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亡羊补牢》的教案范本5份

首页 / 教案 / |

  小学《亡羊补牢》的教案 1

  教学目标:

  1. 认识“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识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引出新课

  1.看图片猜故事。

  师:小朋友们,你们能猜出这些故事的名字吗?(《乌鸦喝水》《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

  2.这些故事简短有趣,又含有深刻的道理,我们称之为“寓言”。今天我们就学*一下。(板书:寓言二则)(相机识记“寓”和“则”两个生字)

  3.(出示课题)谁来读一读故事的题目?

  学*生字“亡、牢”。

  (1)“亡、牢”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它们呢?

  减一减法:忙-忄=亡

  字理识字法:(出示“牢”的字理图)甲骨文的牢字,像一头牛被困在圈栏之中。

  (2)指名读课题。

  4.质疑课题。“亡羊补牢”是什么意思?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课文标好自然段。

  2.检测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词语,请小老师领读。

  羊圈 叼走 街坊 后悔 从此 劝告 丢过 钻进去

  (2)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3)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做摘苹果的游戏。

  寓 则 亡 牢 圈 钻 叼 坊 悔 此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指导读好重点句。

  (1)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2)他很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教师相机强调“街坊”中的“坊”读轻声;“钻入”中的“钻”读“zun”;“ 叼”的读音为“dio”。

  4.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5.出示填空,请学生补充完整。

  课文中的养羊人丢了______次羊,最后他把羊圈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

  三、精读课文,随文识字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亡羊”的?(第1~4自然段)

  2.丢羊的原因是什么?默读第1~4自然段,画一画相关的句子。

  3.学生汇报,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1)重点句1: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圈”是一个多音字,在本课读“juàn”。学*生字“钻、叼”。

  加一加法:钅+占=钻

  形声字记忆法:“叼”左边的口字旁表示用口来叼,右边的“刁”表示生字的读音。

  齐读句子。

  (2)重点句2: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街坊”就是——邻居。“坊”是本课的生字,你有好办法记住它吗?(加一加:土+方=坊;换一换:房—坊。)

  街坊劝告时是怎样的语气?请你试着来劝一劝这位养羊人吧!

  听了街坊的劝告,养羊人心里是怎样想的.?

  养羊人会用什么样的语气来回答呢?(无所谓,毫不在乎)

  指名分角色读一读对话,相互评议。

  4.过渡:好心的街坊来劝说,养羊人却不听劝告,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5.学*第4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2)指名读第4自然段,师生评价。(要突出两个“又”字。)

  (3)为什么要突出两个“又”字?联系第1自然段想一想。(两个“又”字更能体现他不修羊圈带来的后果,而且能突出丢羊的原因都是一样的。)

  (4)齐读第4自然段。

  6.过渡:两次丢羊后,养羊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7.学*第5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子1:他很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你能体会养羊人现在的心情吗?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抓住“后悔”“现在修还不晚”来体会养羊人认识到自己错了。)

  学*生字“悔”。换一换法:海——悔。

  用“后悔”造句。

  (2)课件出示句子2: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结合课文插图说一说,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课文插图,指名说。相机学*“此”。)

  读一读,说说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指名读句子。

  (3)小结过渡:养羊人终于听取了街坊的劝告,及时修补了羊圈,结果——(幻灯出示句子)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四、联系生活,感悟寓意

  1.语言训练:(出示课文插图)当养羊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会怎么说?养羊人会怎么回答呢?

  2.同桌表演后,老师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深入学*了课文内容,现在你能说一说“亡羊补牢”的意思吗?(羊丢了及时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5.小结,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________,就________。

  6.引学:“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

  7.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大家交流一下。先和同桌小声说一说,再和全班同学分享。

  五、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亡、牢、钻、劝、丢、告。

  2.指名读,口头给生字组词。

  3.指导学生观察各个生字的结构特点、笔画特点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交流书写注意事项,教师相机指导。

  5.教师范写学生认为难写的字,一边写一边强调重点笔画及书写要领。

  6.教师强调写字时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学生临写。

  7.同桌交流评价,对照总结后再进行书写。

  8.全班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评议。表扬写得较好的同学,并让其和大家交流分享书写经验。

  9.布置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小学《亡羊补牢》的教案 2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生动有趣的、蕴含着深刻道理的寓言故事。教学安排,首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生生讨论、师生探究,充分展示朗读的魅力,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然后,教师创设生活情境,结合生活实际来体会本课的寓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运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正确理解词语,积累运用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朗读,体会寓言的寓意。

  2、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学过寓言吗?(揠苗助长,守株待兔)这两个是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就是包含了道理的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是我们二年级下学期学过的两则寓言,今天我们再来学*一则新的寓言故事。先看动画片吧。(播放动画片)大家刚刚看了有趣的动画片,这个有趣的`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亡羊补牢]齐读课题--《亡羊补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

  师:相信同学们都已经预*过课文了,那么在字词学*上,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学生汇报自己预*所得,交流字的读音,写法。)

  老师这里也有几个词语,相信大家肯定会读,谁愿意来读给其他同学听。

  寓言羊圈劝告街坊窟窿结结实实叼走后悔

  (一位同学读,别的同学听,读对,出示正确的拼音,读错,纠正。最后齐读词语。)

  2、整体感知

  老师相信这些词语同学们肯定都会读了,那这些词语回到了课文,你还认识它们吗?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请五位同学读课文,适时纠正读音。重点解决①圈是多音字②窟窿读轻声③叼的最后一笔。

  3、语言训练:

  师: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亡羊补牢》讲了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提示,第一次丢羊---第二次丢羊---最后---

  表扬能用简洁语言概括的同学,对说得比较详细的同学要加以引导)

  [师适机板书:第一次不补第二次修补]

  三、读中感悟,理解寓意。

  1、我们已经知道养羊人一共丢了两次羊,那让我们回到课文去仔细读读文章,寻找他丢羊的原因。

  请大家默读1-3自然段。说说第一次丢羊后,养羊人的表现。(出示课文1-3自然段,同学默读)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你读出了什么?(养羊人毫不在乎)

  养羊人有那么多人,只丢了一只羊,他当然不在乎,而他的好街坊却着急了。他劝告他说---

  (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你能来当一当这个好心的邻居吗,来劝一劝这个养羊人。

  (请几个同学读,指导朗读。分角色读对话,注意语气。)

  2、养羊人的满不在乎,以致后来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学*课文4、5自然段,去那里寻找答案。

  女生齐读4、5两段,说说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狼又钻进去,又丢了一只羊)

  3、为什么狼有第二次机会钻进羊圈?

  (养羊人不听劝告,不修补羊圈,狼才会再次进来。)最后。他后悔了,听了邻居的劝告,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4、养羊人还会丢第三次羊吗?

  不会,他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讨论:现在补牢迟吗?

  [不迟,因为他的羊以后再也没丢过。]

  5、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故事我们学完了,那谁可以解释一下亡羊补牢的意思。羊丢了才把羊圈修好。比喻在受到损失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损失。亡,丢;牢,羊圈。

  通过养羊人这个故事,你们知道了一个什么道理?

  (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并不算晚。)

  四、给予提纲,讲述故事

  1、这么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不想讲给别人听呢?老师给大家一些帮助,自己先练*下。

  ……

  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又少了一只

  ……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2、请几位同学讲述故事。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同步阅读》中的《古代寓言两则》。

  2、抄写课文两遍,并背诵课文。

  小学《亡羊补牢》的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九个生字,学写“窿、叼”两个生字。正确认读“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劝告、后悔”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2、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三、教学准备

  1、学生预*课文

  2、老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第九课《寓言两则》,请大家一起把课题念一念。

  2、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就是一个小故事中有一个大道理。

  二、理解题意,渗透学法

  1、今天这节课上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检查朗读,书写难字

  1、提出初读要求

  要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还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随机正音

  出示句子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①窟窿 long 轻声洞的意思

  ②圈,多音字,组词

  ③指名读生字,句子

  ④齐读

  ⑵书写难写的字

  窿 叼

  ⑶生各书写一遍

  3、检查二到五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课件出示,多指名读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四、理解题意,渗透学法

  1、老师在布置预*时,请小朋友们回家查一下字典,了解“亡”跟“牢”的意思,那现在哪位小朋友能来说说,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2、了解字词的意思除了这个方法外,还有更有效的'方法,比如在文章中找到藏了这两个字意思的句子,谁找到了?

  3、那在课题中,“亡”的意思是丢失。那“牢”的意思就是宝盖头是表示房子,以前牛、羊住在一起,“牢”就是给牛羊住的地方。课文中是指“羊圈”。

  5、小结:亡羊补牢就是羊丢了,把羊圈修好

  五、精读课文

  1、亡羊就是丢失了羊,故事中,这位养羊人共丢了几次羊?都是怎么丢的?请小朋友们再读一遍课文,边读边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1)第一次: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①第一次丢羊的原因是什么?

  出示:因为 ,所以养羊的人少了一只羊。

  (2)第二次: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依然是那个窟窿惹得祸。这时你想对养羊人说些什么呢?

  2、街坊也像你们一样的热心,当他在第一次丢羊的时候,就在劝他了,找出来读读。

  3、对着街坊(解释:邻居)的好言相劝,养羊人却是什么反应?(说出他的不在意,无所谓)

  4、第一次丢羊后,如果你就是养羊人,你还会想些什么呢?

  指导朗读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5、出示:羊已经丢了,就不用修羊圈了。

  比较有什么不同?

  6、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心情大不一样,他非常地——后悔!此时,如果你就是养羊人,你是怎么做的呢?

  指导朗读

  7、思考:第二次丢羊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8、修好了羊圈后,以后,羊圈里的羊再也不丢了!那这时修好羊圈晚不晚?

  因此,古人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六、联系生活,体会寓意

  1、试想,当然劝过他的街坊正在好路过这儿,他会说些什么?

  2、丢了两次羊了,如果再不修羊圈的话,后果会?

  3、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的错误,只要( ),就( )。

  4、在生活学*中,你有没有碰到过“亡羊补牢”的事情?(老师可以先举个身边的例子:比如不按时完成作业)

  5、你能不能根据老师的提示来用自己的话来讲一下这个故事呢?

  6、总结:请小朋友们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我们的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第一次 第二次

  丢 丢

  不补 赶快堵

  又少 再没丢

  为时已晚 为时不晚

  小学《亡羊补牢》的教案 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资料,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资料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这天,我们又要学*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资料。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资料。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群众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样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主角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资料,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透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样想、怎样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样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述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此刻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先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飘过,想想街坊又会怎样说?养羊人又会怎样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能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资料——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作业设计:

  1、背诵这则寓言。

  2、联系学*、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

  想法—已经丢—后悔

  亡羊补牢—做法—不补—赶快堵—(未为迟也)

  结果—又少—再没丢

  小学《亡羊补牢》的教案 5

  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资料,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体会寓意故事资料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预设板书:寓言两则亡羊补牢)

  一、问答导入(4分钟)

  师:这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什么齐读课题)你们明白什么是寓言吗

  师:蕴涵着道理的故事。我们要怎样学好寓言(板书:道理)

  师:除了学*道理,还要学*什么一下子就学*道理吗(板书:故事)

  师:这天我们掌握好这两点就能学*好课文。

  师:这天学*《亡羊补牢》,请给“亡”组词。(板书:死亡)请给“牢”组词。(板书:监牢)

  师:“亡羊补牢”里的“亡”、“牢”是什么意思

  师:*时,我们学*的.“亡”是死亡的意思,有人认为是失去的意思,有人认为“牢”是牢房的意思,到底是什么请你们到课文中找找答案。

  二、找证据,初读课文(6分钟)

  师:找证据务必先读课文,慢慢地读,遇到生字自己借助拼音解决。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

  1、小组长带领读课文,听到谁读不准,一齐帮帮他。

  2、交换小组长检查读书。(小组长汇报读书状况)

  师:以后小组检查时,就要齐心协力,争取好成绩。

  (二)出示三句话:(课件)

  原先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很后悔,不该不理解街坊的劝告,心想,此刻修还不晚。

  师:请小组分读三句话。(生读这三句话)

  师:哪个聪明的孩子发现蒋老师为什么要选这三句话(自由朗读这三句话,齐读。)

  三,研读,弄清“亡”和“牢”(6分钟)

  师:课文读熟了,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请默读课文,想想“亡”、“牢”是什么意思一会小组交流。你得找出证据,看看从哪个句子找到的,把它划下来。提醒大家,证据可能不止一处。

  (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师巡视小组学*,作适当的点拨。

  学生汇报:

  师:刚才读的句子有几个字没有读好。(指名帮忙再读这句话。)要读准“圈”、“叼”等字。“亡”不是“死亡”吗此刻大家认为“亡”是什么意思

  师:“牢”是什么意思“补牢”就是“修羊圈”。街坊说修羊圈就是“补牢”。(解说)“牢”的构字好处:宝盖头是表示房子,以前牛、羊住在一齐,“牢”就是给牛羊住的地方。

  师:按照刚才的方法,把丢羊的句子和补羊圈的句子找出来,自由练读。

  四:精读课文,理解资料(15分钟)

  师:在读这则寓言的时候,老师始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想请你们帮忙解答一下: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师:请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生请默读课文,思考)

  师:齐读这句话。(生齐读)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师:街坊是怎样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他读的怎样样

  师:街坊对养羊人这样关心,可养羊人呢能够看出养羊人的什么态度

  师: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师: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主角朗读。

  师: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师:刚才我们学*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师: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样想、怎样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讨论交流)

  师:养羊人是怎样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

  师: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述他心理的句子。

  师:读出


小学《亡羊补牢》的教案范本5份扩展阅读


小学《亡羊补牢》的教案范本5份(扩展1)

——小学语文《亡羊补牢》的教案 (菁华5篇)

小学语文《亡羊补牢》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3、让学生懂得做错了事要认真改正,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教学重难点】

  1、认读汉字、扣住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

  课前活动:生比赛说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掩耳盗铃刻舟求剑亡羊补牢南辕北辙叶公好龙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画蛇添足…)

  一、板书课题,释题。

  1、板书《寓言两则》,齐读课题。

  2、简介寓言,解释“寓言”、“则”的意思。

  二、授新。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词。

  (1)板书《亡羊补牢》,齐读。

  (2)理解“亡”和“牢”的含义,并分别组词。

  (3)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4)理解词语:羊圈窟窿街坊后悔

  (5)点学生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生质疑。

  (养羊人为什么丢了羊?丢了几次?他的羊圈修好了吗?结果怎样?)

  (2)划分段落。师点拨:亡羊∥补牢

  亡羊(1—4)补牢(5)

  (3)释疑。

  A、养羊人为什么丢了羊?读第一自然段,紧扣“羊圈”“窟窿”这两个词,抓住三个动词:破钻叼从这五个词中悟出丢羊的原因。

  B、丢了羊,对于养羊人来说那是一个损失啊,可不能再丢第二次了,故事是按照我们的愿望发展下去的吗?你是从文中哪一小节看出来的?(第4小节)师范读,故意重读两个“又”字,让学生理解其含义(羊丢了,养羊人没有听街坊的劝告,看来不及时改正错误的结果是一错再错啊。)生齐读这一小节,读出惋惜的语气。

  C、养羊人没有听街坊的劝告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理解3、4小节。问:养羊人是怎样想的?(痛恨狼惋惜满不在乎侥幸)板书:满不在乎分解色朗读3、4小节。

  D、分析丢羊原因。出示小黑板:

  a羊圈破了窟窿,狼钻了进去,叼走了小羊。

  b不听街坊劝告,不及时修补羊圈,狼再次钻进羊圈,再次叼走了小羊。

  E、养羊人的羊丢光了吗?第二次丢羊后,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生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分组朗读养羊人所想和所做的句子)。

  F、自从养羊人把羊圈修补结实以后,出现了什么结果?(齐读最后一自然段,理解“从此”一词,并用它说一句话)。

  三、悟理。

  1、养羊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恰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如果养羊人再不修补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3、同桌交流,现实生活中“亡羊补牢”的故事。

  板书: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4、学了《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后,你明白了什么?

  (一个人做了错事,只要及时改正就不算晚。)

  5、总结学*寓言的方法。

  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板书设计】

  亡(羊)

  补(牢)——为时未晚

  丢失

  羊圈

小学语文《亡羊补牢》的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理解寓言的寓意。

  (3)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

  (4)通过网络了解更多有关寓言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敢于提问,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获求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从寓意中得到教育。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一)重、难点:

  (1)理解寓言包含的道理。

  (2)对“牢”、“亡”、“亡羊补牢”意思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分析

  媒体选择上,有如下目的

  (1)突破难点,解决问题。在学生解决字意时,利用课件出示“牢”字的字义演变并出“牢”的象形文字,使学生生动清晰的了解“牢”字古今意义的转变。

  (2)出示名言,突出重点。学生揭示寓意时,用课件出示拉封丹名言,既明白又简练地概括出寓言分身体(故事本身)和灵魂(道理)两部分。通过名言进一步牢固掌握《亡羊补牢》的故事内容和寓意。

  (3)开阔视野,扩展课外。在学完本课内容后,学生又产生有关寓言知识的许多问题。于是我就把知识延伸课外,通过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获求更多寓言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的学*。

  将计算机多媒体融入语文课堂,以学说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地智能地学*,是当今语文教学的大趋势。

  四、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引导质疑

  今天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他们不知道咱们三一班同学有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用心读书,愿意思考,敢于提出问题。是吗?今天,我们就把这一优点充分展示出来好吗?今天我们来学*一则小寓言(板书:亡羊补牢)谁能读?谁再来试试?齐读一下吧!“亡”是本课的生字,看来你们都认识了。看到这个题你有问题吗?学生自由提问。看到题目你们就提出这么多问题,可真棒。能解决吗?你们想怎么解决?好,旧请同学们用你们自己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在读书过程中又遇到了新的问题请你和*时一样做个小记号,试着解决一下,如果实在解决不了,呆会儿提出来,大家共同研究。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你解决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牢”字字意也有变化。请看大屏。

  课件出示:“牢”字字义演变。突破难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说到寓意)在这儿,老师有一句名言送给同学们

  课件出示

  使学生更清楚了解寓言分身体(故事本身)和灵魂(寓意)两部分。对《亡羊补牢》的故事和寓意理解更加深刻。

  寓言的身体就是故事本身,谁能把寓言的身体再展示给大家,来读读课文?透过寓言的身体可以看到寓言的灵魂,谁能再说一说《亡羊补牢》这则寓言的灵魂是什么?

  你还解决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这么一个小故事,你们却知道这么多,真了不起!其实,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收获。你的问题越多,收获也就越多。

  寓言的世界丰富多彩,透过这则小寓言,你们的小脑瓜里也一定又会想到很多很多,会产生许多的疑问。你想问什么吗?

  啊!同学们产生了这么多的疑问,想找到答案吗?好,就让我们走进寓言的广阔世界吧。

  利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进入校制网页《寓言之家》

  这里有寓言知识、动画寓言、连环画寓言、连接相关网站(《伊索寓言》、拉封丹、*古典寓言网等)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上网了解更多的寓言知识。同时让孩子领悟到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寓言之家”有趣吗?谁能说一说做完客,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还有什么收获?

  读了这么一则小寓言,你们有了这么多问题,又有了这么多收获。使老师想到一句话:有思才有疑,有疑才有得。我相信你们会在以后的学*中善问、会问,在问中获求更多的知识。

  板书:29、亡羊补牢

  有思必有疑,有疑必有得

  流程图:

小学语文《亡羊补牢》的教案3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生动有趣的、蕴含着深刻道理的寓言故事。教学安排,首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生生讨论、师生探究,充分展示朗读的魅力,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然后,教师创设生活情境,结合生活实际来体会本课的寓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运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正确理解词语,积累运用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 有感情朗读,体会寓言的寓意。

  2. 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学过寓言吗?(揠苗助长,守株待兔)这两个是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就是包含了道理的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是我们二年级下学期学过的两则寓言,今天我们再来学*一则新的寓言故事。先看动画片吧。(播放动画片)大家刚刚看了有趣的动画片,这个有趣的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亡羊补牢] 齐读课题--《亡羊补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

  师:相信同学们都已经预*过课文了,那么在字词学*上, 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学生汇报自己预*所得,交流字的读音,写法。)

  老师这里也有几个词语,相信大家肯定会读,谁愿意来读给其他同学听。

  寓言 羊圈 劝告 街坊 窟窿 结结实实 叼走 后悔

  (一位同学读,别的同学听,读对,出示正确的拼音,读错,纠正。最后齐读词语。)

  2.整体感知

  老师相信这些词语同学们肯定都会读了,那这些词语回到了课文,你还认识它们吗?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请五位同学读课文,适时纠正读音。重点解决

  ①圈是多音字

  ②窟窿读轻声

  ③叼的最后一笔。

  3.语言训练:

  师: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 《亡羊补牢》 讲了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提示,第一次丢羊---第二次丢羊---最后---

  表扬能用简洁语言概括的同学,对说得比较详细的同学要加以引导)

  [师适机板书:第一次 不补 第二次 修补]

  三、读中感悟,理解寓意。

  1.我们已经知道养羊人一共丢了两次羊,那让我们回到课文去仔细读读文章,寻找他丢羊的原因。

  请大家默读1-3自然段。说说第一次丢羊后,养羊人的表现。(出示课文1-3自然段,同学默读)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你读出了什么?(养羊人毫不在乎)

  养羊人有那么多人,只丢了一只羊,他当然不在乎,而他的好街坊却着急了。他劝告他说---

  (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你能来当一当这个好心的邻居吗,来劝一劝这个养羊人。

  (请几个同学读,指导朗读。分角色读对话,注意语气。)

  2.养羊人的满不在乎,以致后来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学*课文4.5自然段,去那里寻找答案。

  女生齐读4.5两段,说说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狼又钻进去,又丢了一只羊)

  3.为什么狼有第二次机会钻进羊圈?

  (养羊人不听劝告,不修补羊圈,狼才会再次进来。)最后。他后悔了,听了邻居的劝告,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4.养羊人还会丢第三次羊吗?

  不会,他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讨论:现在补牢迟吗?

  [不迟,因为他的羊以后再也没丢过。]

  5.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 ),就( )。

  故事我们学完了,那谁可以解释一下亡羊补牢的意思。羊丢了才把羊圈修好。比喻在受到损失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损失。亡,丢;牢,羊圈。

  通过养羊人这个故事,你们知道了一个什么道理?

  (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并不算晚。)

  四、给予提纲,讲述故事

  1.这么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不想讲给别人听呢?老师给大家一些帮助,自己先练*下。

  ……

  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又少了一只

  ……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2.请几位同学讲述故事。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同步阅读》中的《古代寓言两则》。

  2.抄写课文两遍,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 不 迟

  知

  第一次 不补 错

  就

  第二次 修补 改

小学语文《亡羊补牢》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读“窟窿,叼、劝”4个生字,会写“寓、则、窟窿、狼、叼”等9个生字。

  2、联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窟窿、街坊、劝说”和课题“亡羊补牢”的意思。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述故事大意。

  4、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寓言”,学生齐读,说一说什么是寓言(小故事,大道理)

  2、读课题《寓言两则》,怎么理解“则”(篇,两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3、齐读第一则寓言题目:亡羊补牢

  二、自读课文,生字过关

  1、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2、生词过关:羊圈、窟窿、叼走、劝说、街坊、后悔

  (1)小老师领读,重点关注:窿、坊读轻声,多音字“圈”

  (2)去掉拼音,小组开火车过关

  (3)全班齐读

  三、概括大意,总结寓意

  能力迁移,运用学*《燕子专列》的方法,根据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再圈一圈关键词,加上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大意

  1、起因:

  (1)指生读第1自然段

  板书关键词:“窟窿”(指导书写,注意“窿”中间有“一”,什么是窟窿?根据“穴”理解,破洞)

  (2)用因为……所以……说话。板书关键词2:“叼走”

  (3)概括:一个人的羊圈破了窟窿,羊被叼走了。

  2、经过:

  (1)羊叼走了,谁来帮助他了?(街坊,指导朗读,提醒轻声)怎么帮助的?(劝说)

  板书关键词::“劝说”是怎样劝说的?

  PPT出示:“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哪个窟窿吧。”指生朗读(有一点点着急,你比她更着急)齐读。

  PPT出示:“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他的意思是什么?你赞同他的说法吗?(羊已经丢了,不用修羊圈了)补充板书“不听”

  (2)PPT出示第3、4自然段,关键字:“又叼走”

  (3)用上因为所以把经过说清楚(因为不听劝说,所以羊又被叼走了)

  3、结果:

  (1)结果是什么?关键词1:“后悔”

  PPT出示“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你能给他换个说法吗?

  出示: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男女生读,提问:这两句话意思一样吗?

  PPT出示红字提醒“双重否定句”“肯定句”。

  师:把不字去掉,双重否定句就变成了肯定句,句子的意思是一样的

  男女合作读这两句话,相同句型练*。

  (2)填空:他很后悔,是因为。

  接受劝告,他堵上了窟窿,羊也。

  (3)关键词:“堵上”关键词:“没丢”

  (4)概括全文大意

  4、理解“亡”、“牢”的意思

  本来“亡”“牢”的意思是什么?那联系课文,你知道他们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吗?连起来说一说。

  5、读了这个故事,懂得了什么道理?

  揭示寓意

  PPT出示:一个人有错并不要紧,只要能及时纠正,就不算晚。

  四、课后延伸

  用同样的方法读寓言,再讲给大人听。

小学语文《亡羊补牢》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亡羊补牢》这个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重点难点

  了解语言的主要内容,体会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寓言,谁能说说什么叫寓言?(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寓言《亡羊补牢》。(板书课文题目)

  二、解题,引出主要内容

  1、请同学们查字典,说一说题目中的“亡”“牢”分别是什么意思。【“亡”在古代指丢失。“牢”在文中指羊圈。】

  2、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吗?(养羊人丢失了羊才去修补羊圈。)

  三、学*生字、新词

  1、出示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亡羊补牢羊圈窟窿

  叼走街坊劝告后悔

  2、交流讨论,记忆字形。

  窟:上面是“穴宝盖”,下面是“屈”。

  街:中间最后一笔是“提”。

  窿:上面是“穴宝盖”,下面的“折文旁”下面有一横,不要丢掉。

  3、口头组词。

  四、深入学*,理解寓意

  1、默读课文。思考:养羊人丢了几次羊?(丢了两次羊,因为羊圈破了。)

  2、学*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画出第一次丢羊的原因。(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2)请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丢羊的事。(因为羊圈破了个窟窿,狼从窟窿里叼走了羊,所以羊少了一只。)

  (3)句式训练。

  投影出示填空:

  我今天特别高兴,原来_______。

  因为小丽生病了,所以_______。

  (4)养羊人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破了,那么第二次丢羊是因为什么呢?(不听街坊的劝告。)

  指名读街坊和养羊人的对话。

  (5)养羊人的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养羊人的想法不对。因为他不修羊圈,羊还会再丢。他只想到已经丢的羊回不来了,却没有想到还会再丢羊。)

  同学们分析得对,养羊人没有认真分析丢羊的原因,考虑问题不全面。

  (6)养羊人不听劝告的结果是什么?齐读第四自然段。

  “又”是什么意思?(这一次丢养的过程跟第一次一样。)

  由此可见,不听劝告,没有及时补救过失,不好的结果就会重演。同学们,这样的道理适用于学*吗?(比如做作业,如果错了,一定要好好分析原因,及时改正错误,下次不再错。)

  3、学*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画出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的想法。

  (2)理解句子,出示投影: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后悔”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感到自己以前的行为是错误的。说明养羊人认识到自己以前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3)养羊人现在修羊圈晚不晚?为什么?(现在修羊圈不晚,这样以后就不会再丢养了。)

  这次,养羊人思考问题比第一次有了进步,想问题想得全面了。

  (4)课文中哪一句说明现在修羊圈不晚?(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5)投影出示插图。

  请你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图上的内容。(因为养羊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赶快修补好了羊圈。)

  (6)养羊人这样做的结果怎样?(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再也”一词说明什么?(强调从此以后他的羊一直没有丢过。)

  五、深入理解,揭示寓意

  1、想一想,在丢羊、修羊圈这些事中,养羊人做错了什么,又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不听别人的劝告,考虑问题不全面。做对了:吸取自己不听劝告的教训,及时改正错误修补羊圈。)

  2、你读完了这个故事后懂得了什么?(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总结:这节课我们不但学*了一则寓言,懂得了它所告诉我们的道理而且知道了读书要边读边想,这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越读越聪明。

  六、齐读课文


小学《亡羊补牢》的教案范本5份(扩展2)

——小学语文《亡羊补牢》的教案范文10份

  小学语文《亡羊补牢》的教案 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能够正确读写。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重点难点:

  在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你们读过寓言故事吗?(板书:寓言)

  “寓”,是寄托的意思(板书);“言”,讲道理。寓言的意思就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

  今天,我们就来学*两则寓言。两则就是两篇的意思。我们先来学*第一篇:亡羊补牢。2.读题,谁知道“亡”、“牢”分别是什么意思?

  (“亡”的意思是失去。“牢”畜的圈。)

  3.谁能连起来把题目解释一下?

  (羊丢失以后修补羊圈。)

  二、初读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不明白的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解决。

  2.边读边思考,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检查复*。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读音方面:

  “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àn”,不要读成“quān”。

  “窟窿”的“窿”读轻声。

  字形方面:

  “叼”:左右结构,左边最后一笔是“提”,不要写成“撇”。

  “悔”:左右结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修”:左右结构,右下方是“三撇”,不要写成“三点”

  词语解释:

  叼走:衔在嘴里拖着。

  街坊:邻居。

  劝告:说服,讲清道理,使人感动听从。

  后悔:懊恼过去做得不对。

  四、学*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1.出示课件,思考:《亡羊补牢》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

  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2.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1)读书,小组讨论。

  (2)班上交流。

  开始想:羊丢了,修圈已晚,没用。

  后来想:如果现在不补羊圈,就不是丢一只、两只的事,而会丢得更多。因此现在修还不晚。做:动手,堵上,修得结结实实。

  结果: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五、小结。

  1.明确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有了错,只要认真改,就不算晚。

  2.联系实际,谈感想。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小学语文《亡羊补牢》的教案 2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教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

  4、今天我们学*《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我们先学*《亡羊补牢》这篇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过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的过程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增删

  小学语文《亡羊补牢》的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的读音结构,并能给生字组词,理解含义。

  2.理解本课词语的含义,并能用词语造句。

  3.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含义,并能实际运用课文里的

  重点句型: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图片字词典及教材,学*每个生字词语的读音及含义。练*使用工具书,提高自学能力。

  2.通过对词语的学*,学*并理解课文。

  3.学*重点句型,练*造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有主动学*的兴趣.

  2.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语的读音结构偏旁,并会组词。

  2.理解词语含义,能用词语造句,并能实际运用重点句型。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心思想。

  4.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窟窿、堵、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

  5.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教学难点:

  1.理解词语含义,并能实际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总结中心思想。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

  引导学生在体会寓意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

  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手段:教科书插图,生字和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解法,启发引导法,合作探究法,示范例举法,练*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课文一(词语、生字)

  课型:词语课、生字课

  课时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语结构、偏旁及含义。

  2.能为词语造句,并能实际运用。

  教学过程:

  导入:谈话,提问方式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一、问答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亡羊补牢》,齐读课题。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很有道理的故事)

  师:蕴涵着道理的故事。

  (它的特点就是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则:相当于篇

  师:那我们要怎样学好寓言?(学*道理)板书:道理)师:除了学*道理,还要学*什么?一开始就学*道理吗?(要知道故事)板书:故事)

  师:今天我们掌握好这两点就能学*好课文。

  师:谁能给《亡羊补牢》的“亡”组词?(亡羊补牢灭亡死亡)(板书:死亡)

  师:请给“牢”组词。(坐牢牢记牢固监牢)(板书:监牢)师:“亡羊补牢”里的“亡”、“牢”是什么意思?请把你们查字典的情况告诉老师好吗?

  (字典中“亡”有3种解释1.逃跑2.死3.丢失)

  (字典中“牢”也有三种解释1.养牲畜的圈2.监牢3.结实、坚固)

  师:那你们觉得“亡”“牢”是什么意思?让学生猜想。

  (“牢”是牢房的意思“牢”是羊圈的意思“亡”是失去的意思)

  师:*时,我们学*的“亡”是死亡的意思,有人认为是失去的意思,有人认为“牢”是牢房的意思,到底是什么?请你们到课文中找找答案。

  二、找证据,初读课文

  师:找证据必须先读课文,下面请同桌一起读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听到谁读不准,热心帮帮他。

  师:小黑板出示三句话:(目的在于巩固字音)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师:老师这里有三句话,分别请三个小朋友来,比比谁读得准。

  师:抽生读这三句话

  师:分小组朗读这三句话,

  师:全班再齐读。

  三,研读,弄清“亡”和“牢”

  师:课文读熟了,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请默读课文,想想“亡”、“牢”是什么意思?你得找出证据,看看从哪个句子找到的,用横线把它划下来。

  师:提醒大家,证据可能不止一处。师巡视学*,作适当的点拨。

  生:汇报:

  (“亡”是丢失的意思:我是从“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找到证据的。)

  师:刚才读的句子有几个字没有读好。

  (指名帮助再读这句话。)

  师:要读准“圈”、“咬”等字。

  师:“亡”不是“死亡”吗?

  汇报:

  (是羊被叼走,他丢失了羊。)

  (“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齐读句子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养,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羊再也没有丢过。”)

  (一直都是说羊丢了,没有说羊死了,可能羊还没有死呢。)

  师:(齐读)“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羊再也没有丢过。”)

  师:小结:现在大家认为“亡”是什么意思?(齐回答:丢失板书在题目“亡”下面)

  师:“牢”是什么意思?

  (“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牢”是“羊圈”意思。)

  师:“补牢”就是“修羊圈”。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师:街坊说修羊圈就是“补牢”。

  师;(解说)“牢”的构字意义:宝盖头是表示房子,以前牛、羊住在一起,“牢”就是给牛羊住的地方。

  师:请把刚才找出丢羊和补窟窿的句子再自由练读。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小手?把你们的小手伸出来,老师看一下好吗?有谁知道你们的小手能做什么事情呢?想一想,谁来回答?

  (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

  (二)知识巩固拓展

  老师写出词语,组织学生认读生词。老师请学生个人读,开火车读,并请学生读一读句子。

  四、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了很多词语,你学会了吗?你们掌握了这些词语的含义了吗?它对你们学*课文很有帮助,下课后一定要再看看这些词语并牢记哦,能做到吗?

  小学语文《亡羊补牢》的教案 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能够正确读写。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重点难点:

  在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你们读过寓言故事吗?(板书:寓言)

  “寓”,是寄托的意思(板书);“言”,讲道理。寓言的意思就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

  今天,我们就来学*两则寓言。两则就是两篇的意思。我们先来学*第一篇:亡羊补牢。

  2、读题,谁知道“亡”、“牢”分别是什么意思?

  (“亡”的意思是失去。“牢”畜的圈。)

  3、谁能连起来把题目解释一下?

  (羊丢失以后修补羊圈。)

  二、初读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不明白的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解决。

  2.边读边思考,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检查复*。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读音方面:

  “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àn”,不要读成“quān”。

  “窟窿”的“窿”读轻声。

  字形方面:

  “叼”:左右结构,左边最后一笔是“提”,不要写成“撇”。

  “悔”:左右结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修”:左右结构,右下方是“三撇”,不要写成“三点”

  词语解释:

  叼走:衔在嘴里拖着。

  街坊:邻居。

  劝告:说服,讲清道理,使人感动听从。

  后悔:懊恼过去做得不对。

  四、学*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1.出示课件,思考:《亡羊补牢》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

  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2.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1)读书,小组讨论。

  (2)班上交流。

  开始想:羊丢了,修圈已晚,没用。

  后来想:如果现在不补羊圈,就不是丢一只、两只的事,而会丢得更多。因此现在修还不晚。做:动手,堵上,修得结结实实。

  结果: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五、小结。

  1.明确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有了错,只要认真改,就不算晚。

  2.联系实际,谈感想。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小学语文《亡羊补牢》的教案 5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亡羊补牢》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

  2、通过多种形式地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3、懂得应该听取他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寓言揭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出示课题,这是个成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学生齐读)

  2、这个成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字吗?

  亡在字典中有四种解释:(1)逃亡(2)失去、丢失(3)死亡(4)灭亡

  在课文中是哪张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牢是什么意思呢?

  在课文中指羊圈。这个词你读得很准,圈还有一个读音你能组个词吗?

  3、现在你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了吗?(学生尝试解释)

  4、从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回答、提问)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效果:

  (1)选择正确的读音

  羊圈、窟窿、钻进去、叼走、街坊、劝告、结结实实

  (2)强调字形,理解字意

  “窟窿”都是穴字头,所以和洞有关。注意“窿”字的“生”上面有一横。

  “街坊”:你家有街坊吗?街坊就是邻居的意思。

  三、通读课文,理解内容

  1、本课的生字、生词我们都弄清楚了,(指名分段读课文)大家思考:这篇寓言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7个关键词说一句话概括)

  板书:第一次第二次

  2、羊是怎样丢的呢?默读课文的1—4自然段,思考:第一次丢羊是什么原因?第二次丢羊又是什么原因?

  学生结合问题自由回答: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有个窟窿。

  第二次丢羊是因为他没有及时把羊圈修补上。

  小结:那么这部分可以用课题中的哪两个字概括?(亡羊)对,这部分告诉我们,养羊人是怎么会丢了两次羊。

  3、养羊人又是怎样“补牢”的呢?结果又怎样呢?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第5自然段。

  结合朗读,自由回答:养羊人后悔了,赶快把羊圈补上了,以后再也没丢羊。

  4、练*复述

  四、品读评价,体会寓意

  1、请你评价评价这位养羊人,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

  友情提示:我们不能毫无根据地随便评价他人,对养羊人做出的任何一个评价,都要有根有据,理由充分。

  (1)自由读课文,动笔画一画。

  (2)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评价

  (1)养羊人是个不听劝告的人:

  A、从他与街坊的对话中,看出他不听别人的`劝告。

  他的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漫不经心,毫不在意,无所谓的语气)大家尝试读一读,指名朗读。

  街坊的话应该怎样来读?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从“赶快”知道街坊很为他着急,感到可惜,读出劝的语气)

  指名尝试读

  分角色来读对话,体会对话双方的.不同的心情。

  B、从第4自然段中的两个“又”,感觉他这个人太一意孤行了。知道有第一次的丢羊,就应该想到还会丢,可他偏偏不去修补,导致他又有了第二次的丢羊。

  这两个“又”应该怎样来读?大家尝试读第4自然段,体会养羊人的可气之处。

  (2)养羊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

  这个养羊人真是可气,那么养羊人就没有一点值得我们学*的地方吗?

  默读最后一段。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抓住“接受”“后悔”“不该不”想象一下养羊人当时后悔的心情。尝试读出当时的心情。你能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吗?(改成一般陈述句)

  抓住“赶快”“结结实实”指导朗读,从这两个词你知道了什么?(养羊人的可贵之处:发现错误后,马上就改。而且很有信心)

  养羊人最可贵之处就是他心想:“现在修还不晚”,看到这句话,你想说点什么?大家自由交流。

  小结:这就是养羊人的闪光点,他虽然发现问题很晚,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当一旦发现错误后,他能及时地去改正。想象一下,如果他在发现错误后,却沉浸在后悔和自责中,总是认为晚了,那么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可见,只要有信心,知道及时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

  3、养羊人由开始的不在乎,到后来的后悔,到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如果你是养羊人,你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有什么想对大家说呢?(奉劝大家,不要像我这样,不听他人的劝告,不能及时地改正错误。我们要虚心接受他人的劝告,发现问题及时地改正。更要记住,只要想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

  4、听成语故事

  1、“亡羊补牢”这个成语出自古时候一本书叫《战国策》,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位后,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国家一天天衰亡下去。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看到这样情况非常着急,总想好好劝劝他,但是楚襄王只顾享乐,听不进别人说的话。有一天,庄辛实在忍不住了。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和一些人只顾玩乐,不管国家大事,国家迟早有一天会灭亡啊!”楚襄王听了大怒,骂道:“你老糊涂了吧,竟敢这样诅咒楚国,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就这样,庄辛见楚襄王不纳忠言,只好躲到了赵国。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攻打楚国。楚襄王惶惶如丧家之犬。到这时,他想到庄辛的忠告,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于是,又悔又恨,便派人把庄辛迎请回来,说:“过去因为我没听你的话,所以才会弄到这种地步,现在,你看还有办法挽救吗?”庄辛说:“主公果真有悔改之意吗?”楚襄王说:“我现在太后悔了,不知道现在还迟不迟?”庄辛说:“那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于是,庄辛就讲道: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楚襄王一听到这个故事就明白了庄辛的意思,于是他便遵照庄辛的话去做,果真度过了危机,振兴了楚国。

  五、创设情境,拓展理解

  1、明明因为贪玩连续两天没完成作业了,今天他又顾着玩耍不想写作业。你提醒他赶紧写,他说:“我已经两天没完成作业了,今天能补得起来吗?”你会把成语:亡羊补牢送给明明说:只要想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

  爸爸多次戒烟都戒不掉,妈妈每次劝他,他都说:“抽了这么多年了,肯定戒不了了。”你会把成语:亡羊补牢送给爸爸,说:只要想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

  2、学了这个故事在我们今后的学*和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呢?

  板书:

  亡羊补牢

  第一次毫不在意

  丢羊

  第二次后悔——修羊圈

  结果再也没丢

  (听劝告,知错及时改正)

  小学语文《亡羊补牢》的教案 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3、让学生懂得做错了事要认真改正,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教学重难点】

  1、认读汉字、扣住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

  课前活动:生比赛说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掩耳盗铃刻舟求剑亡羊补牢南辕北辙叶公好龙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画蛇添足…)

  一、板书课题,释题。

  1、板书《寓言两则》,齐读课题。

  2、简介寓言,解释“寓言”、“则”的意思。

  二、授新。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词。

  (1)板书《亡羊补牢》,齐读。

  (2)理解“亡”和“牢”的含义,并分别组词。

  (3)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4)理解词语:羊圈窟窿街坊后悔

  (5)点学生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生质疑。

  (养羊人为什么丢了羊?丢了几次?他的羊圈修好了吗?结果怎样?)

  (2)划分段落。师点拨:亡羊∥补牢

  亡羊(1—4)补牢(5)

  (3)释疑。A、养羊人为什么丢了羊?读第一自然段,紧扣“羊圈”“窟窿”这两个词,抓住三个动词:破钻叼从这五个词中悟出丢羊的原因。

  B、丢了羊,对于养羊人来说那是一个损失啊,可不能再丢第二次了,故事是按照我们的愿望发展下去的吗?你是从文中哪一小节看出来的?(第4小节)师范读,故意重读两个“又”字,让学生理解其含义(羊丢了,养羊人没有听街坊的劝告,看来不及时改正错误的结果是一错再错啊。)生齐读这一小节,读出惋惜的语气。C养羊人没有听街坊的劝告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理解3、4小节。问:养羊人是怎样想的?(痛恨狼惋惜满不在乎侥幸)板书:满不在乎分解色朗读3、4小节。D、分析丢羊原因。出示小黑板:a羊圈破了窟窿,狼钻了进去,叼走了小羊。b不听街坊劝告,不及时修补羊圈,,狼再次钻进羊圈,再次叼走了小羊。E、养羊人的羊丢光了吗?第二次丢羊后,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生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分组朗读养羊人所想和所做的句子)。F、自从养羊人把羊圈修补结实以后,出现了什么结果?(齐读最后一自然段,理解“从此”一词,并用它说一句话)。

  三、悟理。

  1、养羊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恰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如果养羊人再不修补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3、同桌交流,现实生活中“亡羊补牢”的故事。

  板书: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4、学了《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后,你明白了什么?

  (一个人做了错事,只要及时改正就不算晚。)

  5、总结学*寓言的方法。

  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板书设计】

  亡(羊)

  补(牢)——为时未晚

  丢失

  羊圈

  小学语文《亡羊补牢》的教案 7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看图猜寓言

  1、孩子们,喜欢读故事吗?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好玩的游戏:看图猜故事。依次出示6张故事图片(守株待兔、狐假虎威,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刻舟求剑,井底之蛙)

  2、齐读成语。同学们课内、课外读过的故事可真不少!我一起来读一读吧。

  3、师小结揭题:这些故事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寓言。

  “言”就是语言、故事,“寓”就是蕴藏在故事中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第九课《寓言两则》。

  书写题目,指导“寓”“则”(注意“寓”的笔顺)(板书课题:9寓言两则)。

  4、揭示课题:“则”是量词,《寓言两则》就是两个寓言,这节课我们先来学*寓言《亡羊补牢》(贴板书:亡羊补牢)

  二、教授方法,读懂题意

  (一)读一读——读文知事

  1、读故事前,老师先来检查大家生字预*情况。

  (1)强调“圈”多音字的读音。

  (2)读好轻声词:窟窿街坊盘缠结结实实。

  会写:窟窿叼走劝告羊圈(多音字)街坊(解释意思)后悔

  (3)学生提醒大家注意生字中易错笔画:读的很准确,同学们会写这鞋子吗?标红的字都是课后生字,谁来提示一下大家哪些字容易错。

  师相机指导“窟窿”的书写。

  这里面笔画最多的要数——窟窿这个词了,观察这个词我们发现他们的部首都是“穴”。师评:窟窿就是孔,洞的意思。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上面的“穴”表形。我们一起写一写这个词。笔画多,要紧凑。

  2、写生词:现在咱们动笔写一写这个词,看谁写的又对又好!(硬笔描红)

  3、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亡羊补牢这个故事,注意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1)有的同学读得很流利,看来字词都掌握的很好了。现在谁来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2)出示——亡羊补牢,结合字典和课文内容,理解亡与牢的意思。

  知道故事的内容,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课题。“牢”在故事中指(羊圈),“亡”呢?(指生说,出示字典意思,选义,指导学生看注释①)。

  小结:谁来概括一下这则寓言的意思?你看,故事的题目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多有意思呀!

  (二)品一品——品文析人

  1、指生读。(师:谁愿意读一读养羊人第一次丢羊的情景?其他同学想,养羊人为什么会丢羊呢?)

  2、理解“劝”的意思,指导朗读

  (1)回想:当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街坊们都劝过他,怎么劝的呢?

  (2)谁来当一当这个街坊?

  (3)这句话中有个词能体现街坊很着急担心,你们猜猜是哪一个?(赶快)对,抓住关键词语,我们能更好的体会人物的情感。你来当一当这个热心肠的街坊。

  (4)师启发:还可以怎么劝?要是一个急脾气的人怎么劝?要是一个有经验的老年人怎么劝说呢?

  (着急的、中肯的、语重心长的)

  3、品“答”感知人物特点:

  (1)听了街坊的劝告,养羊人是怎么回答的呢?

  出示语句: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这是什么句子?

  牧羊人打算修羊圈吗?(不打算)出示陈述句:羊已经丢了,不修羊圈了。

  师:下面,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组对话。师读街坊的话,男生读反问句,女生读陈述句。

  哪一句更让你感觉到养羊人不想修羊圈?学生谈感受

  师:这就是反问的表达效果:加强语气,突出强调牧羊人不打算修羊圈。

  师:你看看,这养羊人明知羊圈破了却不修,真是不知悔改!(板贴:不知悔改)

  5、品“结尾”感知人物:

  小结:第一次丢羊他没听劝,结果会如何呢?谁来读读第4、5自然段?

  (1)指生读第4、5自然段。理解“悔”的意思,揣摩养羊人的心理。

  (师:知错不改,导致养羊人第二天羊又丢了(板贴:再亡羊)此时他的心情用文中一个词可以形容?悔字“忄”和人的心理活动有关)

  (2)那他会想到什么了?他会做些什么?

  是啊,如果再不修,(羊会一只只丢下去)。想到这儿,他就拿起工具(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6、小结:养羊人犯了错误能够改正就叫错而能改。(板贴:错而能改)

  (三)悟一悟——读文析理

  (1)你怎么评价这个养羊人?

  (2)同学们,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生活中,我们难免说错话,办错事,但只要我们有错就改,还不晚!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为时未晚”。(板贴:为时未晚)

  三、联一联,举一反三

  (一)举一反三《讳疾忌医》

  师:现在我们穿越历史,来到春秋时的蔡国,看看寓言讳疾忌医中不知悔改的蔡桓公有何结局。

  播放视频《讳疾忌医》

  师:讳疾忌医意思是指隐瞒疾病,不愿医治。讳疾忌医的蔡桓公最终病死,而亡羊补牢的养羊人却再也没有丢羊。所以在生活中,同学们面对自己的错误一定要及时改正。

  (二)联系生活

  1、给出情境:

  (1)一位同学因为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及时完成,导致期末成绩下滑,你就可以用“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来提醒他。

  (2)同桌眼睛*视了,她总不当一回事,你可以劝他:“我们一定要保护眼睛,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四、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同学们喜欢读寓言故事吗?今天我们学的《亡羊补牢》这篇寓言故事选自《战国策》,这本**录的是我国2000多年前战国时代的历史,书里面收录了很多寓言故事。例如:鹬蚌相争,狡兔三窟,高枕无忧,三人成虎,头悬梁锥刺股等等。

  同学们课下可以搜集更多的寓言故事,丰富语言、增长智慧,甚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小学语文《亡羊补牢》的教案 8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生动有趣的、蕴含着深刻道理的寓言故事。教学安排,首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生生讨论、师生探究,充分展示朗读的魅力,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之后,教师创设生活情境,结合生活实际来体会本课的寓意。最后让学生看插图猜寓言激发阅读语言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运用和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正确理解词语,积累运用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能在阅读中质疑、解疑,发表见解,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做错了事要及时改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朗读,体会寓言的寓意。

  2、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惯。

  3、激发阅读寓言的情趣。

  【教学准备】

  相关教学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师:我们做个游戏好吗?成语接龙

  师出“龙头”──叶公好龙(学生兴致高涨,积极参与。)

  二、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记得老师说的第一个成语吗?

  生:叶公好龙。

  师:对了,这个成语背后的小故事你们听说过吧,我们叫什么,谁知道?

  生:寓言。

  (板书:寓言)

  师:你们认为什么是寓言?

  (生发表见解,师捕捉重点词)

  师:你们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归纳了六个字,同意吗?

  (板书:小故事大道理)

  2、师:我们本节课要学的这个寓言故事是?

  (板书:亡羊补牢)提醒:“补”的左偏旁

  生:齐读“亡羊补牢”

  空笔和老师一起写。

  师:谁知道“亡”、“牢”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亡”的意思是失去。“牢”牲畜的圈。

  师:这两个字的解释有好多,你们能正确找出在这个成语中的意思,辨别能力真强!

  师:谁能把题目解释一下?

  生:羊丢失以后修补羊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悟,检查预*

  1、师: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请起立。

  (生起立,准备齐读)

  师:课文读得挺棒,我想字词你们自学得也不错,汇报一下。(师利用课件出示生字词)

  生:拉火车式朗读:(生字)一位同学先读字再拼音,其他同学辨析读得是否正确,正确就跟读,否则纠正。(生词)依然拉火车式朗读。

  师随机指导:

  窟窿的“窿”街坊的“坊”读轻声;

  多音字“圈”:羊圈(juàn)圆圈(quān)

  2、师:交流一下对词语的理解

  生:自由发言。(有的照本宣科,师表扬勤动手查阅工具书;有的自由发挥,师酌情评价,表扬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师随机根据学生所说的词义点拨:“悔”的竖心旁、“窟窿”的穴字头、“叼”的最后一笔是提。

  四、读中感悟,理解寓意

  1、小组合作学*:

  师:老师有些疑问,你们能帮我解决吗?问题: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组里交流。还有就是老师对养羊人有一种评价,不知对不对,待你们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后告诉你们,帮我分析一下。(待第一个问题组内解决后,把写有“固执”的纸条交给他们,请他们讨论。师巡视并参与小组合作学*,了解组内学*的情况,必要时给与点拨)

  2、交流:

  生:第一次是因为羊圈破了个洞。

  师:你们同意吗?谁读读相应的语句

  生:“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师:(评价)我听出他把“原来”一词读得音比较重,我听了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谁还愿意读?

  生:“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师:(评价)我听出他把“发现”一词读得急促,我听了有着急的感觉。“叼走了”这三个字读得语气缓慢,听了替养羊人惋惜。

  (全体学生齐读)

  师:继续汇报第二次丢羊的原因。

  生:第二次是因为不听街坊的劝告。

  (见解相同的同学的手臂落下了,但仍有不同意见的)

  师:谁读读相应的语句。

  生:“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羊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师:你们觉得这位同学读得如何?

  生:他读得很流利!

  生:他的声音很洪亮!

  师:他一个人读了两个人的对话,在语气方面你们有没有好的建议?

  生:应读出街坊的诚恳,读出养羊人的满不在乎、不耐烦。

  师:我们分角色朗读一下(生生之间合作、师生之间合作)

  (课堂中的突发事件会随时出现的)

  生:我认为第二次是因为养羊人有侥幸心理,他心想,狼已经捉走了一只羊,不会再来了。

  师:你很执著,老师注意你很长时间了,一直举着你的小手,原来你有不同答案。其他同学分析一下他说的有道理吗?

  生:我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因为他有侥幸心理所以才没有听邻居的劝告。

  师:你分析得真对,那位同学说的也没错,这两个答案并不矛盾。文中第二自然写了邻居劝说养羊人,所以我们很自然地就能分析出原因是不听劝告。

  师:甲同学猜到养羊人的心里去了,真厉害!你再猜猜他还有怎样的心理?

  生:他还有后悔的心理。

  师:这么多同学都猜到了,你们也够厉害的,你怎么知道的?

  生: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到了。

  师:老师真不仔细,其实答案就在文中。只要认真读就能找到。咱们班还有像我一样不认真的同学吗?

  师:让我们齐读这则寓言的结尾。(出示投影)

  师:哪几位同学愿意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读。愿意当评委的同学请注意了。

  (选择几位水*参差不齐的同学,不要让孩子产生老师只偏爱优等生的错觉)

  生:读得挺有感情的。

  生:有的同学没跟上。

  师:谁再来试试?

  师:我的评价对吗?

  生:你的评价不太正确,他开始是固执,可后来他后悔了,接受了他人的意见,从全文来说,对他的评价应该是知错就改。

  师:还有那些同学和他们组的意见一致?(大部分同学举起了手)你分析得很正确,我接受你们的意见。(板书:知错就改)

  师:你们对养羊人很了解,当养羊人遇到这些事他会怎么处理?

  出示投影:

  1、养羊人早上起来发现上衣的口袋破了一个很小的洞。

  2、冬天到了,一场大雪过后,养羊人的家门口结了一层冰,他一出门差点儿滑倒。

  3、养羊人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勤学好问经过刻苦努力,考上了大学,另一个却迷上了打游戏。

  (生逐一分析,揭示寓言的寓意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既不会让寓意显得太空洞,又起到了实效性)

  五、激发阅读情趣

  师:我知道咱们班同学读过的寓言故事可多了,我考考你们。

  (出示两张寓言故事的插图:滥竽充数、鹬蚌相争。对知道的同学表扬的同时请他说说曾经在哪本书中读过,把好书介绍给同学,激发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1、必作:

  把这个寓言故事讲给他人听,师出示南辕北辙的插图,请同学们预*。

  2、选作:

  收集并阅读寓言故事。

  小学语文《亡羊补牢》的教案 9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亡、牢”等6个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地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3、懂得应该听取他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寓言揭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接着学*另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学*生字。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开火车读生字词,评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自然段,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窟窿”就是——(洞)。

  (2)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自然段,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自然段。

  (4)刚才我们学*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紧”?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总结全文,书写生字。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老师范写生字,注意提示学生难写字和易错字,学生书空并在课本中描红临写。

  小学语文《亡羊补牢》的教案 10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生动有趣的、蕴含着深刻道理的寓言故事。教学安排,首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生生讨论、师生探究,充分展示朗读的魅力,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然后,教师创设生活情境,结合生活实际来体会本课的寓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运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正确理解词语,积累运用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 有感情朗读,体会寓言的寓意。

  2. 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学过寓言吗?(揠苗助长,守株待兔)这两个是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就是包含了道理的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是我们二年级下学期学过的两则寓言,今天我们再来学*一则新的寓言故事。先看动画片吧。(播放动画片)大家刚刚看了有趣的动画片,这个有趣的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亡羊补牢] 齐读课题--《亡羊补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

  师:相信同学们都已经预*过课文了,那么在字词学*上, 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学生汇报自己预*所得,交流字的读音,写法。)

  老师这里也有几个词语,相信大家肯定会读,谁愿意来读给其他同学听。

  寓言 羊圈 劝告 街坊 窟窿 结结实实 叼走 后悔

  (一位同学读,别的同学听,读对,出示正确的拼音,读错,纠正。最后齐读词语。)

  2.整体感知

  老师相信这些词语同学们肯定都会读了,那这些词语回到了课文,你还认识它们吗?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请五位同学读课文,适时纠正读音。重点解决

  ①圈是多音字

  ②窟窿读轻声

  ③叼的最后一笔。

  3.语言训练:

  师: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 《亡羊补牢》 讲了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提示,第一次丢羊---第二次丢羊---最后---

  表扬能用简洁语言概括的同学,对说得比较详细的同学要加以引导)

  [师适机板书:第一次 不补 第二次 修补]

  三、读中感悟,理解寓意。

  1.我们已经知道养羊人一共丢了两次羊,那让我们回到课文去仔细读读文章,寻找他丢羊的原因。

  请大家默读1-3自然段。说说第一次丢羊后,养羊人的表现。(出示课文1-3自然段,同学默读)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你读出了什么?(养羊人毫不在乎)

  养羊人有那么多人,只丢了一只羊,他当然不在乎,而他的好街坊却着急了。他劝告他说---

  (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你能来当一当这个好心的邻居吗,来劝一劝这个养羊人。

  (请几个同学读,指导朗读。分角色读对话,注意语气。)

  2.养羊人的满不在乎,以致后来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学*课文4.5自然段,去那里寻找答案。

  女生齐读4.5两段,说说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狼又钻进去,又丢了一只羊)

  3.为什么狼有第二次机会钻进羊圈?

  (养羊人不听劝告,不修补羊圈,狼才会再次进来。)最后。他后悔了,听了邻居的劝告,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4.养羊人还会丢第三次羊吗?

  不会,他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讨论:现在补牢迟吗?

  [不迟,因为他的羊以后再也没丢过。]

  5.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 ),就( )。

  故事我们学完了,那谁可以解释一下亡羊补牢的意思。羊丢了才把羊圈修好。比喻在受到损失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损失。亡,丢;牢,羊圈。

  通过养羊人这个故事,你们知道了一个什么道理?

  (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并不算晚。)

  四、给予提纲,讲述故事

  1.这么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不想讲给别人听呢?老师给大家一些帮助,自己先练*下。

  ……

  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又少了一只

  ……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2.请几位同学讲述故事。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同步阅读》中的《古代寓言两则》。

  2.抄写课文两遍,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 不 迟

  知

  第一次 不补 错

  就

  第二次 修补 改


小学《亡羊补牢》的教案范本5份(扩展3)

——语文《亡羊补牢》的教案范本5份

  语文《亡羊补牢》的教案 1

  教学目标:

  1、会读课文中的4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窟窿”“叼”等字。

  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亡羊补牢》的故事。

  3、理解“亡羊补牢”“劝告”等词语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初步体会寓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一) 理解“寓言”的意思

  1、可以说说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也可以说说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

  (二) 揭题解题

  1、今天我们来学*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亡羊补牢》。

  2、你知道每个字的意思了吗?理解“亡”和“牢”的字意。引导理解题意。

  二、初读感知

  1、 自学课文:读准字音,想想课文哪些句子写“亡羊”,哪些句子写“补牢”?

  2、 交流:课文讲那个牧羊人丢了几次羊?

  l 找出第一次发现丢羊和丢羊原因的句子。 板书:发现

  指导:读准多音字“圈”,范写“窿”提示第11笔,“叼”的最后一笔是什么?

  l 找出第二次发现又丢羊和丢羊原因的句子。 板书:发现

  再次书写“窟窿”和“叼”

  3、找出牧羊人“补牢”的句子。 板书:赶快 没丢过

  4、讲故事大意:用上“发现…… 发现……赶快没丢过……”

  三、体会寓意

  (一)、抓“劝”切入,初知寓意

  1、牧羊人第一次丢了羊,邻居曾经怎样劝他?找出句子,理解“街坊”。

  2、“劝”和“说”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劝”指发现别人的问题,让别人改正)

  3、练读对话。如果说第一次丢羊是个意外,那么第二次是什么原因?

  4、看图说话,看到牧羊人使劲地修补羊圈,这回街坊们在说什么?

  ( 如果…… 幸亏……)

  5、小结:牧羊人不听劝告,继续丢羊,听了劝告,不再丢羊。可见,做错了事听听别人的劝告,及时改正是多么重要。

  (二)、抓“劝”展开,理解寓意

  1、教师用白话讲《战国策》庄辛劝告楚襄王的故事。

  《亡羊补牢》的故事最早来源于古时候的一个“劝告”故事。战国的时候,有个叫庄辛的大臣发现楚王整天不理朝政,东游西荡的。庄辛很担心,对楚王说: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楚国必将灭亡。楚王不听,结果5个月以后,秦国兵打进来了,楚王吓得没了办法,连忙请庄辛出主意,庄辛说了很多话,其中一句就是:“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2、理解“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的意思

  听了故事,你说楚王丢羊了吗?那么庄辛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亡羊”其实指?——有了错误 “补牢”呢?——及时补救 未为迟也——还不算迟。

  楚王听了庄辛的话,立即改正了错误,终于是使楚国免遭了这次灾难。

  (三)、顺“劝”回归,学讲故事

  1、一个小小故事的改变了楚王,改变了楚国的命运,可见这个故事多么有意义,你们愿意把它讲下来吗?

  2、你想把这个故事讲给谁听,为什么?(讲给有缺点必须改正的人听,讲给自己听,多想想自己的缺点,争取改正。)

  四:作业

  1、 抄写生字

  2、 讲故事

  教学设想与反思: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学*寓言的一个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对故事内容的学*懂得寓言所包含的寓意,从而给学生一些做人的启示。因此,教学中必须考虑寓言的特点以及学*寓言的方法。由于寓言的题目往往是故事的主要内容,因此本课教学从解题入手梳理课文,从而避免了在内容上打转,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字、读文,拓展运用,这是语文学*最重要的工作。寓意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不能直白的告知。因此,本课教学,以“劝”为切入口,通过学生自身的学*,深切的感悟,将学*文本与追本溯源,学*语言与生活运用有机结合,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故事所告诉我们道理,并自觉地将它运用到生活中,最终根植于自己的心灵世界。

  35分钟来来去匆匆,还应留出时间让学生又动笔写字的事件。

  语文《亡羊补牢》的教案 2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一)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二)今天,我们又要学*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三)指名读,齐读。

  (四)释题: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亡羊补牢——羊丢失后修理羊圈。

  (五)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六)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导入新课时我尽量用激情的话语去带动学生,创设一个活泼、轻松、互动的情景。继而通过对课题的质疑,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一)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二)检查读书情况

  (三)出示词语

  叼走,街坊,修补,堵上,后悔,窟窿,丢羊

  1、指名读

  2、小老师领读

  3、开火车读

  4、齐读

  (四)出示生字

  亡,丢,则,叼,补

  2、同位间合作:组词或说一句话

  3、全班交流

  (本过程遵循了从“文——词——字——文”的识字过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且在分析字体结构的同时进行写字教学,让学生达到了会用会写。)

  (五)写字

  板书:

  亡

  丢

  则

  叼

  补

  1、自己观察,怎样写才漂亮?(全班交流)

  2、师小结:“叼”字第五笔提不要写成撇;“补”要写衣字旁。

  3、学生描红,练*写

  三、回文再读,读好

  (一)整体感知

  1、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2、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低年级学生概括力、语言组织能力稍弱,所以我将课文内容总成两个小问题让学生简洁明了的说出课文大体意思,不浪费时间。)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看录象,思考问题,理解大意。

  那个养羊人丢失第一只羊后,听了街坊的劝告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当养羊人第二次丢失羊后,他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2、细读课文,归纳寓意。

  幻灯出示:“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1):把这个反问句换成肯定句:

  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2):问:修羊圈有没有用?为什么?

  (修了羊圈就不会再丢羊了,有用而且一定要修。)

  (3):比较句子:“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反问句语气更强,突出了养羊人根本没有想到后果,执迷不悟。指导朗读,用毫不在意的语气读出。范读,个别读,齐读。)

  (4):讨论如果你是养羊人,你会怎样做?

  过渡:由于养羊人没有你们正确的想法,所以就出现了又丢了一只羊的结果了。

  出示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1、理解填空:养羊人现在感到很(),明白了应该()街坊的劝告。

  2、比较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前一句两个“不——不”双重否定,突出表明了养羊人知错改错的决心。)指导学生读出“后悔、知错”的语气。个别读,范读,齐读。

  3、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真的后悔呢?用“”划出有关的词语。(“赶快、结结实实”可看出他的行动上改过了)指导读出重音。

  4、讨论:养羊人现在才后悔,现在才动手修羊圈晚了吗?

  (三)朗读全文,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人小组讨论:个别答,然后老师小结。

  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人做错了事,及时改正还不迟,改正得越快,错误造成得恶果就越小。现在我们通常用“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比喻发生错误后及时纠正,补救还不算晚。

  (讲解、理解课文时,我通过句式转换、比较句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不但让学生练*了反问句和肯定句的转换,而且培养了语感,更让学生明白了养羊人的后悔与改正。)

  四、总结全文。

  (一)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二)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三)总结学*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五、指导复述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

  四人小组讨论,指名谈谈。

  六、作业:

  (一)背诵这则寓言。

  (二)联系学*、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

  想法已经丢后悔

  亡羊补牢做法不补赶快堵(未为迟也)

  结果又少再没丢

  语文《亡羊补牢》的教案 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寓言故事。

  寓言两则

  教学时间:2课时 窟窿 —---------缺点 未为晚也

  板书预设: (1-4) 丢羊(两次) 不听劝 未为迟也

  亡羊补牢 未为晚矣

  (5) 明理 现在修还不晚——及时改 为时未晚

  为时不晚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导入,揭题:

  1、谈话,出示图片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你们看,看到这些图片,你想起了什么?

  (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揠苗助长)

  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指名说)

  对,像……这样的小故事中蕴藏着一个大道理的故事,我们就称它为寓言故事。

  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寓言故事,看老师写课题(板书)“寓”,上面一个宝盖头,再写一个“曰”,第十画是“丨”,齐读课题。寓言两则。解题(就是两个寓言故事),这“寓”就是“寄托、包含”的意思;“言”就是“讲道理”的意思。

  3、学法指导:同学们,还记得二年级时,你们是怎样学*寓言的吗?

  其实学*寓言故事 首先要把故事读懂,然后读懂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最后会联系生活用一用。(一一出示学*要点)

  出示:

  1、读懂故事 2、明白道理 3、联系生活用一用

  好!这节课我们就按这方法来学*第一则寓言故事。(板书: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读懂故事:

  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p34页,按老师屏幕上的要求把故事读懂

  出示读书要求:读懂故事:(a读准字音、读通课文;b读懂题目的意思;c会说课文讲了一件是什么事)

  1、生自由练读

  2、反馈交流:

  a 指名分节读课文。随机重点正音:养圈(juàn)窟窿(后鼻音,轻声)叼

  语文《亡羊补牢》的教案 4

  教学目标:

  1、认读“窟窿,叼、劝”4个生字,会写“寓、则、窟窿、狼、叼”等9个生字。

  2、联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窟窿、街坊、劝说”和课题“亡羊补牢”的意思。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述故事大意。

  4、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寓言”,学生齐读,说一说什么是寓言(小故事,大道理)

  2、读课题《寓言两则》,怎么理解“则”(篇,两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3、齐读第一则寓言题目:亡羊补牢

  二、自读课文,生字过关

  1、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2、生词过关:羊圈窟窿叼走劝说街坊后悔

  (1)小老师领读,重点关注:窿、坊读轻声,多音字“圈”

  (2)去掉拼音,小组开火车过关

  (3)全班齐读

  三、概括大意,总结寓意

  能力迁移,运用学*《燕子专列》的方法,根据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再圈一圈关键词,加上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大意

  1、起因:

  (1)指生读第1自然段

  板书关键词:“窟窿”(指导书写,注意“窿”中间有“一”,什么是窟窿?根据“穴”理解,破洞)

  (2)用因为……所以……说话。板书关键词2:“叼走”

  (3)概括:一个人的羊圈破了窟窿,羊被叼走了。

  2、经过:

  (1)羊叼走了,谁来帮助他了?(街坊,指导朗读,提醒轻声)怎么帮助的?(劝说)

  板书关键词::“劝说”是怎样劝说的?

  PPT出示:“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哪个窟窿吧。”指生朗读(有一点点着急,你比她更着急)齐读。

  PPT出示:“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他的意思是什么?你赞同他的说法吗?(羊已经丢了,不用修羊圈了)补充板书“不听”

  (2)PPT出示第3、4自然段,关键字:“又叼走”

  (3)用上因为所以把经过说清楚(因为不听劝说,所以羊又被叼走了)

  3、结果:

  (1)结果是什么?关键词1:“后悔”

  PPT出示“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你能给他换个说法吗?

  出示: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男女生读,提问:这两句话意思一样吗?

  PPT出示红字提醒“双重否定句”“肯定句”。

  师:把不字去掉,双重否定句就变成了肯定句,句子的意思是一样的

  男女合作读这两句话,相同句型练*。

  (2)填空:他很后悔,是因为。

  接受劝告,他堵上了窟窿,羊也。

  (3)关键词:“堵上”关键词:“没丢”

  (4)概括全文大意

  4、理解“亡”、“牢”的意思

  本来“亡”“牢”的意思是什么?那联系课文,你知道他们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吗?连起来说一说。

  5、读了这个故事,懂得了什么道理?

  揭示寓意

  PPT出示:一个人有错并不要紧,只要能及时纠正,就不算晚。

  四、课后延伸

  用同样的方法读寓言,再讲给大人听。

  语文《亡羊补牢》的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理解寓言的寓意。

  (3)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

  (4)通过网络了解更多有关寓言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敢于提问,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获求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从寓意中得到教育。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一)重、难点:

  (1)理解寓言包含的道理。

  (2)对“牢”、“亡”、“亡羊补牢”意思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分析

  媒体选择上,有如下目的

  (1)突破难点,解决问题。在学生解决字意时,利用课件出示“牢”字的字义演变并出“牢”的象形文字,使学生生动清晰的了解“牢”字古今意义的转变。

  (2)出示名言,突出重点。学生揭示寓意时,用课件出示拉封丹名言,既明白又简练地概括出寓言分身体(故事本身)和灵魂(道理)两部分。通过名言进一步牢固掌握《亡羊补牢》的故事内容和寓意。

  (3)开阔视野,扩展课外。在学完本课内容后,学生又产生有关寓言知识的许多问题。于是我就把知识延伸课外,通过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获求更多寓言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的学*。

  将计算机多媒体融入语文课堂,以学说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地智能地学*,是当今语文教学的大趋势。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引导质疑

  今天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他们不知道咱们三一班同学有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用心读书,愿意思考,敢于提出问题。是吗?今天,我们就把这一优点充分展示出来好吗?今天我们来学*一则小寓言(板书:亡羊补牢)谁能读?谁再来试试?齐读一下吧!“亡”是本课的生字,看来你们都认识了。看到这个题你有问题吗?学生自由提问。看到题目你们就提出这么多问题,可真棒。能解决吗?你们想怎么解决?好,旧请同学们用你们自己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在读书过程中又遇到了新的问题请你和*时一样做个小记号,试着解决一下,如果实在解决不了,呆会儿提出来,大家共同研究。

  开始吧。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你解决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牢)”牢“字字意也有变化。请看大屏。

  课件出示:“牢”字字义演变。突破难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说到寓意)在这儿,老师有一句名言送给同学们

  课件出示出拉封丹名言使学生更清楚了解寓言分身体(故事本身)和灵魂(寓意)两部分。对《亡羊补牢》的故事和寓意理解更加深刻。

  寓言的身体就是故事本身,谁能把寓言的身体再展示给大家,来读读课文?透过寓言的身体可以看到寓言的灵魂,谁能再说一说《亡羊补牢》这则寓言的灵魂是什么?

  你还解决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这么一个小故事,你们却知道这么多,真了不起!其实,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收获。你的问题越多,收获也就越多。

  寓言的世界丰富多彩,透过这则小寓言,你们的`小脑瓜里也一定又会想到很多很多,会产生许多的疑问。你想问什么吗?

  啊!同学们产生了这么多的疑问,想找到答案吗?好,就让我们走进寓言的广阔世界。

  利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进入校制网页《寓言之家》,这里有寓言知识、动画寓言、连环画寓言、连接相关网站(《伊索寓言》、拉封丹、中国古典寓言网等)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上网了解更多的寓言知识。同时让孩子领悟到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寓言之家”有趣吗?谁能说一说做完客,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还有什么收获?

  读了这么一则小寓言,你们有了这么多问题,又有了这么多收获。使老师想到一句话:有思才有疑,有疑才有得。我相信你们会在以后的学*中善问、会问,在问中获求更多的知识。

  板书:29、亡羊补牢

  有思必有疑,有疑必有得

  流程图:


小学《亡羊补牢》的教案范本5份(扩展4)

——《亡羊补牢》优秀教案6篇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生动有趣的、蕴含着深刻道理的寓言故事。教学安排,首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生生讨论、师生探究,充分展示朗读的魅力,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然后,教师创设生活情境,结合生活实际来体会本课的寓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运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正确理解词语,积累运用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朗读,体会寓言的寓意。

  2.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学过寓言吗?(揠苗助长,守株待兔)这两个是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就是包含了道理的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是我们二年级下学期学过的两则寓言,今天我们再来学*一则新的寓言故事。先看动画片吧。(播放动画片)大家刚刚看了有趣的动画片,这个有趣的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亡羊补牢]齐读课题--《亡羊补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

  师:相信同学们都已经预*过课文了,那么在字词学*上,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学生汇报自己预*所得,交流字的读音,写法。)

  老师这里也有几个词语,相信大家肯定会读,谁愿意来读给其他同学听。

  寓言 羊圈 劝告 街坊 窟窿 结结实实 叼走 后悔

  (一位同学读,别的同学听,读对,出示正确的拼音,读错,纠正。最后齐读词语。)

  2.整体感知

  老师相信这些词语同学们肯定都会读了,那这些词语回到了课文,你还认识它们吗?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请五位同学读课文,适时纠正读音。重点解决①圈是多音字②窟窿读轻声③叼的最后一笔。

  3.语言训练:

  师: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亡羊补牢》讲了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提示,第一次丢羊---第二次丢羊---最后---

  表扬能用简洁语言概括的同学,对说得比较详细的同学要加以引导)

  [师适机板书:第一次 不补 第二次 修补]

  三、读中感悟,理解寓意。

  1.我们已经知道养羊人一共丢了两次羊,那让我们回到课文去仔细读读文章,寻找他丢羊的原因。

  请大家默读1-3自然段。说说第一次丢羊后,养羊人的表现。(出示课文1-3自然段,同学默读)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你读出了什么?(养羊人毫不在乎)

  养羊人有那么多人,只丢了一只羊,他当然不在乎,而他的好街坊却着急了。他劝告他说---

  (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你能来当一当这个好心的邻居吗,来劝一劝这个养羊人。

  (请几个同学读,指导朗读。分角色读对话,注意语气。)

  2.养羊人的满不在乎,以致后来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学*课文4.5自然段,去那里寻找答案。

  女生齐读4.5两段,说说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狼又钻进去,又丢了一只羊)

  3.为什么狼有第二次机会钻进羊圈?

  (养羊人不听劝告,不修补羊圈,狼才会再次进来。)最后。他后悔了,听了邻居的劝告,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4.养羊人还会丢第三次羊吗?

  不会,他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讨论:现在补牢迟吗?

  [不迟,因为他的羊以后再也没丢过。]

  5.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 ),就( )。

  故事我们学完了,那谁可以解释一下亡羊补牢的意思。羊丢了才把羊圈修好。比喻在受到损失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损失。亡,丢;牢,羊圈。

  通过养羊人这个故事,你们知道了一个什么道理?

  (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并不算晚。)

  四、给予提纲,讲述故事

  1.这么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不想讲给别人听呢?老师给大家一些帮助,自己先练*下。

  ……

  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又少了一只

  ……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2.请几位同学讲述故事。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同步阅读》中的《古代寓言两则》。

  2.抄写课文两遍,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 不 迟

  知

  第一次 不补 错

  就

  第二次 修补 改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九个生字,学写“窿、叼”两个生字。正确认读“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劝告、后悔”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二、教学重点、难

  1、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2、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三、教学准备

  1、学生预*课文

  2、老师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第九课《寓言两则》,请大家一起把课题念一念。

  2、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就是一个小故事中有一个大道理。

  二、理解题意,渗透学法

  今天这节课上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检查朗读,书写难字

  1、提出初读要求

  要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还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随机正音

  出示句子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①窟窿 long 轻声洞的意思

  ②圈,多音字,组词

  ③指名读生字,句子

  ④齐读

  ⑵书写难写的字

  窿 叼

  ⑶生各书写一遍

  3、检查二到五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课件出示,多指名读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四、理解题意,渗透学法

  1、老师在布置预*时,请小朋友们回家查一下字典,了解“亡”跟“牢”的意思,那现在哪位小朋友能来说说,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2、了解字词的意思除了这个方法外,还有更有效的方法,比如在文章中找到藏了这两个字意思的句子,谁找到了?

  3、那在课题中,“亡”的意思是丢失。那“牢”的意思就是宝盖头是表示房子,以前牛、羊住在一起,“牢”就是给牛羊住的地方。课文中是指“羊圈”。

  5、小结:亡羊补牢就是羊丢了,把羊圈修好

  五、精读课文

  1、亡羊就是丢失了羊,故事中,这位养羊人共丢了几次羊?都是怎么丢的?请小朋友们再读一遍课文,边读边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1)第一次: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①第一次丢羊的原因是什么?

  出示:因为,所以养羊的人少了一只羊。

  (2)第二次: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依然是那个窟窿惹得祸。这时你想对养羊人说些什么呢?

  2、街坊也像你们一样的热心,当他在第一次丢羊的时候,就在劝他了,找出来读读。

  3、对着街坊(解释:邻居)的好言相劝,养羊人却是什么反应?(说出他的不在意,无所谓)

  4、第一次丢羊后,如果你就是养羊人,你还会想些什么呢?

  指导朗读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5、出示:羊已经丢了,就不用修羊圈了。

  比较有什么不同?

  6、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心情大不一样,他非常地——后悔!此时,如果你就是养羊人,你是怎么做的呢?

  指导朗读

  7、思考:第二次丢羊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8、修好了羊圈后,以后,羊圈里的羊再也不丢了!那这时修好羊圈晚不晚?

  因此,古人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六、联系生活,体会寓意

  1、试想,当然劝过他的街坊正在好路过这儿,他会说些什么?

  2、丢了两次羊了,如果再不修羊圈的话,后果会?

  3、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的错误,只要( ),就( )。

  4、在生活学*中,你有没有碰到过“亡羊补牢”的事情?(老师可以先举个身边的例子:比如不按时完成作业)

  5、你能不能根据老师的提示来用自己的话来讲一下这个故事呢?

  6、总结:请小朋友们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我们的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第一次 第二次

  丢 丢

  不补 赶快堵

  又少 再没丢

  为时已晚 为时不晚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九个生字,学写“窿、叼”两个生字。正确认读“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劝告、后悔”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二、教学重点、难

  1、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2、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三、教学准备

  1、学生预*课文

  2、老师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第九课《寓言两则》,请大家一起把课题念一念。

  2、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就是一个小故事中有一个大道理。

  二、理解题意,渗透学法

  今天这节课上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检查朗读,书写难字

  1、提出初读要求

  要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还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随机正音

  出示句子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①窟窿 long 轻声洞的意思

  ②圈,多音字,组词

  ③指名读生字,句子

  ④齐读

  ⑵书写难写的字

  窿 叼

  ⑶生各书写一遍

  3、检查二到五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课件出示,多指名读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四、理解题意,渗透学法

  1、老师在布置预*时,请小朋友们回家查一下字典,了解“亡”跟“牢”的意思,那现在哪位小朋友能来说说,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2、了解字词的意思除了这个方法外,还有更有效的方法,比如在文章中找到藏了这两个字意思的句子,谁找到了?

  3、那在课题中,“亡”的意思是丢失。那“牢”的意思就是宝盖头是表示房子,以前牛、羊住在一起,“牢”就是给牛羊住的地方。课文中是指“羊圈”。

  5、小结:亡羊补牢就是羊丢了,把羊圈修好

  五、精读课文

  1、亡羊就是丢失了羊,故事中,这位养羊人共丢了几次羊?都是怎么丢的?请小朋友们再读一遍课文,边读边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1)第一次: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①第一次丢羊的原因是什么?

  出示:因为,所以养羊的人少了一只羊。

  (2)第二次: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依然是那个窟窿惹得祸。这时你想对养羊人说些什么呢?

  2、街坊也像你们一样的热心,当他在第一次丢羊的时候,就在劝他了,找出来读读。

  3、对着街坊(解释:邻居)的好言相劝,养羊人却是什么反应?(说出他的不在意,无所谓)

  4、第一次丢羊后,如果你就是养羊人,你还会想些什么呢?

  指导朗读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5、出示:羊已经丢了,就不用修羊圈了。

  比较有什么不同?

  6、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心情大不一样,他非常地——后悔!此时,如果你就是养羊人,你是怎么做的呢?

  指导朗读

  7、思考:第二次丢羊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8、修好了羊圈后,以后,羊圈里的羊再也不丢了!那这时修好羊圈晚不晚?

  因此,古人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六、联系生活,体会寓意

  1、试想,当然劝过他的街坊正在好路过这儿,他会说些什么?

  2、丢了两次羊了,如果再不修羊圈的话,后果会?

  3、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的错误,只要( ),就( )。

  4、在生活学*中,你有没有碰到过“亡羊补牢”的事情?(老师可以先举个身边的例子:比如不按时完成作业)

  5、你能不能根据老师的提示来用自己的话来讲一下这个故事呢?

  6、总结:请小朋友们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我们的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第一次 第二次

  丢 丢

  不补 赶快堵

  又少 再没丢

  为时已晚 为时不晚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

  2、通过多种形式地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3、懂得应该听取他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寓言揭示的含义

  教法学法:谈话法、启发法、小组合作学*

  教具学具:课件、收集的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课前幸福回忆2分钟。(学生主持)

  生:大家好,今天的幸福回忆2分钟由我来主持。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幸福话题为“幸福的课堂”。开学以来,在语文课上你感觉什么是最幸福的?(学生回答),大家说的也是我的幸福感受,在幸福的课堂上,让我们学会学*、学会合作、学会帮助。

  师:带着美好的心情,让我们开始今天的语文学*,好吗?

  二、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你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学生回答:井底之蛙、掩耳盗铃、自相矛盾……)

  2、看来同学们都是喜欢读书的孩子!这些寓言故事都非常的有趣,而且寓意深刻,你知道什么叫寓言吗?寓言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蕴含一定的道理,给人以启示,故事是人虚构的……)

  3、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今天,老师就和大家再来学*一则寓言。师板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后齐读。)

  二、质疑课题,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这个词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字吗?(亡、牢)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生: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生:我是通过查字典的方式理解这个字的,我是通过联系课文的内容理解的……

  3 、请你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生:羊丢失了把羊圈修补好。)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说的真清楚,课前的预*很全面!首先,请大家听课文的朗读,边听边注意生字词的读音。(课件播放)

  2、下面,请你自由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检查字词:(开火车读)

  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

  多音字:圈 近义词:街坊-邻居

  4、强调字形,理解字意。

  “窟窿”都是穴字头,所以和洞有关。注意“窿”字的“生”上面有一横。

  “街坊”:你家有街坊吗?街坊就是邻居的意思。

  5、指导写字。

  四、精读课文,小组学*。

  字词掌握的不错,把字词带入故事中,每组选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一下,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5名学生读课文)

  同学们概括的真清楚,讲的很精彩!下面,以小组学*的方式,互相读课文,依据自学提示的内容,展开小组讨论。

  出示自学提示:(课件)

  1、齐读1-4自然段,思考: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2、羊丢了之后,街坊和养羊人他们分别是如何表现的:

  (1)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2)街坊真诚的劝告,可养羊人什么表现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街坊的一番好意,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指名分角色朗读。)

  3、养羊人不听劝告的结果怎样?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刚才我们学*的内容,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句式变换(一、二)

  4、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句式变换(三)

  5、讨论交流。

  6、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五、体会寓意。

  1、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2、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 ),就( )。

  3、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视,沙尘暴,环境污染……)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总结全文。

  1、故事我们已经读懂了,那么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再把课文认真读一读,想一想,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先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师总结:

  是的,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并认真改正,还不算晚。所以人们常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板书:为时不晚)

  3、学*这篇课文,我们先读懂了故事,然后明白了故事中蕴涵着的道理,以后遇到寓言故事时,就可以按“理解题意—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这样的方法学*。

  板书设计: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

  第一次丢羊 毫不在意

  第二次丢羊 后悔——修羊圈

  结 果 再也没丢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会认4个生字,学写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2.认识反问句与双重否定句,通过句式比较体会反问句与双重否定句的作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一则寓言故事。

  4.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寓言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故事。

  2.体会寓言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流程: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好,请坐。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那好,我们现在来看图猜成语。准备好了吗?谁来猜第一幅图?(守株待兔)对了,那这一幅呢?(揠苗助长)这一幅?(刻舟求剑)难不倒你们,再给你们几个难的(画蛇添足掩耳盗铃)还有更难的。

  2.你们真聪明,都猜对了。那你们知道这些成语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吗?是的,它们都是寓言故事,你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也就是我们*常所说的小故事里藏着大道理。)

  3.今天我们学*第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故事《亡羊补牢》(板书,读题)

  4.我们要怎样才能学好寓言呢?

  生:要知道故事(板书:故事)学*道理(板书:道理)

  师:对,我们掌握好这两点就能学好寓言故事了。

  二、初读课文,学*字词

  1.先请大家自由读读《亡羊补牢》,注意要读准生字、多音字,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读通为止。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同桌交流生字学*情况。

  2.字词学*

  师:有些同学的*惯非常好,读完了课文就坐得端端正正的。读完了吗?请看大屏幕,老师把课文中的

  第二行:有什么共同特点?轻声。

  理解词意:你们家有街坊吗?你们家和街坊的关系怎么样?我们*有句话说的是“远亲不如*邻”,如果相处好了,邻居会比自己家的亲戚都好。“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书写)我们再一齐来读一遍这些词语,注意读好轻声哦。

  第三行:领读指导书写:叼悔。

  我们再把这些词语读两遍。开小火车读词语。

  3、(读得很正确)如果这些词语回到课文中,你们还认识吗?

  谁愿意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正音,齐读)大家很厉害,这么难读的段落都读通顺了,2-5自然段每一排读一段,比一比,看看哪排读得最正确,最通顺。(点评)

  4.我们又读了一遍课文,你们能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吗?可以用上上面的词语来说。

  小结:像这种抓关键词,并把他们连成一段通顺的话就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明白了吗?

  三、理解题意

  1.课文读通顺了,题目的意思你读懂了吗?亡什么意思?牢什么意思?(预设:学生知道正确意思)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从课文哪个句子读懂这个字的意思?

  师:哦,是联系课文知道了它的意思,我们还可以通过查字典知道它的意思。(课件)选择正确意思。小结:对于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板书:失去养牲畜的圈)请像老师这样把这两个字的意思写在课题下。

  3.现在我们知道了,“亡羊补牢”就是羊——丢了,把——羊圈修好。

  四、研读课文,体会寓意

  1.课文中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会丢羊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划出句子。

  2.有些同学已经找到了,那你来说说养羊人丢了几次羊?(两次)板书:丢羊

  第一次丢羊的原因是什么?(课件出示)板书:羊圈破了。

  哪个词告诉我们这句话是原因?(原来)齐读

  3.(课件)你能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第一次丢羊的原因。(指名回答-同桌互说)

  4.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第一次丢羊的原因。

  过渡:养羊人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破了,如果你发现自己的羊圈破了个窟窿,你会怎么做?(把窟窿补上)

  5.他的街坊也发现了,请你当当养羊人的街坊,快来劝劝他。(把窟窿补上吧)还有什么想说的?(快采取一些措施吧,不然又会丢羊。评价:你真是个好心的街坊)

  我们来看文中的街坊又是怎么劝说的,课件出示,指名读。

  你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劝说养羊人的?哪个词看出他着急?(堵上、修一修、赶快)你能给赶快换个词吗?

  (课件)街坊还会用怎样的语气劝说呢?现在我就是养羊人,你来劝劝我。(担心、着急)

  6.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而养羊人的表现呢?谁来做养羊人?(出示: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生起来读不同的语气,还可以加上动作。)这个养羊人是什么意思?能将他的话换个说法吗?(羊已经丢了,不用修羊圈了。)

  这个养羊人,自己的羊丢了都不在乎。街坊着急,他无所谓。下面我们就来分角色朗读一下他和街坊的对话。

  7.就因为他不听劝告,所以,第二天早上——引读(出示: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这是养羊人第几次丢羊?你是从那个字中读出来的?(又)

  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语文就是需要咬文嚼字的。刚才我们学*的内容,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那么两次亡羊之后,(课件)养羊人现在心情怎样?这时,他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请自由读读第五自然段,划出相关的词句。

  8.全班交流:

  他的心情怎样?(后悔)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想象说话。

  他又是怎么做的?从这句话中,你读出来什么来?(知错就改)

  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养羊人这样做,对吗?从哪知道?(课件)从此,什么意思?

  现在“窟窿”终于被结结实实地堵上了,羊再也没有丢过了。此时,你想对那个养羊人说些什么呢?(接受劝告,知错就改)

  9.这就是这则寓言要告诉告诉我们的道理?(出示寓意)齐读

  (寓意: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及时改正,就不算晚。)

  10.其实我们身边还有许多类似亡羊补牢的事,你能举个例子吗,可以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也可以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看书姿势,写字姿势,学*不认真等)

  小结:犯错不怕,只要我们能像亡羊补牢中的养羊人一样知错就改,就还不晚,所以,人们经常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五、复述故事。

  1.这么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不想讲给别人听呢?我们学校最*要举行讲故事比赛,让老师先进行海选,那我们就从这个故事开始吧!讲故事是有要求的,仔细听:首先要把故事熟练地记在心里才行,然后加上你的表情、动作和声音的变化,这样才能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觉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看看上面老师给你提供的小帮助,自己先练练。(学生准备,课件播放音乐,师巡回指导)

  2.展示前,提示学生自己发言时希望别人怎么听?

  (要安静,这是有礼貌的表现。听后能给我指出优缺点。)


小学《亡羊补牢》的教案范本5份(扩展5)

——小学语文《亡羊补牢》教案范文10份

  教学目标:

  1、会读课文中的4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窟窿”“叼”等字。

  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亡羊补牢》的故事。

  3、理解“亡羊补牢”“劝告”等词语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初步体会寓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一) 理解“寓言”的意思

  1、可以说说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也可以说说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

  (二) 揭题解题

  1、今天我们来学*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亡羊补牢》。

  2、你知道每个字的意思了吗?理解“亡”和“牢”的字意。引导理解题意。

  二、初读感知

  1、 自学课文:读准字音,想想课文哪些句子写“亡羊”,哪些句子写“补牢”?

  2、 交流:课文讲那个牧羊人丢了几次羊?

  l 找出第一次发现丢羊和丢羊原因的句子。 板书:发现

  指导:读准多音字“圈”,范写“窿”提示第11笔,“叼”的最后一笔是什么?

  l 找出第二次发现又丢羊和丢羊原因的句子。 板书:发现

  再次书写“窟窿”和“叼”

  3、找出牧羊人“补牢”的句子。 板书:赶快 没丢过

  4、讲故事大意:用上“发现…… 发现……赶快没丢过……”

  三、体会寓意

  (一)、抓“劝”切入,初知寓意

  1、牧羊人第一次丢了羊,邻居曾经怎样劝他?找出句子,理解“街坊”。

  2、“劝”和“说”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劝”指发现别人的问题,让别人改正)

  3、练读对话。如果说第一次丢羊是个意外,那么第二次是什么原因?

  4、看图说话,看到牧羊人使劲地修补羊圈,这回街坊们在说什么?

  ( 如果…… 幸亏……)

  5、小结:牧羊人不听劝告,继续丢羊,听了劝告,不再丢羊。可见,做错了事听听别人的劝告,及时改正是多么重要。

  (二)、抓“劝”展开,理解寓意

  1、教师用白话讲《战国策》庄辛劝告楚襄王的故事。

  《亡羊补牢》的故事最早来源于古时候的一个“劝告”故事。战国的时候,有个叫庄辛的大臣发现楚王整天不理朝政,东游西荡的。庄辛很担心,对楚王说: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楚国必将灭亡。楚王不听,结果5个月以后,秦国兵打进来了,楚王吓得没了办法,连忙请庄辛出主意,庄辛说了很多话,其中一句就是:“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2、理解“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的意思

  听了故事,你说楚王丢羊了吗?那么庄辛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亡羊”其实指?——有了错误 “补牢”呢?——及时补救 未为迟也——还不算迟。

  楚王听了庄辛的话,立即改正了错误,终于是使楚国免遭了这次灾难。

  (三)、顺“劝”回归,学讲故事

  1、一个小小故事的改变了楚王,改变了楚国的命运,可见这个故事多么有意义,你们愿意把它讲下来吗?

  2、你想把这个故事讲给谁听,为什么?(讲给有缺点必须改正的人听,讲给自己听,多想想自己的缺点,争取改正。)

  四:作业

  1、 抄写生字

  2、 讲故事

  教学设想与反思: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学*寓言的一个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对故事内容的学*懂得寓言所包含的寓意,从而给学生一些做人的启示。因此,教学中必须考虑寓言的特点以及学*寓言的方法。由于寓言的题目往往是故事的主要内容,因此本课教学从解题入手梳理课文,从而避免了在内容上打转,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字、读文,拓展运用,这是语文学*最重要的工作。寓意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不能直白的告知。因此,本课教学,以“劝”为切入口,通过学生自身的学*,深切的感悟,将学*文本与追本溯源,学*语言与生活运用有机结合,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故事所告诉我们道理,并自觉地将它运用到生活中,最终根植于自己的心灵世界。

  一、教学目标:

  1、会读课文中的4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窟窿”“叼”等字。

  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亡羊补牢》的故事。

  3、理解“亡羊补牢”“劝告”等词语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初步体会寓意。

  二、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 理解“寓言”的意思

  1、可以说说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也可以说说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

  (2) 揭题解题

  1、今天我们来学*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亡羊补牢》。

  2、你知道每个字的意思了吗?理解“亡”和“牢”的字意。引导理解题意。

  (二)初读感知

  1、 自学课文:读准字音,想想课文哪些句子写“亡羊”,哪些句子写“补牢”?

  2、 交流:课文讲那个牧羊人丢了几次羊?

  找出第一次发现丢羊和丢羊原因的句子。 板书:发现

  指导:读准多音字“圈”,范写“窿”提示第11笔,“叼”的最后一笔是什么?

  找出第二次发现又丢羊和丢羊原因的句子。 板书:发现

  再次书写“窟窿”和“叼”

  3、找出牧羊人“补牢”的句子。 板书:赶快 没丢过

  4、讲故事大意:用上“发现…… 发现……赶快没丢过……”

  三、体会寓意

  (一)、抓“劝”切入,初知寓意

  1、牧羊人第一次丢了羊,邻居曾经怎样劝他?找出句子,理解“街坊”。

  2、“劝”和“说”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劝”指发现别人的问题,让别人改正)

  3、练读对话。如果说第一次丢羊是个意外,那么第二次是什么原因?

  4、看图说话,看到牧羊人使劲地修补羊圈,这回街坊们在说什么?

  ( 如果…… 幸亏……)

  5、小结:牧羊人不听劝告,继续丢羊,听了劝告,不再丢羊。可见,做错了事听听别人的劝告,及时改正是多么重要。

  (二)、抓“劝”展开,理解寓意

  1、教师用白话讲《战国策》庄辛劝告楚襄王的故事。

  《亡羊补牢》的故事最早来源于古时候的一个“劝告”故事。战国的时候,有个叫庄辛的大臣发现楚王整天不理朝政,东游西荡的。庄辛很担心,对楚王说: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楚国必将灭亡。楚王不听,结果5个月以后,秦国兵打进来了,楚王吓得没了办法,连忙请庄辛出主意,庄辛说了很多话,其中一句就是:“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2、理解“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的意思

  听了故事,你说楚王丢羊了吗?那么庄辛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亡羊”其实指?――有了错误 “补牢”呢?――及时补救 未为迟也――还不算迟。

  楚王听了庄辛的话,立即改正了错误,终于是使楚国免遭了这次灾难。

  (三)、顺“劝”回归,学讲故事

  1、一个小小故事的改变了楚王,改变了楚国的命运,可见这个故事多么有意义,你们愿意把它讲下来吗?

  2、你想把这个故事讲给谁听,为什么?(讲给有缺点必须改正的人听,讲给自己听,多想想自己的缺点,争取改正。)

  四:作业

  1、 抄写生字

  2、 讲故事

  五、教学设想与反思: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学*寓言的一个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对故事内容的学*懂得寓言所包含的寓意,从而给学生一些做人的启示。因此,教学中必须考虑寓言的特点以及学*寓言的方法。由于寓言的题目往往是故事的主要内容,因此本课教学从解题入手梳理课文,从而避免了在内容上打转,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字、读文,拓展运用,这是语文学*最重要的工作。寓意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不能直白的告知。因此,本课教学,以“劝”为切入口,通过学生自身的学*,深切的感悟,将学*文本与追本溯源,学*语言与生活运用有机结合,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故事所告诉我们道理,并自觉地将它运用到生活中,最终根植于自己的心灵世界。

  35分钟来来去匆匆,还应留出时间让学生又动笔写字的事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力目标:

  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以及这个成语的意思,会用从此造句。

  3、德育目标:

  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由生字窟窿的教学导入新课

  1、(课件及各种物件)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看,它们上面都有什么?

  2、出示生字词窟窿,指导读准字音:

  这两个字都是穴字头。注意:窿字在书写时,这里的一小横可不能忘记。

  3、导入:

  当出现了窟窿的时候,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一起大家来学*一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

  二、学*课文

  (课件:出现一个羊圈,上面有一个窟窿)话外音:现在,一个养羊人的羊圈上出现了一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

  (板书:少了一只羊)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1、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并划出你不懂的地方。

  2、分节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3、学生质疑。(谁提出的问题最有思考性?)

  4、根据学生的问题,讨论解疑:

  ⑴词语(亡羊补牢暂时不考虑解释)

  ⑵街坊(提示:指名一个学生问你家住在哪里?谁家和他住在同一条街上(或小区)?街坊就是_____________。)

  ⑶后悔出示课文中的原句。理解:他后悔什么?为什么会后悔?

  回答后,给课件配音:如果你是街坊,会对他说些什么?你是养羊人,听了街坊们的劝告后,会怎么想?(如果像你一样就好了,可惜这个养羊人__________)(板书:不听劝)

  (课件:有个窟窿的羊圈前,养羊人与一个街坊在一起),再男女生对读对话。

  ⑷谁知夜里,狼又从这个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课件演示)(板书:又少一只羊)

  现在,你有没有理解后悔的意思呢?(板书:后悔)

  不该不接受早知道,当初就____________________,不该不,两个不说明他真的很后悔。

  羊连丢了两只,你是养羊人,心里也会_____________,试试看,将养羊人心里的话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引读)转念一想,__________。

  于是,他是怎么做的?__________。

  结果怎样?__________。

  结合理解从此:

  此表示此时、此地,从此就是从____________开始。

  他怎么补的?补得怎么样?(课件: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的)(板书:堵上窟窿;羊再也没有丢失)再朗读这段话,注意突出这些词。

  ⑸结合板书理解亡羊补牢。

  5、齐读课文。

  6、(课件:养羊人站在修补好的羊圈旁,羊在羊圈中快活地吃着草)看到羊圈被修得结结实实的,羊儿一只也没有少,养羊人此时会想些什么?

  三、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1、指名给课文配音。

  2、齐读全文。

  3、(课件:再次出现刚上课时出现的那些物件)刚刚上课的时候,老师给大家看了这些画面,它们上面出现了窟窿,该怎么办?

  如果,这些窟窿就像是我们同学身上的缺点,又该怎么办呢?

  四、拓展练*

  技能训练:

  小辩论:《我喜欢养羊人》或《我不喜欢养羊人》

  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喜欢或不喜欢),并说清楚理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能够正确读写。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重点难点:

  在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你们读过寓言故事吗?(板书:寓言)

  “寓”,是寄托的意思(板书);“言”,讲道理。寓言的意思就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

  今天,我们就来学*两则寓言。两则就是两篇的意思。我们先来学*第一篇:亡羊补牢。

  2.读题,谁知道“亡”、“牢”分别是什么意思?

  (“亡”的意思是失去。“牢”畜的圈。)

  3.谁能连起来把题目解释一下?

  (羊丢失以后修补羊圈。)

  二、初读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不明白的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解决。

  2.边读边思考,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检查复*。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读音方面:

  “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àn”,不要读成“quān”。

  “窟窿”的“窿”读轻声。

  字形方面:

  “叼”:左右结构,左边最后一笔是“提”,不要写成“撇”。

  “悔”:左右结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修”:左右结构,右下方是“三撇”,不要写成“三点”

  词语解释:

  叼走:衔在嘴里拖着。

  街坊:邻居。

  劝告:说服,讲清道理,使人感动听从。

  后悔:懊恼过去做得不对。

  四、学*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1.出示课件,思考:《亡羊补牢》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

  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2.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1)读书,小组讨论。

  (2)班上交流。

  开始想:羊丢了,修圈已晚,没用。

  后来想:如果现在不补羊圈,就不是丢一只、两只的事,而会丢得更多。因此现在修还不晚。做:动手,堵上,修得结结实实。

  结果: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五、小结。

  1.明确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有了错,只要认真改,就不算晚。

  2.联系实际,谈感想。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理解寓言的寓意。

  (3)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

  (4)通过网络了解更多有关寓言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敢于提问,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获求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从寓意中得到教育。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一)重、难点:

  (1)理解寓言包含的道理。

  (2)对“牢”、“亡”、“亡羊补牢”意思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分析:

  媒体选择上,有如下目的:

  (1)突破难点,解决问题。在学生解决字意时,利用课件出示“牢”字的字义演变并出“牢”的象形文字,使学生生动清晰的了解“牢”字古今意义的转变。

  (2)出示名言,突出重点。学生揭示寓意时,用课件出示拉封丹名言,既明白又简练地概括出寓言分身体(故事本身)和灵魂(道理)两部分。通过名言进一步牢固掌握《亡羊补牢》的故事内容和寓意。

  (3)开阔视野,扩展课外。在学完本课内容后,学生又产生有关寓言知识的许多问题。于是我就把知识延伸课外,通过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获求更多寓言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的学*。

  将计算机多媒体融入语文课堂,以学说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地智能地学*,是当今语文教学的大趋势。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引导质疑

  今天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他们不知道咱们三一班同学有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用心读书,愿意思考,敢于提出问题。是吗?今天,我们就把这一优点充分展示出来好吗?今天我们来学*一则小寓言(板书:亡羊补牢)谁能读?谁再来试试?齐读一下吧!“亡”是本课的生字,看来你们都认识了。看到这个题你有问题吗?学生自由提问。看到题目你们就提出这么多问题,可真棒。能解决吗?你们想怎么解决?好,旧请同学们用你们自己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在读书过程中又遇到了新的问题请你和*时一样做个小记号,试着解决一下,如果实在解决不了,呆会儿提出来,大家共同研究。

  开始吧。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你解决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牢)”牢“字字意也有变化。请看大屏。

  课件出示:“牢”字字义演变。突破难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说到寓意)在这儿,老师有一句名言送给同学们

  课件出示出拉封丹名言使学生更清楚了解寓言分身体(故事本身)和灵魂(寓意)两部分。对《亡羊补牢》的故事和寓意理解更加深刻。

  寓言的身体就是故事本身,谁能把寓言的身体再展示给大家,来读读课文?透过寓言的身体可以看到寓言的灵魂,谁能再说一说《亡羊补牢》这则寓言的灵魂是什么?

  你还解决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这么一个小故事,你们却知道这么多,真了不起!其实,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收获。你的问题越多,收获也就越多。

  寓言的世界丰富多彩,透过这则小寓言,你们的小脑瓜里也一定又会想到很多很多,会产生许多的疑问。你想问什么吗?

  啊!同学们产生了这么多的疑问,想找到答案吗?好,就让我们走进寓言的广阔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的读音结构,并能给生字组词,理解含义。

  2.理解本课词语的含义,并能用词语造句。

  3.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含义,并能实际运用课文里的

  重点句型: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图片字词典及教材,学*每个生字词语的读音及含义。练*使用工具书,提高自学能力。

  2.通过对词语的学*,学*并理解课文。

  3.学*重点句型,练*造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有主动学*的兴趣.

  2.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语的读音结构偏旁,并会组词。

  2.理解词语含义,能用词语造句,并能实际运用重点句型。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心思想。

  4.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窟窿、堵、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

  5.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教学难点:

  1.理解词语含义,并能实际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总结中心思想。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

  引导学生在体会寓意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

  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手段:教科书插图,生字和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解法,启发引导法,合作探究法,示范例举法,练*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课文一(词语、生字)

  课型:词语课、生字课

  课时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语结构、偏旁及含义。

  2.能为词语造句,并能实际运用。

  教学过程:

  导入:谈话,提问方式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一、问答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亡羊补牢》,齐读课题。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很有道理的故事)

  师:蕴涵着道理的故事。

  (它的特点就是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则:相当于篇

  师:那我们要怎样学好寓言?(学*道理)板书:道理)师:除了学*道理,还要学*什么?一开始就学*道理吗?(要知道故事)板书:故事)

  师:今天我们掌握好这两点就能学*好课文。

  师:谁能给《亡羊补牢》的“亡”组词?(亡羊补牢灭亡死亡)(板书:死亡)


小学《亡羊补牢》的教案范本5份(扩展6)

——亡羊补牢读后感300字范本5份

  周末,我读了一篇好文章,文章的题目是《亡羊补牢》。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从前有一个人,他的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叼走了一只羊。第二天,有人劝他补好羊圈,可是他一再强调:“我的羊已经被吃了一只,不会再有事了。”第三天,他发现又没了一只羊。于是,他把窟窿修好了,从此,他没再丢过羊。

  我也“亡羊补牢”过。在期中考试前,我写完作业就玩,从不检查作业对错,上课还不认真听讲。结果,期中考试没考好。妈妈告诫我要认真地学*,我说:“期中考试结束了,我再努力也考不回高分。”妈妈听了十分生气,说:“期中考完了还有期末呀,人生还有许多考试啊!”妈妈的话给我敲了警钟,是啊,失败了应该想怎样去补救,怎么能继续犯错误呢?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开始积极主动学*,期末考试取得了的好成绩。

  这篇文章再次告诉我了这个道理,做错了事只要及时改正,就不算晚!

  《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故事,它是说的一个牧羊人的羊圈破了个窟窿,一直不把洞补好,结果丢了好多羊。在突然之间,他醒物了,赶紧把那个洞补好了,还把羊圈重新围了一圈,羊圈就更加结实了。从此他的羊在也没丢过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错了事,及时纠正还是不晚的。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件往事:那是我读一年级的事了,我那时做作业总是拖拖拉拉的,一边玩一边做,每天都要做到很晚才能睡觉,爷爷急起来就要打我,可是我还是不急不慢的做,字也写得不好。老师经常在作业本上批上不工整几个字。开始考试成绩也不理想。后来爷爷告诉我学*时上课时都要认真,回家要及时认真做作业,有时间可以自由活动,想玩什么也要认真的玩,不要拖拉。这样什么事情都能做好。从此我努力按爷爷说的去做,作业完成得又快又好,还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成绩也慢慢的提高了。

  不过还有很多小毛病,我也会改掉的。我和那个牧羊人一样,有毛病及时改正,还是不迟的。作文

  今天,我读了《亡羊补牢》这篇寓言故事。

  这篇寓言故事主要讲的是:从前有一个牧民,他家里养了许多只羊,可是羊圈旁有一个窟窿,正好能钻进去一只狼。有一天,一只狼从那个小窟窿钻进去,把一只羊给叼走了。到了第二天,牧民发现少了一只羊也没在意,别人劝他把那个小窟窿给补上。他也没有听。到了晚上,那只狼又从那个小窟窿钻了进去,又把一只羊给叼走了。这回牧人才听劝告,把那个小窟窿补好了,从此他没再丢过羊。

  我也“亡羊补牢”过。在学校考试前,我写完作业就玩,从不检查作业对错,上课有时也不注意听讲,精神溜号,到考试时就考不好。妈妈总告诫我要认真地学*,认真听老师讲课,我说:“考试没考好,我再努力也考不回高分。”妈妈听了十分生气,说:“考试这次没考好,你得加强学*,总结经验教训,查找原因,努力改正,人生还有许多考试啊!”妈妈的话给我敲了警钟,是啊,考试时没考好,应该想怎样去补救,怎么能提高学*成绩,不能继续犯错误了?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开始积极主动学*,上课注意听老师讲课,认真检查作业,学*成绩有所提高,考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这篇寓言故事再次告诉我一个道理,做错了事只要及时改正,就不算晚!

  我学*了《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主要详述的是:一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容窟窿钻进去产,把羊叼走了。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补一下,堵上那个窟窿。他说:”羊都丢了,修羊圈干什么呢?“第二天,他去放羊,发现又少了一只,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他想:现在把羊圈修一修,就不算晚了。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其实,怨亡羊补牢过。我记得,在我读二年级的时候,期中考试快要来了,同学们说:“我们一定要取得好成绩,我们去背书吧。”我说:“我不用背书,都可以取到好成绩。”

  很快,期中考试结束了,我语文考了86分,数学考了80分。我很后悔,没有听同学们的劝告。突然,妈妈打电话来说:“吴子晴,你考的为什么不理想?期末考试即将来临了,你最好给我做好准备。”

  期末考试结果已经出来了。我太惊奇了!在妈妈的催促下,我语文考了95分,数学考了90分,就进入了全二年级前三名。妈妈为我感到很自豪,很骄傲。

  今天我闲来无事,就读了一篇文章,名叫做《亡羊补牢》,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么一篇小小的阅读故事,却启发很多人。

  故事是这样的:“说是有个农民,家里的羊圈不知怎么的破了一个洞,好心人告诉他,这样羊可能会被偷走的。而那个人却不听劝,并没有去补。”当读到这儿时,我心里不禁替那个人担心,好心人提醒你,为什么不补?“晚上到了,有一只狼叼走了一只小羊,农民吓坏了,后悔的把洞补好了……”

  《亡羊补牢》这个故事我也想到了自己发生的事情,有一次放假,老师留了很多作业,我每天都想:“反正有的是时间,还是过几天在写。”就这样我一直推迟,终于,放假快结束了,可是我的作业还是没有写完,我开始急了,该怎么办呀。这是妈妈过来了说:“*时你总是不放在心上,现在你急了,现在亡羊补牢还来得及,快写呀。”听了妈妈的话我用了很多时间写作业,终于写完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什么事都要抓紧完成,不要推迟,不然后果是很严重的。


小学《亡羊补牢》的教案范本5份(扩展7)

——小学生看图作文400字 亡羊补牢范本5份

  从前,有一个放羊娃,名叫小石头。

  有一天早晨,他看见羊圈破了一个洞,进去一数,还少了一只羊。他想:一定是可恶的大灰狼来过,吃了我的羊,不过这个洞补起来会很麻烦,狼今天大概不会来了吧!这样一想,小石头便不再去管那个洞了。

  第二天,羊又少了一只,“幸亏少的不多。”小石头自言自语地说。第三天,羊接着减少,小石头说:“反正我的羊还多着呢!过几天再说吧!”就这样,羊一天天在减少。

  几天后,小石头来到羊圈一看,只剩下可怜的几只了。他一屁股坐在地上哇哇大哭起来。这时,一位老爷爷走了过来,问小石头:“你为什么哭呀?”小石头委屈地说:“我的羊快丢完了!”老爷爷看了看羊圈,立刻明白了一切,他慈祥地对小石头说:“前几天,狼从这个洞进来,吃了你的羊,可你却没有及时修补,第二天又来吃你的羊,你还没管,所以接着会有第三次、第四次,你的羊当然会变得越来越少!”

  听了老爷爷的话,小石头赶忙把羊圈修好了。从此,再也没有丢过羊。

  有一天,我在家里一边看电视一边吃西瓜,西瓜吃完后,发现楼上竟然没有垃圾桶,可动画片正放到非常精彩的地方了,没办法,我只好把西瓜皮从楼上扔到楼下去了,看都没看一眼,我刚刚把西瓜皮从楼上窗口扔出去,突然听见有一个人大叫了一声:“啊!”我心想:“这下肯定惨了,惹祸了。”这时,奶奶生气地上来了,把我从楼上硬生生地拉了下去,我下去一看,发现西瓜皮砸到了邻居刘奶奶,奶奶连忙让我道歉,我听了,马马虎虎地对刘奶奶说了一声:“对不起。”

  我又到楼上去看电视了。奶奶又从楼下端上来了一盘橘子,我又开始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这次我把皮和子扔到方便袋里,吃完时恰好电视又是最精彩的时候,我忘记了刚才发生的事情,就随手往门边一扔,刚巧,奶奶上楼来了,一进门,就被绊了一跤,生气地说:“谁弄得?”我只好承认了,说了一声:“对不起。”奶奶说:“刚才就说你了,你现在又犯错,再给你最后一次机会,下次再这样,罚你扫一星期地。”这时,我羞红了脸,低下了头。

  我想:每个人犯了错之后,只要及时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还是好样的,以后,我再也不这样调皮、偷懒了,要学会勤劳,讲卫生……做个讨人喜欢的好孩子。

  从前,小军家养了很多羊。但是在一个宁静的夜晚,一只凶猛的狼奔向了小军家的羊圈。那只狼十分狡猾。见到许多肥肥壮壮的羊,它馋得口水直流,于是,它用锋利的牙齿咬断绳子,把羊圈的木桩撞了一个窟窿,叼走了一只羊。

  第二天早晨,小军象往常一样去放羊,当他走到羊圈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窟窿,当时也没在意。第二天,羊又少了一只,他自言自语地说;‘我的羊多着呢,这两只羊也只是沧海一粟。过几天再说吧!’就这样,羊一天天在减少。两天后,小军来到羊圈一看,顿时两眼发呆——原本有十八只羊,此刻只剩下三只羊了,他看到羊圈旁的一堆血迹,最后明白了——一切都是可恶的狼干的坏事。眼看着羊群越来越少,小军心里焦急万分,大步流星地跑去找爷爷。爷爷语重心长地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只要此刻把羊圈修补好,一切都来得及。‘小军听了爷爷的话,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他连忙拿来木棍,用榔头把木棍钉得更加结实。从此以后,羊再也没有丢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出了差错,就应及时补救,免得再受损失。学*也是这样的,错了就改,那么,相同的错误也就不会再犯了。

  从前,有一户住在山区养羊的人家,自从上次丢了几只羊后,发现是由于羊圈的破损,而被狼刁走的,他及时补牢羊圈之后,一段时间,羊没有丢失过。

  可是好景不长,一天,这个牧民一早准备去放羊,清点羊群发现又少了一只。于是他急忙检查羊圈,没有发现破损,他进入羊圈后,却发现在羊圈的一角,有一个和脸盆一样大小的地洞,啊!他突然明白,原来狼是从外面打地洞进入羊圈的。

  这次牧民下功夫在羊圈内做了一个捕狼的机关,只要狼一进入羊圈,机关的活门就会自动关闭,到时就可关门打狼。

  当夜牧民悄悄地守候在羊圈内,等待不速之客的到来,半夜里,果然有一只大灰狼又从地洞里进入羊圈,只听见砰的一声,洞口关闭,狼无处可逃,当场被牧民用木棍活活打死。

  牧民想起了这只狼曾多次偷吃了他的羊,十分生气,就剥了它的皮,然后,将狼皮挂在羊圈的门边,以警告其它恶狼。从此后羊群安然无恙。

  虽然说亡羊补牢是及时采取的善后措施。但是这种措施是被动的,治表的做法。然而实践证明,只有与时俱进,亡羊打狼,以攻为守,才是治本的有效防范。才能长治久安。

  从前,有一个人,靠着养羊为生。这个人做事随意,看他家的羊圈,就知道了。围栏高高矮矮的参差不齐,看起来,还不坚固。

  一天,他的羊圈围栏出现了一个大窟窿。仔细一数,诶?好像少了一只羊。同村的人看到了,就对他说:“赶紧补了这个洞吧。要不你羊又丢了。”那人听这话,就回答:“不就丢了一只嘛,我还有很多呢。”同村那人听了,摇了摇头,就走了。

  日复一日,圈里的羊,变得越来越少了。同村人又来了,说:“你那羊八成被狼抓了,或自己跑了,你早该听我的,早早修圈,羊也不至于变那么少了。”那人听了,不耐烦地回答他:“你几次来说我,烦死了,我的羊该不会是你偷的吧?”同村人叹了口气,离开了。

  又过了几天,圈里的羊剩下不到十只了。养羊人开始慌了,他想起同村人说的话,想:还是补吧,要不然我的羊会全没的。说完,他跑去邻家借工具去了。

  “嗒嗒嗒”“嗒嗒嗒”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停下了。“哈,终于修好了。这下,我的羊再也不会丢了吧。”养羊人擦着汗说。

  从此,养羊人的羊再也没有少过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