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的话》教案设计(精选5篇)

首页 / 教案 / |

  《西风的话》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1.通过音乐的对比,我们可以了解音乐元素在表达音乐中的作用,感受秋天的不同色彩。

  2.引导学生以自然柔和的声音演唱《西风之语》,启发和教育青少年珍惜时间,热爱生活。

  3.培养学生听音乐、观察乐谱、表达音乐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指导学生理解音乐元素的表演。

  2.以自然舒展的嗓音演唱歌曲,表达歌曲的抒情情绪。教学辅助准备:钢琴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

  首先,进口

  课前音乐:在希望的田野上(用音乐和秋色营造秋的氛围和意境)

  问题输入:同学们,欢迎来到秋宫!你熟悉正在播放的那首歌吗?你知道它的名字吗?这首歌描述了什么季节?(秋天)这首歌里提到的熟悉的东西是什么?(冬小麦、字段?)它表现出什么样的情绪?其实,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快乐的季节,也是一个多愁善感的秋天。让我们欣赏这首《西风之语》。

  2.风的欣赏

  1.听录音。

  问:西风的话语是温暖而快乐,还是柔和而抒情?它显示了什么速度和力量?

  2.再次欣赏歌曲的结构

  老师:根据歌曲的情绪、速度、力度、节奏等方面的明显对比,我们可以把这首歌分成一段、二段和三段。让我们再次欣赏西风的歌词,感受这首歌的音乐结构。

  3.把短语

  老师:老师唱一首歌。这首歌由几个短语组成?

  3.歌唱“风”美“风”

  1.有节奏地唱旋律

  (1)观察四个短语的节奏特征。

  (2)找出构成歌曲旋律的音符,用柯达伊的姿势边唱边编音阶。

  (3)视唱练耳旋律,找出包含上下音阶的小节。

  (4)边唱边画旋律线。

  2.唱的歌词

  (1)用“u”型唱旋律,纠正发音方法。

  (2)了解旋律与演唱强度的关系并记录下来。

  (3)根据力度轻柔地唱歌词。

  一次老师陪同学生轻声唱歌(纠正连接)

  两次提示呼吸。

  跟着伴奏唱三遍,引导学生探索并找到唱最后一句的方法。

  四次伴以饱满的歌声。

  (4)情感教育:年复一年,充满激情的西风来来去去,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和节日景观的变化,最终这种慢而弱的对待把西风的期望寄托在了我们身上。有什么能提醒我们?时间飞逝,请珍惜它。

  3.声音的对比

  如果我们用更快的速度,更强的力量和更明亮的声音来唱这首歌,会有什么效果?(唱歌引导学生体验速度和强度对歌曲情绪的影响)歌曲的情绪已经完全改变了,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我们想让歌曲听起来丰富多彩,我们需要注意什么?(演唱速度、力度、旋律起伏、音色)

  四、作者简介

  谁给我们带来了这首美妙的歌?(作者简介多媒体广播)《西风之语》是音乐家黄子的一首短歌。黄子是20世纪30年代重要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早年在美国学*。回国后,他在国立音乐学院任教,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人才。他是中国早期音乐教育最有影响力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管弦乐《乡愁》、《长恨歌》、《抗敌歌》、《飘扬的旗帜》、《热血》、《九月十八日》、《触唇》、《思乡》、《三愿玫瑰》等。

  5、扩大

  黄子老师用歌声表达了深秋的遥远,回味无穷,甚至有一丝伤感。许多其他艺术家也在用他们自己不同的形式来诠释秋天。

  神。你打算怎样表现你心中的秋天?

  《西风的话》教案设计 2

  教学内容:

  歌曲《西风的话》

  教学目标:

  1.学唱《西风的话》,学*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歌唱秋天的美景。

  2.通过学唱歌曲,认识到歌曲的主旨--珍惜时间,热爱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抒情意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等。

  教学方法:听唱法、启发式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

  1.引入秋天美景图片。

  2.如果用绿色、红色、金色、白色来形容四季,哪种颜色最适合秋天?请同学们说说关于秋天的主题词:“秋收”、“秋高气爽”、“收获”、“火红的枫叶”、“沉甸甸的稻谷”、“金色”等,那么美丽的秋天是谁给我们带来的呢?当夏天南风飘然离我们而去,阵阵西风,带来了秋天的信息,西风对我们说??。让我们一起学*歌曲《西风

  的话》。

  三.学唱歌曲《西风的话》

  1.初听歌曲。在听歌曲的时候请大家思考:歌曲的旋律是怎样的?速度是怎样的?(*缓级进,较慢)。

  2.这么好听的歌曲,作曲家是谁呢?介绍作曲家黄自: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家。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曾赴美国学*,先后在欧伯林大学音乐学院及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作曲、钢琴。1929年归国后,先后在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任教并兼任音乐教务主任,作品有:清唱剧《长恨歌》;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爱**曲《热血》、《九一八》;艺术歌曲《点绛唇》、《思乡》、《玫瑰三愿》。著作有《和声乐》、《西洋音乐史》等。其中《思乡》、《长恨歌》、《抗敌歌》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3.朗读歌词,仔细领会歌词,西风到底告诉我们什么?(珍惜时光,热爱生活和对美好时光的憧憬)。这也是这首歌的主旨(中心思想)。简练而生动地描写了一年来小朋友的成长和节令景物的变化,点出了初秋的特征,饶有情趣。

  4.听师范唱。同位讨论,这首歌曲节拍是多少拍?运用了什么节奏型?

  5.教师简单分析歌曲:这首歌为4/4拍,大调式,一段体。由四个乐句组成,这四个乐句都采用了相同的节奏:XX----︱X-X-︱XX︱X--0︱,但旋律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对比。旋律流畅,在上下流动的级进中插

  入音程大跳,变化有致,力度运用细腻恰当,使歌曲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由于使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西风”作为第一人称“我”,“你们”代表“孩子”,唱起来倍感亲切。

  6.学唱歌曲:

  1)跟琴视唱歌谱。先找出歌曲的最高音、最低音。

  2)用“啊”随琴唱旋律,并试着打节拍演唱。

  3)填词唱歌曲,电子琴伴奏。

  4)接龙唱练*。

  5)集体完整演唱歌曲。我们应该怎样去演唱,来体现歌曲中的秋意呢?(注意:要字正腔圆,演唱“袄”、“高”、“蓬”、“红”等字要使声音饱满,吐字清晰。)

  6)边听边唱,认真体会在演唱时,哪些地方可作渐强或渐弱的处理?分组讨论,将歌曲的旋律线画在课本上,说说注意歌曲的强弱变化有哪些好处?(使歌曲更好听、更富有感情)

  7)尝试用中等稍慢的速度演唱,体会歌曲的意境,注意将歌曲的强弱对比表现出来,轻柔、舒展的声音演唱,找一位同学指挥集体演唱。

  四.教师小结。

  五.课后拓展:说说本节课自己的收获。

  《西风的话》教案设计 3

   教学资料:

  1.学唱歌曲《西风的话》

  2.学*竖笛do、re、mi、fa四个音符指法,吹奏歌曲《欢乐小舞曲》。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连贯、优美、自然、和协的声音合唱歌曲《西风的话》,并能较流畅地跟琴识读乐谱。能对指挥的手势、表情做出正确的反映。

  2.了解作曲家黄自的简单生*及其音乐代表作品。

  3.掌握竖笛do、re、mi、fa四个音符指法、气息*稳、音色柔和、没有杂音。能够大方的吹奏出《欢乐小舞曲》。

  教学重点:

  唱好《西风的话》,能吹奏《欢乐小舞曲》

  教学难点:

  二部合唱的统一、和协、均衡;竖笛吹奏的气息控制。

  教学准备:课件、钢琴、八孔竖笛等

  一、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师:秋天是充满诗意的季节,诗人眼中到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多媒体播放金色秋天的一组图片,背景音乐为伴奏音乐《西风的话》。

  师:在这秋高气爽的时刻,让我们一齐欣赏秋的美景,聆听秋的歌声,感受秋的诗情与画意,走进《金色的秋天》。

  (设计意图:经过欣赏图片与音乐为学生营造简便、熟悉的环境,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情境,引出课题,并为学唱歌曲做下铺垫。)

  二、新歌教学

  师:秋天的西风爷爷有话对我们说呢,让我们一齐来聆听《西风的话》。

  1、复听歌曲,理解歌词。(第二次聆听)

  师:西风爷爷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

  师:歌曲《西风的话》是我国*现代音乐家黄自谱曲、杰出音乐理论家廖辅叔作词,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抒情歌曲。歌曲借“西风”之口,寥寥数语,经过第一人称“我”(西风)与“你们”(小朋友)的对话,简练而生动的描述了一年来小朋友的成长和节令景物的变化,点出初秋的特征,饶有情趣,表现作者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珍惜时光、热爱生活、憧憬光明。

  2.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黄自:(1904-1938)江苏川沙人,20世纪30年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早年在美国欧柏林音乐学院及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作曲,1929年毕业,获得音乐学士学位。后任教于沪江大学和上海国立音专,培养了很多音乐人才。他创作的作品题材比较多样,代表作有:管弦乐《怀旧》,清唱剧《长恨歌》,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歌曲《热血》,艺术歌曲《点绛唇》《思乡》《玫瑰三愿》等。其作品结构严谨、线条清晰、层次分明,对旋律、和声的民族风格进行了有意的探索。他还发表多篇音乐论著,对我国现代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复听歌曲,感受情绪。(第三次聆听)

  师:这首歌曲的情绪怎样

  生:柔美、深情

  师:作曲家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出“柔美深情”的呢(引导学生从如速度、力度、旋律走向等音乐的基本要素来分析。)

  4.再听教师的范唱歌曲。(第四次聆听)

  师:下头,教师分别范唱高低声部,请你们感受一下教师的“柔美深情”咯,并请思考教师演唱力度有什么规律

  生:……

  师总结:上行渐强,下行减弱。

  5.高低声部学生分别随琴用“hu”模唱旋律(模拟西风),并画出旋律线。

  6.根据旋律线,学生随教师的手势唱出旋律的起伏特点。

  7.高声部小组合作学*填词演唱的'同时低声部在教师的带领下学唱歌词数遍。

  8.低声部用各种形式巩固演唱。(如:学生“小教师”的带唱;与教师的轮唱;用学过的小乐器演奏旋律等。)

  9.尝试合唱:

  (1)教师(低声部)和高声部的几个代表合唱,其它同学聆听并谈听后感受。(引导他们从声音的统一、声部的均衡、和协方面去欣赏合唱)

  (2)两声部合唱,教师指挥并录下学生的“作品”。(要求学生看懂指挥的手势、表情等。)

  (3)学生听赏自我的录音,教师引导讨论分析好与不足的地方(与教材的录音作比较)。(注意提醒学生歌唱状态、声音位置与气息控制)

  4)再唱,再分析。(提示学生唱好“袄”“高”“蓬”“红”的归韵)反复几次,不断提高。

  .教师指挥,放音乐伴奏,有感情的演唱全曲。

  (设计意图:新歌教学中先以问题驱动的听赏几遍,让音乐感觉无意识的潜入学生心中;二部合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尽量避免机械和填鸭式的学唱。)

  三、学吹竖笛《欢乐小舞曲》

  1.教师引导学生复*竖笛的吹奏知识:口型、手型、按指方法、吹奏姿势、气息要求、六字箴言:孔按牢、轻轻吹等。

  2.复*sol、la、si、do的指法:

  (1)出示指法图,逐个吹奏八拍长音,强调轻轻吹。

  (2)看指法图,快速的吹出教师柯达伊手势,吹4拍。

  (3)团体吹奏《颂祖国》。

  3.学*do、re、mi、fa的指法。

  (1)长音吹奏练*,强调“六字箴言”

  1=c44

  1---|2---|3---|4---|3---|2---|1---‖

  (2)看教师柯达伊手势,吹2拍

  (3)教师任意唱音,学生吹1拍,强调气息柔和。

  4.吹奏乐曲《欢乐小舞曲》

  (1)出示曲谱,教师范奏。(也可叫本事强的学生单独演奏。)引导学生分析乐曲的旋律特点。

  (2)教师总结并简介乐曲:

  《欢乐小舞曲》是一首节奏、音调都比较简单的儿童歌曲的旋律,具有舞曲的特点。旋律大多为同音进行,音域仅有五度。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一、三乐句完全相同,第二、四乐句的旋律仅有一音只差,

  (3)学生跟钢琴伴奏划拍识谱乐谱。

  (4)学生跟钢琴用“tu”音模唱旋律。

  (5)学生跟教师的吹奏口唱乐曲,手按指法两次。

  (6)学生跟教师的带奏,分乐句的吹奏两次。(用吐音奏法)

  (7)教师、学生的接龙吹奏。

  (8)引导学生注意呼吸、演奏姿势、换气统一(0一拍休止处)等再跟钢琴齐奏一次。

  (设计意图:从复*到新授、从长音到短音、从无声到有声、由易艰难层层深入。)

  四、课堂小结:相约秋天

  《西风的话》教案设计 4

  教学资料:

  1.学唱歌曲《西风的话》

  2.学*竖笛do、re、mi、fa四个音符指法,吹奏歌曲《欢乐小舞曲》。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连贯、优美、自然、和协的声音合唱歌曲《西风的话》,并能较流畅地跟琴识读乐谱。能对指挥的手势、表情做出正确的反映。

  2.了解作曲家黄自的简单生*及其音乐代表作品。

  3.掌握竖笛do、re、mi、fa四个音符指法、气息*稳、音色柔和、没有杂音。能够大方的吹奏出《欢乐小舞曲》。

  教学重点:

  唱好《西风的话》,能吹奏《欢乐小舞曲》

  教学难点:

  二部合唱的统一、和协、均衡;竖笛吹奏的气息控制。

  教学准备:课件、钢琴、八孔竖笛等

  一、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师:秋天是充满诗意的季节,诗人眼中到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多媒体播放金色秋天的一组图片,背景音乐为伴奏音乐《西风的话》。

  师:在这秋高气爽的时刻,让我们一齐欣赏秋的美景,聆听秋的歌声,感受秋的诗情与画意,走进《金色的秋天》。

  (设计意图:经过欣赏图片与音乐为学生营造简便、熟悉的环境,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情境,引出课题,并为学唱歌曲做下铺垫。)

  二、新歌教学

  师:秋天的西风爷爷有话对我们说呢,让我们一齐来聆听《西风的话》。

  1、复听歌曲,理解歌词。(第二次聆听)

  师:西风爷爷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

  师:歌曲《西风的话》是我国*现代音乐家黄自谱曲、杰出音乐理论家廖辅叔作词,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抒情歌曲。歌曲借“西风”之口,寥寥数语,经过第一人称“我”(西风)与“你们”(小朋友)的对话,简练而生动的描述了一年来小朋友的成长和节令景物的变化,点出初秋的特征,饶有情趣,表现作者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珍惜时光、热爱生活、憧憬光明。

  2.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黄自:(1904-1938)江苏川沙人,20世纪30年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早年在美国欧柏林音乐学院及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作曲,1929年毕业,获得音乐学士学位。后任教于沪江大学和上海国立音专,培养了很多音乐人才。他创作的作品题材比较多样,代表作有:管弦乐《怀旧》,清唱剧《长恨歌》,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歌曲《热血》,艺术歌曲《点绛唇》《思乡》《玫瑰三愿》等。其作品结构严谨、线条清晰、层次分明,对旋律、和声的民族风格进行了有意的.探索。他还发表多篇音乐论著,对我国现代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复听歌曲,感受情绪。(第三次聆听)

  师:这首歌曲的情绪怎样

  生:柔美、深情

  师:作曲家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出“柔美深情”的呢(引导学生从如速度、力度、旋律走向等音乐的基本要素来分析。)

  4.再听教师的范唱歌曲。(第四次聆听)

  师:下头,教师分别范唱高低声部,请你们感受一下教师的“柔美深情”咯,并请思考教师演唱力度有什么规律

  生:……

  师总结:上行渐强,下行减弱。

  5.高低声部学生分别随琴用“hu”模唱旋律(模拟西风),并画出旋律线。

  6.根据旋律线,学生随教师的手势唱出旋律的起伏特点。

  7.高声部小组合作学*填词演唱的同时低声部在教师的带领下学唱歌词数遍。

  8.低声部用各种形式巩固演唱。(如:学生“小教师”的带唱;与教师的轮唱;用学过的小乐器演奏旋律等。)

  9.尝试合唱:

  (1)教师(低声部)和高声部的几个代表合唱,其它同学聆听并谈听后感受。(引导他们从声音的统一、声部的均衡、和协方面去欣赏合唱)

  (2)两声部合唱,教师指挥并录下学生的“作品”。(要求学生看懂指挥的手势、表情等。)

  (3)学生听赏自我的录音,教师引导讨论分析好与不足的地方(与教材的录音作比较)。(注意提醒学生歌唱状态、声音位置与气息控制)

  4)再唱,再分析。(提示学生唱好“袄”“高”“蓬”“红”的归韵)反复几次,不断提高。

  .教师指挥,放音乐伴奏,有感情的演唱全曲。

  (设计意图:新歌教学中先以问题驱动的听赏几遍,让音乐感觉无意识的潜入学生心中;二部合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尽量避免机械和填鸭式的学唱。)

  三、学吹竖笛《欢乐小舞曲》

  1.教师引导学生复*竖笛的吹奏知识:口型、手型、按指方法、吹奏姿势、气息要求、六字箴言:孔按牢、轻轻吹等。

  2.复*sol、la、si、do的指法:

  (1)出示指法图,逐个吹奏八拍长音,强调轻轻吹。

  (2)看指法图,快速的吹出教师柯达伊手势,吹4拍。

  (3)团体吹奏《颂祖国》。

  3.学*do、re、mi、fa的指法。

  (1)长音吹奏练*,强调“六字箴言”

  1=c44

  1---|2---|3---|4---|3---|2---|1---‖

  (2)看教师柯达伊手势,吹2拍

  (3)教师任意唱音,学生吹1拍,强调气息柔和。

  4.吹奏乐曲《欢乐小舞曲》

  (1)出示曲谱,教师范奏。(也可叫本事强的学生单独演奏。)引导学生分析乐曲的旋律特点。

  (2)教师总结并简介乐曲:

  《欢乐小舞曲》是一首节奏、音调都比较简单的儿童歌曲的旋律,具有舞曲的特点。旋律大多为同音进行,音域仅有五度。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一、三乐句完全相同,第二、四乐句的旋律仅有一音只差,

  (3)学生跟钢琴伴奏划拍识谱乐谱。

  (4)学生跟钢琴用“tu”音模唱旋律。

  (5)学生跟教师的吹奏口唱乐曲,手按指法两次。

  (6)学生跟教师的带奏,分乐句的吹奏两次。(用吐音奏法)

  (7)教师、学生的接龙吹奏。

  (8)引导学生注意呼吸、演奏姿势、换气统一(0一拍休止处)等再跟钢琴齐奏一次。

  (设计意图:从复*到新授、从长音到短音、从无声到有声、由易艰难层层深入。)

  四、课堂小结:相约秋天

  《西风的话》教案设计 5

  活动目标:

  1、欣赏乐曲《西风的话》,感受其优美抒情的旋律,提高对音乐欣赏活动的兴趣。

  2、按乐句摆放秋天的丰收果实,以增强乐句感。

  3、在“拾落叶”游戏中,与同伴友好交往,抒发音乐的优美意境。

  活动准备:

  1、组织幼儿秋游,丰富对秋季特征的认识。

  2、明白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布置一张丰收桌。

  3、每人准备一件有关秋天的作品或实物。

  活动过程:

  一、复*歌曲《手指游戏歌》。

  二、欣赏乐曲《西风的话》。

  1、启发幼儿回忆秋游的`情景,边听音乐边想象,好像看到了什么景色。

  2、教师与幼儿随音乐两拍一下地拍手,并讨论乐曲地性质。

  3、教师随乐曲画波浪线,帮忙幼儿感受乐曲地四个乐句及抒情柔美的性质。

  4、幼儿举起右手食指,随音乐空指教师画的线条,体会音乐的性质与乐句特点。

  5、教师与幼儿边听音乐,边在每句音乐的最终一小节做一个身体动作,如拍手、排肩等。

  6、边听音乐,边在教师的暗示下,幼儿以个别或小组的形式,按乐句把自我的作品或实物送往丰收桌,并在每乐句的最终一小节,准确的放在桌子上。

  7、按乐句做动作。

  三、游戏《拾落叶》。

  重复游戏时,可交换主角进行。

  《西风的话》借“西风”之口,简练而生动地描述了一年来节令景物的变化,点出了初秋的特征,饶有情趣。

  在引导幼儿欣赏这首歌曲的时候,我把无形的音高转换成有形的线条,让幼儿切身感受到音符的存在。我根据音符的高低、旋律的走向,划出一条条高低清晰的旋律线,在此基础上,我又趁热打铁用拳头表示力度“强”,用手掌表示力度“弱”,这样在划旋律线的同时,加入了力度处理,解决了力度变化的难点,让幼儿用简单形象的线条,增强了对乐句的理解。


《西风的话》教案设计(精选5篇)扩展阅读


《西风的话》教案设计(精选5篇)(扩展1)

——《西风的话》教案设计3篇

《西风的话》教案设计1

  教学内容:

  1、歌曲:《西风的话》歌曲处理。

  2、欣赏:抗敌歌(合唱)

  介绍音乐家黄自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歌唱秋色的美景;在歌唱实践中学*气息的控制,在不同声区中保持声音位置的统一。教育他们热爱生活,珍惜时间。

  2、通过欣赏,感受音乐家黄自通过歌曲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歌唱秋色的美景。

  教学难点:在歌唱实践中学*气息的控制,在不同声区中保持声音位置的统一。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

  同前节

  二、检查复*:

  1、请同学回答,do=F调的do在五线谱的什么位置?

  此调哪个音发生了变化?位置在哪?

  2、集体视唱《西风的话》的曲谱。

  三、歌曲学唱、处理:

  1、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老朋友来了,我们上节课对出了他的暗号。这节课,他有话要对我们讲,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2、听录音范唱。(是谁呀?他的话讲了什么?从他的话你知道了是那么?)

  请同学说说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3、有感情的读词。

  集体跟琴练唱。

  4、秋天的到来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应该怎样去演唱来体现歌曲中的秋意呢?(练唱)

  注意:要字正腔圆。演唱“袍”、“高”、“蓬”、“红”等字要使声音饱满,吐字清晰。

  在教师指导下练唱。

  四、欣赏:抗敌歌

  1、下面老师再为大家介绍一位朋友,这位朋友是老前辈。他就是音乐家黄自。

  教师介绍黄自:(书上介绍;教师再补充一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黄自作曲的一首歌曲《抗敌歌》。

  教师介绍《抗敌歌》创作背景:

  2、初听乐曲,请同学说说听了以后对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

  你认为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3、分两段细听,注意听这两段音乐不同的写作方法。

  4、复听全曲。在歌曲中下课。

  板书设计:

  西风的话

  旋律上下起伏流畅

  情绪*和力度变化不大

《西风的话》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音乐的对比,我们可以了解音乐元素在表达音乐中的作用,感受秋天的不同色彩。

  2.引导学生以自然柔和的声音演唱《西风之语》,启发和教育青少年珍惜时间,热爱生活。

  3.培养学生听音乐、观察乐谱、表达音乐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指导学生理解音乐元素的表演。

  2.以自然舒展的嗓音演唱歌曲,表达歌曲的抒情情绪。教学辅助准备:钢琴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

  首先,进口

  课前音乐:在*(用音乐和秋色营造秋的氛围和意境)

  问题输入:同学们,欢迎来到秋宫!你熟悉正在播放的那首歌吗?你知道它的名字吗?这首歌描述了什么季节?(秋天)这首歌里提到的熟悉的东西是什么?(冬小麦、字段?)它表现出什么样的情绪?其实,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快乐的季节,也是一个多愁善感的秋天。让我们欣赏这首《西风之语》。

  2.风的欣赏

  1.听录音。

  问:西风的话语是温暖而快乐,还是柔和而抒情?它显示了什么速度和力量?

  2.再次欣赏歌曲的结构

  老师:根据歌曲的情绪、速度、力度、节奏等方面的明显对比,我们可以把这首歌分成一段、二段和三段。让我们再次欣赏西风的歌词,感受这首歌的音乐结构。

  3.把短语

  老师:老师唱一首歌。这首歌由几个短语组成?

  3.歌唱“风”美“风”

  1.有节奏地唱旋律

  (1)观察四个短语的节奏特征。

  (2)找出构成歌曲旋律的音符,用柯达伊的姿势边唱边编音阶。

  (3)视唱练耳旋律,找出包含上下音阶的小节。

  (4)边唱边画旋律线。

  2.唱的歌词

  (1)用“u”型唱旋律,纠正发音方法。

  (2)了解旋律与演唱强度的关系并记录下来。

  (3)根据力度轻柔地唱歌词。

  一次老师陪同学生轻声唱歌(纠正连接)

  两次提示呼吸。

  跟着伴奏唱三遍,引导学生探索并找到唱最后一句的方法。

  四次伴以饱满的歌声。

  (4)情感教育:年复一年,充满激情的西风来来去去,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和节日景观的变化,最终这种慢而弱的对待把西风的期望寄托在了我们身上。有什么能提醒我们?时间飞逝,请珍惜它。

  3.声音的对比

  如果我们用更快的速度,更强的力量和更明亮的声音来唱这首歌,会有什么效果?(唱歌引导学生体验速度和强度对歌曲情绪的影响)歌曲的情绪已经完全改变了,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我们想让歌曲听起来丰富多彩,我们需要注意什么?(演唱速度、力度、旋律起伏、音色)

  四、作者简介

  谁给我们带来了这首美妙的歌?(作者简介多媒体广播)《西风之语》是音乐家黄子的一首短歌。黄子是20世纪30年代重要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早年在美国学*。回国后,他在国立音乐学院任教,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人才。他是*早期音乐教育最有影响力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管弦乐《乡愁》、《长恨歌》、《抗敌歌》、《飘扬的旗帜》、《热血》、《九月十八日》、《触唇》、《思乡》、《三愿玫瑰》等。

  5、扩大

  黄子老师用歌声表达了深秋的遥远,回味无穷,甚至有一丝伤感。许多其他艺术家也在用他们自己不同的形式来诠释秋天。

  神。你打算怎样表现你心中的秋天?

《西风的话》教案设计3

  教学资料:

  1.学唱歌曲《西风的话》

  2.学*竖笛do、re、mi、fa四个音符指法,吹奏歌曲《欢乐小舞曲》。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连贯、优美、自然、和协的声音合唱歌曲《西风的话》,并能较流畅地跟琴识读乐谱。能对指挥的手势、表情做出正确的反映。

  2.了解作曲家黄自的简单生*及其音乐代表作品。

  3.掌握竖笛do、re、mi、fa四个音符指法、气息*稳、音色柔和、没有杂音。能够大方的吹奏出《欢乐小舞曲》。

  教学重点:

  唱好《西风的话》,能吹奏《欢乐小舞曲》

  教学难点:

  二部合唱的统一、和协、均衡;竖笛吹奏的气息控制。

  教学准备:课件、钢琴、八孔竖笛等

  一、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师:秋天是充满诗意的季节,诗人眼中到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多媒体播放金色秋天的一组图片,背景音乐为伴奏音乐《西风的话》。

  师:在这秋高气爽的时刻,让我们一齐欣赏秋的美景,聆听秋的歌声,感受秋的诗情与画意,走进《金色的秋天》。

  (设计意图:经过欣赏图片与音乐为学生营造简便、熟悉的环境,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情境,引出课题,并为学唱歌曲做下铺垫。)

  二、新歌教学

  师:秋天的西风爷爷有话对我们说呢,让我们一齐来聆听《西风的话》。

  1、复听歌曲,理解歌词。(第二次聆听)

  师:西风爷爷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

  师:歌曲《西风的话》是我国*现代音乐家黄自谱曲、杰出音乐理论家廖辅叔作词,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抒情歌曲。歌曲借“西风”之口,寥寥数语,经过第一人称“我”(西风)与“你们”(小朋友)的对话,简练而生动的描述了一年来小朋友的成长和节令景物的变化,点出初秋的特征,饶有情趣,表现作者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珍惜时光、热爱生活、憧憬光明。

  2.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黄自:(1904-1938)江苏川沙人,20世纪30年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早年在美国欧柏林音乐学院及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作曲,1929年毕业,获得音乐学士学位。后任教于沪江大学和上海国立音专,培养了很多音乐人才。他创作的作品题材比较多样,代表作有:管弦乐《怀旧》,清唱剧《长恨歌》,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歌曲《热血》,艺术歌曲《点绛唇》《思乡》《玫瑰三愿》等。其作品结构严谨、线条清晰、层次分明,对旋律、和声的民族风格进行了有意的.探索。他还发表多篇音乐论著,对我国现代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复听歌曲,感受情绪。(第三次聆听)

  师:这首歌曲的情绪怎样

  生:柔美、深情

  师:作曲家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出“柔美深情”的呢(引导学生从如速度、力度、旋律走向等音乐的基本要素来分析。)

  4.再听教师的范唱歌曲。(第四次聆听)

  师:下头,教师分别范唱高低声部,请你们感受一下教师的“柔美深情”咯,并请思考教师演唱力度有什么规律

  生:……

  师总结:上行渐强,下行减弱。

  5.高低声部学生分别随琴用“hu”模唱旋律(模拟西风),并画出旋律线。

  6.根据旋律线,学生随教师的手势唱出旋律的起伏特点。

  7.高声部小组合作学*填词演唱的同时低声部在教师的带领下学唱歌词数遍。

  8.低声部用各种形式巩固演唱。(如:学生“小教师”的带唱;与教师的轮唱;用学过的小乐器演奏旋律等。)

  9.尝试合唱:

  (1)教师(低声部)和高声部的几个代表合唱,其它同学聆听并谈听后感受。(引导他们从声音的统一、声部的均衡、和协方面去欣赏合唱)

  (2)两声部合唱,教师指挥并录下学生的“作品”。(要求学生看懂指挥的手势、表情等。)

  (3)学生听赏自我的录音,教师引导讨论分析好与不足的地方(与教材的录音作比较)。(注意提醒学生歌唱状态、声音位置与气息控制)

  4)再唱,再分析。(提示学生唱好“袄”“高”“蓬”“红”的归韵)反复几次,不断提高。

  .教师指挥,放音乐伴奏,有感情的演唱全曲。

  (设计意图:新歌教学中先以问题驱动的听赏几遍,让音乐感觉无意识的潜入学生心中;二部合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尽量避免机械和填鸭式的学唱。)

  三、学吹竖笛《欢乐小舞曲》

  1.教师引导学生复*竖笛的吹奏知识:口型、手型、按指方法、吹奏姿势、气息要求、六字箴言:孔按牢、轻轻吹等。

  2.复*sol、la、si、do的指法:

  (1)出示指法图,逐个吹奏八拍长音,强调轻轻吹。

  (2)看指法图,快速的吹出教师柯达伊手势,吹4拍。

  (3)团体吹奏《颂祖国》。

  3.学*do、re、mi、fa的指法。

  (1)长音吹奏练*,强调“六字箴言”

  1=c44

  1---|2---|3---|4---|3---|2---|1---‖

  (2)看教师柯达伊手势,吹2拍

  (3)教师任意唱音,学生吹1拍,强调气息柔和。

  4.吹奏乐曲《欢乐小舞曲》

  (1)出示曲谱,教师范奏。(也可叫本事强的学生单独演奏。)引导学生分析乐曲的旋律特点。

  (2)教师总结并简介乐曲:

  《欢乐小舞曲》是一首节奏、音调都比较简单的儿童歌曲的旋律,具有舞曲的特点。旋律大多为同音进行,音域仅有五度。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一、三乐句完全相同,第二、四乐句的旋律仅有一音只差,

  (3)学生跟钢琴伴奏划拍识谱乐谱。

  (4)学生跟钢琴用“tu”音模唱旋律。

  (5)学生跟教师的吹奏口唱乐曲,手按指法两次。

  (6)学生跟教师的带奏,分乐句的吹奏两次。(用吐音奏法)

  (7)教师、学生的接龙吹奏。

  (8)引导学生注意呼吸、演奏姿势、换气统一(0一拍休止处)等再跟钢琴齐奏一次。

  (设计意图:从复*到新授、从长音到短音、从无声到有声、由易艰难层层深入。)

  四、课堂小结:相约秋天


《西风的话》教案设计(精选5篇)(扩展2)

——《西风的话》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西风的话》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能够掌握不一样节奏的变化对乐曲的影响,了解作者的创作初衷,了解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场景。

  过程与法目标:经过感受、欣赏,提升学的听辨能,养成良好的听赏*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经过本课学*,学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乐曲的不一样段落,进比较式聆听。

  难点:聆听不一样乐器音乐和拍强弱变化对乐曲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的产引导到《**颂》

  二、感受乐曲:

  1、聆听乐曲,教师提问乐曲的情感与速度变化是什么样

  总结:乐曲(慢-快-慢),情绪(抒情、宏伟-跳跃、欢快-抒情、宏伟)

  2、总结乐曲的情绪、段落;

  乐曲为44拍,强调拍强弱特点。乐曲分为:(材料)

  (1)引(引用**),象征着*民共和国成立。

  (2)主题,用颂歌的式描绘第面*升起的景象。乐曲重复两次,既感受到对命胜利的欣慰,又有对命先烈的追忆。(音乐间,有礼炮的声音)

  (3)主题,音乐用双簧管开始,接上提琴,小提琴共三遍。让追忆命开始的艰难,民活的艰辛。

  (4)低音响起,弦乐铺底,长笛偶尔引领旋律,象征着白恐怖,但小号声音响起,催促着命者奏响反抗的号角吹响,比较性的进曲用长号演奏,**中不愿做努的民响起,连续的小提琴级进上,进反抗最潮。

  (5)主题的变奏,进曲的风格再现,描述军民,前赴后继,把红旗插上

  顶的场面。

  (6)主题再现

  (7)东红旋律响起,进乐曲潮,新*成立,们对未来充满期待。

  (8)尾声:引再现,使用《国际歌》旋律,证明类的伟梦想定会实现。

  3、总结、提升情感。

  板书设计

  略

《西风的话》教学设计2

  活动目标:

  1、欣赏乐曲《西风的话》,感受其优美抒情的旋律,提高对音乐欣赏活动的兴趣。

  2、按乐句摆放秋天的丰收果实,以增强乐句感。

  3、在“拾落叶”游戏中,与同伴友好交往,抒发音乐的优美意境。

  活动准备:

  1、组织幼儿秋游,丰富对秋季特征的认识。

  2、明白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布置一张丰收桌。

  3、每人准备一件有关秋天的作品或实物。

  活动过程:

  一、复*歌曲《手指游戏歌》。

  二、欣赏乐曲《西风的话》。

  1、启发幼儿回忆秋游的情景,边听音乐边想象,好像看到了什么景色。

  2、教师与幼儿随音乐两拍一下地拍手,并讨论乐曲地性质。

  3、教师随乐曲画波浪线,帮忙幼儿感受乐曲地四个乐句及抒情柔美的性质。

  4、幼儿举起右手食指,随音乐空指教师画的线条,体会音乐的性质与乐句特点。

  5、教师与幼儿边听音乐,边在每句音乐的最终一小节做一个身体动作,如拍手、排肩等。

  6、边听音乐,边在教师的暗示下,幼儿以个别或小组的形式,按乐句把自我的作品或实物送往丰收桌,并在每乐句的最终一小节,准确的放在桌子上。

  7、按乐句做动作。

  三、游戏《拾落叶》。

  重复游戏时,可交换主角进行。

  《西风的话》借“西风”之口,简练而生动地描述了一年来节令景物的变化,点出了初秋的特征,饶有情趣。

  在引导幼儿欣赏这首歌曲的时候,我把无形的音高转换成有形的线条,让幼儿切身感受到音符的存在。我根据音符的高低、旋律的走向,划出一条条高低清晰的旋律线,在此基础上,我又趁热打铁用拳头表示力度“强”,用手掌表示力度“弱”,这样在划旋律线的同时,加入了力度处理,解决了力度变化的难点,让幼儿用简单形象的线条,增强了对乐句的理解。

《西风的话》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聆听音乐,观察乐谱,表现音乐的本事。

  2、引导学生用自然舒展、抒情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西风的话》,启发教育青少年珍惜时光,热爱生活。

  3、经过音乐的比较,了解音乐要素对表现音乐的作用,感受秋天的不一样色彩。

  教学重点难点:

  1、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抒情意境。

  2、指导学生体会音乐要素对音乐的表现作用。

  教具准备:

  钢琴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音乐:《在期望的田野上》(用音乐及秋景营造秋的氛围,创设意境)

  提问导入: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秋天的殿堂!你熟悉正在播放歌曲吗?明白它的名字吗?这首歌曲描述的是哪个季节?(秋季)歌曲中提到哪些我们熟悉的事物呢?(冬麦、田野……)它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喜悦的热闹的)其实,秋天不光是收获喜悦的,秋天也是多情的,一齐来欣赏一下歌曲《西风的话》。

  二、赏风

  1、听录音范唱

  提问:西风的话语是热情欢快的还是柔美抒情的呢?它表现了怎样的速度、力度?

  2、再次欣赏,体会歌曲结构

  师:根据歌曲情绪、速度、力度、节奏等等的明显比较来划分歌曲乐段,有的是一段体,有的是二段体,还有的是三段体,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西风的话》,感觉一下,这首歌曲的音乐结构。

  3、划分乐句

  师:师演唱歌曲,生感觉一下歌曲由几个乐句组成的呢?

  三、唱“风”美“风”

  1、按节奏唱旋律

  (1)观察四个乐句的节奏特点。

  (2)找出组成歌曲旋律的音符,组成音阶边做苛达伊手势唱唱。

  (3)视唱歌曲旋律,找出包含音阶上、下行的小节。

  (4)边划旋律线边唱旋律。

  2、唱歌词

  (1)用“u”模唱旋律,师纠正发声方法。

  (2)体会旋律高低与演唱力度的关系并记录下来。

  (3)按力度记号轻声唱歌词。

  一遍师伴奏生轻声唱(纠正连线的唱法)

  二遍提示换气。

  三遍随伴奏唱,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最终一句的唱法。

  四遍随师伴奏完整演唱。

  (4)情感教育:年年岁岁,多情的西风去了又来,来了又去,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和节令景物的变化,最终这渐慢渐弱的处理寄托了西风对我们的期望,似乎在提醒我们什么?(时光过得真快,请大家要珍惜时间)

  3、声音比较

  如果我们采用稍快的速度,较强的'力度,明亮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会是怎样的效果呢?(唱试试引导学生去体会速度力度对歌曲情绪的影响)歌曲情绪全变了,由此我们能够发现要想把歌曲唱的有声有色,就得注意歌曲的什么?(速度、力度、旋律的起伏、演唱的音色)

  四、作者介绍

  这首好听的歌曲是谁带给我们的呢?(多媒体播放作者简介)《西风的话》是音乐家黄自创作的一首短歌。黄自是我国30年代重要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在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培养了许多优秀音乐人才,他是我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人。他的主要作品有管弦乐《怀旧》,清唱剧《长恨歌》,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歌曲《热血》、《九·一八》,艺术歌曲《点绛唇》、《思乡》、《玫瑰三愿》等。

  五、拓展

  黄自教师经过歌曲来表现了深秋深邃悠远,余味无穷甚至带点淡淡忧伤的意境。还有很多艺术家也在经过自我不一样的形式演绎着秋天。你准备如何表现你心中的秋天呢?

  小结

  秋天早已悄然来到我们的身边,让我们在贪婪品位秋天收获喜悦,多情醉人的同时,别忘了用你自我喜欢的方式记录下你认为精彩的一面,教师期待着下节课见到你的作品,好吗?同学们,再见!

《西风的话》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演唱《西风的话》,感受、体验歌曲的力度变化,在歌唱实践中学*气息的控制,坚持声音位置的统一。

  2.教育学生懂得珍惜时间、热爱生活。

  3.认识渐强、减弱记号,感受它们在音乐中所起的作用,并能在歌唱中较好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声音位置统一,唱准旋律,渐强、渐弱记号在歌唱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聆听西风。

  同学们,大自然是个神奇、多彩的世界,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魅力。今日我们一齐随音乐来欣赏段一组图片,你们能看出它们描绘的是哪个季节吗?

  小结:对了,是美丽的秋季,当夏天的脚步渐渐走远,阵阵西风就给我们带来了秋天的消息,你们听,西风在对我们说什么呢?

  二、自然引导,听歌学唱。

  1.初听。

  听完了《西风的话》,你觉得西风跟我们说话的时候情绪是怎样的?西风说话的速度又是怎样的(*缓,较慢)

  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教师要模仿西风说话了(根据节奏活力朗诵)第二段师生一齐

  提问:同学们西风到底对我们说了些什么呀?说完总结:听了西风的话你想到了什么呀?(一年四季的变化,时光流逝得飞快)

  2.再听。

  请同学们再听一遍,想一想歌曲可分为几个乐句,每个乐句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小结:节奏型一样,旋律高低有变化)

  3.三听。

  请同学们伸出手指随音乐来画一画旋律线,感受乐曲旋律的高低起伏。师:观察这首歌的旋律线走向,你感觉有什么特点?(高低起伏)

  4.认识渐强、渐弱记号。当旋律往上走时,你们会感觉音乐情绪有什么变化?力度有什么变化?那么旋律下行时呢?(逐句学唱)

  能找出全曲中音最高的那句旋律吗?如果让你演唱,你会选择用什么样的力度来表现?

  此刻这几位表现力度变化的新朋友,你认识它们了吗?()

  5.模唱旋律。同学们,接下来就让我们化身为西风,跟琴完整地哼唱全曲吧!注意西风是有感情的。旋律上行,情绪(),力度(),旋律下行,情绪(),力度(),我们试着完善的表现出来。

  6.师范唱

  7.填词演唱(跟琴)。

  提醒学生:

  1.西风是很温柔和深情的,我们也要声情并茂地演唱,大家小腹撑起来,面带微笑

  2.每一乐句最终一个字要唱满几拍呢?休止符换气

  8.再唱一遍(跟琴)提醒强弱变化

  9.跟伴奏唱(第一遍接龙唱,第二遍齐唱,齐唱时加上身体的摆动)

  10.拓展欣赏合唱版的《西风的话》。

  教师今日还带来了另外一个版本的《西风的话》,大家仔细欣赏,它采用了什么样的演唱形式(合唱)

  与你们齐唱相比,有没有不一样的感觉?

  11.介绍词曲作家。今日我们听,唱了这么多遍《西风的话》,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到生活的完美,岁月的匆匆,一齐来看一看这么美的旋律是由哪位作曲家带给大家的呢?(黄自作曲)

  重点介绍黄自:黄自秋天回家探望亲人,见到他的侄子侄女一年来发生的变化,感叹时光流逝的飞快写下这首关于秋天的歌曲。

  11.欣赏黄自另一作品《踏雪寻梅》

  听出这部作品描述的是哪个季节的乐趣吗?

  三、简要小结,引发感慨

  今日我们在歌声中领略到大自然四季悄无声息的变化,期望同学们能更加热爱自我身边的美景和完美的生活,珍惜时间,珍惜身边的一切!

《西风的话》教学设计5

  一、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师:秋天是充满诗意的季节,诗人眼中到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多媒体播放金色秋天的一组图片,背景音乐为伴奏音乐《西风的话》。

  师:在这秋高气爽的时刻,让我们一起欣赏秋的美景,聆听秋的歌声,感受秋的诗情与画意,走进《金色的秋天》。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图片与音乐为学生营造轻松、熟悉的环境,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情境,引出课题,并为学唱歌曲做下铺垫。)

  二、新歌教学

  师:秋天的西风爷爷有话对我们说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西风的话》。

  1、复听歌曲,理解歌词。(第二次聆听)

  师:西风爷爷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

  师:歌曲《西风的话》是我国*现代音乐家黄自谱曲、杰出音乐理论家廖辅叔作词,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抒情歌曲。歌曲借“西风”之口,寥寥数语,通过第一人称“我”(西风)与“你们”(小朋友)的对话,简练而生动的描写了一年来小朋友的成长和节令景物的变化,点出初秋的特征,饶有情趣,表现作者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珍惜时光、热爱生活、憧憬光明。

  2、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黄自:(1904—1938)江苏川沙人,20世纪30年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早年在美国欧柏林音乐学院及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作曲,1929年毕业,获得音乐学士学位。后任教于沪江大学和上海国立音专,培养了很多音乐人才。他创作的作品题材比较多样,代表作有:管弦乐《怀旧》,清唱剧《长恨歌》,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歌曲《热血》,艺术歌曲《点绛唇》《思乡》《玫瑰三愿》等。其作品结构严谨、线条清晰、层次分明,对旋律、和声的民族风格进行了有意的探索。他还发表多篇音乐论著,对我国现代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复听歌曲,感受情绪。(第三次聆听)

  师:这首歌曲的情绪怎样?

  生:柔美、深情

  师:作曲家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出“柔美深情”的呢?(引导学生从如速度、力度、旋律走向等音乐的基本要素来分析。)

  4.再听教师的范唱歌曲。(第四次聆听)

  师:下面,老师分别范唱高低声部,请你们感受一下老师的“柔美深情”咯,并请思考老师演唱力度有什么规律?

  生:……

  师总结:上行渐强,下行减弱。

  5、高低声部学生分别随琴用“hu”模唱旋律(模拟西风),并画出旋律线。

  6、根据旋律线,学生随老师的手势唱出旋律的起伏特点。

  7、高声部小组合作学*填词演唱的同时低声部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唱歌词数遍。

  8、低声部用各种形式巩固演唱。(如:学生“小老师”的带唱;与老师的轮唱;用学过的小乐器演奏旋律等。)

  9、尝试合唱:

  (1)老师(低声部)和高声部的几个代表合唱,其它同学聆听并谈听后感受。(引导他们从声音的统一、声部的均衡、和协方面去欣赏合唱)

  (2)两声部合唱,教师指挥并录下学生的“作品”。(要求学生看懂指挥的手势、表情等。)

  (3)学生听赏自己的录音,教师引导讨论分析好与不足的地方(与教材的录音作比较)。(注意提醒学生歌唱状态、声音位置与气息控制)

  4)再唱,再分析。(提示学生唱好“袄”“高”“蓬”“红”的归韵)反复几次,不断提高。

  教师指挥,放音乐伴奏,有感情的演唱全曲。

  (设计意图:新歌教学中先以问题驱动的听赏几遍,让音乐感觉无意识的潜入学生心中;二部合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尽量避免机械和填鸭式的学唱。)

  三、学吹竖笛《快乐小舞曲》

  1、教师引导学生复*竖笛的吹奏知识:口型、手型、按指方法、吹奏姿势、气息要求、六字箴言:孔按牢、轻轻吹等。

  2、复*sol、la、si、do的指法:

  (1)出示指法图,逐个吹奏八拍长音,强调轻轻吹。

  (2)看指法图,快速的吹出老师柯达伊手势,吹4拍。

  (3)集体吹奏《颂祖国》。

  3、学*do、re、mi、fa的指法。

  (1)长音吹奏练*,强调“六字箴言”

  1=c4/4

  1———|2———|3———|4———|3———|2———|1———‖

  (2)看老师柯达伊手势,吹2拍

  (3)教师任意唱音,学生吹1拍,强调气息柔和。

  4、吹奏乐曲《快乐小舞曲》

  (1)出示曲谱,老师范奏。(也可叫能力强的学生单独演奏。)引导学生分析乐曲的旋律特点。

  (2)教师总结并简介乐曲:

  《快乐小舞曲》是一首节奏、音调都比较简单的儿童歌曲的旋律,具有舞曲的特点。旋律大多为同音进行,音域只有五度。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一、三乐句完全相同,第二、四乐句的旋律只有一音只差,

  (3)学生跟钢琴伴奏划拍识谱乐谱。

  (4)学生跟钢琴用“tu”音模唱旋律。

  (5)学生跟老师的吹奏口唱乐曲,手按指法两次。

  (6)学生跟老师的带奏,分乐句的吹奏两次。(用吐音奏法)

  (7)老师、学生的接龙吹奏。

  (8)引导学生注意呼吸、演奏姿势、换气统一(0一拍休止处)等再跟钢琴齐奏一次。

  (设计意图:从复*到新授、从长音到短音、从无声到有声、由易艰难层层深入。)


《西风的话》教案设计(精选5篇)(扩展3)

——《西风的话》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能够掌握不一样节奏的变化对乐曲的影响,了解作者的创作初衷,了解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场景。

  过程与法目标:经过感受、欣赏,提升学的听辨能,养成良好的听赏*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经过本课学*,学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乐曲的不一样段落,进比较式聆听。

  难点:聆听不一样乐器音乐和拍强弱变化对乐曲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的产引导到《**颂》

  二、感受乐曲:

  1、聆听乐曲,教师提问乐曲的情感与速度变化是什么样

  总结:乐曲(慢-快-慢),情绪(抒情、宏伟-跳跃、欢快-抒情、宏伟)

  2、总结乐曲的情绪、段落;

  乐曲为44拍,强调拍强弱特点。乐曲分为:(材料)

  (1)引(引用**),象征着*民共和国成立。

  (2)主题,用颂歌的式描绘第面*升起的景象。乐曲重复两次,既感受到对命胜利的欣慰,又有对命先烈的追忆。(音乐间,有礼炮的声音)

  (3)主题,音乐用双簧管开始,接上提琴,小提琴共三遍。让追忆命开始的艰难,民活的艰辛。

  (4)低音响起,弦乐铺底,长笛偶尔引领旋律,象征着白恐怖,但小号声音响起,催促着命者奏响反抗的号角吹响,比较性的进曲用长号演奏,**中不愿做努的民响起,连续的小提琴级进上,进反抗最潮。

  (5)主题的变奏,进曲的风格再现,描述军民,前赴后继,把红旗插上

  顶的场面。

  (6)主题再现

  (7)东红旋律响起,进乐曲潮,新*成立,们对未来充满期待。

  (8)尾声:引再现,使用《国际歌》旋律,证明类的伟梦想定会实现。

  3、总结、提升情感。

  板书设计

  略

  活动目标:

  1、欣赏乐曲《西风的话》,感受其优美抒情的旋律,提高对音乐欣赏活动的兴趣。

  2、按乐句摆放秋天的丰收果实,以增强乐句感。

  3、在“拾落叶”游戏中,与同伴友好交往,抒发音乐的优美意境。

  活动准备:

  1、组织幼儿秋游,丰富对秋季特征的认识。

  2、明白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布置一张丰收桌。

  3、每人准备一件有关秋天的作品或实物。

  活动过程:

  一、复*歌曲《手指游戏歌》。

  二、欣赏乐曲《西风的话》。

  1、启发幼儿回忆秋游的情景,边听音乐边想象,好像看到了什么景色。

  2、教师与幼儿随音乐两拍一下地拍手,并讨论乐曲地性质。

  3、教师随乐曲画波浪线,帮忙幼儿感受乐曲地四个乐句及抒情柔美的性质。

  4、幼儿举起右手食指,随音乐空指教师画的线条,体会音乐的性质与乐句特点。

  5、教师与幼儿边听音乐,边在每句音乐的最终一小节做一个身体动作,如拍手、排肩等。

  6、边听音乐,边在教师的暗示下,幼儿以个别或小组的形式,按乐句把自我的作品或实物送往丰收桌,并在每乐句的最终一小节,准确的放在桌子上。

  7、按乐句做动作。

  三、游戏《拾落叶》。

  重复游戏时,可交换主角进行。

  《西风的话》借“西风”之口,简练而生动地描述了一年来节令景物的变化,点出了初秋的特征,饶有情趣。

  在引导幼儿欣赏这首歌曲的时候,我把无形的音高转换成有形的线条,让幼儿切身感受到音符的存在。我根据音符的高低、旋律的走向,划出一条条高低清晰的旋律线,在此基础上,我又趁热打铁用拳头表示力度“强”,用手掌表示力度“弱”,这样在划旋律线的同时,加入了力度处理,解决了力度变化的难点,让幼儿用简单形象的线条,增强了对乐句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聆听音乐,观察乐谱,表现音乐的本事。

  2、引导学生用自然舒展、抒情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西风的话》,启发教育青少年珍惜时光,热爱生活。

  3、经过音乐的比较,了解音乐要素对表现音乐的作用,感受秋天的不一样色彩。

  教学重点难点:

  1、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抒情意境。

  2、指导学生体会音乐要素对音乐的表现作用。

  教具准备:

  钢琴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音乐:《在期望的田野上》(用音乐及秋景营造秋的氛围,创设意境)

  提问导入: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秋天的殿堂!你熟悉正在播放歌曲吗?明白它的名字吗?这首歌曲描述的是哪个季节?(秋季)歌曲中提到哪些我们熟悉的事物呢?(冬麦、田野……)它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喜悦的热闹的)其实,秋天不光是收获喜悦的,秋天也是多情的,一齐来欣赏一下歌曲《西风的话》。

  二、赏风

  1、听录音范唱

  提问:西风的话语是热情欢快的还是柔美抒情的呢?它表现了怎样的速度、力度?

  2、再次欣赏,体会歌曲结构

  师:根据歌曲情绪、速度、力度、节奏等等的明显比较来划分歌曲乐段,有的是一段体,有的是二段体,还有的是三段体,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西风的话》,感觉一下,这首歌曲的音乐结构。

  3、划分乐句

  师:师演唱歌曲,生感觉一下歌曲由几个乐句组成的呢?


《西风的话》教案设计(精选5篇)(扩展4)

——《西风的话》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能够掌握不一样节奏的变化对乐曲的影响,了解作者的创作初衷,了解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场景。

  过程与法目标:经过感受、欣赏,提升学的听辨能,养成良好的听赏*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经过本课学*,学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乐曲的不一样段落,进比较式聆听。

  难点:聆听不一样乐器音乐和拍强弱变化对乐曲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的产引导到《**颂》

  二、感受乐曲:

  1、聆听乐曲,教师提问乐曲的情感与速度变化是什么样

  总结:乐曲(慢-快-慢),情绪(抒情、宏伟-跳跃、欢快-抒情、宏伟)

  2、总结乐曲的情绪、段落;

  乐曲为44拍,强调拍强弱特点。乐曲分为:(材料)

  (1)引(引用**),象征着*民共和国成立。

  (2)主题,用颂歌的式描绘第面*升起的景象。乐曲重复两次,既感受到对命胜利的欣慰,又有对命先烈的追忆。(音乐间,有礼炮的声音)

  (3)主题,音乐用双簧管开始,接上提琴,小提琴共三遍。让追忆命开始的艰难,民活的艰辛。

  (4)低音响起,弦乐铺底,长笛偶尔引领旋律,象征着白恐怖,但小号声音响起,催促着命者奏响反抗的号角吹响,比较性的进曲用长号演奏,**中不愿做努的民响起,连续的小提琴级进上,进反抗最潮。

  (5)主题的变奏,进曲的风格再现,描述军民,前赴后继,把红旗插上

  顶的场面。

  (6)主题再现

  (7)东红旋律响起,进乐曲潮,新*成立,们对未来充满期待。

  (8)尾声:引再现,使用《国际歌》旋律,证明类的伟梦想定会实现。

  3、总结、提升情感。

  板书设计

  略

  活动目标:

  1、欣赏乐曲《西风的话》,感受其优美抒情的旋律,提高对音乐欣赏活动的兴趣。

  2、按乐句摆放秋天的丰收果实,以增强乐句感。

  3、在“拾落叶”游戏中,与同伴友好交往,抒发音乐的优美意境。

  活动准备:

  1、组织幼儿秋游,丰富对秋季特征的认识。

  2、明白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布置一张丰收桌。

  3、每人准备一件有关秋天的作品或实物。

  活动过程:

  一、复*歌曲《手指游戏歌》。

  二、欣赏乐曲《西风的话》。

  1、启发幼儿回忆秋游的情景,边听音乐边想象,好像看到了什么景色。

  2、教师与幼儿随音乐两拍一下地拍手,并讨论乐曲地性质。

  3、教师随乐曲画波浪线,帮忙幼儿感受乐曲地四个乐句及抒情柔美的性质。

  4、幼儿举起右手食指,随音乐空指教师画的线条,体会音乐的性质与乐句特点。

  5、教师与幼儿边听音乐,边在每句音乐的最终一小节做一个身体动作,如拍手、排肩等。

  6、边听音乐,边在教师的暗示下,幼儿以个别或小组的形式,按乐句把自我的作品或实物送往丰收桌,并在每乐句的最终一小节,准确的放在桌子上。

  7、按乐句做动作。

  三、游戏《拾落叶》。

  重复游戏时,可交换主角进行。

  《西风的话》借“西风”之口,简练而生动地描述了一年来节令景物的变化,点出了初秋的特征,饶有情趣。

  在引导幼儿欣赏这首歌曲的时候,我把无形的音高转换成有形的线条,让幼儿切身感受到音符的存在。我根据音符的高低、旋律的走向,划出一条条高低清晰的旋律线,在此基础上,我又趁热打铁用拳头表示力度“强”,用手掌表示力度“弱”,这样在划旋律线的同时,加入了力度处理,解决了力度变化的难点,让幼儿用简单形象的线条,增强了对乐句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聆听音乐,观察乐谱,表现音乐的本事。

  2、引导学生用自然舒展、抒情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西风的话》,启发教育青少年珍惜时光,热爱生活。

  3、经过音乐的比较,了解音乐要素对表现音乐的作用,感受秋天的不一样色彩。

  教学重点难点:

  1、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抒情意境。

  2、指导学生体会音乐要素对音乐的表现作用。

  教具准备:

  钢琴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音乐:《在期望的田野上》(用音乐及秋景营造秋的氛围,创设意境)

  提问导入: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秋天的殿堂!你熟悉正在播放歌曲吗?明白它的名字吗?这首歌曲描述的是哪个季节?(秋季)歌曲中提到哪些我们熟悉的事物呢?(冬麦、田野……)它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喜悦的热闹的)其实,秋天不光是收获喜悦的,秋天也是多情的,一齐来欣赏一下歌曲《西风的话》。

  二、赏风

  1、听录音范唱

  提问:西风的话语是热情欢快的还是柔美抒情的呢?它表现了怎样的速度、力度?

  2、再次欣赏,体会歌曲结构

  师:根据歌曲情绪、速度、力度、节奏等等的明显比较来划分歌曲乐段,有的是一段体,有的是二段体,还有的是三段体,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西风的话》,感觉一下,这首歌曲的音乐结构。

  3、划分乐句

  师:师演唱歌曲,生感觉一下歌曲由几个乐句组成的呢?

  三、唱“风”美“风”

  1、按节奏唱旋律

  (1)观察四个乐句的节奏特点。

  (2)找出组成歌曲旋律的音符,组成音阶边做苛达伊手势唱唱。

  (3)视唱歌曲旋律,找出包含音阶上、下行的小节。

  (4)边划旋律线边唱旋律。

  2、唱歌词

  (1)用“u”模唱旋律,师纠正发声方法。

  (2)体会旋律高低与演唱力度的关系并记录下来。

  (3)按力度记号轻声唱歌词。

  一遍师伴奏生轻声唱(纠正连线的唱法)

  二遍提示换气。

  三遍随伴奏唱,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最终一句的唱法。

  四遍随师伴奏完整演唱。


《西风的话》教案设计(精选5篇)(扩展5)

——安塞腰鼓教案设计(精选5篇)

  一、激情导入

  在1992年的北京亚运会上,一场充满民族风格的腰鼓表演,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这就是(板书:安塞腰鼓 生齐读)

  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演绎着一曲生命的赞歌!它粗犷、雄浑、动力十足,它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象征,你看:(播放一段腰鼓录象)

  好一个安塞腰鼓!一个怎样的安塞腰鼓呢?请你来填一填,可以填词语,也可以填句子。(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 的安塞腰鼓!)(可填: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读好这句话。

  腰鼓捶起来了,我们的心也受到感染,心也变得热烈!在著名作家刘成章的笔下,这安塞腰鼓,那就更富有震撼力了!因为,它是一曲(出示: 陕北人民生命活力的赞歌,黄土高原厚重内蕴的礼赞! )

  今天,让我们再走进课文,进一步去领略安塞腰鼓的丰采和独特魅力!

  二、欣赏腰鼓

  1、速读课文,看看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的话在课文里出现几次?(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

  2、确实,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四次。这在修辞叫做反复。那么,为什么要反复四次,这安塞腰鼓到底好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课文,去感受感受,在相应的句子旁写写你的感受。然后,用上好一个安塞腰鼓!你听(或:你看):的句式来说一说。

  3、交流。

  (一)第一层:好一个安塞腰鼓!你看:

  第六节:

  1、你读出了什么?(安塞腰鼓鼓声的雄浑激越,豪放火烈)齐读这一节。

  2、老师把这段话改写成这样的形式,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有什么感觉?(像诗一样,富有节奏)(出示: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

  3、如果这样写,好不好呢?出示:

  那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

  那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

  那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

  那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

  那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

  请你反复读几遍,比较比较,感觉有什么不一样?(作者用恰当的比喻,对语言进行巧妙的安排,更突出了安塞腰鼓的雄浑,豪放,火烈) 齐读

  这诗一样的语言,富有节奏的鼓声,狂舞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怎能不赞叹――(生读好一个安塞腰鼓!好火烈的舞蹈哇!)

  第七节:

  1、引读: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 ,使恬静的阳光 ,使困倦的世界 。

  2、看看不同颜色的词语他们是什么关系?(反义词)

  腰鼓捶起来之前,空气是 ,阳光是 ,世界是 ,腰鼓捶起来了 ,空气 ,阳光 ,世界 。这样的变化,全因为有了这安塞腰鼓!这热烈而奔放的安塞腰鼓!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二)第二层:好一个安塞腰鼓!你听:

  1、让我们跟着他一起齐读9、10两节。

  2、谁来填一填: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 ,碰撞在四野长着枣树的 上, 蓦然变成 ,只听见 , , 。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 ,碰撞在 上, 也蓦然变成 ,只听见 , , 。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 ,碰撞在我们的心上, 也蓦然变成 ,只听见 , , 。

  3、山崖在动,心在动,人在动,一切都因为这安塞腰鼓在动!这鼓声震撼山河,震撼我们的心灵,我们不由得在心里大声呐喊好一个安塞腰鼓!

  (三)第三层:好一个安塞腰鼓!你看:

  12、13节:

  1、指名读,齐读。

  2、你们看,这就是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一片贫瘠,一片荒凉,在这儿,种不出充满生机的庄稼,这是一片沉默的土地,是那样的沉重而缺乏活力。他们吃的,是黄土高原上长出来的红豆角、老南瓜,这儿的人们,生活贫穷、落后,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他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可是,当我们看到了这安塞腰鼓,谁都会鲜明地感受到 ,谁都会惊异于 !因为这是

  (出示填空:一群 的后生。)

  (1)理解茂腾腾:沸腾着生命的热烈;叠词更富有韵味。指导朗读。

  (2)理解元气淋漓:

  (3)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旺盛的生命力,更是顽强的民族生命力!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厚夫先生这样评价安塞腰鼓:某种意义上讲,安塞腰鼓不仅仅是一种地域文化,已经变成中华民族坚定不移,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出示朗读)

  读到这儿,我们怎能不由衷地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好一群元气淋漓的后生!

  3、谁赋予了后生们如此奇伟磅礴的能量?(齐读13节)

  原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你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是啊,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而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搀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所以,只有黄土高原生读: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四)第四层:好一个安塞腰鼓!你看:

  1、第15小节:多么美妙的舞姿!多么变幻的舞姿!使每一个人都叹为观止!一组排比句,更增强了表达的气势,让我们再来欣赏。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2、引读16节:看啊,安塞腰鼓愈捶愈烈了!痛苦和

  好一个安塞腰鼓!

  (稍停顿一会儿)

  三、感受最后一节。

  (语速梢慢)鼓声戛然而止,世界一下变得出奇地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简直到了另一个星球。耳畔传来的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这是热情释放后的冷静。这样的结尾意味深长。

  教学目标:

  1.感受文章语言的气势,发现句式以及用词上的特点。

  2.初步懂得民间艺术形式与其地方特点息息相关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方式:

  朗读、默读、圈划、讨论、看短片等。

  课文说明:

  《安塞腰鼓》以充满激情的笔墨向人们描写了独具地域特色和浓厚生命 意韵的安塞腰鼓队的演奏唱面,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安塞腰鼓,既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又是人类生命力量的 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还充满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观看短片,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安塞腰鼓的气 势。

  许多人都从电视媒体上看到过安塞腰鼓表演,上课伊始,放映不到两分钟的录像。在 具体情景中感受腰鼓队那奔放的舞姿,激越的声音,磅礴的气势,明快的节奏,汇成一股撼人心魄的力量。

  交流:安塞腰鼓有什么特点?

  二、整体感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 气势。

  朗读课文,用一两个词语分别概括自己的感受。

  交流: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三、研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探究本文语言特 点。

  小组探究,然后班级交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探究本文语 言的特点。

  1.本文感叹句很多,有15个自然段是用感叹句结尾的。

  2.文章多用短句来表现安塞腰鼓的特点。如 “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打腰鼓的人与腰鼓的浑然一体,他们都是沸腾着生命的;“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3.本文多次运用比喻的手法,例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 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组句子从多个角度描写腰鼓、打腰鼓的人。这些喻体总的 形象特征表现为有活力、有激情、有强烈的节奏等。

  4.本文大量运用排比,不仅有排比句,还有排比段,有的交错出现, 有的一连许多句。再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这一段,依次描摹了腰鼓队的舞姿、雨点般的鼓点,翻飞的装饰物——流苏,跃动的脚步,飞扬的眼神。这几幅 画面犹如一组快速闪动的电影镜头,眼花缭乱,心魄颤动,让人来不及细细观看品味,只有被动地感受,被它强烈震慑,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

  5.连续运用几组反义词,产生对比鲜明的效果。如:“这腰鼓,使冰 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闲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三组反义词鲜明地突出了腰鼓给这里带来的热情与活力。

  四、探究决定语言表达的关键原因。

  1.理解文章中腰鼓与黄土高原的关系。

  2.初步懂得文章的语言表达风格等是为作者的需要服务的。

  苍凉悠远的西北、厚重的黄土高原是孕育出安塞腰鼓的地理文化环境。西北汉子性格 刚烈质朴,处事干脆利索,不拖泥带水。西北人的这种生活态度是安塞腰鼓这种艺术形式产生的人的因素;在此时此地,人和鼓一体,艺术和生命同在。

  作者选择这样节奏鲜明强烈、意象雄浑等的表达形式正是为了表现安塞腰鼓的豪迈、 奔放、激烈,西北汉子生命中奔腾的力量,以及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五、拓展深化:

  主题探究学*,围绕一 种民间艺术,收集整理相关材料,进行适当调查或访谈,撰写知识卡片或者小报告。

  这一环节可以看学生的情况确定研究小组成员人数与搭配,以及作业的篇幅、完成时 间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运用排比的修辞产生营造激越气氛的效果。

  体会文章的外在语言形式与内在的表达内容的高度的统一

  理解安塞腰鼓所表现的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力和欣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听录音,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

  让学生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

  体会文章的形式与内在美,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生命磅礴的力量;培养学生健康的艺术审美情趣。

  激发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疾猛的节奏和恢弘的气势。

  (3)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章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师:在黄土高原古老的沟壑、纵横的土地上有一种充满着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安塞腰鼓(板书课题“安塞腰鼓”),它粗犷雄浑,动力十足,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象征。

  (安塞腰鼓简介)?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安塞腰鼓的音频,感受其雄浑壮阔、豪放热烈的艺术魅力(播放音频)。

  师:感觉怎么样?请你用四字词语形容一下。

  生1:很有气势

  生2:气势磅礴

  生3:震撼人心

  生4:热烈奔放

  生5:太带劲了(笑) ……

  师:安塞腰鼓如此震撼人心,那么我们来看看著名的陕北作家刘成章有没有把安塞腰鼓的这些特点在他的文章中描绘出来。

  (二)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到123页,同时打开你们的优化设计到46页。我们先来熟悉一下生字和生词。请同学们对照课文将基础积累的1到3题做完,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

  整体感知

  放录音,学生听,体验作品的感情,语调。(结合优化设计的课文探究部分)

  师:接下来,我们来听一遍朗诵带,大家听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下,文章1-4段的语速,5-27段的语速和28-30段的语速特点。

  师明确:文章1-4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安塞腰鼓表演前安静中积蓄力量的特点,而5-27段语速较快,语调激越、高昂,表现安塞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的特点。28-30段语速舒缓,语调轻柔,表现安塞腰鼓表演后场面的寂静的特点和若有所思的情绪。

  3、梳理结构

  师:从老师朗读的语速中我们也可以听出文章一共可以分为——

  三层。文章按“鼓响前(1-4)—腰鼓表演(5-27)—鼓声止(28-30)”(板书)

  (三)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初步分析课文: (1)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课文的鼓声响前和鼓声止的描写场面,看看为了表现安塞腰鼓的激越,开头和结尾都写了怎样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学生读出来,然后分析)

  开头段(也就是鼓响前)(请一个学生读出来,再请一个学生分析描写的场景,再请一个学生分析好处)

  首先是描写的场景:

  (提示:人物、背景、性格、神情、腰鼓)

  师明确:从人物写,是茂腾腾的后生;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咝溜溜的南风;从性格写,是朴实的;从神情看,是沉稳而安静的;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

  接着是这样写的好处

  (提示:联系下文,出现的“但是”二字)

  师明确:好处:为下文腰鼓表演蓄势

  结尾段(鼓声止)(请一个学生读,然后找出其中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提示:联系上文描写的壮烈的场面,这里却突然就变安静了)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师明确: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反衬闹,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简直像来到另外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师:我想问一下大家,文章的最后一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这句是什么意思?

  师:首先我还不想请别人回答,大家先回答老师,在文章前面都写的什么内容,你们看看二十七段?

  (提示:看课文内容“愈锤愈烈”)

  生24:安塞腰鼓是壮烈的、豪壮的、火烈的。

  师:在文章28、29、30段,这三段里有一个关键的词,请你们把它找出来。

  生(部分):戛然而止。

  师:再找。

  生(大部分):寂静

  师:这28、29、30段整个给人的感觉是——

  生(齐):寂静。

  师:前面写的是豪壮的,突然变得寂静,“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一下子让我们感到了一种安静的气氛。听到了鸡啼,感到了安静,这叫什么写法?

  (提示:刚才老师讲的写法)

  生:反衬。

  师:怎么衬?以动写静。欣赏一个句子的作用,一般从两个方面。一种是形式上,还有一种是——,“渺远的鸡啼”为什么不说狗叫呢?(请学生回答)

  (提示:鸡啼代表什么)

  生:因为鸡啼代表的是黎明,而他们安塞腰鼓

  鼓是要冲破旧社会的封建思想,贫苦,这样衬托了他们打完了腰鼓后心中的感觉。

  师:黎明的到来,新的希望。答得很好。这从哪一个角度回答的呢?

  生:意境。

  师:意境,内容。因此欣赏一句话一般从两个角度:一种是从意境,内容;一种是从写法。刚才说到“鸡啼”代表着黎明,给人以希望。写法上是——

  生:以动写静。

  师: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沉寂下来的安静,迎接新的希望的到来。

  (2)师:我们再来看看文章的5—27段腰鼓表演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安塞腰鼓的?文章中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几次,大家发现了嘛?(学生集体)

  (引导学生依据“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间隔反复出现4次的特点,梳理出文章描绘的四个方面。) 师明确: “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反复出现了四次,是文中写安塞腰鼓艺术的分水岭,分别从四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的美。据此,我们可以将课文分为这样四个部分。场面美鼓声美后生美舞姿美 (板书)

  (3)四个“好一个安塞腰鼓”间隔出现,构成一种修辞手法,叫作间隔反复;使用这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效果?(请学生回答)

  (提示:间隔反复,它是在不断的---,这样就---)

  师明确:间隔反复修辞手法的作用: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师:为了表现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画面美、音乐美;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笔,把安塞腰鼓雄浑壮美的视觉冲击转化成了对我们的心灵的震撼;我们要进行进一步的感受和体会。

  2.朗读品味。

  师:的确,刘成章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向了极致。那作者是怎样将其酣畅淋漓的表现出来的。同学们看一看本文除了老师刚才讲的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外还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学生集体)

  师明确:排比、比喻、对比、拟人。用的最多的排比。(板书)

  生: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有排比、比喻、对比、拟人

  师:那同学们看一看用得最多的是什么?

  生:排比

  师:那从形式上看,它又包括了句子内部、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边读边找出哪些是句子内部的排比、哪些是句与句之间的、哪些是段与段之间的。找出后就选择你最喜欢的进行品读。最后我们请同学朗诵表演。

  (落实本文的知识点,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从读中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读中老师适时点拨。)(板书:“读”)

  师:好,下面我们请同学来朗诵一下。(多请几个同学,并相互点评、打分)

  注意:

  生:我喜欢的是课文的第七自然段。(生有感情朗读)?

  师:哪位同学愿为这位同学的朗读来打个分,点评一下 生:我认为可以打?75分。她朗读的感情很充沛,很投入,但她读快了,不够流畅,也没有读出重音

  师:你的点评很到位,抓住了重点,可否把你喜爱的那一段来读一下??

  生:我喜爱的也是这一段。(生读,注意了重音、停顿。很有感情)(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

  师:朗读得非常好,还有哪一位同学来读??

  生:我读的8至13自然段,我觉得这组排比段写得很有气势

  生:我给他的朗读打85分,因为我觉得他的朗读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时间短了点,还有“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和“是挣脱了……的那么一股劲”的句子朗读的时候激情不够,声音应逐渐升高

  师:好的,你有没有勇气来示范一下?? (生读,读完全场热烈的鼓掌)?

  师:很好,你的点评一下子就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非常中肯,读得也非常投入。最后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生:我读的是?23至27自然段,我喜欢这里写的变幻的舞姿的美。(生读,赢得学生热烈的掌声)?

  生:我给她打?90分,因为她声音响亮,流畅,感情充沛,读出了安塞腰鼓的力量美

  师:为什么不打满分呢??

  生?:因为还要努力,还有进步的空间嘛。(众笑)?

  生?:我给她打70分。(众皆愣)因为我觉得朗读不是靠声音来取胜的,真正好的朗读要走进文本,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才能读好。刚才她的朗读声调一直很高,很激昂,但没有读出抑扬顿挫来,表现不出安塞腰鼓的变幻多姿的美。(师带头鼓掌,大家给予热烈的掌声)?

  师:你的点评太精彩了。是啊,只有走进文本,把握文章主旨,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才是读好文章的关键,谢谢你的点睛一评。下面我们来听一下朗读带,(再播放朗读带)

  师:怎么样?

  生:读得太好了!

  生:太有感情了!

  师: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有句子内部的、句与句之间的、段与段之间的,我们刚才刚才已经找出来,并且美美的读了,那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排比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强化学*重点,请学生回答)

  生:本文运用大量的排比,使文章有气势,节奏感强。

  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能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四)体会安塞腰鼓主旨

  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深挖内涵,请学生回答)

  师明确: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B、歌颂阳刚之美。 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D、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

  生: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生:表达了作者对黄土高原的人们的赞美之情。

  生:表达了作者对黄土高原人们那种奋发向上精神的赞颂之情。

  生:表达了作者对那种强大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赞美之情……

  (板书:悟 生命 力量)

  师明确: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使得文章气势恢弘,语气连贯,节奏明快

  语句铿锵,表达了作者对激荡生命和磅礴力量的无限赞颂之情。

  (五)、质疑探究

  联系基础训练,有时间就做。

  (六)小结、布置作业。 模仿课文的排比句,仿写句子。可以进行合理的想象,写一个令你难忘的场面,如精彩的足球、篮球场面;激越的舞蹈场面;激动人心的晚会场面;感人至深的救助场面……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中短句的运用及排比句、感叹句的作用。

  2、能力目标:学生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重难点】

  通过对文章的朗读、分析揣摩,感悟文章的情感。

  【教学方法】

  提问法、教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下载有关“安塞腰鼓”的画面、和范文朗读片段。

  学生:听歌曲《黄土高坡》的录音,体会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查找“安塞腰鼓”的历史资料。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 碍,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导入语:一曲激昂高亢,展现西部人民壮志豪情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地图)这里是黄帝轩辕氏书写华夏民族第一部史诗的地方,这里的子民自古以来就在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在数千年的抗争史上,产生了许多展现着西部粗犷,豪放的民风民俗的艺术形式。今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将随着 刘成章 先生的生花妙笔踏上这片黄土,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黄土高原之魂——安塞腰鼓!(出幻灯片)


《西风的话》教案设计(精选5篇)(扩展6)

——《春夜喜雨》教案设计(精选5篇)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品质和*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结方法: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朗读。

  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方法自主合作学*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十、布置作业,拓展学*

  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以及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以及背诵古诗。

  2.感受春雨的美好。

  3.教会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古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用歌曲《小雨沙沙》引入古诗。

  二、学*古诗

  1、有一首古诗中也藏着“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杜甫的《春夜喜雨》(前四句),感受春雨的美好。(出示课题)。

  2、指名读课题(相机正音)

  3、齐读课题

  4、比一比、赛一赛

  (一)比一比谁能把古诗读正确。

  1、学生自己练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请教一下。

  2、指名读。(相机指导读准字音,教师做及时评价给读正确的'同学奖励春姑娘的礼物花朵)

  3、看看哪一桌读得最准确呢?(同桌读)

  4、让我们一起来把古诗正确地念出来。

  (二)比一比,谁能把古诗读流利,并且读出感情来呢?

  1、先请同桌之间读一读,如果你觉得你的同桌能闯关成功了,那就在他的诵读书上打上一个五角星。

  2、指名读,进行小老师评价。

  3、欣赏范读

  4、和老师比一比

  5、小组推荐读,进行赛诗会。

  6、齐读——齐诵

  三、自主学*古诗(课堂延伸)

  1想再学剩下的四句吗?

  2、师讲明方法,生自学

  3、多种形式指名诵读

  4、齐读全诗

  四、小结

  根据本节课学生实际表现情况做出相应的鼓励评价

  教学目的:

  1、 熟读及背诵这首诗。

  2、 理解诗词的意思,并能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感受诗人的喜悦之情。

  3、 体会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格,并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 教会学生吟诵古诗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配乐诵读)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渔歌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 师:说到雨,你看过怎样的雨?

  2 师:在诗人杜甫的眼里,又看到一场怎样的雨呢?今天我们一起走*杜甫,学*一首五言律诗《春夜喜雨》。

  3 板书课题及作者。

  4 请生读题--师:从题目中你读出了什么?

  二 读古诗,读正确,读出韵味。

  1 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 师配乐范读

  3 师:古诗不光要读正确,还要读得有节奏,有韵味。在古代,诗词是用来吟唱的。今天我们就学*古人吟诗的方法。有兴趣吗?

  4 普通话四声调-→古诗中的*声、仄声-→*长仄短规律

  5 生尝试说第一行诗句的*仄规律。

  (出示第一行古诗的*仄规律)

  生试读、指名读。

  6 师:相信你们也能读好整首诗。 (出示整首诗的*仄规律)

  师读前半句的*仄规律,生读后半句。

  师:发现了什么?

  7 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8 师:这样读诗,有什么感觉?

  三 读出意境

  1 师: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许多诗词就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拿起你手中的材料,借助注释,认真读一读,想一想。看看你读出了什么画面。

  2 生默读。

  3 师生交流。 (随机朗读)

  (随机板书: 盼--听--看--想)

  4 师:这是一场怎样的雨?

  (预设)春雨 细雨 好雨 夜雨 细雨

  5 师:盼了听,听了看,看了又想,怎不让人欣喜若狂呢?作者因什么而喜?

  生:因雨而喜。

  6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让我们伴着美妙的`乐曲,读出自己的想象,读出诗人的喜悦之情吧!" (配乐读)

  四 人诗合一

  1 师:为什么一场春雨会让诗人如此欣喜?

  2 (补充作者写作背景资料) 师: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3 师:杜甫为什么而喜?

  生:为民而喜。

  4 师:再次吟诵,读出杜甫那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生读--

  好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面对那从天而降的喜雨,他不禁即兴吟诵道-- (指导背诵)

  5 师:此时你们已是人诗合一了。喜极而至的诗人此时多半会用吟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让我们一起静心聆听--

  (播放名家的吟唱一遍)

  师:莫管它走调,莫管它不动听。只要把感情表达出来,这就是吟诗。孩子们,一起跟随着杜甫,歌之舞之吧!

  (连续播放)

  五 总结拓展

  1 谈本节课的收获。

  2 布置作业:

  尝试用上今天所学读古诗的方法,选择杜甫的其他作品品读品读,走*作者。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2、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

  板块一:背景导入

  1、(出示干旱图片)师: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家乡陕西玉蒲遭遇了一场旱灾,土地干涸,粮食颗粒无收,祸不单行,安史之乱又爆发了,他们一家人就过起了流亡生活,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安身。此时,一场春雨悄然降临,久旱逢甘露,诗人内心无比喜悦,挥笔写下了——《春夜喜雨》。(师诵读)

  板块二:指导朗读

  1、齐读题目,(久旱逢甘露,诗人内心无比喜悦)再读。


《西风的话》教案设计(精选5篇)(扩展7)

——《诗词》教案设计(精选5篇)

  一、组织教学

  二、解题。

  提问:我们从题目中可以了解到有关本诗的哪些情况?

  明确:季节——春,时间——夜,表现的对象——雨,诗人的心情——喜。

  提示:诗歌就是扣住这几点来写的,我们阅读的时候要注意。

  三、朗读。

  四、理解内容。

  1、一、二两句写什么内容?其中有没有诗人的感情?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一、二句是赞美春雨来得及时,开篇就扣住了题目。一个“好”字,既是对春雨的赞誉,也流露了作者欣喜的心情。一个“知”字说明运用了拟人手法。)

  2、三、四两句是正面写雨,写出了春雨怎样的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写出了春雨轻、细的特点,这从“潜”、“润”、“细无声”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3、我们学过朱自清的散文《春》,其中也有写春雨的句子,想一想,是怎样写的?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同样也是写出了春雨细、轻的特点,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4、五、六两句写什么情景?跟春雨有什么关系?两个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这两句写的是雨中的自然景色:因为下雨,天低云暗,野外是黑沉沉的,可是江中的渔火却闪着点点光亮。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春雨,但诗人描绘了一幅意境幽美的雨夜图,显得春意盎然,从侧面表现了春雨的可爱。

  这两句在结构上互相对应:“野径”对“江船”,都是偏正短语;“云俱黑”对“火独明”,都是主谓短语。两个句子的调性完全相同。因此,对仗非常精工。)

  5、最后两句写的是实景还是想象之景?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这两句写的是第二天早上雨后的景象,根据题目来看,应该是想象之景。)

  6、诗题为“春夜喜雨”,诗人为什么要写第二天的情景呢?

  (这是因为诗人一生饱经战患流离之苦,当时定居在成都郊外,生活得到了安定,面对绵绵春雨,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在描绘了雨夜的景象之后,又展开想象,写出了雨后天晴,成都城里百花盛开的美好春景。)

  7、 小结:读完全诗,我们不难领会,诗中尽管没有出现一个“喜”字,可是字里行间无处不洋溢着作者的欣喜。正因如此,这首诗成了吟咏春雨的名篇。值得指出的是,诗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句,不仅用字精工,体物入微,还蕴涵着耐人寻味的哲理(现在常被用来形容对人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成了千古名句。

  五、分析韵律。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八句,可分为四联,每两句为一联。押韵的字是“生”、“声”、“明”、“城”。古代韵母i ng和eng相通,现代各地方言还保留着这种读法。

  六、齐读,背诵。

  (一)理解每首词的内容,体会起情感

  (二)通过不同角度比较诗歌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每首诗词的内容以及所蕴涵的情感

  难点:十首诗歌的异同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渎为主,在教师的知道点拨下,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品读诗歌

  预*要求

  朗读十首诗歌,理解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江南春绝句》《游园不值》《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钱塘湖春行》《鹧鸪天代人赋》《初春》六首诗词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这个单元的语文课堂里,我们一同徜徉在春的世界中感受它的无穷的魅力。对于春天,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下面请同学们倾听一段音乐,听完请大家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放音乐柴可夫斯基钢琴曲《四季》中的《春》片段或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片段

  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2、春的美是多样的,在《春》这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对春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倾吐了深情的赞颂。那么在诗人的作品中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我们都预*了诗词十首,请同学们看看在这十首诗词中,哪几首的情调与朱自清的《春》相似,充满对春天的赞颂?

  (说明:本问题是课后“阅读练*探究”第二题的第一问。设问的目的不是一定要有个固定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引起注意,初步思考十首诗词的内容。)

  学生自由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引出教学内容:从集中表达对春天的赞美来看,主要有《江南春绝句》《游园不值》《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钱塘湖春行》《鹧鸪天代人赋》《初春》六首诗词。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本课的这六首诗词。

  二、朗读六首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其他学生纠正自己读错或不准确的读音,在课本上注音。

  2、学生自由质疑,针对不能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加以解决。

  (学情预测:这六首诗词都比较浅显,略难理解的词语在课本上都已经加以注释,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注释。)

  三、学生品读课文,对比、探讨各首诗词表现春天的特点、方法。

  1、学生默读六首诗词,思考并且分学*小组讨论它们写的是春天的哪个时候,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2、组织讨论,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并且说明理由。可以用“我最喜欢××句,因为它…….”的句式来说。

  (说明:这是本课的中心内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倾听,理解各首诗词的内容,体会其情感,揣摩其不同的选材、表达特点等。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独到的感悟,又要防止脱离文本的胡乱牵扯。)

  对各首诗词中有特色的句子试解:

  ●《江南春绝句》

  这首诗写的是万紫千红的春天。

  “千里”二句:这两句一想像的手法描写了江南春色明丽的美。以“千里”开头,形象地刻画出广阔的江南地区一片美丽春色-----到处莺歌燕舞,柳暗花明,生机盎然,水村山郭,在春风中飘扬的酒旗增添了春色的明媚。

  “南朝”二句:这两句描绘了江南春色蒙胧的美。南朝修建的许多寺庙,有多少至今还掩映在蒙蒙的细雨中,点缀着江南的春景。这两句在写景中又包含着诗人的无限感慨(认为只是单纯地写景也可以,也有专家持这种说法的。)

  ●游园不值》

  这首诗写的是春意盎然的景色。

  “满园”两句:诗人去探询春天的踪迹,却“小扣”“久不开”。正当失望之时,却猛见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里描画出春意盎然的景色,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惊喜,在情感表达上起了转折的作用。结合前两句体会,也可以看作是欲扬先抑。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这首诗写的是初春的景色。

  “草色”句:此句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表现了春草在碧绿之外的另一种美--------在要绿不绿之间的一种美,远看是绿的,*看却还是枯黄的。表现了诗人观察的仔细和内心的欣喜。

  ●《钱塘湖春行》

  这首诗写的也是早春的景色。可以从“早莺”“新燕”“浅草”等词体会。

  “几处”二句:对仗工整,生动地描绘出初春欣欣向荣的景色。“争暖树”“啄春泥”从声音、感觉、动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刻画。

  “浅草”句:从人的感觉上细致的写出初春草刚长出来的特点。

  ●《鹧鸪天代人赋》

  “*冈”二句:这首诗写的也是初春的景色,但作者选取的是农村特有的事物----黄犊欢叫、傍晚乌鸦点点,在夕阳、树林的映衬下,展现了一幅有声,有形,有色的生动图画。

  “春在溪头”句:这句诗选择了农村中最不起眼的荠菜花作为春天的代表。“春在溪头荠菜花”,好像除了荠菜之外,其他就没有春天的景象似的。这里与上句“城中桃李愁风雨”形成对比(荠菜花小,白色,与桃李的大朵的红白形成对比;桃李愁风雨,而荠菜傲然开放,又是一组对比),又隐含着发现和惊喜。

  ●《初春》

  这首诗写的也是初春的景色。

  “一些新芽,像鸟嘴,啄得小树发痒”:这个句子童趣十足。在作者笔下,雨是小小的、毛毛的。树是小小的,新芽也是小小的。把新芽比做鸟嘴,并不新奇;但这鸟的嘴巴把小树啄得发痒,却很精彩,它用比喻、比拟很形象地勾画出小孩子的独特感觉。

  “把春风吹得摇摇晃晃”:究竟是春天摇摇晃晃,还是作者自己陶醉得摇摇晃晃呢?春天不可能摇摇晃晃的,显然是作者有点醉了,他陶醉在春天的美景中,物与我已经浑然一体。

  “像两只闪闪烁烁的眼睛,望着新鲜的世界痴痴地想”:新叶像闪烁的眼睛,是比喻,更是孩子心中特有的想像,而且还要“痴痴得想”,更是把孩子好奇入迷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首诗像上述一类的句子还很多,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四、教师小结。

  春天的美丽的,春天的景色是多种多样的,要写出自己心中的春天,要靠我们自己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悟,要用自己独有的方法去表达,这样的诗文才能真正打动读者,也才能打动自己。

  五、课外作业。

  1、熟读十首诗词,做到能够背诵。

  2、完成课后“阅读练*探究”第二、三、四题

  第二课时

  学*《玉楼春》《春夜喜雨》《祝英台*晚春》《春》四首诗词。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六首诗词,这六首诗词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情感是诗词的生命力,任何一首诗词都蕴涵着诗人浓浓的感情,因而品出诗歌字里行间的情感是读诗的关键。今天我们来学*本课另外的四首诗词,体会它们不同的情感和写法。

  二、学生自渎四首诗词,体会它们在内容上与上节课六首诗词的异同。

  1、补充注释:

  长恨:长久的遗憾。

  欢娱:欢喜、快乐。

  肯爱:怎么会吝啬。

  持酒:把酒,端着酒杯。

  层楼:高楼。

  归期:回来的日期。

  咽泣:因声音阻塞而低声地哭。

  悠长:漫长。

  点缀:加以衬托后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2、学生再读课文,分学*小组讨论这四首诗词所表达的内容,感受与前六首诗词的不同情感。

  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从句子的理解中进而理解全诗。

  学生发言讨论各首诗词的内容。

  逐步引导学生明确各诗词的内容:

  ●《春夜喜雨》

  题目就突出了诗人情感------“喜”即欢喜,喜欢。

  从哪里刊出诗人喜欢春雨?-----把春雨称为“好雨”并且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春雨来得正是时候,突出了春雨的善解人意,也表达了诗人急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情。接着诗人从听觉、视觉描写了细雨无声的滋润万物的特点,最后通过想像天亮后全城的花枝鲜艳湿润的景象,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欣喜。一场小雨为什么会引来诗人如此的欣喜?从中也可以体会到诗人对民生的关怀之心。

  ●《玉楼春》

  这首词上片描写春天的景象,其中“闹”字历来备受称赞,因为这里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春意盎然,百花争春斗艳的情景。而下片则从写景转入抒情,表达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春天是美好的,生活是美好的,但欢乐的时间转瞬即逝,还是及时行乐吧。

  ●《祝英台*晚春》

  这是一首思念远别的丈夫的诗。因为开篇即写宝钗分为两股,暗示夫妇或者情人的离别,又用桃叶渡、南浦两个地名加强了分别的气氛。接着又反复叙写思妇的心里活动,突出她的思念之深。

  ●《春》

  这首诗从龙华的桃花写春天,这里的桃花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这“来自郊外的墓窟”的桃花,“点缀的江南处处是春”结合注释不难理解,这首诗歌颂是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盼望的人民**的春天。

  三、对比这四首诗在写法傻瓜内的特点。

  学生对比前六首诗词与这四首诗词的写法,思考并且小组讨论其特点,

  (学情预测:这个问题难度教大,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要求他们能够深入全面的理解,只要他们能够体会到有所不同,初步地理解写作可以而且从不同的角度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了。况且,不论是前六首还是后四首诗歌的写法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组织学生发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前六首诗词都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它们更多采用直接描绘的方法,而这四首诗词则更有各自的特点。

  《春夜喜雨》更多地通过写自己的心情来表现纯度美好;《玉楼春》则在下片全用抒情的方法,把写作重点也放在抒情上,着力渲染春天的美好是为了反面衬托生命的短暂,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祝英台*晚春》要表达的也不是对春天的评价,而是写由晚春的凄凉引发的心境凄凉。联系作者的生*事迹,可以想见他“必有所托,而借闺怨以抒其志”,表面上是写爱情,实际上是写政治抱负,以爱情的缠绵悱恻来暗示对于君王的期待。全诗以心理描写见长(写“卜归期”“才簪又重数”是以动作写心理活动),以爱情象征对君王的期盼。《春》虽然写了桃花、春天,但这分明也是用象征的手法写的。

  四、教师结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自古以来描写春天的诗歌不计其数,在不同诗人笔下有着不同的春天。通过本课学*,希望同学初步了解读诗的方法:吟诵、理解诗歌的文字内容、透过字面深入体会诗人的感情、联系诗人的处境分析其隐含的意义。只要我们多读,多对比,仔细体会,一定能够在诗歌的百花园中采撷到最美的花朵。

  五、课外作业

  1、默写十首诗词

  2、完成本课配套练*

  3、课外阅读《同步阅读》中的文章

  《辛弃疾词两首》

  [南宋]辛弃疾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

  二、知识预热

  1 、正字音

  2 、辨字形

  3 、介绍作者

  辛弃疾( 1140- 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 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弘,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三、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指导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1 、听录音,正音。

  提示:①把握韵脚,际髻、意、未、气、泪,韵脚均为入声,应读得浑重有力一些。②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感慨的基调。③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注意把握。

  2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二)赏析探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上阕即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下阕直抒胸臆,是一首慷慨沉郁的悲歌,唱出了词人赤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沸腾的激情,表达了词人请缨无门的愤懑、怨恨和痛苦。

  辛弃疾满怀爱国热忱,活捉叛徒张安国,率耿京义军的余部渡淮南归。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他上疏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上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也未受到重视,十多年来他只是担任过一些地方官的僚佐。淳熙元年( 1170),他应叶衡之聘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登上建康城西下水门城楼上的赏心亭,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想到报国之志得不到实现,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

  1 、上阕

  ( 1)前两句写江景,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哪些词句富有表现力。

  策略:注意赏析“千里”“无际”。

  【明确】抓住了江南秋季的特点,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气象阔远。“楚天”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水随天去”的“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写出了江南秋季的特点。

  ( 2)“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法?“愁”“恨”缘何而发?

  策略:注意赏析“愁”“恨”,可结合姜夔《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更便于学生理解。

  【明确】“遥岑”即远山。放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群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的螺旋形的发髻,这些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作者采用移情及物的手法,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愁恨”从何而来?词义间留下的空白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北望之际,中原收复无日,南望之时,朝廷主和,偏安一隅,志士不得其位,以上种种是词人恨之深、愁之大者。

  (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组织学生讨论“落日”“断鸿”“游子”几个意象的含义。

  【明确】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楼头,失群的孤雁传来阵阵的哀鸣,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落日”本是自然景象,在此含有南宋国势衰败的意思。“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指自己。这几句写景寓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深刻。

  (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几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应如何理解?

  策略:这几句是全文的重点,应引导学生重点把握“看”“拍”几个动词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传达出的词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明确】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第一个动作是“看”,看似*淡,却*中见奇。擦拭得锋利锃亮的武器,却闲置身旁,而这又何尝不是作者自身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无用武之地之叹。第二个动作是“拍”,作者用肢体语言表达了某种情感,“栏杆拍遍”是表壳胸中难以言说的抑郁苦闷,只能借拍打栏杆来发泄。这相,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显现在读者面前。两个动作描写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却没人是他的知音。

  ( 5)小结

  上阕写景抒情,由江景到山景到落日、断鸿、游子,最后到动作描写,景中寓情。

  2 、下阕

  学法指导:下阕用典多,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应将教师讲解与学生读注解和探究讨论结合起来,从而理解精当的用典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几句,说明作者对张翰辞归持何种态度?

  【明确】季鹰即晋人张翰,因向往家乡的莼菜鲈鱼,贪图安逸舒适而弃官归乡。从“休说”看,作者反对张翰回归。张翰因见齐王将失败而辞归,辛弃疾却并不因南宋面临着危机而隐退。又是一年西风紧,张翰即使有家也难归,实际这里的张翰应是作者自指,家乡沦陷,有家难归,流露出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几句,是作者对哪类人提出的批判?

  【明确】是对许汜这类人提出批判,许汜当天下大乱之时,并无救世之意,只知道求田问舍,贪图个人享乐,陈登瞧不起他,刘备对他更是嗤之以鼻。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我如果也像许汜那样只顾买房置地,为个人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雄才大略的英雄了。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在全词中有何地位?

  【明确】流年,即时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用典,据《世说新语·言语》载,东晋大将军桓温率军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这三句是全词的核心,所包含的意思是: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辜负了*生的雄心壮志。

  (4)“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几句与前文基调是否一致?请简析。

  【明确】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代指女子。揾,拭擦。几句的含义是:请谁来唤取红巾翠袖的少女,拭干英雄因壮志能酬而流下的热泪呢?词中出现“玉簪螺髻”“红巾翠袖”并不影响词的豪放风格,清秀婉丽的色彩,加以豪放不羁的风格,刚柔相济,豪放而不粗率。

  (5)小结

  下阕用典,直接抒情言志,点出自己的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

  (三)概括主旨

  上阕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景中含情;下阕运用典故,直接抒情言志。全词意境雄浑阔大,写景独特,景情结合,用典精当,褒贬分明,通过比兴寄托他对国事的忧虑,对朝廷的怨恨,以及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苦闷。

  (四)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词。

  充分体会这首词用典的艺术魅力。

  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胄掌握了**。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虽说英雄迟暮,但雄心依旧。怀着一腔报国之情的辛弃疾面对破碎的河山,追慕着古代英雄,希望能为国出力。

  二、 创作背景介绍

  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胄掌握了**。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通过对金用兵建立大功,因此于嘉泰三年( 1203)六月,起用力主抗战的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三月,又调镇江知府。辛弃疾虽被起用,便他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终非自己同调,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所以,他对当前的局势深感忧虑。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 1205)六十六岁时在镇江任上所作。他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能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土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追慕古代英雄,感叹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因而作词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

  三、播放录音带

  读这首词,应保持豪壮的基调,作者褒扬历史人物,忧愤南宋王朝,慨叹壮志难酬,应读出

  昂扬的基调和磅礴的气概。

  【诵读指导】韵脚:上、下阕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个字,韵脚应读得响亮,作稍长停顿。

  停顿:应指导学生处理好句间停顿和句中停顿,处理好轻重缓急,整齐中富有变化。

  四、 赏析探究

  这首词上阕缅怀古代英雄人物,表达力主抗金的决心;下阕写历史教训和自己的经历,表达收复失地、为国立功的心愿。全词借古讽今,长于用典,形成对比,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学*时注意体会。

  1 、上阕

  (1)前四句:怀孙权

  简析:词的开头用孙权独踞江东的故事起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两句,慨叹江山虽依旧,曾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却早已作古。很有气魄的文字犹如异军突起,倾注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倾慕。事过境迁,物换星移,孙权最初在京口起事的遗迹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句式调整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给人以遗憾。“舞榭歌台”两句,写当年歌舞楼台的繁华景象,连同那英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去。“风流”指英雄业绩,洋溢着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和钦佩之情。

  (2)后六句:怀刘裕

  简析:京口是刘裕祖居的地方,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了内乱,取代了东晋**。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土地。所以词人登高远望,自然便想起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刘裕。刘裕故居随着时间风雨的冲刷,已湮没在夕阳的余晖和枯枝败叶之中,早已在人间不着一点痕迹,只有词人登高凭吊英雄。词人有一腔报国志,却难以像刘裕那样建立丰功伟绩,仰慕与抑郁夹杂着苍凉之情溢于言表。

  (3)引导学生探究 :作者登临怀古,为何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只提孙权和刘裕二人呢?

  结论一:两人都是遗憾京口而起事建立了**,照应标题“京口北固亭怀古”。

  结论二:作者以两人自比。作者虽力主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务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难以实现其抗金报国的志向。

  结论三:借古讽今,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

  (4)小结

  上阕作者登高怀古,触景生情,缅怀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赞扬他们所创立的赫赫战功。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作者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宣泄了出来。

  2 、下阕

  (1)前三句:引出历史教训

  下阕一开始,作者笔锋一转提到宋文帝刘义隆,这有何用意?

  策略:学生讨论,结合相关背景材料作分析。

  提示: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中的情况下,听信玄谟的话,北伐后魏,想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样的业绩,结果惨遭失败。而眼下韩侂胄急于事功,草率用兵,作者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军事上的冒险不可取。作者想告诫韩侂胄,应以刘义隆为鉴诫,汲取教训,慎重行事。“草草”指时间仓促,行动轻率。“赢得”,换得,落得。“仓皇”,手忙脚乱。“北顾”,回头向北看,生怕北面的敌人追来。极写惨败之情状。

  (2)中间六句:追忆亲眼所见

  “四十三年”至“一片神鸦社鼓”能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

  简析:从 1162年辛弃疾渡江到南宋,到 1205年写这首词,整整 43年。“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语序可调整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作者清楚地记得 43年前,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占领了扬州一带,作者在南归途中,一路上还能看到金兵焚烧的废墟。 43年过去了,当时的惨相还记忆犹新;可现在呢,佛狸祠下,却是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祭社的鼓声,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多么可悲呀!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记收复失地更让人心寒。词人将这番意思艺术地融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幅图景里,颇能发人深思。

  (3)结尾两句:怀廉颇以自况

  探究:结尾提到廉颇有何用意?“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人何具体含义?

  这是全词的主旨句,是词人以廉颇自况。这一年词人已经 64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也自然而然想起和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廉颇老年赵王尚且派人过问他,而自己呢?“凭谁问”,有谁来问,也就等于无人来过问,境况竟然不及廉颇,这不能不让人惋惜、忧虑、气愤。用反问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4)小结

  下阕:讽刺刘义隆是对韩侂胄的警告;慨叹“佛狸祠下”,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以廉颇自况,则是抒发内心的郁愤。

  两首词艺术特色综合概括

  1 、精当的用典

  两首词都有精当的用典。《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用典主要在下阕,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作者先写到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吹来,很想念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立即弃官回乡;又写到三国时的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着求田问舍,作者对这两个人的做法都持否定态度。他想表明的意思是:自己既不想弃官归隐,又不肯追求享受,他决心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奋斗到底。下面又引用了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慨叹岁月易逝,报国无门的惆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下阕都运用了典故。上阕作者缅怀孙权、刘裕,两人都从京口起事,创立了赫赫战功,作者用炽热、强烈的情感表达了对两个历史人物的仰慕,说明了作者人到老年依旧壮心不已精神气概。下阕用了两个典故:其一,宋文帝元嘉年间王玄谟“草草”出兵北伐,遭到惨败,意在讽喻韩侂胄急于事功,草草出兵,将会导致失败。其二,以廉颇自况,是内心的独白,是全词抒情的高潮,也是词的主旨句,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2 、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问题。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廉颇的遭遇是对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的讽刺。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栏杆拍遍”,就是写作者心中壮志难酬的愤慨,是对统治者不重用抗金名将的讽刺;写季鹰和许汜是对弃官归隐、谋求私利、不关心国家安危的人的讽刺。

  【课内练*】

  阅读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回答 1~ 4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①,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①兜鍪: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兵士。

  1 、词的上阕用了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即指 ,又指 。“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借用了杜甫《登高》中的名句: , 。

  3 、词的下阕怀古,作者写到“生子当如孙仲谋”,根据你所掌握的史料,简述作者为何如此推崇孙权?

  4 、本词与作者同期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风格上有何不同?

  【答案】

  1 、作者登楼远望,不禁引发了千古兴亡之感。其中“何处望神州”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千古兴亡多少事”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问答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而词人胸中翻滚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

  2 、时间之漫长久远 词人思绪之无穷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 、参考:①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雄大略、兵多将广的曹操较量,具有非凡的胆识。②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坐断东南”,不断征战,不断壮大,以弱胜强。③讽谏南宋王朝。孙权所处的形势与南宋**相似,但他却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反衬了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4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风格明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沉郁顿挫,忧国、伤时、伤己,两首词同为怀古伤今,写法大异其趣,都不失为千古绝唱。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这两首词,同时回顾学过的《破阵子》,进一步理解和体会辛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的风格。

  2 、辛词长于用典,课外摘录几首辛弃疾的词,体会其借助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所表达的情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抓住意象,发挥想像,品味诗情画意的江南,领会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2、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探究诗歌意境,学会运用“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3、探究江南诗歌情境的异同,感受诗人的江南情怀。

  【探究重点】

  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探究江南诗歌情境的异同,学会运用“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探究难点】

  借助联想和想象鉴赏诗歌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江南诗歌资料、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音乐:烟雨江南)

  我猜想很多很多同学应该和老师一样,从很小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做了一个有关江南的梦。那些如画的烟柳,飘飞的柳絮,开落的莲花,水一般温婉可人的女子,小桥流水、春风抱月的现实生活。那个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江南,那个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江南。就这样从古诗词的沉淀里,串成了我们脑际的郁郁倩影。今天,我们就借古诗词的翩翩舟楫,进入梦里的江南水乡,去感受她的情韵。我们一起来品读一首特别的江南词——唐末五代词人韦庄所书《菩萨蛮》。

  二、菩萨蛮赏析示例

  1、请大家打开课本35页,拿起笔,结合课文注释,先轻声自读一遍诗歌。(板书)好的,下面我们的同学来齐读一遍,初步感受诗韵。(生读)

  2、读完之后对这首诗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美)哪些诗句让你感受到了美?为什么会觉得这些诗句美?

  春水碧于天风景美

  画船听雨眠生活美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人物美

  诗句如清新淡雅的一幅水墨画,一写江南水乡景色美,一写江南民居生活美。下片“垆边”二句进一层写垆边肌肤洁白娇嫩的美女。江南既有“碧于天”的美景,又有“画船听雨眠”的生活,还有双臂洁白如雪的美女,作者从风景、生活和人物三个方面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江南的美景图。水如碧,温度色泽都有;听雨眠,写出闲适。月与霜雪,写出人物的光华和神韵。白描勾勒美景,预留想象空间。(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闭眼齐读感受诗中之画。江南春水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是何等的闲适自在。江南不仅风景美、生活美,江南的人物更美。江南酒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江南让人流连忘返啊!)

  3、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的此等美景,又让你体味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对江南水乡的依恋。江南温润如碧的春水,*仄有声的雨丝,如月华般细腻清雅的女子,都让韦庄依恋着,愿意就此慢慢老去,游人只应在江南终老。(可以在此提问:只有此种感情吗?)

  “莫”、“断肠”写出羁旅怀乡的深沉。:诗人生活在唐朝末年,因藩镇割据,曾在江南避乱达十年之久。此词就是避乱江南时所作。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引发他眷眷而思归的深沉,只会有断肠的悲哀。此诗表达的正是诗人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感情。“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句诗正是突出了这个主旨。(此处利用知人论世的基础,插入作者生*及写作背景。)

  4、方法小结:从第三句到第六句都述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不料第七句却说“未老莫还乡”,表面上是顺承上文,实际上是反扑,表明要还乡的意思。上边第三句到第六句,写江南好,都是劝留之语,游子始终未忘回乡。第七句的“还乡”前加“莫”,那是无可奈何的极端的说法。实际上,游子决心要回乡了。至于不回乡的理由,是第八句所说:“还乡须断肠。”为什么“断肠”?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不难想到是因为当时中原地区战事频仍,社会动乱不已。

  5、请让我们走进韦庄的世界,再次深情吟诵这首词。(齐读全词)

  三、学生自主探究一组江南诗歌

  烟笼的江南,不仅引发韦庄诗思,更引起了无数诗人的遐想与诗情。“人人尽说江南好”,大家还熟悉哪些诗人所写的江南?

  1.回顾所学江南诗歌,齐读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扬万里《晓出慈净寺送林子方》)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

  诗是常吟常新的,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下发的补充资料,我们今天我们以学*小组为单位,来做一组关于江南诗歌的专题探究。

  2、学生齐读资料上所选江南诗歌。

  3、合作探究与交流(每个小组任选一题,时间为14分钟。)

  A、选出最喜爱的诗句,写出钟爱的理由。或者发挥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情境。

  B、任选几首诗歌进行阅读,从景或情的角度做赏析,体味杏花烟雨里的江南美景和江南情怀。

  四、学生成果展示

  五、老师作品分享与课堂小

  1、杏花烟雨醉江南

  春水如碧,水波氤氲如诗,这江南初春的季节,连雨也灵动起来,仿若小提琴上弹奏的名曲,舒缓而多情。

  我独自一人,闭眼*息卧于画舫舱中,感受潇潇雨声**仄仄交织而成的丝竹曲,不由醉了。舱外烟雨朦胧里的湖光山色,掩映在摇曳生姿的柳翠里,像极了水墨画渲染的轮廓,闲适恬静。

  陶醉之际,但见有伞下娴静女子婉约而过,又见垆边卖酒的姑娘,面若皓月,自有一段光华;肤如凝脂,冰清玉洁。大概,只有江南这沾衣欲湿的杏花雨,才养育得出这样纤尘不染、超凡脱俗的雅致女子吧……

  2、课堂小结

  江南诗歌的景,整体来看,多是温婉典雅、清绮而想象丰富的。通过我们探究所得,会发现,晴日的江南景,多明媚欢快;雨时的江南,朦胧而别有意境。诗歌中水和雨的景致特别多,这是水乡的特色。在色彩的运用上,白、红、绿、青、蓝用的多,多是明快而不俗气的颜色,多姿多彩,富有生命力。

  写江南的诗歌,通常会抒发作者对于江南那份赞美和依恋,是心头甜蜜的回忆。也会有写到羁旅怀乡的深沉的,而杜甫和几位作者的诗歌中,我们能体味到感时伤怀的沧桑感。从“人语驿边桥”,“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水乡爱情的缠绵。

  在这里,再次感谢大家的精彩发言,让我得以再次品味江南的小桥流水、春水抱月、诗风若酒,下一次,大家还可以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做其他类别的专题探究,可以去感受边塞诗的豪情,送别诗的深情,还能够去比较不同诗人笔下,万紫千红的春天……我们可以通过《春江花月夜》去搜集古往今来“月”与我们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比较必修到选修课本中杜甫诗歌的特点……同学们可以利用各种形式,唤醒心灵,展开联想,去享受诗歌中多彩多姿的情境。并在读诗中,带着一颗诗意的心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便处处都是如画的江南了。

  一.目标设计

  1. 知识与技能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思想。

  2. 德育渗透点

  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时要注意体会。

  3. 重、难点

  重点:

  熟读、背诵

  难点: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可由唐诗及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

  (二)明确诗歌讲求节奏、*仄、押韵、语言凝炼、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学*要求。

  (三)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1. 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2. 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3. 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四)研读——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1. 学*《使至塞上》

  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全诗。

  ②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

  ③王维的诗曾给后世影响极大,人们评其诗,总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即其最擅长写景。品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妙。并根据这两句诗的描绘发挥相象作一幅画。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2. 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①释题,思考: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②指名读,思考:

  A. 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B. 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C. 当得知好友被贬到荒凉僻远之地、旅途艰辛,假如你是李白,会有怎样的感情?

  ③讨论:

  A.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B.作者还大胆想象,以一种大胆新颖的方式来向友人表达对其不幸的同情、关怀和牵挂,这种方式好在哪里?

  (理解将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这两首诗,熟读后三首诗。

  2. 品读李煜《虞美人》,完成课外作业P68练*。

  第二课时


《西风的话》教案设计(精选5篇)(扩展8)

——论语教案设计(精选五篇)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2.学*古人勤学好问,把学*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态度与学*方法。

  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学第一、二、三则。

  第二课时,讲评练*,教学第四、五、六则,总结思想意义。

  2.在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学*态度、学*方法的教育。

  3.培养学生学*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

  教学过程

  1.简介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迷信鬼神的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2.教师范读课文。

  3.正字正音。

  愠yùn罔wǎng说yuè——不亦说(悦)乎

  4.教学第一则。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温*、实*;之,代学*的内容。学了(什么),按时温*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这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上的什么问题?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还要按时温*,把学*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方法,也讲了学*态度。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态度问题。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态度的问题。《论语宪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第一则三句话讲了三个意思,层次分明,言简意赅。

  5.教学第二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朗读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复*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这一则表明了学*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方法。

  6.教学第三则。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这一则表明了学*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学*与思考相结合的学*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7、教学第四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以何。为什么,凭什么;谓之,称他。子贡问道:“孔文子(谥号),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敏;好(hào),喜爱;耻,把……当作耻辱;下问,问下,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以,以是,因此。孔子答道:(“孔文子)聪敏而又喜好学*,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因此(他的谥号)称他为‘文’”。

  这一则中,孔子对弟子进行了什么教育?表明了学*上的什么问题?

  这里孔子借回答子贡提出的问题,教育弟子既要勤学,更要好问,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表明了在学*上要有勤学好问、不耻下问的态度。韩愈在《师说》中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职的名称,向苌弘请教关于音乐的事,向师襄学过弹琴,向老聃问过“礼”的知识。这些人的学识和个人修养都不如孔子。这正是孔子对子贡答话的很好的注解。8、教学第五则。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默地;识(zhì),记住;之,它,代所学的东西;厌,满足;诲,教导;何有,有何,有哪一样;于,在;哉,叹词。默默地记住学过的东西,对学*从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从不感到疲倦,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翻译: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翻译: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

  【教学内容】

  《论语》十则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设计理念】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它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学*活动中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自主参与合作、主动发现探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体验,鼓励他们独特的思路和想法,以自身的学*体验自主交流思想、展示成果。学*活动中的质疑问难、探究拓展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延伸反思,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中愉快地获得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设计思路】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自主介绍查阅的资料、展示搜寻的成果,在积累词汇、疏通文意中各组自主抢答、讨论质疑,在交流体验、归纳拓展中联系自身的学*实践、修身做人进行自我对照,反省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哪些方面还有欠缺,今后有何打算。学生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探究反思,所有学*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中愉快地获得知识,最后学生自主发言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做到当堂成诵,学会整体感知浅易文言文。

  2、了解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正确理解课文意思,学会质疑问难。

  3、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究反省自己的学*态度、学*方法及品德修养。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诸子百家及其著作名称;查阅孔子、《论语》及儒家学说的有关资料;搜集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整理一些成语、格言;借助工具书,诵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史,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请同学们说说他们的名字和著作。

  让学生课外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了解先秦文化对我国几千年的政治、思想、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现在我们共同学*探究《〈论语〉十则》,一起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出示课题。)

  二、课前激励

  全班同学按座位分为四组,在本节课的学*活动中比一比、赛一赛,最终名次记入每个人的*时分,每一组表现突出者酌情加分,“笑到最后”的一组奖励上阅览室或电脑室。

  小组比赛的名次与*时分挂钩,在精神奖励的刺激下能够帮助学生拥有自信,为小组争光的活跃气氛中锻炼思维、训练口语、培养积极性;阅览室、电脑室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去处,这种奖励可谓投其所好,还能促使他们养成经常看书和查阅资料的*惯,不断充实自己。小组合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发思维火花,形成竞争机制,产生激励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进取精神。

  三、讲小故事、并交流展示查寻成果

  每组派一名代表讲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要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限时一分钟。其他组点评后教师定分。出示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画面,配以古典音乐,让学生自主介绍查阅的资料,展示搜寻的成果;教师予以鼓励,给每组打分,最后出示须重点掌握的文学常识。

  以讲小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师生互评以促提高,充分利用电脑进行多媒体教学,创设一种学*情境,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享受。

  四、朗读比赛

  出示下列词句,每组派一名学生回答三道读音测试题,其他同学说理由并正音(音义结合),教师出示正确读音,然后根据正确率评分。

  不亦说( )乎 不亦乐( )乎 学而不思则罔( ) 人不知而不愠( ) 知之为( )知之 传( )不*乎 三省( )吾身 为( )人谋而不忠乎 是知( )也 可以为( )师矣 思而不学则殆( ) 诲女( )知之乎

  教师进行朗读方法指导,可采用“摇头晃脑”式,语速稍慢,语调抑扬顿挫,在停顿、节奏、语气、感情等方面也给予点拨。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比赛,分四组读完,一组比赛后,其他三组进行点评,最后分组齐读比赛,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打分。

  新课程强调凸显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语文课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强调个别朗读。的确,个别朗读有凸显学生朗读个性、提高朗读水*等长处。然而一味地进行个别朗读,其表现往往是:一人读,众人听。虽然老师也布置听的任务,但相当部分的学生感觉自己与朗读关系不大。个别朗读的时间越长,多数学生读书的实践就越少;被动听读的学生越多,单位时间内的朗读效率就越低。实际上,齐读不仅为全体学生的朗读实践提供机会,还具有扶优携差、共同提高的作用。适当的齐读不仅不会扼杀个性,而且利于全员训练,利于优生和学困生在各自的水*上更上一层楼。

  五、在积累词汇、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根据自己的预*在组内自主讨论、疏通文意,其中一组提出三个文言词,其他三组抢答注解,不许重复;每一组根据教师的指定翻译两三则。(教师根据正确率评分。)

  整体感知:你从《〈论语〉十则》中读懂了什么?请读读原句说说你的理解。

  各组自主抢答,一人一次一句,不能连续回答,如有不同意可反对,限时半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适当补充,使解释更准确,然后根据回答的质量定分,最后请各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大屏幕显示)。学*方法:如“学而时*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态度: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思想品德修养:如“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新的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是民主*等的对话过程,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乐学的氛围;要充分调控学生的注意力,舍得夸奖学生。“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我努力改变文言文课堂气氛,可我的热情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原因何在?由此我想到有些老师在公开课上“你真棒”、“好聪明”不绝于耳,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实表扬、鼓励作为教育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并非一用即灵,凡用皆灵。表扬要适度,要因人而异,要讲究方式,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微笑、点头、赞许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奖赏,做到该表扬的绝不吝啬,该高歌的绝不低调,该委婉的切忌过露。

  六、通过质疑问难、交流体验进行自我反思

  归纳拓展:《论语》中有不少成语、格言,从文中找出来或是课外摘抄,并联系切身体会进行自我反思: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哪些方面还有欠缺,今后有何打算?

  每组讨论后选一名代表发言,教师大屏幕出示:“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评价给分。

  每组自主讨论质疑(如“温故”一定会“知新”吗),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某同学回答。学生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反思(如“仁以为己任”体现孔子儒家学说推行“仁”的思想,对于我们的言行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对难懂词句的理解(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教师应加以点拨、补充,然后根据优劣评分。

  大屏幕出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二组为正方,三四组为反方,双方同学进行辩论比赛,力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教师定分。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大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质疑讨论、交流评价,让学生自主学*的能动性、合作交流的互助性、探究未知的开拓性得到有效发展。然而实践证明,这种学*方式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学*基础与个性品质。优生具备这一条件,自主质疑时他们是发现者、合作讨论时他们是组织者、发言交流时他们是代表者,他们的潜能得到良好发挥。而学困生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生半步,常常是问题刚想到一半,结果已被他人答出,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的权利。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认识、研究这一现象,格外注意呵护学困生,想方设法为其提供机会,促进他们的发展。

  七、背诵接龙

  教师指导背诵,要求语音准确、声音响亮,切忌断句、破句,并参考朗读标准,每组十个人,一人背一则,其他组点评,然后四组选代表背诵接龙,一人背一则,不能连续背,接着每组齐背接龙,最后教师打分。

  全篇课文除去“××曰”等字眼,不过二百字,完全有可能做到当堂成诵,但要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以灵活、生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背诵练*事半功倍。

  八、自主小结

  学生小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适当调整,并指出《论语》对于我们的学*、做人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各小组评出表现突出者,教师予以赞赏,最后宣布本节课活动的获胜组。

  学生小结学*内容,教师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掌握情况,以便查漏补缺、及时更正。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