的邻数。

  2、认识时间“星期”,了解其顺序性、周期性,初步形成“星期”概念。

  3、激发幼儿对时间的兴趣,积极、主动、快乐地参与学*活动。

  活动准备:

  教具学具方面:录音机、多媒体计算机各一台,录有童话电《星期妈妈和孩子们》的磁带一盒。星期转盘游戏的课件,星其盘操作材料若干套(与幼儿小组数相同)。

  幼儿知识经验准备:学*了7以内的序数和邻数,通过挂台历对“星期”时间概念有初步了解。

  活动过程:

  1、复*巩固:1~7序数,2~6邻数(3分钟左右)。

  (1)复*序数:出示1~7数字娃娃(排列无序),请幼儿帮助数字娃娃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并讲出第一、第二……第七各是谁呀;数字娃娃,老师出示大写数字表示。

  (2)巩固邻数:以“数字娃娃找邻居”的游戏形式进行。 例如:老师以数字娃娃的口气问,我是2,我的邻居是几和请小朋友帮助我,帮我找出好邻居。幼儿可回答二、二、二、你自居是一和三,一和三是你的好邻居。

  2、新授:认识时间“星期”,了解其顺序性、周期性(18,20分钟)

  (1)听文学作品《星期妈妈和孩子们》的童话故事,第一遍口头讲述故事后提问,童话的名称及故事里讲到谁?(老师出面期妈妈图片)她想干什么?幼儿回答后,老师交代本节课新授

  是认识“星期”,并提出以下问题,星期妈妈一连生了几个孩子?给孩子取了什么名字?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请幼儿边听录音,边思考。

  (2)听录音故事《星期妈妈和孩子们》。

  放录音同时随故事情节出示星期娃娃图片(打乱星期一期日的顺序),然后请幼儿回答以上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星期妈妈的第一个孩子是谁?第二个孩亏谁……最后一个孩子是谁?让幼儿帮星期妹妹排队,明确星其顺序性。

  (3)转盘游戏:找邻居(老师示范转动转盘,然后町请个别幼儿操作)。

  规则:转动转盘后,指针指到星期×,就请小朋友讲出星期×的两个邻居。(如,星期二,星期二的两个邻居是星期一和星期三)游戏反复进行4、5次。

  突出强调:星期日的邻居是谁呢(意在突破星期的周期性这一难点,让幼儿具有明确的周期意识,即一个星期有七天,一个星期结束,下一个星期开始)。

  3、幼儿操作活动:转盘游戏“找邻居”(8~10分钟)。

  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一个星期转盘,一组幼儿轮流转动转盘,同组全体幼儿共同讲述指针所指星期×的两个邻居是星期×和星期×。(意在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感觉星期的顺序性、周期性,形成星期这一时间概念。)

  4、活动评价(2分钟)。

  引导幼儿与老师一起淡谈这节课认识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玩星期转盘游戏的感受。

  5、分组进往角色游戏:“找邻居”。

  七名幼儿一组,分别戴上星期娃娃头饰,扮演星期一至星期日七个角色形象,手拉手围成圈,顺时针转动,边转边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日,七个娃娃在一起,快快乐乐做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找邻居”。

  接着星期一先发问,我是星期一,我有两个好邻居,我的邻居是几和几?其余六个星期娃娃可回答,星期一,星期一,你有两个子邻居,你的邻居是星期日和星期二。

  接下去由星期二、星期三……星期日顺次提问,方法同上,游戈延续进行。

  星期妈妈看着孩子们,想呀想呀,觉得它们都非常可爱,漂亮,于是她高兴地说:“有了,好听的名字有了。”她边说边伸个食指,轻轻地点着那排圆溜溜的脑袋:“梅花、桃花、兰花…~是她只报了三个名字就停止了,“唉!不行,不行,这不是同花的名字一样吗?”

  星期妈妈又看着孩子们,想呀想,觉得它们都非常聪明,伶俐,于是她叉快乐地喊了起来:“有了,有了,好听的名字有她边说边伸出一个食指,轻轻地点着那圆溜溜的脑袋:“聪聪、明明、伶伶、俐俐......”可是念到这儿;她叉停住了,“哎呀,不行,这不是跟小腮友们的名字一样了吗?”星期妈妈又想,突然,她拍着自己的大脑袋自言自语地说:“啊哈!我真糊涂,七个孩子不正好是一天接一天生的吗?就按他们出生的次序排名吧!”“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七。”星期妈妈说到最后一个孩子的名“星期七”时,感到这个太别扭了,她想了一下说一天生一个孩子,一天就是一日,星期七就叫星期日吧。星期妈妈取好七个名字,嘘了一口气,高兴;“好啦好啦,七个好听的名字、算取好啦!”

  过了一会,星期妈妈拿来两件红色的衣服说:“星期六、星期日是我七个孩子中最小的两个孩子,就让他们穿上最漂亮的红吧!”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这五个孩子长得大。星期妈妈说:“给他们穿上黑衣服最漂亮”,于是她又拿来黑衣服,一边给他们穿一边笑嘻嘻地说:“黑衣服,黑衣服,黑出白皮肤,衣服黑,皮肤白,人人见了都喜爱。”

  星期妈妈的孩子们渐渐地长大了,他们不但学会了走路,而且,还经常手拉手围在妈妈身边,跳起快乐的“圆圈舞”呢!

  效果评析:

  此教学活动以游戏贯串始终。开始部分以“数字娃娃排队”“数字娃娃找邻居”游戏形式复*巩固7以内的序数和邻数,激励了幼儿学*热情,为新授作了知识铺垫。新授部分以幼儿喜爱童话故事《星期妈妈和孩子们》向幼儿介绍“星期”知识,幼儿在全神贯注地欣赏中,了解了星期的有关知识,并对星期的顺序性、周期性有了粗浅的理解。紧接着通过星期转盘游戏,幼儿在实际活动中,真正体验到了星期概念的内涵,透彻地理解了星期的顺序性,突破了星期周期性这一难点。然后通过活动评价,使幼儿主动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在老师的帮助下得到了整理、概括,在理解的前提下学*运用数学语言。最后幼儿在有趣的角色游戏中,形象地展示了自己的学*情况,轻松愉快地结束教学活动。整个活动寓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幼儿在动静交替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并获得成功的喜悦,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好。

  专家点评:

  看到本课题的生成,教师对活动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以及教学方法和步骤的思考,可以看出教师已能对所组织的数学活动进行理性的思考了,幼儿园数学活动是一种充满理性的活动,而我们白教师常常还只是停留在追求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变化上,能从理解的高度去思考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的人还较少。希望幼儿教师学会从经验到理论的提升。

  反思与讨论:

  淡谈你对有关幼儿数学教学方面理论的了解和认识。


大班认识空间教案(精选5篇)(扩展2)

——大班认识空间教案 (菁华5篇)

大班认识空间教案1

  活动目标

  1、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能够巩固对整点的认识,并初步学会看半点。

  2、懂得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惯。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对整点的认识,并初步学会看半点。

  难点:初步学会看半点。

  活动准备

  卡通图片六份、 硬纸板时钟面若干个(每位幼儿人手一份)、“小火车”一辆、粗黑水笔一支。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再过两个月你们要成为光荣的小学生了!期待吗?王老师觉得生活当中有一样东西很重要,就是时间,等你们上小学了,“时间”会显得更加重要。

  二、巩固整点

  1、钟面数字粘贴

  指导语:我做了一个钟面,想要更好地了解时间,但是还没有完成,请你观察一下还有什么没有做好?(出示钟面)。

  幼儿:钟面上缺少数字。

  指导语:我想请你们帮我完成钟面上数字粘贴的工作。

  幼儿操作,教师评价小结:小结:这个又粗又短的针叫时针,这个又细又长的针是分针。钟面上有数字1-12,数字紧挨着数字之间为1格,一共有12格。

  2、根据图片时间拨钟,巩固整点。(贴图片)

  指导语:刚才你们帮我完成了钟面,我要奖励你们小图片,你知道这张卡片在钟面上在哪一个时间段?(出示一张卡通图片,请得到图片奖励的幼儿将卡通图片贴于钟面时间段对应位置:小学生进校8:00,教师简短小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8,就是8点。)

  依次奖励卡通图片两张:小学生锻炼10:00、小学生午休12:00,请两名幼儿上来将图片贴于钟面时间段对应位置。

  幼儿操作,教师简单小结评价: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0,是10点;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2,是12点。

  三、初步学看半点

  1、根据提示拨钟。(拨钟面指针)

  指导语:小朋友们思考一下小学生8点进校,你们觉得几点起床比较合适?请幼儿拨一拨起床时间。

  幼儿拨钟(6:30)

  再请幼儿拨一拨:11:30午饭时间、3:30放学时间的钟面指针指向。

  教师将拨好后的钟面呈列于黑板。

  2、观察分析

  指导语: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三个半点钟面的指针指向,与刚才三个整点钟面的指针指向有什么不同?

  幼儿自由讨论并发言。

  师小结:比如分针指向6,时针超过6,指向6与7之间就是6点半,分针指向11,时针超过11,指向11与12之间就是11点半(提示特殊时间点:12:30)。

  3、制作“时钟备忘录”,做时间的小主人。

  指导语:请小朋友思考一下你今天或者*期想做的一件事情,请你画出来,老师帮你准备了一张钟面,像刚才那样我们来做一个“时钟备忘录”,备忘一下我们要完成的事情,做时间的小主人。

  四、闯关游戏

  指导语:小朋友们已经了解时间的半点和整点怎样在钟面上表示,有没有信心进行一场闯关游戏?

  游戏一:拨钟面

  红蓝两组各5名选手拨钟面指针指向:红队拨1点、2点、3点、4点、5点,蓝队拨6点、7点、8点、9点、10点,以正确率高、优先完成的小组为胜。

  游戏二:小火车,要开啦! 游戏规则:请幼儿在车厢相应位置填写数字记录时间,每节车厢时间要求依次递增半小时,教师给出首次发车时间,红蓝两组选手数相等,以正确率高、优先完成的小组为胜。

  五、课后延伸

  时间不停地走,给我们的学*与生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希望每个人都能很好地把握时间、安排好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活动总结

  通过前面的学*,同时本节活动“新授半点”的认知有一个对比,幼儿通过观察和自己的动手过程来感受时间,在观察与操作对比的过程中构建一定的时间观念,这就构成本节活动的主要任务,幼儿在熟悉喜爱的生活情境中和操作活动中认识半点、学着表示、记录时间,切实体会到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活动过程中我采用了猜测讨论法、探索操作法、发现法、游戏法、归纳法等几种教学方法,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提高,身心获得了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知识的呈现与幼儿生活实际相结合。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以“幼儿即将升入小学”、“小学生的生活作息是怎样的”引起幼儿关注,促进幼儿主动去探究新知。为幼儿提供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

  二、通过数字粘贴、拨钟面指针指向等层层递进,幼儿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提升,初步学会看半点。三、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闯关游戏的教学方式中,幼儿巩固对整点的认识,并初步学会看半点;懂得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惯。

大班认识空间教案2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小熊特点,激发幼儿对小熊的喜爱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美的表现能力。

  3.进一步学*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4.在想象创作过程中能用简单的材料装饰,体验成功的乐趣。

  5.培养幼儿表达与交流能力。

  活动准备:小熊头饰三个、画纸、彩笔、黑板二、活动过程:

  (一)认识小熊1. 教师戴上头饰与幼儿打招呼,"小朋友们好,我是小熊姐姐!"2. 教师问:小朋友们喜欢小熊吗?为什么?小朋友们见过小熊吗?小熊长什么样子?

  3. 教师总结:小熊很可爱,也很强壮,它生活在大森林里面。小熊有圆圆的脑袋、黑溜溜的眼珠,还有强壮的四肢、锋利的爪子。有时候小熊还会很危险,它的爪子还会抓伤小朋友们,所以去动物园的时候,小朋友们一定不要靠*小熊的笼子。

  (二)教师示范小朋友这么喜欢小熊,想不想把小熊画下来?教师示范小熊画法,并讲解注意事项。

  (三)作画教师分发画纸,幼儿再纸上作画,可以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教师走入幼儿中间进行指导和个别辅导。

  (四)作品展示作画完毕,教师挑选幼儿作品到前排展示,每组三人。三名幼儿戴上头饰,扮演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向大家讲述自己的绘画内容。

  反思:

  1、在情景表演中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及学*的兴趣

  这个活动中,我事先请几名幼儿情景表演,通过幼儿各扮演的角**景,激发幼儿的学*兴趣。幼儿在这个环节中,注意力非常集中,都被扮演的角色吸引住了,表演的孩子一出场,教室里就发出一阵阵快乐的笑声。当孩子开始表演时,幼儿都非常专注,认真地听,认真地看。

  由于情景表演准备比较充分,所以孩子们表演较出色,赢得同伴的羡慕。表演完之后,有的小朋友还说要表演一遍,可见,其余幼儿也都想进入状态。这个过程中就发现了两个问题:①幼儿能了解了故事中的小动物,②吸引了孩子的兴趣,同时能让孩子在观看情景表演中知道小动物各讨论的问题。

  2、在体验中表演故事,教师与幼儿互动

  在*时的故事教学中,我只会提几个问题,让孩子领会其中的思想含义,通过幼儿的回答来完成教学的任务。但是,这里的故事角色较多,每个角色都非常可爱,幼儿很是喜欢,每个角色都又有自己的特点和本领,幼儿能够根据各动物的特点进行扮演,同时找其他几个角色进行对话。在幼儿自由选择角色的时候,我给孩子自由寻找同伴的机会,可以培养孩子与同伴的合作精神。

  幼儿的自由表演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体验了故事的内涵,同时也发展了孩子的表演技能。教师参与其中演一角色以带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并且与幼儿建立了*等的师幼关系,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角色的扮演更有劲,胆量也更大。

  3、说一说

  教师引导幼儿理解了小动物们长大的情感之后,谈到其他事物的变化。让孩子知道不仅小动物会长大、会变化,在我们的自然界中,有很多的东西、有很多有生命的物体也都在长大、变化,像我们小朋友也在变化,怎么变大,幼儿了解长大的不同及变化,幼儿既掌握了变化长大过程的知识,同时又体验了成长的快乐。

大班认识空间教案3

  教案一:认识空气

  活动目标:

  让幼儿初步感知空气的特性:看不见、摸不着;到处都有;空气能流动。

  材料准备:

  透明塑料袋若干个、积木玩具、每人一组图标和一张记录卡、铅笔、牙签、小棍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塑料袋,引出空气,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请来了一些小客人(出示塑料袋),提问:它有什么用呀?(装东西用)

  2、老师演示用袋子装苹果或玩具,让幼儿说出瘪袋子变鼓,并透过袋子可以看到里面装的东西是什么。

  3、老师变魔术:不装东西,也能让袋子变鼓(装空气,不要让幼儿看见)

  4、幼儿尝试变魔术:不装东西,让袋子变鼓。提问:什么原因?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引出“空气”这个概念)

  二、幼儿用塑料袋捉空气,证明空气到处都有。

  1、幼儿在教室里捉到了空气,猜一猜,在幼儿园什么地方还有空气,你能捉住它吗。

  幼儿边说,教师边展示图标贴在黑板上。(如果幼儿说园以外地方,教师可引导幼儿下次去那些地方试试)

  2、幼儿拿着袋子去图标所代表的地方去捉空气,捉到后把图标贴在记录纸上,从而验证空气到处都有。

  3、幼儿按图标 逐一实验后,把幼儿的记录卡展示在黑板上,进行小结。

  这个空气朋友真淘气,它到处都藏,可是小朋友们可聪明了,把它们从水房、厕所、楼道……都找出来了,空气到处都有,有的小朋友还说在公园里,在家里等许多地方都有空气,那小朋友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找一找,看看能不能把空气朋友找到。

  三、证明空气是流动的。

  我们的好朋友空气说:“小朋友真聪明,我藏哪你们都能把我找到,你们把我装在袋子里,我可闷得慌了,我想出去亲亲你们的小脸蛋,还想和你们做游戏。小朋友想想,你们不把袋子口打开,怎样才能让我(空气)流出来亲亲你们呀?”(让幼儿先猜用什么办法)

  提示:用准备好的牙签、铅笔、小棍等帮忙,在袋子上扎个眼,然后把眼对准脸,就可以感觉到空气流出来了。

  四、联系生活

  1、在生活中,小朋友见过什么东西开始是瘪的,后来充上空气,就变鼓了?(皮球、充气玩具、轮胎等)

  2、教师给瘪皮球打气。

  3、幼儿到户外玩吹气球的游戏。

  教案二:《空气》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感知空气的特点。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及学*兴趣。

  3、尝试自己动手感知空气的特点及它的存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感知空气无色、无味、没有形状的特点。

  教学难点: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感知空气的特点

  活动准备

  塑料袋、气球、蜡烛、打火机、透明玻璃杯、盆和水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谜语导入:我们身边有一种东西,我们看不见,摸不到,闻不着,没有颜色。但是,谁也离不开它。(空气)

  二、基本环节

  1、感知空气的特点:

  (1) 请小朋友摸摸空气;闻一闻;抓一抓。你能看见吗?能闻到吗?

  (2)老师演示用塑料袋抓到了空气。幼儿动手操作游戏:抓空气。

  (3)小结: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抓不到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而且,无处不在。

  2、感知空气的存在:

  (1)拿起一个气球,然后吹起来。问:为什么气球变大了?然后对着幼儿轻轻松开,问幼儿:感觉到了吗?

  (2)幼儿自己结伴做游戏,感知空气的存在。

  (3)请两个幼儿把吹起的气球的口捏住,然后放到水盆里轻轻地松手,说说发现了什么?(有小泡泡)为什么有泡泡呢?其他幼儿轮流操作。

  三、结束环节:

  1、初步了解空气的作用:

  点燃蜡烛,请幼儿用玻璃杯扣上,然后观察发现:过一会儿蜡烛熄灭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没有空气了)人和动植物都离不开空气。

  2、小结:(延伸环节)

  生活中,我们还有哪些地方能用到空气呢?(幼儿讨论)空气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它能让我们生存,所以我们也要保护好它,不然我们的就生存不了了。

  12

  教案三:认识空气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让幼儿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及特性。

  2、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3、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活动准备:

  塑料袋、吸管、一次性塑料杯、彩纸、气球、鱼缸、游泳圈、皮球等。

  活动过程:

  一、塑料袋里有什么

  1、提问: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教师出示两个分别装有水果玩具和药盒的塑料袋)

  2、师:这些东西都装在什么里面?(幼:塑料袋)

  3、出示第三个装有空气的塑料袋,提问:咦?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呢?有没有东西啊?(幼儿观察、思考、自由回答)

  4、小结:对,这里面装的就是空气,那为什么刚才小朋友说里面没有东西呢?对,空气就是看不见的。

  二、抓空气

  1、

  师:这里的空气是老师装的,你们想不想试试?好,请你们拿出自己的“魔术袋”去抓空气。注意安全,抓完以后赶快用手捏紧袋口,不要让空气宝宝跑掉了!好,去吧!

  2、提问:哦!你们的收获可真不小,来,说说看,你是在什么地方抓到的?(个别提问)

  3、师小结:好!把你的“魔术袋”装进口袋里。是呀!空气宝宝其实就在我们周围。来,摸摸看。(幼儿感知)空气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三、证明空气是流动的

  1、师:但是,空气的本领还大着呢!来,试试看。跟老师这样做。(幼儿在手背上吹气)

  提问:你有什么感觉?风是从哪里来的?(幼儿思考并做出回答)

  2、师:原来我们用力吹气的时候,空气就流动了,这样就让我们感到有一阵风,凉凉的,这就是空气的本领。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用桌上的纸折一把小纸扇,折好以后扇一扇,有什么感觉?待会儿在告诉老师。好!开始吧!(幼儿动手操作)

  3、幼儿完成以后相互交流、讨论,教师个别提问。

  4、小结:对,其实空气是流动的,它形成的风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在我们周围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形成风的?(引导幼儿思考空气流动带来的好处)

  四、空气的重要性

  1、“我们的生活真的离不开空气,不信,我们就来试试。等一会儿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来,一、二、三。”(幼儿嘴巴闭起来,用手捏住鼻子)

  2、呼吸空气,说出自己的感觉。个别提问。知道空气的重要性。

  3、小结:我们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空气,动物和植物也离不开它。

  4、出示两幅空气污染的图片,幼儿观察,个别提问。

  5、师:工厂里排出的废气污染空气,人们呼吸后对身体有害。所以,我们要保护空气这个好朋友,不要伤害它,让它变得更健康,我们也健康了。

  五、探索活动

  1、出示粉笔,幼儿猜猜里面有没有空气。

  2、 实验:将粉笔扔进水里,幼儿观察现象。证明粉笔里面有空气的存在。

  3、 示吸管,提问:这里面有空气吗?(幼儿动手做实验,用吸管轻轻地往水里吹气,观察现象,个别提问。使幼儿知道空气存在于一些物体中。)

  4、 幼儿了解空气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出示皮球、游泳圈,让幼儿知道里面是有空气的。说出它们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六、结束活动

  1、现在我们来玩个踩气球的游戏,把里面的空气宝宝放出来吧!

  2、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大班认识空间教案4

  【课题生成】

  幼儿数学活动要求教师们在活动中,首先做到的就是要使幼儿真正理解一个数学概念,并掌握这一概念的的属性。“星期”这一时间概念的属性之一是其顺序性(星期一、星期二……星期日),之二是其周期性(七天一循环,周而复始)。因此,此数学活动宗旨就是让幼儿理解星期的顺序性、周期性,初步形成“星期”即“周”这一概念。其次、还要注意到紧密联系幼儿已有的序数、邻数的知识,联系幼儿生活中天天伴随“星期×”的经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复*巩固1~7的序数,2~6的邻数。

  2、认识时间“星期”,了解其顺序性、周期性,初步形成“星期”概念。

  3、激发幼儿对时间的兴趣,积极、主动、快乐地参与学*活动。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教具学具方面:录音机、多媒体计算机各一台,录有童话电《星期妈妈和孩子们》的磁带一盒。星期转盘游戏的课件,星其盘操作材料若干套(与幼儿小组数相同)。

  幼儿知识经验准备:学*了7以内的序数和邻数,通过挂台历对“星期”时间概念有初步了解。

  【活动过程】

  1、复*巩固:1~7序数,2~6邻数(3分钟左右)。

  (1)复*序数:出示1~7数字娃娃(排列无序),请幼儿帮助数字娃娃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并讲出第一、第二……第七各是谁呀;数字娃娃,老师出示大写数字表示。

  (2)巩固邻数:以“数字娃娃找邻居”的游戏形式进行。例如:老师以数字娃娃的口气问,我是2,我的邻居是几和请小朋友帮助我,帮我找出好邻居。幼儿可回答二、二、二、你自居是一和三,一和三是你的好邻居。

  2、新授:认识时间“星期”,了解其顺序性、周期性(18,20分钟)

  (1)听文学作品《星期妈妈和孩子们》的童话故事,第一遍口头讲述故事后提问,童话的名称及故事里讲到谁?(老师出面期妈妈图片)她想干什么?幼儿回答后,老师交代本节课新授

  是认识“星期”,并提出以下问题,星期妈妈一连生了几个孩子?给孩子取了什么名字?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请幼儿边听录音,边思考。

  (2)听录音故事《星期妈妈和孩子们》。

  放录音同时随故事情节出示星期娃娃图片(打乱星期一期日的顺序),然后请幼儿回答以上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星期妈妈的第一个孩子是谁?第二个孩亏谁……最后一个孩子是谁?让幼儿帮星期妹妹排队,明确星其顺序性。

  (3)转盘游戏:找邻居(老师示范转动转盘,然后町请个别幼儿操作)。

  规则:转动转盘后,指针指到星期×,就请小朋友讲出星期×的两个邻居。(如,星期二,星期二的两个邻居是星期一和星期三)游戏反复进行4、5次。

  突出强调:星期日的邻居是谁呢(意在突破星期的周期性这一难点,让幼儿具有明确的周期意识,即一个星期有七天,一个星期结束,下一个星期开始)。

  3、幼儿操作活动:转盘游戏“找邻居”(8~10分钟)。

  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一个星期转盘,一组幼儿轮流转动转盘,同组全体幼儿共同讲述指针所指星期×的两个邻居是星期×和星期×。(意在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感觉星期的顺序性、周期性,形成星期这一时间概念。)

  4、活动评价(2分钟)。

  引导幼儿与老师一起淡谈这节课认识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玩星期转盘游戏的感受。

  5、分组进往角色游戏:“找邻居”。

  七名幼儿一组,分别戴上星期娃娃头饰,扮演星期一至星期日七个角色形象,手拉手围成圈,顺时针转动,边转边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日,七个娃娃在一起,快快乐乐做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找邻居”。

  接着星期一先发问,我是星期一,我有两个好邻居,我的邻居是几和几?其余六个星期娃娃可回答,星期一,星期一,你有两个子邻居,你的邻居是星期日和星期二。

  接下去由星期二、星期三……星期日顺次提问,方法同上,游戈延续进行。

  星期妈妈看着孩子们,想呀想呀,觉得它们都非常可爱,漂亮,于是她高兴地说:“有了,好听的名字有了。”她边说边伸个食指,轻轻地点着那排圆溜溜的脑袋:“梅花、桃花、兰花…~是她只报了三个名字就停止了,“唉!不行,不行,这不是同花的名字一样吗?”

  星期妈妈又看着孩子们,想呀想,觉得它们都非常聪明,伶俐,于是她叉快乐地喊了起来:“有了,有了,好听的名字有她边说边伸出一个食指,轻轻地点着那圆溜溜的脑袋:“聪聪、明明、伶伶、俐俐......”可是念到这儿;她叉停住了,“哎呀,不行,这不是跟小腮友们的名字一样了吗?”星期妈妈又想,突然,她拍着自己的大脑袋自言自语地说:“啊哈!我真糊涂,七个孩子不正好是一天接一天生的吗?就按他们出生的次序排名吧!”“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七。”星期妈妈说到最后一个孩子的名“星期七”时,感到这个太别扭了,她想了一下说一天生一个孩子,一天就是一日,星期七就叫星期日吧。星期妈妈取好七个名字,嘘了一口气,高兴;“好啦好啦,七个好听的名字、算取好啦!”

  过了一会,星期妈妈拿来两件红色的衣服说:“星期六、星期日是我七个孩子中最小的两个孩子,就让他们穿上最漂亮的红吧!”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这五个孩子长得大。星期妈妈说:“给他们穿上黑衣服最漂亮”,于是她又拿来黑衣服,一边给他们穿一边笑嘻嘻地说:“黑衣服,黑衣服,黑出白皮肤,衣服黑,皮肤白,人人见了都喜爱。”

  星期妈妈的孩子们渐渐地长大了,他们不但学会了走路,而且,还经常手拉手围在妈妈身边,跳起快乐的“圆圈舞”呢!

  【效果评析】

  此教学活动以游戏贯串始终。开始部分以“数字娃娃排队”“数字娃娃找邻居”游戏形式复*巩固7以内的序数和邻数,激励了幼儿学*热情,为新授作了知识铺垫。新授部分以幼儿喜爱童话故事《星期妈妈和孩子们》向幼儿介绍“星期”知识,幼儿在全神贯注地欣赏中,了解了星期的有关知识,并对星期的顺序性、周期性有了粗浅的理解。紧接着通过星期转盘游戏,幼儿在实际活动中,真正体验到了星期概念的内涵,透彻地理解了星期的顺序性,突破了星期周期性这一难点。然后通过活动评价,使幼儿主动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在老师的帮助下得到了整理、概括,在理解的前提下学*运用数学语言。最后幼儿在有趣的角色游戏中,形象地展示了自己的学*情况,轻松愉快地结束教学活动。整个活动寓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幼儿在动静交替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并获得成功的喜悦,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好。

  【专家点评】

  看到本课题的生成,教师对活动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以及教学方法和步骤的思考,可以看出教师已能对所组织的数学活动进行理性的思考了,幼儿园数学活动是一种充满理性的活动,而我们白教师常常还只是停留在追求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变化上,能从理解的高度去思考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的人还较少。希望幼儿教师学会从经验到理论的提升。

  【反思与讨论】

  淡谈你对有关幼儿数学教学方面理论的了解和认识。

  活动反思

  一、紧扣幼儿的生活经验,凸显数学活动中的挑战性。

  在以往的数学活动中,星期的周期性和序列性占了主要的比例,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发现,孩子们基本已经具备了相关的知识经验,教师只需帮助其提炼经验即可,如果还只是延续此类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对于幼儿来说,真正的学*动力来自于活动本身,想让他们稳定地沉浸在数学探索、操作活动中,就必须给他们提供一个有一定挑战性的,需要通过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情境,而这个挑战性又不能脱离生活,因此结合"昨天今天明天后天前天"的推算活动,能极大的满足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并且此类推算也能为生活服务。

  二、激发幼儿的学*兴趣,凸显数学活动的趣味性。

  很多时候,我们会简单地认为,用教语言的方法来教数学,尽量多讲,多操

  作,多练*,孩子自然就会了,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幼儿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依靠自己的经验,才能真正地理解数学,而这种主体的理解必须基于内在的需要和兴趣,整个活动,我都是以童趣的手法,引用了星期妈妈和她的宝贝,小猪送蛋糕等形式,让孩子在一定的情景中学*数学,教与学其乐融融,相得益彰。

大班认识空间教案5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运转规律,学*看整点。

  2、养成按时作息,珍惜时间的好*惯。

  3、让幼儿学*简单的数学题目。

  4、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时钟模型一个、小时钟若干个。

  【活动过程】

  1、游戏:猜谜语你见过什么样的钟?(闹钟、座钟、落地钟)钟有什么作用?(起床)

  2、分发钟表,给小朋友每人一个钟,请幼儿观察(请你把看到的告诉老师)师:两个针一样吗?

  小结:最短的叫时针,较长的是分针。钟面上有数字1-12,数字紧挨着数字之间为1格,一共有12格。

  3、《龟兔赛跑》故事导入

  师:谁赢了?

  现在乌龟和兔子又比赛了,兔子代表分针,乌龟代表时针,它们比赛站在同一位置开始比赛。(兔子从12跑到12,跑了一圈;乌龟从12跑到1,跑了一格)谁跑得快?分针与时针谁跑的快?那再跑一次,乌龟会走到哪里?

  小结:分针跑一圈,时针跑一格,也就是一小时。

  4、出示三个钟,请幼儿观察。

  师:这三个钟一样吗?哪里一样?有不一样的地方吗?请幼儿回答。

  例: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师1点整。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整)游戏:考考你,请幼儿拨钟。

  那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来记录时间?(几点整就写几,两个点,两个0,表示整点)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由浅到深、循序渐进,以游戏作引导,以幼儿操作为手段,让幼儿从感知入手,以多媒体、实物教学具为媒体,给孩子清晰、准确的概念。在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在活动中遵循活动性原则,综合运用发现法、游戏法,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言语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学*。


大班认识空间教案(精选5篇)(扩展3)

——《认识球体》大班教案 (菁华5篇)

  设计思路:

  新《纲要》中指出:"学*科学的过程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学*活动应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幼儿的兴趣。本次活动的设想来源于幼儿的兴趣,为了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前我和孩子共同收*滚动的的废旧物品以及一圆硬币。同时,根据本班幼儿喜欢探索及看动画片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看电脑课件为主线以动手操作为探索过程的活动,让孩子们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观看及尝试操作各种物体中认识圆形、球体、圆柱体,感知圆形、球体、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活动目标:

  1、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知道他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2、能区别*面图形和几何图形以及几何图形之间的不同,发展幼儿的辨别力。

  3、发展幼儿空间概念想象和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课件《认识球体与圆柱体》。

  2、学具:每人一只球、五个一元的硬币、一只篮子、一张有圆形或球体或圆柱体的图片。各类废旧报纸、毛线等。

  3、座位安排:两个半圆形、每人一只垫子,*地而座。

  4、三处有圆形、球体、圆柱体娃娃的标志。

  活动重点:

  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知道他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活动难点:

  能区别*面图形和几何图形以及几何图形之间的不同,发展幼儿的辨别力。

  活动方法:

  引导法、操作法、观察法、游戏法

  活动过程:

  一、情境引入,组织教学。

  二、边看边玩,引导探究。(区分圆形与球体)

  1、请幼儿拿乒乓球,从上(下)面、前(后)面、左(右)边等方向看乒乓球是什么形状的。请幼儿观察后回答。

  2、教师小结:乒乓球从各个方向看,它都是圆的。

  3、请幼儿拿圆片纸,比较圆片纸和乒乓球的不同,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征。

  4、引导幼儿从各个方向看圆片纸,从旁边看是一条线,幼儿观察回答,教师小结。

  5、把球放在桌子上,让幼儿玩球。注意不要让球离开桌面,引导幼儿把球向前(后)、向左(右)等方向滚动,并启发幼儿说出:球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都能滚动。

  6、教师小结:球能向各个方向滚动,球体的外部特征,从各个方向看都是圆的,能往各个方向滚动的,这样的形状叫球体。

  三、自主尝试,认识区分。(区分球体与圆柱体)

  1、出示圆柱体。

  2、球体和圆柱体比赛滚。(比滚)

  A、请个别幼儿上来滚一滚圆柱体与球体,看看他们谁快谁慢?

  B、讲讲为什么?

  3、球体和圆柱体比叠高。(比叠高)

  A、请小朋友把你叠的圆柱体和好朋友再叠一叠,可以吗?把两个球也叠一叠,可以吗?

  B、为什么?

  4、摆一摆。(把五个一圆的硬币叠在一起,看看变成了什么?)

  5、小结:象球这种每个面都是圆形的,可以往前往后,往左往右往很多方向滚,但不可以叠起来的`物体,我们叫它球体。象几个硬币叠起来的,上下两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圆,上下一样粗,可以向前向后滚的物体,我们叫它圆柱体。

  四、参与游戏,巩固练*。

  “奇妙的箱子”。让幼儿逐个摸出箱中的物体,摸出后按圆形、球体、圆柱体分类。

  五、活动小结,拓展延伸。

  说说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球体和圆柱体?

  六、课后完成,亲子活动

  1、开展一次家庭球赛。

  2、将家里的卫生纸叠一叠,看看能叠几个,明天与大家分享。

  教学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其实已接触很多球体玩具,例如皮球、羊角球、乒乓球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对幼儿来说,他们很难完全用几何角度来理解立体图形,往往把*面几何图形和立体相混淆,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球体的特征,获取有关球体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惯。

  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为了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活动上述目标。

  从设计这次活动,到实践这次活动,让我对教材的设计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在科学领域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今后我会多去翻翻教材,把教材吃透,多走进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学*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

  课后通过反思,我发现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利用准备的材料探索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够自己想办法来区别二者,但是,在教学时,我却疏忽了。直接让幼儿用滚、看、摸的办法来区别。因而,对幼儿学*方法的培养造成了空白。如果,在活动中,能放手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这样既发展了幼儿思维能力又能达到活动目的。

  2、在指名让幼儿说说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过于急噪,没有给幼儿充分的发言时间,没有顾及到一些孩子的活动感受,给幼儿语言的组织及发展的空间太小。

  3、为给幼儿创设一种轻松的学*环境,我准备了很多的活动材料,但各种材料没有最大可能的发挥出作用来。比如:在让幼儿通过摸、看、滚来区别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有一部分幼儿只是做到了看和滚,摸的很少,尤其是我准备了小的乒乓球,用拳头握以握,很快就能掌握球体的特征,我没能及时的提醒幼儿。

  4、在让幼儿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球体物品时,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培养幼儿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这一环节给孩子的时间不够,过于急噪。

  5、我发现部分幼儿参与活动不够积极,只能跟着老师及小朋友完成一些活动,缺乏创造性。另外,还有一些幼儿操作速度过于慢。

  在幼儿经历了探索、发现→感知、体验→发展的全过程中,作为教师我深深感悟到:在幼儿的学*活动中我们的角色定位应是组织者、点拔者,我们更应关注幼儿的学*过程和评价,才能促使幼儿获得一次又一次新的发现,充分地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材分析】

  球体和圆柱体是幼儿在生活中能经常接触到的几何形体。大班幼儿基本具备区别典型球体和圆柱体的能力,也能够发现生活中与球体和圆柱体形状相似的物体,但对球体与圆柱体的异同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如何使幼儿通过直接体验与感知发现、了解、表达球体与圆柱体的异同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教师可引导幼儿从物体滚动方向切人活动,鼓励幼儿大探索、仔细甄别并有条理地表达。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球体和圆柱体的主要特征。

  2.感知发现球体与圆柱体的不同,能发现生活中与球体和圆柱体形状相似的物体。

  3.乐意与同伴交流,能清楚地讲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玩具每桌 1 筐(乒兵球、皮球、海洋球、玻璃球等球体和瓶子、易拉罐圆柱状的积木、薯片筒、管子等圆柱体以及不能滚动的物体)。

  2.报纸,长方形硬卡纸,不同大小的硬币,橡皮泥若干

  【活动建议】

  1.请幼儿观察桌上的玩具,自由探索、交流,发现可以滚动的物体。

  (1)引导幼儿按照能否滚动将玩具进行分类。

  要求:把可以滚动的物品放在筐子里。

  (2)鼓励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并通过演示进行验证。

  (3)引导幼儿将会滚动的物体再按形状分类。

  2.观察圆柱体和球体,尝试概括表达球体和圆柱体的主要特征。

  (1)引导幼儿摸一摸,转一转,从各个方向观察圆柱体和球体的异同,尝试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表述。

  (2)引导幼儿向不同的方向滚动球体和圆柱体,发现并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小结:球体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摸起来很圆滑;能向任意方向滚动。圆柱体上下两个面是圆的且一样大,上下一样粗:可以液动,但方向单一。

  (3)鼓励幼儿找出周围环境中的球体和圆柱体,运用其特性进行检验。

  3.分组操作,尝试用各种材料制作球体、圆柱体。

  (1)幼儿根据兴趣自主选择操作材料,分组进行制作活动。

  报纸组:引导幼儿用报纸制作球体或圆柱体,鼓励幼儿通过测量、比较等方法进行验证卡纸组:提供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硬卡纸,引导幼儿制作圆柱体。

  硬币组:提供各种硬币若干,引导幼儿将其变成圆柱体和球体。例如:把一个硬币竖起来迅速转动,看看像什么把相同大小的硬币叠放在一起,看看变成了什么。

  橡皮泥组:引导幼儿用橡皮泥做球体和圆柱体,鼓励幼儿采用观察、触摸、液动等多种方法进行验证。

  (2)各组操作后,集体交流、分享请幼儿将制作好的球体和圆柱体滚一滚、试一试,重点引导幼儿交流怎样利用材料让球体滚得更流畅,让圆柱体上下一样粗。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了解球体的主要特征。

  2.比较、发现球体和圆形的不同,并乐意表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玻璃球、飞盘、乒乓球、小皮球、木珠、光盘、圆环、硬币、瓶盖等及其图片,笔和记录表。

  2.环境布置:圆圆世界--摆放玻璃球、小皮球、木珠、乒乓球等各种球体物品及圆环、光盘、飞盘、硬币、瓶盖等。

  活动过程:

  (一)以"圆圆世界"导入活动,教师ppt展示图片,引发探究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进入一个"圆圆世界",看看这个世界里都有什么东西?它们哪里一样?

  (二)引导幼儿在"圆圆世界"里边玩边探索,初步感知球体的特征。

  1.介绍玩法和记录要求;老师把他们请到了教室,待会儿小朋友们滚一滚,玩一玩,看一看他们是不是都可以滚,如果可以滚的就在这个图示下面"√",不能滚的就打"×"。

  2.幼儿选择"圆圆世界"里的物品玩,教师观察、引导他们;把玩的结果记下来。

  3.结合记录,交流玩的结果:有哪些东西是可以滚的?哪些东西是不可以滚的?

  4.小结:原来,"圆圆世界"里的东西都可以滚。

  (三)再次探索,进一步感知球体的特征。

  1.师;"圆圆世界"里的东西都可以滚,但可以随便滚吗?请小朋友们再去滚一滚,玩一玩这些东西。操作时请按照记录表上的图片指示进行,并且把玩的结果记录下来。

  2.幼儿再次探索,教师观察、引导幼儿;把玩的'结果记录下来。

  3.结合记录,交流结果。

  4.小结:从各个方向来滚、滚来滚去都不会倒的这些东西,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球体"。

  (四)引导幼儿找一找生活中的球体物品。

  1.师*流:找一找我们的周围有哪些东西是球体(如柜子上的地球仪等)。

  2.师展示ppt,介绍生活中的球体及其作用,。

  师:老师也找了一些球体,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它们为什么要做成球体?。

  3.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球体物品。

  师:回家以后你们再去找一找球体的东西,看一看这些东西有什么作用,会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探究精神。

  2、发展幼儿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3、通过观察比较在操作活动中认识球体的特征。

  活动准备:圆圆世界(内有圆圆的会滚动的物体)白纸、篮子、胶泥、表格40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老师带领幼儿复*圆的特征,并请幼儿进入圆圆世界。

  (二)展开活动

  1、幼儿第一次尝试。

  2、教师引导幼儿相互观察,比较所拿物品特征,逐步归纳,提炼球体特征,并用记录的方法展现球体特征。

  3、教师小结球体特征。

  4、教师提出要求,幼儿再次选择所拿物品。

  5、教师指导幼儿再次感知球体特征,并帮助个别幼儿分析所选物品是否球体。

  6、请幼儿想一想,并说出生活中的球体。

  活动结束

  请幼儿用橡皮泥给圆形娃娃做一份是球体的礼物。

  活动延伸

  请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表格。

  活动反思:

  《指南》之科学领域中强调“在尊重儿童认知发展的前提下开展数学教育”,对孩子而言行动和经验是学*数学的最佳手段。本次数学活动是通过孩子的操作,让孩子逐步理解扁圆形和球体的不同,从而认识球体;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分类、讲讲生活中的事物,扩展了孩子的思维;最后,通过寻找不同类使活动进入高潮。在整个活动中,我尊重每位幼儿的人格,让孩子和我处于*等的地位,让他们尽可能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尽管我的语言中不乏信息和技能的讲解传递,但最主要还是一些试探性的提问和商谈式的建议,目的是为了引出幼儿自己的探索和表达,而不是制造和控制幼儿的行为。所以不管是传递、示范还是提问,其目的都在于为幼儿的主动探究和表达创造积极的条件,营造良好的情绪。每个活动总有不足之处,在孩子滚动小球时,有的滚到了地上,于是孩子们高兴地满地跑,现场一时比较骚乱,最后虽然安静下来但显然孩子们还不尽兴,所以我设想,如果能将这节课改成室外课,让孩子们玩各种球类物及扁圆的物体,如体育球类,轮胎,油桶,滚环及各种圆柱体物体,或类似球体的东西,孩子充分的感受之后,积累的经验会更加扎实有效,只不过这样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控制活动的应对能力和张力,值得尝试尝试。

  活动目标

  1、感知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两种。

  2、认识面值10元以内的人民币并学*使用。

  3、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感知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大班认识空间教案(精选5篇)(扩展4)

——《认识整点》大班教案 (菁华5篇)

  活动目标

  1、能辨认出钟表上的整点、半点。

  2、知道时针、分针及它们的运转规律。

  3、教育幼儿要珍惜时间、爱惜时间。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说出整点、半点

  活动准备

  小钟表模型一人一份,图片几张,水彩笔,钟表一个

  活动过程

  (一)认识时钟

  1.师:启发幼儿自己说说对时钟的认识。

  2.师:出示可拨动操作的大教具钟面。请小朋友观察钟面,说说在钟面上你看到了些什么?说说它们的名称。

  3.幼儿:进行观察;尝试描述钟面上的部件与名称;说说数字。

  4.师:指导幼儿分组操作大的教具钟面,熟悉钟面上各部分的名称。

  幼儿:小组人员分别指时针、分针等。

  (二)认识整点

  1、教师提问:时针和分针指的地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请幼儿仔细观察钟面,尝试着读钟面上的时间?说说自己读时间的好方法。

  3.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某整点)。

  4.游戏

  游戏一:我的火车几点开。教师拨教具钟指向某整点,幼儿说出几时?

  游戏二:拨一拨。教师报某整点,幼儿学*拨学具钟。

  (三)学*认识半点

  1.师:出示大教具钟,指导幼儿学*认识半点,初步了解分针与时针的运转关系。

  2.游戏:拨一拨。教师报某半点,幼儿学*拨学具钟。

  (四)巩固新知识

  1.游戏一:“争分夺秒”——看谁认得快。

  师:宣布游戏规则,全班幼儿参赛,辨认时针、分针;整点、半点。

  2.游戏二:“小小修表匠”——教师报出某一整点、半点,但出示有残缺的钟面,让幼儿观察、辨认后,在自己的学具钟上添画出正确的时间。

  3、在手腕上画一个自己喜欢的时间

  教学反思

  幼儿对整点的认识很明确,但是对半点,时针的位置无法正确拨出。

  小百科:整理即清点, 时间为整数的某一时刻。

  【活动目标】

  1.丰富对钟面结构的认识,了解分针、时针与数字的关系。

  2.结合日常生活作息时间,懂得时钟、时间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有守时的意识。

  3.在拨钟的过程中,知道关于整点的知识。

  【活动准备】

  时钟模型人手一份,实物钟,课件等。

  【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引出生活所需。

  师:孩子们,现在几点了?生活中有什么方法知道准确的时间?

  二、了解钟面结构。

  1.播放课件,追忆钟面结构。

  呈现一个大圆(ppt1)。

  师:这是时钟吗?追问:让这个大圆变成时钟的钟面需要添加什么?

  (1)数字。

  师:你知道钟面上有哪些数字?这样排对吗?(数字打乱排)(ppt2)

  你*时看到的钟面是怎样的?

  总结:原来钟面上一共有12个数字,12在最上面,然后从1、2、3、4一直到12围成一个圆。(ppt3)

  (2)针。

  师:钟面上还有什么?(ppt4)(时针、分针、秒针)

  师:细细长长的是分针,短短粗粗的是时针,最细最长的是秒针。

  师:看看分针和时针有什么不一样?(ppt5)

  2.观看实物钟,发现分针、时针与数字的关系。

  师:现在我要让分针和时针动起来,仔细观察,它们之间会有什么秘密呢!(老师拨钟)

  小结:哥哥长,弟弟短,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这就是一小时。

  三、认识整点。

  1.学会看整点。

  师:时钟可以告诉人们几点可以做什么事情,看,这是老师一天的生活图片。(ppt6)

  早上我几点起床?几点上班?中午几点吃午饭?晚上几点睡觉?(ppt7)

  这些都是整点钟,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ppt8)

  总结:时针分针真有趣,整点时分针都是对着12,时针对着几就是几点整。如果分针对着12,时针对着8就是几点整?

  2.学会拨整点。

  师:小朋友,你知道你一天的作息时间吗?(ppt9)早上你是几点起床的?请你拨一个整点钟,要沿着数字1开始拨哦!你是怎么知道这是7点的?他是几点起床的?(6点)

  (ppt10)请拨一拨你晚上睡觉的时间。你是几点睡觉的?你呢?

  总结: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作息时间,但我们要科学合理地安排一日生活时间。

  四、游戏巩固:《老狼老狼几点钟》。

  (ppt11)现在是什么时间了?(游戏时间)是的,游戏时间到了,我们来玩游戏吧!今天玩《老狼老狼几点钟》好不好?老师做老狼,你们做小羊,老狼说时间,小羊快速拨一拨,拨好后定住,拨错的小羊则要被老狼抓走哦!明白吗?

  游戏2-3遍后离开活动室。

  活动由来: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永远无法剥离的。*阶段,"上小学"成了我们大班孩子共同的热点话题,经常会听到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讨论有关上小学的内容,我意识到:上小学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何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幼儿围绕上小学展开深入与全面的探究,使幼儿在期待上小学的情况下主动获得一些有助成长的生活经验?认识钟表,学会看时间,加强时间观念,懂得爱惜时间是很有必要的。这类的活动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逻辑性,比较枯燥,因此在设计时我不断的思考,怎样让孩子们"动起来"。这个"动"包含着两层意思,让孩子们的思维"动"起来,让孩子们的身体也动起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地探索,发现时钟的奥秘,对看时间产生浓厚的兴趣。终于,一个充满活力,拨动孩子思维琴弦的活动诞生了。

  活动目标:

  1、认识时钟及它的用途。

  2、初步了解时针与分针的运转关系,学会看整点。

  3、知道在什么时间应做什么事,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活动准备:幼儿带来的钟、课件、不同时间的钟面、时间记录卡、教师用大拨钟、人手一面小钟

  活动过程:

  一、引题:

  请幼儿听声音,猜猜看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

  二、参观"时钟商店",认识钟面主要结构。

  1、幼儿观察"钟表展"上各种各样的钟,发现它们的共同点。

  提问:

  (1)你们刚才看到的钟是什么样的?(颜色不一样,形状、指针的样子不一样。)

  (2)它们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呢?(启发幼儿发现钟面上都有数字和指针)

  2、认识钟面结构,区分时针、分针提问:这两根指针长得一样吗?它们叫什么名字?

  三、认识时针、分针的运行方向、运转规律

  1、通过观察动画,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行特点。

  引导幼儿发现指针是绕着圈跑,顺着数字1、2、3这个方向一直跑到12。

  2、启发幼儿寻找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提问:

  (1)它们俩谁跑的快?

  (2)分针从数字1跑到数字12,跑了一圈,这个时候时针跑了多少呀?

  (3)时针跑了一格,是多长时间呢?

  四、讲解演示,认识整点

  1、引导幼儿发现三个钟面的共同点:分针都指在数字12,时针指向的位置不同。

  2、了解用数字符号的方式记录整点时间。

  (1)提问:这是8点整,它可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出示"8:00")

  (2)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卡:8点整用数字8表示,后面两个点、两个0。

  (3)出示多张时间记录卡,请幼儿尝试找出9点整和3点整的记录卡

  3、集体游戏《喜洋洋和灰太狼》,巩固幼儿对整点的认识。

  (1)介绍玩法和规则幼儿当喜羊羊,教师当灰太狼。喜羊羊问"灰太狼灰太狼几点钟"。灰太狼手拿出一面钟,等灰太狼说:"喜羊羊喜羊羊几点钟"的时候,喜羊羊就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如果看到12点的钟,喜羊羊要赶快跑回家。

  (2)师幼共同游戏,在游戏中发现12:00钟面的特点。

  (3)再次游戏,巩固幼儿对整点的认识在游戏中观察幼儿拨钟的情况,以修钟的形式及时纠错。

  4、总结时钟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五、分组活动

  1、连线:看看每个时间里小朋友该做什么事,把它连起来。

  2、修时钟:观察钟面上显示的时间和记录是否一样,如果不符进行修改。

  3、拨钟:根据时间记录卡拨钟,是时间相对应。

  4、设计小学生的一天:记录下小学生每个时间段的具体安排。

  活动目标:

  1、幼儿在回忆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钟面的观察与操作了解秒针、分针、时针的运行关系。

  2、认识整点、半点及的读法及记录方法。

  3、在活动中诱发幼儿形成遵守时间与爱惜时间的良好*惯。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有关各种时钟的幻灯片;时钟一面,可活动钟面一只;表示7、8、9、10点钟的钟面各一只,时间记录卡各一张。

  2、学具:幼儿观察记录表每人一份,活动钟面每人一份;实物时钟4只。

  活动过程:

  一、调动已有经验,回忆相关知识。

  1、前段时间我们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做了有关时钟的调查,知道时钟有好多好多种。现在请你看看老师从网上下载的钟,看看你认识它吗?

  2、依次出示幻灯片,幼儿讲名称。

  3、刚才我们所见到的只是时钟家族的一部分,它可能还有其他的种类,我们以后再来探讨。

  4、上次我们已经认识过钟面,来告诉大家,最长的针叫(秒针),有点长的针叫(分针),最短的针叫时针。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数字(12),最上面的是数字12,然后依次是1、2……11。请你好好回忆一下,时钟里的指针是朝哪一个方向走的?(1……12)对了,这样的方向就叫顺时针方向。

  二、交流调查表,说说自己在什么时间,正在干什么?

  1、小朋友们说的真好,那你知道我们人为什么要使用钟吗?

  2、钟与我们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前几天我们小朋友已经做过了一个调查,将自己活动的时间记录了下来,现在请你拿出自己的调查表,说说你在什么时间在干什么?你只要说出长针在几,短针在几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好我们先自己说。

  3、谁愿意上来说给大家听。(请3—4个小朋友上来说)。

  4、说的真好,钟面上的指针在不停的发生着变化,它们在运行中有什么关系呢?

  5、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几个时钟,请你看看里面有几根指针,(两根)你猜猜看是哪两根针呢?(分针与时针),那秒针在哪儿呢?听(滴答)声就是秒针在跑。那他们两在运行时有什么关系呢?下面请我们小朋友们去玩一玩,看看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秘密?注意,拨指针的时候一定要按照顺时针方向拨。

  6、说说看,你们都发现了什么?说的真好,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这就表示一个小时。

  7、那么长针、短针指着的数字又是表示几点钟呢?别急,老师来向你们介绍。

  三、认识整点、半点以及它们的记录方法。

  1、好,先请你们听一个好听的故事。

  2、教师有表情的讲述故事《小明秋游》,边讲边出示相关时间的钟面。

  3、讲述后提问:

  1)、小明去秋游了吗?为什么没去成?

  2)、他该几点钟起床,他是几点钟起床的?

  3)、小明到幼儿园是几点钟了?

  4)、他为什么会迟到,他是几点钟睡觉的?

  活动反思:

  一、本节课成功之处

  1、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

  本节课我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以谈话形式进入情境教学,引导幼儿开展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猜一猜等生动有趣的活动,培养学前儿童主动参与教学的能力,同时把“你的火车几点开”的活动展示在孩子面前,孩子们喜形于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参加,从而提高了学*效率,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学**惯和组织纪律性。

  2、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要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就要让数学教学充满魅力,就要求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为幼儿创设积极思维的情景,这样能使教学过程对幼儿始终有一种吸引力,这样的课堂也才生动又味。从孩子们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积极投入的表现看出,他们是这么喜欢这样的课堂。为此我在课一开始就设计了“兔妈妈的水果蔬菜成熟了,小兔子请我们去帮它把这些水果蔬菜送到两个饭店,你如何分”这样一个有趣、又具有挑战性的情景,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兴趣。

  3、以活动为动力,引导幼儿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是幼儿直接获取经验知识的最好的途径,它可以启发幼儿积极参与思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与探索欲望。在教学这一节课时,我让孩子上黑板把8个图贴分成两份,孩子逐个上黑板分,找一找一共有几种分法。通过自主操作,使幼儿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学*的快乐,同时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不足之处

  1、在“说一说”这一环节上,教师要重视关注全体儿童,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要让儿童自己发挥。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他们的还没有足够的自控能力,这就需要要教师的引导,从而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2、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能辨认出钟表上的整点、半点。

  2、知道时针、分针及它们的运转规律。

  3、教育幼儿要珍惜时间、爱惜时间。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说出整点、半点

  活动准备

  小钟表模型一人一份,图片几张,水彩笔,钟表一个

  活动过程

  (一)认识时钟

  1.师:启发幼儿自己说说对时钟的认识。

  2.师:出示可拨动操作的大教具钟面。请小朋友观察钟面,说说在钟面上你看到了些什么?说说它们的名称。

  3.幼儿:进行观察;尝试描述钟面上的部件与名称;说说数字。

  4.师:指导幼儿分组操作大的教具钟面,熟悉钟面上各部分的名称。

  幼儿:小组人员分别指时针、分针等。

  (二)认识整点

  1、教师提问:时针和分针指的地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请幼儿仔细观察钟面,尝试着读钟面上的时间?说说自己读时间的好方法。


大班认识空间教案(精选5篇)(扩展5)

——《认识钟表》大班教案 (菁华5篇)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及幼儿自身的尝试活动来认识时钟,初步了解时针、分针之间的关系,掌握整点、半点,并知道其规律,结合日常生活理解时钟的用途。

  2、培养幼儿观察力、思维力、动手能力及大胆尝试精神。

  3、教育幼儿每天准时来园,养成良好的生活*惯。

  4、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意识。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6、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整时、半时,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2、整时、半时时钟面指针的规律。

  活动准备

  1、《在钟表店里》音乐磁带。

  2、创设“钟表展览馆”的教学情境。

  3、人手一只可以拨动的小闹钟。

  4、反映幼儿一日生活内容的图片(起床、上学、午饭、午睡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尝试欲望。

  播放音乐《在钟表店里》,幼儿听音乐做拍手游戏游戏进入活动室(钟表展览馆),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激发幼儿学*兴趣。

  二、观察活动:

  1、教师指导幼儿观察这些钟表,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数字、格子、针)。

  2、这两根表针有什么特点?(一根粗一根细)

  师:又短又粗的针叫时针,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

  3、你能指给大家看吗?(上台介绍时针、分针)

  4、钟面上的数字是怎样排列的?(师重点指导幼儿观察3、6、9、12这几个数。

  三、尝试活动。

  1、帮助幼儿理解并掌握分针、时针与数字的关系。(幼儿每人手里一只时针、分针都指向12的表)

  2、请小朋友把自己手中表的分针拨一圈,观察时针有什么变化?(时针走一格)

  3、教师小结:当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也就是一格)这就是一小时。

  四、认识整点、半点

  1、观察你手中的表(12点、1点),教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分针都指向12)

  教师小结: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整。

  2、观察你手中的表(12点半、1点半),你又发现了什么?(分针都指向6)

  教师小结:当时针指在两个数字中间,分针指在数字6上时,就是几时半。

  3、游戏:我说你拨。

  (1)教师出示幼儿一日生活内容图片(起床7:00上学7:30午饭12:00午睡1:30),教师说幼儿拨。

  (2)幼儿互相说(整点、半点)。

  (3)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比赛,看谁拨得又对又快。

  五、教师总结全课。

  六、理解钟表的功能,培养幼儿养成珍惜时间的好*惯。

  1、教师问:小朋友,你家有钟表吗?你还在哪儿见过钟表?(启发幼儿结合生活实际说说钟表的用途)

  2、教师总结:钟表和手表都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候?我们应该做什么事情。它还可以培养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惯。小朋友认识了钟表,就可以做到按时起床,按时入园了。钟表是我们的好朋友。

  七、活动延伸:尝试设计钟表。

  1、小朋友,这些钟表是那么漂亮,让我们也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自己尝试设计各式各样形状、不同时间的钟表)。

  2、作品展示(教师幼儿进行评价,优秀作品予以奖励)。

  八、播放音乐《时间像小马车》结束课。

  教学反思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学*,能充分调动幼儿学*的积极性。而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竞争意识。活动中通过让幼儿做小主人,让幼儿有一种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幼儿展示自我的愿望,让幼儿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中来。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彻底打破了以往单一技能的训练,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发展和协调精神的`培养。

  活动目标

  1、能辨认出钟表上的整点、半点。

  2、知道时针、分针及其表示时间的关系。

  3、帮助幼儿理解钟表的功能,培养幼儿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好*惯。

  活动准备

  1、乐趣卡:认识钟表

  2、声音:钟表的秒针

  3、涂色:钟表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教师压低声音:请小朋友安静,仔细听,这是什么声音?

  播放钟表的声音,请幼儿听。

  二、观察活动

  1、出示钟表

  (1)观察一下钟面上都有什么?

  (2)钟面上有多少数字?这12个数字是怎么排列的?

  (3)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短短粗粗的这根针我们叫它时针,长长细细的这根针我们叫它分针。

  三、实践操作

  1、教师演示课件,幼儿说出时间。3-65认识钟表请幼儿观察后说出是几点。1点,4点,8点.课件:3-64认识钟表4点,2点,7点,10点。

  2、教师操作,让幼儿理解并掌握分针、时针与数字的关系。

  (1)观察时间为12点钟表请小朋友看一看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指在哪一个数字上?仔细看!把分针拨1圈,时针有什么变化?

  (2)教师再次操作,让幼儿观察分针和时针的变化。

  小结:当分针走1圈,时针走一个数字,这就是一小时。

  四、认识整点、半点,寻找和发现他们之间的规律

  1、看看12点、1点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小结: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整。

  2、对比时间为12点半、1点半钟表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小结:当时针指在两个数字中间,分针指在6上,就是半点。

  3、课件:3-69认识钟表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总结出:分针指6,时针前面的数字是几,就是几点半。

  五、帮助幼儿理解钟表的功能,培养幼儿爱惜时间的好*惯。

  1、你们家里有钟表吗?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钟表?为什么那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钟表呢?

  2、总结:钟表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惯。

  小朋友认识了钟,就可以按时起床,按时上幼儿园了。时间离开我们就不会回来了,小朋友,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爱惜时间,你们记住了吗?

  活动反思:

  活动中,为提高幼儿学*的兴趣,我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利用课件教学,知识的呈现与幼儿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幼儿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地掌握知识。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是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科学教学应该是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科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活动中,我首先用舒缓的音乐形成轻松的活动气氛,在认识时钟环节,我为幼儿准备足够多的材料,并说明时钟在日常生活中的多用性和普遍性,使幼儿充分感受时钟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钟对学*、生活有很大帮助,从而产生学*兴趣和学*动机。


大班认识空间教案(精选5篇)(扩展6)

——《认识球体》大班教案 (菁华5篇)

  设计思路:

  新《纲要》中指出:"学*科学的过程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学*活动应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幼儿的兴趣。本次活动的设想来源于幼儿的兴趣,为了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前我和孩子共同收*滚动的的废旧物品以及一圆硬币。同时,根据本班幼儿喜欢探索及看动画片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看电脑课件为主线以动手操作为探索过程的活动,让孩子们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观看及尝试操作各种物体中认识圆形、球体、圆柱体,感知圆形、球体、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活动目标:

  1、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知道他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2、能区别*面图形和几何图形以及几何图形之间的不同,发展幼儿的辨别力。

  3、发展幼儿空间概念想象和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课件《认识球体与圆柱体》。

  2、学具:每人一只球、五个一元的硬币、一只篮子、一张有圆形或球体或圆柱体的图片。各类废旧报纸、毛线等。

  3、座位安排:两个半圆形、每人一只垫子,*地而座。

  4、三处有圆形、球体、圆柱体娃娃的标志。

  活动重点:

  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知道他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活动难点:

  能区别*面图形和几何图形以及几何图形之间的不同,发展幼儿的辨别力。

  活动方法:

  引导法、操作法、观察法、游戏法

  活动过程:

  一、情境引入,组织教学。

  二、边看边玩,引导探究。(区分圆形与球体)

  1、请幼儿拿乒乓球,从上(下)面、前(后)面、左(右)边等方向看乒乓球是什么形状的。请幼儿观察后回答。

  2、教师小结:乒乓球从各个方向看,它都是圆的。

  3、请幼儿拿圆片纸,比较圆片纸和乒乓球的不同,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征。

  4、引导幼儿从各个方向看圆片纸,从旁边看是一条线,幼儿观察回答,教师小结。

  5、把球放在桌子上,让幼儿玩球。注意不要让球离开桌面,引导幼儿把球向前(后)、向左(右)等方向滚动,并启发幼儿说出:球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都能滚动。

  6、教师小结:球能向各个方向滚动,球体的外部特征,从各个方向看都是圆的,能往各个方向滚动的,这样的形状叫球体。

  三、自主尝试,认识区分。(区分球体与圆柱体)

  1、出示圆柱体。

  2、球体和圆柱体比赛滚。(比滚)

  A、请个别幼儿上来滚一滚圆柱体与球体,看看他们谁快谁慢?

  B、讲讲为什么?

  3、球体和圆柱体比叠高。(比叠高)

  A、请小朋友把你叠的圆柱体和好朋友再叠一叠,可以吗?把两个球也叠一叠,可以吗?

  B、为什么?

  4、摆一摆。(把五个一圆的硬币叠在一起,看看变成了什么?)

  5、小结:象球这种每个面都是圆形的,可以往前往后,往左往右往很多方向滚,但不可以叠起来的`物体,我们叫它球体。象几个硬币叠起来的,上下两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圆,上下一样粗,可以向前向后滚的物体,我们叫它圆柱体。

  四、参与游戏,巩固练*。

  “奇妙的箱子”。让幼儿逐个摸出箱中的物体,摸出后按圆形、球体、圆柱体分类。

  五、活动小结,拓展延伸。

  说说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球体和圆柱体?

  六、课后完成,亲子活动

  1、开展一次家庭球赛。

  2、将家里的卫生纸叠一叠,看看能叠几个,明天与大家分享。

  教学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其实已接触很多球体玩具,例如皮球、羊角球、乒乓球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对幼儿来说,他们很难完全用几何角度来理解立体图形,往往把*面几何图形和立体相混淆,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球体的特征,获取有关球体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惯。

  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为了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活动上述目标。

  从设计这次活动,到实践这次活动,让我对教材的设计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在科学领域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今后我会多去翻翻教材,把教材吃透,多走进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学*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

  课后通过反思,我发现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利用准备的材料探索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够自己想办法来区别二者,但是,在教学时,我却疏忽了。直接让幼儿用滚、看、摸的办法来区别。因而,对幼儿学*方法的培养造成了空白。如果,在活动中,能放手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这样既发展了幼儿思维能力又能达到活动目的。

  2、在指名让幼儿说说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过于急噪,没有给幼儿充分的发言时间,没有顾及到一些孩子的活动感受,给幼儿语言的组织及发展的空间太小。

  3、为给幼儿创设一种轻松的学*环境,我准备了很多的活动材料,但各种材料没有最大可能的发挥出作用来。比如:在让幼儿通过摸、看、滚来区别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有一部分幼儿只是做到了看和滚,摸的很少,尤其是我准备了小的乒乓球,用拳头握以握,很快就能掌握球体的特征,我没能及时的提醒幼儿。

  4、在让幼儿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球体物品时,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培养幼儿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这一环节给孩子的时间不够,过于急噪。

  5、我发现部分幼儿参与活动不够积极,只能跟着老师及小朋友完成一些活动,缺乏创造性。另外,还有一些幼儿操作速度过于慢。

  在幼儿经历了探索、发现→感知、体验→发展的全过程中,作为教师我深深感悟到:在幼儿的学*活动中我们的角色定位应是组织者、点拔者,我们更应关注幼儿的学*过程和评价,才能促使幼儿获得一次又一次新的发现,充分地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材分析】

  球体和圆柱体是幼儿在生活中能经常接触到的几何形体。大班幼儿基本具备区别典型球体和圆柱体的能力,也能够发现生活中与球体和圆柱体形状相似的物体,但对球体与圆柱体的异同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如何使幼儿通过直接体验与感知发现、了解、表达球体与圆柱体的异同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教师可引导幼儿从物体滚动方向切人活动,鼓励幼儿大探索、仔细甄别并有条理地表达。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球体和圆柱体的主要特征。

  2.感知发现球体与圆柱体的不同,能发现生活中与球体和圆柱体形状相似的物体。

  3.乐意与同伴交流,能清楚地讲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玩具每桌 1 筐(乒兵球、皮球、海洋球、玻璃球等球体和瓶子、易拉罐圆柱状的积木、薯片筒、管子等圆柱体以及不能滚动的物体)。

  2.报纸,长方形硬卡纸,不同大小的硬币,橡皮泥若干

  【活动建议】

  1.请幼儿观察桌上的玩具,自由探索、交流,发现可以滚动的物体。

  (1)引导幼儿按照能否滚动将玩具进行分类。

  要求:把可以滚动的物品放在筐子里。

  (2)鼓励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并通过演示进行验证。

  (3)引导幼儿将会滚动的物体再按形状分类。

  2.观察圆柱体和球体,尝试概括表达球体和圆柱体的主要特征。

  (1)引导幼儿摸一摸,转一转,从各个方向观察圆柱体和球体的异同,尝试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表述。

  (2)引导幼儿向不同的方向滚动球体和圆柱体,发现并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小结:球体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摸起来很圆滑;能向任意方向滚动。圆柱体上下两个面是圆的且一样大,上下一样粗:可以液动,但方向单一。

  (3)鼓励幼儿找出周围环境中的球体和圆柱体,运用其特性进行检验。

  3.分组操作,尝试用各种材料制作球体、圆柱体。

  (1)幼儿根据兴趣自主选择操作材料,分组进行制作活动。

  报纸组:引导幼儿用报纸制作球体或圆柱体,鼓励幼儿通过测量、比较等方法进行验证卡纸组:提供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硬卡纸,引导幼儿制作圆柱体。

  硬币组:提供各种硬币若干,引导幼儿将其变成圆柱体和球体。例如:把一个硬币竖起来迅速转动,看看像什么把相同大小的硬币叠放在一起,看看变成了什么。

  橡皮泥组:引导幼儿用橡皮泥做球体和圆柱体,鼓励幼儿采用观察、触摸、液动等多种方法进行验证。

  (2)各组操作后,集体交流、分享请幼儿将制作好的球体和圆柱体滚一滚、试一试,重点引导幼儿交流怎样利用材料让球体滚得更流畅,让圆柱体上下一样粗。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了解球体的主要特征。

  2.比较、发现球体和圆形的不同,并乐意表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玻璃球、飞盘、乒乓球、小皮球、木珠、光盘、圆环、硬币、瓶盖等及其图片,笔和记录表。

  2.环境布置:圆圆世界--摆放玻璃球、小皮球、木珠、乒乓球等各种球体物品及圆环、光盘、飞盘、硬币、瓶盖等。

  活动过程:

  (一)以"圆圆世界"导入活动,教师ppt展示图片,引发探究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进入一个"圆圆世界",看看这个世界里都有什么东西?它们哪里一样?

  (二)引导幼儿在"圆圆世界"里边玩边探索,初步感知球体的特征。

  1.介绍玩法和记录要求;老师把他们请到了教室,待会儿小朋友们滚一滚,玩一玩,看一看他们是不是都可以滚,如果可以滚的就在这个图示下面"√",不能滚的就打"×"。

  2.幼儿选择"圆圆世界"里的物品玩,教师观察、引导他们;把玩的结果记下来。

  3.结合记录,交流玩的结果:有哪些东西是可以滚的?哪些东西是不可以滚的?

  4.小结:原来,"圆圆世界"里的东西都可以滚。

  (三)再次探索,进一步感知球体的特征。

  1.师;"圆圆世界"里的东西都可以滚,但可以随便滚吗?请小朋友们再去滚一滚,玩一玩这些东西。操作时请按照记录表上的图片指示进行,并且把玩的结果记录下来。

  2.幼儿再次探索,教师观察、引导幼儿;把玩的'结果记录下来。

  3.结合记录,交流结果。

  4.小结:从各个方向来滚、滚来滚去都不会倒的这些东西,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球体"。

  (四)引导幼儿找一找生活中的球体物品。

  1.师*流:找一找我们的周围有哪些东西是球体(如柜子上的地球仪等)。

  2.师展示ppt,介绍生活中的球体及其作用,。

  师:老师也找了一些球体,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它们为什么要做成球体?。

  3.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球体物品。

  师:回家以后你们再去找一找球体的东西,看一看这些东西有什么作用,会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探究精神。

  2、发展幼儿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3、通过观察比较在操作活动中认识球体的特征。

  活动准备:圆圆世界(内有圆圆的会滚动的物体)白纸、篮子、胶泥、表格40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老师带领幼儿复*圆的特征,并请幼儿进入圆圆世界。

  (二)展开活动

  1、幼儿第一次尝试。

  2、教师引导幼儿相互观察,比较所拿物品特征,逐步归纳,提炼球体特征,并用记录的方法展现球体特征。

  3、教师小结球体特征。

  4、教师提出要求,幼儿再次选择所拿物品。

  5、教师指导幼儿再次感知球体特征,并帮助个别幼儿分析所选物品是否球体。

  6、请幼儿想一想,并说出生活中的球体。

  活动结束

  请幼儿用橡皮泥给圆形娃娃做一份是球体的礼物。

  活动延伸

  请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表格。

  活动反思:

  《指南》之科学领域中强调“在尊重儿童认知发展的前提下开展数学教育”,对孩子而言行动和经验是学*数学的最佳手段。本次数学活动是通过孩子的操作,让孩子逐步理解扁圆形和球体的不同,从而认识球体;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分类、讲讲生活中的事物,扩展了孩子的思维;最后,通过寻找不同类使活动进入高潮。在整个活动中,我尊重每位幼儿的人格,让孩子和我处于*等的地位,让他们尽可能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尽管我的语言中不乏信息和技能的讲解传递,但最主要还是一些试探性的提问和商谈式的建议,目的是为了引出幼儿自己的探索和表达,而不是制造和控制幼儿的行为。所以不管是传递、示范还是提问,其目的都在于为幼儿的主动探究和表达创造积极的条件,营造良好的情绪。每个活动总有不足之处,在孩子滚动小球时,有的滚到了地上,于是孩子们高兴地满地跑,现场一时比较骚乱,最后虽然安静下来但显然孩子们还不尽兴,所以我设想,如果能将这节课改成室外课,让孩子们玩各种球类物及扁圆的物体,如体育球类,轮胎,油桶,滚环及各种圆柱体物体,或类似球体的东西,孩子充分的感受之后,积累的经验会更加扎实有效,只不过这样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控制活动的应对能力和张力,值得尝试尝试。

  活动目标

  1、感知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两种。

  2、认识面值10元以内的人民币并学*使用。

  3、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感知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2、活动难点:认识10元以内的人民币并学会使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用钱购物的经验。

  2、材料准备:课件ppt、创设“超市”的情景、学具“人民币”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猜谜语。

  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动动脑筋,猜一猜谜语。

  谜面:长长方方一张纸,上有人头和数字。拿它可以进超市,买了东西报数字。多退少补很简单,小朋友快试一试。

  谜底:人民币。

  (二)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1、放映幻灯片,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师:仔细观察人民币有什么不同?分别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大小和图案不同,看钱上面的数字。

  小结:这些人民币上都有数字和图案,长方形的人民币叫纸币,圆形的人民币叫硬币。面值小的人民币分为角,如5角;面值大的人民币分为元,如100元。

  2、小游戏

  师:小朋友们都认识了人民币,那现在我们玩个小游戏。

  教师出示教具“仿真人民币”,从中取出学具人民币各一张,将人民币摆成一排,边摆边引导幼儿读出所出示的人民币。待幼儿熟悉后,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从中任意拿走一张人民币,请幼儿睁开眼睛找一找,哪张人民币不见了。

  3、学*10元以内的兑换1张2元等于2张1元;1张5元等于5张1元;1张10元等于10张1元。

  (三)游戏活动

  师:小明家的超市开张了,我们去小明家的超市购物吧。游戏“开超市”,教师带领幼儿进入游戏场地,观察陈列在货架上物品的价格,玩“开超市”的游戏。将幼儿分成两组,人数较多的一组当顾客,人数较少的一组扮售货员。买东西时要算清自己应该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幼儿游戏时,教师根据情况引导幼儿正确地付钱、找零钱。

  (四)活动结束

  今天小朋友们认识了人民币,学会了取钱和兑换,请小朋友回家后和家人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并能算出自己所买东西的价钱。

  认识球体

  活动目标:

  1、认识球体,在生活中找到相似的物体。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引发幼儿学*的兴趣。


大班认识空间教案(精选5篇)(扩展7)

——认识圆柱体大班教案(精选五篇)

  设计思路:

  新《纲要》中指出:"学*科学的过程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学*活动应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幼儿的兴趣。本次活动的设想来源于幼儿的兴趣,为了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前我和孩子共同收**滚动的的废旧物品以及一圆硬币。同时,根据本班幼儿喜欢探索及看动画片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看电脑课件为主线以动手操作为探索过程的活动,让孩子们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观看及尝试操作各种物体中认识圆形、球体、圆柱体,感知圆形、球体、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活动目标:

  1、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知道他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2、能区别*面图形和几何图形以及几何图形之间的不同,发展幼儿的辨别力。

  3、发展幼儿空间概念想象和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课件《认识球体与圆柱体》。

  2、学具:每人一只球、五个一元的硬币、一只篮子、一张有圆形或球体或圆柱体的图片。各类废旧报纸、毛线等。

  3、座位安排:两个半圆形、每人一只垫子,*地而座。

  4、三处有圆形、球体、圆柱体娃娃的标志。

  活动重点:

  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知道他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活动难点:

  能区别*面图形和几何图形以及几何图形之间的不同,发展幼儿的辨别力。

  活动方法:

  引导法、操作法、观察法、游戏法

  活动过程:

  一、情境引入,组织教学。

  二、边看边玩,引导探究。(区分圆形与球体)

  1、请幼儿拿乒乓球,从上(下)面、前(后)面、左(右)边等方向看乒乓球是什么形状的。请幼儿观察后回答。

  2、教师 小结:乒乓球从各个方向看,它都是圆的。

  3、请幼儿拿圆片纸,比较圆片纸和乒乓球的不同,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征。

  4、引导幼儿从各个方向看圆片纸,从旁边看是一条线,幼儿观察回答,教师 小结。

  5、把球放在桌子上,让幼儿玩球。注意不要让球离开桌面,引导幼儿把球向前(后)、向左(右)等方向滚动,并启发幼儿说出:球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都能滚动。

  6、教师 小结:球能向各个方向滚动,球体的外部特征,从各个方向看都是圆的,能往各个方向滚动的,这样的形状叫球体。

  三、自主尝试,认识区分。(区分球体与圆柱体)

  1、出示圆柱体。

  2、球体和圆柱体比赛滚。(比滚)

  A、请个别幼儿上来滚一滚圆柱体与球体,看看他们谁快谁慢?

  B、讲讲为什么?

  3、球体和圆柱体比叠高。(比叠高)

  A、请小朋友把你叠的圆柱体和好朋友再叠一叠,可以吗?把两个球也叠一叠,可以吗?

  B、为什么?

  4、摆一摆。(把五个一圆的硬币叠在一起,看看变成了什么?)

  5、 小结:象球这种每个面都是圆形的,可以往前往后,往左往右往很多方向滚,但不可以叠起来的物体,我们叫它球体。象几个硬币叠起来的,上下两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圆,上下一样粗,可以向前向后滚的物体,我们叫它圆柱体。

  四、参与游戏,巩固练*。

  “奇妙的箱子”。让幼儿逐个摸出箱中的物体,摸出后按圆形、球体、圆柱体分类。

  五、活动 小结,拓展延伸。

  说说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球体和圆柱体?

  六、课后完成,亲子活动

  1、开展一次家庭球赛。

  2、将家里的卫生纸叠一叠,看看能叠几个,明天与 大家分享。

  教学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其实已接触很多球体玩具,例如皮球、羊角球、乒乓球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对幼儿来说,他们很难完全用几何角度来理解立体图形,往往把*面几何图形和立体相混淆,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球体的特征,获取有关球体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惯。

  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为了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活动上述目标。

  从设计这次活动,到实践这次活动,让我对教材的设计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在科学领域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今后我会多去翻翻教材,把教材吃透,多走进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学*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

  课后通过反思,我发现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利用准备的材料探索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够自己想办法来区别二者,但是,在教学时,我却疏忽了。直接让幼儿用滚、看、摸的办法来区别。因而,对幼儿学*方法的培养造成了空白。如果,在活动中,能放手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这样既发展了幼儿思维能力又能达到活动目的。

  2、在指名让幼儿说说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过于急噪,没有给幼儿充分的发言时间,没有顾及到一些孩子的活动感受,给幼儿语言的组织及发展的空间太小。

  3、为给幼儿创设一种轻松的学*环境,我准备了很多的活动材料,但各种材料没有最大可能的发挥出作用来。比如:在让幼儿通过摸、看、滚来区别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有一部分幼儿只是做到了看和滚,摸的很少,尤其是我准备了小的乒乓球,用拳头握以握,很快就能掌握球体的特征,我没能及时的提醒幼儿。

  4、在让幼儿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球体物品时,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培养幼儿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这一环节给孩子的时间不够,过于急噪。

  5、我发现部分幼儿参与活动不够积极,只能跟着老师及小朋友完成一些活动,缺乏创造性。另外,还有一些幼儿操作速度过于慢。

  在幼儿经历了探索、发现→感知、体验→发展的全过程中,作为教师我深深感悟到:在幼儿的学*活动中我们的角色定位应是组织者、点拔者,我们更应关注幼儿的学*过程和 评价,才能促使幼儿获得一次又一次新的发现,充分地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目的

  1、认识球体、圆柱体,辨别两者异同。

  2、学*制作球体、圆柱体,建构球体、圆柱体组合物体。

  3、通过摸、量、滚、做等活动,培养幼儿观察、比较、想象、分析、综合等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技能。

  4、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发展他们的创造性能力和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准备各种圆球。如小皮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玻璃球、铅球、塑料球等。

  2、准备圆柱体玩具若干。如积木、积塑、小棍棒、未用过的铅笔、万花筒等。

  3、收集各种球体、圆柱体包装。如足球冰淇淋盒、小药丸盒、易拉罐、麦乳精罐等。

  4、准备一些挂历纸、白板纸、橡皮泥、尺、胶带、线、剪刀、浆糊。

  活动过程

  一、有趣的球体

  1、请幼儿猜谜:胖墩墩,圆溜溜,立不住,站不稳,哪边挨地都会滚。

  2、请幼儿玩球。幼儿按意愿选球,通过摸、滚、踢、拍、托、掷等动作玩球。

  3、请幼儿回答教师提问:玩的是什么球?怎么玩的?通过玩你发现了什么?

  4、教师小结:许许多多的圆球,虽然它们的颜色不同,大小不等,玩法也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形状相同,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放在地上总是站不稳,并向周围滚动的,这就是球体。

  5、师生创编儿歌:小小球儿圆溜溜,哪边看它都很圆;小小球体站不稳,哪边挨地都能滚。

  二、有趣的圆柱体

  1、请幼儿用线、尺、小手分别量一量未用过的铅笔、小棍棒、万花筒等,看看两头的圆的大小、两圆之间的距离,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2、请幼儿滚一滚易拉罐、麦乳精罐等,说说它们是向什么方向滚动的。

  3、请幼儿将圆柱体积木、积塑、小棍棒按高矮、粗细的顺序分别排一排,看看它们像什么。

  4、教师小结:测量时,两头有两个一样大的圆,两圆间的垂直距离一样长;滚动时,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竖着排列,看起来像柱子,这就是圆柱体。

  三、球体、圆柱体的区别

  1、请幼儿每人拿两个玩具(球体、圆柱体玩具各一个),用同样的方法在地上滚动,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能否停下来站稳。

  2、引导幼儿试将两个球体、两个圆柱体分别重叠,观察发生的现象。

  3、教师小结:球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球体表面没有*面,不能重叠,圆柱体两头有两个相等的*面,可以重叠。

  四、灵巧的小手

  1、请幼儿想一想,在幼儿园、家里或其他公共场所,有哪些东西是球体?有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分别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和作用。

  2、给幼儿提供白板纸、挂历纸、橡皮泥等制作材料,让他们进行手工制作。

  对能力差的幼儿,只要求他们完成球体、圆柱体模型;对能力强的幼儿,则要求他们建构组合物体,如凉亭、攀登架、滚筒等;对能力一般的幼儿,要求他们完成简易组合物体即可,如冰淇淋娃娃、京剧小丑等。幼儿可以独立完成任务,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教师对有困难的幼儿,可以帮助他们完成;对大胆创新的幼儿,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并为他们提供条件,使其完成作品。

  3、作品展览。让幼儿欣赏自己和同伴的佳作,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五、商品展销会

  1、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活动场所。

  2、引导幼儿将自制的作品、收集的玩具和废旧物品先按球体、圆柱体两大特征进行分类;再按商品的种类(如食品、玩具、日用品),进行二次分类。

  3、陈列货架,布置环境。幼儿按标记排放商品。

  4、开展创造性游戏:“商品展销会”。要求幼儿在展销过程中,说出各种商品的名称、外形特征。

  一、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发现孩子对电线杆、饮料罐等类似圆柱体的东西颇感兴趣,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但是幼儿对圆柱体的认识是模糊的,常常把它称做棒。因此,在大班幼儿已经认识了各种*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我进行了认识圆柱体的教学活动。

  二、活动目标

  1、 通过操作、比较认识圆柱体的特征(像柱子一样,圆圆的,直直的,上下圆面一样大)。

  2、 提供多种操作材料,让幼儿进行实际操作,并用语言表达操作结果,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加深幼儿对圆柱体的认识。

  3、 培养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易拉罐 一次性杯子 毛线 彩带 橡皮泥 铅笔 白纸等

  四、过程活动

  (一)、组织教学

  1、 教师:(出示罐子和杯子)看看它们长的一样吗?我要把它们放在地上滚一滚,用手轻轻一推,它们滚动的轨迹怎样的?

  2、 幼儿尝试,发现轨迹。

  在你们的椅子下面也放着两样和张老师手上形状相似的物品。请你们拿出来也和老师一样,放在地上滚一滚,看看你们滚动的轨迹是怎样的?

  3、小结:一个直着往前滚,一个绕着圆圈滚。(并在黑板上画出两种轨迹的方向)

  (二)、引出概念“圆柱体”,在操作中感知圆柱体的具体特征。

  1、 请幼儿找出两个物体的不同之处:请你们把直着滚的放在左边的桌子上,把绕着圆圈滚的放在右边的桌子上。再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为什么这边的东西都是直着往前滚的?而另一边却都是绕着圆圈滚的?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2、 幼儿结论:杯子的一个圆面大一个圆面小,而罐子的两个圆面是一样大的

  3、 通过测量,引出圆柱体的具体特征:你们凭什么说罐子的上下两个圆面是一样大的?今天刚好带来了绳子,我来测量一下。(教师测量)你们真棒,说的一点儿都没有错。杯子的圆面一大一小,而罐子的圆面是一样大的。要不我再到小朋友直着往前滚的地方随机抽取一个来检测,看看结果还是不是一样的。(教师边演示边和幼儿一起说)

  4、 数学里面,这种象柱子一样,圆圆的、直直的,上面圆面和下面圆面一样大的形状就叫做圆柱体

  5、 判断圆柱体与非圆柱体。

  1)出示小鼓:这是圆柱体吗?为什么?

  2)出示圆面一样大而中间凹进去的实物:这是圆柱体吗?为什么?

  6、 提供材料让幼儿在众多的物体中,寻找圆柱体:

  1) 老师的桌上有很多的材料,我提供了毛线、彩带、橡皮泥、纸和笔。请你利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测量并将是圆柱体的物品找出来放在箩筐中。

  2) 教师每组抽样检验,小结:这是谁测量出来的?你是用什么材料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什么?所以,它是圆柱体。

  (三)、自制手拉车,并在游戏中结束活动

  教师:圆柱体还可以变成好玩的手拉车呢,看!我用绳子一穿。手拉车就完成了。绳子一拉它就跟着我们走了。哦,出发喽!

  五、反思

  数学,是一门逻辑学很强的学科,但它又无时无刻的在我们的身边发生:一片树叶、五个好朋友、马路边的广告牌是方形的、小朋友的铅笔很多都是圆柱体的……既然它如此贴*我们,我们为何就不能让孩子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其中能自己解答的奥秘呢?因此,我设计了《认识圆柱体》这活动。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圆柱体,但对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儿的意识是模糊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社会中去。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杯子和罐子之间的比较,让孩子在自由扩展的玩当中寻找其中的特殊性,从而来认识圆柱体的具体特征。因此,孩子会比较感兴趣。我们班孩子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因此,差异性比较大。能力较强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好,回答问题完整,并且善于观察。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却相差比较大。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这种情况。在活动中我采用了强弱互相搭配的方法,能力强的孩子带着相对较差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他们去相互学*。我的这个活动也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使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圆柱体的外形特征,并学会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圆柱体。最后,孩子们在愉快地“手拉车”游戏中结束活动。新《纲要》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索活动,感受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经过各位专家的指点和不断的试教修改反思。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已经幸福的感受到了。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师带班时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很难有跳出来思考的时间。观摩却给了我们更客观、更冷静地了解我们的工作环境,甚至了解自己的机会。今天作为一名学*者的我,觉得自己拥有这样的机会而感到庆幸。庆幸的是有那么多的名师和同盟姐妹给我指点弥经,望各位多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一、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发现孩子对电线杆、饮料罐等类似圆柱体的东西颇感兴趣,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但是幼儿对圆柱体的认识是模糊的,常常把它称做棒。因此,在大班幼儿已经认识了各种*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我进行了认识圆柱体的教学活动。

  二、活动目标

  1、 通过操作、比较认识圆柱体的特征(像柱子一样,圆圆的,直直的,上下圆面一样大)。

  2、 提供多种操作材料,让幼儿进行实际操作,并用语言表达操作结果,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加深幼儿对圆柱体的认识。

  3、 培养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易拉罐 一次性杯子 毛线 彩带 橡皮泥 铅笔 白纸等

  四、过程活动

  (一)、组织教学

  1、 教师:(出示罐子和杯子)看看它们长的一样吗?我要把它们放在地上滚一滚,用手轻轻一推,它们滚动的轨迹怎样的?

  2、 幼儿尝试,发现轨迹。

  在你们的椅子下面也放着两样和张老师手上形状相似的物品。请你们拿出来也和老师一样,放在地上滚一滚,看看你们滚动的轨迹是怎样的?

  3、小结:一个直着往前滚,一个绕着圆圈滚。(并在黑板上画出两种轨迹的方向)

  (二)、引出概念“圆柱体”,在操作中感知圆柱体的具体特征。

  1、 请幼儿找出两个物体的不同之处:请你们把直着滚的放在左边的桌子上,把绕着圆圈滚的放在右边的桌子上。再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为什么这边的东西都是直着往前滚的?而另一边却都是绕着圆圈滚的?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2、 幼儿结论:杯子的一个圆面大一个圆面小,而罐子的两个圆面是一样大的

  3、 通过测量,引出圆柱体的具体特征:你们凭什么说罐子的上下两个圆面是一样大的?今天刚好带来了绳子,我来测量一下。(教师测量)你们真棒,说的一点儿都没有错。杯子的圆面一大一小,而罐子的圆面是一样大的。要不我再到小朋友直着往前滚的地方随机抽取一个来检测,看看结果还是不是一样的。(教师边演示边和幼儿一起说)

  4、 数学里面,这种象柱子一样,圆圆的、直直的,上面圆面和下面圆面一样大的形状就叫做圆柱体

  5、 判断圆柱体与非圆柱体。

  1)出示小鼓:这是圆柱体吗?为什么?

  2)出示圆面一样大而中间凹进去的实物:这是圆柱体吗?为什么?

  6、 提供材料让幼儿在众多的物体中,寻找圆柱体:

  1) 老师的桌上有很多的材料,我提供了毛线、彩带、橡皮泥、纸和笔。请你利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测量并将是圆柱体的物品找出来放在箩筐中。

  2) 教师每组抽样检验,小结:这是谁测量出来的?你是用什么材料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什么?所以,它是圆柱体。

  (三)、自制手拉车,并在游戏中结束活动

  教师:圆柱体还可以变成好玩的手拉车呢,看!我用绳子一穿。手拉车就完成了。绳子一拉它就跟着我们走了。哦,出发喽!

  五、反思


大班认识空间教案(精选5篇)(扩展8)

——幼儿园大班《认识汉字》教案(精选5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在探索、操作中感知字是有偏旁的,并初步认识四种偏旁。

  2、通过游戏扩大幼儿的识字量。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教具一份,幼儿每组一份字卡、计算板,各种书。

  【教学过程】

  (一)探索操作

  1、幼儿自由进行探索操作,将各种相同偏旁的汉字进行归类。

  2、教师巡回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并进行适当的引导。

  (二)交流讨论

  1、幼儿展示他们的成果。教师启发提问:“为什么要把这几个字放在一起?”

  2、教师引导幼儿认识四种偏旁。

  (三)游戏巩固幼儿自由地在各种书中找这四种偏旁的字,并将它写下来,互相交流。

  此活动要在幼儿有较大识字量的基础上进行,且幼儿已认识活动中的汉字。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知道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文字。

  2、尝试根据图画、象形字认读相对应的汉字。

  3、关注生活中的汉字,激发幼儿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4、初步了解汉字的特性。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字卡、象形字

  2、幼儿已经认识“水、火、人、木、鸟、羊、月、日”等汉字。

  活动过程:

  一、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幼儿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激发对汉字的兴趣:

  (一)、组织幼儿讨论:汉字有什么作用?你认识什么字?(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发言)

  教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汉字,汉字可以帮助我们学*知识、认识世界。没有汉字我们就无法沟通交流、学*了。

  (二)、出示象形字“水、火、木”:

  1、提问幼儿:他们像什么?(教师引导幼儿积极思考)

  2、如果老师告诉你,它们每一个都是古时候的一个字,那它们都是什么字呢?猜猜看。(请幼儿大胆猜想,教师做好记录。)

  3、打开课件,看它们分别是古时候的什么字。

  (三)、播放课件,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汉字的由来及演变过程。

  (四)老师小结:

  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文字,现在的汉字是由古时候的象形字在使用过程中,为了使用方便,经过长期的变化而来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也是最优美的文字之一。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同时也是流传范围最大的一种文字。

  (五)、通过操作活动,发现更多象形字与汉字的对应。

  1、给幼儿发放字卡,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象形字,请幼儿操作,让幼儿找出象形字对应的汉字。

  2、和幼儿一起检查操作情况。

  3、大声读出对应的汉字。

  二、通过动手操作,初步感知汉字的特点,使幼儿在观察和想象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的喜悦:

  (一)、教师出示“海,树、油、桃、焰、灯”,提问:这几个字和是什么关,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认识这几个字的偏旁。

  (三)、幼儿操作,按字的偏旁分类。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感知汉字语义之间的联系,从而幼儿感受汉字的`魅力:

  播放课件《丑小鸭》,教师结合文字和图片进行讲述。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的设计能够考虑孩子的特点,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和水*,合理的安排、组织每个环节。活动从始至终都能够较连贯、较顺畅的组织,环节与环节的衔接也能做到承上启下且逐步加深。活动中,孩子的积极性非常的高,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到活动里,并在活动中体验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整个活动的设置我都以幼儿为主体地位,基本能达到活动所需要达到的目的。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汉字的起源和特点。

  2、了解象形字、会意字及有趣的偏旁部首。

  3、培养幼儿合作、协商的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惯。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在日常生活、区域游戏以及教育活动的过渡环节中,为幼儿提供了接触汉字的机会,一部分汉字幼儿已经认识,对汉字的认读有较强的愿望。

  2、物质准备:汉字知识PPrr、各个关节都会动的小人偶、字卡等。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自己发现象形字与会意字的特点,知道文字的目的及用途。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用合作的方式表现汉字,在合作过程中学会分工、协商。

  活动过程:

  1、观看课件,引导幼儿初步了解中国汉字的起源和简单特点。

  (1)出示甲骨文的P阳图片,了解甲骨文的特点。

  教师:小朋友中有很多人都认识了许多字,今天罗老师准备了一些有趣的字让小朋友来看看。

  教师:这是一个什么图案?猜一猜它们是什么?它是字吗?如果是字?它是一个什么字?中国字?外国字?外星人的字?还是中国古代的字?你们看得懂它们的意思吗?

  教师:它是中国古代的文字,你们觉得它像什么?

  幼儿:像鸡蛋!像球!像一张饼!像太阳!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古代的文字是什么?变变变,原来它是太阳的意思,那这个字演变到现在,会变成汉字里的什么字呢?变变变,噢!原来是日字!

  教师:这个图案在古代代表太阳的意思,到现代变成了日字。

  教师分别出示山、石、月、木等几个字,按照上面的方法以此类推,引导幼儿了解汉字的起源。

  教师: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些图案是出现最早的文字,叫做甲骨文。在很久以前,当时没有笔和纸,人们就是在石头上、骨头上、乌龟壳上刻画图案来记录事情的,这就是当时的文字。

  (2)出示象形字的P阳图片,了解象形字的特点。

  教师:古代有一种文字很有趣,这种字差不多就是照着那个东西的形状画出来的,叫做象形字。

  教师:看看它像什么?猜猜是什么字?

  幼儿1:山,它上面的尖就像山峰。

  幼儿2:月,像月亮一样弯弯的。

  幼儿3:门,左右直直的就像两扇门一样。

  教师:“山”就像一座大山的样子,在一群山的中间有一座高高的山峰;“月”就像一弯明月; “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3)出示会意字的P胛图片,了解会意字的特点。

  教师:下面我们看到的字就更有意思了,叫做会意字。它是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这个字念“鸣”,它是鸟叫的意思,谁能说说它是由哪两个字组成的?这两个字分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合起来是鸟叫的意思?有什么含义?类似的还有囚犯的“囚”字,森林的“森”字和“歪”字等。

  幼儿1:是“口”和“鸟”组成的。

  幼儿2:“口”是嘴的意思。

  幼儿3:小鸟用嘴叫,所以是鸣,就是鸟叫的意思。

  (4)出示偏旁部首的PPT图片,感受汉字中偏旁部首的特点。

  教师:这些字你们认识吗?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发现是什么了吗?

  幼儿1:它们的旁边都有一个三点水。

  幼儿2:都和水有关系。

  教师:在汉字里面,跟水有关的字的左边,一般有三点水旁,如出汗的“汗”,黄河的“河”,长江的“江”,还有流水的“流”,大海的“海”。跟木头有关的字,它的旁边或者下边有“木”字,如椅子的“椅”,枫树的`“枫”,桌子的“桌”。跟人有关的字呢,就用人字旁,如“你”“他”“们”,等等。(提手旁、木字旁、三点水、单人旁)

  2、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拼摆汉字,激发幼儿对汉字的兴趣。

  (1)木偶的身体会写字。

  教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有趣的文字,那么我们来玩一个文字游戏吧。罗老师请来一个好朋友,它是木偶小明,它想用身体摆成字的形状,请幼儿猜猜摆的是什么字。

  教师分别用木偶摆成“大”“上”等汉字,引导幼儿猜猜看。

  (2)我的身体会“写字”。

  ①教师:小朋友可真聪明呀,谁愿意用自己的身体来摆些字?(出示常见字的字卡,让幼儿用自己的身体摆出来,如“中”“下”等。)

  ②分组游戏,引导幼儿合作摆出不同的汉字。

  教师:我们要加大游戏难度了,自选四个人一组,到老师这里挑选一张字卡,并用四个人的身体合作拼成字卡上的字,拼得像,让大家能看出来的,就算成功。

  3、书写小名片,引导幼儿感受汉字的实际作用。

  教师:今天小朋友学了有关文字的知识,玩了文字游戏,你们觉得中国文字有意思吗?谁知道文字最主要的用途是什么?(传递信息,记录事情)今天我们就用文字制作一张自己的名片,我们很快就要离开幼儿园升人小学了,不能像现在这样经常见面,有了名片,当你想好朋友的时候,就可以拿出名片给好朋友打个电话,聊聊天,多好呀。

  制作方法:用签字笔在卡片上写上自己的姓名和电话号码,并做简单装饰。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目标设计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成为幼儿学*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并为幼儿提供合作的机会,体现出“活动化的共同学*”这一特点。这次活动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收集了大量有关汉字起源的图片,整理出幼儿易于接受的汉字特点,采用幻灯片播放的方法进行活动的前期认识、讲解及交流讨论,使幼儿在观看、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对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活动中教师还尽可能多地创造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之间个别交流和自由交谈的机会,使幼儿在学*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得到发展。

  不足之处:

  活动前期忽视引导幼儿主动收集活动资料,对于幼儿主动学*的积极性调动得还不够。在活动中对个别幼儿的关注也有所欠缺,讨论时应给予幼儿更大的自主空间,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木偶摆出字时,应该提供正确答案的字卡,让幼儿有对比,幼儿对汉字的理解会更强。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感知汉字的发展变化及构成规律,让幼儿对汉语文字特征的敏感性。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活动重难点:

  1.重点:让幼儿初步感知汉字的发展变化及构成规律,让幼儿对汉语文字特征的敏感性。

  2.难点:激发幼儿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1、挂图、汉字。

  2、了解本班幼儿对汉字的兴趣和汉字的情况。

  四、活动过程:

  1、导入激趣:通过挂图,让幼儿了解汉字的变化,激发对汉字的兴趣。

  (1)以谈话形式,了解幼儿记事方法。

  (2)出示象形字。

  2、提问:它们象什么?

  3、如果老师告诉你,它们每一个都是古时候的一个字,那它们都是什么字呢?猜猜看。

  4、看图上的画,看它们分别是古时候的什么字。

  5、老师小结:

  现在的汉字是由古时候的象形字在使用过程中,为了使用方便,经过长期的变、变、变,变化而来的。

  6、"找一找,读一读"。

  让幼儿找一找周围图卡上的字,区分一下哪些是中国的汉字,哪些不是。找字过程中,老师自然的给幼儿读广告或图片上的字,也请幼儿大胆读出自己认识的字。

  "有趣的汉字"。

  让幼儿比较汉字和其他文字的不同,比如是方块形,有的像一幅图画,陆续出现汉字及其对应的象形文字,如日、月、山、水等,让幼儿体会汉字的生动形象性。;.引导幼儿分析汉字的形象性(如人、大人;用动作表现"伞"、"笑"、"哭")和结构特征(如扔、捡、打、抱、提、拔;坑、坡、堆、埋;洗、游、泼、淋、洒等,这三组字与手、土、水分别有关,它们都带有相同的偏旁)。

  7、幼儿写自己的名字,并在比较中进一步懂得字有不同的读音和不同的写法。

  8、分组活动。

  (1)拼拼读读

  在一张大的硬纸板上画出各种几何图形,把所要复*的汉字写在几何图形中间,并把几何图形涂上不同的颜色。

  把几何图形挖空,剩下一个几何空间,然后把几何图形上的汉字剪成2~3份。

  玩法:让幼儿根据颜色把汉字拼完整(能力强的幼儿根据字形),并放在原来的几何空间;拼完后读一遍几何图形上的字;

  (2)谁会读

  (a人手一张不同的字卡表。


大班认识空间教案(精选5篇)(扩展9)

——《认识球体》大班数学教案(精选5篇)

  活动目标:

  能说出球体的名称,知道球体的`外形特征,即不论从哪个方向看球体都是圆的,不论向前、后、左、右它都能转动。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个小筐子,筐内有乒乓球、圆片纸、铅笔、操作材料各一。

  2、教师演示用的大范例,教室内角落放有球体形状的物体。

  活动过程:

  1、请幼儿拿乒乓球,从上(下)面、前(后)面、左(右)边等方向看乒乓球是什么形状的。请幼儿观察后回答。

  教师小结:乒乓球从各个方向看,它都是圆的。

  2、请幼儿拿圆片纸,比较圆片纸和乒乓球的不同,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征。

  引导幼儿从各个方向看圆片纸,从旁边看是一条线,幼儿观察回答,教师小结。

  3、把球放在桌子上,让幼儿玩球。注意不要让球离开桌面,引导幼儿把球向前(后)、向左(右)等方向滚动,并启发幼儿说出:球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都能滚动。

  教师小结:球能向各个方向滚动,

  小结:球体的外部特征,从各个方向看都是圆的,能往各个方向滚动的,这样的形状叫球体。

  4、找找哪些东西是球体的?

  请幼儿想想并找找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的球体形状的,说说为什么要做成球体形状?

  5、作操作材料,三个图例中,找找哪个是球体,为什么?

  6、活动结束。

  设计思路:

  幼儿学*活动应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幼儿的兴趣。本次活动的设想即来源于本班幼儿的兴趣—-爱玩弄一些球类玩具。为了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探究,活动前我和孩子共同收**滚动的的废旧物品,同时根据本班幼儿喜欢探索及游戏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玩游戏为主线以动手操作为探索过程的活动,让孩子们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认识球体,感知球体的基本特征。

  时间:20xx年4月

  班级:大班

  教师:李永华

  活动目标:

  1、认识球体,在生活中找到相似的物体。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篮球、足球各1只,圆镜子一面,一圆硬币2-3枚,玻璃球2—3扣子2-3个,圆卡2-3张。

  学具:幼儿人手1份操作材料(塑料球1只、圆卡1个。)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导入课题。

  1、“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好玩的游戏叫《小孩小孩真爱玩》,在游戏中小朋友一定要仔细观察物品,找出它们的不同,好吗?”

  二、与圆形比较观察,认识球体。

  1、幼儿自由观察学具物品,并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2、教师小结:像圆形卡片一样的东西都是圆圆的、扁扁的;而像皮球一样的东西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

  三、了解球体特征。

  1、继续以游戏形式请幼儿自由操作。(“现在就请你们都来摸一摸、比一比、滚一滚这些东西,看你能发现什么?”)

  3、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并上前试一试,玩一玩,指出哪些东西能向不同方向滚动。

  4、教师小结:扁圆形的.东西只能向前或向后滚动;而球状的东西可以向任何方向滚动。)所以我们把能向任何方向滚动的,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形的物体叫做球体。

  5、师生共说儿歌,理解球体的特征。

  “球体球体圆溜溜,那边看它都是圆,球体球体圆滚滚,哪边推它都能滚。

  四、巩固对球体特征的认识。

  1、分类:将扁圆形物体与球体物体分类。

  2、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与球体相似的物体。

  五、区分*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知道球体属于立体图形。

  六、延伸活动

  观察幼儿用书的图例,找一找哪个不是球体,想一想它们为什么不是球体。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了解球体的主要特征。

  2.比较、发现球体和圆形的不同,并乐意表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玻璃球、飞盘、乒乓球、小皮球、木珠、光盘、圆环、硬币、瓶盖等及其图片,笔和记录表。

  2.环境布置:圆圆世界--摆放玻璃球、小皮球、木珠、乒乓球等各种球体物品及圆环、光盘、飞盘、硬币、瓶盖等。

  活动过程:

  (一)以"圆圆世界"导入活动,教师ppt展示图片,引发探究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进入一个"圆圆世界",看看这个世界里都有什么东西?它们哪里一样?

  (二)引导幼儿在"圆圆世界"里边玩边探索,初步感知球体的特征。

  1.介绍玩法和记录要求;老师把他们请到了教室,待会儿小朋友们滚一滚,玩一玩,看一看他们是不是都可以滚,如果可以滚的就在这个图示下面"√",不能滚的就打"×"。

  2.幼儿选择"圆圆世界"里的物品玩,教师观察、引导他们;把玩的结果记下来。

  3.结合记录,交流玩的结果:有哪些东西是可以滚的?哪些东西是不可以滚的?

  4.小结:原来,"圆圆世界"里的东西都可以滚。

  (三)再次探索,进一步感知球体的特征。

  1.师;"圆圆世界"里的东西都可以滚,但可以随便滚吗?请小朋友们再去滚一滚,玩一玩这些东西。操作时请按照记录表上的图片指示进行,并且把玩的结果记录下来。

  2.幼儿再次探索,教师观察、引导幼儿;把玩的结果记录下来。

  3.结合记录,交流结果。

  4.小结:从各个方向来滚、滚来滚去都不会倒的这些东西,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球体"。

  (四)引导幼儿找一找生活中的球体物品。

  1.师幼交流:找一找我们的周围有哪些东西是球体(如柜子上的地球仪等)。

  2.师展示ppt,介绍生活中的球体及其作用,。

  师:老师也找了一些球体,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它们为什么要做成球体?。

  3.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球体物品。

  师:回家以后你们再去找一找球体的东西,看一看这些东西有什么作用,会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探究精神。

  2发展幼儿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3通过观察比较在操作活动中认识球体的特征。

  活动准备:

  圆圆世界(内有圆圆的会滚动的物体)白纸 篮子 胶泥 表格40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老师带领幼儿复*圆的特征,并请幼儿进入圆圆世界。

  (二)展开活动

  1幼儿第一次尝试。

  2教师引导幼儿相互观察,比较所拿物品特征,逐步归纳,提炼球体特征,并用记录的方法展现球体特征。

  3教师小结球体特征。

  4教师提出要求,幼儿再次选择所拿物品。

  5教师指导幼儿再次感知球体特征,并帮助个别幼儿分析所选物品是否球体。

  6请幼儿想一想,并说出生活中的球体 。

  活动结束

  请幼儿用橡皮泥给圆形娃娃做一份是球体的礼物。

  活动延伸

  请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表格。

  活动反思:《指南》之科学领域中强调“在尊重儿童认知发展的前提下开展数学教育”,对孩子而言行动和经验是学*数学的最佳手段。本次数学活动是通过孩子的操作,让孩子逐步理解扁圆形和球体的不同,从而认识球体;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分类、讲讲生活中的事物,扩展了孩子的思维;最后,通过寻找不同类使活动进入高潮。 在整个活动中,我尊重每位幼儿的人格,让孩子和我处于*等的地位,让他们尽可能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尽管我的语言中不乏信息和技能的讲解传递,但最主要还是一些试探性的提问和商谈式的建议,目的是为了引出幼儿自己的探索和表达,而不是制造和控制幼儿的行为。所以不管是传递、示范还是提问,其目的都在于为幼儿的主动探究和表达创造积极的条件,营造良好的情绪。 每个活动总有不足之处,在孩子滚动小球时,有的滚到了地上,于是孩子们高兴地满地跑,现场一时比较骚乱,最后虽然安静下来但显然孩子们还不尽兴,所以我设想,如果能将这节课改成室外课,让孩子们玩各种球类物及扁圆的物体,如体育球类,轮胎,油桶,滚环及各种圆柱体物体,或类似球体的东西,孩子充分的感受之后,积累的经验会更加扎实有效,只不过这样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控制活动的应对能力和张力,值得尝试尝试。

  认识球体

  活动目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