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加乘减》教案优选【5】份

首页 / 教案 / |

  《乘加乘减》教案 1

  教学内容:

  连乘、乘加、乘减和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结果。

  2.理解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3.提高学生的类推能力,培养学生知识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的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前面我们学*了小数乘法,通过学*我们发现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新知识,看哪位同学学得快,掌握得好。

  一、复*旧知

  1.出示投影,先回答问题,再计算。

  (1)12×5×60

  (2)30×7+85

  (3)250×4-200

  教师提问:每个式题各含什么运算?是什么式题?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在练*本上计算结果。

  订正:(1)3600(2)295(3)800

  教师说明:

  小数的这些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教学意图:

  本环节通过三个式题复*整数连乘、乘加和乘减的运算顺序,并向学生说明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为下面学生将整数运算顺序迁移到小数作准备。

  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

  1.初步尝试。

  出示例6: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在校园里种了300棵蓖麻,*均每棵收蓖麻籽0.18千克,每千克可榨油0.45千克,一共可榨油多少千克?

  全班学生默读题目后,指名让学生说出怎样列算式,教师板书。然后让学生独立尝试把这道题做完,教师指名板书计算过程

  0.45×0.18×300

  =0.081×300

  =24.3(千克)

  答:一共可榨油24.3千克。

  订正答案后,教师提问

  (1)算式中有几步计算?每个数目都是小数吗?是什么式题?

  (2)这个含有小数的连乘式你是按什么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按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进行类推。

  计算下列各题。

  (1)72×0.81+10.4(2)7.06×2.4-5.7

  学生先在练*本上独立解答,在订正答案时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订正:(1)68.72(含有乘法与加法两种运算,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2)11.244(含有乘法与减法两种运算,先算乘法,再计算减法。)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这些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板书:连乘、乘加、乘减

  教学意图:本环节利用迁移,让学生将整数的运算顺序类推到小数,尝试完成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三、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1.复*。

  教师提问:我们在学*整数乘法时曾学*过几个运算定律,谁还记得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

  教师贴出:a×b=b×a

  (a×b)×c=a×(b×c)

  (a+b)×c=a×c+b×c

  提问学生:乘法交换律中两个数的范围是什么?结合律中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分配律中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这些数的范围都是整数。)

  2.观察讨论。

  教师用投影出示两组算式,学生口答结果,然后教师用○将左右两组算式相连。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学生观察这三组算式,并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三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2)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特点?与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一样?

  (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通过讨论将得出如下结论

  ①三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②第一组是把两个相乘的数交换位置,结果不变,与学过的乘法交换律一样。第二组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与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结果相等,与乘法结合律一样。第三组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与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后求和,结果不变,与乘法分配律一样。

  ③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

  教师提问:我们分别比较这三组算式左右两侧的式子,哪一个式子在计算中更为简便?(第一组写成竖式,右边的比较简便,第二组不明显,第三组左式比右式简便。)

  3.教师小结:通过观察讨论,我们发现整数的乘法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小数乘法,并且利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乘法计算更简便。

  板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教学意图:本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每组两个算式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等关系,并且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也适用,同样可以使一些计算更加简便,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四、巩固练*

  1.填空,并说一说应用了哪个运算定律。(填在书上)

  4.2×1.69=□×□

  2.5×(0.77×0.4)=(□×□)×□

  6.1×3.6+3.9×3.6=(□+□)×□

  2.计算下面各题。

  (1)19.4×6.1×2.3

  (2)3.25×4.76-7.8

  (3)18.1×0.92+3.93

  (4)5.67×0.21-0.62

  (5)7.2×0.18×28.5

  (6)0.043×0.24+0.875

  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存在问题。

  3.判断对错。

  (1)50.4×1.95-1.9(2)3.76×0.25+25.8

  =50.4×0.05=0.9776+25.8

  =25.2=26.7776

  全体学生用手势判断,并说出错误原因。

  4.应用题。

  玉山农场新建一座温室,室内耕地面积是285*方米,全部栽种西红柿,一茬*均每*方米产6千克。每千克按1.30元计算,一共可收入多少元?

  学生完成练*后,教师及时订正

  2.(1)272.182(2)7.67(3)20.582(4)0.5707(5)36.936(6)0.88532

  3.(1)运算顺序错误。改正:(2)计算错误。改正

  50.4×1.95-1.93.76×0.25+25.8

  =98.28-1.9=0.94+25.8

  =96.38=26.74

  4.1.30×6×285=2223(元)

  教学意图:

  本环节通过多种练*使学生分别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与小数连乘、乘加、乘减这两部分知识进行巩固。其中第二题的六道计算题,各题目计算结果小数部分位数较多,除了注意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外,还要注意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乘加乘减》教案 2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加、乘减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列式解答乘加、乘减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

  1.根据问题选择算式并连线。

  妈妈买了29个果冻,第一天吃了7个,第二天吃了15个。

  (1)两天吃了多少个果冻?(1)29—7—15

  (2)还剩多少个果冻?(2)15—7

  (3)第一天比第二天少吃多少个?(3)7+15

  2.根据算式补问题。

  学校买来38个排球,分给二年级5个班,每班分7个。

  7X5=35(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35=3(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练*

  1.教科书第10页的第2题。

  想一想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要求还剩多少个萝卜,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一共种了多少个萝卜和送了多少个给兔奶奶)那我们第一步先求什么?(一共种了多少个萝卜?)接着再求什么?(还剩多少个萝卜)

  列式:9X5-15

  提问:9X5表示什么?再减15又表示什么?

  2.教科书第1l页的第3题.

  分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由小组长汇报本小组讨论的结果。

  [主要的要点:爸爸和妈妈是**要买**票,每张8元,共花8X2=16(元),小明是儿童,每张票5元,这样三人去动物园要花16+5=21(元)。21元大于20元,所以用20元买票不够。]

  3.教科书第11页的第4题。

  教师:球队的得分分主场分和客场分两种。本题可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然后再汇报讨论结果。

  队的主场得分是卡塔尔队主场得分的4倍,卡塔尔主场得分是3分,所以队主场得分是3X4=12。队的客场得分是7分。队的总分是19分。

  阿联酋队的主场得分是3分,客场得分是8分。阿联酋队的总分是11分。

  乌兹别克斯坦队的主场得分是阿联酋队主场得分的3倍,阿联酋队的主场得分是3分,所以乌兹别克斯坦队的主场得分是3X3=9,客场得分是1分。乌兹别克斯坦队的总分是10分。

  卡塔尔队主场得分是3分,是本队客场得分的2倍,客场得分是3X2=6。卡塔尔队的总分是9分。

  阿曼队主场得分是5分,客场得分与乌兹别克斯坦队的客场得分相同。阿曼队的总分是6分

  3.妈妈买来26个桔子,吃了几个,剩下的每5个放一盘,放了4盘。问吃了几个桔子?

  4.游乐场有7辆小赛车,每车能坐4人,还有21人在排队等候,现在一共有多少人?

  5.快餐店运来56个汉堡包,卖出37个,又运进21个,现在快餐店有汉堡包多少个?

  6.4个工人叔叔每人要做7个卡通玩具,已经做了19个,还要做多少个?

  7.商店里有30个书包,上午卖出13个,下午又卖8个,还剩下多少个?

  《乘加乘减》教案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们学会乘加、乘减的简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提高学生灵活思维的能力。

  3.渗透在解决一个问题时,要从多种角度去考虑”的观点。

  教学重点

  掌握乘加、乘减的实际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乘加、乘减的实际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口算

  (1)2+2+2+2+3=(2)2×4+3=

  3+3+3+1=3×3+1=

  2.问:这两组口算题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

  二、新授

  1.引入新知(教学例5)

  出示实物

  教师依次摆出下面物体(也可以用磁贴代替)

  摆一个盘子,然后在这个盘子里摆上3个桃子。如此重复3次。再摆一个盘子,在这个盘子里摆上2个桃子。

  问:谁来说说,老师都摆了些什么,是怎么摆的?

  问:谁能根据老师摆的这些物体,提出一个问题?

  (可以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问:这个问题可以怎么解答?(讨论)

  (3+3+3+2=3×3+2=)

  分别说说这两个算式的意思,请你与周围的同学一起评价一下,这两个算式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3×3+2=这个算式里,先算的3×3表示什么意思?

  (生:先算的3×3表示前三个盘子里共有多少个桃子。)

  2.发展提高(教学例6)

  (1)出示例64×3-2=

  (2)提问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哪一步?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4乘3这一步。)

  这个算式该怎么读?

  (这个算式读作:4乘3的积,再减去2,差是多少?)

  (3)讨论:这个算式你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解答?

  (方法一:先算4乘3得12,再用12减去2得10.

  方法二:还可以先算4乘4得16,再用16减去2,再减去4,也就是用16减去6得10.

  方法三:还可以先算4乘2得8,再加4减2,也就是用8加2得10.)

  3.初步归纳

  问:我们刚才所学*的这两个例题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每一道题都有两步;

  每一道题都是先做乘法。

  不同点:例5是乘加的两步题,例6是乘减的两步题。

  三、巩固练*

  1.32+3=43+4=

  32-3=44-9=

  2.(1)3和2相乘是(),再加17得()。

  (2)4个3想8加是(),再减5得()。

  (3)一个因数是4,一个因数是2,积是(),再加25得()。

  四、归纳质疑

  通过今天的学*,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布置作业(略)

  《乘加乘减》教案 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的例6及做一做,练*三第1~4题

  教学目的:

  知道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和类推能力;养成认真细心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小数连乘、乘加、乘减

  教学难点:

  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出示:先想一想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30×7+85250×4-

  问:①每个式题各含什么运算?是什么式题?

  ②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③指名口答

  2、引入新课:小数的运算顺序同整数一样

  板书课题:小数连乘乘加乘减

  二、进行新课

  (一)教学例6

  1、出示例6

  (1)读题

  (2)列出算式

  (3)问:算式中有几步计算?是什么式题?每个数目都是小数吗?

  (4)这个含有小数的连乘式题应该先算什么?

  (5)运算

  2、练*

  P9做一做

  (1)先指名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2)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二)教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1、准备题

  下面简算中用到了哪些运算定律?

  7×12=12×7

  8×5×4=8×(5×4)

  (24+36)×5=24×5+36×5

  指名口述各定律内容

  问:这些乘法运算定律中交换律中两个数的范围是什么?结合律中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分配律中的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

  2、过渡:那么小数乘法中是否也有这样的定律呢?我们一起来研究。

  3、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1.2×0.7

  (0.8×0.5)○0.8×(0.5×0.4)

  (2.4+3.6)○2.4×0.5+3.6×0.5

  (1)集体观察一下0.7×1.2与1.2×0.7相等吗?为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看看、想想、算算的方法解决下面两题

  (3)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4)说明: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5)问:现在乘法运算定律中的数的适用范围包括哪些数?

  4、练*

  P11(3)填在书上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

  1、P11(2)

  自练后评讲,说出对错的理由

  2、计算下面各题

  19.4×6.1×2.3

  5.67×0.21-0.62

  四、全课

  今天你新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P11(1)下面两行

  《乘加乘减》教案 5

  课题:

  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页例5,“做一做”及练*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方法。

  (2)通过乘加、乘减算式帮助学生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能力及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方法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乘加、乘减算式题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讨论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学校组织秋游,游乐场里热火朝天。(多媒体出示:教材58页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看到有4个旋转木马,每个木马上可坐3人……)

  二、探究新知

  (1)根据这个画图,你想提出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2)小组讨论。

  (3)交流汇报。

  (4)观察算式说说自己的想法。

  如:4×3-1=11

  这个算式先算什么?4×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减1

  3×3+2=11

  这个算式先算什么?3×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

  (5)板书课题:“乘加乘减”

  三、积累应用,巩固提高

  (1)课件出示教材58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2)动手操作。

  展开自己的想象,并用学具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用乘加、乘减的算式算出你一共用了多少个学具。

  (3)完成练*十二第1题。


《乘加乘减》教案优选【5】份扩展阅读


《乘加乘减》教案优选【5】份(扩展1)

——《乘加乘减》教案 (菁华5篇)

《乘加乘减》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知道乘法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义解答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

  2、理解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惯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义解答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森林中住着三只小象,他们三个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玩,小象决定盖一座大房子三个好朋友一起住,这样可以天天见面。于是他们去森林中运木头,准备盖房子。看他们干得多起劲。(出示主题图)

  二、自主探究:

  1、观察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2、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板书:每个小象运两根木头,三只小象一共运几根木头?

  3、问:“每个小象运两根”是什么意思?独立解答,小组合作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求一共运几根木头,也就是求3个2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算式是2×3=6(根)

  三、拓展运用:

  1、练*十二第1题。

  先教育学生“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然后认真观察画面,找出解决“一共浇多少棵树?”所需的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题里说的是什么事,要求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练*十二第3题。

  先了解每种商品的价钱,独立解决提出的两个问题。

  再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4、59页“做一做”。

  出示情境图,学生自己寻找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再独立解答。

  6、开放题:森林餐厅每张桌子能坐4个人,还有5张空桌,有22位客人坐得下吗?

《乘加乘减》教案2

  详细介绍:

  课题:加减、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

  2.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3.会分步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复合应用题.

  教学重点

  分析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解题关键找中间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白皮球图6个、花皮球图18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例1)】

  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

  (1)二(1)班男生20人,女生18人.〖学生可能提出二(1)班一共有多少人?还可以提出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或者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

  (2)汽车上有36人,到站下去8人.(学生可能提出车上还剩多少人?)

  2.根据问题和一个已知条件,补充另一个已知条件.

  (1)妈妈买来12个苹果,______.还剩多少个?

  (2)小明拍球50下,______.小明和小刚一共拍了多少下?

  3.做书上的准备题.

  商店里有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学生独立在课堂练*本上解答,请一名同学上黑板板演)

  4.订正板演24-20=4(个)答:还剩4个.

  问: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求是什么,这道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二、探究新知.

  师说:刚才的复*题大家做得很好,老师知道大家对一步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掌握得很好.如果将第1个已知条件商店里有24个皮球不直接给出,而告诉你商店里有6个白皮球和18个花皮球你会算吗?(出示例1),这道题就不能用一步直接算出还剩多少个.我们今天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1.学*例1【继续演示课件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例1)】

  (1)读题.

  小声自由读一遍,指名读一遍,齐读一遍.

  (2)找已知、未知.

  学生口述,教师在题中标出.

  师问:和复*题比较,哪儿变了?哪儿没变?(已知条件变了,问题没变)已知条件变成几个了?谁能再说一说?教师同时贴出皮球的实物图.

  (3)分析数量关系.

  师问:要求还剩多少个?必须知道哪两个已知条件?(一共有多少个和卖了多少个?)哪个已知没给?哪个直接给了?那应该先求出什么?(商店里一共有多少个皮球)根据哪两个已知可以求出商店里一共有多少个皮球?(商店里有6个白皮球和18个花皮球).同时板书:

  根据板书,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要求还剩多少个,必须先算什么?

  通过充分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请同学分析数量关系.(要求还剩多少个,必须知道一共有皮球多少个和卖出多少个,卖出20个已经知道,所以要先求出一共有皮球多少个.根据有白皮球6个和18个花皮球,就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个皮球).同时板书:

  ①商店一共有多少个皮球?②还剩多少个?

  6+18=24(个)24-20=4(个)

  答:还剩4个.

  解答后,可追问:6+18=24(个)求出的是什么?24-20=4(个)求出的又是什么?以强化解题思路.

  2.总结学*方法.

  师说:刚才我们一起学会了例1,在学例1时,第一要认真读题,最少读3遍,帮助我们理解题意.第二要找出已知、未知,认真在题上标出.第三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最后再正确解答.要想正确解答两步应用题,这四步一步不能少,而且还离不开认真二字,下面我们做一些练*,看谁做题认真,解答正确.同时板书.

  (1)读题.(2)找已知、未知.(3)分析数量关系.(4)正确解答.

  三、巩固反馈【继续演示课件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例1)】

  1.做一做.

  同学们做了20个泥人,老师做了8个泥人.送给幼儿园25个.还剩多少个泥人?

  按四步指导学生完成此题.

  (1)默读3遍题.

  (2)在题上标出已知、求,指名说一说.

  (3)互相讨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独立解答,指名上黑板板演.

  20+8=28(个)

  28-25=3(个)

  答:还剩3个泥人.

  (5)追问:20+8=28(个)求出的是什么?28-25=3(个)求出的又是什么?

  2.比较练*.

  (1)学校里有14盒粉笔,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2)学校里原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认真读题后,问:这两题哪相同?哪不同?(都是求现在有多少盒粉笔,已知条件不同,第(1)题有两个已知条件,是一步应用题,第(2)题有三个已知条件,是两步应用题)

  3.总结.

  今天学的两步应用题都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先加再减,先减再加)

  布置作业

  1.一辆汽车里有乘客36人,到新街车站下去8人.又上来12人,这时车上有乘客多少人?

  2.商店里有蓝书包40个,绿书包30个.卖出37个,还剩多少个?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乘加乘减》教案3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乘混合在一起的算法。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顺序和运算定规律进行灵活、准确的计算。

  教学策略:

  1、加强口算的基本训练。

  2、例6的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明确运算顺序。

  3、适当增加带分数乘法和分数连乘的计算式题。掌握带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例:黑板的宽是米,长是宽的2倍,黑板的长是多少米?黑板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让学生知道通常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再乘。

  4、通过例题的教学让学生思考分析并明确:三个分数相乘,如果是带分数要先化成假分数,为了简便,可以先把所有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约分,再把约简的分子、分母分别相乘。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要培养学生先认真观察算式的特点再选择算法的良好学**惯。

  5、教学中仍然注意复*运算顺序的使用前提,不要盲目简算。

《乘加乘减》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并通过计算帮助自己记忆乘法口诀。

  4、进一步学会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建立对数学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教学难点:

  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池塘边小熊家是玉米地又大丰收了,你们看一棵棵的玉米多壮呀!

  出示课本图片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学*乘加和乘减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小朋友从画面上你能收集到那些信息和同桌交流一下

  2)引导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3+3+33443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这时小熊也来到了它的家玉米地里它来干什么呢?它搬走了一棵玉米,还剩几棵玉米呢?你会解决吗?

  4)引导学生列出乘加或乘减的算式。刚才有人用12减1,而12又是从哪里得来的?既然12是刚才用34、43或3+3+3+3算出来的。那么如果把这两次的计算写成一个算式,你会写吗?

  [设计意图]先出现一步解决的乘法问题,给学生的下一步学*做好方法上的铺垫。

  请大家在小组内商量商量,然后试一试。小朋友真能干,不仅列出了含有加减法的算式,,还列出了含有乘减法的算式。你们知道这样的算式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吗?

  请大家想一想,除了可以列出这样的算式外,还可以怎样列式来解决?小组继续讨论。乘加的算式有又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呢?

  教师小结。乘加或乘减的算式都是先做乘法,然后再做加减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用不同方法进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乘加或乘减法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

  三、巩固练*

  1、指导完成56页《做一做》1、2题。56页1题在引导学生看清图意后,列出不同的算式,明确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练*巩固对乘加法和乘减法的运算顺序的认识和理解。

  四、拓展性学*

  1、在口里填上正确的数。

  8+9=口口+口7+5=口口+口9+7=口口+2

  =口口-口=口口-口86=口口-2

  4+6+8=口33+4+5+6+7=口口

  [设计意图]给学生有一定的展示场地,发挥他们的智能。

《乘加乘减》教案5

  课题:

  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页例5,“做一做”及练*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方法。

  (2)通过乘加、乘减算式帮助学生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能力及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方法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乘加、乘减算式题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讨论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学校组织秋游,游乐场里热火朝天。(多媒体出示:教材58页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看到有4个旋转木马,每个木马上可坐3人……)

  二、探究新知

  (1)根据这个画图,你想提出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2)小组讨论。

  (3)交流汇报。

  (4)观察算式说说自己的想法。

  如:4×3-1=11

  这个算式先算什么?4×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减1

  3×3+2=11

  这个算式先算什么?3×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

  (5)板书课题:“乘加乘减”

  三、积累应用,巩固提高

  (1)课件出示教材58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2)动手操作。

  展开自己的想象,并用学具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用乘加、乘减的算式算出你一共用了多少个学具。

  (3)完成练*十二第1题。


《乘加乘减》教案优选【5】份(扩展2)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优选【5】份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1

  课题:

  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页例5,“做一做”及练*十二第1~4题。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方法。

  (2)通过乘加、乘减算式帮助学生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能力及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方法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乘加、乘减算式题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讨论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学校组织秋游,游乐场里热火朝天。(多媒体出示:教材58页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看到有4个旋转木马,每个木马上可坐3人……)

  二、探究新知

  (1)根据这个画图,你想提出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2)小组讨论。

  (3)交流汇报。

  (4)观察算式说说自己的想法。

  如:

  4×3-1=11

  这个算式先算什么?4×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减1

  3×3+2=11

  这个算式先算什么?3×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

  (5)板书课题:“乘加乘减”

  三、积累应用,巩固提高

  (1)课件出示教材58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2)动手操作。

  展开自己的想象,并用学具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用乘加、乘减的算式算出你一共用了多少个学具。

  (3)完成练*十二第1题。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58页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并通过计算帮助自己记忆乘法口诀。

  4、进一步学会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建立对数学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教学难点:

  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一群小朋友在玩旋转木马,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呀!

  出示课本图片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学*乘加和乘减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小朋友从画面上你能收集到那些信息和同桌交流一下。

  2、引导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一共坐了多少人?

  3、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

  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3+3+2

  3×3+2

  4×3—1

  教师小结。乘加或乘减的算式都是先做乘法,然后再做加减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用不同方法进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乘加或乘减法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

  三、巩固练*

  1、指导完成56页做一做1、2题。

  56页1题在引导学生看清图意后,列出不同的算式,明确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练*巩固对乘加法和乘减法的运算顺序的认识和理解。

  四、拓展性学*

  1、在口里填上正确的数。

  8+9=口×口+口7+5=口×口+口9+7=口×口+2

  =口×口-口=口×口-口8×6=口×口-2

  4+6+8=口×33+4+5+6+7=口×口

  [设计意图]给学生有一定的展示场地,发挥他们的智能。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3

  教学背景:

  本课内容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也就是当若干份中有一份与其他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 ; 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先用乘法算, 再减去 多 看的 部分。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一样。此时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了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学会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计算乘加、乘减式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运用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用含有乘加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培养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惯。

  教学方法:

  演示法、课堂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

  探究解题方法 。

  (1) 展示学生的解法,交流讨论。

  师:我们现在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谁来说说你的算式是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结果:

  ① 3+3+3+2

  ② 3×3+2

  ③ 3×4-1

  (2) 让列②式的同学说说 : 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3×3 是哪里的人数,2 呢?

  师:这样说,大家同意这个算式的列法吗? (利用课件再将这种方法展示一次)

  师: 像 3×3+2 算式中既有乘法又有加法,这样的算式叫做乘加算式。

  (3)让列③式的同学说说: 你 是怎样想的? 为什么要用 3×4 ,为什 么要减 1 呢?

  (利用课件再将这种方法展示一次)

  师:像 4×3-1 算式中既有乘法又有减法,这样的算式叫做乘减算式。

  教学总结:

  在整个 教学过程 中,老师充分让 学生 进行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 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学*数学,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1、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实现算法多样化。

  我通过 放手 让学生独立思考, 探究 不同的解 题 方法,然后展示自己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享受成功的乐趣 。

  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列出 多种算法 后,我让学生展示自己真实的想法, 并利用生动 形象 的课件再一次展示解题思路 。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主探索 和 讨论交流,使学生成为学*数学的主人。在学*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充分享受着数学学*活动带来的 乐趣 和喜悦。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4

  设计说明

  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分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利用知识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自主学*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发展。本节课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

  1、猜测验证,实现知识的迁移。

  在复*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猜测: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否推广到分数混合运算?让学生通过两种方法解决具体问题,对自己的猜测进行验证,从而得出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的正确结论。

  2、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在组织学生进行猜想并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发表观点后,通过计算进行验证,运用不完全归纳法使学生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使学生的学*过程成为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现规律的过程。

  3、自主计算,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为学生创设自主学*、合作探究的学*氛围,让学生经历用简便方法计算以及体验算法多样性的过程,使学生在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美的同时,掌握分数的简算方法,并通过对比、分析,使计算方法最优化。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2、学生准备口算卡

  教学过程

  ⊙复*铺垫

  1、复*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

  (2)哪些运算属于第二级运算?哪些运算属于第一级运算?(乘、除法属于第二级运算,加、减法属于第一级运算)

  (3)遇到有括号的题该怎样计算呢?(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4)观察下面各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33×2+34 7×9+5×4 125×(72-64)

  [33×2+34先算乘法,后算加法;7×9+5×4先算乘法,后算加法,乘法可以同时进行计算;125×(72-64)先算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括号外面的乘法]

  2、复*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

  在整数乘法中有哪些运算定律?其内容和字母表达式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

  设计意图:从复*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入手,为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

  ⊙合作探究

  1、谈话质疑。

  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小数计算,那么是否也能推广到分数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分数乘加、乘减运算的运算顺序及分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2、自主探究。

  (1)探究分数乘加、乘减运算的运算顺序。

  ①课件出示教材8页例6,学生自主观察,交流题意。

  ②独立列式,交流汇报。

  列式一:×2

  列式二:×2+×2

  ③发现运算顺序。

  a、计算。(组内分题进行计算,引导学生先根据猜测计算,再把分数化成小数进行验证)

  b、交流、汇报。

  c、小结。

  分数乘加、乘减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探究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乘法。

  ①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勇于发表个人意见。

  ②验证。

  课件出示下面各组算式:观察每组中的两个算式,看看它们有什么关系。(利用三组算式,小组讨论、计算,得出每组中两个算式的关系)

  ×○××○×

  ×○×+×

  ③各小组汇报计算结果并讨论。

  ④明确结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适用于分数乘法。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5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地计算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式题。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02×0.2 0.45×0.6 0.8×0.125 0.759×0

  0.25×0.4 0.067×0.1 0.1×0.08 0.85×0.4

  2、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 30×7+85 250×4-200

  ⑴ 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⑵ 得出:

  ① 整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② 整数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⑶ 让学生算出结果并集体订正。

  3、揭题谈话:同学们已学会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已学的知识为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出一份力。

  二、尝试:

  学校图书室准备铺地砖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1、出示例题

  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2、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并列出算式。

  怎样知道100块瓷砖够不够呢?

  板书:0.9×0.9×100=81(*方米) (100块不够)

  3、那110块够吗?(学生独立尝试,可以怎样算?)

  (1)0.9×0.9×110 (2) 0.81×10+81

  =0.81×110 =8.1+81

  =89.1(*方米) =89.1(*方米)

  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以及是如何算的?

  4、(2)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式题?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5、你认为在做连乘试题时应注意什么?

  6、尝试后练*:“做一做”。

  ⑴ 生先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⑵ 独立计算出结果。

  ⑶ 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

  ⑷ 做乘加题注意什么?

  三、运用:

  1、⑴ 出示: 50.4×1.95-1.8 3.76×0.25+25.8

  =50.4×0.1 =0.094+25.8

  =5.04 =25.894

  ⑵ 怎样判断它对不对?

  先看它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再看它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⑶ 根据这两点进行判断并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⑷ 集体订正。

  2、看谁算得快。(分组比赛)

  19.4×6.1×2.3 3.25×4.76-7.8 18.1×0.92+3.93

  四、体验:今天都学了什么?


《乘加乘减》教案优选【5】份(扩展3)

——《乘加乘减》数学教学反思3篇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因此在课一开始先复*乘法口诀和改写算式,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充分运用主体图,在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先让学生提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解决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解决“还剩下几个玉米?”的方法,学生通过分析、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法。这样培养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从而找到最优的方法。

  本节课练*题的设计比较有层次。先借助桃子图让学生从形象上去认识乘加乘减的方法计算,然后口算式题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充分牢记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回归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后,设计了富有开放性、创造性的题目,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这样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索、自己思考、自己选择方法。在这个主动学*、互相启发的学*活动中,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

  今后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注意评价策略这样课堂才会更有效。

  乘加、乘减乘法这节课是在基本掌握了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对一些生活现象能用数学方法正确列出简便算式,并能根据算式的意义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开课出示主题图后,学生根据主题图中的情况列出算式。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可以列(1)33+2=11;(2)43-1=11这两个算式。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生1:我看见前面三棵都有三个玉米,第四棵只有两个玉米,所以我用第一个算式。生2:我看见小熊拿走了一个,如果不拿走这一个,那么原来每棵都有三个玉米,所以原来有43个玉米,再减去小熊拿走的一个,所以我认为是第二个算式。我接着问:你觉得哪个算式好一些?为什么?生:我觉得第二个好一些!因为小熊拿了一个所以减一个,与图意相符合。生:我觉得这两个算式都可以。师对同学们的意见进行肯定。你们还能用别的方法表示图上的玉米总数?这时有一部分学生才想到:3332=11这一算式。观察比较这三个算式,前面两个算式比第三个算式怎么样?生:简便!。对只要简便就是好的方法,所以我同意这两种算式都是很简便的。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生:这两个算式中都有乘法。师: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相互进行讨论。生: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师出示算式1243,这个算式应该怎么算呢?学生都受到前面的影响(依次计算)。师问:乘3,谁乘3?是124的和乘3还是4乘3?学生这时有意识地注意到了这一问题。究竟是谁来乘3?。于是大家得到了共识:是4乘3,那么12加什么呢?由此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的题应该怎样算?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到了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原则。师: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许多事情是要讲究优先的:比如:残疾人坐车优先、军人看病优先等待。乘法就像我们生活中的这些特殊人一样,在计算的时候都应该优先。从而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顺序。

  通过本课教学,我认为只要贴*学生的生活,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才能将知识深刻掌握。

  乘加、乘减乘法这节课是在基本掌握了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对一些生活现象能用数学方法正确列出简便算式,并能根据算式的意义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开课出示主题图后,学生根据主题图中的情况列出算式。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可以列(1)33+2=11;(2)43-1=11这两个算式。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生1:我看见前面三棵都有三个玉米,第四棵只有两个玉米,所以我用第一个算式。生2:我看见小熊拿走了一个,如果不拿走这一个,那么原来每棵都有三个玉米,所以原来有43个玉米,再减去小熊拿走的一个,所以我认为是第二个算式。我接着问:你觉得哪个算式好一些?为什么?生:我觉得第二个好一些!因为小熊拿了一个所以减一个,与图意相符合。生:我觉得这两个算式都可以。师对同学们的意见进行肯定。你们还能用别的方法表示图上的玉米总数?这时有一部分学生才想到:3332=11这一算式。观察比较这三个算式,前面两个算式比第三个算式怎么样?生:简便!。对只要简便就是好的方法,所以我同意这两种算式都是很简便的`。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生:这两个算式中都有乘法。师: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相互进行讨论。生: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师出示算式1243,这个算式应该怎么算呢?学生都受到前面的影响(依次计算)。师问:乘3,谁乘3?是124的和乘3还是4乘3?学生这时有意识地注意到了这一问题。究竟是谁来乘3?。于是大家得到了共识:是4乘3,那么12加什么呢?由此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的题应该怎样算?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到了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原则。师: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许多事情是要讲究优先的:比如:残疾人坐车优先、军人看病优先等待。乘法就像我们生活中的这些特殊人一样,在计算的时候都应该优先。从而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顺序。

  通过本课教学,我认为只要贴*学生的生活,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才能将知识深刻掌握。


《乘加乘减》教案优选【5】份(扩展4)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乘加乘减》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设计说明

  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分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利用知识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自主学*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发展。本节课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

  1、猜测验证,实现知识的迁移。

  在复*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猜测: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否推广到分数混合运算?让学生通过两种方法解决具体问题,对自己的猜测进行验证,从而得出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的正确结论。

  2、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在组织学生进行猜想并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发表观点后,通过计算进行验证,运用不完全归纳法使学生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使学生的学*过程成为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现规律的过程。

  3、自主计算,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为学生创设自主学*、合作探究的学*氛围,让学生经历用简便方法计算以及体验算法多样性的过程,使学生在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美的同时,掌握分数的简算方法,并通过对比、分析,使计算方法最优化。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2、学生准备口算卡

  教学过程

  ⊙复*铺垫

  1、复*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

  (2)哪些运算属于第二级运算?哪些运算属于第一级运算?(乘、除法属于第二级运算,加、减法属于第一级运算)

  (3)遇到有括号的题该怎样计算呢?(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4)观察下面各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33×2+34 7×9+5×4 125×(72-64)

  [33×2+34先算乘法,后算加法;7×9+5×4先算乘法,后算加法,乘法可以同时进行计算;125×(72-64)先算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括号外面的乘法]

  2、复*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

  在整数乘法中有哪些运算定律?其内容和字母表达式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

  设计意图:从复*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入手,为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

  ⊙合作探究

  1、谈话质疑。

  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小数计算,那么是否也能推广到分数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分数乘加、乘减运算的运算顺序及分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2、自主探究。

  (1)探究分数乘加、乘减运算的运算顺序。

  ①课件出示教材8页例6,学生自主观察,交流题意。

  ②独立列式,交流汇报。

  列式一:×2

  列式二:×2+×2

  ③发现运算顺序。

  a、计算。(组内分题进行计算,引导学生先根据猜测计算,再把分数化成小数进行验证)

  b、交流、汇报。

  c、小结。

  分数乘加、乘减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探究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乘法。

  ①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勇于发表个人意见。

  ②验证。

  课件出示下面各组算式:观察每组中的两个算式,看看它们有什么关系。(利用三组算式,小组讨论、计算,得出每组中两个算式的关系)

  ×○××○×

  ×○×+×

  ③各小组汇报计算结果并讨论。

  ④明确结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适用于分数乘法。

  教学目标:

  1、学会计算乘加、乘减的式题,让学生感受到解决实际问题方法可以用不同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

  3、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教学重点:掌握乘加、乘减式题的运算顺序,并会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情境图理解乘加、乘减的算理。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欢迎来到游乐园的旋转木马游乐区。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可能有:一共有多少只木马?(口头列算式解答:3&ties;4=12(只))

  一共坐了多少人?

  二、新知展开

  1、一共坐了多少人?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

  请思考一下,把算式写在数学本上。

  2、汇报:可能有:3+3+3+2=11(人) 3&ties;3+2=11(人)

  3+3+3+3-1=11(人) 3&ties;4-1=11(人)

  3、分析算理、理解算法。

  (1)指着算式3&ties;3+2=11(人)。提问:①你是怎么想的?②3&ties;3在图中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加2。③11是怎么算出来的?

  (2)指着算式3&ties;4-1=11(人)。提问:①你是怎么想的?②3&ties;4在图中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1。③11是怎么算出来的?

  4、揭示课题:这些算式中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你们能给这样的算式取个名字吗?(乘加、乘减)。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

  5、运算顺序:在乘加、乘减的算式中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板书: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齐读一遍)

  6、比较优化方法:解决一共坐了多少人这个问题,可以用连加、乘加、乘减等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为什么?

  7、小结:以后我们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要多观察、多思考,希望大家能够寻找出自己喜欢而且简便的方法。

  三、巩固练*

  第一关:填一填( )(做一做 第1题)

  第二关:算一算( )(做一做 第2题)

  1、4&ties;3+4= 2&ties;3-3= 5&ties;5+5=

  4&ties;4-4= 5&ties;3+2= 4&ties;5-4=

  (1)独立完成,全班校对。

  (2)抽乘加、乘减各一题说运算顺序。

  (3)4&ties;3+4= 表示什么意思。

  2、(练*十二第1题)

  5&ties;3-5= 5&ties;3+5= 5&ties;4+5=

  5&ties;2= 5&ties;4= 5&ties;5=

  (1)独立完成,全班校对。

  (2)你发现了什么?

  第三关:解决问题( )

  1、练*十二 第4题

  2、哪个图形中 的个数多?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练*十二 第5题)

  3、课堂评价中生成的一共有多少个 ?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决,进一步理解乘法含义。

  2. 学会乘加、乘减试题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3. 养成主动探究的学**惯。

  教学重点、难点:

  乘加、乘减试题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桃子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前准备:

  1、 补充完整

  二 三 ( ) 三 四 ( )

  一 四 ( ) 二 二 ( )

  2、 把下面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2+2+2 改写---------------------------

  5+5+5+5 改写---------------------------

  3+3+3+3 改写---------------------------

  二、 授新课:

  1、 故事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哪些小动物?有一天森林里可热闹了,原来呀是大象过生日,你们想不想去参加?现在呢,我就带你们去。(学生上台表演)大象来回的踱着步,焦急地等待着同学们,这时小老鼠、小猫、小猪依次出现了,分别为大家带来了3个苹果。(把苹果图片贴在黑板上。)大家正说说笑笑,小白兔一拐一拐的来了,大家围上去责备它怎么现在才来,原来是小白兔不小心摔了一跤,把带的苹果摔掉了一个,只剩下两个。大象为了宴会丰富一点,就请大家来做一道题。

  三、 主动探究、提出问题

  1、 抽学生把刚才的表演复述一遍。

  及时评价学生,提出问题:想一想、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生甲:3+3+3+2=11

  生乙:3×3+2=11

  师:老师不想告诉你们谁对谁错,请你们先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然后如果你对其他同学的看法有意见,请你在他说完之后进行反驳。

  甲:因为我看到小老鼠送3个,小猫送3个,而小兔只送2个,把它们相加,就能求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乙:他们的方法他复杂,小老鼠、小猫、小猪分别送3个,就是3个3,就写3乘3。小兔有2个,跟他们不一样,只能把它加起来,所以列式:3×3+2=11

  听完乙学生的反驳,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真聪明,已经想出两种不同的方法,这个算式跟前面的算式一样吗?

  生:不一样,同一个算式里出现了加法和乘法。

  师: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也有加法,我们把这种运算方式叫做“乘加”(板书)

  提问:那么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时我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互相讨论,请个别学生回答。

  最后得出应该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 议一议:同学们喜欢哪一种方法、两种方法可以用,鼓励学生用简便的方法算。

  3、 考一考,把装两个桃子的盘子摆在最前面,谁能把算式写出来。

  (2+3×3=11)

  大象这时又站起来说:“又想出一种和那两种不一样的算式。

  让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

  提示:如果再给小兔一个苹果,想一想,怎么列式?但是小兔只有两个,那么多算一个怎么办?小组再次讨论得出结果。

  (3×4-1=11)

  师:(表扬同学)同学们真棒!回答的非常正确。一个算式里有乘法和减法我们把这种运算方式叫做乘减。(板书)

  师:那乘减里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最后得出结论: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4、 联系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这种可以用乘加、乘减的问题,请大家想一想说给大家听。

  小结:我们今天的收获可不小,既听了故事又在故事里学到了新知识:乘加、乘减也知道在乘加、乘减里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者分析

  1、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并会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熟练应用“1~5”的乘法口诀。

  2、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有较强的探索求知欲望,有兴趣解决实际情景中的乘法问题;但在解题过程中,缺少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有待加强。

  3、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和交流的能力,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发现并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在现实生活情景中运用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过程,理解乘加乘减算式的意义,并会正确列式。

  2、经历探索乘加、乘减计算顺序的过程,理解并能正确计算。

  3、感知同一组口诀中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数学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通过“说”数学发现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来分析并解决问题,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乘加、乘减计算顺序;

  2、体验算法多样化;

  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资源课件、投影机、学具、玉米卡片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

  师:秋天的田野里,一只小鸟欢快地飞来飞去,叽叽喳喳地说:“玉米熟了,玉米熟了!”农民伯伯忙把他们收回家,可是农民伯伯太粗心了,竟然把池塘边的一片玉米地给忘了(课件动画出示4株玉米,每株有3个),小鸟飞过来飞过去,数了又数,也没数出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小鸟解决这个问题吗?(课件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2、探究新知,小组合作。

  师:(课件演示)突然一只小熊走了过来,他想干什么?

  (生好奇,想知道)

  师:快看!他要掰农民伯伯的玉米!(课件动画出示过程)小鸟想:“还剩多少个玉米棒呢?”同学们你们愿意继续帮小鸟解决这个问题吗?(课件出示问题)

  (小组合作探究,动手实践,用自己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看能列出哪些算式,由小组长记下来,并汇报。全班交流,说说列出了哪些算式,小组长汇报各种方法,师有意识地分类板书。)

  师:观察比较,猜一猜像3×3+2=11这样的算式叫做什么算式呢?4×3—1=11这样的算式又叫什么算式呢?(揭示课题:乘加、乘减)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内容。(板书:乘加、乘减)

  在此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交流、动手实践,通过直观观察,发现问题并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本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3、探究乘加、乘减计算顺序。

  师:观察乘加、乘减算式,看看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生讨论交流)

  生1汇报:先算乘,后算加、减。

  师:为什么这样算?(注重算理的理解)

  (生讨论交流)

  生2汇报:因为只有先算3×3,再算9+2,计算结果才能是11;同样只有先算4×3,再算12-1,计算结果才能是11。所以应该先算乘,后算加、减

  4、巩固练*:

  过五关,斩六将(课件出示)

  ①口算下面各题,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5×3-2=2×3+1=3×3-2=4×3+4=4×4-4=

  观察最后两道题4×3+4=4×4-4=还可以用哪个口诀来计算(体会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②王大爷家的桃园今年大丰收,他请了几个朋友来吃桃,他一共摘了多少个桃?(课件出示)

  ③同学们坐车去看展览,车上一共坐了多少个学生?(课件出示)

  ④摆一摆,看谁列的算式多。

  老师手中有13朵花,想请同学们数一数,你打算怎么数,列出你的算式,先用你的学具摆一摆,看谁数的方法多。把列式写到纸上。

  ⑤猜一猜

  老师要贴小红旗,一次准备贴3面,最后还多1面,问老师可能有多少面红旗?(得数不超过14面)(开放题多种答案)

  采用“过五关,斩六将”的游戏活动,即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五关障碍,督促并鼓励学生积极应对难题,通过五关。本活动充分利用了学生好竞争、喜欢被他人认可的心理特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

  5、课堂小结

  小组讨论交流,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看法和收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见解,尊重学生个性,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思想)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小动物们重建家园的情境中的信息,探索乘加、乘减两步计算问题的解题思路。

  2、培养学生们提出问题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问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

  多媒体、学具等。

  信息:1.每次搬4块,已经搬了5次,还剩24块没搬。

  2.共有16只小兔,每4只小兔住一间房,已经建好3间。

  学生:准备:本子,笔,学具。

  教学过程:

  活动一:谈话导入、提出问题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森林里发生了水灾,小动物的家被洪水冲垮了。他们在忙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看看。

  (课件出示信息图)谁能说说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呢?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这么多数学信息,主要说了哪几件事?

  关于小熊搬砖盖房子的信息都有哪些呢?(每次搬4块,已经搬了5次,还剩24块没搬)这位小朋友信息找得很准确,谁能把小熊搬砖的信息再大声说一遍呢?关于小兔盖房子的信息又有哪些呢?谁能把小兔子盖房子的信息再大声说一遍?师边指边说:信息经过这样分类整理,是不是就更清楚了呢?当遇到信息较多时,我们就应该像刚才这样把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我们一起读一读小熊搬砖的信息,想一想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块砖?”这个问题有点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活动二解决问题1

  同学们看这个问题你们会解决吗?先在练*本上试着做一做!

  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老师发现很多小组的同学讨论好了,哪个同学愿意代表小组交流一下?

  实物投影:生交流算式:4×5=20,20+24=44

  师:能和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生指算式:4×5=20我先求已经搬了多少块砖。再用20+24=44求出一共有多少块砖?

  师:小朋友们听清楚了吗?他先用4×5=20,求出小熊已经搬了多少块砖。现在请小朋友们看黑板,谁来说说他是根据哪条信息求出小熊已经搬了多少块砖?他是根据每次班4块,已经搬了5次,这两条信息求出了已经搬了多少块。他又用20+24=44求出一共有多少块砖?谁知道他又是根据哪两条信息求出来的呢?老师指着再重复根据已经搬的和还剩24块没搬。求出一共有多少块砖?

  哪个小组做法与他一样的举手?谁能完整的再说一说,你先根据什么信息求出了什么,又根据什么信息求出了什么?

  还有哪个小组有不同做法想下来交流?

  (4×5+24=44(块),他列出了综合算式。能和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得吗?这种做法我们以后还会学*,今天先不研究,这节课我们主要学*分步算式。

  刚才我们小朋友交流了自己的不同做法,可不管哪种做法,大家的想法都是一样的,都是先根据“每次搬4块,已经搬了5次”。求出“已经搬了多少块砖”,再根据已经搬的`砖和剩下的砖合在一起,求出一共的砖。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算式是,生答师板书:

  4×5=20(块)

  20+24=44(块)

  同学们看,刚才我们先用乘法求出已经搬的砖又用加法求出一共多少块砖,这就是今天要学*的乘加两步计算。

  活动三:解决问题2

  师:同学们帮小熊解决了搬砖的问题,小兔子着急了,说:快来帮我们吧!

  我们一起读一遍小兔盖房子的信息,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把这三个信息都用上你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还有几只小兔没有房子住?

  请同学们试着在练*本上做一做。

  做完的同学想一想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下面同桌之间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哪位同学愿意起来交流一下自己的做法?

  板书:3×4=12(只)

  16-12=4

  (生交流,师板书,能和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你根据什么信息求出来的,能说出来吗?再完整的说一说,根据哪些信息求出了什么,又根据哪些信息求出了什么?

  你现在明白了吗?自己改正一下

  小结:同学们看,刚才我们帮小兔解决问题,先算乘,再算减,这就是乘减两步计算问题。板书课题。

  四、巩固练*

  小猴摘桃

  活动四:

  课堂总结:老师发现咱班同学真了不起,不但会动脑思考,还很善于交流,相信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中表现更棒。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二)过程与方法

  在计算乘加、乘减式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运用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乘法口诀的实用价值,培养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惯。

  二、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掌握了1~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掌握它的运算顺序。同时,一方面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前面所学*的乘法口诀进行练*,缓解记忆乘法口诀的压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生认识同一组乘法口诀中两句相邻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掌握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为后面学*6~9的乘法口诀做好方法上的准备。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加、乘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1.创设情境,复*旧知。

  (1)出示教材第46页情境图: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学生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2.引出问题,导入新课。

  这些问题都可以用一道乘法算式来解决吗?哪个问题不行?

  引出问题:4匹木马上一共坐了多少人?

  【设计意图】鉴于学生在上这节课之前,已学*了乘法的初步认识,掌握了1~5的乘法口诀,所以本课仍以“游乐园”情境为基础,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复*了用1~5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另一方面又发现了只用乘法无法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乘加、乘减”的教学呼之欲出。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解题方法

  (1)呈现问题情境:

  谁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图中的信息和问题。(每个木马上可以坐3人,三个木马上坐满了3人,还有一个木马上坐了2人,一共坐了多少人?)

  (2)用学具摆一摆,再尝试列式计算。

  (3)汇报交流:

  预设一:3×3+2=11

  提问:3×3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加2?

  预设二:3×4-1=11

  提问:3×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1?

  预设三:3+3+3+2=11

  2.揭示本课课题:像方法一这样有乘法和加法组成的算式称为乘加,方法二这样有乘法和减法组成的算式称为乘减。(板书课题)

  3.探究计算顺序

  (1)在计算乘加和乘减式题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什么共同之处?

  (2)总结规律: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

  【设计意图】现实情境是学生列算式的依据,所以在出示情境图后,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并提出问题后并不急于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的方法尝试列式,加深学生对情境的理解,感受各数据的特点,为后面的探究积累感性经验。解决问题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列出不同的算式,并充分的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

  (三)巩固练*,深化理解。

  1.计算练*

  (1)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练*,汇报交流时,重点交流“5×5+5=30”,让学生说说它的意义,还可以写成哪道乘法算式?

  (2)教材第59页练*十二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思考:每一组上下两道算式的意义分别表示什么?为什么算式不同,得数却相同?

  2.解决问题

  (1)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鼓励学生用乘加、乘减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材第59页练*十二第4题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拓展练*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59页练*十二第5题。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体会乘法口诀的实用价值,培养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惯。让学生在巩固计算练*中,沟通乘加乘减与乘法间的关系,理解相邻两句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并获得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惯及推理的能力;在拓展练*中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谈收获让学生享受学*成功的快乐,分享收获的同时还要提出自己的困惑,让学生带着思考下课,将课堂学*延伸到课后,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内容:

  义教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6页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也就是当若干分中有一份与其他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他们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本课的主题图是十分不错的教学资源。把它稍作修改,做一个动态课件,小熊从4x4个玉米中掰走一个。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想到用乘加的方法来列式,更能让学生容易想到乘减的方法来列式。

  学情分析:

  此时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了2—5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这样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出发,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可观察、思考的素材,易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自主解决乘加、乘减问题,建构乘加、乘减问题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乘加、乘减”这一问题模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联系生活经验解释连乘的模型,增强探索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乘加、乘减问题的建模过程及模型内化和解释。

  教具准备:

  课件、书签、○片。

  教学策略:

  新课程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它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主张在知识内容与对一般策略的需要都很丰富的情境中启动思维的教学。人教版第三册“乘加、乘减”一课安排在乘法学*这一单元的中间部分,是方便学生根据前后口诀间的关系进行乘法的正确计算,如果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会“正确计算”这一层次,可以说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一听就会,变成类似于练*课。但如此一来,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反面得不到丝毫发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说、摆、练等多种形式发展学生特长,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乘加和乘减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图画,理解图画的基础上让学生列出算式。要想学生能理解运算顺序,培养学生熟练的计算的能力。并掌握计算的顺序。

  这节课我主要注重从以下做起。

  1、我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并不是计算教学。

  2、注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充分的发表各自的意见,互相提问、互相答辩,增强学生的分辨理解能力。

  3、课堂上以鼓励,赏识,你能形的激励语言,给学生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画面录音,加背景音乐)同学们,俗话讲得好,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动画演示)春天,勤劳的小熊整理好了土地,种下了一些玉米。小熊经过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到了秋天,小熊种的玉米丰收了。

  2、师:请大家仔细看图,从图上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生:有4棵玉米树,每棵有3个玉米棒。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几个玉米棒子?(贴出)

  3、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3×4=12(说出口诀)或4×3=12或3+3+3+3=12

  4、师:我用图示表示出来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师:有一天,小熊来到了玉米地,看到自己种的玉米成熟了,高兴极了。(出示主题图)

  2、师:现在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根据这幅图的意思,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小熊掰走了一个,还有几个?

  生2:有4可玉米,每棵树上有3个玉米棒,小熊掰走了1个,还剩下几个玉米棒?

  (板书:还剩几个玉米棒子?)

  3、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小精灵来了。如果你是小精灵,你会怎么提醒大家?

  生1说:“同学们,不要慌,要仔细想一想再做!”你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

  生2说:“同学们,借助图形摆一摆、画一画吧。”

  师:同学们,先画图形表达图的意思,再列出算式,在小组内互相说说。(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几个同学到黑板上展示。

  4、并说出你的想法并解答其他小组提问:(教师板书)

  3+3+3+2=11 3×3+2=11

  生1:前3棵玉米上,每棵都有3个玉米棒,最后一棵上有2个,所以列式为

  师生:(在3×3下面画一条横线)3×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

  生1:前面3棵玉米,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

  3+3+3+3-1=11 4×3-1=11

  生2:小熊没有掰玉米时,4棵玉米都有3个玉米棒,小熊掰走了1个,所以列式为4×3-1=11。

  师生:(在4×3下面画一条横线)4×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

  生2:原来的4棵玉米树上,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

  师生:为什么要减1?

  生2:小熊掰走了一个,所以减去1。

  5、师:请同学们认真地观察列出的算式,想想右边一列算式有什么特点,跟左边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左边的一列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只有减法,没有乘法。

  生:右边的算式中,有乘法,也有加法和减法。

  师:我们以前学过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式,那今天这种有乘有加或有乘有减的算式,就叫乘加乘减。今天我们就学*乘加乘减。(板书课题。)

  6、师:刚才,同学们真棒,自己根据图意列出了乘加乘减的算式,并算出了结果。谁来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师:一个算式里有乘,又有加或减,应该先算什么呢?

  生1:先算加减法。

  生2:先算乘法。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发现得最快,最准确。(学生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

  生1:有乘有加的时候,先算乘,后算加。我们是以3×3+2为例算的:先算3×3=9,再算9+2=11。

  生2:有乘有减的时候,先算乘,后算减。比如:4×3-1,先算4×3=12,再算12-1=11。

  师:讲得真好!那你们心中有结论了吗?遇到乘加乘减这样的算式,应该先算什么?

  生(齐答):先算乘,后算加减。(贴出)

  三、活动体验,应用新知

  (一)帮助小青蛙。

  1、放课件:(动画显示,同时教师说明:小熊扛着1个玉米棒,迈着轻快的步伐,高兴地往回走。咦,前面来了个好朋友小青蛙,小青蛙看到小熊种的玉米结实又好吃,希望小熊能送给自己。小熊想了想,说:“你要是能答对我的问题,我就把玉米棒送给你。”小熊:又摘下了一个玉米棒问:地理还剩下几个玉米棒?同学们,你能帮助小青蛙吗?)

  师:现在还剩几个玉米棒呢?谁能用乘加或乘减的算式帮小青蛙算一算吗?

  生1:小熊共掰走了2个玉米棒,应列式为:3×3+1=10。

  2、师: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1:先算乘法:3×3=9,再算加法:9+1=10。

  师:你真棒!送给你一个小礼物。

  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3×4-2=10,先算3×4=12,再算12-2=10。

  师:能说说为什么减2吗?

  生2:原来是4棵玉米,每棵上面都有3个玉米棒子,小熊掰走了2个,所以要减2。

  师:说得真好!也送你一个小书签。

  (二)丰收庆祝会

  师:小熊为了庆祝丰收,在家开庆祝会,看!它们不光带来了水果,还为大家带来了问题。

  1、书本56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再提问)

  师:你是怎样列式的?

  生1:3×4+2

  师: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生1)吗?(学生纷纷举手)

  生2:你是怎样想的?

  生3:3×4求出的是什么?

  生4:你会用乘减的方法来计算吗?……

  (三)书本58页第4题。

  课件展示(学生先独立完成后汇报。)

  (四)做游戏。

  师:下面我们做游戏。游戏的规则是一生摆图形,提出问题;另一生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摆的图形必须用乘加乘减计算。然后交换。

  看谁最棒?(学生开始做)。

  四、课堂总结,分享收获。

  师:你们喜欢今天这节课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下课后,请你找到自己的好朋友,跟你的好朋友分享一下这节课的收获好吗?下课。


《乘加乘减》教案优选【5】份(扩展5)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汇总10篇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是在用一步计算解决问题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教学上的重点又是难点。特别是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一、在这一课的教学里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用游戏的方式贯穿这个教学过程,极大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仔细观察图画,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画面的内容,并根据画面的内容编应用题,用多种方法解答问题。

  2、板书设计简洁明朗整,有条理,有对比。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营造了和谐的学*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反思自己的教学上不足之处:

  1、“做一做”主题图,学生没有仔细观察图上有什么。会提出一般简单的一步计算的问题,两步计算的问题只是个别学生会提。应该多给予学生引导和思考的时间。

  2、一部分学生看图不够认真细心,对于跷跷板乐园图文的题目里面隐含的条件较难找到,不能清楚的说画面的内容。导致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诸多错误,以后要多练*这些隐含条件的题目。

  3、部分学生不会写综合算式,还是*惯用两个算式解决问题。

  4、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经历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

  5、整理图文信息,在教学中应该多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挖掘题意,能用语言完整地表述题意。让学生通过有条理讲题,帮助理解题意。

  6、对学生的各种算法做出及时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答。

  7、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各条件之间的关系,理清解题思路。尽量让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思,充分理解题意。

  今天做了一节乘加乘减的公开课,现结合课堂教学对本节课进行反思如下:

  这节课我主要注重从以下做起:

  1 我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并不是计算教学。

  2 注重学生的理解 , 让学生充分的发表各自的意见 , 增强学生的分辨理解力。

  新课程提出要 “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 ” ,它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主张在知识内容与对一般策略的需要都很丰富的情境中启动思维的教学。人教版第三册 “ 乘加、乘减 ” 一课安排在乘法学*这一单元的中间部分,是方便学生根据前后口诀间的关系进行乘法的正确计算,如果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会 “ 正确计算 ” 这一层次,可以说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一听就会,变成类似于练*课。但如此一来,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反面得不到丝毫发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说、圈、练等多种形式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乘加和乘减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图画,理解图画的基础上让学生列出算式。要想学生能理解运算顺序,培养学生熟练的计算的能力。并掌握计算的顺序。

  1、注重趣味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素材和思考空间。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物小熊走进课堂,课一开始,就向学生呈现了一幅生动形象的小熊掰玉米棒的情境图,并伴以轻松明快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的身心迅速进入最佳学*状态。而且,这个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学生熟悉的、生动的事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可观察、可思考的材料,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条件,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在练*中,我巧妙地利用主题图,设计玉米棒的秘密问题,以及创设了“丰收联欢会”、“参观森林果园”、“小小设计家”等活动,同时采用赠予小礼物的方式,为枯燥的练*增添了趣味色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实现算法多样化。

  学生提出了“还剩几个玉米棒”这个问题后,我通过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图画,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展示自己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享受收获的快乐。

  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列出几个乘加乘减的算式后,我让学生结合图,展示自己真实的想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使学生成为学*数学的主人。在这个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收获成功的体验,充分享受着数学学*活动带来的快乐和喜悦。

  不足之处:课堂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其实孩子的智慧在手指尖上,这种理念是知道的,但在*时教学中怕麻烦总是不愿意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我想今后教学中应该加以改进。毕竟孩子的发展是第一位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和学*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内容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也就是当若干分中有一份与其中一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要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了2—5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学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算与用的结合。

  1、利用主题图,以用引算。

  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乘加、乘减式题,是设置主题图的用意之一,也是本节课的第一次算用结合——以用引算。从乘加、乘减式题的得出,让学生感知算式与图意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尝试计算来印证直观认识是本节课的第二次算用结合。设计中,我充分注意了这两次算用结合并力图体现其结合。

  2、图式结合,以用明算理。

  设计中,我注重学生通过图式结合、心里默算来探究算理这一环节,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3、不足之处:

  a、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应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

  b、在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时,引导不够准确,导致学生不明白,说不出。

  c、在本节课提出了算法多样化,而没有优化算法。

  d、由于时间掌握不够准确,导致后面练*没有出完。

  改进措施: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备课时要把重点内容分析透。组织好引导语言,用简练的语言让学生明白。

  《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问题》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认识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选择相关联的信息,理解数量关系,提出并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分步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问题。下面就以这节课为例,谈一下自己在创设问题情景、自主探究环节的策略的运用。

  设计有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理解数量关系,初步探索分步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问题的方法。

  课一开始,我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上次水灾过后小动物们忙着重建家园。出示两道有关小动物重建家园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用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为学*两步计算做好铺垫。同时又设计了两个根据问题想条件的问题,帮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解决小熊每次搬4块,已经搬了5次。还剩24块没搬。小熊一共要搬多少块砖?我是这样引导的――这个问题可以怎么解答?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这个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理清了这个问题的解题思路――“一共要搬多少块砖”这个问题是分几步解决的?为什么分两步,不能直接一步求出来吗?我们第一步求了什么,怎么想到的?这样的设计引导可以进一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分析数量关系,学会通过找出间接问题解决最后问题的方法。

  有了对第一个问题的解题思路后,学生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就比较顺利。其实这节课的关键就是让学生找到第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反思: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我把大量时间放在了让学生说为什么会这样想的叙述上,由于孩子的年龄太小,总体感觉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是很好,特别是在说为什么的时候,需要一大窜语言文字来描述,一些同学的诉说,断断续续,不太清楚,所以我得重复他们说的话,在这里耽误了不少时间。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 的意义和学*了 2-5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内容 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也就是当若干分 中有一份与其中一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 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要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 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在经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了 2—5 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学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算与用的结合。

  1、利用主题图,小熊掰了一个玉米棒高兴的走了,小鸟提出“还剩几 个玉米棒”的问题,几只小青蛙帮小鸟解决问题。以用引算。 通过展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共有多少个玉米棒,学生能看出每株有 3 个玉米棒,共有 4 株,并列出算式 3×4=12 个,接着用小熊掰玉米,展示玉米数 量的变化过程,问还剩多少个玉米?学生第一反应是 12-1=11 个,那么 12 是怎 么来的呢?有学生说是数出来的,有学生可以说出 3×4,列综合算式:3×4-1, 接着找几名学生说说这种方法:原来每株有 3 个,有 4 株,所以是 3×4,小熊 掰走一个,所以 3×4-1。

  2、让学生观察今天的算式跟以往有什么不同,学生能说出:以前 是乘法,今天是乘加乘减,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乘加、乘减式题,是设置主题图的用意之一,也是 本节课的第一次算用结合——以用引算。从乘加、乘减式题的得出,让学生感知算式与图意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尝试计算来印证直观认识是本节课的第二次算用结合。设计中,我充分注意了这 两次算用结合并力图体现其结合。 继而问学生,3×4-1 这个算式先算什么?3×3+2 先 算什么?在乘加乘减算式中先算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先算乘,再算加减。

  3、在练*时,先让学生说说算式里先算什么,巩固计算顺序;主要通过桃子图、沙滩上的人数图让学生通过对图的观察,列出乘加乘减的算式。图式结合,以用明算理。设计中,我注重学生通过图式 结合、心里默算来探究算理这一环节,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 计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一下不足之处:

  1. 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应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再在独立 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最后引导 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

  2. 在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时,引导不够准确,导致学生 不明白,说不出。

  3. 在本节课提出了算法多样化,而没有优化算法。 由于时间掌握不够准确,导致后面练*没有出完。

  我的改进措施: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 题。备课时要把重点内容分析透。组织好引导语言,用简练的语 言让学生明白。

  

  上周学*《乘加乘减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课的开始,我出示书上82页情境图,出示情境图后,我并没有直接出示书上例例题中的问题: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而是让孩子们看图,看着大猴的条件,说说知道什么,能求出什么;然后再完整地看情境图,让他们又说说,现在能提出什么问题了。

  宇说,大猴采了多少个?

  冉说,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个?

  桐说,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小猴比大猴少采多少个?

  璐说,大猴采的个数是小猴的多少倍?


《乘加乘减》教案优选【5】份(扩展6)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汇总五篇

  本课的教学不如以往《两步计算式题》的教学,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不是由教师提出和说了算。而是学生从图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列出的算式而进行尝试计算,最后在实际情景(主题图)中得以验证算法,从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我认为,这才是本节课算用结合的真谛。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发现可以列式为3+3+3+2=11,33+2=11,也就是当若干份中有一份与其它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但是乘减算式43-1=11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3棵每棵都是3个,第4棵为什么只有2个呢?生:我想原来每棵都有3个,小熊拿走了一个。所以原来有43个,再减去小熊拿走的一个:43-1=11。学生能够想到比4个3少 1。也就是说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先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同时结合摆小棒帮助理解,边摆边说摆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都明白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

  这节课,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惯。最后,我设计了富有开放性的、创造性的题目,发散留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遗憾的是,形散而神不散这样的境界,是让我感到望尘莫及的,也是我今后该努力的方向。还有在课堂上对差生的关注不够,差生没有充分参与,好学生又特别爱表现。。

  上周学*《乘加乘减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课的开始,我出示书上82页情境图,出示情境图后,我并没有直接出示书上例例题中的问题: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而是让孩子们看图,看着大猴的条件,说说知道什么,能求出什么;然后再完整地看情境图,让他们又说说,现在能提出什么问题了。

  宇说,大猴采了多少个?

  冉说,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个?

  桐说,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小猴比大猴少采多少个?

  璐说,大猴采的个数是小猴的多少倍?

  宇的第一个问题孩子们都能正确列式解答,第二个问题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多数学生说应该先求出大猴采的个数。我追问,你是怎么想到要先算大猴采多少个的?

  学生先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的时候,我把他们的方法归为从问题想起,和从条件想起,并注重了表达,一节课下来,估计有小部分孩子,能清晰大胆表达;一半的孩子,有自信表达自己的思路,另一半孩子模糊的懂,但不是很会表达,需要同学帮着一起说,小部分孩子可能会做,但是思路不清晰。

  一节课下来,通过学生对题目的解答,我想,从问题想起还是从条件想起,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理解并做出来。但又想想,如果不让学生表达,到了高年级解决问题时又不能具体分析,只注重解题结果肯定不行。

  课本83页“想想做做”第2题“有4行树苗,每行14棵,已经浇了38棵,还有多少棵没有浇?”,生读完题后,我没有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交流时发现,好多学生在学完例题乘加的基础上,想都没想直接列了一道乘加算式。

  课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乘加做起来比较顺手,因为乘加算式在图中能直接看到两个部份,对学生来说是真实存在。可乘减算式中减法那部份则是一种虚拟存在的,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如果凭空让他们列出算式容易出错,因此对有困难的学生,我教给他们:1、画。把最后一份也画的和前面的同样多。2、数。数一数现在有几个几。列乘法算式。3、划。把刚画上去的划去即减去。这样,学生对于乘减就比之前容易些了。

  《乘加、乘减》是苏教版第三单元第七课时的内容,本节课学生要会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加、乘减算式的含义,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能根据图意列出乘加算式,能联系具体情境理解运算顺序,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难点是能在计算乘加乘减式题中发现规律,并能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本课的教学不如以往《两步计算式题》的教学,“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不是由教师提出和说了算。而是学生从图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列出的算式而进行尝试计算,最后在实际情景(主题图)中得以验证算法,从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我认为,这才是本节课算用结合的真谛。

  下面我谈几点对本节课的反思:

  本节课利用金鱼一共有多少条来导入,先出示3个鱼缸,每个鱼缸里都有4条金鱼,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条?”。这里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在接着出示一个鱼缸,可是这个鱼缸只有1条金鱼,现在提出疑问现在该怎么计算“一共有多少条金鱼?”学生就很容易由前面的经验引出乘加算式。有了情境图的理解,学生较容易的就知道乘加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减则是个难点,学生比较难想到,这时候需要引导,假设:最后一个鱼缸也有4条金鱼,就是4个4,可是其实鱼缸里并没有4条金鱼,所以要把多补的3条去掉。利用这样的情境来理解乘减算式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这对学生思维来说是一个难点,我在这节课中处理的不够妥当。有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理解,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其他题目中。

  在巩固练*中设计果园的一角有美味的水果,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把燕子和小鹿都吸引来了,主要的设计意图就是学生结合主题图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惯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与需改进之处:

  1、学生动手计算偏少,大部分由学生口答。

  2、在新授课讲解从情境图中引出乘减算式这一步骤时,时间把握不好,学生思考时间太少,这一难点没有突破。对于例题中学生想到的可以补上3条金鱼,其实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上3条金鱼,列出乘法算式,4×4,接着再去掉补上的3条金鱼,这样学生可能更好理解乘减的这种方法。想想做做中的第一题中,最后一盘只有2个桔子,也可以引导学生补上3个桔子,列出乘法算式5×5,再去掉补上去的3个桔子,最后列出乘减算式5×5—3=22。我想这样是不是能更好的达到本节课“图式结合,以明算理”的效果。

  3、在练*环节中的摘苹果游戏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巩固练*的设计有待思考。例如:在练*中课设置贴红星:每次贴3颗,1次,2次、3次,最后再贴一颗,然后让学生列出算式。

  4、乘减部分是本课难点,在这部分处理的太仓促。要是能进行乘加算式与乘减算式进行对比,学生会更容易理解。

  5、在果园情境图中,在处理时要是分块汇报更好,西瓜组,燕子组,梨子组,长颈鹿组。那么这里可设置超链接,譬如:学生提出西瓜有多少个?就可点击西瓜出示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后,再点击出示算式。

  6、教师说的偏多,应该将课堂更多的时间交还给学生,多让学生说说依据情境图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课程标准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

  7、教师课堂语言有待提高,教师亲和力不够,课堂组织管理、教师板书设计有待加强。

  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是四册教材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的问题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对于比较聪明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根据学生的基础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和*惯。

  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一、强化“生活性”,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因此,这节课我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将全班学生的名字按照行列利用多媒体呈现出来,7行6列,并告诉学生我们班有16名女生,问有多少名男生,让学生很清楚的看出,并迅速计算出结果,把计算过程告诉大家。之后又呈现了,学生中的一些相关数学信息:一只玫瑰花3 元,每顿营养餐7元钱,打电话每分钟6角,一根跳绳4元,一吨水4元,每天上6节课,每个星期有7天。将这节课的更加贴*学生的生活,学得有兴趣。

  二、大胆尝试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曾经参加过马明艳老师讲的数形结合讲座,当时没有很好的消化应用。在我的这节课中,大胆的尝试了一把,学生给了我很好的答卷,学生能够理清楚数学信息中的关系,并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图画出来,利用简单的符号比如圆圈、三角、小圆点、集合图等,加上自己简单的文字注释把题意表述出来,而且还能把自己的理解讲清楚。

  三、训练学生审题意识。

  审清题目要求是正确解答题目的关键,我为学生出示的题都是文字叙述,在学生画图后再解答,但是往往生活中的题是有色彩的,由声音的,需要观察的。因此,在课的将要结束时,我让学生认真看了教材,一是了解今天学*了什么,二是让学生认识有图有字的题。

  在教学中,我也存在一些问题。

  1、 没有在黑板上给孩子们一个画图的样板,好让一些学困生有一个基本的数形结合的了解,完全有必要找个学生到前边来画图板眼,老师也好及时的指导。

  2、 数形结合的图比较单一,没有出现线段图,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遗憾,我完全可以找一些聪明的同学尝试一下画线段图,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另外可以和中高年级接轨。

  3、 对于教学设计,教师备的还不够,有些环节提前于了课件内容,另外课件中还把“顿”错打成了“吨”,有些尴尬。

  我想,教学一节成功的课,还要在于老师深挖教材,将教材内容贴*于学生的生活,从这节课我也深深尝到了数形结合的巧妙之处,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注重以下几点:

  1、把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作为解决问题的重点。

  2、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注意鼓励学生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4、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乘加、乘减应用题是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时内容,本课重在根据问题,想出不同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会列综合算式计算。但在做练*有的学生列综合算式计算时,碰到先乘再减,并且乘号在后面的,本来不用添括号的,可学生一想到后面的要先算,就把括号加上去了。从这看出学生对小括号的使用并不真正熟练掌握,还需要加强训练,进一步巩固小括号的正确使用。

  这节是关于乘加乘减应用题的巩固练*课,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加、乘减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列式解答乘加、乘减应用题,并掌握并巩固乘加、乘减两步应用题的解题策略。

  这节课是在学生对乘加、乘减混合算式运算过程理解的基础上安排应用题,让学生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教学“混合运算”从学生熟悉的购买商品的事例中抽象出“混合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顺序。由购买商品的事例入手,说出一个混合运算的算式以及运算过程,本课设计能根据学生的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动手摆,动脑想,动笔算,逐步发现“混合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顺序。新课标中指出,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是否在交流学*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是否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正是我们教师必须所关注的问题。在教学本课时,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探究出混合运算的方法和规律,在活动中注重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时候,关注了学生语言的发展。

  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混合运算”计算格式以及运算顺序,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出现了如“24元可以买8枝康乃馨,一枝玫瑰花5元,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钱?”等学此类的问题学生感到困难,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这四类问题学生刚刚接触,虽然上册的教材偶尔也会出现,但是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理解。


《乘加乘减》教案优选【5】份(扩展7)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汇总五篇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感觉学生学*有点困难。它要求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通过创设情景,是顺向思维,学生掌握得还可以,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对中差生来说,理解有点困难。我吸取了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多创设情景、多摆小棒、多说摆的过程。出示主题图:如:在科学活动课上,老师把小朋友按3人一组,分成了3组,还有2人。学生很快想到3个3,再加上多的2人。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可以列3+3+3+2,3×3+2=11,也就是当若干分中有一份与其中一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但是乘减算式4×3-1=11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3组每组都是3人,第4组为什么只有2个人呢?生:我想原来每组都有3个人,小红可能有事先走了。所以原来有4×3个人,再减去小红走了的1人:4×3-1=11。学生能够想到比4个3少1。也就是说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先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同时结合摆小棒帮助理解,边摆边说摆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生:这两个算式中都有乘法。师: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相互进行讨论。生: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

  整节课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然后口算式题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充分牢记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回归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后,设计了富有开放性、创造性的题目,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这部分知识很重要,是进一步学*四则运算的基础,由于学生长时间*惯了从左往右运算的顺序依次计算,开始学*这部分内容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导致运算顺序的错误,因此在教学时从分步列式出发,让学生弄清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为什么先算乘法,再一步步引导学生接受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将学生推向认知发生的主体地位,引导探究,注重体验。

  一、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本课选择学生喜爱的、贴*生活实际的、有学*价值的材料作为学*资源,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选择适宜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教学混合运算,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因此,教师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计算混合运算时要先算乘后算加减,而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答得出运算顺序。这样,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三、利用生活经验,进行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学生自主探索的一个主要过程,是学生学*活动的基础。本课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经历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全班交流时勇于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乐于表现自己,积极地参加课堂的学*活动。

  四、获取新知后,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生活问题。

  在授完新课后,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交流,得出解决混合运算的一般规则,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个规则去解决其他问题,这样能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

  当然我在执教本课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言有点单调。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把握的不是很到位,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有待提高。

  这次的教学虽然存在种种的不足,但同时也让我收获了很多数学教学上的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从而优化数学课堂,优化自己的思想。

  作为一名刚刚入职的新教师,9月18日上午,我进行了加入教师行列以来非常重要的一次讲课:小学二年级乘加乘减,于老师、曲校长和我们实验二小的各位前辈在我教课结束后,对我提出了非常中肯、实用、有价值的建议,使我在数学教学设计上有了新的认识。这一天,我的收获颇丰!

  以下是几位前辈的评课及其提出的宝贵意见,我将其整理如下:

  1、课堂的放与收存在一些问题。课堂上让学生讨论、研究这一点不错。但是,在总结学生成果,呈现学生作品时存在问题。我在授课时随意找学生汇报自己的解题方法,这使得呈现的内容缺乏针对性,是随意的,缺乏目的性,没有层次。而且也会使得原本一些不想本节课呈现的内容也出现了。这使得本节课信息量大而不精。所以,在如何放,如何收,是本节课我要重点改正的地方。

  2、缺乏数学的抽象化思维。本节课大部分内容我都是以生活情景进行教学,如玉米被一个一个掰走,小汽车开走两辆等,让学生直观具体的体会到乘减是一个优势,但是却过于强调生活化,没有把乘减的数学抽象化思维展现出来,不能从生活中的数学抽象出数学算理,假设思维。

  3、连加、加减混合运算与乘加乘减运算的梯度、联系没有诠释好!没有让学生体会到从连加、加减混合运算如何上升为乘加乘减运算,前后缺乏对比、总结与升华,使得学生过于追求求解方法的多元化。

  4、乘加被弱化了。由于乘减的出现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从乘减的角度设计本节课,这使得原来很顺应学生思维的乘加被忽略了,这也体现出了作为新教师的我缺乏经验,顾前不顾后,在解决了一个问题的同时又出现了其他的问题。这一需要我在未来的实践中继续磨练。

  5、问题的提出方式。出示情境图后,所提出的问题应是玉米地里还剩多少个玉米?还是现在玉米地里一共有多少玉米?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求一共,很多学生很容易会想到用加法,而如果求还剩,那么学生较倾向减法。

  6、课堂中的很多细节需要我注意。如:对情景图的阐释,要说明每个玉米杆上有3个玉米,有三个玉米杆,让学生体会到3个玉米为一组。在列式解答时,需要加上单位,给学生留下答题要带单位的好*惯。

  以上是各位前辈对我提出的几点建议,每一点都直中要害,每一点都凝聚了各位前辈丰厚的教学阅历,对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对我的课以及各位前辈提出的建议的几点反思。

  一、让课堂更加收放自如。

  针对我在授课时随意找学生汇报自己的解题方法,使得呈现的内容缺乏针对性,缺乏目的性,没有层次的问题。于老师向我呈现了一个非常适合的解决方法。学生在列式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来呈现。选取什么样的`作品呈现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选取符合自己教学目标的作品,同时也要考虑到教学的层次性。如:在讲授乘加乘减的课堂上,先选取采用连加或加减混合运算的作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出发,让学生理解算理;再呈现乘加乘减分步运算的作业,这是为乘加乘减综合算式的出现打下基础;最后在呈现乘加乘减综合算式。依据这3个步骤,可以让学生体验乘加乘减综合算式出现的历程,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这三种算式进行对比,体现出教学的梯度性。

  这样,课堂上有放手让学生探索、讨论的过程,也有教师总结、升华的过程,二者相互配合,才能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知识的同时接受来自教师的潜意识引导,最终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知识的积累、

  二、生活化与抽象化的数学。

  数学从生活而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从生活的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思维,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但是,在使数学生活化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只强调数学的具体性,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如在本节课中,要使得学生学会假设的思维。假设最后一排有4个圈,而现实中只有3个圈,所以要把补上的那个圈减掉。这是乘减的由来,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毋庸置疑,用生活化的情景很容易让学生列出乘减算式,但我们在这种情景式的教学中也不能忽视学生的算理、抽象思维的发展。把生活情境抽象出数学思想,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也是我们基础教育应该完成的任务。

  本节课,学生很容易从动态的掰走一个玉米、开走两辆小汽车列出算式,但面对静态的、只呈现出几组圆形的图片时,有些学生出现了问题。这些学生很难从动态的直观思维中总结出静态的抽象思维。这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做好能够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能够说出算理:假设最后一排有4个圈,而现实中只有3个圈,所以要把补上的那个圈减掉。这样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三、阶梯式的课堂教学。

  教学要具有层次性。首先,问题的提出要具有层次。一个大问题抛出去可能学生不能一下子就解决,这就需要一些小问题来辅助。其次,学生的成果展示需要层次性,一级一级的展示,如爬楼梯般一层层递进。要先打好地基,抓住基础知识,能够让学生从连加和加减混合运算过渡到乘加乘减的分步运算,锻炼他们分步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再将其综合,列出综合算式。每一层都要夯实基础!第三,在夯实乘减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乘加的出现,让学生明白乘加出现的缘由,使其体会到乘加相比连加的联系。最后,在运算顺序的讲解上,二年级只要让学生体会到先算乘即可,相信在接下来的学*中,学生会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真正体验到四则运算的顺序!

  以上是我在《乘加乘减》讲课完毕后的感悟,作为一个教学新手,在诸多教学方法上、实践上的经验十分匮乏。在这里,希望自己能够在各位前辈的指导下,在自身的努力下能够成长为一位出色的数学教师!也希望自己每一天都能进步一点点!

  《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问题》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认识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选择相关联的信息,理解数量关系,提出并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分步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问题。下面就以这节课为例,谈一下自己在创设问题情景、自主探究环节的策略的运用。

  设计有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理解数量关系,初步探索分步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问题的方法。

  课一开始,我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上次水灾过后小动物们忙着重建家园。出示两道有关小动物重建家园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用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为学*两步计算做好铺垫。同时又设计了两个根据问题想条件的问题,帮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解决小熊每次搬4块,已经搬了5次。还剩24块没搬。小熊一共要搬多少块砖?我是这样引导的——这个问题可以怎么解答?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这个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理清了这个问题的解题思路——“一共要搬多少块砖”这个问题是分几步解决的?为什么分两步,不能直接一步求出来吗?我们第一步求了什么,怎么想到的?这样的设计引导可以进一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分析数量关系,学会通过找出间接问题解决最后问题的方法。

  有了对第一个问题的解题思路后,学生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就比较顺利。其实这节课的关键就是让学生找到第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反思: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我把大量时间放在了让学生说为什么会这样想的叙述上,由于孩子的年龄太小,总体感觉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是很好,特别是在说为什么的时候,需要一大窜语言文字来描述,一些同学的诉说,断断续续,不太清楚,所以我得重复他们说的话,在这里耽误了不少时间。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和学*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内容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也就是当若干分中有一份与其中一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要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了2—5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学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算与用的结合。

  一、利用主题图,以用引算。

  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乘加、乘减式题,是设置主题图的用意之一,也是本节课的第一次算用结合——以用引算。从乘加、乘减式题的`得出,让学生感知算式与图意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尝试计算来印证直观认识是本节课的第二次算用结合。设计中,我充分注意了这两次算用结合并力图体现其结合。

  二、图式结合,以用明算理。

  设计中,我注重学生通过图式结合、心里默算来探究算理这一环节,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三、不足之处:

  1、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应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

  2、在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时,引导不够准确,导致学生不明白,说不出。

  3、在本节课提出了算法多样化,而没有优化算法。

  4、由于时间掌握不够准确,导致后面练*没有出完。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备课时要把重点内容分析透。组织好引导语言,用简练的语言让学生明白。


《乘加乘减》教案优选【5】份(扩展8)

——二年级数学上册《乘加乘减》教学反思优选【5】篇

  小数乘法、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前面就掌握了,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沟通两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知道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小数中同样运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先把例题改成整数连乘的应用题,唤起学生对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回忆,在此基础上百例题中的整数改成小数,让学生感觉到这两个题的情境和数量关系是相同的,列式方法和运算顺序也应一样,从而得出“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学生掌较好。由于前面知识的掌握有点欠缺,对题率并不高。

  又一次证明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发展的过程。乘加、乘减这节课是在基本掌握了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对一些生活现象能用数学方法正确列出简便算式,并能根据算式的意义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我感受最深的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想学生能理解运算顺序,最好的方法是图文结合教学,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理解运算顺序。开课出示主题图后,学生根据主题图中的情况列出算式。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可以列3+3+3+2,3×3 +2 =11 ,但是乘减算式4×3 ——1 =11 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三棵都有三个玉米,第四棵为什么只有两个玉米呢?生:我想原来每棵都有三个玉米,小熊拿走了一个。所以原来有4×3 个玉米,再减去小熊拿走的一个:4×3 ——1 =11 。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生:这两个算式中都有乘法。师: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相互进行讨论。生: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师出示算式1+4×3 ,这个算式应该怎么算呢?学生都受到前面的影响(依次计算)。师问:乘3 ,谁乘3 ?是1+4 的和乘3 还是4 乘3 ?学生这时有意识地注意到了这一问题。究竟是谁来乘3 。于是大家得到了共识:是4 乘3 ,那么12 加什么呢?由此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的题应该怎样算?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到了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原则。师: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许多事情是要讲究优先的:比如:残疾人坐车优先、军人看病优先等待。乘法就像我们生活中的这些特殊人一样,在计算的时候都应该优先。从而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顺序。

  通过本课教学,我认为只要贴*学生的生活,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才能将知识深刻掌握 。乘车教学反思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解决乘加乘减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应用意识。于是我将教材进行了重组,经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帮助学生寻找富有生活性和开放性的数学学*素材。整节课置身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并通过主题图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真是水到渠成,相得益彰。而且我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可观察、思考的素材,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增加思维含量,启迪学生思维。

  1、 积极评价,增强参与的信心。

  要使学生处于愉快的学*情境中,进行积极主动的学*,就要使学生在整个学*过程中获得自信。我运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让学生感到我时刻在关注着他。我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对学生的学*行为作出积极正确的评价。

  整节课的评价相对较少,课中有一些学生精彩的发言,如:当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时,可以说整个思路很清晰、完整,语言严密。我没能及时抓住这些闪光点加以评价,而让这些资源白白流失。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挫伤。因此,在学生汇报交流想法时应认真倾听,过后可适当增加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同时也能更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2、注重教学的开放。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惯,体现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

  3、用生活经验作为数学问题的参考

  通过练*我使学生领会到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生活经验来做参考,进一步拉*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句子,把意思表达清楚,对一些数学术语要加强训练。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注重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提高,在不同的体验中应用。通过练*体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通过同桌交流等形式,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关注,通过组间评价、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帮助学生树立学*的信心。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因此在课一开始先复*乘法口诀和改写算式,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充分运用主体图,在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先让学生提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解决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解决“还剩下几个玉米?”的方法,学生通过分析、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法。这样培养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从而找到最优的方法。

  本节课练*题的设计比较有层次。先借助桃子图让学生从形象上去认识乘加乘减的方法计算,然后口算式题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充分牢记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回归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后,设计了富有开放性、创造性的题目,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这样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索、自己思考、自己选择方法。在这个主动学*、互相启发的学*活动中,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

  今后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注意评价策略这样课堂才会更有效。

  本课的教学不如以往《两步计算式题》的教学,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不是由教师提出和说了算。而是学生从图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列出的算式而进行尝试计算,最后在实际情景(主题图)中得以验证算法,从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我认为,这才是本节课算用结合的真谛。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发现可以列式为3+3+3+2=11,33+2=11,也就是当若干份中有一份与其它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但是乘减算式43-1=11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3棵每棵都是3个,第4棵为什么只有2个呢?生:我想原来每棵都有3个,小熊拿走了一个。所以原来有43个,再减去小熊拿走的一个:43-1=11。学生能够想到比4个3少 1。也就是说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先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同时结合摆小棒帮助理解,边摆边说摆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都明白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

  这节课,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惯。最后,我设计了富有开放性的、创造性的题目,发散留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遗憾的是,形散而神不散这样的境界,是让我感到望尘莫及的`,也是我今后该努力的方向。还有在课堂上对差生的关注不够,差生没有充分参与,好学生又特别爱表现。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