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案(五)份

首页 / 教案 /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案 1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字,会写3个字,重点指导书写“异”字,上下结构,上边的部分是巳不是已和己。正确读写“茱萸、佳节”词语。注意“异”字与“导”字区别。

  2.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抒**感,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那么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课件展示))知道重阳节吗?它是哪一天?(九月九日(课件出示))

  是啊,过节时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可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头像)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展示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知道这句诗出自那里吗?(对,它就是出自我国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打开课本。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是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指名读,正音。

  3.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

  4.我们刚刚说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那么它在古时候又有什么*俗?(课件出示:说起重阳节,它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阴历九月九日,都要佩带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课件出示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有浓烈香味,茎可入药。据说重阳节这天佩带茱萸,可以避邪、消灾。)像在端午节这天,大人们都要在自家的大门口插上一种避邪、消灾的植物一样。见过吗?

  【设计意图:重阳节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陌生,但是通过课件提示这个环节,学生们就很容易了解重阳节的*俗文化。】

  5.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想想,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想念、思念…)

  简述“山东”的意思。(山东: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说的山东省不同。)

  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重阳节这天,诗人很思念自己在家乡的兄弟们。)

  6.对于我们的诗人王维,同学们又知道多少,谁来说说?(课件出示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7.老师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课件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诗人在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波在外,自然产生思乡念亲之情。特别是在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为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8.现在我们了解了题目的意思,也知道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那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好吗?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9.恩,真不错!现在我们来欣赏朗读。课件出示

  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诗,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学生交流。(师板书课件出示:倍思亲)。

  3.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课件: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句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字义,自己试着说说它的意思。(课件出示:独:独自一个人。异乡:他乡。异客:外地生活的人。逢:遇到。倍:加倍。整句诗意: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佳节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两个“异”字,更突出了诗人的“独”。想想实际生活中,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他是多么的想念自己的亲人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来。(指名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句的理解,说出自己离开爸爸妈妈一段时间后的思念亲人的情感,使学生更能体会诗人的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四、读中体会感情,理解课文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2.学生交流。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

  3.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遥想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

  五、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六、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静夜思》。

  七、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八、课外作业

  请采访一下你的家人或亲友,他们外出学*、务工的时候,过节是否思念故乡和亲人,请亲身体会一下“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案 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唐代诗人王维17岁时离开家乡,告别经亲人,谁能说说当时是怎样的动人情景?

  生:兄弟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描述当时的情景)

  师:那分别后的王维会怎么样呢?

  生:想家乡,想亲人。

  师:对,王维在九月九日生阳节这天在繁华的京城长安,望着那热闹的场面和兴高采烈的人们,便想起了自己的亲人,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课题

  二、出示诗句,解题、师:谁来给我们读读题目?

  生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大家快速思考讨论一下题目的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来一起看看题目的意思。

  师: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九月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在我国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茱萸、赏菊、喝菊花酒等。如今,这个古老的节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度的“老人节”。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出示课件图片:登高、插茱萸、菊花酒。

  生:是重阳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

  忆——思念、想念

  师:“山东”是山东省吗?(不是,他的家住在华山以东的地方,所以诗题称之为“山东”。)

  兄弟——此处的“兄弟”可以是王维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维的亲人,朋友;经过我们共同思考学*可以知道题目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自己家乡的兄弟亲人。

  通过课题的引导,引出诗人的生*介绍。

  三、介绍诗人的背景和诗的创作背景: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被后世誉为“诗佛”。他的家住在华山以东的地方,所以诗题称之为“山东”。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王维很小就离开家乡,到长安去谋取功名。这段时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自然会想到家,尤其是过节的时候,这种感情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诗人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时写的。

  四、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①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②教师指导:(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过渡语:作者在异乡求功名,那么到了节日的时候,诗人的内心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看第二句。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

  倍:格外;加倍、更加。

  亲:家乡的亲人

  ①“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

  ②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用诗中的一句诗来回答是哪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③师:“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

  ⑤这是一种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它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二行。,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

  过渡句:看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的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

  他会想到(谁干什么);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又会想到(谁干什么)?现在让我们来学*第三和第四句。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登高:登上高处。古时候有一种*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他们认为登高可以避灾。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登高)

  遍插:都插上了

  茱萸(zhūyú)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避邪,消灾。

  诗中说“遍插茱萸少一人”,请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个人呢?并指名回答。(少了诗人)

  作者变换视角,以家人的身份进行想像:在人人头插茱萸登山之时,突然发现独独少了一个人!这一个缺少深深地刺痛了家人的心。

  作者不说自己如何思念亲人,反说亲人如何思念自己,这一想像具有相当的冲击力和原创性。

  ②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词语的解释,想想这两行诗的意思。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站

  5、请大家结合诗句意思想一想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或者说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思考:

  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6、现在同学们快速读一遍全诗,我们来说说全诗的意思:(指名)

  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每到过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他们都插上了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7、我们都了解本诗的意思,现在试着有感情诵读全诗(注意间隔),品味作者情感。

  8、思维拓展

  每到中秋,天上月圆。远在海外的游子思念家乡,思念祖国,他们会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____,____。”

  课堂小结

  家是永远温暖的港湾,同学们,无论未来的你会展翅高飞到何处,别忘了家乡,因为有一个被称为家的地方才是你的归宿。(引导学生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爱,体会亲情的重要,懂得感受亲情,珍惜亲情。)

  课后作业

  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同学们听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案 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文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感受课题,课前铺垫

  在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内心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来细细地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揭示课题,初读古诗

  齐读课题

  1、从题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忆,兄弟,感觉到一种思念亲人的感情;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山东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

  2、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遍。

  3、重阳佳节本是家人团聚的好日子,可是有一个人在这一天却是闷闷不乐的,这是为什么呢?那么学了这首诗我们就知道答案了。

  4、下面我们就来初步感受一下这首诗,学生自读,并画出生字

  5、指名读,纠正读音,节奏

  了解诗人。

  你们说得真棒,看到大家掌握的这样好,我们就来仔细的品读这首诗吧。

  三、抓诗眼感悟诗意。体会意境

  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1.谁来汇报你读后的感受?(诗人很孤独)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2.重点体会:异乡异客。

  ①同学们,哪个字给你感受最深?(异)你能从这两个“异”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一些什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3.重点体会“独”。

  ①你对这个“独”有什么体会?在你*时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受?(生畅所欲言)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想象:先自己说一说

  ②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

  ③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那么怎么能读出作者那种独自在外、人地生疏的寂寞心情呢?指导朗读。(生读后总结)有孤独的感觉,很孤独,特别孤独??

  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你觉得这句诗哪个字写得好?(倍)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是啊,*日里的思念尚可忍受,然而面对重阳佳节,往事历历在目,此时此刻王维的内心该是多么的痛苦啊!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日里常常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日里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2.引诵:的确,这诗句道出了多少漂泊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勾起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往事的点点回忆!同学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仅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吗?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__”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抱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 小结语:千百年来,这诗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一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三百多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哀伤,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感受兄弟情深。

  1.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从哪里看出来?

  2.朗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理解诗句“遥”字你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说“少一人”?

  4.出示重阳节的风俗,触景生情的王维心中该是多么难过啊!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思念着我呢。而如今,这一切都只能出现在回忆之中,重阳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支茱萸,又在哪里呢?同学们,愿意和王维一起追忆一下那久违的画面吗?让我们闭上眼边读边想。读这两句诗。

  四、感情诵读。积累背诵

  1.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诵着——

  2、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就让我们都来做一回王维。再次深深地想念山东的兄弟吧!

  五、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结束语:同学们,短短的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的铺展在我们的面前,历经12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株儒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注释: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俗,传说能以此避灾。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远离家乡。

  佳节:美好的节日。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的想到。

  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俗。

  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俗。

  译文: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我独自一人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更加思念起家乡的亲人。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案 4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

  2. 诵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 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或课件)、录音磁带。

  教材简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17岁时写的。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的兄弟。

  全诗抓住重阳节登高这一*俗,抒发了思念亲人的感情,发自肺腑,情真意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特别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常常被人们引用,以表达思亲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了解诗意,背诵古诗。

  建议本课用1课时完成。

  *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这里指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异客”,指陌生的客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孤独一人在外地。

  *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倍”,加倍、更加;“佳节”,美好的节日,这里指重阳节。这句诗的意思是: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远;“兄弟”,哥哥弟弟,诗中指在家乡的哥哥弟弟;“登高”,民间风俗,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外出登高。这句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防灾避疫;“遍”,全都。这句的意思是:兄弟们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 古诗教学以学生诵读为主。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多读。

  可以参考以下节奏朗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课后第1、2题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

  * 课后第3题:要弄清字、词的意思,再正确选择。

  * 课后的选做题教师应先了解学过的有关诗句,以作提示。

  教学设计参考

  一、揭示课题

  1. 谈话:今天我们学*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

  2.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 解题。

  二、学生自读诗歌,初步感知

  1. 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诗句通顺连贯。

  2. 检查学生自读诗歌情况。

  3. 学生借助注释、插图,了解诗的大意。

  三、自读自悟,体会意境

  1. 再读诗歌,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2. 全班交流。

  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你读过哪些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歌?(如:李白的《静夜思》)

  (杨蔚、李金瑶)

  参考资料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著名诗人。少年聪慧,9岁时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艺,不仅能做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题材、风格多样化,特别是田园山水诗,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案 5

  【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嶙髡吡髀兜母星椤?br>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学法,导入新课

  1、小黑板出示:了解诗人解诗题目明白诗意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2、用自己话说说每一步具体做法及要求。

  3、今天,我们就按同样的方法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板: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了解诗人,解诗题目

  1、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你了解他吗?

  (学生读课外搜集资料中的有关内容)

  2、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山东”指山东省吗?

  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在重阳节这天,王维思念家乡的兄弟。)

  三、理解字词,明白诗意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直到正确流利。

  (“为”这里应读“wéi”)

  2、再读,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并在书上作记号。

  3、小黑板出示学生不理解的字词:

  异客 逢 倍 遍

  4、动动脑子,你如何理解这些字词?

  5、你能从字面上说说诗句意思吗?

  6、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

  四、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小小组讨论。

  3、交流。

  我认为字用得好,从中我体会到了。你能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吗?有没有同学比他读得更好?(注意节奏与感情) .

  4、配乐吟诵。

  五、课外延伸

  1、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能谈谈看法吗?能有感情地吟出这句诗吗?

  2、“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你在哪儿看到过或听到过?你知道它这时的具体含义吗?

  3、播放歌曲《七子之歌》

  六、作业

  1、搜集“思念”主题的诗,歌曲等。

  2、小练笔:改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七、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案(五)份扩展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案(五)份(扩展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6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1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3.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出示古诗。

  2.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家住在华山以东的地方,所以诗中称之为山东。并不是指今天的山东省。这一点请大家注意。写这首诗的时候,王维只有十七岁,当时他一个人离开家乡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

  二、解题:

  1.下面我们来学*这首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的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意思?

  01.、学生读题,思考问题,然后指明回答问题。

  02、教师指导:

  九月九日指的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的一个传统节日。

  忆:思念,想念。

  山东:华山以东,指诗人的家乡。

  兄弟:哥哥和弟弟,在诗中指家乡的亲人。

  03、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问题。

  04、教师强调: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独自一人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恰逢重阳节,诗人无比思念家乡的亲人,就写下了这首诗。

  2、请大家自读这首诗,注意诗中的生字,在查字表中找到生字的读音,并写到课文里来。

  3、教师出示生字卡,指导学生认读生字。

  4、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古诗。

  三、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

  1、齐读诗的第一行。

  01.解释词语:

  独: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故乡以外的地方。在诗中指的就是长安。

  为异客:做他乡的客人。

  0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师指导: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齐读诗的第二行。

  01、解释词语意思:

  每:每逢。

  每逢:每次遇到。

  佳节:

  节日。诗中指重阳节。

  倍:加倍,更加。

  思:思念,想念。

  亲:家乡的亲人。

  0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师指导:

  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的思念家乡的亲人。

  04、诗人为什么每逢遇到节日就加倍的思念亲人?请用诗中的一句诗来回答。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05、教师小结诗的前两行:

  06、齐读诗的前两行。

  3、齐读诗的第三、四行。

  01、解释词语;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登高:登上高处。古时候有一种*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

  遍插:都插上了。

  茱萸:一种有香味的草。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避邪,肖灾。

  02、诗中说遍插茱萸少一人,请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个人呢?并指名回答。

  0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词语的解释,想想这两行诗的意思。同坐间讨论。

  04、指名回答。

  05、教师指导:

  我在遥远的地方猜想,家里的亲人们一定都头插茱萸登上了高处,可是单单少了我一个人。

  06、教师小结诗的后两行:

  07、齐读诗的后两行。

  4、教师总结全诗意思:

  这首诗可以分两层意思来理解,诗的前两行写诗人身在外地,每逢遇到节日就更加思念亲人。诗的后两行写诗人在遥远的外地想像家乡的亲人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5、齐读全诗。

  6、请大家结合诗句意思想一想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或者说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7、教师小结: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朗读、背诵古诗,加强理解。

  1.男生齐读古诗。

  2.女生齐读古诗。

  3.全班齐读古诗。

  4.思考问题

  01.说说这首诗中的哪两行最能表达是人的思念之情?

  02.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同学们听。

  5.背诵这首诗。指名背诵。

  6、学生自读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第二首古诗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能得知什么?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和王维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读诗题,了解创作的来由。交流资料,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打下基础。抓住诗眼“忆”,从偏旁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写这首诗时会有着怎样的情感,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理解诗意,以“意”铺陈

  1、师: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师: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5、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

  6、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重点引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逢”

  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峰、蜂、锋)

  学生口头组词:逢年过节、相逢……

  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指什么时候?

  师(范写):应先写里面,再写外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

  (3)“遥”——“遥知”

  师:诗人身处长安,而家乡在华山以东,*两百公里。这么远,他怎会知道兄弟登高处,还遍插茱萸呢?

  (4)“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提供资料: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形成注释: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遥知:远远地推想;遍插:身上到处插满。

  7、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以“多读”为基础,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从读通,至读准,到读出“懂”与“不懂”。教学侧重“不懂”, 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理解词意。生字教学,侧重难点字,回顾多种识字方法,注意字的笔顺,指导把字写美观。理解词意采取多种方法,或由熟词入手,或联系生活实际,或根据相关资料,或联系上下文。基于本课注释较少,将难点形成注释,为学生自主理解降低坡度。学生刚刚接触注释,给予充分时间,鼓励学生自己读懂诗意。】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领: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独”)

  2、师:“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3、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

  4、指导朗读:再怎么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你仍为“异客”。

  5、揭示学法:古诗的语言精炼,学*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身临其境,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二)扶:想象“佳节”,体会“倍思亲”

  1、师:反复地读一读,第二句诗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统一意见:佳节,往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师:你知道有那些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4、师:把你们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 节,我便想起 )

  5、指导朗读:*时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地回忆这一幅幅画面,你能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倍思亲”)

  (三)放:想象“少一人”,体会“兄弟情深”

  1、师:读一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组内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略作点拨:兄弟们会说些什么?(“少一人”)会祝愿些什么?(联系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3、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

  4、余音式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5、师:表面上写兄弟们想念诗人,但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么?(诗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诗人,可见“兄弟情深”啊!)

  【教学呈现一“领”二“扶”三“放”的思路。学法的设计,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和心理特点,设计为从形象可感的画面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古诗词犹如浩瀚的海洋,是巨大的宝库,教学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才能自如地在诗词的海洋中汲取营养。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样有“路”可循,由“思亲”到“倍思亲”,再到“兄弟情深”。】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再来看看“忆”,单单只是回忆吗? “忆”怎样解释才更为贴切?(思念)

  2、师: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了解创作背景: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思念如美酒越酿越深,才会写出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练读全诗,力图表达诗人思乡的情感。

  【教学回到诗题中的“忆”,与课堂初始的质疑遥相呼应,使教学完整。通过对“忆”的再认识,引领学生整体把握诗人的情感。了解创作背景,对诗人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体会诗人的无奈,才能体会那浓得化不开的思念。在此基础上,学生练读全诗才有深厚的感情基础。】

  五、指导背诵,学法迁移

  1、再现三组画面,依托画面,练*背诵。

  2、师:通过反复吟诵来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这是学*古诗的一个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其他古诗的时候,也能学到用到。

  3、推荐学*:王维另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借助形象可感的画面,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诵,提高学生背诵的效率。教学结尾,回顾学法,引导学以致用。推荐学*《杂诗》,给学生提供现炒现卖的机会,再次走*王维的心灵深处,以此来检验学生对学法的掌握情况。学生能学到用到,才是我们教学最终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王维写的其他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2、尝试用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学一首古诗。

  【引导学生走出文本,拓宽学*的广度,激发学*古诗的兴趣。鼓励学生运用学法自主学*古诗,在实践中检验学法的实效性。】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3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3.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出示古诗。

  2.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家住在华山以东的地方,所以诗中称之为山东。并不是指今天的山东省。这一点请大家注意。写这首诗的时候,王维只有十七岁,当时他一个人离开家乡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

  二、解题:

  1.下面我们来学*这首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的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意思?

  01.、学生读题,思考问题,然后指明回答问题。

  02、教师指导:

  九月九日指的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的一个传统节日。

  忆:思念,想念。

  山东:华山以东,指诗人的家乡。

  兄弟:哥哥和弟弟,在诗中指家乡的亲人。

  03、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问题。

  04、教师强调: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独自一人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恰逢重阳节,诗人无比思念家乡的亲人,就写下了这首诗。

  2、请大家自读这首诗,注意诗中的生字,在查字表中找到生字的读音,并写到课文里来。

  3、教师出示生字卡,指导学生认读生字。

  4、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古诗。

  三、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

  1、齐读诗的第一行。

  01.解释词语:

  独: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故乡以外的地方。在诗中指的就是长安。

  为异客:做他乡的客人。

  0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师指导: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齐读诗的第二行。

  01、解释词语意思:

  每:每逢。

  每逢:每次遇到。

  佳节:

  节日。诗中指重阳节。

  倍:加倍,更加。

  思:思念,想念。

  亲:家乡的亲人。

  0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师指导:

  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的思念家乡的亲人。

  04、诗人为什么每逢遇到节日就加倍的思念亲人?请用诗中的一句诗来回答。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05、教师小结诗的前两行:

  06、齐读诗的前两行。

  3、齐读诗的第三、四行。

  01、解释词语;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登高:登上高处。古时候有一种*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

  遍插:都插上了。

  茱萸:一种有香味的草。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避邪,肖灾。

  02、诗中说遍插茱萸少一人,请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个人呢?并指名回答。

  0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词语的解释,想想这两行诗的意思。同坐间讨论。

  04、指名回答。

  05、教师指导:

  我在遥远的地方猜想,家里的亲人们一定都头插茱萸登上了高处,可是单单少了我一个人。

  06、教师小结诗的后两行:

  07、齐读诗的后两行。

  4、教师总结全诗意思:

  这首诗可以分两层意思来理解,诗的前两行写诗人身在外地,每逢遇到节日就更加思念亲人。诗的后两行写诗人在遥远的外地想像家乡的亲人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5、齐读全诗。

  6、请大家结合诗句意思想一想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或者说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7、教师小结: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朗读、背诵古诗,加强理解。

  1.男生齐读古诗。

  2.女生齐读古诗。

  3.全班齐读古诗。

  4.思考问题

  01.说说这首诗中的哪两行最能表达是人的思念之情?

  02.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同学们听。

  5.背诵这首诗。指名背诵。

  6、学生自读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文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感受课题,课前铺垫

  在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内心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来细细地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揭示课题,初读古诗

  齐读课题

  1、从题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忆,兄弟,感觉到一种思念亲人的感情;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山东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

  2、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遍。

  3、重阳佳节本是家人团聚的好日子,可是有一个人在这一天却是闷闷不乐的,这是为什么呢?那么学了这首诗我们就知道答案了。

  4、下面我们就来初步感受一下这首诗,学生自读,并画出生字

  5、指名读,纠正读音,节奏了解诗人。

  你们说得真棒,看到大家掌握的这样好,我们就来仔细的品读这首诗吧。

  三、抓诗眼感悟诗意。体会意境

  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1.谁来汇报你读后的感受?(诗人很孤独)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2.重点体会:异乡异客。

  ①同学们,哪个字给你感受最深?(异)你能从这两个“异”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一些什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3.重点体会“独”。

  ①你对这个“独”有什么体会?在你*时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受?(生畅所欲言)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想象:先自己说一说

  ②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

  ③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那么怎么能读出作者那种独自在外、人地生疏的寂寞心情呢?指导朗读。(生读后总结)有孤独的感觉,很孤独,特别孤独??

  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你觉得这句诗哪个字写得好?(倍)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是啊,*日里的思念尚可忍受,然而面对重阳佳节,往事历历在目,此时此刻王维的内心该是多么的痛苦啊!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日里常常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日里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2.引诵:的确,这诗句道出了多少漂泊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勾起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往事的点点回忆!同学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仅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吗?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__”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抱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 小结语:千百年来,这诗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一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三百多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哀伤,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感受兄弟情深。

  1.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从哪里看出来?

  2.朗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理解诗句“遥”字你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说“少一人”?

  4.出示重阳节的风俗,触景生情的王维心中该是多么难过啊!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思念着我呢。而如今,这一切都只能出现在回忆之中,重阳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支茱萸,又在哪里呢?同学们,愿意和王维一起追忆一下那久违的画面吗?让我们闭上眼边读边想。读这两句诗。

  四、感情诵读。积累背诵

  1.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诵着——

  2、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就让我们都来做一回王维。再次深深地想念山东的兄弟吧!

  五、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结束语:同学们,短短的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的铺展在我们的面前,历经12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株儒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注释: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俗,传说能以此避灾。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远离家乡。

  佳节:美好的节日。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的想到。

  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俗。

  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俗。

  译文: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我独自一人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更加思念起家乡的亲人。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5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3.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出示古诗。

  2.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家住在华山以东的地方,所以诗中称之为山东。并不是指今天的山东省。这一点请大家注意。写这首诗的时候,王维只有十七岁,当时他一个人离开家乡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

  二、解题:

  1.下面我们来学*这首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的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意思?

  01.、学生读题,思考问题,然后指明回答问题。

  02、教师指导:

  九月九日指的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的一个传统节日。

  忆:思念,想念。

  山东:华山以东,指诗人的家乡。

  兄弟:哥哥和弟弟,在诗中指家乡的亲人。

  03、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问题。

  04、教师强调: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独自一人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恰逢重阳节,诗人无比思念家乡的亲人,就写下了这首诗。

  2、请大家自读这首诗,注意诗中的生字,在查字表中找到生字的读音,并写到课文里来。

  3、教师出示生字卡,指导学生认读生字。

  4、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古诗。

  三、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

  1、齐读诗的第一行。

  01.解释词语:

  独: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故乡以外的地方。在诗中指的就是长安。

  为异客:做他乡的客人。

  0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师指导: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齐读诗的第二行。

  01、解释词语意思:

  每:每逢。

  每逢:每次遇到。

  佳节:

  节日。诗中指重阳节。

  倍:加倍,更加。

  思:思念,想念。

  亲:家乡的亲人。

  0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师指导:

  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的思念家乡的亲人。

  04、诗人为什么每逢遇到节日就加倍的思念亲人?请用诗中的一句诗来回答。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05、教师小结诗的前两行:

  06、齐读诗的前两行。

  3、齐读诗的第三、四行。

  01、解释词语;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登高:登上高处。古时候有一种*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

  遍插:都插上了。

  茱萸:一种有香味的草。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避邪,肖灾。

  02、诗中说遍插茱萸少一人,请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个人呢?并指名回答。

  0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词语的解释,想想这两行诗的意思。同坐间讨论。

  04、指名回答。

  05、教师指导:

  我在遥远的地方猜想,家里的亲人们一定都头插茱萸登上了高处,可是单单少了我一个人。

  06、教师小结诗的后两行:

  07、齐读诗的后两行。

  4、教师总结全诗意思:

  这首诗可以分两层意思来理解,诗的前两行写诗人身在外地,每逢遇到节日就更加思念亲人。诗的后两行写诗人在遥远的外地想像家乡的亲人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5、齐读全诗。

  6、请大家结合诗句意思想一想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或者说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7、教师小结: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朗读、背诵古诗,加强理解。

  1.男生齐读古诗。

  2.女生齐读古诗。

  3.全班齐读古诗。

  4.思考问题

  01.说说这首诗中的哪两行最能表达是人的思念之情?

  02.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同学们听。

  5.背诵这首诗。指名背诵。

  6、学生自读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6

  活动目标

  1.欣赏并理解古诗,能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

  2.理解古诗中“异乡”、“异客、“忆”、“遍插”、“遥知”、“茱萸”、等字词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诗的完整诗意。

  3.感受古诗中诗人表达的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熟读、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活动准备

  1.让幼儿预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了解一些节日民俗。

  2.相关诗句字卡

  3.自制课件

  活动过程

  一、听老师故事、引出古诗,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提问:九月九日这一天,诗人在干什么呢?他想到了些什么?

  二、完整欣赏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理解古诗诗意。

  1.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出示相应的文字卡片。

  提问:古诗里说了些什么?

  2.古诗和刚才的故事讲的是同样的事,你觉得它们有什么不同?

  三、欣赏古诗,理解故事中的字、词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

  提问:

  1.在这首古诗里你有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2.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3.师生完整欣赏并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四、迁移情感,体验诗人的思乡之情。

  1.提问: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特别的思念家乡的亲人,写下了这首有名的古诗,如果你一个人离开了家,到了陌生的地方,你会想些什么呢?

  2.引导幼儿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喜爱之情。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用讲故事的形式间接地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我知道图片是最为直接能吸引幼儿的视线的,故事也是幼儿最为喜欢、最容易理解的,把两者有机结合能激发幼儿的学*兴趣。让孩子们学得特别的快,可以有效的帮助孩子理解古诗的内容,更加的直观形象。孩子对于重阳节都十分的陌生,虽然能够出示茱萸、重阳糕等相关图片,但是这两种物品对于幼儿来说是很少见到的,教师只是一笔带过,老师应该适时的加以引导或者通过知识经验准备来引导幼儿认识。

  小百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案(五)份(扩展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秀教案实用五份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秀教案 1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在重阳节因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也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想法新颖,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勇于否定,加上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针对学生情况,我追求了这三个字:“新、活、放。”

  【教学设计】

  一初读,二浅思,三深悟,四背诵,五表演。

  【课堂实录采撷】

  一、在解题中不经意地出现的小高潮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了本课的前两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大家一起来背诵一遍,好吗?

  生:(齐答)记得!学生齐背《望庐山瀑布》和《山行》。

  (开课前复*旧知识,既可以温故,集中学生注意力,又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壮大气势,烘托一个热闹的气氛。)

  师:《望庐山瀑布》描写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山行》描写了深秋山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深秋美景的喜爱之情。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又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感情呢?王维,老师赞美的语气回顾已学古诗,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了古诗的美,也自然地进入了新诗的学*、品味中。

  师:(简介诗人王维)请同学们齐读题目。(生读题目)

  师:看到这个题目,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吗?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俗。

  生:我不明白茱萸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知道,谁能帮助他?请高高地举起你的手。

  生:我是从书上的注释里面知道的,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师:很好,你读书的时候很仔细,大家都要向他学*。课题中还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吗?请继续!

  (孩子们长在城市里,都没有见过茱萸,虽然书本上也解释得很清楚,但如果能亲眼看一看这种植物,就可以使得抽象模糊的东西变得直观清晰。所以,应该在学生介绍茱萸这种植物的同时,老师即可出示有茱萸的画面。)

  生:山东,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说明作者的家乡在那里。

  生:不,你的说法是错误的。山东是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一带,因此王维的家乡应该是在山西。

  师:对,这里的山是指华山。那么兄弟你们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兄弟就是弟弟的意思。

  生:不对,应该是哥哥和弟弟的意思。

  师:大家想一想,既然作者的家乡在山西,那他的家里仅仅只有哥哥和弟弟吗?他就没有别的亲人了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兄弟除了指他的哥哥、弟弟,还包括他家乡所有的亲人。

  生:老师,我补充,兄弟还可以包括他在家乡的朋友。

  师:这样理解就更加全面了,有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兄弟这个词的意思?

  生:“兄弟”指作者的亲人和朋友。

  生:老师,我发现还有一个字被我们漏掉了,就是“忆”字。

  生:我知道“忆”就是回忆的意思。

  师:没错,但谁能把这个“忆”字的意思说得更贴切一些呢?

  生:我觉得“忆”字在这里解释为“思念、想念”更好,因为从“忆山东兄弟”可以看出作者是身在他乡,重阳节到了,他不能和家乡的亲人朋友在一起登高,畅饮菊花酒。而往年他在家的时候,却可以和亲人们一起欢度重阳节,所以回想起以前那些美好的日子,此时的他是多么想念家乡的亲朋好友啊!(热烈的掌声)

  (仅仅是解释诗的题目,孩子就能通过一个“忆”字领悟出整首诗的深刻意义,确实是我没有想到的。孩子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快速地捕捉出诗的内涵,其一在于之前逐词逐词理解的铺垫做得很好。其二在于一个“忆”字用得好,用得妙,用得神。重阳节时忆亲人,不就已经明明白白地诉了读者,此时的作者正是背井离乡,孤单寂寥,落寞惆怅,正是在这样举目无亲的时候,才会更加真切地思念家乡亲朋。因为有了解题时的深切领悟,所以进入古诗学*环节时,不管是小组讨论,还是课堂汇报,学生能把握住重点,水到渠成,异常轻松地学*。)

  二、在表演中捕捉学生灵魂,强化训练目标

  师:诗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天,满怀心事的他独自出来散步,一不小心误入了时空隧道,来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而你就是王维,今年又正好是我国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你的面前就放着一部电话,诗人王维,你能紧扣住自己所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发挥你大胆的想象,向你远在家乡的亲人倾诉你的思念之情吗?

  众生:(笑)好啊,好啊,我可以!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王维在现代社会,那他的亲人不是在唐朝吗?唐朝那时侯有电话吗?

  师:你的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就是想象,大胆的想象,这不正是“超级变变变”吗?(齐笑,掌声)

  注:“超级变变变”是日本的一个娱乐节目,该节目要求参赛者发挥出大胆的想象,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道具表演出生活中的事物或者现象。该节目不仅在日本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纪录,在全球发行也取得了不斐的成绩,我班就有很多这个节目的超级fans。老师急中生智,用上这个孩子喜欢的节目的名字,在无意当中为这个环节激了趣,造了势,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下面是两个学生的表演:

  生1(扮演王维);生2(扮演姑姑)

  生1:喂,您好,请问是姑姑吗?我是您的侄子王维。

  生2:喂,你好,我是姑姑,你是王维啊!你现在在哪里呀?

  (在口语交际中随时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表示对别人的尊重,这样的训练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生1:姑姑,今天是中秋节,我是在两千多年后的现代给您打电话,姑姑,我可真想家里人啊!大家都还好吗?

  生2:大家都很好,刚才在赏月的时候,我们人人可都记挂着你呢!

  生1:姑姑,中秋佳节,正是人月两团圆的时候,你们吃着香香的月饼,可千万别忘记了我,一定要记得给我留一份啊,我已经好久没能吃到家里的月饼了。

  生2:好的,一定不会少了你的那一份。你什么时候能回家来看一看啊?

  生1:姑姑,窗外是万家灯火闪烁,窗内是家家户户共享天伦,而我就只能一个人孤单的在这里,我真的是很想念你们!虽然我不能和你们在一起,但是我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我现在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等我做完了手头上的事,我一定尽快和家人团圆!姑姑,祝大家中秋节愉快!再见!

  生2:别难过,我们会想着你。保重身体,早点回来,再见!

  (这段学生的表演不可否认是经过了老师的加工,但学生能基本上扣住本诗的主题来进行即兴的表演,优点是应该值得鼓励的。但我也不得不看到其中的不足:学生的语言功底太过浅薄,语言随意且不够严密。诚然在表演的时候可以生活一些,但任何说出来的话都应该紧扣住整首诗的基调和感情,而学生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还有就是学生的台风太过拘谨,紧张,学生不是完全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来进行拓展想象表演的。学生所表现出的不足与老师*时是否严格训练大有相关。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使人的精神松弛,心境坦然,能提高生命的张力,倡导人性的释放,因此要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做到童言无忌、童真无损、童趣无限、童心无畏、童爱无拘将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重大的责任!)

  【自我思索】

  听听学生在汇报时的精彩发言,品品学生在朗诵时的入情陶醉,读读学生在黑板上所写的板书:“思念亲人”,“想念朋友”,“孤单寂寞”,看看学生精彩的即兴想象表演,不仅听课的家长为之动容,为之喝彩,就连我自己的心里也在激越着,澎湃着。一位家长在参加完开放日的活动之后,激动地在“学生成长记录手册”上写道:“听了两节课,感受非常深,我深深地体会到,现在的孩子是多么幸福啊!这是一个尊重的课堂,这是一个开放的课堂,这是一个生命的课堂!老师不仅注重了对知识的传授,还注重了对孩子品格的教育,引导……”另一位家长听完课以后,就急忙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老师啊,我从来没有上过这样的课,真的。以前都是由我们的老师讲授,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现在的孩子们脑海里可充满了无数的小问题,做老师没有两把刷子可真是不好做啊!”家长的赞誉固然可喜,但无形中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一种责任!

  古代诗歌言简意丰,意境深远,耐人寻味,是不朽的文化财富。教科书中节选的诗歌,以及老师的排疑解难,悉心诱导都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教学古诗的最终目的,是要激发孩子对古诗的兴趣,要孩子做到发自内心喜欢它,爱上它,不舍它。不用太多的表白,只是那寥寥几字,就足以令人振奋、伤怀,这正是古代诗歌的魅力所在。学*诗歌也好,散文也好,让学生在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鼓励,相互竞争,相互帮助中思维得到启迪,精神得到唤醒,潜能得到显发,心灵得到震撼,情感得到共鸣,身心得到愉悦正是新课标中要求的人文精神的教育,生命发展的教育,而这,正是需要我们老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真心,饱含对孩子的真诚,倾尽我们的真爱去努力实践,热忱奉献!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秀教案 2

  活动设计背景

  古诗的学*,对于幼儿来说可能显得有点枯燥,但通过故事间接地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会让他们兴致盎然,并在积极地参与中,得到很多的收获。结合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到来,先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意义以及这一天的所具有的一些传统活动,明白诗人要写古诗表达自己的心情。

  活动目标

  1.欣赏并理解古诗,能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

  2.理解古诗中“异乡”、“异客、“忆”、“遍插”、“遥知”、“茱萸”、等字词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诗的完整诗意。

  3.感受古诗中诗人表达的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熟读、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活动准备

  1.让幼儿预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了解一些节日民俗。

  2.相关诗句字卡

  3.自制课件

  活动过程

  一、听老师故事、引出古诗,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提问:九月九日这一天,诗人在干什么呢?他想到了些什么?

  二、完整欣赏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理解古诗诗意。

  1.老师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出示相应的文字卡片。

  提问:古诗里说了些什么?

  2.小结:同样是讲一件事,刚才故事讲了好多,古诗只用了四句就讲完了。(明白古诗是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寓意的。)

  3.欣赏古诗,理解故事中的字、词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

  提问:

  ①在这首古诗里你有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引导幼儿结合对故事的记忆,来理解古诗的字、词,感受古诗整体的意境。)

  ②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引导幼儿根据个人理解简单概括诗意。)

  4.师生完整欣赏并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三、迁移情感,体验诗人的思乡之情。

  1.提问: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特别的思念家乡的亲人,写下了这首有名的古诗,如果你一个人离开了家,到了陌生的地方,你会想些什么呢?

  2.引导幼儿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喜爱之情。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用讲故事的形式间接地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我知道图片是最为直接能吸引幼儿的视线的,故事也是幼儿最为喜欢、最容易理解的,把两者有机结合能激发幼儿的学*兴趣。让孩子们学得特别的快,可以有效的帮助孩子理解古诗的内容,更加的直观形象。孩子对于重阳节都十分的陌生,虽然能够出示茱萸、重阳糕等相关图片,但是这两种物品对于幼儿来说是很少见到的,教师只是一笔带过,老师应该适时的加以引导或者通过知识经验准备来引导幼儿认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秀教案 3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字,会写3个字,重点指导书写“异”字,上下结构,上边的部分是巳不是已和己。正确读写“茱萸、佳节”词语。注意“异”字与“导”字区别。

  2.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抒**感,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那么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课件展示))知道重阳节吗?它是哪一天?(九月九日(课件出示))

  是啊,过节时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可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头像)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展示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知道这句诗出自那里吗?(对,它就是出自我国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打开课本。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是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指名读,正音。

  3.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

  4.我们刚刚说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那么它在古时候又有什么*俗?(课件出示:说起重阳节,它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阴历九月九日,都要佩带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课件出示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有浓烈香味,茎可入药。据说重阳节这天佩带茱萸,可以避邪、消灾。)像在端午节这天,大人们都要在自家的大门口插上一种避邪、消灾的植物一样。见过吗?

  【设计意图:重阳节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陌生,但是通过课件提示这个环节,学生们就很容易了解重阳节的*俗文化。】

  5.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想想,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想念、思念…)

  简述“山东”的意思。(山东: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说的山东省不同。)

  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重阳节这天,诗人很思念自己在家乡的兄弟们。)

  6.对于我们的诗人王维,同学们又知道多少,谁来说说?(课件出示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7.老师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课件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诗人在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波在外,自然产生思乡念亲之情。特别是在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为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8.现在我们了解了题目的意思,也知道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那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好吗?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9.恩,真不错!现在我们来欣赏朗读。课件出示

  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诗,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学生交流。(师板书课件出示:倍思亲)。

  3.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课件: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句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字义,自己试着说说它的意思。(课件出示:独:独自一个人。异乡:他乡。异客:外地生活的人。逢:遇到。倍:加倍。整句诗意: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佳节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两个“异”字,更突出了诗人的“独”。想想实际生活中,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他是多么的想念自己的亲人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来。(指名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句的理解,说出自己离开爸爸妈妈一段时间后的思念亲人的情感,使学生更能体会诗人的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四、读中体会感情,理解课文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2.学生交流。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

  3.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遥想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

  五、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六、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静夜思》。

  七、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八、课外作业

  请采访一下你的家人或亲友,他们外出学*、务工的时候,过节是否思念故乡和亲人,请亲身体会一下“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秀教案 4

  【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嶙髡吡髀兜母星椤?br>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学法,导入新课

  1、小黑板出示:了解诗人解诗题目明白诗意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2、用自己话说说每一步具体做法及要求。

  3、今天,我们就按同样的方法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板: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了解诗人,解诗题目

  1、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你了解他吗?

  (学生读课外搜集资料中的有关内容)

  2、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山东”指山东省吗?

  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在重阳节这天,王维思念家乡的兄弟。)

  三、理解字词,明白诗意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直到正确流利。

  (“为”这里应读“wéi”)

  2、再读,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并在书上作记号。

  3、小黑板出示学生不理解的字词:

  异客 逢 倍 遍

  4、动动脑子,你如何理解这些字词?

  5、你能从字面上说说诗句意思吗?

  6、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

  四、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小小组讨论。

  3、交流。

  我认为字用得好,从中我体会到了。你能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吗?有没有同学比他读得更好?(注意节奏与感情) .

  4、配乐吟诵。

  五、课外延伸

  1、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能谈谈看法吗?能有感情地吟出这句诗吗?

  2、“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你在哪儿看到过或听到过?你知道它这时的具体含义吗?

  3、播放歌曲《七子之歌》

  六、作业

  1、搜集“思念”主题的诗,歌曲等。

  2、小练笔:改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秀教案 5

  教学目标

  1. 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2.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4. 感受诗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和亲人朋友分别的经历?分别时心情怎样?

  2、是啊,分别是伤感的,可是伟大诗人王维为了去京城学*,考取功名,17岁就离开了家乡,告别了亲人。他在京城非常思念自己的亲人,于是挥笔写下了一首千古名诗。

  3、齐读课题。

  二、理解题意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或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来说。

  (1)理解“九月九日”

  (2)理解“忆”

  (3)理解“山东”

  2、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过渡:是啊,作者在重阳节这天非常想念自己的亲人,那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感受王维的思念之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课文录音,可以闭上眼睛去感受。

  2、这首诗感情真切,是抒发思乡之情的千古名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学*全诗。听清要求:

  (1)读准生字的字音并能给生字找个朋友。

  (2)想一想,从哪些诗句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思念之情。

  3、交流(1)出示生字(指名带读、齐读)

  (2)指名给生字找朋友。齐读

  (3)生字躲在了诗句中,你们还会读吗?齐读古诗。

  四、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你觉得哪句诗可以体会到作者深切的思念之情?指多名学生读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大家都说这句可以看出王维的思乡之情,请你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同桌讨论一下。

  (2)指名说。

  (3)这里的佳节指的是――-那么,同学们,除了重阳节可以称为佳节,还有哪些节日可以称为佳节呢?那不是佳节的时候,诗人思念自己的亲人吗?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倍”是什么意思?

  (4)是啊,每当遇到美好节日的时候,诗人就更加思念亲人,可见诗人*时也――――,

  (5)谁能把这种浓厚的思念之情用朗读表现出来呢?

  (6)诗人为什么会*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独、异。)释:独,异客。这句话是说。(句意让学生说。)

  (7)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怎么不思念自己的亲人呢?(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过渡:(填空:因为诗人―― ,所以诗人*时―― 每逢佳节就―― :看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 的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他会想到(谁干什么);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会想到(谁干什么)。)

  2、教学三、四行

  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同桌讨论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2)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 点拨: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无华,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这首诗,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② 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 练*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案(五)份(扩展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获奖教学设计3篇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身在他乡,在重阳节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开始,激情导入

  1、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俗。

  2.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可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还孤独地在他乡苦读。此时,看着别人携老扶幼、开开心心地过节时,于是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这首王维的思亲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齐读课题。

  二、紧扣诗眼,从“忆”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思念起了家乡的亲人。

  2、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那种思念?

  生:(忆)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三、读顺诗文,感悟诗境

  1.今天就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跨越时空,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心境。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自由读诗三遍,要把诗读通顺,把字读正确,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交流识字方法,同时在自己没有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3、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4、重点指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佩带于臂,或挂在腰上,还可以插在头上。课件出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5、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四、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诗中第一行,短短的七个字,却出现了两个“异”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孤独”

  师:回答的真棒。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唐朝首都长安,走*王维当年的生活,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课件出示)

  走在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感到

  路过大院时,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感到

  出门远游中,携老扶幼,欢声笑语,而他感到

  2、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呢?

  生:“思亲”

  3、指导朗读:是呀,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于是诗人才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

  (过渡语):读的真好,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幅画面,现在我们来读一读第二句诗,这里又让你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4、全班交流:

  师总结:在重阳佳节里,家家户户共庆团圆。此时的诗人却独自走在街头,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乡的亲人。此时,你能用诗里面的几个字来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

  生:“倍思亲”

  师:你太了不起了,这么快就知道了答案。现在我们就一起把刚才自己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当年的生活,体会诗人的内心感情。提供句式:(课件出示这三句填空)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想念:“__ 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怀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说出他心底的思念之言:“__ __”

  当重阳之时,看着人家举家团圆,诗人不由地说:“ ”

  齐读第二句,之后连读前两句。

  (二),想“少一人”,体会思乡之情

  (过渡语):读的真好!我们再自由地读一读后两句,此时你又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

  1、师:你说的真不错。就在这样的孤独中,王维想起了以前在家乡读书的时候。(课件出示)那时候,自己也会在重阳节时,和兄弟们一起插上茱萸、登上高处,可如今兄弟们站在高处,却少了一人,少了谁呢?

  生:王维。

  2、假如此时你是王维的兄弟们,看着王维不能和他们一起庆祝,你会感慨地说什么呢?生:“少一人”

  3、我们再静静地默读,想想这幅画面最不完美的地方是什么?

  生:“少一人”

  4、指导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悲伤,让我们带着这种悲伤,一起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齐读

  (三)指导背诵,情景交融

  师:你们读的让老师都感到深深的悲伤。可现在正碰到重阳佳节,秋阳高照,遥想此刻兄弟们一定在身上插上茱萸香草了,一定在饮菊花酒了,一定在登高远眺了,你们可知道,我——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此时此刻,我仿佛听到了兄弟们的欢声笑语,他们也一定正惦念着我,我的心里又多了一丝安慰。“遥知——”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遍插茱萸少一人”,唯独少我一个人啊,怎能不让我——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齐读全诗感悟。

  背诵古诗。

  五、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我们再来看看“忆”,此时的“忆”还单单只是回忆吗? “忆”翻译成什么意思才更为贴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案(五)份(扩展4)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6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学校资源库,有关古诗网站,课件等。

  课前活动:

  1、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了解李白的《静夜思》。

  2、从学校的资源库中初步认识了解王维及探寻他的家乡。

  3、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

  4、老师引导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并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激情揭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是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王维。(结合课前的资源了解)

  王维九岁即才学出众。

  李白被称诗仙,杜甫被称诗圣,王维被称诗佛。

  3、释题,画简图助理解。

  a。回顾课前在资源库中搜寻的对王维故乡的了解。

  b。画简笔画: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

  二、初读悟意。

  (一)认音

  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检查认字情况(生字卡)

  3、再读诗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读诗句,借注释理解诗意。

  2、读读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释诗意。(借机板书:思)

  (三)悟情

  (1)自由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a。

  简介诗作背景。

  诗人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异乡。

  b。

  同学们去别人家做过客,在别人家做客就是别人家的客人。王维在长安就是长安的客人,所以说是异客。

  c。

  王维独在异乡做异客是一天吗?十天?一个月?还是多长时间?(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啊)

  (2)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有什么感觉呢?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a。师:诗人十几岁还是个孩子呀,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着了,想家;在外吃的饭菜不可口,想家

  b。

  口头练*:

  诗人离开了亲人,*日里常常想家,在节日里他会更想家;

  诗人离开家乡两年了,*日里常常想家,要过节了他就会更想家。

  所以说:(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c。

  同学们,课前让你们了很多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有哪些*俗?(生:)一年有那么多节日你们喜欢吗,为什么?(生)是啊,节日里能跟家人团聚,能吃到好东西,很热闹,这样的节日就是(佳节)。

  d。王维过节了能跟家人团聚吗?(生:)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吗?(生:)能跟朋友一起快乐地玩吗?(生:)那么他过节了会像你们一样也高兴吗?他又是什么感觉?(难过、悲伤、伤心怕过节)

  e。虽然王维害怕过节但是每个节日还是会如期而至的。

  口头练*:

  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

  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

  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

  f。今天是重阳节了,有谁知道重阳节的*俗?(师生共同介绍*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可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并且认识茱萸)

  长安的人们是怎么过节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

  (师配乐启发,生闭目想象):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街上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老的少的,都兴高采烈地忙着过节了。有的约了一行人一边比赛着登山,一边采着菊花;有的约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边喝着菊花酒,一边高声谈笑着什么;到了夜晚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吃着丰盛的晚餐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g。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说出来。

  是啊,在家乡,亲人团圆是多么幸福啊,朋友相聚是多么快乐,可此时的王维呢?

  h。展开对比图:当别人相约着出游,可他却只能一个人独自遥望着家乡;当别人朋友相聚高兴畅快地痛饮时,他只能一个人拿着酒杯独自喝闷酒;别人节日里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边下棋一边喝茶谈心事,王维却只能独自一个人默默地对着纸笔说话。

  i。想想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生反复读诗句体会王维的情感。

  王维虽然人在哪里(长安),但他的心却在哪里(家乡),让我们跟着王维的心看到家乡的兄弟在干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3)

  导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指名朗读诗句。

  b。边读边想象一下:王维的兄弟分茱萸的情景。是多了一枝茱萸吗?(不是。是少一个人啊)

  c。师:我的亲人朋友们,思念可以穿越很远的距离。把你们的思念说出来吧,我一定会感受得到的。

  d。(音乐《远方的书信》)师生体验亲人朋友跟王维说话。

  e。师:王维思念着家人,家人也在思念着王维。这就是亲人,这就叫做互相牵挂互相关心。

  f。分组、分男女读诗句。

  三、诵读积累。

  我的亲人们朋友们,我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们,但我的功名还没成就,现在只能寄回我的一首诗,你们从诗中就能读懂我的心啊。

  (同学们,我们都是王维的亲人朋友,来读读他的心声吧。)

  1、感情诵读

  a。师指导朗诵:(重,拖,轻,扬)

  b。自由练*读。

  c。指名读,共同评议。

  d。老师也被王维浓浓的思念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好吗?范读指导。(配乐诵读)

  2、积累背诵

  a。配乐读:同学们,你们有过思念的感觉吗?在什么时候思念谁?

  (生谈体验,说后读全诗。)

  b。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四。延伸拓展。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远在异地,遇到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见面时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王维好不容易见到故人了,他想问的是什么呢?

  1、出示:《杂诗》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生借注释自学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②来日:来的那一天。

  ③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④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⑤著花:著,开放;著花,开花。

  3、交流自学情况。

  4、诗人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每一人每一事,连家乡的每一草每一木都在他的牵挂之中。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

  5、再齐读《杂诗》。

  6、同学们,我们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的乡思。今后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因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人亲啊!

  7、最后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今天的这两首诗吧。

  五.课后作业:

  1、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

  2、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

  教学反思

  语文是一个多源性的学科,其知识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其学科的广源性和多源性,也决定了语文学*应该注重调动多方资源。因此,作为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而古诗教学,因作者写作年代与现代相隔久远,当时的状况也跟现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让现在的孩子理解古诗更是较难。所以通过了解多方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时空的差距,也可以缩短认知的距离。我这一节古诗课又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呢?

  一、多方资源贯穿始终。

  在这堂课的始终我一直注重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课前,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学校资源库了解李白写作《静夜思》的背景与情感;并从资源库中初步了解认识了王维并探寻了他的家乡;以及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这些都为学*古诗,为理解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些查询了解,有助于孩子们对古诗的理解。如知道了山东兄弟中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因为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通过资源库知识,孩子们知道了王维在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独在异乡为异客。通过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才明白为什么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课后我又安排孩子们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网络自学《杂诗》等,让孩子们达到对古诗的深层次理解;同时让孩子们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真正走进异乡人心里去加深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二、紧扣资源突破重点。

  古诗教学中对诗句的理解并不很难,关键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这首诗中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是重点。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佳节,

  通过*时的生活积累也了解了有哪些佳节。因为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俗。所以在教学这一重点时我将佳节具体化了,将常人的节日与异乡王维的节日情景作了个对比。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这样孩子们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并能真正感受佳节思亲的痛苦。

  王维佳节里倍思亲,怎样倍思亲呢?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他与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独到描写之处,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引导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还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让孩子们明白古时人们在重阳节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寓意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等。这样就对诗人遥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通过配乐启发,闭目想象,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然后借助三组别人欢度节日与王维害怕过节的对比图展示,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样诗歌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抛砖引玉教给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本次课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查询各种资料,了解多个知识,理解诗的意思,突破重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们今后自已去尝试。所以这节课也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次课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搜集、查询、了解,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团结合作,而且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关键是孩子们从这节课中学*到了学*古诗的方法,今后自己随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自觉去学*了解各种古诗。也真正让要他学而变为他要学了。到那时,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也才真正达到了效果。

  因为师生的共同努力,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重难点的突破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能用心去感受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怎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当然在整次课的教与学而言,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诗歌结合体验朗读的时候,也许是所在年级的孩子还较小,生活体验不够;也许与老师的引导不到位有关,在体验读的方面总感觉不太令人满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更加积极去探索,让孩子们的学*更能得心应手,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学得更加轻松自如。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学校资源库,有关古诗网站,课件等。

  课前活动:

  1、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了解李白的《静夜思》。

  2、从学校的资源库中初步认识了解王维及探寻他的家乡。

  3、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

  4、老师引导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并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激情揭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是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王维。(结合课前的资源了解)

  王维九岁即才学出众。

  李白被称诗仙,杜甫被称诗圣,王维被称诗佛。

  3、释题,画简图助理解。

  a、回顾课前在资源库中搜寻的对王维故乡的了解。

  b、画简笔画: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

  二、初读悟意。

  (一)认音

  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检查认字情况(生字卡)

  3、再读诗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读诗句,借注释理解诗意。

  2、读读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释诗意。(借机板书:思)

  (三)悟情

  (1)自由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a、简介诗作背景。

  诗人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异乡。

  b、同学们去别人家做过客,在别人家做客就是别人家的客人。王维在长安就是长安的客人,所以说是异客。

  c、王维独在异乡做异客是一天吗?十天?一个月?还是多长时间?(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啊)

  (2)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有什么感觉呢?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a、师:诗人十几岁还是个孩子呀,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着了,想家;在外吃的饭菜不可口,想家

  b、口头练*:

  诗人离开了亲人,*日里常常想家,在节日里他会更想家;

  诗人离开家乡两年了,*日里常常想家,要过节了他就会更想家。

  所以说:(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c、同学们,课前让你们了很多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有哪些*俗?(生:)一年有那么多节日你们喜欢吗,为什么?(生)是啊,节日里能跟家人团聚,能吃到好东西,很热闹,这样的节日就是(佳节)。

  d、王维过节了能跟家人团聚吗?(生:)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吗?(生:)能跟朋友一起快乐地玩吗?(生:)那么他过节了会像你们一样也高兴吗?他又是什么感觉?(难过、悲伤、伤心怕过节)

  e、虽然王维害怕过节但是每个节日还是会如期而至的。

  口头练*:

  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

  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

  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

  f、今天是重阳节了,有谁知道重阳节的*俗?(师生共同介绍*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可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并且认识茱萸)

  长安的人们是怎么过节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

  (师配乐启发,生闭目想象):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街上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老的少的,都兴高采烈地忙着过节了。有的约了一行人一边比赛着登山,一边采着菊花;有的约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边喝着菊花酒,一边高声谈笑着什么;到了夜晚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吃着丰盛的晚餐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g、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说出来。

  是啊,在家乡,亲人团圆是多么幸福啊,朋友相聚是多么快乐,可此时的王维呢?

  h。展开对比图:当别人相约着出游,可他却只能一个人独自遥望着家乡;当别人朋友相聚高兴畅快地痛饮时,他只能一个人拿着酒杯独自喝闷酒;别人节日里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边下棋一边喝茶谈心事,王维却只能独自一个人默默地对着纸笔说话。

  i、想想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生反复读诗句体会王维的情感。

  王维虽然人在哪里(长安),但他的心却在哪里(家乡),让我们跟着王维的心看到家乡的兄弟在干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3)

  导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指名朗读诗句。

  b、边读边想象一下:王维的兄弟分茱萸的情景。是多了一枝茱萸吗?(不是。是少一个人啊)

  c、师:我的亲人朋友们,思念可以穿越很远的距离。把你们的思念说出来吧,我一定会感受得到的。

  d、(音乐《远方的书信》)师生体验亲人朋友跟王维说话。

  e、师:王维思念着家人,家人也在思念着王维。这就是亲人,这就叫做互相牵挂互相关心。

  f、分组、分男女读诗句。

  三、诵读积累。

  我的亲人们朋友们,我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们,但我的功名还没成就,现在只能寄回我的一首诗,你们从诗中就能读懂我的心啊。

  (同学们,我们都是王维的亲人朋友,来读读他的心声吧。)

  1、感情诵读

  a、师指导朗诵:(重,拖,轻,扬)

  b、自由练*读。

  c、指名读,共同评议。

  d、老师也被王维浓浓的思念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好吗?范读指导。(配乐诵读)

  2、积累背诵

  a、配乐读:同学们,你们有过思念的感觉吗?在什么时候思念谁?

  (生谈体验,说后读全诗。)

  b、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四。延伸拓展。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远在异地,遇到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见面时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王维好不容易见到故人了,他想问的是什么呢?

  1、出示:《杂诗》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生借注释自学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②来日:来的那一天。

  ③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④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⑤著花:著,开放;著花,开花。

  3、交流自学情况。

  4、诗人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每一人每一事,连家乡的每一草每一木都在他的牵挂之中。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

  5、再齐读《杂诗》。

  6、同学们,我们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的乡思。今后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因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人亲啊!

  7、最后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今天的这两首诗吧。

  五.课后作业:

  1、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

  2、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

  教学反思

  语文是一个多源性的学科,其知识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其学科的广源性和多源性,也决定了语文学*应该注重调动多方资源。因此,作为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而古诗教学,因作者写作年代与现代相隔久远,当时的状况也跟现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让现在的孩子理解古诗更是较难。所以通过了解多方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时空的差距,也可以缩短认知的.距离。我这一节古诗课又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呢?

  一、多方资源贯穿始终。

  在这堂课的始终我一直注重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课前,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学校资源库了解李白写作《静夜思》的背景与情感;并从资源库中初步了解认识了王维并探寻了他的家乡;以及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这些都为学*古诗,为理解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些查询了解,有助于孩子们对古诗的理解。如知道了山东兄弟中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因为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通过资源库知识,孩子们知道了王维在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独在异乡为异客。通过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才明白为什么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课后我又安排孩子们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网络自学《杂诗》等,让孩子们达到对古诗的深层次理解;同时让孩子们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真正走进异乡人心里去加深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二、紧扣资源突破重点。

  古诗教学中对诗句的理解并不很难,关键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这首诗中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是重点。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佳节,

  通过*时的生活积累也了解了有哪些佳节。因为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俗。所以在教学这一重点时我将佳节具体化了,将常人的节日与异乡王维的节日情景作了个对比。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这样孩子们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并能真正感受佳节思亲的痛苦。

  王维佳节里倍思亲,怎样倍思亲呢?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他与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独到描写之处,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引导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还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让孩子们明白古时人们在重阳节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寓意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等。这样就对诗人遥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通过配乐启发,闭目想象,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然后借助三组别人欢度节日与王维害怕过节的对比图展示,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样诗歌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抛砖引玉教给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本次课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查询各种资料,了解多个知识,理解诗的意思,突破重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们今后自已去尝试。所以这节课也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次课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搜集、查询、了解,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团结合作,而且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关键是孩子们从这节课中学*到了学*古诗的方法,今后自己随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自觉去学*了解各种古诗。也真正让要他学而变为他要学了。到那时,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也才真正达到了效果。

  因为师生的共同努力,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重难点的突破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能用心去感受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怎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当然在整次课的教与学而言,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诗歌结合体验朗读的时候,也许是所在年级的孩子还较小,生活体验不够;也许与老师的引导不到位有关,在体验读的方面总感觉不太令人满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更加积极去探索,让孩子们的学*更能得心应手,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学得更加轻松自如。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学校资源库,有关古诗网站,课件等。

  课前活动:

  1、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了解李白的《静夜思》。

  2、从学校的资源库中初步认识了解王维及探寻他的家乡。

  3、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

  4、老师引导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并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激情揭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是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王维。(结合课前的资源了解)

  王维九岁即才学出众。

  李白被称诗仙,杜甫被称诗圣,王维被称诗佛。

  3、释题,画简图助理解。

  a。回顾课前在资源库中搜寻的对王维故乡的了解。

  b。画简笔画: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

  二、初读悟意。

  (一)认音

  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检查认字情况(生字卡)

  3、再读诗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读诗句,借注释理解诗意。

  2、读读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释诗意。(借机板书:思)

  (三)悟情

  (1)自由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a。

  简介诗作背景。

  诗人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异乡。

  b。

  同学们去别人家做过客,在别人家做客就是别人家的客人。王维在长安就是长安的客人,所以说是异客。

  c。

  王维独在异乡做异客是一天吗?十天?一个月?还是多长时间?(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啊)

  (2)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有什么感觉呢?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a。师:诗人十几岁还是个孩子呀,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着了,想家;在外吃的饭菜不可口,想家

  b。

  口头练*:

  诗人离开了亲人,*日里常常想家,在节日里他会更想家;

  诗人离开家乡两年了,*日里常常想家,要过节了他就会更想家。

  所以说:(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c。

  同学们,课前让你们了很多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有哪些*俗?(生:)一年有那么多节日你们喜欢吗,为什么?(生)是啊,节日里能跟家人团聚,能吃到好东西,很热闹,这样的节日就是(佳节)。

  d。王维过节了能跟家人团聚吗?(生:)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吗?(生:)能跟朋友一起快乐地玩吗?(生:)那么他过节了会像你们一样也高兴吗?他又是什么感觉?(难过、悲伤、伤心怕过节)

  e。虽然王维害怕过节但是每个节日还是会如期而至的。

  口头练*:

  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

  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

  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

  f。今天是重阳节了,有谁知道重阳节的*俗?(师生共同介绍*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可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并且认识茱萸)

  长安的人们是怎么过节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

  (师配乐启发,生闭目想象):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街上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老的少的,都兴高采烈地忙着过节了。有的约了一行人一边比赛着登山,一边采着菊花;有的约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边喝着菊花酒,一边高声谈笑着什么;到了夜晚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吃着丰盛的晚餐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g。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说出来。

  是啊,在家乡,亲人团圆是多么幸福啊,朋友相聚是多么快乐,可此时的王维呢?

  h。展开对比图:当别人相约着出游,可他却只能一个人独自遥望着家乡;当别人朋友相聚高兴畅快地痛饮时,他只能一个人拿着酒杯独自喝闷酒;别人节日里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边下棋一边喝茶谈心事,王维却只能独自一个人默默地对着纸笔说话。

  i。想想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生反复读诗句体会王维的情感。

  王维虽然人在哪里(长安),但他的心却在哪里(家乡),让我们跟着王维的心看到家乡的兄弟在干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3)

  导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指名朗读诗句。

  b。边读边想象一下:王维的兄弟分茱萸的情景。是多了一枝茱萸吗?(不是。是少一个人啊)

  c。师:我的亲人朋友们,思念可以穿越很远的距离。把你们的思念说出来吧,我一定会感受得到的。

  d。(音乐《远方的书信》)师生体验亲人朋友跟王维说话。

  e。师:王维思念着家人,家人也在思念着王维。这就是亲人,这就叫做互相牵挂互相关心。

  f。分组、分男女读诗句。

  三、诵读积累。

  我的亲人们朋友们,我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们,但我的功名还没成就,现在只能寄回我的一首诗,你们从诗中就能读懂我的心啊。

  (同学们,我们都是王维的亲人朋友,来读读他的心声吧。)

  1、感情诵读

  a。师指导朗诵:(重,拖,轻,扬)

  b。自由练*读。

  c。指名读,共同评议。

  d。老师也被王维浓浓的思念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好吗?范读指导。(配乐诵读)

  2、积累背诵

  a。配乐读:同学们,你们有过思念的感觉吗?在什么时候思念谁?

  (生谈体验,说后读全诗。)

  b。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四。延伸拓展。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远在异地,遇到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见面时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王维好不容易见到故人了,他想问的是什么呢?

  1、出示:《杂诗》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生借注释自学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②来日:来的那一天。

  ③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④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⑤著花:著,开放;著花,开花。

  3、交流自学情况。

  4、诗人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每一人每一事,连家乡的每一草每一木都在他的牵挂之中。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

  5、再齐读《杂诗》。

  6、同学们,我们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的乡思。今后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因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人亲啊!

  7、最后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今天的这两首诗吧。

  五.课后作业:

  1、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

  2、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

  教学反思

  语文是一个多源性的学科,其知识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其学科的广源性和多源性,也决定了语文学*应该注重调动多方资源。因此,作为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而古诗教学,因作者写作年代与现代相隔久远,当时的状况也跟现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让现在的孩子理解古诗更是较难。所以通过了解多方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时空的差距,也可以缩短认知的距离。我这一节古诗课又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呢?

  一、多方资源贯穿始终。

  在这堂课的始终我一直注重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课前,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学校资源库了解李白写作《静夜思》的背景与情感;并从资源库中初步了解认识了王维并探寻了他的家乡;以及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这些都为学*古诗,为理解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些查询了解,有助于孩子们对古诗的理解。如知道了山东兄弟中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因为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通过资源库知识,孩子们知道了王维在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独在异乡为异客。通过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才明白为什么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课后我又安排孩子们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网络自学《杂诗》等,让孩子们达到对古诗的深层次理解;同时让孩子们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真正走进异乡人心里去加深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二、紧扣资源突破重点。

  古诗教学中对诗句的理解并不很难,关键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这首诗中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是重点。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佳节,

  通过*时的生活积累也了解了有哪些佳节。因为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俗。所以在教学这一重点时我将佳节具体化了,将常人的节日与异乡王维的节日情景作了个对比。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这样孩子们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并能真正感受佳节思亲的痛苦。

  王维佳节里倍思亲,怎样倍思亲呢?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他与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独到描写之处,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引导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还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让孩子们明白古时人们在重阳节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寓意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等。这样就对诗人遥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通过配乐启发,闭目想象,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然后借助三组别人欢度节日与王维害怕过节的对比图展示,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样诗歌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抛砖引玉教给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本次课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查询各种资料,了解多个知识,理解诗的意思,突破重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们今后自已去尝试。所以这节课也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次课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搜集、查询、了解,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团结合作,而且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关键是孩子们从这节课中学*到了学*古诗的方法,今后自己随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自觉去学*了解各种古诗。也真正让要他学而变为他要学了。到那时,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也才真正达到了效果。

  因为师生的.共同努力,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重难点的突破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能用心去感受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怎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当然在整次课的教与学而言,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诗歌结合体验朗读的时候,也许是所在年级的孩子还较小,生活体验不够;也许与老师的引导不到位有关,在体验读的方面总感觉不太令人满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更加积极去探索,让孩子们的学*更能得心应手,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学得更加轻松自如。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恰逢重阳佳节,作业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独,非常思念家乡亲人。前两句写诗人想念亲人,后两句写亲人也在思念他。情之所至,所以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名句。

  学情分析

  学*本篇课文时正好是深秋时节,也正值重阳之际,而这首诗又正好是抒写秋色乡情的千古绝唱。要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借助注释,结合图意并结合秋天的特点来理解诗意,感受诗中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学*“忆、异”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今天我们学*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17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自主合作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时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问题。

  设计意图: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发表意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启发想象。提问:同学们在朗读时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朗读诗歌,入情入境感受诗歌的画面。

  五、欣赏古诗,品读古诗

  1、赏读古诗,教师指导。

  2、品读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字用得特别好?

  设计意图:学会欣赏诗歌。

  六、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背诵。

  设计意图:背诵诗歌。

  七、指导写字

  1、小组内交流难写易错的字。

  2、师范写“逢、倍、插”,强调结构及笔顺,让生书空。

  3、学生练*书写生字。

  设计意图:养成正确书写汉字的好*惯。

  八、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设计意图:扩展知识。

  九、作业

  课下搜集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的千古佳句。

  教学目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案(五)份(扩展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6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学校资源库,有关古诗网站,课件等。

  课前活动:

  1、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了解李白的《静夜思》。

  2、从学校的资源库中初步认识了解王维及探寻他的家乡。

  3、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

  4、老师引导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并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激情揭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是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王维。(结合课前的资源了解)

  王维九岁即才学出众。

  李白被称诗仙,杜甫被称诗圣,王维被称诗佛。

  3、释题,画简图助理解。

  a。回顾课前在资源库中搜寻的对王维故乡的了解。

  b。画简笔画: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

  二、初读悟意。

  (一)认音

  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检查认字情况(生字卡)

  3、再读诗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读诗句,借注释理解诗意。

  2、读读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释诗意。(借机板书:思)

  (三)悟情

  (1)自由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a。

  简介诗作背景。

  诗人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异乡。

  b。

  同学们去别人家做过客,在别人家做客就是别人家的客人。王维在长安就是长安的客人,所以说是异客。

  c。

  王维独在异乡做异客是一天吗?十天?一个月?还是多长时间?(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啊)

  (2)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有什么感觉呢?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a。师:诗人十几岁还是个孩子呀,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着了,想家;在外吃的饭菜不可口,想家

  b。

  口头练*:

  诗人离开了亲人,*日里常常想家,在节日里他会更想家;

  诗人离开家乡两年了,*日里常常想家,要过节了他就会更想家。

  所以说:(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c。

  同学们,课前让你们了很多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有哪些*俗?(生:)一年有那么多节日你们喜欢吗,为什么?(生)是啊,节日里能跟家人团聚,能吃到好东西,很热闹,这样的节日就是(佳节)。

  d。王维过节了能跟家人团聚吗?(生:)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吗?(生:)能跟朋友一起快乐地玩吗?(生:)那么他过节了会像你们一样也高兴吗?他又是什么感觉?(难过、悲伤、伤心怕过节)

  e。虽然王维害怕过节但是每个节日还是会如期而至的。

  口头练*:

  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

  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

  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

  f。今天是重阳节了,有谁知道重阳节的*俗?(师生共同介绍*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可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并且认识茱萸)

  长安的人们是怎么过节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

  (师配乐启发,生闭目想象):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街上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老的少的,都兴高采烈地忙着过节了。有的约了一行人一边比赛着登山,一边采着菊花;有的约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边喝着菊花酒,一边高声谈笑着什么;到了夜晚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吃着丰盛的晚餐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g。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说出来。

  是啊,在家乡,亲人团圆是多么幸福啊,朋友相聚是多么快乐,可此时的王维呢?

  h。展开对比图:当别人相约着出游,可他却只能一个人独自遥望着家乡;当别人朋友相聚高兴畅快地痛饮时,他只能一个人拿着酒杯独自喝闷酒;别人节日里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边下棋一边喝茶谈心事,王维却只能独自一个人默默地对着纸笔说话。

  i。想想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生反复读诗句体会王维的情感。

  王维虽然人在哪里(长安),但他的心却在哪里(家乡),让我们跟着王维的心看到家乡的兄弟在干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3)

  导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指名朗读诗句。

  b。边读边想象一下:王维的兄弟分茱萸的情景。是多了一枝茱萸吗?(不是。是少一个人啊)

  c。师:我的亲人朋友们,思念可以穿越很远的距离。把你们的思念说出来吧,我一定会感受得到的。

  d。(音乐《远方的书信》)师生体验亲人朋友跟王维说话。

  e。师:王维思念着家人,家人也在思念着王维。这就是亲人,这就叫做互相牵挂互相关心。

  f。分组、分男女读诗句。

  三、诵读积累。

  我的亲人们朋友们,我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们,但我的功名还没成就,现在只能寄回我的一首诗,你们从诗中就能读懂我的心啊。

  (同学们,我们都是王维的亲人朋友,来读读他的心声吧。)

  1、感情诵读

  a。师指导朗诵:(重,拖,轻,扬)

  b。自由练*读。

  c。指名读,共同评议。

  d。老师也被王维浓浓的思念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好吗?范读指导。(配乐诵读)

  2、积累背诵

  a。配乐读:同学们,你们有过思念的感觉吗?在什么时候思念谁?

  (生谈体验,说后读全诗。)

  b。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四。延伸拓展。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远在异地,遇到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见面时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王维好不容易见到故人了,他想问的是什么呢?

  1、出示:《杂诗》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生借注释自学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②来日:来的那一天。

  ③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④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⑤著花:著,开放;著花,开花。

  3、交流自学情况。

  4、诗人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每一人每一事,连家乡的每一草每一木都在他的牵挂之中。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

  5、再齐读《杂诗》。

  6、同学们,我们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的乡思。今后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因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人亲啊!

  7、最后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今天的这两首诗吧。

  五.课后作业:

  1、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

  2、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

  教学反思

  语文是一个多源性的学科,其知识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其学科的广源性和多源性,也决定了语文学*应该注重调动多方资源。因此,作为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而古诗教学,因作者写作年代与现代相隔久远,当时的状况也跟现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让现在的孩子理解古诗更是较难。所以通过了解多方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时空的差距,也可以缩短认知的距离。我这一节古诗课又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呢?

  一、多方资源贯穿始终。

  在这堂课的始终我一直注重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课前,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学校资源库了解李白写作《静夜思》的背景与情感;并从资源库中初步了解认识了王维并探寻了他的家乡;以及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这些都为学*古诗,为理解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些查询了解,有助于孩子们对古诗的理解。如知道了山东兄弟中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因为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通过资源库知识,孩子们知道了王维在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独在异乡为异客。通过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才明白为什么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课后我又安排孩子们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网络自学《杂诗》等,让孩子们达到对古诗的深层次理解;同时让孩子们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真正走进异乡人心里去加深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二、紧扣资源突破重点。

  古诗教学中对诗句的理解并不很难,关键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这首诗中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是重点。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佳节,

  通过*时的生活积累也了解了有哪些佳节。因为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俗。所以在教学这一重点时我将佳节具体化了,将常人的节日与异乡王维的节日情景作了个对比。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这样孩子们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并能真正感受佳节思亲的痛苦。

  王维佳节里倍思亲,怎样倍思亲呢?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他与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独到描写之处,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引导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还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让孩子们明白古时人们在重阳节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寓意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等。这样就对诗人遥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通过配乐启发,闭目想象,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然后借助三组别人欢度节日与王维害怕过节的对比图展示,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样诗歌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抛砖引玉教给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本次课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查询各种资料,了解多个知识,理解诗的意思,突破重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们今后自已去尝试。所以这节课也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次课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搜集、查询、了解,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团结合作,而且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关键是孩子们从这节课中学*到了学*古诗的方法,今后自己随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自觉去学*了解各种古诗。也真正让要他学而变为他要学了。到那时,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也才真正达到了效果。

  因为师生的共同努力,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重难点的.突破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能用心去感受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怎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当然在整次课的教与学而言,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诗歌结合体验朗读的时候,也许是所在年级的孩子还较小,生活体验不够;也许与老师的引导不到位有关,在体验读的方面总感觉不太令人满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更加积极去探索,让孩子们的学*更能得心应手,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学得更加轻松自如。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身在他乡,在重阳节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开始,激情导入

  1、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俗。

  2.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可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还孤独地在他乡苦读。此时,看着别人携老扶幼、开开心心地过节时,于是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这首王维的思亲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齐读课题。

  二、紧扣诗眼,从“忆”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思念起了家乡的亲人。

  2、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那种思念?

  生:(忆)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三、读顺诗文,感悟诗境

  1.今天就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跨越时空,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心境。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自由读诗三遍,要把诗读通顺,把字读正确,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交流识字方法,同时在自己没有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3、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4、重点指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佩带于臂,或挂在腰上,还可以插在头上。课件出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5、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四、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诗中第一行,短短的七个字,却出现了两个“异”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孤独”

  师:回答的真棒。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唐朝首都长安,走*王维当年的生活,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课件出示)

  走在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感到

  路过大院时,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感到

  出门远游中,携老扶幼,欢声笑语,而他感到

  2、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呢?

  生:“思亲”

  3、指导朗读:是呀,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于是诗人才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

  (过渡语):读的真好,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幅画面,现在我们来读一读第二句诗,这里又让你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4、全班交流:

  师总结:在重阳佳节里,家家户户共庆团圆。此时的诗人却独自走在街头,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乡的亲人。此时,你能用诗里面的几个字来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

  生:“倍思亲”

  师:你太了不起了,这么快就知道了答案。现在我们就一起把刚才自己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当年的生活,体会诗人的内心感情。提供句式:(课件出示这三句填空)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想念:“__ 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怀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说出他心底的思念之言:“__ __”

  当重阳之时,看着人家举家团圆,诗人不由地说:“ ”

  齐读第二句,之后连读前两句。

  (二),想“少一人”,体会思乡之情

  (过渡语):读的真好!我们再自由地读一读后两句,此时你又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

  1、师:你说的真不错。就在这样的孤独中,王维想起了以前在家乡读书的时候。(课件出示)那时候,自己也会在重阳节时,和兄弟们一起插上茱萸、登上高处,可如今兄弟们站在高处,却少了一人,少了谁呢?

  生:王维。

  2、假如此时你是王维的兄弟们,看着王维不能和他们一起庆祝,你会感慨地说什么呢?生:“少一人”

  3、我们再静静地默读,想想这幅画面最不完美的地方是什么?

  生:“少一人”

  4、指导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悲伤,让我们带着这种悲伤,一起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齐读

  (三)指导背诵,情景交融

  师:你们读的让老师都感到深深的悲伤。可现在正碰到重阳佳节,秋阳高照,遥想此刻兄弟们一定在身上插上茱萸香草了,一定在饮菊花酒了,一定在登高远眺了,你们可知道,我——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此时此刻,我仿佛听到了兄弟们的欢声笑语,他们也一定正惦念着我,我的心里又多了一丝安慰。“遥知——”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遍插茱萸少一人”,唯独少我一个人啊,怎能不让我——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齐读全诗感悟。

  背诵古诗。

  五、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我们再来看看“忆”,此时的“忆”还单单只是回忆吗? “忆”翻译成什么意思才更为贴切?

  生:思念

  师:非常准确,所以在诗的正文中诗人就用了一个什么字?

  生:思

  2、师:太棒了,“忆”和“思”原本就是一组近义词,都是指思念。既然诗人如此思念家乡的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课件出示:王维,唐代大诗人,十五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读书,到二十岁考中进士。这段时间,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自然会产生浓厚的思乡之情,尤其在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此时的思念就似美酒一样,越酿越醇,于是才写出这首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诞生了思乡的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六、举一反三,迁移拓展

  是啊,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我们一起来学学这两首:出示《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泊船瓜洲杂诗

  (宋)王安石(唐)王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假如你有亲人在外地工作,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身在他乡,在重阳节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开始,激情导入

  1、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俗。

  2.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可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还孤独地在他乡苦读。此时,看着别人携老扶幼、开开心心地过节时,于是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这首王维的思亲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齐读课题。

  二、紧扣诗眼,从“忆”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思念起了家乡的亲人。

  2、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那种思念?

  生:(忆)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三、读顺诗文,感悟诗境

  1.今天就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跨越时空,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心境。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自由读诗三遍,要把诗读通顺,把字读正确,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交流识字方法,同时在自己没有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3、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4、重点指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佩带于臂,或挂在腰上,还可以插在头上。课件出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5、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四、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诗中第一行,短短的七个字,却出现了两个“异”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孤独”

  师:回答的真棒。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唐朝首都长安,走*王维当年的生活,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课件出示)

  走在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感到

  路过大院时,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感到

  出门远游中,携老扶幼,欢声笑语,而他感到

  2、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呢?

  生:“思亲”

  3、指导朗读:是呀,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于是诗人才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

  (过渡语):读的真好,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幅画面,现在我们来读一读第二句诗,这里又让你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4、全班交流:

  师总结:在重阳佳节里,家家户户共庆团圆。此时的诗人却独自走在街头,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乡的亲人。此时,你能用诗里面的几个字来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

  生:“倍思亲”

  师:你太了不起了,这么快就知道了答案。现在我们就一起把刚才自己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当年的生活,体会诗人的内心感情。提供句式:(课件出示这三句填空)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想念:“__ 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怀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说出他心底的思念之言:“__ __”

  当重阳之时,看着人家举家团圆,诗人不由地说:“ ”

  齐读第二句,之后连读前两句。

  (二),想“少一人”,体会思乡之情

  (过渡语):读的真好!我们再自由地读一读后两句,此时你又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

  1、师:你说的真不错。就在这样的孤独中,王维想起了以前在家乡读书的时候。(课件出示)那时候,自己也会在重阳节时,和兄弟们一起插上茱萸、登上高处,可如今兄弟们站在高处,却少了一人,少了谁呢?

  生:王维。

  2、假如此时你是王维的兄弟们,看着王维不能和他们一起庆祝,你会感慨地说什么呢?生:“少一人”

  3、我们再静静地默读,想想这幅画面最不完美的地方是什么?

  生:“少一人”

  4、指导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悲伤,让我们带着这种悲伤,一起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齐读

  (三)指导背诵,情景交融

  师:你们读的让老师都感到深深的悲伤。可现在正碰到重阳佳节,秋阳高照,遥想此刻兄弟们一定在身上插上茱萸香草了,一定在饮菊花酒了,一定在登高远眺了,你们可知道,我——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此时此刻,我仿佛听到了兄弟们的欢声笑语,他们也一定正惦念着我,我的心里又多了一丝安慰。“遥知——”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遍插茱萸少一人”,唯独少我一个人啊,怎能不让我——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齐读全诗感悟。

  背诵古诗。

  五、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我们再来看看“忆”,此时的“忆”还单单只是回忆吗? “忆”翻译成什么意思才更为贴切?

  生:思念

  师:非常准确,所以在诗的正文中诗人就用了一个什么字?

  生:思

  2、师:太棒了,“忆”和“思”原本就是一组近义词,都是指思念。既然诗人如此思念家乡的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课件出示:王维,唐代大诗人,十五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读书,到二十岁考中进士。这段时间,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自然会产生浓厚的思乡之情,尤其在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此时的思念就似美酒一样,越酿越醇,于是才写出这首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诞生了思乡的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六、举一反三,迁移拓展

  是啊,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我们一起来学学这两首:出示《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泊船瓜洲杂诗

  (宋)王安石(唐)王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假如你有亲人在外地工作,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练*感情朗读古诗。

  3、掌握学*古诗的一般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的方法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初读课文

  引导思考

  读中体会感情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熟悉吗?哪儿见过?(课件古诗)

  二、初读古诗。

  1、想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还想怎么读?(按学生设想读)

  5、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这首诗读了这么多遍,你读明白了什么吗?

  6、生交流。(茱萸介绍)

  7、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文,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3、你们都有了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谈不出)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四、读中体会感情,理解课文

  (谈得出)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这样的情景,你有过类似的印象吗?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2、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3、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1、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呢?(学生想象)

  2、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

  3、(课件出示句子)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4、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5、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从这段中,你感受到的什么?

  2、课件出示句子还有同学想读这段话吗?

  3、(读得不好)读这段时你想到了什么?

  (读得好)(课件欢快音乐)是啊!重阳佳节,王维和兄弟们登高远眺,是多么开心啊!看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4、从你们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来,咱们再来读读这段。(生齐读)

  五、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5、(切换音乐思念)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指板书)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一边,而心却早已飞到山的那一边了,(课件出示句子)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你能体会到吗?想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6、你是这样读的:……天各一方……;省略号停了一下;……一定也在……你想表达什么呢?

  7、他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有哪位同学也能像他这样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以前王维和兄弟们是怎样过重阳节的呢?

  2)、(用自己的话说)你说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情景(课件出示句子)你愿意读读吗?

  (用书上句子)回到上段

  六、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七、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隋代诗人薛道衡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入日思归》、《泊船瓜洲》。

  3、指名读。

  八、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板书:

  佳节倍思亲

  华

  山

  (西)长安家乡(东)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理解课题

  理解古诗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4、是啊,天下没有散的筵*,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别,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分别时的情景怎能样?

  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

  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朗读。

  7、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拓展课外知识

  三、带读古诗:

  1、出示以下三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2、朗读、小结: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主板书:

  赠汪伦

  李白深情厚谊汪伦

  踏歌声

  辅板书:歌声

  酒

  语言

  以目光送别

  第三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巩固旧知

  激发学生的兴趣

  交给学生方法

  巩固

  一、复*巩固

  1、指名背诵古诗;

  2、男女比一比,看看谁背得好。

  3、齐背

  二、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读一读

  dúyìjiāqīnwāngchéng

  独异佳亲汪 乘

  féngdēngchālúnyùtàtán

  逢 登插伦欲踏潭

  (1)拼读

  (2)开火车读

  (3)记第二排二类字

  2、归类学一类生字生字

  左右结构:独、佳、汪

  上下结构:异、亲

  独体结构:乘

  3、你早就认识哪个字?你会写吗?请你教小朋友写。

  (重点)笔顺:

  乘——

  佳——

  4、理解字意:组词

  独:独自、单独、孤独、独一无二

  佳:佳节、佳人、最佳、

  汪:水汪汪、汪洋、泪汪汪、一汪水

  异:奇异、异地、异味、惊异

  亲:亲人、亲手、亲笔信、亲密

  乘:乘法、乘除、乘数、乘车、、

  5、书写:

  (1)你有要提醒小朋友的地方吗?

  乘字一共有10画

  异字上面要封口

  (2)注意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写字的规律:上紧下松、左紧右松

  (4)学生描红

  三、作业:

  1、把今天所学的字听写一遍。

  2、书98页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身在他乡,在重阳节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开始,激情导入

  1、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俗。

  2.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可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还孤独地在他乡苦读。此时,看着别人携老扶幼、开开心心地过节时,于是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这首王维的思亲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齐读课题。

  二、紧扣诗眼,从“忆”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思念起了家乡的亲人。

  2、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那种思念?

  生:(忆)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三、读顺诗文,感悟诗境

  1.今天就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跨越时空,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心境。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自由读诗三遍,要把诗读通顺,把字读正确,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交流识字方法,同时在自己没有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3、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4、重点指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佩带于臂,或挂在腰上,还可以插在头上。课件出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5、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四、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诗中第一行,短短的七个字,却出现了两个“异”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孤独”

  师:回答的真棒。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唐朝首都长安,走*王维当年的生活,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课件出示)

  走在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感到

  路过大院时,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感到

  出门远游中,携老扶幼,欢声笑语,而他感到

  2、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呢?

  生:“思亲”

  3、指导朗读:是呀,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于是诗人才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

  (过渡语):读的真好,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幅画面,现在我们来读一读第二句诗,这里又让你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4、全班交流:

  师总结:在重阳佳节里,家家户户共庆团圆。此时的诗人却独自走在街头,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乡的亲人。此时,你能用诗里面的几个字来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

  生:“倍思亲”

  师:你太了不起了,这么快就知道了答案。现在我们就一起把刚才自己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当年的生活,体会诗人的内心感情。提供句式:(课件出示这三句填空)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想念:“__ 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怀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说出他心底的思念之言:“__ __”

  当重阳之时,看着人家举家团圆,诗人不由地说:“ ”

  齐读第二句,之后连读前两句。

  (二),想“少一人”,体会思乡之情

  (过渡语):读的真好!我们再自由地读一读后两句,此时你又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

  1、师:你说的真不错。就在这样的孤独中,王维想起了以前在家乡读书的时候。(课件出示)那时候,自己也会在重阳节时,和兄弟们一起插上茱萸、登上高处,可如今兄弟们站在高处,却少了一人,少了谁呢?

  生:王维。

  2、假如此时你是王维的兄弟们,看着王维不能和他们一起庆祝,你会感慨地说什么呢?生:“少一人”

  3、我们再静静地默读,想想这幅画面最不完美的地方是什么?

  生:“少一人”

  4、指导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悲伤,让我们带着这种悲伤,一起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齐读

  (三)指导背诵,情景交融

  师:你们读的让老师都感到深深的悲伤。可现在正碰到重阳佳节,秋阳高照,遥想此刻兄弟们一定在身上插上茱萸香草了,一定在饮菊花酒了,一定在登高远眺了,你们可知道,我——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此时此刻,我仿佛听到了兄弟们的欢声笑语,他们也一定正惦念着我,我的心里又多了一丝安慰。“遥知——”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遍插茱萸少一人”,唯独少我一个人啊,怎能不让我——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齐读全诗感悟。

  背诵古诗。

  五、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我们再来看看“忆”,此时的“忆”还单单只是回忆吗? “忆”翻译成什么意思才更为贴切?

  生:思念

  师:非常准确,所以在诗的正文中诗人就用了一个什么字?

  生:思

  2、师:太棒了,“忆”和“思”原本就是一组近义词,都是指思念。既然诗人如此思念家乡的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课件出示:王维,唐代大诗人,十五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读书,到二十岁考中进士。这段时间,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自然会产生浓厚的思乡之情,尤其在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此时的思念就似美酒一样,越酿越醇,于是才写出这首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诞生了思乡的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六、举一反三,迁移拓展

  是啊,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我们一起来学学这两首:出示《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泊船瓜洲杂诗

  (宋)王安石(唐)王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假如你有亲人在外地工作,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教学目的:

  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体会诗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

  1.从叶绍翁笔下的乡愁引入学*维笔下的乡愁

  2.提出初读要求:读四遍。前两遍把诗中的每一个字读准, 把诗读正确;后两遍注意诗中的停顿,读出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读诗。老师巡视。

  4.(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是否把字音 读准了。

  5.齐读生字较多的两句诗。

  6.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是否读的有板有眼。

  7.齐读古诗。

  二.再读古诗------读出诗味

  1.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还不够,还应读出诗味。老师对比读“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具体告诉学生什么是诗味。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案(五)份(扩展6)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优选【五】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4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诵古诗,从而理解领悟诗意;组织学生自主合作细品古诗,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感受兄弟情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的意境,体会兄弟之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重点 :了解大意,体会作者思乡怀亲的思乡感情。

教具准备:准备朗读磁带以及歌曲《游子吟》。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备注

第一课时        

一、意境渲染,课前铺垫        

同学们,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思乡思亲的千古绝唱。看不够的家乡景,念不完的家乡人,写不完的还是家乡情啊!你脑中有哪些思乡思亲的诗句呢?老师这里也有几首送给大家(播放古诗意境动画):

1.王维《杂诗》。

2.张九龄《望月怀远》。

3.杜甫《月夜忆舍弟》。

4.王安石《泊船瓜洲》。

二、揭示课题,初读古诗        

1.在遥远的古时候,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齐读课题。

2.自由通读一遍,把诗读正确。

3.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4.抽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

5.了解重阳节的风俗*惯,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6.再读古诗: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内心是什么感受?从哪里看出来,

第二课时        

一、精读理解        

(一)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1.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2.抽读。

3.重点体会:异乡异客。

①同学们,你能从这两个“异”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一些什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②是啊,异乡异地,会是多么的不适应、不*惯啊!把这份感受带到这诗句中。

③出示背景材料: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王维,诗人十几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自然会产生思乡念亲之情。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④当时的长安是热闹的、繁华的,可为什么在这样繁华热闹的地方,诗人却感到孤独寂寞呢?又从哪个字看出来?

4.重点体会“独”。

①你对这个“独”有什么体会?

②口头填空:读到这个“独”字,我就想到:

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

③指导朗读。

(二)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思考: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2.口头填空:

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日里常常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

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日里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3.引诵:的确,这诗句道出了多少漂泊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勾起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往事的点点回忆!同学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仅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吗?

当国庆佳节,普天同庆时,远在他乡的.莘莘学子,用诗句对家里的亲人说:“____”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抱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

小结语:千百年来,这诗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4.想象画面: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将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5.指导诵读。“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三)感受兄弟情深。

1.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从哪里看出来?

2.朗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想象画面:读读这两句诗,你的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4.角色体验:

①如果你就是王维日思夜想的兄弟,你在登高时会怎样思念自己的兄弟,在心里会对兄弟说些什么?

②哪一位愿做诗人王维,你想对你思念的、同时也在思念你的兄弟说些什么呢?

5.角色吟诵:千言万语道不尽双方心中深深地思念,还是让我们用诗句来表达吧!(王维一组读一二三句,兄弟一组读第四句)

二、感情诵读,积累背诵        

1.配乐读:就让我们都来做一回王维。再次深深地想念山东的兄弟吧!

2.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古筝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三、古今结合,拓展延伸        

过渡语:的确,思乡是古老中国文学一个永恒的主题,缕缕情思是对家乡、对亲人割不断的片片真情啊!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走出王维时代,来到现代,来到一位台湾现代诗人身边,他的名字叫余光中,欣赏一下他为我们带来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名诗《乡愁》。

1.听课件录音(或出示)。

2.我们也来读一读吧,想一想诗人不同时期为谁而愁。

3.谁能在读了诗以后谈谈其中的一点?

4.指导感情朗读。

结束语:不知不觉间把我也带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2

  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的文章,本单元主要讲的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表达作者背井离乡在重阳节对故乡对亲人的真挚思念的一首诗。学*这首古诗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字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说学情

  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学生,这个年级的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思维活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学*能力,但是总结概括能力还是较弱。,要指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教学生用多种读的方式展开教学把握全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结合新课标对该学段的具体要求,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诗情,理解全诗内容及重点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全诗内容及重点词。难点是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