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琵琶行》教案范文5份

首页 / 教案 / |

  高二语文《琵琶行》教案 1

  教学目标:

  理解积累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名句,背诵全文;

  分析白居易的性格

  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学*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感受“声中之情” 。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长恨歌》缠绵悱恻 ,《琵琶行》沧海桑田。

  二、解题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三、背景

  白居易的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琵琶行》。

  四、字词

  五、学*“序”

  1、快速阅读,疏通字词

  2、思考“序”中交代了什么内容?

  (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3)点明写作动机;(4)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六.录音范读 ,整体感知

  思考: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3、是什么把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4、全诗共写了几次音乐?(连带诗歌结构)是怎样写的?

  第一次 诗人送客闻琴 (暗写、侧面烘托)

  第二次 邀见、弹奏《霓裳》《六幺》(明写、详写)

  第三次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明写、略写、侧面烘托)

  5、哪一次音乐写得最精彩?(转入精读)

  五.精读音乐段

  (一)诗中关于音乐的描写(第二自然段划分层次)

  1、找出第二段中描写音乐的八个比喻句(板书)

  音乐 特征 情感

  转轴拨弦 和缓低沉 (序曲) 先有情

  低眉信手 声声思

  轻拢慢捻抹复挑 (过渡) 无限事

  1、如急雨 粗重急骤

  2、如私语 轻微委婉

  3、珠玉落盘 清脆圆润

  4、莺语花底 宛转流畅

  5、冰泉冷涩 阻塞压抑 幽愁暗恨

  6、银瓶乍破 激越奔涌(高潮)

  7、铁骑突出 高亢雄壮

  8、如裂帛 短促急迫(曲终)、余韵悠悠

  2、八个比喻句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1)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为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视觉、听觉融通——通感)

  (2)、以形摹声(视觉角度)

  (3)、听者与弹者情感交织

  (4)、景特描写烘托气氛

  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分析鉴赏诗文的技巧:咀嚼语言,分析手法

  整体感知,品味感情

  4、总结文学家写音乐的技巧变化:

  博喻(多个比喻的使用,以声写声)——通感(以形、色、光、味觉、触觉写声音)——联想、想象意境画面(朱自清由零星的比喻发展到完整的音乐场景的描画)

  六、人物形象分析

  七、拓展阅读

  高二语文《琵琶行》教案 2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掌握主要内容,掌握序言内容

  2、赏析诗歌,品味诗句中丰富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妙处,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归纳诗歌的主旨;

  2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设想】

  一思一得,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所以本课堂教学主要还是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何让学生理解诗人出色的音乐描写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才是重点解决的问题。播放琵琶曲,让学生从琵琶声中感受琵琶音乐;播放诗歌朗诵,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播放音图并茂的歌曲让学生模仿写作等方式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理解诗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一段琵琶曲《高山流水》)大家闭上眼睛,聆听这段美妙的琵琶曲。一边听,我一边给你们讲个故事。这个故事可能大家都有听过: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这便是著名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知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诗人白居易在落魄失意的时候遇到了一位红颜知己,他被这位知己精湛的【琵琶演奏技巧所折服,两人的共同遭遇使得他们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来学*这篇课文。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三、写作背景。《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三、解题。《琵琶行(并序)》原作《琵琶引》。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因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统称“歌行体”。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

  四、诵读诗歌,并理解文中难懂字词(朗读诗歌时,要求借鉴配乐朗诵,读出全诗凄凉、压抑的感情基调,体会诗歌意境)

  五、整体把握。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明确:叙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

  2、把握主要内容:

  这首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诗中主要塑造了两个形象: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前者为主,后者为宾。既表达了对琵琶女晚年沉沦遭遇的同情,表达了诗人的凄凉心境。

  3、诗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学生快速默读诗序文和全诗,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

  明确: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四、五句(“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同诗的第二、三段对应;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对应。

  4、分析结构:这首诗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写遇到琵琶女的经过:江边送客,正苦于没有音乐的时候,偶然遇到了她。

  第二部分(“转轴拨弦三两声”至“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况,详细描写了她的演奏技巧。

  第三部分(“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写琵琶女自述身世。

  第四部分(“我闻琵琶已叹息”至篇终)写作者的感慨:对琵琶女的同情,并借此抒发了自己迁谪后的郁闷心情。

  六、赏析

  1、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明确:乐妓:早年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现在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厚禄);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2、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

  明确: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3、请大家想一下,假如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否激起诗人如此强烈的情感?

  明确:江南小调是欢快的、流畅的感情,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才激起了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感伤情感。

  第二课时

  一、欣赏这千古绝唱的音乐描写。

  (音乐并不象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翁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实乃千古绝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它。)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这是诗人描写音乐的开始,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她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高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这两句写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写得特别入神。

  第二部分是“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那时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形象生动。“大珠小珠落玉盘”更使人觉得在这里落下的哪里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语,和欢快时滚烫的泪水,让人过耳不忘。接着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弦音像黄莺(在)花下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优美动听。这更进一步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欢快。

  第三部分“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压抑着,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此时此刻真是无声胜有声呀。是呀,琵琶女好景不长,“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她“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怎不肝肠寸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之感与愤懑之情。这时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为何?

  明确: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哀号。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们都有一样的愁怨,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二、赏析描写无形的音乐所运用的方法:

  明确:第一,就是运用比喻(修辞方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第二,就是用双声叠韵词(用字方面):“嘈嘈切切”,“幽咽”,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第三,就是运用的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第四就是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如“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表现了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第五就是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有了画面感: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

  三、分析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明确: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四。分析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五、总结

  正是因为有了相同的境遇,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才写下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

  六、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二者的创作方法不同。《箜篌引》的音乐描写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着重写乐曲的艺术效应,多用夸张手法,也显示了诗人的奇特想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则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诗人着重写的是乐曲的艺术境界,多用比喻手法。

  高二语文《琵琶行》教案 3

  教学目的

  1、通过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了解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者的乐伎和艺人们的悲剧命运

  2、体会作者把琵琶女的遭遇和诗人自己被贬谪的境况联系起来写用意

  3、体会作者运用生动、恰当、新颖的比喻来描绘音调的高低、强弱变化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诗篇中对音乐形象描写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他生活的年代是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战由盛转衰的时代。在这段时期里,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官僚集团互相倾轧,政治非常黑暗。白居易青少年时代是在战乱和贫困中度过的,这使得他对社会和人民疾苦有着较深的了解。29岁中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在任左拾遗的三年,白居易从他的正义感和政治上的进取心出发,对时政提出了强烈的批评。他屡次上书,反对宦官掌兵权,指责皇帝的过失,创作了《秦中吟》、《新乐府》五十首在内的大量讽喻诗,对这段在其政治与文学生涯中最有光彩的历史,直到几年以后白居易还颇为自豪。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卢节度使李师道的刺客刺死,白居易上书请捕刺客,反而因越职言事而得罪,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他送客浔阳江边,遇上一位弹奏技艺高超的琵琶女。请她弹奏,听她诉说不的身世,诗人既同情她的飘泊憔悴,又联想到自己的贬谪,悲人自悲,于是写下了这篇传诵千古的《》。通过这一打击,使他早年的思想理念逐渐动摇,而向佛道思想靠*。他在庐山东林寺建了草堂,礼佛参禅,越到晚年,他心中受佛教的浸染就越深,最后他闲居洛阳,与香山寺僧人相交,自号香山居士。七十五岁卒于洛阳。

  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倡导“新乐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认为创作必须民生疾苦,揭露社会时,著有《白氏长庆集》,今存诗*三千首。

  二、教学“序”

  诗人是借琵琶女沦落天涯之悲,抒自己满怀迁谪之怨,比兴相纬,寄托遥深。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口译序

  2、教师补充资料:

  ①在《江洲司马后记》中,白居易对司马之职,有一段议论:“若有人蓄器贮用,急用兼济者,居之一日不乐;若有人养志忘名,安于独尊,处之虽终身无闷。”

  ②白居易在被贬谪谪去江洲途中新写的《杂感》里,曾用控诉的口吻说:“是非不由已,祸患安可防。”在以后的一些诗中,亦曾多次表露此种心情。

  可见,怀抱“兼济天下”,意欲有所作为不甘于“养志忘名”的诗人是不可能“恬然自安”的。所谓“恬然自安”只不过是诗人在满怀激情而又难以排遣时的旷达之语和强自安慰的话。

  三、教学诗篇

  1、范读诗篇

  2、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完成自读题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荻花声声思捻抹复挑六幺

  迸虾蟆钿头银篦呕哑嘲哳

  ②找出诗中直接描写音乐的句子

  ③理清诗中所叙事情

  3、交流自读题

  四、作业

  自读题②、③

  第二课时

  一、复*

  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讲述琵琶女的身世

  二、新授

  1、领读第1段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了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了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寂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此时又是“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了铺垫。

  从夜送客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说是“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拿身份,她“千呼万唤始出来”,是因为她有一肚子的“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

  2、音乐的描写

  下面的一大段通过琶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内世界。

  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节节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节节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暂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知“幽愁暗恨”在“声渐歇”过程当中凝聚着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迸流,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有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回味无穷的广阔空间。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文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在曲终之后,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身世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出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

  3、教学第4、5两段

  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能。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面对这个形象,怎能不一洒同情之泪!

  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那个“我”,是作者自己。作者由于要求革除**,实行仁政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很痛苦。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发出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就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情况和作者被贬之前的情况相比是有着某些相通之处。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的处境也是有着某些类似之处。因而,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的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奏琵琶的时候,那声音就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转过来又激起“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衣衫。

  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

  4、小结课堂内容

  三、作业

  1、背诵诗中的一段音乐描写

  2、熟读全诗

  第三课时

  一、复*

  指名学生背诵“大弦嘈嘈如急雨……如裂帛”

  二、新授

  1、诗歌对音乐描写的特色

  诗人以间接描写的手法,以听众的反映来尽写其魅力,“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满座重闻皆掩泣”,三次弹奏,感情层层加深,颇具感染力。

  2、分析诗歌的结构特色——先分写,后合写

  一、诗人——送客

  二、琵琶女——弹乐

  三、琵琶女——诉身世

  四、诗人——抒慨叹

  五、诗人、琵琶女——共鸣

  3、分析诗中环境描写的妙处

  请学生从诗中找出有关景物、环境描写的词句

  枫叶、获花、江水、秋月、浔阳地僻、湓江地低湿、黄花、苦竹、杜鹃啼血猿哀鸣、山歌、村笛、呕哑嘲哳

  这些环境或景物凄冷、苍凉、加上秋瑟瑟,更衬托了琵琶女的身世之苦,诗人的处境之遭,心情之凉,在全诗中起了渲染、烘托的作用。

  4、分析字词的特色

  本诗语言明白如话,但“用常得奇”处却俯拾皆是,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用词虽常,却既能刻画出邀者之情切,见者之态姗姗,又使琵琶女那千种情思,万般风姿跃然纸上。又如,第三段中“五陵年少争缠头”和“门前冷落鞍马稀”中的“争”和“稀”两字虽虽通,却非常准确、形象地概括了琵琶女前后两个阶段身世的巨大变化。

  三、作业

  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义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凡六百一十六言铁骑突出刀枪鸣

  整顿衣裳起敛容曲终收拨当心画

  凄凄不似向前声

  高二语文《琵琶行》教案 4

  教学目标

  1、学*、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不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

  学*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听“曲”(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1、学生讨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比较欣赏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高二语文《琵琶行》教案 5

  【学*目标】

  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难点】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自主学*检查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音

  贾恬谪思霓裳六幺嘈嘈间关虾蟆 名属教坊绡钿篦呕哑嘲哳

  2、小组展示课文的作者、背景、文体。

  三、讲析小序

  1、请学生朗读小序。

  2、请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提示注意以下词句。

  左迁:明年:倡女:命酒:憔悴:转徙:斯人:命曰:因为长句:铮铮然有京都声:

  恬然自安:凡六百一十六言: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3、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4、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5、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四、赏析诗歌第1段。

  1、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提示下面词句。

  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长江,因临*浔阳,故古称浔阳江。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五、作业

  背诵第1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检查课文第一段的背诵情况。

  二、赏析诗歌第2段。

  1、“琵琶声停欲语迟”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几句反映了

  琵琶女怎样的心理情态?一般的都认为是表现了她的“羞涩”,你以为如何?明确:这一系列不同寻常的举止情状,表现了她不愿随便重新抛头露面的心理,暗示出她有着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才能。

  2、从“转轴拨弦三两声”起以下24句是写弹奏琵琶的全过程,这是全诗描写的重点,也是全诗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这部分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请归纳概括一下。明确:前8句中主要写了弹奏者的动作和弹奏者(也包括诗人)的心理,中间14句集中描绘琵琶乐声,其中也融进了诗人的感受。最后两句写周围的环境,烘托弹奏的效果。

  3、诗人用了哪些比喻描写琵琶的声音?

  4、请学生归纳乐声旋律的变化情况。

  明确:乐声由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雄壮激越——强音收束。从这个变化中,我们再结合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似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思绪的起伏变化,似乎听到了她在诉说不幸的*生和心中无限的幽愁暗恨。

  5、在乐曲终了之后,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结尾,这两句作用如何?

  明确:侧面烘托。

  三、赏析诗歌第3段。

  1、学生朗读第3段,教师提示下面的词句。

  第一部:第一班。

  秋月春风:比喻宝贵的青春。

  弟走从军阿姨死:弟,指琵琶女在教坊中的气类相似的诸姊妹。所谓“从军”就是指这些歌妓们都被征到军队中服劳役。阿姨,指琵琶女的养母。

  鞍马稀:借代,指客人少了。

  2、从琵琶女自叙身世来看,她前后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明确:这一段写琵琶女倾诉悲苦凄凉的身世,可以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到“秋月春风等闲度”,写她自述青春年少时色艺超辟,红极一时的歌女生涯。第二层七句,主要写琵琶女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凄凉的处境。

  四、赏析诗歌第4、5两段。

  1、请学生朗读第4、5两段。

  2、怎样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

  明确:尽管诗人与琵琶女的社会地位、生活道路和生活态度不同,尽管他们素昧*生,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失意者的感受却是相通的。第一,彼此都自京都沦落江州。第二,彼此都怀才不遇。(名艺人—大诗人)第三,彼此都有着不幸的遭遇(年长色衰嫁商人—才华横溢遭贬谪),过着孤寂的生活(守空船—酒独倾)。第四,诗人是琵琶女的知音(弹出幽愁暗恨—尽通曲中之情),失意者同病相怜。正因为如此,诗人在最后重听了琵琶女的再次弹奏之后,洒下了同情之泪。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


高二语文《琵琶行》教案范文5份扩展阅读


高二语文《琵琶行》教案范文5份(扩展1)

——琵琶行教案范文十份

  琵琶行教案 1

  一、明确目标

  音乐艺术是听觉艺术,如何用文字把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形象化表达出来,最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法是比喻,我们学*本文的目的,就是了解并运用这种表达方式。

  二、整体感知

  白居易,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早年避乱于江南,眼见了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他针砭时事,讽刺权豪,令权豪们“变色”“扼腕”“切 齿”。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激于义愤的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捕刺客,被衔恨的权豪们诬陷,贬为江州司马。[来源:学#科#网]

  《琵琶行》就是诗人被贬江州的第二年写的一首抒情气氛很浓的叙事诗。

  这首诗记叙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作者借叙写琵琶女的娴熟弹奏、琵琶女的悲凉身世,抒发自己受迁遭贬的“天涯沦落人”的感慨之情。

  三、重点、难点的学*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人们请来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一首曲子,盲人流下了眼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 足的神情离开了人世。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说自己“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 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请同学们打开书,体会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欣赏作者化动听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2.放琵琶音乐磁带,教师声情并茂朗诵全文。再学生朗读,加深整体感知。(朗读将在授课中多项进行)

  3.提出问题,同学分析思考。

  (1)诗的`第二段连续用了八个 比喻描写音乐,请同学重点研读第二段,找出这八个比喻句。

  (2)八个比喻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一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比喻 特征 变化

  如急雨————————粗重急骤

  如私语————————轻微委婉 急促——愉悦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鸟语花底———————宛转流畅

  泉流冰 下———————阻塞压抑 轻快——停顿

  冰泉冷涩———————清冷凝滞

  银瓶乍破———————激越奔涌

  爆发——高昂

  铁骑突出———————高亢雄壮

  如裂帛————————短 促急迫 戛然而止

  (3)八个比喻有什么特点?

  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 悉的、类似的声音 作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飞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比喻是描摹音乐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善用比喻,能使我们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

  (4)诗人认为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你认为呢?(研读序及全诗)

  相同点:

  本是京城女

  a.来 自京都:

  去年辞帝京

  誉满京都名艺人

  b.出色才能: 天涯沦落

  才华横溢大诗人

  年长色衰守空船

  c.落泊失意:

  直言相谏遭贬谪

  因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白居易才从琵琶曲中听出了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泪湿青衫,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无限感慨。

  (5)诗中对景物有哪些描写?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枫叶荻花、瑟瑟秋风、茫茫江月——渲染气氛,突出人物。

  4.归纳

  诗中凭借形象的比喻,使读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越、或低回宛转的应接不暇的乐声,同时也体会出各种不同音色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总结、扩展

  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易,音节和谐婉转。当时社会的各阶层乃至国外都传诵着他的诗篇,影响非常大,后来形成了一个通俗诗派。

  5.布置作业

  写一篇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琵琶行教案 2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

  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设想

  1.重点与难点:

  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2.学法指导:强化预*,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教学程序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后期则“独善其身”。

  2.诗歌主张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反映时事,为现实而作。

  “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反映人发疾苦。

  3.诗作《白氏长庆集》71卷,存诗2806首。

  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分类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心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题

  三、文题背景:

  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一问世,即广为传送,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这篇课文。

  四、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2.“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

  2)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

  3.“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4.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5.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①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②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③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

  旋律变化,心潮起伏。

  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3)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五、比较阅读: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耳鬓厮磨,窃窃私语)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由刚转柔起伏回荡,如浮云柳絮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

  以上是正面描写,多用比喻,且带感情。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简析:

  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难怪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窃窃私语。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湿衣”句与《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只是后者表达得比较直接、显豁罢了。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

  六、整合小结,强化感受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七、课后作业:

  欣赏《青藏高原》这首歌,然后写一个300字左右的语段来描摹这首歌。

  琵琶行教案 3

2诵读诗歌,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式:诵读探究点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想:

1突出教材重点--音乐描写,打破课文的顺序。

2以一个问题的设置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学贯全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贝多芬语)音乐是美的产物,是通过声音来表达人们情感的。在音乐中,人的思想认识、喜怒哀乐等,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与表现,能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情感。

今天,我们一起赏析古代描写音乐的巅峰之作《琵琶行》

二、常识介绍:

1、琵琶: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琵琶音域广阔,演奏技巧繁多,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2、行:与"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3、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后期则"独善其身"。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了青年时代,因而能广泛接触社会,了解民生疾苦,所以他的诗歌从创作开始就走上了现实主义道路。诗歌主张和创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反映时事,为现实而作。

"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反映人间疾苦。

著有《白氏长庆集》,有代表作《长歌恨》《琵琶行》等。

三、文本分析:

1、诵读全诗:总共写到了几次琵琶演奏?最精彩的是哪次?

结论:总共三次描写,最精彩的的是第二次描写。

2、简析第一次: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时间: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

地点:浔阳江头。

演奏分析: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衬托)。写法:

侧面描写

情感:空旷、寂寥、怅惘

情感:琵琶女:无语,独自愁,心灰意冷,唯有琵琶伴。

作者:空旷、寂寥、怅惘伤别离

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

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诵读:

3、详析第二次: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抺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演奏分析:

1、比喻

2、叠词和联绵词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4、曲中带情:

本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

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具体分析内容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指明描摹的音乐特点?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如前分析)

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师:当然,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

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生不得意。

师: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诵读:

1)演奏精彩原因探究: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从"沉吟放拨括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共二十四句为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

从"十三学得琵琶成"以下十句极写此女昔日的红极一时。她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她被老辈艺人所赞服,而被同辈艺人所妒忌。王孙公子迷恋她的色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花费重金;她自己也放纵奢华,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就这样年复一年,好时光像水一样地很快流走了。

从"弟走从军阿姨死"以下十句写此女的时过境迁,飘零沦落。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弟们都已经不再上门,她仅有的几个亲属也相继离散而去,她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人看、没人要了,无可奈何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商人关心的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他经常独自外出,而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留守空船。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不让人伤痛欲绝呢!"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其实即使不作梦,也是一天不知要想多少遍的。

2)诵读

知音: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

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

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湓城地低湿,

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

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

为君翻作琵琶行。本段写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语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

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

  琵琶行教案 4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忘归

  无管弦悲凉,奠下基调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不发

  江浸月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琵琶行教案 5

  1。教学设计,选好角度。《琵琶行》是脍炙人口的传统名篇,过去教学很多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代替学生的感悟阅读,学生的学*非常被动。我教这一堂课,改变了教学的角度,选择了这样一个突破口:把本诗的欣赏与对联的学*结合起来。在这一课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两条教学线,一条线是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这是主线,其结构设计为“整体感知”——“鉴赏探究”——“自主欣赏”三个步骤;另一条线是对联的欣赏与创作,这是副线,其结构设计为“引读对联”——“赏析对联”——“创作对联”三个环节。这样设计,避免了教学的单一性,增强了教学的立体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增强课堂的文化氛围。

  2。解读文本,突出重点。《琵琶行》这首诗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我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的时候,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诗中两个关键的地方,突出其重点。一是诗中的音乐描写,这是诗的主要艺术特色之所在,似乎形成这样一个规律,教《琵琶行》就必须讲音乐描写;一是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这涉及到诗的主题。叙事诗是通过人物的命运来反映现实的,而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了诗人的强烈共鸣,诗人才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揭示出诗人和琵琶女的命运的共同点,才能够让学生进入诗的境界。在教学这两个重点内容的时候,我采取了欣赏与探究相结合的教法,在欣赏中探究,在探究中欣赏。欣赏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诗的内容,进而提升语文学*的人文品位。我认为,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审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进而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这便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种追求。

  3。改变学*形式,促进主动学*。在课堂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的主体,是学*的主人,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难啊!很多时候,老师一进课堂,就难于管住自己的“嘴”,就给忘了学生的活动。这堂课,我的出发点是力图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为了保证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学*的生动局面,我改变了以往教师讲解学生听的方式,在学*形式上,我设计为“诵读式感悟”、“探究式鉴赏”、“自主式赏析”和“独立式创作”,这样来促进学生自主学*和主动学*。“自主欣赏”这一板块的设计,我让学生充分交流,学生的赏析异彩纷呈,体现了个性化阅读的特点。这堂课还有一点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学生对学对联、写对联很感兴趣,尤其是他们在课下相互讨论、切磋,共同研究,体现了学生自主学*和自主探究的精神,从中也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我认为,语文学*就是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让学生在课下动起来,这就是我们语文老师所期待的一种学*状态。

  琵琶行教案 6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诵读古代诗歌,阅读前线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品味。

  课前预*:

  朗读该诗,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课时:

  琵琶行(2课时)

  学*目标:

  1·了解有关白居易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3·翻译该诗。

  评价任务:

  1·初读课文,度准字音和节奏。

  2·再读课文,掌握词义理解内容。

  3·能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字词,注意读音

  铮(zhēng) 悯然(mǐng) 转徙(xǐ) 浔阳(xún) 枫叶(fēng) 瑟(sè)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é) 整顿衣裳——(cháng)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3、自由散读

  二、译一译

  晚间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枫叶荻花,在秋风里沙沙抖动。主人下了马,走进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

  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将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着明月。

  忽然听见水面上飘来琵琶的声音。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

  跟着声音悄悄地询问是什么人在弹琵琶,琵琶声停止了,想说话却迟迟地没有说话。

  移*船只,请那个人相见。添酒、挑灯,又摆上酒宴。

  再三呼唤,她才肯走出船舱,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

  拧转轴子,拨动了两三下丝弦,还没有弹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

  每一弦都在叹息,每一声都在沉思,好象在诉说不得意的身世。

  低着眉随着手继续地弹啊,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开头弹的是《霓裳》,后来弹的是《六么》。

  粗弦嘈嘈,好象是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好象是儿女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满了玉盘。

  花底的黄莺间间关关──叫得多么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么艰难!

  流水冻结了,也冻结了琵琶的弦于,弦子冻结了,声音也暂时停止。

  另外流露出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愁恨,这时候没有声音,却比有声音的更激动人心。

  突然爆破一只银瓶,水浆奔进,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

  曲子弹完了,收回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根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绸帛。

  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看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三、背一背

  要求优秀学生在10-15分钟背诵全诗。

  琵琶行教案 7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第二自然段。

  2、鉴赏这首诗歌。

  3、理清全文脉络(三次弹奏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4、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大家是否喜欢中国的古音乐?

  音乐是中国的国粹,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我们从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中国古典的音乐美。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音乐,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一篇与音乐有关的古典

  诗歌。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听录音

  三、自由读课文

  文题全解:

  本诗作于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此年秋天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伤感不已,因此作诗。作者通过塑造一位备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形象抒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旨。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白居易名著,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能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曲”篇。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全文以三次演奏为主线:

  第一次演奏(暗写)诗人送客闻琴,第二次演奏(明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江洲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四、赏析序言

  序言交代了写作动机,请问:

  1、写作动机是什么?

  2、序言一共七句,与正文彼此相对应的段落是哪几段?

  五、全体同学速读第一段

  问:本段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色,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析:时间、──夜,地点、浔阳江头,“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从侧面烘托琴技,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六、全体同学精读第二段

  第二次演奏(明写)江心聆听琵琶曲。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

  1、请找出表现诗人心情的动词心情矛盾的句子。

  2、全诗描写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地方是?

  析1:“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千呼万呼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

  析2:乐声描写是这个精彩段中尤为精彩的部分,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变化。

  七、全体同学读第三、四段

  问:请同学们概括三、四段的段落大意,并找出本文的主题句。

  析:江中听诉身世苦,同病相怜感慨多。写由弹奏结束到自叙身世的动作和神情。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面写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介绍籍贯和住处,接着写自己才貌双全、色艺出众,极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欢乐”奢华,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作铺垫。后面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生活道路发生大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嫁作商人妇过着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青美貌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主题揭露黑暗现实,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白居易任谏管时,因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洲司马,(诗人和琵琶女的命运相同)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

  八、分析第五段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江洲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映,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的遭遇的同情,也有对知遇之恩的感激。最后,用问句从侧面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

  一问一答,形象地说明了全诗的主题,江洲司马之泪,既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回味余地

  九、讨论

  1、琵琶女为何选择嫁给商人?

  (提示:是不是商人有钱?可不可以嫁给“董永”那样的农民呢?)

  2、她的选择是自愿的,还是无奈?

  3、琵琶女值不值得同情?

  4、白居易会不会爱上琵琶女?

  (提示:同情与爱情有区别吗?)

  琵琶行教案 8

  教案一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要点: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指导朗读

  1、注意读音

  铮(zhēng) 悯然(mǐng) 转徙(xǐ) 浔阳(xún) 枫叶(fēng) 瑟(sè)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é) 整顿衣裳——(cháng)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3、自由散读

  三、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

  明年——(第二年) 年长色衰——(女性面容) 遂命酒——(摆上酒宴) 使快弹数曲——(畅快) 感斯人言——(被感动) 因为长句——(于是写下了) 歌以赠之——(作歌) 凡六百一十六言——(一共)

  四、作业:朗读并翻译小序

  每二课时

  一、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一) 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 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三) 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四) 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 重闻琵琶青衫湿

  二、细节探讨

  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2、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引导学生用原诗文概括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京倡 商妇 怨

  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京城作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京官 谪官 恨

  ③“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补充: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白居易祠,祠中著名的对联。写白居易离开九江时,九江人民对他的深厚情谊,勾留即逗留,千尺水衬托别离情之深)

  3、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是

  “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4、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板书]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5、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第三课时

  本课时学*重点;欣赏音乐描写

  本课时学*重点;欣赏音乐描写。

  一、诵读第二节,理解内容: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段)

  演奏琵琶曲 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二乐段)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第三乐段)

  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曲终)

  江心月白,余韵无穷(魅力)

  二、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附:[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里写乐曲旋律的变化是:D

  A.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B.由激越雄壮——逐渐沉咽——间歇停顿——舒徐流畅

  C.由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激越雄壮

  D.由激越雄壮——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①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②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 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歌伎是较少见的。

  5、小结: 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三、总结全诗、布置作业。

  琵琶行教案 9

  【学*目标】

  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难点】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自主学*检查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音

  贾恬谪思霓裳六幺嘈嘈间关虾蟆 名属教坊绡钿篦呕哑嘲哳

  2、小组展示课文的作者、背景、文体。

  三、讲析小序

  1、请学生朗读小序。

  2、请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提示注意以下词句。

  左迁:明年:倡女:命酒:憔悴:转徙:斯人:命曰:因为长句:铮铮然有京都声:

  恬然自安:凡六百一十六言: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3、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4、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5、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四、赏析诗歌第1段。

  1、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提示下面词句。

  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长江,因临*浔阳,故古称浔阳江。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五、作业

  背诵第1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检查课文第一段的背诵情况。

  二、赏析诗歌第2段。

  1、“琵琶声停欲语迟”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几句反映了

  琵琶女怎样的心理情态?一般的都认为是表现了她的“羞涩”,你以为如何?明确:这一系列不同寻常的举止情状,表现了她不愿随便重新抛头露面的心理,暗示出她有着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才能。

  2、从“转轴拨弦三两声”起以下24句是写弹奏琵琶的全过程,这是全诗描写的重点,也是全诗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这部分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请归纳概括一下。明确:前8句中主要写了弹奏者的动作和弹奏者(也包括诗人)的心理,中间14句集中描绘琵琶乐声,其中也融进了诗人的感受。最后两句写周围的环境,烘托弹奏的效果。

  3、诗人用了哪些比喻描写琵琶的声音?

  4、请学生归纳乐声旋律的变化情况。

  明确:乐声由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雄壮激越——强音收束。从这个变化中,我们再结合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似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思绪的起伏变化,似乎听到了她在诉说不幸的*生和心中无限的幽愁暗恨。

  5、在乐曲终了之后,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结尾,这两句作用如何?

  明确:侧面烘托。

  三、赏析诗歌第3段。

  1、学生朗读第3段,教师提示下面的词句。

  第一部:第一班。

  秋月春风:比喻宝贵的青春。

  弟走从军阿姨死:弟,指琵琶女在教坊中的气类相似的诸姊妹。所谓“从军”就是指这些歌妓们都被征到军队中服劳役。阿姨,指琵琶女的养母。

  鞍马稀:借代,指客人少了。

  2、从琵琶女自叙身世来看,她前后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明确:这一段写琵琶女倾诉悲苦凄凉的身世,可以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到“秋月春风等闲度”,写她自述青春年少时色艺超辟,红极一时的歌女生涯。第二层七句,主要写琵琶女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凄凉的处境。

  四、赏析诗歌第4、5两段。

  1、请学生朗读第4、5两段。

  2、、怎样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

  明确:尽管诗人与琵琶女的社会地位、生活道路和生活态度不同,尽管他们素昧*生,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失意者的感受却是相通的。第一,彼此都自京都沦落江州。第二,彼此都怀才不遇。(名艺人—大诗人)第三,彼此都有着不幸的遭遇(年长色衰嫁商人—才华横溢遭贬谪),过着孤寂的生活(守空船—酒独倾)。第四,诗人是琵琶女的知音(弹出幽愁暗恨—尽通曲中之情),失意者同病相怜。正因为如此,诗人在最后重听了琵琶女的再次弹奏之后,洒下了同情之泪。

  琵琶行教案 10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要点: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指导朗读

1、注意读音

铮(zhēng) 悯然(mǐng) 转徙(xǐ) 浔阳(xún) 枫叶(fēng) 瑟(sè)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é) 整顿衣裳――(cháng)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3、自由散读

三、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

明年――(第二年) 年长色衰――(女性面容) 遂命酒――(摆上酒宴) 使快弹数曲――(畅快) 感斯人言――(被感动) 因为长句――(于是写下了) 歌以赠之――(作歌) 凡六百一十六言――(一共)

四、作业:朗读并翻译小序

每二课时


高二语文《琵琶行》教案范文5份(扩展2)

——高二语文教案琵琶行合集5篇

  高二语文教案琵琶行 1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第二自然段。

  2、鉴赏这首诗歌。

  3、理清全文脉络(三次弹奏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4、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大家是否喜欢中国的古音乐?

  音乐是中国的国粹,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我们从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中国古典的音乐美。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音乐,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一篇与音乐有关的古典

  诗歌。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听录音

  三、自由读课文

  文题全解:

  本诗作于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此年秋天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伤感不已,因此作诗。作者通过塑造一位备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形象抒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旨。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白居易名著,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能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曲”篇。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全文以三次演奏为主线:

  第一次演奏(暗写)诗人送客闻琴,第二次演奏(明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江洲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四、赏析序言

  序言交代了写作动机,请问:

  1、写作动机是什么?

  2、序言一共七句,与正文彼此相对应的段落是哪几段?

  五、全体同学速读第一段

  问:本段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色,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析:时间、──夜,地点、浔阳江头,“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从侧面烘托琴技,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六、全体同学精读第二段

  第二次演奏(明写)江心聆听琵琶曲。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

  1、请找出表现诗人心情的动词心情矛盾的句子。

  2、全诗描写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地方是?

  析1:“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千呼万呼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

  析2:乐声描写是这个精彩段中尤为精彩的部分,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变化,它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

  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以“急雨”、“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XX。

  第二层: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三个比喻,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XX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别有幽愁暗狠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常被引用的名句,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

  第三层: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描写突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壮,而且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的乐声;感情由激愤而凄厉。这一层乐声在上层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XX又嘎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层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XX中陡然结束。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描写出琵琶声声情并茂,恍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不愧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七、全体同学读第三、四段

  问:请同学们概括三、四段的段落大意,并找出本文的主题句。

  析:江中听诉身世苦,同病相怜感慨多。写由弹奏结束到自叙身世的动作和神情。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面写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介绍籍贯和住处,接着写自己才貌双全、色艺出众,极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欢乐”奢华,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作铺垫。后面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生活道路发生大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嫁作商人妇过着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青美貌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主题揭露黑暗现实,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白居易任谏管时,因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洲司马,(诗人和琵琶女的命运相同)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

  八、分析第五段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江洲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映,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的遭遇的同情,也有对知遇之恩的感激。最后,用问句从侧面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

  一问一答,形象地说明了全诗的主题,江洲司马之泪,既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回味余地

  九、讨论

  1、琵琶女为何选择嫁给商人?

  (提示:是不是商人有钱?可不可以嫁给“董永”那样的农民呢?)

  2、她的选择是自愿的,还是无奈?

  3、琵琶女值不值得同情?

  4、白居易会不会爱上琵琶女?

  (提示:同情与爱情有区别吗?)

  高二语文教案琵琶行 2

  教学目标:

  1、学生自读课文,可以叙述诗歌的基本内容。

  2、理解作品的创作过程。

  3、可以利用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对比分析内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品的创作过程。

  2、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对比。

  教学方法:

  自读、朗读、点拨、研*。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

  前几节课我们学的都是一些短小的抒情性诗歌作品,今天我们学*一首长篇叙事诗,白居易的《琵琶行》。

  教师板书:《琵琶行》 白居易

  二、朗读小序

  请一位同学朗读序言。目的是从序言中了解诗人创作作品的缘由。

  三、分析内容

  1、作者创作《琵琶行》的由来。

  诗人创作这首长诗的目的是什么?文中的小序里说“歌以赠之”,要赠送给琵琶女。那为什么要赠送给她?这里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自己从她那里听到了美妙的音乐,这是久违的事情。因为文中说“京都声”,这是作者喜欢听的京城流行的乐调;又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又说“举酒欲饮无管弦”,这些琵琶女都一一满足了她。另一个原因是琵琶女的身世与自己相似,流露出了同病相怜的情绪。诗中说“感斯人言,始觉有迁谪意”。

  所以赠送她长句,一是为了表达感谢,二是为了安慰彼此的情绪。

  这是诗人单方面的思绪,那琵琶女对诗人如何?对于诗人的情绪流露,琵琶女内心有没有触动?有。琵琶女的反应是“感我此言良久立”。这里的“此言”指什么?诗中说“如听仙乐耳暂明”“为君翻作琵琶行”,概括地讲就是身世的认同和音乐的赞赏。良久立之后琵琶女的反应,“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这样一来两个人欣慰的是他乡觅知音,还有知音之外情绪的共鸣。

  教师板书:知音 共鸣

  而这种知音和共鸣,用诗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教师板书:同是天涯沦落人

  2、“沦落人”的叙说

  一是琵琶女的身世。

  教师板书:琵琶女

  请一位同学读相关琵琶女的诗句,其他同学概括她的身世。

  如:开始生活环境优裕,演奏技艺高超,容貌娇美,受人捧爱;后来年长色衰,嫁作商人,生活孤独。

  既然我们说“沦落”,那身世前后肯定会形成对比,都是前面好后面不好的没落,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那琵琶女的前后形成了怎样的对比?

  京城——九江 貌美——色衰 捧爱——冷落

  年少——商人 欢乐——孤独

  请同学们一起读相关诗句,体会琵琶女的身世。

  二是青衫男的身世。

  教师板书:青衫男

  这个语言具有网络风格,但在这里并不是戏谑诗人的说法,而是设想诗人现在并不会把自己作为一名官吏,而是作为一个与琵琶女有着相似命运的人,都是有着相似命运的沦落人。

  请一位同学来读有关诗人身世的诗句,其他同学概括。

  如:辞别帝京,谪居九江,卧病浔阳,住地阴湿,风景单调,孤苦伶仃。

  同样可以形成身世的前后对比:

  帝京——浔阳 健康——卧病 繁华——偏僻

  丝竹——村笛 酬酢——独倾

  请同学们一起朗读有关诗人身世的诗句。

  以上就是沦落人的各自的身世命运,但作者说“同是天涯沦落人”,那“同”在哪里呢?

  都是由京城流落到了偏僻的地方;都是身体受到了损伤;欢乐的往事都变成了郁闷和孤独;当年的男女主角都已经失去了位置。

  那么两个人内心的郁结主要在于哪里呢?概括地讲,现在身世获得共鸣的同病相怜的主要精神上的孤独。为什么这样说呢?在诗中可以看出他也有朋友作陪也有酒有菜,那为什么对琵琶女这样钟情呢?为什么只有琵琶女能够引起自己的共鸣呢?因为琵琶女明显地在抱怨自己独守空船,对自己人生经历的落差而遗憾。诗人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才发现自己其实也很孤独。他处处流露出的是浔阳城环境的艰苦,没有音乐的滋养。他们都注重的是精神快乐。眼前的朋友并不能派遣他的孤独。主要在于他和她身世的相似,都是同病之人。

  另外也可以设想,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也就罢了,如果是作者虚构出来的,那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呢?还是为了诉说身世沦落的悲苦,渴望寻得知音得到理解的精神孤独。

  教师板书:精神孤独

  3、揣测音乐的情绪流露

  以上是诗人的心声,也是琵琶女的想法。诗人渴望有人理解自己,琵琶女也同样如此。那么琵琶女渴望理解的表达方式是什么?音乐,就是琵琶声。那诗人能理解她的琵琶声吗?能。依据是为她写歌词,而且在诗中对她的音乐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那么诗人听了几次琵琶女的弹奏?两次。两次的感受相同吗?不同。第一次听后“叹息”,第二次“掩泣”。程度上来讲,第二次音乐对他的触动最大。那他描写琵琶女弹奏的音乐时,是第几次听到的情形?第一次。为什么不写第二次的情形?也许是因为人的感情在失去控制的时候,其实是没有感情的,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如嚎啕大哭也许并不会比偷偷掉泪的感情有厚度。

  但我们知道作者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在描绘琵琶女弹奏的时候,其实已经明白了她的身世,所以他这时候回忆音乐的时候,已经带有了情绪的共鸣。那么我们需要做的是揣测诗人在描写音乐过程中的情绪流露。

  思考:你能从琵琶女的音乐中听出她的身世吗?或者诗人自己的身世从音乐中可以得到印证吗?如果没有听出来,那你听出了什么?如果听出来了,那么诗人是如何做到的?

  高二语文教案琵琶行 3

  【总体思路】

  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即:

  1、谁解琵琶声;

  2、谁解青衫泪;

  3、谁解风物意。

  【实施步骤】

  1、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板书: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说明:这一问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的描写已经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兴趣。)

  2、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

  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⑴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⑵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板书: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3、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

  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说明:设计这样一问,能够使学生明确,鉴赏诗歌一定不能忽视诗中风物描写的文字,它们也是诗歌思想感情的载体。)

  4、总体评说: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的诗歌,笔者在引导学生鉴赏时,没有常式的词句翻译、结构梳理等,有意识地从新的角度设置问题,激发兴趣,使学生读得深入,读得兴浓。学生在获得情感愉悦的同时,鉴赏力也确有明显的提高。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高二语文教案琵琶行 4

  教学目标:

  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琵琶行》的"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

  二、整体感知

  1、 听朗读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贾(gǔ) 恬(tián) 谪(zhé) 思(sì)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嘈嘈(cáo) 间(jiān)关 虾(há)蟆(má)

  名属(zhǔ)教坊(fāng) 绡(xiāo) 钿(diàn) 篦(bì)

  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2、学生默读全诗,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名段内容。

  第一段写浔阳江头夜送客;第二段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段写江心自诉身世苦;第四段写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段写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讲析小序

  1、请学生朗读小序。

  2、请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提示注意以下词句。

  左迁:贬官降职。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把贬官降职叫"左迁".

  明年:第二年。

  铮铮然有京都声:音调清脆动听,有京都流行乐曲的声调。铮铮,金属相击声,这里形容弦声清脆。

  倡女:"倡"通"娼".这里指歌妓。

  命酒:吩咐摆酒*。命,动词,叫,吩咐,命令。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

  憔悴:脸色黄瘦。

  转徙:不断转换地方,迁移居处。

  恬然自安:心境*静,自觉安适。恬然,*静坦荡地。

  斯人:这个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天晚上才感觉到有被贬的不愉快的意味。谪,降职外调。

  因为长句:就写了一首长诗。因,连词,于是,就。为,动词,写,作。长句,指七言诗。

  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计六百一十六个字。凡,共计。言,字。

  命曰:命,动词,取名,叫它。

  3、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4、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5、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四、赏析诗歌第1段。

  1、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提示下面词句。

  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长江,因临*浔阳,故古称浔阳江。

  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五、作业背诵第1自然段。

  第2课时

  一、赏析诗歌第2段。

  1、"寻声暗问弹者谁"一句中的"暗"字,有人把这个字解释为"偷偷地"、"私下里",表明诗人因自己的身份不便公开、直接问。把这种解释与课本中的解释比较一下,哪个更准确生动?

  明确:前者的解释与语境不合。诗人"暗问弹者谁"说明他并不知道弹琵琶的是歌妓,所以不存在顾虑自己为官的身份问题,后来知道是歌妓,诗人也没有因自己的身份顾虑什么,相反,对歌妓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尊重。把"暗"解释为"轻声"准确生动,因为琵琶声太动人了,致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在冷寂凄清的氛围中,琵琶声越发显得凄楚动人。"轻声"问才能表现出诗人被乐声所吸引而不忍去打断琵琶的弹奏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

  2、"琵琶声停欲语迟"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几句反映了琵琶女怎样的心理情态?一般的都认为是表现了她的"羞涩",你以为如何?

  明确:一个红极一时的歌女年长色衰之后,嫁作商人妇,又遭到重利薄情商人的抛弃,面对这世态的炎凉,她有满腹的哀怨和苦衷。她弹奏琵琶不是招徕顾客,而是借琵琶抒发自己哀怨的心曲。这一系列不同寻常的举止情状,表现了她不愿随便重新抛头露面的心理,暗示出她有着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才能。

  3、琵琶女本不愿抛头露面,可为什么最后还是出来了?请从诗句中找出答案。

  明确:由于诗人"寻声暗问弹者谁",又"移船相*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又"千呼万唤",琵琶女深感盛情难却,却之不恭。诗中用了"寻""问""移""邀""添""回""开宴"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听到琵琶声后所激起的惊喜心情和邀见琵琶女的急切心情。在沦落天涯的不幸际遇中,觅得知音,这对于琵琶女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慰藉和鼓舞。诗人的举动表示了他对琵琶女应有的尊重和礼貌,这是以艺会友,决不同于一般文人墨客狎妓,征歌点曲。所以琵琶女终于摆脱了重重顾虑,登上了诗人所在的船头。然而毕竟是陌生人,不免有些拘谨,也许还夹杂着一点儿羞涩,故而"犹抱琵琶半遮面". 4、从"转轴拨弦三两声"起以下24句是写弹奏琵琶的全过程,这是全诗描写的重点,也是全诗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这部分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请归纳概括一下。

  明确:前8句中主要写了弹奏者的动作和弹奏者(也包括诗人)的心理,中间14句集中描绘琵琶乐声,其中也融进了诗人的感受。最后两句写周围的环境,烘托弹奏的效果。

  5、反复诵读这24句,你能否感受到诗人在描绘琵琶声乐时是围绕一个什么字来写的吗?

  明确:注意诗人表达感受的语句,可知是紧紧围绕一个"情"字来描绘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演奏前的调弦试音,却已使听者感到了一种动人的情韵,可见琵琶女身手不凡,造诣颇深。"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这是概括地总写一笔,依然扣住"情"字,"弦弦""声声""似诉""说尽",充分显示出乐曲的表现力,乐声是如此哀怨低沉。一开始就把琵琶声音与人物的感情交融在一起了。

  6、"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两句表现了琵琶女怎样的神态?

  明确:这两句既传神地写出了琵琶女从容自若的神态,挥洒自如的风度,又表现了她沉稳端庄的性情,还写出了她精湛娴熟的技巧,诗句凝炼而含义广博。高超的演奏是琵琶女感情、心灵、性情的表现,而知音者的聆听叹赏表现他对乐声的深刻感知和透彻理解,也反映了聆听者的感情、心灵、性格和艺术修养。

  7、诗人用了哪些比喻描写琵琶的声音?

  明确:比喻琵琶声

  明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四弦一声如裂帛

  粗重急骤

  细轻委婉

  强音收束

  暗喻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轻脆圆润

  宛转流利

  阻塞不畅

  低沉停滞

  突然爆发

  激越雄壮

  8、请学生归纳乐声旋律的变化情况。

  明确:乐声由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雄壮激越——强音收束。从这个变化中,我们再结合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似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思绪的起伏变化,似乎听到了她在诉说不幸的*生和心中无限的幽愁暗恨。

  9、在乐曲终了之后,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结尾,这两句作用如何?

  明确:诗人没有直接写听者的热烈反响以说明琵琶女技艺非凡和乐声的感人至深,否则过于直白就不含蓄,不含蓄也就显不出深沉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反衬"有声"的音乐效果,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了。人们无声地沉浸、陶醉在艺术的享受之中,那深深打动人的乐声仿佛缭绕迂回耳际,不由得使诗人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绪上的波澜。在这片刻的沉寂中,只见一轮迷蒙的冷月荡漾在江心的微波之中,它提醒诗人从乐声中回到现实中来。这句景物描写点染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共同表现了琵琶女与诗人息息相通的复杂情感,是那么的忧愤、哀怨凄楚、苍凉,给整个音乐形象补足了画龙点睛之笔。

  高二语文教案琵琶行 5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诵读要求。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语设计:

  提起李白,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床前明月光”了,那里有真挚的感情,有清丽的词句,但我们也许只感到它的优美,并不觉得有什么出奇,因为同样意境的语句,在其他人的诗里同样可以读到。再后来,读的诗越来越多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纶送我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体浓”… …也许从这里我们开始惊诧于他才思的绮丽,那些打破常规而有无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来的?他的字里行间,果然带有一股飘忽飞逸的神仙气息。大家还记不记得高二时我们学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哪有通篇记述梦境的?人间哪有这般的山水?而李白所用的哪里是人间的言语!他的句子没有任何格律的束缚,有的是《诗经》似的端雅,有的是《山鬼》的激越。他逸兴递飞,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飞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奔马。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梦里,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尘土,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穿碧落下黄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时空毫无拘束地**。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二、解题

  1、简介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如课文注释①等,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3、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三、研*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诵读课文,消灭生字词等障碍。

  ①学生自由诵读,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

  ②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相互讨论质疑,教师巡回答疑。

  ③放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2)内容与形式的**。

  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的语句,理清思路,完成课后练*二。

  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隐忧微愁。

  2、具体研*,突出重难点。

  (1)按照诗人的思路和所写的情景,全诗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第一层。这是从历史上秦蜀阻塞的角度,极写蜀道隔绝之久与开辟之难。

  “上有六龙会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为第二层,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蜀道度越之难。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各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又与开头的“噫吁�d,危乎高哉“一句照应,显得意味深长。主旨句的第三次出现结束了全诗,将“蜀道难”的内容概括无余,使读者兴无穷之叹。

  由此可知,主旨句的反复出现,不仅在诗的结构上起着统摄、钩连、总括的作用,而且对全诗的咏叹基调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3)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了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出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凤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在风光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这既像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凶煞的双关语句,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

  3、欣赏品味。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1)善用反复:

  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至的技巧:(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 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4、赏析诗句:

  (1)连峰去天不盈尺……�f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2)“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5、课堂训练。

  (1)阅读课文,经自由讨论,完成课后练*三。

  (2)背诵这首诗。

  6、 课堂小结: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诗,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高二语文《琵琶行》教案范文5份(扩展3)

——琵琶行语文教案汇总5篇

  琵琶行语文教案 1

  教学要点:

  学*《琵琶行》,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丰富的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教师简单串讲,让学生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明确: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

  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板书:

  江心聆听琵琶曲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学*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对比、反衬

  二、师生共同学*第四、五段。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明确: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

  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决练*

  琵琶行语文教案 2

  教学目的

  1、通过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了解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者的乐伎和艺人们的悲剧命运

  2、体会作者把琵琶女的遭遇和诗人自己被贬谪的境况联系起来写用意

  3、体会作者运用生动、恰当、新颖的比喻来描绘音调的高低、强弱变化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诗篇中对音乐形象描写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他生活的年代是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战由盛转衰的时代。在这段时期里,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官僚集团互相倾轧,政治非常黑暗。白居易青少年时代是在战乱和贫困中度过的,这使得他对社会和人民疾苦有着较深的了解。29岁中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在任左拾遗的三年,白居易从他的正义感和政治上的进取心出发,对时政提出了强烈的批评。他屡次上书,反对宦官掌兵权,指责皇帝的过失,创作了《秦中吟》、《新乐府》五十首在内的大量讽喻诗,对这段在其政治与文学生涯中最有光彩的历史,直到几年以后白居易还颇为自豪。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卢节度使李师道的刺客刺死,白居易上书请捕刺客,反而因越职言事而得罪,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他送客浔阳江边,遇上一位弹奏技艺高超的琵琶女。请她弹奏,听她诉说不的身世,诗人既同情她的飘泊憔悴,又联想到自己的贬谪,悲人自悲,于是写下了这篇传诵千古的《》。通过这一打击,使他早年的思想理念逐渐动摇,而向佛道思想靠*。他在庐山东林寺建了草堂,礼佛参禅,越到晚年,他心中受佛教的浸染就越深,最后他闲居洛阳,与香山寺僧人相交,自号香山居士。七十五岁卒于洛阳。

  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倡导“新乐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认为创作必须民生疾苦,揭露社会时,著有《白氏长庆集》,今存诗*三千首。

  二、教学“序”

  诗人在《》中是借琵琶女沦落天涯之悲,抒自己满怀迁谪之怨,比兴相纬,寄托遥深。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口译序

  2、教师补充资料:

  ①在《江洲司马后记》中,白居易对司马之职,有一段议论:“若有人蓄器贮用,急用兼济者,居之一日不乐;若有人养志忘名,安于独尊,处之虽终身无闷。”

  ②白居易在被贬谪谪去江洲途中新写的《杂感》里,曾用控诉的口吻说:“是非不由已,祸患安可防。”在以后的一些诗中,亦曾多次表露此种心情。

  可见,怀抱“兼济天下”,意欲有所作为不甘于“养志忘名”的诗人是不可能“恬然自安”的。所谓“恬然自安”只不过是诗人在满怀激情而又难以排遣时的旷达之语和强自安慰的话。

  三、教学诗篇

  1、范读诗篇

  2、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完成自读题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荻花声声思捻抹复挑六幺

  迸虾蟆钿头银篦呕哑嘲哳

  ②找出诗中直接描写音乐的句子

  ③理清诗中所叙事情

  3、交流自读题

  四、作业

  自读题②、③

  第二课时

  一、复*

  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讲述琵琶女的身世

  二、新授

  1、领读第1段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了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了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寂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此时又是“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了铺垫。

  从夜送客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说是“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拿身份,她“千呼万唤始出来”,是因为她有一肚子的“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

  2、音乐的描写

  下面的一大段通过琶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内世界。

  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节节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节节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暂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知“幽愁暗恨”在“声渐歇”过程当中凝聚着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迸流,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有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回味无穷的广阔空间。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文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在曲终之后,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身世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出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

  3、教学第4、5两段

  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能。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面对这个形象,怎能不一洒同情之泪!

  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那个“我”,是作者自己。作者由于要求革除**,实行仁政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很痛苦。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发出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就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情况和作者被贬之前的情况相比是有着某些相通之处。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的处境也是有着某些类似之处。因而,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的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奏琵琶的时候,那声音就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转过来又激起“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衣衫。

  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

  4、小结课堂内容

  三、作业

  1、背诵诗中的一段音乐描写

  2、熟读全诗

  第三课时

  一、复*

  指名学生背诵“大弦嘈嘈如急雨……如裂帛”

  二、新授

  1、诗歌对音乐描写的特色

  诗人以间接描写的手法,以听众的反映来尽写其魅力,“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满座重闻皆掩泣”,三次弹奏,感情层层加深,颇具感染力。

  2、分析诗歌的结构特色——先分写,后合写

  一、诗人——送客

  二、琵琶女——弹乐

  三、琵琶女——诉身世

  四、诗人——抒慨叹

  五、诗人、琵琶女——共鸣

  3、分析诗中环境描写的妙处

  请学生从诗中找出有关景物、环境描写的词句

  枫叶、获花、江水、秋月、浔阳地僻、湓江地低湿、黄花、苦竹、杜鹃啼血猿哀鸣、山歌、村笛、呕哑嘲哳

  这些环境或景物凄冷、苍凉、加上秋瑟瑟,更衬托了琵琶女的身世之苦,诗人的处境之遭,心情之凉,在全诗中起了渲染、烘托的作用。

  4、分析字词的特色

  本诗语言明白如话,但“用常得奇”处却俯拾皆是,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用词虽常,却既能刻画出邀者之情切,见者之态姗姗,又使琵琶女那千种情思,万般风姿跃然纸上。又如,第三段中“五陵年少争缠头”和“门前冷落鞍马稀”中的“争”和“稀”两字虽虽通,却非常准确、形象地概括了琵琶女前后两个阶段身世的巨大变化。

  三、作业

  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义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凡六百一十六言铁骑突出刀枪鸣

  整顿衣裳起敛容曲终收拨当心画

  凄凄不似向前声

  琵琶行语文教案 3

  《琵琶行》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学*诗歌,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悲惨遭遇,从中体会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

  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教学重点

  分析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教学难点

  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教学过程

  导入

  由对联“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山别离情。”导入。

  作者简况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后期则“独善其身”。

  2 诗歌主张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反映时事,为现实而作。

  “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反映人发疾苦。

  3 诗作《白氏长庆集》71卷,存诗2806首。

  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分类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心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题

  诵读《琵琶行》

  1读

  (1)初读,要求a、正确发音、断句、体会其于诗句中抒发的感情

  b、着重体会诗人对音乐描写的段落

  (2)再读 “转轴拨弦三两声——四弦一声如裂帛”一段。

  (3)三读理清诗歌的叙事思路。

  2品读诗词

  (1)概括诗词每部分的内容

  (2)用现代语言描述白居易介绍的这段琵琶曲,并给予评述。

  诗歌赏析

  1诗歌首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首句交待地点、时间、事件,次句以景物描写渲染人物心境(悲凉、凄楚、孤寂)以下几句皆承此而来,“醉不成欢惨将别”,直接表述了友人相别的凄凉情景,“茫茫江浸月”更是一片迷茫、一片冰凉、一片愁绪,把别时之情伤托于眼前。“忽闻水上琵琶声”,在沉寂之中飘来了渺渺之音,令人忘忧而喜。“主人忘归客不发”,可见技高曲佳。诗人由述别情,写凄景引出思管弦之情。又由“无管弦”、“惨将别”衬托琵琶曲佳,琵琶女技高。

  2诗人听到琵琶曲后的情绪如何?琵琶女的态度又如何?请用具体诗句分析。

  明确:“暗问”“移船相*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诗人为琵琶曲所吸引而热切邀请琵琶女(欣喜、迫切)。“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诗人以动作刻画其作为女子的羞涩。

  3诗人如何描摹琵琶曲的,请具体分析。

  明确: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正面工描琵琶女弹奏琵琶技艺的精湛及乐曲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转轴拨弦三两声”调弦校音还没有正式弹,但是已“有情”,正式弹奏,“弦弦”“声声”都表现出低沉抑郁的情思,仿佛在讲述“*生不得志”。随着音乐旋律的发展,琵琶女把感情完全溶入弹奏之中,“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中《霓裳》后《六幺》”。指法灵活多变、乐曲内容的丰富和弹奏难度之大。从“未成曲调先有情”到“似诉*生不得志”,再到“说尽心中无限事”,既是琵琶女调试核音、正式弹奏任情驱使,随心所欲演奏的描写,也是诗人从视觉、听觉和感觉等角度作的层次分明的描写。接着精细描述琵琶曲的旋律声音

  诗人描述大弦声音粗壮,小弦声音细小,先以象声词状其音“嘈嘈”“切切”,再经比喻使之形象化“如急雨”“如私语”,大弦之声与小弦之声交递进行,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旋律起伏抑扬,声音清脆圆润,本是无形,却诉之于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乐曲旋律不断变化着:时而宛转如花间莺语,时而压抑幽咽似冰下泉流,“冰泉冷涩”凝绝难通,不通而“声暂歇”。旋律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直至低沉停顿,此时音断而意不断,馀音袅袅,意味无穷。恰是“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可就是在人们仔细玩味,低徊无限之时,那乐曲又是像“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纷繁多思的情感喷薄而出,乐曲由低谷推向高潮,激越雄壮。然而谁料正是积势喷发,感情高亢激越之际,“四弦一声如破帛”,乐曲嘎然而止,令人思之不及,又思之切切。

  音乐是难以捕捉的,白居易却借助语言把它变成了读者易于感觉的具体形象,他用生活中人人可以感觉到的声音比喻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他着重写弹者和听者的感情交流,不但写有声,还写无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渲染乐曲的效果。

  4请就琵琶女自述身世一节,具体分析其形象。

  明确:

  世人重色轻才:“曲罢曾教善才服”(强中之强),“妆成每被秋娘妒”(美中之美),“五陵年少争缠头”(色艺双全),“暮去朝来颜色故”(年老色衰),“门前冷落鞍马稀”。

  商人重利轻情:“商人重利轻离别”——“梦啼幢泪红阑干”,嫁作商人妇孤苦空虚而梦“少年事”,而梦中之景更增今日生活之可悲,故张弦代语,排遣愁绪,这正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一幕。

  5诗人为何泣下最多?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与琵琶女虽不是一个阶层的人,但是两人遭遇的感觉相似,同是盛极而哀的“天涯沦落人”,两人虽是偶遇却似知已。诗人在这段细述浔阳城的环境特点,虽未指斥朝政,却语语不满,字字牢骚,如此来表达郁闷悲愤的心情,这恰好说明了为何诗人能够深悟琵琶女所谈之曲。琵琶女感我“此言良久立”,她在思何?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同情她,她亦怜惜诗人,两人感情相通、相互了解,“更坐弹一曲”,“凄凄不似像前声”,溶进了他的遭遇不*的愤懑之情,而诗人听曲如听诉自身遭遇,在极富感染力的乐曲中,他泪湿青衫,任情奔溢。

  6小结:

  (1)秋夜送客闻琵琶声 别情、凄景——无管弦

  (2)江心对月赏琵琶曲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技艺精湛 乐曲美妙

  (3)悄然听诉身世苦 世人重色轻才 商人重利寡情

  (4)同病相怜发感慨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里的(2)之乐曲表现着(3)(4)所包含的内容,(3)(4)实是对(1)(2)的补充。以曲事相合这是本文的特色之一,这一点变体现出诗歌结构缜密,照应紧密,情事相溶。

  琵琶行语文教案 4

  学*过程

  一、诵读

  ①自由诵读全诗,标注生字字音。

  ②小组分段齐读,教师辨正字音。

  ③自由吟诵全诗,画出动人诗句。

  二、内容

  ①概括诗作内容

  ②抓住声音描写

  三、诗眼“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明确: 琵琶声是媒介

  彼此心声有共鸣

  点拨:

  “我” 听 琵琶声(比喻) 识 琵琶女

  帝京朝臣 长安倡女

  江州司马 (谪居卧病) 商人妇(独守空船)泣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四、你怎么理解“司马青衫湿”,诗人的眼泪是为什么而流?

  ①学生讨论

  ②个别回答

  ③点拨:官场失意、人事茫茫;远别亲人、他乡孤苦;朋友离别、相见无期等等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

  五、分角色诵读全诗。

  六、布置作业:

  有人对“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有不同理解,认为千百年来人们都这句诗当作对琵琶女害羞、矜持的神态描写不符合诗人本意。理由在于:

  ①琵琶女早年学成琵琶,以卖艺为生,当众表演已成*惯。

  ②一曲终了,和诗人没有充分的交流了解而自述身世及内心隐秘,可见其性格外向。

  ③唐代社会风气开化,男女大防并不严格,琵琶女虽为有夫之妇,礼教束缚不会成为她心头顾忌。

  ④在白居易的小序中说琵琶女“曲罢悯然”,足见她内心忧郁、惆怅、凄苦,结合其身世不难看出琵琶女此时正处于失落、后悔、孤独、厌倦的`情绪中。

  所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主要是她不了解诗人,不愿表演供人作乐,

  自己衷肠无法倾诉,没有知音的郁郁寡欢的心理折射。对此种意见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短文谈谈。

  琵琶行语文教案 5

  一、教学目的:

  1、欣赏并学*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二诗段,以串讲为主。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提示:字词正音:

  湓pén(江名)贾gǔ(商人)思sì(名词,思绪)嘈cáo(声音粗重)

  舫fǎng(船)虾蟆hámó钿diàn(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篦bì(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呕哑ōuyā(象声词,乐声嘈杂)嘲哳zhāozhā(象声词,声音细碎)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初中学过他的作品《卖炭翁》。

  三、词的相关知识

  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关于小序:

  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四、课文分析鉴赏

  元和十年(9),予左迁(10)九江郡(11)司马(12)。明年秋,送客湓浦口(13),

  降职为秋天(我)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14)。问其人,本长安倡女(15),

  邻船的人那琴声地发出京城乐曲的声调原来是歌女

  尝学琵琶于曹穆二善才(16),年长色衰,委身(1)为贾人(2)妇。遂

  过向乐师年龄增长,容颜衰老嫁给作妻子(我)就

  命酒(3),使快(4)弹数曲。曲罢悯然(5),自叙少小

  叫(手下人)摆酒畅快弹奏几支曲子弹完(她现出)忧郁的样子述说年轻

  时欢乐事,今漂沦(6)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7)二年,

  事情漂泊沦落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辗转迁徙各地京官外调(已有)

  恬然(8)自安,感(于)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

  自己觉得安然(却)被这人的话感动了才觉得被贬谪的失意之情因此写了

  长句(9),歌(10)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11),命(12)曰《琵琶行》。

  (这首)七言诗作歌并送(给)他共字命名叫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浔阳江头(13)夜送客,枫叶荻(14)花秋瑟瑟。

  晚上,在边秋风下,响瑟瑟

  第一层: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起因、自然环境,全诗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凉的气氛。

  主人(16)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17)。

  白居易陪走上酒杯(却)没有(助兴的)音乐

  醉不成欢惨(18)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酒)欢乐悲伤分别(看到江面)月影映在江里

  分析:"主人下马"与"客在船"是互文,即主客都下马登船。

  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形象说明诗人此时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此时的心绪就象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零乱。以上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写与客人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然听到面(飘来)琴声回去(也)出发

  分析: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第三层:概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

  第一诗段:作者秋夜江边送客忽闻琵琶声。(诗的引子) 《琵琶行》说课稿教案琵琶行教案《琵琶行》创新教案

  寻声暗(19)问弹者谁?琵琶声停语欲迟(20)。

  顺着轻声询问要回答,(又有些)迟疑

  移船相*邀相见,添酒回灯(20)重开宴。

  把船移*那船她上菜拿回盏新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声声(她)才(走)(却)还着遮住半边脸

  分析:"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第一层:写邀请琵琶女的经过。

  转轴拨弦(22)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动琴动琴(调音)三声两声没弹奏(就)含深

  弦弦掩抑(23)声声思(24),似诉*生不得志。

  (一)低沉抑郁(的乐声)(一)愁思好倾一能

  低眉信手(25)续续(26)弹,说尽心中


高二语文《琵琶行》教案范文5份(扩展4)

——《琵琶行并序》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诵读要求。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语设计:

  提起李白,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床前明月光”了,那里有真挚的感情,有清丽的词句,但我们也许只感到它的优美,并不觉得有什么出奇,因为同样意境的语句,在其他人的诗里同样可以读到。再后来,读的诗越来越多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纶送我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体浓”… …也许从这里我们开始惊诧于他才思的绮丽,那些打破常规而有无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来的?他的字里行间,果然带有一股飘忽飞逸的神仙气息。大家还记不记得高二时我们学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哪有通篇记述梦境的?人间哪有这般的山水?而李白所用的哪里是人间的言语!他的句子没有任何格律的束缚,有的是《诗经》似的端雅,有的是《山鬼》的激越。他逸兴递飞,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飞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奔马。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梦里,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尘土,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穿碧落下黄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时空毫无拘束地*。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二、解题

  1、简介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如课文注释①等,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3、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三、研*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诵读课文,消灭生字词等障碍。

  ①学生自由诵读,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

  ②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相互讨论质疑,教师巡回答疑。

  ③放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2)内容与形式的*。

  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的语句,理清思路,完成课后练*二。

  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隐忧微愁。

  2、具体研*,突出重难点。

  (1)按照诗人的思路和所写的情景,全诗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第一层。这是从历史上秦蜀阻塞的角度,极写蜀道隔绝之久与开辟之难。

  “上有六龙会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为第二层,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蜀道度越之难。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各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又与开头的“噫吁巇,危乎高哉“一句照应,显得意味深长。主旨句的第三次出现结束了全诗,将“蜀道难”的内容概括无余,使读者兴无穷之叹。

  由此可知,主旨句的反复出现,不仅在诗的结构上起着统摄、钩连、总括的作用,而且对全诗的咏叹基调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3)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了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出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凤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在风光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这既像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凶煞的双关语句,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

  3、欣赏品味。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1)善用反复:

  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至的技巧:(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 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4、赏析诗句:

  (1)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2)“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5、课堂训练。

  (1)阅读课文,经自由讨论,完成课后练*三。

  (2)背诵这首诗。

  6、 课堂小结: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诗,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教学目标:

  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示,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琵琶行》的“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

  二、整体感知

  1、 听朗读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贾(gǔ) 恬(tián) 谪(zhé) 思(sì)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嘈嘈(cáo) 间(jiān)关 虾(há)蟆(má) 名属(zhǔ)教坊(fāng) 绡(xiāo) 钿(diàn) 篦(bì) 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2、学生默读全诗,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名段内容。

  第一段写浔阳江头夜送客;第二段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段写江心自诉身世苦;第四段写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段写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讲析小序

  1、请学生朗读小序。

  2、请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提示注意以下词句。

  左迁:贬官降职。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把贬官降职叫“左迁”。

  明年:第二年。

  铮铮然有京都声:音调清脆动听,有京都流行乐曲的声调。铮铮,金属相击声,这里形容弦声清脆。

  倡女:“倡”通“娼”。这里指歌妓。

  命酒:吩咐摆酒*。命,动词,叫,吩咐,命令。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

  憔悴:脸色黄瘦。

  转徙:不断转换地方,迁移居处。

  恬然自安:心境*静,自觉安适。恬然,*静坦荡地。

  斯人:这个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天晚上才感觉到有被贬的不愉快的意味。谪,降职外调。

  因为长句:就写了一首长诗。因,连词,于是,就。为,动词,写,作。长句,指七言诗。

  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计六百一十六个字。凡,共计。言,字。

  命曰:命,动词,取名,叫它。

  3、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4、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5、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四、赏析诗歌第1段。

  1、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提示下面词句。

  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长江,因临*浔阳,故古称浔阳江。

  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五、作业

  背诵第1自然段。

  第2课时

  一、赏析诗歌第2段。

  1、“寻声暗问弹者谁”一句中的“暗”字,有人把这个字解释为“偷偷地”、“私下里”,表明诗人因自己的身份不便公开、直接问。把这种解释与课本中的解释比较一下,哪个更准确生动?

  明确:前者的解释与语境不合。诗人“暗问弹者谁”说明他并不知道弹琵琶的是歌妓,所以不存在顾虑自己为官的身份问题,后来知道是歌妓,诗人也没有因自己的身份顾虑什么,相反,对歌妓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尊重。把“暗”解释为“轻声”准确生动,因为琵琶声太动人了,致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在冷寂凄清的氛围中,琵琶声越发显得凄楚动人。“轻声”问才能表现出诗人被乐声所吸引而不忍去打断琵琶的弹奏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

  2、“琵琶声停欲语迟”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几句反映了琵琶女怎样的心理情态?一般的都认为是表现了她的“羞涩”,你以为如何?

  明确:一个红极一时的歌女年长色衰之后,嫁作商人妇,又遭到重利薄情商人的抛弃,面对这世态的炎凉,她有满腹的哀怨和苦衷。她弹奏琵琶不是招徕顾客,而是借琵琶抒发自己哀怨的心曲。这一系列不同寻常的举止情状,表现了她不愿随便重新抛头露面的心理,暗示出她有着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才能。

  3、琵琶女本不愿抛头露面,可为什么最后还是出来了?请从诗句中找出答案。

  明确:由于诗人“寻声暗问弹者谁”,又“移船相*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又“千呼万唤”,琵琶女深感盛情难却,却之不恭。诗中用了“寻”“问”“移”“邀”“添”“回”“开宴”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听到琵琶声后所激起的惊喜心情和邀见琵琶女的急切心情。在沦落天涯的不幸际遇中,觅得知音,这对于琵琶女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慰藉和鼓舞。诗人的举动表示了他对琵琶女应有的尊重和礼貌,这是以艺会友,决不同于一般文人墨客狎妓,征歌点曲。所以琵琶女终于摆脱了重重顾虑,登上了诗人所在的船头。然而毕竟是陌生人,不免有些拘谨,也许还夹杂着一点儿羞涩,故而“犹抱琵琶半遮面”。

  4、从“转轴拨弦三两声”起以下24句是写弹奏琵琶的全过程,这是全诗描写的重点,也是全诗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这部分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请归纳概括一下。

  明确:前8句中主要写了弹奏者的动作和弹奏者(也包括诗人)的心理,中间14句集中描绘琵琶乐声,其中也融进了诗人的感受。最后两句写周围的环境,烘托弹奏的效果。

  5、反复诵读这24句,你能否感受到诗人在描绘琵琶声乐时是围绕一个什么字来写的吗?

  明确:注意诗人表达感受的语句,可知是紧紧围绕一个“情”字来描绘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演奏前的调弦试音,却已使听者感到了一种动人的情韵,可见琵琶女身手不凡,造诣颇深。“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这是概括地总写一笔,依然扣住“情”字,“弦弦”“声声”“似诉”“说尽”,充分显示出乐曲的表现力,乐声是如此哀怨低沉。一开始就把琵琶声音与人物的感情交融在一起了。

  6、“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两句表现了琵琶女怎样的神态?

  明确:这两句既传神地写出了琵琶女从容自若的神态,挥洒自如的风度,又表现了她沉稳端庄的性情,还写出了她精湛娴熟的技巧,诗句凝炼而含义广博。高超的演奏是琵琶女感情、心灵、性情的表现,而知音者的聆听叹赏表现他对乐声的深刻感知和透彻理解,也反映了聆听者的感情、心灵、性格和艺术修养。

  7、诗人用了哪些比喻描写琵琶的声音?

  明确:

  比 喻 琵 琶 声

  明

  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四弦一声如裂帛 粗重急骤

  细轻委婉

  强音收束

  暗

  喻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轻脆圆润

  宛转流利

  阻塞不畅

  低沉停滞

  突然爆发

  激越雄壮

  8、请学生归纳乐声旋律的变化情况。

  明确:乐声由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雄壮激越--强音收束。从这个变化中,我们再结合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似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思绪的起伏变化,似乎听到了她在诉说不幸的*生和心中无限的幽愁暗恨。

  9、在乐曲终了之后,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结尾,这两句作用如何?

  明确:诗人没有直接写听者的热烈反响以说明琵琶女技艺非凡和乐声的感人至深,否则过于直白就不含蓄,不含蓄也就显不出深沉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反衬“有声”的音乐效果,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了。人们无声地沉浸、陶醉在艺术的享受之中,那深深打动人的乐声仿佛缭绕迂回耳际,不由得使诗人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绪上的波澜。在这片刻的沉寂中,只见一轮迷蒙的冷月荡漾在江心的微波之中,它提醒诗人从乐声中回到现实中来。这句景物描写点染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共同表现了琵琶女与诗人息息相通的复杂情感,是那么的忧愤、哀怨凄楚、苍凉,给整个音乐形象补足了画龙点睛之笔。

  10、试比较《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与《明湖居听书》对王小玉歌声的描写。

  明确:①二者都用比喻手法来描绘音乐,各有特色:《琵琶行》主要是以声喻声,用人们熟悉的声音作比,把琵琶的乐声旋律描绘得变化多彩多姿,淋漓尽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明湖居听书》主要是以形喻声,把登泰山的体验移到对高亢唱腔的欣赏上,使人领略唱腔一叠高似一叠,每叠唱腔都有与众不同的新奇境界。写唱腔的陡然低落,用一条飞蛇游走于崇山峻岭之间来作比,给人印象深刻。②二者都写了听后的感触。不过《琵琶行》写得凝炼、含蓄、更耐人回味;而《明湖居听书》则把自己的感受全盘托出,缺少《琵琶行》那动人的神韵。③二者在描写音乐时都用了烘托手法。《琵琶行》的高明这处是融情于景,景中生情,创造了深邃的诗的意境。例如“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了苍凉幽寂的氛围,一扫琵琶的急响繁音,令人转眼之间回到了现实世界:还是那“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秋夜,还是那“别时茫茫江浸月”的秋江,只是浸在江心的秋月已升到中天,把月的清辉洒向人间,令人有所思,有所待。此刻,诗人也许在痛惜自己在孤独中度过良辰美景,思念着亲人,慨叹自己不幸的遭遇……而琵琶女也许会想到“秋月春风等闲度”的过去,想到“绕船月明江水寒”的今宵,正为自己的沦落天涯悲伤不已……《明湖居听书》侧面烘托较为直白、缺乏那种诗的意蕴和情味。

  《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中和答案:相同点:①描写的过程基本相同(起始--舒徐流畅;发展--起伏跌宕;间歇--悄无声息;高潮--激烈高亢;结束--戛然而止)。②写声时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③都运用了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两者的不同点:《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的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为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而无弦之音。

  学*目标1.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2.学*描写音乐的方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3.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①湓浦口( ) ②铮铮( )

  ③悯然( )④谪居( )

  ⑤荻花( )⑥霓裳( )

  ⑦管弦( )⑧红绡( )

  ⑨银篦( )

  答案①Pén ②zhēnɡ ③mǐn ④zhé ⑤dí ⑥ní⑦xián ⑧xiāo ⑨bì

  (2)多音字

  ①漂②虾

  ③裳

  答案①piāo/piǎo/piào ②há/xiā ③chánɡ/shɑnɡ

  2.辨形组词

  答案(1)钿头/佃户(2)西舫/作坊(3)贬谪/嫡系/水滴(4)拨弦/坚忍不拔/跋涉

  3.通假举要

  曲终收拨当心画:xx

  答案通“划”,用拨子划

  4.词语解释

  (1)左迁九江郡司马:xx

  (2)委身为贾人妇:xx

  (3)使快弹数曲:xx

  (4)曲罢悯然:xx

  (5)恬然自安:xx

  (6)弦弦掩抑声声思:xx

  (7)低眉信手续续弹:xx

  (8)幽咽泉流冰下难:xx

  (9)梦啼妆泪红阑干:xx

  (10)又闻此语重唧唧:

  (11)呕哑嘲哳难为听:

  (12)却坐促弦弦转急:

  答案(1)贬官,降职(2)托身。文中是嫁的意思(3)畅快(4)忧郁的样子(5)淡泊宁静的样子(6)低沉抑郁(7)随手(8)低泣声,文中形容堵塞不畅的水流声(9)纵横错乱的样子(10)叹息声(11)形容声音繁杂,也作“啁哳” (12)退回(原处)坐下

  5.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xxxx

  今义:时间词,今年的下一年。

  (2)因为长句

  古义:xxxx

  今义:介词,表示接在后面的部分是原因;连词,常跟“所以”搭配使用,表示因果关系。

  (3)似诉*生不得志

  古义:xxxx

  今义:志愿实现(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4)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xxxx

  今义:冲出;鼓出来;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使超过一般。

  (5)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xxxx

  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6)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xxxx

  今义:色彩。

  (7)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xxxx

  今义:排行第一的人。

  (8)去来江口守空船

  古义:xxxx

  今义:去了又来。

  (9)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xxxx

  今义:向着前方。

  答案(1)第二年。(2)因此创作。(3)称心如意。(4)突然发出。(5)整理。(6)面容的色泽。(7)年纪大了。(8)走了以后。(9)以前。

  6.一词多义

  (1)言

  (2)命

  (3)数

  (4)暂

  答案(1)名词,话/名词,字/动词,说(2)动词,叫,吩咐,命令/动词,命名,题名

  (3)数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名词,数量(4)副词,短暂/副词,忽然,一下子

  7.词类活用

  (1)遂命酒:xx

  (2)歌以赠之:xx

  (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xx

  (4)商人重利轻别离:xx

  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摆酒(2)名词用作动词,作歌(3)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

  8.虚词辨析

  (1)是

  (2)为

  答案(1)指示代词,这,此/动词,表示肯定判断,是(2)动词,创作/动词,弹奏/介词,替,给

  9.句式特点

  体会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译文:xxxx

  (2)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文:xxxx

  (3)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译文:xxxx

  (4)转徙于江湖间。

  译文:xxxx

  (5)送客湓浦口。

  译文:xxxx

  (6)使快弹数曲。

  译文:xxxx

  答案(1)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

  这天晚上我才体会到被贬谪的意味。

  (2)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

  我这江州司马的青衫已被泪水浸湿。

  (3)状语后置句,“于穆、曹二善才”是后置的状语,“于”是后置的标志。

  曾经跟穆、曹二位著名琵琶乐师学艺。

  (4)状语后置句,“于江湖间”是后置的状语,“于”是后置的标志。

  在江湖上辗转奔波。

  (5)省略句,“送客”后省略“于”。

  (我)去湓浦口为朋友送行。

  (6)省略句,“使”后省略“之”。

  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

  10.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②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课外名句——白居易名句

  ①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②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③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④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⑤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

  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放言五首(其三)》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一生留下*3000篇诗作,其中《新乐府》《秦中吟》等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了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二、背景展示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被贬为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莫大的嘲弄。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三、文化常识

  歌行体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特点有:

  (1)篇幅可短可长。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

  (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仄不拘,可以换韵。“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文白对译

  白居易才华横溢,却生不逢时;他满怀忠诚,却连遭贬谪;他忧国忧民,却屡见民间疾苦。心中充满惆怅,化为一声叹息,诉不尽心中悲凉。那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化为千古绝唱,载入史册。是什么让白居易发出这样的慨叹呢?又是谁让他吟出这样的慨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踏着他**仄仄的诗行走进那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下面是本文结构思维导图,读完思考后面的两个问题。

  (1)请概括“品琴音”的“发展、高潮”部分的内容,并将其分别填入图中①②处。

  (2)请写出本诗的主旨句,并将其填入图中③处。

  答案①莺语泉流②银瓶铁骑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诗前小序有什么作用?诵读全诗,找出诗歌中和小序呼应的地方。

  答:xxxx

  答案(1)小序的作用: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②概述琵琶女的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2)诗歌中和小序呼应的地方:①“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第一段;②“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第二、三段;③“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第四段。

  2.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诗人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将琵琶声写得如此动人的?请结合第二段进行赏析。

  答:xxxx

  答案(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形象。如将“大弦”比作“急雨”,将“小弦”比作“私语”;将清脆悦耳、错落有致、圆润的声音比作“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将婉转流畅的声音比作花底的莺语,将激越雄壮、高亢激昂的声音比作铁骑突出刀枪的鸣响。(2)叠词、拟声词、联绵词的运用。“嘈嘈”“切切”“间关”(叠韵)“幽咽”(双声)表现出音乐的节奏和韵律。(3)侧面烘托。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通过听众的反应和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来展示音乐的美妙。

  3.琵琶女的第一次弹奏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xxxx

  答案(1)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侧面烘托琵琶女非凡的技艺,说明周围船上的人

  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2)“江心秋月白”提醒诗人从乐声中回到现实中来,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绪上的波澜。(3)景物描写点染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创造了美妙的意境。

  4.白居易和琵琶女有何相似之处,以至于引起了诗人强烈的共鸣?如何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

  答:xxxx

  答案(1)相似之处:①两人都出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②两人都才华出众,一个是名扬京都的女艺人,一个是才气横溢的大诗人;③两人都落魄失意,一个年长色衰嫁商人,一个犯颜直谏贬江州。(2)意蕴:这两句诗直抒“天涯沦落”之感,当为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不幸遭遇,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怨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全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士大夫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现已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藉的名句。

  5.找出诗歌中的几处环境描写,并分析它们的作用。

  答:xxxx

  答案(1)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写诗人于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2)“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分别时的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3)“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周围环境的寂静。虽然音乐结束了,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到被秋月照亮的江心,仿佛江心秋月也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该句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了令人回味的意境。(4)“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5)“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生活的环境,渲染了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片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动人。

  诗人与琵琶女可谓萍水相逢,一次这样的邂逅为什么会在诗人心底造成如此猛烈的情感震荡以至不能自持?请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xxxx

  答案(观点一)音乐认同。课文第四段有“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的交代。由课文第二段诗人对乐曲的音色、音质、节奏、旋律所作的十分准确细致、形象生动的描绘,

  可以看出诗人深谙音乐,而今却被迫远离音乐,诗人正处在一种音乐饥渴的状态,这就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会对演奏技艺高超绝伦的琵琶女的演奏如此激动了。而琵琶女只有得遇知音才会卖弄出浑身本领,白居易也只有在享受高水*表演时才会如痴如醉,于是,《琵琶行》同时展示了诗的魅力和音乐的魔力,堪称绝唱。

  (观点二)身世认同。琵琶女两次为诗人演奏中间插入了自诉身世的情节,它大大改变了作品的思想重心,精彩的琵琶奏乐因此变成了琵琶女心情故事的伴奏,很可能也成了白居易官场浮沉的背景音乐。可以说琵琶女和诗人有着完全相同的.无奈和不完全相同的屈辱,琵琶女无意中拨动了诗人最敏感的心弦,以致这位江州司马不免青衫湿。完成了身世认同的诗人与琵琶女一见如故,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年浩叹。

  (观点三)文化认同。沦落天涯的共同命运造成他们“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生活基础,更重要的是诗人一贯的*民情结和普世主义的思想,使他始终对民间疾苦有着强烈的关心,尤其在《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将自己放在了与琵琶女完全相同的地位,“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不是居高临下的屈就,而是完全*等的相知、相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最后的失态痛哭,正是彻底放下士大夫架子后的自然宣泄,宣示了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认同。

  鉴赏诗歌的侧面烘托手法

  1.内涵:烘托本是*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侧面烘托就是对事物的侧面描写。它的艺术效果,可以与渲染相媲美。

  2.侧面烘托的常见类型:

  (1)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2)物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是以闹衬静。

  (3)以物托人(情感)。如《琵琶行并序》中几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的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3.作用:运用侧面烘托手法不仅可以使主体事物的特征得以强化,更加鲜明突出,而且还可以在对照中使读者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主要事物的认识,从而收到单纯用正面描写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比喻

  《琵琶行并序》中运用了许多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给予读者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如以人们在生活中时常接触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奏出的粗重繁促的音节;以小儿女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轻细绵密的声音;以大珠小珠洒落在玉盘中的声音比喻乐声的清脆悦耳与高低交错;以花间流转的“莺语”比喻乐声的婉转流利;以冰下堵塞不畅的“泉流”比喻乐声的幽咽;以银瓶乍破水浆迸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比喻乐声休止后又骤然响起时的铿锵激越;以撕裂绢帛的声音比喻四弦齐拨时乐声的短促脆亮。联翩的妙喻能赋予抽象的音乐以具体可感的声、色、形的形象,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乐音的特点和旋律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技巧点拨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甲、乙两种事物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事物)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它能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无形化为有形,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迁移运用

  请写一个片段,描写一段景色,至少用到三个比喻句,不少于200字。

  答:xxxx

  答案(示例)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裾;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节选自朱自清《绿》)

  一、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白居易被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琵琶行并序》。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她的凄凉身世,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遭遇的无限同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自己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歌女视为自己的红尘知己,以人照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运用示例白居易对于身世沦落的歌女,未作任何物质的施舍,只因“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琵琶行并序》便获得了永世传唱。虽为贬谪之人,但毕竟是朝廷命官,能和一个投欢卖笑的歌女互叙身世,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同情不是一种炫耀、一种交换,而是一种与功利机巧全然无关的情感享受。不作居高临下的恩赐,不是装模作样的慈悲,而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和谐的相处,是同情者与被同情者之间*等的情感流动,这样的同情便是美的极致。

  二、课外素材

  杭州图书馆十年不拒乞丐

  被称赞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

  “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杭州市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如是说。因为从20xx年起,杭州市图书馆就开始实行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图书馆对这些特殊读者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这一举措推行以来,一直引起一些读者的不满。褚馆长的话在网上引发好评如潮,不少网友直赞这位馆长有北大遗风。

  选材感言当杭州图书馆坚持向乞丐和拾荒者开放时,尊重使中华大地温暖如春。尊重他人,*等地对待他人,尤其是学会尊重弱势群体,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美好。乞丐、拾荒者作为弱势群体,虽然物质上贫穷,但不等于他们精神上同样贫穷;也许他们身上有点脏,但是心灵并不脏。他们有阅读、学*和求知的需求,他们也许更需要补充精神的维他命。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等弱势群体,充分体现了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彰显了一个开放型公共图书馆应有的胸怀,更是对弱势群体精神的救助。

  千年琵琶声

  一千一百多年前,白居易左迁九江郡司马,在鄱阳湖边住了下来。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被琵琶声惊醒,循着琵琶声,诗人发现了自己。面对鄱阳湖他流下了两行清泪。琵琶声和着泪水沉到湖底,千年之后这里仍然能够听到嘈嘈切切的声音。

  我也是被琵琶声惊醒的,走在湖畔,千年之前的那声裂帛,仿佛就在耳边,仿佛就在昨天。

  那一个瞬间,白居易走在歌女的弦上,琵琶声响在诗人的诗里,拨弦的人轻拢慢捻,弦上的人醉不成欢,琵琶声渐行渐远,在心头响起,在诗里隐没,书案前,只留下江州司马,泪湿青衫。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新醅的酒,眼前的茶,但求一醉的白司马,湖心的飞鸟,湖边的新芽,挑不明诗人的醉眼昏花。江南的秋雨扯天扯地,诗人的酒杯,举得起,却放不下。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石狮子立在湖边有上千年了,你们还记不记得那个白司马?白司马怕是已经记不得你们了,那天,晚归的诗人真的醉了,烈酒烧灼着他的胸膛,他的胸中,只有难酬的壮志;烈酒蒙眬了他的双眼,他的眼里,只有模糊的背影。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声并未远去,但春天还是来了。

  诗,是有气味的,这会儿的诗,有一种湿漉漉的青草的芳香。诗人一来,满山的清流鸣泉便开始吟咏唱和,天罡浩荡,那是风在寻章摘句。诗人一伸手,便拽了满把的新诗,诗太多了,诗人开始随手抛撒,我跟在后面,一俯身,便是千古的经典。

  诗实在是太多了,诗人专门为它们建造了家园。

  白居易草堂,这是一个诗的乐园。日上三竿,诗人在这里高卧,伸一个懒腰,竟也是诗意盎然。

  我独坐在草堂前,守候着诗人,守候着白司马有些迟了的春天。

  琵琶还在,我分明听到了欣喜的弹拨,比诗人的脚步更迫切,比诗人的心情更舒展,比诗人的诗更浪漫。

  诗人归来了,一起归来的,有诗,有酒,还有花。

  一朵花,一杯酒,一首诗。分不清谁更醉人,谁更灿烂。分不清谁会芳华于弹指之间,谁将流传得更加久远。有花,有酒,白司马醉倒在诗的面前,诗无言,诗是诗人最初和最终的家园,诗是诗人永远的春天。

  读后启悟读此文,我们好像站在了烟雨濛濛的江南;听此曲,我们好像坐在了千年之前的那个夜晚。文章以饱蘸感情的笔墨让我们再次聆听了那如泣如诉的琵琶声,见证了那洒满泪水的青衫。千古绝唱《琵琶行》如花,如酒,成就了诗人永远的醉人的春天。

  一、基础知识检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快弹数曲快:快速

  B.低眉信手续续弹信:随意

  C.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暂时

  D.却坐促弦弦转急转:转变

  答案B

  解析A项快:畅快。C项暂:忽然,一下子。D项转:更,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B项均为数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A项动词,说/名词,字。C项动词,命名,题名/名词,性命。D项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轻/形容词,轻柔。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C项均为介词,在。A项介词,替/动词,是。B项连词,因此,于是,就/名词,原因,机缘。D项连词,和/介词,和。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整顿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声

  答案B

  解析A项古义:突然发出。今义:冲出;鼓出来;超出一般地显露出来;使超过一般。C项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D项古义:以前。今义:向着前方。

  5.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遂命酒

  A.商人重利轻别离

  B.歌以赠之

  C.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D.砯崖转石万壑雷

  答案B

  解析例句和B项均是名词用作动词。A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C项名词作状语,在夜里。D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转。

  6.下列各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充错误的一项是( )

  A.送客(于)湓浦口

  B.使(之)快弹数曲

  C.沉吟放拨(于)插弦中

  D.感(于)斯人(之)言

  答案C

  解析应为“沉吟放拨插(于)弦中”。

  7.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B.白居易是中唐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C.白居易诗歌的双璧是《琵琶行》和《卖炭翁》。

  D.放在文章开头的叫序,放在结尾的叫跋。

  答案C

  解析应是《琵琶行》和《长恨歌》。

  8.阅读端正好,将《琵琶行并序》(第一节)仿写成端正好。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琵琶行并序》(第一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答:xxxx

  答案(示例一)秋风起,夜无边,江浸月,枫荻乱飞。带不走离别滋味,让我一夜醉。

  (示例二)秋瑟瑟,夜沉沉,月茫茫,马蹄乱狂。劝君举杯洗愁肠,满壶是离伤。

  9.对下面诗句进行扩展,使其更加丰富、形象,扩展后的文字不少于100字。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答:xxxx

  答案(示例)天边挂着一轮孤月,似罩上了几分淡淡的云霭,又像蒙上了挥之不去的层层雾障,总是那么不透明。江风袭来,枯败的枫叶纷纷滑落,漂浮在江面上顺流而下,几朵破败的荻花也随风瑟瑟地抖动着,风过后,枝干光秃秃的,留下几分孤寂。在一片寂寞的氛围中,我送客人来到了浔阳江头。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表现琵琶女年长色衰后寂寞处境的诗句是“弟走从军阿姨死,。门前冷落鞍马稀,”。

  (2)《琵琶行》中用“比”的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如表现急切而愉悦情调的句子是“,”,表现旋律婉转而流畅的句子是“”,表现热烈紧张的场面的句子是“,”。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3)诗中不止一次出现月亮这个意象,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诗句是“,”。

  (4)《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些诗句是“,”。

  答案(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暮去朝来颜色故老大嫁作商人妇(2)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3)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4)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二、课内阅读强化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1.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寻声暗问弹者谁( )

  (2)弦弦掩抑声声思( )

  (3)间关莺语花底滑( )

  答案(1)悄悄(2)低沉抑郁(3)形容鸟声婉转

  12.下列对“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传神地写出了琵琶女羞涩的神态。

  B.写琵琶女端庄自重,不肯轻易见客。

  C.准确地写出了琵琶女此时的羞涩、犹疑等复杂的心理活动,还暗示出她的无限的幽愁暗恨。

  D.写出了琵琶女深夜与陌生人相见后心怀畏惧,演奏时十分拘束的神态。

  答案C

  解析A、B两项表述不全面。D项“心怀畏惧”“拘束”的表述不正确。

  1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的弹奏动作,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给人以“耳不暇接”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答案C

  解析“大珠”一句并不是“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而是用大小珠子落在玉盘上的声音来形容琵琶弹奏的乐曲的清脆悦耳。

  14.下列对“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以环境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环境的静寂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答案C

  解析A项“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错。B项“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不是这两句在文中作用最恰当的表述。D项“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错。

  15.选文生动地描写了琵琶女弹奏乐曲的全过程,请仔细阅读选文后十六句,用几个词语概括乐曲旋律的变化。(每空4个字)

  ( )→( )→( )→( )→戛然而止

  答案流畅婉转低沉冷涩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找出描写乐曲旋律的句子,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概括。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大珠小珠落玉盘”是一层,突出乐曲的流畅婉转;从“间关莺语花底滑”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是说乐曲由低沉冷涩到间歇停顿;“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句是说乐曲的激越雄壮;剩下的为一层,说乐曲戛然而止。

  三、课外阅读拓展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紫袖”“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选词造语十分工整。“紫袖红弦”不仅暗示出弹筝者的乐妓身份,也描写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

  B.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表现了女子处境的孤单,也写出了她已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自弹自感”把演奏者灵感到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写得惟妙惟肖。

  C.第三句集中笔力,写出一个无声的顷刻。“弦凝”,是乐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指咽”,是如泣如诉的情绪上升到顶点所起的突变;这无声是“声停”,而不是一味的沉寂。

  D.三、四句不仅引导读者发现了奇妙的无声之美,更通过这一无声的顷刻让读者去领悟想象那筝曲全部的美妙。和《琵琶行并序》中“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相通之处。

  答案B

  解析“女子处境的孤单”错,应是旁若无人的意思。

  17.有学者认为,《夜筝》是《琵琶行》的一个精妙的缩本。简要分析这首诗与《琵琶行》在

  描写音乐上的不同。

  答:xxxx

  答案《琵琶行》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既对琵琶乐本身作了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也在最后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来侧面烘托了音乐的美妙;而《夜筝》则从侧面落笔,通过演奏者的装束、表情和听众的感受来衬托音乐,没有对音乐进行正面描写。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流人①水调子②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①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②水调子:水调歌。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构成极凄清的意境,一方面点明了“愁”,另一方面也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了一个典型的环境。

  B.第二句“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水调子”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

  C.第三句写景侧重描写音乐,运用通感手法,想象出“千重万重雨”的视觉形象,表达出诗人听音乐时的复杂心情。

  D.这首诗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此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服务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

  答案A

  解析“愁”字并未点明,而是见于言外的。

  19.这首诗中“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分析。

  答:xxxx

  答案(1)反映了筝曲的激越。前句“岭色千重万重雨”是筝曲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想象瑰丽,表现了乐音的繁促酣畅。“断弦”表明激越的音乐达到了琴弦的极限。(2)表现了弹筝人的激愤情感。(3)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琴

  孙氏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

  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2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调弦的过程,琴音由嘈杂到纯净。湘妃,指舜妃娥皇、女英,运用湘妃的典故,总写琴声的哀怨。

  B.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自然界中常听见的风声、雨声,形象地表现琴声,化抽象为具体。

  C.颈联写听琴感受。琴声如在耳边,仿佛泉水从青色的山峰上流泻下来;琴声越来越远,又如黑鹤从青苍幽远的天空飞下。

  D.“远如玄鹤下青冥”中的“青冥”即蓝天。该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表现了琴声的旷远。

  答案B

  解析应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1.请赏析尾联的艺术手法。

  答:xxxx

  答案(1)运用了烘托手法或侧面描写。“露湿丛兰月满庭”通过描写月光满庭、露湿丛兰的寂静,烘托出听众沉浸在音乐中不愿抽离的情形,从侧面突出了琴声的魅力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2)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月光铺满庭院,院中一丛丛的兰花都被露水打湿,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音乐结束的惆怅之情,韵味悠长,意犹未尽。

  鉴赏诗歌的侧面烘托手法的步骤

  明确诗歌所写的主体事物→找出其他事物→根据诗歌主旨,联系诗句分析侧面烘托手法→从表达内容、情感方面分析作用。

  学*目标1.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2.学*描写音乐的方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3.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①湓浦口( ) ②铮铮( )

  ③悯然( )④谪居( )

  ⑤荻花( )⑥霓裳( )

  ⑦管弦( )⑧红绡( )

  ⑨银篦( )

  答案①Pén ②zhēnɡ ③mǐn ④zhé ⑤dí ⑥ní⑦xián ⑧xiāo ⑨bì

  (2)多音字

  ①漂②虾

  ③裳

  答案①piāo/piǎo/piào ②há/xiā ③chánɡ/shɑnɡ

  2.辨形组词

  答案(1)钿头/佃户(2)西舫/作坊(3)贬谪/嫡系/水滴(4)拨弦/坚忍不拔/跋涉

  3.通假举要

  曲终收拨当心画:xx

  答案通“划”,用拨子划

  4.词语解释

  (1)左迁九江郡司马:xx

  (2)委身为贾人妇:xx

  (3)使快弹数曲:xx

  (4)曲罢悯然:xx

  (5)恬然自安:xx

  (6)弦弦掩抑声声思:xx

  (7)低眉信手续续弹:xx

  (8)幽咽泉流冰下难:xx

  (9)梦啼妆泪红阑干:xx

  (10)又闻此语重唧唧:

  (11)呕哑嘲哳难为听:

  (12)却坐促弦弦转急:

  答案(1)贬官,降职(2)托身。文中是嫁的意思(3)畅快(4)忧郁的样子(5)淡泊宁静的样子(6)低沉抑郁(7)随手(8)低泣声,文中形容堵塞不畅的水流声(9)纵横错乱的样子(10)叹息声(11)形容声音繁杂,也作“啁哳” (12)退回(原处)坐下

  5.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xxxx

  今义:时间词,今年的下一年。

  (2)因为长句

  古义:xxxx

  今义:介词,表示接在后面的部分是原因;连词,常跟“所以”搭配使用,表示因果关系。

  (3)似诉*生不得志

  古义:xxxx

  今义:志愿实现(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4)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xxxx

  今义:冲出;鼓出来;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使超过一般。

  (5)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xxxx

  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6)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xxxx

  今义:色彩。

  (7)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xxxx

  今义:排行第一的人。

  (8)去来江口守空船

  古义:xxxx

  今义:去了又来。

  (9)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xxxx

  今义:向着前方。

  答案(1)第二年。(2)因此创作。(3)称心如意。(4)突然发出。(5)整理。(6)面容的色泽。(7)年纪大了。(8)走了以后。(9)以前。

  6.一词多义

  (1)言

  (2)命

  (3)数

  (4)暂

  答案(1)名词,话/名词,字/动词,说(2)动词,叫,吩咐,命令/动词,命名,题名

  (3)数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名词,数量(4)副词,短暂/副词,忽然,一下子

  7.词类活用

  (1)遂命酒:xx

  (2)歌以赠之:xx

  (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xx

  (4)商人重利轻别离:xx

  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摆酒(2)名词用作动词,作歌(3)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

  8.虚词辨析

  (1)是

  (2)为

  答案(1)指示代词,这,此/动词,表示肯定判断,是(2)动词,创作/动词,弹奏/介词,替,给

  9.句式特点

  体会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译文:xxxx

  (2)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文:xxxx

  (3)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译文:xxxx

  (4)转徙于江湖间。

  译文:xxxx

  (5)送客湓浦口。

  译文:xxxx

  (6)使快弹数曲。

  译文:xxxx

  答案(1)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

  这天晚上我才体会到被贬谪的意味。

  (2)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

  我这江州司马的青衫已被泪水浸湿。

  (3)状语后置句,“于穆、曹二善才”是后置的状语,“于”是后置的标志。

  曾经跟穆、曹二位著名琵琶乐师学艺。

  (4)状语后置句,“于江湖间”是后置的状语,“于”是后置的标志。

  在江湖上辗转奔波。

  (5)省略句,“送客”后省略“于”。

  (我)去湓浦口为朋友送行。

  (6)省略句,“使”后省略“之”。

  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

  10.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②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高二语文《琵琶行》教案范文5份(扩展5)

——《琵琶行》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能力目标:学*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重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难点: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对比、反衬

  二 、师生共同学*第四、五段。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 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决练*

  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课例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播放经过编辑的《江南烟雨琵琶行》视频及解说词)

  师:视频中提到的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白居易是怎样一位诗人?

  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师:不仅如此,白居易还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他在《长恨歌》一诗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到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板书课题)

  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

  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

  师(纠正个别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

  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

  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5分钟左右)

  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都沉浸在诗的境界里。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

  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

  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四、再读文本,学生质疑

  师: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谁解沦落人”(板书)。琵琶女的沦落经历是怎么样的?咱们首先请一位同学感受一下琵琶女的感情,为我们读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吗?你现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带出来。

  生(读第三节):“沉吟放拨插弦中……梦啼妆泪红阑干。”

  师(请另外一生评价):你觉得她的感情把握怎么样?

  生:我觉得读得挺好的。这一节主要讲琵琶女的身世,诗人对琵琶女应该比较同情,读的时候读出了同情的感觉。

  师:你是站在诗人的角度讲吧,现在如果是站在琵琶女这个角度,你觉得她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去读?

  生:悲凉。

  师:对,悲凉的感情。我们读诗歌首先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得抑扬顿挫,但更要注意把握诗歌中诗人所蕴涵的感情。刚才同学读的这一节感情把握得比较到位。

  师:就这一节,同学们有什么疑问没有?把你最想提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讨论。(生自由组合,小声交流,讨论质疑)

  师:同学们主要提了两个问题:一是琵琶女的形象及悲惨命运的原因,一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她的身世。咱们周围同学自由组合议一议,由一位同学记录小组讨论要点,两个问题可以任意选。

  (学生自由组合,讨论)

  生:我代表我们小组想说第一个问题。前几句写她少年的时候,然后还被那个秋娘嫉妒……

  师:秋娘是什么人?

  生:秋娘本身就是才华出众的歌伎,然后还要嫉妒琵琶女,说明琵琶女比秋娘还要才华横溢。后面写她“弟走从军阿姨死”,她的家人,离开的离开,死去的死去,后来她的容颜因为家庭变故和时光流逝变得非常憔悴。当时社会看重你,就是因为你的容貌好而不是有才华。琵琶女的泪既是感伤的泪又是不满的泪。

  生:我觉得琵琶女主要代表*封建社会女子普遍的悲惨的命运。

  师:这里你谈得更深入了,上升了一个高度。琵琶女的技艺高超,她年轻的时候,“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但是到了后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生(众):“门前冷落鞍马稀。”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那个时代就是重色轻才的。

  师:重色轻才。那个时代不是看重她的技艺高超,而是看重她的美貌,后来她年老色衰,所以就被抛弃了。所以从这里看出,琵琶女仅仅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对象。

  师:还有一个问题,琵琶女描绘自己一生的遭遇,是用了什么手法?

  生:对比。

  师:如果说详细些,有哪些?

  师:过去是京城名伎,现在是——

  生(众):沦落江湖。

  师:过去是少年得意——

  生(众):现在是老年失意。

  师:过去是年轻貌美——

  生(众):现在是年老色衰。

  师:过去是门庭若市——

  生(众):现在是门可罗雀。

  师:过去欢笑——

  生(众):今日辛酸。

  师:除了琵琶女,刚才说,“谁解沦落人”,沦落人一个是指琵琶女,还有一个是指谁呀?

  生(众):白居易。

  师:当诗人和琵琶女彼此穿过无数人群,走过无数条路,在这个萧瑟的秋天,相逢在浔阳江头船上的时候,他又写了什么内容呢?我们请一位同学模仿诗人白居易的口吻读第四节。

  (生读第四节)

  师:好,我们的白居易还得加把劲。我们在读这一节诗时要读出什么感情?

  生:应该和琵琶女一样感同身受吧。

  师:感同身受,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这里面,诗人的遭遇还有什么词可以体现出来?

  生:“住*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的“黄芦、苦竹、杜鹃、哀猿”。

  师:这些意象所传达出来的正是感伤之情,进行诗歌的欣赏一定要注意意象的象征意义。

  师:就这一节,大家最想提出的问题是什么?(生自由组合,讨论质疑)

  生:琵琶女的遭遇为什么会引起诗人的强烈共鸣?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怎么理解?那个“同”字,同在哪里?

  师:两个问题的本质相同。大家想一想,一个是朝廷官员,一个是江湖的歌伎;一个是高朋满座,一个是门前冷落。那他们又“同”在哪里呀?谁能说一说,你觉得“同”在哪里?

  生:从诗人的生活经历上看,他一开始满腹才华,想一展鸿鹄之志,却在朝廷中受到排挤,而被贬谪到偏僻的地方;琵琶女本来也是很有才华,但她却因为年老而无人问津,所以他们的经历都是从曾经的辉煌到如今的*淡,所以此刻他们的心境都是悲伤的。

  生:还有,他们俩都是京城人。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前面小序上讲的,“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师:对,是来自京城。现在呢,他们都来到了什么地方?

  生:浔阳江头。

  师:这一点也相同。

  生:还有一点就是他们都怀着一种落魄之情。

  生:他俩都是人才,得不到人家的重视,这也是相同的一点。

  师:都是很有才华的,琵琶女“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我觉得她的水*还是挺高的。诗人呢,也是才华横溢的,而现在却触怒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由此可见,诗人是在写琵琶女,又是在写自己,抒发郁积于心的贬谪之恨。

  五、三读文本,品味感受

  师:那么我们再想一想,他们原本认识吗?是什么打动了白居易,把两个萍水相逢的陌路人联系在一起的?谁能说一说?

  生:是因为琵琶女弹的那个琵琶曲。

  师:“谁识琵琶声”(板书),同学们,诗中有一段对音乐的描写,应该说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刚才我们班的琵琶女和诗人都读了一下,我也情不自禁,给大家背一下这一段,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一想,这一段中最精彩的句子在哪里?为什么精彩?

  (教师配乐示范背诵第二节:“寻声暗问弹者谁……唯见江心秋月白。”)

  生:我最喜欢的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它把琵琶声在沉静以后爆发的声音比作乍破的银瓶和骑士突然拔出刀枪那一瞬间的声音,更加突出了琵琶声在沉默后的慷慨激昂的特点。

  师:你很喜欢非常激越的音乐。好,还有没有?

  生:我喜欢“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因为我觉得这句话采用的是比喻的手法,先经过音乐的跌宕起伏,然后婉转动听,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来,听上去挺有感觉。

  师:比喻有什么好处?

  生:就是十分生动形象。

  师:化——

  生:化抽象为具体。

  师:对,大家都知道,写愁的情感是不是很抽象?李煜怎么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抽象的无形的愁化作具体可感的滚滚江水。李清照怎么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把抽象的无形之愁化作沉甸甸的重负。比喻的手法是不是很好?还有没有同学想谈?

  生:我喜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它把弦声首先比喻为急雨,声音非常急促,然后又如丝雨般,有非常渺茫的感觉,很形象,很生动。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谈的精彩的诗句,我想问一个问题:是什么打动了诗人?仅仅是精彩的音乐吗?谁来说一下?

  生:从第二节里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可见,作者被打动,不仅因为好听的音乐,还有琵琶女在音乐里面融入的自己的情感。

  师:有琵琶女的遭遇,有琵琶女的情感在音乐里面。

  师:那我还要问,仅仅是琵琶女的遭遇和情感在里面就打动了诗人吗?

  生:还有,诗人想到了他自己的身世。诗人也从琵琶曲中读出了自己人生中的欢悦与痛苦、苦闷与希望,这引起了诗人强烈的感情共鸣。

  师:对,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更在于它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音乐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拉*了他们的距离,在两个陌路人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

  师:好,我们下面一起读一下最后一段。(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五段)

  师:“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琴声和着白司马的泪水沉到了江底,千年之后,仿佛仍在我们耳畔回响。

  六、放飞心灵,交流感悟

  师:我想同学们还有很多的感触吧,下面我们就畅所欲言,敞开心扉,用较富有诗意的一两句话来表达你的感悟。(播放琵琶曲,生思考、写作)

  生:天公薄情病乐天,世情愚昧苦才女。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怒愤难自*。

  师:好,你很厉害呀,像一位诗人。

  生:音乐,仿佛从远处传来,又似乎就在身旁,那么清静,那么飘渺。琵琶声响彻长安城,好像有人在哭泣,幽怨着,缠绵着。弹者有意,听者有情,我愿化作一首小曲去抚慰你那懂我的心。

  师:是一首富有诗意的散文诗呀。还有没有?

  生:白居易在这个不眠之夜,用湿漉漉的诗句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的湿漉漉的心。他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师:好,这也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呀。老师也很喜欢诗歌,在备课时,也写了一首七律谈我的感受。

  投影:

  感悟《琵琶行》

  王毅军

  浔阳江畔客将还,

  秋月荻花夜色寒。

  一曲琵琶情切切,

  半觞清酒泪涟涟。

  飘零歌女伤神苦,

  沦落诗人为客难。

  司马挥毫倾肺腑,

  后生吟诵叹先贤。

  七、再读文本,升华感情

  师:今天,我们进行了一次诗歌的漫游,下面让我们伴着音乐,再一次放声地旁若无人地自由地读一遍这首诗。让我们把情感浸在诗歌的意境里,去体会音乐的美妙,去感受诗人的情怀。

  (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放声自由读全诗)

  结束语:历史不会抹杀这一切,时间不会淡忘这一页:那低眉信手的婉约,那哀怨凄切的曲调,那东船西舫的岑寂,那似曾相识的遭遇。千古的诗篇还在耳畔回响,江边那一曲低吟的琵琶,定格成了永恒的千古绝唱。

  最后让我们在悠扬的琶琵曲中,以经典为伴,与诗歌同行!

  【执教感言】

  《琵琶行 并序》原设想主要采用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围绕“谁解沦落人”“谁识琵琶声”两条线索启发点拨学生,并让学生大胆质疑,深入鉴赏诗歌中所蕴涵的丰富思想感情,让学生体会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整节课作为诗歌赏析课,力争成为书声琅琅的“生态课堂”,多元性的“对话课堂”,生成问题的“质疑课堂”,进而成为一节使人感觉是享受的语文课堂。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觉得有几点把握得较为成功:

  一是诵读教学落实较成功。有齐读、单人朗读、自由读、分段读、全篇读、放声读,初步感知读、强化体验读。从字词的读音,到情感的把握,再到朗读技巧的运用,指导具体,其中示范读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二是在教学中注意渗透学法指导。有诵读技巧的指导,有对古典诗歌思想感情的赏析方法的指导。

  三是以生为本,*等对话,使学生参与课堂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落实,接受性学*与探究合作相得益彰。能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更新角色定位,课堂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有效实现了对文本的意义建构。

  四是使合作学*成为教学常态而非装样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或依据活动时的情境,“动态生成,自由组合”生成学*小组。通过同伴互助,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教学效率。

  不足之处:

  一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存在问题。一开始课件视频播不出来;另外,在最后让学生放声自由读时不应播放视频,以免影响学生进入文本体验。

  二是咀嚼诗歌语言不够深,不够细。《琵琶行》的篇幅较长,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较多,赛课时我有意加快了教学速度,虽然在规定时间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咀嚼诗歌语言不够深,不够细,有些值得反复玩味的细节未能充分表现出来。

  (王毅军 陕西西安市西北大学附中;710069)

  【名师观察】

  创意设计 突出主体

  尊重体验 指导鉴赏

  一、创意设计,脉络清晰

  面对《琵琶行 并序》这样一篇经典课文,教师怎样能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使教学设计更精心、更优化、更具有课堂的实效性并更具有语文味呢?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王老师的这节课紧紧围绕“谁解沦落人”“谁识琵琶声”这两条线索来设计教学,切入点巧妙,教学脉络简洁清晰,并与这首诗的双线结构——以歌女的遭遇身世为明线,以诗人的感受为暗线——相契合,很有创意,值得学*和借鉴。

  二、突出主体,鼓励探究

  这节课教师能立足于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学,突出了学生的学*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学生是学*的主人,是学*的主体,不是教师填装知识的袋子,而是教师服务对象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学*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重在调动并引导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独立思考、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氛围,搭建了交流的*台。

  本节课教师在鼓励学生积极学*、大胆质疑的同时,还十分注意启发、点拨学生,使得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点拨相得益彰。这种对学生“学”的状态的关注,以及对学生学*的及时引导、恰当评价和点拨,使学生学*始终兴趣盎然,参与度高,有效实现了对文本的意义建构。

  三、书声琅琅,以读促悟

  在诗歌教学中,诵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本节课王老师以叶圣陶先生的名言“国文本是读的学科”为诵读的引领,使“读”摒弃了盲目性,更具有目的性,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语文学*的本质。在这节课中师生通过自由读、听读、跟读、教师范读等诵读方式,从初步感知、以读促悟到强化体验,从内容理解、情感把握到朗读技巧的运用,教师指导具体,教学推进有序,课堂上书声琅琅,使作者、读者和听课者的情感融为了一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尊重体验,指导鉴赏

  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培养其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琵琶行并序》情感丰富而充沛:诗中充满对黎民苍生的人文关怀,诉说了诗人贬谪浔阳时的精神诉求,展示了诗人与琵琶女人生遭际的暗合等。如何通过学*让学生真正理解诗人的情怀,走进白居易真挚而痛苦的内心世界?从这节课的实录中可以看出,王老师没有以一个**的理解去代替学生的理解,没有用自己的思考来替代学生的思考,而是耐心地引导、启发学生通过对诗文的研读,去探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世事复杂多变,这是非常可贵的。正因如此,在学*之后的“放飞心灵,交流感悟”环节里,师生都有诸多收获,令人欣喜。

  作为一首千古传颂的经典诗篇,《琵琶行》的结构美、情感美、语言美及其音乐描写之精妙,都是教学的重点。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能力,关注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在感知诗歌的基础上学*鉴赏,较好地体现了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琵琶行》教学课例

  一、导入课文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名为白居易祠。白居易祠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一弹流水一弹月”,下联是:“半入江风半入云”(板书对联)。这副对联的含义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琵琶行》(板书课题)。

  怎样学*这首诗呢?我们分四步来进行。一、整体感知;二、探讨研究;三、自主欣赏;四、联语写作。下面我们分步来学*。

  二、 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要求背诵。学*古诗词重在记诵。现在我先背诵给同学们听一听。大家看着课文,一边听,一边整体感受课文的内容。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你从诗中的哪些语句看出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诗的序言,接着教师示范背诵全诗。

  2.明确全诗感情基调。感情基调:凄凉。(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可从下面诗句看出来:“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绕船月明江水寒”、“杜鹃啼血猿哀鸣”、“满座重闻皆掩泣”。

  3.理解小序与全诗的关系。诗前面的小序与全诗有怎样的联系?(小序交待了写作的背景,是全诗内容的概括,同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4.给诗的各节拟一个小标题。这是一首叙事诗,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给诗的各节拟一个小标题。(学生交流)

  老师参与交流:秋夜送客闻琵琶移船相邀听琴声红颜苦女叙身世同病相怜诉衷情重弹琵琶皆掩泣。

  好,我们对这首诗的故事梗概基本清楚,第一个学*环节“整体感知”到这里结束,下面进行第二个环节的学*探讨研究。

  三、探讨研究

  这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我们重点探究两个问题:第一、诗中的音乐描写;第二、琵琶女与诗人的身世。

  (一)音乐描写

  这首诗有几次描写音乐?(三次)请把三次描写音乐的地方找出来,然后朗读(第一、三次指名学生读,第二次齐读)。

  从描写的角度来看,这三次对音乐的描写有没有不同?有哪些不同?(讨论一下,然后交流)

  在学生讨论、交流基础上,整理完成下表:

  三次音乐描写比较

  描写次序与角度 琵琶女 描写方法 详略处理

  第一次 没有出场 先闻其声(侧面描写) 略写

  第二次 应诗人邀约而演奏 弹奏琵琶(正面描写) 详写

  第三次 被诗人的感慨所感动再次弹奏 听众反应(侧面描写) 略写

  3.诗中描写了音乐的高低变化,你认为琵琶女演奏的弦律有怎样的变化?

  琵琶女的演奏表现出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第二乐段:“间关莺语花底滑……凝绝不通声暂歇。”(宛转低沉)

  第三乐段:“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激越雄壮)

  4.诗人是怎样描写音乐的?(学生讨论,然后交流)

  一是运用比喻。在第二节中找出描写音乐的比喻句,划出来(8句),齐读。

  比喻分为两类:一是以声喻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珠落玉盘,清脆悦耳)“银瓶乍破水浆迸”(银瓶爆破,激越雄壮)。二是以形摹声。通过一连串精巧的比喻把无形的音乐写得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把听觉和视觉都调动起来了。如“如急雨”(既能看见,又能听见,既有形,也有声)、“大珠小珠落玉盘”(既有声,又能见其形)。

  二是侧面烘托。(文中有三处。齐读)学生分组点评其作用(每组点评一句)。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忘归”和“客不发”烘托琵琶声的迷人)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以秋月之静烘托人物的全神贯注,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之中)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以诗人泪湿衣衫,烘托琵琶女音乐的哀怨感人)

  拓展:侧面描写这种方法我们还可以从一些古诗文中找到例句:

  “曲终声尽已日半,四座相对愁无言。”

  “静女其姝,俟我以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要怨恕,但坐观罗敷。”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关于诗中的音乐描写我们就探究到这里。下面我们来看一看黑板上板书的这副对联。提示:上联写的是琵琶女的琴声;下联写优美的旋律。(引导学生欣赏这副对联)

  上联写琵琶女弹出的琴声,如流水悠悠,似明月皎皎;下联写优美的旋律,随江风远播,入云天飘渺。上联两个“一弹”,刻画曲调优美多变;下联两个“半入”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琴声的效果。

  (二)人物身世

  音乐是表达感情的。《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音乐是自己身世的倾诉。因此,琵琶女看似在弹奏音乐,实际上是在倾诉人生,她在慨叹自身的凄凉!也引起了诗人白居易感情的共鸣。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沦落人”现在有哪些话和这个句子的意思相*?(“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看来他们成了“知音”了)

  提问:白居易和琵琶女的身世有哪些相同呢?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都来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啊!

  2.才能超众。琵琶女是才女。从哪里看出来?齐读:“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女有年轻时的辉煌! 白居易也有出色的才能,(穿插简介白居易)白居易29岁中进士,32岁以“拔萃”登科,35岁复应制举,“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白居易“始得名于文章”,“童子解吟长恨曲,忽而能唱琵琶篇。”

  3.落泊失意。诗中有具体的描写。请一位女生读琵琶女落泊失意的诗句:第三节中“弟走从军阿姨死……梦啼妆泪红阑干”;请一位男生读诗人落泊失意的诗句:第四节中“我从去年辞帝京……呕哑嘲哳难为听。”注意读出失意凄凉的感情。

  诗人与琵琶女都有“天涯沦落”之恨,因此诗人唱出了自己的心声:“同是天涯沦落人”!这就是本诗的主题。诗人由琵琶女的身世而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引起了思想上的共鸣,抒发了自己被贬谪的悲苦心情。

  好,对这两个问题的探究就到这里结束。下面进行第三个步骤的学*自主欣赏。

  四、自主欣赏

  现在请同学们来欣赏一段琵琶乐曲,感受一下琵琶乐曲的美(播放琵琶乐曲录音),然后根据音乐旋律的变化低声吟诵诗中相应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播放琵琶女演奏的三个乐段的内容,学生低声吟咏诗中相应的内容)。

  欣赏古典诗歌主要是欣赏语言。学了这首诗,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你为什么喜欢?现在请你任选其中一句诗自选角度写几句欣赏性的文字。要求:写3050字。(全班交流)

  五、联语写作

  白居易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心人民,“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因此,他调离九江不久,就有人在浔阳建亭纪念,九江人民对他有着深厚的情意,白居易祠中有这样一副对联: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上联是《琵琶行》诗意的浓缩。“枨触”是感触之意。下联写白居易离开九江时,九江人民对白居易的深厚情意。

  我们引读了两副对联,这两副对联对于我们学*课文都有帮助。现在我们来学一学写对联,要求同学们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感悟用对联的形式表达出来。注意从诗的内容、手法、人物的命运和遭遇以及主题等方面去琢磨。老师也写了两副对联现在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同学们课后去写作,然后在班上交流。

  浔阳江上琵琶语, 枫叶荻花,半笼烟云半笼月;

  海角天涯沦落人。 离愁谪恨,一诉琵琶一诉诗。

  现在,请同学们把老师撰写的两副对联齐读一遍。下课。

  附:学生撰写的部分对联

  一曲琵琶语,

  几多迁谪情。(孙冰倩)

  凄凄琴声昭日月,

  冷冷江水寒人心。(顾丹梅)

  一曲琵琶肝肠断,

  两行涕泪青衫湿。(周莉)

  江水幽幽琵琶语,

  岸风瑟瑟诗人情。(王翔翔)

  大弦嘈嘈,诉说天下悲愤事;

  小弦切切,倾吐四海哀伤情。(胡冬玉)

  帝京一别,万种忧怨心头起;

  江州巧遇,一曲琵琶千古留。(葛伟杰)

  浔阳江头,倡女拨弦泣身世;

  冷月岸边,骚人吟诗诉谪情。(王锦龙)

  浔阳送友偶得一世知己,

  长安驱贤自毁万古江山。(葛伟杰)

  六、教学反思

  教完《琵琶行》这篇课文,我总的感受是,学生兴趣很浓,思维活跃,收到了应有的效果。反思这堂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三点是我高度重视的。

  1.教学设计,选好角度。《琵琶行》是脍炙人口的传统名篇,过去教学很多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代替学生的感悟阅读,学生的学*非常被动。我教这一堂课,改变了教学的角度,选择了这样一个突破口:把本诗的欣赏与对联的学*结合起来。在这一课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两条教学线,一条线是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这是主线,其结构设计为“整体感知”“鉴赏探究”“自主欣赏”三个步骤;另一条线是对联的欣赏与创作,这是副线,其结构设计为“引读对联”“赏析对联”“创作对联”三个环节。这样设计,避免了教学的单一性,增强了教学的立体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增强课堂的文化氛围。

  2.解读文本,突出重点。《琵琶行》这首诗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我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的时候,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诗中两个关键的地方,突出其重点。一是诗中的音乐描写,这是诗的主要艺术特色之所在,似乎形成这样一个规律,教《琵琶行》就必须讲音乐描写;一是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这涉及到诗的主题。叙事诗是通过人物的命运来反映现实的,而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了诗人的强烈共鸣,诗人才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揭示出诗人和琵琶女的命运的共同点,才能够让学生进入诗的境界。在教学这两个重点内容的时候,我采取了欣赏与探究相结合的教法,在欣赏中探究,在探究中欣赏。欣赏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诗的内容,进而提升语文学*的人文品位。我认为,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审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进而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这便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种追求。

  3.改变学*形式,促进主动学*。在课堂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的主体,是学*的主人,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难啊!很多时候,老师一进课堂,就难于管住自己的“嘴”,就给忘了学生的活动。这堂课,我的出发点是力图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为了保证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学*的生动局面,我改变了以往教师讲解学生听的方式,在学*形式上,我设计为“诵读式感悟”、“探究式鉴赏”、“自主式赏析”和“独立式创作”,这样来促进学生自主学*和主动学*。“自主欣赏”这一板块的设计,我让学生充分交流,学生的赏析异彩纷呈,体现了个性化阅读的特点。这堂课还有一点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学生对学对联、写对联很感兴趣,尤其是他们在课下相互讨论、切磋,共同研究,体现了学生自主学*和自主探究的精神,从中也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我认为,语文学*就是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让学生在课下动起来,这就是我们语文老师所期待的一种学*状态。

  一、教学目的:

  1、欣赏并学*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第二诗段,以串讲为主。

  2、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提示:字词正音:

  湓pén(江名) 贾gǔ(商人) 思sì(名词,思绪) 嘈cáo(声音粗重)

  舫fǎng(船) 虾蟆hámó 钿diàn(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 篦bì(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 呕哑ōuyā(象声词,乐声嘈杂) 嘲哳zhāozhā(象声词,声音细碎)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初中学过他的作品《卖炭翁》。

  三、词的相关知识

  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关于小序:

  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四、课文分析鉴赏

  元和十年(9),予左迁(10)九江郡(11)司马(12)。明年秋,送客湓浦口(13),

  降职为 秋天(我)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14)。问其人,本长安 倡女(15),

  邻船 的人 那琴声 地发出京城乐曲的声调 原来是 歌女

  尝学琵琶于曹穆二善才(16),年长 色衰, 委身(1)为贾人(2)妇。 遂

  过 向 乐师 年龄增长,容颜衰老 嫁 给 作妻子(我)就

  命 酒(3),使快(4)弹 数 曲。曲罢 悯然(5), 自叙 少小

  叫(手下人)摆酒 畅快 弹奏几支曲子 弹完(她现出)忧郁的样子 述说年轻

  时欢乐事,今漂 沦(6)憔悴, 转 徙 于江湖间。予出官(7)二年,

  事情 漂泊沦落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辗转迁徙 各地 京官外调(已有)

  恬然(8)自安, 感(于)斯人言, 是夕始觉 有迁谪 意。 因 为

  自己觉得安然 (却)被这人的话感动了 才觉得被贬谪的失意之情 因此写了

  长句(9),歌(10)以赠 之,凡六百一十六言(11),命(12)曰《琵琶行》。

  (这首)七言诗 作歌 并送(给)他 共 字 命名 叫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浔阳江头(13)夜送客,枫叶荻(14)花秋瑟瑟。

  晚上,在 边 秋风下, 响瑟瑟

  第一层: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起因、自然环境,全诗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凉的气氛。

  主人(16)下马客在船,举酒 欲饮 无 管弦(17)。

  白居易 陪 走上 酒杯 (却)没有(助兴的)音乐

  醉不成欢 惨(18)将别, 别时 茫茫江浸月。

  (酒) 欢乐悲伤 分别 (看到江面) 月影映在江里

  分析: 主人下马与客在船是互文,即主客都下马登船。

  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形象说明诗人此时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此时的心绪就象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零乱。以上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 写与客人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忽 闻 水 上 琵琶声,主人忘归 客 不发。

  然听到 面 (飘来) 琴声 回去 (也) 出发

  分析: 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第三层: 概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

  第一诗段: 作者秋夜江边送客忽闻琵琶声。(诗的引子)

  寻 声暗(19)问 弹者谁? 琵琶声停语欲 迟(20)。

  顺着 轻声 询问 要回答,(又有些)迟疑

  移船 相 *邀相见,添 酒 回灯(20)重 开宴。

  把船移*那船 她 上 菜拿回 盏 新

  千 呼万 唤 始 出来, 犹抱 琵琶半遮面。

  声 声 (她)才(走) (却)还 着 遮住半边脸

  分析: 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第一层: 写邀请琵琶女的经过。

  转 轴拨 弦(22) 三 两声,未成 曲调 先 有 情。

  动琴 动琴 (调音)三声两声 没弹奏 (就) 含 深

  弦弦掩 抑(23) 声声思(24),似 诉*生不 得志。

  (一) 低沉抑郁(的乐声)(一) 愁思 好 倾 一 能

  低 眉信手(25)续续(26)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

  着头随 连续 拨 伤心的事情

  分析: 写琵琶女的调弦、音调、感受、神态,包含丰富的切身生活体验,为下文弹奏有情作铺垫,是情的根源。这里略写,预示以后琵琶女自叙身世的一段叙述。

  轻拢慢捻抹复挑,(27) 初为《霓裳(1)》后《六么(2)》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 先弹奏 弹奏

  分析: 写指法,即演奏者对各种技法综合的、熟练地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接着写以高超的技巧所奏的名曲,然后对音乐展开大段描写。

  大弦(3)嘈嘈(4)如 急雨,小弦(5)切切(6)如私语。

  粗 如同(降临的)急雨 细 在低声私语

  分析: 对比在不同弹法下产生截然相反的音乐效果。嘈嘈、切切,象声词,采用对比手法。

  嘈嘈切切错 杂 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7)

  交错间杂弹奏(好象) 在 里

  分析: 用大珠小珠落在玉盘来概括音乐的美。

  间关莺语花底滑(8), 幽咽(9)泉流冰下难(10)。

  像黄莺在花下啼叫一样宛转流利 像冰下泉水幽幽咽咽冷涩艰难

  分析: 滑和难比喻声音的特色,滑指流利畅通,像善于歌唱的黄莺在花间鸣叫一样流畅、悦耳;难指滞涩阻塞,就像人低声哭泣,气咽声堵,又像冰下泉水,阻塞难通。幽咽,见杜甫《石壕吏》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是诗人想象中听到的声音。其特点: 如泣如咽,似断似续。

  冰泉冷涩弦凝绝(11), 凝绝不通声暂歇。

  像冰下的泉流寒冷滞涩,弦声渐缓似要断绝 凝结不通弦声暂时停歇

  分析: 形容声音越来越低沉,以至停歇。

  别有 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 声胜有声。

  另 一种 产生 这时 琴

  分析:停止后,让听众想象和感受琵琶女的幽愁暗恨,因此暂时的寂静无声,比连续不断的铿锵之声更能撩拨人们的心弦,增加一层对比: 有声无声。

  银瓶乍 破 水浆迸, 铁骑突 出刀枪鸣。(12)

  突然破裂 溅射 爆发 齐鸣

  分析: 形容琴声在沉咽、暂停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是全曲的最强音。

  乐曲旋律的变化: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曲 终 收拨 当 心 画,(13)四 弦 一声(14)如裂 帛。

  乐曲终了用拨子对着(琵琶)中心划一下 四根琴弦 响 象撕裂绸帛

  画通划

  分析: 写乐曲收束时的动作和声音。

  第二层: 弹奏琵琶的过程。(全诗描写重点,最精彩的地方)

  东船西舫悄 无言, 唯见 江心秋月白。

  船静悄悄 话声 只看见 一轮秋月淡白

  分析: 用精炼的笔墨,突出琵琶感人的艺术效果。

  第三层: 听众的反映。

  为什么演奏完毕,要添上这两句?

  1、为了突出音乐效果。

  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在大段的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是画龙点睛之笔。

  2、为了深化诗歌的'意境。

  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总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第二诗段: 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景,着重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琵琶声所流露的幽愁暗恨。

  第 二 课 时

  一、课前背诵引入

  二、课文鉴赏分析

  1、听读课文

  2、分析课文

  沉吟(15)放拨插 弦 中, 整顿衣裳起 敛容(16)。

  片刻把拨子放插琴弦之中 理 现出正容

  第一层: 过渡句,琵琶女由弹奏结束到准备自叙时的动作和神情。

  自言 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17)下住。

  说(她) 子 居住

  十三学得 琵琶成,名 属教坊(1)第一部。

  成弹奏 名字列在 最前一部

  曲 罢 曾教善才 服, 妆成 每 被秋娘(2) 妒。

  一曲弹完 使琵琶名手叹服 上妆后常常 美貌歌伎嫉妒

  五陵年少(3) 争 缠头(4), 一曲 红绡不知数。(5)

  京城富贵子弟 送 (弹完) (所得) 不计其数

  钿头银篦(6) 击节 碎(7),血色罗裙 翻酒污(8)。

  镶着金花的银钗(给音乐)打拍子敲碎了 红 (被)泼翻了的酒沾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 秋月春风等闲度。

  又 (欢笑) 白白消度

  弟走 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9)。

  离开 容貌衰老

  门前冷落鞍马稀, 老大(10)嫁作商人妇。

  车马 少 年纪大了 给商人作妻子

  商人重利 轻 别离,前 月 浮梁(11)买茶去。

  营利轻视 个 到 离去

  去来(12) 江口守 空船,绕 船月 明江水寒。

  (他)走了以后(我在) 独守 围绕 月光 清寒

  去来: 偏义复词,来: 助词无义。

  夜深忽 梦 少年事, 梦 啼 妆泪 红阑干。(13)

  忽然梦见年轻时的往事 梦中啼哭泪洗脂粉红痕满面

  分析: 前半部分描写早年色艺超群时的奢华惬意的歌伎生活,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作铺垫,后半部分表现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转变的三个原因: 弟走从军,阿姨身亡,年长色衰。

  第二层: 琵琶女自叙身世的话,叙说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

  分析: 本段运用对比、反衬手法: 用琵琶女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后来的年长色衰;用昔日的纨绔子弟争相追逐,门庭若市,反衬后来的门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反衬后来的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只有明月寒水作伴的孤寂生活和伤感情怀。

  这一段里,作者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典型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侮辱、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华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诗人也仅仅把她的遭遇看成是个人的悲剧,却没有认识到这是社会的悲剧,更没有揭示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这说明作者的阶级局限,他还不可能从本质上来认识和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

  琵琶女一生遭遇,可用漂沦憔悴来概括。她的身世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悲剧,它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梦啼妆泪红阑干是对当时社会的强烈控诉。

  第三诗段: 写琵琶女的身世。

  第 三 课 时

  一、课前引入

  背诵课文已经讲析部分

  二、课文鉴赏分析

  我闻琵琶 已叹息,又闻此语重 唧唧(14)。

  早 这话更加叹息不已

  分析: 这一句用了互文的手法,是过渡句,承第二、第三诗段,表达了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同 是 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 相识!

  样 漂泊 的 见 经

  分析: 这两句写出了自己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1、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 2、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3、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正因为如此,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这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这两句是全诗的主题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现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籍的名句。这两句直抒天涯沦落之感。

  第一层: 写作者的感慨。

  我从去岁辞 帝京,谪居卧病 浔阳城。

  辞别京城 被贬抱病住在

  浔阳地 僻 无音乐,终岁不 闻 丝竹声。

  地方偏僻 年 能听到音乐

  住 * 湓江地 低湿,黄芦苦竹绕 宅 生。

  住地附* 地势 环绕住宅丛生

  其间旦暮 闻 何 物? 杜鹃啼血(1)猿 哀鸣。

  这里早晚能听到什么声音 猿猴

  春江 花朝 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 倾(2)。

  春江流水,花开早晨,月照秋夜 常常拿 就独自酌饮

  岂 无山歌与村笛,呕哑(3)嘲哳(4)难为听(5)。

  难道(此地) 叫人听不下去

  分析: 着重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揭示作者发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这一层运用反衬的手法:(1)、先说无音乐;(2)、听惯了伤感的啼鸣;(3)、山歌与村笛之难听。一方面突出处境的凄清孤苦,另一方面反衬琵琶女演奏的优美绝伦。

  第二层: 诗人自述。

  今夜闻君 琵琶语(6),如听仙乐耳暂(7)明。

  (弹奏) 曲调 暂时清明

  莫辞更坐弹 一曲,为君翻作(8)《琵琶行》。

  再 弹奏 写 (一首)

  第三层: 对琵琶女的颂扬与请求。

  段意讨论:第四诗段: 写作者的感慨。

  感我此言 良久立, 却 坐(9)促弦(10)弦 转(11)急。

  被 (她)很久站立 退回(原处)坐下 紧 弦声更加 急促

  分析: 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长期受人玩弄、侮辱后,竟然得到诗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凄凄不似向前 声, 满座 重闻 皆掩 泣(12)。

  (弦音) 象刚才的乐声 所有在座的人又听后都掩面哭泣

  分析: 皆掩泣比前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座中泣 下 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 湿(13)。

  眼泪流下 (被泪水)打湿

  分析: 用设问句表现自己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第五诗段: 写琵琶女重新弹奏,诗人为之泪下。

  三、师生共同讨论写作特点:

  要求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后,师生共同争论:

  以声喻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

  用一连串比喻(博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不仅以读者熟悉的种种声音来形容读者比较生疏的琵琶声,还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这样比喻,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还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四、小结和作业:

  1、课后练*

  2、背诵全文

  附录:板书设计

  音乐描写:

  嘈嘈粗重

  切切细轻

  急雨急骤、紧张

  错 私语舒缓、松弛

  杂 滑 流利、畅通

  弹 难 滞涩、阻塞


高二语文《琵琶行》教案范文5份(扩展6)

——《琵琶行并序》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诵读要求。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语设计:

  提起李白,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床前明月光”了,那里有真挚的感情,有清丽的词句,但我们也许只感到它的优美,并不觉得有什么出奇,因为同样意境的语句,在其他人的诗里同样可以读到。再后来,读的诗越来越多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纶送我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体浓”… …也许从这里我们开始惊诧于他才思的绮丽,那些打破常规而有无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来的?他的字里行间,果然带有一股飘忽飞逸的神仙气息。大家还记不记得高二时我们学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哪有通篇记述梦境的?人间哪有这般的山水?而李白所用的哪里是人间的言语!他的句子没有任何格律的束缚,有的是《诗经》似的端雅,有的是《山鬼》的激越。他逸兴递飞,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飞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奔马。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梦里,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尘土,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穿碧落下黄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时空毫无拘束地*。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二、解题

  1、简介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如课文注释①等,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3、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三、研*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诵读课文,消灭生字词等障碍。

  ①学生自由诵读,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

  ②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相互讨论质疑,教师巡回答疑。

  ③放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2)内容与形式的*。

  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的语句,理清思路,完成课后练*二。

  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隐忧微愁。

  2、具体研*,突出重难点。

  (1)按照诗人的思路和所写的情景,全诗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第一层。这是从历史上秦蜀阻塞的角度,极写蜀道隔绝之久与开辟之难。

  “上有六龙会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为第二层,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蜀道度越之难。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各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又与开头的“噫吁巇,危乎高哉“一句照应,显得意味深长。主旨句的第三次出现结束了全诗,将“蜀道难”的内容概括无余,使读者兴无穷之叹。

  由此可知,主旨句的反复出现,不仅在诗的结构上起着统摄、钩连、总括的作用,而且对全诗的咏叹基调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3)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了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出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凤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在风光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这既像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凶煞的双关语句,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

  3、欣赏品味。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1)善用反复:

  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至的技巧:(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 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4、赏析诗句:

  (1)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2)“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5、课堂训练。

  (1)阅读课文,经自由讨论,完成课后练*三。

  (2)背诵这首诗。

  6、 课堂小结: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诗,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教学目标:

  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示,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琵琶行》的“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

  二、整体感知

  1、 听朗读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贾(gǔ) 恬(tián) 谪(zhé) 思(sì)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嘈嘈(cáo) 间(jiān)关 虾(há)蟆(má) 名属(zhǔ)教坊(fāng) 绡(xiāo) 钿(diàn) 篦(bì) 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2、学生默读全诗,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名段内容。

  第一段写浔阳江头夜送客;第二段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段写江心自诉身世苦;第四段写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段写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讲析小序

  1、请学生朗读小序。

  2、请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提示注意以下词句。

  左迁:贬官降职。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把贬官降职叫“左迁”。

  明年:第二年。

  铮铮然有京都声:音调清脆动听,有京都流行乐曲的声调。铮铮,金属相击声,这里形容弦声清脆。

  倡女:“倡”通“娼”。这里指歌妓。

  命酒:吩咐摆酒*。命,动词,叫,吩咐,命令。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

  憔悴:脸色黄瘦。

  转徙:不断转换地方,迁移居处。

  恬然自安:心境*静,自觉安适。恬然,*静坦荡地。

  斯人:这个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天晚上才感觉到有被贬的不愉快的意味。谪,降职外调。

  因为长句:就写了一首长诗。因,连词,于是,就。为,动词,写,作。长句,指七言诗。

  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计六百一十六个字。凡,共计。言,字。

  命曰:命,动词,取名,叫它。

  3、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4、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5、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四、赏析诗歌第1段。

  1、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提示下面词句。

  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长江,因临*浔阳,故古称浔阳江。

  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五、作业

  背诵第1自然段。

  第2课时

  一、赏析诗歌第2段。

  1、“寻声暗问弹者谁”一句中的“暗”字,有人把这个字解释为“偷偷地”、“私下里”,表明诗人因自己的身份不便公开、直接问。把这种解释与课本中的解释比较一下,哪个更准确生动?

  明确:前者的解释与语境不合。诗人“暗问弹者谁”说明他并不知道弹琵琶的是歌妓,所以不存在顾虑自己为官的身份问题,后来知道是歌妓,诗人也没有因自己的身份顾虑什么,相反,对歌妓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尊重。把“暗”解释为“轻声”准确生动,因为琵琶声太动人了,致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在冷寂凄清的氛围中,琵琶声越发显得凄楚动人。“轻声”问才能表现出诗人被乐声所吸引而不忍去打断琵琶的弹奏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

  2、“琵琶声停欲语迟”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几句反映了琵琶女怎样的心理情态?一般的都认为是表现了她的“羞涩”,你以为如何?

  明确:一个红极一时的歌女年长色衰之后,嫁作商人妇,又遭到重利薄情商人的抛弃,面对这世态的炎凉,她有满腹的哀怨和苦衷。她弹奏琵琶不是招徕顾客,而是借琵琶抒发自己哀怨的心曲。这一系列不同寻常的举止情状,表现了她不愿随便重新抛头露面的心理,暗示出她有着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才能。

  3、琵琶女本不愿抛头露面,可为什么最后还是出来了?请从诗句中找出答案。

  明确:由于诗人“寻声暗问弹者谁”,又“移船相*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又“千呼万唤”,琵琶女深感盛情难却,却之不恭。诗中用了“寻”“问”“移”“邀”“添”“回”“开宴”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听到琵琶声后所激起的惊喜心情和邀见琵琶女的急切心情。在沦落天涯的不幸际遇中,觅得知音,这对于琵琶女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慰藉和鼓舞。诗人的举动表示了他对琵琶女应有的尊重和礼貌,这是以艺会友,决不同于一般文人墨客狎妓,征歌点曲。所以琵琶女终于摆脱了重重顾虑,登上了诗人所在的船头。然而毕竟是陌生人,不免有些拘谨,也许还夹杂着一点儿羞涩,故而“犹抱琵琶半遮面”。

  4、从“转轴拨弦三两声”起以下24句是写弹奏琵琶的全过程,这是全诗描写的重点,也是全诗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这部分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请归纳概括一下。

  明确:前8句中主要写了弹奏者的动作和弹奏者(也包括诗人)的心理,中间14句集中描绘琵琶乐声,其中也融进了诗人的感受。最后两句写周围的环境,烘托弹奏的效果。

  5、反复诵读这24句,你能否感受到诗人在描绘琵琶声乐时是围绕一个什么字来写的吗?

  明确:注意诗人表达感受的语句,可知是紧紧围绕一个“情”字来描绘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演奏前的调弦试音,却已使听者感到了一种动人的情韵,可见琵琶女身手不凡,造诣颇深。“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这是概括地总写一笔,依然扣住“情”字,“弦弦”“声声”“似诉”“说尽”,充分显示出乐曲的表现力,乐声是如此哀怨低沉。一开始就把琵琶声音与人物的感情交融在一起了。

  6、“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两句表现了琵琶女怎样的神态?

  明确:这两句既传神地写出了琵琶女从容自若的神态,挥洒自如的风度,又表现了她沉稳端庄的性情,还写出了她精湛娴熟的技巧,诗句凝炼而含义广博。高超的演奏是琵琶女感情、心灵、性情的表现,而知音者的聆听叹赏表现他对乐声的深刻感知和透彻理解,也反映了聆听者的感情、心灵、性格和艺术修养。

  7、诗人用了哪些比喻描写琵琶的声音?

  明确:

  比 喻 琵 琶 声

  明

  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四弦一声如裂帛 粗重急骤

  细轻委婉

  强音收束

  暗

  喻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轻脆圆润

  宛转流利

  阻塞不畅

  低沉停滞

  突然爆发

  激越雄壮

  8、请学生归纳乐声旋律的变化情况。

  明确:乐声由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雄壮激越--强音收束。从这个变化中,我们再结合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似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思绪的起伏变化,似乎听到了她在诉说不幸的*生和心中无限的幽愁暗恨。

  9、在乐曲终了之后,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结尾,这两句作用如何?

  明确:诗人没有直接写听者的热烈反响以说明琵琶女技艺非凡和乐声的感人至深,否则过于直白就不含蓄,不含蓄也就显不出深沉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反衬“有声”的音乐效果,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了。人们无声地沉浸、陶醉在艺术的享受之中,那深深打动人的乐声仿佛缭绕迂回耳际,不由得使诗人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绪上的波澜。在这片刻的沉寂中,只见一轮迷蒙的冷月荡漾在江心的微波之中,它提醒诗人从乐声中回到现实中来。这句景物描写点染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共同表现了琵琶女与诗人息息相通的复杂情感,是那么的忧愤、哀怨凄楚、苍凉,给整个音乐形象补足了画龙点睛之笔。

  10、试比较《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与《明湖居听书》对王小玉歌声的描写。

  明确:①二者都用比喻手法来描绘音乐,各有特色:《琵琶行》主要是以声喻声,用人们熟悉的声音作比,把琵琶的乐声旋律描绘得变化多彩多姿,淋漓尽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明湖居听书》主要是以形喻声,把登泰山的体验移到对高亢唱腔的欣赏上,使人领略唱腔一叠高似一叠,每叠唱腔都有与众不同的新奇境界。写唱腔的陡然低落,用一条飞蛇游走于崇山峻岭之间来作比,给人印象深刻。②二者都写了听后的感触。不过《琵琶行》写得凝炼、含蓄、更耐人回味;而《明湖居听书》则把自己的感受全盘托出,缺少《琵琶行》那动人的神韵。③二者在描写音乐时都用了烘托手法。《琵琶行》的高明这处是融情于景,景中生情,创造了深邃的诗的意境。例如“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了苍凉幽寂的氛围,一扫琵琶的急响繁音,令人转眼之间回到了现实世界:还是那“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秋夜,还是那“别时茫茫江浸月”的秋江,只是浸在江心的秋月已升到中天,把月的清辉洒向人间,令人有所思,有所待。此刻,诗人也许在痛惜自己在孤独中度过良辰美景,思念着亲人,慨叹自己不幸的遭遇……而琵琶女也许会想到“秋月春风等闲度”的过去,想到“绕船月明江水寒”的今宵,正为自己的沦落天涯悲伤不已……《明湖居听书》侧面烘托较为直白、缺乏那种诗的意蕴和情味。

  《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中和答案:相同点:①描写的过程基本相同(起始--舒徐流畅;发展--起伏跌宕;间歇--悄无声息;高潮--激烈高亢;结束--戛然而止)。②写声时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③都运用了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两者的不同点:《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的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为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而无弦之音。

  学*目标1.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2.学*描写音乐的方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3.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①湓浦口( ) ②铮铮( )

  ③悯然( )④谪居( )

  ⑤荻花( )⑥霓裳( )

  ⑦管弦( )⑧红绡( )

  ⑨银篦( )

  答案①Pén ②zhēnɡ ③mǐn ④zhé ⑤dí ⑥ní⑦xián ⑧xiāo ⑨bì

  (2)多音字

  ①漂②虾

  ③裳

  答案①piāo/piǎo/piào ②há/xiā ③chánɡ/shɑnɡ

  2.辨形组词

  答案(1)钿头/佃户(2)西舫/作坊(3)贬谪/嫡系/水滴(4)拨弦/坚忍不拔/跋涉

  3.通假举要

  曲终收拨当心画:xx

  答案通“划”,用拨子划

  4.词语解释

  (1)左迁九江郡司马:xx

  (2)委身为贾人妇:xx

  (3)使快弹数曲:xx

  (4)曲罢悯然:xx

  (5)恬然自安:xx

  (6)弦弦掩抑声声思:xx

  (7)低眉信手续续弹:xx

  (8)幽咽泉流冰下难:xx

  (9)梦啼妆泪红阑干:xx

  (10)又闻此语重唧唧:

  (11)呕哑嘲哳难为听:

  (12)却坐促弦弦转急:

  答案(1)贬官,降职(2)托身。文中是嫁的意思(3)畅快(4)忧郁的样子(5)淡泊宁静的样子(6)低沉抑郁(7)随手(8)低泣声,文中形容堵塞不畅的水流声(9)纵横错乱的样子(10)叹息声(11)形容声音繁杂,也作“啁哳” (12)退回(原处)坐下

  5.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xxxx

  今义:时间词,今年的下一年。

  (2)因为长句

  古义:xxxx

  今义:介词,表示接在后面的部分是原因;连词,常跟“所以”搭配使用,表示因果关系。

  (3)似诉*生不得志

  古义:xxxx

  今义:志愿实现(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4)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xxxx

  今义:冲出;鼓出来;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使超过一般。

  (5)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xxxx

  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6)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xxxx

  今义:色彩。

  (7)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xxxx

  今义:排行第一的人。

  (8)去来江口守空船

  古义:xxxx

  今义:去了又来。

  (9)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xxxx

  今义:向着前方。

  答案(1)第二年。(2)因此创作。(3)称心如意。(4)突然发出。(5)整理。(6)面容的色泽。(7)年纪大了。(8)走了以后。(9)以前。

  6.一词多义

  (1)言

  (2)命

  (3)数

  (4)暂

  答案(1)名词,话/名词,字/动词,说(2)动词,叫,吩咐,命令/动词,命名,题名

  (3)数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名词,数量(4)副词,短暂/副词,忽然,一下子

  7.词类活用

  (1)遂命酒:xx

  (2)歌以赠之:xx

  (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xx

  (4)商人重利轻别离:xx

  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摆酒(2)名词用作动词,作歌(3)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

  8.虚词辨析

  (1)是

  (2)为

  答案(1)指示代词,这,此/动词,表示肯定判断,是(2)动词,创作/动词,弹奏/介词,替,给

  9.句式特点

  体会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译文:xxxx

  (2)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文:xxxx

  (3)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译文:xxxx

  (4)转徙于江湖间。

  译文:xxxx

  (5)送客湓浦口。

  译文:xxxx

  (6)使快弹数曲。

  译文:xxxx

  答案(1)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

  这天晚上我才体会到被贬谪的意味。

  (2)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

  我这江州司马的青衫已被泪水浸湿。

  (3)状语后置句,“于穆、曹二善才”是后置的状语,“于”是后置的标志。

  曾经跟穆、曹二位著名琵琶乐师学艺。

  (4)状语后置句,“于江湖间”是后置的状语,“于”是后置的标志。

  在江湖上辗转奔波。

  (5)省略句,“送客”后省略“于”。

  (我)去湓浦口为朋友送行。

  (6)省略句,“使”后省略“之”。

  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

  10.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②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课外名句——白居易名句

  ①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②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③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④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⑤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

  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放言五首(其三)》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一生留下*3000篇诗作,其中《新乐府》《秦中吟》等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了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二、背景展示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被贬为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莫大的嘲弄。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三、文化常识

  歌行体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特点有:

  (1)篇幅可短可长。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

  (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仄不拘,可以换韵。“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文白对译

  白居易才华横溢,却生不逢时;他满怀忠诚,却连遭贬谪;他忧国忧民,却屡见民间疾苦。心中充满惆怅,化为一声叹息,诉不尽心中悲凉。那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化为千古绝唱,载入史册。是什么让白居易发出这样的慨叹呢?又是谁让他吟出这样的慨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踏着他**仄仄的诗行走进那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下面是本文结构思维导图,读完思考后面的两个问题。

  (1)请概括“品琴音”的“发展、高潮”部分的内容,并将其分别填入图中①②处。

  (2)请写出本诗的主旨句,并将其填入图中③处。

  答案①莺语泉流②银瓶铁骑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诗前小序有什么作用?诵读全诗,找出诗歌中和小序呼应的地方。

  答:xxxx

  答案(1)小序的作用: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②概述琵琶女的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2)诗歌中和小序呼应的地方:①“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第一段;②“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第二、三段;③“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第四段。

  2.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诗人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将琵琶声写得如此动人的?请结合第二段进行赏析。

  答:xxxx

  答案(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形象。如将“大弦”比作“急雨”,将“小弦”比作“私语”;将清脆悦耳、错落有致、圆润的声音比作“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将婉转流畅的声音比作花底的莺语,将激越雄壮、高亢激昂的声音比作铁骑突出刀枪的鸣响。(2)叠词、拟声词、联绵词的运用。“嘈嘈”“切切”“间关”(叠韵)“幽咽”(双声)表现出音乐的节奏和韵律。(3)侧面烘托。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通过听众的反应和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来展示音乐的美妙。

  3.琵琶女的第一次弹奏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xxxx

  答案(1)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侧面烘托琵琶女非凡的技艺,说明周围船上的人

  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2)“江心秋月白”提醒诗人从乐声中回到现实中来,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绪上的波澜。(3)景物描写点染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创造了美妙的意境。

  4.白居易和琵琶女有何相似之处,以至于引起了诗人强烈的共鸣?如何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

  答:xxxx

  答案(1)相似之处:①两人都出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②两人都才华出众,一个是名扬京都的女艺人,一个是才气横溢的大诗人;③两人都落魄失意,一个年长色衰嫁商人,一个犯颜直谏贬江州。(2)意蕴:这两句诗直抒“天涯沦落”之感,当为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不幸遭遇,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怨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全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士大夫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现已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藉的名句。

  5.找出诗歌中的几处环境描写,并分析它们的作用。

  答:xxxx

  答案(1)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写诗人于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2)“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分别时的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3)“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周围环境的寂静。虽然音乐结束了,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到被秋月照亮的江心,仿佛江心秋月也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该句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了令人回味的意境。(4)“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5)“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生活的环境,渲染了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片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动人。

  诗人与琵琶女可谓萍水相逢,一次这样的邂逅为什么会在诗人心底造成如此猛烈的情感震荡以至不能自持?请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xxxx

  答案(观点一)音乐认同。课文第四段有“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的交代。由课文第二段诗人对乐曲的音色、音质、节奏、旋律所作的十分准确细致、形象生动的描绘,

  可以看出诗人深谙音乐,而今却被迫远离音乐,诗人正处在一种音乐饥渴的状态,这就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会对演奏技艺高超绝伦的琵琶女的演奏如此激动了。而琵琶女只有得遇知音才会卖弄出浑身本领,白居易也只有在享受高水*表演时才会如痴如醉,于是,《琵琶行》同时展示了诗的魅力和音乐的魔力,堪称绝唱。

  (观点二)身世认同。琵琶女两次为诗人演奏中间插入了自诉身世的情节,它大大改变了作品的思想重心,精彩的琵琶奏乐因此变成了琵琶女心情故事的伴奏,很可能也成了白居易官场浮沉的背景音乐。可以说琵琶女和诗人有着完全相同的.无奈和不完全相同的屈辱,琵琶女无意中拨动了诗人最敏感的心弦,以致这位江州司马不免青衫湿。完成了身世认同的诗人与琵琶女一见如故,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年浩叹。

  (观点三)文化认同。沦落天涯的共同命运造成他们“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生活基础,更重要的是诗人一贯的*民情结和普世主义的思想,使他始终对民间疾苦有着强烈的关心,尤其在《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将自己放在了与琵琶女完全相同的地位,“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不是居高临下的屈就,而是完全*等的相知、相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最后的失态痛哭,正是彻底放下士大夫架子后的自然宣泄,宣示了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认同。

  鉴赏诗歌的侧面烘托手法

  1.内涵:烘托本是*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侧面烘托就是对事物的侧面描写。它的艺术效果,可以与渲染相媲美。

  2.侧面烘托的常见类型:

  (1)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2)物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是以闹衬静。

  (3)以物托人(情感)。如《琵琶行并序》中几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的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3.作用:运用侧面烘托手法不仅可以使主体事物的特征得以强化,更加鲜明突出,而且还可以在对照中使读者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主要事物的认识,从而收到单纯用正面描写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比喻

  《琵琶行并序》中运用了许多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给予读者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如以人们在生活中时常接触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奏出的粗重繁促的音节;以小儿女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轻细绵密的声音;以大珠小珠洒落在玉盘中的声音比喻乐声的清脆悦耳与高低交错;以花间流转的“莺语”比喻乐声的婉转流利;以冰下堵塞不畅的“泉流”比喻乐声的幽咽;以银瓶乍破水浆迸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比喻乐声休止后又骤然响起时的铿锵激越;以撕裂绢帛的声音比喻四弦齐拨时乐声的短促脆亮。联翩的妙喻能赋予抽象的音乐以具体可感的声、色、形的形象,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乐音的特点和旋律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技巧点拨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甲、乙两种事物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事物)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它能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无形化为有形,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迁移运用

  请写一个片段,描写一段景色,至少用到三个比喻句,不少于200字。

  答:xxxx

  答案(示例)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裾;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节选自朱自清《绿》)

  一、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白居易被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琵琶行并序》。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她的凄凉身世,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遭遇的无限同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自己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歌女视为自己的红尘知己,以人照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运用示例白居易对于身世沦落的歌女,未作任何物质的施舍,只因“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琵琶行并序》便获得了永世传唱。虽为贬谪之人,但毕竟是朝廷命官,能和一个投欢卖笑的歌女互叙身世,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同情不是一种炫耀、一种交换,而是一种与功利机巧全然无关的情感享受。不作居高临下的恩赐,不是装模作样的慈悲,而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和谐的相处,是同情者与被同情者之间*等的情感流动,这样的同情便是美的极致。

  二、课外素材

  杭州图书馆十年不拒乞丐

  被称赞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

  “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杭州市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如是说。因为从20xx年起,杭州市图书馆就开始实行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图书馆对这些特殊读者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这一举措推行以来,一直引起一些读者的不满。褚馆长的话在网上引发好评如潮,不少网友直赞这位馆长有北大遗风。

  选材感言当杭州图书馆坚持向乞丐和拾荒者开放时,尊重使中华大地温暖如春。尊重他人,*等地对待他人,尤其是学会尊重弱势群体,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美好。乞丐、拾荒者作为弱势群体,虽然物质上贫穷,但不等于他们精神上同样贫穷;也许他们身上有点脏,但是心灵并不脏。他们有阅读、学*和求知的需求,他们也许更需要补充精神的维他命。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等弱势群体,充分体现了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彰显了一个开放型公共图书馆应有的胸怀,更是对弱势群体精神的救助。

  千年琵琶声

  一千一百多年前,白居易左迁九江郡司马,在鄱阳湖边住了下来。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被琵琶声惊醒,循着琵琶声,诗人发现了自己。面对鄱阳湖他流下了两行清泪。琵琶声和着泪水沉到湖底,千年之后这里仍然能够听到嘈嘈切切的声音。

  我也是被琵琶声惊醒的,走在湖畔,千年之前的那声裂帛,仿佛就在耳边,仿佛就在昨天。

  那一个瞬间,白居易走在歌女的弦上,琵琶声响在诗人的诗里,拨弦的人轻拢慢捻,弦上的人醉不成欢,琵琶声渐行渐远,在心头响起,在诗里隐没,书案前,只留下江州司马,泪湿青衫。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新醅的酒,眼前的茶,但求一醉的白司马,湖心的飞鸟,湖边的新芽,挑不明诗人的醉眼昏花。江南的秋雨扯天扯地,诗人的酒杯,举得起,却放不下。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石狮子立在湖边有上千年了,你们还记不记得那个白司马?白司马怕是已经记不得你们了,那天,晚归的诗人真的醉了,烈酒烧灼着他的胸膛,他的胸中,只有难酬的壮志;烈酒蒙眬了他的双眼,他的眼里,只有模糊的背影。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声并未远去,但春天还是来了。

  诗,是有气味的,这会儿的诗,有一种湿漉漉的青草的芳香。诗人一来,满山的清流鸣泉便开始吟咏唱和,天罡浩荡,那是风在寻章摘句。诗人一伸手,便拽了满把的新诗,诗太多了,诗人开始随手抛撒,我跟在后面,一俯身,便是千古的经典。

  诗实在是太多了,诗人专门为它们建造了家园。

  白居易草堂,这是一个诗的乐园。日上三竿,诗人在这里高卧,伸一个懒腰,竟也是诗意盎然。

  我独坐在草堂前,守候着诗人,守候着白司马有些迟了的春天。

  琵琶还在,我分明听到了欣喜的弹拨,比诗人的脚步更迫切,比诗人的心情更舒展,比诗人的诗更浪漫。

  诗人归来了,一起归来的,有诗,有酒,还有花。

  一朵花,一杯酒,一首诗。分不清谁更醉人,谁更灿烂。分不清谁会芳华于弹指之间,谁将流传得更加久远。有花,有酒,白司马醉倒在诗的面前,诗无言,诗是诗人最初和最终的家园,诗是诗人永远的春天。

  读后启悟读此文,我们好像站在了烟雨濛濛的江南;听此曲,我们好像坐在了千年之前的那个夜晚。文章以饱蘸感情的笔墨让我们再次聆听了那如泣如诉的琵琶声,见证了那洒满泪水的青衫。千古绝唱《琵琶行》如花,如酒,成就了诗人永远的醉人的春天。

  一、基础知识检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快弹数曲快:快速

  B.低眉信手续续弹信:随意

  C.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暂时

  D.却坐促弦弦转急转:转变

  答案B

  解析A项快:畅快。C项暂:忽然,一下子。D项转:更,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B项均为数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A项动词,说/名词,字。C项动词,命名,题名/名词,性命。D项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轻/形容词,轻柔。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C项均为介词,在。A项介词,替/动词,是。B项连词,因此,于是,就/名词,原因,机缘。D项连词,和/介词,和。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整顿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声

  答案B

  解析A项古义:突然发出。今义:冲出;鼓出来;超出一般地显露出来;使超过一般。C项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D项古义:以前。今义:向着前方。

  5.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遂命酒

  A.商人重利轻别离

  B.歌以赠之

  C.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D.砯崖转石万壑雷

  答案B

  解析例句和B项均是名词用作动词。A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C项名词作状语,在夜里。D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转。

  6.下列各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充错误的一项是( )

  A.送客(于)湓浦口

  B.使(之)快弹数曲

  C.沉吟放拨(于)插弦中

  D.感(于)斯人(之)言

  答案C

  解析应为“沉吟放拨插(于)弦中”。

  7.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B.白居易是中唐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C.白居易诗歌的双璧是《琵琶行》和《卖炭翁》。

  D.放在文章开头的叫序,放在结尾的叫跋。

  答案C

  解析应是《琵琶行》和《长恨歌》。

  8.阅读端正好,将《琵琶行并序》(第一节)仿写成端正好。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琵琶行并序》(第一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答:xxxx

  答案(示例一)秋风起,夜无边,江浸月,枫荻乱飞。带不走离别滋味,让我一夜醉。

  (示例二)秋瑟瑟,夜沉沉,月茫茫,马蹄乱狂。劝君举杯洗愁肠,满壶是离伤。

  9.对下面诗句进行扩展,使其更加丰富、形象,扩展后的文字不少于100字。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答:xxxx

  答案(示例)天边挂着一轮孤月,似罩上了几分淡淡的云霭,又像蒙上了挥之不去的层层雾障,总是那么不透明。江风袭来,枯败的枫叶纷纷滑落,漂浮在江面上顺流而下,几朵破败的荻花也随风瑟瑟地抖动着,风过后,枝干光秃秃的,留下几分孤寂。在一片寂寞的氛围中,我送客人来到了浔阳江头。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表现琵琶女年长色衰后寂寞处境的诗句是“弟走从军阿姨死,。门前冷落鞍马稀,”。

  (2)《琵琶行》中用“比”的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如表现急切而愉悦情调的句子是“,”,表现旋律婉转而流畅的句子是“”,表现热烈紧张的场面的句子是“,”。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3)诗中不止一次出现月亮这个意象,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诗句是“,”。

  (4)《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些诗句是“,”。

  答案(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暮去朝来颜色故老大嫁作商人妇(2)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3)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4)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二、课内阅读强化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1.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寻声暗问弹者谁( )

  (2)弦弦掩抑声声思( )

  (3)间关莺语花底滑( )

  答案(1)悄悄(2)低沉抑郁(3)形容鸟声婉转

  12.下列对“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传神地写出了琵琶女羞涩的神态。

  B.写琵琶女端庄自重,不肯轻易见客。

  C.准确地写出了琵琶女此时的羞涩、犹疑等复杂的心理活动,还暗示出她的无限的幽愁暗恨。

  D.写出了琵琶女深夜与陌生人相见后心怀畏惧,演奏时十分拘束的神态。

  答案C

  解析A、B两项表述不全面。D项“心怀畏惧”“拘束”的表述不正确。

  1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的弹奏动作,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给人以“耳不暇接”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答案C

  解析“大珠”一句并不是“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而是用大小珠子落在玉盘上的声音来形容琵琶弹奏的乐曲的清脆悦耳。

  14.下列对“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以环境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环境的静寂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答案C

  解析A项“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错。B项“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不是这两句在文中作用最恰当的表述。D项“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错。

  15.选文生动地描写了琵琶女弹奏乐曲的全过程,请仔细阅读选文后十六句,用几个词语概括乐曲旋律的变化。(每空4个字)

  ( )→( )→( )→( )→戛然而止

  答案流畅婉转低沉冷涩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找出描写乐曲旋律的句子,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概括。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大珠小珠落玉盘”是一层,突出乐曲的流畅婉转;从“间关莺语花底滑”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是说乐曲由低沉冷涩到间歇停顿;“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句是说乐曲的激越雄壮;剩下的为一层,说乐曲戛然而止。

  三、课外阅读拓展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紫袖”“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选词造语十分工整。“紫袖红弦”不仅暗示出弹筝者的乐妓身份,也描写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

  B.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表现了女子处境的孤单,也写出了她已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自弹自感”把演奏者灵感到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写得惟妙惟肖。

  C.第三句集中笔力,写出一个无声的顷刻。“弦凝”,是乐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指咽”,是如泣如诉的情绪上升到顶点所起的突变;这无声是“声停”,而不是一味的沉寂。

  D.三、四句不仅引导读者发现了奇妙的无声之美,更通过这一无声的顷刻让读者去领悟想象那筝曲全部的美妙。和《琵琶行并序》中“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相通之处。

  答案B

  解析“女子处境的孤单”错,应是旁若无人的意思。

  17.有学者认为,《夜筝》是《琵琶行》的一个精妙的缩本。简要分析这首诗与《琵琶行》在

  描写音乐上的不同。

  答:xxxx

  答案《琵琶行》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既对琵琶乐本身作了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也在最后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来侧面烘托了音乐的美妙;而《夜筝》则从侧面落笔,通过演奏者的装束、表情和听众的感受来衬托音乐,没有对音乐进行正面描写。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流人①水调子②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①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②水调子:水调歌。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构成极凄清的意境,一方面点明了“愁”,另一方面也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了一个典型的环境。

  B.第二句“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水调子”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

  C.第三句写景侧重描写音乐,运用通感手法,想象出“千重万重雨”的视觉形象,表达出诗人听音乐时的复杂心情。

  D.这首诗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此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服务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

  答案A

  解析“愁”字并未点明,而是见于言外的。

  19.这首诗中“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分析。

  答:xxxx

  答案(1)反映了筝曲的激越。前句“岭色千重万重雨”是筝曲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想象瑰丽,表现了乐音的繁促酣畅。“断弦”表明激越的音乐达到了琴弦的极限。(2)表现了弹筝人的激愤情感。(3)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琴

  孙氏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

  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2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调弦的过程,琴音由嘈杂到纯净。湘妃,指舜妃娥皇、女英,运用湘妃的典故,总写琴声的哀怨。

  B.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自然界中常听见的风声、雨声,形象地表现琴声,化抽象为具体。

  C.颈联写听琴感受。琴声如在耳边,仿佛泉水从青色的山峰上流泻下来;琴声越来越远,又如黑鹤从青苍幽远的天空飞下。

  D.“远如玄鹤下青冥”中的“青冥”即蓝天。该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表现了琴声的旷远。

  答案B

  解析应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1.请赏析尾联的艺术手法。

  答:xxxx

  答案(1)运用了烘托手法或侧面描写。“露湿丛兰月满庭”通过描写月光满庭、露湿丛兰的寂静,烘托出听众沉浸在音乐中不愿抽离的情形,从侧面突出了琴声的魅力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2)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月光铺满庭院,院中一丛丛的兰花都被露水打湿,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音乐结束的惆怅之情,韵味悠长,意犹未尽。

  鉴赏诗歌的侧面烘托手法的步骤

  明确诗歌所写的主体事物→找出其他事物→根据诗歌主旨,联系诗句分析侧面烘托手法→从表达内容、情感方面分析作用。

  学*目标1.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2.学*描写音乐的方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3.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①湓浦口( ) ②铮铮( )

  ③悯然( )④谪居( )

  ⑤荻花( )⑥霓裳( )

  ⑦管弦( )⑧红绡( )

  ⑨银篦( )

  答案①Pén ②zhēnɡ ③mǐn ④zhé ⑤dí ⑥ní⑦xián ⑧xiāo ⑨bì

  (2)多音字

  ①漂②虾

  ③裳

  答案①piāo/piǎo/piào ②há/xiā ③chánɡ/shɑnɡ

  2.辨形组词

  答案(1)钿头/佃户(2)西舫/作坊(3)贬谪/嫡系/水滴(4)拨弦/坚忍不拔/跋涉

  3.通假举要

  曲终收拨当心画:xx

  答案通“划”,用拨子划

  4.词语解释

  (1)左迁九江郡司马:xx

  (2)委身为贾人妇:xx

  (3)使快弹数曲:xx

  (4)曲罢悯然:xx

  (5)恬然自安:xx

  (6)弦弦掩抑声声思:xx

  (7)低眉信手续续弹:xx

  (8)幽咽泉流冰下难:xx

  (9)梦啼妆泪红阑干:xx

  (10)又闻此语重唧唧:

  (11)呕哑嘲哳难为听:

  (12)却坐促弦弦转急:

  答案(1)贬官,降职(2)托身。文中是嫁的意思(3)畅快(4)忧郁的样子(5)淡泊宁静的样子(6)低沉抑郁(7)随手(8)低泣声,文中形容堵塞不畅的水流声(9)纵横错乱的样子(10)叹息声(11)形容声音繁杂,也作“啁哳” (12)退回(原处)坐下

  5.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xxxx

  今义:时间词,今年的下一年。

  (2)因为长句

  古义:xxxx

  今义:介词,表示接在后面的部分是原因;连词,常跟“所以”搭配使用,表示因果关系。

  (3)似诉*生不得志

  古义:xxxx

  今义:志愿实现(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4)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xxxx

  今义:冲出;鼓出来;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使超过一般。

  (5)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xxxx

  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6)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xxxx

  今义:色彩。

  (7)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xxxx

  今义:排行第一的人。

  (8)去来江口守空船

  古义:xxxx

  今义:去了又来。

  (9)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xxxx

  今义:向着前方。

  答案(1)第二年。(2)因此创作。(3)称心如意。(4)突然发出。(5)整理。(6)面容的色泽。(7)年纪大了。(8)走了以后。(9)以前。

  6.一词多义

  (1)言

  (2)命

  (3)数

  (4)暂

  答案(1)名词,话/名词,字/动词,说(2)动词,叫,吩咐,命令/动词,命名,题名

  (3)数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名词,数量(4)副词,短暂/副词,忽然,一下子

  7.词类活用

  (1)遂命酒:xx

  (2)歌以赠之:xx

  (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xx

  (4)商人重利轻别离:xx

  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摆酒(2)名词用作动词,作歌(3)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

  8.虚词辨析

  (1)是

  (2)为

  答案(1)指示代词,这,此/动词,表示肯定判断,是(2)动词,创作/动词,弹奏/介词,替,给

  9.句式特点

  体会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译文:xxxx

  (2)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文:xxxx

  (3)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译文:xxxx

  (4)转徙于江湖间。

  译文:xxxx

  (5)送客湓浦口。

  译文:xxxx

  (6)使快弹数曲。

  译文:xxxx

  答案(1)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

  这天晚上我才体会到被贬谪的意味。

  (2)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

  我这江州司马的青衫已被泪水浸湿。

  (3)状语后置句,“于穆、曹二善才”是后置的状语,“于”是后置的标志。

  曾经跟穆、曹二位著名琵琶乐师学艺。

  (4)状语后置句,“于江湖间”是后置的状语,“于”是后置的标志。

  在江湖上辗转奔波。

  (5)省略句,“送客”后省略“于”。

  (我)去湓浦口为朋友送行。

  (6)省略句,“使”后省略“之”。

  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

  10.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②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课外名句——白居易名句

  ①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②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③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④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⑤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

  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放言五首(其三)》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一生留下*3000篇诗作,其中《新乐府》《秦中吟》等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了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二、背景展示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被贬为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莫大的嘲弄。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三、文化常识

  歌行体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特点有:

  (1)篇幅可短可长。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

  (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仄不拘,可以换韵。“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文白对译

  白居易才华横溢,却生不逢时;他满怀忠诚,却连遭贬谪;他忧国忧民,却屡见民间疾苦。心中充满惆怅,化为一声叹息,诉不尽心中悲凉。那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化为千古绝唱,载入史册。是什么让白居易发出这样的慨叹呢?又是谁让他吟出这样的慨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踏着他**仄仄的诗行走进那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下面是本文结构思维导图,读完思考后面的两个问题。

  (1)请概括“品琴音”的“发展、高潮”部分的内容,并将其分别填入图中①②处。

  (2)请写出本诗的主旨句,并将其填入图中③处。

  答案①莺语泉流②银瓶铁骑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诗前小序有什么作用?诵读全诗,找出诗歌中和小序呼应的地方。

  答:xxxx

  答案(1)小序的作用: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②概述琵琶女的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2)诗歌中和小序呼应的地方:①“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第一段;②“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第二、三段;③“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第四段。

  2.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诗人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将琵琶声写得如此动人的?请结合第二段进行赏析。

  答:xxxx

  答案(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形象。如将“大弦”比作“急雨”,将“小弦”比作“私语”;将清脆悦耳、错落有致、圆润的声音比作“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将婉转流畅的声音比作花底的莺语,将激越雄壮、高亢激昂的声音比作铁骑突出刀枪的鸣响。(2)叠词、拟声词、联绵词的运用。“嘈嘈”“切切”“间关”(叠韵)“幽咽”(双声)表现出音乐的节奏和韵律。(3)侧面烘托。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通过听众的反应和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来展示音乐的美妙。

  3.琵琶女的第一次弹奏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xxxx

  答案(1)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侧面烘托琵琶女非凡的技艺,说明周围船上的人

  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2)“江心秋月白”提醒诗人从乐声中回到现实中来,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绪上的波澜。(3)景物描写点染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创造了美妙的意境。

  4.白居易和琵琶女有何相似之处,以至于引起了诗人强烈的共鸣?如何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

  答:xxxx

  答案(1)相似之处:①两人都出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②两人都才华出众,一个是名扬京都的女艺人,一个是才气横溢的大诗人;③两人都落魄失意,一个年长色衰嫁商人,一个犯颜直谏贬江州。(2)意蕴:这两句诗直抒“天涯沦落”之感,当为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不幸遭遇,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怨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全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士大夫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现已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藉的名句。

  5.找出诗歌中的几处环境描写,并分析它们的作用。

  答:xxxx

  答案(1)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写诗人于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2)“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分别时的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3)“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周围环境的寂静。虽然音乐结束了,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到被秋月照亮的江心,仿佛江心秋月也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该句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了令人回味的意境。(4)“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5)“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生活的环境,渲染了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片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动人。

  诗人与琵琶女可谓萍水相逢,一次这样的邂逅为什么会在诗人心底造成如此猛烈的情感震荡以至不能自持?请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xxxx

  答案(观点一)音乐认同。课文第四段有“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的交代。由课文第二段诗人对乐曲的音色、音质、节奏、旋律所作的十分准确细致、形象生动的描绘,

  可以看出诗人深谙音乐,而今却被迫远离音乐,诗人正处在一种音乐饥渴的状态,这就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会对演奏技艺高超绝伦的琵琶女的演奏如此激动了。而琵琶女只有得遇知音才会卖弄出浑身本领,白居易也只有在享受高水*表演时才会如痴如醉,于是,《琵琶行》同时展示了诗的魅力和音乐的魔力,堪称绝唱。

  (观点二)身世认同。琵琶女两次为诗人演奏中间插入了自诉身世的情节,它大大改变了作品的思想重心,精彩的琵琶奏乐因此变成了琵琶女心情故事的伴奏,很可能也成了白居易官场浮沉的背景音乐。可以说琵琶女和诗人有着完全相同的无奈和不完全相同的屈辱,琵琶女无意中拨动了诗人最敏感的心弦,以致这位江州司马不免青衫湿。完成了身世认同的诗人与琵琶女一见如故,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年浩叹。

  (观点三)文化认同。沦落天涯的共同命运造成他们“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生活基础,更重要的是诗人一贯的*民情结和普世主义的思想,使他始终对民间疾苦有着强烈的关心,尤其在《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将自己放在了与琵琶女完全相同的地位,“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不是居高临下的屈就,而是完全*等的相知、相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最后的失态痛哭,正是彻底放下士大夫架子后的自然宣泄,宣示了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认同。

  鉴赏诗歌的侧面烘托手法

  1.内涵:烘托本是*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侧面烘托就是对事物的侧面描写。它的艺术效果,可以与渲染相媲美。

  2.侧面烘托的常见类型:

  (1)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2)物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是以闹衬静。

  (3)以物托人(情感)。如《琵琶行并序》中几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的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3.作用:运用侧面烘托手法不仅可以使主体事物的特征得以强化,更加鲜明突出,而且还可以在对照中使读者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主要事物的认识,从而收到单纯用正面描写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比喻

  《琵琶行并序》中运用了许多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给予读者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如以人们在生活中时常接触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奏出的粗重繁促的音节;以小儿女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轻细绵密的声音;以大珠小珠洒落在玉盘中的声音比喻乐声的清脆悦耳与高低交错;以花间流转的“莺语”比喻乐声的婉转流利;以冰下堵塞不畅的“泉流”比喻乐声的幽咽;以银瓶乍破水浆迸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比喻乐声休止后又骤然响起时的铿锵激越;以撕裂绢帛的声音比喻四弦齐拨时乐声的短促脆亮。联翩的妙喻能赋予抽象的音乐以具体可感的声、色、形的形象,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乐音的特点和旋律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技巧点拨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甲、乙两种事物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事物)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它能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无形化为有形,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迁移运用

  请写一个片段,描写一段景色,至少用到三个比喻句,不少于200字。

  答:xxxx

  答案(示例)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裾;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节选自朱自清《绿》)

  一、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白居易被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琵琶行并序》。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她的凄凉身世,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遭遇的无限同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自己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歌女视为自己的红尘知己,以人照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运用示例白居易对于身世沦落的歌女,未作任何物质的施舍,只因“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琵琶行并序》便获得了永世传唱。虽为贬谪之人,但毕竟是朝廷命官,能和一个投欢卖笑的歌女互叙身世,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同情不是一种炫耀、一种交换,而是一种与功利机巧全然无关的情感享受。不作居高临下的恩赐,不是装模作样的慈悲,而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和谐的相处,是同情者与被同情者之间*等的情感流动,这样的同情便是美的极致。

  二、课外素材

  杭州图书馆十年不拒乞丐

  被称赞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

  “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杭州市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如是说。因为从20xx年起,杭州市图书馆就开始实行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图书馆对这些特殊读者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这一举措推行以来,一直引起一些读者的不满。褚馆长的话在网上引发好评如潮,不少网友直赞这位馆长有北大遗风。

  选材感言当杭州图书馆坚持向乞丐和拾荒者开放时,尊重使中华大地温暖如春。尊重他人,*等地对待他人,尤其是学会尊重弱势群体,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美好。乞丐、拾荒者作为弱势群体,虽然物质上贫穷,但不等于他们精神上同样贫穷;也许他们身上有点脏,但是心灵并不脏。他们有阅读、学*和求知的需求,他们也许更需要补充精神的维他命。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等弱势群体,充分体现了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彰显了一个开放型公共图书馆应有的胸怀,更是对弱势群体精神的救助。

  千年琵琶声

  一千一百多年前,白居易左迁九江郡司马,在鄱阳湖边住了下来。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被琵琶声惊醒,循着琵琶声,诗人发现了自己。面对鄱阳湖他流下了两行清泪。琵琶声和着泪水沉到湖底,千年之后这里仍然能够听到嘈嘈切切的声音。

  我也是被琵琶声惊醒的,走在湖畔,千年之前的那声裂帛,仿佛就在耳边,仿佛就在昨天。

  那一个瞬间,白居易走在歌女的弦上,琵琶声响在诗人的诗里,拨弦的人轻拢慢捻,弦上的人醉不成欢,琵琶声渐行渐远,在心头响起,在诗里隐没,书案前,只留下江州司马,泪湿青衫。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新醅的酒,眼前的茶,但求一醉的白司马,湖心的飞鸟,湖边的新芽,挑不明诗人的醉眼昏花。江南的秋雨扯天扯地,诗人的酒杯,举得起,却放不下。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石狮子立在湖边有上千年了,你们还记不记得那个白司马?白司马怕是已经记不得你们了,那天,晚归的诗人真的醉了,烈酒烧灼着他的胸膛,他的胸中,只有难酬的壮志;烈酒蒙眬了他的双眼,他的眼里,只有模糊的背影。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声并未远去,但春天还是来了。

  诗,是有气味的,这会儿的诗,有一种湿漉漉的青草的芳香。诗人一来,满山的清流鸣泉便开始吟咏唱和,天罡浩荡,那是风在寻章摘句。诗人一伸手,便拽了满把的新诗,诗太多了,诗人开始随手抛撒,我跟在后面,一俯身,便是千古的经典。

  诗实在是太多了,诗人专门为它们建造了家园。

  白居易草堂,这是一个诗的乐园。日上三竿,诗人在这里高卧,伸一个懒腰,竟也是诗意盎然。

  我独坐在草堂前,守候着诗人,守候着白司马有些迟了的春天。

  琵琶还在,我分明听到了欣喜的弹拨,比诗人的脚步更迫切,比诗人的心情更舒展,比诗人的诗更浪漫。


高二语文《琵琶行》教案范文5份(扩展7)

——琵琶行教学反思

琵琶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琵琶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名篇,也是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关于音乐描写的唯一一篇。所以在学*这篇文章时我把文章解读的另一个重点放在了对其音乐部分的描写和理解上。本节课通过配乐朗读,把握作者描写音乐的特殊语言和描写音乐的艺术手法。白居易在描写音乐时用了很多的叠词,如嘈嘈”形容“大弦”乐声的浊杂粗重;“切切”形容“小弦”乐声的轻细急切。形象的表现出音乐的不同特点。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音节悦耳动听。诗中对特殊词的运用有很多:叠词:弦弦、声声、续续;连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同时又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描写琵琶女弹琵琶的情形和音乐所带来的强烈的震撼效果。正面描摹: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形。如: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这两句主要写琵琶女弹奏琵琶曲的神态、动作和内心的情绪。“低眉”写琵琶女弹奏的神态,突出其情绪的低沉;“信手”写琵琶女弹奏时的动作,表现其技艺的娴熟。“无限事”表现出弹奏者借琵琶来诉说内心无尽的感触。作者通过弹奏者的动作、神情表现其高超的弹奏技艺。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侧面描写:琵琶曲产生的震撼效果。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诗描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前一句写船客听到音乐后的忘情神态衬托琵琶女高超的琴技;后一句写四周景物的寂静衬托琵琶曲的动人。衬托了音乐强烈的艺术效果,形成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通过对文本这样的分析,学生就掌握了赏析音乐描写的手法,更容易理解白居易此诗漂沦天涯的感情。在当堂检测的设计中专门选择了李白的描写音乐的《听蜀僧濬弹琴》这首诗。设置了两个问题(1)诗中第二联“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2)诗歌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音乐。以此进一步强化训练学生对手法的掌握。总之,本节课我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让学生掌握音乐描写的语言技巧和手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今天上《琵琶行》,在德起那里学到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先让学生找到诗歌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然后问学生有几个沦落人,一为歌女,一为白居易,然后问他们分别是怎样的经历,怎样的沦落,学生...

  今天上《琵琶行》,在德起那里学到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先让学生找到诗歌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然后问学生有几个沦落人,一为歌女,一为白居易,然后问他们分别是怎样的经历,怎样的沦落,学生找到第三和第四段,分别去读,设计问题,读出了怎样的琵琶女,读出了怎样的白居易,在琵琶女这里,同学们可以看到她的少年欢乐与晚景凄凉,但对于她的不幸命运认识不够深刻,她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即使五陵年少争缠头,也只是看中了她的美貌,对她并无丝毫尊重,而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看重的是利,琵琶女看重的是情,二人又怎会心灵相通呢?琵琶女凄凉的身世令人慨叹同情。梁老师也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何说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少年时不应充满欢乐吗,可那又是不是真的欢乐呢?

  理解白居易的沦落时插入背景介绍,可以让学生跟深刻的理解他的痛苦,见到琵琶女的惊喜。

  提问:是什么让他们的心灵得以相通呢?自然是那音乐了。与同学们共同欣赏经典音乐描写。但是要知道,赏音乐是为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服务的。

  一句话串起全文,也可谓缀玉连珠了!

  教学目标

  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学*描写音乐的方法,学*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背诵本段。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教学要点:

  1.理清全文思路,分析本诗结构特点。

  2.鉴赏高超的音乐描写

  (二)过程设计:

  一.导语设计

  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学生沉醉其中)

  教师:刚才同学们都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那么哪位同学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呢?(学生们各抒已见,有的说轻快、流畅;有的说悲伤、忧郁;有的说激扬动听等等,很多同学觉得难以表达出来)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表达的感受可以看出,用语言来表达音乐的感受可以说是比较难的事,大家知道音乐并不是实实在在,可感的、可触摸到的实物,它是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的。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就更罕见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白居易是怎样描写乐曲的。首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出示多媒体投影:内容为白居易简介,新乐府运动,“行”体介绍及创作背景介绍(略)。

  二.整体感知,纠正字音,学生朗读全诗。

  三.在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叙事结构,鉴赏整齐兼变化的结构美。

  1.《琵琶行》以人物为线索,形成明暗对称又交织汇聚的双线结构,这种结构既严谨缜密,又错落有致,显现出对称的整齐美,交织汇聚的变化美,明线是琵琶女的人生遭遇,暗线是诗人的感受,两线重点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句子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诗文如下的结构(多媒体展示),即板书设计(附在后文)。

  2.请学生认真读诗歌的“序”部分,理出“序”与正文的关系。

  本诗的序文交代了写作原因,内容上与正文前后照应。例如:序文的第二句与诗的第一段呼应;第三四五句与诗的第二三段呼应;第六七句与诗的第四段呼应。

  四.鉴赏诗歌中的音乐描写(琵琶女总共有三次演奏,重点欣赏第二次演奏)。

  1.请学生找出诗歌中详细描绘琵琶曲的段落(学生能够很快找出第二段)。

  2.请学生集体朗读第二段,再请一位同学朗读(此时学生的朗读感情无甚变化)。

  教师点拨:乐曲是有节奏感的,是起伏变化的,大家刚才没有读出乐曲的起伏变化,可能是大家还没有体会到乐曲的情感变化,接下来我们仔细地来品读这段琵琶曲的描写。课前我们探讨过,音乐是无形的抽象的,用文字来表达是很困难的,但我们发现白居易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来使大家感受到音乐的美?(学生顿时领悟是用了一连串的比喻)。

  3.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形象美,让学生想象“大弦”“如急雨”,“小弦如私语”等这些句子模拟的声音,再让学生揣摩琵琶女用这些声音表达的情感,这样学生不仅获得“粗重繁密”、“细幽柔宛”“清脆圆润”等音响上的认识,也体味到人物情感的变化。

  4.师生合作探究:是否能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从诗中找出相关内容。

  教师点拨:“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大珠小珠落玉盘”,此时琵琶声欢快明朗,清脆悦耳,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春时代。“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年轻的她色艺超群,名噪京华;“间关莺语花底滑”至“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银瓶乍破水浆迸”至“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高涨,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轻别离”命运的不*之感与愤懑之情,也是对不公*社会现实的愤怒控诉!

  5.学生通过琵琶女身世情感的变化再次朗读,感情有了起伏变化。

  6.教师播放名家示范朗读,让学生跟读。

  7.学生探讨: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事物牵于外,情感动于内,随感遇而形成于咏叹。”(《与元九书》)这首诗就是因事兴感之作。阅读诗序,说说琵琶女的琴声为什么会引起诗人的强烈共鸣?

  教师点拨:诗人是通过琵琶女弹奏琵琶和听她诉说身世了解琵琶女的经历的。诗人借助琵琶曲这一媒介听出了琵琶女的“*生不得志”,感觉到她心中的“无限事”,听其诉说则更是直接了解到她昔日的风光和今天的落魄。琵琶女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说和诗人有共同点。从序中可读出诗人在长安期间,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参与朝政,忧国忧民,不顾身计,结果落得远谪僻地,无所事事的下场,所以诗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可以说诗人对琵琶曲的描绘正是自身身世的倾诉。

  8.学生再次朗读,并尝试背诵,结束全课。

  【附】诵读指导:“大弦”以下四句应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9.作业布置:

  (1)延伸阅读韩愈《听颖师弹琴》(多媒体显示)。

  (2)让学生课后试着去找一些琵琶曲来听,加深体会乐曲节奏的变化。

  第二课时

  (一) 教学要点

  1. 复*音乐描写艺术

  2. 引导学生探析人物命运,感受人物的情感,鉴赏人物美

  (二) 过程设计

  1.让学生试着说说自己听过的琵琶曲,当然很少学生会熟悉,教师可以把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播放给学生听,并结合课文的乐曲部分一齐感受。

  2.请学生根据乐曲节奏变化填图(多媒体展示),附在后文,也可让学生自己绘制出来。

  3.请学生评析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4.引导学生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品味景物描写和人物情感,鉴赏诗歌意境。首先,让学生含情颂读,在学生有了第一感觉时,让他们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品味这些句子的意境,因为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具体可感的,学生大多数可以找出这些句子,此时教师让他们将自己找出来的句子进行想象勾画,用更丰富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例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叙写江边送客的句子,有位学生把它丰富为:“秋风瑟瑟,浔阳江头伫立着两个神情黯然的人,他们都无语凝噎,木然注视着茫茫江水中的那轮寒月,他们沉重的心绪如枫叶荻花飘转在寒风中一样”。应该说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将有限的文字恰到好处地描绘了一幅凄美的画面,非常契合诗歌的意境。显然学生在鉴赏诗人笔下景物的时候,已经调动了个人的情感(悲情),已经做到了意(情感)与境(画面、景物)的结合。诗中写景的句子还很多,这些句子或景中藏情,或情景并茂,都可以让学生发掘美的素材,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惨、空、绕、寒、悄无言,秋月白”等关键词,让学生联系叙事感触人物在此景下的心情。当然以我校学生的素质都能象前面那位同学描绘得如此有文采,是很少的,但至少他们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与景物相结合就相当不错了。

  5.引导学生探析人物命运,感受人物的情感,鉴赏人物美

  (1)引导学生再创造琵琶女形象

  引导学生再创造的目的,不只是要学生具体地描摹她的美貌,还要求学生能依托文字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审美体验。

  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琵琶女形象的语句,加以揣摩,想象。

  例如:“千呼万唤”、“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些名句,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如“千、万、始、半遮面”来揣摩,大部分学生能够体会到琵琶女害羞的神态及复杂沉重的心理。

  学生还会通过琵琶女自述身世的段落去理解琵琶女不幸的人生遭遇,且在上节学*的基础上,学生还能够通过具体可感的音乐去理解琵琶女的心境,以及她如何在乐曲中倾注自己的感情。

  (2)引导学生再创造诗人形象

  诗人在“序”里的自述是进行再创造的主要材料,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概括出诗人政治失意,无辜遭贬,漂泊江湖,郁闷孤苦的仕人形象。再让学生结合“醉不成欢惨将别”“同是天涯沦落人”“江洲司马青衫湿”等句子感受诗人心境与情感。他的心境凄楚而悲凉,他的情感怨愤而又富有柔情,他能从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与自己的失意人生中找到情感的相通点,并能将这种情感的共鸣升华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达出社会变乱,政治衰败带给人民深重灾难的深刻主题。

  6.学生再次朗读全诗(此时学生很有感情地朗读)。

  7.课文总结

  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然而诗人白居易用比喻的手法将乐曲的美妙表现的淋漓尽致,更可贵的是诗人使用双线结构,一虚一实,虚实相生,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为我们绘制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难怪“文章已满行人耳”,胡儿能唱《琵琶篇》。

  8.作业布置:

  (1)听一首你喜欢的乐曲,然后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你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2)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1.对新教材及课程标准地认识。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鉴赏,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本设计旨在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本设计由鉴赏琵琶曲入手,在分析音乐描写技巧的同时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和人物身世的.再现。

  2.教学上能针对学情,挖掘教材的课程资源,形象再创造,调动想象与情感的审美方法的运用;美文诵读技巧的学*获得审美体验。

  3.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学*主体地位。如合作探究,个体表现等能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体验合作的愉快。

  4.教学环节从学生实际出发,重难点突出,通过图表形象再现抽象的音乐感受,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有利于学生抽象与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5.教学方法上,多媒体辅助教学,诵读配乐,既形象可感又启发学生的学*乐趣。

  《琵琶行》用两个课时授完,第一课时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以鉴赏音乐描写为突破口,用语言将抽象化为具像,并且从中概括出诗歌的内涵与实质,以期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第二课时“学以致用”,通过联语写作,提升学生学*古诗的层次,将对古诗的理解转化为运用,将领悟转化为能力。

  从两节课的教学过程及对问题的解决来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应该高度重视的。

  首先,教学设计,选准突破口。和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一样,过去本课多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感悟阅读。我在教授此课时是引导学生感受独特情感,为此,我以音乐描写的鉴赏为突破口,品位它的描写方法及它的不同乐章,以此来带动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其次,解读文本,突出重点。本诗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时,围绕“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音乐描写是解读这一主旨句的一个侧面,情感认同是另一个侧面,而“探讨研究”的过程,是让学生围绕文本解读,并且探讨此句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为了让学生能充分理解主旨句,我还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景物环境描写,并且探究这环境描写和作者要表达的主旨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这首长篇叙事诗。所以,短暂的课堂教学中突出并抓住重点,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对话交流,积极互动。在课题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在设计中,我以感悟——鉴赏——创作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积极交出自己的学*成果。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融和对话。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引领下,师生互动,并将这种互动学*带到课外,正是语文教学的最有效的手段。

  当然,正如文中所述,在提高学*对文学作品感悟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的目标支配下,分析音乐描写的手法及技巧,虽理性解读了诗歌,但毕竟破坏了诗意。现代教学理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的根本原因是问题。片面强调感悟,淡化理解分析,事实上也会使学生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也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一个事实:强调感悟,但不能废弃分析;需要理解,但需要结合运用。

  《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兼有诗歌和文言文的特征。拿到课题后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究竟把它作为诗歌来教学还是作为文言文来教学?如果作为诗歌来教学,大量的字词知识,诗歌内容的把握,结构的梳理,怎么解决?会不会出现课堂看似很热闹而实际上学生对文本不熟悉的情况?如果作为文言文来教学,怎样体现其诗歌特征?怎样体现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后经过反复思考,与备课组成员的深入探讨,确定既然是诗歌,诗歌才是本质,就要按照诗歌来教学,按照诗歌教学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

  教什么?

  既然是诗歌教学,就应该突出诗歌教学的特点。第一就是朗诵,指导学生朗诵诗歌,在朗诵中体会诗人的感情。第二是鉴赏诗歌的写作手法。在本诗中主要是音乐描写的手法。第三因为是叙事诗,有人物形象,还要鉴赏人物形象,通过鉴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命运,深化感情,提高认知。

  字词,文意,结构怎么办?

  虽然是诗歌教学,但毕竟理解字词,把握内容是基础,也不能忽视,否则就是空中楼阁,华而不实。如果这些东西也放到课堂上,显然内容太多,课堂容量太大,而且容易喧宾夺主。所以决定这一块的知识应该在课外进行,指导让学生充分预*,自学。课堂上起一个检查,督促的作用。

  基本的教学方式。

  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也就基本确定。预*朗诵——探讨——展示。通过预*把握内容,通过朗诵领悟感情,通过探讨深化认知,通过展示促进学*,交流心得。

  课后再反思:

  这首诗前后也教了好几遍了,这次录课后,又有新感受。教学必须删繁就简。“简”就是核心,是关键,是课堂学*的主要内容。不能面面俱到,要大胆放手,学生能自己掌握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学*,教师起到主导,督促,检查的作用就行了。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篇优秀长篇诗歌,同时,此诗对于音乐的描写在诗歌史上也是很有建树的。这样的文章重点不在翻译,而在于理解和体会,对职校生来说不会太深奥难懂,对有开设声乐课的幼教专业的学生可能会更有吸引力。

  我教《琵琶行》花了两节课。第一节课主要介绍白居易,讲解《琵琶行》序言,通读全文,纠正字音,串讲课文等工作。第二节课通过赏析琵琶女的三次弹奏,品味诗歌意境,感悟音乐的魅力。重点讲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乐描写,学*如何用文字描写音乐。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汲取古代诗歌精华,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力。最后拓展延伸,听一首音乐,试模仿本文的表现手法,用形象的语言描写出、说出你听后的感受。

  在上课预备铃敲响时,请同学们欣赏视频《琵琶行》,哀婉的《琵琶语》背景音乐营造了氛围。紧接着的导语设计,让学生们感觉到似乎来到了浔阳江畔,一起感受了这个凄美的故事。这些做法都为下**了很好的铺垫,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也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接下来我和学生一起品读经典,以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为切入口,不断感悟音乐的魅力,当然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力量。这个环节对老师的语言感染力要求较高,因为没有好的语言感染力,就不能用暗示性的语言引起学生的联想,无法使学生更好体会到文章内在的魅力。对琵琶女的遭遇,对白居易的现实,学生也很难产生共鸣。我发挥自己在朗读方面的特长,富有激情地进行朗读,进行讲解,感染了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感染了学生。在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时,我对提问同学的诵读表现评价不到位,这是我这堂课做得不足的地方。

  在拓展延伸阶段,我让学生听音乐,然后用形象的语言说出内心的感受,目的是学以致用。我选择的音乐是《苗岭的早晨》,此曲利于学生开展联想、想象,利于表达,更重要的是能让多数同学言之有物。在作业的布置上,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是一大特色,非常具有针对性。

  这堂课气氛活跃,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教学受到了欢迎。学生在学*中发现了美、欣赏了美,同时更感受到了古诗词传统文学的无穷魅力。

  本节课教学过程:

  提问前几天所学的杜甫诗三首,绝大多数同学掌握得较好,少数几个同学没有记熟。

  同学们通过学*资料简要了解白居易的生*,写这首琵琶行的背景。简要介绍歌行体。同学们思考并翻译小序,分组讨论小序在文章中的作用并找出小序中的句子与原文相对应的段落。分析第一段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本节课较为成功的地方在于:通过讨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节奏较为紧密。

  值得注意的是:小组讨论的时间有点长;有些同学的参与度不高;当堂检测的效果不好;还是没有完全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讲授的内容依然有点多。

  以后设计教学环节应更注意充分调动学生而非老师讲解;注意当堂检测环节的设置;注意引导有些同学参与小组讨论;进一步明确奖惩措施,保证回顾提问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所收获。

  反思时间

  第4周

  教学内容

  《琵琶行》

  教学时间

 第5周

  在教学中贯彻地教育理念

  德育渗透、美育渗透、学科渗透、科学人文渗透

  对新教材及课程标准地认识

  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鉴赏,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本设计旨在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本设计由三个问题组成。即:1、谁解琵琶声;2、谁解青衫泪;3、谁解风物意。最后作总结概括。

  学生学*收获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③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一、感知课文,诵读文段。

  二、明确课题,合作探究

  三、分析材料,扣题成文

  四、发言交流,完成结题

  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教学中最成功地案例简述

  2、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 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理解诗人的“泪”

  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由 此也反映出朝廷动乱的变化。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人悲,己怜,社会的变化、**的衰落,汇合在“同”上。表现出他和琵琶女的“沦落”都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天涯沦落”有丰富内涵,定出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情感体验,引起一代代人的共鸣,成了千古名作。

  琵琶女“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 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 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娼 商妇 怨

  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

  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以此控诉了世人的重色轻才、重利寡情,通过民间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炎凉、动乱,控诉了黑暗的社会。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 谪官 恨

  “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高二语文《琵琶行》教案范文5份(扩展8)

——《琵琶行》原文翻译(10)份

  《琵琶行·并序》赏析

  白居易

  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撚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韵译】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下马和客人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管弦。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循身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羞答答地走出来,还怀抱琵琶半遮着羞涩的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示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抚拢慢慢捻滑抹了又加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象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清脆如黄莺在花丛下婉转鸣唱,幽咽就象清泉在沙滩底下流淌。

  好象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象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象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象铁甲骑兵撕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象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歌女负有盛名,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渡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啼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象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象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赏析】

  本题为《琵琶引并序》,“序”里却写作“行”。“行”和“引”,都是乐府歌辞的一体。“序”文如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一十二”当是传刻之误。宋人戴复古在《琵琶行诗》里已经指出:“一写六百十六字。”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各有独创性的名作。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如“序”中所说,诗里所写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故倡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

  宋人洪迈认为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作者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这是抓住了要害的。但那虚构的情节既然真实地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就诗的客观意义说,它也抒发了“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看不到这一点,同样有片面性。

  诗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琵琶女的出场。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就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无怪乎“主人忘归客不发”,要“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邀相见”了。

  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拿身份。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

  下面的一大段,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撚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正象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面对这个形象,怎能不一洒同情之泪!

  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那个“我”,是作者自己。作者由于要求革除**、实行仁政而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很痛苦。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就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转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

  原文: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上曾有凤凰来游,凤凰飞去后楼台空荡长江自己在奔流。

  吴国宫殿里的花草埋没在幽僻的小路上,晋代的豪门贵族已经变成了古墓。

  三山的`半截山峰落在青天的外面,白鹭洲从中分开了一条水流。

  总是因为浮云能遮蔽太阳,不见长安使人忧愁。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

  轻拢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客。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弟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空守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湓江地低湿,黄庐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

  轻拢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客。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弟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空守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湓江地低湿,黄庐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文:

  元和十年,我被贬到九江当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个夜晚,到湓浦口送一个朋友,听见船中有人弹琵琶,那声音,铮铮纵纵,很有京城里的韵味。问那个人,才知道她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跟曹、穆两位名师学弹琵琶,年纪渐大,姿色衰退,只好给一个商人当老婆。我便吩咐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只曲子。她弹奏完毕,十分忧伤。叙述了年轻时侯的欢乐情景;可是如今呢,飘零憔悴,在江湖中间辗转流离!我从京城里贬出来,已有两年,心情*静,安于现状。听了她的话,这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谪的味道,因而作了这首长诗送给她,共计六百一十二字(实际上全诗是六百一十六字),叫做《琵琶行》。

  晚间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枫叶荻花,在秋风里沙沙抖动。主人下了马,走进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将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着明月。忽然听见水面上飘来琵琶的声音。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

  跟着声音悄悄地询问是什么人在弹琵琶,琵琶声停止了,想说话却迟迟地没有说话。 移*船只,请那个人相见。添酒、挑灯,又摆上酒宴。再三呼唤,她才肯走出船舱,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拧转轴子,拨动了两三下丝弦,还没有弹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每一弦都在叹息,每一声都在沉思,好象在诉说不得意的身世,低着眉随着手继续地弹啊,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开头弹的是《霓裳》,后来弹的`是《六么》,粗弦嘈嘈,好象是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好象是儿女私语。嘈嘈切切,错杂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满了玉盘。花底的黄莺间间关关──叫得多么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么艰难!流水冻结了,也冻结了琵琶的弦于,弦子冻结了,声音也暂时停止。另外流露出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愁恨,这时候没有声音,却比有声音的更激动人心。突然爆破一只银瓶,水浆奔进,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曲子弹完了,收回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根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绸帛。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看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疑疑吞吞地放下拨子又插到弦中,整理好衣裳,站起来显得十分肃敬。她诉说:"本来是京城里的姑娘,家住在虾蟆陵附*。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弹罢曲于,曾赢得曲师的赞扬,妆梳起来,常引起秋娘的妒嫉。五陵少年,争先恐后地赠送礼品,一只曲子,换来无数匹吴绫蜀锦。打拍子敲碎了钿头云篦,吃美酒泼脏了血色罗裙。今年欢笑啊,明年欢笑,轻轻地度过了多少个秋夜春天;兄弟从了军,阿姨辞别了人世,无情的时光,夺去了美艳的红颜。门前的车马,越来越稀,嫁了个商人,跟他到这里。商人只看重利,哪在乎别离,上个月又到浮梁,去买茶做生意。留下我在江口,独守这空荡荡的船仓,绕船的月光白得象霜,江水也那么寒凉。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时代的往事,满脸泪水,哭醒来更加悲伤。……"

  我听了琵琶声已经叹息,又听了这番话更加歔欷。同样是失意人流落在远方,碰在一起啊,从前不认识那又何妨!我自从去年辞别了京城,贬官在浔阳,一直卧病。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哪有音乐,一年到头,也听不见管弦奏鸣。居住在湓江附*,低洼潮湿,院子周围,尽长些黄芦苦竹。早上晚间,在这儿听见的都是什么?除了杜鹃的哀鸣,就只有猿猴的悲哭。春江花晨和秋季的月夜,拿出酒来,却往往自酌自饮。难道说没有山歌?也没有村笛?呕哑嘲哳,那声音也实在难听!今晚上听了你用琵琶弹奏的乐曲,象听了天上的仙乐,耳朵也顿时清明。不要告辞,请坐下再弹一只曲子,我替你谱写歌词,题目就叫作《琵琶行》。

  听了我的话长久地站立,又坐下拨弦索,拨得更急。凄凄切切,不象刚才的声音,满座的听众,都忍不住哭泣。这当中哪一个哭得最悲酸?江州司马的眼泪啊,湿透了青衫!

  琵琶行

  原文:

  琵琶行/ 琵琶引

  唐代: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不得志 一作: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 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 一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 一作:云篦)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文:

  元和十年,我被贬到九江当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个夜晚,到湓浦口送一个朋友,听见船中有人弹琵琶,那声音,铮铮纵纵,很有京城里的韵味。问那个人,才知道她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跟曹、穆两位名师学弹琵琶,年纪渐大,姿色衰退,只好给一个商人当老婆。我便吩咐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只曲子。她弹奏完毕,十分忧伤。叙述了年轻时候的欢乐情景;可是如今呢,飘零憔悴,在江湖中间辗转流离!我从京城里贬出来,已有两年,心情*静,安于现状。听了她的话,这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谪的味道,因而作了这首长诗送给她,共计六百一十二字(实际上全诗是六百一十六字),叫做《琵琶行》。

  晚间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枫叶荻花,在秋风里沙沙抖动。主人下了马,走进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将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着明月。忽然听见水面上飘来琵琶的声音。

  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 跟着声音悄悄地询问是什么人在弹琵琶,琵琶声停止了,想说话却迟迟地没有说话。 移*船只,请那个人相见。添酒、挑灯,又摆上酒宴。再三呼唤,她才肯走出船舱,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拧转轴子,拨动了两三下丝弦,还没有弹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每一弦都在叹息,每一声都在沉思,好像在诉说不得意的身世,低着眉随着手继续地弹啊,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开头弹的是《霓裳》,后来弹的是《六幺》,粗弦嘈嘈,好像是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好像是儿女私语。嘈嘈切切,错杂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满了玉盘.花底的'黄莺间间关关——叫得多么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么艰难!流水冻结了,也冻结了琵琶的弦子,弦子冻结了,声音也暂时停止。另外流露出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愁恨,这时候没有声音,却比有声音的更激动人心。突然爆破一只银瓶,水浆奔进,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曲子弹完了,收回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根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像撕裂绸帛。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看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疑疑吞吞地放下拨子又插到弦中,整理好衣裳,站起来显得十分肃敬。她诉说:“本来是京城里的姑娘,家住在虾蟆陵附*。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弹罢曲子,曾赢得曲师的赞扬,妆梳起来,常引起秋娘的妒嫉。五陵少年,争先恐后地赠送礼品,一只曲子,换来无数匹吴绫蜀锦。打拍子敲碎了钿头云篦,吃美酒泼脏了血色罗裙。今年欢笑啊,明年欢笑,轻轻地度过了多少个秋夜春天;同属的姐妹嫁给了军人,老鸨辞别了人世,无情的时光,夺去了美艳的红颜。门前的车马,越来越稀,嫁了个商人,跟他到这里。商人只看重利,哪在乎别离,上个月又到浮梁,去买茶做生意。留下我在江口,独守这空荡荡的船仓,绕船的月光白得象霜,江水也那么寒凉。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时代的往事,满脸泪水,哭醒来更加悲伤。……”

  我听了琵琶声已经叹息,又听了这番话更加歔欷。同样是失意人流落在远方,碰在一起啊,从前不认识那又何妨!我自从去年辞别了京城,贬官在浔阳,一直卧病。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哪有音乐,一年到头,也听不见管弦奏鸣。居住在湓江附*,低洼潮湿,院子周围,尽长些黄芦苦竹。早上晚间,在这儿听见的都是什么?除了杜鹃的哀鸣,就只有猿猴的悲哭。春江花晨和秋季的月夜,拿出酒来,却往往自酌自饮。难道说没有山歌?也没有村笛?呕哑嘲哳,那声音也实在难听!今晚上听了你用琵琶弹奏的乐曲,象听了天上的仙乐,耳朵也顿时清明。不要告辞,请坐下再弹一只曲子,我替你谱写歌词,题目就叫作《琵琶行》。

  听了我的话长久地站立,又坐下拨弦索,拨得更急。凄凄切切,不象刚才的声音,满座的听众,都忍不住哭泣。这当中哪一个哭得最悲酸?江州司马的眼泪啊,湿透了青衫!

  原文

  元和十年,予左迁(1)九江郡司马。明年(2)秋,送客湓(pén)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zhēng)铮(3)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4)。年长色衰,委身(5)为贾(gǔ)人(6)妇。遂命酒,使快(7)弹数曲。曲罢悯(mǐn)然(8),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9)憔悴,转徙(xǐ)于江湖间。予出官(10)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zhé)(11)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12)。命曰《琵琶行》。

  浔(xún)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dí)花秋瑟瑟。(13)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14)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15)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16)

  弦弦掩抑声声思(sì),似诉*生不得志。(17)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18)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nícháng)》后《六(lu)幺》。(19)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20)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jiān)关莺语花底滑,幽咽(yè)泉流冰下难。(21)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22)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23)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24)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25)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háma)陵下住。(26)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27)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28)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xiāo)不知数。(29)

  钿(diàn)头银篦(bì)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30)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31)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32)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33)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34)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chóng)唧唧。(35)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zhé)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zhāo)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ōuyāzhāozhā)难为听。(36)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37)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38)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chóng)闻皆掩泣。(39)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40)

  注释译文

  注释

  〔1〕左迁:贬官,降职。古以左为卑,故称“左迁”。

  〔2〕明年:第二年。

  (3)铮铮: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

  〔4〕京都声: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5〕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6〕善才: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7〕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8〕为:做。

  〔9〕贾人:商人。

  〔10〕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11〕快:畅快。

  〔12〕悯然:忧郁的样子。

  〔13〕漂沦:漂泊沦落。

  〔14〕出官:(京官)外调。

  〔15〕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16)迁谪:贬官降职或流放。

  〔17〕为:创作。

  〔18〕长句:指七言诗。

  〔19〕歌:作歌。

  〔20〕凡:总共。

  〔21〕言:字。

  〔22〕命:命名,题名。

  〔23〕浔阳江:据考究,为流经浔阳城中的湓水,即今九江市中的龙开河(97年被人工填埋),经湓浦口注入长江。瑟瑟:形容枫树、 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4〕瑟瑟: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5)主人:诗人自指。

  〔26〕回灯:重新拨亮灯光。回:再。

  〔27〕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以调音定调。

  〔28〕掩抑:掩蔽,遏抑。

  〔29〕思:悲,伤。

  (30〕信手:随手。

  〔31〕续续弹:连续弹奏。

  〔32〕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

  〔33〕捻:揉弦的动作。

  〔34〕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

  〔35〕挑:反手回拨的动作。

  〔36〕《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本为西域乐舞,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依曲创声后流入中原。

  〔37〕《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38〕大弦:指最粗的弦。

  〔39〕嘈嘈:声音沉重抑扬。

  〔40〕小弦:指最细的弦。

  〔41〕切切:细促轻幽,急切细碎。

  〔42〕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鸟鸣声。

  〔43〕幽咽:遏塞不畅状。

  〔44〕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45〕凝绝:凝滞。

  〔46〕迸:溅射。

  〔47〕曲终:乐曲结束。

  〔48〕拔:弹奏弦乐时所用的拔工具。

  〔49〕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50〕舫:船。

  〔51〕敛容:收敛(深思时悲愤深怨的)面部表情。

  〔52〕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53〕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54〕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

  〔56〕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

  〔57〕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

  〔58〕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59〕钿头银篦:此指镶嵌着花钿的篦形发饰。

  〔60〕击节:打拍子。

  〔61〕颜色故:容貌衰老。

  〔62〕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盛产茶叶。

  〔63〕去来:走了以后。

  〔64〕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

  〔65〕阑干:纵横散乱的样子。

  〔66〕重:重新,重又之意。

  〔67〕唧唧:叹声。

  〔68〕呕哑嘲哳:形容声音噪杂。

  〔69〕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70〕暂:突然。

  〔71〕却坐:退回到原处。

  〔72〕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73〕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74〕掩泣:掩面哭泣。

  〔75〕青衫:唐朝八品、九品文官的服色。白居易当时的官阶是将侍郎,从九品,所以服青衫。

  译文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琵琶行原文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不得志 一作: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 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 一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 一作:云篦)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琵琶行译文

  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天,我送客到湓浦口,听到船中有夜琵琶的,听那乐音,铮铮的竟有京城流行的乐曲声韵。询问那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跟穆、曹两位名师学弹琵琶,后来年岁增长,容貌衰老,就嫁给一个商人做妻子。我于是叫人摆上酒*,让她尽情地弹几支曲子。曲子弹完后,她显得十分忧郁,自己叙述了年轻时欢乐的往事,可如今漂泊流落,面容憔悴,辗转于各地。我离开京城调到外地做官已经两年,心境*静,安于现状,却被这个歌女的话所触动,这天晚上才觉得有了被贬谪的意味。因此写了这首七言古诗,吟咏并赠送给她,一共六百一十六字,取名叫《琵琶行》。

  夜晚来临,我来到浔阳江边为客人送行,枫叶和荻花在秋风中瑟瑟作响。我和客人一同下了马来到船上,举起酒杯想畅饮却没有音乐相伴助兴。喝醉了,心情却并不愉快,我怀着悲伤的心情要与朋友分别,其时月影沉浸在茫茫的江水之中。这时,忽视听到水面上传来琵琶声,我忘记了回家,客人也忘记了开船出发。

  我追寻着声音悄悄问弹琵琶的是谁?琵琶声停了下来,琵琶女想要答话却又有些迟疑。我移*船只请她过来见面,添上酒把灯光拨亮些,再一次摆开酒宴。千呼万唤琵琶女才走出船舱来,还怀抱着琵琶羞涩地遮住半边脸庞。她拧转琴轴,拨动丝弦,试弹了三两声,还没有奏出曲调就先有了情意。声声弦音低沉抑郁,充满愁思,好像在诉说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她低着眉头随手连续地弹,说尽了心中无限伤心的往事。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先奏《霓裳》后奏《六幺》。大弦声音浊杂粗重犹如暴雨,小弦声音轻细好似窃窃私语。粗重轻细的声音交错弹奏,如同大珠小珠散落在玉盘里发出清脆圆润的声音。那音一会儿像黄莺在花下啼鸣婉转流利,一会儿似泉水在冰下流动滞涩不畅。像正在凝成冰的泉水又冷又涩不能畅流,弦似乎凝结不动,弦凝结不动声音暂时停歇了下来。停歇中另有一种幽愁暗恨在产生,此时无声却胜过有声。突然如同银瓶破裂水浆溅射,又像铁甲骑兵突然杀出,刀枪碰撞轰鸣作响。乐曲终了,琵琶女用拨子对着琵琶中心划了一下,四根弦同时发出如同撕裂丝绸一样的声音。东船西舫悄然无声,只见倒映在江心的秋月又白又亮。

  琵琶女迟疑一下,放下拨子插入弦中,然后整理好衣裳,起身站立显出庄重的神色。她自说本来是京城的女子,家住在虾蟆陵下。十三岁就学会了弹奏琵琶,名字编在教坊第一队里。一曲弹罢曾让琵琶师们佩服,梳妆好了常常被同行歌伎嫉妒。京城富贵子弟竞相赠送缠头,弹完了一支曲子得到的红绡不知其数。上端镶着金花的银钗因随着乐曲打拍子而被敲碎,猩红的罗裙因泼翻了酒而被沾污。欢乐的日子一年又一年,美好的岁月就这样白白地虚度了。弟弟从军去了,鸨母也死了,随着时光的流逝容貌衰老了。门前冷清下来,很少有车马光顾,年纪大了,出嫁作了商人的妻子。商人看重钱财不在乎别离,上个月去浮梁县买茶做生意去了。去浮梁以后,我在江口独守空船,绕船伴我的只有这明亮的月亮和寒冷的江水,深夜里我忽然梦见年轻时候的往事,梦中哭得搽了脂粉的脸上红色泪痕纵横交错。

  我听了琵琶声已经深为叹息了,又听到了这一番话更加感叹不已。同样是沦落天涯遭遇不幸的人,今天既然相逢在一起,何必要曾经互相认识呢!我从去年离开京城,被贬职居住在浔阳城,又加染上了疾病。浔阳地处偏僻,没有音乐,终年听不到丝竹之声。住宅靠*湓江,地势低洼潮湿,只有芦苇苦竹绕宅而生。这里早晚能听见是什么?只有杜鹃的悲啼、猿猴的哀鸣。不管是春天江边鲜花盛开的早晨,还是秋月朗照的夜晚,常常拿出酒来独自酌饮。难道这里没有樵夫的.山歌与牧童的笛声,可那声音单调嘈杂太难听了。今夜听到你琵琶弹奏的乐曲,如同听到仙界的音乐,耳目顿时清朗明净。你不要推辞,再坐下来弹上一曲,我为你写作《琵琶行》的歌辞。

  她被我这翻话感动,站立了许久,随后退回原处坐下把弦拧紧,弦音变得更急促。凄凄切切不像刚才的声音,在座所有的人重新听到那音乐都掩面哭泣。在座的谁的眼泪流得最多?我这个江州司马的青衫已被泪水湿透了。

  琵琶行原文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不得志 一作: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 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 一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 一作:云篦)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琵琶行译文

  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天,我送客到湓浦口,听到船中有夜琵琶的,听那乐音,铮铮的竟有京城流行的乐曲声韵。询问那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跟穆、曹两位名师学弹琵琶,后来年岁增长,容貌衰老,就嫁给一个商人做妻子。我于是叫人摆上酒*,让她尽情地弹几支曲子。曲子弹完后,她显得十分忧郁,自己叙述了年轻时欢乐的往事,可如今漂泊流落,面容憔悴,辗转于各地。我离开京城调到外地做官已经两年,心境*静,安于现状,却被这个歌女的话所触动,这天晚上才觉得有了被贬谪的意味。因此写了这首七言古诗,吟咏并赠送给她,一共六百一十六字,取名叫《琵琶行》。

  夜晚来临,我来到浔阳江边为客人送行,枫叶和荻花在秋风中瑟瑟作响。我和客人一同下了马来到船上,举起酒杯想畅饮却没有音乐相伴助兴。喝醉了,心情却并不愉快,我怀着悲伤的心情要与朋友分别,其时月影沉浸在茫茫的江水之中。这时,忽视听到水面上传来琵琶声,我忘记了回家,客人也忘记了开船出发。

  我追寻着声音悄悄问弹琵琶的是谁?琵琶声停了下来,琵琶女想要答话却又有些迟疑。我移*船只请她过来见面,添上酒把灯光拨亮些,再一次摆开酒宴。千呼万唤琵琶女才走出船舱来,还怀抱着琵琶羞涩地遮住半边脸庞。她拧转琴轴,拨动丝弦,试弹了三两声,还没有奏出曲调就先有了情意。声声弦音低沉抑郁,充满愁思,好像在诉说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她低着眉头随手连续地弹,说尽了心中无限伤心的往事。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先奏《霓裳》后奏《六幺》。大弦声音浊杂粗重犹如暴雨,小弦声音轻细好似窃窃私语。粗重轻细的声音交错弹奏,如同大珠小珠散落在玉盘里发出清脆圆润的声音。那音一会儿像黄莺在花下啼鸣婉转流利,一会儿似泉水在冰下流动滞涩不畅。像正在凝成冰的泉水又冷又涩不能畅流,弦似乎凝结不动,弦凝结不动声音暂时停歇了下来。停歇中另有一种幽愁暗恨在产生,此时无声却胜过有声。突然如同银瓶破裂水浆溅射,又像铁甲骑兵突然杀出,刀枪碰撞轰鸣作响。乐曲终了,琵琶女用拨子对着琵琶中心划了一下,四根弦同时发出如同撕裂丝绸一样的声音。东船西舫悄然无声,只见倒映在江心的秋月又白又亮。

  琵琶女迟疑一下,放下拨子插入弦中,然后整理好衣裳,起身站立显出庄重的神色。她自说本来是京城的女子,家住在虾蟆陵下。十三岁就学会了弹奏琵琶,名字编在教坊第一队里。一曲弹罢曾让琵琶师们佩服,梳妆好了常常被同行歌伎嫉妒。京城富贵子弟竞相赠送缠头,弹完了一支曲子得到的红绡不知其数。上端镶着金花的银钗因随着乐曲打拍子而被敲碎,猩红的罗裙因泼翻了酒而被沾污。欢乐的日子一年又一年,美好的岁月就这样白白地虚度了。弟弟从军去了,鸨母也死了,随着时光的流逝容貌衰老了。门前冷清下来,很少有车马光顾,年纪大了,出嫁作了商人的妻子。商人看重钱财不在乎别离,上个月去浮梁县买茶做生意去了。去浮梁以后,我在江口独守空船,绕船伴我的只有这明亮的月亮和寒冷的江水,深夜里我忽然梦见年轻时候的往事,梦中哭得搽了脂粉的脸上红色泪痕纵横交错。

  我听了琵琶声已经深为叹息了,又听到了这一番话更加感叹不已。同样是沦落天涯遭遇不幸的人,今天既然相逢在一起,何必要曾经互相认识呢!我从去年离开京城,被贬职居住在浔阳城,又加染上了疾病。浔阳地处偏僻,没有音乐,终年听不到丝竹之声。住宅靠*湓江,地势低洼潮湿,只有芦苇苦竹绕宅而生。这里早晚能听见是什么?只有杜鹃的悲啼、猿猴的哀鸣。不管是春天江边鲜花盛开的`早晨,还是秋月朗照的夜晚,常常拿出酒来独自酌饮。难道这里没有樵夫的山歌与牧童的笛声,可那声音单调嘈杂太难听了。今夜听到你琵琶弹奏的乐曲,如同听到仙界的音乐,耳目顿时清朗明净。你不要推辞,再坐下来弹上一曲,我为你写作《琵琶行》的歌辞。

  她被我这翻话感动,站立了许久,随后退回原处坐下把弦拧紧,弦音变得更急促。凄凄切切不像刚才的声音,在座所有的人重新听到那音乐都掩面哭泣。在座的谁的眼泪流得最多?我这个江州司马的青衫已被泪水湿透了。

  琵琶行/琵琶引

  [唐代]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唿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不得志一作: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一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一作:云篦)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文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夜晚我到浔阳江头送别客人,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得发出飒飒声响。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想要饮酒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茫茫江水中浸着一轮冷月。

  忽然听见江面传来阵阵琵琶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轻声询问弹琵琶的是谁?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不语。

  我们移船靠*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唿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用怀里抱着的琵琶半遮着脸面。

  她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还没弹成曲调却先有了感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一生的不如意。

  她低眉随手慢慢地连续弹奏,尽情地倾诉心底无限的伤心事。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声音沉重抑扬如暴风骤雨,小弦细促轻幽、急切细碎,如人窃窃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大小小的珍珠一颗颗掉落玉盘。

  一会儿像黄鹂在花下啼鸣婉转流利,一会儿又像泉水在冰下流动滞涩不畅。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声音暂歇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琵琶之音陡然高昂,似银瓶炸裂,水浆奔迸;又像杀出一队铁骑,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面和西面的画舫和游船都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之中映着的秋月泛着白光。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她本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十三岁就已学会弹奏琵琶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乐团的第一部里。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城的富贵子弟争着给我赏赐,每当一曲弹罢,不知要给多少彩绸。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教坊的兄弟参军去了,当家的阿姨也死了,暮去朝来我也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自己的年岁大了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只重营利,对离别看得很轻淡,上个月他到浮梁买茶办货去了。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常梦到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了琵琶声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加歔欷。

  同样都是天涯沦落的可怜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便一直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也听不见管弦奏鸣。

  居住在湓江附*,低洼潮湿,院子周围,尽长些黄芦苦竹。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上听了你用琵琶弹奏的乐曲,像听了天上的仙乐,耳朵也顿时清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似刚才奏过的单调,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注释

  左迁:贬官,降职。古以左为卑,故称“左迁”。

  明年:第二年。

  铮铮: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

  京都声: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善才: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为:做。

  贾(gǔ)人:商人。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快:畅快。

  悯然:忧郁的样子。

  漂沦:漂泊沦落。

  出官:(京官)外调。

  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迁谪:贬官降职或流放。

  为:创作。

  长句:指七言诗。

  歌:作歌。

  凡:总共。

  言:字。

  命:命名,题名。

  浔阳江:据考究,为流经浔阳城中的湓水,即今九江市中的龙开河(97年被人工填埋),经湓浦口注入长江。瑟瑟: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瑟瑟: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主人:诗人自指。

  回灯:重新拨亮灯光。回:再。

  转轴拨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以调音定调。

  掩抑:掩蔽,遏抑。

  思:悲,伤。

  信手:随手。

  续续弹:连续弹奏。

  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

  捻:揉弦的动作。

  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

  挑:反手回拨的动作。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本为西域乐舞,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依曲创声后流入中原。

  《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大弦:指最粗的弦。

  嘈嘈:声音沉重抑扬。

  小弦:指最细的弦。

  切切:细促轻幽,急切细碎。

  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鸟鸣声。

  幽咽:遏塞不畅状。

  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凝绝:凝滞。

  迸:溅射。

  曲终:乐曲结束。

  拔:弹奏弦乐时所用的拔工具。

  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舫:船。

  敛容:收敛(深思时悲愤深怨的)面部表情。

  虾(há)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

  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

  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

  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钿(diàn)头银篦(bì):此指镶嵌着花钿的篦形发饰。

  击节:打拍子。

  颜色故:容貌衰老。

  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盛产茶叶。

  去来:走了以后。

  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

  阑干:纵横散乱的样子。

  重:重新,重又之意。

  唧唧:叹声。

  呕哑嘲哳:形容声音噪杂。

  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暂:突然。

  却坐:退回到原处。

  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掩泣:掩面哭泣。

  青衫:唐朝八品、九品文官的服色。白居易当时的官阶是将侍郎,从九品,所以服青衫。

  赏析: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杰作,全文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二句上会合。歌女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可算是明线;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是暗线。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它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内容贴*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雅俗共赏。

  第一部分写江上送客,忽闻琵琶声,为引出琵琶女作交代。

  从“浔阳江头夜送客”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叙写送别宴无音乐的遗憾,邀请商人妇弹奏琵琶的情形,细致描绘琵琶的声调,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唿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唿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唿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意身份。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唿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第二部分写琵琶女及其演奏的琵琶曲,具体而生动地揭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

  琵琶女因“*生不得志”而“千唿万唤始出来”,又通过琵琶声调的描写,表现琵琶女的高超弹技。用手指叩弦(拢),用手指揉弦(捻),顺手下拨(抹),反手回拨(挑),动作娴熟自然。粗弦沉重雄壮“如急雨”,细弦细碎如“私语”,清脆圆润如大小珠子落玉盘,又如花底莺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述。“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第三部分写琵琶女自述身世。

  从“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诗人代商妇诉说身世,由少女到商妇的经历,亦如琵琶声的激扬幽抑。正象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

  第四部分写诗人深沉的感慨。

  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写诗人,为第四段,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诗人和琵琶女都是从繁华的京城沦落到这偏僻处,诗人的同情中饱含叹息自己的不幸,“似诉生*不得志”的琵琶声中也诉说着诗人的心中不*。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

  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的。

  其一,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

  其二,诗中的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

  其三,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诸如“千唿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都是多么凝炼优美、多么叩人心扉的语句啊!

  《琵琶行》 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 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琵琶行并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初中九年级课本中为“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虾蟆(há

  má)陵]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文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我下马和客人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管弦。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声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我们移船靠*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千呼万唤她才不情愿地走出来,还怀抱琵琶半遮着脸面。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生的不得志;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轻轻抚拢慢慢捻滑抹了又加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原文

  元和十年,予左迁(1)九江郡司马。明年(2)秋,送客湓(pén)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zhēng)铮(3)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4)。年长色衰,委身(5)为贾(gǔ)人(6)妇。遂命酒,使快(7)弹数曲。曲罢悯(mǐn)然(8),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9)憔悴,转徙(xǐ)于江湖间。予出官(10)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zhé)(11)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12)。命曰《琵琶行》。

  浔(xún)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dí)花秋瑟瑟。(13)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14)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15)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16)

  弦弦掩抑声声思(sì),似诉*生不得志。(17)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18)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nícháng)》后《六(lu)幺》。(19)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20)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jiān)关莺语花底滑,幽咽(yè)泉流冰下难。(21)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22)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23)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24)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25)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háma)陵下住。(26)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27)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28)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xiāo)不知数。(29)

  钿(diàn)头银篦(bì)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30)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31)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32)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33)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34)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chóng)唧唧。(35)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zhé)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zhāo)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ōuyāzhāozhā)难为听。(36)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37)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38)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chóng)闻皆掩泣。(39)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40)

  注释译文

  注释

  〔1〕左迁:贬官,降职。古以左为卑,故称“左迁”。

  〔2〕明年:第二年。

  (3)铮铮: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

  〔4〕京都声: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5〕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6〕善才: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7〕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8〕为:做。

  〔9〕贾人:商人。

  〔10〕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11〕快:畅快。

  〔12〕悯然:忧郁的样子。

  〔13〕漂沦:漂泊沦落。

  〔14〕出官:(京官)外调。

  〔15〕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16)迁谪:贬官降职或流放。

  〔17〕为:创作。

  〔18〕长句:指七言诗。

  〔19〕歌:作歌。

  〔20〕凡:总共。

  〔21〕言:字。

  〔22〕命:命名,题名。

  〔23〕浔阳江:据考究,为流经浔阳城中的湓水,即今九江市中的龙开河(97年被人工填埋),经湓浦口注入长江。瑟瑟:形容枫树、 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4〕瑟瑟: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5)主人:诗人自指。

  〔26〕回灯:重新拨亮灯光。回:再。

  〔27〕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以调音定调。

  〔28〕掩抑:掩蔽,遏抑。

  〔29〕思:悲,伤。

  (30〕信手:随手。

  〔31〕续续弹:连续弹奏。

  〔32〕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

  〔33〕捻:揉弦的动作。

  〔34〕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

  〔35〕挑:反手回拨的动作。

  〔36〕《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本为西域乐舞,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依曲创声后流入中原。

  〔37〕《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38〕大弦:指最粗的弦。

  〔39〕嘈嘈:声音沉重抑扬。

  〔40〕小弦:指最细的弦。

  〔41〕切切:细促轻幽,急切细碎。

  〔42〕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鸟鸣声。

  〔43〕幽咽:遏塞不畅状。

  〔44〕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45〕凝绝:凝滞。

  〔46〕迸:溅射。

  〔47〕曲终:乐曲结束。

  〔48〕拔:弹奏弦乐时所用的拔工具。

  〔49〕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50〕舫:船。

  〔51〕敛容:收敛(深思时悲愤深怨的)面部表情。

  〔52〕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53〕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54〕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

  〔56〕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

  〔57〕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

  〔58〕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59〕钿头银篦:此指镶嵌着花钿的篦形发饰。

  〔60〕击节:打拍子。

  〔61〕颜色故:容貌衰老。

  〔62〕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盛产茶叶。

  〔63〕去来:走了以后。

  〔64〕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

  〔65〕阑干:纵横散乱的样子。

  〔66〕重:重新,重又之意。

  〔67〕唧唧:叹声。

  〔68〕呕哑嘲哳:形容声音噪杂。

  〔69〕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70〕暂:突然。

  〔71〕却坐:退回到原处。

  〔72〕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73〕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74〕掩泣:掩面哭泣。

  〔75〕青衫:唐朝八品、九品文官的服色。白居易当时的官阶是将侍郎,从九品,所以服青衫。

  译文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高二语文《琵琶行》教案范文5份(扩展9)

——《琵琶行(并序)》教案实用五份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自主学*,合作探究,感受诗歌的魅力。

  2、品味诗歌意像,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3、通过人物形象分析,理解诗人天涯沦落、愤愤不*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解读诗歌的形象和语言,提高鉴赏水*。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

  2、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3、作者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4、题目解说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5、层次结构

  第1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2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3段:江中自诉身世苦。

  第4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5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6、全文分析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①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

  ②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新学案题目;

  2、欣赏李娜的《青藏高原》,然后用一段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其音乐的特点或你听歌时的感受;

  在一种*和安详中荡漾开了的是一朵红莲,一朵像鲜血一样的红莲。那是原始生命最纯朴的呐喊,那是襁褓中的婴孩对乳汁的渴望,对母亲的深情呼唤。像一股直冲天际的气旋,撕破了云层。陡然一转,又仿佛是万千流星陨落,带着有刺的棱角,循环往复地冲击着心脏,冲击着生命每一处神经最敏感的末梢。那音乐燃烧着你的周身,沸腾着你的血液,冲荡着你的神经,你挣脱不了它从心底的火山喷射,只可与它同渡雪域高原。

  3、背诵全文。

  【教材分析】

  《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千古名篇。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中掌握。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语言品味音乐美。最后对比阅读及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3、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歌悲剧美,鉴赏诗歌描声艺术是重点;

  2、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本诗的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雅学士,一个山野樵夫,演绎了一曲音乐传奇;一千多你啊你按,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用音乐演绎了一曲千古绝唱,“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悠悠的浔阳江边,瑟瑟秋风中,一个美丽忧伤的故事便诞生了,一直回响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我们来学*的课文《琵琶行》,体味诗人的情感和心灵。

  二、诵读鉴赏:

  (一)学生集体对照注释吟诵全诗,体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二)背景介绍

  1.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但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力求通俗,与元稹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后期则“独善其身”。

  三、师生研读,教师点拨

  1.诗歌的开头,诗人描写了那些景物?铺设了怎样的离别之情?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诗歌开头,暮色暗淡,霜叶衰草,荒凉寥落,没有音乐,主客无言,黯然神伤,主人的心绪就像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凌乱,营造了悲凉的气氛。

  2、诗人和歌女有着怎样的共同经历呢?

  明确:他们都来自长安。经历相似:

  歌女:境况: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身份遭遇:京倡商妇怨

  诗人:境况: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身份遭遇:京官谪官恨

  相似的经历,相同的遭遇,让他们有着共同的人生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心感受。

  第二课时

  鉴赏诗歌的音乐描写的部分,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描声艺术。

  一、诗歌中有几次声音描写?有怎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明确: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为诗歌奠定基调:悲凉哀怨。

  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诗人“醉不成欢惨将别”,以主、客的情绪和离愁,写主客情怀,“主人忘归客不发”。

  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接着调弦定音,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写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