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5)份

首页 / 教案 / |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1

  教学目标:

  1、体会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概括愚公移山的精神,概括故事的寓意: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

  教学重难点:

  1、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则寓言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人物的形象和这则寓言的“灵魂”。

  检查复*:

  好*惯是成功的一半,学*好文言文主要靠积累,知识积累的好方法是自我整理,请说一说你整理了什么知识点。

  二、简析课文

  1、我们接下来齐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a、解决以下问题

  1、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怎么样?

  2、愚公当时的状况如何?

  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的目标如何?

  4、移山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b、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了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移山这事做起来难吗?难!我们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板书:难

  方七百里,高万仞

  移山———难—— 五人,人数少

  工具简陋

  时间漫长

  行程远

  由此看来,移山的任务的确很艰巨,但越是艰巨,越能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些人物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三、分析人物

  学法指导:表现人物思想情态的基本方法是对话,它不仅能在情节发展中起推动作用,而且不同的问话表达了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

  1、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险”的对话。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过渡: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他们的理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认为没有办法处理挖下来的土石

  学法指导:“*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

  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从目的、语气和称谓的角度思考两段话的`区别。

  区别: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式的运用,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且焉置土石?”愚公的妻子有这个疑问,说明她考虑到丈夫面临的困难,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

  b、愚公的妻子:合乎情理“献疑”?智叟: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

  “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c、从称谓看,还有什么不同?

  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轻视、看不起?

  2、愚公之妻关切、担心愚公,智叟讥笑、责难愚公,你觉得他们说话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切、担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委婉。

  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

  学生试读

  3、分析智叟的形象

  愚公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智叟“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由此可以看出,面对困难时,智叟是怎样的态度?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畏难而止?自作聪明?板书

  3、分析愚公的形象

  a、智叟自作聪明地反对愚公移山,愚公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反对和嘲笑我们一起读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学生找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齐读

  启发:这段句子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移山很有信心,使人感受到移山的可能性。?

  追问:“而山不加增”,这个“而”字的作用是什么

  体会“而”字的转折作用;?“加增”就是“更增高”。子子孙孙无穷尽,然而山不会更增高了,挖去一点就少一点,这样一算,自然引出了一个结论:“(山)何苦而不*?”

  b、面对那么大的困难,愚公对智叟说的这段话表现了愚公什么样的性格?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正确翻译文言文。

  4、学*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2、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愚公,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的一个知名人物,关于他,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为什么千百年来这个人物被人不断称颂?

  二、作家作品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本文体裁是寓言。

  三、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课文朗读录音。

  2、积累文言词语

  方:

  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且:

  面山:

  惩(chéng):

  塞(sè):

  迂(yū):

  聚室而谋:。室,

  汝:

  毕力*险:毕,

  指通豫南:指,

  汉阴:

  杂然相许:杂然,许,

  献疑:

  以:

  曾(céng):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常与“不”连用。

  损:

  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

  且:

  焉:

  置: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诸,相当于“”。

  荷(hè):

  夫:成年男子。

  叩石垦壤:。叩,

  箕畚(jīběn):

  孀(shuāng)妻:

  遗男:

  始:

  龀(chèn):

  寒暑易节:。易,。节,

  始一反焉:反,

  四、翻译课文

  1、翻译

  第一遍翻译:

  第二遍翻译:

  五、课堂总结

  学*文言文,一定要先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解释,再逐字逐词正确翻译。

  六、布置作业

  1、练*册。

  2、背诵课文。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仞。本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山北有一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阻塞,出入曲折。他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同。愚公的妻子提出了疑问说:“凭借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况且哪里放置土石呢?”(大家)纷纷地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愚公于是率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一个遗腹子,才七八岁,蹦跳着前往帮助他。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3

  学*目标:

  1、流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有关实词、虚词的含义。

  3、分析人物形象,明确故事寓意。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故事寓意。

  2、生动的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3、“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想:

  通过朗读和思维训练来开展师生双边活动,让学生在泛读感知、品读感悟、研读迁移中,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教师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课前我们已对课文进行了疏通,下面检查字词学*情况。教师出示小黑板: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一厝朔东。()(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汝心之固。()(4)且焉置土石。)

  二、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学生分小组朗读。

  三、教读新课

  (一)初步理清“人”和“事”。

  教师导语:现在由老师提出一些问题来问大家,看看大家对课文究竟理解得怎么样。

  1、提问: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2、提问: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

  教师引导明确下列词语的含义,学生讨论回答:

  年且九十——且,将。智叟——叟,老头。京城氏——氏,姓;京城氏,姓京城的。始龀——龀,齿旁,小孩换牙;始龀,七八岁。孀妻有遗男——那孩子的爸爸死了,他母亲是“寡妇”,他自己是“孤儿”。“遗男”是生下来以前就死了父亲的孩子。

  3、提问:再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句:本句省主语“愚公”;“荷担者三夫”即“三个能挑担的男子(子孙)”。全句意思是“愚公就率领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扔掉)”。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

  2、揣摩人物语言中隐含的思想情感。

  3、领悟故事的寓意。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章,熟悉了故事情节。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读课文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大声地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分析愚公移山的原因、众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遇到的困难以及移山的意义(再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1、愚公为何要移山?

  大山阻塞,去山南要绕道而行。或答“出入不便”。

  2、移山有何意义?

  可用原文回答:“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也可用自己语言回答:道路畅通,出入方便。如答“造福子孙”则更佳。

  3、众人对愚公移山持何态度?

  1)、愚公妻:献疑,合乎情理的疑问。真实地指出丈夫移山所面临的困难,对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君:尊敬。(疑)

  2)、智叟:反对(强烈)和嘲笑。汝:轻视,轻贱的称呼。(笑和止)

  3)、愚公的子孙:纷纷赞同、坚决支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除了愚公妻子的“疑”,使移山得以顺利开始。)

  4)“遗男”: 乐于相助、积极参加。

  4、教师小结:愚公的妻子、子孙及“遗男”的态度说明愚公的举动得到众人的支持,移山是造福子孙的一件大好事。

  5、在当时的条件下,移山有何困难?

  可从三四个方面回答:

  ⑴ 山体庞大;

  ⑵ 工具简陋;

  ⑶ 劳力不足 ;

  ⑷ 路途遥远。(要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6、既然移山困难重重,愚公为何不放弃呢?

  因为愚公坚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大山必能移走。

  7、太行、王屋二山最终是靠神的力量移走的,作者为何这样设计结尾?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说明愚公精神感人至深。

  8、学生概括愚公移山精神

  敢于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

  9、如果你是愚公,你如何解决大山阻塞的难题?

  可开凿隧道,可开辟一条山路、可搬家??

  10、在今天,我们同样会遇到各种困难,除了需要愚公精神外,还需要什么?

  除了苦干,还要巧干、依靠科学技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师总结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工作中,也会遇到一座座山,希望你们也像愚公一样,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当然,也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布置作业

  充分发挥想象,描写愚公等挖土运石的情景。

  板书设计:

  愚公妻:献疑。

  智叟:反对、嘲笑。

  愚公精神:挑战困难,坚持不懈。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5

  总体思路设计

  一、预*准备阶段(早自*读)

  1、10分钟掌握作品出处,解决生字词,达到顺读全文;

  2、10分钟后让一至二名学生试读,其它同学听后帮助纠错;

  3、10分钟了解文章大意,将小组疑难问题在前后黑板上写出,班内共同解决;

  4、15分钟争取背过文章第三段,先完成的到侧面黑板上去写;

  二、预*课(一课时)

  1、10分钟内,早自*没写课文背诵的同学到侧黑板上去写;

  2、与此同时,前三个组在前黑板上分工写一二段译文,后三个组在后黑板上分工写三四段的译文,写完后互看互改;

  3、5分钟让侧黑板完成的同学看前后黑板上的译文,前后黑板上完成的同学到侧黑板纠错;

  4、20分钟学生以学*小组为单位研读课文,做好预*笔记;

  5、10分钟排演课本剧,交流预*收获,交换整理预*笔记;

  三、展示课(一课时)

  1、10分钟科代表在侧黑板检测AB组同学重点注释,其它同学在前后黑板写与本课有关的展示内容;

  2、5分钟教师点评,学生在小组内进一步准备展示内容;

  3、20分钟学生自由展示;

  4、5分钟教师总结或学生概括本节收获;

  第一课时预*课

  一、速读(注重文言文的第一感知,作好圈点)

  1、了解文章出处

  列御寇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人

  措施:查找工具书,了解即可ke 2、解决生字读音

  惩山北之塞()魁()父箕()畚()穷匮()孀()妻

  冀()州始龀()一厝雍()南

  措施:结合课下注释,查找工具书,可采用板示的形式。

  二、细读(掌握文章的大体意思,解决个别疑难)

  1、解词疑难例举

  方()七百里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河阳()之北

  达于汉阴()

  2、译句例举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③甚矣,汝之不惠

  ④其如土石何?

  措施: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讨后,将问题写在黑板上,共同解决。

  3、学生翻译(随堂检测)

  三、研读(文本分析,总体把握)

  1、复述故事

  2、了解结构

  第一部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第三部分: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

  第四部分:写愚公的愿望得以实现。

  3、结合语句分析愚公、智叟形象。

  措施:以上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整理在预*笔记上。

  4、写作特色

  ①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可在后面的课本剧中体会)

  ②语言生动形象

  如”跳”既写出了小孩子那种高兴的神态,又侧面写出移山的行动得到了人们的支持,说明移山是广大人民的愿望;”笑”把智叟对愚公的讥笑神态表现的淋漓尽致;”献疑”说明其妻对愚公的关心和支持。

  ③对比手法

  如愚公智叟命名的对比,二者对移山态度的对比;京城氏之子与智叟态度的对比等等

  措施:本文的写作特色部分,教师应做好相应的预*指导;

  也可将研读部分分到六个小组去重点研究,以提高预*的效率。

  四、创读(独特感悟,情感展示)

  1、排演课本剧

  2、多角度深入分析故事的寓意

  教师储备思路:①人定胜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

  ②持之以恒,坚持就是胜利;

  ③志当存高远;

  ④躬亲实践,莫纸上谈兵;

  ⑤少说多做;

  ⑥心诚则灵;

  ⑦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要想成功,

  ⑧敢于迎接挑战;

  ⑨除了奋斗,别无选择;

  ⑩团结就是力量;

  3、提出质疑:当今社会我们还要不要像愚公学*?

  措施:创读部分让学生从其中三项中选择其一,或排演,或质疑,或分析,但在预*笔记上都应有书面材料,如排演的导入语、结束语、质疑中阐述观点的论据,分析寓意的小写作。

  第二课时展示课

  一、课前检测

  措施:让各语文组长和科代表在侧黑板及外黑板抽测部分同学的重点字词;

  与此同时,组内其余同学可到前后黑板设计好自己的板面。

  二、导入新课

  措施:在多媒体上事先搜集《愚公移山》的歌曲,课前放给同学们听,形成浓厚的课堂氛围;

  教师可发动学生来设计导入语。

  三、准备展示

  措施:学生在组内进一步搞好合作,教师可稍做指导。

  四、文本及情感展示

  措施:教师做好展示指导及必要的点评,尽可能让学生先展示与文本有关的内容,后谈体会感想等。

  五、教师知识储备(略)

  六、教师总结本课,做好对学生的育人工作。

  愚公移山(预*)课堂实录

  山东聊城杜郎口中学徐立峰

  (课前学生板示课题、课型及本节目标)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科代表导入:《愚公移山》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其中讲述了一个叫愚公的老头为了使自己出行方便,誓将太行王屋搬走而挖山不止,最后终于感动上天助其成功的故事。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兴趣了解它的内容,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文章。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本节课的预*指导–

  生:(齐看黑板,争抢读出)

  1、速读:了解作者,圈点疑难;

  2、细读:疏通文意,讨论交流;

  3、研读:深入分析,总体把握;

  4、创读:独特感悟,情感生发。

  师:同学们不光能读出,而且要知道老师出示的目标有何用意。

  生:我认为老师还是想按原来我们学*文言文的四部曲,即:读-译-析-诵来安排这节课的。

  生:可是在老师出示的本节目标中没有”背诵”,因此我认为这节课不要先急于背过这篇文章。

  生:对,我认为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主要是在通读顺译的基础上,完成对文章的品评赏析。

  生:我认为还应该再补充一点,就是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学**有所获”,我们应该在预*笔记上将自己的感悟及时的记录下来。

  (其他生默许)

  师:”得之以鱼不如得之以渔”刚才的几位同学能够将老师的预*设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说明这些同学不仅想学会知识,而且做到了会学知识,值得其他同学向他们学*。

  先给同学们10分钟的时间,速读课文后,小组合作完成对于作者、作品的了解及字词疑难的解决,做到能够顺读本文。

  (同学们快速读文,5分钟后在小组内由组长分工分别查找工具书、教辅材料及其他资料,很多同学都是自己向组长主动要求)

  生:我和常璐来查找关于作者的简介。

  生:我和刘倩来查本作品的出处。

  组长:其余的几个名同学我们分开来查找本文的生字词。

  (有学生先查到后,主动到黑板上去写,其他生做好记录)

  生(写):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列子》。

  生(写):《列子》全书共载134则,大部分属于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生(写):塞se(阻塞)sai(塞住)魁kui父遂sui荷he箕畚ji bei孀shuang龀chen

  溃败匮乏反馈希冀双翼

  (有学生主动站到教室前面边写边说)

  生:我还了解到出自《列子》的一个成语:杞人忧天。讲的是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要崩塌下来将无处藏身,因此愁得觉也不睡,饭也不吃。后来就用这个成语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

  生:我还读过《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也出自《列子》,告诉我们片面看问题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作者情况并解决了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能够联系到多音字和形似字,这一点做得非常好,下面由同学们自由来读一读课文。

  生(抢先一步到教室前面):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生:我来给刘晓同学纠正一个错误,应该是聚室而谋(mou)。

  刘晓:谢谢杨沙同学!

  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亡以应。

  生:张洁同学在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时断句不太准确。

  生:操蛇之神闻之–无陇断焉。

  (上课15分钟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试着疏通文意)

  师指导:我们在能够做到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还要知道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同学们可以先试着自己翻译,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疑难问题,解决不了的可以写在侧黑板上,但一定要注重学*文言文的第一感知,落实到每一个字词,学会圈划勾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5分钟后教师集合各小组长分配不同任务)

  师:一至三组重点研究一二自然段,四至六组重点研究三四自然段,每位组长将完成的任务板示在各自的板面上,随后任意点名本组内的成员讲解给大家。

  (三位组长为一小组将分到的任务再细分,每组任务更加具体。各组由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去写本组的具体内容,其他成员开始在一起研究一部分,教师在各组之间巡视,了解疑难)

  生(小组代表走到老师面前):老师,”甚矣,汝之不惠”是不是应该翻译为”你不聪明真是太厉害了”。

  师(走到该小组):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的原则,所以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灵活一些,将其翻译为”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另外这句中的”甚”是形容词作谓语,放在主语前表强调,”之”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翻译。

  (先讨论完的同学到黑板上帮其他小组解决疑难,师5分钟后击掌示停,同学们自觉集中到教室前面位置)

  一组生: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生(边指边译):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有万丈高。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生(强调重点):在这里”方”指长度,不指周长;

  生(补充):”河”在古时是黄河的专称。

  生:”阴””阳”用于表山水的位置时,”阳”指的是山南水北,”阴”指的是山北水南。

  生:我们不防这样来记,(加手势)假设把我们的教学楼看成是山的话,那么楼的南面能够被太阳照射,故称为”阳&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5)份扩展阅读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5)份(扩展1)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菁华5篇)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正确翻译文言文。

  4、学*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2、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愚公,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的一个知名人物,关于他,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为什么千百年来这个人物被人不断称颂?

  二、作家作品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本文体裁是寓言。

  三、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课文朗读录音。

  2、积累文言词语

  方:

  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且:

  面山:

  惩(chéng):

  塞(sè):

  迂(yū):

  聚室而谋:。室,

  汝:

  毕力*险:毕,

  指通豫南:指,

  汉阴:

  杂然相许:杂然,许,

  献疑:

  以:

  曾(céng):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常与“不”连用。

  损:

  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

  且:

  焉:

  置: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诸,相当于“”。

  荷(hè):

  夫:成年男子。

  叩石垦壤:。叩,

  箕畚(jīběn):

  孀(shuāng)妻:

  遗男:

  始:

  龀(chèn):

  寒暑易节:。易,。节,

  始一反焉:反,

  四、翻译课文

  1、翻译

  第一遍翻译:

  第二遍翻译:

  五、课堂总结

  学*文言文,一定要先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解释,再逐字逐词正确翻译。

  六、布置作业

  1、练*册。

  2、背诵课文。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仞。本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山北有一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阻塞,出入曲折。他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同。愚公的`妻子提出了疑问说:“凭借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况且哪里放置土石呢?”(大家)纷纷地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愚公于是率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一个遗腹子,才七八岁,蹦跳着前往帮助他。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2

  一、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兴趣;

  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

  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

  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

  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文言能力的目的。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三、教学创意:

  创意一: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

  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4、创新目标:智叟也智。

  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体验。教学难点是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愚公的意志与毅力。教学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课型定为学法体验课。

  五、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六、教学程序:

  教学版块之一:同学们进行读诵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掌握课文诵读和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文言词进行。

  1、导入。请一个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导入课文学*(1分钟)。

  2、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听朗读后的师生互动探讨。(3分钟)

  (1)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2)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坚定反驳的语气)

  3、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4分钟)

  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可能有: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

  4、参看课下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记住文下注释里的文言词。(共7分钟)

  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翻译方法指导:(2分钟)

  (1)加。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的词“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5分钟)

  教学板块之二:学生进行“发现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文章的主题写法、进行探讨。并且给每个自然段或情节标上小标题。

  1、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围绕这么两个问题交流:本段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么作用?

  师生的互动交流可能有: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暗示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本”字的作用在于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这两座山变动了位置呢?有此县念,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为后面写愚公精神作了铺垫。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包含哪几层意思?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的作用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原因,移山的决心,愚公移山的目的,老愚公领着家人投入开山除障的行动,运上搬石的艰巨劳作,邻人孀妻的小孩子也跑去和他们一同干起来……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其妻献疑”衬托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小孩子“跳往助之”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也有烘托的作用。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朗读第三段。思考:智叟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的话有什么用意?愚公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愚公的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精神?

  讲解智叟之先言表明他自视聪明,而嘲笑愚公之不智。为了加强其嘲讽之意,他还用了个倒装句;智叟之言说是在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连山上的一根草也无力除之,

  却要去挖出掘石。出言不逊的智叟,自视聪明,傲慢待人,其实是个识陋智拙,胸狭见短之人。通过智叟的言行,更加突出愚公的伟大。

  愚公首先斥责智叟自视聪明,然后用子孙后代是“无穷匮”的道理驳斥,令智叟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愚公的这些话表现了他的志向的宏远,心愿的挚诚,意志的坚定,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有战胜自然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愚公开山*险意志坚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鼓励学生加段落小标题。

  朗读第四段,提问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命大力神背走二山,以此作结,好与否?这个结尾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呢?

  让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样作结有三个好处:

  ①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了故事的主题。愚公开山*险心意之诚、意志之坚,使山神“惧”了,天帝也受之感动。

  ②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如此作结,既富于想象,又寓托深情。

  ③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借神力惩服自然,以实现愚公之志,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

  5、进一步明确主旨的3分钟辩论:愚公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辨证的看问题:明确智叟也有智的地方。

  教学版块之三:同学们进行“学法体验”(8分钟)

  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学*方法。

  1、多次概括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几次概括。

  2、文序把握法——找出表现文章顺序的关键字或句子,迅速理出文章脉络。

  3、画面标题法——从文章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精美的片段,然后给它“命名”。

  请各位同学任选一种方法进行尝试,并进行课

  中交流活动。有的同学如果认为自己还有更好的读课文的方法,也可以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准备来配合各学法补充的内容有:

  多次概括法:

  ①壮举

  ②移山传说

  ③艰巨的任务与微弱的力量

  ④远大的理想,坚韧的毅力

  ⑤愚公不愚

  ⑥智叟不智

  ⑦永不放弃

  ⑧感天动地移山情

  ⑨艰辛的移山,曲折的情节……

  文序把握法

  文章先制造悬念,然后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第一部分(1)写山高大与原来的位置。

  第二部分(2—3)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部分(4)移山的结果

  画面标题法:

  第二段:愚氏开山运石或毕力*险

  如第一段:高大的山

  第三段:“愚”“智”之辩或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第四段:神力相助或理想成现实

  教学版块之四:师生小结后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

  选作一题发挥想象,将课文有关内容改写成片段作文:

  1、在家庭会议上

  2、愚公智叟辩难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3

  总体思路设计

  一、预*准备阶段(早自*读)

  1、10分钟掌握作品出处,解决生字词,达到顺读全文;

  2、10分钟后让一至二名学生试读,其它同学听后帮助纠错;

  3、10分钟了解文章大意,将小组疑难问题在前后黑板上写出,班内共同解决;

  4、15分钟争取背过文章第三段,先完成的到侧面黑板上去写;

  二、预*课(一课时)

  1、10分钟内,早自*没写课文背诵的同学到侧黑板上去写;

  2、与此同时,前三个组在前黑板上分工写一二段译文,后三个组在后黑板上分工写三四段的译文,写完后互看互改;

  3、5分钟让侧黑板完成的同学看前后黑板上的译文,前后黑板上完成的同学到侧黑板纠错;

  4、20分钟学生以学*小组为单位研读课文,做好预*笔记;

  5、10分钟排演课本剧,交流预*收获,交换整理预*笔记;

  三、展示课(一课时)

  1、10分钟科代表在侧黑板检测AB组同学重点注释,其它同学在前后黑板写与本课有关的展示内容;

  2、5分钟教师点评,学生在小组内进一步准备展示内容;

  3、20分钟学生自由展示;

  4、5分钟教师总结或学生概括本节收获;

  第一课时预*课

  一、速读(注重文言文的第一感知,作好圈点)

  1、了解文章出处

  列御寇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人

  措施:查找工具书,了解即可ke 2、解决生字读音

  惩山北之塞()魁()父箕()畚()穷匮()孀()妻

  冀()州始龀()一厝雍()南

  措施:结合课下注释,查找工具书,可采用板示的形式。

  二、细读(掌握文章的大体意思,解决个别疑难)

  1、解词疑难例举

  方()七百里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河阳()之北

  达于汉阴()

  2、译句例举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③甚矣,汝之不惠

  ④其如土石何?

  措施: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讨后,将问题写在黑板上,共同解决。

  3、学生翻译(随堂检测)

  三、研读(文本分析,总体把握)

  1、复述故事

  2、了解结构

  第一部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第三部分: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

  第四部分:写愚公的愿望得以实现。

  3、结合语句分析愚公、智叟形象。

  措施:以上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整理在预*笔记上。

  4、写作特色

  ①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可在后面的课本剧中体会)

  ②语言生动形象

  如”跳”既写出了小孩子那种高兴的神态,又侧面写出移山的行动得到了人们的支持,说明移山是广大人民的愿望;”笑”把智叟对愚公的讥笑神态表现的淋漓尽致;”献疑”说明其妻对愚公的关心和支持。

  ③对比手法

  如愚公智叟命名的对比,二者对移山态度的对比;京城氏之子与智叟态度的对比等等

  措施:本文的写作特色部分,教师应做好相应的预*指导;

  也可将研读部分分到六个小组去重点研究,以提高预*的效率。

  四、创读(独特感悟,情感展示)

  1、排演课本剧

  2、多角度深入分析故事的寓意

  教师储备思路:①人定胜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

  ②持之以恒,坚持就是胜利;

  ③志当存高远;

  ④躬亲实践,莫纸上谈兵;

  ⑤少说多做;

  ⑥心诚则灵;

  ⑦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要想成功,

  ⑧敢于迎接挑战;

  ⑨除了奋斗,别无选择;

  ⑩团结就是力量;

  3、提出质疑:当今社会我们还要不要像愚公学*?

  措施:创读部分让学生从其中三项中选择其一,或排演,或质疑,或分析,但在预*笔记上都应有书面材料,如排演的导入语、结束语、质疑中阐述观点的论据,分析寓意的小写作。

  第二课时展示课

  一、课前检测

  措施:让各语文组长和科代表在侧黑板及外黑板抽测部分同学的重点字词;

  与此同时,组内其余同学可到前后黑板设计好自己的板面。

  二、导入新课

  措施:在多媒体上事先搜集《愚公移山》的歌曲,课前放给同学们听,形成浓厚的课堂氛围;

  教师可发动学生来设计导入语。

  三、准备展示

  措施:学生在组内进一步搞好合作,教师可稍做指导。

  四、文本及情感展示

  措施:教师做好展示指导及必要的点评,尽可能让学生先展示与文本有关的内容,后谈体会感想等。

  五、教师知识储备(略)

  六、教师总结本课,做好对学生的育人工作。

  愚公移山(预*)课堂实录

  山东聊城杜郎口中学徐立峰

  (课前学生板示课题、课型及本节目标)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科代表导入:《愚公移山》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其中讲述了一个叫愚公的老头为了使自己出行方便,誓将太行王屋搬走而挖山不止,最后终于感动上天助其成功的故事。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兴趣了解它的内容,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文章。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本节课的预*指导–

  生:(齐看黑板,争抢读出)

  1、速读:了解作者,圈点疑难;

  2、细读:疏通文意,讨论交流;

  3、研读:深入分析,总体把握;

  4、创读:独特感悟,情感生发。

  师:同学们不光能读出,而且要知道老师出示的目标有何用意。

  生:我认为老师还是想按原来我们学*文言文的四部曲,即:读-译-析-诵来安排这节课的。

  生:可是在老师出示的本节目标中没有”背诵”,因此我认为这节课不要先急于背过这篇文章。

  生:对,我认为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主要是在通读顺译的基础上,完成对文章的品评赏析。

  生:我认为还应该再补充一点,就是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学*有所获”,我们应该在预*笔记上将自己的感悟及时的记录下来。

  (其他生默许)

  师:”得之以鱼不如得之以渔”刚才的几位同学能够将老师的预*设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说明这些同学不仅想学会知识,而且做到了会学知识,值得其他同学向他们学*。

  先给同学们10分钟的时间,速读课文后,小组合作完成对于作者、作品的了解及字词疑难的解决,做到能够顺读本文。

  (同学们快速读文,5分钟后在小组内由组长分工分别查找工具书、教辅材料及其他资料,很多同学都是自己向组长主动要求)

  生:我和常璐来查找关于作者的简介。

  生:我和刘倩来查本作品的出处。

  组长:其余的几个名同学我们分开来查找本文的生字词。

  (有学生先查到后,主动到黑板上去写,其他生做好记录)

  生(写):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列子》。

  生(写):《列子》全书共载134则,大部分属于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生(写):塞se(阻塞)sai(塞住)魁kui父遂sui荷he箕畚ji bei孀shuang龀chen

  溃败匮乏反馈希冀双翼

  (有学生主动站到教室前面边写边说)

  生:我还了解到出自《列子》的一个成语:杞人忧天。讲的是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要崩塌下来将无处藏身,因此愁得觉也不睡,饭也不吃。后来就用这个成语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

  生:我还读过《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也出自《列子》,告诉我们片面看问题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作者情况并解决了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能够联系到多音字和形似字,这一点做得非常好,下面由同学们自由来读一读课文。

  生(抢先一步到教室前面):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生:我来给刘晓同学纠正一个错误,应该是聚室而谋(mou)。

  刘晓:谢谢杨沙同学!

  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亡以应。

  生:张洁同学在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时断句不太准确。

  生:操蛇之神闻之–无陇断焉。

  (上课15分钟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试着疏通文意)

  师指导:我们在能够做到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还要知道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同学们可以先试着自己翻译,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疑难问题,解决不了的可以写在侧黑板上,但一定要注重学*文言文的第一感知,落实到每一个字词,学会圈划勾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5分钟后教师集合各小组长分配不同任务)

  师:一至三组重点研究一二自然段,四至六组重点研究三四自然段,每位组长将完成的任务板示在各自的板面上,随后任意点名本组内的成员讲解给大家。

  (三位组长为一小组将分到的任务再细分,每组任务更加具体。各组由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去写本组的具体内容,其他成员开始在一起研究一部分,教师在各组之间巡视,了解疑难)

  生(小组代表走到老师面前):老师,”甚矣,汝之不惠”是不是应该翻译为”你不聪明真是太厉害了”。

  师(走到该小组):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的原则,所以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灵活一些,将其翻译为”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另外这句中的”甚”是形容词作谓语,放在主语前表强调,”之”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翻译。

  (先讨论完的同学到黑板上帮其他小组解决疑难,师5分钟后击掌示停,同学们自觉集中到教室前面位置)

  一组生: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生(边指边译):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有万丈高。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生(强调重点):在这里”方”指长度,不指周长;

  生(补充):”河”在古时是黄河的专称。

  生:”阴””阳”用于表山水的位置时,”阳”指的是山南水北,”阴”指的是山北水南。

  生:我们不防这样来记,(加手势)假设把我们的教学楼看成是山的话,那么楼的南面能够被太阳照射,故称为”阳&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4

  教学目标:

  1、体会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概括愚公移山的精神,概括故事的寓意: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

  教学重难点:

  1、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则寓言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人物的形象和这则寓言的“灵魂”。

  检查复*:

  好*惯是成功的一半,学*好文言文主要靠积累,知识积累的好方法是自我整理,请说一说你整理了什么知识点。

  二、简析课文

  1、我们接下来齐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a、解决以下问题

  1、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怎么样?

  2、愚公当时的状况如何?

  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的目标如何?

  4、移山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b、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了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移山这事做起来难吗?难!我们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板书:难

  方七百里,高万仞

  移山———难—— 五人,人数少

  工具简陋

  时间漫长

  行程远

  由此看来,移山的任务的确很艰巨,但越是艰巨,越能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些人物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三、分析人物

  学法指导:表现人物思想情态的基本方法是对话,它不仅能在情节发展中起推动作用,而且不同的问话表达了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

  1、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险”的对话。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过渡: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他们的理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认为没有办法处理挖下来的土石

  学法指导:“*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

  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从目的、语气和称谓的角度思考两段话的`区别。

  区别: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式的运用,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且焉置土石?”愚公的妻子有这个疑问,说明她考虑到丈夫面临的困难,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

  b、愚公的妻子:合乎情理“献疑”?智叟: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

  “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c、从称谓看,还有什么不同?

  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轻视、看不起?

  2、愚公之妻关切、担心愚公,智叟讥笑、责难愚公,你觉得他们说话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切、担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委婉。

  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

  学生试读

  3、分析智叟的形象

  愚公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智叟“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由此可以看出,面对困难时,智叟是怎样的态度?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畏难而止?自作聪明?板书

  3、分析愚公的形象

  a、智叟自作聪明地反对愚公移山,愚公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反对和嘲笑我们一起读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学生找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齐读

  启发:这段句子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移山很有信心,使人感受到移山的可能性。?

  追问:“而山不加增”,这个“而”字的作用是什么

  体会“而”字的转折作用;?“加增”就是“更增高”。子子孙孙无穷尽,然而山不会更增高了,挖去一点就少一点,这样一算,自然引出了一个结论:“(山)何苦而不*?”

  b、面对那么大的困难,愚公对智叟说的这段话表现了愚公什么样的性格?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4、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

  1、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掌握下列实词:

  仞 冀 箕畚 孀 龀 匮 亡 厝 雍 陇

  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重点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愁什么挖不*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4、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复*、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2、参照课后练*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二、整体感知

  1、逐段朗读课文,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2、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伪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

  前面都是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3、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智吏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4、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智史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望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元辰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5、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6、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7、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

  我们常说愚公精神,那么什么是愚公精神?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畏惧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和以后的生活中,都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学*、工作和生活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必将一事无成。

  四、布置作业

  1、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3、预*《诗经》两首。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5)份(扩展2)

——语文愚公移山教案优选【五】篇

  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1

  《愚公移山》时代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愚公移山》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

  全文按情节发展过程可分四段: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在地。这实际上是交代故事的背景,对烘托人物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段写愚公发起移山的经过和移山过程中的艰苦劳动,初步展示了愚公的精神,为下文“答智叟难”做铺垫。这一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写愚公倡议移山的原因和目的及其倡议得到儿孙们热烈响应的情形;第二层写愚公妻的“献疑”,说明移山的实际困难,还写了众人提出的解决困难的办法;第三层写愚公及其子孙们在移山过程中的艰苦劳动。其中还穿插叙述了京城氏孀妻的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第三段写愚公批驳智叟的诘难。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文中把两种对立的观点叙述得十分清楚,是这篇寓言的深刻寓意之所在。由此自然地导出故事的神话结尾。

  第四段写愚公的话感动了天帝,王屋、太行二山终被移走。

  这篇寓言的故事情节跟一般寓言比较起来,要稍微复杂一些,而且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发展过程──它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都可以明显地看出来。这样一个情节发展的过程,尽管跟一般小说还有很大的差别,但对人物精神、思想或性格的表现仍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这篇寓言中的主要人物愚公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格的主要原因。

  《愚公移山》人物描写

  1、愚公的形象:

  愚公是移山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他面对千难万险,不顾“年且九十”的高龄,率领全家“毕力*险”。这困难,一般人是难以想象的,而愚公却坚决要干。看起来这似乎是“愚”,其实不然。

  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惩,苦。这里是意动用法。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迂,绕远道儿。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指通豫南,直达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这里的“指通”、“直达”都有笔直的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可见愚公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增高”。这样得出“何患而不*”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象这样可敬的老人,谁还能相信他是“笨老头”呢?

  2、智叟的形象: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文中写智叟的文字不多,却把这个自以为是的老头刻画得淋漓尽致。他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这种笑是嘲笑,是轻蔑,显得即傲慢又武断。“甚矣,汝之不惠”,用倒装句强调愚公不聪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对愚公的轻视。“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意思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的一棵小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这话说得尖刻、夸张,带有明显的嘲讽口吻。用“其”加强反问语气。这些都表明了智叟反对移山的顽固态度。但最后他被愚公驳斥得“亡以应”。智叟从开始时的振振有词,教训别人,到被驳得哑口无言,一付窘态,这正是自作聪明的人应得的下场。智叟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这种人自以为是,其实不过是卖弄小聪明罢了。

  《愚公移山》重点难点讲解

  1、课文的寓意:

  这篇课文名为“愚公移山”,其实并不一定是要提倡挖山,而是意在告诉人们: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奋斗努力。

  2、愚公的形象:

  愚公是移山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他面对千难万险,不顾“年且九十”的高龄,率领全家“毕力*险”。这困难,一般人是难以想象的,而愚公却坚决要干。看起来这似乎是“愚”,其实不然。

  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惩,苦。这里是意动用法。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迂,绕远道儿。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指通豫南,直达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这里的“指通”、“直达”都有笔直的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可见愚公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增高”。这样得出“何患而不*”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3、运用对照、对比、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

  第一,用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峻、广袤,同老愚公人少力微、工具简陋相对照,有力地突出了愚公的毅力和决心。第二,用智叟的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自作聪明,同愚公胸怀大志、远见卓识、敢于斗争的精神相对比,点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第三,用“遗男”的热情赞助来衬托智叟的顽固不化。第四,用山神惊惧,天帝感动来烘托愚公的坚强行动和必胜的信心。

  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2

  教学目的:

  一诵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二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其中深刻的寓意。

  三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教学设想:

  从第五册开始,文言文集中编排单元。这给学*文言文带来了方便,也提出了问题。方便的是,集中学*文言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文言语感,以新带旧,学起来比较容易些;问题是,前面四册教材的文言文数量较少,而且与现代文混合编排在一个单元里,可以说,学生对文言文还比较生疏,这又给集中学*文言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前面的准备不足。

  因此,五六册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有一个总体设计,由浅入深,遵循学*文言文的规律,按照教材的规定,从诵读训练开始,在“读”上下功夫。然后,再逐渐的深入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去。

  读文言文,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好停顿,主要指句中的停顿。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不该连在一起读,就决定了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读好句中的停顿,句子的意思也就大致明白了。

  熟读能够成诵。背诵文言文的篇或段,也是五六册教学的重点。所以,加强读的训练,有益于背诵。

  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按照教材规定,能够领会文句的大体意思,懂得文章的主旨就行了。因此,教学中,不一定要直译课文,大体意思知道了,就基本上达到了要求。在这个基础上,着重指导学生弄懂文章的主旨。

  课文中遇到的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意义不同的词,一词多义的词,以至通假字、虚词等,选择重点的,让学生了解它们的意义或用法。所谓重点,一般来说,限于课后练*所列的词语。

  本课教学目的,依照以上的认识而制定。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乃至作业,都从教学目的出发,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读准下列字音:

  仞惩塞(惩山北之塞)迂汝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荷叩箕畚龀匮亡(亡以应)厝朔

  二读好下边句子中的停顿: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三借助教材上的注释。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教师不予指导。

  二、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三、订正读音。

  教师逐一出示写有下列字的卡片(或将下列字集中写在一块小黑板上),请学生个体回答,集体订正。正音时,有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字词的意思。为后边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万仞惩山北之塞迂汝曾不能遂荷担者叩石

  箕畚始龀穷匮亡以应一厝朔东

  四、再读课文。

  学生再次放声读一遍课文。教师提示:注意读准字音。

  [说明]至此,学生已经读了三遍课文,听读了一遍;加上正音(并有释词),可以说,教师借助“读准字音”这一要求,基本上实现了熟读课文的目的。在反复的朗读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这就为完成后边的教学环节打好了基础。但这并不算完全达到了“读”的要求,下一步,通过指导“读好句中停顿”,再读课文的重点语句,并为完成“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进一步做铺垫。

  五、读好停顿。

  教师逐一出示下列语句(制成卡片,或写在小黑板上),请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然后,对为什么这样读作一点解说。其间,随时提示学生会借助注释来读,慢慢培养使用注释的*惯。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说明]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学生随着读文言文数量的增多,尤其是随着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会慢慢读好句中停顿的。

  六、试译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说明]在前面诵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意思能够做到大体了解。两人互相研究、讨论,创造了较准确了解课文内容的条件。提倡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方法和学**惯。

  此时,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七、集体讨论。

  每一组提出疏通文意时遇到的问题,全班研究、讨论。意见不一致时,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待学生没有问题再提,教师提出下列语句,指定学生说出大意,以检查刚才学生们自译的效果,也是将重点突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若下列有的语句,学生们已提出,此时教师不必再检查。

  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点词的意思。

  1、方七百里

  2、河阳之北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5、叩石垦壤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甚矣,汝之不惠

  8、而山不加增

  9、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八、听读课文。

  教师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不看书。

  [说明]这个环节,是在前面读、译、议的基础上,通过听读,回忆强化学生对课文文意的了解,也是对前面施教内容的小结。

  以上,可安排一课时教学。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理解本文深刻的喻意。

  二积累文言常识。

  教学过程:

  一、研究内容。(讨论如下几个问题:)

  1、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要紧扣课文内容。要点是①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③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

  3、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回答要点: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于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4、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聪明。课文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

  (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取得成功。能够这样做的人,才是聪明的)

  5、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6、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说明]这6个讨论题,旨在理解全文深刻的喻意。有两点注意:①学生的回答,不必如教案所写参考答案一样,重要的是看他们的理解。②第5题,学生可能答出反映了“封建迷信”或“作者的思想局限”这一类内容,教师注意引导。

  二、词语练*。

  学生做课后练*三、四。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文言常识。先个体做,后全班订正。

  有条件的,可适当补充以下内容: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返)

  汝之不惠(惠――慧)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无)

  一厝朔东(厝――措)

  无陇断焉(陇――垄)

  三、背诵课文。

  背诵教材指定的段落“河曲智叟笑……亡以应”。

  方法:给2―3分钟自己背;然后,教师读这段话,学生随之默读(不看书);请若干学生站起来试背,全班背。大约5―7分钟完成。

  四、扩展研讨。

  读练*五第1题。讨论“我们今天仍然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吗?为什么?”

  [说明]此题旨在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深化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研讨时间不要过长,注意把握讨论的话题。

  布置作业。

  1、再背课文要求的段落,直至记牢。

  2、写一篇读后感。

  参考题目:愚公不“愚”、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山》有感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700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住在大山的正对面。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儿搁?”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们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总体说明】

  学文言文,熟读课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课文读得不顺畅,像字音读不准,句中停顿读得不恰当,是不利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

  读课文的方法很多。齐读、自读、互读等等,根据课文实际和学生实际选择方法。但是,不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有益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和积极性、主动性。这是我们编写这课教学方案以及其他文言文教案的重要原则之一。

  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4.学*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听赞扬愚公的歌。

  学生欣赏美妙的乐曲。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强调生字

  太行(hang)万仞(ren)惩(cheng)塞(se)

  汝(ru)曾(zeng)诸(zhu)箕畚(ji ben)

  荷(he)孀(shuang)龀chen 叟(sou)

  匮(kui亡以应(wu)厝(cuo雍(yong)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听示范朗读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6.教师总结有关知识情况。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指通豫南 “指”通“直”

  始一反焉 “反”通“返”

  汝之不惠 “惠”通“慧”

  亡以应 “亡”通“无”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厝”通“措”

  (2) 虚词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1、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他”:惧其不已也

  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之”的用法

  1、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3、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4、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3)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 年且九十 曾不若孀妻弱子

  方其远出海门 且焉置土石 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河曲智叟亡以应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吾义固不**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4) “且”的用法

  1、副词,“将”:年且九十

  2、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

  “于”的用法

  介词,“到”:达于汉阴

  “向”:告之于帝

  3.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毕力*险,险峻的大山

  名词作状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

  (5)特殊句式

  1、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2、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

  3、宾语前置何苦而不*?且焉置土石?

  4、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5、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6)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全文,疏通词语,大致理解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二、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

  三、探究讨论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移山要达到什么目的?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遇到哪些困难?

  年老体弱山高且大人力微薄路途简单

  4、文中写到了哪些人?参加移山的人有哪些?

  愚公、其妻、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遗男和智叟。

  愚公、荷担者三夫、京城氏之遗男。

  5、这些人对移山是什么态度?

  智叟的讥讽: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妻子献疑: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6、对愚公移山,其妻和智叟的态有什么不同?

  妻子担心、想办法

  智叟讥讽、嘲笑、阻止

  7、愚公及其家人如何回答其妻献疑?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8、愚公怎样反驳智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9、移山的结果怎样?

  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派夸娥氏之子移走了两座山。

  10、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深意?] 愚公动员全家的力量,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人员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等这么大困难,表面看来“愚不可及”。但愚公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在于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人和后代子孙。此外,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匾”的,“而山不加增”。他的见识远远高过一般人之上,真是“大智若愚”。而“智臾”只是从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真是“鼠目寸光”。以上分析说明愚者不愚,智者不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1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1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学*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学*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13、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无论面前的困难有多大,只要我们有决心,有勇气,有毅力并用行动去面对它,就一定能够胜利。人定胜天

  14、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古代生产力水*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结尾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四、深入探究

  1、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二山高峻 人少力微工具简陋

  智叟 目光短浅 安于现状 自作聪明 愚公 胸怀大志 远见卓识 敢于斗争

  遗男热情帮助 智叟顽固不化

  五、课外拓展

  展开课堂辩论。你对愚公移山有什么特别的看法?或者你能否帮助愚公,想一个更好的方法?

  六、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

  七、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点。

  板书设计

  痛感迂塞之苦

  愚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知移山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山不愚

  深明可移之理

  〖你正在浏览《免费教案频道 /jiaoan/》提供的文章〗

  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4

  学*目标:

  1、流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有关实词、虚词的含义。

  3、分析人物形象,明确故事寓意。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故事寓意。

  2、生动的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3、“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想:

  通过朗读和思维训练来开展师生双边活动,让学生在泛读感知、品读感悟、研读迁移中,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教师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课前我们已对课文进行了疏通,下面检查字词学*情况。教师出示小黑板: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一厝朔东。()(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汝心之固。()(4)且焉置土石。)

  二、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学生分小组朗读。

  三、教读新课

  (一)初步理清“人”和“事”。

  教师导语:现在由老师提出一些问题来问大家,看看大家对课文究竟理解得怎么样。

  1、提问: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2、提问: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

  教师引导明确下列词语的含义,学生讨论回答:

  年且九十――且,将。智叟――叟,老头。京城氏――氏,姓;京城氏,姓京城的。始龀――龀,齿旁,小孩换牙;始龀,七八岁。孀妻有遗男――那孩子的爸爸死了,他母亲是“寡妇”,他自己是“孤儿”。“遗男”是生下来以前就死了父亲的孩子。

  3、提问:再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句:本句省主语“愚公”;“荷担者三夫”即“三个能挑担的男子(子孙)”。全句意思是“愚公就率领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扔掉)”。

  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5

  教材说明

  本次口语交际是以一次讨论会的形式进行的。教材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充分肯定愚公移山精神在当代的作用后,提出了一些人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看法: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在,愚公持之以恒,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已经过时了,不需要再提倡了。第二部分为本次讨论会提出了要求: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有哪些理由?在确定自己的看法后要准备一些材料来证明自己的看法。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围绕中心,充分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2.通过课前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通过讨论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阐述清楚。

  2.说话要有针对性,能有条理、合乎逻辑地说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录音机。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操作要点〕

  1.故事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愚公移山》影片的片段或用录音机播放《愚公移山》的故事,让学生从中充分体会愚公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2.学*指导语,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要求和训练方式。

  先学*题解,然后每个同学思考一下: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古就被人们所传颂,当代也应该肯定,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人提出是否还需要愚公精神。本次口语交际以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能用充分的理由阐述出自己的观点。

  3.分组。

  学生各自思考好自己的观点后,可按自己的想法分成两组,一组持“愚公移山的精神已经过时了”观点;另一组持“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仍需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观点。

  4.组内交流。

  两组同学在各自组内都要分别说说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分别列举事例,组员之间提出意见互相补充。

  5.全班讨论。

  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两组同学分别阐述各自的观点。阐述观点时要有充分的理由,对方如有反驳也可以插话。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如果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还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是否会费时费力,达不到好的效果。

  (2)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如果放弃了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人们变得越来越懒惰,科技是否还会继续进步呢?

  (3)愚公移山的精神用在哪些方面合适,我们如何发扬这种精神?

  6.总结。

  可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教师为发言最佳小组颁发“最佳合作奖”,为发言最精彩的同学颁发“最佳口才奖”。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5)份(扩展3)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2.了解寓言的特点。理解故事的对话、情节、悬念等知识。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信心和毅力。

  难点:对愚公的评价,对愚公精神的认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反复阅读、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有条件的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列子》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2.教师查阅、准备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包括课文录音、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歌曲《愚公移山》等。

  教学方法:

  以讨论为主,加强朗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二、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根据预*时查到的资料,简单介绍作家、作品,然后由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原作早已不见,今本《列子》八篇,从它的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看来,可能是晋人的作品。它的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二)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四、理解课文,揣摩词句。

  (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补充注释的字词:

  1.面山而居 面:面对。

  2.损魁父之丘 损:减少、削减。

  3.叩石垦壤 垦:挖。

  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曾:简直。

  5.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竟然。

  6.而山不加增 加:增加。

  (二)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人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译得最好。其余同学对照课文,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并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纠正自己译得不准确的地方。

  (三)学生讨论,找出课文中与现代汉语表达不同的句子,说说现代汉语中是怎样表达的。

  若学生找不出,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讨论。

  1.聚室而谋。——(愚公)召集了(全家人)在家里商量。(省略句)

  2.杂然相许。——(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省略句)

  3.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山王屋山能怎么样呢?(固定句式)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定语后置句)

  5.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主谓倒装句。对比“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理解倒装句的强调作用。)

  6.何苦而不*?——愁什么挖不*呢?(宾语前置句)

  7.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被动句)

  (说明:以上句子牵涉到多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但由于学生刚接触到文言文,只要讲清其特殊之处、现代汉语中怎么表达即可,目的在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今后的学*积累一些材料,而不必讲述特殊句式的名称。)

  五、朗读体会人物感情。

  (一)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要求读出各人物的不同感情。

  (二)对比以下带“曰”的句子,学生讨论可以在各个“曰”字前加上什么样的状语,应该用哪种语气来读“曰”字后的对话。

  1.聚室而谋曰

  2.其妻献疑曰

  3.杂曰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北山愚公长息曰

  说明:

  1.句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议,态度是诚恳的,“曰”字前可加上“诚恳”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要突出商量的口吻。

  2.句中愚公的妻子虽然也同意移山,但她信心不足,对具体的问题没有解决的办法,“曰”字前可以加上“担心、犹豫”等词,读这句时要读出她担心、犹豫的心理。

  3.句是众人的回答,“曰”字前可以加上“坚定”“异口同声”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语气要肯定。

  4.句中河曲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做法不但不理解,而且还有讽刺的意味在其中,他的“笑”应该是讽刺、嘲笑的意思,“曰”字前可以加上“不屑”“嘲笑”“讽刺”等词语,朗读时更多的是突出其嘲笑的口气。

  5.句是愚公的回答,从“长息”中可以看出愚公认为智叟是可叹可悲的,“虽我之死”以后的几句话则是表明态度,“曰”字前可以加上“叹息而又坚定”等词语,要读得充满信心,语气坚定。

  还可以从各人的用词中引导学生加以品味,理解其妻、智叟、愚公的不同态度:

  其妻——献疑、君、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

  智叟——笑而止之、甚矣、汝、不惠、残年余力、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长息、汝、固、不可彻、曾不若、虽、何苦

  说明:其妻用“献疑”“君”等词,表现了她的尊敬,“且焉置”句说明她的担心。智叟用“汝”表现他态度的不尊敬,“甚矣”“不惠”表示了他嘲笑的程度,“其如土石”句是反问句,与其妻的“且焉置”句的一般疑问句在语气上是大不相同的。而愚公的“长息”表示他对智叟顽固的悲叹,“虽我之死”几句突出了他的信心。

  以上是一家之见,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也应该肯定。

  投影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让学生加深理解。

  (三)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的情感态度。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六、课外作业。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中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二)解释“阅读练*探究”第四题,掌握其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示例。

  上节课我们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进行了初步的探究,相信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都有许多的感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想让大家来交流这些想法。

  二、研读、探究课文的内容。

  (一)研讨的问题之一: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写愚公移山的故事。你认为愚公移山会成功吗?

  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推选代表发言讨论,要求有理有据。

  学生可能出现的看法:

  1.愚公移山一定会成功。理由是愚公决心大,又能坚持不懈,全家齐上阵,又有邻居相助。山不会再增高,而愚公的子子孙孙是无穷尽的。

  2.愚公移山是不可能成功的。愚公虽然有坚定的决心,但是他们的移山力量实在是太小了:

  ①工具简陋,只有锄头、畚箕之类;

  ②人数太少,只有自己一家人和少数邻居(如智叟之类估计是不会参加挖山劳动的);

  ③从现代科学来看,山也不是永远不变的东西,它也有增高的可能,而这在地质上的微小变化,也会给移山带来无法克服的困难。

  教师可以倾听学生的意见,不要忙于下结论。

  (二)研讨的问题之二:同学们都阐述了自己对于移山是否成功的看法,那么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呢?再次读课文体会。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引导:作者的看法应该是肯定愚公的移山精神的。课文中智叟在愚公的反驳下“亡以应”、结果天帝派神仙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山等,都表明了作者的态度。

  (三)研讨的问题之三:对愚公移山这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例如课文后“阅读练*”就引述了四种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读读,谈谈你同意这些看法吗?你还有其他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看法,如:

  1.愚公移山破坏生态环境。

  2.愚公移山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

  教师引导:

  1.这篇课文是两千年前的人写的,不能以今天的科学发展去衡量当时人的思想、行为。但是不管科技怎样地发达,效率效益如何的重要,人类永远都会遭遇各种的困难。怎样对待困难,怎样克服艰难险阻,永远是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

  2.从现实可行性、功利效益的角度看,这些看法(包括练*中的四个看法)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从愚公的行动看,要挖去两座山确实不容易,最后两座山也不是愚公凭人力移走的,而是神仙帮助移走。

  3.但是作者在本文中不是探讨现实中移山的可能性和操作方法,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来阐明一个道理: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只要正视困难,敢于挑战困难,坚持不懈,就能成功。

  愚公移山的精神长期以来成了鼓舞人民斗争的力量。1945年6月,*同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上,引用这则寓言鼓励全党同志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

  (四)研讨的问题之四:既然作者肯定愚公的移山精神,为什么又把他称为“愚”,而把智叟称为“智”呢?

  教师引导:从现实的、世俗的角度看,愚公确实是愚蠢的,而智叟是明智的,但从对待困难的精神看,愚公又是聪明的,而智叟是愚蠢的。这样的取名一语双关,是按世俗的角度来命名,又是用反语的手法,对世俗的看法加以讽刺。

  三、研读、探究课文的写法。

  《愚公移山》是人们千古流传的名篇,你读了以后,认为在写法上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呢?以小组开展讨论。

  学生讨论后分小组发言,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教师可以补充以下几点:

  1.选材十分集中。移山是一件巨大的工程,时间也应该是相当长的,但是故事没有过多地描写劳动的经过,而只集中写愚公全家商议的过程、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和事情的结果,特别是比较详细地描写了人物的对话,用对话突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感情,可谓详略得当。

  2.成功运用对比手法。故事中有多组对比:山又高又大与愚公的年纪、移山的人数、幼小的助手对比,愚公与智叟对比,移山的难度与最后的结果对比等。

  3.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姿。故事开头似乎很顺利,愚公提出移山,全家都同意,而且马上行动,但就在这时“其妻献疑”,出现了第一波折;经过全家人的商议,解决了这个问题,又出现了智叟的干扰,这是第二次波折;最后神仙相助可以视为又一次转折。一篇300来字的故事,设置了几处转折,引人入胜。每一次的转折都引起了读者的关心,这种写法就是设置悬念。悬念的设置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教师小结寓言的特点:这篇课文通过故事来阐明道理,这种文体我们叫它寓言。寓言常常借远喻*,借小喻大,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四、课外作业

  (一)课外阅读*古代寓言、《伊索寓言》等,体会寓言的特点。

  (二)完成配套的《伴你学语文》中本课作业。

  一、初识作者

  《列子》一书,在汉代以后已有所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是东晋人张湛辑注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著名的有《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纪昌学射》等,都是两千多年以前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观点的作品,是十分可贵的文化遗产。

  二、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8226;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先后著文二十篇,约十万字。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其特点为:

  (1)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而富有表现力;

  (2)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

  (3)故事具有虚构性;

  (4)常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三、课文精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解析】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段析】第一部分:交代故事的背景。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北山下面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九十岁了,在山的对面居住着。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就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段析】第二部分: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河曲智叟亡以应。

  【解析】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的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还怕挖不*吗?”河曲智叟无法回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解析】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报告了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四、写作技法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

  在对比方面,最突出的是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庸。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此外的对比还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京城氏之子刚七八岁,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则是“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首先,在命名上就有对比的效果,一个愚公,一个智叟,实际的行为却相反,起到加强讽刺的效果。其次,愚公有造福子孙后代大众的远大抱负,而智叟却只从年龄上、自然威力上考虑到移山的困难,没有远大的理想,只有*庸的思想。再次,在实际的做法中,愚公有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地努力的精神,而智叟不但不出力,反而横加嘲讽和讥笑。两相对比,效果更强烈。

  在衬托方面,文中开篇介绍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雄伟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时间的绵长,这些都衬托了愚公移山的决心,以及不怕困难,勇于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魄力。此外,结尾写操蛇之神的“惧”,以及天帝的“感”,也从侧面衬托了愚公移山的决心坚不可摧。

  2.故事安排巧妙,引人入胜。

  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本该是行动起来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接着本该是苦战不休,不料跳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凸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又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五、拓展阅读

  列子射箭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他拉满了弓弦,把装满水的杯子放在拿弓的手肘上,然后射出箭去。一箭连着一箭,前一箭刚射出,后一箭已拉满弦。在这个时候,他全神贯注,像木偶一样一动也不动。伯昏无人说:“你这是有心的射箭,而不是无心的射箭。如果我和你登上高山,走在摇晃的岩石上,面临着万丈深渊,你还能射吗?”

  于是伯昏无人便领他登上高山,走在摇晃的岩石上。当临*万丈深渊时,伯昏无人背对着深渊往后退,双脚已有三分之二悬空了,才拱手作揖,请列御寇上来。列御寇早巳吓得趴倒在地,汗水流到了脚后跟。伯昏无人说:“修养最高的人,朝上能看到青天,往下能潜入黄泉。他遨游八方,精神和真气都不会改变,现在你全身发抖,心中十分恐惧,你的这种心理也太糟糕了!”

  六、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列子8226;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重点词语解释

  1、年且九十;且:将*

  2、惩山北之塞;惩:苦于塞:阻塞

  3、杂然相许;杂然:纷纷许:赞同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连……都;损:削减丘:土堆

  5、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

  6、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

  7、叩石垦壤叩:敲,凿

  8、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交换节:季节

  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顽固彻:通

  10、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

  三、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四、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衡阳)

  2、达于汉阴

  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江阴)

  3、指通豫南

  指:古义:直今义:手指

  4、虽我之死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5、无陇断焉

  陇断:古义:山冈阻隔今义:把持独占

  五、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2、吾与汝毕力*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六、理解性填空

  1、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笑而止之”。(用原文回答)

  2、“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文章的驳论部分。“智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列举的论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来驳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话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他批驳的方式是驳论据;其结果是河曲智叟亡以应。

  七、重点语句翻译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样呢?

  4、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他苦于山北道路的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比不上。

  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呢?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正确翻译文言文。

  4、学*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2、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愚公,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的一个知名人物,关于他,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为什么千百年来这个人物被人不断称颂?

  二、作家作品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本文体裁是寓言。

  三、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课文朗读录音。

  2、积累文言词语

  方:

  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且:

  面山:

  惩(chéng):

  塞(sè):

  迂(yū):

  聚室而谋:。室,

  汝:

  毕力*险:毕,

  指通豫南:指,

  汉阴:

  杂然相许:杂然,许,

  献疑:

  以:

  曾(céng):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常与“不”连用。

  损:

  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

  且:

  焉:

  置: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诸,相当于“”。

  荷(hè):

  夫:成年男子。

  叩石垦壤:。叩,

  箕畚(jīběn):

  孀(shuāng)妻:

  遗男:

  始:

  龀(chèn):

  寒暑易节:。易,。节,

  始一反焉:反,

  四、翻译课文

  1、翻译

  第一遍翻译:

  第二遍翻译:

  五、课堂总结

  学*文言文,一定要先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解释,再逐字逐词正确翻译。

  六、布置作业

  1、练*册。

  2、背诵课文。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仞。本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山北有一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阻塞,出入曲折。他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同。愚公的妻子提出了疑问说:“凭借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况且哪里放置土石呢?”(大家)纷纷地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愚公于是率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一个遗腹子,才七八岁,蹦跳着前往帮助他。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教学目标】

  1、理解寓意。

  2、学会背诵。

  3、积累语言。

  【课型】

  阅读讨论课。

  【重点】

  写作技巧与人物艺术形象。

  【教学线索】

  抓住“*险”引发。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时】

  一个课时。

  【教程】

  一、导入

  由祖国语言的丰富性,讲到成语,由成语谈及“愚公移山”。

  显示:愚公移山

  二、“一读”课文,寻找“引子”──叙事线索

  显示:

  1、文中哪个词语能起引发故事的作用?

  “*险”──愚公的一个想法和举措,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讨论故事情节

  显示:

  2、愚公要“*险”,“险”在哪里?

  “险”在家对面──“面山而居”。这是故事的背景。

  3、为什么要“*险”?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这是故事的开端。

  4、“*险”是如何进行的?

  “谋”、“许”、“率”、“叩”、“垦”、“运”、“助”等行为。这是故事的发展。

  5、“*险”的反对者有哪些理由?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故事的高潮。

  6、结局是什么?

  “神惧”、“帝感”而“无陇断”。这是故事的结局。

  四、“三读”课文,小议人物对话

  显示:

  7、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人物对话。

  8、有两次对话显现了故事的曲折与波澜,能否找出来?

  愚公妻与愚公的对话──目的为解决问题。

  智叟与愚公的对话──目的在于阻止行动。

  五、“四读”课文,点击细节

  显示:

  9、“遗男”行为在故事中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有二:

  ⑴说明愚公之举深得人心;

  ⑵反衬智叟实为愚笨和无理。

  六、“五读”课文,分析人物

  显示:

  10、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

  ⑴正面描写──语言、行动(愚公确知“*险”之利,有远大抱负)。

  ⑵鲜明对比──智叟实愚,愚公实智(愚公深明可以“*险”之理,有正确的认识。)

  ⑶侧雨烘托──山高、路远,神惧、帝感(愚公有万难不屈的“*险”精神。)

  愚公形象即为:有远大抱负,有正确认识,有万难不屈的“*险”精神。

  七、“六读”课文,明白寓意并学会背诵

  显示:

  11、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12、用“首字连缀法”背诵“河曲智叟……”一段。

  按“河曲──甚──以──其──北山──汝──曾──虽我──子、孙──子、子──子──而──何──河……”反复训练。

  八、结束语

  希望同学通过对本文的学*,认真领会愚公精神,并运用于学*、工作、生活之中,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二、正课

  1、朗读(放录音),注意揣摩语气。

  2、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⑴愚公要移的是什么样的山?

  讨论:

  板书:

  太行、王屋,方七百里,高万仞

  ⑵齐读第二自然段。讨论: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板书:

  愚公移豫南汉阴

  ⑶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客观困难呢?齐读第三段、

  讨论归纳:年老将少路途遥远工具简单。

  ⑷分角色朗读第二、三段。

  (先小组进行,教师点播,然后齐读)

  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

  讨论归纳:

  两人的态度不同。

  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智叟则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⑸移山结果如何?齐读第四段、

  讨论归纳、板书:帝令背走。

  3、移山成功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这是一篇寓言,寓言就是通过某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它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远喻*,还可以小喻大。本文以移山成功结尾,就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是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强意志的讴歌。

  4、辩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

  讨论,小结: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1998年的长江、嫩江洪水肆虐,处处告急。“洪水无情人有情”,正是广大军民手牵手,肩并肩,众志成城,抵御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而搬家或绕道似乎是明智之举,实则是就事论事,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不可改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可智叟在愚公的驳斥下哑口无言,可知他是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的人。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那溃堤面前人往高处走便是了,大可不必严防死守'、如果遇事怕难退却,何来三峡工程',高峡出*湖'也永远只能是诗人笔下的蓝图,更不要说如今的“南水北调”了。

  其实,今天我们可以不移山也不搬家──打隧道。而我们今天学*的是这种精神接力。苦干加巧干才是成功嘛!

  5、那你认为,愚公和智叟到底谁愚?

  讨论归纳、板书:愚公不愚,智叟非智。

  6、根据板书背诵课文。

  7、听歌曲《愚公移山》,感受愚公形象,口头描绘出来。

  三、课堂练*

  如以此为材料创作歌词,你会抓住哪一主题?请构思好后写下来。

  教学目的:

  一重点学*下列文言词句:

  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二学*愚公移山的精神,树立为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思想。

  教学设想:

  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讲读过程根据“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以语言学*促进思维训练”的设想,尽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实基础知识。

  四“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文言文的能力。

  五安排三教时(包括课内自读。如自读放在课外进行,只需要安排两教时)。

  第一课时: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5)份(扩展4)

——《愚公移山》说课稿 (菁华5篇)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学生已经学*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版块: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3分钟)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

  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5分钟)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检查练*,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3.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此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版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26分钟)

  此版块共设置了四个问题,如下: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

  3.故事结尾写神仙把这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下面具体谈谈问题的展开。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研读课文1。3段,了解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教学流程是先将学生分为男女两大组,男生找不利条件的语句,女生找有利条件的语句,并以读代答,进一步作口头翻译,教师适当点拨,并择要板书,可用多媒体逐一显示(板书内容详见最后的板书设计)。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学生可能对愚公其妻和智叟就移山这件事都提出疑问会混为一谈,认为都是移山的不利条件。对此,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读课文,读出两个疑问句不同的语气以及他们的话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明确:愚公之妻的话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心的语气;智叟的话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说的,带有责难、讥笑和轻蔑的语气。他们的话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愚公之妻的话引起大家对运土石地点的`讨论,促使大家立即行动起来;智叟的话引起愚公的反驳,并在反驳中阐明了人力无穷尽的观点。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这才显得自然合理。 第二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衬托和对比的写作特色。教学形式可采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庸。京城氏之

  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第三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的含义。它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方式是采用比较的方式,教师把结尾改为:“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终于把两座山挖掉了。”再将它与课文的结尾作对比,让学生比较优劣,充分发表意见。通过比较,明确课文的结尾好,好在两个方面:一是词语运用生动,山神“惧”,上帝“感”,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惧”、“感”、“负”三字,表现出愚公移山的壮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二是富有神话色彩,当时科学不发达,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人们往往“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第四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并正确评价愚公精神,这是学生感悟形象的重要环节,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之一。突破难点采用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就“愚公移山是一时感情冲动吗?现在提这种精神过时吗?”各抒己见,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要给予鼓励,当然最终要明确:愚公精神并未过时。愚公知道人力是可以战胜自然,并决定将这个道理付诸实践,且不怕困难,挖山不止;相反,如果绕山丽行或干脆搬家则是害怕困难、停滞不前的观点。而人世间无处不存在着艰难和险阻,那是人们不可能时时、事事回避的。愚公的决心和精神,代表了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愿望,现在我们仍需要这样的精神。

  (学生互动交流后启发,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走进现实生活。发掘文本的最大价值。让学生在情感认知上达到实质性的飞跃。这一环节可激活课堂,使文本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勾连,形成活泼热烈的辩论局面,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拓展视野活跃了思维。进一步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现实意义,培养自己顽强的毅力。注重学生情感体验从课本走出课外,从关注书本到联系生活。培养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能力训练。

  学生交流结束后,要求学生将观点整理成文,写一篇小作文,题为《小议愚公精神》或《也谈愚公精神》。

  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文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愚公移山》。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来为人们所传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学生已经学*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设想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通过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说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五个版块: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3分钟)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5分钟)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检查练*,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3.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此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版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20分钟)

  此版块共设置了四个问题,如下: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壮举,谈谈你的看法。

  3.故事结尾写神仙把这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对于这几道题的处理方法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大组(班级)交流,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这四题的设计意图及处理方式分别是:

  第一题:主要引导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对于移山的不利的条件,学生可能对愚公其妻与智叟提出的疑问混为一谈,对此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读课文,明确他们所说的话的不同语气及在情节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第二题: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的衬托和对比的写作手法的作用。可采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估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估计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愚公移山的做法不聪明,不明智,如果搬迁自己的`住所,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不是更好吗?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看法,在评价时注意评价的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第三题:主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的含义,它是本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处理方法是:改写比较法,即把结尾换成:“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终于把这两座山挖掉了。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再将它与课文的结尾作比较,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解答出来,分解了难点。

  第四题: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正确评价愚公的精神,这既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又是难点之一。让每位学生写一段话,说说学了本文后的感受,但必须紧扣本文的寓意来。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能力训练。(6分钟)

  由课内到课外,开阔知识视野,培养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这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此环节安排的拓展训练的形式是课内外的文段阅读,具体见学案。

  第五版块:布置作业,强化巩固.(1分钟)

  此环节设置一道题目,供课外练*,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消化.题目是:本文是传统经典的寓言故事,很有特色,就你阅读后感受最深的一点,请你写一篇简单的文学评论.

  以上仅是我个人对《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发表的粗浅看法,再次恳求各位领导、专家的批评指正。谢谢!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可谓家喻户晓,众人皆知。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这篇脍炙人口的寓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创意、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兴趣;

  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

  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

  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

  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文言能力的目的。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三、教学创意:

  创意一: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

  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4、创新目标:智叟也智。

  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体验。教学难点是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愚公的意志与毅力。教学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课型定为学法体验课。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5)份(扩展5)

——愚公移山四年级读书笔记 (菁华5篇)

  今天,我无事可做,便打开成语故事,翻到《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我便读了起来,使我受益匪浅。

  这个故事讲得是:从前有个叫愚公的老人,有两座大山拦住了他们的去路,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于是,他便带领着子孙开始挖山。经过了重重困难,日复一日的辛苦劳动,最终感动了天神,把山背走了。愚公他这种为后代着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另外他虽然受到了嘲笑,但仍勇往直前、锲而不舍,这种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的。因为《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让我们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还有不半途而废。所以他的精神才流传到今天。

  而我呢,也一样遇到困难就退缩,更别说持之以恒了。知难而退就是形容我的。比如:在暑假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数学奥数练*册。我刚开始的时候很愿意做,以为很简单。可当我做到第二页的时候,就遇到的.有几道题不会做了,就继续往后翻,可是往后却是越来越难,我就对妈妈说要读课外书,然后就不做这些题了,而去读书了。有一点难度就放弃,根本就没有做到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只有专心的做一件事而不三心二意,要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才会为我们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要向愚公老人学*。

  今天,我在家里里看了一篇小寓言叫《愚公移山》。

  文章主要讲了有位老人叫愚公,快90岁了,有一座山阻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于是愚公决定移开那座山,移了一年都没有移开,但他还是没有放弃,依然努力地继续移。有位老头儿来了却劝他不要白费心机了。而愚公二话不说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一定要把这座山给移开,这一幕幕感人的事迹被天神给感动了,于是天神立即命令山神将那座山移开。

  读完了这篇短文后,让我非常的感动,因为愚公的精神确实让人钦佩,他不但不怕困难,而且一直坚持,最终把最大的困难解决了。

  也让我感受到古人有坚韧不拨的毅力和顽强的奋斗精神这都值得我们去学*的.。我们也要像愚公一样做每件事情都要有坚持不懈、充满必胜的信心,不能半途而废,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今天我读了一个《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说,古代有一位年尽九十的老翁叫愚公,他家门前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挡住了去路。愚公决心率领子孙们挖掉这两座山。有个很聪明的叫智叟的邻居老头讥笑愚公他们这样干太傻了,是自讨苦吃。愚公反驳说:我死了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大山挖一点就少一点,怎么会挖不*呢?愚公率领子孙们每天挖山不止,最后终于感动了天帝,天帝派了两个神仙把两座山背走了,愚公和乡亲们出行就方便多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了很多。我觉得愚公并不傻,他碰到了困难不是退缩,而是迎着困难而上,这种精神是值得我学*的。我在学*中和*时生活中肯定也会遇到很多困难的,不能怕它,要积极想办法,去战胜它。通过愚公的故事,我还懂得了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坚持下去,要有毅力和恒心,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同学们,让我们都来做愚公这样的人吧,不怕困难,坚持就会成功。

  我想大家都听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吧!文中讲到:古代有个老人,要铲*家门前挡路的两座大山。他的邻居认为不可能,但老人愚公说: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我儿子死了,还有我的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但山却不会一点一点的增高的,铲一点就低一点,左后铲*的。

  是啊,我明白了,也许有人认为愚公太愚昧,那你就错啦,愚公的那种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坚韧不拔的精神才值得我们学*!

  闻名世界的*科学家华罗庚,他曾对采访的记者说,他的最大愿望是:工作到最后一天。之后,他勤奋刻苦,坚韧不拔,在老师的指导下,发表了20篇论文。就是因为他的精神,使他闻名世界。

  愚公,从古至今,多少人为你赞叹,向你学*,因为,你的那种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坚韧不拔的精神。使遮挡住天外天的高山变成脚下的一马*川!我要像你一样对难题要反复实践,成为第二愚公!

  愚公移山在精神上打动了人心。愚公觉得前面两座山挡住了他们的道路,为了大家行动方便,就不怕苦不怕累,下定决心要把这座山移开。之后他的行动打动了上天的心,就把这座山移开,如果当时愚公没有恒心和努力,山就必须移不开。

  在生活中,做事不仅仅要有坚定的信念,人们常说:百年如一日去做。我们做什么事都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做事,才会有很好的成绩。

  有些人从小就生活在富有的家庭里,什么事都能满足,喜欢不用做劳动,还怕吃苦。有些人从小就自我长大,他在理想和成功的路上的确很痛苦,人士需要付出劳动。愚公就是因为他不怕辛苦地移山,才有成功。如果我们都不怕辛苦,那么,一切困难的问题我们也能解开。

  愚公移山告诉我们:只要有信心。努力。恒心就有成功。所以学*我要迎难而上,才能天天向上。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5)份(扩展6)

——《愚公移山》的教案设计(10)份

  【教学构想】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能够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来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这一步无疑是个好的起点。)

  二、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①自由朗读,了解大意。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语气,读对停顿。

  ②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③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请大家再看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生动一些。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复述。如果有不会解释的词句,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就举手,大家讨论解决。

  (学生自主阅读,质疑探究,教师指导。)

  学情预想:在小组活动中,预计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小结以下几点需积累的文言知识:

  ①通假字(通假主要用同音代替的方式,只是由于语音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今天已不同音了。):

  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

  ②一词多义:

  且:a.将*b,况且;易:a.更替b.以为易;固:a.本来b.顽固;献:a.提出b.奉献;曾:a.(zēng)甚至b.(c6ng)竟然;荷:a.(hé)荷花b.(hè)肩负;惩:a.(chěng)苦于b.(chéng)惩罚。

  ③非常规的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归纳方法:抓住主要词语,依托自己的积累,联系上下文来通晓文意。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学会了怎样翻译好文言文,下面请看大屏幕(出示文言文翻译歌诀):

  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古今同义,保留不译。古今异义,辨析仔细。以今换古,要合原义。句中省略,括号补齐。如遇倒装,调整语序。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

  记住住法,还要注意对、换、留、调、删、补六个字。同时翻译时要注意解释文言实词含义、有意识地关注这些词语,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诃,如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是教师一直探寻的一个问题,学生大多认为文言文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与时代距离较远,学*热情不高此环节的设置是试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借于此,能自主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对文言文懂之,乐之,好之。)

  学生小组复述之后,推荐优秀复述者在全班交流。

  三、讨论问题,探究质疑

  刚才通过同学们复述课文,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要问大家,请同学们讨论探究。

  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理解: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作用?

  理解: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5.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理解: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四、辩论

  愚公移山是一时感情冲动吗?现在提这种精神过时吗?

  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谈谈你的看法,不求观点一致,但求自圆其说。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观点,然后请大家发言。

  明确:愚公不顾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并非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了的。首先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后代子孙。其次是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于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丽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于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

  愚公精神并未过时。愚公知道人力是可以战胜自然,并决定将这个道理付诸实践,且不怕困难,挖山不止;相反,如果绕山丽行或干脆搬家则是害怕困难、停滞不前的观点。而人世间无处不存在着艰难和险阻,那是人们不可能时时、事事回避的。愚公的决心和精神,代表了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愿望,现在我们仍需要这样的精神。

  (学生互动交流后启发,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走进现实生活。发掘文本的最大价值。让学生在情感认知上达到实质性的飞跃。这一环节可激活课堂,使文本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勾连,形成活泼热烈的辩论局面,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拓展视野活跃了思维。进一步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现实意义,培养自己顽强的毅力。注重学生情感体验从课本走出课外,从关注书本到联系生活。培养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二课时

  五、课本剧表演

  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加上鲜活的时代信息,改编的《愚公移山》课本剧,排练并表演。

  (让学生把古老的故事,赋予现实生活的活水,亲身体验。由于课文是文言文,与现代普通话有着距离,因而在表演前。合作小组成员还要对原文进行语言上的改编,加大了合作力度,进而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及身体运动,这样进一步感知了文本的细致精彩,体会到了细节描写的重要。学生经过内化语言、试排、演出等过程加强语文训练,再群体评议,深入巩固阅读成果。需要调动多种手段,从不同角度多方进行,更深入理解了课文,激发兴趣,培养合作竞争及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并与生活相勾连,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这一环节的情感体验、表演与导入江涛所唱的《愚公移山》首尾呼应,混然天成。在理解课文、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将编成的课本剧表演,使课文人物再现在我们面前。这对培养我们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的能力是很有益处的。这种语文实践活动自始至终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实践,学生是学*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实践和运用中获得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不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使其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六、评价

  各小组推荐代表参与评议。

  (公*评价,合理打分,找出成功与遗憾的地方。让学生能清楚自己的表现,在反思中正确地评价自己,不断进步。让大多数学生有说话的*台,有展示的空间。)

  七、教师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与探究,我们知道了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愚公要开山除障的打算是为了泽及后人,其思想之崇高、志向之宏远、决心之坚定实在令人钦佩。

  通过本课的学*,我们知道了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它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要点有:①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②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③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我们就是要学*愚公移山的精神。有人提出移屋说,意思是说愚公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其实提出这个问题已经是一种诡辩,不合理的。我们知道寓言的设譬寄寓总是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特定的含意。《愚公移山》中的困难有它的不可回避性。我们今后的路还很长,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气魄,直面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愚公精神,不老永存。(板书)在征服了一座座高山之后,我们必将有一个灿烂美好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

  1.自选《列子》中的一段文字,自主阅读。

  2.试析如下一种对比(愚公的妻子与智叟的对比;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王屋、太行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的对比;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的对比。)

  【教学构想】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能够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来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这一步无疑是个好的起点。)

  二、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①自由朗读,了解大意。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语气,读对停顿。

  ②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③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请大家再看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生动一些。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复述。如果有不会解释的词句,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就举手,大家讨论解决。

  (学生自主阅读,质疑探究,教师指导。)

  学情预想:在小组活动中,预计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小结以下几点需积累的文言知识:

  ①通假字(通假主要用同音代替的方式,只是由于语音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今天已不同音了。):

  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

  ②一词多义:

  且:a.将*b,况且;易:a.更替b.以为易;固:a.本来b.顽固;献:a.提出b.奉献;曾:a.(zēng)甚至b.(c6ng)竟然;荷:a.(hé)荷花b.(hè)肩负;惩:a.(chěng)苦于b.(chéng)惩罚。

  ③非常规的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归纳方法:抓住主要词语,依托自己的积累,联系上下文来通晓文意。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学会了怎样翻译好文言文,下面请看大屏幕(出示文言文翻译歌诀):

  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古今同义,保留不译。古今异义,辨析仔细。以今换古,要合原义。句中省略,括号补齐。如遇倒装,调整语序。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

  记住住法,还要注意对、换、留、调、删、补六个字。同时翻译时要注意解释文言实词含义、有意识地关注这些词语,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诃,如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是教师一直探寻的一个问题,学生大多认为文言文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与时代距离较远,学*热情不高此环节的设置是试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借于此,能自主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对文言文懂之,乐之,好之。)

  学生小组复述之后,推荐优秀复述者在全班交流。

  三、讨论问题,探究质疑

  刚才通过同学们复述课文,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要问大家,请同学们讨论探究。

  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理解: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作用?

  理解: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5.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理解: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四、辩论

  愚公移山是一时感情冲动吗?现在提这种精神过时吗?

  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谈谈你的看法,不求观点一致,但求自圆其说。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观点,然后请大家发言。

  明确:愚公不顾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并非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了的。首先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后代子孙。其次是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于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丽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于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

  愚公精神并未过时。愚公知道人力是可以战胜自然,并决定将这个道理付诸实践,且不怕困难,挖山不止;相反,如果绕山丽行或干脆搬家则是害怕困难、停滞不前的观点。而人世间无处不存在着艰难和险阻,那是人们不可能时时、事事回避的。愚公的决心和精神,代表了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愿望,现在我们仍需要这样的精神。

  (学生互动交流后启发,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走进现实生活。发掘文本的最大价值。让学生在情感认知上达到实质性的飞跃。这一环节可激活课堂,使文本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勾连,形成活泼热烈的辩论局面,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拓展视野活跃了思维。进一步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现实意义,培养自己顽强的毅力。注重学生情感体验从课本走出课外,从关注书本到联系生活。培养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二课时

  五、课本剧表演

  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加上鲜活的时代信息,改编的《愚公移山》课本剧,排练并表演。

  (让学生把古老的故事,赋予现实生活的活水,亲身体验。由于课文是文言文,与现代普通话有着距离,因而在表演前。合作小组成员还要对原文进行语言上的改编,加大了合作力度,进而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及身体运动,这样进一步感知了文本的细致精彩,体会到了细节描写的重要。学生经过内化语言、试排、演出等过程加强语文训练,再群体评议,深入巩固阅读成果。需要调动多种手段,从不同角度多方进行,更深入理解了课文,激发兴趣,培养合作竞争及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并与生活相勾连,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这一环节的情感体验、表演与导入江涛所唱的《愚公移山》首尾呼应,混然天成。在理解课文、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将编成的课本剧表演,使课文人物再现在我们面前。这对培养我们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的能力是很有益处的。这种语文实践活动自始至终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实践,学生是学*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实践和运用中获得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不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使其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六、评价

  各小组推荐代表参与评议。

  (公*评价,合理打分,找出成功与遗憾的地方。让学生能清楚自己的表现,在反思中正确地评价自己,不断进步。让大多数学生有说话的*台,有展示的空间。)

  七、教师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与探究,我们知道了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愚公要开山除障的打算是为了泽及后人,其思想之崇高、志向之宏远、决心之坚定实在令人钦佩。

  通过本课的学*,我们知道了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它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要点有:①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②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③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我们就是要学*愚公移山的精神。有人提出移屋说,意思是说愚公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其实提出这个问题已经是一种诡辩,不合理的。我们知道寓言的设譬寄寓总是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特定的含意。《愚公移山》中的困难有它的不可回避性。我们今后的路还很长,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气魄,直面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愚公精神,不老永存。(板书)在征服了一座座高山之后,我们必将有一个灿烂美好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

  1.自选《列子》中的一段文字,自主阅读。

  2.试析如下一种对比(愚公的妻子与智叟的对比;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王屋、太行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的对比;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的对比。)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设想

  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和通假字。让学生在参照注释疏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做到口述全文。

  第二课时 本课时通过学生课堂讨论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指导学生做到熟读并背诵全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1、掌握下列实词:

  仞 冀 箕 畚 孀 龀 匮 亡 厝 雍 陇

  2、通假字: 指 反 惠 亡 厝

  3、文言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4、*惯句式(如……何?)

  5、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6、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愁什么挖不*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7、疏通课文

  (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照注解,自行解释这些难词。

  (3)四人小组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4)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疑难。

  (5)学生朗读一遍,自查是否还有疑难语句。

  8、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人小组共同准备复述故事,并推荐一名同学,准备在全班复述。

  被推荐同学复述课文。

  要求:语言流畅,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对复述者进行简单讲评,让学生在听、评中,不断熟悉课文,为后面逐字落实翻译全文作准备。

  9、抽学生逐句逐段翻译课文。

  四、布置作业

  复*、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文复*情况

  二、逐段朗读课文

  三、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四、讨论分析课文的内容

  1、首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参考: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

  2、分析课文第二、第三段。

  ①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②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参考:移山的人物有年*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③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答案参考: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④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答案参考: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⑤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答案参考: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3、分析课文第四段。

  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答案参考: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4、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5、小结全文并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五、布置作业。

  ①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②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列子》(寓言)

  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

  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 杂然相许--家人的支持

  年且九十--年龄之高 跳往助之--邻人的参与

  叩石垦壤,箕畚一工具之简陋

  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薄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

  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 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一愚公发展的观点

  --一对比衬托----一

  寓意: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教学目标:

  1. 顺畅翻译课文

  2. 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4. 学*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和生活中,谁都遇到过困难,遇到了困难是应该勇敢地克服还是选择逃避,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中有许多人,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道道险阻,常常缺乏耐挫力和持久力,最终选择了对目标或理想的放弃

  今天我们要学*的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却是一位面对巨大困难敢于挑战敢于战胜的勇者,学*愚公,尤其学*愚公那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我相信我们每一位都会实现人生既定的目标

  二、示标

  学*这篇文言文,我们要达成这样的目标:

  1. 顺畅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一些重点文言句式

  2. 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4. 学*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三、简介《列子》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四、听课文录音,并轻声跟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注意一些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并请轻声跟读课文

  五、翻译课文

  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共48个注释)翻译课文女生译1、2段,男生负责译3、4段,先自行试译,也可相互讨论,等会儿,各请一名代表当众翻译

  老师友情提示以下字词的解释:

  河阳之北 惩山北之塞

  投诸渤海之尾 毕力*险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以残年余力

  山不加增 汉之阴

  六、总结通假字、重点虚词、特殊句式

  1、通假字

  指通豫南 指同直(一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

  一厝朔东厝 同措(放置)

  无陇断焉 陇同垄(高地)

  2、重点虚词的用法

  “之”的用法

  ⑴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⑵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⑶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⑷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⑴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他”: 惧其不已也

  ⑵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3、特殊句式

  ⑴被动句 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⑵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谓) 汝之不惠(主)

  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

  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

  ⑶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

  一厝(于)雍南

  七、合作学*,研读课文

  (一)请同学们看课文,思考这些问题,用课文原句来回答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6、山最终移掉了吗?

  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答案: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困难:(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师:面对巨大困难,却敢前去挑战,同学们要学*这种勇气请大家齐读这三句话: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八、分析人物形象

  过渡语:愚公移山“任务”——艰巨,需移走两座高峻的大山;愚公移山人力单薄,只有一行五人;愚公移山“过程”——艰辛,凿石运土,全靠体力,需寒来暑往,长期努力也许年老力衰的愚公是有点自不量力了,难怪智叟要笑而止之,当然愚公机智的驳斥是令智叟哑口无言

  请同学来模拟人物对话其他同学思考: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答案:1、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2、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愚公移山,看到了自己后代子孙们的无穷力量,他说“我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孙子又有儿子,孙子又有孙子……子孙会无穷无尽;山不会变,终有一天会移*”,非常理直气壮;而智叟只看到眼前愚公个人的势单力薄,显然看问题片面、死板

  那么,对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你该如何评价呢?

  答案:愚公:志向远大 不畏困难 坚持不懈

  智叟:鼠目寸光 安于现状 自以为是

  3、看来愚公非愚蠢之人,可有很多人说愚公就是一愚蠢之人,你的看法呢?我们男生和女生分成两派来,对两个观点“愚公不愚”、“愚公实愚”分别想想理由,锻炼一下嘴上功夫,来个小小的辩论吧

  师总结: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v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4、想像一下,如果没有神的帮助,移山的结果会怎样?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以幻想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这和迷信有本质的不同

  九、归纳寓意

  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你能说出这个“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寓意: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十分顽强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精神

  十、总结写作特色

  你从这篇寓言故事里学到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

  v 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v 2. 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v 3.情节曲折

  愚公移山,虽得家人赞同,但其妻却说出了很多困难,还好,家人想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可那智叟却前来阻止,并嘲讽愚公的无能,机智的愚公对他进行了严厉的驳斥,愚公移山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最后得到了神的帮助,至此,愚公移山有了个圆满的结局,文章可谓情节波澜起伏,曲节多姿

  十一、《愚公移山》歌曲欣赏,下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子》和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识别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和愚公形象的实际意义。

  4、让同学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同学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和愚公形象的实际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和作者

  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里面保管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

  1、同学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掌握下列实词:

  仞 冀 箕畚 孀 龀 匮 亡 厝 雍 陇

  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重点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九十岁)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5)份(扩展7)

——愚公移山,愚范文五份

  我觉得杨红樱阿姨有一颗童真的心,看来她的童年回忆,很深刻呀?我都饿坏了啊。桌子上被画得乱七八糟,个别课桌的堂板掉了,有时也会出现乱丢垃圾的现象。我都看花了眼;弟弟往旁边一看,哇,这两人有病啊。

  故事是这样讲的:从前,有一名老人名叫愚公,有90多岁了,他家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太行山,一座王层山,人们进进出出很不方便。

  一天,愚公召集全家,说“两座大山挡住了我们的出路,出门时要走许多冤枉路。咱们不如把这两座大山移开,看怎么样?”

  愚公的孙子、儿子都赞同, 只有愚公的妻子反对,说:“这么大的两座山,即使可以移一点,哪儿容得下这两座大山呢?”这引起了全家的疑问。最后,他们认为把这山扔到大海里去。

  第二天,愚公一家开始搬山了。愚公一家的工具只有锄头和背篓,而大山与大海之间相距上千里,一个月干下来,大山看起来跟原来没什么两样。

  一名叫智叟的人,为人处事很精明。他看见了觉得十分可笑,说“你这么大岁数了,走路都不方便,怎么可能搬得掉两座大山?”愚公回答“我虽然快死了,但我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这样子子孙孙,一直传下去,总有一天会搬掉的。”智叟听了,无话可说。

  这样,愚公一家人,不论酷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每天起早摸黑还不止呢。他们的所做所为感动了上帝,上帝派两名视仙去人间,搬走了这两座山,人们终于可以不用为进出不便而烦恼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无论有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信心、有毅力地做下去,不被失败打倒,就一定会成功。

  前几天我读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带着子子孙孙去移山的情景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

  这个故事讲的是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他每次去赶集、耕种都要爬这两座大山每次都很累。于是他决定把这两座山搬走。每天他都带着全家老小来搬山他们一天搬走一点石头一天搬走一点石头……许多人看见都说愚公太笨了、太傻了:“我说老头就凭你这点力气能搬动这两座大山吗?”可是愚公说:“虽然我没有那么大力气可是我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一直搬下去难道还不能把这两座山搬走吗?”那些人就无话可说了。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玉皇大帝于是玉皇大帝派神仙把这两座大山搬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我想起了以前我学钢琴和英语的经过。我本来对弹钢琴很感兴趣决定学弹钢琴可我学了一段时间以后还是要搞错乐谱上那像豆芽一样的音符。于是我便把钢琴书丢在一边心里想:“这么难不学了!"

  结果我就没有学会弹钢琴现在回想起来还感到很后悔。我学英语却不是这样的学英语也很苦很累英语书上的单词很多句型也很多碰到学得很困难的时候我也不想学了。但是我又一想如果这样我也会像学弹钢琴一样半途而废的我应该像愚公那样坚持不懈于是我就用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去学*学会一个单词就像搬走一点石头学会一个句型就像搬走一点石头……最后我终于取得了好成绩。总有一天我一定能像愚公移山那样彻底搬走英语这座大山。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了我:只要坚持就能成功。我今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愚公那样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很久以前,北方有一位世界富豪,他就是年*九十岁的北山愚公。他从小就是一个孤儿无父无母,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在街上流浪了几十年。

  有一天,愚公在街上要饭时,突然风云突变,天空被乌云掩盖住,没有一丝阳光,愚公想找个地方避雨,谁知,他刚站起来,一道闪电劈向愚公,愚公被电的全身焦黑,他只觉得全身麻木,动也动不了,而且眼皮好像被千斤重的东西压下去,最后愚公晕过去了。在愚公晕过去的时候,他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他梦见有一个头上长着角的人和他说:小伙子,不用担心,我会帮助你的。

  他一说完,愚公就被一阵剧痛弄醒了,只见愚公有气无力的站起来,突然一阵牛叫声引起了他的注意,愚公看着那头牛好像有一种亲切的感觉,愚公没有理它转头就走,但是那头牛却跟着他,走着走着,愚公的肚子饿了,没有办法之下,愚公走到了那头牛前面,笑嘻嘻的对着那头牛说:“牛大哥,你大人有大量,就给我挤一点点奶来喝吧,就一点点。”那头牛好像能听得懂愚公的话,点了点头,愚公挤了牛奶喝,当愚公喝下去才知道,这是一头神奇的牛,它挤出来的奶有不同的口味,有原味的、草莓味的、巧克力味的、酸奶味的、核桃味的等等,愚公想到了用这头牛赚钱,起初,他只是开了一家牛奶店,经过了一年的努力,他就创建出了属于自己的集团——愚氏牛奶集团,这个集团是专门为全国学校批量生产牛奶的,而且深受全国人民信任。

  愚公有钱之后,他在两座大山中間建了一间十三层高的别墅,之后他觉得那两座大山不好看,就用了家产的二十分之一,把两座大山铲*了。

  坚持是一种力量,只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成功就属于你。

  《愚公移山》的故事激励了好几代中国人,人们都纷纷仿效他的做法,但有许多人却认为愚公的做法和精神早已过时,不需要提倡了。可究竟怎么看这个问题呢?我们一起来解答吧。

  先说说我的观点吧: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值得学*的,但如今的社会讲究效率,如果只是一味地仿效,就会被社会淘汰出局。我们更需要创新,给办事效率加速。再说,现在时间就是生命,就是金钱,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像愚公一样做,要做到何年何月?

  就拿这次汶川大地震来说吧,我告诉你们几个惊人的.数字:在这次8.0级大地震中,消防官兵共累计解救、转移被困人员39.6万人,从废墟中挖掘出的生还者总计约6500人!同学们,地震才发生了一个多星期,就救出了这么多人,难道是用手不断地挖出来的吗?不,才不是呢!这样挖就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既便能挖出人,也只有几个。在这争分夺秒之时,在那一分一秒之中,用如此慢的速度来挖掘,能达到这种如此惊人的数目吗?还不是用我们的高科技新产品。

  “那如果做一道很难的数学题,难道不值得仿效愚公的精神,坚持不懈吗?”也许有的人会这样问。其实,这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你遇到了难题,在那儿绞尽脑汁地想,只会浪费更多的时间,这个时候你为何不去问问你身边的人呢?很多时候,你不仅仅是从别人身上获得你所需要的答案,还能获得一些好方法,好建议,这样会使你的学*提高得更快。正所谓:“取长补短”嘛!何必浪费时间呢?

  同学们,有时候,解决一个问题不一定要生搬硬套,而是需要换位思考,或许在这种新方法中,你们能解答出更多的问题。

  ……

  今天,我无事可做,便打开语文书,翻到《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使我受益匪浅。

  这篇课文主要写:从前有个叫愚公的老人,有两座大山拦住了他们的去路,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于是,他便带领着子孙开始挖山。经过了重重困难,日复一日的辛苦劳动,最终感动了天神,把山背走了。

  愚公他这种为后代着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另外他虽然受到了嘲笑,但仍勇往直前,锲而不舍,这种精神也值得我们学*的!因为《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让我们做事情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还有不半途而废。所以他的精神才流传到今天。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没有这种精神,机半途而废也不持之以恒。拿朋友吴晓宇为例:一天,我和她一起练骑自行车,他刚开始总摔跤,可她不气馁。但过了一会儿,她说:“我怎么总摔倒啊!”“我看我今天学不会了……”“唉,以后再练吧!”说完他就想回家了,最终没有学会自行车。根本没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而我呢,也一样遇到困难就退缩,更别说持之以恒了。知难而退就是形容我的!比如:妈妈在开学的时候给我买了一本数学奥赛练*册。我开始很愿意做,以为很简单。但发现这里面第二页的我就有些不会做了,我便把它先放在这往后找。但也都很难,我就对妈妈说要读课文,然后就不做这题,而去读课文,有一点难度就放弃,根本就没有做到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学*了这篇课文篇课文让我明白:只有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那就会为我们捡来的成功打下基础。

  难道不是吗?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