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精选5篇)

首页 / 教案 / |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能在方格纸上准确建立一个点和一个数对得对应。理解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过程和方法: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展示等活动,体会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研究图形的放缩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感受学*比例尺的必要性。欣赏图形的美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照片:集体照

  师:谢老师想把咱们班的集体照放进想框里,怎样把它放进去呢?(复制粘贴)

  师:看着这张照片,有什么感觉?

  师:是的,生活中有很多缩小和放大的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投影出示课题:图形的放缩)!

  二、笑脸图大变身

  1、初步感受图形的放缩

  师:(出示1张贺卡图片)这是一张贺卡,(边说,边操作,得到的三张贺卡)与原来的贺卡相比,怎么样?

  生:一样(不一样)。

  师:看完之后,你想说点儿什么?你认为哪一张跟原图最像?为什么?(记住和原图比:都是长方形的,是长变了还是宽变了?)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

  2、深入探究图形的放缩

  师:为什么同样的贺卡,在进行了变化之后,有的与原图相像,有的不像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这其中的奥秘。(教师出示将方格图照贺卡图片。)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并结合相关数据思考并分析:谁画得像?为什么?

  请代表把你们刚才交流的想法与大家分享。

  代表发言,集体指正。

  师:看来只有长和宽都按照相同的比来画,才能画得和原图相像。

  (说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的板书写出比。)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三幅图研究所画图的长和宽与原图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让学生体会只有按照相同的比来画,画的图才像。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它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领悟图形放缩的规律和奥秘。

  三、画一画

  师:有了图形放缩的经验,接下来我们要画一画。拿出自己的作业纸,自由设计图案,并将图形进行一次放大或缩小,画完后,在四人小组里面把你自己画的情况、画的方法向组内同学介绍一下,同时告诉大家你所画的这个图长和宽与原图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开始吧。(作业纸上分别有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活动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集体展示、反馈。

  【设计意图】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画图过程,培养了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学生在思考中去操作,在操作后再思考,不但形成了技能,而且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四、生活中的应用

  师:今天我们大家一起研究了图形的放缩,请同学们想一想,你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会应用到图形放缩的知识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在生活中,把物体放大或缩小的现象是经常遇到的,学*并运用这些数学知识可以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

  五、神奇的小猫

  师:看来同学们是非常留心生活中的数学,现在,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到游戏中去体会图形的放缩。(出示探究活动)

  师:这是一只名叫乐乐的小猫。根据我们学过的数对的知识,你能将表示小猫乐乐轮廓的点的数对正确的填写出来么?(可尝试标出相应的坐标图,便于找出具体的位置)

  教师指名补充表示小猫乐乐轮廓的点的数对。

  师:小猫家族中还有三只小猫:天天、晶晶和欢欢,(表格中呈现名称)请你根据具体的要求讲表示它们轮廓的点填写在表格中,并观察数对的规律,猜一猜:哪只小猫最像乐乐?之后通过在方格纸上描点、连线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学生活动、探索。

  汇报展示(说一说你的猜测、依据以及验证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结合具体的活动和实例,贴*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神奇的小猫”的探究活动,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小猫图,以及讨论哪只小猫长得更像乐乐,使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比例尺的广泛应用。

  六、小结

  今天我们在活动和游戏中体验了图形的放缩,下课后就请同学们到生活中继续去体验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图的方法,探索长方形长和宽的变化关系,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经历探索活动,了解反比例曲线图的特征。

  教学重点:

  探究长方形面积不变时,长与宽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表示反比例曲线图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怎么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正比例的图像呢?

  2、你还记得表示积一定,两个乘数之间的关系图吗?把积是12的方格圈起来,可以连成什么线?

  3、说一说。

  (1)两个乘数的变化情况。

  (2)两个乘数成什么关系?

  (3)你有什么猜想?

  二、探索新知。

  用X、Y表示面积为24*方厘米的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长,他们的变化关系如下表。

  x/cm 1 2 3 4 6 8 12 24

  y/cm 24 12 8 6 4 3 2 1

  1、说一说长与宽的变化情况。(小组交流)

  2、这里哪个量一定?

  3、面积一定时,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板书:长×宽=长方形面积(一定)

  4、根据上面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8个长方形。(每格代表1 cm2)

  过程要求

  (1)出示方格纸,并标明X、Y轴上的数字。

  (2)教师边讲解,边画长方形。

  (3)学生接着画。(直接在课本上完成)

  5、连接图中的点A,B,C,D……

  (1)猜一猜:图中的点A,B,C,D……在一条直线上吗?

  (2)师生一起连线,验证自己的猜想。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和反比例关系的关系式和图像的区别。

  四、巩固练*

  面包的总个数不变,每袋装的个数与袋数如下表。

  每袋个数2 3 4 6 8 12 24

  袋数12 8 6 4 3 2 1

  (1)每袋个数与袋数有什么关系?说明理由。

  (2)把上面的数据制成图表。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3

  教学内容:

  比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1、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呈现例1图片在黑板上。

  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等等。

  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 提问: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各是多少厘米?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教学例2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

  (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重点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

  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试一试

  先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四、巩固练*

  1、做练一练

  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2、做练*六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

  五、全课小结。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六、课堂作业 补充*题28-29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4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昨天学*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的新知识有帮助。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4=9.6:6。或***/4=9.6/6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一)复*导入

  1、昨天学*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的新知识有帮助。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4=9.6:6。或***/4=9.6/6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使学生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并使学生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算理,正确总结、应用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复*整数除法的意义

  (1)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根据已知的乘法算式:5×6=30,写出相关的两个除法算式。(30÷5=6,30÷6=5)

  2、口算下面各题

  ×3 × ×

  × ×6 ×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1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出示插图及乘法应用题,学生列式计算。

  (2)学生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并解答。

  (3)将100克化成千克,300克化成千克,得出三道分数乘、除法算式。

  2、学生自学后小组间交流

  3、全班汇报:

  100×3=300(克)

  A、3盒水果糖重300克,每盒有多重? 300÷3=100(克)

  B、300克水果糖,每盒100克,可以装几盒? 300÷100=3(盒)

  ×3= (千克) ÷3= (千克) ÷3=3(盒)

  4、引导学生通过整数题组和分数题组的对照,小组讨论后得出:

  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

  中一个因数,求另个一个因数。都是乘法的逆运算。

  (二)、巩固分数除法意义的练*:P28“做一做”

  (三)、教学例2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小组讨论操作,如何把这张纸的*均分成2份,并通过操作得出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小组汇报操作过程,得出:将一张纸的`*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

  (3)引导学生数形结合,对照不同的折法,说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A、 ÷2= =,每份就是2个。

  B、 ÷2= × =,每份就是的。

  (4)如果把这张纸的*均分成3份呢?让学生从上面两种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计算,通过操作对比,让学生发现第二种方法适用的范围更广。

  4、引导学生观察÷2和÷3两个算式,概括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除以整数,等于乘上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计算

  ÷3 ÷3 ÷20 ÷5 ÷10 ÷6

  2、解决问题

  (1)、一辆货车2小时耗油10/3升,*均每小时耗油多少升?

  (2)、正方形的周长是4/5米,它的边长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讲评,小组间批阅。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分数除法的意义及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谁来把这两部分内容说一说?

  教学后记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精选5篇)扩展阅读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精选5篇)(扩展1)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6篇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1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男生,和大多数小孩一样,我心中也有许许多多美好的心愿。其中、最迫切的一个心愿就是:能考出一个好成绩,让大家对我刮目相看。

  每次检测,当我拿起试卷的时候,总是我心中最沉重、最难受的时间。天哪,我为什么总是班级里的落后分子?我为什么总是最后一名?我为自己的不争气感到伤心。我不希望自己总是最后一名,什么时候能让我摘掉最后一名的帽子我就心满意足了。可是不知为什么,最后一名像固体胶似的牢牢地站住了我,让我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我痛苦极了,但我还是满怀希望:我不想做最后一名。

  想想以前,我总能轻松地考个80几分,可现在呢?一切面目全非,一会儿60几分,一会儿不及格,我真为自己现在的表现感到惭愧。我还经常受到爸爸、妈妈的责骂,邻居小朋友的讥讽。为此,我曾偷偷地哭过好几回呢!

  唉,我真是自作自受,想想这几年自己的学*表现,我越来越感到羞愧不已:上课思想开小差不认真听老师讲课,还做小动作,做作业拖拉成性,还经常不完成。老师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今天的后进全是自己的不努力造成的。

  我陈佳昊在此发誓:从此以后,我无论如何都要把最后一名给扔得远远的,想方设法让它别像影子似的总是缠着我。从此以后,我要和最后一名说拜拜,我一定要奋发图强努力学*,勇往直前,不要成为班级里的后进分子,再也不要让爸爸、妈妈让老师对我失望!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2

  记得一个星期四的下午,放学后我高高兴兴地往家里走去。当我走到居委会时,看到前面在修路,于是我绕道而行,从另外一条小路走回家。走着走着,忽然听见一个声音:“小妹妹,你放学啦?”我抬头一看,一位陌生的中年男子出现在我的面前。“嗯,放学了。”我随口回了一句。“我是你爸爸的同事,你不认识我了吗?”陌生人笑眯眯地对我说。我抬头看了看他,心里在回忆那些我见过的爸爸的同事,“我这有几粒好吃的糖给你吃。”说完他拉住我的手,拿出几粒糖给我。我心里在想,这个人我没见过呀,他是认错人还是……。我灵机一动问道:“你也是开卡车的吗?我爸爸今天开车去哪了?”“对!对!你爸爸开车出去了,叫我来接你”。

  说完陌生人剥了一粒糖,想往我嘴里塞。“是坏人,我爸爸根本不是开车的。”我心里一下子紧张起来,怎么办?*时在电视中和报刊杂志上看到过不少坏人骗小孩的案件,今天被我遇见了,怎么办?他手里的糖肯定有问题,我决不能吃。“我是不吃糖的,难道我爸爸没和你说过吗?”我急中生智地说,“噢,我忘了。”陌生人无奈地把糖放进袋里,“我带你去见你爸爸。”他拉着我的手说道。我慢吞吞地走着,大脑却在高速运转着,*时爸爸妈妈教过我很多自救自护的方法,杂志上也有好多这方面的文章。

  对了,我有办法了。“每次去爸爸那里,我都会帮爸爸买包烟的,我们去小店买好烟就去爸爸那儿。”我笑嘻嘻地对陌生人说,“那好吧,要快点,你爸爸在等你。”看着他那自以为是的样子,我不禁暗暗在笑:你上当了。陌生人拉着我的手来到小店,这时,我指着远处迎面而来的男子说道:“爸爸,你怎么回来了。”一旁的陌生人脸一下子紧张起来,紧紧拉着我的手也突然松开了。我对陌生人说:“爸爸回来了,我们过去吧!”“不、不,我有事先走了。”只见他惊慌失措地说道,然后往后面跑去,一眨眼就不见了踪影。

  这件事告诉我一个道理,不要吃陌生人的食物,当遇见坏人时,要保持冷静,正确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坏人周旋,以做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3

  伴随着第22届北京冬奥会火炬在鸟巢上空燃起,“冰墩墩”一下子火遍了全网。想拥有一个冰墩墩便成了我最大的心愿。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呢?因为冰墩墩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刚上市就被一抢而空。瞧,冰墩墩长得像极了我们*的国宝大熊猫。鼻梁上像是架着一副黑色大眼镜,格外引人注目。举起的左手掌心还印有可爱的心型图案,仿佛是在和大家打招呼,欢迎来自全世界的朋友。它不光像熊猫,更是科技熊猫。圆乎乎的脑袋写满童真,萌化了我的心。胖墩墩的身材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就像是一位穿着航天服的航天员,憨态可掬。天呐,简直太治愈了!

  不仅如此,冰墩墩还有着极为丰富的寓意。它既体现了冬季的冰雪运动,又展现了现代科技。冰墩墩名字里的冰,象征着纯洁、坚强,这正是冬奥会的特点。墩墩,意喻敦厚、健康、活泼、可爱,契合熊猫的整体形象,象征着冬奥会运动员强壮的体魄、坚韧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冰墩墩还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明丰富的形式,智慧的内涵,多彩的风格。这也正是我喜欢冰墩墩的又一缘由。

  冰墩墩不只是在国内受欢迎,在国外也同样倍受青睐。冬奥会上记者采访时,遇到了一个冰墩墩的忠实粉丝,他已收藏冰墩墩很多周边,背包上、衣服上全都是冰墩墩的徽章,看得出他超喜欢冰墩墩。天啊,连一个**都有可爱的冰墩墩,而我一个孩子竟然还没有。

  怎样才能实现拥有冰墩墩的心愿呢?据说可以在网上购买,但一墩难求,比的是手速啊!为了能在网上抢购到冰墩墩,我拿着妈妈的手机,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淘宝,随时做好点击状,唯恐错过时机。没想刚到点,一分钟都不到就被秒抢完。唉,不仅没抢到冰墩墩,还熬成了熊猫眼。

  但我对冰墩墩的热情依然有增无减,连晚上做梦都梦到我和冰墩墩在玩,我如获至宝,拿在手里笑得两只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可醒来竟然什么也没有。为了拥有冰墩墩,我每天缠着妈妈,要她帮我买。好在妈妈理解我,答应会想办法帮我买,作为我得到全优生的奖励。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但愿我的冰墩墩心愿能早日实现!祝愿本届冬奥会取得圆满成功,为国家赢得更多金牌和荣誉!看,冰墩墩正在摇旗呐喊呢!加油,我们一起向未来!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4

  妈妈总是说:“你一定要考上一中,考上一中最有希望考上好大学,这样你以后的路就自然会走的轻松,如果你现在不吃学*的苦,以后就会吃生活的苦。”这是妈妈的心愿,自然也就成了我的心愿。

  距离中考仅仅有几个月的时间了,心愿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我努力的程度。之前我并没有意识到努力的重要,常被老师和家长拽着学*。妈妈叫我学*的时候,总是搞的我们两个都不愉快,也正是因为我学*态度的不认真,导致了那次考试的失利……

  “哎,怎么都不会呀?这也太难了吧!”看着试卷,我的心里不由发着愁。我抬头看了一眼时间,还有十分钟就要收卷子了,怎么办啊,还有这么多空没填呢!我的目光又转向了其他同学,看见他们屁股像长了钉子似的,都按捺不住的想要交卷,我更加焦急了。“铃铃铃……铃铃铃……”监考老师:“下课铃声响了,所有同学停笔,后面同学收卷!”我也只好停笔,看着收卷子的同学把我的卷子收走,我心里难受极了,想:唉,这次完了,彻底完了了,我又辜负了妈妈对我的期望。

  离开考场,看见同学们都因为放假而开开心心的样子,我的心情更加沉重了,回家我该如何面对妈妈?

  很快,到了家门口。我不敢敲开门,因为我怕妈妈问我考的怎么样,我却不知该如何回答她,站了片刻,我最终还是鼓起勇气敲开了门。进屋后,我主动向妈妈说了考试的情况。这次我真的认识到自己错了,对于成绩,我开始着急了,我与妈妈探讨如何提升我学*成绩的问题。我和妈妈说:“妈妈,我意识到了我的错误,我现在努力学*还晚不晚?”妈妈知道了我没有答完卷后,也没有责怪我,安慰着我下次一定要好好考。并且和我一起讨论如何学好自己不足的科目。她说:“女儿,只要你肯努力学*,什么时候都不怕晚,现在努力正是时候。”听了妈妈的话后,我终于明白了我的愿望的实现是离不开努力的。

  寒假一来,我每天都在用学*来充实自己,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只是天天保持完成作业,补足自己的弱科。当我每每想要放弃努力的时候,我都会以我的心愿,来激励我自己。老师说了,这次的寒假一定要利用好,不能让它就这么荒废了,而且各科老师们每天都在群里说着励志的话,来鼓励我们学*。既然老师们都把我们放在心上,为什么我们自己就不能把自己放在心上呢?

  此时,早已夜深人静,时钟滴答、滴答……声音格外清晰,似乎也在提醒着我:时间分分秒秒在流逝,要珍惜,愿望在不远处等着你!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5

  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心愿,或伟大,或渺小。那么人世间的心愿就会有很多很多,就如同天上的星星,我想星星每闪一下,是不是就代表着有人实现了他的心愿。

  我的心愿有很多,从小到大,变化万千,很小的时候,我的心愿是有一个别人家孩子那样的一个玩具,现在看来是多么幼稚,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心愿也逐渐变得成熟。而这两年来,我同世界人民拥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消灭新冠肺炎。

  这个心愿是从2020年的某一天开始的,那天我认识了新冠肺炎这个新名词,感觉好可怕。还记得第一次看到这个名词是在快手热搜榜里面,当时因为病毒只出现在了武汉虽然感觉很可怕,但并没有过多的在意,感觉离我们还远。可是后来,随着病毒的不断扩散,依次有很多地区出现疫情,也时常听见周围人在讨论这个话题,这才引起了我对它的重视。我当时就立马去告诉妈妈多去买点口罩,可是妈妈当时依旧认为,病毒都在南方那边,不会扩散到东北来的,就是这样,我似乎也逐渐被妈妈的想法说服,不过我仍然在空闲时间关注着有关疫情的时事新闻。慢慢的,肺炎开始蔓延世界各地。也就是因为这样,我们开始了曾经想都不敢想象的网课之旅,面对新的学*模式,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们都在逼着自己适应网课,老师也会在课余的时间给同学们科普如何防范新冠肺炎的方法,班级的微信群里每天都有填不完的排查签到。而我能做的也就是尽量少出门,勤洗手,在那段时间我也会经常把老师告诉我们的防范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争取做到不给国家添麻烦。我们也知道,在那段时间里,有众多的医护人员舍己为人,不惧艰难险阻,抗击一线,在我们的身边,也有众多志愿者为此做出不懈努力,他们虽然没有一线人员的任务艰巨,却仍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换取人民的安全。我们应该学*他们的这种精神。至今,虽然疫情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新冠肺炎并没有完全结束,我们仍需做好防护意识。

  我怀揣着这个心愿,不,岂止是我,全国人民都怀揣着这个心愿,都盼望着新冠疫情彻底离开,盼望着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早早结束。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6

  自我保护这个本领对于每个人都是很重要的。学会生存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我们应该为了生命而学会自我保护。10岁的小女孩蒂莉就使用自我保护的知识拯救了数百人的生命。

  那是在2021年12月26日的上午,蒂莉正与家人在泰国的普吉岛上游玩。突然,蒂莉发现海水有些古怪,一直冒着气泡,潮水突然退下。她知道即将要发生海啸,因为地理老师曾经说过,这些是海啸来临的前兆。于是她拼命的喊:大浪要来了!她的直觉使在沙滩上的人和临*的人们在海啸前安全的撤离了。而这一切都归公于蒂莉,她用了所学的知识,不但拯救了自己,还拯救了数百人的生命。

  蒂莉用所学过的知识保护了大家,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事。有一个孩子也是运用所学的知识保护了自己。

  这个孩子年仅8岁,有一次他正在家中玩耍,忽然他闻到了煤气味,他心中一惊,马上飞奔到厨房,发现原来是煤气泄漏了。那孩子当时吓得六神无主,不知该真怎么办。猛然,他想到了在学校时老师所说的有关煤气泄漏的知识。他马上把煤气总阀关掉了,接着开窗换气,然后切断了电源,最后跑去请邻居帮忙。这孩子也用所学的知识拯救了自己。

  不论是蒂莉,还是那个孩子,他们都在危险时进行了自我保护,这都是因为他们知道一定的生存知识。我们也应该多了解一些在突发状况时该如何应付的知识。学会自我保护,学会生存。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精选5篇)(扩展2)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 (菁华5篇)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1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男生,和大多数小孩一样,我心中也有许许多多美好的心愿。其中、最迫切的一个心愿就是能考出一个好成绩,让大家对我刮目相看。

  每次检测,当我拿起试卷的时候,总是我心中最沉重、最难受的时间。天哪,我为什么总是班级里的落后分子?我为什么总是最后一名?我为自己的不争气感到伤心。我不希望自己总是最后一名,什么时候能让我摘掉最后一名的帽子我就心满意足了。可是不知为什么,最后一名像固体胶似的牢牢地站住了我,让我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我痛苦极了,但我还是满怀希望:我不想做最后一名。

  想想以前,我总能轻松地考个80几分,可现在呢?一切面目全非,一会儿60几分,一会儿不及格,我真为自己现在的表现感到惭愧。我还经常受到爸爸、妈妈的责骂,邻居小朋友的讥讽。为此,我曾偷偷地哭过好几回呢!

  唉,我真是自作自受,想想这几年自己的学*表现,我越来越感到羞愧不已。上课思想开小差,不认真听老师讲课,还做小动作,做作业拖拉成性,还经常不完成。老师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今天的后进全是自己的不努力造成的。

  我在此发誓:从此以后,我无论如何都要把最后一名给扔得远远的,想方设法让它别像影子似的总是缠着我。从此以后,我要和最后一名说拜拜,我一定要奋发图强努力学*,勇往直前,不要成为班级里的后进分子,再也不要让爸爸、妈妈让老师对我失望!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2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我当然也不例外,我的心愿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加勇敢。

  从小,我的家人都在身边呵护着我,让我过得无忧无虑。但这样的生活也是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的。慢慢的,我逐渐*惯生活在家人的保护下,不敢去探索新的事物,遇到小小的困难都会第一时间寻求帮助,或是想着放弃。

  从小,我最大的爱好就是下围棋,但我的学棋之路并不顺利。众所周知,要想练好一门本领,就一定要经历一些坎坷。可每当我下错棋被老师批评时,我的情绪就会绷不住,心中感觉万分委屈,但现在想想,这对我也是一种心理历练,使我有信心去面对我的不足。

  上了小学后,在爸爸和妈妈的支持与鼓励下,我参演了童话剧,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还成功竞选班长,突破了自我。正是因为这些小小的成功,让我渐渐提升了自信心,使我的心理强大了许多,有了很多要好且知心的朋友,同时也发生了很多或有趣或难过的事儿。曾经我一度以为,我变得十分勇敢了,已经是个“顶天立地”的小男子汉了,可事实并非我想象的那样。

  我的学校是五四制,六年级属于初中部,但是我显然对升入初中后面临的学*压力准备不足,依旧保持着小学时的心态和学**惯,觉得只要每天玩得开心就行了。可没想到困难接二连三:竞选学*委员未果,第一次月考英语的失利……它们就好像是我的敌人,个个都带着拳头要将我打倒在地。可是经历了这些失败后,我并没有认真总结,积极改正,依旧保持这种懒散的状态。突然有一天,一个黑影迎面而来,它是巨大的、令人恐惧的,一下就击溃了我,它就是期中考试。由于成绩十分不理想,我伤心了很长时间,无论父母怎样安慰都无济于事。事后,我开始进行反思,终于知道了我真正该做什么:端正学*态度,改正懒惰的毛病,养成良好的学**惯。我相信,勇气就是从一次次失败中吸取教训,奋起前进。俗话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以后也要抱着勇往直前、坚持到底的心态,去做每一件事,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勇敢。

  我一直都认为,心灵上的勇敢才是最重要的。有了勇敢的心,我们才能做不敢做的事、爬不敢爬的山、走不敢走的路。这就是我的心愿,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勇敢,去追求更好的自己。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3

  前不久,我读了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写的《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我被鲁滨逊。克鲁索这个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深深地吸引了,不禁有感而发。

  故事主要说了鲁滨逊。克鲁索舍去了安逸,舒适的家庭,私自出海航行。有一次,漂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上,但他凭着自己的生存技能和坚强意志,在荒岛上孤独的度过了28年。

  被困荒岛的鲁滨逊在岛上做了一个“日历”,并且每天写日记,这正是他不屈不挠的意志表现,他这样做,是想证明自己还活着,且活得明白,对生活并没有失去希望,他坚强的意志,也反映出了他是一个不屈不挠,渴望生活,勇于面对现实的人。

  在荒岛上他用勤劳创造了生活,创就了人生。没有房子,他自己搭建;没有食物,他尝试着打猎,种谷子,驯养山羊,晒野葡萄干;他还摸索着做桌椅,做陶器,用围巾筛面做面包。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从中可以看出,他不是一个随遇而安,消极侍命的人,而是一个意志品质极坚强,生存信念极执着的人,并且务实肯干,情于创作。正是他的这些精神品质,才使他把握住了生存机会,创造了物质条件。

  鲁滨逊不是最悲的,可幸的是他遇到了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星期五”。“星期五”把鲁滨逊看作是自己的主人,对他又驯服,有热心,就像是孩子对于自己的父亲一般一往情深。

  身处困境的鲁滨逊用笔记的方式把自己所经历的一些事情用“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他的幸与不幸公正地记下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鲁滨逊在鼓励自己,不气馁,对于各种消极的事情也能感受到积极的一面。是啊!在不幸的处境中,我们也要学*他,善于把事情的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安慰的事情。

  读了《鲁滨逊漂流记》后,我受到巨大的震撼,得到了极大的启示: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失望,而要努力看到积极的因素,从而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4

  生存,看似两个普通的字眼,却蕴含了无数深刻的哲理:广阔草原上,奔腾的白羊摆脱着灰狼的追赶;北极雪地下,游动的小鱼摆脱着海鸥的侵袭;而在现实生活中,幼小的我们也要学会生存……

  记得以前时候,还是夏天,那时候我8、9岁,我的朋友也跟我的岁数也差不多,由于那时候的我好奇心很大,朋友们说干什么我都会去舞一下、试一下!就在有时觉得没意思的时候,有些朋友都会提出自己觉得好玩的东西。就这样,一个朋友提出去小河边玩,我毫不犹豫的答应了,还有几个朋友也随着同意,当然,小河边离家里并不遥远,可以说眨眼间就到。到河边的岸上玩起来不过瘾,我建议到水里去玩,几个朋友也答应,就这样我们都拖完衣服就下去了,开始,我们都在不深的地方玩,一下子,我觉得中间比较好玩,我走着走着,扑通,我不知道踩到什么东西一下子摔进水里了,朋友们都不知道,因为他们自己玩自己的,根本不管我。当时的我是既慌张又紧张,突然间,我踩到什么东西一下子蹦了起来,拽到了旁边的草,爬上了岸。从此,我在也没跟过别人去玩水,最多跟家人去。这一刻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教训。

  如果我们不会生存,就像深海里的鱼儿没有了背鳍,不会游泳;就像蓝天下的雄鹰折断了翅膀,不会飞翔。那么,我们一定得学会生存......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5

  其实,我们的生活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沐浴在灿烂的花丛中,栖息在大树的倒影下。可有时,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便让我们失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失去勇气的我们就仿佛一只风筝,在别人的指引下,漫无目的地飞

  生存是我们的本能,不会生存的人就像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所以,我们要学会坚强,学会承受,学会生存。

  我曾在一则报道上看过:一名高三的女生竟然不会搭乘公交车,这太让人惊讶了;我们在生活中需要的不仅仅是学问、知识,还需要学会生存。如果你仅仅有的是满肚子的学问,生活起居都需要家人的帮助,这有什么用呢?父母也是会衰老的,随着时间的逝去,父母也渐渐的需要我们照顾的。如果你自己都照顾不了自己那又将怎样去照顾年迈的父母呢?

  在汶川地震中,许多幸存者的求生欲望都战胜了绝望。他们在废墟中坚强的存活着,因为他们坚信:只要不放弃,总会有来救他们的。在黑暗中他们依然坚信,光明就在身边!

  我知道,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勇敢面对困难,战胜困难。这样困难才会渐渐的畏惧你、害怕你。让我们努力的去生存吧,彩虹总在风雨后。总有一天,胜利的光辉会对我们微笑的!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精选5篇)(扩展3)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篇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

  1.什么是正比例的量?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2)每头奶牛的产奶量一定,奶牛的头数和产奶总量。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二、导入新课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三、进行新课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4.反比例意义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60-61页

  教材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了“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画出相关物**置和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方法。“实际测量”是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实际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

  在“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的内容中,先学*在地面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再用卷尺或测绳分段测量出相应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内容中,介绍了得到步长的方法以及用步测的方法测定一段距离;目测重在介绍目测的方法。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会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⑵在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发展空间观念。

  ⑶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卷尺、标杆、50米跑道。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内容。

  ⑴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实际测量。让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⑵了解测量工具。

  让学生说说知道的测量工具;预设:卷尺、测量仪、标杆等。

  ⑶明确学*内容。

  测量地面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

  二、了解测量知识,为实践活动作准备。

  ⑴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

  理解测定直线的意义:如果不先测定直线就去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分段测量时容易偏离两点间的连线,从而降低测量结果的精确程度。

  理解测定直线的方法: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连线分成若干小段,以便于工具测量;

  观察教材上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怎样在A、B两点间测定直线的?(2根以上的标杆成一线时)

  掌握测定直线的步骤:测定直线;分段量出;记录计算。

  ⑵学*步测的方法。

  理解步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在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要求不十分精确是,可以用步测。

  掌握步测的方法:用步数×每一步的距离。

  理解步测的关键:确定*均步长。

  掌握确定*均步长的方法:让学生说说确定*均步长的方法,形成一般测定*均步长的过程,量出一段距离(50米),反复走几次,记录数据,计算步长。

  理解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测定*均步长;步测篮球场的长和宽。

  ⑶学*目测的方法。

  观察黑板,说说黑板的长和宽,交流得到黑板的长和宽的思考过程。预设:一米一米数出;比较得到;等等。

  目测较短距离:人书本的长和宽;课桌的长和宽等等;

  理解目测较长距离的方法:先量出一段距离(50米),每隔10米插上标杆,观察、理解;用目测发方法测定教学楼的长度。

  三、实践活动。

  ⑴测定直线。

  ⑵确定*均步长。

  ⑶步测篮球场的长和宽。

  ⑷目测教学楼的长度。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10课时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9--60页例11,“试一试”和“练一练”,完成练*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通过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的关键。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根据信息填空:

  (1)男生有31人,女生有21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红花的朵数与黄花朵数的比是3:2。你能联想到什么?

  师: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前两节所学的比在生活的运用。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1中的实物图及例题。

  (1)让学生阅读题目后说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2)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红色与黄色方格比这句话?(先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想法:

  ①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就是把30个方格*均分成5份,其中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②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黄色方格占2/5。

  ③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也就是红色方格数是黄色方格数的3/2,或是黄色方格数是红色方格数的2/3。

  师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并不只是把一个数量*均分,使每一部分都一样多,而是在*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一题就是把30按3:2进行分配。

  学生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来解答例2,并在学生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方法一:3+2=530÷5×330÷5×2

  方法二:30×3/530×2/5

  2、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中你理解的哪种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讲给同桌听一听?

  说说这种方法的思路?(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就是说,在30个方格里,红色方格数占3份,黄色方格数占2份,一共是5份,也就是说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黄色方格占)

  如何进行检验?自己检验请你检验一下同组同学做得对不对?(可以把求得的红色和黄色方格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总方格数。或者可以把求得的红色和黄色方格数写成比的形式,看比简后是不是等于3:2)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4、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提问:“按各小组人数的比分配”是什么意思?你想到了什么?

  5、归纳(讨论)。

  (1)比较例题与试一试题目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2)怎么解答?

  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3)教师指出: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问题(板书课题)

  三、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指出:把180块巧克力按照三个班的人数来分配,就是按怎样的比进行分配?

  2、练一练第3题。

  独立填表,完成后集体核对。

  3、练*十第1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过以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十第2、3题。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导引探究,由表及里

  教学例1,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123456……路程(千米)80160240320400480……

  在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探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有关系吗?行驶的时间是怎样随着路程的变化而变化的?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探究第3个问题时,教师可进行适当的引导,如引导学生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对应的比,并要求学生求出比值。)

  2.引导学生交流并聚焦以下内容: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总是一定的,也就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板书关系式)。

  3.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给予具体说明: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咸正比例(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4.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数学概念的来源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从实际经验中概括得出;二是在原有的初级概念基础上通过新旧概念的相互作用而获得。正比例概念的形成属于前者,因此例1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表格,让学生通过对表中数据的观察和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本环节先让学生观察例题中的表格,说一说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量;接着用三个引探性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在探究学*活动中发现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趋势;最后,聚焦、明晰这两种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经历正比例概念的形成过程。]

  (二)自主探究,尝试归纳

  出示例2: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所用时间如下表,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

  速度(千米/时)406080100120……时间(时)3020151210……

  1.出示供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当速度变化时,时间是否也随着变化?这种变化与例1中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不同?速度和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特点:速度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速度变化,时间也随着变化;例2中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反而缩小;速度和时间的变化规律是它们的乘积一定,可以表示为“速度×时间=路程(一定)”(板书关系式)。

  3.在发现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仿照正比例的意义,尝试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引出反比例概念(板书“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从生活原型中逐步抽象,从已有概念中衍生,从数学概念的学*中迁移等,都是建构数学概念的有效方法。有了学*正比例的基础,反比例意义的学*应更加体现学生的学*自主性。本环节除了让学生发现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还让学生仿照正比例的意义,尝试归纳反比例的意义。这样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经历反比例概念的形成过程。]

  (三)对比探究,把握本质规律

  1.将例1、例2教学时探究发现的内容用多媒体呈现出来,揭示正比例、反比例的内涵本质。

  多媒体呈现:

  例1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例2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2.探究活动。

  (1)让学生仿照例1完成教材第62页“试一试”(题略),仿照例2完成教材第65页“试一试”(题略)。

  (2)引导学生将成正比例的量与成反比例的量进行对比探究,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精选5篇)(扩展4)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篇

  第一单元负数

  第一课时负数

  教学内容:

  教材2-4页例题及“做一做”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练*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3、谈话: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看教材: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

  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比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②、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P4第2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

  2、我们观察课本上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吐

  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结:以海*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

  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刚才的学*,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面以上的高度和海*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你们想帮它们分分类吗?

  2、学生交流、讨论。

  3、指出:因为+8844.43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①、如果都同意分三类的,老师可以出难题:我觉得0可以分在4它们一类啊,你们怎么来说服我?

  ②、如果有学生发表分三类的,有的分两类的,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争论。

  4、小结: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面为界线,高于海*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

  示,低于海*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象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象+4、4、+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象-4、-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正数和负数。(板书:认识正数和负数)

  五、联系生活,巩固练*

  1、练*一第2、3题

  2、你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水结冰时的温度是____。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

  3、讨论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存折:这里的-800表示什么意思?(以原来的钱为标准,取出了800元记作-800;存入了1200元记作1200元,还可以记作+1200元)

  (2)、电梯:这里的1和-1表示什么意思?(以地*面为界线,地*面以上一层我们用1或+1来表示,-1就表示地下一层)。老师现在要到33层应该按几啊?要到地下3层呢?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正数和负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零摄式度以上和零摄式度以下,海*面以上和海*面以下,得分与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我

  们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七、布置作业

  《冠魔新干线》第1页的练*。

  第二课时负数

  教学内容: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15-85.6+0.9-+0-8283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____摄氏度。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

  处,应如何运动?

  (7)、练*: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

  1、练*一第4、5题。

  2、练*一第6题。

  3、实践题记录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0m或(0kg)。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五、布置作业

  《冠魔新干线》第2页的练*。

  第三课时

  内容:认识负数练*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精选5篇)(扩展5)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3篇

  一:单元主题:本单元的主题是“和*与发展”,这个单元的五课文《世界儿童和*条约》、《相片》、《将军与孤女》、《阳光下的皮肤》、《地球万岁》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设置的。

  战争和和*是一个学生的`话题,是孩子们不容易解开的谜,这组课文就是从儿童的视角或用儿童的口吻表达了对和*的企盼。

  二、每文章的主题及每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课后题为依托,复*巩固每课的主题。

  1、学生自己先梳理2、全班交流

  三、综合学*四

  《北京和*宣言》《欢乐颂》,感受乐曲欢乐、自由的喜悦气氛,体会*勒对自由、*等、博爱理想的追求。

  四、本单元基础知识练*(一)根据拼音写字词,再用其中的2—3个词语写一段话。

  yáoēncìzīrùnhàndàiérjiàng

  ()望()()()从天()

  zhǐmùdǔshèxiǎngjiézhìchuíwēi

  ()望()()()生命()

  (二)辨字组词。

  蔼()骏()赐()鹰()眷()嗡()

  竭()俊()惕()婴()捐()翁()

  (三)用一个词语写出下列每组词语所表示或包含的共同意思。

  1.瞻仰、目睹、端详——()2.徐徐、缓缓、渐渐——()

  3.若、似、如——()4.俏丽、壮丽、秀丽——()

  (四)造句。

  1.吝啬(写一个关于环保的句子——2.吝啬(写一个关于乐于助人的句子)——

  五、在国外的一些饭店用餐时,你可以随意点菜,但必须把食物吃完,否则就要受到严厉的处罚。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请你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来解释一下。相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你准备今后怎么做?

  1、感受亲情,体味浓重的情意。

  2、学*文章巧妙构思,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

  体味浓浓的亲情,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准备

  录音材料、课件或小黑板。

  曲设计思路

  文章内容比较浅显易懂,本文主要在于对学生审美阅读的启蒙的训练,培养学生

  对语言文字之美、对情感意境之美的体验。让学生在独立阅读中进入课文,寻找

  美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人:幸福家庭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深情

  的爱,进入《散步》牧歌式的情景你就会感受到这一点。(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主学*

  1.听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出示课件l。),

  2.自由朗读课文,然后用不同的表述介绍文中的人物。 ‘

  3.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生动形象感人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三、合作学*

  1.找出文中有疑问的语句。

  2.小组交流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出示课件2。) 、

  明确:(①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②中年人的责任感。③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

  ④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生命的摇篮。⑤互敬互爱的·家人。……)

  (让学生从感情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只要能够谈出自己的观点即可,不能强求答

  案的一致性。)

  2.自由表述文中的人物给你的印象。

  我:

  我的母亲:

  我的妻子:

  我的儿子:

  明确:(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只要学生能够谈出自己的看法,目的在于引导学

  生感受人物形象。)

  3.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

  明确:(此题在于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作品的写作内容,并能够分析其写作特点。)

  五、研读赏析’

  阅读课文第6自然段,回答问题。(出示课件3。)

  1.理解句子,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1)“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为什么这

  样说?

  明确:(在严重历史关头,民族领袖的决策和取向影响着民族的命运和社会的发

  展。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亲听我的,儿子听我的,妻子听我的,现在祖

  孙发生了分歧等我定夺,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处理不好,别别扭扭就会影响家庭

  的和谐,于是我感到责任的重大,表达我对母亲、妻子和儿子三人浓浓的亲情。)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惯听

  从他高大的父亲。”如何理解加点的词?

  明确:(“早已*惯”:说明母亲和儿子一起生活的时间已经比较长。。“还*惯”:说

  明儿子因为年龄小,在许多方面尚未形成主见,往往照父亲的意见办事。)

  2.回忆生活,叙述你们一家人的和美温馨的场面。

  明确:(从生活中感受亲情,并珍惜亲情。)

  六、梳理巩固

  学生同位间交流本堂的收获。

  七、拓展训练

  (如有时间,在课内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八、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和“迁移延伸”部分。

  知识与技能

  1、根据给出的情境找出编故事的关键词,并展开合理的想象。

  2、学*构建故事框架以及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将想象延伸。

  3、学*围绕主要人物展开想象编故事,并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塑造人物。

  重点

  创编出合理、有新意、有波折的故事情节,并能将故事写具体、写精彩。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会讲故事吗?很多精彩的故事都是人们精心编造、虚构出来的,大人们能编,小朋友也可以编,你们想编故事吗?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创编简单的故事吧!(板书课题)

  二、设置情景,展开思路

  1、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了很多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精彩的故事。我们还一起给这些故事定了这样一个标准:要素齐全、故事完整、情节曲折、人物鲜明。(学生齐读)要素齐全就是说故事中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除了这几条,你觉得好的故事还要具备什么?(出人意料? 合情合理。)这节课,就让我们对照这个标准一起来编一个故事。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精选5篇)(扩展6)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菁华5篇)

  上课日期

  教

  材

  分

  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初步学*对数量的估计,逐步建立数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运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的大小关系。

  难点:理解“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的相对性。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比较法、练*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实物

  导学共乐

  1.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三个球——篮球、排球、网球,让学生观察。

  师:比一比这三个球的大小。

  师:篮球比网球大多少?你能形容一下吗?篮球和排球呢?

  2.揭示课题。

  师:球的大小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比较出来,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进行比较,在比较几个数量多少的时候,经常用到“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说一说。

  [板书课题:比较大小(2)]

  自学共思

  1.估一估。

  (1)课件出示装有10个黄球的瓶子。

  师:数一数有多少个黄球。(10个)

  (2)课件出示装有15个蓝球的瓶子。

  师:猜猜蓝球有多少个,你是怎样猜的?

  合学共研

  课件出示装有58个红球的瓶子。

  1.师:估一估有多少个红球。

  2.比一比,说一说。

  (1)体会“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含义。

  师:哪种球最多?哪种球最少?

  师:请同学们任意选两瓶比一比,并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来描述比的结果。

  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展学共享

  1.交流展示。

  教师指定任意两瓶进行比较,由学生说出比的结果。

  师:红球和黄球比呢?蓝球和黄球比呢?

  师:同样都是和黄球比,为什么蓝球就“多一些”,红球却“多得多”呢?

  师:黄球和其他两种颜色的球相比呢?

  师:同样都是拿黄球去和其他两种颜色的球相比,为什么和蓝球比就“少一些”,和红球比就“少得多”呢?

  2.小结提炼。

  师:两个数比较时,什么时候用“多得多、少得多”?什么时候用“多一些、少一些”?

  延学共促

  1.完成教科书P43“做一做”。

  (1)任选两种进行比较,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多少关系。

  (2)指名学生说一说。

  2.完成教科书P45“练*九”第4题。

  (1)师:从题目主题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给出的数据来确定相应的数据。

  (2)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正误。

  3.数学游戏。

  (1)以教科书P45数学游戏为例,教师指名两名学生上讲台示范。

  (2)同桌两人玩游戏。

  检学共长

  1.小强做了72道口算题,小林做了27道题,小刚比小强算得慢,但是比小林快一些,小刚可能做了几道口算题?(画“□”)

  36

  96

  62

  2.猜谜语比赛中,小华得了75分。

  小军可能得了多少分?(画○)

  小红可能得了多少分?(画△)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总序

  主备人

  曹鹰

  审核人

  刘亚萍、黄凤晖

  课型

  新授

  课题

  解决问题

  单元

  上课日期

  教

  材

  分

  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运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掌握100以内两个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比较的过程中渗透估计、优化等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100以内两个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

  难点:归纳总结出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方法

  教法:观察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计数器。

  导学共乐

  1.生活情境导入。

  师:昨天老师买了两本书,你们知道哪本书贵,哪本书便宜吗?

  课件出示老师买的两本书。

  2.揭示课题。

  师:要比较这两本书哪本贵哪本便宜,其实就是比较数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比较大小(1)]

  自学共思

  1.比较42与37的大小。

  (1)师:这里有两个数,42与37,比一比,谁大?谁小?(课件出示)

  师:请同学们尝试比较,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各自的比较方法。

  合学共研

  1.比较42与37的大小。

  (1)师:这里有两个数,42与37,比一比,谁大?谁小?

  师:请同学们尝试比较,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各自的比较方法。

  学生尝试比较,教师巡视。

  (2)交流展示方法。教师根据巡视情况指名汇报。

  1:摆小棒。分别用小棒摆出42根和37根,42根比37根多,所以42大于37。

  2:根据数的组成来比。42里面有4个十和2个一,37里面有3个十和7个一,所以42大于37。

  3:根据数的顺序来比。42在37的后面,所以42大于37。

  4:只看十位,就可以比较出数的大小。

  (3)师:同学们用这么多的方法比较出了42和37的大小,非常好!怎样快速地比较呢?

  教师板书:42>37

  展学共享

  比较23与25的大小。

  师:刚才我们比的都是十位不同的两位数,那如果是十位相同的两个两位数,我们还能用这样的方法来比较大小吗?(课件出示)

  (1)同桌两人合作,分别在计数器上拨出23和25。

  (2)借助计数器比较23和25的大小,并交流自己的方法。

  教师板书:23<25

  延学共促

  归纳总结:

  师:我们刚才学*了两位数大小的比较,谁来说一说,有什么又对又快的好方法?

  检学共长

  练*。

  1.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说说比较的方法。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总序

  主备人

  曹鹰

  审核人

  刘亚萍、黄凤晖

  课型

  新授

  课题

  多些、少些

  单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物体的个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在各种数数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渗透数与实物对应的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100以内数的兴趣,养成在活泼氛围中进行合作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及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1.运用不同方法进行数数。

  2.理解同一数字不同数位数字的意义。

  教学方法探究法尝试教学法发现法

  教学准备计数棒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创设情境:

  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做个小游戏你们愿意陪老师一起玩吗?(猜数量)

  2.谈话:老师这里有一堆计数棒。你们知道有多少根吗?

  3.引导学生猜测

  二、新授

  1.如果再增加一根小棒现在有多少根呢?再加一根呢?再加一根呢?

  引导学生进行数数

  2.解决23的组成

  (1)二十三根小棒怎么摆才可以让别人一眼看出是二十三?

  (学生自主摆小棒分享体验,后得出结论:10根10根摆最后再摆3根,就能让人一眼看出。)

  (2)23的组成

  观察摆出的小棒说说23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23是由2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

  小结:10个一是十,一个十里面有10个一。

  2.解决23和32的区别

  (1)继续接着数数从23数到32。

  (学生开火车数数)

  (2)32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①摆一摆

  学生自主摆出32,并想一想32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②说一说

  说出32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③比一比

  比一比23和32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32和23的区别。)

  得出结论:

  23和32不一样。23中的2表示2个十,32中的2表示2个一,23中的3表示3个一,32中的3表示3个十。

  三.数数

  (1)接着往后数,从34数到45。

  (学生集体数数,注意39到40的变化。)

  (2)数出45后面的5个数

  (引导学生分辨往前数和往后数的方法。)

  2.填一填

  78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46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88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3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数是( )。

  7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

  8个一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

  通过“填一填”复*巩固《数的组成》相关知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破题:10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数的组成)

  五、作业设计:

  1.35页“做一做”第一题,第二题。

  2.练*八:第3题。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认识

  数数数的组成

  10个一是10,一个十里面有10个一。

  10个十是100,一百里面有10个十。

  教学反思

  一、注重基础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已学20以内数的基础之上所学的,并且对于100以内的数,学生也已在生活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知。因此我非常关注学生的原有经验,在学生充分展示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如在课一开始我就请学生猜数,让他们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新知,一步一步深入探究。

  二、关注数感

  让学生建立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重要任务之一。一年级学生已经会数20以内各数,并有了数是数出来的初步感受。当物体的个数多于20时,有相应的数来表示这些物体的个数吗?怎样来数这些物体的个数呢?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和生活经验,让学生进行一个一个、两个两个、五个五个、十个十个地数小棒的过程中,感知比20大的数是在数物体的过程中数出来的。这看似简单的数数活动不仅让学生自主数出了100以内各数,而且体会到比认识100以内各数更上位的知识,明白数是在数物体的过程中产生的。

  三、存在的问题

  整堂课虽然气氛活跃,但课堂中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在学生第一次数数时,由于事先没有提示过学生如何才能有效快速地数学生数数声音拉的很长,导致数数时费时较多,造成后面的学*过程较紧张。学*数的组成时,虽然学生理解的很好,但是如果在摆100根小棒时能有时间让学生自己来摆摆小棒,而不是简单地看课件也许更能照顾到后进学生。

  上课日期

  教

  材

  分

  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2.过程与方法:探究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算理。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观察法、小组合作学*法、练*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实物

  导学共乐

  1.课件出示*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2.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新的知识。(板书课题: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自学共思

  课件出示教科书P48例8情境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2、整包的就有30本,另外还有2本单本的,根据这些信息能提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合学共研

  1.探究整十数加一位数。

  师:求一共有多少本写字本,要怎样列式?

  师:30+2=32,你是怎样想的?

  (1).3捆小棒加2根小棒,一共32根小棒。

  (2)1包是十本,3包就是3个十本,3个十和2个一加起来就是32。

  (3)用个位0+2=2,再把十位上的3落下来,所以30+2=32。

  师:30+2=32,那么2+30等于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利用数的组成2个一和3个十合起来是32。

  因为30+2=32,所以2+30=32。

  教师板书:30+2=32 2+30=32

  课件出示口算题,学生迅速抢答。

  师:这些数都是整十数与一位数相加,不管是几十加几还是几加几十,都是求几个十加上几个一,结果都是几十几。

  2.探究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

  师:我们接着来看图,现在我们知道,老师买了32本写字本,如果老师拿走2本,还剩多少本?如果老师拿走30本,还剩多少本?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先独立算一算,然后和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1)利用数的组成想。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

  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3个十,还剩2个一,就是2。

  (2)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计算。因为30+2=32,所以32-2=30,32-30=2 。

  教师板书:32-2=30 32-30=2

  展学共享

  归纳小结。

  课件出示。

  师:这样的算式的计算方法有很多,怎样计算比较快?

  延学共促

  1.完成教科书P48“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内交流订正。

  2.完成教科书P49“练*十一”第1题。

  师: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独立写出算式得数,填在教科书上。

  (2)订正得数,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再竖着一组一组读读算式。

  3.完成教科书P49“练*十一”第2题。

  师:要看55瓶矿泉水够不够,应该怎么想?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学生汇报交流。

  检学共长

  1.基础训练(我会算)

  30+2=() 3+10=()87-7=()

  20+4=() 3+20=()77-7=()

  10+6=() 6+30=()67-7=()

  5+20=() 9+40=()57-7=()

  2.能力提升

  40+8=48 6+20=26

  8+()=()6+()=()

  48-()=()26-()=()

  48-()=()26-()=()

  1.思维拓展

  63=60+()80=()-4

  65=()+5()-7=40

  55=50+()70=()-()

  29=()+()30=()-()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总序

  主备人

  曹鹰

  审核人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精选5篇)(扩展7)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07~108页例2及相关练*。

  教学目标:

  1.在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学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探索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并利用图形来解决有关数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图形中隐藏的数的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数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数与形)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清楚本节课学*的内容和方向。

  二、探索发现,学*新知

  (一)教师与学生比赛算题

  1.教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

  教师:那等于多少呢?(学生计算需要时间)教师紧接着说:我已经算好了,是,不信你算算。

  2.只要按照这个分子是1,分母依次扩大2倍的规律写下去,不管有多少个分数相加,我都能立马算出结果。有的同学不相信是吗?咱们试试就知道。为了方便,我请我们班计算最快的同学跟我一起算,看看结果是否相同。谁来出题?

  在学生出题后,老师都能立刻算出结果,并且是正确的,学生感到很惊奇。

  3.知道我为什么算得那么快吗?因为我有一件神秘的法宝,你们也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一方面,教师通过与学生比赛计算速度,且每次老师胜利,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再通过教师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例题做好铺垫。

  (二)借助正方形探究计算方法

  1.这件法宝就是(师边说边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我们来把它变一变,聪明的同学们一定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2.进行演示讲解。

  (1)演示: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先取它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红),再剩下部分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黄)。

  教学目标:

  1、加深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能应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2、进一步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回顾

  1、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二、基本练*

  1、填空

  (1)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差12立方分米,这个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2)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和是96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3)把一个体积是18立方厘米的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成的圆锥体积是()立方厘米,削去()立方厘米。

  (4)一个圆柱的体积、底面积与一个圆锥相等,圆锥的高是9厘米,圆柱的高是()厘米。

  (5)圆锥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体积是6.28立方厘米,这个圆锥的高是()厘米。

  2、判断。

  (1)圆锥的底面半径扩大3倍,体积也扩大3倍。()

  (2)一个正方体和一个圆锥的底面积和高相等,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是圆锥体积的3倍。()

  (3)圆锥的底面周长是12.56分米,高是4分米,它的体积是(12.56×4×1/3)立方分米。()

  三、综合应用

  1、一块圆锥形巧克力,体积是6立方厘米,底面积是4立方厘米,它的高是多少?

  2、一个圆锥体积是640立方厘米,高是20厘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第八课时教学反思

  教材中圆锥体积的相对练*较少,但在实际解决问题中却常常需要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以特别增加了一课时练*。

  教学中的一组填空题,对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联系很有价值。通过练*,学生们明确了圆柱与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和为4个圆锥的体积(或4/3个圆柱的体积),而它们的体积相差2个圆锥的体积(或2/3个圆柱的体积)……。掌握这些知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如将圆柱削成最大的圆锥,求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多少,就可直接用圆柱的体积乘2/3(1—1/3)从而使计算简便。

  教学中,我也遇到一些阻力——就是学生不愿用方程去解答需要逆向思考的问题,可用算术方法列式又常常对“1/3”发憷。为了更好与初中衔接,我在本节课综合应用环节俨然是一位“推销员”,不断给学生强化方程解法的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全班不足五人愿意采纳这种方法。而用算术方法解答,则必须首先明确:若圆柱和圆锥体积和高(或者是底面积)相等,那么圆锥的底面积(或高)是圆锥的3倍。

  [再教建议]针对学生思维*惯,在教学填空第4小题时不仅要讲清原因,而且应要举一反三,促使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掌握体积相等的圆柱与圆锥之间的联系。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二册第36~37页例4、例5及做一做,练*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正确地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体验转化及极限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多媒体课件、圆柱形容器、水、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激凝导入

  师: 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惯。可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水。(出示装有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吗?你能想什么办法知道它的体积?

  (2)生回答。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

  那你有办法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吗?

  生(热情的):老师将它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可以了!

  3、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结:这么说同学们都有办法将一些圆柱形的物体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体来求它们的体积,大家真了不起!那如果我们要求某些建筑如(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一个圆柱形门柱的体积,或者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不能)

  那怎么办?

  学生试说出自己的办法。

  师:看起来前面这些方法虽然可行,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才行,是不是?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师:你们打算怎么去研究圆柱的体积?

  小组同学讨论研究的方法。

  2、学生动手操作感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操作学具,进行拼组)。

  (2)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体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3)想像:如果把圆柱像这样等分成32份、64、128份后再拼起来,会怎么样?有怎样的变化趋势?分成无数份呢?(*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似长方体的长越*似于直线,这样整个图形越*似于长方体。如果照这样分成无限多份,拼出的图形就是长方体)

  3、教师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4、师生共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圆柱面积高

  V = Sh

  5、巩固公式

  ①V、S、h各表示什么?

  ②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а、知道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b、知道底面半径和高,可以先计算出底面积,再计算体积;

  c、知道底面直径和高,要先算出半径,再算出底面积,最后才能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学生回答后师板书。

  6、教学例4、例5。

  课件分别出示例4、例5,让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实践练*

  1、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的有关数据求出它的体积。

  2、拓展延伸:同学们到工厂参加社会实践。工人师傅拿出一块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5厘米、4厘米的长方体,问:同学们,现在我们要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柱体,你们想一想,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应是多少?小林想了想说:我知道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林是怎样想的吗?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 - +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除可以表示整数外,还可以表示分数和小数。请学生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

  1、练*一第4、5题。

  2、练*一第6题。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精选5篇)(扩展8)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四单元作文 (菁华5篇)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语文天生重要。”我也觉得如此,我们应该多学语文,多用语文,语文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看!我在看一本作文书。突然,二个字映入了我的眼帘:佝偻。我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该怎么读表示什么意思。心想:这是什么字啊?难道读“ju shu”?好像不太可能。唉呀,到底读什么呀?对了,我可以请教一个“字典先生”嘛。

  我连忙拿出了一本沉甸甸的词语字典,然后翻到单人旁,5画里找到这个字。哦,原来是读“gou lou”啊!是骆背,弯着腰的意思,通常用来形容老人的。我觉得如如释重负,也突然发现,学*语文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不仅要学会学语文,而且要懂得如何去使用好语文。

  我常常去参加一些现场写作活动,而且还得了奖呢!

  比赛那天,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去,写一篇优美的文章,运用了不少的修辞手法。这都是我*时注意积累好词好句,借鉴别人的优点,把别人的写得好的东西记在脑子里,记在摘录本上,现加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变成了自已的思想和见的,到写作时就可以拿出来使用。

  语文使我感受到了学*的乐趣,我也想念无论你多大年纪,都要用心去学、去用、去感受语文,因为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

  其实,我们的生活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沐浴在灿烂的花丛中,栖息在大树的倒影下。可有时,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便让我们失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失去勇气的我们就仿佛一只风筝,在别人的指引下,漫无目的地飞

  生存是我们的本能,不会生存的人就像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所以,我们要学会坚强,学会承受,学会生存。

  我曾在一则报道上看过:一名高三的女生竟然不会搭乘公交车,这太让人惊讶了;我们在生活中需要的不仅仅是学问、知识,还需要学会生存。如果你仅仅有的是满肚子的学问,生活起居都需要家人的帮助,这有什么用呢?父母也是会衰老的,随着时间的逝去,父母也渐渐的需要我们照顾的。如果你自己都照顾不了自己那又将怎样去照顾年迈的父母呢?

  在汶川地震中,许多幸存者的求生欲望都战胜了绝望。他们在废墟中坚强的存活着,因为他们坚信:只要不放弃,总会有来救他们的。在黑暗中他们依然坚信,光明就在身边!

  我知道,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勇敢面对困难,战胜困难。这样困难才会渐渐的畏惧你、害怕你。让我们努力的去生存吧,彩虹总在风雨后。总有一天,胜利的.光辉会对我们微笑的!

  “五月五,是端午。吃粽子,洒白酒,龙船下水喜洋。”大家一听到这首童谣一定会想到端午节!

  今天是端午节。一大早,我和妈妈到超市去买粽子。老远的,我就闻到了粽子的香味,馋得口水直流,巴不得立马买几个粽子解解馋。

  超市里的粽子品种齐全,大小不一。有枣子粽、赤豆粽、肉粽。大的足有一斤重,小的大约只有二两吧,个个都是棱形,绑成一串。

  妈妈挑了几个又肥又大的粽子。回到家,我用剪刀剪开扎着的绳子,剥开包着的两片竹叶。一块色香味俱全的粽子呈现在我的眼前,只见那粽子黑红黑红的,下面点缀着黑色蘑菇,又白又红的肉,白色的鸡蛋,粒粒糯米,就像颗颗小小的珍珠。

  粽子飘着阵阵浓香,还没动口,我就陶醉了,俗话说:“鸟为食死。”我就做一只鸟吧,不管粽子烫不烫得死我,我伸嘴朝那粽子狠狠地咬了一口,真是满嘴生香,味道妙哉妙哉。

  我像饿汉扑在面包上,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三下五去二,粽子就被我扫了个精光。我又叫妈妈给我拿一个粽子,妈妈看见我,扑哧地一声,笑得糯米都喷了出来。看见妈妈笑成那个样子,我心里猜出了几分,我赶紧去照镜子,只见粽子把我涂成一个“大花脸”,要演京剧都不用化妆了。

  今年的端午节,我大饱口福,真快乐啊!就是我家乡的端午节!

  我家乡在茅坪,在的活动每年的五月初五叫了一个传统的节日,那就是端午节,端午节的风俗也有很多;让我们一起来谈谈这些风俗吧。在端午节这天,吃粽子是纪念古代诗人屈原,门前插艾蒿驱赶魔鬼的,屈原跳河跳河自杀这天,人们划着龙舟去追掉屈原,在安康每年都有这样比赛,它成为一项体育活动。

  雄黄酒是用雄黄做成的酒。使得这些端午节的风俗都是世代遗传下来的是为了怀念古代诗人屈原而来的风俗,还有一个风俗就是每年这个节出嫁的女儿都要回来吃一顿饭,我表明自己对家乡的怀念之情。这个端午节我过的非常孤单、寂寞,我是和妈妈、大姨一起过的,给我。今天端午节的时候,妈妈和大阿姨去上街买菜,只要有一我一个人在家做作业。

  我等到了中午,这上班的一大早桌好吃的食物,我中子雄黄酒、鸡汤、肉末炒菇等等,吃完饭后,我便去看中央一台的的节目,我便想起来在宋佳的外婆和茅坪的爸爸、阿姨、弟弟拿起了手中的电话给他们说了一声:端午节快乐!爸爸接着说:谢谢你,在外过节还想着我们,真是一个孝顺的女儿。端午节不是过得着那么快乐,因为这个端午节是跟妈妈发发现家里有情况时是在白河现过的第一个端午节,是多么有回忆性的。这就是*的端午节,这也是家乡的端午节的风俗,过得真快乐。

  记得第一次龟兔赛跑,兔子因为骄傲输掉了比赛。兔子很不满意。在这些艰难的岁月里,他不断的练*,不断的练*,为了有一天能摆脱耻辱。最后,今天,兔子再次挑战乌龟。

  很快,这件事传遍了整个森林,大大小小的动物都来看热闹。不一会儿,赛道上挤满了人。突然,森林的宁静被打破,四面八方都是动物的欢呼声。

  “各就各位,”尖狐狸说,“准备好,跑!”随着一声枪响,比赛开始了。

  兔子刚开始跑,地上的灰尘就升到空中,让观众咳嗽。再说乌龟,此刻,他只走了半步,呆在原地。不知不觉,兔子翻过了五岳五岭。他吸取了最后一课,从未停下来休息。当冠军被邀请时,一条大河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兔子停不下来,扑通一声掉进了河里。原本想到游到对岸,但是旱鸭子是旱鸭子,不可能变成白天鹅。我在河里看到了兔子的手脚,很快就慢慢沉了下去。他挣扎了几分钟,终于爬到了岸边。于是兔子开始试图过河。都说兔子聪明,但这只兔子似乎并没有转移父母的智慧,只是转移了奔跑的速度,想了半个小时都没想。这时,乌龟已经跑到岸边了。他二话没说,跳了下来,然后利索地游到了岸边。兔子很匆忙,但他不能过河。他只能看着乌龟赢得比赛……

  第二次龟兔赛跑,乌龟还是赢了。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精选5篇)(扩展9)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心愿作文(精选10篇)

  世界万物都拥有美好的心愿,花儿的心愿是绽放甜美的笑脸,树苗的心愿是长成参天大树,我的心愿是能够痛痛快快地看一场篮球比赛。

  从前,晚上是我们孩子的快乐时光。开心了,要么翻几个跟头,来个竖蜻蜓,要么就看看闲书,听听音乐,要么看上一场刺激有趣的篮球比赛,那时多么愉快惬意啊!可是现在呢?我的世界里,只剩下写不完的作业!

  一天晚上,吃过晚饭,妈妈就催促我:“快去写作业!”我只好闷闷不乐地来到写字台前做起作业来。突然,我这对顺风耳听到爸爸挪开椅子,走进了房间,“啪”的一声,电视开了,接着传入我耳朵的便是篮球解说员那熟悉的声音:“漂亮极了!朱芳雨一个飞身扣篮……啊!莫可也以牙还牙,一个妙传,上篮,好!进了……”我再也无心写作业了,竖起耳朵仔细听起来,心早就被运动员们抓进了激烈的比赛中。

  怎样才能看到比赛呢?我冥思苦想,突然,我眼前一亮,一拍脑门:有了!我便迅速地做起了作业。

  好不容易熬过了“艰难时刻,”一写完作业,我也顾不上收拾书本了,拿了签字单就往隔壁房间跑去,到了里面,把单子往爸爸眼前一递:“爸,作业写完了,快签字!”眼睛却死死地盯在了电视频幕上。我看得正带劲,爸爸问:“签什么?”我为了不错过任何一个镜头,漫不经心地说:“就写已读四遍。”签好了,我却像雕塑似的纹丝不动。爸爸开口了:“书还没读吧?快去读。”我央求道:“让我再看一会儿,就这一次,完了我马上去读。”“不行。”爸爸毫不客气地拒绝了我。我迟疑了,迈开像灌了铅似的腿,一步三回头地走回了房间。

  望着摊开的课本,我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了。旁边,妈妈端来的牛奶还散发着热气,门外的电视机的声音却渐行渐远……

  心愿,是我的小小秘密,我的心愿是跳跃的音符。

  我的心愿是当一名音乐家。自从上小学三年级起,我就已经对唱歌情有独钟了。在六一儿童节的文艺汇演上,我和几个同学表演的《司马光砸缸》获得了二等奖,这是我第一次上场表演,别提有多开心了。

  *时,每当我打开电脑的时候,总会第一时间打开“酷狗”听听歌。听歌的时候都不由自主地动起来,就连我的脚都被那迷人的歌声吸引住,竟情不自禁地打起拍子,弄得地板“哐哐”响。有时候我还被爸妈说教,被同学们嘲笑,被说教时,我会安静一会儿,可过不了一会儿,还是一副老样子。为什么会这样?我也不清楚。

  记得有一次在餐馆吃饭,突然电视里传来了周杰伦的《稻香》,我的手突然不听使唤似的,立刻放下了筷子,脚和手便打起了拍子,嘴巴便唱了起来:“在这个世界,如果你有太多的抱怨,跌倒了,就不敢继续往前走了……”我这一唱弄得全餐厅的人都在注视着我。我暗暗自喜:可能是我唱得太好听了吧!爸爸妈妈的脸突然间都拉长了,都叫我不要再唱了。我也只好停下来,心里的蛔虫还不停地溜来溜去,不停打着拍子。吃完早餐,我就像没有吃似的,吃了什么,什么味道全然不知。一直都还在回味着刚刚周杰伦那首歌,在回家的路上还差一点儿就撞上路边的大树了。要是撞上了,头一定会多了一个大包……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能当上了一名音乐家,我准能想唱就唱,除了会竭尽全力唱好每一首歌,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听到我美妙的歌声,让听我唱歌的人心里都洋溢着幸福……

  这就是我的心愿,小小的秘密,我的心愿是跳跃的音符。

  我是一只乌鸦,一只又黑又丑的乌鸦,我本身似乎就是一个不幸的象征。也许我可以不在乎自己的容貌,可并不是别的人都这么不在乎。因此,我很孤独,也很自卑。

  我没有任何朋友,也没有家,甚至连一个歇脚的地方也没有。我不奢望太多,只想有一个家。可现实就是这样的残酷,它剥夺了我拥有家的权利。

  我开始寻寻觅觅,想找到一棵能够收留我的树。我不停地飞呀飞,我飞到一片大的森林里,动物们见了我,都吓得躲了起来,因为它们从没见过这么丑的鸟。我刚想停在一棵树上休息一会儿,就被它们的枝干挡住了,它们一边轰我走一边嘴里还唠叨着:“怎么会有这么丑的鸟,我绝不让这脏东西污染了我的净土!”

  也许我真的很脏,我心里难过极了。

  我思索着,难道丑是我的错吗?难道外貌就能决定一切吗?

  我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我站到了一棵快要枯死的老树上:“老伯伯,我可以在你身上搭个窝吗?”“孩子,老伯伯快不行了,如果你真的没地方去,你就在这儿呆一阵子吧。”“真的吗?”我欣喜若狂,高兴得跳了起来。

  于是,我开始筑巢,建造了我*生第一个家。我花了整整三天的功夫才搭了一个简陋的窝,我以为我的流浪生活结束了。可是,不幸又降临了。第二天,村民们发现了我,都说我会给村里带来灾难。于是,他们砍倒了这棵树,毁了我的家。

  或许,我真的会给身边的人带来灾难,老树伯伯也许就是一个例子。

  我只想有一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伤害的时候能够想起它。可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愿望也无法实现。

  我的心愿很多,但一次只能实现一个,那我就先实现我最想实现的心愿——我的外公身体快快好起来吧!

  上个月,我去外公家看外公了,没有了外婆的陪伴,外公好像又衰老了一些,腿脚也不方便了,最要命的是我听到外公和妈妈的对话中提到他身体里一直有的病,现在“爆发”了,胃时常会绞着痛,每天也只能喝粥了。听到这些话时,他们也许不知道我在偷听,也许也不知道我知道这些是很难受的事情,但我默默地记在了心上,想要让外公快快好起来!

  我的外公是这个世界上对我最好的人,他身体不舒服了,我听着看着都心里难受,可我现在能做的只有常去外公家看他,陪他说说话聊聊天,还能够做的,也就是为他许下心愿了。我现在每天都会在早起和睡前在心里为我的外公许愿,希望他快快的好起来,每次去外公家,我都会偷偷地查看这个我许下的心愿到底有没有灵验。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心愿感动了老天爷,还是我的外公为了能够多陪我多爱我几年,*两天去外公家,我发现外公的身体又好了一些,胃不怎么痛了,还吃起了粥以外的食物,就连他那不太能走动的腿脚,现在也能在我的搀扶下走动一下了。

  我为外公身体的好转感到高兴,也为自己许下的心愿而感到神奇。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还要继续给我的外公许愿,让我的心愿感动天地,说不定老天爷就会把我那健康的外公还给我了!

  你有什么心愿想要实现吗?坚持许愿吧!像我为我的外公许下心愿那样,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们许下的心愿都会实现的!老天爷正在某个地方等着我们许愿呢,只要我们足够虔诚,心愿就有又实现的可能。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我们一家正在吃饭。突然,妈妈站起来说道:“公司领导要派一批人去潍坊那边工作一段时间,这批正好轮到我,所以再过几天我就要去潍坊了。”听到这句话,我心里很难受,一顿饭吃得没滋没味,强忍住没掉下眼泪。

  到了晚上,我和姐姐不约而同地呆在房间里一起折星星,我俩商量将折好的幸运星放在瓶子里,妈妈走时送给她。于是,每到晚上,一写完作业,我和姐姐就开始折星星,有时还在星星上写下“保重”“我爱你”之类的文字。

  妈妈明天一早就要走了,晚上姐姐提议:不如我们在纸上写下自己对妈妈想说的话,用一个小铁丝卷起,和星星一起放在瓶子里。“好啊!”我很赞同。

  开始写了,一提起笔,我就有千言万语想对妈妈倾诉,最后我们一人写了六张纸,写好后,我们放在瓶子,准备送给妈妈。到了妈妈房间,妈妈问:“宝贝,这么晚了,怎么还没睡?”我说:“妈妈,您明天要走了,我和姐姐有个礼物要送给您。”“是什么呀?”妈妈笑着问。我和姐姐从身后拿出了瓶子,妈妈看了我们折的星星和心里话,哭了。姐姐也哭着出去了,我终于忍不住,扑在妈妈怀里大哭了起来。妈妈对我说:“别哭了宝贝,妈妈也会想你们,等妈妈走后,你在家一定要听话,不要跟爸爸抬杠,放学后就要回家,不要在外停留,记住了吗?”“我知道了妈妈,我会乖乖的在家等你回来。”我含着眼泪说道。

  自从妈妈走后,我一直很听话,今天我借助这篇作文对妈妈说一声:“妈妈,我爱您,想您,您永远是我的好妈妈!”

  夜空,总那么寂静,只身一人,每每此时遥望夜空。星星一直闪着,夜空一直寂静,除了星星,毫无声息。总期盼,一颗流星划过天空,好许下一个心愿,让它萌芽长大,可,从没见过……

  心愿,人心中最美好最纯洁的愿望,心愿,人生完美的目标,曾几何时,我,一个11岁少女,也有了一个美好的心愿:

  让世界的天更蓝,阳光更灿烂!

  记得小时候,天,是那么蓝,那么明朗。光躺着望天,就有说不出的欢乐,喜悦与幸福。天,那么蓝,奔跑在草地上,吮着甜美的空气,望着蔚蓝的天空,那感觉,真是一切语言都难以表达的。躺在地上,让温暖的阳光抚摸我的小脸,让蓝蓝的天空使我进入香甜的梦,多么美妙……和小伙伴一起夸赞那天空,让心情如天空般明朗。蓝蓝天空,总让我陶醉。

  但现在,这天……没了……蔚蓝这种颜色,也再也不会浮现脑海了。

  明媚的阳光和蔚蓝的天,现在,已经化作阴天乌云密布。太阳,也总不露脸了……

  天,如一块弄脏的布一般,不纯净了,蓝中,夹带着阴沉……

  蓝天白云的记忆,就如一场梦,梦醒了,就再不会有了……

  多想回到那时,那个蓝天白云的时代啊!多想再在草地上奔跑,看蓝天欢笑,任太阳抚摸……

  可是,往事,是一去不返的,我,只能许下一个心愿:环保,让蓝天重来,阳光重在!

  从小到大,我一直都知道父母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希望陪伴着我成长,看着我成长路上每一天的变化。

  可是,我在一天天的成长着,父母的心愿却始终都没有实现。父母也很想在家陪伴着我,不想错过我的成长,但是现实生活中总是有着太多的无奈,这也导致父母的心愿一直都没有得到实现。若再过个些许年,或许父母的心愿就一直都不能实现了。

  我一天天的变化成长,时间过得很快,也或许再过个不久,我就已经长大了,而我的父母的心愿也终归成了一种遗憾。我不想我的.父母留有遗憾,而对于家里的现状,如今的我也没有能力去改变什么。我现在能做的唯有在与父母极少的相处时间里去更多的陪伴他们,也让父母知道,他们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陪伴着我,这于我而言已经是很高兴的一件事了。

  虽然父母的心愿是陪伴着我每一天,不错过我的成长,但是我希望自己能让父母明白,他们的心愿我都知道,而我只要他们知道,他们能够尽量的挤出时间来陪我,这就已经足够了。我不希望父母对我怀有愧疚,因为我能懂父母在外工作的辛苦,也知道父母所做的一切,不过都是在为我计划着,也让我的生活有更多的保障。

  父母的心愿,也藏着父母对我们的关爱,以及父母爱得伟大。也正是这种伟大,让父母失去了很多,也让父母坚持了很多。

  我爱我的父母,从小到大,他们一心为我,不论他们在外面有多辛苦,似乎只要想起了我,他们都会觉得他们在外面拼搏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虽然现在父母的心愿无法完成了,但是我会记着父母的心愿,等到父母年老的时候,我会一直陪伴着他们。

  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心愿,虽然每个人的心愿不同,但是每个心愿都代表着我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幻想。我的心愿是当一名医生。

  我的妈妈就是一位医生,她每天都很忙,甚至没时间陪我。我曾经抱怨过妈妈,但是当我看见看见躺在病床上生命垂危的病人的时候,我就再也没有抱怨过妈妈没时间陪我了,因为医院病床上躺着的病人比我更加需要妈妈。一年暑假的一天,我去医院找妈妈。妈妈的同事告诉我,妈妈在给病人做手术,要我在手术室外面等候。我拿出手机,一边听音乐,一边等着妈妈。时间滴滴答答流走了,几个钟头后,手术完成了。当护士阿姨从手术室宗走出来,告诉那位病人的家属,病人的手术很成功,这样好好调养就没事了。我看到病人家属脸上那种兴高采烈,欣喜若狂的的神情时,我也笑了起来。接着,妈妈也走了出来,我连忙走过去说:“妈妈。”妈妈并不知道我会来,吓了一跳,说道:“你怎么来了?”“我想你了,就了找你,不行吗?”妈妈说:“你在这等了多久,饿不饿?”听妈妈这么一说,我的肚子开始_起来。妈妈笑着说:“你等一会,我带你去吃东西。”晚上回到家后,我对妈妈说:“妈妈,我告诉你,我的心愿是当一名医生,像你一样每天都把病人从生死线上拯救出来!”妈妈听了后,鼓励我:“好有志气,不过你想当医生,那你要先好好读书,知道了吗?”我坚定的说:“我一定会好好学*的,以后当一名好医生。”

  我决定了,我一定要好好读书,以后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星星,总是出现在神秘的夜晚,它一闪一闪的给大地带来了光芒。从我记事起,我就非常喜欢星星,每当夜幕降临时,我就会缠着我的外婆带我去楼下坐在草坪上,数着怎么也数不清的星星。听着永远也讲不完星星的故事。

  望着镶满繁星点点的夜空,星星就像夜精灵一样直向我眨着眼睛。它那欢快活泼亮晶晶的样子,仿佛是要向我顷述它的秘密。你能告诉我你的秘密吗?是不是怕被别人听到啊?一次我看见天空中一颗星星发着惨白的光,像飞一样的就消失了。我问外婆为什么星星会飞,外婆告诉我:“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小星星。地上的人死去一个,天上的星星就会落下来一颗,外婆的话让我有些悲哀,曾经希望星星能降落我的身旁,对我讲述它的故事。以后在也不敢做非分之想了。外婆看见我伤感的样子。轻轻的抚摸我的头对我说:好人死了就会去天堂,所以他的那颗星就永远不会落下来。永远闪闪发光。”我是哪颗星星呢?我问外婆,外婆仔细看了看,指着天上的一颗很小很小的星星告诉我:“那个就是你”。我睁大了眼睛,久久的凝视着,那颗属于我的小星星。虽然很小,但是它用微薄的力量,让自己发射出自己的光芒。

  不久我上了初中,从老师那里知道了,天上的星星是宇宙中,能发射光或反射光的天体,分为恒星,行星,流星等类别,而那在我心中留下伤感一闪即逝的那颗星星,就是流星。是星际空间一些细小的物体飞进地球大气层,和大气层磨檫发出热和光的自然现象。我明白了道理。可是在我的心里仍然不时的想起外婆说过的话,好人去天堂,他的那颗星星永远会挂在天上。

  为着属于我的那颗星星永远驻守天空。我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让生命和星星一样;永远闪闪发光。

  漫漫人生路,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自己的心愿,动物和植物也不例外。搏击长空是鹰的心愿;五谷丰登是农民的心愿;桃李满天下是老师的心愿;望子成龙是父母的心愿。

  心愿,如一盏明灯,点亮我们心中每一个黑暗的角落;心愿,如一粒种子,在我们的心中发芽,茁壮成长;心愿,如一位导师,指引我们走向心愿这条道路。而我的心愿十分的简单,在将来考一所好的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哪一点不错的收入,来孝敬生我养我的父母,**淡淡得过完我的一生。

  我不期望我有什么好的成就,只我的希望我的一生充满着欢乐。可是人生这条道路,谁又能说得准呢?也许就要到达人生心愿的道路上,出现了一条岔道,你不知道如何做确定,你只是在原地一直停留,就是这样人生心愿的道路有许许多多的分岔,也许你在进一条岔道中,就让你后悔一辈子。而我的人生新源道路中,只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出门”一条是“回家”也许你将来有机会出国学*,但你的心还是在祖国哪里。俗话说“落叶归根”你迟早是要回到祖**亲的怀抱。

  人生啊,不要有太多的心愿,许多的心愿,你都要用更多的努力去完成去达到。也不要奢求你有多少金山银山。在人生中不要过于的贪心,就算你有许多的钱财,但当你死了也带不走一份。“尘归尘,土归土”你终将要回归自然的。

  这就是我的心愿,**淡淡的过完此生。当你面临死亡时回想起你所完成的心愿,你也会幸福,满足的死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