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竖式的认识教案范文5份

首页 / 教案 / |

  除法竖式的认识教案 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方法,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2. 理解各部分的含义,能够比较熟练的笔算有余数的除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让学生逐步养成书写工整,计算仔细的良好*惯。

  教学重、难点:

  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以及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 我会填,在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4×()<21 9×()<37 ( )<31

  2. 我知道用竖式计算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20÷4= 30÷6= 35÷7=

  二、自主学*:

  1.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途中小朋友在做些什么?在他们分工合作安排晚餐和搭帐篷的活动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结合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 自己试着列算式。

  三、合作探究:

  1. 22÷4=()人()条

  (1)用竖式计算的正确格式。

  (2)在竖式除法中如何试商?

  (3)在竖式中“商与除法的积”是什么意思?

  (4)在竖式中被除数里减去商与除数的积,剩下的是什么?

  2. 比较22÷4与20÷4的竖式的不同之处。

  3. 小组内交流回报。

  除法竖式的认识教案 2

  教学目标:

  1、借助搭房子的操作过程,进一步学*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掌握其书写格式。

  2、通过联系具体情境说明算式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和表达能力。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掌握其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掌握有余数除法竖式写格式。

  教学方法: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教学用具: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淘气和笑笑在玩摆小棒的'游戏,6根小棒搭一个房子,16根小棒可以搭多少个房子,还剩几根?

  二、探究新知

  16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房子,还剩几根?搭一搭,填一填。

  1、结合上面搭房子的过程,认一认,说一说。

  由具体到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

  (1)小组内议一议,怎样用竖式表示,了解每一步的含义。

  (2)引导学生探究竖式各数表示的意思及单位名称的写法,认识余数。

  166=2(个)4(根)

  说一说竖式中各数表示的意义。 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看一看,说一说。

  先观察,再解释算式的意义。

  三、练一练

  1、练*竖式书写格式并加深理解。直接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2、第4题为试商做铺垫。

  3、学生自主编,并根据具体情境添加单位。

  四、总结: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搭一搭(二)

  16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房子,还剩几根?

  166=2(个)4(根)

  答:16根小棒可以搭2个房子,还剩4根。

  教学反思:

  只有知识的授权,没有知识的对话;只有情感的倾注,没有情感的交流,这样的课堂缺乏个体的灵动,缺少个性的独特。课堂教学,只有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对话,在相互的磨擦碰撞交流中才能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索新知的探索者,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引领者。

  除法竖式的认识教案 3

  教学目标:

  1、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会用乘法口诀试商。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经历试商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2、会运用计算有余数除法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进一步加深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基本练*(课件出示)

  1、摆41根小棒,每7根一堆。

  填:( )根小棒,每( )根一堆,分成了( )堆,还剩( )根。

  列式:

  2、摆41根小棒,*均分成6堆。

  填:( )根小棒,*均分成( )堆,每堆是( )根,还剩( )根。

  列式:

  汇报结果,再列竖式,说说每个数的含义。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师:前面我们知道可以通过摆小棒来确定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商和余数,可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方法太繁琐了,有更方便的计算方法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更便捷的方法——列竖式计算,上节课学*了竖式的写法含义,那怎么计算呢?

  课件:43÷7=……

  (2)师:根据这个算式,我们可以这样写竖式,被除数写43,再写除号,然后写除数。(边解说边板书)商写几?43除以7就是把43每7个一分,求43里面最多有几个7,我们可以这么想,7和几相乘的积最接*43,而且小于43呢?(六七四十二)7和6的乘积最符合这个条件,商写6。(板书)

  师:那么,被除数下面写什么?(7和6的乘积42)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写出余数1,让学生明白余数1是43里面分掉6个7之后所剩余的,也就是43减去42的得数。

  师强调: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时关键在于试商,灵活运用表内乘法口诀试商,可以提高试商的准确性和计算的速度,试商时注意,余数要比除数小。

  2、做一做

  (1)师:我们能不能用刚学到的方法,做一做第63页的第1题,为它们找到合适的商呢?

  出示:26÷4=……

  引导学生试商,想4和几相乘的积接*26,而且小于26。

  (四七二十八,大于26不符合,四六二十四接*26又小于26,商写6。)

  学生再独立思考另外一个竖式的计算,然后指名板演。

  (2)出示第2题,生读题。

  这是一道应用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求可以做多少根长跳绳,就是求39里面最多有几个7,用除法计算,所得的商就是所求的结果,余数是还剩下的米数。

  小组内讨论后反馈,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

  1、完成“练*十四”第4题。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结果是多少,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十四”第5题。

  这其实是一道有余数除法算式计算的文字表述题,本质上就是求被除数里面有几个除数。

  学生完成后反馈,教师做出评价。

  3、完成“练*十四”第10题。

  完成计算后,引导学生观察上下两题,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完成“练*十四”第11题。

  判断对错,指明回答,并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

  你对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有哪些认识?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除法竖式的认识教案 4

  设计说明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生学*新知做好准备。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和了解除法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因此,本设计注重通过有效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新知做好铺垫。首先通过复*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为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义和每一步的运算做好准备;其次,通过完成教材65页4题,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乘数,为学*试商的方法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探究,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2、体现多样化的学*方式。

  根据知识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本教学设计采用讨论交流和直观教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学生通过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实现了多样化的学*,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复*旧知,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复*题:拿出13根小棒,动手摆正方形。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引导学生思考并组内交流:

  (1)说一说摆的过程与结果。

  (2)列出算式。

  (3)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和它所表示的意义。

  4、小结导入:

  除法和我们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一样,也可以写成竖式形式,那么怎么写除法的竖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除法竖式的写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学的知识引入,复*有余数除法横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为本节课的新授内容作铺垫,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感知。

  动手实践,感受新知

  1、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竖式。

  (1)教师板书除法竖式。

  (2)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横式和竖式,想一想竖式中的各部分名称。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预设生1:“”表示除号。

  生2:3叫商,4叫除数,13叫被除数,1叫余数。

  (4)引导学生对照横式,说一说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含义。

  预设生1:13表示一共有13根小棒,4表示每份有4根,3表示分成3份。

  生2:12表示分掉的12根小棒,就是4和3的积,1表示余下的1根小棒。

  (5)师总结。

  除法竖式的一般写法分为三步:一除二乘三减。除号里面写被除数,一撇的左边写除数,商放在最上面,被除数下面写除数和商的积,横线表示相减,最后是余数。

  2、学*表内除法竖式。

  (1)课件出示: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么写?

  (2)学生动手分小棒,列出除法横式、竖式,然后集体交流。

  预设生1:16根小棒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生2:算式是16÷4=4(组)。

  生3:它的竖式可以仿照前面的方法来写,被除数换成16,除数不变,商是4,除数和商的积是16,这里没有余数,相当于余数是0。

  教师板书:

  计算方法,小学数学

  除法竖式的认识教案 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会列竖式计算表内除法。

  2、知道除法竖式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以及认真书写的*惯。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并能正确列竖式计算表内除法。

  【教学准备】

  课件、板书练*作业、教师作业、学生一份练*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孩子们,今天数字6也来到了我们班。

  课件演示:动画数字6,话外音:我是小小数字6,最喜欢和小朋友们玩数学游戏了,敢接受我的挑战吗?

  师:数学游戏啊,你们敢吗?

  课件演示:数字6走进了加号屋,6+2 =

  数字6走进了减号屋,6-2 =

  数字6走进了乘号屋,62 =

  用竖式计算,在作业本上分组计算6+2 ,6-2 ,62 。请3位小朋友在座位上板演。

  展示学生板演,全班评价。

  师:在用竖式计算加、减、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小结竖式计算要注意的地方。

  2、课件演示:6个小朋友站成一排游戏,再*均分成2组。(音乐:娃哈哈)

  出示儿歌:6个好朋友,开心做游戏,*均分成2大组,每组可以分几个?

  师: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板书:62 = 3

  6是什么数?表示什么呢?

  2呢?表示? 3呢?表示?

  3、师:加法、减法和乘法可以用竖式计算,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除法竖式。(板书课题)

  二、教学写除法竖式。

  1、师:(指板书62)62 等于几你们都会算了,用竖式怎样计算呢?

  课件演示: 62 = 3

  3

  2)6

  6

  这就是除法竖式,很奇怪吧!仔细观察,同桌互相说说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质疑:①为什么会有2个6?

  ②0是从哪里来的 ?

  ③在竖式里,除号怎么没有了?

  ④竖式中的2横表示什么?

  师:孩子们,你们的问题提的非常好。等你们学完除法竖式后就会明白了。除法的竖式比较难写,想不想学啊?

  2、教师讲解并板书。

  ①6除以2按读除法算式的.顺序,在第二行先写被除数6,第一行要留着写其它数呢。

  6除以,再写除数2。指着再读一遍2)6 等于几呢?

  师:你们看清楚了吗?再写一遍:空一行写被除数6,2)6 等于,为了美观,这条横线要用直尺画,不能画的太长哦!

  师生边说边书空。

  生在作业本上练写,教师巡视。写好的同桌互相看看。

  师:(指板书)都是这样写的吧?会了吗?

  再来一道82 = ,象刚才那样写一写,学生在作业本上练*。

  师在学生的指导下板书 2 )8 。在第二行先写被除数8,)8再写除数2,8除以2等于。

  ②这一步写好,我们就该求商了。6个好朋友,*均分成2组,6除以2等于几?商是3,就在第一行对齐被除数6写上商3。第一行就是留着写商的,商要和谁对齐写呢?为什么?


除法竖式的认识教案范文5份扩展阅读


除法竖式的认识教案范文5份(扩展1)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菁选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1

  今天教学除法竖式,除法竖式与以前学的加法、减法和乘法竖式差别很大,上课前我就在想学生会不会不容易接受。上课前,我先复*了加减乘的竖式,再出示例题,让学生猜猜今天我们要学*什么竖式?学生根据例题就知道是除法竖式。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写写看,除法竖式应该怎么写。学生有的预*了,会写,但也写错,大部分学生把除法竖式写得与加法、减法和乘法的竖式相同。全班没有一个人写对,大多数都写成了加减乘的竖式模式。即使有的学生知道除法竖式和别的不一样,也没能完整的写出。

  所以我联系除法横式,让学生跟着我的步骤,写出除法竖式,为了让学生记牢,我还运用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字眼,如:把除号改造成房子,一个屋顶和一片窗帘,除数写在窗帘的外面,被除数和除数在捉迷藏,不要让他们看到。自己出示了除法的竖式格式,接着教学除法竖式的书写,我重点结合情境理解竖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自己写除法竖式时,先写刚才出示的`除法竖式,再在作业本上自己做几个相应的题目,在学生写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孩子没有注意数位对齐,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说的,商写在哪,对齐谁?但是,可见我强调得还不够。所以在后面的练*中,我不断强调数位对齐。

  课上,我请一些成绩不怎么理想的学生上来板演,让其他学生来批改,指出错误。最后让学生总结写除法竖式要注意些什么?我们经常会犯哪些错误?学生说得很好,但这一课的作业情况很不理想,有把除法竖式写成乘法竖式的形式的,有竖式写得不完整的,有漏写除数的,有商写错位置的,总之,是错误百出。批下来,一个班对的没几个。

  反思自己的教学,问题出在哪里?可能我在教学一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竖式时花的时间比较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教学,由于时间关系,花的时间比较少,学生的练*也少,很多学生还没有掌握。上黑板板演的学生都是学*成绩不理想的,却忽视了其他学生,应多让学生上黑板板演,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错误,以后不要再犯。有的学生只会说,真的自己做了又不注意,又要犯。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2

  除法竖式该按怎样的顺序写?为什么要这样写?在除法竖式第一课时教之前,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除法竖式的格式与加法、减法、乘法都不一样,学*起来有一定难度。怎样让学生自然地记住除法竖式的顺序,并把余数写下来呢?课堂上我创设了一个情景,学生学*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我先在一个盒子里放了6支粉笔,然后在讲台上*均分成了3份,接着要求学生用语言把老师的动作表示出来。

  学生说得很好:在一个盒子里放了6支粉笔,*均分成了3份。

  谁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有学生说6除以3,有学生说6除以2。

  你觉得哪一个是对的呢?为什么?学生解答后我再问:现在盒子里还有几支粉笔?怎样表示?

  学生答:现在盒子里还有0支粉笔,用6-6=0表示。

  最后小结:除法可以用横式来表示,也可以写成竖式。接着板书除法竖式。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比较,除法的竖式中有哪些与横式是一样的?

  学生很快发现竖式中也有被除数6、除数2和商3。这时我及时介绍竖式中像“厂”的符号表示除号。

  接下来我又问:下面的6是哪里来的?0又表示什么?

  (由于学生受了分粉笔这一情景的`影响,很自然地想到了6就是分掉的6支粉笔,是2×3的积,0是原来的6支粉笔减掉分掉的6支粉笔,盒子里一支粉笔也没有了,就是0)

  学生能够通过情景理解到这一层。我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我觉得我的教学目标达到了。通过分层的练*,学生对本知识的学*比我预想的要好。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明白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有预见性,对于学生不容易接受的难点要事先设计好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3

  先谈一个纠结的事情:在备“除法竖式的认识”这个内容时,我首先请教了一些老师。他们的说法也不尽相同:有的认为,要先写被除数,再写除号,最后写除数;有的认为,他们说教学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先把那个符号写出来,然后在分别把被除数、除数和商写进去的。(这样有固定书写格式的作用),再写被除数和除数等等,为此,我查阅了一些书籍和音像资料。主要了解:写法到底是怎样的?怎么读?怎样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查阅了一些知名网站制作的课件,发现这些课件在出示除法竖式时,形式不一样。于是我没有纠结这个事情。一会儿还得请大家多多提出宝贵意见。

  除法竖式与原来学的'加、减、乘法竖式完全不同,学生学*起来有一定难度。怎样让学生自然地记住除法竖式的顺序,并把余数写下来呢?是我课前不断思考的问题。上课时我曾经想创设了学生最喜欢的棒棒糖、金箍棒情景,都不太满意,于是我还是采用书上的分小棒情境,基本上是照本宣科。

  除法横式的道理我们懂了,除法竖式会写吗?学生有的预*了,会写;有的“自以为是”的认为除法竖式与加法、减法等的竖式相同。于是我先让孩子自己试着让学生自己编写除法竖式,发现全班写的乱。即使有的学生知道除法竖式和别的不一样,也没能完整的写出。这时我故意用一位学生写的错的展示说:“韩锐凝同学敢于利用学过的知识大胆尝试,很好!但是,很可惜,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我们学过的几种竖式写法都不一样,想学法吗?”此时学生充满了疑问,学*的兴趣和学*的愿望都被充分激起,也有了自主探索的要求。

  我出示了一个除法的竖式格式写得正确的,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除法竖式与横式的联系,以及这些数是怎么来的,这样我觉得要比单纯的“告诉”效果要好的多。

  通过这节课教学我反思了几大问题:

  第一、课堂纪律混乱,感觉不在自己掌控之中。特别是李治宽竟然老是转后面去。

  第二、混乱的原因还是因为只关注自己的教,很少关注学生的学,组织课堂能力欠缺,缺乏个人魅力,评价语单薄匮乏。导致自己上课很累,学生也感觉无趣。

  第三、几个细节:板书随意性太强,应该左右对调一下;练*少,教师说的太多;收上来的本子都忘记给学生发下去。

  第四、对比做的还不够:应该充分的对比横式和竖式,两个16,两个4,有余数和没有余数进行充分的对比。

  通过本次公开课,让我明白了一定要多谦虚多学*,向身边的优秀同事学*,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分析教材,活用教材,对于学生不容易接受的难点要事先设计好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4

  今天这节数学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用竖式来计算除法。由于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竖式的除号,所以我在上课的时候没有急于完成本节课的任务,而是一步一步慢慢讲,在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一是商的位置不对,我们现在学的除法商都是一位数,有孩子把商写到了十位上,有孩子把商写到了十位和个位之间。二、上商时不够熟练,对于没有余数的除法,直接依据乘法口诀,而对于有余数的除法,就有点困难了,我重点要求孩子是看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由于有的孩子口诀有遗忘,上商有困难。三、部分孩子竖式可以写出来,横式上不会写有余数的情况,可能是我上课强调不够。针对以上问题,在明天的学*中,我将增加一些如“21里面最多有()个5”这样的练*,还要强调横式的书写格式,从现在开始,解决问题要写答句了。可以先让学生和我模仿写。另外,关于除法的.竖式的书写顺序,虽然有多种写法,我还是比较赞同先写被除数,再写除号,最后写除数的这样的顺序,这样低年级也许问题不大,但高年级后有的孩子就不容易错了。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5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是二下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用小棒摆一摆得出结果,而这节课主要是关于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掌握试商的方法和懂得余数比除数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在师傅和邢老师的指导下,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学生在学*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会表内除法以及会用竖式计算没有余数的除法,所以,在学*新知识之前,我安排了一道6÷3的计算题和4题括号里最大能填几的题目,让学生通过“算一算” 并多数学生根据示例:几乘几最接*几又小于几来“说一说”,既巩固旧知,又为后面的学*做充分的铺垫。在学*7÷3之后,又及时利用课件将其与6÷3进行比较,让学生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在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明确各注意点,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以往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速度,使计算教学变得枯燥无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二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创设了“为小猴开庆祝会遇到难题”和“给小猴布置场景”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联系*均分东西时最后剩下的“不够再分”的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规律是合理的、必然的。

  3、在教学中要合理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把握生成资源。

  计算教学中的练*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学中我敢于面对学生学*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如在写竖式时学生可能会看到被除数是几,下面就写几;可能会把余数直接写成0,也可能会由于商试小了导致余数比除数大,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资源,并安排了“小小医生“这一环节,展示各种错误现象,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在互相帮助中,纠正错误,巩固新知。

  本节课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如:

  1、在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后,可以让学生继续深入练*巩固,让他们去发现正确的计算中,每道题余数都是比除数小的,并在以后的学*中,及时用这一规律来检查,养成良好的学**惯。

  2、在完成“试一试”的题目时,应该用17÷5来列式,有的学生列式为15÷3,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良好学**惯。

  3、在教学中,我还要注意运用好教学评价这一手段,而且评价的方式也要多样化,让学生在互动中进一步辨清概念、理清思路、优化算法、把握实质,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好所学知识。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反思,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6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是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用小棒摆一摆得出结果,而这节课主要是关于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掌握试商的方法和懂得余数比除数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本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在学*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会表内除法以及会用竖式计算没有余数的除法,所以,在学*新知识之前,我安排了2道除法计算题和4题括号里最大能填几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列竖式计算,和说一说几乘几最接*几又小于几来,这样既巩固旧知,又为后面的学*做充分的铺垫。

  在学*11÷3之后,又及时利用课件将其与12÷3进行比较,让学生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在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明确各注意点,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以往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速度,使计算教学变得枯燥无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二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创设了“分铅笔”和“做游戏”的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联系*均分东西时最后剩下的“不够再分”的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规律是合理的、必然的。

  三、在教学中要合理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把握生成资源。

  计算教学中的练*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学中我敢于面对学生学*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如在写竖式时学生可能会看到被除数是几,下面就写几;可能会把余数直接写成0,也可能会由于商试小了导致余数比除数大,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资源,并安排了“小小医生“这一环节,展示各种错误现象,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在互相帮助中,纠正错误,巩固新知。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良好。但是仅通过一节课的学*就能保证每个孩子做到完美是不可能的,接下来的练*就是逐步修整的过程,针对个别孩子要做单独辅导。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7

  根据上级领导的精神,我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由我来跨年级执教三年级人教版的数学第三单元有“余数的除法”里的第一课时“除法竖式的认识”。在备这节课时,我做了很多课前准备的,也参考很多优秀教案和教学视频,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一份教案并制作好课件。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正确写除法竖式并计算,除法竖式的格式是最难列的'竖式,步骤很复杂,如果单一机械的记忆,错误率非常高。

  这堂课我采用从减法与除法的关系入手,将除法竖式的写法每一步细化,形象化,深化。通过一个个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对除法竖式的各个部分有一种熟悉、亲切的感觉。要避免学生积不乘而直接把被除数抄下来的坏*惯,只有让学生搞清楚为什么有这个积才可以。通过减去“3个5是多少?”这个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乘,通过与减法算式结合知道在算出积后要减,那么竖式最后一步部分就是减法,这里的减号不用写明,因为算到这里就要算减法了,脑子中要知道这里相当于有个减号。

  在练*设计上,我还特别安排一些改错题,如在写竖式时数位没有对齐,把一位数的商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把除数和商的位置写反了,于是我让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判断分析、订正,这样既对新知巩固练*,加深了同学的印象,能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又能让同学知道学*能互相帮助的效果。在教学中,我设计的问题比较精当,教学方法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学*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总体感觉是自己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各个环节细节的处理有待优化;在巩固练*中,学生虽然会列除法竖式,但不是每个学生都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写,只是照搬老师板书的样子;我还是没有很好的关注到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的学*情况的关注,各个教学环节的细节处理。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认真学*教参找准重点和难点,教学中要有效地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想办法去把这些知识点讲透讲好,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在课堂中掌握并运用好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8

  《除法竖式》反思《新课程标准》里提到“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打破了教材的束缚,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学*有余数除法。

  一、教学设计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

  这节课我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示主题图后,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15÷5=3,我说:“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横式的写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写除法竖式。”我刚把课题板书好,一位孩子举手了:“老师我会写除法算式。”接着他就把竖式写到黑板上了,

  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写,他说:“前面学的加法、减法的竖式都是这么写的,我觉得除法可能也这么写。”我首先肯定了这位同学的思考方法,能根据已学的经验来推断未学的知识。然后我问其他同学赞成他的写法吗?全班有4、5个同学认为这样写是对的。我说:“你们真聪明,要是你们早出生几百年,说不定就按你们的方法写除法竖式呢,但是正确的除法竖式不是这样写的,你们想知道正确的写法吗?”看着孩子们急切的眼神,我把正确的除法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孩子们觉得很新鲜,纷纷描述这个除法算式,

  生1:“这个竖式好,‘厂’就是表示*均分呢!”

  生2:“商一定要写在个位上哦,要不然就是30了。”

  生3:“这个竖式真好,还有三五十五,把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当于验算呢,这样的除法竖式错不了。”

  生4:“我明白了,我写的那个除法竖式的确没有这个好,我们的祖先真聪明。”

  二、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例2时,我先让学生用小圆片代替花分一分,有23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还剩几盆?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把一些物品*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使学生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剩下的就是余数”。然后我让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不久,大部分孩子做出来了,23÷5=4……3我请一孩子写到黑板上,我由衷的感叹孩子是聪明的,有时是老师不够相信他们。其中有个女孩是这样做的,23÷5=3……8我也让她写到黑板上,问同学们这样做对吗?孩子们有争论了:

  生1:“这两种方法都行。”

  生2:“商是3的不对,商太小了。”

  生3:“剩下的8盆,还可以再摆一组5盆,最后剩下3盆。”

  生4:“要分到不能再分为止。”

  生5:“余数要比除数小。”

  数学课堂是一个小型的共同体,因此应当成为共同体成员之间交流数学思想的场所。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学会各抒己见,敢想,敢说,使学生充分表现和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样,“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个难点就不攻自破了。这节课,我没有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但由于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课堂成了智慧涌动的舞台,这堂充满思考的数学课,让学生乐而不思下课。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9

  除法竖式的认识和计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一位数(或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简单口算数除法的基础上一步探讨的。基教学重点是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而了解竖式中各部分含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教材首先安排了一幅学生布置会场摆花盆的情境图。在校园的一角摆放着一些盆花,一个小朋友说先搬15盆花,另一个小朋友问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安排这幅情境图的`目的;一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激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欲望;二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摆花盆的活动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通过本次备课活动,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新授部分除法竖式的写法教学时,讲解上比较混乱,思路不太清晰,容易导致学生的思路混乱,对新知识掌握不扎实。我觉得我在这点上是需要注意的。在讲解时,我将意义和写法混在一起,导致没有清晰的思路,因此我觉得在上课时,我还是有必要将一个个知识分开来,分别讲解清楚。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10

  这节课主要学*例3,即除法的竖式计算,通过第一节课的学*,知道除法有两种:

  1、没有余数的除法;

  2、有余数的除法。

  例3的第(1)题讲的是没有余数的除法,在学生读题后首先判断这题是不是解决*均分的问题,如果是,又是什么样的*均分,由题目的第2条信息"每4个放一盘",明确这一题的确是解决*均分,说详细点就是知道总数和每份数,要求份数,应该用除法解决。确定了方法,学生就可以列式了,然后借由学生列出的横式引出: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介绍竖式的知识,首先,竖式的运算步骤,第二,确认被除数、除数和商的位置。第三,知道竖式中第2个12是怎么来的,具体表示的是怎样的数量。第四,0是怎样得来的?它有表示什么?结合题意,竖式中第2个12不是总数,而是在每盘放4个苹果的情况下得出3(商)盘可以放12个。0则是总共的12个苹果与分掉的12个苹果的差,表示12个苹果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有了第(1)题做铺垫,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第(2)题,让学生自己探求的竖式,再想一想竖式中每个数的意思。学生汇报后,比较(1)(2)两题的.竖式,看看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其中第(2)题小萝卜的话给出了一种求商的方法,思考12里最多有2个5,所以商2。这题还要注意的一点是算式中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具体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做练*时,学生刚学*除法的竖式,还不太熟练,尤其在做完第1题,紧接着做第2题时,有很多同学不知道4÷2的竖式怎么算,是因为过于死板的记忆知识,将没有余数的竖式当做有余数的竖式计算。通过第2题可以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中求商的第二个方法——看除数想乘法算式,找和被除数最接*的积,再和总数相减求余数。第4、5两题先明确题目的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能列出算式和竖式,知道竖式中每一个数的是怎么得来的,根据情境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这堂课竖式对于学生比较复杂,一堂课过后发现很多同学仍不能明确竖式的写法和格式,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和理解。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11

  本节课《除法竖式》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除法的竖式,虽然学生已有加法、减法和乘法竖式和口算表内除法的经验,但是学生对除法竖式是陌生的,除法竖式的格式和加法、减法和乘法竖式是完全不同的。同时,本课学*的除法竖式学生都能口算得出,但是要让学生体会除法竖式在以后解决复杂的除法算式是有用的。

  生活中个别学生已经接触过除法竖式,因此教师出示相应的除法竖式,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问题,说说这些数是哪来的,锻炼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惯。

  因此,本节课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算法,更要理解算理。在教学中,让学生介绍了6÷2=3的竖式中各个数表示的含义,也让学生说出竖式的计算过程。但是每一步都做的`不到位。首先学生对除法竖式的含义说的不完整。6÷2=3是把6根小棒*均分给2人,每人得到3根,也就是分掉了6根小棒,正好分完,一个也没剩下。而且理解除法的含义不是让个别学生会说就行,关键在于让每个学生理解除法竖式的含义,不能以偏概全。而且教师应该板书除法竖式的步骤:一除;二乘;三减,突出除法竖式的算法。42÷7要强调商6写在个位,可让学生根据含义来理解:把42根小棒*均分给7个人,每人得不到1捆,得到6根,所以写在个位上。这样学生才真正理解了除法含义,并能利用含义来克服教学难点,商要写在哪个数位上。

  教学中,由于时间分配得不合理,学生只能做6÷2=3和42÷7=6两道竖式,而且教师并没有事先预设学生会犯的错误。所以在课堂上,只是呈现了商6写在十位上的情况。教师应该留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练*,并且出现"漏横线的;除数和商写错位置的;商写成0或者漏写横式得数等错误情况",让学生判断哪里出错,从而提醒自己在列除法竖式的注意点。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12

  《有余数的除法竖式计算》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内容。在学*本课时孩子们已经对有余数除法的有了的初步认识。本节课重难点引导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懂得除数要比余数小的道理。

  本学期在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学生初步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但是如何用竖式计算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要学*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主要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摆一摆、独立尝试列竖式计算、说一说除法竖式各部分表示的含义等活动完成的、可以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最后,还增加了必要的.*题。通过练*使学生熟练的掌握并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通过第本次磨课,我们二年级数学老师给我提供了宝贵的意见。课下我不断反思教学,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创设情境,复*引新。出示试题检测一下生知识掌握情况会更有效。

  2、新授环节,孩子们看图时,例题一教师可以引导生先说一说图中的信息,再列出除法算式。最后教师师范除法竖式的计算步骤。例题2可以让孩子自己说,通过观看图片理解图意后,引导学生大胆去表达,然后列出算式,鼓励生再说出计算方法并上台演板。最后通过对比观察两个式子的不同,引导生自己说出不同。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思考。

  3、巩固练*环节。掌握表内除法的竖式写法和有余数护法的竖式写法后及时进行巩固练*。设计的练*题的要有层次。第一小题,鼓励生上台摆一摆,再进行计算。第二小题竖式计算,应该找学*程度不同的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和叙述能力。第三小题,解决实际问题要让生自己先说出题意,再列式子,要培养生的主动学*能力。

  4、最后小结环节,找学生说一说本节课都学*了哪些知识,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竖式计算的各部分名称掌握的还不熟练,在教学过程中缺少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和比较除法除法竖式的过程。

  5、板书设计上。注意书写规范,字体大小间隔距离适中,必要时用带颜色的粉笔加以突出。在本节课上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运用好评价这一手段,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多样化的评价。

  通过本次磨课,我会不断反思我教学中存在问题,努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精彩、更有效。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13

  如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刚刚接触的新知识,所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这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计算除法必需遵守的法则,教学中我并没有硬性地将这个法则讲给学生听,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去发现它,并从正反两方面去探讨如此规定的理由。最后,我还组织了及时的,必要的练*,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并掌握这种计算方法。

  我先出示了例题,并让学生摆一摆并列出算式,在摆的过程中我通过问答的形式将13、4、12、3、1各表示什么使学生清楚的理解,并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列竖式计算这个除法算式。

  在列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将竖式列成了加法的形式,有的学生列的很准确,让他们将式子呈现在黑板上,通过对比的形式比较出优缺点,知道竖式要清楚地表示出每一步,不这么表示缺步骤。并将每个数表示什么弄清楚。

  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一般会采用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一是借助直观图或动手操作求得商和余数;二是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的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除法计算奠定基础。此段教学过程,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数学思考水*。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14

  今天的教学很顺利,书本上安排的题目的量的确不多。所以我把时间花到让学生表达上去了,哈,有充分的时间,上下来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我要说: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学生也很舒服。

  一、

  首先,在出示了例题1之后,学生列式进行解答。

  900÷50=

  我下面巡视的时候发现,在复*了商不变的规律之后,有学生还是采用了老方法来做,没有简便。我就让他上黑板板书,然后和简便的算法进行比较。得出:这样计算是可以的,不过就是比较麻烦。而且,你的算法也正好给了我们检验简便计算是否正确的一种方式。学生听着,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二、争论

  到例题二900÷40时,我还是让学生自己完成,果然,上黑板的同学在横式上把余数写成了2.正打算着重强调呢,学生们倒也眼尖,一看见了就马上举手发言,说:余数应该是20,又有学生说:余数就是2.班中的意见马上分成了两派。我让认为余数是20的学生说说理由。说得很好。

  方佳凯:余数是20,因为2在十位上,表示的是2个十。

  袁林丽:余数是20.我用了简便计算后,用原来的.竖式进行了验算,得出余数是20.

  杨谨侨:余数是20,我也是验算的。不过我是用乘法进行验算的。

  第一题例题的渗透还是可以的,最起码到这儿为止,许多学生就开始自觉运用验算了。到此,我就顺势把验算的过程讲了,通过验算得出余数是20.

  现在,我发现,我们班学生在课上有话是敢讲的,有不同的意见是敢说的,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和他人进行争论。甚至有时当我一不注意出现口误的时候,他们也会当堂进行纠正。

  所以,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15

  除法竖式课上完了,而应该反思的东西却很多。

  不足:

  一、老师对小组交流的要求上不到位。

  在小组交流上,教师没能提出针对这节课内容而独特的交流要求,而只是让学生别忘记了说想法,对每一节课都乱适用的要求,其实,课后反思,在小组交流上,应该有两点应该指出的,一是交流时,要说清除法竖式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也就是怎样写除法竖式,只有会说才能会写。二是交流时,课前小研究的四道题,只要关注1、2题就可,第3、4题不在全班展示交流,只在小组对答案就可以了,这样既有效节省了有限的教学时间,又能把重点突出,难点紧抓,我想,这样的课堂就不会出现,直到下课时,孩子们有一部分同学仍然是一种茫然的表情,一种不感兴趣的状态了,我们的课堂时间就那么一点点,而只有抓住学生的课堂才能真正地发挥其效用。

  造成以上状况的原来在于教师认识不到位,安排就不可能到位。我们在备课时,常常考虑的东西不够多,没能充分估计到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在课前我只是估计到了对于除法竖式的写法是一个难点,然而,却没能更细节化的研究会出现的状况和可能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我们的生本课堂的关键在于小研究,而在生本课堂上的运筹帷幄也是一个极端重要的环节,其实,认真思考好我们每一次课前小研究的小组交流环节的具体要求才是我们成功的第二步。

  二、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处理不得当。

  在田字格中如何写除法竖式应该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而我却作为一个辅助环节,内心里明知是难点,可却在行动上采取的是一种被动应对的态度,是一种遇到情况再解决的想法,而不是预先就考虑到,不是进行提前预设,这样的结果是孩子们总是因为教师的反应迟钝,行为滞后而带来不应有的不知所措,课堂中的主人是学生,而要想使课堂拥有灵魂,需要的却是一个智者般的教师,我们是参与者,更重要的是我们决定课堂是否真正地有效,决定课堂是否充满生命力的关键,不能因为生本就忽视了教师的作用,更不能因为生本我们就成为了思维的矮子和行动上的懒惰鬼。没有了教师也就没有了课堂,什么生本课堂、高效课堂就都成了一句空话而已。

  考虑周全之处:

  小研究的设计上不同内容区别对待。除法竖式给出了现成的格子,乘法竖式时不应该给出现成的格子,不同内容不同的.要求,把重点放在关注学生怎么书写除法竖式上,无疑是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关键。记得在设计乘法竖式小研究时,我画出了现成的格子,致使学生展示时,无话可说,根源在于,乘法竖式除了在符号上与加减法不同外,写法是可以仿效的,所以现成的格子无异于多此一举,限制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手脚更重要的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除法竖式的写法完全与前面不同,如果也采取那种让学生随意写的方法,必然让孩子们无从下手,我们的小研究也就失去了它实际的作用,因此,在此次小研究的设计上,我画出了格子,并且指出了被除数、除数、商、以及6乘4书写的位置,这样有效地让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思路,学生必然会想,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呢?促进了学生的思考。

  学生展示时出现的情况,这个小组在展示上出现了有一个问题没有承担的情况,分明就是在小组交流时没做到充分而考虑周全,我和同学们一起指出它们的不足,也让同学们警醒,要想展示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在小组交流时做到语言周到准备充分,才能让全班展示有条不紊,一节成功的生本课其实真的很难,它需要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


除法竖式的认识教案范文5份(扩展2)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菁选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除法竖式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1

  本节课《除法竖式》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除法的竖式,虽然学生已有加法、减法和乘法竖式和口算表内除法的经验,但是学生对除法竖式是陌生的,除法竖式的格式和加法、减法和乘法竖式是完全不同的。同时,本课学*的除法竖式学生都能口算得出,但是要让学生体会除法竖式在以后解决复杂的除法算式是有用的。

  生活中个别学生已经接触过除法竖式,因此教师出示相应的除法竖式,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问题,说说这些数是哪来的,锻炼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惯。

  因此,本节课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算法,更要理解算理。在教学中,让学生介绍了6÷2=3的竖式中各个数表示的含义,也让学生说出竖式的`计算过程。但是每一步都做的不到位。首先学生对除法竖式的含义说的不完整。6÷2=3是把6根小棒*均分给2人,每人得到3根,也就是分掉了6根小棒,正好分完,一个也没剩下。而且理解除法的含义不是让个别学生会说就行,关键在于让每个学生理解除法竖式的含义,不能以偏概全。而且教师应该板书除法竖式的步骤:一除;二乘;三减,突出除法竖式的算法。42÷7要强调商6写在个位,可让学生根据含义来理解:把42根小棒*均分给7个人,每人得不到1捆,得到6根,所以写在个位上。这样学生才真正理解了除法含义,并能利用含义来克服教学难点,商要写在哪个数位上。

  教学中,由于时间分配得不合理,学生只能做6÷2=3和42÷7=6两道竖式,而且教师并没有事先预设学生会犯的错误。所以在课堂上,只是呈现了商6写在十位上的情况。教师应该留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练*,并且出现“漏横线的;除数和商写错位置的;商写成0或者漏写横式得数等错误情况”,让学生判断哪里出错,从而提醒自己在列除法竖式的注意点。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2

  本节课教学除法的竖式计算,教学时我先复*了加法、减法和乘法的竖式写法,然后教学一位数除以一位数,再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从现实情境引入,列出除法算式后教学一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由于除法竖式与加、减、乘法竖式的格式不同,再加上计算过程中涉及除、乘、减三种运算,所以在教学时我直接呈现除法竖式的正确写法,让学生来观察,并且与加、减、乘法竖式进行比较,再比较讨论中,学生进行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强烈的意识到除法竖式与加、减、乘法竖式的不同之处,对除法竖式加深了印象。

  而后我再结合现实问题中的具体内容讲述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每一步计算的实际意义,有助于学生对竖式写法的理解和识记。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3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利用乘法口诀求商,要把商和除数相乘,要用被除数减商和除数的乘积。如果把上述的这些计算写成竖式,记忆的负担就被分散,思维难度就会降低。如果用口算进行有余数的除法,那么难度相当大,所以,教材让二年级学生笔算有余数的除法,不要求他们口算出商和余数。

  计算有余数除法和计算表内除法一样,都利用乘法口诀求商,但求出有余数除法的商,比计算表内除法难许多,况且,表内除法的商与除法相乘的积刚好等于被除数,而有余数除法的商与除数的乘积小于被除数,因此,在教学时由易到难地先安排表内除法的竖式,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笔算。

  反思不足之处如下:

  1、教师引导大少,放手有些过度。导致后面孩子们出现了很多问题。

  2、孩子们说的机会和时间太少。

  3、展示孩子们的错题时间太少,没有纠正环节。

  4、从学生完成的作业来看(很多学生在算式上只写商,没有写余数),我疏忽了一个细节,没有把口算算式与坚式打包成一个整体介绍给学生。虽然我的板书上面是横式,下面是相应的坚式,虽然沟通了算式与竖式间的联系,但没有提醒学生,一个完整的用竖式计算的题目,要既有算式,又要有竖式,如果没有余数,那么在算式上就写商是几,如果有余数,那么在算式上既要写商是几,还要写余数是几。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4

  根据上级领导的精神,我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由我来跨年级执教三年级人教版的数学第三单元有“余数的除法”里的第一课时“除法竖式的认识”。在备这节课时,我做了很多课前准备的,也参考很多优秀教案和教学视频,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一份教案并制作好课件。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正确写除法竖式并计算,除法竖式的格式是最难列的竖式,步骤很复杂,如果单一机械的记忆,错误率非常高。

  这堂课我采用从减法与除法的关系入手,将除法竖式的写法每一步细化,形象化,深化。通过一个个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对除法竖式的各个部分有一种熟悉、亲切的感觉。要避免学生积不乘而直接把被除数抄下来的坏*惯,只有让学生搞清楚为什么有这个积才可以。通过减去“3个5是多少?”这个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乘,通过与减法算式结合知道在算出积后要减,那么竖式最后一步部分就是减法,这里的减号不用写明,因为算到这里就要算减法了,脑子中要知道这里相当于有个减号。

  在练*设计上,我还特别安排一些改错题,如在写竖式时数位没有对齐,把一位数的商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把除数和商的位置写反了,于是我让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判断分析、订正,这样既对新知巩固练*,加深了同学的.印象,能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又能让同学知道学*能互相帮助的效果。在教学中,我设计的问题比较精当,教学方法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学*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总体感觉是自己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各个环节细节的处理有待优化;在巩固练*中,学生虽然会列除法竖式,但不是每个学生都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写,只是照搬老师板书的样子;我还是没有很好的关注到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的学*情况的关注,各个教学环节的细节处理。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认真学*教参找准重点和难点,教学中要有效地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想办法去把这些知识点讲透讲好,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在课堂中掌握并运用好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5

  今天的教学很顺利,书本上安排的题目的量的确不多。所以我把时间花到让学生表达上去了,哈,有充分的时间,上下来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我要说: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学生也很舒服。

  一、

  首先,在出示了例题1之后,学生列式进行解答。

  900÷50=

  我下面巡视的时候发现,在复*了商不变的规律之后,有学生还是采用了老方法来做,没有简便。我就让他上黑板板书,然后和简便的算法进行比较。得出:这样计算是可以的,不过就是比较麻烦。而且,你的算法也正好给了我们检验简便计算是否正确的'一种方式。学生听着,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二、争论

  到例题二900÷40时,我还是让学生自己完成,果然,上黑板的同学在横式上把余数写成了2.正打算着重强调呢,学生们倒也眼尖,一看见了就马上举手发言,说:余数应该是20,又有学生说:余数就是2.班中的意见马上分成了两派。我让认为余数是20的学生说说理由。说得很好。

  方佳凯:余数是20,因为2在十位上,表示的是2个十。

  袁林丽:余数是20.我用了简便计算后,用原来的竖式进行了验算,得出余数是20.

  杨谨侨:余数是20,我也是验算的。不过我是用乘法进行验算的。

  第一题例题的渗透还是可以的,最起码到这儿为止,许多学生就开始自觉运用验算了。到此,我就顺势把验算的过程讲了,通过验算得出余数是20.

  现在,我发现,我们班学生在课上有话是敢讲的,有不同的意见是敢说的,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和他人进行争论。甚至有时当我一不注意出现口误的时候,他们也会当堂进行纠正。

  所以,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6

  《除法竖式》反思《新课程标准》里提到“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打破了教材的束缚,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学*有余数除法。

  一、教学设计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

  这节课我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示主题图后,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15÷5=3,我说:“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横式的写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写除法竖式。”我刚把课题板书好,一位孩子举手了:“老师我会写除法算式。”接着他就把竖式写到黑板上了,

  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写,他说:“前面学的加法、减法的竖式都是这么写的,我觉得除法可能也这么写。”我首先肯定了这位同学的思考方法,能根据已学的经验来推断未学的知识。然后我问其他同学赞成他的写法吗?全班有4、5个同学认为这样写是对的。我说:“你们真聪明,要是你们早出生几百年,说不定就按你们的方法写除法竖式呢,但是正确的除法竖式不是这样写的,你们想知道正确的.写法吗?”看着孩子们急切的眼神,我把正确的除法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孩子们觉得很新鲜,纷纷描述这个除法算式,

  生1:“这个竖式好,‘厂’就是表示*均分呢!”

  生2:“商一定要写在个位上哦,要不然就是30了。”

  生3:“这个竖式真好,还有三五十五,把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当于验算呢,这样的除法竖式错不了。”

  生4:“我明白了,我写的那个除法竖式的确没有这个好,我们的祖先真聪明。”

  二、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例2时,我先让学生用小圆片代替花分一分,有23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还剩几盆?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把一些物品*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使学生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剩下的就是余数”。然后我让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不久,大部分孩子做出来了,23÷5=4……3我请一孩子写到黑板上,我由衷的感叹孩子是聪明的,有时是老师不够相信他们。其中有个女孩是这样做的,23÷5=3……8我也让她写到黑板上,问同学们这样做对吗?孩子们有争论了:

  生1:“这两种方法都行。”

  生2:“商是3的不对,商太小了。”

  生3:“剩下的8盆,还可以再摆一组5盆,最后剩下3盆。”

  生4:“要分到不能再分为止。”

  生5:“余数要比除数小。”

  数学课堂是一个小型的共同体,因此应当成为共同体成员之间交流数学思想的场所。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学会各抒己见,敢想,敢说,使学生充分表现和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样,“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个难点就不攻自破了。这节课,我没有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但由于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课堂成了智慧涌动的舞台,这堂充满思考的数学课,让学生乐而不思下课。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7

  这节课主要学*例3,即除法的竖式计算,通过第一节课的学*,知道除法有两种:

  1、没有余数的除法;

  2、有余数的除法。

  例3的第(1)题讲的是没有余数的除法,在学生读题后首先判断这题是不是解决*均分的问题,如果是,又是什么样的*均分,由题目的第2条信息"每4个放一盘",明确这一题的确是解决*均分,说详细点就是知道总数和每份数,要求份数,应该用除法解决。确定了方法,学生就可以列式了,然后借由学生列出的横式引出: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介绍竖式的知识,首先,竖式的运算步骤,第二,确认被除数、除数和商的位置。第三,知道竖式中第2个12是怎么来的`,具体表示的是怎样的数量。第四,0是怎样得来的?它有表示什么?结合题意,竖式中第2个12不是总数,而是在每盘放4个苹果的情况下得出3(商)盘可以放12个。0则是总共的12个苹果与分掉的12个苹果的差,表示12个苹果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有了第(1)题做铺垫,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第(2)题,让学生自己探求的竖式,再想一想竖式中每个数的意思。学生汇报后,比较(1)(2)两题的竖式,看看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其中第(2)题小萝卜的话给出了一种求商的方法,思考12里最多有2个5,所以商2。这题还要注意的一点是算式中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具体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做练*时,学生刚学*除法的竖式,还不太熟练,尤其在做完第1题,紧接着做第2题时,有很多同学不知道4÷2的竖式怎么算,是因为过于死板的记忆知识,将没有余数的竖式当做有余数的竖式计算。通过第2题可以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中求商的第二个方法——看除数想乘法算式,找和被除数最接*的积,再和总数相减求余数。第4、5两题先明确题目的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能列出算式和竖式,知道竖式中每一个数的是怎么得来的,根据情境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这堂课竖式对于学生比较复杂,一堂课过后发现很多同学仍不能明确竖式的写法和格式,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和理解。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8

  这节课主要学*例3,即除法的竖式计算,通过第一节课的学*,知道除法有两种:

  1、没有余数的除法,

  2、有余数的除法。

  例3的第(1)题讲的是没有余数的除法,在学生读题后首先判断这题是不是解决*均分的问题,如果是,又是什么样的*均分,由题目的第2条信息"每4个放一盘",明确这一题的确是解决*均分,说详细点就是知道总数和每份数,要求份数,应该用除法解决。确定了方法,学生就可以列式了,然后借由学生列出的横式引出: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介绍竖式的知识,首先,竖式的运算步骤,第二,确认被除数、除数和商的位置。第三,知道竖式中第2个12是怎么来的,具体表示的是怎样的数量。第四,0是怎样得来的?它有表示什么?结合题意,竖式中第2个12不是总数,而是在每盘放4个苹果的情况下得出3(商)盘可以放12个。0则是总共的12个苹果与分掉的'12个苹果的差,表示12个苹果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有了第(1)题做铺垫,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第(2)题,让学生自己探求的竖式,再想一想竖式中每个数的意思。学生汇报后,比较(1)(2)两题的竖式,看看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其中第(2)题小萝卜的话给出了一种求商的方法,思考12里最多有2个5,所以商2。这题还要注意的一点是算式中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具体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做练*时,学生刚学*除法的竖式,还不太熟练,尤其在做完第1题,紧接着做第2题时,有很多同学不知道4÷2的竖式怎么算,是因为过于死板的记忆知识,将没有余数的竖式当做有余数的竖式计算。通过第2题可以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中求商的第二个方法——看除数想乘法算式,找和被除数最接*的积,再和总数相减求余数。第4、5两题先明确题目的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能列出算式和竖式,知道竖式中每一个数的是怎么得来的,根据情境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这堂课竖式对于学生比较复杂,一堂课过后发现很多同学仍不能明确竖式的写法和格式,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和理解。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9

  本课一开始出示情境图,写出除法横式,我就直切主题说,今天我们就来学*除法竖式,马上就有学生“自以为是”的认为除法竖式与加法、减法等的竖式相同,我就追问他们,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它,我出示了一个完整的除法竖式,学生很惊讶,啊,是这样的啊,他们发现原来除法的竖式是与乘、加减有区别的'、是特别的。学生产生了疑问,激起了学*的兴趣和学*的愿望,也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要求。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从而让学生去发现除法竖式与横式的联系,以及这些数是怎么来的,锻炼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惯,并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最后碰撞出新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中“生2:6是2和3相乘得到的,生3:6是商2和除数3相乘得到的”。同学们互相影响,最后能把话说得既完整又正确。我觉得在一开始直接给出了横式和竖式,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竖式,了解竖式,便于学生分析、发现知识规律,避免给学生片段、不完整的知识印象。教师适时引导,让其探究。

  在练*时出现了一些错误的现象,如在写竖式时学生数位没有对齐,有些同学把一位数的商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有的同学把除数和商的位置写反了,于是我把这些现象进行展示。让同学们判断分析、订正,既对新知巩固练*,加深了同学的印象,又起到同学互相帮助的效果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10

  除法竖式该按怎样的顺序写?为什么要这样写?在除法竖式教学之前,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对于直接利用口诀的除法,竖式不仅显得复杂,而且竖式的作用也很难让学生理解,学生学*除法竖式存在哪些困惑呢?

  怎样让学生自然地记住除法竖式的顺序,并把余数写下来呢?其实,除法竖式形成现在简洁的书写格式,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改进逐步完善的过程。我觉得采用拿来主义,遗弃了宝贵的完善过程,直接将智慧的结果——“除法竖式”作为一种“书写格式”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显然是不利的。

  算理讲解,也许对于教师和优等生是可行的,但还有更多的学生只能是不懂装懂。即使那些优等生,明算理之后,诸多疑问还是无法消除,而除法竖式的价值在有余数除法中容易凸显,为此我大胆将二下简单的有余数除法渗透到本节课中,课堂上我创设了一个情景,学生学*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我先拿了6个磁铁,让学生在黑板上*均分成2份,接着要求学生用语言把分磁铁的动作表示出来,

  学生说得很好:把老师手里的6个磁铁*均分成了2份。

  谁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学生说6除以2等于3。写出的竖式是形如加法的竖式,这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且对于没有余数的表内除法,竖式写成此种形式学生没有觉得不妥。

  接着出示7个磁铁,要求学生*均分成2份,

  分后追问:刚才分掉几个磁铁,现在手里还有几个磁铁?怎样用算式表示?

  学生答:分掉几个磁铁,用2*3=6表示,现在手里还有1个磁铁,用7-6=1表示。

  谁能试着用竖式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写的竖式仍然形如加法竖式,但余数1不知写在什么地方合适了。

  针对学生的`困惑我加以小结:除法竖式非常神奇,能将分东西的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接着边分磁铁边板书除法竖式。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时我及时介绍竖式中像“厂”的符号表示除号,被除数和除数和商的位置。接下来我又问:下面的6是哪里来的?1又表示什么?

  (由于学生受了分磁铁这一情景的影响,很自然地想到了6就是分掉的6个磁铁,是2×3的积,1是原来的7个磁铁减掉分掉的6个磁铁,最后剩一个磁铁,也就是1)

  引导比较两种竖式,学生体会到了除法竖式有别于其他运算竖式的价值,正确解释6除以2等于3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学生能够通过情景理解到这一层。我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我觉得直观地利用有余数的*均分更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对教材进行调整后,学生对本知识的学*比我预想的要好。

  通过这节课告诉我们:

  1、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有预见性,对于学生不容易接受的难点要事先设计好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要充分了解学生以学定教,要对课题的进行认真思考,发现学生欠缺的知识点在哪里,知道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这是学*能力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合理利用教材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11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如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刚刚接触的新知识,所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这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计算除法必需遵守的法则,教学中我并没有硬性地将这个法则讲给学生听,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去发现它,并从正反两方面去探讨如此规定的理由。最后,我还组织了及时的,必要的练*,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并掌握这种计算方法。我先出示了例题,并让学生摆一摆并列出算式,在摆的过程中我通过问答的形式将13、4、12、3、1各表示什么使学生清楚的理解,并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列竖式计算这个除法算式。在列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将竖式列成了加法的形式,有的.学生列的很准确,让他们将式子呈现在黑板上,通过对比的形式比较出优缺点,知道竖式要清楚地表示出每一步,不这么表示缺步骤。并将每个数表示什么弄清楚。

  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一般会采用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

  一是借助直观图或动手操作求得商和余数;

  二是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的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除法计算奠定基础。此段教学过程,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数学思考水*。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12

  学*完之后,我没有按照课本顺序讲方向的认识,而是接着带孩子们学*了表内除法一单元的知识点。这一周讲了两个信息窗的知识,关于除法算式的列法和算法对孩子们来说已不是新的知识点。除法竖式的列法,是本周学*的一个全新知识点,对于我这个第一次讲这个知识点的老师来说,也是全新的挑战。准备上这节课之前,我翻阅了教参,教材以及各类*题,还在网上查阅了关系除法竖式书写顺序的教学,关于书写顺序教法不一,有先教“厂”的,有先教写被除数的'。权衡了一下各种说法,我决定按照除法算式的读写顺序,教写除法竖式的书写顺序,即:被除数、除号、除数、商。.......。

  周四上的这节课,第一节是8班的课,做完一定的复*,我读出一个算式15÷3= ,让孩子们自己列出竖式,孩子们很自信地告诉我他们会,我说那就列竖式吧。孩子们一边在自己的练*本上列出竖式,我转着去看,看了一圈,孩子们列出的竖式都是与加法、减法、乘法竖式一样的,我知道孩子们产生了知识的负迁移。待孩子们写完,我问他们你们觉得自己写的对吗?孩子们依旧很自信地告诉我:对。我没给予任何否定或者肯定,只是告诉孩子们,打开课本80页,自己去找一找书上的除法算式,比较一下自己写的跟书上的一样吗?孩子们打开课本认真地看,没有一点声音,我知道这时在孩子们的心里应该是有了已有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与碰撞。接下来,怎么帮助孩子克服这一矛盾,怎么让孩子理解除法算式的奥秘,我似乎还欠缺一些经验。

  在教授书写顺序时,8班我说的似乎多了些,课后我短暂地反思了一下,快速地做出调整,在接下来7班教授这一过程中,我则抓住了孩子们好奇喜欢探索猜测的特点,每写一个步骤之前,先让孩子们猜测我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孩子们积极性很高,被我引导着很快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了练*。这节课在7班上,孩子们积极性高了许多,思维也处于活跃的状态,师生融洽而活跃,感觉不错。

  同样的一个知识点,稍变换一下教法,会收获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只要能找准切入点,能找准孩子们的心理。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13

  除法竖式与原来学的加、减、乘法竖式完全不同,学生学*起来有一定难度。怎样让学生自然地记住除法竖式的顺序,并把余数写下来呢?是我课前不断思考的问题。上课时我创设了学生最喜欢的棒棒糖情景,我手里有6根棒棒糖,*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根?学生回答后追问:现在我手里还有几根棒棒糖?怎样表示?学生一看非常清晰是0根棒棒糖,用6-6=0表示。于是我又追问,除法横式的道理我们懂了,除法竖式会写吗?学生有的预*了,会写;有的“自以为是”的认为除法竖式与加法、减法等的竖式相同。于是我先让孩子自己试着编写除法竖式,发现全班没有一个人写对,大多数都写成了加减乘的竖式模式。即使有的学生知道除法竖式和别的不一样,也没能完整的写出。这时我故意神秘地说:“小朋友敢于利用学过的知识大胆尝试,很好!但是,很可惜,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我们学过的几种竖式写法都不一样,想学法吗?”此时学生充满了疑问,学*的兴趣和学*的愿望都被充分激起,也有了自主探索的要求。

  我出示了除法的.竖式格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除法竖式与横式的联系,以及这些数是怎么来的,并让学生互相说一说不明白的地方,学生第一次接触除法竖式,提出了好多问题,又刚好是竖式要学的重难点所在,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要比单纯的“告诉”效果要好的多。同时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如在教学中“生2:6是2和3相乘得到的,生3:6是商2和除数3相乘得到的”。同学们互相影响,最后能把话说得既完整又正确。又如在讨论“0”是怎么来的时,同学们的兴趣就很高,说得很好,最后一个同学说得非常完整,(由于学生受了分棒棒糖这一情景的影响,很自然地想到了6就是分掉的6根棒棒糖,是2×3的积,0是原来的6根棒棒糖减掉分掉的6根棒棒糖,老师手里一根棒棒糖也没有了,就是0)。从学生的汇报交流中,我体会到孩子们对算理理解的非常透彻,从练*情况来看,效果非常好,正确率达到95%。

  通过这节课教学让我明白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分析教材,活用教材,对于学生不容易接受的难点要事先设计好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14

  除法竖式的认识和计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一位数(或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简单口算数除法的基础上一步探讨的。基教学重点是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而了解竖式中各部分含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教材首先安排了一幅学生布置会场摆花盆的情境图。在校园的一角摆放着一些盆花,一个小朋友说先搬15盆花,另一个小朋友问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安排这幅情境图的目的;一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激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欲望;二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摆花盆的活动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通过本次备课活动,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新授部分除法竖式的写法教学时,讲解上比较混乱,思路不太清晰,容易导致学生的思路混乱,对新知识掌握不扎实。我觉得我在这点上是需要注意的。在讲解时,我将意义和写法混在一起,导致没有清晰的思路,因此我觉得在上课时,我还是有必要将一个个知识分开来,分别讲解清楚。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15

  除法竖式该按怎样的顺序写?为什么要这样写?在除法竖式第一课时教之前,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除法竖式的格式与加法、减法、乘法都不一样,学*起来有一定难度。怎样让学生自然地记住除法竖式的顺序,并把余数写下来呢?课堂上我创设了一个情景,学生学*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我先在一个盒子里放了6支粉笔,然后在讲台上*均分成了3份,接着要求学生用语言把老师的动作表示出来。

  学生说得很好:在一个盒子里放了6支粉笔,*均分成了3份。

  谁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有学生说6除以3,有学生说6除以2。

  你觉得哪一个是对的呢?为什么?学生解答后我再问:现在盒子里还有几支粉笔?怎样表示?

  学生答:现在盒子里还有0支粉笔,用6-6=0表示。

  最后小结:除法可以用横式来表示,也可以写成竖式。接着板书除法竖式。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比较,除法的`竖式中有哪些与横式是一样的?

  学生很快发现竖式中也有被除数6、除数2和商3。这时我及时介绍竖式中像“厂”的符号表示除号。

  接下来我又问:下面的6是哪里来的?0又表示什么?

  (由于学生受了分粉笔这一情景的影响,很自然地想到了6就是分掉的6支粉笔,是2×3的积,0是原来的6支粉笔减掉分掉的6支粉笔,盒子里一支粉笔也没有了,就是0)

  学生能够通过情景理解到这一层。我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我觉得我的教学目标达到了。通过分层的练*,学生对本知识的学*比我预想的要好。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明白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有预见性,对于学生不容易接受的难点要事先设计好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除法竖式的认识教案范文5份(扩展3)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范文10份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 1

  根据上级领导的精神,我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由我来跨年级执教三年级人教版的数学第三单元有“余数的除法”里的第一课时“除法竖式的认识”。在备这节课时,我做了很多课前准备的,也参考很多优秀教案和教学视频,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一份教案并制作好课件。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正确写除法竖式并计算,除法竖式的格式是最难列的竖式,步骤很复杂,如果单一机械的记忆,错误率非常高。

  这堂课我采用从减法与除法的关系入手,将除法竖式的写法每一步细化,形象化,深化。通过一个个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对除法竖式的各个部分有一种熟悉、亲切的感觉。要避免学生积不乘而直接把被除数抄下来的坏*惯,只有让学生搞清楚为什么有这个积才可以。通过减去“3个5是多少?”这个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乘,通过与减法算式结合知道在算出积后要减,那么竖式最后一步部分就是减法,这里的减号不用写明,因为算到这里就要算减法了,脑子中要知道这里相当于有个减号。

  在练*设计上,我还特别安排一些改错题,如在写竖式时数位没有对齐,把一位数的商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把除数和商的位置写反了,于是我让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判断分析、订正,这样既对新知巩固练*,加深了同学的印象,能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又能让同学知道学*能互相帮助的效果。在教学中,我设计的问题比较精当,教学方法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学*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总体感觉是自己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各个环节细节的处理有待优化;在巩固练*中,学生虽然会列除法竖式,但不是每个学生都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写,只是照搬老师板书的样子;我还是没有很好的关注到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的学*情况的关注,各个教学环节的细节处理。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认真学*教参找准重点和难点,教学中要有效地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想办法去把这些知识点讲透讲好,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在课堂中掌握并运用好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 2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是二下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用小棒摆一摆得出结果,而这节课主要是关于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掌握试商的方法和懂得余数比除数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在师傅和邢老师的指导下,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学生在学*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会表内除法以及会用竖式计算没有余数的除法,所以,在学*新知识之前,我安排了一道6÷3的计算题和4题括号里最大能填几的题目,让学生通过“算一算”并多数学生根据示例:几乘几最接*几又小于几来“说一说”,既巩固旧知,又为后面的学*做充分的铺垫。在学*7÷3之后,又及时利用课件将其与6÷3进行比较,让学生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在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明确各注意点,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以往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速度,使计算教学变得枯燥无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二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创设了“为小猴开庆祝会遇到难题”和“给小猴布置场景”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联系*均分东西时最后剩下的“不够再分”的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规律是合理的、必然的。

  3、在教学中要合理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把握生成资源。

  计算教学中的练*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学中我敢于面对学生学*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如在写竖式时学生可能会看到被除数是几,下面就写几;可能会把余数直接写成0,也可能会由于商试小了导致余数比除数大,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资源,并安排了“小小医生“这一环节,展示各种错误现象,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在互相帮助中,纠正错误,巩固新知。

  本节课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如:

  1、在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后,可以让学生继续深入练*巩固,让他们去发现正确的计算中,每道题余数都是比除数小的,并在以后的学*中,及时用这一规律来检查,养成良好的学**惯。

  2、在完成“试一试”的题目时,应该用17÷5来列式,有的学生列式为15÷3,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良好学**惯。

  3、在教学中,我还要注意运用好教学评价这一手段,而且评价的方式也要多样化,让学生在互动中进一步辨清概念、理清思路、优化算法、把握实质,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好所学知识。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反思,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 3

  除法竖式该按怎样的顺序写?为什么要这样写?在除法竖式教学之前,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对于直接利用口诀的除法,竖式不仅显得复杂,而且竖式的作用也很难让学生理解,学生学*除法竖式存在哪些困惑呢?

  怎样让学生自然地记住除法竖式的顺序,并把余数写下来呢?其实,除法竖式形成现在简洁的书写格式,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改进逐步完善的过程。我觉得采用拿来主义,遗弃了宝贵的完善过程,直接将智慧的结果——“除法竖式”作为一种“书写格式”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显然是不利的。

  算理讲解,也许对于教师和优等生是可行的,但还有更多的学生只能是不懂装懂。即使那些优等生,明算理之后,诸多疑问还是无法消除,而除法竖式的价值在有余数除法中容易凸显,为此我大胆将二下简单的有余数除法渗透到本节课中,课堂上我创设了一个情景,学生学*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我先拿了6个磁铁,让学生在黑板上*均分成2份,接着要求学生用语言把分磁铁的动作表示出来,

  学生说得很好:把老师手里的6个磁铁*均分成了2份。

  谁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学生说6除以2等于3。写出的竖式是形如加法的竖式,这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且对于没有余数的表内除法,竖式写成此种形式学生没有觉得不妥。

  接着出示7个磁铁,要求学生*均分成2份,

  分后追问:刚才分掉几个磁铁,现在手里还有几个磁铁?怎样用算式表示?

  学生答:分掉几个磁铁,用2x3=6表示,现在手里还有1个磁铁,用7-6=1表示。

  谁能试着用竖式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写的竖式仍然形如加法竖式,但余数1不知写在什么地方合适了。

  针对学生的困惑我加以小结:除法竖式非常神奇,能将分东西的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接着边分磁铁边板书除法竖式。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时我及时介绍竖式中像“厂”的符号表示除号,被除数和除数和商的位置。接下来我又问:下面的6是哪里来的?1又表示什么?

  (由于学生受了分磁铁这一情景的影响,很自然地想到了6就是分掉的6个磁铁,是2×3的积,1是原来的7个磁铁减掉分掉的`6个磁铁,最后剩一个磁铁,也就是1)

  引导比较两种竖式,学生体会到了除法竖式有别于其他运算竖式的价值,正确解释6除以2等于3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学生能够通过情景理解到这一层。我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我觉得直观地利用有余数的*均分更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对教材进行调整后,学生对本知识的学*比我预想的要好。

  通过这节课告诉我们:

  1、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有预见性,对于学生不容易接受的难点要事先设计好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要充分了解学生以学定教,要对课题的进行认真思考,发现学生欠缺的知识点在哪里,知道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这是学*能力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合理利用教材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 4

  最初选这首诗来上示范课,我的心里是直打鼓的。古代诗歌怎样教?我想很多一线的老师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困惑。如果只是从应试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只要求会背 会默则已,花不了多少时间。但是《钱塘湖春行》这样一首经典的七言律诗,如果想让从字词、意蕴、情感等等角度引导学生去细细品悟的话,一节课四十五分钟还 远远不够。如何在四十五分钟内引领学生真正地走入白居易笔下钱塘湖的早春美景,引领学生体味到诗人内心的情愫,这是我在备课中首先考虑的因素。

  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品读诗歌音律之美,品析诗歌的语言之美,品味诗歌的情感之美,并能当堂背诵全诗。而把品析诗歌的语言之美,品味诗歌的情感之美做为教学的重点来处理。从上完这堂课之后的反馈来看,我的这个教学目标还是基本完成了。

  杨特说过:教师要用睿智的课堂谋略和手段吸引学生,这是引领学亲*诗歌的有效途径。于是我在课堂几个环节的处理上还是下了一定的功夫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 效果。首先在课堂的导入环节我仅用了一分钟左右的时间有这样的语句"大家一定很好奇今天老师会带给大家一段怎样的语文之旅呢?那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插上想 像的翅膀随着老师的声音一起开始我们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的旅程吧。"简洁明了而富有诗意带学生们进入情境。而接下来的环节处理上我先是教师自己范读一遍这 首诗,但是不读诗题从而让学生去猜想,从而引出诗题。因为"听"诗,不仅仅是听觉方面的活动,而且是心灵感官的互动。这个"听"字是想像的过程,是创造的 过程,还是一个"想诗的过程。因为大大地调到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好奇心。于是在大致对钱塘湖及与钱塘湖相关名人名诗做了一个简介之后,在学生没有翻看书本, 没有预*的前提下,我用教师范读学生默写的方式来纠正学生易错易混的字。从而引出学生对诗中关键字词的品析。应该说这个环节的处理也着一定的新意,由学生 提出问题,以学定教,而不是让课堂跟着既定的教案走。

  杨特在她的《引领学生亲*现代诗歌》中说到:"诗歌是人类宝贵的情绪、情感在瞬间 的灵光闪现。教师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感悟能力、审美体验,还要用研究的眼光解读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诗的世界里体验、 熏陶……"她还说到:"诗歌是用语言搭建的房子,让灵魂在里面居住。诗歌中对情感的表现是最为重要的,但最终还要回归到语言上。学*语言,理解作品的诗 意,教师要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所以最后在引导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上,我选择仍然是走进文本,采用了比较法,将本诗的颔联、颈联去掉,把七言律诗变 成七言绝句,问学生这样的修改好不好。然后就引导学生细细地去品读这两联的"几处"、"谁家"、"争"、"啄"等关键字词。应该说还是基本契合了走进文本 的精神。

  在反思本课的一些亮点之后,我更看到的这节课的缺憾。

  一、部分教学环节的设置有头无尾。第一环节以默写来纠错这种设计较新颖,但是却缺少了学生展示的环节,而是自己包办代替将易错的字加以提炼。如果此时教者能够在进行调查学生默写正确率之后,让错误率较高的学生上黑板来展示效果会更好。从而才能达到纠错的效果。

  二、作者介绍这一环节的插入是一败笔,我不应该放在纠错环节之后,而是应该放在教师第一次范读之后,在介绍杭州的"风流太守"之一的苏轼之后就顺理成章地引出白居易的其人其事。

  三、关于诗歌朗读的指导上,所教授的方法导致学生朗读机械化了。因此在指导朗读方法上是否还需要教授学生如何划分节秦,如何停顿。这是值得商榷的地方。 其实通过这节课的实践来看,在正确引导学生去品析语言和品味诗人的感情之后,学生自能体会出诗歌的音律美。此外,在朗读活动方面,学生的齐读过多,缺乏太 多的变化。所以,在以后的朗读活动中除了齐读、男、女生读、个人读之外,还可以进行另样的组合,比如说戴眼镜的同学读、系白鞋带的同学读,还可以是短头发 或是扎辫子的同学读……另外,在做教师示范朗读的时候应该选取一着合宜的音乐,这样更能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四、杨特说:"诗歌就像一 幅国画,它是留白的。"同样,语文课堂也应该是留白的艺术。这堂课,做为教师的讲授还是过多,留给学生想像的时间和空间则相对少了。比如说最后一个品析词 语进而品味作者感情的环节上,如果我只是示范性地指出"几处"这个词的妙处何在,剩下的就交给学生去讨论,去品读,效果会更好。这才是真正的让学生走进文 本。

  《钱塘湖春行》这一堂课虽然有一定的亮点,同时也充满了缺憾。其实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不管怎样,我理想中的课堂是审美的课堂,诗意的课堂。这是我的追求目标.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 5

  根据上级领导的精神,我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由我来跨年级执教三年级人教版的数学第三单元有“余数的除法”里的第一课时“除法竖式的认识”。在备这节课时,我做了很多课前准备的,也参考很多优秀教案和教学视频,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一份教案并制作好课件。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正确写除法竖式并计算,除法竖式的格式是最难列的竖式,步骤很复杂,如果单一机械的记忆,错误率非常高。

  这堂课我采用从减法与除法的关系入手,将除法竖式的写法每一步细化,形象化,深化。通过一个个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对除法竖式的各个部分有一种熟悉、亲切的感觉。要避免学生积不乘而直接把被除数抄下来的坏*惯,只有让学生搞清楚为什么有这个积才可以。通过减去“3个5是多少?”这个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乘,通过与减法算式结合知道在算出积后要减,那么竖式最后一步部分就是减法,这里的减号不用写明,因为算到这里就要算减法了,脑子中要知道这里相当于有个减号。

  在练*设计上,我还特别安排一些改错题,如在写竖式时数位没有对齐,把一位数的商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把除数和商的位置写反了,于是我让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判断分析、订正,这样既对新知巩固练*,加深了同学的印象,能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又能让同学知道学*能互相帮助的效果。在教学中,我设计的问题比较精当,教学方法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学*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总体感觉是自己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各个环节细节的处理有待优化;在巩固练*中,学生虽然会列除法竖式,但不是每个学生都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写,只是照搬老师板书的样子;我还是没有很好的关注到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的学*情况的关注,各个教学环节的细节处理。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认真学*教参找准重点和难点,教学中要有效地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想办法去把这些知识点讲透讲好,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在课堂中掌握并运用好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 6

  如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刚刚接触的新知识,所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这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计算除法必需遵守的法则,教学中我并没有硬性地将这个法则讲给学生听,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去发现它,并从正反两方面去探讨如此规定的理由。最后,我还组织了及时的,必要的练*,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并掌握这种计算方法。

  我先出示了例题,并让学生摆一摆并列出算式,在摆的过程中我通过问答的形式将13、4、12、3、1各表示什么使学生清楚的理解,并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列竖式计算这个除法算式。

  在列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将竖式列成了加法的形式,有的学生列的很准确,让他们将式子呈现在黑板上,通过对比的形式比较出优缺点,知道竖式要清楚地表示出每一步,不这么表示缺步骤。并将每个数表示什么弄清楚。

  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一般会采用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一是借助直观图或动手操作求得商和余数;二是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的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除法计算奠定基础。此段教学过程,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数学思考水*。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 7

  这节课主要学*例3,即除法的竖式计算,通过第一节课的学*,知道除法有两种:

  1、没有余数的除法,

  2、有余数的除法。

  例3的第(1)题讲的是没有余数的除法,在学生读题后首先判断这题是不是解决*均分的问题,如果是,又是什么样的*均分,由题目的第2条信息"每4个放一盘",明确这一题的确是解决*均分,说详细点就是知道总数和每份数,要求份数,应该用除法解决。确定了方法,学生就可以列式了,然后借由学生列出的横式引出: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介绍竖式的知识,首先,竖式的运算步骤,第二,确认被除数、除数和商的位置。第三,知道竖式中第2个12是怎么来的,具体表示的是怎样的数量。第四,0是怎样得来的?它有表示什么?结合题意,竖式中第2个12不是总数,而是在每盘放4个苹果的情况下得出3(商)盘可以放12个。0则是总共的12个苹果与分掉的12个苹果的差,表示12个苹果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有了第(1)题做铺垫,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第(2)题,让学生自己探求的竖式,再想一想竖式中每个数的意思。学生汇报后,比较(1)(2)两题的竖式,看看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其中第(2)题小萝卜的话给出了一种求商的方法,思考12里最多有2个5,所以商2。这题还要注意的一点是算式中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具体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做练*时,学生刚学*除法的竖式,还不太熟练,尤其在做完第1题,紧接着做第2题时,有很多同学不知道4÷2的竖式怎么算,是因为过于死板的记忆知识,将没有余数的竖式当做有余数的竖式计算。通过第2题可以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中求商的第二个方法——看除数想乘法算式,找和被除数最接*的积,再和总数相减求余数。第4、5两题先明确题目的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能列出算式和竖式,知道竖式中每一个数的是怎么得来的,根据情境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这堂课竖式对于学生比较复杂,一堂课过后发现很多同学仍不能明确竖式的写法和格式,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和理解。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 8

  "除法竖式"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通过课堂的教学实践以及课后的反思总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在观察中探索,感受教学知识。

  在课堂教学及学*活动中,学生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学生或许相信老师告诉他们的,但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亲身经历的事,这是一种"体验"。例如"教材上主题图的教学"。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把主题图里的所有内容、信息一一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独立去观察、去体验图中的每一种情境,让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实际观察、思考、提出新的问题。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做学*的主人。

  作学*中,我自始自终都是配角,起着引导的作用学生是主角,是学*的主体。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评价,取得正确的结论,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例如,在教学"如何用除法竖式计算15 5"时,我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进行讨论。要求学生组与组互相交流,把 最终的方法在组里与别的进行汇报。同时培养学生去观察,从而取得最佳的效果,得出科学的结论:用除法竖式计算时,先写除号 ,再把除数左边,即 。由于15除以5商是3。把3写在15的上面并与15的5对齐。然后用5*6的积写在被除数15的下面,表示原来15里分掉15个,5-15=0。说明正好分完,计算时,我们只要在两个15的下面画一条短横线,再写上0,但0要与被除数15的5对齐就可以了。

  学生学得轻松,又容易明白和掌握,在学生互动时,我时刻尊重学生,多巡视,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讨论,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3、在课堂练*中升华,挖掘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本课堂后设计了一个"多样化的*题"让学生去练*。把课本知识融入到一个更丰富的一个知识画面中去,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在教学工作中,我虽然做了许多的设计工作,但是通过课堂上的实践活动与课后的反思,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分组讨论时不够热烈。有个别学生对商的位置的确定尚未理解,但又不敢问同学或老师请教。3 ,这样写商的位置是不正确,自己不敢下结论。

  2、布置的课堂练*比较少,只限制在教材上的题,没有发展性的题。

  3、教师对对于商为什么要写在被除数个位的上方的算理。讲解不够透彻。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有特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善,充分利用新理念,新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 9

  除法竖式该按怎样的顺序写?为什么要这样写?在除法竖式第一课时教之前,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除法竖式的格式与加法、减法、乘法都不一样,学*起来有一定难度。怎样让学生自然地记住除法竖式的顺序,并把余数写下来呢?课堂上我创设了一个情景,学生学*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我先在一个盒子里放了6支粉笔,然后在讲台上*均分成了3份,接着要求学生用语言把老师的动作表示出来。

  学生说得很好:在一个盒子里放了6支粉笔,*均分成了3份。

  谁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有学生说6除以3,有学生说6除以2。

  你觉得哪一个是对的呢?为什么?学生解答后我再问:现在盒子里还有几支粉笔?怎样表示?

  学生答:现在盒子里还有0支粉笔,用6-6=0表示。

  最后小结:除法可以用横式来表示,也可以写成竖式。接着板书除法竖式。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比较,除法的竖式中有哪些与横式是一样的?

  学生很快发现竖式中也有被除数6、除数2和商3。这时我及时介绍竖式中像“厂”的.符号表示除号。

  接下来我又问:下面的6是哪里来的?0又表示什么?

  (由于学生受了分粉笔这一情景的影响,很自然地想到了6就是分掉的6支粉笔,是2×3的积,0是原来的6支粉笔减掉分掉的6支粉笔,盒子里一支粉笔也没有了,就是0)

  学生能够通过情景理解到这一层。我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我觉得我的教学目标达到了。通过分层的练*,学生对本知识的学*比我预想的要好。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明白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有预见性,对于学生不容易接受的难点要事先设计好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 10

  “除法竖式”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通过课堂的教学实践以及课后的反思总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在观察中探索,感受教学知识。

  在课堂教学及学*活动中,学生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学生或许相信老师告诉他们的,但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亲身经历的事,这是一种“体验”。例如“教材上主题图的教学”。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把主题图里的所有内容、信息一一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独立去观察、去体验图中的每一种情境,让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实际观察、思考、提出新的问题。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做学*的主人。

  作学*中,我自始自终都是配角,起着引导的作用学生是主角,是学*的主体。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评价,取得正确的结论,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例如,在教学“如何用除法竖式计算155”时,我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进行讨论。要求学生组与组互相交流,把最终的方法在组里与别的进行汇报。同时培养学生去观察,从而取得最佳的效果,得出科学的结论:用除法竖式计算时,先写除号,再把除数左边,即。由于15除以5商是3。把3写在15的上面并与15的5对齐。然后用56的积写在被除数15的.下面,表示原来15里分掉15个,5-15=0。说明正好分完,计算时,我们只要在两个15的下面画一条短横线,再写上0,但0要与被除数15的5对齐就可以了。

  学生学得轻松,又容易明白和掌握,在学生互动时,我时刻尊重学生,多巡视,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讨论,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3、在课堂练*中升华,挖掘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本课堂后设计了一个“多样化的*题”让学生去练*。把课本知识融入到一个更丰富的一个知识画面中去,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在教学工作中,我虽然做了许多的设计工作,但是通过课堂上的实践活动与课后的反思,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分组讨论时不够热烈。有个别学生对商的位置的确定尚未理解,但又不敢问同学或老师请教。3,这样写商的位置是不正确,自己不敢下结论。

  2、布置的课堂练*比较少,只限制在教材上的题,没有发展性的题。

  3、教师对对于商为什么要写在被除数个位的上方的算理。讲解不够透彻。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有特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善,充分利用新理念,新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除法竖式的认识教案范文5份(扩展4)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菁华5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19例4、例5及P20练*四(2、3、4、)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演示:(情境图)8个小朋友,在春天在哪里?的歌声中,踏青寻找春天来了。在一片竹林中,小朋友看到熊猫妈妈带着小熊猫挖竹笋,小熊猫请小朋友到家做客。

  2、小熊猫挖了12个竹笋,想把这些竹笋*均送给邻居的王奶奶和它的三个小伙伴。每人送给几个?

  师: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小熊猫解决这个问题吗?

  出示: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个。

  二、分一分,认识除法、除法算式。

  1、师:请你们用△替代竹笋,用小棒代替盘子动手分一分。

  学生动手操作。

  师:请告诉小熊猫:该怎样分?分得的结果,每盘应放几个呢?

  学生说一说分的方法、过程。

  2、数学王国小精灵:你们真能干!

  想一想:刚才这一*均分的过程,这样的问题能不能也用一种方法来计算?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12、4、3表示的意思,你会列式表示吗?

  ①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引出除法,列出除法算式。

  124=3/*

  除号(表示*均分)

  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②对照*均分的过程,在小组中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3、操作:P18做一做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表示结果。

  ①师:你知道吗?有多少块饼干要分?要怎样*均分?(明确:要把18*均分成3份、2份、6份。)

  学生用长方形分一分,再填写算式。

  ②交流讨论:

  你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呢?

  算式怎样写,除号和等号后面的.数是怎样填出来的?

  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4、小结: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每份一样多,这个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三、解决熊猫妈妈的问题,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

  1、师:熊妈妈请小朋友帮助解决什么问题呢?

  出示: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盘。

  师:想一想,熊妈妈要分的总数是多少?

  按什么要求来分?该怎样分?

  学生动手操作后,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2、思考交流:

  师:你会用算式来表示分的过程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为什么这个问题也用除法来表示?(熊妈妈的问题也是*均分,所以用除法来计算。)

  3、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①师: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看书,对照算式说说。)

  ②想想*均分的过程,说说被除数20,除数4、商5分别表示什么。

  4、操作巩固。P19做一做(1)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①独立完成。

  ②交流:分的结果和算式的写法。

  ③读一读,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3、思考讨论:

  师:想想说说,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因为他们都是把一些物体,一个总数*均分成相等的几份。)

  四、做游戏。(课件演示:8个小朋友在树林中采集活动)

  小朋友告别了小熊猫,来到树林里采集,将采集到的东西进行*均分。

  (1)蓝蓝采了16个草莓,要*均分给大家,如果每个小朋友分4个,够分吗?(在p21第六题的图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2)东东、小立和玲玲捉到15只蝴蝶,用这些蝴蝶做成标本,每5只做成一版,可以做成几版?(在p21第六题的图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3)小云和小丽把采来的18朵花扎成3把,*均每把有几朵?

  (4)我们*均分成2组做游戏,每组几个人?

  五、课堂练*。

  P20第2、3、4题。

  独立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六、总结。

  师:小朋友,今天,你们有哪些收获?

  [课后小结]

  重视操作,丰富表象,形成概念。在教学中陈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在分东西的实例中理解除法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既注意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又能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除法。

  2、使学生知道:这种除法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学重点

  使学生明确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并能知道这种方法怎样用算式来表示。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学生准备6个村和3个盘的图片、12根小棒、12个小圆片、6支铅笔。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除法、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二)。

  2、师生分铅笔,初步感知分的方法、

  (1)教师拿出6支铅笔,先向学生明确:要把这6支铅笔分给一些同学,每个同学给2支,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细心观察老师是怎么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铅笔先拿2支分给一个同学(教师要同时拿2支给一个同学),再拿2支分给一个同学,最后又拿2支分给一个同学,也就是每2支分给一个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6支铅笔,每个同学2支,可以分给3个同学。

  (2)让学生想想刚才是怎样分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学生初步认识第二种分法、

  (1)教师要求学生拿出8个小圆片,按每2个放一堆,看看能分几堆?

  (2)学生边说边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学生给予个别指。

  (3)教师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二)。

  2、教学例5、

  (1)出示书上例5,左边的桃子图。

  ①教师叙述题意:有6个桃,每2个放一盘,能放几盘?(板书或提前用纸写好的贴在黑板上)。

  ②教师问学生:每2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使学生知道:每2个放一盘,就是每2个分成一份。

  (2)教师让学生拿出6个桃子的图片,自己试着分一分、(边说边分,先再最后)。

  (3)指名让学生回答分的过程,教师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二)、要强调两个两个地分,每2个放一盘,也就是每2个为一份、学生跟着老师的演示摆自己的学具。

  (4)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是怎么分的?分得的结果怎样?使学生知道:每2个分成一份(或2个2个地分的)分成了盘(板书:3盘)。

  (5)教师小结、我们分桃的时候,把6个桃每2个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分法也要用除法来计算。

  (6)结合分的过程说明算式的写法。

  ①桃子的个数6是要分的数,写在除号的前面、(板书:6)每份的个数是2,写在除号的后面(板书:2);分得的份数是3,写在等号的后面(板书:3)。

  ②让学生说一说62=3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6个,每2个分一份,分成了3份(板书)。

  ③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6是被除数,2是除数,3是商。

  (7)引导学生看书,并说说例5的图意,让学生自己把剩下的桃子分完。

  (8)质疑问难,师生答疑、

  三、全课小结、

  我们今天继续学*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

  随堂练*

  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__________

  第1题:先让学生读题,弄清题意,再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边摆边说分的过程。按分得的结果,把算式填全,集体订正、然后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把1、2题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虽然都是12根小棒,因为第1题是每2根1份,第2题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数也不同。

  布置作业

  略

  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

  有6个桃,每2个放一盘,能放3盘。

  用除法并:62=3

  表示有6个,每2个分一份,分成了3份。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谈话,出示课件:

  提出问题:熊妈妈想把12支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1 教案》。

  二、学*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均分帮助熊妈妈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书写除号。

  (3)解决小熊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2、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均分成两份,*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

  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应用,加深理解

  四、课堂总结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4的例1、例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解答。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正确掌握*均分的方法。

  教具准备:磁性板,学生每人一套学具。

  课的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

  自主学*法。

  教学过程:

  一、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均分的含义。

  教师讲故事:(提出要求:要求同学们认真听,听完故事后要回答老师的问题)从前有一个妈妈,她生了两个孩子,这两个都非常贪吃,有一天妈妈买来6个苹果,分给两个孩子吃。她第一次是这样分的;哥哥分1个弟弟分5个,哥哥说:“不行不行,弟弟更多,再分过。”然后妈妈又从弟弟那儿再拿一个给哥哥;哥哥还说:“不行不行,弟弟更多,再分过。”这样妈妈又从弟弟那儿再拿一个给哥哥。这时哥哥看到弟弟和他一样多,高兴地笑了。

  提问:故事里妈妈把6个苹果分了几次?是怎么分?板书:6分成1和5;6分成2和4;6分成3和3。为什么哥哥最后高兴的笑了呢?(因为他们分的一样多)一样多还叫什么?(同样多)

  小结:像这样分的同样多(一样多),我们叫它为“*均分”。教师板书:*均分。

  怎样进行*均分呢?

  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面,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请同学们注意分的过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铅笔。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

  第二次分,每人分给1支铅笔,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

  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同样多”。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学生跟读一遍。

  二、教学例1。

  现在请每个同学从学具里拿出是8的物体,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个物体分成4分,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

  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一名学生在讲台桌上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怎样分的?(学生: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拿出剩下的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教师指出:这就是把8个正方体,*均分成4份,每份2个。

  三、学*“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教学例2,出示“把6个桃*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3个桃和3个盘子)

  “*均放在3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

  “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均分的过程,因为要*均放在3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1个。然后提问:“分完了吗?”

  教师再把剩下的3个桃,每盘放1个,提问:“分完了吗?”“每盘放几个?”“是不是每盘同样多?”“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均分)

  像上面这样把8个正方体*均分成4份,把6个桃*均放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方法─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叫除号,指导书写: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对齐。

  把6个桃*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桃是几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板书:6÷);把6*均分成几份?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份是几?把这个“2”写在等号后面,教师指着“6÷3=2”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指导读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两名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打开教科书,引导学生看p40上小朋友分桃的图先要学生说说图意,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3个桃分完。

  四、课内练*

  1、做教科书P41“做一做”中的题目。

  2、做练*十二的第1、2题。

  五、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今天我们从动手分东西,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六、提出假设,做出总结:


除法竖式的认识教案范文5份(扩展5)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实用5篇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第六单元第一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它是在学生学*了表内乘法(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学的“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说少”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为学生今后学好除法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践情况,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重点是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是理解“*均分”的含义,也是教学关键之所在。

  二、说教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热情,

  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

  2、尝试法: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究和难知识规律,同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规律中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3、演示操作法:直观演示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

  4、谈话法:运用师生之间的谈话组织教学,即可使学生的思维方向明确,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

  5、练*法:通过多种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练的解题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6、讨论法:运用讨论法,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密切合作的能力

  三、说学法

  让学生学*并初步掌握的学*方法有:

  1、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除法的意义

  2、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知识的生长点和解题的关键所在

  3、在练*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4、通过提问与练*:让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题技能

  5、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操作过程

  6、在观察、比较中分析,初步渗透抽象、概括数学知识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安排以下教学过程

  (一)认识“*均分”

  这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贴出图片,8个梨、4个盘子,

  提问:1、老师这有8

  个梨,*均分在4个盘子里,每盘几个?“*均分”是怎样分呢?看老师分,通过老师分,让学生知道“*均分”的概念,说明一个一个地分,每份数量同样多,叫*均分

  (二)揭示课题

  像上边那样,把梨*均分成几份,像这样的把一些物体*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要用迟发计算,今天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除法

  (三)认识除号

  同学们都知道加法,减法乘法每一种运算都有他们的运算符号,同学知不知道他们的原算符号呀,那么除法也一样,它的运算符号叫除号,这样一来通过老师讲示范教会学生读、写。

  (四)列式计算及讲解意义

  此环节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采用边讲边练得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是学*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教材13页的例4通过讲故事帮助故事中的小熊猫分竹笋,引出*均分的题目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并学*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用除法来解决“*均分”的问题,在“做一做”和练*三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3个目标:

  (1)根据帮熊猫分竹笋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分、动口说的过程中体会除法的意义。

  (2)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3、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初学关于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会感到有些困难。为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关于*均分的题目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如何列除法算式。这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1、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2、尝试法: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知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3、演示操作法:直观演示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利用学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

  4、谈话法:运用师生之间的谈话组织教学,既可使学生的思维方向明确,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

  5、练*法:通过各种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练的解题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6、讨论法:运用讨论法,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密切合作的能力。

  三、说学法

  古人云:“教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受用终生”,教师既管教,又要管学,把教落在学上,重点是把学*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学*并初步掌握的学*方法有:

  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除法的意义。

  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知识的生长点和解题的关键所在。

  比较法:在练*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练*法:通过提问与练*,让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题技能。

  表达法: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逐步扩展到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方法。

  分析法:在观察、比较中分析,初步渗透抽象概括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一般规律,在研究教材时,我发现此课时要完成的学*内容是一道例题和3道练*题,所以我就设计了一系列课堂情节来展开教学,环环紧扣,充分抓住了低年级儿童的认知心理。

  1、情景导入

  熊猫遇到了一个难题,是关于分东西的,我们现在一起来帮帮他吧。通过动手分一分,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且从中用到了*均分和乘法在玩的过程中使同学们复*了以前学过的知识,为新课做了铺垫。

  2、探究新授

  从熊猫分竹笋的活动中抽象出:把12个竹笋*均分在四个盘中,每盘放几个?然后引导出:象这样关于*均分的题目能不能用一种方法来计算?展示并提问:

  (1)熊猫想请几个朋友到家来做客,它准备了12个竹笋招待大家,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眼看着朋友们就要来了,可熊猫还没有分好,咱们帮帮分他吧!

  (通过设置故事情景导入,充满调动起学生学*新知的欲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助人为乐的情感)

  (2)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用12根小棒代替竹笋分一分,看每盘能放几个?教师利用学生自己用小棒分的时间在黑板上画出竹笋的简笔画,然后请同学说说他们是怎么分的,最后请同学到黑板分一分。此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分,如一个一个地分、几个几个一起分。通过实际操作和口头表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均分和除法的含义。

  (此环节的教学,通过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教师示范演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进一加深对“*均分”的理解,为随后学*除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分的结果得出: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教师进而引导出:像这样的问题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吗(用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心理,引导生在不知不觉中想要获取新知的愿望)

  (4)根据分的结果抽象除法算式:12÷4=3,通过实物图的演示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的写法,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为下节课教学打下基础;通过让学生试着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能正确地读出除法算式;通过说意义,不仅让学生明确除法的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巩固练*

  众所周知,练*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新授部分完成后,我又安排了以下的练*环节。

  (1)教师和学生们一起来完成十三页的做一做。

  (2)我把练*三的第一题的八道除法算式题目写在卡片上,然后请同学在我手上抽一张卡片并且读出卡片上的除法算式,看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3)让学生们独立完成练*三的第二、第三题,然后教师评讲。

  (以上的练*设计,既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又能从低年级的学生好玩的天性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练*的设计层层递进,由“再现性”进入到“内化性”深入到“独立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课堂总结

  教育学专家说:好的课堂展现应该少不了一个精彩的结尾。在全部练*完成后,我先充分表扬本节课同学们的良好表现和进步,然后最后还利用学生爱表现的心理设计了一个课下作业:就是在家吃饭前帮妈妈分筷子,并列出除法算式,明天来学校跟老师汇报。

  (让学生自己动手帮忙并且设计关于除法计算题目的过程就是学生又重新感受除法的过程,这种有趣的作业不仅不会让学生觉得是在做作业,反而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很棒,也有能力去帮别人,在加深对除法的认识的同时又增进了学*数学的自信心)。

  5、布置作业。

  完成第十三页“做一做”及练*三第1题、第2题、第3题。

  五、说板书设计

  除法

  12÷4=3

  表示:把12*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

  读作:12除以4等于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8~50页例5、例6和相应的“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现实情境,经历从*均分的操作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写成除法算式,能根据*均分的情境填写除法算式,并能说明理由。

  2.使学生在联系*均分的情境认识除法的活动中,体会从具体情境中抽象数学式子的过程,理解除法算式表示的*均分的含义,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学*活动,在学*活动中感受除法来自实际生活中的*均分,对与数学相关的生活现象产生一定的兴趣;培养积极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除法含义。

  [教学难点]

  除法含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师生各准备圆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新知

  (一)按每几个一份地分写除法算式。

  1.教学例5。

  (1)出示例5情境和问题。

  讲述:星期天小朋友们到公园里玩,他们决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和读题,告诉大家:你从题里知道了什么?

  提问:一共几个小朋友?(板书:6)每几人坐一辆车?(板书:2)要算出什么结果?

  (2)引导思考、解决。

  6个小朋友要坐几辆车可以怎样想呢?你能得出要坐几辆车吗?自己想一想,有困难可以用圆片摆一摆、分一分,得出要坐几辆车,把( )填好;再和同桌说说你的做法、想法,结果是要坐几辆车。好吗?

  交流:哪位小朋友用圆片摆的'?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摆的,要坐几辆车? (根据交流教师用圆片演示,得出要坐3辆车)

  这是把6个小朋友怎样分的?

  有没有不摆圆片自己想的?来说说你怎样想的。

  你们听明白了他说的有6人,每2人坐一辆,要坐3辆车是怎样想的吗?谁来说说看?

  追问:他的想法实际上是把6个小朋友按什么分的,结果得到什么?

  引导归纳:有的小朋友摆圆片分,有的小朋友看图直接想.用的方法不同,但都是把6人怎样分的,结果要坐几辆车?(板书:3)

  (3)引入除法。

  说明:刚才的问题,是把6人按每2人一份地*均分,结果得到坐3辆车。(指板书的数)这样把6人按每2人一份*均分,结果是3份,可以用除法计算,写成算式“6除以2等于3”。(在数中间板书除号和等号)

  追问:根据什么写出“6÷2=3”这道除法算式的?

  说明:这样的算式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除法算式。(板书课题:认识除法) 说明:这个符号叫除号。(在“÷”下面板书:除号)除号可以这样写:先写中间一小横,然后上面写一点,下面写一点。(让学生跟教师书空写除号) 教学算式“6÷2=3”的读法,让学生读一读,并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教学例5后的“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题目和图,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

  提问:要知道可以分给几只小熊,应该把12个苹果怎样分,得到结果是什么?(让几名学生说一说,使学生明白:把12个苹果每3个—份地分,看分成几份)

  按照这样*均分的分法,你能填写下面的算式吗?(学生填写、交流,集体订正)

  集体读一渎算式。

  追问:想一想,为什么算式可以写成“12÷3=4”?这个算式里的12、3、4各表示什么意思?

  3.回顾小结。

  回顾:请小朋友回顾刚才两道题,是把6个小朋友、12个苹果怎样分的?这样的分法可以写成怎样的算式?

  小结:像刚才两道题这样,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按几份*均分写除法算式。

  1.教学例6。

  (1)出示例6情境和问题。

  讲述:星期天小朋友们去植树。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和读题,想想从题里 你知道了什么,提出什么问题,和大家一起分享。

  提问:这是要把6个小朋友怎样*均分?(板书:6 3)

  (2)引导思考、解决。

  把6个小朋友按3组*均分,每组几人呢?看图自己想一想,也可以用 圆片分一分,得出每组几人,填在( )里;再和同桌说说你的做法、想法。 交流:哪位小朋友用圆片摆的?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每组几人。(根据交流教师用圆片演示,得出每组2人)

  这是把6个小朋友怎样分的?

  有没有不摆圆片看图想的?来说说每组几人,你怎样知道的。

  追问:他的想法实际上也是把6个小朋友按什么*均分的,结果每组几人?引导归纳:有的小朋友摆圆片分,有的小朋友看图直接想,但都是把6人怎样分的,结果每组几人?(板书:2)

  (3)引入除法。

  说明:这里的问题,也要*均分。这是把6人按3组*均分,结果得到每 组2人.也可以用除法计算。把6人*均分成3组,结果是每组2人,(指板 书的数)就写成“6除以3等于2”。(在数中间板书除号和等号)

  让学生读一读算式。

  追问:根据什么写出“6÷3=2”这道除法算式的?6和3各表示什么?2呢? 说明被除数、除数和商并板书在算式下面,并指给学生说一说。

  2.教学例6后的“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题目和图,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

  提问:要知道每人分得几支,要把8支铅笔怎样*均分,得到结果是什么? 按照这样*均分的分法,你能填写下面的算式吗?(学生填写、交流,集体订正)

  追问:为什么要写成“8÷2=4”?这道除法算式的8、2、4各表示什么意思?

  3.回顾小结。

  回顾:请小朋友回顾刚才两道题,6个小朋友、8支铅笔都是怎样分的?这样的分法可以写成怎样的算式?

  小结:通过这里两道题的学*,我们知道了把一些物体*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除法竖式的认识教案范文5份(扩展6)

——《初步认识除法》教学反思优选【5】份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了低年级小学生好奇这一心理特征,将教学图示利用课件展示给了学生,突出了把*均分的概念教学置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的编写意图。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实物图形来引导学生想象,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的'目的。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教学时在知识点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让学生分东西,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有部分学生对除法的含义理解不到位,没有让学生说出每一个数在算式中所表示的含义?

  2、练*题的设计较单一,应设计多样化的练*,练*题应有梯度。

  这是除法学*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东西,体会什么是“*均分”,感受分东西带来的快乐。

  一、体会“*均分”

  在学*第一个红点时,我出示了书中的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思考:两只大熊猫分10个竹笋,应该分几份?怎样分?然后让学生想想如何分竹笋。本来想学生会有多种不同的分法,如:分成4个和6个,分成3个和7个等,没有想到全班同学竟全都分成了每只大熊猫分5个竹笋,让我感到很被动。然后我又通过把10个竹笋公*地分给5个大熊猫,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均分。”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均分的含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均分以后,在后面的这几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明白*均分的分法也是多样的。同时,运用小组合作等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学生运用知识的提高与升华。

  二、情境串的教学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在整个学*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松鼠分松果。这些活动全都是在“森林聚会”上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的内驱力,激发起学*数学的浓厚兴趣。

  三、乐于助人的思想

  本堂课从一开始就创设了帮助的伏笔,如请你的`小棒来帮忙代替竹笋,小猴子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来帮帮他,小兔子和小松鼠着急了,说:“我们饿了,赶快帮助我们分一分吧”等等,学生们会感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了学生,要乐于帮助别人,因为你会感到快乐,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四、练*设计:

  我分了两次进行自主练*。第一次是在学生帮助熊猫和小猴解决问题后,学生对“*均分”的含义有了初步的体会的时候进行的,主要是通过判断哪是*均分,来加深学生对*均分的理解。第二次是在帮助小白兔、小松鼠解决问题后进行的,难度加深,使学生较容易接受。这个练*是让每名同学动手*均画石榴,这样做的目的是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

  (1)由同样多引出*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均分”。

  (2)用“*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是一节概念的建立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课前的导入部分,我采取讲故事的形式:“在茂密的大森林里,住着许许多多的小动物,小兔和小猴子是邻居,他们和睦相处,生活的很愉快。今天兔妈妈家收白菜,兔妈妈可高兴了,咱们也到兔妈妈家去看看好吗?”这样为学生创设了故事情境,既贴*学生的生活,又使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开始新知识的学*。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改变了教科书中的例题,为了让学生能够乐于参与教学活动,我以导入部分的'故事为主线,把故事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之中,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在学生帮助“兔妈妈”和“猴子两兄弟”解决问题的时候,让学生以自己的学具代替白菜和桃子进行*均分,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分法,充分使学生眼、手、口、脑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自然建立*均分的概念。整节课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下课的时候仍意犹未尽。这时,我给孩子们出了一道发散思维的*题:“16根小棒*均分,可以分成几份?每份是几?”课余时间,孩子们有的用小棒摆,有的把纸条撕开来代替小棒孩子们的学*热情太高了!看到这样的情景欣慰之余,使我想到,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学有价值的知识,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宗旨。

  认识除法,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以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然很重要。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通过*均分的活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再从*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过程,从中体会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它既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也是以后解决除法实际问题的主要基础,因此我在讲授时注意以下几点:

  1、通过认真观察幻灯片和图画,要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地分”或“*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再介绍除号、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本课上完后,虽然学生能正确地列出算式,但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理解其含义。

  2、在练*的过程中,要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并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我多次给学生积级的情感支持,让学生体验到掌握一种新方法的快乐。

  3、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鼓励学生进行使用除法的活动和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强化练*。

  4、运用所学的有关除法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理解和巩固除法知识,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动力和兴趣味。

  5、要充分了解和照顾学*有困难的同学,有针对性地强化练*,以利以后的学*,为今后理一步学*有关除法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时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均分的活动(用圆片分一分)——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等分的活动,建立*均分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明确除法就是*均分活动的数学概括,体会到什么情况下用除法计算,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伊始,通过创设生活中坐缆车的情境,以自主学*菜单来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及时引导学生注意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引出*均分的活动,再把*均分的.活动抽象为除法,建立数学模型,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小组合作学*与学生的独立思考相结合,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认识除法的意义。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共有的份数——总数,每份的个数——每份数,*均分成的份数——份数;以及总数、份数、每份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求总数——乘法(几个几相加),求份数、每份数——除法(*均分的两种分法)。

  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本节课,我们在“分一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节课教师不仅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更注重了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每一节课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加强学生良好学**惯的培养是必需长期进行的。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学生摆学具、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均分”与除法的关系,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把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摆一摆、分一分。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任意分6个桃子,从不一样多的分法和每份同样多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学生的认知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也就突破了除法这个抽象概念的难点。突出了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均分,*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把握教材时抓住除法的本质属性,淡化其非本质属性。

  课后,带给我的反思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的两点:

  1、请相信学生能行!

  过去,我们总怕孩子听不懂、记不住。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我们都知道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流。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孩子们只有在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学*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同时在建构知识的同时,他们也学会了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

  2、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改实验中,尊重学生的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节课,如果按照先教后学的教法,学生学*的劲头就会打消一半。而还学生的主动权以学生,让他充分享受自主学*的快乐,学生那颗创新的幼苗没有受到伤害,并且相信能长成参天大树!

  本单元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是学*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是今后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本节包括“*均分”和“除法”两部分内容。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让学生掌握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而例4除法的含义,是学生学*除法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教学“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均分”的含义,即每份分的结果同样多。

  我从让学生小组合作分苹果开始,通过分东西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均分”的含义。接着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帮小熊猫*均分竹笋的具体情境,课上通过请学生演示帮小熊分竹笋的过程从而引出除法,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让让学生认识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整节课以*均分物的事例设计“除法”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情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除法。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教学时在知识点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让学生分东西,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有部分学生对除法的含义解释部太到位,没有让学生说出每一个数在算式中所表示的含义?

  2、练*题的设计较单一,应设计多样化的练*,练*题应有梯度。


除法竖式的认识教案范文5份(扩展7)

——认识除法说课稿实用五份

  一、说教材:

  《认识除法》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除法,理解除法的意义。除法意义是分阶段逐渐理解的,首次教学除法,把理解其意义定位在它是解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因此,认识除法需要先建立*均分的概念,这是教材分两部分编写的原因。其次,把除法知识的教学与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例题教学除法的知识,都在现实的问题情境里进行,练*题几乎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这样编排,增强了计算教学的现实意义,也提高了计算教学的效率。

  除法知识包括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等内容,除法意义是重点。教材编排两道例题教学除法的知识,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合理地安排其他知识的教学。注意遵循儿童的特点,先帮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知识,再在练*中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

  (1)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知识。

  第36页例题用除法计算“按每份几个,一份一份地分”的问题,第37页例题用除法计算“*均分成几份,求一份多少”的问题,两道例题都是计算*均分的问题。由于学生已经建立了*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均分的两种情况,因此具有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的基础。前一道例题是首次教学除法,在讲除法意义的同时,讲了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后一道例题在教学除法意义的同时,教学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两道例题的编写都设计成两个层次,首先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可以进行学具操作,也可以开展推理活动。在这个层次里体会例题的问题是*均分的问题,为接受除法搭建*台,同时获得问题的答案,它是除法算式的得数。然后讲述除法的知识,指出“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使学生明白除法是解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例题后的“试一试”是列除法算式解决*均分的实际问题,从中感受除法算式的写法,体会算式各部分的实际含义,起消化新知识的作用。除法算式的被除数已经写出,除数与商留给学生填写,有助于把*均分和除法联系起来思考,从而理解除法的意义。

  二、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使学生经历用*均分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知道*均分的过程是和结果可以用相应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经历把简单的*均分问题抽象成除法算式的过程,能联系具体情境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或说明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 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 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建模过程。

  3、 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三、同时我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学*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新课标中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所以,我设计本节课的导入是以和学生谈话的形式进行的。

  师:同学们,上个周末你们去哪玩了?玩什么了?

  生:……

  师:那你们玩的一定很开心,老师上周末去了公园玩,并且还看到了和你们一样大的孩子,那他们在干什么呢?让咱们一起来瞧一瞧吧!

  出示情境图,师提问:大家看到了什么?你们能从图上知道哪些数学信息?生:……

  师逐步引导学生叙述图意:有6个小朋友坐缆车,每辆车坐2人,可以坐几辆车?这时,师追问:可以坐几辆车呢?有的学生可能很快就说出是3,也有的学生一时间答不出来。师会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学*经验来验证或探究这个答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操作,用学具来代替摆一摆)。这样做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再指名几位学生来说一说是如何分配的。然后,师进行总结:把6个圆片或小棒每2个一份进行*均分配,分了3份。所以,6个小朋友坐缆车,每2人坐一辆,可以坐3辆车。这样的*均分的过程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出示:6÷2=3,在这个除法算式中,先强调“÷”叫什么?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这个符号,到时候让这一部分同学带领其他同学一起读一下这个符号叫“除号”。师再领大家读一遍。师问:那除号怎么写呢?让同学们举起右手一起来写,先写一个横,再上面写一个点,下面写一个点。接着引导学生一起读一下这个算式“6除以2等于 3”。最后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有几个小朋友?每辆车坐几人?坐了几辆车?”引导学生说出“6个小朋友坐车,每辆车坐2人,可以坐3辆车。换句话说是:把6按每2个一份进行*均分,分成了3份。”

  解决完小朋友坐缆车的事情以后,向学生提出疑问:小朋友打算坐缆车干什么去?可能有的学生说去了这里,有的说去了那里,最后师进行揭秘:原来小朋友们打算去熊宝宝乐园,正巧赶上熊妈妈在给小熊们分苹果了。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熊妈妈打算给宝宝们分多少个苹果,每个小熊分几个?分给多少只小熊?师引导学生说出图意,然后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算式。将个别学生的算式在展示台上进行展示,对做正确的同学给与奖,对有错误的学生进行集体订正。最后,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的含义。这里,我充分利用新课标提倡的理念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注意对学生数学学*的评价)。

  这两个问题都是让学生体会按每几个一份把一些物提*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通过两次解决问题,使学生们的心理有了小小了成就感。这时,应该继续给与学生鼓励性的评价,这会更有利于他们对以后只是学*的积极性。

  师:既然你们已经能解决这么多问题了,现在也来替老师解决一个问题。老师这里有六枝铅笔,想要*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呢?

  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的分一分,再找几个小老师代替老师来*均分铅笔,在分的 过程中让学生说出分的过程和结果,最后给小老师进行嘉奖。教师再进行小结,这个分的过程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这时学生们能根据已学的经验可以很容易的说出算式。师进一步导入,曾经学过的加法、减法和乘法,他们每一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名字,那除法算式的每一部分有自己的名字么?有的学生已经有了预*的*惯,很 可能会说出他们的名称。“除号前面的叫做被除数,除号后面的叫除数,等号后面的叫商”。集体在读一读,互相考一考。最后,再一道学生说出这道算式的含义。

  学生帮助老师解决了一个问题,那这时又有新的问题出来了,“这些小朋友在这里分铅笔,那其他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出示情境图,“原来他们来参加劳动来了”(这里要渗透一些让学生有热爱劳动的意识),

  新课标中调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把学生的答案在展示台上进行展示。

  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体会把一些物提*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三)强化对比,加深理解

  讲到这里,除法的两种含义已在具体的情境中展示出来了,现在我要通过这两道教学例题进行比对来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回忆,小朋友坐缆车问题是怎么解决的?(6÷2=3),老师分铅笔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6÷3=2)。

  教师再将这两种不同的*均分过程用小圆片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他们分的过程和结果,体会他们之间的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来区分除法算式的两种含义,也就是*均分的两种不同分法,来引出除法是解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

  这里用多媒体与学学科进行整合的一大亮点,很生动,直观的让学生体会到它们之间的不同,进一步去理解除法的两种不同的含义。

  (四)、组织练*,深化认识

  巩固练*时仍然强调动手实践的必要性。《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里我将课后想想做做1、2题以印在卡片上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联系,比一比,谁做的又对又 快,最后集体进行订正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回忆一下,到现在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是学*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教材13页的例4通过讲故事帮助故事中的小熊猫分竹笋,引出*均分的题目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并学*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用除法来解决“*均分”的问题,在“做一做”和练*三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3个目标:

  (1)根据帮熊猫分竹笋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分、动口说的过程中体会除法的意义。

  (2)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3、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初学关于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会感到有些困难。为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关于*均分的题目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如何列除法算式。这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1、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2、尝试法: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知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3、演示操作法:直观演示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利用学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

  4、谈话法:运用师生之间的谈话组织教学,既可使学生的思维方向明确,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

  5、练*法:通过各种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练的解题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6、讨论法:运用讨论法,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密切合作的能力。

  三、说学法

  古人云:“教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受用终生”,教师既管教,又要管学,把教落在学上,重点是把学*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学*并初步掌握的学*方法有:

  ⒈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除法的意义。

  ⒉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知识的生长点和解题的关键所在。

  ⒊比较法:在练*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⒋练*法:通过提问与练*,让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题技能。

  ⒌表达法: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逐步扩展到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方法。

  ⒍分析法:在观察、比较中分析,初步渗透抽象概括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一般规律,在研究教材时,我发现此课时要完成的学*内容是一道例题和3道练*题,所以我就设计了一系列课堂情节来展开教学,环环紧扣,充分抓住了低年级儿童的认知心理。

  1、情景导入

  熊猫遇到了一个难题,是关于分东西的,我们现在一起来帮帮他吧。通过动手分一分,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且从中用到了*均分和乘法在玩的过程中使同学们复*了以前学过的知识,为新课做了铺垫。

  2、探究新授

  从熊猫分竹笋的活动中抽象出:把12个竹笋*均分在四个盘中,每盘放几个?然后引导出:象这样关于*均分的题目能不能用一种方法来计算?展示并提问:

  (1)熊猫想请几个朋友到家来做客,它准备了12个竹笋招待大家,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眼看着朋友们就要来了,可熊猫还没有分好,咱们帮帮分他吧!

  (通过设置故事情景导入,充满调动起学生学*新知的欲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助人为乐的情感)

  (2)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用12根小棒代替竹笋分一分,看每盘能放几个?教师利用学生自己用小棒分的时间在黑板上画出竹笋的简笔画,然后请同学说说他们是怎么分的,最后请同学到黑板分一分。此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分,如一个一个地分、几个几个一起分。通过实际操作和口头表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均分和除法的含义。

  (此环节的教学,通过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教师示范演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进一加深对“*均分”的理解,为随后学*除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分的结果得出: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教师进而引导出:像这样的问题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吗(用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心理,引导生在不知不觉中想要获取新知的愿望)

  (4)根据分的结果抽象除法算式:12÷4=3,通过实物图的演示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的写法,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为下节课教学打下基础;通过让学生试着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能正确地读出除法算式;通过说意义,不仅让学生明确除法的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巩固练*

  众所周知,练*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新授部分完成后,我又安排了以下的练*环节。

  (1)教师和学生们一起来完成十三页的做一做。

  (2)我把练*三的第一题的八道除法算式题目写在卡片上,然后请同学在我手上抽一张卡片并且读出卡片上的除法算式,看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3)让学生们独立完成练*三的第二、第三题,然后教师评讲。

  (以上的练*设计,既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又能从低年级的学生好玩的天性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练*的设计层层递进,由“再现性”进入到“内化性”深入到“独立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课堂总结

  教育学专家说:好的课堂展现应该少不了一个精彩的结尾。在全部练*完成后,我先充分表扬本节课同学们的良好表现和进步,然后最后还利用学生爱表现的心理设计了一个课下作业:就是在家吃饭前帮妈妈分筷子,并列出除法算式,明天来学校跟老师汇报。

  (让学生自己动手帮忙并且设计关于除法计算题目的过程就是学生又重新感受除法的过程,这种有趣的作业不仅不会让学生觉得是在做作业,反而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很棒,也有能力去帮别人,在加深对除法的认识的同时又增进了学*数学的自信心)。

  5。布置作业。

  完成第十三页“做一做”及练*三第1题、第2题、第3题。

  五、说板书设计

  除法

  12÷4=3

  表示:把12*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

  读作:12除以4等于3。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是学*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践情况,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均分的含义。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安排以下教学过程

  (一)尝试“*均分”

  第一环节:分一分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手随便把18根小棒分成两份,数数看你的左手和右手里分别有多少根小棒?(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是为了提高课的吸引力,二是为了让学生感觉到随便分,分成的两分不相等,当然也不排除有的学生分得两份相等。)

  2、现在请同学们睁大眼睛仔细分,注意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分成2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分成3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分成6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分成9份,每份的根数同样多

  (在这一环节中我有意的选中了18根小棒,因为18的因数比较多,从把18根小棒分成2份到分成9分,难度依次增加。为的是让学生充分的操作体验活动,学生不管用那种方法只要分开就行,不会分的学生可以寻求同学和老师的帮助,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每份的根数同样多这一现象,也就是什么样的情况叫*均分。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逐步回忆起上学期学过的相同的加数相加的情况。)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如果我们把小棒每份分得的根数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均分,*均分也就是每份分的同样多。

  第二环节,说一说

  出示课件(葡萄,西瓜,苹果),小组讨论判断哪组是*均分。

  (设计意图: 这一层次安排了观察、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均分的直观模型,把学生实际生活中听说过的见到的*均分现象展示给学生看,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什么叫*均分,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调动了学生的学*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

  第三环节,演一演

  1小朋友,我们来分一分下面的里,把下面的梨*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

  (设计意图:学生对*均分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一环节,我们通过练*来让学生对*均分进一步的理解,将学生对*均分的理论理解进行了实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构建自己的认识体系,同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同学们把12根火柴每4个为一份,可以分几份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对演一演的第一环节进行了巩固,让学生充分学**均分,让学生在练*中掌握*均分的知识,通过份数变化,观察分的结果,深刻体会“*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知识)

  小结:这两种分法都是*均分的。象这种把6个梨*均放在3个盘子或把12根火柴每4个为一份,求每份是多少或分成多少份,像这些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到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师指板书,齐读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并教授除法知识

  第四环节,想一想

  1出刚才我们看过的图片,写出算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对所学的知识即刻进行了巩固,让学生在*均分的基础上掌握除法,通过学生亲身操作与教师示范演示相结合,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2练一练

  (1)球*均放在2个盒子里,每个盒子放几个,并填上真确的答案

  (2)的算式。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的得数

  (3) 把12根火柴*均分成几堆,有几种不同分法? (先分一分,再写出算式)

  (4) 比一比,看谁写得最多,你能写出几个算式?

  (设计意图:学*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因此,我在本环节设计了各种形式的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进行参与,发挥学生在学*中的主动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以增强学生对前后的体验与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并从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是学*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教材13页的例4通过讲故事帮助故事中的小熊猫分竹笋,引出*均分的题目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并学*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用除法来解决“*均分”的问题,在“做一做”和练*三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3个目标:

  (1)根据帮熊猫分竹笋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分、动口说的过程中体会除法的意义。

  (2)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3、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初学关于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会感到有些困难。为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关于*均分的题目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如何列除法算式。这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二、说教法


除法竖式的认识教案范文5份(扩展8)

——分数除法二教案范文5份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识,引进新课

  1、把8个饼*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谁能列式?

  2、把4个饼*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这两道题,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

  什么方法来计算?

  二、激思讨论,探讨新知识

  1、教学例1

  (1)把1个饼*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个?怎样列式?

  (2)求每人分得几个?用除法来列式。那每人到底分得多少个饼呢?你是怎么想的?(课件演示:一张饼的1/3就是1/3张饼。)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与除法”。让学生提出学*这一节课想知道的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对已有知识“分数的意义”和“除法的意义”的理解,沟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明确在计算除法的时候,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三、实际操作,寻找规律

  教学例2。

  1、把3张饼*均分给4人该怎么计算呢? “3 ÷ 4”表示什么意思?现在每

  人能分得一张饼吗?

  2、指导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3个圆形纸片,动手折一折、剪一剪、

  分一分,看看*均每人能分到多少块?

  3、各组汇报分法及分的结果。

  组1:我们是把这3张饼,每个都*均分成4块,一共分成12块,每人得3块。

  组2:一个饼一个饼地分。先将第一个饼*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一份;

  将第二个饼也*均分成4份,每人也分得其中的一份;将第三个饼同样*均分成4份,每人又分得其中的一份。将每个人得到的饼拼在一起,也是3/4张饼。

  组3:三个饼叠在一起,*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一份。每人分得3张饼的1/4,也是3/4张饼。

  4、电脑屏幕显示三种分法,让学生尝试说出推理过程。

  (1)把3个饼*均分成4份,我们可以吧什么看作单位“1”?

  一份是多少个饼?一份是三个饼的几分之几?

  (2)从屏幕显示和操作,我们可以看出:1个饼的`3/4就是3个饼的1/4。

  (3)3/4就是哪一算式计算的结果?

  (4)3/4个饼表示什么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把3张饼*均分成4份”,完成了从观察到想象,从个别到其他的思维过渡,同时为充分发现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创造了条件。】

  四、比较分析,分析规律

  1、观察等式1÷4=1/4,3÷4=3/4,3÷5=3/5发现除法和分数有怎样的关系?

  2、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联系?为什么用相当于?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重点要引导学生发现:分数恰好是相应除法算式的结果,发现除法算式各部份与分数各部份的关系,并指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比如“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中的“相当于”而不是“就是”,便于学生认识到分数与除法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板书: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这个等式还有注意什么?在分数中分母能是零吗?为什么?

  3、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被除数、除数这个等式该怎样写?这里哪个字母不能是零?

  4、联系复*时3÷5=3/5,现在你能运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来说明吗?

  5、小结:一个分数不仅可以表示一个得数,也可以看作一个除法算式。

  五、多层练评,反馈总结

  1、75页自主练*1,生独立完成。

  7÷12=( )/( ) 4÷3=( )/( )

  9/5=( )÷( ) 3/8=( )÷( )

  2、单位之间的互化。

  7分米=( )/( )米 3克=( )/( )千克

  23分=( )/( )时 59秒=( )/( )分

  3、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学*你有什么收获?

  【学*目标】

  1、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3、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学*重难点】

  1、重点是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2、难点是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学*过程】

  一、复*

  1、复*题:根据测定,**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4,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35

  六年级学生小明的体重为35千克,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2、观察题目,看看题目中所给的三个条件是否都用得上,并说说为什么。

  3、选择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确定出单位“1”,并说出数量关系式。_______________

  4=体内水分的重量 5

  4列式计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索新知

  1、解决例1的第一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读题、理解题意,并画出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2)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写出等量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

  (3)这道题与复*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道题什么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怎样求?

  1”设为χ,列方程来解决问题。 注意解题格式。(将此题在反面按正确格式解答一遍。)

  (5)也可以应用算术方法来解答此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例1第(2)个问题,并思考下列问题,若有问题可以小组讨论。

  (1)要求爸爸体重,需要题目中出现的哪两个条件?

  (2)画出线段示意图,将已知条件和问题标注在线段图上。想一想上一题的线段图和这??

  题的线段图有什么区别?

  (3)写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在反面)

  三、知识应用:

  独立完成p38“做一做”,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四、层级训练:

  1、巩固训练:完成p40练*十第1、2、3、5题。

  2、拓展提高:练*十第6、7、8、9题。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心得__________( a.我很棒,成功了; 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自我展示台:(把你个性化的解答或创新思路写出来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等量关系并用方程解答简单分数除法问题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能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情感与态度:认识到许多分数除法问题可以借助方程来解决,能够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算

  15 x=5 34 x=6 3x=910

  5x=1011 12 x=89 23 x=67

  2.口答下列各题的数量关系式。

  ⑴某数的35 是36。

  ⑵全厂人数的58 是210人。

  ⑶完成了300个,刚好是计划的14 。

  ⑷一个数的3倍是1225 。

  3.解答:小营村全村有耕地75公顷,其中棉田占35 。 小营村的棉田有多少公顷?

  生练*,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把谁看作单位"1"?

  二、探究新知

  师:请看黑板,同学们开联欢会布置会场,用的红气球占总数的49 ,一共用了多少个气球?

  师:指名读题,谁能找出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师:题中"总数的49 "这个条件你是怎样理解的.?

  师:边画图边理解

  师:请同学们看图说说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观察图示,你发现数量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

  师:你是根据什么列出等量关系的?(同桌讨论)

  师:在这个等量关系中,哪个量是已知的?哪个量是未知的?

  师:未知的可以设为x,根据等量关系我们可以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同学们自己能解答吗?(指名板演,其他自练,并提醒学生做完要检验。)

  师:做完的同学把书打开72页,对照例题检查自己做对了吗?谁愿意说说你是怎样检验的?

  师:同学们是用把原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的方法检验的,其实还可以根据题意进行检验,我们可以计算28是不是占x的 49 ,如果是就说明你的方程不但列对了,而且解对了。如果不是就说明有错误出现,好及时改正。

  师:回顾例题的学*过程,你认为解题关键是什么?

  师:同学们真聪明!自己不但能学懂知识,还能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师:其实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不光能解决有关联欢会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比如说"十、一假期,老师上街买了一套衣服,裤子75元,是上衣价钱的23 ,"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你能求出一件上衣多少钱吗?(能)

  指名板演,其他自练。

  三、巩固练*

  试一试

  四、全课

  师: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用乘法,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

  五、作业

  教学后记:

  找准单位"1"的量,掌握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分数问题的关键,教学例题时。我先让学生找单位,写出数量关系,让他们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掌握还不错。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探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经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探究过程,明确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3、通过观察、探究,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圆形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过生日都要吃生日蛋糕,喜欢吃吗?(生:喜欢)

  1.师:今天老师就带来了8个小蛋糕把8个小蛋糕*均分给4个人吃,每人分得多少个?

  怎么列式?生:8÷4=2(个)

  2.师:把8个小蛋糕变成1个大蛋糕把1个大蛋糕*均分给4个人吃,每人分得多少个?

  怎么列式?生:1÷4=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探索一个物体*均分,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师:每人分得多少个?请同学们利用这张白色的圆形纸片,折一折,分一分,看看到底是多少个?生动手折纸,思考

  生:把1个蛋糕看作单位“1”,把它*均分给4个人,也就是*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这1个蛋糕的1/4,就是1/4个蛋糕

  (2)师:把1个蛋糕*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多少个?怎么列式?

  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全班交流,明确:求每人分得多少个,要把1个蛋糕*均分成3份,用除法计算;而把“1”*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所以1÷3=()(个)

  2、探索多个物体*均分,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师:把3个蛋糕*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师:怎样分公*?每人分得多少个?下面,利用你手中的学具3张圆形纸片,小组合作,分一分,剪一剪。

  (1)充分交流、展示学生的想法与做法(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一张一张分,把每个蛋糕分别*均分成4份,共12份,每人分到3份,3个(1/4)张拼在一起得到(3/4)个。

  方法二:三个蛋糕摞在一起,*均分成4份,每人分到1份,1份中有3个(1/4)个,拼在一起得到(3/4)个。

  (2)演示:(突出方法二中3个的1/4就是1个的3/4,深化3/4的意义)无论哪一种方法我们都得到:3个蛋糕*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的就是3/4个蛋糕。即:3÷4=()(个)(板书)

  (3)在这里,3/4就有两层含义:既表示1个的蛋糕的3/4,又表示3个蛋糕的1/4

  (4)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老师还想考考你们:如果把5个蛋糕*均分给7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个呢?你能想象一下分的过程吗?好好想一想,并和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明确:5个蛋糕的1/7就是1个蛋糕的.5/7,即:5÷7=5/7(个)(板书)(5)师:刚才我们是分的蛋糕,现在我们来分分绳子。把3根绳子*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根?怎么列式?学生思考后回答:3÷5=3/5(根)(课件演示)

  3、总结概括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1÷4=(个)3÷4=(个)

  5÷7=(个)3÷5=(个)

  师: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三、观察算式,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请观察思考一下,并把你的发现和同学交流一下。

  (2)生汇报:我发现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法算式中的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法算式的除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师补充:除法算式的商相当于分数的分数值。

  师强调:相当于

  (3)师:请每个同学看着这些算式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师板书):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提问:我们能不能反过来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

  (4)师: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二者的关系可以用字母表示成:a÷b=a/b

  讨论: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b是否可以是任何数?为什么?补充板书(b≠0)师板书:a÷b=a/b(b≠0)提问:为什么b≠0?(因为除数不能为0,所以b不能为0)


除法竖式的认识教案范文5份(扩展9)

——小班春分竖蛋教案范本5份

  活动目标:

  1. 理解四季轮换,感知清明是春天的节日,产生进一步探索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

  2. 喜欢古诗、古画等一些表达方式,在欣赏与体验中加深对我国节日文化的了解与喜爱。

  3.让学生了解节日的*俗。

  4.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活动准备:

  清明由来的视频、清明上河图,和春分有关的图片。

  一、猜猜讲讲,理解四季轮换。

  1、演示画面一,看到这个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一年从1月开始,从12月结束;新的一年又从1月开始,从12月结束。

  2.、演示画面二,现在,你们又想到了什么?

  小结:一年有四季,一年中,我们从春天开始,然后经过夏天和秋天,紧接着是冬天,这之后又是春天。一年又一年,季节就是这样在不停的交替着。

  3、演示画面三,前些时候我们在日历上发现了一些节气,想一想,她们可能会在什么季节?

  二、看看找找,感知清明。

  1. 现在我们处在什么季节?

  2. 春天里除了有立春、惊蛰、春分这些节气,还有哪些节气?(引出清明)。

  3. 从文字上看,清明可能是什么意思?

  4. 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图片,请小朋友来找一找,哪些与清明有关?幼儿分组研讨。(再现与迁移已有经验:咏柳、游园不值、清明时节等古诗)。

  5. 小结:清明不仅是春天的节气还是春天的重大的节日,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踏青到大自然的怀抱,享受着春天温和的气候和万物苏醒带来的欢乐,感谢先烈、祖先给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

  三、视听欣赏,感受传统艺术。

  1. 清明这个节日在中国古代就有了。中国古代的人不仅用文字、古诗记载了清明,还用绘画的方式进行了记录。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中国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名画,你们想不想看看那时清明节的热闹场面?

  2. 幼儿欣赏《清明上河图》图片。

  3. 提问:有什么感觉?(帮助幼儿简单理解画面内容) 4.教师朗诵古诗进行小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墓笙歌收拾去,万珠杨柳属柳莺。

  四、提出问题,引出延伸:

  今天,我们知道了清明是春天的节日,是中国古代就有的节日。我们也可以用绘画形式表达对春分的喜爱,每个宝贝回家画鸡蛋,设计不同色彩额鸡蛋活动。

  活动目的:

  让幼儿知道春分,是24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了解关于春分的诗词和春分的相关知识。

  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体验和大家一起过节的快乐。

  活动过程:(请不同年级的班主任按照年级特点修改教案。)

  一、课题导入

  二、了解春分的由来

  春分的由来

  春分,是24节气中第四个节气,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春分这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所以古代春分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分”的.谚语。

  《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分,各为12小时;二是指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分了春季。

  三、了解春分趣事

  春分趣话

  每年在春分这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了解春分汉字的由来: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体。

  四、诗词欣赏

  《村居》、 《渭城曲》、 《春夜洛城闻笛》、 《 踏莎行》、 《清*乐春晚》、 《蝶恋花》

  五、活动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演唱《渴望春天》。

  2、体会6/8拍子活泼、欢快的特点,了解弱起小节和临时变化音的作用。

  3、透过学*加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唱《渴望春天》。

  教学难点:

  体会、感受6/8拍活泼、欢快的特点。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背景音乐――门德尔松《春之歌》并配以多副春景图。

  师:春是四季之首,她在人们的艺术创作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她不仅仅告诉我们“一年之计在于春”,更在于她是万物复苏、勃勃生机的代言词,同学们你们明白多少关于春天的成语或诗句?(生答)这天就让我们走进春天,开始本节课的音乐旅程吧!

  三、新课环节

  1、阅读歌词,分析主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42页,首先,请大家阅读一遍歌词,想一想歌词表达了什么资料?(对春天的渴望,一种欢快、迫切的情绪。)

  2、比较分析,解决难点

  师:我们来试着给这段歌词配上旋律,我给大家二段音乐,大家听听哪个更适合它,并说明理由。――播放《四季歌》(2/4)《渴望春天》(6/8)片段。(生答、揭示答案:播放歌曲《渴望春天》)

  教师总结:音乐之所以会给我们活泼、欢快、愉悦的感受,主要是由音乐的'节拍决定的。歌曲《渴望春天》是6/8拍,6/8拍本身就具有活泼、欢快的特点,6/8拍涵义及力度关系。(涵义: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六拍。力度关系:强、弱、弱、次强、弱、弱。)如果用图形来表示,在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中你会选用哪个图形来表示6/8拍?(生答)跟老师一齐做6/8拍划拍练*。此外,歌曲还采用弱起起唱,更能表达出人们渴望春天的迫切情绪。

  3、作者介绍,拓宽视野

  师:这首歌是著名作曲家莫扎特于1791年创作的。请大家齐读43页上的作者介绍。

  教师补充:莫扎特写这首歌曲的时候已经疾病缠身,贫病交加,但是我们却丝毫没有感受到那种濒临绝境的伤感和绝望,就像刚才同学们谈到的,反而处处洋溢着一种简单欢快、热切期盼的情绪,由此我们也能够看出莫扎特坚定的意志、刚毅的性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就让我们怀着对艺术家的崇敬和钦佩之情,来学唱这首歌曲吧。

  4、跟唱歌曲。

  5、不断巩固歌曲。(划拍唱;变化音、延长音、装饰音的强化等)变化音、延长音、装饰音的作用:丰富音乐表现力的作用。(清新、明朗的感觉。)

  6、全体跟伴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加深体验,合作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制打击乐器为歌曲打拍子,加深对6/8拍的掌握,并请配合默契、效果好的小组进行展示。

  五、课堂小结

  师:我们盼望春暖花开的季节,大自然赋予我们取之不尽的青春活力。我们更就应珍爱生活中的明媚春光,它用诗情画意交织成永远唱不完的春之歌。期望同学们珍惜这宝贵的青春年华,相信,透过你们的努力,你们定能唱响自己人生的“春之歌”!

  设计背景

  1、 幼儿年龄较小,观察事物时集中时间较短,认识事物直观现象较单一。

  2、 由于幼儿想象能力较差,通过直观学*认识更多的关于春天的新事物。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能通过学*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

  2、 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培养幼儿初步的审美能力。

  3、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 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 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重点难点

  指导幼儿认识图片理解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1、 春天挂图。

  2、 关于春天的有关儿歌。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 儿歌《老师老师我爱你》。

  2、 儿歌《公共汽车好》。

  二、基本部分

  1、 出示挂图,让幼儿仔细观察图,并说出图中“都有什么?”引入课题。

  2、 师讲解图中内容,让幼儿理解。

  3、 请一名能力强的幼儿上来试讲图中内容,幼儿讲的不准确的地方,师给予补充。

  4、 请幼儿集体讲解图中内容。

  5、 师朗诵关于春天的'儿歌。让幼儿学*并感受春天的特点。

  6、 带幼儿走出教室观察春天的特征,并给与予适当引导,让幼儿更深刻体会。

  7、 唱着春天的歌曲走**室。

  三、结束部分

  师总结春天的的特征,加深幼儿对春天的理解。

  四、延伸部分

  让幼儿在回家的路上寻找春天。

  教学反思

  现在正是绿意盎然的春天,所以我特意把认识春天这节课在这个季节学*有助于幼儿更直观的认识春天,理解春天,生活中去发现春天的特点。

相关词条