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6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09-28 00:00:00 教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学校资源库,有关古诗网站,课件等。

  课前活动:

  1、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了解李白的《静夜思》。

  2、从学校的资源库中初步认识了解王维及探寻他的家乡。

  3、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

  4、老师引导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并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激情揭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是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王维。(结合课前的资源了解)

  王维九岁即才学出众。

  李白被称诗仙,杜甫被称诗圣,王维被称诗佛。

  3、释题,画简图助理解。

  a。回顾课前在资源库中搜寻的对王维故乡的了解。

  b。画简笔画: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

  二、初读悟意。

  (一)认音

  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检查认字情况(生字卡)

  3、再读诗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读诗句,借注释理解诗意。

  2、读读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释诗意。(借机板书:思)

  (三)悟情

  (1)自由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a。

  简介诗作背景。

  诗人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异乡。

  b。

  同学们去别人家做过客,在别人家做客就是别人家的客人。王维在长安就是长安的客人,所以说是异客。

  c。

  王维独在异乡做异客是一天吗?十天?一个月?还是多长时间?(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啊)

  (2)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有什么感觉呢?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a。师:诗人十几岁还是个孩子呀,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着了,想家;在外吃的饭菜不可口,想家

  b。

  口头练*:

  诗人离开了亲人,*日里常常想家,在节日里他会更想家;

  诗人离开家乡两年了,*日里常常想家,要过节了他就会更想家。

  所以说:(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c。

  同学们,课前让你们了很多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有哪些*俗?(生:)一年有那么多节日你们喜欢吗,为什么?(生)是啊,节日里能跟家人团聚,能吃到好东西,很热闹,这样的节日就是(佳节)。

  d。王维过节了能跟家人团聚吗?(生:)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吗?(生:)能跟朋友一起快乐地玩吗?(生:)那么他过节了会像你们一样也高兴吗?他又是什么感觉?(难过、悲伤、伤心怕过节)

  e。虽然王维害怕过节但是每个节日还是会如期而至的。

  口头练*:

  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

  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

  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

  f。今天是重阳节了,有谁知道重阳节的*俗?(师生共同介绍*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可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并且认识茱萸)

  长安的人们是怎么过节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

  (师配乐启发,生闭目想象):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街上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老的少的,都兴高采烈地忙着过节了。有的约了一行人一边比赛着登山,一边采着菊花;有的约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边喝着菊花酒,一边高声谈笑着什么;到了夜晚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吃着丰盛的晚餐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g。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说出来。

  是啊,在家乡,亲人团圆是多么幸福啊,朋友相聚是多么快乐,可此时的王维呢?

  h。展开对比图:当别人相约着出游,可他却只能一个人独自遥望着家乡;当别人朋友相聚高兴畅快地痛饮时,他只能一个人拿着酒杯独自喝闷酒;别人节日里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边下棋一边喝茶谈心事,王维却只能独自一个人默默地对着纸笔说话。

  i。想想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生反复读诗句体会王维的情感。

  王维虽然人在哪里(长安),但他的心却在哪里(家乡),让我们跟着王维的心看到家乡的兄弟在干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3)

  导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指名朗读诗句。

  b。边读边想象一下:王维的兄弟分茱萸的情景。是多了一枝茱萸吗?(不是。是少一个人啊)

  c。师:我的亲人朋友们,思念可以穿越很远的距离。把你们的思念说出来吧,我一定会感受得到的。

  d。(音乐《远方的书信》)师生体验亲人朋友跟王维说话。

  e。师:王维思念着家人,家人也在思念着王维。这就是亲人,这就叫做互相牵挂互相关心。

  f。分组、分男女读诗句。

  三、诵读积累。

  我的亲人们朋友们,我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们,但我的功名还没成就,现在只能寄回我的一首诗,你们从诗中就能读懂我的心啊。

  (同学们,我们都是王维的亲人朋友,来读读他的心声吧。)

  1、感情诵读

  a。师指导朗诵:(重,拖,轻,扬)

  b。自由练*读。

  c。指名读,共同评议。

  d。老师也被王维浓浓的思念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好吗?范读指导。(配乐诵读)

  2、积累背诵

  a。配乐读:同学们,你们有过思念的感觉吗?在什么时候思念谁?

  (生谈体验,说后读全诗。)

  b。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四。延伸拓展。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远在异地,遇到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见面时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王维好不容易见到故人了,他想问的是什么呢?

  1、出示:《杂诗》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生借注释自学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②来日:来的那一天。

  ③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④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⑤著花:著,开放;著花,开花。

  3、交流自学情况。

  4、诗人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每一人每一事,连家乡的每一草每一木都在他的牵挂之中。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

  5、再齐读《杂诗》。

  6、同学们,我们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的乡思。今后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因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人亲啊!

  7、最后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今天的这两首诗吧。

  五.课后作业:

  1、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

  2、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

  教学反思

  语文是一个多源性的学科,其知识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其学科的广源性和多源性,也决定了语文学*应该注重调动多方资源。因此,作为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而古诗教学,因作者写作年代与现代相隔久远,当时的状况也跟现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让现在的孩子理解古诗更是较难。所以通过了解多方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时空的差距,也可以缩短认知的距离。我这一节古诗课又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呢?

  一、多方资源贯穿始终。

  在这堂课的始终我一直注重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课前,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学校资源库了解李白写作《静夜思》的背景与情感;并从资源库中初步了解认识了王维并探寻了他的家乡;以及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这些都为学*古诗,为理解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些查询了解,有助于孩子们对古诗的理解。如知道了山东兄弟中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因为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通过资源库知识,孩子们知道了王维在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独在异乡为异客。通过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才明白为什么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课后我又安排孩子们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网络自学《杂诗》等,让孩子们达到对古诗的深层次理解;同时让孩子们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真正走进异乡人心里去加深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二、紧扣资源突破重点。

  古诗教学中对诗句的理解并不很难,关键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这首诗中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是重点。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佳节,

  通过*时的生活积累也了解了有哪些佳节。因为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俗。所以在教学这一重点时我将佳节具体化了,将常人的节日与异乡王维的节日情景作了个对比。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这样孩子们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并能真正感受佳节思亲的痛苦。

  王维佳节里倍思亲,怎样倍思亲呢?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他与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独到描写之处,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引导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还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让孩子们明白古时人们在重阳节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寓意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等。这样就对诗人遥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通过配乐启发,闭目想象,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然后借助三组别人欢度节日与王维害怕过节的对比图展示,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样诗歌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抛砖引玉教给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本次课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查询各种资料,了解多个知识,理解诗的意思,突破重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们今后自已去尝试。所以这节课也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次课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搜集、查询、了解,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团结合作,而且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关键是孩子们从这节课中学*到了学*古诗的方法,今后自己随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自觉去学*了解各种古诗。也真正让要他学而变为他要学了。到那时,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也才真正达到了效果。

  因为师生的共同努力,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重难点的.突破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能用心去感受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怎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当然在整次课的教与学而言,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诗歌结合体验朗读的时候,也许是所在年级的孩子还较小,生活体验不够;也许与老师的引导不到位有关,在体验读的方面总感觉不太令人满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更加积极去探索,让孩子们的学*更能得心应手,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学得更加轻松自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2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身在他乡,在重阳节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开始,激情导入

  1、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俗。

  2.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可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还孤独地在他乡苦读。此时,看着别人携老扶幼、开开心心地过节时,于是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这首王维的思亲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齐读课题。

  二、紧扣诗眼,从“忆”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思念起了家乡的亲人。

  2、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那种思念?

  生:(忆)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三、读顺诗文,感悟诗境

  1.今天就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跨越时空,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心境。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自由读诗三遍,要把诗读通顺,把字读正确,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交流识字方法,同时在自己没有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3、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4、重点指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佩带于臂,或挂在腰上,还可以插在头上。课件出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5、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四、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诗中第一行,短短的七个字,却出现了两个“异”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孤独”

  师:回答的真棒。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唐朝首都长安,走*王维当年的生活,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课件出示)

  走在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感到

  路过大院时,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感到

  出门远游中,携老扶幼,欢声笑语,而他感到

  2、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呢?

  生:“思亲”

  3、指导朗读:是呀,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于是诗人才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

  (过渡语):读的真好,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幅画面,现在我们来读一读第二句诗,这里又让你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4、全班交流:

  师总结:在重阳佳节里,家家户户共庆团圆。此时的诗人却独自走在街头,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乡的亲人。此时,你能用诗里面的几个字来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

  生:“倍思亲”

  师:你太了不起了,这么快就知道了答案。现在我们就一起把刚才自己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当年的生活,体会诗人的内心感情。提供句式:(课件出示这三句填空)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想念:“__ 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怀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说出他心底的思念之言:“__ __”

  当重阳之时,看着人家举家团圆,诗人不由地说:“ ”

  齐读第二句,之后连读前两句。

  (二),想“少一人”,体会思乡之情

  (过渡语):读的真好!我们再自由地读一读后两句,此时你又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

  1、师:你说的真不错。就在这样的孤独中,王维想起了以前在家乡读书的时候。(课件出示)那时候,自己也会在重阳节时,和兄弟们一起插上茱萸、登上高处,可如今兄弟们站在高处,却少了一人,少了谁呢?

  生:王维。

  2、假如此时你是王维的兄弟们,看着王维不能和他们一起庆祝,你会感慨地说什么呢?生:“少一人”

  3、我们再静静地默读,想想这幅画面最不完美的地方是什么?

  生:“少一人”

  4、指导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悲伤,让我们带着这种悲伤,一起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齐读

  (三)指导背诵,情景交融

  师:你们读的让老师都感到深深的悲伤。可现在正碰到重阳佳节,秋阳高照,遥想此刻兄弟们一定在身上插上茱萸香草了,一定在饮菊花酒了,一定在登高远眺了,你们可知道,我——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此时此刻,我仿佛听到了兄弟们的欢声笑语,他们也一定正惦念着我,我的心里又多了一丝安慰。“遥知——”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遍插茱萸少一人”,唯独少我一个人啊,怎能不让我——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齐读全诗感悟。

  背诵古诗。

  五、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我们再来看看“忆”,此时的“忆”还单单只是回忆吗? “忆”翻译成什么意思才更为贴切?

  生:思念

  师:非常准确,所以在诗的正文中诗人就用了一个什么字?

  生:思

  2、师:太棒了,“忆”和“思”原本就是一组近义词,都是指思念。既然诗人如此思念家乡的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课件出示:王维,唐代大诗人,十五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读书,到二十岁考中进士。这段时间,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自然会产生浓厚的思乡之情,尤其在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此时的思念就似美酒一样,越酿越醇,于是才写出这首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诞生了思乡的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六、举一反三,迁移拓展

  是啊,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我们一起来学学这两首:出示《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泊船瓜洲杂诗

  (宋)王安石(唐)王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假如你有亲人在外地工作,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3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身在他乡,在重阳节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开始,激情导入

  1、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俗。

  2.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可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还孤独地在他乡苦读。此时,看着别人携老扶幼、开开心心地过节时,于是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这首王维的思亲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齐读课题。

  二、紧扣诗眼,从“忆”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思念起了家乡的亲人。

  2、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那种思念?

  生:(忆)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三、读顺诗文,感悟诗境

  1.今天就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跨越时空,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心境。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自由读诗三遍,要把诗读通顺,把字读正确,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交流识字方法,同时在自己没有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3、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4、重点指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佩带于臂,或挂在腰上,还可以插在头上。课件出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5、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四、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诗中第一行,短短的七个字,却出现了两个“异”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孤独”

  师:回答的真棒。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唐朝首都长安,走*王维当年的生活,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课件出示)

  走在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感到

  路过大院时,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感到

  出门远游中,携老扶幼,欢声笑语,而他感到

  2、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呢?

  生:“思亲”

  3、指导朗读:是呀,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于是诗人才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

  (过渡语):读的真好,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幅画面,现在我们来读一读第二句诗,这里又让你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4、全班交流:

  师总结:在重阳佳节里,家家户户共庆团圆。此时的诗人却独自走在街头,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乡的亲人。此时,你能用诗里面的几个字来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

  生:“倍思亲”

  师:你太了不起了,这么快就知道了答案。现在我们就一起把刚才自己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当年的生活,体会诗人的内心感情。提供句式:(课件出示这三句填空)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想念:“__ 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怀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说出他心底的思念之言:“__ __”

  当重阳之时,看着人家举家团圆,诗人不由地说:“ ”

  齐读第二句,之后连读前两句。

  (二),想“少一人”,体会思乡之情

  (过渡语):读的真好!我们再自由地读一读后两句,此时你又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

  1、师:你说的真不错。就在这样的孤独中,王维想起了以前在家乡读书的时候。(课件出示)那时候,自己也会在重阳节时,和兄弟们一起插上茱萸、登上高处,可如今兄弟们站在高处,却少了一人,少了谁呢?

  生:王维。

  2、假如此时你是王维的兄弟们,看着王维不能和他们一起庆祝,你会感慨地说什么呢?生:“少一人”

  3、我们再静静地默读,想想这幅画面最不完美的地方是什么?

  生:“少一人”

  4、指导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悲伤,让我们带着这种悲伤,一起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齐读

  (三)指导背诵,情景交融

  师:你们读的让老师都感到深深的悲伤。可现在正碰到重阳佳节,秋阳高照,遥想此刻兄弟们一定在身上插上茱萸香草了,一定在饮菊花酒了,一定在登高远眺了,你们可知道,我——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此时此刻,我仿佛听到了兄弟们的欢声笑语,他们也一定正惦念着我,我的心里又多了一丝安慰。“遥知——”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遍插茱萸少一人”,唯独少我一个人啊,怎能不让我——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齐读全诗感悟。

  背诵古诗。

  五、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我们再来看看“忆”,此时的“忆”还单单只是回忆吗? “忆”翻译成什么意思才更为贴切?

  生:思念

  师:非常准确,所以在诗的正文中诗人就用了一个什么字?

  生:思

  2、师:太棒了,“忆”和“思”原本就是一组近义词,都是指思念。既然诗人如此思念家乡的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课件出示:王维,唐代大诗人,十五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读书,到二十岁考中进士。这段时间,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自然会产生浓厚的思乡之情,尤其在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此时的思念就似美酒一样,越酿越醇,于是才写出这首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诞生了思乡的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六、举一反三,迁移拓展

  是啊,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我们一起来学学这两首:出示《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泊船瓜洲杂诗

  (宋)王安石(唐)王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假如你有亲人在外地工作,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练*感情朗读古诗。

  3、掌握学*古诗的一般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的方法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初读课文

  引导思考

  读中体会感情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熟悉吗?哪儿见过?(课件古诗)

  二、初读古诗。

  1、想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还想怎么读?(按学生设想读)

  5、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这首诗读了这么多遍,你读明白了什么吗?

  6、生交流。(茱萸介绍)

  7、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文,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3、你们都有了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谈不出)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四、读中体会感情,理解课文

  (谈得出)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这样的情景,你有过类似的印象吗?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2、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3、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1、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呢?(学生想象)

  2、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

  3、(课件出示句子)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4、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5、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从这段中,你感受到的什么?

  2、课件出示句子还有同学想读这段话吗?

  3、(读得不好)读这段时你想到了什么?

  (读得好)(课件欢快音乐)是啊!重阳佳节,王维和兄弟们登高远眺,是多么开心啊!看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4、从你们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来,咱们再来读读这段。(生齐读)

  五、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5、(切换音乐思念)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指板书)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一边,而心却早已飞到山的那一边了,(课件出示句子)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你能体会到吗?想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6、你是这样读的:……天各一方……;省略号停了一下;……一定也在……你想表达什么呢?

  7、他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有哪位同学也能像他这样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以前王维和兄弟们是怎样过重阳节的呢?

  2)、(用自己的话说)你说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情景(课件出示句子)你愿意读读吗?

  (用书上句子)回到上段

  六、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七、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隋代诗人薛道衡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入日思归》、《泊船瓜洲》。

  3、指名读。

  八、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板书:

  佳节倍思亲

  华

  山

  (西)长安家乡(东)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理解课题

  理解古诗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4、是啊,天下没有散的筵*,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别,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分别时的情景怎能样?

  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

  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朗读。

  7、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拓展课外知识

  三、带读古诗:

  1、出示以下三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2、朗读、小结: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主板书:

  赠汪伦

  李白深情厚谊汪伦

  踏歌声

  辅板书:歌声

  酒

  语言

  以目光送别

  第三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巩固旧知

  激发学生的兴趣

  交给学生方法

  巩固

  一、复*巩固

  1、指名背诵古诗;

  2、男女比一比,看看谁背得好。

  3、齐背

  二、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读一读

  dúyìjiāqīnwāngchéng

  独异佳亲汪 乘

  féngdēngchālúnyùtàtán

  逢 登插伦欲踏潭

  (1)拼读

  (2)开火车读

  (3)记第二排二类字

  2、归类学一类生字生字

  左右结构:独、佳、汪

  上下结构:异、亲

  独体结构:乘

  3、你早就认识哪个字?你会写吗?请你教小朋友写。

  (重点)笔顺:

  乘——

  佳——

  4、理解字意:组词

  独:独自、单独、孤独、独一无二

  佳:佳节、佳人、最佳、

  汪:水汪汪、汪洋、泪汪汪、一汪水

  异:奇异、异地、异味、惊异

  亲:亲人、亲手、亲笔信、亲密

  乘:乘法、乘除、乘数、乘车、、

  5、书写:

  (1)你有要提醒小朋友的地方吗?

  乘字一共有10画

  异字上面要封口

  (2)注意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写字的规律:上紧下松、左紧右松

  (4)学生描红

  三、作业:

  1、把今天所学的字听写一遍。

  2、书98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5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身在他乡,在重阳节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开始,激情导入

  1、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俗。

  2.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可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还孤独地在他乡苦读。此时,看着别人携老扶幼、开开心心地过节时,于是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这首王维的思亲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齐读课题。

  二、紧扣诗眼,从“忆”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思念起了家乡的亲人。

  2、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那种思念?

  生:(忆)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三、读顺诗文,感悟诗境

  1.今天就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跨越时空,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心境。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自由读诗三遍,要把诗读通顺,把字读正确,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交流识字方法,同时在自己没有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3、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4、重点指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佩带于臂,或挂在腰上,还可以插在头上。课件出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5、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四、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诗中第一行,短短的七个字,却出现了两个“异”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孤独”

  师:回答的真棒。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唐朝首都长安,走*王维当年的生活,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课件出示)

  走在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感到

  路过大院时,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感到

  出门远游中,携老扶幼,欢声笑语,而他感到

  2、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呢?

  生:“思亲”

  3、指导朗读:是呀,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于是诗人才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

  (过渡语):读的真好,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幅画面,现在我们来读一读第二句诗,这里又让你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4、全班交流:

  师总结:在重阳佳节里,家家户户共庆团圆。此时的诗人却独自走在街头,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乡的亲人。此时,你能用诗里面的几个字来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

  生:“倍思亲”

  师:你太了不起了,这么快就知道了答案。现在我们就一起把刚才自己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当年的生活,体会诗人的内心感情。提供句式:(课件出示这三句填空)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想念:“__ 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怀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说出他心底的思念之言:“__ __”

  当重阳之时,看着人家举家团圆,诗人不由地说:“ ”

  齐读第二句,之后连读前两句。

  (二),想“少一人”,体会思乡之情

  (过渡语):读的真好!我们再自由地读一读后两句,此时你又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

  1、师:你说的真不错。就在这样的孤独中,王维想起了以前在家乡读书的时候。(课件出示)那时候,自己也会在重阳节时,和兄弟们一起插上茱萸、登上高处,可如今兄弟们站在高处,却少了一人,少了谁呢?

  生:王维。

  2、假如此时你是王维的兄弟们,看着王维不能和他们一起庆祝,你会感慨地说什么呢?生:“少一人”

  3、我们再静静地默读,想想这幅画面最不完美的地方是什么?

  生:“少一人”

  4、指导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悲伤,让我们带着这种悲伤,一起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齐读

  (三)指导背诵,情景交融

  师:你们读的让老师都感到深深的悲伤。可现在正碰到重阳佳节,秋阳高照,遥想此刻兄弟们一定在身上插上茱萸香草了,一定在饮菊花酒了,一定在登高远眺了,你们可知道,我——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此时此刻,我仿佛听到了兄弟们的欢声笑语,他们也一定正惦念着我,我的心里又多了一丝安慰。“遥知——”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遍插茱萸少一人”,唯独少我一个人啊,怎能不让我——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齐读全诗感悟。

  背诵古诗。

  五、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我们再来看看“忆”,此时的“忆”还单单只是回忆吗? “忆”翻译成什么意思才更为贴切?

  生:思念

  师:非常准确,所以在诗的正文中诗人就用了一个什么字?

  生:思

  2、师:太棒了,“忆”和“思”原本就是一组近义词,都是指思念。既然诗人如此思念家乡的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课件出示:王维,唐代大诗人,十五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读书,到二十岁考中进士。这段时间,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自然会产生浓厚的思乡之情,尤其在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此时的思念就似美酒一样,越酿越醇,于是才写出这首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诞生了思乡的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六、举一反三,迁移拓展

  是啊,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我们一起来学学这两首:出示《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泊船瓜洲杂诗

  (宋)王安石(唐)王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假如你有亲人在外地工作,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体会诗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

  1.从叶绍翁笔下的乡愁引入学*维笔下的乡愁

  2.提出初读要求:读四遍。前两遍把诗中的每一个字读准, 把诗读正确;后两遍注意诗中的停顿,读出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读诗。老师巡视。

  4.(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是否把字音 读准了。

  5.齐读生字较多的两句诗。

  6.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是否读的有板有眼。

  7.齐读古诗。

  二.再读古诗------读出诗味

  1.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还不够,还应读出诗味。老师对比读“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具体告诉学生什么是诗味。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

  4.齐读。

  三.细读古诗------读懂诗意,走*诗人

  1.谈谈读诗后诗留给自己的印象。

  2.带着诗人的思乡之情读古诗。

  3.诗人为什么这样的想家?这首诗讲了什么呢?仔细读古诗及诗下面的注释,努力把诗意读懂。

  4.学生自己读诗学诗。

  5.老师提两个问题检查读书效果:(1)诗人身在何方?(2)诗人心在何方?

  6.(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王维 身在他乡 心在家乡”)这种远离家乡却思念亲人的孤独感能体会得到吗?

  7.带着诗人的孤独读古诗。(配《二泉映月》)

  8.老师配乐读。

  四.品读古诗------读出情意,走进诗人

  1.(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心里反复地读这两句诗,闭眼想想: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王维是如何度过的?

  2.指名说说。

  3.(课件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边读边想: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王维的家乡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4.指名说说。

  5.这样热闹的场面里没有王维,王维只有————(学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幸福的场面里没有王维,王维只有---------(学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6.这时,你们应该问问王维!你最想问他什么呢?

  7.介绍诗作的背景。

  8.齐读全诗。

  五.诗外读诗------超越诗人

  1.孤独、思乡的情愫似乎一直伴随着王维,后来他又写过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读读,说说大意。

  2.(课件出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读读,说说大意。

  3.每当王维想家时,他就倍感孤独,每当孤独时,他又特别想家。这种相思的潮水挡也挡不住,就化成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齐读古诗。(配乐《牵挂》)

  5.王维的心情就是众多远离家乡的人的心情。在《牵挂》的歌声中静静地结束这一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6篇扩展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6篇(扩展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6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学校资源库,有关古诗网站,课件等。

  课前活动:

  1、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了解李白的《静夜思》。

  2、从学校的资源库中初步认识了解王维及探寻他的家乡。

  3、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

  4、老师引导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并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激情揭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是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王维。(结合课前的资源了解)

  王维九岁即才学出众。

  李白被称诗仙,杜甫被称诗圣,王维被称诗佛。

  3、释题,画简图助理解。

  a。回顾课前在资源库中搜寻的对王维故乡的了解。

  b。画简笔画: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

  二、初读悟意。

  (一)认音

  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检查认字情况(生字卡)

  3、再读诗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读诗句,借注释理解诗意。

  2、读读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释诗意。(借机板书:思)

  (三)悟情

  (1)自由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a。

  简介诗作背景。

  诗人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异乡。

  b。

  同学们去别人家做过客,在别人家做客就是别人家的客人。王维在长安就是长安的客人,所以说是异客。

  c。

  王维独在异乡做异客是一天吗?十天?一个月?还是多长时间?(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啊)

  (2)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有什么感觉呢?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a。师:诗人十几岁还是个孩子呀,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着了,想家;在外吃的饭菜不可口,想家

  b。

  口头练*:

  诗人离开了亲人,*日里常常想家,在节日里他会更想家;

  诗人离开家乡两年了,*日里常常想家,要过节了他就会更想家。

  所以说:(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c。

  同学们,课前让你们了很多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有哪些*俗?(生:)一年有那么多节日你们喜欢吗,为什么?(生)是啊,节日里能跟家人团聚,能吃到好东西,很热闹,这样的节日就是(佳节)。

  d。王维过节了能跟家人团聚吗?(生:)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吗?(生:)能跟朋友一起快乐地玩吗?(生:)那么他过节了会像你们一样也高兴吗?他又是什么感觉?(难过、悲伤、伤心怕过节)

  e。虽然王维害怕过节但是每个节日还是会如期而至的。

  口头练*:

  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

  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

  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

  f。今天是重阳节了,有谁知道重阳节的*俗?(师生共同介绍*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可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并且认识茱萸)

  长安的人们是怎么过节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

  (师配乐启发,生闭目想象):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街上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老的少的,都兴高采烈地忙着过节了。有的约了一行人一边比赛着登山,一边采着菊花;有的约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边喝着菊花酒,一边高声谈笑着什么;到了夜晚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吃着丰盛的晚餐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g。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说出来。

  是啊,在家乡,亲人团圆是多么幸福啊,朋友相聚是多么快乐,可此时的王维呢?

  h。展开对比图:当别人相约着出游,可他却只能一个人独自遥望着家乡;当别人朋友相聚高兴畅快地痛饮时,他只能一个人拿着酒杯独自喝闷酒;别人节日里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边下棋一边喝茶谈心事,王维却只能独自一个人默默地对着纸笔说话。

  i。想想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生反复读诗句体会王维的情感。

  王维虽然人在哪里(长安),但他的心却在哪里(家乡),让我们跟着王维的心看到家乡的兄弟在干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3)

  导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指名朗读诗句。

  b。边读边想象一下:王维的兄弟分茱萸的情景。是多了一枝茱萸吗?(不是。是少一个人啊)

  c。师:我的亲人朋友们,思念可以穿越很远的距离。把你们的思念说出来吧,我一定会感受得到的。

  d。(音乐《远方的书信》)师生体验亲人朋友跟王维说话。

  e。师:王维思念着家人,家人也在思念着王维。这就是亲人,这就叫做互相牵挂互相关心。

  f。分组、分男女读诗句。

  三、诵读积累。

  我的亲人们朋友们,我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们,但我的功名还没成就,现在只能寄回我的一首诗,你们从诗中就能读懂我的心啊。

  (同学们,我们都是王维的亲人朋友,来读读他的心声吧。)

  1、感情诵读

  a。师指导朗诵:(重,拖,轻,扬)

  b。自由练*读。

  c。指名读,共同评议。

  d。老师也被王维浓浓的思念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好吗?范读指导。(配乐诵读)

  2、积累背诵

  a。配乐读:同学们,你们有过思念的感觉吗?在什么时候思念谁?

  (生谈体验,说后读全诗。)

  b。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四。延伸拓展。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远在异地,遇到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见面时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王维好不容易见到故人了,他想问的是什么呢?

  1、出示:《杂诗》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生借注释自学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②来日:来的那一天。

  ③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④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⑤著花:著,开放;著花,开花。

  3、交流自学情况。

  4、诗人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每一人每一事,连家乡的每一草每一木都在他的牵挂之中。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

  5、再齐读《杂诗》。

  6、同学们,我们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的乡思。今后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因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人亲啊!

  7、最后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今天的这两首诗吧。

  五.课后作业:

  1、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

  2、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

  教学反思

  语文是一个多源性的学科,其知识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其学科的广源性和多源性,也决定了语文学*应该注重调动多方资源。因此,作为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而古诗教学,因作者写作年代与现代相隔久远,当时的状况也跟现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让现在的孩子理解古诗更是较难。所以通过了解多方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时空的差距,也可以缩短认知的距离。我这一节古诗课又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呢?

  一、多方资源贯穿始终。

  在这堂课的始终我一直注重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课前,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学校资源库了解李白写作《静夜思》的背景与情感;并从资源库中初步了解认识了王维并探寻了他的家乡;以及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这些都为学*古诗,为理解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些查询了解,有助于孩子们对古诗的理解。如知道了山东兄弟中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因为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通过资源库知识,孩子们知道了王维在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独在异乡为异客。通过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才明白为什么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课后我又安排孩子们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网络自学《杂诗》等,让孩子们达到对古诗的深层次理解;同时让孩子们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真正走进异乡人心里去加深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二、紧扣资源突破重点。

  古诗教学中对诗句的理解并不很难,关键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这首诗中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是重点。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佳节,

  通过*时的生活积累也了解了有哪些佳节。因为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俗。所以在教学这一重点时我将佳节具体化了,将常人的节日与异乡王维的节日情景作了个对比。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这样孩子们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并能真正感受佳节思亲的痛苦。

  王维佳节里倍思亲,怎样倍思亲呢?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他与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独到描写之处,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引导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还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让孩子们明白古时人们在重阳节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寓意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等。这样就对诗人遥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通过配乐启发,闭目想象,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然后借助三组别人欢度节日与王维害怕过节的对比图展示,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样诗歌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抛砖引玉教给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本次课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查询各种资料,了解多个知识,理解诗的意思,突破重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们今后自已去尝试。所以这节课也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次课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搜集、查询、了解,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团结合作,而且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关键是孩子们从这节课中学*到了学*古诗的方法,今后自己随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自觉去学*了解各种古诗。也真正让要他学而变为他要学了。到那时,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也才真正达到了效果。

  因为师生的共同努力,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重难点的突破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能用心去感受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怎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当然在整次课的教与学而言,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诗歌结合体验朗读的时候,也许是所在年级的孩子还较小,生活体验不够;也许与老师的引导不到位有关,在体验读的方面总感觉不太令人满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更加积极去探索,让孩子们的学*更能得心应手,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学得更加轻松自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学校资源库,有关古诗网站,课件等。

  课前活动:

  1、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了解李白的《静夜思》。

  2、从学校的资源库中初步认识了解王维及探寻他的家乡。

  3、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

  4、老师引导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并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激情揭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是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王维。(结合课前的资源了解)

  王维九岁即才学出众。

  李白被称诗仙,杜甫被称诗圣,王维被称诗佛。

  3、释题,画简图助理解。

  a、回顾课前在资源库中搜寻的对王维故乡的了解。

  b、画简笔画: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

  二、初读悟意。

  (一)认音

  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检查认字情况(生字卡)

  3、再读诗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读诗句,借注释理解诗意。

  2、读读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释诗意。(借机板书:思)

  (三)悟情

  (1)自由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a、简介诗作背景。

  诗人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异乡。

  b、同学们去别人家做过客,在别人家做客就是别人家的客人。王维在长安就是长安的客人,所以说是异客。

  c、王维独在异乡做异客是一天吗?十天?一个月?还是多长时间?(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啊)

  (2)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有什么感觉呢?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a、师:诗人十几岁还是个孩子呀,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着了,想家;在外吃的饭菜不可口,想家

  b、口头练*:

  诗人离开了亲人,*日里常常想家,在节日里他会更想家;

  诗人离开家乡两年了,*日里常常想家,要过节了他就会更想家。

  所以说:(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c、同学们,课前让你们了很多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有哪些*俗?(生:)一年有那么多节日你们喜欢吗,为什么?(生)是啊,节日里能跟家人团聚,能吃到好东西,很热闹,这样的节日就是(佳节)。

  d、王维过节了能跟家人团聚吗?(生:)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吗?(生:)能跟朋友一起快乐地玩吗?(生:)那么他过节了会像你们一样也高兴吗?他又是什么感觉?(难过、悲伤、伤心怕过节)

  e、虽然王维害怕过节但是每个节日还是会如期而至的。

  口头练*:

  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

  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

  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

  f、今天是重阳节了,有谁知道重阳节的*俗?(师生共同介绍*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可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并且认识茱萸)

  长安的人们是怎么过节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

  (师配乐启发,生闭目想象):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街上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老的少的,都兴高采烈地忙着过节了。有的约了一行人一边比赛着登山,一边采着菊花;有的约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边喝着菊花酒,一边高声谈笑着什么;到了夜晚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吃着丰盛的晚餐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g、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说出来。

  是啊,在家乡,亲人团圆是多么幸福啊,朋友相聚是多么快乐,可此时的王维呢?

  h。展开对比图:当别人相约着出游,可他却只能一个人独自遥望着家乡;当别人朋友相聚高兴畅快地痛饮时,他只能一个人拿着酒杯独自喝闷酒;别人节日里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边下棋一边喝茶谈心事,王维却只能独自一个人默默地对着纸笔说话。

  i、想想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生反复读诗句体会王维的情感。

  王维虽然人在哪里(长安),但他的心却在哪里(家乡),让我们跟着王维的心看到家乡的兄弟在干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3)

  导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指名朗读诗句。

  b、边读边想象一下:王维的兄弟分茱萸的情景。是多了一枝茱萸吗?(不是。是少一个人啊)

  c、师:我的亲人朋友们,思念可以穿越很远的距离。把你们的思念说出来吧,我一定会感受得到的。

  d、(音乐《远方的书信》)师生体验亲人朋友跟王维说话。

  e、师:王维思念着家人,家人也在思念着王维。这就是亲人,这就叫做互相牵挂互相关心。

  f、分组、分男女读诗句。

  三、诵读积累。

  我的亲人们朋友们,我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们,但我的功名还没成就,现在只能寄回我的一首诗,你们从诗中就能读懂我的心啊。

  (同学们,我们都是王维的亲人朋友,来读读他的心声吧。)

  1、感情诵读

  a、师指导朗诵:(重,拖,轻,扬)

  b、自由练*读。

  c、指名读,共同评议。

  d、老师也被王维浓浓的思念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好吗?范读指导。(配乐诵读)

  2、积累背诵

  a、配乐读:同学们,你们有过思念的感觉吗?在什么时候思念谁?

  (生谈体验,说后读全诗。)

  b、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四。延伸拓展。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远在异地,遇到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见面时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王维好不容易见到故人了,他想问的是什么呢?

  1、出示:《杂诗》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生借注释自学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②来日:来的那一天。

  ③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④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⑤著花:著,开放;著花,开花。

  3、交流自学情况。

  4、诗人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每一人每一事,连家乡的每一草每一木都在他的牵挂之中。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

  5、再齐读《杂诗》。

  6、同学们,我们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的乡思。今后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因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人亲啊!

  7、最后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今天的这两首诗吧。

  五.课后作业:

  1、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

  2、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

  教学反思

  语文是一个多源性的学科,其知识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其学科的广源性和多源性,也决定了语文学*应该注重调动多方资源。因此,作为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而古诗教学,因作者写作年代与现代相隔久远,当时的状况也跟现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让现在的孩子理解古诗更是较难。所以通过了解多方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时空的差距,也可以缩短认知的.距离。我这一节古诗课又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呢?

  一、多方资源贯穿始终。

  在这堂课的始终我一直注重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课前,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学校资源库了解李白写作《静夜思》的背景与情感;并从资源库中初步了解认识了王维并探寻了他的家乡;以及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这些都为学*古诗,为理解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些查询了解,有助于孩子们对古诗的理解。如知道了山东兄弟中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因为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通过资源库知识,孩子们知道了王维在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独在异乡为异客。通过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才明白为什么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课后我又安排孩子们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网络自学《杂诗》等,让孩子们达到对古诗的深层次理解;同时让孩子们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真正走进异乡人心里去加深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二、紧扣资源突破重点。

  古诗教学中对诗句的理解并不很难,关键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这首诗中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是重点。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佳节,

  通过*时的生活积累也了解了有哪些佳节。因为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俗。所以在教学这一重点时我将佳节具体化了,将常人的节日与异乡王维的节日情景作了个对比。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这样孩子们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并能真正感受佳节思亲的痛苦。

  王维佳节里倍思亲,怎样倍思亲呢?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他与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独到描写之处,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引导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还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让孩子们明白古时人们在重阳节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寓意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等。这样就对诗人遥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通过配乐启发,闭目想象,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然后借助三组别人欢度节日与王维害怕过节的对比图展示,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样诗歌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抛砖引玉教给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本次课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查询各种资料,了解多个知识,理解诗的意思,突破重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们今后自已去尝试。所以这节课也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次课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搜集、查询、了解,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团结合作,而且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关键是孩子们从这节课中学*到了学*古诗的方法,今后自己随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自觉去学*了解各种古诗。也真正让要他学而变为他要学了。到那时,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也才真正达到了效果。

  因为师生的共同努力,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重难点的突破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能用心去感受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怎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当然在整次课的教与学而言,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诗歌结合体验朗读的时候,也许是所在年级的孩子还较小,生活体验不够;也许与老师的引导不到位有关,在体验读的方面总感觉不太令人满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更加积极去探索,让孩子们的学*更能得心应手,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学得更加轻松自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学校资源库,有关古诗网站,课件等。

  课前活动:

  1、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了解李白的《静夜思》。

  2、从学校的资源库中初步认识了解王维及探寻他的家乡。

  3、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

  4、老师引导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并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激情揭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是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王维。(结合课前的资源了解)

  王维九岁即才学出众。

  李白被称诗仙,杜甫被称诗圣,王维被称诗佛。

  3、释题,画简图助理解。

  a。回顾课前在资源库中搜寻的对王维故乡的了解。

  b。画简笔画: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

  二、初读悟意。

  (一)认音

  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检查认字情况(生字卡)

  3、再读诗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读诗句,借注释理解诗意。

  2、读读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释诗意。(借机板书:思)

  (三)悟情

  (1)自由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a。

  简介诗作背景。

  诗人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异乡。

  b。

  同学们去别人家做过客,在别人家做客就是别人家的客人。王维在长安就是长安的客人,所以说是异客。

  c。

  王维独在异乡做异客是一天吗?十天?一个月?还是多长时间?(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啊)

  (2)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有什么感觉呢?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a。师:诗人十几岁还是个孩子呀,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着了,想家;在外吃的饭菜不可口,想家

  b。

  口头练*:

  诗人离开了亲人,*日里常常想家,在节日里他会更想家;

  诗人离开家乡两年了,*日里常常想家,要过节了他就会更想家。

  所以说:(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c。

  同学们,课前让你们了很多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有哪些*俗?(生:)一年有那么多节日你们喜欢吗,为什么?(生)是啊,节日里能跟家人团聚,能吃到好东西,很热闹,这样的节日就是(佳节)。

  d。王维过节了能跟家人团聚吗?(生:)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吗?(生:)能跟朋友一起快乐地玩吗?(生:)那么他过节了会像你们一样也高兴吗?他又是什么感觉?(难过、悲伤、伤心怕过节)

  e。虽然王维害怕过节但是每个节日还是会如期而至的。

  口头练*:

  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

  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

  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

  f。今天是重阳节了,有谁知道重阳节的*俗?(师生共同介绍*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可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并且认识茱萸)

  长安的人们是怎么过节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

  (师配乐启发,生闭目想象):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街上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老的少的,都兴高采烈地忙着过节了。有的约了一行人一边比赛着登山,一边采着菊花;有的约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边喝着菊花酒,一边高声谈笑着什么;到了夜晚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吃着丰盛的晚餐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g。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说出来。

  是啊,在家乡,亲人团圆是多么幸福啊,朋友相聚是多么快乐,可此时的王维呢?

  h。展开对比图:当别人相约着出游,可他却只能一个人独自遥望着家乡;当别人朋友相聚高兴畅快地痛饮时,他只能一个人拿着酒杯独自喝闷酒;别人节日里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边下棋一边喝茶谈心事,王维却只能独自一个人默默地对着纸笔说话。

  i。想想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生反复读诗句体会王维的情感。

  王维虽然人在哪里(长安),但他的心却在哪里(家乡),让我们跟着王维的心看到家乡的兄弟在干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3)

  导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指名朗读诗句。

  b。边读边想象一下:王维的兄弟分茱萸的情景。是多了一枝茱萸吗?(不是。是少一个人啊)

  c。师:我的亲人朋友们,思念可以穿越很远的距离。把你们的思念说出来吧,我一定会感受得到的。

  d。(音乐《远方的书信》)师生体验亲人朋友跟王维说话。

  e。师:王维思念着家人,家人也在思念着王维。这就是亲人,这就叫做互相牵挂互相关心。

  f。分组、分男女读诗句。

  三、诵读积累。

  我的亲人们朋友们,我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们,但我的功名还没成就,现在只能寄回我的一首诗,你们从诗中就能读懂我的心啊。

  (同学们,我们都是王维的亲人朋友,来读读他的心声吧。)

  1、感情诵读

  a。师指导朗诵:(重,拖,轻,扬)

  b。自由练*读。

  c。指名读,共同评议。

  d。老师也被王维浓浓的思念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好吗?范读指导。(配乐诵读)

  2、积累背诵

  a。配乐读:同学们,你们有过思念的感觉吗?在什么时候思念谁?

  (生谈体验,说后读全诗。)

  b。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四。延伸拓展。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远在异地,遇到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见面时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王维好不容易见到故人了,他想问的是什么呢?

  1、出示:《杂诗》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生借注释自学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②来日:来的那一天。

  ③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④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⑤著花:著,开放;著花,开花。

  3、交流自学情况。

  4、诗人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每一人每一事,连家乡的每一草每一木都在他的牵挂之中。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

  5、再齐读《杂诗》。

  6、同学们,我们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的乡思。今后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因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人亲啊!

  7、最后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今天的这两首诗吧。

  五.课后作业:

  1、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

  2、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

  教学反思

  语文是一个多源性的学科,其知识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其学科的广源性和多源性,也决定了语文学*应该注重调动多方资源。因此,作为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而古诗教学,因作者写作年代与现代相隔久远,当时的状况也跟现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让现在的孩子理解古诗更是较难。所以通过了解多方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时空的差距,也可以缩短认知的距离。我这一节古诗课又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呢?

  一、多方资源贯穿始终。

  在这堂课的始终我一直注重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课前,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学校资源库了解李白写作《静夜思》的背景与情感;并从资源库中初步了解认识了王维并探寻了他的家乡;以及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这些都为学*古诗,为理解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些查询了解,有助于孩子们对古诗的理解。如知道了山东兄弟中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因为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通过资源库知识,孩子们知道了王维在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独在异乡为异客。通过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才明白为什么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课后我又安排孩子们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网络自学《杂诗》等,让孩子们达到对古诗的深层次理解;同时让孩子们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真正走进异乡人心里去加深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二、紧扣资源突破重点。

  古诗教学中对诗句的理解并不很难,关键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这首诗中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是重点。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佳节,

  通过*时的生活积累也了解了有哪些佳节。因为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俗。所以在教学这一重点时我将佳节具体化了,将常人的节日与异乡王维的节日情景作了个对比。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这样孩子们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并能真正感受佳节思亲的痛苦。

  王维佳节里倍思亲,怎样倍思亲呢?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他与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独到描写之处,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引导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还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让孩子们明白古时人们在重阳节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寓意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等。这样就对诗人遥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通过配乐启发,闭目想象,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然后借助三组别人欢度节日与王维害怕过节的对比图展示,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样诗歌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抛砖引玉教给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本次课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查询各种资料,了解多个知识,理解诗的意思,突破重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们今后自已去尝试。所以这节课也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次课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搜集、查询、了解,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团结合作,而且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关键是孩子们从这节课中学*到了学*古诗的方法,今后自己随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自觉去学*了解各种古诗。也真正让要他学而变为他要学了。到那时,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也才真正达到了效果。

  因为师生的.共同努力,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重难点的突破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能用心去感受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怎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当然在整次课的教与学而言,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诗歌结合体验朗读的时候,也许是所在年级的孩子还较小,生活体验不够;也许与老师的引导不到位有关,在体验读的方面总感觉不太令人满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更加积极去探索,让孩子们的学*更能得心应手,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学得更加轻松自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恰逢重阳佳节,作业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独,非常思念家乡亲人。前两句写诗人想念亲人,后两句写亲人也在思念他。情之所至,所以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名句。

  学情分析

  学*本篇课文时正好是深秋时节,也正值重阳之际,而这首诗又正好是抒写秋色乡情的千古绝唱。要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借助注释,结合图意并结合秋天的特点来理解诗意,感受诗中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学*“忆、异”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今天我们学*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17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自主合作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时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问题。

  设计意图: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发表意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启发想象。提问:同学们在朗读时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朗读诗歌,入情入境感受诗歌的画面。

  五、欣赏古诗,品读古诗

  1、赏读古诗,教师指导。

  2、品读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字用得特别好?

  设计意图:学会欣赏诗歌。

  六、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背诵。

  设计意图:背诵诗歌。

  七、指导写字

  1、小组内交流难写易错的字。

  2、师范写“逢、倍、插”,强调结构及笔顺,让生书空。

  3、学生练*书写生字。

  设计意图:养成正确书写汉字的好*惯。

  八、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设计意图:扩展知识。

  九、作业

  课下搜集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的千古佳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学校资源库,有关古诗网站,课件等。

  课前活动:

  1、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了解李白的《静夜思》。

  2、从学校的资源库中初步认识了解王维及探寻他的家乡。

  3、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

  4、老师引导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并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激情揭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是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王维。(结合课前的资源了解)

  王维九岁即才学出众。

  李白被称诗仙,杜甫被称诗圣,王维被称诗佛。

  3、释题,画简图助理解。

  a。回顾课前在资源库中搜寻的对王维故乡的了解。

  b。画简笔画: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

  二、初读悟意。

  (一)认音

  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检查认字情况(生字卡)

  3、再读诗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读诗句,借注释理解诗意。

  2、读读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释诗意。(借机板书:思)

  (三)悟情

  (1)自由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a。

  简介诗作背景。

  诗人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异乡。

  b。

  同学们去别人家做过客,在别人家做客就是别人家的客人。王维在长安就是长安的客人,所以说是异客。

  c。

  王维独在异乡做异客是一天吗?十天?一个月?还是多长时间?(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啊)

  (2)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有什么感觉呢?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a。师:诗人十几岁还是个孩子呀,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着了,想家;在外吃的饭菜不可口,想家

  b。

  口头练*:

  诗人离开了亲人,*日里常常想家,在节日里他会更想家;

  诗人离开家乡两年了,*日里常常想家,要过节了他就会更想家。

  所以说:(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c。

  同学们,课前让你们了很多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有哪些*俗?(生:)一年有那么多节日你们喜欢吗,为什么?(生)是啊,节日里能跟家人团聚,能吃到好东西,很热闹,这样的节日就是(佳节)。

  d。王维过节了能跟家人团聚吗?(生:)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吗?(生:)能跟朋友一起快乐地玩吗?(生:)那么他过节了会像你们一样也高兴吗?他又是什么感觉?(难过、悲伤、伤心怕过节)

  e。虽然王维害怕过节但是每个节日还是会如期而至的。

  口头练*:

  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

  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

  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

  f。今天是重阳节了,有谁知道重阳节的*俗?(师生共同介绍*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可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并且认识茱萸)

  长安的人们是怎么过节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

  (师配乐启发,生闭目想象):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街上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老的少的,都兴高采烈地忙着过节了。有的约了一行人一边比赛着登山,一边采着菊花;有的约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边喝着菊花酒,一边高声谈笑着什么;到了夜晚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吃着丰盛的晚餐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g。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说出来。

  是啊,在家乡,亲人团圆是多么幸福啊,朋友相聚是多么快乐,可此时的王维呢?

  h。展开对比图:当别人相约着出游,可他却只能一个人独自遥望着家乡;当别人朋友相聚高兴畅快地痛饮时,他只能一个人拿着酒杯独自喝闷酒;别人节日里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边下棋一边喝茶谈心事,王维却只能独自一个人默默地对着纸笔说话。

  i。想想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生反复读诗句体会王维的情感。

  王维虽然人在哪里(长安),但他的心却在哪里(家乡),让我们跟着王维的心看到家乡的兄弟在干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3)

  导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指名朗读诗句。

  b。边读边想象一下:王维的兄弟分茱萸的情景。是多了一枝茱萸吗?(不是。是少一个人啊)

  c。师:我的亲人朋友们,思念可以穿越很远的距离。把你们的思念说出来吧,我一定会感受得到的。

  d。(音乐《远方的书信》)师生体验亲人朋友跟王维说话。

  e。师:王维思念着家人,家人也在思念着王维。这就是亲人,这就叫做互相牵挂互相关心。

  f。分组、分男女读诗句。

  三、诵读积累。

  我的亲人们朋友们,我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们,但我的功名还没成就,现在只能寄回我的一首诗,你们从诗中就能读懂我的心啊。

  (同学们,我们都是王维的亲人朋友,来读读他的心声吧。)

  1、感情诵读

  a。师指导朗诵:(重,拖,轻,扬)

  b。自由练*读。

  c。指名读,共同评议。

  d。老师也被王维浓浓的思念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好吗?范读指导。(配乐诵读)

  2、积累背诵

  a。配乐读:同学们,你们有过思念的感觉吗?在什么时候思念谁?

  (生谈体验,说后读全诗。)

  b。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四。延伸拓展。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远在异地,遇到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见面时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王维好不容易见到故人了,他想问的是什么呢?

  1、出示:《杂诗》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生借注释自学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②来日:来的那一天。

  ③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④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⑤著花:著,开放;著花,开花。

  3、交流自学情况。

  4、诗人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每一人每一事,连家乡的每一草每一木都在他的牵挂之中。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

  5、再齐读《杂诗》。

  6、同学们,我们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的乡思。今后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因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人亲啊!

  7、最后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今天的这两首诗吧。

  五.课后作业:

  1、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

  2、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

  教学反思

  语文是一个多源性的学科,其知识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其学科的广源性和多源性,也决定了语文学*应该注重调动多方资源。因此,作为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而古诗教学,因作者写作年代与现代相隔久远,当时的状况也跟现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让现在的孩子理解古诗更是较难。所以通过了解多方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时空的差距,也可以缩短认知的距离。我这一节古诗课又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呢?

  一、多方资源贯穿始终。

  在这堂课的始终我一直注重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课前,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学校资源库了解李白写作《静夜思》的背景与情感;并从资源库中初步了解认识了王维并探寻了他的家乡;以及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这些都为学*古诗,为理解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些查询了解,有助于孩子们对古诗的理解。如知道了山东兄弟中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因为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通过资源库知识,孩子们知道了王维在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独在异乡为异客。通过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才明白为什么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课后我又安排孩子们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网络自学《杂诗》等,让孩子们达到对古诗的深层次理解;同时让孩子们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真正走进异乡人心里去加深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二、紧扣资源突破重点。

  古诗教学中对诗句的理解并不很难,关键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这首诗中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是重点。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佳节,

  通过*时的生活积累也了解了有哪些佳节。因为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俗。所以在教学这一重点时我将佳节具体化了,将常人的节日与异乡王维的节日情景作了个对比。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这样孩子们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并能真正感受佳节思亲的痛苦。

  王维佳节里倍思亲,怎样倍思亲呢?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他与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独到描写之处,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引导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还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让孩子们明白古时人们在重阳节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寓意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等。这样就对诗人遥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通过配乐启发,闭目想象,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然后借助三组别人欢度节日与王维害怕过节的对比图展示,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样诗歌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抛砖引玉教给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本次课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查询各种资料,了解多个知识,理解诗的意思,突破重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们今后自已去尝试。所以这节课也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次课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搜集、查询、了解,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团结合作,而且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关键是孩子们从这节课中学*到了学*古诗的方法,今后自己随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自觉去学*了解各种古诗。也真正让要他学而变为他要学了。到那时,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也才真正达到了效果。

  因为师生的共同努力,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重难点的突破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能用心去感受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怎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当然在整次课的教与学而言,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诗歌结合体验朗读的时候,也许是所在年级的孩子还较小,生活体验不够;也许与老师的引导不到位有关,在体验读的方面总感觉不太令人满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更加积极去探索,让孩子们的学*更能得心应手,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学得更加轻松自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学校资源库,有关古诗网站,课件等。

  课前活动:

  1、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了解李白的《静夜思》。

  2、从学校的资源库中初步认识了解王维及探寻他的家乡。

  3、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

  4、老师引导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并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激情揭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是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王维。(结合课前的资源了解)

  王维九岁即才学出众。

  李白被称诗仙,杜甫被称诗圣,王维被称诗佛。

  3、释题,画简图助理解。

  a。回顾课前在资源库中搜寻的对王维故乡的了解。

  b。画简笔画: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

  二、初读悟意。

  (一)认音

  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检查认字情况(生字卡)

  3、再读诗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读诗句,借注释理解诗意。

  2、读读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释诗意。(借机板书:思)

  (三)悟情

  (1)自由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a。

  简介诗作背景。

  诗人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异乡。

  b。

  同学们去别人家做过客,在别人家做客就是别人家的客人。王维在长安就是长安的客人,所以说是异客。

  c。

  王维独在异乡做异客是一天吗?十天?一个月?还是多长时间?(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啊)

  (2)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有什么感觉呢?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a。师:诗人十几岁还是个孩子呀,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着了,想家;在外吃的饭菜不可口,想家

  b。

  口头练*:

  诗人离开了亲人,*日里常常想家,在节日里他会更想家;

  诗人离开家乡两年了,*日里常常想家,要过节了他就会更想家。

  所以说:(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c。

  同学们,课前让你们了很多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有哪些*俗?(生:)一年有那么多节日你们喜欢吗,为什么?(生)是啊,节日里能跟家人团聚,能吃到好东西,很热闹,这样的节日就是(佳节)。

  d。王维过节了能跟家人团聚吗?(生:)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吗?(生:)能跟朋友一起快乐地玩吗?(生:)那么他过节了会像你们一样也高兴吗?他又是什么感觉?(难过、悲伤、伤心怕过节)

  e。虽然王维害怕过节但是每个节日还是会如期而至的。

  口头练*:

  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

  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

  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

  f。今天是重阳节了,有谁知道重阳节的*俗?(师生共同介绍*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可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并且认识茱萸)

  长安的人们是怎么过节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

  (师配乐启发,生闭目想象):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街上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老的少的,都兴高采烈地忙着过节了。有的约了一行人一边比赛着登山,一边采着菊花;有的约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边喝着菊花酒,一边高声谈笑着什么;到了夜晚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吃着丰盛的晚餐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g。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说出来。

  是啊,在家乡,亲人团圆是多么幸福啊,朋友相聚是多么快乐,可此时的王维呢?

  h。展开对比图:当别人相约着出游,可他却只能一个人独自遥望着家乡;当别人朋友相聚高兴畅快地痛饮时,他只能一个人拿着酒杯独自喝闷酒;别人节日里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边下棋一边喝茶谈心事,王维却只能独自一个人默默地对着纸笔说话。

  i。想想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生反复读诗句体会王维的情感。

  王维虽然人在哪里(长安),但他的心却在哪里(家乡),让我们跟着王维的心看到家乡的兄弟在干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3)

  导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指名朗读诗句。

  b。边读边想象一下:王维的兄弟分茱萸的情景。是多了一枝茱萸吗?(不是。是少一个人啊)

  c。师:我的亲人朋友们,思念可以穿越很远的距离。把你们的思念说出来吧,我一定会感受得到的。

  d。(音乐《远方的书信》)师生体验亲人朋友跟王维说话。

  e。师:王维思念着家人,家人也在思念着王维。这就是亲人,这就叫做互相牵挂互相关心。

  f。分组、分男女读诗句。

  三、诵读积累。

  我的亲人们朋友们,我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们,但我的功名还没成就,现在只能寄回我的一首诗,你们从诗中就能读懂我的心啊。

  (同学们,我们都是王维的亲人朋友,来读读他的心声吧。)

  1、感情诵读

  a。师指导朗诵:(重,拖,轻,扬)

  b。自由练*读。

  c。指名读,共同评议。

  d。老师也被王维浓浓的思念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好吗?范读指导。(配乐诵读)

  2、积累背诵

  a。配乐读:同学们,你们有过思念的感觉吗?在什么时候思念谁?

  (生谈体验,说后读全诗。)

  b。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四。延伸拓展。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远在异地,遇到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见面时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王维好不容易见到故人了,他想问的是什么呢?

  1、出示:《杂诗》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生借注释自学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②来日:来的那一天。

  ③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④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⑤著花:著,开放;著花,开花。

  3、交流自学情况。

  4、诗人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每一人每一事,连家乡的每一草每一木都在他的牵挂之中。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

  5、再齐读《杂诗》。

  6、同学们,我们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的乡思。今后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因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人亲啊!

  7、最后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今天的这两首诗吧。

  五.课后作业:

  1、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

  2、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

  教学反思

  语文是一个多源性的学科,其知识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其学科的广源性和多源性,也决定了语文学*应该注重调动多方资源。因此,作为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而古诗教学,因作者写作年代与现代相隔久远,当时的状况也跟现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让现在的孩子理解古诗更是较难。所以通过了解多方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时空的差距,也可以缩短认知的距离。我这一节古诗课又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呢?

  一、多方资源贯穿始终。

  在这堂课的始终我一直注重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课前,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学校资源库了解李白写作《静夜思》的背景与情感;并从资源库中初步了解认识了王维并探寻了他的家乡;以及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这些都为学*古诗,为理解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些查询了解,有助于孩子们对古诗的理解。如知道了山东兄弟中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因为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通过资源库知识,孩子们知道了王维在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独在异乡为异客。通过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才明白为什么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课后我又安排孩子们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网络自学《杂诗》等,让孩子们达到对古诗的深层次理解;同时让孩子们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真正走进异乡人心里去加深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二、紧扣资源突破重点。

  古诗教学中对诗句的理解并不很难,关键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这首诗中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是重点。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佳节,

  通过*时的生活积累也了解了有哪些佳节。因为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俗。所以在教学这一重点时我将佳节具体化了,将常人的节日与异乡王维的节日情景作了个对比。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这样孩子们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并能真正感受佳节思亲的痛苦。

  王维佳节里倍思亲,怎样倍思亲呢?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他与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独到描写之处,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引导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还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让孩子们明白古时人们在重阳节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寓意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等。这样就对诗人遥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通过配乐启发,闭目想象,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然后借助三组别人欢度节日与王维害怕过节的对比图展示,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样诗歌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抛砖引玉教给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本次课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查询各种资料,了解多个知识,理解诗的意思,突破重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们今后自已去尝试。所以这节课也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次课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搜集、查询、了解,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团结合作,而且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关键是孩子们从这节课中学*到了学*古诗的方法,今后自己随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自觉去学*了解各种古诗。也真正让要他学而变为他要学了。到那时,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也才真正达到了效果。

  因为师生的共同努力,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重难点的突破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能用心去感受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怎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当然在整次课的教与学而言,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诗歌结合体验朗读的时候,也许是所在年级的孩子还较小,生活体验不够;也许与老师的引导不到位有关,在体验读的方面总感觉不太令人满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更加积极去探索,让孩子们的学*更能得心应手,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学得更加轻松自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6篇(扩展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 在 异 乡 为 异 客 ,

  每 逢 佳 节 倍 思 亲 。

  遥 知 兄 弟 登 高 处 ,

  遍 插 茱 萸 少 一 人 。

  【注释】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时在这一天,有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来避灾的`*俗。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推想。

  茱萸:又名越椒,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祛邪、避灾。

  【译文】

  独居他乡是外来的客,

  每逢佳节更加怀念家乡和亲人。

  遥想弟兄们在登高的地方,

  都插上茱萸只少了我一个人。

  【作者背景】

  王维(701-760),唐代诗人。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赏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是王维的一篇思乡怀亲的名作。前两句写自己独自漂泊在遥远的他乡,日夜思念着故乡和亲人,每逢佳节来临,孤独的感觉更加深刻,思乡怀亲之情也会倍加铭心刻骨。这里所说的“佳节”,虽然泛指一般的美好节日,但更是为本诗所写的“九月九日”(即“重阳节”)作铺垫。后两句写重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古来就有登高饮酒、佩插茱萸的风俗。而今,诗人想象着兄弟们成群结伴、登高饮酒的情景,同时他也设想因为自己无法亲临盛会,共享欢乐,兄弟们也会感到一种无法团聚的缺憾。这首诗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我独自一人在异乡漫游,每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我知道在那遥远的家乡,兄弟们一定在登高望远;他们都插着茱萸,就为少了我而感到遗憾伤心。

  注释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作者的家乡山西祁县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山东兄弟: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而王维当时在华山西面的长安,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俗。《太*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译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诗人*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这句写得自然质朴,如娓娓道来,也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静,实则更加深沉。

  “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6篇(扩展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后感 (菁华5篇)

  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全诗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全诗所表达的意思是:王维是个大诗人,所以总是有人请他去作诗,在重阳节那个夜晚王维仿佛看见在他的兄弟里少一个插茱萸的人,原来这个人就是他自己。这就启发他写下了诗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全诗中我最喜欢的句子。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诗人离别家乡的难过,还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关心、思念。一个“独”字让我体会到了一个人远在他乡是多么悲凉,难过啊!

  读了这首诗我想到了:这位诗人独自在外是多么的思念家人,重阳节那么多兄弟团聚只少了他一个人,这又让他很伤心。

  很小的时候,记得背过一首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背的时候,不甚了了,前面就好理解,茱萸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

  今日随爸爸登白云山茱萸峰,一边吃着茱萸果,一边听导游讲这首诗的意境,才知道什么叫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你知道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写的吗,厉害吧!当时王维在长安考取功名,远离故乡,又逢当年重阳节,京城内外家家户户,呼朋唤友,成群结队登山祈福。作者却一个人呆在客栈里,想想故乡的朋友都去郊游爬山,兴高采烈的神情,此时自己想念朋友,相信故乡的父母朋友也会想念自己,真是无限伤感!

  从未远离家乡和父母的.我,似乎很难理解乡愁,恰好又读到一首台湾的小诗,成了最好的解析。“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在京城长安,看到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思念家人提笔写下的佳作。其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这首诗的绝唱。该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漂泊他乡,日夜思念故土和亲人的感受,特别是佳节来临时,思乡怀亲之情会更加强烈。

  这种感觉何止作者有,其实,我也有过同样的感受。

  记得有一次,妈妈有事出差去了,便把我送到外婆家。虽然,外婆特别疼爱我,可时间一长,我还是想念妈妈。就在春节临*时,我更加想念妈妈了。外婆发觉后,让我拨通电话和妈妈通说话。每次听到妈妈那熟悉的声音,我就特别高兴。这正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心情写照吧!

  读完了这首诗,我掩卷沉思;愿天下所有的游子能和家人早日相聚,共享团圆。此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李白独自在异乡闯荡,每到过节时就会思念自己的家人,知道家人登上高处插上茱萸作重阳节纪念时,少了一人来参加。现在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就越发思念眷亲。遥想今日重阳,家人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我十分思念家人。

  重阳节,我们一般到爷爷奶奶家过。但今年我没有回老家,重阳节虽然不是特别大的节日,但是我此时身在他乡,现在我也逐渐明白了就是思念远方的亲人的感觉。这让我想起了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名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6篇(扩展4)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身在他乡,在重阳节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开始,激情导入

  1、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俗。

  2.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可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还孤独地在他乡苦读。此时,看着别人携老扶幼、开开心心地过节时,于是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这首王维的思亲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齐读课题。

  二、紧扣诗眼,从“忆”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思念起了家乡的亲人。

  2、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那种思念?

  生:(忆)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三、读顺诗文,感悟诗境

  1.今天就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跨越时空,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心境。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自由读诗三遍,要把诗读通顺,把字读正确,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交流识字方法,同时在自己没有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3、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4、重点指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佩带于臂,或挂在腰上,还可以插在头上。课件出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5、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四、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诗中第一行,短短的七个字,却出现了两个“异”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孤独”

  师:回答的真棒。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唐朝首都长安,走*王维当年的生活,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课件出示)

  走在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感到

  路过大院时,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感到

  出门远游中,携老扶幼,欢声笑语,而他感到

  2、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呢?

  生:“思亲”

  3、指导朗读:是呀,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于是诗人才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

  (过渡语):读的'真好,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幅画面,现在我们来读一读第二句诗,这里又让你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4、全班交流:

  师总结:在重阳佳节里,家家户户共庆团圆。此时的诗人却独自走在街头,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乡的亲人。此时,你能用诗里面的几个字来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

  生:“倍思亲”

  师:你太了不起了,这么快就知道了答案。现在我们就一起把刚才自己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当年的生活,体会诗人的内心感情。提供句式:(课件出示这三句填空)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想念:“__ 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怀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说出他心底的思念之言:“__ __”

  当重阳之时,看着人家举家团圆,诗人不由地说:“ ”

  齐读第二句,之后连读前两句。

  (二),想“少一人”,体会思乡之情

  (过渡语):读的真好!我们再自由地读一读后两句,此时你又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

  1、师:你说的真不错。就在这样的孤独中,王维想起了以前在家乡读书的时候。(课件出示)那时候,自己也会在重阳节时,和兄弟们一起插上茱萸、登上高处,可如今兄弟们站在高处,却少了一人,少了谁呢?

  生:王维。

  2、假如此时你是王维的兄弟们,看着王维不能和他们一起庆祝,你会感慨地说什么呢?生:“少一人”

  3、我们再静静地默读,想想这幅画面最不完美的地方是什么?

  生:“少一人”

  4、指导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悲伤,让我们带着这种悲伤,一起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齐读

  (三)指导背诵,情景交融

  师:你们读的让老师都感到深深的悲伤。可现在正碰到重阳佳节,秋阳高照,遥想此刻兄弟们一定在身上插上茱萸香草了,一定在饮菊花酒了,一定在登高远眺了,你们可知道,我——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此时此刻,我仿佛听到了兄弟们的欢声笑语,他们也一定正惦念着我,我的心里又多了一丝安慰。“遥知——”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遍插茱萸少一人”,唯独少我一个人啊,怎能不让我——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齐读全诗感悟。

  背诵古诗。

  五、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我们再来看看“忆”,此时的“忆”还单单只是回忆吗? “忆”翻译成什么意思才更为贴切?

  生:思念

  师:非常准确,所以在诗的正文中诗人就用了一个什么字?

  生:思

  2、师:太棒了,“忆”和“思”原本就是一组近义词,都是指思念。既然诗人如此思念家乡的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课件出示:王维,唐代大诗人,十五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读书,到二十岁考中进士。这段时间,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自然会产生浓厚的思乡之情,尤其在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此时的思念就似美酒一样,越酿越醇,于是才写出这首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诞生了思乡的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六、举一反三,迁移拓展

  是啊,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我们一起来学学这两首:出示《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泊船瓜洲杂诗

  (宋)王安石(唐)王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假如你有亲人在外地工作,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学校资源库,有关古诗网站,课件等。

  课前活动:

  1、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了解李白的《静夜思》。

  2、从学校的资源库中初步认识了解王维及探寻他的家乡。

  3、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

  4、老师引导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并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激情揭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是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王维。(结合课前的资源了解)

  王维九岁即才学出众。

  李白被称诗仙,杜甫被称诗圣,王维被称诗佛。

  3、释题,画简图助理解。

  a。回顾课前在资源库中搜寻的对王维故乡的了解。

  b。画简笔画: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

  二、初读悟意。

  (一)认音

  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检查认字情况(生字卡)

  3、再读诗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读诗句,借注释理解诗意。

  2、读读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释诗意。(借机板书:思)

  (三)悟情

  (1)自由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a。

  简介诗作背景。

  诗人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异乡。

  b。

  同学们去别人家做过客,在别人家做客就是别人家的客人。王维在长安就是长安的客人,所以说是异客。

  c。

  王维独在异乡做异客是一天吗?十天?一个月?还是多长时间?(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啊)

  (2)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有什么感觉呢?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a。师:诗人十几岁还是个孩子呀,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着了,想家;在外吃的饭菜不可口,想家

  b。

  口头练*:

  诗人离开了亲人,*日里常常想家,在节日里他会更想家;

  诗人离开家乡两年了,*日里常常想家,要过节了他就会更想家。

  所以说:(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c。

  同学们,课前让你们了很多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有哪些*俗?(生:)一年有那么多节日你们喜欢吗,为什么?(生)是啊,节日里能跟家人团聚,能吃到好东西,很热闹,这样的节日就是(佳节)。

  d。王维过节了能跟家人团聚吗?(生:)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吗?(生:)能跟朋友一起快乐地玩吗?(生:)那么他过节了会像你们一样也高兴吗?他又是什么感觉?(难过、悲伤、伤心怕过节)

  e。虽然王维害怕过节但是每个节日还是会如期而至的。

  口头练*:

  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

  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

  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

  f。今天是重阳节了,有谁知道重阳节的*俗?(师生共同介绍*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可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并且认识茱萸)

  长安的人们是怎么过节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

  (师配乐启发,生闭目想象):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街上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老的少的,都兴高采烈地忙着过节了。有的约了一行人一边比赛着登山,一边采着菊花;有的约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边喝着菊花酒,一边高声谈笑着什么;到了夜晚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吃着丰盛的晚餐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g。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说出来。

  是啊,在家乡,亲人团圆是多么幸福啊,朋友相聚是多么快乐,可此时的王维呢?

  h。展开对比图:当别人相约着出游,可他却只能一个人独自遥望着家乡;当别人朋友相聚高兴畅快地痛饮时,他只能一个人拿着酒杯独自喝闷酒;别人节日里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边下棋一边喝茶谈心事,王维却只能独自一个人默默地对着纸笔说话。

  i。想想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生反复读诗句体会王维的情感。

  王维虽然人在哪里(长安),但他的心却在哪里(家乡),让我们跟着王维的心看到家乡的兄弟在干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3)

  导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指名朗读诗句。

  b。边读边想象一下:王维的兄弟分茱萸的情景。是多了一枝茱萸吗?(不是。是少一个人啊)

  c。师:我的亲人朋友们,思念可以穿越很远的距离。把你们的思念说出来吧,我一定会感受得到的。

  d。(音乐《远方的书信》)师生体验亲人朋友跟王维说话。

  e。师:王维思念着家人,家人也在思念着王维。这就是亲人,这就叫做互相牵挂互相关心。

  f。分组、分男女读诗句。

  三、诵读积累。

  我的亲人们朋友们,我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们,但我的功名还没成就,现在只能寄回我的一首诗,你们从诗中就能读懂我的心啊。

  (同学们,我们都是王维的亲人朋友,来读读他的心声吧。)

  1、感情诵读

  a。师指导朗诵:(重,拖,轻,扬)

  b。自由练*读。

  c。指名读,共同评议。

  d。老师也被王维浓浓的思念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好吗?范读指导。(配乐诵读)

  2、积累背诵

  a。配乐读:同学们,你们有过思念的感觉吗?在什么时候思念谁?

  (生谈体验,说后读全诗。)

  b。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四。延伸拓展。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远在异地,遇到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见面时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王维好不容易见到故人了,他想问的是什么呢?

  1、出示:《杂诗》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生借注释自学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②来日:来的那一天。

  ③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④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⑤著花:著,开放;著花,开花。

  3、交流自学情况。

  4、诗人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每一人每一事,连家乡的每一草每一木都在他的牵挂之中。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

  5、再齐读《杂诗》。

  6、同学们,我们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的乡思。今后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因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人亲啊!

  7、最后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今天的这两首诗吧。

  五.课后作业:

  1、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

  2、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

  教学反思

  语文是一个多源性的学科,其知识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其学科的广源性和多源性,也决定了语文学*应该注重调动多方资源。因此,作为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而古诗教学,因作者写作年代与现代相隔久远,当时的状况也跟现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让现在的孩子理解古诗更是较难。所以通过了解多方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时空的差距,也可以缩短认知的距离。我这一节古诗课又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呢?

  一、多方资源贯穿始终。

  在这堂课的始终我一直注重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课前,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学校资源库了解李白写作《静夜思》的背景与情感;并从资源库中初步了解认识了王维并探寻了他的家乡;以及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这些都为学*古诗,为理解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些查询了解,有助于孩子们对古诗的理解。如知道了山东兄弟中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因为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通过资源库知识,孩子们知道了王维在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独在异乡为异客。通过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才明白为什么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课后我又安排孩子们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网络自学《杂诗》等,让孩子们达到对古诗的深层次理解;同时让孩子们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真正走进异乡人心里去加深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二、紧扣资源突破重点。

  古诗教学中对诗句的理解并不很难,关键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这首诗中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是重点。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佳节,

  通过*时的生活积累也了解了有哪些佳节。因为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俗。所以在教学这一重点时我将佳节具体化了,将常人的节日与异乡王维的节日情景作了个对比。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这样孩子们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并能真正感受佳节思亲的痛苦。

  王维佳节里倍思亲,怎样倍思亲呢?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他与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独到描写之处,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引导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还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让孩子们明白古时人们在重阳节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寓意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等。这样就对诗人遥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通过配乐启发,闭目想象,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然后借助三组别人欢度节日与王维害怕过节的对比图展示,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样诗歌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抛砖引玉教给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本次课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查询各种资料,了解多个知识,理解诗的意思,突破重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们今后自已去尝试。所以这节课也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次课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搜集、查询、了解,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团结合作,而且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关键是孩子们从这节课中学*到了学*古诗的方法,今后自己随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自觉去学*了解各种古诗。也真正让要他学而变为他要学了。到那时,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也才真正达到了效果。

  因为师生的共同努力,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重难点的突破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能用心去感受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怎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当然在整次课的教与学而言,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诗歌结合体验朗读的时候,也许是所在年级的孩子还较小,生活体验不够;也许与老师的引导不到位有关,在体验读的方面总感觉不太令人满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更加积极去探索,让孩子们的学*更能得心应手,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学得更加轻松自如。

  学*目标:

  1、 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体验王维思亲,思乡之情。激发和培养学*古诗的兴趣。

  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亲,思乡之情。

  一、情境导入

  秋天到了,气温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

  是呀,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能明显感受到秋的凉意,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一年四季的温度各不相同。其实,在我们的古诗世界里,也有他的温度,有的古诗,让人读起来像是感觉到春天般温暖,有的古诗让人阅读后像是身处秋夜,让人感觉凉丝丝的。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感受古诗的温度。

  揭题: 9、古诗两首 (大屏幕: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在我们书香校园古诗文朗诵的活动里,我们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已经相当熟悉了,可是,藏在这首古诗里的温度,我们却未必都已感受,就让我们先走进诗人王维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内心的冷与暖吧!(大屏幕揭题)

  二、解题

  1、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

  2、在重阳节这天,他在想念谁?板书:忆山东兄弟 (华山:陕西省华阴市境内,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东面的蒲州。)

  (注:这一环节着重引导学生利用古诗下方的注释帮助阅读理解)

  三、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A、王维的这首古诗是在离开家乡两年后重阳节的有感而发。

  (大屏幕:十五岁时,他就独自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B、老师说过,文字是有温度的,请你读读这句话,然后说说你感受到它是暖暖的,还是凉凉的?为什么?

  C、读相应的诗句,体会诗句温度。大屏幕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你认为这句诗的温度是怎样的?生回答后马上让他读。

  引导体会两个“异”

  异乡是什么意思?它相对应的词语是什么?异客是什么意思?

  王维在异乡为异客,他孤独一人,而在家乡他拥有什么?当他遇到人生各种境遇时他会想些什么?

  大屏幕提示:他想,在家乡,当他( )时,他的亲人会( )。

  俗话说: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日难。他不禁感叹————引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2、研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大屏幕: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一大早,长安城的大街上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你觉得这句话的温度是怎样的?哪些词语能体现出来?引导讨论:

  A、你有没有全家上下一起出游的经历呢?这种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B、可是这样的情形,这样的心情当时诗人王维拥有吗?

  C、当时的场面越热闹,他的心里就越羡慕,想想自己孤身一人过重阳节,他的心里就更凄凉,从而更思念自己的亲人。

  (大屏幕:每逢佳节倍思亲。)

  A、我们*有哪些传统佳节?(重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七夕节,冬至节。)诗人王维在佳节里更加思念远方亲人,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B、同学门,现在通讯发达,当年想念远方的亲人的时候,你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联系亲人呢?(你可以给在他乡工作,学*的亲人打电话,也可以用QQ与亲人聊天),

  C、可是,在古代,通讯闭塞,不发达。重阳节这天,别人的家庭老老小小头插茱萸,王维只能念着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年了,家家户户放鞭炮,吃年夜饭,王维孤身一人,他只能念着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迁移想象说话:端午节的时候……

  中秋节的时候……

  四、放手让学生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谈话,想象王维思亲。

  引导谈话:是啊,看着别人的家庭团团圆圆,他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在重阳佳节里,王维会回忆起什么,想到什么呢?

  引导谈话: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思念是一条线,线的这头牵着王维,线的那头牵着的是他的兄弟,思念是彼此的,兄弟们肯定也会非常想念他。他们在登高的时候会对远在他乡的王维说些什么呢?

  2、朗读,感受王维思亲。

  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他不禁写道——(课件出示,学生齐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引读:重阳节这天,王维独自在异乡,他猜想他的兄弟一定在干什么?请学生读。

  引读:从前兄弟欢聚,如今唯独少了谁?请学生读。

  引读:王维不能与兄弟团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请学生读

  五、诵读诗歌,情感升华

  诗人王维漂泊他乡,两年没见到亲人的面,没听到亲人的声音。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只能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化作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让我们也做一回大诗人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

  多么动情啊,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孩子们,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学生配乐齐背古诗。)

  六、会写字的学*

  诗句填空,特别提醒“异、佳、插”的写法。异的上半部分是封口的;佳的右边是两个土;插的右边先写好千,在写剩下部分。

  七、布置课外作业

  同学们,今天,我们静静地走进了诗人叶绍翁的心灵深处,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其实,还有一个诗人的思乡之情更能让我们动容,因为他是我们龙泉的大诗人叶绍翁。明天的语文课,我们将要感受《夜书所见》中的冷与暖,所以老师先布置一个任务给你们。

  1、傍晚放学,到华楼街去了解我们龙泉古代十大名人,了解叶绍翁。

  2、周末到芳野曾家大屋参观,二楼有叶绍翁的生*介绍。

  3、有感情地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给家人听听。

  4、收集有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歌。

  教后反思:

  课上完了,应该很轻松,但是事实并没有如此。课后仔细思量,发现如梗在喉的原来是自己引导学生对诗句的诵读上。自认课前预设的引读比较巧妙,可是学生朗读出来的效果却不太尽如人意。回过头想想,自己是被为了整个课堂环节圆满完成的想法所左右了,所以在有位学生一字一顿的读诗时;在个别学生没把握诗歌情感基调时,少了一份耐心做具体的引导,错过了引导的好时机。

  对诗句的处理上,我觉得能做到扶放结合,前两句重点引导,后两句放开手脚让学生想象。理解诗句是为了诵读诗句,我努力去这么做。我们班邱志翔的小姨在新加坡,他的朗读水*不算优秀,但课后他对我说,刚才他在读古诗的时候都想哭了。我想,在教师的引导下,他能在诗文诵读里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应该算是本节课的一点点成功之处吧。

  ,

  【教学目的】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6篇(扩展5)

——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能得知什么?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和王维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读诗题,了解创作的来由。交流资料,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打下基础。抓住诗眼“忆”,从偏旁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写这首诗时会有着怎样的情感,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理解诗意,以“意”铺陈

  1、师: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师: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5、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

  6、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重点引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逢”

  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峰、蜂、锋)

  学生口头组词:逢年过节、相逢……

  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指什么时候?

  师(范写):应先写里面,再写外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

  (3)“遥”——“遥知”

  师:诗人身处长安,而家乡在华山以东,*两百公里。这么远,他怎会知道兄弟登高处,还遍插茱萸呢?

  (4)“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提供资料: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形成注释: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遥知:远远地推想;遍插:身上到处插满。

  7、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以“多读”为基础,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从读通,至读准,到读出“懂”与“不懂”。教学侧重“不懂”, 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理解词意。生字教学,侧重难点字,回顾多种识字方法,注意字的笔顺,指导把字写美观。理解词意采取多种方法,或由熟词入手,或联系生活实际,或根据相关资料,或联系上下文。基于本课注释较少,将难点形成注释,为学生自主理解降低坡度。学生刚刚接触注释,给予充分时间,鼓励学生自己读懂诗意。】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领: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独”)

  2、师:“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3、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

  4、指导朗读:再怎么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你仍为“异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6篇(扩展6)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范文5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亲:古人多用以指父母双亲,也可用以泛指亲族,而以指父母为常见。此泛指亲族。

  2、登高:指重九登高的风俗。《续齐谐记》载:汝南人桓景跟随费长房游学多年。有一天,费长房突然告诉他说:“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桓景便于九月九日举家登山,晚上回家,发现家中鸡犬尽皆暴死。登高风俗始于此。《太*御览》卷三十二引周处《风土记》:“九月九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避恶气,而御初寒。”茱萸:植物名,生于川谷,其味香烈。

  赏析:

  诗皆以*常语出之,而深情款款,固与*常语不同。首二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异地作客,逢佳节而思亲,此情人人心中必有而口中皆无,一经摩诘道出,便觉缠绵婉转,不可更换半字。所谓俗极而雅,诗心真挚处,并无文饰之意。三、四句则扣题写“忆山东兄弟”,而并不写如何思念,只在想象中画出此日家中兄弟登高情形:“遍插茱萸”,可想见众人登山,何等热闹快活;“少一人”,则独少诗人一人也。一句之中,由彼地至此地,由热闹至落寞,阴晴忽变,冷热悬殊;起落之间,则其思乡之情宛在目前,黯然神伤之状可掬。诗作自然而真,抒情宛转悠扬,千百年来传诵不歇,真绝唱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诗三百首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

  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韵译】: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古诗大全《唐诗三百首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评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独:独自一个人。倍:加倍,越犮。知:想象。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佳口:美好的节日。登高:重阳登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拼音解读

  dú zài yì xiāng wéi yì kè,měi féng jiā jié bèi sī qīn

  yáo zhī xiōng dì dēng gāo chù,biàn chā zhū yú shǎo yī rén

  相关翻译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会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

  加思念远方的亲人们。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

  相关赏析

  这是一首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诗篇,深切地表达广诗人对兄弟们的思念之情。诗的第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也会因为少了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外地,举目无亲,常常思念家人,两个“异”字并列出现,可见诗人一个人客居他乡的孤独。第二句中的“每”和“倍”说明了思亲的频次之多和程度之深,让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第三四句釆用了“以彼写己”的艺术手法,从兄弟们那一方面来写“倍思亲”的感情,这使得感情更加深厚。字里行间,把“我”思亲人,亲人忆“我”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汉族,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唐代诗人。通音乐、工&則。其山水丨1丨园诗恬淡、高远,讲究意境。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称五维的诗和画是“诗

  中有画,画中有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俗,传说能以此避灾。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2)异乡:他乡,远离家乡。(3) 佳节:美好的节日。(4)倍:加倍,更加。

  (5)遥知:远远的想到。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俗。

  (6)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俗。

  译文 我独自一人在异乡漫游,每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我知道在那遥远的家乡,兄弟们一定在登高望远;他们都插着茱萸,就为少了我而感到遗憾伤心。

  韵译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