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做家务教案范本五份

首页 / 教案 / |

  二年级数学做家务教案 1

  〖教学内容教材14~15页“2的乘法口诀”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利用经验规律探索编制2的乘法口诀,掌握2的乘法口诀,会用2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摆碗筷”的具体情境,使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连加算出得数。

  2、借助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经验,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学*和利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系。

  〖学*重点让学生利用经验规律探索编制2的乘法口诀,掌握2的乘法口诀。

  〖课前准备投影、图片、小棒、口算卡片

  〖学*方法自主探讨

  〖教学设计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谈话:(用义乌方言讲故事)星期天,明明家里来了好多客人,爸爸妈妈给客人烧菜、做饭,明明也过来帮着做家务活,你们看明明在做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摆筷子”来学*2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做家务)

  观察回答(生:帮着摆碗筷。)

  谈话:小明要摆几双筷子?我们一起来帮小明摆一摆。

  摆一摆,数一数。

  (1)请每位同学用小棒代替筷子摆一摆。想一想:共要摆几次。(9次)要求边摆边说:一双筷子有2根,2双筷子有4根……

  (2)学生自己动手摆。

  (3)汇报:你摆了几双筷子?共几根?你是怎样数的?

  (4)比一比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先让每个学生看着摆的小棒与同桌互相说,然后全班闭着眼睛说,个别说。

  填一填。(同学们摆的很好,能不能一边摆一边填上第14页的表格?)

  (1)观察思考。这个表格表示什么意思?

  (2)试一试。独立把书上的表格填完整。

  (3)交流订正。“你填的数是几?为什么填这个数?说说你的算法。”

  4.试一试。

  (1)根据表格写乘法算式。

  1双筷子2根也就是几个2?(1个2),1个2是2,用乘法算式表示,你们会吗?

  2双筷子呢?(2个2)

  2个2是4,乘法算式又是怎样的呢?

  师:同学们很聪明,那你们能根据表格写出3双、4双、5双……9双所对应的乘法算式吗?(老师按顺序板书乘法算式)

  (2)根据乘法算式,编一编乘法口诀。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学了5的乘法口诀。想一想,5的乘法口诀是怎么编的呢?你们能根据这9个乘法算式编出对应的2的乘法口诀吗?(能)并整理2的乘法口诀。

  (3)学生齐读乘法口诀,并仔细观察: “2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

  5.读一读、记一记。

  (1)按顺序齐背。

  (2)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口令。

  (3)教师指表格中任一组信息,学生说口诀。

  学生独立用小棒摆一摆,边摆边说(两根两根跳着数:2,4,6,8,…,18根。)

  认真观察操作后同桌互说。

  2、完成填表格。

  先数一双2根,2双就是在一双的基础上加2根,即用2连加的方法。

  试一试

  1×2=2。

  2×2=4

  3、独立列算式,小组交流汇报

  4、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编制乘法口诀

  5、对口令游戏

  做练*,进行星际争霸大赛

  1.游戏(小蜜蜂采花蜜)。计算哪乘法时用二三得六这个口诀?二八十六呢?

  看口诀写乘法算式。

  (1)二九十八 (2)五八四十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对口令2×3,3×2,对口诀二三得六。

  3、比一比,谁获胜了?(第3题)

  4、综合拓展题。(15页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订正。要求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3,3×2。

  师生对口令,小组之间对口令。

  独立做:

  每人两只手,4人就有4个2只。(2*4=8)

  一只手有5个手指,8只手就有8个5。(5*8=40)

  课堂总结:请小朋友谈谈本节课的学*收获。

  〖板书设计 做家务

  几双筷子 1 2 3 4 5 6 7 8 9

  几根筷子 2 4

  1×2=2 一二得二

  2×2=4 二二得四

  2×3=6

  2×4=8

  2×5=10

  2×6=12

  2×7=14

  2×8=16

  2×9=18

  〖教学反思

  经过实际教学检验,成功方面有:

  (1)新课以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做家务“摆碗筷”具体生活情境导入,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2)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想,动口与同学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与探索精神;

  (3)通过多种形式的练*,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巩固了新知,拓展了思维。

  不足:学生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语言表达能力欠佳,以后在这方面要加强培养。

  体会: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索编乘法算式与口诀时,如果有些学生有困难,老师可以先让个别编得好的小组说说他们是怎么样编的,再让全体同学进行第二次合作探索,效果会更好。

  二年级数学做家务教案 2

  教学目标:

  交流做家务事的感受,从范例中具体懂得写学做一件家务事的要求和方法;选好内容,定好题目,动手写作。

  教学过程:

  一、揭题,启发谈话,激发*作兴趣

  1、同学们,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在班级里都挺能干的,我想你们在家里也一定是挺能干的。你们一定做过许多家务事吧,你能告诉大家你会做哪些家务事吗?(板书:家务)

  2、指名说。不错,你们都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这节课,我们练*把自己学做的一件家务事写下来。

  二、指导审体,明确要求

  1、课件出示作文要求:

  你是家庭的小主人,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最*你又学会了哪些家务事(如洗碗、洗衣服、整理房间、煮饭、喂猪、包饺子、钉纽扣等)?选择一件写一篇作文,题目自己定。要先想想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再把学做这件家务事的过程写清楚,按一定顺序写下来,注意要语句通顺,意思连贯。写完以后要认真修改。

  2、齐读*作要求

  3、这次作文要求我们写什么?(板书:做家务事)怎么做?(板书:学)谁学做?(我们自己学做家务事)题目要求我们写几件呢?(一件)怎么写?题目向我们提了哪些要求?(引读题目中要先再)按一定顺序写,按什么顺序写呢?(按学做家务事的过程写)

  三、引导选材,开拓思路

  1、题目要求我们选择自己最*学做的一件家务事写篇作文,选择哪一件呢?请同学们注意,这一件事一定要是自己做了的,而且学做的这件家务事是次数多、印象深、记得清的。

  2、根据教师刚才的要求,那么在学做家务的过程中,你印象最深刻、最喜欢干的是哪种家务事?你准备选择哪一件事?要表达一个什么中心呢?(我准备选择拖地,想表达拖地也有学问这一中心;我准备选择炖牛奶,想表达自己的事自己做这一中心;我准备选择整理房间,想表达从小爱整洁这一中心;我准备选择喂猪,想表达学做事要多想办法这一中心。)

  3、你是怎么学的?碰到了什么困难?当时的心情怎样?是怎样克服的?这件家务事有没有学会?

  ①分小组畅谈,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

  ②指名说,要求说出具体的过程和当时的体会。

  对那些家务事干得好的也说得清楚的学生,教师要充分给予肯定。

  四、范文引思,借鉴写法

  怎样按顺序把自己学做的一件家务事的过程写清楚呢?(板书:写清楚)我们先来看看一篇《洗菜》的范文片段。(将材料分发给每个学生)

  范文片段1。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把白菜解开,先用刀把菜根切去,然后把一片片菜叶剥下来。黄的菜叶,我就把它放在一边,绿的菜叶,我就放在盆子里。我一棵一棵地剥着。突然,看见一条大青虫躺在一片叶子上。它青青的身子,软绵绵、毛茸茸的,我吓了一跳,顺手把叶子扔掉了。看着扔掉的菜叶,我想:妈妈长年累月洗菜,不知遇到多少只这样的大青虫,要是都像我这样把它扔掉,不知要浪费多少菜啊!一条青虫有什么可怕的!我壮着胆子,鼓起勇气,从地上拾起那片菜叶,硬着头皮从叶子上抓住青虫,赶快扔到地上,一脚把它踩个稀巴烂。这时,我真像打了胜仗一样高兴,接着又开始拣菜了。拣完菜,我把菜倒进水池,再把每片菜叶的两面洗干净,然后把菜梗洗得雪白,最后把它整整齐齐地放在盆子里。

  1、请同学们默读(齐读)片段,思考:(1)作者写了件什么家务事?(洗菜)可以给片段拟个什么题目?(洗菜。对了,这次我们可以直接将事件名称作为题目)。文章表达了一个什么中心呢?(表达了要节约菜这一中心)(2)这个片段通过哪些词语把学洗菜的先后过程交代清楚了?(先、然后、接着、再、最后)

  2、从文中看,作者学洗菜的过程分为哪几步?这几步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板书:分几步)(分切菜根剥菜叶拣菜叶洗菜梗四步,这四步不能颠倒,因为这是按学做的先后顺序写的。)

  3、作者是怎样把学洗菜的每一步写清楚的?在文中找出具体的词语和有关句子。(让学生找有关词、句,分别在下面画△和~~~~~~~

  从刚才找出的词、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重点抓住什么把每一步写清楚的?(重点抓住怎么做、怎么想写清楚的)(板书:怎么做、怎么想)

  看来,要把学做家务事的过程写清楚,就应该按学做家务事发展的顺序,把分几步做、每步怎么做及做时怎么想的写具体。

  4、那么,怎样才能写好家务劳动的过程呢?我们不仿先来看一看一位四年级同学写的作文吧。(出示投影:《学钉纽扣》片段)今天下午,我闲着没事干,就叫妈妈教我钉纽扣,妈妈答应了。

  妈妈先拿出一块毛线织成的鞋面和二根针、线,让我和她一起做。妈妈拿起一根针和一根线,捻细线头,然后仔细地从针眼中穿过,我见了,心想:原来穿线这么简单呀!我一定能穿得很好。想着,我拿起线,把线头捻细,就去穿针眼,可线头偏 传来妈妈的声音: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下去。听到这话,我顿时有了信心。我静下心,又重新穿了一次,我左手拿着针、右手拿着线,可是线怎么也穿不进针眼。妈妈说:你先把线头拧拧紧再穿针眼,试试看。我拿食指往嘴唇上擦了点口水,拧了拧线头再穿针眼。嘿,线头果然穿进针眼里去了我穿进去了,我穿进去了!我大叫起来。接着,妈妈选了一个位置,放上纽扣,用针从鞋面的背面穿过,再从纽扣的孔中穿过,然后从另一个孔中穿回来,照这样的顺序做好几次,再打结,妈妈钉好了一个,我也钉好了一个,但我并不满意,因为我只钉了一个,于是,我决定用多个纽扣钉一副画。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穿线、反复穿过纽扣、打结,个个动作做得有模有样,正当我在专心致志地钉纽扣时,针头鬼鬼祟祟地向我的指头刺来,哎哟!我疼得大叫起来。妈妈听见了,连忙跑过来,替我贴上创口贴,对我说:别做了,钉纽扣不是你现在干的。我说:妈妈,你别管我,我会小心的,我一定要把这副画钉好。妈妈见我一定要钉,就不说了,我又认真地钉起来。

  终于,一张小脸在我的手中产生了,我高兴地拿给妈妈看,妈妈看了,高兴地说:真不错,你终于学会钉纽扣了,而且钉了一副画呢!哈哈哈我也笑了,我们的笑声回荡在屋子里

  纽扣终于钉好了,这时我才体会到有些事情看看容易做起来难,要做好一件*常的家务事,并不是想像的那样简单学生。

  ①读范文。思考

  A.这件事是什么时候我和谁在一起做的?

  B.我碰到什么困难?妈妈如何指导?我是怎样克服的?学做了这件家务事后,我有什么体会?

  ②教师启发指导:在这两个问题中,小作者具体写了哪个问题?她是如何把它写清楚、写具体的?

  ③教师小结:小作者先写线头穿不进针眼,再写在妈妈的指导下通过努力把线头穿进针眼。她运用了语言描写(妈妈指导的话)和细致的动作描写(拿、擦、拧、穿),把穿针引线的过程写具体了。同学们,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注意运用这种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来描写,这样才能把家务劳动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

  同学们,当你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后,可以自己拟个题目,如《学洗衣服》、《学包饺子》、《学钉纽扣》等。

  五、小结后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如何写《学做家务事》,知道了如何按一定的顺序把家务事写清楚、写具体。下面就请你们把自己学着做的一件家务事按*作要求写下来。

  板书设计:

  学做家务

  作文题目

  文章中心

  按顺序分几步

  材料安排

  写清楚怎么做

  怎么想

  什么时候跟谁做的?(简略写)

  有没有碰到困难?

  你是怎样克服的?(具体写)

  二年级数学做家务教案 3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感性认识3的乘法口诀,然后记住3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3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类推、概括、理解、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3、通过各式和样的练*,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勇于争先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记忆和运用。

  教学难点:

  对“数学故事”的理解、表述和解疑。

  教学准备:

  挂图、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手工吗?谁能说说你会用自己的这双小手做些什么呢?”

  “这是一个周末,方方想给自己的好朋友每人送一辆自制的三轮车,就把各个零件拿出来进行组装,聪明的小朋友们,你能帮他算算,一共需要几个轮子吗?”

  二、问题探究

  谈话:1辆三轮车需要3个轮子,2辆需要6个,那么3、4、5、6、7、8、9辆三轮车要几个轮子?

  三、体验感悟

  1、拿小棒摆三角形。

  2、一个三角形用几个小棒?能列乘法算式吗?编制口诀?

  3、板书:1×3=3;一三得三。

  4、组织学生摆2、3、4、……个三角形,写算式,编制口诀。

  四、实践应用

  “练一练”

  1题:找朋友。

  2题:找规律填数。

  3题:动物运动会。

  数学故事。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懂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10页。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

  1×3=3;2×3=6;3×3=9;3×4=12。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

  3×5=15;3×6=18;3×7=21;3×8=24。

  三五一五;三六十八;三七二十一;三八二十四。

  3×9=27;

  三九二十七。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掌得不错,记忆方法也能掌握。口诀大部分同学能在课堂上背出来。应用方面还有欠缺。

  二年级数学做家务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透事物相互联系的思想,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推导出3的乘法口诀,并理解每句口诀表示的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在数学游戏中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激发学*兴趣。

  教学准备:

  小棒、投影片。

  教学方法:

  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1辆车需要3个轮子,2辆车呢?3辆—9辆分别需要多少个轮子?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3的乘法口诀。

  二、数一数

  请同学们独立地数出轮子分别用了多少个?边数边填表。

  指名汇报,并引导学生说出你是怎么数的。

  启发学生说出表格里的数个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表明:第一格表示1个3;第二格表示2个3......第九格表示9个3。

  三、摆一摆

  请同学用小棒摆三角形。摆个三角形,试着列一道算式,编出一句口诀。

  学生完成边摆边数边说的活动。

  说一说。

  指名汇报。

  教师及时板书:1个3;1×3=3;一三得三。

  2个3;2×3=6;二三得六。

  同桌的小朋友把算式和口诀读一遍,检查一下同桌小朋友是不是都对了。

  观察:3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讨论: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呢?与你的伙伴说一说。

  交流:说说你有什么好的记忆方法。

  记一记

  请同学们选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记一记。

  老师与同学对口令记口令。

  任意两组“开火车”记口诀。

  自由读口诀,比一比,谁能最先背出口诀就可以得到老师的金牌。

  游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三九( ) 一三( )

  二三( ) 三三( )

  三六( ) 三三( )

  四、练*

  填空。

  6×2=( ),读作( )乘( )等于( )。表示( )个( )相加。

  7个3相加是( ),再加1歌是( )。

  3个6相加,写成加法算式式是( ),写成乘法算式是( )。

  9×3=( ),3×9=( ),用的口诀都是( )。

  连线

  2×4;4+4+4;3×5;3个3。

  2×3;4个2;6×3;5个3相加。

  5×5;3×2;2×3;3个6。

  3×4;五五二十五;3×3;3+3。

  二年级数学做家务教案 5

  教学目标

  1.结合“摆碗筷”的具体情境,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会学*乘法口诀的学*过程与方法。

  2.掌握2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做家务”(2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了5的乘法口诀以及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呈现孩子“摆碗筷”的情境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探索筷子的双数与根数之间的对应,填表表示这一对应关系,再根据这个表,写出乘法算式,编制2的乘法口诀。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不仅学*了2的乘法口诀,而且体验了乘法口诀的学*过程和方法,将对学*后继的乘法口诀产生积极的迁移和影响。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校为乡镇村办中心小学,学生的学*条件、学校的教学条件有待于完善,如缺少多媒体教室,不能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主要还是以挂图和准备好的小黑板以及教师自制的教具为主要教学手段。由于本地区属于城乡结合地带,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长大多都是以经营小生意为主,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检查和辅导自己孩子的功课,以至于本班有部分学困生。针对这种现象,教师*时对这些同学总是耐心辅导,给予他们帮助,使得这些学生也都能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任务。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在家里会做家务吗?(展现挂图)

  星期天,家里来了好多客人,爸爸妈妈都忙着招待客人,烧菜、做饭,小明也过来帮着做家务活,你们看(老师指着挂图,让学生观察)小明在做什么呢?(生:帮着摆碗筷。)

  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做家务(摆筷子)”这一情境来学*2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做家务)

  (二)操作探究,学*新知

  1.看图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明摆碗筷这幅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互相说说,再汇报。)

  生:桌上摆了9个碗,3双筷子,可能吃饭的有9人,应该摆9双筷子,已摆好了3双,还要摆6双……

  师:请同学们看看小明是怎样摆筷子的呢?(一双一双地摆)你们能帮助小明把其余的筷子摆好吗?

  生:能。

  2.摆一摆,数一数。

  (1)请每位同学用小棒代替筷子摆一摆。想一想:共要摆几次。(9次)要求边摆边说:一双筷子有2根,2双筷子有4根……

  (2)学生自己动手摆,边摆边说。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帮助,请个别同学示范。)

  (3)汇报。你摆了几双筷子?共几根?你是怎样数的?

  (4)比一比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有的学生一根一根地数:1,2,3,4,…,18根;有的学生两根两根跳着数:2,4,6,8,…,18根。)

  先让每个学生看着摆的小棒与同桌互相说,然后全班闭着眼睛说,小组内说,个别说。

  3.填一填。(用小黑板出示这个表格)

  几双筷子

  1

  2

  3

  4

  5

  6

  7

  8

  9

  几根筷子

  2

  4

  (1)观察思考。这个表格表示什么意思?

  (2)试一试。独立把书上的表格填完整。

  (3)交流订正。“你填的数是几?为什么填这个数?说说你的算法。”

  生1:我是边摆小棒边数边填表。

  生2:我是先数一双2根,2双就是在一双的基础上加2根,即用2连加的方法。

  4.试一试。

  (1)根据表格写乘法算式。

  师:1双筷子2根也就是几个2?(1个2),那么1个2是2,用乘法算式表示,你们会吗?

  (同桌交流、汇报。老师板书:1×2=2。)

  师:2双筷子呢?(2个2)

  2个2是4,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又是怎样的呢?

  (交流、汇报。老师板书:2×2=4。)

  师:同学们很聪明,那你们能根据表格写出3双、4双、5双……9双所对应的乘法算式吗?

  (学生同桌交流后,独立填写算式,再汇报;老师按顺序板书乘法算式。)

  (2)根据乘法算式,编一编乘法口诀。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学了5的乘法口诀。想一想,5的乘法口诀是怎么编的呢?你们能根据这9个乘法算式编出对应的2的乘法口诀吗?(能)

  (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

  (3)交流订正。可让个别学生说说他们的想法,其他小组同学补充,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按顺序写出乘法口诀。

  (4)学生齐读乘法口诀。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2的乘法口诀”;仔细观察,同桌讨论“2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

  (学生口述发现的规律,老师用彩色粉笔圈注。)

  5.读一读、记一记。

  (1)按顺序齐背。

  (2)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口令。

  (3)教师指表格中任一组信息,学生说口诀。

  (三)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1.游戏(对口令)。

  形式多样:可以师生对口令,小组之间对口令。内容是:两道乘法算式与一句口诀对。如,2×3,3×2,对口诀二三得六。

  2.圈一圈。

  (把第15页练*第2题写在小黑板上展示)先理解题意,再独立完成,然后反馈订正。

  提问:(指着小黑板上已填完的表)观察这些圈起来的数,你发现了什么?(双数)没有圈起来的数呢?(单数)

  3.比一比,哪一组获胜。

  规则:每一个同学先独立完成第15页第3题,然后老师选两组同学进行接力,其他同学当评委。接力同学每人只做一题,然后按顺序传给下一位同学,最先完成又全对的小组获胜。让同学说说比赛的感想。

  4.综合拓展题。

  出示15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订正。要求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请小朋友谈谈本节课的学*收获。


二年级数学做家务教案范本五份扩展阅读


二年级数学做家务教案范本五份(扩展1)

——二年级数学做家务教案3篇

二年级数学做家务教案1

  教学目标:

  交流做家务事的感受,从范例中具体懂得写学做一件家务事的要求和方法;选好内容,定好题目,动手写作。

  教学过程:

  一、揭题,启发谈话,激发*作兴趣

  1、同学们,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在班级里都挺能干的,我想你们在家里也一定是挺能干的。你们一定做过许多家务事吧,你能告诉大家你会做哪些家务事吗?(板书:家务)

  2、指名说。不错,你们都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这节课,我们练*把自己学做的一件家务事写下来。

  二、指导审体,明确要求

  1、课件出示作文要求:

  你是家庭的小主人,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最*你又学会了哪些家务事(如洗碗、洗衣服、整理房间、煮饭、喂猪、包饺子、钉纽扣等)?选择一件写一篇作文,题目自己定。要先想想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再把学做这件家务事的过程写清楚,按一定顺序写下来,注意要语句通顺,意思连贯。写完以后要认真修改。

  2、齐读*作要求

  3、这次作文要求我们写什么?(板书:做家务事)怎么做?(板书:学)谁学做?(我们自己学做家务事)题目要求我们写几件呢?(一件)怎么写?题目向我们提了哪些要求?(引读题目中要先再)按一定顺序写,按什么顺序写呢?(按学做家务事的过程写)

  三、引导选材,开拓思路

  1、题目要求我们选择自己最*学做的一件家务事写篇作文,选择哪一件呢?请同学们注意,这一件事一定要是自己做了的,而且学做的这件家务事是次数多、印象深、记得清的。

  2、根据教师刚才的要求,那么在学做家务的过程中,你印象最深刻、最喜欢干的是哪种家务事?你准备选择哪一件事?要表达一个什么中心呢?(我准备选择拖地,想表达拖地也有学问这一中心;我准备选择炖牛奶,想表达自己的事自己做这一中心;我准备选择整理房间,想表达从小爱整洁这一中心;我准备选择喂猪,想表达学做事要多想办法这一中心。)

  3、你是怎么学的?碰到了什么困难?当时的心情怎样?是怎样克服的?这件家务事有没有学会?

  ①分小组畅谈,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

  ②指名说,要求说出具体的过程和当时的体会。

  对那些家务事干得好的也说得清楚的学生,教师要充分给予肯定。

  四、范文引思,借鉴写法

  怎样按顺序把自己学做的一件家务事的过程写清楚呢?(板书:写清楚)我们先来看看一篇《洗菜》的范文片段。(将材料分发给每个学生)

  范文片段1。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把白菜解开,先用刀把菜根切去,然后把一片片菜叶剥下来。黄的菜叶,我就把它放在一边,绿的菜叶,我就放在盆子里。我一棵一棵地剥着。突然,看见一条大青虫躺在一片叶子上。它青青的身子,软绵绵、毛茸茸的,我吓了一跳,顺手把叶子扔掉了。看着扔掉的菜叶,我想:妈妈长年累月洗菜,不知遇到多少只这样的大青虫,要是都像我这样把它扔掉,不知要浪费多少菜啊!一条青虫有什么可怕的!我壮着胆子,鼓起勇气,从地上拾起那片菜叶,硬着头皮从叶子上抓住青虫,赶快扔到地上,一脚把它踩个稀巴烂。这时,我真像打了胜仗一样高兴,接着又开始拣菜了。拣完菜,我把菜倒进水池,再把每片菜叶的两面洗干净,然后把菜梗洗得雪白,最后把它整整齐齐地放在盆子里。

  1、请同学们默读(齐读)片段,思考:(1)作者写了件什么家务事?(洗菜)可以给片段拟个什么题目?(洗菜。对了,这次我们可以直接将事件名称作为题目)。文章表达了一个什么中心呢?(表达了要节约菜这一中心)(2)这个片段通过哪些词语把学洗菜的先后过程交代清楚了?(先、然后、接着、再、最后)

  2、从文中看,作者学洗菜的过程分为哪几步?这几步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板书:分几步)(分切菜根剥菜叶拣菜叶洗菜梗四步,这四步不能颠倒,因为这是按学做的先后顺序写的。)

  3、作者是怎样把学洗菜的每一步写清楚的?在文中找出具体的词语和有关句子。(让学生找有关词、句,分别在下面画△和~~~~~~~

  从刚才找出的词、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重点抓住什么把每一步写清楚的?(重点抓住怎么做、怎么想写清楚的)(板书:怎么做、怎么想)

  看来,要把学做家务事的过程写清楚,就应该按学做家务事发展的顺序,把分几步做、每步怎么做及做时怎么想的写具体。

  4、那么,怎样才能写好家务劳动的过程呢?我们不仿先来看一看一位四年级同学写的作文吧。(出示投影:《学钉纽扣》片段)今天下午,我闲着没事干,就叫妈妈教我钉纽扣,妈妈答应了。

  妈妈先拿出一块毛线织成的鞋面和二根针、线,让我和她一起做。妈妈拿起一根针和一根线,捻细线头,然后仔细地从针眼中穿过,我见了,心想:原来穿线这么简单呀!我一定能穿得很好。想着,我拿起线,把线头捻细,就去穿针眼,可线头偏 传来妈妈的声音: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下去。听到这话,我顿时有了信心。我静下心,又重新穿了一次,我左手拿着针、右手拿着线,可是线怎么也穿不进针眼。妈妈说:你先把线头拧拧紧再穿针眼,试试看。我拿食指往嘴唇上擦了点口水,拧了拧线头再穿针眼。嘿,线头果然穿进针眼里去了我穿进去了,我穿进去了!我大叫起来。接着,妈妈选了一个位置,放上纽扣,用针从鞋面的背面穿过,再从纽扣的孔中穿过,然后从另一个孔中穿回来,照这样的顺序做好几次,再打结,妈妈钉好了一个,我也钉好了一个,但我并不满意,因为我只钉了一个,于是,我决定用多个纽扣钉一副画。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穿线、反复穿过纽扣、打结,个个动作做得有模有样,正当我在专心致志地钉纽扣时,针头鬼鬼祟祟地向我的指头刺来,哎哟!我疼得大叫起来。妈妈听见了,连忙跑过来,替我贴上创口贴,对我说:别做了,钉纽扣不是你现在干的。我说:妈妈,你别管我,我会小心的,我一定要把这副画钉好。妈妈见我一定要钉,就不说了,我又认真地钉起来。

  终于,一张小脸在我的手中产生了,我高兴地拿给妈妈看,妈妈看了,高兴地说:真不错,你终于学会钉纽扣了,而且钉了一副画呢!哈哈哈我也笑了,我们的笑声回荡在屋子里

  纽扣终于钉好了,这时我才体会到有些事情看看容易做起来难,要做好一件*常的家务事,并不是想像的那样简单学生。

  ①读范文。思考

  A.这件事是什么时候我和谁在一起做的?

  B.我碰到什么困难?妈妈如何指导?我是怎样克服的?学做了这件家务事后,我有什么体会?

  ②教师启发指导:在这两个问题中,小作者具体写了哪个问题?她是如何把它写清楚、写具体的?

  ③教师小结:小作者先写线头穿不进针眼,再写在妈妈的指导下通过努力把线头穿进针眼。她运用了语言描写(妈妈指导的话)和细致的动作描写(拿、擦、拧、穿),把穿针引线的过程写具体了。同学们,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注意运用这种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来描写,这样才能把家务劳动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

  同学们,当你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后,可以自己拟个题目,如《学洗衣服》、《学包饺子》、《学钉纽扣》等。

  五、小结后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如何写《学做家务事》,知道了如何按一定的顺序把家务事写清楚、写具体。下面就请你们把自己学着做的一件家务事按*作要求写下来。

  板书设计:

  学做家务

  作文题目

  文章中心

  按顺序分几步

  材料安排

  写清楚怎么做

  怎么想

  什么时候跟谁做的?(简略写)

  有没有碰到困难?

  你是怎样克服的?(具体写)

二年级数学做家务教案2

  〖教学内容教材14~15页“2的乘法口诀”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利用经验规律探索编制2的乘法口诀,掌握2的乘法口诀,会用2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摆碗筷”的具体情境,使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连加算出得数。

  2、借助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经验,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学*和利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系。

  〖学*重点让学生利用经验规律探索编制2的乘法口诀,掌握2的乘法口诀。

  〖课前准备投影、图片、小棒、口算卡片

  〖学*方法自主探讨

  〖教学设计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谈话:(用义乌方言讲故事)星期天,明明家里来了好多客人,爸爸妈妈给客人烧菜、做饭,明明也过来帮着做家务活,你们看明明在做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摆筷子”来学*2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做家务)

  观察回答(生:帮着摆碗筷。)

  谈话:小明要摆几双筷子?我们一起来帮小明摆一摆。

  摆一摆,数一数。

  (1)请每位同学用小棒代替筷子摆一摆。想一想:共要摆几次。(9次)要求边摆边说:一双筷子有2根,2双筷子有4根……

  (2)学生自己动手摆。

  (3)汇报:你摆了几双筷子?共几根?你是怎样数的?

  (4)比一比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先让每个学生看着摆的小棒与同桌互相说,然后全班闭着眼睛说,个别说。

  填一填。(同学们摆的很好,能不能一边摆一边填上第14页的表格?)

  (1)观察思考。这个表格表示什么意思?

  (2)试一试。独立把书上的表格填完整。

  (3)交流订正。“你填的数是几?为什么填这个数?说说你的算法。”

  4.试一试。

  (1)根据表格写乘法算式。

  1双筷子2根也就是几个2?(1个2),1个2是2,用乘法算式表示,你们会吗?

  2双筷子呢?(2个2)

  2个2是4,乘法算式又是怎样的呢?

  师:同学们很聪明,那你们能根据表格写出3双、4双、5双……9双所对应的乘法算式吗?(老师按顺序板书乘法算式)

  (2)根据乘法算式,编一编乘法口诀。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学了5的乘法口诀。想一想,5的乘法口诀是怎么编的呢?你们能根据这9个乘法算式编出对应的2的乘法口诀吗?(能)并整理2的乘法口诀。

  (3)学生齐读乘法口诀,并仔细观察: “2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

  5.读一读、记一记。

  (1)按顺序齐背。

  (2)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口令。

  (3)教师指表格中任一组信息,学生说口诀。

  学生独立用小棒摆一摆,边摆边说(两根两根跳着数:2,4,6,8,…,18根。)

  认真观察操作后同桌互说。

  2、完成填表格。

  先数一双2根,2双就是在一双的基础上加2根,即用2连加的方法。

  试一试

  1×2=2。

  2×2=4

  3、独立列算式,小组交流汇报

  4、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编制乘法口诀

  5、对口令游戏

  做练*,进行星际争霸大赛

  1.游戏(小蜜蜂采花蜜)。计算哪乘法时用二三得六这个口诀?二八十六呢?

  看口诀写乘法算式。

  (1)二九十八 (2)五八四十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对口令2×3,3×2,对口诀二三得六。

  3、比一比,谁获胜了?(第3题)

  4、综合拓展题。(15页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订正。要求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3,3×2。

  师生对口令,小组之间对口令。

  独立做:

  每人两只手,4人就有4个2只。(2*4=8)

  一只手有5个手指,8只手就有8个5。(5*8=40)

  课堂总结:请小朋友谈谈本节课的学*收获。

  〖板书设计 做家务

  几双筷子 1 2 3 4 5 6 7 8 9

  几根筷子 2 4

  1×2=2 一二得二

  2×2=4 二二得四

  2×3=6

  2×4=8

  2×5=10

  2×6=12

  2×7=14

  2×8=16

  2×9=18

  〖教学反思

  经过实际教学检验,成功方面有:

  (1)新课以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做家务“摆碗筷”具体生活情境导入,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2)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想,动口与同学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与探索精神;

  (3)通过多种形式的`练*,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巩固了新知,拓展了思维。

  不足:学生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语言表达能力欠佳,以后在这方面要加强培养。

  体会: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索编乘法算式与口诀时,如果有些学生有困难,老师可以先让个别编得好的小组说说他们是怎么样编的,再让全体同学进行第二次合作探索,效果会更好。

二年级数学做家务教案3

  教学目标:

  交流做家务事的感受,从范例中具体懂得写学做一件家务事的要求和方法;选好内容,定好题目,动手写作。

  教学过程:

  一、揭题,启发谈话,激发*作兴趣

  1、同学们,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在班级里都挺能干的,我想你们在家里也一定是挺能干的。你们一定做过许多家务事吧,你能告诉大家你会做哪些家务事吗?(板书:家务)

  2、指名说。不错,你们都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这节课,我们练*把自己学做的一件家务事写下来。

  二、指导审体,明确要求

  1、课件出示作文要求:

  你是家庭的小主人,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最*你又学会了哪些家务事(如洗碗、洗衣服、整理房间、煮饭、喂猪、包饺子、钉纽扣等)?选择一件写一篇作文,题目自己定。要先想想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再把学做这件家务事的过程写清楚,按一定顺序写下来,注意要语句通顺,意思连贯。写完以后要认真修改。

  2、齐读*作要求

  3、这次作文要求我们写什么?(板书:做家务事)怎么做?(板书:学)谁学做?(我们自己学做家务事)题目要求我们写几件呢?(一件)怎么写?题目向我们提了哪些要求?(引读题目中要先再)按一定顺序写,按什么顺序写呢?(按学做家务事的过程写)

  三、引导选材,开拓思路

  1、题目要求我们选择自己最*学做的一件家务事写篇作文,选择哪一件呢?请同学们注意,这一件事一定要是自己做了的,而且学做的这件家务事是次数多、印象深、记得清的。

  2、根据教师刚才的要求,那么在学做家务的过程中,你印象最深刻、最喜欢干的是哪种家务事?你准备选择哪一件事?要表达一个什么中心呢?(我准备选择拖地,想表达拖地也有学问这一中心;我准备选择炖牛奶,想表达自己的事自己做这一中心;我准备选择整理房间,想表达从小爱整洁这一中心;我准备选择喂猪,想表达学做事要多想办法这一中心。)

  3、你是怎么学的?碰到了什么困难?当时的心情怎样?是怎样克服的`?这件家务事有没有学会?

  ①分小组畅谈,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

  ②指名说,要求说出具体的过程和当时的体会。

  对那些家务事干得好的也说得清楚的学生,教师要充分给予肯定。

  四、范文引思,借鉴写法

  怎样按顺序把自己学做的一件家务事的过程写清楚呢?(板书:写清楚)我们先来看看一篇《洗菜》的范文片段。(将材料分发给每个学生)

  范文片段1。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把白菜解开,先用刀把菜根切去,然后把一片片菜叶剥下来。黄的菜叶,我就把它放在一边,绿的菜叶,我就放在盆子里。我一棵一棵地剥着。突然,看见一条大青虫躺在一片叶子上。它青青的身子,软绵绵、毛茸茸的,我吓了一跳,顺手把叶子扔掉了。看着扔掉的菜叶,我想:妈妈长年累月洗菜,不知遇到多少只这样的大青虫,要是都像我这样把它扔掉,不知要浪费多少菜啊!一条青虫有什么可怕的!我壮着胆子,鼓起勇气,从地上拾起那片菜叶,硬着头皮从叶子上抓住青虫,赶快扔到地上,一脚把它踩个稀巴烂。这时,我真像打了胜仗一样高兴,接着又开始拣菜了。拣完菜,我把菜倒进水池,再把每片菜叶的两面洗干净,然后把菜梗洗得雪白,最后把它整整齐齐地放在盆子里。

  1、请同学们默读(齐读)片段,思考:(1)作者写了件什么家务事?(洗菜)可以给片段拟个什么题目?(洗菜。对了,这次我们可以直接将事件名称作为题目)。文章表达了一个什么中心呢?(表达了要节约菜这一中心)(2)这个片段通过哪些词语把学洗菜的先后过程交代清楚了?(先、然后、接着、再、最后)

  2、从文中看,作者学洗菜的过程分为哪几步?这几步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板书:分几步)(分切菜根剥菜叶拣菜叶洗菜梗四步,这四步不能颠倒,因为这是按学做的先后顺序写的。)

  3、作者是怎样把学洗菜的每一步写清楚的?在文中找出具体的词语和有关句子。(让学生找有关词、句,分别在下面画△和~~~~~~~

  从刚才找出的词、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重点抓住什么把每一步写清楚的?(重点抓住怎么做、怎么想写清楚的)(板书:怎么做、怎么想)

  看来,要把学做家务事的过程写清楚,就应该按学做家务事发展的顺序,把分几步做、每步怎么做及做时怎么想的写具体。

  4、那么,怎样才能写好家务劳动的过程呢?我们不仿先来看一看一位四年级同学写的作文吧。(出示投影:《学钉纽扣》片段)今天下午,我闲着没事干,就叫妈妈教我钉纽扣,妈妈答应了。

  妈妈先拿出一块毛线织成的鞋面和二根针、线,让我和她一起做。妈妈拿起一根针和一根线,捻细线头,然后仔细地从针眼中穿过,我见了,心想:原来穿线这么简单呀!我一定能穿得很好。想着,我拿起线,把线头捻细,就去穿针眼,可线头偏 传来妈妈的声音: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下去。听到这话,我顿时有了信心。我静下心,又重新穿了一次,我左手拿着针、右手拿着线,可是线怎么也穿不进针眼。妈妈说:你先把线头拧拧紧再穿针眼,试试看。我拿食指往嘴唇上擦了点口水,拧了拧线头再穿针眼。嘿,线头果然穿进针眼里去了我穿进去了,我穿进去了!我大叫起来。接着,妈妈选了一个位置,放上纽扣,用针从鞋面的背面穿过,再从纽扣的孔中穿过,然后从另一个孔中穿回来,照这样的顺序做好几次,再打结,妈妈钉好了一个,我也钉好了一个,但我并不满意,因为我只钉了一个,于是,我决定用多个纽扣钉一副画。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穿线、反复穿过纽扣、打结,个个动作做得有模有样,正当我在专心致志地钉纽扣时,针头鬼鬼祟祟地向我的指头刺来,哎哟!我疼得大叫起来。妈妈听见了,连忙跑过来,替我贴上创口贴,对我说:别做了,钉纽扣不是你现在干的。我说:妈妈,你别管我,我会小心的,我一定要把这副画钉好。妈妈见我一定要钉,就不说了,我又认真地钉起来。

  终于,一张小脸在我的手中产生了,我高兴地拿给妈妈看,妈妈看了,高兴地说:真不错,你终于学会钉纽扣了,而且钉了一副画呢!哈哈哈我也笑了,我们的笑声回荡在屋子里

  纽扣终于钉好了,这时我才体会到有些事情看看容易做起来难,要做好一件*常的家务事,并不是想像的那样简单学生。

  ①读范文。思考

  A.这件事是什么时候我和谁在一起做的?

  B.我碰到什么困难?妈妈如何指导?我是怎样克服的?学做了这件家务事后,我有什么体会?

  ②教师启发指导:在这两个问题中,小作者具体写了哪个问题?她是如何把它写清楚、写具体的?

  ③教师小结:小作者先写线头穿不进针眼,再写在妈妈的指导下通过努力把线头穿进针眼。她运用了语言描写(妈妈指导的话)和细致的动作描写(拿、擦、拧、穿),把穿针引线的过程写具体了。同学们,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注意运用这种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来描写,这样才能把家务劳动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

  同学们,当你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后,可以自己拟个题目,如《学洗衣服》、《学包饺子》、《学钉纽扣》等。

  五、小结后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如何写《学做家务事》,知道了如何按一定的顺序把家务事写清楚、写具体。下面就请你们把自己学着做的一件家务事按*作要求写下来。

  板书设计:

  学做家务

  作文题目

  文章中心

  按顺序分几步

  材料安排

  写清楚怎么做

  怎么想

  什么时候跟谁做的?(简略写)

  有没有碰到困难?

  你是怎样克服的?(具体写)


二年级数学做家务教案范本五份(扩展2)

——二年级数学上做家务教案合集五篇

  二年级数学上做家务教案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三种角的特点,会辨认直角、钝角、锐角,能够尺子画角。

  2、渗透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能在生活中找出三种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交流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与直角比较辨认锐角和钝角。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老师穿西服(很多角)出现在课堂上,今天老师带了一个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到教室里,这个老朋友就在老师的衣服上,请你仔细观察。

  1、让学生说说角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都有些什么特点。

  2、

  二、观察主题图

  1、请学生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角吗?说说在哪里。

  2、除了我们认识过的过的直角,还有什么些什么样子的角?

  三、体会比较钝角和锐角

  1、请你用身体来表示出这些角来。

  2、用三角板的直角比较一下主题图上这些角,你发现可以把图上的这些分分成几类?

  3、这些比直角要小的角书上把它们叫作什么角?比直角要大的这些角叫什么角?

  4、那你能用纸折出锐角吗?你怎么知你折的角就是锐角?让学生边比边说。

  5、折出钝角说说

  6、找出生活中的三种角。

  7、完成39页第1题。

  四、动手画角

  1、动手试画,说说你是怎么样画角的。要注意什么。

  2、根据老师的要求画角。

  五、完成39页第2题。

  六、用三角板拼出钝角,看谁拼的多。

  二年级数学上做家务教案 2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懂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是一种美德;从小培养爱劳动的好*惯;减轻父母的负担,增强劳动观念。

  二、教学重点:

  养成爱劳动的*惯; 掌握劳动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

  经常做家务

  四、教学过程:

  (一)导言。

  同学们这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我们共同探讨如何当爸爸妈妈的'小帮手。

  (二)质疑。

  1、你们在家里做家务吗经常做吗?

  2、能够做哪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三)表演。

  具体内容:星期天,小华在家里帮助妈妈擦玻璃,费了很大的劲,才把整个房间的玻璃都擦完了,心里特别高兴,可是妈妈看见了,却责怪她说:玻璃擦得不干净,不让你做的事,就别做,只要把学*搞好就行了。

  讨论:

  (1)小华和妈妈的做法对吗?

  (2)不对的地方应怎么做?

  (四)小品。

  具体内容:奶奶正在打扫卫生,小刚放学回来了,就喊:奶奶我渴了,快给我拿饮料。奶奶赶紧说:好好好,我马上给你拿去。

  讨论:小刚的做法对吗他错在哪里,他该怎么做?

  (五)幻灯出示判断。

  1、小明帮助爸爸抱柴。( )

  2、五芳和小朋友玩,奶奶让她去打酱油,她不去。( )

  3、妈妈不在家,小红自己做饭。( )

  4、刘丽高兴时,就帮妈妈做家务,不高兴时,就不做。( )

  5、宋佳在班级爱劳动,在家就不干了。( )

  (六)通过刚才的学*,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七)竞赛。

  1、整理书包比赛。

  2、以小组为单位,选学生参加做菜比赛。

  一组:做糖拌柿子。

  二组:黄瓜凉菜。

  三组:炒鸡蛋。

  (八)总结。

  这节课的学*,同学们都懂得在家里应该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惯。

  (九)教学后记。

  全班同学都能够帮助父母做家务,而且决心经常去做,并且做好。

  板书设计:

  做家务的能手

  主动、经常做家务

  二年级数学上做家务教案 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十进制的数学建模能力,用自己喜欢的模型来表达数,建构适合自己的数 世界。

  2.认识数位顺序表。

  3.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操作、探究,培养学生协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 上节课我们学*了用千数图的简图来表示千及千以内的数,你知道这张图表示哪个数吗?(出示图) 它表示( ),由(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 写作( ),读作( )。

  2. 能不能用其它的方法来表示千以内的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用其它的数学模型来表达数。 出示课题:小探究。

  二、探究新知

  1.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用小正方体积木块来建构千以内的数。

  (1)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能不能用桌上的`学具小正方体来表示数呢?

  引导: 一个一个地数 10个小方块组成一条 10个一就是十 十个十个地数 10个条组成一板 10个十是一百 一百个一百个地数 10个百组成一大块 10个一百是一千 多媒体演示,完成表格。 你们知道一块、一条、一板、一大块分别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吗?请你填入表格。 导出数位顺序表: ……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2)练*:它表示哪个数?书最后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2. 用货币来表示数(课前准备好面值一百元、十元、一元的人民币)

  (1)小朋友请你数一数学具**有多少人民币?

  (2)你是怎样数的?个别交流。

  (3)你们小组一共有多少钱?它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三、综合应用

  1. 请小朋友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达243。 你怎样表示243?学生交流。 多媒体演示。小胖:用货币来表达243。 小巧:用小正方体组成的块、条、板来表达243。 小亚:用千数图的简图来表示243。

  2. 现在我们来看图写数。 书第三题,个别完成后交流,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 游戏:同桌互动,说说我摆的数或者我说数你来摆。

  4. 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

  四、拓展提高 可以合成几(必须合成三位数)?

  比一比、赛一赛,你能写出几种?

  9 400 30

  8 70 500

  二年级数学上做家务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0.1与1之间的进率是10。

  2.使学生理解1.1只能是1+0.1,也即1+ 1/10。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再一次加深对0.1、0.01、0.001之间的进率认识,加强学生十进制的观念。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阶段:

  1.用小数表示数射线中的分数(p18/2)

  我们已经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0.1,0.01,0.001,……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教师直接告诉学生“0.1,0.01,0.001,……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开门见山地讲授知识。]

  中心阶段:

  利用导入阶段的数射线。

  (一)出示p18图1:提出疑问

  学生讨论汇总

  10个0.1是——“零点拾”

  10个0.1是1

  请学生说说各自的理由。

  0.1就是1/10,10个1/10就是10/10,也就是“1”

  出示p18图2,引导学生理解。

  出示,提出下一个问题

  学生讨论汇总

  11个0.1就是10个0.1再加上1个0.1,就是1.1。

  (三)出示p18图3,引导学生理解

  [通过学生看图,同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练*阶段

  1.P18试一试

  [在练*中,巩固知识点,帮助学*困难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了哪些内容?

  二年级数学上做家务教案 5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十进制的数学建模能力,用自己喜欢的模型来表达数,建构适合自己的数 世界。

  2.认识数位顺序表。

  3.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操作、探究,培养学生协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 上节课我们学*了用千数图的简图来表示千及千以内的数,你知道这张图表示哪个数吗?(出示图) 它表示( ),由(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 写作( ),读作( )。

  2. 能不能用其它的方法来表示千以内的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用其它的数学模型来表达数。 出示课题:小探究。

  二、探究新知

  1.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用小正方体积木块来建构千以内的数。

  (1)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能不能用桌上的学具小正方体来表示数呢?

  引导: 一个一个地数 10个小方块组成一条 10个一就是十 十个十个地数 10个条组成一板 10个十是一百 一百个一百个地数 10个百组成一大块 10个一百是一千 多媒体演示,完成表格。 你们知道一块、一条、一板、一大块分别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吗?请你填入表格。 导出数位顺序表: ……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2)练*:它表示哪个数?书最后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2. 用货币来表示数(课前准备好面值一百元、十元、一元的人民币)

  (1)小朋友请你数一数学具**有多少人民币?

  (2)你是怎样数的?个别交流。

  (3)你们小组一共有多少钱?它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三、综合应用

  1. 请小朋友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达243。 你怎样表示243?学生交流。 多媒体演示。小胖:用货币来表达243。 小巧:用小正方体组成的'块、条、板来表达243。 小亚:用千数图的简图来表示243。

  2. 现在我们来看图写数。 书第三题,个别完成后交流,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 游戏:同桌互动,说说我摆的数或者我说数你来摆。

  4. 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

  四、拓展提高 可以合成几(必须合成三位数)?

  比一比、赛一赛,你能写出几种?

  9 400 30

  8 70 500


二年级数学做家务教案范本五份(扩展3)

——二年级数学教案6篇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6~P7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运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力目标: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情境中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直接用乘法算式表示。

  教学难点:从乘法意义的角度解释乘法列式的理由。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有几块积木的挂图”或课件动画显示。

  教学过程:

  一、情境诱思

  课件显示一堆摆放整齐有序的积木,教师顺势诱导:“这么多积木,怎样数才能数得又快又准呀?”(板书:有几块积木?)

  二、解决问题

  1、学生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积木的块数。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数的,所列的算式中每个数各代表什么意思?

  3、汇报情况。

  加法乘法

  5+5+5+5+5+5+5=35(人)5×7=35(人)

  7+7+7+7+7=35(人)7×5=35(人)

  4、你喜欢那种计算方法?为什么?(绝大部分学生会喜欢用乘法计算)

  因此得出结论:直接用乘法计算会简便的多,因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5、从上面的两道乘法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乘数前后调换位置,积不变。

  三、巩固应用

  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2、3、4题。

  要求:

  1、独立读题、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

  3、汇报,订正答案。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中乘数的可交换性”、“乘法和加法的联系”

  五、作业:

  教科书P11“练一练”1、2、3题。

  附录;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

  教学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

  使学生在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惯。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二年级数学做家务教案范本五份(扩展4)

——教案二年级数学 (菁华3篇)

  目的要求

  1.在具体的操作中,进一步加强方向感,提高认识路线图的能力。参与测定方向的实践活动,能在给定的场景中或在自己的校园里利用指南针辨认八个方向。

  2.培养与同伴积极合作的精神,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方向并读懂路线图。

  难点:能在给定的场景中或在自己的校园里利用指南针辨认八个方向。

  一、室内活动

  1.看方向板指方向。(学生面向东方坐)

  提问:大家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方向?

  让学生把方向板按实际的方向放在桌上。

  提问:你能根据方向板指出其他的七个方向吗?

  同座互相指、说。

  2.说一说同学之间的位置关系。

  谈话:请坐在教室中间的一位小朋友起立,再请坐在他北面、东面、南面、西面的小朋友听口令起立。

  提问东北面的学生:你坐在他的哪一面?

  再分别请坐在东南面的,西北面的,西南面的学生说出自己在他的哪个方向。

  任意找一个学生,让他说说自己和好朋友的位置关系。

  3.在教材呈现的场景里辨认方向。

  谈话:同学们在教室里已经能正确地辨认方向,你们想不想到校园里去辨认一下方向?在去校园之前,我们先帮助书上的小朋友测定他们学校的方向。呈现教材中的场景图。

  提问: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这幅图上的正北方向和我们以往看到的*面图有什么不同?这幅图上的正北方向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组交流后再指名回答)

  讲述:以往我们看到的*面图,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而这幅图上的正北方向指向图的'左上方,这从指南针和小朋友的话中都能看出来。找到了正北方向,看看图中的指南针,你们说说图中学校的景物各在小朋友的哪一面?

  小组交流,再指名回答。

  二、室外活动

  1.在校园里测定方向。

  谈话:从刚才我们帮助小朋友解决的问题可以看出,用指南针测定学校的方向,不少学校的房屋不一定都是面向正南、正北或正东、正西的,我们学校的方向如何呢?我们现在走出教室一起去测定。请大家带上指南针、老师发给你们的表格和铅笔。为了不影响其他班学生上课,请大家尽量保持安静。

  走到操场后,谈话:我们每四人一小组,商量一下,你们这组想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测定方向?也就是选择测量地点,然后分工测量,把表填好。我们看哪一组测得又快又好。测好以后赶快到操场中间集中,老师还有新的任务。大家分头行动吧。学生活动。

  汇报测定结果。

  2.相互检查测定情况。

  谈话:下面请第一小组带第二小组的小朋友到你们测定的地点,介绍一下你们测得的结果,第二小组看看他们测的对不对;然后两个组再交换。其他的小组也是两两合作,相互检查。检查以后再回到操场集合。

  再次集合后,让各小组汇报被检查的小组测定方向的情况,如有不同意见,全班同学再去共同验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锐角和钝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角、画角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课堂中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复*铺垫

  师:同学们,大家都认识潘老师,你们一定不知道潘老师还会变魔术吧。不信,你们看,老师可以用手中的这张纸变一个大家都认识的老朋友!你认识吗?

  师:关于角,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一个角。

  生:像**角,桌子角,都是直角。

  二、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周末了,同学们都喜欢去游乐园吧,今天潘老师就带大家去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根据上学期所学的有关角的知识,找一找,图中哪里有角?

  师:同学们太棒了,找到了这么多的角。(课件演示:去掉背景图后所显示大小不同的角。)它们长得一样吗?你们能根据它的特点分分类吗?

  1、给“角”分类。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学具卡片,先独立思考,你按什么标准分类?想想可以怎么分,分好后和同桌说一说。

  (1)分成两类:一类是直角,一类不是直角。

  (2)也可以分三类:直角分一类,比直角小为一类,比直角大的可以为一类。

  师:这样分更细致一些,我们发现不是直角的角里,有比直角大的角,也有比直角小的角,大家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师:那你们是怎么知道1号角和3号角就比直角大?而4号角和5号角就比直角小呢?

  师:嗯,如果这些角比较接*直角,开口的大小和直角很相*,我们看不出怎么办呢?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较。(验证方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所量的角的顶点对齐,一条直角边和角的一条边重合,这样就可以比较这个角的开口是不是比直角大或小。)

  2、揭示“角”的名称。

  师:在这三类角中,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家族中的直角,其实其他两类也是叫的兄弟,一个是直角的弟弟,一个是直角的哥哥,大家知道我为什么说4号角和5号角是直角的弟弟吗?(比直角小)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就是锐角,直角的哥哥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钝角,像这样,比直角大的角就是钝角。今天我们就老学*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

  师:角家族我们认识了锐角、直角和钝角。

  师:那么给这3个兄弟排排队吧,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谁是老三?(板书:钝角>直角>锐角)

  现在老师提两个问题,我敢谁第一问题,提出后,所有人的小手都能举起来,而第二个问题提出来后,举起小手的就会寥寥无几了。信不信?

  第1个问题:什么样的角水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

  第2个问题:用什么办法开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

  师:(得出结论)和直角比,开口比较明显的,我们可以直接看出来,但开口大小比较接*直角的,我们可以利用三角板的指教来验证。

  师:既然大家已经找到好办法了,我们在来用一用,看看我们的高招灵不灵。(课件出示几个不用的角,请同学来判断)

  教师出示两张实物卡片,角的大小比较接*直角的。请同学们到前面来验证。

  师:看来这样的问题难不倒大家,课件出示,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倒题。

  3、找找生活中的“角”。

  师: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藏在游乐园里,其实就藏在我们身边,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在哪里见到了角,是什么角?

  很好,其实数学知识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有知道的,也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等待大家去发现。

  4画“角”。

  师:既然我们认识了锐角和钝角,想不想画一画,那谁来说一说,你想怎么画一个锐角或钝角呢?(先画`````后画`````)(课件出示画法,请学生来画)

  师:你能试着画一个尽可能小的锐角和一个尽可能大的钝角吗?

  三、教画人物简笔画

  师:角在美术中也有妙处!在美术中有一种画叫人物简笔画,它是非常简单的图形拼摆起来表示人物的一些简单动作,像这样用圆表示头部,用线段表示身体,用角表示四肢(胳膊和腿)。

  师:请同学试着创造,用我们学会的角来表示四肢,看看你能创造出那些姿势。(学生作品展示)

  四、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0.1与1之间的进率是10。

  2.使学生理解1.1只能是1+0.1,也即1+ 1/10。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再一次加深对0.1、0.01、0.001之间的进率认识,加强学生十进制的观念。

  情感与态度:


二年级数学做家务教案范本五份(扩展5)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菁选

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对称图形

  山东省济南市经八路小学 李静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68页内容。

  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 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来。

  3. 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对称图形、对称轴。

  难点: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信封、纸、彩色及时贴、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剪刀、钉子板、水彩涂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许许多多美丽的物体组成的,一片碧绿的树叶,一只漂亮的蝴蝶,都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现在,李老师这里有几张精美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想)

  (课件出示图片)

  师:谁来说说图中都有什么?(蝴蝶、枫叶、喜字、京剧脸谱)

  师:他说得对吗?请同学们在仔细观察,这四个物体虽然不是同一类型的,但它们四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同学们,同位两人谈论一下,你能发现这个共同点吗?(同位讨论)

  交流:我发现这些物体的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你们都发现这个特点了吗?(是)那么怎样验证它们两边完全一样大呢?

  (学生自己说自己的想法)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解)

  师:这是刚才出现的那片枫叶,下面我把它从中间对折,它的左右两边怎样了?(重合)对了,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是不是说明左右一样大呀?(是)

  师:像这样,物体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图形,我们就叫它对称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对称图形)

  2.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折一折验证一下呢?(学生自己折图片)

  交流:你折的什么图形(蝴蝶)重合了吗?(完全重合了)你发现它是不是对称图形?(蝴蝶是一个对称图形)

  师:谁和他折的不同?(学生演示自己折的喜字、京剧脸谱)

  3. 一个图形,它既可以左右对称,又可以上下对称,还可以这样斜着对称,注意:只要对折后可以完全重合,大小完全一样,我们就可以叫它是对称图形。

  4. 师:刚才咱们再对这时出现了一条折痕,你知道这条折痕叫什么?

  这条折痕,咱们把它叫做对称轴。我们一般用虚线来表示的,现在请你们将刚才的对称图形拿出来,在上面画出它的对称轴。

  师:怎样才能画得很直?(用直尺画)

  (展示学生画的对称轴)

  5. 判断,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出来

  乒乓球拍√ 字母A√ 1 ×

  梳子× 五角星√ 月亮√

  (二)剪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判断的不错。(出示黑板上的对称图形)

  师:请大家看黑板,这几幅图案,都是李老师课下自己剪的,大家观察一下,他们是不是对称图形?(是)怎样才能够剪出真正对称的图形来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两个人商量一下。(同位讨论)

  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先将纸对折,以对折线为中心,画一半图案,然后再剪下来,打开后就是一个对称图形了。

  师:课前,李老师发给你们一些彩色的及时贴,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比较简单的对称图形。开始。

  (学生剪,教师指导)

  展评:剪好的同学,把你的作品放在黑板上?

  (学生评价别人的作品)

  (三)数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师:请大家拿出信封,里面有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1. 拿出长方形的纸来,试着折折看,它有几条对称轴?(2条)

  2. 正方形(4条)

  3. 圆形(无数条)

  师小结:看来,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有的是一条,有的是几条,有的是无数条。

  (四)找对称图形

  师:这节课中,我们研究了那么多的对称图形,你们观察一下,咱们教室里,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师:同学们发现的可真多,其实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特别大,你们想不想开开眼界呢?

  (展示对称的现象)

  教师讲解:钟表的外观是对称的,这种对称不仅为了美观,更保证了钟表走时的均匀性和准确性;飞机外观的对称能使它在空中飞行是保持*衡;我国劳动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对称的美,看!民间常用的对联、古诗中的对仗它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对称关系。又比如,我国民间的手工品,中国结、窗花等,它们的对称充分体现了对称的艺术美感;对称还是自然界的一种生物现象,许多动、植物都有自己对称的形式。比如人的脸,以鼻尖为对称轴,眼睛、耳朵、嘴都是对称生长的。眼睛的对称使人观察物体更加准确,耳朵的对称是我们听到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而双手、双脚的对称又能保持的人身体的*衡。服装大多的对称的,对称的设计看起来更美观、庄重。对称的原理也被广泛的运用在建筑上,例如:北京的故宫,有叫做紫禁城,它的整体布局是对称的,前三殿、后三宫在对称轴上,其他宫殿对称分布,它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建筑群。这是上海的南浦斜拉桥,它的左右、前后都是对称的,对称的设计师大桥更加牢固、结实。下面请学们欣赏其他国家的对称建筑,巴黎的艾菲儿铁塔、泰国的泰姬陵、凯旋门,这些建筑它们的设计都是对称的、和谐的。

  (五)动手实践

  师:课前我给你们每个小组发了一些物品,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尝试制作对称图形。

  (学生活动)

  展示:

  (1)用涂料的学生讲方法:我先将纸对折,然后打开,沿对称轴将涂料在一边画出图形的一半,然后再对折,这样涂料就印到纸的另一半,就画成一个对称图形。

  (2)用剪刀剪的同学讲方法。(略)

  (3)用钉子板围的同学讲方法。(略)

  (4)用网格纸画的同学讲方法:我先画对称轴,然后画图形的一边,然后比着一边的样子画另一边,左边占几格右边也占几格。

  全班评价

  (六)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对称图形很美,希望同学们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更多对称的图形,把咱们的生活装扮得更美丽。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及其进率,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钟面模型)和阅读课本的能力。

  3、使学生知道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生活*惯,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听录音。

  师:新课前,请大家听一段录音(播放音频:时间的脚步)。谁能听出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钟声。

  师:对。这是时钟行走时发出的声音。我们要学*时间单位,就要认识钟面。

  2、师:下面介绍三好学生小芳姐姐每天主要的学*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分别出示图片"起床图"、"上课图"、"活动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按顺序说出每幅画中小芳姐姐在做什么?她是在几点钟开始的?(教师在学生每回答完一幅图后,作出必要的补充和更正。)

  (1)小芳姐姐每天上午6时半起床,一分钟也不拖拉。

  (2)小芳姐姐上午8时正准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学*。

  (3)小芳姐姐每天下午4时参加课外锻炼,增强体质。

  师:大家要向小芳姐姐学*,更好地安排和掌握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惯,做时间的小主人。

  二、学*新课

  1、师:人们为了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发明了时钟。

  2、观察时钟。教师在黑板上挂出一个时钟(或演示动画"认识钟面"),用投影仪出示放大了的钟面投影图,要求学生结合自制的钟面模型,观察、了解钟面上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请学生自由发言,要求知道:钟面上有1~12共十二个数,以及它们各自的位置。每个数之间有5格,一共有60格。钟面上有两根指针,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

  3、观察、思考和讨论。

  (1)钟面上这两根指针是怎样走动的?

  教师演示,得出分针和时针在钟面上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地行走。

  (2)分针与时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1页末段。理解“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一小时,分针走一格是一分钟”的结论。

  (3)两针行走时它们的关系怎样?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

  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面图形。(课件出示:*面图形)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面图形,丰富学生对*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提出要求:这些*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的。)

  (3)引导发现(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3、找朋友(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一数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胡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教学内容:

  教材P28~29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七的第1~3小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一组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白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的知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P28页的这幅图,你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有趣现象?

  2、(学生自由回答)

  3、(出示第28页的主题图)是啊,在游乐场里,空中飞舞着的蜻蜓风筝、蝴蝶风筝多漂亮呀,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里面就蕴含着这节课我们要学*的知识对称。【板书:对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跟对称有关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一)认真观察,体验对称。

  1、观察图形,发现特点。

  (1)看书第29页的树叶、蝴蝶、***的图,这些图形它们在外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数学特点,你能发现吗?

  (2)引导学生从形状、花纹、大小、图案上观察。

  (3)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

  树叶图:以树叶中间叶脉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二年级数学做家务教案范本五份(扩展6)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案范本10份

  设计说明

  根据“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课标理念,本节课着眼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以游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令人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首先围绕游戏展开,使学生的兴奋点集中到游戏上来,然后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游戏,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说一说、摆一摆、猜一猜的过程中复*旧知、发现规律、掌握方法。

  2.以操作促进学生的有序思考。

  动手操作是一种由多个感官参与的,以感知形式为主的认知活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活动时间,不仅让学生亲身经历思考与自主探究再创造的过程,还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操作中探究,在交流中合作,在学*中应用。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数字卡片

  学生准备 数字卡片 彩笔

  教学过程

  ⊙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游戏。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喜欢)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数学游戏,看一看谁的反应最快。

  (1)快速读数。(依次用卡片分组出示)

  18、81;56、65;32、23;97、79;36、63

  (2)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两位数,数字相同,只是位置交换了)

  (3)每组数分别表示什么?(如18表示1个十和8个一;81表示8个十和1个一)

  (4)用1和2这两个数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哪几个两位数?(根据回答板书:12 21)

  2.导入。

  师:那么用1、2和3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简单的排列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通过竞赛游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的`热情,为进一步探究简单的排列问题做准备。

  ⊙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97页例1。

  用1、2和3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2.讨论、交流。

  师:从题目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因为要组成两位数,所以每次要从1、2、3这三个数字中选两个数字)

  3.操作、记录。

  师:请同学们三人一组,用1、2、3三张数字卡片组数,看哪组动作最快,摆的两位数最多。

  (引导学生分工协作:一个人当记录员,其余两个人摆数字卡片)

  4.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作为小组代表说一说,你们组摆出了哪几个两位数?

  (分组汇报:12、13、21、23、31、32)

  5.讨论、比较。

  师:为什么有的组摆的两位数多,而有的组摆的两位数少呢?

  预设

  生1:摆的两位数少,是因为有的组在摆数的过程中遗漏了。

  生2:摆的两位数多,是因为有的组在摆数的过程中重复了。

  师:有什么好办法能保证既不遗漏也不重复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中物体的运动,认识物体的*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能区分、判断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能在*面图上将物体按指定方向和距离(格数)*移。

  2.使学生经历观察、模拟、判断等活动过程,体会物体的运动,感受*移和旋转的不同运动方式,培养观察、判断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移和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仔细观察、认真比较等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识别生活中的*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移或旋转后前后相关的图形教学准备:课件,小转盘、长方形卡纸、小棒、三角尺、游戏纸板。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暑假里,南京举办了青奥会,你们知道吗?(自由简单交流)欢欢她们一家也来到了南京观看的青奥会的比赛,让我们随着她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二、认识*移和旋转

  1.运动现象中初识*移

  出示视频,介绍:首先他们坐上了开往南京的火车;到了宾馆,上了电梯;最后,在比赛场馆,看到了三面**冉冉升起。(视频停,出示例1)

  (1)车厢*移现象

  小朋友们,还记得火车车厢(贴出火车图片)是怎样运动的吗?

  (学生说,引导说出:轨道、直的等),大家用文具盒来模仿一下,(学生动起来),片刻后让学生演示:你的“小火车车厢”是怎样运动的,走了什么路线?小结:火车车厢的运动是直直的向前。贴“”。

  (2)电梯*移现象

  那电梯(贴电梯图),电梯是怎样运动的?(学生说)

  用你的手势来告诉大家,贴出电梯图,说出:电梯的运动是直直的向上,贴出“”。

  电梯还能怎样运动?(直直的.向下运动)

  (3)***移现象

  赛场上,运动健儿努力拼搏、为国争光,升起了三面**,**在旗杆上是怎样升起的?来,用卡纸来表示一下升**时**的运动。

  贴**图,演示直上,**的运动是直直的向上。

  那降**时,**的运动呢?(直直的向下)

  归纳:从刚才的几个运动现象里,你能发现它们相同的地方呢?引导大致得出:运动时,路线都是直的。

  对,像这样,它们在运动时,路线都是直的。这样的的现象可以看成是*移。(板书:*移。)

  小朋友们,在我们教室内外,你能发现*移的现象吗?那在其他地方呢?(举例加手势)

  帮助学生判断是不是*移现象,以及说法的准确性。

  2.简单操作中正确理解*移

  小朋友们能发现那么多的*移现象,那我们现在来玩一玩*移运动,好吗?(出示“试一试”)

  出示:把数学书放在课桌面的左上角。(学生统一做好,目光巡视,个别纠正)

  继续出示:把它*移到课桌面的右上角,再*移到右下角。(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让学生演示,课件跟着演示。(统计,就是这样*移的请举手)看到小朋友们玩得很开心,老师也想做一次*移,演示错误的*移方法。问:是*移吗?怎么不是?

  小结:原来*移数学书时,要沿着同一个方向,路线要直直的,数学书也不能转动。

  继续出示:把数学书放在课桌面的左上角,你还可以怎样做就能把它*移到右下角。(学生操作)

  拓展出朝右下*移(课件)。问:沿这个方向也是*移吗?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认为?你呢?(几生回答,能达到几个要素)同意吗?(面对黑板箭头,手势变换一些角度)就是说,只要沿着同一个方向,运动的路线是直的,这样就可以看成是*移。至于运动的方向可以是水*,也可以是(手势暗示:竖直的),还可以是(斜着的)。说得真好!

  3.运动现象中初识旋转

  离开了比赛场馆,欢欢她们来到了百货大厦,看到了一个挂钟(贴钟面图片),我们来看看钟面上的分针,(演示从12走到3)问:它是怎样运动的?(来我们抬起左手臂来表示分针从12走到3),问:是*移吗?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说自己想法),不是*移是什么呢?(估计学生会说旋转)

  欢欢带着这样的问题又看到了另两样物体(贴风扇叶片、螺旋桨图片),电风扇叶片、螺旋桨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形象描述,暗示加动作)

  这三个物体在运动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它们都在转)为什么钟面指针、电风扇叶片和螺旋桨都在一定范围内转而没有转到其他地方呢?(让学生自主找到固定的中心)慢慢揭示:围绕一个固定的中心转动,这样的运动现象可以看成是旋转。(板书:旋转)

  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旋转现象?(举例加手势,师帮助学生判断是不是旋转)

  4.操作中深化理解旋转

  小朋友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小转盘,我们来玩一玩旋转,好吗?出示:准备一个小转盘,把指针指向A。(目光巡视)

  把指针从指向A旋转一圈。(学生操作,选择学生上展示台演示,应该是用顺时针完成)问,还有别的方法吗?(操作逆时针旋转)

  简单归纳:原来旋转既可以这样转(贴顺时针标志),也可以这样转(贴逆时针标志)。

  老师也想玩一玩转盘,仔细观察:指向A转到指向B,问:这是旋转吗?(学生畅所欲言,应该有学生说不是,他觉得要转一整圈才是)让学生聚焦到,旋转是围绕一个固定的中心转动,可以转一整圈,也可以转一小段。

  请大家从指向A旋转到指向B,你能继续旋转到指向C或指向D吗?(学生操作,一生演示一下)

  三、分层练*,深化认识

  1.同学们,我们跟着欢欢认识了“*移”和“旋转”,那老师想考考你们能不能分清这两种运动现象,真的能吗?如果是*移运动,我们一起在面前演示“。(动作)

  想想做做第一题(注意不同想法)

  2.同学们真爱动脑筋,老师这儿有根小棒,你能让它作*移运动吗?(展示),你又能不能做出旋转运动?(重点是找准固定中心)。

  那你能用长方形的卡纸或三角尺来做出*移和旋转现象吗?真有趣!同样的物体,怎么做就是*移?(引导说要素),怎么做就是旋转?(引导说要素)

  3.秋天到了,一阵风吹过,地面上有许多的落叶,我们来玩个移叶子的游戏,好吗?哪些树叶通过*移可以和绿色树叶重合?可以通过*移和绿色树叶重合的在括号里打“√”。(用游戏纸完成?)

  指名学生汇报结果。有不用意见吗?判断时有什么快捷的方法吗?(注意做错的同学,帮助分析错误原因)

  2、4、6号树叶虽然通过*移不能和绿色树叶重合,要怎样做,它也能与绿色树叶重合呢?(先旋转再*移或先*移再旋转,学生答)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两种运动现象,它们是(让学生说*移和旋转),沿着同一方向、路线是直直的,这样的运动是*移;绕着一个固定的中心转,这样的运动是旋转。生活中的很多运动中都有*移和旋转,只要我们带着智慧的眼睛,就一定能找到它们。

  教学内容:

  教材30页例2、31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七4、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实例,初步感知*移与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移和旋转。

  2、利用原有的工具,画出*移后的图形。

  3、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感知*移与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区别*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教法:

  观察法与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观察和分析*移与旋转现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教师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游乐场中认识轴对称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游乐场,去学*更多的数学知识。

  播放游乐场动画视频。(视频中包括:开火车、旋转飞机、缆车和滑梯等游乐项目。)

  提出观察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看画面上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课件出示游乐场的情景图:开火车、旋转飞机、缆车和滑梯等)

  提问:这些项目大家都玩过吗?谁能来玩一玩?(引导学生用手势、身体来模仿这些玩具的玩法。)

  学生不能用手势等来表演时,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示。

  2、这些玩具的运动方法相同吗?你们能根据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试着将它们分类吗?(学生汇报的.结果可能分成两类。一类是缆车、滑滑梯;另一类是旋转飞机、飓风车。)

  学生汇报分类的结果,并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3、谈话:你们不但观察得认真,而且还会分类。像缆车、滑滑梯这样的运动叫*移。像旋转飞机、飓风车这样的运动叫旋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两种运动。

  二、互动探究

  1、生活中的*移。

  谈话:*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像缆车是向前*移,滑滑梯是向斜方向*移,你瞧,这里有一个观光电梯,它是什么运动?(*移)

  师:说得真棒,瞧,我们学校的观光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移。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移。

  谈话: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移现象,(教师走到窗户旁)你瞧,老师把窗户打开,这个推开窗户的运动是什么现象?(*移)

  对了,这是*移,那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移现象吗?举例说说。

  让学生先说给同组的同学听,再指名回答。

  师: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移吗?(想)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移2步,向右*移2步。真棒!请坐。我们生活中的*移现象可多了,你能用你桌面上的物体做做*移运动吗?(学生边说边做。)

  2、移移看。

  (1)课件出示例2的房子图。

  谈话:这里有几座小房子,哪几座小房子能通过*移相互重合?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课件中小房子整体移动。)再问,小房子是朝哪个方向移动的?(向上*移)移动了多远?(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向上或向左等)

  谈话:说得真棒,瞧!(课件出示移动)小房子*移重合在一起。

  (2)画一画。

  谈话:如果要把*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同学们,快来移移看!剪下教材第121页的学具,小组合作,沿着直线排一排,画一排小汽车。

  3、生活中的旋转。

  (1)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移现象,还学会了*移的方法,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在游乐园里,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师: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9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小结:像钟面的指针、风车、螺旋桨,它们都绕着一个点(一个中心)移动,这样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板书揭示课题:旋转

  (2)师: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1圈,右转1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学生活动,互动点评。)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1页“做一做”。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教材第121页的学具照样子做陀螺。

  小组合作,共同制作,将制作好的陀螺试着玩一玩。(一开始玩起立不太顺利,教师可先和一个学生示范。)

  2、完成教材“练*七”第4题。

  课件出示小鱼图。

  谈话:哪些鱼通过*移与红色的小鱼重合,把它们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学生交流汇报:哪些图形通过*移可以重合?是怎样进行*移的?(学生一边表述一边在投影仪上操作)哪些通过*移后是不能重合的?为什么?

  3、完成教材“练*七”第5题。

  谈话:春天来了,草地上热闹起来了,小动物们在草地上聚会呢,(课件出示图形)草地上有哪些小动物?哪些图形可以通过*移相互重合?连一连。

  学生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再连一连。思考:哪些图形通过*移可以互相重合?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白兔、蜗牛可以通过*移重合,蝴蝶、乌龟它们在不同的方向,*移后,不能重合。)

  师:一些图形通过向不同方向的*移可以使图形互相重合。

  四、课堂小结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移,什么是旋转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移和旋转现象,像开关水龙头、转动的方向盘、风车这样(围绕一个中心)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而像滑滑梯、推拉窗户这样(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都是*移现象。下课后,走出教室,去找找生活中的*移和旋转。

  板书设计:

  *移和旋转

  *移: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变化。

  *移现象:观光梯、缆车、推拉窗户……

  旋转:物体围绕着某一点(一个中心)移动。

  旋转现象:钟面的指针、摩天轮、螺旋桨……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创设和谐氛围,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展开思考与交流。

  课堂需要民主、*等的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理解题意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一说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互相学*,积累经验。对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应加以鼓励。

  2.结合排除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推理活动强调“步骤完整,理由充足”。考虑到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和接受能力,对于排除推理的方法,可引导学生采取表述、书写、图示、画流程图等多种方式加以描述,只要能表达清楚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及结论即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在特定的时间里做一些特定的事情,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这样一组钟面(课件出示四个钟面,四个钟面上的时间分别是7:30

  8:35 10:05 12:30)。请大家读出这些钟面上的时间。

  师:这些时间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生: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的。

  师:在这4个连续的时间里大家*时会做些什么事情呢?

  (学生自由交流并汇报)

  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做事情都很有时间观念,都很会安排时间。你还能举例说一说你是怎样安排事情的先后顺序的吗?

  生:早上我先起床后上学;下午我先做作业后看电视……

  师:还会做些什么呢?(让学生补充第3件事情或更多事情,建议不超过4个)

  生:早上,我先起床,再吃饭,然后上学。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用“先……再……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表述,体现通过语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离不开情境的支撑,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由巩固旧知入手,再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知,通过选取时间说一说和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两个层次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为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思路和生活经验作铺垫,为新知的学*做准备。

  ⊙呈现主题图,尝试解决问题

  师:明明和他的'好朋友芳芳在星期天也有他们的时间安排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师:(课件出示例3的情境图)观察图片,你们获取了什么信息?

  预设

  生1:星期天的早上明明和芳芳一起锻炼身体,明明今天要做3件事:做作业、踢球、看木偶剧。

  生2:要从7:45、9:15、10:50这3个时间中圈出明明可能去踢球的时间。(注意:对钟面上显示时间的正确认读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

  师:这里的“可能”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能够去踢球的时间。

  师:你们还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明明7:15在锻炼身体,9:00完成作业,10:30要和芳芳一起去看木偶剧。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呀!下面哪位同学能将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生:明明7:15在锻炼身体,9:00做完作业后要去踢球,10:30还要去看木偶剧,要求圈出钟面上可能去踢球的时间。

  师:根据这些信息,我们怎样确定明明可能去踢球的时间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试着解决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解决问题)

  师:说一说你的答案和理由。

  预设

  生1:先排出3件事的时间先后顺序。踢球在做作业之后,看木偶剧之前,也就是踢球的时间应在9:00之后,10:30之前,答案中只有9:15符合要求,所以第二个时间9:15可能是明明去踢球的时间。

  生2:明明9:00做完作业,10:30要去看木偶剧,做完作业才能去踢球,7:45在做作业之前,不可能去踢球,10:50在看木偶剧之后,也不可能去踢球。所以可以确定9:15是明明去踢球的时间。

  师:请大家验证一下你的答案是否正确。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验证的?有什么不一样的方法吗?

  预设

  生:我是将时间和他所做的事对应起来,再回到情境图中看看是否合理。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30页例2、31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七4、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实例,初步感知*移与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移和旋转。

  2、利用原有的工具,画出*移后的图形。

  3、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感知*移与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区别*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教法:

  观察法与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观察和分析*移与旋转现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教师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游乐场中认识轴对称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游乐场,去学*更多的数学知识。

  播放游乐场动画视频。(视频中包括:开火车、旋转飞机、缆车和滑梯等游乐项目。)

  提出观察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看画面上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课件出示游乐场的情景图:开火车、旋转飞机、缆车和滑梯等)

  提问:这些项目大家都玩过吗?谁能来玩一玩?(引导学生用手势、身体来模仿这些玩具的玩法。)

  学生不能用手势等来表演时,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示。

  2、这些玩具的运动方法相同吗?你们能根据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试着将它们分类吗?(学生汇报的结果可能分成两类。一类是缆车、滑滑梯;另一类是旋转飞机、飓风车。)

  学生汇报分类的结果,并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3、谈话:你们不但观察得认真,而且还会分类。像缆车、滑滑梯这样的运动叫*移。像旋转飞机、飓风车这样的运动叫旋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两种运动。

  二、互动探究

  1、生活中的*移。

  谈话:*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像缆车是向前*移,滑滑梯是向斜方向*移,你瞧,这里有一个观光电梯,它是什么运动?(*移)

  师:说得真棒,瞧,我们学校的观光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移。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移。

  谈话: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移现象,(教师走到窗户旁)你瞧,老师把窗户打开,这个推开窗户的运动是什么现象?(*移)

  对了,这是*移,那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移现象吗?举例说说。

  让学生先说给同组的同学听,再指名回答。

  师: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移吗?(想)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移2步,向右*移2步。真棒!请坐。我们生活中的*移现象可多了,你能用你桌面上的物体做做*移运动吗?(学生边说边做。)

  2、移移看。

  (1)课件出示例2的房子图。

  谈话:这里有几座小房子,哪几座小房子能通过*移相互重合?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课件中小房子整体移动。)再问,小房子是朝哪个方向移动的?(向上*移)移动了多远?(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向上或向左等)

  谈话:说得真棒,瞧!(课件出示移动)小房子*移重合在一起。

  (2)画一画。

  谈话:如果要把*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同学们,快来移移看!剪下教材第121页的学具,小组合作,沿着直线排一排,画一排小汽车。

  3、生活中的旋转。

  (1)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移现象,还学会了*移的方法,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在游乐园里,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师: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9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小结:像钟面的`指针、风车、螺旋桨,它们都绕着一个点(一个中心)移动,这样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板书揭示课题:旋转

  (2)师: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1圈,右转1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学生活动,互动点评。)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1页“做一做”。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教材第121页的学具照样子做陀螺。

  小组合作,共同制作,将制作好的陀螺试着玩一玩。(一开始玩起立不太顺利,教师可先和一个学生示范。)

  2、完成教材“练*七”第4题。

  课件出示小鱼图。

  谈话:哪些鱼通过*移与红色的小鱼重合,把它们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学生交流汇报:哪些图形通过*移可以重合?是怎样进行*移的?(学生一边表述一边在投影仪上操作)哪些通过*移后是不能重合的?为什么?

  3、完成教材“练*七”第5题。

  谈话:春天来了,草地上热闹起来了,小动物们在草地上聚会呢,(课件出示图形)草地上有哪些小动物?哪些图形可以通过*移相互重合?连一连。

  学生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再连一连。思考:哪些图形通过*移可以互相重合?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白兔、蜗牛可以通过*移重合,蝴蝶、乌龟它们在不同的方向,*移后,不能重合。)

  师:一些图形通过向不同方向的*移可以使图形互相重合。

  四、课堂小结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移,什么是旋转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移和旋转现象,像开关水龙头、转动的方向盘、风车这样(围绕一个中心)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而像滑滑梯、推拉窗户这样(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都是*移现象。下课后,走出教室,去找找生活中的*移和旋转。

  板书设计:

  *移和旋转

  *移: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变化。

  *移现象:观光梯、缆车、推拉窗户……

  旋转:物体围绕着某一点(一个中心)移动。

  旋转现象:钟面的指针、摩天轮、螺旋桨……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创设和谐氛围,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展开思考与交流。

  课堂需要民主、*等的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理解题意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一说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互相学*,积累经验。对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应加以鼓励。

  2.结合排除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推理活动强调“步骤完整,理由充足”。考虑到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和接受能力,对于排除推理的方法,可引导学生采取表述、书写、图示、画流程图等多种方式加以描述,只要能表达清楚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及结论即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在特定的时间里做一些特定的事情,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这样一组钟面(课件出示四个钟面,四个钟面上的时间分别是7:30

  8:35 10:05 12:30)。请大家读出这些钟面上的时间。

  师:这些时间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生: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的。

  师:在这4个连续的时间里大家*时会做些什么事情呢?

  (学生自由交流并汇报)

  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做事情都很有时间观念,都很会安排时间。你还能举例说一说你是怎样安排事情的先后顺序的吗?

  生:早上我先起床后上学;下午我先做作业后看电视……

  师:还会做些什么呢?(让学生补充第3件事情或更多事情,建议不超过4个)

  生:早上,我先起床,再吃饭,然后上学。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用“先……再……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表述,体现通过语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离不开情境的支撑,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由巩固旧知入手,再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知,通过选取时间说一说和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两个层次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为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思路和生活经验作铺垫,为新知的学*做准备。

  ⊙呈现主题图,尝试解决问题

  师:明明和他的好朋友芳芳在星期天也有他们的时间安排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师:(课件出示例3的情境图)观察图片,你们获取了什么信息?

  预设

  生1:星期天的早上明明和芳芳一起锻炼身体,明明今天要做3件事:做作业、踢球、看木偶剧。

  生2:要从7:45、9:15、10:50这3个时间中圈出明明可能去踢球的时间。(注意:对钟面上显示时间的正确认读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

  师:这里的“可能”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能够去踢球的时间。

  师:你们还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明明7:15在锻炼身体,9:00完成作业,10:30要和芳芳一起去看木偶剧。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呀!下面哪位同学能将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生:明明7:15在锻炼身体,9:00做完作业后要去踢球,10:30还要去看木偶剧,要求圈出钟面上可能去踢球的`时间。

  师:根据这些信息,我们怎样确定明明可能去踢球的时间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试着解决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解决问题)

  师:说一说你的答案和理由。

  预设

  生1:先排出3件事的时间先后顺序。踢球在做作业之后,看木偶剧之前,也就是踢球的时间应在9:00之后,10:30之前,答案中只有9:15符合要求,所以第二个时间9:15可能是明明去踢球的时间。

  生2:明明9:00做完作业,10:30要去看木偶剧,做完作业才能去踢球,7:45在做作业之前,不可能去踢球,10:50在看木偶剧之后,也不可能去踢球。所以可以确定9:15是明明去踢球的时间。

  师:请大家验证一下你的答案是否正确。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验证的?有什么不一样的方法吗?

  预设

  生:我是将时间和他所做的事对应起来,再回到情境图中看看是否合理。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第3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

  第4课时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

  课本5页及练*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

  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教学目标:

  1、整理和练*图形和变换,巩固*移和旋转的表象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画*移的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数*移距离

  1、观察43页第一题,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样数*移的距离。

  2、动手涂颜色。

  3、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样找到那条船的。

  二、画*移后的图形。

  1、先让学生给43页第二题的四个点标上记号。

  2、问学生,图形移动3格上边的点移动几格?图形的.大小还是保持原来的样子吗?

  3、学生讨论,该怎么样画*移后的图形。

  4、学生汇报方法。

  5、老师总结:先找好四个点移动后的位置,再把四个点连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移后的图形。

  6、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第2题的两个要求。

  7、独立完成44页第5题。

  三、判断练*

  1、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移和旋转。

  2、判断哪些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

  四、动手操作

  1.自己动手或小组合作完成45页的做一做。

  五、动手完成剪一剪。自学剪一剪,在全班展示作品。

  教学反思:

  结合动手操作,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移现象。强调无论怎么*移,方向是不变的这个道理。


二年级数学做家务教案范本五份(扩展7)

——二年级数学《练*十二》教案(5)份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揭题

  有个叫小明的小朋友遇到了难题,你们愿意帮助他吗?他不知道三位数相加的笔算方法,谁来告诉他呢?(生回答)如果他想熟练的做三位数加法,应该怎么办呢?

  今天,我们就带着他来练*有关的计算。

  二.计算练*

  1.练*五第1题,比一比,算一算。

  6+87+96+35+7

  60+8070+9060+3050+70

  1)学生自己口算。

  2)同桌说一说,第二行的几道题你是怎样算的?

  3)比一比:每组题中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4)指出:在计算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进一位。

  2.想想做做第2题

  1)独立计算。

  2)汇报。

  3.练*五第4题。

  1)读题目。

  2)从凉亭到葡萄园可以怎样走?有几条路?哪条路比较*?同桌说一说。指名说

  3)同桌互说:从凉亭到梅花园呢?哪条路*一些?指名说。

  4)从凉亭到葡萄园*还是到梅花园*?

  提示:比较去哪里*,一般把各自最*的路进行比较。

  4.练*五第5题

  1)说图意。

  2)小明一共跳了多少下?怎么想的?小方呢?怎么想的?问:怎样列式?

  3)独立计算。

  4)汇报。

  三.课堂

  在计算不进位加时要注意什么?

  四.作业:练*五第3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加减口算,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口算方法。

  2、 进一步巩固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指导学生正确选用条件计算所求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

  1、练*四5。

  1) 先估计一下下面每题的得数各是几十多,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 口算出结果并与估计的结果进行比较,集体订正

  2 、练*四4。

  1)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 补充六道题,先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再计算。

  6+(6+4) 89(2620)

  87105 9+(487)

  二、应用题练*。

  1、练*四7。

  1)出示第7题的统计表,说说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2)如果要求小明比小红多跳几下应选择什么条件?(学生解答,。集体交流)

  3)如果要求小红比小华少跳几下应选择什么条件?(学生解答,集体交流)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提问题解答,集体交流。)

  2、练*四8。

  1)出示第8题,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有50名同学加入少先队,有54条红领巾够不够?)

  2)有50位同学加入少先队,54条红领巾够不够为什么?

  3)你知道红领巾多多少条吗?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

  3、练*四9。

  1)出示第9题,指名说图题。

  2)一共拿来40个鼠标,有46台电脑,这些鼠标够不够?为什么?(4046,所以不够)

  3)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提问解答,集体交流。)

  三、 作业布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练*,巩固生活中的对称、*移、旋转现象,明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熟练画出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一组图形中能准确地识别出轴对称图形;根据*移、旋转的特点,准确判断生活中的*移、旋转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及数学美,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准确地识别出轴对称图形;根据*移、旋转的特点,准确判断生活中的*移、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运用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发现蕴含的数学规律。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回忆本单元学*的知识。

  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了哪些知识?请大家一起回忆回忆。学生交流。

  二、复*梳理、板书本单元的知识。

  1、复*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1)复*对称现象。

  像树叶、蝴蝶、***城楼这样,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或图形,就是对称的。

  (2)复*轴对称图形。

  ①像上衣、松树、桃心、葫芦这样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折痕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②判断轴对称图形要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来判断。

  ③我们在画对称轴时要画成一条虚线。

  (3)完成教材P36页练*七的第13小题。

  谈话:同学们爱照镜子吗?把脸对着镜子,镜子里面就会出现和这边一样的图像,小明把这个图形对着镜子,镜子里面出现了另一半,(课件演示),你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蝴蝶)

  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小结:照镜子时,镜子外的是物体和镜子内的成像前后、上下——不变,但是左右相反发生变化,这就是镜面对称现象。镜面对称的图形也是我们学过的轴对称图形。

  出示半边的天坛、笑脸、青蛙、雪花等图案,让学生想办法利用镜面对称,判断出是什么,指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2、复**移和旋转。

  (1)复**移。

  ①*移:当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而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就叫做*移。

  ②*移的特征:*移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位置改变了。

  (2)复*旋转。

  ①旋转:物体或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称为旋转。

  ②旋转的特征:旋转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方向和位置发生了改变。

  (3)完成教材P36页练*七的第14小题。

  下面哪一幅图是由(1)*移得到的?在序号上画“√”。

  ①学生认真观察后,独立完成。②学生交流汇报,说说自己的想法。

  3、复*解决问题。

  (1)剪出连续图形的方法:根据图形的对称性,只要在反复对折好的纸上沿折痕一边画出图形的一半,燕虚线剪开,就会剪出多个一模一样的图形。

  (2)剪出的连续图形应注意:对折;从闭口处画起;连接处不能剪断。

  (3)完成教材P36页练*七的第12小题。

  你能剪出像下面这样的图吗?

  ①学生观察后,独立完成,动手试着剪一剪,可以在小组内先交流想法再操作。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